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淮南子。推荐。爱诗词网。〔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①,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②,断鳌足以立四极③,杀黑龙以济冀州④,积芦灰以止淫水⑤。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⑥,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⑦,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⑧;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注释〕①爁炎:即爁焱,指火势蔓延。爁又与滥音同,水泛滥称滥,火蔓延叫爁。洋:溔,水大的样子。颛:善。颛民:善良百姓。②女娲:传说中人类始祖,辅佐伏羲氏治国,还传说她抟土造人类。③鳌:龟。④黑龙:传说中的水精。⑤芦灰:芦苇灰。淫水:泛滥的洪水。⑥虫:狩,即“兽”。⑦背:背靠。方州:大地。阳:疑为“炀”,炽热、炙燥的意思。方:矩。绳:准绳。枕方寝绳:是形象地叙说女娲等想使社会自然变化发展有规律可循,按规律来治理。⑧窍:贯通。理:疏理。【鉴赏】 女娲补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则神话典故,但在传世文献中,到了《淮南子》才对这则典故有了比较完整而明晰的记载,对女娲补天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作了较为具体而生动的描写。首先,补天的主因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四根擎天大柱倾倒,导致天地都发生了灾难性的变化。对此,《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云:“当其(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由此可知,天地崩坏虽然是天灾,但也是由人祸造成。女娲作为传说中人类的创造者,不计人类的过失,在天下民众遭受劫难时毫无嗔怒怪罪,义无反顾地拯救人类,足见女娲的善良与伟大。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天神,更是作为一位母亲的善良与伟大,而这亦反衬出人类的无知与渺小。就此而言,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补天》一文中极言人类在女娲面前的无知与渺小,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切合女娲补天这则神话的原意的。女娲拯救人类的措施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三句都与水有关,所以现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分析说:“女娲补天神话,过去一般都从‘补天’这个角度去理解,但仔细研究、分析它的实际,中心内容却是治水。大龟(鳖)、大蛇(黑龙)都是洪水暴发时出现的水怪,女娲所‘断’所‘杀’的就是这类兴波作浪、为祸人间的怪物。‘积芦灰以止淫水’,更是明确地指出女娲补天最终的目的是在治水……大约由于上古一次大洪水(这洪水是世界性的)时期,山洪暴发,霖雨不息,天色阴沉可怕,看来似乎就要天崩地裂的光景……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个出现的治水英雄。我国西南苗、瑶、侗、黎等少数民族中,至今还流传有伏羲、女娲逃避洪水,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可见女娲和洪水关系密切。”(《神话选译百题》)最后,女娲补天结束之后,并不是就立即全身而退了,而是“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她还关注自己的孩子,并且使天地万物的运行良好有序,不悖“准绳”;若是有悖于天地万物运行的良好秩序的事情发生,她便会出面“窍理之”乃至“绝止之”。在这里,神话的作者实际上是强调了维护天地万物之良好运行秩序的重要性,提示我们人类应当有所法式(准绳),而不能为所欲为以至于破坏天地万物的良好秩序。
【诗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出处】唐.韦庄《台城|金陵图》【意思】江上下着微微的细雨,江边的青草长得非常整齐,从前六朝的繁华,已像春梦般消逝了,如今只有鸟儿空自啼叫着。【全诗】《台城|金陵图》.[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①霏(fei)霏:形容雨之密。②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空:徒然。③无情最是:最无情的是。【鉴赏】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亦称苑城,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边上。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曾把这里作为宫城。全诗从头到尾都采取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借此表达出作者吊古的感慨。起句不直接描绘台城,而是以蒙蒙细雨、如茵绿草勾起读者的迷惘惆怅,为次句抒情作铺垫。“六朝如梦鸟空啼”的“空”字,用对闻鸟啼的特殊感受进一步烘托出“依旧”葱茏的“无情”,并用“最是”加以强调,来反衬出作者对人世沧桑、国家兴衰的感慨,暗寓伤今之意。【鉴赏】〔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的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到了唐末,这里已荒芜不堪了。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并在诗境里寓含着较深沉的感慨。这首诗就写得比较虚,而在字里行间的空白处,其内蕴又是十分深沉丰富的。“江雨霏霏江草齐”,起句着意渲染氛围,这里突出一个“江”字,江南春雨,谓之“霏霏”,因为它密而且细,淅淅沥沥。因南京在长江之滨,因而这里说“江西”、“江草”。霏霏雨丝,烟笼雾锁;江草勃勃,碧绿如茵,好一派江南风光!轻柔宛丽,迷迷蒙蒙,最易勾惹起人的迷惘惆怅之感慨。“六朝如梦鸟空啼”,鸟啼草绿,青色常在,而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而豪华壮丽的台城则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真是往事如梦呵!“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那个“梦”字,寓含极深。“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如烟,曾经是台城繁华的点缀,而如今,虽然柳色依旧,烟笼长堤,可是台城已是一片荒凉破败了,今昔沧桑,此情此景,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台城杨柳,你又何以如此无动于衷,不解人间事呢?而对于一个怀着亡国忧思的诗人而言,则今昔对比又是何等的触目惊心!说柳“无情”,正反衬了诗人之“有情”,写杨柳依旧,正衬托出今昔沧桑巨变,而“最是”则更突出了这种感受的深沉,其伤感与怅惘之情溢于笔端,形成一种深深的感染力,引人怅惘,催人泪落。这首诗文字不多,却能以虚胜实,虚实相生,以“无情”胜“有情”,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难怪成为人们传诵不息的名篇。【评】台城,又名苑城,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此建宫城。韦庄生当唐五代之际,大唐帝国当年的气象早已一去不复返,而他的家族,远祖曾做过武则天朝的高官,四世祖韦应物是著名的诗人,自己却生不逢时,半世落拓,面对台城,遂“赋凄凉之景,想昔日盛时,无限感慨都在言外”(清人马时芳《挑灯诗话》)。首两句从阔大的空间、时间入笔:先写江南这一阔大的背景:“江雨霏霏江草齐”,将台城以及整个江南置于最具江南特色的霏霏细雨之中,遂使全篇顿时笼罩在烟雨迷濛的氛围之中。“江草齐”,使人联想起南朝梁时文学家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境界,想起当年六朝之繁华,而今却只有当年宫苑的废墟,和静静面对废墟的诗人自我,也许还会有几只不懂历史沧桑的鸟儿在啼叫,唉!真让人有往事如烟,千年一梦之叹!结两句诗人的目光从浩渺的宇宙、无垠的时空凝神于眼前的台城,观照于眼前的柳树,它们像那些兀自啼唱的鸟儿一样,依旧郁郁葱葱,生长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上。这种滋味,这种感受,真言语所难以尽述者。
江雨霏霏。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出处】唐.韦庄《台城|金陵图》【意思】江上下着微微的细雨,江边的青草长得非常整齐,从前六朝的繁华,已像春梦般消逝了,如今只有鸟儿空自啼叫着。【全诗】《台城|金陵图》.[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①霏(fei)霏:形容雨之密。②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空:徒然。③无情最是:最无情的是。【鉴赏】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亦称苑城,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边上。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曾把这里作为宫城。全诗从头到尾都采取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借此表达出作者吊古的感慨。起句不直接描绘台城,而是以蒙蒙细雨、如茵绿草勾起读者的迷惘惆怅,为次句抒情作铺垫。“六朝如梦鸟空啼”的“空”字,用对闻鸟啼的特殊感受进一步烘托出“依旧”葱茏的“无情”,并用“最是”加以强调,来反衬出作者对人世沧桑、国家兴衰的感慨,暗寓伤今之意。【鉴赏】〔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的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到了唐末,这里已荒芜不堪了。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并在诗境里寓含着较深沉的感慨。这首诗就写得比较虚,而在字里行间的空白处,其内蕴又是十分深沉丰富的。“江雨霏霏江草齐”,起句着意渲染氛围,这里突出一个“江”字,江南春雨,谓之“霏霏”,因为它密而且细,淅淅沥沥。因南京在长江之滨,因而这里说“江西”、“江草”。霏霏雨丝,烟笼雾锁;江草勃勃,碧绿如茵,好一派江南风光!轻柔宛丽,迷迷蒙蒙,最易勾惹起人的迷惘惆怅之感慨。“六朝如梦鸟空啼”,鸟啼草绿,青色常在,而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而豪华壮丽的台城则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真是往事如梦呵!“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那个“梦”字,寓含极深。“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如烟,曾经是台城繁华的点缀,而如今,虽然柳色依旧,烟笼长堤,可是台城已是一片荒凉破败了,今昔沧桑,此情此景,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台城杨柳,你又何以如此无动于衷,不解人间事呢?而对于一个怀着亡国忧思的诗人而言,则今昔对比又是何等的触目惊心!说柳“无情”,正反衬了诗人之“有情”,写杨柳依旧,正衬托出今昔沧桑巨变,而“最是”则更突出了这种感受的深沉,其伤感与怅惘之情溢于笔端,形成一种深深的感染力,引人怅惘,催人泪落。这首诗文字不多,却能以虚胜实,虚实相生,以“无情”胜“有情”,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难怪成为人们传诵不息的名篇。【评】台城,又名苑城,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此建宫城。韦庄生当唐五代之际,大唐帝国当年的气象早已一去不复返,而他的家族,远祖曾做过武则天朝的高官,四世祖韦应物是著名的诗人,自己却生不逢时,半世落拓,面对台城,遂“赋凄凉之景,想昔日盛时,无限感慨都在言外”(清人马时芳《挑灯诗话》)。首两句从阔大的空间、时间入笔:先写江南这一阔大的背景:“江雨霏霏江草齐”,将台城以及整个江南置于最具江南特色的霏霏细雨之中,遂使全篇顿时笼罩在烟雨迷濛的氛围之中。“江草齐”,使人联想起南朝梁时文学家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境界,想起当年六朝之繁华,而今却只有当年宫苑的废墟,和静静面对废墟的诗人自我,也许还会有几只不懂历史沧桑的鸟儿在啼叫,唉!真让人有往事如烟,千年一梦之叹!结两句诗人的目光从浩渺的宇宙、无垠的时空凝神于眼前的台城,观照于眼前的柳树,它们像那些兀自啼唱的鸟儿一样,依旧郁郁葱葱,生长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上。这种滋味,这种感受,真言语所难以尽述者。
【诗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出处】唐·柳宗元《渔翁》。【意思1】烟雾消散,太阳出来,四处不见人,忽然听到欸乃声,渔翁摇着小船,出现在青山绿水间。欸(ǎi)乃:摇橹划桨时发出的戛轧声。一说指渔歌,唐代渔歌有《欸乃曲》。【意思2】欸乃(ainai):唐代有渔歌《欸乃曲》,此指渔歌。句意:烟消云散,太阳出来了,却不见渔翁,只听到一声渔歌在青山绿水中回荡。作者以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赏析】“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但诗人却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造语甚奇。“绿”字既为山水增彩,又给歌声添脆,具有灵动之美。二句创造了一个清寥而略带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诗人清高而略带孤寂的心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语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首句写其行动,次句写其心态,一个对仕途充满自信、豪迈狂放的诗人自我形象宛在目前。。【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天明日朗,周遭静寂,青山绿水间欸乃声声。[例]“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木浆轻轻划过水波,山水为之一变。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闻过《城市不能少了“安静”指数》)【诗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九引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本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却化作了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宋词》一册11页)清许昂霄《词综偶评》:“‘酒入愁肠’二句,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欲解愁肠还是酒,奈酒至愁还又。’似此注脚。”《历代诗余》卷一一四引《词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全诗】《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解】朝阳岩在潇水旁,有溪涧流入潇水,故此诗写到“渔翁夜傍西岩宿”。柳宗元贬永州时常到朝阳岩游息,岩也因此诗首句而称西岩。此诗写山水,却以人物连贯,淡淡几笔,既展示了山水之美,又有生活气息,显得情趣盎然。故苏轼说:“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诗人玉屑》卷十)如去掉末两句,只怕兴味不会如此悠长。【注释】①渔翁:含有自况意味。渔翁独往独来,突现出诗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②西岩: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③欸乃:象声词,行船摇橹声。又作“暧廼”“霭廼”“襖霭”。(见宋惠洪《冷斋夜话》二《洪驹父评诗之误》)【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其写景极富“清”趣、“奇”趣,抒发了几分孤寂情怀,略略寓有政治失意的孤愤。此诗作于永州。苏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此诗极富“奇趣”,“反常合道”有两处:第二句不言汲水燃柴,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蕴意清雅,给人以超凡绝俗之感,亦见出渔翁孤高的品格。这就是造语“反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合道”。按理“烟消日出”之后应让人物出场,可是第三句说“不见人”,也是“反常”。“烟销日出”之后,山水顿见青绿原貌,此时听到“欸乃”之声,虽不见人,而人必隐于山水之中,亦甚“合道”。三、四句写出了山水的清丽,橹声的悦耳,而不见人,则营造了一种清寂空阔而又带几分神秘的境界,隐约见出渔翁孤高的性情和孤寂的心境,亦表现出一种奇趣。末二句言渔翁之舟,已“下中流”,回望天际,只见岩上白云似在追逐渔舟。此诗紧扣一个“清”字:山水景物是清丽的,而水尤清碧;“烟消”而“不见人”,江天是清空的;空阔的江面,“欸乃一声”是清亮的;岩上白云“无心”而“相逐”,又透露出孤寂和清闲,微微寄寓了诗人政治失意的孤愤,岂不有“清”趣哉?苏东坡欣赏此诗之“奇趣”,主张删去末二句,引发数百年之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沈德潜等同意东坡的意见,以为删去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等以为有此二句,则异于晚唐。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赞同东坡意见者,认为以“欸乃”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且“奇趣”更为彰显。晚唐诗确有猎奇太过之处,但亦有出奇制胜而发盛唐所未发者,岂可一概抹杀?此诗之优点,正在于奇趣,虽合“晚唐”,又有何妨?“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的病根之一么?故东坡之就诗论诗,则较为通达也。
烟销日出不见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出处】唐·柳宗元《渔翁》。【意思1】烟雾消散,太阳出来,四处不见人,忽然听到欸乃声,渔翁摇着小船,出现在青山绿水间。欸(ǎi)乃:摇橹划桨时发出的戛轧声。一说指渔歌,唐代渔歌有《欸乃曲》。【意思2】欸乃(ainai):唐代有渔歌《欸乃曲》,此指渔歌。句意:烟消云散,太阳出来了,却不见渔翁,只听到一声渔歌在青山绿水中回荡。作者以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赏析】“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但诗人却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造语甚奇。“绿”字既为山水增彩,又给歌声添脆,具有灵动之美。二句创造了一个清寥而略带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诗人清高而略带孤寂的心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语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首句写其行动,次句写其心态,一个对仕途充满自信、豪迈狂放的诗人自我形象宛在目前。。【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天明日朗,周遭静寂,青山绿水间欸乃声声。[例]“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木浆轻轻划过水波,山水为之一变。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闻过《城市不能少了“安静”指数》)【诗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九引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本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却化作了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宋词》一册11页)清许昂霄《词综偶评》:“‘酒入愁肠’二句,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欲解愁肠还是酒,奈酒至愁还又。’似此注脚。”《历代诗余》卷一一四引《词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全诗】《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解】朝阳岩在潇水旁,有溪涧流入潇水,故此诗写到“渔翁夜傍西岩宿”。柳宗元贬永州时常到朝阳岩游息,岩也因此诗首句而称西岩。此诗写山水,却以人物连贯,淡淡几笔,既展示了山水之美,又有生活气息,显得情趣盎然。故苏轼说:“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诗人玉屑》卷十)如去掉末两句,只怕兴味不会如此悠长。【注释】①渔翁:含有自况意味。渔翁独往独来,突现出诗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②西岩: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③欸乃:象声词,行船摇橹声。又作“暧廼”“霭廼”“襖霭”。(见宋惠洪《冷斋夜话》二《洪驹父评诗之误》)【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其写景极富“清”趣、“奇”趣,抒发了几分孤寂情怀,略略寓有政治失意的孤愤。此诗作于永州。苏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此诗极富“奇趣”,“反常合道”有两处:第二句不言汲水燃柴,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蕴意清雅,给人以超凡绝俗之感,亦见出渔翁孤高的品格。这就是造语“反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合道”。按理“烟消日出”之后应让人物出场,可是第三句说“不见人”,也是“反常”。“烟销日出”之后,山水顿见青绿原貌,此时听到“欸乃”之声,虽不见人,而人必隐于山水之中,亦甚“合道”。三、四句写出了山水的清丽,橹声的悦耳,而不见人,则营造了一种清寂空阔而又带几分神秘的境界,隐约见出渔翁孤高的性情和孤寂的心境,亦表现出一种奇趣。末二句言渔翁之舟,已“下中流”,回望天际,只见岩上白云似在追逐渔舟。此诗紧扣一个“清”字:山水景物是清丽的,而水尤清碧;“烟消”而“不见人”,江天是清空的;空阔的江面,“欸乃一声”是清亮的;岩上白云“无心”而“相逐”,又透露出孤寂和清闲,微微寄寓了诗人政治失意的孤愤,岂不有“清”趣哉?苏东坡欣赏此诗之“奇趣”,主张删去末二句,引发数百年之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沈德潜等同意东坡的意见,以为删去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等以为有此二句,则异于晚唐。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赞同东坡意见者,认为以“欸乃”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且“奇趣”更为彰显。晚唐诗确有猎奇太过之处,但亦有出奇制胜而发盛唐所未发者,岂可一概抹杀?此诗之优点,正在于奇趣,虽合“晚唐”,又有何妨?