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感遇。推荐。爱诗词网。陈子昂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若是两种芳香植物。芊蔚、青青(菁菁的假借字),都是形容花叶茂盛的样子。朱蕤,指红色下垂的花。冒,覆盖。诗的前四句形容兰若在春夏季节蓬勃的生机,美好的姿容。说兰若在春夏季节,生长得何等茂盛。它幽雅清秀、风姿卓然,红色下垂的花,覆盖着紫色的茎,使林中的其它花木都黯然失色。“冒”、“生”两个动词,给人以生气勃勃的动态感。绿叶、紫茎、红花等不同色调的映衬、组合,也给人留下缤纷繁茂的视觉印象。有这些描写作为基础,“幽独空林色”一句总括性的赞语,便显得极有分量,它确实是独具幽芳,为其它草木所不及啊。但是上面所讲的乃是春夏季节,时过境迁,渐渐地情况发生了变化。“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上句写秋天的太阳缓缓地在天空运行,而且日照越来越短。由“迟迟”二字可以想象太阳无力的样子。由“晚”字可以想象日色无光,出山不久就晻晻向夕的情景。一方面太阳没有足够的光和热来支持兰若;另一方面对生命摧残最为严重的秋风却掠地而来了。“袅袅”,微弱而细长,似乎还谈不上猛烈。但这种起于青萍之末的肃杀之气,会越来越得势的。不是吗?兰若终于在秋风的威逼下结束了它的一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岁华”即岁花,花一年一开,故称岁华。“芳意”,美好的意图、想法。兰若当初开得那么芬芳,自有它美好的幻想、意念,可是秋风摧残,凋零殆尽,究竟何所成呢?这首诗虽然自始至终咏兰若,但并不是客观地描写兰若的生长史。而是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象征手法,寄托政治感慨。陈子昂怀有出众的才能和远大的理想,但多次遭到排挤打击,政治上很不得意。诗中的兰若,实际上带有自比的性质,隐寓着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托物寓意,将比兴象征融为一体,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赞美压倒群芳的兰若的幽姿,正是自赏卓荦特立的出众才华;秋风威逼,岁华摇落的叹息,乃是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悲。这种表现手法,与作者《登幽州台歌》那种慷慨悲歌、直抒胸臆的方式,是明显不同的。它不象前者那样直接而迅速地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但委婉曲折,耐人寻味。
写作时有些地方点明,有些地方渲染的写作技巧。
点染本是画家的手法,绘画时,配上背景和着色叫点染;人物画以人物为主时,配上景物就是点染。借用到文章写作上,一般先点明主旨、感情,再用景物渲染、烘托,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如柳永的词《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头两句,先点明“念去去”,后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样景物来渲染,衬出远别的离情。后四句,先点明“伤离别”,再用“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烘托出清秋节伤离别之情。这片词连用点染,回肠荡气,感人至深。叙事文中,在叙述主要事件外,再配上一些陪衬的话或细节也属于点染,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人物也更加突出。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作者对草地艰难行军的渲染,对倒霉的鬼天气、伤员又病又饿的渲染,以及对“那同志”临终嘱托的渲染,全可以看作画面上的背景。而“那同志”“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它高高地擎着,象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一细节,在画面上则成为最突出的亮点。在用漫画笔法描状人物外貌时,运用点染手法,往往能最集中地反映关键部位,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深深刻入读者心中。如契诃夫《套中人》里别里科夫的“套子”,鲁迅《阿Q正传》中阿Q头上的癞疮疤,经过作者漫画式的勾勒,人们对他们可笑的外表,畸形的性格特征有了难忘的印象。
雨霖铃点染手法。推荐。爱诗词网。写作时有些地方点明,有些地方渲染的写作技巧。点染本是画家的手法,绘画时,配上背景和着色叫点染;人物画以人物为主时,配上景物就是点染。借用到文章写作上,一般先点明主旨、感情,再用景物渲染、烘托,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如柳永的词《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头两句,先点明“念去去”,后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样景物来渲染,衬出远别的离情。后四句,先点明“伤离别”,再用“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烘托出清秋节伤离别之情。这片词连用点染,回肠荡气,感人至深。叙事文中,在叙述主要事件外,再配上一些陪衬的话或细节也属于点染,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人物也更加突出。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作者对草地艰难行军的渲染,对倒霉的鬼天气、伤员又病又饿的渲染,以及对“那同志”临终嘱托的渲染,全可以看作画面上的背景。而“那同志”“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它高高地擎着,象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一细节,在画面上则成为最突出的亮点。在用漫画笔法描状人物外貌时,运用点染手法,往往能最集中地反映关键部位,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深深刻入读者心中。如契诃夫《套中人》里别里科夫的“套子”,鲁迅《阿Q正传》中阿Q头上的癞疮疤,经过作者漫画式的勾勒,人们对他们可笑的外表,畸形的性格特征有了难忘的印象。
摊破浣溪沙李璟。推荐。爱诗词网。手卷真珠上玉钩②,依前重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③,接天流。[注释]①此首词牌名称,各本多异,亦有作“浣溪沙”和“生花子”。②亦有作“珠帘”。③亦有作“三楚”。[赏析]南唐中主李璟,自幼秉性“闲雅”,且“好学能诗”。公元943年,南唐烈祖李昪死,李璟即位称帝。而对后周的屡次侵凌,他不惜割地称臣,以求得偏安江南。他当皇帝当得很窝囊,但却非常爱好和擅长文词,朝廷内也多重用词人,他本人的词作造诣极高。可以说,在整个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领域里,以词著称的李璟李煜父子,正踞于其巅峰之上。刘毓盘在《词史》中指出:“言词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及宋之易安也。”这看法,已成不刊之论。但极可惜的是,李璟的词作品,流传到今天,为数极少,仅三四首之多,较为可信的只有宋代陈振孙《直奈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中所提及的《应天长》、《望远行》和《摊破浣溪沙》(二首),其中后两首,则是使他享誉千古的杰构。只要读起它,无不感受到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卓然越出了花间词的藩篱,在那些饱含了愁与怨的词句中,所流露、渲泄的情怀,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弱小国主对个人荣华富贵得失的忧虑,而是升华为一种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关切。他的两首《摊破浣溪沙》,从表面上看是写伤春和悲秋的老题材,主题也是传统的思归怀人,然而它所寄托的思想情怀和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确实非一般诗词所能及。下面先看第一首。首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其中“真珠”,或作“珠帘”,历代一些词评家考证,仍以为作“真珠”即可,其实就是“真珠编成的帘子”,所以确定为“真珠”并不会错。另外,在古诗词创作中,常常采取把实物词省去,而以这个主词前边的名词定语来借代。比如温庭筠的《菩萨蛮》词中有“画罗金翡翠,香烛消成泪”,这第一句的“金翡翠”,即借代了“金翡翠罗帐”或“金翡翠罗衾”,这种常见的写作上的手法,俞平伯先生曾有过详尽的说明:“《笺注草堂诗余》在此下引李白‘真珠高卷对帘钩’,盖用古人成语耳,特太白诗之有‘帘钩’,意遂明晰,此并去‘帘’字,遂令人疑惑,其实古人词中本常有此种句法的……况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也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是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然哉,然哉!”也许又有人会问,用真珠编成帘子,其豪奢靡费,是不是太可耻了!这恐怕是太拘泥于字面上的写实了,而没有弄懂前人修词选语的用心和方法,即完全是为了唤起一种“高华之景”的目的。另外,这两件华美的器物·真珠帘和玉钩,不是也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尊贵的身份吗?卷帘上钩,因何而为之?这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考,所以也为下面的抒情表述做了必不可少的“铺垫”。通看全词,这首句其好比为后面“卷起了帘”,启开了窗。“依前春恨锁重楼”,是第二句,是类似书法运笔中的顿笔、回锋:本来,词中所表现的女主人公独处深闺,孤寂苦闷难奈,她就卷起珠帘,想要看看楼外的春光,以求转换一下自己的情绪,但她的所视所感却是大失所望,因为满眼的春恨竟把重楼都给封锁包围了,她的身心内外,都浸淹在茫茫无边的春愁之中,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桎梏啊!至此,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形象和心情,已被勾勒得颇为明确生动了。“风里落花谁是主”,许是主人公动于中发于声的沉吟之语,或者是作者对主人公内心的剖析?“风里”的“落花”,岂不是在暗喻主人公的身世和处境!是的,她曾像春花一样美丽过,她曾有过春花般的年华,只可叹红颜薄命,人世间的“风吹”雨打,终于春尽红消,她如今正在品味命运的悲凉!“谁是主”的叹惜,会使人马上联想到宋代的陆游,在他晚年那首有名的《卜算子》词中,诗人以梅花自喻,面对着风雨黄昏,高吟着“寂寞开无主”感叹着自己命运。可以说,他们的感触和慨叹,几近完全相同。“思悠悠”,结句骤然把笔拓开,字少而意远。“思”,此处要读成去声(四音)。是名词,也就是忧思、愁思、恨思,是女主人公全部情绪的总称。“悠悠”,即悠远、绵长,无穷无尽之意。《诗经》中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句;《楚辞·九辩》也有“袭长夜之悠悠”的描述;李陵《别诗》:“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等都是相同的含义。这三个字,轻轻地但又是有效地把前三句的描写带住,读起来令人愈想愈远,引发联想,深味不尽,将眼前一派春景闲愁推向更广远的空间。或许就用这种似曾相识的语句,使读者跨进唐人曾描绘过的意境中:“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在一番描写抒情之后,是过片变换了的手法,用神话、用典故继续写。“青鸟不传云外信”中的“青鸟”,取于旧题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来,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象。’”所以,这里的青鸟即指信使。“云外”,极遥远的地方,暗示所思念处缥渺难寻。“不传云外信”,实际是无信可传,是春恨悠悠、闲愁万种的曲笔描述。此句可能袭用李商隐的“青鸟西飞竟未回”(《汉宫秋》),但却自然、佳妙。“丁香空结雨中愁”,写得哀婉深致。丁香结,就是丁香的花蕾,一向爱被文人们比喻作郁结的愁绪,李商隐有一首《代赠》,吟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清代词家纳兰容若后来也写过:“并著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还有个尹鹗,有首《拨櫂子》词,就写得更令人酸楚:“寸心恰似丁香结,看看瘦尽胸前雪。”宋代王安石的:“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读起来还算感到亲切舒放些。这中间五代的李璟,把丁香结的寓意,可算是写出了极致。试想,若是丁香结晴日放开,愁绪可稍得消解,而环境却是在“雨中”!这“雨中愁”,和李商隐的“风中愁”,可算是各臻其妙。还更为绝特的是,又有一个“空”字来修饰,势必引起读者一番思索,玩味:徒怀愁心,枉凝愁绪,无人可知,无计可消,又有何用!到头来也只有自己独自忍受着孤寂、落寞与无望的磨折。这就是“空”的蕴意吧!和前一句的“青鸟不传”相辅相成,和“风里落花谁是主”相照应。这两句,对仗工整,为古今所推重。写至此,主人公已处在一种无法解脱,愁不堪言的地步了,然而即使这样,她怀人念远的心并未收回,她仍然在远瞩、仍然在寻觅……“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用的是一波三折法,先将主人公的视线、心思从楼前移转开,蓦然回首,竟看到是一派苍茫阔远的景象。“绿波”,指长江浩浩春水,从西而来。若“考证”一下,知南唐地处长江下游,三峡则在它遥远的西南方向上,在这儿登楼“回首”,无论如何也是望不到三峡的。但是,人的思念,人的向往,以及诗人的笔触,却是无所不往,无往不至的,这些主观的意念、情绪,可以流成一江春水,可以充溢整个人间宇宙,还可以弥漫古今的时间长河。为此,说这里有隐喻的手法也绝不牵强。同时,用“三峡”一词,自然会使人联想到巫山神女的典故来,但联系全篇,又使这联想变成疑问:巫山虽远,神女又非人间,尚可幽期密会,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形单影孤,只能忍受着孤寂和愁苦的煎熬。这情景,真似李商隐曾描绘过的那样:“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另外,全词用这样的语句作结,其壮阔深远的意境,真出乎常人所料。不过,稍一体味,似乎也不费解,因为用这般旷远的意境结尾,还是为了表现思之远、愁之广,和上片方法相同,实际是收而不结,词的意境在词之外拓展而开,词作者要抒发的情绪尽可像三峡水一样,奔泻而不息。历来词评家们都认为,李璟的词作,意境丰饶阔大,有着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詹安泰说:“拆开来看,各个句子都有独立的意境,合起来看,却从各种各样的意境中来表现同一主题。”此论甚是精当。清词论家周济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事一物,引而伸之,触类旁通。”清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论道:“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用这样的观点来看李璟所写的春恨秋悲和怀远思归的传统题材,说他别有“寄托”,也未必不当,更何况还有像“风里落花谁是主”这类直抒胸臆的感慨呢?笔者认为,从这些词·包括另一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是不难看出,作者分明是对自己家国命运的深重忧虑和哀愁。孤苦无望的思妇、香消翠残的荷花,在愁风苦雨中的摇落,完全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颗多么沉重的心!呜呼!“南朝天才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李山甫句)到了后主李煜悲凉地唱出:“几曾识干戈”和“一旦归为臣虏”而“垂泪对宫娥”时,“风里落花谁是主”的感叹,已远远不够了……
山市 蒲松龄。推荐。爱诗词网。蒲松龄课文导读蒲松龄,(1640—1715)清初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考取秀才,后屡试不第。31岁外出充任幕宾,年余辞归,长期在本乡私塾任教,直至71岁才成为贡生,四年后逝世。蒲松龄一生科场失意,生活困顿,又久处农村,亲眼目睹官绅贪赃枉法、残害百姓,心中郁闷不平,于是“假借狐鬼,纂成一书,以抒孤愤”,这就是《聊斋志异》的成因。儒家的“仁政”思想,封建的伦理观念以及追求功名富贵的愿望,在他的作品中均有所反映。《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知不足斋》本)。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在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旧说是大蜃吐气而成,故曰“蜃楼”。本文描写的就是一次山市蜃楼的奇伟壮观景象。本文描写山市蜃景的变化,井然有序:首先写忽见孤塔耸起,随即见宫殿数十,才明白是山市。其次,写不久宫殿变成了城墙壁、城郭,像楼,像厅堂,连延六七里,历历在目,数以亿万计。忽大风刮起尘土飞扬笼罩天空,城市只隐约可见。接着,详写风定天清,一切都又消失了,只有危楼一座,直插天空。楼中的窗户都又开着,楼中有灯火,楼越高灯火越小,八层以上,小如星点,楼中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靠着,有的立着,样子各不相同。最后,写过了一段时间,楼变低,渐如常楼常舍,突然之间小如拳头、豆子,直至消失。文章篇末又补写了一笔,听说早来的人还看见蜃山上的人烟集市,与人世间的情形没有什么不同。本文写景状物,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抓住景物特征,写出山市蜃景的瞬息万变。山市蜃景乃虚幻之景,变幻莫测。作者锐敏地捕捉住它的千变万化:由孤塔而变宫殿,由宫殿而变城墙城郭,由城郭而变危楼,由危楼而变拳豆,最后到消失殆尽遂不可见。其二,用时间词领起,分时段隔开变化,因而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其三,观察细致,状物形象生动。课文注译奂山(1)山市(2),邑(3)八景之一也,然(4)数年恒(5)不一见(6)。孙公子(7)禹年与同人(8)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9),相顾(10)惊疑,念(11)近中(12)无此禅院(13)。无何(14),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15),始(16)悟(17)为山市。未几(18),高垣(19)睥睨(20),连亘(21)六七里,居然(22)城郭(23)矣。中有楼若者,堂(24)若(25)者,坊若者,历历(26)在目,以(27)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28),城市依稀(29)而已。既而(30)风定天清,一切乌有(31),惟危楼(32)一座,直接霄汉(33)。楼五架(34),窗扉(35)皆洞开(36);一行(37)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38),楼愈(39)高,则(40)明愈少。数至八层,裁(41)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42)缥缈(43),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4),或(45)凭(46)或立,不一状(47)。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48)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49)肆(50),与世无别,故(51)又名“鬼市”云。(1)〔奂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境内。(2)〔山市〕山中的境幻,与海市蜃楼相似。(3)〔邑〕县,指清代淄川县,在今山东境内。(4)〔然〕表转折,但是,可是。(5)〔恒〕常常。(6)〔见〕同“现”,出现。(7)〔公子〕旧时对豪门贵族子弟的称呼。(8)〔同人〕共事的人或志趣相同的人。(9)〔青冥〕青色的天空。(10)〔顾〕回头看,这里是看的意思。(11)〔念〕想。(12)〔近中〕附近一带。(13)〔禅院〕寺庙。(14)〔无何〕不一会儿。(15)〔飞甍〕两端翘起的屋脊。甍,屋脊。(16)〔始〕才。(17)〔悟〕明白,省悟。(18)〔未几〕不一会儿。(19)〔垣〕墙。(20)〔睥睨〕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又叫“女墙”。(21)〔连亘〕连续不断。亘,延续。(22)〔居然〕竟然。(23)〔郭〕外城。(24)〔堂〕厅堂,高大宽敞的正室。(25)〔若〕像。(26)〔历历〕清清楚楚。(27)〔以〕介词,用。(28)〔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29)〔依稀〕隐隐约约,模糊不清。(30)〔既而〕不久,一会儿。(31)〔乌有〕没有。(32)〔危楼〕高楼。(33)〔霄汉〕高空。汉,天河。(34)〔架〕间。(35)〔扉〕门。(36)〔洞开〕敞开。(37)〔一行〕一排。(38)〔数〕计数。(39)〔愈〕越。(40)〔则〕连词,就。(41)〔裁〕同“才”,仅仅。(42)〔黯然〕暗淡,不明亮的样子。(43)〔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44)〔屑屑〕忙碌的样子。(45)〔或〕有的,有人。(46)〔凭〕靠着。(47)〔状〕姿态,样子。(48)〔闻〕听说。(49)〔市〕集市。(50)〔肆〕店铺。(51)〔故〕因此。问题与探究1.文中称“山市”为“鬼市”,真的有鬼吗?请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的成因作科学说明。2.大自然中除了“山市”这种自然景象外,还有其他什么自然景象吗?请用语言文字描述下来。
琵琶起舞换新声。推荐。爱诗词网。“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舞蹈”类的诗句。舞蹈变新姿,琵琶翻新调,但却换不了歌词中的关山难度的离愁。“关山”还有“关山月”之意,“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因而含义更深沉,也更感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全唐诗”第1444页。繁体:“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音樂舞蹈·舞蹈”類的詩句。舞蹈變新姿,琵琶翻新調,但卻換不瞭歌詞中的關山難度的離愁。“關山”還有“關山月”之意,“樂府古題要解”雲:““關山月”,傷離也”,因而含義更深沉,也更感人。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全唐詩”第1444頁。拼音:“PiPaQiWuHuanXinSheng,ZongShiGuanShanJiuBieQi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PiPaQiWuHuanXinSheng,ZongShiGuanShanJiuBieQi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YinLeWuDao·WuDao”LeiDeShiGou。WuDaoBianXinZi,PiPaFanXinDiao,DanQueHuanBuLeGeCiZhongDeGuanShanNanDuDeLiChou。“GuanShan”HaiYou“GuanShanYue”ZhiYi,“LeFuGuTiYaoJie”Yun:““GuanShanYue”,ShangLiYe”,YinErHanYiGengShenChen,YeGengGanRen。WangChangLing“CongJunHangQiShou”JiEr“QuanTangShi”Di1444Xie。
