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生抱柱。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苏秦列传》亦载。释义用法尾生与相爱女子约好在桥下相会,女子不来,河水上涨,尾生坚持不离开,直到抱着桥柱被淹死。后以此典形容人守信不移;也以“抱柱信”等指男女相约的信诺。用典形式【抱桥】宋·刘筠:“风波若未乖前约,一死何曾更抱桥。”【抱梁】南朝宋·鲍照:“结佩徒分明,抱梁辄乖忤。”【抱柱信】古乐府诗:“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唐·李白:“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抱梁期】南朝梁·武帝:“当信抱梁期,莫听回风音。”【桥下期】清·黄景仁:“抱柱曾惭桥下期,买舟未果山阴访。”【水至不去】唐·李白:“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尾生抱柱】唐·张祜:“尾生从抱柱,颜子也酺糟。”【尾生柱朽】清·黄景仁:“似尾生柱朽,豫让声消。岁岁洗车旧例,为征人,移在今朝。”【柱下留期】唐·骆宾王:“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蕣。”
·李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喏。”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王积薪闻棋。推荐。爱诗词网。·李肇·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喏。”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选自《唐国史补》〕●●王积薪闻棋的故事见于《集异记》。在《集异记》中,故事情节带有浓重的神奇色彩。本篇选自《唐国史补》,这篇小说通过具体事实的叙述,表现主人公王积薪由自满变为能够重新认识自我的思想变化过程。文中写王积薪的棋术很高,因此而自满自足,认为无人能与其匹敌。小说的开头,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勾画出一个骄傲自负的年轻棋手形象。接着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叙述王积薪住在旅店时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写得十分巧妙。夜晚灭烛后,王积薪隔墙听到店主老媪邀其儿媳下棋,这件事当然对王积薪是有吸引力的,妙就妙在婆媳二人也是在隔墙对奕,听棋和下棋的谁也看不见谁,故事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婆媳二人对奕并不是在实际的棋盘上进行,而是心中虚设的棋盘,其摆阵布局及攻战过程全凭记忆,由此可看出婆媳二人高超的棋艺。作者通过婆媳二人的对话来叙述她们下棋的过程。表面看来是在表现二人棋艺的精湛,其实则是在为写王积薪作铺垫。王积薪能在隔壁听别人下棋,而且还能“复其势”(根据婆媳所说,重新布子走棋,复验棋势)。可见他的棋术也是很高的。但他能尊重事实,从婆媳二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这种知不足而后进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这一事实说明王积薪虽然骄傲,但并不固执,他在分析别人的棋局之后,能够正确地估价自己。作者正是通过王的经历和转变告诉人们山外有山、学无止境,应虚心进取的道理。本篇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人物形象却极其鲜明。写婆媳二人言棋,语言精炼传神、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写王积薪则只写他的动作及心理,并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即从开始的“自谓天下无敌”到结尾时的“意思皆所不及”,极简练地将王积薪的自我认识过程写得既巧妙,又合乎情理。
韩愈师说。推荐。爱诗词网。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本编选自《昌黎先生集》。《师说》当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左右。有关此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和后果,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介绍曰:“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群,愈以是得狂名。”本文着重论述了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能者为师的道理,大胆地提出恢复师道的主张,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开头至“师之所存也”),总论师的性质、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文章开头就援古立论:“古之学者必有师。”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题。接着加以论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第一个论据,它概括而又明确地点出了师的性质、作用,是全文论述从师学习的依据,实为一篇之主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是第二个论据,它紧承上文的“解惑”说明从师的必要性。这是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说明“学必有师”的论点。“生乎吾前”以下数句,上承“传道”,论述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是第三个论据,亦是全文要旨所在。这种不管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唯道是师、能者为师的观点和态度,正切中时弊,至今仍有进步意义。总之,这一段紧扣“师”字,以“古之学者”为例,从理论上提出中心论题,从正面展开论述,是全篇论证和宣扬的中心思想所在,下文均是据此展开具体阐述。第二段(“嗟乎”至“其可怪也欤”),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慨叹师道不存,感情强烈,起得突兀,形成文意的转折和波澜,领起下文三层对比。第一层是把“古之圣人”的“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这是古今时代的纵的对比。第二层是把为子择师与己不从师作对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本末倒置的蠢行。这是当时士大夫家庭内部的横的对比。第三层是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耻于从师作对比,进一步讥讽了这些“君子”在从师方面计年龄、论贵贱的陋习,揭露其聪明才智反不及下层人民。这是当代社会上不同阶级、阶层人士的横的对比。这三层纵横对比,显得全面、深刻、有力。总之,这一段以上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作者连用三层对比,从古到今,从言到行,步步深入地揭露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求学的陋习,并指出其危害,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三段(“圣人无常师”至“如是而已”),以古代圣贤为证,进一步阐述从师的必要、途径和辩证的师生关系。作者引孔子从师请教的行为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言论,说明“圣人无常师”,具有典型性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因为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是知识分子最尊崇的圣贤。引用这一例证,既是对第一段中心论题的深一层论证,也是对世俗恶习的进一步嘲讽。在此基础上,作者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具体化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阐明了从师的正确途径和师生的辩证关系,打破了西汉以来统治阶级提倡的“师道尊严”和“天地君亲”的师法壁垒,完全把师生关系平等化了。这种观点是唐以前所未提出过的,即在今天看来,亦是合理的。总之,这一段是第一段论点的进一步阐发和论证,前后贯串,上下呼应,作者的师道思想,至此发挥得淋漓酣畅。第四段(“李氏子蟠”至篇末),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作《师说》的原因。此段不是泛泛应酬之文,它是继上段引举古人的范例后,以李蟠为当代尊师好学的后生楷模。作者从两方面突出李蟠的“不拘于时”: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而不是学那些佛老邪说、时文制艺;二是“能行古道”、“学于余”,这是韩愈对诽谤他“好为人师”的公开答复和严正批驳,并以此来倡导从师求学的优良风气。总之,这一段貌似简单的结束语,内容却十分丰富,耐人反复寻味。韩愈在文中尽管表现出轻视巫医乐师百工的阶级偏见,但他所提出的师道思想,无疑是进步的。这突出表现为四方面: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四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的这一师道观,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的社会恶习,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它不仅震动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颇大,直至今天仍有可资借鉴之处。《师说》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首先,立论独到精辟,论据具体有力,论证层次清晰。文章有破有立,反复论证,层层深入,说理透辟,逻辑性强,富有气势和说服力,体现了韩文雄健劲拔、汪洋恣肆的风格特色。其次,对比手法的三层连用,不仅使批判更为深刻有力,而且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避免了行文的板滞,有利于突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再则,本文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句式,使文章显得奇偶横生,气势连贯,节奏鲜明。此外还运用错综变化的句式,如顶真句、反问句、交错句式等,都造成一种流利婉转、一气呵成的气势。最后,文笔简洁流畅,语言错综多变,大量运用语气词,计用“也”字十六次,“矣”七次,“焉”四次,充分利用它们来表达自己跌宕起伏的感情,使文章极富气势。
杜牧赤壁。推荐。爱诗词网。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在今之湖北嘉鱼县境内,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曾于此爆发过一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命运,形成天下鼎立的格局。登临如此壮观的古战场,历代诗人无不感慨万端,挥毫泼墨,留下大量怀古咏史的诗作,其中杜牧的《赤壁》尤具情韵,被视为神品,至今脍炙人口。诗的开首不同寻常,作者既未把眼光投向陡峭的岸壁、汹涌的江水,也未去追忆、展示横戈跃马的杀气、流血漂橹的残酷,而是经过对景物、意象的反复筛选,择取了一支断戟来表现古战场的遗址。这支“折戟”沉没沙中六百余年,并未销蚀掉,在江水冲击下露出沙层,经过磨洗被确认为当年大战之遗物。“折戟”虽残,却浓缩着整个战争的刀光剑影;它至今犹存,又将数百年时间、空间的跨度缩短在咫尺眼前。此处,不难想见诗人确认“折戟”时的复杂感受和慨叹。全诗借此旧物为发端,引发以下“怀古之幽情”,吐露积淀胸中的思绪,不仅前后过渡自然流畅,而且显现出一种点“铁”成金的艺术魅力。三、四句更为绝妙,在十四个字的有限天地内,作者别具匠心地熔铸出四个抒情形象:一是“周郎”,即周瑜,孙吴大军的统帅,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以出奇制胜的攻击,置数十万曹军于死地,赢得战争的胜利;二是“东风”,周瑜以少胜多的诀窍在于火攻,而火攻的关键时刻,天空旋起强劲东风,风助火势,胜利迅即倒向孙吴军队;三是“铜雀”,即战争另一方首领曹操在都城所建的歌舞楼台,专供饮酒赋诗,与美女玩乐;四是“二乔”,二人皆是东吴著名美女,其中大乔为孙策夫人,东吴国主孙权的兄嫂,小乔便是周瑜夫人,姐妹均为东吴统治集团中最显贵的皇亲。作者之所以从大量史实中提炼、熔铸这样四个形象,其目的全在从反面落笔,独出机杼地咏叹这场历史大战:假使东风不给周郎火攻以方便,那么战争胜负就可能相反,如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大军顺江而下,直取东吴都城,则社稷倾复、生灵涂炭,大小二乔也将沦为战俘,关在铜雀台内,供曹操享用。作者以假想的情事和结局,评论历史,融赞美与慨叹为一体,意在反衬和突出这场战争的胜负对东吴、周瑜命运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咏史诗中,杜牧曾不止一次地运用过这种“反说其事”艺术手段,如《题乌江亭》评论项羽时,不正面写其失败,反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历史和战争胜负是客观的,不容歪曲,但想像的夜空,群星灿烂,浩渺无垠,只要抓得准,必然给人一唱三叹的审美感受。《赤壁》这首诗在历史上曾引起争论,如宋人许凯就认为,杜牧写诗不顾“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知好恶”。这种所谓“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批评,显然失之浅薄,二乔不是普通美女,而是东吴皇家贵妇,作为艺术形象出现诗中象征和代表着国家尊严,“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以“毛”无所附,人无所依,逆说“皮”之不存,国之败亡,真可谓以小见大,妙不可言。另外,古今均有诗评家认为,此诗将战争胜利归结于东风之力,削弱了周瑜指挥之高明果决。此论从表层看,不无道理,但实则未得诗之真味。杜牧一生沉浮宦海,26岁中进士,但因秉性耿直,两度排挤出京,生活颇不得意,而他精于兵法,通晓晚唐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有治国佐政之才,却始终未得良机一显身手,故胸中积郁不平之气。本诗强调东风作用,意谓象周瑜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也需要借助东风之力,离不开客观条件的便利,而自己虽有周瑜之抱负、才学,却从无“东风”之便,如果“东风”有助,境遇较好,我杜牧又何尝不能如同周郎一般,建功立业,大展宏图?自比周瑜,又以“东风不与杜郎便”的境遇差异来感叹自己的抑郁之怨,便是作者创作本诗的思想契机。镏绩《霏雪录》中说:“唐人咏物诗,于景意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必心领神会始得……”用它来说明《赤壁》的深层意蕴,当是再适合不过了。
潭中鱼可百许头。推荐。爱诗词网。【注释】选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小石潭,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小丘西。可:约略,大概。百许头:一百条左右。许,上下、左右。表示不能确定的数。下澈:照到水底。影布石上:鱼的影子布满在石头上。佁(y?)然:呆立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俶,动。尔,助词。逝:去。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简洁生动的笔墨,由远及近,由声现形,由隐到显,记叙了小石潭的景色及周围环境,其中对于潭水的描写,尤为传神达意,引人入胜,妙绝古今:“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意思说:潭中大约有一百头鱼,都像悬在空中无所依托的样子。太阳光照到水底,它们的影子布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儿静止不动,一会儿又忽然远去,那往来轻快的样子,好似与游赏者相互嬉乐。《小石潭记》是作者“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本句借助阳光,巧妙地来烘托潭水的清澈。你看,潭中游鱼忽静忽动、宛若乘空飞翔。“日光下澈”,明净的光线透过潭水,将鱼儿游动的身影,映射到了白莹莹的石头上,烘托出潭水的清澄透明。而影布石上的游鱼,有的呆呆地不动,有的突然游向远方,“往来翕忽”,传达出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显静的效果。这里,形、神、影、色四者融为一体,进入到一种意趣天然的境界。绘画艺术中,画家们画飞虫,往往不画天空;画游鱼,也不画清水。画家们只需在纸面上画出虫子飞动的姿势、鱼儿游弋的神态就足够了。而人们欣赏画的时候,却能透过虫子和鱼儿运动的姿态,在那一片空白的地方,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和水的流动,从而在观照者的眼睛里,出现了天空,看见了清水。这种以实见虚的艺术手法,被成功运用到了对潭中游鱼的描写上,作者没有一字写水,可是那透明的潭水已然澄澈地映入到人们眼中,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效果。南朝梁吴均《与宋元思书》中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中有“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这两句既写鱼,又写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显然借鉴了他们的意境,但柳只写鱼,不写水,其创新处,更有其独特而优美的意境。最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暗中化入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观鱼的典故,情味无穷。
