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诗人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曾降官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后由于武三思的提拔,奉召回京。这首诗是他从岭南回归时所作。诗的前二句依次层递,逐步展示出遭贬逐时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断”、“复”二字,似不着力,却很见用意,将诗人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度日如年,以及思乡恋亲的苦痛,展现得历历在目,从而为后二句的抒写作了铺垫。惟其如此,他离乡愈近,不是情更切,而是“情更怯”;见到家乡来的人,不是急欲问,而是“不敢问”。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读者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心态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写得真切,富于情致,耐心寻味,遂成为抒写思乡的名句。这首诗和杜审言的《渡湘江》,同为初唐的著名绝句,同是逐客的思乡之作。所以,常为后人所混同。其实,杜诗是写渡湘江去岭南,宋诗是写渡汉江从岭南复官回家,两首诗作者心情不同,手法也各异。前者是今昔、乐苦对比,后者则是逐层深入,虽题同而曲异。【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音书:犹言音讯。②复:又。历:经历。③怯:惧怕。这里以“怯”字写出诗人渐近故乡时的真切而生动的矛盾心理。【译文】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近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鉴赏导示】宋之问,初唐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沈佺期齐名,号称“沈宋”。他的诗讲究声律,对仗工整,词藻华美,在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史上起过一定作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泷州之后所作。虽则这次贬斥对诗人而言极不光彩(因媚附武后男宠张易之遭贬),但诗人抒写的这种特殊心理状态,却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往往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鉴赏】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够悲苦了,何况又与家人音讯隔绝,更何况又是在此境地里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将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孤孑、苦闷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深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其实,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下两句表面看有违常情,但在这里却是合情合理的,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是思念家人,另一方面也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不幸,表现了作者的担心。正是这种不合理才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鉴赏要点】[1]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2]形象鲜明,具有层次感。[3]写景抒情结合。[4]状写矛盾心理真切、传神。

()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

()

王观《卜算子》王观

王观

()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原文】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然而这样的作品不多,就数量而言,大都比较婉约。所以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这两种风格似乎都融合在这首词中,它清婉雅丽,深笃超迈,具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

林嗣环

()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情恋母爱”类的诗句。

()

绵愉(1814—1864),仁宗第五子。初封惠郡王,道光十九年晋亲王。咸丰三年(1853)授奉命大将军。同治三年卒,谥曰端。《晚晴簃诗汇》收其诗1首,有《爱日斋集》2卷、《古欢堂集》。

()

张献中之死,标志着与明清两代王朝抗衡的大西政权灭亡。大西政权是张献忠于1644年11月在四川成都建立的农民政权。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政权之后,并不能在四川站稳脚跟,因为他只习惯于流动作战,而一旦停止流动之后,便陷于无能为力的处境,既拿不出治国的长策,以经营根据地和巩固政权,而且在军事上也不能进取,不能打破敌人的包围。张献忠在四川两年多,四川地区的豪绅地主组织武装反抗,以致地主武装成为农民政权的致命打击。特别是明将曾英、杨展等在川南一带的地主武装发展到数十万,对张献忠形成莫大的威胁。在清军消灭了弘光政权和大顺政权以后,开始转向西南。多铎对张献忠采取招抚,对于清朝的招抚,张献忠未予理会。1646年正月,清廷命豪格同吴三桂率清军入川,进攻张献忠农民军。5月,清兵抵达汉中,张献忠镇守川北的刘进忠投降,充当清军入川的向导,同时,明军也向成都逼近。1646年7月,张献忠感到成都无法再守,弃城而去,进入川北西充山,打算由四川进入陕西。1646年11月,清军一昼夜奔驰300里,行动神速。清军知道张献忠的动向,而张献忠对清军一无所知。当两军在西充县境内的凤凰山隔水相望时,张献忠还不相信清军已到,探兵不断报告敌情,他仍然没做战斗准备,而是带七八名士卒,不穿铠甲,不携长枪,出营观探虚实。叛徒刘进忠以手指示,清军善射者雅布兰以箭射之,张献忠坠马而死,年仅41岁。张献忠死后,其余部继续进行抗清斗争。

