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君传

明代文言中篇艳情小说。全称《则天皇后如意君传》,一名《阃娱情传》。不分卷。题“吴门徐昌龄著”,其人不详,恐非真实姓名,或系伪托。成书于明成化至正德年间。

()

【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鉴赏1】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早已经扬帆而去,渐渐淡出视野,而他却久立江边,怅望帆船影尽。诗人一直望着帆影,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帆影早已消逝,只有长江之水,不断流向远方。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含情,前句写帆船渐渐远游之景,后句写长江滚滚流水之景,景中却伫立着一个目送友人背影、不舍离开之人,包含得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以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款款深情,意境含蓄,余味无穷。后人常用此句表现自己与友人之间的难舍之情。【鉴赏2】原诗中的扬州:扬州在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从武昌去扬州是顺流而下,所以叫做“下扬州”。又因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黄鹤楼”。这首诗抒写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末两句尤为传神;送别的诗人望着他的朋友孟浩然所乘坐的帆船向东驶去,帆影在蓝天中渐渐消失,一直到一点影子都看不见了,只见长江向东方天边滔滔流去。这个形象,给人以一种迷惘的、失掉了什么似的感觉,而给人们留下的却是久久不能平息的离情别绪。这是一首极有名的“送别诗”,作者借滚滚不息的江水,衬托自己的孤独寂寞与深长的离愁。【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之黄鹤矶上,为古今登临胜地。孟浩然:唐著名诗人,李白的朋友。广陵:即江苏扬州。②烟花三月:指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色。【诗大意】老朋友辞别了西方的黄鹤楼,在景色浓艳的三月东下扬州。一片白帆的影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只看到长江的浪水在天边奔流。【鉴赏】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住了十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黄鹤楼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是游览胜地。广陵即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扬一益二”(当时的繁华都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之称。诗的开头一二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流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饰。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烟花三月”用得非常妙。它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江南三月,风光明媚,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花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目的地,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的无限神往。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后二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很巧妙地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楼头话别,孟浩然登船启程了。诗人依然伫立江边,目送故人所乘船只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明丽的天空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本身就具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别情如流水,诗人凝望着天际江流,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空阔的感觉。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深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

()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

()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欧阳炯《江城子》欧阳炯

欧阳炯

()