我用残损的手掌。推荐。爱诗词网。《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在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的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1941年,日本侵占了香港,戴望舒因从事抗日活动而被捕入狱,受尽摧残。诗人在狱中写出了前所未有的凝重沉雄的诗篇,以奔涌着的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激情,给他后期的作品铸造了新的内容和风格。《我用残损的手掌》即是他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当富有才情的诗人舍弃自己身边小小的落寞、凄凄的孤独,舍弃以往酷爱的浅吟低唱以后,他的诗篇便以其豪歌再次一展风采。此诗作于1942年7月,其时作者尚在狱中。因为诗人早期受象征派诗歌影响较大,创作上吸取了象征派的手法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巧。象征派诗歌创作的要点之一是强调诗歌的意象构筑,构筑时又经常借用艺术的变形手法,以使意象具有更强的表现作用。作者这首诗中便为自己饱满的诗情寻得了极富抒情性的意象。首先是用一只残损的手掌轻抚祖国河山,这个奇特的意象产生了奇特的抒情效果。这“残损”两字的内含极为深广,构筑的意象也格外醒目,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情绪波澜也特别激烈,而且至为关键的一点,是它同时也较为形象地映现了在侵略者铁蹄下痛苦挣扎的中国人民,显现了被无情蹂躏的祖国河山的凄苦。从结构上看,此诗是完整的一段,但从意义上却可分出明显的两个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引子,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为第一部分,这以后到结尾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三个点叙述了祖国的受难,并着重想象了诗人的家乡,美丽的西子湖在敌人铁蹄下的惨案,用括弧中美妙的回忆衬托现实的不堪入目。接着又从长白山雪峰写到黄河,写到江南,写到“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的岭南,写到“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由北而南整体地反映出痛失河山的悲哀。“无形的手掌掠过无形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概括了祖国所受的灾难。诗歌的第二部分,诗人竭尽想象之所能,尽情地赞美了解放区的“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诗人把“爱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片依然有太阳和春天的土地,寄托在那儿的人民身上,他们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最后一句,“那里,永恒的中国”积蕴了诗人对于解放区的全部热情和希望。这首诗,从形式上说句子有长有短,没有整饬的外观,应该是属于自由体,但它又似乎是押韵的,可以说是押韵的半自由体,因此也仍然有戴望舒诗歌一向具备的悠长的韵味。这首充满着凄苦又闪烁着希望的诗,每字每句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全诗曲调低回曲折,带着忧伤,带着期望,震荡着读者的心。
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登泰山而小天下。推荐。爱诗词网。第二十四章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第二十五章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第二十六章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第二十七章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第二十八章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第二十九章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第三十章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第三十一章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第三十六章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第三十七章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第四十章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第四十一章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第四十二章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第四十五章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注释〕 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小:以……为小。 澜:波涛。 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 科:坎,土坑。盈科:注满凹坑溢出边坎。 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孳(zī)孳:同“孜孜”,勤勉不懈。 蹠(zhí):同“跖”,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著名的大盗,所以又称“盗跖”。 间(jiàn):区别,差异。 杨子:名朱,魏国人,战国初期哲学家,主张“贵己”、“为我”。他的学说与墨子的学说在战国时代很流行。事迹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列子》里有《杨朱篇》,但不一定可靠。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摩顶放踵:磨秃头顶,走破脚跟。一说犹言彻头彻尾。 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说苑·修文》有颛孙子莫,或以为即是。 权:权变,变通。 甘:形容词用作动词。甘食、甘饮:觉得所食所饮的东西味道很美。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或谓司马、司徒、司空。这里泛指高官。介:耿介,特立独行。 轫:同“仞”,七尺(或曰八尺)为仞。 性之:依照本性而行。 身之:身体力行。 假:通“借”。假之:假借为手段。 伊尹:商朝初年的辅弼大臣。 狎(xiá):亲近。不顺:这里指不依照礼义行事的人。 太甲:商汤的孙子,商朝第四位君主。桐:地名,盖即今河南偃师西南五里之尸乡。 反:同“返”。反之:让他返回王位。 篡:篡夺君位。 范: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 居:指所处的环境。 广居:指仁。《滕文公下》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垤(dié)泽之门:宋国城门。 食:动词,使之食,引申为奉养。 豕交之:像对待猪一样对待他。 币:指礼物。将:送。 虚拘:拘束于虚假的礼仪。 财:通“材”。 淑:通“叔”,拾取。艾(yì):同“刈”,取。淑、艾同义,“私淑艾”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正式的学生,而是私下仰慕而自学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私淑弟子”。 可几及:可以有希望达到。孳孳:同“孜孜”,努力求得。 彀(ɡòu)率:拉弓的标准。 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殉:从。以道殉身:指有机会出仕,则让道跟随自己施行于政。 “天下无道”二句:指不能出仕,则身与道皆隐。 以道殉乎人:指背离道而屈从别人。 爱:指一般的爱惜,如今人所谓爱惜粮食、爱惜能源之类。 仁:是基于对同类生命的恻隐仁慈之心的爱。亲:是基于血缘亲情的骨肉之爱。〔鉴赏〕 在古代世界,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法的理论大多是由宗教哲学提供的,而在中国则主要包含于儒家的心性之学之中。关于自我完善和精神修养的问题,孟子形成了内容非常完备的理论体系,对理想的人格应有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及其关系、修身养性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及其关系,作出了十分细致的规定。这几章所涉及的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需标本兼治的问题。孟子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普通人在道德修养上的通病是“不为”,而不是“不能”。在他看来,人们要学圣人并不难,只要照圣人的样子去做,就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比如在同长者一起走路的时候,不要抢在前面,慢慢走,跟在后面,就有了“悌”的美德了。这实际上是“治标”,就是引导人们先从小事、身边事、容易的事做起,先以实际行动显示自己行善的愿望和决心。而在这几章中孟子着重讲治本,即一个人眼界的拓展,胸襟的开阔,性情志趣和精神气质的转变,让道德观念在心灵深处扎根萌发,使自己的灵魂充满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如火之始燃,愈燃愈烈。因此,在道德修养上,孟子反对做表面文章,认为不能急功近利,他曾经把这方面急于求成的做法讽刺为“揠苗助长”。在本篇第二十七章他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喻说,过度饥渴会扰乱人们品味饮食的正常能力,同样,人心有特别急迫、强烈、过度的欲望,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孟子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他说:“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告子上》第十五章)为此,他提出以下两个理念:第一,要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作为思想指导。孟子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在他看来,当时思想理论的最高峰是孔学,读圣人之书,服膺孔子之学,就能眼界高,目标远,胸襟阔。目光高远了,崇拜的是圣人的人格,向往的是圣人的事业,学习的是圣人的生活方式,如此,就能确立高尚的志向,追求远大的人生目标。“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明朝后期东林学者顾宪成的解释,就是“眼界欲空”。就是说由于只慕圣人之言行,所以就能鄙夷浅薄的人品,识别和排斥异端邪说;能高着眼看破流俗,不会受世俗之见、陈规陋习的束缚,对庸俗无聊的东西不感兴趣。所以孟子说“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第二,将灵魂安置于最尊贵、最宽广的居所。孟子发现居住环境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气质,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孟子从范邑来到齐国都城,远远地看见齐王的儿子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不禁深感“居”的重要。“居”和“养”是不同的。“养”只能改变人的身体外貌,而“居”则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和情态,使他具有特定的仪态和风度。王子住的房子、乘的车马、穿的衣服,与富人家的相比,差别也不是很大。但这只是“养”,还不是“居”。有了这些“养”,或许可以把有钱人家的子弟养得肥胖白嫩,但却养不出王子那样的气概。这种气概是“居”使之然,是王子在宫中和国家中的地位、是王宫中整体环境气氛造成的,这是富家子弟绝对没有的。鲁国国君来到宋国,守门的士兵听到他的声音口气便觉得很像宋国的君主,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居”的环境相似。由此孟子提出人的灵魂也需要一种最高贵、宽广的居所,一种最美好、净洁的环境。在他看来只有在这样的环境的熏陶下,灵魂潜移默化,才能逐渐变得高贵而美好,才不会委琐、鄙陋。他认为这个居所就是“仁”,他称之为“天下之广居”,这是孔子“里仁为美”(《论语·里仁》)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天下之广居”之说突出了仁的思想比任何别的观念都更博大、崇高和圣洁,它能使人的心灵在任何时候对人世既有悲悯,又总是充满热情,使心灵不至于被灾祸、忧患和痛苦压垮,所以孟子又把仁比为人的灵魂的“安宅”。此外,仁不仅是众美德之首,又是各种美德之源,所以孔子说:能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是实行了仁的美德了(见《论语·阳货》)。仁就近用以对待家人,远足以推广到自己的国家甚至整个天下,从而为个体的精神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活动、发展的空间。所以第四十五章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强调治本的重要性的同时,孟子力图把治本与治标加以巧妙地结合。他的弟子公孙丑曾经提出,圣人之道确实极其崇高和美好,就像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什么不使它变得可以有希望达到呢?孟子的回答是,高明的木匠不因为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规矩,神箭手羿也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他拉弓的标准;君子的教育方法也是如此,标准不能降低,但(就像射箭那样,)“引而不发”,就是说他们在路上合适的地方站着,作出跃跃欲试的姿态,让有能力的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他们就会努力赶上来。这就是孟子在道德教育上努力实行的标本兼治的做法。
读山海经。推荐。爱诗词网。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山海经》是一部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及海内外山川异物的书。《读山海经》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组诗歌,共十三首。除第一首是写其阅读时的乐趣外,其余各篇皆分咏书中所载的奇异事物。“精卫衔微木”是第十首。开头二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写的是《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述的一段神话故事。传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时溺水而死,死后化为鸟,名精卫。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诗句中的“微木”即细木;“沧海”,指东海。以东海之大衬托细木之微,这样更加突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是《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叙的“刑天争神”的故事。刑天是一种兽的名字,它与天帝争神,被天帝砍去头颅,但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挥舞盾牌、大斧继续与天帝战斗。这里的干,指盾牌;戚指大斧。“猛志固常在”,说刑天勇猛顽强的斗志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同为异物,指精卫溺死、刑天断首之后成为异物。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化为异物之后,继续奋斗,一无反顾。“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徒设”,空设;“在昔心”,昔日的壮志;“良辰”,时机;“讵”,岂。这两句的意思是,空有昔日的雄心壮志,但实现壮志的时机已不再可得。陶渊明的诗向来被认作田园诗、隐逸诗之宗。他的诗恬淡、自然、直朴、平易。但他不是在创作之始就隐退乡间、躬耕劳作的。他也曾“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少年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是很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然而出仕以后,在深切地感受到黑暗的社会现实之后,才痛苦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所以壮志未酬的遗憾常常困扰着他本已对世事十分淡漠的心,创作中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金刚怒目”式的诗歌。我们再看这首诗,前四句,诗人虽是在叙述精卫、刑天的故事,但却流露着诗人对它们“猛志固常在”的赞美。后四句,诗人在慨叹精卫、刑天“良辰讵可待”时,也在慨叹自己的“徒设在昔心”:我过去虽有雄心壮志,现在年纪已老,又何曾能等到实现壮志的那一天呢?这也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陶渊明的诗,少奇突的警句和华丽的词藻,多取白描的手法,平直地叙述,但洗炼,富于形象性。“精卫衔微木”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钟嵘在《诗品》中说过:“每观其文,想其人德”。我们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不正是可以想像出这位胸怀壮志、却不得施展抱负,退隐乡间的诗人的矛盾心境吗?
