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诗人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曾降官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后由于武三思的提拔,奉召回京。这首诗是他从岭南回归时所作。诗的前二句依次层递,逐步展示出遭贬逐时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断”、“复”二字,似不着力,却很见用意,将诗人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度日如年,以及思乡恋亲的苦痛,展现得历历在目,从而为后二句的抒写作了铺垫。惟其如此,他离乡愈近,不是情更切,而是“情更怯”;见到家乡来的人,不是急欲问,而是“不敢问”。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读者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心态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写得真切,富于情致,耐心寻味,遂成为抒写思乡的名句。这首诗和杜审言的《渡湘江》,同为初唐的著名绝句,同是逐客的思乡之作。所以,常为后人所混同。其实,杜诗是写渡湘江去岭南,宋诗是写渡汉江从岭南复官回家,两首诗作者心情不同,手法也各异。前者是今昔、乐苦对比,后者则是逐层深入,虽题同而曲异。【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音书:犹言音讯。②复:又。历:经历。③怯:惧怕。这里以“怯”字写出诗人渐近故乡时的真切而生动的矛盾心理。【译文】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近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鉴赏导示】宋之问,初唐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沈佺期齐名,号称“沈宋”。他的诗讲究声律,对仗工整,词藻华美,在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史上起过一定作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泷州之后所作。虽则这次贬斥对诗人而言极不光彩(因媚附武后男宠张易之遭贬),但诗人抒写的这种特殊心理状态,却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往往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鉴赏】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够悲苦了,何况又与家人音讯隔绝,更何况又是在此境地里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将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孤孑、苦闷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深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其实,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下两句表面看有违常情,但在这里却是合情合理的,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是思念家人,另一方面也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不幸,表现了作者的担心。正是这种不合理才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鉴赏要点】[1]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2]形象鲜明,具有层次感。[3]写景抒情结合。[4]状写矛盾心理真切、传神。
渡汉江宋之问。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诗人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曾降官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后由于武三思的提拔,奉召回京。这首诗是他从岭南回归时所作。诗的前二句依次层递,逐步展示出遭贬逐时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断”、“复”二字,似不着力,却很见用意,将诗人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度日如年,以及思乡恋亲的苦痛,展现得历历在目,从而为后二句的抒写作了铺垫。惟其如此,他离乡愈近,不是情更切,而是“情更怯”;见到家乡来的人,不是急欲问,而是“不敢问”。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读者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心态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写得真切,富于情致,耐心寻味,遂成为抒写思乡的名句。这首诗和杜审言的《渡湘江》,同为初唐的著名绝句,同是逐客的思乡之作。所以,常为后人所混同。其实,杜诗是写渡湘江去岭南,宋诗是写渡汉江从岭南复官回家,两首诗作者心情不同,手法也各异。前者是今昔、乐苦对比,后者则是逐层深入,虽题同而曲异。【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音书:犹言音讯。②复:又。历:经历。③怯:惧怕。这里以“怯”字写出诗人渐近故乡时的真切而生动的矛盾心理。【译文】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近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鉴赏导示】宋之问,初唐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沈佺期齐名,号称“沈宋”。他的诗讲究声律,对仗工整,词藻华美,在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史上起过一定作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泷州之后所作。虽则这次贬斥对诗人而言极不光彩(因媚附武后男宠张易之遭贬),但诗人抒写的这种特殊心理状态,却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往往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鉴赏】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够悲苦了,何况又与家人音讯隔绝,更何况又是在此境地里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将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孤孑、苦闷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深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其实,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下两句表面看有违常情,但在这里却是合情合理的,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是思念家人,另一方面也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不幸,表现了作者的担心。正是这种不合理才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鉴赏要点】[1]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2]形象鲜明,具有层次感。[3]写景抒情结合。[4]状写矛盾心理真切、传神。
燕子不归春事晚。推荐。爱诗词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燕子不回来衔泥垒窝,是因为春天姗姗来迟,所以春耕要晚了。一汀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和烟雨里开放。这里描写了江南早春的景色,作者的哀怨之情寓于景中。注:春事,指春天农作之事。汀(tīng),水岸平地。戴叔伦“苏溪亭”“全唐诗”第3105页。繁体:“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燕子不回來銜泥壘窩,是因為春天姍姍來遲,所以春耕要晚瞭。一汀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和煙雨裡開放。這裡描寫瞭江南早春的景色,作者的哀怨之情寓於景中。註:春事,指春天農作之事。汀(tīng),水岸平地。戴叔倫“蘇溪亭”“全唐詩”第3105頁。拼音:“YanZiBuGuiChunShiWan,YiTingYanYuXingHuaH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YanZiBuGuiChunShiWan,YiTingYanYuXingHuaHan”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YanZiBuHuiLaiXianNiLeiWo,ShiYinWeiChunTianShanShanLaiChi,SuoYiChunGengYaoWanLe。YiTingXingHuaZaiLiaoQiaoDeChunHanZhongHeYanYuLiKaiFang。ZheLiMiaoXieLeJiangNaZaoChunDeJingSe,ZuoZheDeAiYuanZhiQingYuYuJingZhong。Zhu:ChunShi,ZhiChunTianNongZuoZhiShi。Ting(tīng),ShuiAnPingDe。DaiShuLun“SuXiTing”“QuanTangShi”Di3105Xie。
卜算子 王观。推荐。爱诗词网。王观《卜算子》王观王观送鲍浩然之浙东①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③。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注释①浙东:两浙东路的简称,今浙江省衢江、富春江、钱塘江以东地区。②“水是”二句:这里都是形容山水的秀美。眼波横,古人常把女子的眼睛比作秋水,又把女子的眼神、眼光称作秋波。眉峰聚:典出《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③盈盈:美好的样子。鉴赏王观传世词作并不多,而这首是其中较为人所熟知的。全词用语非常朴素,上阕借用美人的比喻,盛赞江南山水的秀丽,下阕以送春和送人对举,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之意,也写出了自己的惜别之情。王观词向以新丽、工巧、浮艳、平俗等特色闻名,这首词占有新丽和平俗两种特点。本来以山水比喻女子的眉目已经是被文人用滥了的手段,但是本词的作者几乎就是用最直白的语序,用最直白的词“是”,把这两个比喻用出了新丽的色彩。最末“若到”句,则体现了平俗的特点。平俗不是庸俗,更不是低俗,而是用平易通俗的语句和意象,来表现一种相对幽深的感情和意境。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以本词与其他三首词作比较,说:“山谷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通叟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碧山云:‘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便快折河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三词同一意,山谷失之笨,通叟失之俗,碧山差胜。终不若元梁贡父云‘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为洒脱有致。”我们这里不用讨论这四首词的优劣,但吴衡照所说“通叟失之俗”,一“俗”字却是抓住了关键。不过与其说王观词“失之俗”,不如说是“得之俗”吧。“俗”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有时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秀风格。竹阁延宾图【宋】李唐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首词在情感上也很值得玩味。表面上看,在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中,作者对好友的幸福生活进行了展望,全词的感情色彩似乎是明快的,但下阕“才始……又……”二词则泄漏了词人的真实感情是“愁”。隐藏在整首词明丽色彩下的,是词人在送别好友时的忧愁,而细想之下这份忧愁又很复杂,它包含了春愁、闲愁、离愁,或许还有羁旅宦途之愁和乡愁。这关键又在“赶上春”三字。我们知道春去夏来是自然规律,大致上越南方的地区春去得越早。“赶上春”三字说明,王观所在地的春天已经过去,而浙东地区还是春天,那么可想而知,王观当时所在的地方必然是在浙东以南。而王观是江苏人,江苏在浙东之北,也就是说此时王观是在远离故乡的宦途之上,仕宦之地可能还是偏僻荒凉的南方(比如永州,王观曾被贬永州)。因此在他送友人去浙东的时候却说“江东”,可能在心里是把自己的故乡也包括在内了,这欲归不能的忧愁可想而知。词的第二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行人”就不单指鲍浩然,而是指许多去江东的人(当然,这也可能是作者虚构的行人)。当远离故乡的词人满怀着忧愁送别好友,问起顺路遇到的一些旅人要去哪里时,旅人们的回答居然也都是要去那个风景秀丽的“江东”故乡,词人心里是有大哀愁的。不过全词的结尾却是以对友人的劝慰收住,隐藏在劝慰之中的是词人无限的羡慕和乡思。本词曾被误认为是苏轼之作,可能是因其清新、大胆的风格,颇与苏轼相仿吧。(姚苏杰)集评宋《王灼:“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卷二)链接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陕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元代也有路,宋代的路大,元代的路小,相当于州府。
晏殊破阵子。推荐。爱诗词网。《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①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②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③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④【注释】①新社:指春社日。社日:古代祭祀社神(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神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古人观察到燕子是候鸟,以为它是春社时来,秋社时去。②碧苔:碧绿色的苔钱。③巧笑:语本《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形容笑得很美。巧:美好的样子。④元是:原来是。斗草:古代妇女用草来做比赛的一种游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双脸:双颊。【译文】燕儿翩然归来,正赶上春社热闹的情景。梨花悄悄落去,迎来了风和日丽的清明。池塘边疏落地点缀着几点青苔,树丛中偶而传来黄鹂婉转的歌声。这逐渐变长的春日,多么幽静。飞絮在无声地飘舞,分外轻盈。突然传来了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是东邻女伴们在采桑的幽径里相逢。怪道昨夜做了一个舒心的好梦,噢,原来是今天早晨的斗草获得了全胜。又是一阵清脆的爽笑,那绽开的笑脸象娇艳的芙蓉。【集评】明·沈际飞:“小倩香奁中笔。”(《草堂诗余别集》卷二)清·许昂霄:“‘疑怪昨宵春梦好’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又:“词林中类此者,固指不多屈也。”(《词综偶评》)【总案】在唐宋词中,女性通常是以多愁善感的少女或愁苦悲凄的思妇形象出现。而晏殊这首词却以清新流畅、活泼明快的笔触和纯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少女的欢欣和快乐,展示出了她们天真纯洁的心灵以及乐观开朗的性格,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这在古代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中是不多的,在晏殊词中也别具一格。
霜降水痕收。推荐。爱诗词网。【原文】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鉴赏】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得罪谪贬黄州,时知州为徐君猷,通判为孟亨之。苏轼与君猷弟徐得之书云:“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此意岂可忘哉!”又《跋君子泉铭》说:“予谪居黄州,通判承议郎孟震,字亨之,颇与予相善。”元丰四年有诗题云:“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可见苏轼虽为“罪官”,颇得长官厚待,迁谪之意稍减。这是理解此词的思想感情时所当注意的。词是元丰五年重阳日在郡中涵辉楼宴席上写的。“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从写景起。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暗中点题,境界清远。东坡虽处逆境,写秋色却无“悲秋”意绪,他还不是这样的人。“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不只是生理的,还有心理的,写法上又有几重转折。东坡好饮而量窄,自言“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和陶饮酒二十首》叙)。这次宴饮,自有“不胜酒力”的一幕。及至“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一也。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二也。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三也。然风力终是软,仍不至于落帽,四也。风力之微,已先于上句“浅碧鳞鳞”透出,至力不能落帽处再补一笔。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环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楼中不比山上,又“风力软”,故帽不落,只是写实耳。寻常小事,甚至于不成其为一件事,原本不值一提,而郑重提出,至于翻用故典以表述之,则只为要说出“破帽恋头”四个字罢了。破帽恋头,寓意此身还不至被故人所弃,又加上“多情”二字以礼赞“破帽”,更是感人至深。至于“风”象征什么,看他元丰三年到黄州后《次韵答子由》诗“平生弱羽寄冲风,此去归飞识所从”之句,可以体会得到。这种深曲的寓意,也只是即兴借题发挥一下,点到即止,不宜太着痕迹。这是词体的要求,也是东坡此时的处境所规定,他只能这样写。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本于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承其语而变其意。杜言“但将酩酊”,苏言“但把清樽”,都是只、且、一味饮酒之意,而所不同者,杜是乐饮酬谢佳节,此则把酒聊度清秋(“秋”字亦指此重阳秋节而言),其境遇不同,心事不同,情怀亦异。“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在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词至此处,开口见喉咙,而语言却是借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的成句,虽借用而仍如出于自己之口,以其自然契合之故。