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地方官。字子兰。唐宗室。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嗣封曹王。曾任衡州、潮州等地刺史。肃宗上元初年(760),京师大旱,米斗值数千,饿死甚多。皋见俸禄不足生活所需,极请外官,乃贬为温州(今属浙江)长史。当时州内欠收,饥民遍地,皋想要开仓赈救,下属请求他听候朝廷旨意。他说:“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全部分发了粮食。因而受到褒奖,官加少府监。后改处州别驾,以良好的政绩而闻名,又拜衡州刺史。德宗建中元年(780),升任湖南观察使。前任辛京杲贪婪残暴,部将王国良镇邵州武冈县,十分富有,辛京杲加之以死罪,王国良被迫割据武冈县叛变,唐军多次征讨,联年不克。李皋上任后向王国良遣书,指责辛京杲,劝王国良降唐。王降后并与之约为兄弟,重新恢复了当地的和平生活。德宗建中2年(781),母丧至江陵,正遇梁崇义叛乱,授左卫大将军,回湖南后,官加散骑常侍。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乱,他任江西节度使,率军讨伐,立有战功,官加前军兵马使。后又因功官加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贞元初,拜江陵(今属湖北)尹、荆南节度使。江陵东北有废田傍汉水古堤边,每到夏天就被雨水淹没,经他治理,整修古堤,架设桥梁,变大片荒田为良田,往日废洲住上人家,发展了江汉地区的生产,使当地人口增加,景象繁荣。当地习俗历来饮用沼泽河塘之水,民众多生疾病,李皋集资凿井,开始改善了当地的饮水条件。他还匠心独运,制造战船,装有脚踏木轮,乘风鼓浪,快如扬帆,而且制造简单易行,造价低廉,至宋代称之为车船。李皋从谏如流,而且知人善任,故他的宾从将佐多至大官。贞元八年(792)3月,暴死于任上,卒年60。追赠右仆射。
李皋。推荐。爱诗词网。唐朝地方官。字子兰。唐宗室。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嗣封曹王。曾任衡州、潮州等地刺史。肃宗上元初年(760),京师大旱,米斗值数千,饿死甚多。皋见俸禄不足生活所需,极请外官,乃贬为温州(今属浙江)长史。当时州内欠收,饥民遍地,皋想要开仓赈救,下属请求他听候朝廷旨意。他说:“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全部分发了粮食。因而受到褒奖,官加少府监。后改处州别驾,以良好的政绩而闻名,又拜衡州刺史。德宗建中元年(780),升任湖南观察使。前任辛京杲贪婪残暴,部将王国良镇邵州武冈县,十分富有,辛京杲加之以死罪,王国良被迫割据武冈县叛变,唐军多次征讨,联年不克。李皋上任后向王国良遣书,指责辛京杲,劝王国良降唐。王降后并与之约为兄弟,重新恢复了当地的和平生活。德宗建中2年(781),母丧至江陵,正遇梁崇义叛乱,授左卫大将军,回湖南后,官加散骑常侍。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乱,他任江西节度使,率军讨伐,立有战功,官加前军兵马使。后又因功官加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贞元初,拜江陵(今属湖北)尹、荆南节度使。江陵东北有废田傍汉水古堤边,每到夏天就被雨水淹没,经他治理,整修古堤,架设桥梁,变大片荒田为良田,往日废洲住上人家,发展了江汉地区的生产,使当地人口增加,景象繁荣。当地习俗历来饮用沼泽河塘之水,民众多生疾病,李皋集资凿井,开始改善了当地的饮水条件。他还匠心独运,制造战船,装有脚踏木轮,乘风鼓浪,快如扬帆,而且制造简单易行,造价低廉,至宋代称之为车船。李皋从谏如流,而且知人善任,故他的宾从将佐多至大官。贞元八年(792)3月,暴死于任上,卒年60。追赠右仆射。
六国论苏洵。推荐。爱诗词网。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战不善,弊在赂秦3。赂秦而力亏4,破灭之道也。或曰5:“六国互丧6,率赂秦耶7?”曰:“不赂者以赂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8,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取之外9,小则获邑10,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1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13。思阙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1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15,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6,奉之弥繁17,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18,——至于颠覆19,理固宜然20。古人云:“以地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1。”此言得之2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23,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4;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2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2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9。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3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31,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32,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33,良将犹在34,则胜负之数35,存亡之理36,当与秦相较37,或未易量3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3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0。悲夫4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4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5,是又在六国下矣46。【注释】1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2兵:兵器。利:锋利,锐利。3弊:弊病。赂:贿赂。4力亏:国力亏损。5或:有的,有人。6互丧:彼此丧亡。7率:全部,一概。8独完:独自保全。9攻取:进攻夺取。10邑:县邑,小城。11得:收获。12其实:它的实际。13固:固然,原本。14厥:其,他们。15割:割让。16无厌:没有满足。17弥:越,更加。18判:判定、断定。19至于:直到。20宜然:应该这样。21古人:指战国时的苏代、孙臣等人。22得:占,在。23迁灭:灭亡。24与嬴:同秦国结交。25远略:长远的战略。26义:遵循道义。27速祸:招致祸害。28尝:曾经。29连却:接连使之(秦军)退却。30洎(ji记):等到。31革灭殆尽:消灭得差不多了。32向使三国:以前假若韩魏楚。33刺客:指荆轲。34良将:指李牧。35数:命运,定数。36理:道义。37当:应当。相较:相互较量。38量:判断,估计。39并力,合力。西向,对付西面的秦。40食:动词,吃,吞。41悲夫:可悲啊!42积威,久积的威势。劫,挟制。43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44苟,假若。45故事,旧辙。46下,“在……之下”。【今译】六国为秦所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贿赂秦国而自己国力亏损,才是灭亡的道理所在。有人说:“六国彼此都灭亡了,并非都去贿赂秦国呀?”答:“不贿赂的因贿赂的丧亡,因失去强有力地援助不可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用战争夺取之外,小利可以得到小城,大利可以得到大都市。把秦国所得的贿赂作比较,依靠战胜所得到的,贿赂实际上是它的百倍,诸侯之所以灭亡,在战争失去的,实际仅是贿赂的百分之一。秦国最大的愿望,诸侯最大的毛病,原本不在战争。他们的祖先,披霜顶露、辟荆斩棘,一尺一寸开辟的土地,子孙们看它却不爱惜,奉献给他人,如丢弃草籽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换得一夜安稳觉。早起观望四周边境时,秦军又兵临城下了。然而诸侯的国土有限,强暴的秦国贪欲没有满足的时候,奉献土地愈频繁,侵略也更加快。所以,不用打战而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断定了,直到灭亡,道理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奉献秦国,好比抱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就不会灭。”这话是说对了。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最后继五国灭亡后也灭亡了,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与秦国结交而不援助其他五国,五国都灭亡了,齐国也不可避免要灭亡。燕国、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保卫自己的疆土,出于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小却后被秦灭掉,这是用兵的功效。到燕太子丹时,听从荆轲的计谋,这才招致了灾祸。赵国曾与秦国五次交战,两次失败而三次战胜,后来秦国两次进攻赵国,李牧率兵连续击退了秦军。等到李牧遭受谗言被杀,邯郸(赵国首都)变为秦国的郡,可惜赵国抗秦没有坚持到底。况且燕、赵处于军队被秦国消灭得差不多时,可以说智谋国力单弱危险,战败而被灭亡,实属不得已。以前假如韩、魏、楚三国各自保卫疆土,齐国人不去依附秦国,荆轲不行刺秦王,李牧不被杀,那么,胜负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应当同秦国相互较量,也许不太容易估量。呜呼!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分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礼待天下的奇才,合力对付西方的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的人吃东西也咽不下去。可悲啊!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久积的威势所逼迫,日日削一点月月割一块,最终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可被久积的威势所挟迫啊!原本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国,国势弱于秦国,但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假若凭目前疆土之广大,取下策而重蹈六国灭亡之旧辙,这又比六国还不如了。【集评】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欧阳修:‘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指苏洵)之文,吾意足矣。’”宋·曾巩《苏明允哀词》:“(苏洵文)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十六:“六国所以不能百强者,一在贪近利而互相侵伐,一在苟安而不肯用兵。此从事赂秦以至于亡也。论与子由篇相同,而笔力远过。”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一:“清刘大櫆:(《六国论》)笔力简老。”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是论只在‘不知天下之势’一句。苏秦之说六国,意正如此。当时六国之策,万万无出于亲韩、魏者。计不出此,而自相屠灭。六国之愚,何至于斯?读之可发一笑。”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三:“若就六国言六国,不如次公中肯。而警时则比较激切。以地赂,以金缯赂,所赂不同而情势同。读之魄动。”清·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明·何仲默:‘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清·储欣:“谓此悲六国乎?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心,淋漓深痛。”“此(指宋向契丹、西夏分别纳银、绢、茶叶事)虽非割地,然几与割地无异,故明允慨乎其言之也。”【总案】苏洵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犹以政史策论擅长,《六国》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六国》一文逻辑严密,善于推理,行文汪洋恣肆,气壮而文高。老泉对《战国策》研读有功,故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为秦所灭的关键所在,语言老辣犀利,纵横捭阖颇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格。本文旨意非在评论六国与秦之得失,而是借六国之灭亡的历史教训警告当时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西夏等异族的侵略,绝不可采取贿赂的方式,走六国灭亡的老路,应当坚决加以回击、抵抗,朝廷屈辱求和的方针,最终会导致国力削弱,走向灭亡。作者借古喻今,总结历史教训,紧紧扣住国家的根本命运,希望统治者醒悟,在当时是颇具爱国思想的。今天我们看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不能以此去苛求数百年前的古人。
石点头。推荐。爱诗词网。石点头明崇祯金阊叶敬池刊本《石点头》扉页书影明崇祯金阊叶敬池刊本《石点头》正文书影明代白话短篇(拟话本)世情小说集。又名《醒世第二奇书》、《五续今古奇观》、《鸳鸯谱》。十四卷。题“天然痴叟著,墨憨主人评”。天然痴叟一说即席浪仙。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崇祯金阊叶敬池刊本,藏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带月楼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同仁堂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清道光十二年(1832)叙府竹春堂小字本;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书局石印本。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金阊叶敬池刊本,198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国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排印本,198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排印本,1993年岳麓书社排印本,199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话本大系”排印同仁堂刊本。第一卷郭挺之榜前认子南直隶庐州府合肥县秀才郭乔,字挺之,娶妻武氏,十分贤惠。郭乔虽然才高学精,奈何屡试不中,令他又烦又恨,遂辞别妻子,往广东韶州府乐昌县,投奔母舅、知县王衮,游玩散心。一日,郭乔在街上遇见一个因缴不起钱粮而被捕的老儿米天禄,其女青姐欲卖身赎父,郭乔颇为同情,就替他们缴了银子。米天禄感激不尽,要将青姐送与郭做小妾,郭开始坚决不肯,后见青姐貌美贤淑,知情识理,便托王衮作媒,把青姐娶进家门,两人非常恩爱。半年后,郭乔准备回家复习迎考,时青姐已有身孕,临走时,郭嘱咐青姐,若生下儿子就取名郭梓。回到家乡,郭又连考数场,还是不中。直到他五十六岁那年,郭遇到一位有眼光、赏识他的考官,信心大增,竟中了第三十三名进士。令郭乔惊奇的是,会试录上第三十四名进士,居然名叫郭梓。带着疑问,他请座师帮他查问,结果父子相认,欢喜无限。郭乔立即把青姐从广东接至家中,合家团圆。第二卷卢梦仙江上寻妻明朝成化年间,扬州江都有个博雅老儒李月坡,生有一女妙惠,容貌端妍,知书达理。李在利津门龚家开馆,教着两个学生:龚家之女及少年卢梦仙。卢资质聪明,才学奇精,经雷秀才作媒,与妙惠结为连理。十九岁完婚之后,梦仙发奋苦读,二十一岁中了举人,随即赴京会试,偶因酒后做梦,误了考试时间,未能及第。卢梦仙来时已在亲友面前夸下海口,无颜回家,遂在西山寻了一间静室住下,准备明年再考。说来凑巧,西安府商州也有个叫卢梦仙的举子,因未中而身死,卢家亲友将他当作扬州的卢梦仙,十分伤悲。时值水灾,卢家败落,为维持生计,卢父将媳妇转嫁给大盐商谢启为妾。妙惠来到谢家后,坚守贞节,向婆婆艾氏禀明一切,艾氏怕闹出事来,只好答应。自此,妙惠终日服侍婆婆。一日,至金山寺游玩,妙惠在墙上题诗一首,并且署了自己的名字。再说卢梦仙在西山苦读三年,中了进士,衣锦还乡,得知家中变故,呆如木鸡,遂着人四处寻访,终于夫妻重圆。谢启亲自登门说明妙惠守贞之事,合乡之人无不赞叹。后卢生又娶龚家之女为二房。第三卷王本立天涯求父北直隶文安县人王珣,妻子张氏,夫妻俩守着祖上传下的百十亩田地生活,只因天灾不断,收成无多,生计维艰。后王珣被指派为里役,负责替官府收租。王本老实之人,又兼荒年,收租难如上青天,而收不到租,却要被官府责打,他无法忍受,遂别了妻子及幼儿王原,逃往他乡,一路漂泊,最后在卫辉府梦觉寺做了和尚。王原长大后,常为没有父亲而伤悲,书本上的许多孝子故事令他十分感动,于是决心出去寻父。他沿路乞讨,走乡串县,苦苦访求,孝心感动天神。一日,王原在破寺中休息,神人托梦,指点他往南方寺院中去寻找。王原依言投南而去,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梦觉寺中找到父亲,但其父业已出家,不肯还俗。王原以头碰地,苦求不已,王父乃归,夫妻重圆,合家团聚。此事在当地引起轰动,人人皆赞叹王原之孝。后王家子孙满堂,享尽天伦之乐。第四卷瞿凤奴情愆死盖嘉兴府王江泾人瞿滨吾,妻子方氏,女儿凤奴,另有一个使女春来。瞿得病身亡,方氏与女儿、使女度日,十分寂寞。一日,方氏在门口遇见年轻英俊的米商孙谨,不久就发生了奸情。方氏因自己年纪较大,担心与孙谨的私情不能长久,遂说服女儿凤奴,嫁与孙谨为妻,又把孙招赘入家,这样一家人混作一团行乐。婚后,凤奴与孙谨非常恩爱。不想瞿家的丑事传了出去,族中之人一则怕家族蒙羞,二则欲侵吞瞿家的财产,就报了官,结果官府将瞿家财产分成三份,方氏母女仅得一份。族人又将凤奴卖与富户张监生为妾,凤奴与孙谨生离死别,孙谨为表忠心,竟把自己阉割,令凤奴伤心痛哭。到了张家,凤奴誓死不肯与张监生作云雨之欢,后闻知孙谨病死,凤奴亦自杀殉情。两人尸体火化之时,双方胸口均长出一个人像,凤奴长出之像似孙谨,孙谨长出之像则似凤奴,一时传为奇谈。孙谨后代将两像收起供拜,合乡男女皆来观看,忽一阵狂风吹来,两像俱随风化作血水。第五卷莽书生强图鸳侣明朝永乐年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举子莫可,生性风流,举止轻薄。那年进京会试途经扬州时,莫可因病滞留,偶去琼花观进香,窥见斯员外之女紫英,美貌无双。莫可使出无赖本事,拦住小姐归路,要求约会。紫英无奈,约他三月三至其家会面。是日,莫可色胆包天,果真前去,且与紫英成就私情,留宿于闺房竟达十数日,后又携紫英及使女莲房私奔去广西。紫英原已许给通判之子,斯员外怕通判怪罪,乃以一死婢冒充小姐诈亡。莫可家人来元久等主人不归,遂去斯家寻找,结果被当作盗贼送官,关入大牢。次年,莫可中了进士,到扬州救出来元,又与紫英一起去拜望斯员外,却被员外痛骂一通,赶将出来。莫可亦心有悔意,将莲房赠与来元为妻,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取名莫我如,一个取名莫我似,严厉教导。后莫可生一怪病,一日鬼神附体,点明莫可与紫英乃前世夙缘未了,故有今生之事。不久,夫妻先后病死。第六卷乞丐妇重配鸾俦淮安府盐城县人周六,妻子早亡,有一女名长寿,两人靠织芦席为生。长寿嫁与渔民刘大为妻,因她不习船家生活,更不会捕鱼,遭到刘大嫌弃,回到父亲家。周六贪酒,不幸酒醉落水身亡,止剩长寿一人无依无靠,只得乞讨为生。一日,长寿正在唱莲花落,忽遇幼时替她算过命的严老大,严断言百日之内长寿必有奇遇。富户朱从龙闻之,知严老大相法神妙,言必得验,遂存心欲提拔此女,将长寿收为厨下婢女。再说有个书生吴公佐,本世家出生,性情豪放,喜欢赌博,交游极广。一日,公佐与几位秀才同到朱从龙家喝酒,朱有意将长寿许配给公佐为妻,公佐大喜。婚后,公佐了解了长寿的身世,非但不嫌弃,反而深表同情。也是命该发财,此时正好有一富户寻公佐赌博,公佐赢钱巨万,开立当铺,生意兴隆,竟成为豪富,周长寿后被封为孺人,一切皆应了相士之语。第七卷感恩鬼三古传题旨宋朝淳熙年间,富阳县书生仰邻瞻,赖妻子姚氏绩麻织布,供其读书。仰邻瞻寄读于报恩寺中,一日夜晚,仰生正在吟诗,忽一女鬼来和诗。仰生大惊,问了寺中和尚,才知此女乃是官宦小姐,暴病而死,寄棺寺中。仰生遂立誓:若自己功名成就,便将小姐之棺埋葬。是年贡举考官汪藻起,有心要提拔旧日同学郑无同,将他密约至报恩寺,暗中把试题透露。不想给女鬼听见,她托梦告诉仰邻瞻,仰即熟记于心,临考之时,一挥而就,博得头名。却说郑无同自恃得了考题,再不复习,终日寻花问柳,竟积劳成疾,不能赴考。发榜后赶到汪家,闻听好事已为仰生得去,眼红心热,嫉妒成恨,千方百计要报复。后竟状告汪、仰舞弊,圣上命人查办,因无实据,乃判郑无同虚告,流徙边陲。仰生感激女鬼,不仅择日将她葬了,而且将她母亲之棺也寻来合葬,完了自己当初发下的誓愿。后一路官星高照,直做到枢密使。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宋时西和人吾爱陶,秉性凶恶贪婪,中了秀才之后,耀武扬威,横行乡里,搜刮乡民钱财。后来到京中,四处贿赂,竟然中举,被授为荆湖路条例司监税提使。