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

【诗句】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出处】唐.崔涂《孤雁》【意思】我想,你今后的飞程呵,月冷云低。纵然不遭受利箭的伤害,也总叫人担心疑虑。【全诗】《孤雁》.[唐].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释】①几行两句:指失群之雁。意谓同飞的几行全已回到塞上了,你却飞往哪里呢?尔:你。之:往。②失:失群。寒塘句:指孤雁盘旋空中,孤踪自怯,故欲下又不能下。所谓“相呼失”,应是一阵暮雨中,惊散了雁伴,要想呼唤时已感失群了。③渚云句:指孤雁飞度渚上很低的浮云,反衬飞得高。渚:水中小洲。④未必两句:是说孤飞虽不一定丧生,失群毕竟可以疑惧。矰(zeng):短箭。缴(zhuo):系在箭上的丝绳,后以矰缴喻伤人之物。【鉴赏】

在唐代的众多咏雁诗中,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诗一直倍受后世推崇。二诗不但描写“孤”字入神,而且成功地将孤雁和诗人自己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以至于千年之后的读者仍能够通过吟咏其诗,想见其人。首联即描述此雁的孤单失群,点明题中的“孤”字。“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两句先以“几行”和“尔独”进行对比,然后又以诗人的疑问发出,这样就造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越发突出孤雁的孤单、可怜。也正因为如此孤单、可怜,所以当它从诗人的眼前飞过时,诗人立马就联想到了羁旅他乡、漂泊流离的自己。由此可知,“念尔独何之”一句其实包含了多种复杂感情,既是诗人询问孤雁,也是诗人自问;既是诗人怜悯孤雁,也是诗人自怜,故语意极为辛酸、悲凉。颔联则述说孤雁失群的原因及失群以后的仓皇行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一群大雁不顾气候恶劣继续北上,然而毕竟风急雨大,飞行艰难,不一会儿,其中的一只就发现自己掉队了。它惶恐不已,急切地想找到自己的同伴,于是在风雨中呼号着、哀鸣着,声音无比凄厉。失群的恐惧已让它心神俱伤,再加上风雨的打击,它几乎承受不住,好容易看到了一个萧瑟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迟疑不敢,在空中几度盘旋,最终还是没有下来。这两句把孤雁的仓皇神态和惊惧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究其原因,除了诗人的写作功底深厚外,关键还在于其本人的亲身经历。若不是感同身受,何以能写出如此逼真的文字?在诗人看来,这只失群哀鸣的孤雁就是孤寂忧愁的自己啊!颈联紧承前两句,进一步描写孤雁的凄惨遭遇。“渚云低暗度”一句,说明孤雁一路行程的阴森恐怖,突出它飞行的艰辛;“关月冷相随”一句,则说明孤雁一路飞行的寂寞凄凉,突出它的形单影只。这两句写尽孤雁失群以后的苦楚。尾联则表达诗人对孤雁的美好祝愿和深切担忧。前一句诗人安慰孤雁不要过于担心,虽然孤单失伴,但是未必就会遭逢暗算。显然,这一安慰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紧接着诗人自己又说孤单失伴总是可疑虑的事。为什么可疑虑呢?毕竟路途艰险、矰缴无情啊!而这多么像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际啊,世路峻险而又孤单无依,看来忧雁仍是忧己。此诗句句咏孤雁,却又句句咏己。通过传神地描摹大雁之“孤”,诗人自己的羁旅之情和身世之叹亦表露无遗。

()

里乘

清光绪五年(1879)抱芳阁藏板本《里乘》扉页书影

()

【注释】

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

《拜伦诗选》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英]拜伦

()

