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出处】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意思1】情人:多情的人。遥夜:长夜。竟夕:终夜。整整一夜,相思之情都在困扰着恋人,使之越发怨恨夜晚太长。圆月的银辉令这位不眠之人的喜爱,熄灭烛火,步入庭院,伫立良久,露水竟打湿了衣裳。这里把人物内在心理活动和外部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透露出主人公抚亲念远的深切情思。【全诗】《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①情人: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既指“怀远”之友人或恋人,也包括“怀远”的诗人。竟夕:整夜,通宵。②灭烛:熄灭烛光。梁简文帝《夜夜曲》:“愁人夜独长,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谢灵运《怨晓月赋》:“卧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素月。”③盈手:满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⑤佳期:美好之日,指相见的日子。【鉴赏】这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或友人)、借景抒情之诗。起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这与稍早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相思之时。三四句写两地的“情人”彼此之“怨”与“思”。“情人怨遥夜”,“怨”长夜漫漫,彼此不能相见。“竟夕起相思”,竟夕,通宵达旦,生起相思之“情”。五六句写诗人徘徊月下的相思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明了吗?于是诗人“灭烛”,但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诗人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姣好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诗人仍伫留月下,“望月”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仅照应了“竟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思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之意,意谓在这相思不眠之夜,用什么相赠友人呢?我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相思之意,但又不能送与。怎么办呢?我还是睡吧!也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期呢!诗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相思。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月”到第三句的“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最后七、八两句的“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韵悠悠。【点评】起句“海上生明月”写景,照应题中的“望月”,看似平淡无奇,却塑造出阔大雄浑的意境,是千古佳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毫不费力的全部收摄了诗题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浑成自然的作诗风格。“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写出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因而抱怨漫漫长夜的忧苦情形。接着诗人“灭烛”披衣步出门庭,看到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尽管夜已深,露水沾湿了衣裳,却更是难以入眠了。真实地写出了相思之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相思无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满腔心意,可是却无法赠给你,还是回屋睡觉罢,也许梦中能与你相会。写出了诗人不尽的悠悠情思,令人回味。这首诗从“望月”开始,抒发自己对远方情人热烈而执着的感情。格调清新,情意缠绵悱恻,前人称这首诗为五律中的《离骚》。
情人怨遥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出处】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意思1】情人:多情的人。遥夜:长夜。竟夕:终夜。整整一夜,相思之情都在困扰着恋人,使之越发怨恨夜晚太长。圆月的银辉令这位不眠之人的喜爱,熄灭烛火,步入庭院,伫立良久,露水竟打湿了衣裳。这里把人物内在心理活动和外部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透露出主人公抚亲念远的深切情思。【全诗】《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①情人: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既指“怀远”之友人或恋人,也包括“怀远”的诗人。竟夕:整夜,通宵。②灭烛:熄灭烛光。梁简文帝《夜夜曲》:“愁人夜独长,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谢灵运《怨晓月赋》:“卧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素月。”③盈手:满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⑤佳期:美好之日,指相见的日子。【鉴赏】这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或友人)、借景抒情之诗。起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这与稍早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相思之时。三四句写两地的“情人”彼此之“怨”与“思”。“情人怨遥夜”,“怨”长夜漫漫,彼此不能相见。“竟夕起相思”,竟夕,通宵达旦,生起相思之“情”。五六句写诗人徘徊月下的相思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明了吗?于是诗人“灭烛”,但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诗人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姣好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诗人仍伫留月下,“望月”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仅照应了“竟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思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之意,意谓在这相思不眠之夜,用什么相赠友人呢?我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相思之意,但又不能送与。怎么办呢?我还是睡吧!也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期呢!诗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相思。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月”到第三句的“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最后七、八两句的“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韵悠悠。【点评】起句“海上生明月”写景,照应题中的“望月”,看似平淡无奇,却塑造出阔大雄浑的意境,是千古佳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毫不费力的全部收摄了诗题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浑成自然的作诗风格。“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写出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因而抱怨漫漫长夜的忧苦情形。接着诗人“灭烛”披衣步出门庭,看到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尽管夜已深,露水沾湿了衣裳,却更是难以入眠了。真实地写出了相思之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相思无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满腔心意,可是却无法赠给你,还是回屋睡觉罢,也许梦中能与你相会。写出了诗人不尽的悠悠情思,令人回味。这首诗从“望月”开始,抒发自己对远方情人热烈而执着的感情。格调清新,情意缠绵悱恻,前人称这首诗为五律中的《离骚》。
【诗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剑门关高陡、险峻。两边是悬崖峭壁和万丈深渊。险要的地段,只要有一个人守卫关门,就是一万个人也休想攻开。诗人用“峥嵘”、“崔嵬”两个同义词,言关门之高耸。然后又从侧面极力渲染,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状关门之险峻。语言精粹,句式长短富于变化,不愧为千古名句。注:剑阁,即剑门关,在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峥嵘、崔嵬(wéi),高峻的样子。【原诗】《蜀道难》[唐]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赏析】中国古代诗歌。唐李白(见“古风”)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丰富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入蜀道路之艰难。诗歌一开篇连用5个感叹词,极言蜀道之难。接着具体地写,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山之高,高到连太阳神都难以通过,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行人至此,只能抚膺长叹。这时候,悲鸟号木,子规夜啼,更增加了行人的孤寂与恐惧。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一想吧,如果守在这里的是好人,那倒无所谓,如果是心怀不测之人,情形那可真是遭糕透了。如果不想去冒险,游人也就只有西望而长叹了。在艺术上,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向读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贯注全篇,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使读者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见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在语言形式上,本诗大量使用了散文化的句子,字数从三言四言直至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
剑阁峥嵘而崔嵬。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剑门关高陡、险峻。两边是悬崖峭壁和万丈深渊。险要的地段,只要有一个人守卫关门,就是一万个人也休想攻开。诗人用“峥嵘”、“崔嵬”两个同义词,言关门之高耸。然后又从侧面极力渲染,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状关门之险峻。语言精粹,句式长短富于变化,不愧为千古名句。注:剑阁,即剑门关,在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峥嵘、崔嵬(wéi),高峻的样子。【原诗】《蜀道难》[唐]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赏析】中国古代诗歌。唐李白(见“古风”)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丰富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入蜀道路之艰难。诗歌一开篇连用5个感叹词,极言蜀道之难。接着具体地写,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山之高,高到连太阳神都难以通过,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行人至此,只能抚膺长叹。这时候,悲鸟号木,子规夜啼,更增加了行人的孤寂与恐惧。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一想吧,如果守在这里的是好人,那倒无所谓,如果是心怀不测之人,情形那可真是遭糕透了。如果不想去冒险,游人也就只有西望而长叹了。在艺术上,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向读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贯注全篇,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使读者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见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在语言形式上,本诗大量使用了散文化的句子,字数从三言四言直至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
【诗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出处】唐·白居易《白云泉》【意思】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白云无意舒卷泉水自流悠闲。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推波助澜滋事生非搅扰人间!【全诗】《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注释】(1)此诗的创作时间,当为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67),白居易约为五十五岁。白云泉:在苏州西郊天平山半山腰,相传为吴中第一水。【赏析心得】白居易早年论事激切,持正不阿,其所写《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揭露时弊,反映民间疾苦,使权贵阅之“变色”和“切齿”,甚至连皇帝都得罪了。如唐宪宗就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提至名位,而无理于朕,朕实难奈。”为此,诗人遭受坐冷板凳、被贬江州等打击排挤。回到朝廷后,看见宦官弄权,朋党倾轧、藩镇割据,不但情况照旧,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迫于无奈,进入晚年的诗人只能从“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知足”“知止”,退出政治旋涡。第一次于公元822—824年担任杭州刺史,第二次于公元825—826年担任苏州刺史。此诗便是作者游览苏州天平山白云泉时的感悟之言。“天平山上白云泉,云白无心水自闲。”首二句写道,天平山上的白云泉的云和泉多么潇洒啊!云在蓝天之下,不管任何拘束,自由自在地飘荡,泉水叮咚作响,幽闲地从石中冒出、从山岩滴下,汇入水潭。如今,又多了一个远从长安赶到这里来偷闲的刺史,形成了云、泉、人“三闲”啊!后两句,“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对清澈泉水表示深深的婉惜,意思是说幽闲的泉水,呆在天平山上多好啊,你何必在获得短暂的闲适之后,还要奔冲山下去呢?世界上的烦忧本来就够多够乱了,你何必还去凑热闹,添波浪呢?见泉生情,相比之下,作者也在内心深处暗暗责备自己:连泉水都要奔赴尘世,你却想从不平的尘世中解脱出来,躲到苏州,跑到山上来偷闲。正直的人终归是襟怀坦白,留有底线。历史证明,白居易在颓象丛生的唐王朝中,始终跟宦官、藩镇保持距离,也从不参加朋党之争,这点他与元稹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他们是诗酬频频的好友!
何必奔冲山下去。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出处】唐·白居易《白云泉》【意思】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白云无意舒卷泉水自流悠闲。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推波助澜滋事生非搅扰人间!【全诗】《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注释】(1)此诗的创作时间,当为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67),白居易约为五十五岁。白云泉:在苏州西郊天平山半山腰,相传为吴中第一水。【赏析心得】白居易早年论事激切,持正不阿,其所写《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揭露时弊,反映民间疾苦,使权贵阅之“变色”和“切齿”,甚至连皇帝都得罪了。如唐宪宗就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提至名位,而无理于朕,朕实难奈。”为此,诗人遭受坐冷板凳、被贬江州等打击排挤。回到朝廷后,看见宦官弄权,朋党倾轧、藩镇割据,不但情况照旧,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迫于无奈,进入晚年的诗人只能从“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知足”“知止”,退出政治旋涡。第一次于公元822—824年担任杭州刺史,第二次于公元825—826年担任苏州刺史。此诗便是作者游览苏州天平山白云泉时的感悟之言。“天平山上白云泉,云白无心水自闲。”首二句写道,天平山上的白云泉的云和泉多么潇洒啊!云在蓝天之下,不管任何拘束,自由自在地飘荡,泉水叮咚作响,幽闲地从石中冒出、从山岩滴下,汇入水潭。如今,又多了一个远从长安赶到这里来偷闲的刺史,形成了云、泉、人“三闲”啊!后两句,“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对清澈泉水表示深深的婉惜,意思是说幽闲的泉水,呆在天平山上多好啊,你何必在获得短暂的闲适之后,还要奔冲山下去呢?世界上的烦忧本来就够多够乱了,你何必还去凑热闹,添波浪呢?见泉生情,相比之下,作者也在内心深处暗暗责备自己:连泉水都要奔赴尘世,你却想从不平的尘世中解脱出来,躲到苏州,跑到山上来偷闲。正直的人终归是襟怀坦白,留有底线。历史证明,白居易在颓象丛生的唐王朝中,始终跟宦官、藩镇保持距离,也从不参加朋党之争,这点他与元稹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他们是诗酬频频的好友!
琦君髻。推荐。爱诗词网。琦君《髻》原文台湾女散文家琦君被称为“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家的圣手”,题材在许多方面与“五四”时期的冰心相似,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但是“琦君却写出了新水平,她在一个新的散文水准线上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楼肇明语)。在《髻》中,作者如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以其独特细腻的文字,向读者娓娓述说一段旧式家庭的往事。平常的发髻,却隐含着人间欢情与愁怨,寓示着无数的人事变迁。“髻”是文章里一个特别突出的意象。卡西尔曾说过,意象“不同于形象之长于经验世界的形形色色,它借助于某个独特的表象蕴含着独到的意义,成为形象叙述过程中的闪光的质点。但它对意义的表达,又不是借助议论,而是借助有意味的表象的选择,在暗示和联想中把意义蕴含于其间”。在《髻》里,作者就通过“暗示”和“联想”,赋予“髻”这一意象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在童年琦君看来,母亲的尖髻、绕在指头上的长发梢以及散发的气息,都能给她安全感,它们象征着一种温馨的母爱。母亲与姨娘不同的发髻,也是她们各自性格的象征:才过三十岁的母亲梳的却是老太太式的“鲍鱼头”,表现了她朴素坚忍、守旧如仪、自甘淡泊的性格;而姨娘各式各样美丽的发髻,则充分刻画出她趋新惟恐不及的性格。此外,意象的变化还透露出人物情感的变化,揭示人物的命运遭遇。母亲的发髻由原来的又粗又乌的“螺丝髻”变为紧绷绷的“鲍鱼头”,她的心情也由快乐幸福转成愁苦沉重,“紧绷绷”的不只是发髻,更是她的心灵世界。而到最后连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也剪掉,头发的无情衰落,隐含着心灵的寂寞与苍老、命运的每况愈下。其实剪断了三千烦恼丝,又何尝剪得掉无尽的愁绪?姨娘呢,最初的各式美丽的发髻时时显现其春风得意的神情,但随着父亲的去世,荣华富贵的消逝,她也变得空虚落寞,梳的只是“简简单单的香蕉卷”,最后如云青丝只剩下一小把,也终归如母亲一样,“走向同一个渺茫不可知的方向”。发髻的演变,暗示了母亲与姨娘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这样,“发髻”作为全文的中心意象,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线索的纽带,而且以其丰富的内涵,逐步引导、推进情节深入发展。然而,作品吸引读者的,除了缘于“发髻”引发的风波、故事,更缘于作者那种流贯全篇“温柔敦厚的情绪”、“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怀”以及“俯视历史,超越人生的悟解”。这些情愫,隐含于字里行间,成为一条感情的潜流。如果说“发髻”是文章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这股感情潜流则是一条暗线。作者一方面以发髻为线索,客观地追述了母亲和姨娘的历史纠葛、不同遭遇,逼真地再现人生的爱、憎、贪、痴等生命状态;另一方面,又以净化的心灵为出发点,动情地揭示了两个女人殊途同归的命运,抒发了一腔超越芸芸众生的生命感慨。但是,这又不是一种简单的悲观厌世消极情绪,相反,正体现了作者深厚宽广的襟怀和超脱冷静的悟解。她把理解与同情给予了牺牲在“三从四德”枷锁下的母亲,同时也把宽容与怜悯之情给予了被时代造成错位的姨娘,豁达大度地将旧时代投影在家庭关系上的恩恩怨怨付诸东流,而放眼广阔的人生,把生命的意义指向一个富有永恒价值的目标。作者曾在文章中引用过一位外国女作家的一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越发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更加温厚。”读者或许可以从中窥见琦君散文创作心路之一隅。作者:袁勇麟,吴惠兰
[原文]
宣德①间,宫中尚②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③。此物故非西④产,有华阴令⑤欲媚上官⑥,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⑦,因责⑧常供。令以责之里正⑨。市中游侠儿⑩得佳者笼(11)养之,昂(12)其直(13),居为奇货(14)。里胥(15)猾黠(16),假此科敛丁口(17),每责(18一)头,辄(19)倾(20)数家之产。
