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推荐。爱诗词网。富贵不能淫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朝代:先秦富贵不能淫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诗词问答问:富贵不能淫的作者是谁?答:孟子及其弟子问:富贵不能淫写于哪个朝代?答: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富贵不能淫书法欣赏富贵不能淫书法作品译文和注释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是:这,这个。焉:怎么,哪里。子:你。未学:没有学。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嫁:出嫁。往:去,到。戒:同“诫”,告诫。女(rǔ):同“汝”,你。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违:违背。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以:把。顺:顺从。为:作为。正:正理,及基本原则。道:方法。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立:站,站立。正:正大。大道:光明的大道。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
宛转巴歌。推荐。爱诗词网。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原文客中随处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路敛春泥,山开翠雾,行乐年年依旧。天工妙手。放轻绿萱牙,淡黄杨柳。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风软,且看市楼沽酒。宛转巴歌,凄凉塞管,携客何妨频奏。征尘暗袖。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几日东归,画船平放溜。诗词问答问:《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的作者是谁?答:陆游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词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名句大全书法欣赏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书法作品
少年行其一。推荐。爱诗词网。少年行其一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少年行其一原文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击鲁勾践,争博勿相欺。诗词问答问:少年行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李白问:少年行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少年行其一是什么体裁?答:乐府问: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李白少年行其一书法欣赏少年行其一书法作品译文和注释译文像高渐离一样在燕市击筑饮酒,像荆轲一样在易水上弹剑悲歌。应身识像燕太子丹这样的爱贤之士,要身交像并州侠士一般的朋友。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若再遇到像鲁勾践这样的侠士,应该事先自报家门,若有争博之时,之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他们在游春赏花之后,最爱到哪里去呢?他们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饮酒寻乐。、注释⑴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这组诗的第二首宋本注:此首亦作《小放歌行之。⑵胡击筑”句:用高渐离事。典出《史记·刺客列传之。筑:一种古代的弦乐器。其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曰筑。⑶胡剑歌”句:用荆轲事。典出《史记·刺客列传之:荆轲赴秦,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于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湄:岸边。⑷燕太子:名丹,燕王喜之太子。秦灭韩前夕,为质于秦,后逃归。秦灭韩、赵后,他派荆轲往秦,借献督亢图及交验樊於期头之时行刺秦王政事败后,秦急发兵攻燕,被燕王喜所杀。事见《战国策·燕策之。⑸并州儿:并州一带重义气轻生死的青年男子。儿,指年轻人。⑹击:一作胡声”。鲁句践:人名,赵国之侠客。据《史记·刺客列传之,荆轲游邯郸时,胡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⑺争博:因 * 而相争。⑻五陵:本指汉朝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为当时豪家贵族的聚居地。此泛指家居长安的豪贵之家。金市:唐代东都洛阳有金市。此系指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⑼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及外国的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诗文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李白的《少年行二首》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一首用五古的形式,迹近咏史,实是抒情,写一个少年的信念和追求。诗开头运用荆轲的典故,表现少年对荆轲事迹的向往和憧憬。对英雄人物的追慕,是青少年们所共有的心理特征。整首诗从易水饯饮落笔,但不脱不粘,若即若离,从对荆轲的身世感慨跳跃到对自己的身世感慨,把由荆轲身上所焕发出来的豪情壮志,注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凝结成一种激扬奋发的豪情与坚定的人生信念:“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接着写鲁句践。鲁句践是战国时代的人,和当时的荆轲在邯郸下棋 * ,最后却互相争吵起来。这里仍然以荆轲的故事抒情达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少年的心理特征。 第二首用七绝的形式,描摹刻画,情态毕露。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说明他的家世豪贵,生活豪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显示其豪放、倜傥、爽朗、率真,展示其无限的青春活力。在春风得意之际,这些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无拘无束,在欢歌笑语中忘怀了一切,不知什么叫时光与金钱,不知什么是愁苦与忧思。这里没有明显的是非褒贬,也没有暗示出什么微言大义。这些青少年,是幸福的。从这些青少年的身上,似乎可以让人感受到盛唐的国威给这些时代的幸运儿带来的狂欢与激情,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其中倾注的人生理想。 李白的《少年行二首》,刻划的是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因而,诗中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敲打着乐器喝着酒,背着宝剑唱着歌,骑着白马踏着落花,风流豪爽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从中,读者不难窥见任气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这是李白对自己年轻时候的一种回忆,也只有李白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全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
清澄有馀幽素香。推荐。爱诗词网。杂歌谣辞。李夫人歌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杂歌谣辞。李夫人歌原文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波割。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诗词问答问:杂歌谣辞。李夫人歌的作者是谁?答:李商隐问:杂歌谣辞。李夫人歌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杂歌谣辞。李夫人歌是什么体裁?答:乐府问:李商隐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商隐名句大全注释全唐诗:卷29_8
逍遥令。推荐。爱诗词网。逍遥令作者:高道宽 朝代:元代逍遥令原文真大道,脱体做神仙。两个一般无二样,功成行满玉皇宣。鹤驾赴朝元。浮空去,万法总无言。我本独超三界外,玄元不二妙真全。寰海度人诗词问答问:逍遥令的作者是谁?答:高道宽问:逍遥令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问:逍遥令是什么体裁?答:词
吾志。推荐。爱诗词网。吾志作者:王禹偁 朝代:宋代吾志原文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自为志得行,功业如臯夔。既登俊秀科,又在清切司。谏纸无直言,纶诰多愧辞。黾勉为何事,亲老与妻儿。一旦命执法,嫉恶寄所施。丹笔方肆直,皇情已见疑。斥逐深山中,穷辱何羸羸。于张及不得,安用此生为。诗词问答问:吾志的作者是谁?答:王禹偁问:吾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王禹偁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禹偁名句大全
饭客。推荐。爱诗词网。饭客作者:艾性夫 朝代:宋代饭客原文菜剪尧时韭,羹羞晋代莼。家寒多食淡,客好不嫌贫。一夜小窗雨,百年华发人。明朝未须去,老别最伤神。诗词问答问:饭客的作者是谁?答:艾性夫问:饭客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饭客是什么体裁?答:五律艾性夫饭客书法欣赏饭客书法作品
李白的《登黄鹤楼》。推荐。爱诗词网。黄鹤楼 / 登黄鹤楼作者:崔颢 朝代:唐代黄鹤楼 / 登黄鹤楼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词问答问:黄鹤楼 / 登黄鹤楼的作者是谁?答:崔颢问:黄鹤楼 / 登黄鹤楼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黄鹤楼 / 登黄鹤楼是什么体裁?答:七律问:崔颢的名句有哪些?答:崔颢名句大全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书法欣赏黄鹤楼 / 登黄鹤楼书法作品译文和注释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乘:驾。去:离开。空:只。返:通返,返回。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乡关:故乡。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翻译、评析:刘建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袆: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永远不再回来,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随着仙人归去,也不可能了。面对一江氤氲烟岚,抬头仰望亘古常存的白云,感叹人生短暂无常,而乡愁不可解,返乡的日子遥不可知,仙境又不可求,想这一生无所依归,百感齐涌,心中的愁绪,便像江上的烟波,浓得化不开。 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开黄鹤楼,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个有趣的传说,我们另文介绍。--引自「羅鳳珠老師撰寫」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 * 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蔡义江)赏析二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一傅众咻。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iu)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释义用法有个楚国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一个齐国人来教他,许多楚国人却吵吵嚷嚷,从旁干扰。这样即便每天鞭打威逼,他也学不会齐国话。后用此典指环境不好,正面教导抵不过反面干扰;也指众口纷纭,妄加议论。用典形式【齐咻】宋·苏轼:“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众人咻】清·黄遵宪:“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咻。”【众楚咻】清·黄遵宪:“岂图五丁力,竟招众楚咻。”【忘齐语】宋·陆游:“久已忘齐语,何尝解越吟。”【咻已伙】宋·王令:“奈何众好殊,未语咻已伙。”【一齐众楚咻】清·黄遵宪:“立志不肯随沉浮,一齐足敌众楚咻。”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荷塘月色原文。推荐。爱诗词网。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导读】月满荷塘,心向桃源每个人都渴望有一方小小的天地安放自己困顿的心,杜甫找到了草堂,欧阳修找到了醉翁亭,苏轼找到了东坡……1927年7月,朱自清找到了那片月下荷塘。“这几日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开篇交代自己的心绪。为什么“颇不宁静”?作者没有具体说,只能从叙述中得知他对平常的自己是不满意的: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儿,说自己不愿意说的话,想自己不愿意想的事儿。一言以蔽之:“不自由。”所以他便期待着“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带着“淡淡的哀愁”,他来到荷塘。在独处和徜徉中,无边的荷香月色交织成他内心的桃源。满眼都是田田的荷叶,叶子是相连、茂密的,色彩是鲜碧、浓郁的,诗情画意便油然而生。荷叶亭亭玉立,像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仪态万方,像明珠般圆润,星星般熠熠,出浴美人般一尘不染;微风送来清香,丝丝缕缕;花随叶颤,让人想见叶下脉脉,流水有情。丰富的比喻和拟人,传达出作者美好的想象;各种感觉的相互沟通,显示出作者沉醉的情致。荷塘尚易描摹,月光却难以捉摸。作者以影写月,挥动他的画笔,将无形化为有形。月光静谧,如流水倾泻;月光有色,似牛乳纯浓。月光和浮起的青雾交融,营造出轻纱一般如梦的朦胧景象。月的投影有浓有淡:浓处参差斑驳,“峭楞楞如鬼一般”;淡处俏丽纤细,像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和谐共生,仿佛名曲的旋律。将视觉诉诸听觉,这是多么迷人的感受啊。还有那荷塘四周,月下柳树的丰姿,尤其惹人留连,它带起了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一两点灯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再向画面点染上蝉声蛙声,环境更幽静了。只是“桃源”总受到现实的侵蚀,宁静总是暂时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的内心又开始不平静了。但他迅速地把这刚抬头的不平静压住,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六朝采莲的事情了。作者说他“爱热闹”“爱群居”,原来他爱的是这样的热闹,这样的群居啊。《采莲赋》和《西洲曲》里传唱的,是多么纯洁、天真、朴实的时代啊。可惜现实中,这只能是念想而已。作者终究不可能永远躲藏在内心的“桃源”中,面对现实是无法逃脱的事。“淡淡的哀愁”到底盖过了刚刚在荷塘月下浮起的“淡淡的喜悦”。由此,随着作者的脚步,文章在“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中形成圆形的结构。至于它的主旨,借荷塘之景抒发愁闷心情也好,拘守个人天地、欣赏自然之美也好,不满现实、向往美好生活也好,都能说通。你体会到的,就是作品想要告诉你的: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绿树环绕村庄,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外面。合:环绕。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斜:横亘。【赏析】意谓故人庄环境优美,绿树环抱,青山斜欹,远山近树,无不使人赏心悦目。“合”字见树之多,“斜”字见山之远。字斟句酌,却不见雕琢痕迹,具有天然浑成之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近处绿树环绕,远处青山相对的景色。[例]百里漓江,没有超凡脱俗的仙境,到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或园林美景。(刘益之《关于桂林山水美的特征及其他》)【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孟浩然有济世之志而不得实现,所以虽以隐逸自高,而其孤独抑郁乃至愤激不平的情绪时露于诗章。这一首,却是难得的例外。且看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故人”准备好“鸡黍”(田家自有,不假外求)来邀“我”,何等亲切!他一邀我就去,何等爽快!“绿树村边合”,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近景;“青山郭外斜”,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远景。近景、远景,都令人赏心悦目,感到这里清幽、淳朴,自成天地。接下去便是田家欢聚。“鸡黍”早已摆好,还有酒。推开窗子,出现在面前的,是晒谷场、菜园子,不用说还有其他。总而言之,是一派田园风光。把酒共话,话题当然不限于“桑麻”,但不外是农业生产和田家生活,压根儿忘掉了名缰利锁。临别之时,不待主人邀请,自动宣告重阳再来,表明他在“故人庄”摆脱了烦恼,得到了欢乐,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因而留恋田家,皈依田家。全诗任意挥洒,浑然天成,似乎未加炉锤,却把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真深厚的朋友情谊融为一体,诗意盎然,耐人寻味,从格律方面看,又是无懈可击的五律。只有艺术功力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诗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绿树村边合。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绿树环绕村庄,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外面。合:环绕。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斜:横亘。【赏析】意谓故人庄环境优美,绿树环抱,青山斜欹,远山近树,无不使人赏心悦目。“合”字见树之多,“斜”字见山之远。字斟句酌,却不见雕琢痕迹,具有天然浑成之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近处绿树环绕,远处青山相对的景色。[例]百里漓江,没有超凡脱俗的仙境,到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或园林美景。(刘益之《关于桂林山水美的特征及其他》)【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孟浩然有济世之志而不得实现,所以虽以隐逸自高,而其孤独抑郁乃至愤激不平的情绪时露于诗章。这一首,却是难得的例外。且看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故人”准备好“鸡黍”(田家自有,不假外求)来邀“我”,何等亲切!他一邀我就去,何等爽快!“绿树村边合”,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近景;“青山郭外斜”,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远景。近景、远景,都令人赏心悦目,感到这里清幽、淳朴,自成天地。接下去便是田家欢聚。“鸡黍”早已摆好,还有酒。推开窗子,出现在面前的,是晒谷场、菜园子,不用说还有其他。总而言之,是一派田园风光。把酒共话,话题当然不限于“桑麻”,但不外是农业生产和田家生活,压根儿忘掉了名缰利锁。临别之时,不待主人邀请,自动宣告重阳再来,表明他在“故人庄”摆脱了烦恼,得到了欢乐,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因而留恋田家,皈依田家。全诗任意挥洒,浑然天成,似乎未加炉锤,却把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真深厚的朋友情谊融为一体,诗意盎然,耐人寻味,从格律方面看,又是无懈可击的五律。只有艺术功力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诗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陶渊明)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晋书·陶潜传》
不为五斗米折腰。推荐。爱诗词网。(陶渊明)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晋书·陶潜传》[述要] 陶渊明(一名潜)向来生性简洁自尊,不私下里与上级官员打交道。郡里派督邮到彭泽县来视察,小吏告诉陶应当把官服穿得整整齐齐地去拜见,他叹息道:“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弯腰鞠躬如仪,勤勤恳恳地侍奉乡下小人!”东晋义熙二年,陶交出官印离开县衙回乡,于是写了有名的辞赋《归去来》。
