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如意君传。推荐。爱诗词网。如意君传明代文言中篇艳情小说。全称《则天皇后如意君传》,一名《阃娱情传》。不分卷。题“吴门徐昌龄著”,其人不详,恐非真实姓名,或系伪托。成书于明成化至正德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清閟阁刊本;日本木活字本,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袖珍排印本,藏荷兰莱敦大学汉学研究院。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日本清閟阁刊本及日本木活字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日本清閟阁刊本。武则天初名媚娘,年十四被唐太宗纳入后宫,拜为才人。因侍太宗疾,与当时身为太子的唐高宗私通。太宗死后,媚娘到感业寺为尼,高宗到感业寺行香,私令其蓄发,召回宫中,纳为左昭仪。后废王皇后而立武氏为皇后。高宗眼睛有病,不能批答百官奏本,令武后代决之。高宗死后,武则天废中宗自立,改唐为后周,称“则天大圣金轮皇帝”,任用酷吏来俊臣、索元礼等治事,百官敢怒而不敢言。武则天称帝多年,淫欲日盛。初宠长安无赖冯小瑶,令其髡发为僧,改名怀义入宫,累官至大总管,封国公。怀义富贵而骄,多蓄女子于外,又与御医沈怀璆争宠,遂被武则天派人杀死灭口,沈怀璆则因纵欲而亡。这时,武则天虽然年已七十,但齿发不衰,丰肌艳态,宛若少年,而欲心更炽,又宠幸张昌宗及其从弟张易之。但张氏兄弟在外纵欲,入内奉承也不能使武则天满意。太监牛晋卿便向武则天推荐了洛阳美少年薛敖曹,敖曹阳物异常伟壮,武则天大畅其欲,因而十分宠幸,私称其为“如意君”,为此而改年号为“如意”。日本清閟阁刊本《如意君传》扉页书影日本本活字本《如意君传》正文书影敖曹虽与则天淫乐,却忠于唐室。武则天想将皇位传给侄子武三思,敖曹极力劝谏,终于使武则天回心转意,立自己的儿子李显为太子。武则天年事日高,加上淫乐过度,身体虚弱,担心自己死后薛敖曹会因此而被杀,于是暂令敖曹出宫到武三思家居住,嘱咐他一旦听到自己去世的消息,尽快改姓换名逃走。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身体逐渐恢复,重新思念敖曹,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派人送去,要敖曹回宫。敖曹虽然很感动,但虑及将来,连夜逃走了。武则天去世,李显即位,武则天的诸多男宠都被处死。李显因感念敖曹保护过自己,便派人四处寻访,却始终未能找到。数十年后,有人在成都看见他,还是二十多岁的样子,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仙。
【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鉴赏1】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早已经扬帆而去,渐渐淡出视野,而他却久立江边,怅望帆船影尽。诗人一直望着帆影,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帆影早已消逝,只有长江之水,不断流向远方。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含情,前句写帆船渐渐远游之景,后句写长江滚滚流水之景,景中却伫立着一个目送友人背影、不舍离开之人,包含得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以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款款深情,意境含蓄,余味无穷。后人常用此句表现自己与友人之间的难舍之情。【鉴赏2】原诗中的扬州:扬州在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从武昌去扬州是顺流而下,所以叫做“下扬州”。又因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黄鹤楼”。这首诗抒写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末两句尤为传神;送别的诗人望着他的朋友孟浩然所乘坐的帆船向东驶去,帆影在蓝天中渐渐消失,一直到一点影子都看不见了,只见长江向东方天边滔滔流去。这个形象,给人以一种迷惘的、失掉了什么似的感觉,而给人们留下的却是久久不能平息的离情别绪。这是一首极有名的“送别诗”,作者借滚滚不息的江水,衬托自己的孤独寂寞与深长的离愁。【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之黄鹤矶上,为古今登临胜地。孟浩然:唐著名诗人,李白的朋友。广陵:即江苏扬州。②烟花三月:指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色。【诗大意】老朋友辞别了西方的黄鹤楼,在景色浓艳的三月东下扬州。一片白帆的影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只看到长江的浪水在天边奔流。【鉴赏】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住了十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黄鹤楼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是游览胜地。广陵即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扬一益二”(当时的繁华都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之称。诗的开头一二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流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饰。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烟花三月”用得非常妙。它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江南三月,风光明媚,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花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目的地,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的无限神往。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后二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很巧妙地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楼头话别,孟浩然登船启程了。诗人依然伫立江边,目送故人所乘船只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明丽的天空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本身就具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别情如流水,诗人凝望着天际江流,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空阔的感觉。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深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鉴赏1】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早已经扬帆而去,渐渐淡出视野,而他却久立江边,怅望帆船影尽。诗人一直望着帆影,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帆影早已消逝,只有长江之水,不断流向远方。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含情,前句写帆船渐渐远游之景,后句写长江滚滚流水之景,景中却伫立着一个目送友人背影、不舍离开之人,包含得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以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款款深情,意境含蓄,余味无穷。后人常用此句表现自己与友人之间的难舍之情。【鉴赏2】原诗中的扬州:扬州在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从武昌去扬州是顺流而下,所以叫做“下扬州”。又因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黄鹤楼”。这首诗抒写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末两句尤为传神;送别的诗人望着他的朋友孟浩然所乘坐的帆船向东驶去,帆影在蓝天中渐渐消失,一直到一点影子都看不见了,只见长江向东方天边滔滔流去。这个形象,给人以一种迷惘的、失掉了什么似的感觉,而给人们留下的却是久久不能平息的离情别绪。这是一首极有名的“送别诗”,作者借滚滚不息的江水,衬托自己的孤独寂寞与深长的离愁。【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之黄鹤矶上,为古今登临胜地。孟浩然:唐著名诗人,李白的朋友。广陵:即江苏扬州。②烟花三月:指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色。【诗大意】老朋友辞别了西方的黄鹤楼,在景色浓艳的三月东下扬州。一片白帆的影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只看到长江的浪水在天边奔流。【鉴赏】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住了十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黄鹤楼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是游览胜地。广陵即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扬一益二”(当时的繁华都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之称。诗的开头一二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流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饰。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烟花三月”用得非常妙。它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江南三月,风光明媚,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花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目的地,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的无限神往。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后二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很巧妙地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楼头话别,孟浩然登船启程了。诗人依然伫立江边,目送故人所乘船只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明丽的天空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本身就具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别情如流水,诗人凝望着天际江流,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空阔的感觉。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深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
刻舟求剑古文。推荐。爱诗词网。《吕氏春秋》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③其舟,曰:“是④吾剑之所从坠。”舟止⑤,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⑥矣,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不亦惑⑧乎?【注释】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刻,刻画,做记号。求,寻找。②〔涉〕渡。③〔遽契(jùqì)〕迅速刻上记号。遽,立刻,迅速。契,通“锲”,用刀刻。④〔是〕这里。⑤〔止〕停止。⑥〔行〕行驶,移动。⑦〔若〕像。⑧〔惑〕糊涂。【译文】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中,他马上在船沿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船停止后,他从所刻的记号处入水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很远了,然而剑却不会随船移动,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过糊涂了吗?字数:342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55页.
