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桃李”类的诗句。
柳绿更带春烟。推荐。爱诗词网。“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桃李”类的诗句。粉红的桃花再含宿雨益显妖艳,翠绿的柳枝更带春烟,愈觉多姿。落花垂地,家童未扫。莺啼清脆,山客仍沉眠未醒。诗句对仗工整自然,描绘出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流露出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皇甫冉“闲居”“全唐诗”第2829页。繁体:“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花落傢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花落傢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桃李”類的詩句。粉紅的桃花再含宿雨益顯妖艷,翠綠的柳枝更帶春煙,愈覺多姿。落花垂地,傢童未掃。鶯啼清脆,山客仍沉眠未醒。詩句對仗工整自然,描繪出一幅花紅柳綠的靜謐的山村景色圖,流露出詩人閑居鄉間的悠閑逸致。皇甫冉“閑居”“全唐詩”第2829頁。拼音:“TaoGongFuHanSuYu,LiuLuGengDaiChunYan。HuaLaJiaTongWeiSao,YingTiShanKeYouMi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TaoGongFuHanSuYu,LiuLuGengDaiChunYan。HuaLaJiaTongWeiSao,YingTiShanKeYouMian”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TaoLi”LeiDeShiGou。FenGongDeTaoHuaZaiHanSuYuYiXianYaoYan,CuiLuDeLiuZhiGengDaiChunYan,YuJiaoDuoZi。LaHuaChuiDe,JiaTongWeiSao。YingTiQingCui,ShanKeRengChenMianWeiXing。ShiGouDuiZhangGongZhengZiRan,MiaoHuiChuYiFuHuaGongLiuLuDeJingMiDeShanCunJingSeTu,LiuLouChuShiRenXianJuXiangJianDeYouXianYiZhi。HuangFuRan“XianJu”“QuanTangShi”Di2829Xie。
[唐]王翰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为君西击胡。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传道单于夜犹战。推荐。爱诗词网。[唐]王翰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为君西击胡。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饮马长城窟行》属《相和歌辞·瑟调曲》。“长城窟”,长城下的泉眼,可供行役过路的人饮马之用。本篇是《乐府诗集》十七首同题诗中唯一的纯七言诗,也是最长的一首诗。诗篇反对的是“欲求恩幸立边功”。诗人借秦皇筑城防边兴徭构怨因而祸起萧墙的历史,谕示崇尚边功,穷兵黩武是祸国殃民的蠢事。诗的前十二句写长安少年赴边兴战。劈头就说:“长安少年无远图”。他既无远图,当然不会忧国忧民,为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着想。“无远图”是虚指,实际内容是“一生惟羡执金吾”。执金吾原是汉魏时统领禁军,保卫京师的武官。“惟羡执金吾”,既表明长安少年惟一的愿望是充当一介耀武扬威的武夫,也表明执金吾一类的武员也是“无远图”的,这是对片面尚武的否定。诗一开头就奠定了反战的基调。长安少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也不问战争的性质如何,便在“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为君西击胡”。麒麟殿,汉未央宫殿名。麒麟阁上绘有霍光等十一人画象,是天子对权臣表示恩宠之地,在此拜别天子,可见天子对他是“非常赐颜色”的。他策马西去,风驰电掣,其得意之情从一个“走”字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胡人并没有“烽火照西京”,他就去“西击胡”,当属主动挑战,而非自卫还击,也是显而易见的。接下去四句描写战斗的艰巨。战地天时是这样恶劣:“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北风卷地,惊沙入面,天昏地暗,咫尺不辨东西,汉、虏相遇,视而不见,简直象进入了混沌世界。胡人是这样顽强剽悍:“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他们擂起战鼓,地动山摇,杀奔而来;他们不仅白日鏖兵,黑夜亦能战,也不肯休战。这四句诗渲染了浓烈的气氛,预示了这是一场大战、激战、恶战,为长安少年上阵交锋,大显身手作了铺垫。下面四句正面表现他的匹夫之勇。“此时顾恩宁顾身”,这是写他“身当恩遇”誓死图报的忠心;“为君一行摧万人”,这是写他驰骋疆场夺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壮士挥戈回白日”,这是化用鲁阳公战酣日暮挥戈反日的典故写他的奋战精神和勇力;“单于溅血染朱轮”,这是写冲锋陷阵、斩将搴旗的战果。四句诗把这个赳赳武夫,写得英气虎虎。须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为君一行摧万人”,在“胡沙猎猎”的疆场上“挥戈反日”,使得“夜犹战”的“单于溅血染朱轮”,汉军究竟伤亡多少那是可以想见的,这对国家民族是祸是福?是忧是喜?诗人不作一句评述,而是通过这位得胜归来,踌躇满志的少年,饮马长城窟时的见闻加以点破。诗的后十六句即通过少年与长城耆老的问答追述秦始皇修筑长城,尚武好战的恶果。“长城道旁多白骨”,“云是秦王筑城卒”。这是筑城之罪。“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这是长期征战和滥施杀伐之罪。“声沸天”一语,突出了冤鬼之多,那“尸骸相支拄”的役夫,“伏尸百万,流血飘杵”的士卒,“无罪见诛”的将领,统统囊括其中了,这与杜甫的《兵车行》“旧鬼烦怨新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同样使人毛骨悚然。“功不赏”,是针对少年“顾恩”而发的,他尽管有“为君一行摧万人”的功劳,亦未必能加官进爵,荣升“执金吾”,甚至会“无罪见诛”。这是先对他为皇家卖命泼一盆冷水。接着论述强秦之所以覆亡。“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象这样一个“振长策而御字内”,“威振四海”,“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贾谊《过秦论》)的秦帝国,结果只“富国强兵二十年”,便“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了,其原因就在于“筑怨兴徭九千里”,全国人民不堪其苦,怒起而攻之。由此可见,“秦王筑城何太愚”!画龙点晴,可使统治者振聋发聩。诚然,诗篇把秦之灭亡,完全归咎于筑城兴徭,进而否定设置关塞的必要。这是片面的,但把它作为轻启战端,滥用武力来解决民族纠纷的措施来加以反对又是正确的。全诗二十八句,四句一转,每组韵脚平仄相间,整齐而又有变化。语言风华流丽,有气势,容量大。特别是“当昔秦王按剑起”以下八句,熔铸了《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概括力很强。
商山早行温庭筠。推荐。爱诗词网。温庭筠《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③,枳花明驿墙④。因思杜陵梦⑤,凫雁满回塘⑥。·注释①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②动征铎:是说远行车马的铃铎响了。③槲(hu):树名。④枳(zhi):植物名,或称枳壳,春开白花。⑤杜陵:秦为杜县,汉宣帝筑陵葬此,故称杜陵。在长安城南,这里指代长安。⑥凫: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导读入境这是一首写旅人思念故乡的诗。诗人曾离开过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去商山一带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他的故乡。清晨起床,旅店外面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今天可以走出多远呢?每走出一步离故乡就又远了一程,这割舍不了的故乡情啊!昨夜投宿在这家茅庐小店。为了赶路,随着几声雄鸡的啼叫就起床了。察看天色,星月在天。离开小店,踏上小路,走上板桥。桥上的薄霜清晰地印着早行者的足迹,真可谓“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走在路上,一片寂静,地上飘落着枳树的枯叶。枳树的白花被残月照射在驿墙上,清晰可见。“几看星月在,犹带梦魂行”。(齐己《江行晓发》)一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昨夜梦中的情景又重现于脑际:早春季节,漫步在故乡曲折的池塘岸边,观赏着野鸭在水中戏嬉畅游,自得其乐。而我呢?却离家日远,现在依然在山路上奔波呢!·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全诗紧扣“早行”这一主题,写得十分明快,音韵铿锵,形象清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在古典诗歌中,写“早行”的很多,鸡鸣、晓月、晨霜,并不少见,一般写得比较分散,本诗则将“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殆尽。本诗首句就非常概括地表现“早行”:清晨起床,车马铎声响起,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活动已暗含其中。接着不加雕饰地写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景物,就像以淡墨线条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山村清晨的鲜明图画。第三句侧重写题中的“早”,第四句侧重写“行”,但合起来写出了旅途的艰苦劳顿。难怪古人评说:“早行名句,尽此一联”,实不为过。五六句仍紧扣“早行”来写。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一个“明”字,用得十分传神。尾联两句是由于旅途早行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杜陵情景。眼中见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使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水乳交融。把早行者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切感人。·思考题请将本诗与刘子犟的《早行》诗加以比较。附:早行村鸡已报晨,晓月渐无色。行人马上走,残灯照空驿。
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推荐。爱诗词网。文天祥德祐二年(1)正月十九日,予除(2)右丞相兼枢密使(3),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4)已迫修门(5)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6)、大夫、士萃(7)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8),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9)。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10)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11),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1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13),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14),予羁縻(15)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16)。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17),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18)名曰馆伴(19),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20)。予分当引决(21),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22),得间奔真州(23),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24),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25)。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26),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27)。穷饿无聊,追购(28)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29)。已而得舟,避渚洲(30),出北海(31),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32),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33)。呜呼!予之及于死者(34),不知其几矣!诋大酋(35)当死;骂逆贼(36)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37),几从鱼腹死(38);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39)扬子桥(40),竟使遇哨,无不死(41);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42);坐桂公塘(43)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44);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45);质明(46),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47);行城子河(48),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49),如高沙(50),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51),凡三百里,北与寇(52)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53),儿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54)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55);死而死矣(56),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57),痛何如哉!予在患难中,间(58)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59),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60),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61)读之,悲予志焉。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62)?求乎为臣(63),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64),有余责。将请罪于君(65),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66),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67),复高祖之业(68),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69),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70),予虽浩然无所愧怍(71),然微以自文于君亲(72),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73),使旦夕得正丘首(74),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是年夏五(75),改元景炎(76),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注释〕(1)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德祐:南宋恭帝年号。是年元兵掳恭帝而去,文天祥等在福州立赵昰为帝,即端宗,改元景炎。(2)除:委任官职。(3)枢(shu)密使:掌管国家兵权的官。(4)北兵:指元兵。(5)修(xiu)门:首都的城门。本指战国时楚都郢城门,这里指临安(杭州)城门。(6)缙(jin)绅:大小官员。(7)萃(cui):聚集。(8)会:当时。辙:车迹,借代车。(9)纾(shu):解除。(10)觇(chan):察看。(11)不拜:不就职。(12)翌日:次日。资政殿学士:官名,是宋朝宰相级的荣誉称号。(13)抗辞慷慨:抗争的话激昂慷慨。(14)吕师孟:时为兵部侍郎,内奸。构恶:结怨。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文天祥辞相后任右丞相。德祐二年和文天祥一同出使元军,后向元军献策,囚禁文天祥。(15)羁縻(mi):扣留、软禁。(16)诟(gou):骂。虏帅:指元军统帅伯颜。(17)数(shu):数说,揭露。(18)贵酋:指元军头目。(19)馆伴:陪伴外使的官员。(20)目:列,名单。(21)分当:理当。引决:自杀。(22)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23)间:空隙。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24)阃(kun):受命在外的统帅。(25)维扬:扬州,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26)诡踪迹:隐蔽踪迹。(27)长淮间:淮河以南地区。(28)追购:悬赏捕捉。追:追捕。购:悬赏捉拿。(29)迥(jiong):远。号:大呼。靡:无。(30)渚(zhu)洲:江中的沙洲。(31)北海:指黄海。(32)苏州洋:现在上海附近一带的海域。(33)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34)及于死者:到达死的边缘。(35)诋大酋:指骂伯颜。(36)骂逆贼:指骂吕师孟叔侄。(37)物色:搜寻。(38)从鱼腹死:葬身鱼腹。(39)瓜洲:现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靠近长江处。(40)扬子桥:在扬州市南十五里处。(41)竟:假使。哨:元军哨兵。(42)殆:几乎。例:类乎。