【诗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出处】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意思1】繁枝:盛开的花朵。嫩蕊:待放的含苞。此联的意思是:盛开的花朵容易迅速纷纷凋谢,含苞待放的花蕾好像在跟人们商量要慢慢地开放。后用来抒发个人悲老惜少的情怀。【意思2】盛开的花容易纷纷飘落,含苞待放的花要酌量慢慢开放。繁枝:盛开的花。嫩蕊:含苞欲放的花。商量:有斟酌、考虑之意。细细:指细小缓慢。【鉴赏】花开得太繁盛容易纷纷然凋零飘落,所以花蕊正在相互商量还是慢慢地开放吧。这里倾诉了作者无尽的惜春之情。繁花易落,青春易逝。虽花可以“细细开”,青春却无法延长。作者感伤自己时近暮年,已不堪去看花纷纷零落,却只去说花而不诉其情,其凄惨之状尤甚于直说。作者造句十分浅显,如“容易”“商量”之类是很难入诗的,但作者恰到好处的运用却也颇有诗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花朵相继开放,有的花谢红残,有的新蕾初绽。亦用以表达惜花之情。[例]有的垂垂老矣,花蔫红残;有的正值旺盛期,竞芳吐艳;有的还处于“青春期”,含苞欲放或花蕾初绽,各种鲜花“你方开罢我登场”,彼伏此起,继往开来。残红将尽,叫我惋惜不已,新花初放,又让我欣喜若狂,我不禁又想起杜甫的诗“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崔南云《我爱百花园》)二、用以说明迅速到达鼎盛即会马上衰落,倒不如稳步渐进更能持久。[例]重视自然科学学习的一贯,莘莘学子才能在深耕与广耕中受惠,避免“繁枝容易纷纷落”的速成之弊,而展现“嫩蕊商量细细开”的自然生发之美。(简丽贤《如何考出孩子带得走的能力》)【应用】〈名〉繁枝,指盛开的花。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盛开的花朵容易纷纷凋落,含苞待放的花朵仿佛在跟人商量要缓缓开放。语出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七:“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用以抒发悲老惜少之情。多侧重于强调对青少年要细心培育,不能操之过急。◇杜甫诗:“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中学生正是花之“嫩蕊”,只有“细细开”才能结出果实。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就是多做“商量”的工作,教育、疏导、规劝而已,不能制造矛盾,做那些庸人自扰的蠢事。(吴昊《嫩蕊商量细细开》)

()

  一更初夜坐调琴,欲奏相思伤妾心。每恨狂夫薄行迹,一过抛人年月深。

君自去来经几春,不传书信绝知闻。愿妾变作天边雁,万里悲鸣寻访君。

()

【诗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意思】秋天的凉风从天边刮过,不知道你此刻心情如何?鸿雁几时送到你的消息,你流放江湖前途多风波。【全诗】《天末怀李白》[唐]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诗人杜甫流寓秦州,当听说好友李白被牵连下狱,又流放夜郎,后遇赦还至湖南时,便写下了这首怀念李白的诗。天末,天边。当时杜李二人相距遥远,故诗题如此。诗的开头即以秋风起兴,使全篇笼罩在一片悲愁的氛围之中。诗人听到好友遇赦的消息,所以急盼“鸿雁”传书,因惦念友人,故担心“江湖秋水多”。诗人深切思念友人,故而对其遭遇表示出极大的同情。诗人将友人的不幸命运与屈原相比,显示出对友人衷心的钦佩。诗中“文章憎命达,魑魅(chimei:传说中害人的精怪,此处喻奸邪的小人。)喜人过”二句,揭示了封建社会扭曲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实;才华横溢、品质高洁的有志之士在官场中必遭排斥打击,甚至被小人暗算而生命不保。取譬生动而富有哲理,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末两句中的冤魂指屈原,汩罗江,是屈原自沉处。诗人设想李白从夜郎回湖南会到汩罗江投诗给屈原的冤魂,共诉冤情。既赞颂了李白与屈原相同的品格和才华,也感叹了他们相同的遭际。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