江城子欧阳炯。推荐。爱诗词网。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欧阳炯《江城子》欧阳炯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①。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②,暗逐逝波声③。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④。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七○引《金陵图》:“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②六代繁华:指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建都于南京的王朝。魏万《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③“暗逐”一句:指六朝金粉繁华已如流水一样黯然逝去。④“空有”三句:语出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姑苏台:在今苏州市西南,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修建,夫差时又加增筑。吴王夫差曾在姑苏台上建有馆娃宫,与西施在宫中彻夜嬉戏。馆娃宫中有井名曰“西施井”,据说是当年西施梳妆之处。西子:西施。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词,凭吊了六朝故都金陵的繁华散尽,寄托了词人对现实的感慨。词作开头粗略勾勒出了金陵城的整体面貌。“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展现出了日暮时分,长江东逝景象下的金陵古城。“落霞明”衬出了天宇的辽阔,也给夕阳映照下的古城平添了一抹鲜亮之色。然而这一切都尘封在一片萧瑟的静寂之中,不发出任何的响动,这样故都的沧桑之感就引出了人们对于今昔兴亡的感触。第三句词人就由眼前滚滚东逝的江水兴感,直接导人怀古。“水无情”一句在结构上是全篇的枢纽,不但承接前两句的景色描写,也使词作顺利转入怀古抒情。在内容上也是全篇的主旨,不但直启下句六代繁华随波消逝,而且对于上句“岸草平”“落霞明”以及下面“姑苏台上月”等景物描写中暗喻的历史沧桑之感也起着支撑作用。“水”在词人的眼里已经化为了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赋予了“水”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寓意。“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水的自然本性是虚柔的,即便是这样一种温和的东西也变得“无情”了,那么无坚不摧的时间就更加铁面无私了。“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句句用韵,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四五句写六朝帝王奢华淫靡的生活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了。尽管历史上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着江城。“暗逐”二字用得自然巧妙,它把词人眼前渐入暮色、伸向烟霭的长江逝波和意念中悄然流逝的历史长河融为一体,用一个“暗”字绾结起来,就有了历史如流水消逝于不知不觉之间这样一层意思。末三句是词人怅望月空而生发的联想,姑苏台在苏州西南,为春秋时吴王所建,吴王夫差曾与宠妃西施在这里宴饮作乐。姑苏与金陵,两地相隔;春秋与六朝时代相悬。词人巧妙地将月亮和姑苏、西子联系起来,牵连两地、贯通古今,借以表达更深的意蕴。前车之覆,后车可鉴。然而“空有”两字含不尽感喟于篇外,不难看出,词虽怀古,实为讽今。这样的结尾跳出了六朝的范围,放眼于更悠远的历史,从而将全词的意境拓广加深了。这首词在写法上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从而有别于一般的怀古伤今之词。《江城子》,一作《江神子》,这个词牌,唐崔令钦《教坊记》、敦煌词和现存唐代文人词中均无记载,应是晚唐以后先在民间流行的曲调,五代时才进入文人的视野。五代时以《江城子》为词牌的文人词共计14首,此为其中之一。这首咏史词,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一赞其“伊郁中饶蕴藉”,又在《云韶集》卷一赞其“较‘越王宫殿,萍叶藕花中’更胜一着”。此外,《江城子》此前已流行韦庄的7句35字体,欧阳炯则在第6句添上一字,形成“又一体”,“即开宋词衬字之法”(清王奕清《钦定词谱》卷二)。最后,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花间词”的格局和风范,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深化了词的抒情功能。(杨昇华)集评李冰若:“此词妙处在‘如西子镜’一句,横空牵入,遂尔推陈出新。”(《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劳山道士。推荐。爱诗词网。清·蒲松龄邑②有王生,行七③,故家④子。少慕道⑤,闻劳山⑥多仙人,负笈⑦往游。登一顶,有观宇⑧,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⑨。叩⑩而与语,理甚玄妙(11)。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12)。”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13),王俱与稽首(14),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15)。过月余,手足重茧(16),不堪(17)其苦,阴有归志(18)。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19),粘壁间,俄顷(20),月明辉室(21),光鉴毫芒(22)。诸门人环听奔走(23)。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24)。”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25),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26)?遂各觅盎盂(27),竞饮先釂(28),惟恐樽(29)尽,而往复挹注(30),竟不少减(31)。心奇之。俄(32)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33)!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34)。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35),至地,遂与人等(36)。纤腰秀项(37),翩翩作霓裳舞(38)。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39)”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40),惊顾之间(41),已复为箸(42)。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43)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44),如影之在镜中。移时(45),月渐暗,门人然烛(46)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47)矣。几上肴核(48)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49)。”众诺而退。王窃忻慕(50),归念遂息。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51)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52),纵(53)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54),亦可慰求教之心(55)。今阅(56)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57)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谓(58)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59)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60)。”道士问:“何术之求(61)?”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62),令自咒(63),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64)。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65)!”王果去墙数步(66),奔而入。虚若无物(67),回视(68)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69),否则不验(70)。”遂助资斧(71),遣之归。抵家,自诩(72)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73)。妻扶视之,额上坟起(74),如巨卵焉。妻揶揄(75)之。王惭忿(76),骂老道士之无良(77)而已(78)。【注释】①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一生屡试不第。