既然是“人间如梦”,则“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也,“但把清樽断送秋”亦无不可。“休休”就是口语中的“罢了呀罢了”。陶渊明无酒尚过重阳(《九日闲居》诗序:“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有酒时更是“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己酉岁九月九日》诗)。东坡是慕陶、学陶的,何况此时一座皆颇为相得之人,岂可不且醉今朝!“明日黄花蝶也愁”一句,参合他在知徐州时所作《九日次韵王巩》诗结尾“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来理解,可知正是“且尽今日之欢”的意思。此词用的是他自己的“今典”,而彼诗则变化了唐郑谷《十日菊》“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诗意。郑谷诗的意思是:重阳过后,黄花被赏菊人折剩残枝了(郑诗后两句“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可见),蜂因无花可采而发愁,而蝴蝶不知已没有花了,因花枝已折而花香犹在,故仍来绕故丛;或亦可解为:花不在,香已渺,而蝶恋故处,仍来绕枝而飞。“蝶不知”者,非直接承上“愁”字作“不知愁”解,而是承句首二字为“不知节去”,即不知花残。节去花残,正是郑诗主意。东坡转深一步说“明日黄花蝶也愁”:十日已无菊,蜂愁“蝶也愁”,则不如趁赏现在之花,酬今朝之酒也。词末句径接“但把清樽断送秋”,与诗之“相逢不用忙归去”正一脉相通。后世论东坡此词者,于此句多未结合其《九日次韵王巩》诗为说,或只孤立赏其造句能“换骨”,或说本郑谷诗“却更进一层,言愁之甚”,或如《蓼园词选》所云:“‘明日黄花’句,自属达观,凡过去未来皆几非,在我安可学蜂蝶之恋香乎?”就嫌无法连结全词,讲得顺溜了。说“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应结合其徐州所作《九日次韵王巩》诗理解,有东坡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可证。其黄州所作《与王巩定国》书云:“重九登栖霞楼①,望君凄然。歌《千秋岁》(按即“浅霜侵绿”一首,题“重阳徐州作”),满坐识与不识,皆怀君。遂作一词云:‘霜降水痕收……’其卒章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和诗也。”可见词是有意沿用前诗句,两者的关系是很显然的。全词以景起,以情结,句句不离题目(重九楼头饮宴),处处关系怀抱(失意而达观)。行文或用典,或不用,随意所宜。使用前人故事、成句处,或反用,或正引,或作小变化,都是为抒写自己胸襟怀抱服务,正是“使事不为事所使”。东坡是词坛大家,“以诗为词”是他词作的重要特色。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以诗的意境和语言入词,而仍然是词的味道,就是多了一层婉转的风致,如这篇《南乡子》即是一例。〔注〕 ①栖霞楼:按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调名下注云:“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栖霞楼当即涵辉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然而这样的作品不多,就数量而言,大都比较婉约。所以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这两种风格似乎都融合在这首词中,它清婉雅丽,深笃超迈,具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花褪残红春杏小。推荐。爱诗词网。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然而这样的作品不多,就数量而言,大都比较婉约。所以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这两种风格似乎都融合在这首词中,它清婉雅丽,深笃超迈,具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此词上阕写暮春景色与伤春情绪,然却作旷达之语。这在一般的婉约词或豪放词中是看不到的。夫伤春与旷达,本是互不相关,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感情,然而词人却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它们统一起来。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是对立的统一。残红褪尽,青杏初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它给予人的艺术感染却有几分悲凉。二、三两句则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自然随之轩敞。晏殊《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此处“燕子飞时”一语,正点明了节序是在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与起句所写的景色恰相符合。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春意,增添了动态美。于是起句投下的悲凉阴影,似乎被冲淡了一些。“绿水人家”,写环境的优美。这句中的“绕”一作“晓”,明人俞仲茅《爰园词话》说:“余谓‘绕’字虽平,然是实境;‘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沈际飞也说:“合用‘绕’字,若‘晓’字,少着落。”但《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词语》却以为“晓”字好,与“绕”字相比,有“霄壤”之别。其实就词意而言,“晓”字虽虚,仅能点明时间;“绕”字虽实,却描绘了具体的形象,令人产生优美的联想;而村上人家,绿水环抱,也于中可见。所以这个字万万改它不得。“枝上”二句先一跌,后一扬,在跌宕腾挪之中,表现了深挚的感情,旷达的襟抱。“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但如果接连描写,不用“燕子”二句穿插,则词中的音调和感情将一直在低旋律上进行。现在把它分开来,便可以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里不是说枝上柳絮被吹得满天飞扬,也不是说柳絮已被吹尽,而是说越吹越少。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见于言外。因此清人王士禛评曰:“‘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可见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今属广东省),一年深秋,命侍儿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东坡问其故,回答说:“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东坡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词林纪事》引《林下偶谈》)这则故事,再一次证明了这两句写得多么深婉感人。下阕写人,“尤为奇情四溢”(《蓼园词选》评)。如果说上阕是在写景中寄托伤春之感,那么下阕则是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动,表现对爱情以至整个人生的看法。“墙里秋千”,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秋千。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是在荡着秋千。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藏和露的关系。如果把墙里女子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写得袒露无遗,势必索然寡味。现在词人只露出墙头的秋千架,露出佳人的笑声,而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一起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姑娘们的笑声,挡不住行人的感情。词人(还有读者)想象的翅膀,更可以飞越围墙,创造出一个瑰丽的诗的境界。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自“花间”以来,写女性的小词,或写其体态妖娆、服饰华丽,或写其相悦相思、离愁别恨;然而“类不出乎绮怨”。东坡此词同样是写女性,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在词史上是难能可贵的。从结构来看,下阕从第一句到第四句,词意流走,一气呵成,直到结尾,才作一停顿。诚如作者平时所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其具体方法则是用的“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这样就像火车之有挂钩一般,车头一动,后面的各节车厢便滚滚向前,不可遏止。这首词中充满了矛盾:一是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二是情与情的矛盾,三是情与理的矛盾。而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极为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表现得颇为乐观。这就反映出情与情的矛盾。“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词人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一致的,可是在现实中,词人却屡遭迁谪,此语仅足自慰而已。这种状况在胸怀旷达的词人来说能够泰然处之,而侍儿朝云则不能忍受,所以她唱到这里就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下结“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欢笑,行人多情,结果是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烦恼顿生。俞陛云《宋词选释》评此段曰:“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所云切中肯綮。词人虽然写的是感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仔细吟味的。
口技 林嗣环。推荐。爱诗词网。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选自清初张潮所编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虞初新志》,原题目叫做《秋声诗自序》,是林嗣环为自己的诗集所作序言的一部分(“口技”是原序中引述的一位客人所讲的口技者故事),本文删节了前后与写表演口技无关的段落以及文中的一些字句,并加了现在的题目。林嗣环将自己的诗集名之为“秋声”,以借口技者表现声音的高超技艺来含蓄说明自己的诗也具有类似的摹形绘声本领。《口技》一文描写了一次精采纷呈的口技表演。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口技演出前的情况。“口技者”除八尺屏障外,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具简单,无丝毫特别。继写表演即将开始。“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场上充满演出前肃穆静寂气氛。这一部分描写了一个无声的场面。因尚未开始口技表演,所以用极简略的几笔作必不可少的交代。第二部分(二、三、四自然段)是文章主体,写“口技人”的表演,描写各种声响。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二、三自然段)省略了交代口技者开始表演的语句,直接描写口技者所表演的内容,更具有真实感。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接着写主妇醒、丈夫梦呓、儿子醒而哭,“夫亦醒,又一大儿醒”,“众响繁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声音一般是较难形诸笔墨的,故文章有意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声响来写,使之显得具体可感。文章正面描写逐渐发生的各种声响,从一种声音开始,逐渐加多,最后达于极点,“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等等,表现出一派热闹。以一人一口同时表现这么多的声音,可见本领多么高超!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听众的反应:“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寥寥几个动作、神态,表现了听众对口技表演的极度赞赏,从侧面烘托了口技演出的逼真效果。第三自然段写一家四口慢慢入睡,各种声响逐次减少,热闹场面渐渐消失。文势从第一个高潮逐渐趋向平伏,唯留下些微余波,“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听众激动的心情渐归平静,“稍稍正坐”。这一层次有起有伏,具有相对完整性。第二层次(第四自然段)突然而起,从“忽一人大呼‘火起’”开始,听众的紧张情绪骤然而起。接着事态急剧发展,夫、妇“大呼”、“两儿齐哭”,接着“百千人”呼叫声、哭声、“百千犬吠”,一时鼎沸。这一层与前文描写截然不同,场所从一家一户扩大到整个街区,人数从一家四口扩展为成百上千,事件由日常家居生活变为紧急事态,突出表现了紧张的场面。在这一层次中,声响如此之多,“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文章用连串重迭的“百千”来加以强调,“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各种声音“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者是如何将这么多声响同时表现出来的呢?真是不可思议!文章对口技者的本领作了正面描写后,也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精采地描写了听众的反应。第一层次写听众对表演效果的赞叹,这时的听众还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欣赏口技者的技巧。这一层次描写听众完全忘记了这是一个虚拟的场面,更忘了自己是听众,而是如临火灾现场,“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者摹拟的声音是否逼真?文章丝毫没有在这方面花费笔墨,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侧面烘托,足以说明口技者的表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口技者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本领。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收束全文,写表演结束,“群响毕绝”。采用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口技者的简单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与写表演时的“百千”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口技者一以当百、一以当千的非凡本领。同时,这一段的交代与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从声响上看,开头是寂静无声,中间描写口技表演时“众响毕备”,最后一段又归之于“群响毕绝”,开头和结尾的无声互相呼应,同时也更突出了中间的有声。《口技》一文围绕一次口技表演展开描写,无一闲句,甚至无一闲字。文章句式短促,一气直下,完全是为了适应所表现的内容。表现热闹和紧张的声响场面,都适宜于用这种节奏感强烈的急迫语气。
天不老 情难绝。推荐。爱诗词网。“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情恋母爱”类的诗句。相爱之情,如苍天不老,恩爱不绝;相知之心,又如双双丝网交织,结下数不清的同心结。句中用形象的比喻,抒发了男女间坚贞不渝的挚爱之情。张先“千秋岁”“全宋词”第72页。繁体:“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是關於描寫“情感抒寫·情戀母愛”類的詩句。相愛之情,如蒼天不老,恩愛不絕;相知之心,又如雙雙絲網交織,結下數不清的同心結。句中用形象的比喻,抒發瞭男女間堅貞不渝的摯愛之情。張先“千秋歲”“全宋詞”第72頁。拼音:“TianBuLao,QingNanJue。XinShiShuangSiWang,ZhongYouQianQianJie”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TianBuLao,QingNanJue。XinShiShuangSiWang,ZhongYouQianQianJie”ShiGuanYuMiaoXie“QingGanShuXie·QingLianMuAi”LeiDeShiGou。XiangAiZhiQing,RuCangTianBuLao,EnAiBuJue;XiangZhiZhiXin,YouRuShuangShuangSiWangJiaoZhi,JieXiaShuBuQingDeTongXinJie。GouZhongYongXingXiangDeBiYu,ShuFaLeNanNvJianJianZhenBuYuDeZhiAiZhiQing。ZhangXian“QianQiuSui”“QuanSongCi”Di72Xie。
绵愉(1814—1864),仁宗第五子。初封惠郡王,道光十九年晋亲王。咸丰三年(1853)授奉命大将军。同治三年卒,谥曰端。《晚晴簃诗汇》收其诗1首,有《爱日斋集》2卷、《古欢堂集》。
绵愉。推荐。爱诗词网。绵愉(1814—1864),仁宗第五子。初封惠郡王,道光十九年晋亲王。咸丰三年(1853)授奉命大将军。同治三年卒,谥曰端。《晚晴簃诗汇》收其诗1首,有《爱日斋集》2卷、《古欢堂集》。
张献中之死,标志着与明清两代王朝抗衡的大西政权灭亡。大西政权是张献忠于1644年11月在四川成都建立的农民政权。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政权之后,并不能在四川站稳脚跟,因为他只习惯于流动作战,而一旦停止流动之后,便陷于无能为力的处境,既拿不出治国的长策,以经营根据地和巩固政权,而且在军事上也不能进取,不能打破敌人的包围。张献忠在四川两年多,四川地区的豪绅地主组织武装反抗,以致地主武装成为农民政权的致命打击。特别是明将曾英、杨展等在川南一带的地主武装发展到数十万,对张献忠形成莫大的威胁。在清军消灭了弘光政权和大顺政权以后,开始转向西南。多铎对张献忠采取招抚,对于清朝的招抚,张献忠未予理会。1646年正月,清廷命豪格同吴三桂率清军入川,进攻张献忠农民军。5月,清兵抵达汉中,张献忠镇守川北的刘进忠投降,充当清军入川的向导,同时,明军也向成都逼近。1646年7月,张献忠感到成都无法再守,弃城而去,进入川北西充山,打算由四川进入陕西。1646年11月,清军一昼夜奔驰300里,行动神速。清军知道张献忠的动向,而张献忠对清军一无所知。当两军在西充县境内的凤凰山隔水相望时,张献忠还不相信清军已到,探兵不断报告敌情,他仍然没做战斗准备,而是带七八名士卒,不穿铠甲,不携长枪,出营观探虚实。叛徒刘进忠以手指示,清军善射者雅布兰以箭射之,张献忠坠马而死,年仅41岁。张献忠死后,其余部继续进行抗清斗争。
张献忠之死。推荐。爱诗词网。张献中之死,标志着与明清两代王朝抗衡的大西政权灭亡。大西政权是张献忠于1644年11月在四川成都建立的农民政权。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政权之后,并不能在四川站稳脚跟,因为他只习惯于流动作战,而一旦停止流动之后,便陷于无能为力的处境,既拿不出治国的长策,以经营根据地和巩固政权,而且在军事上也不能进取,不能打破敌人的包围。张献忠在四川两年多,四川地区的豪绅地主组织武装反抗,以致地主武装成为农民政权的致命打击。特别是明将曾英、杨展等在川南一带的地主武装发展到数十万,对张献忠形成莫大的威胁。在清军消灭了弘光政权和大顺政权以后,开始转向西南。多铎对张献忠采取招抚,对于清朝的招抚,张献忠未予理会。1646年正月,清廷命豪格同吴三桂率清军入川,进攻张献忠农民军。5月,清兵抵达汉中,张献忠镇守川北的刘进忠投降,充当清军入川的向导,同时,明军也向成都逼近。1646年7月,张献忠感到成都无法再守,弃城而去,进入川北西充山,打算由四川进入陕西。1646年11月,清军一昼夜奔驰300里,行动神速。清军知道张献忠的动向,而张献忠对清军一无所知。当两军在西充县境内的凤凰山隔水相望时,张献忠还不相信清军已到,探兵不断报告敌情,他仍然没做战斗准备,而是带七八名士卒,不穿铠甲,不携长枪,出营观探虚实。叛徒刘进忠以手指示,清军善射者雅布兰以箭射之,张献忠坠马而死,年仅41岁。张献忠死后,其余部继续进行抗清斗争。
