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

()

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

()

少年行其一

()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

逍遥令

()

吾志

()

饭客

()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

典源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iu)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绿树环绕村庄,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外面。合:环绕。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斜:横亘。【赏析】意谓故人庄环境优美,绿树环抱,青山斜欹,远山近树,无不使人赏心悦目。“合”字见树之多,“斜”字见山之远。字斟句酌,却不见雕琢痕迹,具有天然浑成之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近处绿树环绕,远处青山相对的景色。[例]百里漓江,没有超凡脱俗的仙境,到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或园林美景。(刘益之《关于桂林山水美的特征及其他》)【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孟浩然有济世之志而不得实现,所以虽以隐逸自高,而其孤独抑郁乃至愤激不平的情绪时露于诗章。这一首,却是难得的例外。且看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故人”准备好“鸡黍”(田家自有,不假外求)来邀“我”,何等亲切!他一邀我就去,何等爽快!“绿树村边合”,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近景;“青山郭外斜”,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远景。近景、远景,都令人赏心悦目,感到这里清幽、淳朴,自成天地。接下去便是田家欢聚。“鸡黍”早已摆好,还有酒。推开窗子,出现在面前的,是晒谷场、菜园子,不用说还有其他。总而言之,是一派田园风光。把酒共话,话题当然不限于“桑麻”,但不外是农业生产和田家生活,压根儿忘掉了名缰利锁。临别之时,不待主人邀请,自动宣告重阳再来,表明他在“故人庄”摆脱了烦恼,得到了欢乐,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因而留恋田家,皈依田家。全诗任意挥洒,浑然天成,似乎未加炉锤,却把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真深厚的朋友情谊融为一体,诗意盎然,耐人寻味,从格律方面看,又是无懈可击的五律。只有艺术功力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诗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

(陶渊明)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晋书·陶潜传》

()