《聊斋志异》全书大多采用传奇手法来描写志怪的题材,融物性、神性、人性于一体,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媚的艺术形象,既生动描写了个人渴望解放和追求幸福的喜怒哀乐,也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世态炎凉。被称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②〔邑〕县。这里指本县,即今山东临淄。③〔行(háng)七〕排行老七。④〔故家〕世代为官的人家。⑤〔慕道〕倾慕道教的修行和法术。⑥〔劳山〕即崂山。在今山东青岛东北。为中国北方道教圣地。⑦〔负笈(jí)〕背着书箱。笈,书箱。⑧〔观(guàn)宇〕道教供奉神灵的庙宇。⑨〔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白发垂到衣领上,神情相貌清爽高迈。⑩〔叩〕俯首到地行礼。(11)〔玄妙〕深奥难懂。(12)〔作苦〕做艰苦的劳动。(13)〔薄暮毕集〕在傍晚时分完全聚齐了。薄,迫近。毕,完全。(14)〔稽(qǐ)首〕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15)〔谨受教〕恭敬地接受命令。(16)〔重(chóng)茧〕一层层很厚的硬皮。(17)〔不堪〕不能忍受。(18)〔阴有归志〕暗暗地有了回家的念头。阴,暗暗地。志,想法,念头。(19)〔剪纸如镜〕用纸剪成一面镜子模样。(20)〔俄顷〕一会儿。(21)〔月明辉室〕像月光一样明亮的光线照亮整个房间。(22)〔光鉴毫芒〕光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毫,兽类秋后生出御寒的细毛。芒,谷类外壳上的针状刺须。毫、芒,喻指极其微细的东西。(23)〔环听奔走〕环绕着他,听他支使。(24)〔良宵胜乐,不可不同〕这么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能不和大家一同享受。(25)〔分赉(lài)诸徒〕分别赏赐给各位徒弟。赉,赏赐。(26)〔壶酒何能遍给〕一壶酒怎么能让所有人都喝遍?(27)〔盎(àng)盂(yú)〕泛指盛酒水的容器。盎,一种腹大口小的容器。盂,盛饮食的圆口器皿。(28)〔釂(jiào)〕喝尽杯中酒。(29)〔樽(zūn)〕酒杯。(30)〔往复挹(yì)注〕众人传来传去地倒酒。挹注,从大容器倒入小容器。(31)〔竟不少减〕竟然没有稍微的减少。少,稍微。(32)〔俄〕一会儿。(33)〔乃尔寂饮〕如此寂寞地喝酒。乃尔,如此。(34)〔以箸(zhù)掷月中〕拿起筷子扔到月亮里面。箸,筷子。(35)〔初不盈尺〕刚开始高度不足一尺。盈,满。(36)〔遂与人等〕于是变得和真人一样高大。(37)〔纤(xiān)腰秀项〕纤细的腰肢,秀美的脖子。项,脖子。(38)〔霓(ní)裳舞〕即《霓裳羽衣舞》。传说唐玄宗曾夜游月宫,看到数百仙女随曲舞蹈,问之,原是《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回宫后凭记忆将此曲谱记录下来,在后宫排练,天宝年间盛行一时。(39)〔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歌词大意是:我翩翩地起舞啊,这是回到人间了吗,还是仍被幽禁在月宫呢!来自月宫的嫦娥,分辨不出剪贴在壁上的月亮是人间的虚造还是天上的实有,故有此歌。仙仙,同“跹跹”,轻盈跳舞的样子。还,归。幽,幽禁。(40)〔跃登几上〕跳上了桌子。(41)〔惊顾之间〕众人惊讶地观看的时候。(42)〔已复为箸〕已经重新变回了筷子。(43)〔其〕语气词,无意义。(44)〔须眉毕见〕头发眉毛都看得很清楚。(45)〔移时〕过了一会儿。(46)〔然烛〕点着蜡烛。然,通“燃”。(47)〔杳(yǎo)〕见不到踪影。(48)〔肴核〕菜肴果品。(49)〔樵苏〕打柴割草。(50)〔窃忻慕〕私底下高兴羡慕。窃,私底下,暗自。(51)〔传教〕传授教导。(52)〔受业仙师〕跟随您学习道术。仙师,对该道士的尊称。(53)〔纵〕纵使,即使。(54)〔小有传习〕传授教习一点点道术。(55)〔慰求教之心〕安慰一下我求教的恳切心情。(56)〔阅〕经,历。(57)〔谙(ān)〕熟知,熟识。(58)〔固谓〕本来就说。(59)〔操作〕劳作,操劳。(60)〔此来为不负也〕即此行不虚。也不辜负这次的到来了。(61)〔何术之求〕求何术。要学习什么道术呢?(62)〔诀〕咒语,口诀。(63)〔咒〕念咒语。(64)〔及墙而阻〕到了墙边被挡住了。(65)〔逡(qūn)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66)〔去墙数步〕离开墙好几步远。(67)〔虚若无物〕空虚得好像没什么东西。(68)〔回视〕回头看。(69)〔洁持〕洁身自好,谨慎遵守戒律。持,遵守戒律。(70)〔验〕(道术)灵验。(71)〔资斧〕路费。(72)〔自诩(xǔ)〕自夸。(73)〔蓦然而踣(bó)〕一下子就仆倒在地上。踣,仆倒。(74)〔坟起〕鼓起,肿起。(75)〔揶揄(yéyú)〕嘲笑。(76)〔惭忿〕惭愧又愤愤不平。(77)〔无良〕不好。(78)〔而已〕罢了。【译文】县城里有个姓王的书生,排行第七,是一个世代做官的人家的后代。他从小倾慕道教法术。听说劳山有许多仙人,他就背着书箱出门访道。(他)登上一座山头,看见一座道观,十分幽静。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头发垂到衣领上,神情相貌清爽高迈。王生上前叩头请教,道士讲的道理深远高妙不易领会。王生便请求拜道士为师。道士说:“恐怕你娇贵懒惰,不能做艰苦的劳动。”他回答说:“我可以(吃苦)。”道士的徒弟很多,在傍晚时分全都到齐了,王生和他们一一见礼,于是就留在了道观。将近天亮的时候,道士把王生叫去,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徒弟们一起上山砍柴。王生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过了一个多月,王生的手脚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他实在)不能承受这种苦楚,暗暗地有了回家的念头。一天傍晚回来,王生看见两个人和师父一起喝酒。天色已经昏暗,还没点灯烛,师父就用纸剪成镜子一般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亮的月亮照耀屋内,光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各个徒弟环绕着道士听他支使,为他到这里到那里的办事。一个客人说:“这样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可以不和大家一同享受。”于是拿起桌上的一壶酒,分别赏赐给各个徒弟,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生心想:七八个人,一壶酒怎么够呢?大家就各自找来盛酒的器具,争着喝酒,生怕壶里的酒喝完。但是反复地倒来倒去,壶里的酒竟然不减少。王生对此感到奇怪。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承蒙主人赏赐明亮的月光,(我们)却这样寂寞地喝酒(也未免太无趣了),为什么不把嫦娥请来(助兴)呢?”(师父)就把筷子向月亮中抛去。看见一位美人从月光中走出,开始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轻盈地跳起《霓裳羽衣舞》。不久又歌唱道:“我翩翩地起舞啊,这是回到人间了吗,还是仍被幽禁在月宫呢!”她的声音清脆悠扬,如同洞箫中吹出的音响。歌唱完了,(嫦娥)轻盈旋转而上,一跃登上了桌子,大家正惊奇地注视时,嫦娥已经又变成了一双筷子。三个人大笑起来。又一位客人说:“今天晚上真快乐,可是我喝醉了,希望你们到月宫为我饯行好吗?”于是三个人移动酒席,渐渐进入月中。众徒弟看三人坐在月亮里喝酒,胡子眉毛全都看得很清楚,像在镜子里的人影一样。过了好一会儿,月亮渐渐变暗。一个徒弟来点蜡烛,却只见道士一个人坐在桌旁,而客人已经不见踪影,桌上残羹剩菜还在,墙壁上的月亮,只是一张像镜子一样圆的纸罢了。道士问众徒弟:“喝够了吗?”(众徒弟)回答:“足够了。”(道士说:)“(既然)喝够了,就早早睡觉,不要耽误(明天)砍柴割草。”众徒弟答应并且退了出去。王生私下里欣喜羡慕(师父的道术),也就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吃不了这个苦,但道士却不传授一点法术。他心急不愿意再等待了,便向道士辞别说:“弟子从几百里外来拜师学道,即使学不到长生不老的法术,如果有小的法术传授教习(给我),也可以安慰我这颗求教的心。现在已过了两三个月,(我)每天不过是早上上山砍柴,晚上才回来,弟子在家时,没受过这种苦。”道士笑着说:“我本来就说你吃不了这个苦,如今果然是这样。明天早上就让你回家。”王生说:“弟子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活,请师父传授点小法术给我,也不辜负此行了。”道士问:“你想求教什么法术?”王生说:“(我)每次看见师父走到的地方,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隔,只要学到这一法术就足够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传授给他咒语,让他自己念咒语,念完,喊了声:“进去!”王生脸对着墙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进去。”王生果然不慌不忙地进去(墙里),到墙根边却受到了阻碍。道士说:“低着头猛然朝里进,不要徘徊不进!”王生离开几步,奔向墙壁并且进去了。到了墙边,就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回头一看果然已经站在墙外了。(他)心中十分高兴,进去谢过师父。道士说:“回家之后,应当谨慎遵守戒律,不然就不灵验了。”于是送给他路费,打发他回家。(王生)到家,自夸遇见了仙人,再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他。他的妻子不信。王生模仿在劳山的作法,从离开墙几尺处,向墙奔去,却一头碰到了坚硬的墙壁,一下子就倒下了。妻子扶起他一看,额头上鼓起一个大包,像个巨大的鸡蛋一样。妻子嘲笑他。王生又惭愧又气愤,无奈地骂老道士不安好心。字数:5330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20-426页.
