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注】我从远处渡过了荆门山,来到楚国境内漫游。【全诗】《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鉴赏】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发清溪”、“下渝州”,胸怀四方之志,离开蜀中,直奔长江中下游的楚地漫游,在渡荆门之际,写下此诗。或谓诗中无送别友人的内容,题中“送别”二字为衍文;或谓“送别”乃指与故乡蜀中恋恋惜别。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古来称为“楚之西塞”,是蜀、楚交界关隘。越过荆门,意味着告别巴山蜀水,进入楚国境内。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点明行踪已抵荆门,并交代此行是出远门,首次出蜀往楚地远游。开门见山,表达了青年诗人进入新天地时难以抑制的欢快之情。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抓住舟过荆门后呈现的特有景象,极写顿然开阔视野的感受:群山随着迎面扑来的平原沃野迤逦退去,江流也挣脱了山峡的束缚,铺展在莽苍的原野中。明胡应麟赞此联为“太白壮语也”。杜甫《旅夜书怀》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丁龙友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翁方纲认为“此等句皆适兴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石洲诗话》)此联极写江山荒野之形势,真乃绛云在霄,卷舒无迹,天然佳句。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江行夜景。长江流过荆门以后,江面开阔,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团团月影映入江中,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而舒卷变幻的云彩结成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在碧蓝的夜空筑起了座座琼楼玉宇,诗人天真而丰富的想象,使诗情充满了奇幻美丽的色彩,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瑰丽世界。此联上句反衬江水的平静,下句衬托江面的辽阔。颔、颈两联所写景色,在崇山峻岭的蜀中和两岸连山的三峡是见不到的,故诗人于景中流露出初次出蜀的真切新鲜感受和青春勃发朝气。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紧扣题面,“送别”之意始出。诗人面对从故乡流下来的滔滔江水,不禁兴起了对故乡无限依恋之情,一个“仍”字,承上启下,是“乃”、“因此”的意思。诗人在蜀中度过二十个春秋,一直把蜀中看作是自己的故乡,如今向故乡告别,实在是依依不舍。想到送他万里远游的长江流水,正是从故乡流下来的,于是对江水也充满了感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故王夫之《唐诗评选》云:“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群,唯此当之。”此诗风格雄健,意境高远,自首至尾,一气浑成,笔势流畅,非格律所能束缚,自是太白律诗佳作。
来从楚国游。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注】我从远处渡过了荆门山,来到楚国境内漫游。【全诗】《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鉴赏】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发清溪”、“下渝州”,胸怀四方之志,离开蜀中,直奔长江中下游的楚地漫游,在渡荆门之际,写下此诗。或谓诗中无送别友人的内容,题中“送别”二字为衍文;或谓“送别”乃指与故乡蜀中恋恋惜别。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古来称为“楚之西塞”,是蜀、楚交界关隘。越过荆门,意味着告别巴山蜀水,进入楚国境内。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点明行踪已抵荆门,并交代此行是出远门,首次出蜀往楚地远游。开门见山,表达了青年诗人进入新天地时难以抑制的欢快之情。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抓住舟过荆门后呈现的特有景象,极写顿然开阔视野的感受:群山随着迎面扑来的平原沃野迤逦退去,江流也挣脱了山峡的束缚,铺展在莽苍的原野中。明胡应麟赞此联为“太白壮语也”。杜甫《旅夜书怀》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丁龙友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翁方纲认为“此等句皆适兴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石洲诗话》)此联极写江山荒野之形势,真乃绛云在霄,卷舒无迹,天然佳句。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江行夜景。长江流过荆门以后,江面开阔,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团团月影映入江中,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而舒卷变幻的云彩结成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在碧蓝的夜空筑起了座座琼楼玉宇,诗人天真而丰富的想象,使诗情充满了奇幻美丽的色彩,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瑰丽世界。此联上句反衬江水的平静,下句衬托江面的辽阔。颔、颈两联所写景色,在崇山峻岭的蜀中和两岸连山的三峡是见不到的,故诗人于景中流露出初次出蜀的真切新鲜感受和青春勃发朝气。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紧扣题面,“送别”之意始出。诗人面对从故乡流下来的滔滔江水,不禁兴起了对故乡无限依恋之情,一个“仍”字,承上启下,是“乃”、“因此”的意思。诗人在蜀中度过二十个春秋,一直把蜀中看作是自己的故乡,如今向故乡告别,实在是依依不舍。想到送他万里远游的长江流水,正是从故乡流下来的,于是对江水也充满了感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故王夫之《唐诗评选》云:“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群,唯此当之。”此诗风格雄健,意境高远,自首至尾,一气浑成,笔势流畅,非格律所能束缚,自是太白律诗佳作。
夜雨寄北原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夜雨寄北》就是在下雨的夜晚写信“寄北”。因作者家在河内(今河南北部),由此而言。题又作《夜雨寄内》。诗人在诗中满怀深情地倾诉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剪烛西窗”被引为友朋、亲人忆念之典。【注释翻译】鉴赏分析这首诗像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以未来写眼前,用团聚反衬孤寂。全诗构思巧妙,自然流畅,跌宕有致。语言上巧妙地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巴山夜雨”四字共出现两次,虽是重复,读者却不乏新鲜。实际上是借语言的回环,表现了未经别人写过的委曲纡折的感情境界,想象入微,别开生面,使读者对诗人此夜的寂寞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成为后人所称道的名句。
【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意思】草木美丽芳香,是由本性所至,哪是为求得美人的折取呢?本心:本性,生长习性。以兰桂散发芬芳不是为了求美人折取为喻,抒写不求显达的贤者志向。“何求”二字,以反笔跌出,犹如雄狮搏兔,格外有力。【鉴赏】“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自古有之,美人佩戴芳草以彰显其品德。而在这句诗中,诗人却独为草木立言。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它们都有自己为之骄傲的馥郁的芳香。这世间的一草一木,都怀有一颗高洁之心,何必盼望着美人的攀折玩赏呢?诗人以芳香的草木自比,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都会坚守美好的品德毫不动摇。而这一切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并不是为了要求得他人的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独立与傲岸:既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高洁,又丝毫不趋附权贵,令人赞叹敬佩。后人常以此句自明心志。【用法例释】用以说明事物的状况或人的行为举止是由其本性所致,并非想求得别人的好感或赏识。[例]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消失于众人之中,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事。(杨绛《隐身衣》)【全诗】《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①兰:泽兰,秋季开花,香草。葳蕤:叶盛貌。②欣欣:指兰草桂花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自尔:自然而然地。尔,语助辞。③林栖者:隐居山林之名士。曹毗《对儒》:“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相悦:闻兰、桂之香而爱赏采摘。④本心:本性,素心。美人:指林栖者。【全诗鉴赏】这是诗人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感遇》组诗,凡十二首。“感遇”者,有感于遭遇之谓也。“之一”选自组诗的第一首。此诗以春兰、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达自己立身修德,恶邪守正之高尚品德。诗的一二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以物起兴,引出自比的对象。你看,春天的兰草迎春勃发,茂盛纷披,生机无限;秋天的桂花叶绿花黄,皎洁明净,馨香四溢。此两句源自屈原《九歌·礼魂》中诗句:“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只是诗人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将“秋菊”置换为“秋桂”罢了。“葳蕤”与“皎洁”再现了春兰与秋桂勃发向上与高雅的风貌。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指出春兰、秋桂之所以“欣欣此生意”,欣欣向荣,蓬勃生机,是因为它们“自尔为佳节”。自,各自;尔,如此之意。即是说它们各自在适当的季节(春、秋)而繁茂花开,显示出“葳蕤”与“皎洁”之生命特点。这里,既点出春兰、秋桂各自适应“佳节”之特性;又暗示兰、桂按各自的本性生长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本质特征。诗的五六句写人对兰、桂之欣赏。先用“谁知”一转,由前四句的物象转入对人的描写。那些“林栖者”,即居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常以兰、桂自喻,因而“闻风坐相悦”,闻到兰、桂的芳香,顿生爱慕之情。坐,久坐之意,意谓爱慕之深、爱慕之殊。诗的七八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综合前意,再次肯定兰、桂不求人荣的高尚品质。尽管兰、桂被人欣赏、爱慕,但它们是不希望(何求)“美人”(“林栖者”)来攀折、欣赏的。因为兰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本心”)使然,并非是为了博取“美人”的欣赏而如此。全诗到此,意旨豁然:那些如春兰、秋桂的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业修德,并非为了博取功名富贵,而仅是尽到他作人的本份。自然,春兰、秋桂也是诗人的自喻,表明自己虽遭奸人的排斥,仍具有坚贞清高的气节。全诗采用比兴手法,诗意温雅深邃,然又自然贴切,无造作之痕,有平易之风。起承转合,前后呼应,诗意贯通,结构严谨。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意思】草木美丽芳香,是由本性所至,哪是为求得美人的折取呢?本心:本性,生长习性。以兰桂散发芬芳不是为了求美人折取为喻,抒写不求显达的贤者志向。“何求”二字,以反笔跌出,犹如雄狮搏兔,格外有力。【鉴赏】“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自古有之,美人佩戴芳草以彰显其品德。而在这句诗中,诗人却独为草木立言。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它们都有自己为之骄傲的馥郁的芳香。这世间的一草一木,都怀有一颗高洁之心,何必盼望着美人的攀折玩赏呢?诗人以芳香的草木自比,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都会坚守美好的品德毫不动摇。而这一切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并不是为了要求得他人的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独立与傲岸:既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高洁,又丝毫不趋附权贵,令人赞叹敬佩。后人常以此句自明心志。【用法例释】用以说明事物的状况或人的行为举止是由其本性所致,并非想求得别人的好感或赏识。[例]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消失于众人之中,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事。(杨绛《隐身衣》)【全诗】《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①兰:泽兰,秋季开花,香草。葳蕤:叶盛貌。②欣欣:指兰草桂花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自尔:自然而然地。尔,语助辞。③林栖者:隐居山林之名士。曹毗《对儒》:“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相悦:闻兰、桂之香而爱赏采摘。④本心:本性,素心。美人:指林栖者。【全诗鉴赏】这是诗人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感遇》组诗,凡十二首。“感遇”者,有感于遭遇之谓也。“之一”选自组诗的第一首。此诗以春兰、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达自己立身修德,恶邪守正之高尚品德。诗的一二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以物起兴,引出自比的对象。你看,春天的兰草迎春勃发,茂盛纷披,生机无限;秋天的桂花叶绿花黄,皎洁明净,馨香四溢。此两句源自屈原《九歌·礼魂》中诗句:“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只是诗人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将“秋菊”置换为“秋桂”罢了。“葳蕤”与“皎洁”再现了春兰与秋桂勃发向上与高雅的风貌。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指出春兰、秋桂之所以“欣欣此生意”,欣欣向荣,蓬勃生机,是因为它们“自尔为佳节”。自,各自;尔,如此之意。即是说它们各自在适当的季节(春、秋)而繁茂花开,显示出“葳蕤”与“皎洁”之生命特点。这里,既点出春兰、秋桂各自适应“佳节”之特性;又暗示兰、桂按各自的本性生长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本质特征。诗的五六句写人对兰、桂之欣赏。先用“谁知”一转,由前四句的物象转入对人的描写。那些“林栖者”,即居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常以兰、桂自喻,因而“闻风坐相悦”,闻到兰、桂的芳香,顿生爱慕之情。坐,久坐之意,意谓爱慕之深、爱慕之殊。诗的七八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综合前意,再次肯定兰、桂不求人荣的高尚品质。尽管兰、桂被人欣赏、爱慕,但它们是不希望(何求)“美人”(“林栖者”)来攀折、欣赏的。因为兰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本心”)使然,并非是为了博取“美人”的欣赏而如此。全诗到此,意旨豁然:那些如春兰、秋桂的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业修德,并非为了博取功名富贵,而仅是尽到他作人的本份。自然,春兰、秋桂也是诗人的自喻,表明自己虽遭奸人的排斥,仍具有坚贞清高的气节。全诗采用比兴手法,诗意温雅深邃,然又自然贴切,无造作之痕,有平易之风。起承转合,前后呼应,诗意贯通,结构严谨。
【题解】《关山月》为乐府鼓角横吹曲,歌词多写离别的哀伤。李白以乐府古题抒写士兵因长期离家守边而引起的思归痛苦。诗人着力描写士兵离开家乡路途的遥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边塞地带的死亡危险;“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里不是一般化地描写别离,所写的也不是一般含意的分手别离,而是近乎于生离死别。着意点染出士兵戍守别离生活的悲剧氛围。因而,戍客思归的“苦颜”和高楼佳人的“叹息”,就显得格外凄苦,令人哀伤不已。开篇月出天山、长风万里的壮阔景象,和离愁别苦、殷切思归的情调融为一体,形成本篇豪迈悲凉、“气盖一世”的风格。【全诗】《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边。下:出兵。白登道: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曾在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被困七日。胡:这里指吐蕃(bō),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由来:从来。征战地:边境上战事多发的地方。戍(shù)客:驻守边塞的将士。边色:边关的景色。苦颜:愁苦的容颜。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未应闲:应该是不会停止的。【大意】一轮明月在巍巍天山间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浩荡长风,吹过几万里关隘山岭,来到这玉门关外的边塞。汉高祖出征匈奴,曾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青海湾畔,吐蕃的军队也在虎视眈眈,有所企图。这边塞之地,从来都是战争频繁的地方,看不到有几个人能够生还。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色,思念家乡,脸上都是一片愁苦的颜色。他们在想:妻子守在自家高楼上,看着这样苍茫的月色,应该在不住地叹息吧。【鉴赏】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不靠海,但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这里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佇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二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所见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而运笔又毫不费力。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得如此。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运笔举重若轻,思绪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余恕诚)【鉴赏】这是一首揭示战争给百姓带来巨大牺牲和悲痛的诗,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罪恶,超出了前人“伤离别”的范畴。首四句紧扣关、山、月三字,描写了一幅西部边地“月出天山”的辽阔图景,首二句,所谓“出天山”,是因为唐之疆域广大,征戍者更在天山之西。他们来自中原,身在西而心向东,在这月圆光明之夜,引领东望,只见横亘天山,苍茫云海,能不感到异地的荒寒无际?接下“长风”二句,是言士卒戍边,遥望故乡,似乎感到万里长风,横掠中原,扫遍北国,浩浩荡荡,飞越玉门关而来,能不更觉边塞的空阔辽远?此写景气势磅礴,雄浑壮观,而透出征人的思亲怀乡之情。中四句,举出汉高祖讨伐匈奴被围之“白登山”与唐代吐蕃窥伺之“青海湾”,说明历代的战争无休止、出征的士卒无回还之情况,有力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牺牲的巨大,以及给无数征人和家属带来的痛苦。结四句写“戍客”的思归之情。前二句言征夫望着月下荒凉冷寂的边地景色,怎能不脸色忧愁而思念家乡呢?后二句从故乡方面说,身在高楼的妻子,面对此苍茫的月色,也许在不停地叹息吧!这样将边地辽远、空阔、荒寒的景色与征夫、亲人的痛苦叹息联系起来,两地共“明月”,两地共“叹息”,使全诗的意旨格外婉曲深沉,意境格外幽远,则余味无穷矣。【集评】宋·杨齐贤:“《吴氏语录》曰:太白诗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皆气盖一世。学者皆熟味之,自不褊浅矣。天山在唐西州交河郡天山县。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卷四)宋·吕本中:“李太白诗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及‘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之类,皆气盖一世。学者能熟味之,自然不浅矣。”(《童蒙训》)明·高棅:“偶然‘玉门关’一语,以白登青海,跋涉甚长。”(《唐诗品汇》卷之五)明·胡应麟:“‘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则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雄浑之中,多少闲雅!”(《诗薮》)
