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推荐。爱诗词网。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在南宋历史上有过这样惨痛的一页:建炎三年(1129),金兵分两路渡江追击宋高宗赵构和隆祐太后,追击高宗的一路由扬州、镇江而杭州、宁波、至大海而返;另一路,则向江西追击隆祐太后,据说直追到万安县南的造口。四十七年后(1176),辛弃疾自临安赴赣州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途经造口,追思这一段历史,感慨万端,无以自禁,在造口(镇)墙壁上留下这首“忠愤之气,拂拂指端”(卓人月《词统》)的深沉吟咏。《菩萨蛮》一调本系南亚的歌舞曲,经唐代乐工改制而成,历来大多写男女恋情,辛弃疾用以抒发家国之恨,梁启超故称之曰:“如此大声鞺鞳,未曾有也。”(见梁令娴《艺蘅馆词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起句以“清江水”见出“行人泪”之多,以“行人泪”见出“清江水”有一段悲痛的历史,唤起对四十余年之前那场民族灾难的回顾,语调极为沉重。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孤起平地数丈。赣江西源的章水从郁孤台下经过,与东源的贡水合流而为赣江。词里的“清江水”即指赣江。唐李勉为虔州(即今江西赣州)判史,尝登郁孤台北望长安,并将郁孤台改称为“望阙”台。苏轼《虔州八景》诗云:“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蔼寒。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即用李勉登台北望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此词的“望长安”,也借用李勉登台望阙的典故,以怀想沦于金人的中原河山。长安在词中是代指北宋旧都汴梁。北望中原,杳无所见,尽为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阻挡,“可怜”一句间关阻隔,言下无限感慨。周济于《宋四家词选》说此词是“借水怨山”。但所想不是叹惜山之多,而是叹惜中原之远。遥望不见,欲归无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承上片“清江水”、“无数山”而来,既是写赣水穿行于山谷之间,也是别有寓意,掷地作金石声,寄托了辛弃疾对收复失土、一统南北的意志和信念。“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结句表明了作者忧心如焚的感情。暮色苍茫,鹧鸪哀鸣,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以声写情,把一个“愁”字渲染得弥满江天。为什么闻鹧鸪而增愁?《禽经》张华匡说鹧鸪“飞必南向”;左思《吴都赋》:“鹧鸪南翥而中留”;白居易《山鹧鴣》:“啼到晓,惟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辛弃疾本是北人,他的志向即是北上抗金,恢复中原。可是南来之后,初犹供职于江淮一带,接近北地。这次改任江西提刑,如同南迁,愈行愈南,离北愈远,心北向而身南行,这怎能不使他更添愁思。登上郁孤台而听到了南飞不北的鹧鸪啼声,怎能不使他受到触动。上片“西北望长安”以北望结,下片“山深闻鹧鸪”以南行终,这就是“江晚正愁余”的愁思的症结所在了。(辛弃疾)其题江西造口词……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稼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章,用意用笔,洗脱温、韦殆尽,然大旨正见吻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陈廷焯《云韶集》评)
[备城门] 禽滑厘问于子墨子曰①:“由圣人之言,凤鸟之不出,诸侯叛殷周之国,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为之奈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厘对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附、轒辒、轩车
墨子守城。推荐。爱诗词网。[备城门] 禽滑厘问于子墨子曰①:“由圣人之言,凤鸟之不出,诸侯叛殷周之国,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为之奈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厘对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附、轒辒、轩车②,敢问守此十二者奈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③,樵粟足,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④。且守者虽善,而君不用之,则犹若不可以守也。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则犹若不可以守也。然则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后可以守也。”“凡守围城之法: 城厚以高;壕池深以广;楼撕修;守备缮利;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人众以选;吏民和;大臣有功劳于上者多;主信以义,万民乐之无穷;不然,父母坟墓在焉;不然,山林草泽之饶足利;不然,地形之难攻而易守也;不然,则有深怨于敌而有大功于上;不然,则赏明可信而罚严足畏也: 此十四者具,则民亦不疑上矣,然后城可守。十四者无一,则虽善者不能守矣。”“去城门五步大堑之⑤,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施栈其中⑥,上为发梁而机巧之⑦,比附薪土⑧,使可道行,旁有沟垒,毋可逾越,而出挑且败,敌人遂入,引机发梁⑨,敌人可擒。敌人恐惧,而有疑心,因而离。”〔注释〕 ① 《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蚁附》、《迎敌祠》、《旗帜》、《号令》和《杂守》十一篇,是墨家的军事学论文,叙述墨家守城的技术方法。限于篇幅,兹选录部分文字,集为一篇,沿用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的称呼,名为《城守》。禽滑厘: 墨子弟子。《公输》载墨子谓“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② 临: 在城外筑土山,以居高临下。钩: 钩城壁攀城。冲: 冲撞。梯: 以云梯登城。《墨子·公输》:“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堙: 填塞护城河。水: 决水淹城。穴: 掘穴坏城。突: 突袭城下。空洞: 在城墙上挖洞以攻城。蚁附: 密集爬城。轒辒: 用轒辒车掩护攻城。轩车: 车上高悬板屋以窥城,又名望楼车、巢车。 ③ 具: 具备。 ④ 持: 持久坚守。⑤ 堑: 护城河,壕沟。 ⑥ 栈: 编板,小桥。 ⑦ 上为发梁而机巧之: 在上面安装用机械控制的活动吊桥。 ⑧ 比附薪土: 依次铺上树枝和土。 ⑨ 引机发梁: 牵引机械,挪开吊桥。[备高临]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敌人积土为高,以临吾城,薪土俱上,以为羊黔①,蒙橹俱前,遂属之城②,兵弩俱上,为之奈何?”子墨子曰:“子问羊黔之守耶?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台城③,以临羊黔,左右出距,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强弩射之,技机掷之④,奇器投之⑤,然则羊黔之攻败矣。”“备高临以连弩之车,材大方一尺,长称城之薄厚。两轴三轮,轮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旁二植,左右有横植,横植左右皆圆枘,枘径四寸。左右缚弩皆于植,以弦钩弦,至于大弦。弩臂前后与筐齐,筐高八尺,弩轴去下筐三尺五寸。连弩机郭用铜一石三十斤。引弦辘轳收。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钩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钩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横臂齐筐外,爪尺五寸,有距,博六寸,厚三寸,长如筐。有仪⑥。有屈伸,可上下。为武,重一石,以材大围五寸。矢长十尺,以绳系于矢端,如弋射⑦,以辘轳卷收。矢高弩臂三尺,用弩无数,出入六十枚,用小矢无留。十人主此车。遂拒寇,为高楼以射敌,城上以答罗矢⑧。”〔注释〕 ① 羊黔: 土山的基址。 ② 属: 接连。 ③ 台城: 编连大木,从城墙横出的守城设施。又叫行城。 ④ 技: 巧。岑仲勉谓当读如“掷”。⑤ “投”原脱,今以义补。 ⑥ 仪: 表,用于瞄准。 ⑦ 弋射: 用绳系在箭上射。 ⑧ 罗: 收罗。[备梯] 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①,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甚哀之,乃管酒怀脯②,寄于泰山③,灭茅坐之④,以醮禽子⑤,禽子再拜而叹。子墨子曰:“亦何欲乎?”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守道。”子墨子曰:“姑无姑无,古有其术者,内不亲民,外不约治⑥,以少闲众,以弱轻强,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其慎之,恐为身灾。”禽子再拜顿首,愿遂问守道,曰:“敢问客众而勇,堙茨吾池⑦,军卒并进,云梯既施,攻备已具,武士又多,争上吾城,为之奈何?”子墨子曰: 问云梯之守耶?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守为行城,杂楼相间,以环其中,以适广狭为度,环中藉幕⑧,毋广其处。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堞,广十尺,左右出距各二十尺;高广如行城之法。“为爵穴、熏鼠⑨,施答其外,机冲栈城,广与队等,杂其间以镌剑⑩,持冲十人,执剑五人,皆以有力者。令案目者视敌,以鼓发之,夹而射之,重而射之,技机掷之,城上繁下矢石沙灰以雨之,薪火水汤以济之⑪,审赏行罚,以静为故,从之以急,毋使生虑,若此则云梯之攻败矣。”“守为行堞,堞高六尺而一等⑫,施剑其面,以机发之,冲至则去之,不至则施之。爵穴三尺而一。蒺藜投必遂而立,以车推引之。置裾城外⑬,去城十尺,裾厚十尺。伐裾之法,小大尽本断之,以十尺为断,离而深埋之,坚筑毋使可拔。二十步一杀⑭,杀有一格,格厚十尺。杀有两门,门广五尺。裾门一,施浅埋,勿筑,令易拔。城上希裾门而置橛⑮。”“悬火,四尺一钩弋⑯。五步一灶,灶门有炉炭,令敌人尽入,熏火烧门,悬火次之。出载而立,其广终队。两载之间一火,皆立而待鼓,而燃火,即具发之。敌人除火而复攻,悬火复下,敌人甚病,故引兵而去,则令吾死士左右出突门击溃师⑰,令贲士⑱、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又听城鼓之音而入,因素出兵施伏⑲,夜半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惑,有此必破军杀将。以白衣为服,以号相得⑳,若此,则云梯之攻败矣。”〔注释〕 ① 胼胝(pián zhī): 茧子。 ② 管酒怀脯: 用竹筒装酒,怀揣着肉干。③ 寄: 及,至。 ④ 灭茅: 压着茅草。 ⑤ 醮: 给对方敬酒。 ⑥ 约治: 相约治事。⑦ 堙次: 塞满。 ⑧ 藉幕: 遮幕。 ⑨ 熏鼠: 借指小孔穴。 ⑩ 镌: 凿⑪ 济: 继。⑫ 等: 齐。⑬ 裾: 藩篱,栅栏。 ⑭ 杀: 杀敌之所。 ⑮ 希: 望,对着。 ⑯ 钩弋: 挂火具的钩。 ⑰ “突”原作“穴”,据岑仲勉校改。 ⑱ 贲士: 勇士。⑲ 因: 于是。素: 数,屡次。 ⑳ 以号相得: 用口号互相联络。[备水] 城内堑外,周道广八尺。备水谨度四旁高下。城中地偏下,令渠其内。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置测瓦井中,视外水深丈以上,凿城内水渠。并船以为十临①,临三十人,人擅弩,十四有方②,必善以船为轒辒。二十船为一队,选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其二十人人擅有方,剑甲兜鍪③,十人人擅矛④。先养材士,为异舍食其父母、妻子以为质,视水可决,以临轒辒,决外堤,城上为射机疾佐之。〔注释〕 ① 并船: 合并两船。 ② “十”原作“计”,据岑仲勉校改。方: 锄。③ 兜鍪: 像今之钢盔。 ④ “矛”原作“苗”,据岑仲勉校改。[备突] 城百步一突门,突门各为窑灶,灶入门四五尺,为其门上瓦屋,毋令水潦能入门中。吏主塞突门,用车两轮,以木束之,涂其上,维置突门内,使度门广狭,令之入门中四五尺。门旁为橐,充灶状柴艾,寇即入,下轮而塞之,鼓橐而熏之。塞突门①,以车两轮为辒②,涂其上,以门高下广狭为度③,令入门中四五尺维置之④,当门者客争伏门⑤,转而塞之。为窑容三圆艾者,令其突入伏,人伏傅突一旁,以二橐守之勿离。〔注释〕 ① 由“塞突门”至“勿离”一段,旧错入《备城门》篇,据岑仲勉校移此。“突”原误为“门”,据岑仲勉校改。 ② “轮”旧为“走”,据岑仲勉校改。“辒”用以塞敌路。据岑仲勉说。 ③ “门”原误为“穴”,据岑仲勉校改。 ④ “门”原误为“穴”,据岑仲勉校改。维置: 悬挂。 ⑤ 第一个“门”字,原误为“穴”,据岑仲勉校改。客争伏门: 指敌人抢入守方已设伏的突门。[备穴]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敌人有善攻者①,穴土而入,缚柱施火,以坏吾城,城坏,城中人为之奈何②?”子墨子曰:“问穴土之守耶?备穴者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敌人,敌人为变筑垣聚土非常者,若旁有水浊非常者③,此穴土也,急堑城内穴其土直之④。穿井城内,五步一井,傅城足⑤,高地一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幂之以薄络革⑥,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令陶者为瓦窦,长二尺五寸,大围⑦,中判之,合而施之穴中,偃一、覆一,善涂其窦际,勿令泄,两旁皆如此,与穴俱前,下迫地,置糠若炭其中⑧,勿满,炭糠长亘窦,左右俱杂,相如也。穴内口为灶,令如窑,令容七八圆艾,左右窦皆如此,灶用四橐。穴且遇,以桔槔冲之,疾鼓橐熏之,必令明习橐事者勿令离灶口。连版以穴高下广狭为度,令穴者与版俱前,凿其版,令容矛,参分其疏数,令可以救窦。穴则遇,以版当之,以矛救窦,勿令塞窦。窦则塞,引版而却,过一窦而塞之,凿其窦,通其烟,烟通,疾鼓橐以熏之。从穴内听穴之左右,疾绝其前,勿令得行。若集客穴,塞之以柴涂,令无可烧版也: 然则穴土之攻败矣。”〔注释〕 ① “敌”原作“古”,据王念孙校改。 ② “城”旧作“或”,据岑仲勉校改。③ 若: 或。 ④ 直之: 与之相当。 ⑤ 傅城足: 接近城墙根。⑥ 幂: 封。络革: 生革,据张纯一说。 ⑦ “大”旧作“六”,据岑仲勉校改。“围”指抱。 ⑧ 若: 与。[备蚁附]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敌人强梁①,遂以附城,后上先断②,以为法程③,堑城为基,掘下为室,前上不止,后射既疾,为之奈何?”子墨子曰:“子问蚁附之守耶④?蚁附者将之忿者也,守为行临射之⑤,技机掷之⑥,擢之,太泛迫之⑦,烧答覆之⑧,沙石雨之,然则蚁附之攻败矣。备蚁附为悬脾⑨,以木板厚二寸,前后三尺,旁广五尺,高五尺而折为下磿车⑩,轮径尺六寸,令一人操二丈四矛,刃其两端,居悬脾中,以铁索二缚悬脾上衡⑪,为之机,令有力四人下上之,勿离。施悬脾,大数二十步一⑫,攻队所在,六步一。”“为垒答⑬,广、纵各二丈,以木为上衡,以大麻索编之,染其索涂中,为铁索,钩其两端之悬。客则蚁附城,烧答以覆之,连梃、沙灰皆救之⑭。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范之⑮,融其两端以束轮,遍遍涂其上⑯,窒中以榆若蒸⑰,以棘为旁,命曰火投⑱,一曰传烫⑲,以当队。客则乘队,烧传烫斩维而下之⑳,令勇士随而击之,以为勇士前行,城上辄塞坏城。”“城下足为下锐镵弋㉑,长五尺,大围半以上,皆剡其末㉒,为五行,行间广三尺,埋三尺,犬牙树之。为连殳㉓,长五尺,大十寸㉔。梃长二尺,大六寸,索长二尺。椎,柄长六尺,首长尺五寸。斧,柄长六尺,刃必利。答广丈二尺,其长丈六尺㉕,垂前衡四寸,两端接尺相覆,勿令鱼鳞三,着其后衡中央,大绳一,长二丈六尺。答楼不会者以牒塞㉖,数暴干,答为格,令风上下。堞恶疑坏者,先埋木长十尺㉗,一步一㉘。即坏,钉植㉙,以卢薄押于木㉚,卢薄长八尺,广七寸,径一尺,数施一击而下之㉛,为上下钉而钉之㉜。经一钩、木楼、垒石㉝。悬答植内,毋植外。柞格,埋四尺,高者十尺,木长短相杂,锐其上而外内厚涂之。行栈悬答㉞。隅为楼,楼必再重。土,五步一,毋下二十垒。爵穴,十尺一,下堞三尺,广其外。转壅城上,楼及散与池、革盆,若傅,攻卒击其后缓失,治。熏火㉟。”“凡杀蚁附而攻者之法,置薄城外,去城十尺,薄厚十尺。伐薄之法,大小尽本断之,以十尺为断,离而深埋坚筑之,毋使可拔。二十步一杀,有格,厚十尺,杀有两门,门广五尺,薄门浅埋之㊱,勿筑,令易拔。城上希薄门而置桀㊲。悬火,四步一枳㊳,五步一灶,灶门有炉炭,令敌人尽入,熏火烧门,悬火次之,出载而立,其广终队,两载之间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燃火,即具发之,敌人辟火而复攻,悬火复下,敌人甚病。敌引师而去,则令吾死士左右出穴门击溃师,令贲士、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又听城鼓之音而入,因素出兵将施伏,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惑,破军杀将。以白衣为服,以号相得。”〔注释〕 ① 强梁: 强横,凶暴。 ② 断: 斩。 ③ 法程: 法式。 ④ 蚁附: 像蚂蚁一样密集爬城。 ⑤ 行临: 守城方在城上临时搭制的简易木楼,类似现今建筑用的脚手架,可以站人,居高临下射击。 ⑥ 技机: 又叫掷车,用来抛掷杀伤敌人之物。 ⑦ 太泛: 滚烫的开水或其他燃烧物。⑧ 答: 帘子。 ⑨ 悬脾: 悬挂的有孔木仓,掩护守城者刺杀爬城敌人。⑩ 下磿车: 滑车。 ⑪ 据岑仲勉校改。 ⑫ 大数: 大概。 ⑬ 垒答: 可以下滑烧敌的帘子。 ⑭ 据岑仲勉校改。 ⑮ 圉范: 固定箍紧。 ⑯ 遍遍: 密密。 ⑰ 窒: 充塞。若: 或。蒸: 柴火。 ⑱ 火投: 投向敌方的火球。 ⑲ 传烫: 可烫伤敌人的流体物。 ⑳ 斩维: 斩断牵绳。 ㉑ 弋: 阻拦人马通行的栅栏。 ㉒ 剡: 削尖。 ㉓ 连殳: 撞击兵器,竹制。㉔ “寸”原作“尺”,据岑仲勉校改。 ㉕ “其长”二字旧脱,据岑仲勉校增。 ㉖ 会: 密合。牒: 木片。 ㉗ “长”字据岑仲勉校增。 ㉘ “步”原作“枚”,据岑仲勉校改。㉙ ㉚ 据岑仲勉校改。 ㉛ 数: 频频。 ㉜ 据岑仲勉校改。㉝ “钩”字前原衍“经一”二字,今删。 ㉞ 句前原衍“为前行”三字,今删。 ㉟ ㊱ 据岑仲勉校改。 ㊲ 据《备梯》篇校改。 ㊳ 枳: 指悬挂火具的木桩。[旗帜] 守城之法: 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水为黑旗,食为菌旗。死士为苍鹰之旗,劲士为虎旗,多卒为双兔之旗,五尺童子为童旗①,女子为姊妹之旗。弩为狗旗,戟为旌旗,剑盾为羽旗,车为龙旗,骑为鸟旗。凡所求索,旗名不在书者,皆以其形名为旗。城上举旗,备具之官致财物,物足而下旗。凡守城之法: 石有积,樵薪有积,菅茅有积②,萑苇有积,木有积,炭有积,沙有积,松柏有积,蓬艾有积,麻脂有积,金铁有积,粟米有积;井灶有处;重质有居;五兵各有旗;节各有辨;法令各有贞③,轻重分数各有情;主循道路者有径。廷尉各为帜,竿长二丈五,帛长丈五,广半幅者六。寇附攻前池外廉④,城上当队鼓三,举一帜。到水中洲,鼓四,举二帜。到藩⑤,鼓五,举三帜。到冯垣⑥,鼓六,举四帜。到女垣⑦,鼓七,举五帜。到大城,鼓八,举六帜。乘大城半以上,鼓无休。夜以火,如此数。寇却解,辄部帜如进数,而无鼓。城将为绛帜,长五十尺。四面四门将长四十尺。其次,三十尺;其次,二十五尺;其次,二十尺;其次,十五尺;高无下十五尺。城中吏、卒、民、男、女皆辨异衣章徽,令男女可知。城上吏置之背,卒于头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军于左肩,右军于右肩,中军置之胸。各一。鼓,中军一,每鼓三、十击之,有鼓之吏,谨以次应之;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道广三十步,于城下夹阶者各二其井,置铁罐。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圆,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巷术周道者必为之门⑧,门,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从令者斩。诸守柞格者三出却敌,守以令召赐食前,予大旗,署百户邑若他人财物,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柞格内广二十五步,外广十步,长以地形为度。勒卒中教⑨,解前后、左右,卒劳者更休之。〔注释〕 ① 五尺童子: 十四岁以下儿童。 ② 菅茅: 茅草。 ③ 贞: 定。 ④ 前池外廉: 护城河外边。 ⑤ 藩: 藩篱。 ⑥ 冯垣: 城外低墙。 ⑦ 女垣: 女墙,供窥视用的矮墙。 ⑧ 术: 城中道路。周道: 大道。⑨ 勒: 约束。中教: 合乎教令。[号令] 安国之道,道任地始①。地得其任则功成,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人亦如此。备不先具者无以安主。吏卒民多心不一者,皆在其将长。诸行赏罚及有治者必出于公。王数使人行劳赐②,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举其守帅之财用有余、不足③,地形之当守边者,其器备常多者。边县邑视其树木恶则少用④。田不辟⑤,少食。无大屋、草盖,少用桑。多财,民好食。为内堞,内行栈,置器备其上。城上吏、卒、养皆为舍道内,各当其隔部。养、什二人。为符者曰“养吏”一人,辨护诸门。门者及有守禁者皆无令无事者得稽留止其旁,不从令者戮。敌人但至,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不尽千丈者勿迎也,视敌之居曲众少而应之⑥,此守城之大体也。其不在此中者,皆心术与人事参之。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不明于守者也。能此,乃能守城。〔注释〕 ① 任: 用。 ② 数: 屡。行劳赐: 劳军、犒赏。 ③ 举: 举报,报告。④ 恶: 恶劣,缺乏。 ⑤ 辟: 开辟。 ⑥ 居曲: 部曲。[杂守] 禽子问曰:“客众而勇,轻意见威①,以骇主人,薪土俱上,以为羊黔,积土为高,以临吾民,蒙橹俱前,遂属之城,兵弩俱上,为之奈何?”子墨子曰:“子问羊黔之守耶?羊黔者攻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羊黔之攻,远攻则远害,近城则近害,害不至城。矢石无休,左右趣射②,垒为拄后③,望以固,厉吾锐卒,慎勿使顾④,守者重下,攻者轻去,养勇高奋⑤,民心百倍,多执数赏,卒乃不怠。作土不休,遂属之城,以御云梯之法应之。凡待堙、冲、云梯、临之法,必广城以御之;曰不足⑥,则以木椁之⑦,左百步,右百步。繁下矢、石沙、灰以雨之,薪火水汤以济之,选厉锐卒,慎勿使顾,审赏行罚,以静为故,从之以急,无使生虑,养勇高奋,民心百倍,多执数赏,卒乃不怠。冲临梯皆以冲冲之。”“渠长丈五尺,其埋者三尺,夫长丈二尺。梯渠广丈六尺,其梯丈二尺,渠之垂者四尺。渠无傅堞五寸。梯渠十丈一。渠答大数,里二百五十八。渠答百二十九。诸外道可要塞以难寇⑧,其甚害者为筑三亭⑨,亭三隅,织女之⑩,令能相救。诸巨阜、山林、沟渎、丘陵、阡陌、郭门若阎术⑪,可要塞及为徽职,可以迹知往来者少多及所伏藏之处。保民先举城中官府⑫、民宅、室署,大小调处;保者或欲从兄弟、知识者许之。外宅粟米、畜产、财物、诸可以佐城者⑬,送入城中;事即急,则使积门内。民献粟米、布帛、金钱、牛马、畜产,皆为值平价与主券,书之⑭。”“筑邮亭者圜之⑮,高三丈以上,令倚杀。为臂梯⑯;梯两臂,袤三尺⑰,连版三尺,报以绳连之⑱。堑再匝⑲,为悬梁。亭一鼓,砻灶。寇烽、警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⑳,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已举,辄五鼓传,又以火属之㉑,言寇所从来者少多,毋淹滞㉒。去来属次㉓,烽勿罢。望见寇,举一烽。入境,举二烽。射栖㉔,举三烽、一篮㉕。郭会㉖,举四烽、二篮。城会㉗,举五烽、三篮。夜以火,如此数。守烽者事急。”“候无过五十,寇至堞,随去之,无淹滞。日暮出之,令皆为徽职。钜阜、山林,皆令可以迹者平明而迹,无下里三人。各立其表,城上应之。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内外,立旗帜,卒半在内,令多少无可知。即有警,举外表。见寇,举次表。城上以麾指之,斥步鼓,整旗以备战,从麾所指。田者男子以战备从斥㉘,女子亟走入。即见寇,鼓,传到城止。守表者三人,更立捶表而望,守数令骑若吏行旁视㉙,有以知其所为。其曹一鼓。望见寇,鼓,传到城止。”“斗食㉚,终岁三十六石。三食㉛,终岁二十四石。四食㉜,终岁十八石。五食㉝,终岁十四石四斗。六食㉞,终岁十二石。斗食,食五升。三食,食三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㉟。救死之时,日二升者二十日,日三升者三十日,日四升者四十日,如是而民免于九十日之约矣㊱。城中无食,则为大杀㊲。”〔注释〕 ① 轻意: 轻视,骄慢。 ② 趣: 急促。 ③ 垒: 垒石,大石。为拄后: 在后支撑,做后盾。 ④ 无使顾: 无使后顾。 ⑤ 养勇: 培养勇敢精神。 ⑥ 曰: 如果。 ⑦ 椁: 包盖,加固。 ⑧ 外道: 城外大道。可: 可筑。难: 阻难。⑨ 害: 要害。亭: 瞭望亭。 ⑩ 织女之: 像织女三星呈三角形排列。 ⑪ 阎术: 术阎,里门。 ⑫ 举: 取。⑬ 佐城: 帮助守城。 ⑭ 值: 估定价值。 ⑮ 邮亭: 烽燧守望之所。⑯ 臂梯: 有臂之梯。 ⑰ “袤”原作“长”,据岑仲勉校改。⑱ 报: 往复缠绕。 ⑲ “匝”原作“杂”,据岑仲勉校改。 ⑳ 主国: 国都。㉑ 属: 继。 ㉒ 据岑仲勉校改。 ㉓ 去来属次: 敌人来往行踪不定。㉔ 射栖: 敌矢可达城郭。据岑仲勉校改。 ㉕ 篮: 大筐笼。 ㉖ 郭会: 到外城。 ㉗ 城会: 到内城。 ㉘ 田者: 在田间耕作的农民。 ㉙ 旁视: 四处巡视。 ㉚ 斗食: 每日一斗,每日两餐,每餐五升,一年三十六石。 ㉛ 三食: 三分斗而日食其二,每餐食三升小半,一年二十四石。 ㉜ 四食: 四分斗而日食其二,每餐食二升半,一年十八石。 ㉝ 五食: 五分斗而日食其二,每餐食二升,一年十四石四斗。 ㉞ 六食: 六分斗而日食其二,每餐食一升大半,一年十二石。 ㉟ 日再食: 一日两餐。 ㊱ 约: 节约。 ㊲ 据岑仲勉校改。杀: 减。“寇近,亟收诸离乡金器若铜铁及他可以佐守事者①。先举县官室居、官府不急者②,材之小大、长短及凡数③,即急先发④。寇薄⑤,发屋⑥,伐木,虽有请谒⑦,勿听。入柴,勿积鱼鳞参,当队⑧,令易取也。材木不能尽入者燔之⑨,无令寇得用之。积木,各以长短、小大、恶美形相从,城四面外各积其内,诸大木者皆以为关鼻⑩,乃积聚之。”“城守,司马以上父母、昆弟、妻子有质在主所,乃可以坚守。署都司空⑪、大城四人,候二人,县候、面一⑫,廷尉、次司空、亭一人。吏、侍守所者,材足⑬、廉信、父母昆弟妻子有在葆宫中者,乃得为侍吏。诸吏必有质,乃得任事。守大门者二人,夹门而立,令行者趣其外⑭。各四戟,夹门立,而其人坐其下,吏日五阅之,上逋者名。”“池外廉有要、有害,必为疑人,令往来行夜者射之,诛其疏者。墙外水中为竹箭。箭尺广二步,箭下于水五寸,杂长短,前外廉三行,外外向,内亦内向。三十步一弩庐,庐广十尺,袤丈二尺。百步一队,队有急,亟发其近者往佐,其次袭其处⑮。守节⑯: 出入使,主节必疏书⑰,署其情⑱,令若其事⑲,而须其还报以检验之⑳。节出: 使所出门者,辄言节出时操其名。阁通守舍,相错穿室。治复道,为筑墉,墉善其上。”“取蔬,令民家有三年蓄蔬食,以备湛旱㉑、岁不为㉒。常令边县豫种蓄芫、芒、乌喙、椒叶,外宅沟井可填塞,不可,置此其中。安则示以危,危则示以安。寇至,诸门户令皆凿而类窍之㉓,各为二类,一凿而属绳,绳长四尺,大如指。寇至,先杀牛、羊、鸡、狗、凫、雁、彘,皆剥之,收其皮革、筋、角、脂、脑、羽。”“吏槚、桐、栗厚,简为衡柱,事急,卒不可远,令掘外宅林,课多少,若治城为击。为铁钯,三隅之,重五斤以上㉔。诸林木渥水中㉕,无过一筏㉖。涂茅屋若积薪者,厚五寸以上。吏各举其部界中财物可以佐守备者上㉗。”“有谗人,有利人,有恶人,有善人,有长人,有谋士,有勇士,有巧士,有死士㉘,有内人者,外人者,有善爱人者,有善斗人者㉙,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纳之。使人各得其所长,天下事当。均其分职,天下事得。皆其所喜,天下事备。强弱有数,天下事具矣。”“民相恶若议吏,吏所解㉚,皆札书藏之,以须告者之至以参验之。睨小五尺不可卒者,为署吏,令给事官府若舍。垒石、厉矢、诸材器用皆谨部,各有积分数。为轺车以枱㉛: 盛矢以轺车,轮毂广十尺,辕长丈,为三幅,广六尺。为板箱,长与辕等,高四尺,善盖上,治中,令可载矢。”子墨子曰:“凡不守者有五: 城大人小,一不守也。城小人众,二不守也。人众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远,四不守也。蓄积在外,富人在墟,五不守也。率万家而城方三里。”〔注释〕 ① 离乡: 边境乡镇。 ② 举: 查勘登录。 ③ 凡数: 总数。④ 发: 征收。⑤ 薄: 迫近。 ⑥ 发屋: 拆毁房屋。 ⑦ 请谒: 托私情请求照顾缓办。 ⑧ 当队: 当路。⑨ 燔: 烧。 ⑩ 关鼻: 一端穿孔可以绳系连。⑪ 署: 置。 ⑫ 面一: 每面各一人。⑬ 材足: 有充足的才能,有能力。⑭ 趣: 快走。 ⑮ 袭: 继。 ⑯ 守节: 太守之符节。 ⑰ 主节: 掌管符节之吏。疏书: 书写。 ⑱ 署: 记载。 ⑲ 若: 如,符合。 ⑳ 须: 等待。 ㉑ 湛: 久雨。 ㉒ 岁不为: 年景不好,五谷不成。㉓ 类窍: 穿孔。㉔ 据岑仲勉校改。 ㉕ 渥: 浸渍。 ㉖ 筏: 排。㉗ ㉘ ㉙ 据岑仲勉校改。㉚ 解: 辩护。 ㉛ 轺车: 轻小便捷的马车。【鉴赏】 《城守》选录《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蚁附》、《旗帜》、《号令》和《杂守》等篇文字,内容属于墨家的军事学说,论述墨家积极防御战的战略战术和守城的技术方法。《墨子》城守篇的特色,是总结小国小城人民积极防御战争的规律。它通过守城战斗的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工程构筑和战斗过程,论述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在中国军事学说史上有重要价值。《墨子》城守篇,是中国古代积极防御战的经典,跟主要讨论进攻战规律的《孙子兵法》,恰成古代军事学说中的双璧,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墨家积极防御的军事学说,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具有更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从本质上说,人民要保卫自己的和平生活与劳动成果,只有实施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备城门》论述的战略形势,是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其论敌我力量对比说:“客(敌)攻以队,十万之众。”说明“守小城”的战略抉择,是在严峻的军事形势下被迫做出的,需要巨大的战略勇气和充分的战术准备。反映大国进攻战规律的《孙子兵法》,屡言野战军调动,《作战篇》说,“凡用兵之法”,“带甲十万”,“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用间篇》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孙子兵法》所说的情况,跟墨子所说防御战的若干细节相符。攻者为强国大国,拥十万精兵,守者为弱国小国,止万家之民,这种攻守双方力量对比的形势,反映了当时进攻和防御战的一般情况,具有典型性。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战略形势下,最佳选择是结成最广泛的抗战守城统一战线,把小城人民保家卫国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发挥到极致。《备城门》论述在“大攻小、强执弱”的形势下,积极准备,争取防御战胜利的战略战术,重点论述城门城墙的守备技术和方法。其中“引机发梁”,即用滑车牵引的活动吊桥,以及转射机、掷车,即运用杠杆原理制造的抛射投掷机械等,颇能代表墨家手工业工匠集团的技术水平和智慧特色。《备城门》载,禽滑厘就当时军事形势询问墨子说:“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为之奈何?”墨子时代,齐晋楚越四大国对峙,四分天下。《非攻下》载墨子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节葬》也记载墨子曾说:“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位,以攻伐兼并。”当时齐晋楚越四大国称霸。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大诸侯国有齐、秦、楚、越、韩、赵、魏、燕等八个,小国有宋、鲁、郑、卫、莒、邹、杞、蔡、郯、任、滕、薛、曾等十多个。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攻城略地,矛头指向周边小国。在中国走向统一的过程中,这种现象虽属不可避免,但确也给小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略任务“守小国”,是墨家从“兼爱”理想出发,根据“大攻小,强执弱”的军事形势,采取的战略抉择。墨者胸怀抑强扶弱的侠义心肠,其战略任务,是最大限度利用小国弱国的人力物力,采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削弱攻掠一方的有生力量,争取小国弱国防御战的胜利。在“大攻小,强执弱”的军事形势下,完成“守小国”的战略任务,必须具备主观条件。墨家主张小国居民居安思危,积极备战。《备城门》说,当敌人以“十万之众”,用“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附、轒辒、轩车”等各种战法,气势汹汹地来攻城时,应清醒分析守城战斗的有利形势,以及坚守胜围的条件。墨子说:“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城墙厚高,守城器械齐备,柴草粮食储备充足,这是物的因素。内部团结,得道多助,是人的因素。凭借人和物两种因素,争取守城战斗的最后胜利。正确认识军事形势,对战略大局心中有数,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就可对可能发生的变故,应付自如。在“大攻小,强执弱”的形势下,要想“守小国”,所凭借的优势条件,就是小国小城人民人力的充分发挥,及对各种积极因素的充分调动。《备城门》说:“敌人为穴而来,我急使穴师选士,迎而穴之,为之具内弩以应之。”“穴师”是专精开挖洞穴坑道的技师。在战时组织各种手工业技工、技师,利用专业特长,构筑军事工程设施,实行各种特殊的战斗方式。墨者注意团结内部,争取外援,扩大守城统一战线。《备城门》说:“上下相亲”,“吏民和”、“主信以义,万民乐之无穷”。《备城门》说:“得四邻诸侯之救。”这是争取外援。墨者尽人力坚守胜围,把局部小国、小城的有限人力发挥到极致,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墨家依靠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手工业技术和施工技巧,为守城战斗设计制造了许多武器、器械,筑城墙,建城门,通过精确设计,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这是墨家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墨者是工匠师、技术家的团体,是当时制造先进防御装备的专家,发明创造甚多。如“转射机”、“技机”、“掷车”、“射机”等,均是利用杠杆原理抛掷石弹的战具,是古炮的原型。其他诸如城市防御工程主体城墙,城门洞,城门城闸机关,城上观察、指挥和战斗设施,城外围观察通讯设施,壕池(护城河)内外明暗障碍物“柞格”,以及在城外设置陷阱,城墙内埋设反坑道战的监听设施,城墙上设置收罗敌箭和必要时烧敌的“渠答”,在街巷通设置“里门岗亭”等,均匠心独具,考虑周密。《备高临》,叙述击破敌人用筑高台攻城的方法。禽滑厘问,敌人堆土为高台,比我城高,用柴草和土做掩体,不断向我城靠近,用弩向我射击,该如何?墨子说,敌人筑土台攻城,是笨拙的战法,“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只要在城上临时搭起高台,用“强弩射之,技机掷之,奇器投之”,敌筑高台攻城之法便可破。其中所述“连弩车”体形庞大,结构复杂,使用带轮轴的简单机械牵引弓弦,回收弓矢,一次可出入弓矢六十枚,在当时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备梯》叙述抵御敌方云梯攻城的方法,修筑高于城墙的临时设施,用抛掷器械投掷矢石沙灰,以机发剑,投掷火把,以车推引蒺藜投,并在城外置藩篱等。《备水》叙述防备和抵御敌方以水攻城的方法: 城内开挖排水沟、用船队决堤放水等。《备突》叙述防备和抵御敌方袭击突门的方法: 堵塞突门,鼓橐熏敌等。《备穴》叙述防备和抵御敌方坑道战的方法: 在城内建高楼瞭望监视敌人,用“罂听”审知敌方筑坑道的方向,凿坑道迎击,鼓橐熏敌,用杠杆利剑冲击,用铁钩拒钩敌,短兵相接等。《备蚁附》叙述防备和抵御敌方像蚂蚁一样密集爬城的方法: 居高临下抛射投掷,用开水浇,用火帘烧,抛洒沙石。战士隐藏在木仓中,用滑车牵引,刺杀爬城敌人等。《旗帜》叙述守城军队的旗帜、鼓、着装、徽章、信符等军事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等。《号令》叙述“凡守城者,以急伤敌为上”的积极防御思想,以及守城军队的纪律、法规、禁令、奖惩办法,人员布防和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原则、方法,征集民财的措施等。《杂守》叙述防备和抵御敌方筑土台攻城的方法,烽火、徽帜的管理办法,征集民财的措施,围城危机时的节食方法,城防工程设施,以及广纳人才、充分发挥人力作用、以利守城战斗的方法。墨家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备城门》诸篇,是积极防御战的经典,是中华民族对军事学术的杰出贡献。
【诗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意思】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全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唐].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诗人在夔州期间,身居巫峡,心连广宇,伤乱感时,忧患黎元,怀君忆亲,时在他心中。因此,他选取夔州及三峡延伸带的五位古人往事,即江陵的庾信故居,归州(秭归)的宋玉宅、明妃村,夔州的永安宫(先主庙)、武侯(诸葛亮)祠,以古迹咏怀,发思古之幽情,抒高才不遇、报国无门、飘泊无定的慨叹。第一首咏庾信故居。庾信(513—581),南朝萧梁时人,遭侯景之乱,从南京逃回江陵,居宋玉故宅。梁元帝时,出使西魏,值西魏破梁,被强留长安。北周灭魏后,仍强留不遣。前期诗文绮艳轻靡,后期长年受禁,诗文表现出对乡国的怀念和身世的感伤,清峻苍凉沉郁。杜甫遭安史之乱,长期飘泊,与庾信身世有相似之处,故借之以抒怀。首联:“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写自己自安史之乱以来,逃难、被俘、奔凤翔、回长安、探亲,后弃官到秦州,入蜀到成都,往返梓州,转辗流离,苦不堪言,如今飘泊来到“西南天地间”的夔州。颔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雄溪、溪樠、无溪、酉溪、辰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颈联:“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由自己身居特异风情的异乡联想到身陷囹圄的庾信,意谓侯景与安禄山均系胡人归附中原,后都分别叛梁叛唐,实乃无赖之徒。现在,诗人哀叹时局动荡之时尚不能还朝返乡!这是对造成战乱的“羯胡”的愤慨!尾联:“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支离东北风尘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意思】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全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唐].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诗人在夔州期间,身居巫峡,心连广宇,伤乱感时,忧患黎元,怀君忆亲,时在他心中。因此,他选取夔州及三峡延伸带的五位古人往事,即江陵的庾信故居,归州(秭归)的宋玉宅、明妃村,夔州的永安宫(先主庙)、武侯(诸葛亮)祠,以古迹咏怀,发思古之幽情,抒高才不遇、报国无门、飘泊无定的慨叹。第一首咏庾信故居。庾信(513—581),南朝萧梁时人,遭侯景之乱,从南京逃回江陵,居宋玉故宅。梁元帝时,出使西魏,值西魏破梁,被强留长安。北周灭魏后,仍强留不遣。前期诗文绮艳轻靡,后期长年受禁,诗文表现出对乡国的怀念和身世的感伤,清峻苍凉沉郁。杜甫遭安史之乱,长期飘泊,与庾信身世有相似之处,故借之以抒怀。首联:“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写自己自安史之乱以来,逃难、被俘、奔凤翔、回长安、探亲,后弃官到秦州,入蜀到成都,往返梓州,转辗流离,苦不堪言,如今飘泊来到“西南天地间”的夔州。颔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雄溪、溪樠、无溪、酉溪、辰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颈联:“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由自己身居特异风情的异乡联想到身陷囹圄的庾信,意谓侯景与安禄山均系胡人归附中原,后都分别叛梁叛唐,实乃无赖之徒。现在,诗人哀叹时局动荡之时尚不能还朝返乡!这是对造成战乱的“羯胡”的愤慨!尾联:“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再三地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解析】琵琶女有满腹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因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二句把琵琶女的难言之痛与羞涩情态描绘得逼真生动。【鉴赏】经过一再的呼唤与催促之后,她才慢慢地走了出来,并且还羞怯地抱着琵琶遮住了半边脸庞。原诗是描写歌女的含羞带怯。“千呼万唤始出来”,现常用来形容等待良久,迟迟才见她的真面目。也用来比喻一件众人所关心的事,许久才得以实现。“犹抱琵琶半遮面”除用来形容女子娇羞的神态外,也用来比喻公开不久的事物,尚未被大众所接受。【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羞涩腼腆的样子。[例]我国古代的少女深居幽室时,闺阁关不住她们的千里春心,她们没有西方少女的袒露,往往是“半掩窗扉怀春远,何人能解玉关情”。就是在外飘落的女子也决不毫无顾忌,白居易《琵琶行》里的琵琶女不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么?(王宝胜《半个月亮爬上来》)二、用以比喻人或事物盼望很久才出现,出现后遮遮掩掩、隐隐约约或朦朦胧胧,使人看不真切。[例1]在里面干坐了一个多小时后,泰森总算和别的旅客一起走了出来——头上顶着蓝色绒线帽,泰森使劲地拉着帽子遮住脸上的文身,颇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味道。(蒋天《技术性击倒:泰森KO媒体特工队》)[例2]进入留园,那狭长的进口,时暗时明,几经转折,始现花墙当面,仅见漏窗中隐现池石;及转身至明瑟楼,方见水石横陈,花木环覆,不觉此身已置画中矣。恰似白居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意。(陈从周《中国园林散记·庭院深深深几许》)[例3]短短篇幅,便窥见作者那欲擒先纵,有放有收的匠心。老虎要一下就知道“黔驴技穷”,文章便展不开,那就不免“你知我知”了。要引人入胜,得做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生活是变幻多端的,只有“公式”才最简单!(林帆《“直”和“露”》)【全诗】《琵琶行》.[唐].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鉴赏】《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七)里说:“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并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网虽于此为宽,然乐天尝居禁密,且谪官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权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尔。”当然,一个被贬谪的封建官吏“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这不大可能。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常常出于虚构,或带有虚构成分。洪迈认为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诗人着力地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从“夜送客”之时的“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委实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像“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韵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进,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敬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氛围的渲染。正像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且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袒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但也有典型意义。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作者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起来,这都是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情感,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它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市民阶层的人物,从此将更多地跨进文艺作品。《琵琶行》由于具有集中的场景、单纯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为戏剧的再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元代的戏曲家马致远曾根据它写出《青衫泪》,清代的戏曲家蒋士铨曾根据它写成《四弦秋》。在日本,也早在广泛传诵的过程中经过改编,被搬上舞台。
千呼万呼始出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再三地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解析】琵琶女有满腹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因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二句把琵琶女的难言之痛与羞涩情态描绘得逼真生动。【鉴赏】经过一再的呼唤与催促之后,她才慢慢地走了出来,并且还羞怯地抱着琵琶遮住了半边脸庞。原诗是描写歌女的含羞带怯。“千呼万唤始出来”,现常用来形容等待良久,迟迟才见她的真面目。也用来比喻一件众人所关心的事,许久才得以实现。“犹抱琵琶半遮面”除用来形容女子娇羞的神态外,也用来比喻公开不久的事物,尚未被大众所接受。【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羞涩腼腆的样子。[例]我国古代的少女深居幽室时,闺阁关不住她们的千里春心,她们没有西方少女的袒露,往往是“半掩窗扉怀春远,何人能解玉关情”。就是在外飘落的女子也决不毫无顾忌,白居易《琵琶行》里的琵琶女不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么?(王宝胜《半个月亮爬上来》)二、用以比喻人或事物盼望很久才出现,出现后遮遮掩掩、隐隐约约或朦朦胧胧,使人看不真切。[例1]在里面干坐了一个多小时后,泰森总算和别的旅客一起走了出来——头上顶着蓝色绒线帽,泰森使劲地拉着帽子遮住脸上的文身,颇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味道。(蒋天《技术性击倒:泰森KO媒体特工队》)[例2]进入留园,那狭长的进口,时暗时明,几经转折,始现花墙当面,仅见漏窗中隐现池石;及转身至明瑟楼,方见水石横陈,花木环覆,不觉此身已置画中矣。恰似白居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意。(陈从周《中国园林散记·庭院深深深几许》)[例3]短短篇幅,便窥见作者那欲擒先纵,有放有收的匠心。老虎要一下就知道“黔驴技穷”,文章便展不开,那就不免“你知我知”了。要引人入胜,得做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生活是变幻多端的,只有“公式”才最简单!(林帆《“直”和“露”》)【全诗】《琵琶行》.[唐].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鉴赏】《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七)里说:“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并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网虽于此为宽,然乐天尝居禁密,且谪官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权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尔。”当然,一个被贬谪的封建官吏“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这不大可能。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常常出于虚构,或带有虚构成分。洪迈认为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诗人着力地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从“夜送客”之时的“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委实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像“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韵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进,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敬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氛围的渲染。正像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且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袒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但也有典型意义。