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无常鲁迅。推荐。爱诗词网。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我虽然也曾瞻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钩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江东狱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倘使要看个分明,那么,《玉历钞传》上就画着他的像,不过《玉历钞传》也有繁简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像一个“八”字。头上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比例一算,该有二尺来高罢;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有一种本子上,却写的是“你也来了”。这四个字,是有时也见于包公殿的扁额上的,至于他的帽上是何人所写,他自己还是阎罗王,我可没有研究出。《玉历钞传》上还有一种和活无常相对的鬼物,装束也相仿,叫作“死有分”。这在迎神时候也有的,但名称却讹作死无常了,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司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凡有进去不烧香的人们,必须摩一摩他的脊梁,据说可以摆脱了晦气;我小时也曾摩过这脊梁来,然而晦气似乎终于没有脱,——也许那时不摩,现在的晦气还要重罢,这一节也还是没有研究出。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什么“人生无常”之类的话。大概这意思传到中国之后,人们便将他具象化了。这实在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作。然而人们一见他,为什么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呢?凡有一处地方,如果出了文士学者或名流,他将笔头一扭,就很容易变成“模范县”。我的故乡,在汉末虽曾经虞仲翔先生揄扬过,但是那究竟太早了,后来到底免不了产生所谓“绍兴师爷”,不过也并非男女老小全是“绍兴师爷”,别的“下等人”也不少。这些“下等人”,要他们发什么“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那样热昏似的妙语,是办不到的,可是在无意中,看得往这“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的道路很明白:求婚,结婚,养孩子,死亡。但这自然是专就我的故乡而言,若是“模范县”里的人民,那当然又作别论。他们——敝同乡“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于阴间的神往。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实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然而虽说是“下等人”,也何尝没有反省?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样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没有“放冷箭”么?无常的手里就拿着大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对付别人要滴水不羼的公理,对自己总还不如虽在阴司里也还能够寻到一点私情。然而那又究竟是阴间,阎罗天子,牛首阿旁,还有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马面,都是并不兼差,真正主持公理的脚色,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报上发表过什么大文章。当还未做鬼之前,有时先不欺心的人们,遥想着将来,就又不能不想在整块的公理中,来寻一点情面的末屑,这时候,我们的活无常先生便见得可亲爱了,利中取大,害中取小,我们的古哲墨翟先生谓之“小取”云。在庙里泥塑的,在书上墨印的模样上,是看不出他那可爱来的。最好是去看戏。但看普通的戏也不行,必须看“大戏”或者“目连戏”。目连戏的热闹,张岱在《陶庵梦忆》上也曾夸张过,说是要连演两三天。在我幼小时候可已经不然了,也如大戏一样,始于黄昏,到次日的天明便完结。这都是敬神禳灾的演剧,全本里一定有一个恶人,次日的将近天明便是这恶人的收场的时候,“恶贯满盈”,阎王出票来勾摄了,于是乎这活的活无常便在戏台上出现。我还记得自己坐在这一种戏台下的船上的情形,看客的心情和普通是两样的。平常愈夜深愈懒散,这时却愈起劲。他所戴的纸糊的高帽子,本来是挂在台角上的,这时预先拿进去了;一种特别乐器,也准备使劲地吹。这乐器好像喇叭,细而长,可有七八尺,大约是鬼物所爱听的罢,和鬼无关的时候就不用;吹起来,Nhatu,nhatu,nhatututuu地响,所以我们叫它“目连嗐头”。在许多人期待着恶人的没落的凝望中,他出来了,服饰比画上还简单,不拿铁索,也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蹙着,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但他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可惜我记不清楚了,其中有一段大概是这样:“………大王出了牌票,叫我去拿隔壁的癞子。问了起来呢,原来是我堂房的阿侄。生的是什么病?伤寒,还带痢疾。看的是什么郎中?下方桥的陈念义la儿子。开的是怎样的药方?附子,肉桂,外加牛膝。第一煎吃下去,冷汗发出:第二煎吃下去,两脚笔直。我道nga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这叙述里的“子”字都读作入声。陈念义是越中的名医,俞仲华曾将他写入《荡寇志》里,拟为神仙;可是一到他的令郎,似乎便不大高明了。la者“的”也;“儿”读若“倪”,倒是古音罢:nga者,“我的”或“我们的”之意也。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但连“还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Nhatu,nhatu,nhatu-nhatu-nhatututuu!目连嗐头也冤苦不堪似的吹着。他因此决定了:“难是弗放者个!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难”者,“今”也;“者个”者“的了”之意,词之决也。“虽有忮心,不怨飘瓦”,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脚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脚色,就是“正人君子”之所谓“老婆儿女”。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所以,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只是很有些村妇样,大家都称她无常嫂;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一个是小孩子,小高帽,小白衣;虽然小,两肩却已经耸起了,眉目的外梢也向下。这分明是无常少爷了,大家却叫他阿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猜起来,仿佛是无常嫂的前夫之子似的。但不知何以相貌又和无常有这么像?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这捧着饭菜的一幕,就是“送无常”。因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有人说,他是生人走阴,就是原是人,梦中却入冥去当差的,所以很有些人情。我还记得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屋子里的一个男人,便自称是“走无常”,门外常常燃着香烛。但我看他脸上的鬼气反而多。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六月二十三日。【析】读完《无常》,那充满人情味儿的“活泼而诙谐”、“可怖而可爱”的活无常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这位专事勾魂摄魄的阴间使者,非但没有丝毫的凶恶和可怕,相反,他的善良、可爱却给人留下了经久难忘的美感。这篇作品创作于作者被“通缉”中的1926年6月23日,时值“三一八”惨案过去3个月。面对反动派的血腥暴行,“出离愤怒”的鲁迅“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①;更令他愤慨的是在这“民国以来最黑暗”②的时候,“现代评论派”的陈西滢之流竟充当了军阀帮凶的角色,散布流言说青年是“受人利用”、“自蹈死地”,鲁迅为此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系列投枪匕首般的杂文,揭露刽子手的卑劣行径和流言家的险恶用心;同时又以回忆往事的形式创作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现实性极强的散文,旨在更深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③。散文创作是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必然溶进作家强烈的感情。巴金在读《野草》时曾看到“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④。其实创作《无常》又何尝不如此!现实是那么黑暗,“实在无话可说”的鲁迅,从民间文学中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⑤,他说阴间“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⑥。因此,鲁迅才以自己的再创造给无常这个民间的复仇者形象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而使无常不仅作为惩恶扬善的使者,而且寄托着作者坚定的美学追求。如果要论《无常》的审美特征,首要的便是将小说典型化的因素与散文有机结合。散文理论家曾概括了散文小说化的三个特征:一是注重刻划人物形象,二是适当穿插故事情节,三是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剖析人物心理⑦。这几点,《无常》几乎都达到了。本来典型化原则就并非小说的专利,《野革》中的“过客”就是采用这一手法塑造的一个革命者的典型,遗憾的是人们常看到的似乎只有阿Q、孔乙己等小说中人,至于无常则不是作为典型理解的。其实只要我们从无常所表达的人民的愿望和它对人生的达观——“对于死的无可奈何,而且随随便便”⑧来看,就不难理解了。具体说来,鲁迅是以细致的对比来刻划无常的,这是鲁迅创造典型的一贯方法。首先是无常不同于迎神赛会的神,因为“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他们“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这些神显然就是统治阶级的化身,为了镇压人民,他们不知滥杀了多少无辜者;其次无常也不同于鬼王和鬼卒。这些鬼物穿得红红绿绿,手拿钢叉、钢环,脸上画着鱼鳞,总给人故作森严的感觉,因而“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惟独与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他不但活泼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这“鹤立鸡群”一下把无常从普通鬼物中凸现了出来;第三是各种无常的形象对照。庙里泥塑的无常,拿着铁索,踏着活板,随时都向人扑来,这个无常不是按人民的意愿塑造的;另外一个叫“死有分”,“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为什么他不招人喜欢,因为他言不副实,并未真正给人带来好处,使人“摆脱晦气”;《玉历钞传》上画的无常外貌上已接近活无常了,但没有性格,“看不出他的可爱来”。只有舞台上的无常才是一个活泼可爱、有性格、有感情的活的无常。这个无常的可爱,充分体现在一“活”字上,“活”才能表现他的本质。他是在“许多人期待着恶人的没落的凝望中”出场的,表明了他勾魂的对象是“恶贯满盈”的恶人;而对无辜者他总是充满了同情,对于被庸医误死的冤魂,他竟私自“放他还阳半刻”,为此招来了阎王的惩罚。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定不移,“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此时无常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哪怕牺牲自己也要拯救人间的苦难,这不能不说是神圣而伟大的。无常的可爱更主要在于他不是神而是人,他诙谐可笑,一出场“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他具有七情六欲,配有漂亮女人,还有儿子。可以说,无常的形象中始终贯穿的就是一个“情”字,“无情未必真豪杰”⑨,他不但是惩恶扬善的使者,而且也和常人一样充满了感情。唯其如此,这个形象才那么动人,也正是他的人情,才反衬出了众鬼神的无情,从而暗示出整个封建阶级的残酷无情。这就是为什么说无常“表现为一种思想、性格的力量”⑩的缘故。《无常》的第二个特征是散文艺术与杂文技巧的自然融合。鲁迅是为战斗而写作的,因而他的作品体裁界线很难明确划分。《无常》是篇优秀散文,同时也不妨将它看成优秀杂文。文中许多杂文式的精采议论,恰如异峰突起、发人深省。“他们——敝同乡‘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这实在是对人间苦趣的深刻揭露。这些文字在强化无常形象的同时,也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无常》杂文化的另一个因素,是辛辣的讽刺。鲁迅作为战士,他在艺术创造时也始终没忘记自己的使命,在笔墨的间隙处,他总是以极省俭的文字,勾勒出敌人的嘴脸,产生一种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无常》的讽刺几乎随处可见,有的是反语,有的直接引用敌手之语。比如“模范县”便是陈西滢自吹家乡的话,“绍兴师爷”“跳到半空中”“放冷箭”都是陈攻击鲁迅的话,“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这是讥讽陈等人组织的“教育界公理维持会”,另外像“发表过什么大文字”、“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等都是针对陈西滢之流的。当然,最具讽刺意味的,恐怕还要数文章最末一段,活人的脸上充满了鬼气,而入冥做了鬼反倒增加了人气。这振聋发聩的讽刺,绝妙地表明了那个社会已经是阴阳混乱,人鬼颠倒了。这样的社会难道不该推翻吗!《无常》的第三个特征是鲜明的象征。象征主义主张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心灵世界。马拉美的《秋》就是如此。这些对鲁迅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野草》最显著。《无常》与《野草》的不同在于,后者的象征是作者独创的,而前者是从民间传统中直接拈来的。鬼神、阴间,本都是子虚乌有的,是因为人民受苦太深,实在需要一个寄托希望的所在,于是幻想出了鬼神世界。鲁迅吸取了民间这一合理的想象,通过加工改造后,创造出了一个象征的世界。阳间充斥着苦难、死亡、流言,这正是现实的缩影;而阴间却存在公正的裁判,这的确是光明与正义的象征。作为阴间的人物,无常无疑代表着人民的意愿,而神则是封建统治者的象征。有评论家说:“在鲁迅的观察视野里,现实空间与非现实空间混沌无界。”(11)可如果把《无常》整个都理解为象征,那么阴阳两界不是截然分明的,只是顺序完全颠倒了。在语言运用上,《无常》也是很有特色的。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文章舒缓有致,富于节奏美;特别是对人物的刻划,遣词造句都相当精细,既准确又细腻,从无常出场的环境写到他的肖像、他的动作、他的语言等等。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细节的具体而详尽的描写,无常的典型性格才得到了丰富和完美,从而使这一形象产生了动人艺术魅力。字数:6880注释①⑤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③鲁迅《空谈》④《巴金六十年文选》第641页⑥鲁迅《二十四孝图》⑦徐治平《散文美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页⑧鲁迅《女吊》⑨鲁迅《答客诮》⑩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页(11)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7页作者:张义奇知识来源:张效民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285-288页.
【诗句】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出处】唐.崔涂《孤雁》【意思】我想,你今后的飞程呵,月冷云低。纵然不遭受利箭的伤害,也总叫人担心疑虑。【全诗】《孤雁》.[唐].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释】①几行两句:指失群之雁。意谓同飞的几行全已回到塞上了,你却飞往哪里呢?尔:你。之:往。②失:失群。寒塘句:指孤雁盘旋空中,孤踪自怯,故欲下又不能下。所谓“相呼失”,应是一阵暮雨中,惊散了雁伴,要想呼唤时已感失群了。③渚云句:指孤雁飞度渚上很低的浮云,反衬飞得高。渚:水中小洲。④未必两句:是说孤飞虽不一定丧生,失群毕竟可以疑惧。矰(zeng):短箭。缴(zhuo):系在箭上的丝绳,后以矰缴喻伤人之物。【鉴赏】
在唐代的众多咏雁诗中,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诗一直倍受后世推崇。二诗不但描写“孤”字入神,而且成功地将孤雁和诗人自己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以至于千年之后的读者仍能够通过吟咏其诗,想见其人。首联即描述此雁的孤单失群,点明题中的“孤”字。“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两句先以“几行”和“尔独”进行对比,然后又以诗人的疑问发出,这样就造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越发突出孤雁的孤单、可怜。也正因为如此孤单、可怜,所以当它从诗人的眼前飞过时,诗人立马就联想到了羁旅他乡、漂泊流离的自己。由此可知,“念尔独何之”一句其实包含了多种复杂感情,既是诗人询问孤雁,也是诗人自问;既是诗人怜悯孤雁,也是诗人自怜,故语意极为辛酸、悲凉。颔联则述说孤雁失群的原因及失群以后的仓皇行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一群大雁不顾气候恶劣继续北上,然而毕竟风急雨大,飞行艰难,不一会儿,其中的一只就发现自己掉队了。它惶恐不已,急切地想找到自己的同伴,于是在风雨中呼号着、哀鸣着,声音无比凄厉。失群的恐惧已让它心神俱伤,再加上风雨的打击,它几乎承受不住,好容易看到了一个萧瑟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迟疑不敢,在空中几度盘旋,最终还是没有下来。这两句把孤雁的仓皇神态和惊惧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究其原因,除了诗人的写作功底深厚外,关键还在于其本人的亲身经历。若不是感同身受,何以能写出如此逼真的文字?在诗人看来,这只失群哀鸣的孤雁就是孤寂忧愁的自己啊!颈联紧承前两句,进一步描写孤雁的凄惨遭遇。“渚云低暗度”一句,说明孤雁一路行程的阴森恐怖,突出它飞行的艰辛;“关月冷相随”一句,则说明孤雁一路飞行的寂寞凄凉,突出它的形单影只。这两句写尽孤雁失群以后的苦楚。尾联则表达诗人对孤雁的美好祝愿和深切担忧。前一句诗人安慰孤雁不要过于担心,虽然孤单失伴,但是未必就会遭逢暗算。显然,这一安慰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紧接着诗人自己又说孤单失伴总是可疑虑的事。为什么可疑虑呢?毕竟路途艰险、矰缴无情啊!而这多么像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际啊,世路峻险而又孤单无依,看来忧雁仍是忧己。此诗句句咏孤雁,却又句句咏己。通过传神地描摹大雁之“孤”,诗人自己的羁旅之情和身世之叹亦表露无遗。