【题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白居易作诗,追求的是浅显明白,即所谓的“老妪能懂”。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无一个冷僻字,无一句难懂的句子,确实是“浅显明白”,但诗中的含义却并不明白,题旨十分隐晦。这是否可以说成是古代的一首“朦胧”诗呢?因为这首诗究竟要表达什么主题,确实是不容易琢磨的。“花非花,雾非雾”,显然是指某一物件。此物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究竟为何物?诗人没有说,读者也费猜详。“夜半来、天明去”,只是说此物来临的时间十分短暂,且又有规律,但究竟为何物,诗人还是没有说。“来如春梦几多时?去时朝云无觅处!”诗是结束了,然而诗人所咏的究竟为何物?诗人还是没有说,哑谜终究打到底了!正因为诗句中的“来如春梦”和“去似朝云”,只能给人以无限的惆怅!诗句的朦胧,却能使人驰骋遐想,各自领会其妙。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全诗】《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注释】①几多时:时间很短。幽会时间也正如此。【翻译】说花却不是花,说雾却不是雾。夜半偷偷地来,天明匆匆地去。来时像一场春梦飘忽有几多时?去时如早晨的彩云飘散无寻处。【鉴赏】《花非花》是白居易自制的诗篇,因颇有歌谣情趣,故后人作曲唱之。《词律》中说:“此本长庆长短句诗,而后人名之为词者。”而茅暎《词的》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这首《花非花》的一些句段也被多人引用,广为传唱,而张子野更是延伸了这首诗写出《御街行》,杨慎于《词品》中点评道:“亦有出蓝之色。”《花非花》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琅琅上口,别有一番音韵美;意境迷蒙隐晦,叫人捉摸不清,而这股朦胧味儿却似乎是一向追求通俗的白诗中的一个例外。第一二句中,虽说是“非”,表达否定,但又不言而喻有如花似雾的意味,非花,非雾,而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故实为比喻。喻体选用了“花”和“雾”可推出所咏之物,稍纵即逝。三四句“夜半来,天明去”读起来感觉这“来去”轻松,很是生动有趣。陈廷焯《云韶集》中说道:“起二语奇妙,看他分写‘去’,‘来’二字,不着人力,而神妙天然。”而来去匆匆的是什么,作者欲言又止,令人捉摸不透。最后两句又作了比喻,来的时候像美却短暂的春梦,去的时候如美而易幻灭的朝云,都是引人回味的美丽事物。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一些曾存在而又消逝的美好事物发出的追忆之情。而这究竟具体是何物,依然隐而不吐。我们非常熟悉的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博喻的一个典例,而在这首诗中,作者把这个不曾明说的本体喻花比雾,写它“如春梦”“似朝云”,这里就是博喻,并且通篇都在作比喻。通读全诗,只见喻体不见本体,从而又添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花庵词选》点评这首词道:“花非花一首,尤缠绵无尽。”全诗语言浅显,而内涵丰富。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为妓女所作,旅客招妓伴宿“夜半来,天明去”,不过春梦一场,醒时消散罢了。但更多人认为是人生中短暂而触动的一些瞬间或人、事,说不明道不清,感觉美好,而转眼便就消逝了,只剩下无奈。正是因为只有简短的停留,在这飘忽的意境中,才不禁引起了深深的惋惜和追思,进而产生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正如这首诗本身,幽幽道来,引人沉醉在缥缈美妙的意境之中,正要拨开迷雾看看真面目,却就这样“去似朝云无觅处”,空余深深的惋惜,又如何叫人不回味无穷呢?

()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

()

【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思】既看不到已逝的古贤哲,也未见到后来的俊杰。抒发了作者胸怀大志,忧国忧民,而又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这两句诗已作为成语运用,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鉴赏】诗题中的幽州:即现今之北京。燕昭王曾在此筑黄金台,以招募贤士,故又名贤士台。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主和受明主赏识而青云直上、立功成名的知识分子。悠悠:长久,广大。怆然:悲伤、凄凉的样子。原诗意思是:往前看不见那些英明的君主以及建奇功立大名的天下之士,往后看不见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思念起宇宙之大、历史之长(有多少人被淘汰,多少人湮没无闻),自己不胜感慨悲伤,禁不住涕泪滂沱。这是作者写自己登上幽州台眺望的感触,发抒他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后来引用常简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也可用作嘲讽那些自诩为“天才”“非凡”的人物。【应用】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比喻空前绝后。例: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宋武帝尝吟谢庄《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谢庄字)此作,可谓~。”(唐·孟棨《本事诗·嘲戏》)③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又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例: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宋·汤君载《画鉴》)【题解】【全诗】《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悠悠:长远无穷。③怆(chuang创)然:悲伤的样子。【背景】陈子昂曾在武则天堂侄建安王武攸宜下属任军中参谋。武攸宜以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之职迎击契丹,陈子昂提出很多有益建议,并请求武攸宜分给他一万人为前躯。而武攸宜没有采纳,后来竟将陈子昂由幕府参谋降为军曹。受压抑的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写下著名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此后乃泫然流涕悲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认为古代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不能见到,后世的贤君也无由得见,自己空怀大志,困厄至此,宇宙无穷,人生有限,不禁悲从中来,吟出这苦闷的悲歌。据诗人挚友卢藏用言:“时人莫不知也。”(见《陈氏别传》)【鉴赏】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任武攸宜幕府参谋,随同武攸宜出征契丹。次年,因武攸宜不识机变,轻率冒进,被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等人击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屡次建言,武攸宜不但不听,还将他降为军曹。在这种逆境中,诗人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震铄千古的名作。幽州古属燕地,战国时燕国国小民贫,被齐国攻击,几至亡国。燕昭王励精图治,礼遇乐毅、郭隗等人,终于在良臣谋士的帮助下成功复仇。陈子昂本以游侠知名,胸中自有一股不同于皓首穷经的儒生的跌宕不平之气。当这样一位抒情的主体登上了这块具有丰厚历史积淀的土地上的高台时,登高望远,缅怀史迹,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自然会喷薄而出,造就出一段伟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话扫空一切。前与后代表着历史时间的先后,作者将自己置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段的中点,向过去回溯,古人已不在。这里的“古人”,即指求贤若渴的燕昭王、礼遇田光和荆轲的燕太子丹等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对贤能之士价值的认可和重用,正与陈子昂此时的处境相反。抚今追昔,怎能不令子昂唏嘘感叹?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在陈子昂目前所处的境遇中,他看不到有什么改善的希望。“后不见来者”,正表明陈子昂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识。也许,这就是像他这样的英雄们的宿命吧?“念天地之悠悠”,这是空间上的拓展,天地之间就是人世,但这个世上,哪有自己的建功立业之处?天空浩渺,大地沉沉,竟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此情此景,又怎能不“独怆然而涕下”呢?一个“独”字,说明了这种深沉的悲伤感的个体性,但个体的不能成功,不正是与整个时代的气氛有关吗?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子昂的失意,也是整个时代的失意,他的涕下,正代表着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下层士人的共同命运。此诗横亘时间和空间,向永恒的命运发出了痛苦的呐喊,具有苍凉悲壮的艺术效果。诗用杂言体,句法参差,有一种呼天吁地的韵律在其中,刚直质朴,不假外饰。后人评其诗文“横被六合”、“力敌造化”(《竹庄诗话》),并非过誉。