《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解】朝阳岩在潇水旁,有溪涧流入潇水,故此诗写到“渔翁夜傍西岩宿”。柳宗元贬永州时常到朝阳岩游息,岩也因此诗首句而称西岩。此诗写山水,却以人物连贯,淡淡几笔,既展示了山水之美,又有生活气息,显得情趣盎然。故苏轼说:“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诗人玉屑》卷十)如去掉末两句,只怕兴味不会如此悠长。【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十四年又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九年自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擢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力革弊政,宪宗即位后被贬永州司马,在永州九年,元和十年(815)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任所。以古文著名,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亦工诗赋,对后世影响很大,有《河东先生集》。【注释】①此句说渔翁清晨汲江水燃竹为柴做饭。清湘,清澈的湘水。潇水在零陵与湘水合流,称潇湘。楚竹,零陵为古代楚地,楚地之竹称“楚竹”。②“烟销”两句谓,烟雾消散西岩已不见渔翁,只有一声渔歌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欸乃,本为象声词,摇橹声,此代指渔歌。渔歌又称棹歌,唐时湘中棹歌称《欸乃曲》(元结《欸乃曲序》)。唐张志和《渔父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③“回看”两句谓渔翁舟入中流,回望水天相连,西岩上的云彩悠然地聚散,仿佛在互相追逐。无心,悠然、随意。晋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译文】夜晚,老渔翁就靠着西岩歇宿;早起,他汲取清澈湘水点燃楚竹。烟雾消散,太阳出山,忽然不见了他的人影,寂静中只听得欸乃一声,山山水水一片碧绿。渔舟顺水飘到中流,渔翁回头遥向天边注目——但见岩上白云片片,正在自由自在地互相追逐。【题解】柳宗元在永州作。这首诗同《江雪》一样,借歌咏自然景物曲折地反映诗人的思想和境遇。宋代大作家苏轼称赞这首诗有“奇趣”,它确实带有瑰奇的浪漫色彩。前两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写夜尽拂晓,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担|火光点出渔翁在西岩过宿。诗人把平常的汲水燃薪,写成“汲清湘”、“燃楚竹”,造语新奇,表现出一种超凡绝俗的特殊情趣。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写太阳升起,烟雾消散,照理应显现出人来,诗人却反而写“不见人”,渲染山间一片静寂。忽然,橹桨“欸乃一声”,山水似乎顿时显得更加碧绿可爱。作者用声响引出色彩,也给人以奇趣之感。结尾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船已顺流而下,渔翁回望天际,只见岩上白云悠然飘荡,仿佛在相互追逐。这里用轻闲随意的白云,来表现渔翁悠然自得的生活,显然寄寓着作者因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的情怀。【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贬官永州时所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夜话》所引)。苏东坡认为诗歌不能满足于表现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而应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奇趣”。他认为这首《渔翁》就富于“奇趣”。那么,奇趣何在呢?诗歌一开始,塑造了一位不合流俗的渔翁形象。渔翁即“渔父”,出自《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指那种隐身避世、垂钓自适的高人隐士。《庄子》中的渔父抨击了孔丘的仁义之道,《楚辞》中的渔父劝告屈原不要过于留恋楚王。此后,渔父成了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柳宗元当时因仕途失意,故以渔父自况,追求放浪山水的人生境界,以摆脱心中的苦闷。如果以为渔翁只不过是写一位打鱼的劳动者,就会误解全诗的旨意。刘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诗曰:“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为求得精神解脱而“赏心”山水,前者只是为了稻粱之谋。诗人笔下的“渔翁”与一般的渔者也有这种区别。柳宗元在政治上是积极入世的,此时他内心虽然很苦闷,诗中却表达了乐于归隐的情趣,这是一种异乎常情的心态,而这也正是苏轼所谓“奇趣”所在。首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渔翁之义已如上述,而“夜宿”则以一个细节烘托了诗人对自然的挚爱。西岩即风景优美的西山,诗人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白天游览西岩,流连忘返,干脆夜宿山傍,由此可见诗人对山水是多么热爱!第二句“晓汲清湘燃楚竹”,表层意义是:第二天清晨,诗人点燃南国的竹枝,饮用清澈的湘水。然而,“清湘”与“楚竹”这两个意象都是比兴的手法,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天子舜出征南方,他的两个妃子跟随,掉进湘水淹死了(《水经注》);又传说舜出巡南方,死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成雨,竹身因此为斑斑之状。“湘水”与“楚竹”都与这个悲剧故事有关。盛唐诗人李白作《远别离》一诗,通过这个传说抒发了自己的忧愤哀怨之情,此后,这两个意象更富于悲剧色彩了。柳宗元贬官于湘水楚竹之地,虽然寄情山水,但是并没有完全忘怀现实,也寄寓着忧愤之情。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这一句便是很好的例子。下面一联以如画之笔描绘了一个“无人”的山水之境。烟雾渐销,红日升起,此时人们还未开始活动,四周一片宁静。渔翁从岸上来到船上,随着船桨的欸乃之声,山水都披上了一层绿装。水乡有雾之晨,必须等雾散之后才能见日,故先说“烟销”,后说日出,可见诗人体物之切。“乃一声山水绿”也是富于奇趣的说法,当他沉浸于山水时,至与“万化冥合”,忘却了自身与万物的存在,一声欸乃将他惊醒,周围不知何时已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了。最后一联,直接表白诗人的闲适之情。“岩上无心云相逐”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自然界的无心之物与人世间的机诈相对而言,呈现出自然适意的意境,这也就是渔翁所追求的境界。关于这最后一句,苏轼、王士祯等人认为可以不要,因为前四句已经完美地表达了这种意境,这一句破坏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是,刘辰翁、王世贞等认为这一句也是全诗整体的一部分,不可删掉。关于这一联的争论,说明这首诗是非常出色的,欲删者也是爱惜之故。
渔翁柳宗元。推荐。爱诗词网。《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解】朝阳岩在潇水旁,有溪涧流入潇水,故此诗写到“渔翁夜傍西岩宿”。柳宗元贬永州时常到朝阳岩游息,岩也因此诗首句而称西岩。此诗写山水,却以人物连贯,淡淡几笔,既展示了山水之美,又有生活气息,显得情趣盎然。故苏轼说:“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诗人玉屑》卷十)如去掉末两句,只怕兴味不会如此悠长。【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十四年又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九年自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擢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力革弊政,宪宗即位后被贬永州司马,在永州九年,元和十年(815)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任所。以古文著名,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亦工诗赋,对后世影响很大,有《河东先生集》。【注释】①此句说渔翁清晨汲江水燃竹为柴做饭。清湘,清澈的湘水。潇水在零陵与湘水合流,称潇湘。楚竹,零陵为古代楚地,楚地之竹称“楚竹”。②“烟销”两句谓,烟雾消散西岩已不见渔翁,只有一声渔歌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欸乃,本为象声词,摇橹声,此代指渔歌。渔歌又称棹歌,唐时湘中棹歌称《欸乃曲》(元结《欸乃曲序》)。唐张志和《渔父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③“回看”两句谓渔翁舟入中流,回望水天相连,西岩上的云彩悠然地聚散,仿佛在互相追逐。无心,悠然、随意。晋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译文】夜晚,老渔翁就靠着西岩歇宿;早起,他汲取清澈湘水点燃楚竹。烟雾消散,太阳出山,忽然不见了他的人影,寂静中只听得欸乃一声,山山水水一片碧绿。渔舟顺水飘到中流,渔翁回头遥向天边注目——但见岩上白云片片,正在自由自在地互相追逐。【题解】柳宗元在永州作。这首诗同《江雪》一样,借歌咏自然景物曲折地反映诗人的思想和境遇。宋代大作家苏轼称赞这首诗有“奇趣”,它确实带有瑰奇的浪漫色彩。前两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写夜尽拂晓,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担|火光点出渔翁在西岩过宿。诗人把平常的汲水燃薪,写成“汲清湘”、“燃楚竹”,造语新奇,表现出一种超凡绝俗的特殊情趣。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写太阳升起,烟雾消散,照理应显现出人来,诗人却反而写“不见人”,渲染山间一片静寂。忽然,橹桨“欸乃一声”,山水似乎顿时显得更加碧绿可爱。作者用声响引出色彩,也给人以奇趣之感。结尾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船已顺流而下,渔翁回望天际,只见岩上白云悠然飘荡,仿佛在相互追逐。这里用轻闲随意的白云,来表现渔翁悠然自得的生活,显然寄寓着作者因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的情怀。【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贬官永州时所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夜话》所引)。苏东坡认为诗歌不能满足于表现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而应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奇趣”。他认为这首《渔翁》就富于“奇趣”。那么,奇趣何在呢?诗歌一开始,塑造了一位不合流俗的渔翁形象。渔翁即“渔父”,出自《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指那种隐身避世、垂钓自适的高人隐士。《庄子》中的渔父抨击了孔丘的仁义之道,《楚辞》中的渔父劝告屈原不要过于留恋楚王。此后,渔父成了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柳宗元当时因仕途失意,故以渔父自况,追求放浪山水的人生境界,以摆脱心中的苦闷。如果以为渔翁只不过是写一位打鱼的劳动者,就会误解全诗的旨意。刘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诗曰:“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为求得精神解脱而“赏心”山水,前者只是为了稻粱之谋。诗人笔下的“渔翁”与一般的渔者也有这种区别。柳宗元在政治上是积极入世的,此时他内心虽然很苦闷,诗中却表达了乐于归隐的情趣,这是一种异乎常情的心态,而这也正是苏轼所谓“奇趣”所在。首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渔翁之义已如上述,而“夜宿”则以一个细节烘托了诗人对自然的挚爱。西岩即风景优美的西山,诗人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白天游览西岩,流连忘返,干脆夜宿山傍,由此可见诗人对山水是多么热爱!第二句“晓汲清湘燃楚竹”,表层意义是:第二天清晨,诗人点燃南国的竹枝,饮用清澈的湘水。然而,“清湘”与“楚竹”这两个意象都是比兴的手法,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天子舜出征南方,他的两个妃子跟随,掉进湘水淹死了(《水经注》);又传说舜出巡南方,死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成雨,竹身因此为斑斑之状。“湘水”与“楚竹”都与这个悲剧故事有关。盛唐诗人李白作《远别离》一诗,通过这个传说抒发了自己的忧愤哀怨之情,此后,这两个意象更富于悲剧色彩了。柳宗元贬官于湘水楚竹之地,虽然寄情山水,但是并没有完全忘怀现实,也寄寓着忧愤之情。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这一句便是很好的例子。下面一联以如画之笔描绘了一个“无人”的山水之境。烟雾渐销,红日升起,此时人们还未开始活动,四周一片宁静。渔翁从岸上来到船上,随着船桨的欸乃之声,山水都披上了一层绿装。水乡有雾之晨,必须等雾散之后才能见日,故先说“烟销”,后说日出,可见诗人体物之切。“乃一声山水绿”也是富于奇趣的说法,当他沉浸于山水时,至与“万化冥合”,忘却了自身与万物的存在,一声欸乃将他惊醒,周围不知何时已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了。最后一联,直接表白诗人的闲适之情。“岩上无心云相逐”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自然界的无心之物与人世间的机诈相对而言,呈现出自然适意的意境,这也就是渔翁所追求的境界。关于这最后一句,苏轼、王士祯等人认为可以不要,因为前四句已经完美地表达了这种意境,这一句破坏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是,刘辰翁、王世贞等认为这一句也是全诗整体的一部分,不可删掉。关于这一联的争论,说明这首诗是非常出色的,欲删者也是爱惜之故。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推荐。爱诗词网。名言: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注释:切嗟琢磨:分别指对骨、牙、玉、石、四种原始材料的加工工艺。句意:人的知识才能的形成,就象骨、牙、玉、石需要经过切磋琢磨一样才能得到。出处:汉·王充《论衡·量知》
【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意思】在地处关中中枢的长安,遥望蜀中岷江上的五个渡口,风烟迷蒙。你虽然告别京城到四川去,但我们都是出来求官、作客他乡之人,不必感伤。【全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解题】此诗约作于高宗乾封年间(666—667),时王勃在长安。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县尉的尊称。之任:赴任。蜀川:指今四川。一作“蜀州”,误,因蜀州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始设置,其时王勃早已亡故。此诗首联点送别和赴任之地,对仗严整,颔联却为散句,为律诗变格,名曰“偷春格”。古来送别诗多充满缠绵离愁,此诗却以高远开朗的格调和胸怀作慰勉语,给人以鼓舞。全诗起承转合均合律诗要求,却写得气脉流通。【注释】①此句意谓长安以三秦为辅。城阙:城门两边的楼观。引申为宫阙、京城,此处指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护卫。三秦:秦汉之际,项羽分秦国故地为雍、塞、翟三国,总称三秦,此处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②此句意谓远望蜀地五津,为风烟所阻隔。五津:岷江从灌县到犍为县间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③二句意谓朋友要去异乡做官,自己亦客游长安,同样是为了仕宦而离乡别友,离别的情意也是相同的。④二句意谓四海之内有一知心朋友存在,虽远在天边,也似邻居一样。比邻:近邻。此二句精炼地概括了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⑤二句意谓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女儿家那样共让眼泪沾湿了手绢。无为:不要。歧路:分岔路口。儿女:女儿,女子。古诗文中“儿女”多有指女儿者,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叙灌夫骂临汝侯曰:“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司马贞索隐:“女儿犹云儿女也。”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姿,不爱红装爱武装。”儿女,即女子。各注本释为“青年男女”,误。按此二句亦用曹植《赠白马王彪》“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诗意。【全诗鉴赏】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市)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般么?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友情的诚挚。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城阙辅三秦。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意思】在地处关中中枢的长安,遥望蜀中岷江上的五个渡口,风烟迷蒙。你虽然告别京城到四川去,但我们都是出来求官、作客他乡之人,不必感伤。【全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解题】此诗约作于高宗乾封年间(666—667),时王勃在长安。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县尉的尊称。之任:赴任。蜀川:指今四川。一作“蜀州”,误,因蜀州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始设置,其时王勃早已亡故。此诗首联点送别和赴任之地,对仗严整,颔联却为散句,为律诗变格,名曰“偷春格”。古来送别诗多充满缠绵离愁,此诗却以高远开朗的格调和胸怀作慰勉语,给人以鼓舞。全诗起承转合均合律诗要求,却写得气脉流通。【注释】①此句意谓长安以三秦为辅。城阙:城门两边的楼观。引申为宫阙、京城,此处指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护卫。三秦:秦汉之际,项羽分秦国故地为雍、塞、翟三国,总称三秦,此处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②此句意谓远望蜀地五津,为风烟所阻隔。五津:岷江从灌县到犍为县间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③二句意谓朋友要去异乡做官,自己亦客游长安,同样是为了仕宦而离乡别友,离别的情意也是相同的。④二句意谓四海之内有一知心朋友存在,虽远在天边,也似邻居一样。比邻:近邻。此二句精炼地概括了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⑤二句意谓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女儿家那样共让眼泪沾湿了手绢。无为:不要。歧路:分岔路口。儿女:女儿,女子。古诗文中“儿女”多有指女儿者,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叙灌夫骂临汝侯曰:“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司马贞索隐:“女儿犹云儿女也。”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姿,不爱红装爱武装。”儿女,即女子。各注本释为“青年男女”,误。按此二句亦用曹植《赠白马王彪》“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诗意。【全诗鉴赏】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市)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般么?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友情的诚挚。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海棠苏轼。推荐。爱诗词网。【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鉴赏】《王直方诗话》记载:东坡谪黄州,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横遭贬谪的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一到黄州,便目其为知己,并数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这首七绝也当是咏此海棠。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渲染。“袅袅”,微风吹拂。“崇光”,此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在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寄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似借用了唐明皇、杨贵妃的一段故事。施注《苏诗》引《明皇杂录》:唐明皇登沉香亭,要召见杨贵妃,而她酒醉未醒。等到高力士和侍女把她扶来后,她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拜见。明皇笑道:“岂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明皇是以人喻花,而苏轼这里是以花喻人。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说不定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他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古人作诗,常有痴语。人花对话,怕花睡去,这当然只是诗人的想象,是痴语。这种痴语是从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化出,较李诗更有情致。诗人叹良辰之易逝,伤盛时之不再,其深情绵邈之致在这两句中充分显现。虽然用了典故,却使人不觉,原因在于运化入妙,情景真切。这首绝句,由于造语之工,想象之妙,感情之真诚,构思之别致,所以历来脍炙人口。早在南宋时期,它便和东坡的另一首作于元丰三年的七古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起,为人们广泛传诵。如果把这首绝句和其他几首作于黄州的“海棠”诗结合起来读,或许理解会更加深刻。
