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作者贬官岭外,不知家里怎样,此次回乡,迫切地想知道家里情况,但又怕家人受牵连而遭迫害,反而不敢向人打听。【赏析】长年谪居远方异地,如今回到了故乡,快到家时渴望知道家中的情况,但又怕闻知噩耗,所以不敢打听来人。诗人仅用一个“怯”字,便将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点染得十分真切。可谓工于炼字的能手。【提示】因远离家乡,音信久绝,所以愈走近家乡愈提心吊胆,生怕听到坏消息,连迎面碰到的人也不敢问了。诗句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的人回家乡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耐人咀嚼。【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题解】这首诗是宋之问从被贬的地方(泷州)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抒发诗人因久居异乡,在临近家乡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注释】①岭外:指贬所泷洲(今广东罗定县一带)。经冬句:将近一年。②近乡:接近家乡。不敢句:因担心家中受牵连遭难,故不敢探听。来人,从家乡来的人。【题解】唐诗篇名。五绝。宋之问作。见《全唐诗》卷五三。一说晚唐诗人李频作,误。约作于神龙二年(706)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贬所逃归洛阳,途经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抒写潜归途中的心情:“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前两句叙写自己被贬岭南,与家人音书断绝,平中见奇,为下诗伏线,用笔精严圆熟。后两句描摹临近故乡的内心感受,不写其欢喜急切,而着笔于情怯心惧,看似有悖常情,实则活画出私自逃归之贬谪者既思念家人又恐事泄的特殊心态。全诗短小精警,情真意切。清施补华评此诗曰:“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七绝同妙。”(《岘傭说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历来传诵之名句。后人对它的理解,已超出原有的特定情景,视作游子行近故乡时普遍心理的反映。论者将该二句与杜甫《述怀》中“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作类比,正着眼于此。【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而著名的诗篇,尤其是次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传颂千古,脍炙人口。宋之问和杜审言、韦承庆一样都曾因武后时趋附张易之兄弟而遭贬。神龙(唐中宗年号,705—707)初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他设法潜逃,回到洛阳,途中经过汉江,作了这首诗。首联述事,讲的是宋之问被贬岭南与家乡亲人隔绝,度过了不止一年时光。从地理空间的悬隔、时间流逝的悠长两个方面诉说了自己艰危的处境和思念故土的痛苦心情,特地点明“音书断”,告诉读者他已久久不知家中存亡消息,这就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绝句的篇幅限制,诗情跃进的需要和对于结构的锤炼,决定了诗人将潜逃的经过全部省略,而将重点放在心理波动的刻绘上。当诗人渡过汉江日益接近朝夕思念的家乡时,他的心绪却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他是那样急切地想知道家中亲人的情况——他们会不会因自己的获罪而遭殃?这些年来他们过得怎么样?老的是否健在安康,小的是否顺利成长……可是,他一步步走近家乡,也不止一次地遇到来自家乡的熟人,他却胆怯地不敢向他们发问。愈走近家乡,胆怯的心情愈重,怕意想不到地问出什么噩耗来,那是他已经疲惫到极点的身体和精神所无法承受的。这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的含义。说这种心绪奇怪,是因为它有“反笔”之妙,但它不是又十分合乎情理吗?诗人仅用短短十个字就将这种矛盾交错的复杂心情生动鲜明地表达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捕捉无形心态而将它诉诸晓畅文字的高超功夫。好的诗句常有一种令人过耳不忘的奇效。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和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杜甫《述怀》)就是这种千多年来打动过无数游子旅人的绝妙警语。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作者贬官岭外,不知家里怎样,此次回乡,迫切地想知道家里情况,但又怕家人受牵连而遭迫害,反而不敢向人打听。【赏析】长年谪居远方异地,如今回到了故乡,快到家时渴望知道家中的情况,但又怕闻知噩耗,所以不敢打听来人。诗人仅用一个“怯”字,便将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点染得十分真切。可谓工于炼字的能手。【提示】因远离家乡,音信久绝,所以愈走近家乡愈提心吊胆,生怕听到坏消息,连迎面碰到的人也不敢问了。诗句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的人回家乡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耐人咀嚼。【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题解】这首诗是宋之问从被贬的地方(泷州)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抒发诗人因久居异乡,在临近家乡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注释】①岭外:指贬所泷洲(今广东罗定县一带)。经冬句:将近一年。②近乡:接近家乡。不敢句:因担心家中受牵连遭难,故不敢探听。来人,从家乡来的人。【题解】唐诗篇名。五绝。宋之问作。见《全唐诗》卷五三。一说晚唐诗人李频作,误。约作于神龙二年(706)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贬所逃归洛阳,途经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抒写潜归途中的心情:“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前两句叙写自己被贬岭南,与家人音书断绝,平中见奇,为下诗伏线,用笔精严圆熟。后两句描摹临近故乡的内心感受,不写其欢喜急切,而着笔于情怯心惧,看似有悖常情,实则活画出私自逃归之贬谪者既思念家人又恐事泄的特殊心态。全诗短小精警,情真意切。清施补华评此诗曰:“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七绝同妙。”(《岘傭说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历来传诵之名句。后人对它的理解,已超出原有的特定情景,视作游子行近故乡时普遍心理的反映。论者将该二句与杜甫《述怀》中“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作类比,正着眼于此。【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而著名的诗篇,尤其是次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传颂千古,脍炙人口。宋之问和杜审言、韦承庆一样都曾因武后时趋附张易之兄弟而遭贬。神龙(唐中宗年号,705—707)初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他设法潜逃,回到洛阳,途中经过汉江,作了这首诗。首联述事,讲的是宋之问被贬岭南与家乡亲人隔绝,度过了不止一年时光。从地理空间的悬隔、时间流逝的悠长两个方面诉说了自己艰危的处境和思念故土的痛苦心情,特地点明“音书断”,告诉读者他已久久不知家中存亡消息,这就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绝句的篇幅限制,诗情跃进的需要和对于结构的锤炼,决定了诗人将潜逃的经过全部省略,而将重点放在心理波动的刻绘上。当诗人渡过汉江日益接近朝夕思念的家乡时,他的心绪却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他是那样急切地想知道家中亲人的情况——他们会不会因自己的获罪而遭殃?这些年来他们过得怎么样?老的是否健在安康,小的是否顺利成长……可是,他一步步走近家乡,也不止一次地遇到来自家乡的熟人,他却胆怯地不敢向他们发问。愈走近家乡,胆怯的心情愈重,怕意想不到地问出什么噩耗来,那是他已经疲惫到极点的身体和精神所无法承受的。这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的含义。说这种心绪奇怪,是因为它有“反笔”之妙,但它不是又十分合乎情理吗?诗人仅用短短十个字就将这种矛盾交错的复杂心情生动鲜明地表达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捕捉无形心态而将它诉诸晓畅文字的高超功夫。好的诗句常有一种令人过耳不忘的奇效。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和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杜甫《述怀》)就是这种千多年来打动过无数游子旅人的绝妙警语。
白鸟之死。推荐。爱诗词网。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 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你若是这世间唯一唯一能伤我的射手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就好像是最后的一朵云彩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就好像是 终于能死在你的怀中席慕蓉诗集中,很难找到象这样浪漫情调和刚烈之气的诗篇。她写的诗总是温柔有余,纤媚委婉的,只见白玉兰的露光,而不见红玫瑰的火焰。但是诗人又是复杂的,有时也会有破格例外的表现。这首诗不能说表现得缺乏柔情,但它是一种强大的柔情,柔情也可以是很有力量的,很有热度的。这首诗表现了爱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当爱情燃起了熊熊大火,当爱情爆发了温暖雪崩,当爱情由迷醉到入魔,就会不计一切后果的,甚至可以把生死也置之度外。“死”有时可以是一种狂热的极致爱情的表达方式,如郭沫若的《春莺曲》、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中所描写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生动的实例,例如法国诗人缪塞和女作家乔治·桑在热恋时,有一次,他们在月夜登上了弗朗夏尔一座著名的悬崖,四周寂静,在美好夜色的沐浴下,两个人都感到异常激动,这时的缪塞完全为爱情陶醉了,他突然紧紧拥抱了乔治·桑,用颤栗的声音对她说:“我的爱,让我抱着你一起跳下去吧!”一刹那间,他似乎感到这样的爱法极令人痛快。乔治·桑笑着挣脱了他的怀抱,娇声娇气地说:“我的孩子,我佩服你这爱的勇气,跳岩的胆量,但我感到这样做为时嫌早了一点……”理解了这些,有助于去理解《白鸟之死》这首诗。诗一开始就是一种奇特的想象:“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既然是天意这样的安排,为了爱情该受到这样的惩罚,该付出这样的牺牲,那是我甘心情愿的,决心不再躲闪。你就把箭对准我的胸膛发射吧。我把眼睛闭起来,不忍再看到你这位多情射手的泪眼。这里的“射手”和“白鸟”,当然都是一种象征,白鸟视死如归,是对爱情不朽的深沉赞美。“你若是世间唯一能伤我的射手”(这也需要一种特殊的缘分),诗人表示:我生生死死都会爱你。表示:“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意思就是说:我会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你,让我的爱给你带来欢乐与悲愁,使你难忘这一切。这样说,有报答射手之意。不得已而发射的射手固然有情,而受射甘之如饴的白鸟更显得情深。白鸟之死,有如一朵云彩隐没在无限澄蓝的天空。白鸟甘愿死在射手之下,有如终于死在他的怀抱中了,这也是一种幸福。白鸟的生生死死都是为了爱情,它勇敢地承受了一切苦难,它是光明纯洁的,它将获得永生,这就是它在爱情上给予我们的启示。从哲理角度看:爱情是一种奇异的力量,驱使着相爱者超乎常情,当爱使你眩晕的时候,就可以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超越了生生死死。爱起来,虽死犹生,死而可以复活。能理解这些,对“白鸟之死”,视死如归,也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出处】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意思】小船停靠在烟水迷蒙的沙洲边。日落黄昏,万物归宿,而我却流浪在外,想到这,忧愁之情顿然而生。【全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体物得神的佳作。它描绘了建德江边恬静清新的暮色,抒发了诗人淡淡的哀愁。清代的王夫之说过:“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由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若但于句求巧,则性情先为外荡,生意索然矣”(《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之所以能够以新巧灵通的诗句状物抒情,在于它从实际生活出发,善于捕捉适合自己心情的景物,来表现诗人真切的感受。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以眼前景色入诗,写作者旅途中的愁苦。船儿缓缓行进,日暮时分,停靠在薄雾缭绕的水边。时间是在黄昏,地点是荒滩水边,漫漫旅途上的孤独寂寞,再加上连日的奔波劳累,使诗人的心头增添了愁苦。作者用一个“新”字写客愁,意味着旧的愁苦还没有排遣,又增加了新的愁苦,仕途不遂的身世感慨得到了曲折的表现。但是,作者写“客愁”只是轻轻一点,待到船儿泊下,情绪也就渐渐安定下来。这时站在船头举目远望,却又感到视野广宽,心胸舒展,四周的景物是那样的清新可爱。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十分真切地描绘出了旷野和江上的优美景色。放眼望去,原野辽阔,天似穹庐,稀疏的树影立在暮色之中,那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木还要低矮。再看看身边,江水清澈,映入水中的一轮月影,随着波光浮动,那月亮仿佛就近在咫尺,似乎和自己更加贴近。这两句既写得新巧清丽,又入情入理,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描绘得非常贴切得当。“天低树”以“野旷”为前提,“月近人”由“江清”而造成,这一组对句写得如此动人,是同作者亲身的体验、细致的观察分不开的。天和树相接,月和人贴近,建德江边的自然景色如此恬静,这对孑身远游的人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诗人以新巧的诗句描绘美好的景物,从反面衬托出了“客愁”。情和景相谐调的描写,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深切。可是,有时情与景相对立,这种不谐调的描写,如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一样,也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心中的愁苦看来同眼前的美好景物相互对立,诗人恰恰是从这种情哀景荣的不谐调描写中,求得了谐调。