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意思】亲朋们杳无音信。饱经沧桑,年老多病的诗人,只伴着一叶孤舟四处漂流。可是诗人又想到关山以北的战区,那里正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而自己却不能为国家尽一点微薄的力量,不禁依着窗户,老泪纵横。诗人在个人生活如此困顿的情况下,还这般关心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拳拳忠心可感天动地。【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1.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楼,下临洞庭湖。2.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坼(音che):分裂。3.无一字:指没有一点音信。4.戎马:指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鉴赏】这是诗人杜甫五十七岁时流寓湖南所作。其时国事多艰,个人贫病交加,这双重的不幸,给全诗打上了苍凉沉郁的色彩。岳阳楼在岳阳县城西门上,中国南方最大的湖泊——洞庭湖的对面。诗人闻名已久。首联道出了诗人渴欲一见而终偿夙愿的心情。然而,这平平道来的首联,并不仅仅具有一种单纯的“叙述性”功能,它还寄寓着诗人浪迹天涯,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以诗法衡之,律诗的开头两句并不要求对仗,但杜甫却有意作成一联,正是为了强化“今”“昔”之间所孕涵的感情意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对仗工稳、气势恢宏,典型地概括出洞庭湖的雄伟气势——那浩淼无垠的洞庭湖水,将吴楚两国的疆界顿然划开,日月星辰宛似“浮”在洞庭湖上。若无博大的襟怀和融铸万物的创造力,是断不能将“乾坤”与“浮”连缀在一起的。五、六两句,作者将诗笔转入个人的身世上。杜甫从公元七六○年始就“漂泊西南”,艰苦度日,到写此诗时已整八年,其间与亲朋断绝了一切联系;加上体弱多病,一如随风飘流的孤舟。天地是如此广阔,而诗人的天地却是那样的狭小,两相对比,自然引起诗人的无穷感慨。但杜甫并未因个人的不幸境遇而一味怨艾,作为一个始终关注社稷安危和黎民疾苦的诗人,不论在何种境况下,他都不会仅为一己的不幸而悲恸——“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于岳阳楼上,凭栏远望,家国身世之感油然而生,不禁涕泗滂沱……统观全诗,这尾联两句实为一篇之警策。杜甫尝谓“晚节渐于诗律细”,揽读诗人的这首力作,我们不能不再次叹服老杜诗律的精细和笔法的谨严。【评论】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二。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乘船自夔州出峡,十二月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此诗即写诗人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先写渴望登临而夙愿终尝的心情,次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雄伟气势,最后抒发由登楼引起的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忧念时局的爱国挚情。全诗意境沉郁阔大,律法工稳自然,语言精警深曲,是体现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特点的五律代表作之一。黄生曰:“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转引自《杜诗详注》卷二二)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尤其是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唐庚说:“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养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方回曰:“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同上)王嗣奭也说:“只‘吴楚’二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一○)
亲朋无一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意思】亲朋们杳无音信。饱经沧桑,年老多病的诗人,只伴着一叶孤舟四处漂流。可是诗人又想到关山以北的战区,那里正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而自己却不能为国家尽一点微薄的力量,不禁依着窗户,老泪纵横。诗人在个人生活如此困顿的情况下,还这般关心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拳拳忠心可感天动地。【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1.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楼,下临洞庭湖。2.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坼(音che):分裂。3.无一字:指没有一点音信。4.戎马:指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鉴赏】这是诗人杜甫五十七岁时流寓湖南所作。其时国事多艰,个人贫病交加,这双重的不幸,给全诗打上了苍凉沉郁的色彩。岳阳楼在岳阳县城西门上,中国南方最大的湖泊——洞庭湖的对面。诗人闻名已久。首联道出了诗人渴欲一见而终偿夙愿的心情。然而,这平平道来的首联,并不仅仅具有一种单纯的“叙述性”功能,它还寄寓着诗人浪迹天涯,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以诗法衡之,律诗的开头两句并不要求对仗,但杜甫却有意作成一联,正是为了强化“今”“昔”之间所孕涵的感情意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对仗工稳、气势恢宏,典型地概括出洞庭湖的雄伟气势——那浩淼无垠的洞庭湖水,将吴楚两国的疆界顿然划开,日月星辰宛似“浮”在洞庭湖上。若无博大的襟怀和融铸万物的创造力,是断不能将“乾坤”与“浮”连缀在一起的。五、六两句,作者将诗笔转入个人的身世上。杜甫从公元七六○年始就“漂泊西南”,艰苦度日,到写此诗时已整八年,其间与亲朋断绝了一切联系;加上体弱多病,一如随风飘流的孤舟。天地是如此广阔,而诗人的天地却是那样的狭小,两相对比,自然引起诗人的无穷感慨。但杜甫并未因个人的不幸境遇而一味怨艾,作为一个始终关注社稷安危和黎民疾苦的诗人,不论在何种境况下,他都不会仅为一己的不幸而悲恸——“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于岳阳楼上,凭栏远望,家国身世之感油然而生,不禁涕泗滂沱……统观全诗,这尾联两句实为一篇之警策。杜甫尝谓“晚节渐于诗律细”,揽读诗人的这首力作,我们不能不再次叹服老杜诗律的精细和笔法的谨严。【评论】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二。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乘船自夔州出峡,十二月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此诗即写诗人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先写渴望登临而夙愿终尝的心情,次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雄伟气势,最后抒发由登楼引起的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忧念时局的爱国挚情。全诗意境沉郁阔大,律法工稳自然,语言精警深曲,是体现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特点的五律代表作之一。黄生曰:“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转引自《杜诗详注》卷二二)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尤其是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唐庚说:“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养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方回曰:“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同上)王嗣奭也说:“只‘吴楚’二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一○)
滕王阁序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唐·王勃豫章①故郡,洪都②新府。星分翼轸③,地接衡④庐⑤。襟三江⑥而带五湖⑦,控蛮荆⑧而引瓯越⑨。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⑩;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11)。雄州雾列,俊采(12)星驰。台隍(13)枕(14)夷(15)夏(16)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17)阎公(18)之雅望,棨戟(19)遥临;宇文新州(20)之懿(21)范,襜帷(22)暂驻。十旬休假(23),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24),孟学士(25)之词宗;紫电清霜(26),王将军(27)之武库。家君作宰(28),路出(29)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30)九月,序属三秋(31)。潦(32)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33)骖(34)于上(35)路,访风景于崇阿(36);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37)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38)流(39)丹(40),下临(41)无地。鹤汀(42)凫(43)渚(44),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45)宫,即冈峦之体势。披(46)绣闼(47),俯雕甍(48),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49)扑地,钟鸣鼎食(50)之家;舸(51)舰弥津,青雀黄龙(52)之舳(53)。云销(54)雨霁(55),彩(56)彻(57)区(58)明。落霞与孤鹜(59)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60)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61)之浦。遥襟甫(62)畅,逸兴遄(63)飞。爽籁(64)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65)。睢园(66)绿竹,气凌(67)彭泽(68)之樽(69);邺水(70)朱华(71),光照临川(72)之笔。四美(73)具,二难(74)并。穷睇眄(75)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76),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77)之有数(78)。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79)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80)深,天柱(81)高而北辰(82)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83)而不见,奉宣室(84)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85)。冯唐易老,李广难封(86)。屈贾谊(87)于长沙,非无圣主(88);窜梁鸿(89)于海曲,岂乏明时(90)?所赖君子见机(91),达人(92)知命。老当益壮(93),宁移白首(94)之心?穷且益坚,不坠(95)青云之志(96)。酌贪泉(97)而觉爽,处涸辙(98)以犹欢。北海虽赊(99),扶摇(100)可接;东隅(101)已逝,桑榆(102)非晚。孟尝(103)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104)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105)微命(106),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107)终军(108)之弱冠(109);有怀投笔(110),慕宗悫(111)之长风。舍簪笏(112)于百龄(113),奉晨昏(114)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115),接孟氏(116)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117);今兹捧袂(118),喜托龙门(119)。杨意(120)不逢,抚凌云(121)而自惜;钟期(122)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123)已矣,梓泽(124)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125)怀,恭疏(126)短引(127),一言(128)均赋(129),四韵(130)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131)云尔!【注释】①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南昌。南昌,为汉豫章郡治。②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③星分翼轸(zhěn):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④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衡阳)。⑤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⑥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⑦五湖:南方大湖的总称。⑧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⑨瓯越:古越地,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永嘉)。⑩“物华”二句: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据说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人寻找,果然在丰城(今江西丰城,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出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11)“徐孺”句: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12)俊采:指人才。(13)台隍:城台和城池。(14)枕:倚,据。(15)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这里指上文所说的蛮荆、瓯越之地。(16)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17)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18)阎公:名未详。(19)棨(qǐ)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20)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21)懿:美好。(22)襜(chān)帷:车上的帷幕,这里代指车马。(23)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一日,称为“旬休”。(24)腾蛟起凤:《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25)孟学士:名未详。(26)紫电清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27)王将军:名未详。(28)宰:县令,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29)出:过。(30)维:句中语气词。(31)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32)潦(lǎo):蓄积的雨水。(33)俨:同“严”,整齐的样子。(34)骖(cānfēi):驾车的马。(35)上:高。(36)崇阿(ē):高大的山陵。(37)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38)飞阁:架空建筑的阁道。(39)流:形容彩画鲜艳欲滴。(40)丹:丹漆,这里形容彩绘。(41)临:从高处往下探望。(42)汀:水边平地。