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听雨。推荐。爱诗词网。(宋)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喜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有谁经历过这样的人生道路吗:青少年生于“富贵温柔之乡”,简直不知道世间还存在着一个“愁”字;步入中年以后,却饱经忧患,尝尽了人间伤乱离别的滋味;而到垂暮之年,更孤身只影地独栖僧庐之中——蒋捷这首词,就以“听雨”作为线索,又以“雨声”作为“道具”,形象饱满地写出了自己所身经的“人生三部曲”,妙在“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试看,它写少年时的豪华生活,仅用歌楼、经烛和罗帐三个意象,就把其富贵而旖旎的氛围和情致,尽情表出;写壮年时的飘泊流浪,又用客舟中所闻见的断雁西风和所感知的风雨飘摇,含蓄表出;而更妙的还在写其“鬓已星星”的晚年,又改用一种“波峭”的笔法来写其“哀莫大于心死”的近乎“麻木不仁”的心态,使读者从它表面看似“不动情”(“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状态中,越发深窥其内心深藏着巨大悲哀,也越加反衬了这位从富贵之家而坠入困顿的老人那十分凄凉的晚景和异常孤寂的心境。照理来讲,人的一生中所经所历之事何止千件万件,人到晚年回顾往事时涌上心头的思绪又何止千头万绪,但作者仅用了类似于今天电影“蒙太奇”的三个“镜头”,就把这“跨度”很大、“曲折”甚多的几十年生活,用短短一首小令精炼地勾勒了出来。这不能不使人钦佩其用笔之富有概括力和下字运语的精警优美。但是,如果仅作以上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特别在宋亡前后所作的词中,自不能不“折映”进亡国的阴影;更何况,作者蒋捷,又是一位极富民族感情的爱国文人。因此,这首小令,不仅可作蒋捷个人的“身世三部曲”来看待,同时也可作为整个南宋晚期士大夫的“生活缩影”来看待——在宋亡以前,他们听歌赏舞。留连风月,过着富贵而风流的生活;蒙古南侵,社稷倾覆,他们就象西风肃杀中的断鸿孤雁一样,四处飘散;宋亡之后,这些人中的不少人又象蒋捷一样,甘当“遗民”,不仕新朝,默默孤栖在穷山僻壤、僧庐道观中,“痛定思痛”地“反思”着他们那紧紧依附在南宋王朝的“国运”之上的个人命运,“咀嚼”和“反刍”着自己那痛苦和不幸的人生遭遇……这样来读本词,就能倍感其深沉的感情蕴含和“历史深度”——它所咏写的,不仅是个人“听雨”的三段生活情景,而更是国破家亡后填塞胸间的无限辛酸与痛楚!“帘外雨潺潺”,五代的亡国之君李煜曾用雨声作为他抒发亡国之感的“起兴”。现在,宋亡之后的蒋捷又一次以雨声作为他“串联”一生经历、进行“今昔对比”的线索和“道具”。雨声本是自然界极为平凡的事物,但到了多情而卓越的词人笔下,却会“开掘”出如此丰蕴的感情因素,“寄托”进如此深沉的历史内容,这是不能不使人拍案叫好的。
悬崖边的树。推荐。爱诗词网。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这首诗的作者曾卓是40年代“七月诗派”的作家。1955年被“奇异的风”剥夺了歌唱的权利。此后20多年,诗人历尽坎坷,直到1979年才又回到了文艺行列。漫长的艰苦岁月并没有使曾卓彻底扔掉手中的笔。《悬崖上的树》就诞生在一间单人“牛棚”里,它既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一个无辜罹祸者奋力抗争的心路历程。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来观照这首诗,就会发现诗中“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是这首诗的灵魂,或曰“诗眼”。一棵树,一棵原本可以扎根沃野,枝繁叶茂的树,突然被“奇异的风”吹到了“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在“奇异的风”的挟持下,跌入深谷,从此消失似乎是不公平的命运的自然延续。但是,在这决定自己生死命运的紧要关头,树自己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在毁灭的边缘,除了奋力抗争没有别的选择。“倔强”意味着生命的顽强,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紧紧抓住属于自己的,哪怕是寸土,深深地扎下根来,毫不气馁地与命运抗争……我们不知道,树是怎样度过最初的那些较为困难的岁月的,也很难想象它作出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第二节,树,已经傲然挺立了。但是,在高高的悬崖上,树过着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日子。“远处森林的喧哗”“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对它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欢乐与幸福。或许,树失去的还有更高远的理想和抱负,但是此刻,生命的意义已不再是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这样一个艰难而又充满深刻痛苦的过程。因为日复一日的孤独滋生出来的无边寂寞,不仅可以吞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更可以使人失去所有的乐趣甚至包括求生的欲望。更何况恣肆暴虐的风从未放弃过对树毁灭性的打击……但是,颓废与屈服并不是孤独寂寞和打击的必然结果。因为,树毕竟是树,靠了自己的“倔强”,或者说靠了源自生命深处的顽强、靠了对生命的热爱,悬崖上兀立的树一天天坚持着。这情景极易使人联想起郑燮的绝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奇异的风”可以改变树的身躯,使它由挺拔俊秀变得弯曲倾斜,终无法征服不屈的灵魂:“它似乎即将跃进深谷里/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放弃希望的权力,就一定要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这种“倔强”可以说是树的精神的象征,正是它使生命在死亡的边缘扎下根来,并出现了奇迹。“一个人的诗的道路反映着他的生活道路,反映着他人格的成长。”曾卓在《从诗想起……》一文中说:“二十年来,正是我能够做一点事的时候,却在一种深深寂寞的心情中荒废了。但内心还激荡着青年时代的回声。”“既使是长期痛苦的煎熬,它终于没有能将我焚毁,而成熟了的痛苦的果实就是力量……。”回顾新中国几十年的历史,从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人们或许可以从这首诗中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的心路历程;而身陷逆境,自强不息地“倔强”的奋斗精神,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报任安书原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是司马迁答复任安而自述其坎坷遭遇和思想的一封长信。任安,字少卿,荥阳人,司马迁的朋友。曾做过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得任郎中,又迁为益州刺史。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卫青的姊姊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太子刘据(死后谥曰“戾”,史称戾太子),被武帝宠幸的江充诬告,说他以巫术暗害武帝。刘据发兵杀江充,后兵败自杀。当时任安任北军使者,曾接到戾太子要其发兵的密令;任安虽未响应但知情未举,故戾太子事平定以后,被判处腰斩。在此之前,任安曾写信给担任中书令的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由于种种原因(见《报任安书》)没有能及时答复,后在任安临刑前一个多月,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原文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懃懃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託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趋舍异路,未尝衔盃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试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託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译文少卿足下:前些时候承您屈尊赐信给我,教我谨慎地待人接物,并担负起向皇帝推荐人才的责任。信中情意诚挚恳切,好像是抱怨我没能遵从您的意见行事,反而听信了世俗之人的话。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平庸无能,也曾听过德高望重的长者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认为自己的身体已经残废,而又处于可耻的地位,稍有举动就要受到责难,想要对事情有所补益,反而会招致损害,因此独自愁闷而无处诉说。正如谚语所说的:“为谁做呢?又让谁听呢?”钟子期死了,伯牙终生不再弹琴。为什么呢?因为士人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效力,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去打扮。像我这样身体已经残废的人,即使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可贵,品德如许由、伯夷那样高洁,终究不能引以为劳,恰恰足以被人耻笑而自己受辱罢了。来信本该回复,适逢随从皇帝东巡回来,又忙于烦琐的事务,彼此能相见的日子很少,而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片刻空闲得以详尽地说明我的心意。如今你遭到无法揣测的罪过,过一个月就接近十二月了,我随从皇帝去雍地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转眼之间你就会遭到不幸,这样,我便终生不能抒发心中的愤懑让你有所了解,而死去的人由于得不到回信,他的灵魂是会抱憾无穷的。请允许我大略地说说鄙陋之见。过了很久还没有回信,希望不要见责。我听说,加强自我修养,是有智慧的象征;乐于施舍,是行仁德的开端;索取与给予得当,是守道义的标志;如何对待耻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勇敢的标准;树立好的名声,是品行的最高准则。一个士人具备了这五条,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而进入君子的行列。所以,灾祸没有比贪图私利更悲惨的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使祖先受辱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受宫刑更严重的了。受过宫刑的人,没有人肯和他们相提并论,这不是一朝一代的事,由来已久了。当初卫灵公与雍渠同车,孔子感到耻辱,便离开卫国到了陈国;商鞅通过景监见到秦孝公,赵良便感到寒心;赵谈为皇帝的参乘,袁盎(即袁丝)满面怒容。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这种人耻于为伍。就是一般人,涉及有关宦官的事,没有不感到羞辱的,何况激昂刚毅而又有志气的人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怎么能让受过刑罚的人推荐天下的豪杰俊士呢?我靠了父亲的余业,得以在京师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了。平日自己常想,对上,未能献出忠心和信诚,也没有策略卓越和才干特殊的声誉,以取得圣明君主的信任;其次,又不能替君主拾遗补阙,招延、推荐贤能之人和隐居之士;在外,不能参与军队攻城野战,取得斩将拔旗的功绩;对下,不能逐步积累功劳取得高官厚禄,使宗族、朋友增光得宠。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方面有成就,我苟且迎合主上的心意,以保持现在的位置,也不会有所建树,从此也可以看出来了。过去我也曾居于下大夫的行列,侍奉朝堂之上,发表些微不足道的议论,不在当时申张国家的法度,为国竭尽智谋,如今形体已残废,成了地位低下的人,处于卑贱者的行列里,竟要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是轻蔑朝廷、羞辱当今的士人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还说什么呢!还说什么呢!况且,事情的原委不容易明了。我年轻时怀有高远不可限量的才能,长大成人不能博得乡里的称誉。幸赖主上因为我父亲的关系使我得以贡献微薄的才能,出入于宫禁之中。我认为顶着盆子怎么还能望见天呢,所以我断绝了与宾朋的交往,把家庭私事抛在一边,日夜想着竭尽我微薄的才力,专心致力于本职事务,以期取得主上的信任和宠幸。然而竟然出现与此全然相反的情况!我和李陵都在宫中任职,平素并没有很深的关系,各人走各人的路,不曾在一起饮过一杯酒,互相表示殷勤的情谊。但是,我看他的为人,确是个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他侍奉双亲很孝敬,结交士人讲信用,处理财物能保持廉洁,待人接物都合乎礼义,能分别尊卑长幼,谦让有礼,恭敬节俭,甘居人下,常常想着奋不顾身,为国家的急难而献身。他平素所修养的品德,我以为具有国家杰出人材的风度。作为臣子,出于宁肯万死,不求一生的考虑,去解救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出众的了!如今行事一有不当,那些贪生怕死、保全自己和家室的臣子,随即夸大他的过失,以图酿成大罪,对此我实在感到非常痛心。况且,李陵率领不到五千名步兵,深入胡地,足迹到达单于的王庭,这就像在虎口边设下诱饵,勇猛地向强大的胡人挑战,向居高临下的为数众多的敌军展开进攻,与单于率领的军队连战十几天,所杀敌人超过自己军队的数目,敌军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胡人的君长都震惊了,便征调了左贤王、右贤王,出动了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全国共同围攻他们。李陵军转战千里,箭矢已尽,无路可走,而救兵不至,死伤的士卒堆积如山。但是李陵一声号召,疲劳的士卒便无不复起,人人眼里流泪,脸上流血,暗自抽泣,于是拉开空弓,冒着敌人的刀剑,向北争着与敌人决死搏斗。李陵没有全军覆没的时候,有使者来报战况,朝廷的公卿王侯都向主上举杯祝贺。过了几天,李陵兵败的奏章报来,主上为此吃饭无味,听政不高兴,大臣们担忧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个人不度量地位的卑贱,看到主上极度悲伤痛心,实在想献出自己诚恳的愚昧见解。我认为李陵对部下能做到有好吃的东西自己不吃,把仅有的少量物品分给别人,因而能得到部下拼死出力,即使古代的名将,也不比他强。李陵虽然失败被俘,看他的心意,是想得到适当的机会立功报效汉朝。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但他摧败敌人的功劳也足以显示于天下。我要把所想的这些向主上陈说,而没有机会,适逢主上召见询问,我就本着这个意思,论说李陵的功绩,想要以此宽慰主上之心,堵塞那些对李陵怨恨的言辞。我没能完全表达明白,明主不明白我的心意,以为我诋毁贰师将军而替李陵开脱,于是把我交给大理寺问罪。我的诚恳的忠心始终没有机会表白,于是被定了诬上的罪名,主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因为家贫,没有那么多钱财用来赎身;朋友们没有谁来营救,主上身边的人谁也不替我说句话。我本身不是木石,独自和法官打交道,拘禁在监狱之中,能向谁去诉说呢!这些正是你亲眼看到的,我做事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陵已经活着投降了,败坏了他家族的声誉,而我又在蚕室中蒙受耻辱,深为天下人所讥笑。可悲呀!可悲呀!这些事情是不容易对世俗人说明的。我的先人并没有受赐剖符丹书那样的功劳,只是掌管文献、历史、天文、历法,与卜官、祝官相近似,本是为主上所戏弄,像乐师、优伶那样被豢养,而为世人所看不起的。假使我依法被杀,如同九牛失去一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而世俗又不把我和为坚持气节而死的人相提并论,只是认为智虑穷尽,罪恶极大,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为什么呢?平素自己立身于世的职业使人们有这样的看法。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死的作用有所不同。最后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自身不受辱,其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其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辞而受辱,其次是被捆绑而受辱,其次是剃毛发、戴铁圈而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截断肢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受辱到了极点!书上记载说:“刑罚不能加到大夫身上。”这是说作为士人不可不勉励自己。猛虎在深山里,足以使百兽震恐,一旦关进陷坑和笼子里,便摇着尾巴向人求食,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而逐渐造成的状况。所以,有这样的士人,在地上划个圈圈作监牢,他也决不进入;削个木头人作狱吏,他也决不同他对答,而是决计在受辱之前便自杀。如今捆绑了手脚,戴上了刑具,暴露肌肤,被杖打、幽禁在牢狱之中。当这时候,见到狱吏就叩头,看见狱卒就吓得不敢喘气。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而逐渐造成的状态。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却说自己没有受辱,不过是厚着脸皮而已,怎么还值得尊重呢?况且,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而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身受五种刑罚;淮阴侯本是王,却在陈地戴上了刑具;彭越、张敖都是面向南方、称孤道寡的王,却被捕入狱抵罪;绛侯灭掉诸吕,权势超过春秋五霸,却被囚禁在请罪室之中;魏其侯是大将军,却穿上赭色囚衣,戴上木枷、手铐和脚镣;季布剃去头发、戴上项圈自卖给看朱家做奴隶;灌夫在居室之中受辱。这些人都是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至犯罪落入法网,却不能自尽,而被囚禁在监狱之中。古今一样,哪里有不受屈辱的呢?由此说来,勇怯强弱都是形势所造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法制裁之前自尽,因而逐渐受挫而颓唐,到了身受杖打的时候,才想为守气节而死,这不也太晚了吗!古人不轻易对大夫施刑的原因,大概就是由于这个缘故。按人之常情,没有不贪生恶死、顾念父母妻子的,至于为义理所激发的人不是这样,他们是有不得已之处。如今我不幸父母早逝,没有兄弟亲人,独自一人孤立世上,你看我对妻子怎么样呢?而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节义而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节义,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的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活下来,也很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陷入囚禁而受污辱呢!而且奴仆婢妾尚且能够自杀,何况我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是更该一死吗?我所以暗自忍耐着苟活下来,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中而甘愿忍受,是因为我怨恨心中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在耻辱中离开人世,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表明于后世。古时候富足尊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唯有卓越特出的人能受到后人的称道。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受困厄而著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出《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出《国语》;孙子被截去双足,而兵法得以编写出来;吕不韦迁居蜀地,《吕览》流传于后世;韩非在秦国被捕下狱,写出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贤人、圣人抒发他们内心的愤懑而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意有抑郁闷结之处,理想不得实现,所以才追述过去的事,而寄希望于未来的人。就像左丘明双目失明,孙子截去双足,再也不能被重用了,于是退隐著书,以此抒发内心的愤懑,期望文章能流传后世,使自己的心意得以表白。近年来,我不自量力,运用拙劣的文辞,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大略地考订其事实,综合起来,说明事实的本末,考察其成功、失败、兴起、衰亡的规律,上从黄帝算起,下至于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用来弄清天象和人事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成为一家之言。草创未成,遭逢这起灾祸。我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极残酷的刑罚而没有怨恨的表示。如果我真能著成这部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播于大都邑里能了解我的人,那么,我就还了受屈辱的债,即使受刑被杀一万次,有什么可后悔的呢!然而这些只可以向有智慧的人去说,难于对世俗的人去讲。而且,背负着因罪受刑的坏名声,在社会上不容易安身相比;处于低下卑贱地位的人常常受到诽谤、非难。我因说话而遭逢这场灾祸,深为乡里所耻笑。因为玷污辱没了祖上,我又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即使延续到百世,耻辱仍会越来越深。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若有所失,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每当念及这桩耻辱,未尝不汗流浃背、沾湿衣服。我仅是一个宦官,岂能自我引退隐居山中呢?所以,暂且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俯仰地活下去,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现在即使我想用推贤进士的行动、用美好的言辞来自我粉饰,也没有用,不会取得世俗的信任,恰恰足以得到耻辱而已。总之,人死了之后是非才能有定论。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只是大略地陈说我的鄙陋之见。谨再拜。赏读这是一篇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久已郁积于胸的愤懑,如长河决堤、火山喷发,他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对任安这位即将走向刑场的老朋友,毫无顾忌地陈述了自己的家世、志趣、遭遇,以及自己蒙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愤懑,说明了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创作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作者积蓄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凝聚成一股“肠一日而九回”的激愤之情,贯穿于全文的字里行间,实有《离骚》之哀怨,烈士之悲壮。此文本为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而作者一发而不可收,竟作三千余言,字字有力,句句刚健,大胆地揭露了武帝喜怒无常,刚愎自用的性格,并用高亢之笔调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同时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进取意志。文势直如长江之水,浑浩流转,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结构上,本文腾挪跌宕,迂徐往复,血脉流畅,又环环相扣,把作者欲说还休,压抑已久的情感表现得淋淳尽致。不愧为古代散文中情文并茂、感人肺腑的名篇佳构。
《老妇还乡》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瑞士作家迪伦马特(1921—)的代表剧作之一。该剧通过对女富翁克莱尔的复仇欲望得以实现的复杂过程的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社会弊端。故事发生在欧洲一个名叫居伦的小城里。居伦城一派经济萧条、破烂不堪的景象。小城的火车站上,城里的头面人物们都在此恭候克莱尔·察哈纳西安的光临。克莱尔是本地人,45年前她曾和本地小商人伊尔有私情,怀孕后即遭到伊尔的遗弃,不得不远离家乡,沦为娼妓,后来嫁给美国一个石油大王,成为富翁。这次是她离乡后的第一次回乡。她带着总管、打手及公证人,特别令人吃惊的是,还从车上抬下一口精致的黑棺材。居伦城人人都把小城的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这位本地出生的女富翁身上。旧情人伊尔代表全城接待这位贵宾,盼望着和她叙叙旧情。只要她肯慷慨相助,小城就有可能兴旺发达。克莱尔愿意为居伦城“捐赠”10亿元,但有一个条件,要用这笔钱为她买得“公道”,也就是说:要伊尔的命。市长代表全体公民“以人类的名义拒绝接受”。
