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出处】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意思1】情人:多情的人。遥夜:长夜。竟夕:终夜。整整一夜,相思之情都在困扰着恋人,使之越发怨恨夜晚太长。圆月的银辉令这位不眠之人的喜爱,熄灭烛火,步入庭院,伫立良久,露水竟打湿了衣裳。这里把人物内在心理活动和外部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透露出主人公抚亲念远的深切情思。【全诗】《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①情人: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既指“怀远”之友人或恋人,也包括“怀远”的诗人。竟夕:整夜,通宵。②灭烛:熄灭烛光。梁简文帝《夜夜曲》:“愁人夜独长,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谢灵运《怨晓月赋》:“卧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素月。”③盈手:满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⑤佳期:美好之日,指相见的日子。【鉴赏】这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或友人)、借景抒情之诗。起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这与稍早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相思之时。三四句写两地的“情人”彼此之“怨”与“思”。“情人怨遥夜”,“怨”长夜漫漫,彼此不能相见。“竟夕起相思”,竟夕,通宵达旦,生起相思之“情”。五六句写诗人徘徊月下的相思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明了吗?于是诗人“灭烛”,但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诗人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姣好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诗人仍伫留月下,“望月”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仅照应了“竟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思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之意,意谓在这相思不眠之夜,用什么相赠友人呢?我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相思之意,但又不能送与。怎么办呢?我还是睡吧!也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期呢!诗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相思。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月”到第三句的“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最后七、八两句的“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韵悠悠。【点评】起句“海上生明月”写景,照应题中的“望月”,看似平淡无奇,却塑造出阔大雄浑的意境,是千古佳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毫不费力的全部收摄了诗题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浑成自然的作诗风格。“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写出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因而抱怨漫漫长夜的忧苦情形。接着诗人“灭烛”披衣步出门庭,看到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尽管夜已深,露水沾湿了衣裳,却更是难以入眠了。真实地写出了相思之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相思无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满腔心意,可是却无法赠给你,还是回屋睡觉罢,也许梦中能与你相会。写出了诗人不尽的悠悠情思,令人回味。这首诗从“望月”开始,抒发自己对远方情人热烈而执着的感情。格调清新,情意缠绵悱恻,前人称这首诗为五律中的《离骚》。

()

【诗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剑门关高陡、险峻。两边是悬崖峭壁和万丈深渊。险要的地段,只要有一个人守卫关门,就是一万个人也休想攻开。诗人用“峥嵘”、“崔嵬”两个同义词,言关门之高耸。然后又从侧面极力渲染,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状关门之险峻。语言精粹,句式长短富于变化,不愧为千古名句。注:剑阁,即剑门关,在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峥嵘、崔嵬(wéi),高峻的样子。【原诗】《蜀道难》[唐]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赏析】中国古代诗歌。唐李白(见“古风”)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丰富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入蜀道路之艰难。诗歌一开篇连用5个感叹词,极言蜀道之难。接着具体地写,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山之高,高到连太阳神都难以通过,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行人至此,只能抚膺长叹。这时候,悲鸟号木,子规夜啼,更增加了行人的孤寂与恐惧。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一想吧,如果守在这里的是好人,那倒无所谓,如果是心怀不测之人,情形那可真是遭糕透了。如果不想去冒险,游人也就只有西望而长叹了。在艺术上,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向读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贯注全篇,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使读者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见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在语言形式上,本诗大量使用了散文化的句子,字数从三言四言直至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

()