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作者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起来,这都是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情感,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它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市民阶层的人物,从此将更多地跨进文艺作品。《琵琶行》由于具有集中的场景、单纯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为戏剧的再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元代的戏曲家马致远曾根据它写出《青衫泪》,清代的戏曲家蒋士铨曾根据它写成《四弦秋》。在日本,也早在广泛传诵的过程中经过改编,被搬上舞台。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意思】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夜半时分传到了客船上来。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寒山寺:在今苏州市,建于南朝梁,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于此,故名。【鉴赏】原诗前两句是说:作者把船停泊在枫桥边,一个人在船上远望着江枫渔火,愁情满怀,久久不能成眠。这两句诗是描写作者辗转反侧,夜半听得阵阵钟声传到客船上来,不禁惆怅万分。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县。寒山寺:在姑苏城外,唐代诗僧寒山曾在这里住过,因而得名。传说当时的寺院里,有夜半敲钟的习俗。原诗写秋夜旅人的凄凉愁苦,十分动人。这首《枫桥夜泊》,可说是张继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江边等处夜晚四周宁静,远处传来庙堂钟声的情景。[例]夜晚,我爬到停靠在江边的渔船上,听涛声阵阵,看渔火点点。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隐约听到远处寺庙还是什么地方传来的钟声,那情景,真像唐诗里所写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胡家继《父母入黔的原委》)【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江枫:江边的枫树。或说“江枫”是寒山寺前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又说“愁眠”是山名,皆不确。毛先舒《诗辨坻》指出,后人因张继诗,始改山名为愁眠山。②寒山寺:在枫桥东南侧。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为妙利普明塔院。唐僧寒山曾在此修行,故名寒山寺。现存寺院为清末重建。③夜半钟声:宋以来为诗话中的公案。欧阳修《六一诗话》说“三更不是打钟时”;但《王直方诗话》、《石林诗话》等指出,唐代寺院“实夜半打钟”。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赏析】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早年即有诗名。他关心战乱中民众生活的疾苦,为官有政声。作为诗人,博览有识,风格激爽,不假雕饰,丰姿清迥,有道家的超脱之风。这是一首抒写秋夜旅愁的著名七言绝句诗。在夜半更深的时候,诗人独自乘船,沿江来到苏州城西的枫桥,将船靠在岸边停泊。这时月亮落去,天色顿时昏暗了许多,也使惊乌啼叫起来,好象满天飞霜竟由此起。江上有渔人的灯火,照见岸上的枫树,火红相映而易见,孤舟羁旅,实难入睡,只听不远处的寒山寺里打起了报告夜半的钟声,使孤舟游子更添愁情。张继的这首诗是唐诗中最有特色的诗作之一,流誉千古,有口皆碑。究其原因,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诗人充分调动了作为创作审美主体的感觉和思维的敏感性,在有限的诗行中纳入广阔天地间最有审美价值的具体感受对象,造成审美主体的情致与外在环境气氛的充分和谐,而外在氛围的统一性,更增强了审美主体的羁旅愁情的浓重性。任何艺术创作,它的创作主体都得凭借感觉和思维摄取外在的表现对象,感觉是基础性的条件,谁能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中感觉到的东西越多,谁就有可切近对象的丰富性。张继作为诗人的感受性是很强的,在枫桥夜泊的一刻之间,他的多种感觉齐张,眼观上下,耳听近远,身感秋时,心愁客旅,他准确地抓住了这些对象,并把对象化为诗的形象,物化了艺术的审美感受。诗人在深秋午夜的枫桥泊船时,不仅看到了日落,听到了乌啼,体验到寒霜满天,还看到了渔火映照江枫,感受到客愁难耐,在夜的寂寥、寒冷的包围中,欲眠不得,以致流动的夜也更加深沉了。这些存在都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和思维而得到形象表现的。它们的被反映,在动向上是诗人以羁旅夜泊的愁情,由近及远地摄取物象,物象是诗人情致的外在化。而最后两句则改换了手法,在动向上是人受外界制动,深沉夜氛里的清寥、孤寂,由远而近地向人袭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船夜泊,愁不得眠,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想放眼江天,只求静退愁情了,如果没有外界的新触动,或许可以孤舟入梦。可是夜氛越静,愁心越怕有声响撩拨。偏在这时,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来到了客船中。诗中没有写声到船中会使闻者的心情如何,但前边已经准备了心理基础,即“对愁眠”而夜不能眠的旅情,此上又加上了午夜清钟敲客梦,对愁不眠者,只能是愁情不胜载孤舟了!《枫桥夜泊》就是这样把外在的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与午夜钟声联在一起,造成为艺术的情境,又与身在客船、愁情难解的羁旅之人联在一起,达到了情与境、境与人的完美统一,成为感人至深、精美超拔的诗中奇观。
姑苏城外寒山寺作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意思】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夜半时分传到了客船上来。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寒山寺:在今苏州市,建于南朝梁,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于此,故名。【鉴赏】原诗前两句是说:作者把船停泊在枫桥边,一个人在船上远望着江枫渔火,愁情满怀,久久不能成眠。这两句诗是描写作者辗转反侧,夜半听得阵阵钟声传到客船上来,不禁惆怅万分。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县。寒山寺:在姑苏城外,唐代诗僧寒山曾在这里住过,因而得名。传说当时的寺院里,有夜半敲钟的习俗。原诗写秋夜旅人的凄凉愁苦,十分动人。这首《枫桥夜泊》,可说是张继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江边等处夜晚四周宁静,远处传来庙堂钟声的情景。[例]夜晚,我爬到停靠在江边的渔船上,听涛声阵阵,看渔火点点。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隐约听到远处寺庙还是什么地方传来的钟声,那情景,真像唐诗里所写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胡家继《父母入黔的原委》)【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江枫:江边的枫树。或说“江枫”是寒山寺前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又说“愁眠”是山名,皆不确。毛先舒《诗辨坻》指出,后人因张继诗,始改山名为愁眠山。②寒山寺:在枫桥东南侧。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为妙利普明塔院。唐僧寒山曾在此修行,故名寒山寺。现存寺院为清末重建。③夜半钟声:宋以来为诗话中的公案。欧阳修《六一诗话》说“三更不是打钟时”;但《王直方诗话》、《石林诗话》等指出,唐代寺院“实夜半打钟”。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赏析】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早年即有诗名。他关心战乱中民众生活的疾苦,为官有政声。作为诗人,博览有识,风格激爽,不假雕饰,丰姿清迥,有道家的超脱之风。这是一首抒写秋夜旅愁的著名七言绝句诗。在夜半更深的时候,诗人独自乘船,沿江来到苏州城西的枫桥,将船靠在岸边停泊。这时月亮落去,天色顿时昏暗了许多,也使惊乌啼叫起来,好象满天飞霜竟由此起。江上有渔人的灯火,照见岸上的枫树,火红相映而易见,孤舟羁旅,实难入睡,只听不远处的寒山寺里打起了报告夜半的钟声,使孤舟游子更添愁情。张继的这首诗是唐诗中最有特色的诗作之一,流誉千古,有口皆碑。究其原因,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诗人充分调动了作为创作审美主体的感觉和思维的敏感性,在有限的诗行中纳入广阔天地间最有审美价值的具体感受对象,造成审美主体的情致与外在环境气氛的充分和谐,而外在氛围的统一性,更增强了审美主体的羁旅愁情的浓重性。任何艺术创作,它的创作主体都得凭借感觉和思维摄取外在的表现对象,感觉是基础性的条件,谁能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中感觉到的东西越多,谁就有可切近对象的丰富性。张继作为诗人的感受性是很强的,在枫桥夜泊的一刻之间,他的多种感觉齐张,眼观上下,耳听近远,身感秋时,心愁客旅,他准确地抓住了这些对象,并把对象化为诗的形象,物化了艺术的审美感受。诗人在深秋午夜的枫桥泊船时,不仅看到了日落,听到了乌啼,体验到寒霜满天,还看到了渔火映照江枫,感受到客愁难耐,在夜的寂寥、寒冷的包围中,欲眠不得,以致流动的夜也更加深沉了。这些存在都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和思维而得到形象表现的。它们的被反映,在动向上是诗人以羁旅夜泊的愁情,由近及远地摄取物象,物象是诗人情致的外在化。而最后两句则改换了手法,在动向上是人受外界制动,深沉夜氛里的清寥、孤寂,由远而近地向人袭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船夜泊,愁不得眠,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想放眼江天,只求静退愁情了,如果没有外界的新触动,或许可以孤舟入梦。可是夜氛越静,愁心越怕有声响撩拨。偏在这时,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来到了客船中。诗中没有写声到船中会使闻者的心情如何,但前边已经准备了心理基础,即“对愁眠”而夜不能眠的旅情,此上又加上了午夜清钟敲客梦,对愁不眠者,只能是愁情不胜载孤舟了!《枫桥夜泊》就是这样把外在的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与午夜钟声联在一起,造成为艺术的情境,又与身在客船、愁情难解的羁旅之人联在一起,达到了情与境、境与人的完美统一,成为感人至深、精美超拔的诗中奇观。
天下者。推荐。爱诗词网。太公曰:“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武韬·发启》)【译文】 太公说:“真正的智慧不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不显现出谋略,真正的勇敢不显现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现出利益。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评说】 在一个君权至上的时代,“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之语。它所包含的民本思想启迪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和革命斗士,对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也仍然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先帝不以臣。推荐。爱诗词网。名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注释:卑鄙:低微而鄙俗。系诸葛亮自谦之词。猥自枉屈:降低、委屈自己的身份。顾:看望。谘:问。句意:先帝刘备不因我的低微鄙俗,降低身分,屈尊三次来到我的草屋探望,问我当今的天下大事。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出处】唐·杜甫《兵车行》。【译注】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全诗】《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信知生男恶。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出处】唐·杜甫《兵车行》。【译注】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全诗】《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教坊记》
《教坊记》1卷,唐崔令钦撰。崔令钦,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开元中任左金吾卫仓曹参军,后曾任万州刺史,官终国子司业。据作者自序说,在左金吾卫任职时,共事的仓曹武官有许多家住教坊中,作者常常向他们询问教坊故事,原来安史之乱时,作者南逃润州(今江苏镇江)躲避战火,在漂泊中追忆往日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部《教坊记》。
教坊记。推荐。爱诗词网。《教坊记》《教坊记》1卷,唐崔令钦撰。崔令钦,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开元中任左金吾卫仓曹参军,后曾任万州刺史,官终国子司业。据作者自序说,在左金吾卫任职时,共事的仓曹武官有许多家住教坊中,作者常常向他们询问教坊故事,原来安史之乱时,作者南逃润州(今江苏镇江)躲避战火,在漂泊中追忆往日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部《教坊记》。教坊始置于唐代,唐高祖时在宫中置内教坊,教习雅乐,隶属于太常。玄宗开元初年,又在京城置左右教坊,教习民间俗乐。《教坊记》主要就是记述初唐至盛唐间的教坊制度、轶闻杂事及曲调来源等,所述教坊伎艺兼及音乐、歌唱、舞蹈、戏剧、百戏,是研究唐代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先叙教坊制度,间记轶闻杂事,然后记教坊曲名,最后记曲调本事,其中第1部分描述了教坊男女乐伎的生活片断,因而被后人斥为“鄙俗”、“猥杂”。《新唐书·艺文志》本将此书列在经部乐类,而《四库总目》却将其改入子部小说类。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所记的324个教坊曲名,在我国音乐史上,唐代以前的乐曲名称,曾有过两次重要的记载,一次是南朝宋人张永的《元嘉正声技录》,保存了汉魏六朝的许多相和曲和清商曲的曲名,今尚见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另外一次就是此书,保存了初盛唐时期的大部分杂曲和大曲曲名,其中包括歌曲、舞曲、戏曲、鼓曲、琴曲等,本世纪初敦煌曲发现后,《教坊记》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书宋末尚完整无缺,元人陶宗仪节录部分内容,收入《说郛》中,此后《教坊记》原书就散佚不存,今天看到的就是《说郛》中的这个节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任半塘的《教坊记笺订》,这个本子增补了一些佚文,将教坊曲名增加到343个,并逐个加以考订,这是此书目前最好的版本。
【诗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出处】唐·王维《送别》。【翻译】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全诗】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赏读】首二句写饮酒饯别,并询问友人到哪里去。语言质朴无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并自然过渡到下面两句归隐的回答。“不得意”既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既然是不得意,那么归卧南山陲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诗人对友人的心情非常理解,五六句既有对友人的安慰,也表现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山中悠然白云,应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诗人借用归隐山中景色的美好来对人世荣华富贵进行否定,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首诗语句平淡无奇,但却词浅意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前四句为后两句感情的抒发作铺垫,使后两句给人以“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受。
但去莫复问。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出处】唐·王维《送别》。【翻译】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全诗】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赏读】首二句写饮酒饯别,并询问友人到哪里去。语言质朴无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并自然过渡到下面两句归隐的回答。“不得意”既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既然是不得意,那么归卧南山陲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诗人对友人的心情非常理解,五六句既有对友人的安慰,也表现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山中悠然白云,应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诗人借用归隐山中景色的美好来对人世荣华富贵进行否定,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首诗语句平淡无奇,但却词浅意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前四句为后两句感情的抒发作铺垫,使后两句给人以“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受。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推荐。爱诗词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①(《诗经》)【注释】 ①哀哀:悲辛、可怜的样子。劬(qú):劳累。【译文】 “可怜的父母,因为生养我们而辛勤、劳累了一生。”【评说】 孩子大了,父母也老了、憔悴了。他们用大半生的心血和汗水,养育子女;这是人类这一物种得以延续的法则,也是社会伦理的美德。因此,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当是年迈父母的理想和权利。然而,却有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意识到这些;一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父母去世了、不在了,才悔恨、遗憾、自责。因此,我们在立志做一位科学家、艺术家、外交家、银行家、企业家的时候,别忘了先“立志做一个孝子”。
话休烦絮。却说平氏送了丈夫灵柩入土,祭奠毕了,大哭一场,免不得起灵除孝。临期,蒋家送衣饰过来,又将他典下的衣服都赎回了。成亲之夜,一般大吹大擂,洞房花烛。正是:
规矩熟闲虽旧事,恩情美满胜新婚。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推荐。爱诗词网。话休烦絮。却说平氏送了丈夫灵柩入土,祭奠毕了,大哭一场,免不得起灵除孝。临期,蒋家送衣饰过来,又将他典下的衣服都赎回了。成亲之夜,一般大吹大擂,洞房花烛。正是:规矩熟闲虽旧事,恩情美满胜新婚。蒋兴哥见平氏举止端庄,甚相敬重。一日,从外而来,平氏正在打叠衣箱,内有珍珠衫一件。兴哥认得了,大惊问道:“此衫从何而来?”平氏道:“这衫儿来得跷蹊。”便把前夫如此张致,夫妻如此争嚷,如此赌气分别,述了一遍。又道:“前日艰难时,几番欲把他典卖,只愁来历不明,怕惹出是非,不敢露人眼目。连奴家至今,不知这物事那里来的。”兴哥道:“你前夫陈大郎名字,可叫做陈商?可是白净面皮,没有须,左手长指甲的么?”平氏道:“正是。”蒋兴哥把舌头一伸,合掌对天道:“如此说来,天理昭彰,好怕人也!”平氏问其缘故,蒋兴哥道:“这件珍珠衫,原是我家旧物。你丈夫奸骗了我的妻子,得此衫为表记。我在苏州相会,见了此衫,始知其情,回来把王氏休了。谁知你丈夫客死,我今续弦,但闻是徽州陈客之妻,谁知就是陈商!却不是一报还一报!”平氏听罢,毛骨竦然。从此恩情愈笃。这才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正话。诗曰:天理昭昭不可欺,两妻交易孰便宜?分明欠债偿他利,百岁姻缘暂换时。再说蒋兴哥有了管家娘子,一年之后,又往广东做买卖。也是合当有事,一日到合浦县贩珠,价都讲定。主人家老儿,只拣一粒绝大的偷过了,再不承认。兴哥不忿,一把扯他袖子要搜。何期去得势重,将老儿拖翻在地,跌下便不做声。忙去扶时,气已断了。儿女亲邻,哭的哭,叫的叫,一阵的簇拥将来,把兴哥捉住。不由分说,痛打一顿,关在空房里。连夜写了状词,只等天明,县主早堂,连人进状。县主准了,因这日有公事,分付把凶身锁押,次日候审。你道这县主是谁?姓吴名杰,南畿进士,正是三巧儿的晚老公。初选原在潮阳,上司因见他清廉,调在这合浦县采珠的所在来做官。是夜,吴杰在灯下将准过的状词细阅。三巧儿正在傍边闲看,偶见宋福所告人命一词,凶身罗德,枣阳县客人,不是蒋兴哥是谁!想起旧日恩情,不觉痛酸,哭告丈夫道:“这罗德是贱妾的亲哥,出嗣在母舅罗家的。不期客边,犯此大辟。官人可看妾之面,救他一命还乡。”县主道:“且看临审如何。若人命果真,教我也难宽宥。”三巧儿两眼噙泪,跪下苦苦哀求。县主道:“你且莫忙,我自有道理。”明早出堂,三巧儿又扯住县主衣袖哭道:“若哥哥无救,贱妾亦当自尽,不能相见了。”当日县主升堂,第一就问这起。只见宋福、宋寿弟兄两个,哭啼啼的与父亲执命,禀道:“因争珠怀恨,登时打闷,仆地身死,望爷爷做主。”县主问众干证口词,也有说打倒的,也有说推跌的。蒋兴哥辨道:“他父亲偷了小人的珠子,小人不忿,与他争论。他因年老脚䟶,自家跌死,不干小人之事。”县主问宋福道:“你父亲几岁了?”宋福道:“六十七岁了。”县主道:“老年人容易昏绝,未必是打。”宋福、宋寿坚执是打死的。县主道:“有伤无伤,须凭检验。既说打死,将尸发在漏泽园去,俟晚堂听检。”原来宋家也是个大户,有体面的,老儿曾当过里长,儿子怎肯把父亲在尸场剔骨?两个双双叩头道:“父亲死状,众目共见,只求爷爷到小人家里相验,不愿发检。”县主道:“若不见贴骨伤痕,凶身怎肯伏罪?没有尸格,如何申得上司过?”弟兄两个只是求告,县主发怒道:“你既不愿检,我也难问。”慌的他弟兄两个连连叩头道:“但凭爷爷明断。”县主道:“望七之人,死是本等。倘或不因打死,屈害了一个平人,反增死者罪过。就是你做儿子的,巴得父亲到许多年纪,又把个不得善终的恶名与他,心中何忍?但打死是假,推仆是真,若不重罚罗德,也难出你的气。我如今教他披麻戴孝,与亲儿一般行礼;一应殡殓之费,都要他支持。你可服么?”弟兄两个道:“爷爷分付,小人敢不遵依。”兴哥见县主不用刑罚,断得干净,喜出望外。当下原被告都叩头称谢。县主道:“我也不写审单,着差人押出,待事完回话,把原词与你销讫便了。”正是:公堂造业真容易,要积阴功亦不难。试看今朝吴大尹,解冤释罪两家欢。却说三巧儿自丈夫出堂之后,如坐针毡。一闻得退衙,便迎住问个消息。县主道:“我……如此如此断了,看你之面,一板也不曾责他。”三巧儿千恩万谢,又道:“妾与哥哥久别,渴思一会,问取爹娘消息。官人如何做个方便,使妾兄妹相见,此恩不小。”县主道:“这也容易。”看官们,你道三巧儿被蒋兴哥休了,恩断义绝,如何恁地用情?他夫妇原是十分恩爱的,因三巧儿做下不是,兴哥不得已而休之,心中兀自不忍;所以改嫁之夜,把十六只箱笼,完完全全的赠他。只这一件,三巧儿的心肠,也不容不软了。今日他身处富贵,见兴哥落难,如何不救?这叫做知恩报恩。再说蒋兴哥遵了县主所断,着实小心尽礼,更不惜费,宋家弟兄都没话了。丧葬事毕,差人押到县中回复,县主唤进私衙赐坐,说道:“尊舅这场官司,若非令妹再三哀恳,下官几乎得罪了。”兴哥不解其故,回答不出。少停茶罢,县主请入内书房,教小夫人出来相见。你道这番意外相逢,不象个梦景么?他两个也不行礼,也不讲话,紧紧的你我相抱,放声大哭。就是哭爹哭娘,从没见这般哀惨,连县主在傍,好生不忍,便道:“你两人且莫悲伤,我看你不象哥妹,快说真情,下官有处。”两个哭得半休不休的,那个肯说?却被县主盘问不过,三巧儿只得跪下,说道:“贱妾罪当万死,此人乃妾之前夫也。”蒋兴哥料瞒不得,也跪下来,将从前恩爱,及休妻再嫁之事,一一诉知。说罢,两人又哭做一团,连吴知县也堕泪不止,道:“你两人如此相恋,下官何忍拆开?幸然在此三年,不曾生育,即刻领去完聚。”两个插烛也似拜谢。县主即忙讨个小轿,送三巧儿出衙;又唤集人夫,把原来赔嫁的十六个箱笼抬去,都教兴哥收领;又差典吏一员,护送他夫妇出境。——此乃吴知县之厚德。正是:珠还合浦重生采,剑合丰城倍有神。堪羡吴公存厚道,贪财好色竟何人?此人向来艰子,后行取到吏部,在北京纳宠,连生三子,科第不绝,人都说阴德之报,这是后话。再说蒋兴哥带了三巧儿回家,与平氏相见。