(43)凫:野鸭。(44)渚:水中小洲。(45)桂、兰:两种名贵的树,这里是形容宫殿的华丽、讲究。(46)披:打开。(47)闼(tà):小门。(48)甍(méng):屋脊。(49)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50)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51)舸(gě):《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52)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53)舳(zhú):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54)销:通“消”。(55)霁:雨过云散。(56)彩:指日光。(57)彻:通贯。(58)区:指天空。(59)鹜:野鸭。(60)彭蠡:古大泽名,即今鄱阳湖。(61)衡阳:今属湖南,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62)甫:顿时。(63)遄(chuán):迅速。(64)爽籁:管子参差不齐的排箫。(65)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66)睢(suī)园:即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67)凌:超过。(68)彭泽:陶渊明曾官彭泽(今江西湖口)县令,世称陶彭泽。(69)樽:酒器。(70)邺水:在邺下(今河北临漳)。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曹植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71)朱华:荷花。(72)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抚州。这里指代谢灵运。谢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73)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74)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75)睇眄(dìmiǎn):看。(76)迥:远。(77)盈虚:盈满和亏损。(78)数:定数。(79)吴会:吴地的古称,治所在今江苏苏州。(80)南溟:南方的大海。(81)天柱:《神异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82)北辰:《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83)帝阍(hūn):天帝的守门人。(84)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85)舛(chuǎn):不顺利,不幸。(86)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87)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88)圣主:指汉文帝。(89)梁鸿:东汉人,因得罪章帝,避居齐鲁、吴中。(90)明时:指政治昌明时代。(91)见机:看到细微的预兆。机,通“几”,预兆。(92)达人:对人生世事很超脱的人。(93)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94)白首:年老。(95)不坠:不减弱。(96)青云之志:《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青云,比喻高。(97)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98)涸(hé)辙:比喻陷于困境。(99)赊(shē):远。(100)扶摇:自下而上的大风。(101)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102)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103)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104)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晋书·阮籍传》云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105)三尺:指幼小。(106)微命:卑微的地位。(107)等:相同,用作动词。(108)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109)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110)投笔: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事见《后汉书·班超传》。(111)宗悫(què):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112)簪笏(hù):冠簪、手版。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地位。(113)百龄:百年,犹“一生”。(114)奉晨昏:《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即早晚向父母问安的礼节,这里指侍奉父亲。(115)谢家之宝树:指谢玄。(116)孟氏: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117)鲤对:接受父亲的教诲。鲤,孔鲤,孔子之子。(118)捧袂(mèi):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119)托龙门:表示因见名人提高了自己的身价。(120)杨意:杨得意的省称。(121)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122)钟期:钟子期的省称。(123)兰亭:在今浙江绍兴附近。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124)梓泽:即晋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125)鄙:自谦之称。(126)疏:写作。(127)引:引言,序。(128)一言:一首诗。(129)均赋:都铺陈出来。(130)韵:韵脚。(131)潘江、陆海: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译文】南昌,是过去豫章郡的治所;洪州,是如今都督府的所在。天星分野,对应翼宿、轸宿;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有精华,天产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宿的区域;人多英杰,地凝灵秀,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般罗列,才俊像繁星一样活跃。楼台城池坐落在荆楚与扬州交界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声望,仪仗远临;宇文州牧,有美好风范,车驾暂停。正逢十天休假,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辞彩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库里,刀光剑影,有紫电、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时当九月,节序为深秋。积涝消尽,寒潭清冽,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烟霭凝聚,暮山绛紫。在大道上整治车马,在崇山峻岭间访寻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见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丹漆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栖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迂曲回环之势;华丽的宫殿,依着山峦呈高低起伏之势。打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心。遍布的里巷宅舍,是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塞满渡口的舸舰,尽是雕了青雀黄龙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煦朗。晚霞漂浮,孤鹜上翔,仿佛一起飞行;秋水清澈,天空开朗,水天一色。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畔。遥望长吟,胸襟舒畅,逸情雅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歌声缭绕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齐具了。极目远眺,尽情娱游。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明白了盛衰成败自有定数。西望长安,如在日下般遥远,东指吴会,像在云间样缥缈。地势尽于南方,南海深广;天柱耸于北方,北极迢遥。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漂泊异乡之客。想念皇帝居处,却不被他召见;渴望奉召宣室,却不知在哪年?唉,各人的时运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洞察世事,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上干青云的气节。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风可达;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也为时不晚。孟尝君品德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阮籍放纵不羁,怎能学他在无路可走时就恸哭不已呢?我地位卑微,不过三尺绅带的一介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弱冠,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有投笔从戎的志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是谢玄那样的出色人才,但是有幸接触孟子所追求的芳邻嘉宾。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有幸谒见阎公,如登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有抚拍凌云之赋而空自怜惜;我今天遇见了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唉!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雅集已成过往,金谷名园已成废墟。承蒙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只有借重在座诸公之才了。我冒昧地尽微薄的心意,恭敬地写下短序,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文才吧!字数:6831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26-434页.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爱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游白水书付过。推荐。爱诗词网。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爱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等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似付过。东坡翁。这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作的游记。文章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了南国山川的丽姿秀色,言辞之间漾溢着苏氏父子游白水佛迹时的盎然情致和乐而忘归的欢愉心情。凡为游记,总是要描摹自然景观的。然而这种“描摹”,却不是单纯地复写自然,而是作者在某种特定的心境、情绪与冲动下,再创造的第二自然。这些经过剪裁提炼,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的第二自然,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化身。古人云:“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就是这个道理。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所写的《钴鉧潭记》中,就以“唐氏之弃地”自况,暗寓自已被唐王朝放逐远州,不能施展才能的郁郁之情。《游白水书付过》写于绍圣元年(1094)十月十二日。是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视为“元祐党人”再次被贬到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苏轼与幼子苏过游览了白水佛迹,并写下了这篇游记。从文章的风采意韵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苏轼虽然再度遭贬,却没有情意恹恹地描绘愁山恨水,也没有流露丝毫的忧郁烦恼和悯人悲天之慨。作者随遇而安、超然物外,不为地位的荣辱升降而萦系心怀的豁达情愫溢于言表。文章一起笔,作者就道出他们游览的白水佛迹是一个既奇且妙的地方。这儿有自然的沸汤滚池,可以却除奔波的劳累,其源处甚至“可熟物”。作者由京华贬谪到这“天涯海角”,真可谓是因祸得福,竟然有幸游览这别有风月的新的天地!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开始吟咏那旖旎的自然风光。你看吧,那山川瀑布是何等的奇伟壮观!百尺清流从叠折数层的巉岩绝壁上飞泻而下,每折都形成一个碧水滢滢的深潭,“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是何等的壮观神奇而又惊心动魄啊!观瀑听涛怎能不使人胸怀激荡,感到“可爱可畏”呢!作者在挥洒笔墨尽写那飞瀑惊涛的磅礴气势之后,提肘回腕、信笔点抹,又勾画出水崖边的“巨人迹数十”。真是动者若万马脱缰、纵横不羁,静者如磐石岿然,傲首耸立。如是由动衬静,以静映动,平添无限情趣,可谓笔走龙蛇,奇幻莫测矣!红日慵懒西沉,暮帷徐徐垂降,满天火烧云霞映衬千山万壑,流霞飞瀑皆泛桃花,天地浑然一体。作者倾海泼墨,由地而天、天而地,寥寥数笔又为我们抹涂了一个苍茫博大的雄浑世界。最后,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摹了月夜江中荡舟的情景。明月衔山,清涟轻漾,摇揖泛舟,“击汰中流”,“掬弄珠璧”,游玩者是多么地悠闲自在啊!画面从雄浑开阔,忽而转为幽暗宁静,这又是奇妙绝伦的另一种反衬与对比。读者激情奔涌的胸臆也合该在恬适淡雅的氛围中消受一丝小憩了。这篇游记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全文语势贯通,张驰得兼,既有气势宏伟的洋洋大观,又有寻幽探胜的月下小景。作者的文思笔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过零丁洋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注释】零丁洋:即伶仃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辛苦:辛酸苦难。遭逢:遭遇朝廷选拔。起一经:因为精通某一种经书而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干戈:两种兵器,此处代指战争。寥(liáo)落:冷清,荒凉。四周星:四年。山河:国土,国家。风飘絮:被风吹散的柳絮。浮沉:动荡不安。萍: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的赣江中。文天祥江西兵败后,经惶恐滩撤退到福建。零丁:孤苦伶仃。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用火烤竹片,竹中水分会像冒汗一样渗出。【大意】我遭受苦难正是因为精通经书而获得官职,使我在荒凉冷落的战场上度过了四年时光。祖国山河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样无法挽回,我的一生坎坷动荡,好像被大雨打过的浮萍漂泊不定。在惶恐滩诉说曾经惶恐的往事,在伶仃洋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自古人生在世,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心,永远留在史册中。字数:503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95页.