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的瓦房。平房的结构特点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井天”的布局。从而形成向心的院落。屋顶构以筒瓦、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突出的前廊。四柱落地,屋架承重、房屋左右后三面以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则以木板为隔,山墙到顶,挑出屋面,便于防止邻家火灾蔓延。房屋多坐西向东,门窗均东向,以利防风。白族民居的门楼多装饰泥塑、木雕、石刻等,各部位均系榫铆衔接,并使用了斗拱技术,而不用铁钉。
白族民居。推荐。爱诗词网。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的瓦房。平房的结构特点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井天”的布局。从而形成向心的院落。屋顶构以筒瓦、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突出的前廊。四柱落地,屋架承重、房屋左右后三面以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则以木板为隔,山墙到顶,挑出屋面,便于防止邻家火灾蔓延。房屋多坐西向东,门窗均东向,以利防风。白族民居的门楼多装饰泥塑、木雕、石刻等,各部位均系榫铆衔接,并使用了斗拱技术,而不用铁钉。
程咬金进了城,当了大官。一天,程在郊外看见一个姑娘采桑,顺手帮了个忙。跟着程办事的胡参军以为程看中了她,逼她嫁程为妾,正巧程的夫人七奶奶进京寻夫,便救了这个姑娘,自己化装成新娘。一面夸胡参军能干讨喜,一面夸自己老来走运重当新郎,但程咬金在新婚之夜,一身新郎打扮,对着镜子自鸣得意,揭开新娘的头巾,却是糟糠之妻七奶奶,乖乖地挨了一顿打。
这事的祸首,似是胡参军。以前这种给长官办事的人,是很吃香的;他脑子灵,长官想不到的,他能想得周全,长官想要的东西,不用开口,他能随即奉上,真是讨人欢喜。不过这是对上,至于对下,那是见不得人的,威胁利诱,巧取豪夺,哪管小民的死活。
程咬金照镜子。推荐。爱诗词网。程咬金进了城,当了大官。一天,程在郊外看见一个姑娘采桑,顺手帮了个忙。跟着程办事的胡参军以为程看中了她,逼她嫁程为妾,正巧程的夫人七奶奶进京寻夫,便救了这个姑娘,自己化装成新娘。一面夸胡参军能干讨喜,一面夸自己老来走运重当新郎,但程咬金在新婚之夜,一身新郎打扮,对着镜子自鸣得意,揭开新娘的头巾,却是糟糠之妻七奶奶,乖乖地挨了一顿打。这事的祸首,似是胡参军。以前这种给长官办事的人,是很吃香的;他脑子灵,长官想不到的,他能想得周全,长官想要的东西,不用开口,他能随即奉上,真是讨人欢喜。不过这是对上,至于对下,那是见不得人的,威胁利诱,巧取豪夺,哪管小民的死活。这是封建社会的人和事了。今天,这种办事人员不再是只为长官办事,要为大家当后勤。但这里也有封建残余胡参军的影子,那也是运足了气,眼睛盯着上面,时时急上面之所急,处处想上面之所想,不把群众放在眼里。当然,主要还是“程咬金”,他私心未泯,还在照着镜子沾沾自喜,就难怪出现胡参军了。(1985年1月12日《新华日报》)
【名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语出晋代陶潜《归园田居五首》诗之一。在南边的田野里开垦荒地,安于愚拙,回到田园中耕种。两句诗反映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拙:愚拙,指不惯于官场中的投机取巧。
开荒南野际。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语出晋代陶潜《归园田居五首》诗之一。在南边的田野里开垦荒地,安于愚拙,回到田园中耕种。两句诗反映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拙:愚拙,指不惯于官场中的投机取巧。
【名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注释与译文]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两句的意思是:她那如玉的容貌显出寂寞凄凉的神情,泪流满面,就象一枝洁白的梨花上挂满春天的雨珠。诗句写杨贵妃在仙山上听说唐玄宗使者到来时潸然下泪的仪容,比喻极为形象生动。
玉容寂寞泪阑干。推荐。爱诗词网。【名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注释与译文]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两句的意思是:她那如玉的容貌显出寂寞凄凉的神情,泪流满面,就象一枝洁白的梨花上挂满春天的雨珠。诗句写杨贵妃在仙山上听说唐玄宗使者到来时潸然下泪的仪容,比喻极为形象生动。参考文献(唐)白居易《长恨歌》
【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出处】唐·金昌绪《春怨》【意思】赶飞黄莺,不让它在枝上啼叫。啼叫时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辽西跟丈夫相见了。教:让。妾:古代妇女的自称。辽西:辽河以西地区,在今辽宁省西部。【鉴赏1】
当我正在梦中会见丈夫的时候,偏有那可恨的黄莺鸟在树上不停地鸣叫着,以致打断了我的美梦,于是我起来赶打黄莺儿,不许它在树枝上啼叫,免得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爱人所在的辽西地方去与他会面。“伊州歌”是伊州地方的民谣。伊州地在边疆区,是古时的伊吾国。又“辽西”即今奉天地方。【鉴赏2】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整日啼叫,因为它的叫声总是扰了我的好梦,害我不能在梦里到辽西与夫君相会。这首诗语言生动自然,成功之处在于其谋篇布局之妙:诗句善于设悬念,起句引起读者的疑问,为何要“打起黄莺儿”呢?因为它总是啼叫;啼叫时又会怎么样呢?黄莺儿啼叫时会惊扰我的梦;黄莺儿是在白天啼叫的,为什么会惊扰你的梦呢?因为我对远方戍边的丈夫思之甚重,只好白天睡觉以企求梦里与之相会。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自然流畅,结构浑然一体。在设置悬念的同时又为读者解开悬念,最后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思想意蕴上,这首诗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戍边兵役给战士及其家人带来的痛苦。【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对爱人寤寐不泯的思念。[例]事后佳秀向那个学生学会了这首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从此,她一思念长征的肖望东,便轻轻地念着这首“闺怨”诗来。(欧阳球琳《将军家的童养媳》)二、用以形容驱赶鸟雀,以免啼叫影响睡眠。[例]春眠人总是倦慵不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古代女子不得不用竹竿驱走乱啼的晨鸟,怨它们惊破了一觉好梦。(薛尔康《鸟儿,你早》)【全诗】《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注释】①诗题一作《伊州歌》。②打起:用竿棒驱赶。莫教:不让,不使。③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题解】这首诗语言平易清新,蕴藏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它通篇词意联属,篇法圆紧。每句诗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一句扣一句,一气呵成。首句起笔突兀,引起“悬念”:为什么打鸟呢?次句点明原因,原来是“莫教枝上啼”。为什么不让黄莺啼叫呢?原因在于“啼时惊妾梦”。末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女主人公在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辽西,汉郡名,它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唐人喜欢以汉喻唐,所以常借用古地名。此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内容层层深入,感情步步深化,生动刻画了少妇复杂的内心活动。【赏析】
打起黄莺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出处】唐·金昌绪《春怨》【意思】赶飞黄莺,不让它在枝上啼叫。啼叫时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辽西跟丈夫相见了。教:让。妾:古代妇女的自称。辽西:辽河以西地区,在今辽宁省西部。【鉴赏1】当我正在梦中会见丈夫的时候,偏有那可恨的黄莺鸟在树上不停地鸣叫着,以致打断了我的美梦,于是我起来赶打黄莺儿,不许它在树枝上啼叫,免得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爱人所在的辽西地方去与他会面。“伊州歌”是伊州地方的民谣。伊州地在边疆区,是古时的伊吾国。又“辽西”即今奉天地方。【鉴赏2】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整日啼叫,因为它的叫声总是扰了我的好梦,害我不能在梦里到辽西与夫君相会。这首诗语言生动自然,成功之处在于其谋篇布局之妙:诗句善于设悬念,起句引起读者的疑问,为何要“打起黄莺儿”呢?因为它总是啼叫;啼叫时又会怎么样呢?黄莺儿啼叫时会惊扰我的梦;黄莺儿是在白天啼叫的,为什么会惊扰你的梦呢?因为我对远方戍边的丈夫思之甚重,只好白天睡觉以企求梦里与之相会。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自然流畅,结构浑然一体。在设置悬念的同时又为读者解开悬念,最后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思想意蕴上,这首诗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戍边兵役给战士及其家人带来的痛苦。【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对爱人寤寐不泯的思念。[例]事后佳秀向那个学生学会了这首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从此,她一思念长征的肖望东,便轻轻地念着这首“闺怨”诗来。(欧阳球琳《将军家的童养媳》)二、用以形容驱赶鸟雀,以免啼叫影响睡眠。[例]春眠人总是倦慵不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古代女子不得不用竹竿驱走乱啼的晨鸟,怨它们惊破了一觉好梦。(薛尔康《鸟儿,你早》)【全诗】《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注释】①诗题一作《伊州歌》。②打起:用竿棒驱赶。莫教:不让,不使。③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题解】这首诗语言平易清新,蕴藏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它通篇词意联属,篇法圆紧。每句诗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一句扣一句,一气呵成。首句起笔突兀,引起“悬念”:为什么打鸟呢?次句点明原因,原来是“莫教枝上啼”。为什么不让黄莺啼叫呢?原因在于“啼时惊妾梦”。末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女主人公在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辽西,汉郡名,它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唐人喜欢以汉喻唐,所以常借用古地名。此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内容层层深入,感情步步深化,生动刻画了少妇复杂的内心活动。【赏析】这首诗的神妙处,就在于以层层倒叙手法,把闺中少妇那种思念征人借物发泄的憨态表露得淋漓尽致。其捕捉形象,新颖活泼,暗示感情含蓄蕴藉。诗句质朴自然,不啻脱口而出,意境天然浑成,可称唐人绝句精品。春晨,一位少妇,刚刚做上难得的好梦,飞越千里万里,与久别而又远在军中的丈夫相会。就在这关键时刻,窗外传来一连串莺啼,把少妇从美梦中惊醒。诗是用少妇对莺嗔怨的口吻写成的。一句先将梦醒后打鸟的情状表出,起得很突兀。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写法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悬念”,又符合气急、恼怒时语无次第的实际情况,口角逼肖。二句解释打鸟的原因——“莫教枝上啼”。春莺的歌喉原是美妙的,但少妇听来,却烦心死了。不准它在树枝上叫,这为什么呢?“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唐代征东部队的驻地。由于少妇的丈夫从军在外,无由相会,这里点出“春怨”的题旨,“悬念”释然。枕上片时春梦,可以行尽千里,在梦中会见亲人,对少妇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梦境到底难续,既已惊梦,打鸟何益?但还是要打,这不但把少妇气恼而又单纯得近乎痴稚的情态活现纸上,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中常有的幽默情趣。在写作布局上,《春怨》采用倒叙手法,一浪追一浪,后句说明前句,篇法圆紧,语气蝉联,增添了全诗活泼的情趣。试想一下,要将篇法结构改作“离别——入梦——惊梦——打鸟”,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不免平板枯索,化神奇为平庸了。【赏析】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诗中反映了思妇渴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情。诗的起句突兀:“打起黄莺儿”。黄莺是一种令人喜爱的鸟,本是春天的美好事物,但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黄莺赶跑呢?这就形成了悬念。次句点明了“打起”的原因:“莫教枝上啼”。原来是她不愿让黄莺在枝头啼鸣,但是这一句还是没有解释事情的原委。黄莺的鸣啭是婉转浏亮、悦耳动听的,女主人干吗不让那美丽可爱的黄莺儿在春天的早晨歌唱呢?这就形成了新的悬念。这一联写的是假想的动作,是女主人的心理活动:想把黄莺赶跑。但我们好象可从中看到她被吵醒后,气急恼怒的神态。这种迁怒于物的方式,我们在唐人李端的《闺情》诗中亦可见到,“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诗歌第三句紧接着作了解释:“啼时惊妾梦”。原来是黄莺儿的叫声惊醒了她的美梦。黄莺啼晓,说明本是应该梦醒起床的时分了,但女主人为什么还要沉浸在梦境中呢?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梦呢?最后一句用画龙点睛的方式作了彻底的交代;“不得到辽西”。原来这个梦不是寻常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去会见那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梦。“辽西”指辽河西部一带。唐朝曾东征高丽,在那里驻扎了重兵。丈夫远戍辽西,音讯难通,思妇唯一的希望只是枕上的片刻春梦,在梦中与千里之外的亲人一叙衷曲。诗歌至此,才点出“春怨”题旨,令人恍然大悟。诗歌刻画的是思妇复杂的心理活动,诗人没有正面描绘思妇愁苦不已的形象,也没有直接抒写思妇对生离死别之命运的怨恨,只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写她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试想,现实生活把她与丈夫活活拆散,天涯遥遥,只有在梦中才可以打破这种空间的阻隔,获得短暂的虚幻的幸福。但偏偏这些许的愿望也不得实现,不知趣的黄莺又来把她闹醒,这岂不令人可恼生恨。诗表面上写思妇的这种单纯痴稚,怨怒黄莺,好象思妇与丈夫不能相会全是黄莺的过错。但实际上人们自然知道,思妇怨的真正对象应是拆散他们夫妇生活的战争,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这才是此诗意义的真正所在。诗贵含蓄。此诗题为“春怨”,诗中却无一怨字,而是通过“打起黄莺儿”的细节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诗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一气呵成,意脉贯通,采用倒叙手法,一个悬念接一个悬念,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尽曲折之妙,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读书不觉已春深。推荐。爱诗词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惜时贵学”类的诗句。认真读书学习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间多么宝贵,一寸光阴,就如同一寸黄金。这两句诗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刻苦读书学习。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全唐诗外编”第228页。繁体:“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惜時貴學”類的詩句。認真讀書學習不知不覺已經到瞭暮春,時間多麼寶貴,一寸光陰,就如同一寸黃金。這兩句詩勸誡人們珍惜時光,刻苦讀書學習。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全唐詩外編”第228頁。拼音:“DouShuBuJiaoYiChunShen,YiCunGuangYinYiCunJi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DouShuBuJiaoYiChunShen,YiCunGuangYinYiCunJin”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XiShiGuiXue”LeiDeShiGou。RenZhenDouShuXueXiBuZhiBuJiaoYiJingDaoLeMuChun,ShiJianDuoMeBaoGui,YiCunGuangYin,JiuRuTongYiCunHuangJin。ZheLiangGouShiQuanJieRenMenZhenXiShiGuang,KeKuDouShuXueXi。WangZhenBai“BaiLuDongErShou”“QuanTangShiWaiBian”Di228Xie。
报君黄金台上意。推荐。爱诗词网。“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述志追求”类的诗句。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我要提着宝剑奋战到死。这里写了一位誓为朝廷尽忠的耿耿勇士,气壮山河。但这种愚忠在今天是不足取的。现可用来指为了报答党、祖国或友人的恩情而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注:黄金台,战国燕昭王曾筑黄金台,并以重金置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才。玉龙,宝剑名。李贺“雁门太守行”“全唐诗”第4395页。繁体:“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關於描寫“情感抒寫·述志追求”類的詩句。為瞭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我要提著寶劍奮戰到死。這裡寫瞭一位誓為朝廷盡忠的耿耿勇士,氣壯山河。但這種愚忠在今天是不足取的。現可用來指為瞭報答黨、祖國或友人的恩情而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註:黃金臺,戰國燕昭王曾築黃金臺,並以重金置於臺上,以招攬天下賢才。玉龍,寶劍名。李賀“雁門太守行”“全唐詩”第4395頁。拼音:“BaoJunHuangJinTaiShangYi,DiXieYuLongWeiJunSi”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BaoJunHuangJinTaiShangYi,DiXieYuLongWeiJunSi”ShiGuanYuMiaoXie“QingGanShuXie·ShuZhiZhuiQiu”LeiDeShiGou。WeiLeBaoDaJunWangDeZhiYuZhiEn,WoYaoDiZhaoBaoJianFenZhanDaoSi。ZheLiXieLeYiWeiShiWeiChaoTingJinZhongDeGengGengYongShi,QiZhuangShanHe。DanZheChongYuZhongZaiJinTianShiBuZuQuDe。XianKeYongLaiZhiWeiLeBaoDaDang、ZuGuoHuoYouRenDeEnQingErBuXiSuoChuZiJiDeYiQie。Zhu:HuangJinTai,ZhanGuoYanZhaoWangCengZhuHuangJinTai,BingYiChongJinZhiYuTaiShang,YiQiaoLanTianXiaXianCai。YuLong,BaoJianMing。LiHe“YanMenTaiShouHang”“QuanTangShi”Di4395Xie。
【名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注释与译文]弄潮儿,乘潮戏水的小伙子。唐宋时钱塘观潮盛行,善泅少年执彩旗泅于水上供人观赏,称弄潮之戏。这两句描写弄潮儿的矫健英姿和大无畏精神:他们站在潮头上,手里高擎着旗子,旗子竟然一点也没被打湿。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注释与译文]弄潮儿,乘潮戏水的小伙子。唐宋时钱塘观潮盛行,善泅少年执彩旗泅于水上供人观赏,称弄潮之戏。这两句描写弄潮儿的矫健英姿和大无畏精神:他们站在潮头上,手里高擎着旗子,旗子竟然一点也没被打湿。参考文献(宋)潘阆《酒泉子》
人生能几浑如梦,梦里奈愁何。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绿杨台榭,梨花院宇,重想经过。水遥山远,鱼沉雁渺,分外情多。
赵雍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仲子,历官翰林院待制,《元诗选》说他“夙慧,有父风”。他的散曲传世仅有二首小令,同用[人月圆]曲牌,押韵虽异,句法全同,内容也同咏一男子对一女子的相思情怀,属于小令中的“重头”体式。元人燕南芝所著《唱论》对元曲所常用的十七宫调的调性各有描述。认为黄钟宫易于表现“富贵缠绵”的情调。此曲[人月圆]属黄钟宫,正是缱绻缠绵、一往情深构成了这二首小令的基调。
其一。推荐。爱诗词网。人生能几浑如梦,梦里奈愁何。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绿杨台榭,梨花院宇,重想经过。水遥山远,鱼沉雁渺,分外情多。赵雍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仲子,历官翰林院待制,《元诗选》说他“夙慧,有父风”。他的散曲传世仅有二首小令,同用[人月圆]曲牌,押韵虽异,句法全同,内容也同咏一男子对一女子的相思情怀,属于小令中的“重头”体式。元人燕南芝所著《唱论》对元曲所常用的十七宫调的调性各有描述。认为黄钟宫易于表现“富贵缠绵”的情调。此曲[人月圆]属黄钟宫,正是缱绻缠绵、一往情深构成了这二首小令的基调。前一首小令开头“人生能几浑如梦”二句,是曲中男子于百无聊赖之中发出的长叹。作者把人生的短暂比作梦境的易逝,而在这飘忽的梦境中又何况萦绕着千种相思、万般愁绪!接下三句点破“愁”之所从来,作者把难以忘怀的一幕用“眸盈秋水,泪湿春罗”八个字勾画出,倍觉伤神。“秋水”既是那位多情女子流转清莹的眼波,又暗含有伤别的泪水夺眶欲出之意,着一“盈”字,把所钟情女子温柔美丽、不忍情人离去的楚楚动人之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春罗”是一种丝织品,这里借代女子的衣衫。泪水如断线珍珠淌下,竟顾不上擦拭,以致弄湿了衣衫,突出了“伤离别”的主旨。下半阕首二句将作者记忆中最美好的景物抽象概括地写出,流露出无限憧憬之情。梨花是白色的,与“绿杨”构成淡雅的色调,这一色调正是那位朝思暮想的女子性格气质的抽象体现,不写人而写景,更加深了“人”的美好。梨花常形容女子白晰的面容。记得梨花就忘不了意中的女子。作者“重想经过”这日夜思念的地方又谈何容易!“鱼雁”是书信的代称,由于距离的遥远,连一封传情的书信都不能寄赠,然而这反而更使两人“分外情多”,空间的阻隔可以将恋人分离,又怎能扯断那藕断丝连的怀念呢?