“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的病根之一么?故东坡之就诗论诗,则较为通达也。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注】独自一人流落他乡为异地之客,每逢佳节倍加思念亲人。异客:客居他乡的人。【译注1】漂落异乡,会常常怀念家乡亲人,而节日来临,思亲之情会更为急切。这种人生体验可谓人人心中有,然而却是人人笔底无,一经诗人说出,便觉格外亲切新颖,故万口流传。【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家在外的人,每逢节日就更加想念家乡和亲人。[例]南开同学来此者已至三十人,常相聚会,异邦相聚别具一分感情,“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者。今将届年关,又将大团聚,解此寂寞矣。(周恩来《致陈颂言》)【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读】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身在异乡为异客。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注】独自一人流落他乡为异地之客,每逢佳节倍加思念亲人。异客:客居他乡的人。【译注1】漂落异乡,会常常怀念家乡亲人,而节日来临,思亲之情会更为急切。这种人生体验可谓人人心中有,然而却是人人笔底无,一经诗人说出,便觉格外亲切新颖,故万口流传。【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家在外的人,每逢节日就更加想念家乡和亲人。[例]南开同学来此者已至三十人,常相聚会,异邦相聚别具一分感情,“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者。今将届年关,又将大团聚,解此寂寞矣。(周恩来《致陈颂言》)【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读】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了了: 明白懂事。年幼时聪明,大了未必一定有出息。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东汉文学家孔文举(孔融,字文举)10岁的时候,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担任司隶校尉的李元礼颇有名望,要想见他很不容易,只有当时的名人雅士,或者李元礼的亲戚,门人才给通报。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推荐。爱诗词网。了了: 明白懂事。年幼时聪明,大了未必一定有出息。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东汉文学家孔文举(孔融,字文举)10岁的时候,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担任司隶校尉的李元礼颇有名望,要想见他很不容易,只有当时的名人雅士,或者李元礼的亲戚,门人才给通报。一天,孔文举来到李元礼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家的亲戚。”经通报后,孔文举被请到客厅就座。李元礼见到是个小孩,十分惊讶,就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李伯阳(老子)为师,以此说来,我们是世交呀。”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听了,无不拍手称妙。此时一位名叫陈韪的人走了进来,别人就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马上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意思是: 想来您小时候,必定是一个聪明懂事的人,所以现在也不怎么样。陈韪听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半天讲不出话来。后亦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谓不能以孩童时聪明懂事,就肯定他成年后必有成就。
【诗句】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出处】唐·杜甫《佳人》。【意思】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全诗】《佳人》.[唐].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合昏尚知时。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出处】唐·杜甫《佳人》。【意思】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全诗】《佳人》.[唐].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南乡子 苏轼。推荐。爱诗词网。【原文】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①。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注〕 ①渌醅:渌,清澈。醅,未滤的酒。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为此词所本。【鉴赏】苏东坡似乎对自然界阴晴不定、倏忽变化的现象非常敏感。在三百数十首苏词中,写乍雨乍晴的奇丽景色的竟有二十多首。并且,首首风貌不同,使人不得不赞叹词人观察入微,感受细腻,表现技巧高超。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傅榦注本的题目为“黄州临皋亭作”。苏轼因为写诗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成为失去自由的罪人。到黄州后,他开始住在定惠院,以后又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本词即描写一个春日的傍晚所见到的景色。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不是一样的吗?而满江的春水,正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啊。你看那碧绿晶莹的江水,不正是清醇浓香的葡萄美酒吗?杯中的美酒是从江中舀起来的,难怪是老相识了。多么奇特的审美感受啊!这感受由一杯酒而起: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苏东坡的神通真是广大,将一个广大的空间装进小酒杯中,是他的拿手好戏。“水天浮白屋,河汉落酒樽。”“船稳江吹座,楼空月入樽。”“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类似的诗句不少。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下半阕写骤雨复晴的景色。“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且慢!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半江瑟瑟半江红”,景色奇丽,更胜于前,词人的酒兴怕更要高涨,“粉腮”怕更加娇艳,歌喉怕更要宛转悠扬吧。乍一看来,词的上半阕写小酒杯中映出的世界,下半阕写乍雨还晴的景象,似乎两不相干,似乎纯是写景,无甚深意,率尔而作。但细细玩味,再联系词人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把握到其中的脉络。词的上半阕,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半阕的内在逻辑。词的下半阕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发展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不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吗?我们可以说,词的下半阕在纯粹写景之中蕴含着身世之感。这样,整个一首词便神气贯通、融为一体了。上半阕思乡与下半阕人生的感慨原是二而一的东西。这样讲是否牵强附会?只要我们将苏词中描写乍雨乍晴的词多读几首,便会承认此说是有根据的。只不过在如像《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等一些词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在这首词中,却不露痕迹。唐末司空图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正是本词的艺术特色。
爱莲说周敦颐。推荐。爱诗词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①。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⑤。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①蕃:众多。②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故称“李唐”。③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④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⑤君子:道德高尚的人。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鉴赏】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于都)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全文仅119个字,却写得层次分明,言约意丰,立意高远。首先,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接着,揭示了莲的喻义,作者以莲自况,抒发了内心深沉的慨叹。莲之美在于“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莲端庄清洁,不容俗人轻慢玩弄。莲的形象,恰如傲然不群、高尚庄重的君子。莲的形象,可以比喻君子立身处世不受污浊环境熏染,也不媚世俗,他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襟怀坦荡,为人正直,卓然自立,令人肃然起敬。莲的形象,同样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作者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像他一样具有莲之高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本文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从“出淤泥而不染”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反映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俗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多次以菊、牡丹来反衬莲之美;把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语言精练,形象生动。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结构谨严。在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却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作者:何宝琪,汤克勤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04-305页.
买丝绣作平原君。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唐·李贺《浩歌》诗:“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释义用法赵国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好客纳士,家中宾客常数千人,世人称贤。李贺诗表达了对平原君的仰慕之意。后用此典称颂好客的贤者。”用典形式【丝难绣】清·黄景仁:“主人好客丝难绣,看纷纷投辖,重门钥冷。”【绣比平原】清·盛锦:“铸同贾岛应呼佛,绣比平原合买丝。”【绣平原赵】清·黄景仁:“行买千丈丝,一绣平原赵。”【买丝绣平原】宋·陈与义:“从今俱尽未来世,买丝不绣平原君。”
【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处】唐·杜甫《绝句》。【意思】从窗内可以望到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万里之外驶来的东吴的船只。窗含:从窗内向外望景物,窗框像一个画框,故说“含”。西岭:泛指岷山,在四川省成都市西。东吴:泛指江浙一带。【鉴赏1】凭窗远眺西山的雪岭,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历经千秋万代。而门外的江岸边,也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东吴”船只。诗歌两句俱是写景,上句是远景,诗人从窗框中看到;下句是近景,诗人从门口看到。全首诗歌俱是写景,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感情:“万里船”意味深长,安史之乱历经八年之久,这之间由于战乱,船只是无法畅行万里的,而今战乱平息,这门前停泊的船只正是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平定安史之乱的愉快心情。“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空间无限宽广,时间无限久远,境界开阔。【鉴赏2】凭窗远眺,西山雪岭积雪终年不化。向草堂门外看去,来自万里以外东吴的江船停泊门前。诗句对仗工整,一句一景,由远及近,千秋雪岭,万里江船,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壮阔的山水图画。“含”字状窗框内所见,俗字在此生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窗含远山,户临江河的家居环境。[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间上与太古相接,空间上与远方相通,这真是叫人浮想联翩的好地方。可我的故乡也不坏,打开门窗,但见水外绿水,帆外白帆,天边上淡淡一抹青山,把人的思想感情带得远远的。(吴岩《打开门窗》)【全诗】《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①西岭:指成都西面的岷山,终年积雪,故称“千秋雪”。东吴:江苏、浙江一带。万里:指蜀、吴两地,相距万里之遥。【全诗鉴赏1】本篇写于广德二年春天(764)。这年正月,杜甫正准备由阆州沿江东下,忽然听到严武又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的消息,于是决定重回成都。回到成都后,由于严武的帮助,生活上得到暂时的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绝句四首》、《绝句二首》等这些诗篇,生动地表达了他这种愉悦的心情。这首绝句在艺术上有些特别,全诗纯用偶句组成,四句诗各写四种景物,彼此并列,乍看好像不相连属,实际似断实连,全诗统一于诗人自己的形象之中。一、二两句首先写草堂近景。草堂在万里桥西,浣花溪北,层轩面水,绿树环绕,暮春节季,溪畔的杨柳一片浓绿,两只黄鹂在绿荫丛中婉转歌唱;浣花溪水波光粼粼,远处一行白鹭,正从水面飞起,冲向碧蓝的天空。两句写景,犹如画图。“翠柳”与“黄鹂”,“白鹭”与“青天”,相互映衬,相互对比,着色极为鲜艳,极尽写物之工。“鸣”字,写黄鹂之歌啭;“上”字,状白鹭之飞翔,一从听觉,一从视觉,写出了黄鹂与白鹭的不同动态,烘托出春天蓬勃的生意,也透露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春天景物的新鲜喜悦的情态。三、四两句写草堂前后的景色。草堂背后,是广阔的田野,田野尽头,是绵延起伏的岷山,“西岭”,就是岷山的主峰,海拔5588米,巍峨的峰巅上,终年是一片千秋不化的皑皑白雪。草堂门前,是流向万里桥的浣花溪水。现在江水上涨,水波荡漾,水面上航行着远行万里的帆船。“泊”,这里指万里帆船在江上停留;“含”,指西岭景色由窗口而入,一立足于室外,一立足于室内。“千秋雪”,见时间之久远,“万里船”,见空间之广阔,两句虽然都从视觉落笔,但一远一近,一静一动,艺术构思及景物搭配组合,都颇具匠心。浣花溪水并不深(杜诗《溪涨》:“当时浣花溪,溪水才尺余。白石明可抱,水中有行车”可证),但到春天冰雪融化,江水从灌口下来,水势上涨,便可通船了。但据宋范成大《吴船录》,当时来往吴蜀的通商大船,多停泊于草堂之西的万里桥和合江亭一带,这里写“门泊东吴万里船”,当系诗人的想象之景,或许诗人由门前来往的船只,而联想到东去吴越的万里行舟,触引起他的“三年望东吴”何时得重游的心绪而已。四句写景,犹如四幅画轴,通过不同场面的转换,描绘出草堂周围幽美的春天景色。这里色彩缤纷,莺声和鸣,舟行如梭,充满着春天生命的活力。读完全诗,我们不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也似乎感觉到诗人与周围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感觉到他在飘泊流离之后获得比较安定生活环境的喜悦情趣。全诗四句皆用对句,却对得自然天成,毫不板滞,显示出作者艺术上的深厚功力。诗中运用色彩来对比映衬的手法,在后代诗人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中,都可以看到这个传统手法的相继不衰。另外,这种四句四景,似续似断的写法,还表现在作者《漫成一绝》、《绝句二首》、《夔州十绝句》、《解闷十二首》等诗中。在后代绝句的创作,如苏东坡的《溪堂荫》、唐寅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等诗中,更可以看到它的深远影响。【全诗鉴赏2】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处】唐·杜甫《绝句》。【意思】从窗内可以望到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万里之外驶来的东吴的船只。窗含:从窗内向外望景物,窗框像一个画框,故说“含”。西岭:泛指岷山,在四川省成都市西。东吴:泛指江浙一带。【鉴赏1】凭窗远眺西山的雪岭,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历经千秋万代。而门外的江岸边,也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东吴”船只。诗歌两句俱是写景,上句是远景,诗人从窗框中看到;下句是近景,诗人从门口看到。全首诗歌俱是写景,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感情:“万里船”意味深长,安史之乱历经八年之久,这之间由于战乱,船只是无法畅行万里的,而今战乱平息,这门前停泊的船只正是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平定安史之乱的愉快心情。“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空间无限宽广,时间无限久远,境界开阔。【鉴赏2】凭窗远眺,西山雪岭积雪终年不化。向草堂门外看去,来自万里以外东吴的江船停泊门前。诗句对仗工整,一句一景,由远及近,千秋雪岭,万里江船,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壮阔的山水图画。“含”字状窗框内所见,俗字在此生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窗含远山,户临江河的家居环境。[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间上与太古相接,空间上与远方相通,这真是叫人浮想联翩的好地方。可我的故乡也不坏,打开门窗,但见水外绿水,帆外白帆,天边上淡淡一抹青山,把人的思想感情带得远远的。(吴岩《打开门窗》)【全诗】《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①西岭:指成都西面的岷山,终年积雪,故称“千秋雪”。东吴:江苏、浙江一带。万里:指蜀、吴两地,相距万里之遥。【全诗鉴赏1】本篇写于广德二年春天(764)。这年正月,杜甫正准备由阆州沿江东下,忽然听到严武又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的消息,于是决定重回成都。回到成都后,由于严武的帮助,生活上得到暂时的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绝句四首》、《绝句二首》等这些诗篇,生动地表达了他这种愉悦的心情。这首绝句在艺术上有些特别,全诗纯用偶句组成,四句诗各写四种景物,彼此并列,乍看好像不相连属,实际似断实连,全诗统一于诗人自己的形象之中。一、二两句首先写草堂近景。草堂在万里桥西,浣花溪北,层轩面水,绿树环绕,暮春节季,溪畔的杨柳一片浓绿,两只黄鹂在绿荫丛中婉转歌唱;浣花溪水波光粼粼,远处一行白鹭,正从水面飞起,冲向碧蓝的天空。两句写景,犹如画图。“翠柳”与“黄鹂”,“白鹭”与“青天”,相互映衬,相互对比,着色极为鲜艳,极尽写物之工。“鸣”字,写黄鹂之歌啭;“上”字,状白鹭之飞翔,一从听觉,一从视觉,写出了黄鹂与白鹭的不同动态,烘托出春天蓬勃的生意,也透露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春天景物的新鲜喜悦的情态。三、四两句写草堂前后的景色。草堂背后,是广阔的田野,田野尽头,是绵延起伏的岷山,“西岭”,就是岷山的主峰,海拔5588米,巍峨的峰巅上,终年是一片千秋不化的皑皑白雪。草堂门前,是流向万里桥的浣花溪水。现在江水上涨,水波荡漾,水面上航行着远行万里的帆船。“泊”,这里指万里帆船在江上停留;“含”,指西岭景色由窗口而入,一立足于室外,一立足于室内。“千秋雪”,见时间之久远,“万里船”,见空间之广阔,两句虽然都从视觉落笔,但一远一近,一静一动,艺术构思及景物搭配组合,都颇具匠心。浣花溪水并不深(杜诗《溪涨》:“当时浣花溪,溪水才尺余。白石明可抱,水中有行车”可证),但到春天冰雪融化,江水从灌口下来,水势上涨,便可通船了。但据宋范成大《吴船录》,当时来往吴蜀的通商大船,多停泊于草堂之西的万里桥和合江亭一带,这里写“门泊东吴万里船”,当系诗人的想象之景,或许诗人由门前来往的船只,而联想到东去吴越的万里行舟,触引起他的“三年望东吴”何时得重游的心绪而已。四句写景,犹如四幅画轴,通过不同场面的转换,描绘出草堂周围幽美的春天景色。这里色彩缤纷,莺声和鸣,舟行如梭,充满着春天生命的活力。读完全诗,我们不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也似乎感觉到诗人与周围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感觉到他在飘泊流离之后获得比较安定生活环境的喜悦情趣。全诗四句皆用对句,却对得自然天成,毫不板滞,显示出作者艺术上的深厚功力。诗中运用色彩来对比映衬的手法,在后代诗人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中,都可以看到这个传统手法的相继不衰。另外,这种四句四景,似续似断的写法,还表现在作者《漫成一绝》、《绝句二首》、《夔州十绝句》、《解闷十二首》等诗中。在后代绝句的创作,如苏东坡的《溪堂荫》、唐寅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等诗中,更可以看到它的深远影响。【全诗鉴赏2】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登鹳雀楼 王之涣。推荐。爱诗词网。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旧城西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有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原失修,目前已修复,对游人开放。此诗头两句写眼前所见,日已西沉,快要落山;下面的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描绘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面对高高的楼顶,豪情满怀,境界高远,吟出了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这首诗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世代流传,脍炙人口。