他上任后,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害得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姓汪的徽商带着几千金绸缎路经此地,吾爱陶欲行敲诈,遭汪拒绝,他便把徽商抓入衙门,一顿毒打,又把所携绸缎逐匹剪破,一半归徽商,一半没官。另有个王大郎,住在税科衙门旁边,适有贼盗窃了吾爱陶家财物后经王家逃脱,吾爱陶乘机问罪王大郎,竟至其家破人亡。一时激起民愤,众人纷纷向新来的御史告状。御史查明案情,将吾爱陶革职,削为平民,又遭到民众的辱骂追打,他急急如丧家之犬,落荒而逃。吾爱陶花钱买了六个妓女,开设妓院,号称“六院”,赖此度日。一日,汪徽商来到妓院,将吾爱陶尽情羞辱一番,报了前仇。不久,王大郎的阴魂缠上吾爱陶,令他暴亡,尸首腐烂不全。吾爱陶的女儿亦沦落为娼,一家皆不得善终。第九卷玉箫女再世玉环缘唐代宗时,京兆县人韦皋,自幼聘张延赏之女芳淑为妻。后张延赏发达,升为四川节度使,便看不起穷酸的韦皋,倒是张妻苗夫人认定女婿是个未发迹的贵人,十分爱重。韦皋本就心傲,见丈人如此看轻他,遂离家出走,来到江夏父亲的朋友姜齐胤家,伴姜之子荆宝一起读书。荆宝之婢玉箫美丽可爱,韦皋十分钟情,荆宝赠他为妾,两人非常恩爱。不久,韦皋父母催归,韦赠玉箫玉环一只,依依惜别。韦皋立志要成就事业,四处投奔,几经坎坷,终因立下军功,被授为四川节度使,替代张延赏。延赏羞愧难当,离家而去。韦皋与岳母、妻子合家团聚。偶审及荆宝家人失火烧毁衙舍一案,救出荆宝,始知玉箫已因情伤而死。韦皋悲痛万分,梦见玉箫鬼魂,约定十二年之后重相见。十二年后,韦皋收到别人所送的歌女一名,实即玉箫再生,其女手上有玉环痕。后韦皋经过玉箫墓,开棺视之,止有玉环一枚,取之套于歌女手上,玉环痕即刻消失。后韦皋进爵为南康王,芳淑、玉箫皆生子,克绍家声。第十卷王孺人离合团鱼梦南宋高宗年间,汴梁秀才王从事携妻乔氏,来到临安,所赁之屋恰好紧靠妓院。嫖客赵成窥见乔氏美貌,起了歹念。王从事后悔寻错了地方,重觅一个清静之处,准备次日搬家。事为赵成所知,他遣人冒充王从事,将乔氏接入家中,企图强占。乔氏抵死不从,搏斗中,乔氏用金簪刺瞎了赵成的一只眼睛。赵成见无法上手,将乔氏卖与新进士王从古为妾,临去之时,乔氏头上金簪被赵成之妻拔去。乔氏嫁到王家后,终日闷闷不乐,在王从古的追问下,才把事情经过说出,王甚为同情,答应帮她寻找丈夫。后王从古到衢州上任,恰巧王从事亦在此处任教授,几经曲折,夫妻重又团圆。王从事不久升官,任钱塘县知县,在审理一桩诱赌劫财案时,见到乔氏的金簪,遂知赵成在其中作祟,就加紧查访,将赵成问个死罪。赵死于狱中。后王从古喜得贵子,与王从事成了通家之好。第十一卷江都市孝妇屠身唐禧宗时,洪州府人周迪,娶宗氏为妻。因生活困窘,遵寡母之命携妻去襄阳经商,途中被人偷去五十两银子。正无以自存,恰有徽商汪朝奉关照,同去扬州。扬州节度使高骈宠信吕用之,纲纪丧失,引起部将毕师铎、杨行密互相争战。周迪携妻欲逃离扬州,怎奈妇女行动迟缓,未及出城便被困住。城中百姓无以充饥,亲属互卖,公然杀人吃肉。宗氏为了让丈夫回家奉母,毅然卖身受剐。周迪受了妻子的卖身钱,悲痛地离开了扬州。路上歇息在三闾大夫庙,得屈原神助,乘泥马回家。宗氏杀身成仁,感动上帝,被封为上善真仙。第十二卷侯官县烈女歼仇宋朝靖康年间,威武州侯官县士人董昌十四岁丧父,与继母徐氏不和,应童子试,入学读书。有老士人申屠虔见董昌相貌非凡,文字又好,便把女儿许配给他。董昌婚后,夫妻相得甚欢,一年后生了一个儿子。一日,徐氏结拜姊妹姚二妈来看望徐氏,被董昌撞见,董昌讨厌这不三不四的婆娘出入家门,将姚二妈打了两巴掌赶了出去。姚二妈记恨在心,挑唆地方恶霸方六一阴谋霸占申屠氏。方六一老谋深算,一方面买通盗犯咬定董昌为主谋,使其被捕入狱,一方面又假意殷勤,使费、探监、送饭。董昌被斩决后,方六一便指使姚二妈登门说亲。申屠娘子看出其中的丑恶用心,将计就计,暗蓄报仇之心。新婚之夜,申屠娘子杀了方六一及姚婆使女等五口,提着人头到董昌坟上祭奠,然后自尽。事后地方官具奏朝廷,封申屠氏为侠烈夫人。第十三卷唐玄宗恩赐纩衣缘唐玄宗深冬祈雪,近侍黄番绰咏雪诗中有“凤阁龙楼催雪下,沙场战士怯衣单”之句,玄宗心有所动,令三千宫女每人做一领战袍,押运潼关为守军战士御寒。第三十六阁宫女姚夫人,一时感情冲动,写了一首“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句子的诗歌,并将诗笺缝在衣领中。战袍运往潼关,为战士李光普所得。李发现衣领中诗笺和金钗一股,不敢隐瞒,呈送主帅哥舒翰,因事关宫禁,主帅将两物转呈朝廷。玄宗见此大怒,与杨贵妃一起审问。玄宗夫妇见姚夫人供词情状凄婉,动了恻隐之心,转怒为喜,将姚氏护送至潼关赐与李光普为妻。李感激皇恩,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夫妻偕老,其子则建节封侯。第十四卷潘文子契合鸳鸯冢晋陵人潘章生得风流标致,人人爱慕,长沙湘潭县有个秀才王仲先,与之同学,心里则怀了淫邪的念头。一夜,王仲先百般纠缠,出尽丑态,终于将其勾引下水。从此,两人无心读书,终日淫乐。不料此事被先生发觉,将其大骂一顿,赶出学堂。二人无面目回归乡里,双双入罗浮山般若庙居住。潘、王两家得知两人下落,携未婚媳妇来找,两人却已绝食而亡。两女也觉无颜存世,上吊自尽,被埋在潘、王两墓之侧。后来潘、王两墓上生出连理大木,上有比翼鸟同声歌唱。
中山狼传。推荐。爱诗词网。马中锡赵简子(1)大猎于中山(2)。虞人导前(3),鹰犬罗后(4),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5),不可胜数。有狼当道,人立而啼(6)。简子唾手登车(7),援乌号之弓(8),挟肃慎之矢(9),一发饮羽(10),狼失声而逋(11)。简子怒,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时墨者(12)东郭先生(13)将北适中山以干仕(14)。策蹇驴(15),囊图书(16),夙行失道(17),望尘惊悸。狼奄至(18),引首顾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19)哉?昔毛宝放龟而得渡,隋侯救蛇而获珠(20)。龟蛇固弗灵于狼也(21)。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2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3),敢不努力效龟蛇之诚?”先生曰:“嘻,私(24)汝狼以犯世卿(25),忤权贵(26),祸且不测,敢望报乎?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27),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28),徐徐焉实狼其中(29);前虞跋胡,后恐疐尾(30),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31),追者益近。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32),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屈(33),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如其指(34),内狼于囊(35),遂括囊口(36),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37),骂曰:“敢讳狼方向者(38),有如此辕!”先生伏踬就地(39),匍匐以进,跽而言曰:“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40),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41)。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驯也(42),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43),不几于守株缘木乎(44)?……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45),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46),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先生亦驱驴兼程而进。良久,羽旄之影渐没(47),车马之音不闻。狼度简子之去已远,而作声囊中曰:“先生可留意矣。出我囊,解我缚,拔矢我臂,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48),以俎豆于贵家(49)。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50),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51)?”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先生仓卒以手搏之(52),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53)。狼终不得有加于先生,先生亦极力拒。彼此俱倦,隔驴喘息。先生曰:“狼负我!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相持既久,日晷渐移(54)。……遥望老子杖藜而来(55),……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拜跪啼泣,致辞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曰:“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56),力求不免,我又当死之(57)……今逢丈人,岂天之未丧斯文也(58)?敢乞一言而生。”因顿首杖下,俯伏听命。丈人闻之,欷歔再三(59),以杖叩狼曰:“汝误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乃厉声曰:“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请诉之,愿丈人垂听。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又蔓辞以说简子(60),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是安可不咥?”丈人顾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61)。”先生不平,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62)。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丈人曰:“是皆不足以执信也(63)。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64)。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65)。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66)。”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67),弃道上而去。〔注释〕(1)赵简子:春秋后期晋国大夫,名鞅。实际上是晋之执政者。(2)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一带。(3)虞人:管理山泽的官吏。导前:在前面作向导。(4)罗后:成队地跟在后面。(5)捷禽鸷(zhi)兽:敏捷的飞禽,凶猛的野兽。(6)人立:象人一样直立。(7)唾手:向手心吐唾沫,表示将要做什么事。(8)乌号(hao):古代有名的好弓。(9)肃慎:古代国名(现在吉林省境内),出产名箭。(10)羽:箭的尾部,装有羽毛。饮:没。(11)逋(bu):逃。(12)墨者:信仰墨子学说的人。墨子学说主张“兼爱”。(13)东郭先生:古代寓言中常用的人名。东郭:复姓。(14)干仕:求官做。(15)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蹇:跛足,这里指行动迟缓。(16)囊:(用口袋)装着。(17)失道:迷路。夙(su):早晨。(18)奄(yan):忽然。(19)济物:此处意为周济万物。(20)毛宝放龟:毛宝军中之一兵士放龟后,宝兵败而死,兵士投水,龟载之而生。见《搜神记》。隋侯救蛇而获珠:《淮南子·览冥训》注,说隋侯看见一条大蛇受伤,给它敷药治好了,后来那条大蛇从江里衔出一颗大珠子来报答他。(21)固:本来。弗:没有。灵:聪明。(22)脱颖而出:《史记·平原君列传》里毛遂说,才能一旦被人发现,象口袋里的锥子会穿透口袋露出来一样。颖:锥子的尖。(23)生、肉:都用作动词。(24)私:偷偷地庇护。(25)犯世卿:冒犯了当大官的。世卿:世代为卿的人,这里指赵简子。(26)忤(wu):触怒。(27)脱:即使。(28)囊橐(tuo):口袋的总称。(29)实:装。(30)虞:担忧。跋:践踏。胡:颔下的垂肉。疐(zhi):阻碍。(31)容与:动作缓慢。(32)跼蹐:蜷曲。(33)蠖(huo):尺蠖,桑树上的一种虫子。(34)如其指:依照它的意思。指:旨。(35)内:同“纳”。(36)括;结,扎上。(37)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38)讳:这里是隐瞒的意思。(39)伏踬(zhi):趴下。踬:绊倒。(40)遐:远。(41)歧:岔道。亡:逃,丢失。语见《列子·说符》。(42)如是其驯也:象这样的温驯。(43)区区:这里是仅仅的意思。(44)几于:近似于。守株:守株待兔,语见《韩非子·五蠹》。缘木: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上》。(45)党豺为虐:跟豺结伙来害人。(46)窥左足:意思是举一足之劳。窥:同“跬”,半步。(47)羽旄:旗帜上的装饰。(48)毋宁:不如。(49)俎(zu)豆:都是古代盛食品的器具。(50)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这是孟子评论墨者的话,语见《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自我刻苦,造福天下。摩顶放踵:从头到脚受尽劳苦。放:至。踵:脚跟。(51)啖(dan)我:给我吃。(52)卒;同“猝”。(53)便旋(pianxuan):回旋。(54)日晷(gui):日影。(55)杖藜:拄着藜作的拐杖。藜:一种野生植物,茎老可以做杖。(56)咥(die):吃。(57)死之:为此而死。(58)岂天之未丧斯文:意思是莫非天不绝我这书生的命。斯文:指读书的人。语出《论语·子罕》。(59)欷歔(xixu):叹息声。(60)蔓辞:无谓的话。说(shui):劝说。(61)是羿(yi)亦有罪焉:这是孟子批评羿传授技艺不知道择人的话。语见《孟子·离娄下》。羿是古代善射的人,他教会了逢蒙射箭,后来,逢蒙就把他射死了。(62)具状:原原本本说明。(63)执信:取信。(64)信:同“伸”。(65)目:以目示意。(66)不与:不赞成。(67)殪(yi);杀死。〔鉴赏〕这篇寓言在情节的安排上很富有特色,起如卷浪,伏似潜礁,蓄同积流,发若喷洪。它处处为表现寓言形象服务,而用墨饰色,无不栩栩传神。故事以赵简子追捕中箭负伤的中山狼作为大起。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时声势浩观,猛不可遏:有“虞人导前,鹰犬罗后”的打猎阵容,有“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的打猎本领,“当道”的中山狼,自然难逃吞矢饮羽的命运。然而,“狼失声而逋”,激怒了艺高的猎手,“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完全可以想象,任凭中山狼脚底生风,也毙命无疑了。如果赵简子追射顺利的话,那故事的开始也就变成故事的结束了。可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山狼于仓促之间遇上了“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的东郭先生,这就出现了曲折,导入到带有戏剧性的情节中去。作品首先点明东郭先生是墨子学说的信徒,他兼爱济物,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条件;其次,指出东郭先生“策蹇驴,囊图书”的行装,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藏处;再有,写了东郭先生“夙行失道,望尘惊悸”的情态,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时机。中山狼针对东郭先生的信仰去打动,以稀有珍奇的宝物报效去引诱,用粉饰自己的办法去促成,真是狡诈猾黠,虚伪至极!但东郭先生想救援它并非希图后报,而是要实行兼爱的信条。东郭先生在囊狼时,“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对狼怜惜到如此程度,这一描述是为了展现东郭先生在藏狼后所经历的讳狼、释狼到斗狼、杀狼的过程,以塑造东郭先生和中山狼的形象。让我们看一看下面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故事情节吧!讳狼得计。赵简子追问狼的去向时,其情是“盛怒”,其态是“拔剑斩辕端示先生”,其言是“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在气氛如此紧张得令人屏息的情况下,东郭先生却让“脱有祸,固所不辞”的决心支配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于是他强压住内心的惊悸,不动声色,编造了一套迷惑赵简子的谎话:“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出语谦恭,假托有由,表白他对来者的搜狼,并非不愿相助,而是无能为力,说得娓娓动听,此为巧辩之一;“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驯也,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以歧路尚可亡羊,进而推论出狼更会逃走的道理,有地形上的依据,又有狼不比羊的性格上的佐证,叫人不能不信,此为巧辩之二;“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客观地概叙了对狼的认识,表示自己无讳狼之念,有除狼之心,虽言不由衷,表里相违,但佯作诚实,看不出任何破绽,说得点滴不漏,此为巧辩之三。东郭先生一番侃侃而谈的言词,居然叫赵简子化“盛怒”而为“默然”,变“驱车”逐狼而成“回车就道”。东郭先生自以为讳狼得计,实质上却是护狼引祸。释狼逢难。东郭先生在赵简子打猎的队伍“羽旄之影渐没,车马之音不闻”以后,可算是彻底完成了护狼任务。中山狼这时也“作声囊中”,随着处境的改变,向东郭先生提出“先生可留意矣”的要求了。接着,一出囊它就大“发”吃人之“威”,“咆哮”起来:“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顷刻之间,狼的原形毕露,把求救时说的那些甜言蜜语,统统抛得无影无踪,搬出了“吃人有理”的强盗逻辑。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狼在求救的时候曾经搬出了东郭先生信奉的墨家教条;而现在它要吃东郭先生的时候也是搬的墨家教条,这不分明是对“兼爱”观的莫大讽刺吗?东郭先生有恩于狼,狼却负恩于东郭先生,“鼓吻奋爪”,向东郭先生扑将过来,这不分明是“兼爱”观的破产吗?东郭先生好心得到了恶报,释狼逢难,是作品情节由顿伏后而再大起,而推上高潮的转折。斗狼遇救。东郭先生没有意料到狼会吃他,此时看到狼向他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不得不于危急关头,“以手搏之”,并且“引蔽驴后,便旋而走”,才没有立即丧生。情况的突变,使他的头脑有了些清醒,便连连惊呼:“狼负我!狼负我!”而狼却说:“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这就剔透无遗地揭露了中山狼的残暴本性。在千钧一发之际,恰好来了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东郭先生喜出望外,“舍狼而前”,“乞丈人一言而生”。老人听了东郭先生的哭诉之后,怒斥中山狼:“汝误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且厉声喝道:“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这时,中山狼岂肯放弃行且到嘴的肉,于是诬东郭先生“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甚至胡说东郭先生“蔓辞以说简子”,意欲将它闷死囊中“独窃其利”,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直到这时,东郭先生还在不厌其烦地和狼作无济于事的辩论。老人知道中山狼暴戾恣睢,实不可恕,便以双方的争辩“皆不足以执信”为由,提议“试再囊之”来“观其状”。中山狼利令智昏,“欣然从之,信足先生”,再次失却了自由。这样,一场陡起的险波才算平息下来。杀狼除害。中山狼被缚入囊,为瓮中之鳖。但当老人指令东郭先生拿出匕首,并示意叫他把狼刺死时,他又发起“善心”来,还说什么“不害狼乎?”这说明东郭先生由于仁缰义锁,已近麻木,所以老人批评他“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最后在老人的帮助下,东郭刺死了狼。综上所述,《中山狼传》情节的“起”与“伏”,如潮汐涨落;“蓄”与“发”,似波光隐显,引人入胜,逗人卒读。全文一开头,写赵简子追狼,此为赵简子与狼的矛盾。若是狼被追到,急流直下,故事就结束了。而作者出人意外地将东郭先生安排出场,描写东郭先生如何去设法藏狼,这样就转入到赵简子与东郭先生的矛盾,使追狼时尘土飞扬的紧张气氛,顿然松弛下来,情节刚“起”即“伏”。赵简子走后,若狼果真是“我将逝矣”,故事也可以结束了,而作者却紧扣住中山狼的性格,入人意中地描写了中山狼要加害于东郭先生,这样就转入到东郭先生与狼的矛盾,使情节由“伏”再“起”。若是中山狼把东郭先生吃了,故事自然就由此结束。而作者又令人出其不意地让主持公道的老人出现,转入到老人与狼的矛盾。老人将计就计,令狼束手待毙,东郭先生也因此获救,情节“起”而又“伏”。故事以狼被殪弃道告终。这样,赵简子与狼的矛盾,赵简子与东郭先生的矛盾,得到了间接的解决;东郭先生与狼的矛盾,老人与狼的矛盾得到了直接的解决。矛盾的提出与矛盾的解决,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笔迂墨,写得一波三折,起伏有致。在情节的几“起”几“伏”中,将中山狼与东郭先生各自的安危变化几“蓄”几“发”,始而是狼转危为安,东郭先生濒临绝境,继之东郭先生转危为安,中山狼受到应有的惩罚,互相交迭,出奇制胜,逐层地刻画了中山狼与东郭先生富有个性的典型的寓言形象。字数:6077作者:周溶泉,徐应佩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212-1218页.