清·蒲松龄

()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

【诗句】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出处】唐·王维《栾家濑》【意思】在飒飒秋雨中,湍急的水流,从滩石上一泻而过。水石相击,跳波自相飞溅。伫立水中觅食的白鹭,骤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水珠惊起,展翅逃飞。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祥地飞落原处。水流湍急,竟然惊飞白鹭,可见环境的宁静,飞而复落更显其文雅,而且白鹭此举又构成栾家濑极有趣的一幕。注:浅,通溅,水流急的样子。【鉴赏】跳动的浪花相互激溅,白鹭因水花声而受惊飞起,又缓缓落下。水花相溅的声音能有多大,但白鹭却被其惊动而飞起,诗歌以此细节的描述,衬托出栾家濑环境之恬静清幽。白鹤受惊而飞,悬又落下,整个画面又归于安静。诗人善于捕捉自然中的动人美景,再现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真可谓“诗中有画”。【全诗】《栾家濑》.[唐].王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鉴赏1】王维40岁后便隐居辋川,写了不少山水田园诗,辑成《辋川集》。这首诗是该集中的第13首诗。“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在飒飒的秋雨声中,山泉急速地向下流泻。跳动的浪花相互激溅,白鹭惊起又缓缓落下。这首诗别创新意,写得活泼而富有情趣。自然景色恬静清幽,并无人在。秋雨“飒飒”,“跳波”溅起的水花“相溅”,白鹭被水声惊起,上下翻飞,动静相生,体现了王维山水田园诗对自然景物的高度艺术概括力。善于捕捉自然生态美,使王维独具慧眼,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优美和谐的意境。“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两句,水花溅起又落下,白鹭惊起而又飞下,一切终究还是归于宁静,这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是眼前实景,一经诗人摄入他的诗中,便成为于清雅中含有无穷意蕴的佳句。【鉴赏2】动和静是一对矛盾,在诗歌艺术中是经常可见的。这里专说以动衬静,或者说以动写静。静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现的。诗人们经过静观默察,往往选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从而更突出了静境。梁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便是一联以动衬静的名句。相反,谁若是单纯地一味地以静写静,便很可能把大自然写成一片死寂,丧失了客观世界原有的生机和意趣。王安石为了不蹈袭王籍窠臼,写了“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魏庆之《诗人玉屑》引《苕溪渔隐丛话》),表面上似乎没有鸟鸣山会更幽,其实却是以静写静的败笔,呆板滞塞,毫无灵气可言。我国古代的诗论家也是深懂以动衬静的妙谛的。他们提出“静不可言静”(《诗人玉屑》引陈永康《吟窗杂序》),“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吴雷发《说诗管蒯》)等等,都是很有卓见的。山水诗人王维是以动写静的高手,《栾家濑》只是诸多好例中的一个。飒飒秋雨,带给人阵阵凉意,而溪涧中的石上清泉,借着雨势,又叮叮咚咚地奏起了诱人的天籁。和谐流美的声声合奏,构成一个幽静出尘的境界。诗人痴迷地沉浸在野趣横生的大自然怀抱中,几乎忘记了尘世一切的喧嚣。以上这些画面还只是来到栾家濑后的初步所见,接着诗人蓦然发现溪涧中别具的美景奇趣:水流湍急,撞击在山石上,不断溅射出无数碎珠寒玉,惊飞了溪边的几只白鹭;它们在半空中徘徊了一阵,觉得没有任何危险,又相继落到了原先栖息处。在这一连串的动态声响的变化中,大自然显得越发清新幽静,而在无比幽静的氛围里,又透露一种蓬勃的生气,蕴蓄着诗人热爱自然美的真挚感情。以动衬静,要超过王维是太难了。中唐元稹有一首《晚春》:“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虽然题材和风格与王作不同,但应该承认在以动衬静的写法上,也是颇为成功的。正由于院子中寂无人声,燕雀的喧闹才格外突出,反过来更衬托出村居的寂静。风掩柴扉,闲花落尽,是进一步写静之久长。细加品味,《晚春》多少还有人为的痕迹,比不上王作的清浅自然,“不著一语,尽得风流”了。

()

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这是一首战斗性极强的民歌。它毫无遮掩,锋芒所向直指大奸臣严嵩,愤怒地揭露了他凭借权势贪脏纳贿、威福自恣的罪恶,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他的深恶痛绝。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释】①业师:一位名叫业的上人,这里用来表示对僧人的尊称。山房:山中庐舍。唐戴叔伦《二灵寺守岁》:“守岁山房迥绝缘,灯光香炧共萧然。”此指龙泉寺精舍。丁大:名凤,从诗人另一诗《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中,知其为诗人同乡。②暝:昏暗。③烟鸟:暮霭中的归鸟。④之子:这个人。《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指丁大。【译文2】夕阳度西岭,夕阳缓缓越过西边山岭,群壑倏已暝。山谷间倏忽已昏暗暝暝。松月生夜凉,月光穿过松林透出清凉,风泉满清听。风吹潺潺流泉清越动听。樵人归欲尽,砍柴的樵夫已归来将尽,烟鸟栖初定。烟云中鸟儿也栖息初定。之子期宿来,期望这丁大来与我同宿,孤琴候萝径。独自携琴候在松萝山径。【题解】这是一首写等待友人不至的风景诗。前六句写山中晚景:首二句写夕阳落山。太阳滑过西岭,渐渐沉落;倏忽之间,万壑千山,陷入寂寂黄昏之中。次二句写月下林泉。夜月清光,泻入幽深松林,顿生凉意;林间清泉,泠泠作响,与风声、松涛声和鸣,悦耳动听。五、六句写山居环境。砍柴樵夫,担柴回家,将以归尽;烟霭中鸟儿,飞回林巢,刚好栖定。此六句铺写的是一幅清新、幽静、色彩不断变换的图画,采用了“鸟鸣山更幽”的写法,使其景更加清幽宁静。末二句点题,写等候友人情景。在悬垂藤萝的山径,我独抱孤琴,静心等候,期望丁大能赴约前来,共度良宵。此诗言诗人心境之闲适优雅,亦表达了对友人的信任之情。此诗能将视觉与听觉、近景与远景、静景与动景融合起来描写,用语婉曲,使之画面生动,清幽宁静,是一首“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的清空冷寂之诗。其“松月”“风泉”二句,清空宁静,极有神韵,更具流泉松风之音,亦绝妙佳句也。【鉴赏】此诗的中心在一“期”字。诗人夜宿僧舍等待友人,只看到时间一刻刻的过去,而所期待的人,终不见来。与人相约,久等不至,不免有些心生惆怅,然而诗人等待友人不至,并不心焦,并不抱怨,还自抱琴耐心静候,这是多么的闲适呵!诗人开篇就写傍晚,是顾到题目的“宿”字。“松月”、“风泉”是写在将晚时所见所闻的风景。再用“归樵”、“栖鸟”,时间又进一层,并以此陪衬丁大。用一“欲”字,犹有未尽归意,还是希望他能如期而来,结果还是相信他“期宿来”,所以仍旧抱琴去等。不明言不来,而不来的意思已写得十分透彻了。这首诗可与《寻西山隐者不遇》那一首相对照,寻而不遇,仍然得尽其兴;期而不至,也是自得其乐。《寻西山隐者不遇》诗中“何必待之子”,是不遇之后自慰的话;本诗中“之子期宿来”,是不来之前自信的话。两者都脱尽火气,一点不露抱怨声,可见诗人闲静的风度。王昌龄(约690—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约开元二十五年(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在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

