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桃李”类的诗句。

()

[唐]王翰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为君西击胡。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

()

文天祥

德祐二年(1)

()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

【名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语出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像白鸥那样出没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远隔万里,谁还能拘束我?表现了作者不向黑暗现实屈服的桀骛性格。没:出没。驯:使顺服。

()

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

()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

史评著作。二十卷。唐刘知几撰。成书于唐景隆四年(711年)。

刘知几,字子玄。生于唐龙朔元年(661年),卒于唐开元九年(721年)。唐朝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二十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薄十九年,后调任定王府仓曹。四十二岁时始任史官,修国史是其一生主要工作。著有《刘氏家史》十五卷,《刘氏谱表》三卷,参加修撰唐朝前期的国史和高宗、中宗、武后及睿宗等朝的实录,还曾因修撰《武后实录》有功受封为居巢子。又有《刘子玄集》三十卷,惜均已散佚。刘知几于编修国史的过程中,常感到受当时朝廷意旨的束缚,不能充分表达他自己的思想,于是,他就私撰《史通》这部著作,表达他的看法和主张。

()

【诗句】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出处】唐·张祜《赠内人》。【意思】月光映照着禁卫森严的宫院,树影倾斜移动。在这牢狱般的宫中,宫女无可奈何地只有将目光投向树上的鹭窠。诗人用描摹宫女的情绪动作,巧妙而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全诗】《赠内人》.[唐].张祜.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鉴赏】“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门”,不是一般的门,而是“禁门”,“树”也不是一般的树,而是“宫树”,这指明了人物所处的环境。禁门深深,宫树丛丛,读者可由此领略到身入该地的冷寞,内人的怨苦自能言外见之。当月过宫树之时,她们中间的一个人伫立不动,在沉思默想,还是在对月伤怀?诗人撇开了这些屡见常用的笔墨,别具心裁地推出这个红颜少女在凝望栖宿的鹭窠的镜头,睹其情态,确令人神驰意远。我们从“媚眼”上可知她生姿秀美,这么貌俊的女子没有爱情的温暖,长期被关闭在宫墙之内,生活是多么单调乏味!再从“惟看”上也可知她与外界隔绝,视野局限于狭小的天地,因此有什么景物能使她看后调动出兴致呢!这里通过月中人外部形象描摹所造成的艺术氛围,进入到“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藏一腴话》)的诗境。她或许想着夜深了,鸟儿尚知入眠,可自己呢,还无有睡意,一种弧枕难寐的心绪,使她无法排遣积怨;她或许想着鸟儿日飞夜宿,来去自由,而自己却羁縻于宫房,一种享受不到人间乐趣的苦恼,使她无法消烦解闷。在这时,她不分明是沉浸到索居的哀痛之中吗?我们不难想象,月光清冷,万籁俱寂,而她形单影只,这一切给予她的感受,自然是悲凉难耐!

()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

【诗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骊宫高高耸入云端,优美的仙乐随风飘散,

()

七七节也称收割节。以色列的农民在这个节日中,喜庆初熟小麦的收获。七七节又称五旬节,它同其它节日一样逐渐获得宗教意义。在“摩西五经”的一些章节中,这个节日同上帝拯救希伯来人的神话历史联系在一起,以此纪念上帝与希伯来人在西奈山立的盟约。七七节的特点是:用经过发酵的新麦面做两个饼,作为祭品。它恰与除酵节相对,除酵节标志着大麦收割的开始,而七七节表示小麦收割的结束。人们通过节日献祭,重吃发过酵的饼,再次恢复平日进餐的习惯。现在的七七节已无人献祭。许多人把它作为一次去耶路撒冷远足的机会。

()

《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辛弃疾

辛弃疾

()

年代:

()

散文·历史散文·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

【名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

宋·苏轼

()