似花还似非花。推荐。爱诗词网。【原文】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鉴赏】“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待如何争而胜之呢?唯有另辟新境,自出新意。综观全词,其新有二:一、避开章词的实写杨花,而从虚处着笔,即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二、“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有此二端,遂使通篇不胜幽怨缠绵,又空灵飞动。从而,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苏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词则“原唱而似和韵”了。“似花还似非花”,看其出手便自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刘熙载称起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艺概·词曲概》)。即谓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离不即”之间。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此词家所谓“不外于物”;唯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象,此词家所谓“不滞于物”。如果纯以咏杨花而论,则这一句又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又一起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向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亦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无疑是苏词有别于章词的一种新的艺术创造。以下“梦随”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之魂,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从思妇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未至郎边,那边却早已啼莺惊梦。此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苏轼写来备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象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亦堪称生动真切,绝不亚于章词的“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篇首所言“似花还似非花”,正可于此境界中心领神会。张炎《词源》评此词“后段愈出愈奇”。奇在何处?奇在承上片“惜”字意脉,借追踪杨花,抒发了一片惜春深情。缘物生情,以情映物,使情物交融而至浑化无迹之境。“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词人在这里是以落红陪衬杨花,盖无论万红凋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不恨”者,乃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正如“无人惜”实即“有人惜”一样,说“不恨”者,实即“有恨”,是所谓曲笔传情。以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真是痴人痴语。春水觅踪,可谓一往情深;但杨花不见,唯有一池浮萍在目,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的春恨。苏轼自注云:“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此说自然不合科学,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本来无须拘泥。无理有情,这里主要藉以表达一种浓郁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情不足,恨未尽,于是继之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种手法其来有自,如唐诗人徐凝的《忆扬州》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贺圣朝》更说:“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苏词的“春色三分”,显然以叶词为蓝本。而从全篇词脉来考察,则“二分尘土”与上片“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一池萍碎”一意相承。总之,花尽难觅,春归无迹。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正因为咏物抒情已臻顶峰,所以词的煞拍尤为吃紧。写好了,画龙点睛,全篇生辉;写不好,画蛇添足,功亏一篑。此词的煞拍不愧为“点睛”之笔:“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的离人之泪?看其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相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再回顾篇首,令人欣然有悟,情趣倍生。不是吗?词人开宗明义,原本说得清楚:“似花还似非花。”
槲叶落山路。推荐。爱诗词网。“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落叶”类的诗句。诗句写干枯的槲叶,纷纷脱落在山路上。枳树的白花也已开放在驿墙边,显得十分耀眼夺目。语言清新、质朴,毫无晦涩之感,读来琅琅上口,明快自然。注:槲(hú),落叶乔木或灌木。枳(zhǐ),植物名,亦称“枸橘”、“臭橘”。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有粗刺。春末开花,花白色。温庭筠“商山早行”“全唐诗”第6741页。繁体:“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落葉”類的詩句。詩句寫幹枯的槲葉,紛紛脫落在山路上。枳樹的白花也已開放在驛墻邊,顯得十分耀眼奪目。語言清新、質樸,毫無晦澀之感,讀來瑯瑯上口,明快自然。註:槲(hú),落葉喬木或灌木。枳(zhǐ),植物名,亦稱“枸橘”、“臭橘”。蕓香科。灌木或小喬木,有粗刺。春末開花,花白色。溫庭筠“商山早行”“全唐詩”第6741頁。拼音:“HuXieLaShanLu,ZhiHuaMingYiQia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HuXieLaShanLu,ZhiHuaMingYiQia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LaXie”LeiDeShiGou。ShiGouXieGanKuDeHuXie,FenFenTuoLaZaiShanLuShang。ZhiShuDeBaiHuaYeYiKaiFangZaiYiQiangBian,XianDeShiFenYaoYanDuoMu。YuYanQingXin、ZhiPiao,HaoMoHuiSeZhiGan,DouLaiLangLangShangKou,MingKuaiZiRan。Zhu:Hu(hú),LaXieQiaoMuHuoGuanMu。Zhi(zhǐ),ZhiWuMing,YiChen“GouJu”、“ChouJu”。YunXiangKe。GuanMuHuoXiaoQiaoMu,YouCuCi。ChunMoKaiHua,HuaBaiSe。WenTingJun“ShangShanZaoHang”“QuanTangShi”Di6741Xie。
【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出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意思】一直怨恨春天归去无处寻觅,殊不知竟转到这山里来了。【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某处竟有意想不到的春景。[例]那数不尽的清泉,伴随着微微的山风,给游览者送来了在别处只有春天才能享受到的凉爽。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名句,好像就是为召唤人们盛夏游山而写的!(程士华《飞泉不让匡庐瀑》)二、用以比喻正为某事物或人的消失而抱怨,不料却在某处发现了。[例]这些年来,我们常常慨叹世风日下,人情淡薄;但在朱文斌一家人的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五十年代那种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正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彭庆生《寻梦长沙》)三、用以比喻某种意想不到的转变。[例]“文化大革命”终于迫使我退出了新闻界,天天编呀,改呀,写呀,校呀,忙得“不亦乐乎”的生活从此告一段落;于是,我正如白居易写的两句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原来眼前又换了另外一个天地。(刘逸生《学海苦航》)【全诗】《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题解】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农历)与元集虚等十七人游香炉峰和大林寺,眼看山下已是初夏季节,大林寺却桃花盛开,故写下此诗。诗中揭示了山上山下景物节候有别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正叹春已归去却无意地在山上觅到一片春光的意外喜悦的心情。【注释】①大林寺:在江西庐山。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尽,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②芳菲:花草,也指花草的芳香。南朝梁顾野王《阳春歌》:“春草正芳菲,重楼启曙扉。”【鉴赏】这是一首带游记色彩的诗。此诗是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在江州司马任上写的。一、二句写山中胜景。四月孟夏,春色归去,众芳摇落,凋零殆尽,有惜春、怨春之意;而高山寺院,季节迟晚,嫣红桃花,方才盛开,则有惊异、喜悦之情。这里用对比写法,以桃花拟春光,形象美丽而生动。三、四句生发感慨:自责错怪春之匆匆归去,而春却并没有归去,只是像小孩捉迷藏一样躲到这深山寺庙中来。这里将春光拟人化,写她的顽皮、天真、活泼,极有情趣。正见出诗人的一片童心,其构思新巧,灵动婉曲,雅致有趣,是一首玲珑的小诗。【鉴赏】读这首小诗,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的脚步,送走缤纷的春色,眼看满眼芳菲零落将尽,却转入深山古寺,这里的一片桃花冲入眼帘,正继续言说着春光的美好。诗人由此生发出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整首诗作,明白晓畅,不着一奇字僻语,却意趣盎然,味之无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春日已零落了满眼缤纷之际,诗人乘兴出游,似乎欲挽留这无边的美好春色,以期在某时某地有所遇合。也许正为了迎合诗人这份惜春的情怀,在高山古寺之中,一片烂漫的桃花冲入诗人眼帘。初夏时节,一面是“芳菲尽”,一边是“始盛开”,这番对比描绘,更显深山古寺春色的缤纷。可以想见,一片冲面而来的春色带给诗人的惊异和欣喜将到何种程度。“人间”二字更让小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写山下春光已逝是“人间”之景,那么与之遥相呼应的山寺桃花胜景呢?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番见”么?山寺的这番奇遇,经诗人这番叙写,便有了一种人间天上对举的味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由眼前烂漫桃花的触发发抒感慨。曾经为春光的逝去伤感不已,怨恨不已,而此番则感受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诗人由惜春、恋春转而怨春,在眼前春色的触动下,怜惜、依恋、怨怼之情都已不复存在,他欣喜地发现,春光如同一个顽皮的小孩,不知何时蹦蹦跳跳地藏到了这个幽静之所,而此前,只不过因为自己缺少了发现的眼睛罢了!在诗人笔下,桃花的绽放代替了春色的烂漫,春光因此极具形象性、可感性。春光甚至具有了人的情感与气质,一如小孩的活泼与顽皮,更具小孩的生机与活力。小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刺史。江州之任实为诗人政治生涯上的分水岭。这首纪游小诗,或许正暗寓了诗人另一番政治与人生体验呢!春色无处不在,只看你如何去体验与理解罢了!对仕途的追攀一如对春色的寻觅,无意间,也许你将收获一份惊喜,将感受另一番人生况味!
长恨春归无觅处。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出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意思】一直怨恨春天归去无处寻觅,殊不知竟转到这山里来了。【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某处竟有意想不到的春景。[例]那数不尽的清泉,伴随着微微的山风,给游览者送来了在别处只有春天才能享受到的凉爽。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名句,好像就是为召唤人们盛夏游山而写的!(程士华《飞泉不让匡庐瀑》)二、用以比喻正为某事物或人的消失而抱怨,不料却在某处发现了。[例]这些年来,我们常常慨叹世风日下,人情淡薄;但在朱文斌一家人的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五十年代那种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正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彭庆生《寻梦长沙》)三、用以比喻某种意想不到的转变。[例]“文化大革命”终于迫使我退出了新闻界,天天编呀,改呀,写呀,校呀,忙得“不亦乐乎”的生活从此告一段落;于是,我正如白居易写的两句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原来眼前又换了另外一个天地。(刘逸生《学海苦航》)【全诗】《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题解】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农历)与元集虚等十七人游香炉峰和大林寺,眼看山下已是初夏季节,大林寺却桃花盛开,故写下此诗。诗中揭示了山上山下景物节候有别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正叹春已归去却无意地在山上觅到一片春光的意外喜悦的心情。【注释】①大林寺:在江西庐山。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尽,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②芳菲:花草,也指花草的芳香。南朝梁顾野王《阳春歌》:“春草正芳菲,重楼启曙扉。”【鉴赏】这是一首带游记色彩的诗。此诗是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在江州司马任上写的。一、二句写山中胜景。四月孟夏,春色归去,众芳摇落,凋零殆尽,有惜春、怨春之意;而高山寺院,季节迟晚,嫣红桃花,方才盛开,则有惊异、喜悦之情。这里用对比写法,以桃花拟春光,形象美丽而生动。三、四句生发感慨:自责错怪春之匆匆归去,而春却并没有归去,只是像小孩捉迷藏一样躲到这深山寺庙中来。这里将春光拟人化,写她的顽皮、天真、活泼,极有情趣。正见出诗人的一片童心,其构思新巧,灵动婉曲,雅致有趣,是一首玲珑的小诗。【鉴赏】读这首小诗,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的脚步,送走缤纷的春色,眼看满眼芳菲零落将尽,却转入深山古寺,这里的一片桃花冲入眼帘,正继续言说着春光的美好。诗人由此生发出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整首诗作,明白晓畅,不着一奇字僻语,却意趣盎然,味之无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春日已零落了满眼缤纷之际,诗人乘兴出游,似乎欲挽留这无边的美好春色,以期在某时某地有所遇合。也许正为了迎合诗人这份惜春的情怀,在高山古寺之中,一片烂漫的桃花冲入诗人眼帘。初夏时节,一面是“芳菲尽”,一边是“始盛开”,这番对比描绘,更显深山古寺春色的缤纷。可以想见,一片冲面而来的春色带给诗人的惊异和欣喜将到何种程度。“人间”二字更让小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写山下春光已逝是“人间”之景,那么与之遥相呼应的山寺桃花胜景呢?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番见”么?山寺的这番奇遇,经诗人这番叙写,便有了一种人间天上对举的味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由眼前烂漫桃花的触发发抒感慨。曾经为春光的逝去伤感不已,怨恨不已,而此番则感受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诗人由惜春、恋春转而怨春,在眼前春色的触动下,怜惜、依恋、怨怼之情都已不复存在,他欣喜地发现,春光如同一个顽皮的小孩,不知何时蹦蹦跳跳地藏到了这个幽静之所,而此前,只不过因为自己缺少了发现的眼睛罢了!在诗人笔下,桃花的绽放代替了春色的烂漫,春光因此极具形象性、可感性。春光甚至具有了人的情感与气质,一如小孩的活泼与顽皮,更具小孩的生机与活力。小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刺史。江州之任实为诗人政治生涯上的分水岭。这首纪游小诗,或许正暗寓了诗人另一番政治与人生体验呢!春色无处不在,只看你如何去体验与理解罢了!对仕途的追攀一如对春色的寻觅,无意间,也许你将收获一份惊喜,将感受另一番人生况味!
李清照 声声慢。推荐。爱诗词网。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通行本作“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谈正文以前先要交代两点。第一,古人以词为诗余,这当然不完全对。即使承认词为“诗之余”,那也应刻只限于小令。至于慢词,光论字数,也比律诗和绝句多出一倍到几倍,怎么能说是“诗之余”呢?我认为,词中的慢调实是赋之余。赋的特点是铺叙,慢词的特点亦正复相同。汉代的赋,“铺采摛文”有余,“体物写志”不足;进而为六朝小赋,逐渐向写志方面发展,却又转化为“律赋”,形成了新的条条框框,虽匀整而失之死板。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夫慢调讲格律,能配以乐调,有律赋匀整之长,却更有着律赋所没有的蕴藉与流利的特色;且较律赋篇幅短,变化多,称之为“赋之余”,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因此,不熟读六朝小赋,填慢词必不易工,退一步说,至少亦须长于作骈文,始能工于为慢调。两宋词人以慢词擅胜场者,南渡后的史达祖、吴文英、张炎、周密、王沂孙辈专以咏物为工者固无论矣,即使是抒情写景之作,如北宋之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姜夔诸家,其慢词亦多以能近似赋体者为工。即如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灸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实质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第二,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我不同意把李清照划归婉约派词人,至少,一定不能够把这首词列入婉约体。因为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如果连这样直往直来,了无假借的作品也称之为“婉约”,那恐怕再也找不到非婉约体的词了。前人评此词,对开端三句多以用一连串叠字为特色。当然,这与乐调音节是有关的;但只注意这一层,仍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恍如有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儿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儿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所以这一句应用分号(;)点断。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乍……还……”的句式正如现代汉语中“刚……又……”的说法。“乍暖还寒”如译成口语。当作“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冷了起来”,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呢?此词作于秋天,自无疑问;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熏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两宋时代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注云:“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三句,却与作者前期所作的〔念奴娇〕里的“征鸿过尽”云云略有差别。盖〔念奴娇〕作于春日,是清明前夕,所以有“宠柳娇花寒食近”之句;那么彼词的“征鸿过尽”乃指南雁北飞。当时李的丈夫赵明诚在汴京,作者居南,所以说“万千心事难寄”。而〔声声慢〕是南渡后之作,秋日北雁南飞,作者所指,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征鸿”,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俞《选》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我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着”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灸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盖自信以来,或言愁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而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矣。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辞句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不假雕饰的本色。其难能可贵而终于至今传诵不衰,良有以也。
【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注】远望巍峨的三山,云遮雾罩,好似一半落在青天之外,秦淮河二水分流,白鹭洲横截其间。三山:山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三峰并立,南北相连,故名。二水:指秦淮河横贯南京城内,西流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名,在今南京市西南,因多聚白鹭而得名。【注解】(1)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因有三个山峰,南北排列相连,故称三山。(2)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山隐隐绰绰或山高入云,江河二水分流。[例]河水在这里分叉,河中间有一个林木葳蕤的小岛,我们猛然想起李白的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眼前这山光水影也颇有几分神似。(彭龄、章谊《多瑙河之恋》)【解析1】上联 三山因浮云遮蔽,一半落到青天之外。言山高入云天。下联 长江和秦淮河夹着白鹭洲。《史正志碑》:“秦淮源出句容、溧(lì)水两山间,至建康(南京)分为二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外,共夹一洲曰‘白鹭’。”【解析2】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二水:白鹭洲横截秦淮河上,把河水分为两支,故说“二水中分”。白鹭洲:在秦淮河入长江处,古代多白鹭,故名。这两句诗是描写诗人站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景色。句意:三山巍峨,云雾缭绕,远远望去,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长江、秦淮河滔滔而流,一片沙洲横居其间。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风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集校注》二一卷1234页)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
三山半落青天外。推荐。爱诗词网。【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注】远望巍峨的三山,云遮雾罩,好似一半落在青天之外,秦淮河二水分流,白鹭洲横截其间。三山:山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三峰并立,南北相连,故名。二水:指秦淮河横贯南京城内,西流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名,在今南京市西南,因多聚白鹭而得名。【注解】(1)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因有三个山峰,南北排列相连,故称三山。(2)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山隐隐绰绰或山高入云,江河二水分流。[例]河水在这里分叉,河中间有一个林木葳蕤的小岛,我们猛然想起李白的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眼前这山光水影也颇有几分神似。(彭龄、章谊《多瑙河之恋》)【解析1】上联 三山因浮云遮蔽,一半落到青天之外。言山高入云天。下联 长江和秦淮河夹着白鹭洲。《史正志碑》:“秦淮源出句容、溧(lì)水两山间,至建康(南京)分为二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外,共夹一洲曰‘白鹭’。”【解析2】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二水:白鹭洲横截秦淮河上,把河水分为两支,故说“二水中分”。白鹭洲:在秦淮河入长江处,古代多白鹭,故名。这两句诗是描写诗人站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景色。句意:三山巍峨,云雾缭绕,远远望去,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长江、秦淮河滔滔而流,一片沙洲横居其间。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风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集校注》二一卷1234页)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
【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八月,洞庭湖水涨得几乎与岸齐平,远远望去,水与天连在一起,无比宽广。在这古代云梦泽的地区,水气腾腾上升,苍茫雄浑,滚滚的波涛不停地冲拍岳阳城墙。【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全鉴赏诗】这是一首干谒诗。四十岁以前,孟浩然曾漫游三湘,仲秋季节,他从武陵经洞庭返乡。不久即有开元十六年(728)冬入京应举之行。次年春落第后仍滞留长安,又拟献赋上书以求汲引。《临洞庭》当作于此时。这首五律托兴观湖,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委婉地表示了渴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诗中气象较为开阔的一首。据方回《瀛奎律髓》,此诗旧本题下有“献张相公”四字。可知此诗是写赠给与诗人“为忘形之交”(王士祯语)的张九龄的,但其时九龄尚未为相,“相公”二字,疑为编集者所误加。首联写纵目洞庭总的印象。意谓八月洞庭湖秋水盛涨似与岸平,远望水天相连,和太空混而为一。出句点明时间,正是一年中水势最盛的仲秋季节。据《清一统志》:“洞庭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余里。”可见时到仲秋,湖水浩淼!诗的开头,就写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水天浑然一体的壮阔景象。颔联以精炼警策的语言,实写洞庭雄浑、磅礴的气势,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咏洞庭的名句。出句言水势之远。云梦古泽横跨大江南北,地域辽阔。湖面水气蒸腾,弥漫于广袤的千里云梦上空。诗人用“蒸”这一“响”字,写湖面水气蒸腾,氤氲万状,蔚为奇观。对句言水势之高。洞庭湖以其激荡的水波日夜冲击、摇撼着湖滨重镇岳阳城。《岳阳风土记》云:“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用“撼”这一“响”字,不但传神地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巨大声势,而且充满活力。以上四句写临眺湖景,写得雄浑壮阔,气势不凡。颈联以出句兴起对句。出句自叹欲渡洞庭而苦无舟楫,暗喻想渡越宦海,出来做一番事业而苦于无人引荐;对句直率地表明平居闲处,有愧于当前的太平盛世(“圣明”)。“舟楫”,即用《书经》“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语意。一个“耻”字,说明其积极用世不甘闲居的思想是何等强烈。尾联巧妙地借用古谚,进一步申足上文。《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里用“垂钓者”比出仕之人,即指张九龄。“坐观”二字已表露了对宦海生涯的企慕之情,下面又加一句感叹,把出仕的愿望表现得更明显,更有感情色彩,自己只能“坐观”他人垂钓,“羡鱼情”是空有了。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对方的援引。全诗托兴观湖,表达了干谒之意而又不露痕迹。构思新颖,情景契合交融,格调浑成,显示了雄浑与自然的风格特色。特别是诗的前半首,夸张而真实地再现出仲秋洞庭磅礴浩瀚的气势,雄浑壮美的景象,有力地表现了洞庭湖的自然伟力,颇有盛唐气象。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刘长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也。(〔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刘须溪云:“托兴可伤。”又云:“起得浑浑称题,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端居,感兴深厚。”〔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六十引)五言律起句最难,……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字法要炼,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清〕王士祯《然镫记闻》)起法高浑,三四雄阔,足与题称。……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外望张公之援引也。(沈德潜《唐诗别裁》)纪昀:此襄阳求荐之作。原题下有“献张相公”四字,后四句方有着落,去之非是。作“岳阳楼”,更非是。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瀛奎律髓汇评》上)