令以责之里正。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宣德①间,宫中尚②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③。此物故非西④产,有华阴令⑤欲媚上官⑥,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⑦,因责⑧常供。令以责之里正⑨。市中游侠儿⑩得佳者笼(11)养之,昂(12)其直(13),居为奇货(14)。里胥(15)猾黠(16),假此科敛丁口(17),每责(18一)头,辄(19)倾(20)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21),久不售(22)。为人迂讷(23),遂为(24)猾胥报(25)充里正役,百计营谋(26)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27)尽。会(28)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29),而又无所(30)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32)?不如自行搜觅,冀(33)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34)丛草处,探(35)石发(36)穴,靡(37)计不施,迄(38)无济(39)。即(40)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41)于款(42),宰(43)严限追比(44),旬余,杖(45)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46)虫亦不能行(47)捉矣。转侧床头(48),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49),能以神卜(50)。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51),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52)垂(53)帘,帘外设香几(54)。问者爇(55)香于鼎(56),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57),唇吻翕辟(58),不知何词。各各竦(59)立以(60)听。少间(61),帘内掷一纸出,即(62)道人意中事,无毫发(63)爽(64)。成妻纳(65)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66),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67)兰若(68);后小山下,怪石乱卧(69),针针(70)丛棘(71),青麻头(72)伏焉(73);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74)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75)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76)。成反复自念(77),得无(78)教我猎虫所(79)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80)。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81)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83)鳞鳞,俨然(84)类画。遂于蒿莱(85)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86)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87)跃去。成益愕,急逐趁(88)之,蟆入草间。蹑迹(89)披(90)求,见有虫伏棘根。遽(91)扑之,入石穴中。掭(92)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93)视,巨身修尾,青项(94)金翅。大喜,笼(95)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96)不啻(97)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98),备(99)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1]。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2]盆。虫跃掷径出[3],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4]落腹裂,斯须[5]就[6]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7],死期至矣!而[8]翁[9]归,自[10]与汝覆算[11]耳!”儿涕而去。未几[12],成归,闻妻言,如被[13]冰雪。怒索[14]儿,儿渺然不知所往[15]。既而[16]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17]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19],相对默然,不复聊赖[20]。日将暮,取儿稿葬[21]。近抚之,气息[22]惙然[23]。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24]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26]。自昏达曙,目不交睫[27]。东曦既驾[28],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29]视,虫宛然[30]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31],虚若无物;手裁[32]举,则又超忽[33]而跃。急趋[34]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35]。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36]之,短小,黑赤色,顿[37]非前物。成以[38]其小,劣[39]之。惟傍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40]。视之,形若土狗[41],梅花翅,方首,长胫,意[42]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43],惴惴[44]恐不当[45]意,思试之斗[46]以觇之。村中少年好事者[47]驯养一虫,自[48]名“蟹壳青”,日与子弟[49]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50],亦无售者。径造[51]庐[52]访成,视成所蓄[53],掩口胡卢[54]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55],自增惭怍[56],不敢与较[57]。少年固强之。顾[58]念蓄劣物终无所[59]用,不如拼博[60一]笑,因合纳斗盆[61]。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62]。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63]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64],遂相腾击,振奋[65]作声。俄[66]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67]敌领[58]。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69]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70]来,径进以[71]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72]。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73]莫知所救[74],顿足失色。旋[75]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76],力[77]叮不释。成益惊喜,掇[78]置笼中。翼日[79]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80]。又试之鸡[81],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82]抚军[83]。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84]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85]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86]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87],无何[88],宰以卓异[89]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90]俾[91]入邑庠[92],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93],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94]成。不数岁,田百顷[95],楼阁万椽[86],牛羊蹄躈[97]各千计;一出门,裘[98]马过[99]世家焉。异史氏[100]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101]忘;而奉行者即[102]为定[103]例。加以官贪吏虐[104],民日贴妇卖儿[105],更[106]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107],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108]成氏子以蠹[109]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110]。当其为里正、受扑[111]责[112]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113]长厚者[114],遂[115]使抚臣、令尹,并[116]受促织恩荫[117]。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118]。信[119]夫[120]”[注释]①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年)。②尚:崇尚,爱好。③岁征民间:“岁征于民间”的省略。岁,年年。④西:指陕西。⑤华(huà)阴令:华阴县县令。在明代,县官称知县,这里沿用旧称。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⑥媚上官:“媚于上官”的省略。向上司讨好。媚,谄媚。⑦才:有才能,这里指勇敢善斗。⑧责:责令。⑨令以责之里正:即“令以之责于里正”。之,这(事)。以,介词,把。责,责成。里正,里长。里,古时县以下基层行政单位。⑩游侠儿:古代指轻视自家性命、能扶危救困、为人报仇雪恨的侠士。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11)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12)昂: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昂贵,抬高。(13)直:同“值”。(14)居为奇货:积存起来,当作珍稀货物好卖高价。居,积存。(15)里胥(xū):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胥,胥吏,旧时在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泛指差役。(16)猾黠(xiá):狡猾奸诈。(17)假此科敛丁口:趁这个机会按人口征税和摊派。假,借。科,课税、征税。敛,摊派,聚敛。(18)责:索取。(19)辄:每每。(20)倾:使动词,使……尽,搞光。(21)操童子业: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科举时代凡未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多大,都称为“童生”或“童子”。操,从事。业,行当。(22)售:实现,引申为考取。(23)迂讷(nè):拘谨不善讲话。讷,语言迟钝。(24)为(wéi):被。(25)报:上报。充;充任。(26百)计营谋:想尽各种办法。营,筹划。谋,设法。(27)累(lěi):拖累。(28)会:恰逢。(29)敛户口:按户口敛钱。状语后置。(31)无所:没有什么。(32)裨(bì)益:益处。裨,弥补,引申为“用处”。(33)冀:希望。(34)败堵:坏墙。堵,墙。(35)探:掏。(36)发:挖开。(37)靡(mǐ):无,没有。(38)迄:始终,一直。(39)济:助。(40)即:即使。(41)中:动词,符合。(42)款:款式,规格。(43)宰:邑宰,县的长官。(44)追比:封建时代官府限令吏役办一件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打板子以示惩戒,叫做“追比”。(45)杖:古代一种刑罚,即打板子。(46)并:连。(47)行:往,去。(48)转侧床头:“转侧于床头”的省略。转侧,辗转反侧,不断地翻来覆去。(49)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女为“巫”,男的“觋”(xì)。(50)以神卜:借助神的力量占卜。(51)红女白婆:指红颜少女白发婆婆。则:只。(52)密室:把门窗都关严了。密,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严密。(53)垂: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下垂,放下。(54)香几(jī):供放香炉的小桌子。(55)爇(ruò):点燃。(56)鼎:这里指三足两耳的香炉。(57)代祝:代别人祈祷。(58)唇吻翕(xì)辟:嘴巴一合一开。吻,嘴唇。翕,合。辟,开。(59)竦(sǒng):严肃恭敬的样子。(60)以:而。(61)少间:一会儿。(62)即;正是。(63)毫发:一毫一丝。(64)爽:差错。(65)纳:交纳,交付。(66)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短时间叫“顷”。(67)类:类似。(68)兰若(rě):寺庙。梵语叫寺庙为“阿兰若”。(69)卧:横陈。(70)针针:形容刺多。(71)棘:酸枣树。(72)青麻头:一种好蟋蟀的名称。(73)焉:于之。于,在。之,指“丛棘”中。(74)展:展开玩味。玩,揣摩。(75)中(zhòng):符合。(76)以示成:“以之示成”的省略。示,给别人看。(77)念:思忖。(78)得无:该不会,莫不是,表推测语气。(79)所:处所。(80)逼似:十分相似。(81)陵;坟墓。(82)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83)蹲石:形容石头的样子像人蹲踞在地上。(84)俨然:全然,宛然,很像的样子。(85)蒿莱:蒿和莱,是两种低矮的野草。(86)冥:深。(87)猝(cù)然:突然。(88)趁:逐,追。(89)蹑迹:追踪。(90)披:分开,拨开。(91)遽(jù):急忙。(92)掭(tiàn):拨动.撩拨。(93)审:仔细。(94)项:后脖子,这里指脖子。(95)笼:名词用如动词,用笼子装起来。(96)连城拱璧:价值连城的大块宝玉。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王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说,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所以后人称它价值连城。拱,两手合围,比喻玉璧很大。(97)不啻(chì):不止,比不上。啻,止。(98)白、黄:形容词用如名词,分别指蟹肉和栗子粉。(99)备:周全。[1]以塞官责:“以之塞官责”的省略。塞,应付。责,差事。[2]发:打开。[3]跃掷径出:形容蟋蟀跳出时非常迅速。掷,跳跃。径,径直。[4]股:大腿。[5]斯须:一会儿。[6]就:动词,走向。[7]业(niè)根:祸种。业,同“孽”,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8]而:同“尔”,你的。[9]翁:这里专指父亲。[10]自:就。[11]覆算:彻底清算。覆,底朝上,引申为彻底。算,追究。[12]未几:不多久。[13]被:动词,覆盖。[14]索:寻找。[15]所往:何往,到哪里去了。[16]既而:不久。[17]抢(qiāng)呼:头撞地,口呼天。抢,碰撞。[18]向隅:“向隅而泣”的省缩,意指伤心地痛哭。隅,墙角。[19]烟:指炊烟。[20]聊赖:依靠,指望。指生活或精神上的依靠。聊、赖,依靠,寄托。[21]稿葬:用草席裹尸埋葬。稿,稻草,这里借指草席。[22]气息:呼吸。[23]惙(chuò)然:呼吸很微弱的样子。惙,疲乏。[24]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顾:回头看。[25]气断声吞: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26]以……为念:把……放在心上。[27]交睫:闭上眼睛,睡觉。睫,眼睫毛。[28]东曦既驾:羲和已经驾起六龙拉的车载着太阳神从东方出发了。喻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曦,同“羲”,这里指为太阳神驾车的羲和。既,已经。[29]觇(chān):窥看,察看。[30]宛然:好像。[31]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状语后置。以,用。覆,盖,这里指翻转手掌去扣。[32]裁:同“才”。[33]超忽:突然而又迅速。[34]趋:快步上前。[35]所在:即“在何”,在哪里。[36]审谛:仔细地(看)。[37]顿:立即,转眼间。[38]以:因。[39]劣:形容词用如意动词。以……为劣,认为……不行。[40]跃落襟袖间:“跃落于襟袖间”的省略。襟袖,这里借指上衣。[41]土狗:蝼蛄的别称。[42]意:估料,觉得。[42]献公堂:“献之于公堂”的省略。之,代蟋蟀。于,给。公堂,官府理事的厅堂,这里借指官府。[44]惴惴:恐惧不安的样子。[45]当(dàng):适合。[46]试之斗:“试之以斗”的省略。试,考验。以,通过。[47]少年好事者:即“好事之少年”,定语后置。少年,青年。好事,游手好闲。[48]自:代词,活用为第三人称,它。[49]子弟:年轻人。[50]高其直:抬高它的卖价。高,形容词用如动词,使……高,抬高。直,同“值”。[51]造庐:到家。庐,简陋的房子,这里指成名的家。[52]蓄:养。[53]胡卢:强忍住笑的样子。[54]比笼:一种比试蟋蟀优劣的笼子。[55]伟:健壮。[56]惭怍(zuò):惭愧。[57]与较:“与之较”的省略。之,指少年的“蟹壳青”。[58]顾:只,不过。[59]无所:无何,没什么。[60]博:博得,换取。[61]斗(dòu)盆:斗蟋蟀的盆子,可分为二,合则相斗。[62]蠢若木鸡:从成语“呆若木鸡”变化而来,用来形容由于突然的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庄子•达生》里说,养斗鸡的,要把鸡训练得镇静沉着如同木雕一般,才能不动声色,战胜对方。[63]鬣(liè):颈上的长毛。[64]奔(bèn):直向目的地而去。[65]振奋:振、奋,都指“展翅”。[66]俄:随即。[58]齕(hé):咬。[67]领:脖子。[69]翘(qiǎo)然:鼓翅的样子。翘,举。[70]瞥:很快地看一眼,引申为突然。[71]以:而。[72]尺有(yòu)咫(zhǐ):一尺七八寸。有,通“又”。咫,八寸。[73]仓猝(cù):急忙的样子。[74]所救:解救的办法。[75]旋:随即。[76]集冠上:“集于冠上”的省略。集,鸟飞落到树上,这里泛指“落下”。[77]力:名词作状语,用力。[78]掇:拾取。捉来。[79]翼日:第二天。翼,同“翌(yì)”。[80]靡(mǐ):倒下,引申为失败。[81]试之鸡:“试之以鸡”的省略。[82]诸:之于。之,指蟋蟀。于,给。[83]抚军:官名,清朝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民政和军政的长官。作者写明朝的事,用的却是清朝的官名。[84]细疏:详细地陈述。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一种公文,这里用如动词。[85]出其右:即“出于其右”。在它之上。古代有时以左为尊,有时以右为尊。[86]奇:以……为奇,感到稀奇。[87]所自:自何,从哪里来。自,从。[88]无何:没多久。[89]卓异:卓越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最佳评语,[90]学使:专管教育的官。[91]俾(bǐ):使。[92]入邑庠(xiáng):进入县学,即当了秀才。庠,学校。[93]旧:形容词用如名词,原状。[94]赉(lài):赏赐。[95百]顷:极言田地之多。顷,百亩为一顷。[86万]椽(chuán):极言房产之多。椽,安在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条,这里借指房屋的间数。[97]蹄躈(qiào):牲口的脚,见《史记•货殖列传》。[98]裘:轻而暖的皮衣。[99]过:超过。[100]异史氏:作者自称。《聊斋志异》里边有许多怪异的事,所以称异史。[101]已:就,便。[102]即:却。[103]定:一成不变。[104]官贪吏虐:互文,即“官吏贪虐”。[105]贴妇卖儿:互文,即“贴卖妇儿”。贴,抵押。[106]更:再。[107]跬(kuǐ)步:古代以两足各跨一次为步,半步为跬。这里借指一举一动。[108]是:这个。[109]蠹(dù):蛀虫,这里指贪官污吏。[110]扬扬:得意的样子。[111]扑:刑具。[112]责:责打,鞭打。[113]酬:报答。[114]长厚者:忠厚老实的人,指成名。[115]遂:副词,竟然。[116]并:一起。[117]恩荫:原指子孙凭祖先的功劳承袭爵位、功名。这里假借为得到恩惠,得到好处。[118]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传说汉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飞升上天,他服药留下的容器让鸡犬啄舐(shì)后,连鸡犬也成了仙。后来被用来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及,连及。[119]信:确实。[120]夫(fú):语气助词。[译文](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嗜好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从民间征收(蟋蟀)。这种东西本来不是陕西的特产;有个华阴县县官想讨好上司,拿一只蟋蟀进献,(上司)试着让它去斗却很善斗,于是责成(华阴县令)常年供应。县令就把这件差事责派给里正去办。(于是)市上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蟋蟀就用笼子养起来,抬高它的价格,收藏起来当作珍贵的货物。乡里的差役狡猾奸诈,借这个名目按人口征收摊派,每征收一头(蟋蟀),常常让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读书考秀才,一直没有考取。他为人拘谨,不善言辞,于是被狡猾的公差(提名)上报让他充任里正的差使,(成名)千方百计设法都不能脱身。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因欠官府的蟋蟀赔光了。(这一年)正好赶上(朝廷)征收蟋蟀,成名不敢按户口敛钱,而自己再也没有什么家产来抵偿,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的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不如自己去寻找蟋蟀,(或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逮到它。”成名认为说得对。于是他早出晚归,提着竹筒和丝笼,在破墙下草丛中,掏石缝,挖土洞,没有哪种办法没用到,(可是)始终无济于事。即使捉到三两只,又是很弱很小的,不合规格。县官严格规定了期限,过期杖责,十多天里,(成名)挨的板子上百下,两条大腿之间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捕捉了。他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这时村中来了一个驼背的巫婆,(自称)能够靠神的帮助占卜吉凶。成名的妻子准备好钱去她那儿问卜。只见红颜少女和白发老太婆,(多得)堵塞了大门。巫婆进了她的屋子,就关严了门窗,放下帘子,帘外摆上香桌。问卜的人点了香插在香炉里,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天空替人祷告,嘴巴忽闭忽开,不知道(在念)什么词儿。(问的人)一个个恭恭敬敬地站着倾听。一会儿,帘里扔一张纸片出来,上面正写着问卜者心里的事,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香桌上,烧香跪拜,像前面问卜的人一样。大约吃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张纸(从屋里)抛出落下。捡起来一看,不是字条,而是一张画:当中画着一座殿阁,像是佛寺;庙后小山脚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杂乱地横躺着,带刺的荆棘丛生,一只“青麻头”蟋蟀趴在那里;它旁边有一只蛤蟆,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成名的妻子)反复揣摩也不明白画的意思。可是看到画中有只蟋蟀,暗合自己的心思。就把纸折起收好,回家拿给成名看。成名(看了)反复琢磨,心想:这该不是指点我捉蟋蟀的地方吧?又细看(画上的)景物形状,和村子东面的大佛阁非常相似。于是勉强起来,拄着拐杖,拿着画来到大佛阁寺后,(果然)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蹲踞的石头像鱼鳞那样层层叠叠,完全跟画里一样。于是他就在野草丛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慢往前走,好像寻找小针小草那样细心。直到精神疲惫眼力听力都耗尽了,根本没有发现蟋蟀的影子,听到它的叫声。但他还是继续深搜不止,(不料)一只癞蛤蟆突然跳了开去。成名更加惊讶,急忙去追它,癞蛤蟆跳进了草丛里。(成名)跟着它的踪迹走,拨开草丛寻找,(果然)发现有一只蟋蟀趴在荆棘的根部。(成名)急忙(用手去)扑它,(它却)跳进了石洞里。用尖草去撩拨,它不出来;拿竹筒里的水往洞里灌,这才出来,看样子极为俊美健壮。(成名)追上去终于逮住了它。仔细一看,(这蟋蟀)大大的个儿,长长的尾巴,青色的颈项,金色的翅膀。(成名)非常高兴,用笼子装了带了回去,全家庆贺,即使价值连城的玉璧似乎也比不上它。(于是把它)小心地放进盆里养起来,用蟹肉和栗子粉喂它,爱护备至,留着等到限期到时拿它来应付官府的差事。成名有个儿子才九岁,见父亲不在家,偷偷地掀开了盆子。(盆里的)蟋蟀一跃而出,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扑到手里时,(那蟋蟀)已是大腿脱落肚子开裂,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哭着告诉母亲。他妈妈听到这事,吓得脸色灰白得同死人一样,非常惊慌地说:“孽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就要跟你清算的!”不多久,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好像全身让冰雪覆盖了一样。他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却无影无踪,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不久在井里捞到了儿子的尸体。于是化怒为悲,呼天抢地,悲痛欲绝。夫妻对着墙角哭泣,连饭都没心思做了。(两人)面面相觑,都不做声,感到不再有什么指望了。天快黑时,(夫妻)准备用草席裹着儿子去埋葬。走近去摸他鼻子,(发觉)还有很微弱的呼吸。连忙高兴地把他放到床上,(儿子)半夜终于苏醒过来。夫妻俩心里才稍觉宽慰,可是儿子的神情痴呆麻木,气息微弱,总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里空空的,就又愁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黄昏到天亮,他连眼皮都没有合过。太阳已从东方升起,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一直在发愁。忽听得门外有蟋蟀的叫声,他惊喜地起床察看,那蟋蟀仿佛还在。连忙高兴地去捉它,(那蟋蟀)叫了—声就蹦开了,行动还很敏捷。(成名)用手掌去扣它,只觉得掌中空空的好像没有东西;(可是)手掌刚抬起,蟋蟀就又突然(从手掌下)跳了出去。(成名)急忙去追它,转过墙角,迷失了它的去向。(成名)转来转去,四下察看,才发现那蟋蟀趴在墙壁上。仔细地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转眼间已不是先前那—只。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它不怎样。只是东张西望,寻找刚才追赶的那一只。(这时)墙壁上的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服上。细看它,形状像蝼蛄,梅花翅,方头,长腿,神态像是不错。便高兴地捉住它。准备把它献给官府,但是很不心安,恐怕不中(官府的)意,想通过斗蟋蟀考验它来看它行不行。村中有一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驯养着一只蟋蟀,它名叫“蟹壳青”,天天和小青年斗,没有不赢的。他想留着它来发财,就抬高它的身价,可是也没有买主。(他)径自上门去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便捂着嘴强忍住笑声。于是拿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笼里。成名看那头蟋蟀,个儿大大的,又长又壮,自己越发觉得羞愧,不敢(拿出自己的蟋蟀来)跟它斗。年轻人却执意逼成名较量。(成名)反过来一想:养着个坏蟋蟀什么用处都没有,不如让它斗一下,还可博得一笑,于是把两只蟋蟀一起放进斗盆里。成名的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傻得像只木鸡。年轻人又大笑起来。(成名)试着用猪鬃拨弄小蟋蟀的须子,(它)仍然一动不动。年轻人又笑了起来。(经过)多次拨弄,小蟋蟀突然大怒,径直向对方冲去,于是(两只蟋蟀)争相跳起进攻,振翅发声。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巴,竖起触须,直咬对方的脖子。年轻人大吃一惊,急忙把它们分开,让它们停止争斗。那小蟋蟀鼓起翅膀得意地叫着,好像在报给主人知道。成名高兴极了。(两人)正在一起观赏,一只鸡突然跑了过来,直奔蟋蟀去啄(它)。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幸亏鸡没有啄中,小蟋蟀跳出有一尺多远。鸡大步向前,步步紧逼,(眼看)小蟋蟀已在鸡爪子下面了。成名在慌忙中不知怎么搭救,急得直跺脚,脸色都白了。随即只见那鸡伸长脖子左右扑腾,走近一看,原来小蟋蟀正落在鸡冠上,用力叮住它不放。成名更加惊喜,忙把它捉住放进笼子里。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太小,生气地呵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让它)跟其他蟋蟀斗,(那些)蟋蟀全都被它斗败了。又用鸡来试,果真像成名所讲的一样。(县官)这才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非常高兴,用金笼子装了献给皇帝,并详细地奏述它的本领。小蟋蟀送进宫中后,(皇帝)选出全国各地所进贡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等各种奇异的蟋蟀,全部跟它比试一番,没有一只能占它上风的。小蟋蟀每每听到弹琴鼓瑟的声音,就和着节拍起舞。人们越发觉得它不平常。皇帝非常赞赏和高兴,下诏书赏赐巡抚好马和绸缎。巡抚没有忘记(这好处)是从哪里来的,没多久,县官以才能“卓异”而闻名。县官一高兴,免去了成名里正的差事。又嘱咐学官让(成名)进了县学当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神志恢复了原状,他说自己曾化作蟋蟀,轻巧敏捷,善于角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没几年,成名家有田地上百顷,楼阁无数,牛羊成群;一出门,穿着轻裘骑着骏马,(气派)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异史氏说:“皇帝偶然用一件东西,未必不用过它就忘记了,可是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们贪婪暴虐,逼得百姓常常要典卖妻儿,再也没有个完结。