【题解】枫桥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原名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后称枫桥。张继以后,题咏枫桥的诗篇不胜枚数。现桥为清同治三年(1867)重建,为花冈石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此诗意境悠然,读之如临其境,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枫桥本无特佳处,得此诗题咏而名扬天下。可知山水亦如人,有遇有不遇。这首诗通过写枫桥夜泊的夜景和心情,营造了一种幽冷、孤寂、旷远的意境。有着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月落时分当是夜深人静,天光幽暗,而“乌啼”以有声衬无声,更增添了枫桥夜景的幽静,有如王维“鸟鸣山更幽”的笔法。环境是幽静的,且在秋夜之中,突来的几声“乌啼”听来使人不寒而栗。而“霜满天”既指出了深秋的自然景观,又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清冷。至此,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多侧面地烘托渲染了枫桥秋夜的幽寂。第二句中的“江枫”在无月的秋夜中,当是模糊的影子,联想“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样的句子,不难看出“江枫”又暗含了许多秋意、秋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几点渔火在雾气茫茫的江面上跳动,一暗一明,一静一动,形成反衬,渔火就显得非常突出。诗人又把“江枫”、“渔火”与“愁眠”相对,这“对”字使得旅人与周围的景色融合为一体。那么旅人的愁思怎么样呢?我们真的需要闭目去驰骋我们的想象了。“咣——咣——”突然响起的夜半钟声,使本已幽冷孤寂的氛围霎时又浓重了许多,而诗人的那缕愁思仿佛也随着旷远苍凉的钟声弥散开来,充斥了整个天宇,至今仍在我们心头萦绕。这便是声音点染的妙用。古寺钟声传出了枫桥夜泊的神韵,引人遐思。【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在此寺,因而得名。③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译文】夜正深,月将落,霜华寒气弥漫四空,归宿巢中的鸦群偶尔发出一二鸣啼声,是月魂的惊悚,还是禽梦的呓语?夜色深沉中依稀可辨的江枫和星星渔火相映,将人间静谧的梦乡时刻衬现得尤为安宁。我在客舟中倚枕难寐、静听着姑苏城外这座寒山名刹中,传出令人销魂的半夜钟声!【赏析】这首小诗描写诗人半夜时分泊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诗中秀丽的山川之景和绵邈的羁旅之愁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蜚声中外,传诵人口。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短短七个字写了三种景象。“月落”、“乌啼”是半夜至拂晓前诗人的目见耳闻。“霜满天”点明节令是深秋。霜,是不会满天的,这里的“霜”指降霜时散发出的寒气,即霜气。月亮在半夜以后渐渐地西沉下去,周围一片灰暗迷蒙,显得格外静谧冷清。树头的栖鸦时而发出哑哑的叫声,“乌鸣山更幽”,半夜宁静中的乌啼声使得环境的清寂更显突出。这时,霜气弥漫,充塞天空,令泊船上的诗人身心倍感寒意。这三种景象的联结和组合,由所见到所闻,再到所感,层次分明,十分和谐,构成了一幅深秋半夜的幽美画面,而且可以说是既见其形又闻其声的“有声画”,为全诗设置了寂寥凄清的氛围。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扣住诗题中“夜泊”二字,进一步写景抒情。这一句也写了三种景象。“江枫”的“江”,指从枫桥下流过的古运河。诗人透过迷蒙的夜色,能隐约看见河岸上的枫树。《楚辞·招魂》有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前人惯把“江枫”和愁情联系起来,这里写“江枫”也是景中寓情。“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枫桥是古运河的重要渡口,在那里停泊着许多渔舟。作者隔着水面,看到点点渔火,在一片幽暗之中晃动闪烁,逗引起自己无限的情思。“江枫”和“渔火”,动静相衬,明暗相配,组成了清幽的夜泊之景。“愁眠”,是说作者怀着旅愁在船舱中躺着,辗转不眠。这是此句的关健性词语:正因为怀愁难眠,所以能从舱中看到“江枫”和“渔火”;反过来,又由于“江枫”和“渔火”的相对相伴,触景生情,增添哀愁,更使他夜不能寐。“对愁眠”的“对”字,在这里具有双向性质,体现了夜泊之景和旅人之情的交相融合。“愁眠”也是全诗的中心,既承上,又启下,前面所见到的景象和后面所听到的钟声,都由这二字相贯串,形成了诗的完整意境。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既点出诗人泊船的所在,又写明下面夜半钟声的出处。寒山寺离枫桥很近,从枫桥向东望去,在夜色中可以隐隐看到寺宇的某些轮廓,当然也能清晰地听见寺内传出的钟声。此处直接点明这名城古刹,除了起到由夜泊之景向夜半钟声过渡的作用外,还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使人自然地想起寺内肃穆的殿宇,庄严的佛像,由此产生出一种历史文化美的感受。至此,江枫渔火和寺影相映成趣,自然风物美和历史文化美合而为一,融化在作品诗意美的表现之中。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诗人卧听古刹夜钟。欧阳修曾指出“三更不是打钟时”,认为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的“语病”(《六一诗话》一八)。但事实上在唐人诗歌,甚至《南史》中都能找到“半夜钟”的依据。张继这样写,不仅句佳,而且事真。它传神地描绘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诗人所卧的船舱。这钟声,在万籁俱寂中听来觉得格外的清越悠远。它显示了夜的清寂,也加浓了夜的清寂;它一声声传入诗人的耳中,也仿佛一下下敲在不眠旅人的心上,掀起了他哀愁感情的更大波澜。这霜天清响是全诗意境的灵魂,它在由“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影”、“客船”所构成的优美图景上,添上了富有神韵的一笔,使得诗歌形象达到完美的境地,并表现出浓郁的兴味。《枫桥夜泊》情景交融,声象并茂,是优美的诗,也好像是生动的画和富于韵味的乐曲,具有独特而永久的艺术魅力。这诗出现后,使原本极为普通的枫桥和寒山寺名播四方,成为后人不断题咏的对象,如明代高启的《枫桥》就很有代表性:“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枫桥夜泊》还很早传入日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俞樾《新修寒山寺记》)一首28字的小诗,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在我国诗歌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鉴赏】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秋夜,一个游子从停泊在枫桥边的舟中醒来,四顾旷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钟声余音缭绕,凄清、惆怅、感动……诸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首句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啼叫,清寒的霜气弥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以简洁而鲜明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感受,静中有动地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乡的深邃、萧瑟、清远和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孤寂。枫桥所在水道,只是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狭窄河道之一,并无茫茫江面。“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一说是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但“江枫”二字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姑且想象出一片空阔浩淼的水面,(或许这也正是作者当年的想象),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舟中游子满怀愁绪入眠。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自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优美的艺术境界。三四两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在深秋苍凉静谧的夜空,骤然响起悠远的钟声,该对愁卧舟中的游子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震撼。而这钟声来自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的积淀,包容着佛性的旷达,“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刘学锴语)。本诗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作者】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至德元载(756)避地江左,游历苏、杭等地,大历初在京任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约卒于大历十四年(779)。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交往唱酬,以气节自矜,诗以《枫桥夜泊》著名,原有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一卷,然所收诗多有误。
张继 枫桥夜泊。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枫桥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原名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后称枫桥。张继以后,题咏枫桥的诗篇不胜枚数。现桥为清同治三年(1867)重建,为花冈石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此诗意境悠然,读之如临其境,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枫桥本无特佳处,得此诗题咏而名扬天下。可知山水亦如人,有遇有不遇。这首诗通过写枫桥夜泊的夜景和心情,营造了一种幽冷、孤寂、旷远的意境。有着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月落时分当是夜深人静,天光幽暗,而“乌啼”以有声衬无声,更增添了枫桥夜景的幽静,有如王维“鸟鸣山更幽”的笔法。环境是幽静的,且在秋夜之中,突来的几声“乌啼”听来使人不寒而栗。而“霜满天”既指出了深秋的自然景观,又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清冷。至此,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多侧面地烘托渲染了枫桥秋夜的幽寂。第二句中的“江枫”在无月的秋夜中,当是模糊的影子,联想“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样的句子,不难看出“江枫”又暗含了许多秋意、秋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几点渔火在雾气茫茫的江面上跳动,一暗一明,一静一动,形成反衬,渔火就显得非常突出。诗人又把“江枫”、“渔火”与“愁眠”相对,这“对”字使得旅人与周围的景色融合为一体。那么旅人的愁思怎么样呢?我们真的需要闭目去驰骋我们的想象了。“咣——咣——”突然响起的夜半钟声,使本已幽冷孤寂的氛围霎时又浓重了许多,而诗人的那缕愁思仿佛也随着旷远苍凉的钟声弥散开来,充斥了整个天宇,至今仍在我们心头萦绕。这便是声音点染的妙用。古寺钟声传出了枫桥夜泊的神韵,引人遐思。【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在此寺,因而得名。③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译文】夜正深,月将落,霜华寒气弥漫四空,归宿巢中的鸦群偶尔发出一二鸣啼声,是月魂的惊悚,还是禽梦的呓语?夜色深沉中依稀可辨的江枫和星星渔火相映,将人间静谧的梦乡时刻衬现得尤为安宁。我在客舟中倚枕难寐、静听着姑苏城外这座寒山名刹中,传出令人销魂的半夜钟声!【赏析】这首小诗描写诗人半夜时分泊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诗中秀丽的山川之景和绵邈的羁旅之愁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蜚声中外,传诵人口。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短短七个字写了三种景象。“月落”、“乌啼”是半夜至拂晓前诗人的目见耳闻。“霜满天”点明节令是深秋。霜,是不会满天的,这里的“霜”指降霜时散发出的寒气,即霜气。月亮在半夜以后渐渐地西沉下去,周围一片灰暗迷蒙,显得格外静谧冷清。树头的栖鸦时而发出哑哑的叫声,“乌鸣山更幽”,半夜宁静中的乌啼声使得环境的清寂更显突出。这时,霜气弥漫,充塞天空,令泊船上的诗人身心倍感寒意。这三种景象的联结和组合,由所见到所闻,再到所感,层次分明,十分和谐,构成了一幅深秋半夜的幽美画面,而且可以说是既见其形又闻其声的“有声画”,为全诗设置了寂寥凄清的氛围。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扣住诗题中“夜泊”二字,进一步写景抒情。这一句也写了三种景象。“江枫”的“江”,指从枫桥下流过的古运河。诗人透过迷蒙的夜色,能隐约看见河岸上的枫树。《楚辞·招魂》有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前人惯把“江枫”和愁情联系起来,这里写“江枫”也是景中寓情。“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枫桥是古运河的重要渡口,在那里停泊着许多渔舟。作者隔着水面,看到点点渔火,在一片幽暗之中晃动闪烁,逗引起自己无限的情思。“江枫”和“渔火”,动静相衬,明暗相配,组成了清幽的夜泊之景。“愁眠”,是说作者怀着旅愁在船舱中躺着,辗转不眠。这是此句的关健性词语:正因为怀愁难眠,所以能从舱中看到“江枫”和“渔火”;反过来,又由于“江枫”和“渔火”的相对相伴,触景生情,增添哀愁,更使他夜不能寐。“对愁眠”的“对”字,在这里具有双向性质,体现了夜泊之景和旅人之情的交相融合。“愁眠”也是全诗的中心,既承上,又启下,前面所见到的景象和后面所听到的钟声,都由这二字相贯串,形成了诗的完整意境。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既点出诗人泊船的所在,又写明下面夜半钟声的出处。寒山寺离枫桥很近,从枫桥向东望去,在夜色中可以隐隐看到寺宇的某些轮廓,当然也能清晰地听见寺内传出的钟声。此处直接点明这名城古刹,除了起到由夜泊之景向夜半钟声过渡的作用外,还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使人自然地想起寺内肃穆的殿宇,庄严的佛像,由此产生出一种历史文化美的感受。至此,江枫渔火和寺影相映成趣,自然风物美和历史文化美合而为一,融化在作品诗意美的表现之中。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诗人卧听古刹夜钟。欧阳修曾指出“三更不是打钟时”,认为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的“语病”(《六一诗话》一八)。但事实上在唐人诗歌,甚至《南史》中都能找到“半夜钟”的依据。张继这样写,不仅句佳,而且事真。它传神地描绘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诗人所卧的船舱。这钟声,在万籁俱寂中听来觉得格外的清越悠远。它显示了夜的清寂,也加浓了夜的清寂;它一声声传入诗人的耳中,也仿佛一下下敲在不眠旅人的心上,掀起了他哀愁感情的更大波澜。这霜天清响是全诗意境的灵魂,它在由“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影”、“客船”所构成的优美图景上,添上了富有神韵的一笔,使得诗歌形象达到完美的境地,并表现出浓郁的兴味。《枫桥夜泊》情景交融,声象并茂,是优美的诗,也好像是生动的画和富于韵味的乐曲,具有独特而永久的艺术魅力。这诗出现后,使原本极为普通的枫桥和寒山寺名播四方,成为后人不断题咏的对象,如明代高启的《枫桥》就很有代表性:“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枫桥夜泊》还很早传入日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俞樾《新修寒山寺记》)一首28字的小诗,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在我国诗歌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鉴赏】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秋夜,一个游子从停泊在枫桥边的舟中醒来,四顾旷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钟声余音缭绕,凄清、惆怅、感动……诸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首句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啼叫,清寒的霜气弥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以简洁而鲜明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感受,静中有动地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乡的深邃、萧瑟、清远和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孤寂。枫桥所在水道,只是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狭窄河道之一,并无茫茫江面。“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一说是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但“江枫”二字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姑且想象出一片空阔浩淼的水面,(或许这也正是作者当年的想象),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舟中游子满怀愁绪入眠。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自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优美的艺术境界。三四两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在深秋苍凉静谧的夜空,骤然响起悠远的钟声,该对愁卧舟中的游子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震撼。而这钟声来自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的积淀,包容着佛性的旷达,“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刘学锴语)。本诗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作者】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至德元载(756)避地江左,游历苏、杭等地,大历初在京任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约卒于大历十四年(779)。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交往唱酬,以气节自矜,诗以《枫桥夜泊》著名,原有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一卷,然所收诗多有误。
【题解】唐代杜甫的“三吏”之一。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客,杜甫自称。丁,二十二岁的男子。帖,征兵的文书。中男,十八岁的男子。王城,指洛阳。伶俜(pīng乒),孤独的样子。相州,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星散营,形容军队溃败后军营的零落散乱。故垒,旧营地。旧京,指洛阳。仆射(yè夜),指郭子仪。他曾任左仆射。诗中反映了当时兵役的繁重,而更主要的是作者对服役者的劝勉。一般来说,杜甫是反对战争的,所以有《兵车行》、前后《出塞》等反对穷兵黩武的名篇。但战争又有正义、非正义之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讨伐叛军,平定叛乱,则是一种救亡图存的行为。所以,在这里诗人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极端同情人民所受的兵役之苦,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在此诗中,前二段叙点兵之事,哀民生之多难,愤朝廷之无恩,后一段则又对朝廷有所回护,宽慰送行者之惶惧。这种矛盾在一点上则又统一起来——忧民爱国。【全诗】《新安吏》.[唐].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注释和翻译】
点击进入