波撼岳阳城。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八月,洞庭湖水涨得几乎与岸齐平,远远望去,水与天连在一起,无比宽广。在这古代云梦泽的地区,水气腾腾上升,苍茫雄浑,滚滚的波涛不停地冲拍岳阳城墙。【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全鉴赏诗】这是一首干谒诗。四十岁以前,孟浩然曾漫游三湘,仲秋季节,他从武陵经洞庭返乡。不久即有开元十六年(728)冬入京应举之行。次年春落第后仍滞留长安,又拟献赋上书以求汲引。《临洞庭》当作于此时。这首五律托兴观湖,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委婉地表示了渴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诗中气象较为开阔的一首。据方回《瀛奎律髓》,此诗旧本题下有“献张相公”四字。可知此诗是写赠给与诗人“为忘形之交”(王士祯语)的张九龄的,但其时九龄尚未为相,“相公”二字,疑为编集者所误加。首联写纵目洞庭总的印象。意谓八月洞庭湖秋水盛涨似与岸平,远望水天相连,和太空混而为一。出句点明时间,正是一年中水势最盛的仲秋季节。据《清一统志》:“洞庭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余里。”可见时到仲秋,湖水浩淼!诗的开头,就写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水天浑然一体的壮阔景象。颔联以精炼警策的语言,实写洞庭雄浑、磅礴的气势,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咏洞庭的名句。出句言水势之远。云梦古泽横跨大江南北,地域辽阔。湖面水气蒸腾,弥漫于广袤的千里云梦上空。诗人用“蒸”这一“响”字,写湖面水气蒸腾,氤氲万状,蔚为奇观。对句言水势之高。洞庭湖以其激荡的水波日夜冲击、摇撼着湖滨重镇岳阳城。《岳阳风土记》云:“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用“撼”这一“响”字,不但传神地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巨大声势,而且充满活力。以上四句写临眺湖景,写得雄浑壮阔,气势不凡。颈联以出句兴起对句。出句自叹欲渡洞庭而苦无舟楫,暗喻想渡越宦海,出来做一番事业而苦于无人引荐;对句直率地表明平居闲处,有愧于当前的太平盛世(“圣明”)。“舟楫”,即用《书经》“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语意。一个“耻”字,说明其积极用世不甘闲居的思想是何等强烈。尾联巧妙地借用古谚,进一步申足上文。《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里用“垂钓者”比出仕之人,即指张九龄。“坐观”二字已表露了对宦海生涯的企慕之情,下面又加一句感叹,把出仕的愿望表现得更明显,更有感情色彩,自己只能“坐观”他人垂钓,“羡鱼情”是空有了。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对方的援引。全诗托兴观湖,表达了干谒之意而又不露痕迹。构思新颖,情景契合交融,格调浑成,显示了雄浑与自然的风格特色。特别是诗的前半首,夸张而真实地再现出仲秋洞庭磅礴浩瀚的气势,雄浑壮美的景象,有力地表现了洞庭湖的自然伟力,颇有盛唐气象。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刘长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也。(〔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刘须溪云:“托兴可伤。”又云:“起得浑浑称题,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端居,感兴深厚。”〔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六十引)五言律起句最难,……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字法要炼,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清〕王士祯《然镫记闻》)起法高浑,三四雄阔,足与题称。……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外望张公之援引也。(沈德潜《唐诗别裁》)纪昀:此襄阳求荐之作。原题下有“献张相公”四字,后四句方有着落,去之非是。作“岳阳楼”,更非是。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瀛奎律髓汇评》上)
(一)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二)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微子。推荐。爱诗词网。(一)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二)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三)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四)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五)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八)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十)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注释〕 微子:名启,商纣王之兄。之:指纣王。微子数谏纣王,意见不被接受,就离开纣王。商亡后成为宋国始祖。 箕(jī)子:名胥馀,商纣王的叔父。他谏纣王不听,便散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多次强谏,激怒了纣王,被杀。 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士师:司法官吏。 三黜(chù):多次免职。 枉道:歪门邪道。 齐景公:名杵臼(chǔjiù),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待孔子曰: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 若季氏: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 此句说以低于季氏、高于孟氏的礼节对待孔子。孟氏是鲁国的下卿。 归:同“馈”,赠送。女乐:歌舞女艺人。 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楚狂:楚国狂人。接舆:隐士。 凤:凤凰,比喻孔子。 何德之衰:凤凰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接舆以为当时为无道之世,孔子不能隐为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过去的事无法挽回。 已而:算了吧。 长沮(jù)、桀溺:隐士。耦(ǒu):两人合耕。 津:渡口。 执舆者:驾车者。 滔滔者:洪水。 而:同“尔”,你。辟:同“避”。辟人之士:避开无道之君的人,指孔子。 辟世之士:隐士,指长沮、桀溺自己。 耰:播种后盖土。辍(chuò):停止。 抚:同“怃”(wǔ)。抚然:惆怅、失望的样子。 斯人之徒:孔子所寻找的、能够帮助他实现政治主张的人。 逸民:隐士。 虞仲、夷逸、朱张、少连:身世不可考。 中(zhònɡ):合乎。伦:伦理道德。 放言:放纵其言。一说不议论世事。 鲁公:指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 施:同“弛”(chí):放松,这里意为怠慢、疏远。 以:用。不以:不被任用。〔鉴赏〕 本篇既记述了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又描写了他与命运、世道抗争的悲壮情怀,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中显示了孔子精神的卓越和人格的魅力。对于人们应当采取何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孔子从来不作死板的规定。第八章中孔子评价了古代七个隐士,他把他们分为三类,但是他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都能表现出美好的人格品质,这是孔子所赞赏的。其中伯夷、叔齐遁世,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各有缺陷,他们那种单一的人格和生活方式是不能实现宏伟而崇高的人生理想的,所以孔子提出同他们有别的人生态度,即“无可无不可”。根据孟子的解释,这种态度具体说来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所谓“久”、“速”是指任职时间的长短,可见,孟子主要是从对待官职的态度来理解“无可无不可”之说。然而从本篇第八章来看,再通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孔子此语意义不限于这一范围,他是就其全部生活、就其整个人生态度立论的。孔子赞同或向往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他肯定伯夷、叔齐的气节,保持自身的人格尊严,但又赞赏管仲归顺新主,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他既赞扬他的弟子颜渊的安贫乐道,但又欣赏子贡的经商的意识与才能,他自己也表示在待价而沽。他始终反对犯上作乱,但是他又欲应邀参加公山弗扰、佛肸的反叛部队(见上篇原文及鉴赏)。这些并不表明孔子无一贯的处世之道,也不是说他的人生观自相矛盾,而是说明他的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是根据时代、环境、个人的境遇和才能来确定恰当的生活样式和人生途径。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即趋时的圣人,可以说是这种态度的一个准确的描绘和概括。孔子内心是向往隐士生活的,他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第十三章)。无怪乎他在《先进》篇第二十六章中赞赏曾晳所向往的生活样式:暮春时节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沂河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歌返回。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本篇、以及其他篇中孔子一再谈及隐士,显示出对这类人的强烈兴趣。实际上孔子多次流露出要去隐居的意向,如《公冶长》篇中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子罕》篇中说“子欲居九夷”。同隐士一样,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非常不满、以至于极为失望,深知难以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在第六章中他对隐士桀溺所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不持异议。但是与隐士不同的是,孔子对世界没有绝望,他要寻找、抓住、利用,甚至创造一切可能有的机会来改变黑暗的现状。他怀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情怀与命运、世道抗争。所以他年近古稀而周游列国,历经种种艰难险阻而意志益坚。他这些行为不为隐士们所理解,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徒劳的,所以孔子不断遭到他们的嘲笑,本篇的记载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听到这些嘲笑,孔子的心情自然十分悲凉和惆怅,但是他的志向不为所动,他仍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服从命运,独善其身;知其不可为而为是出于对理想、原则无比坚定的信念,强烈的道义感,对历史、人民和国家最深沉的责任心而不得不有所作为。知其不可而为者内心有股强大的、不可抑制的精神力量,促使他向命运挑战,顶着潮流前进。这不是一种盲目的力量,因为这不是发自一时之情绪,不是出于对一己私利的考虑,而是来自深沉的哲学思索、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精神力量之所以说不是盲目的,还因为他意识到实现其宏伟抱负的路途上可能出现的千难万险,并为之准备作出各种牺牲。因此,没有最高远的人生理想,没有极其严肃、负责的人生态度,没有大无畏的雄健精神,没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是不可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盲目行动,因为既然知其不可为,其行为必定要从实际出发,期望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裨益,必然不拘于单一的人格和生活样式,采取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在孔子身上这两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隆中对原文。推荐。爱诗词网。[晋]陈寿先主屯新野②,徐庶见先主③,先主器之④。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⑤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⑥,不可屈致也⑦,将军宜枉驾顾之⑧。”由是先主遂诣亮⑨,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⑩:“汉室倾颓,奸臣窃命(11),主上蒙尘(12)。孤不度德量力(13),欲信大义于天下(14),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15),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以来(16),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17),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8)。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19)。孙权据有江东(20),已历三世(21),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22),利尽南海(23),东连吴会(24),西通巴、蜀(25),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2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7),将军岂有意乎(28)?益州险塞(29),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0)。刘璋暗弱(31),张鲁在北(3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33),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34),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5),西和诸戎(36),南抚夷越(3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38)。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9)。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41)?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注释〕①本篇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二十里。诸葛亮早年隐居之所。对,对策。②先主,三国蜀主刘备。新野,在今河南新野南。③徐庶,字元直,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时为刘备谋士,后归曹操。④器之,器重他。⑤将军,时刘备为左将军,故称之。⑥就见,犹言往见;去见他。⑦屈致,委屈他来见,犹言召来。⑧顾,拜望。⑨由是,于是。诣,往见。⑩屏(bing饼)人,命左右随从走开。(11)奸臣,指曹操。曹操于董卓灭后,为争取主动,迁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汉室正统的观点看为“奸臣”。(12)主上蒙尘,汉献帝被逼迁于许都(今河南许昌西南),故言蒙尘,言受难。(13)孤,周代小国之君称孤。刘备时任豫州(今河南省境)牧,故自称孤。度(duo夺)德,揣度自己到底有多大德行。(14)信,通“伸”,伸张。(15)用,以。猖獗,栽跟斗。“獗”与“蹶”通。(16)董卓,汉灵帝时的西北边将。灵帝崩,何进召其入洛阳诛宦官。旋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关东兵起,卓挟献帝走长安,自为太师,残暴专横,后为王允、吕布所杀。(17)袁绍,字本初,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董卓乱政,诸州起兵讨伐,绍因历练深厚,兵多地广,被推为盟主。卓既诛,绍据河北,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战,败于曹操,遂一蹶不振,旋病死。(18)天时,老天保佑。(19)诚,的确。争锋,争胜。(20)孙权,东吴开国之主,字仲谋,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江东,长江下游地区。(21)三世,孙权父孙坚,曾与袁绍等讨董卓,领豫州刺史,封乌程(今浙江吴兴南)侯。兄孙策,初定江东之地,封吴侯。由坚至权,是为三世。(22)荆州,古九州之一,约有今湖南、湖北及广东部分地区。汉,汉水。沔(mian免)水,即汉水之上游。(23)利尽南海,可收尽南海所有的一切便利。南海泛指南方近海之地。(24)吴、会,指吴郡(今江苏吴县)和会稽郡(今浙江绍兴)。(25)巴蜀,巴郡,治今四川重庆。蜀郡,治今四川成都。巴蜀是这一地区的泛称。(26)其主,指刘表,时为荆州牧,素无远志,仅图自保,故诸葛亮说他不能长守所据之地。(27)殆,大概。资,帮助。(28)岂,即“其”,表疑问的助词。(29)益州,汉置,今四川境。险塞,险阻。(30)高祖,汉高祖刘邦。因之,凭借它。(31)刘璋,时为益州牧,才志实力俱不足以称雄于当时。(32)张鲁,东汉张陵(即张道陵)之孙,以神鬼之说惑众,据汉中凡三十年,后败降曹操。(33)胄(zhou宙),后裔。刘备为汉景帝子中山王胜之后。(34)总,合,聚。也即包揽之意。(35)岩阻,山岩险阻之地。(36)诸戎,指西羌诸族。(37)夷越,夷指当时南中(今云南)诸夷。越指交州(汉置,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境内诸越族。(38)政理,政治。(39)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40)秦川,犹言关中,指今陕西一带。(41)箪(dan丹)食,圆形竹篮里装了饭。壶浆,用壶装上米汤、豆汁。《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分析〕东汉末年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各地纷纷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各地官吏、豪强趁机发展武装力量,形成了许多军事集团,他们之间相互兼并,战乱长达20余年。建安十一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并积极准备南下,意在消灭盘踞长江流域的刘表、刘璋、孙权、刘备等诸侯,统一全国。刘备此时实力尚弱,自沛县起兵后,转战多年,仍无立锥之地。正在他走投无路时,经徐庶推荐,公元207年,刘备曾三次拜访了当时年仅26岁的诸葛亮,求问兴复汉室的大计,并希望诸葛亮能辅佐自己,建立霸业。本文记载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对前来拜访求计的刘备谋划建功立业的对策。文中诸葛亮详尽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联吴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策略。全文500多字,叙事清晰,论述透彻,语言简洁有力,充分表现了诸葛亮远大的抱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共两段,从“亮躬耕陇亩”到“将军宜枉驾顾之”。记叙并渲染了诸葛亮高洁的气质、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及朋友们对他的推崇。第一段先介绍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躬耕陇亩”,可见他并非趋荣慕势之辈。虽然诸葛亮避乱隐居,却又“好为《梁父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这又写出了他思想的另一面:他并非想做一个隐士,而是静观世变,以待时机,而且他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以示自己有着建立霸业的文韬武略。所有这些只有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才了解,并深信不疑。这也为下文徐庶推荐诸葛亮打下了伏笔。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大败曹江后,很得刘备赏识,但却中了曹操的离间计。临行前,他推荐诸葛亮代替自己。徐庶以“卧龙”比诸葛亮,意味深长,一是诸葛亮确是个非凡的人才,如人中之龙;二是诸葛亮尚没有机会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如“卧”之“龙”;三是向刘备暗示,若能得到诸葛亮,“卧龙”一旦出山,辅佐刘备,定能呼风唤雨,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这从侧面又显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虽然刘备十分器重徐庶,对他推荐的人也比较器重,称之为“君”,但思想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想让诸葛亮与徐庶一齐来见他即可,而徐庶十分了解诸葛亮的秉性,所以他劝刘备对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希望刘备能“枉驾顾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顿生好奇之心,答应了徐庶的要求。这为下文刘备“三顾茅庐”作了极好的铺垫。第二部分,包括三、四、五自然段,从“由是先主遂诣亮”到“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写刘备“三顾茅庐”求教于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以及刘备对诸葛亮的赞许。第三段,承上启下,写刘备三次去隆中拜访求教诸葛亮。刘备思贤若渴,意切而心诚,而诸葛亮两次拒之门外,进一步反映他的清高不凡,同时也是对刘备诚意的考验。“三顾茅庐”对刘备、对诸葛亮都是一个转折。正如《出师表》中所写,诸葛亮对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十分感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从此刘备进入了他建立霸业的鼎盛时期。“三顾茅庐”也成为了历史上求贤的美谈而流芳千古。接着作者写到刘备向诸葛亮问计。刘备先谈天下形势:汉室崩溃,奸臣专权,汉帝受胁迫;再谈自己的志向、作为和处境: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但“至于今日”却“遂用猖獗”毫无立锥之地,最后向诸葛亮问计:“君谓计将安出?”这一席话条理清楚,态度诚恳,讲自己“孤不度德量力”,“智术短浅”,丝毫没有虚矫之情,而且正气凛然,态度明朗而坚决,“欲信大义于天下”虽败“然志犹未已”。刘备的坦诚相见使诸葛亮为之所动,于是推心置腹地道出自己的对策也就顺理成章了。第四段,是写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对策,这是全文的主体。这一段层层深入,论述透彻,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诸葛亮先概括地叙述了天下群雄割据纷争的局面,然后逐一作具体分析。曹操逐一击溃北方诸侯,实力强劲,是诸葛亮分析的首要人物。他以比较的手法将曹操与袁绍相比,指出曹操虽“名微”、“众寡”却能“克绍”,以弱克强,转弱为强的原因并非只是“天时”而是在于“人谋”,以此告诉刘备:运用智谋是由弱转强的关键所在。这也与刘备所说“智术短浅”的想法是一致的,这样的分析对刘备很有吸引力。接着,诸葛亮分析了曹操的军事实力——“拥百万之众”,在政治上又处于有利地位——“挟天子而令诸侯”,诸葛亮清楚看到了天下豪杰之中,曹操将是刘备未来的主要敌人。因曹操实力强劲,势力超众,一时不可与之争胜,所以他明确地向刘备提出了对曹操的策略——“此诚不可与争锋”。其次,分析盘踞江东的孙权。地利上,孙权“据有江东”、“国险”;人和上则是“民附”、“贤能为之用”,而且孙权“已历三世”,基业深厚,由此诸葛亮的策略是——“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即告诉刘备,孙权可作为盟友,共抗曹操,而不能对江东的富庶有占有之念。在分析了敌友双方的情况之后,诸葛亮开始分析刘备的情况,要求刘备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战略基地。诸葛亮首先将攻取目标指向荆州。荆州地形险要,“北据汉、沔”,物产丰饶,“利尽南海”,交通便利,“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的“用武之国”,而可幸的是荆州牧刘表无能,难守荆州,正是一个攻取荆州不可多得的机遇,是“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希望刘备不要坐失良机。其次分析第二个战略目标——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也是建功立业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并以刘邦成功的先例来鼓励刘备,而且目前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益州牧刘璋“暗弱”,“不知存恤”,那里的百姓“思得明君”,这不又正是“天所以资将军”的天赐良机吗?于是诸葛亮不失时机地向刘备分析他的有利条件,告诉他应采取的内政外交上的正确策略。从政治策略上来说,刘备是“帝室之胄”;从品行上来说,刘备“信义著于四海”;而且他礼贤下士,“总揽英雄,思贤若渴”,故要“兴复汉室”,应当很有号召力。如果能取得荆、益两州,那真是如虎添翼,天下归心指日可待。由此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对内要“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对外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取得一个和平环境,着手发展国家实力,变弱为强,然后才能与敌抗衡,等到时机成熟,就可以兵分两路,以强大的实力攻向“宛、洛”、“秦川”,逐鹿中原,成就霸业。以上对策分析,诸葛亮紧扣天时、地利、人和、实力等因素,从现状谈及未来趋势,突出人谋的重要性。在比较中突出刘备一方,分析刘备的有利条件——政治地位高,能取信于民,重视人才,以及不利条件——无战略基地和无杰出的“人谋”,并针对刘备的优势与不足,深入阐述,指点迷津,让刘备攻占战略要地荆州、益州,重视人才,搞好内政外交,方能成就霸业,说来条理清晰。第五段,写刘备对诸葛亮对策的赞赏,“善”一字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的赞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对诸葛亮更加信赖,而诸葛亮对刘备忠诚更加,两人“情好日密”,三顾茅庐终于让刘备求得了辅佐他建功立业的贤才。第三部分,末段。写关、张不悦,反衬刘备对诸葛亮的了解与友谊深厚。刘备深知他对于诸葛亮有如鱼对于水一样重要,通过刘备对关、张两人的劝慰,再次赞扬了诸葛亮的杰出的才能。文章重点“隆中对策”详写,首尾略写,详略很是得当,并且将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来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待到明年秋高气爽,重阳佳节到来之时,我们会再来一起观赏菊花。淡淡的话别,明年的相约蕴藏于诗句间,主人公的热情款待,宾主关系的融洽,跃然于纸上。【鉴赏】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我还会再来欣赏菊花这首诗表面上看来只是与朋友约定日期,下次再来拜访;其实是在描写知交间的离情依依,诚心盼望重阳节那天能再度相会。【应用】〈名〉等到重阳节那一天,我还要到这里观赏菊花。语出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用以表达对故人的依恋之情以及盼望再次相逢的心愿。◇“行!不过,我希望你在苏州也别逗留得太久。”恂郡王念了两句唐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我尽力在八月底之前,赶回来覆命。”(高阳《茂陵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轩:窗户。把:拿着。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一幅农家乐图,消除尘念烦恼的清凉剂;田园诗的代表作。且立片论 第一句是有典故的,典出《论语》,用鸡黍邀请人来的是隐士,而不是农夫,因此诗中的“故人”不是农夫,而是隐士。朋友隐居在田园,像陶渊明一样,最后一句“菊花”也是陶渊明情有独钟之物。赏菊是高雅脱俗的象征,诗人屈原就“夕餐秋菊之落英”,行为何其脱俗出尘。于是屈原、陶渊明、孟浩然就有了联系,不只是简单的连线而已。理解了这一点,便可以解读诗的主题。此诗的主调是什么?诗人的情趣好尚是什么?此诗宣扬的是归隐的快乐,是对尘世、官场、凡俗的拒绝,是诗人人生归宿的理想蓝图。我们不能只注意田园之美的描写内容,更要透过田园看到诗人的功名挫折和仕途阴影。不过话说回来,分析主题且抛在一边。田园美的诱人可不分高雅和凡俗,诗的中间两联的确写得太美。前两句写大环境美,后两句写小圈子美;有远景和近景,远和近都有画面美。这样的美芸芸众生都爱,特别是那些在城里呆久了的人,一见到此景,无不“啊!啊!”发自肺腑。想一想,除了能叹美之外还有什么呢?