泰伯。推荐。爱诗词网。[八·一]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②,民无得而称焉③。”[八·二]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④,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⑤。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⑥,则民不偷⑦。”[八·三]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⑧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⑨而今而后,吾知免夫⑩!小子!”[八·四]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⑪。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⑫;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⑬。笾豆之事⑭,则有司存⑮。”[八·五]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⑯。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⑰。”[八·六]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⑱,可以寄百里之命⑲,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八·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⑳,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八·八] 子曰:“兴于《诗》㉑,立于礼,成于乐。”[八·九]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八·十]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八·十一]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㉒,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八·十二]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㉓,不易得也。”[八·十三]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㉔,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八·十四]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八·十五] 子曰:“师挚之始㉕,《关雎》之乱㉖,洋洋乎盈耳哉。”[八·十六]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㉗,悾悾而不信㉘,吾不知之矣。”[八·十七]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八·十八] 子曰:“巍巍乎㉙,舜、禹之有天下也㉚,而不与焉㉛。”[八·十九]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㉜。荡荡乎㉝,民无能名焉㉞。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㉟,其有文章㊱。”[八·二十] 舜有臣五人㊲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㊳。”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㊴,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八·二十一]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㊵!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㊶,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㊷,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㊸。禹,吾无间然矣!”〔注释〕 ①泰伯:亦作“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周文王之伯父。 ②三让:史传不详。据传说,古公看重幼子季历之子姬昌,欲传季历,后再传给昌(周文王)。泰伯知其父意,故让。 ③得:通“德”。无得:指无实迹记载。 ④葸(xǐ):害怕。 ⑤绞:尖刻、刺人。 ⑥遗:遗弃。 ⑦偷:薄。不偷:厚道。 ⑧启:同“”,意为看看。 ⑨这三句诗出于《诗经·小雅·小旻》。⑩免:指身体免于损伤。⑪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⑫暴慢:粗暴怠慢。⑬鄙倍:粗鄙背理。⑭笾豆:古代祭祀礼器,笾为竹制的,豆为木制的。⑮有司:专司其事的小吏。⑯犯:非礼相加。校:计较。⑰吾友:历来注家认为“吾友”指颜回。⑱六尺: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六尺(合今1.38米)指十五岁以下的人。托孤:受前君命辅佐幼主。⑲百里:指大国。⑳弘毅:弘大强毅。㉑兴:起。㉒周公:西周初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㉓谷:即小米。古代用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的谷代指官职。㉔见:同“现”。㉕师挚:春秋时鲁国乐师,名挚。始:指开始演奏。㉖乱:乐之终,用合奏。㉗侗:幼稚无知。愿:老实。㉘悾(kōng)悾:愚蠢。㉙巍巍:高大的样子。㉚舜、禹:远古国君,传说他们都由禅让而即帝位。㉛不与:不相关,意不以君位为乐。㉜则:效法。㉝荡荡:空旷的样子。㉞名:用语言来称说。㉟焕:光明的样子。㊱文章:礼仪制度。㊲五人:相传是禹,稷,契,皋陶,伯益。㊳乱臣:治理国家的能臣。十人:即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还有一位妇女叫文母。㊴唐虞:尧舜时代。㊵无间:无可非议。㊶菲:菲薄。㊷黻(fú):祭服。冕(miǎn):大夫以上的帽子都通称冕,这里指祭祀时用的礼帽。㊸沟洫:田间水渠,这里指农田水利。〔鉴赏〕 传统是不能摆脱、抛弃的。文化创造,也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因革,有所损益,才有可能。孔子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就是在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过程中作出的。阅读了本篇内容,我们会感受到孔子对从远古至周代的先哲们的崇敬、仰慕的感情。比如孔子赞美尧这位政治家“大哉”,“巍巍乎”!只有“天”才可以与他相比拟,他的成就“焕乎”,是多么的光辉灿烂啊!(见第十九章)又比如孔子深赞夏禹的“菲饮食”、“恶衣服”,而为民“尽力乎沟洫”,“吾无间然矣”,找不到任何可以批评他的话了(见第二十一章)。懂得了对传统的继承、吸收与改革、创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评价本篇另一个重要内容——礼治与德治的关系了。以礼治国并不是孔子的创造,但孔子对西周的礼仪制度非常欣赏。可是到了西周末年,礼治遭到了破坏。“礼”成了徒具形式的外在的饰具了。孔子大力倡导德治,把“仁”作为新鲜血液灌输到“礼”的躯体中去,礼仪这外在的行为规范有了内在的仁爱之心和理性自觉的支撑,重新发挥作用。有人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德治”思想是进步的,而“礼治”主张是倒退的,这种说法没有看到这两者之间有统一的地方。“礼”对于“德”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孔子以“恭”、“慎”、“勇”、“直”等道德规范为例,说明如果“无礼”的配合,那么就会分别演变为“劳”(扰劳)、“葸”(畏惧)、“乱”(盲动)、“绞”(尖刻)。如果统治者推行礼治,做到“故旧不遗”,“笃于亲”,既尊老又敬亲,那么“民兴于仁”,“民不偷”,民间大讲道德,人际关系不淡漠,德治才能真正得到实施(见第二章)。在教育中,“礼”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八章)诗教、礼教、乐教三者都是孔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中知礼才能立身,是孔子多次强调的。因为礼教是讲究恭敬辞让的,通过礼仪制度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规范,使人“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朱熹语)。诗教和乐教,是“由内”通过感情去陶冶人,而礼教是“由外”通过行为来规范人。内外相互配合,交互作用,在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纠正人们的一种误解:认为孔子办学也像现代一些学堂那样,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道德说教。实际上孔子在教育中更注重于诗、乐的艺术熏陶,和礼对行为的规范。这能启发现代教育工作者,对当今有些单纯进行道德说教而收效甚微的现象进行反思。孔子不认为教化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可以边实践边教化,有些道理教了未必能化的。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道德衰败,这种社会环境对于推行以德治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孔子以他洞察社会的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处世哲学来教给学生:首先,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至死不变,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第十三章)。其次,要把握住一条原则,即“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同上)。当天下太平,国家政治清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当积极地出来工作,反之则应隐居不仕。在孔子看来,“邦有道”时还是那样贫困没出息,与“邦无道”时却“富且贵”同样是可耻的。孔子以完善天下为己任,不折不挠地弘扬仁道,推崇德治,其精神也为其弟子所继承、发扬。本篇还辑录了不少曾子的言行。这多少透露了曾子的弟子们参与编撰《论语》的信息。历来认为曾子性格内向,处事谨慎。这从他临终前引《诗》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中也可得到印证(第三章)。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曾子心志不宏大的结论。且看他的豪言:“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第六章)这才是曾子心理品质的主导方面。曾子认为士应该以弘扬仁道为己任,“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第七章),这与其师的观点毫无二致。他提出的“犯而不校”(第五章)也是对孔子“恕”道思想的发挥。正因为如此,曾子在孔子以后的儒学传承上有着重要地位。由他传给子思(孔子的孙子),再经子思的门人,传到孟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后西游记。推荐。爱诗词网。后西游记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阊书业堂刊本《后西游记》扉页书影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阊书业堂刊本《后西游记》正文书影清初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四十回。不题撰人,署“天花才子评点”。作者有二说:一云吴承恩,一说梅子和。成书于清初。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本衙藏板本,藏大连图书馆;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金阊书业堂刊本,藏国家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阊书业堂刊本,藏上海古籍出版社;清道光元年(1821)贵文堂刊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东荂书室石印本。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排印本衙藏板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乾隆五十八年金阊书业堂刊本,1989年北京宝文堂书店排印本。经过许多岁月,花果山依旧青峰挺黛,绿岳参天。一日闻得空中一声巨响,从山顶大仙石的山缝中,又迸出一个小石猴,取名孙履真,号齐天小圣。得通臂仙指引,小圣去了西牛贺州青龙山白虎洞学了定心、养气之法,回花果山后,在无漏洞有一火眼金睛尖嘴缩腮的老猴传授仙机密旨,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山中众猴都奉他为山主。小圣取了当年孙悟空使用过的金箍棒,征服龙宫,降服山虎,与阎王理论了生死之道,又变成黄骠马混进南天门,将身一纵,到了齐天大圣府。见蟠桃园中,三千余桃树尽皆枯枝,小圣便往瑶池索讨仙桃、仙酒,王母娘娘传命说无以为请,小圣吵吵嚷嚷。西王母无奈之下,奏禀玉帝,玉帝派天兵天将来捉拿小圣,不料都被小圣打得落花流水。混乱之中,从西方永安宫请来齐天大圣救驾,终于降服小圣,给他套上金箍儿,打发回无漏洞。佛师唐三藏从大圣处得知小石猴前后之事,不觉大惊,决定要去人间探听真经度世消息。他俩变作疥癞僧人,三藏名大壮师父,悟空叫吾心侍者。先到凤翔法门寺,再往长安洪福寺,见两寺僧人都忙于劝人布施,大兴土木,迎接佛骨。师徒对借佛敛财之举,感慨万千,便往灵山向世尊求教度世之法。到了灵山,世尊告诉二人:当年尔等虽求得真经,却未求得真解,真经遭到歪曲,以讹传讹,谬误百出。只有取得真解,才能准确地解读真经,得免曲解。此时正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长安城中正忙着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山中净因庵大颠和尚与韩愈探研儒释二家之道,两人十分相洽。唐三藏、孙悟空认定大颠为求真解之理想人物,从而推荐大颠,大颠决心出山明法,前往长安,主动揭了榜文。宪宗大喜,赐号半偈法师,人称唐半偈。唐三藏赠他法宝木棒,孙悟空教了他紧箍咒言。唐半偈念诵紧箍真言,孙小圣头痛不止,经通臂仙说明,找到唐半偈,欣然认半偈为师,取号小行者,往龙宫借了那匹负河图的龙马,同往西天取真解。半偈师徒一路行来,到了五行余气山,于佛化寺收伏了猪八戒与高翠兰所生之子猪守拙,改号猪一戒,同去西天取经。一戒见到金箍棒,说父亲有柄九齿钉耙,可降妖伏怪。小行者、猪一戒同去寻找猪八戒讨钉耙,但钉耙已被济众寺自利和尚借去,此人贪心,不肯轻易归还。小行者和猪一戒变成苦禅和尚、鹗化道人,用计骗过,方取回钉耙。三人西行月余,到了葛村、滕村,此处一片葛藤乖戾之气,充满山川,化生出一个妖怪,自称缺陷大王,原是一只獾子精。收伏了缺陷大王,不日到了流沙河地面,有骷髅头幻化的妖怪媚阴和尚。他冒充沙弥,将半偈骗入窀穸庵中,幸得真沙弥前来相救。此真沙弥原是金身罗汉的徒弟,奉三藏法旨,作为沙和尚替身之人。沙弥拜唐半偈为师。四人渡过流沙河,继续西行,不日到了万寿山。有当年镇元大仙在此山五庄观修真,因小行者傲不为礼,半偈被三昧大火围在火云楼中,幸得孙大圣指点,得观世音菩萨甘露灭了大火,镇元大仙转怒为喜,请师徒吃了人参果。继续前行,遇到一条大河,忽飘来一只小船,半偈等上了船,被狂风吹抵岸,到了罗刹鬼国。上岸住宿在刹女行宫,当年娘娘曾被猪八戒害了性命,如今捉了一戒报仇,太子黑孩儿要将师徒一网打尽。小行者在地藏王菩萨指点下,破了阴风惨雾,救了一戒,于是师徒离了鬼国,继续向前进发。行了二、三千里,到了弦歌村,此处尊崇儒学,仇视佛教,以释家为异端,有云“不耕而食是民贼,不织而衣是盗人”。师徒在村中到处碰壁,幸亏小行者化出金刚显世,才使村民敬畏,师徒得能脱身。前行到了玉架山,其山方圆近千里,原来家家好佛,人人崇僧。然而自文明天王占据此山,大兴文明之教,排斥异己,仇视释教,以文笔代枪刺人,故文明天王被小行者称做文明妖精,并在文昌帝君处查清天王乃麒麟所变,文笔即孔子用来著《春秋》之笔。文昌帝君派魁星前去收了笔,伏了麒麟,师徒才得继续前行。不日到了温柔村,全村只有一所画楼,其中主仆全是女流,强迫师徒四人在此安家成亲。幸被小行者查清底细,女人原是由野鹿幻化而成,要采取半偈之阳。小行者将一把毫毛变成众猎户,吓退野鹿,因而得能脱身。经过十恶山、上善国,到了阴阳二气山。师徒为了赶路,凿通阴、阳二山,得罪了阴、阳二大王,双方便争斗起来。二大王被打败,向造化小儿求助。造化小儿专用圈子圈人,这些圈子名目繁多,有名圈、利圈、富圈、贵圈、贪圈、嗔圈、痴圈、爱圈、酒圈、色圈、财圈、气圈,还有妄想圈、骄傲圈、好胜圈、昧心圈种种。百般圈套,惯会弄人。名利富贵、酒色财气等圈都套不住小行者,最后用了好胜圈才将小圣套住。经李老君指点,小行者才领悟:“如今世道,只好呆着脸皮让人一分才能过日子。”终于跳出好胜圈。又行了数千里,途中降服了看得明、听得细、嗅得清、吮得出、立得住、想得到六贼,击杀了行尸、立尸、眠尸等三尸大王,使贪淫好乐的不老婆婆羞惭而自尽,在五脏之庙制死蜃妖,才往灵山而去。行了月余路程,见前方高山挡住去路。此处原无高山,佛祖担心东南僧众生性不良,缠扰求经,移来灵鹫后岭,成为中分岭,隔绝东南孽气,岭上还造了中分寺,由大辨才菩萨检验后方能过岭。半偈、小行者、沙弥愿从关内过去,没有生事。一戒贪图走关外捷径,弄得头破血流,迟迟方赶到。过中分寺,经莲花村到西村从东寺,遇到冥报和尚从中作梗,打算将师徒一齐咒倒,幸亏笑和尚传授了解毒咒的偈言,方始化凶为吉。又行数日,山浮瑞气,水现祥光,前行来到云渡山。得牧童指点,勿使肝火动、脾风发、肾水枯、肺气弱,否则将永无出头之日。果然经历地、水、风、火考验之后,方觉胸中豁然开朗。再前行时,路旁闪出一个草庵,笑和尚从庵中走出,师徒拜伏于地,称谢不已。次日不见草庵,也不见笑和尚,知是佛师显灵。师徒参拜了玉真观、雷音古刹,又见到笑和尚,也终于见到世尊,于是求取真解。世尊叹息道:“我既造真经,岂惜真解?只可怜你那中国人心欺诈,世事偏颇,杀生害命,造下无边恶业。”又说:“只恐中国的孽重魔深,自生嫉妒,求去也与不求去一般。”但最终还是将真解传与半偈师徒。小行者把手在灵山石上一招,即招出一片慈云来,大家驾起云头,一阵香风,将慈云吹往东来。此时宪宗皇帝已经晏驾,穆宗即位,已是长庆四年。唐半偈西去求解,经历五个年头。穆宗皇帝询问宰臣,乃知确有求解之事。半偈经世尊允准,登坛讲解,忽地半空飞来笑和尚,现出真身,原是玄奘法师,将半偈师徒一齐携往西天。