【诗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出处】唐·白居易《白云泉》【意思】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白云无意舒卷泉水自流悠闲。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推波助澜滋事生非搅扰人间!【全诗】《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注释】(1)此诗的创作时间,当为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67),白居易约为五十五岁。白云泉:在苏州西郊天平山半山腰,相传为吴中第一水。【赏析心得】白居易早年论事激切,持正不阿,其所写《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揭露时弊,反映民间疾苦,使权贵阅之“变色”和“切齿”,甚至连皇帝都得罪了。如唐宪宗就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提至名位,而无理于朕,朕实难奈。”为此,诗人遭受坐冷板凳、被贬江州等打击排挤。回到朝廷后,看见宦官弄权,朋党倾轧、藩镇割据,不但情况照旧,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迫于无奈,进入晚年的诗人只能从“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知足”“知止”,退出政治旋涡。第一次于公元822—824年担任杭州刺史,第二次于公元825—826年担任苏州刺史。此诗便是作者游览苏州天平山白云泉时的感悟之言。“天平山上白云泉,云白无心水自闲。”首二句写道,天平山上的白云泉的云和泉多么潇洒啊!云在蓝天之下,不管任何拘束,自由自在地飘荡,泉水叮咚作响,幽闲地从石中冒出、从山岩滴下,汇入水潭。如今,又多了一个远从长安赶到这里来偷闲的刺史,形成了云、泉、人“三闲”啊!后两句,“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对清澈泉水表示深深的婉惜,意思是说幽闲的泉水,呆在天平山上多好啊,你何必在获得短暂的闲适之后,还要奔冲山下去呢?世界上的烦忧本来就够多够乱了,你何必还去凑热闹,添波浪呢?见泉生情,相比之下,作者也在内心深处暗暗责备自己:连泉水都要奔赴尘世,你却想从不平的尘世中解脱出来,躲到苏州,跑到山上来偷闲。正直的人终归是襟怀坦白,留有底线。历史证明,白居易在颓象丛生的唐王朝中,始终跟宦官、藩镇保持距离,也从不参加朋党之争,这点他与元稹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他们是诗酬频频的好友!

()

琦君《髻》原文

()

[原文]

宣德①间,宫中尚②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③。此物故非西④产,有华阴令⑤欲媚上官⑥,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⑦,因责⑧常供。令以责之里正⑨。市中游侠儿⑩得佳者笼(11)养之,昂(12)其直(13),居为奇货(14)。里胥(15)猾黠(16),假此科敛丁口(17),每责(18一)头,辄(19)倾(20)数家之产。

()

【释评】

该句出自陶铸诗歌《赠曾志》。

()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空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

【诗句】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出处】唐·韩愈《山石》。【意思】荦确:山石险峻不平。支子:即栀子。句意:山石险峻,山路狭窄,黄昏之时到达山寺,此时蝙蝠乱飞。走进山寺,坐在庙堂的台阶上,见那雨后的芭蕉和梔子都长得茂盛肥大。【意思】沿着狭窄的小径攀登险峻的山石,黄昏时,来到寺院,蝙蝠迎面乱飞。这里描写了诗人游山寺之前的翻山越岭的艰苦行程,山石突兀不平、崎岖狭窄,寺院幽暗、人烟稀少,蝙蝠横飞,好一派冷落景象。注:荦(luò)确,险峻不平的样子。微,狭窄。【鉴赏】“升堂”之后,诗人从堂前退出,坐在堂前的台阶上。雨水充盈,使得芭蕉的叶子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丰美。