宋词典故·新丰酒
【出典】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见《全唐诗》卷一二八)唐·李白《杨叛儿》诗:“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见《全唐诗》卷一六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京兆府·昭应县》:“新丰故城,在县东十八里,汉新丰县城也。”
新丰酒。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新丰酒【出典】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见《全唐诗》卷一二八)唐·李白《杨叛儿》诗:“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见《全唐诗》卷一六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京兆府·昭应县》:“新丰故城,在县东十八里,汉新丰县城也。”【释义】唐都长安郊区有新丰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此地以产美酒出名。古诗中常以“新丰酒”泛指美酒。【例句】①海角天涯今几春,邂逅新丰酒。(韩淲《卜算子·生朝次坐客韵呈四叔》2240)这里用“新丰酒”代指席上所饮的美酒。②做得新丰酒肆,济康堂局。(无名氏《满江红·贺人开酒店药铺》3819)这里用“新丰酒肆”作为酒店的美称。
【题解】白兆山一名碧山,在安陆县城西15公里,锦峰秀岭,苍翠如绘,擅安陆山水之胜。唐开元十八年(730),李白30岁时曾隐居于此山,并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幽静环境。此诗即写于当时,诗以问答的形式抒写了隐居白兆山的闲情逸致,点出白兆山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的“别有天地”。此诗虽寥寥四句,平淡至极,却语淡而意深,历来为论诗者所赞赏,或认为“此诗信手,字字入化无段落可寻,特可合其意,而不必拘其辞也”(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或认为其为“太白绝调”(黄叔粲《唐诗笺注》)。【全诗】《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作者】李白,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太原早秋》诗。【注释】①何事,一作“何意”。②窅(yao)然:深远貌。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二:“于外国山中行,下有绝涧,窅然无底。”窅,一作“宛”。【翻译】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赏析】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在安陆(今河北安陆)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山中答问》,一作“山中答俗人。”俗人是碧山里面的人,也泛指世俗的人。他们看到李白这样有很高的文化和才能的人,却长期住在深山里,而不到热闹的城市中去,设法弄个官做做,感到不好理解。诗的开端,“问余何事栖碧山,”很自然地提出了疑问。你也许等待着李白回答吧,可是他却“笑而不答。”俗人的疑问,说穿了,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李白所以隐居,是有意造就声誉,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荐,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他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他的隐居,可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时机到来,就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及到功业既成,就飘然引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隐居的思想是这样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他怎么能跟俗人说明白呢。“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闲的,神态有些悠然自得。诗的后两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流水窅然去’”一片清幽的图景,多么吸引人呵。这自然使我们想起《桃花源记》里所说的:武陵有个渔人,沿着溪水向前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继续向前走,终于发现了与外界隔绝的仙境般的桃花源。桃花随着清澈的流水飘流到远处去,那么,飘流到哪儿去呢?诗人没有说,但以后面两句的艺术构思,并和全诗相联系,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桃花源。诗的结尾紧承上句,点明桃花源真是“别有天地非人间。”言外之意是,碧山桃花源别有天地,妙趣无穷,他就爱在这山中隐居。诗人在前面对俗人的疑问“笑而不答”’在这里才作出了巧妙的回答。那么碧山桃花岩和李白在那儿隐居的情况又怎样呢?这也是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乐意知道的。还是让诗人自己来回答吧。他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这首诗中,描写他三十年来的隐逸求仙的生活和回到碧山桃花岩以后的观感,恍如仙境,也是很美的诗境:“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莱虽冥绝,鸾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岭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园。芳草换野仓,飞萝摇春烟。”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见碧山桃花岩的风光和李白在那儿隐居的情景。这首诗完全是口头语,很朴素,象行云流水似的,流畅自然,浑然天成。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意境甚美,构思很巧妙,更使全诗为之增色。【赏析】这首诗一题作《山中问答》。俗人问他为什么喜欢栖息在青翠苍绿的山中,按常理接下来诗人就要作出答案,可是却宕开一笔,“笑而不答”,显得扑朔迷离,摇曳多姿。其实,他虽未用言语回答,他的情态已作了解答。诗人身处碧山之中,悠悠然地看着流水载着桃花的花瓣远远而去,这是人间的另一天地。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视权贵如粪土、王侯似草芥,孤高自赏,傲岸不群,从这里也可看出他的愤世疾俗之情和超然飘逸的丰神。诗人只以“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景语,尽传了超然物外的情怀。桃花殒落,好景不长;流水远去,逝者如斯。花开花落,听任自然,流水东注,无法挽回,参透了此中妙谛,也就能心“闲”了。心闲虚静,则别有天地在人间了。这首诗的诗情极浓,诗理极深,可诗语却极淡。初看这诗平常简易,细想则觉怪异反常,以问语起篇,突兀峥嵘;笑而不答,闪灼朦胧,而语极委婉,意极明朗,非如李白等大手笔不能如此。
山中答问。推荐。爱诗词网。【题解】白兆山一名碧山,在安陆县城西15公里,锦峰秀岭,苍翠如绘,擅安陆山水之胜。唐开元十八年(730),李白30岁时曾隐居于此山,并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幽静环境。此诗即写于当时,诗以问答的形式抒写了隐居白兆山的闲情逸致,点出白兆山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的“别有天地”。此诗虽寥寥四句,平淡至极,却语淡而意深,历来为论诗者所赞赏,或认为“此诗信手,字字入化无段落可寻,特可合其意,而不必拘其辞也”(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或认为其为“太白绝调”(黄叔粲《唐诗笺注》)。【全诗】《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作者】李白,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太原早秋》诗。【注释】①何事,一作“何意”。②窅(yao)然:深远貌。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二:“于外国山中行,下有绝涧,窅然无底。”窅,一作“宛”。【翻译】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赏析】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在安陆(今河北安陆)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山中答问》,一作“山中答俗人。”俗人是碧山里面的人,也泛指世俗的人。他们看到李白这样有很高的文化和才能的人,却长期住在深山里,而不到热闹的城市中去,设法弄个官做做,感到不好理解。诗的开端,“问余何事栖碧山,”很自然地提出了疑问。你也许等待着李白回答吧,可是他却“笑而不答。”俗人的疑问,说穿了,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李白所以隐居,是有意造就声誉,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荐,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他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他的隐居,可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时机到来,就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及到功业既成,就飘然引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隐居的思想是这样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他怎么能跟俗人说明白呢。“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闲的,神态有些悠然自得。诗的后两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流水窅然去’”一片清幽的图景,多么吸引人呵。这自然使我们想起《桃花源记》里所说的:武陵有个渔人,沿着溪水向前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继续向前走,终于发现了与外界隔绝的仙境般的桃花源。桃花随着清澈的流水飘流到远处去,那么,飘流到哪儿去呢?诗人没有说,但以后面两句的艺术构思,并和全诗相联系,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桃花源。诗的结尾紧承上句,点明桃花源真是“别有天地非人间。”言外之意是,碧山桃花源别有天地,妙趣无穷,他就爱在这山中隐居。诗人在前面对俗人的疑问“笑而不答”’在这里才作出了巧妙的回答。那么碧山桃花岩和李白在那儿隐居的情况又怎样呢?这也是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乐意知道的。还是让诗人自己来回答吧。他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这首诗中,描写他三十年来的隐逸求仙的生活和回到碧山桃花岩以后的观感,恍如仙境,也是很美的诗境:“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莱虽冥绝,鸾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岭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园。芳草换野仓,飞萝摇春烟。”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见碧山桃花岩的风光和李白在那儿隐居的情景。这首诗完全是口头语,很朴素,象行云流水似的,流畅自然,浑然天成。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意境甚美,构思很巧妙,更使全诗为之增色。【赏析】这首诗一题作《山中问答》。俗人问他为什么喜欢栖息在青翠苍绿的山中,按常理接下来诗人就要作出答案,可是却宕开一笔,“笑而不答”,显得扑朔迷离,摇曳多姿。其实,他虽未用言语回答,他的情态已作了解答。诗人身处碧山之中,悠悠然地看着流水载着桃花的花瓣远远而去,这是人间的另一天地。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视权贵如粪土、王侯似草芥,孤高自赏,傲岸不群,从这里也可看出他的愤世疾俗之情和超然飘逸的丰神。诗人只以“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景语,尽传了超然物外的情怀。桃花殒落,好景不长;流水远去,逝者如斯。花开花落,听任自然,流水东注,无法挽回,参透了此中妙谛,也就能心“闲”了。心闲虚静,则别有天地在人间了。这首诗的诗情极浓,诗理极深,可诗语却极淡。初看这诗平常简易,细想则觉怪异反常,以问语起篇,突兀峥嵘;笑而不答,闪灼朦胧,而语极委婉,意极明朗,非如李白等大手笔不能如此。
【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处】唐·杜甫《登楼》。【意思】锦江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涌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无常,犹如古今世事的变化。锦江:今四川省境内的岷江支流,流经成都平原。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鉴赏1】锦江之水挟着大好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滚滚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古往今来总是变幻不停。锦江,流经成都入岷江;玉垒,蜀中名山。诗人登高临远,视通八方,先是写祖国之水,从天地而来,然后写山,任他浮云变化无常,却总是岿然不动,可谓山河壮观。天地万物是空间,古往今来是时间,均被诗人囊括于诗中,气势极为壮大,这也显示出诗人辽阔的胸襟。【鉴赏2】锦江的春色从天地中得来,玉垒山飘浮的云彩古今变化无穷。诗人登楼望春,倍生感慨。江水春色来于天地——春光自美,人世如何?山上浮云变幻古今——今日之云已非昨日之云,明日之云亦非今日之云。人世难测,谁知明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可知诗句写出诗人感怀时世。忧虑重重的思绪。“来天地”、“变古今”气势博大,开阔雄浑,在时间和空间上包涵一切。注:锦江,水名。在四川成都南。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北。【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春光满目,浮云飘动的景色。[例]杜甫曾吟: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春绿了锦江,春绿了蓉城,在春天里踟蹰的你我他,也感染了绿色吧?(刘静《三月,为美丽代言》)二、用以比喻蓬勃繁荣的局面。[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回首自五届人大以来的五年间,是人民心情舒畅、国家蒸蒸日上的五年。(谷长春《众志成城》)三、用后一句比喻古今世事变迁。[例]“玉垒浮云变古今。”我就是在这风云变化中来到成都的。(碧野《跋涉者的脚印》)【引证】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明杜嗣奭《杜臆》卷六:“‘锦江’、‘玉垒’二句,俯视弘阔,气笼宇宙,可称奇杰。”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七律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亦是绝唱。”【全诗】《登楼》.[唐].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鉴赏】这是一首伤时感事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出走陕州;后赖郭子仪反击收复京师,代宗得以重返长安。十二月,吐蕃又占西川松、维、保三州,高适不能抵御,于广德二年(764)春调离;唐王朝重命严武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治理蜀中。杜甫时在阆州,拟出峡东下返乡,得知这一消息,以为时局有转,便返回成都草堂,写下此诗。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人以倒装笔法写登楼的时际与心境。在这“万方多难”之时,满腹优愁的诗人“登临”此楼,虽然万花近楼,春光满目,却极伤诗人之心。“伤客心”是果,“万方多难”是因,因果倒置,伤心之情更为沉重。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放开一笔,纵目远眺,只见锦江春水奔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忽起忽灭,如同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这联明为写景,实乃暗示时局的风云跌荡。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诗人以北极星来喻唐王朝击败吐蕃,光复长安,代宗返京,“终不改”言唐王朝气运久远;同时警告侵扰西川的吐蕃,莫再徒劳“相侵”了!这里,诗人议论时局,呼应前两联的“变古今”和“万方多难”,在喜忧之中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心理。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在楼上远望后主祠引发感慨。像后主刘禅这样重用宦官以致成了亡国之君还受人祭祀,暗喻唐代宗虽未亡国,但重用宦官鱼朝思、程元振,能否中兴唐室,实在是令人忧虑的。在这夕阳西落、日暮苍茫之中,诗人空怀匡时济世之志,却报国无门,穷愁流落,只好像诸葛亮未出山之前一样,高唱《梁甫吟》以遣怀!这里,诗人以诸葛亮和刘后主对比,表现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对刘后主的鄙薄之意。全诗感时抚事,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表现了诗人由一时的胜利带来的希望和对未来严重政治危机的隐忧。语壮境阔,寄寓深远,给人以深重的顿挫沉郁之感。
玉垒浮云变古今。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处】唐·杜甫《登楼》。【意思】锦江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涌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无常,犹如古今世事的变化。锦江:今四川省境内的岷江支流,流经成都平原。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鉴赏1】锦江之水挟着大好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滚滚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古往今来总是变幻不停。锦江,流经成都入岷江;玉垒,蜀中名山。诗人登高临远,视通八方,先是写祖国之水,从天地而来,然后写山,任他浮云变化无常,却总是岿然不动,可谓山河壮观。天地万物是空间,古往今来是时间,均被诗人囊括于诗中,气势极为壮大,这也显示出诗人辽阔的胸襟。【鉴赏2】锦江的春色从天地中得来,玉垒山飘浮的云彩古今变化无穷。诗人登楼望春,倍生感慨。江水春色来于天地——春光自美,人世如何?山上浮云变幻古今——今日之云已非昨日之云,明日之云亦非今日之云。人世难测,谁知明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可知诗句写出诗人感怀时世。忧虑重重的思绪。“来天地”、“变古今”气势博大,开阔雄浑,在时间和空间上包涵一切。注:锦江,水名。在四川成都南。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北。【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春光满目,浮云飘动的景色。[例]杜甫曾吟: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春绿了锦江,春绿了蓉城,在春天里踟蹰的你我他,也感染了绿色吧?(刘静《三月,为美丽代言》)二、用以比喻蓬勃繁荣的局面。[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回首自五届人大以来的五年间,是人民心情舒畅、国家蒸蒸日上的五年。(谷长春《众志成城》)三、用后一句比喻古今世事变迁。[例]“玉垒浮云变古今。”我就是在这风云变化中来到成都的。(碧野《跋涉者的脚印》)【引证】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明杜嗣奭《杜臆》卷六:“‘锦江’、‘玉垒’二句,俯视弘阔,气笼宇宙,可称奇杰。”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七律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亦是绝唱。”【全诗】《登楼》.[唐].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鉴赏】这是一首伤时感事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出走陕州;后赖郭子仪反击收复京师,代宗得以重返长安。十二月,吐蕃又占西川松、维、保三州,高适不能抵御,于广德二年(764)春调离;唐王朝重命严武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治理蜀中。杜甫时在阆州,拟出峡东下返乡,得知这一消息,以为时局有转,便返回成都草堂,写下此诗。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人以倒装笔法写登楼的时际与心境。在这“万方多难”之时,满腹优愁的诗人“登临”此楼,虽然万花近楼,春光满目,却极伤诗人之心。“伤客心”是果,“万方多难”是因,因果倒置,伤心之情更为沉重。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放开一笔,纵目远眺,只见锦江春水奔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忽起忽灭,如同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这联明为写景,实乃暗示时局的风云跌荡。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诗人以北极星来喻唐王朝击败吐蕃,光复长安,代宗返京,“终不改”言唐王朝气运久远;同时警告侵扰西川的吐蕃,莫再徒劳“相侵”了!这里,诗人议论时局,呼应前两联的“变古今”和“万方多难”,在喜忧之中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心理。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在楼上远望后主祠引发感慨。像后主刘禅这样重用宦官以致成了亡国之君还受人祭祀,暗喻唐代宗虽未亡国,但重用宦官鱼朝思、程元振,能否中兴唐室,实在是令人忧虑的。在这夕阳西落、日暮苍茫之中,诗人空怀匡时济世之志,却报国无门,穷愁流落,只好像诸葛亮未出山之前一样,高唱《梁甫吟》以遣怀!这里,诗人以诸葛亮和刘后主对比,表现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对刘后主的鄙薄之意。全诗感时抚事,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表现了诗人由一时的胜利带来的希望和对未来严重政治危机的隐忧。语壮境阔,寄寓深远,给人以深重的顿挫沉郁之感。