是指刷新眼光,对人改变旧的看法。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国时吴国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在十多岁时,他就随姐夫在军旅之中生活,不仅练就一身好武艺,而且颇具胆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推荐。爱诗词网。是指刷新眼光,对人改变旧的看法。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国时吴国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在十多岁时,他就随姐夫在军旅之中生活,不仅练就一身好武艺,而且颇具胆识。有一次,吕蒙跟随姐夫去攻打东南少数民族的叛乱部队,当吴兵受阻时,吕蒙一个人手提大刀,大喊着率先杀入敌阵,使吴国大胜。后来,孙权为报父仇,去攻打江夏太守黄祖。在水面上,又是吕蒙飞身跃上敌船,杀死主将,全歼了黄祖水军,奠定了拿下江夏的基础。吕蒙深受孙权赏识,但遗憾的是吕蒙自幼没读过书,多年来又戎马倥偬,也没时间读书。有一天孙权对他说:“你以前只是个兵士,可以不读书,现在是将军,就不能不学习了。”吕蒙说:“军务甚忙,没有时间。”孙权说:“你比我还忙吗?你要学会抽时间看书学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在行军途中手不释卷,学到了很多治国之法,后来都用上了。我并不要求你成为一个饱学的博士、学究,而只希望你能尽量多地知道一些军事理论和历史地理知识,对你当将军还是有用的呀!”从此,吕蒙发愤读书,除了《孙子》《六韬》等军事理论外,还读《左传》等。在行军打仗的空闲中,总能看到他衣不解甲地专心读着什么。吴国名将鲁肃,原来很看不起没读过书的吕蒙,也不重用他。有一次他路过吕蒙的防区,去看他,发现吕蒙突然变得有学问了,由历史经验讲到三国鼎立,而且提出了立国强兵的五点建议。鲁肃非常吃惊,拍着吕蒙的肩膀说:“你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我这么多年没见过面,别再用老眼光看我啦!”后来,鲁肃临死时,就向孙权推荐吕蒙当了大都督。“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现多用来比喻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了。又作“刮目相看”。
【解题】此诗作年有二说:一说作于元和十年(816)至十三年间,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一说作于长庆二年(822),时作者赴杭州刺史任在江行途中。诗中描绘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和新月初升的夜景两组画面,景色柔和,环境宁静,构思新颖,比喻巧妙。《唐宋诗醇》卷二四赞之为“著色秋江图”。杨慎《升庵诗话》称此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亦谓后二句“似出率易,而风趣复非雕琢所及。”【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暮(mù):日落的时候。吟:诗体的一种。残阳:已有部分落入地平线以下的夕阳。瑟瑟(sèsè):碧绿色。可怜:可爱。真珠:珍珠。月似弓:月亮的形状像弓一样。九月初三,正是月初,只能看到月牙;到了每月中旬,月亮才圆。【译文】夕阳斜照平铺于江水之中,半江碧青半江被晚霞映红。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景啊!江草上晶莹的露滴如珍珠,天边挂着的一钩新月好似弯弓。【鉴赏】这是白诗中的名篇,向为人们所传颂。诗前后两句的取向基本相同,都是分别描写天上和地下的景色,所不同的是前两句写黄昏,后两句写夜景。首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写得极优美形象壮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道”,原应解释为“条”,如用霞光万道形容初升的或下坠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但这里的“一道”,却以理解为最后的一线阳光更贴切。这一点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残阳铺水中”来看就更清楚了。“残阳”,即夕阳,傍晚的太阳,在这里,更具体地说就是靠近地平线的太阳,因为唯有这样的太阳,她的光线才给人以有如贴在地面、铺在江中的感觉。由此可见,这句诗中的“道”、“残”、“铺”三个字用得是多么生动、形象和准确。她简直给人们画出一幅残阳的立体图。第二句写因西边的江岸高,阻挡了残阳照射西边一半的江水,因而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观。“瑟瑟”,原是出自西域的碧绿色宝珠,这里用来形容深绿色的江水。用“瑟瑟”与“红”形容江水,使人感到既清凉幽静,又华美热闹,有如仙山胜景,煞是可爱。后两句写夜景。抬头远望,一弯新月垂挂西天;低头俯察,江边的花草丛中露珠点点,在月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有如颗颗珍珠。这是一个多美妙的夜景啊!此诗被誉为“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御选《唐宋诗醇》)、“丽绝、韵绝,令人神往”(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白居易笔下的秋江晚景,的确令人倾倒。不少人以为此诗后两句写“深宵”夜景,这是不正确的,九月初三月是低悬西天,初夜就落山了,“深宵”已无月影可言。此诗写作时间地点,或以为作于长庆元年(821)游长安曲江,或以为作于长庆二年赴杭州途中,均属臆测。神州大地何处无佳境!我看不必落实。此诗实是作者善于铺陈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又一例证。【赏析心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罢忠州刺史,回京城为主客郎中,迁中书舍人。这期间,他目睹朝中宦官擅权,朋党倾轧,不愿卷入政治旋涡,主动要求外出,任杭州刺史。该年七月,白居易上任时,正值藩镇汴军作乱,汴河不通,改由襄、汉经蜀(长)江向东辗转上任,十月才至任所杭州,一路作了不少纪程诗。这首诗即为该年秋天赴杭州途中所作。这是一个夏历九月初三的黄昏。作者来到江边,徘徊独游,心情格外轻松。只见红日西沉,即将消失,只剩余晖铺于水中,江面一半变为碧色,江水变凉,已露秋天的寒意;一半变为红色,江水尚暖,还有太阳的余温。不一会,残阳消失,夜幕降临,一轮勾月,冉冉升起。夜已经深了,露水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水草之上,晶莹发亮,九月初三的月夜,真是可爱啊!你看那一粒粒露珠多像珍珠,一弯上弦明月恰似一道弓。“君不见南山悠悠多白云,又不见西京浩浩惟红尘,红尘闹白云冷,好于冷热中间安置身。”晚年的乐天,脱离京都烦恼,摆脱了“冷热中间安置身”的尴尬与无奈,向往着“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的恬适与超脱。在这景色如画、明月秋江之畔,诗人心境无比宁静,从傍晚直到夜深,流连往返,漫步低吟,久久不愿离去。
暮江吟古诗注释及译文。推荐。爱诗词网。【解题】此诗作年有二说:一说作于元和十年(816)至十三年间,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一说作于长庆二年(822),时作者赴杭州刺史任在江行途中。诗中描绘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和新月初升的夜景两组画面,景色柔和,环境宁静,构思新颖,比喻巧妙。《唐宋诗醇》卷二四赞之为“著色秋江图”。杨慎《升庵诗话》称此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亦谓后二句“似出率易,而风趣复非雕琢所及。”【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暮(mù):日落的时候。吟:诗体的一种。残阳:已有部分落入地平线以下的夕阳。瑟瑟(sèsè):碧绿色。可怜:可爱。真珠:珍珠。月似弓:月亮的形状像弓一样。九月初三,正是月初,只能看到月牙;到了每月中旬,月亮才圆。【译文】夕阳斜照平铺于江水之中,半江碧青半江被晚霞映红。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景啊!江草上晶莹的露滴如珍珠,天边挂着的一钩新月好似弯弓。【鉴赏】这是白诗中的名篇,向为人们所传颂。诗前后两句的取向基本相同,都是分别描写天上和地下的景色,所不同的是前两句写黄昏,后两句写夜景。首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写得极优美形象壮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道”,原应解释为“条”,如用霞光万道形容初升的或下坠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但这里的“一道”,却以理解为最后的一线阳光更贴切。这一点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残阳铺水中”来看就更清楚了。“残阳”,即夕阳,傍晚的太阳,在这里,更具体地说就是靠近地平线的太阳,因为唯有这样的太阳,她的光线才给人以有如贴在地面、铺在江中的感觉。由此可见,这句诗中的“道”、“残”、“铺”三个字用得是多么生动、形象和准确。她简直给人们画出一幅残阳的立体图。第二句写因西边的江岸高,阻挡了残阳照射西边一半的江水,因而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观。“瑟瑟”,原是出自西域的碧绿色宝珠,这里用来形容深绿色的江水。用“瑟瑟”与“红”形容江水,使人感到既清凉幽静,又华美热闹,有如仙山胜景,煞是可爱。后两句写夜景。抬头远望,一弯新月垂挂西天;低头俯察,江边的花草丛中露珠点点,在月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有如颗颗珍珠。这是一个多美妙的夜景啊!此诗被誉为“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御选《唐宋诗醇》)、“丽绝、韵绝,令人神往”(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白居易笔下的秋江晚景,的确令人倾倒。不少人以为此诗后两句写“深宵”夜景,这是不正确的,九月初三月是低悬西天,初夜就落山了,“深宵”已无月影可言。此诗写作时间地点,或以为作于长庆元年(821)游长安曲江,或以为作于长庆二年赴杭州途中,均属臆测。神州大地何处无佳境!我看不必落实。此诗实是作者善于铺陈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又一例证。【赏析心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罢忠州刺史,回京城为主客郎中,迁中书舍人。这期间,他目睹朝中宦官擅权,朋党倾轧,不愿卷入政治旋涡,主动要求外出,任杭州刺史。该年七月,白居易上任时,正值藩镇汴军作乱,汴河不通,改由襄、汉经蜀(长)江向东辗转上任,十月才至任所杭州,一路作了不少纪程诗。这首诗即为该年秋天赴杭州途中所作。这是一个夏历九月初三的黄昏。作者来到江边,徘徊独游,心情格外轻松。只见红日西沉,即将消失,只剩余晖铺于水中,江面一半变为碧色,江水变凉,已露秋天的寒意;一半变为红色,江水尚暖,还有太阳的余温。不一会,残阳消失,夜幕降临,一轮勾月,冉冉升起。夜已经深了,露水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水草之上,晶莹发亮,九月初三的月夜,真是可爱啊!你看那一粒粒露珠多像珍珠,一弯上弦明月恰似一道弓。“君不见南山悠悠多白云,又不见西京浩浩惟红尘,红尘闹白云冷,好于冷热中间安置身。”晚年的乐天,脱离京都烦恼,摆脱了“冷热中间安置身”的尴尬与无奈,向往着“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的恬适与超脱。在这景色如画、明月秋江之畔,诗人心境无比宁静,从傍晚直到夜深,流连往返,漫步低吟,久久不愿离去。
慈母爱子 非为报也。推荐。爱诗词网。〔缪称训〕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①;圣人之养民,非求用也,性不能已;若火之自热,冰之自寒,夫有何修焉?及恃其力,赖其功者,若失火舟中②。〔注释〕①解:解除。②若失火舟中:原注为:“言舟中之人同心救火,不相为赐也。”【鉴赏】 慈父关爱儿子,并非是想得到子女的报答,而是因为无法抛开内心的那颗爱心。也就是说,父之爱子,是出于人的一种自然感情,是一种内心真情的流露,不应当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在其中。同样,《淮南子》认为,圣人之于百姓的关系,也与父之于子的关系一样,不应当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在其中,而应当出于一种自然之情,把爱民当作自己的天职。当然,慈父不求子之报,圣人不求民之用,并不是说子女就真的不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民众就真的不感念圣人的爱民之功,父亲最终还是需要子女赡养,圣人也还是需要百姓出力的;但这一切的发生,都应当像船上的人同心救火一样,出于一种情之自然,而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从《淮南子》上述关于父子、君民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淮南子》在这里的一个核心用意是要强调,父子、君民之相处,应当出于人情之自然。这应当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之处理的一种普遍意见。比如《孟子·梁惠王上》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言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古人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建立都应当出于情之自然,由内而外层层扩充出去,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足够真挚,家庭才能真正和睦,天下才能真正太平。古人由此所欲达成的最高理想是天下为一家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古人这种以“情”为基础建构社会关系的观念与现代社会以“法”为基础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一切社会关系都以“情”为基础,那么人与人之间便都能够发自内心地真诚相待,小到家庭、大到国家,便会有一种真正的和睦,人们便能常常感受到种种温暖与幸福。而如果一切社会关系都只是单纯以“法”为基础,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归于一种契约,甚至于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需要契约的规范,这样也极易导致诸如夫妻在结婚之前先签好离婚之后财产如何分配的合同之类的怪象,这样的社会往往会缺乏一种情感的真挚与温暖,人与人之间也便会缺乏一种信任。当然,以“情”为基础的社会也会出现诸如许多人批评的假借人情谋私利等弊病,但这其实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试想,在以“法”为基础的社会中难道就不会出现假借“法”来谋私利的行为吗?所谓谋私利是由人的私心引起的,人的私心可以假借任何东西来谋私利,故谋私利本身与人情无关。相反,真情是排斥私心杂念的,如果人们都能够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相之间能够以真情相待,那么社会自然会更为和睦安宁。总之,在我们当今这个过于讲究契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以至于冷漠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迫切地需要真情的回归。
【诗句】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出处】唐·杜甫《别房太尉墓》。【翻译】只听见树上黄莺哀啼数声,只看见周遭林花下落纷纭。【全诗】《别房太尉墓》.[唐.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鉴赏】孤独的坟墓前,孤独的老人默然而立,浇下一杯祭奠的热泪,寄予一番深挚的理解,再蓦然回首、离去,身后留下寂然的坟墓。这首诗感情浓烈而意象凄冷,是诗人复杂内心世界的沉痛表白。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正直,杜甫对他甚为钦慕。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从长安逃出,辗转至凤翔,获肃宗褒奖。房琯兵败罢相,杜甫时任左拾遗,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触怒肃宗,险遭刑戮,而终为所疏。房琯罢相,后遇赐还朝,却因疾殁于途中,死后追赠太尉。故诗题题曰“别房太尉墓”。身在他乡,复为行役所累,宛如笼中的小鸟,几无自己的天空。在驰马奔走之际,途经故人坟墓,诗人驻足一祭。却见伶仃坟墓,在乱岗野草之中,说不尽的凄凉况味。忆及友人生前的戎马生涯,对比逝后的凄楚孤寂,诗人胸中,哀莫能诉。“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拔去孤坟上的丛生杂草,任凭泪水淌下,滴入尘土,化作对泉下友人的问候,不一会儿,诗人面前已不见寸方干土。连天空的云朵也被这种哀伤笼罩了,它们簇拥在坟墓上空,盘桓不肯离去。暂把哀伤收住,回想故人的慷慨生平——“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此处用了两个典故。《晋书·谢安传》载,谢玄等战于前线,破苻坚,时谢安与人对弈,闻捷,“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尽显风流;刘向《说苑》载,吴季札心知徐君爱其宝剑,适徐已殁,吴解剑系其冢树而去。两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房琯的推崇和敬重。一番悬想之余,面对的仍是杂乱、孤寂的坟墓。“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在这片杂乱中,纷纷凋零的花瓣,正如诗人片片洒落的泪珠,更如诗人渐渐趋于沉痛的心绪。那几声不知何处传来的莺啼,让这片寂寥之地更显空落,那是它们在婉转地送客么?也罢,不再打扰故人休息了,也该挥一挥手,迈动孤寂的脚步,作别了。
唯见林花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出处】唐·杜甫《别房太尉墓》。【翻译】只听见树上黄莺哀啼数声,只看见周遭林花下落纷纭。【全诗】《别房太尉墓》.[唐.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鉴赏】孤独的坟墓前,孤独的老人默然而立,浇下一杯祭奠的热泪,寄予一番深挚的理解,再蓦然回首、离去,身后留下寂然的坟墓。这首诗感情浓烈而意象凄冷,是诗人复杂内心世界的沉痛表白。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正直,杜甫对他甚为钦慕。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从长安逃出,辗转至凤翔,获肃宗褒奖。房琯兵败罢相,杜甫时任左拾遗,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触怒肃宗,险遭刑戮,而终为所疏。房琯罢相,后遇赐还朝,却因疾殁于途中,死后追赠太尉。故诗题题曰“别房太尉墓”。身在他乡,复为行役所累,宛如笼中的小鸟,几无自己的天空。在驰马奔走之际,途经故人坟墓,诗人驻足一祭。却见伶仃坟墓,在乱岗野草之中,说不尽的凄凉况味。忆及友人生前的戎马生涯,对比逝后的凄楚孤寂,诗人胸中,哀莫能诉。“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拔去孤坟上的丛生杂草,任凭泪水淌下,滴入尘土,化作对泉下友人的问候,不一会儿,诗人面前已不见寸方干土。连天空的云朵也被这种哀伤笼罩了,它们簇拥在坟墓上空,盘桓不肯离去。暂把哀伤收住,回想故人的慷慨生平——“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此处用了两个典故。《晋书·谢安传》载,谢玄等战于前线,破苻坚,时谢安与人对弈,闻捷,“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尽显风流;刘向《说苑》载,吴季札心知徐君爱其宝剑,适徐已殁,吴解剑系其冢树而去。两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房琯的推崇和敬重。一番悬想之余,面对的仍是杂乱、孤寂的坟墓。“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在这片杂乱中,纷纷凋零的花瓣,正如诗人片片洒落的泪珠,更如诗人渐渐趋于沉痛的心绪。那几声不知何处传来的莺啼,让这片寂寥之地更显空落,那是它们在婉转地送客么?也罢,不再打扰故人休息了,也该挥一挥手,迈动孤寂的脚步,作别了。