“大”“肥”,不过是寻常字眼,但用在吸取雨水后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却恰到好处,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画面:经雨水冲洗,芭蕉叶绿,更显茂盛,栀子花白,更显娇艳动人。绿叶白花相称,画面优美,让观者内心顿生喜悦之情,禁不住要赞美它们。【全诗】《山石》.[唐].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解题】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时闲居洛阳。以诗之首句头二字为题。诗中写与友人夜宿洛阳惠林寺及次日游览山水经过,末以议论抒怀作结。全用赋体,一句一个境界,逐层展开,具有以文为诗的特色。写景细而准,绘声绘色,风格清峻,为别具一格的山水诗。既有诗之优美,又有文之自然流畅,乃韩诗著名杰作。【注释】①荦确(luoque):险峻不平貌。行径微:山路狭小。寺:指洛阳北之惠林寺。②支子:即栀子。花名。夏开白花,极香。③稀:依稀,由于火光太小,看得不很清楚。④二句写僧为客人安排食宿。疏粝(li):粗糙的饭。粝:粗米。饱我饥:使饥饿的肚子填饱。⑤二句写夜深寂静,下弦月出山光射门户。扉:门。⑥独去:指客人自己游山,没有僧人相陪。无道路:指晓色朦胧,看不清道路。⑦此句意谓在晓雾中走尽了高高低低的山路。烟霏(fei):烟雾。⑧山红涧碧:山花红艳,涧水碧清。纷:盛多貌。烂漫:光彩繁丽。枥(li):同“栎”,落叶乔木。十围:形容树的粗大;围是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即两臂合抱的长度为一围。⑨当流:面对水流。⑩局束:拘束,不自在。��(ji):马缰绳,比喻受人牵制。(11)吾党二三子:指与作者志趣相投的几位朋友,即同游的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又《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此处借用其语。(12)不更归:即“更不归”的倒文,更:还。归:指弃官归乡。【全诗鉴赏】荦确:崎岖不平,险峻。支子:栀子花。疏粝:粗粮。穷烟霏:只在烟云中走。局束:拘束。为人[[!NFDA4]]:受人控制。吾党二三子:指志同道合的几个人。这是韩愈的代表作;被金人元好问称为是真正表现男子汉风格的诗。这首诗写了一次游历的过程,完全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分为“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天明独去”三个主要部分,最后四句议论点题,阐明希望不受拘束,永远自由地生活在自然之中的思想。这首诗可以看到作者感受外物的胸怀,驾驭语言的能力。几个时段的不同景物都写得形象鲜明,让人如历其境。佛寺的深暗,夜月的明亮,红叶与碧水的映照,参天的大树等等,都使人历历在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审美趣味和性情胸襟在诗中景物上的体现。他喜欢雄奇壮美的景物,欣赏十人合抱的高大松枥,感到赤脚淌水踏石的快乐,乐于临风披襟,任山风狂野。他喜欢出头露面,喜欢议论,喜欢站出来说话,有时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的两次遭贬都与性情有关。这些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有充分体现,不仅是用字用语,还才大气粗喜欢训人,例如《调张籍》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就是直接训斥元稹、白居易的,将他们视为愚蠢的小儿。即使景物没有粗豪有力的特点,作者也会移情于彼。他人看到的“新雨”是柔情,他感到的却是“足”的力度,一个“足”字很能显示韩愈的个性特征;“芭蕉叶大支子肥”,一“大”一“肥”,使景物在独特的视角之下似乎发生变异,但却更显精神,更有生气。特别是“肥”字可以和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的“肥”相比,明显地看出了两人的审美差异,李清照是讨厌那“肥”的。韩愈诗歌的这些特点对后人很有影响,以至于有人借此贬低柔美纤细的艺术风格。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将秦观《春日》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讥评为“女郎诗”就是一例。