【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意思1】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是说昭君远嫁匈奴,死后葬在那儿,如今独留青冢。这是一副流水对,其中“一去”与“独留”,“紫台”与“青冢”,属对尤工,见出诗律之严细。【意思2】紫台:紫宫,此指皇台。朔漠:北方大沙漠。青冢:指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相传冬天塞外草白花花一片,惟独昭君墓上草青翠嫩绿。此联的意思是:(昭君)一离开皇宫,就直奔那北方的沙漠(再也没有回来),(如今)只有(她那)长满青草的坟墓(在无限的沙漠里)对着每一个凄凉的黄昏。后用来表达对王昭君远嫁的感叹。【意思3】紫台,皇帝宫廷。连,这里指联婚。朔漠,北方沙漠。青冢(zhǒng),王昭君墓,因其上草色常青,故名。这两句说: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居住在北方沙漠地区;最后只留下青色的坟墓,面对着黄色的天幕,两句诗写尽了昭君的一生,语句凝炼,雄浑有力。【鉴赏】原诗的明妃:即王昭君。紫台:紫宫,皇帝所居。朔漠:北方沙漠之地。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一带的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塞外一片荒芜,只有昭君墓旁有片青草。画图省识春风面:传说汉元帝命画师画宫女容貌,宫女多贿赂画师。王昭君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因此得不到青睐。元帝没有见过她,直到她被遣嫁匈奴召见时,元帝见她容光焕发,是后宫第一美人,大为惊讶,知为画师所欺,怒斩画师。此句说,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到她的青春美貌。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汉,惟魂魄在月夜归来。琵琶:琵琶原是西域胡人的乐器。分明怨恨曲中论:今琵琶曲有“昭君怨”的乐曲。王昭君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人们同情绝代美人王昭君不得志于帝王之家,远嫁异域,寂寞凄凉。实际上“昭君和亲”对各民族彼此关系的和睦是有贡献的。杜甫此诗突出地将王昭君的怨恨写出来,为昭君千百年来的凄凉处境争取了不少同情的咏叹。【全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赏析】这时诗人住在夔州,遥望数百里外秭归香溪的昭君村,有感于昭君的命运,发而为此诗。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站在三峡西头的夔州高山之上,遥看三峡东头地势低落的香溪,只见群山万壑,如大江洪流奔赴荆门山,昭君就生长在这万山丛中香溪之畔的昭君村。此联起笔突兀雄奇,突出昭君生长环境的奇特。言外之意是说只有这样风水雄奇之地才能出现昭君这样的奇女子,同时也表明几百年来人们对她永不忘怀。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由昭君村自然想到昭君一生的悲剧及其怨恨。她离开汉宫,远嫁朔漠,死葬沙漠,未能归国还乡,一缕孤魂独向大漠黄昏,这是多么令人悲痛之景。真是天地无情,青冢有恨!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诗人紧扣昭君身世,进一步指出其悲剧的原因是汉元帝的昏庸。因他只从画图略识昭君,以致造成昭君葬身塞外。但昭君心怀故国之思不变,虽骨埋青冢,其灵魂还会在月夜徒然回到她的父母之邦。这既是对昏庸之君的谴责,也是对昭君的同情和伤悼。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借琵琶之音,说明昭君的千载怨恨只有寄托在琵琶乐曲中进行倾诉了!这沉痛之语,突出了“怨恨”的主题。这首诗从形象入笔,全写昭君,未及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高才受屈、流落飘零之愤。全诗哀痛之旋律,给人们留下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韵,令人伤叹不已。
一去紫台连朔漠。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意思1】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是说昭君远嫁匈奴,死后葬在那儿,如今独留青冢。这是一副流水对,其中“一去”与“独留”,“紫台”与“青冢”,属对尤工,见出诗律之严细。【意思2】紫台:紫宫,此指皇台。朔漠:北方大沙漠。青冢:指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相传冬天塞外草白花花一片,惟独昭君墓上草青翠嫩绿。此联的意思是:(昭君)一离开皇宫,就直奔那北方的沙漠(再也没有回来),(如今)只有(她那)长满青草的坟墓(在无限的沙漠里)对着每一个凄凉的黄昏。后用来表达对王昭君远嫁的感叹。【意思3】紫台,皇帝宫廷。连,这里指联婚。朔漠,北方沙漠。青冢(zhǒng),王昭君墓,因其上草色常青,故名。这两句说: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居住在北方沙漠地区;最后只留下青色的坟墓,面对着黄色的天幕,两句诗写尽了昭君的一生,语句凝炼,雄浑有力。【鉴赏】原诗的明妃:即王昭君。紫台:紫宫,皇帝所居。朔漠:北方沙漠之地。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一带的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塞外一片荒芜,只有昭君墓旁有片青草。画图省识春风面:传说汉元帝命画师画宫女容貌,宫女多贿赂画师。王昭君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因此得不到青睐。元帝没有见过她,直到她被遣嫁匈奴召见时,元帝见她容光焕发,是后宫第一美人,大为惊讶,知为画师所欺,怒斩画师。此句说,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到她的青春美貌。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汉,惟魂魄在月夜归来。琵琶:琵琶原是西域胡人的乐器。分明怨恨曲中论:今琵琶曲有“昭君怨”的乐曲。王昭君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人们同情绝代美人王昭君不得志于帝王之家,远嫁异域,寂寞凄凉。实际上“昭君和亲”对各民族彼此关系的和睦是有贡献的。杜甫此诗突出地将王昭君的怨恨写出来,为昭君千百年来的凄凉处境争取了不少同情的咏叹。【全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赏析】这时诗人住在夔州,遥望数百里外秭归香溪的昭君村,有感于昭君的命运,发而为此诗。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站在三峡西头的夔州高山之上,遥看三峡东头地势低落的香溪,只见群山万壑,如大江洪流奔赴荆门山,昭君就生长在这万山丛中香溪之畔的昭君村。此联起笔突兀雄奇,突出昭君生长环境的奇特。言外之意是说只有这样风水雄奇之地才能出现昭君这样的奇女子,同时也表明几百年来人们对她永不忘怀。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由昭君村自然想到昭君一生的悲剧及其怨恨。她离开汉宫,远嫁朔漠,死葬沙漠,未能归国还乡,一缕孤魂独向大漠黄昏,这是多么令人悲痛之景。真是天地无情,青冢有恨!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诗人紧扣昭君身世,进一步指出其悲剧的原因是汉元帝的昏庸。因他只从画图略识昭君,以致造成昭君葬身塞外。但昭君心怀故国之思不变,虽骨埋青冢,其灵魂还会在月夜徒然回到她的父母之邦。这既是对昏庸之君的谴责,也是对昭君的同情和伤悼。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借琵琶之音,说明昭君的千载怨恨只有寄托在琵琶乐曲中进行倾诉了!这沉痛之语,突出了“怨恨”的主题。这首诗从形象入笔,全写昭君,未及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高才受屈、流落飘零之愤。全诗哀痛之旋律,给人们留下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韵,令人伤叹不已。
素娥篇。推荐。爱诗词网。素娥篇明万历刊本《素娥篇》序书影明万历刊本《素娥篇》正文书影明代文言短篇艳情小说。一卷不分回。不题撰人。据序知邺华生著,其人无考。约成书于明万历末年。现仅存明万历刊本,藏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金赛研究所。1997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外编”《东方艳情小说珍本》影印明万历刊本。素娥乃花月之妖,托胎于人间,生时有百花之香。襁褓中,莹彻如广寒玉蟾,隐隐晶光逼人。母韫绝怜爱之。其时,武则天侄子武三思贵极人臣,穷奢极欲,在京城大起第舍、山池、园台、洞天、阁道,绵亘数十里,花木鸟兽,四时皆春。又广选天下曼姝艳质及公卿所进美女充牣其中,靡夕不月,靡饮不夕。从行诸姬,次第进御,云雨巫山,兴浓辄极。诸姬中,桃姬善词,桂娥喜吹,兰姬善弈,复有小桃、佛奴、紫云、云英等专宠。素娥受群姬排挤,竟未能近三思身,愤愤郁抑。明万历刊本《素娥篇》插图书影一日,武三思出游园亭,搦管题诗曰:“春风红紫俨成行,满院梨花妒海棠。细数丛中谁第一,恐闻飞燕在昭阳。”素娥闻诗,潜窥其意,喜不自觉,渐渐移身以近之。武三思一见惊喜,恍然楚襄王之遇神女在阳台。亟唤进御,纵情恣淫,三千如花女倚栏并望,寂然失色。自后诸姬退房,素娥专宠,武三思如禅心落在魔女手中,任凭调弄,殚极伎俩。素娥法演四十三势,每一势,辄记其名。忽一日,狄梁公(仁杰)排其户而入其室,因稔闻素娥殊色,再三请出之。素娥既泄露本来面目,乃改容易道服,谓武三思曰:与君尘缘已断。君亦有道骨,久恋人间,沉迷苦海,有何趣味?不若同往终南山修炼。言罢飘然乘风而去。数十年后,武三思肉体身灭,人见之罗浮山上,黄冠羽扇,也羽化成仙。挟一青鬟丫髻,即素娥也。
西门豹治邺翻译。推荐。爱诗词网。(节自《滑稽列传》)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①。豹往到邺,会长老②,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③,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尝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④。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⑤,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⑥,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⑦。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⑧,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⑨,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⑩!”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11)。烦三老为人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12)。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13)。”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14)。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15)。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16)!【译文】战国魏文侯的时候,西门豹做了邺城长官。他前往到邺地,就召集会见当地那些年长而有名望的人,询问他们老百姓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长老们说:“痛苦的是,为河伯娶媳妇,因这缘故弄得百姓很贫苦。”西门豹问了此事的缘由。长老回答说:“邺地掌管教化的官吏,城邑的掾吏,常年向百姓征收钱财,所收的钱币数额达几百万,其中的二三十万用来给河伯娶妇,其余的钱财就被他们与祝巫共同瓜分拿走。这个时候,巫婆就到处巡视,看到贫寒人家有长得好的女子,就说她应当做河伯的妇人,立即下娉娶去。给她洗浴洁身,为她缝制有花纹而轻薄柔软的丝绢新衣,使她离家独居清心静待;还为她在河边上造一座斋戒宫室,里边张挂着橘红和深红的帐幔,选来的女子就居住在这里边。为她备齐肉酒饭食,经过十几天。大家一齐共同来装饰这嫁娶的场面,就像出嫁女儿那样备办陪嫁的床及床上用品,叫那女子坐在那床上,把它浮置在河面上任其漂流。刚开始时,那床浮在水面,漂浮几十里便沉没河中。这里有女子长得好的人家,害怕巫祝头儿为河伯娶了这女子,所以大多携女逃亡到远处。因此之故,城中愈来愈空无人烟,更加贫困了。这个风俗流传下来已很久远了。民间传说:‘假使不为河伯娶妇,就会发大水,漂走房屋,淹没田地,溺死人民。’”西门豹说:“到了河伯娶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送女到河边,一定来告知我,我也前往送那女子。”大家都说:“可以。”到了河伯娶妇的日子,西门豹前往会聚在河边上。三老、官属、豪长、被选女子乡里的父老都会集了,前往观看的百姓约有二三千人。那个巫婆是个老年女人,已七十岁。跟随她的女弟子十来个,都穿着丝绸单衣,站立在巫婆的背后。西门豹说:“唤河伯妇前来,让我看她长得美不美。”立即将那女子叫出帷帐中,来到西门豹前。西门豹看了她一眼,转过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这女子长得不好看,麻烦大巫婆为我入河伯府禀报河伯,请让我们重新寻找一个美丽的女子,改天送去。”立即命令官吏士卒一齐抱了大巫婆投入河中。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怎么去了这么久呢?你们这些弟子去催促她一下吧!”又将一弟子投入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这个弟子怎么去了这么久呢?再派一人去催促一下!”再投一弟子到河中。一连投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婆、弟子都是女的,不能够将我的话禀告清楚。烦劳三老为我入河伯府报告。”又投了三老在河中。西门豹头插笔,伛着腰,做出极其恭敬的样子,面对河立着,等待了好久。那些在旁边观看的长老、官吏们,都很惶恐。西门豹回转头说:“巫婆、三老不回来,怎么办呢?”又打算派廷掾和豪长各一人入河伯府催促一下。这些人都连连叩头,而且将头都叩破了,额头的血流在了地上,脸色犹如死一般灰白。西门豹说:“好吧,暂且等待一会儿!”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们起来吧!看这情形,河伯留客太久了,你们都退下回去罢。”邺地的官吏民众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谈为河伯娶妇的事。西门豹当即发动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引河水灌溉百姓的田地,百姓的田地都得到灌溉的好处。在当初凿渠的时候,百姓开挖水渠少不了有许多烦恼苦楚,因而不愿意干。西门豹说:“老百姓只可以安享现成事物,不可以与他们商讨新事物的创办。现今这里的父老子弟虽然埋怨苦恼我,然而百年以后,必然会使父老的子孙后代思念我所说的。”直到现在,因为得到水渠灌溉的利益,百姓们都能够富裕满足。十二条水渠横断阻隔了京城通往邺地的快马驿道,到了汉朝的建立,那儿的长官认为,十二条水渠的桥阻拦快马驿道,靠得太近,不方便。打算合并渠水(减少渠道),而且到了快马驿道边,可以每三条渠建一座桥。邺地百姓中的老一辈人不肯听从长官的意见。他们认为这是西门君所做的。也就是说,这是从前贤良的邺令君所遗留下的模样,是不可随便更改的。那长吏官终归听任邺地父老的坚持,把减渠并桥的事搁置了下来。因此之故,西门豹做邺地长官,名闻天下,他凿渠的恩泽流经后世,没有断绝终了的时候,难道可以说他不是贤良的大夫么!【鉴赏】西门豹,战国魏文侯时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令,名豹。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以发展农业生产。本文通过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妇”的迷信活动和修筑水渠之举,表现了西门豹急人民之疾,苦人民之苦的爱民精神,以及修渠引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为民办实事的政治才干。文章分两大层次,一是破“河伯娶妇”,一是修渠。(一)破除“河伯娶妇”的迷信。文章先写西门豹任邺县令时,立刻调查研究,会长老,问民之疾苦。当得知“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并了解详情后,就告诉长老,待河伯娶妇时,告诉他,他也同大家一样去送女。西门豹忧民爱民的精神得到初步显现。接着,文章写西门豹在“河伯娶妇”现场的斗争。河畔,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与会,围观者有两三千人,热闹异常。巫婆已七十,带着十几位女弟子。盛会开始前,西门豹说:“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然后说此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令吏卒将巫婆投入河中。巫婆没有回应,西门豹又命派巫婆的徒弟去催,如是者三次,投了三个徒弟到河里。又说:“女人不会办事,麻烦三老到河里报告一下。”又将三老投进河里。最后,准备派廷掾和一个老豪绅去河里催促的时候,那些人都吓得叩头。从此,再不敢提河伯娶妇之事,解除了百姓的痛苦。这里,西门豹用“请君入瓮”的方法,处置了巫婆及当地敛财的三老等人,可谓大得人心,大快人心!(二)修渠。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邺县人民生活,西门豹征发百姓开凿十二条水渠,引水灌田。但刚修渠时,一些百姓感到烦劳苦痛,不愿干。西门豹说:“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果然渠修好后,邺县百姓的子孙后代得水利之福,家富人足。这里,西门豹不迁就百姓落后意识,坚持修渠的政治远见和办事的果断魄力,得到了有力的表现。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西门豹、东方朔、优旃均是《滑稽列传》中描写的人物,他们都具有超尘脱俗、伸张正义、关心民苦的共同特点。本文在写作上同其他两篇一样,叙事简洁,情节紧凑,语言生动。西门豹的形象,通过其语言与行动描写,做到了形神鲜明,妙笔传神。