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

[清]吴伟业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

苏雪林《溪水》原文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创作过脍炙人口的《田园交响曲》,谱写了一曲大自然的壮丽颂歌。这篇题为《溪水》的散文虽然不如贝多芬的交响乐那么雄壮和气势磅礴,但它却像一首抒情的音乐小品,以溪水为主旋律,赞美了大自然的一个侧面。

()

点击进入:郭沫若《石榴》原文

〔描绘自然物的散文,有的有明显的象征或隐喻意味,有的则侧重于对自然物本身的生命力的赞颂,也寄托人的感情。郭沫若的这篇散文,短小精湛,仅五百字左右,却把石榴描绘得如此富有神韵和魅力,不愧为大手笔所出。〕

()

浮图文瑛①,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

()

【诗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在这种时刻非常羡慕这种闲情逸致,惆怅中心生归隐田园之意。【赏析】政治上失意,混迹官场的苦闷、孤独,使诗人羡慕农夫的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目睹农家的“悠然安适”,诗人不禁惆怅、慨叹。以吟诵《式微》曲折婉转地表抒自己的归隐思想。今天可借以塑造旧社会的文人形象。注:《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鉴赏导示】这首诗是王维田园诗作中的代表。诗人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渭川田家的自然之美。描绘逼真形象,语言朴实生动,抒情自然。【鉴赏】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村庄里,成群的牛羊咩咩地叫着归来了。老人担心放牧的孩子迟迟未归,拄着拐杖靠着柴门在等候。野鸡啼鸣,麦苗已经开始扬花结穗;春蚕开始蜕皮,桑叶也快被采光了。农民们扛着锄头立在田间地头,依恋不舍地说着话。好羡慕他们的闲情逸致哟,惆怅之下不禁有了归隐田园之想,吟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里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出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古诗的最后一句,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隐归之意。【鉴赏要点】[1]名句:“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2]语言生动、朴实。[3]寓情于景。

()

【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出处】唐·李商隐《无题》。【意思】蓬莱仙山离这儿大概路途不远,但愿青鸟能为我殷勤探望我的恋人。蓬山:蓬莱山,古代传说渤海中的三仙山之一,此指所思慕的女子的居处。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神鸟。【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远方恋人或亲友的惦念和关心。[例]啊,那不是泪水,而是珍重的心声:“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徐柏容《感情的音符》)【全诗】《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①晓:早晨。②但:只。③云鬓:年轻女子的鬓发,因其丰盛如云,故称云鬓。④蓬山:指蓬莱山,海外三神山之一。这里指对方的住处。⑤青鸟:神话中的鸟,他是西王母的使者。这里借指传递消息的人。【鉴赏导示】这是一首深情绵邈、感人挚深的爱情诗。李商隐一生历经六朝,政事纷乱,时局变迁,故作诗或抨击时政,或吟咏古史,或抒发情怀,总不离当时现实,以“无题”命题是作者不便明写,有时也取首句二字为题。【鉴赏】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相见的时候机会难得,离别的时候更是不忍分开。而离别的季节又在暮春,百花凋零,更加使人伤感。“相见时难”表面上是写见面不容易,实则写离别之难,加重了离别的难度。颔联两句是作者用鲜血和热泪挥写出来的感人至深的爱情誓言。上句以蚕丝象征情丝,下句以烛泪象征别泪,春蚕死了它的丝(思)才会尽,蜡烛烧成灰,蜡泪才会流干。“春蚕”“蜡炬”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诚。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转化了笔锋,写别后对对方的思念,由此显出诗人的深情。早上对镜梳妆她愁青春容颜正逐渐消失,晚上月下吟诗她应该感觉到月夜的寒冷而添衣。诗人对对方的担心和体贴,细致入微,让人感动。尾联两句写在重重困难中诗人微茫的追求。“无多路”说明空间上两地不远,但阻隔很大;“青鸟殷勤为探看”是说两人彼此见面很难,那就经常托信使互相传递消息吧。这首《无题》因其语言清丽典雅、感情细腻深沉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虽历经时代变迁,而经久不衰。【鉴赏要点】[1]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象征手法的运用。[3]对仗工整、精密。[4]对情感细致、深入地描写。