(43)桂公塘:在今高邮县境内。(44)巡徼(jiao):巡逻的哨兵。陵迫:凌侮迫害。(45)陷死:陷入淤泥而死。(46)质明:黎明。(47)制府檄下:制置司府捉拿(文天祥)的公文下来了。制府:指的是淮东制置使的官府。(48)城子河:在今高邮县东南。(49)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50)高沙:在今高邮县西南。(51)道:经过。海安、如皋:均在今江苏苏北境内。(52)寇:土匪。(53)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54)鲸波:巨浪。(55)死生,昼夜事也:生死犹如昼夜一样,是很平常的事。(56)死而死矣:死了就死了。(57)痛定思痛:痛苦过后追想痛苦。(58)间:间或,有时。(59)毗(pi)陵:今江苏省常州市。(60)三山:今福建省福州市。(61)来者:后来的人。(62)幸生:侥幸生存。(63)所求乎:语见《礼记·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僇:罪。(64)父母遗体:指自己的身体。殆:危险。行殆:指轻冒危险。《礼记·祭义》:“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65)请罪:请求处分自己的未死之罪。(66)修我戈矛:整修武器。语见《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67)九庙之耻:指皇帝祖宗的耻辱。九庙:皇帝立九庙祭祀祖先。(68)高祖:指宋太祖。(69)誓不与贼俱生……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0)委骨:弃骨。(71)浩然无所愧怍:行为光明,无所惭愧。《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72)文:文饰,掩饰。(73)衣冠:衣冠之区,指宋的统治地。日月:喻帝王帝后。(74)得正丘首:狐狸死于他地,头对着自己的窟穴,喻为死在故乡之地。《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75)夏五:夏五月。(76)改元:改用新年号。景炎:宋端宗年号。〔鉴赏〕《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编的诗集《指南录》所作的一篇序文。《指南录》是作者呕心沥血记述自己坚持抗元爱国斗争的一部史诗。在这部史诗的前面,作者曾写有《自序》;在各首诗的前面,又多有《小序》,所以本文称《后序》。《指南录后序》写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夏五月,文天祥从永嘉(今温州)到达三山(今福州)的时候。当时的形势是:元统治集团大举南进,南宋政权面临着覆灭的严重危机;文天祥逃归南宋,重整旗鼓,开始后期的抗元军事斗争,希望得救于万一,使南宋走上“中兴”的道路。为了激励自己,鼓舞同志,昭示后人,文天祥总结了几个月内血泪交织的奋斗史,写出这篇感人至深的序文。此文集中反映了文天祥被元统治集团扣留前后的生活和思想。它追叙了作者在国家危急关头出使抗敌的英雄气概,以及逃归途中备受艰辛、九死一生的顽强斗志,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南宋爱国军民抗击元统治集团的历史画卷。从叙述的层次看,全文可分三个大段落。第一大段,以前后串叙的方式,记述自己出使元营而被扣留和逃脱南归的经过。先写当时的形势和出使的动机;次写他在元营中坚持斗争而被扣留的概况;再写被押北行和脱险南归的经历。由于南宋王朝昏聩无能,对敌妥协屈服,一再退让,对内信任权奸,压榨人民,致使元军长驱直入,猖狂无忌。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元军分三路进犯,伯颜率中军约期会师临安。当时南宋的兵力,在临安还有勤王兵三、四万人,连同原有驻军,尚可抵抗。文天祥、张世杰主张背城血战,命李庭芝、姜才坚守扬州的军队截断孤军深入的元兵归路,万一战败,再守闽广。可是丞相陈宜中等反对这一计划,数次派员到元营请和,都遭拒绝。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元兵进迫临安城外。伯颜要陈宜中去商议投降事宜,而心怀鬼胎的陈宜中,一则想逃避投降责任,二则想另辟地盘,独揽政权,所以当夜私自带了二王(恭帝的两个小弟弟,益王昰,广王昺)逃往永嘉(温州)。张世杰也率领队伍退出临安。文天祥的勤王兵驻扎在富阳,一时不及调动,所以“战、守、迁皆不及施”。昏庸的恭帝这时才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并派他去元营议和。当时元兵铁骑蹂躏了大半个中国,他们仗着战胜的余威,勾结汉好里应外合,想以压倒的优势收拾南宋小朝廷。在这岌岌可危的形势下,文天祥毅然“辞相印不拜”,挺身而行。他的计谋是:推翻前议,重起炉灶,作“外交”方式的斗争,希望成功于万一;即使不成功,还可以了解敌情,再筹划对付的策略。文天祥到了元营,不承认投降,只讲是商量。他义正辞严地对伯颜说:“讲解一段乃前宰相首尾,非予所与知。今大皇以予为相,予不敢拜,先来军前商量。”“尔前后约吾使,多失信。今两国丞相亲定盟好,宜退兵平江或嘉兴,俟讲解之说达北朝,看区处如何,却续议之。”伯颜拒绝文天祥的提议,文天祥进一步警告他:“若欲毁其宗庙,则两淮、两浙、闽广尚多未下,穷兵取之,利钝未可知。”“南北兵祸不已,非尔利也。”从和战利害上详作分析,使对方的气焰不得不有所收敛。伯颜派人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断然拒绝,使“二贵酋”“为之愕眙不能对”。利诱不成,伯颜又以死相威胁,文天祥毫无畏惧,说:“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因此,“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这时,假使内部有充分的防御作“外交”的后盾,未尝没有一线生机,无奈南宋统治者一心想屈膝投降,因此,文天祥的“外交”斗争也就失败了。伯颜软禁了文天祥,使之“不得归”。当文天祥知道元兵已进入临安,逼宋恭帝正式降元时,他悲痛几绝,觉得“国事遂不可收拾”,不但不能救国,而且“自度不得脱”。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他“直前诟虏帅”,“但欲求死”,以死报国。文天祥的这次出使,一反以前南宋使节奴颜婢膝、隐忍求全的作风,连敌酋也不得不“相顾动色,称为丈夫”。正因如此,宋恭帝率领百官降元以后,伯颜还怕再生变化,特别疑忌文天祥。所以,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名义到元都请降时,伯颜就命押解文天祥北行。文天祥预料自己迟早难免一死,但决不坐以待毙。他抱着“将以有为”的乐观态度,想在未死之日用尽方法坚持斗争,力图挽回危机。所以,到京口时,他寻得机会脱逃,直奔真州。他原想就近鼓动淮西夏贵、淮东李庭芝共同抗敌,但夏贵已在前几日投降,而李庭芝又误信谣传,命令真州守将杀掉他。文天祥想挽回危局的希望又落空了。后来他在通州听说二王已经脱险,并建府永嘉,就马上辗转前往。见到端宗(赵昰),即在浙闽一带招集部众,积极展开抗元斗争,使南宋抗战声势为之一振。文天祥这段从辞相出使、脱险南归到再起抗元的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充分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爱国政治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质。文章的第二大段,以列举事实的方式,集中叙写历经艰险、九死一生的遭遇。文天祥联络两淮将领再起抗元的计划失败后,即千方百计地设法逃出敌人占领区,力争安全到达是、昺二王的所在地。当时的景况是一般人难以忍受也难以想象的,不仅有敌人的追捕,有自己人的误会,还有恶劣环境的折磨,而他身边的随员又不断减少,有的牺牲,有的走散,最后只有杜浒等十几人不忍离开,坚持苦战。在出没于兵荒马乱之间的艰难历程中,文天祥含辛茹苦,忍辱含垢,“及于死者,不知其几”。但他不畏死,也不轻易死,以惊人的毅力历尽了“层见错出”的艰难险阻。为了挽救祖国,他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能幸存,则为国战斗;遇不测,则以死报国。所以不论有多大的困难,不论遇何等的危险,他毫不动摇,也不灰心丧气,而从容若定,守正不阿。这一段文章总共不到三百字,而作者以并列的句式,一连写了二十多次“死”,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环境的险恶和危急程度,更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为国求生的顽强斗志。这种斗志正是作为一个爱国英雄所必须具有的可贵精神的组成部分。文章的第三大段,以集中概括的方式,抒写热爱国家的深厚感情。这可分三层:即说明自编诗集的经过,表露坚持斗争的复杂心情,交代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名称。为了保卫祖国,文天祥不仅在战场上用武器狠狠打击敌人,在敌营里以口舌折服敌人,而且在南归的“患难中”,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他也没有停止过战斗,而有意识地“以诗记所遭”,用笔墨来讨伐敌人。这些诗不是一般地叙事抒情,也不是寄情山水的咏叹,而是用血泪灌注的篇章,是直接为当时的现实斗争服务的战斗武器。作者深信,即使“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若使无人折狂虏,东南那个是男儿”!所以他“道中手自抄录”而“不忍废”,并且自编成四卷“藏之于家”,作为对“来者”坚持奋战的至诚鼓励。为了申述为国求生、坚持奋战的精神,作者接着专以一节文字集中倾吐了自己的复杂心情和思想根源。这既表现了文天祥爱国思想的历史价值,也暴露了其明显的阶级级局限。南宋时期,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满足自己的掠夺欲望,以落后的生产方式扩张势力,疯狂地进犯南宋。据史料所载,他们在南犯过程中,“数千里间,杀戮皆尽,城郭邱虚,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宇悉皆烧毁”,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到极大的破坏。文天祥作为南宋统治集团中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始终不渝地反对投降,坚持抗战,“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这对那些卖身求荣、苟且偷生的投降派是有力的鞭挞,对蒙古贵族统治集团的猖狂进犯、阴谋诱降是沉重的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愿望,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但是,文天祥的这种爱国思想,明显地打着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为了维护南宋封建王朝的统治而投身于抗元斗争的。他坚持抗战,“誓不与贼俱生”,是为了坚守“主辱臣死”的封建气节,这种与忠君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爱国思想,与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他无法认识也不可能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力量,他所领导的抗元斗争,最后也只能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本段的最后一小节,短短几句话,收结全文,这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墨,它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呼应了全文的开端,点明了文章的题目,同时作者隐括其《扬子江》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作为其南归途中纪行诗集的名称,再次表明了自己忠于南宋、“不二其心”的坚定意志和全文的中心主旨。《指南录后序》长期以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固然与其思想内容有关,同时它较为成功的艺术表现也使之增强了感染力量。重点突出,详略分明,是本文艺术手法的明显特点之一。因为这是一篇序文,很多事实已由诗集表达过,序中就无须一一详作说明;但是作为一篇独立成篇的文章,又要给人一个全面的印象,所以作者以时间的发展和人事的顺序为线索进行叙述,有头有尾,有详有略,结构完整但不平铺直叙,层次清晰而又重点突出。凡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就详写,小事就不写或少写。出使敌营,尽管只有一两天,却把事前的情势和计划以及当时对付敌人的实际情况都写到;可是自己被羁縻二十日之久,怎样与“馆伴”争辩和受了什么痛苦就只一两句话带过。因为前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是大事;后者仅属个人品德,是小事。对敌人,重事不重人,只写“虏帅”、“二贵酋”,不著姓名,含有鄙视的意思。对内部重在揭发吕师孟、贾余庆两个罪大恶极而又恬不知耻的大汉奸,其他无足轻重的胁从分子就略而不叙。夹叙夹议,感情恳挚,是本文艺术表现的又一显著特点。这是一篇记叙文,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从头到尾,寓抒情于叙议之中,可以说没有一件事不包孕着真切的感情,没有一句话不流露着坦白的胸怀。具体分析起来,则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叙事中也寓有抒情;后半部分主要是抒情,在抒情中也夹有叙事,于适当处又插入议论。文章第一节在叙述出使“北营”的客观原因的同时,又抒写了自己的主观愿望。第二节叙述自己已知“不得归矣”的处境时,又抒发了“隐忍以行”的心理活动。第四节在追叙历遭危恶境遇之后,深沉地写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这既是对历险经过的概述和感慨,也是一种含有哲理意味的论断。第六节在集中地抒发自己南归的深沉感情之后写道:“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悱恻悲壮,令人感动。作者就是这样巧妙地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语言简练,文笔流畅,是本篇艺术表现的再一个显著特点。全文用词造句简明精练,生动自然,句式奇偶多变,声调抑扬顿挫。当气愤填膺、感慨激动时,就奔放激越,不可遏止;而奔放流注之中,有的一言两语,戛然煞住,有的滔滔直泻,气势磅礴。遇着用意较深,不便明说之处,就下笔含蓄,用最简洁的词句,表现很复杂很细致的感情。这些写作技巧的成功运用,使作者血泪交织的爱国精神洋溢于字里行间,也打动着读者的思想感情。字数:7802作者:陆坚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122-1131页.
蝶蝶恋花。推荐。爱诗词网。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一般写天涯归来、久别重逢的诗词,总是写归来之乐、重逢之喜;间或写“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陈师道《示三子》)、“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之类的真而如梦、恐真是梦的心理,但其所曲折透露的还是喜悦之情。王国维的这首《蝶恋花》词却把归来与重逢也写成了人间的悲剧。在他的心中、笔下,离别固然痛苦,归来还是痛苦。其《人间词》的悲剧色彩之特别浓厚,正表现在这类作品中。词是述说天涯归来之恨,而以“阅尽天涯离别苦”一句发端,先写离别之苦。就这一起句本身而言,离别是远去天涯的离别,人则不仅尝到了而且阅尽了离别之苦。这样把离愁别苦写到顶点,正是为了跌出下文,加重那一归来的悲剧的分量。紧接着就以“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两句,陡然一转,重开词境。作者要展示的悲剧是:无情的空间已使居者与行者长相分离,谁知无情的时间又使双方都在分离中老去,这就是他在另一首《蝶恋花》词中所说的“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但这里,不写归来惊见人已衰老,而说归来惊见花已零落,这在表现手法上是意在此而言在彼,其意本在人,其言却在花,也是以花之凋谢暗示和象喻人之憔悴。下面的“花底相看无一语”句,更是花人难分,亦花亦人。其花底相看而无语以表达其悲哀者,可以是零落之花,可以是老去之人,也可以既是花又是人,而不论花之零落抑或人之老去,都是无可奈何之事,当然无一语可以相慰藉。过拍“绿窗春与天俱暮”一句中,则以一般指女性居室的“绿窗”暗点归来所见之人,以“春与天俱暮”衬托人之迟暮。而春之暮、天之暮,这一季节的推移、时日的流逝,正是作者在另外一些词中慨叹的“过眼韶华真草草”(《玉楼春》)、“小阁垂帘天易暮”(《蝶恋花》)以及其深深致憾的“已恨年华留不住,争知恨里年华去”(《蝶恋花》)。正因为年华之去,无时或停,方恨其难留,却不知其已去,就使花之零落、人之老去成为无可改变、无可逃避的必然结局。上片词的写法是以花见人,寓人于花,花与人是两相重合、错叠为一的。下片的前三句“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才把人从花中分离出来,单写人的悲欢。天涯归来,灯下诉说相思之情,这一李商隐在《夜雨寄北》诗中梦寐以求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照说是“阅尽天涯离别苦”后的最大补偿;可是,对作者来说,其带来的欢乐是有限的,而已造成的苦恨则是无尽的,因为离别还有归来的希望,还有重逢的可能,而在离别期间暗中逝去的年华、消失的青春,则再也没有希望、再也没有可能追回来了。结拍“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两句,正是作者面对这一无情的事实所下的断语。其另一首《鹊桥仙》词中有“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几句,写的也是同一事实。在这充满憾事、恨事的人间,本来就是既不能使春花不败、又不能使朱颜长驻的。作为结束语,这两句再由人及花,使人花并列,两相衬映,句中的“朱颜辞镜”与上片的“绿窗春与天俱暮”句暗中勾连,“花辞树”与上片的“零落花如许”句前后绾合;这样,关合前文,收足全词。作者为海宁人,而长期在外求学、工作;此词为其一九○五年春暂返海宁时作。后作者北上供职,于一九○七年夏闻夫人莫氏病危讯南返,抵家仅旬日,莫氏即病卒。词中云云,是否因写词时惊见莫氏已容颜日益憔悴,不便臆测,姑且存疑。这正如作者在一首《浣溪沙》词中所说:“本事新词定有无?斜行小草字模糊,灯前肠断为谁书?”但其词之有无本事、为谁肠断,是无须深考的。如作者所说,其观物本用“诗人之眼”,“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通过其词中所造之境、所托之意,展示的往往不是个人悲剧,而是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悲剧。
【名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语出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像白鸥那样出没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远隔万里,谁还能拘束我?表现了作者不向黑暗现实屈服的桀骛性格。没:出没。驯:使顺服。
白鸥没浩荡。推荐。爱诗词网。【名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语出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像白鸥那样出没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远隔万里,谁还能拘束我?表现了作者不向黑暗现实屈服的桀骛性格。没:出没。驯:使顺服。
