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苏秦列传》亦载。

()

·李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喏。”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

师说

韩愈

()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注释】

选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小石潭,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小丘西。

()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

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

《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解】朝阳岩在潇水旁,有溪涧流入潇水,故此诗写到“渔翁夜傍西岩宿”。柳宗元贬永州时常到朝阳岩游息,岩也因此诗首句而称西岩。此诗写山水,却以人物连贯,淡淡几笔,既展示了山水之美,又有生活气息,显得情趣盎然。故苏轼说:“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诗人玉屑》卷十)如去掉末两句,只怕兴味不会如此悠长。【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十四年又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九年自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擢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力革弊政,宪宗即位后被贬永州司马,在永州九年,元和十年(815)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任所。以古文著名,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亦工诗赋,对后世影响很大,有《河东先生集》。【注释】①此句说渔翁清晨汲江水燃竹为柴做饭。清湘,清澈的湘水。潇水在零陵与湘水合流,称潇湘。楚竹,零陵为古代楚地,楚地之竹称“楚竹”。②“烟销”两句谓,烟雾消散西岩已不见渔翁,只有一声渔歌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欸乃,本为象声词,摇橹声,此代指渔歌。渔歌又称棹歌,唐时湘中棹歌称《欸乃曲》(元结《欸乃曲序》)。唐张志和《渔父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③“回看”两句谓渔翁舟入中流,回望水天相连,西岩上的云彩悠然地聚散,仿佛在互相追逐。无心,悠然、随意。晋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译文】夜晚,老渔翁就靠着西岩歇宿;早起,他汲取清澈湘水点燃楚竹。烟雾消散,太阳出山,忽然不见了他的人影,寂静中只听得欸乃一声,山山水水一片碧绿。渔舟顺水飘到中流,渔翁回头遥向天边注目——但见岩上白云片片,正在自由自在地互相追逐。【题解】柳宗元在永州作。这首诗同《江雪》一样,借歌咏自然景物曲折地反映诗人的思想和境遇。宋代大作家苏轼称赞这首诗有“奇趣”,它确实带有瑰奇的浪漫色彩。前两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写夜尽拂晓,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担|火光点出渔翁在西岩过宿。诗人把平常的汲水燃薪,写成“汲清湘”、“燃楚竹”,造语新奇,表现出一种超凡绝俗的特殊情趣。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写太阳升起,烟雾消散,照理应显现出人来,诗人却反而写“不见人”,渲染山间一片静寂。忽然,橹桨“欸乃一声”,山水似乎顿时显得更加碧绿可爱。作者用声响引出色彩,也给人以奇趣之感。结尾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船已顺流而下,渔翁回望天际,只见岩上白云悠然飘荡,仿佛在相互追逐。这里用轻闲随意的白云,来表现渔翁悠然自得的生活,显然寄寓着作者因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的情怀。【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贬官永州时所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夜话》所引)。苏东坡认为诗歌不能满足于表现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而应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奇趣”。他认为这首《渔翁》就富于“奇趣”。那么,奇趣何在呢?诗歌一开始,塑造了一位不合流俗的渔翁形象。渔翁即“渔父”,出自《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指那种隐身避世、垂钓自适的高人隐士。《庄子》中的渔父抨击了孔丘的仁义之道,《楚辞》中的渔父劝告屈原不要过于留恋楚王。此后,渔父成了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柳宗元当时因仕途失意,故以渔父自况,追求放浪山水的人生境界,以摆脱心中的苦闷。如果以为渔翁只不过是写一位打鱼的劳动者,就会误解全诗的旨意。刘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诗曰:“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为求得精神解脱而“赏心”山水,前者只是为了稻粱之谋。诗人笔下的“渔翁”与一般的渔者也有这种区别。柳宗元在政治上是积极入世的,此时他内心虽然很苦闷,诗中却表达了乐于归隐的情趣,这是一种异乎常情的心态,而这也正是苏轼所谓“奇趣”所在。首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渔翁之义已如上述,而“夜宿”则以一个细节烘托了诗人对自然的挚爱。西岩即风景优美的西山,诗人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白天游览西岩,流连忘返,干脆夜宿山傍,由此可见诗人对山水是多么热爱!第二句“晓汲清湘燃楚竹”,表层意义是:第二天清晨,诗人点燃南国的竹枝,饮用清澈的湘水。然而,“清湘”与“楚竹”这两个意象都是比兴的手法,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天子舜出征南方,他的两个妃子跟随,掉进湘水淹死了(《水经注》);又传说舜出巡南方,死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成雨,竹身因此为斑斑之状。“湘水”与“楚竹”都与这个悲剧故事有关。盛唐诗人李白作《远别离》一诗,通过这个传说抒发了自己的忧愤哀怨之情,此后,这两个意象更富于悲剧色彩了。柳宗元贬官于湘水楚竹之地,虽然寄情山水,但是并没有完全忘怀现实,也寄寓着忧愤之情。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这一句便是很好的例子。下面一联以如画之笔描绘了一个“无人”的山水之境。烟雾渐销,红日升起,此时人们还未开始活动,四周一片宁静。渔翁从岸上来到船上,随着船桨的欸乃之声,山水都披上了一层绿装。水乡有雾之晨,必须等雾散之后才能见日,故先说“烟销”,后说日出,可见诗人体物之切。“乃一声山水绿”也是富于奇趣的说法,当他沉浸于山水时,至与“万化冥合”,忘却了自身与万物的存在,一声欸乃将他惊醒,周围不知何时已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了。最后一联,直接表白诗人的闲适之情。“岩上无心云相逐”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自然界的无心之物与人世间的机诈相对而言,呈现出自然适意的意境,这也就是渔翁所追求的境界。关于这最后一句,苏轼、王士祯等人认为可以不要,因为前四句已经完美地表达了这种意境,这一句破坏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是,刘辰翁、王世贞等认为这一句也是全诗整体的一部分,不可删掉。关于这一联的争论,说明这首诗是非常出色的,欲删者也是爱惜之故。