【题解】枫桥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原名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后称枫桥。张继以后,题咏枫桥的诗篇不胜枚数。现桥为清同治三年(1867)重建,为花冈石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此诗意境悠然,读之如临其境,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枫桥本无特佳处,得此诗题咏而名扬天下。可知山水亦如人,有遇有不遇。这首诗通过写枫桥夜泊的夜景和心情,营造了一种幽冷、孤寂、旷远的意境。有着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月落时分当是夜深人静,天光幽暗,而“乌啼”以有声衬无声,更增添了枫桥夜景的幽静,有如王维“鸟鸣山更幽”的笔法。环境是幽静的,且在秋夜之中,突来的几声“乌啼”听来使人不寒而栗。而“霜满天”既指出了深秋的自然景观,又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清冷。至此,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多侧面地烘托渲染了枫桥秋夜的幽寂。第二句中的“江枫”在无月的秋夜中,当是模糊的影子,联想“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样的句子,不难看出“江枫”又暗含了许多秋意、秋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几点渔火在雾气茫茫的江面上跳动,一暗一明,一静一动,形成反衬,渔火就显得非常突出。诗人又把“江枫”、“渔火”与“愁眠”相对,这“对”字使得旅人与周围的景色融合为一体。那么旅人的愁思怎么样呢?我们真的需要闭目去驰骋我们的想象了。“咣——咣——”突然响起的夜半钟声,使本已幽冷孤寂的氛围霎时又浓重了许多,而诗人的那缕愁思仿佛也随着旷远苍凉的钟声弥散开来,充斥了整个天宇,至今仍在我们心头萦绕。这便是声音点染的妙用。古寺钟声传出了枫桥夜泊的神韵,引人遐思。【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在此寺,因而得名。③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译文】夜正深,月将落,霜华寒气弥漫四空,归宿巢中的鸦群偶尔发出一二鸣啼声,是月魂的惊悚,还是禽梦的呓语?夜色深沉中依稀可辨的江枫和星星渔火相映,将人间静谧的梦乡时刻衬现得尤为安宁。我在客舟中倚枕难寐、静听着姑苏城外这座寒山名刹中,传出令人销魂的半夜钟声!【赏析】这首小诗描写诗人半夜时分泊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诗中秀丽的山川之景和绵邈的羁旅之愁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蜚声中外,传诵人口。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短短七个字写了三种景象。“月落”、“乌啼”是半夜至拂晓前诗人的目见耳闻。“霜满天”点明节令是深秋。霜,是不会满天的,这里的“霜”指降霜时散发出的寒气,即霜气。月亮在半夜以后渐渐地西沉下去,周围一片灰暗迷蒙,显得格外静谧冷清。树头的栖鸦时而发出哑哑的叫声,“乌鸣山更幽”,半夜宁静中的乌啼声使得环境的清寂更显突出。这时,霜气弥漫,充塞天空,令泊船上的诗人身心倍感寒意。这三种景象的联结和组合,由所见到所闻,再到所感,层次分明,十分和谐,构成了一幅深秋半夜的幽美画面,而且可以说是既见其形又闻其声的“有声画”,为全诗设置了寂寥凄清的氛围。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扣住诗题中“夜泊”二字,进一步写景抒情。这一句也写了三种景象。“江枫”的“江”,指从枫桥下流过的古运河。诗人透过迷蒙的夜色,能隐约看见河岸上的枫树。《楚辞·招魂》有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前人惯把“江枫”和愁情联系起来,这里写“江枫”也是景中寓情。“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枫桥是古运河的重要渡口,在那里停泊着许多渔舟。作者隔着水面,看到点点渔火,在一片幽暗之中晃动闪烁,逗引起自己无限的情思。“江枫”和“渔火”,动静相衬,明暗相配,组成了清幽的夜泊之景。“愁眠”,是说作者怀着旅愁在船舱中躺着,辗转不眠。这是此句的关健性词语:正因为怀愁难眠,所以能从舱中看到“江枫”和“渔火”;反过来,又由于“江枫”和“渔火”的相对相伴,触景生情,增添哀愁,更使他夜不能寐。“对愁眠”的“对”字,在这里具有双向性质,体现了夜泊之景和旅人之情的交相融合。“愁眠”也是全诗的中心,既承上,又启下,前面所见到的景象和后面所听到的钟声,都由这二字相贯串,形成了诗的完整意境。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既点出诗人泊船的所在,又写明下面夜半钟声的出处。寒山寺离枫桥很近,从枫桥向东望去,在夜色中可以隐隐看到寺宇的某些轮廓,当然也能清晰地听见寺内传出的钟声。此处直接点明这名城古刹,除了起到由夜泊之景向夜半钟声过渡的作用外,还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使人自然地想起寺内肃穆的殿宇,庄严的佛像,由此产生出一种历史文化美的感受。至此,江枫渔火和寺影相映成趣,自然风物美和历史文化美合而为一,融化在作品诗意美的表现之中。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诗人卧听古刹夜钟。欧阳修曾指出“三更不是打钟时”,认为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的“语病”(《六一诗话》一八)。但事实上在唐人诗歌,甚至《南史》中都能找到“半夜钟”的依据。张继这样写,不仅句佳,而且事真。它传神地描绘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诗人所卧的船舱。这钟声,在万籁俱寂中听来觉得格外的清越悠远。它显示了夜的清寂,也加浓了夜的清寂;它一声声传入诗人的耳中,也仿佛一下下敲在不眠旅人的心上,掀起了他哀愁感情的更大波澜。这霜天清响是全诗意境的灵魂,它在由“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影”、“客船”所构成的优美图景上,添上了富有神韵的一笔,使得诗歌形象达到完美的境地,并表现出浓郁的兴味。《枫桥夜泊》情景交融,声象并茂,是优美的诗,也好像是生动的画和富于韵味的乐曲,具有独特而永久的艺术魅力。这诗出现后,使原本极为普通的枫桥和寒山寺名播四方,成为后人不断题咏的对象,如明代高启的《枫桥》就很有代表性:“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枫桥夜泊》还很早传入日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俞樾《新修寒山寺记》)一首28字的小诗,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在我国诗歌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鉴赏】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秋夜,一个游子从停泊在枫桥边的舟中醒来,四顾旷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钟声余音缭绕,凄清、惆怅、感动……诸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首句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啼叫,清寒的霜气弥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以简洁而鲜明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感受,静中有动地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乡的深邃、萧瑟、清远和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孤寂。枫桥所在水道,只是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狭窄河道之一,并无茫茫江面。“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一说是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但“江枫”二字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姑且想象出一片空阔浩淼的水面,(或许这也正是作者当年的想象),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舟中游子满怀愁绪入眠。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自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优美的艺术境界。三四两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在深秋苍凉静谧的夜空,骤然响起悠远的钟声,该对愁卧舟中的游子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震撼。而这钟声来自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的积淀,包容着佛性的旷达,“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刘学锴语)。本诗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作者】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至德元载(756)避地江左,游历苏、杭等地,大历初在京任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约卒于大历十四年(779)。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交往唱酬,以气节自矜,诗以《枫桥夜泊》著名,原有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一卷,然所收诗多有误。

()