袁宏道满井游记。推荐。爱诗词网。袁宏道《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万历二十六年(1598)初,袁宏道离仪征北上,3月抵北京,4月补顺天府教授。是年冬,作《广庄》七篇,进一步发挥《庄子》的哲学思想。第二年作《瓶史》十二篇,记瓶中插花技艺。此时公务清闲,得以饱览京城名胜,《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满井是北京安定门外与东直门外之间的一口古井,周围风景宜人,是明代京城外的一个风景游览区。《长安客话》曰:“出安定门,循古濠而东三许,有古井一,径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石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井旁苍藤丰草,掩映小亭。都人探为奇胜。”袁宏道性近山水,万历二十五年解吴县令后,曾痛游吴越一带十多个县的名胜,他曾高兴地说:“自堕地来,不曾有此乐”,数月中,他“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均见《解脱集·伯修》)但他面对颓然国势,常叹道“塞耳愁听新朝事”(《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之二),积极用世之心不泯,没两年他又赴北京任职,然任上的拜谒酬答,政见不和又使他苦恼,于是他在公暇寄情于山水草木之间。《满井游记》是一篇精致的山水小品。它的突出特色是实践了他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做到了文章“从自己胸臆流出”。他以自然为师,创造那“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的艺术境界,借山水草木来抒发酷爱大自然的情性。写山水游记,他以情眼观景,无景不无情,笔墨流畅,趣味盎然。文章开始写早春郊游满井,则道:“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偕”、“出”、“至”三个动词,组成一个连动式句子,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春游的惬意之情。下面对满井周围景物的描写,亦充满了情。远看“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那杨柳依依,大地润泽,展示了春到北国,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态,它满蕴着情丝。“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那万里长空,使人有白鹅展翅高翔的遐想,它蕴含着作者鸿鹄之志,又暗寓着渴求自由的情怀。俯视,冰河初融,水波粼,清澈见底,晶晶然如刚出匣的明镜;仰视,山峦晴雪,娟丽如拭,鲜艳明媚,似美女净容颜梳云髻。这里以比拟手法,将水比拟为镜,将山比拟成美女,赋山水以生命,它形、色毕具,令人喜爱不已。近观,柳眼才睁,柳梢披风,随东风而起舞;田野乍绿,麦苗青青,任春风而吹拂,随物赋形,姿态横生。在山水之间还有鸟鸣翠柳,鱼跃清流,一派蓬蓬勃勃、悠然自得之貌。作者就是这样“师森罗万象”(《叙竹林集》)地对大自然作了细致的观察,又以“独抒性灵”的趣笔,描绘了一幅山明、水秀、柳绿、苗青、鸟鸣、鱼跃的“北国早春图”,画面上有动有静,有色彩,有声响,充满生机,满蕴深情。作者不仅以情眼观自然之景,而且景中有人,好象技艺高超的摄影师抢拍一个个风景镜头,然后又调转镜头摄下游人之乐的画面——有勺泉而品茗的,有酌酒而高歌的,还有红装女子骑毛驴而踏青的,游人虽未盛,但恰到好处。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渲染了游人怡然之态,加浓了画面的诗情,构成了一幅“北国早春郊游图”。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不禁脱口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怎不令他继续“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呢!本文艺术特色之二,善于运用对比、反衬法,突出文章“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主旨。同时亦显示了行文严谨的特点。记早春郊游是主要内容,然而一开头,先以“燕地寒”的景物描写反衬,说“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故称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几笔就勾出了北国早春朔风凛冽,飞沙走石的风光特色,此为下文的“廿二日,天稍和”的山明水秀,柳绿麦青,鸟鸣鱼跃的美景起了反衬作用,尤如“雪中芭蕉”,突出了春景之美;同时还以人的感受进一步衬托;花朝节时“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人们畏惧、瑟瑟之状,狼狈返回之情与下文游人“泉而茗者(用泉水沏茶的),罍而歌者(边饮酒边喝歌的),红装而蹇者(穿着艳装骑驴的女子),亦时时有”作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人们早春郊游之乐。如此也形成了一种有力的反差美。正因为袁宏道的游记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笔墨多情,清新流畅,趣味盎然,一洗时风模拟雕琢之弊,给复古派以沉重的打击,从而推动了文体的解放。
别离陆龟蒙。推荐。爱诗词网。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仗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这首离别诗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了缠绵悱恻的离别诗的格调,而显得气势豪放,不同凡响。人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是蓬勃的朝气、鼓舞人心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开头两句诗人连用“非”、“无”“不”三个表示否定的词语,强调七尺男儿应该把生离死别看得很轻,决不能在分手之际流露出丝毫脆弱的感情。三、四两句流露出一股英豪之气。“剑”与“酒”是侠士们借以显示豪气之物,诗人借此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一个“耻”字,铿锵有力,壮士应气壮如虹,怎能象那些多愁善感的游子在离别时露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呢?五、六句的原意是,如果被毒蛇咬伤了手,壮士会立即毫不迟疑地把手腕砍掉,以免蛇毒攻心而无药可救。“一”与“即”两个字,表明坚毅的态度。这两句诗是用比喻深一层说明壮士处世应该追求远大的目标,而不惜有所牺牲。那么,壮士的愿望究竟是什么呢?“所志在功名”,这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为了达到功名双收的目的,“离别”当然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了:“离别何足叹”。这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的心迹。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通篇以议论入诗,而这议论又是借助艺术形象(仗剑对酒、壮士解腕),因而也就具有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愚谓:大丈夫以功名意气自许,大笑出门,何泪之有?此诗慷慨激烈,有男子心。回视邮亭执手,杯酒阳关,哽咽凄凉,昵昵作儿女语者,良可鄙矣!因记罗隐《泪诗》云:“自从鲁国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妇人。”(蔡正孙《诗林广记》前集卷九)
史评著作。二十卷。唐刘知几撰。成书于唐景隆四年(711年)。
刘知几,字子玄。生于唐龙朔元年(661年),卒于唐开元九年(721年)。唐朝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二十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薄十九年,后调任定王府仓曹。四十二岁时始任史官,修国史是其一生主要工作。著有《刘氏家史》十五卷,《刘氏谱表》三卷,参加修撰唐朝前期的国史和高宗、中宗、武后及睿宗等朝的实录,还曾因修撰《武后实录》有功受封为居巢子。又有《刘子玄集》三十卷,惜均已散佚。刘知几于编修国史的过程中,常感到受当时朝廷意旨的束缚,不能充分表达他自己的思想,于是,他就私撰《史通》这部著作,表达他的看法和主张。
史通作者。推荐。爱诗词网。史评著作。二十卷。唐刘知几撰。成书于唐景隆四年(711年)。刘知几,字子玄。生于唐龙朔元年(661年),卒于唐开元九年(721年)。唐朝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二十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薄十九年,后调任定王府仓曹。四十二岁时始任史官,修国史是其一生主要工作。著有《刘氏家史》十五卷,《刘氏谱表》三卷,参加修撰唐朝前期的国史和高宗、中宗、武后及睿宗等朝的实录,还曾因修撰《武后实录》有功受封为居巢子。又有《刘子玄集》三十卷,惜均已散佚。刘知几于编修国史的过程中,常感到受当时朝廷意旨的束缚,不能充分表达他自己的思想,于是,他就私撰《史通》这部著作,表达他的看法和主张。《史通》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各十卷。内篇共三十九篇,即《六家》、《二体》、《载言》、《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探赜》、《模拟》、《书事》、《人物》、《核才》、《序传》、《烦省》、《杂述》、《辨职》、《自叙》、《体统》、《纰缪》、《驰张》,后三篇已佚。外篇共十三篇,即《史官建置》、《古今正史》、《疑古》、《惑经》、《申左》、《点烦》、《杂说上》、《杂说中》、《杂说下》、《五行志错误》、《五行志杂驳》、《暗惑》、《忤时》。内篇主要叙述史书体例,辨别是非;外篇论述史籍源流及杂评古人得失。内外篇虽各有侧重,但亦有重复、矛盾之处,大概是先有外篇,撷其精华而成内篇。《史通》对唐代以前的史籍做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其内容大致如下:该书对唐代以前的各朝史书,从内容到编纂方法,做了全面而有系统的总结。首先分析了旧史体例的得失,把以前浩繁的史籍分成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这六家代表着六种体裁,《尚书》记载了古代帝王们的号令训戒,是纪言体史书。《春秋》依年月编次帝王们的行为和国与国之间的交涉,是记事体史书。《左传》例同《春秋》,更详细介绍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是编年体史书。《国语》分国记事,是国别史体。《史记》是通史体例。《汉书》是断代史体例。这六家中,《尚书》记言而不著岁序,《春秋》记事而不详始末,《国语》国别而不归典式,《史记》代远而不立限断,都不免有局限性。只有《左传》,经年纬日,叙事时层次分明,《汉书》纪传表志,举一朝而起迄完整、详细。因此,得出六家中只有《左传》和《汉书》即编年体和纪传体这二种体裁为史书的正体。在《二体》篇中,又用“编年”和“纪传”两种编述形式,总括了唐以前史籍的部类。自左丘明撰写《春秋》,司马迁著《史记》以来,后世的史家们相与因循,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这两种体裁。该书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体裁的优缺点。认为《春秋》按时间先后顺序叙事,记载了一切大事,给人以历历在目的感觉,但对一些有德行的人以及文学家、思想家等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关系不大的人物,书中无法记载。《史记》“纪”以包举大端,“传”以记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对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大小事物均有记载。但是,同一事分散在数篇,断续相隔,前后重复,编次不分年月,这是它的不足。在纪传体史书中,又赞赏断代史体裁,而不喜通史,因此,十分推崇《汉书》。书中把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其它则归之为“杂著”,他又把它们细分为偏纪、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志十流。这样,一切笔记、方志、家谱、以及有关地理、都邑的记载,都列入了史籍的范围。(杂述篇)建议删除纪传体史书中的天文、艺文、五行三志,增添都邑、氏族、方物诸志,其理由是:天文星象常常是古今不变,没必要重复书之,若写,也只需记载当代日蚀、月蚀、星位移动等情况。古今书目繁多,没必要重复记述,艺文志只列当代学者之书即可。至于五行、符瑞等“言而无准、事涉虚妄”应该删除。应增加都邑志,记载京城的地理形势、建筑规模、宫阙制度和朝庭轨仪。方物志记载全国各方的物产。增氏族志记载历代帝王公卿及世家大族的宗支世系。该书用很多篇幅来论述历史编纂方法,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内篇的《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等,都是对纪传体史书写法的评论,还有《论赞》、《序例》、《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补注》、《叙事》、《直书》、《人物》等,也都是对如何编撰史书、收集材料的论述。主张写史书要明晰、严谨,不能驳杂零乱,应详略得当。并反对史家们所习惯和通用的在每叙一事之后必发议论的做法,如《春秋》有“君子曰”,《史记》有“太史公曰”等等,认为这种做法烦琐而累赘,就象“文士制碑,序终而续以铭曰”。(见《论赞》篇)。他在《模拟》篇中批评了历代史家专门模拟古人的弊端,大力赞赏司马迁独创《史记》新体裁的做法。同时提倡用当代语言书写历史。同时还提出了文人不可修史的主张,反对文史混淆,认为文人修史常常流于浮夸虚饰,只重视词藻华丽,而忽视史实。认为“以饰彼轻薄之句,而编为史籍之文,无异于加粉黛于壮夫”一样可笑。主张史学应独立于文学之外,史书要“以叙事为先”“以简要为主”。记述历史应远略而近详。该书还全面而有系统地分析叙述了历代史官制度及他们所做的史书。在《史官建置》篇中,详细叙述了历代史官制度的建置沿革,详载了历代有名的史官。汉兴司马氏父子相继为太史公,位在丞相之上,孝宣二帝以后,史官的名位开始下降,东汉以来有“兰台”“东观”“著作”之称,魏晋以后更进一步下降,“秘书”“著作”“修史学士”,都是“杂取他官不恒厥职”。设局监修国史,以大臣统领,是从晋康帝时武陵王领秘书监开始。因而既肯定了设官修史的重要性,又指出史官人选难,历代史官中称职者不多,其弊病亦十分明显,即史官众多,以致观望无成;史馆材料缺乏,以致闻见不广;权贵干涉,难以直书,难以写成信史;监修大臣,意见不一,不知所从;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难以完成修史的任务。史在得人重任,不在设局监领,“深识之士,退居清静,杜门不出,成其一家独断而已。”他主张独立修史,摆脱权贵干涉。在《古今正史》篇和《杂说》篇中,他详细评述了唐及其前代的史籍,评述了《春秋》《史记》诸汉书、诸晋史、《宋略》《后魏书》、北齐诸史、《隋书》、诸史等史籍在选用史料方法、用词、体例等方面的利弊得失。刘知几敢于指出前人,哪怕是“圣人”的失误,在《疑古》《惑经》两篇中,他对《尚书》提出可疑之事十点,对《春秋》提出所未谕者十二点,虚美者五点,说春秋“真伪莫分,是非相乱”。《六家》篇议尚书为例不纯,《载言》篇讥左氏不遵古法。这种批判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该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史才三长”理论。即史家须有三个重要条件:“史才”“史学”“史识”。史才是指搜集、鉴定和运用历史资料撰写历史文章或著作的能力;史学是指对历史资料、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史识是作者的立场、观点或决定史料取舍的标准及写作态度等。在“才、学、识”三者中,史识最为重要,史才次之,史学又次之。他认为象晋之董狐,齐之南史那样不避强暴,扬善贬恶的史书是最上等的;象左丘明、司马迁这样的史家能够有所独创、自成体例的史书次之;象周之史佚,楚之倚相这样的以博学多闻见长的史书属下等(见《辨职》篇)。在《史通》全书中一直贯穿着作者的这一思想,如《直笔》《曲笔》《鉴识》《探赜》《核才》等篇中,反复强调“识”的重要性,认为史家不要迎奉权贵,要写信史,应秉笔直书,“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历史的功用就是总结过去,彰善贬恶,否则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史学成就,建立了史学批评、史学史和史学编纂学的原则基础,该书一直与刘勰的《文心雕龙》并称,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史通》著成后,受到许多人的重视,如与其同时的徐坚称之为“史氏者宜置此于座右也”。也受到一些人的诬蔑,对于《疑古》《惑经》二篇,尤为攻击不遗余力,影响了此书的流传,《新唐书》成书之前,已亡佚三篇。从元到明中叶,其书很少有人提到,《永乐大典》都未收录。明嘉靖年间陆深得到宋本,据之校刻行世,称为蜀本。从此不断有人校刻此书,有万历五年(1577年)张之象刻本、万历三十年张鼎思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此本,解放后影印嘉靖年间的蜀本。研究注释《史通》的著作有明李维桢《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诂)》,清黄叔琳《史通训故(诂)补》,浦起龙《史通通释》,浦书是笺注史通的较好的本子。清纪昀曾删节《史通》编《史通削繁》一书,有道光时刻朱墨套印本和崇文书局刻本、石印本等。
【诗句】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出处】唐·张祜《赠内人》。【意思】月光映照着禁卫森严的宫院,树影倾斜移动。在这牢狱般的宫中,宫女无可奈何地只有将目光投向树上的鹭窠。诗人用描摹宫女的情绪动作,巧妙而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全诗】《赠内人》.[唐].张祜.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鉴赏】“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门”,不是一般的门,而是“禁门”,“树”也不是一般的树,而是“宫树”,这指明了人物所处的环境。禁门深深,宫树丛丛,读者可由此领略到身入该地的冷寞,内人的怨苦自能言外见之。当月过宫树之时,她们中间的一个人伫立不动,在沉思默想,还是在对月伤怀?诗人撇开了这些屡见常用的笔墨,别具心裁地推出这个红颜少女在凝望栖宿的鹭窠的镜头,睹其情态,确令人神驰意远。我们从“媚眼”上可知她生姿秀美,这么貌俊的女子没有爱情的温暖,长期被关闭在宫墙之内,生活是多么单调乏味!再从“惟看”上也可知她与外界隔绝,视野局限于狭小的天地,因此有什么景物能使她看后调动出兴致呢!这里通过月中人外部形象描摹所造成的艺术氛围,进入到“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藏一腴话》)的诗境。她或许想着夜深了,鸟儿尚知入眠,可自己呢,还无有睡意,一种弧枕难寐的心绪,使她无法排遣积怨;她或许想着鸟儿日飞夜宿,来去自由,而自己却羁縻于宫房,一种享受不到人间乐趣的苦恼,使她无法消烦解闷。在这时,她不分明是沉浸到索居的哀痛之中吗?我们不难想象,月光清冷,万籁俱寂,而她形单影只,这一切给予她的感受,自然是悲凉难耐!