()

名言: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

【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意思】在地处关中中枢的长安,遥望蜀中岷江上的五个渡口,风烟迷蒙。你虽然告别京城到四川去,但我们都是出来求官、作客他乡之人,不必感伤。【全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解题】此诗约作于高宗乾封年间(666—667),时王勃在长安。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县尉的尊称。之任:赴任。蜀川:指今四川。一作“蜀州”,误,因蜀州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始设置,其时王勃早已亡故。此诗首联点送别和赴任之地,对仗严整,颔联却为散句,为律诗变格,名曰“偷春格”。古来送别诗多充满缠绵离愁,此诗却以高远开朗的格调和胸怀作慰勉语,给人以鼓舞。全诗起承转合均合律诗要求,却写得气脉流通。【注释】①此句意谓长安以三秦为辅。城阙:城门两边的楼观。引申为宫阙、京城,此处指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护卫。三秦:秦汉之际,项羽分秦国故地为雍、塞、翟三国,总称三秦,此处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②此句意谓远望蜀地五津,为风烟所阻隔。五津:岷江从灌县到犍为县间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③二句意谓朋友要去异乡做官,自己亦客游长安,同样是为了仕宦而离乡别友,离别的情意也是相同的。④二句意谓四海之内有一知心朋友存在,虽远在天边,也似邻居一样。比邻:近邻。此二句精炼地概括了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⑤二句意谓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女儿家那样共让眼泪沾湿了手绢。无为:不要。歧路:分岔路口。儿女:女儿,女子。古诗文中“儿女”多有指女儿者,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叙灌夫骂临汝侯曰:“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司马贞索隐:“女儿犹云儿女也。”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姿,不爱红装爱武装。”儿女,即女子。各注本释为“青年男女”,误。按此二句亦用曹植《赠白马王彪》“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诗意。【全诗鉴赏】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市)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般么?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友情的诚挚。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

【原文】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

[八·一]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

()

后西游记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阊书业堂刊本《后西游记》扉页书影

()

惊 变

(丑上

()