渚云低暗渡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出处】唐.崔涂《孤雁》【意思】我想,你今后的飞程呵,月冷云低。纵然不遭受利箭的伤害,也总叫人担心疑虑。【全诗】《孤雁》.[唐].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释】①几行两句:指失群之雁。意谓同飞的几行全已回到塞上了,你却飞往哪里呢?尔:你。之:往。②失:失群。寒塘句:指孤雁盘旋空中,孤踪自怯,故欲下又不能下。所谓“相呼失”,应是一阵暮雨中,惊散了雁伴,要想呼唤时已感失群了。③渚云句:指孤雁飞度渚上很低的浮云,反衬飞得高。渚:水中小洲。④未必两句:是说孤飞虽不一定丧生,失群毕竟可以疑惧。矰(zeng):短箭。缴(zhuo):系在箭上的丝绳,后以矰缴喻伤人之物。【鉴赏】在唐代的众多咏雁诗中,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诗一直倍受后世推崇。二诗不但描写“孤”字入神,而且成功地将孤雁和诗人自己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以至于千年之后的读者仍能够通过吟咏其诗,想见其人。首联即描述此雁的孤单失群,点明题中的“孤”字。“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两句先以“几行”和“尔独”进行对比,然后又以诗人的疑问发出,这样就造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越发突出孤雁的孤单、可怜。也正因为如此孤单、可怜,所以当它从诗人的眼前飞过时,诗人立马就联想到了羁旅他乡、漂泊流离的自己。由此可知,“念尔独何之”一句其实包含了多种复杂感情,既是诗人询问孤雁,也是诗人自问;既是诗人怜悯孤雁,也是诗人自怜,故语意极为辛酸、悲凉。颔联则述说孤雁失群的原因及失群以后的仓皇行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一群大雁不顾气候恶劣继续北上,然而毕竟风急雨大,飞行艰难,不一会儿,其中的一只就发现自己掉队了。它惶恐不已,急切地想找到自己的同伴,于是在风雨中呼号着、哀鸣着,声音无比凄厉。失群的恐惧已让它心神俱伤,再加上风雨的打击,它几乎承受不住,好容易看到了一个萧瑟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迟疑不敢,在空中几度盘旋,最终还是没有下来。这两句把孤雁的仓皇神态和惊惧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究其原因,除了诗人的写作功底深厚外,关键还在于其本人的亲身经历。若不是感同身受,何以能写出如此逼真的文字?在诗人看来,这只失群哀鸣的孤雁就是孤寂忧愁的自己啊!颈联紧承前两句,进一步描写孤雁的凄惨遭遇。“渚云低暗度”一句,说明孤雁一路行程的阴森恐怖,突出它飞行的艰辛;“关月冷相随”一句,则说明孤雁一路飞行的寂寞凄凉,突出它的形单影只。这两句写尽孤雁失群以后的苦楚。尾联则表达诗人对孤雁的美好祝愿和深切担忧。前一句诗人安慰孤雁不要过于担心,虽然孤单失伴,但是未必就会遭逢暗算。显然,这一安慰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紧接着诗人自己又说孤单失伴总是可疑虑的事。为什么可疑虑呢?毕竟路途艰险、矰缴无情啊!而这多么像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际啊,世路峻险而又孤单无依,看来忧雁仍是忧己。此诗句句咏孤雁,却又句句咏己。通过传神地描摹大雁之“孤”,诗人自己的羁旅之情和身世之叹亦表露无遗。
里乘。推荐。爱诗词网。里乘清光绪五年(1879)抱芳阁藏板本《里乘》扉页书影清光绪五年(1879)抱芳阁藏板本《里乘》正文书影清代文言短篇传奇类笔记小说集。全称《兰苕馆外集·里乘》,又名《兰苕馆外史》、《留仙外史》。十卷一百九十篇。题“桐城许奉恩叔平”。许奉恩,字叔平,自号兰苕馆主人,安徽桐城人。成书于清光绪五年(1879)。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五年(1879)抱芳阁藏板本,藏上海辞书出版社;1915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八卷;“扫叶山房丛钞”本,四卷。1988年齐鲁书社“清代笔记小说丛刊”排印本,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笔记小说文库”《清说七种》影印1936年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1995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影印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1996年黄山书社“笔记小说名著精刊”排印抱芳阁藏板本。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问世后,“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鲁迅语)文人墨客竞相仿作。《里乘》也是这股潮流中一部颇有影响的佳作。收各类故事一百九十则。有志怪小说、传奇,还涉及历史、名人轶事,虽属摹仿《聊斋志异》的佳作,但风格却更近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纵观全书,侈谈因果报应,说教较多。《里乘》写了不少因果报应的故事,如《余徐二公轶事》叙述余梦岩、徐铁荪都因救人于急难,获好报,寿至遐龄,子孙昌盛;《刘封公》叙刘封公毁家救荒,救人无数,他的子孙官至尚书宰相。《里乘》所写神仙鬼怪、异事异物虽属无稽不免荒诞,但也有不少有趣的民间传说、习俗故事,透露了劳动人民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想像和良好的愿望。如《天妃神》介绍马祖神(即天妃)的出身是福建莆邑林姓女子。《水仙王》叙述了“划水仙”这种船只遇险求神的祈祷活动。《玄坛》把赵公元帅手中金鞭说成原是一根扁担。《里乘》也暴露了封建官场黑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某令》中七个无辜的百姓被冒作盗匪杀了头。《当涂令》中县官幕吏贪污赈银四万两,造成饿殍遍野的惨状。《雷击某总戎》叙某总兵为了劫财奸淫竟然杀死了一家大小,连船夫也不放过。当然,作者不忘记交代这些人都受到了残酷的天报。《里乘》中有称颂平民百姓智慧的《赵乙》,也有赞美绿林好汉侠义行为的《折差》,赞曰:“殆盗而近于道者欤。可谓盗不盗,非常盗也。”《金钱李二》、《少年客》中的主角也都是侠盗之辈。《里乘》也有少量写妇女题材与爱情故事的小说。如《杜有美》叙卢某妻子为女儿婚姻与丈夫争论,《姮儿》写怕老婆的某尚书,他妻子“船艄上前”的行径,都十分有声有色。另外几则清官折狱的故事,如《张静山观察折狱》讲有二姓争夺祖坟地,官司打了三十年。张公假托城隍托梦,令二家各各先行在坟前拜别祖宗,从双方别墓的神态上立判真伪;《张船山先生讯盗》写莱州太守张公奉上司命令审问一个屡供屡翻的奸滑强盗,最终彻底将他制服。陈太封公山西陈翁是当今相国陈文贞的祖父。当年,家道贫寒,教书为生,年已四十而无儿子。生平仅积蓄银子四五十两。同村有族人子弟某,生活艰难,无钱过年。一夜,来偷银子,被陈翁抓住。陈翁却放了他,并把银子全部相赠,令他回去好好过日子。事后也不声张,安慰妻子说:“钱财得失,都是命中注定的。”不久,陈妻怀孕,连生了几个儿子。某人得陈翁赠银后,勤俭经营,家道小康。后来得了一块风水宝地,夫妻感激陈翁大恩,欲把风水地相送。但恐陈翁长者,公开送给他,必不肯受。幸亏陈家不富,葬亲墓穴不深,夫妻俩乘黑夜悄悄把陈翁双亲的棺木迁到风水地。过了一年,陈翁得了孙子,即是陈文贞,果然少年登第,获致高官显爵。陈翁年至九十,寿享遐龄。赵乙无锡县城某当铺的后面,有一个十亩地大的荒废园子。有人拿了一根又长又节多的竹篙来寄放,经管理人同意,就倚在西墙边。次日,打扫工赵乙看见了说:“这竹篙是江湖盗贼的信物,上面的竹节数,就是暴客党羽人数。这里不久会遭到盗劫。”管理人大惊,急忙报告主人。大家认为赵乙既然熟悉盗匪秘密,定会有解救的方法。于是请赵乙设法防盗。赵乙让主人买来黄豆数百石,撒在园子里,厚度有一尺;又买大瓮三十只放在墙根下。主人募集健儿一百多人来协助,都被赵乙拒绝了。一夜,月黑风高,赵乙命令熄灭所有灯烛,他一个人手执钢刀守在墙根下。果然,有一个贼人顺着竹竿溜进园子里来,脚踏黄豆,滑倒在地。赵乙上去一刀斩下他的头,顺手丢入瓮中。一会儿,又有一个跳下墙来,仍按前法杀掉,一连杀了十多个强盗。墙外盗贼,见同伙有去无回,却又无声无息,情知不妙,就逃走了。终于保住了仓库。雷击某总戎南京长江上的江东桥水面,有某总兵的官船遭到雷击,舟毁人亡,仅有一个烧饭的人却被雷击上岸来,得以幸存。他对人们说出了某总兵作恶的事情。原来,有某公子携带巨金,全家来京求官。黄昏时,看见江面有总兵府船只,大旗飘扬。他怕江中有强盗,就把船泊在官船旁边,以求保护。总兵贪他的财产,当晚纵容手下兵丁杀了某公子,抢了银两财物,还奸淫他的妻女。又把全船人连同船夫都杀死后抛尸江心,把船也烧掉了。这个烧饭的人心中不忍,不肯参与这件抢劫杀人的事情,所以上苍才留了他一条命。活佛江南某书生客游在外,一日泊舟江边,独自上岸游览,进入一座庙宇。见内殿寂静无人,就欣赏壁上的山水字画,误触机关,暗室的门大开。看见和尚正在里面与女子淫戏,大惊欲走。和尚们赶出来抓住他,要杀人灭口。书生苦苦哀求,和尚才答应留他活命,但是把他头发剃光,逼他吃了哑药,每日三餐只许淡吃不给加盐。一百天之后,书生肥胖白皙,但腰腿软弱无力,不能行走。和尚择了吉日,搭台宣称某日某时活佛肉身升天,引来了无数善男信女。县令某公闻此奇事,微服前去私访。看见活佛闭了双眼泪下如雨,台下堆积柴薪,就要举火送活佛升天。县令心中怀疑:“活佛升天,复何流泪?”立即派人通知庙里住持和尚说:“县主即来拈香,送活佛升天,命你暂缓点火。”县令到场后,托辞说当天不是吉日,叫和尚推迟一天送活佛上天。又不由分说命令当差把活佛连座抬进衙门。活佛不能说话,涕泪交流,幸亏尚能用手蘸了墨汁写字,这才真相大白。翌晨,县令到寺,对住持和尚说:“活佛有令,请主僧替代升天。”和尚大惊,跪下口称知罪。县令亲自动手捆了和尚扔到台上,下令点火,瞬间化为灰烬。寺里和尚各受刑责,众妇女释放归家。书生用医药调理,送归故乡。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推荐。爱诗词网。【注释】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染乎世情:受到社会风尚的影响。世情,指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系乎时序:与时代的发展相联系。【赏析】这是南朝梁刘勰关于诗文发展的一个观点。他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思说:文章的变化受到客观情势的影响,它的兴衰受到时代发展的制约。刘勰认为,诗文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文的发展和时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文章的变化受到客观情势的影响,它的兴衰受到时代发展的制约。不同时代的诗文,有不同的面貌和特色。陶唐、有虞时代,由于“德盛化钧”、“政阜民暇”,所以出现了“心乐而声泰”的作品。汉末魏初,以及魏代汉,晋谋代魏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当权者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士大夫消极避世,崇尚清淡,造成玄学的兴起。到了东晋,清淡玄理之风更加盛行,“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文坛遂逐渐为玄言诗所统治,写诗必定宣传老子的观点,作赋像是给《庄子》加注一样,其代表诗人孙绰、许询等人的作品,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时期,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条件下,则产生了“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优秀作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揭示了诗文创作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刘勰文学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同一篇文章中,刘勰还谈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观点,其基本精神,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一致的。
拜伦诗选。推荐。爱诗词网。《拜伦诗选》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英]拜伦类型:诗歌背景搜索本书作品创作于1812年—1824年,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的诗歌集。拜伦出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时继承了家族的勋爵爵位和领地。拜伦相貌英俊,但天生跛足,这使他的性格非常敏感。他先后在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读书,其间广泛阅读各国的文史哲著作,形成了民主思想和反叛性格,并开始写诗。1809年到1811年,拜伦到欧洲大陆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游历,在旅途中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其第1章、2章在1812年问世,轰动了文坛。同时,他开始以反对派的姿态进行政治活动。1815年他与密尔班克小姐结婚,一年以后这段婚姻便以分居而告结束。这为早就仇视他的贵族资产阶级提供了报复的口实,一时群起而攻,迫使他于1816年永远离开了祖国。1817年到1823年,拜伦客居意大利,这是诗人一生创作中最辉煌的时期。与此同时,拜伦积极投身于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中。1823年夏天,他乘自己购买的战舰驶往希腊,不幸于第二年患热病去世。他逝世的4月19日被希腊宣布为国哀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查良铮翻译的《拜伦诗选》是较好的译本。内容精要拜伦是一名在文学体裁上涉足广泛的诗人,他的诗作包括短篇抒情诗、长篇诗体小说、叙事诗、长篇讽刺诗和诗剧等,《拜伦诗选》收入了除诗剧以外各种类型的诗作,可分为短诗、长诗选段和长诗3个部分。短诗部分内容多为悼亡、怀古和爱情及身世的慨叹,另外还包括了一些政治诗。《只要再克制一下》是其中的一首佳作。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后重访过去的恋人赛莎,才知昔日的芳容已付黄土,在深深的哀愁和遗憾中,诗人想要借纵酒悲歌来麻木寂寞悲痛的心,然而,怀想起旅途中对赛莎魂牵梦系的思念,他触物伤情,难忍悲凉:给我拿酒来吧,给我摆上筵席,人本来不适于孤独地生存;我将作一个无心的浪荡子弟,随大家欢笑,不要和人共悲恸。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不是如此,我原不会这样,如果不是你逝去了,把我孤独地留下度日;你化为虚无——一切也失去了意义。这首诗情思缠绵、哀婉凄楚,哀极而乐的凄凉和起伏波动的情感把失去恋人的苦痛、无尽的怀念和不渝的忠诚表现得分外感人。对女性的描写是拜伦的抒情诗中另一个常见的题材。他笔下的女性总是具有动人的形态和神态,并与大自然的美融为一体。如《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诗选》第二部分是长诗选段,主要摘自拜伦的两部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前者是代表诗人诗艺成熟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开头两章写于欧洲大陆旅行时,1812年一出版便使拜伦蜚声诗坛,按诗人自己的说法是一夜醒来就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唐璜》是拜伦最后一部长篇作品,尽管未能完成,但仍然是拜伦一生中丰碑似的作品。它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因其犀利的批判锋芒而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积弊”的百科全书。第三章中“哀希腊”部分可以独立成篇,气势悲壮、音节铿锵,充满慷慨激昂的情感。《诗选》最后一部分包括了《科林斯的围攻》《锡雍的囚徒》《贝波》《审判的幻景》和《青铜世纪》五首长诗。《贝波》讲述的是威尼斯的狂欢节中,一个久别家乡的丈夫回到家中,却发现妻子另寻新欢,最后以一杯咖啡解决纠纷的故事。笔调亦装亦谐,将狂欢节的热闹气氛和人们在爱情、婚姻上的轻浮风尚渲染得淋漓尽致。《青铜世纪》讽刺并揭发了1822年召开的“神圣同盟”会议。值得一提的是,拜伦的诗作中有许多以东方为背景或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诗篇,如《海盗》《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它们都充满了东方情调和富有浪漫气息的华美想像与激情,而这得益于长期的漂泊生活带给他的广阔的视野。知名篇章《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3章第113-114节是闪烁着思想和意志光辉的一段诗章。诗人借主人公之口宣泄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和对真、善、美的祈盼。反复、排比的诗句和澎湃的激情使之充满巨大的震撼力。我没有爱过这世界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我没有阿谀过它腐臭的呼吸,也不曾忍从地屈膝,膜拜它的各种偶像;我没有在脸上堆着笑,更没有高声叫嚷着,崇拜一种回音;纷纭的世人不能把我看做他们一伙;我站在人群中却不属于他们;也没有把头脑放进那并非而又算作他们的思想的尸衣中,一齐列队行进,因此才被压抑而致温顺。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但是,尽管彼此敌视,让我们方方便便分手吧;虽然我自己不曾看到,在这世上我相信或许有不骗人的希望,真实的语言,也许还有些美德,它们的确怀有仁心,并不给失败的人安排陷阱;我还这样想:当人们伤心的时候,有些人真的在伤心,有那么一两个,几乎就是所表现的那样——我还认为:善不只是空话,幸福并不只是梦想。(选自《拜伦诗选》,查良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妙语佳句是/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我看过你哭》)我的日子飘落在黄叶里,/爱情的花和果都已消失;/只剩下溃伤,悔恨和悲哀/还为我所保持!(《今天我度过了三十六岁》)阅读指导拜伦的一生始终被无尽的迫害和流言所追逐,这使他投向人群的目光是阴郁的、愤懑的。因此,他的作品大多洋溢着反抗的精神和磅礴的激情,并且闪现出众多“拜伦式的英雄”——他们高傲坚强而又孤独、忧郁的心境和气质,一如诗人本人。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一组“东方叙事诗”里,如书中所选的《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等诗篇。在这些诗中,集中了众多的拜伦式的英雄形象。他们中有流浪汉、造反者乃至强盗。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向虚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控制下的法律、道德和宗教挑战,为争取自由、幸福和个性解放而拼死斗争。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拜伦歌颂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者的斗争,并刻画了一系列感人的英雄人物形象,同时,对纸醉金迷的庸庸众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可以说,拜伦自始至终都是“人类自由的歌者”。但是,许多人批评拜伦诗中有脱离民众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嘲讽一切的悲观主义情绪。伟大的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挺身而出为他辩护,他说:“拜伦以千百万人的苦痛为怀……他热爱人类,但他鄙视、痛恨那些虽然和他在一起但使他感觉孤独的人们。”这应是对这位特立独行的诗人最中肯的评价。拜伦可以说是最充分地利用笔墨为武器与黑暗和专制作斗争的诗人。同时,他的抒情诗,如《雅典的少女》《今天我度过了三十六岁》《乐章》等等,也以它对形象美的捕捉和强烈的感情而成为不朽的名篇。他的诗歌所显露出的无穷的力量、大胆的想像、美好的自然景色、尖锐而机智的讽刺、动人的词句以及他对人类自由的真诚的热情,使他拥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景仰和热爱。阅读建议同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从而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显得甜美、温和。拜伦则感于唤醒人心的艰难而采用批判和嘲讽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的痛楚和愤懑,在阅读时应注意体会。35