禁门宫树月痕过。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出处】唐·张祜《赠内人》。【意思】月光映照着禁卫森严的宫院,树影倾斜移动。在这牢狱般的宫中,宫女无可奈何地只有将目光投向树上的鹭窠。诗人用描摹宫女的情绪动作,巧妙而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全诗】《赠内人》.[唐].张祜.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鉴赏】“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门”,不是一般的门,而是“禁门”,“树”也不是一般的树,而是“宫树”,这指明了人物所处的环境。禁门深深,宫树丛丛,读者可由此领略到身入该地的冷寞,内人的怨苦自能言外见之。当月过宫树之时,她们中间的一个人伫立不动,在沉思默想,还是在对月伤怀?诗人撇开了这些屡见常用的笔墨,别具心裁地推出这个红颜少女在凝望栖宿的鹭窠的镜头,睹其情态,确令人神驰意远。我们从“媚眼”上可知她生姿秀美,这么貌俊的女子没有爱情的温暖,长期被关闭在宫墙之内,生活是多么单调乏味!再从“惟看”上也可知她与外界隔绝,视野局限于狭小的天地,因此有什么景物能使她看后调动出兴致呢!这里通过月中人外部形象描摹所造成的艺术氛围,进入到“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藏一腴话》)的诗境。她或许想着夜深了,鸟儿尚知入眠,可自己呢,还无有睡意,一种弧枕难寐的心绪,使她无法排遣积怨;她或许想着鸟儿日飞夜宿,来去自由,而自己却羁縻于宫房,一种享受不到人间乐趣的苦恼,使她无法消烦解闷。在这时,她不分明是沉浸到索居的哀痛之中吗?我们不难想象,月光清冷,万籁俱寂,而她形单影只,这一切给予她的感受,自然是悲凉难耐!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繁华事散。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骊宫高处入青云。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骊宫高高耸入云端,优美的仙乐随风飘散,
七七节也称收割节。以色列的农民在这个节日中,喜庆初熟小麦的收获。七七节又称五旬节,它同其它节日一样逐渐获得宗教意义。在“摩西五经”的一些章节中,这个节日同上帝拯救希伯来人的神话历史联系在一起,以此纪念上帝与希伯来人在西奈山立的盟约。七七节的特点是:用经过发酵的新麦面做两个饼,作为祭品。它恰与除酵节相对,除酵节标志着大麦收割的开始,而七七节表示小麦收割的结束。人们通过节日献祭,重吃发过酵的饼,再次恢复平日进餐的习惯。现在的七七节已无人献祭。许多人把它作为一次去耶路撒冷远足的机会。
七七节。推荐。爱诗词网。七七节也称收割节。以色列的农民在这个节日中,喜庆初熟小麦的收获。七七节又称五旬节,它同其它节日一样逐渐获得宗教意义。在“摩西五经”的一些章节中,这个节日同上帝拯救希伯来人的神话历史联系在一起,以此纪念上帝与希伯来人在西奈山立的盟约。七七节的特点是:用经过发酵的新麦面做两个饼,作为祭品。它恰与除酵节相对,除酵节标志着大麦收割的开始,而七七节表示小麦收割的结束。人们通过节日献祭,重吃发过酵的饼,再次恢复平日进餐的习惯。现在的七七节已无人献祭。许多人把它作为一次去耶路撒冷远足的机会。
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推荐。爱诗词网。《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辛弃疾辛弃疾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赵晋臣是敷文阁学士,写有《落梅词》,辛弃疾写这首词唱和。这首词也写暮春,词的上片写“昨日春”,下片写“今日春”,通体用比,比拟奇丽,形象生动。词的开头就说“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昨日梅花丰盛、肥大、烂漫的春光美景。说“如十三女儿学绣”,十三岁的女孩儿,天真烂漫,充满幻想,活泼调皮,无拘无束;她看样学样,虽然歪歪扭扭,却尽力绣去,绣得热烈丰满,不拘一格。在这形象化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中,通过描画梅花的怒放,把烂漫的春光形象化了,从中寄寓着词人的热烈愿望与理想。接下去以“甚无情”一转,一派春天归去的凄凉衰飒景象。说“甚”,说“便下得”,说“铺作”,在暮春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浓重的惋惜哀伤之情。僝僽(chanzhou):憔悴、烦恼。过片以“而今”二字承上由昨日春转入今日春的描写。“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浪荡子弟,轻薄无情,难以久留,使人悲痛,令人伤情,这又是一个拟人化的形象比喻。在这个比喻中流露着词人深沉的失望与强烈的悲愤。“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一江春水都化作浓酒,以酒之多如江水,反衬愁之浓重。收尾说“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清愁本不可“约”,这里不仅说“约”,而且还要在“杨柳岸边相候”,把清愁写成情人,写成挚友,写成知己,与词人一起共饮“一江春酎”,共同饮酒解愁。与“清愁”一起“解愁”,设想得奇妙,描写得形象。词正是在这奇妙的设想中,在拟人化的形象描写中,在与清愁相约、相候中收结,结得余意不尽。这种不结的结,表达了词人极深婉又极浓重的悲愤之情。
若耶溪旁采莲女。推荐。爱诗词网。年代:唐代诗人作者:李白←上一篇:襄阳歌 下一篇: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词简介:天宝六年,李白因受谗,不为玄宗所喜,愤而辞宫后,漫游至会稽(今浙江绍兴)若耶溪,其时正值采莲季节,一群群娇丽明媚的吴越女子,于新荷绿水中,驾小舟,采莲子,或歌或笑,或闹或嬉,此情此景触动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他写下这样一首《采莲曲》。原文拼音繁体《采莲曲》.[唐].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cǎiliánqǔ》《采莲曲》.[tánɡ].lǐbái..[唐].李白.ruòyēxībànɡcǎiliánnǚ,xiàoɡéhéhuāɡònɡrényǔ。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rìzhàoxīnzhuānɡshuǐdǐmínɡ,fēnɡpiāoxiānɡmèikōnɡzhōnɡjǔ。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ànshànɡshuíjiāyóuyělánɡ,sānsānwǔwǔyìnɡchuíyánɡ。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zǐliúsīrùluòhuāqù,jiàncǐchíchúkōnɡduànchánɡ。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采莲曲》.[唐].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译文注释诗评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③袂:衣袖。全校:“一作袖。”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⑥踟蹰:徘徊。赏析一赏析二赏析三天宝六年,李白因受谗,不为玄宗所喜,愤而辞宫后,漫游至会稽(今浙江绍兴)若耶溪,其时正值采莲季节,一群群娇丽明媚的吴越女子,于新荷绿水中,驾小舟,采莲子,或歌或笑,或闹或嬉,此情此景触动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他写下这样一首《采莲曲》。诗的前四句,集中写采莲女的明丽与欢态。起句平淡自然,不事渲染铺排,点明地点,引出主人公——采莲女。次句突用一“笑”字,写出采莲女的灵动与活泼。或许是姑娘家私下互相调弄的悄悄话,惹动了那似羞又喜的情思,在这满溪荷花的深处,无可忌惮地笑了起来。笑声飞出荷花,引起岸上人多少遐想。因此,此处的“隔”字,不仅是采莲女子互相间的距离,更是岸上人与她们之间的距离。荷花隔笑,还有以荷花写人的修辞用意。与李白同时的王昌龄也作有《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诗以荷花写人,采莲女与荷花两相辉映,不仅罗裙与荷叶一色,更兼美貌与荷花争艳。王昌龄写得较为精巧,而李白却写得平淡,不露痕迹,王诗的“乱入”二句,亦与李诗同一意蕴:岸上人隔荷花而听人笑语,正是听笑语始知有人的意思。“采莲曲”本是南朝乐曲,王琦说是起自梁武帝父子。比如梁元帝萧绎写有《采莲赋》,结尾的歌辞说:“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正为王昌龄、李白所宗归。三、四句的“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则是对上二句的渲染。这两句的描写点又不同,前句是诗人的揣想之辞,描写点移到荷花底下,采莲女身边。日光秀丽,绿水明亮,采莲女的新妆在这水光天色中更为明艳。后句的描写点复又回到岸上,突见满溪荷花中伸出采莲女的衣袖,轻风吹拂,带来一阵阵香气,或许是新妆之香,也许是荷叶杂衣之香。“岸上”以下四句,笔调突然宕开,落到徜徉溪边的青年男子身上。他们三三两两,逗留溪边掩映的垂杨下,是对采莲女的爱慕,还是对绿荷红花的留连?诗人没有点破,但正是这样,才给全诗增添了更多的意趣。游冶郎,采莲女,共置于这如诗如画的境地中,若有意,若无意,有意无意之间焕散出盎然的情味。“采莲”一曲便愈显得充实、动人,而采莲女形象则更愈丰满、活泼。清人王夫之说:“卸开一步,取情为景,诗文至此,只存一片神光,更无形迹矣。”(《唐诗评选》)这样的情境,诗人不禁为少男少女纯洁的感情,无忧无虑的生活所触动,唱出“见此踟蹰空断肠”。经过朝廷生活的喧嚣,诗人那酷爱自由的身心在温柔的江南风光中得到了温暖的抚慰。《采莲曲》产生于南朝齐、梁间,梁武帝父子及当时文人多有写作,然而她们笔下的采莲女形象带有较浓的脂粉气和被统治者玩赏的味道,缺少清新、自然的民间风味。李白这首诗则继承了民歌中常用的白描手法及明白易懂的语言,刻画的采莲女形象比较鲜明,富有生活情趣,更主要的是,诗人怀着热爱的心情去描写真实生活中的采莲女,所以风格、感情都与齐梁的同类题材诗不同。仅就“采莲曲”这一题材的发展,也看出李白完成了对南朝诗风的继承与批判。
散文·历史散文·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战国策秦策一。推荐。爱诗词网。散文·历史散文·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饰,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於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於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於外,义强於内,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语,沉於辩,溺於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槖,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於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於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於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於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庙之内,不式於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於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据士礼居覆宋本,下同)本文通过苏秦初说连横后说合纵的政治活动,描绘了苏秦醉心追逐功名富贵的历程,也反映了当时炎凉的世态。文章分前后两部分。从开始到“王固不能行也”是前一部分,写苏秦最初游说秦王,主张连横。煽动秦王以战争手段吞并六国;从“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到结束是后一部分,写苏秦转而游说六国,主张合纵,鼓动六国联合,共同抗秦。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抓住“始将”二字提起全文。意在告诉读者,全文精神在末段,用“始将”暗喻连横,终转“合纵”。契机在视其能否有利实现苏秦一己之企图。因此在用连横说秦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把连横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说秦国形势,四境险要,能得地利;食足兵强,战力雄厚;仓库充实,积蓄多;关中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便于攻守,“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苏秦为了投秦王之所好,极力夸张秦国的国力之后,便极尽阿谀奉承:凭“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要想“兼并诸侯,鲸吞天下”,“称帝而治”,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经过这一番煽动之后,苏秦满以为可以打动秦王了,于是委婉而轻松地说“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愿意用实际行动来考验所说的效果。这是苏秦迫切希望得到重用而达到“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的内心表露。当秦惠王以条件不成熟拒绝他的意见时,他不甘心,却使用带有刺激性的话进一步煽动秦惠王。首先引用“五帝”、“三王”、“五伯”的战功,从历史上证明要统一天下非战不可,继而概述从春秋以来诸侯争霸的情况,从现实上证明要统一天下非战不可;再就“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从反面证明,要统一天下非战不可;最后竟以“昏”、“乱”、“迷”、“惑”、“固不能行”的言辞斥责,激怒秦王来接受他的意见。文章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承接与转折,写苏秦由说横到说纵,由失意到得意。这部分里的第一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于是便改弦易辙,转而去游说六国,主张合纵。把合纵讲得头头是道,疏导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这时的情况与前大不相同。前面是“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而今是,一切“皆欲决苏秦之策”。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苏秦在政治上获得成功了,所追求的“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的目的达到了。诈伪反复,唯利是图的丑恶面目也进一步得到了充分表现。这篇散文对苏秦这个具有复杂性格的政客形象的描写很生动:1.以追求功名富贵为主线,贯串着苏秦全部的言论和行动,活现了这个人物的形象。他起初主张“连横”,后又改为“合纵”。“纵”和“横”,虽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政治策略,而在苏秦心目中,都不过是他换取功名富贵的工具而已。今天“连横”的策略,可以取得“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他就采取“连横”;明天“合纵”更为方便,他就不妨“合纵”,朝秦暮楚,翻云覆雨,正是他的真实表现。一定的政治主张,对他来说,是不存在也是不必要的。这种性格正是概括了战国时期政客的共同本质,在苏秦这个人物身上的这种表现,具有很大的概括性。2.通过整个活动的描绘,显示出了苏秦的个性特征。(1)在苏秦的言谈里,他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情风俗了如指掌,在说秦王一节中尤为突出,充分表现了他的才识。(2)苏秦从事“纵横捭阖”,善于雄辩。他能凭“三寸不烂之舌”做到“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足见他的才干。(3)在政治活动中,他善于接受教训,总结经验。开始由于对秦国情况不够了解,不知道当时秦国的内部矛盾斗争。在他说秦王之前,由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大大损害了秦国贵族的利益,惠王即位后,为了缓和矛盾,杀了商鞅。因为商鞅不是秦国人,也因此就对外来游士说客极为不满,采取排斥的态度,以致苏秦游说失败。后来,经过一年的“简练以为揣摹”,确实对当时各国形势及其矛盾有了全面了解,因而说六国合纵获得了巨大效果。(4)为了追求实现个人目的刻苦学习,而且颇有信心。为了学习时驱逐睡魔,他不惜“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信心十足地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这篇散文在展现苏秦性格特征各个方面的同时,还对当时社会建筑在金钱与权势上的人与人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揭露。如写苏秦当他游说秦王不成回家时,“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飞黄腾达,身佩六国相印,“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对比苏秦前后遭际,我们不但可以看出苏秦的生活目的和精神世界,更深刻地感到世态炎凉金钱权势是怎样腐蚀了人们的灵魂。这篇散文在组织结构方面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家庭,从个人的性格特征到社会状态,从雄辩的言辞到内心的活动,如此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纳于五百多字之中,确是很不容易。
香九龄能温席。推荐。爱诗词网。【名句】香①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②。【注释】①香:指黄香,东汉人。孝顺父亲,夏天扇席使凉,冬天以身暖席。②执:实行,做到。【释义】黄香九岁,就能为父亲暖席,对双亲孝顺,就应当这样做。【点评】孝敬父母,就要把他们的冷暖时时放在心上。参考文献《三字经》
东兰梨花。推荐。爱诗词网。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释】柳絮(xù):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飞:飞扬,飘扬。惆怅(chóuchàng):感到伤感失意。清明:指清明节。【大意】那梨花开得雪白,柳叶长得深青,柳絮纷飞时,梨花开满全城。开在东栏边的一株梨花让人失意伤感,人生短暂,能看得了多少个清明时节啊!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48页.