关山月李白。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关山月》为乐府鼓角横吹曲,歌词多写离别的哀伤。李白以乐府古题抒写士兵因长期离家守边而引起的思归痛苦。诗人着力描写士兵离开家乡路途的遥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边塞地带的死亡危险;“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里不是一般化地描写别离,所写的也不是一般含意的分手别离,而是近乎于生离死别。着意点染出士兵戍守别离生活的悲剧氛围。因而,戍客思归的“苦颜”和高楼佳人的“叹息”,就显得格外凄苦,令人哀伤不已。开篇月出天山、长风万里的壮阔景象,和离愁别苦、殷切思归的情调融为一体,形成本篇豪迈悲凉、“气盖一世”的风格。【全诗】《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边。下:出兵。白登道: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曾在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被困七日。胡:这里指吐蕃(bō),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由来:从来。征战地:边境上战事多发的地方。戍(shù)客:驻守边塞的将士。边色:边关的景色。苦颜:愁苦的容颜。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未应闲:应该是不会停止的。【大意】一轮明月在巍巍天山间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浩荡长风,吹过几万里关隘山岭,来到这玉门关外的边塞。汉高祖出征匈奴,曾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青海湾畔,吐蕃的军队也在虎视眈眈,有所企图。这边塞之地,从来都是战争频繁的地方,看不到有几个人能够生还。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色,思念家乡,脸上都是一片愁苦的颜色。他们在想:妻子守在自家高楼上,看着这样苍茫的月色,应该在不住地叹息吧。【鉴赏】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不靠海,但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这里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佇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二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所见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而运笔又毫不费力。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得如此。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运笔举重若轻,思绪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余恕诚)【鉴赏】这是一首揭示战争给百姓带来巨大牺牲和悲痛的诗,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罪恶,超出了前人“伤离别”的范畴。首四句紧扣关、山、月三字,描写了一幅西部边地“月出天山”的辽阔图景,首二句,所谓“出天山”,是因为唐之疆域广大,征戍者更在天山之西。他们来自中原,身在西而心向东,在这月圆光明之夜,引领东望,只见横亘天山,苍茫云海,能不感到异地的荒寒无际?接下“长风”二句,是言士卒戍边,遥望故乡,似乎感到万里长风,横掠中原,扫遍北国,浩浩荡荡,飞越玉门关而来,能不更觉边塞的空阔辽远?此写景气势磅礴,雄浑壮观,而透出征人的思亲怀乡之情。中四句,举出汉高祖讨伐匈奴被围之“白登山”与唐代吐蕃窥伺之“青海湾”,说明历代的战争无休止、出征的士卒无回还之情况,有力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牺牲的巨大,以及给无数征人和家属带来的痛苦。结四句写“戍客”的思归之情。前二句言征夫望着月下荒凉冷寂的边地景色,怎能不脸色忧愁而思念家乡呢?后二句从故乡方面说,身在高楼的妻子,面对此苍茫的月色,也许在不停地叹息吧!这样将边地辽远、空阔、荒寒的景色与征夫、亲人的痛苦叹息联系起来,两地共“明月”,两地共“叹息”,使全诗的意旨格外婉曲深沉,意境格外幽远,则余味无穷矣。【集评】宋·杨齐贤:“《吴氏语录》曰:太白诗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皆气盖一世。学者皆熟味之,自不褊浅矣。天山在唐西州交河郡天山县。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卷四)宋·吕本中:“李太白诗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及‘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之类,皆气盖一世。学者能熟味之,自然不浅矣。”(《童蒙训》)明·高棅:“偶然‘玉门关’一语,以白登青海,跋涉甚长。”(《唐诗品汇》卷之五)明·胡应麟:“‘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则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雄浑之中,多少闲雅!”(《诗薮》)
不堪盈手赠。推荐。爱诗词网。“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情恋母爱”类的诗句。美丽的月光,却不能捧满手送给远方的恋人,只好回卧室做一个和恋人团聚的美梦了。写出了诗人渴望见到恋人而又无法如愿的眷眷之情。词意丰赡,情思缠绵。诗句以月光可赠,但又不堪盈手,抒发诗人对恋人的怀念,构思巧妙、新奇。充分说明没有任何赠物足以表达他的挚情,只有那象征团聚的皓月可表心曲,但又无法捧送,悠悠情思尽在不言中。张九龄“望月怀远”“全唐诗”第591页。繁体:“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是關於描寫“情感抒寫·情戀母愛”類的詩句。美麗的月光,卻不能捧滿手送給遠方的戀人,隻好回臥室做一個和戀人團聚的美夢瞭。寫出瞭詩人渴望見到戀人而又無法如願的眷眷之情。詞意豐贍,情思纏綿。詩句以月光可贈,但又不堪盈手,抒發詩人對戀人的懷念,構思巧妙、新奇。充分說明沒有任何贈物足以表達他的摯情,隻有那象征團聚的皓月可表心曲,但又無法捧送,悠悠情思盡在不言中。張九齡“望月懷遠”“全唐詩”第591頁。拼音:“BuKanYingShouZeng,HaiQinMengJiaJi”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BuKanYingShouZeng,HaiQinMengJiaJi”ShiGuanYuMiaoXie“QingGanShuXie·QingLianMuAi”LeiDeShiGou。MeiLiDeYueGuang,QueBuNengPengManShouSongGeiYuanFangDeLianRen,ZhiHaoHuiWoShiZuoYiGeHeLianRenTuanJuDeMeiMengLe。XieChuLeShiRenKeWangJianDaoLianRenErYouMoFaRuYuanDeJuanJuanZhiQing。CiYiFengShan,QingSaiChanMian。ShiGouYiYueGuangKeZeng,DanYouBuKanYingShou,ShuFaShiRenDuiLianRenDeHuaiNian,GouSaiQiaoMiao、XinJi。ChongFenShuiMingMeiYouRenHeZengWuZuYiBiaoDaTaDeZhiQing,ZhiYouNaXiangZhengTuanJuDeHaoYueKeBiaoXinQu,DanYouMoFaPengSong,YouYouQingSaiJinZaiBuYanZhong。ZhangJiuLing“WangYueHuaiYuan”“QuanTangShi”Di591Xie。
春雪 韩愈。推荐。爱诗词网。韩愈《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首诗以流快的笔调,出人意表的新鲜感,描绘了春雪纷飞。这首诗写法上不同于《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而是先写早春无花,嫩草新出。“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过后,百花未开,二月里见到了一点草芽,还使人很惊奇的。写白雪却突出意外:“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白雪觉得春天来得太晚了,他特地穿过庭树作出飞花的状态。从清淡的笔触中,点染出浓丽的色彩,写出了出人意表的奇句。在流畅的语言中,显出了颇有顿挫的气势,使人感到新鲜别致。落雪似飞花,裴子野的《咏雪》诗也写过:“落树似飞花”,然而与韩愈的“故穿庭树作飞花”相比,则似有愧色了。
冷露无声湿桂花。推荐。爱诗词网。“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中秋”类的诗句。在庭院当中,月光满地,树上栖息着乌鸦。冷冽的露水悄悄地下落,打湿了树上的桂花。这里描绘了中秋月夜的景色。“白”字贴切而形象地展现出月光的皎洁、明亮。明月、桂花虽为美景,但冷露、乌栖,却给人以凄清之感,暗寓诗人佳节怀友之情。王建“十五望月寄杜郎中”“全唐诗”第3437页。繁体:“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是關於描寫“場景記敘·中秋”類的詩句。在庭院當中,月光滿地,樹上棲息著烏鴉。冷冽的露水悄悄地下落,打濕瞭樹上的桂花。這裡描繪瞭中秋月夜的景色。“白”字貼切而形象地展現出月光的皎潔、明亮。明月、桂花雖為美景,但冷露、烏棲,卻給人以淒清之感,暗寓詩人佳節懷友之情。王建“十五望月寄杜郎中”“全唐詩”第3437頁。拼音:“ZhongTingDeBaiShuQiYa,LengLouMoShengShiGuiHua”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ZhongTingDeBaiShuQiYa,LengLouMoShengShiGuiHua”ShiGuanYuMiaoXie“ChangJingJiXu·ZhongQiu”LeiDeShiGou。ZaiTingYuanDangZhong,YueGuangManDe,ShuShangQiXiZhaoWuYa。LengLieDeLouShuiQiaoQiaoDeXiaLa,DaShiLeShuShangDeGuiHua。ZheLiMiaoHuiLeZhongQiuYueYeDeJingSe。“Bai”ZiTieQieErXingXiangDeZhanXianChuYueGuangDeJiaoJie、MingLiang。MingYue、GuiHuaSuiWeiMeiJing,DanLengLou、WuQi,QueGeiRenYiQiQingZhiGan,AnYuShiRenJiaJieHuaiYouZhiQing。WangJian“ShiWuWangYueJiDuLangZhong”“QuanTangShi”Di3437Xie。
【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田野和小路都被乌云覆盖,黑沉沉的一片,只是江上的渔船里还有明亮的灯火。【鉴赏】野外小径和天空的乌云都黑黝黝的一片,唯独江中船上的灯光十分明亮。这两句诗从视觉写野外的雨中之景。上句写径与云俱黑,如同拉上黑色的帷幕。它对下句的船火是一个显目的反衬,使船火变得格外明亮。同时,船火的明亮也使得四周越发黑暗了。这种相互对比的描写,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在这句诗中,完全采用静态描写的办法,雨夜之景摹状极为真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岸等地,四周乌黑一片,只有灯火闪现。[例]月黑之夜,波浪拍打着江岸。不远处有渔火忽隐忽现,使人想起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诗句。(李如明《古迹斑斑古鼓镇》)二、用以形容映衬之美或说明衬托的作用。[例]这些小玩意,都应力求鲜艳夺目,“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深冷的底色上,星星热色都会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把你装扮得动人起来。(钱中立《云想衣裳花想容》)【应用】地上和天上的云全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辨不清,只有江上船里的灯火是明亮的。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形容江边沉沉夜色。也比喻黑暗背景中的亮色格外醒目。◇这些小玩意儿,都应力求鲜艳夺目。“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深冷的底色上,星星热色都会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把你装扮得动人起来。(钱中立《云想衣裳花想容》)【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①喜雨:及时的好雨。②红湿处:指花树经雨红润一片。③锦官城:指成都,是蜀国的都城。【鉴赏】杜甫集中写雨的诗作很多,不拘一格,各具风采,而这一首《春夜喜雨》更是体物精微的上乘之作。沈德潜称它能“传出春雨之神”,确实是深有体会的评语。全诗扣住题目,写喜雨、春雨、夜雨的特点,绘声绘形,精细又浑然一体地写出了雨的神态。首联写“喜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诗人又是因陕西大旱,离开华州司功的职位,飘流到蜀中的。他在《大雨》诗中曾写到:“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即使滂沱大雨,茅屋摧破,只要对庄稼有利,他也高兴,何况是细细滋养着庄稼的滴滴春雨呢?这一联,“好”字情感化,“知”字拟人化,“乃”字以虚字传神,表现春雨下得适时,恰到好处,字字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第二联写“春雨”,表现了诗人描摹精微的高超诗艺。诗人不但能绘形,还能绘神。春天的好雨不是夏天的暴雨,也不是冬日的寒雨,它是一种轻轻飘洒,无声无息的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它是那样的温柔多情,而渗透力又是那样的惊人,潜入大地,潜入万物。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诗人能感受到。“潜”、“细”二字体物工切,写出了春雨的独特神情。第三联写“夜雨”。濛濛细雨中,四野一片漆黑,唯有远处江上一点渔火在闪烁。这一幅画图明暗对比,黑白分明,使画面显得分外宁静而鲜明。“云俱黑”写出了春雨野郊的深邃、清静,“火独明”给予读者的感受则更微妙,它表现出的生动乐观的情调与春雨中万物潜滋暗长的节奏是和谐一致的。尾联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好雨一夜,万物润泽,待到明朝去看,一片湿润的红锦将打扮得更加美丽。这一联中“红、湿、重”三字用得很妙,状雨后的花朵,形神毕肖,特别是这个“重”字,以人情体贴物理,作者似乎感受到了那一枝颤巍巍、湿漉漉、水灵灵的红花的分量。这一首诗无一句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细腻地写出雨的形态,真切而精妙地刻划出雨的神态,字字句句又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由“好雨”写到春雨的温柔潜入的深情,又“潜入夜”引出云黑灯明的夜景,由一点渔火又联想到红湿的花朵。处处勾连,一气呵成,确实是唐诗中的精品。【点评】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上元二年(761)春作于成都。全诗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诗人对夜降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心情,反映其关心人民的可贵思想。此诗观察细致,摹写入微,且情景交融,形神俱佳。全篇不露“喜”字,而“‘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无一字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查慎行语,《杜诗集说》引),写得精妙隽永之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句,扣住春雨的特点,描写雨水润物达到入化之境,是咏雨的千古名句。清人仇兆鰲评此二句曰:“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一○)沈德潜亦云此二句“传出春雨之神”(《唐诗别裁》卷一○)。
野径云俱黑。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田野和小路都被乌云覆盖,黑沉沉的一片,只是江上的渔船里还有明亮的灯火。【鉴赏】野外小径和天空的乌云都黑黝黝的一片,唯独江中船上的灯光十分明亮。这两句诗从视觉写野外的雨中之景。上句写径与云俱黑,如同拉上黑色的帷幕。它对下句的船火是一个显目的反衬,使船火变得格外明亮。同时,船火的明亮也使得四周越发黑暗了。这种相互对比的描写,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在这句诗中,完全采用静态描写的办法,雨夜之景摹状极为真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岸等地,四周乌黑一片,只有灯火闪现。[例]月黑之夜,波浪拍打着江岸。不远处有渔火忽隐忽现,使人想起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诗句。(李如明《古迹斑斑古鼓镇》)二、用以形容映衬之美或说明衬托的作用。[例]这些小玩意,都应力求鲜艳夺目,“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深冷的底色上,星星热色都会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把你装扮得动人起来。(钱中立《云想衣裳花想容》)【应用】地上和天上的云全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辨不清,只有江上船里的灯火是明亮的。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形容江边沉沉夜色。也比喻黑暗背景中的亮色格外醒目。◇这些小玩意儿,都应力求鲜艳夺目。“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深冷的底色上,星星热色都会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把你装扮得动人起来。(钱中立《云想衣裳花想容》)【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①喜雨:及时的好雨。②红湿处:指花树经雨红润一片。③锦官城:指成都,是蜀国的都城。【鉴赏】杜甫集中写雨的诗作很多,不拘一格,各具风采,而这一首《春夜喜雨》更是体物精微的上乘之作。沈德潜称它能“传出春雨之神”,确实是深有体会的评语。全诗扣住题目,写喜雨、春雨、夜雨的特点,绘声绘形,精细又浑然一体地写出了雨的神态。首联写“喜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诗人又是因陕西大旱,离开华州司功的职位,飘流到蜀中的。他在《大雨》诗中曾写到:“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即使滂沱大雨,茅屋摧破,只要对庄稼有利,他也高兴,何况是细细滋养着庄稼的滴滴春雨呢?这一联,“好”字情感化,“知”字拟人化,“乃”字以虚字传神,表现春雨下得适时,恰到好处,字字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第二联写“春雨”,表现了诗人描摹精微的高超诗艺。诗人不但能绘形,还能绘神。春天的好雨不是夏天的暴雨,也不是冬日的寒雨,它是一种轻轻飘洒,无声无息的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它是那样的温柔多情,而渗透力又是那样的惊人,潜入大地,潜入万物。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诗人能感受到。“潜”、“细”二字体物工切,写出了春雨的独特神情。第三联写“夜雨”。濛濛细雨中,四野一片漆黑,唯有远处江上一点渔火在闪烁。这一幅画图明暗对比,黑白分明,使画面显得分外宁静而鲜明。“云俱黑”写出了春雨野郊的深邃、清静,“火独明”给予读者的感受则更微妙,它表现出的生动乐观的情调与春雨中万物潜滋暗长的节奏是和谐一致的。尾联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好雨一夜,万物润泽,待到明朝去看,一片湿润的红锦将打扮得更加美丽。这一联中“红、湿、重”三字用得很妙,状雨后的花朵,形神毕肖,特别是这个“重”字,以人情体贴物理,作者似乎感受到了那一枝颤巍巍、湿漉漉、水灵灵的红花的分量。这一首诗无一句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细腻地写出雨的形态,真切而精妙地刻划出雨的神态,字字句句又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由“好雨”写到春雨的温柔潜入的深情,又“潜入夜”引出云黑灯明的夜景,由一点渔火又联想到红湿的花朵。处处勾连,一气呵成,确实是唐诗中的精品。【点评】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上元二年(761)春作于成都。全诗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诗人对夜降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心情,反映其关心人民的可贵思想。此诗观察细致,摹写入微,且情景交融,形神俱佳。全篇不露“喜”字,而“‘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无一字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查慎行语,《杜诗集说》引),写得精妙隽永之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句,扣住春雨的特点,描写雨水润物达到入化之境,是咏雨的千古名句。清人仇兆鰲评此二句曰:“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一○)沈德潜亦云此二句“传出春雨之神”(《唐诗别裁》卷一○)。