【诗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出处】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意思1】繁枝:盛开的花朵。嫩蕊:待放的含苞。此联的意思是:盛开的花朵容易迅速纷纷凋谢,含苞待放的花蕾好像在跟人们商量要慢慢地开放。后用来抒发个人悲老惜少的情怀。【意思2】盛开的花容易纷纷飘落,含苞待放的花要酌量慢慢开放。繁枝:盛开的花。嫩蕊:含苞欲放的花。商量:有斟酌、考虑之意。细细:指细小缓慢。【鉴赏】花开得太繁盛容易纷纷然凋零飘落,所以花蕊正在相互商量还是慢慢地开放吧。这里倾诉了作者无尽的惜春之情。繁花易落,青春易逝。虽花可以“细细开”,青春却无法延长。作者感伤自己时近暮年,已不堪去看花纷纷零落,却只去说花而不诉其情,其凄惨之状尤甚于直说。作者造句十分浅显,如“容易”“商量”之类是很难入诗的,但作者恰到好处的运用却也颇有诗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花朵相继开放,有的花谢红残,有的新蕾初绽。亦用以表达惜花之情。[例]有的垂垂老矣,花蔫红残;有的正值旺盛期,竞芳吐艳;有的还处于“青春期”,含苞欲放或花蕾初绽,各种鲜花“你方开罢我登场”,彼伏此起,继往开来。残红将尽,叫我惋惜不已,新花初放,又让我欣喜若狂,我不禁又想起杜甫的诗“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崔南云《我爱百花园》)二、用以说明迅速到达鼎盛即会马上衰落,倒不如稳步渐进更能持久。[例]重视自然科学学习的一贯,莘莘学子才能在深耕与广耕中受惠,避免“繁枝容易纷纷落”的速成之弊,而展现“嫩蕊商量细细开”的自然生发之美。(简丽贤《如何考出孩子带得走的能力》)【应用】〈名〉繁枝,指盛开的花。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盛开的花朵容易纷纷凋落,含苞待放的花朵仿佛在跟人商量要缓缓开放。语出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七:“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用以抒发悲老惜少之情。多侧重于强调对青少年要细心培育,不能操之过急。◇杜甫诗:“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中学生正是花之“嫩蕊”,只有“细细开”才能结出果实。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就是多做“商量”的工作,教育、疏导、规劝而已,不能制造矛盾,做那些庸人自扰的蠢事。(吴昊《嫩蕊商量细细开》)
繁枝容易纷纷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出处】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意思1】繁枝:盛开的花朵。嫩蕊:待放的含苞。此联的意思是:盛开的花朵容易迅速纷纷凋谢,含苞待放的花蕾好像在跟人们商量要慢慢地开放。后用来抒发个人悲老惜少的情怀。【意思2】盛开的花容易纷纷飘落,含苞待放的花要酌量慢慢开放。繁枝:盛开的花。嫩蕊:含苞欲放的花。商量:有斟酌、考虑之意。细细:指细小缓慢。【鉴赏】花开得太繁盛容易纷纷然凋零飘落,所以花蕊正在相互商量还是慢慢地开放吧。这里倾诉了作者无尽的惜春之情。繁花易落,青春易逝。虽花可以“细细开”,青春却无法延长。作者感伤自己时近暮年,已不堪去看花纷纷零落,却只去说花而不诉其情,其凄惨之状尤甚于直说。作者造句十分浅显,如“容易”“商量”之类是很难入诗的,但作者恰到好处的运用却也颇有诗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花朵相继开放,有的花谢红残,有的新蕾初绽。亦用以表达惜花之情。[例]有的垂垂老矣,花蔫红残;有的正值旺盛期,竞芳吐艳;有的还处于“青春期”,含苞欲放或花蕾初绽,各种鲜花“你方开罢我登场”,彼伏此起,继往开来。残红将尽,叫我惋惜不已,新花初放,又让我欣喜若狂,我不禁又想起杜甫的诗“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崔南云《我爱百花园》)二、用以说明迅速到达鼎盛即会马上衰落,倒不如稳步渐进更能持久。[例]重视自然科学学习的一贯,莘莘学子才能在深耕与广耕中受惠,避免“繁枝容易纷纷落”的速成之弊,而展现“嫩蕊商量细细开”的自然生发之美。(简丽贤《如何考出孩子带得走的能力》)【应用】〈名〉繁枝,指盛开的花。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盛开的花朵容易纷纷凋落,含苞待放的花朵仿佛在跟人商量要缓缓开放。语出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七:“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用以抒发悲老惜少之情。多侧重于强调对青少年要细心培育,不能操之过急。◇杜甫诗:“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中学生正是花之“嫩蕊”,只有“细细开”才能结出果实。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就是多做“商量”的工作,教育、疏导、规劝而已,不能制造矛盾,做那些庸人自扰的蠢事。(吴昊《嫩蕊商量细细开》)
五更转。推荐。爱诗词网。 一更初夜坐调琴,欲奏相思伤妾心。每恨狂夫薄行迹,一过抛人年月深。君自去来经几春,不传书信绝知闻。愿妾变作天边雁,万里悲鸣寻访君。二更孤帐理秦筝,若个絃中无怨声。忽忆狂夫镇沙漠,遣妾烦怨双泪盈。当本只言今载归,谁知一别音信稀。贱妾犹自姮娥月,一片贞心独守空闺。这是一组表现征妇怨情的民歌。据任半塘先生说,这类民歌“显皆开天间之《征妇怨》”(《敦煌歌辞总编》下册,第1249页)。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开边拓土的战争很频繁,人们崇尚军功,许多人主动从军,以求立功边塞,旷女怨妇必然很多,故反映这种生活的民歌民谣亦必然要多。从诗中内容来看,怨而不伤,其丈夫所去之处多在塞外,也正是开天年间之情景,“开天间”的说法可信。题为《五更转》,每更两首诗,共应十首,但只存七首,且除这四首和三更第二篇即第六首完整外,其余皆残缺。第六首之情调与此四首均不融贯,或者是伪作窜入者,故略而不选。第一首诗描写少妇深闺相思的情景。她静夜独坐,正在调理琴弦想要演奏相思的乐曲,但又恐怕这样做会引起无尽的忧伤,故犹豫徘徊。那么,她到底为何如此呢?后两句才坦露胸襟,这就是她常常怨恨丈夫轻薄,轻易便离家远行,而且一去之后便数年不归,把妻子抛在家中独守空床。“每”是常常的意思。“狂夫”是女子对丈夫的昵称,唐代民间歌谣中多见此语。“一过”是一去的意思。第二首意义上承第一首而来,可看作是前首诗意的延伸,依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述说幽怨:你离家已经数年,但至今一点消息也没有。我真想能变成高飞云际的鸿雁,悲鸣着到万里以外去寻找夫君。后两句的设想之辞表现出这位思妇对爱情的无比忠贞与执著。“二更孤帐理秦筝”一诗内容上与第一首相近,意义上更进一层。“理”,演奏,“若个”,哪一个。本诗意谓,二更天时我独自坐在床帐中演奏古筝,哪一个音符中没有幽怨之情?一想到丈夫在塞外荒漠中镇守边陲,就使我无限哀愁而泪眼盈盈。第四首内容上紧承第三首,意谓当时原本说今年回来,可直到现在也没有音信。我的心好像那清澈晶莹的月光一样,柔情不断,心志忠贞,渴盼着你归来的佳音。四首诗从内容来看可分为两组,每更一组,意脉上前后连贯,但由于每四句各自为韵,故以四句为一首,这是很明显的。全诗语言通俗流畅,意义浅近直白,音韵和谐,很适合于演唱。“边雁”和“姮娥月”的比拟虽是民歌中常见的手法,但用得贴切生动,加强了表达效果。
【诗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意思】秋天的凉风从天边刮过,不知道你此刻心情如何?鸿雁几时送到你的消息,你流放江湖前途多风波。【全诗】《天末怀李白》[唐]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诗人杜甫流寓秦州,当听说好友李白被牵连下狱,又流放夜郎,后遇赦还至湖南时,便写下了这首怀念李白的诗。天末,天边。当时杜李二人相距遥远,故诗题如此。诗的开头即以秋风起兴,使全篇笼罩在一片悲愁的氛围之中。诗人听到好友遇赦的消息,所以急盼“鸿雁”传书,因惦念友人,故担心“江湖秋水多”。诗人深切思念友人,故而对其遭遇表示出极大的同情。诗人将友人的不幸命运与屈原相比,显示出对友人衷心的钦佩。诗中“文章憎命达,魑魅(chimei:传说中害人的精怪,此处喻奸邪的小人。)喜人过”二句,揭示了封建社会扭曲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实;才华横溢、品质高洁的有志之士在官场中必遭排斥打击,甚至被小人暗算而生命不保。取譬生动而富有哲理,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末两句中的冤魂指屈原,汩罗江,是屈原自沉处。诗人设想李白从夜郎回湖南会到汩罗江投诗给屈原的冤魂,共诉冤情。既赞颂了李白与屈原相同的品格和才华,也感叹了他们相同的遭际。
凉风起天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意思】秋天的凉风从天边刮过,不知道你此刻心情如何?鸿雁几时送到你的消息,你流放江湖前途多风波。【全诗】《天末怀李白》[唐]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诗人杜甫流寓秦州,当听说好友李白被牵连下狱,又流放夜郎,后遇赦还至湖南时,便写下了这首怀念李白的诗。天末,天边。当时杜李二人相距遥远,故诗题如此。诗的开头即以秋风起兴,使全篇笼罩在一片悲愁的氛围之中。诗人听到好友遇赦的消息,所以急盼“鸿雁”传书,因惦念友人,故担心“江湖秋水多”。诗人深切思念友人,故而对其遭遇表示出极大的同情。诗人将友人的不幸命运与屈原相比,显示出对友人衷心的钦佩。诗中“文章憎命达,魑魅(chimei:传说中害人的精怪,此处喻奸邪的小人。)喜人过”二句,揭示了封建社会扭曲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实;才华横溢、品质高洁的有志之士在官场中必遭排斥打击,甚至被小人暗算而生命不保。取譬生动而富有哲理,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末两句中的冤魂指屈原,汩罗江,是屈原自沉处。诗人设想李白从夜郎回湖南会到汩罗江投诗给屈原的冤魂,共诉冤情。既赞颂了李白与屈原相同的品格和才华,也感叹了他们相同的遭际。
十五夜望月 王建。推荐。爱诗词网。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本诗又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抒情诗。这首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景起,以情结,很有韵味。“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写的是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候的庭院景色。“地白”指月光遍照院子,地面泛起一片白光,使人觉得地面是白色的。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是以霜色洁白形容地面月光的。“树栖鸦”,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夜深,秋露更浓,甚至已开放的桂花也湿了。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诗人注意谛听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但它是不可闻的,由此也见出夜之寂静了。一二两句极写夜已深、夜极静,暗中托出感受这夜深夜静的人。只有人才能对环境有这样敏锐细腻的感受。然而,夜深不寐,究竟为何?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二句的人事活动来。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赏月,合家团圆,是中国民族的风俗。因此,中秋之夜,离家外出的游子,特别会涌现思家怀乡之情。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团散却不相同。不知道哪个人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离家作客,怀念之情会象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降落在这一人家、这一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在大地城乡之中,又是一个不明确的载体。这样的写法,和李白《忆东山》诗中“明月落谁家”一样,使普通的心理情绪,有了专指性。而这专指性,却又隐没在虚拟悬想之中。正因为如此,对月怀人的抒情诗才具有更大的感情包容性,才具有更多的自由联想作用,因而更为读者喜爱。也许正因为如此,另一诗题加上“寄杜郎中”四字,把诗意落实,反而使读者觉得受束缚了。全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了感情色彩,这是耐人咀嚼的。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沈德潜《唐诗别裁》)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新城游北山记。推荐。爱诗词网。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鸡肋集》)新城为宋代杭州境内一县,其地今已并入富阳县。新城北山不是名山,人迹罕至,晁补之的游记描写了它的幽深僻静的景色。本文是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来结构篇章的。文章起始,作者刚涉足北山,便发觉其山石草木“渐深渐幽”的特点。尔后对整个游程的记叙,莫不紧扣“幽”字而着笔。山间松树,作者连用四个精彩的比喻以曲尽其形态之美,这里无疑是一偏僻幽异的境界。山上竹林,遮天蔽日,绵延数里,亦是一处深邃幽暗的境界。山顶佛寺,曲折为栏,门窗相对,仍是一个莫测幽深之所在。窗间梅棕,本是寻常之物,游者眼中竟成为鬼魅的幻影,乃是由于深山古寺夜色的空旷幽寂导致了他们的恐惧心理。幽处必静,作者描写北山之静的艺术技巧颇为高明。既对空山未闻人语的景况作出正面的交代,更通过天籁的描写而进行侧面的衬托。异鸟的啄木声打破松林的寂寞,这与唐诗“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何其相似。涓涓细流滴入井中而可闻“锵然而鸣”的声响,也是由于山中过于寂静。穿行四五里竹林后忽闻鸡声,竹林中的沉寂自不言而喻。游人听风吹铃铎而受惊,原因是静极的环境突然被破坏,他们的心理一时失去平衡。数十竿竹的摩擦声何足道哉,在沉寂的深山之夜却能诱发游人恐惧的幻觉。宋代理学兴盛,影响及于文学,不仅“以议论为诗”,记游文亦多即地兴感,借端说理之作。苏轼《石钟山记》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堪为宋人游记的典范,二文皆可窥见时代尚理之风。晁氏这篇游记不推究事理,不抒发感想,纯然叙述游历,摹写景物,读后倒别有一番滋味。
【题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白居易作诗,追求的是浅显明白,即所谓的“老妪能懂”。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无一个冷僻字,无一句难懂的句子,确实是“浅显明白”,但诗中的含义却并不明白,题旨十分隐晦。这是否可以说成是古代的一首“朦胧”诗呢?因为这首诗究竟要表达什么主题,确实是不容易琢磨的。“花非花,雾非雾”,显然是指某一物件。此物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究竟为何物?诗人没有说,读者也费猜详。“夜半来、天明去”,只是说此物来临的时间十分短暂,且又有规律,但究竟为何物,诗人还是没有说。“来如春梦几多时?去时朝云无觅处!”诗是结束了,然而诗人所咏的究竟为何物?诗人还是没有说,哑谜终究打到底了!正因为诗句中的“来如春梦”和“去似朝云”,只能给人以无限的惆怅!诗句的朦胧,却能使人驰骋遐想,各自领会其妙。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全诗】《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注释】①几多时:时间很短。幽会时间也正如此。【翻译】说花却不是花,说雾却不是雾。夜半偷偷地来,天明匆匆地去。来时像一场春梦飘忽有几多时?去时如早晨的彩云飘散无寻处。【鉴赏】《花非花》是白居易自制的诗篇,因颇有歌谣情趣,故后人作曲唱之。《词律》中说:“此本长庆长短句诗,而后人名之为词者。”而茅暎《词的》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这首《花非花》的一些句段也被多人引用,广为传唱,而张子野更是延伸了这首诗写出《御街行》,杨慎于《词品》中点评道:“亦有出蓝之色。”《花非花》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琅琅上口,别有一番音韵美;意境迷蒙隐晦,叫人捉摸不清,而这股朦胧味儿却似乎是一向追求通俗的白诗中的一个例外。第一二句中,虽说是“非”,表达否定,但又不言而喻有如花似雾的意味,非花,非雾,而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故实为比喻。喻体选用了“花”和“雾”可推出所咏之物,稍纵即逝。三四句“夜半来,天明去”读起来感觉这“来去”轻松,很是生动有趣。陈廷焯《云韶集》中说道:“起二语奇妙,看他分写‘去’,‘来’二字,不着人力,而神妙天然。”而来去匆匆的是什么,作者欲言又止,令人捉摸不透。最后两句又作了比喻,来的时候像美却短暂的春梦,去的时候如美而易幻灭的朝云,都是引人回味的美丽事物。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一些曾存在而又消逝的美好事物发出的追忆之情。而这究竟具体是何物,依然隐而不吐。我们非常熟悉的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博喻的一个典例,而在这首诗中,作者把这个不曾明说的本体喻花比雾,写它“如春梦”“似朝云”,这里就是博喻,并且通篇都在作比喻。通读全诗,只见喻体不见本体,从而又添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花庵词选》点评这首词道:“花非花一首,尤缠绵无尽。”全诗语言浅显,而内涵丰富。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为妓女所作,旅客招妓伴宿“夜半来,天明去”,不过春梦一场,醒时消散罢了。但更多人认为是人生中短暂而触动的一些瞬间或人、事,说不明道不清,感觉美好,而转眼便就消逝了,只剩下无奈。正是因为只有简短的停留,在这飘忽的意境中,才不禁引起了深深的惋惜和追思,进而产生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正如这首诗本身,幽幽道来,引人沉醉在缥缈美妙的意境之中,正要拨开迷雾看看真面目,却就这样“去似朝云无觅处”,空余深深的惋惜,又如何叫人不回味无穷呢?
花非花白居易。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白居易作诗,追求的是浅显明白,即所谓的“老妪能懂”。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无一个冷僻字,无一句难懂的句子,确实是“浅显明白”,但诗中的含义却并不明白,题旨十分隐晦。这是否可以说成是古代的一首“朦胧”诗呢?因为这首诗究竟要表达什么主题,确实是不容易琢磨的。“花非花,雾非雾”,显然是指某一物件。此物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究竟为何物?诗人没有说,读者也费猜详。“夜半来、天明去”,只是说此物来临的时间十分短暂,且又有规律,但究竟为何物,诗人还是没有说。“来如春梦几多时?去时朝云无觅处!”诗是结束了,然而诗人所咏的究竟为何物?诗人还是没有说,哑谜终究打到底了!正因为诗句中的“来如春梦”和“去似朝云”,只能给人以无限的惆怅!诗句的朦胧,却能使人驰骋遐想,各自领会其妙。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全诗】《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注释】①几多时:时间很短。幽会时间也正如此。【翻译】说花却不是花,说雾却不是雾。夜半偷偷地来,天明匆匆地去。来时像一场春梦飘忽有几多时?去时如早晨的彩云飘散无寻处。【鉴赏】《花非花》是白居易自制的诗篇,因颇有歌谣情趣,故后人作曲唱之。《词律》中说:“此本长庆长短句诗,而后人名之为词者。”而茅暎《词的》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这首《花非花》的一些句段也被多人引用,广为传唱,而张子野更是延伸了这首诗写出《御街行》,杨慎于《词品》中点评道:“亦有出蓝之色。”《花非花》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琅琅上口,别有一番音韵美;意境迷蒙隐晦,叫人捉摸不清,而这股朦胧味儿却似乎是一向追求通俗的白诗中的一个例外。第一二句中,虽说是“非”,表达否定,但又不言而喻有如花似雾的意味,非花,非雾,而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故实为比喻。喻体选用了“花”和“雾”可推出所咏之物,稍纵即逝。三四句“夜半来,天明去”读起来感觉这“来去”轻松,很是生动有趣。陈廷焯《云韶集》中说道:“起二语奇妙,看他分写‘去’,‘来’二字,不着人力,而神妙天然。”而来去匆匆的是什么,作者欲言又止,令人捉摸不透。最后两句又作了比喻,来的时候像美却短暂的春梦,去的时候如美而易幻灭的朝云,都是引人回味的美丽事物。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一些曾存在而又消逝的美好事物发出的追忆之情。而这究竟具体是何物,依然隐而不吐。我们非常熟悉的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博喻的一个典例,而在这首诗中,作者把这个不曾明说的本体喻花比雾,写它“如春梦”“似朝云”,这里就是博喻,并且通篇都在作比喻。通读全诗,只见喻体不见本体,从而又添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花庵词选》点评这首词道:“花非花一首,尤缠绵无尽。”全诗语言浅显,而内涵丰富。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为妓女所作,旅客招妓伴宿“夜半来,天明去”,不过春梦一场,醒时消散罢了。但更多人认为是人生中短暂而触动的一些瞬间或人、事,说不明道不清,感觉美好,而转眼便就消逝了,只剩下无奈。正是因为只有简短的停留,在这飘忽的意境中,才不禁引起了深深的惋惜和追思,进而产生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正如这首诗本身,幽幽道来,引人沉醉在缥缈美妙的意境之中,正要拨开迷雾看看真面目,却就这样“去似朝云无觅处”,空余深深的惋惜,又如何叫人不回味无穷呢?