好兵帅克历险记。推荐。爱诗词网。《好兵帅克历险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捷克]哈谢克类型:小说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923年。作者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是捷克著名讽刺作家。他在一战期间曾有过到俄国参加红军的经历,不想战争结束回国后竟遭人大肆诽谤。哈谢克郁愤难泄,开始创作他的讽刺巨著《好兵帅克历险记》。小说以小册子的形式陆续出版,由哈谢克和他的朋友们沿街叫卖。书刚一问世,就被市侩文人们诬为毒害青年的黄色文学,连农村的黄色小报也一个劲儿地骂它下流。哈谢克对此给予了有力的回击。他继续写作预定计划中的第2至第4卷。但因健康状况恶化,只得在病榻上口授,由友人代书。刚满40岁那年,哈谢克终因心脏病和肺炎,过早含愤辞世,小说未能竟篇。至今,这部小说已被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在许多国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星灿翻译的《好兵帅克历险记》是较好的译本。内容精要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被刺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全国一片混乱的时候,一位帅克先生竟喊叫说这是一件“妙极了”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位早就被军区审委会宣布“神经不正常”而退伍的士兵,此时正靠贩狗为生。帅克因为在一个小酒店里谈论王位继承人被刺一事,被密探抓进了警察局。一番审问,帅克乱说一气。警察认为他的神经有问题,把他当做“白痴”送进了疯人院。在疯人院里,帅克为所欲为,无忧无虑,过着他“一生中最畅快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疯人院的大夫宣布他只是“智力低弱”,其目的只是想逃避兵役,于是他又被送回了警察局。但再一次的审问仍然没有什么收获,谁都拿疯疯癫癫的他没有办法,便又只好把他放了。重获自由的帅克继续操起他贩狗的营生,把一条条杂种冒牌狗成功地推销给那些来套他话的密探们。奥匈帝国战事吃紧,陆军部忽然打算起用帅克,希望他能拯救帝国的命运。此时的帅克正害风湿病,他便借了一辆轮椅,让人把他推着去投军。报纸上大肆渲染了他作为一个“残废人”的爱国热情。但是军医认定他的风湿病是装的,他再次以逃避兵役罪被关进了监狱,并且备受折磨,每天被灌肠一次,洗胃两遍。帅克那副天真的傻样又救了他,一位爱好酒色的神甫把他要来当了传令兵。帅克在神甫那里过了一些快乐的时光,但后来竟被一贯吃喝嫖赌的神甫当做赌注输给了卢卡什上尉。卢卡什上尉对帅克丰富的狗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让帅克去给他弄一条狗。帅克把上校的狗偷来送给中尉,不巧上尉在遛狗时撞见了上校,结果狗归原主,还挨了一顿臭骂。接着上校公报私仇,命令中尉即赴前线,帅克也跟随前往。在上前线的火车上,帅克无意中冒犯了一位身穿便服视察防务的秃头将军。作为帅克的直接上司,倒霉的上尉又挨了一顿臭骂。帅克又无故拉警铃、急刹车,被留在站上受罚,没有跟上部队。之后他去追赶部队,在途中被当做俄国间谍抓了起来,弄得笑话百出。几经周折,他又回到了一直想甩掉他的卢卡什中尉那里。帅克继续制造出种种麻烦。他一回又一回地捉弄了老跟他过不去的杜布中尉。临近火线,卢卡什上尉让帅克和一位士兵去为连队找宿营地。帅克在一个池塘边拣到一套俄军军服,好奇地穿在身上,被匈牙利侦察兵当做俄军逃犯给抓了起来。最后好不容易才弄清真相,他又被人押回连队。帅克大模大样地回到了伙伴们中间,照样高谈阔论,一脸得意。杜布中尉见到他不禁又心头火起,但却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知名篇章以下选自第1卷《在前线》第1章《帅克在火车上的厄运》。帅克的唠唠叨叨和卢卡什上尉的愤怒,二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幽默和讽刺效果。在布拉格开往布杰约维策的快车二等车厢的一间包厢里,有三位乘客。一位是卢卡什上尉,一位是坐在他对面的年纪较大的秃顶先生,还有一位是帅克。帅克乖乖地站在门旁,洗耳恭听卢卡什上尉这一轮臭骂;卢卡什不顾秃顶先生在场,一路上对帅克大发雷霆,骂他是畜生等等。其实只为了一点儿小事:帅克照看的行李,在件数上出了点差错。“扒手偷了我们一口箱子!”上尉责备帅克说,“给我报告报告,那倒轻松,你这个混蛋!”“报告,上尉先生,”帅克轻声地回答,“箱子确是被人偷走了。火车站上总是有很多小偷扒手荡来荡去。我想,他们中间有一个准是看中了您那口箱子。那家伙准是趁我离开这堆箱子去向您报告我们的行李完整无缺的机会下手的。他也只能在对他有利的那一刹那把我们的箱子偷去。他们总是在寻找这样的空子。两年前,西北车站有人把一位老太太的小孩推车连同躺在小被子里的女孩一块儿偷走了。他们这事儿干得很漂亮:把小女孩交给我们街上的警察所,说是人家扔在车站走廊上的。后来,报纸登了这件事,把那可怜的太太骂做狠心的母亲。”帅克还强调说:“火车站一向有人偷东西,今后也会如此,要不就不叫火车站了。”“帅克,我坚决相信,”上尉说,“你准会没有好下场。我至今不明白,你是装傻呢,还是生下来就是这么一头笨牛。那口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差不多啥也没装,上尉先生,”帅克回答说,两眼直盯着坐在上尉对面的秃头先生,后者似乎对整个事件不感兴趣,只一心看他的《新自由报》。“箱子里只有从卧室里摘下来的一面镜子,从过厅里卸下来的一个铁衣架。实话说,我们啥损失也没有,镜子和衣架都是房东的嘛。”看见上尉做了一个威胁的手势,帅克还是兴致勃勃地往下说:“报告,上尉先生,我事先根本不知道箱子会被偷掉。至于镜子和衣架,我已经跟房东说了,等我们从部队回家时就还给他。反正在敌国领土上有的是镜子和衣架,所以房东和我们都不会受到损失。只要我们一攻占哪个城市……”“住嘴,帅克!”上尉大吼一声打断了他的话,“总有一天我要把你送到战地法庭去的。你好好想一想,你是不是天字第一号的白痴。别人活一千年,也没有你在几个星期之内干出的蠢事多。我想,你自己也注意到这一点了。”(选自《好兵帅克历险记》,星灿译,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妙语佳句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上帝虽然最仁慈,但他的仁慈也只赐予正派人,而不会给予人间的败类。阅读指导捷克版《好兵帅克历险记》封面《好兵帅克历险记》(以下简称《帅克》)的中译者曾在后记里谈到一件事:他有一次在捷克参加《帅克》插图作者拉达的一个画展,他惊奇地发现许多小朋友对插图中有关《帅克》的各个形象非常熟悉,孩子们还向他说家里有帅克的画册和帅克的木偶。在生活中,捷克人也常把帅克挂在口头上。由此可见,帅克在捷克已经成了一个家喻户晓、人人喜闻乐见的形象。然而,这个在小说中并不出众、被“官方认定的白痴、傻子”,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让这么多的人喜欢呢?在特定的时代,帅克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捷克老百姓对奥匈异族统治的反抗和嘲弄心理。自1620年以后,捷克民族就处于异族统治的黑暗时代,长达300年之久。但是,被压迫的人民没有屈服,仇恨的种子一直埋在人们的心里。有时爆发为熊熊烈火,有时表现为愤懑的沉默,有时则通过群众的嬉笑怒骂,幽默讽刺,进行着一种曲折的、韧性的反抗。帅克就是捷克人民在同外族统治进行斗争的各种形式中的一个特殊典型。可以说,帅克在哪里出现,那里的帝国军队就被他搅得鸡犬不宁,不得安生。正如另一位捷克作家伏契克一语所道破的:“帅克掌握了让派遣他打仗的人输掉的艺术。他采用的方法不是规避怠工,而是一本正经地执行他们的命令。”奥匈反动派的命令本身就是虚伪荒唐、破绽百出的,因此,愈是忠实执行,就愈能显出其反动性。帅克的形象集中了捷克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帝国军队中替人民群众“捣乱”、出气,把腐朽的军队,连同支撑这支军队进行不义之战的垂死的僵尸、即将倾倒的大厦——奥匈帝国的一切残暴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然而,当时过境迁,帅克还能够引发我们尤其是孩子们的爽朗笑声,他一定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或许,帅克对官方和上司的捉弄,普遍地满足了我们对一切压制的反抗心理。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孩到各个年龄层次的成人,可以说无不处于某种压制之中,从而反抗的心理也同样普遍。然而,现实中的反抗总是以失败告终,甚至给我们带来不幸。这样,帅克那种进行反抗时的机智、幽默,尤其是他相对于被捉弄对象所表现出的那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似乎是对我们在现实中进行反抗的创伤记忆所给予的一种抚慰。有时候,他也作为一个单纯的喜剧形象,让我们从过于严肃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感受一点笑声的愉悦。在艺术上,《帅克》继承了《拉伯雷》和《堂吉诃德》的伟大传统,为讽刺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建议这是一部含义很深而又很有趣的小说,第1卷第1章、第7—9章,第2卷第1章,第4卷第1—3章,特别值得重点阅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题解】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其地秦属桂林郡,汉属郁林郡,唐代称昆州、柳州、龙城郡,宋、元、明、清为柳林府、路。柳州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山石奇特秀美,岩洞瑰丽神奇,清澈的柳江,迤逦多姿。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朝政活动失败,与刘禹锡等八人被同时贬为边远州郡司马,柳宗元谪在永州(今湖南零陵)。至元和十年(815),八司马应诏进京,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又分别被分到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等边远州郡任刺史。此诗即这年夏天柳宗元抵达柳州后寄赠同时被贬的其他四州刺史之作。诗写其登上柳州城楼之所见所感,寄托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满怀郁愤不平的感慨,致使笔下的柳州山水风光也染上这种茫茫愁思。【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生平见前湖南《渔翁》诗。【释】1.柳州:今广西柳州,作者于元和十年(815)任该州刺史。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当时韩泰任刺史。汀州:今福建长汀县一带,时由韩晔刺守。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一带,时陈谏刺守。连州:今广东连县、阳山县一带,时由刘禹锡出守。2.接:目接,目光所及。大荒:荒远的旷野。海天:海天相连的意思。3.飐(音zhan):吹动。芙蓉:荷花。芙蓉水:荷塘水。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薜荔:常绿蔓生的香草,又名木莲。薜荔墙:爬满薜荔的墙。两句用芙蓉、薛荔既实写近景,又暗喻品格高洁的五人备遭摧折的险恶境况。4.重遮:层层遮蔽。江流:指柳江。九回肠: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出则不知所如往。”诗中既指彼此为盘曲的江流阻隔,又喻愁肠百结。5.百越:也称“百粤”。《通典州郡典·十四》:“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泛指今闽粤一带,诗中提及的五州均属焉。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古代南方在人身上刺花纹的风俗。犹自:仍然。滞:滞留,不流通。一乡:一方。【译】登上高高的城楼向远方眺望,旷野大荒顿时投入你的目光,大海与苍天相连,触入愁思茫茫。惊风吹乱了荷花水塘,密雨斜打在木莲围墙。山岭上繁茂的树木重重叠叠,遮挡了你千里远眺的神往,弯弯曲曲的河流,真似那百折九曲的愁肠。我们同贬在这文身蛮荒之地,怎堪音书断绝,人各一方。【全诗赏析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用七律形式写成的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斗争环境触发的,因而先弄清写作背景,就有助于鉴赏这首诗独特的艺术美。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永贞革新”。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了残酷的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往外地,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也分别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就这样,保守派还不肯罢手,第二年,又杀害王叔文、逼死王伾;对八司马的迫害,也有增无已,凌准、韦执谊都死于贬所。整整过了十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程异先被起用)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千里迢迢,刚赶到长安的时候,朝廷又受保守派的唆使,把他们分别贬往更荒凉的边远州郡:韩泰为漳州(治所在今福建省漳州市)刺史,韩晔为汀州(治所在今福建省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所在今广东省封川县)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县)刺史,柳宗元为柳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平县)刺史。这首七律,就是这一年六月,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唐人作诗,很讲究“制题”。“登柳州城楼”,已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寄漳、汀、封、连四州”呢,只要设身处地,稍加思索,则诗人眼望何处,心想何事,苍茫百感,纷纭万象,无不奔赴眼底,叩击心弦。“制题”之妙,是首先值得注意的。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结合题目,首句所谓“城上高楼”,当然就是“柳州城楼”。题中已写过“登”,故此处用不着再说“登”,而人已在城楼之上了。“城”高于地,“楼”高于城,登上城楼,已在高处;又于“楼”前着一“高”字,意在极言其高。为什么要极言其高呢?就因为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应该稍事休息了,然而却急不可耐地爬上“城上高楼”,就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有人解释为“目接”,即“看到”,似嫌牵强。从句法上看,分明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人在楼上,楼与大荒相接,乃是楼上之人的眼中所见。因想遥望战友们的贬所而登“城上高楼”,这是“意在笔先”;因登“城上高楼”而望见“楼接大荒”,接下去就必然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真可谓天然凑泊,有神无迹。“城上高楼接大荒”,展现在眼前的是从自己的贬所远接战友们的贬所的辽阔而荒凉的空间。这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这是景、是境。而极海弥天,触景生情,因境见意,茫茫“愁思”,也从而充溢于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情与景,意与境,于是乎融合无间。试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是包涵了多么辽阔的境界和多么深广的情意的大题目,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出了这第一联,以如此深广的情景、辽阔的意境,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卷面。起句中的“接”字极传神。楼“接”大荒,则楼上人的视野由近而远。先看近处,触景生情;由近而远,也触景生情。望极茫茫海天,“愁思”也随之弥漫于茫茫海天。这是总写;以下即逐层分写。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即近景。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细致地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然而仔细玩味,“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子《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所见者自然不仅是“芙蓉”与“薜荔”,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芙蓉”与“薜荔”在暴风雨中的遭遇触动了心灵的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俯仰身上,产生联想,“愁思”弥漫于茫茫海天?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然而辨味者自能品出其中的滋味。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在自己的贬所,依然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那么战友们的处境又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尾联与第三联之间仍有内在的联系。就第三联说:因关怀战友的处境而遥望战友的所在,然“岭树重遮”,望而不见,益令人“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语)。这一层意思是显而易见的。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缺乏余韵余味。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留滞于各自的贬地,无法送到啊!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云:“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柳宗元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意境不同,然而收尾之前同用垫句,其用笔之妙,又有相通之处,不妨互参。
登柳州城楼。推荐。爱诗词网。《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题解】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其地秦属桂林郡,汉属郁林郡,唐代称昆州、柳州、龙城郡,宋、元、明、清为柳林府、路。柳州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山石奇特秀美,岩洞瑰丽神奇,清澈的柳江,迤逦多姿。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朝政活动失败,与刘禹锡等八人被同时贬为边远州郡司马,柳宗元谪在永州(今湖南零陵)。至元和十年(815),八司马应诏进京,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又分别被分到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等边远州郡任刺史。此诗即这年夏天柳宗元抵达柳州后寄赠同时被贬的其他四州刺史之作。诗写其登上柳州城楼之所见所感,寄托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满怀郁愤不平的感慨,致使笔下的柳州山水风光也染上这种茫茫愁思。【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生平见前湖南《渔翁》诗。【释】1.柳州:今广西柳州,作者于元和十年(815)任该州刺史。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当时韩泰任刺史。汀州:今福建长汀县一带,时由韩晔刺守。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一带,时陈谏刺守。连州:今广东连县、阳山县一带,时由刘禹锡出守。2.接:目接,目光所及。大荒:荒远的旷野。海天:海天相连的意思。3.飐(音zhan):吹动。芙蓉:荷花。芙蓉水:荷塘水。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薜荔:常绿蔓生的香草,又名木莲。薜荔墙:爬满薜荔的墙。两句用芙蓉、薛荔既实写近景,又暗喻品格高洁的五人备遭摧折的险恶境况。4.重遮:层层遮蔽。江流:指柳江。九回肠: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出则不知所如往。”诗中既指彼此为盘曲的江流阻隔,又喻愁肠百结。5.百越:也称“百粤”。《通典州郡典·十四》:“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泛指今闽粤一带,诗中提及的五州均属焉。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古代南方在人身上刺花纹的风俗。犹自:仍然。滞:滞留,不流通。一乡:一方。【译】登上高高的城楼向远方眺望,旷野大荒顿时投入你的目光,大海与苍天相连,触入愁思茫茫。惊风吹乱了荷花水塘,密雨斜打在木莲围墙。山岭上繁茂的树木重重叠叠,遮挡了你千里远眺的神往,弯弯曲曲的河流,真似那百折九曲的愁肠。我们同贬在这文身蛮荒之地,怎堪音书断绝,人各一方。【全诗赏析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用七律形式写成的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斗争环境触发的,因而先弄清写作背景,就有助于鉴赏这首诗独特的艺术美。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永贞革新”。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了残酷的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往外地,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也分别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就这样,保守派还不肯罢手,第二年,又杀害王叔文、逼死王伾;对八司马的迫害,也有增无已,凌准、韦执谊都死于贬所。整整过了十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程异先被起用)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千里迢迢,刚赶到长安的时候,朝廷又受保守派的唆使,把他们分别贬往更荒凉的边远州郡:韩泰为漳州(治所在今福建省漳州市)刺史,韩晔为汀州(治所在今福建省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所在今广东省封川县)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县)刺史,柳宗元为柳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平县)刺史。这首七律,就是这一年六月,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唐人作诗,很讲究“制题”。“登柳州城楼”,已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寄漳、汀、封、连四州”呢,只要设身处地,稍加思索,则诗人眼望何处,心想何事,苍茫百感,纷纭万象,无不奔赴眼底,叩击心弦。“制题”之妙,是首先值得注意的。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结合题目,首句所谓“城上高楼”,当然就是“柳州城楼”。题中已写过“登”,故此处用不着再说“登”,而人已在城楼之上了。“城”高于地,“楼”高于城,登上城楼,已在高处;又于“楼”前着一“高”字,意在极言其高。为什么要极言其高呢?就因为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应该稍事休息了,然而却急不可耐地爬上“城上高楼”,就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有人解释为“目接”,即“看到”,似嫌牵强。从句法上看,分明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人在楼上,楼与大荒相接,乃是楼上之人的眼中所见。因想遥望战友们的贬所而登“城上高楼”,这是“意在笔先”;因登“城上高楼”而望见“楼接大荒”,接下去就必然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真可谓天然凑泊,有神无迹。“城上高楼接大荒”,展现在眼前的是从自己的贬所远接战友们的贬所的辽阔而荒凉的空间。这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这是景、是境。而极海弥天,触景生情,因境见意,茫茫“愁思”,也从而充溢于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情与景,意与境,于是乎融合无间。试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是包涵了多么辽阔的境界和多么深广的情意的大题目,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出了这第一联,以如此深广的情景、辽阔的意境,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卷面。起句中的“接”字极传神。楼“接”大荒,则楼上人的视野由近而远。先看近处,触景生情;由近而远,也触景生情。望极茫茫海天,“愁思”也随之弥漫于茫茫海天。这是总写;以下即逐层分写。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即近景。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细致地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然而仔细玩味,“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子《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所见者自然不仅是“芙蓉”与“薜荔”,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芙蓉”与“薜荔”在暴风雨中的遭遇触动了心灵的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俯仰身上,产生联想,“愁思”弥漫于茫茫海天?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然而辨味者自能品出其中的滋味。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在自己的贬所,依然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那么战友们的处境又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尾联与第三联之间仍有内在的联系。就第三联说:因关怀战友的处境而遥望战友的所在,然“岭树重遮”,望而不见,益令人“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语)。这一层意思是显而易见的。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缺乏余韵余味。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留滞于各自的贬地,无法送到啊!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云:“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柳宗元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意境不同,然而收尾之前同用垫句,其用笔之妙,又有相通之处,不妨互参。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兴起于法国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和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流派。