所以皇上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百姓的命运,不能疏忽啊。只是这个姓成的人,由于官吏的敲诈而贫穷,又由于献蟋蟀而致富,轻裘肥马,洋洋得意。当他做里正、挨棍子打的时候,哪里料到自己会有今天呢!老天爷的本意想要报答忠厚老实的人,(可)竟然让巡抚、县官也一起沾光得到了蟋蟀的恩惠。听说:一人升天得道,连他养的鸡犬也成了仙。确实如此啊!”[鉴赏]《促织》的情节结构极富特色。它跌宕多姿,曲径通幽,使读者无时不处于“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的情境之中。小说围绕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以促织的失与得为线索,安排了主人公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多次反复,紧紧吸引住读者,并随着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文章一开始写“宫中尚促织之戏”,“华阴令欲媚上官”,成名家灾难临头:先是“薄产累尽”,后是县宰“严限追比”,逼得成名“惟思自尽”。正在此时,奇迹出观了,村中来了个“善以神卜”的驼背巫,成名按卜得的图画去寻找,居然找到一头“状极俊健”的促织,“大喜,笼归”,故事至此一折。谁知成名九岁之子,见父不在“窃发盆”,促织跃出,追扑中被他弄死,孩子由于害怕父亲责罚,投井自杀。故事至此二折。无情的打击使成名夫妇陷入极度的悲伤,谁知儿子起死回生,灵魂化为蟋蟀,斗倒天下名虫,获得抚军赏赉,终成富家巨室,故事至此又一折,情节发展至此结束。一波三折,反映了成名一家命运的两次大起大落,曲折多变的情节唤起了读者对主人公的深深同情和对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不幸之上的无比愤慨。作者除在通篇故事的发展上安排了以上两次大起大落外,还特别注意在叙述具体情节的过程中写出它的曲折和波澜。如写成名之子魂魄所化的促织,并没有随即交代它的由来,也没有立即写出它轻捷善斗,而是多次欲扬先抑:先是“以其小,劣之”;审视之后,觉得“意似良”,才“喜而收之”。接着安排了与“村中少年”所蓄之“蟹壳青”的比试:先写村中少年因成名促织个子小和“蠢若木鸡”而三“笑”,继而笔锋一转写小虫“直龁敌领”,少年如何大骇,小虫如何“矜鸣”。然而正当成名“大喜”之时,偏又“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虫已在其爪下”。正当读者为主人公的命运捏着一把汗之时,却见“鸡伸颈摆扑”,“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读者不禁为小促织的神奇本领而叫绝。然而作者并未就此住笔,再写“宰以其小,劣之”,然而“与它虫斗,虫尽靡”;入宫后不但“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而且“每闻琴瑟之声”就“应节而舞”,可谓奇而又奇。然而正当读者为小虫之神奇而欣喜而击节赞叹之余,作者忽然点出它为成子精神所化,不禁使人悲从中来。原来成名一家为了满足皇帝那小小的乐趣,竟然遭受了这么大的苦难,在精神上受到了这么大的折磨,连孩子都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从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作者艺术上的造诣,他为了深化主题所运的匠心,更可看出伟大的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良知。字数:11654注释[作者及作品简介]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及作者蒲松龄,请参看《山市》“作者及作品简介”。促织,即蟋蟀。作者:蒲松龄知识来源:彭格人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如烟往事俱忘却。推荐。爱诗词网。【释评】该句出自陶铸诗歌《赠曾志》。附原诗: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第一句是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尤其是烦心的事,最好全部忘却。第二句是说:不要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个人空间。【作者简介】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1967年1月遭江青等人诬陷,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逝世于安徽合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主要著述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松树的风格》等。曾志是陶铸的夫人。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空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余韵徐歇。推荐。爱诗词网。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空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名作,作者写的是亲自考察石钟山的经过,并就此而发表议论。石钟山,位于江西北部鄱阳湖附近的湖口县,恰是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的交汇处。据文中载,当时是“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1084年阴历六月初九日。苏轼于元丰二年八月,因“乌台诗案”,以作诗讥讽新法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元丰七年三月接到移贬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的诏令,六月动身赴任。《石钟山记》写的即是作者沿水路去河南行至湖口时的经历。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段: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段,考察经过;第三段,发表见解。是典型的“三段式”。作者篇首引用了《水经》中的一句话:“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开门见山地点了题,毫不拖泥带水,可谓简洁之至,同时也顺便说明了石钟山的位置。这在“写作论”中称为“开门见山法”和“引经据典法”。接着,作者引述了历史上对石钟山的两种说法,即郦道元的“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以及李渤的“扣而聆之”“抱止响腾,余韵徐歇”。作者对这两种说法分别提出了疑问,以反诘句作驳。对郦道元的反驳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对李渤的反驳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其问理由充足而又富于幽默感,使人读后不能不折服作者思考问题的周密严谨。在这里,作者问而不答,启发读者进行思考,提起读者的兴趣,使人不能不产生探询究竟的念头而继续读下去,同时,也为下面对实地考察的描述设下了线索。这种开篇之法,不落窠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愧为大家手笔。郦道元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十四卷;李渤是唐代江州刺史,曾作《辨石钟山记》。但作者并不迷信权威,敢于向前朝的名人挑战,对被人认可的论点提出质疑,表现了作者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执著态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作者这种敢于标新立异的治学精神和颇具改革家的气概中,我们不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首段中,作者运用一些四字排比句,句式紧凑、明快,一气呵成,给人以高屋建瓴之势,从结构上为质疑增添了说服力。“简洁”往往与“有力”联系在一起,试换用长句式来表达,就逊色多了。就像做什么菜用什么火一样。不同的内容也要选用最适合其气氛的句式,这大约也是作文的一种讲究吧。还有,作者提出了两个相似的反诘,写来很容易雷同。然而作者在择词用字上作了些变化,如“人常疑之”与“余尤疑之”;“而况石乎?”与“何哉?”使前后略有区别,且增加了递进的意味。“文似看山不喜平”,择词选字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文章的“参差美”,这里就看出作者炼字炼句的功力了。第二段是写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写得生动形象,跌宕起伏,惊险曲折,读来耐人寻味。且看:作者先是“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焉”。对此,“余固笑而不信也”。这里,作者没有多加评论,只写了扣石的情形,然后用七个字表示了自己不屑与之争论的态度,虽未提及李渤之论,而李渤的说法已不驳自倒了。这是多么聪明的写法!有理不在言多,摆出事实让别人去品味,其结果往往更有说服力。同时,这七个字也烘托出作者非凡的气度,且呼应前段,堪称收“一石三鸟”之功,这是简写。下面转入详写,因为是补充郦道元论点的“言之不详”,就必然要写详细些,分析透彻,才能让读者信服,起到纠正和补充的作用。在这一层中,作者着重描写了环境,“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舟人大恐。”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描写仅是为了烘托气氛吗?不尽然。试想,连作者也“心动欲还”,足见考察是艰难的,是要有些胆量的。如果作者缺乏冒险求实的精神而真的被吓回去了,当然也就无从考证以“钟”名山的真实缘由,反倒要令郦、李二公笑其无事生非了。从中我们也可领悟出一个道理:搞好调查研究是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的,远没有想当然那样来得轻松和痛快,小事尚且如此,何况国家大事呢!由此我们又进而联想到:作者仅止于要说明调查研究的不容易吗?也不尽然。对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不正象征了政治环境的险恶,以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对真理的求索精神吗?在“徐而察之”之后,作者终于找到了山以“钟”名的真正原因,于是作者笑谓迈(即苏轼之长子苏迈)曰:“……古之人不余欺也!”如果说上面“笑而不信”的“笑”是带有怀疑的谨慎的,那么这里的笑便是作者寻找到答案之后欣慰而舒畅的笑了。至此,读者的心境也由紧张转为平缓,作者文字的感染力是那么强烈,以致读者早已不由自主地跻身舟上了。此段中,描写景物的文字也颇见功力。用字不多、却能绘影绘声,静中有动,而且将时间与空间的交代,山水景物的描绘,人物情态的刻画,对话抒情的穿插融为一体,浑不可分,情绪与节奏富有极强烈的变化,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神,如感所遇,如获所得。第三段,作者以反问的句式点明了文章之要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因为我们似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番实地探察,所以毫不怀疑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立即产生了共鸣。提出结论后,作者又与第一段相呼应,指出前人不能“得其实”的具体原因,判断郦道元的“言之不详”,李渤的“莫能知”,渔工水师的“虽知而不能言”,都造成了“世所以不传”的后果。说明了主观臆断的危害和前人的局限性。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请注意,这里又是一个“笑”字,当然这笑与上面又有不同,这已是胜利者的豪爽的笑了。我想,当我们合卷之余,经过思索、也会和作者一样发出会心之笑的。《石钟山记》将叙事、说理、写景、抒情熔铸一炉,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描写真切,情节感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层层推进,见解精辟。其提出的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仍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苏轼的散文具有显著的特色,世有“韩潮苏海”之称。他写的文章往往波澜叠出,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能因物赋形,因事立论,情景事理,浑然一体。布局构思富于变化,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从容自如,随意挥洒,天然去雕饰。苏文以才情丰赡,文采风流而名噪当时,影响数代,故后世学子考试作文章时,多仿效其韵,有“苏文熟,吃羊肉”之俚语。读罢此篇,相信读者们也会赞同对苏文的这些评价吧。
【诗句】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出处】唐·韩愈《山石》。【意思】荦确:山石险峻不平。支子:即栀子。句意:山石险峻,山路狭窄,黄昏之时到达山寺,此时蝙蝠乱飞。走进山寺,坐在庙堂的台阶上,见那雨后的芭蕉和梔子都长得茂盛肥大。【意思】沿着狭窄的小径攀登险峻的山石,黄昏时,来到寺院,蝙蝠迎面乱飞。这里描写了诗人游山寺之前的翻山越岭的艰苦行程,山石突兀不平、崎岖狭窄,寺院幽暗、人烟稀少,蝙蝠横飞,好一派冷落景象。注:荦(luò)确,险峻不平的样子。微,狭窄。【鉴赏】“升堂”之后,诗人从堂前退出,坐在堂前的台阶上。雨水充盈,使得芭蕉的叶子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丰美。“大”“肥”,不过是寻常字眼,但用在吸取雨水后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却恰到好处,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画面:经雨水冲洗,芭蕉叶绿,更显茂盛,栀子花白,更显娇艳动人。绿叶白花相称,画面优美,让观者内心顿生喜悦之情,禁不住要赞美它们。【全诗】《山石》.[唐].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解题】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时闲居洛阳。以诗之首句头二字为题。诗中写与友人夜宿洛阳惠林寺及次日游览山水经过,末以议论抒怀作结。全用赋体,一句一个境界,逐层展开,具有以文为诗的特色。写景细而准,绘声绘色,风格清峻,为别具一格的山水诗。既有诗之优美,又有文之自然流畅,乃韩诗著名杰作。【注释】①荦确(luoque):险峻不平貌。行径微:山路狭小。寺:指洛阳北之惠林寺。②支子:即栀子。花名。夏开白花,极香。③稀:依稀,由于火光太小,看得不很清楚。④二句写僧为客人安排食宿。疏粝(li):粗糙的饭。粝:粗米。饱我饥:使饥饿的肚子填饱。⑤二句写夜深寂静,下弦月出山光射门户。扉:门。⑥独去:指客人自己游山,没有僧人相陪。无道路:指晓色朦胧,看不清道路。⑦此句意谓在晓雾中走尽了高高低低的山路。烟霏(fei):烟雾。⑧山红涧碧:山花红艳,涧水碧清。纷:盛多貌。烂漫:光彩繁丽。枥(li):同“栎”,落叶乔木。十围:形容树的粗大;围是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即两臂合抱的长度为一围。⑨当流:面对水流。⑩局束:拘束,不自在。��(ji):马缰绳,比喻受人牵制。(11)吾党二三子:指与作者志趣相投的几位朋友,即同游的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又《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此处借用其语。(12)不更归:即“更不归”的倒文,更:还。归:指弃官归乡。【全诗鉴赏】荦确:崎岖不平,险峻。支子:栀子花。疏粝:粗粮。穷烟霏:只在烟云中走。局束:拘束。为人[[!NFDA4]]:受人控制。吾党二三子:指志同道合的几个人。这是韩愈的代表作;被金人元好问称为是真正表现男子汉风格的诗。这首诗写了一次游历的过程,完全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分为“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天明独去”三个主要部分,最后四句议论点题,阐明希望不受拘束,永远自由地生活在自然之中的思想。这首诗可以看到作者感受外物的胸怀,驾驭语言的能力。几个时段的不同景物都写得形象鲜明,让人如历其境。佛寺的深暗,夜月的明亮,红叶与碧水的映照,参天的大树等等,都使人历历在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审美趣味和性情胸襟在诗中景物上的体现。他喜欢雄奇壮美的景物,欣赏十人合抱的高大松枥,感到赤脚淌水踏石的快乐,乐于临风披襟,任山风狂野。他喜欢出头露面,喜欢议论,喜欢站出来说话,有时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的两次遭贬都与性情有关。这些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有充分体现,不仅是用字用语,还才大气粗喜欢训人,例如《调张籍》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就是直接训斥元稹、白居易的,将他们视为愚蠢的小儿。即使景物没有粗豪有力的特点,作者也会移情于彼。他人看到的“新雨”是柔情,他感到的却是“足”的力度,一个“足”字很能显示韩愈的个性特征;“芭蕉叶大支子肥”,一“大”一“肥”,使景物在独特的视角之下似乎发生变异,但却更显精神,更有生气。特别是“肥”字可以和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的“肥”相比,明显地看出了两人的审美差异,李清照是讨厌那“肥”的。韩愈诗歌的这些特点对后人很有影响,以至于有人借此贬低柔美纤细的艺术风格。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将秦观《春日》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讥评为“女郎诗”就是一例。
黄昏到寺蝙蝠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出处】唐·韩愈《山石》。【意思】荦确:山石险峻不平。支子:即栀子。句意:山石险峻,山路狭窄,黄昏之时到达山寺,此时蝙蝠乱飞。走进山寺,坐在庙堂的台阶上,见那雨后的芭蕉和梔子都长得茂盛肥大。【意思】沿着狭窄的小径攀登险峻的山石,黄昏时,来到寺院,蝙蝠迎面乱飞。这里描写了诗人游山寺之前的翻山越岭的艰苦行程,山石突兀不平、崎岖狭窄,寺院幽暗、人烟稀少,蝙蝠横飞,好一派冷落景象。注:荦(luò)确,险峻不平的样子。微,狭窄。【鉴赏】“升堂”之后,诗人从堂前退出,坐在堂前的台阶上。雨水充盈,使得芭蕉的叶子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丰美。“大”“肥”,不过是寻常字眼,但用在吸取雨水后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却恰到好处,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画面:经雨水冲洗,芭蕉叶绿,更显茂盛,栀子花白,更显娇艳动人。绿叶白花相称,画面优美,让观者内心顿生喜悦之情,禁不住要赞美它们。【全诗】《山石》.[唐].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解题】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时闲居洛阳。以诗之首句头二字为题。诗中写与友人夜宿洛阳惠林寺及次日游览山水经过,末以议论抒怀作结。全用赋体,一句一个境界,逐层展开,具有以文为诗的特色。写景细而准,绘声绘色,风格清峻,为别具一格的山水诗。既有诗之优美,又有文之自然流畅,乃韩诗著名杰作。【注释】①荦确(luoque):险峻不平貌。行径微:山路狭小。寺:指洛阳北之惠林寺。②支子:即栀子。花名。夏开白花,极香。③稀:依稀,由于火光太小,看得不很清楚。④二句写僧为客人安排食宿。疏粝(li):粗糙的饭。粝:粗米。饱我饥:使饥饿的肚子填饱。⑤二句写夜深寂静,下弦月出山光射门户。扉:门。⑥独去:指客人自己游山,没有僧人相陪。无道路:指晓色朦胧,看不清道路。⑦此句意谓在晓雾中走尽了高高低低的山路。烟霏(fei):烟雾。⑧山红涧碧:山花红艳,涧水碧清。纷:盛多貌。烂漫:光彩繁丽。枥(li):同“栎”,落叶乔木。十围:形容树的粗大;围是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即两臂合抱的长度为一围。⑨当流:面对水流。⑩局束:拘束,不自在。��(ji):马缰绳,比喻受人牵制。(11)吾党二三子:指与作者志趣相投的几位朋友,即同游的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又《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此处借用其语。(12)不更归:即“更不归”的倒文,更:还。归:指弃官归乡。【全诗鉴赏】荦确:崎岖不平,险峻。支子:栀子花。疏粝:粗粮。穷烟霏:只在烟云中走。局束:拘束。为人[[!NFDA4]]:受人控制。吾党二三子:指志同道合的几个人。这是韩愈的代表作;被金人元好问称为是真正表现男子汉风格的诗。这首诗写了一次游历的过程,完全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分为“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天明独去”三个主要部分,最后四句议论点题,阐明希望不受拘束,永远自由地生活在自然之中的思想。这首诗可以看到作者感受外物的胸怀,驾驭语言的能力。几个时段的不同景物都写得形象鲜明,让人如历其境。佛寺的深暗,夜月的明亮,红叶与碧水的映照,参天的大树等等,都使人历历在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审美趣味和性情胸襟在诗中景物上的体现。他喜欢雄奇壮美的景物,欣赏十人合抱的高大松枥,感到赤脚淌水踏石的快乐,乐于临风披襟,任山风狂野。他喜欢出头露面,喜欢议论,喜欢站出来说话,有时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的两次遭贬都与性情有关。这些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有充分体现,不仅是用字用语,还才大气粗喜欢训人,例如《调张籍》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就是直接训斥元稹、白居易的,将他们视为愚蠢的小儿。即使景物没有粗豪有力的特点,作者也会移情于彼。他人看到的“新雨”是柔情,他感到的却是“足”的力度,一个“足”字很能显示韩愈的个性特征;“芭蕉叶大支子肥”,一“大”一“肥”,使景物在独特的视角之下似乎发生变异,但却更显精神,更有生气。特别是“肥”字可以和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的“肥”相比,明显地看出了两人的审美差异,李清照是讨厌那“肥”的。韩愈诗歌的这些特点对后人很有影响,以至于有人借此贬低柔美纤细的艺术风格。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将秦观《春日》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讥评为“女郎诗”就是一例。
【题解】诗人在一个美妙的春夜,忽然听到一曲美妙的笛声,诗人只觉此笛声美乐,在春风的吹拂下,在洛阳古城四处飘曳,猛可之间,笛声唤起了自己的一片思乡之情。明人黄叔灿评:“‘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国情’,含着自己在内。”(《唐诗笺注》)这首写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首联描绘了悠扬轻妙的笛声散入春风、飞遍洛城夜空,气氛显得柔和之至。末联点出曲名,借抒写离别之苦的古曲《折杨柳》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令人从中领略到一缕淡淡的哀愁。可以说,这首诗总的格调是轻快的,虽然其中不无惆怅的意绪,但更多地呈现了一种暖热色调,它和诗人当时湖海漫游,意气风发的精神境界是相符合的。【全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唐朝时是繁华的都市。《折柳》:指古乐府《折杨柳》曲,多述离别之情。【大意】不知从谁家飞出了一阵悠扬的笛声,那凄凉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飘进了洛城的千家万户。在这样一个春风和煦、宁静安谧(mì)的夜晚,倾听这样一支表达离情别绪的《折杨柳》曲,有谁会不起思乡之情呢!【鉴赏】每一个人都难以忘却自己的故乡。大诗人李白尽管豪放飘逸,一生纵横南北,啸傲江湖,但仍不免时时眷恋故乡,不断产生袅袅乡思。“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奔亡道中》)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漫游于东都洛阳。在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繁华的都市结束了一天的喧闹,万家灯火逐渐稀落,夜幕低垂,静谧幽邃。诗人李白这时正倚窗独立,凝望着娟娟明月和从明月旁悠悠飘过的白云。忽然,一曲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它打破了夜的宁静,带着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诗人听得出,这笛子吹奏的正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抒发的是离别行旅之苦。静夜中,离乡远游之人听此饱含离愁别绪之曲,又该是何等滋味?此时此地,谁人不起故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七绝。这首诗通篇围绕着一个“闻”字来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来的,袅袅悠悠,婉转舒缓,吹者只管自吹,并不准备让人知道听者只管自听,或充耳不闻,或深深为之打动。这就是“暗”字的韵味,它活化了音乐的意境和乐感,写出了笛声的形象。这笛声是自浩渺的夜空中飞来,人们是无法用视觉来探明它的来处的,只能用听觉去捕捉它的声音。笛声虽是“暗飞”,但它却借着春风散满了整个洛城。这虽是夸张之语,但却夸而不饰,生动地描绘出了笛声在春夜中随着春风在空中绵延回荡,悠悠不绝的意境。从客观氛围上来说,笛声本来是高亢嘹亮的,又当夜深人静之时,更借助春风,说它飞满洛城也是可信的;从主观上说,笛声由“飞”而“散”,由“散”而“满”,说明闻笛者有一个对笛声的感受、融合发展的过程。当诗人整个心境都进入到笛音里的时候,笛声便占据了诗人的心灵;而当笛音占据了诗人心灵的时候,诗人也就觉得整个洛阳城都散满了笛声。这一句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闻笛的听觉形象诉诸于视觉形象,笛声不仅能闻、能飞,而且还能散、能满,使音乐形象和意境更生动感人。客居他乡而闻春夜笛声,乍听起来,似乎转移了一下愁绪,但一细听,才知道这是一支《折杨柳》。《折杨柳》属汉乐府横吹曲,内容多系离愁别绪。《宋书·五行志》说: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此曲听起来幽怨凄清,悲苦愁绝,“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刘长卿《听笛歌》)“剪雨裁烟一节秋,落梅杨柳曲中愁。”(张乔《笛诗》)看来这《折杨柳》曲词令人伤愁,且多用笛子演奏。另外,“折柳”又是古代春天送别亲友的一种习俗,柳谐音留,临别折柳相赠,含有留念的意思。因此,“折柳”二字既是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而是将季节、时间、乐曲内容和送别的场景都揉和到一起,相互作用,更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效果。试想,春天的夜晚,独自倚窗望月的游人听到《折杨柳》的笛声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它必然会勾起往日那折柳相送的离别之景,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春潮一般涌上心头。