割肉相啖。推荐。爱诗词网。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①求肉而为?于是具染②而已。”因抽刀而相啖③,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吕氏春秋·当务》【注释】①革:更,另。②染:调味用的豉酱。③啖:吃。【意译】齐国有两个喜欢夸耀自己勇敢的人,一个人住在东城,一个人住在西城。有一天在路上意外地相遇,其中一个说:“姑且一起喝点酒吧!”喝过几杯酒后,一个人说:“还是弄点肉吧!”另一个人说:“你身上有肉,我身上也有肉,又何必另外去弄肉呢?在这儿置办点豉酱就可以了。”于是两人拔出刀来割下身上的肉,相互吃起来,一直到死。勇敢要像这样也就不如没有勇敢。【解说】从自己的身上,割下肉来,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啊!可是,那两个齐国人却从容地这样做了。如此壮举将使天下人感到震惊,不过,震惊之余,心中不免产生疑虑,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原来,两位齐人从自己身上割肉不过是用来做下酒菜,并以此来向世人炫耀自己的勇敢。将一个惊人的壮举和一个渺小的目的联系在一起,两个齐人的形象顿时黯然失色。人们大概不会再从他们的死亡中引发出悲壮的感觉,反而会去嘲笑他们行为的愚蠢。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对于一个有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是不畏惧作出牺牲的。但是,任何牺牲必须要同一个伟大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牺牲才会有价值。以此而论,那两位齐人尽管作出了牺牲,而且是以生命作代价,但是,由于他们的牺牲不是建立在一个伟大的目标之上,而只是为了追求一种空名虚誉,因而他们牺牲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相关名言】只有从事一项伟大事业的时候,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法国·戴高乐自夸人的虚荣性格显示他的隐秘的恶。——希腊·伊索
【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思】既看不到已逝的古贤哲,也未见到后来的俊杰。抒发了作者胸怀大志,忧国忧民,而又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这两句诗已作为成语运用,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鉴赏】诗题中的幽州:即现今之北京。燕昭王曾在此筑黄金台,以招募贤士,故又名贤士台。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主和受明主赏识而青云直上、立功成名的知识分子。悠悠:长久,广大。怆然:悲伤、凄凉的样子。原诗意思是:往前看不见那些英明的君主以及建奇功立大名的天下之士,往后看不见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思念起宇宙之大、历史之长(有多少人被淘汰,多少人湮没无闻),自己不胜感慨悲伤,禁不住涕泪滂沱。这是作者写自己登上幽州台眺望的感触,发抒他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后来引用常简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也可用作嘲讽那些自诩为“天才”“非凡”的人物。【应用】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比喻空前绝后。例: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宋武帝尝吟谢庄《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谢庄字)此作,可谓~。”(唐·孟棨《本事诗·嘲戏》)③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又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例: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宋·汤君载《画鉴》)【题解】【全诗】《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悠悠:长远无穷。③怆(chuang创)然:悲伤的样子。【背景】陈子昂曾在武则天堂侄建安王武攸宜下属任军中参谋。武攸宜以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之职迎击契丹,陈子昂提出很多有益建议,并请求武攸宜分给他一万人为前躯。而武攸宜没有采纳,后来竟将陈子昂由幕府参谋降为军曹。受压抑的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写下著名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此后乃泫然流涕悲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认为古代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不能见到,后世的贤君也无由得见,自己空怀大志,困厄至此,宇宙无穷,人生有限,不禁悲从中来,吟出这苦闷的悲歌。据诗人挚友卢藏用言:“时人莫不知也。”(见《陈氏别传》)【鉴赏】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任武攸宜幕府参谋,随同武攸宜出征契丹。次年,因武攸宜不识机变,轻率冒进,被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等人击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屡次建言,武攸宜不但不听,还将他降为军曹。在这种逆境中,诗人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震铄千古的名作。幽州古属燕地,战国时燕国国小民贫,被齐国攻击,几至亡国。燕昭王励精图治,礼遇乐毅、郭隗等人,终于在良臣谋士的帮助下成功复仇。陈子昂本以游侠知名,胸中自有一股不同于皓首穷经的儒生的跌宕不平之气。当这样一位抒情的主体登上了这块具有丰厚历史积淀的土地上的高台时,登高望远,缅怀史迹,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自然会喷薄而出,造就出一段伟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话扫空一切。前与后代表着历史时间的先后,作者将自己置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段的中点,向过去回溯,古人已不在。这里的“古人”,即指求贤若渴的燕昭王、礼遇田光和荆轲的燕太子丹等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对贤能之士价值的认可和重用,正与陈子昂此时的处境相反。抚今追昔,怎能不令子昂唏嘘感叹?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在陈子昂目前所处的境遇中,他看不到有什么改善的希望。“后不见来者”,正表明陈子昂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识。也许,这就是像他这样的英雄们的宿命吧?“念天地之悠悠”,这是空间上的拓展,天地之间就是人世,但这个世上,哪有自己的建功立业之处?天空浩渺,大地沉沉,竟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此情此景,又怎能不“独怆然而涕下”呢?一个“独”字,说明了这种深沉的悲伤感的个体性,但个体的不能成功,不正是与整个时代的气氛有关吗?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子昂的失意,也是整个时代的失意,他的涕下,正代表着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下层士人的共同命运。此诗横亘时间和空间,向永恒的命运发出了痛苦的呐喊,具有苍凉悲壮的艺术效果。诗用杂言体,句法参差,有一种呼天吁地的韵律在其中,刚直质朴,不假外饰。后人评其诗文“横被六合”、“力敌造化”(《竹庄诗话》),并非过誉。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思】既看不到已逝的古贤哲,也未见到后来的俊杰。抒发了作者胸怀大志,忧国忧民,而又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这两句诗已作为成语运用,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鉴赏】诗题中的幽州:即现今之北京。燕昭王曾在此筑黄金台,以招募贤士,故又名贤士台。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主和受明主赏识而青云直上、立功成名的知识分子。悠悠:长久,广大。怆然:悲伤、凄凉的样子。原诗意思是:往前看不见那些英明的君主以及建奇功立大名的天下之士,往后看不见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思念起宇宙之大、历史之长(有多少人被淘汰,多少人湮没无闻),自己不胜感慨悲伤,禁不住涕泪滂沱。这是作者写自己登上幽州台眺望的感触,发抒他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后来引用常简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也可用作嘲讽那些自诩为“天才”“非凡”的人物。【应用】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比喻空前绝后。例: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宋武帝尝吟谢庄《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谢庄字)此作,可谓~。”(唐·孟棨《本事诗·嘲戏》)③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又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例: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宋·汤君载《画鉴》)【题解】【全诗】《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悠悠:长远无穷。③怆(chuang创)然:悲伤的样子。【背景】陈子昂曾在武则天堂侄建安王武攸宜下属任军中参谋。武攸宜以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之职迎击契丹,陈子昂提出很多有益建议,并请求武攸宜分给他一万人为前躯。而武攸宜没有采纳,后来竟将陈子昂由幕府参谋降为军曹。受压抑的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写下著名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此后乃泫然流涕悲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认为古代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不能见到,后世的贤君也无由得见,自己空怀大志,困厄至此,宇宙无穷,人生有限,不禁悲从中来,吟出这苦闷的悲歌。据诗人挚友卢藏用言:“时人莫不知也。”(见《陈氏别传》)【鉴赏】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任武攸宜幕府参谋,随同武攸宜出征契丹。次年,因武攸宜不识机变,轻率冒进,被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等人击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屡次建言,武攸宜不但不听,还将他降为军曹。在这种逆境中,诗人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震铄千古的名作。幽州古属燕地,战国时燕国国小民贫,被齐国攻击,几至亡国。燕昭王励精图治,礼遇乐毅、郭隗等人,终于在良臣谋士的帮助下成功复仇。陈子昂本以游侠知名,胸中自有一股不同于皓首穷经的儒生的跌宕不平之气。当这样一位抒情的主体登上了这块具有丰厚历史积淀的土地上的高台时,登高望远,缅怀史迹,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自然会喷薄而出,造就出一段伟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话扫空一切。前与后代表着历史时间的先后,作者将自己置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段的中点,向过去回溯,古人已不在。这里的“古人”,即指求贤若渴的燕昭王、礼遇田光和荆轲的燕太子丹等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对贤能之士价值的认可和重用,正与陈子昂此时的处境相反。抚今追昔,怎能不令子昂唏嘘感叹?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在陈子昂目前所处的境遇中,他看不到有什么改善的希望。“后不见来者”,正表明陈子昂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识。也许,这就是像他这样的英雄们的宿命吧?“念天地之悠悠”,这是空间上的拓展,天地之间就是人世,但这个世上,哪有自己的建功立业之处?天空浩渺,大地沉沉,竟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此情此景,又怎能不“独怆然而涕下”呢?一个“独”字,说明了这种深沉的悲伤感的个体性,但个体的不能成功,不正是与整个时代的气氛有关吗?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子昂的失意,也是整个时代的失意,他的涕下,正代表着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下层士人的共同命运。此诗横亘时间和空间,向永恒的命运发出了痛苦的呐喊,具有苍凉悲壮的艺术效果。诗用杂言体,句法参差,有一种呼天吁地的韵律在其中,刚直质朴,不假外饰。后人评其诗文“横被六合”、“力敌造化”(《竹庄诗话》),并非过誉。
归去来兮辞并序。推荐。爱诗词网。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缾无储粟(2),生生所资,未见其术(3)。亲故多劝余为长吏(4),脱然有怀(5),求之靡途(6)。会有四方之事(7),诸侯以惠爱为德(8),家叔以余贫苦(9),遂见用于小邑(10)。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13),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4)。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5),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6)。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18)。寻程氏妹丧于武昌(19),情在骏奔(20),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4)。实迷途其未远(25),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26),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27)。乃瞻衡宇,载欣载奔(28)。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29),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罇(30)。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2)。园日涉以成趣(33),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4)。云无心以出岫(35),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6)。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37)!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8)?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40),既窈窕以寻壑(41),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43)。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44)!曷不委心任去留(4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46)?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47)。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48)。登东皋以舒啸(49),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50),乐乎天命复奚疑(51)!〔注释〕(1)幼稚:幼儿。(2)缾:同“瓶”,瓦瓮。这里指米缸。(3)生生:维持生计。前一“生”字是动词,后一“生”字是名词。所资:资给,所凭借。术:办法。(4)亲故:亲戚故旧。为长吏:指做官。(5)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指产生出仕之念。(6)靡:无。途:门路。(7)会:遇,逢。四方之事:指地方势力的争权斗争。陶渊明四十一岁前后,正是桓玄篡位失败、刘裕继起揽权的时期,军阀混战,东晋濒于灭亡。一说,四方之事指陶渊明受建威将军刘敬宣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之事。因《论语·子路》云:“使于四方。”(8)诸侯:指各地地方势力。以惠爱为德: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指争着用人)。(9)家叔:可能是指陶渊明的叔父陶夔,当时他任太常卿。(10)见:被。邑:县。小邑:指彭泽县。(11)风波:指战事。(12)心惮远役:心里害怕供职远方。彭泽:县名,在今江西九江地区,旧治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去:离。(13)公田:供俸禄的田。萧统《陶渊明传》载:“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14)少日:不多几天。眷然:怀念向往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想法。《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欤,归欤!’”(15)矫厉:矫揉做作。所得:能够办得,指勉为应付公差事务。(16)切:厉。违己:违背心愿。交病:产生痛苦。(17)人事:指仕宦。口腹自役:为糊口和饱腹而驱使自己(做官)。(18)一稔(ren):指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敛裳:收拾行装。宵逝:连夜离去。(19)寻:不久。程氏妹:陶渊明妹,因嫁程氏,故称程氏妹。(20)情在骏奔:去吊丧的心情就象骏马奔驰一样急迫。(21)乙巳岁:指晋安帝义熙元年(405)。(22)胡:为什么。(23)心为形役:心志为形体所驱使。即序中所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之意。奚:为什么。(24)谏:劝止、挽回。追:补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5)迷途:迷失路途,指出仕。其:大概。(26)飏(yang):飞扬,形容船轻快地行驶。(27)征夫:行人。熹微:天色微明。(28)瞻:望见。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子,陋室。衡:同“横”。《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载欣载奔:又欣喜,又奔跑。载:且。(29)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住宅前面的竹林中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游息,后人便以三径指隐士居住的地方。径:小路。就荒:快要荒芜了。(30)罇(zun):古代盛酒的器具。(31)觞(shang):酒杯。自酌:自个儿饮酒。眄(mian):斜视,闲看。庭柯:庭院中的树。怡颜:开颜,脸有喜色。(32)倚:依,靠。寄傲:寄托傲世之情。审:领会,明白。容膝:只能容下双膝,形容住房极狭。(33)涉:这里指散步。成趣:自成乐趣。(34)策,拄着。扶老:手杖。流:周游。憩(qi):休息。矫首:抬头。遐观:远望。(35)无心:无意之中,自然而然。岫(xiu):山洞。这里泛指山。(36)景:同“影”,指日光。翳翳(yi):阴暗的样子。盘桓:徘徊。(37)息交、绝游:停止交往游处。(38)驾言:驾车出游。见《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驾言”代“出游”。言:语助词,无意义。焉求:何求。(39)事:指农事。畴(chou):田地。(40)巾车:有车衣的车。郑玄《周礼》注:“巾,犹衣也。”《华严经音义》引《珠丛》:“以衣被车,谓之巾也。”棹(zhao):桨。这里用作动词,划船。(41)窈窕(yaotiao):这里形容山路幽深。壑:山沟。(42)涓涓:细水长流不绝的样子。(43)善:以……为善,企羡。行休:将要结束。(44)已矣乎:算了吧。寓形宇内:寄身在世上。(45)曷:同“何”。委心:随心。去留:行止。(46)胡为:为什么。遑遑: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之:往。(47)帝乡:仙境。期:望。(48)植杖:把手杖插在田边。耘:除草。耔(zi):在苗根培土。(49)皋:水边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50)聊:姑且。乘化:随着自然的变化。化:大化,自然界的变化。归尽:回到生命的尽头,指死。(51)乐乎天命:乐天知命,即安于命运。乎:语助词,无意义。《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奚:何。〔鉴赏〕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写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这时他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决定弃官隐居。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可以参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文章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象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归去来兮”,即“回家去啊”!来,表趋向的语助词。“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作者引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似。“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寓理于情,读来诚挚恳切,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以下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写昼夜兼程,望归甚切。问路于行人,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唯其如此,方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子那样天真。“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欢迎主人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作者感到快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罇。”惋叹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所喜手植的松菊依然无恙,罇中的酒也装得满满的。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有酒盈罇,则示平生之愿已足。由此而带出:“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四句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辞楚王之聘,妻子很支持他,说:“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审容膝之易安”,这里借用来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了。这与“三径就荒”一样,都是引用同类的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合拍,而且显得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接着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时而抬起头来,望望远处的景色;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都足以发人遐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象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象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苍茫暮色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这一大段,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下一段再以“归去来兮”冒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的伴侣,尘俗不染于心,也足以乐而忘忧了。“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躬耕田园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显然已被诗化,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浪漫的抒情。“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写农事之暇,乘兴出游,登山泛溪,寻幽探胜。“崎岖经丘”承“或命巾车”,指陆行;“窈窕寻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音节和谐优美,读来有悠游从容之概。“术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触景生感,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虽然略有感喟,但基调仍是恬静而开朗的。这一段承上启下,把笔触从居室和庭园延伸到郊原和溪山之间,进一步展拓出一个春郊事农和溪山寻幽的隐居天地;并且触物兴感,为尾段的抒情性议论作了过渡。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是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已矣乎,寓形字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说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作者自己的态度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不愿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植杖耘耔,暗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啸,则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作者分别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可谓推赏备至了。然而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兮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已有辩正,并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味《归去来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至于那篇颇受卫道者诟病的《闲情赋》,则更发挥其大胆的想象,不惜化作所爱者身上的衣领、衣带、发泽、眉黛、席子、鞋子等等,诚如鲁迅所说,这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字数:5715作者:吴战垒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527-533页.