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代替了封建主义。一八三○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一八三二年英国的国会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最后胜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一八三一年和一八三四年,在法国里昂接连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纺织工人起义。一八四四年七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进行了暴动。一八四八年六月,巴黎工人发动了武装起义,一八七一年,巴黎工人在武装起义中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巴黎公社。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逐渐丧失了进步性,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不少中、小资产阶级也受到大资产阶级的排挤而濒于破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荐。爱诗词网。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兴起于法国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和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代替了封建主义。一八三○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一八三二年英国的国会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最后胜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一八三一年和一八三四年,在法国里昂接连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纺织工人起义。一八四四年七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进行了暴动。一八四八年六月,巴黎工人发动了武装起义,一八七一年,巴黎工人在武装起义中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巴黎公社。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逐渐丧失了进步性,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不少中、小资产阶级也受到大资产阶级的排挤而濒于破产。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有力地促进着各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十九世纪关于细胞、能量转化和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有力推动了唯物主义在哲学斗争中的胜利,为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哲学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极大地加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力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进步的作家们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客观地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如实地反映当时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矛盾,形象地再现资产阶级的兴趣、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罪恶。这样,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为其特征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便逐渐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倘以巴黎公社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时期,后期从巴黎公社以后以至二十世纪初,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衰落的时期。作为全欧性文学流派的批判现实主义,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便“静悄悄地走上历史舞台”(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第355页)。法国著名诗人贝朗瑞(1780—1857)的诗歌,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因素。批判现实主义正式形成于一八三○年七月革命时期,法国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它的奠基人是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司汤达(1783—1842)早在《拉辛和莎士比亚》(1823—1842)文艺论著中,就发表他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号召向莎士比亚学习,强调直接观察、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司汤达还将批判现实主义理论付诸艺术实践,先后写出了《阿尔芒斯》(1827)、《红与黑》(1830)、《红与白》(1834)、《巴尔玛修道院》(1839)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从政治角度艺术地处理当代题材,广泛地概括社会生活。《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巴尔扎克(1799—1850)是继司汤达之后,出现在法国文坛上的一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将,他以九十六部长、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潮。《人间喜剧》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一八一六至一八四八年间的法国社会,形象地揭示了封建贵族在资产阶级和金钱势力的冲击下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规律,揭露和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品里塑造了两千多个人物,构成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风俗史,标志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在巴尔扎克的影响下,法国涌现了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雨果(1802—1885)。和福楼拜(1821—1880)。这两人的创作都是由浪漫主义转向批判现实主义的。雨果写有《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和《笑面人》(1869)等。在巴黎公社失败后,他还写有长篇小说《九三年》。其代表作是《悲惨世界》,小说通过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遭遇,如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法国的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和道德的虚伪。福楼拜写有《包法利夫人》(1857)、《萨朗波》(1862)和《情感教育》(1869)等。其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作品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的无耻,资产阶级的自私和教会的虚伪,真实地反映了第二帝国时代法国外省社会的面貌。福楼拜在创作上,虽然主张科学地,客观地反映现实,有继承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传统的一面,但他提出“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就有悖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他在写包法利夫人时,就象医生解剖一样,冷静、客观、无动于衷。这样主张有着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倾向,对后期批判现实主义带来了消极影响。英国由于宪章运动的开展和宪章派文学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日益暴露,这就迫使作家离开浪漫幻想和历史题材而转向现实生活,于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和法国一样,在四五十年代成为资产阶级文学的主潮。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有:狄更斯(1812—1870)萨克雷(1811—1863)、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夏洛特·白朗蒂(1816—1855)等。他们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作品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他们对资产阶级的各种阶层”,“都进行了剖析。”(《英国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第686页)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是狄更斯,其主要著作有《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奥列佛尔》(1838)、《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等二十余部长篇小说。狄更斯的文学创作,继承和发展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他在《艰难时世》中,直接描写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指出资本家财富的“日积月累”,是建筑在剥削工人的基础之上的,他们不顾工人死活,以榨取工人血汗来“自肥自饱”。揭示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矛盾尖锐,不可调和。但他却反对暴力,宣扬“厂长要有善心,工人要有耐心”的劳资合作的改良主义思想。在狄更斯的文学创作中,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着重描写“小人物”的生活状况,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来反映社会现实,揭示阶级矛盾。如《奥列佛尔》就是通过贫民收容所里的一个孤儿,忍受不了种种折磨逃到伦敦,又陷入贼窟,最后被“好心肠”的资本家救了出来的故事,有力批判了资产阶级慈善机关的虚伪和狠毒,对贫苦孤儿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地同情。但作者把这种悲惨和不幸,看成是个别法律条文不好和个别资产者的心肠太坏的原因所致。这就掩盖了“小人物”受压迫的阶级根源。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虽然受了法国和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但由于德国政治和经济上的特点,所以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法国和英国不同。它的批判矛头主要是指向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反对分裂,要求统一,主张自由和平等。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海涅(1797—1856),早期是位浪漫主义诗人,由于当时革命形势的鼓舞,使他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一八四三年以后,在马克思的直接影响下,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1844)一诗,愤怒地诅咒了“骗人的上帝”、“阔人们的国王”;表达了工人阶级埋葬旧世界的愿望和决心,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中,以讽刺的笔触揭发了封建君主的暴虐和教会的伪善,反对封建割据,抨击资产阶级市侩。诗人号召射手,射落普鲁士政府的“大鹰国徽”。他把当时的三十六个封建领域称作“三十六个粪坑”,要求人们清除“积粪”;诗人把科隆教堂比作“精神的巴土底狱”,号召人们把它“改变成一间养马的厩房”。巴黎公社之后,欧洲文坛上出现了战斗的无产阶级文学。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受到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文学的影响,批判锋芒较前减弱。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大大加浓。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日趋衰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有: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写有《羊脂球》、《菲菲小姐》、《俘虏》、《米龙老爹》、《项链》、《在乡下》、《寂寞》、《我的叔叔于勒》、《她的一生》、《漂亮的朋友》、《温泉》等二百多篇长、中、短篇小说。其中脍炙人口的是《羊脂球》和《项链》。前者以普法战争为题材,通过“体面人物”和妓女羊脂球对待普鲁士侵略军的不同态度,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和卑鄙,热情歌颂了羊脂球的爱国主义行为。后者描写一个小职员的妻子丢失项链而铸成悲剧的故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他们遭受的苦难。作品流露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写有《约翰·克利斯朵夫》、《欣悦的灵魂》、《罗伯斯庇尔》等几十部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通过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遭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法国社会作了严肃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私虚伪和文化艺术的堕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但作品鼓吹个人奋斗,宣扬怜悯、博爱,反对无产级阶革命运动,却是错误的。萧伯纳(1856—1950)是英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写有《鳏夫的房产》、《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苹果车》等四十多个剧本。作品揭露了资产阶级靠削剥穷人而自肥的真相;抨击了帝国主义军火商追求利润、厚颜无耻地推销武器的丑恶本质;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伤心绝望的情绪;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危机和没落。托马斯曼(1875—1955)是德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但作者流露出惋惜和同情,认为已到了“世界末日”,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欧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充满着改良主义幻想和悲观主义情绪。自然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揭露和批判力量逐渐减弱,标志着这一资产阶级艺术潮流的衰败。批判现实主义的中心,由法、英、德转移到了俄国。继普希金、果戈理之后,大批著名作家纷纷登上世界文坛。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与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农奴制改革前夕,俄国由于资本主义和解放运动的迅速发展,批判现实主义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美学思想迅速发展,影响巨大;杰出作家辈出,优秀作品极多,揭露和批判大大加强,不少作品还带有革命民主主义倾向。如屠格涅夫(1818—1883)的《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冈察洛夫(1812—1891)的《奥勃洛摩夫》(1859);陀斯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亚·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1886)的剧本《大雷雨》(1860);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的《怎么办?》(1863);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和《复活》(1889—1899);契诃夫(1860—1904)的《变色龙》(1884);《第六病室》(1892)和《套中人》(1898)等。俄国这一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广泛地反映了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深刻的揭露了农奴制改革后处于大动荡时期俄国社会各方面的尖锐矛盾,真实地展示了地主阶级腐化堕落和必然灭亡的命运,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空前激烈。俄国这一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比起西欧来,不仅加强了批判性,而且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它的显著特点,即作家不单是探寻社会罪恶的病根,追究“谁之罪?”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作家从不同立场和世界观出发,通过作品的主人公为解决社会矛盾提出“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在一些作品中出现了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资产阶级“新人”、“忏悔贵族”、农民和城市劳动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来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特征。当然,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文学传统的差异,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便具有特殊的面貌和“个性”。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具有犀利锋锐的特色,它侧重分析社会历史经济关系;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较长,它注重宣传崇高的、理想的道德风尚;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自觉意识最强,它以细致刻画人物灵魂与内心活动而著称。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同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们各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巴尔扎克是“社会科学博士”,狄更斯是幽默讽刺的能手,托尔斯泰是心理描写的大师。但是,作为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仍然具有基本一致的思想艺术特征。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基本上是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理论基础。加上他们关于社会的客观而冷静的剖析,以及改良主义的政治信仰和艺术方法上的继承与革新,决定了他们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一)客观性和真实性比起过去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更加广阔、具体、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五彩缤纷的艺术图景和灿若群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封建制度的溃灭、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衰败的历史过程。不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公开宣称他们要忠实地书写历史,甚至把自己的作品当做“社会史”。巴尔扎克立意“写出整个社会的现实历史”,他的《人间喜剧》,“给予了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狄更斯的作品,再现了作者所经历的英国式的“艰难时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作品,比当时所有的政治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全部资料还要丰富得多。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作品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群众观点的迅速变化,以及他们在革命运动中所处的各种复杂矛盾状况。同时,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专制“政府的暴虐、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可笑”、揭示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与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增加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第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把真实地描写现实作为信条。巴尔扎克认为:“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还说:“我所写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我经常用仅仅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我的计划:一代人就是一出有四五千个突出人物的戏剧。这出戏剧,就是我的书”。但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提供的这种真实,并非编年史式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即经过作家的美学评值,对生活进行过“富有诗意的裁判”(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是理想化了的真实。批判现实主义强调的客观性,并非客观主义,而是严格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反映生活,真实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正如司汤达所说:“优秀的创作犹如一面照路的镜子,既映出蓝色的天空,也印出路上的泥塘,读者不应该责备镜子上面的泥塘,而应责备护路人不应该让水停在路上,弄得泥泞难行。”既注重反映现实的客观性,又强调揭示生活的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有着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因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熟悉的是贵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与思想感情,而对劳动人民很不了解、特别对人民的反抗斗争常常畏惧不安,甚至反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二)暴露性和批判性批判现实主义的另一特征是现实的暴露和批判。如果说浪漫主义强调描写理想、抒发感情,那末,批判现实主义则是注重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正如高尔基所说,“这个流派的特征是它那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论文学》)。