()

林逋《点绛唇》林逋

林逋

()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夕阳西下水东流,富又何求,贵又何求”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夕阳西下水东流,富又何求,贵又何求”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生活”类的诗句。

()

摘要:此诗托物喻志,颂橘实是颂人。张九龄是南方人,谪居楚地荆州,荆州盛产橘,故借橘抒慨。后人常引用这几句诗来说明某人事业的成就,不全在于有利的客观条件,而决定于他的主观因素。

()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

这篇《阿宝》,从情节看,开头讲粤西孙子楚,名士,性迂讷。接下讲他的求婚断指,观女离魂,想女化鸟,直到婚姻成就。再讲他病死复活。应试受骗拟题,中进士,授翰林,都是讲孙子楚。再看作者的异史氏曰:“从性痴则志凝”,到“彼孙子何痴乎!”也在讲孙子楚。再看何守奇的评,主要讲孙子之痴。这样,从情节看,从作者的评语看,从何守奇的评语看,都以孙子楚为主,那末篇名为什么不叫“孙子楚”,却叫“阿宝”呢?从作品看,是以孙生为主,阿宝为次,但就人物形象看,却是阿宝比孙生更高,更突出。孙生的断指、离魂、化鸟来求阿宝,不过慕阿宝的“娟丽无双”,不过爱色,思想并不高。阿宝父是富商,“与王侯埒富,姻戚皆贵胄”,她却不慕富贵,这就不平凡。在父母允婚以后,父因孙生贫,怕女吃苦,“翁议赘诸家”,女却说:“儿既诺之,处蓬茅而甘藜藿,不怨也。”以富家女,甘心抛弃富家生活,嫁给孙生,甘心吃苦,这更是难得。那她爱孙生什么呢?从截指、离魂、化鸟看,她是爱孙生的痴情。小说在讲孙生离魂中,冯镇峦评:“此与杜丽娘之于柳梦梅,一女悦男,一男悦女,皆以梦感,俱千古一对情痴。”女是爱孙生的一片痴情,即为真情而爱。不为富贵,独为真情而去嫁一贫士,这在旧社会是极难得的,这就比孙生的爱女的“娟丽无双”高了,所以用“阿宝”来命篇,是说明作者对阿宝的爱好和看重,是有深意的。