()

【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星星垂挂在夜幕上,平坦的原野广阔无垠;月光随着波涛涌动,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鉴赏1】

星点遥挂如垂,平野广阔无边;江中月影随江水流动如涌,大江翻滚,向东流去。此联写景,广阔的平野,漫天的繁星,明亮的月亮,奔腾的江水,境界恢宏,气势雄浑阔大。诗人孤苦伶仃、到处奔波,心情本凄怆无比,他却将自己置于这无限宽广、无限雄浑之境,以乐景衬托哀情,同时,也使得诗人之悲增添了豪壮的成分,情感也变得深厚。“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也就成为千古写景名句。以精炼字句,描绘出壮阔境界。诚如俞陛云《诗境浅说》所云:“盖野阔则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见繁星之直垂天尽处。用一‘涌’字,见高浪驾空,挟月光而起伏,练字精警无匹。”【鉴赏2】平野一片开阔,星星似乎要垂下天空。大江滚滚奔腾,水中月影好象要涌出水面。诗句描写月下江景。因平野广阔无际,天空显得低平,所以说“星垂”。月映江中,水流奔腾,月影便上下闪烁,所以说“月涌”。上句是江畔平野的静景,渲染一种寂寞的气氛。下句是大江的动景,造成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势。“垂”、“涌”写星、月恰到好处。“阔”、“流”写野、江,俗中见巧。【鉴赏3】寒星垂挂在天边,原野显得非常辽阔。大江奔流不息,月光随江水流动如同漂涌。写出了江夜的壮阔景色。《唐诗品汇》卷六二引宋刘须溪(辰翁)曰:“等闲星月,著一‘涌’字,夐觉不同。”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江干远眺,句极雄挺。……盖野阔则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见繁星之直垂天尽处。用一‘涌’字,见高浪驾空,挟月光而起伏,练字精警无匹。”【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江岸平坦开阔,江水奔涌不息的星月之夜。[例]满天星斗倒映在水面上,象在绒面上洒满晶莹闪烁的珍珠。“星垂平野阔,月入大江流”,多么宁静的秋江月夜,多么诱人的稻谷之香。(祁生《大江东去》)【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此诗旧注多编在永泰元年(765),以为杜甫东下经渝州、忠州时作,然景物描写不类;一说为大历三年(768)春寓湖北荆门作,似较旧说为妥。首联写月色下舟中所见,细草在微风中摇动,桅竿高耸夜空,从诗人对景的感知中,也表现出他夜愁不寐的孤寂和危难之感。次联写江景极为开阔,由于江在平原,故可以看到地平线,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接近,是谓之“垂”;月色又使水天浑一,所不同者,天上月色宁静,水中月色动荡,是谓之“涌”。非“垂”字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字无以知大江在流也,是谓之炼字。三联自慨平生,盖唐代士人意识,读书著意在功名与文章之间,两句系倒装,即“文章岂著名耶,老病应休官矣。”盖杜甫在当时虽有诗名,但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推重,有诗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直到死去二十三年后,经过元稹、白居易等的宣传,才为世所重。至于老、病,当然是事实,但并非休官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朝廷忘记了他。言下有无尽感慨。末联说到眼前,以迟暮之年,携着老妻和一群儿女,居然以舟为家,而且不知道归宿究在何处,诗人的心的深处就永远盘旋着水上白鸥的影子,甚至感到自己也就是天地间一只沙鸥,荒寂、孤独、栖身无所。诗是随笔,但诗人的诗艺已臻炉火纯青,写景时又完全把自己放进去,故成杰作。

()

【诗句】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出处】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注】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全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此处指秀才裴迪。五柳:晋代诗人陶渊明自号为“五柳先生”,此处指诗人自己。【赏析】这是一首诗、画、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颈两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尾两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形象,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