《说文解字》研究和注释著作。三十二卷。清段玉裁撰。成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初刻本刊行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卒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十五年中乡试。官至贵州玉屏知县,四川富顺、南溪、巫山知县。晚年移居苏州。曾师事戴震,结交时贤。他的治学方法,深受戴震的影响。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春秋左传古经》、《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等,大部分收入《经韵楼丛书》和《学海堂经解》里。
说文解字注。推荐。爱诗词网。《说文解字》研究和注释著作。三十二卷。清段玉裁撰。成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初刻本刊行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卒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十五年中乡试。官至贵州玉屏知县,四川富顺、南溪、巫山知县。晚年移居苏州。曾师事戴震,结交时贤。他的治学方法,深受戴震的影响。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春秋左传古经》、《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等,大部分收入《经韵楼丛书》和《学海堂经解》里。段玉裁在解决古籍文献的语言文字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汉语和汉字的发展变异的规律,探讨汉语系统和汉字系统在共时与历时发展变异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并且逐渐形成了他的语言文字观。在此基础上,他建立起了系统地进行语言文字实证的理论和考据的操作程序。他认为,向来治《说文解字》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未得许书要旨。因此,他潜心研究《说文解字》长达三十二年之久。他早年作《说文解字读》(即《说文解字》的长编)五百四十卷。晚年又将其简约为《说文解字注》。段氏在《说文解字》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是清代“说文学”四大家之一。《说文解字注》分卷依《说文解字》原目为十四篇。其中正文十四篇,每篇又分为上下,共二十八卷;叙及目和许冲上说文表连同后序、跋、说文解字读序、附部目分韵(清·陈焕撰)两卷;《六书音均表》两卷。共三十二卷。段玉裁在本书正文的注释中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校勘刻本文字。他从《说文解字》小篆的文字系统出发,比勘大小徐(徐铉、徐锴》本《说文解字》,刊正传写和刻本中的谬误,力图恢复《说文解字》的原貌。他的许多见解竟与甲骨文、金文契合。对于段氏在校勘中增删篆文,后人颇有争议(参徐承庆《说文解字注匡谬》、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等)。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段玉裁增删篆文所依据的是当时的主要传本《说文解字》内在的体例和系统,不是任意改易的。他所改易的对象,多为不合《说文解字》内在体例和系统的。造成这种自乱体系的主要原因:一个是许慎成书时考虑不周所致,另一个是后人辗转传抄当中所出现的讹误。第二,段玉裁所作的增删改易,在《说文解字注》中均有具体说明,以保持传本及通行本的原貌。段玉裁在本书正文的注释中所做的第二项工作是,根据许慎的原话和《说文解字》的著作体例,寻求《说文解字》的内在体系。除了上面已谈到的订伪正误外,这项工作有助于读者正确地理解《说文解字》,领会许慎的原本用意,例如,“凡云凡某之属从某者,自序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凡言从某某声音,谓于六书为形声也,……《说文》形书也,凡篆一字,先训其义,……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及读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凡会意合二字以成语,……。”“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以及“引经说字形之例”、“《说文》属辞之法”等。并揭示出《说文解字》部首的排列顺序是以形之相近为次。段玉裁所做的第三项工作,是对《说文解字》全书逐字详加说解。段氏引据《玉篇》、《广韵》以及经典古籍中的训诂来解释《说文解字》中许慎的说解,详加考订以求得其指归和所本。所引之书多达二百二十六种。除此之外,段氏在许慎说解的基础上,推衍字义的引申(即历时发展)轨迹,阐释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进而区分古字、今字,古义、今义。段氏还在《说文解字》许慎说解字义(词义)的共时系统中,用“统言”与“析言”的方式来确定词义的义位,进一步发展了前人辨析同义词的方式。最后,段玉裁根据他的上古韵十七部的系统,确定《说文解字》正文中每一个正篆的古韵部属。根据语音与语义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每一个正篆在其所在的那一个部首所确定的词义范围(或“语义场”)中的义位。《说文解字注》刊行后,很快就赢得了学者们的赞誉,被称为解释《说文解字》的权威著作(参见清·冯桂芬《重刻段氏说文解字注序》)。“说文学”也由此兴盛起来。《说文解字注》在学术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段玉裁提出了新的语言文字观。他认为,“声与义同源,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还认为,“凡古语词,皆取诸字音,不取字本义”,即文字起源于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第二,在文字学方面,段氏揭示了汉字字形系统(构件系统)演变讹误的情况和汉字构形系统发展演变的情况。前者如隶变的情况,后者如“古今字”的问题。揭示了汉语系统(包括汉语词义系统和汉语语音系统)与汉字系统(包括汉字的构件系统和构形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途径和结果,如假借对于文字废替的影响,词义引申造成文字的孳乳等。第三,在音韵学方面,段玉裁早年继承顾炎武、江永二家的阴声入声不分的上古韵分部的方法,并且在他们的古韵分部的基础上加以精密化。他区分《诗经》用韵字和群经用韵字,定古韵六类十七部,作《诗经韵谱》和《群经韵谱》。后又对二者订补,写成《六书音均表》,作为《说文解字注》正篆分韵的依据,并作为第三十一、三十二卷,附于全书之后。“支”、“脂”、“之”三部分立是段氏的创见,又首创“同谐声者必同部”之说和“合韵”的理论,还提出“音韵随时代迁移说”。又提出“古四声说”以为“古无去声”。第四,在训诂方面,段玉裁早年作《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诗经小学》三十卷、《毛诗故训传略说》三十卷,在训诂方法上着眼于“观其会通”。晚年作《说文解字注》时,在训诂方法上有了重大的发展,着眼于“明其本义”,用“引申”之说来解释语言文字现象,从词义系统上找出词义分化的依据,进而研究由于词义分化而引起的同源孳乳现象,研究同源字族内部的字形之间的历时关系和共时关系。第五,段玉裁有一套进行语言文字实证的理论,并且在《说文解字注》中予以实践和演示(参见卢文弨《说文解字读序》)。段氏认为,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能三者互推求”,即主张在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三个相互独立的历时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中研究汉语文字现象。汉字的字形系统、字音系统、字义(词义)系统虽有共时上的联系,但由于这三个系统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异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而又有历时上的动态发展中产生的联系。因此,这三个历时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分析为六个共时系统,即古字系统与今字系统,古音系统与今音系统,古义系统与今义系统。每一个历时系统由两个共时系统构成。这就是段氏的“三者互推求”或“六者互相求”(参见段玉裁《广雅疏证·序》)的实证理论。这是一种新型的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具体地实施了上述理论,“以形为经,以声为纬,……无一部一文不如网在纲、珠之贯串,实他人所不能及”(清·冯桂芬《重刻段氏说文解字注序》)。段氏的这种系统理论,不仅具有语言文字学上的意义,而且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六,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建立起来一套语言文字学考据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式。首先,他主张字义(词义)是制字的出发点,又是考字的落脚点。其次,他在《说文解字注》中以说解为经,以群经传注为纬,创“字经互证”的历时分析方法。再次,他在这部分书中以“统言”、“析言”分析同义字(词)的义位,创“字字互证”的共时分析的方法。《说文解字注》有三种重要的版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第一种,清嘉庆间段氏经韵楼刻本。三十二卷。张文虎、唐仁寿批注。第二种,清嘉庆间段氏经韵楼刻本。三十二卷。附录说文部目分韵(清·陈焕撰)一卷。李慈铭批校并跋。第三种,清同治六年至十一年苏州刻本。三十二卷。附说文部目分韵一卷。王国维校。另外,还有学海堂本,武昌局本(附《段氏汲古阁说文订》一卷),成都存古书局本,光绪七年(1881年)苏州刻巾箱本,民国十九年(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一集)国学基本丛书”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据“清原刻本”排印本,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简编”影印本,一九八一年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一九八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一九八九年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版)影印本(与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清黎永椿《说文通检》合订)。
龙灯,也叫耍龙灯,龙舞或舞龙,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流行于我国的很多地区,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龙的道具制作,技艺精巧,色彩鲜艳,造形精美华丽,气势宏伟壮观,是民间工艺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由于地区不同,而又各有特色。龙的制作,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能燃烛的叫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龙的种类,主要有滚龙、观赏龙灯、小型龙灯、舞台龙灯等几大类。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并视龙为驱灾除害、吉祥太平的象征。旧时,每逢春节,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大闹花灯等节日或庙会酬神等重大喜庆活动,各地城乡都有耍龙灯的风俗。从前,还有舞龙祈雨的习俗。古代、龙分黄、青、白、赤、黑五色,据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如遇旱灾耍水龙;遇水灾耍火龙,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耍龙灯。推荐。爱诗词网。龙灯,也叫耍龙灯,龙舞或舞龙,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流行于我国的很多地区,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龙的道具制作,技艺精巧,色彩鲜艳,造形精美华丽,气势宏伟壮观,是民间工艺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由于地区不同,而又各有特色。龙的制作,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能燃烛的叫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龙的种类,主要有滚龙、观赏龙灯、小型龙灯、舞台龙灯等几大类。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并视龙为驱灾除害、吉祥太平的象征。旧时,每逢春节,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大闹花灯等节日或庙会酬神等重大喜庆活动,各地城乡都有耍龙灯的风俗。从前,还有舞龙祈雨的习俗。古代、龙分黄、青、白、赤、黑五色,据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如遇旱灾耍水龙;遇水灾耍火龙,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龙的历史悠久,早在汉代的《春秋繁露》中就已有记载。清代的盛京(沈阳)舞龙极为盛行。清代诗人缪东霖在《沈阳百咏》中描绘当时的龙舞:“灯月悬悬照八关,龙蟠狮舞斗回环。”他在《陪京杂述》中记述当时的“龙灯,正月初旬,手艺行及一切杂人扮龙灯之戏,以布糊灯作龙形,长数丈,中燃以灯,以数人架之,前一人执火球灯引路,作龙戏球状。又有用双龙者,变化翻腾,各臻神妙,并有蟠柱诸名色。”今天的舞龙已破除了迷信色彩,成为节日喜庆的一项健康娱乐活动。现在每逢春节和灯节等节庆盛会,在沈阳城乡,人们往往在市街、集镇广场,或在村头与舞台,舞起巨龙以增添节日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龙舞在表演时,多由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或灯),在两条龙之间,戏其作舞,龙随彩珠、出龙、戏水、腾跃、滚动、戏珠、盘起、参穿等,套路甚多。伴奏上,采用民间吹打乐器伴奏,情绪热烈欢快,气势威武雄健。今天表演的龙灯,已普遍使用电池装上灯泡,其于夜间舞动跳跃,更是金龙狂舞,光彩夺目,美不胜收。在1991年中国沈阳秧歌节暨全国秧歌大赛期间,上海代表队表演的龙舞,可谓技艺高超,阵法变化丰富,场面气势壮观。上海龙舞的特点,是讲究“圆、活、技。”圆,是全体舞龙者配合默契,将龙身舞得似活龙盘旋而进。活,是龙队行进时队形灵活多变,充分展示龙的神韵。技,是有“绝活”,技艺出众。其动作有“游龙戏水”、“遨游九宵”、“原地舞龙”、“跪舞龙”、“躺舞龙”、“跳龙”、“直睏龙”、“双插龙”、“龙滚沙”、“龙戏尾”“弓背龙”等,使龙形成“背靠龙”、“搁脚龙”、“抱头龙”、“摇板龙”等各种姿态,并有“盘龙”、“盘柱”、“龙舟”等各种造型。传统阵法有“一字长蛇”、“双龙戏珠”、“金龙摆尾”等。特别是他们独创的“变色龙”,能使七八丈长的青龙,转眼间变成多光闪闪的赤龙,殊为好看,令人击掌叫绝,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赏。
【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意思】谁说区区小草,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给予它的恩泽?寸草心:寸草,小草。心,草木的茎干也叫做心。寸草心喻指儿女的孝心。三春晖:三春,指春季三个月。晖,阳光。三春晖喻母亲养育抚爱之恩。【赏析】寸草:小草,喻指游子。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儿子对母亲的真情。整句意思是:谁说儿子像小草般细微的孝心,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般博大温暖的母爱呢?【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儿女尽管孝顺,仍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慈爱之心。[例]是的,我从小离家读书,在外面有了工作,有了家,也有无数条理由不能照顾到父母,可是父母的心却每一刻都随着我的心在跳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的体验,是多么深刻而透彻啊!(竹林《永远的赞歌》)二、用以比喻个人难以回报祖国、人民或党的恩情。[例]我作为一个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深感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很多,而自己的贡献太少了。虽然自己也做了一些工作,然而正如古诗所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金戈《有感于“欠账”》)【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①游子吟: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②迟迟:时间长久貌。③“谁言”两句:以小草报达不尽春天阳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儿子永远报达不尽母亲哺育之恩,赞美伟大的母爱。寸草心:小草的嫩心。三春;整个春季三个月。晖:阳光。【全诗鉴赏】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少年时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与韩愈是亲密朋友,多有诗酒唱和。孟郊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中进士,时年已五十岁,调任溧阳(在江苏省内)尉。在任期间流连山水琴酒之间,曹务多废,后辞官家居。唐宪宗元和初年,经李翱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庆余,奏为水陆转运判官;郑又奏为参谋,未得就职而卒。孟郊一生处于穷愁潦倒的生活中,虽有朋友接济,但终不免于饥寒冻馁。由于孟郊自身地位和生活经历的特点,他有条件接近和体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并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慨,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孟郊诗作有力矫正了大历以来诗歌内容空洞、格调平庸的诗风,取得了特殊成就。孟郊写作态度严肃,追求“瘦硬”,“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后代往往以他与贾岛并称,有“郊寒岛瘦”之说。作者曾在此诗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这时作者五十岁。诗中称颂的是母子之情。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爱护是无微不至的,特别是在那些贫寒劳苦的家庭中,做母亲的把自己对儿女的心爱之情,物化在将要远行的儿女的衣衫之上,在那针缝线缀之中,寄托着无限的亲情。正因为这样,儿女对母亲心意,犹如短短的小草,怎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首联以工对开始,整齐如律诗,其实是自制乐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母子并出比较,并分领下文二、四与五、六各两句。第二,三、四句写母亲的动作与心理,用的是白描写实法,以两对叠字形容母亲的心意,显得亲切入微。“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神形皆备地再现了母亲的具体形象,从动作与心理上都有慈母的个性。六句诗中这两句居中心地位,是游子心中的敬爱慈母之意与按主题思想结构作品的原则的统一。第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游子感恩抒意,全用形象比喻。慈母之爱游子,是实践中发生过的事情,实践是由对象化的行为表现的,这就是以手中线密密缝补游子身上的衣裳,这是必须实写才有感染力的,孟郊在诗中抓得准、写得细、感得深,把慈母的感情的实践对象化,造成为审美形象。孟郊用了寸草春晖的比喻,在这里既合乎艺术规律,又找到了比与被比的事物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抒发母爱之情的完美杰作。由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的日常性,情感的普遍性,语言的通俗性,艺术的完美性,千余年来一直拥有最多读者,传诵不衰。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意思】谁说区区小草,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给予它的恩泽?寸草心:寸草,小草。心,草木的茎干也叫做心。寸草心喻指儿女的孝心。三春晖:三春,指春季三个月。晖,阳光。三春晖喻母亲养育抚爱之恩。【赏析】寸草:小草,喻指游子。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儿子对母亲的真情。整句意思是:谁说儿子像小草般细微的孝心,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般博大温暖的母爱呢?【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儿女尽管孝顺,仍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慈爱之心。[例]是的,我从小离家读书,在外面有了工作,有了家,也有无数条理由不能照顾到父母,可是父母的心却每一刻都随着我的心在跳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的体验,是多么深刻而透彻啊!(竹林《永远的赞歌》)二、用以比喻个人难以回报祖国、人民或党的恩情。[例]我作为一个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深感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很多,而自己的贡献太少了。虽然自己也做了一些工作,然而正如古诗所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金戈《有感于“欠账”》)【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①游子吟: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②迟迟:时间长久貌。③“谁言”两句:以小草报达不尽春天阳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儿子永远报达不尽母亲哺育之恩,赞美伟大的母爱。寸草心:小草的嫩心。三春;整个春季三个月。晖:阳光。【全诗鉴赏】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少年时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与韩愈是亲密朋友,多有诗酒唱和。孟郊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中进士,时年已五十岁,调任溧阳(在江苏省内)尉。在任期间流连山水琴酒之间,曹务多废,后辞官家居。唐宪宗元和初年,经李翱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庆余,奏为水陆转运判官;郑又奏为参谋,未得就职而卒。孟郊一生处于穷愁潦倒的生活中,虽有朋友接济,但终不免于饥寒冻馁。由于孟郊自身地位和生活经历的特点,他有条件接近和体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并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慨,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孟郊诗作有力矫正了大历以来诗歌内容空洞、格调平庸的诗风,取得了特殊成就。孟郊写作态度严肃,追求“瘦硬”,“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后代往往以他与贾岛并称,有“郊寒岛瘦”之说。作者曾在此诗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这时作者五十岁。诗中称颂的是母子之情。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爱护是无微不至的,特别是在那些贫寒劳苦的家庭中,做母亲的把自己对儿女的心爱之情,物化在将要远行的儿女的衣衫之上,在那针缝线缀之中,寄托着无限的亲情。正因为这样,儿女对母亲心意,犹如短短的小草,怎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首联以工对开始,整齐如律诗,其实是自制乐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母子并出比较,并分领下文二、四与五、六各两句。第二,三、四句写母亲的动作与心理,用的是白描写实法,以两对叠字形容母亲的心意,显得亲切入微。“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神形皆备地再现了母亲的具体形象,从动作与心理上都有慈母的个性。六句诗中这两句居中心地位,是游子心中的敬爱慈母之意与按主题思想结构作品的原则的统一。第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游子感恩抒意,全用形象比喻。慈母之爱游子,是实践中发生过的事情,实践是由对象化的行为表现的,这就是以手中线密密缝补游子身上的衣裳,这是必须实写才有感染力的,孟郊在诗中抓得准、写得细、感得深,把慈母的感情的实践对象化,造成为审美形象。孟郊用了寸草春晖的比喻,在这里既合乎艺术规律,又找到了比与被比的事物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抒发母爱之情的完美杰作。由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的日常性,情感的普遍性,语言的通俗性,艺术的完美性,千余年来一直拥有最多读者,传诵不衰。
典出《晋书·向秀传》。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一起打过铁,与吕安一块浇过园,三人关系十分密切。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向秀放弃了隐居的念头,立志到洛阳去做官。在进京途中,他经过嵇康、吕安的故居,看到凄凉的景色,听到哀怨的笛声,忆起故旧往事,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思旧赋》,用以怀念惨遭非命的朋友。
赋的序言说:“我的家跟嵇康、吕安的住处挨得很近,他们二人都有杰出的才智。嵇康心里想得远,可个性粗疏;吕安思想旷达,为人放荡。后来二人因为一些事情,都被判处了死刑。在我经过他们故居门前的时候,太阳快要落入虞渊(神话中日落的地方)了,寒冰在地,冷风凄凄。我听见他们的邻居有人在吹奏笛子,发出哀怨的声音。我回想起往日跟他们在一起游玩、饮酒的欢乐时光,听着邻人哀婉的笛声,不由得发出了叹息,因此,写下这篇《思旧赋》。”
向秀闻笛。推荐。爱诗词网。典出《晋书·向秀传》。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一起打过铁,与吕安一块浇过园,三人关系十分密切。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向秀放弃了隐居的念头,立志到洛阳去做官。在进京途中,他经过嵇康、吕安的故居,看到凄凉的景色,听到哀怨的笛声,忆起故旧往事,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思旧赋》,用以怀念惨遭非命的朋友。赋的序言说:“我的家跟嵇康、吕安的住处挨得很近,他们二人都有杰出的才智。嵇康心里想得远,可个性粗疏;吕安思想旷达,为人放荡。后来二人因为一些事情,都被判处了死刑。在我经过他们故居门前的时候,太阳快要落入虞渊(神话中日落的地方)了,寒冰在地,冷风凄凄。我听见他们的邻居有人在吹奏笛子,发出哀怨的声音。我回想起往日跟他们在一起游玩、饮酒的欢乐时光,听着邻人哀婉的笛声,不由得发出了叹息,因此,写下这篇《思旧赋》。”后人遂以“向秀闻笛”比喻追怀往事、思念故人。