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曾对此情境体会道:春宵人静,闻笛韵悠扬,已引人幽绪,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山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俞氏的体会自然妥贴,想来处于春夜良宵,独在异乡的旅人自然会生寂寥索然之感,何况又听到那忧伤如诉的曲调,更唤起了离家时执手相别、折柳相送等一系列具体的回忆,这怎能不牵动一副思乡的柔肠!这情思,岂止我一个人呢?“何人不起故园情”,不论哪一个身居异乡的人此刻都在怀念自己可爱的故乡吧?这句诗好象是在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恰恰是诗人自己。结尾这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式的诗句,看上去是那样肯定,但又表现得那样漫不经心和毫不着力。这正象明代敖英所说的那样:“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唐诗绝句类选》)。描写音乐是唐人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在诸多的成功的音乐诗中,唐代诗人们的成功经验有的是对演奏者的巧妙刻划;有的是对演奏技巧的高度赞美;有的是对音乐效果的着意渲染。而李白这首诗则是全力抒写闻笛的感受。在唐代,描写笛声的成功之作并不少。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杜甫的《吹笛》: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这两首诗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同是写笛声,同具悠远清扬之妙境;不同的是,高诗在清远之中有开朗壮阔之势;杜诗于清远之中具细密沉郁之思;而李诗则于清远之中蕴潇洒磊落之气。李白还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其风格同这首诗相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诗人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途经武昌游黄鹤楼时闻笛所作,抒发了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两首闻笛诗,同为思乡曲,一个是《折杨柳》,一个是《梅花落》,所牵动的则是诗人对故乡、对国家的思恋。因此,它的意义也不限于描写音乐,而是抒发了一种多少年来我们伟大民族所尊尚和积淀的淳厚而又崇高的感情。清人沈德潜曾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集》卷二十)。《春夜洛城闻笛》正是从这个审美标准出发,在丰富的音乐意境中,将诗人的感受一波一浪、一层一折地展现出来,抒发了一种荡人心神的乡思。它是那样细腻,柔情似水;又是那样强烈,无人不及。虽是平平道来,却又感人至深,尤其是结句的推想之词,一唱三叹,确实具有“语近情遥”的美学效果。看来,这位豪放飘逸的“诗仙”,也不尽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雄浑奇旷之作。在大江大河的巨澜轰鸣之外,也不时给人以舒缓和谐的潺潺流水的幽眇之音。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诗人在一个美妙的春夜,忽然听到一曲美妙的笛声,诗人只觉此笛声美乐,在春风的吹拂下,在洛阳古城四处飘曳,猛可之间,笛声唤起了自己的一片思乡之情。明人黄叔灿评:“‘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国情’,含着自己在内。”(《唐诗笺注》)这首写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首联描绘了悠扬轻妙的笛声散入春风、飞遍洛城夜空,气氛显得柔和之至。末联点出曲名,借抒写离别之苦的古曲《折杨柳》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令人从中领略到一缕淡淡的哀愁。可以说,这首诗总的格调是轻快的,虽然其中不无惆怅的意绪,但更多地呈现了一种暖热色调,它和诗人当时湖海漫游,意气风发的精神境界是相符合的。【全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唐朝时是繁华的都市。《折柳》:指古乐府《折杨柳》曲,多述离别之情。【大意】不知从谁家飞出了一阵悠扬的笛声,那凄凉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飘进了洛城的千家万户。在这样一个春风和煦、宁静安谧(mì)的夜晚,倾听这样一支表达离情别绪的《折杨柳》曲,有谁会不起思乡之情呢!【鉴赏】每一个人都难以忘却自己的故乡。大诗人李白尽管豪放飘逸,一生纵横南北,啸傲江湖,但仍不免时时眷恋故乡,不断产生袅袅乡思。“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奔亡道中》)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漫游于东都洛阳。在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繁华的都市结束了一天的喧闹,万家灯火逐渐稀落,夜幕低垂,静谧幽邃。诗人李白这时正倚窗独立,凝望着娟娟明月和从明月旁悠悠飘过的白云。忽然,一曲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它打破了夜的宁静,带着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诗人听得出,这笛子吹奏的正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抒发的是离别行旅之苦。静夜中,离乡远游之人听此饱含离愁别绪之曲,又该是何等滋味?此时此地,谁人不起故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七绝。这首诗通篇围绕着一个“闻”字来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来的,袅袅悠悠,婉转舒缓,吹者只管自吹,并不准备让人知道听者只管自听,或充耳不闻,或深深为之打动。这就是“暗”字的韵味,它活化了音乐的意境和乐感,写出了笛声的形象。这笛声是自浩渺的夜空中飞来,人们是无法用视觉来探明它的来处的,只能用听觉去捕捉它的声音。笛声虽是“暗飞”,但它却借着春风散满了整个洛城。这虽是夸张之语,但却夸而不饰,生动地描绘出了笛声在春夜中随着春风在空中绵延回荡,悠悠不绝的意境。从客观氛围上来说,笛声本来是高亢嘹亮的,又当夜深人静之时,更借助春风,说它飞满洛城也是可信的;从主观上说,笛声由“飞”而“散”,由“散”而“满”,说明闻笛者有一个对笛声的感受、融合发展的过程。当诗人整个心境都进入到笛音里的时候,笛声便占据了诗人的心灵;而当笛音占据了诗人心灵的时候,诗人也就觉得整个洛阳城都散满了笛声。这一句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闻笛的听觉形象诉诸于视觉形象,笛声不仅能闻、能飞,而且还能散、能满,使音乐形象和意境更生动感人。客居他乡而闻春夜笛声,乍听起来,似乎转移了一下愁绪,但一细听,才知道这是一支《折杨柳》。《折杨柳》属汉乐府横吹曲,内容多系离愁别绪。《宋书·五行志》说: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此曲听起来幽怨凄清,悲苦愁绝,“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刘长卿《听笛歌》)“剪雨裁烟一节秋,落梅杨柳曲中愁。”(张乔《笛诗》)看来这《折杨柳》曲词令人伤愁,且多用笛子演奏。另外,“折柳”又是古代春天送别亲友的一种习俗,柳谐音留,临别折柳相赠,含有留念的意思。因此,“折柳”二字既是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而是将季节、时间、乐曲内容和送别的场景都揉和到一起,相互作用,更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效果。试想,春天的夜晚,独自倚窗望月的游人听到《折杨柳》的笛声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它必然会勾起往日那折柳相送的离别之景,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春潮一般涌上心头。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曾对此情境体会道:春宵人静,闻笛韵悠扬,已引人幽绪,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山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俞氏的体会自然妥贴,想来处于春夜良宵,独在异乡的旅人自然会生寂寥索然之感,何况又听到那忧伤如诉的曲调,更唤起了离家时执手相别、折柳相送等一系列具体的回忆,这怎能不牵动一副思乡的柔肠!这情思,岂止我一个人呢?“何人不起故园情”,不论哪一个身居异乡的人此刻都在怀念自己可爱的故乡吧?这句诗好象是在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恰恰是诗人自己。结尾这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式的诗句,看上去是那样肯定,但又表现得那样漫不经心和毫不着力。这正象明代敖英所说的那样:“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唐诗绝句类选》)。描写音乐是唐人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在诸多的成功的音乐诗中,唐代诗人们的成功经验有的是对演奏者的巧妙刻划;有的是对演奏技巧的高度赞美;有的是对音乐效果的着意渲染。而李白这首诗则是全力抒写闻笛的感受。在唐代,描写笛声的成功之作并不少。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杜甫的《吹笛》: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这两首诗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同是写笛声,同具悠远清扬之妙境;不同的是,高诗在清远之中有开朗壮阔之势;杜诗于清远之中具细密沉郁之思;而李诗则于清远之中蕴潇洒磊落之气。李白还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其风格同这首诗相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诗人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途经武昌游黄鹤楼时闻笛所作,抒发了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两首闻笛诗,同为思乡曲,一个是《折杨柳》,一个是《梅花落》,所牵动的则是诗人对故乡、对国家的思恋。因此,它的意义也不限于描写音乐,而是抒发了一种多少年来我们伟大民族所尊尚和积淀的淳厚而又崇高的感情。清人沈德潜曾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集》卷二十)。《春夜洛城闻笛》正是从这个审美标准出发,在丰富的音乐意境中,将诗人的感受一波一浪、一层一折地展现出来,抒发了一种荡人心神的乡思。它是那样细腻,柔情似水;又是那样强烈,无人不及。虽是平平道来,却又感人至深,尤其是结句的推想之词,一唱三叹,确实具有“语近情遥”的美学效果。看来,这位豪放飘逸的“诗仙”,也不尽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雄浑奇旷之作。在大江大河的巨澜轰鸣之外,也不时给人以舒缓和谐的潺潺流水的幽眇之音。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干将莫邪》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视,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消淪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
干将莫邪典故。推荐。爱诗词网。《干将莫邪》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视,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消淪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释义】“干将”是剑匠名,也是他所铸的名贵宝剑名。莫邪,干将妻,助夫铸剑。也为宝剑名。【例句】①玉石为珪自琢磨,华画干将剑不磨。(曾瑞套曲[正宫·端正好]《自序[尾])作者怀才不遇,因而决心隐居,他以不磨不砺的干将剑比拟自己把才能收敛起来,藏拙而守分。②比莫邪端的全殊,纵干将未必能如。(施惠套曲[南吕·一枝花]《咏剑》[梁州])说所咏的剑比春秋时的名剑——干将、莫邪还要好。③这剑比太阿无光,莫邪无神,巨阙无威。(王实甫杂剧《四丞相高会丽春堂》第二折[上小楼])说剑比名剑莫邪还有神气。
【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处】唐·李商隐《登乐游原》。【译注】傍晚时我的心情不佳,驾车登上了古代的乐游原,观看长安城的晚景。那夕阳金光返照,景色是多么动人。很可惜,只是好景不长,已经临近黄昏。【全诗】《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释】①乐游原:地名,在古长安南郊,因地势较高,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安城全貌。②向晚:傍晚。③只是:只可惜。【全诗赏析1】[1]乐游原,在今西安市南,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汉宣帝时在此建有乐游庙,距李商隐时代已九百年,所以诗中称为古原。诗约作于会昌四年至五年。当时唐王朝国运衰微,作者个人也沉沦失意。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进士。少孤贫,受知于令狐楚,后来又成为王茂元的女婿,令狐与王分属于政治上对立的两党,他无端地被卷进两党斗争旋涡,一生困顿下僚,不受信用。他怀有济世的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才干,四十五岁郁郁而终。他是晚唐杰出诗人,作品深沉含蓄,构思缜密,想象丰富,词藻华赡,善于用典,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七律的艺术成就最高,世称“七律圣手”,与杜牧并称“小李小杜”。他的一部分作品表现出朦胧美,其中也有流于晦涩难解。有《玉谿生诗集》、《樊南文集》及补编。[2]向晚:傍晚。意不适:心情不舒畅。诗人观赏乐游原的自然景色,表现了好景不常的感慨与惆怅。《诗境浅说续编》说:“诗言薄暮无聊,藉登眺以抒怀抱,烟树人家,在微明夕照中如天开图画;方吟赏不置,而无情暮景,已逐步逼人而来,一入黄昏,万象都灭,玉谿生若有深感者。”明何焯又说:“迟暮之感,沉沦之感,触绪纷来,悲凉无限。”(《唐宋诗举要》)宋杨万里说:“此诗忧唐祚将衰也。”(《唐诗品汇》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寥寥十字所构成的意象,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表现的是时光消逝、美景无常、江河滚滚永不再来的没落感,所以纪昀曰:“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李义山诗集汇评》)总之,它表现的是一种时代的悲凉之音。【鉴赏导示】李商隐(812—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他因受当时牛李党争的影响,被卷入旋涡,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不得志。李商隐和杜牧齐名,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为区别于李白,人称“小李”。他的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个人心情的郁闷,意境朦胧,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全诗鉴赏】这是一首登高遣怀诗,是典型的晚唐之音。诗人在傍晚时分,感到心情不舒畅,于是驱车来到乐游原上,登高望远以求一解心中的郁闷之情。
夕阳下的万物都披上了绚丽的金光,那特殊的色调让诗人感动。诗人看到这种景色,无限感慨:夕阳无限美好,但时光是留不住的,不一会儿这美景将会变成暮色。诗人从大自然兴衰交替的现象中,感悟到应珍惜光阴,热爱自然。同时又通过对特定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悲身世、叹国事、惋惜时光流逝的一种情绪。这首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是对晚唐社会的真实写照。【鉴赏要点】[1]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寓情于景、于理中,含蓄而深广。[3]内涵丰富。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处】唐·李商隐《登乐游原》。【译注】傍晚时我的心情不佳,驾车登上了古代的乐游原,观看长安城的晚景。那夕阳金光返照,景色是多么动人。很可惜,只是好景不长,已经临近黄昏。【全诗】《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释】①乐游原:地名,在古长安南郊,因地势较高,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安城全貌。②向晚:傍晚。③只是:只可惜。【全诗赏析1】[1]乐游原,在今西安市南,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汉宣帝时在此建有乐游庙,距李商隐时代已九百年,所以诗中称为古原。诗约作于会昌四年至五年。当时唐王朝国运衰微,作者个人也沉沦失意。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进士。少孤贫,受知于令狐楚,后来又成为王茂元的女婿,令狐与王分属于政治上对立的两党,他无端地被卷进两党斗争旋涡,一生困顿下僚,不受信用。他怀有济世的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才干,四十五岁郁郁而终。他是晚唐杰出诗人,作品深沉含蓄,构思缜密,想象丰富,词藻华赡,善于用典,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七律的艺术成就最高,世称“七律圣手”,与杜牧并称“小李小杜”。他的一部分作品表现出朦胧美,其中也有流于晦涩难解。有《玉谿生诗集》、《樊南文集》及补编。[2]向晚:傍晚。意不适:心情不舒畅。诗人观赏乐游原的自然景色,表现了好景不常的感慨与惆怅。《诗境浅说续编》说:“诗言薄暮无聊,藉登眺以抒怀抱,烟树人家,在微明夕照中如天开图画;方吟赏不置,而无情暮景,已逐步逼人而来,一入黄昏,万象都灭,玉谿生若有深感者。”明何焯又说:“迟暮之感,沉沦之感,触绪纷来,悲凉无限。”(《唐宋诗举要》)宋杨万里说:“此诗忧唐祚将衰也。”(《唐诗品汇》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寥寥十字所构成的意象,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表现的是时光消逝、美景无常、江河滚滚永不再来的没落感,所以纪昀曰:“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李义山诗集汇评》)总之,它表现的是一种时代的悲凉之音。【鉴赏导示】李商隐(812—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他因受当时牛李党争的影响,被卷入旋涡,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不得志。李商隐和杜牧齐名,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为区别于李白,人称“小李”。他的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个人心情的郁闷,意境朦胧,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全诗鉴赏】这是一首登高遣怀诗,是典型的晚唐之音。诗人在傍晚时分,感到心情不舒畅,于是驱车来到乐游原上,登高望远以求一解心中的郁闷之情。夕阳下的万物都披上了绚丽的金光,那特殊的色调让诗人感动。诗人看到这种景色,无限感慨:夕阳无限美好,但时光是留不住的,不一会儿这美景将会变成暮色。诗人从大自然兴衰交替的现象中,感悟到应珍惜光阴,热爱自然。同时又通过对特定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悲身世、叹国事、惋惜时光流逝的一种情绪。这首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是对晚唐社会的真实写照。【鉴赏要点】[1]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寓情于景、于理中,含蓄而深广。[3]内涵丰富。
袁枚祭妹文。推荐。爱诗词网。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之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腑梦幻想①,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②,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③,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④。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⑤,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⑦。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⑧,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眴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⑨,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⑩,犹尚殗殜(11),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慑已极(12),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汝之诗,吾已付梓(13);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14),尚未谋耳。先茔在杭(15),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16),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17)。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注释】①觭(jī)梦:怪异的梦。觭,通“奇”。②仳(pǐ)离:妇女被遗弃而离去。③差(cī)肩:并肩。④憬然:醒悟的样子。⑤单缣:古时一种薄的丝织品,常用来书写,也可做衣。⑥奓(zhà):开。⑦掎(jǐ)裳:用力拉衣裳。⑧嫛婗(yīní):婴儿,指幼年时期。⑨婉嫕(yì):柔顺。⑩小差:病已去体或病有好转。差,同“瘥”。(11)殗碟(yèdié):病不太重,半卧半起。(12)绵慑(chuò):病情危重。(13)付梓:付印。(14)窀穸(zhūnxī):坟墓。(15)先茔:祖坟。(16)原隰(xí):原野低洼的地方。(17)周晬(zuì):小孩一周岁。【鉴赏】袁枚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他在《答蕺园论诗书》中说:“‘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古文之文,醇驳互殊,皆有独诣处,不可磨灭。”《祭妹文》践行了他的这种主张,其中真情让后人感动不已。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程式化,故为后人传诵的并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不拘格套,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故广为传诵。近代王文濡在《清文评注读本》哀祭类中评价《祭妹文》说:“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乃鼎足而三。”《祭妹文》是袁枚写给三妹素文的祭文。文章构思精巧,别具匠心,按照时间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条理清晰。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文章起笔交代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时间、祭者身份等,紧接“呜呼”一声,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交代妹妹的死因:“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素文早亡的根源是少年时听人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受封建礼教影响太深,致使她饱受苦难,英年早逝。袁枚在《女弟素文传》中说,三妹与江苏如皋高姓原是“指腹为婚”,正式受聘时还不足周岁,十余年后,高姓因儿子不肖,曾建议解约,但她坚持“从一而终”。成婚后,丈夫经常毒打她,向她勒索嫁妆作为嫖妓、赌博的费用,甚至想要卖妻还债,她才逃回娘家告官。“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道出了她一生悲剧的关键,对封建礼教的谴责与不满也隐然可见。作者在文中追忆与素文共度的难忘时光。童年相伴读书,“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妹妹性情温厚善良。描述真实生动,使一个天真活泼善良的孩童突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把追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当年兄妹同葬蟋蟀,后来孤兄独葬亡妹,物换星移,昨是今非,不由人不生沧海桑田的感叹。兄妹间真挚的手足之情,也通过几个细节真实地表现出来。妹妹病危和亡逝时,竟不让人给哥哥报信,以宽兄长之心。袁枚预感不祥,在妹妹逝去几小时后才赶到家中,其时素文四肢尚温。作者未能与妹妹说上一句心中话,只怪自己轻信医言,远吊扬州,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一句“呜呼痛哉”,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之中。最后,简述妹妹亡后料理的事宜,并随感而发:“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作者又把视线拉回到眼前,回到祭奠的墓地。“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逝者已逝,生者十分凄切哀伤。“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对妹妹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袁枚将整篇文章写得既有灵性又不事雕琢。在回忆童年与妹妹同度的琐事时,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的遽然长逝时,又字字玑珠,句句血泪,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在叙事中寄寓哀痛,在行文中饱含真情,还穿插了景物描绘,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和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周锦璇,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71-474页.