【诗句】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出处】唐·李白《秋下荆门》。【意思】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全诗】《秋下荆门》.[唐].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鉴赏】我凭直觉说李白诗篇带点可爱的猴气,并无侮辱伟大诗人、提倡兽道主义的邪念,包括本书编者要我写点感想的《秋下荆门》,当做写景的诗来阅读,同样在形式风格方面带点调皮的猴气。诗人对荆门至剡溪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不是目无旁观、不象射手之于他的对象那样死盯住某一特点,而是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正面文章反面做,把他自己响往的剡中景色故意留给读者去想象的。“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这里的“剡中”即浙江嵊县境内的剡溪,是诗人欲到未到的观赏对象。此诗从湖北荆州一路的景色着笔,接着点到途中带典故性的景色,撇开那带典故性的食物(鲈鱼),最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诗人向往的剡中景色。写剡中景色完全是用虚笔,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领会、发现和补充的余地。这种对重点对象并不着力的写法,也象他在《怨情》中表达怨情故意给读者造成惝恍迷离的印象——“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那样,因为对剡中景色不是说尽道绝的,而是留有余地的,所以读起来反而更能引人入胜。空灵和空泛不是同义词。我感到这种写法有空灵而不质实的美。李白对他尚未亲睹的剡中景色只字不提,只表白他对剡中景色的响往(“爱”),这是诗人的老实处。但他的这种老实处似乎正是他的调皮处。这种避免了质实缺点所构成的空灵美,对读者来说是寓实于虚、在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手法。它对读者想象活动提供了有规定性的诱导,避免了妨碍想象的自由选择的干扰。如果说对自然景色的美的这种以空灵见长的写法,恰好表现了语言艺术的朦胧性,避免了绘画艺术在造形方面那种难以避免的确定性,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观赏电视、戏剧或舞蹈中的齐天大圣的形象,远不如阅读小说《西游记》那样更能获得审美的愉快。“自爱名山入剡中”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相似。这些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远的诗句,当作抒情与写景的关系来理解,可见诗人情感的壮阔意味,不局限于他对景色特征的具体掌握。
此行不为鲈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出处】唐·李白《秋下荆门》。【意思】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全诗】《秋下荆门》.[唐].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鉴赏】我凭直觉说李白诗篇带点可爱的猴气,并无侮辱伟大诗人、提倡兽道主义的邪念,包括本书编者要我写点感想的《秋下荆门》,当做写景的诗来阅读,同样在形式风格方面带点调皮的猴气。诗人对荆门至剡溪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不是目无旁观、不象射手之于他的对象那样死盯住某一特点,而是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正面文章反面做,把他自己响往的剡中景色故意留给读者去想象的。“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这里的“剡中”即浙江嵊县境内的剡溪,是诗人欲到未到的观赏对象。此诗从湖北荆州一路的景色着笔,接着点到途中带典故性的景色,撇开那带典故性的食物(鲈鱼),最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诗人向往的剡中景色。写剡中景色完全是用虚笔,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领会、发现和补充的余地。这种对重点对象并不着力的写法,也象他在《怨情》中表达怨情故意给读者造成惝恍迷离的印象——“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那样,因为对剡中景色不是说尽道绝的,而是留有余地的,所以读起来反而更能引人入胜。空灵和空泛不是同义词。我感到这种写法有空灵而不质实的美。李白对他尚未亲睹的剡中景色只字不提,只表白他对剡中景色的响往(“爱”),这是诗人的老实处。但他的这种老实处似乎正是他的调皮处。这种避免了质实缺点所构成的空灵美,对读者来说是寓实于虚、在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手法。它对读者想象活动提供了有规定性的诱导,避免了妨碍想象的自由选择的干扰。如果说对自然景色的美的这种以空灵见长的写法,恰好表现了语言艺术的朦胧性,避免了绘画艺术在造形方面那种难以避免的确定性,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观赏电视、戏剧或舞蹈中的齐天大圣的形象,远不如阅读小说《西游记》那样更能获得审美的愉快。“自爱名山入剡中”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相似。这些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远的诗句,当作抒情与写景的关系来理解,可见诗人情感的壮阔意味,不局限于他对景色特征的具体掌握。
无道人之短。推荐。爱诗词网。名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注释:道:说。施:施舍,周济。慎:切,千万。念:挂念。恩:恩惠。句意:不要数落人家短,不要夸耀自己长。周济他人,切莫记心上。受人恩惠,千万不能忘。出处:南朝·梁·萧绎《金楼子》
什么是小品文。推荐。爱诗词网。李素伯一、小品文的意义“小品文”是散文里比较简短而有特殊情趣和风致的一种。在中国向来作为正宗发达着的散文文学里,颇多这类作品而且很出色的。不过都是无意地做着,传诵着,没有以此成专集流传后世;连“小品文”这个语词,向来也是不大流行的。虽然也有人在古文里搜集些篇幅不长异乎古文义法的隽逸的文字汇印成集,如陈天定的《古今小品》、《明十六家小品》等,体裁和内容,都庞杂而广泛;凡论说、序跋、传记、碑志各体都有,并且把诏令、箴铭也都列入,这和小品的意义实在不很适切。周作人先生在《美文》一文里曾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多两者夹杂的。……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它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见《谈虎集》这里所谓艺术性的散文诗似的美文,实就是小品文,而从“它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的一句话里,也很可参得所谓小品文的内容的朦胧的意态。同时,周先生也承认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属于美文——小品文的一类,但并不像旧选的体裁的广泛了。在西欧,原有一种Essay的文学,是起源于法兰西而繁荣于英国的一种专于表现自己的美的散文。Essay这一个字的语源是法语的Essayer,即所谓“试笔”之意。——见《出了象牙之塔》——有人译作“随笔”,英语中的Familiaressay译作絮语散文,但就性质、内容和写作的态度上,似乎以小品文三字为最能体现这一类体裁的文字。厨川白村氏说明Essay的性质有这样的话:和小说戏曲诗歌一起,也算是文艺作品之一体的这essay,并不是议论呀和论说呀似的麻烦类的东西。况乎倘以为就是从称为“参考书”的那些别人所作的东西里,随便借光,聚了起来的百家米似的论文之类,则这就大错而特错了。有人译Essay为“随笔”,但也不对。德川时代的随笔一流,大抵是博雅先生的札记,或者玄学家的研究断片那样的东西,不过现今的学徒所谓Arbeit之小者罢了。——见鲁迅译《出了象牙之塔》麻烦的论文,关于学术的零星的杂记,都不能算是小品文。这原因,便是小品文是须富有艺术性而不是如论文杂记之类枯燥的东西。不过在中国古人的杂记随录或谈薮里,却有不少清新婉丽的小品文字,如宋苏东坡的《短牍题跋》与《说林》,陆放翁的《入蜀记》,以及宋明清人的笔记日录,虽然也都杂有学术研究断片的记载。那末怎样才是小品文呢?关于这一点厨川氏也有很好的说明: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暧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兴之所至,也说些以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理罢。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罢,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愤)。所谈的题目,天下国家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的过去的追怀,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者,是这一类的文章。“兴之所至”的一义,实充分的说出小品文抒写时的自由与毫无顾忌的自我表现。冷嘲,警句,滑稽,感愤,是表现方法上的自由;自个人生活的记录至天下国家的大事,这是内容材料选择的自由。所以,把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形,思想的变迁,情绪的起伏,以及所见所闻的断片,随时的抓取,随意的安排,而用诗似的美的散文,不规则的真实简明地写下来的,便是好的小品文。二、小品文的特质正如一切的文艺作品一样,自我表现为作品的生命;作者个性、人格的表现,尤为小品文必要的条件。文学是不能离开人生而存在的,文学作家离了生活,也便没有真实动人的作品。厨川白村称文艺为“严肃而且沉痛的人间苦的象征”。所谓“人间苦”,就是“在内有想要动弹的个性表现的欲望,而和这正相对,在外却有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不绝地迫压着。在两种的力之间,苦恼挣扎着,由此发生的冲突和纠纷,就成为人间苦。”文艺便从这里产生。所以厨川氏又说:“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能做到仅被在自己的心里烧着的感激和情热所动,像天地创造的曙神所做的一样程度的自己表现的世界,是只有文艺而已。我们在政治生活、劳动生活、社会生活之类所到底寻不见的生命力的无条件的发现,只有在这里,却完全存在。”要是这样的纯然为作者个人的内在的生命力的发挥,才是真的文艺,而读者对于作者所期待着的,也不外乎此。生活的感受是共通的,将这共通的感受艺术化的表现出来,虽是著者的主观的而仍不失其感人的效用,这就因为人类间有着普遍的属于生的基调的融和,生出共鸣的感兴来,而作者固不失其为个人的生之色采的表现。歌德因苦闷而有《浮司德》(Faust)、《少年维特的烦恼》(WerthersLeiden),但丁因失恋流放而有《神曲》,屈原因怀才不遇而有《离骚》、《天问》、《九歌》。因了作者内心的痛烈的苦闷的呻吟,象征化的表现出来,同时也便深深的打动了读者的心。这就因为他是作者最真实的自我表现与生命力的发挥,有着作者内心的独特的体相,而不是肤浅的描写,无聊的酬应的缘故。在纯以抒情为目的而不受任何内容或形式上的限制的小品,个性的流露,自我的表现,是极易办到的事。鹤见佑辅氏说“人的真实的姿态,是显现于日常不经意的片言只字之中的”,这是很容易证明的。我们读中国古代作者,如欧阳修、苏东坡的古文,颇具着庄严的道学脸孔,只觉他们是无感情的岸然道貌的学者,欧阳公且以道统自任的,令人不敢亲近。但我们如果再一读他们抒情的小词、短牍,那种活泼的赤裸的真性情的流露,狂傲梗直的全人格的显现,悱恻缠绵的情怀,清新高逸的辞句,几乎使人不会承认即出之于庄严的道学者之手。他们具有诗人的天才,充溢着生命的力而无处发泄,便在人以为小道的小品里不经意的偶然流露,而后世的我们,反可从这些断编零简里窥出他们的真面目,这正是非常可喜的事。在欧洲小品文是很发达的,尤其是在英吉利的文坛上,Essay文学,放着特殊的光彩。这以培根(E·Bacon)的简洁直捷的论文为始祖,十八世纪如爱迪生(J·Addi-son)、斯台尔(R·Steele),十九世纪如兰姆(Lamb)、米特孚(Mitford)、吉欣(Gissing)、哈兹列德(Wm.Hazlitt),以及新世纪的培洛克(H.Pelloc)契斯透顿(G·K·Chesterton),都有使人忘不掉的可爱的文字。厨川白村氏在论Essay文里说: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从那本质上说,是既非记述,也非说明,又不是议论。以报导为主眼的新闻记事,是应该非人格底(impersonal)地,力避记者这人的个人底主观底的调子(mote)的,Essay却正相反,乃是将作者的自我极端地扩大了夸张了而写出的东西,其兴味全在于人格的调子(personalmote)。有一个学者,所以评这文体说,是将诗歌中的抒情诗,行以散文的东西。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者就无聊。又说:作为自己告白的文学,用这体裁是最为便当的,既不像戏曲和小说那样,要操心于结构和作中人物的性格描写之类,也无须像做诗歌似的,劳精敝神于艺术的技巧。为表现不伪不饰的真的自己计,选用了这一种既是费话也是闲话的essay体的小说家和诗人和批评家,历来就很多的原因即在此。这两段话,从本质上指出小品文的特点,及为其他体裁的文艺所不能有的写作上的自由,即以为这类既是废话也是闲话的体裁的文字,作者的所以多的原因,也是很有理由的。三、小品文与诗歌小说戏剧这里,我们还要从广大的文艺的园地里,为这尚未为多数人注意而确能独树一帜的小品散文,在他姊妹行的文艺之花——诗歌、小说、戏剧、——的领域内,割一席地,作为这后起之秀的它的发荣滋长的源泉。那就是说,所谓小品散文,和纯文艺作品的诗歌、小说、戏剧,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无论是内容方面或是形式方面的,虽然在创作的原则与要素上,难有显然区别的地方,但我们为要更明晰的认识小品文的轮廓,关于这一点的探讨也许并不是无聊的吧?先看朱自清先生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的一文里的话:文学体制的分别,有时虽然很难确定,但从一般见地说,各体实在有着个别的特性;这种特性,有着不同的价值。抒情的散文和纯文学的诗、小说、戏剧相比,更可见出这种分别。我们可以说,前者是自由些,后者是谨严些:诗的字句、音节,小说的描写、结构,戏剧的剪裁与对话,都有种种规律(广义的不限于古典派的),必须精心结撰方能有成。散文就不同了,选材与表现比较可随便些;所谓“闲话”,在一种意义里,便是它的很好的诠释。它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小品散文之与诗歌、小说、戏剧,确有许多难以显然区别的地方,在内容的要素上,抒情的自我的表现这一点,便是一切文艺作品所共通的。朱先生和厨川白村氏所说,也只是从体制的外形方面和写作态度的自由与谨严上,指出小品散文与纯文艺的诗歌、小说、戏剧的异点,即以确立小品散文特殊的价值。好像渥兹渥斯(Wordsworth)就说过,诗与散文的文辞没有重要的区别。大多数的人认为诗与散文的区别,也只在韵(Rime)的有无这一点。但我们知道,有最好的散文,也有显著的韵律,几乎比平常的诗更高尚;而所谓散诗(BlankVerse)便是无韵的,仍不失其为最高尚的诗。小品散文的最美的,其意味更有超过散诗的,又那能以韵律的有无来明其界限呢?施德利说:“能成诗人与否,非关于音节……不用音节或可称为诗人,用音节者,未必能成诗人。”雪莱(Shelley)也说:“诗人与散文家的区别,是世俗的谬误,……柏拉图是一位诗人,……培根也是一个诗人。”不过在诗歌,大多是有一定的较散文为和谐的韵律,并且有特殊的节句和形式,这在散文就不重要,而小品散文为抒写自由,表现的真切起见,这些限制更是要不得的。倘从他们的文学的原素的成分上观察,其多少轻重,也不能厘然分析。汪静之先生说明诗歌与散文的区别,有下面的一段话:……大概地说,诗歌感情想象的成分比较多一点,散文文学思想事实的成分比较多一点。诗歌比较注重情调,散文比较注重描写。诗歌比较近于音乐,散文比较近于图画。诗歌大多数是有韵律的,散文则无韵律。……——见《诗歌原理》这用作诗歌与小品散文的区别,也还可以,原不过是比较的。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盖利(C.M.Gayley)在他的《英诗选》的《绪论》里说:“诗和散文不同的地方,就是散文的言语,系日常交换意见的器具,而诗的实质,系一种高尚集中的想象和情感表现。诗系表现在微妙的、有音节的如脉动的韵语里的。”这一段话,使我们对于诗的特质,获得更深的了解。我们可以说,诗歌有独自的理想主义,而小品散文则较为近人情。换句话说,诗歌有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幻想境地,而小品散文大都是日常人生抓住现实的记录,最多在表现上幽默或深刻些。文学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东西,在一切表现的形式与方法中,能有系统的描写想象的事实而最富于普遍性的,要算是小说了。小说表现的人生不是零碎杂乱的,是人生的一部分,片段而却能代表人生的全体的。因为有结构和因果关系,所以Hamilton说:“小说是蒸溜的人生”。又说“小说的目的是包含一种人生真理在想象事实的系统之中。”编年的历史,流水帐簿般的日记,不能称做小说,就因为没有结构与因果关系。至于小品散文,和这却正相反,它不需要结构,也无所谓因果关系,只是不经意的抒写着自己所经验感受的一切。它所表现的正是零星杂碎的片断的人生。在这里,读者虽不能愉快地领略到像在小说中所表现的一切可歌可泣可爱可悯的有系统的人生的断面;却能出其不意的,找得在人生里随处都散布着的每颗沙砾的闪光,使你惊叹,使你欣喜,以为不易掘得的宝藏。但是有意的独立制作的小品文却并不多,许多美好的小品文字,往往包含在长篇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小说。为写作的自由,有许多自传体的小说便是用许多片断的小品连缀成功的。有名的长篇小说,如《儒林外史》中的荆元市隐,王冕放牛,《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老残游记》中的王小玉说书和大明湖桃花山等节,以及近代作品,善于节取,随处可发现写景、抒情、叙事、或感想议论等各类的浑金璞玉似的短文小品。戏剧是综合的艺术,兼有时间性与空间性而为一切艺术的大成。这包含诗与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的复杂的东西,和那单纯简洁的小品文,更有显明的区别。戏剧需要叙述、对话、结构、体式等繁剧的排布,在小品散文是无须乎此的。虽然也有偶然采取戏剧形式的,如屠格涅夫(Turgenev)的《工人与白手人》Thework-manandthemanwithwhitehands(屠格涅夫的散诗我认为是很好的小品,所以引了来)一篇用对话式暗示先觉者被大家所误解而徒然牺牲。鲁迅先生《野草》集里的一篇《过客》,竟是纯然戏剧形式的象征剧了。作者为表现一种思想的方便,对于选择某种体裁与形式是可以自由的。即如库普林(Kuprin)《晚间的来客》一篇,虽名为小说,而实是很好的瞑想的抒情小品;冰心女士的小说,如《往事》、《梦》、《六一姐》、《到青龙桥去》等都是清隽的小品,不能称为小说。所以只采取戏剧形式的小品文,不能即视为戏剧,因为它自有小品的特质在,并没有顾到在舞台上排演的实际的种种。(1932年新中国书局《小品文研究》)注释本文全面论述了小品文的特点,并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了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杨朔 荔枝蜜。推荐。爱诗词网。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从化温泉吃鲜荔枝了。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那蜜蜂忘记早晚,有时趁着月色还采花酿蜜。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大。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蜜蜂大厦”。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进“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人,举动很精细。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待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一九六○年《荔枝蜜》所写的内容是作者的真情实感。1960年4月杨朔在广东从化温泉小住几天,那里小小的蜜蜂引动了他的诗情与创作的感兴。据其胞弟杨玉玮回忆:他带了两瓶从化的荔枝蜜回到北京的家里,显得异常地兴奋与激动,对家人说: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世界上最甜最美的东西;于是一两天后,他就写出了《荔枝蜜》。生活中的诗意如此触动了杨朔的心,然后才会有他散文的诗意。正如他自己所说:“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这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构思,在自然、平实的叙写中阐明了发人深思的哲理。作者选择了平凡的事物——蜜蜂,作为诗意形象,写了“我”对小蜜蜂的一番思想感情的变化。童孩时期,“我”因上树掐海棠花而被小蜜蜂螫了一下,因而此后对小蜜蜂的感情一直“疙疙瘩瘩”的,不怎么舒服。在广东从化温泉,看见满眼的荔枝树,吃上鲜美的荔枝蜜,又对蜜蜂“动了情”,想到蜂场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在看到蜜蜂的辛勤劳动,听到养蜂人老梁的介绍之后,“我”领悟到蜜蜂的高尚精神:“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继而作者又运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诗意盎然地将画面切换到田野中辛勤插秧的劳动人民,从而在赞美蜜蜂的“酿蜜”精神之后,又进而升华到赞美亿万普通劳动者的“酿蜜”精神,从赞颂蜜蜂的无私高尚,升华到赞颂亿万劳动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这样,把对蜜蜂的赞美与对劳动人民的歌颂,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辉映,并由此寓寄着无私“酿蜜”的生活哲理。哲理的至深处,往往是诗意的饱和点。杨朔在这里借蜜蜂所抒写的朴素哲理,产生了叩动读者心扉的浓烈的诗意。《荔枝蜜》篇幅短小,却布局精巧,境界悠远,引人入胜,颇有我国江南园林“曲径通幽”之妙。作品开篇从对小蜜蜂的“厌”写起,以欲扬先抑的手法,悬念顿起,引人入胜;随后撇开蜜蜂“散”写山水景色,写荔枝树,写荔枝蜜,通过景物描写,不断酝酿诗的情思。正当读者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作者笔锋一转,由荔枝蜜而动情,决定去看看蜜蜂,从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并在对蜜蜂形象的逐步深入描绘中,意境也逐步显豁。终于在对蜜蜂的赞叹之后,达到诗意抒发的高潮。文章到此,似应鸣金结文。可作者又宕开笔墨,写了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以及在夜中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一结尾是最奇的联想,是最美的灵感,是点睛之笔,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作者由厌小蜜蜂到爱小蜜蜂再到后来愿意变成小蜜蜂,一波三折,正是这种“转弯”的艺术将全文诗的意境在精巧布局中逐步展现,从而诗意盎然,耐人寻味。朱自清曾经要求“文中有画”(《山野掇拾》)。《荔枝蜜》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在语言描写上也具有绘画的美。在作者的笔下,从化温泉、夜晚的荔枝树、“蜜蜂大厦”、农民劳动的“远远的田野”等,都是画。因作者诗情澎湃,故画面均有动态感,如写荔枝树,是“起伏不断”的山;如写“蜜蜂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这些动态的描写,烘托着、蕴含着赞颂“酿蜜”精神的诗情。因此,作者通过文字的绘画,将哲理、诗情完美地统一起来,完成了诗的意境的创造。