情景妙合的诗,是诗人对客观事物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只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忠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才能写出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来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出处】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意思】小船停靠在烟水迷蒙的沙洲边。日落黄昏,万物归宿,而我却流浪在外,想到这,忧愁之情顿然而生。【全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体物得神的佳作。它描绘了建德江边恬静清新的暮色,抒发了诗人淡淡的哀愁。清代的王夫之说过:“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由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若但于句求巧,则性情先为外荡,生意索然矣”(《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之所以能够以新巧灵通的诗句状物抒情,在于它从实际生活出发,善于捕捉适合自己心情的景物,来表现诗人真切的感受。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以眼前景色入诗,写作者旅途中的愁苦。船儿缓缓行进,日暮时分,停靠在薄雾缭绕的水边。时间是在黄昏,地点是荒滩水边,漫漫旅途上的孤独寂寞,再加上连日的奔波劳累,使诗人的心头增添了愁苦。作者用一个“新”字写客愁,意味着旧的愁苦还没有排遣,又增加了新的愁苦,仕途不遂的身世感慨得到了曲折的表现。但是,作者写“客愁”只是轻轻一点,待到船儿泊下,情绪也就渐渐安定下来。这时站在船头举目远望,却又感到视野广宽,心胸舒展,四周的景物是那样的清新可爱。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十分真切地描绘出了旷野和江上的优美景色。放眼望去,原野辽阔,天似穹庐,稀疏的树影立在暮色之中,那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木还要低矮。再看看身边,江水清澈,映入水中的一轮月影,随着波光浮动,那月亮仿佛就近在咫尺,似乎和自己更加贴近。这两句既写得新巧清丽,又入情入理,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描绘得非常贴切得当。“天低树”以“野旷”为前提,“月近人”由“江清”而造成,这一组对句写得如此动人,是同作者亲身的体验、细致的观察分不开的。天和树相接,月和人贴近,建德江边的自然景色如此恬静,这对孑身远游的人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诗人以新巧的诗句描绘美好的景物,从反面衬托出了“客愁”。情和景相谐调的描写,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深切。可是,有时情与景相对立,这种不谐调的描写,如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一样,也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心中的愁苦看来同眼前的美好景物相互对立,诗人恰恰是从这种情哀景荣的不谐调描写中,求得了谐调。情景妙合的诗,是诗人对客观事物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只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忠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才能写出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来
【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半山腰看到海上升起红日,高空中听见天鸡的鸣叫声。天鸡:神话传说中的鸡。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卷下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高山、空中等处所看到的日出日落等冥茫瑰丽的景致,或形容身居高处产生的飘幻感觉。[例]右臂贴着绝壁悬崖,左边是万丈深壑,稍不留意,踏虚一脚,就会粉身碎骨成千古之恨。登上第四段,即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幻觉。一览众山,宛如脚下泥丸,这时你会觉得飘然欲仙。(雷长诗《春到天台山》)
半壁见海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半山腰看到海上升起红日,高空中听见天鸡的鸣叫声。天鸡:神话传说中的鸡。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卷下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高山、空中等处所看到的日出日落等冥茫瑰丽的景致,或形容身居高处产生的飘幻感觉。[例]右臂贴着绝壁悬崖,左边是万丈深壑,稍不留意,踏虚一脚,就会粉身碎骨成千古之恨。登上第四段,即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幻觉。一览众山,宛如脚下泥丸,这时你会觉得飘然欲仙。(雷长诗《春到天台山》)
是说人出了名会招致麻烦,就像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掉一样。清·方苞《跋先君子遗诗》:“人惧名,豕惧壮”,就是这句古谚的通俗说法。这一俗语源自神医华佗。
三国时,魏国大将张辽被曹操封为襄阳牧,镇守襄阳、合肥等重地。一天他回到家里看到8岁的儿子一瘸一拐,便问夫人怎么回事。夫人说:“前几天带儿子回娘家小住,儿子和乡间孩子登山玩耍时摔断了腿骨。姥姥家人非常惊恐,就请乡下接骨郎中给小儿治腿,谁知,腿接好后落下如此残疾。”
人要出名猪要壮。推荐。爱诗词网。是说人出了名会招致麻烦,就像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掉一样。清·方苞《跋先君子遗诗》:“人惧名,豕惧壮”,就是这句古谚的通俗说法。这一俗语源自神医华佗。三国时,魏国大将张辽被曹操封为襄阳牧,镇守襄阳、合肥等重地。一天他回到家里看到8岁的儿子一瘸一拐,便问夫人怎么回事。夫人说:“前几天带儿子回娘家小住,儿子和乡间孩子登山玩耍时摔断了腿骨。姥姥家人非常惊恐,就请乡下接骨郎中给小儿治腿,谁知,腿接好后落下如此残疾。”张辽听了,哀叹道:“本想让儿子子承父业,谁知遇到这么一个劫难,可惜!可叹!”家人见张辽如此忧伤很不忍心,便进言:“我家乡有一郎中,医术精湛,尤其治跌打损伤拿手,不妨请他来一试?”张辽听后摆手说:“已经残疾了,就算请来神医也没有办法了!”张辽夫人救子心切,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让家人把那个郎中请到府中,为儿治疾。这位30多岁的郎中,一身乡下人打扮,脸上透着机灵,他看后说:“伤势本来并不严重,只是接错了,不彻底治会影响少爷一生的前程。”张夫人问:“能不能治好?”郎中说:“试试看,但你不许在场。”郎中让少爷先喝了一碗调好的药汤,少爷感到浑身发麻,趁少爷不注意,把错接的腿踹断重接。然后又取出一粒丹丸让少爷服下。经过几个月治疗,少爷腿恢复得非常好,像以前一样,一家人非常高兴,赶紧把消息告诉了张辽,张辽看到儿子,连说:“神医!神医!”这个乡下郎中就是安徽亳县(今亳州)人华佗,当初他给少爷先喝的是麻沸散,后吃的是接骨丹。张辽看到华佗治好了儿子的腿,十分佩服,想把他留在军中任职,华佗婉言谢绝。张辽以三百两纹银相赠,华佗只留十两作药费,其余全部退还。从此,张辽逢人便讲华佗医术如何精湛,医德如何高尚。由于张辽位高言贵,经过他这么一宣传,神医华佗就出了名。蜀国守荆州的主将关羽,右肩被毒箭射伤,伤势严重,听说华佗大名后,便请来为他刮骨疗毒。华佗名声传遍中原大地。后来曹操请他来医治脑疾。华佗诊断后对曹操说:“你脑中有一沙粒,名曰混脑沙,需开颅取沙。”曹操生性多疑,怀疑华佗是受人指使杀害他,就把华佗抓进大狱。最后华佗被害死狱中。华佗死后,亳县家乡父老非常难过。他们悲痛地说:“华佗之死,死在了他的出名上,就像猪长肥了被宰掉一样,如果他和常人一样,默默无闻地为百姓治病,怎么会被曹操害死呢?”从此,“人怕出名猪怕壮”作为一句俗语,在中原一带民众中形成并流传至今。《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俗话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虚名儿,终久不知怎么样呢。”现此俗语亦指人出了名,为保住名位,怕事或保守,不再有所作为。
原是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吏。“刀笔”一词,是写字的代名词。早在殷商时期因没有纸和笔,我们的祖先就用刀子把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就是甲骨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毛笔出现了,人们开始用毛笔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绳子或皮条装订在一起,就成了简册。
在竹片或木片上写字,当字写错的时候,就用刀子刮掉重新写。因此,刀子和笔就往往“形影不离”了,成为古人书写不可缺少的工具。由此,人们便用“刀笔”指称写字了;引申开来,人们又把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官吏称为“刀笔吏”。
刀笔吏是什么意思。推荐。爱诗词网。原是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吏。“刀笔”一词,是写字的代名词。早在殷商时期因没有纸和笔,我们的祖先就用刀子把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就是甲骨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毛笔出现了,人们开始用毛笔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绳子或皮条装订在一起,就成了简册。在竹片或木片上写字,当字写错的时候,就用刀子刮掉重新写。因此,刀子和笔就往往“形影不离”了,成为古人书写不可缺少的工具。由此,人们便用“刀笔”指称写字了;引申开来,人们又把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官吏称为“刀笔吏”。在古代,把代别人写状子的人称为“刀笔”,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其笔如刀,能令人死。于是,“刀笔吏”逐渐被用来喻指用文字材料坑害别人的人。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送徐无党南归序。推荐。爱诗词网。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序有两种,一种是为文章书稿作的书序,一种是友人临别赠言的赠序。清人姚鼐著《古人辞类纂》将赠序列为第五类。这种文体是从诗序演变而成,经过韩愈、柳宗元的提倡才兴盛起来。韩愈文集中共收赠序三十四篇,文中提到赠诗的有十六篇。柳宗元文集中共收赠序二十九篇。欧阳修写这一篇《送徐无党南归序》,是在学习韩文的基础上写出的。事实上,一切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独创性。如果仅在一个固定的框框中打转,那就是僵化的“八股”。笔者以为,最可以与这篇文章比较研究的是韩愈的《送董邵南序》,韩文以欲抑先扬,波澜错综的笔法成文,末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是全文的定盘针,透出作者的深刻用意。全文三小段,只有百十字,每段末句都是“董生勉乎哉”,这样的重叠就象诗篇乐章。《送徐无党南归序》的赠序对象与韩文是类似的。欧文的特色在于以议论写抒情,文章也分三段,唯篇幅字数较多,他把重点放在第一第二大段,所发的议论又是廓落寥阔的人生,即如何才能使人一生的事业得以在历史上长留不灭。末段短短数行笔墨联系到徐无党,匆匆扣题,使人顿感余味无穷,这就显出文贵独创、文无定式的重要了。所谓“友如作画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可为此文写照。徐无党,北宋东阳郡永康人,曾随欧公学习古文,并为欧公《新五代史》作注。他在进士及第后,暮归故里,故称南归。这篇赠序就是欧公以师长身份写的一篇语重心长的劝勉辞。文章前两大段未提徐无党,却是针对徐无党而发,徐已在其中,一旦与末段合题,则觉大段文章非但不是冗长的废话,且成为针对病人的苦口良药了。本文的论点可与欧阳修的《答吴充秀才书》互相补充:“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主张重道以立文,而在本文中,他把“三不朽”分开来讲,说明德行之士不一定都能著书作文,并以古圣贤为榜样,批判了弃道求文的浮艳作风。实质上,这篇文章就是批判那些追求藻饰、空洞无物的时文的,在北宋新古文运动中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文章第一层标出人为万物之灵,所追求的不同于草木鸟兽,要求生命价值能够永恒,符合《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所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朋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作者强调了“修于身世,无所不获”的道理,人的一切行为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可见修身养德的重要。古人中做出业绩的很多,而政事言语行为未能传世者亦有,如颜回这样的人,能耐贫寒,默然无语终日,不仅儒家学者对他尊崇,就连庄子都很推崇他。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三不朽”的道德行为是人得以永存不朽的基因。文章第二层叙自古以来,书籍浩瀚,而佚亡者多,留传者少。主要原因在于图谋语言文章华丽的太多,于道于行却不注重。这其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课题,即系统的哲学思维与科技著作的相对削弱。文章用尖刻的语言讽刺那些一味追求文章工巧,以博功名富贵的行为的可悲。这些工丽的文章语言就如同“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其人心劳力绌,只是“汲汲营营”之徒。欧公之意,那班以时义谋取科举功名,进而希图高官厚禄者,和市井之徒的谋利钻营实是毫无区别的。结尾欧公作结:“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文章末段如画龙点睛,从夭矫空中翻笔落到徐无党,说学文有成,一中高第,文如山出水涌。看似褒词,其实褒中有贬,“予以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是说不能终日沉缅文章华丽、语言工整之中,应在立德立功上下功夫。用今天的话说,极应加强思考,提高道德修养,注重实事,有益民生。文至此本可收束,但欧公不以长辈师长自居,“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固以自警焉”。这就带着一种自责的味道。勉人兼自勉,这是赠序文章的优良传统。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以大部分篇幅记李愿对盘谷风景之赞美,记述李愿对仕宦生涯的险恶之厌弃:“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这些名句,是韩愈对李愿心灵重述的结晶,也是韩愈自己要说的话。“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韩愈道出了古今多少文人的心声。这心声自然也是欧公的心声,故借送徐无党南归之际,从另一个侧面抒发了自己的心声。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欧公写道:“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这段话可以作为《送徐无党南归序》一文的重要注释,可以与该文中的末段结合起来读。欧阳修的文意很明白:文章本身应为说明道理、反映现实服务,作者绝对不应沉溺于文章的华美溢彩,而以此自高。这一点,千载而下,对于我们仍然很富于教育意义。字数:2464作者:江树峰知识来源:关永礼主编.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第445-447页.