【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想渡黄河,河中却塞满了冰块,想攀登太行山,却大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唐李白《行路难》诗之一中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太白全集》三卷189页)《唐宋诗醇》卷二:“冰塞雪满,道路之难甚矣……此盖被放之初述怀如此,真写得难字意出。”《李白集校注》卷三引刘咸忻《风骨集评》:“渡河,登太行,济世也。冰雪譬小人,犹《四愁诗》之水深雪雰也。”【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旅途遭遇种种险阻,难以前行。[例]然而对李白熟知如诗友的他不会不知那前路挪走一步都艰难。人、事几乎全反着,真的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何向阳《长河行》)二、用以比喻生活中总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事与愿违。[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伴随着顺利、幸福、成功,总会遇到种种曲折和坎坷……使人生道路跌宕起伏、曲曲折折。(徐长松等《人生哲学》)【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翻译】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面对这美酒佳肴我却难下咽,抽出宝剑、四顾茫然,忧绪无端。我想远渡黄河,却正值冰雪封冻不行船,我要登上太行,又正遇一夜大雪雪封山。还是象那姜太公垂钓在碧溪之上,也许会象伊尹,乘船经过日月之边。唉!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歧路?行路难呵,行路难!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在茫茫沧海,顺风扬起我的风帆!【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写景,但这是象征性的写景。它象征的是李白一入长安,满怀壮志,却备受坎坷,没有找到出路。具体而言,“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以横渡大河、攀登高山来象征对宏大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则是以严酷的自然条件来象征在政治上遭受的阻碍和排斥。两句既交待了“心茫然”的原因,又起到点醒题面的作用。以下一转,连用两个典故,一是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钓鱼,一是伊尹在辅佐成汤之前曾梦见自己乘舟从红日之旁驶过。显然又是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时来运转,一骋雄才。这四句中诗情又经历了一次大的起落。以下诗情再一次由浪峰跌至深谷,而且是一连串儿几个短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仿佛走到一个歧路的路口上,不知道该怎么走,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这与前文“拔剑击柱心茫然”相呼应,表现了理想破灭,陷入迷惘。而最后两句却又振起音情,冲决出迷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在音情上大起大落,充分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尽管几度陷入悲愤,但结尾却奏出了最强音。所以虽然写的是《行路难》,却自有豪气英风在。诗中拉杂使事,长短其句,也是太白惯用伎俩。

()

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

辛弃疾

()

【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意思】我在渭北,看到春天的绿树便会想念你,遥想你在江东,见到日暮时的浮云也会思念我吧。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江东:指李白所在的江南。【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隔两地的人相互思念,亦用以形容亲友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例]全班三十多位同学,像一捧被礁石撞碎的水珠,散在了天南地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平常联系极少,相逢更难。有一些,则是长久失去了消息。(卞毓方《阳光裂天而下——一九六六,我在北大》)

()

明·张岱2

()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

【题解】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独自沿江边散步,情随景生,一连写成七首短诗。原题为《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用组诗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这是其中的第六首。这首诗构思奇妙,用词准确,由静至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色。鲜花铺满了黄四娘(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邻居。)家门前的小路,争奇斗妍的花朵缀满枝头,把枝头也压得垂下来;恋花不舍的蝴蝶在花间嬉戏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儿在花丛中和谐地歌唱(恰恰,频频,这里是说鸟鸣的声音和谐自然)。前两句直写花朵繁密,后两句则用蝶莺的舞啼从侧面加以烘托,读来令人心醉神迷!这首诗用一种近于白话的、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派春天的景色,写得那样自然,那样轻快活泼,是杜诗中另外一种风格的代表。【全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①蹊:小径、小路。②留连:舍不得离开。魏文帝《燕歌行》:“仰戴星月观云闲,飞鸟晨鸣,声气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③恰恰:自然,和谐。白居易《游悟真寺》:“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后人据杜诗以恰恰为鸟啼声,非。(见清翁方纲《石洲诗话》一)【译文】黄四娘家的小路两边,春意正浓啊,繁花满眼!千朵万朵花儿沉甸甸,把枝条都压得弯弯。彩蝶恋着花儿流连不去,它们在花丛中时时飞舞蹁跹。黄莺也对着春花自在地歌唱,那“恰恰”的声音,多么娇软婉转!【鉴赏】这是一首写诗人在黄四娘家见闻的诗,表现了其愉悦的心情。首句点明寻花地点,为“黄四娘家”,一个“满”字,言其小径两旁,鲜花开遍,美不胜收。次句“千朵万朵”,言其花之繁多,密密层层,照应上句的“满”字。“压枝低”三字,极为形象生动,写出了花朵的大而沉,压弯了枝条。第三句着“留恋”二字,言翩翩飞舞的蝴蝶,不肯离去,是暗示花之艳丽而香浓也。犹言花可爱,蝶可爱,美景多多宜人,诗人亦留恋不已也。正在留恋之时,诗人忽闻娇莺柔嫩轻软、动听悦耳之声,从花丛的沉醉中惊醒,能不增添喜悦之情?此诗写景秾丽,移情于物,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真乃快意之诗,能不令人陶然忘机?此诗“千朵”之“朵”,平而为仄,这“拗”正是对格律的突破,而不是破坏;“千朵万朵”,采用复叠,又是口语,故有自然音韵之美。三、四句对仗工整,其“流连”“自在”均为双声,“时时”“恰恰”,都是叠字,故读此诗,音韵宛转,如珠落玉盘,悦耳动听。刘开扬说:“用‘时时舞’来写蝶之时时停留花上,时时对花而舞,‘恰恰啼’则是用心啼之意,(《玉篇》卷八:‘恰,用心也。’)与蝶之时停时舞相似。只有这样才能领会此二语之工致。”俞陛云对其五、其六合评曰:“此二诗在江畔行吟,不问花之有主无主,逢花便看。黄师塔畔,评量深浅之红;黄四娘家,遍赏万千之朵。人既闲雅,故诗自有闲雅之致。”(《诗境浅说》)这两首诗的确写得从容闲雅,令人神往,抒发了诗人萧散自然的情怀。