关山月徐陵。推荐。爱诗词网。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徐陵梁时做过散骑侍郎和入陈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他是著名的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梁末曾出使北魏。他写过一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篇。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严整精致的韵律,描写了久戍边塞的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关山月》系汉乐府《横吹曲》。《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别离也。”徐陵用此来写征夫思妇的情感。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在边塞从军的普通士兵,他本是关中秦川人,即陇山东至函谷关一带的人。如今,适值十五月亮圆的时候,遥望关山,客子的悠悠思念不禁萦绕心头,难销难解。于是他自然想起了故乡秦川,八百里秦川,在古时属富庶广袤之地。那里不仅有他熟悉的一山一水和一草一木,而且有他朝夕思念的妻子,平时就很惦念,如今十五月圆,边地的荒寒凄紧,更加使他思念故乡,愁思满怀。诗中又写到思妇,征夫想象她也一定会在此时怀念自己的丈夫。“当窗应未眠”一句,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在夜深人静、寒露下滴时,对着窗前窗外皎洁的月光,遥念丈夫,难以入眠,从而使征夫与思妇的思念之情遥相感应,深切感人。“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这两句则勾画了边地的萧杀气氛。“星旗”一词,指旗星。《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疏勒,汉代西域诸国之一,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星旗,这里借用来指战局。祁连,山名,此借指新疆境内的天山。这两句是说旗星照耀在疏勒城上,浓云象兵阵一样弥漫在祁连山间。诗的开首四句写出思妇与征夫的缠绵爱情,这里又楔入边地战争的残酷性,它无情地阻断了思妇与征夫的相会,摧折着他们的幸福团圆,从而使诗中充溢着悲凉之气。征夫愁望着战事频发的边地,不禁发出了“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的怅叹,意为战争的气氛这样浓厚,不知还要从军多久呢?诗中留下了无尽的情思,读来令人反复寻味。
【诗句】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出处】唐·王维《栾家濑》【意思】在飒飒秋雨中,湍急的水流,从滩石上一泻而过。水石相击,跳波自相飞溅。伫立水中觅食的白鹭,骤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水珠惊起,展翅逃飞。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祥地飞落原处。水流湍急,竟然惊飞白鹭,可见环境的宁静,飞而复落更显其文雅,而且白鹭此举又构成栾家濑极有趣的一幕。注:浅,通溅,水流急的样子。【鉴赏】跳动的浪花相互激溅,白鹭因水花声而受惊飞起,又缓缓落下。水花相溅的声音能有多大,但白鹭却被其惊动而飞起,诗歌以此细节的描述,衬托出栾家濑环境之恬静清幽。白鹤受惊而飞,悬又落下,整个画面又归于安静。诗人善于捕捉自然中的动人美景,再现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真可谓“诗中有画”。【全诗】《栾家濑》.[唐].王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鉴赏1】王维40岁后便隐居辋川,写了不少山水田园诗,辑成《辋川集》。这首诗是该集中的第13首诗。“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在飒飒的秋雨声中,山泉急速地向下流泻。跳动的浪花相互激溅,白鹭惊起又缓缓落下。这首诗别创新意,写得活泼而富有情趣。自然景色恬静清幽,并无人在。秋雨“飒飒”,“跳波”溅起的水花“相溅”,白鹭被水声惊起,上下翻飞,动静相生,体现了王维山水田园诗对自然景物的高度艺术概括力。善于捕捉自然生态美,使王维独具慧眼,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优美和谐的意境。“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两句,水花溅起又落下,白鹭惊起而又飞下,一切终究还是归于宁静,这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是眼前实景,一经诗人摄入他的诗中,便成为于清雅中含有无穷意蕴的佳句。【鉴赏2】动和静是一对矛盾,在诗歌艺术中是经常可见的。这里专说以动衬静,或者说以动写静。静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现的。诗人们经过静观默察,往往选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从而更突出了静境。梁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便是一联以动衬静的名句。相反,谁若是单纯地一味地以静写静,便很可能把大自然写成一片死寂,丧失了客观世界原有的生机和意趣。王安石为了不蹈袭王籍窠臼,写了“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魏庆之《诗人玉屑》引《苕溪渔隐丛话》),表面上似乎没有鸟鸣山会更幽,其实却是以静写静的败笔,呆板滞塞,毫无灵气可言。我国古代的诗论家也是深懂以动衬静的妙谛的。他们提出“静不可言静”(《诗人玉屑》引陈永康《吟窗杂序》),“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吴雷发《说诗管蒯》)等等,都是很有卓见的。山水诗人王维是以动写静的高手,《栾家濑》只是诸多好例中的一个。飒飒秋雨,带给人阵阵凉意,而溪涧中的石上清泉,借着雨势,又叮叮咚咚地奏起了诱人的天籁。和谐流美的声声合奏,构成一个幽静出尘的境界。诗人痴迷地沉浸在野趣横生的大自然怀抱中,几乎忘记了尘世一切的喧嚣。以上这些画面还只是来到栾家濑后的初步所见,接着诗人蓦然发现溪涧中别具的美景奇趣:水流湍急,撞击在山石上,不断溅射出无数碎珠寒玉,惊飞了溪边的几只白鹭;它们在半空中徘徊了一阵,觉得没有任何危险,又相继落到了原先栖息处。在这一连串的动态声响的变化中,大自然显得越发清新幽静,而在无比幽静的氛围里,又透露一种蓬勃的生气,蕴蓄着诗人热爱自然美的真挚感情。以动衬静,要超过王维是太难了。中唐元稹有一首《晚春》:“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虽然题材和风格与王作不同,但应该承认在以动衬静的写法上,也是颇为成功的。正由于院子中寂无人声,燕雀的喧闹才格外突出,反过来更衬托出村居的寂静。风掩柴扉,闲花落尽,是进一步写静之久长。细加品味,《晚春》多少还有人为的痕迹,比不上王作的清浅自然,“不著一语,尽得风流”了。
飒飒秋雨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出处】唐·王维《栾家濑》【意思】在飒飒秋雨中,湍急的水流,从滩石上一泻而过。水石相击,跳波自相飞溅。伫立水中觅食的白鹭,骤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水珠惊起,展翅逃飞。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祥地飞落原处。水流湍急,竟然惊飞白鹭,可见环境的宁静,飞而复落更显其文雅,而且白鹭此举又构成栾家濑极有趣的一幕。注:浅,通溅,水流急的样子。【鉴赏】跳动的浪花相互激溅,白鹭因水花声而受惊飞起,又缓缓落下。水花相溅的声音能有多大,但白鹭却被其惊动而飞起,诗歌以此细节的描述,衬托出栾家濑环境之恬静清幽。白鹤受惊而飞,悬又落下,整个画面又归于安静。诗人善于捕捉自然中的动人美景,再现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真可谓“诗中有画”。【全诗】《栾家濑》.[唐].王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鉴赏1】王维40岁后便隐居辋川,写了不少山水田园诗,辑成《辋川集》。这首诗是该集中的第13首诗。