新安吏翻译。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唐代杜甫的“三吏”之一。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客,杜甫自称。丁,二十二岁的男子。帖,征兵的文书。中男,十八岁的男子。王城,指洛阳。伶俜(pīng乒),孤独的样子。相州,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星散营,形容军队溃败后军营的零落散乱。故垒,旧营地。旧京,指洛阳。仆射(yè夜),指郭子仪。他曾任左仆射。诗中反映了当时兵役的繁重,而更主要的是作者对服役者的劝勉。一般来说,杜甫是反对战争的,所以有《兵车行》、前后《出塞》等反对穷兵黩武的名篇。但战争又有正义、非正义之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讨伐叛军,平定叛乱,则是一种救亡图存的行为。所以,在这里诗人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极端同情人民所受的兵役之苦,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在此诗中,前二段叙点兵之事,哀民生之多难,愤朝廷之无恩,后一段则又对朝廷有所回护,宽慰送行者之惶惧。这种矛盾在一点上则又统一起来——忧民爱国。【全诗】《新安吏》.[唐].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注释和翻译】点击进入【鉴赏】此首及以下《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历来被称为“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代表作,是诗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经过精心组织、安排、构思而写成的组诗。这组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唐官军邺城兵败之时。当时杜甫正从洛阳返回华州任所(时任华州司功参军),诗中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他行经潼关一带亲历目见的。在很短促的时间内能写下如此多而又好的诗,在杜甫一生中也仅此一次。故他晚年流寓夔州时想起此事,还感慨良多地说:“昔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峡中览物》)这六首诗都以唐官军邺城兵败这一重大事件为背景,再现了当时官府官吏役民无度、人民被强征从军或服劳役的现实。唐史中对这一情况没有什么记载,只宋代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十个字:“官军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把这一记载与杜甫这组诗所写情况相对照,我们便可看出:司马光把这段时期“扰民”的罪行完全推到“官军”身上,对“官吏”则有所美化,而对官军剽掠的记载也太笼统,使人不明底里。杜甫这六首诗却完全是揭露、抨击官府与官吏的。这组诗正好补充了史书之未载,可谓历史实录。“诗史”之称谓,是当之无愧的。这组诗分为两个组成部分,每组三首,一组写吏,一组写民,吏和民是一对矛盾,在诗中或同时出现,或此露彼隐。诗中的第三者是“客行新安道”的“客”,是“要我下马行”的“我”,是“暮投石壕村”的诗人自己。六首诗的构思,体现了杜甫的艺术匠心,“三吏”主要是写吏,用人物问答方法,或客(我)吏问答,或吏民问答;“三别”主要是写民,用人物自我倾吐方法,或面对亲人倾吐,或独自倾吐。诗中的人物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每首诗不管用什么方法写,都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感情深沉郁积,叙述回环宛曲,能把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情貌心态逼真地展示出来。其义清而深,其词真而切,感人至深,发人深思。六首诗所反映的事件是典型事件,诗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各代表一种类型,一个方面。“三吏”中的吏,各有各的性格面貌,“三别”中的民,是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经历的民。但吏也好,民也好,都置身于安史之乱的大环境中,置身于唐官军邺城兵败的具体环境中,置身于官逼民、官扰民的矛盾冲突中。六首诗合起来看,正好反映了邺城兵败后唐王朝官府官吏冷酷残暴、役民无度的历史全貌。六首诗的主题体现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关系,所写虽分吏、民两组,各有侧重面,每首都有一个具体的主题,但合而观之,又有一个中心的主题,即控诉揭露当时官府官吏不是使民以义,而是使民以暴。“三吏”是写官府官吏如何虐民、扰民、劳民,民处于被害者的地位;“三别”是写民如何被官府官吏所扰所害,官处于被控诉的地位。浦起龙《读杜心解》于注《无家别》最后一句“何以为蒸藜”时云:“(此)可作六篇总结,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此解颇有见地。杜甫写这组诗时,正处于唐王朝平叛战争时期,对平叛战争本身,杜甫不能有任何非议,但对如何“役民”,他是可以评论的,而且从其仁者之心出发,也是应该、必然要评论的。杜甫是信奉儒家仁学的,按儒家的“仁政”思想,应把民视为“邦本”,因而主张“使民以义”,“养民以惠”,能如此,则民可为,民心可得,国亦可治;不能如此,则民难为,民心必去,国不可治。浦起龙说的“何以为民上”,虽然是这六首诗的潜台词,但六首诗总的主题所展示的意向,又确确实实是如此的。从杜甫写这组诗当时情况看,唐王朝上上下下之所行正与“仁政”相悖,这样做,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百姓无以为生的情况下,平叛战争将无法进行,而国家的统一、安定和中兴也将成为泡影。杜甫正是抱着这样对国事的关心,对平叛战争的关心,对人民痛苦和不幸遭遇的关心,来写这组诗的。因之其责“为民上者”(包括君主、大臣,特别是官府官吏)不能“使民以义”而是使民以暴,役民以滥,视民如草芥,至于百姓无以为生之旨,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有人说杜甫写这组诗时心情是矛盾的,痛苦的,顾了国,顾不了民,顾了民,便顾不了国。其实不然,从这组诗所选取的物象本身(官府官吏与民的矛盾)和经过艺术加工构成的意象群体所昭示的意蕴看,杜甫的矛头所指是准确的,意旨是清楚的,态度是明朗的。也有人说杜甫写这组诗时并不存在上述矛盾,而是解决了的,即明确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支持平叛战争,鼓励人民上前线,并称赞了人民为军服役的爱国精神。其实这是割裂诗的整体形象,从中择出几句话加以无限阐发而得出的穿凿附会的结论。试问:如果《石壕吏》中的老妇,只是因为被逼不得不说出一句“急应河阳役”的话,便是什么怀有义愤、挺身而出的爱国行为,那么她的老伴“逾墙走”岂不就成了不愿为国效力的“可耻的逃兵”?而她自己掩护他逃跑的行为岂不也就成了“不义”之行?《新安吏》所写的是在新安所遇的征兵吏,意在揭露吏之冷酷无情。新安,今河南县名,在洛阳市西。诗分三解。“客行新安道”以下八句为第一解,写客(当即诗人自己)与征兵吏之问答。“喧呼”二字,一见“点兵”时情景之纷乱,二见官吏之喊叫声压倒送别者的哭声。客之问,有责备意。“更无丁”的另一面,是说为什么把中男征了来?吏之回答,全是借辞推委,即以府帖做挡箭牌,来为自己抓中男充数的行为作辩护。客再正面提出质责,一则说把“绝短小”的中男征来入伍,简直是胡闹,二则用“何以守”指出这明明是无益于防贼之事。对此,吏无以为答,表明他理亏词穷。一大群中男就这样被驱遣而去了。“肥男有母送”以下四句为第二解,写客目睹送别场景。肥男有母送,但母子相别,亦是可悲之事;瘦男无母,亦无人送,岂不更可悲!又送者只有母而无父,正见非正常征兵,有父恐也不敢出面。白水东流,人已去远,时又暮矣,而青山之下仍然一片哭声。这哭声与开头之“喧呼”相照应,这既是写送者之悲极痛极,也是暗示吏已去,只有客依然在场,正与母亲们同声一哭。“莫自使眼枯”以下十六句为第三解,写客对哭送者的劝慰。事已至此,对于哭送的母亲们,与其助痛,不如减痛。吏已不义,客不能无情,于是出面劝说:一则说之以利害,哭既无用(“天地无情”),何必自讨苦吃(“眼枯见骨”);二则说之以大局,国难当头,形势紧急,就请想开点吧;三则说之以尚有可放心者(营近、役轻、主将爱兵),送行者亦可以不必多虑矣。仆射,官名,这里指抗击安禄山叛军的名将郭子仪,时驻守河阳保卫东都洛阳。此诗如同一场独幕剧,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围绕“点兵”一事,以“客行新安道”所见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官与民的矛盾冲突。在场上活动的有征兵吏、客、中男们、母亲们这四个方面的人物,但主要是写吏。这里的吏,昨夜接到征兵的府帖,今晨便把一大批“中男”(尚未成年的少年)抓去充数。当路过之客质问他们为何不按规定征丁男(年满二十二岁)入伍时,他们又立即抬出府帖来做挡箭牌。征点丁男时,那么多母亲来哭送,可他们却铁石心肠,只管交差了事,丢下这些哭得泪人般的母亲们全然不顾。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似乎看到这批“新安吏”一副副冷酷无情的面孔。而客对他们的责问、对母亲们苦口婆心的劝慰正好与之形成对比,构成反衬。此诗写客的语言很有分寸,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出于不同的目的,他说话的语气、用词就大不一样。对吏,是责,“更无丁”、“绝短小”、“何以守”、“终无情”(一语双关),语气绝对,见得理在己,亏在吏,冤在民。对民,目的在于劝,故曰“勿泣血”、“近故垒”、“依旧京”、“不到水”、“役亦轻”、“甚分明”、“如父兄”,见得客是用尽心机在劝,在减轻哭送者的痛苦。写吏的语言虽只有两句,但却见其狡猾冷酷,我行我素。又此诗以声音连络首尾,先曰“喧呼”,再曰“青山犹哭声”,结尾曰“勿泣血”,这样写,有助于渲染“怨苦”气氛,“怨苦”写足了,诗之责吏无情的主旨也就表达出来了。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为此,况不逮杜者乎!([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新安吏》、《潼关吏》、《石濠吏》、《新婚别》、《垂志别》、《无家别》诸篇,其述男女怨旷室家离别,父子夫妇不相保之意,与《东山》、《采薇》、《出车》、《杕杜》数诗,相为表里。唐自中叶以徭役调发为常,至于亡国。肃、代而后,非复贞观、开元之唐矣。新、旧唐史不载者,略见杜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一)【点评】凡公此等诗,不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之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哀之者,是亦刺也。(张綖《杜工部诗通》)诸咏身所见闻事,运以古乐府神理,惊心动魄,疑鬼疑神,千古而下,何人更能措手。(沈德潜《唐诗别裁》)《新安吏》,借提邺城军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如《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则各举一事为言矣。(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邵子湘曰:“新安至无家六首,皆子美时事乐府也。曲折凄怆,直堪泣鬼神。”吴汝纶曰:“以下六章写乱离兵役之苦,多椎心刻骨之词,使人不忍卒读。”(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
【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意思1】刘郎已在怨恨蓬莱山的遥远了,而我与蓬莱山还隔着万重山呢。刘郎:指东汉时的刘晨。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结成一段奇缘,留住半年。等到回家时,子孙已历经七代。后重寻仙境,已不复至。蓬山:古代传说中渤海中的三仙山之一,此指仙境或仙女所住之处。【意思1】诗人用刘晨天台寻觅仙侣的故事,说明自己本就恨蓬山远隔,怎能再忍受万重蓬山相阻呢?诗句抒写了作者和所爱之人天涯阻隔之恨,表现他们相会无期的痛苦之情。注:刘郎,传说东汉时刘晨曾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仙女,居留半年之后返家,后再去寻找,终不可得。蓬山,蓬莱山,传说是海中的仙山。重,层。【意思3】刘郎,指东汉刘晨。传说他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仙女,结为眷属。以后再去找寻,就找不到了。蓬山,蓬莱山,神话中的海外仙山,这里借指刘郎要寻的仙女住处。这两句说:刘郎当年曾为蓬山渺远难寻而感到遗恨,何况今天自己与爱人之间更远隔万重蓬山!诗句恰当地运用典故,道出了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与事物或人相距千山万水,有重重阻隔。[例]有个中秋节,蒋经国请张学良去晚餐,饭后蒋经国要张学良写幅字,张学良趁着酒意将李义山一首《无题》写给他,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应该说是张学良真实思想的写照。(杜宣《〈梦迢迢〉的诞生》)二、用以比喻离想要达到的目的太遥远,希望太渺茫。[例]境遇坎坷,婚恋失意,才情横溢,生命苦短,不过是平凡的社会性悲剧,表明美妙的乌托邦还是很渺茫,“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柯灵《从古代才女到现代才女》)【全诗】《无题二首》其一.[唐].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全诗赏析】远处又响起了浑厚的钟声,现在已经是五更时分了。诗人孤独地躺在床上,一夜辗转反侧,疲惫感越发浓郁了,但睡意依然没有来临。也许这样的失眠已不是第一次,诗人凄然地看着朦胧的夜月迷离地照耀在楼阁上,透过窗棂,他隐约看到斜挂在西天的月儿,渐渐地变白变淡,快要被渐渐来临的黎明吞噬了。到底是什么如此苦痛地煎熬着诗人呢?原来是思念魂牵梦萦的恋人。想当初十里长亭送别时,信誓旦旦地相约了重聚的日期,如今却变成了一场空头的许诺。自那日分离之后,就再也不见了踪影,甚至连书信都断绝了,对方的长长短短,彼此都不能知晓,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现实啊!诗人每日沉迷在相思与怀念之中,渐渐地,梦里也溢满伤别的情绪。睡梦里多少次伤心的啼唤,也不能看见恋人的面容。都说梦是美好的,可是在诗人看来,梦与现实一样的残酷。好多次梦醒时刻,诗人立即迅速地挥笔写就一封家书,等到信写好了,才发现墨汁还是淡淡的,原来心情急迫,还没有来得及磨浓。这既写出诗人的急切之情,又暗示这急切挥就的书信可能是不会寄出去的。罗罩下的烛光柔柔地半照着帷帐,帷帐上金线绣就的翡翠鸟在光亮的照耀下越发璀璨夺目;绣着芙蓉花的锦被仍然微微地散发着麝香熏过的气息。诗人营造了极其温馨舒适的居室环境,这样的环境只有与恋人相处才不致辜负了。颈联道出了诗人独居生活的寂寞和惆怅,没有恋人的存在,再温馨的环境,也难有幸福感。末联使用了刘晨重入天台寻仙人不遇的典故。据《神仙记》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两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后重入天台山访女而踪迹渺然。“蓬山”本是蓬莱之山,此处泛称仙山,代指天台山。诗人以刘郎为对照物,进一步申言自己的不幸:刘郎怨恨蓬山的遥远,但是我与相思之人比蓬山还要远上一万倍呢。刘郎尚且寻觅天女不得,我的运气还会更好吗?诗人似乎透露出他的隐忧,他不知道与恋人的相聚将是何年何月。诗人的胸怀里蕴积了满腹的相思,长期的沉迷忆念令他辗转反侧。他惊悸于美好的生活一天天的独居中虚度,但是又对相聚的前景充满了悲观和绝望。诗人的情绪是复杂的,细腻地体现了相思中的人物患得患失的心理。
刘郎已恨蓬山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意思1】刘郎已在怨恨蓬莱山的遥远了,而我与蓬莱山还隔着万重山呢。刘郎:指东汉时的刘晨。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结成一段奇缘,留住半年。等到回家时,子孙已历经七代。后重寻仙境,已不复至。蓬山:古代传说中渤海中的三仙山之一,此指仙境或仙女所住之处。【意思1】诗人用刘晨天台寻觅仙侣的故事,说明自己本就恨蓬山远隔,怎能再忍受万重蓬山相阻呢?诗句抒写了作者和所爱之人天涯阻隔之恨,表现他们相会无期的痛苦之情。注:刘郎,传说东汉时刘晨曾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仙女,居留半年之后返家,后再去寻找,终不可得。蓬山,蓬莱山,传说是海中的仙山。重,层。【意思3】刘郎,指东汉刘晨。传说他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仙女,结为眷属。以后再去找寻,就找不到了。蓬山,蓬莱山,神话中的海外仙山,这里借指刘郎要寻的仙女住处。这两句说:刘郎当年曾为蓬山渺远难寻而感到遗恨,何况今天自己与爱人之间更远隔万重蓬山!诗句恰当地运用典故,道出了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与事物或人相距千山万水,有重重阻隔。[例]有个中秋节,蒋经国请张学良去晚餐,饭后蒋经国要张学良写幅字,张学良趁着酒意将李义山一首《无题》写给他,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应该说是张学良真实思想的写照。(杜宣《〈梦迢迢〉的诞生》)二、用以比喻离想要达到的目的太遥远,希望太渺茫。[例]境遇坎坷,婚恋失意,才情横溢,生命苦短,不过是平凡的社会性悲剧,表明美妙的乌托邦还是很渺茫,“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柯灵《从古代才女到现代才女》)【全诗】《无题二首》其一.[唐].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全诗赏析】远处又响起了浑厚的钟声,现在已经是五更时分了。诗人孤独地躺在床上,一夜辗转反侧,疲惫感越发浓郁了,但睡意依然没有来临。也许这样的失眠已不是第一次,诗人凄然地看着朦胧的夜月迷离地照耀在楼阁上,透过窗棂,他隐约看到斜挂在西天的月儿,渐渐地变白变淡,快要被渐渐来临的黎明吞噬了。到底是什么如此苦痛地煎熬着诗人呢?原来是思念魂牵梦萦的恋人。想当初十里长亭送别时,信誓旦旦地相约了重聚的日期,如今却变成了一场空头的许诺。自那日分离之后,就再也不见了踪影,甚至连书信都断绝了,对方的长长短短,彼此都不能知晓,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现实啊!诗人每日沉迷在相思与怀念之中,渐渐地,梦里也溢满伤别的情绪。睡梦里多少次伤心的啼唤,也不能看见恋人的面容。都说梦是美好的,可是在诗人看来,梦与现实一样的残酷。好多次梦醒时刻,诗人立即迅速地挥笔写就一封家书,等到信写好了,才发现墨汁还是淡淡的,原来心情急迫,还没有来得及磨浓。这既写出诗人的急切之情,又暗示这急切挥就的书信可能是不会寄出去的。罗罩下的烛光柔柔地半照着帷帐,帷帐上金线绣就的翡翠鸟在光亮的照耀下越发璀璨夺目;绣着芙蓉花的锦被仍然微微地散发着麝香熏过的气息。诗人营造了极其温馨舒适的居室环境,这样的环境只有与恋人相处才不致辜负了。颈联道出了诗人独居生活的寂寞和惆怅,没有恋人的存在,再温馨的环境,也难有幸福感。末联使用了刘晨重入天台寻仙人不遇的典故。据《神仙记》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两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后重入天台山访女而踪迹渺然。“蓬山”本是蓬莱之山,此处泛称仙山,代指天台山。诗人以刘郎为对照物,进一步申言自己的不幸:刘郎怨恨蓬山的遥远,但是我与相思之人比蓬山还要远上一万倍呢。刘郎尚且寻觅天女不得,我的运气还会更好吗?诗人似乎透露出他的隐忧,他不知道与恋人的相聚将是何年何月。诗人的胸怀里蕴积了满腹的相思,长期的沉迷忆念令他辗转反侧。他惊悸于美好的生活一天天的独居中虚度,但是又对相聚的前景充满了悲观和绝望。诗人的情绪是复杂的,细腻地体现了相思中的人物患得患失的心理。
银瓶乍破水浆迸。推荐。爱诗词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琵琶”类的诗句。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银瓶炸裂,水浆奔迸;又象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描摹了乐声高昂突发时的感受。诗句想象奇特,比喻适宜而独到。视觉、听觉相结合,形象感极强。白居易“琵琶行”“全唐诗”第4821页。繁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音樂舞蹈·琵琶”類的詩句。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銀瓶炸裂,水漿奔迸;又象殺出一隊鐵騎,刀槍齊鳴。描摹瞭樂聲高昂突發時的感受。詩句想象奇特,比喻適宜而獨到。視覺、聽覺相結合,形象感極強。白居易“琵琶行”“全唐詩”第4821頁。拼音:“YinPingZhaPoShuiJiangBeng,TieJiTuChuDaoQiangMi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YinPingZhaPoShuiJiangBeng,TieJiTuChuDaoQiangMi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YinLeWuDao·PiPa”LeiDeShiGou。TuRan,PiPaZhiYinDouRanGaoAng,ShiYinPingZhaLie,ShuiJiangBenBeng;YouXiangShaChuYiDuiTieJi,DaoQiangJiMing。MiaoMoLeLeShengGaoAngTuFaShiDeGanShou。ShiGouXiangXiangJiTe,BiYuKuoYiErDuDao。ShiJiao、TingJiaoXiangJieGe,XingXiangGanJiJiang。BaiJuYi“PiPaHang”“QuanTangShi”Di4821Xie。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意思】大漠:浩瀚无边的沙漠。长河:黄河。此联的意思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股孤烟直上;在横穿西北的黄河头,一轮落日浑圆。后用来形容广阔无垠的塞外风光。【鉴赏】广大无边的沙漠中,浮升起一缕又长又直的孤烟,映照着天边一轮又圆又大的落日。描写漠野黄昏,景色瑰丽,雄浑无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是王维描写大漠风光的名句。【赏析】诗人抓住典型景物:孤烟、落日,描写了广袤的大沙漠傍晚时的奇丽风光。景物单调的大沙漠,唯见烽火台上燃起的一柱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远流,横贯大漠,宛如长长一线,落日西沉,益显其圆。“直”、“圆”二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广阔无垠、苍凉雄浑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注:大漠,沙漠,无边的沙漠。孤烟直,用狼粪烧的燧烟,其浓烟聚集直上,微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注释说:“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全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赏析】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率军大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将一路见闻感受写入此诗中。首二句写自己的使命与征程:自己作为朝廷的特使(“属国”,官称,即典属国,此代指自己使者的身份),正轻车简从,途经居延,准备直奔边界去宣慰将上。次二句的“出”、“入”二字,表现作者仍以自己的行程为线索来构思,只不过随着交待自己的行程、逐渐将笔触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写罢了。因而这两句有一定的双关含义。字面上是说,只见蓬草飘舞,直飞出汉家边塞;大雁归飞,直划破胡地上空。但“出汉塞”、“入胡天”,上下相互为文,也有交待自己已经离开国境,进入异域的含义。再次二句,完全摆脱了自己的行程,用简炼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一路上所见到的两幅最具特色的大漠奇景。最后两句又回到这次出使事件上来,说自己行至萧关时,正碰到侦察骑兵,他们报告主将已取得大捷,正准备仿效当年汉之大将窦宪在燕然山战胜匈奴后勒铭记功那样,已亲临前线了!纵观全篇,四联之间的关系仍不妨理解为起、承、转、合,即起、承、合都是以奉使出塞为线索;而第三联却转向对边塞风光的纯粹描写。而这首诗的最动人之处也恰在这一转上。它笔触粗犷,意境雄浑,景象阔大,色调壮美。但要想把这一联体会得更深刻,还应进一步搞清它的具体含义。对这两句诗,评诗家有不同的见解。分歧主要集中在对“孤烟”的理解上。多数人认为“孤烟”是指边塞上传递消息的“烽烟”,烽烟乃用狼粪燃得,“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陆佃《埤雅》),故曰“直”。但也有人认为“孤烟”是指沙漠上空的龙卷风,清人赵殿成注王维此诗曰:“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两种解释皆通。但有人认为按第一种解释,“直”字似乎用得免强——难道塞外之风真的吹不斜、吹不散这股狼烟吗?孰不知诗人心目中的意境不见得非和自然现象完全相和,他们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王维画画有雪中芭蕉图,又将桃花与芙蓉画在一幅之内,如果挑剔起来岂不成了笑柄?烟而云直正是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画面,对此曹雪芹有独到的体味,他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云:“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确实,有时诗的妙处与趣味正在反常合道与似俗实巧之间。王维这两句诗,正是通过一“直”一“圆”两个很简单的几何图形式的修饰语,将烟与日的形态写得维妙维肖。特别是将竖直的烟与平旷的大漠配合,圆圆的日与长长的河配合,更勾画出塞外风光开阔、混莽,构成的画面又极其简炼的独特风貌。如果把“孤烟”理解成龙卷风,“直”字似乎落实了,但意趣也就索然了。这样看来还是将孤烟理解成烽烟更有韵味。如果再把这两句诗和题材相近的另外两名写景名句相比,就更能看出它是多么具有典型力量了。王维《辋川闲居》诗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句,虽然仍是写落日与孤烟,但一看便知是一幅安谥的田园图景,和“大漠”两句大异其趣。两联诗仅变化了六个字,就能勾画出田园和边塞两幅绝然不同的景色,读至此,我们不能不惊叹地称赞王维:真是一个写景的圣手!