论起初婚,王氏在前;只因休了一番,这平氏到是明媒正娶,又且平氏年长一岁,让平氏为正房,王氏反做偏房。两个姊妹相称,从此一夫二妇,团圆到老。有诗为证:恩爱夫妻虽到头,妻还作妾亦堪羞。殃祥果报无虚谬,咫尺青天莫远求。《古今小说》(又名《喻世明言》)是短篇白话小说集“三言”的第一部,在冯梦龙编写小说“三言”的创作意图中起着奠基和探路的作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又是《古今小说》的第一篇,无论是从劝诫世人的指导思想上,还是从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上,都充分反映了冯氏的创作态度与风格。很值得鉴赏玩味。小说写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商人的妻子在坏人引诱下失去贞节,因而被丈夫休弃,后嫁给一位知县为妾。不久商人因一桩人命案被官府拘押,恰巧由该知县审理,这个已是县令小妾的妇人,思念旧情,加以救援,在知县成全之下,商人得以开释,夫妻破镜重圆。梁启超曾经说过:小说有“重”、“浸”、“刺”、“提”四种“神力”(《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重”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之深,“刺”是指使人的感情受到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就充分发挥了这四种神力。小说以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描摹了那时的社会世态,使读者身临其境,如在目前。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男主人公蒋兴哥的形象。小说写他从小随父经商,“学得伶俐乖巧,生意行中,百般都会”。与以往作品相比,这是一个新兴的商人资本家的新鲜人物。在他身上,传统的道德观念在逐渐淡化,而新的处世思想正在支配着人物的行动。人物总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他的性格的。蒋兴哥在父亲去世、自己娶妻成家以后,面临着家庭温暖与外出奔波经商的矛盾。一方面夫妻恩情难舍,如丝如茧,缠住了离别的脚步;另一方面衣食之源为本,如风似浪,鼓动着远去的风帆。通过一个家庭的缩影,形象地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商品经济对人们的巨大冲击与推动作用。妻子失贞以后,蒋兴哥陷入了更深的矛盾漩涡。他对此的处理直接显示了人物心灵的奥秘,使读者清晰地窥见到他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真是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一方面他如雷如火,写休书、卖丫头、打薛婆,封建伦理本能地驱使他大耍丈夫之威,主人之权。另一方面,他柔肠百结,不忍明言,妻子的细软箱笼,俱作为陪嫁,重情轻物,重义轻仇的举动又分明带有萌芽时期的人道主义色彩。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围绕珍珠衫的得失,一系列人物都各自展现了特有的性格,坦露了灵魂。对王三巧,作者以略带遗憾的笔调详细描绘了她被人引诱失贞的过程,约占小说篇幅的一半。这固然是由于情节起伏跌宕的艺术手法需要,也是人物性格合乎规律的发展。王三巧本是一个纯情女子,夫妻恩爱,只是一时纵情,掉入了陷井,刹车不住,心转陈大郎。作者以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细腻笔法,把守节、盼望、解闷结交、被诱失节的心理转变令人信服地表现出来,这就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糜烂风气,处处是暗沟陷井的人际往来,既达到了作者劝诫世人的教育主题,也在曲折回环的故事发展中收到了勾魂摄魄的艺术效果。薛婆虽然是一个配角人物,但作者也花费了相当的笔墨。因为没有她的贪财受礼,陈大郎不会如愿以偿;没有她的勾引诱骗,王三巧不会滑坡浪荡。有人说,每一个人物在他自己的地位上都是主角。在薛婆穿针引线的来往奔波中,在薛婆巧舌如簧、设计做套的丑恶表演中,作者使我们认识了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典型人物,她集贪财、糜烂、阴险、油滑于一身,为个人欲望,不惜破坏别人幸福。作者对这一类人是痛恨、谴责的。然而描写又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冯梦龙在谈及编纂“三言”目的时说:“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泣,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使人为蒋兴哥夫妻的悲欢离合一会儿牵心挂肚,一会儿惋惜顿足,一会儿漓淋痛快,一会儿破涕为笑。在强烈的关注主人公命运的心情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这正是话本小说的艺术魅力。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上也很巧妙,它以珍珠衫作为线索,围绕珍珠衫设计了一连串的情节,丝丝入扣,环环相套,前呼后应,波澜起伏。从蒋兴哥离家经商开始,先写“将祖遗下的珍珠细软,都交付浑家收管”埋下伏笔。到王三巧赠衫陈大郎,宝物易主,横生波折。以后是蒋兴哥与陈大郎巧遇,珍珠衫泄露奸情。等到陈大郎病故,平氏改嫁蒋兴哥,珍珠衫完璧归赵。小说以物联人,以“巧”组事,把矛盾集中起来,既紧凑明快,又突兀起伏。通篇浑然一体,形成一篇独具魅力的爱情小说。作者讲述这篇词话,本意是“劝人安分守己,随缘作乐,莫为‘酒’、‘色’、‘财’、‘气’四字,损却精神,亏了行止。”然而,留在读者心目中的却是从蒋兴哥夫妻身上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新观念。这充分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丰富的蕴含与巨大生命力。作者从生活中提炼的这一人物绝不是简单的标签与传声简,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它作为鲜明生动的审美对象被读者欣赏。读者从各自的角度与生活经验出发,从小说人物中体会到许多原作者所意料不到的思想收获。它再次证明了“形象大于思想”的文艺创作规律。抽象说教,难于入耳;真实形象,扎根心中。这是我们欣赏文艺作品要提倡的重要原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是宋初朝廷编修的四部大书之一,是一部各种文章的总集,历来归入集部总集内,但因按文章体裁分类编排,故也有人将其视为类书。从广义上说,宋初所编4部大书,不但《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是不折不扣的类书,《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也都可以纳入类书范围。
文苑英华。推荐。爱诗词网。《文苑英华》《文苑英华》是宋初朝廷编修的四部大书之一,是一部各种文章的总集,历来归入集部总集内,但因按文章体裁分类编排,故也有人将其视为类书。从广义上说,宋初所编4部大书,不但《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是不折不扣的类书,《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也都可以纳入类书范围。《文苑英华》纂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至雍熙三年(982~986),由翰林学士承旨李昉领衔编修,先后参与其事的共有20多人。书成之后,曾多次做过补订工作,今天看到的《文苑英华》,是南宋宁宗嘉泰年间经周必大和彭叔夏等人最后校订的本子。《文苑英华》是一部与萧统《文选》相衔接的文章总集,所收录的诗文,上起萧梁,下迄晚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作品近20000篇,全书1000卷。在编纂的体例上,《文苑英华》也沿袭了《文选》的分类原则,把所收的作品分为38类,每一类中更分若干门目。在《文苑英华》收录的全部作品中,以唐代的作品为最多,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九。因此它在保存唐代文学作品资料方面,功利尤为突出。《四库全书》中所收的76家唐人文集,其中如李邕、李华、萧颖士、李商隐等人的集子,原本已经亡佚,都是主要从《文苑英华》中辑录出来的。清朝官修的《全唐诗》、《全唐文》以及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此书。晚清以来,学者们还经常利用此书来考释唐史,例如徐松的《登科记考》、劳格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和《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吴廷燮的《唐方镇年表》,以及近人岑仲勉的《金石论丛》、《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等,其中许多重要的材料都是从此书中钩稽出来的。作为一部出自多人之手的大型总集,此书存在很多讹误之处,南宋彭叔夏在校订此书的过程中,写下了《文苑英华辩证》10卷,将书中各种各样的错误分为20个门类逐一考辩,这是校勘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1966年此书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本,所据的底本少部为宋刊残本,大部为明刊本。影印本将彭叔夏的《辩证》和劳格的《文苑英华辩证拾遗》一并附录在后面,以便于读者参稽。
隔帘花影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全称《三世报隔帘花影》,又名《花影奇情传》、《三世花影奇情果报传》。四十八回。不题撰人。书前有“四桥居士”序。此书实际上是删改丁耀亢《续金瓶梅》而成,四桥居士可能即为删改者,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隔帘花影。推荐。爱诗词网。隔帘花影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全称《三世报隔帘花影》,又名《花影奇情传》、《三世花影奇情果报传》。四十八回。不题撰人。书前有“四桥居士”序。此书实际上是删改丁耀亢《续金瓶梅》而成,四桥居士可能即为删改者,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本衙藏板本,藏南京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衙藏板本,1988年齐鲁书社《金瓶梅续书三种》排印本衙藏板本。北宋末年,山东东昌府武城县有个土财主南宫吉,出身市井,连得财利,成一富豪。一连娶了五、六个妻妾,一生挥霍无度,贪淫不止,天理不容,只活到三十三岁就暴病死了。死后家人、小厮、婢妾风流云散,只剩正室楚云娘带着遗腹子慧哥撑持门户,家人泰定、使女细珠夫妻俩跟着度日。宋徽宗二十年,金兵入侵中原,云娘带着慧哥、细珠避入城外普福寺,幸得老僧指点,方平安度了两日,闻金兵已去,回到家中。见房屋已被烧得不成样子,只得到城外旧家人全福家投宿。全福从小做家人就一向欺心寻事,此时骗云娘起出金银珠宝,到了夜间,全福将泰定灌醉,与弓兵李小溪合谋,将草屋点着,诈称有贼,云娘慌忙逃走,二人遂劫走了金银细软。云娘往投观音院岑姑子处,岑姑子见云娘已非昔日富贵,礼节渐疏,云娘只得将所携胡珠相舍。岑姑子做道场,与淫僧私通,被细珠窥见。云娘得知底细,为避祸,回城居住。李小溪那夜得了这注大财,喜之不尽,在儿子李大汉怂恿下,将全福骗至郊外谋害,独吞了赃物。全福之妻到县上出首李小溪,代捕巫仁将小溪下在死牢,随李妻去取了金银赃物私吞。巫仁本是受南宫吉提携方做了官,此时为贪云娘钱财,恩将仇报,诬云娘与泰定有奸,将二人下在狱中,幸被诸生员联名保出。县中生员不忿,联名状告巫仁贪赃枉法,按院将巫仁下狱拷打致死。汴京城里大财主贾仁,开着花店,有一子金哥,生下就双目失明,原来是南宫吉托生。小舅子方指挥和贾仁比邻而居。一日,方指挥女儿春姐在贾府园中打秋千玩耍,被李师师瞧见,李见她可爱,遂假传旨意,骗春姐入了乐籍,做个门面。不久,金兵再度入侵,云娘主仆外逃,遇南宫吉旧友屠本赤,相偕而行。途中,众人失散,屠本赤将慧哥卖与了寺院,长老剃度了慧哥,起法名了空。云娘、细珠去清本衙藏板本《隔帘花影》页书影清本衙藏板本《隔帘花影》正文书影汴京寻找慧哥、泰定,寄居东京给孤寺,受到高秋岳接济,后又折返。泰定赶回临清,与回家探母的了空相见,二人同去寻找云娘。云娘在淮安得遇南宫吉改嫁之妾卢家燕,遂寄寓此处。因一心向佛,就在湖心寺出家为尼。慧哥、泰定途中遇盗失散,泰定独身至淮安与云娘、细珠相会。后慧哥与云娘相互寻找,同往南海拜佛,得以相聚。贾仁因朝廷征银贡献金朝而破家,金哥沦为小花子,历尽辛酸而死。春姐自入了乐籍,改名银瓶,被皮员外看中。浪子沈子金就中取事,先与李师师私通,又与银瓶相合,令皮员外使憨钱买了银瓶,自己却与银瓶暗中来往。事发,沈子金携银瓶卷财逃到扬州,遇到胡喜,胡喜看上了银瓶,就使妓女马玉娇勾搭沈子金。沈子金喜新厌旧,将银瓶给了胡喜,换来了马玉娇。银瓶见沈子金负心,自缢而死,沈子金也被马玉娇、胡喜骗得人财两空。南宫吉之妾红绣鞋与使女红香,生前情意相投,遂投胎一处,红绣鞋投胎京城鲍指挥为女,名丹桂;红香投胎卞千户为女,名香玉,两家往来,不分彼此。后鲍、卞均外调,两家遂分手。金兵入侵,鲍指挥阵前自刎身亡,妻子带着丹桂改嫁阮守备,来到汴梁,开个冷烧酒铺。一日,丹桂母女出外游春,遇卞千户娘子带着香玉,原来卞千户战亡,母女二人流落至此。丹桂母遂将二人留住守备家,阮守备中风而死。丹桂与香玉自幼相好,共寝一室,愈益亲密,宛如夫妇。香玉未婚夫死,嫁给金二官为妾,婚后颇为相得,不想金二官正妻粗恶不堪,凶妒异常,几番将香玉折磨得欲自缢而不成。丹桂自幼与侯瘸子定亲,后本想拒婚,侯瘸子一张状纸告到开封府,只得将他招为女婿。丹桂因淫想招魔,鬼交成病,后又迷上潘相公,不想受到王雷公粗大体形惊吓,生出一件残疾,变成石女,于是悔悟前生,入大觉寺剃度出家,法名莲静。不久,莲静与师傅又到金二官家将香玉度入寺中,法名梅心。侯瘸子也入了道门。云娘见金兵又要南侵淮上,不敢回乡,只得同卢氏等赁个小房在东京住下。南宫吉一日托梦与泰定,说东墙下有四窖金砖,试之,果然。高秋岳相助将金砖兑成银子,充作路费。泰定回到武城县,赎回了旧宅,整修一新,分为两院,起了一个观音庵。泰定又进京向高秋岳相谢,秋岳助他纳了个旗牌官,袭了南宫吉的姓。莲静、梅心后也到武城县皈依了云娘。卢氏先亡,云娘八十九岁坐化,了空和尚九十六岁无疾而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推荐。爱诗词网。(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①望明月,低头思②故乡。注释①举头:抬头,仰头。②思:想念。鉴赏导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少年时就才华横溢,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收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雅致,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为“神仙”。李白一生喜欢明月,热爱明月,并以明月寄托自己纯洁、高尚的情怀,写下了不少传诵古今的名作。这首《静夜思》即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历来为人称道,至今传诵不衰。鉴赏这首月夜思念家乡的小诗,清新朴素,细致隽永,内容既简单,又含有丰富的意义,让人体味不尽。首句“床前明月光”写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在床前,看似写景,实际上景中含情,它蕴涵了李白客居远方,思念家乡的心绪。次句“疑是地上霜”紧接上句,进一步描绘,朦胧中诗人乍一望去,还以为地上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秋霜,心中一惊,定神再看,原来是不露痕迹的月色。后两句由写景转到写人,诗人抬头凝望,秋夜的天空幽蓝深远,秋月洒下一片清辉。诗人因圆月而想与亲人团聚,思念起故乡来,慢慢低下头陷入了思念……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刻画出作者的心灵变迁,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图。短短的四句诗,没有丝毫造作之感,一任真情流露,不经意的妙手偶得,却成为千古绝唱。鉴赏要点[1]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语言朴实,令人回味。[3]形象鲜明。[4]借景抒情。
【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埋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我把它磨光洗净,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赤壁:即今湖北武汉赤矶山。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名。销:销蚀。东风:指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利用东风,火烧赤壁,击败曹操军队的事。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铜雀:即铜雀台,为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楼顶有大铜雀,故名。二乔:指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给前国主孙策,称大乔,一嫁给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鉴赏1】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这首诗构思精妙。它分两个层次:前二句记事,由“折戟”起兴;后二句议论,却在“东风”上做文章,把整首诗写活了。杜牧不愧是驾驭七绝的高手。一开篇,诗人就巧用“折戟”渲染出一种古战场的气氛。在长江边上的赤壁古战场,发掘出一件沉没在沙层里的断戟。它虽然浸泡在江水中,却还没有烂掉。诗人把它拿起来,磨去铁锈,冲洗干净,从铭文中辨认出,这是前朝三国时所铸造的兵器。第二句,围绕“折戟”,连用了“将”“磨”“洗”“认”四个动词,使诗人联想到战争双方的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弱胜强,关键在于火攻;火攻取得成功,关键是靠东风。曹军不谙水战,错误地连接船舰,使首尾相连。当时正刮东南风,吴军乘机派出纵火的船舰,张帆直插曹操的水军,把他们的船舰烧着。周瑜乘曹军大乱,率领精兵进击,战胜了对方。如果从正面议论这件事,难免流于一般化。诗人却从反面来说: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的话,曹操就可能变成胜利者,把大乔和小乔夺去,置于铜雀台上,作为自己的姬妾。铜雀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因楼顶置大铜雀而得名。“春”,指春情,属于戏谑之笔。“二乔”,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二乔归曹操所有,就是东吴的灭亡。凭借东风,周瑜功成名就;没有东风,周瑜恐怕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后二句诗尖锐、活泼、巧妙、幽默。杜牧通古今、有才略,但没有遇到“东风”这样的机会,因此在周瑜身上借题发挥。【鉴赏2】这是一首慨叹周瑜因恰遇东风而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会昌二年(842)杜牧出任黄州刺史,任职期内,曾游览赤鼻矶,但并非周瑜破曹之赤壁,是借其相谐之名目,抒发己之怀古之意也。前二句写兴感之由。赤壁鏖战之地,沙中一支断戟,经数百年,未能销蚀;经自持磨洗,痕迹犹识,为三国赤壁之遗物也。此二句是借物兴起,遥想古战场,引发对前朝人物、事迹的慨叹。后二句是议论,是名句。周瑜之成功,乃侥幸也。若当日东风不起,火攻不成,则美人大乔、小乔将被掳去铜雀台中,供曹操享用矣,哪里还有英雄美人的佳话流传后世呢?我们知道,杜牧通晓军事,了解时局,抱负远达,然不为执政所用。这里从反面落笔,立意奇异,作翻案语,假想其失败,家国不保,岂非暗示自己自负知兵,借此一吐胸中不平郁郁之气哉?结句别出心裁,极富形象,诗味浓郁,乃此诗之生命也。【鉴赏3】这是一首感叹兴亡的诗作。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渡江攻吴,在赤壁被周瑜打败。诗的前两句由一片战争遗留下来的折戟写起,发端有力,构思巧妙。由这片折戟,诗人联想到了赤壁之战,引起了怀古之幽情。后二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诗人认为,若非借助东风的力量,赤壁之战周瑜未必能取胜,那么二乔就一定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了。[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是曹操晚年享乐处,其姬妾皆在台中。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大乔嫁了孙策,小乔嫁了周瑜。]赤壁之战,周瑜采用了火攻战术,打败了超出自己数倍兵力的曹操。而交战那天东南风大起,对周瑜的取胜起了一定作用。诗人强调“东风”的作用,不从正面描写周瑜的胜利,而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别有含意,其中包含着诗人自身的体会。杜牧确有济世之才,却因无处借东风而才能无以施展。诗人借凭吊史事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寓意深沉,发人深思。
折戟沉沙铁未销。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埋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我把它磨光洗净,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赤壁:即今湖北武汉赤矶山。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名。销:销蚀。东风:指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利用东风,火烧赤壁,击败曹操军队的事。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铜雀:即铜雀台,为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楼顶有大铜雀,故名。二乔:指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给前国主孙策,称大乔,一嫁给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鉴赏1】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这首诗构思精妙。它分两个层次:前二句记事,由“折戟”起兴;后二句议论,却在“东风”上做文章,把整首诗写活了。杜牧不愧是驾驭七绝的高手。一开篇,诗人就巧用“折戟”渲染出一种古战场的气氛。在长江边上的赤壁古战场,发掘出一件沉没在沙层里的断戟。它虽然浸泡在江水中,却还没有烂掉。诗人把它拿起来,磨去铁锈,冲洗干净,从铭文中辨认出,这是前朝三国时所铸造的兵器。第二句,围绕“折戟”,连用了“将”“磨”“洗”“认”四个动词,使诗人联想到战争双方的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弱胜强,关键在于火攻;火攻取得成功,关键是靠东风。曹军不谙水战,错误地连接船舰,使首尾相连。当时正刮东南风,吴军乘机派出纵火的船舰,张帆直插曹操的水军,把他们的船舰烧着。周瑜乘曹军大乱,率领精兵进击,战胜了对方。如果从正面议论这件事,难免流于一般化。诗人却从反面来说: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的话,曹操就可能变成胜利者,把大乔和小乔夺去,置于铜雀台上,作为自己的姬妾。铜雀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因楼顶置大铜雀而得名。“春”,指春情,属于戏谑之笔。“二乔”,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二乔归曹操所有,就是东吴的灭亡。凭借东风,周瑜功成名就;没有东风,周瑜恐怕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后二句诗尖锐、活泼、巧妙、幽默。杜牧通古今、有才略,但没有遇到“东风”这样的机会,因此在周瑜身上借题发挥。【鉴赏2】这是一首慨叹周瑜因恰遇东风而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会昌二年(842)杜牧出任黄州刺史,任职期内,曾游览赤鼻矶,但并非周瑜破曹之赤壁,是借其相谐之名目,抒发己之怀古之意也。前二句写兴感之由。赤壁鏖战之地,沙中一支断戟,经数百年,未能销蚀;经自持磨洗,痕迹犹识,为三国赤壁之遗物也。此二句是借物兴起,遥想古战场,引发对前朝人物、事迹的慨叹。后二句是议论,是名句。周瑜之成功,乃侥幸也。若当日东风不起,火攻不成,则美人大乔、小乔将被掳去铜雀台中,供曹操享用矣,哪里还有英雄美人的佳话流传后世呢?我们知道,杜牧通晓军事,了解时局,抱负远达,然不为执政所用。这里从反面落笔,立意奇异,作翻案语,假想其失败,家国不保,岂非暗示自己自负知兵,借此一吐胸中不平郁郁之气哉?结句别出心裁,极富形象,诗味浓郁,乃此诗之生命也。【鉴赏3】这是一首感叹兴亡的诗作。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渡江攻吴,在赤壁被周瑜打败。诗的前两句由一片战争遗留下来的折戟写起,发端有力,构思巧妙。由这片折戟,诗人联想到了赤壁之战,引起了怀古之幽情。后二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诗人认为,若非借助东风的力量,赤壁之战周瑜未必能取胜,那么二乔就一定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了。[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是曹操晚年享乐处,其姬妾皆在台中。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大乔嫁了孙策,小乔嫁了周瑜。]赤壁之战,周瑜采用了火攻战术,打败了超出自己数倍兵力的曹操。而交战那天东南风大起,对周瑜的取胜起了一定作用。诗人强调“东风”的作用,不从正面描写周瑜的胜利,而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别有含意,其中包含着诗人自身的体会。杜牧确有济世之才,却因无处借东风而才能无以施展。诗人借凭吊史事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寓意深沉,发人深思。