【题解】唐代杜甫的“三吏”之一。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客,杜甫自称。丁,二十二岁的男子。帖,征兵的文书。中男,十八岁的男子。王城,指洛阳。伶俜(pīng乒),孤独的样子。相州,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星散营,形容军队溃败后军营的零落散乱。故垒,旧营地。旧京,指洛阳。仆射(yè夜),指郭子仪。他曾任左仆射。诗中反映了当时兵役的繁重,而更主要的是作者对服役者的劝勉。一般来说,杜甫是反对战争的,所以有《兵车行》、前后《出塞》等反对穷兵黩武的名篇。但战争又有正义、非正义之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讨伐叛军,平定叛乱,则是一种救亡图存的行为。所以,在这里诗人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极端同情人民所受的兵役之苦,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在此诗中,前二段叙点兵之事,哀民生之多难,愤朝廷之无恩,后一段则又对朝廷有所回护,宽慰送行者之惶惧。这种矛盾在一点上则又统一起来——忧民爱国。【全诗】《新安吏》.[唐].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注释和翻译】

点击进入

()

【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意思1】刘郎已在怨恨蓬莱山的遥远了,而我与蓬莱山还隔着万重山呢。刘郎:指东汉时的刘晨。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结成一段奇缘,留住半年。等到回家时,子孙已历经七代。后重寻仙境,已不复至。蓬山:古代传说中渤海中的三仙山之一,此指仙境或仙女所住之处。【意思1】诗人用刘晨天台寻觅仙侣的故事,说明自己本就恨蓬山远隔,怎能再忍受万重蓬山相阻呢?诗句抒写了作者和所爱之人天涯阻隔之恨,表现他们相会无期的痛苦之情。注:刘郎,传说东汉时刘晨曾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仙女,居留半年之后返家,后再去寻找,终不可得。蓬山,蓬莱山,传说是海中的仙山。重,层。【意思3】刘郎,指东汉刘晨。传说他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仙女,结为眷属。以后再去找寻,就找不到了。蓬山,蓬莱山,神话中的海外仙山,这里借指刘郎要寻的仙女住处。这两句说:刘郎当年曾为蓬山渺远难寻而感到遗恨,何况今天自己与爱人之间更远隔万重蓬山!诗句恰当地运用典故,道出了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与事物或人相距千山万水,有重重阻隔。[例]有个中秋节,蒋经国请张学良去晚餐,饭后蒋经国要张学良写幅字,张学良趁着酒意将李义山一首《无题》写给他,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应该说是张学良真实思想的写照。(杜宣《〈梦迢迢〉的诞生》)二、用以比喻离想要达到的目的太遥远,希望太渺茫。[例]境遇坎坷,婚恋失意,才情横溢,生命苦短,不过是平凡的社会性悲剧,表明美妙的乌托邦还是很渺茫,“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柯灵《从古代才女到现代才女》)【全诗】《无题二首》其一.[唐].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全诗赏析】远处又响起了浑厚的钟声,现在已经是五更时分了。诗人孤独地躺在床上,一夜辗转反侧,疲惫感越发浓郁了,但睡意依然没有来临。也许这样的失眠已不是第一次,诗人凄然地看着朦胧的夜月迷离地照耀在楼阁上,透过窗棂,他隐约看到斜挂在西天的月儿,渐渐地变白变淡,快要被渐渐来临的黎明吞噬了。到底是什么如此苦痛地煎熬着诗人呢?原来是思念魂牵梦萦的恋人。想当初十里长亭送别时,信誓旦旦地相约了重聚的日期,如今却变成了一场空头的许诺。自那日分离之后,就再也不见了踪影,甚至连书信都断绝了,对方的长长短短,彼此都不能知晓,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现实啊!诗人每日沉迷在相思与怀念之中,渐渐地,梦里也溢满伤别的情绪。睡梦里多少次伤心的啼唤,也不能看见恋人的面容。都说梦是美好的,可是在诗人看来,梦与现实一样的残酷。好多次梦醒时刻,诗人立即迅速地挥笔写就一封家书,等到信写好了,才发现墨汁还是淡淡的,原来心情急迫,还没有来得及磨浓。这既写出诗人的急切之情,又暗示这急切挥就的书信可能是不会寄出去的。罗罩下的烛光柔柔地半照着帷帐,帷帐上金线绣就的翡翠鸟在光亮的照耀下越发璀璨夺目;绣着芙蓉花的锦被仍然微微地散发着麝香熏过的气息。诗人营造了极其温馨舒适的居室环境,这样的环境只有与恋人相处才不致辜负了。颈联道出了诗人独居生活的寂寞和惆怅,没有恋人的存在,再温馨的环境,也难有幸福感。末联使用了刘晨重入天台寻仙人不遇的典故。据《神仙记》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两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后重入天台山访女而踪迹渺然。“蓬山”本是蓬莱之山,此处泛称仙山,代指天台山。诗人以刘郎为对照物,进一步申言自己的不幸:刘郎怨恨蓬山的遥远,但是我与相思之人比蓬山还要远上一万倍呢。刘郎尚且寻觅天女不得,我的运气还会更好吗?诗人似乎透露出他的隐忧,他不知道与恋人的相聚将是何年何月。诗人的胸怀里蕴积了满腹的相思,长期的沉迷忆念令他辗转反侧。他惊悸于美好的生活一天天的独居中虚度,但是又对相聚的前景充满了悲观和绝望。诗人的情绪是复杂的,细腻地体现了相思中的人物患得患失的心理。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琵琶”类的诗句。