财主和拉撒路。推荐。爱诗词网。《新约·路加福音》第16章耶稣对门徒们说: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想要得到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不久,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后来,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应受痛苦。不但这样,并且在你我之间,有深渊界限,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财主说:“我祖啊,既是这样,求你打发拉撒路到我父亲家去。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他可以对他们作见证,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亚伯拉罕说:“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他说:“我祖亚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他们必要悔改。”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的。”基督教是从犹太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基督教创立的初期阶段,耶稣以基督的身份,积极传播基督教的教义,他去各地布道,在布道的过程中,向门徒和听众讲了许多故事,拉撒路与财主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故事宣扬了基督教的观点:人在世间经受苦难,死后灵魂却可以进入天国;人在世间享受奢华,死后灵魂却要入地狱受煎熬。这一思想是基督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基督教创立之初,入教信徒大多是穷苦人和受压迫者,他们在世间不能得到公义,就藉基督教来求得精神上的超脱,因此早期的基督教是穷人的宗教。基督教作为信教群众的精神支柱,就必须解答为什么人世间存在着贫富不均,以及为什么虔信上帝的信徒却要忍受饥寒等一系列困扰他们的问题。耶稣借拉撒路与财主的故事对此作了充分的回答。作为基督教的创立者和最早的传播者,耶稣在传道时很注意方式方法,以吸引听众,扩大基督教的影响。他讲的故事深入浅出,适宜劳苦大众的接受能力。拉撒路与财主的故事使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撒路与财主,在生前对比就很鲜明:财主穿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而拉撒路却是一个讨饭的人,浑身生疮,在财主家门口希望得到财主家盛筵剩下的残羹剩饭。这种强烈对比的写法,与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描写世间不平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他们都死了,在冥间分别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种对比依然十分强烈:那要饭的拉撒路被天使放到以色列人的始祖亚伯拉罕的怀里,受到特殊的恩宠;而财主却在地狱里受烈火的煎熬,痛苦不堪,甚至连要求拉撒路用手指尖蘸点凉水,冰冰舌头的愿望也不能得到满足。他撕肝裂胆地大喊:“我在这火焰中极其痛苦!”然而谁也帮不了他的忙。这真是一幅可怕的图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告诫人们不要像财主那样穷奢极欲、纵情声色,这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故事规劝穷人现世要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把幸福寄托在来世,这显然是必须扬弃的。前面说过,在基督教的早期阶段,它作为一种穷人的宗教,在贫寒人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它的部分教义也体现了穷人的愿望。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对财主说:“你若愿意做完全的人,可以去变卖你所有的财产,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财主听见这话,就很忧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耶稣又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上帝的国还容易呢!”这种“变卖财产,分给穷人”的民主思想和对富有阶级为富不仁的谴责“财主难进天国”与本文所表现的财主生前穷奢极欲,死后灵魂永堕苦海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反映出早期基督教对富有阶级的不信任心理,并且直截了当地要求“共产”,否则就不能进入“上帝的国”。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基督教是一种穷人的宗教。但鼓吹虚幻的“上帝的国”,让劳动人民将今世得不到的幸福在来世中得到,这固然给劳动人民以精神上的安慰,但后世的统治阶级和封建教会正是利用这一点来欺骗、麻痹劳动人民,要他们放弃斗争,甘心情愿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和宰割。从这一意义上,基督教不是宣扬斗争的宗教,而是让人忍耐的宗教,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故事中财主由于在地狱中受烈火煎熬,呼喊痛苦,亚伯拉罕对他说,你应该受到痛苦,不仅如此,“在你我之间,有深渊界限,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就这样,耶稣通过亚伯拉罕之口,明确宣布在穷苦人和有钱人之间,有一条“深渊界限”,如果不能在世间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在冥间是不能逾越天堂和地狱那道鸿沟的。他们将万劫不复。故事中的财主对自己在世间的所作所为痛悔不及,要求亚伯拉罕派拉撒路回到世间劝谕他的五个兄弟,以免他们也堕入这万劫不复的阿鼻地狱。亚伯拉罕回答,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财主说,假如有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到他的兄弟那里去,他们就一定会听从拉撒路的话,一定悔改。亚伯拉罕的回答十分精彩:“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的。”亚伯拉罕的话实际上是说,财主们贪婪和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本性,就是改也难。既然连伟大的摩西和先知的话都可以不听,从死里复活的人的话财主们也未必肯听。这样一来,等待财主们的就只有一个结局:他们必然下地狱。拉撒路的故事在《新约·约翰福音》中也有记叙,《约翰福音》说他是马大和马利亚姊妹俩的弟弟,住在伯大尼。马利亚曾经用香膏涂抹耶稣,又用头发擦他的脚,对耶稣十分虔敬。耶稣也素来爱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拉撒路死了四天以后,耶稣来到伯大尼,看到拉撒路已死,耶稣哭了,然后叫人将堵住墓门的石头挪开。耶稣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相信是你差了我来。”耶稣说完,就大声呼叫:“拉撒路出来!”拉撒路果然应声而出,手和脚还包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由于《圣经》在西方家喻户晓,《路加福音》中拉撒路的名字就成为贫儿乞丐的代名词。西班牙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中译本名为《小癞子》)即据此取名。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奥尼尔的剧本《拉撒路笑了》也借用了这个形象,但他采用的题材是《约翰福音》中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的故事。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伐檀赏析。推荐。爱诗词网。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飱兮!这是一首由伐木工人唱出的反剥削的著名诗篇。诗分三章,反复控拆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罪恶行径。第一章“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三句是说,伐木工人坎坎砍伐檀树,把砍伐的檀木运到河岸上,眼前河水清澈,泛起波澜。首先给人以声,后给人以形,在声和形里展出人物,表达感情。从“坎坎伐檀”之声里,可想见伐木工人的辛勤劳苦;从砍树运树的行为里,又加重了辛勤劳苦,又可想见伐木工人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气喘吁吁,几乎再干不下去的疲惫不堪之状如在眼前。他们虽然付出了如此之大的辛苦,却衣不蔽体,食不饱腹,想起令人辛酸,使人悲伤。所以他们面对“河水清且涟猗”,本来可以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不仅无心赏玩,反倒引起他们对人间世的不平之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四句是说,你们既不种庄稼,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人家那么多的谷物?你们从来不去打猎,为什么看见你们庭院悬挂着猎物?这两个排比句子,是质问,是谴责,是揭露,也是控诉。质问谴责得有理;揭露控诉得有力,使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虫们理屈词穷,哑口无言,无以申辩。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于章末点明并突现出主题:“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指剥削者。素餐,白吃饭。这两句是说,你们那些剥削者,难道不是白吃饭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句名言,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后来“尸位素餐”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足见其影响之既深且远。第二、三章,与第一章的内容、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词,以深化抒情表意。全诗通过伐木者就农田劳作和狩猎两事对奴隶主的质问和谴责,揭示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控诉了奴隶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生活,表现了奴隶们不甘于被剥削的愤慨。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剥削与被剥削的历史。二千多年前,奴隶们就提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义正辞严的质问和谴责,而且揭示得如此深刻,的确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愤恨和觉醒。本诗重章反复吟咏,对充实内容,突出主题,喧染气氛,加深感情,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诗人先写伐檀,而后写伐辐,最后写伐轮,反映了伐木做车的几道工序。从这几道工序里,说明奴隶辛勤艰苦的劳动。这与奴隶主不稼不穑,而享有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狩不猎,而庭院里有悬貆、悬特、悬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层层递进,逐步加深,从而富有说服力地深化主题,揭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但又不限于四言,《伐檀》就是杂以四、五、六、七、八言,长短随意,一无拘泥,便于自由灵活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唐人成伯瑜在《毛诗指说》中说:“意已明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这说明内容决定形式,语言为内容服务的道理,不失为有识之见。
青春的秘密。推荐。爱诗词网。不, 这些不是“青年”,——他们钻进草地, 躲进小船,在一阵阵 尖叫和胡闹之间用烧酒 把喉咙 “涮一涮”。不, 这些不是“青年”,——他们趁着 春夜良宵,装模作样 穿着时装招摇,用特宽裤脚 把林荫道 打扫。不, 这些不是“青年”,——他们感到 血液里发痒,就在恋爱市场上 浪荡,零售自己 生命的朝阳。难道说 这就是青春? 否!光靠“十八岁”, 你 条件不够!青年—— 是这样的人:他们见到 老战士的队伍 日渐稀少,就以全体 孩子的名义 宣告:“我们决心 把大地上的生活 改造!”谁 汇入战斗的共青国际,谁的努力 使劳动日变得愉快 而轻松,——“青年” 这个称号 属于 你!(飞白译)大胆地干预生活是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战斗风格的重要特征。《青春的秘密》之所以传诵很广,影响极大,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大胆地干预了青年的生活。这首诗明确地告诉读者,什么样的人不算“青年”,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青年”,怎样才能有美好的“青春”。诗歌开头部分就明确指出这样几种人“不是‘青年’”:他们或者钻进草地,躲进小船,猜拳行令,借酒消愁,或者穿着时髦的喇叭裤,趁着春夜良宵,装模作样,招摇过市;或者成天角逐于情场,拍卖自己,碰见一个漂亮人儿就不惜发动一场战争……难道这就是青春吗?不!即使这样的人满了十八岁。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青年、才有青春呢?诗人在后半部分明确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具有远大理想并为这个目标而奋斗的人,才配具有这个称号。这正是“青春的秘密”。这首诗对我国广大青年也不无意义。在“四化”建设的今天,那些不是“青年”的青年,不妨读读这首诗。诗的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前面部分告诉人们,那些人为什么不是青年;后面部分从正面着眼,树立起真正青年的形象。先抑后扬,逐层深入,有力地表现了主题。同时,前后两部分由否定和肯定形成强烈的对比,是非明确,观点鲜明,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诗歌还运用民歌的复唱手段,使诗句整齐,排比对称,节奏均衡、优美,便于吟诵和记忆。此外,该诗用语形象,比喻切贴,如“用烧酒/把喉咙/‘涮一涮’”,“用特宽裤脚/把林荫道/打扫”,“在恋爱市场上”“零售自己/生命的朝阳”等句,都令人叫绝。(赵善华)
点绛唇叶梦得。推荐。爱诗词网。(宋)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绍兴乙卯”,指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1135)。这一年,叶梦得59岁,闲居在吴兴的卞山,这首词是他登上卞山绝顶(最高峰)的小亭以后写的。“缥缈危亭”是说这个小亭位于高山之巅,为云雾所缭绕,远远望去,时隐时现,似有若无,这就是所说的“缥缈”。“危”是高的意思。作者和同游者登上这个亭子,感到心情舒畅,便兴奋地谈笑起来,因为所在地势高,所以说是“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两句,是说他们在山顶跟谁同赏风景呢?极目远眺,只见滔滔云雾犹如万里长江的波浪,从眼前一直伸展到辽阔的地方。“与谁同赏”是明知故问,和作者同赏的人,显然是下文所说的那一个(或几个)“少年”。“烟浪”指云雾滚滚,如同波浪。用一个“横”字,是为描写它的宽阔和无边无际。上阕四句写了登临之事和所见之景。下阕便转入情感的抒发。这时作者快60岁了,渐渐进入了老境,所以说是“老去”。这首词写的就是“老去”时的“情怀”。叶梦得的前半生在北宋王朝做官,对于北宋王朝的覆亡和北方大片国土的沦丧,感到痛心。后来,他在南宋王朝做官的时候,曾为抗金事业做过贡献。现在他虽已退休在家,可是为收复国土而出力的热忱却并未减退。“天涯”指极遥远的地方。“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是说自己虽已年老,但至今还梦想着从金人手中夺回全部沦丧的土地,一直把敌人驱逐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然而,作者的这种愿望究竟能否实现呢?“空惆怅”三个字又流露出他很深的忧郁情绪。“空惆怅”,就是白白地叹息和失望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腐朽的南宋朝廷是很不满的。可是,作者不愿意年轻人也同自己一样无所作为,在词的最后两句,他对同游者说:你们年轻人,应当心胸开阔、意气昂扬,可别学我这老头儿的样呵!“衰翁”,衰弱的老头。显然,这是作者鼓励年轻人应当振作精神,积极为收复中原故土贡献力量,从而也表现了他的一腔爱国热情。
【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意思】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注释】①夜引弓:指夜间射猎。引,拉。②石棱:石的突起部分。【全诗赏析】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首句“林暗草惊风”,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还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猛虎出入的地方,而虎又多在黄昏后出动,“林暗草惊风”,只一“惊”字,就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也为下文将军“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将军夜引弓”,写射。但诗人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表现了将军的动作敏捷有力、从容不迫,既有气势,又形象鲜明。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没石饮羽”的奇迹。第二天,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了,始而惊讶,继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配有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箭深入石。这样写不仅有时间、场景变化,更为曲折,而且富有戏剧性。这首诗叙事扼要。借汉朝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表现军中主帅的英勇
林暗草惊风的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意思】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注释】①夜引弓:指夜间射猎。引,拉。②石棱:石的突起部分。【全诗赏析】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首句“林暗草惊风”,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还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猛虎出入的地方,而虎又多在黄昏后出动,“林暗草惊风”,只一“惊”字,就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也为下文将军“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将军夜引弓”,写射。但诗人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表现了将军的动作敏捷有力、从容不迫,既有气势,又形象鲜明。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没石饮羽”的奇迹。第二天,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了,始而惊讶,继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配有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箭深入石。这样写不仅有时间、场景变化,更为曲折,而且富有戏剧性。这首诗叙事扼要。借汉朝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表现军中主帅的英勇
【名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释与译文]重阳节友人相遇,不要忙着回去,佳节一过菊花枯萎,连蝴蝶也愁没有去处了。意为要珍惜朋友难得相聚的机会。“明日黄花”本指重阳后的菊花,后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
相逢不用忙归去。推荐。爱诗词网。【名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注释与译文]重阳节友人相遇,不要忙着回去,佳节一过菊花枯萎,连蝴蝶也愁没有去处了。意为要珍惜朋友难得相聚的机会。“明日黄花”本指重阳后的菊花,后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参考文献(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府青田县(今属浙江省)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末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进士,立志报国,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因朝廷昏庸腐败,屡受排挤,遂辞官归隐。元末农民大起义中,被朱元璋邀请出山,成为朱元璋参赞军务的重要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深通军事韬略,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称道。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因与丞相李善长不和,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辞归。后受构陷,忧愤而死。