大漠孤烟直。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意思】大漠:浩瀚无边的沙漠。长河:黄河。此联的意思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股孤烟直上;在横穿西北的黄河头,一轮落日浑圆。后用来形容广阔无垠的塞外风光。【鉴赏】广大无边的沙漠中,浮升起一缕又长又直的孤烟,映照着天边一轮又圆又大的落日。描写漠野黄昏,景色瑰丽,雄浑无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是王维描写大漠风光的名句。【赏析】诗人抓住典型景物:孤烟、落日,描写了广袤的大沙漠傍晚时的奇丽风光。景物单调的大沙漠,唯见烽火台上燃起的一柱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远流,横贯大漠,宛如长长一线,落日西沉,益显其圆。“直”、“圆”二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广阔无垠、苍凉雄浑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注:大漠,沙漠,无边的沙漠。孤烟直,用狼粪烧的燧烟,其浓烟聚集直上,微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注释说:“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全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赏析】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率军大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将一路见闻感受写入此诗中。首二句写自己的使命与征程:自己作为朝廷的特使(“属国”,官称,即典属国,此代指自己使者的身份),正轻车简从,途经居延,准备直奔边界去宣慰将上。次二句的“出”、“入”二字,表现作者仍以自己的行程为线索来构思,只不过随着交待自己的行程、逐渐将笔触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写罢了。因而这两句有一定的双关含义。字面上是说,只见蓬草飘舞,直飞出汉家边塞;大雁归飞,直划破胡地上空。但“出汉塞”、“入胡天”,上下相互为文,也有交待自己已经离开国境,进入异域的含义。再次二句,完全摆脱了自己的行程,用简炼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一路上所见到的两幅最具特色的大漠奇景。最后两句又回到这次出使事件上来,说自己行至萧关时,正碰到侦察骑兵,他们报告主将已取得大捷,正准备仿效当年汉之大将窦宪在燕然山战胜匈奴后勒铭记功那样,已亲临前线了!纵观全篇,四联之间的关系仍不妨理解为起、承、转、合,即起、承、合都是以奉使出塞为线索;而第三联却转向对边塞风光的纯粹描写。而这首诗的最动人之处也恰在这一转上。它笔触粗犷,意境雄浑,景象阔大,色调壮美。但要想把这一联体会得更深刻,还应进一步搞清它的具体含义。对这两句诗,评诗家有不同的见解。分歧主要集中在对“孤烟”的理解上。多数人认为“孤烟”是指边塞上传递消息的“烽烟”,烽烟乃用狼粪燃得,“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陆佃《埤雅》),故曰“直”。但也有人认为“孤烟”是指沙漠上空的龙卷风,清人赵殿成注王维此诗曰:“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两种解释皆通。但有人认为按第一种解释,“直”字似乎用得免强——难道塞外之风真的吹不斜、吹不散这股狼烟吗?孰不知诗人心目中的意境不见得非和自然现象完全相和,他们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王维画画有雪中芭蕉图,又将桃花与芙蓉画在一幅之内,如果挑剔起来岂不成了笑柄?烟而云直正是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画面,对此曹雪芹有独到的体味,他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云:“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确实,有时诗的妙处与趣味正在反常合道与似俗实巧之间。王维这两句诗,正是通过一“直”一“圆”两个很简单的几何图形式的修饰语,将烟与日的形态写得维妙维肖。特别是将竖直的烟与平旷的大漠配合,圆圆的日与长长的河配合,更勾画出塞外风光开阔、混莽,构成的画面又极其简炼的独特风貌。如果把“孤烟”理解成龙卷风,“直”字似乎落实了,但意趣也就索然了。这样看来还是将孤烟理解成烽烟更有韵味。如果再把这两句诗和题材相近的另外两名写景名句相比,就更能看出它是多么具有典型力量了。王维《辋川闲居》诗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句,虽然仍是写落日与孤烟,但一看便知是一幅安谥的田园图景,和“大漠”两句大异其趣。两联诗仅变化了六个字,就能勾画出田园和边塞两幅绝然不同的景色,读至此,我们不能不惊叹地称赞王维:真是一个写景的圣手!
【名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语出明代文嘉《明日歌》诗。一个明天接着又是一个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如果每天都等着明天,那么即使有一万个一辈子,也都可以虚度过去。说明人生有限,时间宝贵,万不可虚度年华;今天的事情今天就做,绝不能推到明天。
明日复明日。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语出明代文嘉《明日歌》诗。一个明天接着又是一个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如果每天都等着明天,那么即使有一万个一辈子,也都可以虚度过去。说明人生有限,时间宝贵,万不可虚度年华;今天的事情今天就做,绝不能推到明天。
【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处】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译注】在临别饯行的宴席中,我劝你再喝完一杯酒吧!因为当你西出阳关后,再也见不到旧时相识的好朋友了。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夕相聚时刻,不妨尽情饮酒共欢吧!这两句诗叙写好友临别前夕,依依话别,殷殷劝酒,不忍离别的深情;也道尽老友远离的孤寂感和内心抑制不住的沉痛!本诗传为名作后,曾谱曲为“阳关三叠”,凡送别时均多所咏唱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故人:旧友。【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饯行惜别的情景。[例]婚宴也是送别的宴会——崔振国为此情愿去大西北,王复羊将随她一块儿去边塞改造。碰杯声中,不知谁吟了一句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维熙《走向混沌——反右回忆录、劳改队纪事》)二、用以形容身在异地,无亲无故的孤独情状。[例]我茕茕独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复寡朋友!然而这仅有的几个剖腹交也还不能长久相聚。尘世荒凉落寞一至于此!客洛阳后更想起二句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抗《傅雷·傅聪》)【用法例释2】阳关:汉置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西域要道。句意:请再多饮一杯送别的酒吧,向西出离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诗句充满对老友的深厚惜别之情,成为历代送别的熟语。这首诗曾谱成歌曲,流行当时,传唱在别席离宴之上,名《阳关曲》或《渭城曲》。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右丞集笺注》一四卷263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复斋漫录》云:‘《送元二使安西》绝句,李伯时取以为画,谓之《阳关图》……山谷题此图云:“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苕溪渔隐曰:‘右丞此绝句,近世人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用诗中语也。旧本《兰田集》载寇莱公《阳关引》,其语豪壮,送别之曲当为第一,亦以此绝句填入。’”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一:“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全诗】《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①此句意谓渭城的早晨一场小雨洒湿了地面的尘土。渭城:本秦朝都城咸阳,汉高祖元年(前206)改名新城县,七年废,元鼎三年(前114)复置改名渭城县,因南临渭水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浥(yi):湿润。②客舍:旅馆。青青柳色新:一作“依依杨柳春”。③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西域交通的门户。出玉门关者为北道,出阳关者为南道。【翻译】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题中的“使”一作“赴”。这首诗,在唐朝已被谱成乐曲,广为吟唱,称为《渭城曲》。唐人在吟唱时,反复歌咏诗的最未一句,所以,这首诗又被称作《阳关三叠》。这首诗有时还以《赠别》作为诗题。这是诗人王维为元二赴安西,在渭城送别时所作。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是秦代咸阳的旧址,汉武帝时改名为渭城。安西,指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至于元二其人,现在已经不知其详。不过在实际上,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动人地描写了中华民族所珍视的朋友间真挚的情谊,深刻地表现了故人知己依依惜别时的深厚情意。因而,元二的具体行藏,在欣赏者看来倒不那么重要了。这首诗只有四句。前两句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客舍,点明了送别饯行之地;朝雨、柳色,又点明了时令与景色。这两句总的是写春城朝雨、依依惜别时之所见。说是渭城在春晨下了一阵细雨,将路上轻轻飞尘都给沾湿了;在旅舍周围的新柳,经过一场朝雨也显得格外的青翠、鲜明。这种景色似乎给人以春晨雨后的清新之感,然而它所蕴含的却不是轻松愉快的感情。因为朝雨浥尘,我们能看得更清楚、更深远,当然能看见眼前的道路一直向天边延伸,而这条道路正是友人即将踏上的征途呵。那么,对于这道路看得越清晰,就越令人黯然神伤。再说这青青的柳色,自然是大好春光;但是诗人在这大好春光中却是到旅舍来话别,因为友人就要离开这里到寒冷的塞外去。那么,柳色越是美好,倒叫人越觉得惨然愁苦了。所以这两句写景的诗句,也把诗人惜别的苦痛作了表现。后两句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直接叙述临别时的话语,也是全诗最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从语言来说,这两句诗真是明白如话、毫无雕饰;然而,它们却最为动情,最为感人。“劝君更尽一杯酒”,是殷殷劝酒,而且是在友人放下酒杯、欲作壮别之时,为了多挽留一会儿,再劝友人干了这最后一杯酒。这杯酒可得喝下去呀,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见老朋友了。在这里,那真挚的友谊、惜别的情意,真是和盘托出,感人至深。
劝君更尽一杯酒。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处】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译注】在临别饯行的宴席中,我劝你再喝完一杯酒吧!因为当你西出阳关后,再也见不到旧时相识的好朋友了。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夕相聚时刻,不妨尽情饮酒共欢吧!这两句诗叙写好友临别前夕,依依话别,殷殷劝酒,不忍离别的深情;也道尽老友远离的孤寂感和内心抑制不住的沉痛!本诗传为名作后,曾谱曲为“阳关三叠”,凡送别时均多所咏唱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故人:旧友。【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饯行惜别的情景。[例]婚宴也是送别的宴会——崔振国为此情愿去大西北,王复羊将随她一块儿去边塞改造。碰杯声中,不知谁吟了一句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维熙《走向混沌——反右回忆录、劳改队纪事》)二、用以形容身在异地,无亲无故的孤独情状。[例]我茕茕独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复寡朋友!然而这仅有的几个剖腹交也还不能长久相聚。尘世荒凉落寞一至于此!客洛阳后更想起二句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抗《傅雷·傅聪》)【用法例释2】阳关:汉置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西域要道。句意:请再多饮一杯送别的酒吧,向西出离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诗句充满对老友的深厚惜别之情,成为历代送别的熟语。这首诗曾谱成歌曲,流行当时,传唱在别席离宴之上,名《阳关曲》或《渭城曲》。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右丞集笺注》一四卷263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复斋漫录》云:‘《送元二使安西》绝句,李伯时取以为画,谓之《阳关图》……山谷题此图云:“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苕溪渔隐曰:‘右丞此绝句,近世人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用诗中语也。旧本《兰田集》载寇莱公《阳关引》,其语豪壮,送别之曲当为第一,亦以此绝句填入。’”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一:“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全诗】《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①此句意谓渭城的早晨一场小雨洒湿了地面的尘土。渭城:本秦朝都城咸阳,汉高祖元年(前206)改名新城县,七年废,元鼎三年(前114)复置改名渭城县,因南临渭水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浥(yi):湿润。②客舍:旅馆。青青柳色新:一作“依依杨柳春”。③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西域交通的门户。出玉门关者为北道,出阳关者为南道。【翻译】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题中的“使”一作“赴”。这首诗,在唐朝已被谱成乐曲,广为吟唱,称为《渭城曲》。唐人在吟唱时,反复歌咏诗的最未一句,所以,这首诗又被称作《阳关三叠》。这首诗有时还以《赠别》作为诗题。这是诗人王维为元二赴安西,在渭城送别时所作。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是秦代咸阳的旧址,汉武帝时改名为渭城。安西,指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至于元二其人,现在已经不知其详。不过在实际上,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动人地描写了中华民族所珍视的朋友间真挚的情谊,深刻地表现了故人知己依依惜别时的深厚情意。因而,元二的具体行藏,在欣赏者看来倒不那么重要了。这首诗只有四句。前两句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客舍,点明了送别饯行之地;朝雨、柳色,又点明了时令与景色。这两句总的是写春城朝雨、依依惜别时之所见。说是渭城在春晨下了一阵细雨,将路上轻轻飞尘都给沾湿了;在旅舍周围的新柳,经过一场朝雨也显得格外的青翠、鲜明。这种景色似乎给人以春晨雨后的清新之感,然而它所蕴含的却不是轻松愉快的感情。因为朝雨浥尘,我们能看得更清楚、更深远,当然能看见眼前的道路一直向天边延伸,而这条道路正是友人即将踏上的征途呵。那么,对于这道路看得越清晰,就越令人黯然神伤。再说这青青的柳色,自然是大好春光;但是诗人在这大好春光中却是到旅舍来话别,因为友人就要离开这里到寒冷的塞外去。那么,柳色越是美好,倒叫人越觉得惨然愁苦了。所以这两句写景的诗句,也把诗人惜别的苦痛作了表现。后两句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直接叙述临别时的话语,也是全诗最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从语言来说,这两句诗真是明白如话、毫无雕饰;然而,它们却最为动情,最为感人。“劝君更尽一杯酒”,是殷殷劝酒,而且是在友人放下酒杯、欲作壮别之时,为了多挽留一会儿,再劝友人干了这最后一杯酒。这杯酒可得喝下去呀,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见老朋友了。在这里,那真挚的友谊、惜别的情意,真是和盘托出,感人至深。
婴宁是聊斋先生最钟爱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人物。
谚曰:“马上看将军,花间瞧美人。”崔护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荷花羞玉颜”以花写美人格外传神,婴宁和花息息相关。她一露面,“拈梅花一枝”。再出场,“执杏花一朵”。她惦记的是:“视碧桃开未?”索性,她像野小子一样爬到树上折花!她做了媳妇,不置私房,“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花,操纵着婴宁的行动,花,甚至决定着婴宁的命运。她遇见王子服,王子服对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她竟大大方方地“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花是她留下的爱情信物,王子服保存得都枯萎了,婴宁却天真地问:“枯矣,何留之?”故意以花捉弄王子服。她还爬上王家垣墙折木香,“摘供簪玩”,惹了一场“西人子”暴卒的横祸。花与婴宁姑娘始终休戚相共。婴宁自己呢?是远离尘嚣、只有鸟道的深山中,自由开放的一朵鲜花,是超凡脱俗的仙葩,是王母娘娘御花园中和露种的天上碧桃,谪到污浊不堪的人间了。