“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在飒飒的秋雨声中,山泉急速地向下流泻。跳动的浪花相互激溅,白鹭惊起又缓缓落下。这首诗别创新意,写得活泼而富有情趣。自然景色恬静清幽,并无人在。秋雨“飒飒”,“跳波”溅起的水花“相溅”,白鹭被水声惊起,上下翻飞,动静相生,体现了王维山水田园诗对自然景物的高度艺术概括力。善于捕捉自然生态美,使王维独具慧眼,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优美和谐的意境。“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两句,水花溅起又落下,白鹭惊起而又飞下,一切终究还是归于宁静,这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是眼前实景,一经诗人摄入他的诗中,便成为于清雅中含有无穷意蕴的佳句。【鉴赏2】动和静是一对矛盾,在诗歌艺术中是经常可见的。这里专说以动衬静,或者说以动写静。静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现的。诗人们经过静观默察,往往选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从而更突出了静境。梁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便是一联以动衬静的名句。相反,谁若是单纯地一味地以静写静,便很可能把大自然写成一片死寂,丧失了客观世界原有的生机和意趣。王安石为了不蹈袭王籍窠臼,写了“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魏庆之《诗人玉屑》引《苕溪渔隐丛话》),表面上似乎没有鸟鸣山会更幽,其实却是以静写静的败笔,呆板滞塞,毫无灵气可言。我国古代的诗论家也是深懂以动衬静的妙谛的。他们提出“静不可言静”(《诗人玉屑》引陈永康《吟窗杂序》),“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吴雷发《说诗管蒯》)等等,都是很有卓见的。山水诗人王维是以动写静的高手,《栾家濑》只是诸多好例中的一个。飒飒秋雨,带给人阵阵凉意,而溪涧中的石上清泉,借着雨势,又叮叮咚咚地奏起了诱人的天籁。和谐流美的声声合奏,构成一个幽静出尘的境界。诗人痴迷地沉浸在野趣横生的大自然怀抱中,几乎忘记了尘世一切的喧嚣。以上这些画面还只是来到栾家濑后的初步所见,接着诗人蓦然发现溪涧中别具的美景奇趣:水流湍急,撞击在山石上,不断溅射出无数碎珠寒玉,惊飞了溪边的几只白鹭;它们在半空中徘徊了一阵,觉得没有任何危险,又相继落到了原先栖息处。在这一连串的动态声响的变化中,大自然显得越发清新幽静,而在无比幽静的氛围里,又透露一种蓬勃的生气,蕴蓄着诗人热爱自然美的真挚感情。以动衬静,要超过王维是太难了。中唐元稹有一首《晚春》:“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虽然题材和风格与王作不同,但应该承认在以动衬静的写法上,也是颇为成功的。正由于院子中寂无人声,燕雀的喧闹才格外突出,反过来更衬托出村居的寂静。风掩柴扉,闲花落尽,是进一步写静之久长。细加品味,《晚春》多少还有人为的痕迹,比不上王作的清浅自然,“不著一语,尽得风流”了。
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这是一首战斗性极强的民歌。它毫无遮掩,锋芒所向直指大奸臣严嵩,愤怒地揭露了他凭借权势贪脏纳贿、威福自恣的罪恶,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他的深恶痛绝。
京师人为严嵩语。推荐。爱诗词网。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这是一首战斗性极强的民歌。它毫无遮掩,锋芒所向直指大奸臣严嵩,愤怒地揭露了他凭借权势贪脏纳贿、威福自恣的罪恶,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他的深恶痛绝。严嵩,字惟中,又字介溪,分宜(今属江西省)人,官至太子太保,是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的大奸臣。他以其子严世蕃和赵文华等为爪牙,专擅国事,排斥异己,大量鲸吞军饷,致使内帑空虚,武备废弛,东南倭寇猖獗,北方鞑靼贵族寇掠京畿。他专横枉法,文武官吏与之政见稍有不合者,便会惨遭其毒手。《京师人为严嵩语》,正是当时京城的百姓为揭露与诅咒他的罪恶而传唱的民歌。首句便开门见山,直呼严嵩其人:“可笑严介溪”。在其名之前以“可笑”二字冠之,表现出劳动人民对他的痛恨、轻蔑的感情,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并由此而确定了全篇讽刺、暴露的总趋向。直呼其名后,作者便更无顾忌,迅即转入对其罪状的揭露:“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刀锯”,这里是借指残酷的刑罚;“信手施”,即任意胡乱使用施行。严嵩专权祸国殃民长达二十年之久,其种种罪恶丑行可谓罄竹难书,将其一一罗列出来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勉强去做稍可办到,也会因之而减弱全诗的战斗力量。对此,无名诗人舍诸多罪状而不用,仅仅抓住最具典型特征的两个方面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一是以其家中金银不计其数,堆积如山着眼,暴露他的贪得无厌;二是从其不问青红皂白、滥施酷刑着墨,痛陈他的草菅人命。寥寥十个字,明白如话,是粗线条的勾勒,是对严嵩一生罪恶的最高度的概括浓缩。在概括严嵩的罪状后,无名诗人便再也控制不住激愤的情绪。于是,郁积于胸的强烈感情突然犹如火山一般喷发出来:“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作者充满愤怒痛恨,发为带有预见性的诅咒,将全篇的感情推至最高潮。用“螃蟹”比喻严嵩,极具憎恶的感情色彩;用无疑而问的反诘煞尾,极有分量,既显示出感情的力度,又表明预见的毋庸质疑。可以说,这带有预见性的诅咒,并非完全出自于一时的激忿冲动。它固然是为强烈感情的驱使而发,但又是基于冷静的思索而发,因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这诅咒既表现了劳动人民鲜明的憎爱感情,又表现了劳动人民深刻的洞察能力。果然,到后来严嵩就被割除官职,籍没家产,不久便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感情强烈直率,充满斗争精神,是这首歌谣最显著的特色。开篇便率然而发,锋芒所向直指严嵩,用充满忿恨轻蔑的口吻直呼其名;然后毫不留情,揭其老底,触其痛处,在描述中流露出明显的憎恶情绪;最后感情陡然掀起大波,深恶痛绝之情喷涌直泻,势不可当,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斗争精神。巧用比喻,形象鲜明,是其又一特色。“金银如山积”,以堆积如山比喻严家搜刮的财富之多,将其多具体化,使人分明想见严嵩贪婪的嘴脸。“尝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以人拟物,比喻严嵩横行霸道之甚,将其形象化,使人分明想见其飞扬跋扈的丑行丑态。强烈感情的抒发,伴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出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感情有所附丽,使形象增添血液。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释】①业师:一位名叫业的上人,这里用来表示对僧人的尊称。山房:山中庐舍。唐戴叔伦《二灵寺守岁》:“守岁山房迥绝缘,灯光香炧共萧然。”此指龙泉寺精舍。丁大:名凤,从诗人另一诗《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中,知其为诗人同乡。②暝:昏暗。③烟鸟:暮霭中的归鸟。④之子:这个人。《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指丁大。【译文2】夕阳度西岭,夕阳缓缓越过西边山岭,群壑倏已暝。山谷间倏忽已昏暗暝暝。松月生夜凉,月光穿过松林透出清凉,风泉满清听。风吹潺潺流泉清越动听。樵人归欲尽,砍柴的樵夫已归来将尽,烟鸟栖初定。烟云中鸟儿也栖息初定。之子期宿来,期望这丁大来与我同宿,孤琴候萝径。独自携琴候在松萝山径。【题解】这是一首写等待友人不至的风景诗。前六句写山中晚景:首二句写夕阳落山。太阳滑过西岭,渐渐沉落;倏忽之间,万壑千山,陷入寂寂黄昏之中。次二句写月下林泉。夜月清光,泻入幽深松林,顿生凉意;林间清泉,泠泠作响,与风声、松涛声和鸣,悦耳动听。