【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出处】唐·王维《红豆》。
【译注】红豆,又名相思子,产于亚热带,古人以它象征爱情或相思。红豆生长在我国的南方,春天来时,它又萌发了几枝?用以对所爱的人或亲人朋友表达眷念或相思的感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你们那里没有红豆,但那些怒放的桃花不会不勾起你对昔日的回忆吧!(陈玄《又一个星期天》)【全诗】《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全诗赏读】诗题中的“相思”,应为名词,即“相思子”。属豆科植物,木质而藤本,生长于我国南部。种子为广卵形,上端朱红色,下端三分之一黑色。相思子亦称红豆。其实红豆是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种子的统称。这三种植物的种子并不完全相同。红豆树产于我国中部,并见于广西。种子为鲜红色,较为光亮。海红豆又称“相思格”、“相思树”、“孔雀豆”,见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种子为凸镜形,鲜红色。王维当时所见的红豆是哪一种?今天我们当然无从确知。不过,无论指的是哪一种都是可以的。这是一首咏物诗,但诗人之意却在借物传情,在物中寄寓了深深的相思之情。它采用了新颖别致的书信体方式,全诗用第二人称“你”。第一、二句是巧妙地发问: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了,它生长得繁茂么?又生发了几多新枝?诗人这是在向谁发问?当然是身居南国的友人,人称是“你”。第三、四句是诗人对南国友人殷切地叮咛嘱咐: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吧,因为它是相思之情的象征。作为咏物诗,王维并没有把过多的笔墨倾注在红豆的具体描绘上。他从关心红豆的生长情况写起,到劝对方多多采集,最后归到主旨所在,点出红豆的寓意。因为红豆本与“相思”相联,所以这首诗写得毫不勉强,十分自然。借红豆来寄托相思之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至于诗中的“君”即“你”,倒底是谁?我们却不必细考究。指“女友”或“爱人”当然可以,指“男友”也未尝不可。爱人之间固然有相思之情,朋友之间不也会有思念及相思之意么?把这首诗解作爱情诗,当然是情意缠绵;把它解作友情诗,也是情深谊长的。王维的这首诗颇为有名,它纯朴自然,平白如话。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有朴素之美。而诗人的感情却借物传出,委婉曲折,又大有蕴藉含蓄之美。从审美学的角度而言,它是一首值得称道的佳作。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出处】唐·王维《红豆》。【译注】红豆,又名相思子,产于亚热带,古人以它象征爱情或相思。红豆生长在我国的南方,春天来时,它又萌发了几枝?用以对所爱的人或亲人朋友表达眷念或相思的感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你们那里没有红豆,但那些怒放的桃花不会不勾起你对昔日的回忆吧!(陈玄《又一个星期天》)【全诗】《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全诗赏读】诗题中的“相思”,应为名词,即“相思子”。属豆科植物,木质而藤本,生长于我国南部。种子为广卵形,上端朱红色,下端三分之一黑色。相思子亦称红豆。其实红豆是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种子的统称。这三种植物的种子并不完全相同。红豆树产于我国中部,并见于广西。种子为鲜红色,较为光亮。海红豆又称“相思格”、“相思树”、“孔雀豆”,见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种子为凸镜形,鲜红色。王维当时所见的红豆是哪一种?今天我们当然无从确知。不过,无论指的是哪一种都是可以的。这是一首咏物诗,但诗人之意却在借物传情,在物中寄寓了深深的相思之情。它采用了新颖别致的书信体方式,全诗用第二人称“你”。第一、二句是巧妙地发问: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了,它生长得繁茂么?又生发了几多新枝?诗人这是在向谁发问?当然是身居南国的友人,人称是“你”。第三、四句是诗人对南国友人殷切地叮咛嘱咐: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吧,因为它是相思之情的象征。作为咏物诗,王维并没有把过多的笔墨倾注在红豆的具体描绘上。他从关心红豆的生长情况写起,到劝对方多多采集,最后归到主旨所在,点出红豆的寓意。因为红豆本与“相思”相联,所以这首诗写得毫不勉强,十分自然。借红豆来寄托相思之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至于诗中的“君”即“你”,倒底是谁?我们却不必细考究。指“女友”或“爱人”当然可以,指“男友”也未尝不可。爱人之间固然有相思之情,朋友之间不也会有思念及相思之意么?把这首诗解作爱情诗,当然是情意缠绵;把它解作友情诗,也是情深谊长的。王维的这首诗颇为有名,它纯朴自然,平白如话。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有朴素之美。而诗人的感情却借物传出,委婉曲折,又大有蕴藉含蓄之美。从审美学的角度而言,它是一首值得称道的佳作。
【诗句】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出处】唐·刘长卿《听弹琴》【意思】泠泠:形容清越的琴音。七弦:琴弦七条。松风寒:形容琴声凄清激越,犹如寒风入松林之音,且隐示琴曲为《风入松》古调。泠泠琴曲多么清越动听,然而这高雅的古调今人已多不弹奏,知音益少,唯有独自珍爱欣赏。诗语通过对琴曲古调的描述,表达了一种不流时俗、落落寡合,怀才不遇、襟抱难开而只有孤芳自赏的情怀。【全诗】《听弹琴》.[唐].刘长卿.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注释】①“丝”,一作“弦”。泠(ling零)泠:本指水声,这里形容琴声的清越。七丝:即“琴”之代称。《小学绀珠》云:“琴七弦: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松风:即《风入松》,琴调名,【全诗赏析】咏古琴诗。唐代刘长卿作:“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泠泠:清越,清脆悠扬的声音。七弦:七弦琴,即古琴。诗的大意是:古琴的七根琴弦发出了清脆悠扬的乐音,我静静地、静静地侧耳倾听,仿佛那阵阵松涛呼呼而来,真是妙不可言。我从心底里喜爱这些曲调,只是现如今已经没有几个人在弹奏它们了。诗的主旨是“曲高和寡”,但诗人没有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法,而是借用古琴,这个引人遐思、令人回味的中介物来表达,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的。“古调”即古琴的琴曲,为何这些古琴曲“今人多不弹”呢?这里牵涉到一种社会现象:在唐代以前,古琴(七弦琴)是非常流行的乐器,但到了唐代,西域传来的琵琶盛行开来,古琴已很少有人弹奏、欣赏了。诗人正是借用这一社会现象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一种惆怅忧郁、孤寂苦闷的情绪弥漫在短短二十个字组成的诗句中,感染着读者,叩击着读者的心扉。
静听松风寒。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出处】唐·刘长卿《听弹琴》【意思】泠泠:形容清越的琴音。七弦:琴弦七条。松风寒:形容琴声凄清激越,犹如寒风入松林之音,且隐示琴曲为《风入松》古调。泠泠琴曲多么清越动听,然而这高雅的古调今人已多不弹奏,知音益少,唯有独自珍爱欣赏。诗语通过对琴曲古调的描述,表达了一种不流时俗、落落寡合,怀才不遇、襟抱难开而只有孤芳自赏的情怀。【全诗】《听弹琴》.[唐].刘长卿.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注释】①“丝”,一作“弦”。泠(ling零)泠:本指水声,这里形容琴声的清越。七丝:即“琴”之代称。《小学绀珠》云:“琴七弦: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松风:即《风入松》,琴调名,【全诗赏析】咏古琴诗。唐代刘长卿作:“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泠泠:清越,清脆悠扬的声音。七弦:七弦琴,即古琴。诗的大意是:古琴的七根琴弦发出了清脆悠扬的乐音,我静静地、静静地侧耳倾听,仿佛那阵阵松涛呼呼而来,真是妙不可言。我从心底里喜爱这些曲调,只是现如今已经没有几个人在弹奏它们了。诗的主旨是“曲高和寡”,但诗人没有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法,而是借用古琴,这个引人遐思、令人回味的中介物来表达,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的。“古调”即古琴的琴曲,为何这些古琴曲“今人多不弹”呢?这里牵涉到一种社会现象:在唐代以前,古琴(七弦琴)是非常流行的乐器,但到了唐代,西域传来的琵琶盛行开来,古琴已很少有人弹奏、欣赏了。诗人正是借用这一社会现象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一种惆怅忧郁、孤寂苦闷的情绪弥漫在短短二十个字组成的诗句中,感染着读者,叩击着读者的心扉。
【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处】唐·杜甫《春望》。【译注1】战火从去年三月到今春三月接连不断,一封家人的书信真抵得上万两黄金啊!抵:值。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指去年至今。一说指接连三个月。【译注2】“烽火”与“家书”分别由“感时”和“恨别”引出,“烽火”指代战争,“三月”体现战争延续时间之长,也暗示出是后句的原因。“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道出消息隔绝、久望音讯而不至时,作者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鉴赏】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则燃起烟火报警,称烽火。此句指战争已经持续很久了,收到亲人的消息知道家人安全,难能可贵,因此家书比万金还要珍贵。“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亲人等待彼此消息时的迫切心情,这道出战争年代人们的心声,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对家书期待至此,正是对战争憎恶之深。后世之人多用此句表现战争中家书的可贵。【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在战争年代或动乱岁月,家人音信难得,显得十分宝贵。[例]当时我的处境并不美妙。在自己的祖国,战火纷飞,几年接不到家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季羡林《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①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象荒凉。②感时:感慨时局。恨别: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鸟惊心”句同。③烽火: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④白头:白头。骚:《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浑:简直。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鉴赏导示】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长安沦入安史叛军之手,看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加诗人的愁思。【鉴赏】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诗人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离家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次年三月,杜甫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之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以下皆由“破”而来,因此“破”有提挈全诗的作用。颔联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丰富的含蕴。前四句,“望”字总领,诗人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不断变化;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这样,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颈联写战火中渴盼亲人家书的急切心情。尾联写在此境际中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搔”、“更短”依次突出愁之结果、愁之动作、愁之程度,这样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因而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鉴赏要点】[1]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情景相生,情景交融。[3]风格沉郁顿挫。[4]语言凝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处】唐·杜甫《春望》。【译注1】战火从去年三月到今春三月接连不断,一封家人的书信真抵得上万两黄金啊!抵:值。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指去年至今。一说指接连三个月。【译注2】“烽火”与“家书”分别由“感时”和“恨别”引出,“烽火”指代战争,“三月”体现战争延续时间之长,也暗示出是后句的原因。“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道出消息隔绝、久望音讯而不至时,作者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鉴赏】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则燃起烟火报警,称烽火。此句指战争已经持续很久了,收到亲人的消息知道家人安全,难能可贵,因此家书比万金还要珍贵。“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亲人等待彼此消息时的迫切心情,这道出战争年代人们的心声,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对家书期待至此,正是对战争憎恶之深。后世之人多用此句表现战争中家书的可贵。【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在战争年代或动乱岁月,家人音信难得,显得十分宝贵。[例]当时我的处境并不美妙。在自己的祖国,战火纷飞,几年接不到家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季羡林《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①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象荒凉。②感时:感慨时局。恨别: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鸟惊心”句同。③烽火: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④白头:白头。骚:《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浑:简直。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鉴赏导示】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长安沦入安史叛军之手,看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加诗人的愁思。【鉴赏】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诗人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离家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次年三月,杜甫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之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以下皆由“破”而来,因此“破”有提挈全诗的作用。颔联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丰富的含蕴。前四句,“望”字总领,诗人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不断变化;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这样,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颈联写战火中渴盼亲人家书的急切心情。尾联写在此境际中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搔”、“更短”依次突出愁之结果、愁之动作、愁之程度,这样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因而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鉴赏要点】[1]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情景相生,情景交融。[3]风格沉郁顿挫。[4]语言凝练。
幼时记趣。推荐。爱诗词网。清·沈复余忆童稚②时,能张目③对日,明察秋毫④。见藐小微物⑤,必细察其纹理⑥。故时有物外之趣⑦。夏蚊成雷⑧,私拟作⑨群鹤舞空。心之所向⑩,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11)。又留蚊于素帐中,徐(12)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13),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14),花台小草丛杂(15)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16)。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17)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18),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19)而来,盖(20)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21)出神,不觉呀然(22)惊恐;神定,捉蛤蟆,鞭(23)数十,驱之别院。【注释】①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以游幕、经商为生,能文善画,曾以其家居生活和游历见闻写成自传性纪实散文《浮生六记》六卷。②〔童稚(zhì)〕童年,小时候。③〔张目〕睁大眼睛。④〔明察秋毫〕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微的东西。秋毫,兽类秋后生出的御寒的细毛,这里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⑤〔藐(miǎo)小微物〕很小很小的东西。⑥〔纹理〕花纹,纹路。⑦〔物外之趣〕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⑧〔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打雷一样。⑨〔私拟作〕私下里比作。⑩〔心之所向〕心里面所想的。(11)〔项为之强〕脖子都因此僵硬了。项,脖子。强,僵硬。(12)〔徐〕慢慢地。(13)〔鹤唳(lì)云端〕仙鹤在云端高声鸣叫。唳,鹤、雁等鸟类高亢地鸣叫。(14)〔土墙凹凸处〕高低不平的土墙边。(15)〔丛杂〕杂乱,混杂。(16)〔定目细视〕目不转睛仔细盯着。(17)〔土砾(lì)〕土块碎石。砾,碎石。(18)〔观之正浓〕观看这样的情景兴趣正浓。(19)〔拔山倒树〕搬开大山撞倒大树。(20)〔盖〕原来是。(21)〔方〕正在。(22)〔呀然〕哎呀地(尖叫一声)。(23)〔鞭〕鞭打。【译文】我回忆童年时候,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其细微的东西。看见细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打雷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与花台一样高,目不转睛地仔细盯着。把繁茂的杂草看成树林,把昆虫蚂蚁看作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一天,看到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大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子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的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字数:1452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51-453页.