老妇还乡。推荐。爱诗词网。《老妇还乡》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瑞士作家迪伦马特(1921—)的代表剧作之一。该剧通过对女富翁克莱尔的复仇欲望得以实现的复杂过程的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社会弊端。故事发生在欧洲一个名叫居伦的小城里。居伦城一派经济萧条、破烂不堪的景象。小城的火车站上,城里的头面人物们都在此恭候克莱尔·察哈纳西安的光临。克莱尔是本地人,45年前她曾和本地小商人伊尔有私情,怀孕后即遭到伊尔的遗弃,不得不远离家乡,沦为娼妓,后来嫁给美国一个石油大王,成为富翁。这次是她离乡后的第一次回乡。她带着总管、打手及公证人,特别令人吃惊的是,还从车上抬下一口精致的黑棺材。居伦城人人都把小城的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这位本地出生的女富翁身上。旧情人伊尔代表全城接待这位贵宾,盼望着和她叙叙旧情。只要她肯慷慨相助,小城就有可能兴旺发达。克莱尔愿意为居伦城“捐赠”10亿元,但有一个条件,要用这笔钱为她买得“公道”,也就是说:要伊尔的命。市长代表全体公民“以人类的名义拒绝接受”。但是,在克莱尔停留居伦的日子里,伊尔的小百货店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大家争着在他这里赊账买东西,城里人人都得到了好处。包括市长,甚至伊尔的子女都“阔”了起来。看到这一切,伊尔感到害怕,他去找市长,市长正在拟订新的城建计划。伊尔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便准备出国,不料,全城的人都到车站为他送行,将他团团围住。他明白,这是不让他走。市长在市民大会上宣布克莱尔捐款一事,并要大家表决。大家一致同意为克莱尔主持“公道”。市长一再申明“这不是为了钱”。伊尔陷入极度的精神恐惧之中,最后终于倒毙在众人面前。克莱尔和她的随从带着棺材走了。尼伦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老妇还乡》是一个仇杀故事,但是,克莱尔的复仇是仗着自己的万贯家财,肆无忌惮地、疯狂地进行报复,终于“如愿以偿”。克莱尔本来是一个受害者,是受人同情的形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个凶残的复仇狂。《老妇还乡》生动地揭示出西方世界的金钱万能的现实;剧本通过一系列人物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揭露了所谓上流社会的伪善面孔。《老》剧的戏剧场面具有漫画式的特点;在语言方面,往往是滑稽中拌杂着庄严,戏谑里呈现出冷峻;在剧情结构方面采取双线同时发展的铺陈方法,女主人公和其仇人伊尔两人的活动,一喜一悲地同时发展,剧情达到高潮时便很快结束,言已尽而意无穷,体现了作者娴熟的艺术功底。
散文·梁启超文《谭嗣同传》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父继洵,官湖北巡抚。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
谭嗣同传。推荐。爱诗词网。散文·梁启超文《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父继洵,官湖北巡抚。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自甲午战事后,益发愤提倡新学。首在浏阳设一学会,集同志讲求磨砺,实为湖南全省新学之起点焉。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天下志士,走集应和之。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谒先生,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时和议初定,人人怀国耻,士气稍振起,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睹其丰采,闻其言论,知其为非常人矣。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需次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拂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又时时至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事,未尝与俗吏一相接。君常自谓:“作吏一年,无异入山。”时陈公宝箴为湖南巡抚,其子三立辅之,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丁酉六月,黄君遵宪适拜湖南按察使之命;八月,徐君仁铸又来督湘学;湖南绅士某某等蹈厉奋发,提倡桑梓,志士渐集于湘楚。陈公父子与前任学政江君标,乃谋大集豪杰于湖南,并力经营,为诸省之倡。于是聘余及某某等为学堂教习,召某某归练兵,而君亦为陈公所敦促,即弃官归,安置眷属于其浏阳之乡,而独留长沙,与群志士办新政。于是湖南倡办之事,若内河小轮船也,商办矿务也,湘粤铁路也,时务学堂也,武备学堂也,保卫局也,南学会也,皆君所倡论擘画者,而以南学会最为盛业。设会之意,将合南部诸省志士,联为一气,相与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而先从湖南一省办起,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地方有事,公议而行,此议会之意也;每七日大集众而讲学,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此学会之意也。于时君实为学长,任演说之事。每会集者千数百人,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故湖南全省风气大开,君之功居多。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故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三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胡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己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日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画,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谭嗣同传》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戊戌政变”中殉难烈士谭嗣同的历史,而且再现了“戊戌政变”这一时期的历史,堪称符合历史真实的人物画和真实的历史图画。为什么能这样呢?这当然与梁启超“文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分不开,也与他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全知的视角”分不开。之所以说《谭嗣同传》以“全知的视象”来叙事,这是因为从纵向上来说,梁启超不仅“深知”并展示了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前的经历,而且“深知”并展示了谭嗣同思想发展的过程。“少倜傥”、“好任侠”的谭嗣同,由于“幼丧母”而被“父妾所虐”,便养成了小心谨慎、深谋远虑的性格。这可见作者“知”谭嗣同性格的“雏形”。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谭嗣同一方面“益发愤提倡新学”,并“私淑”康有为;另一方面又糅合儒、道、墨和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著成《仁学》一书。书中既有朴素的唯物论与民主精神,又有以墨子中的任侠精神和佛教中普渡众生的教义而铸成的人格——奋发图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这可见作者“知”谭嗣同性格的“发展”。文中说当陈宝箴在湖南当政时期,谭嗣同便在湖南办“强学会”,“办新政”,使“湖南全省风气大开”。这可见作者深“知”谭嗣同思想在维新道路上的“再发展”。如果说上文是从纵向以“全知的视角”叙事,那么,文中对“百日维新”的描写则是从横向上以“全知的视象”叙事。这种叙事视角是“全方位”的:既有光绪皇帝变法的决心与濒于失败时的焦虑,也有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人物的多方奔走活动;既有光绪与慈禧两派由暗伏转而暴露的尖锐斗争,又有袁世凯这个阴险狡诈人物的丑恶表演。由此可见,《谭嗣同传》采用了“全方位”观照的手法,叙事者(作者)的视线四通八达,几乎“面面俱到”地展示了“百日维新”时的真实历史。《谭嗣同传》中以“全知的视象”叙写历史,不仅具有“广度”,而且颇有“深度”。这种“深度”主要体现在谭嗣同游说袁世凯之中。而这个游说的全过程是以“三部曲”组成的。一是试探。谭嗣同亲自去袁世凯所在的法华寺,一见面就试探袁世凯对光绪帝的态度。二是献计。谭嗣同在试探中自以为见到了袁世凯对光绪帝的“忠诚”,便主动向袁世凯献计,让他在可能发生的“天津事变”中保护皇上,整顿宫廷,清除慈禧党羽。三是施行“激将法”。谭嗣同故意当着袁世凯的面称荣禄为“绝世之雄”,从而激怒了袁世凯,迫使他急于表白,口吐狂言:“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对于谭、袁二人对答如流的“三部曲”,作者以“全知的视象”尽收眼底,并且一五一十如数家珍地叙写出来。甚至还“微观”到人物的举手投足,比如写谭嗣同“以手抚其颈曰”;“微观”到人物的音容、笑(怒)貌,比如接连写袁世凯“正色厉声曰”、“笑而不言”、“怒目视曰”等,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作者不仅“知”其对话的细节,而且“知”其内心深处,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谭嗣同在沉着坚定中又有某些愚拙(没有能识辨出袁世凯的假面目);袁世凯在易暴易怒中又隐藏着阴险狡诈。知人知事之“细”与“深”,在“全方位”的观照中是相辅相成的,从而进一步显示出“全知视角”在叙事中的巧妙作用。由于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慈禧及其党羽迅速导演了一场“政变”。他们一面囚禁光绪皇帝于瀛台,一面又命令捕杀维新党人。面对着保守派的猖狂反扑,谭嗣同毫不畏惧,一面设计劫出光绪,一面疏散维新党人。而当别人再三苦劝谭嗣同外出避难时,他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入狱后,他神色自若,意态从容,在狱中题诗以明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时还是“慷慨神气不少变”。在这里,作者又以“全知的视角”随着保守反扑、谭嗣同被捕和临刑而一一转换视点,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而具体,生动而丰满,在“全知”的观照中充分地表现了谭嗣同以身殉国、慷慨赴难的献身精神。这,可以视为谭嗣同性格发展的“高潮”。而这个“高潮”又向上补足了谭嗣同性格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全知视角”的叙事法在丰满人物性格上的妙用。当然,《谭嗣同传》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例如构思精密,情节完整;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文笔奔放,语言晓畅,等等。但是,“全知视角”的叙事法,则是《谭嗣同传》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高度统一的关键。应该说,“全知的视象”,是自《史记》以来中国传统的史传体散文常用的一种叙事手法。梁启超之所以在《谭嗣同传》中能加以继承与发展,这与他以维新变法者的身份知人论世分不开。梁启超与谭嗣同一样,都是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的志士,在“戊戌变法”中并肩奋斗。对于谭嗣同,梁启超不仅“知”其言与行,而且“知”其心,赞誉他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清代学术概论》),十分景仰他为维新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壮烈行为。正因梁启超对谭嗣同如此“全知”,所以,他在《谭嗣同传》中能得心应手地采用“全知的视角”来叙述谭嗣同一生光辉的历史,再现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
项脊轩志翻译。推荐。爱诗词网。明·归有光项脊轩①,旧②南阁子③也。室仅方丈④,可容⑤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⑥,雨泽⑦下注⑧;每移案⑨,顾视⑩无可置(11)者。又北向(12),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13)。余稍为修葺(14),使不上漏(15)。前(16)辟(17)四窗,垣墙周庭(18),以(19)当(20)南日,日影(21)反照,室始(22)洞然(23)。又杂(24)植兰桂竹木于庭(25),旧时栏楯(26),亦遂增胜(27)。借(28)书满架,偃仰(29)啸歌(30),冥然(31)兀坐(32),万籁(33)有声;而庭阶寂寂(34),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5)。三五之夜(3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37),风移影动,珊珊(38)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39)喜,亦多可悲。先是(40),庭中通(41)南北为一(42)。迨(43)诸父(44)异爨(45),内外多置(46)小门,墙往往(47)而是(48)。东犬西(49)吠(50),客逾(51)庖(52)而宴(53),鸡栖(54)于厅。庭中始为(55)篱,已(56)为墙,凡(57)再(58)变矣。家有老妪(59),尝(60)居于此。妪,先大母(61)婢(62)也,乳二世(63),先妣(64)抚(65)之甚厚(66)。室西连于中闺(67),先妣尝一至(68)。妪每(69)谓余曰:“某所(70),而(71)母立于兹(72)。”妪又曰:“汝姊在吾怀(73),呱呱(74)而泣;娘以指叩(75)门扉(76)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77)外相(78)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79)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80)曰:“吾儿,久不见若(81)影,何竟日(82)默默(83)在此,大类(84)女郎也?”比去(85),以手阖(86)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87),儿之(88)成,则(89)可待(90)乎!”顷之(91),持(92)一象笏(93)至,曰:“此吾祖太常公(94)宣德间执此以朝(95),他日(96)汝当(97)用之(98)!”瞻顾(99)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100)不自禁。轩东故(101)尝为(102)厨,人往,从轩前过(103)。余扃(104)牖(105)而居,久之(106),能以(107)足(108)音辨人。轩凡四(109)遭火,得(110)不焚,殆(111)有神护(112)者。余既(113)为(114)此志(115),后五年,吾妻来归(116),时(117)至轩中,从(118)余问古事,或(119)凭(120)几(121)学书(122)。吾妻归宁(123),述(124)诸(125)小妹语曰:“闻(126)姊(127)家有阁子,且(128)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129),余久卧病(130)无聊(131),乃使人复葺(132)南阁子,其制(133)稍异于前。然(134)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135)也,今已亭亭如盖(136)矣。【注释】①项脊轩:作者书斋名。轩,有窗的小屋子。②旧:原来的。③阁子:小的木板房子。④方丈:一丈见方。⑤容:容纳。⑥渗漉(shènlù):从小孔慢慢漏下。⑦雨泽:雨水。⑧下注:往下流。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往下。注,流。⑨案:书桌。⑩顾视:环视。(11)置:安放。(12)北向:窗户朝北。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朝北。(13)昏:昏暗。(14)修葺(qì):修补。(15)上漏:从上面渗漏下来。上,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上面。(16)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指阁子北面,因为阁子是“北向”的。(17)辟:开。(18)垣墙周庭:院子周围砌上墙。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周庭,环绕庭院,即院子周围。周,动词,环绕。(19)以:介词,用来。(20)当:挡住。(21)影:光。(22)始:开始,才。(23)洞然:明亮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24)杂:交错,混杂。(25)于庭:在院子里。(26)栏楯(shǔn):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27)增胜:增加光彩。胜,美。(28)借:同“藉”,堆积。(29)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30)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诵诗文。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31)冥然:静悄悄地。(32)兀坐:独自端坐。(33)万籁(lài):指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声音。(34)寂寂:静悄悄的。(35)去:离开,这里指飞去。(36)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37)斑驳:错杂,指月光下树影斑斑点点。(38)珊珊:拟声词,指风影移动发出的琐细的响声,这里形容桂树美好而可爱的样子。(39)可:值得。(40)先是:这以前。(41)通:连通,相通。(42)一:一体。(43)迨(dài):等到。(44)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45)异爨(cuàn):不在同一处做饭,意为分了家。爨,烧火做饭。(46)置:安装。(47)往往:处处。(48)是:代指墙。(49)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这里是对着西家的意思。(50)吠:狗叫。(51)逾:越过,穿过。(52)庖:厨房。(53)宴:用酒饭招待客人。(54)栖:栖止,歇息。(55)为:动词,这里是“筑”的意思。(56)已:后来。(57)凡:总共。(58)再:两次。(59)妪:老年妇女。(60)尝:曾经。(61)先大母:去世的祖母。(62)婢:使女,女仆。(63)乳二世:给两代人喂过奶。乳,名词作动词,喂奶。(64)先妣:去世的母亲。(65)抚:对待。(66)厚:好,优厚。(67)中闺:内室。(68)一至:到过一次。(69)每:经常,不止一次。(70)某所:某个地方,那个地方。(71)而:你。(72)兹:此,这里。(73)怀:怀抱。(74)呱呱:拟声词,小孩哭声。(75)叩:敲。(76)门扉:门。(77)板:门板。(78)相:指代性副词,这里可以理解为第三人称代词。(79)束发:八岁以上儿童,把头发挽起来盘在头顶上;一说十五岁束发。这里指童年。(80)过余: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81)若:你。(82)竟日:终日,整天。(83)默默:不声不响。(84)大类:很像。大,很。类,像。(85)比去:等到离去的时候。比,及,等到。去,离开。(86)阖:关,关门。(87)久不效:长久没有得到效果,指科举不中,得不到功名。(88)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89)则:表示推测,大概。(90)可待:可以等待,意为有指望。(91)顷之:不久,一会儿。(92)持:拿着。(93)象笏:象牙制的笏。笏,朝臣用的手版,上面可记事以备忘。(94)太常公: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他在明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95)朝:上朝。(96)他日:往后。(97)当:会。(98)之:代指笏。(99)瞻顾: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100)长号(háo):大哭。(101)故:从前。(102)为:动词,是。(103)过:动词,经过,穿过。(104)扃(jiōng):关闭。(105)牖(yǒu):窗户,这里泛指门窗。(106)久之:久而久之,时间长了。之,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不译。(107)以:介词,凭借,靠。(108)足:脚,这里指脚步。(109)四:四次。古汉语一般不用量词,直接用数词表示次数。(110)得:能够。(111)殆(dài):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112)护:保护。(113)既:已经。(114)为:作,写。(115)此志:指本篇中这一句之上的文章,从这一句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志,记事的文章。(116)来归:嫁到我家。(117)时:时常。(118)从:跟随,跟着,这里可活译为“向”。(119)或:无定代词,有时。(120)凭:动词,靠。(121)几:小桌子。(122)书:写字。(123)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宁,向父母问安。(124)述:转述。(125)诸:众。(126)闻:听说。(127)姊:姐姐。(128)且:此处相当于“那么”。(129)其后二年:两年后。(130)卧病:即“卧以病”,因病躺在床上。(131)无聊:没有什么依靠,指精神无所寄托。聊,聊赖,依靠。(132)葺:修理。(133)制:形式,格局。(134)然:然而。(135)所手植:亲手栽种的。所,结构助词,附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与其构成名词性短语,“所”相当于“……的(人、物或事)”。手,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136)亭亭如盖:像车盖一样耸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古代车上的篷子,形圆如盖,下有柄。【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屋子只有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百年的老屋子,泥灰朝下漏,雨水往下流;每次移动桌子,四周看看没有能摆放的地方。又加上门窗朝北,见不到阳光,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加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又在院子里交错着种些兰花、桂树、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添了光彩。堆积的书摆满了书架,或俯卧或仰躺,或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听着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异常寂静,小鸟时常飞下来啄食,人走到跟前也不离开。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半堵墙上,桂树的影子斑斑驳驳,风吹影动,发出珊珊的声音,甚是可爱。然而我住在这里,有很多高兴的事,也有很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里里外外安上了很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和西家的狗对着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里开始设置篱笆,然后砌成土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妇人,曾经住在这里。老妇人,是我去世的祖母的使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母亲在世时对她很好。房子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妇人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妇人又说:“你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她。”话还没有说完,我哭了,老妇人也哭了。我从童年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好像就在昨天,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门窗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些古代的事情,有时靠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字数:5087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97-604页.