【名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注释与译文]这两句词,写的是牛郎织女相爱的长久和相会的匆促。两句的意思是:缠绵温柔的爱情就象天河中的水那样永远长流,难以割断;幸福甜蜜的相会就象做了一场梦,如此短暂。八个字包含了离别久、感情深、会见短等深意,比喻也十分贴切。

()

马来西亚约有1300万人左右人口,居民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马来族人约占总人口的50%;华人约占30%;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移民及其后裔占20%左右。马来族人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华人信仰儒、佛、道三教,近来在华人中兴起溶合性的德教,华人也有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印度半岛移民大多数信仰印度教,其中有20%信仰伊斯兰教,5%信仰基督教,2%信仰锡克教。马来西亚的穆斯林约占全国人口的54%。绝大多数穆斯林在信仰方面夹杂着拜物教、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山区里的穆斯林仍保留着精灵崇拜的原始宗教残余。海滨的伊斯兰教信徒,每星期三到海边举行沐浴仪式,然后到清真寺礼拜。1957年马来西亚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但不影响马来西亚作为非宗教国家的地位。历史上,马来半岛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居民大都信奉佛教和印度教。十五世纪,马来西亚第一个统一大国马六甲王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佛教迅速衰微。十九世纪,华人和尚和佛教徒大批来到马来西亚,佛教开始恢复。50年代以后,大乘佛教有较大发展。目前,马来西亚的佛教中心是槟城和吉隆坡。槟城的华人约有70%信奉大乘教。

()

【名句】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语出《重订增广》。干枯了的树木到了春天还可以再长出绿芽,人却不可能有两个少年时代。形容青春美好而可贵,说明人必须珍惜年轻有为的好时光。

()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

()

【宋】王安石

()

踵:脚后跟。典出希腊神话。

据记载,密耳弥多涅斯人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宝贝儿子。忒提斯预见到自己的儿子会有危险,于是,在阿喀琉斯出世后,忒提斯白天用天宫的琼浆擦他的身体;夜间把他投入火中锻炼,想烧掉他身上的凡胎浊骨。忒提斯还捏着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将其倒浸在冥河水里,练就刀箭不入之身。但遗憾的是,阿喀琉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因此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唯一一处“死穴”。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被赫克托尔的弟弟帕里斯在特洛伊的盟友太阳神阿波罗的指点下,暗箭射中了脚后跟,不幸阵亡。

()

陆龟蒙《白莲》

陆龟蒙

()

【诗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出处】唐·王维《山中送别》。【译注】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全诗】《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全诗赏读】这是一首送别佳作。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是,它并未刻画离亭饯别执手相看依依不舍的场景,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别后的一个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友人后,诗人一个人慢慢地回到住处。时已近暮,诗人回到家里,轻轻地关上柴门。这两句平淡如白话,但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却隐含着汹涌的感情。有过送别经验的人往往都知道,送别最“黯然销魂”的那一刻,并不是离人动身,看着离人渐行渐远的那一刻,而往往是送别归来的那一刻,感觉离人似乎还在身边,而其实“他”却已然远去,那种孤寂与失落,远胜送别之即的伤感。王维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到这种感受并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掩柴扉”加以表现,从中看出诗人别后的落寞与黯然。诗中交代送别归来正是“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袭来,令诗人又添几分伤感。在这里,写景又有效地烘托了气氛。“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化自《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但一个“绿”却是用得意象飞动。这两句是写诗人送别归来的心理活动。回到家里,他不禁想起,明年春草绿了的时候,友人会不会归来呢?这句话本来应该在送别之际问的,却没有问,友人已是远去,这句话又浮上心头,有一分欲说还休的情致。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两句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刚刚送别,就盼望明年能再相聚,情意之深可想而知;正是因为“归期难必”,所以“离思方深”。这两句主要是采用直抒心声,以情语成文的表达方式,抒发对友人的深情。这首诗题为《送别》,并无一字写离别情态,而别时的依依不舍与别后的无尽想念已是见于言外,字字明白如话,却是余味无穷。

()