长生殿原文。推荐。爱诗词网。惊 变(丑上〔2〕)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3〕。月殿影开闻夜漏〔4〕,水晶帘卷近秋河〔5〕。咱家高力士,奉万岁爷之命,着咱在御花园中,安排小宴,要与贵妃娘娘同来游赏,只得在此伺候。(生、旦乘辇〔6〕,老旦、贴随后〔7〕,二内待引,行上)【北中吕粉蝶儿】〔8〕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萍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到介)〔9〕(丑)请万岁爷下辇。(生、旦下辇介)(丑同内待暗下)(生)妃子,朕与你散步一回者〔10〕。(旦)陛下请。(生携旦手介)(旦)【南泣颜回】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翻。爱桐阴静悄,碧沉沉并绕回廊看。恋香巢秋燕依人,睡银塘鸳鸯蘸眼〔11〕。(生)高力士,将酒过来,朕与娘娘小饮数杯。(丑)宴已排在亭上,请万岁爷、娘娘上宴。(旦作把盏,生止住介)妃子,坐了。【北石榴花】不劳你玉纤纤,高捧礼仪烦。子待借小饮对眉山〔12〕。俺与你浅斟低唱,互更番,三杯两盏,遣兴消闲。妃子,今日虽是小宴。倒也清雅。回避了御厨中,回避了御厨中,烹龙炰凤堆盘案〔13〕,吚吚哑哑,乐声催趱〔14〕。只几味脆生生,只几味脆生生,蔬和果清肴馔,雅称你仙肌玉骨美人餐。妃子,朕与你清游小饮,那些梨园旧曲〔15〕,都不耐烦听他。记得那年在沉香亭上赏牡丹,召翰林李白草《清平调》三章,令李龟年度成新谱,其词甚佳,不知妃子还记得么?(旦)妾还记得。(生)妃子可为朕歌之,朕当亲倚玉笛以和。(旦)领旨。(老旦进玉笛,生吹介,旦按板介。)【南泣颜回】花繁,秾艳想容颜,云想衣裳光璨;新妆谁似,可怜飞燕娇懒〔16〕。名花国色,笑微微常得君王看。向春风解释春愁,沉香亭同倚阑干。(生)妙哉!李白锦心,妃子绣口,真双绝矣!宫娥,取巨觞来,朕与妃子对饮。(老旦、贴送酒介)(生)【北斗鹌鹑】畅好是喜孜孜驻拍停歌,喜孜孜驻拍停歌,笑吟吟传杯送盏。妃子干一杯。(作照干介)不须他絮烦烦射復藏钩〔17〕,闹纷纷弹丝弄板。(又作照杯介)妃子,再干一杯。(旦)妾不能饮了。(生)宫娥每跪劝。〔18〕(老旦、贴)领旨。(跪旦介)娘娘,请上这一杯。(旦勉饮介)(老旦、贴作连劝介)(生)我这里无语持觞仔细看,早子见花一朵上腮间〔19〕。(旦作醉介)妾真醉矣!(生)一会价软咍咍柳亸花欹〔20〕,软咍咍柳亸花欹,困腾腾莺娇燕懒。妃子醉了。宫娥每,扶娘娘上辇进宫去者。(老旦、贴)领旨。(作扶旦起介)(旦作醉态呼介)万岁。(老旦、贴扶旦行。旦作醉态介)【南扑灯蛾】态恹恹轻云软四肢,影濛濛空花乱双眼;娇怯怯柳腰扶难起,困沉沉强抬娇腕,软设设金莲倒褪,乱松松香肩亸云鬟;美甘甘思寻凤枕,步迟迟倩宫蛾挽入绣帏间。(老旦、贴扶旦下)(丑同内侍暗上)(内击鼓介)(生惊介)何处鼓声骤发?(副浄急上)〔21〕渔阳鼙鼓动地来〔22〕。惊破霓裳羽衣曲。(问丑介)万岁爷在哪里?(丑)在御花园内。(副浄)军情紧急,不免径入。(进见介)陛下,不好了!安禄山起兵造反,杀过潼关〔23〕,不日就到长安了!(生大惊介)守关将士何在?(副浄)哥舒翰兵败已降贼了。(生)【北上小楼】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24〕,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25〕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唬得人胆战心摇,肠慌腹热,魂飞魄散,早击破月明花粲〔26〕。卿有何策,可退贼兵?(副浄)当日臣曾再三启奏禄山必反,陛下不听,今日果应臣言。事起仓卒,怎生抵敌?不若权时幸蜀,以待天下勤王〔27〕。(生)依卿所奏。快传旨:诸王百官,即时随驾幸蜀便了。(副浄)领旨。(急下)(生)高力士,快些整备军马,传旨令右龙武将军陈元礼统领羽林军士三千扈驾前行〔28〕。(丑)领旨。(下)(内侍)请万岁爷回宫。(生转行叹介)唉!正尔欢娱,不想忽有此变,怎生是了也!〔29〕【南扑灯蛾】稳稳的宫庭宴安,扰扰的边廷造反,冬冬的鼙鼓喧,腾腾的烽火黫〔30〕。的溜扑碌臣民儿逃散〔31〕,黑漫漫乾坤覆翻,碜磕磕社稷摧残〔32〕,碜磕磕社稷摧残,当不得萧萧飒飒西风送晚,黯黯的一轮落日冷长安。(向内问介)宫娥每,杨娘娘可曾安寝?(老旦、贴内应介)已睡熟了。(生)不要惊他,且待明早五鼓同行。(泣介)天那!寡人不幸,遭此播迁,累他玉貌花容,驱驰道路,好不痛心也!【南尾声】在深宫兀自娇慵惯〔33〕,怎样支吾蜀道难?(哭介)我那妃子呵!愁杀你玉软花柔要将途路趱。 宫殿参差落照间(卢纶),渔阳烽火照函关(吴融)。 遏云声绝悲风起(胡曾),何处黄云是陇山(武元衡)〔34〕。〔1〕《长生殿》是一部爱情悲剧,叙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姿容秀丽、性情温和的杨贵妃,“一人独占三千宠”。唐明皇恩宠有加,不觉荒废了朝政,蕃将安禄山乘机反叛,直逼京师。唐明皇闻讯震惊,仓惶奔蜀避难,途经马嵬坡,护卫军士哗变,逼迫唐明皇赐死杨贵妃。贵妃死后,唐明皇心灰意懒,传位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自此朝夕思念,凄凉感伤,无以复加。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长安,更觉孤寂凄冷,寻访异人为贵妃招魂,渴望再睹芳容,终于至诚感天,同贵妃聚首月宫,实现了“生生死死,永为夫妇”的人生宏愿。《长生殿》剧共五十出,《惊变》是第二十四出。选文据《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影印本和徐朔方校注本。洪昇(公元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杭州市)人。早年即有诗名,然而仕途蹭蹬,做国子监生二十余年。因《长生殿》在佟皇后丧期演出,又被革职。康熙四十三年,因酒醉于浙江乌镇落水而亡。其诗作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等三种,杂剧有《四婵娟》,传奇有《长生殿》、《回文锦》、《回龙记》等,除《长生殿》外,其余两种均亡佚。〔2〕丑上:丑,戏曲角色名,俗称“小花脸”、“三花脸”。上,上场。这个剧中的丑,是唐玄宗的近侍太监高力士。〔3〕宫嫔:宫女和嫔妃。〔4〕闻夜漏:听到计时器中漏水之声,表明夜深寂静。漏,古代计时的漏壶。〔5〕近秋河:极言楼高。秋河,即银河。〔6〕生、旦:戏曲角色名,生指男角,旦,指女角。〔7〕贴:戏曲角色名,即贴旦,指同剧中扮演次要角色的旦角。〔8〕北中吕粉蝶儿:北中吕,曲调名。中吕有南调、北调。这里是北中吕调。这一出戏,都用这个调。粉蝶儿,下面的“南泣颜回”等均为曲牌名。〔9〕介:戏曲术语,表示角色表演情态动作。〔10〕者:语助词。〔11〕蘸(zhan)眼:招眼,引人注目。〔12〕子待:只待。眉山:指眉毛。〔13〕烹龙炰(pao)凤:比喻珍贵的菜肴。炰,烧烤。〔14〕催趱(zan):催促。〔15〕梨园:唐玄宗时,教习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以其靠近禁苑之梨园,故称。〔16〕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以娇小玲珑,色艺双绝而著称于世。〔17〕射覆藏钩:古代在酒席宴上常作的两种游戏。射覆,即猜谜。藏钩,即猜想所藏物品在何处。〔18〕每:用同“们”。〔19〕子:同“只”。〔20〕柳亸(duo)花欹(qi):形容贵妃醉态。亸,下垂的样子。欹:同“倚”。〔21〕副净:戏曲角色名,净,俗称花脸,专门扮演性格、品质有特异之点的人如曹操、张飞等。正净,人称大花脸,副净,人称二花脸。〔22〕渔阳:唐朝郡名,在今天津蓟县一带,为安禄山驻所。〔23〕潼关:东汉末所建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形势险要,是长安的门户。〔24〕称兵:举兵。〔25〕“赤紧”二句:赤紧,一作“吃紧”,这里形容速度之快。东京,洛阳。汉高祖建都长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故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26〕月明花粲:比喻优美的环境。〔27〕勤王:朝廷有难,起兵救援。〔28〕扈驾:随驾。〔29〕怎生:怎么,怎样。〔30〕黫(yan):黑色。〔31〕的溜扑碌:形容仓惶狼狈之状。〔32〕碜磕磕:极言悲惨之状。碜,通“惨”。磕磕,也作“可可”,语助词。〔33〕兀自:还是。〔34〕收尾这首绝句是集四位诗人诗中各一句。《惊变》一出,可分作“小宴”、“惊变”两部分。从开头到〔南扑灯蛾〕一曲终了,是“小宴”部分,后面即是“惊变”部分。两部分情调相异,由喜而悲。“小宴”部分,场面幽雅,气氛欢快;而“惊变”部分恰好与之相反。两部分相互映衬,相反相成,正足以说明唐王朝的政治危机,是由于唐明皇沉湎酒色、荒废朝政,从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也成为悲剧。《长生殿》是一个抒情性较浓的悲剧,它既是历史的悲剧,又是爱情的悲剧。清人梁廷柟在《曲话》中称赞洪昇“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人、才人,一齐俯首。”又说:“《长生殿》至今百余年来,歌场舞榭,流播如新。”
【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想渡黄河,河中却塞满了冰块,想攀登太行山,却大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唐李白《行路难》诗之一中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太白全集》三卷189页)《唐宋诗醇》卷二:“冰塞雪满,道路之难甚矣……此盖被放之初述怀如此,真写得难字意出。”《李白集校注》卷三引刘咸忻《风骨集评》:“渡河,登太行,济世也。冰雪譬小人,犹《四愁诗》之水深雪雰也。”【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旅途遭遇种种险阻,难以前行。[例]然而对李白熟知如诗友的他不会不知那前路挪走一步都艰难。人、事几乎全反着,真的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何向阳《长河行》)二、用以比喻生活中总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事与愿违。[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伴随着顺利、幸福、成功,总会遇到种种曲折和坎坷……使人生道路跌宕起伏、曲曲折折。(徐长松等《人生哲学》)【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翻译】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面对这美酒佳肴我却难下咽,抽出宝剑、四顾茫然,忧绪无端。我想远渡黄河,却正值冰雪封冻不行船,我要登上太行,又正遇一夜大雪雪封山。还是象那姜太公垂钓在碧溪之上,也许会象伊尹,乘船经过日月之边。唉!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歧路?行路难呵,行路难!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在茫茫沧海,顺风扬起我的风帆!【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写景,但这是象征性的写景。它象征的是李白一入长安,满怀壮志,却备受坎坷,没有找到出路。具体而言,“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以横渡大河、攀登高山来象征对宏大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则是以严酷的自然条件来象征在政治上遭受的阻碍和排斥。两句既交待了“心茫然”的原因,又起到点醒题面的作用。以下一转,连用两个典故,一是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钓鱼,一是伊尹在辅佐成汤之前曾梦见自己乘舟从红日之旁驶过。显然又是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时来运转,一骋雄才。这四句中诗情又经历了一次大的起落。以下诗情再一次由浪峰跌至深谷,而且是一连串儿几个短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仿佛走到一个歧路的路口上,不知道该怎么走,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这与前文“拔剑击柱心茫然”相呼应,表现了理想破灭,陷入迷惘。而最后两句却又振起音情,冲决出迷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在音情上大起大落,充分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尽管几度陷入悲愤,但结尾却奏出了最强音。所以虽然写的是《行路难》,却自有豪气英风在。诗中拉杂使事,长短其句,也是太白惯用伎俩。
欲渡黄河冰塞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想渡黄河,河中却塞满了冰块,想攀登太行山,却大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唐李白《行路难》诗之一中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太白全集》三卷189页)《唐宋诗醇》卷二:“冰塞雪满,道路之难甚矣……此盖被放之初述怀如此,真写得难字意出。”《李白集校注》卷三引刘咸忻《风骨集评》:“渡河,登太行,济世也。冰雪譬小人,犹《四愁诗》之水深雪雰也。”【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旅途遭遇种种险阻,难以前行。[例]然而对李白熟知如诗友的他不会不知那前路挪走一步都艰难。人、事几乎全反着,真的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何向阳《长河行》)二、用以比喻生活中总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事与愿违。[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伴随着顺利、幸福、成功,总会遇到种种曲折和坎坷……使人生道路跌宕起伏、曲曲折折。(徐长松等《人生哲学》)【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翻译】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面对这美酒佳肴我却难下咽,抽出宝剑、四顾茫然,忧绪无端。我想远渡黄河,却正值冰雪封冻不行船,我要登上太行,又正遇一夜大雪雪封山。还是象那姜太公垂钓在碧溪之上,也许会象伊尹,乘船经过日月之边。唉!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歧路?行路难呵,行路难!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在茫茫沧海,顺风扬起我的风帆!【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写景,但这是象征性的写景。它象征的是李白一入长安,满怀壮志,却备受坎坷,没有找到出路。具体而言,“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以横渡大河、攀登高山来象征对宏大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则是以严酷的自然条件来象征在政治上遭受的阻碍和排斥。两句既交待了“心茫然”的原因,又起到点醒题面的作用。以下一转,连用两个典故,一是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钓鱼,一是伊尹在辅佐成汤之前曾梦见自己乘舟从红日之旁驶过。显然又是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时来运转,一骋雄才。这四句中诗情又经历了一次大的起落。以下诗情再一次由浪峰跌至深谷,而且是一连串儿几个短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仿佛走到一个歧路的路口上,不知道该怎么走,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这与前文“拔剑击柱心茫然”相呼应,表现了理想破灭,陷入迷惘。而最后两句却又振起音情,冲决出迷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在音情上大起大落,充分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尽管几度陷入悲愤,但结尾却奏出了最强音。所以虽然写的是《行路难》,却自有豪气英风在。诗中拉杂使事,长短其句,也是太白惯用伎俩。