()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

()

《说文解字》研究和注释著作。三十二卷。清段玉裁撰。成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初刻本刊行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卒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十五年中乡试。官至贵州玉屏知县,四川富顺、南溪、巫山知县。晚年移居苏州。曾师事戴震,结交时贤。他的治学方法,深受戴震的影响。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春秋左传古经》、《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等,大部分收入《经韵楼丛书》和《学海堂经解》里。

()

龙灯,也叫耍龙灯,龙舞或舞龙,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流行于我国的很多地区,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龙的道具制作,技艺精巧,色彩鲜艳,造形精美华丽,气势宏伟壮观,是民间工艺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由于地区不同,而又各有特色。龙的制作,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能燃烛的叫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龙的种类,主要有滚龙、观赏龙灯、小型龙灯、舞台龙灯等几大类。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并视龙为驱灾除害、吉祥太平的象征。旧时,每逢春节,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大闹花灯等节日或庙会酬神等重大喜庆活动,各地城乡都有耍龙灯的风俗。从前,还有舞龙祈雨的习俗。古代、龙分黄、青、白、赤、黑五色,据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如遇旱灾耍水龙;遇水灾耍火龙,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意思】谁说区区小草,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给予它的恩泽?寸草心:寸草,小草。心,草木的茎干也叫做心。寸草心喻指儿女的孝心。三春晖:三春,指春季三个月。晖,阳光。三春晖喻母亲养育抚爱之恩。【赏析】寸草:小草,喻指游子。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儿子对母亲的真情。整句意思是:谁说儿子像小草般细微的孝心,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般博大温暖的母爱呢?【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儿女尽管孝顺,仍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慈爱之心。[例]是的,我从小离家读书,在外面有了工作,有了家,也有无数条理由不能照顾到父母,可是父母的心却每一刻都随着我的心在跳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的体验,是多么深刻而透彻啊!(竹林《永远的赞歌》)二、用以比喻个人难以回报祖国、人民或党的恩情。[例]我作为一个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深感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很多,而自己的贡献太少了。虽然自己也做了一些工作,然而正如古诗所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金戈《有感于“欠账”》)【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①游子吟: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②迟迟:时间长久貌。③“谁言”两句:以小草报达不尽春天阳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儿子永远报达不尽母亲哺育之恩,赞美伟大的母爱。寸草心:小草的嫩心。三春;整个春季三个月。晖:阳光。【全诗鉴赏】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少年时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与韩愈是亲密朋友,多有诗酒唱和。孟郊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中进士,时年已五十岁,调任溧阳(在江苏省内)尉。在任期间流连山水琴酒之间,曹务多废,后辞官家居。唐宪宗元和初年,经李翱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庆余,奏为水陆转运判官;郑又奏为参谋,未得就职而卒。孟郊一生处于穷愁潦倒的生活中,虽有朋友接济,但终不免于饥寒冻馁。由于孟郊自身地位和生活经历的特点,他有条件接近和体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并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慨,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孟郊诗作有力矫正了大历以来诗歌内容空洞、格调平庸的诗风,取得了特殊成就。孟郊写作态度严肃,追求“瘦硬”,“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后代往往以他与贾岛并称,有“郊寒岛瘦”之说。作者曾在此诗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这时作者五十岁。诗中称颂的是母子之情。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爱护是无微不至的,特别是在那些贫寒劳苦的家庭中,做母亲的把自己对儿女的心爱之情,物化在将要远行的儿女的衣衫之上,在那针缝线缀之中,寄托着无限的亲情。正因为这样,儿女对母亲心意,犹如短短的小草,怎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首联以工对开始,整齐如律诗,其实是自制乐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母子并出比较,并分领下文二、四与五、六各两句。第二,三、四句写母亲的动作与心理,用的是白描写实法,以两对叠字形容母亲的心意,显得亲切入微。“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神形皆备地再现了母亲的具体形象,从动作与心理上都有慈母的个性。六句诗中这两句居中心地位,是游子心中的敬爱慈母之意与按主题思想结构作品的原则的统一。第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游子感恩抒意,全用形象比喻。慈母之爱游子,是实践中发生过的事情,实践是由对象化的行为表现的,这就是以手中线密密缝补游子身上的衣裳,这是必须实写才有感染力的,孟郊在诗中抓得准、写得细、感得深,把慈母的感情的实践对象化,造成为审美形象。孟郊用了寸草春晖的比喻,在这里既合乎艺术规律,又找到了比与被比的事物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抒发母爱之情的完美杰作。由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的日常性,情感的普遍性,语言的通俗性,艺术的完美性,千余年来一直拥有最多读者,传诵不衰。