刘基简介。推荐。爱诗词网。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府青田县(今属浙江省)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末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进士,立志报国,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因朝廷昏庸腐败,屡受排挤,遂辞官归隐。元末农民大起义中,被朱元璋邀请出山,成为朱元璋参赞军务的重要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深通军事韬略,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称道。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因与丞相李善长不和,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辞归。后受构陷,忧愤而死。刘基博通经史,兼擅诗文,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散文善用寓言形式,文笔生动,富有形象性。其作于元末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体散文集,触及当时社会许多重大问题,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浪淘沙令 王安石。推荐。爱诗词网。王安石《浪淘沙令》王安石王安石伊吕两衰翁①。历遍穷通②。一为钓叟一耕佣③。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④。风虎云龙⑤。兴王只在笑谈中⑥。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注释①伊吕:伊,即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传说是奴隶出身,曾佣耕于莘(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取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归商,后来受到汤王的重用,帮助商汤攻灭夏桀,成为开国功臣。吕,即吕尚,西周开国大臣。姜姓,吕氏,名望,字尚父,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曾隐居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后遇周文王,并协助武王灭商兴周。②穷通:穷,困窘。通,通达,顺利。③耕佣:受人雇佣,从事耕作,指伊尹曾为奴隶。④汤武:汤,即成汤,商朝的建立者。武,即周武王姬发,周朝的建立者。⑤风虎云龙:《易《乾》:“云从龙,虎从风,圣人作而万物睹。”意为云从龙生,风从虎起,比喻明君得到贤臣,贤臣遇到明君。⑥兴王:辅佐帝王,兴邦立业。柳荫人物图【明】郑文林日本私人藏鉴赏此词为怀古咏史之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政治色彩。关于该词的写作时间,有人认为写于王安石拜相初期,借古喻今,以伊、吕自况,表现了词人欲与伊、吕一争高低的雄心壮志,并表达了自己对宋神宗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也有人认为是晚年闲居时所写。我们采用后一种说法。作为积极推行变法革新的政治家,王安石虽遭两次罢相,退居金陵,但并未全然忘怀时事,正如他所说:“尧桀是非时入梦,因知馀习未全忘。”(《杖藜》)他常以周召、孔孟自比,曾说自己“达如周召,穷似丘轲”(《诉衷情》)。这首词在对伊吕身遇伯乐的赞羡中,流露出自己从政失意后的壮志难酬和苦闷难遣之情。词的上阕追述伊尹、姜尚两位中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贤相的穷通命运,发出英雄才士需遇明主而后能成事业的感叹。伊尹曾为奴隶,“耕于有莘之野”(《孟子《万章上》),吕尚曾为钓叟,垂钓于渭水之滨。他们遇到了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才从穷困潦倒转而得以平步青云,实现平生志向。假如当时没有这种际遇,英雄怕是任由白发苍苍,也永无用武之地了。词的下阕赞美伊尹、吕尚分别辅佐商成汤、周武王成就帝王大业的丰功伟绩。作者称羡伊、吕遇着明君,便能虎啸生风,龙起云从,充分发挥其才能。君臣亲善无间,谈笑之间伊、吕便助君王成就了千年万载的稀世之功。最后两句作者感慨,千百年来无人能与伊吕争功。言外之意深含对贤德明君的赞赏渴望。“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显得同样忧愤深广。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早年即有“矫世变俗之志”。作为变法革新的积极推行者,王安石当然希望能通过统治者的支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清代张宗櫹《词林纪事》引王士禛话说:“假使当时俱不遇,老了英雄,舒王自负语也。”他在词中显然以伊、吕自况,期望能像他们一样有机会为国建功立业,干出一番事业。但两次罢相的坎坷仕途经历已使作者深受打击。这种遭遇必然使作者对伊、吕能际遇明君,实现自己的志向羡慕不已。因此,对伊、吕二人的追忆,正是对现实明君的渴望。全词不是为怀古而怀古,而是借古论今,暗寓自己的感慨际遇,饱含作者的满腔激情。宋王灼《碧鸡漫志》云:“王荆公长短句不多,合绳墨处,自雍容奇特。”作者有感而发,率性任情,不作文字游戏,绝少艳词丽句、儿女情态,多是描摹景色、抒发一己之感与怀古之叹,具有鲜明的个性,往往会从自己的人生感受出发去深思历史和现实,立意高远而深刻。这与宋初一些无愁强说愁、雕琢堆砌的词作,情趣迥异。从此词也可以看出,词的功能已经开始由娱酒佐欢向言志自娱转变了,这也是词风向诗风靠拢的标志之一。王安石这种以怀古为题而豪气纵横的词作,不为音律、题材、格式等束缚,对后来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李飞跃)链接王安石的文章观——“适用为本”。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特别强调文学的经世致用,以“适用为本”作为他文学观的核心。他在《上人书》等文中明确提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他把文辞比做器物上的“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虽然王安石也不完全否定文辞,但他还是明确地说:“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王安石作诗喜翻案。王安石个性执拗,这一特点在作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特别喜欢在诗歌中翻案,许多诗歌还成为诗歌史上的名作,如他所作的《明妃曲》。历史上咏王昭君和亲这一题材的诗歌可谓多矣,但王安石在诗中为毛延寿翻案,说王昭君的悲剧并不是毛延寿所造成的,所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诗歌最后以明妃的失意遭遇为主题,讽刺了君王的昏聩。又如《乌江亭》一诗,早在晚唐时期,杜牧已有《题乌江亭》一诗作出了翻案:“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在杜牧的基础之上又翻出新意,其中有云:“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但也有故作翻案,反而弄巧成拙的,如他将南朝梁代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鸟鸣山更幽”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政事堂刻石。据王暐《道山清话》,宋太祖曾反对用南人为相,并亲笔书写“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于政事堂上告诫子孙。真宗朝南人王钦若为相,吏辈移石他处。自神宗朝后南人王安石、蔡确、章惇相继为相,刻石为人窃去,遂不知所在。又称陶榖《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等载其事甚详,然书已皆亡。考宋太祖、太宗两朝确无南人为相之例,故政事堂刻石之说历来并无异说。然有学者认为,宋初无南人为相并不能证明刻石存在。太祖初期,国境未逾江南,先朝重臣和股肱心膂中有任宰相资格者,亦无南人在内。其后南土渐平,南人入朝者多为降臣,亦自无拜相立朝之理。至真宗朝,南人以科第起而积资可任宰相者渐有其人,北人因政治特权动摇,难免对南人侧目,神宗朝,北人地位落于南人之后,王安石变法又广致非议,故有人杜撰“刻石”之说,意在从根本上否定变法。因无更多史料为证,其真伪迄今无定论。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鸟兽鱼虫·黄鹂”类的诗句。
谷口春残黄鸟稀。推荐。爱诗词网。“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鸟兽鱼虫·黄鹂”类的诗句。暮春时节诗人回到草堂,见到是黄莺稀少,辛夷花落,杏花飘飞,唯有窗前的幽竹,青翠挺拔,迎接久别而归的主人,不禁使诗人由衷地爱怜。诗人通过“稀”、“尽”、“飞”,三字一气呵成,既渲染了春光已逝的凋落气氛,又衬托出竹的不畏残春,不改清阴的韧姿、高格。“待我归”的拟人手法在物我相爱的意境中,表达了诗人对幽竹坚贞气节的赞美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寓寄。注:谷口,故山草堂所在地。辛夷,木兰树的花。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全唐诗”第2687页。繁体:“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鳥獸魚蟲·黃鸝”類的詩句。暮春時節詩人回到草堂,見到是黃鶯稀少,辛夷花落,杏花飄飛,唯有窗前的幽竹,青翠挺拔,迎接久別而歸的主人,不禁使詩人由衷地愛憐。詩人通過“稀”、“盡”、“飛”,三字一氣呵成,既渲染瞭春光已逝的凋落氣氛,又襯托出竹的不畏殘春,不改清陰的韌姿、高格。“待我歸”的擬人手法在物我相愛的意境中,表達瞭詩人對幽竹堅貞氣節的贊美和令人回味無窮的寓寄。註:谷口,故山草堂所在地。辛夷,木蘭樹的花。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全唐詩”第2687頁。拼音:“GuKouChunCanHuangDiaoXi,XinYiHuaJinXingHuaFei。ShiLianYouZhuShanChuangXia,BuGaiQingYinDaiWoGui”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GuKouChunCanHuangDiaoXi,XinYiHuaJinXingHuaFei。ShiLianYouZhuShanChuangXia,BuGaiQingYinDaiWoGui”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DiaoShouYuChong·HuangLi”LeiDeShiGou。MuChunShiJieShiRenHuiDaoCaoTang,JianDaoShiHuangYingXiShao,XinYiHuaLa,XingHuaPiaoFei,WeiYouChuangQianDeYouZhu,QingCuiTingBa,YingJieJiuBieErGuiDeZhuRen,BuJinShiShiRenYouZhongDeAiLian。ShiRenTongGuo“Xi”、“Jin”、“Fei”,SanZiYiQiACheng,JiXuanRanLeChunGuangYiShiDeDiaoLaQiFen,YouChenTuoChuZhuDeBuWeiCanChun,BuGaiQingYinDeRenZi、GaoGe。“DaiWoGui”DeNiRenShouFaZaiWuWoXiangAiDeYiJingZhong,BiaoDaLeShiRenDuiYouZhuJianZhenQiJieDeZanMeiHeLingRenHuiWeiMoQiongDeYuJi。Zhu:GuKou,GuShanCaoTangSuoZaiDe。XinYi,MuLanShuDeHua。QianQi“MuChunGuiGuShanCaoTang”“QuanTangShi”Di2687Xie。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外储说左上》)
击鼓戏民。推荐。爱诗词网。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外储说左上》)【鉴赏】 楚厉王在位时,国家一旦遇到紧急的敌情就击鼓召集百姓,指挥他们前去守卫。有一次厉王喝醉了酒,错拿起鼓槌猛击了几下鼓。这可吓坏了城里的百姓,闹得人心惶惶,赶紧从四处奔来集合。厉王着急了,连忙叫人制止前来集合的百姓,并解释说:“请大家不要恐慌,这鼓声是我喝醉了酒与旁边的人闹着玩的,是我击错了鼓。”百姓这才松了一口气,各自回家去了。几个月后,楚国真的有了敌情,厉王击鼓召集民众来守卫,但经历了上次的闹剧,百姓也不知这次击鼓是真是假,索性不去了。厉王只好更改紧急召集的号令,并且重新颁布实施,百姓这才又相信了。楚厉王因为态度散漫,喝醉了酒就糊里糊涂地敲起承载重大意义的鼓,这是拿人民开玩笑,结果自坏法令,失信于民,等真有敌情时便找不到人来保家卫国了,上演了一出“狼来了”的故事。可见国家的政令不仅需要国民遵守,更需要制定和执行法令的人严格遵守,不能随意践踏,更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给国家带来祸害。这个道理运用到其他场合也一样,任何的规章条例一旦被确立就不能随意破坏,尤其是制定者要以身作则,带头执行,任何纲纪一旦被亵渎,那么它之前产生的效力就失去效果,形同虚设。
但愿一识韩荆州。推荐。爱诗词网。李白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馀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李白的散文现存几十篇,数量不多,但有的也写得很好。本文便是他散文中的名篇。本文约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左右。这时李白寓家于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漫游今湖北、湖南一带,广事交游,渴望获得仕进机会,施展抱负,因此写了这封信给韩荆州。韩荆州,即韩朝宗,此时正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是荆襄地区的高级行政长宫。他乐于识拔后进,为时人推重,所以李白写了这封自荐书给他,希望得到援引。本文开头借谈士之口,说他们不想封万户侯,但愿认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对士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后世“识荆”一语,即源于此,成为人们拜见贤者、初次相识的雅语。接着,李白以西周时周公旦“躬吐握”和东汉李膺使后进“登龙门”两个典故,说明海内豪俊之士奔走归附韩朝宗的原因。相传周公为了不怠慢来谒见的士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韩诗外传》);东汉李膺以维持纲常名教为己任,后进之士被他认真接待的,名为“登龙门”,犹如鱼跃上龙门,化而为龙,成为不平凡的人物。接着又说:韩朝宗如能不以己之富贵骄人,不以人之贫贱而轻忽之,则李白就能如战国时毛遂那样,在三千门客中脱颖而出。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他向平原君自荐,在赵、楚两国谈判中立了功。颖脱,指锥子放在袋中,其颖(尖头)立刻破袋而出,比喻贤士的才能必然迅速显现。这一段着重赞美韩朝宗能礼贤下士,把他和周公、李膺相比,可谓称颂备至。这种颂美从不少士人的谈论中引出,显得很自然,并不使人感到是阿谀奉承。后面再从平原君的故事中,很自然地表达了自荐的心情和要求。第二段简单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才能。李白出生于蜀中,自称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代(见《上安州裴长史书》),李暠是陇西成纪人,又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故此处说是陇西布衣。这时他流寓于今湖北省汉水流域一带(战国时属楚地,故称楚汉)。他十五岁爱好击剑,三十岁文章写得很有成就,凭着其文武才能,遍谒诸侯(指各地地方长官)和王公卿相,冀求援引。那些达官贵人也承认他的气节道义很好。李白在另一篇文章《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谈到,他早年时曾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楚地,指南死于洞庭湖滨,李白素服恸哭,临时葬指南于湖侧。数年后从金陵一带归来,又筹措经费,把指南安葬于江夏城(今湖北武昌)东。这便是他重视气节、道义的一个例子。段末说:这是他平时的心情和行为,希望韩朝宗能够了解。李白在本文中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性格特点颇为简括,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则有较详细的叙述,读者可以参看。第三段进一步希望韩朝宗能够认识自己的才能而加以任用。先是颂扬韩朝宗的德行、学问、文章都好;意为他具备这么好的修养,能够识拔贤能之士是不言而喻的。接着希望韩朝宗要气度宽宏,不因自己的长揖不拜而拒予接待。长揖,拱手自上而至极下,是古代宾主以平等身分相见时所行的礼。他要求韩朝宗不但不拒绝接待,而且要优厚款待,这样他的文才便能充分发挥出来。据说东晋时大臣桓温北征,半路上要写一篇露布(公告),叫幕下文士袁宏倚立在马前起草。袁宏手不停挥,很快写满七张纸,而且写得相当好(见《世说新语·文学》)。此处用这一典故来说明自己文思敏捷、才能出众。(李白的文才确是非常敏捷的,故杜甫有“敏捷诗千首”的诗句称赞他。)接着又说:今天大家认为你韩朝宗是衡量文章、人物的权威人士,一经你的好评,便称佳士。你何必吝惜阶前盈尺之地,不让我李白像袁宏那样倚马草文,一展文才,扬眉吐气,直上青云呢?李白颂扬韩朝宗,希望他赏识自己的才能而加以任用;但他对韩朝宗没有显示出一点卑躬屈膝的样子,而是长揖不跪拜。(李白《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诗中也有“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之句。)这里充分显示了他“平交王侯”的气概。《古文观止》编者评云:“此段正写己愿识荆州,却绝不作一分寒乞态,殊觉豪气逼人。”说得颇为中肯。第四段推开一步,补充说明自己要求归附韩朝宗的原因。先是说,从前东汉王允做豫州刺史,任用了贤士荀爽、孔融;西晋山涛做冀州刺史,甄拔三十余人,有的在朝廷做了侍中、尚书等官,为前人所赞美。接着就说韩朝宗也荐举了协律郎严某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等人,有的富有才学,有的行为清白,都被赏识荐用。李白看到他们衔恩图报,忠义奋发,因此心情激动,知道韩朝宗对贤士能推心置腹,所以决心归附于他。国士,全国推尊仰慕之士,这里是对韩朝宗的美称。段末表示,倘逢急难之际,自己愿为之献身,表现出诗人满腔报国的热忱。这里急难是指战乱等关系国运的大事。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出山参与永王李磷幕府;他临终前不久,还打算以老病之身参加李光弼军队,讨伐安史余孽(见《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诗),都表现出他敢效微躯的举动和精神。最后一段说自己愿呈献文章,求得对方赏识。先是说人不会尽善尽美,关于政治方面的谋画主张,不敢自夸,至于诗文,写得颇多,积成卷轴,这类雕虫小技,如果对方不嫌弃而愿赐观,则请给与纸墨等文具,还有抄写人员,就可认真抄写呈上。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春秋时越国人薛烛和楚国人卞和,一个善于识剑,一个善于识玉。结尾意思说:宝剑美玉依靠良工的鉴别,方能增长声价;自己地位不高,也要靠韩朝宗大加奖励称誉,才有光明前途啊!唐代读书人的习尚,欢喜把自己的诗文等作品写在卷子上呈献给达官贵人或文坛前辈,希望获得他们的赏识,从而猎取功名。李白也准备把文章呈献给韩朝宗。李白在政治才能上也颇自负,曾自称“怀经济之才”(《为宋中丞自荐表》),并常以东晋名臣谢安自比。本段说“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比较谦逊,可能是他没有写什么政治性论文,能向韩朝宗呈献的都是一些文学性诗文的缘故。本文和李白的某些诗篇一样,充分表现了他自负和傲岸的性格。他写信要求韩朝宗赏识自己,所以更是着重称述自己。首段以毛遂自比,说明其才能超过众人;接着说自己能文有武,心雄万夫,讲究气节道义,文才更是卓越敏捷;结尾说准备呈献所作诗文:自负不凡的高昂气概,贯穿全篇。李白不但自负,而且兀傲。对那些达官贵人,李白希望他们援引,但他不肯为此而卑躬屈膝,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而是要以平等之礼节结交。他对韩朝宗是长揖不拜,对当时另一名人李邕,李白赠诗给他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要李邕学习孔子,知道后生可畏,不要看轻自己这个年轻人。李白这种傲岸和自负的气质,在本文中紧密结合,随处流露,而在第三段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要求“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语句中达到了顶峰。由于生动地展示了自负、傲岸的性格特征,诗人的形象在本文中可说跃然纸上。文中对韩朝宗也是颂扬备至。先是以周公、李膺相比,赞美他礼贤下士;接着又说他德行、才学都极好;继而又说他已经荐举了一批佳士。这种颂扬,目的是说明韩朝宗必能赏识、荐举自己,为本文自荐这一主题服务。颂扬对方,称述自己,两条线索在文中很好配合,交叉进行,起了打动对方的作用。本文语言特色,是夸张而又流畅奔放。文中不论颂扬对方,称述自己,都出以夸张笔墨,充分显示出诗人的浪漫气质。全篇语言明快流畅,句子长短错综,自然奔放,富有气势,很好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性格与胸襟。前三段末尾,都使用了感情洋溢的感叹语句,“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安敢不尽于君侯哉”,“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各自在上文具体描述基础上进行小结,做到声情摇曳,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注〕龙门:《艺文类聚》引《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大鱼积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地在今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间。君侯:对尊贵者的敬称。陇西:郡名,秦昭襄王时置,隋初废。辖境在今甘肃陇西一带。畴曩:往日。制作:著作。豫州:古州名,东汉时治所在今安徽毫州市。冀州:古州名,晋时治所在今河北高邑西南。侍中:官名,魏晋时职责为顾问应对,系清要之官。尚书:官名,魏晋时掌群臣章奏。协律:协律郎,掌管音乐的官,隶属于太常寺。秘书郎:掌管图书收藏及校写的官,隶属于秘书省。(11)谟猷(móyóu磨油):谋画。(12)刍荛(chúráo除饶):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词。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推荐。爱诗词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贞元进士,官监察御史。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来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是一个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兼文学家,他主张“人能胜乎天”,反对藩镇割据,蔑视权贵,关心民间疾苦,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毫不妥协。他的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刘禹锡擅长绝句和律诗。他特别重视学习民歌,并有卓著成就。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秋之际,刘禹锡离夔州,顺江流而下,去和州赴刺史任。和州在今安徽东部,治所在今和县。刘禹锡的行程所经正是西晋水师征伐东吴孙皓的进军路线。船至湖北大冶县东的西塞山,看到长江中流的这个险要处,他不禁想起了王濬楼船直破金陵的往事,看历史的兴废,想自身的遭遇,多少事情使诗人感伤不已。