清角吹寒。推荐。爱诗词网。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淳熙是宋孝宗年号。至日:冬至日。维扬:《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句。后以“维扬”代扬州。霁:雨雪停而转晴。荠麦:荠菜和麦苗。荠菜,一种隔年生草本的菜,有甜味。弥望:满眼。戍角:军营中的号角。戍,戍守。吟:鸣。予怀:我的心情。怆(chuang)然:悲伤自度此曲:自创词调为自度曲。《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制曲牌名。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萧后以侄女妻姜夔。《黍离》之悲:像《诗经·王风·黍离》那样感伤国事艰危。《黍离》,《诗经》篇名。《毛诗序》说:周平王东迁后,东周大夫途经故都,见宗庙宫室遍种黍稷(小米、高粱),伤悼周室衰微,彷徨不忍离去,因作此诗。后人以“黍离”一词表示对国事艰危的感叹。姜夔淳熙十三年始从萧德藻游,可见在作此词之后十年,才加上此词小序末句的评价。淮左:宋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方位以东为左,所以东路简称淮左。扬州属淮南东路。名都:著名都会。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曾是著名风景区。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竹林西处,代指扬州。解鞍:下马。少驻:小驻,短暂的停留。初程:旅途的第一阶段,远行开始的路途。春风十里:指扬州昔日繁华的街道。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流域。金兵屡次南侵,词中所指当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事。胡马,指金兵。胡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窥,偷伺。江,长江。废池乔木:废旧的池苑和残存的乔木。犹厌言兵:还是厌恨谈起战争。“渐黄昏”二句:渐近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在洗劫后的扬州城上空飘荡,更给人增加了凄凉之感。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过很多赞美扬州的诗。俊赏:高明的鉴赏力。俊,有高明、卓越出群的意思。豆蔻词:指杜牧的《赠别》诗。见本篇注。豆蔻,植物名。工,工巧青楼梦:杜牧《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妓院。好:指“青楼梦”诗句之好,非指梦好。二十四桥:据北宋沈括《补笔谈》卷三记载,唐时扬州确有二十四座桥,至北宋仅存八桥。词云“二十四桥仍在”,盖词人泛指,并非确数。红药:红芍药花。“年年”句:意思是说红芍药年年开放,却无人观赏。【鉴赏】此词写于淳熙三年(1176),年方二十一岁的词人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上阕写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词一开篇就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这样整齐的对偶句,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用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对比鲜明,情绪起伏。“解鞍少驻初程”说明路过此地,稍事停留便要起程离去。“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春风十里”的扬州路,而今到处是荠麦丛生了。一个“尽”字,把昔日繁华一笔扫尽,笔力刚健,足见其荒凉的程度。“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金人南侵,把扬州这个数百年的繁华胜地付之一炬。昔日“名都”,只剩下了“废池乔木”,荒凉残破不堪目睹了。连草木尚且不忍回首往事,厌谈兵事,如此惨痛,人民就更不堪其悲了。“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本已让人伤感;又“清角吹寒”,这就更让人伤悲。“寒”、“空”二字,既是写景,又是言情。“清角吹寒”是用声响写空寂,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词人不直言自己的感受,而说“杜郎俊赏”,“重到须惊”,以杜牧之欣赏力和表现力,料他今日重来,也会对扬州的破败景象感到震惊。“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才华横溢,写过为人传诵的描写扬州的词句,即使是他这样的妙笔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忧伤心境。两次跌宕,极言扬州的今昔变化对词人的触动之深。起落跳宕的形式,与感情的起伏不平和谐一致。“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词人选取了二十四桥、芍药这两种代表扬州昔日繁华特点的事物来写。“二十四桥仍在”,只是昔日那旖旎迷人的风光不见了,只剩下清冷的月光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这甲天下的芍药花又开了,可是却再没有人来“交口称说”,再没有人来插戴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也是“庭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了。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仍”、“念”二字,包含着词人对往昔的留恋向往、对现实的悲伤惋惜之情。用冷月无声、芍药自开的无情,反衬出人的多情。表达了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波心荡”既是写水波荡漾,又是写词人心情的动荡不安;处处情景交融。此词巧妙地化用杜牧词句,借其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自铸新辞,可以看出词人炼字炼句的功夫很深。先著《词洁》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也。”陈廷焯说:“‘自胡马窥江去后……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xian)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
武陵春 李清照。推荐。爱诗词网。李清照《武陵春》李清照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①。载不动、许多愁。注释①双溪:在今浙江金华县东南,是风景佳胜之地。《浙江通志》卷一七引《名胜志》:“双溪,在城南(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汇。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武义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于城下,故名。”舴艋舟:小船,两端尖如蚱蜢。大梅诗意图(之一)【清】任熊故宫博物院藏鉴赏本词乃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流寓浙江金华所作。时词人52岁,已孀居多年。这首《武陵春》也是抒写春愁,但是作者避开了一般的春景描写,主要侧重倾诉心语,表现她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郁,全词语言平淡,格调沉婉,具有鲜明的南渡色彩。开篇即是春的画面,但是与以往的“春光淡荡”“宠柳娇花”迥异,而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短短几字,却包藏着丰富的内涵: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漫卷落红的情景,又绘出如今雨过天晴,花成尘土的景象;既暗示了作者雨天不得外出游赏的落寞,又写出了她怜花自伤的无限感怀,意味无穷。李清照是懂得怜花、惜花的,在“雨疏风骤”之后,她还为海棠的“绿肥红瘦”遗憾,而此时花已成土,这满眼的“红尘”教她如何承受?“日晚倦梳头”句是词人此时的情状,满是慵懒倦怠,温庭筠《菩萨蛮》也描写女子的慵懒,“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但毕竟她还有梳洗、画眉的兴致,而此时,日已高,作者却依旧无心妆扮,其落寞无绪的心境可见一斑。接着,词人笔锋忽转,带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全词的色调更为暗淡。“物是人非”便是她对自己现在生活的概括,大有往事堪哀、不可回首之意,词人本有幸福的生活,无奈身逢乱世,只能辗转漂泊;她也曾有甜蜜的感情,但在颠沛流离中,丈夫溘然长逝;她也有温馨的家,而山河破碎,故园难回,只能成为天涯况客,寓居他乡……太多的不如意,纷至沓来,使词人悲不能胜,涕泣沾襟,正是一言难尽、“欲语泪流”。愁肠百结,郁塞难耐,作者想在春景中梳理一下自己的情怀,下阕中“闻说双溪春尚好”表明了作者有游春的意向,因此她“也拟泛轻舟”,但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又使词人的情绪跌入深谷,她的游春之梦也随之破灭。作者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蓄势,给词增添了起伏和波澜。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一扬,词人还在流泪,闻听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风景独好,心不觉有了些许缓和。“春尚好”“泛轻舟”节奏明快,格调轻盈,恰好暗合了词人瞬间的喜悦。而“泛轻舟”前着“也拟”二字,则显得婉曲沉静,表明词人出游之意是一时兴起。“轻舟”一词又为下文的“载愁”作了很好的映衬和铺垫,“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蓄势之后又来一个突然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深沉悠长。“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全词的名句,作者以舟小、愁多作对比,反衬出内心的愁重。李煜《虞美人》中形容愁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李清照又进了一步,将“愁”搬上了船,于是“愁”便物化了,有了重量,它不但可以随水漂流,而且可以用船承载。其实将“愁”与“舟”联系一起并不是李清照的首创,之前就有,如郑文宝《柳枝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苏轼《虞美人》“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陈与义《虞美人》也有“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遗恨、向衡州”。但是作者选取的角度更新,前人的词中,船是“载愁”的工具,而这里,船是愁重的衬托,船已经载不动愁情了,就将作者内心的绵绵愁痛推向了极点,极富艺术表现力。作者写愁,没有浓墨重彩,没有铺叙渲染,仅以寻常语言入词,选取了别致的角度,在轻描淡写中使“载不动”的愁意自现。全词格调幽婉,画面朴素,感情深沉,极富艺术张力。(张雅莉)集评明《张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易安名清照,尚书李格非之女,适宰相赵挺之子明诚。尝集《金石录》千卷,比诸六一所集,更倍之矣。所著有《漱玉集》,朱晦庵亦亟称之。后改适人,颇不得意。此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正咏其事。水东叶文庄谓:‘李公不幸而有此女,赵公不幸而有此妇。’词固不足录也。结句稍可诵。朱淑真‘可怜禁载许多愁’祖之。岂女辈相传心法耶。”(《草堂诗馀别录》)清《陈廷焯:“易安《武陵春》后半阕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劲直。观此,益信无再适张汝舟事。即风人‘岂不尔思,畏人之多言’意也。投綦公一启,后人伪撰,以诬易安耳。”(《白雨斋词话》卷二)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故宫博物院藏链接《武陵春》词牌。《武陵春》,又名《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译注】空寂的山中在新雨过后,万物清新,晚上的天气使人感觉到凉爽的秋意。【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野雨后的清新明净或山林的清冷景象。[例1]雨停以后,青山一洗,原先在云雾里模糊了的山的轮廓,分外清晰、鲜明,身上、心里也爽朗清凉了。这才懂得,王维在辋川山庄里,为什么会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邵燕祥《杜甫的眼睛》)[例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下虽是五月初夏,可山中就凉沁沁的有秋意了,以至我坐在这个吊楼上面给你写信,也打了两个喷嚏,赶忙披上毛衣。(张放《山寺絮语》)【全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赏析】这是王维晚年在蓝田辋川别业时写的一首山水诗。诗中写秋天雨后的傍晚景色,今天读来,还能感受到一派清新之气。首联两句写出当时的环境和特定时刻:环境,是在“新雨”后的“空山”;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即暝,ming)。这就从总体上勾勒出这首诗的“规定情境”。颔联(三、四句)写山中美丽的自然景象:明月在雨洗过的碧空朗照,透过青松的枝叶还能看到她皎洁的光影;清泉在石上奔流,月光下浪花晶莹、清澈见底。紧接着颈联(五、六句)写山中的人迹动态,但出语含蓄、极见巧思。诗人在“浣女”(浣[huan]女:洗衣女子。)、“渔舟”之前先写“竹喧”、“莲动”,这既符合现实感觉的顺序,也吻合读者的审美趣味,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的摇动时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从隐处写来然后方见真象,便立见情趣,更富诗意。一首优秀的山水诗,不只要写出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在其中寄托着诗人深挚的情怀。这首诗所描写的美好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楚辞·招隐士》说:“王孙(指贵族弟子)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他觉得在山中,精神心绪可以随着春花秋月自由流转,因此,远离官场归隐自然便是自己可以久“留”的归宿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译注】空寂的山中在新雨过后,万物清新,晚上的天气使人感觉到凉爽的秋意。【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野雨后的清新明净或山林的清冷景象。[例1]雨停以后,青山一洗,原先在云雾里模糊了的山的轮廓,分外清晰、鲜明,身上、心里也爽朗清凉了。这才懂得,王维在辋川山庄里,为什么会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邵燕祥《杜甫的眼睛》)[例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下虽是五月初夏,可山中就凉沁沁的有秋意了,以至我坐在这个吊楼上面给你写信,也打了两个喷嚏,赶忙披上毛衣。(张放《山寺絮语》)【全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赏析】这是王维晚年在蓝田辋川别业时写的一首山水诗。诗中写秋天雨后的傍晚景色,今天读来,还能感受到一派清新之气。首联两句写出当时的环境和特定时刻:环境,是在“新雨”后的“空山”;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即暝,ming)。这就从总体上勾勒出这首诗的“规定情境”。颔联(三、四句)写山中美丽的自然景象:明月在雨洗过的碧空朗照,透过青松的枝叶还能看到她皎洁的光影;清泉在石上奔流,月光下浪花晶莹、清澈见底。紧接着颈联(五、六句)写山中的人迹动态,但出语含蓄、极见巧思。诗人在“浣女”(浣[huan]女:洗衣女子。)、“渔舟”之前先写“竹喧”、“莲动”,这既符合现实感觉的顺序,也吻合读者的审美趣味,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的摇动时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从隐处写来然后方见真象,便立见情趣,更富诗意。一首优秀的山水诗,不只要写出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在其中寄托着诗人深挚的情怀。这首诗所描写的美好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楚辞·招隐士》说:“王孙(指贵族弟子)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他觉得在山中,精神心绪可以随着春花秋月自由流转,因此,远离官场归隐自然便是自己可以久“留”的归宿了。
西厢记长亭送别。推荐。爱诗词网。《西厢记》(夫人、长老上云)②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③,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④(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⑤,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正宫][端正好]⑥碧云天,黄花地⑦,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⑧。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⑩。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11);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12)。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13)!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14)。(做到科(15),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16)。(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17)。(洁云)(18)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19)。[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20),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21)。[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22)。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23),却元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24)。(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25)。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26)。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27)。(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呵,甚么汤水咽得下!(旦唱)[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28),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朝天子]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29),多半是相思泪。眼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30)。蜗角虚名,蝇头微利(31),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32)。(夫人云)辆起车儿(33),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34)。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35),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36)(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37):“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38)。伯劳东去燕西飞(39),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40),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41)。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42)。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日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43),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44)!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45),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46)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47)!(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什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48)。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49)?(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注释〕①《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中的第三折。②夫人,指崔莺莺的母亲。长老,寺院住持僧的通称,这里指普救寺的法老。上,上场。云,道白。③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以供行旅停息。④旦,杂剧中女角色,有正旦、外旦、老旦、小旦等名目。这里指扮演莺莺的正旦。末,杂剧中男角色,其中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外末等。这里指扮演张生的正末。红,红娘。⑤取应,应试,赶考。早是,原已是。⑥正宫,宫调名,类似现在的乐调。正宫相当于D调。[端正好],曲牌名。元杂剧每折戏在音乐上只限用一个宫调,下由若干曲牌组成套曲,一韵到底。此处的[端正好],同下面的[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等,均属同一宫调的曲牌。⑦这二句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黄花,指菊花。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⑧玉骢(cong匆),青白色的马;此泛指马。倩同“请”,央求。晖,日光。⑨迍迍(zhun谆),行动迟缓的样子。⑩却,才。回避,躲开。破题儿,唐宋以来考试诗赋、八股,开头解析题意叫做破题,这里喻事情的开端。这二句是说相思才了,别离又起。(11)松了金钏,形容人因忧愁而瘦损。钏,镯子。(12)靥(ye夜)儿,古代女子在额部或两鬓点贴的妆饰。则索,只索,只要。(13)兀的不,兀的,发语词,犹言“这”,表示惊异或加重语气。同“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犹言“这岂不”、“怎么不”。