五、六句写山居环境。砍柴樵夫,担柴回家,将以归尽;烟霭中鸟儿,飞回林巢,刚好栖定。此六句铺写的是一幅清新、幽静、色彩不断变换的图画,采用了“鸟鸣山更幽”的写法,使其景更加清幽宁静。末二句点题,写等候友人情景。在悬垂藤萝的山径,我独抱孤琴,静心等候,期望丁大能赴约前来,共度良宵。此诗言诗人心境之闲适优雅,亦表达了对友人的信任之情。此诗能将视觉与听觉、近景与远景、静景与动景融合起来描写,用语婉曲,使之画面生动,清幽宁静,是一首“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的清空冷寂之诗。其“松月”“风泉”二句,清空宁静,极有神韵,更具流泉松风之音,亦绝妙佳句也。【鉴赏】此诗的中心在一“期”字。诗人夜宿僧舍等待友人,只看到时间一刻刻的过去,而所期待的人,终不见来。与人相约,久等不至,不免有些心生惆怅,然而诗人等待友人不至,并不心焦,并不抱怨,还自抱琴耐心静候,这是多么的闲适呵!诗人开篇就写傍晚,是顾到题目的“宿”字。“松月”、“风泉”是写在将晚时所见所闻的风景。再用“归樵”、“栖鸟”,时间又进一层,并以此陪衬丁大。用一“欲”字,犹有未尽归意,还是希望他能如期而来,结果还是相信他“期宿来”,所以仍旧抱琴去等。不明言不来,而不来的意思已写得十分透彻了。这首诗可与《寻西山隐者不遇》那一首相对照,寻而不遇,仍然得尽其兴;期而不至,也是自得其乐。《寻西山隐者不遇》诗中“何必待之子”,是不遇之后自慰的话;本诗中“之子期宿来”,是不来之前自信的话。两者都脱尽火气,一点不露抱怨声,可见诗人闲静的风度。王昌龄(约690—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约开元二十五年(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在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待丁大不至。推荐。爱诗词网。《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释】①业师:一位名叫业的上人,这里用来表示对僧人的尊称。山房:山中庐舍。唐戴叔伦《二灵寺守岁》:“守岁山房迥绝缘,灯光香炧共萧然。”此指龙泉寺精舍。丁大:名凤,从诗人另一诗《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中,知其为诗人同乡。②暝:昏暗。③烟鸟:暮霭中的归鸟。④之子:这个人。《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指丁大。【译文2】夕阳度西岭,夕阳缓缓越过西边山岭,群壑倏已暝。山谷间倏忽已昏暗暝暝。松月生夜凉,月光穿过松林透出清凉,风泉满清听。风吹潺潺流泉清越动听。樵人归欲尽,砍柴的樵夫已归来将尽,烟鸟栖初定。烟云中鸟儿也栖息初定。之子期宿来,期望这丁大来与我同宿,孤琴候萝径。独自携琴候在松萝山径。【题解】这是一首写等待友人不至的风景诗。前六句写山中晚景:首二句写夕阳落山。太阳滑过西岭,渐渐沉落;倏忽之间,万壑千山,陷入寂寂黄昏之中。次二句写月下林泉。夜月清光,泻入幽深松林,顿生凉意;林间清泉,泠泠作响,与风声、松涛声和鸣,悦耳动听。五、六句写山居环境。砍柴樵夫,担柴回家,将以归尽;烟霭中鸟儿,飞回林巢,刚好栖定。此六句铺写的是一幅清新、幽静、色彩不断变换的图画,采用了“鸟鸣山更幽”的写法,使其景更加清幽宁静。末二句点题,写等候友人情景。在悬垂藤萝的山径,我独抱孤琴,静心等候,期望丁大能赴约前来,共度良宵。此诗言诗人心境之闲适优雅,亦表达了对友人的信任之情。此诗能将视觉与听觉、近景与远景、静景与动景融合起来描写,用语婉曲,使之画面生动,清幽宁静,是一首“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的清空冷寂之诗。其“松月”“风泉”二句,清空宁静,极有神韵,更具流泉松风之音,亦绝妙佳句也。【鉴赏】此诗的中心在一“期”字。诗人夜宿僧舍等待友人,只看到时间一刻刻的过去,而所期待的人,终不见来。与人相约,久等不至,不免有些心生惆怅,然而诗人等待友人不至,并不心焦,并不抱怨,还自抱琴耐心静候,这是多么的闲适呵!诗人开篇就写傍晚,是顾到题目的“宿”字。“松月”、“风泉”是写在将晚时所见所闻的风景。再用“归樵”、“栖鸟”,时间又进一层,并以此陪衬丁大。用一“欲”字,犹有未尽归意,还是希望他能如期而来,结果还是相信他“期宿来”,所以仍旧抱琴去等。不明言不来,而不来的意思已写得十分透彻了。这首诗可与《寻西山隐者不遇》那一首相对照,寻而不遇,仍然得尽其兴;期而不至,也是自得其乐。《寻西山隐者不遇》诗中“何必待之子”,是不遇之后自慰的话;本诗中“之子期宿来”,是不来之前自信的话。两者都脱尽火气,一点不露抱怨声,可见诗人闲静的风度。王昌龄(约690—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约开元二十五年(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在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推荐。爱诗词网。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从北周开始,西域乐曲和舞蹈逐渐传入中国,经过初唐盛唐的大量吸收,以供宫廷欣赏,到唐玄宗时已达极盛状况。杜甫在开元年代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舞姿神妙。时过五十年(大历二年767),遇到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看了她的舞蹈,听了乐曲,便写了这一首追忆公孙大娘舞剑器的诗,既赞美了公孙大娘精湛的舞技,又由此勾起了诗人对盛唐的怀念,抚今思昔,无限感慨,哀愁不已。诗只用两韵,前一韵共十四句,写公孙大娘的舞技之高超以及后传有人。对公孙氏的舞技分别从观众“色沮丧”的表情、“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感觉,“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的视觉,“来如雷霆收震怒”的听觉,以及“罢如江海凝青光”的视觉等不同角度去写的,富有立体感,生动地再现了公孙大娘的精彩表演。而对她的弟子,则以略写的手法处理,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重点。这正是诗人的用意所在。公孙氏的舞姿,与意气昂扬繁荣昌盛的盛唐景象相一致。这正是诗人所以予以极尽赞美之辞的原因所在,意在对盛唐的怀念,希望能中兴再现这一盛况,因而由此转入写感慨与忧愁。下一韵共十二句,一面写公孙氏的剑器由梨园“初第一”、到“余姿映寒日”,以“曲复终”作结,一方面写唐王朝“五十年间如反掌”、玄宗作古“木已拱”,两者交替描述,彼此映照,抚今思昔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感慨与忧愁相煎,致使诗人于曲终舞罢离席后不知往哪里去为好,而反愁走得太快。结尾两句正与他在《哀江头》诗中“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两句的写法相似。对此,仇注曰:“足茧行迟,反愁太疾,临去不忍其去也。”浦起龙评曰:“结两句所谓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天涯流落,去住两难。”
无边春色来天地。推荐。爱诗词网。[清]吴伟业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归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飘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圆圆曲》揭露了吴三桂为夺回爱妾陈圆圆而引清兵入关,合兵反击李自成义军的卖国行径。陈圆圆的形象在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者将吴三桂为了个人的风流韵事置民族气节于脑后的叛卖行为作了概括的描写,同时利用陈圆圆卷入干戈相击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漩涡的事实,突出了全诗所要表现的中心内容。全诗咏叹了陈圆圆一生的行迹,其中有她在人世间沉浮无准的动荡,也有她在乱离中儿女情长的缠绵,更有她在战火里不断漂泊的忧愁。陈圆圆有冠绝当时的花容月貌,这固然成了她自身际遇多次变化的外因,更重要的是成了吴三桂掠美发展到卖国的动因。诗中评述陈圆圆的特殊经历,目的也就在于讥刺吴三桂的寡廉鲜耻。节选部分写陈圆圆表面上的荣华,掩盖着内心的痛苦。她的身世在他人看来显贵有福,然而自己却觉得暗恨难言。她是福于其表,却苦于其中,在祸乱中过着不平静的日子。