作为资产阶级的“浪子”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无情地暴露社会黑暗,猛烈地批判现实的罪恶。批判的锋芒主要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和暴行,着重剖析金钱笼罩下的社会关系、腐败制度、资产阶级世界的弊病与溃疡,同时也指向封建社会和贵族阶级。这些作家依据唯理主义的原则,审判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他们敢于正视社会现实,勇于探索罪恶的根源,尖锐地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描绘出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悲惨图景,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的乐观情绪,引起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和不满。巴尔扎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贵族男女”,揭露他们在“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下,必然失败、毁灭,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他愤怒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暴发户”蚕食鲸吞、损人利己的无耻行径,尖锐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关系,在资产阶级眼里,生活不过是“一部由金钱开动的机器”(《高利贷者》)。巴尔扎克还在《高老头》中借囚犯伏脱冷的口,谴责资产阶级的法律“没有一条不荒谬”,资产阶级的发迹“不是靠天才,而是靠腐败”。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尖锐地指出,“人吃人”并不是从原始森林开始的,而是在俄国沙皇时代的各个机构里开始的。猛烈地抨击了沙皇制度的腐败与残酷。(三)注意细节的真实,强调人物、环境的典型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客观地、具体地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此,他们十分重视细节的描写。巴尔扎克曾经正确指出:“只有细节才形成小说的优点”,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细节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丰富性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数都是社会生活细节描写、人物活动细节描写、经济细节描写的能手。为了真实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特点,他们以严肃的态度力求精确地表现细节的艺术真实。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除了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之外,还十分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巴尔扎克认为,人物形象不仅要再现“实在人物的真实性”,而且还应“高于实在的人物”。同时,还指出:“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要用典型表现出来”(《〈人间喜剧〉前言》)。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自觉地把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起来,做到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于连的“宁愿冒九死一生的危险也得发财”的野心,正是在维立叶尔市弥漫着“有利可图”这种资产阶级思想熏陶下形成的。在听了老军医讲述拿破仑的发迹史以后,他决心步其后尘,通过战争“做世界的主人”。后来,迫于教会的势力,从军往上爬的道路行不通,便又发愤熟读拉丁文《圣经》,想成为一个有十万法郎年俸、不可一世的大主教。歌唱家吉礼茂个人奋斗的成功,年轻的安地主教的威严等等,推动了他个人野心的发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充分揭示了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以某种典型环境为背景,从环境对于人物性格、命运的决定影响中,成功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象画廊里,多数属于否定性的人物,如封建贵族、金融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伪君子、个人野心家等,也有少数塑造得比较成功的正面人物,如意大利作家拉·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中的斯巴达克思,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中的格南·路易,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牛虻。这一类人物不同程度的体现了作者抽象的人道主义理想,其批判力量不如否定性人物。还有一种是“多余人”形象,他们既不满意“奴性的世界”和“卑鄙的野心世界”,又脱离人民群众,无所作为。这类形象对当时社会有较大的暴露作用。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劳动者的形象,特别是工人、农民,大多受到歪曲,有的成为逆来顺受的“小人物”、“奴才相”,有的加上了“暴徒”、“复仇狂”的罪名。在这类人物的描写上,充分暴露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阶级局限性。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通过完整而有机的情节结构,表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特别是描绘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复杂而丰富的生活图景,为人们提供了资产阶级发生、发展和衰落的形象历史。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所未有的高度,有些优秀作品,被人们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较高的认识值价,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充分肯定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绘制现实图画的贡献和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才能。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大多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人道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评判一切阶级关系与社会关系,以充分发扬“人性”的“博爱”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他们“批判现存制度的根本动机是出自对各种社会经济原因的意义的深刻而正确的了解的,则更为少见”(高尔基:《论文学》),这就必然使他们的批判深度受到局限。他们自我意识很强,不满意自己的处境和社会现状,不仅猛烈地抨击封建等级观念,而且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唯钱是视的交易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复杂的社会矛盾。但是,他们又脱离人民群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因而找不出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办法,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光明前途。他们提出了当时人们关心和急待解决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但却没有肯定的答案。苦于没有结论的探索,使许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带上了悲观主义色彩。巴尔扎克写出了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揭露了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但他对社会前途的理想和解决矛盾的办法却是:在君主政体保护下调和阶级对抗。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制度和贵族地主的残暴和腐朽,描写了被压迫阶级的痛苦生活和自发反抗,但是,在《复活》中却出现了“勿以暴力抗恶”的说教,力图通过聂赫留朵夫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来解决社会矛盾。这些“拯救人类的药方”如列宁所说,是可笑的,甚至是有毒的。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
有一天,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打仗能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孟子回答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譬如说,有一座小城,内城城墙只有3里,外城城墙也只有7里,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围攻它一定是占有天时的有利条件,但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得天时不如占地利。又譬如说,另一种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是敌人攻来时守城人却弃城逃走,城很快被攻破,这就是占地利不及人和。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凭借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兵器的锐利。因为得道者支持他的人就多,失道者支持他的人就少。支持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自己的亲戚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了,整个天下就会顺从他。天下都顺从他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人,不用武力就能取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推荐。爱诗词网。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有一天,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打仗能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孟子回答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譬如说,有一座小城,内城城墙只有3里,外城城墙也只有7里,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围攻它一定是占有天时的有利条件,但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得天时不如占地利。又譬如说,另一种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是敌人攻来时守城人却弃城逃走,城很快被攻破,这就是占地利不及人和。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凭借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兵器的锐利。因为得道者支持他的人就多,失道者支持他的人就少。支持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自己的亲戚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了,整个天下就会顺从他。天下都顺从他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人,不用武力就能取胜。”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心的向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现在此语也用来说明事业的成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但决定因素是事业创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绝顶智慧和奇谋妙计的精采片段如明珠贯连,层见迭出。其中,“空城计”(第95回)可以说是后半部书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段,数百年来,早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历史上曾经流传有关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传说。罗贯中看中了这个传说,把它纳入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情节系列中,作为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的起点,经过精心虚构加工,创造出了一个撼人心魄的生动情节。
三国演义空城计。推荐。爱诗词网。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绝顶智慧和奇谋妙计的精采片段如明珠贯连,层见迭出。其中,“空城计”(第95回)可以说是后半部书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段,数百年来,早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历史上曾经流传有关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传说。罗贯中看中了这个传说,把它纳入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情节系列中,作为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的起点,经过精心虚构加工,创造出了一个撼人心魄的生动情节。小说第95回后半,写诸葛亮命马谡等镇守街亭去后,一直担心众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很快,他收到王平使人送来的安营形势图本,不禁大惊,断定街亭有危。正当他准备派杨仪替回马谡之时,街亭失守的消息已经传来。这就意味着蜀军的咽喉要道已被切断,继续进兵已不可能。诸葛亮急忙调兵遣将,安排撤退,并亲自领兵五千到西城县搬运粮草。这样,情节一开始就以急骤的节奏,烘托出紧张的气氛。紧接着,作品的紧张气氛更加浓重,十余次探马连连来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真是变生仓促,出人意料。此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双方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要打,打不过;要守,守不住;要跑,跑不掉。眼看大队魏军呼啸而来,掀起的尘土已经逼近西城,形势真是万分危急!面对这似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诸葛亮身边的众官“尽皆失色”,读者的心弦也顿时绷紧,为诸葛亮捏着一把冷汗:这位足智多谋的大军事家,此时会不会计竭力穷呢?就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惊险关头,诸葛亮采取了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行动,他传下命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接着,他本人“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这就是堪称千古奇谋的“空城计”。诸葛亮这一着,当然是十分大胆,十分冒险的。如果他的对手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不顾一切地挥兵进攻,诸葛亮和他手下的众官都得乖乖地束手就擒。然而,率领大军来到西城的却偏偏是精通韬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他可不是那种年轻气盛的冒失鬼!当他看到诸葛亮在城楼上满面微笑,焚香操琴,城门又是那般布置,不禁大为生疑。在他看来,面前的西城不是一座易于夺取的空城,而是一座暗藏杀机的堡垒。于是,西城县前出现了奇妙的对峙局面:一方是势单力薄,只好死中求活,一方是兵强马壮,反倒止步不前。蜀军官兵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魏军将士莫明其妙,不知主帅为何不下令攻城。霎时间,战马停止了嘶鸣,鼙鼓忘记了擂动,连空气也似乎不再流动……这真是战争史上难以想象的奇观!两军的对峙实际上是两位主帅智慧的较量,意志的搏斗。经过短暂的狐疑,司马懿惶恐了,连忙下令退军。其子司马昭问道:“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司马懿却拒绝考虑这种可能性,教训儿子道:“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就这样,魏兵迅速退去,蜀军化险为夷,诸葛亮的心情为之一松,欣然抚掌而笑,众官则在这令人目眩的急剧变化中惊出了一身冷汗……司马懿呢?当他领着大军向武功山撤退之时,忽听山后喊杀声连天,早被诸葛亮安排作为疑兵的张苞、关兴两员骁将先后杀出。紧张之中,司马懿辨不清虚实,以为诸葛亮真有埋伏,越发认为自己撤得对。于是魏军尽弃辎重,仓惶败走,而蜀军则趁机安然撤回汉中。至此,诸葛亮的“空城计”获得了完全的成功。“空城计”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第一次面对面的斗智斗谋,它为这两大军事家后来反复进行的变幻无常的较量定下了基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空城计”能够成功?首先,这是因为诸葛亮善于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诚然,在军事上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是有必要的,但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在敌我双方竞相争夺战争的主动权以求战胜对方之际,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要想绝对不冒险是不可能的。优秀的军事家不仅要会“守常”,而且要会“用奇”。从诸葛亮当时所处的形势来看,如不冒险,就只有等着当俘虏。何况诸葛亮并非盲目地冒险,而是在掌握敌军统帅司马懿的个性、气质的基础上施用妙计。可以说,“空城计”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条件下的产物。《孙子兵法》云:“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势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故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因此,“空城计”的成功,乃是“兵不厌诈”军事原则的胜利。其次,“空城计”的成功,又是“知己知彼”军事原则的胜利。《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两大军事家,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力求做到知己知彼,而又有所区别。司马懿从多年的经验中,特别是从诸葛亮北伐时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的事实中,深知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以说他对诸葛亮是“知”的;但是,他对诸葛亮又“知”得不透,因而想不到诸葛亮竟然在他面前冒了一次大大的风险。诸葛亮则不仅知彼知己,而且知彼之知己,对司马懿的心理特征把握得十分透彻,正如他事后对众官所解释的,“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两相对照,诸葛亮确实比司马懿高出一筹。当司马懿得知上了诸葛亮的当时,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吾不如孔明也!”“空城计”这一篇章,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性格的多样性,不同的性格侧面统一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正体现了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对此,毛宗岗作了精辟的分析:“惟小心人不做大胆事,亦惟小心人能做大胆事。魏延欲出子午谷,而孔明以为危计,是小心者惟孔明也。坐守空城只以二十军士扫门,而退司马懿十五万之众,是大胆者亦惟孔明也。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于平日耳。”(第95回回评)“空城计”在情节上大起大落,骤张骤弛,读者时而凝神屏气,时而会心微笑,情绪始终被情节的发展所牵动。诸葛亮的“空城计”虽然来得奇妙,但由于在此以前的大量情节已使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入人心,作者又作了必要的交代,因而读者觉得奇而不怪,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综观全篇,诸葛亮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雍容高雅,司马懿的老谋深算、私心自用,都表现得栩栩如生。难怪这一片段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应该看到,作者是在蜀军遭到街亭之败,首次北伐的成果全部丧失之后来写“空城计”这一片段的,尽管诸葛亮的“空城计”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胜利,远远无法弥补大败的损失,但它却大大冲淡了蜀军战败的影响,使读者在心理上感到蜀军似乎是转败为胜,觉得诸葛亮似乎是不可战胜的。这种“败中写胜”的艺术手法,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一个重要特点。
东坡食汤饼。推荐。爱诗词网。宋·陆游吕周辅言2: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3,相遇于梧、藤间4。道旁有鬻汤饼者5,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6。黄门置箸而叹7,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8,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9,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10。”1本文是《老学庵笔记》中的一则,标题是后人所加。东坡:苏轼。汤饼:面条。2吕周辅:吕商隐,字周辅,南宋人。3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曾任门下侍郎,“门下”也称“黄门”。南迁:贬谪到南方。4“相遇”句:绍圣四年(1097)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五月一日两人在南行途中相遇。梧藤:梧州、藤州,在广西。5鬻(yu):卖。6觕(cu):通“粗”。7箸:筷子。8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9秦少游: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与苏轼情兼师友。10“饮酒但饮湿”:苏轼《东坡岐亭》中的一句,意为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但:只。【析点】东坡开朗旷达,随遇而安。性嗜酒,被贬黄州虽无好酒亦可痛饮,且写了《东坡岐亭》一诗:“酸酒如荠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这种性格至老不变,贬谪海南已是六十二岁高龄,“食汤饼”一节仍不失东坡本色。这段文字是陆游据他人的转述写成,文字朴质无华,但他善于捕捉东坡那性格化的行动、性格化的语言,因而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黄门公对着面条叹气而坡公却大口吞食并不咀嚼的场面,东坡食后再慢慢向黄门公发问的表情,大笑而起的动作,无一不如在目前;就连东坡那幽默而含蓄的话语也如萦耳际,一个活生生的东坡形象,决不会是第二个人。东坡真是善处人生,吕周辅则可谓善于言述,他连秦少游的赞语也没有漏掉。少游之赞语揭示了东坡深层的内心世界,他之“食汤饼”是为了生存而果腹,绝非为享乐而品尝,这是苏轼人生态度、性格作风的一种具体而典型的表现。少游的赞语是点睛之笔,少游可谓深知东坡者。