()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意思】大漠:浩瀚无边的沙漠。长河:黄河。此联的意思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股孤烟直上;在横穿西北的黄河头,一轮落日浑圆。后用来形容广阔无垠的塞外风光。【鉴赏】广大无边的沙漠中,浮升起一缕又长又直的孤烟,映照着天边一轮又圆又大的落日。描写漠野黄昏,景色瑰丽,雄浑无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是王维描写大漠风光的名句。【赏析】诗人抓住典型景物:孤烟、落日,描写了广袤的大沙漠傍晚时的奇丽风光。景物单调的大沙漠,唯见烽火台上燃起的一柱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远流,横贯大漠,宛如长长一线,落日西沉,益显其圆。“直”、“圆”二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广阔无垠、苍凉雄浑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注:大漠,沙漠,无边的沙漠。孤烟直,用狼粪烧的燧烟,其浓烟聚集直上,微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注释说:“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全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赏析】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率军大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将一路见闻感受写入此诗中。首二句写自己的使命与征程:自己作为朝廷的特使(“属国”,官称,即典属国,此代指自己使者的身份),正轻车简从,途经居延,准备直奔边界去宣慰将上。次二句的“出”、“入”二字,表现作者仍以自己的行程为线索来构思,只不过随着交待自己的行程、逐渐将笔触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写罢了。因而这两句有一定的双关含义。字面上是说,只见蓬草飘舞,直飞出汉家边塞;大雁归飞,直划破胡地上空。但“出汉塞”、“入胡天”,上下相互为文,也有交待自己已经离开国境,进入异域的含义。再次二句,完全摆脱了自己的行程,用简炼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一路上所见到的两幅最具特色的大漠奇景。最后两句又回到这次出使事件上来,说自己行至萧关时,正碰到侦察骑兵,他们报告主将已取得大捷,正准备仿效当年汉之大将窦宪在燕然山战胜匈奴后勒铭记功那样,已亲临前线了!纵观全篇,四联之间的关系仍不妨理解为起、承、转、合,即起、承、合都是以奉使出塞为线索;而第三联却转向对边塞风光的纯粹描写。而这首诗的最动人之处也恰在这一转上。它笔触粗犷,意境雄浑,景象阔大,色调壮美。但要想把这一联体会得更深刻,还应进一步搞清它的具体含义。对这两句诗,评诗家有不同的见解。分歧主要集中在对“孤烟”的理解上。多数人认为“孤烟”是指边塞上传递消息的“烽烟”,烽烟乃用狼粪燃得,“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陆佃《埤雅》),故曰“直”。但也有人认为“孤烟”是指沙漠上空的龙卷风,清人赵殿成注王维此诗曰:“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两种解释皆通。但有人认为按第一种解释,“直”字似乎用得免强——难道塞外之风真的吹不斜、吹不散这股狼烟吗?孰不知诗人心目中的意境不见得非和自然现象完全相和,他们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王维画画有雪中芭蕉图,又将桃花与芙蓉画在一幅之内,如果挑剔起来岂不成了笑柄?烟而云直正是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画面,对此曹雪芹有独到的体味,他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云:“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确实,有时诗的妙处与趣味正在反常合道与似俗实巧之间。王维这两句诗,正是通过一“直”一“圆”两个很简单的几何图形式的修饰语,将烟与日的形态写得维妙维肖。特别是将竖直的烟与平旷的大漠配合,圆圆的日与长长的河配合,更勾画出塞外风光开阔、混莽,构成的画面又极其简炼的独特风貌。如果把“孤烟”理解成龙卷风,“直”字似乎落实了,但意趣也就索然了。这样看来还是将孤烟理解成烽烟更有韵味。如果再把这两句诗和题材相近的另外两名写景名句相比,就更能看出它是多么具有典型力量了。王维《辋川闲居》诗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句,虽然仍是写落日与孤烟,但一看便知是一幅安谥的田园图景,和“大漠”两句大异其趣。两联诗仅变化了六个字,就能勾画出田园和边塞两幅绝然不同的景色,读至此,我们不能不惊叹地称赞王维:真是一个写景的圣手!