吴牛喘月时。推荐。爱诗词网。“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五)劳动生活”类的诗句。在吴牛喘月的酷暑中,纤夫们挽着纤,喘着气,一步步艰难前行。纤夫拖船之苦谁知晓?注:吴牛喘月时,天气炎热的时候。吴牛即水牛。据“世说新语”注,南方多暑,而吴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李白“丁都护歌”“全唐诗”第1707页。繁体:“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是關於描寫“場景記敘·(五)勞動生活”類的詩句。在吳牛喘月的酷暑中,纖夫們挽著纖,喘著氣,一步步艱難前行。纖夫拖船之苦誰知曉?註:吳牛喘月時,天氣炎熱的時候。吳牛即水牛。據“世說新語”註,南方多暑,而吳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李白“丁都護歌”“全唐詩”第1707頁。拼音:“WuNiuChuanYueShi,TuoChuanYiHeKu”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WuNiuChuanYueShi,TuoChuanYiHeKu”ShiGuanYuMiaoXie“ChangJingJiXu·(Wu)LaoDongShengHuo”LeiDeShiGou。ZaiWuNiuChuanYueDeKuShuZhong,QianFuMenWanZhaoQian,ChuanZhaoQi,YiBuBuJianNanQianHang。QianFuTuoChuanZhiKuSheiZhiXiao?Zhu:WuNiuChuanYueShi,TianQiYanReDeShiHou。WuNiuJiShuiNiu。Ju“ShiShuiXinYu”Zhu,NaFangDuoShu,ErWuNiuWeiRe,JianYueYiShiRi,SuoYiJianYueZeChuan。LiBai“DingDouHuGe”“QuanTangShi”Di1707Xie。
【诗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出处】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娇艳的名花与倾国的美人配在一起,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讨人喜欢;因此,时常能博得君王充满欢笑的赞赏。名花:此指牡丹花。倾国: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作者赞美杨贵妃的美丽,深得唐玄宗的宠爱。“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两句诗,常用来赞美女子的美艳与讨人喜爱。带笑看”三字将君王、牡丹、杨妃三位一体融合起来,既写花又写人,相映成趣,可谓语语绚丽,字字流葩,使花更显其美,人更显其娇。绝代佳人的姿色、神态跃然纸上。【全诗】清平调词三首[唐]李白,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赏析】第三首是说名花和美人得到君王的宠爱,而“带笑看”写出了君王中意的神态。如此娇媚、显贵的杨玉环还有什么愁和恨?纵使她曾有过春愁、春恨,也都消释尽了。她不但“长得君王带笑看”,而且眼下她正和君王在沉香亭并肩倚阑,共赏牡丹,是何等的优雅风流!第三首诗不再写仙境和古人,而是写现实,写了杨贵妃的“倾国”色,写了君王唐玄宗,也写了他们共赏牡丹的沉香亭。
名花倾国两相欢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出处】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娇艳的名花与倾国的美人配在一起,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讨人喜欢;因此,时常能博得君王充满欢笑的赞赏。名花:此指牡丹花。倾国: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作者赞美杨贵妃的美丽,深得唐玄宗的宠爱。“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两句诗,常用来赞美女子的美艳与讨人喜爱。带笑看”三字将君王、牡丹、杨妃三位一体融合起来,既写花又写人,相映成趣,可谓语语绚丽,字字流葩,使花更显其美,人更显其娇。绝代佳人的姿色、神态跃然纸上。【全诗】清平调词三首[唐]李白,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赏析】第三首是说名花和美人得到君王的宠爱,而“带笑看”写出了君王中意的神态。如此娇媚、显贵的杨玉环还有什么愁和恨?纵使她曾有过春愁、春恨,也都消释尽了。她不但“长得君王带笑看”,而且眼下她正和君王在沉香亭并肩倚阑,共赏牡丹,是何等的优雅风流!第三首诗不再写仙境和古人,而是写现实,写了杨贵妃的“倾国”色,写了君王唐玄宗,也写了他们共赏牡丹的沉香亭。
早梅 齐己。推荐。爱诗词网。齐己《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首咏早梅的诗,既咏诵了梅花经寒独立的个性与素艳幽香的风韵,也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开首:“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通过万木与梅花孤根的对比映衬,一下子就写出了早梅的斗霜傲雪的品性。颔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里依旧突出梅花不同凡俗与傲雪的品性。“深雪”照应了上一联中的“冻”,也使得“一枝开”更显得不同寻常。不仅是报春的使者,更是生命的象征。“昨夜”二字,看似寻常,仔细品味便可发现,这是诗人在深雪里观赏一夜的结果,表现了诗人关切喜悦之情。据《唐才子传》载,本来诗歌的原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将诗求教于郑谷,郑谷认为如将“数枝”改为“一枝”才能体现出“早”的内含。齐己听了深为折服。颈联侧重描写早梅的香与色。一阵风,传来隐隐的幽香,让人心旷神怡。高飞而过的飞禽,看到了旷野里傲然独立的早梅,也不禁为其素艳的风姿所吸引,飞来窥视一番。“递”字本身有轻微、舒缓的意思,在这里用来形容梅花幽香飘拂醉人是十分恰当的;而“窥”字更为生动,它活画出飞禽惊异至极以致不敢正眼相看的神情。试想,禽鸟尚如此,人的惊诧神情便可想而知了。尾联两句是语含双关的寄托之语,表面上是说他年这梅花也定能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率先开花。“应律”,即应时而发之意。“望春台”,楼名,唐初建于长安城东龙首山上,这里显是喻指京城朝中。诗人在这一联中的寄寓之情也是相当明显的,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不仅只在村野傲然开放,也要在京城中率先独秀,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这里可看出诗人的远大抱负。这首咏物诗写得十分出色,不仅咏状写生极为逼真,而且深得早梅的神韵,更出色的是结句能“就本意结之”,还能“就题外生意”(杨载《诗法家数》),本意与题外之意结合得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洛阳伽蓝记》是记述佛寺建筑园林风物的著作。北魏杨衒之撰。5卷。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最早著录。此书版本有10多种,较早的如明代如隐堂刻本、吴琯《古今逸史》本等,清代有《汉魏丛书》本、真意堂丛书活字本、吴若准《集证》本等,现常见的有《大正藏》本、《四部备要》重印《集证》本、张宗祥《合校》本(1930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今人周祖谟有《校释》本(1963年),范祥雍有《校注》本(1958、1978年)。据刘知几《史通》卷5所叙,本书原分正文和子注,但在流传过程中,正文和子注逐渐被混淆,以致后世传本一概连写,混子注入正文。清代顾广圻仿全祖望整理《水经注》例分出子注,没有做成;吴若准与唐晏根据此说,先后试行分析,都有缺点。
杨衒之(杨或作羊,或作阳),家世、爵里、生卒都不甚可考。《广弘明集》卷6说他是北平(今河北完县东南)人。书首所署作者官衔姓名是“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书中自述“永安(528—530)中衔之时为奉朝请”,“武定五年(547),余因行役,重览洛阳”。或说他做过“期城郡太守”,或说他做了“秘书监”。北魏灭亡后,当他重游洛阳时,眼见昔日“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洛阳寺院变成一片废墟,满目凄凉,不禁触景生情,对世事变迁及国家兴衰存亡发出了内心的感慨,故而撰《洛阳伽蓝记》以期后人惊觉。《广弘明集》卷6说他“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即认为他撰书用意在批评北魏王公贵族不关心民间疾苦,用掠夺所得兴建佛寺。又说他曾上书批判佛教“虚诞”,“有为徒费”,主张对佛教加以整肃。这表明本书作者的立场是反佛的。
洛阳伽蓝记作者。推荐。爱诗词网。《洛阳伽蓝记》是记述佛寺建筑园林风物的著作。北魏杨衒之撰。5卷。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最早著录。此书版本有10多种,较早的如明代如隐堂刻本、吴琯《古今逸史》本等,清代有《汉魏丛书》本、真意堂丛书活字本、吴若准《集证》本等,现常见的有《大正藏》本、《四部备要》重印《集证》本、张宗祥《合校》本(1930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今人周祖谟有《校释》本(1963年),范祥雍有《校注》本(1958、1978年)。据刘知几《史通》卷5所叙,本书原分正文和子注,但在流传过程中,正文和子注逐渐被混淆,以致后世传本一概连写,混子注入正文。清代顾广圻仿全祖望整理《水经注》例分出子注,没有做成;吴若准与唐晏根据此说,先后试行分析,都有缺点。杨衒之(杨或作羊,或作阳),家世、爵里、生卒都不甚可考。《广弘明集》卷6说他是北平(今河北完县东南)人。书首所署作者官衔姓名是“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书中自述“永安(528—530)中衔之时为奉朝请”,“武定五年(547),余因行役,重览洛阳”。或说他做过“期城郡太守”,或说他做了“秘书监”。北魏灭亡后,当他重游洛阳时,眼见昔日“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洛阳寺院变成一片废墟,满目凄凉,不禁触景生情,对世事变迁及国家兴衰存亡发出了内心的感慨,故而撰《洛阳伽蓝记》以期后人惊觉。《广弘明集》卷6说他“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即认为他撰书用意在批评北魏王公贵族不关心民间疾苦,用掠夺所得兴建佛寺。又说他曾上书批判佛教“虚诞”,“有为徒费”,主张对佛教加以整肃。这表明本书作者的立场是反佛的。《洛阳伽蓝记》,5卷。分别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较大的佛寺或有代表意义的佛寺的兴建缘起,兴盛情况以及有关传说、典故。全面正面介绍的佛寺有40所,顺便提到的有45所。它们是(据范祥雍校注本):卷1,城内9所,即永宁寺、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景乐寺、昭仪尼寺、胡统寺、修梵寺、景林寺,附见4所;卷2,城东12所,即明悬尼寺、龙华寺、璎络寺、宗圣寺、崇真寺、魏昌尼寺、石桥南景兴尼寺、庄严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景宁寺,附见14所;卷3,城南7所,即景明寺、大统寺、报德寺、龙华寺、菩提寺、高阳王寺、崇虚寺,附见10所:卷4,城西10所,即冲觉寺、宣忠寺、王典御寺、白马寺、宝光寺、法云寺、追光寺、融觉寺、大觉寺、永明寺,附见3所;卷5,城北2所,即禅虚寺、凝圆寺,附见14所。该书以洛阳寺院为纲目,广泛涉及当时社会政治、风俗习惯、人物风貌、地理沿革以及社会传闻等,不仅对研究南北朝佛教史,而且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民间风俗以及洛阳城市建置、街坊里巷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中一些生动的历史记述还可补史书记载的不足。北魏是佛教迅速繁荣发展的时期,《魏书·释老志》载任城王元澄奏文,说北魏末年洛阳城内“寺夺民居,三分且一”,“今之佛寺,无处不有”,本书提供的具体数字为1367所,造成“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的状况。如胡太后(?-528)所立永宁寺,中有9层木塔,高90丈,上有10丈高刹,塔上有金宝瓶、承露金盘、金铎,可谓“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书中有关佛教修习的记录,反映了北魏讲经以及重视坐禅诵经的情况。总的说,前期特别注重修禅诵经,对脱离修行的造寺和讲经持批评态度(见卷2崇真寺),而末年则盛行讲经。随着佛教的普及,它的节日开始成为民众的节日。本书详细记述了4月8日佛诞节景明寺(卷3)、长秋寺(卷1)、宗圣寺(卷2)举行纪念法会和佛像游行仪式的热烈场面。此外,书中还保存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如卷5所载神龟元年(518)至正光三年(522)敦煌人宋云与崇立寺比丘惠生奉胡太后之命西行求法的经过,是继东晋法显《佛国记》之后有关中外交通史的又一重要成果。这一部分内容是作者综合惠生《行纪》、宋云《家纪》并参照《道荣传》写成,对他们所经地区的山川地理、物产、政治、民俗、宗教、寺庙古迹以及自身的求法活动,作了生动的介绍。这方面记载已引起国际上许多学者的注意。书中叙述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以及北魏末年尔朱荣叛乱等事件等(见卷1永宁寺条、卷2平等寺条、卷4宣忠寺条),委曲详尽,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外,作者因有较高文学素养,对事物描写引人入胜,时而穿插掌故传闻,文笔浓丽透逸,从而使本书不仅是一部寺庙志,而且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洛阳伽蓝记》的研究,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周祖谟的校释本。该本费时10年,参阅书籍达120余种,三易其稿。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范祥雍的校注本,该本校注精审,广征博引,并编有多种附录,便于披览。1978年上海古籍书店加以修订重版。
横塘范成大。推荐。爱诗词网。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这首小诗写春来眺望横塘或在横塘边送客时对周围景物的一种印象,而印象背后,又反映着诗人复杂的心境。“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南浦,即指横塘。从《九歌》“送美人兮南浦”开始,它便被用来专指送行的渡口。横塘,在苏州西南十里,水域广阔,可供船只停泊,故诗人径以“南浦”称之。由于南浦这个地名在古代诗文中与送别有密切联系,因此它在一开头便唤起一种离情别绪。石桥、朱塔为横塘附近古物(桥,是著名的枫桥或横塘桥;塔,是横塘寺塔)。这一带景色随季节不断变换,春来一片葱绿,当然就连横塘水也不免要染上几分绿意。但一片绿色的底子上,白色的石桥和红色的佛塔却依然如故,未显出任何变化。在变的环境中,保持着不变的石桥朱塔,颇有点阅尽人间沧桑意味。它对人世间的种种更易,究竟动不动情感呢?“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送客是人事。年年送客,表明人间的聚散离合和各种变化在不断进行。对此,细雨垂杨却似极其有情:如线的雨丝,翠带般的柳条,象是要系住画船,挽留行客。它们与送行者一样,表现出依依惜别的情绪。四句诗写了四组对象:极新鲜的一川春绿、恒久不变的石桥朱塔、水边送客,以及细雨垂杨掩映中的画船。这些,是横塘风物所给人的突出印象。它们组合起来已经是一幅很美的画图了,但诗除了给我们直接提供这种优美的画面外,似乎还隐埋有更深的东西。四组景物,有两组体现着世间的种种变迁:川原变绿、南浦送别。而另外两组,一则对人事似乎无动于衷,永恒不变;一则似乎极其多情。其实那桥也好、塔也好、细雨也好、垂杨也好,并无情感可言。诗人这样那样地分别去设想它们,只不过反映他面对横塘风物人情那种沧桑变易、聚散不定之感。这种情感诗人没有说出,却让它附着在景物上,以一种印象式的画面表现出来。这样一来,那画面也就不是单纯的写生,而成为一种富有情意的更高一层的艺术境界了。