四海名山皆过目。推荐。爱诗词网。王思任《雁荡记》王思任雁荡山是造化小儿时所作者,事事俱糖担中物,不然,则盘古前失存姓氏大人家劫灰未尽之花园耳。山故怪石供,有紧无要,有文无理,有骨无肉,有筋无脉,有体无衣,俱出堆累雕錾之手。落海水不过二条,穿锁结织,如注锡流觞,去来袅脚下。昔西域罗汉诺讵那居震旦大海际,僧贯休作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语。至宋时构宫伐木。或行四十里,至山顶,见一大池,群雁家焉,遂以此传播、谢康乐称山水癖,守永嘉,绝不知有雁荡。沈存中以为当时陵谷土蔽,未经洗发,如陕西成皋路,但彼土此石耳,理或然。山周遭不及三十里,以马鞍岭为界,东有内谷、外谷,西亦有内谷、外谷。自宋以后,高僧灯续建十八寺,不堪廉贞作祟,今剩其三。自乐清来者,从西入,而予自黄岩来,则从东入也。过盘山岭,至绝岗岭,望见怪作矣。至大荆驿,石青乱拨,尖者笔上,方者笏整。予尝朵颐桂林千笋,不意染指于此,遂觉望腹。一石桥,湾溪绀碧,照见鱼儿须发。若得移家来,小结一楼,朝夕痴对,定须看杀卫玠。予前游天台,出桃源,至瀑水岭下,回首瀑布,便欲走还鬻田宅,携鸡犬,愿作天台一更老,如妻子有难色,弃之于脱屣矣。而今绕肠三匝,尚未知所适从也。入驿,古樟抱十人,树中巨母霸,难为同时冯异矣。于是取美人蕉劝酌,暝欲睡去,则以红烛照之。诘朝,渡一大溪,涉两小溪,经岭村,沿门市米,不啻玄山之实。山中僧皆青烟白水,黄独蹲鸱。舆人至此则以告,犹幸有斗升自活。两山门据,入其中,野藤莽木,老松嫩篁,俱为溪光映发。看见山肩上,俨然一秃背袈裟,合掌朝内,一行人笑绝,老僧岩不待问也。步二里许,上石梁洞,梁如篮环,矫拗屈曲,仿佛雀桥,而视之更觉铁气饱健,洞空十馀丈,石汗滴沥如雨,二苦僧守其名度命。洞外,桥久渴,无他奇,但对僧岩亲切耳。行三里,上谢公岭,得名者别有一谢,亦未之奇也。逾岭,则海枯天泣,眩怪狂走,同行人大叫,一叫一好。过雷岩,殷在南山之阳。过风洞,泠然善也,冬日则阳气从一斗上,牧儿以洞为炉。看大襆头、小襆头,式如今之朝冠,思廊庙耶?讽林泉耶?吾不得其解。顶有灵芝峰,宛然可望可采。吾来所时,岂直天辅之会乎?何以五明三秀乃尔?《淮南子》谓不生于盘石之上,吾欲结小山中人舌矣。双笋峰才解箨数日,趺坐其下,观照胆潭,名不佳,而实则轩辕之镜。北望悬空一瀑,下作三派(“派”字九种、十三种本作“节”)银河,滚落幽谷。时熟梅雨至,云来侵瀑,明暗万态,恨前身不是画师。灵峰寺仅一草堂,栖穷佛,而僧持雁山茶烹潭水,则滴滴玉浆。指点莺崖仙掌,分明愁胡侧目,汉人下涕矣。五老峰不如白岳清寿,然杖履排列,似甲子井井,不是混泥途者。上罗汉洞,初若易取,力步五六层,凡六百馀级,乃听入。万山积塞,而洞正对两峰,中天如一棂玄冰矗起,寒绝奇绝。汉宗室刘允升,弃家同二女佞佛,实华此洞。洞中奉大士,傍列尊者,而首座诺讵那相最古,上有水沥方池,镌为“浣心处”,不知何一老先生题识,想即字“照胆潭”者也。洞高且深,人入看洞,则云来看人。苔暗草软,时时侵轶,我持仆肩下,功更倍上。而舆夫跳浪洞中,大呼喊,则声滃滃然瓮满,折转如线,片时乃引堕壑口出。经响岭头,数十大树,不知名,但其骨采,必不是人间色到者。数家图山写壑,汲乳耕云,坐卧俱游,桃梅作历,业已天矣,又何必拨飞白日?寻净明寺,久为茂草,但星桥无恙。水帘洞玉丝珠颗,亦是瀑水幻格。过听诗叟岩,一人属耳于垣,似闻“大江流日夜”者。或曰风打山眼,飕过如金仆姑。诗当作矢,听诗不恶,听矢更自胜也。过响岩,舆夫积声索应,字字洪朗。鼓吹游山,此处却不妨数部。自是壁壁夹立,通玄之窝,逋云之罅,悬雨之涧,射虹之泉,令人不暇应接。一山方脚拦溪,骨劲甚,每溪花过,定相激闹,良久方听去。去数里,入灵岩,两山守之,曰白云寨。山上一圆石,曰顶珠峰;一山酷肖老衲拜佛,曰僧礼石;两方崖曰铁板;一大圆石独托,曰钵盂。名义俱确,独白云寨未安。过石桥,得寺门,入之,步遂不能前。吾眼魄出胎来,颇亦平等外境,一日骑驴过华山下,偶觉身小,今入灵岩院,是两番境界矣。正面曰平霞障,障下曰玉屏峰,左曰展旗峰,右曰天柱峰,约俱数千丈。右肩曰卓笔峰、双鸾峰、玉女峰、独秀峰,约俱千馀丈。峰间瀑布直下,曰小龙湫,约二千丈。予在灵峰时,第盱目对之已耳。至此则面须折仰,以鼻捩天。看孤烟,上壁不及十分之三,化为乌有矣;而七分壁,亭亭阔阔,若王谢家子弟,竟不知灶下还有米盐事者。色气青赤相间,是四十里侧看石家锦。展旗扁出,似扇面,犹折蓄十馀幅,战蚩尤时物也。至天柱,平地矗起,孤圆削直,绝无墙壁帖肉,相对已有箭馀,众山不能无愧色矣。对大主人,又对长河直泻,胸中凿通万里,亟唤酒炙。而云来争坐,予便走僧寮,或尼之,未及门,而矢石注瓦上矣。肤寸即合,不可不习山家行藏也。饭罢,逢乡僧,言龙鼻水津津焉,遂选盖砺屐,从净室取危径,篁箐屯塞,石齿确荦,不认草花,但见寒绿。僧以杖拨蛇,数十盘,扪一石“天开图画”,乃晦老书。又数十盘,约里许,始入谷。脚边俱南星草、芙蓉叶,夹藤牵蔓,腥湿碍雨,岩上乱沥,反觉天漏。缓首急足,强挽上,始至洞。忽起头,夥颐一龙,从西南峡中绕出洞顶数十丈,鳞甲蝟磔,垂瓠大一鼻至洞尾,鼻二孔,一孔通滴泉入方石中,又舒一爪护鼻,俱古铜色,腻滑,不知是石是龙也?毛骨为之粟张。而隔峡龙湫,声如海战,又直雷轰电划,只向洞中大索。从行人及僧俱呼大士,作怖声。而予亦勉作揶揄,实恐有叶公之事,此似境耳,视蜒斩渊,不得不以定力推古人,或曰龙鼻水可明目,意是万年老石髓。洞口正对玉女峰,意中婵妩朝朝以洗头盆挹龙液,恐箭括湫隘,难为十丈莲花步也。卓笔峰尖劲有力,不止起八代之衰。而双鸾峰似从太山崖戢翼于此者。独秀峰昂藏自上,颠有百尺之松,四隅天削,觌面永叹,竟万年我不得上,子亦不得下,何至相绝乃尔?而老松人语,非孤寄自苦,第不欲受人间“培植”二字耳。西过仙人桥,望湫下如白蛇惊滚,雪浪奔流,不可逼立,足以对付断桥。上二里,有泉摽起二尺如剑,雨复甚,还下稍憩,俱不解其故。罄橐酝一劳,展席大雄氏前,咍台大鼾快孰。至晓,遂搔首捉衣,急出温看,愈故愈新,然毕竟是天柱了馋也。望屏上,口开翕雾,云是安禅谷。而旗峰半一窦劈长,云是天聪洞,俱奇尽,草大不可上。望峰顶,石如蟾,如兔,如龟,绝肖壁间灯影戏,石石传神。徙倚山门外,铁色树一株,不忍言去。遂从桥上,饭罢,别僧出山口。有云从对壁经过,雪飘练曳,无丝毫入两山之门。两山深紫,对壁大绿,只中一段三四丈,如叠方裁整绵絮,曾见此画来,不意高悬是处。始悟“白云寨”三字,乃见识人安顿者,予不逢云,予不然寨也,天下事可以吾一目悉之乎?出寨渡溪,展转云壑,左顾右盼,飞泉甚多。经版障岩,如一派流霞。望观音岩,峻绝。阿闪国一现,遂为云所妒,登鞍岭以待之,云且呼党锢我。于是走石门寺废基,上罗汉洞看石罗汉,或云自闽飞来,恶知非应真之化体耶?望常云峰,峰似云耳。过道松洞,洞以羽客得字。经瑞鹿寺遗迹,一峰呦呦岳岳,安得浪指为马?沿涧有大峰,人立而怒。对壁为连云障,障上开二小钳,元李孝光谓是蟹足。稍入涧,有剪刀峰,分开千仞,欲剪青天者,张肃之易其名为“巨螯”而未决,予以为山波似海,既有彭越,那得无蝤蛑?对壁有两穴,名阎王鼻,然大约似虎头虎眼。入益幽畏,耳根但闻雷走。过一庵,折径而上,数千仞绝壁,悬空挂下一团白柱,又不知是龙是水也。上诺讵那观瀑台,势既雄恶,而潭回凶暗,令人万端交集。稍狎之,怖心略定。诸家摹仿,各得其一体,而予静图之,初来似雾里倾灰倒盐,中段搅扰不落,似风缠雪舞,落头则是白烟素火,裹坠一大筒百子流星,九龙戏珠也。隽法师得道后,口若悬河,意讵那对瀑,子在川上时矣。台上数十级,有看不足亭,奇峰脑后,惊水眼前,若肯移赁小斋,敌朱夏,还当向括苍交青岭上,借取万尺松一珠来。大龙湫绝顶五里,尚有碧潭,正德中五台二僧庐焉。此龙薮,二僧寂后,仍龙据。去碧潭上约三十里,则为荡湖,是即宋人见雁之顶,亦有鸟路可通,而雨深草塞,予不能好事矣。还,从锦溪出,壑身如霞,瀑水洗濯珊瑚骨。一行七里,过古塔寺,仅有华阳洞,不及登。所谓梅雨岩,星飘珠溅,颇为龙湫所掩。卓刀峰仅当徐夫人一匕首,而含珠峰弄丸于夹谷之中,似从大湫盗睡骊者,终当风雨取去。逾数溪,至能仁寺。雁山万水奔呼,至寺后,忽渟静如凝靛。从左岭绕下,一溪头泻八尺水屏,声声月珮。由行春桥入寺,望火焰峰不可向迩,戴辰峰则手可以摘星矣。燕尾泉裂玉飞潭,时生空雾。看大锅二只,可饭千僧,云是宋官家物。意当年梵宫鼎丽,游屐必多,而今不能无铜驼野棘之感也。于是从筋竹涧上丹芳岭,旧传筋竹涧,康乐开山止此。山水有缘,显晦有候,岂畚锸之所得取者?岭峻绝,四十九盘,一盘一胜,回望一百奇峰,如郭子仪军,偃旗息鼓,而戟槊稜稜,俱有欲起之意。至岭半,则如看周家东房西序,赤弓大贝,纪甗天球,一有顾命,即俱陈出。上绝岭,看东西内外谷,是一胡桃果,隔别中妙有囊实。是役也,山谷之外所见者,紫茶、方竹、金线凤尾草、香鱼、白鹇、山乐官、雪髯猿一,而雁荡之观,亦仿佛得其皮毛矣。或曰雁荡应秋游,予独以五月来,宜受云物之吝,然吾不欲其一览而尽,故且以云纡馀委曲之。吾观灵峰之洞,白云之寨,即穷李思训数月之思,恐不能貌其胜。然非云而胡以胜也?云壮为雨,雨壮为瀑,酌水知源,助龙湫大观,他时无此洪沛力者,伊谁之赐哉?至于秋清气肃,上荡顶,走山根,呼天剔地,则予尚有葛陂之龙在,秋所同也,而云所独也,予又何憾也?雁荡山是浙南名胜。明代著名旅行家徐宏祖称:“四海名山皆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盖其地稍僻,而奇山异水,迥出他山之上。自开山以来,学者论述,名人题咏,代不乏人。著名者,宋有沈括,元有李孝光,明有王思任。王思任所游的是雁荡山的精华部分,即北雁荡山。从其文章来看,他几乎无处不到,无处不赏,只有极少部分景点未及攀览,如荡湖、华阳洞等,但他也必注明原因,可见其记述之详尽了。作者身历名山,寻幽探胜,自然景观随时间之朝暮和空间、方位、角度的变换而各个不一,主体观感也因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而瞬息各异。读此文,恰似行走在山阴道上,有步移景换、目不暇接之感。如果说沈括的《雁荡山记》主在讨论雁荡山之成因,李孝光的《雁荡十记》多写雁荡一胜一景的话,那么,王思任此文则涵盖了整个雁荡旅游文化的精髓。这里,既有自然界一丘一壑的图录,也有人文历史掌故的记载;既涉及到宗教,又叙写了民俗,甚至还有地方特产(如名茶以及山乐官鸟、雪髯猿等珍禽异兽)的记述。像这样的游记,无所不包,几乎抵得上一部《雁荡山志》了。在这方面,沈括与之相比,顿觉学识有余,而才情不足;李孝光与之相较,又感笔力尚可,而魄力不够。假如要从古人中推出一名为雁荡山造型写像最为成功的作家,则非王思任莫属。全文洋洋洒洒,不下四千言,堪称煌煌巨制。但就结构而论,脉络清晰,庞而不乱。开篇空中落笔,雄风震起,想象奇崛,妙喻连珠,一如天际阵云,徐推慢移而来:“雁荡山,是造化小儿时所作者,事事俱糖担中物。不然,则盘古前失存姓氏,大人家劫灰未尽之花园耳。”这里,作者以两个新奇之至的比喻,形象生动地道出了雁荡山清奇古怪、本色自然、且因罕有人迹而略具神秘色彩的特征。接着从历史的角度说明雁荡山之成因、开发史和山名之由来,并承着沈括的雁荡地理观介绍了此山之方圆面积、山岭之构造走向以及入山路线等等。这些宏观上的提纲式的概论,虽不甚直观,但已使读者渐入佳境,开始尝到卧游名山的乐趣。这样的起始,出人意料,十分动人,称得上是“凤头”。再往下,文章开始直接描绘雁荡诸胜,写作上由合而分,顺着作者的行进路线逐次展开一幅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洞天中开、飞瀑直泻的山水长卷。这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它内容饱满,含量至大,山间形胜,无论巨细,俱收笔下,称得上是“猪肚”。最后部分,作者又从制高点鸟瞰全山:“回望一百奇峰,如郭子仪军偃旗息鼓,而戟槊稜稜,俱有欲起之意。”如果说中间部分的描绘是特写的话,那么此处则是全景了。行文至此,又由分而合,与开篇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而末了作者那颇具识见的论说,更使全文显出力度,堪称是“豹尾”。作者在记游时虽然细大不捐,面面俱到,但并不平铺直叙,写成一本流水帐。首先,他善于抓住所游季节的气候特征,铺张扬厉,大肆渲染。作者此行不在蝉鸣聒耳、炎日高悬的三伏天,也不在天朗气爽的秋季,而是云蒸雾漫的五月。故其所观,往往如贯休诗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但见溪满山涧,泉标空中,飞瀑流泻,石汗如雨。作者对云、水、雾等自然现象的描绘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其能。如写三折瀑:“北望悬空一瀑,下作三节。银河滚落幽谷时。熟梅雨至,云来侵瀑,明暗万态”。写水帘洞:“玉丝珠颗,亦是瀑水幻格。”当他开始进入大龙湫景区时,“西过仙人桥,望湫下如白蛇惊滚,雪浪奔流,不可逼立……上二里,有泉标起二尺如剑,雨复甚。”而当他出山口看到“云从对壁经过,雪飘练曳,无丝毫入两山之门。两山深紫,对壁大绿。只中一段三四丈,如叠方裁整绵絮”,始悟何以将此地称作“白云寨”的原由了。及观大龙湫瀑布,则更是雪沫四溅,势若悬河。类似于这样的描绘在文中俯拾即是。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紧要处,在节骨眼上不惜笔墨,努力开掘,大胆涂抹,充分发挥。故能将雁荡山那如诗如梦、如仙如幻的意境、神韵传出,一如米家山水,葱茏华滋,烟树迷离;又似泼墨写意画,酣畅淋漓,云雾满纸。古人论诗尚“诗眼”,此文亦然。所谓“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孔尚任《〈桃花扇〉·凡例》)作者本人似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故他在文末索性无须含蓄地一语道破天机:或曰:“雁荡应秋游。”予独五月来,宜受云物之吝。然吾不欲其一览而尽,故且以云纡余委曲之。吾观灵峰之洞,白云之寨,即穷李思训数月之思,恐不能貌其胜。然非云而胡以胜也?云壮为雨,雨壮为瀑,酌水知源,助龙湫大观。他时无此洪沛力者,伊谁之臂哉?至于秋清气肃,上荡顶,走山根,呼天剔地,则予尚有葛陂之龙,在秋所同也。而云所独也,吾复何憾也!这一段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它既和盘托出了此时雁荡山最为动人的自然特征,同时又隐隐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兴寄在。是啊,大龙湫之水或有枯竭干涸之时,而灵岩形似卧龙之石,却永在人寰,亘古不变。秋日再来,也可聊补心头缺憾。至于云雾,则此时所独盛。前文列举的几条,虽一鳞半爪,不亦令人感同身受了吗?其次,作者还善于抓住各风景区的特征来记游,对有代表性的景观往往细针密线,精雕细镂,而于其他似曾相识者则要言不烦,一笔带过。作者于此纵横捭阖,挥运自如,粗中有细,轻重结合。若比诸山水画,则更近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的画风,虽以繁密取胜,但也非密不透风,堆塞满纸。就此文而言,作者一方面能将一路风光俱收卷中,另一方面又注意攫取各景区之精华,着力塑造几个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首段所写的是灵峰景区(自“过盘山岭”到“良久方听去”),作者将重点放在写游石梁洞、罗汉洞上,宗教色彩浓郁;接此写游灵岩景区(从“去数里,入灵岩”到“第不欲受人间培植二字耳”),重心移到了写龙鼻洞上,神话味道颇足;而在写游大龙湫景区时(从“西过仙人桥”到“而今不能无铜驼野棘之感也”),作者又大书特书大龙湫瀑布壮丽雄伟的景象,将雁荡山之旅推向了高峰。即便是同一类景观,作者也尽量写出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绝无雷同单调之弊。以雁荡山峰为例:作者文中所写多至几十处,每一处均给人以至深印象。他善于抓住所写对象的名号、外观特点,以比喻、联想或的手法精心塑造,而绝不以罗致堆砌为能事。试看他笔下的灵芝峰“宛然可望可采”;双笋峰“才解箨”;而卓笔峰呢,“尖劲有力,不止起八代之衰”最叫人难忘的是展旗峰,“侧看石家锦展旗,扁出似扇面,犹折蓄十余幅,战蚩尤时物也。”这里,作者所费笔墨不多,但因了他高超的随物赋形的本领,陡然使一座座静止不动、了无生命的山峰各呈风姿,独具特色,富于生机。恰似寺院罗汉,个个面貌不同,风格相异。再加之作者具备多副笔墨,景壮则语险,如写天柱峰擎天而立,“平地矗起,孤圆削直,绝无墙壁,帖肉相对,已有箭余,众山不能无愧色矣。”景媚则文妍,如写玉女峰,“意中婵妩朝朝以洗头盆挹龙液,恐箭括湫隘,难为十丈莲花步也。”因之,读者在欣赏此文时,非但不觉累赘重复,反而愈读愈新奇,愈奇愈难释手,未及终篇,而雁荡诸峰,已置人眼角矣。作者在写其他景观时也都翻新出奇,无不如是。在具体的写法上,作者的用笔十分灵活,常常是随物赋形,因事起意,走一路,记一路,抒情一路,议论一路;笔势逶迤屈曲如雁荡山连绵起伏。文中的描叙,不仅形相准确,而且相当传神。除上举诸例外,又如对大龙湫瀑布的描写:……数千仞凹壁悬空,挂下一团白柱,又不知是龙是水也……予静图之:初来似雾里倾灰倒盐。中段搅扰不落,似风缠雪舞。落头则是白烟素火里坠一大筒,百子流星九龙戏珠也。比起李孝光的《大龙湫记》来,这段文字并不算长,但就内容而论,则此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写得那般轻松,若不经意,一连几个比喻,胜过雄文半篇。于此可见作者模山范水功力。文中的抒情,也自具面目。作者在为雁荡山造形写像时,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山水胜景,也不是强作解人,勉为感叹,而是将一己全然融入景中,情随境生,情景合璧。云山恍惚,溪水多情,不知何为我,何为物。这篇文章抒情强极强,绝非一般记游文所可比拟。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家安贫乐道,寄情丘壑,啸傲林泉,乐此不疲的志向和情怀。如当他始入雁荡山时,看到“湾溪绀碧,照见鱼儿须发”,便思“若得移家来,小结一楼,朝夕痴对,定须看杀卫玠。”快人快语,可谓言痴而情真,愈痴而愈见其真。又如作者自幸来得及时,便感情充沛地叹道:“吾来所时,岂直天辅之会乎!何以五明三秀乃尔!”再看他写独秀峰,“昂藏自上,颠有百尺之松,四隅天削,觌面永叹,竟万年我不得上,子亦不得下。何至相绝乃尔!”直至文末“看大镬二只,可饭千僧,云是宋官家物。意当年梵宫鼎丽,游屐必多,而今不能无铜驼野棘之感也。”这里,忽喜忽忧,情感起伏多变。因了这些主观色采鲜明的辞句。文章顿然变得五彩斑斓,气象万千。读者于此等辞句中既看到了雁荡山的自然美景,也隐隐见到了痴迷、钟情于这里的一山一水,以致于沉醉于其中的作者的形象。文中的议论,也颇见特色。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作者往往结合历史对某一地,某一景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古今,间带考证。如他以为照胆潭“名不佳而实则轩辕之镜”;当他攀上谢公岭,便猜:“得名者,别有一谢,亦未之奇也。”及“稍入涧,有剪刀峰,分开千仞,欲剪青天者。张肃之易其名为巨螯,而未决。予以为山波似海,既有彭越,哪得无蝤蛑。”这些议论,关乎知识学问,增强了文章的书卷气。其次,就空间而论,作者常常将别处胜景移与雁荡并看,两美相较,互为映照,并论其优劣。如当他看到大荆驿“石青乱拔,尖者笔上,方者笏整”时,便云:“予尝朵颐桂林千笋,不意染指于此,遂觉望腹。”接着又将天台美景移来作为雁荡的陪衬:“予前游天台,出桃源,至瀑水岭,回首瀑布,便欲走还,鬻田宅,携鸡犬,愿作天台一更老。如妻子有难色,弃之如脱屣矣。而今绕肠三匝,尚未知所适从也。”又如论五老峰“不及白岳清寿,然杖屦排列,似甲乙井井,不是混泥途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它使人浮想联翩,也使文章客量骤增,奇趣横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又往往将描写、抒情、议论三者互为结合,水乳交融,息息相关。我们在欣赏那些描绘大自然的文字时,常能感受到作者过人的学识和才情。而在听取他心灵的独白之际,又时见雁荡山清奇迷人的风光,让人不难理会作者何致于如此兴奋,如此狂喜。此文在写作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等。文章伊始,作者即连用两个比喻,为全文定下一基调。以后在摹山图水时,也无处不比,无不用得恰到好处。如写小龙湫“孤烟上壁,不及十分之三,化为乌有矣。而七分壁亭亭阔阔,若王谢家子弟,竟不知灶下还有米盐事者。”又如作者“上绝岭,看东西内外谷,是一胡桃果,隔别中,妙有囊实。”像这样的比喻,或明喻,或暗喻,都化抽象为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如写入洞探幽,“人入看洞,则云来看人”;又见“一山方脚,拦溪谷劲甚,每溪花过,定相激闹”;“沿涧大峰,人立而怒”;而当作者“亟唤酒炙”,意欲小酌时,却见“云来争坐”;又如“望观音岩峻绝,阿闪国一现,遂为云所妒。登鞍岭以待之,云且呼党锢我。”拟人手法的广为采用,使雁荡山水变得活灵活现,富于生趣,仿佛山间万物皆有人性,作者振臂一呼,无不奔赴笔下。夸张的手法,文中也屡见不鲜,如写剪刀峰“分开千仞,欲剪青天”,又说戴辰峰“手可以摘星”,等等。此外,作者也适当用典,或移用前人现成诗句入文,如引用谢眺的“大江流日夜”;或借用前代故实,如“看杀卫玠”、“难为同时冯异”等,无不用得恰如其分,既密合无间,又灵动自然。作者还往往将比喻、拟人、用典、夸张、想象、抒情等合用,互为渗透,难分彼此。运用修辞手段至此,堪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宋词典故·玉生烟
【出典】唐·李商隐《锦琴》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清·冯浩笺注引《困学纪闻》:“司空表圣(图)云:戴容州叔伦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见《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二)
玉生烟。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玉生烟【出典】唐·李商隐《锦琴》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清·冯浩笺注引《困学纪闻》:“司空表圣(图)云:戴容州叔伦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见《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二)【释义】陕西蓝田山产玉,李商隐诗用“蓝田日暖玉生烟”形容闺房中的温馨气氛。宋词中常化用其意形容寿诞之日的祥和气氛。【例句】①一点春风和气,无限蓝田种子,渺渺玉生烟。(魏了翁《水调歌头·杨崇庆熹生日》2367)这里化用李商隐诗语,谓杨氏寿辰,家中充满祥和的气氛。②玉生烟,兰竞秀,彩成行。(魏了翁《水调歌头·张致政生日》2369)这里用“玉生烟”为喻,称颂张氏寿诞,家中充满祥和之气。③尊章青鬓未改,和气玉生烟。(魏了翁《水调歌头·贺许侍郎奕得孙》2388)这里用以形容许氏得孙,满面祥和之气。④当年玉女何事,未摆世间缘,要把平夷心事,散作吉祥种子,春暖玉生烟。(魏了翁《水调歌头·叔母生日同家人劝酒》2391)这里用以形容生日的祥和气氛。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推荐。爱诗词网。王安石《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州渚。②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③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暮气沉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鸣橹。④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⑤方诸承天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⑥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⑦濠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⑧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飘零作红雨。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注释】①纯甫:作者最小的弟弟王安上的字。惠崇:宋代著名画家,建阳人,亦工诗,是宋初时九诗僧之一,善作寒汀远渚平沙小景。《图画见闻志》卷四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②旱云:大热天的云。翛(xiao消)然:很快的样子。③雪:是芦花的代称。翳(yi缢):遮蔽。④罟(gu古):网的总名。呕轧:摇桨声。⑤三昧:佛家术语,这里指法力。⑥方诸:相传是周代月下承接露水的一种铜质大盘子。⑦巨然:是五代、北宋初的杰出画家,开元寺僧,江宁人,师法董源,与董源并称为“董巨”,他们开创了南方山水画的一个主要流派。⑧崔白:宋代著名画家,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笔下的山水人物精绝无比,又长于花鸟,尤善画鹅。【译文】古往今来,画家纷纷难以计数。惠崇晚出我最推许。你瞧那一幅,六月旱云涨生在林莽之上,使我忽然置身于水中洲渚。风摧折了芦苇,黄杆白花好像雪上掩覆着黄土。成群野鸭和大雁静立,都带着它们的亲密伴侣。昔日经历过的风景呵,而今一一历历在目。在沙平水静的西江边,沉沉的暮霭吞没了渔船和网罟。我隐约看见舟人渔夫的身影,有的斜倚而卧,有的手摇桨橹。那呕呕轧轧的橹声,萦回在我耳际久久不去。我很怀疑这位画僧有高超佛法,不然怎么能将异域的山川神妙地搬进画图?你看他的用笔设色,就像是用方诸承接了月露调和仙药,洒落生绢,幻化为逼真传神的景物,竟能使我如在凉秋忘了炎暑。画僧巨然也曾在金銮坡学士院墙上画过山水数堵,可惜粉墨虽多,随便挥洒,缺少真趣;濠梁画家崔白也善写花鸟,我曾见他笔下的桃花洁净可爱,栩栩初吐。好像在酒酣之时笔带春风吹花开,又令人担心春风吹落桃花,飘零如红雨。画中的流莺探出枝头宛然欲语,蜜蜂飞来飞去采掇花粉,点点花蕊沾满翅股。惠崇与崔白驰誉一时都身怀绝艺,却穷愁潦倒,穿破裘骑瘦马,长久地飘泊江湖。唉!金屋华堂里的富贵人家吝惜金钱,不肯买他们的精妙画幅,还要硬说什么今人不如古!(陶文鹏译)【集评】清·方东树:“起二句正点,以一句跌衬作笔势,亦曲法。‘旱云’四句接写画也,却深思沉着、曲折奇险如此。‘雪’,芦花也。‘往时’四句又出一层,而先将此句冠之……。‘沙平’以下,正昔所历也。‘颇疑’二句递卷,笔力何等奇险!‘方诸’二句叙耳,亦险怪不平如此。‘金坡’二句一衬,‘濠梁’六句一衬,‘一时’以下宾主双收,作感慨结。通篇用全力,千锤百炼,无一字一笔懈,如挽万钧之弩,此可药世之粗才。”(《昭昧詹言》卷十二)近·陈衍:“后半带出崔白,即少陵《丹菁引》,为曹霸带出韩干作法。”(《宋诗精华录》卷二)今·程千帆:“这篇诗不仅描写了当时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并且也为他们所遭受到的庸俗社会的冷淡倾吐了自己的不平。在‘今人不如古’即厚古薄今这种片面的、保守的观点支配之下,旧社会不知扼杀了多少有才华的人。诗人的抗议,正批判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偏见,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先进思想。杜甫题画诗的优良传统,在王安石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出巨然、崔白以陪惠崇,错落有致。”(《古诗今选》第477页)今·刘文忠:“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诗可分四个层次,方东树概括为‘一点,一写,一衬,一双收’。‘一点’指开头两句的点题。‘一写’指‘旱云’以下十二句的写画,其中用了三种不同的写法,显得有波澜,有变化。‘一衬’指用巨然、崔白衬托惠崇。‘一双收’指篇末四句的以感慨作收。方东树又盛赞此诗‘笔力奇险’……。方氏的说法颇中肯綮。”(《宋诗鉴赏辞典》第212页)【总案】题画诗,贵在既有画中态,又传画外意。此篇二者兼备。就写画中态来说,先后用了正写、忆写、幻写,虚实结合,亦幻亦真,笔法多变。就传画外意说,篇末仅四句,亦叙亦议,有赞赏,有同情,有愤慨不平,针砭了上层社会、庸俗世态以及厚古薄今的偏见,思想意蕴丰富深刻,文字却很精炼。至于章法布局方面的正写旁衬、波澜起伏,均显出大家风度。作七古长篇,需要学识渊博、思深力遒,实属不易。作者也是散文大家,此篇可见其运散文笔意于诗的艺术追求。