()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屋,给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遮风避雨,使他们能喜笑颜开地住在里面,任凭风吹雨打也安稳如山。庇(bì):遮蔽,掩护。【鉴赏1】要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广的楼房,好用来庇佑天下无处容身的穷人;不但要使他们欢欣喜悦,而且即使遭受风雨的侵袭,这些房屋也能安稳不动屹立如山。杜甫因茅屋被风吹垮而作此诗,感叹自己一样落魄。于是杜甫盼望能有千万间房舍,以保障天下穷人在风雨中的平安。杜甫这种推己及人的仁者襟怀,实在令人无限景仰。【鉴赏2】如何才能够拥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给天下贫寒的读书人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让他们都开颜欢笑,那么即使是在风雨中,房子也能够安稳得像是山一样,一动不动。唉!什么时候眼前突然间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即使我自己被冻死,我也愿意。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狂风所破,受夜雨侵入,难以栖身,他想到的却并不是如何让自己住进安稳的房子,而是同样受苦的“天下寒士”,表示只要他们有房屋安身,那么即使自己冻死也无妨。诗歌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应用】〈名〉安,怎能。广厦,大的房子。庇(bì),遮蔽。寒士,穷苦的士人。怎样才能得到大的房屋千万间,来庇护天下的穷苦士人,使他们皆大欢喜,即使暴风雨再来,这些房屋也都像山一样安稳不动。语出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用以表达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崇高思想。◇他也是需要“家庭的温暖”的,但他想到的并不只是他自己,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怎么能够老是在考虑一个人的家庭的温暖呢?(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也作[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何设计好城市居民住宅,让人们住得舒适?这是建筑师们探讨的热门课题。(朱诗田《巾帼巧绘摩天楼》,《长江日报》1993年3月7日)○也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20世纪末为数不少的高校青年教师仍然有着和唐代诗人一样的感慨。(吴学霆、顾佳赟《“我想早日有个家!”》,《文汇报》1998年9月21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希望获得大量住房以满足所需者。[例]我想起杜甫先生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寒士”们安排的大厦何止千万间,但仍供不应求。(吴保刚《争夺与高风》)二、用以形容关爱人民,盼望普天大众都能生活幸福的崇高品质和博大胸襟。[例]因为只想自己的“安乐窝”,就容易忘记人民的“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直被人称为忧国忧民的千古佳句。(汪金友《“窝”的考验》)【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赏析】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杜甫一家居住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突遭暴风袭击,卷走了覆盖屋顶的茅草,风头过后,随之雨至。屋漏逢阴雨,境况甚是狼狈。诗人长夜难眠,浮想联翩,从个人的家庭遭际想到了天下的寒士,表现了诗人己溺己饥,推己及人和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这是一首记事抒情的七言歌行,全诗可明显地分为四小节,前三节顺序记事,最后一节抒发感慨。一节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起势突猛,八月秋高气爽,却意想不到狂风呼啸而至,好端端的草堂屋顶被狂风撕裂,茅草散乱,漫天飞扬,有隔江而去者,有高挂树梢者,有低沉水塘者,真是满目狼藉。这一急速呈现而又变换着的景象,被诗人急速地捕捉到,并准确如实地描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景声之外,似乎还看到一个拄杖而立的老人,眼巴巴地望着茅屋破损而心急焦虑。第二节,写儿童抱草的情景。狂风当是由北而来,茅草朝南方向刮去,所以南村群童出来捡拾。想必杜甫平素与这帮顽童相处平易,孩子们才敢有这恶作剧。你越喊,他越跑,竟然抱着茅草躲到竹丛中去了。这一节与前节的紧张气氛迥然不同,显得有张有弛,错落有致。老者气急败坏唇焦舌燥的呼喊叫嚷;顽童们嘻笑跑跳装聋作哑东躲西藏,两相衬托,生动而诙谐。这里称群童为“盗贼”,决不是恶狠狠的斥骂,而是气急时的指责。第三节八句,写屋漏又遭连夜雨的苦况。阵风刹时而过,接着黑云密布,秋色漠漠,天幕昏暗。这一天色暗然的气氛,是记实,也是烘托诗人黯淡凄楚的心情。