【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看见床前洒满了月光,怀疑是地上降了霜呢。举头一望,皎月当空,于是低头沉思,不禁勾起了乡思。短短四句诗,画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图。【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解】《静夜思》,题一作《夜思》。写作年月难考,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中国的小学生都会背诵。这首写羁旅思乡的五言古诗,短短二十个字,以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旅人望月思乡的画面。它最成功之处,是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体验。客舍、深秋、静夜、明月,而且月光照在床前,凄冷如霜,不眠的人望月而思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几乎人人都有体验的。诗人写出这个体验,便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诗看来极平淡,但含蕴丰富,无限情思俱在言外。【鉴赏】这首被胡应麟称为“妙绝古今”的小诗,流传极广,几乎每一个开蒙学童都能够背诵它。它明白如话,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这是因为它以最自然、最朴素的语言,倾诉了人类所共同的对家园的思念。当人们在纷纷扰扰、拥挤而又疏凋,相生而又相克、排斥而又吸引、折磨人而又叫人留恋的世俗生活中忙忙碌碌寻寻觅觅的时候,总要有意无意地寻求内心的归宿,他的寄托魂魄的“家”。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得好:“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李白的《静夜思》,参加了这种无尽的追寻。诗人一辈子放浪形骸,飘然不羁,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但他的心头也时时缠绕着缕缕乡愁:“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首绝句将愁心寄予明月,梦魂飞度,情丝飘动,直抵巴山蜀水。这固然因为千里可共婵娟,是夜里故乡的亲人和师友说不定也在仰望碧空中皎洁的月轮;更主要的,是由于李白从小就特别喜爱月亮,弄到后来连亲闺女也起了个亮堂堂的名字——明月奴。这大概与个人心理素质有关,仿佛一碰到月亮,李白的心灵敏感区域就要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难怪啊,他投以故乡的最后一瞥是指向“峨眉山月”的;那“影入平羌”的半轮秋月深深地印在他的心灵屏幕上,只要稍有触动,乡情就象潮水般地与明月共生了。此诗写秋夜静思。说是“静”,其实似“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内心的波动和思绪的翩跹还是颇为快速的。秋夜清寒,独处他乡,格外辗转难眠,诗人略去了这种夜中不能寐的烦闷与苦恼,直接推出短梦初还的朦胧感受:似醒非醒,只觉得床前白花花的一片,是洒进窗棂的月光,还是夜气凝成的浓重的霜华?一时间捉摸不定,故用“疑”字来收拾。这是短暂的直觉感受,秋夜之寒与游子内心之寒化为迷离恍惚的一片,更加烘托出客子所处的凄清与孤寂的氛围。“举头望明月”一句,将思绪拉回现实,又将视线移向太空。诗人从下意识中醒来,知道那不是霜华而是月光,故自然而然地仰望浮游在碧空的云间的一轮素月,心意之翱翔,情思之邈远,尽在一“望”之中。他“望”了多少时间?不知道。他体察到了什么?不知道。我们只发现诗人慢慢地垂下了头,不再隔窗远眺了。这“不望”,胜似披衣而起、步入中庭、翘首凝眸的长时间的眺望,因为,由望月而引起的强烈的思乡之情已使诗人不敢再望下去了,他只好强按心潮在悄然凝思中去咀嚼和品味乡愁的苦涩与酸甜。此诗的抒情主人公一般说来当指李白自己。但也不必敲定得太实,可视为泛指,——有那么一位游子在月夜思乡便了。谁没有乡愁?谁不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上时不时地怀念故乡的热土?这大概是人人皆可在这首诗中照见自己并且心弦激荡俯仰和鸣的缘故吧?
疑是地上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看见床前洒满了月光,怀疑是地上降了霜呢。举头一望,皎月当空,于是低头沉思,不禁勾起了乡思。短短四句诗,画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图。【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解】《静夜思》,题一作《夜思》。写作年月难考,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中国的小学生都会背诵。这首写羁旅思乡的五言古诗,短短二十个字,以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旅人望月思乡的画面。它最成功之处,是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体验。客舍、深秋、静夜、明月,而且月光照在床前,凄冷如霜,不眠的人望月而思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几乎人人都有体验的。诗人写出这个体验,便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诗看来极平淡,但含蕴丰富,无限情思俱在言外。【鉴赏】这首被胡应麟称为“妙绝古今”的小诗,流传极广,几乎每一个开蒙学童都能够背诵它。它明白如话,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这是因为它以最自然、最朴素的语言,倾诉了人类所共同的对家园的思念。当人们在纷纷扰扰、拥挤而又疏凋,相生而又相克、排斥而又吸引、折磨人而又叫人留恋的世俗生活中忙忙碌碌寻寻觅觅的时候,总要有意无意地寻求内心的归宿,他的寄托魂魄的“家”。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得好:“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李白的《静夜思》,参加了这种无尽的追寻。诗人一辈子放浪形骸,飘然不羁,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但他的心头也时时缠绕着缕缕乡愁:“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首绝句将愁心寄予明月,梦魂飞度,情丝飘动,直抵巴山蜀水。这固然因为千里可共婵娟,是夜里故乡的亲人和师友说不定也在仰望碧空中皎洁的月轮;更主要的,是由于李白从小就特别喜爱月亮,弄到后来连亲闺女也起了个亮堂堂的名字——明月奴。这大概与个人心理素质有关,仿佛一碰到月亮,李白的心灵敏感区域就要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难怪啊,他投以故乡的最后一瞥是指向“峨眉山月”的;那“影入平羌”的半轮秋月深深地印在他的心灵屏幕上,只要稍有触动,乡情就象潮水般地与明月共生了。此诗写秋夜静思。说是“静”,其实似“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内心的波动和思绪的翩跹还是颇为快速的。秋夜清寒,独处他乡,格外辗转难眠,诗人略去了这种夜中不能寐的烦闷与苦恼,直接推出短梦初还的朦胧感受:似醒非醒,只觉得床前白花花的一片,是洒进窗棂的月光,还是夜气凝成的浓重的霜华?一时间捉摸不定,故用“疑”字来收拾。这是短暂的直觉感受,秋夜之寒与游子内心之寒化为迷离恍惚的一片,更加烘托出客子所处的凄清与孤寂的氛围。“举头望明月”一句,将思绪拉回现实,又将视线移向太空。诗人从下意识中醒来,知道那不是霜华而是月光,故自然而然地仰望浮游在碧空的云间的一轮素月,心意之翱翔,情思之邈远,尽在一“望”之中。他“望”了多少时间?不知道。他体察到了什么?不知道。我们只发现诗人慢慢地垂下了头,不再隔窗远眺了。这“不望”,胜似披衣而起、步入中庭、翘首凝眸的长时间的眺望,因为,由望月而引起的强烈的思乡之情已使诗人不敢再望下去了,他只好强按心潮在悄然凝思中去咀嚼和品味乡愁的苦涩与酸甜。此诗的抒情主人公一般说来当指李白自己。但也不必敲定得太实,可视为泛指,——有那么一位游子在月夜思乡便了。谁没有乡愁?谁不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上时不时地怀念故乡的热土?这大概是人人皆可在这首诗中照见自己并且心弦激荡俯仰和鸣的缘故吧?
将进酒赏析。推荐。爱诗词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以李白的性格和创作风格而论,说《将进酒》是他的代表作,恐怕不会有疑义。《将进酒》本为乐府《鼓吹曲·汉铙歌》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题解释说:“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豪饮是无与伦比的。如果说,在一生中诗是他的灵魂与追求,那么,酒则是他的动因与灵感。诗酒相伴,酒诗相生,诗借酒胆,酒助诗兴,一生中,留下了无数的酒和诗的佳话与杰作。这篇《将进酒》与其说是诗的艺术,莫不如说是酒的精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喷涌而出的激情,宏伟壮观的气势,一涨一消的感情落差,昂首天宇的无穷悲慨,犹如天风海雨般的迎面扑来。这已不是理智的倾诉,也不是清醒的描摹,更不是常语的夸张了,而是一个诗酒之仙面对苍茫宇宙,无限时空而发出的一串浩叹。诗人是烂醉的,在他眼中,源远流出的黄河不是从青藏高原发源的,而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并且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永不复返;诗人又是清醒的,他感到:岁月易逝,人生易老,在整个宇宙的时空概念中,人之一生是倏忽即逝的,高堂明镜之中发现自己的华发,是多么的悲哀。面对短促的人生,映现出了一个搔首顾影,徒呼无奈的形象。这两句诗一写空间范畴,一写时间范畴,两相对照,既有比意——以黄河之水一去不返比喻为人生易逝,永不再来;又为衬意——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卑弱。这种具有宇宙意识的比照,将人与自然的落差扳回到了本原的位置,不是吗?“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之间的事,这似乎太过于短暂和残酷了,实际上人之一生和整个宇宙的发展比起来,也确乎如此,这只不过是一种巨人式的感伤,一种更为豁达,更为清醒的意识。这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体察,所充满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都足以令人惊叹。李白的一生与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笔下,黄河显出了从未有过的壮阔与雄浑:“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后人也写黄河天来之势,诸如:“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明萧镃《送李佐之赴陕西参议》)尽管变化,但终不能类比。只有李白这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才算是黄河之美的真谛,从而赢得后世的千古传诵。感喟人生,大约也是人之常情,对于敏感的诗人们来说,或许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强烈。即使是豪放飘逸的李白,也始终未能摆脱这一问题的困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诗人对此是非常清醒的,所以他悲而不伤,充分利用“得意”之时而尽情欢乐,开怀畅饮,绝不让金樽空对明月,而辜负了“得意”之时。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人生得意须尽欢”,看上去是一种及时行乐的颓放思想,但实际上是诗人展示的一种表面现象,是沉沦下僚者所发出的愤激之语。“人生得意”,李白得意过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看似确曾得意过,然而那只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幻梦。他终于还是带着“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愤愤不平仗剑远游去了。他何尝有过“得意”?有的只是失意与愤慨。世界上,真正得意的人是不会大谈“人生得意”的,只有失意的人,才会拣起这个话头。此时的李白,可以说正在失意之中,他所谓的“得意”只不过几个老友相聚,互诉衷肠,纵酒狂歌,尽抒胸中不快而颇具兴致而已。这两句诗一个肯定,一个否定。肯定的尽情尽兴,表现得淋漓尽致;否定的运用双重关系(“莫使”、“空”)代替直陈,更加增强了“须尽欢”的热烈气氛。朋友之间难得这样的良辰美景,诸位不举杯痛饮还等待什么呢?……气氛是如此热烈,兴致是那样潇洒。诗人尽管失望,尽管愤慨,但却绝不消沉与颓唐。他乐观而自信地向世人宣布:“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且“必”,这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这是自我意识的强化。至此,在一种貌似消极颓放的现象中显露出了一位怀才不遇而又真正渴望积极用世的充满浪漫气质的诗人形象。我们从中也体会到了在那个自负与进取的时代里充满青春旋律的盛唐精神。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人也是豪爽不拘,仗义轻财的。你看,诗人说得多么轻松,又多么充实:“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平生驱使金钱但却不为金钱所使,而是充分相信人的价值。他这绝不是酒中醉言,而是确有行动。“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此等豪举不是一般酒兴所能支使的。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心理气质和豪爽精神,所以他不惜金钱“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罢休。此时的诗人,已经将所有不愉快的事统统丢开,只顾和朋友开怀痛饮,畅快淋漓。至此,诗人的兴致已经越来越高,狂放无拘,连杯豪饮,感情更加热烈,宴会达到高潮,诗的句式也变得短促,旋律也更加快捷:“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几句,不仅表现了诗歌节奏的变化,并且也酷有宴席上相邀痛饮的口吻。“岑夫子”即岑勋,南阳人。“丹丘生”即元丹丘。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李白在诗中曾多次描写到二人。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看来这三位老朋友是颇得“开颜酌美酒”,“一顾轻千金”之乐的。酒到高潮,情至浓处,眼花耳热之中,诗人不禁狂歌起来,而且还直率地要求朋友为之“倾耳”静听。这种朦胧醉意中的忘形要求,神情毕肖地画出了醉仙的狂态,也表现了老朋友之间无拘无束、尽倾肺腑的真挚友情。酒后吐狂言,酒后也吐真言。当酒使人失去理智,难以控制自己的时候,欢乐与悲愁,欣喜与幽愤,千头万绪便都会袭上心头,人的表现才能便会得到充分展露,一腔心事皆尽倾出。此时的李白所要诉说的就是幽愤痛苦和带有反抗意识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这里用作功名富贵的代称。“钟鼓”指权贵人家的音乐。“馔玉”形容饮食的精美和享受的侈豪。梁戴暠曾有“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鸣钟”(《煌煌京洛行》)的诗句。但是,这些在李白看来也是不足为贵的,他的愿望是常在醉乡,不想醒来,因为醒来更觉无路可走,那将是最痛苦的了。这种意识表现了诗人对豪门权贵奢侈享乐生活的极大轻蔑。人世间的污浊与丑恶使他愤慨,他宁愿长留醉乡,也不愿用清醒的目光去看取痛苦的人生,流露出一种追仙求逸的道家思想。所以,他才认为:自古以来圣者仁人都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只有那些狂歌醉酒,愤世嫉俗的高洁志士才留下了不朽的名字。说到这些“饮者”,诗人举出“陈王”曹植为代表。曹植曾受封为陈王,他有《名都篇》,描写了一位英俊青年驰骋打猎,以美酒在平乐观大宴宾客的情形,借以发挥其壮志难酬的愤懑。李白在这里化用了《名都篇》中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历史上,酒徒千千万,李白为何偏举“陈王”呢?这是与李白的志向和崇尚分不开的。李白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伟大诗人。他的志向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心目中的榜样是高洁之士,在这些人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且遭遇又有某种相同之处,因此,他便用曹植一掷千金买酒取醉的豪情来安慰自己。这样,就与前边的自信口吻和千金一掷的豪举相连起来,文气贯通,理寓其中。接下,诗人进一步说酒,且兴致更狂:主人家,你不要说我钱少,应该毫不犹豫地将酒买来。既照应前边的“千金散尽”,又进一步表明朋友之间无所顾忌的亲情。但诗人也并不是慷他人之慨,“千金散尽”,自己还有更值钱的名贵之物——“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五花马”,一种名贵的马。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上最考究马的装饰。凡有名马,常把鬃毛剪成花瓣形。剪三瓣的叫三花马,剪五瓣的叫五花马。(见《图画见闻志》卷五)“千金裘”,即价值千金的皮袍。这一句,不仅仅是以名马、名裘换取一醉的豪爽,最主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气氛,又跌起了一个高潮。在这里,诗人酩酊放浪,反客为主,你看他:高踞一席,气使颐指,令人牵出名马,拿出名裘,典来所有名酒,大有喝尽天下之势。豪迈知交,无拘形迹,朋友之间到了这种地步,可谓死而无憾了。诗至此,兴情已尽,难再下笔,可诗人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突兀而来,戛然而止。既突然,又自然;既与开篇之“悲”相关合,又为结尾疯狂般的以物换酒找到了落点。唱叹有致,深沉浑涵,在浩茫愁思之中,回荡着不尽的慷慨与不平。盛唐时代,每个士人都想建功立业,李白也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曾一度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但只是作了一个点缀升平的词臣,不久便被谗放归。一次长安之行,彻底打破了李白用世寰宇的幻想,所带来的只是痛苦与忧愤,他的诗也染上了浓重的理想、自信与社会时代相矛盾的悲剧色彩。《将进酒》便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感情,它在虚无消沉、冥冥长醉之中了却一切的放浪形态里,表现了一种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自负与自信的傲岸精神。元人萧士赟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中曾评价这首诗说: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词耳!这话是相当中肯的。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特别强,诗中那鲜明的、极富个性的抒情形象,那充沛豪迈、汪洋恣纵的激情;那天风海雨、大起大落的气势,确实具有震动古今、慑人心魄的美感力量。李白的抒情诗,比较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后人对他那种狂放不羁、豪迈飘逸的印象都是从他的诗中得到的。这方面,《将进酒》大概是最具代表性和表现最突出的了。在诗中,诗人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和间接的几笔叙事描绘了一个纵酒狂歌,不拘形迹的诗人形象。他悲观、颓放、自负、自信、诚挚、豪爽、矛盾、愤慨,忽而悲叹人生,几至落泪;忽而肯定自己,充满信心;忽而举杯狂歌,但愿长醉不醒;忽而又冷眼现实,胸怀万古忧愁。就是这样一个极富个性的矛盾的综合体,一个借酒浇愁的清醒者。通过他,我们不仅认识了做为诗人的李白,也进一步认识了诗人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全诗感情充沛壮观,抒写淋漓尽致,确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一泻千里,奔涌浩荡之势。宋代严羽曾说这首诗:“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摘赏。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真所长。”(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三引)确乎如此,全诗情极悲愤,而语却极豪纵;感情沉着,而形态却极狂放。这就造成了形与实的逆反,感情更为强烈,令人感到诗的背后,酒气深处正涌动着潜波暗流般的郁勃之情,处处都欲喷薄而出,势不可挡。在诗的气势布局上,《将进酒》笔酣墨饱,五音繁会。全诗文势大起大落,节奏激荡跳跃,诗情忽翕忽张。以悲开篇,积郁难抑,顺流而下;以愤贯中,如大河奔流,九折而东;以愁作结,戛然而止,涵淡回荡。其中悲乐相加,狂愤相转,忧愁相交,曲折纵横,回环往复,确有鬼斧神工之妙。在具体手法上不惜使用巨额数目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来增强诗的豪壮气势。又普遍以七言为主,间或三、五、十言,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无疑增强了诗的美学效果。