作者用“阿宝”作篇名,说明作者对阿宝的看重,但这种看重当是从阿宝的形象中来,不是从作者的思想中来的。当是形象高于思想。先看女父的择婿:“大家儿争委禽妆,皆不当翁意。”大家儿承上文“与王侯埒富,姻戚家贵胄”来,指富贵家的儿郎,女父皆不中意,可见女父并不看重富贵。孙生去求婚,“翁素耳其名,而贫之。”女父久闻他是名士的名声,只嫌他贫。可见女父对他作为名士这点,还是认为可取的。阿宝对于他的贫,并不介意。所以戏谋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虽是开玩笑的话,可见她也认为名士可嫁,不嫌贫,比父看得高些。到孙生离魂到女家后,“女室之香奁什具,何色何名,历言不爽。女闻之,益骇,阴感其情之深。”这里写女感激孙生的深情,从深情这一方面来写,更进了一步,这是感激。到女去水月寺进香,在路上见生:“自车中窥见生,以纤手搴帘,凝睇不转。”“女忽命青衣来诘姓字。”这又进一步,从感激到钟情,由感激产生爱慕了。当孙生的魂托在鹦鹉身上,飞入女室,“女喜而扑之,锁其肘,饲以麻子。大呼曰:‘姐姐勿锁,我孙子楚也!’女大骇,解其缚,亦不去。女祝曰:‘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这又是进一步,从爱慕到图姻好了。后来“女又祝曰:‘君能复为人,当誓死相从。’”这又进一步,要誓死相从了。到母对她说:“此子才名亦不恶,但有相如之贫。”女“矢不他”,说明她实践“誓死相从”的话。她的由感激到爱慕,由爱慕到婚姻,她的婚姻是建立在孙生的真情上,是建立在爱情上,这是在封建社会里,把婚姻建立在富有上,建立在权势上的,就高出多了。接着写她为了爱情,宁可抛弃富贵的生活,“处蓬茅而甘藜藿”,这更为难得。从这个转变的形象里,显出阿宝高出旧社会中的一般女子,作者正通过形象写出阿宝的高来。作者正在阿宝的形象里看重她,所以用“阿宝”作为篇名。

()

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又老魅若来,其去必却行,行可转镜对之其后而视之,若是老魅者,必无后踵也,其有踵者,则山神也。

昔张盖蹋及偶高成二人,并精思于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著黄练单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劳乎道士,乃辛苦幽隐于是。”二人顾视镜中,乃是鹿也。因问之曰:“汝是山中老鹿,何敢诈为人形!”言未绝,而来人即成鹿而走去。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

【诗句】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出处】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鉴赏】不知不觉中碧绿的山野又到了黄昏的时候;那天空的秋云,暗沉沉地不知有多少重?

原诗是说作者在山中听蜀僧弹琴,那有如流水般的琴声,把人的一腔烦恼全都冲去了;由于听得入神,就在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人们出外旅游,面对美好的景色,不禁流连忘返,沉迷其中。醉人的美景,令人乐以忘忧,可见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原诗】听蜀僧浚弹琴[唐]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大意】四川的僧人抱着自己的名琴,他是来自巴蜀的峨眉峰。他为我挥手拨动琴弦,我就仿佛听见来自千万条山壑间的阵阵松涛。听着高山流水的曲调,仿佛流水冲洗过我的心灵,袅袅余音融入了秋天山里寺庙的钟声。不知不觉间,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使得秋云暗淡了几分。【鉴赏】咏古琴诗。唐代李白作:“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濬,蜀僧的法名。绿绮,本为司马相如拥有的一架名琴,后演变为对古琴的美称。“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濬法师抱着他的绿绮琴从峨眉山的白云深处飘然而下。“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他刚轻轻地抚弄琴弦,我就犹如听到一阵阵松林风涛。“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着他的琴声,我的心胸仿佛被一股清流冲刷着,尘垢尽净,琴声汇入薄暮时分寺院的钟声,余音袅袅不绝。“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不知不觉中,已是暮霭沉沉,夜幕四合,时光的流逝仿佛与我无涉。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忘情图,这是濬法师用琴声营造成的。峨眉山本来就有一种神秘感,濬法师从峨眉山巅抱琴而下,一股灵异妙悟已先行注入读者的脑海。紧接着法师轻抚琴弦,一阵松涛之声溢满耳廓。“如听万壑松”语带双关,琴曲中既有“风入松”一曲,又可兼指濬法师的琴艺之高超。“客心洗流水”,既可实指琴师奏了琴曲《流水》,又可理解为聆听琴声,心境澄明,但将两者同时兼而有之地加以理解,则更能使人进入一种妙境。由于琴声悠扬悦耳,融入了寺院的晚钟,随着钟声远去、远去,竟然不觉时光的流逝……琴声营造成迷人的氛围,透过“不觉”二字,琴师琴艺的高超尽在不言中。

()