还来就菊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待到明年秋高气爽,重阳佳节到来之时,我们会再来一起观赏菊花。淡淡的话别,明年的相约蕴藏于诗句间,主人公的热情款待,宾主关系的融洽,跃然于纸上。【鉴赏】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我还会再来欣赏菊花这首诗表面上看来只是与朋友约定日期,下次再来拜访;其实是在描写知交间的离情依依,诚心盼望重阳节那天能再度相会。【应用】〈名〉等到重阳节那一天,我还要到这里观赏菊花。语出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用以表达对故人的依恋之情以及盼望再次相逢的心愿。◇“行!不过,我希望你在苏州也别逗留得太久。”恂郡王念了两句唐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我尽力在八月底之前,赶回来覆命。”(高阳《茂陵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轩:窗户。把:拿着。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一幅农家乐图,消除尘念烦恼的清凉剂;田园诗的代表作。且立片论 第一句是有典故的,典出《论语》,用鸡黍邀请人来的是隐士,而不是农夫,因此诗中的“故人”不是农夫,而是隐士。朋友隐居在田园,像陶渊明一样,最后一句“菊花”也是陶渊明情有独钟之物。赏菊是高雅脱俗的象征,诗人屈原就“夕餐秋菊之落英”,行为何其脱俗出尘。于是屈原、陶渊明、孟浩然就有了联系,不只是简单的连线而已。理解了这一点,便可以解读诗的主题。此诗的主调是什么?诗人的情趣好尚是什么?此诗宣扬的是归隐的快乐,是对尘世、官场、凡俗的拒绝,是诗人人生归宿的理想蓝图。我们不能只注意田园之美的描写内容,更要透过田园看到诗人的功名挫折和仕途阴影。不过话说回来,分析主题且抛在一边。田园美的诱人可不分高雅和凡俗,诗的中间两联的确写得太美。前两句写大环境美,后两句写小圈子美;有远景和近景,远和近都有画面美。这样的美芸芸众生都爱,特别是那些在城里呆久了的人,一见到此景,无不“啊!啊!”发自肺腑。想一想,除了能叹美之外还有什么呢?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推荐。爱诗词网。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注释裕:宽裕、宽裕。自用:自以为是。译文能够求得贤圣为师的人可以称王天下,自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的就会灭亡;谦虚好问的人就会气度宽宏,刚慎自用就会气量狭小。评说刚愎自用的人总是好大喜功,不可一世,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更不能容忍反对的意见,因而在其周围往往聚集着一帮投其所好的谗媚之人,拨弄事非,结果自然逃不了众叛亲离的下场。做人应该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空阔深广,坦然接受批评,容纳各种有益的意见,从而使自己更加明智,最后取得成功。
【背景}唐诗篇名。五古。孟郊作。见《孟东野集》卷一。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当于贞元十六年(800)任溧阳(今属江苏)县尉时,迎母有感于奉养之恩而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四句通过为游子缝衣的生活细节,歌颂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后两句以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作比喻,抒写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此诗用短小的篇幅,平淡的语言,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母子深情生动感人地表现出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广传人口的名篇。宋刘辰翁誉之为“诗之尤不朽者”(《孟东野诗集》评语)。至清康熙年间,溧阳有人作诗云:“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是为《游子吟》之千古馀韵。
【全诗】
游子吟 孟郊。推荐。爱诗词网。【背景}唐诗篇名。五古。孟郊作。见《孟东野集》卷一。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当于贞元十六年(800)任溧阳(今属江苏)县尉时,迎母有感于奉养之恩而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四句通过为游子缝衣的生活细节,歌颂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后两句以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作比喻,抒写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此诗用短小的篇幅,平淡的语言,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母子深情生动感人地表现出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广传人口的名篇。宋刘辰翁誉之为“诗之尤不朽者”(《孟东野诗集》评语)。至清康熙年间,溧阳有人作诗云:“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是为《游子吟》之千古馀韵。【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解题】此诗题下诗人自注云:“迎母溧上作。”当作于贞元十六年任溧阳尉时。吟:诗体的名称,歌吟体。诗中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末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使此诗成为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名诗。诗风清新自然,有民歌风味,与孟郊其他刻意雕琢之诗不同。【注释】①寸草:小草;比拟游子。心:草茎亦称心,此处有双关意义。②三春晖:春天三月的阳光,比拟母亲对子女爱的温暖。晖:阳光。【注释】1.游子吟: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2.迟迟:时间长久貌。3.“谁言”两句:以小草报达不尽春天阳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儿子永远报达不尽母亲哺育之恩,赞美伟大的母爱。寸草心:小草的嫩心。三春:整个春季三个月。晖:阳光。【今译】慈母手中的针线,化作游子身上的征衣。记得那是临行前,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呵!缝得针脚密密,也缝进了母亲爱子的心意,——母亲在担心,她的儿子延迟归期。唉!谁说那阳光下的小草,能报答春光的沐浴?【作者小传】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隐嵩山,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今属江苏省)尉,后辞官归里。宪宗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后又聘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卒。友人私谥为贞曜先生。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两《唐书》本传。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较完备。其诗与韩愈齐名,称“韩孟诗派”。韩愈称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与贾岛诗有相同处,有“郊寒岛瘦”之称(苏轼《祭柳子玉文》)。有《孟东野诗集》。【赏析】《游子吟》,是孟郊自制新乐府诗题。根据原诗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可知此诗作于他居官溧阳尉之时。它以一首著名母爱的颂歌流传千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几乎家喻户晓。****诗以对句开首,分领下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由人到物,从母至子,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事物,但也是最可贵的事物,即:母子相依,骨肉相亲。接着三、四两句,直叙慈母爱子之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临行之前,老母针针线线地细缀密缝,为的是把衣服做得结实一些,因为怕儿子在外迟迟难归。最后两句,以当事者身份报慈母以感恩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比喻游子的心。寸草,即小草。三春晖,比喻母爱温暖,有如春日之阳光。晖,此指日光。这里用了比喻句,表达儿子报答母恩的炽烈情愫。这两句诗,是前四句诗的升华。通过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上悬绝的对比,展示了赤子之心:对于如春阳的博大母爱,区区小草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在这里,写子女报恩之意之情,也是十分淳厚、真挚的。****这首歌颂伟大母爱的短诗,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它典型地表现了“母爱子,子敬母”这种高尚“人伦”。在生活里,母亲为出门的子女缝制衣服或整理行装,原是一件最普通不过的常事,可说是一件细节。然而,诗人却从这个“细节”中发掘了深刻而普遍的主题。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并且作了极好的表达——作者用临行缝衣,寄托母爱;以春晖照物,比喻母爱。二者都能使人温暖,前者暖身,后者暖心。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不用言语,也不流泪,只是通过“密密缝”的行动,一个普通常见的行动,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感人!它几乎拨动古今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唤起普天下儿女们的亲切而深情的怀念。这就是此诗最大的成功之处,也是它永传于世的奥秘所在!【评】此诗《全唐诗》于题下注“迎母溧上作”,当源于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笺》载此诗下有“自注迎母溧上作”数字,因而一般认为此诗为孟郊任溧阳县尉时所作,也有学者认为考索诗意,当为诗人早年离家游宦时作。此诗写慈母爱子之心,捕捉临行缝衣的一个细节,由“慈母”而“游子”,由“密密”对“迟迟”,对照而下,推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命意真恳,风雅自然。
长门赋。推荐。爱诗词网。[汉]司马相如孝武皇帝陈皇后②,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③,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④。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⑤。陈皇后复得亲幸⑥。其辞曰:夫何一佳人兮⑦,步逍遥以自虞⑧。魂逾佚而不反兮⑨,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⑩。心慊移而不省故兮(11),交得意而相亲(12)。伊予志之慢愚兮(13),怀贞悫之懽心(14)。愿赐问而自进兮(15),得尚君之玉音(16)。奉虚言而望诚兮(17),期城南之离宫(18)。修薄具而自设兮(19),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20),天漂漂而疾风(21)。登兰台而遥望兮(22),神恍恍而外淫(23)。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24),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25)。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26)。孔雀集而相存兮(27),玄猿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28),鸾凤翔而北南。心凭噫而不舒兮(29),邪气壮而攻中(30)。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31)。正殿块以造天兮(32),郁并起而穹崇(33)。间徙倚于东厢兮(34),观夫靡靡而无穷(35)。挤玉户而撼金铺兮(36),声噌吰而似钟音(37)。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38),离楼梧而相撑(39)。施瑰木之欂栌兮(40),委参差以槺梁(41)。时仿佛以物类兮(42),象积石之将将(43)。五色炫以相曜兮(44),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45),象玳瑁之文章(46)。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47)。抚柱楣以从容兮(48),览曲台之央央(49)。白鹤噭以哀号兮(50),孤雌跱于枯杨(51)。日黄昏而绝望兮,怅独托于空堂(52)。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53)。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54)。案流徵以却转兮(55),声幼妙而复扬(56)。贯历览其中操兮(57),意慷慨而自卬(58)。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59)。舒息悒而增欷兮(60),蹝履起而彷徨(61)。揄长袂以自翳兮(62),数昔日之愆殃(63)。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64)。抟芬若以为枕兮(65),席荃兰而茝香(66)。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67)。惕寤觉而无见兮,魂廷廷若有亡(68)。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69)。望中庭之蔼蔼兮(70),若季秋之降霜(71)。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72)。澹偃蹇而待曙兮(73),荒亭亭而复明(74)。妾人窃自悲伤兮(75),究年岁而不敢忘(76)。〔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内容是代陈皇后诉失宠独居之苦,以向汉武帝求情。因序文称武帝用其谥号,事晚于司马相如身后几十年;序末云陈皇后因赋复宠,于史无证。故历代学者多疑其伪托。但序文可能为后人所加,序伪而赋真亦未可知。②陈皇后,汉武帝姑母之女阿娇。武帝为太子时即已为妃,后立为皇后。因妒忌武帝别宠新欢卫子夫,被废居冷宫。③长门宫,长安城东南的一所别宫。④文君,姓卓,蜀卓王孙女,初嫁而寡,相如以琴挑之,文君夜奔,遂归相如。⑤于,为。悟主上,使皇上醒悟。“于”《御览》作“求”。⑥亲幸,亲近宠爱。⑦夫何,发语词,有嗟叹意味。⑧虞,同“娱”。⑨逾佚,走失。句意为失魂落魄以至心神无法集中。⑩“言我”二句,上句“我”指武帝的许诺,下句“人”即被遗忘的陈皇后自己。(11)慊移,绝移变心。慊,绝。一说,慊作“熑”;移作“熪”;熑熪(lianyi廉移),火微而未绝貌。此句谓武帝对我已情感绝移而不再体念故人。武帝当太子时就娶阿娇,曾云“当以金屋贮之”,故有此爱移之怨。(12)得意,称心如意,指卫子夫,后亦遭谗而死。(13)伊,发语词。慢愚,愚笨,谦词。此句后改用陈皇后自诉口气。(14)悫(que却),诚笃。懽,同“欢”,指男女情爱。(15)赐问,垂问及己。自进,自献其身。(16)尚君之玉音,亲聆君王的话音。(17)这句说,听到一句空话也盼他当真。(18)离宫,指长门宫。(19)修薄具,指预备肴馔。(20)廓,空荡荡地。独潜,孤身呆坐。专精,神情凝滞。(21)漂漂,风紧貌。(22)兰台,泛指华丽的台榭。(23)神恍恍,神思恍惚。(24)殷(yin引)殷,状雷声。(25)襜(chan搀)襜,摇动貌。(26)訚(yin银)訚,香气浓烈。(27)集,鸟儿栖息于树上。相存,相处亲密。(28)胁翼,即敛翼。翅膀贴紧二胁。(29)凭噫,气胀满胸貌。(30)邪气壮,忧思过度,外邪旺盛。中,心中。(31)周,遍。从容,舒缓的样子。(32)块,独立貌。造,到达。(33)郁,壮大貌。穹崇,高貌。(34)间,有时。徙倚,徘徊。(35)靡靡,细致精密。(36)挤玉户,推开华美的宫门。撼金铺,摇动金属门环。(37)噌吰(hong红),形容开殿门之声大如洪钟。(38)丰茸,繁富。游树,宫殿浮柱。(39)离楼,通“丽廔”,玲珑露空貌。梧,斜柱。(40)瑰木,珍木。欂栌(bolu勃卢),斗拱。施,用。(41)委,积。槺(kang康)梁,虚空。(42)物类,以它物比类之。句意谓,时时想寻一近似物去类比这繁富的建筑群。(43)积石,山名,古以为黄河发源于此山。将(qiang枪)将,高大、雄壮貌。(44)炫,放光。曜,同“耀”,照亮。(45)错石,杂色诸石拼成的花纹。瓴甓(lingpi铃僻),地砖。(46)文章,纹彩斑斓。(47)组,绶,丝带。连纲,拴系帷幔的绶带。(48)楣,门上横梁。(49)曲台,未央宫东的一所殿名。央央,广貌。(50)噭(jiao叫),哀鸣声。(51)孤雌,失偶的雌禽。跱,同“峙”,停立。(52)这二句说天黑不见君来,唯有怅然回空房。(53)徂,消逝。洞房,幽深的居室。(54)雅,正。二句谓正声随心情而变调,却弹不尽愁思。(55)徵(zhi止),古五音中凄清急速之音,宜抒悲哀。流徵,一串流走的哀音。(56)幼眇(yaomiao要妙),幽微。(57)贯历览,依次连贯起来观察(以上所奏的琴曲)。中操,内心的情操。(58)卬(ang昂),激昂。(59)流离,即淋漓。(60)舒息悒(yi义),吐出悒郁于胸的闷气。欷(xi希),啜泣声。(61)蹝(xi喜)履,趿着鞋走。(62)揄长袂,扬长袖。自翳(yi义),自遮(其面)。(63)愆(qian千),过失。数,数落,这里是自责之意。(64)颓,废坏。这二句是说,再没脸面去见人,喟然叹息卧身床上。思,据王念孙《读书杂志》当为“息”之误。(65)抟(tuan团),揉搓。芬若,香草名。(66)茝(chai柴上声)、荃、兰,皆香草名。(67)这二句意为睡梦之中似乎君王在身旁。(68)(guang逛)若有亡,遑遽间似有失落感。(69)毕、昴(mao卯),二星名,五六月间出于东方。上四句言不寐至晓。(70)蔼蔼,灰蒙蒙的微光。(71)季秋,秋季最后一月。(72)不可再更,再也受不了如此自煎之苦。(73)澹(dan淡),动摇,此指心神不宁。偃蹇,伫立貌。(74)荒,欲明貌(李善注)。亭亭,远貌。(75)妾人,谦卑的自称。窃自,暗自。(76)究年岁,毕其一生之岁月。究,穷,极。〔分析〕《长门赋》是一篇抒情赋。内容是写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孤单冷落地居在长门宫,终日愁苦忧郁,思念武帝能对她恢复宠幸。陈皇后,名阿娇,是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的女儿。刘彻当初能立为太子,多得姑母之力。刘彻为太子时就娶阿娇为妃,曾说:“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后来刘彻即位做了皇帝,遂立阿娇为皇后。阿娇深得武帝宠爱。但因她嫉妒武帝宠幸其他女子,遂渐失宠。而被禁闭在长门宫。赋前的序文说:“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此说与史实不符。于是有人便认为此赋是后人的伪托。其实,这看法似是而非。因为赋文本身并未写“陈皇后复得亲幸”的事。再看序文,从“相如为文以悟主上”语句看,此序明显是后人附加的。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序例》中说:“自序之作,始于东晋”,这就是说,西汉赋家是不为自己作的赋写序的。因此,说此赋不是司马相如所作,根据是不足的。赋文开始,作者先从旁对陈皇后作一番描写。“夫何”,感叹发语词。“逾佚”,散失的意思。陈皇后抱怨君王喜新厌旧把她忘了。她对君王朝思暮想,想得魂飞魄散,形容枯瘦,而仍是孤苦独居。接着,赋文改由第一人——陈皇后自叙:陈皇后痴心想着君王汉武帝,希望武帝也能想起她并问起她,她好借机回到武帝身边,重新享受恩荣。于是,她亲手作了佳肴陈设在离宫,希望武帝能驾临。她独自登上散发着兰香的楼台,聚精会神地盼望君王。然而,望眼欲穿,望到的只是漂漂的急风、满天的浓云,望得她神志恍惚,思念入痴,以致把殷殷的雷声误认为是君王驾临的车马之声了。桂树芳香,孔雀的妩媚,猿猴的长吟,翡翠鸟的来集,鸾凤的翱翔,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解愁消闷,相反使她感到烦躁不舒,犹如邪气在攻心。她痛苦而失望地从兰台上走下来,百无聊赖地向深宫走去。宏伟的殿宇,坚实的宫门,丰茸的树木,雕镂的栋梁,五光十色的地砖,光彩夺目的帷幕,这离宫是多么的富丽堂皇啊!离宫是如此的豪华,但它给陈皇后带来的却不是幸福和享受,而是可憎的寂寞和愁怅。她在离宫抚摩着柱子和门楣,望着未央宫东首宽大的曲台,信步游移徘徊,以盼望君王,她从白天一直待到日落黄昏,明月东升,仍是不见君王踪影。面对着宫院里孤栖于枯杨上哀叫的雌性白鹤,自怨自怜。她明白了,君王是不来了,她的期待又一次落空了。她失望地步入洞房,窗外清澈如洗的月光倾泻宫来。陈皇后拿起雅琴,先用变调弹奏愁思之曲,想借以抒发胸中的苦闷,却因苦闷特深而弹奏不下去,于是改用古音中的徵调弹奏,其哀怨之声是那样的畅扬而细长,以致引动她身边的使女也为之涕泪滂沱,悲伤不已。她上了床却无法入眠,只好再下床来。她彷徨无措,自思自量,想想自己到底有什么过错?想着想着,她上床入睡了,终于在梦中见到了君王。却被过分的欣喜而惊醒。她神魂不定,鸡鸣月白,星斗满天,她感到度夜如年,毫无希望了。但她还是怀着悲伤的心情,年复一年地,痴心地盼望着君王的到来。赋文塑造了一名宫廷争宠失败而被遗弃的贵妇形象。这位贵妇居的是富丽豪华的宫殿,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无一不是天下之最之贵,然而,她的感情却是极度悲伤,精神极度痛苦。她一生的幸福只能依赖于皇帝一人,除了皇帝外,她不能再与任何人取得欢乐。这反映出,在封建社会里,即使权势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皇后,一旦失去皇帝的宠爱,其命运也是非常悲惨的。赋文除了让主人公陈皇后直接抒情诉怨外,还采用了寄兴、烘托、象征等多种手法,从各个方面刻画陈皇后的心理情态。浮云四布,飘风回起,白昼阴森,反映了陈皇后心境的抑郁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桂树交纷,木兰为榱,瑰木欂栌,文杏为梁,芬若为枕,荃兰为席,象征着陈皇后身价的高贵和对汉武帝的忠贞及爱心的专一;孔雀互存,翡翠来集,鸾凤飞翔,寄托她对配偶相依为伴的爱慕;雌鹤孤栖于枯杨,取比她遭到废弃后,自身的冷落与凄凉;深宫的空廓穹崇,烘托她名为皇后,而实为囚徒的境况。总之,赋文描写的种种客观景物和环境气氛,都寄寓着陈皇后的主观情致,为其形象的塑造,输血丰润、充实玉成,使之栩栩如生,活现于读者的眼前。此赋文笔铺张扬厉,反复重叠,委婉曲折。在风格上与作者的《子虚赋》、《上林赋》等大赋是一致的。在情意的描写上,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诗、词、曲等文学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评说〕刘熙载《艺概》:“长卿《大人赋》出于《远游》,《长门赋》出于《山鬼》。”
金陵十二钗判词。推荐。爱诗词网。《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其一正册判词其一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一首是写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林黛玉与薛宝钗是《红楼梦》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与贾政是亲兄妹;她与贾宝玉是姑表兄妹,因父母双亡寄于贾府。薛宝钗与贾宝玉是姨表姊弟,她母亲薛姨妈与王夫人是亲姐妹,薛家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大皇商。林、薛两人,一个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一个是封建阶级的卫道士,曹雪芹将两个思想对立的人物写在一起,并不意味着“钗黛合一”,而是表现了以鲜明的对比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艺术构思。“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与画面的“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等语,都是写薛宝钗的。“金簪雪”三字暗点其名,“雪”与“薛”谐音。“金簪”指“宝钗”,本是使头面生辉的头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既暗示了薛宝钗性格如“冷香丸”之“冷”的特点,也是对薛宝钗婚后独守空闺冷落生活的写照。“可叹停机德”是说薛宝钗虽有合乎封建妇道的品德,但可惜依然是悲剧结局。“停机德”是对薛宝钗品格的总概括。引《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乐羊子远行寻师求学,因念家,只一年就返回了。其妻以刀割断布机上的绢,以此比学业中断,徒劳无功,劝他继续勤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中恪守妇道的典型,是封建社会中受封建礼教陶冶颇深的标准闺秀。曹雪芹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塑造这一形象,使其不是“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庚辰本第四十三回脂批)的人物。她美丽聪明,博学多才,温柔端庄,豁达明理。是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艳冠群芳”的牡丹,她娇艳尊贵,是世俗中的花王。她是处处按封建时代的规矩生活和思想的“贤宝钗”,在她的性格与行为中表现出封建阶级所必须的机心、识度、委屈求全甚至娇揉造作。薛宝钗性格中最深沉的就是她的“冷静”,她的一生就是“冷静”地争取现实功利的一生。惟其“冷”,才使她成为一位封建阶级的标准闺秀;惟其“冷”,才使她常常“随分从时”精通人情世故,博得贾府上下的喜欢,终于成了“宝二奶奶”。她处处以封建道德要求自己,规范别人,不愧是位有“停机德”的“贤宝钗”。她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教导姐妹,对湘云说作诗“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事。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第三十七回)这“有益的书”指《女论语》之类。在林黛玉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话,她立即对黛玉讲男人“辅国治民”,女人“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更说“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第四十二回)香菱请史湘云谈诗,她立刻又说:“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由此可见,她的卫封建之道多么自觉、严格。更突出的是宝钗常常劝宝玉要“立身扬名”,说一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第三十二回),以至引起宝玉的反感,斥道:“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第三十六回)她尽管多次受到宝玉的冷遇、嘲讽,仍然未改变其“停机德”的品德。她恪守封建妇道,为争得“宝二奶奶”地位,则“冷静”地观察形势,“随分从时”地迎合、讨好贾母、王夫人。