艳欲。推荐。爱诗词网。蜀海棠作者:袁燮 朝代:宋代蜀海棠原文海棠自是花中杰,西蜀此花尤胜绝。濯锦江边艳欲然,浣花溪上每於缬。畴昔闻名未识面,对之顿解忧心结。东皇著意欲开时,不许芳心轻漏洩。风前醉态真嫣媚,雨过啼妆更鲜洁。格高不受尘点污,韵胜须那香酷烈。东南颜色岂不佳,甲乙品题终少劣。我公胸次秋水莹,海内人人颂清节。世间珍玩一物无,独此妖娆费提挈。墀间堂下不胜春,頳颊丹唇从严成列。嫣然尤物不多人,未害广平心似铁。几年隔绝剑阁外,拔擢孤忠自明哲。愿公持此坐庙堂,天下妍媸要区别。诗词问答问:蜀海棠的作者是谁?答:袁燮问:蜀海棠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厚地高天。推荐。爱诗词网。点绛唇·厚地高天作者:王国维 朝代:近现代 点绛唇·厚地高天原文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聊复浮尘①,得此须臾②我。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诗词问答问:点绛唇·厚地高天的作者是谁?答:王国维问:点绛唇·厚地高天写于哪个朝代?答:近现代问:点绛唇·厚地高天是什么体裁?答:词问:王国维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国维名句大全书法欣赏点绛唇·厚地高天书法作品译文和注释译文置身于高天厚地之间时,我会渐渐地觉得自己平生似乎事事都不顺。不过好在我还有个小船般的书斋,在其中可以信马由缰,任我发挥。姑且在这浮幻的人生中,暂时获得真正的自我。天地如此之大,我独自坐在经霜后的树林中,看那些红叶纷然坠落。注释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侧身:置身。左:不当,不顺;错误。平生:手稿本、《乙稿》、陈本作“生平”。小斋(zhāi):指书房。舸(gě):船。自许:自信。回旋:转动,施展。聊复:姑且。浮生:老庄以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须臾:片刻,短暂。乾坤:指天地。杜甫《野望》诗:“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大:音duò。
花月痕。推荐。爱诗词网。花月痕清光绪十四年(1888)福州吴玉田刊本《花月痕》目录书影清光绪十四年(1888)福州吴玉田刊本《花月痕》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狭邪小说。又名《花月姻缘》、《花月痕全书》、《花月痕全传》。十六卷五十二回。题“眠鹤主人编次,栖霞居士评阅”。作者魏秀仁(1818—1873),字伯肫,一字子安,又字子敦,号眠鹤主人、眠鹤道人、咄咄道人、不悔道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成书于清同治五年(1866)。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闽双笏庐原刊本;清光绪十四年(1888)福州吴玉田刊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书局石印本。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福州吴玉田刊本,199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东越才子韦痴珠,到京城谋取功名。一日,去东郊陶然亭游览,看到壁间韩荷生的题诗,反复吟诵,赞叹不已。他因在京城住的日子长了,身边积蓄已不多,又怀才不遇,就决定离京,准备由晋入秦,由秦入蜀。这时,另一才子韩荷生,在京城阻于时艰,归途又逢战火,正好有经略明禄要聘他为幕僚,就出京西去太原。途中经过长新店,发现韦痴珠在旅店墙上所题新诗,想起韦痴珠正是十年前上书《平倭十策》的人。他仰慕已久,见他诗中抑郁之意很深,就更想早日见到他。荷生随经略平定叛乱,班师太原,在宴会上与名妓刘秋痕相见,惊其美艳绝伦。后又为她被设花案选美的富豪屈列第十位而忿忿不平,于是作《重订花谱》,复点秋痕为姿容第一。有雁门才女杜采秋(名梦仙)读了《花谱》中荷生的诗章,赞不绝口,欣然前往太原拜访荷生。荷生亦早闻采秋才名,几经周折,才在愉园春镜楼中相会。二人一见倾心,情投意合,从此,荷生成了愉园的常客。韦痴珠赴川途中先抵西安,与歌妓王红卿相识,又到广汉妻舅家中小住数月。听说家乡东越战祸连绵,乡思萦怀,便中止游蜀而原路返回。到潼关时染病,因去太原寄居汾神庙治病。一次,游观音阁时,遇到昔日教读过的女学生游畹兰。游畹兰引荐他在游的丈夫、总兵李乔松幕中供职。不久,痴珠闻报爱妾茜雯死于兵祸,哀痛不已,伤心成疾,幸李总兵夫妇悉心看护,近一月方才痊愈。李总兵在秋华堂宴请众名流雅士,并唤名妓作陪。席间,痴珠才得与荷生相见,二人神往已久,大有相见恨晚之慨。痴珠又见到秋痕,两情相悦。秋痕借《红梨记·拘禁》中的曲文传递情思,还将九龙珮暗赠痴珠。后痴珠驱车探望秋痕,二人互赠定情之物。李裁缝之子狗头,是秋心院班长,觊觎秋痕姿色,乘夜色潜入秋痕卧室,欲施奸淫。秋痕宁死不从,奋力抗争,反遭李裁缝毒打。痴珠知道后立即赶来劝慰,又约至友聚饮,消遣愁怀。秋痕割臂沥血在酒中,与痴珠二人同饮,以示不负婚盟,生死相从。过后,痴珠再来秋心院,秋痕殷勤款留。鸨儿受李裁缝唆使,对痴珠极为冷淡势利,以粗劣饭菜待之。秋痕气恼而怒将饭菜掀翻在地,被鸨母李氏痛打一顿。秋痕忿然自缢,被婢女救下。钱同秀将痴珠相赠给秋痕的风藤镯偷去,并扬言说是秋痕送给他的。痴珠知道后,误认为秋痕负情,一气之下就把秋痕相赠的定情之物九龙珮也送还秋痕。秋痕告之真相,痴珠疑虑顿消,二人和好如初。痴珠将秋痕接到秋华堂西院居住。不久,李总兵移屯镇江,痴珠思乡心起。游畹兰因产疾身亡,痴珠小弟又死于战乱,痴珠忧伤过度,染病卧床不起,荷生想在庆贺班师酒宴上与痴珠、秋痕作伐,却未能如愿。当夜,鸨儿夫妇挟秋痕出逃,途中,秋痕撕下衣襟当纸,咬指滴血成书,寄语痴珠以明其心志。不久,痴珠呕血亡故,秋痕亦身患重病。在鸨儿夫妇被大火烧后,秋痕由正定赶到并州。她见痴珠已成故人,自己也无意求生,遂自缢身死。荷生在游芙蓉洲时,借题对联之机,表达对采秋的深切爱慕之情。采秋心领神会,亦向荷生敞开心扉,两人真心相爱。并州缙绅原士规,因贪赃被革去官职,见荷生主事,托人求助,想借荷生之力复职。荷生不允,原士规怀恨在心,意图寻衅,就找到了采秋头上。他通过采秋鸨母贾氏提出借愉园一天,邀集狐朋狗友在愉园内吃喝玩乐,事后大肆张扬,逢人便讲采秋与他相好,并想巴结留他住夜等等,一时传得沸沸扬扬。此事传到荷生耳中,荷生顿生烦恼,寄书采秋,责问其另交新欢,欲断绝往来。数日之后,荷生收到采秋送来的古锦囊,上面沾满泪痕,两面绣着采秋的七律二首,诗句沉痛恳切。荷生造访愉园,采秋讲明无法拂逆贾氏的苦衷,荷生冰释前嫌,后悔中了小人圈套,二人言归于好。值中秋佳节赏月之际,荷生、采秋吟诗抒怀。采秋一时兴起,舞剑生风,箭穿飞鸦,使荷生大为叹服。明经略知道荷生与采秋相好,并了解采秋才华卓绝,便买下寄园一处送与荷生,想撮合玉成二人好事。荷生托人商议采秋赎身之事,不料,贾氏变卦,只准采秋嫁在本地,不许她回并州嫁与荷生。采秋无奈曲从,荷生闻讯,终日没精打采,闷闷不乐。刚巧雁门民众聚合闹事,经略命荷生以兵科给事中前往宁边督兵。到雁门关后,贾氏心中又喜又怕,深悔当初不该拦阻采秋婚事,遂极力促成女儿婚事。采秋与荷生相见,悲喜交加。边关平定后,荷生偕采秋回转并州。后荷生应试,高中探花,以建威将军职衔驻守津门,屡次领兵击退倭寇,倭寇被迫请降。侠女柳春纤传授给采秋法术武艺,与荷生共掌兵权,战功赫赫,屡受朝廷褒封。痴珠之子韦小珠授官后奉旨来荷生军营前犒赏,荷生、采秋二人无意为官,衣锦荣归故里,小珠也扶其父及秋痕棺木归葬并州南门外夫妻庙后坟地中。每临七月十五,荷生、采秋出城上坟,缅怀故人。他们想到痴珠、秋痕生前不能了却夙愿,抑郁怅闷而死;死后才得黄泉作伴,孤坟同衾,不禁悲从中来,祭奠一番,挥泪而去。
致大海。推荐。爱诗词网。《致大海》普希金再见吧,自由的原素!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呀,大海!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①。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随着你的山脊跑开!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有什么可顾惜的?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一面峭壁,一个光荣的坟墓……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②。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③。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查良铮译)【注释】①诗人曾一度想从敖德萨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未成功。②拿破仑于1821年死于圣赫勒拿岛的囚居中。③指英国诗人拜伦。他1824年死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队伍中。【赏析】1824年,普希金由于得罪了敖得萨总督和一封有反宗教内容的信被查获,将再次被流放到北方荒凉的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去,他写下了这首向大海的告别诗。它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是传统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作者把大海称做“自由的原素”,赋予大海以灵性,它不仅是孤独的诗人的知友,而且与他有共同的情感。作者用了许多富有主观色彩的修饰语(骄傲的、忧郁的、倔强的、任性的等)来塑造大海这个浪漫主义形象。大海在向诗人倾诉、恕语、召唤,他是多么想热烈地拥抱大海,随着它飘洋过海,去寻找自由的乐土。但可惜由于爱情或别的什么原因,他被束缚住了,仍然留了下来。眺望着汹涌的大海,诗人想到了不久前相继去世的欧洲的两个伟人。一个是影响欧洲一代历史的拿破仑,另一个是主宰一代思想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普希金对拿破仑的看法是历史地一分为二的,认为他曾是一个推翻欧洲各封建王朝、让人民看到“自由之光”的伟人,但后来却成了“蔑视人类”、企图奴役各国人民的暴君。(见《拿破仑》一诗,1821年)在《皇村回忆》、《自由颂》等诗中,普希金曾把拿破仑作为侵略者、暴君、恶徒来加以谴责,但在这里诗人却将他与自由的歌手拜伦并列在一起,这大概是隐含着对欧洲反动王朝复辟的指责。拜伦是大海的歌手,自由的化身,他不仅歌唱过自由,而且是在为希腊人民的自由而战斗的岗位上死去的。他去了,自由在悲泣。世界空虚了,到处都是专制的压迫,哪儿有自由幸福的乐土呢?!第十三节是全篇的重心,它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现在诗人将被放逐到北方寂寞的荒原去,大海这个诗人心里的自由的偶象,将伴随着他,永不分离。大海与抒情主人翁——两个孤傲不驯的浪漫主义叛逆者形象,合二而一了。
【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出处】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意思】这是诗人春游西涧所见之景。幽草在涧边悄然生长,黄鹂在深树上欢快鸣叫。一静一动,互相映衬,显出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怀,对幽草表示独爱,黄鹂则相形见绌,暗示出作者无为、自好的情怀。【赏析】春雨过后,诗人最喜欢到滁州西涧观赏景物。在那里诗人最怜爱的是河边茂密丛生的小草,草上树丛的深处还有黄鹂婉转弄睛的鸣啾声响个不停呢。诗人写出自己在雨后河边喜草爱鸟的情趣。雨后嫩绿的小草叶梗上闪烁着清露,着实令人喜爱,再加上诗人头顶上又传来悠悠的黄鹂啼唱,这就使上下美景立体化了。前者悦目,后者悦耳,简直美不胜收。注:独怜,最是怜爱。深树,树丛深处。【全诗】《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全诗鉴赏1】这首诗写了西涧春天及晚雨的景色。第一、二句,写了西涧草青树碧,黄莺流啭,一片清幽的景致。在繁花似锦,百鸟声喧的春天里,诗人却独自游赏这野谷的寂寂幽草和深树里的嘤嘤鹂唱,足见情趣之独特,胸襟之闲静。第三、四句写西涧晚雨。傍晚时分,春雨沙沙,潮水急涨,在荒寂的渡口上,只有一叶小舟任凭雨打浪推,横漂竖泊,悠然自得。诗人留意到并刻画出那小舟“高眠横卧得自由”的神态,包容着野渡傍晚寂寂无人的静态和急雨潮涨,奔流冲荡的动态。动和静统一在一个小景物上,给人美感,启人联想。从诗人精心描绘的晚雨、春潮、自横的小舟中,我们能体察到诗人自适恬淡的情趣,又能领会到他隐藏于心底的淡淡哀愁。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写景诗,诗中晴景雨景,动景静景、颜色声响紧密结合,互相配衬,形象极为丰富、优美。【全诗鉴赏2】作于滁州任上,诗写雨后野渡的幽静之趣,颇具诗情画意。与王摩诘诗一样,也抽去时间概念而描写空间意象,是画意所出。“独怜”二字实直贯全诗四句,即偏爱西涧整个儿境界,不专指涧边幽草也。诗人表现幽静境界,除用莺啼(即鸟鸣),水声相衬托外,主要是突出一只飘浮在渡口的空船,妙在“自”字、“横”字,——所谓“自”者,即与人无关,所谓“横”者,仍是任水摆弄,皆深得物理悠然自得之情趣。同时还含蓄的表现了待渡人的一丝惆怅。末联语意不仅屡被后人模仿,宋代宫廷画院更取“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为考题,高明的画师或于船头画一拳鹭,以示无人。还有添一舟人卧舟尾独弄横笛,则谓非无舟子,无行人也,这是属于画家的一种创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出处】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意思】这是诗人春游西涧所见之景。幽草在涧边悄然生长,黄鹂在深树上欢快鸣叫。一静一动,互相映衬,显出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怀,对幽草表示独爱,黄鹂则相形见绌,暗示出作者无为、自好的情怀。【赏析】春雨过后,诗人最喜欢到滁州西涧观赏景物。在那里诗人最怜爱的是河边茂密丛生的小草,草上树丛的深处还有黄鹂婉转弄睛的鸣啾声响个不停呢。诗人写出自己在雨后河边喜草爱鸟的情趣。雨后嫩绿的小草叶梗上闪烁着清露,着实令人喜爱,再加上诗人头顶上又传来悠悠的黄鹂啼唱,这就使上下美景立体化了。前者悦目,后者悦耳,简直美不胜收。注:独怜,最是怜爱。深树,树丛深处。【全诗】《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全诗鉴赏1】这首诗写了西涧春天及晚雨的景色。第一、二句,写了西涧草青树碧,黄莺流啭,一片清幽的景致。在繁花似锦,百鸟声喧的春天里,诗人却独自游赏这野谷的寂寂幽草和深树里的嘤嘤鹂唱,足见情趣之独特,胸襟之闲静。第三、四句写西涧晚雨。傍晚时分,春雨沙沙,潮水急涨,在荒寂的渡口上,只有一叶小舟任凭雨打浪推,横漂竖泊,悠然自得。诗人留意到并刻画出那小舟“高眠横卧得自由”的神态,包容着野渡傍晚寂寂无人的静态和急雨潮涨,奔流冲荡的动态。动和静统一在一个小景物上,给人美感,启人联想。从诗人精心描绘的晚雨、春潮、自横的小舟中,我们能体察到诗人自适恬淡的情趣,又能领会到他隐藏于心底的淡淡哀愁。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写景诗,诗中晴景雨景,动景静景、颜色声响紧密结合,互相配衬,形象极为丰富、优美。【全诗鉴赏2】作于滁州任上,诗写雨后野渡的幽静之趣,颇具诗情画意。与王摩诘诗一样,也抽去时间概念而描写空间意象,是画意所出。“独怜”二字实直贯全诗四句,即偏爱西涧整个儿境界,不专指涧边幽草也。诗人表现幽静境界,除用莺啼(即鸟鸣),水声相衬托外,主要是突出一只飘浮在渡口的空船,妙在“自”字、“横”字,——所谓“自”者,即与人无关,所谓“横”者,仍是任水摆弄,皆深得物理悠然自得之情趣。同时还含蓄的表现了待渡人的一丝惆怅。末联语意不仅屡被后人模仿,宋代宫廷画院更取“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为考题,高明的画师或于船头画一拳鹭,以示无人。还有添一舟人卧舟尾独弄横笛,则谓非无舟子,无行人也,这是属于画家的一种创意。
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1年11月,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组成。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1933年7月,部队由原来的3万发展到8万多人。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壮大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发展。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张国焘违抗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擅自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自立“中央”,进行分裂活动,使红军遭受严重的损失。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和政策,红四方面军对张国焘错误路线坚决斗争。1936年7月,张国焘被迫同意与到达甘孜的红二方面军一同北上抗日。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此后,张国焘又命令红四方面军渡过黄河西进,2万多人在西进途中遭到失败。四方面军其余部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
红四方面军。推荐。爱诗词网。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1年11月,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组成。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1933年7月,部队由原来的3万发展到8万多人。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壮大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发展。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张国焘违抗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擅自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自立“中央”,进行分裂活动,使红军遭受严重的损失。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和政策,红四方面军对张国焘错误路线坚决斗争。1936年7月,张国焘被迫同意与到达甘孜的红二方面军一同北上抗日。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此后,张国焘又命令红四方面军渡过黄河西进,2万多人在西进途中遭到失败。四方面军其余部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