玉娇梨

清康熙刊本《玉娇梨》叙书影

()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
()

【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意思】黄鹤楼:故址在武昌的黄鹄山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旧传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故名。句意:古时的仙人已驾驶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了。表现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鉴赏】古代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去,这里空空的只留下一座黄鹤楼。黄鹤楼:在现在的湖北汉阳黄鹤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诗常用来感叹人去楼空的怅惘与对远去人儿的怀念。当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也可用这句诗来描写自己思古的幽情和感怀。【应用】〈名〉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费祎登仙并常驾鹤在此憩息,因而得名。从前的仙人已驾鹤而去,这里只留下一座黄鹤楼。语出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用以形容旧地重游、思念友人的情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还有“黄鹤楼”,才令人想到“故人”,如果连“黄鹤楼”也荡然无存,“故人”也终将湮没。(江曾培《艺林散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前年大难临头,北平的学者们所想援以掩护自己的是古文化,而惟一大事,则是古物的南迁,这不是自己彻底的说明了北平所有的是什么了吗?(鲁迅《“京派”与“海派”》)【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1.昔人:指传说中的神仙。一说是三国时蜀费文在这里乘黄鹤登仙境;一说是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游此地。黄鹤楼因此而得名,诗的前四句隐括了这些传说。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背蛇山,俯临大江,为游览登临胜境。2.悠悠:自由自在飘忽浮荡的样子。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的长江江流之中。4.乡关:即乡城,指诗人的家乡。【全诗赏析】此诗属题咏一类,是千古登临的绝唱。黄鹤楼自三国孙吴建成后,相沿至唐,已成久负盛名的古迹。诗人崔颢在仕宦失意时登此充满神奇色彩的高楼,自然要感慨系之,发出浩叹了。诗的好处在于即景抒情,切而不泛。前两联抒写登临吊古的情思。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先用黄鹤楼的传说点明此楼得名的由来,紧扣题面,标出所咏之物。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传说生发开去,诗意紧相联属,四句诗一气贯下,自然流转,笔势酣畅。诗人在这里并非客观地敷衍神话故事,两个“空”字已托出怀古的幽情,抒发了对历史长河的深沉慨叹。两联中,“黄鹤”一词三次出现,“空”字两次使用,第三句除首字外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了“空悠悠”三平调(三个平声字煞尾),并且颔联也没有怎么对仗,这些都不合律诗章法,而带有浓郁的古体诗风味。崔颢时期,七律已经定型,他自己就曾写过规范的律诗,他所以如此经营,是想在以气为主,重于立意,并在不“以词害意”的创作原则下,力图突破和创新。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即指此而言。后两联抒写怀土思乡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出现一大转折,写登楼所见周围环境:诗人伫立楼头,凭高视下,汉阳城林木历历如绘,鹦鹉洲芳草萋萋如茵。这些描写,为点缀名胜古迹所不可少,并十分切合。从这两句的结构看,“历历”两字下属“汉阳树”,“萋萋”两字上属“芳草”,交互成对(参看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钱慎奋论《黄鹤楼》),也算联语中的一奇。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从“芳草萋萋”生出乡思,暗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用典而不着痕迹,最是上乘。作者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而鹦鹉洲位于黄鹤楼的北方偏东,诗人从这个方向极目远望,自然想到了家乡,然而关山迢递,加以暮色苍茫,故乡又怎能望到?从而抒发了乡愁。这幅联语用日暮时的浩渺烟波衬出他不见乡关的茫然怅惘的愁怀,使景中寓情,情景融成一片。这样写,有作者的切身感受在内,不致流于空泛。这后两联,无论是对仗,还是声律,都恪守律诗的法度,写得整饬谨严,没有一味地不拘常规,倘若继续横放不羁,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在一首律诗中,前半是变体,后半为正格,这种半古半律的写法,显得体制拗峭,格调高古,在浩如烟海的唐代七律中实属少见。

()

【释义】

民间谚语。意思是:最后胜利才是关键。

()