·刘向·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出。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也。愿请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江妃二女。推荐。爱诗词网。·刘向·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出。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也。愿请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选自《列仙传》〕●●战国时代周人郑交甫游于楚,在江汉之滨遇江妃二女解佩相赠的故事,历代为诗人们所常常引用。例如“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其诗《咏怀三十首》中就有句云:“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诗句描述了二妃翔游于长江、汉水之滨的飘逸仙姿,对郑交甫得怀“婉娈有芬芳”的玉佩亦视为可羡的雅事。传说中,二妃是天帝之女,居“洞庭之山”,美姿容,婉丽中不失活泼,常常携手翔游于长江、汉水的万倾碧波之上,与世人相遇无仙人之骄娇,并常以其文雅的嬉谑而留给人充满温馨的怅惘。这样的两位女仙,郑交甫能够遇到,又得到了她们所赠的玉佩,自然难免使多情而常有思古幽情的诗人心向往之,并诉诸于笔端了。刘向的《江妃二女》中记载了这个故事,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并以其近乎飘渺迷离的描述,使郑交甫与江妃二女的音容笑貌跃然纸端。文章中既有神话传说的虚幻氛围,又使传说中富有少女活泼情致的女仙和史载有名的郑交甫的语言神态毕现,给人留下了一篇可供咀嚼、赏玩,颇有余韵的小说佳品。作品开篇既说:“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一笔荡开,不究“二女”来历。这是神话故事常用的手法,既省去了许多笔墨,又给故事平添了一股可信而无需追究的虚幻色彩,令人向往其神秘。然后展开对故事内容的描述:郑交甫遇见了在长江、汉人岸边游玩的女仙,不由情动,文人浪漫的积习抬头,他要下车去请求二位少女解佩相赠留个纪念,而且不顾随从恐怕要留下悔恨的劝阻,下车了。郑交甫的行为略涉“唐突”,但其爱“美”、羡“美”、欲“美”常留心底的情感却或可恕。然后情节展开,写郑与二女相逢时的对话。“二位少女辛苦了?”一句话,显示出作为文士的郑交甫即使轻佻也不失礼貌的得体风度。二女回答:“客人您辛苦了,我们有什么辛苦的?”以主人自居,回答的巧妙而得体,又不失温馨善意的调侃。作品在暗写了她们美丽之后,又展示了她们内在的才情,形神兼现。郑交甫面对此情此景,倾羡之心有增无已,于是提出自己的要求。但他讲得委婉而富有才情,先以诗句喻比,再请求原谅自己的“不逊”,最后才提出希望得到玉佩的请求。然而,委婉中又含有非得不可的执拗。郑的性格、情感又有了深一步的体现。二女亦答之以诗,才气不让郑交甫,并爽朗地解佩与赠,全无世俗女儿的扭捏。至此,二女不仅光彩照人,使人痴迷,而且语言巧智,富有才识,举止脱俗飘逸。故事的结局则笼罩在一片神异的霞光霓虹之中,耐人寻味:二女赠佩,交甫喜悦至极,恭恭敬敬接过来,放在怀中心窝上,珍视之情可见其诚。从中也可以看出郑交甫其言其行确乎未涉“淫佚”,确确是对“美”之倾羡使他情不由己,欲止不能。既侧面写出了江妃二女惊人的美艳、引人倾慕的气质风度,又无损郑交甫的形象,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欣喜离去的郑交甫“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视二女忽然不见。”人去怀中失佩,佩、人两逝,郑交甫只留得了一个美好的记忆而已。我们好似看到了郑交甫怅惘之中的遐想,二女仙隐身云雾中微含调侃的娇媚笑容……文笔飘忽,意境空灵,一个神话故事讲得多姿多彩而又虚幻飘逸令人神驰。文之最后的“《诗》曰”是作者借以抒发慨叹的句子,隐含对失佩之后的交甫的同情与慰藉,同时又似在证实故事的真实性,使他所记述的一切多了一层或许是虚,也许是实的朦胧意味,再为小说增添韵味。《江妃二女》,短短篇幅却叙述清晰而富有情致,并且微澜起伏,小有曲折,全无平直,展卷之后,确可令人把玩而不忍释卷。
幽兰赋。推荐。爱诗词网。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抱青紫之奇色,挺龙虎之嘉名〔2〕。不起林而独秀,必固本而丛生。尔乃丰茸十步,绵连九畹〔3〕,茎受露而将低,香从风而自远。当此之时,丛兰正滋,美庭帏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4〕。楚襄王兰台之宫,零落无丛〔5〕;汉武帝猗兰之殿,荒凉几变〔6〕。闻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见〔7〕。至若桃花水上,佩兰若而续魂〔8〕;竹箭山阴,坐兰亭而开宴〔9〕。江南则兰泽为洲,东海则兰陵为县〔10〕。隰有兰兮兰有枝,赠远别兮交新知;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及夫东山月出,西轩日晚;授燕女于春闱,降陈王于秋坂〔11〕。乃有送客金谷,林塘坐曛〔12〕;鹤琴未罢,龙剑将分〔13〕。兰缸熠耀,兰麝氛氲〔14〕,舞袖回雪,歌声遏云〔15〕。度清夜之未央,酌兰英以奉君。若夫灵均放逐,离群散侣〔16〕,乱鄢郢之南都,下潇湘之北渚〔17〕。步迟迟而适越,心郁郁而怀楚〔18〕,徒眷恋于君王,敛精神于帝女〔19〕。汀洲兮极目,芳菲兮袭予〔20〕。思公子兮不言,结芳兰兮延伫〔21〕。借如君章有德,能神感灵,悬车旧馆,请老山庭〔22〕。白露下而警鹤,秋风高而乱萤,循阶除而下望,见秋兰之青青〔23〕。重曰:若有人兮山之阿,纫秋兰兮岁月多。思握之兮犹未得,空珮之兮欲如何。乃抽琴操,为幽兰之歌〔24〕。歌曰:幽兰生矣,于彼朝阳。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休光。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25〕;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26〕。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赵元淑闻而叹曰〔27〕:昔闻兰叶据龙图,复道兰林引凤雏〔28〕。鸿归燕去紫茎歇,露往霜来绿叶枯〔29〕。悲秋风之一败,与蒿草而为刍。【注 释】〔1〕幽兰:兰花。俗称草兰。屈原《离骚》:“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2〕嘉名:美名。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3〕十步:一步之十倍。《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九畹: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注:“十二亩曰畹,或谓田之长为畹。”〔4〕庭帏:张于庭院的布幔。李《寒山诗》:“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帏。” 南陔:古时笙诗篇名。《诗经·小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其有义而亡其辞。”〔5〕楚襄王:即楚顷襄王。战国楚王,怀王之子,名横。立七年,迎妇于秦。秦楚复平,各自称为帝,月余复归帝为王。既与齐韩联合伐秦,因欲图周,计辍不行,后为秦所败质太子于秦,在位三十六年。〔6〕兰台之宫殿:楚王宫殿名。《文选》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楚王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7〕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年)在位。 猗兰殿:《洞冥记》:汉武帝未诞时,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芳兰阁,帝乃改芳兰阁为芳兰殿。〔8〕兰若:香草。即兰草与杜若。〔9〕山阴:县名。 兰亭:亭名。在浙江省绍兴县西南。《水经注·浙江水》注:湖口有亭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勗封兰亭侯,盖取此以为封号。〔10〕兰泽:草兰生植之泽。枚乘《七发》:“游涉乎云林,周驰乎兰泽。” 兰陵:晋侨置。故城在江苏省武进县西。《读史方舆纪要》:兰陵城府西北六十里,晋大兴初始为南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界内。〔11〕燕女:谓燕地之女,古诗有燕赵多佳人,因谓燕女以代美人。梁昭明太子《博山香炉赋》:“齐姬合欢而流眄,燕女巧笑而娥扬。” 陈王:未详。 秋坂:秋日之坂坡。乔彝《幽兰赋》:“芊眠茂苑,靡迤秋坂。”〔12〕金谷:也称金谷涧。在河南洛阳市西北。有水流经此,谓之金谷水。晋太康中石崇筑园于此,即世传之金谷园。南朝梁何进《水部集》《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金谷宾游盛,青门冠盖多。” 林塘:林中之池塘。刘孝绰《侍宴饯庾于陵应诏诗》:“是日青春献,林塘多秀色。”〔13〕龙剑:郭璞《蚍蜉赋》:“虎贲比而不慑,龙剑挥而不恐。”〔14〕兰缸:兰膏所燃之灯。 兰麝:兰与麝香,皆高贵香料。《晋书·石崇传》:“崇婢妾数十人,兰麝,被罗縠。” 兰英:兰花。 氛氲:盛貌。谢惠连《雪赋》:“霰淅沥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15〕回雪:喻舞态,谓如雪之因风而回翔。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16〕灵均:屈原字灵均。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后遭靳尚等人诬陷,被放逐,作《离骚》。〔17〕鄢郢:战国楚之国都。《史记·礼书》:“汝郢以为险,江汉以为池,沮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以至鄢郢,举若振槁,是岂无固塞险阻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潇湘:犹言清深的湘水。旧诗文中多称湘水为潇湘。《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18〕怀楚:指屈原怀念楚国。〔19〕君王,此处指楚怀王。 帝女:天子之女,宗室之女。〔20〕汀洲:水中小洲。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21〕延伫:久立等待。屈原《离骚》:“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屈兰而延伫。”〔22〕旧馆:旧日之馆。《礼记·檀弓》上:“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23〕阶除:阶沿。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丰注溢脩霤,黄潦浸阶除。”〔24〕幽兰:古琴曲名。宋玉《讽赋》:“乃更于兰房之室,止臣其中,中有鸣琴焉,臣乃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25〕南浦:泛指面南的水边。屈原《九歌·河泊》:“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26〕萱草:忘忧草。〔27〕赵元淑:未详。〔28〕龙图:传说有龙马负图从黄河中负出,故称。 凤雏:幼凤。〔29〕紫茎:紫色之茎。《楚辞·九歌》:“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赏 析】此赋从颂幽兰为核心,通篇写幽兰,处处写幽兰。杨炯以幽兰为喻,以屈原自喻,以屈原忠于楚怀王而见疑为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文章词华美,用典确切,咏物抒情颇为自然。
勤王敢道远。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为王事出力,怎敢怨恨路途遥远呢,只有私自在睡梦中归故乡。唐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诗:“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岑参集校注》二卷142页)清冒春荣《葚园诗说》卷一:“诗肠之曲,如岑参‘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本怨赴边庭归期难必,却反言不敢道远,梦中可归。”清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一:“《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云:‘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信乎‘语奇体峻’也。”
《鸡肋编》
《鸡肋编》3卷,宋庄绰撰。庄绰,字季裕,福建惠安人,大约生活在北宋神宗至南宋高宗时期,他一生任职各地州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此书自序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但书中记事有迟至绍兴十年者,大概作序时尚未成书。书名《鸡肋编》,是取杨修所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意,不无自谦。
鸡肋编。推荐。爱诗词网。《鸡肋编》《鸡肋编》3卷,宋庄绰撰。庄绰,字季裕,福建惠安人,大约生活在北宋神宗至南宋高宗时期,他一生任职各地州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此书自序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但书中记事有迟至绍兴十年者,大概作序时尚未成书。书名《鸡肋编》,是取杨修所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意,不无自谦。此书在宋代笔记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四库提要》称其“可与后来周密《齐东野语》相埒”。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所记的内容基本上都出自作者的自身见闻,少有辗转抄撮前人旧文的地方。书中所记北宋晚期及南宋初年的史事轶闻多有可取之处,如上卷“事魔食菜教”条,记摩尼教在闽浙一带的流行,并详细叙述其教义、教规以及民间利用它来组织对官府的反抗行动等情形。“定州刻丝与各地工艺”条,记定州的刻丝、单州的薄缣、分州及宁州的绵绸、原州的鞍马、兴州的良弓、河间的篦刀子、越州僧尼所织的寺绫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是研究宋代经济史的宝贵材料。中卷“绍兴军费”条,记绍兴年间3大帅的兵额和军费,可补史籍之不足。另外象上卷“天下方俗所讳”条,是有关当时民俗的可贵记载,如谓渭州潘原人讳言“赖“字,因为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未显贵时在此地与人赌博赢了钱,却被输家殴打强夺,太祖即位后曾想废掉此县,故此地人讳“赖”;楚州人因其郡城形似乌龟而讳言“乌龟头”;泗州人因多水患而讳言“靠山子”;真州人因多火灾而讳称“火柴头”;苏州盗风盛行,故讳言“贼”;京师僧讳称“和尚”;蜀人讳言“云”等等。像这样的记载在宋代的其他典籍中都是见不到的,很值得今人重视。本书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富春山居图赏析。推荐。爱诗词网。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作纸本水墨纵三三厘米横六三六.九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山水画挣脱了宋画的具象羁绊,走向意象的自由抒写;技法上也从多湿笔而变为重干笔,是中国山水画史发展中的一次飞跃。足为代表的作者当推黄公望。前人评议他的山水画“实为元季四大家之冠”,并非溢词。黄公望的代表作可推《富春山居图》卷。此卷后端自识系为无用师作,款:“(至正)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下钤“黄子久氏”及“一峰道人”两印。前隔水有董其昌跋语。拖尾有沈周、文彭、王穉登、周天球、邹之麟诸人题跋或识语。收传印记:吴之矩、江长庚、八士之印,柟公、周炳文印,吴正志印,安绍芳印,懋卿印,王鸿绪收藏印七方,季寓庸收藏印五方,清乾隆、嘉庆诸玺等。还有乾隆题跋。清宫先后收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伪作和真迹,但都不完全。乾隆本不解画,既以先入者为真,就不得不武断后入者为伪,直到嘉庆时胡敬等重加鉴别,确认此卷(即缺起首一段者)为真本,才著录于清《石渠宝笈三编》,后来的专家都同意胡氏看法。现在真伪两本均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真本还有一段历史:它曾为云起楼主人吴洪裕所藏,吴氏临死前嘱家人“焚以为殉”,其侄吴子文从火中抢出,已裂为长短两段,短者为卷首,曾入梅景书屋吴湖帆庋藏,现入藏浙江省博物馆,定名为《剩山图》,而伪本亦称“子明卷”,则缺卷尾一段。全卷从起笔到完工,前后断续七年。是图笔墨洗炼,意境简远,“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用草篆笔法挥写,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用,将长短干笔皴擦与湿笔披麻浑成一体,笔趣新颖,堪称创格。作者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景色概括笔底,有一段画面仅长三十多厘米,却绘出“尺幅绢纸,淡山无尽”,仿佛有数十里之遥。恽南田赞道:“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矣。”(《瓯香馆画跋》)王时敏认为此图“神韵超轶,体备众法,又能脱化浑融,不落笔墨蹊径,故非人所企及”(《烟客题跋》)。王原祁评曰:“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奇求工之意,而工处奇处斐亹于笔墨之外。”总而言之,画得自然,画得洒脱,在元代山水画中,黄公望有高人一筹处。前人评述是很中肯的。今之富春江,细察两岸景致,云影岚光,秀色逗人,有时重山复岭,有时江岸平旷,虽然难以找到和黄公望所绘十分形似之处,但这一实景和艺术的距离,正说明画家在抒写物我两化的意象,别具一种灵寄,因此王原祁又说:“学之者须以神遇,不以迹求。”(《雨窗漫笔》)这就是说应从对象和作品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去体会,若硬要从实景求证,就不免“添足”了。《富春山居图》在黄公望山水画中,可谓“以萧散之笔,发苍浑之气,得自然之趣”的代表性作品。富春山居图
晚游六桥待月记。推荐。爱诗词网。明·袁宏道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2。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3:“傅金吾园中梅4,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5,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6。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7,多于湖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8。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9,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六桥:杭州市西湖景点之一。2夕岚:黄昏的云气。3石篑(kui):作者友人陶石篑,名望龄。4傅金吾:姓傅的金吾官。金吾:主管京城治安的官。5张功甫:名鎡,宋朝人,曾在西湖建梅园。6去:离。7罗纨:精细的丝织品,借指穿着华丽的人。8午未申三时:即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五点之间。9夕春:夕阳。【析点】在作者看来,西湖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春天和月夜,那么春天之月夜定是“盛”中之“盛”了,所以他才于春日“游六桥”而“待月”。但是春日之月夜的迷人景色却没有出现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只是对这迷人之景作了层层铺垫。名贵的傅金吾园中梅没有能引动作者离开湖上,这梅对春日西湖之美是第一层铺垫。作者以鲜艳的色彩、绮丽的辞藻、奇颖的比喻绘出“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春景,笔力极为工致,但这对于月夜来说,也不过仅仅是一层铺垫。接写的“湖光染翠”“山岚设色”的“朝日”“夕春”之景,以神话般的“浓媚”早已远远超过了日景,然而,这对于月夜,仍然又是一层铺垫。有这层层铺垫,把西湖春夜之美已推向了一个最高的起点,可是偏偏此时,作者惜墨如金,对月景以“尤不可言”四字一笔带过,其“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的说法,似也有些空泛。是作者才尽辞穷呢?还是他重宾轻主的败笔呢?都不是。这正是用诗笔写散文,它唤起人们对西湖春夜的期待之情,它给人们提供了对月景进行想象与品味的基础与余地,正是不尽之情与无尽之景都在未言之中,浓郁的诗情,隽永的意趣也正尽于其中了;更何况,文题不也正是“待月”么!