()

【名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语出明代文嘉《明日歌》诗。一个明天接着又是一个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如果每天都等着明天,那么即使有一万个一辈子,也都可以虚度过去。说明人生有限,时间宝贵,万不可虚度年华;今天的事情今天就做,绝不能推到明天。

()

【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处】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译注】在临别饯行的宴席中,我劝你再喝完一杯酒吧!因为当你西出阳关后,再也见不到旧时相识的好朋友了。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夕相聚时刻,不妨尽情饮酒共欢吧!这两句诗叙写好友临别前夕,依依话别,殷殷劝酒,不忍离别的深情;也道尽老友远离的孤寂感和内心抑制不住的沉痛!本诗传为名作后,曾谱曲为“阳关三叠”,凡送别时均多所咏唱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故人:旧友。【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饯行惜别的情景。[例]婚宴也是送别的宴会——崔振国为此情愿去大西北,王复羊将随她一块儿去边塞改造。碰杯声中,不知谁吟了一句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维熙《走向混沌——反右回忆录、劳改队纪事》)二、用以形容身在异地,无亲无故的孤独情状。[例]我茕茕独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复寡朋友!然而这仅有的几个剖腹交也还不能长久相聚。尘世荒凉落寞一至于此!客洛阳后更想起二句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抗《傅雷·傅聪》)【用法例释2】阳关:汉置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西域要道。句意:请再多饮一杯送别的酒吧,向西出离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诗句充满对老友的深厚惜别之情,成为历代送别的熟语。这首诗曾谱成歌曲,流行当时,传唱在别席离宴之上,名《阳关曲》或《渭城曲》。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右丞集笺注》一四卷263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复斋漫录》云:‘《送元二使安西》绝句,李伯时取以为画,谓之《阳关图》……山谷题此图云:“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苕溪渔隐曰:‘右丞此绝句,近世人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用诗中语也。旧本《兰田集》载寇莱公《阳关引》,其语豪壮,送别之曲当为第一,亦以此绝句填入。’”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一:“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全诗】《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①此句意谓渭城的早晨一场小雨洒湿了地面的尘土。渭城:本秦朝都城咸阳,汉高祖元年(前206)改名新城县,七年废,元鼎三年(前114)复置改名渭城县,因南临渭水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浥(yi):湿润。②客舍:旅馆。青青柳色新:一作“依依杨柳春”。③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西域交通的门户。出玉门关者为北道,出阳关者为南道。【翻译】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题中的“使”一作“赴”。这首诗,在唐朝已被谱成乐曲,广为吟唱,称为《渭城曲》。唐人在吟唱时,反复歌咏诗的最未一句,所以,这首诗又被称作《阳关三叠》。这首诗有时还以《赠别》作为诗题。这是诗人王维为元二赴安西,在渭城送别时所作。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是秦代咸阳的旧址,汉武帝时改名为渭城。安西,指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至于元二其人,现在已经不知其详。不过在实际上,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动人地描写了中华民族所珍视的朋友间真挚的情谊,深刻地表现了故人知己依依惜别时的深厚情意。因而,元二的具体行藏,在欣赏者看来倒不那么重要了。这首诗只有四句。前两句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客舍,点明了送别饯行之地;朝雨、柳色,又点明了时令与景色。这两句总的是写春城朝雨、依依惜别时之所见。说是渭城在春晨下了一阵细雨,将路上轻轻飞尘都给沾湿了;在旅舍周围的新柳,经过一场朝雨也显得格外的青翠、鲜明。这种景色似乎给人以春晨雨后的清新之感,然而它所蕴含的却不是轻松愉快的感情。因为朝雨浥尘,我们能看得更清楚、更深远,当然能看见眼前的道路一直向天边延伸,而这条道路正是友人即将踏上的征途呵。那么,对于这道路看得越清晰,就越令人黯然神伤。再说这青青的柳色,自然是大好春光;但是诗人在这大好春光中却是到旅舍来话别,因为友人就要离开这里到寒冷的塞外去。那么,柳色越是美好,倒叫人越觉得惨然愁苦了。所以这两句写景的诗句,也把诗人惜别的苦痛作了表现。后两句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直接叙述临别时的话语,也是全诗最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从语言来说,这两句诗真是明白如话、毫无雕饰;然而,它们却最为动情,最为感人。“劝君更尽一杯酒”,是殷殷劝酒,而且是在友人放下酒杯、欲作壮别之时,为了多挽留一会儿,再劝友人干了这最后一杯酒。这杯酒可得喝下去呀,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见老朋友了。在这里,那真挚的友谊、惜别的情意,真是和盘托出,感人至深。

()