汉江临眺。推荐。爱诗词网。楚塞三湘接2,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3,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4,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5,留醉与山翁6。【释】1.汉江:即汉水,流于楚的北境,水势始壮阔。经襄阳,南折贯于楚的中部,过江陵后又注于楚的东南境,与长江会于汉口。临眺:登高远望。2.“楚塞”二句:意思是说楚塞北临汉水,南接三湘,西起荆门,东通九江,而汉水贯其中。楚塞:泛指楚的四境。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荆门:山名,在宜昌南。《水经注》说是楚之西塞。长江出三峡至此一泻千里,与汉水会合,东汇九江。《禹贡》说:“荆(荆山,在汉江附近)及衡阳(衡山以南)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九道水)孔殷(甚得地势)。”这二句即全用其意。3.“江流”句:汉江浩淼,好像要流出天地之外。4.浦:水滨。5.襄阳:位于汉江南岸,今湖北襄阳县。即诗人临泛之地。6.“留醉”句:留下来与山翁共醉。山翁:指晋山简,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饮酒。这里可借指襄阳当时的地方官。【译】无边的楚地原野,联接着湘水奔涌,奔涌的九条江水,遥遥与荆门相通。浩瀚的汉江水呀,好似在天地之外流动,山色在雾气中若有若无,绰约朦胧。襄阳城在水面上漂荡浮动,浮动的波澜呀,摇曳着远处的天空。如此风光美景,我愿像山简那样沉醉不醒。【评】此诗一题作《汉江临泛》,“泛”与“眺”虽一字之差,却大有不同。“眺”者,远望也,诗人身在汉江之上,居高远眺;“泛”者,泛舟也,诗人身在江水之中,即景生情。“眺”和“泛”哪个更合适,还请读者读诗自裁。此处姑作“眺”解。《汉江临眺》是个大题目,诗人的口气自然也要大,方能显示出气魄来。起首一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楚塞”指湖北,“三湘”指湖南,《环宇记》谓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阳为三湘,荆门为山名,在湖北荆门县;九派极言水的支流之繁,此一联纵贯两湖,山水相连,一起首就点染了雄浑壮阔的背景,可谓是大处落墨,气势恢弘。这自是高屋建瓴、凭高远眺之景,而非身在水中之语。次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承上。“江流”承上之“九派”写水;“山色”承上之“荆门”写山;就气势来讲,也更为阔大:写水则水势浩瀚,滔滔淼淼,似是一直奔涌至天地之外了;写山则山色微茫,莽莽苍苍,忽隐忽现,若有若无。此二句诗意盎然、宛然如画,画面中虽只有浩渺无尽的江水与迷濛有无的山影,却饱蘸诗人无限情韵。明人王世祯曾评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正是此意。此诗此画,非池塘小桥那种江南秀景,而是大江高山,并且将大江由近及远的置于天地之外,将山色置于时有时无的迷濛之中,就更使有限的山水化为无限的空间。五六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承上又深写一层。五句紧承“山邑”而远望到沿江的郡邑,画面上增添了岸边浮动的城廊;六句承“江流”,近望到眼前的波澜。全诗从“荆门”(山)“九派”(水)到“江流”、“山色”再至“郡邑”、波澜,一脉通贯,交互承接,从远、近、动、静诸方面反复描绘,丝毫不觉重复,反倍觉其画面清晰,笔法飘逸,气势足以夺人魂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是晋人山简。《晋书·山简传》说他镇守襄阳时常常大醉而归,诗人陶醉于临眺美景,不知今夕何夕,要与晋人同醉。结二句一方面透露诗人主观情致,一方面点出诗人所在之位置,是在襄阳临眺,襄阳在汉水中上游,有居高临下之势,正好烘托点出“临眺”二字。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在史传中,共工常常作为一个恶的形象出现,把它与洪水泛滥连在一起。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又《史记·律书》:“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据传他与高辛争为帝不成之后,即潜入渊中。但是,这只是共工形象的一个方面,关于共工的斗争精神,关于他与天帝相争斗,却没有写进去。在本段神话中,共工作为一个敢于与颛顼争斗的神的形象是很鲜明的,他失败了,但仍是英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这不仅具有超凡的力量,而且具有超凡的精神和气概。他一怒之下,竟撞倒不周山,使天柱为之折,地维为之绝。反抗精神不可谓不强烈。力量不可谓不大矣。这样一来,天地的固定格局就被摧毁了。所以,从结果看,共工触山也不是消极的。旧秩序的破坏,正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开始。神话中的天柱、地维,是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的概念。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这叫天柱,地的四角有四根绳索维系着,这叫地维,由于天柱和地维的作用,天地才得以固定。屈原在《天问》中曾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方?”与此则神话同源。王逸注《天问》说:“维,网也。”朱熹说:“维,系物之縻也。”《淮南子》高诱注说:“四角为维。”关于天柱,古书也有记载,如《拾遗记》:“浣肠之国,其人常游水上,逍遥绝岳之巅,度天下广狭。绕八柱为一息。”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是很质朴的。由于天柱和地维的绝断,天地便发生了动荡,结果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里又牵涉到神话的另一性质——溯源,即追求事物的本源,对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行神话的解释。不周之山在西北,由于共工撞折了这根天柱,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天上的众星皆随之而沉集西北,地维一断,地势变得西北高于东南,于是,地上的水潦便汇聚东南,这是古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浩茫宇宙的天象地征所作的拙稚而又大胆的想象,古代神话中常见用质朴的经验来推断事物形成的例子。推原也是神话的一个重要功能,它是人类求知欲强的体现。
共工触山。推荐。爱诗词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在史传中,共工常常作为一个恶的形象出现,把它与洪水泛滥连在一起。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又《史记·律书》:“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据传他与高辛争为帝不成之后,即潜入渊中。但是,这只是共工形象的一个方面,关于共工的斗争精神,关于他与天帝相争斗,却没有写进去。在本段神话中,共工作为一个敢于与颛顼争斗的神的形象是很鲜明的,他失败了,但仍是英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这不仅具有超凡的力量,而且具有超凡的精神和气概。他一怒之下,竟撞倒不周山,使天柱为之折,地维为之绝。反抗精神不可谓不强烈。力量不可谓不大矣。这样一来,天地的固定格局就被摧毁了。所以,从结果看,共工触山也不是消极的。旧秩序的破坏,正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开始。神话中的天柱、地维,是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的概念。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这叫天柱,地的四角有四根绳索维系着,这叫地维,由于天柱和地维的作用,天地才得以固定。屈原在《天问》中曾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方?”与此则神话同源。王逸注《天问》说:“维,网也。”朱熹说:“维,系物之縻也。”《淮南子》高诱注说:“四角为维。”关于天柱,古书也有记载,如《拾遗记》:“浣肠之国,其人常游水上,逍遥绝岳之巅,度天下广狭。绕八柱为一息。”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是很质朴的。由于天柱和地维的绝断,天地便发生了动荡,结果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里又牵涉到神话的另一性质——溯源,即追求事物的本源,对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行神话的解释。不周之山在西北,由于共工撞折了这根天柱,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天上的众星皆随之而沉集西北,地维一断,地势变得西北高于东南,于是,地上的水潦便汇聚东南,这是古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浩茫宇宙的天象地征所作的拙稚而又大胆的想象,古代神话中常见用质朴的经验来推断事物形成的例子。推原也是神话的一个重要功能,它是人类求知欲强的体现。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推荐。爱诗词网。(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女主人公早起后的一个生活片断。起二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显然,这一夜词人倾听着不断入耳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何况,她还未“消残酒”呢。所谓“浓睡”云云,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以点出变化的突然。实际上,这也是对主人公伤春意绪的侧面描写。正因为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这里,问的内容纯用虚笔,仅从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这种写法,与其说是为了词调安排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因为,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悬想,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因此,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是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和焦虑。然而,对于女主人的这种心情,侍女的反应却是很平淡的。她认为,“海棠依旧”,即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因为侍女的漫不经心,女主人便告诉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虽是揣测之词,但却凝聚着词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经过雨水滋润,绿叶当然显得更加茂盛,而狂风吹过,势必是花容憔悴,一片凋零,怎能说“海棠依旧”呢?词人明知故问,虽然有侥幸之心,但得到的不符事实的回答,却又使她不得不自己端出真相。所以这一对话既显示了女主人无可奈何中的无限惋惜,同时,又揭示了主婢不同的感受力。前人已经指出这首词短而曲折的艺术特征。如黄苏《蓼园词选》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历来批评家评李清照此词,多拈出“绿肥红瘦”一句,加以赞扬。肥与瘦,本是对人物的形体的形容,但我们的先民们很早便意识到可以跨越部类地去运用这两个形容词。如声音可以有肥与瘦的区别。《礼记·乐记》:“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郑玄注:“肉,肥也”;又:“曲直繁瘠,廉肉节奏”。孔颖达疏:“瘠,谓省约。”这种听声类形的方法显然经过了人们心灵中的再创造。(参考钱钟书《七缀集·通感》)李清照将肥与瘦移过来去形容植物,很可能受到了这种影响。但是,“绿肥红瘦”仍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绿肥红瘦”句与唐无名氏《后庭宴》中“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句以及韩琮《暮春浐水水送别》中“绿暗红稀出凤城”句有着直接的渊源,将红化与绿叶的对比提炼为一种暮春景物典型形象并非李清照所首创,但通过从枝头与地下相比来表现结果到枝头互比以表现趋势,仍可看出李清照对这种手法的发展。本词这一句以小见大,以具体喻抽象,在时间的突然凝聚中推出直观的形象,对比强烈而又鲜明。同时,由于身体的肥与瘦往往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用于花与叶便使之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李清照深化了前人所开创的这一意境。李清照词中喜欢用“瘦”字形容植物,可能是受到前人如晁补之《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一类句子的影响。但是,将肥与瘦对举,却是她的独创。当然,她运用这种写法也曾有过不那么成功的尝试,如《临江仙》:“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梅瘦杏肥对举,以表现事物的消长和词人的怅惋,虽也很别致,但由于意象较为支离,显得不够生动。而这首《如梦令》中“绿肥红瘦”的描写,却是融情于景,不仅刻划出了生动的意象,而且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这首词的另一点特色,是作者通过对话,揭示出人物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的层次区别,从而塑造出两个生动的形象:女主人和她的侍女。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女主人和侍女的关系,这在李清照以前的诗歌中就已出现。不过,这种作品中表现的形象往往停留在生活的表层上。如白居易《长恨歌》:“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侍女小玉的出现不过是表示女主人地位尊贵,需要通报,以此过渡到杨贵妃的出场。又如王安石《明妃曲》:“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也不过表现与王昭君同去匈奴的宫女分担她的女主人的悲伤,仍然是单纯的陪衬。到了词里,这种表现艺术有所深化。如韩偓《生查子》上阕:“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前半写侍女举动,后半写女主人心理。侍女对女主人体贴却又不理解,这使得两个形象都有了各自的内涵。李清照这首词接过了她的前辈的这种表现手法,并大大地进行了发展。这表现在,它有意避免了对一般的生活场景的描写,通过词中两个形象对大自然的不同态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对主婢的身份、处境和修养的差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美学感受的不同。“卷帘人”的身份是侍女,她主要的生活内容是侍候女主人,以求温饱,她不可能、生活也不允许她对大自然去进行细腻的感受和体会。因此,海棠开落,与她无关。当女主人问起时,由于她并不关心,随口答以“依旧”,原是非常自然的。而她的女主人便不同了。学术界一般公认,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前。这时,李清照的生活比较富裕安定。但虽然夫妻和睦,家庭幸福,伤春伤别仍在她的生活中占有一定比重。她深谙离别滋味,珍惜青春年华,对花开花落当然很敏感。因此,她听着一夜间的“雨疏风骤”,顿时为海棠的“绿肥红瘦”而涌上无限的惆怅之情,其美感层次是细腻而委婉的。而这却又是通过主婢之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对话中表现出来,高度概括而有余不尽,不能不认为,这种表现手段是十分巧妙的。在以后的各体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戏曲中,以侍女和女主人的关系对比来刻画形象,揭示不同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的情形很多,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红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春香,都堪称这方面的代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加感到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不应当忽视的。
吴国春秋末霸主。姬姓。传说为周文王伯父太伯、仲雍奔荆蛮创建。周武王封其后裔周章为吴君,立国于长江下游一带。春秋中期始见与楚有接触,其后晋为夹击楚又联络吴并帮助吴改进军备。吴地盛产优质铜锡,冶炼技术精良,所造兵器驰名天下,遂渐发展为军事强国。公元前585年,太伯19世孙寿梦始称王,其子诸樊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公元前509年,吴王阖闾与唐、蔡联合伐楚。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孙武等率军进攻楚国,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而楚五败,吴军乘胜攻占楚国郢都。次年,因越军乘吴国空虚而伐吴,吴国甚是危急。又因秦兵救楚及阖闾弟夫概王叛乱,吴退兵,楚始复国。公元前504年,吴王派太子夫差伐楚。此后,吴越之间的战争又紧张起来。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伐越,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阖闾受伤而死,儿子夫差即位,发誓报仇。公元前494年,吴王父差攻越大胜,越王勾践卑辞求和。夫差遂率吴军北上,征伐鲁、齐等国。公元前486年,吴为争霸中原于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开凿江淮间的邗沟,为中国运河打下了基础。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去黄池(今河南封丘)与晋定公会盟,争夺霸主。越王勾践和范蠡乘吴国空虚之机,等到吴军完全到达黄池之后立即兴师伐吴。越军兵分三路,范蠡率一路断吴军归路,另一路直驱吴国姑苏(今江苏苏州),越军打败吴军,焚烧了姑苏,夺取了吴国的船只。吴王回国后就向越国请和,越国也一时灭不了吴国,便答应了吴国的请求,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从此,吴国势日下,加上民力凋敝,灾荒频繁,又连遭楚、越攻击。公元前478年,越国趁吴国饥荒,决定灭吴,两军在笠泽(今江苏苏州南)隔江对峙。越王勾践亲率6000精兵为中军,夜晚命令左、右两翼悄悄渡江,半夜全军突然发起攻击,吴军惊骇,勾践三战三捷,直捣姑苏城下,仍不能得手。吴越双方经过反复较量,公元前473年,越军攻进吴都,吴王夫差率众逃往姑苏台上,越军重重围困,夫差派王孙雒袒衣膝行到勾践面前请降,吴国君臣成了越国的阶下囚,吴国灭亡,吴王夫差自杀。
吴国。推荐。爱诗词网。吴国春秋末霸主。姬姓。传说为周文王伯父太伯、仲雍奔荆蛮创建。周武王封其后裔周章为吴君,立国于长江下游一带。春秋中期始见与楚有接触,其后晋为夹击楚又联络吴并帮助吴改进军备。吴地盛产优质铜锡,冶炼技术精良,所造兵器驰名天下,遂渐发展为军事强国。公元前585年,太伯19世孙寿梦始称王,其子诸樊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公元前509年,吴王阖闾与唐、蔡联合伐楚。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孙武等率军进攻楚国,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而楚五败,吴军乘胜攻占楚国郢都。次年,因越军乘吴国空虚而伐吴,吴国甚是危急。又因秦兵救楚及阖闾弟夫概王叛乱,吴退兵,楚始复国。公元前504年,吴王派太子夫差伐楚。此后,吴越之间的战争又紧张起来。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伐越,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阖闾受伤而死,儿子夫差即位,发誓报仇。公元前494年,吴王父差攻越大胜,越王勾践卑辞求和。夫差遂率吴军北上,征伐鲁、齐等国。公元前486年,吴为争霸中原于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开凿江淮间的邗沟,为中国运河打下了基础。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去黄池(今河南封丘)与晋定公会盟,争夺霸主。越王勾践和范蠡乘吴国空虚之机,等到吴军完全到达黄池之后立即兴师伐吴。越军兵分三路,范蠡率一路断吴军归路,另一路直驱吴国姑苏(今江苏苏州),越军打败吴军,焚烧了姑苏,夺取了吴国的船只。吴王回国后就向越国请和,越国也一时灭不了吴国,便答应了吴国的请求,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从此,吴国势日下,加上民力凋敝,灾荒频繁,又连遭楚、越攻击。公元前478年,越国趁吴国饥荒,决定灭吴,两军在笠泽(今江苏苏州南)隔江对峙。越王勾践亲率6000精兵为中军,夜晚命令左、右两翼悄悄渡江,半夜全军突然发起攻击,吴军惊骇,勾践三战三捷,直捣姑苏城下,仍不能得手。吴越双方经过反复较量,公元前473年,越军攻进吴都,吴王夫差率众逃往姑苏台上,越军重重围困,夫差派王孙雒袒衣膝行到勾践面前请降,吴国君臣成了越国的阶下囚,吴国灭亡,吴王夫差自杀。