【题解】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改兴福寺。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俗称破山寺。此诗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尤其以佛寺清幽空门禅悦写寄情山水的情怀,意境浑融,因成传诵久远的山水诗名篇。唐人殷璠称誉“山光”一联,宋人欧阳修赞赏“曲径”一联。现寺内尚有清乾隆年间所镌此诗诗碑一块。清晨诗人登上破山寺,旭日初升,阳光洒落禅院。穿过竹丛小路,走到幽静的后院,发现有一座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举目四望,青山在日照下焕发光彩,小鸟欢快飞翔;走到水潭边,只见天光和自己的身影映在水中,心中杂念顿时涤除。这时大自然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声在悠扬远播。这是多么幽静寂美的境界。这首诗构景优美,兴味盎然。虽然是一首律诗,但却像古体诗。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写起,入竹林小径,见花木掩映的禅房,顿然醒悟空门禅院的奥妙。山色、飞鸟、清潭、倒影、禅钟悠扬,一切都显得那样幽寂、超凡脱俗,至此诗以赞美超脱而作结,写景朴实,意在言外,构思委婉含蓄。【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破山北麓。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②古寺:破山寺原是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的宅院,后施舍改为佛寺。【译文】清晨我步入古老的寺院,山间空气潮润而清新;初升的太阳放射出万丈光焰,给寺院中的高林镀上一层金。沿着竹林相夹的弯曲小径,我走向后禅院,越走越幽深。小路尽头露出一角禅院,周围覆盖着花木的浓荫。呵,滴翠的山峦,光彩照人,使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澈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使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澄净。这里的环境无比寂静,仿佛一切都失去了声音。谁敲响了钟磬?那么清脆动听,白云翠霭间,荡漾着悠悠余韵……【鉴赏导示】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特色。常建的这首诗在优游中写顿悟,与盛唐山水诗有相似之处,但风格闲雅清幽,艺术上与王孟的平淡却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鉴赏要点】[1]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语言古朴而精练。[3]情景交融。[4]风格淡雅、清幽。【鉴赏1】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东升,光照山上树林。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山间风光使鸟儿怡然自乐,清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馨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是借写山水之趣,寄托自己循世没有烦闷的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改兴福寺。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俗称破山寺。此诗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尤其以佛寺清幽空门禅悦写寄情山水的情怀,意境浑融,因成传诵久远的山水诗名篇。唐人殷璠称誉“山光”一联,宋人欧阳修赞赏“曲径”一联。现寺内尚有清乾隆年间所镌此诗诗碑一块。清晨诗人登上破山寺,旭日初升,阳光洒落禅院。穿过竹丛小路,走到幽静的后院,发现有一座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举目四望,青山在日照下焕发光彩,小鸟欢快飞翔;走到水潭边,只见天光和自己的身影映在水中,心中杂念顿时涤除。这时大自然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声在悠扬远播。这是多么幽静寂美的境界。这首诗构景优美,兴味盎然。虽然是一首律诗,但却像古体诗。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写起,入竹林小径,见花木掩映的禅房,顿然醒悟空门禅院的奥妙。山色、飞鸟、清潭、倒影、禅钟悠扬,一切都显得那样幽寂、超凡脱俗,至此诗以赞美超脱而作结,写景朴实,意在言外,构思委婉含蓄。【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破山北麓。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②古寺:破山寺原是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的宅院,后施舍改为佛寺。【译文】清晨我步入古老的寺院,山间空气潮润而清新;初升的太阳放射出万丈光焰,给寺院中的高林镀上一层金。沿着竹林相夹的弯曲小径,我走向后禅院,越走越幽深。小路尽头露出一角禅院,周围覆盖着花木的浓荫。呵,滴翠的山峦,光彩照人,使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澈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使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澄净。这里的环境无比寂静,仿佛一切都失去了声音。谁敲响了钟磬?那么清脆动听,白云翠霭间,荡漾着悠悠余韵……【鉴赏导示】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特色。常建的这首诗在优游中写顿悟,与盛唐山水诗有相似之处,但风格闲雅清幽,艺术上与王孟的平淡却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鉴赏要点】[1]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语言古朴而精练。[3]情景交融。[4]风格淡雅、清幽。【鉴赏1】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东升,光照山上树林。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山间风光使鸟儿怡然自乐,清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馨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是借写山水之趣,寄托自己循世没有烦闷的情怀。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出于构思造意之需要,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全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素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因此,诗歌在构思巧妙之时,佳句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等人极为赞赏“竹径”、“山光”四句,可见其造语奇巧、引人入胜之妙处,也可以看出这首诗独具一格之处。【鉴赏2】常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官只做到盱眙县尉。因其政治上不得意,故寄情山水,托物咏志,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是当时的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重修后更名兴福寺,时“为海虞之胜处”(宋米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吸引了江南众多文人墨客,观瞻题咏,常建对此早已是心驰神往,该诗记述的便是他游此地后的感受。“清晨入古寺”,首句便点明了诗人游寺的时间,因为向往已久,所以,天刚刚亮,诗人便兴致勃勃地走进寺内。恐怕此时除了诗人以外,寺内阒寂无人,四周静悄悄的,在一片朦朦胧胧的雾气之中,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寺显得更加神秘而异样。但接下去,诗人并没有去描绘寺内的建筑是多么华丽,佛殿是多么的庄严,气象是多么的宏伟。而是用了“初日照高林”这样一句,通过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参天挺立的“高林”,将寺院的古雅,肃穆而又清新明丽的特有氛围完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这样描写,一方面是出于艺术表现手法的需要,“借一斑以窥全豹”;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创作主旨的需要,因为诗人游览的重点不是整个古寺,而是寺内的“后禅院”这也是诗人要描写的重点。于是颔联便接下去描绘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只见诗人踏着晨曦,穿过寺院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一直来到幽深的后院,这才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不仅居于幽处,而且还深深地掩映在繁花茂木之中,环境不仅幽雅,而且景色宜人。诗人顿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乎诗人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深深地陶醉于这良晨美景之中了。他抬头望见寺后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如此的山光,如此的美景,连林中的小鸟也倍感欣喜愉悦,它们竟相在花木丛中婉转啼鸣。伴随着鸟儿的歌声,诗人来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光亮如镜,将这山光物态和诗人的身影倒映其中,是那样的明晰,那样的澄净,使人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此时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秘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由寺院内传出的钟磬之音,悠扬、和谐,如丝如缕,随风飘去,沁人心脾。在这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独留钟磬之音,一方面是受了王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的启示,以进一步烘托出禅院的“幽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余音袅袅之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是一首山水诗,从表面上看,无非不过是在歌咏古寺禅院中的幽静与周围的自然景色,而实际上反映出的却是诗人于游览当中的某种会悟。因为游览的是古寺禅院,毕竟与游览名山大川不能等同,古寺禅院中的特定景色必然在诗人的心灵中引起某种特定的感受。如诗的最后两联,实际上表现出的恰恰是诗人的“禅悟”,当诗人目睹了美妙的山光和欢愉的小鸟之后,面对着清澈的潭水和倒影在水中的身影,诗人心中的一切杂念顿逝,整个心灵都得到了净化。诗中用的这个“空”字,恰恰反映出诗人对于佛教中常讲的“空门禅悦”的奥妙的一种领悟。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那悠扬、宏亮的佛音——种磬之音在空中萦绕回荡,此时此情此景下的诗人,则已“入定”,进入到了空门忘情尘俗的境界,这也正好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该诗虽饶有禅趣,却又不用禅理说教,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这也是常建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鉴赏3】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此诗是常建题在破山寺后面禅院里的。出家人看破红尘,修身养性,万念俱灭。这破山寺,也建在人迹罕到的山林之中。因此,这首诗上半首四句,便首先着意刻划破山寺的环境。作者的描述方法是以自己进寺院入禅房为线索的。“清晨入古寺”是说自己这一天起了个大早,赶到了这虞山北麓的古寺之内。“古寺”两字,突出了寺院年代的古老。也许诗人是久仰寺院的大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古老的寺院的吧,那时候,刚刚升起的太阳挂在寺院周围高高的树林的梢头。当然,阳光也洒进了寺院,寂静的寺院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这开头两句,刻划的是寺院周围的环境,登堂犹未入室,诗是题在寺后的禅院里的,因此诗人的笔触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写:“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赢得后代不少人们的赞赏。原来从佛殿往后面禅房的通道是一条两旁长满了修竹的小径,这条小径向前伸展,一直到了一个幽静的去处,这就是破山寺后面的禅房。“禅房”,也称“寮房”,是僧侣们的住所。这里和前面佛殿里的景象又大不相同了,前面的佛殿里,通常是显得森严肃穆,香烟缭绕;而僧侣们的生活处所,却是由一条夹竹小径连接着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道出了禅房周围的花木之多。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在此修身养性的出家人来说真是太合适了,真是可以“忘却世间烦恼事,修得来世正果身。”五、六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的是如此美丽的景色对于人们心情的影响。“悦”和“空”都是动词。“山光悦鸟性”是说山光使得鸟儿性情怡悦。鸟儿本来是没有性情理智的动物,但是山上美丽的景色是它理想的生活环境,因此它们在禅房四周的花木丛里唱个不停,在诗人看来,仿佛他们也具备了性情理智一样,感到十分快乐。应该说,写鸟儿的快乐,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心情的快乐。“潭影空人心”,是说禅房周围还有深潭,水波荡漾,清澈见底,看了以后,能把人们心中的种种杂念,种种是非之心,都洗刷干净,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空”的了。从这两句的关系来看,写山光对于鸟性的陶冶,实际上是为了突出潭影对于人心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山光水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的作用。因此,前一句是宾,后一句才是主。明白了这个关系,对这首诗的理解也许会更深刻一点。最后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在这画面的描写上再添上一点声响的效果。“万籁”指一切声响。这里是说,一切在这时都寂静了,只剩下了钟、磬的声音。钟、磬是寺院中僧侣们诵经、供斋时的信号。发动用钟,止歇用磬。最后从声响效果上来描写,可以使人得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感觉。我们读者也仿佛耳边还在回旋洪钟的余音呢。人们常说,写作,需要激情。而诗歌更是如此。诗人往往是容易激动的,没有对于客观事物深切的感受和创作的冲动,是写不出一首好诗来的。当然,这种激情有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有的写得热情澎湃,使人读了热血沸腾,有的却象熔岩在地下奔腾,地火在地下运行,而表面上却恬淡宁静,这种激情应该说是内向的,深沉的,其感人的力量一点也不比直露的激情差,有时候却反而耐人寻味。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这样,表面上似乎诗人已经进入了“无我”的世界,也要学禅参定起来,那有一点儿激情?其实,仔细揣摹的话,诗里充满着对禅院周围景色的热爱和对僧侣们清净生活的向往,没有这点儿激情,是写不出好诗来的。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就常建的创作下过评语:“建属思既精,词亦警绝,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旨远典僻,能论意表,可谓一倡而三叹矣。”他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却达到了同样的创作目的和感人力量,这不能不说是常建在创作上的成就。【作者】常建,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遂放浪诗酒,天宝中隐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诗多五言,受时人推重,被誉为“当时之秀”(顾况《储光羲集序》),原有《常建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为一卷。
词最初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敦煌写本有《云谣集杂曲子》,欧阳炯《花间集序》也将所集词称作“诗客曲子词”。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称和凝少时“好为曲子词”。所谓曲子乃指乐曲,词则指文字。词曲之间,相互依存,“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故曲子词又称歌词,鲖阳居士有《复雅歌词》。这表明了词在起源时的合乐歌唱性质。南宋以后,宫调失传,词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不再为配合乐曲而歌唱,曲子词的名称也随之而消歇。
曲子词。推荐。爱诗词网。词最初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敦煌写本有《云谣集杂曲子》,欧阳炯《花间集序》也将所集词称作“诗客曲子词”。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称和凝少时“好为曲子词”。所谓曲子乃指乐曲,词则指文字。词曲之间,相互依存,“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故曲子词又称歌词,鲖阳居士有《复雅歌词》。这表明了词在起源时的合乐歌唱性质。南宋以后,宫调失传,词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不再为配合乐曲而歌唱,曲子词的名称也随之而消歇。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推荐。爱诗词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江河”类的诗句。波光粼粼的江水蜿蜒曲折,有如青青的丝带;座座秀丽的苍峰,挺拔高耸宛若碧翠的玉簪。诗人运用贴切的比喻,对广西山水作了传神的描绘。把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写得瑰丽如画,令人神往。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全唐诗”第3864页。繁体:“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江河”類的詩句。波光粼粼的江水蜿蜒曲折,有如青青的絲帶;座座秀麗的蒼峰,挺拔高聳宛若碧翠的玉簪。詩人運用貼切的比喻,對廣西山水作瞭傳神的描繪。把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寫得瑰麗如畫,令人神往。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全唐詩”第3864頁。拼音:“JiangZuoQingLuoDai,ShanRuBiYuZ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JiangZuoQingLuoDai,ShanRuBiYuZan”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angHe”LeiDeShiGou。BoGuangLinLinDeJiangShuiWanYanQuShe,YouRuQingQingDeSiDai;ZuoZuoXiuLiDeCangFeng,TingBaGaoSongWanReBiCuiDeYuZan。ShiRenYunYongTieQieDeBiYu,DuiAnXiShanShuiZuoLeChuanShenDeMiaoHui。BaYiZuoYiShanBangShuiDeChengShi,XieDeGuiLiRuHua,LingRenShenWang。HanYu“SongGuiZhouYanDaFuTongYongNaZi”“QuanTangShi”Di3864Xie。
老舍《想北平》原文
现代散文家李广田说:“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文学枝叶·谈散文》)老舍的《想北平》是属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偏重于抒情,近于诗的散文小品。作者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从自己对北平的特殊关系和特有感受与理解出发,选择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进行描述。这正如作者所说:“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因此“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想北平。推荐。爱诗词网。老舍《想北平》原文现代散文家李广田说:“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文学枝叶·谈散文》)老舍的《想北平》是属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偏重于抒情,近于诗的散文小品。作者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从自己对北平的特殊关系和特有感受与理解出发,选择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进行描述。这正如作者所说:“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因此“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想北平》全篇紧紧围绕着一个“想”字作文章。文章开始,作者便直言不讳的说:“我真爱北平。”怎么个爱法呢?作者把想北平比作想念母亲,这就把这种感情极其直切地描写出来了。接着作者又想自己能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句里的“杜鹃啼”是引用典故,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以杜鹃啼叫嘴出血之深情来形容自己对北平的思念。光说北平好还不行,还得比比看。作者别开生面地把北平与欧洲历史名城作比较,以显示北平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在豪华,而在质朴。不在物质上的享受,而在精神上的宁静安适。通过这种比较,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也就溢于言表,创造了一种诗的意境。显然,老舍所向往的是一种田园诗式的生活,所以接着就以“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一句,转到了北平的花卉、蔬菜和水果的描写上了。作者带着平民的感情,写了草花儿的便宜可爱,蔬菜的新鲜美丽,并不无自豪地说北平“带着一层白霜儿”的各种鲜果可以愧杀美国的花旗蜜橘。而这一切都意在说明北平的质朴自然,进一步抒发自己对北平最诚挚亲切的感情。作者以他那千钧笔力将北平举到世界历史名城比赛台上,这就不仅视北平为母亲,而且表现了对祖国深沉的爱。作者写此文时,正值日寇入侵,祖国多难之时,他极力赞颂北平,正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作者反反复复的说了北平的好处,在他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尽了之后,才戛然收住:“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寥寥几个字,文思高扬,一种不可遏止的思念之情,像潮水般的汹涌而出,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想北平》的构思非常巧妙。综观全文,作者在说北平的时候,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极尽吞吐往复、离合参差之致。与这种构思相吻合的,结构上显出一种纡缓曲折的特点。又例如,在想念北平述说北平的风物、情调、气氛时,既能从大处鸟瞰,又有极细致的笔触。在细致的白描中,那些记趣速写式的物例,给人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写自己爱北平的时候,说“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等,这些密切联系自己生活的记述,都极富情趣,给人以亲切感。此外,《想北平》中的比喻也是用得极贴切、新颖的。如比喻身处北平的安适,无所求也无所怕,就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比喻北平的动中有静,静闹适宜时,就说“它和太极拳相似”。这些比喻和联想都是与爱北平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的。作者自幼生长在北京,善于将北京口语提炼成生动幽默、精确流畅的文学语言。《想北平》的语言就富有乡土色彩,平易流畅,就像一股清泉淙淙而流。因此读老舍的文章,是很容易引起“一种像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的。(沈其茜)
月攘一鸡。推荐。爱诗词网。戴盈之①曰:“什一②,去关市之征,今兹③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④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注释①戴盈之:宋国大夫。②什一:古代一种比较合理的税制,按十分之一的比例抽税。③兹(zī):今,现在,古代指年。④攘(rǎng):窃取。【译文】戴盈之说:“恢复古代比较合理的按十分之一的税率抽税的什一税制,废除关卡和集市对商品征税的税制,今年办不到了。准备先减轻一点税收,等到明年再施行什一税、彻底废除关市之征,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这不是正人君子应该干的事。’那个人说‘请让我慢慢地减少吧。以后我就不再每天都偷、而是每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就不再偷了。’如果已经知道那不是正义的,就应当赶快地结束,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感悟有些贪官已经贪污、受贿得满盆满灌了,他们的日子已经是人上人的生活了,可是他们还不满足:心理老是想着再收最后一次,再贪最后一笔,凑个八百万、凑个五千万。结果可能是已经远远超过了八百万、五千万,或者还没有达到八百万、五千万,自己却锒铛入狱了,那八百万、五千万当然被依法没收了。这些贪官的行为与月攘一鸡是多么相似啊。
江东子弟多才俊。推荐。爱诗词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社会”类的诗句。江东有许多有才能的子弟,项羽重新夺取天下还是有可能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成败的独到见解,抒发了对项羽失败的惋惜之情。杜牧“题乌江亭”“全唐诗”第5981页。繁体:“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哲理事理·社會”類的詩句。江東有許多有才能的子弟,項羽重新奪取天下還是有可能的。表達瞭自己對於歷史成敗的獨到見解,抒發瞭對項羽失敗的惋惜之情。杜牧“題烏江亭”“全唐詩”第5981頁。拼音:“JiangDongZiDiDuoCaiJun,JuanTuChongLaiWeiKeZhi”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JiangDongZiDiDuoCaiJun,JuanTuChongLaiWeiKeZhi”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ZheLiShiLi·SheHui”LeiDeShiGou。JiangDongYouHuDuoYouCaiNengDeZiDi,XiangYuChongXinDuoQuTianXiaHaiShiYouKeNengDe。BiaoDaLeZiJiDuiYuLiShiChengBaiDeDuDaoJianJie,ShuFaLeDuiXiangYuShiBaiDeWanXiZhiQing。DuMu“TiWuJiangTing”“QuanTangShi”Di5981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