吟游诗人。推荐。爱诗词网。〔意大利〕白尔谢吟游诗人孤独地走过幽暗的树林,严酷的命运之神压得他喘不过气。他那俊美的面庞已被悲哀摧残得变形,歌手唱出的声音已不再同从前一样。内心深处在暗暗燃烧,他把愿望、忧愁和激情,借助爱情的歌声漫不经心地向世人哀告。在那僻静的新房里主人听到他的歌声;歌手啊,真粗心,他竟泄露了自己。新娘的那颗芳心为青春而震颤不已,她过去的时日,从未懂得这么多爱情。她恳求那嫉妒的人,别为此发雷霆之怒,她爱惜自己的名誉,尽力讨丈夫欢心。天真的姑娘笑了。主人爱抚她,百般温存;可那年轻的诗人却被放逐,无处栖身。从那双娇媚亲切的眸子中他再也见不到闪光;他们冤屈他,把他遗忘,他再也无法宽容。他默默经过那些昔日常使他快乐的庭院,他拨动了琴弦,把英勇的颂歌奏起。他走到下面,经过大门,默默站着,再向他们瞧瞧;他的心炸裂了,仿佛死神即将来临。来到了幽暗的丛林,诗人就在那里游荡,除了天上的月亮,他不愿见到任何光明。他的脸颊本来多漂亮,现在已没有花朵的踪影。歌手的声音,已不再同从前一样。(钱鸿嘉译)乔万尼·白尔谢,生于1783年,意大利诗人,理论家,翻译家。1818年与他人共同创办文学刊物《调和者》,宣传浪漫主义文学理论。1821年参加烧炭党组织的埃蒙特起义失败后,流亡至英、法、德、比利时等国家,晚年政治态度趋于温和保守。他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诗人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提倡表现时代精神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活人的诗歌”。《吟游诗人》是诗人流亡于伦敦时期写就。描写中古时期吟游诗人与贵族妇女之间的爱情悲剧。二人虽心心相印互相钟情,但由于地位悬殊和旧的伦理道德的约束,爱者不能成婚反被放逐而堕入痛苦深渊。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不幸遭遇严酷命运的吟游诗人,由于地位低下而被权势富人贵族压得“喘不过气”的状况。特别是突出地刻画“他那俊美的面庞已被悲哀摧残得变形”,他唱出的声音“已不再同从前一样。他不再顾忌旧的伦理道德和权势对自己的威胁,把自己的忧愁和激情向世人哀告,也使那心上的人产生对他的怀念之情。但是,他往昔的恋人已经屈服于权势的压力,在那僻静的新房里成为权势者的新娘,她为了那所谓的“名誉”,尽力讨取丈夫的欢心。姑娘笑了,她讨得了主子的爱抚和百般的温存。吟游诗人却因在歌声中粗心地泄露自己,使权势富贵者产生“雷霆之怒”,产生嫉妒之情。结果正直的吟游诗人遭到迫害,他被放逐而无处栖身,他和心上人的爱情遭到完全的毁灭。他离开了“那些昔日常使他快乐的庭院”,他最后一次经过那富豪权贵者的大门,最后一次瞧瞧那主子和屈就的新娘,愤怒和痛苦折磨着他,“他的心炸裂了,仿佛死神即将来临”。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之中,无力争得自己应有的自由和爱情,只有默默地来到“幽暗的丛林”,孤苦零丁地在那里游荡,他没有家园,没有亲人。他除了天上的月亮,再也不愿见到任何光明,只能在黑暗中忍受那没有尽止的痛苦。吟游诗人所遭受的失恋、压抑、孤独、迫害、屈辱和流放,不仅他那俊美漂亮的脸庞已被悲哀摧残得变形了,他声音也被折磨得变形了,更严重的是他的精神已被权势和失恋摧残得变形了。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斗争胜利的信心,“不愿见到任何光明”,这是吟游诗人的最大的悲剧。这首诗歌是白尔谢在流亡他乡异国中所写,诗中显明地透露着诗人怀念祖国和怀恋故乡的孤苦寂寞的情感。诗中所表达的吟游诗人的痛苦和忧伤,也是白尔谢自己对于祖国、对于乡情、对于亲人的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这首诗歌是意大利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诗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出处】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意思】我在五松山下借宿,孤单寂寞没有一点儿欢愉。眼见田家整天秋忙的劳作辛苦,在夜寒中还得春米的是邻居农家女。【全诗】《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赏析】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自己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多么凄凉啊!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邻女夜春寒上一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出处】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意思】我在五松山下借宿,孤单寂寞没有一点儿欢愉。眼见田家整天秋忙的劳作辛苦,在夜寒中还得春米的是邻居农家女。【全诗】《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赏析】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自己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多么凄凉啊!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诗句】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出处】唐·杜甫《哀江头》。【译注】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娇媚生波,她与皇帝同车,侍奉在君王之侧。【全诗】《哀江头》.[唐].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昭阳殿里第一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出处】唐·杜甫《哀江头》。【译注】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娇媚生波,她与皇帝同车,侍奉在君王之侧。【全诗】《哀江头》.[唐].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名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与译文]留连,恋恋不去。恰恰,频频、时时。两句的意思是:花枝上嬉戏的彩蝶不时翩翩起舞,因留恋花香而不忍离去;娇小可爱的黄莺儿自由自在,发出频繁不断的鸣叫声。诗句以细腻的笔触、浓丽的色彩描画了春暖花开、蝶舞莺歌的景致。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名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与译文]留连,恋恋不去。恰恰,频频、时时。两句的意思是:花枝上嬉戏的彩蝶不时翩翩起舞,因留恋花香而不忍离去;娇小可爱的黄莺儿自由自在,发出频繁不断的鸣叫声。诗句以细腻的笔触、浓丽的色彩描画了春暖花开、蝶舞莺歌的景致。参考文献(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
【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人心清闲,能感觉桂花轻轻飘降,在静谧的夜晚,春山显得格外空旷。月亮出来了,惊得山鸟扇动翅膀,一两声鸣叫,在山涧里不时回荡。【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①闲:寂静。桂花:南方植物,亦称木樨,越中有四季桂,见《宝庆续会稽志》。此处指春桂。②二句意谓月光惊动了山鸟,不时在山涧中鸣叫,打破春夜的沉寂。【鉴赏】《鸟鸣涧》是王维的五言绝句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维友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此人乃皇甫洵之子,生平事迹不详。云溪,皇甫岳别墅所在地。有学者考证,在唐代,皇甫家族中有一支籍居于润州丹阳郡(今江苏丹阳)。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曾以殿中侍御史身份知南选,次年自岭南北归,尝过润州并到瓦官寺谒璇禅师,集中有《谒璇上人》诗。故云溪当在丹阳。这组诗即作于是时(参见鲁屋《王维<鸟鸣涧>杂说》,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诗中的“桂花”,即木犀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或黄或白,香气袭人,有秋桂、春桂、四季桂之分。这里当指春桂或四季桂。这是王维描写静境的名篇。诗人以轻柔的笔触、清淡的色调,表现江南云溪春夜的幽静意境,抒写出他的一颗诗心对大自然的细致体验。小诗仿佛是一幅水墨画,那么清新淡雅;又宛如一首小夜曲,非常恬静幽美。诗人一下笔便写出“人闲”二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二字是全篇的眼睛。“闲”,就是闲适,也有寂静之意。诗人在山居下榻,没有人事烦扰,不闻车马喧嚣,心境是多么悠闲、宁静呵!在静的环境中,又有静的心情,对于大自然的声音和动态最为敏感。所以,当春桂细小的花瓣从枝头上飘落下来,立刻被诗人感觉到了。是花瓣落在衣襟上,引起了他的触觉?是风吹花瓣的细微声息,被他听见?还是花瓣散发出的缕缕清芬,沁入了他的肺腑?诗人没有细写,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春夜山中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只写桂花轻轻坠落,便把读者引进一个静谧、幽雅的境界。桂花的飘落,使诗人更感到春夜里万籁无声,一片寂静。又由于夜的寂静,诗人愈觉得春山格外空旷。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周围什么都不存在了。诗的前两句用了对仗,对得既工整又天然。因“人闲”而知“花落”,因“花落”而感“夜静”,因“夜静”而觉“山空”。诗意环环相扣,一气蝉联而下。且不说在这春山静夜中花瓣的轻轻飘坠是那么饶有情趣和韵致,单就诗句中词意的联属而言,就给人一种流动的音乐之美。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乳白色的月光洒落山林,惊动了栖息于涧中的山鸟。一般地说,月出是不至于使山鸟惊醒的。山鸟惊动,正表明春山寂静到了极点。于是,在这条名叫“云溪”的春涧之中,时而传来一两声山鸟的鸣啭,大概它们误以为是曙光吧?音回空谷,既暂时打破了春山的寂静,同时又使春山愈发显得清幽空寂。哦,迷人的春夜!花落、月出、鸟鸣,诗人连续写了春夜山中这几种景物的动态和声响,但我们反而被带进一个极为清幽静谧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来,诗人非常懂得事物的“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和“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显出春山月夜之静;后一句,是用鸟啼之声来破静,又反衬出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这就更生动、深刻地创造出幽静境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王维在许多诗中都创造了“空”、“静”的意境,却情致不同,毫不重复。此诗的静境,淡雅、柔美,漾溢着春夜的温馨、安恬气息,而又生意盎然。我们读了,感到赏心悦目,又不禁怡然陶醉,从中体验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唐诗学者陈允吉先生在《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一文中,引证佛教《大般涅槃经》所云:“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譬如山涧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据此断定王维写这首小诗,是要寓托佛教虚幻寂灭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理念性的东西怎样渗透了诗人的艺术思维而体现于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有启迪意义的。但我们决不要忘记了,王维毕竟不是纯粹的佛教信徒,他首先是一位热烈地渴求美、辛勤地创造美并且深谙艺术表现奥秘的诗人。他在这里是写诗,而不是写佛学讲义。不可否认,佛教理念确实渗透于他的山水诗的自然意象之中,并使诗的意境往往富于佛理禅趣;但诗中的自然山水意象,由于是诗人怀着一颗充满爱的诗心对客观自然美的再创造,因而它也有可能以其盎然活泼的生机违反诗人所信奉的佛教理念。寄寓在《鸟鸣涧》中的诗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和执着之情,同佛教的厌世、出世思想又是对立的。对于王维山水诗中诗情、画意和禅理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既要挖掘出诗中深层的禅理意蕴,又不能把这些优美的诗仅仅看作是佛教理念的图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人心清闲,能感觉桂花轻轻飘降,在静谧的夜晚,春山显得格外空旷。月亮出来了,惊得山鸟扇动翅膀,一两声鸣叫,在山涧里不时回荡。【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①闲:寂静。桂花:南方植物,亦称木樨,越中有四季桂,见《宝庆续会稽志》。此处指春桂。②二句意谓月光惊动了山鸟,不时在山涧中鸣叫,打破春夜的沉寂。【鉴赏】《鸟鸣涧》是王维的五言绝句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维友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此人乃皇甫洵之子,生平事迹不详。云溪,皇甫岳别墅所在地。有学者考证,在唐代,皇甫家族中有一支籍居于润州丹阳郡(今江苏丹阳)。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曾以殿中侍御史身份知南选,次年自岭南北归,尝过润州并到瓦官寺谒璇禅师,集中有《谒璇上人》诗。故云溪当在丹阳。这组诗即作于是时(参见鲁屋《王维<鸟鸣涧>杂说》,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诗中的“桂花”,即木犀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或黄或白,香气袭人,有秋桂、春桂、四季桂之分。这里当指春桂或四季桂。这是王维描写静境的名篇。诗人以轻柔的笔触、清淡的色调,表现江南云溪春夜的幽静意境,抒写出他的一颗诗心对大自然的细致体验。小诗仿佛是一幅水墨画,那么清新淡雅;又宛如一首小夜曲,非常恬静幽美。诗人一下笔便写出“人闲”二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二字是全篇的眼睛。“闲”,就是闲适,也有寂静之意。诗人在山居下榻,没有人事烦扰,不闻车马喧嚣,心境是多么悠闲、宁静呵!在静的环境中,又有静的心情,对于大自然的声音和动态最为敏感。所以,当春桂细小的花瓣从枝头上飘落下来,立刻被诗人感觉到了。是花瓣落在衣襟上,引起了他的触觉?是风吹花瓣的细微声息,被他听见?还是花瓣散发出的缕缕清芬,沁入了他的肺腑?诗人没有细写,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春夜山中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只写桂花轻轻坠落,便把读者引进一个静谧、幽雅的境界。桂花的飘落,使诗人更感到春夜里万籁无声,一片寂静。又由于夜的寂静,诗人愈觉得春山格外空旷。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周围什么都不存在了。诗的前两句用了对仗,对得既工整又天然。因“人闲”而知“花落”,因“花落”而感“夜静”,因“夜静”而觉“山空”。诗意环环相扣,一气蝉联而下。且不说在这春山静夜中花瓣的轻轻飘坠是那么饶有情趣和韵致,单就诗句中词意的联属而言,就给人一种流动的音乐之美。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乳白色的月光洒落山林,惊动了栖息于涧中的山鸟。一般地说,月出是不至于使山鸟惊醒的。山鸟惊动,正表明春山寂静到了极点。于是,在这条名叫“云溪”的春涧之中,时而传来一两声山鸟的鸣啭,大概它们误以为是曙光吧?音回空谷,既暂时打破了春山的寂静,同时又使春山愈发显得清幽空寂。哦,迷人的春夜!花落、月出、鸟鸣,诗人连续写了春夜山中这几种景物的动态和声响,但我们反而被带进一个极为清幽静谧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来,诗人非常懂得事物的“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和“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显出春山月夜之静;后一句,是用鸟啼之声来破静,又反衬出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这就更生动、深刻地创造出幽静境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王维在许多诗中都创造了“空”、“静”的意境,却情致不同,毫不重复。此诗的静境,淡雅、柔美,漾溢着春夜的温馨、安恬气息,而又生意盎然。我们读了,感到赏心悦目,又不禁怡然陶醉,从中体验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唐诗学者陈允吉先生在《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一文中,引证佛教《大般涅槃经》所云:“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譬如山涧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据此断定王维写这首小诗,是要寓托佛教虚幻寂灭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理念性的东西怎样渗透了诗人的艺术思维而体现于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有启迪意义的。但我们决不要忘记了,王维毕竟不是纯粹的佛教信徒,他首先是一位热烈地渴求美、辛勤地创造美并且深谙艺术表现奥秘的诗人。他在这里是写诗,而不是写佛学讲义。不可否认,佛教理念确实渗透于他的山水诗的自然意象之中,并使诗的意境往往富于佛理禅趣;但诗中的自然山水意象,由于是诗人怀着一颗充满爱的诗心对客观自然美的再创造,因而它也有可能以其盎然活泼的生机违反诗人所信奉的佛教理念。寄寓在《鸟鸣涧》中的诗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和执着之情,同佛教的厌世、出世思想又是对立的。对于王维山水诗中诗情、画意和禅理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既要挖掘出诗中深层的禅理意蕴,又不能把这些优美的诗仅仅看作是佛教理念的图解。