【题解】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翰林院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之前,其时诗人家居东鲁。诗以记梦、游仙的笔调,展开新奇瑰丽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对人生浮沉的喟叹感慨,对封建权贵、丑恶现实的蔑视和抗争。诗中的天姥(mu),山名,在今浙江省嵊县,临近剡(shan)溪。诗一开始就以“烟涛微茫”的瀛洲(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衬“云霓明天”的天姥,使其蒙上了神奇色彩;继而又以雄奇的“五岳”和“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名,在浙江省东部;天台山的南门称为赤城。)加以实衬,更显出它的巍然非凡。接着就展开一幅又一幅变幻瑰奇的梦游图景:飞度镜湖,明月照影;渌(lu)水荡漾,清猿啼鸣;“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随着“千岩万转”、“迷花倚石”,诗人就给我们展开一个更加神奇的境界:熊咆龙吟,栗林惊巅,云青欲雨,水澹烟生;霹雳使天空裂开巨缝(訇,读hong,形容大声,如“轰”),浩荡不见底的青冥之中,金银台在日月的照耀下夺目地闪烁。此刻,以霓为衣、以风为马、以虎鼓瑟、以鸾回车的仙人天神纷纷从云中而下,列座如麻……这是多么壮丽缤纷的想象,这是何等惊心眩目、光耀夺人的图景!这里除了有诗人长期漫游的经历、古代传说的印象、屈原诗歌的影响,也有长安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诗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多少人屈身权贵,曲意逢迎,只有李白才敢于表示这样决绝的态度而且付诸行动,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为人人所传诵、为代代所共鸣的主要原因。张厚余【全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海外来客所谈沦的瀛洲,在烟雾波涛之中实在难以寻求。越人所说的天姥,在忽明忽灭的云霞之中,或许还能亲眼目睹。天姥之高与天相连,又向天边展开,它的气势超越了五岳,遮住了赤城。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它也只能拜倒在它的东南,把身子斜倾。因此我想在梦中畅游吴越,一夜之间飞渡过镜湖的月色。湖月照着我的影子,一直把我送到了剡溪。当年谢灵运的宿处如今还在,那里有清澈荡漾的流水和清厉的猿啼。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登山用的木屐,登上了直上青云的石梯。半山见到了海中的太阳,又听到空中啼鸣的天鸡。千山万壑,万转千回,没有固定的路径,我正在倚石欣赏那迷人的山花的时候,忽然黄昏已经来临。只听得熊在岩上大声咆哮,龙在深渊高声长吟,深林为之战栗,高崖也为之震惊。黑压压的云层啊,好象就要下雨,波光摇动啊,水中升起了烟霭。一阵电闪雷鸣,丘峦随之崩摧,洞府的两扇石门,訇然一声立即打开。青天辽阔无边无际,日月之光照耀着神仙所居的金银台。云霓当作衣裳啊风当作马,云中的神仙啊纷纷而来下。虎鼓着瑟啊鸾运转着车,仙人们啊排列得密密麻麻。我的魂魄忽然一阵悸动,恍然惊起而叹息长嗟。身边只有睡觉时的枕席,失去了刚才的那些烟霞。世间行乐之事也是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向东流去的水。现在我别你而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回还,且把白鹿寄放在青崖之间,不久就要骑了它去访问名山。我怎么能低眉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展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除了本诗之外,还有《别东鲁诸公》、《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等别称,是李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之一。本诗的艺术是精湛的,思想却比较复杂。李白为何要写这首诗呢?大家知道,李白原是一位有极高抱负的人。天宝元年(742)李白经友人推荐,为唐玄宗征召入京,原认为自己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政治理想可以得到实现了。可是,玄宗只任命他一个“翰林供奉”的侍从官,是一个“光伴君旁”的闲官,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但他却因此而亲见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昏庸与腐败。他生性傲世,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招致谗毁,结果不到三年,玄宗就以“赐金放还”为名,将他逐出京城。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原先的政治理想,怀着极度悲愤之情离开了长安,浪迹天涯。天宝四载秋,当他离鲁赴越中(浙江)之时,写了这首诗赠给东鲁(即山东南部)诸友人,以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借寄游仙体,运用浪漫手法,通过“梦游天姥”,表现了弃绝尘俗、追求自由的思想;当然,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向往,其内容的确比较复杂。“天姥”,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南与天台县西北间的一座名山。传说,登上此山能听到仙人天姥歌唱的声音,山因此得名:天姥岑。“吟”,是一种诗体名,即乐府歌行体中之一种。据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引《文式》曰:“悲如蛩螀(qiongjiang穷浆)”曰‘吟’,读之使人思怨。”****古诗,不像近体诗那样注重格律,而是比较自由的,但也不是随意乱写。它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变和诗境的转移。因此,我们就根据韵脚的转换来划分章节与层次。全诗可分如下三大段,即:梦前、梦游、梦后。第一段(开头至“东南倾”):梦前——向往天姥,即写入梦之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此诗写于作者离鲁赴越之际,故以海上仙山起兴,并用以仙女天姥命名的名山“天姥岑”作陪衬。因为李白知道,神仙世界虽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倒不如名山大川的胜地可供实地游赏。所以,在海客(指航海之人)侈谈神山之后,立即举出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所说的天姥来得现实。这里的瀛洲,即传说中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之一,是在大海中“微茫难求”的。而天姥山尽管高入云霄,因云霞明灭而时隐时现,却实有其地,可供人遨游,也将会有“成仙”之趣。这样一说,令人顿生遨游天姥之念。下边四句即转入专写天姥山的胜景——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之第一句,写其高,兼状雄阔。“向天横”,是一个奇崛之辞,是李白神来之笔,把天姥狂肆的个性写了出来。诗之第二句,是为了加深印象的“补笔”,连用“五岳”、“赤城”等名山作陪衬,作补充。赤城,是天台山的门户,离天姥不远,所以用“势拔”,以显夸张之意。这样写,作者还嫌不足,不够气派,故在下边两句,以写天台山与天姥山作映衬,“天台四万八千丈”,虽已很高,但比之天姥还矮了一截,俨然像要倾倒在它的脚下一般。诗人就这样地用了夸张、烘托手法,极写了天姥山的雄伟气势,令人不禁神驰心往,于是,引出了“梦游”之念。第二段(“我欲因之”至“烟霞”):梦游——奇特情景,即全力写梦这一大段有五层意思——第一层:入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这是诗人写入梦的前六句诗。头一句,承上启下,既写了梦之所由,又写了梦之所向。接着三句,用“一夜飞渡”和“明月照送”,表现诗人对于游天姥山的急切而兴奋的轻快心态。后边两句,诗人用“渌水”和“猿啼”,写出当年谢灵运的留宿处——即唐时的剡溪,仍然是一派非凡气象。在此补释几个词语——吴越,吴、越两地相邻,连类而及,实指越,是偏义复义。镜湖,今绍兴一个胜地,即鉴湖,因波平如镜而得名,又名庆湖。剡溪,剡,读shàn,即曹娥江之上游,古剡溪位于浙江嵊县三界南至新昌县境内。谢公,即南朝诗人谢灵运,当年他游天姥山时曾于剡剡溪投宿。谢灵运曾在自己的《登临海峤》一诗写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海客谈瀛洲。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翰林院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之前,其时诗人家居东鲁。诗以记梦、游仙的笔调,展开新奇瑰丽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对人生浮沉的喟叹感慨,对封建权贵、丑恶现实的蔑视和抗争。诗中的天姥(mu),山名,在今浙江省嵊县,临近剡(shan)溪。诗一开始就以“烟涛微茫”的瀛洲(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衬“云霓明天”的天姥,使其蒙上了神奇色彩;继而又以雄奇的“五岳”和“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名,在浙江省东部;天台山的南门称为赤城。)加以实衬,更显出它的巍然非凡。接着就展开一幅又一幅变幻瑰奇的梦游图景:飞度镜湖,明月照影;渌(lu)水荡漾,清猿啼鸣;“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随着“千岩万转”、“迷花倚石”,诗人就给我们展开一个更加神奇的境界:熊咆龙吟,栗林惊巅,云青欲雨,水澹烟生;霹雳使天空裂开巨缝(訇,读hong,形容大声,如“轰”),浩荡不见底的青冥之中,金银台在日月的照耀下夺目地闪烁。此刻,以霓为衣、以风为马、以虎鼓瑟、以鸾回车的仙人天神纷纷从云中而下,列座如麻……这是多么壮丽缤纷的想象,这是何等惊心眩目、光耀夺人的图景!这里除了有诗人长期漫游的经历、古代传说的印象、屈原诗歌的影响,也有长安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诗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多少人屈身权贵,曲意逢迎,只有李白才敢于表示这样决绝的态度而且付诸行动,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为人人所传诵、为代代所共鸣的主要原因。张厚余【全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海外来客所谈沦的瀛洲,在烟雾波涛之中实在难以寻求。越人所说的天姥,在忽明忽灭的云霞之中,或许还能亲眼目睹。天姥之高与天相连,又向天边展开,它的气势超越了五岳,遮住了赤城。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它也只能拜倒在它的东南,把身子斜倾。因此我想在梦中畅游吴越,一夜之间飞渡过镜湖的月色。湖月照着我的影子,一直把我送到了剡溪。当年谢灵运的宿处如今还在,那里有清澈荡漾的流水和清厉的猿啼。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登山用的木屐,登上了直上青云的石梯。半山见到了海中的太阳,又听到空中啼鸣的天鸡。千山万壑,万转千回,没有固定的路径,我正在倚石欣赏那迷人的山花的时候,忽然黄昏已经来临。只听得熊在岩上大声咆哮,龙在深渊高声长吟,深林为之战栗,高崖也为之震惊。黑压压的云层啊,好象就要下雨,波光摇动啊,水中升起了烟霭。一阵电闪雷鸣,丘峦随之崩摧,洞府的两扇石门,訇然一声立即打开。青天辽阔无边无际,日月之光照耀着神仙所居的金银台。云霓当作衣裳啊风当作马,云中的神仙啊纷纷而来下。虎鼓着瑟啊鸾运转着车,仙人们啊排列得密密麻麻。我的魂魄忽然一阵悸动,恍然惊起而叹息长嗟。身边只有睡觉时的枕席,失去了刚才的那些烟霞。世间行乐之事也是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向东流去的水。现在我别你而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回还,且把白鹿寄放在青崖之间,不久就要骑了它去访问名山。我怎么能低眉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展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除了本诗之外,还有《别东鲁诸公》、《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等别称,是李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之一。本诗的艺术是精湛的,思想却比较复杂。李白为何要写这首诗呢?大家知道,李白原是一位有极高抱负的人。天宝元年(742)李白经友人推荐,为唐玄宗征召入京,原认为自己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政治理想可以得到实现了。可是,玄宗只任命他一个“翰林供奉”的侍从官,是一个“光伴君旁”的闲官,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但他却因此而亲见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昏庸与腐败。他生性傲世,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招致谗毁,结果不到三年,玄宗就以“赐金放还”为名,将他逐出京城。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原先的政治理想,怀着极度悲愤之情离开了长安,浪迹天涯。天宝四载秋,当他离鲁赴越中(浙江)之时,写了这首诗赠给东鲁(即山东南部)诸友人,以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借寄游仙体,运用浪漫手法,通过“梦游天姥”,表现了弃绝尘俗、追求自由的思想;当然,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向往,其内容的确比较复杂。“天姥”,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南与天台县西北间的一座名山。传说,登上此山能听到仙人天姥歌唱的声音,山因此得名:天姥岑。“吟”,是一种诗体名,即乐府歌行体中之一种。据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引《文式》曰:“悲如蛩螀(qiongjiang穷浆)”曰‘吟’,读之使人思怨。”****古诗,不像近体诗那样注重格律,而是比较自由的,但也不是随意乱写。它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变和诗境的转移。因此,我们就根据韵脚的转换来划分章节与层次。全诗可分如下三大段,即:梦前、梦游、梦后。第一段(开头至“东南倾”):梦前——向往天姥,即写入梦之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此诗写于作者离鲁赴越之际,故以海上仙山起兴,并用以仙女天姥命名的名山“天姥岑”作陪衬。因为李白知道,神仙世界虽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倒不如名山大川的胜地可供实地游赏。所以,在海客(指航海之人)侈谈神山之后,立即举出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所说的天姥来得现实。这里的瀛洲,即传说中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之一,是在大海中“微茫难求”的。而天姥山尽管高入云霄,因云霞明灭而时隐时现,却实有其地,可供人遨游,也将会有“成仙”之趣。这样一说,令人顿生遨游天姥之念。下边四句即转入专写天姥山的胜景——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之第一句,写其高,兼状雄阔。“向天横”,是一个奇崛之辞,是李白神来之笔,把天姥狂肆的个性写了出来。诗之第二句,是为了加深印象的“补笔”,连用“五岳”、“赤城”等名山作陪衬,作补充。赤城,是天台山的门户,离天姥不远,所以用“势拔”,以显夸张之意。这样写,作者还嫌不足,不够气派,故在下边两句,以写天台山与天姥山作映衬,“天台四万八千丈”,虽已很高,但比之天姥还矮了一截,俨然像要倾倒在它的脚下一般。诗人就这样地用了夸张、烘托手法,极写了天姥山的雄伟气势,令人不禁神驰心往,于是,引出了“梦游”之念。第二段(“我欲因之”至“烟霞”):梦游——奇特情景,即全力写梦这一大段有五层意思——第一层:入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这是诗人写入梦的前六句诗。头一句,承上启下,既写了梦之所由,又写了梦之所向。接着三句,用“一夜飞渡”和“明月照送”,表现诗人对于游天姥山的急切而兴奋的轻快心态。后边两句,诗人用“渌水”和“猿啼”,写出当年谢灵运的留宿处——即唐时的剡溪,仍然是一派非凡气象。在此补释几个词语——吴越,吴、越两地相邻,连类而及,实指越,是偏义复义。镜湖,今绍兴一个胜地,即鉴湖,因波平如镜而得名,又名庆湖。剡溪,剡,读shàn,即曹娥江之上游,古剡溪位于浙江嵊县三界南至新昌县境内。谢公,即南朝诗人谢灵运,当年他游天姥山时曾于剡剡溪投宿。谢灵运曾在自己的《登临海峤》一诗写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第二层:登山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平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里的谢公屐(jī),指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鞋,鞋底装有活动的锯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见《宋书·谢灵运传》)天鸡,据《述异记》云:“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这段文字是写“登山之奇观”。诗人穿着“谢公屐”攀登天姥,是沿着前人之径,直攀至半山腰(即“半壁”),还未抵峰顶,即可见“海日之光”,可闻“天鸡之鸣”,可以想见天姥的高峻和神奇;至于天姥山路的“千岩万转”,更使人感到峻险奇伟。这怎么不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呢?诗人迷恋于奇花异石,却不知天色已晚了。这是梦中登山的情状,是“梦游”中最恬静安适的一段描写。下边即写山中夜景——第三层:夜景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里的咆,是怒吼;吟,是长鸣。殷,读yǐn隐,形容声音宏大,有如雷鸣。对于“熊咆龙吟”,有二说,一说意谓岩泉发出巨大声响,有如熊咆龙吟;一说实写熊咆龙吟,两说可通。这里是写天姥夜景的,但前后两句气氛大不相同。为什么呢?这是诗人有意为之,造出变化,不使感到平衍。前两句使人听到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巨响,震撼着岩泉;并使密林战慄,使层巅(即重迭的山岭)震惊。从而令人感到身置高危之地,不免阴森逼人,但也显出天姥之奇险。后两句,举目远瞻,却依然一派舒缓气氛:天空盖着带雨的青云(即黑云),远处是一泓摇荡生烟的海水,一片迷茫缥缈气象。这种有起有伏的描写,固然为使诗歌有变化、有光彩,同时也为下边仙境的描绘作了铺垫。第四层:仙境这段文字较长,有十句——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文字主要是描绘洞天仙境。诗人先用“列缺”二句写这时正是雷雨交加,大雨即至的惊心动魄情景。列缺,即闪电;霹雳,即雷声。这是洞天仙境出现前的描写,以便衬出仙境幻现的出奇色彩。你听,在“訇(hōng轰)然”一声巨响过后,“洞天石扉中开”,仙境立即呈现于眼前。诗歌以六句的篇幅从以下三个方面细加描绘——先以“青冥”二句,描绘洞天内的建筑陈设:浩荡的青冥(即天空),深邃而不见边际,光芒万丈,奇异璀璨的住处,金碧辉煌的楼台,珍奇的陈设,令人眩目。金银台,指神仙居住之地。郭璞《游仙诗》云:“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再以“霓为衣”二句,写了众仙的衣着行止:这些大仙们穿的是虹霓做成的衣服,乘着长风,纷纷从上空的云朵中翩然下来,令人神往。云之君,云神。此泛指从云中下来的众仙。又以“虎鼓瑟”二句,写了鸟兽吹打拉车的热闹场面。鸾,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回车,即拉车。列如麻,极言众多。这些描写,既富丽堂皇,又雍雍静穆,有色有声,历历如画。这是诗人长远以来所憧憬的景象,现在一旦实现了,这是多么令人快慰的梦境呵!然而,好景难驻,幻境很快破灭了。第五层:惊梦在这层中,诗人写了由梦境而惊醒,回到了现实的人间——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悸,心惊;怳,同“恍”,猛然觉醒的样子。长嗟,深深地叹息。枕席,借指现实的尘俗生活。向来,即前一晌,指梦境中。烟霞,指梦境中的恍惚奇景。这四句诗道出诗人在梦境破灭之后的烦闷惆怅心情。前二句,紧接上文蝉联而下,“列仙如麻”的仙境还未在眼前消逝时,自己却已惊醒了过来,魂悸心动,不断叹息。后二句是说,一旦从梦中醒来后,留下的只是终身陪伴着自己的枕席之类的现实生活,而那美好的梦中仙境,已失却于渺茫的烟霞之中。这第二大段的诗句,写了上述的五层意思,乍看,似乎飘忽无着,实则层次清晰,有本有末,循序推进,耳闻目睹,历历如绘。吟诵时,如大气包裹,一气呵成,不让人喘息;玩味时,又感结构严谨,丝联缝合,无懈可击。第三段(“世间行乐”至“不得开心颜”):梦后——直抒胸臆,揭示诗旨这一大段,主要写这样两层意思,即——第一层:现实总结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是诗人对自己的阅历,进行总结后得出的道理。这似乎是一种消极情绪的流露,然则,这都是现实给予的教训。自古以来,行乐难常,一切荣华富贵,都如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其实,这正是诗人的一种人生体悟,是哲理的升华。第二层:径直言志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第一句是照应诗题“留别”的,同时,也是让人注意下文的主题的提示。在诗人看来,天地无穷,万事不过游仙梦幻,还不如骑上白鹿去寻仙访道。但在慨叹造物无情之际,诗人又不肯屈于豪门权贵,不甘于低眉哈腰地辱身降志,于是,从心地里喷发出满腔的激愤:“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点题之句,也是诗人感情的凝聚点。所谓“卒章显志”,这里所显示的正是诗人不取悦于人、不苟合于俗的傲世之志!****这首歌行体的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是很突出的。举其大者而言:一、闪耀理想之火,回响反抗之声李白在受到政治上的打击之后,他以大无畏气慨,勇敢地、坚决地与上层统治者决裂。他那“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响亮呼喊,正代表了当时进步士林的心声和愿望;他那豪放俊逸的品格,也正是进步知识分子思想品格的集中和概括。李白的愤世嫉俗、返归自然的思想,通过游仙形式加以表达,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消极面”。宇宙无限,人生暂短,人事无常,是客观存在。他把“洞天仙境”视为极乐世界,梦寐以求的自由王国。诗人是以极端兴奋的心情,用十分绚丽的笔触来加以描绘的。这个仙界奇景正反衬着黑暗丑恶的现实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二、浪漫精神,美妙意境,奇特想象诗人在这篇梦游诗中,采取超现实的形式来表达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所以,他运用了众多的艺术手法,对自己的情志加以体现。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多方面地借用奇特的夸张方法和色彩缤纷的想象,让自己诗歌成为摇曳多姿的艺术品。夜色苍茫,皎月临照,碧波涟漪,呈现着镜湖的迷人的秀美;登攀天梯,苍浪托日,天鸡啼晓,显出天姥的动魄的壮美;暮色迷茫,青云盖天,闪电惊雷,足见其境的惊魂的森凛;飞阁流金,楼台喷彩,列仙降游,更让人感到目眩神摇。总之,每幅画面都有规定的意境和多种色彩以及鲜明的形象。这样,诗歌就富有美学意义和感人力量。三、熔诗骚、汉赋、骈文、乐府和近体诗于一炉李白这篇“吟留别”,是诗艺的“大杂烩”,也是声学上的交响乐。它既用了四言的《诗经》和古风,以及乐府歌行的体制,又杂用了屈骚的句法和汉赋的铺陈,还不时缀有骈文及近体诗重用典、讲对仗的特点。它又善于汲取民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句型上,以七言为主,错以长短句型,参差多变,浑然一体,忽刚忽柔,或纵或收,在波澜起伏中,呈现了一种“逸兴壮思”的豪放气慨。