如果不是因为她貌美姿丽,那她就没有这种所谓“福”的际遇,而没有这个际遇,她也就没有“只受声名累”的折腾了。从这一角度看问题,就显示出了福与不福是相互因果的哲理。在这一部分,起笔写陈圆圆的“教曲技师”及她的姐妹们听到有关“消息”后的想法。“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柏红经十度霜”,是说陈圆圆历遭磨难的情况,传到她已经离开了有十年时间的苏州。她的歌乐师傅和她的伙伴们,不仅为她的幸存而高兴,并为她“夫婿擅侯王”的光耀而羡慕。陈圆圆在同是歌伎者的眼里,认为她是从“旧巢共是衔泥燕”到“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作者就此发表评论:“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像这种让豪门贵族争着招请的现象的产生,乃出于陈圆圆名声太大的缘故,这对她来说是个负累。诗中写她由于萍踪不定,害得她腰肢瘦损,说明其生活的不得安宁。“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说陈圆圆自己也会埋怨像狂风中乱飘的落花,哪里如他人所想象的美好呢!有谁知道她在不尽春色的后面,深藏着悲情凉意。作者欲抑故扬,先以他人的想法将陈圆圆扬上去,接下来笔锋陡然一宕,又以作者的感想将陈圆圆抑下来。这样先扬后抑,就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陈圆圆并不以福为福的独有感受。
苏雪林《溪水》原文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创作过脍炙人口的《田园交响曲》,谱写了一曲大自然的壮丽颂歌。这篇题为《溪水》的散文虽然不如贝多芬的交响乐那么雄壮和气势磅礴,但它却像一首抒情的音乐小品,以溪水为主旋律,赞美了大自然的一个侧面。
溪水 苏雪林。推荐。爱诗词网。苏雪林《溪水》原文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创作过脍炙人口的《田园交响曲》,谱写了一曲大自然的壮丽颂歌。这篇题为《溪水》的散文虽然不如贝多芬的交响乐那么雄壮和气势磅礴,但它却像一首抒情的音乐小品,以溪水为主旋律,赞美了大自然的一个侧面。当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她笔下的林子,便宛若走进了一个绚丽的童话世界,大自然以“人”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勃勃的生机。作者把溪水比作温柔的少女,溪水荡漾出的漩涡,也就化成了“笑涡”。流入深林,被绿色植物环绕的溪水,于是也犹如少女的身体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没有什么比这拟人化的比喻更能形象地刻划出富有生命的大自然的奇妙。水是柔软的,又像生命那样长流不息,把溪水比作女性的“她”,是十分贴切和恰当的。被囚禁的溪水既然是被囚禁的少女的化身,当“她”不能和朝阳、和月亮微笑谈心的时候,当然会变得忧郁和幽伤。“她的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幽伤的调子”。明澈莹晶既是溪水的面目,又是少女的眼波;深蓝色既是溪水幽静时分的写照,又是少女忧郁时的神态象征;幽伤的调子既可看成是溪水所发出的声音,也可理解成少女沉闷时发出的叹息。这样的描写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溪水就是少女,少女就是溪水,溪水的活动也就是少女的举动。通过一个对象的刻划,另一个对象也自然被刻划了,这真可谓艺术上的“一举两得”。而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是因为作者把握了两者的共有特征,所以才能“由此及彼”。现在,作者又将我们带入了秋雨之后的林子。此刻的溪水,一反夏天时的沉闷和忧郁,而变得活泼、快乐和淘气。具体表现在“她”和落叶的嬉戏、和石头的争斗。一张红叶被西风吹落,刮到溪水里,本来是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可在作者笔下,却被写得情趣盎然,生动有致。“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校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的溜走了,他便一交跌在溪水里。”大自然的风情景物被赋予了某种性格特征,红叶如同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童,西风则扮演了专门骗小孩的狡狯之辈,而红枫树如同一座母校,她的学生便是一张张小小的红叶儿。溪水此刻的性格特征便是淘气,她对跌在水里的红叶极尽玩耍、嬉弄之能事。有关溪水恶作剧的刻划真是惟妙惟肖。喜欢捉弄人的人,也必有被人捉弄的时候。捉弄溪水的,便是挡住她去路的大石头。在这里,作者充分展开了她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极为生动的笔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场“水石相斗”。当遇到“拦路虎”时,溪水先用“软”的方法试探,用女性的“撒娇撒痴”要求石头放行。可石头不吃这一套,岿然不动,被激怒了的溪水便开始了“硬撞硬”。在激烈的冲突中,溪水(也即少女的形象)“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一幅溪水撞击石头,浪花四溅,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而那拍打在石头上深陷的小潭里的飞溅的水声,被比喻成巴掌声,叫人忍俊不禁,也着实为作者发明出这样生动的比喻叫绝。越过石头,渐渐远去的溪水发出“断续的喘息声”,真可谓余音不绝。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精致,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又使全文生动活泼而富有情趣:“溪水”的淙淙潺潺犹如竖琴流淌出的抒情音乐,又像是少女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嬉戏与游乐。(施国英)
点击进入:郭沫若《石榴》原文
〔描绘自然物的散文,有的有明显的象征或隐喻意味,有的则侧重于对自然物本身的生命力的赞颂,也寄托人的感情。郭沫若的这篇散文,短小精湛,仅五百字左右,却把石榴描绘得如此富有神韵和魅力,不愧为大手笔所出。〕
石榴 郭沫若。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郭沫若《石榴》原文〔描绘自然物的散文,有的有明显的象征或隐喻意味,有的则侧重于对自然物本身的生命力的赞颂,也寄托人的感情。郭沫若的这篇散文,短小精湛,仅五百字左右,却把石榴描绘得如此富有神韵和魅力,不愧为大手笔所出。〕“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石榴开花,不是在百花争妍斗艳的春天,而是在农历五月太阳火焰般炙人的仲夏季节。作家喜欢夏天,称“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它能“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他更喜欢石榴,把石榴花喻为“夏季的心脏”。〔作家赞颂石榴,诗情般地描绘石榴,从中流溢着对整个自然界、对宇宙、对人的生命力的炽烈的感情。〕全文除开头一个自然段和末尾三个自然段外,中间部分(五个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作家运用多种手法动态地描绘石榴的树、花和果实。〔写石榴树的外形特征,用比较的手法。说它有“梅树的枝干”,“杨柳的叶子”,却“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兼“梅柳之长”而舍其短,笔墨简练而使石榴树的神态毕现。“风度”二字,把石榴人格化了。〕“最可爱的是它的花”,石榴花自然成为描写的重点。先整体描写:橙红色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前者已是色彩缤纷,后者更是光华耀目,它可真是“夏季的心脏”啊!古人对石榴的整体描绘,有“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合香”(白居易:《石榴树》)的巧喻,可谓精妙。