西江月辛弃疾。推荐。爱诗词网。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①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①黄沙:黄沙岭。据《上饶县志》,黄沙岭在县西四十里乾元乡,高约十五丈,可容百人,下有两泉。②“明月”句:明月惊飞停在枝头的鸟。化用苏轼“月明惊鹊未安枝”句。③唐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鉴赏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时期所作,描绘的是词人夜行于黄沙岭道中的情景。五十字的小令,提到的景物却很多,从清风、明月、山雨、天星到惊鹊、鸣蝉、茅店、溪桥。景物之间互相勾连,成对地形成静态或动态的关联。有一些景物之间的关系以动词直接点出,另一些则只是并置在一起,留待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关联。词作第一句符合第一种情况,但亦可作第二种情况看。明月的光亮惊扰了原本安栖在枝丫上的鸟鹊,“惊”字既是明月发出的动作,又是在明亮的月光逼照之下的鸟鹊的情状。苏轼有“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句,诗句的意义明确,在月明的环境中,受惊的鸟鹊不得安身,而稼轩的词句可以视为三个景物的并置,月、枝、鹊之间的关系给想象留出了更大的空间。穿插在明月和惊鹊之间的“别枝”点出了鹊惊的地点,第二句相应位置上的“半夜”则交代了蝉鸣的时间,清风与鸣蝉的关系可以想象为蝉的鸣声在夜半的清风中徐徐传送。这两个对偶的六字句让人想到王安石的六绝《题西太乙宫壁》第一首的首联“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鸣蜩”“落日”将“柳叶绿暗”“荷花红酣”两个短语分别隔开,达到了平仄相间、语意顿挫的效果,在降低了流畅性和明确性的同时增强了蕴藉之美。第三和第四句自成一体,用的是藏头的手法。第三句抓住气味和声音铺展出一片稻香阵阵的田野,稻香之中有丰年之声,然而丰年之声出自谁之口,从何而来,却不得而知,预示着丰收的欣欣向荣的场景之中被设置了一个悬念。第四句才揭晓答案,纷纷诉说丰年的原来是稻田里的青蛙。前句用“说”字,让人想当然地认为行动的主体是人,这里忽然说是蛙声,出人意表。拟人手法的运用趣味盎然,增添了丰收的喜悦。整个上片动静结合,从明月到鹊、蝉,再到蛙声,渐渐由静谧趋向热闹,由清寂趋向繁盛,生机和趣味越来越浓,无一句写人,而人的存在能够被真切感知。全词写的是作者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一带道路上的所见所闻,明月、半夜和天星都明确点出了时间。下片前两句写星和雨,用词和句法都颇有特色。它们使用的是遣词异常平易通俗的“容易格”,卢延让的《松寺》中的两句就是这种写法的代表:“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稼轩的词句明显受到了这两句诗的影响,但他以六言句式对原句加以再创造后,又达到了不同于前的艺术效果。这两个句子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的倒装,倒装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给原本流畅的阅读造成了停顿。这种停顿类似于歇后,在节奏和语意上加重了后两字,“天外”和“山前”分别交代了星和雨的位置,与词人自己所处的位置拉开了一定的距离,都是远望之景,而虽是远望之景,又用数词加以修饰,似乎是可以看得很分明的,以简单明确的数字、看似客观的讲述传达一种难以形容的整体感受,确乎是巧妙的方法。更妙的是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继续使用倒装的手法,先让旧时茅店突然出现在社林边,令读者有些摸不着头脑,社林在何处?如何得见?结句“路转溪桥忽见”才交代出是走过或者走上溪上的小桥,道路陡然一转才突然发现社林边上的旧时茅店。茅店的出现对词人而言出乎意料,对读者亦然,只是对他来说多了一份旧友重逢的喜悦。至此,原先隐藏着的可以被忽略或显得很模糊的夜行人的形象变得明晰起来:我们可以想象他悠然自得地行走在黄沙道中,望月听蝉,并被田间生气勃勃的稻香蛙声所吸引,恍然不知行至何处。正当他发现山前有雨而稍感不安时,道路一转,发现熟悉的茅店近在眼前,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最后两句与前面写山雨的句子间的内部联系也被建立起来,因为山雨,所以可以避雨的茅店的存在变得重要。词作到此戛然而止,词人发现茅店后的欣喜以及此后步入茅店避雨等诸种情形留待读者去揣测。在这首词中,作者始终带着好奇,兴致盎然地去发现和描绘途中的所见所闻,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熟悉这段路程的。词中所涉并无特别之景,却能写出新奇的感觉,实赖作者的好奇心、好心情和观察力。此外,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值得称道,正是独特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平凡之景以不平凡的面貌。首先是倒装手法的反复运用,它造成了读者的期待,抖出的意想不到的“包袱”令人拍案称奇。不论惊鹊、蛙声,还是茅店、溪桥都是如此,它们与前面的明月、丰年、山雨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它们的突然出现引发人思考前后景物之间的关联,在思考之中将作者不曾明确描述的情境补充完整,使得原本字数不多的一首写景的小令的容量被大大扩充。虽然是描写悠闲夜行途中的景致,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景物的安排却是巧寓心思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的主要句式——六言句。六言句形式变化的空间大小不可与七言同日而语,因而往往灵动不足,朴拙有余,朴拙体现在内容的紧凑平实和节奏的单调,但六言句运用得当却又能达到一种戛然而止、含蓄隽永、直白而又隐晦的特殊艺术效果。(刘珺珺)集评清《陈廷焯:“的是夜景……所闻所见,信手拈来都成异采,总由笔力胜故也。”(《词则《别调集》卷二)负担图【清】金廷标故宫博物院藏链接宋代推广种植占城稻。占城稻也称“占禾”“早占”,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故名。外观穗长而无芒,粒差小。耐旱,不择地而生,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传入中国后,首先在福建地区种植。大中祥符四年(1011),江淮两浙大旱,真宗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与以上三路播种。次年,又在汴京宫廷中试种,获得成功。不久,汝州的洛阳南务(鲁山县境)亦开始种植。占城稻遂推广于各地,成为当时水稻的重要品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杭州“谷之品”,便首列“早占城”。
【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意思】我在渭北,看到春天的绿树便会想念你,遥想你在江东,见到日暮时的浮云也会思念我吧。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江东:指李白所在的江南。【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隔两地的人相互思念,亦用以形容亲友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例]全班三十多位同学,像一捧被礁石撞碎的水珠,散在了天南地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平常联系极少,相逢更难。有一些,则是长久失去了消息。(卞毓方《阳光裂天而下——一九六六,我在北大》)
渭北春天树。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意思】我在渭北,看到春天的绿树便会想念你,遥想你在江东,见到日暮时的浮云也会思念我吧。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江东:指李白所在的江南。【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隔两地的人相互思念,亦用以形容亲友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例]全班三十多位同学,像一捧被礁石撞碎的水珠,散在了天南地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平常联系极少,相逢更难。有一些,则是长久失去了消息。(卞毓方《阳光裂天而下——一九六六,我在北大》)【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意思】我在渭北,看到春天的绿树便会想念你,遥想你在江东,见到日暮时的浮云也会思念我吧。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江东:指李白所在的江南。【意思2】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江东:指当时李白所在的江南。此联的意思是:又见渭北春天的绿树,多么想见到李白啊;遥想江东日暮时的彩云,李白也在想念我吧?后用来表示天涯各一方的友人在互相想念。【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隔两地的人相互思念,亦用以形容亲友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例]全班三十多位同学,像一捧被礁石撞碎的水珠,散在了天南地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平常联系极少,相逢更难。有一些,则是长久失去了消息。(卞毓方《阳光裂天而下——一九六六,我在北大》)【全诗】《春日忆李白》.[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释】①也: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呀”。在这里表示提顿,兼与下句“飘然”的“然”字对偶。思(si四):指诗歌的思想情趣。不群:不同于一般人,不平凡。②庾开府:庾信,字子山,南北朝诗人。北周时曾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他早期的作品绮丽清新。鲍参军:鲍照,字明远,南北朝诗人。刘宋时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擅乐府歌行,风格俊逸豪放。③渭北:渭水之北。泛指渭水之滨的长安、咸阳一带。时杜甫住在这里。江东: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即今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时李白正在这一带漫游。④樽(zun尊):古代酒器。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鉴赏】首句写诗人在渭北忆李白遥望江东,惟见天边的晚云。次句写作者设想李白在江东忆自己,翘首渭北,惟见远方的春树。一二句,语出平实,但手法精妙。诗句本为杜甫忆李白所吟,但却展现出两位大诗人互相凝望挚友的情景。清代黄生说:首句“寓言己忆彼”,次句“悬度彼忆己”。这种悬想示现的手法,极自然地表现出两人的深情厚意,不言怀而怀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出作者的热切希望:何时才能再次欢聚,与李白把酒论诗文!【鉴赏2】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九溪十八涧。推荐。爱诗词网。明·张岱2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3,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他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4,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有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5。按志6,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7。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8,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1本文选自《西湖梦寻》。九溪十八涧为杭州市西湖名胜地。2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有《瑯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3洄(hui):水回旋而流。4阒(qu):静寂。5缁(zi)流:僧众。缁,黑色。中国僧徒多穿黑衣。6志:指西湖志。7湮没(yanmo):埋没。8江干:江岸。【析点】这篇短文,以“按志”为线分作两片写九溪十八涧,前片写其长存的自然之境,后片写其“湮没”的人文之境。游记写于明亡之后,往与今的变化中寄寓了作者一份深沉的沧桑变异的情思。作者写自然之境,着力在“别有天地,自非人间”八个字上。文章开头一句是介绍“九溪”的方位,未言其周围环境之美,而“烟霞岭”“龙井山”两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已令人产生诸多美的遐想,为写“九溪十八涧”先制造了一种美的氛围。九溪美,美在它独占的风韵。水,“屈曲洄环”而“九折”前行;地,“径路崎岖”而“草木蔚秀”,美的秀雅而幽深,美的奇异。这正是它独特之处。九溪秀雅幽深,然而不小巧,其“人烟旷绝,幽阒静俏”,这就给九溪境界涂上了一层旷远而寂清的色彩,神秘而古朴的韵味,加之对十八涧“深邃”的渲染,平添了一种古远、圣洁的气象,让人似乎领受到深山老林里那古刹钟声的意味。基于自然之境,怀想湮灭无存的人文之境,那九溪十八涧,连“老于西湖者”也“皆茫然不能置对”。作者有所失之情、怀旧之意,流溢纸上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九方皋相马。推荐。爱诗词网。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说符》伯乐是大家所熟悉的善于相马的人物。据《石氏星经》说,主管天马的星宿叫伯乐。于是,人们把秦穆公时代(前659~前621)的相马能手孙阳叫做伯乐。本文却用伯乐来作陪衬烘托,塑造出一位更高级的相马能手——九方皋(《淮南子·道应训》作“九方堙”)。本文说,伯乐年老了,秦穆公要他推举一位能相马的亲族作继承人。伯乐说:“一般良马可以从外形筋骨观察;天下最好的马呢,特征用言语形容不出来,恍恍惚惚,它跑起来尘土不扬(“绝尘”),足迹也没有(,zhe,足迹;弭,无)。我的子辈们资质低下,可告诉他们相良马的方法,不可告诉他们相天下之马的方法。只有跟我一起打过柴(“缠”即捆柴的绳索,“薪菜”即采薪)的九方皋,相马能力不在我下,让他见您吧。”伯乐一席话,既说明伯乐不仅善于相马,而且善于察人,秉公办事,唯才是举;而且从侧面烘托了九方皋,使读者期待着一位相马的天才人物登场,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妙。九方皋三个月内便在沙丘找到了一匹天下之马,使人觉得此人果真不凡,没有辜负伯乐的推荐。但是,他却把一匹黑色的公(牡)马,说成是一匹黄色的母(牝)马,连毛色、性别都搞颠倒了。难怪秦穆公不高兴,认为“糟了(败矣)”。至此,读者不免升起一团疑云,文章笔势由高峰跌入谷底。谁知伯乐与众不同,大声赞叹说:“他竟然达到了这样高的境界啊,这正是胜过了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表现啊!”笔势陡然腾空而上,读者的悬念则进一步加剧,期待着答案。伯乐于是说出一番道理,这番道理便是本文的基本寓意。伯乐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专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所谓“精”、“内”、“所见”、“所视”,都是指的千里马的内在本质;所谓“粗”、“外”、“所不见”、“所不视”都是指的千里马的非本质的外部形貌,包括毛色、性别等。九方皋能透过外表抓住本质,排除掉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所以叫做“天机”。伯乐又说:“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这就从相马引申到了观察其他事物,把寓意提到了哲理的高度。寓言所表现的意义是值得重视的。我们看问题,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只要抓住了本质,即使忽视某些表面现象,也没有多大关系;有时,甚至要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这是本文的深刻之处。但是,相马连毛色、性别也搞错了,而且赞扬这种错误,这就过于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了。强调直觉把握,忽视逻辑上的循序渐进、由表及里,认为高等的方法完全不可言传,这就表现了某些神秘主义色彩。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包括其优点和缺点,都在这则故事中反映出来了。这则故事所表现的思想特色早已渗透到了传统文艺领域。宋代诗人陈与义《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不重外在的描摹与形似,而追求某种内在的风韵与神似,正是中国文学与绘画的美学特征。这一美学特征与九方皋相马所表现的思维特征是一致的。这则故事在情节上大起大落,写相马能手却故作不识牝牡骊黄的惊人之笔,引人入胜;在手法上,用伯乐衬托九方臬,印象鲜明;点题时,使用重叠排比句式以强调同一思想,效果强烈。
【题解】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独自沿江边散步,情随景生,一连写成七首短诗。原题为《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用组诗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这是其中的第六首。这首诗构思奇妙,用词准确,由静至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色。鲜花铺满了黄四娘(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邻居。)家门前的小路,争奇斗妍的花朵缀满枝头,把枝头也压得垂下来;恋花不舍的蝴蝶在花间嬉戏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儿在花丛中和谐地歌唱(恰恰,频频,这里是说鸟鸣的声音和谐自然)。前两句直写花朵繁密,后两句则用蝶莺的舞啼从侧面加以烘托,读来令人心醉神迷!这首诗用一种近于白话的、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派春天的景色,写得那样自然,那样轻快活泼,是杜诗中另外一种风格的代表。【全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①蹊:小径、小路。②留连:舍不得离开。魏文帝《燕歌行》:“仰戴星月观云闲,飞鸟晨鸣,声气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③恰恰:自然,和谐。白居易《游悟真寺》:“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后人据杜诗以恰恰为鸟啼声,非。(见清翁方纲《石洲诗话》一)【译文】黄四娘家的小路两边,春意正浓啊,繁花满眼!千朵万朵花儿沉甸甸,把枝条都压得弯弯。彩蝶恋着花儿流连不去,它们在花丛中时时飞舞蹁跹。黄莺也对着春花自在地歌唱,那“恰恰”的声音,多么娇软婉转!【鉴赏】这是一首写诗人在黄四娘家见闻的诗,表现了其愉悦的心情。首句点明寻花地点,为“黄四娘家”,一个“满”字,言其小径两旁,鲜花开遍,美不胜收。次句“千朵万朵”,言其花之繁多,密密层层,照应上句的“满”字。“压枝低”三字,极为形象生动,写出了花朵的大而沉,压弯了枝条。第三句着“留恋”二字,言翩翩飞舞的蝴蝶,不肯离去,是暗示花之艳丽而香浓也。犹言花可爱,蝶可爱,美景多多宜人,诗人亦留恋不已也。正在留恋之时,诗人忽闻娇莺柔嫩轻软、动听悦耳之声,从花丛的沉醉中惊醒,能不增添喜悦之情?此诗写景秾丽,移情于物,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真乃快意之诗,能不令人陶然忘机?此诗“千朵”之“朵”,平而为仄,这“拗”正是对格律的突破,而不是破坏;“千朵万朵”,采用复叠,又是口语,故有自然音韵之美。三、四句对仗工整,其“流连”“自在”均为双声,“时时”“恰恰”,都是叠字,故读此诗,音韵宛转,如珠落玉盘,悦耳动听。刘开扬说:“用‘时时舞’来写蝶之时时停留花上,时时对花而舞,‘恰恰啼’则是用心啼之意,(《玉篇》卷八:‘恰,用心也。’)与蝶之时停时舞相似。只有这样才能领会此二语之工致。”俞陛云对其五、其六合评曰:“此二诗在江畔行吟,不问花之有主无主,逢花便看。黄师塔畔,评量深浅之红;黄四娘家,遍赏万千之朵。人既闲雅,故诗自有闲雅之致。”(《诗境浅说》)这两首诗的确写得从容闲雅,令人神往,抒发了诗人萧散自然的情怀。