过十五岁生日时,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专门点贾母喜欢听的热闹戏、喜欢吃的甜烂食物,还当面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第三十五回)王夫人造成金钏儿投井自杀,良心有些过不去,而宝钗却说“姨娘是慈善人,……(金钏儿)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由此可见她的“冷”到了无情的地步。她只遵循封建道德行事,照封建规矩来思想,没有生活的理想,然而在人生途中却一帆风顺,自信“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终于以金锁配宝玉,实现了“金玉良缘”,当上了“宝二奶奶”,在世俗的婚姻上获得了成功;但她只能做帮助宝玉追求功名的贤妻,却不是宝玉人生途中叛逆封建礼教的知己,最终未获得真正的爱情,在宝玉走后,她独守空闺,这结局亦是悲剧的,这怎不令作者悲悯,发出“可叹停机德”的叹惋!诗中“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以及画面上的“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等语写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林黛玉”,“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枯”寓黛玉泪尽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公子生活)出走。“悬”“挂”,表示思念。“堪怜咏絮才”是说林黛玉颇有才华,其命运又颇令人同情。“咏絮才”用晋代才女谢道韫之事。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哥哥对:“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言:“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大为赞赏。被传为佳话(见《世说新语·言语》)。林黛玉貌美多才,多愁多病,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她天真、纯洁、热烈、执着,渴望美好的爱情,追求光明幸福,有理想。她是“风露清愁”的芙蓉,是花中的逸品,遗世独立,风骨高洁,不合时俗,具有叛逆性格,是宝玉艰难的人生途中至死不渝的知己。然而命蹇多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寄住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在这庸俗、丑恶、虚伪、倾轧的环境中,她感到孤寂、痛苦,她悲伤、哭泣,泪水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更以一片痴情将“咏絮才”铸成伤春悲秋的诗词来抒发心声。那催人泪下的《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还有《桃花行》、《柳絮词·唐多令》、《咏白海棠》、《咏菊》、《问菊》、《菊梦》、《五美吟》等,都令人看到了她的身世、遭际、痛苦、品格、理想,看到了一个光辉的形象。《葬花吟》不仅浸满了“因春感情”的爱情苦闷,更表现了她寄人篱下所深深感到的周围是一片庸俗、丑恶、尔虞我诈、互相吞噬的世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冷酷的现实的控诉。在这“污淖”的环境中,她像瓣瓣飘落的桃花,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要寻一个能自存洁净的“香丘”,然而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因此,又令她感到无比窒息,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展示了她决不屈服的孤傲性格。在《秋窗风雨夕》中表现了黛玉爱情无望的悲情与自伤身世之痛。在写此诗前她曾与宝钗感叹过自己的身世,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第四十五回)此时的黛玉已深感到“金玉良缘”之说的“金”“玉”已并非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金钱、财产和社会的权势,是门阀制度,也就是封建阶级的道德秩序,她在《秋窗风雨夕》中所表现的悲,不仅是被压迫者的哀音,也是一种凄惋的控诉。颇有“咏絮才”的黛玉在其他重要诗词中亦表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品格。在《咏白海棠》及三首菊花诗中写道“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咏白海棠》)皆以“冰”、“玉”、“白”取喻;“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咏菊》)、“孤标傲世偕谁隐”(《问菊》)、“忆旧还寻陶令盟”(《菊梦》),则以陶渊明赞菊花之雅洁高标的品格喻自己的追求。在《五美吟》)中咏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不仅因她们貌美而有才,而且因为她们有着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事迹。如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以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的不幸,来喻自己的少孤、寄人篱下,病体难久的悲哀;咏虞姬,赞其“饮剑”楚帐,以寄托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志愿;她钦佩红拂女“巨眼识穷途”的“女丈夫”行为,表达自己不甘心封建礼教“羁糜”,大胆追求自由幸福和生活理想的叛逆精神。林黛玉虽有惊人的“咏絮才”,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纯洁、高尚的叛逆女性,但终于在封建礼教的扼杀下泪尽而亡。她的悲剧命运怎不令作者“堪怜”,发出深深的叹惋呢?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最光辉的形象,他怀着无限哀怜、无限沉痛的深情,以赞美诗的笔触塑造了她,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人生理想的一种热烈的、执着的追求,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追求必然要失败的一种深沉的理解。通过黛玉这一形象,表现了曹雪芹的人性觉醒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旧制度、旧道德的控诉,从而表现了曹雪芹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
《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①汉皇:汉武帝。这里暗指唐明皇。御宇:统治天下的意思。倾国:形容女子美貌可使一国人倾倒。②杨家有女:即杨贵妃。③眸:眼睛。六宫粉黛(dai代):指宫内所有的宫女。④华清池:即骊山华清宫的温泉,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南。凝脂:指白嫩细腻的皮肤。⑤金步摇:首饰,钗的一种。上有垂珠,行步便摇,故名。⑥佳丽:指美女。⑦金屋:极言屋之华丽。又,汉武帝云如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⑧列土:分封土地。杨玉环册为贵妃以后,其兄拜为殿中少监、驸马都尉,三个姊妹都封为国夫人。⑨鹂宫:即华清宫。因在骊山之上,故称。⑩凝:结合。丝竹:管弦乐。(11)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郡之一。鼙(pi皮)鼓:军中所用乐器。渔阳鼙鼓指安禄山之乱。霓裳羽衣曲:舞曲名,西域乐舞的一种,开元中传入中国。(12)九重城阙:指京城。京城为皇宫所在,而皇宫门有九重,故有此称。(13)翠华:指皇帝的车驾。(14)六军:古代天子六军,这里指护卫皇帝的羽林军。蛾眉:指杨贵妃。古代以蛾眉赞美美女的眉毛,也用以代指美人。(15)花钿(dian电):即金钿,镶有金花的首饰。翠尧、金雀,都是钗名。玉搔头,即玉簪。(16)云栈(zhan占):高入云霄的栈道。萦纡:萦回曲折。(17)峨嵋山:在四川峨嵋县西南。(18)行宫:皇帝出行时住的地方。(19)龙驭:皇帝的车驾。(20)马嵬(wei尾)坡:在今陕西兴平县西。(21)太液:池名,在大明宫内。未央:宫名。(22)西宫:太极宫。南内:指兴庆宫,兴庆宫在东内之南,故称南内。天子的宫殿之内叫内。(23)梨园弟子:梨园是唐明皇李隆基教授优伶的地方。他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号称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人,也叫梨园子弟。椒房:后妃所住的宫殿,用椒和泥涂壁。青娥:青春的美好容颜。(24)耿耿:微明的样子。(25)鸳鸯瓦:两片嵌合在一起的瓦。翡翠衾:饰有翡翠羽毛的被子。(26)临邛(qiong穷):县名,今四川省邛崃县。鸿都:后汉首都洛阳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27)碧落:道家称天界为碧落。(28)绰约:美好轻盈的姿致。(29)参(cen岑)差(ci刺):仿佛。(30)金阙:金碧辉煌的神仙宫阙。扃(jiong):门户。小玉:吴王夫差的女儿。双成:西王母的侍女。小玉、双成都是古代神话中的女子。(31)珠箔(bo舶):珍珠串成的帘子。迤(yi倚)逦:曲折绵延。(32)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33)昭阳殿:汉代殿名,这里借指贵妃生前的寝宫。蓬莱: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之一,据说山上有仙人宫室。(34)擘(bo簸):用手分开。(35)长生殿:祀神的集灵台,唐代后妃所居寝宫,又可通称为长生殿。(36)连理枝:两棵树的枝子连在一起。比翼鸟:《尔雅·释地》:“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谓之鹣鹣。”连理枝、比翼鸟都是用来比喻相爱的夫妻。
长恨歌原文。推荐。爱诗词网。《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注释】①汉皇:汉武帝。这里暗指唐明皇。御宇:统治天下的意思。倾国:形容女子美貌可使一国人倾倒。②杨家有女:即杨贵妃。③眸:眼睛。六宫粉黛(dai代):指宫内所有的宫女。④华清池:即骊山华清宫的温泉,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南。凝脂:指白嫩细腻的皮肤。⑤金步摇:首饰,钗的一种。上有垂珠,行步便摇,故名。⑥佳丽:指美女。⑦金屋:极言屋之华丽。又,汉武帝云如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⑧列土:分封土地。杨玉环册为贵妃以后,其兄拜为殿中少监、驸马都尉,三个姊妹都封为国夫人。⑨鹂宫:即华清宫。因在骊山之上,故称。⑩凝:结合。丝竹:管弦乐。(11)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郡之一。鼙(pi皮)鼓:军中所用乐器。渔阳鼙鼓指安禄山之乱。霓裳羽衣曲:舞曲名,西域乐舞的一种,开元中传入中国。(12)九重城阙:指京城。京城为皇宫所在,而皇宫门有九重,故有此称。(13)翠华:指皇帝的车驾。(14)六军:古代天子六军,这里指护卫皇帝的羽林军。蛾眉:指杨贵妃。古代以蛾眉赞美美女的眉毛,也用以代指美人。(15)花钿(dian电):即金钿,镶有金花的首饰。翠尧、金雀,都是钗名。玉搔头,即玉簪。(16)云栈(zhan占):高入云霄的栈道。萦纡:萦回曲折。(17)峨嵋山:在四川峨嵋县西南。(18)行宫:皇帝出行时住的地方。(19)龙驭:皇帝的车驾。(20)马嵬(wei尾)坡:在今陕西兴平县西。(21)太液:池名,在大明宫内。未央:宫名。(22)西宫:太极宫。南内:指兴庆宫,兴庆宫在东内之南,故称南内。天子的宫殿之内叫内。(23)梨园弟子:梨园是唐明皇李隆基教授优伶的地方。他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号称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人,也叫梨园子弟。椒房:后妃所住的宫殿,用椒和泥涂壁。青娥:青春的美好容颜。(24)耿耿:微明的样子。(25)鸳鸯瓦:两片嵌合在一起的瓦。翡翠衾:饰有翡翠羽毛的被子。(26)临邛(qiong穷):县名,今四川省邛崃县。鸿都:后汉首都洛阳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27)碧落:道家称天界为碧落。(28)绰约:美好轻盈的姿致。(29)参(cen岑)差(ci刺):仿佛。(30)金阙:金碧辉煌的神仙宫阙。扃(jiong):门户。小玉:吴王夫差的女儿。双成:西王母的侍女。小玉、双成都是古代神话中的女子。(31)珠箔(bo舶):珍珠串成的帘子。迤(yi倚)逦:曲折绵延。(32)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33)昭阳殿:汉代殿名,这里借指贵妃生前的寝宫。蓬莱: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之一,据说山上有仙人宫室。(34)擘(bo簸):用手分开。(35)长生殿:祀神的集灵台,唐代后妃所居寝宫,又可通称为长生殿。(36)连理枝:两棵树的枝子连在一起。比翼鸟:《尔雅·释地》:“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谓之鹣鹣。”连理枝、比翼鸟都是用来比喻相爱的夫妻。【翻译】汉皇喜欢倾城的美人,找了多年也未如愿。杨家的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里没有人知道。天生的美貌怎能够遗弃,终于有一天被君王选中。她回眸一笑生出千娇百媚,使六宫的嫔妃都失去了姿色。初春时皇上和她在华清池沐浴,温滑的泉水使她的皮肤更加洁白光亮。侍儿扶起时娇生生地没有力气,这是刚刚承受皇帝宠幸的时候。乌云般的头发上插着金步摇,在温暖的芙蓉帐里欢度春宵。良宵太短暂一直睡到红日高照,从此以后君王不再早朝。承欢侍宴没有空闲的时候。春天一起出游,夜夜与君王专寝。后宫里虽有美女三千,三千宫女的宠爱全集中在她一身。金屋藏娇更显出动人的魅力,玉楼欢宴春心荡漾令人如醉如痴。姊妹弟兄都享受着高官厚禄,杨家从此光宗耀祖。于是使天下父母之心,不再想要男孩而重生女儿。骊宫高高耸入云端,优美的仙乐随风飘散,轻歌曼舞伴随着丝竹的旋律,君王日夜沉醉其间。渔阳的战鼓惊天动地,击破霓裳羽衣的乐曲、九重宫阙里烟尘顿生,千军万马直奔西南而行。龙旗飘飘仪仗队走走停停,西出都门才走了百余里路程,将士们不肯前进毫无办法,宛转蛾眉惨死在马前。花钿落在地上没有人收,还有翠翘雀玉制的搔头。君王心痛如绞却无力相救,只有眼泪和热血在一起流。尘土飞扬西风萧索,跨过栈道登上剑阁。峨嵋山下行人稀少,日色惨淡旌旗无光。蜀山碧绿蜀水清,朝朝暮暮撩动着君王的感情。行宫里看见月亮仿佛是伤心的颜色,夜雨中听到铃响如闻断肠声。时局好转了蜀都回驾,重到离别处彷徨痛苦不忍离去。马嵬坡下泥土飞扬,不见玉颜空留断魂处。君臣相顾泪成行,沿着京城的方向信马由疆。回来后看见池苑依旧,太液的荷花辉映着未央的绿柳。芙蓉花象她的面庞柳叶儿象她的眉,这怎能不让君王心酸垂泪!桃花开暖风吹拂的春日过去了,又迎来了雨打秋梧黄叶纷飞的时节。西宫院内长满了秋草,红叶铺满台阶也无心打扫。梨园弟子长出了白头,椒房的美人也色退红消。黄昏时独对流萤愁思悄然,灯芯挑尽也难以成眠,缓缓的更鼓伴随着漫漫的长夜,依稀的星光迎来又一个明天。鸳鸯瓦上落满了冰冷的霜华,翡翠被冷谁与我共温暖。生死相隔过了多少年,她的魂魄梦中也不曾来到我的心间。有一个从临邛来的道士,能用精诚唤来死者的灵魂。为君王的刻骨相思所感动,便叫方士四处寻觅。推开乌云驾驭空气迅如闪电,上天入地到处寻遍。上天寻到碧落,地找遍黄泉,两处渺茫都没有寻见。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仙山,山座落在虚无缥渺的云雾里,五色彩云萦绕在玲珑的楼阁间。里面有许多风姿绰约的天仙。其中有一位仙女名叫太真,她的美貌跟贵妃极相似。金阙的西厢叩开玉石的门锁,让侍女转告太真。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者,九华帐里惊动了玉真的魂魄。穿衣推枕离华帐,珠帘屏风依次打开。云鬓半偏显出刚睡醒觉的样子,花冠未来得及整理便急忙下堂来。风吹着她的衣服飘飘欲飞,就象当年跳“霓裳羽衣舞”。寂寞的玉容流满晶莹的泪水,就象盛开的梨花沐浴着春雨。怀着无限的深情感谢君王,自从分别后就再也没有音讯。昭阳殿里断绝了昔日的恩爱,蓬莱宫中消磨着漫长的时光。回过头来想看一看人间,看不到长安只见缭绕的尘雾。用旧物来表达我对君王的一片深情,钿盒金钗寄到君王身边。钗留下一股盒留下一扇,两人一人分一半。只要心象黄金宝钿一样坚牢,天上人间总有一天会相见。临别的时候向君王叮咛紧要,这誓言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七月七日晚上在长生殿里,夜深人静时立誓悄悄: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要做连理并生的枝条。纵然天长地久也有穷尽的时候,这绵绵的长恨却永无消尽的那一朝!【赏析】《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成名作。诗篇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极大的声誉,长安有歌妓因诵得此歌而倍增身价者。它至今仍是广为传诵唐诗名篇之一。然而多年以来,对这首唐诗的主题思想却聚讼纷纭。意见不外三种:(1)歌颂爱情;(2)讽刺荒淫;(3)双重主题。文学鉴赏的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杰作,结构的层面越多,象征意蕴越难穷尽,故有“诗多义”之说。对古典作品主题思想的争议,大都根源于此。不过,同一作品的诸多意蕴,相形之下,必有一个主导的方面。主题的认定,实即多义的取舍。《长恨歌》虽不无含讽刺的诗句,但就全诗而言,乃是歌咏唐玄宗与杨贵妃生离死别的传奇故事,歌咏一场生死恋。无论从诗篇的创作动机,还是客观效果上看,它是一篇言情杰作,而非讽谕佳构。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用题卷末》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他把《长恨歌》编入感伤类而非讽谕类,在《与元九书》中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都表明作者本人认为《长恨歌》是爱情之作。陈鸿《长恨歌传》谈到白居易此诗的写作缘起:“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地近马嵬坡。鸿与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色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一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王质夫要求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以“出色之才”传“希代之事”以保留一段佳话。白居易没有辜负友人的期望。长诗共分三大段。从篇首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与杨贵妃共浴爱河的快乐。前六句写两情之遇合。“汉皇重色思倾国”不仅是以汉代唐,而且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汉武帝之遇李夫人,是因为李延年唱了“北方有佳人”那首歌。歌中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从此“倾国”就成了绝代佳人的代称。“重色”二字自有讽意。但与其说好色是李隆基的弱点,无宁说是人性的弱点。《礼记》讲修身当“如好好色”,白居易说“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都含有承认的前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末识”二句所述与史实有出入。陈鸿《长恨歌传》就暗示出杨本寿王妃的本事。“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不说是润色与美化吧。继六句写杨妃的承宠。《丽情集·长恨歌传》形容杨妃的美是:“绿云生鬓,白雪凝肤。涯饰光华,纤秾有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仅限于静态的描摹,不胜痕迹。相形之下,白居易抓住一个动态和美的效果来写杨妃之美,何等灵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避开正面描写,却引起更生动的关于美的印象。昭应县(今陕西临潼)东南骊山有温泉,开元中建温泉宫,天宝中改华清宫。玄宗常于其地避暑越冬,设有浴池十余处。得杨妃后又“别疏汤泉,诏赐澡莹。”赐浴温泉自以春寒时最舒服。水何谓滑?实乃间接表现肌肤的光洁。从水浇凝脂的形象不难悟出“滑”字之工,这比“白雪凝肤”那样的直接形容好得多。温泉浴汗,出水后会感觉乏力,诗人通过眸子、肌肤、浴态等生物细节,写活了一个美丽而性感的杨妃,给后戏曲家和画家的无穷灵感,也使得“始是新承恩泽时”句更具有说服力。继十句写杨妃的专宠。南朝民歌“打杀长鸣鸡”一首写尽蜜月中人“春宵苦短”的普遍心理,唐玄宗也成了这种心理的俘虏,“早朝”自然辛苦(参李商隐“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然何可旷废!最后闹到“从此君王不早朝”,自然是不成话了。“承欢侍宴”二句写出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唐明皇竟大泡而特泡杨贵妃。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自注中说:“天宝五载(746)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可以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二句注脚。“金屋”又关涉《汉武故事》极言妃之宠幸。“玉楼”句则言玄宗春意与醉意杂糅,可谓尽态。继四句写杨氏一门沾光。妃有姐三人,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富比王室,恩泽势力过于大长公主。可自由出入宫禁,乃至素面朝天。从弟铦为鸿胪卿,锜以侍御史尚主,从祖兄钊赐名国忠,授金吾兵曹参军,后任宰相。妃父玄琰追赠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这就是“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所据事实。故当时谣谚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生女勿怒,君不见卫子夫霸天下。”杨妃专宠,光耀门第,居然改变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心理,诗中的慨叹很深。继六句写乐极生悲。“骊宫”即华清宫。“霓裳羽衣曲”本《婆罗门》曲。开元时从印度传入,经玄宗润色为著名的舞曲。“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宣告了李扬纵情欢娱生活的终结。写安史之乱仅两句,只作为对爱情生活产生破坏的事件来写,也表明《长恨歌》写的是爱情悲剧而非政治悲剧。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和玄宗对死去的杨妃无时或已的怀念。十句写马嵬之变。大乱初起,玄宗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皇出逃,杨国忠首倡幸蜀,此之谓“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可见一路人困马乏。马嵬驿在咸阳之西,距长安“百余里”。由于军中积怨,突生哗变,国忠被杀,殃及杨妃。从政治角度歌咏马嵬之变的诗人,总是冷静地判断:“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杜甫)、“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唯独白居易写出了一个割不断情根爱胎的玄宗,“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讽刺之笔那得如此惨痛飞迸!在诗人笔下,堕入爱情的炼狱的玄宗,将遂渐洗清“重色”的表象,而袒露出一颗情种之心。“黄埃散漫风萧索”八句写赴蜀路上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借萧索、孤凄、暗淡的景物色彩,及月色铃语给失眠者的特殊感觉,渲染出玄宗的悲痛。据《杨太真外传》,玄宗一行至斜谷口,属淫雨涉旬,于栈道闻铃声隔山相应,玄宗悼念杨贵妃之情愈切,遂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月无心可伤,铃无肠可断,而谓之伤心色、断肠声,以伤心人别有怀抱(对照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天旋日转回龙驭”六句写光复后还京路上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至德二年九月收复长安,十二月玄宗从蜀归,过马嵬坡,派人备棺改葬杨妃,挖开土,香囊犹在。“不见玉颜空死处”的“空”字,极写出他心境的悲凉。时过境迁,他那难以消减的悲痛感染了左右,此时是“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本应归心似箭,快马加鞭,但玄宗却打不起精神,“信马归”三字可见意懒心灰。“归来池苑皆依旧”十八句写回京后身为上皇的玄宗对杨妃更深的相思。玄宗还京后居南内兴庆宫,因邻街与外界接近,肃宗心腹恐变生不测,使迁至西内太极宫甘露殿,处境更凄凉。当初在幸蜀路上,玄宗曾以《雨霖铃》曲授张徽,回京后复幸华清,从官嫔御无一旧人,因于望东楼令徽复奏此曲,不觉怆然。诗中写他看到池中的芙蓉想起杨妃,看到宫中柳叶想起杨妃,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从春到秋,年复一年,此情有增无减。“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间接是说,玄宗自己也是岁月不饶。诗人不惜以八句篇幅写他的孤眠难熬之夜,大肆渲染环境。有人嘲笑“孤灯挑尽末成眠”一句“寒酸”,理由是“宁有兴庆宫中夜不烧烛,明皇自挑灯者乎!”(《邵氏闻见续录》卷十九)“此尤可笑,南内凄凉,何至挑孤灯耶!”(《岁寒堂诗话》)殊不知这正是离形得似,不拘实录的妙笔。冬至前夜晚逐渐增长,“初长夜”是说难熬的夜晚还在后头。说到“星河”则暗逗“他年七夕笑牵牛”的情事,正是往事不堪回首。“鸳鸯瓦”是两片嵌合的瓦,它在字面上有反衬失伴的孤单的作用。凡此种种,都可见诗人意匠经营。以上写各种场合,四时交替,而玄宗悼亡之情无时或已,这样的钟情,不但“在帝王家罕有”(洪升),也超出了市井一般情种的水平。弗洛伊德说,性本能能够升华到一种更高的,显然不再与性有关的目标,一种更有社会价值的目标。我们文化的最高成就就应归功于这种以升华方式释放的能量。“假如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到底成了个什么世界!”(郭沫若)《长恨歌》中的玄宗的生死恋,就升华到了精神恋爱的、纯情的高度。当他的精诚感动了一个道士,诗篇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篇末,在一个幻想的神仙世界中,刻划了死者对生者刻骨铭心的眷恋,补足了悲剧主人公之一的杨妃形象。诗人所据,应是王质夫转述的民间传说(方士致魂魄的情节,汉武帝李夫人故事亦有之)。“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几句,最有山重水复之妙。当初杨玉环被度为女道士,就叫太真。这便是蓬莱仙岛传说的现实凭借。“金阙西厢叩玉局”到“在地愿为连理枝”,以细腻的笔墨写杨妃接见道士的情景和对话。仙府重深,须经辗转通报的手续(小玉、双成皆神话中女子,此作太真妃的侍女),当睡眠中的杨妃得知玄宗使者到此,先是一“惊”,然后是“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动作,表现出她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珠箔银屏接连打开,云髻半偏便下堂来,表现出她迫不及待要见使者的心情。