()

典出《晋书·向秀传》。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一起打过铁,与吕安一块浇过园,三人关系十分密切。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向秀放弃了隐居的念头,立志到洛阳去做官。在进京途中,他经过嵇康、吕安的故居,看到凄凉的景色,听到哀怨的笛声,忆起故旧往事,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思旧赋》,用以怀念惨遭非命的朋友。

赋的序言说:“我的家跟嵇康、吕安的住处挨得很近,他们二人都有杰出的才智。嵇康心里想得远,可个性粗疏;吕安思想旷达,为人放荡。后来二人因为一些事情,都被判处了死刑。在我经过他们故居门前的时候,太阳快要落入虞渊(神话中日落的地方)了,寒冰在地,冷风凄凄。我听见他们的邻居有人在吹奏笛子,发出哀怨的声音。我回想起往日跟他们在一起游玩、饮酒的欢乐时光,听着邻人哀婉的笛声,不由得发出了叹息,因此,写下这篇《思旧赋》。”

()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

【诗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译注】千秋万代都将流传其盛名,但这毕竟是寂寞人生结束以后的事了。表示对某些学者、艺术家身后虽享盛名但生前境况凄凉的慨叹和不平。◇“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不想争名。(季羡林《大觉寺》,【全诗】《梦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李白)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由此引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冠盖”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死别”发端,此诗以“身后”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

()

【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思】山色风光使小鸟性情欢悦,潭水平静的倒影使人的心灵空明洁净。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忧烦消除净尽。【提示】青山的光色,使鸟儿欢快地自由飞鸣歌唱;清澈的潭影,使人涤除了心中的尘世杂念。诗句构思造意优美,属对工整,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鉴赏1】山中的景色使鸟儿怡然自乐,诗人看到投映在潭水中的自己的身影,顿觉心无杂念,内心湛然空明。“悦”“空”二字用作动词,使得画面变得灵动自然,表现了诗人用字的精妙。诗人身处幽深、清寂的佛门圣地,内心变得宁静,心中的杂念烦躁一扫而尽,因此,诗人才能感受到鸟儿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欢乐之情,此时诗人内心也定像这林间自由自在的鸟儿一般充满快乐喜悦之情。后人常用此句赞美一个地方的幽静。【鉴赏2】明媚的山光,可以取悦飞鸟爱好自然的本性;明净的潭水,可以洗涤为世俗尘嚣污染的心灵。这两句诗颇富禅机;山光潭影,是代表自然风景,它有一股力量,可除去尘世俗念,使人心灵欢愉,进而体会生命的真谛。【用法例释】用以说明湖光山色等自然风景能使鸟兽怡情悦性,使人心旷神怡,超然物外。[例]人工筑成的小堤坝,紧依在南朗山下,亮澈的水流冲溢而过,织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白色丝帘,落水淙淙作响,周围更植各种奇花异卉。水禽在湖泊中嬉戏,鸳鸯相随,塘鹅潜游,灰鹤展翅欲飞,颇富诗意。饱览这里的一切,我不由得记起了两句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何少川《南朗山览胜》)【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上。②高林:即山林。③万籁: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籁,孔穴之发声。【鉴赏】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题”、题咏,题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至游览题咏时,已成为有200年历史的古刹了。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胸怀。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古刹,刚刚升起的太阳光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中的树木外,还要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高”二字。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这两句上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以后,行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似乎没有尽头。“幽处”即指此而言。当然,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指什么?“禅房”。这“禅房”之所以和“幽处”相关,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故缀一“深”字。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这两字虽指“禅房”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氛。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面对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此之时,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自己的快乐。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人呢?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又透明。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这是诗人在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处于这样的心态,诗人对于外界已近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万籁此都寂”。“万籁”,指世间万物一切音响。就字面而言,这句讲的是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此刻完全停止了,但实际反映的是诗人的“空”、“寂”之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响都一无所闻。诗人听到的音响是什么?“但余钟磬音”。“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时用钟,止歇时用磬。“钟磬”在此成为禅诵的代号,说明诗人的心已与整座寺院融汇在一起了。就结构而言,结尾与起句上下照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这是著名的山水诗,但它并不以客观风景的逼真描绘而著称。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紧紧抓住自己在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美的感悟,并以此为线索,把清幽之景,深邃之境有机地串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首自然质朴、余味深长的佳构。【鉴赏】