()

【题解】诗人在一个美妙的春夜,忽然听到一曲美妙的笛声,诗人只觉此笛声美乐,在春风的吹拂下,在洛阳古城四处飘曳,猛可之间,笛声唤起了自己的一片思乡之情。明人黄叔灿评:“‘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国情’,含着自己在内。”(《唐诗笺注》)这首写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首联描绘了悠扬轻妙的笛声散入春风、飞遍洛城夜空,气氛显得柔和之至。末联点出曲名,借抒写离别之苦的古曲《折杨柳》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令人从中领略到一缕淡淡的哀愁。可以说,这首诗总的格调是轻快的,虽然其中不无惆怅的意绪,但更多地呈现了一种暖热色调,它和诗人当时湖海漫游,意气风发的精神境界是相符合的。【全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唐朝时是繁华的都市。《折柳》:指古乐府《折杨柳》曲,多述离别之情。【大意】不知从谁家飞出了一阵悠扬的笛声,那凄凉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飘进了洛城的千家万户。在这样一个春风和煦、宁静安谧(mì)的夜晚,倾听这样一支表达离情别绪的《折杨柳》曲,有谁会不起思乡之情呢!【鉴赏】每一个人都难以忘却自己的故乡。大诗人李白尽管豪放飘逸,一生纵横南北,啸傲江湖,但仍不免时时眷恋故乡,不断产生袅袅乡思。“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奔亡道中》)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漫游于东都洛阳。在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繁华的都市结束了一天的喧闹,万家灯火逐渐稀落,夜幕低垂,静谧幽邃。诗人李白这时正倚窗独立,凝望着娟娟明月和从明月旁悠悠飘过的白云。忽然,一曲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它打破了夜的宁静,带着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诗人听得出,这笛子吹奏的正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抒发的是离别行旅之苦。静夜中,离乡远游之人听此饱含离愁别绪之曲,又该是何等滋味?此时此地,谁人不起故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七绝。这首诗通篇围绕着一个“闻”字来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来的,袅袅悠悠,婉转舒缓,吹者只管自吹,并不准备让人知道听者只管自听,或充耳不闻,或深深为之打动。这就是“暗”字的韵味,它活化了音乐的意境和乐感,写出了笛声的形象。这笛声是自浩渺的夜空中飞来,人们是无法用视觉来探明它的来处的,只能用听觉去捕捉它的声音。笛声虽是“暗飞”,但它却借着春风散满了整个洛城。这虽是夸张之语,但却夸而不饰,生动地描绘出了笛声在春夜中随着春风在空中绵延回荡,悠悠不绝的意境。从客观氛围上来说,笛声本来是高亢嘹亮的,又当夜深人静之时,更借助春风,说它飞满洛城也是可信的;从主观上说,笛声由“飞”而“散”,由“散”而“满”,说明闻笛者有一个对笛声的感受、融合发展的过程。当诗人整个心境都进入到笛音里的时候,笛声便占据了诗人的心灵;而当笛音占据了诗人心灵的时候,诗人也就觉得整个洛阳城都散满了笛声。这一句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闻笛的听觉形象诉诸于视觉形象,笛声不仅能闻、能飞,而且还能散、能满,使音乐形象和意境更生动感人。客居他乡而闻春夜笛声,乍听起来,似乎转移了一下愁绪,但一细听,才知道这是一支《折杨柳》。《折杨柳》属汉乐府横吹曲,内容多系离愁别绪。《宋书·五行志》说: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此曲听起来幽怨凄清,悲苦愁绝,“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刘长卿《听笛歌》)“剪雨裁烟一节秋,落梅杨柳曲中愁。”(张乔《笛诗》)看来这《折杨柳》曲词令人伤愁,且多用笛子演奏。另外,“折柳”又是古代春天送别亲友的一种习俗,柳谐音留,临别折柳相赠,含有留念的意思。因此,“折柳”二字既是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而是将季节、时间、乐曲内容和送别的场景都揉和到一起,相互作用,更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效果。试想,春天的夜晚,独自倚窗望月的游人听到《折杨柳》的笛声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它必然会勾起往日那折柳相送的离别之景,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春潮一般涌上心头。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曾对此情境体会道:春宵人静,闻笛韵悠扬,已引人幽绪,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山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俞氏的体会自然妥贴,想来处于春夜良宵,独在异乡的旅人自然会生寂寥索然之感,何况又听到那忧伤如诉的曲调,更唤起了离家时执手相别、折柳相送等一系列具体的回忆,这怎能不牵动一副思乡的柔肠!这情思,岂止我一个人呢?“何人不起故园情”,不论哪一个身居异乡的人此刻都在怀念自己可爱的故乡吧?这句诗好象是在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恰恰是诗人自己。结尾这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式的诗句,看上去是那样肯定,但又表现得那样漫不经心和毫不着力。这正象明代敖英所说的那样:“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唐诗绝句类选》)。描写音乐是唐人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在诸多的成功的音乐诗中,唐代诗人们的成功经验有的是对演奏者的巧妙刻划;有的是对演奏技巧的高度赞美;有的是对音乐效果的着意渲染。而李白这首诗则是全力抒写闻笛的感受。在唐代,描写笛声的成功之作并不少。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杜甫的《吹笛》: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这两首诗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同是写笛声,同具悠远清扬之妙境;不同的是,高诗在清远之中有开朗壮阔之势;杜诗于清远之中具细密沉郁之思;而李诗则于清远之中蕴潇洒磊落之气。李白还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其风格同这首诗相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诗人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途经武昌游黄鹤楼时闻笛所作,抒发了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两首闻笛诗,同为思乡曲,一个是《折杨柳》,一个是《梅花落》,所牵动的则是诗人对故乡、对国家的思恋。因此,它的意义也不限于描写音乐,而是抒发了一种多少年来我们伟大民族所尊尚和积淀的淳厚而又崇高的感情。清人沈德潜曾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集》卷二十)。《春夜洛城闻笛》正是从这个审美标准出发,在丰富的音乐意境中,将诗人的感受一波一浪、一层一折地展现出来,抒发了一种荡人心神的乡思。它是那样细腻,柔情似水;又是那样强烈,无人不及。虽是平平道来,却又感人至深,尤其是结句的推想之词,一唱三叹,确实具有“语近情遥”的美学效果。看来,这位豪放飘逸的“诗仙”,也不尽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雄浑奇旷之作。在大江大河的巨澜轰鸣之外,也不时给人以舒缓和谐的潺潺流水的幽眇之音。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

《干将莫邪》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视,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消淪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

()