聊斋志异之婴宁。推荐。爱诗词网。婴宁是聊斋先生最钟爱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人物。谚曰:“马上看将军,花间瞧美人。”崔护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荷花羞玉颜”以花写美人格外传神,婴宁和花息息相关。她一露面,“拈梅花一枝”。再出场,“执杏花一朵”。她惦记的是:“视碧桃开未?”索性,她像野小子一样爬到树上折花!她做了媳妇,不置私房,“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花,操纵着婴宁的行动,花,甚至决定着婴宁的命运。她遇见王子服,王子服对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她竟大大方方地“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花是她留下的爱情信物,王子服保存得都枯萎了,婴宁却天真地问:“枯矣,何留之?”故意以花捉弄王子服。她还爬上王家垣墙折木香,“摘供簪玩”,惹了一场“西人子”暴卒的横祸。花与婴宁姑娘始终休戚相共。婴宁自己呢?是远离尘嚣、只有鸟道的深山中,自由开放的一朵鲜花,是超凡脱俗的仙葩,是王母娘娘御花园中和露种的天上碧桃,谪到污浊不堪的人间了。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连结婚拜堂时她都“笑极,不能俯仰”。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笑得最开心、最恣肆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敢笑、不能笑、不愿笑的一切条条框框全打破了。那些少女只能够“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而婴宁呢?她面对陌生男子,毫无羞涩地、自由自在地笑:“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她真是任性而为,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于她均如东风吹马耳。她是人间真性情的化身。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有这样自由的女性?在腥风血雨遍布闺阁的封建社会,能允许婴宁们存在吗?婴宁,只不过是一种自由的象征,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种芳草美人的比喻!这位幻想中的自由女神不仅使得封建时代受制于君权、夫权的女性更显得悲惨,更显得无助,而且,她自己也终于一个觔斗从自由飞翔的天空,栽到荆天棘地的地面。婴宁用巧计惩罚了西人子,连县官都宽恕了这种也许过头的恶作剧,婴宁的婆母却结结实实地训斥道:“‘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今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女正色,矢不复笑。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而女由是不复笑。”婴宁的婆母仍然允许她笑,“但须有时”,要按照三从四德规范去笑,要在封建伦理允许的范围内笑,要在强大的封建阴影中强颜欢笑!于是,笑姑娘从此不再笑,就是故意逗她笑,她也不笑。一个如此纯洁的少女,来到如此肮脏的社会,哭还哭不及呢,哪儿笑得出?蒲松龄自称,“我婴宁”似山中名为“笑矣乎”的香草,远胜于那些作态之“解语花”。婴宁这位天真烂漫的狐女,她不像太液池牡丹那样娇嫩,那样华丽。她山花般明媚,山花似鲜艳,山花一样的性情。这位摆脱了封建羁绊,了无脂粉气、富贵气的姑娘,是怎样长成的?随着留仙诗化笔触,人们进入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的地方。原来,她住在绝顶人来少、山光悦鸟性的深山,没有人事纷繁,只有山月松风;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绿竹红花;没有驷马驰途,只有鸟飞之路,这个远离了天荆地棘人世的所在,桃李繁茂,丝柳绿竹生机勃勃,像婴宁的盎然生命力;空气澄净,粉壁光洁,裀藉几榻,罔不洁泽,像婴宁那样纯洁;片片飞堕的红花,探进房内的海棠,像婴宁那样活泼;草舍茅庐,豆棚瓜架,朴素无华,像婴宁那样天然而去雕饰。寂无人行的青山,花木四合的草舍,野鸟飞鸣的柳竹,探出枝朵的海棠,似乎都在说:我也是一个婴宁,我也是婴宁的一部分!顾恺之画谢鲲,置之岩中。蒲留仙则把他喜爱的“我婴宁”置于谷静岩深处,丛花修竹中,和野鸟共存。培根曾下过如此定义:“艺术是人和大自然相乘。”《婴宁》的人物与自然环境可谓契合得天衣无缝。灵活飞动的人物语言给《婴宁》的艺术形象带来神采。婴宁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这是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的王子服而言。开口解颐,幽默生动。此处的“贼”字并非一般意义的小偷,而是对那种眼睛雪亮者的形容,是哂笑,却非怒骂。“贼”字在淄川口语中,常被用于关系亲密或熟不拘礼者之间做昵称,如有的老妇人称自己的孙辈人“小狼贼”。婴宁此语“西边日出东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流露了她对王子服的好感,也展示了她那种想说就说、不拘礼法的为人。婴宁再次对王子服说话,是在其后园:“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在灼灼其华的桃树下,一对青年男女作爱情剖白。男的诚恳地述说自己因对捻花女“凝思成疾”,“幸垂怜悯”。女的却似惘然不解,认为他保存花就是想多要花,还要“折一巨捆”送他。男的真诚地声明他希望“夫妻之爱”,女的却傻呵呵地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表面看去,婴宁迹近于傻大姐,有人据此说她“憨绝”,男主人公也说“妹子痴耶”,其实,都中了作家之障眼法。“异史氏曰”曾自己透露:“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其黠孰甚焉。”婴宁之惠机正是隐藏于“憨绝”之中。她装作不懂王子服痴情,正是为了让王子服把爱情表达得更热切、更赤诚。有哪位怀春少女不喜爱绵绵情话?她根据操纵王子服的需要随时改变二人的关系,当她要用送一大捆花捉弄他时,说“至戚何所靳惜”,近极了;当她听到王子服直述情爱时,又说“葭莩之情,爱何待言”,又远得很,真是远近亲疏随心所欲。在芳华鲜美的桃树下对话的男女相映成趣,一个“绝惠”而真痴,一个假痴而黠甚,真真“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语)矣。另一段极显人物个性的对话,是婴宁把王子服的“夜共枕席”的文绉绉话语,变成一句大白话向老母和盘托出:“大哥欲我共寝。”王子服因之大窘,向婴宁进行“此背人语”的教育,婴宁回答:“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王子服又落入婴宁彀中,在那儿认真地启蒙,其实,婴宁比王子服更清楚:老母是个聋媪!“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十四入泮的聪明人王子服始终没发现自己心上人的小诡计,婚后还“以憨痴,恐漏泄房中隐事”,殊不知,婴宁决不是不通人事的书痴郎玉柱,“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这才是“憨痴”者的庐山真面目。那些“岂得背老母”的话,不过是她的善谐谑个性的巧妙显露耳。当然,如果婴宁始终用这种似乎游戏人生的态度说话,她这个艺术形象便缺少了层次和底蕴,所以我们在小说结尾看到这位嬉不知愁的笑姑娘“对生零涕”,一板一眼地、掷地有声地讲出了一番坦露心曲的话:“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她要求王子服迁葬母尸,语辞哀婉恳切,与前判若两人。然而,正是这段似乎与人物形象相悖的话,最后完成了婴宁性格。揭示婴宁憨笑的本质乃“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以花写婴宁,以笑写婴宁,以痴语写惠绝之婴宁,以庄重慎密之语为一向活泼恣肆之婴宁做结语,留仙真是笔如游龙,穷态极妍。蒲留仙在《画壁》中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幻由人生。”点评家们十分重视这四个字。冯镇峦曰“幻由人生一语,该括一部昙花记。”但明伦曰:“妙谛可参。”“幻由人生”一语,已是不解之解,且是真解,且是妙解,“幻由人生”的涵义就是:只要你热切地期待,真诚地翘盼,你所挚爱、热望、追求的一切,便会蓦然出现,你心上的人儿便会飘然而至。“幻由人生”是作家蒲留仙创造的艺术哲学,是他植根于理想主义的构思模式。“幻由人生”可以看做是打开某些聊斋迷宫的钥匙,看做某些聊斋故事的真谛妙解。《婴宁》就是幻由人生的范本:王子服路遇捻花女,凝思成疾,他的朋友吴生以“当代访之”、“成事在我”来骗他,其实根本不曾去查问,数日后又胡诌捻花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且居于“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王子服信以为真,竟“怀梅袖中”向南山探访。吴生的话本来就是对王子服“绐之”,按此说求访,岂非水中捞月?然而,王子服不仅找到了捻花女婴宁,她还确是他的姨妹,他们还打破内戚之嫌成了亲!一切,都是按照王子服的愿望,真是地地道道的“幻由人生”。世界是何等地小啊。王子服在茫茫人海寻找一个仅见一面、姓名不知的少女,岂非大海捞针?却偏偏如愿以偿。蒲松龄真是创造偶然性的高手。然而这偶然又以必然为依据。细剖《婴宁》布局,可见作家细针密线、用心良苦。吴生骗王子服说捻花女乃其表妹,王子服进深山查访,再遇婴宁,却“念无以阶进”。聋媪好心地留他吃饭,刚刚说过:“姓名尚自不知何亲可探!”马上又在言谈中主动认亲:“尊堂,我妹子。”“老身姓秦”,并介绍女儿是“庶产,渠母改醮,遗我鞠养。”真是变出意外,奇诡迷离。但是,王子服携婴宁归家后,作家又让吴生来解开了婴宁身世之谜:“秦家姑去世后,姑丈鳏居,祟于狐,病瘠死。狐生女名婴宁,……”真是交待得清清楚楚。最后又由婴宁自述身世,且与王子服一起,到“荒烟错楚中”,寻得聋媪“肤发犹存”之尸,葬入秦氏墓。整个情节实幻相依,无一漏笔、脱笔。而尤为可贵的是:《婴宁》是情节淡化的小说,婴宁其人,才是小说最具魅力处。
巴比伦塔。推荐。爱诗词网。《旧约·创世记》第11章最初,天下人的口音、语言都是一种。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为的是传扬我们的名声,免得我们分散到各地。”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同一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如今又做起这件事,如果做成了,以后他们要做的事,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到各地,他们就停工不建造那座城市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语言,使众人分散到各地,所以那座城名叫巴比伦(就是变乱的意思)。位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巴比伦城又被称作巴别。在这个故事中,《圣经》的作者告诉我们在远古的时候天下只有一种语言,人们也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只是因为人类试图在巴比伦城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冒犯了上帝的尊严,于是万能的上帝就运用他的神力,破坏了人们的计划,使他们之间语言彼此不通,并且分散到世界各个地方居住。按照这种说法,不仅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人类所说的各种语言也是上帝赋予的。如果人类的行为触怒了上帝,就会受到惩罚。上帝的爱憎和好恶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圣经》中的上帝耶和华,被尊崇为无所不能、无所不晓、赏罚分明、神力无边的全能的主。上帝对敢于违抗自己意志的人们从来就没有丝毫宽容和仁慈。他曾把偷食禁果的亚当和夏娃毫不留情地逐出伊甸乐园,并且让他们及其后代子孙永远经受汗流满面、辛勤劳作的苦难,同时还严厉惩罚了诱惑夏娃品尝智慧果的蛇。后来,在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逐渐繁衍,布满了大地时,上帝又因为不满意他们的品行和对他的不敬,降下滔天的洪水淹没了整个世界,只留下他认为虔诚和顺从的挪亚一家和一些动物。其后,上帝还把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座城市彻底毁灭,变作两堆烟雾腾腾的废墟,因为他认为那两座城市的人罪孽深重。就连遵天使之命逃出城去的罗得之妻,仅仅因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回头看了一眼,就立刻变成了一根盐柱。可见上帝的旨意是容不得丝毫违拗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出于叛逆性还是出于好奇心,只要违反了上帝耶和华的禁令,不问情白一概严加惩处。上帝的无上的威严也正是由这样一次次施加给人们的惩罚和灾难,才得以建立巩固的。上帝始终希望人类在他们权威面前保持虔诚与恭顺,不愿意看到人类有任何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上帝绝不容许人类的聪明才智威胁他自身的利益。虽然上帝创造了人类,赋予他们和自己相似的形象,但却惧怕人类的智慧和才干超出他的控制。人类居然敢于建造一座顶天的高塔,并且进行得非常顺利,上帝不禁惊慌失措了。人类团结一心共同做一件事的力量如此巨大,世上也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到了。如果人类能够运用自身的力量达到他们的目的,那么上帝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那样的话还会有人给耶和华献祭、谢恩,表示顺从和卑谦吗?所以,上帝中止了人们的建塔工程,从而表明他是无所不能的,他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只能安分守己按上帝的安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驯服中生活,而绝不能有任何异想天开的念头。在这里,《圣经》对世界上如此众多的语言作出了解释。它认为在世界诞生之初天下只有一种语言。虽然当时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掌握烧砖技术的水平,人类却只集中居住在示拿地区的一块平原上,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这当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而且天和地也没有截然可分的界限,人们要从地上修建一座高塔通往天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通过这个类似神话的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圣经》的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许他们也切身体验到了语言不通对交际、传教所带来的不便。人们互相交流、传播信息,联络和沟通感情,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中共同克服困难生存繁衍,改进和适应周围的环境,都离不开语言。《圣经》的作者认识到了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所拥有的巨大力量。如果天下的人们都说同一语言,没有相互间的隔阂和障碍,他们同心协力一起做某件事情,连上帝都会感到惊慌。人类如果真的只有一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一定会更加友好、更加和睦。但事实是,世界上现在有好几百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分属几个大的语系。《圣经》作为一部以神学的观点反映世界及古代历史的著作,力图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按照它的观点,世界是上帝在七日之内造成的,人类的始祖只有亚当和夏娃二人,现在遍布大地的人们都是他们的后代。那么为什么他们又说着几百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呢?上帝出于什么原因、什么动机才使人类的语言如此繁杂?《圣经》很难解释,上帝为何要使他的臣民们相互间难以沟通。“巴比伦塔”的故事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宗教角度的解释,同时还在故事中蕴含了教化的意义。它教育人们不要为自身的力量过分骄傲,人的创造力固然伟大,但必须遵从上帝的旨意,否则一切努力都可能是徒劳。这与中国古代的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谋而合的。巴比伦塔的故事在西方脍炙人口。它是“空想的计划”或“未能完成的工程”的代名词,被用来比喻难以成为现实的事物。在基督教教义中,它又被用来形容人类的过分自信和盲目热情的缺点,告诫人们不要太虚荣。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至于《圣经》中为何把上帝混乱人类语言的地点选择在巴比伦,是由于在巴比伦语中,“巴比伦”的意思是“神的大门”,它与古希伯来语的“变乱”一词相同,而且当时巴比伦城中的居民来源复杂,使用的语言有许多种,所以它被《圣经》选为语言混乱的典型地域。
【诗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出处】唐·杜甫《兵车行》。【译注】亲人们拉扯着出征兵士的衣服,跺着脚,在路上拦着他们痛哭,惨厉的哭声直冲云霄。干(gān):上达,冲犯。【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别送行等场合,拦道牵衣,哭声阵阵的情景。[例]茫然之中,打起铺盖,带上当时最佳生活必需品——猪油、万金油,告别了家人和故乡。数十辆汽车徐徐上路时,哭喊声感天动地。后来蔡永富学兄给陈放来、林炯明二位学兄来信,曾引杜甫《兵车行》诗句追述当时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可谓传神。(陈铭铃《岁月悠悠》)【全诗】《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鉴赏】唐杜甫的七言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咸阳桥,即西渭桥,位于今西安西北沣、渭交汇之处,为长安通往西域和巴蜀的交通要道。天宝年间,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连年征战。《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此诗正是天宝年间这种乱离现实的艺术再现和典型概括,揭露了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并描绘出朝廷租赋苛重、农村经济破产的真实图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哀痛悲愤,触目惊心。“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汉喻唐,锋芒尖锐。通篇设为役夫问答之词,以人哭始,以鬼哭终,前写亲人送别惨状,是纪事,后述征人诉苦之词,是纪言,纯以客观叙述手法出之,即事名篇,自创新题。