从诗人的沉重的情怀里,可以感受到世道急剧变衰的征兆。这首诗写得流畅通达,毫无拘滞,形象很能引人发生多种联想。这首诗内容分为前后两大部份。前四句主要是感怀历史,写西晋灭吴,统一中国的往事;后四句主要是怀古思今,发国势衰微、身世飘零之叹。晋武帝司马炎为统一中国的分裂局面,公元二七九年下令伐吴,令益州刺史王濬营造楼船,并领为龙骧将军,于二八○年正月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向东吴首府金陵逼近。“王濬楼船下益州”,写的就是这段历史。王濬的水师东进,楼船之盛,自古未有,军锋之锐,势不可当。这么复杂的事情,到了刘禹锡笔下,被集中概括为一句诗,可谓言简意赅。特别是诗中的一个“下”字,把大军水路东下,东吴无法阻挡的情势,写得极为传神。由于“下”势如此之猛,东吴之势便形成对比。但此句中的东吴尚未与西晋正式交锋,势力虽相形见绌,却又不能写成败国。诗人抓住了这种特点,实以虚出,写了金陵王气的消退,形成“金陵王气黯然收”一个承句,把东吴的国势破败,写到了极深处,显示了诗歌创造意境形象的独具特长。诗句中又以“收”照应“下”字,造成因果联系,表明倾向所在,显示了“势”以胜“运”的历史必然。诗的第二联,把上句的“收”的虚出,推进到历史的变化实际之中,写出了东吴的兵败与国破,这就从实处表现了第一句诗的“下”的全部结果:“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里把一场大战、一朝国灭,概括在两句描写当中,形象具体,蕴意丰富,一“沉”一“出”,又达到了炼字凝意的极处。在这两句诗里还蕴寓有作者这样的意思:东吴为阻挡晋军水师东下,在长江险要处以铁锁、铁链横江,但是最终却没有改变气终国灭的局面,乃致石头城上举出降幡,到底原因何在?诗人自己是有答案的,只是他没有明写,但他却从否定方面表明,立国的根基主要不在于城高地险,将广兵多,不信试看东吴之亡破!实际上,东吴孙皓执国期间,恶政迭出,民不堪命,这是它灭亡的主要原因。中晚唐时期,许多有眼光的政治家与诗人,对比是认识得很深刻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亡与六国之亡,总结其原因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李商隐在《咏史》诗中写了包括东吴在内的金陵六朝往事,他揭示出,建都在这里的六代王朝,都曾想得虎踞龙盘的地势,凭险以守国,而下场却都是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上:“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杜牧和李商隐的思想与刘禹锡是一致的,都看到了封建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是多行弊政。“兴废人事,山川空地形。”正因为这样,这三位作家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出于对当朝的弊政现实敏感,抒发了无限的历史兴亡感慨,成为唐诗中突出的咏史三大家。“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两句诗把头四句主要是写史的内容,引向了现实,道出了“怀古”的真正用意。六朝的灭亡的原因大致相似,可以说是“古方今病辙相循”,但是前朝的灭亡教训,并没有引起后一来的执国者的经常注意,以致象“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样的历史屡屡重演。诗人在此的几伤往事,就是指此历史而言。几伤往事,是历史过程中后人对前朝几代兴亡的感叹,其中也包括诗人自己时代的人,更有诗人自己在内。“几回”的分量是很重的,极言教训之惨重,覆辙之相似。这里也有“永贞革新”中改革弊政不成的悲愤。在刘禹锡看来,唐王朝如此昏暗,怎能不成为“人世几回伤往事”之后的又一回令人伤嗟的“往事”?刘禹锡以失败的改革家的特有的清醒和深沉的悲哀,怅恨当时的执政者不知“伤往事”,即使伤之也不知鉴之。这时诗人感到了秋寒,也感到了水寒,再体会横卧在长江岸上的西塞山,看那大江流水,东去不回,在失望中真感到是山、水、心联成了一片。诗人用心理感受上的寒冷,向人们暗喻,江山依旧,人事已非,但人世的历史却并没有因为人们几伤往事而变得进步起来。司空图讲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刘禹锡的“枕寒流”之句,可以标为上乘。“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把国家的表面统一与历史分裂割据的遗迹联系起来,表现了非常深沉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唐王朝从创立统一的国家之后,经历了几代的发展,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势危败,弊端百出,到了刘禹锡时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如此等等,使国家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八○五年发生的“永贞革新”,意在铲除这些弊政,但却遭到了失败。刘禹锡自己此日还在贬谪的生活中流徙,而现时的朝中皇帝穆宗李恒,还照样实行弊政,元和年间一度被削平的藩镇,又起风波,新的祸乱征兆已经明显可见。如此的天下一统,足以让人忧虑。那故垒上萧瑟的秋风,摇荡的芦荻,好象感知了诗人的内心,发出了怅惘的共鸣。《西塞山怀古》由于蕴意深沉,向来解法不一,我们只能从它的意境特点上加以理解,把握诗人的感世伤时的基本倾向所在。
《南京》。推荐。爱诗词网。南京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五个洲子似乎都局促无可看,但长堤宛转相通,却值得走走。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扫叶楼的安排与豁蒙楼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不同。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若许我再用画来比,这怕像王石谷的手笔了。在豁蒙楼上不容易坐得久,你至少要上台城去看看。在扫叶楼上却不想走;窗外的光景好像满为这座楼而设,一上楼便什么都有了。夏天去确有一股“清凉”味。这里与豁蒙楼全有素面吃,又可口,又贱。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浑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左手临湖的小阁却敞亮得多了,也敞亮得好。有曾国藩画像,忘记是谁横题着“江天小阁坐人豪”一句。我喜欢这个题句,“江天”与“坐人豪”,景象阔大,使得这屋子更加开朗起来。秦淮河我已另有记。但那文里所说的情形,现在已大变了。从前读《桃花扇》《板桥杂记》一类书,颇有沧桑之感;现在想到自己十多年前身历的情形,怕也会有沧桑之感了。前年看见夫子庙前旧日的画舫,那样狼狈的样子,又在老万全酒栈看秦淮河水,差不多全黑了,加上巴掌大,透不出气的所谓秦淮小公园,简直有些厌恶,再别提做什么梦了。贡院原也在秦淮河上,现在早拆得只剩一点儿了。民国五年父亲带我去看过,已经荒凉不堪,号舍里草都长满了。父亲曾经办过江南闱差,熟悉考场的情形,说来头头是道。他说考生入场时,都有送场的,人很多,门口闹嚷嚷的。天不亮就点名,搜夹带。大家都归号。似乎直到晚上,头场题才出来,写在灯牌上,由号军扛着在各号里走。所谓“号”,就是一条狭长的胡同,两旁排列着号舍,口儿上写着什么天字号,地字号等等的。每一号舍之大,恰好容一个人坐着;从前人说是像轿子,真不错。几天里吃饭,睡觉,做文章,都在这轿子里;坐的伏的各有一块硬板,如是而已。官号稍好一些,是给达官贵人的子弟预备的,但得补褂朝珠地入场,那时是夏秋之交,天还热,也够受的。父亲又说,乡试时场外有兵巡逻,防备通关节。场内也竖起黑幡,叫鬼魂们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我听到这里,有点毛骨悚然。现在贡院已变成碎石路;在路上走的人,怕很少想起这些事情的了吧?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年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燕子矶在长江里看,一片绝壁,危亭翼然,的确惊心动魄。但到了上边,逼窄污秽,毫无可以盘桓之处。燕山十二洞,去过三个。只三台洞层层折折,由幽入明,别有匠心,可是也年久失修了。南京的新名胜,不用说,首推中山陵。中山陵全用青白两色,以象征青天白日,与帝王陵寝用红墙黄瓦的不同。假如红墙黄瓦有富贵气,那青琉璃瓦的享堂,青琉璃瓦的碑亭却有名贵气。从陵门上享堂,白石台阶不知多少级,但爬得够累的;然而你远看,决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台阶儿。这是设计的妙处。德国波慈达姆无愁宫前的石阶,也同此妙。享堂进去也不少;可是远处看,简直小得可以,和那白石的飞阶不相称,一点儿压不住,仿佛高个儿戴着小尖帽。近处山角里一座阵亡将士纪念塔,粗粗的,矮矮的,正当着一个青青的小山峰,让两边儿的山紧紧抱着,静极,稳极。——谭墓没去过,听说颇有点丘壑。中央运动场也在中山陵近处,全仿外洋的样子。全国运动会时,也不知有多少照相与描写登在报上;现在是时髦的游泳的地方。若要看旧书,可以上江苏省立图书馆去。这在汉西门龙蟠里,也是一个角落里。这原是江南图书馆,以丁丙的善本书室藏书为底子;词曲的书特别多。此外中央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也颇有不少书。中央大学是个散步的好地方。宽大,干净,有树木;黄昏时去兜一个或大或小的圈儿,最有意思。后面有个梅庵,是那会写字的清道人的遗迹。这里只是随宜地用树枝搭成的小小的屋子。庵前有一株六朝松,但据说实在是六朝桧;桧阴遮住了小院子,真是不染一尘。南京茶馆里干丝很为人所称道。但这些人必没有到过镇江,扬州,那儿的干丝比南京细得多,又从来不那么甜。我倒是觉得芝麻烧饼好,一种长圆的,刚出炉,既香,且酥,又白,大概各茶馆都有。咸板鸭才是南京的名产,要热吃,也是香得好;肉要肥要厚,才有咬嚼。但南京人都说盐水鸭更好,大约取其嫩,其鲜;那是冷吃的,我可不知怎样,老觉得不大得劲儿。(1934年8月12日作。原载1934年10月1日《中学生》第48号)------------------------------------------【导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果你在一个季节到过南京,能把南京的妙处写尽?如果不在南京土生土长,能把南京的风味写得纤毫毕现?恐怕不能。所以朱自清只以游览的眼光来欣赏南京。弱水三千,他取了综合多次游历所得的一瓢印象。于是鸡鸣寺、台城、玄武湖、清凉山、莫愁湖、秦淮河、明故宫、雨花台乃至中山陵、图书馆都一一缀在了文章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也不为过。它们多是史迹,且少有过渡,却能统摄在“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这句话中,浸透着他“自家的一番体贴”。毕竟,这一瓢弱水,是朱自清的啊!否则,就真成了南京游览指南了。鸡鸣寺、台城和玄武湖是一个整体,他帮你择了微雨天或月夜,欣赏“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豁蒙楼上闲喝茶,往外看,台城是苍然蜿蜒,玄武湖像石涛的画。台城的特点是静,能触发人的怀古情思;玄武湖的特点是烟水苍茫。在和湖七八年前的景致的比较中,个人的情致也展现了出来:他不喜欢荒凉,喜欢朦胧的宽广;不喜欢湖面一览无余,喜欢有洲子的点缀,更喜欢洲子间的长堤宛转相通。如此,月下的空蒙和无边无界才是有味的。在这里微醉、微风、微睡、微听,一切都是微微的,真惬意。清凉山的扫叶楼、华严庵的莫愁湖,与豁蒙楼、玄武湖颇有不同。扫叶楼的绿,让人不想走;莫愁湖的荷,别有风味。清凉山的“清凉”,莫愁湖临湖一带屋子的或阴暗或开朗,都深深吸引着朱自清。至于秦淮河、贡院、明故宫、雨花台则引起朱自清世殊时易之感、抚今追昔之思。他笔下的秦淮河成了又黑又小的存在;贡院连荒草都没有,拆了,成了碎石路;明故宫真正成了西风残照下的瓦砾场,但还残存着万千气象、泱泱大风,让人能感到草创时的简朴之风;雨花台本是讲经之所,现在是人犯处决处;燕子矶远看绝壁动魄,近览逼窄污秽,有匠心的台洞也年久失修。失望、无奈的情绪在今昔对比中缓缓流淌而出,蒙蒙的,微微的,这也恰是他的审美趣味。还有那历史掌故、古典诗词恰到好处的嵌入,配合着或欣赏,或怅然的情绪,将他的主观感受移置进客观的景象之中,让南京成为朱自清的南京,而非其他人的南京。中山陵、图书馆和南京名产也如此。将中山陵与帝王陵寝、德国波慈达姆无愁宫相比较,也就写出了他对建筑的审美。写图书馆是为了写看旧书,他是写给和他一样的爱书之人看的。而对南京名产的品评,也是立足于他的口味:干丝的切功和口味,芝麻烧饼的形色香酥以及出炉时间,板鸭盐水鸭的吃法和嚼劲,他简直可以说是个老饕。随着他的介绍,我们仿佛乘上了一叶扁舟,在他情感的湖面上微起微伏;又仿佛翻读历史的册页,随着他目光、情思所及之处时而微喜,时而微叹。
谭嗣同 狱中题壁。推荐。爱诗词网。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本诗写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作者时在狱中。诗中表现了作者决心为变法献身,不惜流血以唤醒国民的英雄气概,以及期望维新志士将变法进行到底的信念。开头二句抒发作者希望维新派人士继续为变法而战斗的心愿。“望门投止”,见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亡时慌不择路的心情。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侯览,反被诬告结党造反,不得已而出逃。时人久闻张俭有德行,都冒险接纳他(见《后汉书·张俭传》)。“望门”句的意思是:期望出逃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会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杜根,也是东汉人,因建议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而被装进布袋在殿上扑杀。由于执法人的同情而未死。太后派人察看时,他装死三天,后隐身酒店。邓太后被诛,复官为侍御史(见《后汉书·杜根传》)。“忍死”句,意谓忍耐着死的来临,期望在被捕的仁人志士中,有人能像杜根一样,大难不死重新登朝。这二句运用历史典故,借张俭、杜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寄希望于已经逃亡或虽经大难而不死的维新派志士。诗末二句,既表现了作者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又反映出作者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憎恨和蔑视。“去留”句,有人认为“去”即出奔,指康、梁等。“留”指作者自己。当然不无道理。但也可作另一种解释,即把“去”指归天,指包括作者在内的为变法而流血牺牲者,“留”指未死的维新志士。“肝胆两昆仑”,不一定指某两个具体的人,而是比喻为维新而牺牲的和健在的志士,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那样巍峨高大。
孔夫子的箴言。推荐。爱诗词网。《孔夫子的箴言》席勒一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而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亲远静立不动。当它缓行时,任怎样急躁,也不能使它的步伐加速。当它飞逝时,任怎样恐惧犹疑,也不能使它的行程受阻。任何后悔,任何魔术,也不能使静止的移动一步。你若要做一个聪明而幸福的人,走完你的生命的路程,你要对未来深谋远虑,不要做你的行动的工具!不要把飞逝的现在当作友人,不要把静止的过去当作仇人!二空间的测量有三种:它的长度绵延无穷,永无间断;它的宽度辽阔万里,没有尽处;它的深度深陷无底。它们给你一种象征:你要看到事业垂成,必须努力向前,不可休息,决不可因疲乏而静止;你要认清全面的世界,必须广开你的眼界;你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审问追究到底。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钱春绮译)【赏析】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作于1795年,第二部分作于1799年。中国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宝库。在善于哲理思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17世纪的时候,来中国的传教士把孔子等中国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带入欧洲,引起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一大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极大兴趣。爱好哲理思考的席勒从孔子的思想中悟出了他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写下这首诗来勉励自己,也勉励他的同胞。诗的第一部分是对孔子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的解释、理解和发挥。这段话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席勒则把时间分成三种类型: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迅速飞逝,过去静止不动。这也就是说,要争取美好的未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花出艰苦的劳动。当你在努力争取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同争取的目标相差实在太远,从而产生急躁情绪。但是,欲速则不达,未来不是那么轻易到来的,“任怎样急躁,也不能使它的步伐加速。”于是,席勒告诫人们:“要对未来深谋远虑”,要坚定地走完自己生命的路程。至于现在,它总是转瞬即逝,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飞逝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席勒告诫人们:“不要把飞逝的现在当作友人”,老抱着不放,要着眼于未来,要有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而过去则是既成事实,它既抛弃不了,也回避不了,用对付仇人的办法来对待它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过去,从中得出经验教训,为现在和未来服务。诗的第二部分依据的主要是孔子的两段语录。一段是《论语·雍也》中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另一段是《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席勒由此而阐发了他对知识的看法。他把知识比作具有无限长度、宽度、深度的空间。从长度来说,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去奋力争取,不可“中道而废”;从宽度来说,就是要有宽阔的眼界,有全面的知识;从深度来说,就是要刨根问底,弄清事物的本质。通过这一比喻,旨在告诉人们学无止境的道理。但是诗人又告诉人们,尽管知识是无限的,恒心却“可以使你达到目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观点的发挥,席勒所说的“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正是要求人们采用一切方法来发掘出深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真理。席勒喜欢在他的诗歌中进行哲理探讨。他在这首诗中将东方的哲学思想同西方的思维逻辑结合起来,用以表达他自己的进取精神。孔子的思想经他一发挥,不仅更容易为欧洲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而且也显得更加系统,更加完整,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
塞上听吹笛高适。推荐。爱诗词网。霜净胡天牧马还(2),明月羌笛戍楼间(3)。借问梅花何处落(4),风吹一夜满关山(5)。【注释】(1)诗题又作《塞上听笛》《和王七(王之涣)玉门关听吹笛》,今从明活字体《高常诗集》。诗作时间当为供职哥舒翰幕府时,时为五十余岁,已过知天命之年。(2)胡天:指北方边塞地区的天空。牧马还:西汉贾谊《过秦论》云:“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从此,古时少数民族侵扰中原的行为称为“牧马”,牧马还,则谓打退敌人侵扰,将其抢掠的牛、羊、马等悉数追还。(3)戍楼:边塞所筑的防御工事。(4)梅花:《梅花落》笛曲的简称,多述离情别意。此处也指真梅花。(5)关山:边关山寨。【赏析心得】这是描写边塞将士激战过后,休息娱乐的一首绝句。“霜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霜后边塞,天高气爽,白草黄云,牛羊肥,牧马壮,正是敌人侵扰边境,掠夺马牛羊,所谓“牧马”的时候。将士们奋勇当先,一举击退了敌人的侵扰,将牧马追还。将士们凯旋回营,月照戍楼,边烽暂息,边境前线,三军喜气,宁静祥和。激战过后,安闲恬静的士兵,在这月明之夜,吹响了悠扬悦耳的羌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不知谁吹起了《梅花落》的乡思曲,勾起了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那袅袅的笛声好似一夜春风吹来,将家乡的梅花片片散落,撒满边关山寨。胜利归来,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格调昂扬,尽现盛唐蓬勃气象。作者将《梅花落》曲名巧妙拆开成“梅花”何处“落”,语意双关,浩渺壮美,使全诗余味无穷。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推荐。爱诗词网。郦道元《江水三峡》郦道元江水又东,迳南乡峡,东径永安宫南,刘备终于此,诸葛亮受遗处也。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回阔,入峡所无。城周十余里,背山面江,颓墉四毁,荆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垦其中。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非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荡,月岁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江水又东,迳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胛山。”《淮南子》曰:“彷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胁也。”郭仲产曰:“斯名将因此而兴矣。”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与群蛮叛,楚庄王伐之,七遇皆北,惟裨鲦鱼人逐之。”是也。《地理志》:“江关,都尉治。”公孙述名之为白帝,取其王色。蜀章武二年,刘备为吴所破,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汉献帝兴平元年,分巴为二郡,以鱼复为故陵郡;蹇胤诉刘璋,改为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东瀼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惟马岭小差逶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四,然后得上。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县有夷溪,即佷山清江也,经所谓夷水出焉。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常璩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夏水回复,沿溯所忌。