杜牧《赤壁》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②,自将磨洗认前朝③。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牧《樊川文集》。诗大约作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杜牧出任黄州(今属湖北)刺史之时。黄州有赤壁矶,但此赤壁不是周瑜破曹操之地,作者只是借以抒怀古之意而已。②折戟,折断的战戟。销,销蚀。③自将,自己拿起。前朝,指汉末三国时期。④周郎,周瑜。⑤铜雀,台名,在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曹操所建。二乔,汉末乔玄二女:大乔、小乔,皆为绝色佳人。大乔嫁孙权兄孙策,小乔嫁周瑜。
赤壁 唐 杜牧。推荐。爱诗词网。杜牧《赤壁》①折戟沉沙铁未销②,自将磨洗认前朝③。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牧《樊川文集》。诗大约作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杜牧出任黄州(今属湖北)刺史之时。黄州有赤壁矶,但此赤壁不是周瑜破曹操之地,作者只是借以抒怀古之意而已。②折戟,折断的战戟。销,销蚀。③自将,自己拿起。前朝,指汉末三国时期。④周郎,周瑜。⑤铜雀,台名,在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曹操所建。二乔,汉末乔玄二女:大乔、小乔,皆为绝色佳人。大乔嫁孙权兄孙策,小乔嫁周瑜。【译文】折断的兵戟沉埋在泥沙里,还没有消蚀无形,我把它拿起来,磨洗干净,辨认前代的踪影。假如不是东风给予周瑜便利,使他能借助火攻,那么,姿色骄美的大乔、小乔,恐怕已锁闭在春色灿烂的铜雀台中。【分析】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变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君孙权之嫂,小乔则是率领东吴大军与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地位显然代表着吴国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属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像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评说】胡应麟《诗薮》:“晚唐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皆宋人议论之祖。”贺贻孙《诗筏》:“牧之此诗,盖嘲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天与东风之便,则周郎不能纵火,城亡家破,二乔且将为俘,安能据有江东哉?牧之诗意……唯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正风人巧于立言处。”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家国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其非翻案。好异及滑稽弄辞,断然可知。”
【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意思1】古时的仙人已经乘着白云走了,那白云在经过千年以后的现在,仍然和往日一样在空中悠游飘浮着;但是,那个已经离去的仙人却从来没再回来过。【意思2】诗句借传说落笔。黄鹤飞去不复返,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飘荡,悠悠千载。这里通过黄鹤楼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人世沧桑,岁月不再的寂寞、惆怅之情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注:黄鹤,黄鹤楼因其所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记载:“昔费文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贺。”《齐谐志》言: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提示】黄鹤一飞去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还在黄鹤楼上空悠荡飘浮。诗人借古代传说抒发古人不可见的遗憾心情和世事茫茫的感慨,气势苍莽,感情真挚。【鉴赏1】仙人骑着黄鹤一去就不曾再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依旧在楼头上,自在地飘游。作者怀念远去的人,并且感叹人事多变,唯有自然是永恒不变的;人如果和伟大的自然比起来,不是显得太渺小卑微了吗?【鉴赏2】这是作者观黄鹤楼,抒发忧怨之情的诗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诗意是说:黄鹤飞去不复返,物去楼空,只有白云飘荡,千载悠悠。鹤去楼在,诗人联想到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情。【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黄鹄矶上,古时“鹄”、“鹤”二字相通,黄鹄矶即黄鹤矶。②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一说三国蜀费文祎成仙,曾骑黄鹤在此停歇;一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③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汉水。汉阳:今武汉市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④萋萋: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当时汉阳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后为江水冲没。【全诗赏析】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曾经评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但是,假如我们细心吟读一下,就会发现,这首诗并没有严格遵守七言律诗的规格,比如前四句,“黄鹤”二字三次出现,这种重复是律诗上的大忌,第四句结尾还出现了“三平调”,这也是律诗不允许的。那么,为什么严羽对这首诗评价这么高呢?这是因为,这首诗写得情感真挚,气势流畅,情与景的交融达到一片化机的地步。正如沈德潜所评论的那样:“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人们被他那种苍茫千古的诗意,出神入化的妙笔所折服,也就不再计较一字一句的声韵格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如行云流水,要一气连读。“黄鹤楼”地处武昌黄鹤山上,传说古代有仙人在这里乘黄鹤飞升而去。诗人登楼远望,思接千载,想到古人已逝,人去楼空,只有天上白云,千载悠悠。这几句开头就发深沉豪叹,诗人由登楼所见空间的高远联想到时间的悠长,追思古人,目尽青天,以“千载”形容“白云”,思绪绵绵,给人以无尽的历史沧桑的感觉。这几句,今古对比,虚实相映,有一种风景不殊,人事已改的苍凉味道。按照常规写法,上面几句已铺垫好抒情议论的基础,下面该横生感慨了,但诗人却突然一转,用精工对仗的笔法写眼前景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照晴川,波光闪烁,远树历历在目,芳草萋萋满眼。前四句写仙人乘鹤,虚无缥渺,这几句写眼前景物,笔笔如生,大江、远树、芳草、白云,衬托着黄鹤楼又是如此谐调,给人绘景如画,身临其境的感觉。按照律诗“起承转合”的规律,五、六两句应该转折,这两句宕开一笔,转生波折,不仅符合律诗要求,还有如下好处:通过登高远望见到的大江、长洲,从侧面写出了黄鹤楼之高,扣住了题目,这是一;上面虚写,这里实写,形成对比,文势有所起伏,这是二;“芳草萋萋”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巧妙引出下文的归思之意,这是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黄昏,寒江生烟,萋萋芳草引出游子的思家情绪。但远望不可当归,乡关渺茫,何处是故园呢?诗的结尾描绘出一种旷远而迷濛的景色,确切地表达了游子去国思家的淡淡哀愁,给人如烟如雾的感觉,与开头描写的渺茫思古的情调化为一体,写景之中,融会感情。这首诗看上去如泻水于地,随意东西,其实,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来历,或写背景,或描绘登楼所见,或抒写登楼所思,腾挪变化而精神不散,一气贯注其中。后人曾有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题诗而搁笔的传说,由此可见后人之推崇。
黄鹤一去不复返。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意思1】古时的仙人已经乘着白云走了,那白云在经过千年以后的现在,仍然和往日一样在空中悠游飘浮着;但是,那个已经离去的仙人却从来没再回来过。【意思2】诗句借传说落笔。黄鹤飞去不复返,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飘荡,悠悠千载。这里通过黄鹤楼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人世沧桑,岁月不再的寂寞、惆怅之情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注:黄鹤,黄鹤楼因其所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记载:“昔费文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贺。”《齐谐志》言: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提示】黄鹤一飞去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还在黄鹤楼上空悠荡飘浮。诗人借古代传说抒发古人不可见的遗憾心情和世事茫茫的感慨,气势苍莽,感情真挚。【鉴赏1】仙人骑着黄鹤一去就不曾再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依旧在楼头上,自在地飘游。作者怀念远去的人,并且感叹人事多变,唯有自然是永恒不变的;人如果和伟大的自然比起来,不是显得太渺小卑微了吗?【鉴赏2】这是作者观黄鹤楼,抒发忧怨之情的诗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诗意是说:黄鹤飞去不复返,物去楼空,只有白云飘荡,千载悠悠。鹤去楼在,诗人联想到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情。【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黄鹄矶上,古时“鹄”、“鹤”二字相通,黄鹄矶即黄鹤矶。②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一说三国蜀费文祎成仙,曾骑黄鹤在此停歇;一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③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汉水。汉阳:今武汉市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④萋萋: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当时汉阳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后为江水冲没。【全诗赏析】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曾经评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但是,假如我们细心吟读一下,就会发现,这首诗并没有严格遵守七言律诗的规格,比如前四句,“黄鹤”二字三次出现,这种重复是律诗上的大忌,第四句结尾还出现了“三平调”,这也是律诗不允许的。那么,为什么严羽对这首诗评价这么高呢?这是因为,这首诗写得情感真挚,气势流畅,情与景的交融达到一片化机的地步。正如沈德潜所评论的那样:“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人们被他那种苍茫千古的诗意,出神入化的妙笔所折服,也就不再计较一字一句的声韵格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如行云流水,要一气连读。“黄鹤楼”地处武昌黄鹤山上,传说古代有仙人在这里乘黄鹤飞升而去。诗人登楼远望,思接千载,想到古人已逝,人去楼空,只有天上白云,千载悠悠。这几句开头就发深沉豪叹,诗人由登楼所见空间的高远联想到时间的悠长,追思古人,目尽青天,以“千载”形容“白云”,思绪绵绵,给人以无尽的历史沧桑的感觉。这几句,今古对比,虚实相映,有一种风景不殊,人事已改的苍凉味道。按照常规写法,上面几句已铺垫好抒情议论的基础,下面该横生感慨了,但诗人却突然一转,用精工对仗的笔法写眼前景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照晴川,波光闪烁,远树历历在目,芳草萋萋满眼。前四句写仙人乘鹤,虚无缥渺,这几句写眼前景物,笔笔如生,大江、远树、芳草、白云,衬托着黄鹤楼又是如此谐调,给人绘景如画,身临其境的感觉。按照律诗“起承转合”的规律,五、六两句应该转折,这两句宕开一笔,转生波折,不仅符合律诗要求,还有如下好处:通过登高远望见到的大江、长洲,从侧面写出了黄鹤楼之高,扣住了题目,这是一;上面虚写,这里实写,形成对比,文势有所起伏,这是二;“芳草萋萋”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巧妙引出下文的归思之意,这是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黄昏,寒江生烟,萋萋芳草引出游子的思家情绪。但远望不可当归,乡关渺茫,何处是故园呢?诗的结尾描绘出一种旷远而迷濛的景色,确切地表达了游子去国思家的淡淡哀愁,给人如烟如雾的感觉,与开头描写的渺茫思古的情调化为一体,写景之中,融会感情。这首诗看上去如泻水于地,随意东西,其实,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来历,或写背景,或描绘登楼所见,或抒写登楼所思,腾挪变化而精神不散,一气贯注其中。后人曾有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题诗而搁笔的传说,由此可见后人之推崇。