石潭积黛色。推荐。爱诗词网。“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詩句出處:《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是唐朝詩人岑參的作品。太乙連太白,兩山知幾重。路盤石門窄,匹馬行才通。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昨夜山北時,星星聞此鐘。秦女去已久,仙臺在中峰。簫聲不可聞,此地留遺蹤。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亂流爭迅湍,噴薄如雷風。夜來聞清磬,月出蒼山空。空山滿清光,水樹相玲瓏。回廊映密竹,秋殿隱深松。燈影落前谿,夜宿水聲中。愛茲林巒好,結宇向谿東。相識唯山僧,鄰傢一釣翁。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紅。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願謝區中緣,永依金入宮。寄報乘輦客,簪裾爾何容。《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唐朝詩人岑參的作品。【註釋】:石:(一)①石頭;石塊。《列子·湯問》:“且焉置土石?”②碑碣;石刻。陸機《文賦》:“被金石以廣德,流管弦而日新。”③石磬,古樂器名,八音之一。《韓非子·說疑》:“不聽鐘石之聲。”④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韓非子·喻老》:“(病)在肌膚,針石所及也。”(二)dàn(舊讀shí)①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墨子·魯問》:“而任五十石之重。”②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韓愈《雜說》四:“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潭:①[名]水深的地方。即深淵。屈原《九章·抽思》:“長瀨lai湍流,溯江~兮。”②[名]深水池。李白《贈汪倫》:“桃花~水深千尺。”積:①積聚;累積。《詩經·大雅·公劉》:“乃積乃倉。”(倉:谷物裝倉。)也指堆積的谷物。《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居則具一日之積。”泛指堆積。《墨子·備城門》:“五十步積薪。”(薪:柴。)②積累;積蓄。《鹽鐵論·錯幣》:“積其食,守其用,制其有餘,調其不足。”③積久漸漸形成的。包佶《立春後休沐》:“積病攻難愈。”(攻:治療。)④多。《漢書·食貨志下》:“夫懸法以誘民,使人陷阱,孰積於此。”⑤通“績”。功業。《管子·權修》:“或有積而不食者,則民離上。”黛:①青黑色顏料。古代婦女常用以畫眉。《楚辭·大招》:“粉白黛黑,施澤芳隻。”(澤:光潤。隻:語氣詞。)②借指女子的眉毛。白居易《醉後題李、馬二妓》詩:“愁凝歌黛欲生煙。”③借指美女。白居易《長恨歌》:“六宮粉黛無顏色。”④青黑色。杜甫《古柏行》:“黛色參天二千尺。”色:①臉色;表情;神色。《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饑色。”②怒色。《戰國策·趙策四》:“太後之色少解。”③姿色;美色。多用於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寡人好色。”④情欲。《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⑤顏色;色彩。《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⑥景象;景色。《莊子·盜蹠》:“車馬有行色。”⑦種類;品類。《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樹下端然坐睡,不知是何色類?”⑧佛教用語。指人能感知的一切外物,與“空”相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陳子昂《感遇》之八:“空色皆寂滅,緣業亦何名。”每:①逐個;每個。《孟子·離婁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②副詞。1.每次。諸葛亮《前出師表》:“每與臣論此事。”《詩經·秦風·權輿》:“今也每食無餘。”2.經常。曹操《求言令》:“吾充重任,每懼失中。”③連詞。相當於“雖”、“雖然”。《詩經·小雅·常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每每]草茂盛的樣子。《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歲:①星名。即木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歲在星紀。”②年。《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年。”③光陰;時間;時光。元稹《遣春十首》之七:“莫倚顏似花,君看歲如水。”④年齡。崔顥《江畔老人愁》:“少年欲知老人歲,豈知今年一百五。”⑤年景;年成;收成。《鹽鐵論·力耕》:“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登:莊稼豐收。)投:①擲;拋;扔。《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犖(luò)有力焉,能投蓋於稷門。”(犖:人名。蓋:車蓋。稷門:魯都南門。)②揮;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③扔掉;拋棄。陶潛《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中作》:“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冠:指官帽。旋:還;返。縈:拘牽。)④投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遂自投汩羅以死。”《呂氏春秋·察今》:“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⑤相合;迎合。李白《秋日贈元六兄林宗》:“投分三十載,榮枯所共歡。”⑥投靠;投奔。《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舊:老交情。)《南史·王懿傳》:“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⑦投宿。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⑧到;臨近。牟融《題朱慶餘居》:“寂寥荒館下,投老欲何為?”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九江右投貢與章,楊瀾吹漂浩無旁。”⑨贈送。《詩經·衛風·木桃》:“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⑩趁。高啟《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金:①金屬的通稱。《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周禮·秋官·職金》:“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為:制作。)②金黃色。《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阿房宮賦》:“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③錢財;錢。《史記·陳丞相世傢》:“臣聞(陳)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淮南子·說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劍。)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以一鎰(二十四兩)為一金,或以一斤為一金。《史記·燕召公世傢》:“子之因遺(wèi)蘇代百金。”(子之:人名。遺:贈與。)《五人墓碑記》:“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頸項;頭臚。)《獄中雜記》:“富者賂數百金。”⑦比喻堅固。《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地,金城千裡。”⑧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龍:(一)①我國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頭有角,身有鱗。有腳可走,無翼能飛。《周易·乾》:“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田:指地上。)②帝王的象征。杜甫《哀王孫》:“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高帝:漢高祖。隆準:高鼻梁。)白居易《長恨歌》:“天旋日轉回龍馭。”③八尺以上的馬;駿馬。張衡《東京賦》:“龍輅充庭,雲旗拂霓。”(輅:天子的車。雲旗:很高的旗。霓:副虹,借指空中。)④指傑出的人才。《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⑤二十八宿中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稱。⑥十二生肖之一。[龍鐘]1.衰老、疲憊的樣子。王維《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2.潦倒、不得意的樣子。白居易《別微之於澧上》:“莫問龍鐘惡官職,且聽清脆好文篇。”3.淚流縱橫的樣子。蔡邕《琴操》下:“空山歔欷,涕龍鐘兮。”(歔欷xūxī:哀嘆抽泣聲。)4.躑躅難行的樣子。蘇頲《曉發方騫驛》:“傳置遠山蹊,龍鐘蹴澗泥。”(蹴cù:踐踏。)(二)lǒng同“壟(lǒng)”。①岡壟。《孟子·公孫醜下》:“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賤丈夫:指貪利可鄙的男子。龍斷:斷而高的岡壟。)②獨占利益。《藝林伐山》:“私富貴之龍斷。”(三)chǒng通“寵”。榮耀。《詩經》:“何天之龍。”
【诗句】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出处】唐·卢纶《送李端》。【意思1】从小孤苦伶仃,很早就客游他乡,在多难的日子里与你相识,常恨相见太晚。我掩面而哭,徒然地望着你离去的方向,世上风尘扰攘,不知到哪时才能相会?风尘:指社会动荡不安。何所期:何时是我们相会的日子。期,约定的时日。【意思2】这里诗人追溯自己不幸的身世。青春年少就失去父母的疼爱而出外独自谋生。在动乱、混浊的年代,自己漂泊流离,绝少知音,只恨与您相逢太迟。极状朋友间的莫逆之交,情真意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患难之中得遇知交,相见恨晚,不忍分别。[例]他说:“我们已等了这么久,也不在乎再等几天,你若不能走,我就只好留下了。”他说这话使我无言以对,只有流泪。唐诗人卢纶有句:“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或可形容我们当时的一片纯情吧。(陈香梅《春水东流》)【全诗】《送李端》.[唐].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作者小传】卢纶(?—799),字允言,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屡试不第。经宰相荐为阌乡尉,历任密县令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陕府户曹参军、昭应令等职,官至检校户部郎中。生平见《旧唐书·卢简求传》、《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四等。今人傅璇琮《卢纶考》颇详备。其诗多赠答送别及游宴之作,其写军中生活有盛唐之音,不乏气势,律诗亦洗练明快,王士禛《分甘馀话》卷四称其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今有刘幼棠《卢纶诗集校注》较完备。【解题】此诗作年不详。一曰严维作,非是。李端,亦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详见后《拜新月》“作者小传”。诗中描写离别时的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沉重的心情。颈联二句为传诵之名句,感叹身世,回忆往事,语言洗练,感情真挚,表达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注释】①二句意谓离别之时正当故关到处长满枯草的令人悲哀时节。②二句点明道路遥远,时间是黄昏时,天气是下雪天。③少孤:指自己早年丧父。为客早:很早就客居在外谋生。④多难:指战争频繁,国家多难。识君迟:很迟才结识李端。⑤空:徒然。⑥此句意谓时局纷乱不知何日能再见。风尘:喻战乱。【全诗鉴赏】“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这一联写送走故人后所引起的身世之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少孤”指幼年丧父,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由于少孤,小小年纪便远役他乡,过早地经受人生苦难。“早”字《极玄集》作“惯”,是就“为客”之久说的,即经常为客。总而言之,大部分岁月是在漂泊困厄中度过的。“多难”除指个人遭遇的种种不幸外,无疑还指天宝末年以来的社会乱离。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的苦难。“识君迟”的“迟”,固然有相识得晚的叙事因素,但也有“相见恨晚”的感情成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诗人积大半生的人生体验,终于觅到一位挚友,一位知己,是不幸中的一大安慰;但现在却要分开了。幸乎?不幸乎?这一联,反复咏叹,意切情真。“早”、“迟”配搭,顿挫有致;“少”、“多”借对,摇曳生姿。诗人把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尾联写别后相思。诗人在归途中回忆往事,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泪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望不见了,掩泪相向也是徒然,故着一“空”字。唯一的希望是相约以后再见。但风尘扰攘,后期难卜,这一线希望怕也难以实现。这样收束全诗,仍归结到一个“悲”字,给人以无穷回味。这首五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结构上恪守成法,并无特别之处,但由于真情内充,却能于平易中现出顿挫,淡雅中见出沉郁。“少孤”一联含意精切动人,无愧千古警句,对振起全诗气势起了巨大作用。
少孤为客早。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出处】唐·卢纶《送李端》。【意思1】从小孤苦伶仃,很早就客游他乡,在多难的日子里与你相识,常恨相见太晚。我掩面而哭,徒然地望着你离去的方向,世上风尘扰攘,不知到哪时才能相会?风尘:指社会动荡不安。何所期:何时是我们相会的日子。期,约定的时日。【意思2】这里诗人追溯自己不幸的身世。青春年少就失去父母的疼爱而出外独自谋生。在动乱、混浊的年代,自己漂泊流离,绝少知音,只恨与您相逢太迟。极状朋友间的莫逆之交,情真意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患难之中得遇知交,相见恨晚,不忍分别。[例]他说:“我们已等了这么久,也不在乎再等几天,你若不能走,我就只好留下了。”他说这话使我无言以对,只有流泪。唐诗人卢纶有句:“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或可形容我们当时的一片纯情吧。(陈香梅《春水东流》)【全诗】《送李端》.[唐].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作者小传】卢纶(?—799),字允言,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屡试不第。经宰相荐为阌乡尉,历任密县令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陕府户曹参军、昭应令等职,官至检校户部郎中。生平见《旧唐书·卢简求传》、《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四等。今人傅璇琮《卢纶考》颇详备。其诗多赠答送别及游宴之作,其写军中生活有盛唐之音,不乏气势,律诗亦洗练明快,王士禛《分甘馀话》卷四称其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今有刘幼棠《卢纶诗集校注》较完备。【解题】此诗作年不详。一曰严维作,非是。李端,亦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详见后《拜新月》“作者小传”。诗中描写离别时的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沉重的心情。颈联二句为传诵之名句,感叹身世,回忆往事,语言洗练,感情真挚,表达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注释】①二句意谓离别之时正当故关到处长满枯草的令人悲哀时节。②二句点明道路遥远,时间是黄昏时,天气是下雪天。③少孤:指自己早年丧父。为客早:很早就客居在外谋生。④多难:指战争频繁,国家多难。识君迟:很迟才结识李端。⑤空:徒然。⑥此句意谓时局纷乱不知何日能再见。风尘:喻战乱。【全诗鉴赏】“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这一联写送走故人后所引起的身世之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少孤”指幼年丧父,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由于少孤,小小年纪便远役他乡,过早地经受人生苦难。“早”字《极玄集》作“惯”,是就“为客”之久说的,即经常为客。总而言之,大部分岁月是在漂泊困厄中度过的。“多难”除指个人遭遇的种种不幸外,无疑还指天宝末年以来的社会乱离。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的苦难。“识君迟”的“迟”,固然有相识得晚的叙事因素,但也有“相见恨晚”的感情成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诗人积大半生的人生体验,终于觅到一位挚友,一位知己,是不幸中的一大安慰;但现在却要分开了。幸乎?不幸乎?这一联,反复咏叹,意切情真。“早”、“迟”配搭,顿挫有致;“少”、“多”借对,摇曳生姿。诗人把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尾联写别后相思。诗人在归途中回忆往事,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泪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望不见了,掩泪相向也是徒然,故着一“空”字。唯一的希望是相约以后再见。但风尘扰攘,后期难卜,这一线希望怕也难以实现。这样收束全诗,仍归结到一个“悲”字,给人以无穷回味。这首五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结构上恪守成法,并无特别之处,但由于真情内充,却能于平易中现出顿挫,淡雅中见出沉郁。“少孤”一联含意精切动人,无愧千古警句,对振起全诗气势起了巨大作用。
【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出处】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一》。【意思1】春风中走过扬州的十里长街,把沿街歌楼舞榭的珠帘卷起来,觉得里面的那些佳丽总不如你漂亮动人。后用来表达一种对意中人的眷恋与深情。【意思2】十里扬州之路,车水马龙,春风荡漾,美女如云,花枝招展。但是,都不如你这般使人爱恋。诗人运用较喻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歌女那深深的爱恋之情。注: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卷上珠帘总不如”意谓所有的珠帘内的红衣翠袖的美女都不如诗人所眷恋的歌女。【鉴赏】春风轻柔地吹着约有十里长的扬州路,即使把沿路一家家的珠帘卷起来看看,总觉得所有帘内的女人都比不上她。这两句诗是写对情人的痴迷眷恋,与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的意境颇为相似。【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美貌或才能出众。[例]结二句借杜牧《赠别》诗意来赞美朱帘秀的人才出众,色艺俱佳。杜牧诗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二、用以形容扬州风景优美,街市繁华。[例]那时正是莺飞草长的三月天气,“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一路坐在车中,油绿的郊原不停地从车窗外飞过,不曾进城,我已经心醉了。(叶灵凤《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解题】此二首诗约作于大和九年(835),时杜牧即将离开扬州淮南节度掌书记任,与所爱的一位妓女分别,赠她这二首诗。第一首写女子的美貌,用含苞待放的豆蔻蓓蕾作比喻,并以所有扬州女子都不及来形容。第二首写依依不舍之情,将蜡烛拟人化,赋予感情,谓蜡烛见情人离别而垂泪到天明,含蓄奇妙,深切感人。【注释】①娉(ping)娉:姿态美好貌。袅(niao)袅:身材纤长柔美貌。十三馀:十三四岁。②此句意谓如二月初尚未开花的娇嫩的豆蔻蓓蕾。后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喻处女。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木,初夏开花。梢头:喻娇嫩。③二句意谓十里扬州一路上珠帘卷处看到的春风女子,总不及她。【全诗赏析】“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艺概·诗概》)杜牧的短章尤深得其妙。这首诗是作者大和九年(835)离扬州赴长安升任监察御史时,赠别一位情意缠绵的歌妓所作。首句,空灵而启,不直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容貌,而虚写体态“娉娉袅袅”轻盈多姿。“十三余”,女郎芳龄,更映照其貌美。次句,转接南国花卉,是实写阳春二月,到处荳蔻花蕾,结满梢头,含苞待绽,又是借喻少女似荳蔻含苞,娇艳可爱。荳蔻为一种草本植物,形似芭蕉,春时开花,颜色淡红,花朵密集。诗人取比贴切,人花相衬,使人更增秀美,后代多以“荳蔻年华”,称喻妙龄处女。第三句,转插扬州市容,铺叙一笔。“春风十里”,让人联想到《扬州梦记》所载“淮左名都”之盛:“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这句明里张扬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暗里烘托环境氛围,远衬歌妓。末句,又空灵收绾,语在帘下“红巾翠袖”,意归“十三余”少女。十里长街倡楼歌馆云集,卷上珠帘,所览美色,不计其数,一个个“体如游龙,袖如素蜺”,真是目不暇接,然而没有能与之比美的。“总不如”,未言是谁。“发语已殚,而念意未尽”,读者望表知里,透过悬疑,体察轻易可得。这较直落描摹对象,岂不更含蓄有力,意趣盎然。总观此诗,所赞之人始终没有出帷亮相,启笔虚写轻姿舞态,承笔比之荳蔻花蕊,转笔渲染街市盛貌,结笔绿叶扶持红花,群女烘托一妹。人未露,意未尽,然而“不露露之”,“以不尽尽之”,取径深曲,余韵悠悠。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出处】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一》。【意思1】春风中走过扬州的十里长街,把沿街歌楼舞榭的珠帘卷起来,觉得里面的那些佳丽总不如你漂亮动人。后用来表达一种对意中人的眷恋与深情。【意思2】十里扬州之路,车水马龙,春风荡漾,美女如云,花枝招展。但是,都不如你这般使人爱恋。诗人运用较喻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歌女那深深的爱恋之情。注: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卷上珠帘总不如”意谓所有的珠帘内的红衣翠袖的美女都不如诗人所眷恋的歌女。【鉴赏】春风轻柔地吹着约有十里长的扬州路,即使把沿路一家家的珠帘卷起来看看,总觉得所有帘内的女人都比不上她。这两句诗是写对情人的痴迷眷恋,与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的意境颇为相似。【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美貌或才能出众。[例]结二句借杜牧《赠别》诗意来赞美朱帘秀的人才出众,色艺俱佳。杜牧诗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二、用以形容扬州风景优美,街市繁华。[例]那时正是莺飞草长的三月天气,“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一路坐在车中,油绿的郊原不停地从车窗外飞过,不曾进城,我已经心醉了。(叶灵凤《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解题】此二首诗约作于大和九年(835),时杜牧即将离开扬州淮南节度掌书记任,与所爱的一位妓女分别,赠她这二首诗。第一首写女子的美貌,用含苞待放的豆蔻蓓蕾作比喻,并以所有扬州女子都不及来形容。第二首写依依不舍之情,将蜡烛拟人化,赋予感情,谓蜡烛见情人离别而垂泪到天明,含蓄奇妙,深切感人。【注释】①娉(ping)娉:姿态美好貌。袅(niao)袅:身材纤长柔美貌。十三馀:十三四岁。②此句意谓如二月初尚未开花的娇嫩的豆蔻蓓蕾。后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喻处女。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木,初夏开花。梢头:喻娇嫩。③二句意谓十里扬州一路上珠帘卷处看到的春风女子,总不及她。【全诗赏析】“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艺概·诗概》)杜牧的短章尤深得其妙。这首诗是作者大和九年(835)离扬州赴长安升任监察御史时,赠别一位情意缠绵的歌妓所作。首句,空灵而启,不直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容貌,而虚写体态“娉娉袅袅”轻盈多姿。“十三余”,女郎芳龄,更映照其貌美。次句,转接南国花卉,是实写阳春二月,到处荳蔻花蕾,结满梢头,含苞待绽,又是借喻少女似荳蔻含苞,娇艳可爱。荳蔻为一种草本植物,形似芭蕉,春时开花,颜色淡红,花朵密集。诗人取比贴切,人花相衬,使人更增秀美,后代多以“荳蔻年华”,称喻妙龄处女。第三句,转插扬州市容,铺叙一笔。“春风十里”,让人联想到《扬州梦记》所载“淮左名都”之盛:“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这句明里张扬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暗里烘托环境氛围,远衬歌妓。末句,又空灵收绾,语在帘下“红巾翠袖”,意归“十三余”少女。十里长街倡楼歌馆云集,卷上珠帘,所览美色,不计其数,一个个“体如游龙,袖如素蜺”,真是目不暇接,然而没有能与之比美的。“总不如”,未言是谁。“发语已殚,而念意未尽”,读者望表知里,透过悬疑,体察轻易可得。这较直落描摹对象,岂不更含蓄有力,意趣盎然。总观此诗,所赞之人始终没有出帷亮相,启笔虚写轻姿舞态,承笔比之荳蔻花蕊,转笔渲染街市盛貌,结笔绿叶扶持红花,群女烘托一妹。人未露,意未尽,然而“不露露之”,“以不尽尽之”,取径深曲,余韵悠悠。