【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意思1】松树下问童子,师父哪里去了?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却因白云缭绕;不知他的去处。【意思2】我去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见一个男孩,问起他的老师,他说老师出门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云深林密不知究竟在何处。这首诗采用自为问答的形式,诗句浅显近于口语,虽未正面写隐者,而隐者幽居之意自在。【鉴赏】我在松下问童子,童子说先生上山采药去了;只知道他是在这座山中,而山里的云雾深重,却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原诗描写隐者远离尘俗,悠闲自在的生活,诗中颇富禅机,并有清逸高妙之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幽访胜的人,最喜爱这两句诗。若是问路找人,知道人在某处,却偏偏找不着,也可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①童子:未成年的人。《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全诗鉴赏1】写隐居者特殊生活方式的诗;短小而内涵丰富、结构很有特点的诗。 标题用“不遇”,实际上是文学上安排的“不遇”,“遇”则无题,就不能宣扬远离红尘的生活方式,遇其人反是毫无意义的事了。古典诗歌中借“云深”“云中”“云外”来写的人生,大多表达一个主题:远离俗世,自由随性。由诗中的“隐者”可以分析出作者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人生观。作者是有出尘经历(当和尚)的人,后经韩愈的劝说而还俗,但在红尘中并未显达,还是仕途蹭蹬。他潜意识会向往那空寂的天地,对那里的人感兴趣,那正是其价值取向所在。诗中的隐者有童子,不是修行学道的人,就是求长生的人。说“采药”正是修炼的需要,而不是采药来卖的人,不然怎么会隐居呢?因此,诗的主题是赞赏修道求长生的人生,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鄙夷思想。诗的结构很有特点。短短四句,容量却不少。全由问答句组成是诗的基本结构,在简单的问答中完成了复杂而深刻的内涵的表达。作者的裁剪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填补,也是其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我”在松树下问童子,问话略去了,至少应该有几句问童子的话,才符合日常生活的交流,但这几句话读者自可补出。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之后,肯定还应该有“我”问“在哪里采药”等话语,然后才应该是童子的回答,也就是末两句,可是“我”的问话作者也略去了。末两句当然是诗的精华。表面看似乎是很平常的答话,事实上是文学的描述。这两句很美,一是景象好,云雾缭绕,包含天地,阔大无边,而且虚实相生;二是隐者的高人身影让人景仰;三是诗歌的主题含蓄不露;四是语言美,看似明白如话,实是洗练精纯。【全诗鉴赏2】本诗虽然寥寥二十字,却写得情景俱出。本诗妙在寓情于问,诗人寻找一位隐士,未遇,只有他的弟子在。于是就问这位童子:“你的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傅采药去了。”诗人又问:“他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到这座山里去采药了。”诗人又要求道:“你能不能替我去找一找呢?”童子面有难色:“崇山峻岭,云雾缭绕,我怎么能知道他究竟在哪里呢?”这一系列的发问,短短四句,使寻隐者不遇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情景跃然纸上。这首诗就是反复推敲、斟酌过的。不但写出了松下问答的情景,山中林木茂密的景色,同时隐者高隐的品格,也可以于诗外体味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意思1】松树下问童子,师父哪里去了?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却因白云缭绕;不知他的去处。【意思2】我去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见一个男孩,问起他的老师,他说老师出门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云深林密不知究竟在何处。这首诗采用自为问答的形式,诗句浅显近于口语,虽未正面写隐者,而隐者幽居之意自在。【鉴赏】我在松下问童子,童子说先生上山采药去了;只知道他是在这座山中,而山里的云雾深重,却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原诗描写隐者远离尘俗,悠闲自在的生活,诗中颇富禅机,并有清逸高妙之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幽访胜的人,最喜爱这两句诗。若是问路找人,知道人在某处,却偏偏找不着,也可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①童子:未成年的人。《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全诗鉴赏1】写隐居者特殊生活方式的诗;短小而内涵丰富、结构很有特点的诗。 标题用“不遇”,实际上是文学上安排的“不遇”,“遇”则无题,就不能宣扬远离红尘的生活方式,遇其人反是毫无意义的事了。古典诗歌中借“云深”“云中”“云外”来写的人生,大多表达一个主题:远离俗世,自由随性。由诗中的“隐者”可以分析出作者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人生观。作者是有出尘经历(当和尚)的人,后经韩愈的劝说而还俗,但在红尘中并未显达,还是仕途蹭蹬。他潜意识会向往那空寂的天地,对那里的人感兴趣,那正是其价值取向所在。诗中的隐者有童子,不是修行学道的人,就是求长生的人。说“采药”正是修炼的需要,而不是采药来卖的人,不然怎么会隐居呢?因此,诗的主题是赞赏修道求长生的人生,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鄙夷思想。诗的结构很有特点。短短四句,容量却不少。全由问答句组成是诗的基本结构,在简单的问答中完成了复杂而深刻的内涵的表达。作者的裁剪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填补,也是其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我”在松树下问童子,问话略去了,至少应该有几句问童子的话,才符合日常生活的交流,但这几句话读者自可补出。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之后,肯定还应该有“我”问“在哪里采药”等话语,然后才应该是童子的回答,也就是末两句,可是“我”的问话作者也略去了。末两句当然是诗的精华。表面看似乎是很平常的答话,事实上是文学的描述。这两句很美,一是景象好,云雾缭绕,包含天地,阔大无边,而且虚实相生;二是隐者的高人身影让人景仰;三是诗歌的主题含蓄不露;四是语言美,看似明白如话,实是洗练精纯。【全诗鉴赏2】本诗虽然寥寥二十字,却写得情景俱出。本诗妙在寓情于问,诗人寻找一位隐士,未遇,只有他的弟子在。于是就问这位童子:“你的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傅采药去了。”诗人又问:“他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到这座山里去采药了。”诗人又要求道:“你能不能替我去找一找呢?”童子面有难色:“崇山峻岭,云雾缭绕,我怎么能知道他究竟在哪里呢?”这一系列的发问,短短四句,使寻隐者不遇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情景跃然纸上。这首诗就是反复推敲、斟酌过的。不但写出了松下问答的情景,山中林木茂密的景色,同时隐者高隐的品格,也可以于诗外体味之。
古诗《中秋月》苏轼。推荐。爱诗词网。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盤。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词·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徐州知州任上。诗人另有《中秋月三首》,自注:“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去岁,就是熙宁十年;子由,诗人弟弟苏辙。这一年秋天,苏辙来徐州与兄长相会,共庆中秋佳节,共赏中秋明月,诗人分外高兴,挥笔写下了本诗。诗从咏写明月着笔。首句先衬一笔,描写净澈的夜空,万里无云,散发着不尽的寒意。高空是“寒”的,这种艺术意想,在东坡的诗词中累累出现,写于熙宁九年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就说过:“高处不胜寒”。中秋圆月出现在夜宇清寒的环境里,更增添了它的光亮度和皎洁美。“银汉”句,櫽括了李贺、李白的诗意,妙手运铸,毫无痕迹。银河里有流水的声音,意出长吉诗“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东坡反过来写,却说今夜银河里没有水声,显得格外静谧。“玉盘”,语见李白《古朗月行》“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如玉盘一般圆润洁白的明月,在宁静的银河里转动,夜景是多么的美好呀!何况能与阔别已久的弟弟同赏明月,今夜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呀!诗的第三句,陡然转笔,“此生此夜不长好”,今夜的月景固然美妙,今夜的人生固然欢乐,但是,当诗人一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好景不长在和亲人常离散的客观现实,促使他油然发出“不长好”的深深感叹。结句“明月明年何处看”,从第三句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推想明年我们兄弟两人又不知在何处赏明月?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一切都是未可预卜的,那么明年我们是分在两地赏月,还是共聚一起赏月呢?诗句既含有期望,也带着几分感伤。了解诗人的出处交游,把握诗人的深层心态,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否则,对赏月作泛泛之谈,必然失之肤浅。苏轼笔下的《中秋月》诗,将中秋月圆的自然美景与兄弟欢聚的人生美景锲合起来,构成深邃的艺术意境;又由眼前景推想开去,对宇宙人生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循着诗人的思路,我们才能欣赏第三句转笔的妙处,认识三、四句所发感慨的社会基因,真正领悟诗句中深刻的哲理意蕴。
于厅事之东北角。推荐。爱诗词网。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1),于厅事之东北角(2),施(3)八尺屏障(4),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5)。众宾团坐(6)。少顷(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8),满坐寂然(9),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10),其夫呓语(11)。既而儿醒(12),大啼。夫亦醒。妇抚(13)儿乳(14),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15)。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16)。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尿瓶中声、尿桶中声,一时齐发(17),众妙毕备(1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19),微笑,默叹(20),以为妙绝。未几(21),夫齁声起(22),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23),盆器倾侧(24),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25),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26),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27)力拉崩倒(28)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29),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30),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31),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3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3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34),两股战战(35),几欲先走(3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注释〕(1)会:适逢,正赶上。(2)厅事:大厅,客厅。(3)施:设置,安放。(4)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5)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6)团:聚集、集合。(7)少顷:一会儿。(8)但闻:只听见。(9)坐:同“座”。(10)欠伸:打呵欠,伸懒腰。(11)呓(yi)语:梦话。(12)既而:不久。(13)抚:抚摸,安慰。(14)乳:喂奶。(15)呜:指轻声哼唱。(16)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17)一时:同时。(18)毕:全、都。备:具备。(19)侧目:偏着头看。(20)默叹:默默地赞叹。(21)未几:不多久。(22)齁(hou):打呼噜。(23)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24)倾侧:倾斜翻倒。(25)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26)俄而:一会儿。(27)间(jian):夹杂。(28)崩倒:倒塌。力拉:象声词。(29)曳(ye):拉。许许(hu):象声词。(30)凡所应有:凡是应该有的。(31)虽:即使。(32)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指:指明。(33)名:作动词用,说出。(34)奋:张开、展开。出:露出。(35)战战:哆嗦的样子。(36)几:几乎,差点儿。〔鉴赏〕欧阳修有一篇著名的《秋声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从而寄托了叹世悲秋的思想感情。林嗣环把自己的诗歌创作结集起来,题为《秋声诗》。《口技》,是他《<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杯嗣环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他自己的诗集写前言。他在写完口技之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很清楚,他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诗》“善画声”的。所谓“善画声”,用我们的话说,那就是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主题既明,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切就都可以全部舍弃。林嗣环正是这样做了的,他不但没有写口技这种艺术的名称、特点、起源和发展,而且连那位口技人的状貌、衣饰、年龄、性别以至姓名,都没有写。他没有鼓掌叫好,也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形容口技如何了不起,而是通过具体描写,把口技人的表演生动地再现出来。