这是作者游历虞山兴福寺时所写的一首寄托隐逸情怀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古寺幽深寂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

六歌

()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

鹧鸪天

()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

《铸鼎余闻》卷四:

()

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桀,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可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

【题解】诗,唐·王维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旨以监察御使身份出使边塞,宣慰将士。这首“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诗即为途中所作。诗的首联写奉命出使塞上的目的和已到的地界。“单车”无孤独之感,有独当重任之意,自豪之情溢于言外。颌联写出塞。“征蓬”非“孤蓬”“转蓬”,给人以豪迈之状而无忧悒之色;“出汉塞”“入胡天”,字工句健,意象阔大。颈联写诗人使至塞上所见边地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宏阔,气象雄奇。尾联写途中喜闻已军战胜敌人的捷报,以及首将正督战前线的消息,语透雄豪,自有一种喜不自胜之意。全诗歌颂了大唐帝国的强盛,抒写了诗人自己为国履艰涉险的壮志,表现了作者向往、热爱祖国边塞的豪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幅壮美的塞漠风光图则成为“千古壮观”的绝唱,为后世所欣赏、推崇。全诗字平色单,却是平中出奇,单中显像,大家手笔,浑然天成。【全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④【注释1】①二句意谓单车出使独往边塞慰问,使者来到了居延。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汉代苏武曾为典属国,唐时遂以“属国”指使臣。居延:汉县名,古址在今甘肃张掖西北。此二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②二句写景中暗寓行程。意谓蓬草随风远去,出了汉朝的关塞,北归的飞雁进入了胡地上空。③二句写塞外独特景色,意谓大沙漠中的一堆烽烟笔直地升入高空,大河上圆圆的红日正在渐渐下落。烽烟乃用狼粪燃烧的,据陆佃《埤雅》云:“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长河:大河。④二句意谓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在前线仿效当年窦宪刻石纪功。萧关:故关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ji):侦察骑兵。都护:唐时边疆重镇设都护府,如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长官称都护。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公元89年,东汉窦宪大破匈奴于此,刻石纪功而还。【注释2】①使:出使。②至:到。③问边:到边疆去察看。④属国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⑤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借指行踪。⑥胡天:少数民族地区。⑦候骑(ji):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⑧都护:官名,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⑨燕然:山名。【译文】我坐着轻车,奔驰在荒凉辽阔的边防前线;带着皇帝慰劳边军的诏命,走过了属国居延。一团团南来的飞蓬,随风卷出了汉塞;几行归来的大雁,破空飞入了漠北的兰天。在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上,聚起一线直直的烽烟;在奔腾浩瀚的大河上,欲落的太阳真圆。在雄峻险要的萧关,我遇见侦察的骑兵,他指着遥远的前方对我说:都护视察边情现在燕然山。【鉴赏1】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力克吐蕃,朝廷遣任监察御史之职的王维前去慰问,并兼任河西节度判官,诗人在赴任途中写下这首诗。首联交代出使的缘由和经过的地方。“单车”谓轻车简从。“问边”指慰问边疆的立功将士。诗起句开门见山先表明此行的目的,十分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旅程所历。属国原指边地附庸小国,这里用来指边疆少数民族归附的地区,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首联两句点明了诗题“使至塞上”的内容,韵调轻快,给全诗定下一个慨然赴边的豪迈的基调。次联作者开始描写所见之景。“征蓬”是被风吹起远飞的蓬草,“归雁”是回归北方的大雁。枯草随风飘飏,天暖鸿雁北归,说明这是初春时节。两句一天上、一地下,以汉塞胡天相对,展现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诗人的旅程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显得愈加辽远。这里请注意,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写景,而实际上寓有象征意义。在古诗中,“蓬”和“雁”是和行旅密切联系的两个意象,蓬转常象征人的行踪飘泊不定,雁归则常暗示着季节并反衬人的不归。它们在这首诗里同样含有上述意味,不仅描绘出一个空阔苍茫的背景,也映衬出“单车”的孤独和寂寞。然而,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它完全没有悲哀的色彩,相反充满了崇高感。第三联的壮美景象使这崇高感达到了顶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不愧是千古绝唱,即使没到过边塞,只要闭眼一想,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上,一股燧烟滚滚直上升入云天;曲折的黄河上,一轮落日,浑圆、黯红的身影安详地浮在水面,那是何等壮丽的情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勾划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宁静的黄昏。而孤烟的直,落日的圆,又以几何图案的美妙组合,给画面添上一些奇趣,使它成了典型的沙漠和边塞的图景。