杨万里小池。推荐。爱诗词网。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注释】(1)诗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闲居在家,时年五十岁。(2)泉眼:泉水冒出的泉孔。(3)晴柔:晴天柔丽的风光。(4)尖尖角:刚刚露出水面,嫩小荷叶卷得紧紧的尖尖棱角。(5)“早有”句:荷叶叶尖小角,刚露出水面,便有蜻蜓立在上边。【赏析心得】作者闲居在家,心情放松,领会自然,回味人生,正在开创独立诗风的“诚斋体”,这首诗便为其间杰作之一。小小池塘,容量有限,景观不多,却充满生机,饱含哲理,充分表现了“小”的世界、“细”的活力、“柔”的温情、“尖”的魅力、“立”的哲理。“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泉眼无声,细水长流,活力无穷;树阴照水,晴中带柔,爱心一片。短短两句,赋与了泉眼和树阴丰富的感情,它们献出与呵护的是生命之源——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正因为小池的活水,给予了莲荷生命活力,小荷才茁壮生长、脱颖而出,很快露出水面。款款而飞的蜻蜓,一看到水面露出尖尖角,不等别人注意,它们就立在上面了。《小池》一诗,由此伸展,引出人才培养与发现的大哲理。唯有活水源泉、温柔关心才能出人才,唯有敏锐眼力才能发现和发挥人才,只有这样,小池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请看作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培养、发现和发挥人才的哲理,充分领悟,以小见大。推而广之,我们的事业和国家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香车。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香车【出典】见“七香车”条。【释义】香车,即七香车,一种用多种香木造成的华美小车。梁简文帝萧纲有“青牛丹毂七香车,可怜今夜宿娼家”的诗句,写少年宿娼的风流行径。后多以七香车咏男女冶游。【例句】①欲上香车俱脉脉,半帘花影月平西。(蔡伸《定风波·丙寅四月吴门西楼之集》1020)这里用以代称女子所乘之车,含艳慕之情。②俊客妖姬,争飞金勒,齐驻香车。(陆游《柳梢青·故蜀燕王宫海棠之盛,为成都第一,今属张氏》1590)这里用以称美妖姬所乘之车,写男女春游戏耍。③阴阴绿润暗啼鸦,陌上断香车。(吴文英《诉衷情》[阴阴绿润暗啼鸦]2895)这里以断香车表明已无游人,意在叹惜春尽。④深深小帘朱户,是何人、重整香车。(尹济翁《声声慢·禁酿》3256)这里以重整香车言男女将冶游,表现禁酿前之欢乐,以反衬禁酿后之索然寡欢。
游三游洞记。推荐。爱诗词网。刘大櫆出夷陵州治(1),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2),所谓下牢之关也(3)。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4)。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5),出于两崕之间(6)。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7)。穷山之颠(8),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9)。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10)。出则豁然平旷(11),而石洞穹起(12),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13)。中室如堂(14),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15)。其中一石,乳而下垂(16),扣之(17),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声(18)。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19),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磬泠然出地底(20)。溪之外翠壁千寻(21),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22),缕缕不绝焉。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23),而元微之适自通州(24)将北还(25),乐天携其弟知退(26),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27)暨(28)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29),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30),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31)。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32)?夫乐天、微之辈(33),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34),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35),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6)?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於通都大邑(37),则好游者踵相接也(38);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39),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40)。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注释〕(1)夷陵州治:夷陵州的州府所在地。夷陵州:在今湖北省宜昌市。(2)濒:临近。(3)下牢: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4)舆:车或轿。(5)汤汤:水流的样子或声音。(6)崕:同“崖”。(7)仄:狭窄。(8)穷:尽。(9)缒:用绳索攀援而上下。危:高。(10)伛:弯腰。俯:低头。径:经过。(11)平旷:平坦开阔。(12)穹起:高起成拱形。(13)楹:原指堂屋前明柱,引伸为房屋。(14)堂:堂屋,正屋中的中间一间。(15)别馆:别墅。(16)乳:钟乳石。(17)扣:敲。(18)逢逢(pang):形容扣石的声音。(19)浩歌:大声歌唱。(20)泠然:水流之声。(21)寻:古人以八尺为一寻。(22)薪采:打柴。(23)白乐天:白居易。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忠州:今四川省忠县。(24)元微之:元稹。通州:今四川省达县。(25)将北还:由通州司马改任虢州长史。(26)知退:白行简的字。(27)欧阳永叔:欧阳修。(28)暨:及。(29)黄鲁直:黄庭坚。摈斥:被斥逐。流离:穷困转徙。(30)自顾而嘻:自视而发出叹声。(31)学使:提督学政。陈公:陈浩、雍正进士。伯思、仲思:指陈浩长子陈本忠,次子陈本敬,(32)邪:同耶。(33)辈:类。(34)赫然:显盛的样子。(35)陟:攀登。(36)适:随处。(37)通都:四通八达的都会。大邑:大的城邑。(38)踵:脚后跟。(39)顾:但是。遐:远。(40)亲炙:亲自领略。〔鉴赏〕《游三游洞记》大约写于作者被“京朝官提督学政者率聘之校文,因历天下佳山水”(见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刘海峰先生事略》)的时候,因而文中有“予非(学使)陈公,虽欲至此无由”等语。全篇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历述旅途上的经历,以及到了三游洞的所见所闻;第二部分写三游洞得名之由来,因而引起作者的感慨,认为人有幸与不幸,山川等自然景物,并不例外。字里行间,隐隐透出一种无可如何的感喟心情。记往三游洞途中所经的一段,写得简练细腻、层次分明,使读者仿佛感到随作者同游,先是自夷陵向西北“陆行二十里”;继而“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然后又是“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复舍舟登陆”。登陆之后,并非坦途,而是登山:“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而况要游的目的地,并不在山顶,下山的路途更险,需要“自上缒危滑以下”。下来之后,有那么一个当道大石,于是就只能“伛俯径石腹以出”,而出来的时候却颇有“豁然平旷”之趣。这才见到了所要探寻的石洞。这一段旅途,实在可以说是蜿蜒曲折,经过了各种不同的路径。由陆路而水路,由水路而山路;既有崎岖而上的小径,又有必须沿绳索攀援而下的陡壁;既有必须低头弯腰才能经过的石洞,又有豁然开旷的平地……迤逦写来,既仿佛只是在叙述旅途的艰辛所经,衬托出不畏劳乏,游三游洞的雅兴;又仿佛隐约暗示着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遭遇。人生不也是如此吗?作者本身似乎也备尝过这些遭际:有时平坦顺利,有时坎坷难行,有时风波陡起,需要镇静应付,有时又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从古到今,很难有人终其一生都是平坦笔直的道路。这一段描述,是在写旅途所经,但不也很象人生旅途的缩影吗?读来颇引人遐思驰骋,不由得会联想到稼轩的《鹧鸪天》词:“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千古大作家心灵相通,共此一叹!经历如此艰辛而特为寻访的目的地——三游洞,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作者用了层层递进的笔法,作了描绘。先写其外观:“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接下去,是入洞之后的所闻所见。石洞内有象三间各有其用的大自然造成的屋宇:中间一间象堂屋,右边一间象厨房,左边一间象是一座别墅。这一整段的描绘里,有一个特点,作者写声音多,写颜色少。搜遍全段,只有“溪之外翠壁千寻”句中的一个“翠”字,点缀了一点颜色,其他处则绝无。读这一段时,我们象置身于一个音乐的殿堂:钟声、磬声、鼓声,泠泠然的如铃之声,然后,就是歌声与这些乐器所发的声音的大合奏。作者用有如水墨画一般的素雅清淡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石洞乐声的自然音响,使读者仿佛来到了一个涤尽尘俗、远离人间的仙境幽谷里了。读到这里,读者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三间石屋,各具特色,这就是“三游洞”之名的由来吧?错了!原来“三游洞”的命名,是别有原因的。它是由唐代的三位游客而来:“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说明洞名的由来,在这篇游记中,并不是主要的目的,其深意更在于引出作者自己与陈公,跟唐、宋两代的古人相比,各有其遭际。文章至此,内容便由写景转入抒情。唐代的白乐天兄弟与元微之,是因迁任官职,经过此地来游此洞,所以带着一种欢快的心情,“饮酒欢甚”。宋代的欧阳修和黄庭坚是先后同遭摈斥,流离而经此的,也都曾“相继而履其地”,然而没有饮酒,没有欢甚,也没有流连不忍去,只是“为诗文以纪之”。今天,作者竟也来此洞了。回顾前人,自然会联想到自己,于是作者自问道:“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一种怀才不遇、不为世用的抑郁之情,溢于言表,深感到自己不幸。然而转念一想:“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自己毕竟有机缘观赏了这幽胜的景物,似乎又感到不幸中之幸运。由自己又联想到陈公,“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陈公因职守所在,未能来游,他日也许能来吧。这里,饶有深意。谁知他是因升迁而带着欢快的心情来游呢,还是贬官后带着抑郁心情来游呢?世事茫茫难以自料,谁也回答不出,只能用一句问话作结。作者写到这里,感叹之情似犹未尽,因之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发,更为痛快淋漓地说:“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而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视人视己,似有天壤之别。作者无以言状的悲愤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了。同一个景物,同一个月色,往往因人的心情不同、感受不同而境界互异。由于带着一种郁闷不舒的心情来看三游洞,则无处不触发作者的心绪,他不仅联想到人有幸与不幸,连自然景物似乎也有幸与不幸。在作者心目中,人有逢时不逢时,遇与不遇之别,连山川胜景所处的地点,也有易为人见与难为人见之别。他认为三游洞处于荒凉偏僻之区,纵有无限美景,能到此观赏流连的人毕竟不多,因此又发出了为山川的惋叹,为不能来此的游人的惋叹。全文以“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作结,真是“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作为一般游记,给读者感受,往往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再不然便是因为江山极目,激起了慷慨豪壮之情。但本文却并非如此。人们读后,总感到有一种悲凉压抑,茫茫大千,机缘命运无以自主的郁郁心情。字数:3641作者:孙亚英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36-1541页.