也么哥,元曲中常用的句末衬字,有声无义。(14)索,须要。恓恓惶惶,即“恓惶”,匆忙不安的样子。这里作“急忙”、“赶紧”解。(15)科,元杂剧里表示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术语,与南戏中的“介”相同。(16)辱末,辱没,玷辱埋没,也作“辱抹”。挣揣,努力争取做到。者,句末语气词,也作“咱”。(17)拾芥,比喻容易做到。芥,小草。《汉书·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苟明经术,其取青紫如拾芥耳。”(18)洁,元杂剧称僧人为洁郎,简称洁。这里指上面出场的长老。(19)斜签着坐的,斜偏身子坐着。签,插。死临侵地,没精打采地。临侵,方音衬字,无义。(20)阁,同“搁”,支撑、忍住。宋某伎《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21)推,推说,借口。这里作“装作”解。(22)幺篇,元杂剧中凡重复前曲的叫幺篇,与前曲的字数有时有出入。奈时间,被长久的期待所煎熬。奈,挨、熬的意思。(23)谂(shen审)知,深知,深切体会到。(24)煞强如,远胜似。煞,表示极甚的意思。(25)子母每当回避,在母亲面前应当避忌。每,们。举案齐眉,典出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的故事。孟光每次送饭菜给梁鸿时,总要把木盘举得高高的递给他,以示相敬如宾。案,古时进食用的矮脚木盘。(26)厮守,相守,相聚。也合着,也该教。(27)就里,内中情由。指与张生恋爱过程中的波折。望夫石,据《神异记》载: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如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携弱子送至其山,立望其夫而化为石,因名焉。(28)将,拿。(29)玉醅(pei胚),美酒。白泠泠(ling灵),清彻状。(30)怕不待,难道不想,岂不想。恨,愁恨。(31)蜗角,《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蝇头微利,说世人争利就像苍蝇追逐肉汁一样,所沾不多。这两则都是说的争小失大的道理。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32)一递一声,相互交错。递,更递之意。(33)辆起车儿,驾起车子。辆,作动词用。(34)登科录,科举考试时期的录取名册。做亲的茶饭,指结婚喜酒。(35)经忏,经文忏词,这里泛指佛经。礼,念经拜佛。(36)此诗见元稹《会真记》,是莺莺被张生遗弃后所作。怜,爱。眼前人,新的情人。(37)赓,续作。剖,表白。(38)红泪,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即红色。”后遂称女子眼泪为红泪。司马青衫,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9)伯劳,鸟名。古乐府诗:“东飞伯劳西飞燕”。“劳燕分飞”,借喻人的离散。(40)未饮心先醉,语出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杏园花下饮有怀见寄》诗。(41)顺时,顺应时令。揣,囊揣的省词,软弱、文弱之意。(42)“泪添”二句,元李珏《题江水云西湖类稿》诗有“泪添东海水,愁压北邙低”之句,这里疑仿李诗。九曲黄河,相传黄河从积石山到龙门一带有九弯。三峰华岳,即西岳华山的三峰,莲花峰、毛女峰、松桧峰。(43)文齐福不齐,有文才而无考中的福分。这句是当时成语,屡见于各杂剧。(44)鱼雁,书信。全句语出秦观《鹧鸪天》词。(45)青鸾,鸟名,传说为西王母的送信使者。(46)金榜无名,指考试未考取。这句也是当时成语。(47)花草,借指女子。栖迟,迷恋不走。(48)“四围山色”二句,马致远《寿阳曲》:“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49)这些大小,谓其小。〔分析〕王实甫的《西厢记》被誉为中国五大古典名剧之一,也是元杂剧的光辉代表作之一。元杂剧大都为一本四折,个别为五折六折,独《西厢记》为五本二十一折,剧情委婉曲折,人物形象细腻丰满,加上主题深刻,文辞自然而华美,因而有“《西厢记》天下夺魁”之佳话。崔张爱情故事流传久远,几经演变,不断丰富完美。最早为唐代元稹传奇《莺莺传》,但他肯定张生“始乱终弃”,指莺莺为“尤物”“妖人”,缺限明显。宋赵令畤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扩展了内容,并批判张生之负心,予莺莺以同情。金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内容大增,而以“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为主题,写成双方忠于爱情,共同反抗封建礼教,经过斗争终获团圆的结局。及至元代,王实甫又在此基础上写成杂剧《西厢记》,进一步突出老夫人为封建礼教及家长专制之典型代表,又加强了崔张的反抗性和叛逆性,形象更为鲜明,性格愈趋合理,剧本标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歌颂以爱情为基础的理想婚姻,因而影响更为深远。《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为全剧精华,一向享有盛名。老夫人赖婚以后,崔张在红娘的鼓励和帮助下,终于勇敢地结合,老夫人发觉,便拷问红娘,红娘反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岂得为贤”,迫使老夫人承认既成事实,但她死守“相国家谱”,“只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因而有“长亭送别”一折。此折最富抒情味,主角莺莺连唱十九支曲子,曲曲优美动人,令人荡气回肠,而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深刻而细腻的揭示。本折依剧情进展,可分三段。赴长亭,触景伤情。莺莺一上场,即通过宾白“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渲染出“离人伤感”的气氛并笼罩全折。接着唱第一支曲[正宫·端正好],化用范仲淹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点出“暮秋天气”的特征,“紧”、“飞”二字已见莺莺惜别之痛。“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用比喻夸张,将满山红叶说成离人血泪所染,堪称奇语凄丽,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曲为见景伤情,[滚绣球]则直抒满腔别恨。“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迟与疾的矛盾化为双倍的恨与怨。“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将内心抽象的惜别之情外物化,寄情于景、于物、于动作,比上曲又加上日暮与紧迫气氛。刚结束相思之苦,“早”又来别离之情,以时间紧接而传内心痛苦,所以“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而精警,比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此恨谁知?”恨而不得抒发,尤觉倍添其恨。上二曲是莺莺边行边想的内心抒发,当红娘问“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时,更触开心扉,使其苦痛倾泻而出为[叨叨令],此曲通俗浅近而意蕴深厚,出以五个整齐的排句,巧用“儿”字叠字,借对未来痛苦时日之设想,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她的气闷悲苦恓惶之情,而又句句落在具体事物之上,极其形象、生动、可见、可感。语言之本色,活泼、流畅、奇妙,令人叹为观止。对离筵,饮食无味。老夫人主持饯别,开言即令张生“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给行将拆散的鸳鸯再加一棒。张生决心取功名以示志气,而莺莺心绪愈为纷乱忧伤:一为张生“阁泪”而悲。他“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阁泪汪汪不敢垂……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分明强忍悲苦,尤勾起莺莺惜别之痛:“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前”、“昨”、“今”三字排比,字字血泪。二为母亲无情而恨。老夫人一心只想着相国家谱,门第地位,状元科举,女儿的幸福毫无位置。此刻莺莺是“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即使女儿化做“望夫石”,也别想感化得“相国夫人”铁石心回。三为“情薄易弃”而忧。士子一旦高中,红袍加身,便往往得意忘形,或停妻再娶,或被赘高门,“陈世美”之流“史不绝书”,而红颜薄命,弃如秋扇。人情世态,莺莺自知,故情不自禁唱“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很贴合她的身份与特定心情。如此思前想后,心乱如麻,她“不曾吃早饭”,此刻更“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以泥土尚有气味反衬酒食之无味,亦甚新颖,而表意深切。临分手,两情依依。老夫人先回,莺莺再与张生依依惜别。“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时已黄昏。“知他今宵宿在哪里”,取柳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比司马青衫更湿”用香山《琵琶行》语,“且尽生前酒一杯”则化用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均使曲意更为蕴藉。“未饮心先醉,眼中流泪,心内成灰”,表意精深。亲人远离,千言万语,叮嘱不尽。一嘱路上保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见对张生体贴入微。二嘱试毕早来归。“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见对张生爱得真挚。三嘱音信频频寄。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即前所唱“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见对张生怀念之深。四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莺莺心事莫大于此,故叮嘱再四。一则席间已唱“情薄呵易弃掷”、二则、“口占一绝,为君送行”,临别赠此绝句,足见忧虑之深,虽获张生“剖心”保证,而最后在[二煞]中又唱“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命运之可悲。张生拜辞而去,莺莺举目送之。“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写景如画,借景传情,与开篇呼应。“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多情自古伤离别”,末句化用李清照《武陵春》“舟载不动愁”词意收结,余韵深长。此折确是情景交融、抒情浓郁的诗剧,莺莺的缠绵悱恻最为感人,张生的赌气夺魁,夫人的冷漠僵硬,红娘的体贴同情,长老的热情鼓励亦各各分明。曲辞优美,合诗词曲意境为一,活用典故,适度夸张,巧作对比,亦加强了表现力。“摇曳多姿,诗意如流”(刘大杰语),无怪林黛玉“越看越爱”,“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亲尝汤药。推荐。爱诗词网。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有诗颂之。①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注释】 ①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怠(dài):懒惰,松懈。【译文】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起初被封为代国的君主,为薄太后所生。后即帝位。身为帝王,他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对此,有一首诗颂扬道: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亲病三年,汤药必先尝。【评说】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作为一代帝王,能三年如一日为母亲“亲尝汤药”,汉文帝可谓百代孝子的楷模。而当代孝子的楷模——河南焦作煤炭集团朱村矿工人谢延信,更是大爱无言、至孝无边:三十多年前,谢延信面对亡妻的父母,许下诺言:“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之后,俺送终。”谢延信一诺千金,三十多年来,靠他微薄的工资收入,承担起伺候瘫痪在床的岳父、丧失劳动力的岳母和呆傻妻弟的重担,始终无微不至、无怨无悔。这些古今孝子的孝行,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生的温暖、人情的圣洁、人性的高贵。
【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表面上赞美乐曲,实质是借此对花卿进行讽刺。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而且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加以委婉的讽刺。【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锦城:即成都。见前李白《蜀道难》注。丝管: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纷纷:众多貌。②以江风形容音乐之清,以人云形容乐音的响亮。【翻译】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赏析】杜甫流寓蜀中时,曾为花卿写了两首诗——《戏作花卿歌》和《赠花卿》。这“花卿”即花敬定(《唐书》作花惊定),是当时成都府尹崔光远的牙将,以勇猛著称。肃宗上元二年(761),梓州刺史段子璋作乱,攻占绵州,自称梁王,崔光远率花敬定讨平之,斩了段子璋。事后,敬定的部下恃功,大掠东川,光远以不能制得罪罢职,敬定也因跋扈,不见重用。杜甫先有《戏作花卿歌》,以轻快的口吻盛赞其平乱擒贼之英勇。而《赠花卿》一首,大概是在花敬定的宴会上听了乐歌以后写下来的。诗题曰“赠”,称之为“花卿”,看来是不存什么恶意的。杜甫对花敬定的看法,似乎与史书所记有异。从来注家对这首诗的看法颇不一致。一说是花敬定恃功骄恣,僭用了天子的礼乐,故杜甫写了此诗讽刺他。一说这首诗只是称赞花卿宴席上歌舞之盛,不必含有讽刺之意。我们认为前说求之过深,花敬定虽跋扈,但他究竟是四川牙将,不可能有僭用天子礼乐之事。后说又把它理解得太浅。细按诗旨,除了称赞乐歌之盛外,似乎还寄寓了诗人的今昔之感和对花卿的劝诫。天宝大乱,玄宗曾播迁到蜀中,当时长安的歌舞艺人,跟随着迁徙到四川不少,流落江南各地的必定很多。这在杜集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序中说:“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这李十二娘是玄宗时著名的歌舞家公孙大娘的弟子。诗里则这样说:“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这是一例。在《秋日夔府咏怀》诗中又写到听歌的情况:“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南内开元曲,当时弟子传。法歌声变转,满座涕潺湲。”诗下原注说:“都督柏中丞筵,闻梨园弟子李仙奴歌。”这又是一例。还有一首《听杨氏歌》,亦是在夔州写的,诗有“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及“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宫征”等句,可知这杨氏当亦是流落在蜀中的梨园旧歌伎。后来杜甫旅泊湖南长沙时,也曾经碰见过玄宗时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写下了一首《江南逢李龟年》的绝句。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当时长安梨园的歌舞艺人流落到蜀中及江南一带,以歌唱旧时乐曲而糊口度日的当不在少数,李仙奴、杨氏和李龟年不过是其中比较著名的罢了。诗的开头二句,写锦城乐歌丝管之盛。锦城,即成都,以地有锦江故名。日纷纷,言乐歌日日不绝;入风入云,则是形容乐歌丝管声音之响亮。花敬定打了胜仗,恃功骄纵,终日享乐,故才有这番景象。但此是何时?所听者为何曲?听了当作何想法?后二句即从此引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乐歌所唱,丝管所奏,都是天上之曲,即“南内开元曲”,原是梨园所出,天子所听。今国家动乱,梨园子弟流散,曲虽是原曲,但演奏之地变了,听的人也变了,这怎么能不引起诗人的今昔之感。但对花敬定应该说些什么呢?今日听歌,明日听歌,何时是止呢?有你听歌之机,便无国家安定统一之日,尽由你听,又能听得几回?而且唱歌奏乐之人,总有死时,他们都已垂垂老矣,人间又能听到几回?这两句的潜台词是:你花敬定难道就不应该想一想这些?还是收敛骄纵,舍弃享乐,以国事为重的好。诗以热闹氛围起,以冷峻思考结,形成巨大反差,就是在这巨大反差中,收到了象外有象、味外有味的艺术效果。据黄庭坚《山谷诗话》记载,在丹陵县之东馆镇有花卿冢,并说“至今有英气,血食其乡。”又谢翱《花卿冢行》云:“湿云漠漠秋草空,雨青沙白丹陵东。莓苔阴阴草茸茸,云是花卿古来冢。花卿旧事人所知,花卿古冢知者谁?精灵未归白日西,庙鸦啄肉枝上啼,绵州拓黄魂正飞。”从二人的记载和诗中所咏看,对花卿是持肯定态度的,这可与杜甫诗所写参看。另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唐曲《水调歌》后六叠入破第二即是《赠花卿》诗。”可见这诗在唐代曾经把它谱入了歌曲,而歌女们演唱它时,也不过取其韵律协调,气氛热烈,语言流畅,音节顿挫抑扬,可以作为侑觞之助而已,哪里有什么讥刺意义呢?胡元瑞指为歌妓,余谓此诗非一歌妓所能当,公原有《花卿歌》,今正相同,其为花敬定无疑。其人恃功骄恣,故诗含讽刺,玩之有味。(王嗣奭《杜臆》卷四)予谓当时梨园弟子,流落人间者不少。如《寄郑(审)李(之芳)百韵》诗:“南内开元曲,当时弟子传。”自注云:“柏中丞筵,闻梨园弟子李仙奴歌。”所谓“天上有”者,亦即此类。盖赞其曲之妙,应是当时供奉所遗,非人间所得常闻耳。按顾况《李供奉箜篌歌》云:“除却天上化下来,若向人间实难得。”盖以天乐比之,杜甫正与此类。(黄生《杜诗说》)焦竑曰:“花卿恃功骄恣,杜公讥之,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者足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
赠花卿古诗。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表面上赞美乐曲,实质是借此对花卿进行讽刺。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而且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加以委婉的讽刺。【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锦城:即成都。见前李白《蜀道难》注。丝管: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纷纷:众多貌。②以江风形容音乐之清,以人云形容乐音的响亮。【翻译】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赏析】杜甫流寓蜀中时,曾为花卿写了两首诗——《戏作花卿歌》和《赠花卿》。这“花卿”即花敬定(《唐书》作花惊定),是当时成都府尹崔光远的牙将,以勇猛著称。肃宗上元二年(761),梓州刺史段子璋作乱,攻占绵州,自称梁王,崔光远率花敬定讨平之,斩了段子璋。事后,敬定的部下恃功,大掠东川,光远以不能制得罪罢职,敬定也因跋扈,不见重用。杜甫先有《戏作花卿歌》,以轻快的口吻盛赞其平乱擒贼之英勇。而《赠花卿》一首,大概是在花敬定的宴会上听了乐歌以后写下来的。诗题曰“赠”,称之为“花卿”,看来是不存什么恶意的。杜甫对花敬定的看法,似乎与史书所记有异。从来注家对这首诗的看法颇不一致。一说是花敬定恃功骄恣,僭用了天子的礼乐,故杜甫写了此诗讽刺他。一说这首诗只是称赞花卿宴席上歌舞之盛,不必含有讽刺之意。我们认为前说求之过深,花敬定虽跋扈,但他究竟是四川牙将,不可能有僭用天子礼乐之事。后说又把它理解得太浅。细按诗旨,除了称赞乐歌之盛外,似乎还寄寓了诗人的今昔之感和对花卿的劝诫。天宝大乱,玄宗曾播迁到蜀中,当时长安的歌舞艺人,跟随着迁徙到四川不少,流落江南各地的必定很多。这在杜集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序中说:“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这李十二娘是玄宗时著名的歌舞家公孙大娘的弟子。诗里则这样说:“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这是一例。在《秋日夔府咏怀》诗中又写到听歌的情况:“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南内开元曲,当时弟子传。法歌声变转,满座涕潺湲。”诗下原注说:“都督柏中丞筵,闻梨园弟子李仙奴歌。”这又是一例。还有一首《听杨氏歌》,亦是在夔州写的,诗有“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及“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宫征”等句,可知这杨氏当亦是流落在蜀中的梨园旧歌伎。后来杜甫旅泊湖南长沙时,也曾经碰见过玄宗时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写下了一首《江南逢李龟年》的绝句。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当时长安梨园的歌舞艺人流落到蜀中及江南一带,以歌唱旧时乐曲而糊口度日的当不在少数,李仙奴、杨氏和李龟年不过是其中比较著名的罢了。诗的开头二句,写锦城乐歌丝管之盛。锦城,即成都,以地有锦江故名。日纷纷,言乐歌日日不绝;入风入云,则是形容乐歌丝管声音之响亮。花敬定打了胜仗,恃功骄纵,终日享乐,故才有这番景象。但此是何时?所听者为何曲?听了当作何想法?后二句即从此引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乐歌所唱,丝管所奏,都是天上之曲,即“南内开元曲”,原是梨园所出,天子所听。今国家动乱,梨园子弟流散,曲虽是原曲,但演奏之地变了,听的人也变了,这怎么能不引起诗人的今昔之感。但对花敬定应该说些什么呢?今日听歌,明日听歌,何时是止呢?有你听歌之机,便无国家安定统一之日,尽由你听,又能听得几回?而且唱歌奏乐之人,总有死时,他们都已垂垂老矣,人间又能听到几回?这两句的潜台词是:你花敬定难道就不应该想一想这些?还是收敛骄纵,舍弃享乐,以国事为重的好。诗以热闹氛围起,以冷峻思考结,形成巨大反差,就是在这巨大反差中,收到了象外有象、味外有味的艺术效果。据黄庭坚《山谷诗话》记载,在丹陵县之东馆镇有花卿冢,并说“至今有英气,血食其乡。”又谢翱《花卿冢行》云:“湿云漠漠秋草空,雨青沙白丹陵东。莓苔阴阴草茸茸,云是花卿古来冢。花卿旧事人所知,花卿古冢知者谁?精灵未归白日西,庙鸦啄肉枝上啼,绵州拓黄魂正飞。”从二人的记载和诗中所咏看,对花卿是持肯定态度的,这可与杜甫诗所写参看。另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唐曲《水调歌》后六叠入破第二即是《赠花卿》诗。”可见这诗在唐代曾经把它谱入了歌曲,而歌女们演唱它时,也不过取其韵律协调,气氛热烈,语言流畅,音节顿挫抑扬,可以作为侑觞之助而已,哪里有什么讥刺意义呢?胡元瑞指为歌妓,余谓此诗非一歌妓所能当,公原有《花卿歌》,今正相同,其为花敬定无疑。其人恃功骄恣,故诗含讽刺,玩之有味。(王嗣奭《杜臆》卷四)予谓当时梨园弟子,流落人间者不少。如《寄郑(审)李(之芳)百韵》诗:“南内开元曲,当时弟子传。”自注云:“柏中丞筵,闻梨园弟子李仙奴歌。”所谓“天上有”者,亦即此类。盖赞其曲之妙,应是当时供奉所遗,非人间所得常闻耳。按顾况《李供奉箜篌歌》云:“除却天上化下来,若向人间实难得。”盖以天乐比之,杜甫正与此类。(黄生《杜诗说》)焦竑曰:“花卿恃功骄恣,杜公讥之,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者足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