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推荐。爱诗词网。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在德宗末已官礼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永贞元年(806),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运动失败,他同王叔文、韦执谊、柳宗元等八人,同被贬作远州司马。王、韦二人赐死,刘禹锡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十年后(唐宪宗先和七年815)同柳宗元一道被召回京师,但执政者怕他们仍然锐进,就放出作远州刺史,他到连州(今广东连柴)。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北调作夔州(四川奉节)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2),又转到长江下游和州(今安徽和县)作刺史。文宗太和元年(823)才召他入京任主客(管礼宾)郎中,分到洛阳分署。太和二年(828)他回他生长地扬州,在这里遇到相慕已久的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卸苏州刺史任,北返到扬州,在地方官的宴请席上白居易是后进,先有赠诗赞美他、同情他,这首诗就是他的答诗。这首诗先写他贬后二十三年的遭遇,沉痛地表明友朋凋零,自己生还,也仿佛隔了一个世代。字里行间,表示难以同新进相提并论,后一层就表示自己老病,一辈辈新人正在兴盛时期,既是对白居易的谦虚,也是沉痛没有解除的表示,感谢白居易的诗给了他一点鼓舞。刘白从此结为诗友。诗是为从未见过面的新知己写的,一面真挚地把自己的现实存在包括处境、思想、合盘托出,他没有追悔过去,而是把被摧残了多半生的抑郁,含蓄地讲出。并在表示不可能比新人时,表露一点超越现实存在的处境的希望。首二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在夔州,处巴山地区,他在郎州、连州、和州,都是楚地。这些都是贬谪远放任宦所处的凄凉地方。而从永贞元年(806)到太和二年(828)正是二十三年。他在入京后的一些文章中也都感慨这二十三年被抛弃的年月。诗就是要憎恨这生命的浪费、难以弥补的裂层。次联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第一句比自己还朝,好比晋向秀的入洛阳。竹林七贤嵇康被杀,阮籍郁郁死去,刘伶山涛都已死去,向秀入洛路过山阳(河南修武县)时,夜闻笛声,写了《思旧赋》。而刘禹锡回朝,王叔文、韦执谊被杀外,柳宗元、凌淮、韩泰等包括八人之外的吕温,都已死去,真是古今同慨。第二句是说到扬州。刘禹锡家本居洛阳,安禄山叛变,全家迁浙江。他父亲在扬州作官,在那里安了家,父亲死葬在那里,所以说是“到乡”。烂柯是古代神话故事,浙江衢州有烂柯山,刘到过那里,那里传说晋樵夫王质入烂柯山,遇到仙童给他枣吃,连核吞下,得以不饿。斧头放在山下,等下山时,斧头木柄全烂了。到家,竟不知已过了几十年,没有相识的人了!刘禹锡说回到扬州,已同隔世,真是举目无亲。这两句用比喻,表达感情很含蓄,语言很优美,寓沉痛于优闲,真是人事全非,也暗示白居易,自己也不同于当年,难当白居易的赞美。两句诗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去体会。第三联是传诵名句,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白居易前自比沉船、病树,含有谦虚的意思,当时原是投文章看牛僧孺,已作过宰相,元稹、白居易官位也比他高,后进不止千舟的超越,万树的茁壮成长。所以他赞美新人辈出。但也寓沉痛,说自己被摧残的一生,无可奈何,这是就有寄希望于他们看顾自己的意思。深层的意思还是欲改变超越现实存在的状况,诗总是寓超越现实存在的各种想法的。结联说:“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因为诗写诗人自己,重点在赞美新进,所以只是从沉痛中略表由于新一辈不弃,而露出一线希望。二句意思是今天听你歌赠我的诗一首,加以凭借酒力,暂时使精神振作。为什么这样委婉呢?因为沉痛并未消除,前途难以预卜,虽然从白居易诗深得鼓励,仍然用暂时和酒力字眼,来说明自己不十分安定的心情。刘禹锡在元和十年回京城时,曾写游玄都观诗,诗中有:“玄都观里花(桃花)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句,得罪了执政,是又外放的一个原因,所以他已到老年便不肯写有刺激性,或让人感到骄傲急躁的词句了。这首诗沉痛的基调是一致的,但并不后悔过去,仍怀念过去友人,内心仍然是很坚强的,对新一辈人赞美也是诚挚的。诗的核心却是表现企图对政治有所改革、有才力的文人,被摧残压抑多半生的难以消除的创伤,最后也借新一辈人的尊仰而表示出一点对未来的朦胧希望。
下终南山过斟斯山人宿置酒。推荐。爱诗词网。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自从陶渊明为诗歌王国开拓出一块田园诗的“桃花园”之后,历代的诗人们便每每于社会政治追求失意之时,有意或无意地沿循陶氏的足迹,步入这一宁静的天地中栖憩、流连。他们寄情山水田园,沉醉于清景饮吟之中,于此陶冶性情,感悟人生,追求一种抛却世争机心,淡泊自适的生活乐趣,使得疲惫的身心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解脱。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心态。无异于“御用诗人”的难堪差事及倍受排挤、渐疏于玄宗的艰难处境,使得长安供奉翰林时的李白,越来越感到其“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的渺茫无望,政治激情受到极大的挫伤。“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当初辞家赴徵时如此的乐观与自信已渐渐地消失殆尽了。或许南陵生活时“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同前)的那种悠然恬适的田园乐趣又浮现于脑海吧,失意、凄伤、愤懑而致心力交瘁的李白,也作了“陶令辞彭泽”(《口号赠杨征君》)的选择,走出“樊笼”,来到陶渊明曾为之“怡然自乐”的那一“自然”境界中寻求“世外”的慰籍了。这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很能反映李白长安供奉翰林生活后期萌发的归隐思想。终南山,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之南,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绵延八百余里,古代多有隐士居此山中。斛斯山人,《全唐诗》引《英华》注云,即斛断融,是当时居于终南山的一位隐士。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是写诗人于月色朦胧的夜晚,在终南山过访斛斯山人,与其饮吟言欢,陶醉于幽美景色之中的过程与乐趣。全诗描景细微,抒情率真,读之如临其境,心生同感,是李白诗中难得的田园佳作。诗的前四句写终南山晚景。暮色降临,于青葱蓊郁的终南山缓缓地浸染、笼罩、弥漫开来;一轮明月徐徐升起,皎浩的青辉照映出漫步于山径的诗人淡淡的身影,身影不离,那月便也似依依随人了。回过头来,沿着走过的山间小路远远望去,天光渐暗,一片苍翠朦胧……诗人笔下的终南山何其细微、真切!诗以“暮”字开篇,引出下句的“山月”,点明时间;“碧”字与“翠微”相系,复加以“苍苍”和“横”字,着意描绘出了诗人对山间暮景的突出感受;一个“下”字,生动而恰切地刻画出了傍晚时节空山幽谷不易觉察的景色变化;用“下”写暮色降临、“随人归”写山月,这种静中的动态和拟人化的描写,又道出了山境暝静中的空灵。而诗人心中的终南山又何其静谧、幽美!“却顾所来径”,深情的一笔!诗人怎能不对此间景物产生由衷的眷恋之情?“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落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诗人对“碧山”的依恋与喜爱,是因为在这“非人间”的天地中可以“心自闲”。不难理解,诗人寄寓于终南山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诗的次四句写来到“田家”的情景。与主人携手而归,孩童为开柴门;庭园之中,绿竹沿入曲径幽深处,悬垂的青萝长丝不时撩拂行人的衣衫。这是对诗人与斛斯山人亲切情谊的表白,是对其家人对来访客人欢迎态度的说明,是诗人对田家庭园景境慕羡之情的流露,写出了此间人与人之间与官场迥然不同的淳朴真情,及对田园生活的深深向往。田园景物自非仅有绿竹、青萝,然何以唯此二者吸引诗人的目光?不能不说这两种物象的选择,同样反映了诗人追求淡泊的心境。“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池上竹》)人们对竹的偏爱,常常是因为其“空心”的特点能“解心虚”,缘物寄情,物我合一。应该说,李白对绿竹的感受也正是如此。李白与孔巢父等人隐居于徂徕山时,便是为自己塑造“竹”的形象,时号“竹溪六逸”。可见,在李白看来,“绿竹”最解闲逸淡怀之心了。“青萝”,又称女萝、松萝,是一种丝状的寄生植物,常悬于树端。这悬垂飘逸的青萝长丝给人的突出感受也自然会是悠闲自得,无忧无虑。李商隐有诗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日日》)也许在李白眼中,那青萝之丝亦便如李商隐笔下的“游丝”一样,成为一种心头悠闲自得、浑无烦忧的象征吧?写景写物,诗人都不是随意的。“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没有车马喧嚣,没有虚伪狡诈,这宁静幽美的田园清景,怎能不令人抛却尘思而心向往之?从山间到田家,随着描写的展开,诗人的感情逐步深化。九至十二句,写诗人与斛斯山人酣饮豪歌的欢乐情形。诗人遇到了知己,找到了身心得以憩息的所在。他们开怀畅饮,交谈甚欢,心相投而情难已,临松风而长歌。曲尽歌罢,时光已悄然逝去,银河星稀,天将欲晓了。这里,诗人下笔爽直,抒情强烈。“挥”,《礼记·曲礼》郑玄注:“振去余酒曰挥,”后引申为豪饮之意,如陶渊明有诗句:“挥杯劝孤影”(《杂诗》)等。李白于此用“挥”,饰以一个“聊”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其恬视一切的忘忧豪情,也写出了其此时决然归隐之心。全诗至此,情感已经饱和,为最后两句的直接抒情做好了铺垫。“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诗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不能抑止的陶然忘机之情渲涌而出。情满于胸,不吐不快,在前面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这两句抒情便十分有力。同时,有此二句,诗旨明确,全篇贯通。“陶然”,欢乐意。如陶渊明诗句:“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时运》)、崔曙诗句:“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九日登望仙台诗》)等。“忘机”,泯除机心,即心地淡泊、与世无争之意。如唐许彬诗句:“得道书留箧,忘机酒满尊”(《送李处士归山》)、宋苏轼诗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和子由送春》)等。此时此境,“久在樊笼里”的诗人,终与主人共同陶醉于“复得返自然”的欢乐快慰之中,人世间为了功名利禄的一切机巧之心已淡漠忘怀了。诗人的确在终南山斛斯山人的“田家”——这一“世外桃园”中获得了一时的心灵慰籍。若作全面的考察,便不难发现,李白一生所期望与追求的,是功成后而身退。“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蒿》)、“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等等。这些诗句无不说明这一点。因此说,长安供奉翰林后期,李白萌发的决意归隐的思想,实是出于无奈而非本意。但把这首诗与李白的另外两首同样也涉及终南山的诗句——“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相参照,又确实可以证明诗人此时毕竟打了个思想上的回旋,这便是李白政治理想上的不幸了。如果说,诗人是通过此诗进行了一次自我造像的话,那么,站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个怀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内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宏图大志,却又无奈地饰以斛斯山人,不,毋宁说是陶潜的隐士之服的痛苦的李白了。然而,诗人这一痛苦的自我造像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我”了,恰恰是“他”,典型地反映了于黑暗统治下的那些被排挤、打击,怀才不遇,抱志难施,又不甘蝇营狗苟、同流合污的知识分子共同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这首诗才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寄书来,未拆封,先垂泪。想当初,行相随,立相随,坐卧相随,还只恐梦魂儿和你相抛离。谁想今日里,盼望这一封书!你就是一日中有千万个书来也,这书儿也当不得你。
这首民歌,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其中别有洞天。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如行云流水一样明白如话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悠远深厚、缠绵悱恻的感情。
离人之泪。推荐。爱诗词网。寄书来,未拆封,先垂泪。想当初,行相随,立相随,坐卧相随,还只恐梦魂儿和你相抛离。谁想今日里,盼望这一封书!你就是一日中有千万个书来也,这书儿也当不得你。这首民歌,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其中别有洞天。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如行云流水一样明白如话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悠远深厚、缠绵悱恻的感情。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挂枝儿·得书》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歌味醇永。诗的真意,如海中小岛,远望朦朦胧胧,充满着神奇,一踏上小岛的泥土,便豁然开朗,无尽风光,便可尽收眼底。当你离开小岛,再回首的时候,小岛的神韵便在你的心中回荡了。“寄书来,未拆封,先垂泪。”说得到寄来的书信,还没有打开,未等看信的内容,泪已涟涟了。书未拆封泪已垂,“先垂泪”是对书信的企盼,是对亲人的企盼;是收到信后的欣喜,然而也是未见亲人的悲伤。“想当初,行相随,立相随,坐卧相随,还只恐梦魂儿和你相抛离。”书未拆封泪已垂之时,当然心中也思绪万千了。想起当初,那种卿卿我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连梦魂也害怕分离的生活,而今双方却天各一方,接到信,不垂泪那才叫怪呢。“行”、“立”、“坐卧”四字概括了二人生活的全部,三个“随”的连用是对二人生活的形象描写;只恐更进一步写出二人生活的融洽,情之浓,爱之深,就此可窥一斑。首句的悬念至此已渐趋明朗,读者已靠近了那座神奇的小岛。“谁想今日里,盼望这一封书!”人生真是难以逆料,想当初就连梦魂也害怕分离的人,如今却是天各一方得到离人的一封书,怎能不喜?然而只能盼望这一封书,又怎能不怨?那么,书未拆封已垂泪中的“泪”,就不仅仅是欣喜的泪,那泪花中更有许多幽怨。“你就是一日中有千万个书来也,这书儿也当不得你。”言简而意明,于收束全诗之中,使诗的意境更上一层楼。千万封书怎抵一个寄书的人?而今只盼来一封书,又怎抵千万封书?主人公的幽怨,由“一”与“千万”的对比中,已使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因此,主人公的“泪”,并非单纯的得到一封书的欣喜之泪,更多的是幽怨离人之泪。而于这幽怨之中,我们已深深体会到了那种如火如荼、水乳交融的真挚而坚贞的爱。主人公正因爱得真而怨得深,但我们在这怨恨中看到的是更深的爱。这首民歌真正是爱与恨的交响曲。这首民歌明白如话,言简意明,情节安排起伏跌宕,悬念丛生,而诗的韵致便在这起伏跌宕中天然形成。全诗无景物烘托,亦无细腻的描写,在一束纯白描的花束中透露出了清新与婉转。
孟子 梁惠王上。推荐。爱诗词网。1·1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⑤?’上下交征利⑥,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⑧,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1)。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后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②叟:对长者的尊称。③亦:只。④大夫:古代官职。夏、商、周三代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⑤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老百姓。⑥交:互相。征:取。⑦乘(shèng):古代一辆战车为一乘。弑(shì):古时下杀上,卑杀尊曰弑。家:有封地采邑的公卿大夫。⑧苟:如果。⑨餍(yàn):满足。⑩遗:抛弃。(11)后:朱熹注:“后,不急也。”1·2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④。庶民攻之⑤,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⑥,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⑦。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于牣鱼跃⑩。’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曰害丧(11)?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注释〕①沼:水池。②鸿:大雁。麋:鹿之大者。③经:测量。④营:谋划。⑤攻:建造。⑥亟:急。⑦麀(yōu):母鹿。攸:所。伏:朱熹注:“安其所不惊动也。”⑧濯濯:肥胖的样子。⑨鹤鹤:洁白的样子。⑩牣(rèn):满。(11)《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词。时:是,这。害:同“曷”,何。1·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②,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⑤,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⑥,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⑧,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⑨,申之以孝悌之义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注释〕①凶:荒年。②好(hào):喜欢。③填然:形容鼓声。鼓:动词,击鼓。古时兵以鼓进,以金退。④兵:兵器。走:逃跑。⑤直:只不过。⑥数(shuò):密。罟(gǔ):渔网。洿(wū):大。⑦憾:恨。⑧豚(tún):小猪。彘(zhì):猪。⑨庠(xiáng)序:古时的学校。商朝叫庠,周朝叫序。⑩申:反复陈述。孝:善事父母为孝。悌(tì):善事兄长为悌。(11)颁白:头发半白。颁,同“斑”。(12)黎民:百姓。(13)检:制约。(14)莩(piǎo):饿死的人。发:开仓赈粮。1·4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③,厩有肥马④,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⑤,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⑥?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注释〕①安:乐意。②梃(tǐng):杖。③庖(páo):厨房。④厩(jiù):马栏。⑤且:尚且。⑥恶(wū):何,疑问代词。⑦俑(yǒng):古代殉葬用的土偶或木偶。1·5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②,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⑤。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曰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称晋。②东败于齐:公元前342年,魏发兵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孙膑大败魏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役后,魏屡败于秦,遂割地十五城向秦求和。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3年,魏被楚击败,失八邑。⑤比:替。壹:都,全。洒:同“洗”,洗雪。⑥耨(nòu):锄草。1·6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②:“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③:‘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④,沛然下雨⑤,则苗浡然兴之矣⑥。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⑧!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②语(yù):告诉。③卒然:突然。卒,同“猝”。④油然:云兴起的样子。⑤沛然:雨大的样子。沛,同“霈”,润。⑥浡然:苗勃勃兴起的样子。浡,同“勃”。⑦人牧:牧民之君。牧,养。⑧引领:伸长脖子。引,伸长。领,脖子。1·7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②,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④,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⑤: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⑧,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⑨。齐国虽褊小⑩,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12),则牛羊何择焉(13)?”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4)。’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1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见舆薪’(16)。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17),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18),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19),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天下可运于掌(21)。《诗》云:‘刑于寡妻(22),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23),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24)?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25),朝秦、楚(2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2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28)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29),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30),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3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32)。