山房春事阅读。推荐。爱诗词网。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西汉梁孝王所营的兔园,至唐代仍是著名的风景盛地,安史之乱以前,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在这里游览过。从李白“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杜甫“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诗句看,足见此处的风物可依,景色召人。然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岑参又来到了这个昔日繁华满眼,今却萧条破败的梁园,目睹心感这里的春天,一切都是令人失望和感叹的。繁盛时期的梁园景物具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经过安史之乱,这里虽然还有时序上的春天,但是人事的萧条,却使春天失去了春意,通常情形下的“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文心雕龙·物色》)在这里却发生了变移,因为除了春花之外,其余一切都没有一丝春天的气息,更主要的是处在春天时节中的感春人,心中已无春感。先看与春天极不谐调的环境景致。往昔春天里,山房所在的园林,春事繁华,春声盈耳,眼前的所见所闻,却是日暮天昏,林鸦噪飞;近处昔日楼台馆阁皆成废墟,极目远望,只有疏疏落落的几户农舍人家残存在那里,好象在证明此地今日是何等萧条!人事如此,春意殆尽,但春天的自然规律却不因人事而改变其生发之荣,生长在残破颓圮的庭苑中的花树,余枝犹在,可它们不懂得人世的乱离伤痛,无感无情,所以它们不管当年的种花人和赏花人身去何方,魂归哪处,受春风吹动,红黄艳俏,璀璨秾丽,又开出了旧时的花朵。这庭树新花与群鸦暮飞、极目萧条的情景也是不谐调的,它不仅不能冲淡阴暗萧条的气氛,反而用对立色调的反衬,使主题色调更加突出。我们可以设想,当入目的昏暗、萧条的景象,沉重地压抑着人们心情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一丝相反的气氛,但它却根本不能改变人们的心情,甚至细加辨识后,竟还感到有些奚落意味的时候,人们压抑着的心情,会格外觉得沉重,以致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岑参诗中的这种相反气氛的穿插,就能收到这种动情效果。我们如果当年身在其境,目睹其景,也会问那庭树春花:现实的人事如此惨凄,你启唇绽笑,毫无同情,真是罔知春来!诗人这样写,便把自己对乱世中人们流离失所不幸的同情,不著一字地渗透到含蓄而又生动的形象当中。《山房春事》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山房春事”立题,头两句又以非春天的气氛造成强烈反衬效果,最后又直写“春事”,好象是对于题目的正写,但表明的是“春事”有残缺,并又与人事不相谐,结果表明的是,“山房春事”本身就是可悲的,而与人事合而观之,就更可悲了。全诗正反交错,达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梨花带雨出处。推荐。爱诗词网。《梨花带雨》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唐·白居易《长恨歌》:“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释义】原形容太真流泪时的娇容,后人则用以形容美女,却不一定是悲伤的神态。【例句】①浓妆呵,娇滴滴擎露山茶,淡妆呵,颤巍巍带雨梨花。(乔吉杂剧《杜牧之诗酒扬州梦》第三折[感皇恩])形容张好好似清晨怒放尚带露的山花茶;雨后开放清新的梨花。②他笑呵似秋莲恰半吐,他悲呵似梨花春带雨。(贾仲明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三折〔河西后庭花么篇〕)金安寿舍不下娇妻,上例是他描写妻子悲伤时的动人容颜。
山中寡妇 杜荀鹤。推荐。爱诗词网。杜荀鹤《山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这首诗作于僖宗末年,诗题又作《时世行》,通过塑造一个山村寡妇的形象,暴露了唐朝末年兵连祸接,带给人民的苦难。诗一开头,叙述这个寡妇因为丈夫死于兵乱中,自己只得独守在蓬草盖的茅屋中。她穿的是草麻绢的粗衣,从枯黄鬓发就可以推想她的面容已经憔悴成什么样子了。三、四句写官府的榨取掠夺。桑柘已废,蚕无可养,还得纳税;田园已荒芜,青苗时就开始征税。五、六句写这个寡妇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没有粮食,只好挑野菜连根煮着吃;没有柴烧,只有现砍湿柴带着叶子烧。末联揭示出暴君苛政如同一面大网,网住每一个偏僻的山村角落里,连深山里的这位寡妇也难以幸免。杜荀鹤出生在农村,四十几岁才中进士,由于战乱,又回到家乡。他接近劳苦农民,诗作多写劳动人民苦难生活。艺术上又承袭白居易通俗晓畅的诗风,在唐末现实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他的诗用近体写时事,使近体乐府化,被称为“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的“荀鹤体”。这首诗是其中的代表作。
意指倒霉的事碰到一起了。这一古谚,在文言小说及戏曲中常常引用。清·李玉《人兽关》:“〔老旦〕身逐浮萍西复东,天涯流落泣途穷。〔小生〕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老旦〕我母子离了龙游,行这几日,苦苦天不凑巧,日日遇着斗风。”明·徐[[!GF8AC]]《杀狗记》第十出:“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我孙荣被哥哥赶逐出来,无处安身,只得借此店中投宿。只因欠了房钱饭钱,将我衣服头巾尽都剥去,苦嗄!”
《醒世恒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天顺年间,有个叫马德称的官宦之子。此人聪明好学,12岁就中了秀才,家又富贵,人人都以为他早晚会飞黄腾达,邻人黄胜便把妹妹六瑛许与德称为妻,但因德称用心读书,年过20尚未完婚。
船迟又遇打头风。推荐。爱诗词网。意指倒霉的事碰到一起了。这一古谚,在文言小说及戏曲中常常引用。清·李玉《人兽关》:“〔老旦〕身逐浮萍西复东,天涯流落泣途穷。〔小生〕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老旦〕我母子离了龙游,行这几日,苦苦天不凑巧,日日遇着斗风。”明·徐[[!GF8AC]]《杀狗记》第十出:“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我孙荣被哥哥赶逐出来,无处安身,只得借此店中投宿。只因欠了房钱饭钱,将我衣服头巾尽都剥去,苦嗄!”《醒世恒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天顺年间,有个叫马德称的官宦之子。此人聪明好学,12岁就中了秀才,家又富贵,人人都以为他早晚会飞黄腾达,邻人黄胜便把妹妹六瑛许与德称为妻,但因德称用心读书,年过20尚未完婚。马德称的父亲马万群官居吏部给事,因弹劾奸宦王振,反被王振诬以贪污万两赃银,削职追“赃”,家产被估价官卖一空。马万群一病身亡,留下德称在坟堂中栖身,孤穷不堪,衣食不周。于是他便去杭州投奔表叔,谁知表叔十日前死了;再到南京访故,则故旧或升,或转,或死,或坏了官,一个也投不着。盘缠用尽,只好寄食佛寺。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自此,马德称的命运则更是不佳: 运粮赵指挥请他做门馆先生,粮船沉没了;刘千户请他教8岁的儿子,儿子出痘死了;尤侍郎荐他去陆总兵处帮忙,陆总兵打了败仗,押解来京问罪。因此人们传说: 马德称所到之处必有灾殃,给他取名为“钝秀才”;凡是遇着他的,做买卖的折本,寻人的不遇,告官的理输,讨债的必定厮打、厮骂。因此,人们和他狭路相遇,一个个口吐涎沫,叫声“吉利”便走。弄得马德称穷困落魄,卖字为生。这时邻人黄胜已死,六瑛探知马秀才在外如此苦楚,心中难过,派老家人带银百两去接未婚夫。马德称一则感念其情,一则愧无一成,乃婉谢六瑛,期以读书有成才回家完婚。光阴易过,已是32岁。这年王振势败,新皇帝访知马万群冤屈,复其原官,追加三级,抄没田产发还,准许马德称恢复秀才资格。从此“钝秀才”一洗晦气,连考连中,殿试二甲,选为庶吉士,方与六瑛完婚。正是:“十年落魄少知音,一日风云得称心。”后人用“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比喻本来处境艰难,又遭不幸。
《详解九章算法》,是一部数学著作,为南宋末年杨辉所撰。
杨辉,字谦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生平事迹、生卒年月则无可详考,只能由一些有关著述推测其某些行踪。杨辉《日用算法》之陈几先序称:“钱塘杨辉以廉饬己,以儒饰吏,吐胸中之灵机,续前贤之奥旨。”依此可知,杨辉可能在南宋担任过某些地方官吏,又由《田亩比类乘除捷法》卷上五次引用台州(今浙江临海县)量田图来猜测,杨辉可能在台州工作过。再根据杨辉《续古摘奇算法》卷上称:“辉伏睹京城见用官斛号杭州百合,浙郡一体行用。”其卷下称:“辉因到姑苏,有人求三七差分,继答之。”可见杨辉足迹曾遍历苏、杭。
详解九章算法。推荐。爱诗词网。《详解九章算法》,是一部数学著作,为南宋末年杨辉所撰。杨辉,字谦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生平事迹、生卒年月则无可详考,只能由一些有关著述推测其某些行踪。杨辉《日用算法》之陈几先序称:“钱塘杨辉以廉饬己,以儒饰吏,吐胸中之灵机,续前贤之奥旨。”依此可知,杨辉可能在南宋担任过某些地方官吏,又由《田亩比类乘除捷法》卷上五次引用台州(今浙江临海县)量田图来猜测,杨辉可能在台州工作过。再根据杨辉《续古摘奇算法》卷上称:“辉伏睹京城见用官斛号杭州百合,浙郡一体行用。”其卷下称:“辉因到姑苏,有人求三七差分,继答之。”可见杨辉足迹曾遍历苏、杭。杨辉生平事迹虽然知道甚少,但其著作流传至今者却较多,共有五种二十一卷,即:《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乘除通变本末》三卷,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二卷,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续古摘奇算法》二卷,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其前两种乃是杨辉早年著述,其后期所作三种一般称之为《杨辉算法》。杨辉《详解九章算法》序称:“辉虽慕此书,未能贯理,妄以浅也。聊为编述,择八十题以为矜式,自余一百六十六问,无出前意,不敢废先贤之文,删留题次,习者可以闻一知十,……,凡题法解白不明者,别图而验之,编乘除诸术,以便入门,篡法问类次见之章末,总十有二卷”。可见现传本已面目全非,除保留有“篡类”外,而“篡类”虽附合杨辉原意,但其“图”及“乘除算法”今已不存,且次序也非原貌。从杨辉《详解九章算法》编排上看,首先,是解题,即是对《九章》原题作详细解释,有的则辅以评论和校勘;其次,即是细草,或叫图草,先列算法,后列算草,有图附图,有表附表,如杨辉说“以图参法,取用可知”;最后,即是比类,一方面列出与原算法相同的例题,一方面列出与原算法可比拟的例题。例如在商功章给予六道比拟的垛积题,即等。虽然杨辉给出六道垛积题,但基本上都是沈括“隙积术”的特例。在杨辉其他算书中,也有垛积题即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问题,如清代顾观光说:“堆垛之术详于杨氏(杨辉)、朱氏(朱世杰)二书,而创始之功,断推沈氏(沈括)。”杨辉《详解九章算法篡类》序说:“向获善本,……,以魏景元元年刘徽等……注释,圣宋右班(殿)直贾宪撰草。”可知杨辉曾参考过刘徽及李淳风对《九章》的注文,也参考过贾宪的著作《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贾宪是北宋天算家楚衍之弟子,活动于北宋乾兴、皇祐年间,著有《算法敩古集》二卷和《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卷,此二书均已失传,幸喜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引录贾宪之说,才使贾宪学说得以流传。杨辉在《篡类》中所引贾宪之说有:“贾宪立成释锁平方法”,“增乘开平方法”,“贾宪立成释锁立方法”,“增乘(开立)方法”。其中“释锁”可能是宋元数学家解数字方程的代名词,而“立成”,可能是根据某种数表进行计算的意思。“立成释锁平方法”和“立成释锁立方法”可能是依据某种数表解方程的方法。在杨辉《篡类》中,记载有贾宪“开方作法本源”图,一般称为“贾宪三角”。杨辉注说:“出《释锁》算书,贾宪用此术”。依此推断所谓“释锁开平方法”,“释锁开立方法”实际就是传统开方法,而“增乘开方法”,是引进新开平方、开立方法,也就是随乘随加的开方法;其解法理论、步骤与英国数学家霍纳(W.G.Horner)于一八一九年提出的解法完全一致。贾宪却比霍纳早七百多年,而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系统总结的增乘开方法,也比霍纳早五百余年。至于“开方作法本源”图,是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进行高次开方运算,在后世从而导出许多垛积问题。因此,应该称为“贾宪三角”。而伊斯兰国家数学家阿尔·卡西(Al—Kashi)在其《算术之钥》(1427年)曾记录这一三角;在西方,德国阿披亚纳斯(P.Apianus)于1527年也记录这一三角;法国数学家巴斯嘉(B.Pascal)于1653年才记载这一三角,而西方一般称之为“巴斯嘉三角”,这是一种误称,理应予以纠正。杨辉《详解九章算法》现传本有大典本,宜稼堂丛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此外,北京图书馆藏有朝鲜复刻本等,但这些版本多数残缺不全。