【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出处】唐·岑参《逢入京使》。【意思】向东望着故乡家园,路途是那么遥远;而我已老态龙钟,却仍在他乡作客,不觉涔涔泪下,双袖总拭不净。【全诗】《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①故园:指长安别业。岑参别业在长安杜陵山中,故称故园。龙钟:涕泪流溢的样子。②凭:仰仗,依托。【全诗鉴赏】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远赴安西,充安西四镇高仙芝幕府书记(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所描写的就是他在赴安西途中遇回京故知的情景。前两句写途中所感,表达了对远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怀。西征的诗人,故园东抛,家乡和亲人越来越远。回头东望,只见长路漫漫,远方的家乡,一片茫然。此时,诗人心中充满了怀土思亲的无限伤感,此情之下更忍不住泪水淋漓,沾湿了双袖。后一句略带夸张,“龙钟”、“不干”几字的运用,形象生动,使当时思念故土亲人的情态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在这种心情下,诗人遇到回京的相识,然而,路途之上匆匆相见,匆匆而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时虽不能亲笔修书家乡的亲人,就请给亲人捎个平安的口信吧!这口信无疑会给家人带去安慰,更使诗人那思亲怀土之心得到极大的慰藉。这两句,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富,它既是上两句所表达的情感的延伸,同时又透露出诗人此时“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迈胸襟。此诗以路逢入京使为中心,诗人围绕思乡之情,对其所做所为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以此为抒情主线,直抒胸臆。全诗感情真挚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故园东望路漫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出处】唐·岑参《逢入京使》。【意思】向东望着故乡家园,路途是那么遥远;而我已老态龙钟,却仍在他乡作客,不觉涔涔泪下,双袖总拭不净。【全诗】《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①故园:指长安别业。岑参别业在长安杜陵山中,故称故园。龙钟:涕泪流溢的样子。②凭:仰仗,依托。【全诗鉴赏】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远赴安西,充安西四镇高仙芝幕府书记(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所描写的就是他在赴安西途中遇回京故知的情景。前两句写途中所感,表达了对远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怀。西征的诗人,故园东抛,家乡和亲人越来越远。回头东望,只见长路漫漫,远方的家乡,一片茫然。此时,诗人心中充满了怀土思亲的无限伤感,此情之下更忍不住泪水淋漓,沾湿了双袖。后一句略带夸张,“龙钟”、“不干”几字的运用,形象生动,使当时思念故土亲人的情态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在这种心情下,诗人遇到回京的相识,然而,路途之上匆匆相见,匆匆而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时虽不能亲笔修书家乡的亲人,就请给亲人捎个平安的口信吧!这口信无疑会给家人带去安慰,更使诗人那思亲怀土之心得到极大的慰藉。这两句,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富,它既是上两句所表达的情感的延伸,同时又透露出诗人此时“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迈胸襟。此诗以路逢入京使为中心,诗人围绕思乡之情,对其所做所为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以此为抒情主线,直抒胸臆。全诗感情真挚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龙吟辛弃疾。推荐。爱诗词网。辛弃疾《水龙吟》辛弃疾辛弃疾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①渡江天马南来②,几人真是经纶手③。长安父老④,新亭风景⑤,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⑥。算平戎万里⑦,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⑧。对桐阴、满庭清昼⑨。当年堕地⑩,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11),平泉草木(12),东山歌酒(1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14)。注释①淳熙十一年,罢居带湖的辛弃疾为韩元吉祝寿。甲辰岁,淳熙十一年(1184)。韩南涧,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孝宗初年曾为吏部尚书,晚年退居信州,与稼轩交游。②“渡江”句:《晋书《元帝纪》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偕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当时有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这里借指宋室南渡。③经纶:整理乱丝,喻指治国。④长安父老:《晋书《桓温传》载东晋桓温北伐经过长安附近,当地父老携酒慰劳,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这里借指中原父老盼望南宋的官军北定中原。⑤新亭风景:《世说新语《言语篇》载东晋时南渡的士大夫们常聚会新亭,座中周凯感叹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相视流泪。⑥“夷甫”三句:西晋王衍字夷甫,官居宰相而以清谈误国。桓温北伐,踏上北方土地,瞩望中原时感慨道:“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神州沉陆,中原沦陷。几曾,何曾。⑦平戎:抗击金军。⑧文章山斗:文名卓著。《新唐书《韩愈传》:“学者仰之(韩愈)如泰山、北斗。”⑨“对桐阴”句:原意是在桐树荫蔽下的庭院白天满庭清影。这里指韩家为望族。北宋时颍川韩氏为区别于同为望族的相州韩氏,就在府第门前种了很多桐树,世称“桐木韩家”。⑩堕地:落地,指人出生。(11)绿野风烟:据《旧唐书《裴度传》,唐中兴名相裴度晚年曾在洛阳建绿野别墅,号绿野堂,淡出政坛。与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诗酒唱和。(12)平泉草木:据《剧谈录》,唐相李德裕在洛阳城外建平泉庄,若造仙府,远方之人多以异物奉之。(13)东山歌酒:据《晋书《谢安传》,晋相谢安曾寓居会稽东山,携妓游赏,放情丘壑。(14)“待他年”句:等以后完成复国大业,再为先生祝寿。唐杜甫《洗兵马》:“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千岩万壑图佚名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鉴赏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稼轩罢居带湖后的第三年。韩南涧即韩元吉,曾在孝宗初年担任吏部尚书。他南渡以后徙家信州(今江西上饶),致仕后退居于此,与稼轩多有往还。韩氏与辛弃疾一样,力主抗金,曾上《论淮甸札子》《十月末乞备御白札子》等向朝廷进言。韩、辛两人不仅志气相投,而且生日也非常接近。次年,韩元吉用本词的韵写了一首为辛弃疾祝寿的《水龙吟》,稼轩再次韵以和。稼轩次年和作的题序中写道:“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他生于五月十一日,而韩公的生辰乃五月十二日。上片全无寿词痕迹,下片方显寿词本色。其中不乏称颂对方文韬武略、家世显赫的成分。韩愈曾是唐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与之同为韩姓的南涧也被黄昇称为“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花庵词选》)。韩元吉所属的颍川韩氏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桐木韩家”,子弟中人才辈出,传至南涧,家风未绝。过片处的两句赞颂之辞写得清雅含蓄,“桐阴清昼”,不落俗套。紧接着回顾生平的两句就直白许多,透出豪健之气。“风云奔走”与开篇之“天马南来”都是意气纵横之语。“天马”破空而来,有振聋发聩的效果,不同的是,“天马南来”明用敬词,暗含讽意。宋室迫于侵略者的铁蹄,仓皇南渡,而放眼朝廷,可以扭转乾坤、收复失地、经邦治国的文臣武将却杳无踪迹。上下阕的中间部分各用了一连串的典故。上阕的典故全部与东晋相关,短短几句,却写到了晋室南渡后留在中原故地的亡国父老,南渡后侨寓江南的士大夫,北伐的东晋将领,以及误国误民的宰相。从此作开篇因司马睿而起的“天马南来”的说法到这里的一系列典故,辛弃疾为何给予东晋如此多的关注?因为晋、宋的遭际十分相似,都是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凌而南渡偏安,都有空谈误国的当权者,南渡后都弥漫着苟安的情绪,而宋朝有前车之鉴却依然沦落至此,更是可叹。北地父老南望官军,迟迟不见踪影,士大夫们诗酒雅集,即便泣下沾襟也于事无补。一个“依旧”道尽词人心中的压抑之情,他怀着一腔热情,欲澄清天下,横扫乾坤,却无人响应,如今甚至只能退居山林,啸傲烟霞。歇拍和全词结尾当并观,可以视为对自己和韩公的期许与勉励。不论寄情林莽、挥麈清谈,还是空怀愁怨、相对而泣,皆非儒者本色,真儒者当以天下为念,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才能,救国于危难。整顿乾坤以后再为先生祝寿,既可理解为自己现在虽赋闲田园,仍然期待被朝廷起用,继续“壮岁旌旗拥万夫”时未竟的事业,又可看作希望与自己一样投散置闲但抗金之志未泯的韩公能出山完成大业。与之前呼后应的是,韩公于次年为辛弃疾所作的寿词中亦有“使君莫袖平戎手”,“功画凌烟”等期许之辞。可惜根据陆游的《闻韩无咎下世》(《剑南诗稿》卷一九),韩公于此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下片连用的三个对仗工整的典故是以曾任礼部尚书的韩元吉比前代的贤相裴度、李德裕、谢安。裴度平淮西之乱,李德裕平泽潞之乱,谢安淝水大捷,但他们都有一段营建别墅、淡出政坛的隐居生涯。韩元吉虽“政事文章为一代冠冕”,但功未成,身已退,与前三者同又不同。描写前代宰相隐居之所的几句写得飘逸闲雅、云淡风轻,词人心中的急切却不言而喻。给人祝寿,不言今日,反言“待他年”,大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意味。寿词易作,但难出佳作。易作是因为作为礼仪性的应酬之作,它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套语,如颂扬文武德才、平生功业,或略述家世背景,取喻大致不出松、鹤等等。稼轩的这首寿词并不缺少应有或常有的富贵、功名等内容,却能洗脱谀佞的尘俗之气。同时,他假借了寿词的格套,寓规讽于其中。规讽之外,将其视为稼轩自发慨叹,表明志意的述怀之作也未为不可。(刘珺珺)集评明《杨慎:“庆寿词有许多成招,当南渡时作,所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快饮耳。”(《批点草堂诗馀》)链接宋代寿词。宋代是祝寿诗词多产的朝代,《全宋词》所载就有一千八百多首。韦骧的《醉蓬莱《廷评庆寿》是宋人寿词的开山之作。该词上片写景,用“柳眼”“素梅”“炉烟”等烘托喜庆气氛;下片表达“龟年鹤算”的美好祝愿。第一个大量创作寿词的是晏殊,最多产的寿词作家是魏了翁,其《鹤山词》收词175首,寿词即达百首之多。辛弃疾有祝寿词37首,其中,最上乘之作为《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从创作动机来看,这些寿词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用于自寿;一类用于他寿。用于他寿者,既有寿皇帝、太后、宰执、长官的,又有寿同僚、亲人包括父母、兄弟、叔伯、妻子、儿女等人的,对象极为广泛。不过,无论是用于自寿,还是用于他寿,寿词都是庆寿祝生的风俗行为的表征,具有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寿词创作的社会功能大于艺术追求,因而无论出自何人之手,寿词在风格上总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它有龟、鹤、松等等象征长寿的几乎必用的意象和许多可以直接借用的套语,总是洋溢着喜庆气氛。清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称其“无谓”。
史料笔记。今传本分为六卷。张鷟撰。成书具体年代不详。
张鷟,字文成,又号浮休子。生卒年不详。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北)人。生活于唐武后、中宗、睿宗三朝和玄宗前期。以词章知名,受到骞味道和员半千的赏识。员半千曾对人言:“张子之文如青钱,万简万中,未闻退时”因此,人们称他为“青钱学士”。据说他的才名远播中外,新罗和日本人曾不惜重金购求其文。开元初,被御史李全交所弹劾,遂流放到岭南。开元中召回,卒于司门员外郎,一说他任龚州刺史而卒。著作流传至今的,除《朝野佥载》外,还有《龙筋凤髓判》和《游仙窟》存世。
朝野佥载。推荐。爱诗词网。史料笔记。今传本分为六卷。张鷟撰。成书具体年代不详。张鷟,字文成,又号浮休子。生卒年不详。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北)人。生活于唐武后、中宗、睿宗三朝和玄宗前期。以词章知名,受到骞味道和员半千的赏识。员半千曾对人言:“张子之文如青钱,万简万中,未闻退时”因此,人们称他为“青钱学士”。据说他的才名远播中外,新罗和日本人曾不惜重金购求其文。开元初,被御史李全交所弹劾,遂流放到岭南。开元中召回,卒于司门员外郎,一说他任龚州刺史而卒。著作流传至今的,除《朝野佥载》外,还有《龙筋凤髓判》和《游仙窟》存世。《朝野佥载》原书已经散失。《新唐书·艺文志》、《玉海》和《通志》著录此书为二十卷,而《遂初堂书目》、《中兴馆阁书目》和《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为二十卷,又《补遗》三卷。《郡斋读书志》著录“《朝野佥载补遗》三卷”,“分三十五门,载唐朝杂事”。《文献通考》也是著录《补遗》三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朝野佥载》一卷,其书本三十卷,此特其节略尔,别求之未获。”由此可见,此书在北宋期间尚为完整,但到南宋就开始散失了。到南宋末年,民间已然很难见到二十卷本,胡三省注《通鉴》时也未见到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补遗》三卷是后人附益,但无充分的证据,而《桂林风土记》所云“二百卷”当为误传误写。在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和元明之际陶宗仪《说郛》中分别引录此书二十二条和三十六条。《说郛》在《朝野佥载》题目下注二十卷,似二十卷本还存于元明之际。今存本都是明朝人的辑本。如明万历时陈继儒刻的《宝颜堂秘笈》本,分为六卷,是从《太平广记》中辑出的。明嘉靖时陆辑刻的《古今说海》本和明人李棫刻的《历代小史》本都只有一卷,是从《说郛》中辑出的。此后的各种本子都不出这两个系统。因六卷本内容较一卷本多,所以称它是《朝野佥载》的今存本,而六卷本中未有的一卷本内容则作为补遗。但今本分作六卷是辑录者所分,所以看不出原本的面貌。而且,《太平广记》是按类摘采诸书,一般只取一部分,《朝野佥载》也不可能都被抄入。况且,比照唐人笔记的篇幅,今本的容量离二十卷的规模相去甚远。因此,《朝野佥载》散失了不少内容。《朝野佥载》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举凡朝政大事、官场流弊、民风习俗、奇闻异事等等,都有丰富而具体的记述。它是研究唐代历史、特别是高宗武后时期史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今本《朝野佥载》正文有三百七十条,加上《补辑》九十四条,共有四百六十四条。在现存的这些内容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容见于正史的,一类是内容不见于正史的。在第一类中,记载与正史相同的有八十四条。这些内容或与两《唐书》及《通鉴》完全相同,或与《通鉴》微有差别。它们的来源应是唐代国史、实录旧文。张鷟居官期间是有机会接触这些材料的。《旧唐书》前半部是依据唐国史、实录和其它档案资料及私人著述。而《新唐书》较之《旧唐书》增加的“房玄龄卢夫人”、“李畬母”、“符风妻玉英”、“高壑妻秦氏”、“宋之逊教婢唱歌”、“李宜得不背主”、“李杰断案”等条内容,则很可能是采用《朝野佥载》。《资治通鉴》对《旧唐书》也有所补正,其中也大量采用和参考《朝野佥载》中所载史事。例如《通鉴》所补辑“房玄龄卢夫人”和“符风妻玉英”等条的内容,与《朝野佥载》一字不差。总之,这一部分内容与正史同源,或是正史的史源,因此在提供史实和印证史实方面都有较高的价值。在第一类中,与正史记载不同的有五十八条。在这些内容中,有四十八条可作为佐证正史的记载,是研究唐史的参考;有九条可补正史的疏略,提供了翔实而具体的史实;“王同皎”条可纠正史的谬误,揭露历史真象。因此,《朝野佥载》中与正史记载不同的这部分内容,同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唐代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朝野佥载》中,内容不见于正史者有三百余条。这部分内容不仅是今存本中的主要部分,而且它的史料价值更为重要。这部分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类:一,宫廷秘闻。这部分内容因涉及皇帝个人的思想行为和私生活等方面,所以正规史书一般不记载,所以《朝野佥载》中的这部分资料更显得珍贵。如反映唐太宗个性特点的有卷五“罗黑黑”条、“太宗养白鹘”条,以及补辑中的“唐俭与太宗棋”条。再如卷一中的“则天改新字”条,对于了解武则天改字过程和改字时的心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另有“则天内宴”条及关于武则天男宠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和控鹤监内官员互相嘲讽的一些条目,都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武则天其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二,官吏事迹。《朝野佥载》中记录了不见于正史的百余名大小官吏的事迹,展示了官场中的丑行,揭露了贪官污吏的恶迹。如卷二中的“成王千里”条,记载了深受武则天赏识的成王千里,以大蛇惊吓戏耍州县官的无赖品行。又如补辑中的“唐滕王极淫”条,揭露了滕王凌辱部下妻子的丑行。这些条目的内容,反映了武则天时期政治的黑暗面。还有不少条目记述了各级官吏刻剥百姓的劣迹。如卷二中的“独孤庄酷虐”条、“京兆人高丽家贫”条和“杨务廉”条,以及卷三中的“复侯彪”条,都真切地记载了官吏贪暴与巧取豪夺而致百姓疾苦难堪。这些内容多是正史中少见或没有的,是研究唐代政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三,社会生活。这部分内容是研究唐代社会的珍贵史料,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习俗方面,《朝野佥载》中记录了西南少数民族,如真腊国、五溪蛮、岭南獠民等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张鷟曾被贬官岭南,故其记载闻见多细致真切。其中关于真腊国的一些条目,可补元朝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中的不足。此外,《朝野佥载》中还记录了内地民间的一些习俗。如补辑中的“狐神”条,记载了唐初百姓事奉狐神的民间信仰,也是它书所未曾有的记述。《朝野佥载》中还保存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的史料,如卷二中的“岭南陈怀卿”条、卷三中的“定州何名远”条和“长安富民罗会”条,以及补辑中的“成都丐者”等条,记载了唐代的富贾和工商业等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史事,是研究唐代经济史的有用史料。《朝野佥载》中还有一些条目,反映了唐代的奴婢制度和婚姻状况。如卷二中的“薛震食人肉”条、“陈元米以奴设客”条,及补辑中的“高瓒诸葛昂斗豪”等条,都是关于主子食奴的记载。另一类是妒妇因妒而虐婢、杀婢的情况。如卷二中的“杜昌妻柳氏”条和“范略妻任氏”条,既反映了奴婢身位卑贱,也表明唐代妇女在婚姻上的脆弱地位,以及他们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进行反抗的残酷方式。这类资料可供研究唐代奴婢和婚姻制度参考。此外,《朝野佥载》中还记有一些医方、技艺和灾祥异变的内容。其中有些内容多涉及阴阳五行等迷信观念,但也有一些是反映水灾、火灾、蝗灾、兔灾等自然现象的内容,也可供研究当时自然灾异之用。总之,《朝野佥载》是唐代史料笔记中颇有价值的一部。它如实地反映了唐武则天时期的朝政情况和社会面貌,是较为难得的一部珍贵史料书。《朝野佥载》的通行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此本是以《宝颜堂秘笈》六卷本为底本,又从《酉阳杂俎》、《太平御览》、《通鉴考异》、《后村诗话》和《说郛》诸书中辑出六卷本所无的各家征引之文,汇成《补辑》。此本是经过校勘整理而成,是现今较好的版本。
宋词典故·子瑜
【出典】《三国志》卷五二《吴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称尊号,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子瑜。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子瑜【出典】《三国志》卷五二《吴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称尊号,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释义】诸葛瑾字子瑜,曾仕孙吴为长史,后领豫州牧。【例句】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韩淲《贺新郎·坐上有举昔人<贺新郎>一词,极壮,酒半用其韵》3237)此词用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韵。句中以曾任孙吴长史的诸葛瑾(子瑜)喻指曾任李纲行营属官的张元干。对昔日抗金将领、名臣表示关切。