读了这篇短文,就象身临其境,听了一场精彩的口技,受到深刻的感染。林嗣环在把主要力量用于正面描写时,也采用了辅助性的艺术手法:侧面烘托。而且,他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写听众的反映)结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第一段:“……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可以设想,一个大宴宾客的场所,是有许多东西可写的,为什么只写这些呢?那是因为这些东西最有利于烘托主题。口技人是坐在屏障中的,如果不亮一下底,让“众宾”知道其中除“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外,别无他物,那就会怀疑其中有鬼。“而已”两字,扫清一切怀疑,使人确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张口。接下去,既写口技人奏技,又写众宾的反应,波澜层出,极起伏变化之妙。“一抚尺而已”扫清了众宾的怀疑,文势一缓,紧接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立刻造成一种肃静的、紧张的气氛,文势一振。一缓一紧,出现了第一次波澜。抚尺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威力呢?这因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方面使“众宾”相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张口,另一方面又不免产生只凭一张口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的疑问。这疑问,又逼出一种急于一听究竟的“悬念”。所以“抚尺一下”,就象抛出一块巨大的磁石,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文势振起之后,接着是一段正面描写。从“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到“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声音由远而近,由疏而密,由简单而复杂,写得极有层次。到了“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尿瓶中声、尿桶中声……”则诸声并作,出现了第一次高潮。高潮出现后,并没有让它骤然降落,却把笔锋一转,去写众宾的反应:“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一段侧面烘托,不仅加强了前面的正面描写,而且使文势动宕,摇曳多姿。烘托之后,又继之以正面描写:“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高潮下降,众宾“伸颈,侧目”的紧张情态也松弛下来,“意少舒,稍稍正坐”。也许,他们以为这场表演,就此结束了;而且,就此结束,他们大约也已经满足了。谁料到:“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于高潮下降,仅留余波之时,骤然雷轰电击,风狂雨暴,波浪掀天。而情绪刚刚松弛下来的听众,猝不及防,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变吓坏了,真以为发生了火灾,都“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是一个规模更大的高潮。由余波到规模更大的高潮,复又兴起波澜。正当听众想突围而出的时候,“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真的发生了火灾呢?是不是屏障里面有水、有火、有房屋、有千百大人、千百小儿、千百只犬……呢?都不是。“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更大的高潮突然降落,这是又一次波澜。这里,“一抚尺而已”的再一次出现,绝不仅仅为了形式上的首尾呼应。首段的“一抚尺而已”使听众确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张口;但当听众听到发生火灾时,不但不以为那只是口技,而且简直感到真的发生了火灾。末段的“而已”和首段遥遥呼应,把听众从火灾的惊恐中唤回来,使他们不得不相信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出于口技人的一张口。于是,口技人的“善画声”,也就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了。《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技”之所以奇,不仅在于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而且在于对那段表演的组织结构,独具匠心。它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先描绘在静夜里的各种细碎活动,然后扩展开去,描绘突然发生大火灾。前后的两种场面迥不相同,但中间又有必然的联系,毫无七拼八凑之感。此其一。由较小的波澜逐渐推进,形成高潮,一步步抓紧听众的注意力;然后高潮突然降落,让听众的紧张情绪松弛下来;突然一声“火起”,使听众猝不及防,忘记了是在听口技,想从大火包围中冲出去;在这紧张万状的关头,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有起有伏,有擒有纵,变化万端,不可方物。此其二。这显然不是自然主义地模仿生活,而是高度的艺术概括、艺术提炼的产物。“文”之所以奇,也奇在组织结构的巧妙上,口技表演的巧妙的组织结构,也许完全出于口技人的匠心,也许还有作者的再创造。即使在表现口技表演的组织结构上没有再创造,但如前面所分析,他在写口技表演的全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表情,不仅突出了口技的高明,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这还是创造。文章所以奇,又奇在正面描写的惟妙惟肖上。不言而喻,口技这种技艺是用声音反映生活的(所以又叫象声);作家要传出口技之神,也必须利用语言的音响。林嗣环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出色。显而易见的是他用了许多象“呜”、“作作索索”、“呼呼”、“许许”之类的象声词;但这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低忽高,节奏忽缓忽急,构成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地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这是散文,但为了加强节奏感,于忽长忽短的句子中又安排有若干字数约略相同的句子,还押了不少所谓“独脚韵”(即用同一字押韵),韵与节奏的关系很密切。作者根据节奏缓急的需要,押了或疏或密的韵。最密的时候是句句押韵(如“呼”字韵、特别是“声”字韵),但又兼用了“交韵”(即单句与单句押一个韵,双句与双句另押一个韵)与句句押韵相结合的办法(如“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又短句多,长句少,其中还夹杂了一些字数约略相等的句子;字数约略相等的句子,又是几句长、几句短,参差错落,变化无穷。这就使得节奏急促而富于变化,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末了,还有几句关于这篇《口技》的作者的话值得一说:在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六十五回的前面,金圣叹用口技之妙比喻《时迁火烧翠云楼》一回的写作技巧,其描写口技的文字,与林嗣环的这一篇几乎完全相同,而他并没有提到林嗣环,却是用“吾友斫山先生尝向吾夸京中口技”云云开头的。金圣叹与林嗣环大致同时,所以这篇作品的著作权究竟属谁,很难确定。然而不管属谁,都足以说明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好作品,一脱稿就不胫而走了。字数:4174作者:霍松林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76-1480页.
坏事干得多了,必然自取灭亡。语出《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时,郑国国君郑武公娶了西申国君主申侯的女儿。史称郑武公夫人姜氏为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生大儿子时难产(脚先见)非常痛苦,遂起名“寤生”,武姜自然不喜欢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太叔段,希望他做郑武公的继承人,多次请求,但武公都没有答应。
多行不必必自毙。推荐。爱诗词网。坏事干得多了,必然自取灭亡。语出《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春秋时,郑国国君郑武公娶了西申国君主申侯的女儿。史称郑武公夫人姜氏为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生大儿子时难产(脚先见)非常痛苦,遂起名“寤生”,武姜自然不喜欢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太叔段,希望他做郑武公的继承人,多次请求,但武公都没有答应。郑武公去世,寤生即位,即郑庄公。迫于母命,庄公将面积很大的“京城”封给太叔。此后,武姜又支持太叔不断扩大势力。大夫祭仲对庄公说:“在一个国家里,都城的围墙超过了百丈,便是国家的祸害。现在太叔京城的面积大大超过了先王的规定,再继续发展将难以对付,就像野草蔓延开来难以铲除干净一样。蔓草都难以铲除干净,何况是你受到如此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他自己要干尽坏事必然是自找死路,你姑且等待。”过了不久太叔把郑国北部和西部的地方暗中划归自己控制。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国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太叔也像国君一样发号施令,如果您想把国君的位置让给他,就让我们去侍奉他;如果您不想让给他,就请您把他除掉,可不要让老百姓对您产生怀疑而失去信心。”庄公说:“不用这样,他必会自作自受。”果然没过多久,太叔又继续扩充自己的领地。大夫子封对庄公说:“可以动手了,如果再让他继续发展,土地势力一大,人心就会转向他了。”庄公仍然沉着地说:“不忙,太叔违背朝廷自我扩张,对国家不义,对家族不亲;不义不亲的人,他的势力发展得越大,就垮得越快!”以后,太叔又进一步修筑城郭,扩充军队,制造了许多武器、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首都。武姜在都城内也做好了准备,只要太叔的队伍攻城,她就把城门打开做内应。庄公得知消息后,认为镇压太叔和武姜的时候到了,命令大夫子封率领战车200辆,讨伐太叔。京城百姓也背叛太叔,太叔最后逃到“共”地,被称为“共叔段”。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是一部研究古代历史的学术论文专著。现当代史学家顾颉刚撰,王煦华编辑。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所研究员。著有《古史辩》、《尚书通检》、《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并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一生潜心研究古史,创立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探索古史传说的演变,在对古史传说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了深入考辩之后,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对古代的民族和地域,也有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秦汉以前的中国只是没有统一的许多小国。对于古书的著作时代也进行了大量的考证。该书汇集了作者研究古史的精华文章,给研究古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文集分8册出版。编辑者对这8册的顺序安排是按照顾先生研究古史的4个方面的主要贡献来编排的:第1册为有关“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第2、3、4册为古史传说及夏、商、周至春秋时代的史实考辩;第5、6册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第7、8册为古书的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精当,语言质朴,读之颇有裨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于1988年开始,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推荐。爱诗词网。《顾颉刚古史论文集》是一部研究古代历史的学术论文专著。现当代史学家顾颉刚撰,王煦华编辑。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所研究员。著有《古史辩》、《尚书通检》、《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并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一生潜心研究古史,创立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探索古史传说的演变,在对古史传说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了深入考辩之后,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对古代的民族和地域,也有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秦汉以前的中国只是没有统一的许多小国。对于古书的著作时代也进行了大量的考证。该书汇集了作者研究古史的精华文章,给研究古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文集分8册出版。编辑者对这8册的顺序安排是按照顾先生研究古史的4个方面的主要贡献来编排的:第1册为有关“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第2、3、4册为古史传说及夏、商、周至春秋时代的史实考辩;第5、6册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第7、8册为古书的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精当,语言质朴,读之颇有裨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于1988年开始,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
江上柳月烟。推荐。爱诗词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街市村坊·水乡”类的诗句。柳色如烟,残月在天,大雁掠空,都是些引人生离愁别恨的水乡景色。词人着力刻画迷茫、孤寂的景致,引起读者一种凄冷的共鸣。温庭筠“菩萨蛮”“全唐诗”第10064页。繁体:“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街市村坊·水鄉”類的詩句。柳色如煙,殘月在天,大雁掠空,都是些引人生離愁別恨的水鄉景色。詞人著力刻畫迷茫、孤寂的景致,引起讀者一種淒冷的共鳴。溫庭筠“菩薩蠻”“全唐詩”第10064頁。拼音:“JiangShangLiuRuYan,YanFeiCanYueTi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JiangShangLiuRuYan,YanFeiCanYueTian”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eShiCunFang·ShuiXiang”LeiDeShiGou。LiuSeRuYan,CanYueZaiTian,DaYanLveKong,DouShiXieYinRenShengLiChouBieHenDeShuiXiangJingSe。CiRenZhaoLiKeHuaMiMang、GuJiDeJingZhi,YinQiDouZheYiChongQiLengDeGongMing。WenTingJun“PuSaMan”“QuanTangShi”Di10064Xie。
【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注释与译文]易水,水名,在今河北境内。壮士,指战国时奉燕太子丹之命谋刺秦王的刺客荆轲。这两句是易水送别时荆轲唱的,诗句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出侠义之士不畏强暴,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推荐。爱诗词网。【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注释与译文]易水,水名,在今河北境内。壮士,指战国时奉燕太子丹之命谋刺秦王的刺客荆轲。这两句是易水送别时荆轲唱的,诗句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出侠义之士不畏强暴,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参考文献《战国策·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