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33),奚暇治礼义哉(34)?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释〕①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姓田,名辟疆。②齐桓、晋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晋文公,姓姬,名重耳。二人在春秋时先后称霸。③无以:不得已。以,同“已”。④保:安定,爱护。⑤胡龁(hé):齐宣王近臣。⑥衅钟: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其孔隙,因而祭之。⑦觳觫(húsù):牛恐惧战栗的样子。⑧爱:吝啬。⑨诚:的确。⑩褊(biǎn):小。(11)异:奇怪。(12)隐:怜悯。(13)择:区别。(14)忖度(cǔnduó):揣想。(15)百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16)秋豪之末:秋天鸟兽身上毫毛的末端。舆薪:一车柴草。(17)挟:用腋夹着。超:跨越。北海:渤海。(18)折枝:有三种解释:一、“枝”同“肢”,为长辈按摩;二、鞠躬行礼;三、折取枝条。三种解释皆通。(19)老:前一个“老”是动词,敬爱。后一个“老”是名词,老人。(20)幼:前一个“幼”是动词,爱护。后一个“幼”是名词,幼儿。(21)运:转动。(22)刑:同“型”,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23)权:原指称锤,这里是动词,称物。(24)便嬖(piánbì):国王左右亲近之宠臣。(25)辟:开辟。(26)朝(cháo):使来朝见。(27)莅(lì):临。中国:中原。(28)有:又。(29)愬:同“诉”。(30)惛:同“昏”,头脑混乱。(31)罔:同“网”,陷害。(32)轻:容易。(33)赡:满足。(34)奚暇:哪有空闲。【鉴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强大,社会变得动荡和混乱起来,众诸侯为了称霸天下,连年发动兼并战争,田园荒芜,民生凋敝。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发表救国救民之策,希望天下太平,民生安定。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治国的政治理想。孔子首倡“仁”,说仁者爱人,又把“仁”解释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爱人”、“忠恕”、“推己及人”,三者构成了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政治学说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并为之奋斗终生。然而他生活的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为了扩充疆土,掠夺钱财,各诸侯国穷兵黩武,以至尸骨遍野,民不聊生。孟子为使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极力劝说诸侯采用自己的“仁政”主张,反对武力,以实现其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抱负。然而,他的理论总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屡遭冷遇。《梁惠王上》集中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仁政理论,开篇孟子就轻轻撇去梁惠王的利,引出“仁义”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在这一章中,孟子显示了极高的谈话技巧,无论是梁惠王还是其子梁襄王,抑或是齐宣王,他都能抓住其要害,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魏国也曾是强盛一时的国家,“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战国策·齐策五》)。当时有七个诸侯自称为王,这之中据说魏国是第一个,齐国第二,秦第三。但在这三国中,魏国渐渐衰落下去,先强而后弱,所以文中梁惠王说“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有了这样的背景,梁惠王及其子自然更急切地希望强大自身,一来自保,二来可以雪耻。孟子为梁惠王等开出的治国之方只有一味:那就是爱护子民。他认为国君要以人为本,保障子民的生活,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其实,这种民本思想由来已久,而且影响深远。如当年姜太公就曾对周文王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六韬·文韬》)后来的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唐宰相魏徵同样用类似的话告诫李世民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卷四)可以说,在有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之初,高居于庙堂的国君们便已经看到了被统治的子民所蕴含着的力量,也认识到统治之本仍在于民。但是认识、了解是一回事,如何去实施又是另一回事。孟子虽然从未操持过国政,但他在言谈中却从财产、土地、赋税、兵制、刑法、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为魏国实行仁政做了详细阐述,其中不少言论对今人仍不乏启示。对于古代的百姓而言,吃饱穿暖是最主要的,光这一点就牵扯到国家方方面面的政策。孟子在齐宣王和梁惠王跟前都为我们算了一笔同样的账。在孟子的打算里,在五亩宅田上,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者就可以穿上丝袄了;让鸡鸭猪狗按时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就能吃到肉了;百亩地按季耕作就能让八口之家吃得饱。这笔账算得很模糊,引得不少学者对此疑惑不解,分辨不清这些数据是泛泛而说的,还是针对魏国和齐国当时的实际而言的。可是无论如何,孟子提出了两点保证百姓生活的条件:土地、人力。五亩的宅田,百亩的土地是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不随意征兵,保证农时的正常劳力是生存的人员保障。要满足这两点条件,需要在土地、兵制、税赋上加以配合,“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错过一季的农时往往意味着一年的衣食无着,这时的百姓自然没有心情为君王厮杀。所以,孟子说施行了仁政才能真正有为国家战斗的军队,“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施行了仁义的国家即便不发动战争,别国的百姓也会欣然前往,百姓是国家之本,夺得了百姓也就是夺取了国家。孟子的计划中,五十岁的老人能穿上绸缎做的衣服,七十岁能吃到肉,对照孟子在《尽心上》一篇里的说法,这样说是因为老年人不穿丝袄就暖和不起来,不吃点肉,就填不饱肚子。青壮年时衣食有着,能奉养家中长者,老时能穿绸食肉,不用担心“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梁惠王上》)。这样的日子,孟子认为百姓就可“丧死无憾”了。为了达成这些,作为君王一定要时刻以百姓为怀,那些只顾自己耳目口舌之乐,无视民生的君王,无异于虐杀百姓的暴君,“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衣食之后是礼教。孟子在和齐宣王的对话中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没有恒心就什么事情都胆敢去做,所以教化和礼节在孟子看来就是保证了百姓生存后要做的第二件事。只有老百姓有了自己可以仰赖生存的土地和房子,不会时时受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才会做事有顾忌有考虑,这时教导他们孝悌、仁义,他们才会跟着遵循。所以在亚圣的理想图景里,经过教化后,人人才能对父母孝顺,对兄长遵从,对乡里的老者恭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国家不但安定繁荣,而且犯罪率会降低,移民会增加,想要不得天下人心都不可能了。所以,孟子以为,秉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施以仁政,国家进入的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它不仅施惠于百姓,更能在各个方面使国家达到良好的平衡与和谐,从而获得高于一般的利与益。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重温此言,千载之下,仍透着不可轻视的睿智。
【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参加当时的政治斗争失败,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后写的。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地势很高。彩云:彩色云雾。原诗意思是:早上辞别长江上游高在彩云间的白帝城,一天功夫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两岸山峦层叠,猿猴不断尖厉叫鸣,船快如飞,转瞬间就过了关山重重。这是写山川的壮丽和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乘船或坐车去旅行的轻快感觉;也可用来形容某种时代潮流、思潮或力量的澎湃不可阻挡。原诗展露出一种愉快明朗的生命情调,意气飞扬奔放。【原诗】《早发白帝城》年代:唐作者: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春季。是时李白被流放夜郎,刚行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便遇赦得释,怀着极度欣喜的心情,五十九岁的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自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今属湖北)的抒怀佳作。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彩云间”,力状白帝城之高,造成江水由西而东、由高到低的巨大落差,为下文舟行之速积蓄气势。“千里”,见出距离之远;“一日”,表明时间之短。如此遥远的距离用这样短的时间即可到达,则舟行之速不言自明。“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不写两岸景色,独取啼鸣不绝的猿声,盖因舟行太快,沿江景物一闪而过,来不及细看,只有连成一片、不绝于耳的猿声回荡在空间,诗人只能凭听觉来感知船行的速度。前人有云:“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施补华《岘傭说诗》)。这段评语,正确指出了此句采用顿挫手法,借猿声反衬舟行之速的特点,可谓知言。两岸猿声尚未停歇,“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速度该是何等的迅捷!一个“轻”字,用得极好,它不仅给人一种轻盈飞动之感,宛如凌空飞越了万重山峦,而且细腻传神地展示了轻松愉快的诗人心境。由此回观全篇,则无论“朝辞”,还是“还”,抑或是万重山中的猿啼之声,都充溢着诗人那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这样看来,人物心境的快感和客观极快的船行有机地揉合在了一起,从而构成这首以描写速度美而著称的小诗的妙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参加当时的政治斗争失败,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后写的。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地势很高。彩云:彩色云雾。原诗意思是:早上辞别长江上游高在彩云间的白帝城,一天功夫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两岸山峦层叠,猿猴不断尖厉叫鸣,船快如飞,转瞬间就过了关山重重。这是写山川的壮丽和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乘船或坐车去旅行的轻快感觉;也可用来形容某种时代潮流、思潮或力量的澎湃不可阻挡。原诗展露出一种愉快明朗的生命情调,意气飞扬奔放。【原诗】《早发白帝城》年代:唐作者: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春季。是时李白被流放夜郎,刚行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便遇赦得释,怀着极度欣喜的心情,五十九岁的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自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今属湖北)的抒怀佳作。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彩云间”,力状白帝城之高,造成江水由西而东、由高到低的巨大落差,为下文舟行之速积蓄气势。“千里”,见出距离之远;“一日”,表明时间之短。如此遥远的距离用这样短的时间即可到达,则舟行之速不言自明。“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不写两岸景色,独取啼鸣不绝的猿声,盖因舟行太快,沿江景物一闪而过,来不及细看,只有连成一片、不绝于耳的猿声回荡在空间,诗人只能凭听觉来感知船行的速度。前人有云:“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施补华《岘傭说诗》)。这段评语,正确指出了此句采用顿挫手法,借猿声反衬舟行之速的特点,可谓知言。两岸猿声尚未停歇,“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速度该是何等的迅捷!一个“轻”字,用得极好,它不仅给人一种轻盈飞动之感,宛如凌空飞越了万重山峦,而且细腻传神地展示了轻松愉快的诗人心境。由此回观全篇,则无论“朝辞”,还是“还”,抑或是万重山中的猿啼之声,都充溢着诗人那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这样看来,人物心境的快感和客观极快的船行有机地揉合在了一起,从而构成这首以描写速度美而著称的小诗的妙境。
代赠 李商隐。推荐。爱诗词网。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代赠,是代人拟的赠人之作。李商隐诗集中,这类代赠、代答(应)之作有十余篇,大都以男女相思离别为内容。有的不一定真有代拟的对象,只不过是类似无题的标题方式而已。这两首诗,分别写伤离的女子在黄昏、清晨时的愁绪。从口吻看,当是代女子赠男子的诗。第一首以女子黄昏高楼望远发端。所思念的男子远隔天涯,日暮黄昏,又往往容易触动离愁。为了排遣愁绪,寄托怀远之情,故登楼望远。但极目远望,唯见层层暮霭,遮断天涯路。所思既不可见,反添空虚怅惘,故“欲望”而还“休”。三个字中蕴含由思而望而休的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曲折的意念活动,用笔精炼。次句承上“黄昏”,点染暮景。“玉梯横绝”,形容女子居处空寂的景象。玉梯横斜,而室内寂寂,与外界隔绝不通,这正是“黄昏”时景象。新月如钩,是楼上人望中所见,也是黄昏时特有景色,暗寓月缺人离之意。这句渲染出黄昏时分孤清空寂的氛围,隐逗下文“愁”字。三、四两句,从前幅的远望仰观,收回到眼前庭院景物:紧紧裹束着没有舒展开叶片的芭蕉,和丛生缄结的丁香花蕾,虽然都面对着和煦的春风,却像是各自脉脉含愁一样。这是义山诗中融写实与象征为一体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是对客观景物的真实描写,是赋实;但“同向春风各自愁”却是怀有郁结愁绪的女子“以我观物”、移情于景的结果,是象征。从写法说,这是物的拟人化;从表情说,这是情的对象化。那不展的芭蕉和缄结的丁香,作为客观物象,是女子愁绪的触媒;作为诗歌意象,则正是女子愁绪的象征。这种象征的妙处,就在于情与景猝然相遇,融浃无间,天然凑泊,而不是理智的思索与安排。所谓“深情忽触,妙绝言诠”的“触著”之句,这是典型的一例。两句意致流走,音情摇曳,更增诗的风调之美。上句句中自对而字数不等,显得整齐中有错落;下句“同向春风”与“各自愁”又适成鲜明对照,以见春风虽好难解愁怀,加重了伤春伤别的情味。次首起句暗用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秦罗敷。”明点女子住处,暗示女子的美丽明艳。日照高楼的景象本身也容易唤起“耀乎如白日之初出照屋梁”、“容华耀朝日”一类联想。次句以“楼”字顶上,字重而意转。《石州》是乐府商调曲,今存《石州词》系戍妇思夫之作。“楼上离人唱《石州》”,正写出女子的伤离怀远之情,与上句对映,言外自念红颜独守空闺之慨。三、四两句专就女子眉黛着笔,进一步抒写其深重的愁绪。《西京杂记》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春山眉黛”,既是形容其眉目之美,又是暗示其眉目含愁。总把,是纵将的意思。两句是说,纵使把黛眉描画成隐隐春山的形状,也难以容纳重重叠叠的愁恨。不直说眉目含愁,而以“总(纵)把”、“不知”、“几多”等假设、不定之词,摇曳出之,读来便别饶婉曲的情致。这两句如理解为第三者从旁叙说的口吻,不免稍杂调谑;如作为代女子抒写愁怀来读,便只觉其顾影自怜、愁绪满怀了。两首均从楼上起,以含愁结。但一则移情于景,以心象融铸物象,富于象征色彩;一则借助语言的暗示和抑扬有致的唱叹笔调来渲染愁绪,而且将女子的美丽明艳与她的别绪离愁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含愁的美。虽写法有别,却各极其妙。
《兰陵王》。推荐。爱诗词网。春晚晚阴薄,人在荼䕷院落。秋千罢、还倚锁窗,花雨和烟冷银索。近来情绪恶。遮莫,青春过却。单衣减,沉水自熏,病酒经年怯孤酌。低低燕穿幕。任笺绿绡红,心事难托。柳丝系梦轻漂泊。叹衾凤羞展,鸾镜空掩,思量睡也怎睡着。恨依旧寂寞。妆阁,闭鱼钥。怕唱到阳关,箫谱慵学。夜占蛛喜朝灵鹊。只目断千里,锦帆天角。玲珑帘月,照见我,又瘦削。这是一首三叠(片)的长调,共130字,在慢调之中也算是比较长的了。词家填词,一般说来,长调比较难驾驭,它要求情足,事足,笔力矫健,尤其是三叠、四叠的长调,要有相当的结撰艺术才能写好。《兰陵王》在《忆云词》二百多首词中,仅此一首,是项廷纪最长的词作之一。这是一首抒情词,全词抒写一个年轻女子在暮春时节怀人念远的心态情绪。上片从描写晚春景象入手,并以此背景,表现抒情主人公的伤感情绪。词人用“荼䕷”点题“春晚”。荼䕷在春花中开放最晚,如苏轼所说,“荼䕷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杜沂游武昌……》),王淇(宋人)所说“开到荼䕷花事了”(《春暮游小园》);用“晚阴薄”写这晚春时节的一个阴云淡淡的傍晚。这两句,给全词规定了特定的节候,同时也交代了词中抒情主人所处的特定位置;且“晚阴薄”给女主人公心理罩上一层阴影,“荼䕷”也最容易诱发女主人的暮春之感。所以,两句的内涵是丰富的。接着,再写女主人公的活动:她荡罢了秋千,倚着雕镂着连环图案花纹的窗子,看着红雨般的落花,迷离的轻烟,带有凉意的银丝编制的秋千索。“秋千”三句既是交待人物的活动,又用“花雨”等补充暮春景象,并用一个“冷”字兼写自然气温与女主人公的心理感受,与“晚阴薄”的特定环境相照应。“近来”以下至上片结句,都是抒情之笔。所抒之情,一是感慨“青春过却”,一是感慨寂寞孤独,而以“情绪恶”作为总提。“青春过却”,一语双关,既是指春景消歇,更是指人的青春年华的消逝,它包含一种很强烈的失落感。而从“遮莫”(尽教)一词,读者又可以体会到女主人对这些最可贵东西的失落,又是那么无可奈何。“沉水”,沉香水,用以熏衣,宋胡宿有“沉水熏衣白璧堂”(《侯家》)的诗句。单衣自熏与“孤酌”,都是写女主人的孤独。其实,作者把整个荼䕷院落写得寂然无声,也正是要表现女主人这种孤独、失落感,孤独感迫使女主人“孤酌”饮酒,而孤酒易醉,常饮常醉,以致“病酒经年”。酒醉如病,故称“病酒”;长期病酒,自然痛苦,故“怯孤酌”。然而,饮酒是为了解忧排闷,既怯孤酌,何以解忧?看来,虽“怯”,还是要去“孤酌”。至此,已初步写出女主人心事茫茫无可排遣的心理状态。词的中片,进一步刻划女主人的孤独与寂寞。作者首先用低低穿幕的“燕”(这燕应是双燕)反衬主人公的孤独。接着,用“笺绿绡红”两句深入一层写她的“心事”。这里的“笺”、“绡”都是用来承载题诗、写信的东西“绿”、“红”则表示“笺”“绡”的多种多样。但词中说:任凭你笺、绡红红绿绿,多种多样,而女主人公的“心事”仍然表达不了。由此可见其心事之多,之重。接着再用“柳丝”一句开拓一层,刻划心理状态。“柳丝系梦”实际上的语法词序是“梦系柳丝”,为填词平仄的要求而将词序作了调动。“柳丝”本暮春常见之物,千条万条,随风飘荡,及至散为柳绵,则是“满城风絮”。以柳丝(或柳绵)写梦,既是写梦之多,又是写梦境的漂泊不定,实际上是主人公心情惝恍的写照。“衾凤”三句,再调换一个角度,写主人的孤独空虚。“衾凤羞展”是说自己孤身一人,羞见被子上绣着的双凤,因而羞于展被;“鸾镜空掩”是说自己“青春过却”,容颜憔悴,不敢临镜,因而掩镜不用;“思量”一句则写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三句用一“叹”字领起,一气贯串,深刻反映了女子孤苦哀怨的内心世界。“恨依旧寂寞”是总结句,把种种感情归于“寂寞”,“依旧”明寂寞由来已久。从中片看,女子种种心态的焦点在于“怀人”,她与所怀念的人长期分离,因而造成使她痛苦不堪的孤独感与失落感。下片(第三叠)集中笔墨写女子的“怀人”。“妆阁,闭鱼钥”,鱼钥是鱼形的锁,梁简文帝《秋闺夜思》有“夕门掩鱼钥”句。这里说妆阁的门上了锁,意思是女主人不上妆阁,不去打扮了,这是她对伊人的深切怀念,也是对伊人爱情的忠贞,其意志很象杜甫《新婚别》里新妇的“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怕唱”两句,“阳关”指“阳关曲”,即“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因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所以此曲播入乐府后遂为送别曲。“阳关”点出怀人的所在地。我国古代,西出阳关的,多与边塞战争或出使西域有关,如此,西出阳关者就更加值得怀念。词中女子因为怕“阳关”触动心事,而“怕唱”阳关曲,更进一步连“箫谱”也懒得学。这正是对伊人刻骨思念的心理反映。“夜占”三句,都是写女主人盼望伊人归来的活动表现。其一是占卜,“夜占蛛喜朝灵鹊”。蜘蛛、喜鹊都是我国古代民间用以“占喜”的凭借物。据说夜间梦到蜘蛛或蛛丝挂到身上,则有喜事,所以黄庭坚咏蜘蛛有“玉钗罥蛛郎马归”的诗句,元稹咏蜘蛛也有“为送佳人喜,珠栊无奈何”、“佳人祝喜丝”等句。至于喜鹊报喜,更是妇孺皆知的事。词中举“夜”、“朝”,意在表现女主人公思念之深,盼归之切,日夜属望于此。其二是“目断千里”,凝视天涯海角,希望能看到归来的锦帆。“目断”“锦帆”两句在词中很重要。以上所写女主人的活动皆不出荼䕷小院,视野范围狭窄得很,这里着此两句,通过她的视线,直至“千里”、“天角”,突破小小院落的局限,拓出一个新的境界。结处“玲珑”三句,最后画出一个彻夜不眠的“瘦削”形象。“又瘦削”与中片“依旧寂寞”同一笔法,“又”与“依旧”都有入木三分之效。读完全词,才明确看到词中的抒情主人是一个年轻瘦削的思妇,她感情的集中点是怀人念远,所怀念的伊人应是她的丈夫。显然,词中的夫妻长期分离的悲剧,有一定的揭露与抨击作用。此词在写作构思上也表现了较好的艺术技巧,主要有两点:其一,虽题为“春晚”,但对晚春景象着墨并不多,而是以思妇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在暮春阴凄的背景下推出人物(思妇),然后在三个段落(片)中逐层深化敞开其内心世界。词中写晚春景象,主要是为人物活动布置一个有效的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感情意境。“春晚”既是自然节候的春晚,也是思妇心境里程的春晚。其二,作者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又以思夫——盼归为主线,借助于多种客观事物(从锁窗以至帘月),并通过思妇在与这些客观事物接触时的感受、情态,多角度、多方位地刻划其心理状态。最后直写到人物外貌形象的,只有“瘦削”二字,这是全部心理活动、感情重压的必然结果。凡此用笔,都表现出婉细而深刻的特点。通过阅读这首词,我们对多片长调的构思和项廷纪的善写哀情,应该有所理解。