【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出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意思】天边的树木细小得有如地上的荠菜,江边的小船弯弯地就象空中的新月。【全诗】《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全诗赏析】“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从容逸然的样子,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海宁观钱塘江潮的节日风俗。浙江海宁人及杭州人以每年八月十八日潮神诞辰为观潮节。每年此时,钱塘江的潮汛特大,异常壮观。从南宋开始,在这期间朝廷举行检验水军活动,百姓聚而观潮,渐渐变成习俗节日。清代初年,江流改道,观潮地点也有所变化。原来多在临安城外(即今杭州郊区六和塔处),后移至海宁盐官。每至观潮节,各地游人,当地百姓集聚数万乃至十数万人。旧时,地方官备三牲香烛,于春熙门外,镇海塔旁祭潮,六和塔处也有此祭。所祭潮神,传为被吴王夫差投尸于钱塘江的伍子胥。

()

【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喝醉了躺在沙场上,你们也别笑,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沙场:平沙旷野。一说指战场。【鉴赏】我若是因为这葡萄美酒而醉倒在沙场之上,还请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但凡在外征战之人,全身而还者又能够有几个呢?诗句巧妙地承接前两句对沙场饯行的描写,并顺接最后一句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士卒征战难回显然并不是因为美酒的缘故,而诗人写“醉卧沙场”对全诗的苍凉感也并没有丝毫的冲淡,反而在原有的苍凉之上加入了一抹浪漫的色彩。美酒醉人是内心的炙热,沙场难归是周身的凄冷,诗人通过二者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血色与瑰丽交织浑融的意境,更加彰显了征战沙场的慷慨与凄凉,给人带来有力而持久的冲击与震撼。【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军人在军营或战场慷慨痛饮的悲壮情景或豪迈气概。[例]不知为什么,社会生活愈现代化,而军中生活愈离不开酒了。对越反击战的出征前夕,那场面会使你不觉吟哦王翰的《凉州词》来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郭建英《草原秋色》)二、用以说明军人上战场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例]“以身许国”,很早以来就成为军人的一种职业道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的这句诗,相当明了地道出了军人职业的危险性。(张殿国《自豪的军人之路》)

【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凉州词:唐人乐府歌词中的一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②葡萄美酒:葡萄本西域特产,汉武帝时采其种归。《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夜光杯: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里指精致的酒杯。催:指催饮,古代有奏乐劝酒之俗。【鉴赏】这首诗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纵酒畅饮的豪情。酒,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往往是抒情主人公人格、胸襟、气质的载体,也是诗人倾诉理想、抒发豪情的添加剂。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曲酒神的颂歌,透过边塞将士务求酣饮尽醉的表象,展现的是葡萄美酒所激发于饮酒者的狂放不羁、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藐视死亡的精神力量。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示的是华筵已开,美酒既陈的场面。酒,是西域特产的葡萄美酒;杯,是传说中的夜光杯。在僻远荒寒的边塞,艰苦动荡的军旅生活中,能够有机会聚饮,已属不易;难得的又是面对美酒宝杯,那琥珀般的酒色,香醇的酒气,光明耀眼的杯光所诱发的力量,足以使人热血沸腾,兴奋不已。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紧扣首句,写正当将士们迫不及待“欲饮”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这响亮的急促的如风雨般的乐声,像是催促他们举杯畅饮。这个“催”字,有力地传达出琵琶声助人酒兴的作用,烘托出一片热烈的气氛。有人解释“催”是催出发,但和下句“醉卧沙场”云云,难以绾合。有人说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和军旅生活特点不大相符,将士们不可能因为贪杯而置军令于不顾。“马上”二字,初看确乎是容易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这是借用西域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琵琶的习惯,正如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概用西域特产的酒名和杯名一样,都是为了渲染西北边塞的地方风情。最后两句是全篇警策。酒宴进入高潮,将士们的酒兴和豪情也达到顶点。大家都想一醉方休,于是座中就有人喊出了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种特定的只有军人才有的劝酒语言,它显然是拿醉卧沙场与战死沙场来进行比较:既然大家都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一旦身临疆场,早已在思想上作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准备;那么,今日难得有这次欢乐的聚饮,就是喝醉了,乃至醉倒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胆量、豪气、狂热,确实是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今天,将士们还在举杯痛饮,明天,他们或许就要去冲锋陷阵;今天,他们醉倒在沙场,明天,他们或许就要牺牲在战场。对于这些在酒宴上豪饮的将士的行为,人们是能够理解的,这首诗之所以引人激赏,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正在于它唤起了读者内心的理解与共鸣。所谓“自古英雄美酒长相随”,在这首诗欢快跳宕的旋律中,正荡漾着一股英雄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