牵衣顿足拦道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出处】唐·杜甫《兵车行》。【译注】亲人们拉扯着出征兵士的衣服,跺着脚,在路上拦着他们痛哭,惨厉的哭声直冲云霄。干(gān):上达,冲犯。【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别送行等场合,拦道牵衣,哭声阵阵的情景。[例]茫然之中,打起铺盖,带上当时最佳生活必需品——猪油、万金油,告别了家人和故乡。数十辆汽车徐徐上路时,哭喊声感天动地。后来蔡永富学兄给陈放来、林炯明二位学兄来信,曾引杜甫《兵车行》诗句追述当时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可谓传神。(陈铭铃《岁月悠悠》)【全诗】《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鉴赏】唐杜甫的七言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咸阳桥,即西渭桥,位于今西安西北沣、渭交汇之处,为长安通往西域和巴蜀的交通要道。天宝年间,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连年征战。《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此诗正是天宝年间这种乱离现实的艺术再现和典型概括,揭露了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并描绘出朝廷租赋苛重、农村经济破产的真实图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哀痛悲愤,触目惊心。“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汉喻唐,锋芒尖锐。通篇设为役夫问答之词,以人哭始,以鬼哭终,前写亲人送别惨状,是纪事,后述征人诉苦之词,是纪言,纯以客观叙述手法出之,即事名篇,自创新题。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意思】空旷的沙漠中,烽烟孤直而上;细长的黄河上,落日浑圆。大漠:沙漠。孤烟直:古代边塞燃烽烟以报警,用狼粪燃烧,烟笔直而聚拢,风吹不散。【鉴赏】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的一缕轻烟直直地往上飘。烽烟是用狼粪燃烧的,所以烟直而聚,即使有风吹也不斜。长河似带,河水上方,圆圆的红日正徐徐落下。这两句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境界开阔、气势雄浑的大漠之景。“直”“圆”二字逼真传神:“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杳无人烟的广袤,“圆”字则将浑圆的落日描绘得惟妙惟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非常开阔雄壮,诗歌浑然天成,言尽而意无穷。【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沙漠、江岸等地烟尘徐上,夕阳西下的景色。[例]已是黄昏,西方的地平线上,一轮如血的红球正慢慢下沉。远处,烟尘一股股随风而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想来就是这眼前奇景的写照。(丁宁《滨州书情》)【全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注释】①单车:轻车简从。问边:慰问边疆将士。属国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句。或谓属国乃典属国简称,代指使臣,是王维自指。②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音计):侦察骑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东汉窦宪击匈奴,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赏读】首联叙事,点明出使塞上之事。诗人以“单车”的身份“欲问边”,表面上写旅途的辽远和艰辛,实质上说明唐朝强大的国威远播辽阔的边疆,流露出对疆域辽阔和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感。诗以“欲问边”发端,继之以“过居延”、“出汉塞”、“入胡天”,骏快无比。“征蓬”,乃随风飘飞的蓬草;归雁,乃春暖后从南来飞回的大雁。这二者,都是塞上所见,又借以自况,比兴并用,情景交融。第三联乃千古名句:极目大漠,不见村落,只见一线孤烟,冲霄上腾,与天相接,显得格外笔直;遥望长河,不见树木,只见一轮落日在河面浮动,显得格外浑圆。点、线、面的巧妙配合,构成苍莽辽阔的画面,表现出塞上黄昏之时特有的奇景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悲壮情怀,为尾联蓄势。诗人奉命劳军,自应直赴主帅营地,然直写至营地,便嫌平板。此诗在展现大漠日暮的独特画面之后,不写继续前进,而以路遇候骑,喜闻捷报收尾,化苍凉为豪放,把落日的光芒扩展开来,照亮了整个“大漠”,那袅袅直上的“孤烟”,也不再报警,而是报告平安。这首诗写景,抓住边地特征,遣词用句极具功力,以平常的字词传达出奇特的神韵。以朴质的字词构造成非同凡响的意境。构思之奇,谋篇之巧,匪夷所思!【赏析】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蕃,取得了保卫河西走廊战斗的胜利,朝廷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察看军队,并在节度使幕下兼任判官,此诗就写他出使边塞的途中所见。“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的一开始就交待出使的目的,点出这次轻车简从去到塞上,是为了慰问边疆将士,察看军情。第二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由写目的地的遥远,边疆的辽阔,透露出作者旅途辛苦,出使任务艰巨。这一联紧扣诗题,开门见山,写得朴素自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此联抓住两个具有边塞特征的事物征蓬和归雁,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叙写出塞。飘卷的蓬草飞出关塞,是借喻自己连续地远行出关;北归的大雁飞入塞外,则隐含作者经过跋涉进入了一个广阔辽远的新天地。这两句不仅精练形象,而且对仗工巧,“出汉塞”和“入胡天”意思一样,但一用“出”,一用“入”,文字富于变化。接着诗人用他那枝生花妙笔,在第三联中为人们展现出一派雄奇的边塞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塞外不多的景物中,那报警用的燧烟拔地而起,非常显眼。燧烟是用狼粪烧的,烟柱直而凝聚,即使风吹也不易倾斜飘散,在浩瀚沙漠的衬托下,表现出一种劲健挺拔之美。在一望无际的疆野,落日也十分醒目。当它渐渐西坠在连绵逶迤的黄河之上时,远远望去,显得又圆又红,给人以粗犷雄浑的美感。反过来,在孤烟、落日的对照下,也更突现了沙漠的广阔无垠和大河的奔腾不息。就这样,诗人将这四种景物巧妙搭配,交相映衬,描绘出一幅塞上奇特壮美的图画,王国维曾称“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人间词话》)作者描写边塞景观,不是像有的人那样突出它的苦寒荒凉,而是把它写得那样的苍茫寥廓,雄伟壮丽,这里显然倾注着他对边塞的礼赞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当时怀有一股昂扬进取的意气。诗的最后由描绘塞上之景转入叙写塞上之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在萧关没有遇上边军统帅,而从侦察骑兵那里了解到首将正在前线。这说明将士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斗争并没有结束,他们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从这两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战士披坚执锐,身跨骏马进行侦察的雄姿,见到了统帅运筹帷幄,准备随时指挥战斗的身影。诗末提到燕然山是用典: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于此,曾登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以“燕然”代指前线,包含着称颂将士守卫边疆,为国建功的意思。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到“问边”,但此处向立功将士致敬之意已尽现于笔墨之外。以此作结,显得蕴藉隽永,余意不尽。全诗意境开阔,景象明朗;不事藻饰,描绘如画。由勾勒塞上壮观,进而赞美守边将士,谱写了一曲古代的边塞颂,成为唐朝边塞诗中的绝妙佳作。
大漠孤直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意思】空旷的沙漠中,烽烟孤直而上;细长的黄河上,落日浑圆。大漠:沙漠。孤烟直:古代边塞燃烽烟以报警,用狼粪燃烧,烟笔直而聚拢,风吹不散。【鉴赏】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的一缕轻烟直直地往上飘。烽烟是用狼粪燃烧的,所以烟直而聚,即使有风吹也不斜。长河似带,河水上方,圆圆的红日正徐徐落下。这两句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境界开阔、气势雄浑的大漠之景。“直”“圆”二字逼真传神:“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杳无人烟的广袤,“圆”字则将浑圆的落日描绘得惟妙惟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非常开阔雄壮,诗歌浑然天成,言尽而意无穷。【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沙漠、江岸等地烟尘徐上,夕阳西下的景色。[例]已是黄昏,西方的地平线上,一轮如血的红球正慢慢下沉。远处,烟尘一股股随风而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想来就是这眼前奇景的写照。(丁宁《滨州书情》)【全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注释】①单车:轻车简从。问边:慰问边疆将士。属国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句。或谓属国乃典属国简称,代指使臣,是王维自指。②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音计):侦察骑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东汉窦宪击匈奴,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赏读】首联叙事,点明出使塞上之事。诗人以“单车”的身份“欲问边”,表面上写旅途的辽远和艰辛,实质上说明唐朝强大的国威远播辽阔的边疆,流露出对疆域辽阔和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感。诗以“欲问边”发端,继之以“过居延”、“出汉塞”、“入胡天”,骏快无比。“征蓬”,乃随风飘飞的蓬草;归雁,乃春暖后从南来飞回的大雁。这二者,都是塞上所见,又借以自况,比兴并用,情景交融。第三联乃千古名句:极目大漠,不见村落,只见一线孤烟,冲霄上腾,与天相接,显得格外笔直;遥望长河,不见树木,只见一轮落日在河面浮动,显得格外浑圆。点、线、面的巧妙配合,构成苍莽辽阔的画面,表现出塞上黄昏之时特有的奇景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悲壮情怀,为尾联蓄势。诗人奉命劳军,自应直赴主帅营地,然直写至营地,便嫌平板。此诗在展现大漠日暮的独特画面之后,不写继续前进,而以路遇候骑,喜闻捷报收尾,化苍凉为豪放,把落日的光芒扩展开来,照亮了整个“大漠”,那袅袅直上的“孤烟”,也不再报警,而是报告平安。这首诗写景,抓住边地特征,遣词用句极具功力,以平常的字词传达出奇特的神韵。以朴质的字词构造成非同凡响的意境。构思之奇,谋篇之巧,匪夷所思!【赏析】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蕃,取得了保卫河西走廊战斗的胜利,朝廷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察看军队,并在节度使幕下兼任判官,此诗就写他出使边塞的途中所见。“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的一开始就交待出使的目的,点出这次轻车简从去到塞上,是为了慰问边疆将士,察看军情。第二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由写目的地的遥远,边疆的辽阔,透露出作者旅途辛苦,出使任务艰巨。这一联紧扣诗题,开门见山,写得朴素自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此联抓住两个具有边塞特征的事物征蓬和归雁,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叙写出塞。飘卷的蓬草飞出关塞,是借喻自己连续地远行出关;北归的大雁飞入塞外,则隐含作者经过跋涉进入了一个广阔辽远的新天地。这两句不仅精练形象,而且对仗工巧,“出汉塞”和“入胡天”意思一样,但一用“出”,一用“入”,文字富于变化。接着诗人用他那枝生花妙笔,在第三联中为人们展现出一派雄奇的边塞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塞外不多的景物中,那报警用的燧烟拔地而起,非常显眼。燧烟是用狼粪烧的,烟柱直而凝聚,即使风吹也不易倾斜飘散,在浩瀚沙漠的衬托下,表现出一种劲健挺拔之美。在一望无际的疆野,落日也十分醒目。当它渐渐西坠在连绵逶迤的黄河之上时,远远望去,显得又圆又红,给人以粗犷雄浑的美感。反过来,在孤烟、落日的对照下,也更突现了沙漠的广阔无垠和大河的奔腾不息。就这样,诗人将这四种景物巧妙搭配,交相映衬,描绘出一幅塞上奇特壮美的图画,王国维曾称“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人间词话》)作者描写边塞景观,不是像有的人那样突出它的苦寒荒凉,而是把它写得那样的苍茫寥廓,雄伟壮丽,这里显然倾注着他对边塞的礼赞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当时怀有一股昂扬进取的意气。诗的最后由描绘塞上之景转入叙写塞上之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在萧关没有遇上边军统帅,而从侦察骑兵那里了解到首将正在前线。这说明将士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斗争并没有结束,他们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从这两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战士披坚执锐,身跨骏马进行侦察的雄姿,见到了统帅运筹帷幄,准备随时指挥战斗的身影。诗末提到燕然山是用典: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于此,曾登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以“燕然”代指前线,包含着称颂将士守卫边疆,为国建功的意思。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到“问边”,但此处向立功将士致敬之意已尽现于笔墨之外。以此作结,显得蕴藉隽永,余意不尽。全诗意境开阔,景象明朗;不事藻饰,描绘如画。由勾勒塞上壮观,进而赞美守边将士,谱写了一曲古代的边塞颂,成为唐朝边塞诗中的绝妙佳作。
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分,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类的境遇。他们引经据典,对于党国有了一点微词,虽然引的大抵是英国经典,但何尝有丝毫不利于党国的恶意,不过说:“老爷,人家的衣服多么干净,您老人家的可有些儿脏,应该洗它一洗”罢了。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来了一嘴的马粪:国报同声致讨,连《新月》杂志也遭殃。但新月社究竟是文人学士的团体,这时就也来了一大堆引据三民主义,辨明心迹的“离骚经”。现在好了,吐出马粪,换塞甜头,有的顾问,有的教授,有的秘书,有的大学院长,言论自由,《新月》也满是所谓“为文艺的文艺”了。
自由的界限。推荐。爱诗词网。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分,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类的境遇。他们引经据典,对于党国有了一点微词,虽然引的大抵是英国经典,但何尝有丝毫不利于党国的恶意,不过说:“老爷,人家的衣服多么干净,您老人家的可有些儿脏,应该洗它一洗”罢了。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来了一嘴的马粪:国报同声致讨,连《新月》杂志也遭殃。但新月社究竟是文人学士的团体,这时就也来了一大堆引据三民主义,辨明心迹的“离骚经”。现在好了,吐出马粪,换塞甜头,有的顾问,有的教授,有的秘书,有的大学院长,言论自由,《新月》也满是所谓“为文艺的文艺”了。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然而竟还有人在嚷着要求言论自由。世界上没有这许多甜头,我想,该是明白的罢,这误解,大约是在没有悟到现在的言论自由,只以能够表示主人的宽宏大度的说些“老爷,你的衣服……”为限,而还想说开去。这是断乎不行的。前一种,是和《新月》受难时代不同,现在好像已有的了,这《自由谈》也就是一个证据,虽然有时还有几位拿着马粪,前来探头探脑的英雄。至于想说开去,那就足以破坏言论自由的保障。要知道现在虽比先前光明,但也比先前利害,一说开去,是连性命都要送掉的。即使有了言论自由的明令,也千万大意不得。这我是亲眼见过好几回的,非“卖老”也,不自觉其做奴才之君子,幸想一想而垂鉴焉。四月十七日。【析】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焦大是贾府的忠实奴才。他从小跟着主子出过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把主子背了出来,又忍饥挨饿,偷了东西给主子吃。焦大就凭着这一点,竟以奴才的身份,有一回“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这下可好,遭来了“主子深恶,奴才痛嫉”,被塞了一嘴马粪。鲁迅在略叙焦大骂主子及其遭遇之后,分析了焦大骂主子的动机:“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后宕开一笔,勾联现实,说:“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类的境遇。”这就巧妙地将焦大的遭遇和新月社联系起来。新月社的胡适、徐志摩、陈源、梁实秋等人,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期在《新月》等杂志上宣传英、美资产阶级人权、自由等说教,虽然“对于党国有了一点微词”,“但何尝有丝毫不利于党国的恶意”。但结果是“国报同声致讨,连《新月》杂志也遭殃。”胡适即因写了《人权与约法》等文而遭“警诫”,北平的新月书店于1931年7月被查抄,《新月》也一度停刊。他们在被塞了一嘴马粪之后,为了向主子辨明心迹、献媚讨好,撰文攻击苏联是“俄国式的暴政”,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市井的流氓,乡村的土匪”,他们还“希望国民党剿共早日成功”。新月社的文人学士念了这一大堆“辨明心迹的‘离骚经’之后。终于“吐出马粪,换塞甜头”,“有的顾问,有的教授,有的秘书,有的大学院长”,一个个飞黄腾达了。在将新月社与焦大对照分析之后,鲁迅用三民主义的谐音词“三明主义”对新月社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聪明”在他们懂得向主子“辨明心迹”以“换塞甜头”;“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高明”在党国不仅会“塞马粪”还会用“塞甜头”这两手来驾驭奴才;“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光明”在国民党当局标榜言论自由、民主政治“借以掩饰他们的黑暗统治”。还懂得利用新月社的奴才来装点“言论自由”的门面。在此基础上,鲁迅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派标榜言论自由的实质。当时一部分对国民党当局言论自由的虚伪宣传认识模糊的人嚷着要求言论自由。为此,鲁迅在文中明确指出:国民党反动派标榜的言论自由,“只以能够表示主人的宽宏大度的说些‘老爷,你的衣服……’为限”,即只能站在奴才立场上,对主子小骂大帮忙。这就不但照应了题目,更重要的是,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标榜言论自由的实质。既然如此,那么,要想向国民党当局要求言论自由,或者想冲破“老爷,你的衣服……”这个限度说开去,无疑是不可能的。所以文章结尾承接上文,下一断语:“这是断乎不行的。”国民党当局面临国内人民革命斗争高涨的局势,假惺惺地标榜言论自由,所以鲁迅幽默地说,现在已经“和《新月》受难时代不同,现在好像已有的了,这《自由谈》也就是一个证据”。然而鲁迅曾明确指出,《自由谈》的所谓“自由”,“更当然是一句反语”※,而且,“有时还有几位拿着马粪,前来探头探脑的英雄”。的确,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一个多月后,当年5月20日《申报·自由谈》就刊出了“多谈风月,少发牢骚”的《编者启事》,“至于想说开去,那就足以破坏言论自由的保障。”也就是如果想越出“老爷,你的衣服……”的小骂大帮忙的限度,那么,就是破坏反动派所标榜的“言论自由”,其结果,“是连性命都要送掉的”。“不自觉其做奴才之君子,幸想一想而垂鉴焉。”鲁迅提醒那些还不了解国民党当局标榜的言论自由的实质的人们,必须认清他们的伪自由的本质。这篇杂文将新月社与焦大的相类境遇对照起来分析,同时指出新月社与焦大不同的是,他们在被塞马粪之后,会向当局“引据三民主义,辨明心迹”,从而一个个飞黄腾达。在两者的对照中,揭露了新月社向国民党当局小骂大帮忙的奴才嘴脸,抨击了国民党当局标榜言论自由的虚伪性和大搞专制统治的本质,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揭露新月社的奴才嘴脸时,鲁运运用了摹拟修辞格。他在文中形象地写道:新月社的骂国民党当局,“不过说:‘老爷,人家的衣服多么干净,您老人家的可有些儿脏,应该洗它一洗’罢了。”摹拟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揭露了新月社对国民党当局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脸。语言的文俚杂配,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例如:“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来了一嘴的马粪。”前句是屈原《离骚》中的雅驯的句子,后句是民间俚语。就在这种不和谐中,使读者明显得觉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从而收到了讽刺新月社文人学士的艺术效果。字数:2647注释鲁迅《伪自由书·前记》。作者:潘颂德知识来源:张效民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38-640页.