【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星星垂挂在夜幕上,平坦的原野广阔无垠;月光随着波涛涌动,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鉴赏1】
星点遥挂如垂,平野广阔无边;江中月影随江水流动如涌,大江翻滚,向东流去。此联写景,广阔的平野,漫天的繁星,明亮的月亮,奔腾的江水,境界恢宏,气势雄浑阔大。诗人孤苦伶仃、到处奔波,心情本凄怆无比,他却将自己置于这无限宽广、无限雄浑之境,以乐景衬托哀情,同时,也使得诗人之悲增添了豪壮的成分,情感也变得深厚。“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也就成为千古写景名句。以精炼字句,描绘出壮阔境界。诚如俞陛云《诗境浅说》所云:“盖野阔则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见繁星之直垂天尽处。用一‘涌’字,见高浪驾空,挟月光而起伏,练字精警无匹。”【鉴赏2】平野一片开阔,星星似乎要垂下天空。大江滚滚奔腾,水中月影好象要涌出水面。诗句描写月下江景。因平野广阔无际,天空显得低平,所以说“星垂”。月映江中,水流奔腾,月影便上下闪烁,所以说“月涌”。上句是江畔平野的静景,渲染一种寂寞的气氛。下句是大江的动景,造成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势。“垂”、“涌”写星、月恰到好处。“阔”、“流”写野、江,俗中见巧。【鉴赏3】寒星垂挂在天边,原野显得非常辽阔。大江奔流不息,月光随江水流动如同漂涌。写出了江夜的壮阔景色。《唐诗品汇》卷六二引宋刘须溪(辰翁)曰:“等闲星月,著一‘涌’字,夐觉不同。”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江干远眺,句极雄挺。……盖野阔则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见繁星之直垂天尽处。用一‘涌’字,见高浪驾空,挟月光而起伏,练字精警无匹。”【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江岸平坦开阔,江水奔涌不息的星月之夜。[例]满天星斗倒映在水面上,象在绒面上洒满晶莹闪烁的珍珠。“星垂平野阔,月入大江流”,多么宁静的秋江月夜,多么诱人的稻谷之香。(祁生《大江东去》)【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此诗旧注多编在永泰元年(765),以为杜甫东下经渝州、忠州时作,然景物描写不类;一说为大历三年(768)春寓湖北荆门作,似较旧说为妥。首联写月色下舟中所见,细草在微风中摇动,桅竿高耸夜空,从诗人对景的感知中,也表现出他夜愁不寐的孤寂和危难之感。次联写江景极为开阔,由于江在平原,故可以看到地平线,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接近,是谓之“垂”;月色又使水天浑一,所不同者,天上月色宁静,水中月色动荡,是谓之“涌”。非“垂”字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字无以知大江在流也,是谓之炼字。三联自慨平生,盖唐代士人意识,读书著意在功名与文章之间,两句系倒装,即“文章岂著名耶,老病应休官矣。”盖杜甫在当时虽有诗名,但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推重,有诗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直到死去二十三年后,经过元稹、白居易等的宣传,才为世所重。至于老、病,当然是事实,但并非休官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朝廷忘记了他。言下有无尽感慨。末联说到眼前,以迟暮之年,携着老妻和一群儿女,居然以舟为家,而且不知道归宿究在何处,诗人的心的深处就永远盘旋着水上白鸥的影子,甚至感到自己也就是天地间一只沙鸥,荒寂、孤独、栖身无所。诗是随笔,但诗人的诗艺已臻炉火纯青,写景时又完全把自己放进去,故成杰作。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星星垂挂在夜幕上,平坦的原野广阔无垠;月光随着波涛涌动,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鉴赏1】星点遥挂如垂,平野广阔无边;江中月影随江水流动如涌,大江翻滚,向东流去。此联写景,广阔的平野,漫天的繁星,明亮的月亮,奔腾的江水,境界恢宏,气势雄浑阔大。诗人孤苦伶仃、到处奔波,心情本凄怆无比,他却将自己置于这无限宽广、无限雄浑之境,以乐景衬托哀情,同时,也使得诗人之悲增添了豪壮的成分,情感也变得深厚。“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也就成为千古写景名句。以精炼字句,描绘出壮阔境界。诚如俞陛云《诗境浅说》所云:“盖野阔则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见繁星之直垂天尽处。用一‘涌’字,见高浪驾空,挟月光而起伏,练字精警无匹。”【鉴赏2】平野一片开阔,星星似乎要垂下天空。大江滚滚奔腾,水中月影好象要涌出水面。诗句描写月下江景。因平野广阔无际,天空显得低平,所以说“星垂”。月映江中,水流奔腾,月影便上下闪烁,所以说“月涌”。上句是江畔平野的静景,渲染一种寂寞的气氛。下句是大江的动景,造成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势。“垂”、“涌”写星、月恰到好处。“阔”、“流”写野、江,俗中见巧。【鉴赏3】寒星垂挂在天边,原野显得非常辽阔。大江奔流不息,月光随江水流动如同漂涌。写出了江夜的壮阔景色。《唐诗品汇》卷六二引宋刘须溪(辰翁)曰:“等闲星月,著一‘涌’字,夐觉不同。”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江干远眺,句极雄挺。……盖野阔则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见繁星之直垂天尽处。用一‘涌’字,见高浪驾空,挟月光而起伏,练字精警无匹。”【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江岸平坦开阔,江水奔涌不息的星月之夜。[例]满天星斗倒映在水面上,象在绒面上洒满晶莹闪烁的珍珠。“星垂平野阔,月入大江流”,多么宁静的秋江月夜,多么诱人的稻谷之香。(祁生《大江东去》)【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此诗旧注多编在永泰元年(765),以为杜甫东下经渝州、忠州时作,然景物描写不类;一说为大历三年(768)春寓湖北荆门作,似较旧说为妥。首联写月色下舟中所见,细草在微风中摇动,桅竿高耸夜空,从诗人对景的感知中,也表现出他夜愁不寐的孤寂和危难之感。次联写江景极为开阔,由于江在平原,故可以看到地平线,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接近,是谓之“垂”;月色又使水天浑一,所不同者,天上月色宁静,水中月色动荡,是谓之“涌”。非“垂”字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字无以知大江在流也,是谓之炼字。三联自慨平生,盖唐代士人意识,读书著意在功名与文章之间,两句系倒装,即“文章岂著名耶,老病应休官矣。”盖杜甫在当时虽有诗名,但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推重,有诗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直到死去二十三年后,经过元稹、白居易等的宣传,才为世所重。至于老、病,当然是事实,但并非休官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朝廷忘记了他。言下有无尽感慨。末联说到眼前,以迟暮之年,携着老妻和一群儿女,居然以舟为家,而且不知道归宿究在何处,诗人的心的深处就永远盘旋着水上白鸥的影子,甚至感到自己也就是天地间一只沙鸥,荒寂、孤独、栖身无所。诗是随笔,但诗人的诗艺已臻炉火纯青,写景时又完全把自己放进去,故成杰作。
【诗句】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出处】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注】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全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此处指秀才裴迪。五柳:晋代诗人陶渊明自号为“五柳先生”,此处指诗人自己。【赏析】这是一首诗、画、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颈两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尾两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形象,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狂歌五柳前。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出处】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注】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全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此处指秀才裴迪。五柳:晋代诗人陶渊明自号为“五柳先生”,此处指诗人自己。【赏析】这是一首诗、画、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颈两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尾两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形象,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名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注释与译文]这两句词,写的是牛郎织女相爱的长久和相会的匆促。两句的意思是:缠绵温柔的爱情就象天河中的水那样永远长流,难以割断;幸福甜蜜的相会就象做了一场梦,如此短暂。八个字包含了离别久、感情深、会见短等深意,比喻也十分贴切。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注释与译文]这两句词,写的是牛郎织女相爱的长久和相会的匆促。两句的意思是:缠绵温柔的爱情就象天河中的水那样永远长流,难以割断;幸福甜蜜的相会就象做了一场梦,如此短暂。八个字包含了离别久、感情深、会见短等深意,比喻也十分贴切。参考文献(宋)秦观《鹊桥仙》
马来西亚约有1300万人左右人口,居民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马来族人约占总人口的50%;华人约占30%;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移民及其后裔占20%左右。马来族人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华人信仰儒、佛、道三教,近来在华人中兴起溶合性的德教,华人也有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印度半岛移民大多数信仰印度教,其中有20%信仰伊斯兰教,5%信仰基督教,2%信仰锡克教。马来西亚的穆斯林约占全国人口的54%。绝大多数穆斯林在信仰方面夹杂着拜物教、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山区里的穆斯林仍保留着精灵崇拜的原始宗教残余。海滨的伊斯兰教信徒,每星期三到海边举行沐浴仪式,然后到清真寺礼拜。1957年马来西亚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但不影响马来西亚作为非宗教国家的地位。历史上,马来半岛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居民大都信奉佛教和印度教。十五世纪,马来西亚第一个统一大国马六甲王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佛教迅速衰微。十九世纪,华人和尚和佛教徒大批来到马来西亚,佛教开始恢复。50年代以后,大乘佛教有较大发展。目前,马来西亚的佛教中心是槟城和吉隆坡。槟城的华人约有70%信奉大乘教。
马来西亚国教。推荐。爱诗词网。马来西亚约有1300万人左右人口,居民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马来族人约占总人口的50%;华人约占30%;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移民及其后裔占20%左右。马来族人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华人信仰儒、佛、道三教,近来在华人中兴起溶合性的德教,华人也有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印度半岛移民大多数信仰印度教,其中有20%信仰伊斯兰教,5%信仰基督教,2%信仰锡克教。马来西亚的穆斯林约占全国人口的54%。绝大多数穆斯林在信仰方面夹杂着拜物教、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山区里的穆斯林仍保留着精灵崇拜的原始宗教残余。海滨的伊斯兰教信徒,每星期三到海边举行沐浴仪式,然后到清真寺礼拜。1957年马来西亚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但不影响马来西亚作为非宗教国家的地位。历史上,马来半岛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居民大都信奉佛教和印度教。十五世纪,马来西亚第一个统一大国马六甲王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佛教迅速衰微。十九世纪,华人和尚和佛教徒大批来到马来西亚,佛教开始恢复。50年代以后,大乘佛教有较大发展。目前,马来西亚的佛教中心是槟城和吉隆坡。槟城的华人约有70%信奉大乘教。
【名句】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语出《重订增广》。干枯了的树木到了春天还可以再长出绿芽,人却不可能有两个少年时代。形容青春美好而可贵,说明人必须珍惜年轻有为的好时光。
枯木逢春犹再发。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语出《重订增广》。干枯了的树木到了春天还可以再长出绿芽,人却不可能有两个少年时代。形容青春美好而可贵,说明人必须珍惜年轻有为的好时光。
黄生借书说翻译。推荐。爱诗词网。清·袁枚黄生允修借书,随园②主人授③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④《四库》⑤,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⑥,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⑦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⑧焉摩玩⑨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⑩为吾所有,必高束(11)焉,庋藏(12)焉,曰‘姑俟(13)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14)。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15)省记。通籍(16)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17),素蟫灰丝(18),时蒙卷轴(19)。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20),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21),使与书俱(22)。【注释】①选自《小仓山房文集》。袁枚(1716年—1798年),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浙江钱塘人。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②〔随园〕本文作者袁枚的别墅。袁枚自号随园主人。③〔授〕亲手交付。④〔七略〕书名,汉朝刘歆编辑。“七略”是: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⑤〔四库〕《四库全书》的简称。四库,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⑥〔汗牛塞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书籍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塞屋,堆满了屋子。也叫“汗牛充栋”。⑦〔无论〕不用说。⑧〔惴惴(zhuìzhuì)〕心里七上八下,又害怕又发愁。⑨〔摩玩〕研究切磋,细心体会。⑩〔业〕已经。(11)〔高束〕成语“束之高阁”的简缩。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用或不管。(12)〔庋(guǐ)藏〕妥善收藏。庋,安置,保存。(13)〔俟(sì)〕等待。(14)〔难致〕难以得到。(15)〔辄(zhé)〕就。(16)〔通籍〕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后来也称初做官为“通籍”,意谓朝中已经有了名籍。(17)〔落落大满〕多得堆满了。落落,喻多。(18)〔素蟫(yín)灰丝〕白色的蠹鱼,灰色的蛛丝。(19)〔卷轴(zhóu)〕指裱好带轴的书画等。此处泛指书画。(20)〔类予〕像我。类,类似。(21)〔为一说〕做这一篇文章,讲一番议论。(22)〔俱〕一起。【译文】黄生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把书交给他后,告诉他说:“书不是借的是不会去读的。你没有听说过关于藏书的事吗?《七略》、《四库全书》,是皇帝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有钱有势的人家,他们的书多得用牛来拉,堆满屋子,可是他们读书的有几个呢?除此以外,有的人家祖辈父辈把书保存起来,儿子孙子却把书抛弃,这就不用说了。不只是对待书是这样,对待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也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勉强借到了,一定会考虑到人家要逼着讨回去,心中总是惴惴不安。因而抓紧时间不断地研究切磋,细细体会。心里想:‘今天留在我这里,明天给人讨回去,我就不能够看到它了。’如果这书已经为自己所有,必然把书捆起来高高地放在架子上,收藏起来,说:‘姑且等到以后看它吧!’“我小时候喜爱读书,家里穷,很难弄到书。有个姓张的藏书很多,我去向他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还梦见这件事。那心情是这样的迫切。所以读了书,就边思考边记下来。当了官以后,薪俸拿出去,书就买进来,房里放满了书,白色的蠹鱼,灰色的蛛丝,时常出现在书本上,然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同时也感到自己小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可珍惜的啊!”现在,黄生允修贫穷的情况像少年时的我一样,他借书的心情也像少年时的我一样。只是我对书的慷慨和姓张的对书的吝啬,似乎不一样。那么我是不幸碰到姓张的吗?黄生允修是幸运而碰到我吗?懂得幸运和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他还书也一定会快速。我做了这篇文章,让他和书一起拿去。字数:1800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37-439页.