她依然那样美丽,下堂的步态就能使人想见当年的舞姿。诗人以“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她的“玉容寂寞泪阑干”,贴切而形象,真“淡处藏美丽,浅处著工夫。”(方虚谷)诗中刻划杨妃神情,每每抓住一双眸子传之,前有“回眸一笑”,此处有“含情凝睇”,可谓善绘。诗中省去了道士的致词,而重在写杨妃的答词,寄赠旧物时的信誓:“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数句采用了“分总”辞格,钗、合、金、钿四字反反复复,在音情上渲染杨妃缠绵悱恻的相思,淋漓尽致。这民间式的旦旦信誓,丰满地刻划出一个同样执着于爱情的杨妃形象。根据当时传说,“方士受辞与信,将行,色有不足。玉妃固征其意,复前跪致词:‘请当时一事不为他人闻者验于太上皇。不然,恐钿合金钗,负新垣平(汉时赵人,以善望气致宠,后被告发有诈被杀)之诈也。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之:‘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长恨歌》)诗的最末几句便写这一情节,骊宫(诗云“长生殿”)之誓,被诗化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名句。而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尽管通过杨妃的誓言和行动丢下了一个希望,但他并没有来一个廉价的大团圆结局。因为誓中虽有“愿世世为夫妇”和“天上人间会相见”的话头,然而“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隐),大错今生铸成,遑论来世?“只有等待来生里,再踏上彼此故事的开始”,好象说很有希望,其实是很悲哀、很无奈的话。李商隐《马嵬》结云:“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也就是“长恨”结穴所在,但说得露,不及白居易的结句有悠悠不尽的余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悲剧性结局,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心理喜欢“大团圆”的模式,尤为难能可贵。无论从创作动机和客观实际看,同情、歌咏、赞美始终不渝的爱情,才是《长恨歌》主题所在。白居易基本上是从一种超政治功利的角度,即人性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发生在玄宗与杨妃间的生死之恋的。作皇帝晚节不终,三分;为情种生死不渝,七分;这就是白居易对玄宗的三七开。《长恨歌》的崇情倾向,明显在受到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它事实上和唐代中叶爱情传奇的繁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莺莺传》的元稹,作《李娃传》的白行简,分别是诗人的密友和胞弟,这该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吧?《长恨歌》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传奇,尽管主人公有帝王贵妃的特殊身份,但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爱、一样犯错误、一样受苦,也一样的被理解被同情。我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无名人《焦仲卿妻》曾是一个孤立的高峰。杜甫创作了一大批叙事诗和叙事性很强的政论诗,成为文人叙事诗一大作手。但他的叙事诗如“三吏”“三别”篇幅短小,笔墨尚简;史诗如《北征》等,则无故事性,非严格意义上的叙事诗。在具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点上,《长恨歌》可与《焦仲卿妻》比美。王湘绮说:“白居易歌行纯似弹词,《焦仲卿妻》诗所滥觞也。”而弹词特点就是演说一个故事。一向与《长恨歌》齐名的《连昌宫词》“虽然铺写详密,宛如画出”,但它基本上是指陈时事,没有什么故事性。作为一首七言长篇叙事之作,《长恨歌》比五言诗《焦仲卿妻》在技巧上的显著进步表现描写的细腻上。《焦》诗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大多是通过个性化的对话表现出来的,直接描写不多,人物动作描写尤其简单。而《长恨歌》得力于说唱文学和传奇文,在人物外貌和心理的刻划上细致入微。“侍儿扶起娇无力”、“君王掩面救不得”、“九华帐里梦魂惊”几段写人物动作何等生动!“黄埃散漫风萧索”、“西宫南苑多秋草”几段刻划人物心理何等细腻!环境气氛的烘托也称绝妙。前段写男女欢爱,一连串“春”字及温泉水滑,芙蓉帐暖,烘托出的环境何等温馨!后段写生离死别,则多用秋景,鸳鸯瓦冷、翡翠衾寒,渲染出的环境何等悲冷!在叙事的同时,《长恨歌》始终保持诗的特质,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它的韵文形式内流动着一股反复歌咏的情绪,“不是在讲说一个故事,而是在歌唱着一个故事。”(何其芳)便使得长诗易记易唱,感染力特强。《长恨歌》还创造了独特的美学风格。“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落凡俗,处处不脱帝王的nobleness,更是千古奇笔”,“把悲剧送到仙界上去,更显得那段罗曼史的奇丽清新,而仍富于人间味。”全诗写得如此婉转细腻,却仍不失其雍容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明明是悲剧,而写得不哭哭啼啼,多么中庸有度,这是浪漫底克兼有古典美的绝妙典型。”(傅雷)《长恨歌》既哀感顽艳,又庄严美丽。歌咏唐玄宗、杨贵妃孽缘,象《哀江头》、《远别离》那样的政治抒情诗,李杜有之,他人亦能有之;而象《长恨歌》这样的传奇故事诗,李杜亦不能有之,唯白居易有之。这为白居易在后世被评为唐代第三大诗人,增加了很重的筹码。无怪清赵翼评道:“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色,可歌可泣,……自是千古绝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推荐。爱诗词网。摘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西湖的波光动荡摇晃,天晴之时,最是美丽动人,即使在雨雾之中,山色迷茫变幻,也显得秀丽新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语出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一。诗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潋滟(liànyàn):波光水色荡漾摇晃的样子。方,一作“偏”。空蒙:雨雾迷茫,聚散变幻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西湖的波光动荡摇晃,天晴之时,最是美丽动人,即使在雨雾之中,山色迷茫变幻,也显得秀丽新奇。首句写西湖晴天水光之美,二句写西湖雨天山色之奇,即小见大,虚实相生。因“东坡镇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冷斋夜话》),故对西湖的景物最为熟悉,而能写出如此好的诗句。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描绘水光山色之美,或借以说明秀美、隐美的审美观点。例如①友人老蓝游兴正浓,摆摆手说:“不妨,不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嘛!你们看这四周远远近近的山岗,若有若无,实在美妙。”(摘自樊文抒《小凉山上的明珠》)②在作者的笔下,晴有晴的风味,雨有雨的奇特,很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趣。(摘自盛德友《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辛弃疾〈西江月〉赏析》)③大自然的美原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显的,就看你是否能发现并艺术地反映它。苏东坡慧眼独具,故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名句;李健吾诗心巧运,才写出《雨中登泰山》的华章。“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是秀美、隐美。(摘自邱汉松《晴雨·山水·虚实——〈雨中登泰山〉辩证艺术三题》)④他要把西湖比西施,我们又何妨把这首诗来比隐与秀呢?“水光潋滟”是秀美的模样;“山色空蒙”是隐美的模样;真挚高卓的情感思想就等于西子那天成的丰姿美韵。(摘自傅庚生《文学赏鉴论丛·论文学的隐与秀》)⑤“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文人眼中的西湖总是充满诗情画意。(摘自陈丽竹《浙江漫游记》)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房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荷塘月色朱自清。推荐。爱诗词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房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是蕴涵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不但游目骋怀地观摩,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在全篇结构中,作者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意的风姿。在这一段落里,作者一句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接下去着力写月色,先写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为用,拧摅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单写月色比较单调,因此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由是荷塘在其映衬下更显得风姿绰约了。这里着意写月色,但处处又不忘荷塘。最后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杨柳的丰姿就在一团迷蒙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继之,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鼓。这只是随意点染。浓淡相间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十分清楚,作者是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描绘了荷塘月色的无边风光。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重浓郁的诗意。《荷塘月色》运用手法是多种的。其中有鲜明的比喻,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花香本是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姿态,忽被描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感觉借移”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荷塘月色》描写的细,系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显明的特色。朱自清语言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度的语言质量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朱自清是十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生动地起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那里走》)。所以作品开头第一句话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语虽平常,却是含蓄地道出了全篇的“文眼”。为了获得心里暂时的宁静,他独自沿着荷塘小径背着手踱着,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种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摆脱由现实扰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这种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不就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切均皆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但是作者毕竟是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从六朝的风流季节,忆起梁朝的《采莲赋》。作者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记忆中,宁静复又不宁静,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很明显,为作者思绪所决定,这篇作品是以“背着手踱着”尽情观赏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内在的情思。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
马良白眉。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释义用法马良兄弟五人皆有才学名声,其中眉有白毛的马良尤为出众。后用此典称誉兄弟中才华突出者;也泛指出类拔萃的人。用典形式【白眉】唐·姚合:“早得白眉名,之官濠上城。”唐·杜甫:“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明·徐渭:“窦家有子皆丹桂,马氏何人非白眉。”清·黄景仁:“江湖贫病逢青眼,兄弟文章见白眉。”【眉白】唐·元稹:“眼青宾礼重,眉白众情高。”【白眉人】唐·陈子昂:“思积芳庭树,心断白眉人。”唐·刘禹锡:“今朝丹阙下,更入白眉人。”【白眉郎】唐·刘长卿:“名羌黄绶系,身是白眉郎。”【眉最白】宋·黄庭坚:“秦氏多英俊,少游眉最白。”
【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曹操掳走,关在铜雀高台的深院中了吧。【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宋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县,见右壁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访问父老,曰至今土人耕田园者,或得弩箭,镞长一尺有余,或得断枪,想见周郎与曹公大战之可畏,此诗‘磨洗折戟’非妄言也。”②将:拿起。③周郎:周瑜。④铜雀: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以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游宴之处。二乔:大乔、小乔姐妹。“乔”,史书作“桥”。《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瑜随孙策征皖,“时得桥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全诗赏析】赤壁决战的前夕,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乘着酒酣意得,顾谓众将说:“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言罢大笑。唐人杜牧之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赤壁》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其鲜明特色是出奇立异,不落窠臼。借对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的重新评价,一反前人的传统观念,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见解,赋予新的蕴意。这首诗虽然正面摆出赤壁之战的历史遗迹,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曹操成了胜利者,大乔、二乔就将锁在铜雀台,那便是“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的局面了;再者,此诗不言社稷存亡,惟言二女子,既与曹操的言语相吻合,又通过特殊地位的女子变化,烘托了国家的兴亡。二乔的身份代表着吴国政权的尊严,国君和统帅的妻子地位的变化与吴国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充满了诙谐调侃的情趣。这首诗在小说情节中设置得恰到好处,既有力地印证了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所讲的曹操下江南为夺取二乔之言,草蛇灰线,笔笔相连,又在曹操征南败北已露端倪,但尚未胜败分晓的时候,预示了曹操在赤壁之战的败局。可见,小说家叙事艺术的缜密和精巧。
雀铜春深锁大乔。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曹操掳走,关在铜雀高台的深院中了吧。【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宋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县,见右壁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访问父老,曰至今土人耕田园者,或得弩箭,镞长一尺有余,或得断枪,想见周郎与曹公大战之可畏,此诗‘磨洗折戟’非妄言也。”②将:拿起。③周郎:周瑜。④铜雀: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以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游宴之处。二乔:大乔、小乔姐妹。“乔”,史书作“桥”。《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瑜随孙策征皖,“时得桥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全诗赏析】赤壁决战的前夕,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乘着酒酣意得,顾谓众将说:“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言罢大笑。唐人杜牧之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赤壁》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其鲜明特色是出奇立异,不落窠臼。借对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的重新评价,一反前人的传统观念,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见解,赋予新的蕴意。这首诗虽然正面摆出赤壁之战的历史遗迹,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曹操成了胜利者,大乔、二乔就将锁在铜雀台,那便是“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的局面了;再者,此诗不言社稷存亡,惟言二女子,既与曹操的言语相吻合,又通过特殊地位的女子变化,烘托了国家的兴亡。二乔的身份代表着吴国政权的尊严,国君和统帅的妻子地位的变化与吴国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充满了诙谐调侃的情趣。这首诗在小说情节中设置得恰到好处,既有力地印证了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所讲的曹操下江南为夺取二乔之言,草蛇灰线,笔笔相连,又在曹操征南败北已露端倪,但尚未胜败分晓的时候,预示了曹操在赤壁之战的败局。可见,小说家叙事艺术的缜密和精巧。
【诗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出处】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意思】函谷关尹子潜修有道,又有谁知道呢?河上仙翁不肯留下,一去不回。既然仙人难见,姑且就近找找陶渊明吧,让我们共饮菊花酒,喝他个酩配大醉。【全诗】《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唐].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河上仙翁去不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出处】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意思】函谷关尹子潜修有道,又有谁知道呢?河上仙翁不肯留下,一去不回。既然仙人难见,姑且就近找找陶渊明吧,让我们共饮菊花酒,喝他个酩配大醉。【全诗】《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唐].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散文·历史散文·尚书《无逸》
周公曰:乌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弗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厥父母勤劳稼穑。推荐。爱诗词网。散文·历史散文·尚书《无逸》周公曰:乌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弗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周公曰:乌乎!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龚!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弗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弗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弗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弗闻小人之劳,惟湛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周公曰:乌乎!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弗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周公曰:乌乎!继自今(后)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共。无皇曰:今日湛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周公曰:乌乎!我闻曰:古之人,猷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弗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周公曰:乌乎!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女詈女,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弗啻弗敢含怒。此厥弗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女詈女,则信之。则若时,弗永念厥辟,弗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周公曰:乌乎!嗣王!其监于兹。(据敦煌《尚书》残卷及日本写本《古文尚书》,并以《汉熹平石经》残字、《魏三体石经》残石参校,下同)《无逸》作于成王五年,这时周公六十九岁。《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无逸’。”其实《多士》作于洛邑,是训诰被迁徙的反对周朝的奴隶主的,即所谓训斥仇民的;《无逸》作于丰镐,是教训成王的,实际上是对殷商周初政治统治经验的总结。人们认为《无逸》所总结的经验比《召诰》、《洛诰》更深刻,更系统,更加合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实际。牟庭《同文尚书》卷十九:“是日成王田猎,扰于农民,蹂践于禾稼,既猎而饮酒。或告农人子有怨詈之言,王怒而欲罪之。”《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尚书·大传》作“无逸”,《白虎通》作“亡逸”,《汉石经》作“毋欲”,训诂上是音同义通,“无逸”似乎不必解释为“不要贪图安逸”,可以理解为“不能放纵”。《说文》:“逸,失也。”兔善走,所谓纵逸。《诗经·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这里的“安息”才是“安逸”。在说理散文中,《无逸》属于以题目直接表示中心思想之例。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周公对成王提出严格要求,——“君子所其无逸。”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周公与成王,从家庭关系看,是叔父与侄儿;从君臣关系看,此时周公还政于成王,是臣与君主。因此,所用语词大有讲究。“君王”,这里是周公对成王的敬称。“所”,从“户”从“斤”,在家庭附近操作,引申为“处于……地位”。君子处于高位不要放纵,这是一个命令或祈使句。怎样才能达到“君子所其无逸”?只有深切体味到“稼穑之艰难”,才能了解平民所依附的是什么。“依”,通常说是“隐痛”,这里不取假借说,“依”是依附,“所依”指依附稼穑之事。当时是原始农业的宗法社会,人民一以农事为本。周公不能直接指着成王,而是借小人违拂父母之训、父母之行来启迪成王:“请仔细看看那些小民吧,他们的父母勤劳于农事,那些子弟却不理解稼穑之艰难,就放纵了,就强横乱讲了,已经是荒唐无礼,他们还大大地侮谩父母,说什么从前的人什么也不懂得。”这段话讲普通人家今不如昔,令人慨叹。那么作为帝王之家,情况又应该是怎样呢?第二段从正反两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先讲正面历史。殷朝有三个贤君:一个是太戊,殷代第五世贤君,《吕览·礼乐制》:“太戊,太甲之孙,太庚之子也,号为中宗。”他严肃谨慎,敬畏天命,自我约束,治理人民,小习翼翼,不敢荒芜王业放纵行事,因此,享受国俸七十五年。《史记·殷本纪》:“弟太戊立,殷复兴,诸侯归之”。第二是武丁,殷代第十一世国君,“这人长期在外面劳动,跟小民一同操作,即位时正巧遭遇父丧,他沉默寡言,态度诚恳,竟有几年时间没有随便讲话,正因为不随便讲话,讲起来就很和谐。不敢荒芜王业放纵行事,就能够安邦定国,小民大臣都没有怨言。高宗享受国俸五十九年。”第三是殷代第十二代贤主祖甲,“他原来就认为当君主不义,一直跟小民共同劳动,即位以后就知道小民所依附的是什么,就能够保养并安抚小民,特别不侮辱鳏寡,因此祖甲享有国俸三十三年”。周公所举以上三君,一个是敬畏天命,两个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都是“君子所其无逸”的典范,他们政绩辉煌都能享国日久。接着周公概述一些君主都是贪图安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因此“罔或克寿”。前者详,后者略;用今天的话说,周公是对成王进行正面教育。