欧阳修醉翁亭记。推荐。爱诗词网。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滁州,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从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担任滁州太守,写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以来,它便成为四海皆知的历史名城。近几年,这里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发生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1984年6月17日至20日,《光明日报》连载《访滁散记》四篇;一批著名散文家聚集滁州,举行散文节。古今相映,滁州更加名扬全国。今人重读欧阳修《醉翁亭记》,也就别有一番情趣。欧阳修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曾积极参与范仲淹领导的新政,提出不少建议。庆历五年,新政失败,范仲淹被罢官,欧阳修“慨言上书”,触怒当政者,曾被借故下狱。接着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年仅四十,正当壮盛之期。他自号“醉翁”,并在本文中把自己写成“苍颜白发”,“颓然乎”山水之间,别有用意。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述:“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题滁州醉翁亭》)“我生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赠沈遵》)这不过是借以表达他贬官之后愤懑心情的一种方式。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醉翁亭所在地和它的方位、建造者和题名者以及题名“醉翁亭”的用意。这是游记之类的文章常用的写法,目的在于对有关本《记》的一些问题,作必要的交代。第二段,用生动简练的笔墨,写醉翁亭所在山间朝暮与四季的美景,说明此处“山水之乐”,其乐无穷。第三段,着意写三件事,一是滁人之游,一是太守之宴,一是太守之“醉”。三件事互有关系。这是全篇的主要部分,描写最细致,用笔墨最多,感情也最强烈。理解本文,这一段是关键。第四段,写太守与游人归去,对全文婉转作结。篇末点明“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亦即说明:作者其谁?欧阳修也。余波荡漾,其味无穷。本文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一向为读者注意,但却有不同议论。据宋人朱熹说,本文初稿并非仅有一句,是后来修改成这样的:“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朱熹意在称其简洁。但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看法,认为“环滁”并非“皆山”,欧文有违事实。清人何绍基曾提出疑问:“如何陵安多迁变,今日环滁竟少山?”近年也有人提出:滁州“大约140°的扇形地区内没有一座山”,“所谓‘环’只是半环而已”(糜华菱《〈醉翁亭记〉考实》,《语文学习》1984年第10期)。还有人解释说:“此为作者夸饰之词。”对这个问题,似乎无须过于深究。中国文学艺术,向来有所谓“颊上添毫”的创作方法。顾恺之为裴楷画像,裴楷颊上本来没有毛,画家为之“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这一向为人称道,认为艺术家深通画理,才有此妙笔。文章也一样。文学作品不是“地理志”,为了艺术整体的需要,个别地方,兴到神来,做一点非但无伤大局反而有益总体的加工,是容许的。后人读《醉翁亭记》首句,只感到它写得好,并不感到是美玉之瑕。作者先写“环滁皆山也”,然后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从全体写到局部,层层缩小,层层递进,一步步把读者引向本文的主体“醉翁亭”,由此再写到自号“醉翁”的太守。这就如同电影艺术中的镜头,先拍全景,然后中景、近景,再用特写、大特写,步步引人入胜。有谁在读这样美妙的文章并沉醉其中之时,再去深究“环滁”是否“皆山”呢?再说,这里有一个写文章的视点问题。作者旨在描写建于深山中的一个亭子,从这里看出去,岂不就感到“环滁皆山”吗?艺术中是容许从感觉出发进行创造、描写的。以冰冷的眼光对待艺术作品,就如同前人批评杜甫诗“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说它太长太细,不真实。这样的批评家,要么是缺乏艺术感,要么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临时出现了盲点。这种“欣赏”方法,只能大煞风景,坏人胃口。文章第二段,每句概括一个特定时间里的景色,把晨雾中、暮色中、春、夏、秋、冬四季中不同的景色,全都表现了出来。而且,把握住时令特征,一笔而得其全,写得那样传神。这一点,也真令人叹服。第三段,写太守之乐。其中写到滁州人民歌、休、呼、应,往来不绝;山中溪深、鱼肥、泉香、酒洌;宴上射弈欢腾,觥筹交错;“醉翁”忘乎一切,颓然其间。一切都处于一种欢愉、松弛、不紧不慢、和谐自然状态。境界真堪令人陶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第一,它有事实依据。作者同年还写过一篇《丰乐亭记》,说:“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这是作者描绘这样一幅与民同乐图的客观原因。第二,这里有作者性格的印记。《宋史·欧阳修传》云,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他是个雍容大度的人。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心中天地宽广,从容舒徐,表现出一种风采动人的人生态度。《醉翁亭记》写于他遭到重大打击之后,文章的风格,正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本文所以有一种内在的感人力量,其根源正在于此。学习本文,应特别注意这一点。第三,既不能把本文看做是寄情山水、借酒浇愁的消闲遣闷之作,也不能看做故作旷达,掩饰苦闷的消极退隐之作。欧阳修不是这样的人。本文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作于同年。欧、范在政治斗争中是同志,在个人生活中是好友,又一同遭贬,远离京城。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和经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著名散文,也不无精神相通之处,尽管两篇文章风格迥然不同。欧阳修在被贬官后,心情不免沉重。他曾感叹:“颜摧鬓改真一翁,心以忧醉安知乐。”(《赠沈博士歌》)但他在《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中,却写得其乐融融,仿佛毫无痛苦。这一点很耐人寻味。细绎全文,它与《岳阳楼记》在精神深处有一致的地方。虽然《岳阳楼记》主要写“忧”,《醉翁亭记》通篇写“乐”,但它们都在颂扬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都是人格的颂歌,只不过它们用了迥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欧阳修以琅琊山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这样一幅与民同乐图,是在曲折地显示自己治滁的政绩。对于一个地方官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自豪的呢?他借此表现自己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并未消沉颓唐,患得患失。这既是对于同遭打击的战友令人兴奋的鼓舞与告慰,又是对于极欲从精神上摧毁自己的那些卑鄙政敌的巧妙嘲弄和回答。敌人想要让我消沉,让我倒下,我却非常快乐,并把这快乐写成优美的文字给你看。还有什么比这种斗争手段更使敌人无可奈何呢?这是绵中铁,表面上看起来很柔和,其实是很厉害的。这正是天资刚劲而又雍容和雅的欧阳修式的斗争风格。最后一段中说:“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曲折表达的,正是这种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难道真的“在乎山水之间”吗?非也!作者的自白,不过是一种文人狡狯。清人过珙说,本文主旨“隐见言外”,“若止认作风月文章,便失千里”。这是很有见地的。欧阳修写文章,精于修改。据说,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何薳:《春渚纪闻》卷七)。有时候,改到“不留本初一字”。这篇《醉翁亭记》,一定也是经过反复修改的,恐怕不仅限于朱熹所见的文章开头一句。但他改得好,读者看不出斧凿之痕,“惟睹其浑然天成”(王构:《修辞鉴衡》)。就说经常被人称道的那个“也”字吧,短短四百多字的一篇文章中,用了二十一个,分明是作者着意安排的,但却用得很自然,穿插其间,摇曳生姿,使人读起来,感到有说不尽的乐趣。这一点,是和表达上述主题有关的。它使全文产生一种特别委婉活泼、轻松愉快的效果。这显然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非仅卖弄文字技巧而已。此外,全篇文字繁简得当。除了“环滁皆山也”这个极求精简的范例,第二段中写山间之朝暮、四时,每项只用一句话,凝重洗练,干净利落,显出作者对于语言的高度概括能力。可是,他在写滁人之游与太守之宴时,却又纵笔抒写,精雕细镂,并非一味求简。这种剪裁方法,也与主题有关。这是一篇散文,但巧妙地融会了骈文的句法,有时化骈为散,骈散相间,使文句整齐而又错落,有一种悠扬舒徐的特殊的美。
杂诗陶渊明。推荐。爱诗词网。陶渊明诗《杂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其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其四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何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杂诗》共十二首,其六有“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指亲故凋零之事)”,可见是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作者五十岁时。半百之年,是古人最易警动心魂的。全组诗大都感念平生、自伤衰困,因有志未骋发慨,或想及时勉励,积极自备,它反映出孤独寂寞、白头吟望的垂老之年的诗人形象。“人生无根蒂”一诗是第一首,写出作者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表现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博大的胸怀和及时自勉、珍惜岁月的积极态度。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开端四句写人们生存世间,不像草木般有根有蒂,附着在大地上,枯了还可再荣,而是飘忽无定,有如陌上轻尘。他们会分散,像飞蓬般随风远飏,四散飘转;同时也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化。他们由少而壮而老,终于化为异物,转瞬之间,此身已非往常之身。这里固然有人生无常的感喟,但也显出他对事物持着发展的观点。人生聚散无定,而且变化不常,人们生下地来就应亲密相处,有如手足,不必一定是同胞骨肉才称兄弟。邻里乡人,得乐就该相聚作乐,斗酒虽少,也可欣然共饮,“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见出相互间的情谊。孔子曾有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名言,作者却进一步提出“落地为兄弟”,显现出他广阔的胸怀。人生不同于草木,又引起诗人的另一个意念:草木是“一岁一枯荣”,人呢?却是“盛年不重来”,正如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对这一点,人们可能消沉颓废,自暴自弃;也可能及时行乐,消磨年时。作者则表现了一贯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白日沦西阿”一首是组诗之二,写见日月相催、时光如驶而兴感,中夜不寐,杯酒独挥,抒发日月掷人而有志未骋的悲哀。首节四句,是从白日西坠、素月东升的景象起兴。一、二句写了日月,三、四便分承描写:白日依着西山徐徐隐去,空中还留下满天余晖;皎月刚从东岭升起,已经散发出烛照万里的清辉。这原是无限美好的境地,但在渐入老境别具怀抱的作者心目中,却只注意到日月递代之速,有着异样的感受。次节六句,写的是时已中夜,风来入户,枕席生凉,景色已变,时季已改。因为感到景气之变,再也不能成眠;因为不眠而知道夜已转长。诗中“气变”的“气”,正是宋玉《九辩》所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气”。《九辩》又说:“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淮南子·缪称训》也说:“秋士悲。”作者这里写了种种迹象,就没明点一个“秋”字,但读者却不难领会诗人正是深怀秋士之悲。这秋夜孤寂之境,他没有一个可以倾诉心曲的对象,有的只是自己的影子,于是只能“挥杯劝孤影”,寻求暂时的解脱。三节紧承上文,坦陈内心感喟。首节四句到此有了着落——日月推移,无异是掷人远去。“时光容易把人抛”,是宋人佳句。作者用“掷”字,不仅新奇也富形象,先已开了门径。年光如流,有志未聘,令人悲不自胜(作者终于在这里吐露了“悲凄”),直到天晓心中还扰动不安——日出天晓又将如何呢?诗是写从日落到天晓这一过程中的诗人的情怀,正因五十之年和“气变”、“时易”摇荡性情而形诸诗咏的,——唐代胸怀洒落的李白不也在《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诗中咏叹过“百年落半途,前途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吗?但从诗里也可看出作者并不纯是避世无为,否则,他也不会“不眠知夕永”、“终晓不能静”了。“忆我少壮时”一首是组诗之五。诗中追忆少壮时心怀猛志,而岁月易逝,体力转衰,深感来日无多,寸阴可惜。全诗四节,每节四句。首节回忆少壮时的情怀:虽无乐事可言,却还恬怡自适——正因“少年不识愁滋味”,更不知忧为何事;胸中只怀着猛志,一心想大有作为。这志向的宏伟远超四海,便设想仿效鸿鹄振翅高飞,一举千里。次节写随着年华逝去壮志已逐渐消损,即使遇上欢乐情事也了无欣慰,有的只是“去日苦多”、壮志成空的忧虑。心境和往日的“无乐自欣豫”已经恍同隔世。表达上两句相映有致。三节写而今体气渐已衰颓,一天天自感不如既往。时光有如大壑激流中的扁舟不停地飞逝,要想止住也身不由己——“年岁若坠”,古人已经深有感慨了。结尾慨叹前途无几,来日止泊何处也茫然不可知。相传大禹爱惜寸阴,《淮南子·原道训》也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想到这些不禁充满警惧。这“惧”字,和上文的“忧虑”相应接,表现出作者的心态。全诗分层写出少壮时的高远襟怀、当前的多忧多虑和瞻望未来的空漠、警惧,真切地展示出我国中古时期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命运。“代耕本非望”一首是组诗之八,写自己尽力农桑,躬耕自资,却一直挣扎在贫困饥寒中,不禁感慨自伤。作者既往的出仕和归耕是生活的两个重要内容。但出仕是为了“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陶征士诔》),是为饥饿所驱。出仕得禄,以禄代耕,本非初志;而内心早有从事耕田植桑、自营衣食的打算。无奈弃官归来以后多年躬耕,从未怠惰荒废,却依然不得温饱,常以糟糠为食。首节四句,一句一转,简练、概括地把自己对仕与耕的态度和躬耕而遭饥寒的生活表达无余。次节六句,写自己对生活并无奢望。“岂期”、“但愿”,一作反问,一是直陈,总的表示是但得一饱便已满足。《庄子·逍遥游》篇说:“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作者的愿望并没超过鼹鼠的要求,但连这也告落空。“岂期过满腹”一句蕴蓄着无限沉痛。在衣着上,也不过希望冬天有件粗布袍可以御寒,夏天有件麻布衫可以度暑,却也无法如愿。怎能禁得住黯然自伤呢?全节就衣食两个方面用形象语言给“寒馁常糟糠”句作了申述,也为末节的抒感蓄势。结处四句,深深寄情于周围的人们都能生活如意,自己却因不善谋生陷于贫窘。最后只能归之天理如此,无可奈何,——遣酒自陶,聊抒愁怀。
游山西村古诗。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此诗写于1167年,当时由于陆游支持抗金而被投降派打击排挤,罢官回家闲居。当时诗人心里愤愤不平,对照官场的伪诈,诗人自然更欣喜于家乡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本诗就是这样心情的真实写照。【注释翻译】鉴赏分析本诗作者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写了山村优美的景物和农家古朴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对于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这首诗构思很精巧,全诗无一个“游”,却处处记游,引人入胜。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的推移,选取典型事物和典型场面展开描叙,层次清晰。首联用“腊酒”和“鸡豚”写农家人丰收好客;颔联由村民转写到村外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扣住了“游”,让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正拄着拐杖在山村中漫游的情景。此句描写了山村曲折多变的美景:走在村野山谷之中,前面山岭重叠横阻,水流交叉密布,以为无路可走。正在疑惑困顿之时,突然眼前出现了柳树成阴、繁花似锦的小山村,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写得曲折生动,境界全出。这两句除了再现眼前的景色,同时也蕴涵哲理:人生路上,困窘绝望之际不要放弃,坚持走下去,你将重见生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颈联以“萧鼓”和“春社”展示了山西村动人的乡土习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最后两句写了游后的感受和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恋恋不舍的情感。全诗语言质朴清新,情景交融,意味无穷。在作者极其亲切的语调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感情。
旅夜书怀 杜甫。推荐。爱诗词网。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晚年曾“飘泊西南”达十年之久。这首五言律诗大约是永泰元年(765)他由成都乘舟东下,行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下的。从中,不难触摸到他的天涯倦旅之感。诗既以“旅夜书怀”为题,前四句便先扣住“旅夜”二字着笔:如果说“岸”、“舟”暗逗一个“旅”字的话,那么,“星”、“月”则隐含一个“夜”字。在对“旅夜”情景进行艺术显影时,作者由近及远,颇有层次。一、二句推出的是近景:江岸上细嫩的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江心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幕的遮掩下悄然停泊。这既是写景,也是抒情:“细草”是无足轻重的,当此兵荒马乱之际,作者的生命岂不也同样无足轻重?“危樯”是孤独无依的,值此颠沛流离之时,作者的处境岂不也同样孤独无依?三、四句化为远景:本来,因为“平野”广阔,才会产生星点遥挂如垂的感觉;但用一“垂”字,却又反衬出平野的广阔;同样,因为“大江”奔流,才会产生江中月影流动如涌的感觉,但着一“涌”字,则又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正因为取景雄阔而又遣辞精当,这两句颇为后人所称道。当然,它并非一无依傍。前此,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有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王维《汉江临泛》有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李白《渡荆门送别》有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意都与杜诗相近,却都不及杜诗浑厚、工致。这里,似乎有个疑问:按理,抒写孤苦之情,应攫取那些衰飒的物象入诗,何以写景如此雄浑阔大?其实,表现平野的广阔、大江的浩荡,说到底,都是为了反衬出作者一己的渺小与孤独,正所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意。涉笔至此,“旅夜”情景已毕现纸面。后四句则侧重于“书怀”,笔法由前四句的融情于景一改而为直抒胸臆。五、六句均为上一下四句式,上句自谦中夹杂着自豪,下句自伤中包含着自解。“名岂文章著”,表面是说自己并非因文章而得名,言下之意是自己胸怀经世大志,这才为世人所见重。“官应老病休”,意思是说自己年老多病,理应休官。但实际上,作者此时固然既老且病,其“官”却是因论事而罢,绝非因老病而休。所以,“老病休”云云不过是自伤之余聊以自解而已。当然,视之为反语寄愤也无不可。七、八句为即景自况:飘然此身,与何物相仿佛呢?不过象高天阔地间的一只奋力独飞、无所依托的沙鸥罢了。“一沙鸥”的“一”,遥应前文之“独”字,使首尾相衔,益增孤寂之感。这两句情景相生,将作者飘泊无依的感伤情怀披露无遗,读来催人泪下。“书怀”之意,至此也已跃然纸上。痛愤哀怨之意多,舒徐和易之调少。以老杜之为人,纯乎忠襟义气,而所遇之时,丧乱不已,宜其然也。(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五)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纪昀: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瀛奎律髓汇评》上)上四,旅夜,下四,书怀。微风岸边,夜舟独系,两句串说。岸上星垂,舟前月涌,两句分承。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末则对鸥而自伤飘泊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四)起不入意,便写景,正尔凄绝。