【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处】唐·李商隐《登乐游原》。【译注】傍晚时我的心情不佳,驾车登上了古代的乐游原,观看长安城的晚景。那夕阳金光返照,景色是多么动人。很可惜,只是好景不长,已经临近黄昏。【全诗】《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释】①乐游原:地名,在古长安南郊,因地势较高,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安城全貌。②向晚:傍晚。③只是:只可惜。【全诗赏析1】[1]乐游原,在今西安市南,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汉宣帝时在此建有乐游庙,距李商隐时代已九百年,所以诗中称为古原。诗约作于会昌四年至五年。当时唐王朝国运衰微,作者个人也沉沦失意。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进士。少孤贫,受知于令狐楚,后来又成为王茂元的女婿,令狐与王分属于政治上对立的两党,他无端地被卷进两党斗争旋涡,一生困顿下僚,不受信用。他怀有济世的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才干,四十五岁郁郁而终。他是晚唐杰出诗人,作品深沉含蓄,构思缜密,想象丰富,词藻华赡,善于用典,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七律的艺术成就最高,世称“七律圣手”,与杜牧并称“小李小杜”。他的一部分作品表现出朦胧美,其中也有流于晦涩难解。有《玉谿生诗集》、《樊南文集》及补编。[2]向晚:傍晚。意不适:心情不舒畅。诗人观赏乐游原的自然景色,表现了好景不常的感慨与惆怅。《诗境浅说续编》说:“诗言薄暮无聊,藉登眺以抒怀抱,烟树人家,在微明夕照中如天开图画;方吟赏不置,而无情暮景,已逐步逼人而来,一入黄昏,万象都灭,玉谿生若有深感者。”明何焯又说:“迟暮之感,沉沦之感,触绪纷来,悲凉无限。”(《唐宋诗举要》)宋杨万里说:“此诗忧唐祚将衰也。”(《唐诗品汇》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寥寥十字所构成的意象,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表现的是时光消逝、美景无常、江河滚滚永不再来的没落感,所以纪昀曰:“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李义山诗集汇评》)总之,它表现的是一种时代的悲凉之音。【鉴赏导示】李商隐(812—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他因受当时牛李党争的影响,被卷入旋涡,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不得志。李商隐和杜牧齐名,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为区别于李白,人称“小李”。他的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个人心情的郁闷,意境朦胧,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全诗鉴赏】这是一首登高遣怀诗,是典型的晚唐之音。诗人在傍晚时分,感到心情不舒畅,于是驱车来到乐游原上,登高望远以求一解心中的郁闷之情。

夕阳下的万物都披上了绚丽的金光,那特殊的色调让诗人感动。诗人看到这种景色,无限感慨:夕阳无限美好,但时光是留不住的,不一会儿这美景将会变成暮色。诗人从大自然兴衰交替的现象中,感悟到应珍惜光阴,热爱自然。同时又通过对特定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悲身世、叹国事、惋惜时光流逝的一种情绪。这首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是对晚唐社会的真实写照。【鉴赏要点】[1]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寓情于景、于理中,含蓄而深广。[3]内涵丰富。

()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之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腑梦幻想

()

《新约·路加福音》第16章

()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

不,

 这些不是“青年”,——

()

(宋)叶梦得

()

【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意思】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注释】①夜引弓:指夜间射猎。引,拉。②石棱:石的突起部分。【全诗赏析】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首句“林暗草惊风”,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还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猛虎出入的地方,而虎又多在黄昏后出动,“林暗草惊风”,只一“惊”字,就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也为下文将军“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将军夜引弓”,写射。但诗人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表现了将军的动作敏捷有力、从容不迫,既有气势,又形象鲜明。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没石饮羽”的奇迹。第二天,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了,始而惊讶,继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配有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箭深入石。这样写不仅有时间、场景变化,更为曲折,而且富有戏剧性。这首诗叙事扼要。借汉朝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表现军中主帅的英勇

()

【名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释与译文]重阳节友人相遇,不要忙着回去,佳节一过菊花枯萎,连蝴蝶也愁没有去处了。意为要珍惜朋友难得相聚的机会。“明日黄花”本指重阳后的菊花,后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

()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府青田县(今属浙江省)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末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进士,立志报国,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因朝廷昏庸腐败,屡受排挤,遂辞官归隐。元末农民大起义中,被朱元璋邀请出山,成为朱元璋参赞军务的重要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深通军事韬略,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称道。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因与丞相李善长不和,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辞归。后受构陷,忧愤而死。

()

王安石《浪淘沙令》王安石

王安石

()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鸟兽鱼虫·黄鹂”类的诗句。

()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外储说左上》)

()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南京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

《孔夫子的箴言》

席勒

()

霜净胡天牧马还(2),明月羌笛戍楼间

()

郦道元《江水三峡》

郦道元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