【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小米饭,邀请我到他的庄园去做客。绿树环抱小村,青山斜欹郭外。【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注释】过故人庄:拜访老朋友住的村庄。具:准备,置办。黍(shǔ):黄米饭。合:环绕。郭:城墙。轩(xuān):窗户。场:打谷场。圃(pǔ):菜园。把酒:拿起酒杯。桑麻:桑树和麻。这里借指庄稼。重阳日:农历九月九日。古人有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风俗。就:走近,来到。这里引申指品赏。【全诗鉴赏】《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用平淡的字句,朴实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田园风景画。尽管全诗40个字,无一个“情”字,一个“友”字,然而,从始至终却横溢出一种热烈、真诚、淳朴的朋友之情,正是这种淳情真义在深深感染着读者,使这首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诗的开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的是农夫对朋友的隆盛招待之情。作者别出心裁,先写“具鸡黍”,后才是“邀”至家里,其起笔就让读者感受到了农夫那种对故友的挚热之情,先声夺人。第二联描写客人对田园风光的无限喜爱之情。在故友的陪同下,客人赏玩山村景色。只见绿树成荫,环绕村庄,树隙中透出青山,更显郁郁苍苍,青山绿树,令人陶醉,这样美好的田园山庄,怎能不令客人顿生无限爱恋之情呢?第三联,述写主客二位故友的谈吐无拘,亲密无间的融融之情。故友农夫,在家里摆上了丰筵,打开窗户,一边与朋友开怀畅饮,一边面对窗外的谷场、菜园,漫话农物长势,菜桑收成,这一对故友难得见面的高兴劲儿,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畅开心扉侃侃而谈的兴奋形态跃然纸上,使读者亦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也不自觉地参加了这酣畅淋漓,令人神往的宴筵。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客人与主人依依不舍之情。千杯入肚,尽露真情,酒逢知己,哪有够时,人还没有离开筵席,就约着重阳佳节之时,花盛开之日,还要来此畅饮一番,那情景,那场面将更是多么迷人,这对朋友情意绵绵,纯洁而且高尚,令人羡慕,使人感动。这首诗,既可以说是一首很成功的田园诗,也不失为一首很成功的言情诗。全诗字句平淡,通俗易懂。然而,其平淡之中露真情,于通俗之中见淳意,古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所谓画,就是写景;诗本身就是言情,“诗以言志”么。诗要写景,写事,因为它是靠形象思维的,但诗人写景,写事总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总是要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这才是好诗。这首诗把叙事与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块儿,从中溢出感人至深的朋友之情,毫无矫揉做作,无病呻吟之态,完全是让读者从平白的叙事写景中感受情的存在,所以,这首诗被誉为艺术珍品。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小米饭,邀请我到他的庄园去做客。绿树环抱小村,青山斜欹郭外。【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注释】过故人庄:拜访老朋友住的村庄。具:准备,置办。黍(shǔ):黄米饭。合:环绕。郭:城墙。轩(xuān):窗户。场:打谷场。圃(pǔ):菜园。把酒:拿起酒杯。桑麻:桑树和麻。这里借指庄稼。重阳日:农历九月九日。古人有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风俗。就:走近,来到。这里引申指品赏。【全诗鉴赏】《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用平淡的字句,朴实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田园风景画。尽管全诗40个字,无一个“情”字,一个“友”字,然而,从始至终却横溢出一种热烈、真诚、淳朴的朋友之情,正是这种淳情真义在深深感染着读者,使这首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诗的开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的是农夫对朋友的隆盛招待之情。作者别出心裁,先写“具鸡黍”,后才是“邀”至家里,其起笔就让读者感受到了农夫那种对故友的挚热之情,先声夺人。第二联描写客人对田园风光的无限喜爱之情。在故友的陪同下,客人赏玩山村景色。只见绿树成荫,环绕村庄,树隙中透出青山,更显郁郁苍苍,青山绿树,令人陶醉,这样美好的田园山庄,怎能不令客人顿生无限爱恋之情呢?第三联,述写主客二位故友的谈吐无拘,亲密无间的融融之情。故友农夫,在家里摆上了丰筵,打开窗户,一边与朋友开怀畅饮,一边面对窗外的谷场、菜园,漫话农物长势,菜桑收成,这一对故友难得见面的高兴劲儿,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畅开心扉侃侃而谈的兴奋形态跃然纸上,使读者亦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也不自觉地参加了这酣畅淋漓,令人神往的宴筵。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客人与主人依依不舍之情。千杯入肚,尽露真情,酒逢知己,哪有够时,人还没有离开筵席,就约着重阳佳节之时,花盛开之日,还要来此畅饮一番,那情景,那场面将更是多么迷人,这对朋友情意绵绵,纯洁而且高尚,令人羡慕,使人感动。这首诗,既可以说是一首很成功的田园诗,也不失为一首很成功的言情诗。全诗字句平淡,通俗易懂。然而,其平淡之中露真情,于通俗之中见淳意,古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所谓画,就是写景;诗本身就是言情,“诗以言志”么。诗要写景,写事,因为它是靠形象思维的,但诗人写景,写事总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总是要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这才是好诗。这首诗把叙事与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块儿,从中溢出感人至深的朋友之情,毫无矫揉做作,无病呻吟之态,完全是让读者从平白的叙事写景中感受情的存在,所以,这首诗被誉为艺术珍品。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约·多斯·珀索斯、菲兹杰拉德、以及诗人肯明斯等。“迷惘的一代”是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泰因赠送给他们的。有一次,斯泰因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便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便成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
迷惘的一代。推荐。爱诗词网。“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约·多斯·珀索斯、菲兹杰拉德、以及诗人肯明斯等。“迷惘的一代”是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泰因赠送给他们的。有一次,斯泰因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便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便成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海明威(1899—1961)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出身于芝加哥郊区一个医生家庭,做过记者。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前线曾几度负伤,后来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的身体、心理、精神以及感情上,部受了很重的创伤。”由于他亲身经历过战争,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住在巴黎刻苦学习写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一九二三年开始写作,一九二四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其中《在我们的时代里》描写主人公尼克·亚当斯战前的生活情景及和平宁静生活被战争破坏与战后的迷惘心情。很明显,这篇小说带有作者自传性的色彩。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刻画战后一群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情景。书中描写了战争给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和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带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使他们相爱而又无法结合,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迷惘、厌倦情绪和幻灭感。这部作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当时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永别了,武器》(1929)描写了一个志愿参加欧战的美国青年与一位英国护士之间的恋爱悲剧,揭示了个人幸福被战争摧毁的痛苦,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揭露较深,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这部作品强烈的动作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以及简练的对话和真切的内心独白,标志着海明威艺术风格的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曾以记者的身份到过西班牙报道战事。后来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写成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叙述美国人乔顿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炸桥的故事,乔顿在临死之前回顾了一生,肯定自己为反法西斯而牺牲是光荣而崇高的。作者赞扬了主人公的牺牲精神,从民主主义立场反对法西斯主义。这时的海明威已摆脱了“迷惘的一代”的桎梏,比较注重现实描绘。尽管如此,海明威早期的文学主张和作品,极大地影响了欧美的许多作家,成为美国战后以怀疑彷徨和迷惘为基调的二十年代文学的主要代表。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一九四九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作品《士兵的报酬》(1926),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在英国空军服役的飞行员头部受伤,回家后成了瞎子,最后死去的悲剧故事,具有“迷惘的一代”的风格。后来,他的作品发生了变化,多以美国南方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运用内心独白等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美国作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医疗队服务,他的第一部小说《三个士兵》(1921),是美国最早的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小说着意描写一个名叫安德路斯的青年知识分子怎样在战争环境中被迫放弃音乐创作的理想,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个人爱好与理想的摧毁,表现了青年一代的厌战和迷惘情绪。一九二六年,他参加《新群众》杂志编委会,支持罢工斗争等,曾被捕入狱。他在迷惘中看到了一线生机,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创作手法上,他采用现实与史料结合的方法,新颖奇特,具有独创风格。菲兹杰拉德(1896—1940),美国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曾入伍,但没有直接参加过战争。一九一九年退伍后,业余致力于长篇小说《人间天堂》的创作,一九二○年发表。这部小说描写一个名叫阿莫瑞·布莱恩的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幻想和失望,体现了年青一代的“美国梦”的幻灭,小说中的人物被称为大学生中的“迷惘的一代”。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列为二十世纪深受人们赞美的作品之一,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创作手法上,通常在现实主义的描写中富有浪漫气息。肯明斯(1894—1962),美国诗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加救护队在法国战地工作,曾进过集中营。后来,他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这段经历写成长诗《大房间》(1922),描写一个好人怎样被当作间谍关进集中营的故事,从个人在战场上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战争的罪恶,表现了厌战和迷惘的心情。他的诗形式奇特,用词、语法等别出心裁,具有“迷惘的一代”的浓郁的色彩。“迷惘的一代”的作家虽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缺乏积极的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行动,但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作家后来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的大师。所以,“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译注】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全诗】《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鉴赏1】这是杜甫七言绝句的名篇,蘅塘退士评曰“少陵七绝,此为压卷。”(《唐诗三百首》)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暮春,杜甫流落荆湘临终的前一年,是杜甫七绝的绝笔之作。诗题“江南”是指湖南岳阳、长沙一带。唐时岳阳、长沙一带属江南道,故名。李龟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深受唐玄宗器重。郑处诲《明皇杂录》载:“天宝中,上命宫中女子数百人为梨园弟子,皆属宜春院北。上素晓音律……而(李)龟年特承恩遇,其后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上闻之,莫不掩泣置酒。”“逢”表明与李龟年是不期而遇,一个是绝代歌手,一个是旷世诗圣,竟然重逢在同是天涯飘泊之际,这对于留有开元、天宝盛世美好记忆的诗人来说,该有多么深沉的沧桑之慨啊!“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将记忆一下推拓到开元年间,那时真是“开元全盛日”,诗人还是一个翩翩少年,但他已崭露头角,少年倜傥,“略脱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正是他的写照。他生活在盛世的浪漫生活氛围中,出入于王公达人宅里堂前。“岐王”,指唐睿宗的儿子李範,是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是封爵,他酷爱艺术。“崔九”指殿中监崔涤,是唐玄宗的宠臣,九是兄弟之间的排行。只用二句诗概括,唤回了对李龟年往日声名的记忆,暗中隐忆开元盛世。“寻常”对“几度”,“见”对“闻”,在对偶中表现出诗人对李龟年的倾心相知和频繁交往,暗含着当年春风良宵,快意听歌的美好情景,那时李龟年深受帝王赏识,盛极一时。三、四句则从美好的记忆中转回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这里隐含着多少弦外之音,“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世说新语》语),安史之乱使天下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国运日衰。诗人却缄口不言人事国事,只言眼前风景。此处其实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落花时节又逢君”,以“落花时节”照应“好风景”,用意深长,给人印象既是即景书事,又是别有寄慨。“正是”和“又”两个虚词,在字里行间更强化了感慨的深度!诗人以典型化的艺术概括力,将唐帝国的盛衰之变凝缩在一个绝代歌手的荣辱沉浮之中,意在言外。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说:“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这正是杜诗沉郁风格的典型之作,值得玩味体悟。【鉴赏2】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暮春,时杜甫漂流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江南:指今湖南江湘之间。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宫廷乐师,善歌,又善奏羯鼓、筚篥,深受玄宗赏识。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为人歌数阙,座中闻之,莫不掩泣(见《明皇杂录》卷下)。杜甫少年时常在洛阳王侯大臣宅中听李龟年唱歌,晚年又在江南相逢,天涯沧桑,感慨万千。诗中前二句写昔日盛时,后二句写今日衰世。用一“又”字形成尖锐对比。国家兴衰、个人荣辱都包含其中。词清意苦,含蓄蕴藉。黄生《杜诗说》卷一○云:“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鉴赏3】唐诗篇名。七绝。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三。大历五年(770)春作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郑处诲《明皇杂录》曰:“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歌唱,如今漂泊至潭州相遇,不禁触发起今昔盛衰之感,于是以此诗相赠:“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感慨张本;后两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感慨。全诗含蓄隽永,情韵无限,时世之凋弊丧乱,彼此之凄凉飘零,尽寓于其中。黄生评曰:“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杜诗说》卷一○)邵长蘅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杜诗镜铨》卷二○引)此诗确为杜甫绝句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岐王宅里寻常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译注】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全诗】《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鉴赏1】这是杜甫七言绝句的名篇,蘅塘退士评曰“少陵七绝,此为压卷。”(《唐诗三百首》)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暮春,杜甫流落荆湘临终的前一年,是杜甫七绝的绝笔之作。诗题“江南”是指湖南岳阳、长沙一带。唐时岳阳、长沙一带属江南道,故名。李龟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深受唐玄宗器重。郑处诲《明皇杂录》载:“天宝中,上命宫中女子数百人为梨园弟子,皆属宜春院北。上素晓音律……而(李)龟年特承恩遇,其后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上闻之,莫不掩泣置酒。”“逢”表明与李龟年是不期而遇,一个是绝代歌手,一个是旷世诗圣,竟然重逢在同是天涯飘泊之际,这对于留有开元、天宝盛世美好记忆的诗人来说,该有多么深沉的沧桑之慨啊!“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将记忆一下推拓到开元年间,那时真是“开元全盛日”,诗人还是一个翩翩少年,但他已崭露头角,少年倜傥,“略脱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正是他的写照。他生活在盛世的浪漫生活氛围中,出入于王公达人宅里堂前。“岐王”,指唐睿宗的儿子李範,是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是封爵,他酷爱艺术。“崔九”指殿中监崔涤,是唐玄宗的宠臣,九是兄弟之间的排行。只用二句诗概括,唤回了对李龟年往日声名的记忆,暗中隐忆开元盛世。“寻常”对“几度”,“见”对“闻”,在对偶中表现出诗人对李龟年的倾心相知和频繁交往,暗含着当年春风良宵,快意听歌的美好情景,那时李龟年深受帝王赏识,盛极一时。三、四句则从美好的记忆中转回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这里隐含着多少弦外之音,“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世说新语》语),安史之乱使天下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国运日衰。诗人却缄口不言人事国事,只言眼前风景。此处其实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落花时节又逢君”,以“落花时节”照应“好风景”,用意深长,给人印象既是即景书事,又是别有寄慨。“正是”和“又”两个虚词,在字里行间更强化了感慨的深度!诗人以典型化的艺术概括力,将唐帝国的盛衰之变凝缩在一个绝代歌手的荣辱沉浮之中,意在言外。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说:“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这正是杜诗沉郁风格的典型之作,值得玩味体悟。【鉴赏2】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暮春,时杜甫漂流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江南:指今湖南江湘之间。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宫廷乐师,善歌,又善奏羯鼓、筚篥,深受玄宗赏识。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为人歌数阙,座中闻之,莫不掩泣(见《明皇杂录》卷下)。杜甫少年时常在洛阳王侯大臣宅中听李龟年唱歌,晚年又在江南相逢,天涯沧桑,感慨万千。诗中前二句写昔日盛时,后二句写今日衰世。用一“又”字形成尖锐对比。国家兴衰、个人荣辱都包含其中。词清意苦,含蓄蕴藉。黄生《杜诗说》卷一○云:“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鉴赏3】唐诗篇名。七绝。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三。大历五年(770)春作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郑处诲《明皇杂录》曰:“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歌唱,如今漂泊至潭州相遇,不禁触发起今昔盛衰之感,于是以此诗相赠:“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感慨张本;后两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感慨。全诗含蓄隽永,情韵无限,时世之凋弊丧乱,彼此之凄凉飘零,尽寓于其中。黄生评曰:“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杜诗说》卷一○)邵长蘅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杜诗镜铨》卷二○引)此诗确为杜甫绝句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首,以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为骨干的山西作家群,他们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艺术追求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山药蛋派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四十年代初期,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从山西的农村走出来,带着征尘和硝烟,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跑遍了晋绥的前方和后方,进行着战斗、生产和写作。一九四三年五月,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写出,因其崭新的内容和通俗的形式,尚未得到文艺界的肯定,不能出版,只能在一些人手中流传。后来,浦安修同志推荐给彭德怀同志,彭总看后针对文艺界一些人反对通俗化的态度,亲笔题词:“象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交华北新华书店出版。接着,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相继出版,茅盾给予极高的评价,说:“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是这部书技巧方面很值得称道的成功。这是走向民族形式的一个里程碑。”一九五四年,马烽、西戎写出了《吕梁英雄传》,走上了和赵树理一致的艺术道路。