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经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江水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江水自关东迳弱关、捍关。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借险置关,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东上,皆其域也。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江水又东,乌飞水注之。水出天门郡溇中县界,北流迳建平郡沙渠县南,又北流迳巫县南,西北历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吴孙休分为建平郡,治巫城。城缘山为墉,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傍深谷,南临大江,故夔国也。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溪水导源梁州晋兴郡之宣汉县东,又南迳建平郡泰昌县南,又迳北井县西,东转历其县北。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建平一郡之所资也。盐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盐水之称矣。溪水又南,屈迳巫县东。县之东北三百步有圣泉,谓之孔子泉,其水飞清石穴,洁并高泉,下注溪水,溪水又南,入于大江。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迳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而叹曰:“吾昔至京,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于此。”遂发愤而薨矣。又东,过秭归县之南。县故归乡,《地理志》曰:“归,子国也。”乐纬曰:“昔归典叶声律。”宋忠曰:“归即夔;归乡盖夔乡矣。古楚人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余也”。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故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指谓此也。江水又东,迳一城北。其城凭岭作囤,二百一十步,夹溪临谷,据山枕江,北对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子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地理志》以为吴之丹阳。论者云:“寻吴楚悠隔,繿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在其间。”盖为征矣。江水又东南,迳夔城南。跨据川阜,周回一里百一十八步,西北背枕深谷,东带乡溪口,南侧大江。城内西北角有金城,东北角有圆土狱,西南角有石井,口径五尺。熊绎始治巫城,后疾移此,盖夔徙也。《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服虔曰:“在巫之阳,秭归乡矣”。江水又东,迳归乡县故城北。袁山松曰:“父老传言,原已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抑其山秀水清,故出隽异;地险流疾,故其性亦隘。《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信欤?”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县城南面重岭,北背大江,东带乡溪口。溪源出县东南数百里,西北入县,迳狗峡西。峡崖龛中,石隐起,有狗形,形状具足,故以狗名峡。乡口溪又西北迳县下入江,谓之乡口也。江水又东,迳信陵县南。临大江,流傍深溪,溪源北发梁州上庸县界,南东迳县下而注于大江也。又东,过夷陵县南。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冷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宜都督邮厥势小,东倾,议者以为不如也。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江之左岸,绝岸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薄舟崖侧,以余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分夷道、佷山所立也。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宜都记》曰:“渡流头滩,十里便得宜昌县。”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叠,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冷冷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也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词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嘱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江水历禹断江南,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泻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绝,于今谓之断江也。江水出峡,东南流迳故城洲。洲附北岸,洲头曰郭洲,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洲,周回略满。故城洲上城周五里,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孙皓凤凰元年,骘息,阐复为西陵督,据此城降晋,晋遣太傅羊祜接援,未至,为陆抗所陷也。江水又东,迳故城北,所谓陆抗城也。城即山为墉,四面天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嘱望焉。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如凫雁矣!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王莽改曰居利,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名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不辩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还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水经注·江水注》中的“三峡”和今之三峡相比,范围有广狭之分,景名也不尽相同。但这篇文章却是最早、也是最系统介绍长江三峡的文字。这些由晋代的袁山松、刘宋时代的盛弘之创作并由北魏郦道元最后加工改写而成的游记,共同构成一个系列,给无峰不雄、无壑不幽、无洞不奇、无滩不险的山水画廊——三峡增加了无穷风采,成为刺激历代游览者饱览三峡风光的最富魅力的导游指南!永安宫永安宫故址在今四川奉节县师范学校内。《水经注》作者游三峡时,这座因刘备托孤而闻名的古城已成废墟。“颓墉四毁,荆棘成林”8个字活画出一派荒凉景象。“左右民居多垦其中”8个字以动写静,以闹衬寂,使荒凉古城显出蓬勃生气。堪称神来之笔。八阵图此段文字写了奉节的两处八阵图。即旱八阵和水八阵。所谓“八阵”,指的是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命名的阵列。《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上说:“(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八阵图一在奉节古城东江边,此即“水八阵”。另一处在白帝城东北草堂附近,即所谓“旱八阵”。文中所言“诸葛亮图垒南”之“八阵图”即“旱八阵”。其特征是在平旷的沙碛上“累细石为之”。而“自垒西去,聚石八行”的八阵为“水八阵”。杜甫《八阵图》绝句写的便是“水八阵”。杜甫憾诸葛吞吴大志为感情用事的刘备所毁,故吊古伤心,感慨万端。作者略写旱八阵,而详写水八阵。旱八阵不言八阵特征,只述其背景,是承后省;作者写水八阵只言“聚石”,不言石之大小,是承前省。于此等处可悟原作者或加工润色者的艺术匠心,此种笔法可名之为互现法或对照互补法。“武侯八阵”为奉节一景。赤岬城赤岬城在赤岬山上。赤岬山今作赤甲山。位于瞿塘关(夔门)北,和南侧的白盐岩(今作白盐山)夹江壁立,形成“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赫赫水势。在这节文字中,“赤岬城”三字堪称文眼。作者先写“城”,次写“赤”,最后写“岬”。末引郭仲产语总括全文,此可名之为先分后合法。写城则凡造城之人、城之建筑规制、城所在地势均有准确的描述;写山则只用“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11个字便将赤甲山外观勾画出来。赤岬山属石灰岩,因含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故山表呈红色,如人袒背。作者并不满足白描,又引当地人和书传的解释以说“岬”。层次明晰,有画面感。“赤岬晴晖”亦为奉节名景。鱼复县故城《水经注》中的鱼复故城,治所当在今白帝城一带。今天的奉节县自秦汉至隋分别设置过鱼复、永安、人复、信州、阳口等县(州)。奉节县城在历史上也曾五次迁徙。其迁徙范围局限在今奉节至夔门之间的沿江两岸。此段文字又是一种写法。作者由虚(故城的名称、治所的变迁)及实(对故城方位、范围、地势的描述),由平(对城中概貌的描写)及险(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由陆(鲍陋凿石为道)及水(以木天公下江汲水和对淫预孤石的描写),层层递进,将鱼复故城之高险再现于纸上。鲍陋所用汲水之木天公即用竹木做成的吸水筒。可利用真空引力抽取低处之水。淫预孤石即滟澦堆,原在今白帝城下瞿塘峡口,为古来船工望而生畏之所。1958年冬整治三峡水道时已将这危害千载的害石炸除。当然,奉节十二景之一的“滟澦回澜”也因之而成为历史了。夷溪,即今之清江,为长江支流。广溪峡《水经注》中的广溪峡大致相当今之瞿塘峡。今人眼中的瞿塘峡,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这节文字中,作者集中描写了“白盐岩”、“瞿塘、黄龛二滩”和峡猿。白盐岩亦属石灰岩。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含钙质、色白似盐的水溶液而得名。奉节有“白盐曙色”一景。陆游《入蜀记》写此峡用了30个字:“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水经注》作者只用了“颓岩倚木,厥势殆交”8个字便说清了这里的景观特点。“厥”,指代峡壁。言两侧岩壁几乎相交。极写江面之狭。作者写瞿塘、黄龛二滩亦简洁概括。“夏水回复,沿溯所忌”,几个字便将汛期瞿塘水大江窄、漩流滔滔的水势以及上水、下水船只无不临危而惧的情景描出。“溯”,指上水行船。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还记述了北岸神渊和瞿塘神庙的神异现象。作者引经据典,又转述本地居民的介绍,煞有介事。然“今则不能尔,犹享荐不辍”10个字已表明作者并不相信此类传闻。先之不及时挑破,因传说乃附丽于山川之文化,且可增强山水的神秘美,后之所以坦诚相告“今则不能尔”,意在追求真实,不肯误人。和汉赋不同,崇尚真实,是《水经注》写景文字的一大特色。作者写景或来自实历,或来自书传,然皆为实地游历之结果。由于注重写实境,故水经注中之山水境界绝大多数个性鲜明,无此前赋体山水描写的模式化弊病。作者对神异现象的处理亦与魏晋志怪文字不同。简言之:《水经注》意在征实,不炫奇猎异。此节所写之猿亦与巫峡之猿不同。作者于巫峡之猿,取其“长啸”,是写其声;此峡之猿则取其习性,只写出南岸有猿、北岸无猿,则特征自出,不与它峡之写猿文字雷同。新崩滩新崩滩今名新滩,又叫青滩。位于西陵峡段的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是三峡中最有名的枯水险滩。古往今来在此触礁沉船的事故层出不穷。所谓“触礁船破碎,满江尸浮沉”,所谓“要过新滩难上难”便是其真实写照,解放后,此滩经炸礁、拓宽,现船经此地已无须惊心动魄了。但《水经注》作者却为我们留下了新崩滩两次大崩惊心动魄的情景。作者先述两次大崩的时间,次述其崩时情景,最后描写崩后江中遗石和峡壁崩痕。描述崩时情景作者没有选用声闻数十里之类的句子,而选择了最富特征的江水逆流百余里,浪涌数十丈的形象。有这个形象,则崩石之多,之大,声响之巨,之远皆不言自明。表现崩后新滩,作者分江中遗石和岩间残峰两层描写。江中遗石似屋如箪,是写崩石之个体;“如此者甚众”则写崩石之群体。崩石既众,故湍流咆哮。而已崩之山残存部分犹特立于群峰中,益发显其险峻。大巫山作者于此山纯用比较方法,用“非惟……乃当”句式将整齐精练的骈句组合为一,把大巫山高出众山的特点显示出来,虽无具体刻画,但该山既可和岷、峨、衡山、九疑相抗衡,则其美可知,其神韵可想。巫峡在巫峡这一篇文字中,写了巴神孟涂和帝女瑶姬两则传说。笔法类似,都是用的引文方式。但孟涂一节是直接引书,帝女一节是间接引书。于孟涂则引郭璞《山海经》以释巫山地望;于瑶姬则直接叙说巫峡之得名及长度。今之巫峡西起四川巫山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5公里。其间有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巫山神女峰、金盔银甲峡、铁棺峡等名胜。其大宁河两岸奇峰耸迭,高峡接天,人称“小三峡”,实即《水经注》作者所深嘉屡赞之大巫山。《水经注》作者于秭归屈原故里、巫山瑶姬(即神女)虽均有描述,而巫山神女峰之美却未见提及,仅引用宋玉《高唐赋》中数句。大概唐代以前人们尚未发现这一美的世界。巫峡一节给人印象最深同时也是最脍炙人口的部分却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一段文字。和瞿塘峡(广溪峡)不同,瞿塘峡“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而巫峡“其间一百六十里,两岸连天,略无阙处。”虽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一点上两峡相似,但巫峡之长,之整齐(“略无阙处”)则与瞿塘异趣。这些细微的差异恰好体现出两峡不同的风神。以下作者从巫峡风景四时不同的角度着笔,分夏、春冬、秋三个层次总括巫峡之美:于夏季风景则突出水之流速迅急;于春冬,则突出水色峡树和飞瀑流泉;于秋则突出晴日猿声。这种铺陈结构很显然受了汉赋的影响,但这里的铺陈有着内在联系,三个层次恰好概括了巫峡一年四季的特征性景物,和汉赋的因缺少有机联系而显得板滞不同,此处之铺陈则显得轻灵自然。同时此节文字中既有“重岩叠嶂”、“回清倒影”等静态描写,又有“乘奔御风”的飞舟、飞漱峡壁的悬泉和“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等动景描写,以动衬静,巫峡之幽深秀丽特征尽出。石门滩此节文字妙在不多写石门,也不多写滩。却着力描写吴蜀夷陵之战中的一个历史镜头。这节文字连用“合”、“开”、“洞”、“达”、“破”、“走”、“追”、“烧”、“断”、“斩”、“截”、“逾”、“越”、“叹”、“迫”、“薨”十五个动词。前四个动词写石门特点,后十一个动词完整展示了刘备为孙桓追逼的紧张过程以及脱险后的悲愤心境。每一个动词都不可移易,表现力极强。写刘备临终前的忿恚神态和悲愤叹语,都给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的感觉。诸动词依次有因果联系,共同构成一个事件过程。于此等处可悟《水经注》翰不虚动的用字之法。类似的例子还有西陵峡段的马穿。秭归此节文字前后三次写到屈原。第一次引袁山松《宜都记》,言屈姊喜原归来,因名秭归。第二次以白描见长。分别写屈原旧田、屈原故宅和女嬃庙。写旧田则云“畦堰縻漫”,写故宅则曰“累石为基”,皆能数字传神。作者用“虽……犹”句式强调乡人之怀屈原,借以回应上文“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说明先贤虽逝,而流风尚存。上文言屈姊闻原放归,专程回乡慰原,此则云“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嬃庙,捣衣石犹存”。这种前后呼应的写法,有若神龙游空,忽隐忽现,精神气韵,实相贯通。第三次又引袁山松言释“归乡”,不仅引文内容和第一次不同。这一次引文后作者还加上了对袁山松的质疑。此节文字虽处处写秭归,而作者精神所注,实在屈原。山川景物因人而胜,因文章而传。屈原乃秭归之灵魂,怎能不“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西陵峡《水经注》之西陵峡东起黄牛滩,西至宜昌峡口。今之西陵峡东起秭归香溪口,西到宜昌南津关。《水经注》这一大段文字先分写该峡内的峡、滩特征,最后用一节篇幅总述此峡之特色。狗峡、插灶皆用白描,而狗峡以静胜,插灶则以动胜。空冷峡和负刀牵牛石皆用比拟,而空冷峡之二石若人攘袂相对,侧重于形态,负刀牵牛石则侧重于形、色。以上四景,作者或用“俗传”,或用“父老传言”,既让人感觉出作者知道这是后人附会,又以精湛的写景艺术,将读者导入恍兮惚兮、亦真亦幻的审美境界。“流头滩”即今之崆岭滩,亦为三峡著名险滩,向有“鬼门关”之譬。作者描写此滩险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此语曲尽该滩面目。“峻激”前着一“并”字很恰当,因原滩中礁石群中最大的一个(俗名大珠)石梁长200余米,像巨鱼纵卧江心,将江流分为南、北两道。南、北槽水势都汹涌峻激,故用“并”字。于黄牛滩,作者只点出“江湍纡回”四字,其余笔墨多写岩壁负刀牵牛图。“纡回”二字正黄牛滩之特征。人滩取俯视角度,写名称由来,简洁,鲜明而生动,亦为传神之笔。“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这节文字虽和巫峡部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一节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但同为山水游记中之神品。虽然此节文字和巫峡那节文字在写法上有某些重复之处,如盛弘之笔下的巫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袁山松笔下的西陵峡亦“两岸高山重叠,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此实因峡之共同美所致。郦道元写定《水经注》自然不会不考虑力避雷同。虽在开头几句和巫峡略有犯复之处,后面的部分则绝不雷同前者。如此峡峡壁高过巫峡(“两岸高山重叠”)、峡壁色彩丰富超过巫峡(“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写林木则突出其高其茂,写猿声则显现其清其冷(此亦不同于巫峡之写峡树、峡猿)。袁山松没有采用铺陈四时景物的赋体结构,而从峡壁、峡色、峡树、峡猿几个侧面烘托此峡风光。与盛弘之巫峡相较,袁山松西陵峡若就写实和抒情的程度而言实胜巫峡一筹。西陵峡这段文字动人之处在于它是袁山松实地游历的记录,具有浓厚的抒情散文味道。后半用对照法写出自己的游历感受和书记、口传之距离,说明“耳闻不如亲见”的道理。同时还完整描述了自己游前的“惧”和游时的“欣”以及游览过程中“仰嘱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愉悦的心境。这一段文字写景传神、抒情酣畅,说理透辟,实《水经注》中之精华,其艺术魅力决不在巫峡一段名文之下。这段文字还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原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事物只有仰赖于有审美眼光的人去发现,去揄扬,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夷山这节文字分别取仰视、平视和俯视三种角度。从江中仰视,此山之特征是孤秀、壁立、峻绝。登临其岭平视,则岭宽仅容十许人。四面放眼,诸山峰势历历在目。而俯视时则大江如带,舟船如凫。或白描,或拟物,皆能各臻其妙。清人刘献廷曾言:“《水经注》铺写景物,片言只语,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奇书也”(《广阳杂记》)。愿已游三峡者读读《水经注》,重温一番旧梦;愿未游三峡者因读此奇书而成三峡之行!
乐府诗江南。推荐。爱诗词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一首是江南妇女采莲时所唱的民歌。它于优美的韵律中流露了一种劳动的喜悦。由歌词的结构看,可能前三句是一人唱的,后四句是众人和的。此歌的特点首先是天然成趣。这里似乎不经意反映或表现什么,不象汉乐府其它民歌那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注重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强烈感情的表现,此歌并没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只是一边劳动,一边随口唱来,正所谓:“曲随人意出,词由心底来”,却由和谐的音调和简单的意象组合,造成富于浓厚生活气息的意境。它很象《诗经·芣苡》的单纯。一如清人方玉润所言:“读者试平心静气涵詠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即《汉乐府·江南曲》一首,鱼戏莲叶数语,初读之亦毫无意义,然不害其为千古绝唱,情真景真故也。”(《诗经原始》)此歌第二个特点是在形式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叶茂状)!鱼戏莲叶间”三句常人实不难作出,无非描摹景状而已。妙处全在后四句及其与前三句的组合上。请看:前三句已写出采莲之事,莲叶之状和莲下鱼的活动。后四句则皆由第三句“鱼戏莲叶间”生成,但每句只变一个字,即换了不同的方位词,于是就产生了“动画片”的效果。大家知道,电影动画片是由许多静止画面连续组成的,每幅画的图像都差不多,只在部分上有所移位,连起来放映,人物就动起来了。这里也这样.“鱼戏莲叶间”是固定不变的句式,加入“东”、“南”、“西”、“北”的方位词,鱼的活动就显现出来了。真可谓“静中有动”、生趣盎然!妙就妙在这里:动画片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歌中这种“动画”的艺术效果,也体现了采莲女那孩童式的天真情趣。但诗歌毕竟与电影动画片不同,“东”、“南”、“西”、“北”的标向也毕竟跳跃性很大,不象动画片那样联贯,因而又造成一种忽动忽静、忽东忽西,时隐时现的意象效果,这就更有趣了!其实,这首歌的句式和押韵形式很象甲骨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对于占卜者来说,雨来的方向很重要,这与上古人的劳动生活关系很大。《易经》中也有“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术……鸿渐于陵……”(《渐》)的方位序列,鸟落在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人事贞兆,这是典型的原始思维方式。而《江南》一首方位词的频用,很可能是原始意识的残留,恰体现了一种稚拙的美感。另外,全歌的前后两部分的衔接很有特色。我们试想采莲女来到池塘边开始采摘。她先看到莲叶碧绿、肥大,茂茂盛盛地十分可爱,然后注意到莲下水中有小鱼在游动,她觉得很有趣,便忘了采摘,兀自蹲下来看,由此引出“鱼戏莲叶东……”一系列趣事。她的自我意识也深深地沉浸在其中,乐而忘返,直到伙伴来喊她,才注意到自己耽误了好半天功夫。那么,歌的后部分是由前部分“莲”、“叶”、“鱼”三个意象之一引发出来的,这很真实地表现出采莲女心不在焉的心理状态,就好象“意识流”,人的注意力和思绪,落在眼前诸物中的某一点,无休止地延伸不去,直到被另一种事物的出现所打断。此歌第三个特点是语言简朴而富韵律感。全篇七句三十五个字。实际上只是十四个不同的字反复使用。前三句为不同的句型顺接,后四句为相同的句型并列,最终取得一种层次变化分明的音乐效果。全篇虽然用字不多,但字字句句都象那碧绿的莲叶,一片一片地组合起来,让人从中看到一幅美好的江南采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