荆人涉澭。推荐。爱诗词网。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①澭水②。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表:做标记。②澭水:古水名,其故道为黄河所淤塞,已无遗迹可寻,当在河南省境内。【意译】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中设置水位的标记。澭水突然猛涨,水位升高,楚国人不知道,依照原来的标记夜里渡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队惊乱就像都市的房屋倒坍一样。当初他们事先设置标志的时候,是可以顺着标志渡河的,现在水情发生了变化,水位上升了很多,楚国人仍然按照原先的标志来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解说】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本质,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但是愚蠢的楚人恰恰逆理而行。他们预先测量了澭河的水位,就以为水情不再变化,最后,终于导致了一场大悲剧——几千楚军葬身水底。楚军悲剧所留下的教训是极为沉痛的,它再一次提醒人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而必须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行军打仗是如此,治国安邦也是如此。人类生存的世界决不是一摊平静的死水,社会生活处处充满着矛盾运动;生产力的提高,政治斗争的消长,乃至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它们各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构成了五光十色的人类世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实际指的就是矛盾运动的多样性,也正是因为有了多种多样的矛盾运动的存在,才最终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但是,对于那些保守主义者来说,他们看不到社会发展的这一特点,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实践,因而其认识水平只能停留在旧阶段,而不能顺应着时代潮流而提高,当他们固执己见,顽固地反对变法革新之时,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了历史的绊脚石。【相关名言】问题完全不在于偏爱,历史时期的更替是不以我们的主观偏爱为转移的。——苏联·列宁
【诗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译注】千秋万代都将流传其盛名,但这毕竟是寂寞人生结束以后的事了。表示对某些学者、艺术家身后虽享盛名但生前境况凄凉的慨叹和不平。◇“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不想争名。(季羡林《大觉寺》,【全诗】《梦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李白)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由此引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冠盖”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死别”发端,此诗以“身后”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
千秋万岁名。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译注】千秋万代都将流传其盛名,但这毕竟是寂寞人生结束以后的事了。表示对某些学者、艺术家身后虽享盛名但生前境况凄凉的慨叹和不平。◇“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不想争名。(季羡林《大觉寺》,【全诗】《梦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赏析】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李白)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由此引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冠盖”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死别”发端,此诗以“身后”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
【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思】山色风光使小鸟性情欢悦,潭水平静的倒影使人的心灵空明洁净。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忧烦消除净尽。【提示】青山的光色,使鸟儿欢快地自由飞鸣歌唱;清澈的潭影,使人涤除了心中的尘世杂念。诗句构思造意优美,属对工整,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鉴赏1】山中的景色使鸟儿怡然自乐,诗人看到投映在潭水中的自己的身影,顿觉心无杂念,内心湛然空明。“悦”“空”二字用作动词,使得画面变得灵动自然,表现了诗人用字的精妙。诗人身处幽深、清寂的佛门圣地,内心变得宁静,心中的杂念烦躁一扫而尽,因此,诗人才能感受到鸟儿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欢乐之情,此时诗人内心也定像这林间自由自在的鸟儿一般充满快乐喜悦之情。后人常用此句赞美一个地方的幽静。【鉴赏2】明媚的山光,可以取悦飞鸟爱好自然的本性;明净的潭水,可以洗涤为世俗尘嚣污染的心灵。这两句诗颇富禅机;山光潭影,是代表自然风景,它有一股力量,可除去尘世俗念,使人心灵欢愉,进而体会生命的真谛。【用法例释】用以说明湖光山色等自然风景能使鸟兽怡情悦性,使人心旷神怡,超然物外。[例]人工筑成的小堤坝,紧依在南朗山下,亮澈的水流冲溢而过,织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白色丝帘,落水淙淙作响,周围更植各种奇花异卉。水禽在湖泊中嬉戏,鸳鸯相随,塘鹅潜游,灰鹤展翅欲飞,颇富诗意。饱览这里的一切,我不由得记起了两句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何少川《南朗山览胜》)【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上。②高林:即山林。③万籁: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籁,孔穴之发声。【鉴赏】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题”、题咏,题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至游览题咏时,已成为有200年历史的古刹了。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胸怀。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古刹,刚刚升起的太阳光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中的树木外,还要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高”二字。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这两句上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以后,行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似乎没有尽头。“幽处”即指此而言。当然,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指什么?“禅房”。这“禅房”之所以和“幽处”相关,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故缀一“深”字。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这两字虽指“禅房”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氛。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面对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此之时,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自己的快乐。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人呢?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又透明。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这是诗人在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处于这样的心态,诗人对于外界已近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万籁此都寂”。“万籁”,指世间万物一切音响。就字面而言,这句讲的是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此刻完全停止了,但实际反映的是诗人的“空”、“寂”之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响都一无所闻。诗人听到的音响是什么?“但余钟磬音”。“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时用钟,止歇时用磬。“钟磬”在此成为禅诵的代号,说明诗人的心已与整座寺院融汇在一起了。就结构而言,结尾与起句上下照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这是著名的山水诗,但它并不以客观风景的逼真描绘而著称。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紧紧抓住自己在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美的感悟,并以此为线索,把清幽之景,深邃之境有机地串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首自然质朴、余味深长的佳构。【鉴赏】
这是作者游历虞山兴福寺时所写的一首寄托隐逸情怀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古寺幽深寂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山光悦鸟性。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思】山色风光使小鸟性情欢悦,潭水平静的倒影使人的心灵空明洁净。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忧烦消除净尽。【提示】青山的光色,使鸟儿欢快地自由飞鸣歌唱;清澈的潭影,使人涤除了心中的尘世杂念。诗句构思造意优美,属对工整,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鉴赏1】山中的景色使鸟儿怡然自乐,诗人看到投映在潭水中的自己的身影,顿觉心无杂念,内心湛然空明。“悦”“空”二字用作动词,使得画面变得灵动自然,表现了诗人用字的精妙。诗人身处幽深、清寂的佛门圣地,内心变得宁静,心中的杂念烦躁一扫而尽,因此,诗人才能感受到鸟儿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欢乐之情,此时诗人内心也定像这林间自由自在的鸟儿一般充满快乐喜悦之情。后人常用此句赞美一个地方的幽静。【鉴赏2】明媚的山光,可以取悦飞鸟爱好自然的本性;明净的潭水,可以洗涤为世俗尘嚣污染的心灵。这两句诗颇富禅机;山光潭影,是代表自然风景,它有一股力量,可除去尘世俗念,使人心灵欢愉,进而体会生命的真谛。【用法例释】用以说明湖光山色等自然风景能使鸟兽怡情悦性,使人心旷神怡,超然物外。[例]人工筑成的小堤坝,紧依在南朗山下,亮澈的水流冲溢而过,织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白色丝帘,落水淙淙作响,周围更植各种奇花异卉。水禽在湖泊中嬉戏,鸳鸯相随,塘鹅潜游,灰鹤展翅欲飞,颇富诗意。饱览这里的一切,我不由得记起了两句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何少川《南朗山览胜》)【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上。②高林:即山林。③万籁: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籁,孔穴之发声。【鉴赏】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题”、题咏,题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至游览题咏时,已成为有200年历史的古刹了。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胸怀。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古刹,刚刚升起的太阳光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中的树木外,还要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高”二字。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这两句上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以后,行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似乎没有尽头。“幽处”即指此而言。当然,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指什么?“禅房”。这“禅房”之所以和“幽处”相关,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故缀一“深”字。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这两字虽指“禅房”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氛。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面对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此之时,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自己的快乐。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人呢?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又透明。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这是诗人在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处于这样的心态,诗人对于外界已近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万籁此都寂”。“万籁”,指世间万物一切音响。就字面而言,这句讲的是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此刻完全停止了,但实际反映的是诗人的“空”、“寂”之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响都一无所闻。诗人听到的音响是什么?“但余钟磬音”。“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时用钟,止歇时用磬。“钟磬”在此成为禅诵的代号,说明诗人的心已与整座寺院融汇在一起了。就结构而言,结尾与起句上下照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这是著名的山水诗,但它并不以客观风景的逼真描绘而著称。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紧紧抓住自己在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美的感悟,并以此为线索,把清幽之景,深邃之境有机地串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首自然质朴、余味深长的佳构。【鉴赏】这是作者游历虞山兴福寺时所写的一首寄托隐逸情怀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古寺幽深寂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清晨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旭日映照着巍峨挺拔的山林。一二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沐浴在晨辉中的古老的寺院、古木参天的茂密丛林的倩影,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处所,禅房掩映在花木葱茏中。三四两句描绘后禅院的景观。曲径、禅房、幽、深,抓住最有特色的景物,寥寥数字,渲染出后禅院的幽深静寂,似平平道来,却饱含玄机。“曲径通幽”留给人们多少遐想。“曲径通幽”一作“竹径通幽”。青山明媚的翠色使鸟儿发出欢悦的鸣叫,深潭变幻的波影让人心灵澄澈透明。五六两句从客观描写转向主观感受,但仍以具体物象加以形象化的传递,古寺的清幽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能荡涤一切世俗的烦恼,诗人置身其中感受到深深的喜悦。此时,在古老的破山寺,一切声响俱已沉寂,只听见钟与磬的声音。钟与磬,是寺庙常用的法器。最后两句,杜绝了一切尘世的喧嚣,只有悠扬的钟声徐徐鸣响,伴着清越的磬音,在静寂的古寺回旋往复,余韵袅袅,渗入我们灵魂深处,让人顿悟禅的境界。该诗幽深美妙的环境,宁静祥和的氛围都让人产生超然物外的向往。语言质朴明净、清新淡雅,与意境的闲适隽永浑然天成,为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六歌。推荐。爱诗词网。六歌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代六歌原文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结发不下堂。乱离中道逢虎狼,凤飞翩翩失其凰。将雏一二去何方,岂料国破家亦亡,不忍舍君罗襦裳。天长地久终茫茫,牛女夜夜遥相望。呜呼一歌兮歌正长,悲风北来起徬徨。有妹有妹家流离,良人去后携诸儿。北风吹沙塞草凄,穷猿惨淡将安归。去年哭母南海湄,三男一女同嘘欷,惟汝不在割我肌。汝家零落母不知,母知岂有暝目时。呜呼再歌兮歌孔悲,鹡鴒在原我何为。有女有女婉清扬,大者学帖临钟王,小者读字声琅琅。朔风吹衣白日黄,一双白璧委道傍。雁儿啄啄秋无粱,随母北首谁人将。呜呼三歌兮歌愈伤,非为儿女泪淋浪。诗词问答问:六歌的作者是谁?答:文天祥问:六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文天祥的名句有哪些?答:文天祥名句大全
隐隐望青冢。推荐。爱诗词网。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作者:刘潜 朝代:宋代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原文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骇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诗词问答问: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的作者是谁?答:刘潜问: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是什么体裁?答:词译文和注释译文塞外的太阳已经落下了,狂风呼啸地袭卷着人们身着的战袍。几位兵士带着弓箭,策马深入黑山头。极目远眺,茫茫千里黄沙,一望无际,空旷的天地里只有几位行猎的好手携雕弓,佩白羽,表情严肃,如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隐隐约约竟仿佛望见了夜色里的昭君陵,心里波澜起伏。汉家天子正当青春年盛,汉家天下幅员辽阔,洋洋四百州,民殷国富。然而,天子竟不能凭借实力巩固国防,靠一位苦命的宫女去“和蕃”。朝堂上不是没有经天纬地的奇才,边境上更不缺少镇守一方的良将,可“和蕃”一事还是照例进行,将天下社稷的安危托付于一女子之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如今边疆地区太平、和睦,皇上也可以高枕无忧了。注释塞垣:边防城池。戛(jiá荚):敲击。翩翩:轻快地来往奔驰。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极目:放眼,一眼望不到边。雕弓:古代雕、雕相通,雕弓,可以解释为射雕的弓,也可以说是雕刻过花纹的弓,这里与白羽并列恐为后者。白羽:尾部缠有白色羽毛的箭。铁面:战马所带铁制面具,用以保护马的头部。骏(jùn俊):对好马的美称。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青冢(zhǒng肿):汉王昭君墓。冢:隆起的坟墓。塞外千里白沙,相形之下,山、水、草,显得特别墨绿,所以长有青草的王昭君墓称青冢,山称黑山。特地:特别。汉天子:指汉元帝,是他遣王昭君嫁给匈奴。方鼎(dǐng顶)盛:正当富强兴盛的时候。四百州:汉代州的范围很大,全国才只有十几个州。宋代府下设州,范围小得多,最多时全国也不到300个州,这里作者是用宋代政区概念来说明汉元帝时领地的广阔。玉颜:美玉一样的容貌。皓齿:洁白的牙齿。玉颜皓齿代指美丽的宫女们。深锁三十六宫秋:被关在深宫里度过凄凉的春秋。汉有36所离宫别馆。秋是凄凉冷寞的象征。堂:古代宫廷,前为堂,后为室。堂即庙堂朝堂,引申为朝廷。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贤相:品德好、才能强的宰相。边:边防前线。纵横谋将:智勇双全的将军。翠娥:黛眉,指王昭君。羞:蒙受远嫁匈奴的耻辱。戎:古代对西北方面的少数民族统称为戎。这里指匈奴。虏:对敌人的蔑称。圣主:对皇帝美化的称呼。诗文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雄壮场面。古人每以“猎”指称战事,“闲猎”实际就是进行军事操练。落日、劲风渲染出紧张的战斗氛围.平沙千里提供了辽阔的习武场景,弓箭骏马烘托出骑士的讽爽英姿。循此理路当展开对国力军威的铺陈,高扬英雄主义的风采。不料“隐隐”以下折人了由昭君的青冢引起的“闲愁”,其实此“愁”不但非“闲”,相反是对国运的深长忧思。下片即是其所思的内容.在堂皇的颂词下蕴含着辛辣的讽刺。皇帝贵为天子,统有天下,后官佳丽,供其享用;庙堂有治国的贤相,边疆有善谋的良将:没想到国家的安定却要靠小女子的和亲换来。“不减”一句将此前的堂堂国威全部扫却,其犀利简直使大宋君臣无地自容。结尾二句又复归歌功颂德之词,极尽椰榆挖苦,矛头直指皇帝。回观上片所写的骑射场景,可知它只是词人的想象之境,现实的情况 是君王纵乐、文恬武嬉,边备废弛,只能以割地赔款来求得苟安于一时。有鉴于此,词人才会以下计大段的讽刺感慨系之,以与上片的理想之境构成强烈对比。 值得指出的是,联系山谷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讽刺矛头是直接指向变法派的。这‘时期的诗歌中山谷表现出与当政者断然不合作的态度,时露鄙夷讥讽,其例证彰彰具在,可以参观。尤其可堪玩味的是,王安石有咏阳君的《明好曲》”首,当时和者甚众。山谷由昭君这热门话题而兴感作词,也在情理之中。王安钉在诗中称“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在安石可能是要故作惊址骇俗之论,而这或许也是引发山谷深思的触煤之一吧。
玉笙声里鸾空怨。推荐。爱诗词网。鹧鸪天作者:晏几道 朝代:宋代鹧鸪天原文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诗词问答问:鹧鸪天的作者是谁?答:晏几道问:鹧鸪天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鹧鸪天是什么体裁?答:词问:晏几道的名句有哪些?答:晏几道名句大全晏几道鹧鸪天书法欣赏鹧鸪天书法作品诗文赏析此词写离愁别恨,哀婉动人。起二句,写的是昨夜里一番沉醉,今朝酒醒,又是春残时候,只见野棠梨上的宿雨,恰似离人的悲泪一样纵横。“一醉”,写昨夜借酒以遣寂寞之怀 ;“春又残 ”,本与醉醒之事全无干涉,词中把它们勾合在一起 ,一谓酒醒之后,雨飘花落的情景,触眼生悲,词人蓦地感到 ,春天真的过去了;再谓往日的欢娱,如昨梦前尘,一切美好的情事全都消失了。如小晏词集自序云 :“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春残,以“ 野棠梨雨”表之 ,而带雨的棠梨又暗喻流泪的人 。次句从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化出,然情景交融,自有一番摇人心魄之独特魅力。三、四句写与情人别后的情景:在悠扬的玉笙声里,孤鸾空自哀怨;罗幕中余馥郁,去燕犹未归来。“鸾”,谓孤鸾,失偶的鸾鸟,这里当为词人自喻 。又古乐曲有《孤鸾》之曲 ,其声哀怨,故“鸾空怨”三字,语意相关 。“罗幕 ”,指房中的帷幕。燕子穿过高楼的重重帘幕,回到旧日巢中,常用来喻游子回归,而此词谓“燕未还 ”,则指离别了的情人还未回来。这两句写的是在帘下百无聊赖地吹笙,想念着远别的情人,心中充满了哀怨。过片三句,拓开一笔,强自解慰,尤言:既已知道欢聚易散,不如暂且在悠闲中度日吧,莫让离愁别恨损害了青春美好的容颜。这里故作退让,用表面豁达的语言来表现怨极而无可奈何的心境。可是这古之伤心人呢?能真正觉悟的他还是要让那千万缕割不断的情丝去牵系着自己 :“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这是一句彻骨情语。“鸳鸯锦”,指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象征着男女的和合。“西楼”,是词人青年时欢会之地,小晏词中屡见。春寒料峭,长夜漫漫,西楼怅卧,谁共晨夕?当初“共展鸳鸯锦”的美好时光,已一去不复返了,所余下的只是永久的孤独和哀伤。这首以长调章法入于小词,处处呼应 。“一醉醒来”,已伏下“西楼此夜寒”一笔;“鸾空怨”、“燕未还 ”,已伏下“谁堪共展鸳鸯锦”一笔。这一切又都和词人内心的感觉一一对应。
生活是多么广阔。推荐。爱诗词网。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去建设铁路,去作飞行师,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去高山上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首诗作于1941年。它与作者另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我为少男少女的歌唱》写作“在同一的早晨,在时间上紧接着,而且在内容上、在情绪上这两首诗也是连续的”(何其芳《关于〈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最后一行说:“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而这一首接着就来歌颂生活,表现诗人对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梦想与渴望,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全诗三节,结构谨严。第一节铺开抒情之笔,首先回答为什么热爱生活。“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这里以“广阔”、“海洋”表明生活空间广袤无垠,丰富多采,每个人都可以充分施展抱负,一显身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则进一层说生活里有很多快乐和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诗人纵览无限时空,胸怀开朗,思想境界阔大,歌唱了生活的丰富广阔和生活的美好愉悦。第二节以“去”字领句,具体陈述了丰富多采的生活内容和对生活的应有态度。既是对生活的梦想与渴望,也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评说。情绪高昂,哲思飞扬。前十一个“去”字句写了歌手、演员、铁路工人、飞行员、研究员、诗人、运动员、海员、探险家、植物学家、勘探队员等十一种职业和工作,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生活图景,表明生活就是创造,就是进取、就是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的道理。后四个“去”字句启示生活的正确态度,告诉人们,要甘愿做平凡工作,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在共同的生活中,要互助互敬,用自己的爱心发现别人的真诚,“去以心发现心”。这四句实则点化了全诗,是对上面诗意的补充,扩展和深化,使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在这一节,作者形象地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生活哲理,很值得我们沉思吟味。第三节同第一节前后呼应,反复咏唱。但又稍有变化,将第二句的“海洋”一词改为“芬芳”,比喻创造美好生活的无限幸福,诗意不仅进了一层,而且照应了全诗,使全诗浑然一体。本诗在句式安排上颇有特色。全诗各节均以排句构成,尤其是第二节,作者竟一气连用十五个“去”字起句,一个形象连着一个形象,似江上的排浪逐个涌来,令人目不暇接,在读者心灵激起阵阵回响,让人们从深层领略生活的意义,点燃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火花!