婴宁是聊斋先生最钟爱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人物。

谚曰:“马上看将军,花间瞧美人。”崔护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荷花羞玉颜”以花写美人格外传神,婴宁和花息息相关。她一露面,“拈梅花一枝”。再出场,“执杏花一朵”。她惦记的是:“视碧桃开未?”索性,她像野小子一样爬到树上折花!她做了媳妇,不置私房,“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花,操纵着婴宁的行动,花,甚至决定着婴宁的命运。她遇见王子服,王子服对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她竟大大方方地“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花是她留下的爱情信物,王子服保存得都枯萎了,婴宁却天真地问:“枯矣,何留之?”故意以花捉弄王子服。她还爬上王家垣墙折木香,“摘供簪玩”,惹了一场“西人子”暴卒的横祸。花与婴宁姑娘始终休戚相共。婴宁自己呢?是远离尘嚣、只有鸟道的深山中,自由开放的一朵鲜花,是超凡脱俗的仙葩,是王母娘娘御花园中和露种的天上碧桃,谪到污浊不堪的人间了。

()

《旧约·创世记》第11章

()

【诗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出处】唐·杜甫《兵车行》。【译注】亲人们拉扯着出征兵士的衣服,跺着脚,在路上拦着他们痛哭,惨厉的哭声直冲云霄。干(gān):上达,冲犯。【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别送行等场合,拦道牵衣,哭声阵阵的情景。[例]茫然之中,打起铺盖,带上当时最佳生活必需品——猪油、万金油,告别了家人和故乡。数十辆汽车徐徐上路时,哭喊声感天动地。后来蔡永富学兄给陈放来、林炯明二位学兄来信,曾引杜甫《兵车行》诗句追述当时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可谓传神。(陈铭铃《岁月悠悠》)【全诗】《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鉴赏】唐杜甫的七言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咸阳桥,即西渭桥,位于今西安西北沣、渭交汇之处,为长安通往西域和巴蜀的交通要道。天宝年间,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连年征战。《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此诗正是天宝年间这种乱离现实的艺术再现和典型概括,揭露了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并描绘出朝廷租赋苛重、农村经济破产的真实图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哀痛悲愤,触目惊心。“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汉喻唐,锋芒尖锐。通篇设为役夫问答之词,以人哭始,以鬼哭终,前写亲人送别惨状,是纪事,后述征人诉苦之词,是纪言,纯以客观叙述手法出之,即事名篇,自创新题。