结联笔调一转,又回过来写自己的出使:“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侯骑即骑马的探子,都护为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代指崔希逸。这两句说在萧关遇到侯骑,听说都护正在燕然山。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崔希逸破吐蕃不会到那儿去,诗人这里是用东汉窦宪的典故。窦宪曾大破匈奴,登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刻石纪功。“都护在燕然”一句将崔希逸比作窦宪,说他正在胜利的最前线,切此度出使的事由。结联这两句漫笔貌似偶然,实际上充满了豪迈昂扬的情调,与前面奇伟壮丽的边塞风光相呼应,构成了全诗雄劲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艺术天才,无论是取景构图还是遣词造句,都十分生动、准确、工整,可以说是唐边塞诗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鉴赏2】《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和吐蕃作战获胜。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劳军。诗题中的“使”就是奉使劳军的自己。因而这首诗是奉使出塞的记实之作,写出使到达塞上的所见所闻。诗的首联写自己的行踪。“问边”是此行的任务。“单车”说自己独自前往,不免有一种孤单之感。对句“属国过居延”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交代自己旅途所经过之地是汉朝的属国居延。用了汉朝的地名,使诗句有一种历史悠久、边地辽远的味道。颔联写自己心情落寞。“征蓬”两句从雁归胡天、己离汉塞的反差抒写了首联“单车”一词所包含的孤单、落寞之感。蓬飘与雁飞的方向都是西北,但一“出”、一“入”,感受大不相同。王维出使的月份史无明文,从“归雁”一词看可能是在春天(有的研究者认为王维出使在秋天,则“归雁入胡天”是虚拟之景)。眼看着一行行大雁春来之时飞回北方的故乡,而自己却像被风卷飞的无根蒂的蓬草飘离了汉塞。这一对比显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之情。其所以会有如此感受,一则因为此行是远去西北,进入荒凉的边地,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凄清之感,二则因为上一年张九龄被罢知政事,此年四月又贬为荆州长史,被排挤出京,自己在朝中失去了倚傍,此次被派去劳军,无异于被赶出朝廷,因而不免心情黯淡,产生一种飘然无依的感受。颈联写边地辽阔的景象。“大漠”两句所写的边地风光,画面开阔,意境苍凉,历来被奉为写景名句。这两句用词十分平常,句式也平实易懂,却得到千百年来读者的喜爱,因为首先是诗人选取了最能表现边塞典型风物的“大漠”、“长河”入诗,一大一长,把人的视野扩展到广袤无垠的天地,给人壮阔雄浑的印象。其二,诗人又给大漠、长河恰当地选择了特定的组合景物:孤烟、落日。战争时期,沙漠的烽火台上一炷报警的狼烟直上高空,黄昏时分落日悬在长河上,又大又圆。由于沙漠和黄河上没有山林村舍的陪衬和遮挡,孤烟直上和落日浑圆的景象就异常醒目。这幅只有横线、竖线和圆组成的画面,构图十分简单,却极为准确地画出了塞外荒漠、单调的景象。其三,这幅画的色彩是单调统一:大漠是黄色的,烟柱是灰色的,长河是黄色的,落日是橘黄色的,整个大西北的荒原被黄色主宰着,更显得苍莽冷落,诗人孤寂的情怀自然地融进了景物描写之中。尾联写路遇“候骑”,得知主将正在前线。诗人在旅途中久久不见行人,只是在“萧关”才遇见了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一打听,主将正在前线。“萧关逢候骑”一句看似闲笔,其实它很重要,一方面显示人烟的稀少,边疆的辽阔,一方面由他告知“都护在燕然”的消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长途跋涉的目的地就要到了,而且主将崔希逸身先士卒,正在前线作战,并已经取得胜利。燕然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并非崔希逸所在之地,此处用了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唐军已打败了敌人。至此,诗人政治上、心灵上的暗影和旅途的沉闷疲劳为胜利的消息一扫而光。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解题】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小序中“御史大夫张公”为张守珪,三年前因功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时为幽州长史、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采访处置使。据史载,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被奚打败,守珪谎报胜利,次年事泄,被贬括州刺史。此诗所写当是刺张骄逸而不恤士卒。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曹丕、萧绎、庾信等都有此题诗,多写思妇怀念征人。此诗层次分明,描述生动,语多骈偶,但仍流畅自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鲜明,为千古名句。【全诗】《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释】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圭,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破奚丹,二十六年部将赵堪等假借张守圭之命,使平卢军使乌知义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守圭隐瞒败状而妄奏功,事泄,贬括州刺史。这首诗就是有感于张守圭宫中之事而作的,但又是泛写一般边塞战争。诗里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士卒的勇敢,也揭示了他们思念家乡的痛苦心情。同时对于将帅骄逸不恤士卒也深有讽刺。2.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下句“汉将”同。烟尘,指边疆的军情。3.横行:驰骋奋战,无所阻拦的意思。《史记·樊哙传》:“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4.赐颜色:给面子,赐予光彩的意思。5.摐(音chuang):击打。金:指钲,行军时用来节止步伐。伐:敲打。榆关:即山海关。6.旌旆:指军中的各种旗帜。逶迤:宛延绵长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7.“校尉”句:校尉,武官名,位次于将军。羽书,紧急的文书。