匹克威克外传。推荐。爱诗词网。《匹克威克外传》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狄更斯狄更斯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朴茨茅斯,父亲是个小职员。孩提时代因家境贫困,数度辍学。当过童工、缮写员和新闻记者。代表作品有:《奥列弗尔·退斯特》、《老古玩店》、《董贝父子》、《荒凉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艰难时世》等。所写作品从人道主义出发,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现实,主张用改良手段变革社会。《匹克威克外传》(1837)是狄更斯的成名作,小说发表后风行一时。小说通过匹克威克先生一行人的游历见闻,反映了19世纪初期英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一一解剖了贵族、地主、资产者、政客、军人等社会名流,抨击了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腐败和议会制度的虚伪,同时表达了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作品情节动人,笔法幽默。老绅士匹克威克至今独身,他既是一位学者,又是社会名流,他创办了与自己同名的匹克威克通讯社。这个社团的成员都是些天真幼稚的普通人,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社会,匹克威克先生为使他们增广见识、开阔眼界,便带领特普曼先生、文克尔先生和史拿格拉斯先生,远离伦敦四处游历。这些人将游历中所见所闻,一一记下,并随时随刻向在伦敦的匹克威克通讯社汇报。匹克威克一行旅行的首站是洛彻斯特。在马车驿站,匹克威克先生拿出笔记本,刚要记录下所采访到的新闻,却被当做密探,遭到一群马车夫的围攻。这时一个叫金格尔的青年出面调停,给匹克威克一行人解了围。金格儿结识了匹克威克之后,便与之结伴同行。他们到达目的地后,金格尔唆使特普曼趁文克尔酩酊大醉之际,把他的礼服偷给金格尔穿,这样他们好一起去参加旅馆里的舞会。舞会上,金格尔向史伦漠医生爱恋着的女子大献殷勤,被激怒的医生提出要与他决斗。第二天,礼服的主人文克尔被误认是昨晚的挑衅者,被迫出面决斗。幸亏有人及时发现这起错误,因而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匹克威克一行接受华德尔的盛情相邀,一同去拜访他们一家在马诺的庄园。奔赴庄园的途中,出了许多意外。难以驾驭的马使得他们手足无措,以致不得不弃马步行。将近黄昏时分,才风尘仆仆地赶到目的地。他们一副狼狈相,撕破的衣服、划伤的脸和满是灰土的鞋子,就这样与华德尔家的人见了面。华德尔为款待旅行者,次日请他们去打猎。文克尔本想在大伙面前卖弄一下,以显示自己好枪法,事不凑巧他偏偏一失手伤了同伴特普曼先生。华德尔先生的妹妹热情主动地提出愿意照料伤员,其余的人都去看板球赛了。在球场他们遇见了那位在旅馆闯祸的金格尔,金格儿跟他们一道回了马诺庄园。惹事生非的金格尔故技重演,他勾引上了有钱的老处女华德尔小姐,而且诱骗她一起私奔。怒气冲天的主人华德尔和匹克威克先生立刻去追,这对私奔的情人被追上以后,金格尔要求以120英镑为代价,才肯放华德尔小姐回家。他们只得硬着头皮答应。返回伦敦之后,匹克威克先生找房东巴代尔太太商量,打算雇用精明能干的山姆做仆人。言谈之时,匹克威克语意暖昧、亲切有余,被巴代尔太太误认为他是在向她求婚,结果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匹克威克一行又去尹顿斯威镇旅行。他们到达的那天,恰逢这个古老又爱国的市镇竞选国会议员。镇上有“蓝党”和“浅黄党”两个互相敌对的党派。不论是在市政厅,还是在公共集会上,只要两党的人相遇,必定争吵不休。报纸各有自己的阵地,“蓝党”是《新闻报》、“浅黄党”是《独立报》,商店、旅馆也分“蓝党”和“浅黄党”的商店和旅馆,甚至连教堂里也有“蓝党”和“浅黄党”的过道。两党泾渭分明,相互攻击。大选之前,“蓝党”的《新闻报》警告选民们说,不仅英格兰人的眼睛,甚至整个文明世界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他们。“浅黄党”的《独立报》断然地提出质问,镇上的选民到底是好好先生呢,还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双方用激烈的言词彼此攻击,把全镇搅得鸡犬不宁。投票期间,群情振奋,全镇居民兴奋得几乎疯狂,以致选民中一时间头晕成为流行病,随处可见发病的人毫无知觉地躺在人行道上。大选之后的第三天,一位善于结交名流的亨特尔夫人送来名片,请匹克威克先生出席她的田园早宴会。怎奈冤家路窄,匹克威克先生在这里偏偏又遇见了金格尔这个骗子,他和山姆急忙追赶,可是狡猾的金格尔在人群中溜走了。匹克威克先生得知金格尔恶习不改,近来又在设法拐骗女子寄宿学校的一位有钱的小姐。匹克威克挺身而出,决心营救这个无辜的女孩。他冒雨隐藏在寄宿学校的花园里,想当场捕获这个金格儿。不料他自己反而落入金格尔的圈套,被寄宿学校当局抓住,差点被当成坏人惩办。匹克威克先生窘迫难当,十分懊恼。由于巴代尔太太误认为匹克威克先生向她求过婚,于是有两个贪婪的律师道孙和福格打算替巴代尔太太出面,向匹克威克先生要求赔偿750英镑。这天,匹克威克先生正在房中休息,忽然接到法院送来的一张传票,指控他毁弃婚约。倔强的匹克威克先生义正辞严地声明:即使坐牢也决不毫无道理地赔付半分罚金。随后,匹克威克先生按预定计划去了巴斯。在巴斯,匹克威克遇到两个医科学生艾伦和索耶,艾伦想把妹妹艾拉白拉小姐嫁给自己的同学索耶,可是艾拉白拉小姐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艾伦与妹妹艾拉白拉顿生间隙。当文克尔先生得知艾拉白拉小姐拒绝索耶的求婚,是因为她另有所爱时,他马上意识到她的心中人就是他自己,因为他们过去在马诺庄园见面时,艾拉白拉小姐曾对他发生过兴趣。好心肠的匹克威克先生为了促成这一对有情人,便安排他们在花园幽会,使文克尔先生有机会向艾拉白拉小姐倾吐衷情。他俩决定不顾双方亲人的反对而私下结婚。正当匹克威克先生忙于这件婚事的时候,他自己却因拒付罚金而被投进在伦敦的债务人监狱。忠实的仆人山姆设法把匹克威克先生的狱中生活安排得舒适安逸,可是无论如何,监狱这鬼地方毕竟不是安居休闲的所在。律师道孙和福格为寡妇巴代尔太太打官司是另有所图,因而办理诉讼时,起先没有向她索取手续费,他们想当然地把这笔开支全都记在匹克威克先生的帐上。后来,看到匹克威克先生坚持不付罚金,他们一个子儿也得不到,于是把巴代尔太太也投入了债务人监狱。事已至此,大家都劝匹克威克先生干脆认倒霉,付了罚金就可以出狱了。文克尔先生和他的新夫人艾拉白拉也恳求匹克威克早些获得自由,因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这对新婚夫妇与双方亲人之间的调解工作。与人为善的匹克威克先生接受了大家的劝告,付了罚金之后便被放出监狱。出狱后的匹克威克先去说服了新娘的哥哥艾伦先生,接着又去找老文克尔商谈。老文克尔先生十分固执,他不但不同意这门亲事,还口口声声要中断文克尔的经济来源,取消他的继承权。不料事有转机,老文克尔有一天到儿子家串门,看到艾拉白拉的确十分可爱,确实是个贤慧能干的妻子,于是回心转意,对儿媳妇表示了友好态度。这样,儿子的婚姻自然得到承认,老文克尔先生还收回了取消儿子继承权的决定。由于匹克威克让文克尔与艾拉白拉这对有情人成了眷属,于是华德尔先生也带着女儿艾米丽来伦敦找他帮忙。他告诉匹克威克先生,史拿格拉斯和艾米丽之间也是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匹克威克先生便欣然促成了这门亲事,让又一对有情人成了眷属。这时,骗子金格尔在匹克威克先生善行的感化下,终于改邪归正,不再胡作非为。匹克威克先生在经历了两年的社会调查后,解散了匹克威克通讯社,带着忠仆山姆在伦敦近郊一个风景区隐居下来,他打算在那里安度晚年。这位老绅士一心积德行善,受到了周围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而他那一段不平凡的旅游经历,却一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杨烈妇传。推荐。爱诗词网。李翱《杨烈妇传》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1,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2。盖将掠其玉帛3,俘虏其男女,以会于陈州。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4,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5,重赏以令死士6。其必济7。”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8。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9,虽然,岁满则罢去10,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11,坟墓在焉1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13,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14:“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15。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16,无长少17,必周而均18。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19。得吾城不足以威20,不如亟去21,徒失利,无益也22。”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23,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23?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25?”侃遂忍之,复登陴26。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27。贼气吞焉28,率其徒将超城而下29。有以弱弓射贼者30,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31,诏迁绛州太平县令32。杨氏至兹犹存33。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34,和于姊姒35,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36。辨行列37,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38,朝廷宠旌守御之臣39。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40,冠胄服甲41,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42!彼何人哉43!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44。”杨氏当之矣45。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自古亦稀,独后代耶46?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47。若高愍女、杨烈妇者48,虽古烈女,其何加焉49!予惧其行事堙灭而不传,故皆序之50,将告于史官。【注释】1陈州:现在河南省淮阳县。2项城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东北。3玉帛:指财富。4仓廪(lin凛)皆其积也:粮仓里储藏的都变成他们的积蓄。5这句说: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即把可能落到叛军手中的财物粮食,用来守城。)6令死士:鼓劢敢于死战的士兵。7其必济:那一定成功。其,表示推测的语气。8胥吏:衙门中的下级官吏。9诚主也:确实是一城之主。10岁满则罢去: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11邑人:本地人。12坟墓:祖坟。13此句说:应该各自出力守住这个城市。14徇(xun殉):宣布命令。15乘城:上城守御。乘,登。16爨(cuan窜):烧饭。食(si四):拿食物给人吃。17无长少:不论年龄大小。18必周而均:一定做到没有遗漏、没有偏多偏少。19悉力守死:尽力防守,不怕牺牲。20不足以威:并不能显示兵威。21亟(ji及)去:赶快离开。22徒:白白地。23集:此是射中的意思。24固:死守。25这两句意为:如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好吗?与其,如果。26陴(pi皮):城墙上的小墙,这里就指城墙。27长戟(ji脊)劲弩:指精良的武器。28贼气吞焉:贼兵骄气十足,以为这种小城一下就可打破。29超城:跳过城墙。30弱弓:普通的弓箭。31上侃之功:把李侃的功劳报上去。32诏迁绛州太平县令:诏迁,下诏升迁。绛(kiang降)州太平,现在山西省临汾县。唐朝把全国的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项城是上县,太平是紧县(冲要的县),所以从项城令调任太平令是升了官。33至兹犹存:到现在还活着。34舅姑:女子称丈夫的父母为舅姑。35姊姒(si四):泛指姊妹和妯娌。36则贤矣:就算贤德了。37辨行列:懂得军事。38厥:用在句子开头的助词,没有意义。39宠旌:优待表扬。40自若:象那个样子,意思说跟平时一样。41冠胄(zhou宙):头上戴盔。42有矣:大有其人呵!43彼何人哉:那些人是何等样人呢!44仁者必有勇:见《论语·宪问》。45当之矣:当得起这话了。46独:何况的意思。47不殊:没有区别。48高愍(min民)女:高彦昭的女儿高妹妹。建中二年,她全家遭到叛军的屠杀,妹妹年仅七岁,从容就义。唐德宗知道后,给她个称号,叫做愍女。李翱为她写了一篇《高愍女碑》。49其何加焉:还有什么胜过她们的地方呢?50堙(yin因)灭:,埋没。序之:记录下来。【今译】建中四年,李希烈攻陷汴州,后来又掠夺陈州,派他的部下几千人,到项城县。准备掠夺项城县的财富,俘虏县城的男女,然后到陈州会师。项城县令李侃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贼寇来了,应当坚守;力量不够的话,牺牲在这儿,是应尽的本分。您如果逃走的话,谁来守城?”李侃说:“部队和财物都没有,如何是好。”杨氏说:“如果不坚守,县城就被贼寇占领了!粮仓里储藏的都变成他们的积蓄,县府里的库存都变成他们的财物,县城的百姓都变成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寇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丰厚的奖赏来鼓励敢死战的士兵,那一定成功。”于是李侃央妇就召集下级官吏和众百姓到县府。杨氏对大家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则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象衙吏和百姓那样。衙吏和百姓们,是本地人。祖坟在这儿,应该各官出力死战,守住这个城市。哪忍心使自身受辱而做贼寇的人呢?!”众人都抽泣着赞同她的说法。于是就宣布命令说:“用瓦和石块击中贼寇的,给他千文钱。用刀箭兵器等击中贼寇的,给他万文钱。”征集了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城守御。杨氏亲自为他们烧饭,不论年龄大小,一定做到没有遗漏和不偏多偏少。让侃对贼寇说:“项城的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尽力防守,不怕牺牲。占领我们县城也不能显示兵威,不如赶快离开,白白地作战失败,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贼寇都讥笑。有飞来的箭射中李侃。李佩受伤后回来。杨氏责怪他说:“您不在,那众人谁还肯死守呢?同那些士兵一起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更好些吗?”李侃就强忍着伤痛,再次登上城墙。项城是个小城,没有精良的武器和坚固的防御工事。骄气十足的贼兵以为这种小城一下就可以攻破。贼兵的主帅率领他的部将跳过城墙把它攻下。有个用普通弓箭射的,射中贼兵的主帅,坠马而死。这个主帅,是李希烈的女婿。贼兵失去优势,就一齐逃走。项城的老百姓没有受到损失。刺史把李侃的功劳报上去,皇帝下诏升迁李侃为绛州太平县令。杨氏到现在还活着。妇女们的品德,侍奉父母公婆能够恭敬温顺,同姊妹妯娌们能和睦相处,对幼小晚辈的有慈怜疼爱之心,而又能不失自身贞节的,就算贤德了。懂得军事、明白攻打防守,勇敢猛烈的军事道理,这本来是公卿大臣们也难以做到的。从用兵以来,朝廷优待表扬防守的大臣。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宽而深的护城河等险要,储蓄的东西堆积如山,战时货物财产供给如平时一样,戴着头盔,披着铠甲,背着弓箭而驰骋战场的,不知有多少人。但是那种勇气不足,不能作战,智慧不足,不能守土,忠心不足,不能为国而死,抛弃城市而逃走的,大有其人!那些人是何等人呢?至于杨氏,是个女子。孔子说:“仁义的人一定有勇敢的精神。”杨氏当得起这句话了。总结称赞说:大凡人之常情,都认为后来的人赶不上古代的人,贤德的人从古以来就很少,何况后代呢?只要有,就和古人没有什么两样。象高彦昭的女儿高妹妹及杨烈妇,就是古代的烈女,还有什么胜过她们的地方呢!我恐怕他们的行为事迹埋没不能流传,所以都记录下来。把它们叙述给史官。【总案】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拥兵割据,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第二年四出略地,于十二月攻陷汴州(现在河南省开封市)等地,自称楚帝。这篇文章写一个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毫不畏怯,发动胥吏和百姓起来抵抗,以弱敌强,击退叛军,守住了县城。这篇传记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作者把杨氏置于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上,通过她识见超群、临危不惧的语言,勇敢果断的行动,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杨烈妇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其次,作者巧用对比,用有责任守、有条件守而逃跑的官吏来反衬无条件坚守情况下一个普通女子的果敢行为和英雄事迹。全文笔酣墨饱,气势非凡。叙事完整动人,而又简洁明快,不枝不蔓。议论有力,感人至深。