这样剪裁材料是精当的;如果把反面事实放在前面详加叙述,把正面材料放在后面略作说明,很可能婴成王之逆鳞;如果把正面反面材料无分轻重地加以叙述,效果也差。现在(下文同此)着重树立正面典型,艺术效果很好。《韩非子·说难》:“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又说:“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在历史事实上,这里有两点需要交待:一说中宗是祖乙,殷代第七代君主,《竹书纪年》:“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一说祖甲当是祖乙,“乙”、“甲”古读声近,伏生口授时误记了真孔古文。马融注:“祖甲,武丁子帝甲也。”但是《孟子·公孙丑上》:“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这是说武丁以后商代已经没有贤君了。越是远古的历史就越难以考证,只要注意周公列举了三个贤主罢了。在训诂上,原来断句是“爰暨小人,作其即位”。这与语法不谐,现在参考牟庭《同文尚书》改为“爰暨小人作,其即位”,周公接着讲到当朝的三个明君:太王、王季、文王。太王、王季概而言之,都是“克自抑畏”,重点突出文王:“文王也曾从事过卑贱的劳动,开恳,造路,种田,心地仁慈,养活小民,优待为数不多的鳏寡,从早晨到中午到下晚,忙得连饭也吃不上,因而万民都能和顺,文王不敢用各个邦国进贡的赋税游乐于田猎,中年承接天命,享受国俸五十年。”周公不是简单地教成王不要怎么做,而是说文王不肯怎么做,巧妙地用本朝祖宗的范例教育成王,具有更大的训诫力。讲周朝三个贤主也突出了“享国日久”。文王五十岁时王季才死,王季的老寿享国可以想见,王季老寿而所称不多,太王的老寿享国也可以想见。通常周公讲到文王都要提到武王,只有《无逸》不提武王,这是为什么?原来周公认为武王才六十五岁,执政十八年,还不可以说是“享国日久”。第三段又回到现实中来恳切提醒成王在行动上要做到“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唯正之共”,言论上要做到无“今日湛乐”,否则就既不可以训民也不可以顺天,人们必将有深大怨恨。周公更加提醒成王不能像商纣王那样迷惑昏聩沉湎于酒。接着运用对比法从更高的角度要求成王注意君主和臣民的关系,也就是要注意统治天下的最根本的基石:一是要像古人那样“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才能达到“民无或诪张为幻”,二是要像“殷王中宗,及高宗,乃祖甲,及我周文王”那样“皇自敬德”,引咎自省。周公同时指出,如果不是那样,将是“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怨有同,是丛于厥身”。周公所总结的经验,概括起来大概是,要汲取前朝亡国的教训和本朝兴国的经验,“知稼穑之艰难”,要师法前古敬畏天命,要“皇自敬德”,引咎自省,这才能“知小人之依”,“协和万民”,享国日久,而不是“弗知稼穑之艰难”,“弗闻小人之劳,惟湛乐之从”。今天看来,这些经验有它的客观性、科学性、深刻性和人民性,它具体而微地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中期的政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所反映的政治上的成熟程度,《无逸》应当是我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瑰宝之一。有人称赞《尚书》的记事是“集前古之大成,开后来之圣教”。所以说它是瑰宝,一个尤其突出之点是讲“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鳏寡”比讲“寅畏天命”多了,讲文王的“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比讲其他先王更多了。文王是上古贤君明主的典范,对成王的鼓励应当更大。这是周朝散文思想内容上的新血液。《诗经·周颂·噫嘻》有一段称颂成王亲自领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诗:“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榖,骏发尔私,终三十里。”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反功利主义的,似属未妥。周公是上古文化的代表,对后世影响也大,他的文化思想纯粹是功利主义的。《无逸》的写作艺术也超过前代的文章。首先是章法上能围绕中心逐层深化,有一定的事理顺序。其次是举例丰富,说理透辟。范文澜说:“凡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赘。”本文列举殷代三君,周朝三王,而又突出周文王,又从反面概举一些“罔或克寿”以致“厥心违怨”、“厥口诅祝”的君主的行径,真是言之凿凿、“允执其中”。又次,本文既有很多对比,又有一些反复,做到寓意深邃,全面,语气强调有力,虽然像是语录,有几个“周公曰”,但各节能够相属成文,而且是一篇逻辑性较强的政论散文,不妨认为《无逸》是从卜辞、卦爻到《左传》、《国策》、《国语》之间的过渡散文形式,因此多用“周公曰:‘乌乎!’”这种语录体,它还不具备完整的散文形式。
蒙时雍。推荐。爱诗词网。【注释】选自清·洪仁玕《戒浮文巧言谕》。浮文:空洞无物的浮夸文辞。巧言:表面好听而实际虚伪的话。从心:表达思想感情。【赏析】《戒浮文巧言谕》是太平天国的一篇文告,由洪仁玕、蒙时雍、李春发三人于1861年联衔发布,文中全面论述了革新文风的必要性,不正之风的根源与危害,以及创建新文风的主张,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太平天国文学革命思想。主张文学必须“合天情”、“符真道”,为太平天国的政治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要求:“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意思说:文章是纪录社会现实的,浮夸的文辞必须删除;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好听而虚伪的话从来就该禁止。文告认为,“文”是用以“纪实”的,语言是用来“从心”,也就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因而在思想内容方面,要求文章“朴实明晓”、“实叙其事”、“语语确实”,只要能把事情讲实在了,把想法说明白了,就可以了。反对使用“龙德、龙颜”、“鹤寿、龟年”之类的“妖魔字样”,一切浮艳的文词、巧伪的语言,都应予以删除。在形式方面,提倡接近口语的语体文,“不得一词妖艳,毋庸半字虚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须古典之言”。在文风方面,要求做到“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文告反映了太平天国建国之初革新虚浮文风的强烈愿望,然而不足的是,在反对别人陈词滥调的同时,作者却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以“天父天兄天王”之类的套语,而且无论什么文章,都要先称颂“天恩,主恩,东、西王恩”,如此看来,作者自身仍然免不了历史的局限性,犯着其革命对象同样犯的错误,不能不令人深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推荐。爱诗词网。《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④,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⑥,百里奚举于市⑦。故天将降大任⑧于是人也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⑩,空乏(11)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2),所以(13)动心忍性(14),曾益(15)其所不能。人恒(16)过(17),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18),而后作(19);征于色(20),发于声(21),而后喻(22)。入(23)则无法家拂士(24),出(25)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注释】①选自《孟子·告子下》。②〔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从田亩中被发现起用。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位。发,起,被任用。畎,田地,田间。③〔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选拔他为相,殷国大治。举,举用,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④〔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渔民、盐民中选拔出来的。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推荐给商纣王,得到重用,后来又辅佐周武王。鱼盐,鱼、盐贩子或渔民、盐民。⑤〔管夷吾举于士〕管仲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的。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子,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齐国因此称霸于诸侯。士,狱官。⑥〔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海滨隐居当中被选拔出来的。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国相)。⑦〔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选拔出来的。百里奚,姓百里,名奚,春秋时虞国大夫。虞亡后,为晋所虏,后由晋逃至秦,又逃入楚,为楚人所捕获。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市井之间。⑧〔任〕责任,担子。⑨〔是人也〕这个人。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⑩〔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饿,饥饿,使动用法。(11)〔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12)〔行拂(fú)乱其所为〕行事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行,行为,行事。拂,逆,违背。乱,颠倒错乱,使动用法。所为,所做的事。(13)〔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4)〔动心忍性〕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动,震动,震撼,使动用法。忍性,使性格坚韧。忍,坚韧,使动用法。性,性格,性情。(15)〔曾(zēng)益〕增加。曾,通“增”。(16)〔恒〕常常,经常。(17)〔过〕过失,错误。(18)〔衡于虑〕思虑受到堵塞。衡,通“横”,梗塞,堵塞。(19)〔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0)〔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指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征验,表现,表露出来的迹象。色,颜色,脸色,面容。(21)〔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发,发出,流露。(22)〔而后喻〕(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3)〔入〕在里面,指国内。(24)〔法家拂(bì)士〕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指在朝廷中足以为表率的老臣。拂,通“弼”,辅佐。(25)〔出〕在外面,指国外。【译文】舜是从田亩中被发现起用的;傅说是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贩卖鱼、盐的人当中被选拔出来的;管仲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的;孙叔敖是从海滨隐居当中被选拔出来的;百里奚是从市井之中被选拔出来的。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时,一定事先使他的精神感受一番苦恼,使他的筋骨经受一番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经受到贫困之苦,行事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够改正;内心感到困苦,思虑受到堵塞,然后才能奋发起来,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面容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足以为人表率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就懂得了: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得以生存发展;安逸享乐,能使人怠惰萎靡,直至死亡。字数:1954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2-244页.
柳永凤栖梧。推荐。爱诗词网。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首句,作者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日里凭栏独眺的画面。“危楼”就是高楼。久倚危楼,自然不同于一般的欣赏春光,而是为了极望远处,甚至直达“天际”。那是怀人且望归啊!“细细”,不仅状春风的独特之处,同时间接反映作者对远方情人爱恋的缠绵。“伫倚”,体现了作者的专注,也说明留恋的程度,大有渴望而不轻易甘休之意。词人登高远望,本想由此寻得精神上的慰解,但事与愿违,眼前的景物不仅没有排却他内心的愁闷,反而撩拨起一股更深的春愁。按说“春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由作者的内心体味到,但词人别出心裁,一句“黯黯生天际”,仿佛离愁即丝丝缕缕地从遥远的天际生起,继而缓缓地袭向词人的心房。这里巧妙之处,就在于作者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动态的形象,使这种离愁似乎不再是那么不可捉摸的了。从另一角度说,“生天际”,是说这种春愁经过一番极目纵望的努力之后,是在目光触及天际时生起的,其中包含一个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草色烟光残照里”与“伫倚”相呼应,说明词人远望时间之久。一瞬即逝的残照,黄昏时迷濛的气象,更勾起作者的眷恋,引得他伤高念远,发出“无言谁会凭栏意”的慨叹。通过这叹息声,我们可以窥视到作者的内心——思恋、怅惘、愁怨交织的复杂世界。他的愁苦别人无法领会,也难以宣说,他愈想拔离愁苦,就愈陷入这种愁苦之中。当词人登高凭栏,纵目远望,一切努力都落空之后,他想学曹操“对酒当歌”,以暂时解除内心的苦闷。但是被愁情纠缠的词人,这一招也失效了,只落得“强乐还无味”的结局。“强”字,极写作者努力想以酒来取乐,结果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片刻的欢愉都没能有。“拟把”是荡开之笔,而“无味”又合到离愁上,一开一合,笔势飘忽,达到了欲擒故纵的艺术效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佳句,与《古诗》“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的情调是一致的。但是,柳词有了新的发展。《古诗》只是一般的叙述事实,而柳永却借此表达了主观的态度,“终不悔”三字即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意志,“消得”又更说明作者心甘情愿。冯延巳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的词句,与柳词这两句类似,但冯词有颓唐之感,而柳词则坚决果断,直抒胸臆地透露了对远方人的深切怀念。非常明显,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怀人之作。词的上片,通过对周围环境气氛的描写,真切具体地表现了那种难以言传的离愁,以及微妙的内心感受,下片写了对“伊”的执著追求,和矢志不移的主观态度。词中独特奇妙的想象,不遮不掩的情感吐露方式使它超出一般写离愁别绪的词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贺裳《皱水轩词鉴》)
【诗句】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意思】凯旋的将军,大摆酒宴,乘着酒兴,身穿金甲和乐起舞,助兴的雷鸣般的鼓声震撼了山河。诗句写征战获胜后的欢腾景象。“醉和金甲舞”,形象地描绘出将军在醉中,连铠甲都没有脱,就乘兴起舞的情形。【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唐].卢纶.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注释1】①琼筵:盛筵。羌戎: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劳:慰劳。旋:凯旋。②雷鼓:八面鼓,此指军中大鼓。【注释2】①琼筵:喻珍美的筵席。南朝齐谢朓《始出尚书省》:“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注:“(晋)袁宏《夜酣赋》曰:‘开金扉,坐琼筵。’”②羌戎:泛指西北部少数民族。③金甲:金制的铠甲。唐王昌龄《从军古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鉴赏】这首诗似与前三首相接,为三首的结局。首句言,驱逐了残敌,旷野营盘,大摆庆功的盛筵。次句言,边地异族百姓,贺慰将士的凯旋。三、四句写,饮醉的将士,欣然起舞,犹擐金甲,鼓声雷动,声震山川。此诗写得士气高昂,豪迈奔放,是一首战争胜利的颂歌。盛唐边塞诗,以岑嘉州为最。而卢纶的四首边塞诗,其意贯通,浑然一体,豪迈雄健,可与之匹敌。
醉和金甲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意思】凯旋的将军,大摆酒宴,乘着酒兴,身穿金甲和乐起舞,助兴的雷鸣般的鼓声震撼了山河。诗句写征战获胜后的欢腾景象。“醉和金甲舞”,形象地描绘出将军在醉中,连铠甲都没有脱,就乘兴起舞的情形。【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唐].卢纶.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注释1】①琼筵:盛筵。羌戎: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劳:慰劳。旋:凯旋。②雷鼓:八面鼓,此指军中大鼓。【注释2】①琼筵:喻珍美的筵席。南朝齐谢朓《始出尚书省》:“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注:“(晋)袁宏《夜酣赋》曰:‘开金扉,坐琼筵。’”②羌戎:泛指西北部少数民族。③金甲:金制的铠甲。唐王昌龄《从军古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鉴赏】这首诗似与前三首相接,为三首的结局。首句言,驱逐了残敌,旷野营盘,大摆庆功的盛筵。次句言,边地异族百姓,贺慰将士的凯旋。三、四句写,饮醉的将士,欣然起舞,犹擐金甲,鼓声雷动,声震山川。此诗写得士气高昂,豪迈奔放,是一首战争胜利的颂歌。盛唐边塞诗,以岑嘉州为最。而卢纶的四首边塞诗,其意贯通,浑然一体,豪迈雄健,可与之匹敌。
【诗句】移有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出处】唐.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意思】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全诗】《寻陆鸿渐不遇》.[唐].僧皎然.移有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陆鸿渐:名羽,号竟陵子,因避乱居湖州,隐于苕溪,精于品茗,著有《茶经》。与皎然为忘年交。大历年间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集为《吴兴集》十卷。诗中前半写陆羽所居之环境,可见其地之幽僻及隐士之情趣,托出诗人乘兴而来心情。第五句一转点出题中的“不遇”,接着又转写临走时问讯邻居,而西家的回答更烘托出陆羽云游世外的形象。全诗语言通俗流畅,平仄合律,但通首不用对偶,即所谓“散律”。【鉴赏】这是一首反映隐居生活与隐逸情趣的诗歌。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是诗人的好友,终身不仕,唯闭门读书。时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陆羽隐居的地点离城不远,显得十分幽静,沿着旁边种满桑树和苎麻的小路进入到了另一世界。“桑麻”二字,暗切陆羽“桑苎翁”之号。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移有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出处】唐.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意思】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全诗】《寻陆鸿渐不遇》.[唐].僧皎然.移有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陆鸿渐:名羽,号竟陵子,因避乱居湖州,隐于苕溪,精于品茗,著有《茶经》。与皎然为忘年交。大历年间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集为《吴兴集》十卷。诗中前半写陆羽所居之环境,可见其地之幽僻及隐士之情趣,托出诗人乘兴而来心情。第五句一转点出题中的“不遇”,接着又转写临走时问讯邻居,而西家的回答更烘托出陆羽云游世外的形象。全诗语言通俗流畅,平仄合律,但通首不用对偶,即所谓“散律”。【鉴赏】这是一首反映隐居生活与隐逸情趣的诗歌。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是诗人的好友,终身不仕,唯闭门读书。时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陆羽隐居的地点离城不远,显得十分幽静,沿着旁边种满桑树和苎麻的小路进入到了另一世界。“桑麻”二字,暗切陆羽“桑苎翁”之号。“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老友新居的篱笆边上新近种了菊花,可是时节已秋,仍未见开花。它极易使人想起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陆羽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种花的目的不全在赏花,只是欲常见南山,神合于自然而已。“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造访不遇,这是颇令人惆怅的。诗人不愿遽然离去,又去西家问了他的邻居。“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原来陆羽每日都流连山水,直至日落西山,才回家门。全诗四联,首、颔两联写景,由远而近,章法井然。颈、尾两联写访友不遇,揭示陆羽落拓不羁、不以尘世为念的精神面貌,并寄寓自己对隐居的山水生活的喜爱之情。其风格,很接近六朝诗里那种清淡轻松的篇章,清空如话,和谐流动,别有隽味。【作者小传】皎然(720?—?),俗姓谢,字清昼,晚年以字行,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应举不第,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漫游各地,到过长安,后定居湖州。生平见《宋高僧传》卷二九《唐湖州杼山皎然传》。其诗有盛名,与陆羽、顾况、刘长卿、韦应物等许多诗人唱酬,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并有论诗专著《诗式》,标举意境,归纳风格,提示作诗技巧与方法,品评历代诗人诗作,开以禅论诗之先河。今有《皎然集》(一作《杼山集》)十卷。
【诗句】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出处】唐·钱起《送僧归日本》。【意思】船在沧海远处,犹如飘浮于天际,人居法舟之中,宛若离开尘世般轻盈。【全诗】《送僧归日本》.[唐].钱起.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注释】①上国:指唐朝中国。随缘:佛教用语,以外物作用于身心称“缘”,应缘而有动作称“随缘”。②此句意谓僧人如梦中飘行般地来到了中国。③此句意谓归舟远渡大海如浮于天际。沧海:大海。④此句意谓载有高超佛法的僧人之舟就像离开尘世一般轻快。法:特指属于佛教的事物。⑤水月:此处既是写景,又是佛教用语,实为双关。水和月既是光明澄澈之物,佛教又比喻一切事物都如水中月那样虚幻。禅观:禅定,佛教指安静、清寂、凝定的心境。佛教修行方法主张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即可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而成禅定。⑥此句意谓海中的鱼龙也为佛法感召而出来听念经的声音。梵(fan):古印度文Brahmā(梵摩)的省称,意即“清净”、“寂静”,佛教来自印度,故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常加“梵”字。梵声:指念佛经之声。⑦惟怜:只爱。灯:以舟中之灯喻禅灯,有双关意义。【赏析】颔联之中,“浮天沧海远”一句,意象颇为阔大。沧海无边无际,向远处延伸开去,似乎要到世界尽头,天空仿佛都浮在海面;“去世法舟轻”,此句意较难解。如果以法舟(法船)的原始意义来讲,它指佛法,拯救众生到达彼岸。但此处送日本僧人,是送他回日本,而非送他走向死亡之境,所以这里的法舟,应指载着日僧回国的船只。至于船只甚轻,可能与这位僧人回国之时,身无长物有关。
去世法舟轻。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出处】唐·钱起《送僧归日本》。【意思】船在沧海远处,犹如飘浮于天际,人居法舟之中,宛若离开尘世般轻盈。【全诗】《送僧归日本》.[唐].钱起.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注释】①上国:指唐朝中国。随缘:佛教用语,以外物作用于身心称“缘”,应缘而有动作称“随缘”。②此句意谓僧人如梦中飘行般地来到了中国。③此句意谓归舟远渡大海如浮于天际。沧海:大海。④此句意谓载有高超佛法的僧人之舟就像离开尘世一般轻快。法:特指属于佛教的事物。⑤水月:此处既是写景,又是佛教用语,实为双关。水和月既是光明澄澈之物,佛教又比喻一切事物都如水中月那样虚幻。禅观:禅定,佛教指安静、清寂、凝定的心境。佛教修行方法主张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即可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而成禅定。⑥此句意谓海中的鱼龙也为佛法感召而出来听念经的声音。梵(fan):古印度文Brahmā(梵摩)的省称,意即“清净”、“寂静”,佛教来自印度,故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常加“梵”字。梵声:指念佛经之声。⑦惟怜:只爱。灯:以舟中之灯喻禅灯,有双关意义。【赏析】颔联之中,“浮天沧海远”一句,意象颇为阔大。沧海无边无际,向远处延伸开去,似乎要到世界尽头,天空仿佛都浮在海面;“去世法舟轻”,此句意较难解。如果以法舟(法船)的原始意义来讲,它指佛法,拯救众生到达彼岸。但此处送日本僧人,是送他回日本,而非送他走向死亡之境,所以这里的法舟,应指载着日僧回国的船只。至于船只甚轻,可能与这位僧人回国之时,身无长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