瀚海,指今蒙古大沙漠。这句话是说校尉又从瀚海方面急忙地传来警报。8.单于:匈奴部族首领的称号,此指突厥的首领,唐时突厥属单于都护府。猎火:打猎时燃起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往往举行大规模的校猎,作为演习。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西北一带。9.“山川”句:是说汉军分兵转战来到了山川萧条的狼山一带。鲍照《出自蓟北门行》“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汉之朔方郡就正当狼山一带,唐以来更集置重兵于蓟北一带,以救应东北及北方两面战场。极:穷尽。10.惩陵:恃势欺陵。杂风雨:形容敌人的骑兵来势凶猛,如同暴风骤雨。11.半死生:死者生者各半,表示伤亡惨重。12.“美人”句:是说将帅骄纵淫逸,不能身先士卒。13.“身当”二句:是说战士们身受朝廷的恩遇常常不顾性命,但仍不能解孤城之围。14.玉箸:指泪。15.边庭:边疆。飘摇:随风飘荡的样子。曹植《杂诗》“飘摇随长风”。度:度越。16.绝域:极远之地。苍茫:迷茫。一作“苍黄”,翻覆不定。17.“杀气”二句:是说正当农作之时,却在战场之上,写战士们怀念家园之心。三时: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阵云:形容如立垣的云。刁斗:军用铜器,容积一斗,白天用来煮饭,夜间敲以巡更。18.血纷纷:一作雪纷纷。19.死节:指为国捐躯。20.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武帝时为右北平太守,以防匈奴,他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卒爱戴,匈奴畏之,避不敢犯。《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译文】汉家的东北边疆燃起了战争狼烟,汉家的将士讨伐凶残的敌人辞别家园。男子汉本应该在战场上横冲直闯,何况皇上对出征将军破格恩宠赏面。鸣锣击鼓大军浩荡山海关,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穿越瀚海送来了紧急军书,单于正在狼山围猎,火光烛天。边境线上,山川萧条,荒凉黯淡,敌人的骑兵挟风趁雨猖狂进犯。战士们在阵前浴血奋战伤亡过半,将军帐中大摆酒筵美女仍歌舞翩跹。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来越稀。边将身受皇帝思泽竞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身穿铁甲在边地长期辛勤戍守。家中亲人日夕思念眼泪长流。少女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边地遥远形势动荡怎么能够度量!那里愁云笼罩触目是一片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眼见刀光闪闪血溅锋刃死伤纷纷,以死报国从来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你不见沙场争战何等艰苦惨痛呵,至今人们都怀念那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广飞将军。【作者小传】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二十岁时游长安求仕无成,长期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天宝八载(749)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次年卒,赠礼部尚书,谥忠。两《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翔实。其诗多作于显达前,擅写边塞军旅生活。“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但风格各异,“岑超高实”(刘熙载《艺概》卷二)。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今人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鉴赏】开元年间,契丹屡屡入侵犯边,东北边境烽烟四起,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坐镇东北的是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战功卓著。但开元二十四年(736),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而败北。开元二十六年(738),张守珪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借张之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奔击叛奚余部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但是“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根据诗前小序可知,诗人当是据此以作此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讽刺和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不体恤士兵,颂扬为国御敌的将士不顾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全诗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写出师。首句指明战争发生地方——东北,次句点明战争的性质——反击侵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似在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暗含讥讽。据《史记》载,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樊哙迎合吕后,夸言:“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意恃勇轻敌,也为后面的败北埋下伏笔。接着描写出征的军队,浩浩荡荡,气势雄壮,敲锣打鼓,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战士们慷慨激昂,随着这震天金鼓昂首阔步。这看似雄壮的队伍,大摇大摆地行军,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飞”字突出了军情之紧急,“猎火照狼山”亦显敌军之强大。这八句诗,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层层递进,气氛亦越发凝重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