《泊宅编》
《泊宅编》,宋方勺撰。方勺,字仁声,婺州金华人,后寓居乌程泊宅村,因号泊宅少翁。他生活在南北宋之际,对当代时事、人物轶事多所见闻,《泊宅编》就是他的一部见闻笔记,大约成书刊行于南宋初期高宗绍兴年间,书前有洪兴祖序。此书见于宋元人的著录均作10卷,刊行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前的李元纲《厚德录》已经引用了《泊宅编》的内容,其引文也同今传10卷本相符。但明朝万历年间商浚刊入《稗海》的一个3卷本,与10卷本内容互有出入,10卷本共计191条,3卷本只有110条,但3卷本中又有26条为10卷本所不载,因此自3卷本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本子孰先孰后,以及经何人增删的问题。清修《四库全书》时未找到10卷本,馆臣怀疑3卷本并非原帙,而是明人随意删削之本。但是今人经过对此书的整理后发现,3卷本虽然篇幅比10卷本少的多,但同样的条目,3卷本有时却比10卷本叙述更详,因此认为3卷本可能为作者的初稿本,在宋代未曾梓行,所以不见著录和征引,而10卷本则是最后定稿,并于绍兴年间刊行。
泊宅编。推荐。爱诗词网。《泊宅编》《泊宅编》,宋方勺撰。方勺,字仁声,婺州金华人,后寓居乌程泊宅村,因号泊宅少翁。他生活在南北宋之际,对当代时事、人物轶事多所见闻,《泊宅编》就是他的一部见闻笔记,大约成书刊行于南宋初期高宗绍兴年间,书前有洪兴祖序。此书见于宋元人的著录均作10卷,刊行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前的李元纲《厚德录》已经引用了《泊宅编》的内容,其引文也同今传10卷本相符。但明朝万历年间商浚刊入《稗海》的一个3卷本,与10卷本内容互有出入,10卷本共计191条,3卷本只有110条,但3卷本中又有26条为10卷本所不载,因此自3卷本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本子孰先孰后,以及经何人增删的问题。清修《四库全书》时未找到10卷本,馆臣怀疑3卷本并非原帙,而是明人随意删削之本。但是今人经过对此书的整理后发现,3卷本虽然篇幅比10卷本少的多,但同样的条目,3卷本有时却比10卷本叙述更详,因此认为3卷本可能为作者的初稿本,在宋代未曾梓行,所以不见著录和征引,而10卷本则是最后定稿,并于绍兴年间刊行。《泊宅编》主要记载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年的朝野旧事,尤其对神宗以后的朝廷政争记载为详,下卷详细记述了徽宗宣和年间方腊起义及被镇压的始末,在宋人笔记中记载此事最详。明人曹溶把这段记载摘出,题名《青溪寇轨》,刊入《学海类编》中。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泊宅编》点校本,把3卷本和10卷本一并刊入,以便检查对照,这是迄今最完备的版本。
笑向檀郎唾。推荐。爱诗词网。李煜《一斛珠》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1。向人微露丁香颗2。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3。罗袖浥残殷色可4。杯深旋被香醪涴5。绣床斜凭娇无那6。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7。【注释】1.沈:鲜润的深色。檀:浅绛色。轻注:轻点。些儿个:一些,一点点。2.丁香颗:女人舌头的代称。3.樱桃破:张开樱桃般的小嘴。樱桃,美人的小口,白居易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之句。4.浥(yi)残殷(音yan)色:沾濡残红。殷:深红色。可:可可,间可,不在乎之意。5.香醪(音lao):香醇美酒。6.斜凭:斜靠。娇无那(音ne):娇柔无限,身不自主的样子。7.茸:绒线。檀郎:古代妇子称所爱的男子为檀郎。今译晨妆刚刚扮过,嘴唇轻抹些深红色,向人微露出丁香舌。唱一曲清歌,暂让那红润的樱桃绽破。只管贪杯饮美酒,罗衫衣袖抹上些残红色,那又有什么?斜倚着绣床娇柔袅娜,嚼烂红绒线,笑着向我吐吐沫。
指南录后序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德祐二年①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③,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④,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⑤。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⑥。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⑦,贾馀庆献谄于后⑧,予羁縻不得还⑨,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⑩,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馀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⑪。予分当引决⑫,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⑬。”至京口,得间奔真州⑭,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⑮,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⑯。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⑰。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⑱。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⑲。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⑳当死;骂逆贼㉑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㉒;经北舰十馀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㉓;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㉔,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㉕;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㉖;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㉗;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㉘;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㉙;至海陵㉚,如高沙㉛,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㉜;至通州,几以不纳死㉝;以小舟涉鲸波㉞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㊱,痛何如哉!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㊲,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㊳,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㊴,主辱臣死㊵,有馀僇㊶;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㊷,有馀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㊸,雪九庙㊹之耻,复高祖㊺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㊻”,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㊼,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㊽,使旦夕得正丘首㊾,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是年夏五,改元景炎㊿,庐陵〔51〕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注〕 ①德祐:宋恭帝赵㬎年号,二年为公元1276年。 ②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此为文天祥全衔。南宋时置左右丞相,以左相为首,右相次之。枢密使为掌管全国军政的最高长官。《宋史·职官志七》:“南渡后以现任宰相充都督。……赵鼎先以知枢密院事为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其后与(张)浚并相,并带兼都督诸路军马入衔。”即其例。 ③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文天祥《指南录·自序》:“时北兵驻高亭山,距修门三十里。”北兵指元兵。修门,国都的门。 ④萃于左丞相府:会集在左丞相吴坚的府第。 ⑤以资政殿学士行:《宋史·职官志二》:“景德二年,王钦若罢参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以宠之。……景祐四年,王曾罢相复除。二十年间除三人,皆前宰相也。”后遂为例,宋朝宰相罢政,多授以此官。 ⑥“初至北营”四句:《指南录卷一·纪事》:“予诣北营,辞色慷慨。……大酋(元丞相伯颜)为之辞屈而不敢怒。诸酋相顾动色,称为丈夫。是晚诸酋议良久,忽留予营中。当时觉北未敢大肆无状。” ⑦吕师孟构恶于前:吕文焕守襄阳降元,其侄吕师孟为兵部侍郎,于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军,请求称侄纳币。《指南录卷一·纪事》:“先是,予赴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入疏言:‘叛逆遗孽不当待以姑息,乞举《春秋》诛乱贼之法。’意指吕师孟。朝廷不能行。”构恶之事指此。构恶,结怨。 ⑧贾馀庆献谄于后:贾馀庆为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与文天祥同使元军。元军扣留文天祥,与贾馀庆有关。《指南录卷一·使北》:“贾馀庆凶狡残忍,出于天性,密告伯颜,使启北庭,拘予于沙漠。”献谄,谓向敌人献媚。 ⑨予羁縻不得还:《元史·伯颜传》:“顾天祥举动不常,疑有异志,留之军中。天祥数请归,伯颜笑而不答。天祥怒曰:‘我此来为两国大事,彼皆遣归,何故留我?’伯颜曰:‘勿怒。汝为宋大臣,责任非轻,今日之事,正当与我共之。’令忙古歹、唆都馆伴羁縻之。”时忙古歹为万户,唆都为建康安抚使,都是元朝的高级将领。 ⑩“直前诟虏帅失信”二句:《指南录卷一·纪事》:“正月二十日至北营,适与(吕)文焕同坐,予不与语。越二日,予不得回阙,诟虏酋失信,盛气不可止。……至是,文焕云:‘丞相何故骂焕以乱贼?’予谓:‘国家不幸至今日,汝为罪魁,汝非乱贼而谁!三尺童子皆骂汝,何独我哉!’焕云:‘襄守六年不救。’予谓:‘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汝爱身惜妻子,既负国,又隤家声。今合族为逆,万世之贼臣也。’(吕师)孟在傍甚忿,直前云:‘丞相上疏欲见杀,何为不杀取师孟!’予谓:‘汝叔侄皆降北,不族灭汝,是本朝之失刑也,更敢有面皮来做朝士!予实恨不杀汝叔侄。……’” ⑪“贾馀庆等以祈请使诣北”三句:《元史·世祖纪》:至元十三年二月,“宋主㬎率文武百僚诣祥曦殿望阙上表,乞为藩辅,遣右丞相兼枢密使贾馀庆、枢密使谢堂、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家铉翁、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刘岊(jié节)奉表以闻。……遣其右丞相贾馀庆等充祈请使,诣阙请命。右丞相命吴坚、文天祥同行”。 ⑫分当引决:理应自杀。 ⑬“昔人云”二句: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张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⑭“至京口”二句:《指南录卷三·脱京口》:“二月二十九日夜,予自京口城中间(jiàn谏)道出江浒,登舟溯金山,走真州。”京口,今江苏镇江。真州,今江苏仪征。 ⑮东西二阃(kǔn捆):指淮南东路制置使李庭芝(驻扬州)和淮南西路制置使夏贵(驻庐州,今安徽合肥)。阃,统兵在外的将帅。 ⑯“约以连兵大举”三句:《指南录卷三·议纠合两淮复兴》载,文天祥至真州,守将苗再成向其陈述恢复策略,天祥认为“中兴机会在此”,即作书与李庭芝、夏贵,约双方连兵大举。此事亦见《宋史·文天祥传》。 ⑰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宋史·文天祥传》:“时扬有脱归兵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说降矣。庭芝信之,以为天祥来说降也,使再成亟杀之。再成不忍,绐天祥出相城垒,以制司文示之,闭之门外。” ⑱长淮间:即淮河以南,当时的淮南东路一带地区。 ⑲“避渚洲”六句:因长江中沙洲为敌所据,须避开。北海,长江口以北的海域。渡过扬子江口,入于苏州洋(今上海市附近海面)。四明,今浙江宁波。天台,今属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 ⑳诋大酋:指前文“诟虏帅失信”事。 ㉑骂逆贼:指痛斥吕文焕、吕师孟叔侄为逆事。 ㉒“去京口”三句:《指南录卷三·候船难》:“予先遣二校坐舟中,密约待予甘露寺下。及至,船不知所在,意窘甚,交谓船已失约,奈何!予携匕首,不忍自残,甚不得已,有投水耳。” ㉓“经北舰”三句:《指南录卷三·上江难》:“予既登舟,意溯流直上,他无事矣。乃不知江岸皆北船,连亘数十里,鸣梆唱更,气焰甚盛。吾船不得已,皆从北船边经过,幸而无问者。至七里江,忽有巡者喝云:‘歹船!’歹者,北以是名反侧奸细之称。巡者欲经船前,适潮退,搁浅不能至。是时舟中皆流汗。其不来,侥幸耳。”物色,搜寻。 ㉔瓜洲:在扬州市南四十里长江边。扬子桥:即扬子津,在扬州市南十五里。 ㉕“坐桂公塘”三句:《指南录卷三·至扬州》:“予不得已,去扬州城下,随卖柴人趋其家,而天色渐明,行不能进。至十五里头,半山有土围一所,旧是民居,毁荡之馀,无椽瓦,其间马粪堆积。时惟恐北有望高者,见一队人行,即来追逐,只得入此土围中暂避。”又:“数千骑随山而行,正从土围后过。一行人无复人色,傍壁深坐,恐门外得见。若一骑入来,即无噍类矣!时门前马足与箭筒之声,历落在耳,只隔一壁。幸而风雨大作,骑只径去。”桂公塘,小丘名,在扬州城外。 ㉖“贾家庄”句:《指南录卷三·贾家庄》:“予初五日随三樵夫,黎明至贾家庄,止土围中。卧近粪壤,风露凄然。……是夜雇马趋高沙。”又《扬州地分官》:“初五至晚,地分官五骑咆哮而来,挥刀欲击人,凶焰甚于北。亟出濡沫(给钱),方免毒手。”贾家庄,在扬州之北。巡徼,扬州宋军巡查的哨兵,故有“凶焰甚于北”之语。 ㉗“夜趋高邮”六句:《指南录卷三·高沙道中》:“予雇骑夜趋高沙,越四十里,至板桥,迷失道。一夕由田畈中,不知东西。风露满身,人马饥乏。旦行雾中不相辨。须臾四山渐明,忽隐隐见北骑,道有竹林,亟入避。须臾,二十馀骑绕林呼噪。虞候张庆右眼内中一箭,项二刀,割其髻,裸于地。帐兵王青缚去。杜架阁(杜浒)与金应,林中被获,出所携黄金赂逻者得免。予藏处与杜架阁不远,北马入林,过吾旁三四皆不见,不自意得全。”高邮,县名,今属江苏。 ㉘“至高邮”三句:《指南录卷三·至高沙》:“予至高沙(即高邮),奸细之禁甚严。……闻制使有文字报诸郡,有以丞相来赚城,令觉察关防。于是不敢入城,急买舟去。” ㉙“行城子河”四句:《指南录卷三·发高沙》:“二月六日城子河一战,我师大捷。”又:“自至城子河,积尸盈野,水中流尸无数,臭秽不可当,上下几二十里无间断。”又:“自高邮至稽家庄,方有一团人家,以水为寨。统制官稽耸云:‘今早报,湾头马(指盘据湾头镇的元兵)出,到城子河边,不与之相遇,公福人也。’为之嗟叹不置。”城子河,在高邮县东南。 ㉚海陵:今江苏泰州。 ㉛如高沙:谓至海陵后,同在高邮的艰险遭遇相似。高沙即高邮。 ㉜“道海安”四句:《指南录卷三·泰州》:“予至海陵,间程趋通州,凡三百里河道,北与寇(土匪)出没其间,真畏途也。”又《闻马》:“越一日,闻吾舟过海安未远,即有马(敌骑)至县。使吾舟迟发一时顷,已为囚虏矣,危哉!”海安、如皋,俱县名,今属江苏。 ㉝“至通州”二句:《指南录卷三·闻谍》:“予既不为制钺(指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所容,行至通州,得谍者云:‘镇江府走了文相公,浒浦(常熟县东北浒浦镇,北临长江)一路有马(骑兵)来捉。’闻之悚然。”胡广《丞相传》载文天祥“至通州,几不纳。适牒报镇江大索文丞相十日,且以三千骑追亡于浒浦。始释制司前疑,而又迫追骑,赖通州守杨师亮出郊,闻而馆于郡,衣服饮食,皆其料理。”通州,今江苏南通。 ㉞涉鲸波:谓出海。鲸波,巨浪。㉟“死生”二句:《庄子·至乐》:“死生为昼夜。”成玄英疏:“以生为昼,以死为夜,故天不能无昼夜,人焉能无死生。”意谓生死是平常的事。 ㊱痛定思痛:韩愈《与李翱书》:“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㊲吴门:今江苏苏州。毗陵:今江苏常州。㊳三山:福建福州市的别称,以城内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乌石山)、北有越王山得名。㊴求乎为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㊵主辱臣死:此句为古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㊶僇(lù陆):通“戮”。《广雅·释诂》:“戮,辱也。”又:“戮,罪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㊷“以父母”句:《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殆,危险。 ㊸“修我戈矛”三句:《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又《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㊹九庙:古代皇帝立九庙以祭祀祖先。此指朝廷。 ㊺高祖:开国的皇帝,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为高祖。此指宋太祖赵匡胤。 ㊻“鞠躬尽力”二句:见诸葛亮《后出师表》。后世选本“尽力”或作“尽瘁”。 ㊼微以自文于君亲:无法掩盖自己对皇帝、对父母的过失。微,无。文,掩饰。此指上文“有馀僇”、“有馀责”之事。 ㊽“诚不自意”二句:谓料想不到能回到宋朝,恢复宋朝的衣冠(指任职),重新见到皇帝。 ㊾正丘首:《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郑玄注:“正丘首,正首丘也。”孔颖达疏:“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引申为死于故乡、故国。 ㊿“是年夏五”二句:《宋史·瀛国公纪》: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陈)宜中等乃立(赵)昰于福州,以为宋主,改元景炎”。〔51〕庐陵:文天祥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吉州在唐称庐陵郡,宋因之。这里是以郡名自称其籍贯。文天祥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作为南宋的特命全权代表出使元营谈判,被元方扣留,后几经风险,中途逃回。他把患难之中所写的诗编成《指南录》,写有自序,每首诗之前,多有小序,故本文称后序。在这篇后序中,文天祥历数艰险,寄志述慨,足以跟他的《过零丁洋》、《正气歌》相发明映辉。这不是一般的诗集序文,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气歌。序文首先明确交代出使元营的严峻形势。就元方而言,大军“已迫修门外”;就南宋而言,惧于元军之势,“战、守、迁皆不及施”,举止失措。国破在即,百官无能,在这千钧系乎一发之际,“予不得爱身”,荣辱、得失、生死,一概置之度外,挺身而出,毅然“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文天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以浩然正气,词争句夺,显示出堂堂正使的气派,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他以自身的尊严维护了民族尊严,在外交上获得了显著成果。但后来形势逆转,处境困危,原因是“吕师孟构恶于前,贾馀庆献谄于后”,于是出现了无可补救的恶果:“予羁縻不得还”。面对变化了的形势,文天祥变换了策略。他“自度不得脱”,于是取义成仁,所用言词也随之变化。“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元军统帅伯颜违背外交常例,无故扣留使者,文天祥据事理痛骂,因而骂得有理。吕师孟叔侄叛国为逆,为虎作伥,文天祥持气节痛骂,因而骂得痛快。“直前”的动作,“诟”、“数”的言词,使文天祥的凛凛雄姿跃然纸上。文天祥之所以敢于辞锋犀利地力斥敌人,原因盖出于“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以死报国,以死殉节。斥敌的言词以崇高的气节为前提,崇高的气节又必然会表现于斥敌的言词中,二者互为表里又互为因果。文章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文天祥从元军脱逃的经过。元方羁縻了文天祥的身躯,但羁縻不了他的心。当元军不给文天祥以使臣待遇,撇置一旁时,他“分当引决”;但他“隐忍以行”,原因是他对自己一身维系整个国家命运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他审时度势,隐忍下来,“将以有为也”,揭示了他隐忍行为的目的性。然而,屈是为着求伸。所以,他“至京口,得间奔真州”,一旦寻到机会,就毅然脱逃,企图联络淮东、淮西两制置使,“约以连兵大举”。但是淮东制置李庭芝误认他为元作奸细,几乎将他杀掉,于是他不避艰险,辗转逃生。“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这是他逃脱途中情景的逼真写照。他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险隘难关,百折不回,万死不辞。这是顽强意志的集中表现,也是坚韧毅力的有力显示。总之,本文通过文天祥挺身出使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厉斥敌之言,长途越险之举,忧国忧民之情,周旋应敌之智,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品格和节操。他的名字虽千载而流传,他的诗文虽历世而不朽,其原因正在于此。这也是《〈指南录〉后序》最鲜明的思想特色。《〈指南录〉后序》曾经和文天祥的其他诗文激励过我国历代反对民族压迫而英勇奋斗、献身的人们,给他们以有力的精神鼓舞。这篇序文运笔峻削,详略得宜而又变化多姿。一开始,出使元营的原因交代得了了分明,既粗笔提示又一笔不漏。先谈客观形势,继说自己打算,再写出使赴命,顺理成章。说明形势,既是交代背景,又起烘托作用。兵临城下,“战、守、迁皆不及施”,无他途可通,只有谈判才是善策,于是带出了“谈”字。朝廷百官怯如鸡,惶遽失措,于是隐隐露出了“谈”字。