题菊花 黄巢。推荐。爱诗词网。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是一首咏菊言志之作。菊花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是品格极高的花卉,千百年来诗歌多有题咏,但其意象多是孤高寂寞,形单影只,仿佛地老天荒时的生命。因而成为历代清高绝俗的文人士大夫心灵的对立物。而这首诗却迥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这首先表现在作为题咏对象的菊花不是孤芳自赏的化身,而是群体苦闷的象征。“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满院菊花,自是壮观,自有气势,且全然开放,流彩溢香,何等景致!但却生不逢时,栽植院内,便与飒飒作响令一般草木凋颜的西风为伴,任其折磨摧残,直到开花展瓣,吐蕊放香,仍笼罩在“寒”“冷”之中。这样,连素常恋花的蜂蝶也不会光顾了。没有起码的生存环境,没有知音的赏识,连孤芳自赏的条件也不具备,对于满院菊花来说,这不就是生之大寂寞大苦痛吗?由此引发难以抒写的悲愤之情。其次表现在诗歌没有常见咏菊诗伤感消沉的基调,而是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帝,即司春之神。面对西风中瑟瑟不已的菊花丛,诗人满腔郁愤引发奇想,倾喷出石破天惊之语:如果自己将来作司春之神,就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现状,告谕遇境凄凉的菊花易位移时,去春天和桃李一块开放,同样享受春日朗照、和风吹拂、春雨滋润和蜂蝶喧闹吧!那将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多么神奇的境界啊!诗人热烈而想往的乐观情绪顿时流溢于字里行间,使一、二句所郁结的悲抑在这里得到充分地爆发和倾喷。作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诗歌,虽题花草,但其意象的象征义无疑是具体实在的,且诗中表现出的破坏既定秩序,重新安排生存方式的意蕴亦不难破译。就诗歌艺术而言,言花草而无纤弱之弊,抒寂寞之思无阴郁之状,写慷慨之情毫无直致之病,恰到好处地以比兴手法容纳厚重博大的意蕴,这便使得黄巢此诗与唐代诸家名作相比而毫不逊色。
汤武偶相逢。推荐。爱诗词网。“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治国任人”类的诗句。伊尹、吕尚知遇于商汤、武王,便似风从虎、云从龙。筹谋划策,治国安邦,只在从容谈笑中,完成了惊人的伟业。这里运用典故赞扬了伊、吕的奇才和汤、武慧眼识贤。强调了识才、用才的重要意义。注:汤武,商朝缔造者成汤和周朝开国君主武王,因能任用贤能之士伊尹和吕尚,而为后人所称颂。王安石“浪淘沙令”“全宋词”第207页。繁体:“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隻在笑談中”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隻在笑談中”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治國任人”類的詩句。伊尹、呂尚知遇於商湯、武王,便似風從虎、雲從龍。籌謀劃策,治國安邦,隻在從容談笑中,完成瞭驚人的偉業。這裡運用典故贊揚瞭伊、呂的奇才和湯、武慧眼識賢。強調瞭識才、用才的重要意義。註:湯武,商朝締造者成湯和周朝開國君主武王,因能任用賢能之士伊尹和呂尚,而為後人所稱頌。王安石“浪淘沙令”“全宋詞”第207頁。拼音:“ShangWuOuXiangFeng,FengHuYunLong,XingWangZhiZaiXiaoTanZho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ShangWuOuXiangFeng,FengHuYunLong,XingWangZhiZaiXiaoTanZhong”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ZhiGuoRenRen”LeiDeShiGou。YiYin、LvShangZhiYuYuShangShang、WuWang,BianShiFengCongHu、YunCongLong。ChouMouHuaCe,ZhiGuoAnBang,ZhiZaiCongRongTanXiaoZhong,WanChengLeJingRenDeWeiYe。ZheLiYunYongDianGuZanYangLeYi、LvDeJiCaiHeShang、WuHuiYanShiXian。JiangDiaoLeShiCai、YongCaiDeChongYaoYiYi。Zhu:ShangWu,ShangChaoDiZaoZheChengShangHeZhouChaoKaiGuoJunZhuWuWang,YinNengRenYongXianNengZhiShiYiYinHeLvShang,ErWeiHouRenSuoChenSong。WangAnDan“LangTaoShaLing”“QuanSongCi”Di207Xie。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推荐。爱诗词网。“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春回大地,泥土融化,燕子衔泥筑巢,欢快地飞来飞去。鸳鸯静卧在溪边的沙洲上,悠闲地享受着春天的温暖。燕子飞与鸳鸯睡,动静对照,相映成趣。“融”和“暖”,则充分写出春和日丽的景象。诗中描绘景物细腻和谐,将初春时节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得维妙维肖。诗句对仗工整而不刻意雕琢。杜甫“绝句二首”“全唐诗”第2475页。繁体:“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春回大地,泥土融化,燕子銜泥築巢,歡快地飛來飛去。鴛鴦靜臥在溪邊的沙洲上,悠閑地享受著春天的溫暖。燕子飛與鴛鴦睡,動靜對照,相映成趣。“融”和“暖”,則充分寫出春和日麗的景象。詩中描繪景物細膩和諧,將初春時節大自然生機盎然的景象表現得維妙維肖。詩句對仗工整而不刻意雕琢。杜甫“絕句二首”“全唐詩”第2475頁。拼音:“NiRongFeiYanZi,ShaNuanShuiYuanYa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NiRongFeiYanZi,ShaNuanShuiYuanYa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ChunHuiDaDe,NiTuRongHua,YanZiXianNiZhuChao,HuanKuaiDeFeiLaiFeiQu。YuanYangJingWoZaiXiBianDeShaZhouShang,YouXianDeXiangShouZhaoChunTianDeWenNuan。YanZiFeiYuYuanYangShui,DongJingDuiZhao,XiangYingChengQu。“Rong”He“Nuan”,ZeChongFenXieChuChunHeRiLiDeJingXiang。ShiZhongMiaoHuiJingWuXiNiHeXie,JiangChuChunShiJieDaZiRanShengJiAngRanDeJingXiangBiaoXianDeWeiMiaoWeiXiao。ShiGouDuiZhangGongZhengErBuKeYiDiaoZhuo。DuFu“JueGouErShou”“QuanTangShi”Di2475Xie。
弱柳从风。推荐。爱诗词网。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刘禹锡《忆江南》刘禹锡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春去也,多谢洛城人①。弱柳从风疑举袂②,丛兰浥露似沾巾③。独坐亦含嚬④。注释①洛城人:身居洛阳的人。②弱柳:娇柔的柳条。袂(mèi):衣袖。③浥(yì)露:露水的滋润、润泽。④嚬:同“颦”,紧蹙着眉头,忧心忡忡的样子。鉴赏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友善,常唱和往来。二人皆留意民间歌曲,在倚声填词方面,亦能相互切劘。这首词就是刘禹锡的和词。清况周颐论此词,曾说其“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张先)、少游(秦观)一派”(《蕙风词话》卷二);清陈廷焯则以“婉丽”(《词则《别调集》卷一)二字作结。全词抒写伤春之情,独特之处在于取径新颖。“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洛城繁华富丽的春天就要离去,临别之前,它动情地向爱春、惜春的人们致谢、道别。“去也”二字饱含着不愿去、不忍去,又不得不去的心绪,写出了春的缱绻多情。“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则细致、生动地展现了春的依依惜别之举:柳枝随风轻舞,好像在向人们挥袖作别;兰花沾露,晶莹闪光,如同垂泪点点。兰花图【清】金农南京博物院藏末句“独坐亦含嚬”从春景过渡到人,产生回环之感。由末句再读前篇,能清晰地感受到词中有人,从而领略物我之间的全部互动过程。当春依依道别的时候,抒情主人公留春无计,如何不惆怅?弱柳、丛兰“疑”举袂、“似”沾巾,分明是主人公满眼离情的投射。主人公的各种情绪汇聚在结句:她寂寞独坐,内心愁思无法排遣,春天带来的明快、安慰和所有欢乐都将消逝,无言的晦涩、失望和焦灼涌上心头。这一切似因春去而起,实又头绪繁杂,无从说起。此词之所以能“流而不靡”“婉丽”,正是得益于这种“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清刘熙载《艺概《诗概》)的手法。物我两方相间相融,婉致动人,生出无限情思、悠远回味。在唐代诗人笔下,洛阳的春天非常美丽,而最吸引人的就是姹紫嫣红的牡丹花。刘禹锡《赏牡丹》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宋刘克庄则在《莺梭》中写道:“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此词写于洛阳,作者在定夺拟人化的主角时选取“弱柳”“丛兰”,而舍弃极具标志性的牡丹花,便颇具匠心。词中的伤春之情深细幽微,富丽堂皇的牡丹似乎无法与此种心境浑成一体;而轻灵精美的柳、兰意象所具备的柔美特质,更能与词中所抒之情恰如其分地结合,从而生成优美、温软的词境。作者在这首词的调名下的自注,即“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始出现依曲填词的记录。“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清王夫之《薑斋诗话》),此词在构思、情景结合以及营造柔美词境方面堪为突出,无怪清况周颐谓之有开山之功。因此,这首词在词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刘玉洁)集评清《况周颐:“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刘梦得《忆江南》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其在斯乎。”(《蕙风词话》卷二)链接词牌《忆江南》。《词谱》卷一《忆江南》:“按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此词乃李德裕为谢秋娘作,故名《谢秋娘》。因白居易词更今名,又名《江南好》……此皆唐词单调,至宋词始为双调。”《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春去也》《望蓬莱》《江南好》《归塞北》《步虚声》《谢秋娘》《望江梅》《安阳好》《梦仙游》《壶山好》等。《忆江南》单调体,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双调体,五十四字,实为合两首单调而成。另有一《忆江南》词牌,但调不同,五十九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两平韵。
【诗句】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出处】唐·王昌龄《春宫怨》。【意思】昨夜春风过处,露井旁边的桃树绽开了花朵。未央殿前月轮高照,银辉铺洒。首句借春风吹拂象征皇帝的恩宠,以桃花开放象征宫妃被宠幸。次句暗指宫中享乐日以继夜。诗句表面写景,实则托物寄意。注:未央,汉宫殿。露井,没有井亭覆盖的井。【全诗】《春宫怨》.[唐].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注释】①春宫曲:乐府曲名。②未央:汉宫名。在长安城内西南隅。此指唐室宫殿。月轮:圆月如车轮。③“平阳”句:此句用汉武帝卫皇后子夫事,比喻后宫之新承恩宠者。事见《汉书·外戚传》。【全诗赏析】全诗以失宠者对“昨夜”追述来写。“昨夜风开露井桃”,暗点时令,切题中“春”,道出地点“露井”旁。昨夜春风已经吹开露井旁的桃花。那么今夜呢?诗人没写。但极易推想桃花空对露井。言外之意宫女现已失宠,再也没有皇恩雨露。“未央殿前月轮高”点出地点,切题中“宫”字。月本无心,处处一样。此宫女偏觉“未央殿前”的月亮高,因为那里有得宠的人。月高的错觉是失宠之人心里向往而不得所致,似有妒意。后两句描写新人受宠的由来和受宠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召入宫而大得宠幸。“平阳歌舞新承宠”便是写的这段历史。讲明了新受宠之人受宠之因。“帘外春寒赐锦袍”,则是“新承宠”之人受宠的具体状况。春桃既已发花,但皇帝还怕帘外春寒侵扰“新承宠”之人,所以特赐“锦袍”。这一细节足以体现受宠之深。由这一细节很易联想那失宠之人,可能正独立月宫下,遥望未央殿,听着新人歌舞之事,想着他们快乐的样子而哀伤、悲愁、妒忌,宫怨之愤自然而出。这首诗虽为宫怨诗,而通篇不见一点怨意,只是以失宠者角度对“昨夜”事展开追忆,着力描写新承宠的情状,浓浓怨情,要读者自己领悟,含蕴委婉,令人同情。
昨夜风开露井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出处】唐·王昌龄《春宫怨》。【意思】昨夜春风过处,露井旁边的桃树绽开了花朵。未央殿前月轮高照,银辉铺洒。首句借春风吹拂象征皇帝的恩宠,以桃花开放象征宫妃被宠幸。次句暗指宫中享乐日以继夜。诗句表面写景,实则托物寄意。注:未央,汉宫殿。露井,没有井亭覆盖的井。【全诗】《春宫怨》.[唐].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注释】①春宫曲:乐府曲名。②未央:汉宫名。在长安城内西南隅。此指唐室宫殿。月轮:圆月如车轮。③“平阳”句:此句用汉武帝卫皇后子夫事,比喻后宫之新承恩宠者。事见《汉书·外戚传》。【全诗赏析】全诗以失宠者对“昨夜”追述来写。“昨夜风开露井桃”,暗点时令,切题中“春”,道出地点“露井”旁。昨夜春风已经吹开露井旁的桃花。那么今夜呢?诗人没写。但极易推想桃花空对露井。言外之意宫女现已失宠,再也没有皇恩雨露。“未央殿前月轮高”点出地点,切题中“宫”字。月本无心,处处一样。此宫女偏觉“未央殿前”的月亮高,因为那里有得宠的人。月高的错觉是失宠之人心里向往而不得所致,似有妒意。后两句描写新人受宠的由来和受宠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召入宫而大得宠幸。“平阳歌舞新承宠”便是写的这段历史。讲明了新受宠之人受宠之因。“帘外春寒赐锦袍”,则是“新承宠”之人受宠的具体状况。春桃既已发花,但皇帝还怕帘外春寒侵扰“新承宠”之人,所以特赐“锦袍”。这一细节足以体现受宠之深。由这一细节很易联想那失宠之人,可能正独立月宫下,遥望未央殿,听着新人歌舞之事,想着他们快乐的样子而哀伤、悲愁、妒忌,宫怨之愤自然而出。这首诗虽为宫怨诗,而通篇不见一点怨意,只是以失宠者角度对“昨夜”事展开追忆,着力描写新承宠的情状,浓浓怨情,要读者自己领悟,含蕴委婉,令人同情。
船到江心补漏迟。推荐。爱诗词网。[明]佚名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中补漏迟。明代佚名《名贤集》中的这两句哲理诗,最先见于元杂剧家关汉卿的喜剧《救风尘》。在第一折中,歌妓宋引章欲嫁给浪荡子弟周舍,长于宋的歌妓赵盼儿劝她莫要草率从事,其中有一段曲牌为[幺篇]的唱词:“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后悔。我也劝你不得,有朝一日,准备着搭救你块望夫石。”这里仅提到上列两句中的后一句,意思是说,你现在受他周舍哄骗嫁了他,过不上一年半载便遭他“拳椎脚踢”,直至“相弃掷”([《胜葫芦》]),到那时你才悔悟就为时已晚了。所以在这里,“船到江心补漏迟”是有特定含义的。而佚名将“临崖勒马”与“船到江中”两句对举,作为警句提出,则其内涵比原句要丰富得多,也更具有普遍意义。“临崖勒马收缰晚”反用成语“悬崖勒马”之意,是说面临悬崖峭壁这样危险的边缘,才思量收住缰绳,止住马步,已经为时晚矣。一则马在奔跑,濒临悬崖才收缰,不可能一下就收住;二则即使能收住,马尚有惯性作用,或者陡受惊吓,摔下悬崖,绝难幸免。所以说“晚”。“船到江中补漏迟”意思说,船靠岸边不好好维修,待行至江中才想起要补漏子,岂不太迟了!为什么?船在江边,风平浪静,时间充裕,材料齐备,补起来何其便捷;船到江中,风急浪高,危机四伏,忙于补漏,岂不有被风浪吞噬或者沉没的危险!所以说“迟”。这两句一从陆上设喻,一从水中取譬,说的是两件具体事情,合起来表明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事情,总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莫等到濒临绝境,才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其实这里也包含着一个惜时的道理:岁月流逝不待人,努力须在少年时,若等到生命垂危时才想起虚度了一生,才要振作努力,何异于临崖勒马,江中补漏呢?这两句诗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典型的形象之中,以平凡的语言给人以警策,这除了因为作者善于炼意,还在于他长于炼词。两句的前六字由动词和名词构成,属叙事的内容,读者由此所得的是两个孤立的意象。而在句末分别缀以“晚”、“迟”两个形容词,便如画龙点睛一般,使两个单一的意象融为一体,灵动飞升起来,嘎然一个定格,凝成这蕴含丰富的哲理诗句,并由此获得了久传不衰的艺术生命。这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炼词炼意并重,文学才会有永恒的魅力。
吴均与朱元思书。推荐。爱诗词网。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在寄情山水中排解心中的苦闷。又因为当时骈偶声律盛行,所以小品文也日趋诗化与美化,出现了不少模山范水、清丽新巧的短篇佳作。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宋元思,字玉山。本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沿途的景色,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千百年来的读者都同声赞美。开头是对偶句,八个字点出了清秋季节的美好天气:天气晴朗,阳光明丽,风云和烟雾都一扫而净,天空与山峰仿佛是一样的色彩。这里写风、写烟、写天、写山,几乎是一字一境,展示了寥廓开阔的秋色图。接着,三四句写顺流赏景的乐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是情中景、景中情,又是一个不着痕迹的过渡。从而,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观赏中,点出了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长的富春江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分别就“奇山异水”进行具体的描绘。先写“异水”,后写“奇山”。“水皆缥碧”等四句,是从静的角度写水:那碧清的江水,一见到底;那游鱼细石,历历在目。“急湍甚箭”等二句,是从动的角度写水。从“夹岸高山”起,转入写“奇山”:那两岸高山上耐寒的常绿树,从高处向下看,是一片林海;从低处抬头看,象垂叠的山峰。如果说,这俯视、仰视的审视角度,从多侧面显示了“奇山”之美,那么,“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拟人化的笔法,就写出了奇峰与天争高的壮观。尤其是一个“争”字、一个“指”字,将“奇山”写活了。这里的“活”,不仅表现在画面上,而且还表现于音响上:那“泠泠”的声音,是泉水激打着山石;那“嘤嘤”的声音,是鸟儿在歌唱;知了在宛转地鸣叫,猿猴在不断地呼唤。水响、鸟鸣、蝉唱、猿啼构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给山水之美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组排句,以美好的风景与世俗的官场对比,既透露出失意文人清高隐逸的思想,又反映了他们对庸俗官场和社会动乱的厌恶之情。古人曾经以“咫尺有万里之势”来论画。而这种画论的先声,是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文与画同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一百数十个字将富春江的景色写全、写活、写透,真是精妙绝伦的山水小品。之所以说《与朱元思书》精妙,还在于这篇用骈体写成的山水游记,善于运用对偶句,讲究用词精当。例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上直指,千百成峰”,其中“上”是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指”也不是“手指”,是“指向”的意思。“直指”、“竞上”,都是写“寒树”一直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但意思并不重复,而是分别从树与山、树与树的关系上将富春江两岸的秋色写活了。人们可以凭借着“直指”、“竞上”这两个精当的词语,想象到那富有生气的秋色图。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推荐。爱诗词网。摘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卷地而来,坚韧的白草都被吹折了,大西北地区八月天就开始大雪纷飞。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语出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草:产于西北地区,秋天变白。《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谓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称为“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卷地而来,坚韧的白草都被吹折了,大西北地区八月天就开始大雪纷飞。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祖国西北地区寒冬早到,气候寒冷,或说明气候变化异常。例如①我们来工地采访,正值八月,一日之内竟从炎夏进入隆冬。刚下过一场大雪,群山银装素裹,原来,古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一点不算夸张。(摘自朱传雄《火车从这里穿越天山》)②由于长期过着“北风卷地白草折”、“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边塞生活,皮肤已经够黑的了,现在再加上泥炭土,就比非洲黑人还黑。(摘自何芷等《泥炭土的命运》)③西北边塞一带属大陆性气候,有其特殊性。“朝穿皮袄午穿纱”,“胡天八月即飞雪”,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但“八月飞雪”是“司空见惯寻常事”,而且寒潮一来,“七月雪”亦不罕见,“六月雪”也间或有之。(摘自谢求成《月黑雁飞高》)④2010年4月,中铁十一局集团中标兰新铁路增建二线甘青段16标段35.4亿元施工任务。项目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瓜州,属于极度干旱荒漠区,是世界著名风库之一。(摘自桑胜文等《余霖:我战必胜》)⑤这种爽朗简明、一目了然的戍敌之法,从另一个角度描画了河西漠北的基本景象:苍茫无际、单纯净廓。“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摘自习习《雄关》)