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推荐。爱诗词网。唐·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2;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3。而浮生若梦4,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5,良有以也6!况阳春召我以烟景7,大块假我以文章8;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9。群季俊秀10,皆为惠连11;吾人歌咏,独惭康乐1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13,飞羽觞而醉月14。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5。1从弟:堂兄弟。序:赠序,文体名,写于送别或宴会上的一种文章。2逆旅:客舍、旅馆。3过路的旅客。4虚浮无定的人生。5秉烛夜游:汉《古诗十九首》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秉:举。6良:很。有以:有原因。7烟景:烟雾朦胧的美景。8大块:天地。假:借。文章:锦绣交织成文,此处指美妙的自然景物。9序:通“叙”,陈说。10群季:各位弟弟。俊秀:聪慧俊美。11惠连:谢惠连,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同族弟,擅诗文书画,受到谢灵运喜爱和器重。李白借他赞美自己兄弟们的才华。12“吾人”二句:李白自谦之语,意为惭愧自己不如谢灵运。谢灵运袭封康乐公。13琼筵:华贵的筵席。坐花:坐于花丛中。14羽觞(shang):椭圆形两边有耳的酒杯。15“罚依”句:即罚酒三杯。晋石崇在金谷园宴客,席间赋诗“或不能者,罚酒三斗”(见石崇《金谷诗序》)。【析点】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月夜是美好的时刻,兄弟宴饮是美好的聚会,与“俊秀”饮酒赋诗是美好的情感交流。这篇赠序用优美的文字来叙写这美好的一切,写出了春景的秀丽怡人,宴会的和谐热烈,是出自诗人之手的一篇优美散文。“阳春烟景”使人想见草木萌发、阳气升腾的迷蒙春色;“大块文章”使人想见春回人间后色彩斑斓的广袤原野,这本已是写景妙句,但李白以他诗人的感受,通过“召”“假”两词将外界景物与人的精神世界连为一体,融情于景,融景于情,充分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融入,从而留下了“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流传千古的名句。天地为“逆旅”、光阴为“过客”的比喻,气势虽然博大,构思也甚奇特,其中又含有珍惜此聚的深意,但与“浮生若梦”“秉烛夜游”相连,就未免透出些消极的意味,流露着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情调。
【全诗】《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大意】草堂前的枣树你听任邻居去打,因为她是没有食物又没有儿女的一个妇人。要不是因为困顿穷苦,她又怎么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那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不让她打枣呢!朝廷征收的赋税就已经让她穷到了骨子里了;想到了连年的战乱啊,泪水更是沾满了手巾。【赏析】杜甫居夔州时,原住在瀼西草堂,后迁往东屯,将原草堂让给一个吴姓亲戚住。从诗题称其为“吴郎”看,当较杜甫年轻;用“呈”字,含有尊重对方之意。用“又”字,乃因以前已有《柬吴郎司法》一诗。此诗就老妇人扑枣事,以诗代信,劝吴郎应以仁慈为怀,时艰为念,准其扑枣。写这样一首诗的确颇费苦心,既要照顾吴郎之自尊心,又要达到使老妇人放心扑枣的目的,诗中又不能流露一点自以为高明的教训人的口吻。对扑枣妇人,杜甫是一腔菩萨心肠;对吴郎,杜甫是一片挚友、诤友之坦诚。第一联是写自己居此时任凭老妇人来扑枣之由。“任”是任凭,即自己从不干涉。为什么如此待她呢?因为她是一个可怜的妇人,无儿,无食。借此以打动吴郎的心。第二联是讲自己对老妇人的态度,因为她是一个孤身妇女,不穷不会做这样的事,因而不但任她打枣,而且对她表示亲近、体贴,使她毫无恐惧之感。以上四句从自己这边说,极尽体贴、关怀、理解之情。杜甫如此说,不是卖瓜自夸,而是为了启发、开导吴郎,希望吴郎也能如此对待老妇人。下四句即从吴郎这边说。“即防”句,是说老妇人对你不免有所提防,其实她是多虑,谅你还不至于真的会干预她;“便插”句说吴郎:你搬来后,尽管随便插上几根篱笆,她就认为真是防她了。称之为“疏篱”,谓之为“多事”、“却甚真”,都是极力回护吴郎面子和自尊心的言词,杜甫之用心可谓良苦矣。第四联笔势宕开,不再粘滞于扑枣之事,而是引导吴郎把眼界放开,敞大襟怀。“已诉”句,是说我早已向你说过,官府的租税诛求,已使千千万万百姓很穷了。“贫到骨”,极言贫之甚也。这样用“骨”字,是出于群众口语,杜甫在很多诗中用过,如“路有冻死骨”,“疏布缠枯骨”,“穷愁但有骨”,“三年奔走空皮骨”。这是从更大的方面激发吴郎的同情心。“正思”句,是说百姓之苦,还远没有尽头,我们这些还能有碗饭吃的人,只要想一想眼前“万国尚戎马”的局面——有戎马,就有战乱,有战乱,就有军需,军需从何出?出自百姓的租税。现在的租税,已是“刻剖及锥刀”、“一物官尽取”了。再这样下去,百姓将何以为生呢?戎马不止,租税不已;租税不已,民困无有尽头——不正该为此而洒泪沾巾吗?又何苦计较堂前那几颗枣子呢?这句是晓之以理。这两句,杜甫说得剀切、诚恳,简直要把心掏给吴郎看。这种胸怀,我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已经感受到了,晚年诗中类似的诗句还有“枣熟从人打”、“减米散同舟”、“遗穗及众多”等。杜甫晚年,已是“奔走苦不暖”、“饥借家家米”的老人了,胸襟尚且如此,其“穷年忧黎元”,实不虚也。杜甫此诗,意在开导吴郎,而开导必须言辞委婉,此诗之妙亦即在委婉:首先是因心地善良、富同情心,故而出言委婉,既体察了扑枣妇人的苦衷,又照顾到了吴郎的面子。其次是诗的构思委婉,不能不说扑枣事,又不能粘滞于扑枣事;不能不说自己原情,又不能卖瓜自夸;不能不说吴郎插篱事,又不能说得太直。这些关系处理得十分好。再次是造句遣词委婉,诗中用了一系列关连性词语(如中二联),用了一系列可以触动人怜悯之心的词语(如无食无儿、困穷、恐惧、多事、甚真、贫到骨、泪沾巾),锤铸了含义深婉的多层次诗句。真正做到了以委婉之言达委婉之情,使委婉的意象、委婉的氛围笼罩全篇。杜甫一生信奉儒家的仁学思想,这个“仁”,虽说是从儒家继承来的,但却有所发展,有所升华,其主要标志有二:一是仁下不仁上,所谓“愿分竹实及蝼蚁,忍使鸱鸮相怒号”(《朱凤行》)是也;二是真心诚意地,自始至终地信奉、实践。《又呈吴郎》再具体、生动不过地体现了这一点。此亦一简,本不成诗。然直写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诗家一体。大家无所不有,亦无所不可也。此妇素来扑枣,畏生客不至,此本人情,却谓其多事;“便插疏篱”,防其扑枣,本属多事,却云“甚真”,谓避嫌宜尔也。皆善巧方便语,本意只是要吴郎任其扑枣耳。至末说此妇之苦,而又推开去,见天下可哀者多,不止一妇。盖前面为此妇,觉婆心太切,须如此收,极得口角。读此诗见此老菩萨心。(王嗣奭《杜臆》卷九)卢世曰:“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示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二引)首句提破,次句指出可矜之人,下皆反复推明所以然。……末又借邻妇平日之诉,发为远慨,盖民贫由于“征求”,“征求”由于“戎马”,推究病根,直欲为有民社者告焉,而恤邻之义,自悠然言外。(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
又呈吴郎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全诗】《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大意】草堂前的枣树你听任邻居去打,因为她是没有食物又没有儿女的一个妇人。要不是因为困顿穷苦,她又怎么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那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不让她打枣呢!朝廷征收的赋税就已经让她穷到了骨子里了;想到了连年的战乱啊,泪水更是沾满了手巾。【赏析】杜甫居夔州时,原住在瀼西草堂,后迁往东屯,将原草堂让给一个吴姓亲戚住。从诗题称其为“吴郎”看,当较杜甫年轻;用“呈”字,含有尊重对方之意。用“又”字,乃因以前已有《柬吴郎司法》一诗。此诗就老妇人扑枣事,以诗代信,劝吴郎应以仁慈为怀,时艰为念,准其扑枣。写这样一首诗的确颇费苦心,既要照顾吴郎之自尊心,又要达到使老妇人放心扑枣的目的,诗中又不能流露一点自以为高明的教训人的口吻。对扑枣妇人,杜甫是一腔菩萨心肠;对吴郎,杜甫是一片挚友、诤友之坦诚。第一联是写自己居此时任凭老妇人来扑枣之由。“任”是任凭,即自己从不干涉。为什么如此待她呢?因为她是一个可怜的妇人,无儿,无食。借此以打动吴郎的心。第二联是讲自己对老妇人的态度,因为她是一个孤身妇女,不穷不会做这样的事,因而不但任她打枣,而且对她表示亲近、体贴,使她毫无恐惧之感。以上四句从自己这边说,极尽体贴、关怀、理解之情。杜甫如此说,不是卖瓜自夸,而是为了启发、开导吴郎,希望吴郎也能如此对待老妇人。下四句即从吴郎这边说。“即防”句,是说老妇人对你不免有所提防,其实她是多虑,谅你还不至于真的会干预她;“便插”句说吴郎:你搬来后,尽管随便插上几根篱笆,她就认为真是防她了。称之为“疏篱”,谓之为“多事”、“却甚真”,都是极力回护吴郎面子和自尊心的言词,杜甫之用心可谓良苦矣。第四联笔势宕开,不再粘滞于扑枣之事,而是引导吴郎把眼界放开,敞大襟怀。“已诉”句,是说我早已向你说过,官府的租税诛求,已使千千万万百姓很穷了。“贫到骨”,极言贫之甚也。这样用“骨”字,是出于群众口语,杜甫在很多诗中用过,如“路有冻死骨”,“疏布缠枯骨”,“穷愁但有骨”,“三年奔走空皮骨”。这是从更大的方面激发吴郎的同情心。“正思”句,是说百姓之苦,还远没有尽头,我们这些还能有碗饭吃的人,只要想一想眼前“万国尚戎马”的局面——有戎马,就有战乱,有战乱,就有军需,军需从何出?出自百姓的租税。现在的租税,已是“刻剖及锥刀”、“一物官尽取”了。再这样下去,百姓将何以为生呢?戎马不止,租税不已;租税不已,民困无有尽头——不正该为此而洒泪沾巾吗?又何苦计较堂前那几颗枣子呢?这句是晓之以理。这两句,杜甫说得剀切、诚恳,简直要把心掏给吴郎看。这种胸怀,我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已经感受到了,晚年诗中类似的诗句还有“枣熟从人打”、“减米散同舟”、“遗穗及众多”等。杜甫晚年,已是“奔走苦不暖”、“饥借家家米”的老人了,胸襟尚且如此,其“穷年忧黎元”,实不虚也。杜甫此诗,意在开导吴郎,而开导必须言辞委婉,此诗之妙亦即在委婉:首先是因心地善良、富同情心,故而出言委婉,既体察了扑枣妇人的苦衷,又照顾到了吴郎的面子。其次是诗的构思委婉,不能不说扑枣事,又不能粘滞于扑枣事;不能不说自己原情,又不能卖瓜自夸;不能不说吴郎插篱事,又不能说得太直。这些关系处理得十分好。再次是造句遣词委婉,诗中用了一系列关连性词语(如中二联),用了一系列可以触动人怜悯之心的词语(如无食无儿、困穷、恐惧、多事、甚真、贫到骨、泪沾巾),锤铸了含义深婉的多层次诗句。真正做到了以委婉之言达委婉之情,使委婉的意象、委婉的氛围笼罩全篇。杜甫一生信奉儒家的仁学思想,这个“仁”,虽说是从儒家继承来的,但却有所发展,有所升华,其主要标志有二:一是仁下不仁上,所谓“愿分竹实及蝼蚁,忍使鸱鸮相怒号”(《朱凤行》)是也;二是真心诚意地,自始至终地信奉、实践。《又呈吴郎》再具体、生动不过地体现了这一点。此亦一简,本不成诗。然直写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诗家一体。大家无所不有,亦无所不可也。此妇素来扑枣,畏生客不至,此本人情,却谓其多事;“便插疏篱”,防其扑枣,本属多事,却云“甚真”,谓避嫌宜尔也。皆善巧方便语,本意只是要吴郎任其扑枣耳。至末说此妇之苦,而又推开去,见天下可哀者多,不止一妇。盖前面为此妇,觉婆心太切,须如此收,极得口角。读此诗见此老菩萨心。(王嗣奭《杜臆》卷九)卢世曰:“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示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二引)首句提破,次句指出可矜之人,下皆反复推明所以然。……末又借邻妇平日之诉,发为远慨,盖民贫由于“征求”,“征求”由于“戎马”,推究病根,直欲为有民社者告焉,而恤邻之义,自悠然言外。(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
【诗句】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出处】唐·李商隐《瑶池》【意思】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全诗】《瑶池》.[唐].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注释】①瑶池:古代神话中仙人西王母所居之处。②黄竹:据《穆天子传》载:穆王南游,在去黄竹的途中遇朔风雨雪,见受冻的百姓,便作《黄竹歌》来表示怜悯和同情。③八骏:相传为周穆王的八匹良马。《传》中又载:穆王八骏的马车至昆仑,西王母设宴瑶池款待他。临别,西王母作歌曰:“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穆王为歌答曰:“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全诗赏析】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王朝正走向没落崩溃。晚唐的几个皇帝荒废朝政,不理国事,迷信神仙方术,服食丹药,一味追求长生不老,结果因服丹药中毒而送命。针对这一现象,诗人写了这首讽刺诗,辛辣地讽刺了对求仙长生的迷信。诗人没直接正面地写皇帝的求仙服药和送命,而是借助《穆天子传》所记载的一段西王母和周穆王的传说故事加以发挥,来婉转地表达诗的主旨。《穆天子传》卷三载:周穆王西游到弇山(即弇兹山),见到西王母,“天子(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希望)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又卷五载:周穆王在黄竹的地方,“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在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希望和周穆王的许诺,还可以看到周穆王治国治民的态度。诗人就是依据这段传说故事来谋篇构思的。“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在一二两句,诗人依故事中西王母的希望和穆王的许诺,虚构了一个西王母在美妙的仙境,推开“绮窗”,盼望穆王重来的场面。凭立“绮窗”,翘首而望,然而视野空茫,不见穆王的影子,反而却听到悲哀的“黄竹歌声”惊天动地。首句写凭窗盼望,写眼望,次句写哀歌动地,写耳听,前者有意,后者无意,两者的对比和矛盾是十分强烈的。一方面说明盼望之人无影无踪,空余哀歌,人的寿命还不如歌的寿命长久,暗含着诗人对迷信神仙的讽刺;一方面用哀声动地的“黄竹歌声”,透露出国运艰难,万民受苦受冻的痛楚,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统治者贪图享乐、追求长生的批判态度。“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后两句是诗人悬想西王母不见穆王重来的内心活动。穆王有八匹骏马驰骋神速,“足不践土”,“乘云而奔”,要想重游瑶池,可以说弹指之间即至,可是无论西王母怎样久久地凭窗而望,她的眼界里仍是空空茫茫,不见穆王如约重来。大自然是无情的,即使是西王母的神力也改变不了人固有一死的规律。西王母的疑问更加揭示了求神成仙、长生不老的虚妄。古典诗歌用事是常用的一种手法。用事贵在精妙与贴切。这首诗的用事不仅精妙与贴切,而且又有合理的艺术发挥。西王母的凭窗盼望和不见穆王如约重来的焦急心态,都是诗人虚构出来的,这虚构既合情又合理,与原来的故事结合得自然融洽,了无痕迹,充分地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统治者迷信神仙的辛辣的讽刺与挖苦。全诗不用一字议论,而议论尽在用事与虚构之中,笔法巧当婉转,余味无穷。叶燮曾说:“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原诗》外编下卷四)这个评价还是中肯的。
瑶池阿母绮窗开。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出处】唐·李商隐《瑶池》【意思】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全诗】《瑶池》.[唐].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注释】①瑶池:古代神话中仙人西王母所居之处。②黄竹:据《穆天子传》载:穆王南游,在去黄竹的途中遇朔风雨雪,见受冻的百姓,便作《黄竹歌》来表示怜悯和同情。③八骏:相传为周穆王的八匹良马。《传》中又载:穆王八骏的马车至昆仑,西王母设宴瑶池款待他。临别,西王母作歌曰:“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穆王为歌答曰:“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全诗赏析】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王朝正走向没落崩溃。晚唐的几个皇帝荒废朝政,不理国事,迷信神仙方术,服食丹药,一味追求长生不老,结果因服丹药中毒而送命。针对这一现象,诗人写了这首讽刺诗,辛辣地讽刺了对求仙长生的迷信。诗人没直接正面地写皇帝的求仙服药和送命,而是借助《穆天子传》所记载的一段西王母和周穆王的传说故事加以发挥,来婉转地表达诗的主旨。《穆天子传》卷三载:周穆王西游到弇山(即弇兹山),见到西王母,“天子(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希望)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又卷五载:周穆王在黄竹的地方,“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在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希望和周穆王的许诺,还可以看到周穆王治国治民的态度。诗人就是依据这段传说故事来谋篇构思的。“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在一二两句,诗人依故事中西王母的希望和穆王的许诺,虚构了一个西王母在美妙的仙境,推开“绮窗”,盼望穆王重来的场面。凭立“绮窗”,翘首而望,然而视野空茫,不见穆王的影子,反而却听到悲哀的“黄竹歌声”惊天动地。首句写凭窗盼望,写眼望,次句写哀歌动地,写耳听,前者有意,后者无意,两者的对比和矛盾是十分强烈的。一方面说明盼望之人无影无踪,空余哀歌,人的寿命还不如歌的寿命长久,暗含着诗人对迷信神仙的讽刺;一方面用哀声动地的“黄竹歌声”,透露出国运艰难,万民受苦受冻的痛楚,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统治者贪图享乐、追求长生的批判态度。“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后两句是诗人悬想西王母不见穆王重来的内心活动。穆王有八匹骏马驰骋神速,“足不践土”,“乘云而奔”,要想重游瑶池,可以说弹指之间即至,可是无论西王母怎样久久地凭窗而望,她的眼界里仍是空空茫茫,不见穆王如约重来。大自然是无情的,即使是西王母的神力也改变不了人固有一死的规律。西王母的疑问更加揭示了求神成仙、长生不老的虚妄。古典诗歌用事是常用的一种手法。用事贵在精妙与贴切。这首诗的用事不仅精妙与贴切,而且又有合理的艺术发挥。西王母的凭窗盼望和不见穆王如约重来的焦急心态,都是诗人虚构出来的,这虚构既合情又合理,与原来的故事结合得自然融洽,了无痕迹,充分地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统治者迷信神仙的辛辣的讽刺与挖苦。全诗不用一字议论,而议论尽在用事与虚构之中,笔法巧当婉转,余味无穷。叶燮曾说:“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原诗》外编下卷四)这个评价还是中肯的。
司马光西江月。推荐。爱诗词网。司马光《西江月》司马光司马光宝髻松松挽就①,铅华淡淡妆成②。青烟翠雾罩轻盈③。飞絮游丝无定④。相见争如不见⑤,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⑥。深院月斜人静。李端端图(局部)【明】唐寅南京博物院藏注释①宝髻(jì):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髻,挽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挽就:挽成。②铅华:女子化妆用的铅粉。妆成:成妆。③青烟翠雾:指舞衣似青绿色的烟雾。轻盈:形容女子动作或姿态轻柔优美。④飞絮游丝:指舞衣似柳絮游丝般飘拂游动。⑤争:怎、怎么,表示感叹语气。⑥笙歌: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此处泛指奏乐唱歌。鉴赏司马光乃北宋一代名臣,不以词而以史著称,而本词艳冶情切,前人多怀疑不会出自古板保守的君子司马光之手,然而如此推测是不确切的。北宋官员生活优裕,文臣武将歌舞觥筹、逢场作戏、丝竹管弦、儿女情长乃是盛行的社会风尚,作此小令艳词,虽并非文章正道,但也是当时文人在交游聚会时都会的“小道”。即便作为文学创作而言,也正如北宋吴处厚所说:“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不害其为正。然世或见人文章铺陈仁义道德,便谓之正人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青箱杂记》卷八)全词写作者在歌舞筵席上对一位色艺俱佳的舞伎的惊羡、钟情。上阕是对筵席上所见舞伎的描写,分色艺两个层次;下阕则表达了对舞伎一见倾心的心情,分筵席中和筵席后两个层次。上阕开头直接切入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正是舞伎头发“松松”之天韵自然,外妆“淡淡”之朴素适中吸引着作者。前二句虽直抒胸臆,但却含蓄恰中,点染出一位素淡美人的形象。虽只是一鳞半爪的勾勒,但却将美人描摹得十分真切可人。“青烟”“翠雾”一组意象的铺排,描摹舞伎起舞时青绿色舞衣流动的柔态,“轻盈”更多地传达出舞姿呈现的心境。“飞絮”“游丝”一组意象的铺排,刻画舞伎起舞时身体的波曲和韵律,“无定”更多地体现了舞伎的神态。此两句堪称名句,不显山露水,含蓄传神,比喻贴切,可谓匠心之作。与三国魏曹植对洛神出场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上阕虽场景如此真切,作者如此投入,但却终究没有逼出一个态度或明朗的结果。其实,这个结果已经隐含在上述浓墨重彩的歌咏中了。下阕开场就化用俚语,“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道出对恋情的理解。平淡中却颇含对感情的真知灼见,即所谓感情复杂时难通透,通透时却依旧复杂。只有久经岁月、历尽风霜的人才能自然达到如此的领会,那种透视源于沉淀于心、澄明于胸的对人间儿女情长的理解。作者在上阕表露出对那位舞伎的无限钟情,但很快又领会到,如此的钟情只有在保留距离之时才是最美好的。相见时的种种却不如有距离的分别时那般美好,因为相见总要遭遇诸种现实,梦想总要遭受真实之考量,可谓“相见争如不见”;明明深情在怀,而表现在恋人身上时却是那般地绝情与苛刻,明明如此在意,却在对待对方时表现得如此的淡漠与无视,可谓“有情还似无情”。下阕最后两句写筵席散尽酒初醒,相见已成别离,而酒醒方知,何谓如痴如醉?何谓如梦如幻?“深院”“月斜”“人静”,好一个独自冥想的瞬间,好一个如此孤寂让人深思的场面!最后全词归结到作者回到现实中的复杂心情,是感伤?是追忆?还是失落?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全词篇幅短小,表达凝练,别致而传神,富于比喻与暗示。上阕对场景的烘托,意境恍惚流动,过渡到下阕对作者心境的展现,则富于哲理,真切而性灵,意味深长。全词语言不加虚饰,自然不雕琢,流畅而生动,质而有野,文而有度,真率而深刻,名句迭出,充分显示司马光的生活经验和涵养积累。(张伟特)集评宋《赵德麟:“风味极不浅,乃《西江月》词也。”(《侯鲭录》)清《陈廷焯:“司马温公词,有‘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之句……数公勋德才望,昭昭千古,而所作小词,非不尽态极妍,然不涉秽语,故不为法秀道人师呵。”(《词坛丛话》)链接《西江月》词牌。《西江月》,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词调,最早出现在敦煌曲子词中。到五代时,文人欧阳炯始有创作此调的词作,宋代就成为文人常用的词牌。《西江月》,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四句,除第三句为七言外,其余皆为六言,各两平韵,一叶韵。司马光的哲学思想。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曾被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之一。他认为,天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主宰,“人之贵贱贫富寿夭系于天”,一切全由天命所定,人力不能使它改变。同时,他还强调:“天地不易也,日月无变也,万物自若也,性情如故也,道何为而独变哉?”他坚持用唯心主义天命论和道德决定论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由此而认为社会历史有万世不易之规,即礼义纪纲。司马光的这些哲学思想,也成为他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元祐更化。元丰八年(1085)神宗幼子赵煦(即哲宗)继位,年仅10岁,其祖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她掌握政权后,即起用反对新法的司马光,并相继引用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旧党入朝执政。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的理论。在一年多时间内,主持废除了大部分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实施的新法。同时,罢黜宰相蔡确、知枢密院事章惇等,贬逐神宗时用事诸臣;停止以王安石《三经新义》为学习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根据;更改熙、丰时史官记录,以旧党立场重新编纂《神宗实录》;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安疆等四寨无偿送还西夏。元祐元年司马光去世后,执政的旧党因为政见、学术分歧和意气之争,很快分裂成朔、洛、蜀三党,交讦无已,陷入无休止的派系倾轧。元祐八年高太皇太后卒,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执政,旧党遂被全部逐出政治舞台。