王安石 登飞来峰。推荐。爱诗词网。【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注释】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飞来山:即飞来峰。寻:古代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表示原因或目的,相当于“因为”或“为了”。【鉴赏导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诗、词、文方面都有成就。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和韩愈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诗风也取于杜诗沉郁顿挫。《飞来峰》就是一首语言之外的好诗。【鉴赏】《登飞来峰》这首诗作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夏天,那时,王安石所任浙江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县知县期满,在离任返回江西临川时途径杭州,游览西湖,登临飞来峰,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诗。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他怀着变法图强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够改变社会衰败的现状,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登飞来峰》一诗,正是借登高游览。表现了王安石的这一理想抱负的。诗的首句扣诗题下笔,交待游览景点,并对景点作了形象的描绘,诗人不仅登临了飞来峰,而且还登上了建筑在峰顶的塔,这峰和塔高约千丈,耸立云端:人在上面,可以居高临下,俯览四周胜景。这一开笔描写创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次句紧承首句而来,写登高可以看到日出景象。诗人不写别的,而选择了鸡鸣“见日出”这一景象,一是突出飞来峰上“千寻塔”之高,二是显然蕴含着他的向往与寄托。诗的一、二句都是为后两句作铺垫。三、四两句,是诗的精华,蕴含的哲理极其深刻。“浮云”,本指天空中飘浮着的云层,在诗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奸佞小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写道:“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的情调显得低沉。王安石则豪迈地宣称:我一点也不怕浮云遮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最高的地方!意思是说:我有崇高的政治家理想和洞穿事物的哲人眼光,何惧小人当道!这两句诗,借写景抒情,借咏物来言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立意与杜甫的《望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豪言壮语。总之,这首诗立意高远、感情奔放、充满哲理,因此,有人曾评此诗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鉴赏要点】[1]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立意高远,感情奔放。[3]借写景抒发豪情。[4]充满哲理。
踵:脚后跟。典出希腊神话。
据记载,密耳弥多涅斯人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宝贝儿子。忒提斯预见到自己的儿子会有危险,于是,在阿喀琉斯出世后,忒提斯白天用天宫的琼浆擦他的身体;夜间把他投入火中锻炼,想烧掉他身上的凡胎浊骨。忒提斯还捏着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将其倒浸在冥河水里,练就刀箭不入之身。但遗憾的是,阿喀琉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因此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唯一一处“死穴”。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被赫克托尔的弟弟帕里斯在特洛伊的盟友太阳神阿波罗的指点下,暗箭射中了脚后跟,不幸阵亡。
阿喀琉斯之。推荐。爱诗词网。踵:脚后跟。典出希腊神话。据记载,密耳弥多涅斯人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宝贝儿子。忒提斯预见到自己的儿子会有危险,于是,在阿喀琉斯出世后,忒提斯白天用天宫的琼浆擦他的身体;夜间把他投入火中锻炼,想烧掉他身上的凡胎浊骨。忒提斯还捏着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将其倒浸在冥河水里,练就刀箭不入之身。但遗憾的是,阿喀琉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因此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唯一一处“死穴”。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被赫克托尔的弟弟帕里斯在特洛伊的盟友太阳神阿波罗的指点下,暗箭射中了脚后跟,不幸阵亡。后来,人们常以“阿喀琉斯之踵”比喻致命的弱点。
白莲陆龟蒙。推荐。爱诗词网。陆龟蒙《白莲》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这首诗咏白莲。莲花红多白少,鲜艳的红莲易被欣赏,素白的花朵则遭人冷落。这首诗并不粘滞于对花的色彩和形状的描写,而是着重表现花的精神。特别是三、四句,在“月晓风清”的朦胧曙色中,白莲将落而未落,似乎无情,又似乎含有无穷的幽恨。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白莲被人格化、个性化了。别艳,别的艳丽的花。端合,真应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唐末动乱年代隐归故里的心情。他像白莲一样寂寞清高,一样“无情有恨”,因而借咏白莲以抒发自己心中的幽怨,使读者感到诗中有人,呼之欲出。
【诗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出处】唐·王维《山中送别》。【译注】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全诗】《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全诗赏读】这是一首送别佳作。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是,它并未刻画离亭饯别执手相看依依不舍的场景,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别后的一个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友人后,诗人一个人慢慢地回到住处。时已近暮,诗人回到家里,轻轻地关上柴门。这两句平淡如白话,但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却隐含着汹涌的感情。有过送别经验的人往往都知道,送别最“黯然销魂”的那一刻,并不是离人动身,看着离人渐行渐远的那一刻,而往往是送别归来的那一刻,感觉离人似乎还在身边,而其实“他”却已然远去,那种孤寂与失落,远胜送别之即的伤感。王维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到这种感受并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掩柴扉”加以表现,从中看出诗人别后的落寞与黯然。诗中交代送别归来正是“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袭来,令诗人又添几分伤感。在这里,写景又有效地烘托了气氛。“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化自《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但一个“绿”却是用得意象飞动。这两句是写诗人送别归来的心理活动。回到家里,他不禁想起,明年春草绿了的时候,友人会不会归来呢?这句话本来应该在送别之际问的,却没有问,友人已是远去,这句话又浮上心头,有一分欲说还休的情致。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两句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刚刚送别,就盼望明年能再相聚,情意之深可想而知;正是因为“归期难必”,所以“离思方深”。这两句主要是采用直抒心声,以情语成文的表达方式,抒发对友人的深情。这首诗题为《送别》,并无一字写离别情态,而别时的依依不舍与别后的无尽想念已是见于言外,字字明白如话,却是余味无穷。
春草年年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出处】唐·王维《山中送别》。【译注】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全诗】《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全诗赏读】这是一首送别佳作。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是,它并未刻画离亭饯别执手相看依依不舍的场景,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别后的一个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友人后,诗人一个人慢慢地回到住处。时已近暮,诗人回到家里,轻轻地关上柴门。这两句平淡如白话,但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却隐含着汹涌的感情。有过送别经验的人往往都知道,送别最“黯然销魂”的那一刻,并不是离人动身,看着离人渐行渐远的那一刻,而往往是送别归来的那一刻,感觉离人似乎还在身边,而其实“他”却已然远去,那种孤寂与失落,远胜送别之即的伤感。王维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到这种感受并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掩柴扉”加以表现,从中看出诗人别后的落寞与黯然。诗中交代送别归来正是“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袭来,令诗人又添几分伤感。在这里,写景又有效地烘托了气氛。“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化自《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但一个“绿”却是用得意象飞动。这两句是写诗人送别归来的心理活动。回到家里,他不禁想起,明年春草绿了的时候,友人会不会归来呢?这句话本来应该在送别之际问的,却没有问,友人已是远去,这句话又浮上心头,有一分欲说还休的情致。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两句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刚刚送别,就盼望明年能再相聚,情意之深可想而知;正是因为“归期难必”,所以“离思方深”。这两句主要是采用直抒心声,以情语成文的表达方式,抒发对友人的深情。这首诗题为《送别》,并无一字写离别情态,而别时的依依不舍与别后的无尽想念已是见于言外,字字明白如话,却是余味无穷。
玉娇丽。推荐。爱诗词网。玉娇梨清康熙刊本《玉娇梨》叙书影清康熙刊本《玉娇梨》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玉娇梨小传》,又名《玉娇梨三才子小传》、《三才子玉娇梨》、《第三才子》、《双美奇缘》、《双美奇缘三才子》。四卷二十回。题“荑秋散人编次”。后来刊本亦题“荻岸散人”、“夷狄散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或谓即天花藏主人。成书于清初。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刊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清初写刻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初本衙藏板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康熙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合刻《平山冷燕、玉娇梨》丛书本衙藏板本,藏国家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院;清玉经堂藏板本;清合德堂刊本;清经纶堂藏板本;清聚锦堂刊本;清聚盛堂刊本。198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古典社会人情小说》丛书”排印本衙藏板本,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康熙刊本,1993年华夏出版社《明清言情小说大观》排印聚盛堂刊本。明朝正统年间,有一太常正卿姓白名玄,字太玄,因王振弄权,挂冠而归,隐居锦石村。白玄有一女名红玉,年方十六,姿色非常,性情聪慧。时朝廷遭土木之难,正统北狩,景泰登极,王振伏辜,白玄又起复为太常正卿。一日,白玄正与妻舅翰林吴珪、御史苏渊饮酒赏菊,御史杨廷诏来访。杨廷诏为人言语粗鄙,外好滥交,内多贪忌,故白玄等三人均不喜他。席间众人作赏菊诗,白玄酒醉,红玉代父作了一首,众人见红玉才思敏捷,大感惊异。杨廷诏欲得红玉为媳,央相士前去说亲。吴珪出面作东请杨廷诏父子赴宴,以试其子才能如何。谁知杨廷诏之子杨芳中看不中用,白玄不满意,一口回绝。杨廷诏恼羞成怒,将白玄举荐去漠北迎请上皇。白玄将红玉托付给吴珪,委其替红玉觅一佳婿,自己义无反顾,欣然北去出使。吴珪告假回金陵家中,将红玉改名无娇,与自己女儿无艳同住。这无艳年十七,人物只是中中。一日,吴珪去灵谷寺看梅,见到新考案首的苏友白,人才俊秀,诗思清新,欲为无娇说亲,遂央媒婆去说。苏友白听了媒婆之言,次日悄悄溜到吴家后花园中窥探,却将无艳当成无娇,心下不十分满意,便回绝了亲事。吴珪爱苏友白有才,又托门生去说合。苏友白要娶个绝色佳人,嫌无娇无貌,又回绝了。吴珪发起怒来,写书与学院,革了苏友白的秀才前程。白玄出使漠北,不辱君命,荣归故乡,接了红玉回锦石村去了。苏渊巡按湖广,回京复命,差人来接侄苏友白入京。苏友白收拾行李前去,路上闻得相士“赛神仙”课灵,遂往句容镇寻赛神仙起课问婚姻之事。晚间苏友白借宿观音寺,住持和尚静心向苏友白言及红玉才貌双全,白玄欲择一才子为婿。苏友白听了不胜痒痒,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遂出寺闲步。苏友白见王文卿和张轨如二人正在作诗,原来红玉作了一首《新柳》诗,言有人和得其韵,方可论及婚嫁。苏友白观红玉诗,果然与众不同,心中大喜,立即和诗二首,与王文卿、张轨如约定,次日同去走访。次日,王文卿、张轨如二人因见苏友白才貌双全,有碍张轨如求亲,施一掉包计,将苏友白诗题作自己名字,将己诗当作苏友白的。苏友白同张轨如到白府,将诗递进而回。白玄见张轨如诗字字玑珠,不觉大喜,派人请张轨如来家一会。白玄见张轨如人物庸俗,心下存疑,又令张轨如和《新柳》诗一首,正巧张轨如还记得苏友白另一首诗,遂提笔一蹴而就。白玄以为张轨如却有真才,十分满意,先聘其为西席,教义子读书,待考验清楚后再处。一日,张轨如闻白玄要赏红梨花,要他制一套时曲,张轨如忙请苏友白前来,央他代做,苏友白挥笔而成。张轨如胸有成竹,将苏友白作的时曲呈上,白玄大加叹赏。苏友白一人在白府无聊,到花园中闲走。红玉见一少年书生俊俏风流,央丫环嫣素去打探。苏友白见了嫣素,道及对小姐倾慕之情,又将自己的原诗托嫣素递给红玉。红玉见诗与张轨如的一字不差,知张轨如系剽窃,惟还不放心,欲面试一场。一日,杨廷诏升任浙江巡抚,白玄留其饮酒,命张轨如作陪。苏友白觑空悄悄入后园,红玉出题要苏友白立即作《送鸿》、《迎燕》诗二首。苏友白不假思索,须臾而成。红玉看了诗,赞不绝口,命嫣素传语苏友白,令他央吴珪来提亲。苏友白惶惶不安,只得厚着脸皮回金陵去求吴珪。行不多远,苏友白遇见一同学苏有德,苏有德告诉苏友白学院复了其前程,吴珪钦诏进京了。苏友白一时高兴,将自己与红玉私定终身之事和盘托出。苏有德赠苏友白二十两银子,怂恿苏友白入京寻吴珪而去。其实吴珪正在家养病,尚未入京。苏有德去拜见吴珪,称为苏友白求亲。吴珪欣然作书一封,托苏有德带给白玄。苏有德凭这封书,作进门之阶,径往锦石村拜谒白玄。白玄见吴珪作书荐“苏生”前来,不知有假。白玄邀苏有德前来闲话,以试其才,命张轨如作陪。苏有德、张轨如知对方均系假冒,互相讥讽。白玄要二人赋诗,二人推醉装病,备极丑态,半日不成一字。白玄疑其有弊,派人去查,查明张轨如递进的《新柳》诗乃苏友白所作,学中考案首、吴珪所荐的苏生乃苏友白,非苏有德。苏有德、张轨如二人见事泄,无颜在此,均辞别而去。苏友白入京途经山东,遇强人劫去行李,盘缠俱无,只得暂回客栈。店中有一老者,见苏友白一表人物,邀请为其亲戚李中书做诗四首,许赠盘缠。苏友白无奈答应,一挥而就。李中书有事耽搁,盘缠尚未见赠,苏友白等候得无聊,信步走出后园,遇一美少年。少年自称姓卢名梦梨,年十六岁。苏友白、卢梦梨两人一见如故,相会恨晚。卢梦梨言有一妹才貌双全,愿嫁苏友白。苏友白又惊又喜,欣然接受。卢梦梨赠苏友白白银三十两,助其上京,苏友白径自上路。正行间,遇叔父苏渊任按院出巡,叔侄相会。苏友白拜苏渊为父,父子相称,将自己与红玉之事和盘托出,苏渊教苏友白待科举后再去求亲。苏友白纳了北监,进京准备科举。转眼秋试之期,苏友白高高中了第二名经魁。第二年春闱,苏友白中了进士,及至殿试,又是二甲第一,选了浙江杭州府推官。苏友白去拜谒吴珪,谈起前为红玉提亲之事,苏友白悔之不及。苏友白出京赴任,先取道山东去见卢梦梨,却人去楼空,只得赴任去了。白玄为红玉事烦心,欲去杭州寻访才子,正巧白玄妹子携儿女前来。原来白玄妹子之女正是卢梦梨,前卢梦梨女扮男装与苏友白作媒,其实乃是自媒。白玄见卢梦梨亦才貌双全,令其与红玉为伴,朝夕相处,自己径往武林去了。卢梦梨、红玉两位小姐在家如影随形,无话不谈,后来卢梦梨说出与苏友白相会定亲之事,红玉听后亦高兴非常,答应以后共事一夫。白玄到武林后,改姓为皇甫,到处留心少年子弟,见尽是些沽名钓誉之辈,并无一人有真才实学。杨廷诏正任浙江巡抚,见苏友白人物风流,欲招为婿,央府尊作伐,苏友白因已定红玉、卢梦梨二女,再三不允。适张轨如亦在杭州,杨廷诏央张轨如去说亲,张轨如诡言红玉病死,劝其与杨廷诏联姻,苏友白悲痛欲绝,不忍再聘他女。杨廷诏怀恨在心,故意寻衅奈何苏友白。苏友白知杨廷诏有意刁难,遂挂冠而去。苏友白行至一寺,见一相士称“赛神仙”,想起前事,遂去起一课。相士断言苏友白必同娶一南一北姊妹二人,又言他是个翰林官,嘱他去山阴禹穴定有奇遇。苏友白将信将疑,望山阴而去。白玄因武林无一可人,亦往山阴禹穴而来,遇见苏友白。苏友白自称为柳秀才,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朝夕间论文作诗,谈今吊古,盘桓半月有余,却不知柳秀才即苏友白,皇甫公即白玄也。白玄见苏友白神清骨秀,学博才高,欲将红玉与卢梦梨同嫁苏友白,与苏友白言及此意。苏友白想红玉已死,卢梦梨下落不明,只得应允美意。苏友白回到杭州,闻自己被复了翰林,张轨如来负荆请罪,承认前说红玉病死乃子虚乌有。苏友白惊喜交加,但想又新定了皇甫公亲事,有些不妥,遂以柳秀才之名写书一封辞婚,托张轨如捎去。红玉、卢梦梨二女在家接得吴珪、苏渊二人书札,见俱为苏友白作伐,大喜,以为亲事必成。白玄回至家中,言已为红玉与卢梦梨相得一婿柳秀才,二女听了,面面相觑,甚是不快。过不多日,吴珪告假回家,来看望白玄,知白玄已许婚柳秀才,亦甚是遗憾。一日,张轨如来拜谒,为苏友白作伐,又拿出给皇甫公的书信托白玄转交。白玄阅信,见柳秀才欲辞婚,不胜惊讶。卢梦梨写书信叫一老仆去寻苏友白,老仆却寻到苏有德居处,误将苏有德当作苏友白,将书信给了苏有德。苏有德闻苏友白升任翰林,持书前去请罪,告知卢梦梨寄信之事。苏友白得卢梦梨下落,忙向锦石村而去。苏友白先以柳秀才之名会见皇甫公,谈起辞婚一事,说出自己实乃苏友白,白玄也说明自己即是白玄,二人大喜。吴珪与二女闻得柳秀才即是苏友白,亦喜出望外。此时苏渊也辞官回到白府,为苏友白主持婚事。洞房花烛之夜,苏友白始知卢梦梨乃女身,夫妻三人恩爱异常。后红玉生二子,卢梦梨生一子,三子俱登科甲。