【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释义】弟弟都各在一方,已经没有了家无从知道各自的下落。

()

【诗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译注】可是月亮不懂得饮酒,只有身影跟随我。【全诗】月下独酌其一[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释】1.不解:不懂得。2.无情游:超乎尘世俗情的交游。邈:遥远。云汉:本指银河,此借谓天上仙境。【翻译】在花丛中摆上一壶酒,自斟自饮没有亲友相陪。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做伴,加之对面自己的身影,竟也成了三个人。可是月亮不懂得饮酒,只有身影跟随我。姑且让月亮和身影陪伴我吧,要乘着美好的春光及时行乐。我唱起歌来,月亮好像听入了迷徘徊不走,我跳起舞身影也随之摇晃起来。清醒时互相欢乐,大醉后都各自分散去了。我希望永远与无情的月亮和身影结游,相约在那高远的天上再见。诗中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花间月下“邀月”“对影”饮酒的情景,构思巧妙,想象奇特,豪情四溢的同时,也隐隐露出对无限孤独和凄凉的感伤。【赏析】首二句点明作者的饮酒背景和一壶独酌的冷清场景。接着二句诗人邀请明月与自己的影子和自己一同饮酒。这是首句凄冷场面的进一步铺写,虽写“成三人”,却更加突出只有诗人一人的孤单之情。“月既不解饮”以下四句叙写诗人初饮酒时的内心苦闷,月与影徒然有形,却不解人意,但作者也只好由它们陪伴饮酒。诗歌借对月与影的不满表现出诗人的苦闷。最后六句是诗人渐入醉乡后的感受。在醉意朦胧之中,诗人觉得月光与身影都对自己一往情深,都与自己相亲相伴,只有诗人醉卧床榻时才会有短暂的分别。诗人由对月、影的不满转向对月影的喜爱,由责怪月影转到把月影引为知己,决心与月影“永结无情游”,在缈茫银河中相聚。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寥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孤傲性格。这首诗想象奇特,感情抒发曲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

【提示】本篇突出记叙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并续以越国灭亡的史实;篇末附载佐勾践灭吴的大臣范蠡弃政经商时的轶事。

越王勾践忍辱励志、发愤图强,终于灭吴雪耻的故事,流传久远,影响深广,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砥砺后代自强不息。范蠡、文种等辅佐勾践灭敌称霸,主明臣贤,寄寓着司马迁的社会政治理想。

()

【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意思】去年就想返归故里,至今丛丛菊花已二度开放,回首往事,伤感流泪,一叶孤舟紧系着我那思念故乡的心。丛菊两开:杜甫离开成都打算由水路出川回故乡去,因各种原因一直滞留夔州。到次年秋,已是两个秋天了,故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因回忆往日而流泪。系(jì):拴住。故园:故乡。【鉴赏1】菊花花开花落都已过两载,看着眼前盛开的花,因回忆过去而伤心落泪。孤舟停泊,系于岸上,正如我将思念长安之心系于故园一般。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夏离开成都,秋居长安,次年秋又稽留夔州,因此说“丛菊两开”。此时诗人自伤滞留夔州,未能出峡北归,见丛菊再开,因心里牵挂着长安,禁不住泪流满面。孤舟漂泊,显示出自己孤苦无依,尽管如此,诗人却依然深深挂念着长安。以孤舟系岸,比喻自己心系长安。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挂念之情。【鉴赏2】丛菊两度开花,落下的还是他日之泪。一叶孤舟系在岸边,顿生思念故园之心。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两年,所以说“丛菊两开”。想在第一年菊花开放时,作者已触景生情,潸然泪下了。而今年菊花又一度开放时,作者依然落泪。仅仅是为了年老思念家乡吗?不。“故园心”三字,有对家乡的思恋,更多的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因为诗中的“故园”指的是长安。而那一叶孤舟不正象飘零无依的作者吗?这两句诗语言简炼,情深意切,使人犹见杜甫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祖国、故乡的回归之心或思念之情。[例]“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于他的儿女来说,都有一种难于向别人尽诉的感情。(罗强烈《请陪我回家乡走一遭》)