晓舟一叶梦圆东京。推荐。爱诗词网。春日杂赋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春日杂赋原文江湖放浪水云人,药物枝梧梦幻身。移竹南窗初试笋,扫花北陌旋成尘。穷忙自笑常终日,老健犹能不负春。未遂初心惟一事,乞薪赊米恼吾邻。诗词问答问:春日杂赋的作者是谁?答:陆游问:春日杂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名句大全陆游春日杂赋书法欣赏春日杂赋书法作品
【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还是象那姜太公垂钓在碧溪之上,也许会象伊尹,乘船经过日月之边。借典故表白自己的不懈追求。吕尚九十岁在蹯溪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两位历史人物政治上不平凡的经历,给诗人以信心和力量。【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是古乐府旧题,多写世路的艰难和离别的悲哀。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本想有所作为,不料御用文人,加上权臣贵戚的谗言攻击,终于在天宝三年被皇帝赐金放还,离开朝廷。组诗《行路难》就写在离开长安时,这是第一首。友人盛情地为李白设下宴席,美酒佳肴摆了满桌。诗人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却因为政治理想破灭,使他食不甘味,于是推开杯盏,扔下碗筷,抽身而起,拔剑四顾,内心一片茫然。他想横渡黄河,因有坚冰封冻,不能实现;他想攀越太行,又因大雪封山,无法攀登。这是用自然界道路的艰险,象征仕途的艰险、人生的艰难。但失望之中总会有希望,他又想到曾经在碧溪垂钓的吕尚,和做梦经过日月旁边的伊尹,这就表示对自己政治前途仍旧抱有希望。但是美好的憧憬毕竟不是残酷的现实,希望的渺茫不禁使他连声感叹歧路之多、行路之难,不知自己何去何从?最后,积极入世的精神战胜了歧路徬徨的苦闷,他用昂扬激越的调子对前途作了乐观的展望: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巨浪,鼓满云帆,飘洋过海。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情调的抑扬和形象的跳跃适应感情的发展变化。开篇对送别盛宴的描述,语言夸饰、笔势飞扬;到了停杯投箸、拔剑顾盼之时,情调顿时转低;待到冰塞河川,雪满太行,情调继续走低;随后的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则给人绝处逢生之感,情调也随之一转;后来诗人发出歧路徬徨的喟叹,情调则又转为低沉;直到结尾诗人自信必有远大前程,情调才升到最高潮。情绪的高低变化,使得诗歌带有一种疾缓有致的节奏,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气势如虹!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李白的这首《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还是象那姜太公垂钓在碧溪之上,也许会象伊尹,乘船经过日月之边。借典故表白自己的不懈追求。吕尚九十岁在蹯溪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两位历史人物政治上不平凡的经历,给诗人以信心和力量。【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是古乐府旧题,多写世路的艰难和离别的悲哀。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本想有所作为,不料御用文人,加上权臣贵戚的谗言攻击,终于在天宝三年被皇帝赐金放还,离开朝廷。组诗《行路难》就写在离开长安时,这是第一首。友人盛情地为李白设下宴席,美酒佳肴摆了满桌。诗人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却因为政治理想破灭,使他食不甘味,于是推开杯盏,扔下碗筷,抽身而起,拔剑四顾,内心一片茫然。他想横渡黄河,因有坚冰封冻,不能实现;他想攀越太行,又因大雪封山,无法攀登。这是用自然界道路的艰险,象征仕途的艰险、人生的艰难。但失望之中总会有希望,他又想到曾经在碧溪垂钓的吕尚,和做梦经过日月旁边的伊尹,这就表示对自己政治前途仍旧抱有希望。但是美好的憧憬毕竟不是残酷的现实,希望的渺茫不禁使他连声感叹歧路之多、行路之难,不知自己何去何从?最后,积极入世的精神战胜了歧路徬徨的苦闷,他用昂扬激越的调子对前途作了乐观的展望: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巨浪,鼓满云帆,飘洋过海。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情调的抑扬和形象的跳跃适应感情的发展变化。开篇对送别盛宴的描述,语言夸饰、笔势飞扬;到了停杯投箸、拔剑顾盼之时,情调顿时转低;待到冰塞河川,雪满太行,情调继续走低;随后的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则给人绝处逢生之感,情调也随之一转;后来诗人发出歧路徬徨的喟叹,情调则又转为低沉;直到结尾诗人自信必有远大前程,情调才升到最高潮。情绪的高低变化,使得诗歌带有一种疾缓有致的节奏,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气势如虹!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李白的这首《行路难》。
王子发。推荐。爱诗词网。南都新亭行寄王子发作者:秦观 朝代:宋代南都新亭行寄王子发原文洛水沄沄天上动,道人隋渠下梁宋。宋都堤上十二亭,一一飞惊若鸾凤。光华远继周王雅,宴喜还归鲁侯颂。玉觞严令肃衣冠,金缕哀音绕梁栋。娟娟残月照波翻,习习暖风吃鸟哢。何处高帆落文鷁,谁家骏马嘶征鞚。柳枝芳草恨连天,暮雨朝云同昨梦。借问亭名制者谁,留守王公才望重。胸中云梦吞八1|1九,日解千牛节皆中。祥符相公实曾祖,庭列三槐多伯仲。承明厌直出荆州,转守此都行大用。此都去天才尺五,交广荆扬归引控。兔园事迹化黄埃,清泠文雅堪长恸。舳舻衔尾车挂轊,昨日出迎今日送。送故迎新无已时,古往今来相戏弄。亭下嶔崎淮海客,末路逢公诗酒共。一樽明日难重持,岂恤官期后芒种。今年气候颇云早,夭矫梅花春欲纵。行见亭中祖帐开,千乘送公归法从。诗词问答问:南都新亭行寄王子发的作者是谁?答:秦观问:南都新亭行寄王子发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秦观的名句有哪些?答:秦观名句大全
【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注】随即从巴峡穿过巫峡,便下到襄阳,然后直奔洛阳。巴峡:嘉陵江上游阆中一带的江峡。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襄阳:在今湖北省。洛阳:在今河南省。【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迅速返回家园或旅程匆匆。[例]抗日战争胜利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欢乐激励着所有寓居蜀中的人们。林风眠抛弃了所有的行李,只带几十公斤(飞机最大磅限)未托裱的彩墨画回到了上海。(吴冠中《悠悠往事说宗师》)二、用以比喻行动迅速或某种事物、现象很快地向外扩展。[例]国民党对猪鬃的统购统销一经撤销,古耕虞立即实施“向全国发展”的决策,其行动之迅速,大可引用杜甫的名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王慧章《“猪鬃大王”古耕虞事略》)【全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①剑外:指四川剑门关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即安史叛军的根据地。②却看:四顾。漫卷:随便卷起。③须:应,必。须纵酒:言应该开怀畅饮。④即:即刻。【鉴赏导示】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定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的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鉴赏】这首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状写了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回老家的喜悦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首联第一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欣喜之情喷薄而出;第二句,更是这惊喜之情的直接真切的表白,“涕泪满衣裳”五个字概括得形象、具体、传神。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把惊喜之情状推向更高一个层次。“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却看(回头看)”中颇富深意,于“漫卷”中反增新喜,极写举家共享胜利的欢乐。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上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此时正好“还乡”,从而突出诗人“喜欲狂”。尾联将惊喜之情推向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紧承,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畅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准确表达了深意。【鉴赏要点】[1]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2]叙述与抒情结合。[3]采用想象手法抒写。[4]风格豪放。
便下襄阳向洛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注】随即从巴峡穿过巫峡,便下到襄阳,然后直奔洛阳。巴峡:嘉陵江上游阆中一带的江峡。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襄阳:在今湖北省。洛阳:在今河南省。【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迅速返回家园或旅程匆匆。[例]抗日战争胜利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欢乐激励着所有寓居蜀中的人们。林风眠抛弃了所有的行李,只带几十公斤(飞机最大磅限)未托裱的彩墨画回到了上海。(吴冠中《悠悠往事说宗师》)二、用以比喻行动迅速或某种事物、现象很快地向外扩展。[例]国民党对猪鬃的统购统销一经撤销,古耕虞立即实施“向全国发展”的决策,其行动之迅速,大可引用杜甫的名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王慧章《“猪鬃大王”古耕虞事略》)【全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①剑外:指四川剑门关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即安史叛军的根据地。②却看:四顾。漫卷:随便卷起。③须:应,必。须纵酒:言应该开怀畅饮。④即:即刻。【鉴赏导示】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定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的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鉴赏】这首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状写了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回老家的喜悦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首联第一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欣喜之情喷薄而出;第二句,更是这惊喜之情的直接真切的表白,“涕泪满衣裳”五个字概括得形象、具体、传神。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把惊喜之情状推向更高一个层次。“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却看(回头看)”中颇富深意,于“漫卷”中反增新喜,极写举家共享胜利的欢乐。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上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此时正好“还乡”,从而突出诗人“喜欲狂”。尾联将惊喜之情推向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紧承,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畅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准确表达了深意。【鉴赏要点】[1]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2]叙述与抒情结合。[3]采用想象手法抒写。[4]风格豪放。