碧桃天上栽和露。推荐。爱诗词网。碧桃天上栽和露①,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②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释】①碧桃句: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此用高蟾诗语关合碧桃其名。②不道:不知。【评点】杨湜《古今词话》:秦少游寓京师,有贵官延饮,出宠姬碧桃侑觞。劝酒倦倦,少游领其意,复举觞劝碧桃。贵官云:“碧桃素不善饮。”意不欲少游强之。碧桃日:“今日为学士拚了一醉。”引巨觞长饮。少游即席赠《虞美人》词曰(本词略)。阖座悉恨。贵官云:“今后永不令此姬出来。”满座大笑。沈际飞《草堂诗余四集·续集》:崔护桃花诗旨。抑扬百感。
萋萋芳草忆王孙。推荐。爱诗词网。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②,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③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注释】①此调始于李重元此作。②萋萋:草茂盛貌。王孙:旧诗词中对男子的称呼。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③杜宇:即杜鹃鸟。【评点】沈际飞《草堂诗余》:一句一思。因“楼高”曰“空”,因“闭门”曰“深”,俱可味。黄蓼园《蓼园词选》:高楼望远,‘空’字已凄恻,况闻杜宇?最后一句尤其比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意思】黄鹤楼:故址在武昌的黄鹄山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旧传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故名。句意:古时的仙人已驾驶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了。表现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鉴赏】古代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去,这里空空的只留下一座黄鹤楼。黄鹤楼:在现在的湖北汉阳黄鹤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诗常用来感叹人去楼空的怅惘与对远去人儿的怀念。当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也可用这句诗来描写自己思古的幽情和感怀。【应用】〈名〉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费祎登仙并常驾鹤在此憩息,因而得名。从前的仙人已驾鹤而去,这里只留下一座黄鹤楼。语出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用以形容旧地重游、思念友人的情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还有“黄鹤楼”,才令人想到“故人”,如果连“黄鹤楼”也荡然无存,“故人”也终将湮没。(江曾培《艺林散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前年大难临头,北平的学者们所想援以掩护自己的是古文化,而惟一大事,则是古物的南迁,这不是自己彻底的说明了北平所有的是什么了吗?(鲁迅《“京派”与“海派”》)【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1.昔人:指传说中的神仙。一说是三国时蜀费文在这里乘黄鹤登仙境;一说是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游此地。黄鹤楼因此而得名,诗的前四句隐括了这些传说。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背蛇山,俯临大江,为游览登临胜境。2.悠悠:自由自在飘忽浮荡的样子。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的长江江流之中。4.乡关:即乡城,指诗人的家乡。【全诗赏析】此诗属题咏一类,是千古登临的绝唱。黄鹤楼自三国孙吴建成后,相沿至唐,已成久负盛名的古迹。诗人崔颢在仕宦失意时登此充满神奇色彩的高楼,自然要感慨系之,发出浩叹了。诗的好处在于即景抒情,切而不泛。前两联抒写登临吊古的情思。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先用黄鹤楼的传说点明此楼得名的由来,紧扣题面,标出所咏之物。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传说生发开去,诗意紧相联属,四句诗一气贯下,自然流转,笔势酣畅。诗人在这里并非客观地敷衍神话故事,两个“空”字已托出怀古的幽情,抒发了对历史长河的深沉慨叹。两联中,“黄鹤”一词三次出现,“空”字两次使用,第三句除首字外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了“空悠悠”三平调(三个平声字煞尾),并且颔联也没有怎么对仗,这些都不合律诗章法,而带有浓郁的古体诗风味。崔颢时期,七律已经定型,他自己就曾写过规范的律诗,他所以如此经营,是想在以气为主,重于立意,并在不“以词害意”的创作原则下,力图突破和创新。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即指此而言。后两联抒写怀土思乡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出现一大转折,写登楼所见周围环境:诗人伫立楼头,凭高视下,汉阳城林木历历如绘,鹦鹉洲芳草萋萋如茵。这些描写,为点缀名胜古迹所不可少,并十分切合。从这两句的结构看,“历历”两字下属“汉阳树”,“萋萋”两字上属“芳草”,交互成对(参看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钱慎奋论《黄鹤楼》),也算联语中的一奇。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从“芳草萋萋”生出乡思,暗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用典而不着痕迹,最是上乘。作者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而鹦鹉洲位于黄鹤楼的北方偏东,诗人从这个方向极目远望,自然想到了家乡,然而关山迢递,加以暮色苍茫,故乡又怎能望到?从而抒发了乡愁。这幅联语用日暮时的浩渺烟波衬出他不见乡关的茫然怅惘的愁怀,使景中寓情,情景融成一片。这样写,有作者的切身感受在内,不致流于空泛。这后两联,无论是对仗,还是声律,都恪守律诗的法度,写得整饬谨严,没有一味地不拘常规,倘若继续横放不羁,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在一首律诗中,前半是变体,后半为正格,这种半古半律的写法,显得体制拗峭,格调高古,在浩如烟海的唐代七律中实属少见。
故人已乘黄鹤去。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意思】黄鹤楼:故址在武昌的黄鹄山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旧传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故名。句意:古时的仙人已驾驶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了。表现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鉴赏】古代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去,这里空空的只留下一座黄鹤楼。黄鹤楼:在现在的湖北汉阳黄鹤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诗常用来感叹人去楼空的怅惘与对远去人儿的怀念。当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也可用这句诗来描写自己思古的幽情和感怀。【应用】〈名〉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费祎登仙并常驾鹤在此憩息,因而得名。从前的仙人已驾鹤而去,这里只留下一座黄鹤楼。语出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用以形容旧地重游、思念友人的情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还有“黄鹤楼”,才令人想到“故人”,如果连“黄鹤楼”也荡然无存,“故人”也终将湮没。(江曾培《艺林散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前年大难临头,北平的学者们所想援以掩护自己的是古文化,而惟一大事,则是古物的南迁,这不是自己彻底的说明了北平所有的是什么了吗?(鲁迅《“京派”与“海派”》)【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1.昔人:指传说中的神仙。一说是三国时蜀费文在这里乘黄鹤登仙境;一说是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游此地。黄鹤楼因此而得名,诗的前四句隐括了这些传说。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背蛇山,俯临大江,为游览登临胜境。2.悠悠:自由自在飘忽浮荡的样子。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的长江江流之中。4.乡关:即乡城,指诗人的家乡。【全诗赏析】此诗属题咏一类,是千古登临的绝唱。黄鹤楼自三国孙吴建成后,相沿至唐,已成久负盛名的古迹。诗人崔颢在仕宦失意时登此充满神奇色彩的高楼,自然要感慨系之,发出浩叹了。诗的好处在于即景抒情,切而不泛。前两联抒写登临吊古的情思。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先用黄鹤楼的传说点明此楼得名的由来,紧扣题面,标出所咏之物。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传说生发开去,诗意紧相联属,四句诗一气贯下,自然流转,笔势酣畅。诗人在这里并非客观地敷衍神话故事,两个“空”字已托出怀古的幽情,抒发了对历史长河的深沉慨叹。两联中,“黄鹤”一词三次出现,“空”字两次使用,第三句除首字外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了“空悠悠”三平调(三个平声字煞尾),并且颔联也没有怎么对仗,这些都不合律诗章法,而带有浓郁的古体诗风味。崔颢时期,七律已经定型,他自己就曾写过规范的律诗,他所以如此经营,是想在以气为主,重于立意,并在不“以词害意”的创作原则下,力图突破和创新。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即指此而言。后两联抒写怀土思乡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出现一大转折,写登楼所见周围环境:诗人伫立楼头,凭高视下,汉阳城林木历历如绘,鹦鹉洲芳草萋萋如茵。这些描写,为点缀名胜古迹所不可少,并十分切合。从这两句的结构看,“历历”两字下属“汉阳树”,“萋萋”两字上属“芳草”,交互成对(参看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钱慎奋论《黄鹤楼》),也算联语中的一奇。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从“芳草萋萋”生出乡思,暗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用典而不着痕迹,最是上乘。作者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而鹦鹉洲位于黄鹤楼的北方偏东,诗人从这个方向极目远望,自然想到了家乡,然而关山迢递,加以暮色苍茫,故乡又怎能望到?从而抒发了乡愁。这幅联语用日暮时的浩渺烟波衬出他不见乡关的茫然怅惘的愁怀,使景中寓情,情景融成一片。这样写,有作者的切身感受在内,不致流于空泛。这后两联,无论是对仗,还是声律,都恪守律诗的法度,写得整饬谨严,没有一味地不拘常规,倘若继续横放不羁,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在一首律诗中,前半是变体,后半为正格,这种半古半律的写法,显得体制拗峭,格调高古,在浩如烟海的唐代七律中实属少见。
谁笑到最后。推荐。爱诗词网。【释义】民间谚语。意思是:最后胜利才是关键。这里讲的是人的精神,其意是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坚忍不拔的态度,不管过程如何艰难,能取得最后胜利才是关键,也就是所谓笑到最后者,笑得最好。
有弟皆分散。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释义】弟弟都各在一方,已经没有了家无从知道各自的下落。【点评】兄弟间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中。【鉴赏】兄弟几人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彼此之间也没有消息,家早已经不存在了,兄弟的生死也难以预知。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由于安史之乱,诗人避难秦州,其弟三人杜颖、杜观、杜丰皆分散各地,相互之间不通消息。在这兵马倥偬的年月,诗人因闻戍鼓,见孤雁独飞,而引起忆弟之情。此句写出了兵荒马乱的年代,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兄弟的担忧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一个清冷的夜晚,耳畔传来了单调的更鼓声,不由让人的心绪也变得单调、沉闷了。一位孤单的满怀愁绪的诗人,此时正月夜独坐,头脑一片空白。蓦然响起的更鼓声刹那间惊醒了他,突然,他感到了一丝清冷,猛然意识到,又是秋令时节了!在这样一个夜晚,伴随沉闷的更鼓之声,诗人感到了分外的寂寞。这不,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偌大的天地似乎只有诗人自己孤单地呼吸着寂寞的空气。不!不只他一人!还有秋雁呢!听,那不是它们欢快的鸣声么!可再凝神细听,诗人倍感孤寂了!那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凄楚地鸣叫,一声声,都敲打在了诗人本已孤寂的心上!“我”又何尝不想对你略加挽留了,可只怕我们的相互抚慰只会平添几分凄恻啊!这样的寂寥,这样的冷落,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仅仅是因为“我”的寂寞心绪么?不!是频仍的战乱,它阻隔了行人来往的脚步,阻断了本可频传的音信,更扼杀了太多的生灵,让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饱含了凄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冷漠与凄凉的氛围就更容易勾起旅人的思乡之情。白露的夜晚,清露茫茫,一轮明月,朗照天空。清露更添寒意,朗照的明月却显出几分“朦胧”。明明是同样的清辉洒落,可诗人偏偏觉得“月是故乡明”,说故乡的月色更皎好!是什么遮蔽了明月清辉的洒落呢?恐怕是诗人孤寂的心绪吧。仰望这轮明月,诗人开始思家了!可是,在这看似无尽的战乱中,家园早已无存!那就思念“我”那故乡的亲人吧!可却早已失去了他们的音信:“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的一腔愁绪无处诉说,已悲慨至无以复加的境地!诗人还在作最后一丝幻想,“我”寄封书信试试吧,或许他们正在我们曾经居住过的某处,焦急地等待“我”的消息呢!但诗人毕竟又是现实的,转念间,他又绝望了:“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和平时期尚且常常寄书不至,何况战乱期间呢!生死茫茫,世事难料,闭了眼,一任清冷的侵袭……
【诗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译注】可是月亮不懂得饮酒,只有身影跟随我。【全诗】月下独酌其一[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释】1.不解:不懂得。2.无情游:超乎尘世俗情的交游。邈:遥远。云汉:本指银河,此借谓天上仙境。【翻译】在花丛中摆上一壶酒,自斟自饮没有亲友相陪。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做伴,加之对面自己的身影,竟也成了三个人。可是月亮不懂得饮酒,只有身影跟随我。姑且让月亮和身影陪伴我吧,要乘着美好的春光及时行乐。我唱起歌来,月亮好像听入了迷徘徊不走,我跳起舞身影也随之摇晃起来。清醒时互相欢乐,大醉后都各自分散去了。我希望永远与无情的月亮和身影结游,相约在那高远的天上再见。诗中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花间月下“邀月”“对影”饮酒的情景,构思巧妙,想象奇特,豪情四溢的同时,也隐隐露出对无限孤独和凄凉的感伤。【赏析】首二句点明作者的饮酒背景和一壶独酌的冷清场景。接着二句诗人邀请明月与自己的影子和自己一同饮酒。这是首句凄冷场面的进一步铺写,虽写“成三人”,却更加突出只有诗人一人的孤单之情。“月既不解饮”以下四句叙写诗人初饮酒时的内心苦闷,月与影徒然有形,却不解人意,但作者也只好由它们陪伴饮酒。诗歌借对月与影的不满表现出诗人的苦闷。最后六句是诗人渐入醉乡后的感受。在醉意朦胧之中,诗人觉得月光与身影都对自己一往情深,都与自己相亲相伴,只有诗人醉卧床榻时才会有短暂的分别。诗人由对月、影的不满转向对月影的喜爱,由责怪月影转到把月影引为知己,决心与月影“永结无情游”,在缈茫银河中相聚。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寥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孤傲性格。这首诗想象奇特,感情抒发曲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月既不解饮。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译注】可是月亮不懂得饮酒,只有身影跟随我。【全诗】月下独酌其一[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释】1.不解:不懂得。2.无情游:超乎尘世俗情的交游。邈:遥远。云汉:本指银河,此借谓天上仙境。【翻译】在花丛中摆上一壶酒,自斟自饮没有亲友相陪。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做伴,加之对面自己的身影,竟也成了三个人。可是月亮不懂得饮酒,只有身影跟随我。姑且让月亮和身影陪伴我吧,要乘着美好的春光及时行乐。我唱起歌来,月亮好像听入了迷徘徊不走,我跳起舞身影也随之摇晃起来。清醒时互相欢乐,大醉后都各自分散去了。我希望永远与无情的月亮和身影结游,相约在那高远的天上再见。诗中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花间月下“邀月”“对影”饮酒的情景,构思巧妙,想象奇特,豪情四溢的同时,也隐隐露出对无限孤独和凄凉的感伤。【赏析】首二句点明作者的饮酒背景和一壶独酌的冷清场景。接着二句诗人邀请明月与自己的影子和自己一同饮酒。这是首句凄冷场面的进一步铺写,虽写“成三人”,却更加突出只有诗人一人的孤单之情。“月既不解饮”以下四句叙写诗人初饮酒时的内心苦闷,月与影徒然有形,却不解人意,但作者也只好由它们陪伴饮酒。诗歌借对月与影的不满表现出诗人的苦闷。最后六句是诗人渐入醉乡后的感受。在醉意朦胧之中,诗人觉得月光与身影都对自己一往情深,都与自己相亲相伴,只有诗人醉卧床榻时才会有短暂的分别。诗人由对月、影的不满转向对月影的喜爱,由责怪月影转到把月影引为知己,决心与月影“永结无情游”,在缈茫银河中相聚。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寥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孤傲性格。这首诗想象奇特,感情抒发曲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提示】本篇突出记叙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并续以越国灭亡的史实;篇末附载佐勾践灭吴的大臣范蠡弃政经商时的轶事。