“布衾多年冷似铁”,破旧的被褥,随全家由秦入蜀,屡经迁徙,已是冰凉帮硬了。这一平易诗句,没有贫困生活的切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被子破旧,但孩子困乏,依然入睡,眼前的情境使诗人彻夜难眠。而这种忧家虑国形成的失眠,自安史乱后一直如此。心事浩茫连广宇,诗人从破旧的茅屋,想到了饥寒交迫的天下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由叙事过渡到最末一节的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在漆黑淋雨之夜,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一丝美好希望的火花,这火花给天下寒士带来温暖。我们一向称之谓现实主义的诗人,也不乏丰富的浪漫主义想象力。一声感叹,呜乎!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幻想是难以实现的,如能实现,宁可牺牲自己。如果“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从推己及人到舍己为人,诗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至此,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七言歌行比较自由灵活,适宜于铺陈叙事,也最能表达诗人奔放豪宕,勃不可遏的情感。全诗以时间为序,从黄昏到入夜,一段一情景急速变换,使人应接不暇。古典诗歌虽最擅写景状物,但如这首诗对瞬间急速转换的动态事物的描写,并描绘得如此逼真而动人,在整个唐诗中亦是不多见的。全诗始终充溢着强烈灼人的感情色彩,主要由其内容所决定,但在句法、用韵方面确实起到了加深和渲染的作用。七言歌行虽不严格要求对偶句式,亦多为上下两句为一联。杜甫在这里却用了一些三句为一联,如“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者为了充分状物,后者为了充分达情,音节上也造成了急促焦灼的气氛。在用韵上,句句押韵而不断变换,平仄相间而以仄声为基调。开头写狂风呼啸而来的态势,用了“号”、“茅”、“郊”等响亮的平声字。第二、三节写内心的焦急和感叹,就用了“力”、“贼”、“去”和“色”、“黑”、“铁”等仄声字。最后一节,却是先用平声字“间”、“颜”、“山”,以示理想愿望的美好。后三句又转为仄声,诗人的心情又黯然低沉下来。如此换韵,使全诗更加声情并茂,波澜起伏。

()

【名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注释与译文]面对深水羡慕水中的鱼儿,还不如回家织网来捕鱼。比喻徒劳无益的空想,还不如付诸行动,做点实事。

()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标志着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中央红军长征,以共产党人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长征。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7月初,红二、红六军团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委员。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加大了反对张国涛错误路线的斗争力量,在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力争下召开了甘孜会议,经过与张国涛激烈争论,会议决定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张国涛分裂活动失败。7月下旬,二、四方面军从甘孜出发,同时,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红一方面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西征战役,沿陕甘宁边界开辟纵横800多里的新苏区,奠定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基础。10月22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的兴隆镇、将台堡,同前来迎接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长征的胜利,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对于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结束国内战争,实现党的团结抗日的主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兴衰盛亡”类的诗句。

()

【注释】

选自《孟子·离娄下》。

()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名山胜水·洞庭”类的诗句。

()

解题:本诗表现了不甘衰老和人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精神。

()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