()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意思】空旷的沙漠中,烽烟孤直而上;细长的黄河上,落日浑圆。大漠:沙漠。孤烟直:古代边塞燃烽烟以报警,用狼粪燃烧,烟笔直而聚拢,风吹不散。【鉴赏】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的一缕轻烟直直地往上飘。烽烟是用狼粪燃烧的,所以烟直而聚,即使有风吹也不斜。长河似带,河水上方,圆圆的红日正徐徐落下。这两句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境界开阔、气势雄浑的大漠之景。“直”“圆”二字逼真传神:“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杳无人烟的广袤,“圆”字则将浑圆的落日描绘得惟妙惟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非常开阔雄壮,诗歌浑然天成,言尽而意无穷。【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沙漠、江岸等地烟尘徐上,夕阳西下的景色。[例]已是黄昏,西方的地平线上,一轮如血的红球正慢慢下沉。远处,烟尘一股股随风而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想来就是这眼前奇景的写照。(丁宁《滨州书情》)【全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注释】①单车:轻车简从。问边:慰问边疆将士。属国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句。或谓属国乃典属国简称,代指使臣,是王维自指。②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音计):侦察骑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东汉窦宪击匈奴,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赏读】首联叙事,点明出使塞上之事。诗人以“单车”的身份“欲问边”,表面上写旅途的辽远和艰辛,实质上说明唐朝强大的国威远播辽阔的边疆,流露出对疆域辽阔和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感。诗以“欲问边”发端,继之以“过居延”、“出汉塞”、“入胡天”,骏快无比。“征蓬”,乃随风飘飞的蓬草;归雁,乃春暖后从南来飞回的大雁。这二者,都是塞上所见,又借以自况,比兴并用,情景交融。第三联乃千古名句:极目大漠,不见村落,只见一线孤烟,冲霄上腾,与天相接,显得格外笔直;遥望长河,不见树木,只见一轮落日在河面浮动,显得格外浑圆。点、线、面的巧妙配合,构成苍莽辽阔的画面,表现出塞上黄昏之时特有的奇景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悲壮情怀,为尾联蓄势。诗人奉命劳军,自应直赴主帅营地,然直写至营地,便嫌平板。此诗在展现大漠日暮的独特画面之后,不写继续前进,而以路遇候骑,喜闻捷报收尾,化苍凉为豪放,把落日的光芒扩展开来,照亮了整个“大漠”,那袅袅直上的“孤烟”,也不再报警,而是报告平安。这首诗写景,抓住边地特征,遣词用句极具功力,以平常的字词传达出奇特的神韵。以朴质的字词构造成非同凡响的意境。构思之奇,谋篇之巧,匪夷所思!【赏析】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蕃,取得了保卫河西走廊战斗的胜利,朝廷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察看军队,并在节度使幕下兼任判官,此诗就写他出使边塞的途中所见。“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的一开始就交待出使的目的,点出这次轻车简从去到塞上,是为了慰问边疆将士,察看军情。第二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由写目的地的遥远,边疆的辽阔,透露出作者旅途辛苦,出使任务艰巨。这一联紧扣诗题,开门见山,写得朴素自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此联抓住两个具有边塞特征的事物征蓬和归雁,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叙写出塞。飘卷的蓬草飞出关塞,是借喻自己连续地远行出关;北归的大雁飞入塞外,则隐含作者经过跋涉进入了一个广阔辽远的新天地。这两句不仅精练形象,而且对仗工巧,“出汉塞”和“入胡天”意思一样,但一用“出”,一用“入”,文字富于变化。接着诗人用他那枝生花妙笔,在第三联中为人们展现出一派雄奇的边塞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塞外不多的景物中,那报警用的燧烟拔地而起,非常显眼。燧烟是用狼粪烧的,烟柱直而凝聚,即使风吹也不易倾斜飘散,在浩瀚沙漠的衬托下,表现出一种劲健挺拔之美。在一望无际的疆野,落日也十分醒目。当它渐渐西坠在连绵逶迤的黄河之上时,远远望去,显得又圆又红,给人以粗犷雄浑的美感。反过来,在孤烟、落日的对照下,也更突现了沙漠的广阔无垠和大河的奔腾不息。就这样,诗人将这四种景物巧妙搭配,交相映衬,描绘出一幅塞上奇特壮美的图画,王国维曾称“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人间词话》)作者描写边塞景观,不是像有的人那样突出它的苦寒荒凉,而是把它写得那样的苍茫寥廓,雄伟壮丽,这里显然倾注着他对边塞的礼赞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当时怀有一股昂扬进取的意气。诗的最后由描绘塞上之景转入叙写塞上之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在萧关没有遇上边军统帅,而从侦察骑兵那里了解到首将正在前线。这说明将士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斗争并没有结束,他们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从这两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战士披坚执锐,身跨骏马进行侦察的雄姿,见到了统帅运筹帷幄,准备随时指挥战斗的身影。诗末提到燕然山是用典: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于此,曾登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以“燕然”代指前线,包含着称颂将士守卫边疆,为国建功的意思。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到“问边”,但此处向立功将士致敬之意已尽现于笔墨之外。以此作结,显得蕴藉隽永,余意不尽。全诗意境开阔,景象明朗;不事藻饰,描绘如画。由勾勒塞上壮观,进而赞美守边将士,谱写了一曲古代的边塞颂,成为唐朝边塞诗中的绝妙佳作。

()

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分,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类的境遇。他们引经据典,对于党国有了一点微词,虽然引的大抵是英国经典,但何尝有丝毫不利于党国的恶意,不过说:“老爷,人家的衣服多么干净,您老人家的可有些儿脏,应该洗它一洗”罢了。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来了一嘴的马粪:国报同声致讨,连《新月》杂志也遭殃。但新月社究竟是文人学士的团体,这时就也来了一大堆引据三民主义,辨明心迹的“离骚经”。现在好了,吐出马粪,换塞甜头,有的顾问,有的教授,有的秘书,有的大学院长,言论自由,《新月》也满是所谓“为文艺的文艺”了。

()

年代:

()

《虞美人》

十年不作湖湘客。亭堠催行色。

()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

《爱经》

本书一译《爱的艺术》,是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的诗作。写于公元前2年,由我国已故诗人、翻译家戴望舒根据昂利·包尔奈克教授纂定本、盖依巴黎图书馆藏10世纪抄本及牛津图书馆9世纪抄本译出。1932年曾由上海水沫书店初版印行过,改名《爱经》。1988年1月由漓江出版社首次重印,编入《犀牛丛书》。全书近7万字,共分为3卷:如何获得爱情,如何保持爱情,女人的良友。第1、2卷从社会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对青年男女指导如何处理爱情问题,包括如何寻找爱情对象、如何吸引恋爱对象、如何维护爱情的长久等。第3卷专为妇女说法,赞扬妇女的才智并不低于男子,鼓励女子要更主动地对待爱情生活,主张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很民主、很进步的。本书是罗马文学史上的名著,因为专门探索男女爱情艺术,通篇涉及性爱,所以在历史上既被指责为坏书又被举为天才的著作。实际上它反映了罗马颓废时期的社会现实,在整理重印中删节了所谓不道德的部分,更显出了它的积极意义。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情故事,色彩斑澜,引人入胜,是一部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好诗。对于一般读者了解人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心态、人生哲学,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也是一部弥足珍贵的资料。