越王勾践忍辱励志、发愤图强,终于灭吴雪耻的故事,流传久远,影响深广,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砥砺后代自强不息。范蠡、文种等辅佐勾践灭敌称霸,主明臣贤,寄寓着司马迁的社会政治理想。
越王勾践世家。推荐。爱诗词网。【提示】本篇突出记叙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并续以越国灭亡的史实;篇末附载佐勾践灭吴的大臣范蠡弃政经商时的轶事。越王勾践忍辱励志、发愤图强,终于灭吴雪耻的故事,流传久远,影响深广,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砥砺后代自强不息。范蠡、文种等辅佐勾践灭敌称霸,主明臣贤,寄寓着司马迁的社会政治理想。文字繁简有度。简则惜墨如金,如叙越王祖先至允常在位,二十余世,一笔带过;繁则用墨如泼,如叙勾践雪耻及范蠡轶事,运用多种笔法,生动逼真。多层次多角度成功地运用对比:句践的隐忍、得文武贤臣辅助,终于取胜,夫差的骄横、听谗言用佞臣诛忠良,国破身亡;吴越两国臣属,一方是受贿赂害忠臣充当敌国内奸,一方是文武协同共谋大业买通内线为我所用,两两对照,使人物形象相得益彰,并寄托着作者深刻的好恶臧否。范蠡轶事中,运用悬念和伏笔,将范蠡长男因吝惜财物而丧送了兄弟性命的故事叙述得起伏有致,维妙维肖地刻画出范蠡料事如神而达观的性格。通过个性化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使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越王勾践[1],其先禹之苗裔[2],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3]。封于会稽[4],以奉守禹之祀[5]。文身断发[6],披草莱而邑焉[7]。后二十馀世[8],至于允常[9]。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10]。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段意】简述允常之子勾践继父业为越王。而将其祖先至允常“二十馀世”的历史一笔带过,是由于越在古代是一个偏远小国,春秋初尚未通于上国,略无世系。交代允常之时,越即与吴“战而相怨伐”,作为全篇叙事的发端。【注释】[1]越王勾践(?—前465):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在位三十二年(前496—前465)。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疆域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及浙江北部。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勾:也作“句”。[2]禹之苗裔:禹(夏朝的建立者)的后代子孙。[3]夏后帝少康之庶子:越始祖无馀,传说是夏朝第五代王少康之庶子。夏后:指禹受舜禅所建立的夏王朝。庶子:妾所生的儿子。[4]会(kuai)稽:原名茅山(又作苗山),因大禹会计诸侯于此,并死葬于茅山,故改名会稽,在今浙江绍兴市南。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5]奉守:恭敬地掌管。禹之祀:对禹的祭祀。[6]文身断发:古代吴越一带风俗,身上刺花纹,削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之害。[7]披草莱而邑:除去丛生的草木,招徕人民定居成为城邑。[8]世:代。[9]至于:到,到了。允常:越侯夫谭之子,周敬王时在位,死于公元前495年。越在商、周时为诸侯国,至允常时开拓疆土而称王。[10]吴王阖庐:即姬光(?—前496),吴国国君。吴王诸樊之子,夫差之父。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疆域有今江苏、上海市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相怨伐:结下仇恨互相攻伐。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1]。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2],三行[3],至吴陈[4],呼而自刭[5]。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槜李[6],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7],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8]。”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9],且以报越[10],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11],战者逆德也[12],争者事之末也[13]。阴谋逆德[14],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15],上帝禁之[16],行者不利[17]。”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18]。吴王追而围之。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19],定倾者与人[20],节事者以地[21]。卑辞厚礼以遗之[22],不许,而身与之市[23]。”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24],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25]: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26],触战以死[27]。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28],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29]。”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30]。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31],必有当也[32]。”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33],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34],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段意】吴王阖庐趁允常死之机伐越失利而死,吴越积怨加深。勾践不听范蠡劝谏而先发兵攻吴失败,几乎亡国。范蠡、文种协力用智谋软化吴王夫差,夫差不接受子胥灭越主张而听信受越贿赂的太宰嚭,赦越罢兵,留下后患。【注释】[1]兴师:出兵。[2]死士:敢死之士。[3]三行:排成三行。[4]陈:同“阵”。[5]呼而自刭:大声喊叫着刎颈自杀。以此奇特的惨烈场面吸引、麻痹吴军。[6]槜(zui)李: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南。[7]且:将。[8]毋(wu):莫,不要。[9]勒兵:治兵、练兵。勒:统率。[10]报:报复。[11]兵者凶器也:武器是杀人的工具。[12]逆德:违背道义。[13]争者事之末也:争夺是各种事情中最下等的。末:微末,渺小。[14]阴谋逆德:暗中策划违背道义的事。[15]试身于所末:亲身参与战争。末:即上文所指的争夺。[16]禁之:禁止、不允许(这样做)。[17]行者不利:这样做没好处。[18]保栖:退守。军队处于高山上叫栖。[19]持满者与天:保守成业不贪心的(人主)就能得天助(与天,即“与于天”,从上天得出帮助)。[20]定倾者与人:挽危为安的人就能得到众人的支持。[21]节事者以地:节简从事的人能得到地利。以地:《国语·越语下》作“与地”。[22]卑词:(说)恭敬谦卑的话,低声下气。厚礼以遗(wei)之:送厚重的礼给他们。[23]市:交易,指用称臣降服的方法换取胜利。[24]行成:求和。[25]膝行:跪着前行。表示尊敬或畏服。顿首:叩头。亡臣:亡国之臣。陪臣:古代诸侯的大夫或大夫的家臣,对天子或诸侯自称陪臣。下执事:属下的办事人员,这是谦恭的说法,表示不敢直指吴王。[26]燔(fan)宝器:烧掉宗庙重器及珍宝。[27]触战:冲杀决战。[28]太宰嚭(pi):楚国大夫伯州黎之孙。公元前540年州黎被杀,伯嚭奔吴。夫差元年任吴国正卿。吴当时僭称王,正卿相等于宰臣,故称太宰。[29]间行:暗中前往。[30]尽入:全部送来。[31]悉:尽其所有。[32]必有当:必定可以取得相等的代价。[33]以:通“已”。[34]反国:返回越国。反:同“返”。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1]:“吾终于此乎[2]?”种曰:“汤系夏台[3],文王囚羑里[4],晋重耳奔翟[5],齐小白奔莒[6],其卒王霸[7]。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8]?”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9],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10]?”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11],折节下贤人[12],厚遇宾客,振贫吊死[13],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14],亲附百姓[15],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16],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17],为质于吴[18]。二岁而吴归蠡。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19],欲用以报吴。大夫逢同谏曰:“国新流亡[20],今乃复殷给[21],缮饰备利[22],吴必惧,惧则难必至。且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今夫吴兵加齐、晋[23],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24]。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25]。吴之志广[26],必轻战。是我连其权[27],三国伐之,越承其弊[28],可克也。”勾践曰:“善。”居二年,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㿅也[29]。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30],虏齐高、国以归[31]。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越大夫种曰:“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32]!”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33],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34],其父兄不顾[35],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36]。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37],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38]。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39],我又立若[40],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41]!”报使者曰[42]:“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居三年,勾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43],可乎[44]?”对曰:“未可。”【段意】写越王不忘国耻,以“尝胆”自苦自励,发愤图强,并在众贤臣辅佐下定好灭吴战略,等待时机;而吴王更加骄狂,对越完全放松警惕,几次拒绝子胥谏言,并听信已被越收买的太宰嚭的谗言,终于杀死了忠臣子胥,颓败之势已经构成。【注释】[1]喟(kui)然:叹息的样子。[2]终:完结。[3]汤系夏台:商汤曾被夏桀拘禁在均台。系:拘囚,监禁。夏台:指均台,传说是夏桀的监狱。[4]文王囚羑里:周文王姬昌曾被商纣囚禁于羑(you)里(今河南汤阴北)。[5]晋重耳奔翟:晋文公重耳曾遭受其父迫害,出奔翟国,在外流亡十九年。[6]齐小白奔莒: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在齐国发生内乱时曾逃奔莒(ju)国(今山东莒县)。[7]卒:终于。[8]何遽:怎么就。[9]坐:同“座”,座位。[10]女:同“汝”,你。[11]食不加肉,衣不重(chong)采:吃饭不上两样菜,穿衣只是粗衣素服。加:增加,添。重采:两色的华丽衣服。[12]折节:降低身分。下贤人:屈己尊敬贤人。[13]振贫:救济贫困。振:同“赈”。吊死:祭奠死者。[14]填抚:安定。填:通“镇”。[15]亲附百姓:使百姓亲近归附。[16]属(zhu):交付,委托。[17]柘稽:越国大夫,《国语·吴语》作“诸稽郢”。[18]质:抵押。弱国向强国派出的人质,多为国君之子、亲属或重臣。[19]拊循:抚慰,爱抚。[20]流亡:流离逃亡。[21]殷给(ji):殷实富裕。[22]缮饰:整治。备利:军备武器。利:锐利的武器。[23]加:进攻。[24]必淫自矜:必定自满骄傲。淫:满盈,充溢。[25]厚吴:厚待吴国。[26]志广:欲望很大。[27]连其权:连络齐、楚、晋各方的势力。[28]承其弊:趁着吴国疲惫。承:通“乘”。[29]疥㿅(xuan):即疥癣,喻指小毛病。子胥认为越对吴是要害部位的大祸患,齐对吴不过是疥癣之类的小病。[30]艾陵:在今山东莱芜东北。[31]高、国:齐国大臣高张和国夏。[32]后三年吴其墟乎:三年后,吴国将会变成废墟吧。[33]数(shuo)争越议:多次争论对付越国的政策。[34]忍人:残忍的人,狠心肠的人。[35]父兄不顾:指伍员不顾父兄被杀,单身出逃一事。这是诬枉之词。[36]用是:因此。[37]役反:(子胥)完成出使齐国的差事回到吴国。[38]属镂:剑名。[39]而父:你的父亲。指吴王阖庐。[40]若:你。[41]独立:单独生存。[42]报:告诉。[43]导谀者:曲意阿谀逢迎的人。[44]可乎:意谓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1],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习流二千人[2],教士四万人[3],君子六千人[4],诸御千人[5],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6],乃与吴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7],轻锐尽死于齐、晋[8]。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9]。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10],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11],异日尝得罪于会稽[12],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13],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14]?”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早朝晏罢[15],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16]。‘伐柯者其则不远’[17],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18],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20],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21],致贡于周[22]。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23],命为伯[24]。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25],诸侯毕贺[26],号称霸王。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27]:“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28]。越王为人长颈鸟喙[29],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30],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31],子为我从先王试之[32]。”种遂自杀。【段意】勾践在范蠡的支持下乘吴王率精兵北上会盟,内部空虚之机,大举伐吴,杀死吴太子。黄池之会成了夫差由极威迅速败亡的转折点。夫差终于被勾践彻底打败,亡国自杀。勾践平定了吴国,并成为霸主。范蠡料到勾践功成而诛功臣,及时离开越国;大夫文种则被勾践听谗赐死。【注释】[1]黄池: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2]发习流:派遣善于水战的士兵。习流:熟习水性。[3]教士:受过训练的士兵。[4]君子:国君的近卫亲兵。意谓君养育之如子。[5]诸御:各级军官及佐属人员。御:驾驭统领。[6]自度:自己估量。[7]罢弊:疲惫困乏。罢:通“疲”。[8]轻锐:“轻车锐卒”之略称,指有快速强大战斗力的军队。[9]姑苏之山: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西南。[10]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表示谢罪。