“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元方先打出谈判旗号,于是正式提出了“谈”字。谈判是唯一道路,但出面谈判的人选又该是谁?这便由势及事再及人。先交代自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论身分,非己不可;百官既无胆且无识,要出使,非己莫属;“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这便把文天祥的出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继之,写自己的内心打算,最后写到正式付诸实行。一节文字虽属简约,但行文不平不直,步步推进,使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行”犹如利箭在弦,必有此举。叙述出使敌营和乘机逃脱的两节文字也颇有跌宕起伏的特色。“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势有转机;“不幸”二字骤然逆转,文势因之顿挫;顿挫后则步步深化,“不得还”、“不得脱”、“不得归”连续出现,见出形势艰危。元方外松内紧,貌敬实怒,贵酋监视,兵围寓馆,表现出处境困难。“得间奔真州”,无望中有了希望,文笔为之一转,文势为之一振。“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欣慰之意,溢于言表。但维扬帅下逐客令,希望破灭,出现新的危机,自此穷途亡命,文章更在曲折中推进。短短几节文字,不断提挈笔势,开合动荡,顺承递转,依据事情的复杂进程,极尽变化之能事,写得曲折精妙。序文虽以叙事为主,但饱和着强烈的情感,基调悲壮。诵读全文,直觉回肠荡气,感人肺腑。作者的感情沸涌,不可自制,在文中一吐为快。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仰面长叹,声声催泪,是不堪回首往事的悲慨,是悲愤情绪最深沉而又最强烈的倾泄!作者在叙事中寄寓情感,蘸满情感叙事,让读者从叙述中去领略作者起伏的感情。“莫知计所出”,表现出对百官的鄙夷之情;“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馀庆献谄于后”,表现出对叛徒的憎恶之情;“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表现出对敌人的愤慨之情;“维扬帅下逐客之令”,表现出作者的忿懑之情;“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充满了走投无路的悲怆之情。情因事而发,各有不同,表现出这位民族英雄内心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惟其如此,才使这篇后序能打动人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章气势充沛,用语多变。第四节以述“死”为中心,二十几个带“死”字的句子,一气如注,似强弩连发,奔马骤驰,又像急管繁弦,叠音竞奏。始有“呜呼”兴叹,为奔纵的文势作了准备;继之历述死里逃生经过,一句联属一句,一层紧跟一层,滔滔不绝,径赴纸面。最后一声“呜呼”以下,总揽全节。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气势推向悲痛的顶点。整节文字,词短句密,繁音促节,读之停顿不得,胸中荡然而生充畅之气。用语方面,文中连用动词却无一重复。第三节的“避”、“出”、“渡”、“入”等字,各有妙用。同述“死”,二十几字,蝉联而下,但无一相类,显出变化而又统一的特征。作者还依据变化着的对象面貌,求取语言的腾挪变幻。例如:“几自刭死”,是写自杀,来源于“挟匕首以备不测”;“几从鱼腹死”,来源于江中遇敌船;“几落贼手死”,来源于“骑数千过其门”;“几陷死”,来源于“夜趋高邮,迷失道”。制府发下追捕公文,则“几以捕系死”;舟船险些与哨兵相遇,则“几邂逅死”。一句之中,前述死因,后谈死情,互成因果关系。这样,语言应用就切情切境且变化多端。字数:8586作者:吴功正,陆志平知识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全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共11卷。此书据朱生豪所译《莎士比亚戏剧集》全面校订、补译而成,包括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全部诗歌和37部无韵体诗剧。作家作为反封建、反宗教的人文主义者,在剧作中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衰落的封建制度及弱肉强食的社会作了形象深入地批判,反映出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作家早期10部历史剧包括两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作品表达了反对封建内讧,要求国内统一和平的愿望。作家的喜剧创作,充满着乐观热情。最早的《错误的喜剧》根据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改编。反映市民生活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恩格斯评价:仅它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第十二夜》对清教徒的虚伪予以辛辣嘲讽。《威尼斯商人》是作家喜剧代表作:商人安东尼奥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钱,夏洛克称到期不还要割安东尼奥身上一磅肉,后还债失期。法庭上巴萨尼奥未婚妻扮作律师击败夏洛克。剧作歌颂了真诚的友谊、爱情,批判了资产者的贪婪无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立叶》等,尤以《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最为著名。《哈姆雷特》为作家创作的最高成就。主人公的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害死,母亲嫁给了叔父,父王的亡魂要他报仇。哈姆雷特与宫廷集团的斗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剧作概括了人文主义者自身的矛盾及与社会之间的悲剧冲突。作家晚期传奇剧创作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暴风雨》为此期代表作,通过诗意的背景,玄妙的幻想,表现出人文主义的虚幻理想,全剧以宣扬容忍宽恕告终。《莎士比亚全集》还包括作者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的《维纳斯与阿都尼斯》等诗作,其154首十四行诗全部收进。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本·琼孙曾为1623年出版的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后人称为“第一对折本”)题词,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这评价今天看来并不过份。
莎士比亚全集。推荐。爱诗词网。《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全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共11卷。此书据朱生豪所译《莎士比亚戏剧集》全面校订、补译而成,包括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全部诗歌和37部无韵体诗剧。作家作为反封建、反宗教的人文主义者,在剧作中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衰落的封建制度及弱肉强食的社会作了形象深入地批判,反映出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作家早期10部历史剧包括两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作品表达了反对封建内讧,要求国内统一和平的愿望。作家的喜剧创作,充满着乐观热情。最早的《错误的喜剧》根据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改编。反映市民生活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恩格斯评价:仅它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第十二夜》对清教徒的虚伪予以辛辣嘲讽。《威尼斯商人》是作家喜剧代表作:商人安东尼奥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钱,夏洛克称到期不还要割安东尼奥身上一磅肉,后还债失期。法庭上巴萨尼奥未婚妻扮作律师击败夏洛克。剧作歌颂了真诚的友谊、爱情,批判了资产者的贪婪无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立叶》等,尤以《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最为著名。《哈姆雷特》为作家创作的最高成就。主人公的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害死,母亲嫁给了叔父,父王的亡魂要他报仇。哈姆雷特与宫廷集团的斗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剧作概括了人文主义者自身的矛盾及与社会之间的悲剧冲突。作家晚期传奇剧创作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暴风雨》为此期代表作,通过诗意的背景,玄妙的幻想,表现出人文主义的虚幻理想,全剧以宣扬容忍宽恕告终。《莎士比亚全集》还包括作者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的《维纳斯与阿都尼斯》等诗作,其154首十四行诗全部收进。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本·琼孙曾为1623年出版的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后人称为“第一对折本”)题词,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这评价今天看来并不过份。
青丝髻绾脸边芳,淡红衫子掩酥胸。出门斜撚同心弄。意恛惶,故使横波认玉郎。叵耐不知何处去,教人几度挂罗裳。待得归来须共语,情转伤,断却妆楼伴小娘。
《柳青娘》,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五代冯翊子子休《桂苑丛谈》指玄宗时的歌伎说:“国朝妇人有永新妇、御史娘、柳青娘,皆一时之妙也。”故此调是因著名歌伎柳青娘而得名。《柳青娘》原载《云谣集杂曲子》,共有两首,均写歌伎怨情。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柳青娘。推荐。爱诗词网。青丝髻绾脸边芳,淡红衫子掩酥胸。出门斜撚同心弄。意恛惶,故使横波认玉郎。叵耐不知何处去,教人几度挂罗裳。待得归来须共语,情转伤,断却妆楼伴小娘。《柳青娘》,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五代冯翊子子休《桂苑丛谈》指玄宗时的歌伎说:“国朝妇人有永新妇、御史娘、柳青娘,皆一时之妙也。”故此调是因著名歌伎柳青娘而得名。《柳青娘》原载《云谣集杂曲子》,共有两首,均写歌伎怨情。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此词抒发的是一个被遗弃的歌伎寂寞悲苦心情。开头三句,是词中女主人公的一个“亮相”:她发髻如青丝,容颜秀美,身着淡红衫,绮门拈弄着同心结。同心,即同心结。同心结是由两股彩绳绾成连环回文的形式再抽紧而成的结子,象征男女“恩深情长”,经常作为爱情信物赠品。这首词中女主人公所拈弄的同心结,是她与“玉郎”爱情的证物。作品通过“弄同心结”这一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情人的思念和期待。“意恛惶,故使横波认玉郎”二句,直接描写期待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恛惶,同“徊徨”,犹“彷徨”,往返回旋的样子。故,久。使,用。横波,指目光,言其流动明亮如水。认,辨认识别。玉郎,古时女子对相好者的爱称。这二句,既写出了等待时间之长,又写出了辨认的聚精会神。女主人公在门外来回走动,东瞅西望,焦急万分,一心要从人群中认出玉郎来。下片的首句紧承上片末句而来,写玉郎一去不归。玉郎是那么浮浪和轻薄,从前曾用虚情假意骗取了这位女主人公的爱情,可是一走之后,就音信杳无,又到别处厮混去了。“叵耐”逗出一点怨意。“虽叵耐,又寻思,怎生嗔得俨”。第二句写无意妆饰。女主人公“待郎郎不归”,心境不好,情绪不佳,无心梳妆打扮,所以挂起罗裳。“几度”明写多次的化装与卸装,暗写多次的希望与失望。结拍“待得归来”三句进一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希望与失望:想象着等他归来后应促膝谈心,但转思又令人悲伤,因他不再来作伴,已断绝往来。“待得归来须共语”一句所描述的意境,颇似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所写的意境。这愿望是美好诱人的,但不能成为现实。“情转伤”是一个陡然的转折。“断却妆楼伴小娘”,语气肯定,是女主人公根据自己的痛苦经历而作出的判断,是对曾经玩弄过她的那位轻薄少年的丑恶行径的揭露和斥责,浸透了这位受过糟蹋而终被遗弃的歌伎的悲愤的泪水。这首词中的女主人公,是那么多情而温柔,可是她却被人欺骗、玩弄、遗弃;被遗弃之后,又只能默默地接受命运的摆弄,独自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作者这样写,至少在客观上从一个侧面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的社会不平。这首词在表面上没有写哀愁,而在骨子里却浸透了哀愁;在表面上没有写希望,而在骨子里却充满了希望。正是这种哀怨和希望的交织,使读者感到温情脉脉,春意绵绵,最足耐人寻味。好像品茗一样,太浓则转苦,太淡则寡味,只有在清淡之中含浓郁之味,在浓郁之中带清淡之气,才能给人一种真正的美好的享受。这首词的意境,就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意思】(儿子)临走时(母亲)还一针紧挨一针地缝着棉衣,心里总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后用来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深爱和盼望儿女早日平安归来的心情。【赏析】慈祥的母亲不顾年老眼花,仍然手拿针线,为儿缝衣。密密地缝呀缝,生怕儿子迟迟不回,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结结实实。反复缝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节,把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之情,感人至深地抒写出来。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感人。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鉴赏】孟郊诗多抒写穷愁,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而就生新瘦硬,故苏轼谓之“郊寒岛瘦”。所谓寒、瘦,在内容上指言贫叫苦,在艺术上则指苦吟和一种清峭的意境美。方牧素描孟郊:“冷露滴破残梦,峭风梳篦寒骨;暮年登第,一生才说几句痛快话”,可谓得之。《游子吟》是孟郊享誉千古之作。在香港的民意测验中,此诗高居最知名十佳唐诗的榜首。关键在于诗人抓住了母爱与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题材,而表现得深入浅出。诗作于贞元十六年(800)溧水县尉任上,自注云:“迎母溧上作”。前四句摄取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景,慈母为游子准备行装,在临行前夕、在灯下缝缝补补。这幅图画表现的是贫寒之家,儿子出门不能盛其服玩车马之饰,然而母爱是“论心不论迹”的。从“临行密密缝”这个场面所流露的质朴无华的人性美,足以使任何“金缕衣”失去光辉。在母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对他的出门远游,不免有一千个不放心,因此是希望他能够早些回来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一层含义;而另一方面,母亲又本能地深知,孩子大了,必须经风雨、见世界,所以决不会把他拴牢在自己身边,所以这才缝下密密的针脚,怕不经穿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又一层含义(即“密密缝”的理由)。最后两句是针对迎母溧上这件事而言的,谋到一官半职,就象李逵那样忘不了老母,这片孝心当然感人。而诗人进一步认识到,孝心与母爱还是有区别的,它是出于一种自觉的报恩意识,而母爱却是自发的无条件的,与春风和阳光一样不求回报的。尽管《小草》歌词说“春风呀春风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把我照耀”,古人仍有“草不谢荣于春风”(李白)之说。所以诗经《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诗结尾也是一样的意思,但安排在一个形象感人的典型场面之后,又出以比兴,当然也就更易引起共鸣。
临行密密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意思】(儿子)临走时(母亲)还一针紧挨一针地缝着棉衣,心里总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后用来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深爱和盼望儿女早日平安归来的心情。【赏析】慈祥的母亲不顾年老眼花,仍然手拿针线,为儿缝衣。密密地缝呀缝,生怕儿子迟迟不回,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结结实实。反复缝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节,把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之情,感人至深地抒写出来。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感人。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鉴赏】孟郊诗多抒写穷愁,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而就生新瘦硬,故苏轼谓之“郊寒岛瘦”。所谓寒、瘦,在内容上指言贫叫苦,在艺术上则指苦吟和一种清峭的意境美。方牧素描孟郊:“冷露滴破残梦,峭风梳篦寒骨;暮年登第,一生才说几句痛快话”,可谓得之。《游子吟》是孟郊享誉千古之作。在香港的民意测验中,此诗高居最知名十佳唐诗的榜首。关键在于诗人抓住了母爱与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题材,而表现得深入浅出。诗作于贞元十六年(800)溧水县尉任上,自注云:“迎母溧上作”。前四句摄取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景,慈母为游子准备行装,在临行前夕、在灯下缝缝补补。这幅图画表现的是贫寒之家,儿子出门不能盛其服玩车马之饰,然而母爱是“论心不论迹”的。从“临行密密缝”这个场面所流露的质朴无华的人性美,足以使任何“金缕衣”失去光辉。在母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对他的出门远游,不免有一千个不放心,因此是希望他能够早些回来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一层含义;而另一方面,母亲又本能地深知,孩子大了,必须经风雨、见世界,所以决不会把他拴牢在自己身边,所以这才缝下密密的针脚,怕不经穿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又一层含义(即“密密缝”的理由)。最后两句是针对迎母溧上这件事而言的,谋到一官半职,就象李逵那样忘不了老母,这片孝心当然感人。而诗人进一步认识到,孝心与母爱还是有区别的,它是出于一种自觉的报恩意识,而母爱却是自发的无条件的,与春风和阳光一样不求回报的。尽管《小草》歌词说“春风呀春风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把我照耀”,古人仍有“草不谢荣于春风”(李白)之说。所以诗经《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诗结尾也是一样的意思,但安排在一个形象感人的典型场面之后,又出以比兴,当然也就更易引起共鸣。
小港渡者。推荐。爱诗词网。清·周容2庚寅冬3,予自小港欲人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4。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5。”予愠为戏6。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7。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8。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1港:渡口。渡者:撑渡船的人。2周容(1619-1676):清初文学家,明亡入清后不肯任官。有《春酒堂诗文集》。3庚寅: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4小奚:小仆人。木简:本是古代用来刻记文字的木板,此泛指木板。5阖(he):闭。6愠(yun):怒。为戏:认为是开玩笑。7牡下:上锁。牡:门户的钥匙。8爽然:若有所失貌。道:哲理。【析点】这篇散文富有故事性,又具有哲理性。说它具有故事性,是因为它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人物的表情与动作虽不多,但点画一二,无不传神:渡者的“熟视”,显出他善于观察推断,也使人想见此时小奚背书的狼狈相;小奚跌倒“啼未即起”,显出他的孩子气,也可使人想见他们主仆相处之和谐。情节虽简单,对话虽简略,但又存悬念。渡者之答似开玩笑又似“卖关子”,自然引起“我”的误解,读者初读也摸不清头脑,最后才解开疑团。情节进展曲折,对话含蓄有致,很能吸引人。它富于哲理性的地方即——欲速则不达,没有周密的准备而急于求成,反会招致失败。“西日沉山,晚烟萦树”的景物描写为故事增添了艺术色彩;结尾处重复使用的感叹句为哲理增添了感情色彩。故事性与哲理性的结合,使这篇短文风趣而不肤浅,深刻且富人情味,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别具艺术魁力。