三、四开襟旷远,五、六揣分谦和,结再即景自况,仍带定“风岸”、“夜舟”,笔笔高老。(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题解】开元十三年(725)五月,李白从夔州出三峡,写了此诗。首句点明出发的时间、地点,“彩云间”,渲染了白帝城的高入云霄,为下面的轻舟飞流而下做铺垫。次句写舟行之速,这里从时空两个方面将“一日”和“千里”作对比,使人更感悬殊之大,一见其猛浪若飞、舟行如箭的情景,二见其前程远大、轻松愉快的心境。三、四句言行舟轻快,便觉猿声清幽,给人快感;在不知不觉中,已过万重云山,有流星奔马之势也。《上三峡》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此何其滞重!而此诗末句一个“轻”字,与之相较,别有一番意蕴,见出用字之精妙也。此诗“言舟行快绝”妙在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能使通首精神飞越”,真可谓“神气俊逸”(据《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转引桂馥《札朴》)也。此次出峡后,李白再也没有回到蜀中和绵州。此诗激情奔放,雄峻豪爽,欢快轻松,空灵飞动,可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翻译】早晨离开云霞变幻的白帝城,千里远的江陵一天就返回了。白帝山两岸的猿猴一直叫个不停,我乘坐的小船已经过了千万座山。【注释】①《下江陵》:又作《早发白帝城》。有人以为此诗是李白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经三峡时作,因诗中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之故,而此句出于《水经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还字而不用他字,是用韵之故”(刘开扬《唐诗的风采》)。江陵,唐时府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②白帝:城名,在今奉节县城东瞿塘峡口。东汉公孙述至鱼腹,见白气如龙出井中,以为祥瑞,改鱼腹为白帝,并割据此地,亦自称白帝。(见《太平寰宇记》一四八《夔州·奉节县》)③两岸猿声:《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赏析1】从字面看,此诗并无难解之处;仔细琢磨,却能体会出它在骏快豪爽中还有精练工稳的一面。即以首句“彩云间”三字而论,一般的讲法都指出这是早晨的景色,这当然很对;但诗人用这三字却有其更主要的意思,即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是也。此诗主要的内容自然是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然而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那么三、四两句纵写得再出色也会事倍功半。现在诗人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白帝城的地势是高入云霄的,于是下面写舟行之速、时间之省、行程之缩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如单从“彩云”的字面去领会题面的“早”字,恐怕还是隔着一层的。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这句诗的大意是:“白帝城同江陵相去虽有千里之遥,但乘下水船只要一天的工夫就可以回来了。”诗人心情的喜悦舒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喜悦舒畅必须有其乘上水船时困苦艰辛的经验作基础,换言之,没有以前的乘上水船的艰苦经验——如舟行之慢、行期之拖延、安全之无保障等——是无法体会“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和喜悦的。从诗情的含蓄一面看,“还”字的涵义恰好概括了这一点。而从语言的精炼一面看,这个“还”字看似容易,实际却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第三句的境界离今人似嫌稍远,因为三峡两岸人烟日益稠密,猿啼早已成为陈迹,但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却无妨供我们联想。吴均《与宋元思书》:“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可见两者原有相类似之处。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之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自无怪诗人笔下也有一气呵成之概了。我还想说一下末句的“轻”字。由于三峡水急滩险,无论上下水,“一叶扁舟”是很难“容与中流”的;相反,由于上水船必须由纤工用力牵挽,我们心目中倒更容易联想到船的分量沉重。可是诗人偏偏下了一个“轻”字。为了形容船快,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必须给船的本身加上一笔,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于是诗人选择了这个“轻”字。夫船行水上而几乎轻如无物,则其快也可想而知。从立意看,这个“轻”字使全诗空灵飞动;而从遣辞看;它又显得那么熨帖工稳。谁说李白没有字斟句酌的功夫呢?最后,我觉得此诗频用数词也是虚实相生的。“千里”、“一日”和“万重山”,当然都不免是夸张说法(直到今天坐轮船出峡,也没有“一日千里”的速度);惟独“两岸”的“两”,却是实写。而全诗之妙,恰在这个“两”字上。正因为两岸都有山,都有猿啼,所以才能“左右逢源”;也正因为“左右逢源”,才见出船上人目不暇给、耳不暇接的神情来,这才能从紧张中见出愉快!假使风景只有一面,即使再好也难免单调,而这首诗也就只剩得一个平面,没有锋棱挺秀、空灵飞动之感了。【赏析2】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已不可确考。一般有二种说法。一说认为作于李白初次出蜀仗剑东游之际,表现了青年诗人意气风发的豪迈气概。一说认为作于李白晚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部队,获罪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作此诗,表现了当时极其欣喜欢快的的心情。按此诗题一作“下江陵”,第二句又用“还”字,说明他不是初到江陵。所以,第二说似更为合理一些。此诗的诗意极其明白晓畅。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江陵即今湖北江陵。诗人说,早晨告别了白帝城,顺流东下,舟行迅捷,江陵千里之遥一日便到达了。当两岸猿声不绝于耳之际,诗人乘着一叶扁舟已飞快地穿越了万重山峰。这里,时间、地点、行程以及路途所见所闻,率皆如实写来,脉络分明。甚至,人们指出了它是完全取材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江水》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在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容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相比照,可以看出李诗写从白帝到江陵舟行的迅捷、写两岸猿声,确实从郦《注》脱胎而来。但很显然,郦《注》完全是写实,只是客观描写三峡该段的山情水态,主体精神隐而不见。而李白,则将千里江山囊括于胸中,以强烈的主观激情驾驭天地万物,使之一一就列于自己笔端。千里江流水涌湍急,两岸高山重峦叠嶂,仿佛皆因诗人的一腔豪情而设,顺着笔底络绎奔腾出来。首句妙在“彩云间”三字。它虽似寻常之笔,漫不经心,却颇富意蕴。它极写白帝城之高耸入云,暗示出白帝与江陵之间的势差,不只在于远近有千里之遥,还在于高低有天壤之别。这样写来,首先便为“千里江陵一日还”巧妙地垫上了一笔,使人不难想象,“一日还”的江中小舟,绝不是轻波荡桨,优悠自在,而是从高到下,由远及近,驾着滚滚波涛,仿佛从彩云中间俯冲下来,箭也似地弹射出去的。由此体悟,顿感“一日还”极富弹性与内蕴,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余地。而且,“彩云间”云云,笔法带有夸张,已委婉地渲染出诗人“下江陵”的愉快心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的诗句。仿佛诗人不是从尘世来,而是从云中步入人间,宛如神仙下凡一般。所以,首联虽似简单交代时间、地点和行程,实已酝酿出一股难以抑制的气势,散发出一腔激越腾荡的豪情,令人顿生企羡响往、心旷神怡之感。接着二句,则仍顺此笔意,通过写行程,进一步将“下江陵”的轻快愉悦之情尽情抒写出来。这里,诗人抓住时空的对立统一,咫尺之间,舒卷出万里云天。“两岸猿声啼不住”,极言时间短暂,倏忽一瞬间;“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又极言空间广阔。时的短暂与空的渺远形成对立,诗人通过“轻舟”,轻轻一点,便在极短的时间范围内,表现出了极大的空间范围,使它们高度地统一起来。这里,“轻舟”是连系时空的导索,一个“过”,轻跳洒脱,咫尺千里,表现出了极富轻灵空阔意蕴的渺远诗境。这两句诗,还可使人在大小对比、动静交错之中,感受到诗境的博大与轻灵。两岸峡谷,刀劈斧削,巉岩嶙峋;万重山峦,连绵起伏,杳无边际——此皆言其大者静者;而一叶扁舟,凌波江上,倏忽跳荡,一泻千里——此又言其小者、动者。大与小的对比映衬,开拓了诗的广度与深度,显得堂庑特大,境界宏远;动与境的迭加交错,又点活了全诗的境界,使之呈现出精神飞越、逸气灵动的风貌,极富清灵秀逸之趣。所以我们说,蜀地的奇山奇水,一入诗人胸襟,经过妙笔点染,便觉灵气奔溢,雄峻挺拔,“惊风雨而泣鬼神”(杨慎《升庵诗话》评此诗语》。诗写山水,不求形似,重在传神。寥寥几笔,便把诗人的轻快心情充分表现出来。寓精神内蕴于山川形貌,可谓形神皆备,臻于佳境。清人沈德潜称赞此诗“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唐诗别裁集》),堪称的评。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开元十三年(725)五月,李白从夔州出三峡,写了此诗。首句点明出发的时间、地点,“彩云间”,渲染了白帝城的高入云霄,为下面的轻舟飞流而下做铺垫。次句写舟行之速,这里从时空两个方面将“一日”和“千里”作对比,使人更感悬殊之大,一见其猛浪若飞、舟行如箭的情景,二见其前程远大、轻松愉快的心境。三、四句言行舟轻快,便觉猿声清幽,给人快感;在不知不觉中,已过万重云山,有流星奔马之势也。《上三峡》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此何其滞重!而此诗末句一个“轻”字,与之相较,别有一番意蕴,见出用字之精妙也。此诗“言舟行快绝”妙在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能使通首精神飞越”,真可谓“神气俊逸”(据《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转引桂馥《札朴》)也。此次出峡后,李白再也没有回到蜀中和绵州。此诗激情奔放,雄峻豪爽,欢快轻松,空灵飞动,可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翻译】早晨离开云霞变幻的白帝城,千里远的江陵一天就返回了。白帝山两岸的猿猴一直叫个不停,我乘坐的小船已经过了千万座山。【注释】①《下江陵》:又作《早发白帝城》。有人以为此诗是李白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经三峡时作,因诗中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之故,而此句出于《水经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还字而不用他字,是用韵之故”(刘开扬《唐诗的风采》)。江陵,唐时府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②白帝:城名,在今奉节县城东瞿塘峡口。东汉公孙述至鱼腹,见白气如龙出井中,以为祥瑞,改鱼腹为白帝,并割据此地,亦自称白帝。(见《太平寰宇记》一四八《夔州·奉节县》)③两岸猿声:《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赏析1】从字面看,此诗并无难解之处;仔细琢磨,却能体会出它在骏快豪爽中还有精练工稳的一面。即以首句“彩云间”三字而论,一般的讲法都指出这是早晨的景色,这当然很对;但诗人用这三字却有其更主要的意思,即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是也。此诗主要的内容自然是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然而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那么三、四两句纵写得再出色也会事倍功半。现在诗人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白帝城的地势是高入云霄的,于是下面写舟行之速、时间之省、行程之缩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如单从“彩云”的字面去领会题面的“早”字,恐怕还是隔着一层的。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这句诗的大意是:“白帝城同江陵相去虽有千里之遥,但乘下水船只要一天的工夫就可以回来了。”诗人心情的喜悦舒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喜悦舒畅必须有其乘上水船时困苦艰辛的经验作基础,换言之,没有以前的乘上水船的艰苦经验——如舟行之慢、行期之拖延、安全之无保障等——是无法体会“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和喜悦的。从诗情的含蓄一面看,“还”字的涵义恰好概括了这一点。而从语言的精炼一面看,这个“还”字看似容易,实际却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第三句的境界离今人似嫌稍远,因为三峡两岸人烟日益稠密,猿啼早已成为陈迹,但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却无妨供我们联想。吴均《与宋元思书》:“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可见两者原有相类似之处。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之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自无怪诗人笔下也有一气呵成之概了。我还想说一下末句的“轻”字。由于三峡水急滩险,无论上下水,“一叶扁舟”是很难“容与中流”的;相反,由于上水船必须由纤工用力牵挽,我们心目中倒更容易联想到船的分量沉重。可是诗人偏偏下了一个“轻”字。为了形容船快,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必须给船的本身加上一笔,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于是诗人选择了这个“轻”字。夫船行水上而几乎轻如无物,则其快也可想而知。从立意看,这个“轻”字使全诗空灵飞动;而从遣辞看;它又显得那么熨帖工稳。谁说李白没有字斟句酌的功夫呢?最后,我觉得此诗频用数词也是虚实相生的。“千里”、“一日”和“万重山”,当然都不免是夸张说法(直到今天坐轮船出峡,也没有“一日千里”的速度);惟独“两岸”的“两”,却是实写。而全诗之妙,恰在这个“两”字上。正因为两岸都有山,都有猿啼,所以才能“左右逢源”;也正因为“左右逢源”,才见出船上人目不暇给、耳不暇接的神情来,这才能从紧张中见出愉快!假使风景只有一面,即使再好也难免单调,而这首诗也就只剩得一个平面,没有锋棱挺秀、空灵飞动之感了。【赏析2】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已不可确考。一般有二种说法。一说认为作于李白初次出蜀仗剑东游之际,表现了青年诗人意气风发的豪迈气概。一说认为作于李白晚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部队,获罪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作此诗,表现了当时极其欣喜欢快的的心情。按此诗题一作“下江陵”,第二句又用“还”字,说明他不是初到江陵。所以,第二说似更为合理一些。此诗的诗意极其明白晓畅。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江陵即今湖北江陵。诗人说,早晨告别了白帝城,顺流东下,舟行迅捷,江陵千里之遥一日便到达了。当两岸猿声不绝于耳之际,诗人乘着一叶扁舟已飞快地穿越了万重山峰。这里,时间、地点、行程以及路途所见所闻,率皆如实写来,脉络分明。甚至,人们指出了它是完全取材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江水》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在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容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相比照,可以看出李诗写从白帝到江陵舟行的迅捷、写两岸猿声,确实从郦《注》脱胎而来。但很显然,郦《注》完全是写实,只是客观描写三峡该段的山情水态,主体精神隐而不见。而李白,则将千里江山囊括于胸中,以强烈的主观激情驾驭天地万物,使之一一就列于自己笔端。千里江流水涌湍急,两岸高山重峦叠嶂,仿佛皆因诗人的一腔豪情而设,顺着笔底络绎奔腾出来。首句妙在“彩云间”三字。它虽似寻常之笔,漫不经心,却颇富意蕴。它极写白帝城之高耸入云,暗示出白帝与江陵之间的势差,不只在于远近有千里之遥,还在于高低有天壤之别。这样写来,首先便为“千里江陵一日还”巧妙地垫上了一笔,使人不难想象,“一日还”的江中小舟,绝不是轻波荡桨,优悠自在,而是从高到下,由远及近,驾着滚滚波涛,仿佛从彩云中间俯冲下来,箭也似地弹射出去的。由此体悟,顿感“一日还”极富弹性与内蕴,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余地。而且,“彩云间”云云,笔法带有夸张,已委婉地渲染出诗人“下江陵”的愉快心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的诗句。仿佛诗人不是从尘世来,而是从云中步入人间,宛如神仙下凡一般。所以,首联虽似简单交代时间、地点和行程,实已酝酿出一股难以抑制的气势,散发出一腔激越腾荡的豪情,令人顿生企羡响往、心旷神怡之感。接着二句,则仍顺此笔意,通过写行程,进一步将“下江陵”的轻快愉悦之情尽情抒写出来。这里,诗人抓住时空的对立统一,咫尺之间,舒卷出万里云天。“两岸猿声啼不住”,极言时间短暂,倏忽一瞬间;“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又极言空间广阔。时的短暂与空的渺远形成对立,诗人通过“轻舟”,轻轻一点,便在极短的时间范围内,表现出了极大的空间范围,使它们高度地统一起来。这里,“轻舟”是连系时空的导索,一个“过”,轻跳洒脱,咫尺千里,表现出了极富轻灵空阔意蕴的渺远诗境。这两句诗,还可使人在大小对比、动静交错之中,感受到诗境的博大与轻灵。两岸峡谷,刀劈斧削,巉岩嶙峋;万重山峦,连绵起伏,杳无边际——此皆言其大者静者;而一叶扁舟,凌波江上,倏忽跳荡,一泻千里——此又言其小者、动者。大与小的对比映衬,开拓了诗的广度与深度,显得堂庑特大,境界宏远;动与境的迭加交错,又点活了全诗的境界,使之呈现出精神飞越、逸气灵动的风貌,极富清灵秀逸之趣。所以我们说,蜀地的奇山奇水,一入诗人胸襟,经过妙笔点染,便觉灵气奔溢,雄峻挺拔,“惊风雨而泣鬼神”(杨慎《升庵诗话》评此诗语》。诗写山水,不求形似,重在传神。寥寥几笔,便把诗人的轻快心情充分表现出来。寓精神内蕴于山川形貌,可谓形神皆备,臻于佳境。清人沈德潜称赞此诗“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唐诗别裁集》),堪称的评。
【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身在万里之外,感伤这萧瑟的秋天和常年客居他乡的生活,年老多病,我独自一人登上高台。作客:羁留于他乡。百年:古人认为人生不过百年,常用“百年”指一生。这里指年岁已暮。在羁旅思乡的一般含意中融入久客孤独的哀愁,悲秋苦病的情思,离乡万里、人已迟暮的喟叹,使人深深感到诗人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意象组合紧密,风格沉郁顿挫。【鉴赏1】我常年漂泊在外,距家乡万里之遥,对此秋景,内心感到非常伤悲;一直以来,疾病缠身,今日却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诗人登高远眺,遍目是万物萧条的秋景,诗人不由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心中顿生无限悲愁。“常作客”三字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百年与多病搭配,将自己人在暮年,多病缠身的处境交代清楚。本是无限孤独寂寥,极其悲伤,诗人却以“万里”“百年”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得哀愁也变得壮大而深沉。【鉴赏2】远离故乡,长久客居,时逢秋天,心情甚感悲凉;老来多病,独自登高眺望,不免感慨无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悽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客居他乡的人(多指老人)体弱多病,孤苦伶仃的境况。亦用以形容独自登高,悲感秋天。[例]他无家无小,不知如何打发乡思乡愁。年近迟暮,重病缠身,晚景凄切。真个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啊!(熊光炯《“台风”思乡曲》)【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公元765年(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767年(大历二年)到了长江之滨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这首诗就是在该地(重阳节)登高时所写的。霜风渐紧、万木凋零的深秋时节,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一派渗透着诗人悲凉情绪的自然景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哀”与“回”是诗人感情的外化,因心情悲哀而低回,便视万物皆“哀”且“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极具动态性的两个意象群,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景中之情已表达得非常充溢,这含蓄的外壳需要点破,于是便有了第五六句的出现,这里具体地点出了常年飘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这是诗人实际情况的真实概括,因而就极有打动人的力量,而“万里”与“百年”两个词语更表现出诗人飘泊的空间之广与多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之“悲”之“病”并非小小的一己之虞……末联之句是全诗意蕴的总括,这里既有抒情,又有描写,还有叙事,我们在这诗句中看到了诗人由“艰难苦恨”染白了的两鬓繁霜,也看到了因病而新停了的酒杯。本来诗人还可以借酒浇愁以销胸中块垒,如今因病连酒都停了,这愁这苦这忧这恨又该如何排遣呢?这沉重的结尾把读者的心也坠到了忧伤的深渊……