【名句】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语出战国屈原《离骚》。我要叫羲和停鞭慢行啊,希望太阳不要迫近崦嵫。形容时光飞逝。羲和:神话中给太阳驾车的人。节:马鞭。崦嵫:山名,神话中太阳落山之处,在今甘肃省天水县西。
吾令羲和弭节兮。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语出战国屈原《离骚》。我要叫羲和停鞭慢行啊,希望太阳不要迫近崦嵫。形容时光飞逝。羲和:神话中给太阳驾车的人。节:马鞭。崦嵫:山名,神话中太阳落山之处,在今甘肃省天水县西。
秦晋肴之战。推荐。爱诗词网。《左传》冬(1),晋文公(2)卒。庚辰(3),将殡(4)于曲沃(5);出绛(6),柩有声如牛(7)。卜偃(8)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9:将有西师过轶我(10),击之,必大捷焉。”杞子(11)自郑使(12)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13),若潜师(14)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15)。蹇叔曰:“劳师以袭远(16),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17)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8),必有悖心(1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20),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21),尔墓之木拱矣(22)!”蹇叔之子与师(23)。哭而送之(24),曰:“晋人御师必于殽(25)。殽有二陵焉(26):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27);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28)。必死是间(29)!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30)。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31)。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32)。王孙满尚幼(33),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34),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35);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36),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7),遇之。以乘韦先(38),牛十二,犒师(39)。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40),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41)。”且使遽(42)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4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44)。使皇武子辞焉(45),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46)。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47),吾子取其麋(48)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49)。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5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51),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52):“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53),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54),违天不,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55),其为死君乎(5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5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58)?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59),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60)。子墨衰绖(61),梁弘御戎,莱驹为右(62)。夏,四月,辛巳(63),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64)。文嬴请三帅(65),曰:“彼实构吾二君(6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67)。君何辱讨焉(68)?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69),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70),妇人暂而免诸国(71)。堕军实而长寇雠(72),亡无日矣!”不顾而唾(73)。公使阳处父(74)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75),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76),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77),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秦伯素服郊次(78),乡(79)师而哭曰:“孤(80)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81)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82)掩大德。”〔注释〕(1)冬:鲁僖公三十二年之冬天。(2)晋文公:名重耳,晋献公子。(3)庚辰:十二月初十,晋文公死后第二天。(4)殡:停柩待葬。(5)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西北。(6)绛(jiang):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7)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木。(8)卜偃:晋卜筮官郭偃。(9)君:指晋文公。命:发布。大事:指军事。(10)西师:指秦师。过轶(yi):越境而过。(11)杞子:秦国大夫。僖公三十年秦伐郑,秦退兵时派杞子驻郑监视。(12)使:派使者。(13)管:锁钥。(14)潜师:偷偷派兵。(15)穆公:秦穆公,名任好。诸:之于。蹇(jian)叔:秦国老臣。(16)劳:使……疲劳。远:远方的国家。(17)无乃:恐怕。(18)无所:无所得。(19)悖(bei)心:背离的情绪。(20)孟明、西乞、白乙:秦国将领百里视、西乞术、白乙丙。(21)中寿:古代说法不统一,约指六十岁。(22)拱:两手合围。(23)与(yu)师:参加这次出征的军队。(24)哭而送之:哭修饰送的行为。(25)师:这里指秦军。殽(xiao):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26)二陵:指殽山的两座山峰,相距三十余里。(27)夏后皋:夏代的君主,名皋,夏后桀的祖父。后:君主。(28)辟:同避。(29)是间:指“二陵”之间。(30)东:向东行进。(31)周北门:在周都洛邑的北门。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县西。(32)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古时战车,坐三人,左持弓,右执矛,中驾车。胄(zhou):金属头盔。下:下车步行,以示对周天子敬意。超乘:刚一下车又跳上去,是对周天子的无礼举止。(33)王孙满:周共王之玄孙,周襄王之孙。(34)轻:轻狂。(35)脱:粗心大意。(36)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37)市:做买卖。(38)乘:古时一辆兵车套四匹马,故借“乘”为“四”的代称。韦:熟牛皮。先:在前。古人送礼,先轻后重。(39)犒(kao):慰劳。(40)步师:行军。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41)腆(tian):富厚。淹:逗留。居:留居。积:米、薪、菜等物。卫:保卫。(42)遽:驿车。古代传递公文信息的快车。(43)郑穆公:名兰,郑文公之子。客馆:招待客人的住所。(44)束:收拾。载:车子。厉:磨。兵:兵器。秣(mo)马:喂马,(45)皇武子:郑大夫。辞:辞谢。(46)脯(fu):干肉。资:粮食。饩(xi):已经宰杀的牲畜。牵:尚未宰杀的牲畜。淹久:久住。(47)原圃:郑国养禽兽的苑囿,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北。具囿:秦国养禽兽的苑囿,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境内。(48)麋:似鹿而大。(49)逢(pang):同“逄”,姓。(50)冀:希望,期待。(51)继:援军。(52)原轸:即先轸,因食采邑于原(今河南济原北),故称原轸。(53)以贪勤民:因为贪得而使人民劳累。(54)奉:给。纵:放走。患生:产生后患。(55)秦施:指秦曾资助晋文公回国的事。施:给与恩惠。(56)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记晋文公。(57)伐吾同姓:指秦伐郑灭滑而言。晋为姬姓诸侯,与郑、滑等国共出于周室。(58)何施之为:“为何施”的倒装。(59)谋及子孙:能为子孙的利益打算。(60)遽:此处作“急速”解。兴:调发。姜戎:姜姓之戎,秦晋间的小部落。(61)子:指文公之子晋襄公(名驩),因文公未葬,襄公尚未即位,故称子。衰(cui):麻衣。绖(die):麻的腰带。(62)梁弘:晋大夫。御戎:驾战车。莱驹:晋大夫。为右:为车右武士。(63)四月,辛巳:四月十四日。(64)晋于是始墨:晋国从此开始以黑色为丧服,形成习俗。(65)文嬴:晋文公夫人,襄公嫡母,秦穆公女。请三帅:为孟明等三人求情。(66)构:挑拨双方关系。(67)不厌:不能满足。(68)君何辱讨焉:何必委屈您去惩罚他们呢?(69)逞:满足。(70)武夫:武将。力:尽力。原:战场。(71)暂:猝然,突然。免:释放。(72)堕:同“隳”,毁坏。军实:战果。(73)亡:亡国。无日:没有多长时间。顾:回转头。唾:吐唾。(74)阳处父:晋大夫。(75)释左骖:解下左边的马。(76)累(lei)臣:犹言囚臣,孟明自称。累:通“缧”,古时用以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捆绑、囚禁。衅鼓:以血涂鼓而祭。(77)寡君:指秦穆公。之:如果。(78)秦伯:即秦穆公。郊次:郊外。(79)乡:同“向”。(80)孤:古代国君自称。(81)替:废弃。(82)眚(sheng):本指眼上的翳障,这里指过错。〔鉴赏〕《秦晋殽之战》记述秦晋在殽山的一次大战的经过,作者通过蹇叔哭师和秦师骄纵轻狂的描写,反映了春秋时大国间的争霸斗争,揭露了秦统治者师出不义的罪恶行径,指出了秦军失败的必然性,总结了“以贪勤民”、“劳师袭远”、“骄兵必败”的经验教训。春秋时代是兼并战争极为频繁的动乱时代,弱肉强食,大国争霸是这一时代的特点。当时秦晋是大国,郑是小国。僖公三十年,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大夫烛之武利用秦晋争霸的矛盾,游说秦穆公,分化了秦晋联盟,使秦与郑另行订立了盟约,加深了秦晋间的矛盾,这便是秦晋殽之战的远因。按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本篇可分为三部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作者塑造了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等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第一部分(自开头到“秦师遂东”)包括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段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准备阶段,其中蹇叔哭师一段是贯穿全篇情节发展的主线,构成了全篇的纲。本篇是以卜官郭偃假托君命开端,告诫晋国大夫们“将有西师过轶我”,渲染出浓烈的战争气氛,表明秦晋间争霸中原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这是爆发殽之战的根本原因。晋文公卒于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而在三十三年春,秦师就已过周北门了。可见秦师袭郑的准备工作,当在卜偃传命之前或同时,晋国出于对秦国的戒备,事先已获得了秦师袭郑的情报,所谓“柩有声如牛”的装神弄鬼,不过是耍弄迷信手段进行战争动员而已。杞子密报则是秦师袭郑而导致殽之战的直接原因。秦穆公一心追求霸业,得到杞子“掌其北门之管”作“潜师”内应的密报后,秦穆公的野心立刻膨胀起来,准备劳师袭郑了。他假惺惺地“访诸蹇叔”,只不过是希望得到一个元老重臣的附和而已。因而当蹇叔陈述利害表示反对时,他心里非常窝火,仍一意孤行,悍然侵郑,点将出师于东门之外。在蹇叔哭师时,穆公竟恼羞成怒,咒骂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寥寥数语,把穆公的刚愎虚伪和利令智昏表现得活灵活现。蹇叔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有政治远见的老臣形象,他竭力劝阻秦穆公出师伐郑,从战略上作了深谋远虑的分析,毫不犹疑地否定了“劳师袭远”的错误做法,指出秦方——“师劳力竭”,结果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方——“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潜师偷袭的意图必然碰壁,杞子内应的有利条件也会丧失;晋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必然密切注视秦军态势,抓住有利战机,利用有利地形,“御师于殽”。蹇叔抓住秦晋争霸的利害关系所进行的战略分析,是很中肯而有预见性的,但穆公完全听不进去。虽然蹇叔的谏诤失败了,却不甘隐忍下去,又作拦师之谏,对与师出征的儿子作了哭送,不顾个人得失地大胆预言“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希望穆公醒悟,停止侵略战争,以免国家和人民毫无代价的损失。蹇叔忠诚谋国的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刻。第二部分(自“三十三年春”到“灭滑而还”)叙述秦军在行军途中的骄横和袭郑无功的情况,包括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和皇武子辞杞子三段情节,验证蹇叔“郑必知之”“远主备之”的预言。秦军过周北门,表现极为骄横傲慢,作者通过王孙满观师的议论,暗示秦军骄兵必败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创造了一个聪颖锐敏的王孙满形象。他不为秦师表面的威武和强大所吓倒,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秦军纪律涣散骄傲轻敌的本质,得出“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的正确结论,秦军在滑地碰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个机智爱国的人物,当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有被偷袭亡国的危险,就假托君命,慷慨地“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并“使遽告于郑”,迟滞了秦军的进军,使郑消除了内患,做好了防备突袭的准备。郑穆公得到急报,觉察到杞子等人的内应行动,于是皇武子用一番巧妙的外交辞令,驱逐了杞子、逢孙、扬孙,使秦军陷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的困境,被迫撤军。至此,秦军远涉千里,袭郑无功,师劳力竭,失败的征象已露端倪。第三部分(自“晋原轸曰”到“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是战争的第二阶段,写秦晋殽之战的爆发和结局,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殽山、文嬴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悔过几个情节,进一步验证蹇叔“晋人御师必于殽”,“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的预言。秦军袭郑无功,“勤而无所”,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在回师途中将经过晋国的险要之地殽山,对此,晋国绝不会放弃削弱霸敌的良机。先轸论战就集中反映了晋国统治者的这一愿望。他抓住了秦国“以贪勤民”师出不义的弱点,驳斥了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的迂腐仁义说教,认为“敌不可纵。纵敌患生”、“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明确地把秦晋争霸中原的利害关系赤裸裸地提了出来。此外,先轸又提出伐秦的另一理由是“天奉我也”、“违天不祥”,用天命论来激励士气。先轸的鼓动完全代表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利益,晋襄公联合了姜戎部落,带孝亲征,表明晋国动员面之广,争霸决心之大。秦晋两军,一劳一逸,一骄一慎,一方“入险而脱”,另一方据险而伏,秦师全军覆没,三帅被俘,结果完全在蹇叔的预料之中。文章到此,本可以结束,但《左传》是一部编年史书,不但要交代前因,还要交代后果。文嬴请三帅以下则是殽之战的尾声,进一步暴露了秦晋间的深刻矛盾,预示两国的争霸斗争还将加剧,同时,在尾声中通过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和秦穆公悔过等情节和细节的描写,将这三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完整和丰满。如先轸的耿直忠诚和深谋远虑,已在他和栾枝的争辩中表现出来了,尾声中又增添了他问秦囚时盛怒之下的“不顾而唾”的细节,就把先轸的鲁莽暴烈突现出来。又如秦穆公,在蹇叔哭师中,作者主要刻画他刚愎自用的一面,而在穆公向师而哭引咎认错的尾声中,则又表现他勇于改过,善于用人的一面。这样,殽之战由秦穆公执意孤行而起,又由他总结教训承认错误结束。故事和人物性格就显得比较完整了。总起来看,《秦晋殽之战》对战争的起因、性质、过程、结果以及蹇叔、王孙满、先轸对战争的分析等等,都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发挥,正确地表现了战争中一系列的战略、策略原则,包含了许多古代军事辩证法的正确因素。在《左传》记述战争的传文中,《秦晋殽之战》在写作上很有代表性,它有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一、善于围绕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主要是表现侵略必败的主题。为了突出这一主题,文章选择了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杞子、先轸论战等几块材料,写秦军处处碰壁,突出表现秦师必败,极力渲染战争气氛,把战争的不义性质和战略错误作了充分暴露,至于战争过程本身,只用“败秦师于殽”一句带过,其他如秦晋郑三方在军事上的部署和准备就没有写,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对主题的表达。在人物的安排和处理上,包括一些很次要的人物,也是人人有着落,个个有交代。如原先充作内应的杞子,后来诡计被识破,便匆忙逃命,“奔齐”去了。连装进棺材的晋文公,也没有冷落他,殽之战后,也顺便带了一笔:“遂墨以葬文公”。这种疏密相间的安排,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二、善于用对话和行动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先轸,为了晋国的利益,当他得知秦囚因文嬴的请求而被晋襄公放走之后,就咆哮着骂起来:“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并“不顾而唾”。先轸在盛怒之下,不顾君臣尊卑,故意直呼文公夫人为“妇人”,又用吐唾沫的行动表示他对襄公纵敌的鄙视和反感,这就把先轸的卓识、粗犷和对晋国的至诚,刻画得很传神。其他如秦穆公、蹇叔、弦高等,都通过他们的言行写出了生动的个性。三、外交辞令写得委婉含蓄,曲折尽情。本篇写了三段外交辞令,都各有特色。弦高犒师时说的一段话是意在言外,说得谦恭有礼,恰如其分,既不冒犯强秦又弦外有音,明确地暗示给秦军,郑国已知道了他们偷袭的企图,做好了防卫的准备,迫使秦军逡巡不敢进。而皇武子辞杞子的一段话则是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气话中婉转而又严峻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下达了逐客令,使杞子等人感受到无形的威压,再也无法呆在郑国,只好仓皇出逃。弱小的郑国就这样不动一刀一枪排除了隐患,表现出对付厉兵秣马的秦国驻军的高妙斗争艺术。孟明谢赐一段,却是棉里藏针,话中有刺。孟明所谓“三年将拜君赐”表面上感恩戴德的客气话,隐伏着雪耻报仇的切齿誓言,辛辣嘲笑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他的企图,流露出自己侥幸生还的得意心情。三年后,在文公三年的传文中,记载有秦伯用孟明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至茅津济,封殽尸而还”的战绩,验证了孟明三年报仇的誓言。这就更使我们体味到孟明谢赐这段隽永含蓄的外交辞令,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大国之间的矛盾,有它特殊的作用。字数:6912作者:苏学瞻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28-35页.