五路神。推荐。爱诗词网。《铸鼎余闻》卷四:五路神俗称为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霤之行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云:正月五日祀五路神。(均案:今以是日为神诞)《无锡县志》载:或说云神姓何,名五路,元末御寇死,因祀之。(均案:此又一神,与财神无涉。)《清嘉录》卷一“正月·接路头”条:(正月)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蔡云《吴歈》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堤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案:《无锡县志》:“五路神,姓何名五路。元末御倭寇死,因祀之。”今俗所祀财神曰五路,似与此五路无涉。或曰即陈黄门侍郎先希冯公之五子,当黄门建祠翠微之阳,并祀五侯。见元初《石函小谱》及崇祯间《武陵小史》。明初号五显灵顺庙,曰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姑苏上方山香火尤盛,号为五圣。昆山家瑞屏公锡畴撰《黄门祠碑记》云:“公墓在楞伽山侧,子五侯从祀于山之阳。”家行人公陈垿《无益之言》云:“尝度仙霞岭,后经一岭,名五显岭。岭有五显庙,极整丽。黄门子孙,世居光福,吴郡乃五侯父母之邦,而楞伽俗名上方,尤五侯正首之丘也。”康熙间,汤文正斌巡抚江苏,毁上方祠,不复正五显为五通之所讹,而祀者皆有禁矣。因更其名曰“路头”,亦曰“财神”。予谓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黎里汝秋士亦谓是行神,尝有诗云:“人为利所昏,所见无非利。路头古行神,今作神财例。门户与中霤,我乡已废祀。祀灶并祀行,五祀犹存二。”《清嘉录》卷一“正月·开市”条:是日,市估祀神,悬旌返肆,谓之“开市”。案:《岁时琐事》:“正月五日,俗呼破五日。欲有所作为,必过此五日始行之。”长、元、吴志皆云:“五日,祀五路神,始开市,以祈利达。”[案]明以来江南有五路神之祀,清代以来则称之为财神。其神有三说:元末人,姓何名五路,御寇死,因祀之;即五祀中之行神,意即出门五路皆得财;即五显神,以清初汤斌巡抚江苏,禁其祀,遂更名。或本祀何五路,后以五显为财神,遂又讹五路为财神,儒者强以义理曲为之说,又释为行神欤?姑存以备考。
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桀,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可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巢谷传。推荐。爱诗词网。苏辙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桀,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可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今至梅州矣。不旬日必见,死不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没者三板,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巢谷传》是作者被贬循州时写成的。绍圣元年(1094),苏辙因上书指摘时政,从朝迁显宦门下侍郎被贬出知汝州、袁州,又责授化州别驾,绍圣三年(1096),又被贬到雷州、循州。其兄苏轼也在此期间先后被贬到惠州、琼州、昌化等地。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处在这种政治困境中,“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而恰在此时,73岁高龄的巢谷以病弱之躯,千里迢迢从四川眉山步行到广东去探望苏轼、苏辙兄弟,并最终死于赴苏轼处的途中。苏辙深为老友的这种情义和精神所感动。感慨之余,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巢谷传》。北宋年间,党争激烈,更替频繁,苏轼、苏辙等人也伴随着新、旧两党的更迭执政而在宦海中沉浮,几次贬而又复,复而再贬,饱尝世态炎凉,历尽人世坎坷。作者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酷的、淡漠的,没有什么友谊、情义可言,想要找寻讲义气、重友谊的人,只能到古人那里去找了。对巢谷这样重朋友之义,不忘旧情的侠肝义胆之人,作者不由得赞叹为“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一边是笃于友情的患难之交,一边是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两相对照,孰优孰劣,自然是泾渭分明了。苏辙正是感慨于这种鲜明的对照而写出这篇传记的。与其说作者是为巢谷立传,毋宁说作者是企图弘扬巢谷这种义重如山的品德,来揭露和批判丑恶、冷酷的社会现实,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实际上,这篇传记已超出了一般人物传记的思想范畴,它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基于上述原因,作者在写作这篇传记时,非常注意对素材的选择,剪裁精巧,以利于突出主题,从而刻画出人物性格。作者没有对巢谷的一生做更多的描写,而是将主要笔墨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他在政治上立场坚定不移,不随波逐流,不为政治风云变幻所左右;二是对朋友忠心耿耿,一诺千金,特别是在友人遭受政治迫害,境况困窘时,绝不做落井下石之事,依然故我,注重朋友情义。这两方面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为了表现巢谷为人坦诚、注重情义的品格,作者舍弃了那些无关宏旨的素材,集中笔墨突出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巢谷与韩存宝之间情同手足的友谊和韩存宝对巢各的临终托咐;另一件事是巢谷与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之间情深义笃的交往。这两件事都写得有声有色,富于艺术感染力,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有很大帮助。巢谷喜欢与杰出人物和骁勇之士结交,他云游到西北,结识了“熙河名将”韩存宝,二人情投意合,亲如兄弟,“为金石交”,表明二人友情像金石一样坚固。当韩存宝获罪朝廷,“自料必死”之际,他把自己的后事托咐给了可堪信赖的巢谷。巢谷把朋友的临终嘱托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慨然允诺,隐名埋姓,跋山涉水千方百计把韩存宝的银两交给了他的家人,然后才逃避到江淮一带,“会赦乃出”。这件事表现了巢谷对朋友忠心耿耿,“重然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缓急可托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又详细记述了苏辙与巢谷因同乡关系,幼年就相识,了解他的为人,非常敬佩他。特别描写了当苏轼、苏辙二人先后被贬官,谪居偏远之地时,巢谷怀念故旧,不为世俗风气所动,执意不远千里探望苏轼、苏辙兄弟,不惜将自己“疲瘠多病”“之躯葬送在探友途中。到此,巢谷忠于友谊,不畏流俗、义无反顾的性格已鲜明地表现出来。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作者非常注意突出文章的重点,他把巢谷在政治斗争中的种种表现作为重点突出反映,使人物具有特定的思想高度。巢谷绝非一个普通的侠客,而是一个富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不移的政治态度、志节高远而又注重朋友之义的志士。苏轼、苏辙都是政治斗争的受害者,他们在新旧党争中受到打击,贬官谪居,士大夫们都不与他们来往,亲友们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巢谷不顾世俗所讥,千里寻访,更多的是表明自已的政治态度一如既往,既不因朋友官高位显而趋炎附势,也不因朋友处境维艰而断绝往来。实际上,巢谷是以自己的行动对遭受迫害的朋友表示一种慰藉,也是对变幻莫测、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的一种抗议。巢谷慨然自眉山诵言,就说明他此行是有政治意义的,他毫不掩饰地公开声言就是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歌颂和赞扬巢谷这样有清醒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大志大节,不为世俗所动,我行我素,珍重朋友之义的正直之士,揭露党争的黑暗残酷,批判世态炎凉的浅薄世风,正是这篇传记的主旨。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不是站在文章之外纯客观地描写人物,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一部分素材融进文章之中,运用典型事例反映出作者对巢谷的一片钦佩之情和苏轼、苏辙兄弟与巢谷之间深厚的友谊,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因此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读者。用叙述和描写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淡泊中寓深情的写作特点显示出作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苏辙是以写记叙文见长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形式,不枝不蔓,徐而不疾,细细道来,便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在写作手法上,文章特别注意通过对比和陪衬手法的运用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以巢谷坚持大志大节,珍视朋友情义,与那些士大夫和作者亲友对贬谪中的作者兄弟的冷落加以对比,非常深刻。既有利于刻画作者心目中的豪杰之士,又显露出世俗风气的败坏,人际关系的冷漠庸俗,也道出了作者胸中郁积的怨愤。作者对巢谷发出的:“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的赞叹,是很耐人寻味的。它即是对巢谷正义行为的赞赏和敬佩,也是对世俗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象巢谷这样的人在当时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里已很难找到,只有古代的人还讲究义气。这不正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的讽刺吗?文章末尾,作者提到了春秋晚期赵襄子的家臣高恭能在水灾来临、境况窘迫中毫不懈怠,终不失人臣之礼的故事。初看似显突兀,其实,作者是以高恭来比拟巢谷,并且认为巢谷与高恭相比是毫不逊色的。苏辙很惋惜巢谷没能遇到像赵襄子那样能赏识和重用他的人,使他只能“沉浮里中”,不受重用。所幸的是,巢谷先前遇到了韩存宝,后又遇到了苏轼、苏辙兄弟,总算有了一二知己,不至枉度此生。《巢谷传》在语言上也较有特色,叙述语言平易流畅,人物语言个性化极强,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巢谷不顾年迈千里迢迢去探望苏辙,并且还要渡海去探望苏轼时,苏辙极力加以劝阻,巢谷说道:“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这简简单单一句话,把巢谷那种义无反顾,坚持己见的豪爽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完全符合巢谷这个人物的个性和当时环境,显得十分自然,毫无造作之感。从整体上来讲,这篇传记体现了苏辙散文创作的一些基本特点,风格质朴自然,又寓于深情,行文细致缜密,文笔简洁流畅,是一篇比较出色的人物传记文章,在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中也是能卓立自成一家的。
【题解】诗,唐·王维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旨以监察御使身份出使边塞,宣慰将士。这首“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诗即为途中所作。诗的首联写奉命出使塞上的目的和已到的地界。“单车”无孤独之感,有独当重任之意,自豪之情溢于言外。颌联写出塞。“征蓬”非“孤蓬”“转蓬”,给人以豪迈之状而无忧悒之色;“出汉塞”“入胡天”,字工句健,意象阔大。颈联写诗人使至塞上所见边地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宏阔,气象雄奇。尾联写途中喜闻已军战胜敌人的捷报,以及首将正督战前线的消息,语透雄豪,自有一种喜不自胜之意。全诗歌颂了大唐帝国的强盛,抒写了诗人自己为国履艰涉险的壮志,表现了作者向往、热爱祖国边塞的豪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幅壮美的塞漠风光图则成为“千古壮观”的绝唱,为后世所欣赏、推崇。全诗字平色单,却是平中出奇,单中显像,大家手笔,浑然天成。【全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④【注释1】①二句意谓单车出使独往边塞慰问,使者来到了居延。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汉代苏武曾为典属国,唐时遂以“属国”指使臣。居延:汉县名,古址在今甘肃张掖西北。此二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②二句写景中暗寓行程。意谓蓬草随风远去,出了汉朝的关塞,北归的飞雁进入了胡地上空。③二句写塞外独特景色,意谓大沙漠中的一堆烽烟笔直地升入高空,大河上圆圆的红日正在渐渐下落。烽烟乃用狼粪燃烧的,据陆佃《埤雅》云:“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长河:大河。④二句意谓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在前线仿效当年窦宪刻石纪功。萧关:故关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ji):侦察骑兵。都护:唐时边疆重镇设都护府,如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长官称都护。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公元89年,东汉窦宪大破匈奴于此,刻石纪功而还。【注释2】①使:出使。②至:到。③问边:到边疆去察看。④属国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⑤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借指行踪。⑥胡天:少数民族地区。⑦候骑(ji):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⑧都护:官名,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⑨燕然:山名。【译文】我坐着轻车,奔驰在荒凉辽阔的边防前线;带着皇帝慰劳边军的诏命,走过了属国居延。一团团南来的飞蓬,随风卷出了汉塞;几行归来的大雁,破空飞入了漠北的兰天。在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上,聚起一线直直的烽烟;在奔腾浩瀚的大河上,欲落的太阳真圆。在雄峻险要的萧关,我遇见侦察的骑兵,他指着遥远的前方对我说:都护视察边情现在燕然山。【鉴赏1】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力克吐蕃,朝廷遣任监察御史之职的王维前去慰问,并兼任河西节度判官,诗人在赴任途中写下这首诗。首联交代出使的缘由和经过的地方。“单车”谓轻车简从。“问边”指慰问边疆的立功将士。诗起句开门见山先表明此行的目的,十分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旅程所历。属国原指边地附庸小国,这里用来指边疆少数民族归附的地区,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首联两句点明了诗题“使至塞上”的内容,韵调轻快,给全诗定下一个慨然赴边的豪迈的基调。次联作者开始描写所见之景。“征蓬”是被风吹起远飞的蓬草,“归雁”是回归北方的大雁。枯草随风飘飏,天暖鸿雁北归,说明这是初春时节。两句一天上、一地下,以汉塞胡天相对,展现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诗人的旅程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显得愈加辽远。这里请注意,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写景,而实际上寓有象征意义。在古诗中,“蓬”和“雁”是和行旅密切联系的两个意象,蓬转常象征人的行踪飘泊不定,雁归则常暗示着季节并反衬人的不归。它们在这首诗里同样含有上述意味,不仅描绘出一个空阔苍茫的背景,也映衬出“单车”的孤独和寂寞。然而,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它完全没有悲哀的色彩,相反充满了崇高感。第三联的壮美景象使这崇高感达到了顶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不愧是千古绝唱,即使没到过边塞,只要闭眼一想,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上,一股燧烟滚滚直上升入云天;曲折的黄河上,一轮落日,浑圆、黯红的身影安详地浮在水面,那是何等壮丽的情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勾划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宁静的黄昏。而孤烟的直,落日的圆,又以几何图案的美妙组合,给画面添上一些奇趣,使它成了典型的沙漠和边塞的图景。结联笔调一转,又回过来写自己的出使:“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侯骑即骑马的探子,都护为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代指崔希逸。这两句说在萧关遇到侯骑,听说都护正在燕然山。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崔希逸破吐蕃不会到那儿去,诗人这里是用东汉窦宪的典故。窦宪曾大破匈奴,登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刻石纪功。“都护在燕然”一句将崔希逸比作窦宪,说他正在胜利的最前线,切此度出使的事由。结联这两句漫笔貌似偶然,实际上充满了豪迈昂扬的情调,与前面奇伟壮丽的边塞风光相呼应,构成了全诗雄劲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艺术天才,无论是取景构图还是遣词造句,都十分生动、准确、工整,可以说是唐边塞诗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鉴赏2】《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和吐蕃作战获胜。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劳军。诗题中的“使”就是奉使劳军的自己。因而这首诗是奉使出塞的记实之作,写出使到达塞上的所见所闻。诗的首联写自己的行踪。“问边”是此行的任务。“单车”说自己独自前往,不免有一种孤单之感。对句“属国过居延”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交代自己旅途所经过之地是汉朝的属国居延。用了汉朝的地名,使诗句有一种历史悠久、边地辽远的味道。颔联写自己心情落寞。“征蓬”两句从雁归胡天、己离汉塞的反差抒写了首联“单车”一词所包含的孤单、落寞之感。蓬飘与雁飞的方向都是西北,但一“出”、一“入”,感受大不相同。王维出使的月份史无明文,从“归雁”一词看可能是在春天(有的研究者认为王维出使在秋天,则“归雁入胡天”是虚拟之景)。眼看着一行行大雁春来之时飞回北方的故乡,而自己却像被风卷飞的无根蒂的蓬草飘离了汉塞。这一对比显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之情。其所以会有如此感受,一则因为此行是远去西北,进入荒凉的边地,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凄清之感,二则因为上一年张九龄被罢知政事,此年四月又贬为荆州长史,被排挤出京,自己在朝中失去了倚傍,此次被派去劳军,无异于被赶出朝廷,因而不免心情黯淡,产生一种飘然无依的感受。颈联写边地辽阔的景象。“大漠”两句所写的边地风光,画面开阔,意境苍凉,历来被奉为写景名句。这两句用词十分平常,句式也平实易懂,却得到千百年来读者的喜爱,因为首先是诗人选取了最能表现边塞典型风物的“大漠”、“长河”入诗,一大一长,把人的视野扩展到广袤无垠的天地,给人壮阔雄浑的印象。其二,诗人又给大漠、长河恰当地选择了特定的组合景物:孤烟、落日。战争时期,沙漠的烽火台上一炷报警的狼烟直上高空,黄昏时分落日悬在长河上,又大又圆。由于沙漠和黄河上没有山林村舍的陪衬和遮挡,孤烟直上和落日浑圆的景象就异常醒目。这幅只有横线、竖线和圆组成的画面,构图十分简单,却极为准确地画出了塞外荒漠、单调的景象。其三,这幅画的色彩是单调统一:大漠是黄色的,烟柱是灰色的,长河是黄色的,落日是橘黄色的,整个大西北的荒原被黄色主宰着,更显得苍莽冷落,诗人孤寂的情怀自然地融进了景物描写之中。尾联写路遇“候骑”,得知主将正在前线。诗人在旅途中久久不见行人,只是在“萧关”才遇见了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一打听,主将正在前线。“萧关逢候骑”一句看似闲笔,其实它很重要,一方面显示人烟的稀少,边疆的辽阔,一方面由他告知“都护在燕然”的消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长途跋涉的目的地就要到了,而且主将崔希逸身先士卒,正在前线作战,并已经取得胜利。燕然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并非崔希逸所在之地,此处用了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唐军已打败了敌人。至此,诗人政治上、心灵上的暗影和旅途的沉闷疲劳为胜利的消息一扫而光。
使至塞上原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诗,唐·王维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旨以监察御使身份出使边塞,宣慰将士。这首“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诗即为途中所作。诗的首联写奉命出使塞上的目的和已到的地界。“单车”无孤独之感,有独当重任之意,自豪之情溢于言外。颌联写出塞。“征蓬”非“孤蓬”“转蓬”,给人以豪迈之状而无忧悒之色;“出汉塞”“入胡天”,字工句健,意象阔大。颈联写诗人使至塞上所见边地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宏阔,气象雄奇。尾联写途中喜闻已军战胜敌人的捷报,以及首将正督战前线的消息,语透雄豪,自有一种喜不自胜之意。全诗歌颂了大唐帝国的强盛,抒写了诗人自己为国履艰涉险的壮志,表现了作者向往、热爱祖国边塞的豪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幅壮美的塞漠风光图则成为“千古壮观”的绝唱,为后世所欣赏、推崇。全诗字平色单,却是平中出奇,单中显像,大家手笔,浑然天成。【全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④【注释1】①二句意谓单车出使独往边塞慰问,使者来到了居延。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汉代苏武曾为典属国,唐时遂以“属国”指使臣。居延:汉县名,古址在今甘肃张掖西北。此二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②二句写景中暗寓行程。意谓蓬草随风远去,出了汉朝的关塞,北归的飞雁进入了胡地上空。③二句写塞外独特景色,意谓大沙漠中的一堆烽烟笔直地升入高空,大河上圆圆的红日正在渐渐下落。烽烟乃用狼粪燃烧的,据陆佃《埤雅》云:“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长河:大河。④二句意谓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在前线仿效当年窦宪刻石纪功。萧关:故关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ji):侦察骑兵。都护:唐时边疆重镇设都护府,如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长官称都护。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公元89年,东汉窦宪大破匈奴于此,刻石纪功而还。【注释2】①使:出使。②至:到。③问边:到边疆去察看。④属国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⑤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借指行踪。⑥胡天:少数民族地区。⑦候骑(ji):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⑧都护:官名,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⑨燕然:山名。【译文】我坐着轻车,奔驰在荒凉辽阔的边防前线;带着皇帝慰劳边军的诏命,走过了属国居延。一团团南来的飞蓬,随风卷出了汉塞;几行归来的大雁,破空飞入了漠北的兰天。在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上,聚起一线直直的烽烟;在奔腾浩瀚的大河上,欲落的太阳真圆。在雄峻险要的萧关,我遇见侦察的骑兵,他指着遥远的前方对我说:都护视察边情现在燕然山。【鉴赏1】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力克吐蕃,朝廷遣任监察御史之职的王维前去慰问,并兼任河西节度判官,诗人在赴任途中写下这首诗。首联交代出使的缘由和经过的地方。“单车”谓轻车简从。“问边”指慰问边疆的立功将士。诗起句开门见山先表明此行的目的,十分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旅程所历。属国原指边地附庸小国,这里用来指边疆少数民族归附的地区,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首联两句点明了诗题“使至塞上”的内容,韵调轻快,给全诗定下一个慨然赴边的豪迈的基调。次联作者开始描写所见之景。“征蓬”是被风吹起远飞的蓬草,“归雁”是回归北方的大雁。枯草随风飘飏,天暖鸿雁北归,说明这是初春时节。两句一天上、一地下,以汉塞胡天相对,展现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诗人的旅程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显得愈加辽远。这里请注意,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写景,而实际上寓有象征意义。在古诗中,“蓬”和“雁”是和行旅密切联系的两个意象,蓬转常象征人的行踪飘泊不定,雁归则常暗示着季节并反衬人的不归。它们在这首诗里同样含有上述意味,不仅描绘出一个空阔苍茫的背景,也映衬出“单车”的孤独和寂寞。然而,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它完全没有悲哀的色彩,相反充满了崇高感。第三联的壮美景象使这崇高感达到了顶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不愧是千古绝唱,即使没到过边塞,只要闭眼一想,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上,一股燧烟滚滚直上升入云天;曲折的黄河上,一轮落日,浑圆、黯红的身影安详地浮在水面,那是何等壮丽的情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勾划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宁静的黄昏。而孤烟的直,落日的圆,又以几何图案的美妙组合,给画面添上一些奇趣,使它成了典型的沙漠和边塞的图景。结联笔调一转,又回过来写自己的出使:“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侯骑即骑马的探子,都护为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代指崔希逸。这两句说在萧关遇到侯骑,听说都护正在燕然山。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崔希逸破吐蕃不会到那儿去,诗人这里是用东汉窦宪的典故。窦宪曾大破匈奴,登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刻石纪功。“都护在燕然”一句将崔希逸比作窦宪,说他正在胜利的最前线,切此度出使的事由。结联这两句漫笔貌似偶然,实际上充满了豪迈昂扬的情调,与前面奇伟壮丽的边塞风光相呼应,构成了全诗雄劲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艺术天才,无论是取景构图还是遣词造句,都十分生动、准确、工整,可以说是唐边塞诗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鉴赏2】《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和吐蕃作战获胜。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劳军。诗题中的“使”就是奉使劳军的自己。因而这首诗是奉使出塞的记实之作,写出使到达塞上的所见所闻。诗的首联写自己的行踪。“问边”是此行的任务。“单车”说自己独自前往,不免有一种孤单之感。对句“属国过居延”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交代自己旅途所经过之地是汉朝的属国居延。用了汉朝的地名,使诗句有一种历史悠久、边地辽远的味道。颔联写自己心情落寞。“征蓬”两句从雁归胡天、己离汉塞的反差抒写了首联“单车”一词所包含的孤单、落寞之感。蓬飘与雁飞的方向都是西北,但一“出”、一“入”,感受大不相同。王维出使的月份史无明文,从“归雁”一词看可能是在春天(有的研究者认为王维出使在秋天,则“归雁入胡天”是虚拟之景)。眼看着一行行大雁春来之时飞回北方的故乡,而自己却像被风卷飞的无根蒂的蓬草飘离了汉塞。这一对比显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之情。其所以会有如此感受,一则因为此行是远去西北,进入荒凉的边地,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凄清之感,二则因为上一年张九龄被罢知政事,此年四月又贬为荆州长史,被排挤出京,自己在朝中失去了倚傍,此次被派去劳军,无异于被赶出朝廷,因而不免心情黯淡,产生一种飘然无依的感受。颈联写边地辽阔的景象。“大漠”两句所写的边地风光,画面开阔,意境苍凉,历来被奉为写景名句。这两句用词十分平常,句式也平实易懂,却得到千百年来读者的喜爱,因为首先是诗人选取了最能表现边塞典型风物的“大漠”、“长河”入诗,一大一长,把人的视野扩展到广袤无垠的天地,给人壮阔雄浑的印象。其二,诗人又给大漠、长河恰当地选择了特定的组合景物:孤烟、落日。战争时期,沙漠的烽火台上一炷报警的狼烟直上高空,黄昏时分落日悬在长河上,又大又圆。由于沙漠和黄河上没有山林村舍的陪衬和遮挡,孤烟直上和落日浑圆的景象就异常醒目。这幅只有横线、竖线和圆组成的画面,构图十分简单,却极为准确地画出了塞外荒漠、单调的景象。其三,这幅画的色彩是单调统一:大漠是黄色的,烟柱是灰色的,长河是黄色的,落日是橘黄色的,整个大西北的荒原被黄色主宰着,更显得苍莽冷落,诗人孤寂的情怀自然地融进了景物描写之中。尾联写路遇“候骑”,得知主将正在前线。诗人在旅途中久久不见行人,只是在“萧关”才遇见了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一打听,主将正在前线。“萧关逢候骑”一句看似闲笔,其实它很重要,一方面显示人烟的稀少,边疆的辽阔,一方面由他告知“都护在燕然”的消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长途跋涉的目的地就要到了,而且主将崔希逸身先士卒,正在前线作战,并已经取得胜利。燕然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并非崔希逸所在之地,此处用了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唐军已打败了敌人。至此,诗人政治上、心灵上的暗影和旅途的沉闷疲劳为胜利的消息一扫而光。