万里悲秋常作客。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身在万里之外,感伤这萧瑟的秋天和常年客居他乡的生活,年老多病,我独自一人登上高台。作客:羁留于他乡。百年:古人认为人生不过百年,常用“百年”指一生。这里指年岁已暮。在羁旅思乡的一般含意中融入久客孤独的哀愁,悲秋苦病的情思,离乡万里、人已迟暮的喟叹,使人深深感到诗人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意象组合紧密,风格沉郁顿挫。【鉴赏1】我常年漂泊在外,距家乡万里之遥,对此秋景,内心感到非常伤悲;一直以来,疾病缠身,今日却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诗人登高远眺,遍目是万物萧条的秋景,诗人不由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心中顿生无限悲愁。“常作客”三字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百年与多病搭配,将自己人在暮年,多病缠身的处境交代清楚。本是无限孤独寂寥,极其悲伤,诗人却以“万里”“百年”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得哀愁也变得壮大而深沉。【鉴赏2】远离故乡,长久客居,时逢秋天,心情甚感悲凉;老来多病,独自登高眺望,不免感慨无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悽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客居他乡的人(多指老人)体弱多病,孤苦伶仃的境况。亦用以形容独自登高,悲感秋天。[例]他无家无小,不知如何打发乡思乡愁。年近迟暮,重病缠身,晚景凄切。真个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啊!(熊光炯《“台风”思乡曲》)【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公元765年(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767年(大历二年)到了长江之滨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这首诗就是在该地(重阳节)登高时所写的。霜风渐紧、万木凋零的深秋时节,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一派渗透着诗人悲凉情绪的自然景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哀”与“回”是诗人感情的外化,因心情悲哀而低回,便视万物皆“哀”且“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极具动态性的两个意象群,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景中之情已表达得非常充溢,这含蓄的外壳需要点破,于是便有了第五六句的出现,这里具体地点出了常年飘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这是诗人实际情况的真实概括,因而就极有打动人的力量,而“万里”与“百年”两个词语更表现出诗人飘泊的空间之广与多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之“悲”之“病”并非小小的一己之虞……末联之句是全诗意蕴的总括,这里既有抒情,又有描写,还有叙事,我们在这诗句中看到了诗人由“艰难苦恨”染白了的两鬓繁霜,也看到了因病而新停了的酒杯。本来诗人还可以借酒浇愁以销胸中块垒,如今因病连酒都停了,这愁这苦这忧这恨又该如何排遣呢?这沉重的结尾把读者的心也坠到了忧伤的深渊……
《大卫·科波菲尔》
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董秋斯的中译本。这部近似自传体小说,既保留了作者前期作品乐观幽默的风格,又表现出后期创作严肃忧郁的情调。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围绕着大卫的童年、学习、工作和爱情层层展开,大卫的父亲早逝,母亲再嫁后他受到继父的虐待。母亲死后他去当童工,住在密考伯家中,后投靠姨婆到伦敦上学,与律师威克菲尔的女儿艾妮斯结下深厚友谊。毕业后,他当了律师,不久开始写作并获得成功,大卫与天真的姑娘朵拉结婚后,尽管发现他与朵拉在思想性格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仍深爱着朵拉,后律师威克菲尔遭到骗子希普的陷害,大卫在密考伯的帮助下,揭露了希普,把威克菲尔先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朵拉不幸身患重病,临终暗中将大卫托付给艾妮斯。几年后,大卫发现自己也深受着艾妮斯,最后,他们找到了共同的幸福,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和弱者的同情,塑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典型形象,深刻反映了正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迅速发展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以主人公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鼓励人民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表达了19世纪中期英国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理想,作品结构复杂,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生动,特征突出,表现出幽默,讽刺的风格。
大卫·科波菲尔。推荐。爱诗词网。《大卫·科波菲尔》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董秋斯的中译本。这部近似自传体小说,既保留了作者前期作品乐观幽默的风格,又表现出后期创作严肃忧郁的情调。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围绕着大卫的童年、学习、工作和爱情层层展开,大卫的父亲早逝,母亲再嫁后他受到继父的虐待。母亲死后他去当童工,住在密考伯家中,后投靠姨婆到伦敦上学,与律师威克菲尔的女儿艾妮斯结下深厚友谊。毕业后,他当了律师,不久开始写作并获得成功,大卫与天真的姑娘朵拉结婚后,尽管发现他与朵拉在思想性格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仍深爱着朵拉,后律师威克菲尔遭到骗子希普的陷害,大卫在密考伯的帮助下,揭露了希普,把威克菲尔先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朵拉不幸身患重病,临终暗中将大卫托付给艾妮斯。几年后,大卫发现自己也深受着艾妮斯,最后,他们找到了共同的幸福,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和弱者的同情,塑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典型形象,深刻反映了正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迅速发展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以主人公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鼓励人民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表达了19世纪中期英国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理想,作品结构复杂,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生动,特征突出,表现出幽默,讽刺的风格。狄更斯的30多年的创作中相继完成了《匹克威克外传》、《老古玩店》、《艰难时世》、《双城记》等20多部长篇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杂文、游记、戏剧,他的作品广泛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会生活,作为“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他不仅揭露社会,而且提出社会问题,其小资产阶级的创作倾向,则表现出了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
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一九二四年,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和与一、今东光、片冈铁兵、十一谷义三郎、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伊藤贵磨、石滨金作、菅忠雄、加宫贵一、诹访三郎、铃木彦次郎等14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文艺时代》,开始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以后,岸田国士、南幸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等也相继加入。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号《世纪》杂志上,针对《文艺时代》杂志上的作品的特点发表了一篇题为《新感觉派的诞生》的文章,指出“所谓‘文艺时代’派所具有的感觉,远比以往表现出来的任何感觉艺术都新颖,无论在语汇、诗或韵律节奏感方面都很生动”。这个流派便由此而得名。
新感觉派的诞生是有其历史和社会根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一九一九年的“抢米暴动”,一九二○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特别是一九二三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给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困难。另外一方面,在苏联十月革命影响下方兴未艾的工农运动和革命运动开始遭到镇压,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道路走去。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使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唯我主义等社会思潮应运而生。这些思潮企图使人从外部的动机,转向内心的不安,于是社会上很快就蔓延了虚无和绝望的思想以及西方战后贪图瞬间快乐的风气。
新感觉派。推荐。爱诗词网。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一九二四年,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和与一、今东光、片冈铁兵、十一谷义三郎、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伊藤贵磨、石滨金作、菅忠雄、加宫贵一、诹访三郎、铃木彦次郎等14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文艺时代》,开始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以后,岸田国士、南幸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等也相继加入。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号《世纪》杂志上,针对《文艺时代》杂志上的作品的特点发表了一篇题为《新感觉派的诞生》的文章,指出“所谓‘文艺时代’派所具有的感觉,远比以往表现出来的任何感觉艺术都新颖,无论在语汇、诗或韵律节奏感方面都很生动”。这个流派便由此而得名。新感觉派的诞生是有其历史和社会根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一九一九年的“抢米暴动”,一九二○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特别是一九二三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给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困难。另外一方面,在苏联十月革命影响下方兴未艾的工农运动和革命运动开始遭到镇压,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道路走去。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使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唯我主义等社会思潮应运而生。这些思潮企图使人从外部的动机,转向内心的不安,于是社会上很快就蔓延了虚无和绝望的思想以及西方战后贪图瞬间快乐的风气。在文学上,日本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并形成强大的文学潮流,就被自然主义所取代。这一期间,由于社会思潮的兴起,西方的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构成派等先锋派文艺思潮也蜂涌而来,影响了一些对自然主义不满而正在探索日本资产阶级文学出路的年轻作家,这对新感觉派的诞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横光利一(1898—1947)坦率地承认:“我认为未来派、立体派、达达派、象征派、构成派以及如实派的一部分,都属于新感觉派的东西”。川端康成(1899—1972)更形象地说:“表现主义的认识论,达达主义的思想表达方法,就是新感觉派表现的理论根据”。“也可以把表现主义称为我们之父,把达达主义称为我们之母”。可以说,新感觉派是集西方现代派之大成,是西方现代派的综合体,是日本第一批现代派文学。悲观、孤独、绝望、导致宿命、虚无、神秘,乃至走向无政府主义,这是新感觉派的主要思想特征。他们的作品,透过主观感情和自我感觉,反映了被严重扭曲的时代与社会,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人存在的不安定性,以及虚无、颓废和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横光利一的《蝇》发表后引起了文学界的注目,堪称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一辆满载形形色色的乘客的马车,突然偏离山路,连人带马堕入深渊。在这过程中,一只粘在蛛网上的大眼蝇拚命挣扎,死里逃生,掉落在马背上,然后作者通过这只蝇的大眼,展现了马车夫和各种乘客的关系:一个农妇为去见病危的儿子焦灼地掐算时间;一对青年男女追求未来的幸福而出逃,竭力回避别人的追赶;一个同贫困搏斗三十年才起家的乡村绅士,正要去设计更好的前程;还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带着小孩的母亲。他们各人的企求不同,彼此不关心,唯一联接他们的只是马车夫出发的时间。而单身汉的马车夫,无视乘客的急切心情,宁可闲着下棋也不去驾驶马车,甚至在开车以后也打盹造成人马俱亡的结局。只是马背上的大眼苍蝇悠然飞向蓝色天空,眼里映出一个特大的马腹。作品表现了人与人的冷漠关系,人与人无法依赖的关系,强调了人的生命的不安定性,命运的偶然性。《春天马车曲》描写一对恩爱夫妻的反常心理。妻子对丈夫的爱越深,猜疑和嫉妒就越大。反之,丈夫越被妻子猜疑和嫉妒就越觉幸福。当妻子病卧在床上。咯血不止时,丈夫难受得为妻子一边揩拭一边抚摩,可他又怎么想呢?作家写道:连妻子痛苦至极的时候,他还觉得这要比妻子健康的时候给自己的嫉妒所带来的痛苦轻得多。这样看来,他是注意到了妻子从病朽的肺部开始的病体,要比妻子的健康的肉体给自己更多的幸福。这段描写,表明了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包括爱情关系)被严重倒置、扭曲和异化了,人与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永远无法真正沟通思想感情,甚至把情欲看成是痛苦和失常的根源。这实际是畸形社会给人们心灵造成严重创伤的真正写照。不过,新感觉派揭示社会矛盾,只是他苦闷、不满的宣泄,是他们精神危机的反映。他们的表现,就其哲学理论来说,同西方现代主义一样,是以主客观唯心主义作为基础的。川端康成就曾经说过:“因为有自我,天地万物才存在,自我主观之内有天地万物,以这种心情看待事物,这是强调主观的力量,信仰主观的绝对性。另外,天地万物之中有自我主观,以这种心情看待事物,是主观扩大,是让主观自由活动,这种想法发展下去,势必自他如一、万物如一,天地万物都将失去境界,融成一个精神的一元世界。这就是主客如一主义,以这种心情去表现事物,就是今天新近作家的表现态度”(《新作家的新倾向解说》)。这种把“自我”看作存在的核心,把世界万物看成是“自我”的表现,实质上就是只有主观感觉才能认识物质世界。新感觉派这种唯心主义的理论,表现在文学上自然就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新感觉派追求艺术至上,首先它通过刹那间的感觉,采用暗示和象征的手法,特意从小小的洞穴来窥视内部人生全面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川端康成的《春天的景色》写主人公与情人郊外旅游接触到大自然而引起的情思。其中,有主人公看见梅花的雄蕊感到愕然,看见雄蕊向雌蕊扬花授粉的隐秘感觉,有睡觉后思想着“梅花的雄蕊”的内心活动。这种直接诉诸官能的象征和联想的描写,是为了通过刹那间感觉来追求一种忘我的非现实感,寻求自我内心的安宁和慰藉。如果说《蝇》拟定的视点是借用蝇的眼来表现作家的主观感觉,从而捉摸现实和认识事物的话,那么横光利一的《头与腹》则是通过“头”与“腹”的视觉作用,运用暗示与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畸形联系和依存关系。小说写一辆满载乘客的特别快车全速行驶,因为路障而戛然停往,无法估计开车时间,乘客在退票或留下等候的选择时,只见挤得水泄不通的车厢里,“无数的头”一动也不动,待到一个摇着“便便大腹”,仿佛其中包藏着百万巨富的人来退票后,“数不尽的头”才象一阵旋风似地朝“大腹”这边拥来退票下车。最后,路障排除,列车只载着一个自愿留下而又被认为“懒散”的小伙子向着目的地全速奔驰。作家以“腹”和“头”这个“小小的洞穴”表现“内部人生全面的存在意义”(千叶龟雄语),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那个被扭曲的社会里人与人、人与自我。乃至人与社会的不自然关系。为什么“便便大腹”会吸引“无数的头”?为什么小伙子在牵动得团团转的“无数的头”中无动于衷,而留在了车上?深刻的寓意引人思索。新感觉派第二个艺术特征,是以感情为出发点,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的表现,运用想象构成新的现实,然后通过新奇的文体、华丽的词藻和诗的节奏加以表达。《头与腹》开篇第一句:“大白天,特别快车满载着乘客全速奔驰,沿线的小车站象一块块小石头被抹杀了”。这被认为是新感觉派艺术特征的经典句子。这里,“被抹杀了”把最高状态的客观叙述与作家自我感觉连成一体,达到主客如一的境界。仿佛火车奔驰的隆隆声就在耳边呼啸,给人一种官能的刺激,产生一种新鲜而强烈的节奏感,增强了主观感受的效果。又如作家的另一句:“仁丹广告灯吧的一声,把整个头脑都染红了”。虽然作家没有说明仁丹广告灯的颜色,但通过把整个头脑都染红了这一句主观感受,便表达出仁丹广告灯是红色的这一客观事实,即通过主观感觉把握客观的事实,然后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川端康成的《浅草少男少女》堪称新感觉派的典范,其表现方式奇特瑰丽,别具一格。试看他的句子:旭日辉映,把言问桥染成了桃红色。昨晚的尿迹构成一幅不同颜色的横纹图案。然而,隅田公园象是在大地上描绘的一张设计图,甚少装饰。是清洁的H。作家运用“生活流”、“意识流”的手法,似乎从文体上追述一种感觉:桃红色的言问桥、横纹图案的尿迹、设计规范的公园、清洁的H,奇异的意象组合,暗示和象征了瞬间美、虚无美,形成了一幅象征性的构图,令人用心灵的眼睛去组合、去观赏。小说中还有“水户宅地旧址宽广而葱绿。花只有寥寥的夹竹桃。中央布有日本式的林泉,草坪则是悠悠绿韵的西洋人的早晨”。作家笔下完全是一个美的境界,他把“日本式的林泉”与“悠悠绿韵的早晨”对照,在于通过绿的色彩和韵的流动增强静寂清新的早晨林泉声响的美感氛围,使人产生一种竖耳而听,放眼可看的感觉。这种神来之笔是可供我们借鉴的。新感觉派第三个艺术特征,是大量使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感性的表达方式,描绘人物纤细的感情和内心的活动,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世界。《春天马车曲》中丈夫把妻子的吃食比作玛瑙、玉、翡翠等,以引起妻子的食欲,特别是丈夫把病卧在床的妻子比作动物园栅栏的野兽,试图用这种残忍的、恶意的表达方式,造成一种表面现象,而实质是充满强烈的爱,表露了一般拟人化无可比拟的复杂感情。《蝇》让人物的感受、感情、意识活动完全再现于拟人的蝇之大眼中。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在新感觉派的作品中可以说俯拾皆是,如《日轮》中的“目光在喃喃细语”、《抖颤的蔷薇》中“蔷薇在没有风丝的庭院里抖颤着身子”、《表现派的使者》中“电气广告伸出舌头,在头顶上发笑”、《皮肤》中“石榴缝里露出了少女的大牙”等等。此外,新感觉派的一些作品,还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如以数字标示很短的分散的章节,使章节与章节连贯;通过对比、暗示、联想的组接,形成有组织的场面;充分应用音响效果,表现场面的调度,情节的转换。以映象体现活动的情景。小说《蝇》在构思上的新奇就是通过钟声、切草声、喇叭声、鞭子声的描绘写出了一种动的转换,默然的飞跃,场面的调度。如“驿站的钟敲了十响,”接着“包子铺的蒸笼开始沸腾,冒出了热气”,马车夫开始“嚓咕、嚓咕、嚓咕”地切马草了;继而,“喇叭叫了。鞭子响了”,“又到喇叭不响了,马鞭停下了,”最后,“人马悲鸣”,河滩出现了一堆人,马和板片,“沉默着一动不动”。这种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的节奏,促成了蝇的活动,并起到了预示死亡的不吉利的作用。同时音响的感受和听觉,又增强了情节跃动的节奏感,产生了暗示、象征和立体的效果。《蝇》的结尾,通过蝇的大眼“眺望”、“仰视”、“俯视”、“聆听”等几个画面的蒙太奇组合,也达到了表现主观感受的旨意。总观新感觉派,它们主要的艺术特征在于注重主观的表现,强调艺术的象征和追求形式的创新。不过,新感觉派的作家在表现主观感觉时又各有特点,横光利一是从理智的感觉出发,川端康成是从感情的感觉出发,而中和与一、片冈铁兵则强调神经感觉的意义和享受。新感觉派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发展到高峰。横光利一还有代表作短篇小说《太阳》和长篇小说《上海》。一九二六年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问世也誉满岛国。此外,今东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和与一的《冰冷的舞场》、片冈铁兵的《鬼魂船》、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们》等作品,在当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兴起,片冈铁兵、今东光、铃木彦次郎等青年作家转向左冀文学,中河与一则主张形式主义,横光利一发表的《机械》表明他的创作开始转向新心理主义。川端康成也随后参加了“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的文学运动,写出了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雪图》等。于是,新感觉派于一九二七年四月《文艺时代》停刊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