[11]孤臣:失势无援之臣。表示对越臣服。敢布腹心:披露衷诚,意谓冒昧地说出心里话。敢:谦词。[12]异日:从前,当初。[13]玉趾:对别人脚的敬称。[14]意者:揣度之词,“想来大概是……”。[15]早朝晏罢:早上朝,晚罢朝。意谓勾践勤于国事。晏:晚,迟。[16]咎(jiu):灾祸。[17]伐柯者其则不远:语出《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拿斧子去砍伐树木作斧柄,就近可以取法,因有手中旧斧柄可做样子,喻指有同类的现成的例证可供借鉴。柯:斧柄。则:榜样。[18]属政于执事:托付政事给下级办事人员,执事:办事人员,此处为范蠡自指。[19]不者:否则。不:同“否”。[20]甬东:地名。在今浙江定海东北的舟山岛。[21]徐州:即俆(shu)州,在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徐:俆,又作“舒”。[22]致贡于周:向周王室进献贡品。[23]胙(zuo):祭祀用的肉。[24]命为伯:命令越王勾践做诸侯的领袖。春秋初期越国弱小,不受重视,会盟贡周,始霸中国。[25]横行:纵横驰骋。意谓所向无阻。[26]毕:全尽[27]遗大夫种书:写信给大夫文种。[28]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喻指天下既定,功臣就要被君主所嫌弃乃至杀害。蜚:通“飞”。狡兔:狡猾的兔子。走狗:猎狗。[29]长颈鸟喙:长着长脖子和鹰钩鼻子。鸟喙(hui):鸟嘴。鸟无外鼻官,其喙锐长似人之鼻,称“鹰嘴鼻”,故形容人鼻锐长而钩形者曰鸟喙,认为如此长相,为人阴险残忍。[30]七术:七条计策。[31]其四在子:其馀四条计策在你手里。[32]为我从先上试之:替我跟随死去的国王去试试那些计策吧。意指令文种自刎。勾践卒,子王鼫与立[1]。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王无疆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2]。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3],小不伯[4]。图越之所为不伐楚者[5],为不得晋也[6]。韩、魏固不攻楚。韩之攻楚,覆其军[7],杀其将,则叶、阳翟危[8];魏亦覆其军,杀其将,则陈、上蔡不安[9]。故二晋之事越也[10],不至于覆军杀将,马汗之力不效[11]。所重于得晋者何也[12]?”越王曰:“所求于晋者,不至顿刃接兵[13],而况于攻城围邑乎?愿魏以聚大梁之下[14],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15],以聚常、郯之境[16],则方城之外不南[17],淮、泗之间不东[18],商、於、析、郦、宗胡之地[19],夏路以左[20],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21]。则齐、秦、韩、魏得志于楚也[22],是二晋不战而分地,不耕而获之[23]。不此之为[24],而顿刃于河山之间以为齐、秦用[25],所待者如此其失计,奈何其以此王也!”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26]。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27]。王所待于晋者,非其马汗之力也,又非可与合军连和也,将待之以分楚众也[28]。今楚众已分,何待于晋?”越王曰:“奈何?”曰:“楚三大夫张九军[29],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30],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31],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32];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复雠、庞、长沙[33],楚之粟也[34];竟泽陵[35],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36],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37]。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38]。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39]。故愿大王之转攻楚也。”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40]。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41],服朝于楚[42]。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43]。东越[44],闽君,皆其后也。【段意】勾践死后传位六代到越王无彊。王无彊受齐国怂恿,与强楚为敌而失败。越国从此分崩离折,走向灭亡。又过了七代到闽君摇因助诸侯灭秦有功,汉高帝又让摇做了越王。【注释】[1]鼫(shi)与:勾践的儿子。在位六年。[2]中国:指中原各诸侯国。[3]王(wang):称王,统一天下。[4]伯:通“霸”,称霸,做诸侯的盟主。[5]图:猜想,估计。[6]为不得晋:因为没得到晋国的帮助。按,此时晋已分为韩、魏、赵三国,此处以晋代指韩、魏两国。[7]覆:覆没,全军被消灭。[8]叶(旧读she):邑名。在今河南叶县南。阳翟(zhai):邑名。在今河南禹县。二邑当时属韩。[9]陈:邑名。在今河南淮阳。上蔡:邑名。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二邑当时属魏。[10]二晋:指韩、魏。[11]马汗之力不效:不肯为越效力。马汗:战马疾驰出汗。[12]重:重视。[13]顿刃接兵:使用武器互相砍杀。指交战。顿刃:砍坏刀刃。兵:兵器。[14]聚:聚集。大梁:魏国都。在今河南开封。[15]南阳:地区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莒(ju):邑名。在今山东莒县。二地属齐。[16]常:亦作“尝”,在今山东枣庄西南。郯(tan):在今山东郯城西北。常、郯皆齐国南境之邑。[17]方城之外不南:意谓魏国聚兵在大梁以牵制楚国,使楚军不能南下侵越。方城之外:方城以北。方城,山名,是楚国北界的大山,在今河南叶县西南。[18]淮、泗之间不东:意谓齐国聚兵在常、郯境上,使淮水、泗水之间的楚军不能东进侵齐。[19]商、於、析、郦:四邑均属楚。商、於:在今河南淅川西南。析:在今河南西峡。郦(zhi):在今河南内乡东北。宗胡:古邑名。在今安徽阜阳。[20]夏路以左:楚国通向中原大路的左边。指楚国西北部一带。古代中原居民自称夏或华夏,此指华夏族聚居区域,即中原地区。[21]待:防备。[22]得志于楚: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23]不耕而获之:不耕作而收获粮食。喻指韩魏两国不战就可以分得土地。[24]不此之为:即“不为此”,不这样做。[25]河山之间:黄河、华山之间。[26]豪毛:即“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不见其睫: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27]是目论也:这就是“眼睛”之论。这几句意为,越王知晋之失而不自觉越之过,犹如人眼之能见外界毫毛而不能自见其睫。喻指见识短浅。[28]众:军队。[29]张:铺开。九军:指多路军队。[30]无假之关:即无假关,在今湖南湘阴北。[31]景翠:楚国大夫。[32]斗晋楚:使晋楚相斗。[33]复:与“且”同义。又,再则。雠:“犫”的省字。楚邑名。在今河南叶县西。庞:在今湖南衡阳。[34]楚之粟:楚国的产粮地区。[35]竟泽陵:当作“竟陵泽”。古代云梦七泽之一,在今湖北潜江县西。下句“楚之材也”,谓竟陵泽一带是楚国产木材的地方。[36]窥兵:观兵,检阅军队来显示武力。实指进兵。[37]不上贡事于郢(ying):不向楚国进贡。意即不再从属于楚国。郢:楚国都,这里代指楚国。[38]其敝:这事即使弄不好。敝:坏,有不成功的意思。[39]王道:君主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策。[40]释齐:放弃(攻打)齐国。[41]滨于江南海上:指浙江以南至闽、广沿海地区。滨:靠近,接近。江:指浙江。[42]服朝于楚:对楚国臣服朝拜。[43]奉:继承。[44]东越:越人的一支。其首领无诸,相传为勾践的后裔,居今闽、浙一带。秦末,越人无诸、摇曾助刘邦攻打项羽,后来汉朝立无诸为闽越王,立摇为东海王。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1],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2],竟灭吴[3],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4],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5],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6]:“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7]。”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8]。”乃装其轻宝珠玉[9],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10],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11]。范蠡浮海出齐[12],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13],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14],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15]。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16]。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17],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18],止于陶[19],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20]。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21],废居[22],候时转物[23],逐什一之利[24]。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25]。天下称陶朱公[26]。【段意】范蠡原是楚国宛人,到越国做大夫,辅佐勾践复国雪耻,功成身退;迁移到齐,化名“鸱夷子皮”,务农致富;辞齐国相印,又迁移到陶,经商而成巨富,称为“陶朱公”。本段附载范蠡三徙的轶事,表明他的见识和才能。【注释】[1]既:已经。苦身:使身体劳苦。戮(lu)力:努力,勉力。[2]与:帮助。[3]竟:终于。[4]临:进逼。[5]以:因而。[6]为书:写书信。[7]臣请从会稽之诛:意谓我请求听从使君王受会稽之辱的惩罚。诛:惩罚。[8]君行令,臣行意:君王行使自己的命令,臣子(范蠡自指)实行自己的意愿。[9]轻宝:轻便珍贵之物。[10]私徒属:私家的随从人等。[11]表会稽山:在会稽山作标记。奉邑:供给俸禄的封邑。[12]出:去,到。[13]自谓:自称。鸱(chi)夷子皮:牛皮制成的鸱形革囊。吴王夫差杀伍子胥盛入鸱夷沉于江中,范蠡自号鸱夷子皮即取义以伍子胥为戒,急流勇退。据《韩非子·论林上》有“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常)”的记载。[14]治:治理。[15]致:得到,取得。[16]布衣之极:平民的尽头。极:顶点。[17]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用以泛指乡里或乡亲。[18]间行:微行,隐秘地出行。[19]陶:邑名。在今山东定陶西北。春秋时属宋,战国时属齐。[20]为生:做生意。[21]约要(yao):约定。[22]废居:销售、储存。废:出卖。居:屯积。[23]候时转物:等候时机,转卖货物。即贱价买进,屯积居奇,再高价卖出。[24]逐什一之利:赚取十分之一的利润。[25]累:积累起来。巨万:万万。形容数目极大。[26]称:赞扬,称道。朱公居陶,生少子[1]。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2],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3]。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4]。”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5],置褐器中[6],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7],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8],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9],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10],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11]。”长男既行,亦自私赍[12]数百金。至楚,庄生家负郭[13],披藜藋到门[14],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15],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16],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17]。庄生虽居穷阎[18],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19]。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20],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21]。庄生间时入见楚王[22],言“某星宿某[23],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24],寡人将行之[25]。”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26]。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27],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28]?”长男曰:“固未也[29]。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30],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庄生羞为儿子所卖[31],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32]。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33],惟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34]。是少与我俱[35],见苦[36],为生[37]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38],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39],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故范蠡三徙[40],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41],所止必成名[42]。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段意】写范蠡在陶时一件轶事。其次子因杀人罪被囚楚国,长子死争替幼弟赴楚行贿救次弟,长子终因吝惜财物而葬送了兄弟性命。众人悲伤,而范蠡“独笑”,因为他早已预见到这一切,认为如此结果合于事理,不值得悲伤。本文以杰出的文学笔触描绘出范蠡极其明智而达观的性格。【注释】[1]少子:小儿子。[2]中男:次子。[3]职:本分。[4]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死于市:犯了罪,可设法赎罪减刑,不会被处死在闹市而示众。[5]溢:即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6]褐器:粗布袋。[7]固请:坚决请求。[8]大人:父亲。[9]生:使之得生。[10]故所善:原来相好的朋友。[11]慎:表示告诫,犹言“千万”。[12]赍(ji):携带。[13]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郭:外城。[14]披:分开。藜藋(diao):泛指野草。[15]发书:拿出书信。[16]不过:不再探望。[17]献遗(wei):赠送。贵人:地位显贵的人。用事:当权。[18]穷阎:犹言贫民区。阎:闾里之门,指街巷。[19]师尊:当做老师一样尊重。[20]病不宿诫:病人不斋戒,不参与祭祀。宿诫:即宿戒,古人在祭祀前进行两次斋戒叫宿戒。(见《周礼·春官·世妇》)。病人不洁,不参与祭祀,也就不宿戒。这里喻指不要接近朱公的钱。[21]无短长:无所谓。短长:是非,高下。[22]间时:找机会,得便时。[23]某星宿某:天上某星的位置移动到了某地。[24]生休矣:犹言先生休息吧。[25]行之:照办。即按庄生所说的去办。[26]三钱之府:藏钱币的库房。三钱:黄金、白银、赤铜三种钱币。大赦前封闭国库,是怕有人此时盗窃,逢赦而不受处分。[27]重:看重,引申为可惜。[28]若:你。[29]固未也:本来没有(离开)。[30]今议:现今正商议(大赦)。[31]为儿子所卖:被小儿辈(指范蠡长男)捉弄。[32]论:判决。[33]邑人:同邑之人,同乡的。[34]顾:只是,不过。不能忍者:不能容忍(即舍不得)的事(指钱)。[35]是少与我俱:这(孩子)小时候就和我在一起。[36]见苦:受过苦。[37]为生:谋生。[38]乘坚:坐坚固的车。驱良:驱使良马。逐狡兔:指打猎。[39]卒以:终于因此。[40]三徙:三次迁移。同下文之“三迁”。[41]非苟去而已:不是随便离开就罢了。[42]所止:所到之处。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1],定九州[2],至于今诸夏艾安[3]。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4],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5]。范蠡三迁[6],皆有荣名[7],名垂后世。臣主若此[8],欲毋显,得乎[9]?【段意】赞美越王勾践苦身焦思,终于灭掉了强盛的吴国,完成霸业,是继承了其祖先夏禹遗留下的事业;称赞范蠡多有作为,声名传于后世。表达了只要君明而臣贤必定功业显赫的社会政治理想。【注释】[1]渐九川:开挖疏通九条大河。九川:指弱、黑、河、、江、沇、淮、渭、洛等九条河。[2]九州: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3]诸夏:指周王朝分封的各国,也泛指中国。艾(yi)安:太平。艾,通“乂”,安定。[4]北观兵中国:向北到中原地区显示军威。观兵:炫耀兵力,示威。[5]遗烈:遗留的功业。[6]三迁:指范蠡的居城、居齐、居陶。[7]荣名:美名。[8]臣主若此:臣若此,指范蠡多智计;主若此,指句践苦身焦思以图强。[9]欲毋显,得乎:此句谓想要不显赫,可能吗?