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推荐。爱诗词网。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作者:黄庭坚 朝代:宋代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原文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诗词问答问: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的作者是谁?答:黄庭坚问: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黄庭坚的名句有哪些?答:黄庭坚名句大全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书法欣赏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书法作品译文和注释译文借酒浇灌胸中抑郁不能平,吐出来画作青竹岁月峥嵘。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画中安置三块怪石使青竹屈蟠,也担心形状完全会飞去。注释⑴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也称步韵。黄斌老:四川梓潼人,宋代画家文与可的妻侄,善画墨竹。⑵胸次:胸中,胸间。亦指胸怀。《庄子·田子方》:“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⑶岁峥(zhēng)嵘(róng):岁月峥嵘,形容苍竹出于寒冬严峻天气。峥嵘,高峻貌,引申为卓越,不平凡。⑷卧龙:此处形容树木或树根盘曲之状。偃(yǎn)蹇(jiǎn):横卧的样子。⑸此君:竹的代称。这里用的是王徽之的故事。《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后因作竹的代称。唐岑参《范公丛竹歌》:“此君托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⑹石泓:砚台的别称。⑺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霜兔:用雪白的秋兔毫制成的笔。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诗:“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⑻屈蟠(pán):盘曲。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桃》引汉卫宏《汉旧仪》:“东诲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千里。”唐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惆怅老大藤,沉吟屈蟠树。”⑼“中安”二句:指画面有三块石头压着竹子,使之盘曲诘屈,不得伸展。一旦得到伸展,形体画全了,卧龙便会飞去。诗文赏析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平”,这是借三国魏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画竹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当时政局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下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它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仙传·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平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平仄交替,增强了诗的音节美。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
梦宅。推荐。爱诗词网。梦宅作者:释智朋 朝代:宋代梦宅原文六窗深闭大槐宫,一枕清风瞬息中。穷劫至今佛与祖,楼头知是几声钟。诗词问答问:梦宅的作者是谁?答:释智朋问:梦宅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释智朋梦宅书法欣赏梦宅书法作品
观海潮。推荐。爱诗词网。观海潮作者:王义山 朝代:宋代观海潮原文凭谁撼得海门开,疑是神兵着力推。霎地起来银一线,驾山卷起雪千堆。列江画舫浮天去,几片红旗逐浪回。毕竟神京钟王气,海神岂为子胥来。诗词问答问:观海潮的作者是谁?答:王义山问:观海潮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王义山观海潮书法欣赏观海潮书法作品
夜泉。推荐。爱诗词网。夜泉作者:袁中道 朝代:夜泉原文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诗词问答问:夜泉的作者是谁?答:袁中道问:夜泉写于哪个朝代?答:未知袁中道夜泉书法欣赏夜泉书法作品译文和注释译文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注释结:凝结。诗文赏析这首小诗,必须反复吟味,才会觉得意趣深长。这首诗描绘了山间夜晚的山泉美景,表现了山的寂静和生机。整首诗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写。这幅幽静的山泉夜景,在诗人笔下充满了活力,一石一水,生气勃勃,情趣盎然。“山白鸟忽鸣”,应是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出,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把山岭照得白皑皑,而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惊诧,鸣叫起来。清静的山丘传来鸟叫,更显幽美。次句既所所感,也点明秋天的时令。霜天月夜,石块单是看都有冰冷的感觉,而且仿佛秋霜都要冷得凝结了,暗地里还是照应一个“白”字。最后二句,写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净化了,顿时变成一溪白雪。诗人笔下的山、鸟、石、泉,在优美的月色下,融成一幅绝色的图画:幽静,清冷,空明,爽洁。正是这是白色的基调,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气氛。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却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觉。“山白”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山白而鸟忽鸣,不管两者有无联系,总让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下面的景色都由此而生。“石冷霜欲结”,表现出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这一句写得非常虚,由月色在石上的反光产生冷的感觉,同时又由冷和白色幻化出霜的想像,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雪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暗应上文的“冷”、“霜”,承接十分自然,作者的心思绵密由此可见。
饮酒其五。推荐。爱诗词网。饮酒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饮酒 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词问答问:饮酒 其五的作者是谁?答:陶渊明问:饮酒 其五写于哪个朝代?答:魏晋问:饮酒 其五是什么体裁?答:五古问:陶渊明的名句有哪些?答:陶渊明名句大全陶渊明饮酒 其五书法欣赏饮酒 其五书法作品译文和注释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见:看见(读jiàn),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相与还:结伴而归。辨 通:辩诗文赏析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真切体念 ——《结庐在人境》意象剖析。弗洛伊德等西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本我”,还有一个“超我”。“本我”,就是老子哲学中的归根反本,它摆脱了文化符号的异化与扭曲,如婴儿自然而和谐的生命的本来面目,它接近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所标举的生命的本真状态。“超我”则是社会文化塑造,特立而成自我,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中,充当种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按照群体规范和要求行动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是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在人的灵魂深处。一时“本我”占据上风,一时“超我”表现明显。“超我”和“本我”的交错呈现,显示了人在不同时期里的不同行为表现甚至整个人生追求。放眼封建时代,许多文人在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努力追求“超我”的同时,其实内心深处也时时流露出对险恶官场及叵测社会的厌弃,在竭尽心机地回归“本我”,力所能及地体念着生命的本真状态,如竹林七贤、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等,但其中在追求“本我”道路上走得最远的,对这一状态体念得最真切的,恐怕要数陶渊明了。陶氏不但敢想,而且敢做;不但做了,而且做得那么彻底。他的这一出世心态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均有所表露,在《饮酒》系列中尤其发挥到了极致。本文便以《结庐在人境》为例略作阐释。《结庐在人境》一诗,是陶渊明诗歌意象的顶峰。在这首诗中,“本我”摆脱了“超我”的纠缠,澄明无碍地存在于诗歌意象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远”与“静”的境界是“本我”战胜“超我”后才可能出现的。“心远”并不仅仅是因为“地偏”,最关键的恐怕还是陶氏在心灵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为物役,尘根未了,则即使身处“无车马喧”的偏地,也仍然会为凡事俗情所羁绊,像唐朝王维辈那样像模像样地隐居终南,但他心里图的依然是那条加官晋爵的捷径。在王维身上,“本我”仅仅是追求“超我”的一种手段。而陶渊明则完全不同,他的“超我”已然被排斥在心灵之外,“本我”即生命的本真已呈现出一种完完全全的展开状态。这个时候,不管形体在田园还是在闹市,“心远地自偏”,这种澄明无碍、自由自在的心灵使万物都展现出宁静悠远的情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至此,诗人与“本我”融为一体。采菊的陶渊明,已是解脱了各种尘世纷扰,以生命本真状态呈现的陶渊明了。他心灵的悠然空明,投射在菊花与南山的意象中。他的整个身心已融入山气和美丽的夕阳之中,又似乎化作了飞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翱翔。如此心平气和、心无旁骛地与大自然相承合,体味着大自然本身无穷的韵味。在这种观照中,物是原态的,心是宁静的,心物交汇在内心里,在和谐意识中,认认真真地进入了一种物我同一的“忘我”状态。前四句,诗人摆脱“超我”从世俗回归自然;中间四句,诗人又以一种超脱虚静的心态,真切地体念着生命的本真状态;到了最后两句,诗人则更似乎进入了一种神情恍惚、虚无缥缈的仙幻之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谓的“真意”即是对回归生命本真的体念与感受。这种体念与感受想要说但说不出来。古人说得好,“得意必忘言”,已然得了“真意”的陶氏,合情合理地“忘言”,绝不是故作高深,只是这种感受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首诗中无酒,诗人却将其归入饮酒二十首,且成为其中冠冕,原因就在于其意象的捕捉与构成具有直觉无意识的酒神精神的特点。诚如古人所说:“这首诗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俱偶尔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其一点‘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道书千卷,佛经完万叶,犹不能尽厥蕴,故但以‘欲辩已忘言’五字喝断‘此中有真意’之间。虽然,固已言之矣,不曰‘采菊东篱’云乎?”“偶尔之兴味”,即审美的直觉无意识状态。从此状态中蜕化而出的诗歌意象,才能获得“境在寰中,神游象外”的悠远不尽的意味。这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这里,相与归还的鸟儿和悦欣慰,它们没有了彷徨,没有了迷茫,也没有了离群之悲伤。它们投射着诗人摆脱“超我”的孤独迷惘后,精神获得巨大的归属和依托感,从而呈现出自由而宁静欢畅的心情。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真心体念是这首诗真意之所在,也是《饮酒》诗及陶渊明诗歌的终极目标。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陈志刚)赏析二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白菡萏。推荐。爱诗词网。白菡萏一首作者:苏籀 朝代:宋代白菡萏一首原文瑳兮容旷世,冰腻郁妖红。姑射非无偶,能言谅不同。诗词问答问:白菡萏一首的作者是谁?答:苏籀问:白菡萏一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