()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你如果想要看到千里以外的景物,只须再走上一层楼就可以尽兴了。“鹤鹊楼”位在山西省蒲州城,是一座三层的楼阁。本诗描写登楼眺远所见景物,充满豪迈之气。【赏析】诗句写登楼的实感,寓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故李镆谓“后二句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此种格力,尤臻绝顶。”(《诗法易简录》)【鉴赏】诗人在日暮时分登高临远,映入眼帘的是落日傍山的雄浑与黄河归海的壮阔。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重,达到举目千里呢?需要做的就是再登上一层楼台。诗句一语双关,既说出想要看到更多的景色,必须不辞辛苦再多登高一步,又阐释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后人常在很多领域引用此句自勉:一方面若是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只有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才能获得更高的眼界。【英语翻译】1.Theviewofathousandlitocommand,Upastoreyhigherthoushouldstnowgo.(孙大雨译)2.Exhaustingmyeyestoathousandlifurther,Iamascendingonemorestepofthetower.3.Ifyou'llenjoyagrandersight,You’dclimbuptogreaterheight.《千家诗英译》【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题解】鹳雀楼旧址在永济县城西南旧蒲州城上。传说古代有鹳雀栖其上,故名。楼有三层,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水,是古时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多,作者的这首五绝可称为压卷之作。此诗所以脍炙千古,在于第一联仅十字,就展现出一幅壮丽开阔,绚烂多姿的画面,使景中有人、有情;后一联又“景入理势”,把这种恢宏的境界提高一层,极富哲理性,启发读者的思考,激动读者的心绪。【注释】①“白日”句:夕阳西下在远山中隐没。②“欲穷”句:要想穷尽目力,远看千里之外。【鉴赏】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官徙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拂衣辞官,优游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天宝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涣少有侠气,好击剑纵酒,当时诗名很高。他与王昌龄、高适、畅当极友善,诗作多被乐工谱曲,布在人口。王之涣的诗多是描写边塞风光,意境远大,情感奔放,可惜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高三层,登楼可以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因常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此诗深得江山之助,日落远山,河走东海,这充塞天地的无边景物,诗人使其自然入诗,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写所见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这首诗以景抒情,以情纳理,达到了景为情使,以情为根,理随情现的三者合为一体的高度完美地步。诗人游目骋怀的山是绵亘一百六十多公里长的中条山,河是从北流下到这里折向东去的滚滚黄河,这两种景致是蒲州的奇观。对人的视觉来说,只有登高处眺望,才能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可以同时加以把握的审美对象。诗人借登临处的广远视野,选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动的河加以描绘。诗人是以诗驱景,山不动,让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抚着山峦走向山后;黄河奔流,归宿正长,则以诗笔推进,送它流入远海。至此,青山着意,黄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描绘了雄浑壮阔的审美图画。诗人的宏伟气魄,随白日依山而显著,因黄河入海而远伸,这就是以景抒情的艺术妙处。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渗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壮采,无疑会更加激起攀登之兴,眺望之愿,这时会使人在感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虽然在表象上是不具体的,但作为心志状态却是真实的,可以具体加以表述的,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势,对此,用诗中的语言肯定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景象激发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纳于豪情中表现的。诗中的审美过程,从超越的视点——宏伟的景致——壮阔的情怀——高远的志向,步步扩展,层层深入,造成了对自然图画的审美,也成功地显示了盛唐的人心振奋的时代精神。这首诗只用二十个字,写了这么多的内容,字字都有确切含意,特别是诗中的四个动词(依、入、穷、上)的使用,使鲜明的形象画面,更显得生意盎然。由于诗中表现了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精神,读后使人心胸广阔,精神振奋,最后两句已经成了许多志士的座右铭。

()

【诗句】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出处】唐·韩翃《同题仙游观》。【意思】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楼,只见景物清凉昨晚的夜雨收。傍晚远看山色秦树一片迷蒙,砧声阵阵似报告汉阙已深秋。【全诗】《同题仙游观》.[唐].韩翃.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注释】①五城:《史记》:“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②方外:《庄子》:“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子桑户死,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耶?’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丹丘:《拾遗记》:“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楚辞》:“仍羽人于丹丘。”丹丘,常明之处也。【鉴赏】颔联和颈联为细致的景物描写,用语对仗工整,值得称赏。诗人描景由远及近,先写观外之景,环绕的秦树与远处空濛的山色在暮霭的映衬下遥遥相连,天、地仿佛连成了一片,一望无垠,使人心境也变得愈发开阔。近处传来咚咚的捣衣声,似乎正向诗人报告着汉宫秋天已至的消息,此处再次点明了诗人游观的时间应在秋天。其次写观内景,松为道观常种之树,象征清净高洁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