玉阻。推荐。爱诗词网。年代:唐代诗人作者:李白←上一篇:沙丘城下寄杜甫 下一篇: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词简介:《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出自《全唐诗》,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现存酬赠崔侍御的诗有十一首,除个别诗篇以外,大部分诗篇都写到崔侍御的不幸遭遇,因此可以看出,这些诗中所指的崔侍御应该是同一个人。此人是李白一生交游中很重要的人物之一,搞清楚这个崔侍御的情况,对考察李白的生平思想也很有帮助。今本李白集在《酬崔侍御》一诗前,附有“摄监察御史崔成甫”《赠李十二》的一首诗,诗云:“我是潇湘放逐臣,君辞明主汉江滨。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谪仙人。”此诗作者崔成甫,官衔是“摄监察御史”,自称“放逐臣”,与李白大部分赠崔侍御的诗中一再提到“蹭蹬”、“迍毡”的遭遇是相符合的。因此可以看出李白诗中的崔侍御就是崔成甫。原文拼音繁体《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唐].李白.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卓绝二公外,丹心无间然。昔攀六龙飞,今作百炼铅。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胡虏三叹息,兼知五兵权。枪枪突云将,却掩我之妍。多逢剿绝儿,先著祖生鞭。据鞍空矍铄,壮志竟谁宣。蹉跎复来归,忧恨坐相煎。无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危苦惜颓光,金波忽三圆。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颜公二十万,尽付酒家钱。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君从九卿来,水国有丰年。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下马不作威,冰壶照清川。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贤。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竹马数小儿,拜迎白鹿前。含笑问使君,日晚可回旋。遂归池上酌,掩抑清风弦。曾标横浮云,下抚谢脁肩。楼高碧海出,树古青萝悬。光禄紫霞杯,伊昔忝相传。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富贵日成疏,愿言杳无缘。登龙有直道,倚玉阻芳筵。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崔生何傲岸,纵酒复谈玄。身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安知慕群客,弹剑拂秋莲。《zènɡxuānchénɡyǔwéntàishǒujiānchénɡcuīshìyù》《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tánɡ].lǐbái..[唐].李白.báiruòbáilùxiān,qīnɡrúqīnɡlìchán。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shòuqìyǒuběnxìnɡ,bùwéiwàiwùqiān。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yínshuǐjīshānshànɡ,shíxuěshǒuyánɡdiān。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huíchēbìzhāoɡē,yǎnkǒuqùdàoquán。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tiáoyáoɡuǎnɡchénɡzǐ,tìtǎnɡlǔzhònɡlián。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zhuójuéèrɡōnɡwài,dānxīnwújiànrán。卓绝二公外,丹心无间然。xīpānliùlónɡfēi,jīnzuòbǎiliànqiān。昔攀六龙飞,今作百炼铅。huáiēnyùbàozhǔ,tóupèixiànɡběiyàn。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wānɡōnɡlǜxiánkāi,mǎnyuèbúdànjiān。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xiánqíjùnmǎliè,yíshèliǎnɡhǔchuān。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huíxuánruòliúɡuānɡ,zhuǎnbèiluòshuānɡyuān。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húlǔsāntànxī,jiānzhīwǔbīnɡquán。胡虏三叹息,兼知五兵权。qiānɡqiānɡtūyúnjiānɡ,quèyǎnwǒzhīyán。枪枪突云将,却掩我之妍。duōfénɡjiǎojuéér,xiānzhùzǔshēnɡbiān。多逢剿绝儿,先著祖生鞭。jùānkōnɡjuéshuò,zhuànɡzhìjìnɡshuíxuān。据鞍空矍铄,壮志竟谁宣。cuōtuófùláiɡuī,yōuhènzuòxiānɡjiān。蹉跎复来归,忧恨坐相煎。wúfēnɡnánpòlànɡ,shījìchánɡjiānɡbiān。无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wēikǔxītuíɡuānɡ,jīnbōhūsānyuán。危苦惜颓光,金波忽三圆。shíyóujìnɡtínɡshànɡ,xiántīnɡsōnɡfēnɡmián。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huònònɡwǎnxīyuè,xūzhōuxìnhuíyán。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yánɡōnɡèrshíwàn,jìnfùjiǔjiāqián。颜公二十万,尽付酒家钱。xìnɡfāměiqǔzhī,liáoxiànɡzuìzhōnɡxiān。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ɡuòcǐwúyíshì,jìnɡtánqiūshuǐpiān。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jūncónɡjiǔqīnɡlái,shuǐɡuóyǒufēnɡnián。君从九卿来,水国有丰年。yúyánmǎnshìjǐnɡ,bùbórúyúnyān。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xiàmǎbúzuòwēi,bīnɡhúzhàoqīnɡchuān。下马不作威,冰壶照清川。shuānɡméiyìzhōnɡsǒu,jiēměitàishǒuxián。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贤。shíshíwèifēnɡsú,wánɡwǎnɡchūdōnɡtián。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zhúmǎshùxiǎoér,bàiyínɡbáilùqián。竹马数小儿,拜迎白鹿前。hánxiàowènshǐjūn,rìwǎnkěhuíxuán。含笑问使君,日晚可回旋。suíɡuīchíshànɡzhuó,yǎnyìqīnɡfēnɡxián。遂归池上酌,掩抑清风弦。cénɡbiāohénɡfúyún,xiàfǔxiètiàojiān。曾标横浮云,下抚谢脁肩。lóuɡāobìhǎichū,shùɡǔqīnɡluóxuán。楼高碧海出,树古青萝悬。ɡuānɡlùzǐxiábēi,yīxītiǎnxiānɡchuán。光禄紫霞杯,伊昔忝相传。liánɡtúsǎoshāmò,biémènɡràojīnɡzhān。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fùɡuìrìchénɡshū,yuànyányǎowúyuán。富贵日成疏,愿言杳无缘。dēnɡlónɡyǒuzhídào,yǐyùzǔfānɡyán。登龙有直道,倚玉阻芳筵。ɡǎnxiànràocháocè,sītónɡɡuōtàichuán。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héyányìshuǐqiǎn,sìɡéjiǔchónɡtiān。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cuīshēnɡhéàoàn,zònɡjiǔfùtánxuán。崔生何傲岸,纵酒复谈玄。shēnwéimínɡɡōnɡzǐ,yīnɡcáikǔzhūnzhàn。身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mínɡfènɡtuōɡāowú,línɡfēnɡhépiānpiān。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ānzhīmùqúnkè,dànjiànfúqiūlián。安知慕群客,弹剑拂秋莲。《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唐].李白.白若白鷺鮮,清如清唳蟬。受氣有本性,不為外物遷。飲水箕山上,食雪首陽顛。回車避朝歌,掩口去盜泉。岧峣廣成子,倜儻魯仲連。卓絕二公外,丹心無間然。昔攀六龍飛,今作百煉鉛。懷恩欲報主,投佩向北燕。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回旋若流光,轉背落雙鳶。胡虜三嘆息,兼知五兵權。槍槍突云將,卻掩我之妍。多逢剿絕兒,先著祖生鞭。據鞍空矍鑠,壯志竟誰宣。蹉跎復來歸,憂恨坐相煎。無風難破浪,失計長江邊。危苦惜頹光,金波忽三圓。時游敬亭上,閑聽松風眠。或弄宛溪月,虛舟信洄沿。顏公二十萬,盡付酒家錢。興發每取之,聊向醉中仙。過此無一事,靜談秋水篇。君從九卿來,水國有豐年。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下馬不作威,冰壺照清川。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賢。時時慰風俗,往往出東田。竹馬數小兒,拜迎白鹿前。含笑問使君,日晚可回旋。遂歸池上酌,掩抑清風弦。曾標橫浮云,下撫謝脁肩。樓高碧海出,樹古青蘿懸。光祿紫霞杯,伊昔忝相傳。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富貴日成疏,愿言杳無緣。登龍有直道,倚玉阻芳筵。敢獻繞朝策,思同郭泰船。何言一水淺,似隔九重天。崔生何傲岸,縱酒復談玄。身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鳴鳳托高梧,凌風何翩翩。安知慕群客,彈劍拂秋蓮。译文注释诗评白鹭鲜白如雪,蝉鸣清厉如哭泣。那就是遗传决定本性,不为外界的影响变迁。许由在箕山上饮水隐居,夷齐隐居在首阳山颠食雪。墨子回车避开朝歌之地,孔子虽渴,面临盗泉却掩口而去。高洁傲岸的广成子,风流倜傥的鲁仲连,各有各的个性。管宁卓绝海内,无人可与比拟,忠心无间。我往昔也曾经攀六龙而飞,如今却作百炼仙丹。也曾经满怀报主龙恩的愿望,独自投军北燕苦寒之地。开拉弯弓绿弦,圆如满月,不惧弓强。闲暇骑骏马狩猎,一箭射穿两只老虎。身体回旋快如流光,转背一射,双鹰坠落。胡人看了也三叹不如,何况我还熟悉五兵尚书的权谋。那些将军却妒忌得很,千方百计贬低我。相逢多是剿绝儿,我却闻鸡起舞,快马也早早加鞭。驰骋鞍马之上,矍铄清俊一老翁,壮志对谁言?岁月蹉跎,又复归来,心中忧恨相煎。无风难以破浪,后来又曾经在长江边失策入了永王的幕府。危苦时刻更珍惜老年时光,来这里已经有三个月了。时时上敬亭山游玩,闲来就听松风而眠。或者去宛溪弄月,任小舟随着溪流飘荡。我也常常收人钱财,但是如颜延之送二十万给陶渊明一样,我全部给了酒家。高兴了就到酒店取它几罐,醉了,就是神仙。除此别无一事,有时也静静谈论《秋水篇》。你从中央机关来,刚好这水国今年是丰收年。鱼盐充盈市场,布帛多如云烟。你下马不作威福,宛如冰壶照耀清川。辖区内的白眉老翁,都赞美你这个太守贤明。你时时出衙门慰问风俗,常常去看看农田。几个骑竹马的小儿,拜迎在你骑的白鹿之前。我含笑问使君你,这么晚了,还回家吗?要不咱们就去池塘边喝它几盅,琴声就低调一点,不干扰邻居百姓。你高洁如浮云,可与谢脁比肩。楼阁高出碧海,古树悬挂青萝藤。你以前赠送给我的光禄紫霞杯,一直认为收下它很惭愧。也曾经有良图扫清沙漠,归来别梦绕旌旗。富贵的愿望已经淡薄,曾经发过的誓愿看来不容易实现。登龙庭有直道,青云也可直上,但是总有宵小做对。曾经敢于献兴国良策,也有过李膺同郭泰一起乘船的风光。有时候一水之浅却似隔了九重天。崔君平生傲岸不羁,喜欢纵酒,喜欢谈玄。身为名门贵公子,英才勃发却命运苦艰。凤凰寄托与高高的梧桐,凌风翱翔翩翩。谁知道慕群之客,弹剑抚摩秋莲。1、宣城:唐宣州,天宝元年改为宣城郡,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崔侍御:崔成甫。2、白鹭鲜:白鹭之羽毛。《隋书·食货志》:“是岁翟雉尾一值十缣,白鹭鲜半之。”清唳蝉: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故曰“清”。3、朝歌:殷封王国都。《汉书·邹阳传》:“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淮南子》:“墨子非乐,不入朝歌。”4、岧峣:山高峻貌。此形容人的品格高远。5、外:犹言“内中”。间然:《论语·泰伯》:“禹,吾无间然矣。”《正义》:“间谓间厕……言己不复能间厕其间也。”6、百炼铅:王琦注:“百炼铅言其柔,铅性不能刚,经百炼则益柔矣。”7、佩:指官吏衣带上的饰物。投佩:谓去官。8、满月:指拉满弓。9、枪枪:一作“鎗鎗”,象声词。突云将:犹云猛将。10、剿绝儿:安旗等注:“剿绝儿,或剿儿,即健儿。《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幽州马客吟》:‘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宣:倾诉。11、坐: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坐,甚辞,犹深也,殊也。……坐相煎,犹云殊相逼也。”12、破浪:《宋书·宗悫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13、金波:指月光。14、“颜公”二句:《宋书·陶潜传》:“先是,颜延之在寻阳,与陶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至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15、仙:全诗校:“一作眠。”16、秋水篇:《庄子》篇名。17、下马:指初到任。冰壶:《文选》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李周翰注:“玉壶冰,取其洁净也。”此处形容宇文太守为政清明。18、东田:谢朓为宣城太守,有《游东田》诗。19、竹马:用郭伋事。白鹿:《太平御览》卷九0六引谢承《后汉书》:“郑弘为临淮太守,行春,有两白鹿随车夹毂而行。弘怪问主簿黄国:‘鹿为吉凶?’国拜贺曰:‘闻三公车幡画作鹿,明府当为宰相。’后弘果为太尉。”20、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21、曾标:萧士赘注:“曾标,言其标致之高也。”22、光禄:瞿蜕园、朱金城注:“颜延年官终金紫光禄大夫,后人称为颜光禄。李白以陶潜自比,而以宇文比颜,故云‘伊昔吞相传。’”23、名公子:指诗题中之崔侍御,即崔成甫,盖为礼部尚书崔沔之子,故称。迍邅:遭遇坎坷。24、慕群客:瞿蜕园、朱金城注:“慕群客,李白自谓,有攀援之意也。”鲍照《日落望江赠荀丞》:“岂念慕群客,咨磋恋景沉。”赏析一赏析二赏析三
虞美人黄机。推荐。爱诗词网。《虞美人》十年不作湖湘客。亭堠催行色。①浅山荒草记当时。筱竹篱边羸马、向人嘶。②书生万字平戎策,苦泪风前滴。莫辞衫袖障征尘,自古英雄之楚、又之秦。【注释】①湖湘客:指客居湖湘一带。亭堠:古代边境用来侦察、了望敌情的岗亭。②筱(xiao)竹:小竹。杜甫《狂夫》诗:“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羸(lei雷)马:瘦马。【译文】十年已经没有来湖湘作客,高坡上的岗亭似在催我匆匆行色。望浅山荒草,记忆当年情景。一路上细竹篱笆,瘦马哀哀向人嘶鸣。一介书生献上洋洋洒洒的万字平戎策,结果无济于事,只好在凄凄的寒风中滴下愁苦的眼泪。但是我并不后悔仍风尘仆仆奔走呼号,自古的英雄豪杰,哪个不奔楚赴秦为国奉献呢?【总案】词人写匆匆旅途所见“浅山荒草”的辽阔空间,山“浅”草“荒”,莽莽原野,构成一种广袤迷惘的立体感。然后空间的视点由远到近,从“浅山荒草”移动到“筱竹篱边”,到身边“羸马”,又从视觉转移到听觉,本来“羸马”的意象已给人一种衰败哀伤的忧患感,再加上“向人嘶”这一笔,瘦马的嘶鸣,更使人心烦虑乱。报国壮志难酬,杀敌才能难以施展。激烈的悲感喷薄而出,情感急剧,语气为之一振。字字跳跃,笔力奇纵。
相信未来赏析。推荐。爱诗词网。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第一版序言中说:“一个在历史上不可缺少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某一个时代,而是它自身创造那个时代。”的确如此。就中国当代探索诗而言,它恰恰出现于一个黑暗而疯狂的年代,一个与一切纯洁自由的诗歌为敌的年代。但是,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这些探索诗本身也创造了它自己的时代,一个和黑暗与文化专制格格不入的一代人光荣与梦想的时代。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狂热的红卫兵运动正值亢奋与衰落的节点上。一批最早的青年先觉者已经敏识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的大浩劫,人性的大剥夺。他们组织了“地下”小组,阅读被封禁的思想史、哲学、文化、文学书籍,秘密讨论着与统一的专制意识形态主调不协合的观点。这是一批“红旗下的蛋”,但自我孵化的却是另类雏鸟。在社会环境的严寒天气,这批冒险的不合时宜的鸟儿,开始了精神上的早春。就诗歌而言,食指写于1968年的《相信未来》,是理想主义与怀疑主义扭结一体的一代人精神完型,它是新诗潮的第一发信号弹,它更新了一代人的情感(“白洋淀诗群”——“今天派”——“朦胧诗”)。这首诗从结构到情调上,有一种缓缓拉开的噬心张力。它没有暴烈的呐喊与哭诉,而像是自抚伤痛后的反思,最后将视线投向未来。食指的伟大在于,他不采取以恶抗恶的宣泄,他或许已理解到任何形式的话语暴力,都有违人性与文明;以恶抗恶的方式发展到极致,会成为新一轮的专制话语。因此,我说它更新了一代人的情感,是指这种纯洁、柔韧、自尊、高傲的人性立场。的确,这一点是食指等现代诗人与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中老诗人“社会政治抒情诗群”不同的地方。此诗噬心的张力体现在,诗人先用隐喻的方式写出当时具体历史语境的压迫,“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凝霜的枯藤”如此等等,那是悲伤、无告、贫寒、迷惘的一代青年精神处境的写照。但是,如何理解和面对这一精神处境,诗人有独标孤愫的回答:“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这种双向拉开的张力,准确恰当地传达了一代人的觉醒:以人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对未来文明事物的瞩望为其内核;以略略压抑的激情,不带摧折性的工稳语感,单纯明净的物象为其形体。在这里,那个自觉或不自觉的“国家”、“阶级”代言人的“执勤官”消解了,独立的个体生命站立起来。这首诗可视为当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经典之作,它秘密传遍祖国各地的知青点,成为一个能产生无限新生命的卵子。它的光芒,既是美学的,也是道义的。食指的魅力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人性的、温和的普罗米修斯,他不像是在盗火,他更习惯于以自身为火种,明亮又不失优雅地燃烧。天黑透的时候,你才会看见这孤傲的人性之光。他或许不屑于在大白天展览与恶鹰的搏斗。他的受难和光芒都是自然而然的。在非人性的时代,人性的光芒恰是在温和中显示出了自己高贵的力量。这也是那个丑恶的时代不放过诗人的原因。诗人说:“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随着历史时针沉重地扫过,诗人的期待没有落空。对食指整个诗歌创作,我们可做这样的评价:他的诗启发了一批先锋诗人,他是“今天派”——朦胧诗的先驱。其作品建立在忧患的浪漫主义与早期象征派之间。在平稳的语流中涉入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和精神分裂。他以一个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尊重,对真诚的捍卫,开启了一代以人为中心的诗风。从而提前宣告了一个诗歌时代的结束,另一个诗歌时代的降生。他对“新格律诗”的探索和使用,将闻一多、何其芳早年的探寻发展到成熟阶段。在自由与限制、复杂与单纯、隐忍与冲撞之间,达成了美妙而严饬的平衡。如此,他有资格在病痛的折磨下高傲地说出:“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秤/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1972年,这位温和的普罗米修斯在四边茫茫的社会黑暗中被折磨得精神分裂了,从此,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中,在精神病医院里,度过了漫长的时日。但他一直坚持诗歌创作,且日益精进,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他的生平昭示我们:人,可以生活得高尚。