()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野火烧不尽草原上的野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起来。以原上草喻别情,将无形的思念变为具体的形象。想象别致,感情强烈。同时还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具有普遍意义。【赏析】“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草或其他生物死而复生,或赞美其生命力顽强。[例1]在人们的足迹难到的地方,像墙头的砖缝里,屋顶的瓦棱间,靠了风沙积聚的一点泥土,靠了偶尔流过的一些雨水,小草们艰难地、但同样充满信心地迎接生活。我们的小草,在那纤细弱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难怪古代诗人写下的咏草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载之后,读来仍然使人激动不已!(黑瑛《青青草》)[例2]“放火烧荒”毁了多少这样的有用之材,可现在新的一代森林又成长起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张长《希望的绿叶》)二、用以比喻事物或人坚韧顽强,难以磨灭,一有时机,便又东山再起,兴旺发达。[例1]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远存在。正如唐诗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的文化也是烧不尽的。(巴金《写给读者》)[例2]于是,他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般的秉性和勇气,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刘宗棠《思,在百草园》)三、用以比喻丑恶、消极的事物十分顽固,一遇机会又死灰复燃,或比喻人屡教不改,故态复萌。[例1]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中国的腐败是再形象不过了。(大侠《腐败的根源》)[例2]可惜批评过后,只当耳边风,故态马上复萌。这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林帆《天涯何处不识“君”》)】【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①离离:野草繁茂。原:郊野平地。②野火:喻毁灭的力量及痛苦。又生:表示一种烈火中再生的理想。这二句称流水对,为千古绝唱。③远芳:指远处无际的草丛。芳,草丛。晴翠:在阳光的照射下野草反射出一种碧绿的颜色。翠,草丛的翠绿。古道、荒城:均是野草容易滋生的地方,也是行人经行的处所。④王孙:原指贵族后裔,此泛指出门远游之人。萋萋:野草生长繁茂,此点明送别者心中离别之意甚浓。【全诗赏析】古时科举考试,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诗人练习应考的习作,所以也加“赋得”二字。据说白居易写这首诗时仅十六岁。他初到长安,拿了诗稿谒见著作郎顾况,顾况拿他的名字“居易”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勿易。”及至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禁不住大为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享有盛名了。“离离原上草”,一开头就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形容草又长又多,富有生命力。诗人从眼前原野上茂盛的春草写起,盛衰循环,春荣秋枯是它的生长规律。“一岁一枯荣”概括得多么自然、贴切。“一”字的重复,表现了“原上草”生生不已的精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承上句“枯荣”二字而来。野火能把渐渐枯黄的“原上草”连茎带叶烧得精光,却“烧不尽”那深藏在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又破土而出,绿遍原野。这两句诗对仗工稳,气势豪迈,歌颂了大自然无限的生命力,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有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是李太白瀑布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意。”(见吴正仲《优古堂诗话》)其实不然,白居易虽从结构、语言上学习摹仿李白这两句诗,但在内容上却翻出了新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只是描绘自然景色,还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李白工于写景的瀑布诗不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方”、“晴翠”,描绘野草在阳光照耀下一片绿油油地伸向远方的情景。“侵”、“接”两个动词很传神,再现了大自然的活力。“古道”、“荒城”是“古原”的过去,也是今天送别离人的必经之地,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两句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意思说萋密茂盛的春草似乎也饱含着离情在送别友人。“王孙”,泛指出门远游的人。最后这两句,诗人把春草和送别联系起来,是沿用传统的手法。《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江淹《别赋》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名句,都是由春草写到别情。而白居易的这首诗不只是把绵延不绝的春草比作深长的离情别绪,还赋予春草坚韧不拔的性格,创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意境。白居易的这首诗,平易自然,前六句写自然界,后两句写送别情,句句紧扣诗题,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虽然是命题作诗,却能表达真实的感情,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同类诗中是难得的一首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