李商隐 贾生。推荐。爱诗词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诗。贾生,即贾谊。生,是汉时对先生的简称。清人王应奎说:“先生之称,自《论语》、《曲礼》始;老先生之称,自《史记·贾谊传》始。其有止称先而犹言先生者,见于《史记·晁错传》学申韩刑名于軹张恢先所是也;有止称曰生而犹亦言先生者,如《汉书》贾生、伏生、董生之类是也。”可见,尊称先生而曰生实自汉始。李商隐此诗题目就沿用这一惯称,既是表示对贾谊的尊敬和仰慕,同时又是一般咏史诗的常用技法。既是咏史,咏当时事,用当时语,使人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可是他遭谗受讥,怀才不遇,被贬长沙,英年早逝(死时年仅32岁)。这一悲剧命运历来成为仁人志士感发描写的题材。李商隐此诗亦取材于此,但选材颇为独特。他不落窠臼,不走熟路——不写贾谊议论风发、才情横溢的卓荦英才之姿,也不写他被贬长沙抑郁寡欢的意绪沉沦之态;而是独辟蹊径,选取他三年贬谪生涯结束之后被文帝召回长安,夜对于宣室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一件有正史确凿记载却又颇不引人注目的小事:“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史记·屈贾列传》)然后稍加点染描绘,便铸成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诗的视角颇奇。题曰“贾生”,贾谊是题咏对象,理所当然要在全诗占据主要的突出的地位。但是不然。在全诗中,贾谊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首句,处于宣室(汉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而“求贤访逐臣”的,是汉文帝,贾谊虽“贤”,不过是位“逐臣”,一个被“求”受“访”的角色而已。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贾生是主语,仿佛已进入主要地位,实际上从上下语气推断,此句显系文帝赞叹推服贾谊之辞,主动者仍是汉文帝,是对他“求贤访逐臣”的补充交代,补叙“求贤访逐臣”的原委。因此,一、二两句实际上是因果关系的倒置。顺通文路,意即:汉文帝极为推重贾谊,赞叹其才能风调世无匹敌,所以才“求贤访逐臣”,在未央宫前殿的正室召见被自己贬逐的能人贤臣贾谊。诗脉贯通,意思便更加显豁,更能看出贾谊所处的被“求”遭“访”的可悲境地。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三、四句,贾谊作为主要人物的这一次要地位,仍未改变:“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二句,基本上是隐括《史记·屈贾列传》中的上述内容。“前席”者、“问”者——主动者、施动者仍是文帝,贾谊仍是被问——被动者、受动者。主次关系始终没有改变。稍稍不同的是,在诗人笔下,一二句近乎完全的平铺直叙,不著感情色彩,客观描写文帝的由“求”而“访”,似乎颇有颂扬圣主求贤之意。三句以“可怜”领起,直贯诗末,作倒挽逆转之势,把汉文帝所谓的圣主求贤的灵光打得烟消云散,露出诗人的冷嘲热讽的真实用意。这里,诗人只在史书“夜半文帝前席”中抽去主语(文帝),易一“虚”字(虚者,枉自也,徒然也),便把文帝的所谓推重贤臣的姿态揭露得淋漓尽致。真可谓笔法高妙,举重若轻。而“不问苍生问鬼神”,则可以说把这个“虚”字填实了。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访,推崇备至,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竟是为了推求所谓“鬼神之本”!这是何等悲惨的遭遇,又是何等深重的不幸啊!而这一些,诗人仍不说白说透,仅以“不问”与“问”相对照,便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倾向表现出来,透露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李商隐心目当中,贾谊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他在诗歌中多次提到过贾谊,表示自己的倾慕之情。如《城上》“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涕”等等。有时诗人甚至是把他作为忧时伤国而身遭不幸的自己来观照和描写的,俨然以贾生自比。这首诗的命意似正在此。但诗人却有意将贾谊“黜”到次要位置,“贬”为从属角色,这并不是意味着对贾谊的认识有所降格或有所改变,而恰恰是相反,它正标志着诗人对贾谊悲剧命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它说明,诗人已跳出个人自怨自艾的小圈子,而将贾谊的命运同封建帝王的恩遇联系起来;广而言之,即将天下寒士——知识分子的命运同封建专制制度联系起来考察了。帝王的遇与不遇以及怎样恩遇,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偶然,但由此造成的悲剧命运,则是一种必然。完全是封建的专制制度使然。这里,贾生已成为天下寒士的代名词,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典型代表。所以,虽曰“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是,不被重用,甚至长期遭贬,沉沦下僚,纵有回天之力,挽澜之功,究有何用?!或即偶有恩遇,象贾谊一样,于宣室被汉文帝召见,似乎是受到重视了,可竟是“不问苍生问鬼神”——他们或为求奇好异心理的满足,或为歌舞升平的点缀,或为娱情遣意附庸,这种次要的从属的地位,该是多么“可怜”、多么可悲啊!因此,当诗人题咏贾谊,推及天下寒士,联想到自己的时候,心胸之中不禁充满了无尽的愤懑。这种愤懑,表面上并无多少渲泄,而完全融化在对题材的选取和描写里面去了。所以通观全诗,说诗人借古喻今,讽刺当今皇上,他似乎还没有那么大胆,至少还没那大胆明确表示出来——所以我们在诗中,几乎很难发现他的这一用意;但说他借贾谊以自喻,并推及天下寒士,抒写怀才不遇的忧愤,则完全是实实在在的。正是因为诗人的这种深刻的认识,造成了诗人对贾生命运的独特视角,决定了此诗超乎寻常的艺术结构,将主要人物置于次要地位,恰如天平失重,从主次严重失调的颠倒关系之中,铸成强烈对比,造成浓重的反差效果。所以,全诗虽只四句,表面上似也平淡无奇,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必经细加品味,方能咂出浓郁的意味。恰如冷水泡茶越泡越浓,品之越久,越觉蕴涵深广,意味无穷。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弹琵琶的声音突然象银瓶爆破,水浆迸溅,又如突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以具体事物形象地形容女艺人演奏琵琶声响的激昂。现在多用来形容文艺演奏技巧的高超。【全诗赏析】《琵琶行》一诗,写于元和十一年,是诗人白居易参加朝廷的政治斗争遇到迫害,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期的作品。从原本这首诗前所冠的小序中,可知此诗乃是诗人因感于一个长安倡女的可悲身世而作,同时又由这个沦落于江湖之上的倡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出无限的感触,因此,这是一篇悲人兼自悲的充满忿懑、悲恨之情的作品。这首长诗感人至深的地方,就是对不幸命运的倾诉。这是一首不幸者的悲歌,而在其凄苦的悲音中,却蕴含着对社会的控诉,折射着社会的罪恶。这首抒情性的叙事诗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漂零憔悴、流落在江湖间的长安歌妓:一个是遭谗受贬、谪居远郡的朝官——诗人自己。在他们的身世遭遇中,都体现着十分深刻的社会内容。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处在被压迫的地位,而其中又以妓女的地位最为悲惨。诗中描写这个长安歌妓,年轻时曾经凭着她的才艺和美貌,轰动一时,招来那么多王孙公子们的宠幸:“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是曾几何时,随着年老色衰而来的,则是无情的抛弃,她只不过是一群王孙公子们寻欢作乐的玩物而已。诗人以真挚的同情心,描写了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形象;在切切嘈嘈的琴弦上,揭露了她的痛苦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她的不平、激愤和哀怨。自古道:“红颜薄命”。这个可怜的女子“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她的泪珠里只是饱含着对自己的青春易逝、红颜不驻的感叹和对生活的今不如昔的哀怨,但从现实主义艺术形象的客观意义来看,她的身世遭遇却不能不使读者想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诗中的另一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在这篇诗中,他是作为这位长安歌妓的同情者而出现的。不仅如此,他还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失意凄苦的心情。并且更以“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作为全诗的结束,表现了十分深沉的感情。诗人的遭遇和痛苦所昭示的是封建社会中另一种性质的悲剧。它发生在一场政治斗争当中,所表现的是当时社会中的先进人物与黑暗社会现实的冲突,具有更大的政治性和社会意义。白居易生活在历史上的中唐时代。曾经有过“盛世”之称的李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开始走下坡路。当时宦官专权,朝政黑暗,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白居易,决心改良政治。在他任朝廷谏官的时期,大胆直言,对朝政的黑暗进行揭发和抨击;他还着意写了讽谕诗一百多首,对社会的黑暗不公多有所指摘。正是这些斗争,触怒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招来了对他的政治迫害和打击。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远谪江州。由此可知,白居易的“青衫泪”中所闪现的乃是摧残进步政治理想和压抑才学之士的不合理封建制度的罪恶。
铁骑突出刀枪鸣。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弹琵琶的声音突然象银瓶爆破,水浆迸溅,又如突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以具体事物形象地形容女艺人演奏琵琶声响的激昂。现在多用来形容文艺演奏技巧的高超。【全诗赏析】《琵琶行》一诗,写于元和十一年,是诗人白居易参加朝廷的政治斗争遇到迫害,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期的作品。从原本这首诗前所冠的小序中,可知此诗乃是诗人因感于一个长安倡女的可悲身世而作,同时又由这个沦落于江湖之上的倡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出无限的感触,因此,这是一篇悲人兼自悲的充满忿懑、悲恨之情的作品。这首长诗感人至深的地方,就是对不幸命运的倾诉。这是一首不幸者的悲歌,而在其凄苦的悲音中,却蕴含着对社会的控诉,折射着社会的罪恶。这首抒情性的叙事诗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漂零憔悴、流落在江湖间的长安歌妓:一个是遭谗受贬、谪居远郡的朝官——诗人自己。在他们的身世遭遇中,都体现着十分深刻的社会内容。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处在被压迫的地位,而其中又以妓女的地位最为悲惨。诗中描写这个长安歌妓,年轻时曾经凭着她的才艺和美貌,轰动一时,招来那么多王孙公子们的宠幸:“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是曾几何时,随着年老色衰而来的,则是无情的抛弃,她只不过是一群王孙公子们寻欢作乐的玩物而已。诗人以真挚的同情心,描写了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形象;在切切嘈嘈的琴弦上,揭露了她的痛苦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她的不平、激愤和哀怨。自古道:“红颜薄命”。这个可怜的女子“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她的泪珠里只是饱含着对自己的青春易逝、红颜不驻的感叹和对生活的今不如昔的哀怨,但从现实主义艺术形象的客观意义来看,她的身世遭遇却不能不使读者想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诗中的另一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在这篇诗中,他是作为这位长安歌妓的同情者而出现的。不仅如此,他还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失意凄苦的心情。并且更以“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作为全诗的结束,表现了十分深沉的感情。诗人的遭遇和痛苦所昭示的是封建社会中另一种性质的悲剧。它发生在一场政治斗争当中,所表现的是当时社会中的先进人物与黑暗社会现实的冲突,具有更大的政治性和社会意义。白居易生活在历史上的中唐时代。曾经有过“盛世”之称的李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开始走下坡路。当时宦官专权,朝政黑暗,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白居易,决心改良政治。在他任朝廷谏官的时期,大胆直言,对朝政的黑暗进行揭发和抨击;他还着意写了讽谕诗一百多首,对社会的黑暗不公多有所指摘。正是这些斗争,触怒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招来了对他的政治迫害和打击。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远谪江州。由此可知,白居易的“青衫泪”中所闪现的乃是摧残进步政治理想和压抑才学之士的不合理封建制度的罪恶。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匆匆 朱自清。推荐。爱诗词网。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九二二.三.二八《匆匆》是一首文情并茂,寓意深邃的散文诗。作者以绵密细致的笔触,系情于物,尽情地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令人感奋,启人深思。《匆匆》作于1922年3月,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这时他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转眼》),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空虚与惆怅。但朱自清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他“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叶圣陶:《与佩弦》)。他不愿虚度年华,在风尘中老去,在给俞平伯的信中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已。明知无聊,但难排遣。‘回想上的婉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信札》)。不愿蹉跎青春,浪费时日,虽彷徨而仍思有所作为,《匆匆》抒写的就是这种心境。朱自清是个擅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主观情愫的诗人。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青的生命,默算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于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但作者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作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匆匆》的艺术特色,首先便体现在作者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之中。作品开端寄兴于燕子、杨柳、桃花的抒写,还只是点题。为了使内心情意表现的更集中、更丰富、更强烈,在《匆匆》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艺术想像力,去捕捉那“匆匆”的影子,以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写得活灵活现。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是这样地轻悄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情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诗人正是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显得充满人情。那人格化了的太阳,实际上是直接沟通诗人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诗人借助它抒发了自己在特定环境里特殊的思想感受,将篇端开拓的意境予以深化。在《匆匆》里,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烘托内在潜思的作用。作品开头便以花木新陈代谢和人类生命对照。冬去春来,花木有谢而再开的时候,而人的青春呢?却是一去而不复返。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但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者,正由于此。接着作者进一步把自己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时间的流作更具体的对比,以“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和“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来譬喻自己“过去的日子”。“轻烟”与“薄雾”言其空虚飘忽,不务实际,把“徘徊”与“匆匆”形象化了,从而表露了不愿虚度此生的心愿,《匆匆》的题旨,就是在大自然的时序匆匆和一己生命的匆匆对比之中展现开来的。《匆匆》篇幅短小,构思新巧,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连结全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作品大体上有三个层次,起头作者就透过自然现象,不断追问。设问灵巧,一句一锤,扣人心弦,逼着你去思索人生严肃的问题。在第二层次里,又以来去日子“又怎样地匆匆”这一发问句别开生面,引出太阳这一具体形象。那作为诗人感情附丽物的太阳,既是诗人主观抒情的渊薮,又是通篇结构的纽扣,它既把前面提出的问题形象化了,又为以下的情感抒发别辟蹊径。在最后一个层次里,作者又以“我能做些什么”?这一反问句式,把情结进一步挥发,以一连串发问句,追踪自己生命的痕迹,反省着“过去的日子”,最后又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呼应开端。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匆匆》显然是流露出一种由于倥偬时日,而勾起的如“游丝”般怅惘的情绪,但综观全篇情调却是健康向上的,诗人绝不是观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作品似乎没有回答“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如何去结束“徘徊”,但在作者不断追问、反问、责问中,可以看出他是深深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掷光阴“匆匆”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