《爱经》
本书一译《爱的艺术》,是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的诗作。写于公元前2年,由我国已故诗人、翻译家戴望舒根据昂利·包尔奈克教授纂定本、盖依巴黎图书馆藏10世纪抄本及牛津图书馆9世纪抄本译出。1932年曾由上海水沫书店初版印行过,改名《爱经》。1988年1月由漓江出版社首次重印,编入《犀牛丛书》。全书近7万字,共分为3卷:如何获得爱情,如何保持爱情,女人的良友。第1、2卷从社会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对青年男女指导如何处理爱情问题,包括如何寻找爱情对象、如何吸引恋爱对象、如何维护爱情的长久等。第3卷专为妇女说法,赞扬妇女的才智并不低于男子,鼓励女子要更主动地对待爱情生活,主张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很民主、很进步的。本书是罗马文学史上的名著,因为专门探索男女爱情艺术,通篇涉及性爱,所以在历史上既被指责为坏书又被举为天才的著作。实际上它反映了罗马颓废时期的社会现实,在整理重印中删节了所谓不道德的部分,更显出了它的积极意义。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情故事,色彩斑澜,引人入胜,是一部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好诗。对于一般读者了解人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心态、人生哲学,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也是一部弥足珍贵的资料。
《爱经》。推荐。爱诗词网。《爱经》本书一译《爱的艺术》,是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的诗作。写于公元前2年,由我国已故诗人、翻译家戴望舒根据昂利·包尔奈克教授纂定本、盖依巴黎图书馆藏10世纪抄本及牛津图书馆9世纪抄本译出。1932年曾由上海水沫书店初版印行过,改名《爱经》。1988年1月由漓江出版社首次重印,编入《犀牛丛书》。全书近7万字,共分为3卷:如何获得爱情,如何保持爱情,女人的良友。第1、2卷从社会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对青年男女指导如何处理爱情问题,包括如何寻找爱情对象、如何吸引恋爱对象、如何维护爱情的长久等。第3卷专为妇女说法,赞扬妇女的才智并不低于男子,鼓励女子要更主动地对待爱情生活,主张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很民主、很进步的。本书是罗马文学史上的名著,因为专门探索男女爱情艺术,通篇涉及性爱,所以在历史上既被指责为坏书又被举为天才的著作。实际上它反映了罗马颓废时期的社会现实,在整理重印中删节了所谓不道德的部分,更显出了它的积极意义。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情故事,色彩斑澜,引人入胜,是一部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好诗。对于一般读者了解人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心态、人生哲学,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也是一部弥足珍贵的资料。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你如果想要看到千里以外的景物,只须再走上一层楼就可以尽兴了。“鹤鹊楼”位在山西省蒲州城,是一座三层的楼阁。本诗描写登楼眺远所见景物,充满豪迈之气。【赏析】诗句写登楼的实感,寓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故李镆谓“后二句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此种格力,尤臻绝顶。”(《诗法易简录》)【鉴赏】诗人在日暮时分登高临远,映入眼帘的是落日傍山的雄浑与黄河归海的壮阔。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重,达到举目千里呢?需要做的就是再登上一层楼台。诗句一语双关,既说出想要看到更多的景色,必须不辞辛苦再多登高一步,又阐释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后人常在很多领域引用此句自勉:一方面若是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只有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才能获得更高的眼界。【英语翻译】1.Theviewofathousandlitocommand,Upastoreyhigherthoushouldstnowgo.(孙大雨译)2.Exhaustingmyeyestoathousandlifurther,Iamascendingonemorestepofthetower.3.Ifyou'llenjoyagrandersight,You’dclimbuptogreaterheight.《千家诗英译》【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题解】鹳雀楼旧址在永济县城西南旧蒲州城上。传说古代有鹳雀栖其上,故名。楼有三层,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水,是古时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多,作者的这首五绝可称为压卷之作。此诗所以脍炙千古,在于第一联仅十字,就展现出一幅壮丽开阔,绚烂多姿的画面,使景中有人、有情;后一联又“景入理势”,把这种恢宏的境界提高一层,极富哲理性,启发读者的思考,激动读者的心绪。【注释】①“白日”句:夕阳西下在远山中隐没。②“欲穷”句:要想穷尽目力,远看千里之外。【鉴赏】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官徙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拂衣辞官,优游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天宝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涣少有侠气,好击剑纵酒,当时诗名很高。他与王昌龄、高适、畅当极友善,诗作多被乐工谱曲,布在人口。王之涣的诗多是描写边塞风光,意境远大,情感奔放,可惜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高三层,登楼可以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因常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此诗深得江山之助,日落远山,河走东海,这充塞天地的无边景物,诗人使其自然入诗,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写所见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这首诗以景抒情,以情纳理,达到了景为情使,以情为根,理随情现的三者合为一体的高度完美地步。诗人游目骋怀的山是绵亘一百六十多公里长的中条山,河是从北流下到这里折向东去的滚滚黄河,这两种景致是蒲州的奇观。对人的视觉来说,只有登高处眺望,才能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可以同时加以把握的审美对象。诗人借登临处的广远视野,选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动的河加以描绘。诗人是以诗驱景,山不动,让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抚着山峦走向山后;黄河奔流,归宿正长,则以诗笔推进,送它流入远海。至此,青山着意,黄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描绘了雄浑壮阔的审美图画。诗人的宏伟气魄,随白日依山而显著,因黄河入海而远伸,这就是以景抒情的艺术妙处。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渗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壮采,无疑会更加激起攀登之兴,眺望之愿,这时会使人在感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虽然在表象上是不具体的,但作为心志状态却是真实的,可以具体加以表述的,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势,对此,用诗中的语言肯定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景象激发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纳于豪情中表现的。诗中的审美过程,从超越的视点——宏伟的景致——壮阔的情怀——高远的志向,步步扩展,层层深入,造成了对自然图画的审美,也成功地显示了盛唐的人心振奋的时代精神。这首诗只用二十个字,写了这么多的内容,字字都有确切含意,特别是诗中的四个动词(依、入、穷、上)的使用,使鲜明的形象画面,更显得生意盎然。由于诗中表现了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精神,读后使人心胸广阔,精神振奋,最后两句已经成了许多志士的座右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作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你如果想要看到千里以外的景物,只须再走上一层楼就可以尽兴了。“鹤鹊楼”位在山西省蒲州城,是一座三层的楼阁。本诗描写登楼眺远所见景物,充满豪迈之气。【赏析】诗句写登楼的实感,寓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故李镆谓“后二句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此种格力,尤臻绝顶。”(《诗法易简录》)【鉴赏】诗人在日暮时分登高临远,映入眼帘的是落日傍山的雄浑与黄河归海的壮阔。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重,达到举目千里呢?需要做的就是再登上一层楼台。诗句一语双关,既说出想要看到更多的景色,必须不辞辛苦再多登高一步,又阐释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后人常在很多领域引用此句自勉:一方面若是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只有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才能获得更高的眼界。【英语翻译】1.Theviewofathousandlitocommand,Upastoreyhigherthoushouldstnowgo.(孙大雨译)2.Exhaustingmyeyestoathousandlifurther,Iamascendingonemorestepofthetower.3.Ifyou'llenjoyagrandersight,You’dclimbuptogreaterheight.《千家诗英译》【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题解】鹳雀楼旧址在永济县城西南旧蒲州城上。传说古代有鹳雀栖其上,故名。楼有三层,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水,是古时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多,作者的这首五绝可称为压卷之作。此诗所以脍炙千古,在于第一联仅十字,就展现出一幅壮丽开阔,绚烂多姿的画面,使景中有人、有情;后一联又“景入理势”,把这种恢宏的境界提高一层,极富哲理性,启发读者的思考,激动读者的心绪。【注释】①“白日”句:夕阳西下在远山中隐没。②“欲穷”句:要想穷尽目力,远看千里之外。【鉴赏】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官徙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拂衣辞官,优游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天宝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涣少有侠气,好击剑纵酒,当时诗名很高。他与王昌龄、高适、畅当极友善,诗作多被乐工谱曲,布在人口。王之涣的诗多是描写边塞风光,意境远大,情感奔放,可惜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高三层,登楼可以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因常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此诗深得江山之助,日落远山,河走东海,这充塞天地的无边景物,诗人使其自然入诗,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写所见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这首诗以景抒情,以情纳理,达到了景为情使,以情为根,理随情现的三者合为一体的高度完美地步。诗人游目骋怀的山是绵亘一百六十多公里长的中条山,河是从北流下到这里折向东去的滚滚黄河,这两种景致是蒲州的奇观。对人的视觉来说,只有登高处眺望,才能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可以同时加以把握的审美对象。诗人借登临处的广远视野,选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动的河加以描绘。诗人是以诗驱景,山不动,让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抚着山峦走向山后;黄河奔流,归宿正长,则以诗笔推进,送它流入远海。至此,青山着意,黄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描绘了雄浑壮阔的审美图画。诗人的宏伟气魄,随白日依山而显著,因黄河入海而远伸,这就是以景抒情的艺术妙处。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渗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壮采,无疑会更加激起攀登之兴,眺望之愿,这时会使人在感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虽然在表象上是不具体的,但作为心志状态却是真实的,可以具体加以表述的,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势,对此,用诗中的语言肯定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景象激发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纳于豪情中表现的。诗中的审美过程,从超越的视点——宏伟的景致——壮阔的情怀——高远的志向,步步扩展,层层深入,造成了对自然图画的审美,也成功地显示了盛唐的人心振奋的时代精神。这首诗只用二十个字,写了这么多的内容,字字都有确切含意,特别是诗中的四个动词(依、入、穷、上)的使用,使鲜明的形象画面,更显得生意盎然。由于诗中表现了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精神,读后使人心胸广阔,精神振奋,最后两句已经成了许多志士的座右铭。
【诗句】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出处】唐·韩翃《同题仙游观》。【意思】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楼,只见景物清凉昨晚的夜雨收。傍晚远看山色秦树一片迷蒙,砧声阵阵似报告汉阙已深秋。【全诗】《同题仙游观》.[唐].韩翃.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注释】①五城:《史记》:“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②方外:《庄子》:“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子桑户死,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耶?’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丹丘:《拾遗记》:“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楚辞》:“仍羽人于丹丘。”丹丘,常明之处也。【鉴赏】颔联和颈联为细致的景物描写,用语对仗工整,值得称赏。诗人描景由远及近,先写观外之景,环绕的秦树与远处空濛的山色在暮霭的映衬下遥遥相连,天、地仿佛连成了一片,一望无垠,使人心境也变得愈发开阔。近处传来咚咚的捣衣声,似乎正向诗人报告着汉宫秋天已至的消息,此处再次点明了诗人游观的时间应在秋天。其次写观内景,松为道观常种之树,象征清净高洁之意。
仙台初见五城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出处】唐·韩翃《同题仙游观》。【意思】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楼,只见景物清凉昨晚的夜雨收。傍晚远看山色秦树一片迷蒙,砧声阵阵似报告汉阙已深秋。【全诗】《同题仙游观》.[唐].韩翃.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注释】①五城:《史记》:“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②方外:《庄子》:“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子桑户死,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耶?’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丹丘:《拾遗记》:“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楚辞》:“仍羽人于丹丘。”丹丘,常明之处也。【鉴赏】颔联和颈联为细致的景物描写,用语对仗工整,值得称赏。诗人描景由远及近,先写观外之景,环绕的秦树与远处空濛的山色在暮霭的映衬下遥遥相连,天、地仿佛连成了一片,一望无垠,使人心境也变得愈发开阔。近处传来咚咚的捣衣声,似乎正向诗人报告着汉宫秋天已至的消息,此处再次点明了诗人游观的时间应在秋天。其次写观内景,松为道观常种之树,象征清净高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