【诗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轮台东门之外,送您启程。去时天山路上,大雪纷纷。山回路转,遮住了视线,看不见您的身影;眼前雪地上,只空空地留下了马蹄的印迹。诗句形象地表述了送行者伫立雪地深情怅望的情态,流露出对远去友人留恋难舍的悠悠不尽之情。【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①判官:唐朝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务的文官。②控:拉弓。③瀚海:大沙漠。阑干:纵横貌。④中军:主帅自己率领的军队,这里指主帅的营幕。⑤辕门:军营门。【全诗鉴赏】此诗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之时。这是一首送别诗,白雪是贯串全篇的线索,咏雪和送别紧密结合成为该诗的主要特点,这不仅反映在诗题上,而且体现在诗歌形象的描写中。前十句着重咏雪,但始终照应送别,为送别创造环境气氛。开头就从风雪写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耐风寒的白草为之吹折,可见风势之猛,八月的边塞已经大雪纷飞,可见下雪之早,短短两句,一幅塞上早雪的图景便跃然纸上。“卷地”的“卷”字,传神地写出了寒风席卷一切的威势,“即飞雪”的“即”字,包含有诗人惊奇的口气,用字颇见工力。接着,作者以他那支生花妙笔,对雪景作进一步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比拟雪,是形容雪白;用“忽如”和“千树万树”,是暗示雪下得急,下得大。两句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把塞上雪景的壮阔明丽之处充分展示出来了。使人们仿佛看到伴随着朔风的怒吼,塞外的山脊屋顶、树梢枝头一下子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恍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树的梨花一般,呈现出一片洁白明亮、妩媚奇丽的景象。这两句咏雪的千古名句翻用了梁萧子显《燕歌行》中“洛阳梨花飞如雪”的诗句,但比原句显得更壮美,更富有浪漫色彩,是“点铁成金”、推陈出新的典型一例。下面四句,由外景转为内景,从直接写雪转为间接写雪,突出下雪所造成的严寒天气。“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前句是过渡,并远承首句,正由于有“风”,雪花才“散入珠帘”,逼人的寒气也被带进帐内。“湿”字透露出营帐里有炉火,所以白雪融化成水,沾湿罗幕。此句转折自然,描写精细。后句所写“狐裘”、“锦衾”均为极其华贵的御寒衣物,在有炉火的帐内尚且显得“不暖”和“薄”,就更衬托出边塞雪天的奇寒无比。“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铁衣”都是边防将帅经常接触的东西,它们“不得控”和“冷难着”,就由寒冷进而渲染艰苦。从字面看,这些描写似乎是纯客观的,但诗人把雪天严寒刻画得如此新奇动人,具体可感,实际透发出他不为寒冷艰苦所动的豪气。九、十两句又由帐内转向帐外,对雪天景象作更为广阔的描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只见沙漠纵横,千里冰封,天空灰暗,万里云凝。以夸饰的手法,对仗的句子,展现了一个天寒地冻、冰雪茫茫的世界,显得十分壮阔恢宏。一个“愁”字,则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两句为下面送别设置了背景和氛围,在全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八句着重写送别,但始终穿插雪景的描绘。先写饯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对宴会只用两句就一笔带过,并且后一句没有对动作和情景的具体描写,而是用了三个乐器的专门名词,便非常简练而形象地点明饯宴的地点,写出了宴会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的场面。这样,帐内欢愉热烈的气氛和帐外冰冻严寒的环境便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塞外饯宴的奇异特色。而在万里之外饯别同僚归京,听到的又是西域少数民族的乐器声,容易触动乡思,如此描写,也隐含着异乡送别听异声、撩乱边愁听不尽的微妙情绪。次叙宴散后把归客送出营门外所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此时天色已是傍晚,雪越下越大,突出地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辕门上被积雪冻硬、风吹也不能翻动的红旗。这奇妙的一笔,除继续渲染严寒外,又勾勒出一幅生动逼真的图景:在广阔无垠、一片皆白、纷纷扬扬雪花飘舞的背景下,竖立着风掣不动的红旗,两者红白相间,广狭相衬,动静相对,给人以色彩艳丽、境界壮伟、气势飞动的美感,为最后送别增添了昂扬明快的情调。诗的末尾写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里没有去正面描述送别的情景,而是仍然扣住“雪”,着重写那条铺满白雪、客人东归的天山路和归客走后雪上留下的马蹄印。这种别具一格,富有画意的描绘,流露出诗人当时极为复杂的心情:既有怅然若失的惜别,又有随之神往的乡思,更主要的则是不为离情困扰,不被艰苦吓倒的豪迈情怀。结尾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蕴藉含蓄中透出苍凉悲壮的韵味。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这诗就写得很“奇”:咏边塞雪景,不是突出其苦寒阴冷,萧瑟荒凉,而是写得明丽动人,气象万千;写塞外送别,不是伤感悲哀,缠绵悱恻,而是在深情厚谊中满含乐观昂扬的气概;提到的物件,是狐裘、胡琴、琵琶、羌笛等边塞特有的东西;描绘的景象,是北风卷地,八月飞雪,瀚海冰封,愁云凝空等塞上壮观。真可谓“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充满着奇情异彩。写景传神肖物而富有立体感,做到了诗中有画,并具色彩鲜明、笔墨粗犷的特色。诗中饱满的主观感情融化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虽无直接言情的句子,但在出色的写景叙事中依然充满着很强的抒情意味。
轮台东门。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轮台东门之外,送您启程。去时天山路上,大雪纷纷。山回路转,遮住了视线,看不见您的身影;眼前雪地上,只空空地留下了马蹄的印迹。诗句形象地表述了送行者伫立雪地深情怅望的情态,流露出对远去友人留恋难舍的悠悠不尽之情。【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①判官:唐朝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务的文官。②控:拉弓。③瀚海:大沙漠。阑干:纵横貌。④中军:主帅自己率领的军队,这里指主帅的营幕。⑤辕门:军营门。【全诗鉴赏】此诗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之时。这是一首送别诗,白雪是贯串全篇的线索,咏雪和送别紧密结合成为该诗的主要特点,这不仅反映在诗题上,而且体现在诗歌形象的描写中。前十句着重咏雪,但始终照应送别,为送别创造环境气氛。开头就从风雪写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耐风寒的白草为之吹折,可见风势之猛,八月的边塞已经大雪纷飞,可见下雪之早,短短两句,一幅塞上早雪的图景便跃然纸上。“卷地”的“卷”字,传神地写出了寒风席卷一切的威势,“即飞雪”的“即”字,包含有诗人惊奇的口气,用字颇见工力。接着,作者以他那支生花妙笔,对雪景作进一步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比拟雪,是形容雪白;用“忽如”和“千树万树”,是暗示雪下得急,下得大。两句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把塞上雪景的壮阔明丽之处充分展示出来了。使人们仿佛看到伴随着朔风的怒吼,塞外的山脊屋顶、树梢枝头一下子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恍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树的梨花一般,呈现出一片洁白明亮、妩媚奇丽的景象。这两句咏雪的千古名句翻用了梁萧子显《燕歌行》中“洛阳梨花飞如雪”的诗句,但比原句显得更壮美,更富有浪漫色彩,是“点铁成金”、推陈出新的典型一例。下面四句,由外景转为内景,从直接写雪转为间接写雪,突出下雪所造成的严寒天气。“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前句是过渡,并远承首句,正由于有“风”,雪花才“散入珠帘”,逼人的寒气也被带进帐内。“湿”字透露出营帐里有炉火,所以白雪融化成水,沾湿罗幕。此句转折自然,描写精细。后句所写“狐裘”、“锦衾”均为极其华贵的御寒衣物,在有炉火的帐内尚且显得“不暖”和“薄”,就更衬托出边塞雪天的奇寒无比。“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铁衣”都是边防将帅经常接触的东西,它们“不得控”和“冷难着”,就由寒冷进而渲染艰苦。从字面看,这些描写似乎是纯客观的,但诗人把雪天严寒刻画得如此新奇动人,具体可感,实际透发出他不为寒冷艰苦所动的豪气。九、十两句又由帐内转向帐外,对雪天景象作更为广阔的描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只见沙漠纵横,千里冰封,天空灰暗,万里云凝。以夸饰的手法,对仗的句子,展现了一个天寒地冻、冰雪茫茫的世界,显得十分壮阔恢宏。一个“愁”字,则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两句为下面送别设置了背景和氛围,在全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八句着重写送别,但始终穿插雪景的描绘。先写饯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对宴会只用两句就一笔带过,并且后一句没有对动作和情景的具体描写,而是用了三个乐器的专门名词,便非常简练而形象地点明饯宴的地点,写出了宴会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的场面。这样,帐内欢愉热烈的气氛和帐外冰冻严寒的环境便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塞外饯宴的奇异特色。而在万里之外饯别同僚归京,听到的又是西域少数民族的乐器声,容易触动乡思,如此描写,也隐含着异乡送别听异声、撩乱边愁听不尽的微妙情绪。次叙宴散后把归客送出营门外所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此时天色已是傍晚,雪越下越大,突出地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辕门上被积雪冻硬、风吹也不能翻动的红旗。这奇妙的一笔,除继续渲染严寒外,又勾勒出一幅生动逼真的图景:在广阔无垠、一片皆白、纷纷扬扬雪花飘舞的背景下,竖立着风掣不动的红旗,两者红白相间,广狭相衬,动静相对,给人以色彩艳丽、境界壮伟、气势飞动的美感,为最后送别增添了昂扬明快的情调。诗的末尾写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里没有去正面描述送别的情景,而是仍然扣住“雪”,着重写那条铺满白雪、客人东归的天山路和归客走后雪上留下的马蹄印。这种别具一格,富有画意的描绘,流露出诗人当时极为复杂的心情:既有怅然若失的惜别,又有随之神往的乡思,更主要的则是不为离情困扰,不被艰苦吓倒的豪迈情怀。结尾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蕴藉含蓄中透出苍凉悲壮的韵味。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这诗就写得很“奇”:咏边塞雪景,不是突出其苦寒阴冷,萧瑟荒凉,而是写得明丽动人,气象万千;写塞外送别,不是伤感悲哀,缠绵悱恻,而是在深情厚谊中满含乐观昂扬的气概;提到的物件,是狐裘、胡琴、琵琶、羌笛等边塞特有的东西;描绘的景象,是北风卷地,八月飞雪,瀚海冰封,愁云凝空等塞上壮观。真可谓“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充满着奇情异彩。写景传神肖物而富有立体感,做到了诗中有画,并具色彩鲜明、笔墨粗犷的特色。诗中饱满的主观感情融化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虽无直接言情的句子,但在出色的写景叙事中依然充满着很强的抒情意味。
【诗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出处】唐.韦庄《台城|金陵图》【意思1】面对六朝兴亡,最不动情的就是台城的柳树,依旧伫立在烟雨笼罩的十里长堤上。台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一带。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的所在地。【意思2】最无情的台城的柳树,仍然象以前一样长满十里长堤。这是两句凭吊古迹的诗,写得情意婉转,颇为人传诵,但它流露出一种自然界变化不大而人事变幻无常的伤感情绪,格调较为低沉。【鉴赏】六朝的繁华往事已成过去,只有鸟儿在那里空自悲伤;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对六朝的兴衰毫不关心,依旧如往日般绿蒙蒙地笼罩着十里长堤。金陵:亦称建业,是现在的南京。六朝均建都于金陵。金陵图:是指金陵的风景画。台城:是南京古墙的一部分,在玄武湖边。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六朝的兴衰来发抒人世的愁苦。“无情最是台城柳”常被套用来指责某些人或事的无情。“依旧烟笼十里堤”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的长久昌隆兴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河堤湖岸烟笼绿树的景色。[例]出了玄武门,站在长堤边上,遥望湖中的沙洲,但见一片芳草萋萋、烟笼绿树,总是使人立时想到诗人所咏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一类的感伤诗句。(叶灵凤《玄武湖的樱桃》)二、用以形容山川草木不管人世变迁,仍然风景如故。[例]光阴荏苒,二十几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初夏,桐花紫艳艳地开,紫艳欲滴,紫得教人心醉,一棵树开成一处风景,一片林开成一幅画卷,画卷好长好长,人在图画中,有一种闲适,有几分疲惫,有些许苦涩,有几缕思念,还有说不清楚的茫然。我努力梳理自己的思绪,还是想起韦庄的诗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赵玉森《桐花紫艳艳》)【全诗】《台城|金陵图》.[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释】1.台城:又称苑城,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此建宫城。【鉴赏1】
这是一首借景寄慨的吊古诗。晚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的荒芜之地了。诗人在这里触景生情,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诗人的感慨。起句即不正面描绘台城,而着意渲染氛围。因南京城滨临长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暮春的江南在阴雨中更显轻柔婉丽,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怅,这就为次句抒情作了准备。次句接首句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细品其味,则知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含“梦”境,而且在暮春霪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齐,春色长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游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三百年间,六个短命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迅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眼前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作者“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与历史兴废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鸣叫。“鸟空啼”的“空”字无实在意义,却使人们从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觉察到梦幻景象,寓“慨”很深。后两句是连语。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摆的柳枝,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受,让人想起繁荣兴旺的局面。当年的台城柳,缀满十里长堤,烟笼雾绕,是台城繁华景象的象征;如今的台城已经是千门万户长满野草的破败之地,而那些柳树却依旧烟笼雾绕,显得多么“无情”!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之间的鲜明对比,对于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的触目惊心!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即将消失,也预示了历史又将重演。柳堤堆烟,本来就容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事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这是一种对如梦似幻的景物流露的伤感情绪,写得还是比较虚。“无情”、“依旧”两词通贯全篇景致,包括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这时已萦绕在诗人心头。全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伤痛,并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浓重的伤今之意。其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值得借鉴。【鉴赏2】
依旧烟笼十里堤。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出处】唐.韦庄《台城|金陵图》【意思1】面对六朝兴亡,最不动情的就是台城的柳树,依旧伫立在烟雨笼罩的十里长堤上。台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一带。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的所在地。【意思2】最无情的台城的柳树,仍然象以前一样长满十里长堤。这是两句凭吊古迹的诗,写得情意婉转,颇为人传诵,但它流露出一种自然界变化不大而人事变幻无常的伤感情绪,格调较为低沉。【鉴赏】六朝的繁华往事已成过去,只有鸟儿在那里空自悲伤;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对六朝的兴衰毫不关心,依旧如往日般绿蒙蒙地笼罩着十里长堤。金陵:亦称建业,是现在的南京。六朝均建都于金陵。金陵图:是指金陵的风景画。台城:是南京古墙的一部分,在玄武湖边。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六朝的兴衰来发抒人世的愁苦。“无情最是台城柳”常被套用来指责某些人或事的无情。“依旧烟笼十里堤”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的长久昌隆兴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河堤湖岸烟笼绿树的景色。[例]出了玄武门,站在长堤边上,遥望湖中的沙洲,但见一片芳草萋萋、烟笼绿树,总是使人立时想到诗人所咏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一类的感伤诗句。(叶灵凤《玄武湖的樱桃》)二、用以形容山川草木不管人世变迁,仍然风景如故。[例]光阴荏苒,二十几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初夏,桐花紫艳艳地开,紫艳欲滴,紫得教人心醉,一棵树开成一处风景,一片林开成一幅画卷,画卷好长好长,人在图画中,有一种闲适,有几分疲惫,有些许苦涩,有几缕思念,还有说不清楚的茫然。我努力梳理自己的思绪,还是想起韦庄的诗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赵玉森《桐花紫艳艳》)【全诗】《台城|金陵图》.[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释】1.台城:又称苑城,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此建宫城。【鉴赏1】这是一首借景寄慨的吊古诗。晚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的荒芜之地了。诗人在这里触景生情,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诗人的感慨。起句即不正面描绘台城,而着意渲染氛围。因南京城滨临长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暮春的江南在阴雨中更显轻柔婉丽,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怅,这就为次句抒情作了准备。次句接首句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细品其味,则知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含“梦”境,而且在暮春霪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齐,春色长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游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三百年间,六个短命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迅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眼前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作者“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与历史兴废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鸣叫。“鸟空啼”的“空”字无实在意义,却使人们从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觉察到梦幻景象,寓“慨”很深。后两句是连语。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摆的柳枝,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受,让人想起繁荣兴旺的局面。当年的台城柳,缀满十里长堤,烟笼雾绕,是台城繁华景象的象征;如今的台城已经是千门万户长满野草的破败之地,而那些柳树却依旧烟笼雾绕,显得多么“无情”!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之间的鲜明对比,对于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的触目惊心!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即将消失,也预示了历史又将重演。柳堤堆烟,本来就容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事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这是一种对如梦似幻的景物流露的伤感情绪,写得还是比较虚。“无情”、“依旧”两词通贯全篇景致,包括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这时已萦绕在诗人心头。全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伤痛,并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浓重的伤今之意。其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值得借鉴。【鉴赏2】此诗《全唐诗》题作《台城》,《金陵图》为题的是另外一首诗:“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从这两首诗的内容来看,《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这首题作《台城》无疑更恰当。台城,一名苑城,旧为六朝台省和宫殿所在,曾是天下最繁华之处。然而,待到诗人韦庄登临之时,却早已是今非昔比,一片荒芜了。韦庄生当唐亡前夕,抚今追昔,不免生出许多感伤情绪。首句即从美好的江南春景写起。诗人登上台城,放眼望去,只见丝雨无边,春草茂盛,万物都笼罩在一片迷蒙之中。置身其间,连带诗人自己的意识也变得恍惚起来了:一切都如此梦幻,大概六朝也不曾存在过吧?它们的兴废存亡恐怕只是梦境一场吧?如果不是梦境,何以台城的春色历经变迁却依旧美丽如故呢?这一念头在诗人的脑海中长久盘桓,以至于诗人回过神来,想到六朝的所有过往竟在短短的三百年间灰飞烟灭,只剩下不解人事的鸟儿独自啼叫,故不由自主地产生“三百年间同晓梦”(李商隐《咏史》)之感。此处“鸟空啼”的“空”字,出自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鸟儿空作啼叫,无人倾听、欣赏;二是再悦耳动听的啼叫也挽留不了逝去的历史。短短三字,却蕴含了深刻的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之感。在诗人看来,非但鸟儿不解人意,台城的杨柳更是无情。它们不管世事的兴衰更迭,
曹 论战。推荐。爱诗词网。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攻打鲁国。本文记述的就是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曹刿向鲁庄公献策,以智慧和才能击退齐国进攻,取得战争胜利的故事。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历来为军事指挥者所重视,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战略防御的原则时,就曾引用过这一战例。其文言简意丰,是古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也一直被大中学校选作教材范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在位的人会筹划这件事,你何必参与到里边去呢?”曹刿说:“在位的人见识浅陋,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依靠什么打这一仗?”庄公说:“穿的吃的这一类用来安定生活的物品,我不敢自个儿享用,一定要拿来分些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还没有普遍地给予百姓,百姓是不会服从您的。”庄公说:“祭神的猪、牛、羊和绢绸,我不敢谎报,一定要凭事实对待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小小的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子,即使不能一一调查清楚,也一定要用真心实意来审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竭力为百姓做好事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一点打一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块儿去。”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跟齐军交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兵,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已经擂了三次鼓,曹刿才说:“可以了。”结果齐军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轮印子,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上眺望齐军,然后说:“可以了。”这才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他得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说到战争,那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干净了。对方的勇气消失干净,我们的勇气却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至于大国的用兵,那是难以捉摸的。我担心有伏兵在那里。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印子乱七八糟,望见他们的旗子东歪西倒,所以才追击他们。”赏读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取材。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人”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胜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篇虽仅222个字,但以弱御强的一场齐鲁之战,通过作者的生动记述,反映得栩栩如生,井井有条。文章不但有战前朝野“迎战”状况的展现,有战中出击、追杀场面的描述,还有战后对取胜原因的探讨。更重要的是通过齐鲁一战的记述,突现了曹刿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些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勇于参政、敢于直谏、乐于为国效力的精神风貌。
家道颖颖。推荐。爱诗词网。【名句】义方①既训②,家道颖颖③。岂敢荒④宁⑤,一日三省⑥。【注释】①义方:正确的道理。②训:教导。③颖颖:兴旺。④荒:荒废。⑤宁:探望父母。⑥省(xing):问候。【释义】得到正确道理的教导,家道兴旺又发达。怎敢不顾父母亲,一天三次去问候。【点评】父母的教导,培育了子女品德。要时时感谢父母,常常去探视他们。参考文献晋·潘安仁《家风诗》
【诗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出处】唐·李白《菩萨蛮》【意思】漠漠:迷濛布列的样子。句意:平整的树林,在迷濛中布列,烟雾弥漫,重叠如织;凄清的山峦,向远处绵延而去,颜色青碧,令人睹之伤怀。【鉴赏】平远的树林笼罩在一片交织缭绕的朦胧烟雾中,秋天的山峦铺洒着一片让人伤心的碧绿苍翠。这是主人公登楼远眺之景。一个“平”字,便将首句的镜头拉远,呈现出高远阔大的境界。“漠漠”,寂静无声的样子,突出树林的萧条寂寥之感。“烟如织”则描绘出树林在暮色之中烟霭四起的状态。“寒山”之“寒”,“伤心碧”之“伤心”,都是融情于景的写法,自然物本没有情感,因为主人公情感的寄托,才使得其既“寒”又“伤心”。“平林”句色调暗淡,“寒山”句情绪低沉,为全词奠定了忧伤悲苦的情感基调。【全诗】《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鉴赏】词的下片,写楼上思妇的感情流动。如果说,上片的视觉活动是内心的外化,那么,下片则揭示楼上人愁思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玉梯空伫立”是突现人物形象,“玉梯”一作“玉阶”。“玉梯”承接“高楼”而言,闺中思妇伫立在高楼玉梯之上,“空”字绾合了“玉梯”和“伫立”两个意象,增强了孤独寂寞的感触。“宿鸟归飞急”更是勾惹起她的急切盼望。“宿鸟”由远及近,急匆匆地在暮色中飞归。暮鸟投林,由鸟及人,联想起鸟归人未归。一个“急”字,更展现盼望归人的心情是何等迫切!在“玉梯空伫立”的极静的画面中伫立者的思潮却翻腾不安,一静一动,化静态为动态,在那寂静的世界里,让读者似乎倾听到她心灵深处的呼喊:“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盼望中的离人的归程在何处,沿途长亭连着短亭,永无尽头。庾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句,亭是行人休息停留的地方,这里借以寄托思妇的无边无垠的离恨,归程愈盼愈远,离愁越来越深,在默默遥望平林、远山、宿鸟的沉沉暮霭的高楼上感情奔迸而出,无法遏止了。陆时雍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诗镜总论》)词中的绵绵情意,在这绵远悠长旅程的急切盼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廷焯评其笔法是:“神在个中,音流弦外。”(《白雨斋词话》卷五)
寒山一带伤心碧。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出处】唐·李白《菩萨蛮》【意思】漠漠:迷濛布列的样子。句意:平整的树林,在迷濛中布列,烟雾弥漫,重叠如织;凄清的山峦,向远处绵延而去,颜色青碧,令人睹之伤怀。【鉴赏】平远的树林笼罩在一片交织缭绕的朦胧烟雾中,秋天的山峦铺洒着一片让人伤心的碧绿苍翠。这是主人公登楼远眺之景。一个“平”字,便将首句的镜头拉远,呈现出高远阔大的境界。“漠漠”,寂静无声的样子,突出树林的萧条寂寥之感。“烟如织”则描绘出树林在暮色之中烟霭四起的状态。“寒山”之“寒”,“伤心碧”之“伤心”,都是融情于景的写法,自然物本没有情感,因为主人公情感的寄托,才使得其既“寒”又“伤心”。“平林”句色调暗淡,“寒山”句情绪低沉,为全词奠定了忧伤悲苦的情感基调。【全诗】《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鉴赏】词的下片,写楼上思妇的感情流动。如果说,上片的视觉活动是内心的外化,那么,下片则揭示楼上人愁思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玉梯空伫立”是突现人物形象,“玉梯”一作“玉阶”。“玉梯”承接“高楼”而言,闺中思妇伫立在高楼玉梯之上,“空”字绾合了“玉梯”和“伫立”两个意象,增强了孤独寂寞的感触。“宿鸟归飞急”更是勾惹起她的急切盼望。“宿鸟”由远及近,急匆匆地在暮色中飞归。暮鸟投林,由鸟及人,联想起鸟归人未归。一个“急”字,更展现盼望归人的心情是何等迫切!在“玉梯空伫立”的极静的画面中伫立者的思潮却翻腾不安,一静一动,化静态为动态,在那寂静的世界里,让读者似乎倾听到她心灵深处的呼喊:“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盼望中的离人的归程在何处,沿途长亭连着短亭,永无尽头。庾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句,亭是行人休息停留的地方,这里借以寄托思妇的无边无垠的离恨,归程愈盼愈远,离愁越来越深,在默默遥望平林、远山、宿鸟的沉沉暮霭的高楼上感情奔迸而出,无法遏止了。陆时雍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诗镜总论》)词中的绵绵情意,在这绵远悠长旅程的急切盼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廷焯评其笔法是:“神在个中,音流弦外。”(《白雨斋词话》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