留连戏蝶时时舞的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独自沿江边散步,情随景生,一连写成七首短诗。原题为《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用组诗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这是其中的第六首。这首诗构思奇妙,用词准确,由静至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色。鲜花铺满了黄四娘(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邻居。)家门前的小路,争奇斗妍的花朵缀满枝头,把枝头也压得垂下来;恋花不舍的蝴蝶在花间嬉戏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儿在花丛中和谐地歌唱(恰恰,频频,这里是说鸟鸣的声音和谐自然)。前两句直写花朵繁密,后两句则用蝶莺的舞啼从侧面加以烘托,读来令人心醉神迷!这首诗用一种近于白话的、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派春天的景色,写得那样自然,那样轻快活泼,是杜诗中另外一种风格的代表。【全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①蹊:小径、小路。②留连:舍不得离开。魏文帝《燕歌行》:“仰戴星月观云闲,飞鸟晨鸣,声气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③恰恰:自然,和谐。白居易《游悟真寺》:“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后人据杜诗以恰恰为鸟啼声,非。(见清翁方纲《石洲诗话》一)【译文】黄四娘家的小路两边,春意正浓啊,繁花满眼!千朵万朵花儿沉甸甸,把枝条都压得弯弯。彩蝶恋着花儿流连不去,它们在花丛中时时飞舞蹁跹。黄莺也对着春花自在地歌唱,那“恰恰”的声音,多么娇软婉转!【鉴赏】这是一首写诗人在黄四娘家见闻的诗,表现了其愉悦的心情。首句点明寻花地点,为“黄四娘家”,一个“满”字,言其小径两旁,鲜花开遍,美不胜收。次句“千朵万朵”,言其花之繁多,密密层层,照应上句的“满”字。“压枝低”三字,极为形象生动,写出了花朵的大而沉,压弯了枝条。第三句着“留恋”二字,言翩翩飞舞的蝴蝶,不肯离去,是暗示花之艳丽而香浓也。犹言花可爱,蝶可爱,美景多多宜人,诗人亦留恋不已也。正在留恋之时,诗人忽闻娇莺柔嫩轻软、动听悦耳之声,从花丛的沉醉中惊醒,能不增添喜悦之情?此诗写景秾丽,移情于物,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真乃快意之诗,能不令人陶然忘机?此诗“千朵”之“朵”,平而为仄,这“拗”正是对格律的突破,而不是破坏;“千朵万朵”,采用复叠,又是口语,故有自然音韵之美。三、四句对仗工整,其“流连”“自在”均为双声,“时时”“恰恰”,都是叠字,故读此诗,音韵宛转,如珠落玉盘,悦耳动听。刘开扬说:“用‘时时舞’来写蝶之时时停留花上,时时对花而舞,‘恰恰啼’则是用心啼之意,(《玉篇》卷八:‘恰,用心也。’)与蝶之时停时舞相似。只有这样才能领会此二语之工致。”俞陛云对其五、其六合评曰:“此二诗在江畔行吟,不问花之有主无主,逢花便看。黄师塔畔,评量深浅之红;黄四娘家,遍赏万千之朵。人既闲雅,故诗自有闲雅之致。”(《诗境浅说》)这两首诗的确写得从容闲雅,令人神往,抒发了诗人萧散自然的情怀。
天时不如地利。推荐。爱诗词网。《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③,七里之郭④,环⑤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⑥非不深也,兵革⑦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⑧,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12),亲戚畔(13)之。多助之至,天下顺(14)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注释】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条件。至于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古人往往认为非人力所能及,或者用迷信观点来理解,笼统的称为天时。③〔三里之城〕方圆三里(那样小)的内城。城,指内城,有城墙。④〔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郭,指外城,也有城墙。⑤〔环〕围,用兵包围。⑥〔池〕城池,护城河。⑦〔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衣(皮革制的甲胄)。⑧〔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扔下。去,离开。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指限制。域民,使动用法,把人民限制在本国领域内。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固国,使动用法,使国家巩固。(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震慑。兵革之利,武器的精良,指武力强大。(12)〔之至〕到了极点。之,动词,到。至,极点。(13)〔畔〕通“叛”,背离,反对。(14)〔顺〕归顺,服从。(1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有,或。【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从各个方向攻打它,但是不能取胜。包围着从各个方向攻打,总会得到有利于进攻的天时了。然而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比不上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结果)放弃城池而逃走,这就是地利比不上人和。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单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单靠武器的坚利。坚持正义的人就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违背正义的人必然陷于孤立。孤立到了极点时,亲戚都背叛了他。多方面的帮助到了极点时,天下的人都顺从他。用天下都顺从的人来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字数:1170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39-240页.
【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屋,给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遮风避雨,使他们能喜笑颜开地住在里面,任凭风吹雨打也安稳如山。庇(bì):遮蔽,掩护。【鉴赏1】要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广的楼房,好用来庇佑天下无处容身的穷人;不但要使他们欢欣喜悦,而且即使遭受风雨的侵袭,这些房屋也能安稳不动屹立如山。杜甫因茅屋被风吹垮而作此诗,感叹自己一样落魄。于是杜甫盼望能有千万间房舍,以保障天下穷人在风雨中的平安。杜甫这种推己及人的仁者襟怀,实在令人无限景仰。【鉴赏2】如何才能够拥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给天下贫寒的读书人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让他们都开颜欢笑,那么即使是在风雨中,房子也能够安稳得像是山一样,一动不动。唉!什么时候眼前突然间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即使我自己被冻死,我也愿意。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狂风所破,受夜雨侵入,难以栖身,他想到的却并不是如何让自己住进安稳的房子,而是同样受苦的“天下寒士”,表示只要他们有房屋安身,那么即使自己冻死也无妨。诗歌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应用】〈名〉安,怎能。广厦,大的房子。庇(bì),遮蔽。寒士,穷苦的士人。怎样才能得到大的房屋千万间,来庇护天下的穷苦士人,使他们皆大欢喜,即使暴风雨再来,这些房屋也都像山一样安稳不动。语出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用以表达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崇高思想。◇他也是需要“家庭的温暖”的,但他想到的并不只是他自己,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怎么能够老是在考虑一个人的家庭的温暖呢?(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也作[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何设计好城市居民住宅,让人们住得舒适?这是建筑师们探讨的热门课题。(朱诗田《巾帼巧绘摩天楼》,《长江日报》1993年3月7日)○也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20世纪末为数不少的高校青年教师仍然有着和唐代诗人一样的感慨。(吴学霆、顾佳赟《“我想早日有个家!”》,《文汇报》1998年9月21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希望获得大量住房以满足所需者。[例]我想起杜甫先生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寒士”们安排的大厦何止千万间,但仍供不应求。(吴保刚《争夺与高风》)二、用以形容关爱人民,盼望普天大众都能生活幸福的崇高品质和博大胸襟。[例]因为只想自己的“安乐窝”,就容易忘记人民的“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直被人称为忧国忧民的千古佳句。(汪金友《“窝”的考验》)【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赏析】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杜甫一家居住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突遭暴风袭击,卷走了覆盖屋顶的茅草,风头过后,随之雨至。屋漏逢阴雨,境况甚是狼狈。诗人长夜难眠,浮想联翩,从个人的家庭遭际想到了天下的寒士,表现了诗人己溺己饥,推己及人和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这是一首记事抒情的七言歌行,全诗可明显地分为四小节,前三节顺序记事,最后一节抒发感慨。一节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起势突猛,八月秋高气爽,却意想不到狂风呼啸而至,好端端的草堂屋顶被狂风撕裂,茅草散乱,漫天飞扬,有隔江而去者,有高挂树梢者,有低沉水塘者,真是满目狼藉。这一急速呈现而又变换着的景象,被诗人急速地捕捉到,并准确如实地描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景声之外,似乎还看到一个拄杖而立的老人,眼巴巴地望着茅屋破损而心急焦虑。第二节,写儿童抱草的情景。狂风当是由北而来,茅草朝南方向刮去,所以南村群童出来捡拾。想必杜甫平素与这帮顽童相处平易,孩子们才敢有这恶作剧。你越喊,他越跑,竟然抱着茅草躲到竹丛中去了。这一节与前节的紧张气氛迥然不同,显得有张有弛,错落有致。老者气急败坏唇焦舌燥的呼喊叫嚷;顽童们嘻笑跑跳装聋作哑东躲西藏,两相衬托,生动而诙谐。这里称群童为“盗贼”,决不是恶狠狠的斥骂,而是气急时的指责。第三节八句,写屋漏又遭连夜雨的苦况。阵风刹时而过,接着黑云密布,秋色漠漠,天幕昏暗。这一天色暗然的气氛,是记实,也是烘托诗人黯淡凄楚的心情。“布衾多年冷似铁”,破旧的被褥,随全家由秦入蜀,屡经迁徙,已是冰凉帮硬了。这一平易诗句,没有贫困生活的切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被子破旧,但孩子困乏,依然入睡,眼前的情境使诗人彻夜难眠。而这种忧家虑国形成的失眠,自安史乱后一直如此。心事浩茫连广宇,诗人从破旧的茅屋,想到了饥寒交迫的天下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由叙事过渡到最末一节的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在漆黑淋雨之夜,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一丝美好希望的火花,这火花给天下寒士带来温暖。我们一向称之谓现实主义的诗人,也不乏丰富的浪漫主义想象力。一声感叹,呜乎!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幻想是难以实现的,如能实现,宁可牺牲自己。如果“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从推己及人到舍己为人,诗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至此,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七言歌行比较自由灵活,适宜于铺陈叙事,也最能表达诗人奔放豪宕,勃不可遏的情感。全诗以时间为序,从黄昏到入夜,一段一情景急速变换,使人应接不暇。古典诗歌虽最擅写景状物,但如这首诗对瞬间急速转换的动态事物的描写,并描绘得如此逼真而动人,在整个唐诗中亦是不多见的。全诗始终充溢着强烈灼人的感情色彩,主要由其内容所决定,但在句法、用韵方面确实起到了加深和渲染的作用。七言歌行虽不严格要求对偶句式,亦多为上下两句为一联。杜甫在这里却用了一些三句为一联,如“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者为了充分状物,后者为了充分达情,音节上也造成了急促焦灼的气氛。在用韵上,句句押韵而不断变换,平仄相间而以仄声为基调。开头写狂风呼啸而来的态势,用了“号”、“茅”、“郊”等响亮的平声字。第二、三节写内心的焦急和感叹,就用了“力”、“贼”、“去”和“色”、“黑”、“铁”等仄声字。最后一节,却是先用平声字“间”、“颜”、“山”,以示理想愿望的美好。后三句又转为仄声,诗人的心情又黯然低沉下来。如此换韵,使全诗更加声情并茂,波澜起伏。
安得广厦千万间。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屋,给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遮风避雨,使他们能喜笑颜开地住在里面,任凭风吹雨打也安稳如山。庇(bì):遮蔽,掩护。【鉴赏1】要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广的楼房,好用来庇佑天下无处容身的穷人;不但要使他们欢欣喜悦,而且即使遭受风雨的侵袭,这些房屋也能安稳不动屹立如山。杜甫因茅屋被风吹垮而作此诗,感叹自己一样落魄。于是杜甫盼望能有千万间房舍,以保障天下穷人在风雨中的平安。杜甫这种推己及人的仁者襟怀,实在令人无限景仰。【鉴赏2】如何才能够拥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给天下贫寒的读书人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让他们都开颜欢笑,那么即使是在风雨中,房子也能够安稳得像是山一样,一动不动。唉!什么时候眼前突然间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即使我自己被冻死,我也愿意。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狂风所破,受夜雨侵入,难以栖身,他想到的却并不是如何让自己住进安稳的房子,而是同样受苦的“天下寒士”,表示只要他们有房屋安身,那么即使自己冻死也无妨。诗歌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应用】〈名〉安,怎能。广厦,大的房子。庇(bì),遮蔽。寒士,穷苦的士人。怎样才能得到大的房屋千万间,来庇护天下的穷苦士人,使他们皆大欢喜,即使暴风雨再来,这些房屋也都像山一样安稳不动。语出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用以表达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崇高思想。◇他也是需要“家庭的温暖”的,但他想到的并不只是他自己,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怎么能够老是在考虑一个人的家庭的温暖呢?(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也作[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何设计好城市居民住宅,让人们住得舒适?这是建筑师们探讨的热门课题。(朱诗田《巾帼巧绘摩天楼》,《长江日报》1993年3月7日)○也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20世纪末为数不少的高校青年教师仍然有着和唐代诗人一样的感慨。(吴学霆、顾佳赟《“我想早日有个家!”》,《文汇报》1998年9月21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希望获得大量住房以满足所需者。[例]我想起杜甫先生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寒士”们安排的大厦何止千万间,但仍供不应求。(吴保刚《争夺与高风》)二、用以形容关爱人民,盼望普天大众都能生活幸福的崇高品质和博大胸襟。[例]因为只想自己的“安乐窝”,就容易忘记人民的“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直被人称为忧国忧民的千古佳句。(汪金友《“窝”的考验》)【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赏析】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杜甫一家居住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突遭暴风袭击,卷走了覆盖屋顶的茅草,风头过后,随之雨至。屋漏逢阴雨,境况甚是狼狈。诗人长夜难眠,浮想联翩,从个人的家庭遭际想到了天下的寒士,表现了诗人己溺己饥,推己及人和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这是一首记事抒情的七言歌行,全诗可明显地分为四小节,前三节顺序记事,最后一节抒发感慨。一节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起势突猛,八月秋高气爽,却意想不到狂风呼啸而至,好端端的草堂屋顶被狂风撕裂,茅草散乱,漫天飞扬,有隔江而去者,有高挂树梢者,有低沉水塘者,真是满目狼藉。这一急速呈现而又变换着的景象,被诗人急速地捕捉到,并准确如实地描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景声之外,似乎还看到一个拄杖而立的老人,眼巴巴地望着茅屋破损而心急焦虑。第二节,写儿童抱草的情景。狂风当是由北而来,茅草朝南方向刮去,所以南村群童出来捡拾。想必杜甫平素与这帮顽童相处平易,孩子们才敢有这恶作剧。你越喊,他越跑,竟然抱着茅草躲到竹丛中去了。这一节与前节的紧张气氛迥然不同,显得有张有弛,错落有致。老者气急败坏唇焦舌燥的呼喊叫嚷;顽童们嘻笑跑跳装聋作哑东躲西藏,两相衬托,生动而诙谐。这里称群童为“盗贼”,决不是恶狠狠的斥骂,而是气急时的指责。第三节八句,写屋漏又遭连夜雨的苦况。阵风刹时而过,接着黑云密布,秋色漠漠,天幕昏暗。这一天色暗然的气氛,是记实,也是烘托诗人黯淡凄楚的心情。“布衾多年冷似铁”,破旧的被褥,随全家由秦入蜀,屡经迁徙,已是冰凉帮硬了。这一平易诗句,没有贫困生活的切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被子破旧,但孩子困乏,依然入睡,眼前的情境使诗人彻夜难眠。而这种忧家虑国形成的失眠,自安史乱后一直如此。心事浩茫连广宇,诗人从破旧的茅屋,想到了饥寒交迫的天下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由叙事过渡到最末一节的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在漆黑淋雨之夜,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一丝美好希望的火花,这火花给天下寒士带来温暖。我们一向称之谓现实主义的诗人,也不乏丰富的浪漫主义想象力。一声感叹,呜乎!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幻想是难以实现的,如能实现,宁可牺牲自己。如果“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从推己及人到舍己为人,诗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至此,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七言歌行比较自由灵活,适宜于铺陈叙事,也最能表达诗人奔放豪宕,勃不可遏的情感。全诗以时间为序,从黄昏到入夜,一段一情景急速变换,使人应接不暇。古典诗歌虽最擅写景状物,但如这首诗对瞬间急速转换的动态事物的描写,并描绘得如此逼真而动人,在整个唐诗中亦是不多见的。全诗始终充溢着强烈灼人的感情色彩,主要由其内容所决定,但在句法、用韵方面确实起到了加深和渲染的作用。七言歌行虽不严格要求对偶句式,亦多为上下两句为一联。杜甫在这里却用了一些三句为一联,如“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者为了充分状物,后者为了充分达情,音节上也造成了急促焦灼的气氛。在用韵上,句句押韵而不断变换,平仄相间而以仄声为基调。开头写狂风呼啸而来的态势,用了“号”、“茅”、“郊”等响亮的平声字。第二、三节写内心的焦急和感叹,就用了“力”、“贼”、“去”和“色”、“黑”、“铁”等仄声字。最后一节,却是先用平声字“间”、“颜”、“山”,以示理想愿望的美好。后三句又转为仄声,诗人的心情又黯然低沉下来。如此换韵,使全诗更加声情并茂,波澜起伏。