【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意思】去年就想返归故里,至今丛丛菊花已二度开放,回首往事,伤感流泪,一叶孤舟紧系着我那思念故乡的心。丛菊两开:杜甫离开成都打算由水路出川回故乡去,因各种原因一直滞留夔州。到次年秋,已是两个秋天了,故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因回忆往日而流泪。系(jì):拴住。故园:故乡。【鉴赏1】菊花花开花落都已过两载,看着眼前盛开的花,因回忆过去而伤心落泪。孤舟停泊,系于岸上,正如我将思念长安之心系于故园一般。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夏离开成都,秋居长安,次年秋又稽留夔州,因此说“丛菊两开”。此时诗人自伤滞留夔州,未能出峡北归,见丛菊再开,因心里牵挂着长安,禁不住泪流满面。孤舟漂泊,显示出自己孤苦无依,尽管如此,诗人却依然深深挂念着长安。以孤舟系岸,比喻自己心系长安。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挂念之情。【鉴赏2】丛菊两度开花,落下的还是他日之泪。一叶孤舟系在岸边,顿生思念故园之心。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两年,所以说“丛菊两开”。想在第一年菊花开放时,作者已触景生情,潸然泪下了。而今年菊花又一度开放时,作者依然落泪。仅仅是为了年老思念家乡吗?不。“故园心”三字,有对家乡的思恋,更多的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因为诗中的“故园”指的是长安。而那一叶孤舟不正象飘零无依的作者吗?这两句诗语言简炼,情深意切,使人犹见杜甫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祖国、故乡的回归之心或思念之情。[例]“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于他的儿女来说,都有一种难于向别人尽诉的感情。(罗强烈《请陪我回家乡走一遭》)
丛菊两开他日泪。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意思】去年就想返归故里,至今丛丛菊花已二度开放,回首往事,伤感流泪,一叶孤舟紧系着我那思念故乡的心。丛菊两开:杜甫离开成都打算由水路出川回故乡去,因各种原因一直滞留夔州。到次年秋,已是两个秋天了,故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因回忆往日而流泪。系(jì):拴住。故园:故乡。【鉴赏1】菊花花开花落都已过两载,看着眼前盛开的花,因回忆过去而伤心落泪。孤舟停泊,系于岸上,正如我将思念长安之心系于故园一般。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夏离开成都,秋居长安,次年秋又稽留夔州,因此说“丛菊两开”。此时诗人自伤滞留夔州,未能出峡北归,见丛菊再开,因心里牵挂着长安,禁不住泪流满面。孤舟漂泊,显示出自己孤苦无依,尽管如此,诗人却依然深深挂念着长安。以孤舟系岸,比喻自己心系长安。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挂念之情。【鉴赏2】丛菊两度开花,落下的还是他日之泪。一叶孤舟系在岸边,顿生思念故园之心。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两年,所以说“丛菊两开”。想在第一年菊花开放时,作者已触景生情,潸然泪下了。而今年菊花又一度开放时,作者依然落泪。仅仅是为了年老思念家乡吗?不。“故园心”三字,有对家乡的思恋,更多的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因为诗中的“故园”指的是长安。而那一叶孤舟不正象飘零无依的作者吗?这两句诗语言简炼,情深意切,使人犹见杜甫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祖国、故乡的回归之心或思念之情。[例]“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于他的儿女来说,都有一种难于向别人尽诉的感情。(罗强烈《请陪我回家乡走一遭》)【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意思】又到了赶制冬天御寒衣服的时候了,傍晚时分,白帝城在高高的城楼上,到处传来急切的捣衣声。砧,即捣衣之石。此时,诗人在夔州,却听到由白帝城传来的砧杵声。“处处”“催”“急暮砧”等语显示出时间的迫切,正是因为寒冬来得如此迅速,人们才赶紧裁制冬衣,这种紧迫感仿佛将寒冬的冷气也带入诗歌,让人产生局促感。这两句使得诗歌的时间有了变化,从白天转到日暮,而客居他乡之人的心情也就更加难过。【全诗】《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释】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他日:往日。系(jì):指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大意】白露使枫树林凋零衰败,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丛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孤舟靠岸系绳也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寒冷季节处处都在赶制冬衣,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题解】这首诗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作了形象的描绘。漫山的枫树在金风玉露中变为红色,山峡在这深秋中显得更加幽深而阴暗。江水汹涌,波浪连天腾跃;关隘风云,阴霾铺地而来。一簇簇的菊花开了两次,我曾经暗自落泪;孤单单的船儿系在这里,我哪能忘记故乡。处处在赶制寒衣,催用剪刀裁尺,高高的白帝城,黄昏时分,传来笃笃的捣衣之声。此诗上半首写寓居夔州的景色,下半首写漂泊异地,百感丛生,抒发了诗人忧国怀乡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全诗高华典丽与沉郁顿挫相融相契,成为唐人七言诗的杰出之作。【鉴赏】杜甫永泰元年(765)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六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帅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汨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飘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这首诗与屈原《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所写的境界相似,但季节有春秋之异。意境较《山鬼》为广阔,思想同《哀郢》相通。但那时长安已收复,所写的却仍是一些依然存在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体现了关心万方多难和思念长安的拳拳之心。以下七首均由此演化生发。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野火烧不尽草原上的野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起来。以原上草喻别情,将无形的思念变为具体的形象。想象别致,感情强烈。同时还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具有普遍意义。【赏析】“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草或其他生物死而复生,或赞美其生命力顽强。[例1]在人们的足迹难到的地方,像墙头的砖缝里,屋顶的瓦棱间,靠了风沙积聚的一点泥土,靠了偶尔流过的一些雨水,小草们艰难地、但同样充满信心地迎接生活。我们的小草,在那纤细弱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难怪古代诗人写下的咏草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载之后,读来仍然使人激动不已!(黑瑛《青青草》)[例2]“放火烧荒”毁了多少这样的有用之材,可现在新的一代森林又成长起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张长《希望的绿叶》)二、用以比喻事物或人坚韧顽强,难以磨灭,一有时机,便又东山再起,兴旺发达。[例1]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远存在。正如唐诗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的文化也是烧不尽的。(巴金《写给读者》)[例2]于是,他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般的秉性和勇气,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刘宗棠《思,在百草园》)三、用以比喻丑恶、消极的事物十分顽固,一遇机会又死灰复燃,或比喻人屡教不改,故态复萌。[例1]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中国的腐败是再形象不过了。(大侠《腐败的根源》)[例2]可惜批评过后,只当耳边风,故态马上复萌。这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林帆《天涯何处不识“君”》)】【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①离离:野草繁茂。原:郊野平地。②野火:喻毁灭的力量及痛苦。又生:表示一种烈火中再生的理想。这二句称流水对,为千古绝唱。③远芳:指远处无际的草丛。芳,草丛。晴翠:在阳光的照射下野草反射出一种碧绿的颜色。翠,草丛的翠绿。古道、荒城:均是野草容易滋生的地方,也是行人经行的处所。④王孙:原指贵族后裔,此泛指出门远游之人。萋萋:野草生长繁茂,此点明送别者心中离别之意甚浓。【全诗赏析】古时科举考试,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诗人练习应考的习作,所以也加“赋得”二字。据说白居易写这首诗时仅十六岁。他初到长安,拿了诗稿谒见著作郎顾况,顾况拿他的名字“居易”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勿易。”及至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禁不住大为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享有盛名了。“离离原上草”,一开头就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形容草又长又多,富有生命力。诗人从眼前原野上茂盛的春草写起,盛衰循环,春荣秋枯是它的生长规律。“一岁一枯荣”概括得多么自然、贴切。“一”字的重复,表现了“原上草”生生不已的精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承上句“枯荣”二字而来。野火能把渐渐枯黄的“原上草”连茎带叶烧得精光,却“烧不尽”那深藏在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又破土而出,绿遍原野。这两句诗对仗工稳,气势豪迈,歌颂了大自然无限的生命力,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有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是李太白瀑布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意。”(见吴正仲《优古堂诗话》)其实不然,白居易虽从结构、语言上学习摹仿李白这两句诗,但在内容上却翻出了新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只是描绘自然景色,还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李白工于写景的瀑布诗不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方”、“晴翠”,描绘野草在阳光照耀下一片绿油油地伸向远方的情景。“侵”、“接”两个动词很传神,再现了大自然的活力。“古道”、“荒城”是“古原”的过去,也是今天送别离人的必经之地,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两句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意思说萋密茂盛的春草似乎也饱含着离情在送别友人。“王孙”,泛指出门远游的人。最后这两句,诗人把春草和送别联系起来,是沿用传统的手法。《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江淹《别赋》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名句,都是由春草写到别情。而白居易的这首诗不只是把绵延不绝的春草比作深长的离情别绪,还赋予春草坚韧不拔的性格,创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意境。白居易的这首诗,平易自然,前六句写自然界,后两句写送别情,句句紧扣诗题,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虽然是命题作诗,却能表达真实的感情,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同类诗中是难得的一首好诗。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野火烧不尽草原上的野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起来。以原上草喻别情,将无形的思念变为具体的形象。想象别致,感情强烈。同时还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具有普遍意义。【赏析】“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草或其他生物死而复生,或赞美其生命力顽强。[例1]在人们的足迹难到的地方,像墙头的砖缝里,屋顶的瓦棱间,靠了风沙积聚的一点泥土,靠了偶尔流过的一些雨水,小草们艰难地、但同样充满信心地迎接生活。我们的小草,在那纤细弱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难怪古代诗人写下的咏草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载之后,读来仍然使人激动不已!(黑瑛《青青草》)[例2]“放火烧荒”毁了多少这样的有用之材,可现在新的一代森林又成长起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张长《希望的绿叶》)二、用以比喻事物或人坚韧顽强,难以磨灭,一有时机,便又东山再起,兴旺发达。[例1]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远存在。正如唐诗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的文化也是烧不尽的。(巴金《写给读者》)[例2]于是,他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般的秉性和勇气,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刘宗棠《思,在百草园》)三、用以比喻丑恶、消极的事物十分顽固,一遇机会又死灰复燃,或比喻人屡教不改,故态复萌。[例1]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中国的腐败是再形象不过了。(大侠《腐败的根源》)[例2]可惜批评过后,只当耳边风,故态马上复萌。这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林帆《天涯何处不识“君”》)】【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①离离:野草繁茂。原:郊野平地。②野火:喻毁灭的力量及痛苦。又生:表示一种烈火中再生的理想。这二句称流水对,为千古绝唱。③远芳:指远处无际的草丛。芳,草丛。晴翠:在阳光的照射下野草反射出一种碧绿的颜色。翠,草丛的翠绿。古道、荒城:均是野草容易滋生的地方,也是行人经行的处所。④王孙:原指贵族后裔,此泛指出门远游之人。萋萋:野草生长繁茂,此点明送别者心中离别之意甚浓。【全诗赏析】古时科举考试,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诗人练习应考的习作,所以也加“赋得”二字。据说白居易写这首诗时仅十六岁。他初到长安,拿了诗稿谒见著作郎顾况,顾况拿他的名字“居易”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勿易。”及至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禁不住大为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享有盛名了。“离离原上草”,一开头就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形容草又长又多,富有生命力。诗人从眼前原野上茂盛的春草写起,盛衰循环,春荣秋枯是它的生长规律。“一岁一枯荣”概括得多么自然、贴切。“一”字的重复,表现了“原上草”生生不已的精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承上句“枯荣”二字而来。野火能把渐渐枯黄的“原上草”连茎带叶烧得精光,却“烧不尽”那深藏在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又破土而出,绿遍原野。这两句诗对仗工稳,气势豪迈,歌颂了大自然无限的生命力,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有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是李太白瀑布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意。”(见吴正仲《优古堂诗话》)其实不然,白居易虽从结构、语言上学习摹仿李白这两句诗,但在内容上却翻出了新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只是描绘自然景色,还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李白工于写景的瀑布诗不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方”、“晴翠”,描绘野草在阳光照耀下一片绿油油地伸向远方的情景。“侵”、“接”两个动词很传神,再现了大自然的活力。“古道”、“荒城”是“古原”的过去,也是今天送别离人的必经之地,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两句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意思说萋密茂盛的春草似乎也饱含着离情在送别友人。“王孙”,泛指出门远游的人。最后这两句,诗人把春草和送别联系起来,是沿用传统的手法。《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江淹《别赋》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名句,都是由春草写到别情。而白居易的这首诗不只是把绵延不绝的春草比作深长的离情别绪,还赋予春草坚韧不拔的性格,创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意境。白居易的这首诗,平易自然,前六句写自然界,后两句写送别情,句句紧扣诗题,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虽然是命题作诗,却能表达真实的感情,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同类诗中是难得的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