满庭芳苏轼。推荐。爱诗词网。苏轼《满庭芳》苏轼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自黄移汝①,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②,遂书以遗之。归去来兮③,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④。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⑤。坐见黄州再闰⑥,儿童尽、楚语吴歌⑦。山中友,鸡豚社酒⑧,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⑨。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⑩。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11)。注释①自黄移汝:元丰七年,朝廷令下,苏轼从黄州“量移汝州”。②李仲览:据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五记载:“李翔,字仲览,湖北兴国人。元丰进士,博学,工吟咏。东坡谪黄州,每访之……”③归去来兮: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④岷峨:指蜀地的岷山和峨嵋山,苏轼往往以此代指故乡。⑤“百年强半”两句: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有“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苏轼即用此意。强半,本意是过半,苏轼时年49岁,在这里是一种大略的称法。⑥再闰:闰了两次。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元丰七年离开,其间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故曰“再闰”。⑦“儿童”句:黄州属南方,战国时为楚地,三国时为吴国所有,故此地方言俚曲被称为“楚语吴歌”。苏轼此句意为:自己贬谪黄州已经很多年了,孩子们都已经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和歌曲。⑧鸡豚社酒:古代习俗,春秋祭社神,邻里都要相聚宴饮。⑨“秋风”句:汝州离洛水不远,故云。⑩“好在”三句:苏轼曾手植柳树于东坡雪堂之下。《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人们因怀念召伯而不忍心翦伐跟他有关的棠树,苏轼以此作比,希望黄州父老顾念他们之间的情谊,不要剪折雪堂前的细柳,因为这些柳树代表着苏轼对黄州的眷恋。(11)渔蓑:捕渔时所穿的蓑衣。鉴赏文学作品贵在能写出真情,唯有真感情,才能有真境界。但这种真境界不是任何人、任何作品都能达到的。可是苏轼似乎有这种天赋,在他的作品中,真情是如此的充沛,而这在他又似乎只是信手拈来而已。这首《满庭芳》就因其无比充沛、无比平实的真情,被世人传颂。元丰七年(1084)四月,贬谪黄州四年零两个月的苏轼终于接到了朝廷“量移汝州”的命令。所谓的“量移”就是对贬谪荒远地区的罪臣酌情宽免,转移到较好的地区安置,实际上对其罪名仍未有所宽宥、澄清。也就是说他在“乌台诗案”中所蒙的不白之冤,并不能因此而得平反。虽然如此,朝廷的这一举动至少说明,在这一问题上,他们不准备再追究其更大的罪责,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在准备宽宥他。这对于“罪臣”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欣悦的。可是对于已经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苏轼来说,离开这个曾给他无穷的平静、让他的人生小舟在狂风暴雨中能够停泊的地方,又是如此不舍。何况,前面等待他的又不知是怎样的风雨。留恋和迷惘,萦绕在他的心头。但他胸怀旷达,前途是光明还是黑暗,他根本不挂在心上,只是与黄州父老的这份感情,最让他无法忘怀。山水图之农户小桥【清】袁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全词在一句“归去来兮”中奠定了感情基调。这句词完全照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用在这里非常恰当,震撼人心。乍看之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三句分明是在抒发离家万里、欲归不得的乡愁,“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对岁月流逝的叹息又继而加强了这种哀愁。可是作者真的是要表达这种感情吗?联系他在其他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的感情,我们分明感受到,在黄州的这几年,苏轼过得如此平静安宁,如此心满意足,黄州俨然是他此生的第二个故乡,一个能让他真正过起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的故乡。那么,这里感叹“归去来兮”,实际上并不是在悲伤不能回到万里之外的岷峨,而是在悲伤即将离别的黄州。那么,“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可以这样理解:我此行是要去哪里呀,我的故乡是在万里之外的岷峨,可是我回不去,而黄州,我的第二故乡,此刻却又要向它告别。在这里,对岷峨故乡的思念非但没有削弱对黄州的感情,反而起到了加强的作用。理解了这一层意思,下面几句对黄州的描写就很能打动人了。从“坐见”到“老东坡”数句,都是在黄州生活的缩影。“黄州再闰”写时间之长,“儿童”句又加强了这种表述:“再闰”是在现实时间的尺度上说在黄州时间之长,孩子们的楚语吴歌则在心理的尺度上说一家人已经属于黄州了。“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这一组平和而平凡的词语,极富农村气息而又显得非常风雅,精练地描绘出了作者在黄州这几年的生活状况和心境。下阕依然写对黄州的依恋之情。以一个问句开头,感慨人生的忙碌、颠簸,这种人生感慨,在此时的离愁别绪中尤其显得伤情。不过他又以其博大的襟怀和随遇而安的心态,忘怀了这些伤感,说即使他离开了黄州,去到遥远的汝州,每当思念黄州之时,也可以看看秋风吹起洛水的清波,以此来寄托相思、忘怀哀愁。可这种排遣、寄托,不正是相思和哀愁的表现吗?加一“闲”字,更显其刻意掩藏感情的痴心。接着“好在”几句又换另一种角度,从具体的事物来写对黄州的感情:好在我种在雪堂前的柳树还在,就暂时用它代替我继续留在黄州吧;黄州父老一定能顾念我们之间的情谊,不会去剪掉柳树的嫩枝。这些话非常平实,借眼前所见之景随口咏出,可是读来却如此让人感伤。最后一句同样还是这种笔法,“仍传语”三字是想象自己到汝州之后,仍然不忘派人来提醒黄州的父老乡亲,让他们替自己晾晒蓑衣。至此,对黄州的无穷眷恋之情,已经写得回肠荡气、横无际涯了。可是,词意还没有结束,作者为何要让黄州父老“莫翦柔柯”,又为何要“时与晒渔蓑”呢?如果苏轼从此不打算再回来,或者说即使回来也不再长期居住了,那还晒蓑衣干吗?因此这里潜藏的意思,正是告诉黄州的父老,总有一天他还会再回来,再继续过这种平凡而平静的生活,继续这种“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的日子。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词在立意、结构、修辞上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正是这种最常见的立意(离愁、乡思),近乎“意识流”的顺序和结构,通篇的白描,把作者心中极其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写尽了,写活了,写到了绝妙之处。(姚苏杰)
【题解】这是一首写愁的抒愤诗。诗人怀着“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却受到杨国忠等的排挤,一直得不到重用。这首诗是诗人在天宝暮年,漫游秋浦而作的十七首《秋浦歌》中的第十五首,诗以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深重的怨愤和抑郁之情。
愁生白发,揽镜自照,倍生伤感。这样写愁思的,并不少见,李白却写出奇意奇调。第一句“白发三千丈”,突然而起,如火山喷发、大潮接续奔涌而来,突破婉折,四句三折。既言发长因愁长,见镜中白发,却问这愁从何得来,其中蕴蓄着无限的抑郁不平。全诗被历代评家赞赏是出于常情而深入人心的奇句奇思妙想,活脱脱地表现了年过半百的诗人因岁月流逝而理想难酬的内心感伤。【全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①缘:因。个:这般。②秋霜:形容白发。【原诗今译】哦,满头的白发居然长了三千丈,只因为,那忧伤绵绵不绝如此长。明镜啊明镜,你的主人我不明白,你从什么地方,得到了九秋之霜?【鉴赏提示】抒写人生的忧愁,是中外古今诗歌的一大主题,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这首小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古人认为忧愁能使人的头发变白,所以用“白发三千丈”来夸张人的愁绪,虽然出人意外,却毫不做作,反而能更准确地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对作者的笔力和气魄赞叹不已。在结构上,此诗四句三折,“白发”一句倒装起,“不知”句反问,照应首句,从而写出了诗人深长的忧思。【赏析1】李白《秋浦歌》第一首开篇便道:“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在第二首中又说:“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漫游到此,逗留有年,此时归思萌动,愁情顿起,又时逢秋季(诗中的景色多为秋景),正是所谓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哉时节。心物遥感,天人相通,诗人敏感的心灵因此而痛苦呻吟。组诗中写愁的诗句比比皆是:“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其二),“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四)李白诗中,白发本是忧愁的意象。而其十五对此的描写,则将他在秋浦所感生的忧愁推向顶峰,达到组诗的高潮。“白发三千丈”,正是对“长短尽成丝”的夸张的描写。此句作为首句,横空突起,劈面而来,将一个奇异的形象闪现在读者面前。正当人们诧异惊奇时,紧接着又点明了原因:“缘愁似个长”。原来不是说仙,而是言愁,在阅读心理中,无疑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效果。这样的承接,从手法上讲是“逆接”。但这二句不仅仅是写出了白发因愁而生而长这一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非常新奇和典型的意象。这在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以物喻愁,不乏名句。或以山之重喻愁,或以江之长喻愁,或以水之深喻愁。而以“白发三千丈”喻愁,实在是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其深重、悠长的愁得到了生动、形象、鲜明的表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四句与前句的激切呼号相比,显得舒缓沉重,表现出一种痛切之感,这是诗人激愤的然而又无可奈何的叹惋。以诗人之奇才,却难伸其“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他不能不悲叹行路难。时光如黄河之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的青春和理想也在一连串的挫折中黯然失落。这秋霜般的白发,显然不是在秋浦才生成的,而是他半生来屡受顿挫、壮志未酬的结果,不过,是秋浦清如玉镜的秋水才使他在蓦然回首间发现的。这个发现使他万分痛苦,那水中飘拂的倒影中的长发,使他产生了梦幻般的感受,“三千丈”的惊人语,或许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明镜”与“白发”,在李白诗中是经常连带性出现的意象。“高堂明镜悲白发”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句。而此诗“秋水——明镜——白发”的构思则更具美学意味。这里的“明镜”,不当是“高堂”所悬挂或摆设的“明镜”,而是一个比喻,指秋浦河水。李白在吟咏秋浦河支流清溪河时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在另外的诗里,也曾比喻秋浦水为“玉镜潭”。而“秋浦歌”全诗,首首涉及秋浦风物,诗当不例外。这样理解,明镜成为一个自然意象,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李白的夸张是其浪漫主义特色的一个构成因素,本诗的“白发三千丈”尤为著名。不过,也有人吹毛求疵,不以为然。宋朝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引严有翼《艺苑雌黄》说:“吟诗喜作豪句,须不畔于理方善。……余观李太白《北风行》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秋浦歌》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这是将艺术等同于科学,横加指责。清人王相选注《五言千家诗笺注》,对“三千丈”曲为解说,以求合理:“太白流寓池阳有感而作也。言吾发因愁而白,若以茎计之,应有三千余丈,而离人之愁思,又比白发犹长也。”此说被有的读者进一步落到实处,认为人体头发约一万根,古人发长,以三尺计,共三万尺,正合三千丈之数。这样,白发三千丈并非夸张而属写实,即是每根白发相连的总和。这种解释仍是以假(夸张)当真(科学、事实)了,其谬误十分明显。夸张所表达的是感情而不是事实,感情的真挚在本质上是艺术的真,看起来不合科学的事理,在本质上却是科学的。
缘愁似个长。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是一首写愁的抒愤诗。诗人怀着“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却受到杨国忠等的排挤,一直得不到重用。这首诗是诗人在天宝暮年,漫游秋浦而作的十七首《秋浦歌》中的第十五首,诗以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深重的怨愤和抑郁之情。愁生白发,揽镜自照,倍生伤感。这样写愁思的,并不少见,李白却写出奇意奇调。第一句“白发三千丈”,突然而起,如火山喷发、大潮接续奔涌而来,突破婉折,四句三折。既言发长因愁长,见镜中白发,却问这愁从何得来,其中蕴蓄着无限的抑郁不平。全诗被历代评家赞赏是出于常情而深入人心的奇句奇思妙想,活脱脱地表现了年过半百的诗人因岁月流逝而理想难酬的内心感伤。【全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①缘:因。个:这般。②秋霜:形容白发。【原诗今译】哦,满头的白发居然长了三千丈,只因为,那忧伤绵绵不绝如此长。明镜啊明镜,你的主人我不明白,你从什么地方,得到了九秋之霜?【鉴赏提示】抒写人生的忧愁,是中外古今诗歌的一大主题,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这首小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古人认为忧愁能使人的头发变白,所以用“白发三千丈”来夸张人的愁绪,虽然出人意外,却毫不做作,反而能更准确地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对作者的笔力和气魄赞叹不已。在结构上,此诗四句三折,“白发”一句倒装起,“不知”句反问,照应首句,从而写出了诗人深长的忧思。【赏析1】李白《秋浦歌》第一首开篇便道:“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在第二首中又说:“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漫游到此,逗留有年,此时归思萌动,愁情顿起,又时逢秋季(诗中的景色多为秋景),正是所谓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哉时节。心物遥感,天人相通,诗人敏感的心灵因此而痛苦呻吟。组诗中写愁的诗句比比皆是:“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其二),“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四)李白诗中,白发本是忧愁的意象。而其十五对此的描写,则将他在秋浦所感生的忧愁推向顶峰,达到组诗的高潮。“白发三千丈”,正是对“长短尽成丝”的夸张的描写。此句作为首句,横空突起,劈面而来,将一个奇异的形象闪现在读者面前。正当人们诧异惊奇时,紧接着又点明了原因:“缘愁似个长”。原来不是说仙,而是言愁,在阅读心理中,无疑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效果。这样的承接,从手法上讲是“逆接”。但这二句不仅仅是写出了白发因愁而生而长这一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非常新奇和典型的意象。这在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以物喻愁,不乏名句。或以山之重喻愁,或以江之长喻愁,或以水之深喻愁。而以“白发三千丈”喻愁,实在是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其深重、悠长的愁得到了生动、形象、鲜明的表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四句与前句的激切呼号相比,显得舒缓沉重,表现出一种痛切之感,这是诗人激愤的然而又无可奈何的叹惋。以诗人之奇才,却难伸其“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他不能不悲叹行路难。时光如黄河之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的青春和理想也在一连串的挫折中黯然失落。这秋霜般的白发,显然不是在秋浦才生成的,而是他半生来屡受顿挫、壮志未酬的结果,不过,是秋浦清如玉镜的秋水才使他在蓦然回首间发现的。这个发现使他万分痛苦,那水中飘拂的倒影中的长发,使他产生了梦幻般的感受,“三千丈”的惊人语,或许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明镜”与“白发”,在李白诗中是经常连带性出现的意象。“高堂明镜悲白发”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句。而此诗“秋水——明镜——白发”的构思则更具美学意味。这里的“明镜”,不当是“高堂”所悬挂或摆设的“明镜”,而是一个比喻,指秋浦河水。李白在吟咏秋浦河支流清溪河时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在另外的诗里,也曾比喻秋浦水为“玉镜潭”。而“秋浦歌”全诗,首首涉及秋浦风物,诗当不例外。这样理解,明镜成为一个自然意象,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李白的夸张是其浪漫主义特色的一个构成因素,本诗的“白发三千丈”尤为著名。不过,也有人吹毛求疵,不以为然。宋朝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引严有翼《艺苑雌黄》说:“吟诗喜作豪句,须不畔于理方善。……余观李太白《北风行》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秋浦歌》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这是将艺术等同于科学,横加指责。清人王相选注《五言千家诗笺注》,对“三千丈”曲为解说,以求合理:“太白流寓池阳有感而作也。言吾发因愁而白,若以茎计之,应有三千余丈,而离人之愁思,又比白发犹长也。”此说被有的读者进一步落到实处,认为人体头发约一万根,古人发长,以三尺计,共三万尺,正合三千丈之数。这样,白发三千丈并非夸张而属写实,即是每根白发相连的总和。这种解释仍是以假(夸张)当真(科学、事实)了,其谬误十分明显。夸张所表达的是感情而不是事实,感情的真挚在本质上是艺术的真,看起来不合科学的事理,在本质上却是科学的。正如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艺术的表现》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是极其善于夸张的。……说道‘白发三千丈’,将人当呆子。什么三千丈,一尺也不到的。但是,一听说到三千丈,总仿佛有很长的拖着的白发似的感觉。那是大谎,三千丈……也许竟是漫天大谎罢。虽然也许是大谎,但这却将或一意义的‘真’,十分传给我们了。”又称这“真”为“‘白发三千丈’式的真”,即“艺术上的真”。李白的夸张之所以能为人们接受,就在于他通过这种形式真实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塑造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白发如秋霜的形象,读者为他的巨大的哀愁所感染,所震撼,从中领略到一种崇高的悲剧的美。【赏析2】秋浦,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县西南有秋浦水。《秋浦歌》有十七首,最传诵的是第十五首,即这里选的一首。《秋浦歌》其一说:“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他望京城不见而发愁,他希望唐朝能够用他,好实现他济世安民的愿望,因唐朝不用他而发愁。又其二说:“欲去不得去”,“雨泪下孤舟”。唐朝不用他,他不能到京里去,因此愁苦得泪下如雨。其四说:“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他在愁苦中听到猿啼,愁苦得头发都白了。这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像有三千丈长,因为愁苦像这样长,而愁苦像三千丈长,用白发来比愁苦。白发不可能有三千丈长,这样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比喻呢?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讲《周易》,有“实象”“假象”,“实象者,若地上有水、地中生木《升》(卦)也;皆非虚言,故言实也。假象者,若天在山中、风自火出;如此之类,实无此象,假而为义,故谓之假也”(11页)。这里的“白发三千丈”,是运用《周易》中的假象手法借作比喻。下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用明镜来照,看到满头的白发,好像秋霜,不知从何处得到满头的秋霜。这是比喻,不说白发似秋霜,说成镜里看到秋霜,这样用是隐喻,显得灵活。王琦评:“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仙才,即能作此。”其实起句的奇,就在运用了“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