破山寺后禅院。推荐。爱诗词网。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原诗今译】清晨,我来到了古老的寺院,初日喷红,把满山林木遍染。古寺幽暗处,通着弯曲小路,禅房呵,被葱茏的花木映掩。鸟儿啼叫,喜这明媚的山光,潭中清影,驱除着人的俗念。万般声响,在这儿都听不到,只有单调的钟声,续续断断。【鉴赏提示】此诗一题《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西北虞山上,也叫兴福寺,是南齐时一处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被称为古寺了。禅院是佛家子弟居所。这首诗不从寺本身着笔描画,而是题咏寺后院的静趣,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在盛唐山水诗中是独具一格的好诗。首先,诗人用精巧的构思和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幽静清空的意境,那深远的诗旨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俗,佛音回荡的世外境界。构成于诗中的特殊氛围并不使人感到孤独、清寂,而是让人感到在精神上达到物我一体的充实。人的灵性和悟性仿佛只有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以复苏和发现。这种传神动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于诗中表现出的一个“静”字和一个“空”字。“静”与“空”是最能够体现佛家精神的,佛门之地无处不求一个“静”字,从物静、人静到心静皆如此。“静”是实现“空”的基础,而欲求得“四大皆空”则是佛家最高旨向。诗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于是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均在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以游历名山大川自娱,后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为归隐之人,要想抛却尘世,这求“静”达“空”当是不可少的,因此常建自然对此二字备加礼赞。请看诗中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两句,先从外部环境点出了破山兴福寺的外貌和地理位置,并交待了入寺的时间。一个“清晨”包含着一日尘俗嚣烦开始之前的寂静。“初日”与“清晨”照应。僧徒所聚之所通称“丛林”,用“高林”便兼有赞美禅院之意。此处已写出了“静”意。再看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深禅以及环绕其旁的青竹、素花、绿林,更是无一字不衬托出景色的幽静宜人。这景致是游寺者(即诗人)于初步领略了禅寺的“静”之后无意发现的,又进一步使诗人沉浸于其中。紧接其后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则从仰望、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悦”这里用作动词。“潭影”,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诗人远望旭日初照的早霞轻笼着寺后青山,林间鸟儿似受这山光的召唤,愈发欢快地飞翔、啾啾地叫着;又缓步清泉潭边,低头凝望倒映在水中的晨景,心中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往日追寻的禅悦隐逸之趣仿佛在此时此景中方得领悟。在这缤纷的晨色中,诗人独选鸟性,似在隐喻要想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灵首先要自由自在,无所牵、无所挂。这儿已由求静升华为求“空”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万物重叠之影,自然是“空”的了。这怎能不触发诗人寻觅已久,终有所得的灵性呢?尾联“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两句中的“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凡是能够发出声响的孔窍都叫籁。“钟磬”是古代的两种乐器。僧人礼佛颂经时则敲击钟磬,又兼有报时的作用。这一联讲处于心空意灵的诗人聆听着恍如世外的钟磬声,早已忘记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记了空明的山景,婉转的鸟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间的一切声响这时都已消失,唯有那钟声引导着人们进入那纯净的胜境。这钟磬声,当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回响,这寂静当属诗人领悟禅悦后的感受。在此,诗人已完全从“静”达到了“空”的境界。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诗坛,此诗已备受赞赏。除了时尚的推崇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诗绝妙的构思。为突出静和空的意境,作者采用以动养静,动静相兼的艺术手法,这在后二联尤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为静景,却以飞鸣鸟声破之,恰合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对为静,人的内心活动却复杂多变,此处以“空”将二者相连,人心便显静态。尾联更是以“唯闻钟磬音”突出此时此刻的“万籁寂无声”,最终用“静”完整地、和谐地塑造出空的意象。这些不仅说明诗人的艺术功力十分深厚,还说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能写出意境深邃的好诗。
【解题】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小序中“御史大夫张公”为张守珪,三年前因功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时为幽州长史、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采访处置使。据史载,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被奚打败,守珪谎报胜利,次年事泄,被贬括州刺史。此诗所写当是刺张骄逸而不恤士卒。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曹丕、萧绎、庾信等都有此题诗,多写思妇怀念征人。此诗层次分明,描述生动,语多骈偶,但仍流畅自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鲜明,为千古名句。【全诗】《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释】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圭,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破奚丹,二十六年部将赵堪等假借张守圭之命,使平卢军使乌知义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守圭隐瞒败状而妄奏功,事泄,贬括州刺史。这首诗就是有感于张守圭宫中之事而作的,但又是泛写一般边塞战争。诗里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士卒的勇敢,也揭示了他们思念家乡的痛苦心情。同时对于将帅骄逸不恤士卒也深有讽刺。2.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下句“汉将”同。烟尘,指边疆的军情。3.横行:驰骋奋战,无所阻拦的意思。《史记·樊哙传》:“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4.赐颜色:给面子,赐予光彩的意思。5.摐(音chuang):击打。金:指钲,行军时用来节止步伐。伐:敲打。榆关:即山海关。6.旌旆:指军中的各种旗帜。逶迤:宛延绵长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7.“校尉”句:校尉,武官名,位次于将军。羽书,紧急的文书。瀚海,指今蒙古大沙漠。这句话是说校尉又从瀚海方面急忙地传来警报。8.单于:匈奴部族首领的称号,此指突厥的首领,唐时突厥属单于都护府。猎火:打猎时燃起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往往举行大规模的校猎,作为演习。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西北一带。9.“山川”句:是说汉军分兵转战来到了山川萧条的狼山一带。鲍照《出自蓟北门行》“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汉之朔方郡就正当狼山一带,唐以来更集置重兵于蓟北一带,以救应东北及北方两面战场。极:穷尽。10.惩陵:恃势欺陵。杂风雨:形容敌人的骑兵来势凶猛,如同暴风骤雨。11.半死生:死者生者各半,表示伤亡惨重。12.“美人”句:是说将帅骄纵淫逸,不能身先士卒。13.“身当”二句:是说战士们身受朝廷的恩遇常常不顾性命,但仍不能解孤城之围。14.玉箸:指泪。15.边庭:边疆。飘摇:随风飘荡的样子。曹植《杂诗》“飘摇随长风”。度:度越。16.绝域:极远之地。苍茫:迷茫。一作“苍黄”,翻覆不定。17.“杀气”二句:是说正当农作之时,却在战场之上,写战士们怀念家园之心。三时: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阵云:形容如立垣的云。刁斗:军用铜器,容积一斗,白天用来煮饭,夜间敲以巡更。18.血纷纷:一作雪纷纷。19.死节:指为国捐躯。20.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武帝时为右北平太守,以防匈奴,他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卒爱戴,匈奴畏之,避不敢犯。《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译文】汉家的东北边疆燃起了战争狼烟,汉家的将士讨伐凶残的敌人辞别家园。男子汉本应该在战场上横冲直闯,何况皇上对出征将军破格恩宠赏面。鸣锣击鼓大军浩荡山海关,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穿越瀚海送来了紧急军书,单于正在狼山围猎,火光烛天。边境线上,山川萧条,荒凉黯淡,敌人的骑兵挟风趁雨猖狂进犯。战士们在阵前浴血奋战伤亡过半,将军帐中大摆酒筵美女仍歌舞翩跹。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来越稀。边将身受皇帝思泽竞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身穿铁甲在边地长期辛勤戍守。家中亲人日夕思念眼泪长流。少女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边地遥远形势动荡怎么能够度量!那里愁云笼罩触目是一片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眼见刀光闪闪血溅锋刃死伤纷纷,以死报国从来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你不见沙场争战何等艰苦惨痛呵,至今人们都怀念那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广飞将军。【作者小传】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二十岁时游长安求仕无成,长期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天宝八载(749)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次年卒,赠礼部尚书,谥忠。两《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翔实。其诗多作于显达前,擅写边塞军旅生活。“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但风格各异,“岑超高实”(刘熙载《艺概》卷二)。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今人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鉴赏】开元年间,契丹屡屡入侵犯边,东北边境烽烟四起,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坐镇东北的是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战功卓著。但开元二十四年(736),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而败北。开元二十六年(738),张守珪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借张之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奔击叛奚余部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但是“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根据诗前小序可知,诗人当是据此以作此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讽刺和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不体恤士兵,颂扬为国御敌的将士不顾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全诗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写出师。首句指明战争发生地方——东北,次句点明战争的性质——反击侵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似在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暗含讥讽。据《史记》载,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樊哙迎合吕后,夸言:“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意恃勇轻敌,也为后面的败北埋下伏笔。接着描写出征的军队,浩浩荡荡,气势雄壮,敲锣打鼓,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战士们慷慨激昂,随着这震天金鼓昂首阔步。这看似雄壮的队伍,大摇大摆地行军,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飞”字突出了军情之紧急,“猎火照狼山”亦显敌军之强大。这八句诗,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层层递进,气氛亦越发凝重紧张。
燕歌行 高适。推荐。爱诗词网。【解题】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小序中“御史大夫张公”为张守珪,三年前因功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时为幽州长史、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采访处置使。据史载,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被奚打败,守珪谎报胜利,次年事泄,被贬括州刺史。此诗所写当是刺张骄逸而不恤士卒。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曹丕、萧绎、庾信等都有此题诗,多写思妇怀念征人。此诗层次分明,描述生动,语多骈偶,但仍流畅自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鲜明,为千古名句。【全诗】《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释】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圭,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破奚丹,二十六年部将赵堪等假借张守圭之命,使平卢军使乌知义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守圭隐瞒败状而妄奏功,事泄,贬括州刺史。这首诗就是有感于张守圭宫中之事而作的,但又是泛写一般边塞战争。诗里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士卒的勇敢,也揭示了他们思念家乡的痛苦心情。同时对于将帅骄逸不恤士卒也深有讽刺。2.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下句“汉将”同。烟尘,指边疆的军情。3.横行:驰骋奋战,无所阻拦的意思。《史记·樊哙传》:“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4.赐颜色:给面子,赐予光彩的意思。5.摐(音chuang):击打。金:指钲,行军时用来节止步伐。伐:敲打。榆关:即山海关。6.旌旆:指军中的各种旗帜。逶迤:宛延绵长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7.“校尉”句:校尉,武官名,位次于将军。羽书,紧急的文书。瀚海,指今蒙古大沙漠。这句话是说校尉又从瀚海方面急忙地传来警报。8.单于:匈奴部族首领的称号,此指突厥的首领,唐时突厥属单于都护府。猎火:打猎时燃起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往往举行大规模的校猎,作为演习。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西北一带。9.“山川”句:是说汉军分兵转战来到了山川萧条的狼山一带。鲍照《出自蓟北门行》“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汉之朔方郡就正当狼山一带,唐以来更集置重兵于蓟北一带,以救应东北及北方两面战场。极:穷尽。10.惩陵:恃势欺陵。杂风雨:形容敌人的骑兵来势凶猛,如同暴风骤雨。11.半死生:死者生者各半,表示伤亡惨重。12.“美人”句:是说将帅骄纵淫逸,不能身先士卒。13.“身当”二句:是说战士们身受朝廷的恩遇常常不顾性命,但仍不能解孤城之围。14.玉箸:指泪。15.边庭:边疆。飘摇:随风飘荡的样子。曹植《杂诗》“飘摇随长风”。度:度越。16.绝域:极远之地。苍茫:迷茫。一作“苍黄”,翻覆不定。17.“杀气”二句:是说正当农作之时,却在战场之上,写战士们怀念家园之心。三时: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阵云:形容如立垣的云。刁斗:军用铜器,容积一斗,白天用来煮饭,夜间敲以巡更。18.血纷纷:一作雪纷纷。19.死节:指为国捐躯。20.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武帝时为右北平太守,以防匈奴,他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卒爱戴,匈奴畏之,避不敢犯。《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译文】汉家的东北边疆燃起了战争狼烟,汉家的将士讨伐凶残的敌人辞别家园。男子汉本应该在战场上横冲直闯,何况皇上对出征将军破格恩宠赏面。鸣锣击鼓大军浩荡山海关,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穿越瀚海送来了紧急军书,单于正在狼山围猎,火光烛天。边境线上,山川萧条,荒凉黯淡,敌人的骑兵挟风趁雨猖狂进犯。战士们在阵前浴血奋战伤亡过半,将军帐中大摆酒筵美女仍歌舞翩跹。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来越稀。边将身受皇帝思泽竞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身穿铁甲在边地长期辛勤戍守。家中亲人日夕思念眼泪长流。少女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边地遥远形势动荡怎么能够度量!那里愁云笼罩触目是一片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眼见刀光闪闪血溅锋刃死伤纷纷,以死报国从来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你不见沙场争战何等艰苦惨痛呵,至今人们都怀念那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广飞将军。【作者小传】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二十岁时游长安求仕无成,长期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天宝八载(749)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次年卒,赠礼部尚书,谥忠。两《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翔实。其诗多作于显达前,擅写边塞军旅生活。“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但风格各异,“岑超高实”(刘熙载《艺概》卷二)。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今人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鉴赏】开元年间,契丹屡屡入侵犯边,东北边境烽烟四起,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坐镇东北的是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战功卓著。但开元二十四年(736),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而败北。开元二十六年(738),张守珪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借张之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奔击叛奚余部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但是“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根据诗前小序可知,诗人当是据此以作此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讽刺和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不体恤士兵,颂扬为国御敌的将士不顾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全诗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写出师。首句指明战争发生地方——东北,次句点明战争的性质——反击侵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似在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暗含讥讽。据《史记》载,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樊哙迎合吕后,夸言:“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意恃勇轻敌,也为后面的败北埋下伏笔。接着描写出征的军队,浩浩荡荡,气势雄壮,敲锣打鼓,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战士们慷慨激昂,随着这震天金鼓昂首阔步。这看似雄壮的队伍,大摇大摆地行军,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飞”字突出了军情之紧急,“猎火照狼山”亦显敌军之强大。这八句诗,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层层递进,气氛亦越发凝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