临渊羡鱼退而结网。推荐。爱诗词网。【名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注释与译文]面对深水羡慕水中的鱼儿,还不如回家织网来捕鱼。比喻徒劳无益的空想,还不如付诸行动,做点实事。参考文献(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标志着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中央红军长征,以共产党人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长征。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7月初,红二、红六军团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委员。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加大了反对张国涛错误路线的斗争力量,在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力争下召开了甘孜会议,经过与张国涛激烈争论,会议决定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张国涛分裂活动失败。7月下旬,二、四方面军从甘孜出发,同时,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红一方面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西征战役,沿陕甘宁边界开辟纵横800多里的新苏区,奠定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基础。10月22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的兴隆镇、将台堡,同前来迎接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长征的胜利,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对于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结束国内战争,实现党的团结抗日的主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推荐。爱诗词网。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标志着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中央红军长征,以共产党人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长征。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7月初,红二、红六军团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委员。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加大了反对张国涛错误路线的斗争力量,在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力争下召开了甘孜会议,经过与张国涛激烈争论,会议决定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张国涛分裂活动失败。7月下旬,二、四方面军从甘孜出发,同时,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红一方面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西征战役,沿陕甘宁边界开辟纵横800多里的新苏区,奠定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基础。10月22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的兴隆镇、将台堡,同前来迎接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长征的胜利,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对于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结束国内战争,实现党的团结抗日的主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百年间同晓梦。推荐。爱诗词网。“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兴衰盛亡”类的诗句。诗句意谓三百年间,一连几个朝代纷纷倒台,金陵的险要地形并未能挽救它们的灭亡。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吟出了深刻的哲理,直感到气势逼人。注:同晓梦,喻南朝各代统治时间之短。钟山,现南京市。龙盘,喻金陵的险要。李商隐“咏史”“全唐诗”第6173页。繁体:“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興衰盛亡”類的詩句。詩句意謂三百年間,一連幾個朝代紛紛倒臺,金陵的險要地形並未能挽救它們的滅亡。詩人以誇張的手法吟出瞭深刻的哲理,直感到氣勢逼人。註:同曉夢,喻南朝各代統治時間之短。鐘山,現南京市。龍盤,喻金陵的險要。李商隱“詠史”“全唐詩”第6173頁。拼音:“SanBaiNianJianTongXiaoMeng,ZhongShanHeChuYouLongP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SanBaiNianJianTongXiaoMeng,ZhongShanHeChuYouLongPan”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XingCuiChengWang”LeiDeShiGou。ShiGouYiWeiSanBaiNianJian,YiLianJiGeChaoDaiFenFenDaoTai,JinLingDeXianYaoDeXingBingWeiNengWanJiuTaMenDeMieWang。ShiRenYiKuaZhangDeShouFaYinChuLeShenKeDeZheLi,ZhiGanDaoQiShiBiRen。Zhu:TongXiaoMeng,YuNaChaoGeDaiTongZhiShiJianZhiDuan。ZhongShan,XianNaJingShi。LongPan,YuJinLingDeXianYao。LiShangYin“YongShi”“QuanTangShi”Di6173Xie。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注释】选自《孟子·离娄下》。爱:热爱,爱护。恒:常常,经常。敬:尊敬,敬重。【赏析】孟子一生极力宣传推行仁爱哲学,主张不仁爱的话不说,不符合礼义的事不做。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孟子认为,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你。君子内心仁爱,所以爱别人,君子礼在心中,所以尊敬别人。爱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敬人的人,必然被人敬。然而,如果付出了爱和敬,对方却蛮横不讲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怎么办呢?孟子的主张是,作为君子,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对人不仁了,失礼了。反省之后,自己是仁爱的、有礼的,而对方仍然蛮横无理,君子一定会再反省。再反省之后,自己没有错,对方仍然蛮横无理,君子就会认为,这样的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君子,和禽兽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南湖秋水夜无烟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名山胜水·洞庭”类的诗句。清秋之夜,月照洞庭,澄澈如画。面对这纤无尘烟的境界,诗人排除杂念,神思飞扬,不禁脱口而出“怎么能乘流水直上青天”?天然去雕饰的淡语,引人联想,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迷人。奇异的想象则又表现出诗人对污浊世道的厌恶。注:乘流直上天,传说中天河通海,故有此遐想。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全唐诗”第1830页。繁体:“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名山勝水·洞庭”類的詩句。清秋之夜,月照洞庭,澄澈如畫。面對這纖無塵煙的境界,詩人排除雜念,神思飛揚,不禁脫口而出“怎麼能乘流水直上青天”?天然去雕飾的淡語,引人聯想,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迷人。奇異的想象則又表現出詩人對污濁世道的厭惡。註:乘流直上天,傳說中天河通海,故有此遐想。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全唐詩”第1830頁。拼音:“NaHuQiuShuiYeMoYan,NaiKeChengLiuZhiShangTi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NaHuQiuShuiYeMoYan,NaiKeChengLiuZhiShangTian”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MingShanShengShui·DongTing”LeiDeShiGou。QingQiuZhiYe,YueZhaoDongTing,ChengCheRuHua。MianDuiZheQianMoChenYanDeJingJie,ShiRenPaiChuZaNian,ShenSaiFeiYang,BuJinTuoKouErChu“ZenMeNengChengLiuShuiZhiShangQingTian”?TianRanQuDiaoShiDeDanYu,YinRenLianXiang,QiaoMiaoDeAnShiChuYueSeDeMiRen。JiYiDeXiangXiangZeYouBiaoXianChuShiRenDuiWuZhuoShiDaoDeYaE。Zhu:ChengLiuZhiShangTian,ChuanShuiZhongTianHeTongHai,GuYouCiXiaXiang。LiBai“PeiZuShuXingBuShiLangYeJiZhongShuGuSheRenZhiYouDongTingWuShou”“QuanTangShi”Di1830Xie。
龟虽寿 曹操。推荐。爱诗词网。解题:本诗表现了不甘衰老和人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精神。课文注译神龟(2)虽寿,犹有竟(3)时。腾蛇(4)乘雾,终为土灰。老骥(5)伏枥(6),志在千里。烈士(7)暮年,壮心不已。盈缩(8)之期,不但在天。养怡(9)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选自《乐府诗集》。《龟虽寿》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2)〔神龟〕龟的寿命很长,古人将它作为长寿动物的代表。(3)〔竟〕终结,这里指死亡。(4)〔腾(téng)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5)〔骥〕一日能行千里的良马。(6)〔枥〕马槽。(7)〔烈士〕指怀有雄心壮志的正直人士。(8)〔盈缩〕盈,长;缩,短。(9)〔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迷惑失故路。推荐。爱诗词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曹操“雄才崛起”,又“雅爱诗章”。在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之际,常常“横槊赋诗”。建安十年(205),袁绍降将、并州刺史高幹叛乱,“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关口”(今山西长治东南)。曹操即于次年春正月,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出兵,北征高幹。当大军翻越太行山时,诗人便以慷慨悲凉之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太行山横亘于晋、冀、豫三省边境,“凌虚抗势,天岭交气”,形势极为险峻。古人因此有“太行,牛之难也”之叹(《尸子》)。此诗开篇,在描摹太行山“巍巍”高耸的苍莽之景中慨然而叹,语气奇壮,正可与太行山拔地而起的雄峻相颉颃。诗面上写的是雄峻的太行山,诗行中站立的,则是那位气凌万仞、志在统一北中国的一代“枭雄”的巨大身影。在他脚下,此刻正有一队队荷戈执戟的壮士,翻越在盘曲入云的山坂;那嶙峋的山石,简直要把辚辚滚转的车轮颠摧——这就是从沁阳通往晋城的那段令人闻之色变的“羊肠坂”!为了烘托这场艰苦卓绝的行军,诗人接着用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太行山凛烈、萧条的冬景:“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写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高树,笔底正有一片呼啸之声卷过;“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写山中猛兽,竟敢夹路蹲伺行军的勇士,可知已被饥饿逼成怎样的疯狂!再加上“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全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笼盖,更于荒寂的风啸、虎吼之中,增添了无限寒意。以上为诗之第一层,在展现军行太行时的艰险、荒寂中,抒写诗人登临险坂的啸叹之情。“取境阔远”(方东树《昭昧詹言》),苍凉中自有一种拂郁直上的雄奇之气。自“延颈长叹息”以下,诗情忽作顿跌,抒写诗人由此生出的怀归之思。“远行多所怀”,此刻他所怀想的,难道不是远征高幹的艰辛?说来也怪:曹操虽常被史家斥为“奸雄”,但在他自己,早年并无争锋天下的野心。那时的愿望,不过是“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建立名誉”而已。当天下纷乱、群雄逐鹿之际,他也时有回归乡里,“秋夏读书,冬春狩猎”的念头(见《让县自明本志令》)。而今,羁身于艰险的军旅生涯,面对着荒寂的太行山野,这种怀思不知不觉又涌上心头,竟变得那样强烈,终于在诗中化为“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的深长叹息。这四句发自内心,披露了这位“枭雄”也与常人一样,有着深切的思乡之情,读来倍觉亲切。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东归之思,此刻正如眼前的曲曲山坂、霏霏白雪,已变得怎样绵绵无尽、纷扬难息了呵!但诗人终竟按抑了深切的怀思,又踏上了征路。自“水深桥梁绝”以下,节奏逐渐加快,正如一组不断转换的镜头,历历如画地展示了行军生活的各个侧面:“水深桥梁绝”二句,叙行军途中的意外受阻;“迷惑失故路”二句,叙迷路后的栖宿无所;“行行日已远”四句,则叙长途跋涉中的饥渴和取薪举炊的艰难。读这一节,须得与前二节描述的太行山险峻、荒寂、寒冷的景象融为一体,便可懂得士卒翻越太行时的生活,竟有何等艰辛和悲苦。这生活均为诗人所身历,故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对于士卒的深切悯伤之情。无情未必真豪杰,作为三军之统帅,诗人倘若没有对部属、士卒的这种同情和关切之情,又怎能推动千军万马为之奋战?只是像曹操这样的政治家,这种感情常常为统一天下的事业追求所掩盖,不轻易显露罢了。现在,它却蓄积、运突、不能自已了。诗之结尾,相对平静的叙事由此被冲断,而跳出了直抒胸臆的悠悠思叹:“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豳风·东山》,相传为周公东征归来的慰劳士卒之作。诗中描述东征战士“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的艰苦行役生活,正与曹操此诗所叙相仿佛。周公东征平定叛乱,终于使士卒“勿士(事)行枚”,乐返故园;曹操北度太行山,亦正要征讨叛乱的高幹军,以实现北中国的安定、统一。诗人在结句中忽生思古之幽情,正隐隐以周公自命,从而将诗中表现的怀归、伤悯之情,一下升华为安定天下的悠悠壮思。这壮思与开篇对太行山雄峻、艰险的慨叹遥相呼应,苍凉壮阔,带有一种多么高古和沉雄的气韵!值得注意的是,《苦寒行》原为乐府旧题,其古辞失传,推测其内容,当以抒写民间的寒冬疾苦为主。曹操却借用此旧题,来表现他统一北中国、远征高幹的重大斗争,抒写艰苦军旅生涯中的悲壮情怀。这在向民歌学习、拓展乐府诗的表现领域方面,无疑开了良好的风气。诗中没有政治家的说教,描述的全都是自身亲历的军旅生活的景象和体验。其登攀险坂的慨叹、瞻念故乡的怀思、担薪作炊的悯伤,无不出于诗人的真情实感。而作为三军之统帅,诗人又没有沉浸在艰辛生活的哀叹之中,而能将这种情感与安定天下的壮怀统一起来,使之得到升华。这就使本诗不仅有苍凉之境、动人之情,还呈现了一种非同凡响的雄调壮格。它之能被千古读者所传诵,实非出于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