《好兵帅克历险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捷克]哈谢克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题解】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其地秦属桂林郡,汉属郁林郡,唐代称昆州、柳州、龙城郡,宋、元、明、清为柳林府、路。柳州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山石奇特秀美,岩洞瑰丽神奇,清澈的柳江,迤逦多姿。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朝政活动失败,与刘禹锡等八人被同时贬为边远州郡司马,柳宗元谪在永州(今湖南零陵)。至元和十年(815),八司马应诏进京,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又分别被分到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等边远州郡任刺史。此诗即这年夏天柳宗元抵达柳州后寄赠同时被贬的其他四州刺史之作。诗写其登上柳州城楼之所见所感,寄托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满怀郁愤不平的感慨,致使笔下的柳州山水风光也染上这种茫茫愁思。【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生平见前湖南《渔翁》诗。【释】1.柳州:今广西柳州,作者于元和十年(815)任该州刺史。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当时韩泰任刺史。汀州:今福建长汀县一带,时由韩晔刺守。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一带,时陈谏刺守。连州:今广东连县、阳山县一带,时由刘禹锡出守。2.接:目接,目光所及。大荒:荒远的旷野。海天:海天相连的意思。3.飐(音zhan):吹动。芙蓉:荷花。芙蓉水:荷塘水。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薜荔:常绿蔓生的香草,又名木莲。薜荔墙:爬满薜荔的墙。两句用芙蓉、薛荔既实写近景,又暗喻品格高洁的五人备遭摧折的险恶境况。4.重遮:层层遮蔽。江流:指柳江。九回肠: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出则不知所如往。”诗中既指彼此为盘曲的江流阻隔,又喻愁肠百结。5.百越:也称“百粤”。《通典州郡典·十四》:“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泛指今闽粤一带,诗中提及的五州均属焉。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古代南方在人身上刺花纹的风俗。犹自:仍然。滞:滞留,不流通。一乡:一方。【译】登上高高的城楼向远方眺望,旷野大荒顿时投入你的目光,大海与苍天相连,触入愁思茫茫。惊风吹乱了荷花水塘,密雨斜打在木莲围墙。山岭上繁茂的树木重重叠叠,遮挡了你千里远眺的神往,弯弯曲曲的河流,真似那百折九曲的愁肠。我们同贬在这文身蛮荒之地,怎堪音书断绝,人各一方。【全诗赏析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用七律形式写成的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斗争环境触发的,因而先弄清写作背景,就有助于鉴赏这首诗独特的艺术美。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永贞革新”。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了残酷的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往外地,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也分别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就这样,保守派还不肯罢手,第二年,又杀害王叔文、逼死王伾;对八司马的迫害,也有增无已,凌准、韦执谊都死于贬所。整整过了十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程异先被起用)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千里迢迢,刚赶到长安的时候,朝廷又受保守派的唆使,把他们分别贬往更荒凉的边远州郡:韩泰为漳州(治所在今福建省漳州市)刺史,韩晔为汀州(治所在今福建省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所在今广东省封川县)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县)刺史,柳宗元为柳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平县)刺史。这首七律,就是这一年六月,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唐人作诗,很讲究“制题”。“登柳州城楼”,已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寄漳、汀、封、连四州”呢,只要设身处地,稍加思索,则诗人眼望何处,心想何事,苍茫百感,纷纭万象,无不奔赴眼底,叩击心弦。“制题”之妙,是首先值得注意的。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结合题目,首句所谓“城上高楼”,当然就是“柳州城楼”。题中已写过“登”,故此处用不着再说“登”,而人已在城楼之上了。“城”高于地,“楼”高于城,登上城楼,已在高处;又于“楼”前着一“高”字,意在极言其高。为什么要极言其高呢?就因为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应该稍事休息了,然而却急不可耐地爬上“城上高楼”,就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有人解释为“目接”,即“看到”,似嫌牵强。从句法上看,分明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人在楼上,楼与大荒相接,乃是楼上之人的眼中所见。因想遥望战友们的贬所而登“城上高楼”,这是“意在笔先”;因登“城上高楼”而望见“楼接大荒”,接下去就必然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真可谓天然凑泊,有神无迹。“城上高楼接大荒”,展现在眼前的是从自己的贬所远接战友们的贬所的辽阔而荒凉的空间。这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这是景、是境。而极海弥天,触景生情,因境见意,茫茫“愁思”,也从而充溢于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情与景,意与境,于是乎融合无间。试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是包涵了多么辽阔的境界和多么深广的情意的大题目,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出了这第一联,以如此深广的情景、辽阔的意境,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卷面。起句中的“接”字极传神。楼“接”大荒,则楼上人的视野由近而远。先看近处,触景生情;由近而远,也触景生情。望极茫茫海天,“愁思”也随之弥漫于茫茫海天。这是总写;以下即逐层分写。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即近景。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细致地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然而仔细玩味,“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子《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所见者自然不仅是“芙蓉”与“薜荔”,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芙蓉”与“薜荔”在暴风雨中的遭遇触动了心灵的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俯仰身上,产生联想,“愁思”弥漫于茫茫海天?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然而辨味者自能品出其中的滋味。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在自己的贬所,依然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那么战友们的处境又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尾联与第三联之间仍有内在的联系。就第三联说:因关怀战友的处境而遥望战友的所在,然“岭树重遮”,望而不见,益令人“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语)。这一层意思是显而易见的。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缺乏余韵余味。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留滞于各自的贬地,无法送到啊!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云:“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柳宗元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意境不同,然而收尾之前同用垫句,其用笔之妙,又有相通之处,不妨互参。