山药蛋派。推荐。爱诗词网。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首,以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为骨干的山西作家群,他们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艺术追求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山药蛋派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四十年代初期,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从山西的农村走出来,带着征尘和硝烟,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跑遍了晋绥的前方和后方,进行着战斗、生产和写作。一九四三年五月,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写出,因其崭新的内容和通俗的形式,尚未得到文艺界的肯定,不能出版,只能在一些人手中流传。后来,浦安修同志推荐给彭德怀同志,彭总看后针对文艺界一些人反对通俗化的态度,亲笔题词:“象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交华北新华书店出版。接着,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相继出版,茅盾给予极高的评价,说:“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是这部书技巧方面很值得称道的成功。这是走向民族形式的一个里程碑。”一九五四年,马烽、西戎写出了《吕梁英雄传》,走上了和赵树理一致的艺术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返回山西,深入农村,建立创作的生活基地,并以《火花》为阵地(山西省文联机关刊物),六十年代发表了一批独具特色,风格相近的小说。赵树理发表了《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福》、《套不住的手》等;马烽写出了《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写出了《宋老大进城》、《赖大嫂》;束为写出了《老长工》、《好人田木瓜》;孙谦发表了《伤疤的故事》;胡正写出了《两个巧媳妇》、《三月古庙会》等。这些小说都取材于农村,充满了山西的乡音土调,被文艺界称为“火花派”或“山西派”,又戏称为“山药蛋派”。于是,“山药蛋派”正式成为文坛上的一支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作家们对文学的共同主张是:第一,文学工作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拿笔同拿枪、拿锄头一样,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而无高下贵贱的区别。因而,他们总是把担任一定的行政工作看作生活的一个部分,视为熟悉人物、搜集素材,提炼主题的主要形式,写作只是为了“劝人”(赵树理语),劝人革命的。赵树理长期在农民和基层生活;马烽因为“客串”过几年的县委副书记,所以才能较成功地塑造出县委书记的形象来;马烽和孙谦写《泪痕》前先后跑了十一个县和地区,在深入生活和深入认识人物的基础上才动笔的。所以,马烽对文艺界不强调深入生活很有意见,他说:“到处有生活的提法只说对了一半。谁也不能说到处没生活,可并非什么生活都能写,什么生活都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这是普通常识。”正由于他们强调写作的目的性和深入生活,所以他们总是群众的贴心人。第二,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紧跟政治形势,不写“中心”,而是以一个有先进思想而又讲求实效的农民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充分表现农民思想改造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反对回避阴暗面,强调反映革命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即所谓“问题小说”。赵树理直言不讳地说,他的小说所写的都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如一九四五年前后,正当大批的作家把笔触放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以及人民为翻身解放所作的英勇斗争的时候,他另辟蹊径,他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里及时地提醒人们与革命阵营内部的坏人坏事、丑恶现象、官僚主义以及封建势力的影响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一九五八年以来的“左”的思潮和作风,他们分别写出了《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福》、《灯芯绒》、《冬日的夜晚》等小说,表现集体主义与自私心理的冲突。抨击浮夸风,反对强迫命令,提倡调查研究,较深刻地反映了生活中复杂的矛盾。当然,他们的暴露不是自然主义的,而是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丑恶的事物加以嘲笑,光明的、新生的东西始终是他们作品中支配一切的因素和亮色。第三,他们不写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而是从平凡的人、事、景中去写人、叙事,因而,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写先进农民,也决不讳饰其身上沾染的落后性;写落后农民,也决不把他们作为先进人物的垫脚石而否定其坚强的民族意识和恩仇分明的斗争精神。他们笔下的事,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通过细微的、具体的小事来反映党的路线、政策引起的反响,以生活中的浪花来再现时代的洪流。因此,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属于落后和处于转变、成长过程的“中间人物”;事,大多属于不起眼的小事。如小腿痛、吃不饱(《锻炼锻炼》)、赖大嫂(《赖大嫂》)、赵满囤(《三年早知道》)等,作家们通过其内心深处的活动和变化的描写,深刻地揭示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是先进人物,也决不任意拔高和赋予理想的色彩,如老田(《我的第一个上级》)是个疲性子;杨小四(《锻炼锻炼》)是一个用捉弄的方式惩罚过落后分子的基层干部。虽然,他们的作品写的都是农村题材,但他们以独特的选材角度为当代文学作出了贡献。第四,重视作品的民族性和通俗性。他们不仅注重内容上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而且将外国进步文学和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融汇起来,采用一种新鲜的、独特的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说来,每篇小说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另一人物的眼睛来写人、写景、叙事;人物性格由人物的行动来表现,很少静态的心理描写。这就是重故事、重行动、重白描,虽寥寥数笔,却可使人物神情毕肖。如赵树理的《登记》既是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又用倒叙手法勾起对二十年前关于罗汉钱的回忆;马烽的《结婚》既有很强的故事性,又采用横截面的写法,这些都是他们吸取中外文学营养以后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第五,作品的语言既有山西方言特色,又不生僻难解,是经过提炼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语言。孙谦在评赵树理作品的语言特色时说,他“没用过一句山西的土言土语,但却保持了极浓厚的地方色彩;他没有用过脏的、下流话和骂人话,但却把那些剥削者、压迫者和旧道德的维护者描绘得维妙维肖,刻画得入骨三分。赵树理的语言极易上口,人人皆懂,诙谐成趣,准确生动。这种语言是纯金,是钻石,闪闪发光,铿锵作响……”这段话极好地概括了山药蛋派作者们的语言特色,这就是土而不僻,通而不俗。他们的语言庄重中常露诙谐,敦厚中不乏机智,朴实中充满文采,形成了善于说故事的朴实而又风趣的语言风格。山药蛋派的作家们在“左”倾思潮泛滥时,曾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和冲击。几经浮沉,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可谓遭到了灭顶之灾。他们被打成“写中间人物的黑标兵”,所谓“文艺黑线”人物,赵树理被宣布为维护封建制度和宣传封建思想的反动派,以致被打断肋骨,饮恨含冤而死。西戎备受折磨,身体被摧残垮了;孙谦、束为和胡正(《汾水长流》的作者)都遭到了不应有的迫害。然而,强权不是真理,山药蛋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继续滋生于山西的土壤。粉碎“四人帮”后又出现了一批生机勃勃的小“山药蛋”。张石山、韩石山、马力、潘保安等是突出的代表。一九八○年,张石山的全国优秀短篇得奖作品《镢柄韩宝山》,据认为比马烽还“山药蛋”,赵树理的味儿浓极了。因此,山药蛋派正方兴未艾地生长着、发展着。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推荐。爱诗词网。【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赋得:凡是按规定题目作诗,照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是诗人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离离:长貌。形容草遍地都是。荣:茂盛。王孙:贵族公子。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鉴赏导示】这首诗是诗人贞元三年(787)十六岁时的习作,也是他名震京华的成名作。【鉴赏】此诗是咏物兼送别,因此以野草的顽强生命力比喻所送之人。首联破题。诗人先写草的茂盛,再写其生长规律。句子看似平常,实则准确、凝练。“枯”、“荣”二字,倘若做个对调,便是秋草,不为春草。诗人抓住了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用“一岁一枯荣”道出了草的生长规律。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生生不已的情味,为三、四句做了很好的铺垫。颔联状写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抓住它斩不尽锄不绝的特点,不直说锄不尽,却写作“野火烧不尽”,造就了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它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却偏偏说它烧不尽。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这两句,写出了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春又生”唱叹有味,又对仗工整天然。颔联继续写“古原草”,逐渐引出“送别”的题意。这一句是转笔,与上一联相映成趣,错落有致。“远芳”、“晴翠”都是写草,意象具体、生动。“芳”且“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且“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两个动词,又与上句“又生”二字相连,更写出了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了那在生存竞争中的强者野草的形象。尾联仍然围绕“萋萋芳草”来写,正面点出送别。大地春回,芳草芊芊,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呀。“王孙”二句,是借用《楚辞》成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原句是说看见萋萋芳草而产生思念行游未归之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看见萋萋芳草而增加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表面上是写送人远行,却不落俗套。诗人不仅赞美了野草的生命力,而且还揭示了一个真理:顽强的意志终能战胜一切企图使它屈服的力量,永葆其青春。这便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鉴赏要点】[1]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构思新颖,不落俗套。[3]古意翻新,巧妙化用。[4]以草喻人。[5]以景衬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①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居④则曰:‘不吾知⑥也!’如或⑦知尔,则⑧何以⑨哉?”子路率尔⑩而对曰:“千乘(11)之国,摄乎(12)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13),因之以饥馑(14),由也为(15)之,比及(16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7)也。”夫子哂(18)之。“求,尔何如?”对曰:“方(19六七十),如(20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21)。如(22)其礼乐,以俟君子(23)。”“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24)宗庙之事,如(25)会同(26),端(27)章甫,愿为小相(28)焉。”“点,尔何如?”鼓(29)瑟希(30),铿尔(31),舍(32)瑟而作(33),对曰:“异乎(34三)子者之撰(35)。”子曰:“何伤(36)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37)春者,春服既成,冠者(38五六)人,童子(39六七)人,浴乎(40)沂(41),风(42)乎舞雩(43),咏而归。”夫子喟然(44)叹曰:“吾与(45)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46)。曾皙曰:“夫(47三)子者之言何如?”曰:“亦(48)各言其志也已矣(49)。”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50),其言不让(51),是故哂之。唯(52)求则非邦(53)也与(54)?安(55)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56)能为之大(57)?”[注释]①以:由于。(2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长一点。乎,于,比。尔,你们。③毋(wú)吾以也:即“毋以吾也”,不要因为我这样就不肯说了。以,认为。④居:平时说。居,平时。⑤则,就。⑥不吾知:即“不知吾”。没人了解我。⑦或:有人。⑧则:那么。⑨何以:怎么办。⑩率(shuài)尔:轻率地。尔,形容词词尾。(11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12)摄乎:夹在。乎,于。(13)加之以师旅:即“以师旅加之”,把战争加到它头上。师旅,军队,这里借指战争。(14)因之以饥馑(jǐn):即“以饥馑因之”,因,继,接着。饥馑,荒年。饥,缺粮。馑,缺菜。(15)由也为之:我去治理它。也,句中停顿。为,治理。(16)比(bì)及:等到。(17)方:规矩,指礼义。(18)哂(shěn):冷笑。(19)方:方圆纵横。(20)如:或者。(21)足:使……富足。(22)如:至于。(23)以俟(sì)君子:“以之俟君子”的省略。俟,等待。君子,这里指比自己高明的人。(24)宗庙之事:指宗庙祭祀的事。(25)如:或者。(26)会同:同别国盟会。(27)端章甫:名词用如动词。穿上礼服,戴上礼帽。端,古礼服名称。章甫,古礼帽名称。(28)相(xiàng):赞礼者,司仪。(29)鼓:奏。(30)希:同“稀”,指弹瑟放慢,声音稀疏。(31)铿(kēng)尔:铿的一声。尔,象声词词尾。(32)舍:放下。(33)作:起,这里指挺起身。(34)异乎:跟……不同,乎,于,跟。(35)撰:著作,这里指说的话。(36)何伤:有什么妨碍,有什么关系。伤,妨害。(37)莫(mù):同“暮”。(38)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男二十以上行冠礼,表示成年。(39)童子:少年,指加冠以前的男孩。(40)乎:在。(41)沂(yí)水名,在山东东南,经流江苏北部入黄海。(42)风:名词用如动词,吹风,乘凉。(43)舞雩(yú)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44)喟(kuì)然:长叹声。然,形容词词尾。(45)与:同意、赞许。(46)后:名词用如动词,后走。(47)夫(fú):这,那。(48)亦:副词。仅仅,只是。(49)已矣:罢了。(50)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状语后置。意思是要以礼治国。(51)让:谦逊。(52)唯:难道。(53)邦:国家。(54)与(yú):通“欤”,吗。(55)安:怎么。(56)孰:谁。(57)大:指大相。[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些,(可)不要因为我年长些就不敢讲话呀。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要怎么样呢?”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犯,(内有)饥荒相随,让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英勇善战,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使这个国家修明礼乐,(只好)等待君子来做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公西赤)回答说:“(治国的事)不敢说能做到,但是愿意学习学习。祭祀宗庙时,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唱礼的。”(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呢?”(曾点正在弹瑟。)弹瑟的声音稀疏下来,铿的—声(就停止了),(他)放下瑟挺起身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说法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装已经做好(穿上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个澡,再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上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道:“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道:“这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老师为什么笑话仲由呢?”“孔子说:“治国靠的是礼义,他的话不谦逊,所以我笑话他。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说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有宗庙的祭祀,有同他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的,那么谁又能做大的赞礼人呢?”[鉴赏]这是一篇用对话叙事的杰出散文,是《论语》中颇富文学色彩的一章。它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各言己志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结束。文章首先交代对话的人物以及孔子如何启发在座弟子各言其志。“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短短数字不但传神地表现了身为师长的孔子的谦和以及与学生平等关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顾虑、营造融洽气氛的作用。接着记述四个弟子坐而言志。言谈虽简短,个性却极鲜明。写子路:一个“率尔对曰”,反映了子路坦率、直爽的性格。但“其言不让”,可见他志存高远,自信有余而谦逊不够,所以对他的答话和态度,孔子“哂之”,这一“哂”中既含有善意的理解,也含有适度的批评。所有这些,冉有和公西华自然看在眼里,所以他们的答话一个比一个谨慎,说话都很委婉,尤其是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他的自信深含而不露,与子路的性格正好相反。他们两人虽然志向大小不同,但都能符合孔子“为国以礼”的要求。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表现最出色。他一边听着他们的对话,一边在随意地“鼓瑟”,当老师问到自己时,“铿尔,舍瑟而作”,十分从容,胸有成竹。他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而是先强调自己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一个“异”字,既说明他的见解必然超群出众,又顾虑别人认为他故意标新立异。所以他的志向是在老师的又一次鼓励后才说出的。他的答话,既没有子路的自我炫耀,冉有和公西华的刻意谦虚,也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地位和政绩的直白。而是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摆脱了种种的精神压力,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不正是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观点和儒家以礼义治国理想的体现吗?难怪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文章的第三部分,写孔子对前几个弟子的评价。子路的答话“不让”,要想治国,本身都不谦虚谨慎,又怎能做到是孔子所要求的“为国以礼”呢。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说话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诸侯国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难以释怀,又怎么能一心治国呢?全文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开先秦以对话叙事的散文之先河。字数:3450注释[作者及作品简介]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参看《十三则》“作者及作品简介”。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学生。曾皙(xī),名点,字子皙,曾参(曾子)的父亲,孔子的学生。冉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侍,陪侍。作者:《论语》知识来源:彭格人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