()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兴起于法国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和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流派。

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代替了封建主义。一八三○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一八三二年英国的国会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最后胜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一八三一年和一八三四年,在法国里昂接连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纺织工人起义。一八四四年七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进行了暴动。一八四八年六月,巴黎工人发动了武装起义,一八七一年,巴黎工人在武装起义中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巴黎公社。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逐渐丧失了进步性,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不少中、小资产阶级也受到大资产阶级的排挤而濒于破产。

()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

有一天,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打仗能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孟子回答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譬如说,有一座小城,内城城墙只有3里,外城城墙也只有7里,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围攻它一定是占有天时的有利条件,但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得天时不如占地利。又譬如说,另一种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是敌人攻来时守城人却弃城逃走,城很快被攻破,这就是占地利不及人和。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凭借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兵器的锐利。因为得道者支持他的人就多,失道者支持他的人就少。支持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自己的亲戚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了,整个天下就会顺从他。天下都顺从他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人,不用武力就能取胜。”

()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绝顶智慧和奇谋妙计的精采片段如明珠贯连,层见迭出。其中,“空城计”(第95回)可以说是后半部书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段,数百年来,早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历史上曾经流传有关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传说。罗贯中看中了这个传说,把它纳入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情节系列中,作为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的起点,经过精心虚构加工,创造出了一个撼人心魄的生动情节。

()

宋·陆游

吕周辅言

()

【题解】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改兴福寺。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俗称破山寺。此诗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尤其以佛寺清幽空门禅悦写寄情山水的情怀,意境浑融,因成传诵久远的山水诗名篇。唐人殷璠称誉“山光”一联,宋人欧阳修赞赏“曲径”一联。现寺内尚有清乾隆年间所镌此诗诗碑一块。清晨诗人登上破山寺,旭日初升,阳光洒落禅院。穿过竹丛小路,走到幽静的后院,发现有一座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举目四望,青山在日照下焕发光彩,小鸟欢快飞翔;走到水潭边,只见天光和自己的身影映在水中,心中杂念顿时涤除。这时大自然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声在悠扬远播。这是多么幽静寂美的境界。这首诗构景优美,兴味盎然。虽然是一首律诗,但却像古体诗。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写起,入竹林小径,见花木掩映的禅房,顿然醒悟空门禅院的奥妙。山色、飞鸟、清潭、倒影、禅钟悠扬,一切都显得那样幽寂、超凡脱俗,至此诗以赞美超脱而作结,写景朴实,意在言外,构思委婉含蓄。【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破山北麓。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②古寺:破山寺原是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的宅院,后施舍改为佛寺。【译文】清晨我步入古老的寺院,山间空气潮润而清新;初升的太阳放射出万丈光焰,给寺院中的高林镀上一层金。沿着竹林相夹的弯曲小径,我走向后禅院,越走越幽深。小路尽头露出一角禅院,周围覆盖着花木的浓荫。呵,滴翠的山峦,光彩照人,使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澈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使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澄净。这里的环境无比寂静,仿佛一切都失去了声音。谁敲响了钟磬?那么清脆动听,白云翠霭间,荡漾着悠悠余韵……【鉴赏导示】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特色。常建的这首诗在优游中写顿悟,与盛唐山水诗有相似之处,但风格闲雅清幽,艺术上与王孟的平淡却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鉴赏要点】[1]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语言古朴而精练。[3]情景交融。[4]风格淡雅、清幽。【鉴赏1】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东升,光照山上树林。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山间风光使鸟儿怡然自乐,清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馨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是借写山水之趣,寄托自己循世没有烦闷的情怀。

()

词最初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敦煌写本有《云谣集杂曲子》,欧阳炯《花间集序》也将所集词称作“诗客曲子词”。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称和凝少时“好为曲子词”。所谓曲子乃指乐曲,词则指文字。词曲之间,相互依存,“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故曲子词又称歌词,鲖阳居士有《复雅歌词》。这表明了词在起源时的合乐歌唱性质。南宋以后,宫调失传,词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不再为配合乐曲而歌唱,曲子词的名称也随之而消歇。

()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江河”类的诗句。

()

老舍《想北平》原文

现代散文家李广田说:“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文学枝叶·谈散文》)老舍的《想北平》是属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偏重于抒情,近于诗的散文小品。作者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从自己对北平的特殊关系和特有感受与理解出发,选择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进行描述。这正如作者所说:“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因此“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

戴盈之曰:“什一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社会”类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