郭沫若知熟必避,另辟新径,从微观的角度对石榴花作精细的动态描绘,并辅以连珠般的妙喻:由“小茄形的骨朵”(浆果的雏形),“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众多的橙红色的浆果,好象“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在每个花瓶儿的顶端,“还精巧地插上了花”;接着是描绘由浆果到果实幻变:“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作家对石榴的动态描绘,自然、生动、形象、传神;其中种种比喻,新奇、精妙,充满诗情画意。他对石榴不怕夏季“炎阳的直射”的刚烈的品格刻画得既深刻、简括,又十分动情。到这里,已把石榴这“夏天的心脏”充分显现出来了。紧接着,作家笔峰一转,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石榴的果实的成熟:“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象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这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石榴,已经幻变成一个个唇红齿白、满脸含笑、通体晶莹、萌动着鲜活灵气的美丽仙子了。对于这样活鲜的石榴,怎能不使你“唾津潜溢”呢?生动传神的动态描绘和新颖贴切的妙喻,来自于对自然事物的精细观察和丰富而飞驰的创造性想象。而作家的神思妙笔,又根植于对所描绘的自然事物——石榴的真诚的爱。通过它,传达出作家对人生的热烈的追求。
沧浪亭记归有光。推荐。爱诗词网。浮图文瑛①,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②。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③,广陵王镇吴中④,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⑤,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⑥,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⑦,阖闾、夫差之所争⑧,子胥、种、蠡之所经营⑨,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⑩,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11),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12),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注释】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文瑛:僧人,生平不详。②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③吴越:是五代十国时的十国之一,辖地包括今浙江、江苏西南、福建东北部地区。④广陵王:指吴越王钱镠(liú)的儿子钱元瓘(guàn)。吴中:指苏州一带地区。⑤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这里指内城。⑥迨(dài):到,等到。⑦太伯:周代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传说太王喜爱幼子季历,想立其为王,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就远避江南,改从当地风俗,成为吴国的开国者。⑧阖闾:春秋时吴国的国王。夫差:阖闾的儿子,于吴国灭亡后自杀。⑨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他投奔到吴国,曾辅助吴王夫差伐越。种、蠡:指文种和范蠡,都是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辅助越王灭吴。⑩钱镠: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传位四世,后统一于宋王朝。攘(rǎng):窃取。(11)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释为姓,又取释迦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12)澌(sī)然:冰块消融的样子。【鉴赏】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舜钦所建。苏舜钦写有《沧浪亭记》,文章描绘了沧浪亭的胜景,为后人所传诵。归有光的这篇《沧浪亭记》则记述了沧浪亭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比,阐发了道德文章不朽的道理。面对苏舜钦的名作《沧浪亭记》,归有光要避免人云亦云,另辟蹊径。他从不能下笔处下笔,终于使己作成为与苏作并称的刻于沧浪亭上的双璧。归有光创意出奇之处在不记子美之记——记亭之胜,而记亭之所以为亭。记亭之所以为亭时又并非记亭之具体如何建如何修,而是把亭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如何兴、如何毁、毁后又如何建,从变迁改易中突出亭的不变。论亭的不变实际上就是论亭的不朽,论亭的不朽又并非是着意于作为有形的建筑物之亭的存在与否,而是讲附着于亭上的一种文化精神薪火相传。“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一篇之意即在此句,这一句是对“所以为亭”的回答。但究竟亭之不变、不朽之处在哪里,作者说得很含蓄,实际上就是:文章才不朽(曹丕《典论·论文》云:“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立言才不朽,载道明道之文统即文人精神才不朽。文章创意新奇,正如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二评论:“忽为大云庵,忽为沧浪亭,时时变易,已足唤醒世人。中间一段点缀,凭吊之感,黯然动色。至末一转,言士之垂名不朽者,固自有在,而不在乎亭之犹存,此意开人智识不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用太伯、虞仲的德业,阖闾、夫差的霸业,伍子胥、文种、范蠡的功业反衬苏子美的文业的不朽,用历代皇亲国戚极一时之盛的宫馆苑囿的澌灭反衬沧浪亭的长存,不刻意言理而理自明。归有光为文藏锋不露,但本文中如“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不言情而凭吊之感油然而生。此外,全文有意采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的方式,也使这篇很难写的文章显得轻松活泼、亲切自然。作者:徐薇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03-404页.
【诗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在这种时刻非常羡慕这种闲情逸致,惆怅中心生归隐田园之意。【赏析】政治上失意,混迹官场的苦闷、孤独,使诗人羡慕农夫的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目睹农家的“悠然安适”,诗人不禁惆怅、慨叹。以吟诵《式微》曲折婉转地表抒自己的归隐思想。今天可借以塑造旧社会的文人形象。注:《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鉴赏导示】这首诗是王维田园诗作中的代表。诗人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渭川田家的自然之美。描绘逼真形象,语言朴实生动,抒情自然。【鉴赏】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村庄里,成群的牛羊咩咩地叫着归来了。老人担心放牧的孩子迟迟未归,拄着拐杖靠着柴门在等候。野鸡啼鸣,麦苗已经开始扬花结穗;春蚕开始蜕皮,桑叶也快被采光了。农民们扛着锄头立在田间地头,依恋不舍地说着话。好羡慕他们的闲情逸致哟,惆怅之下不禁有了归隐田园之想,吟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里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出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古诗的最后一句,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隐归之意。【鉴赏要点】[1]名句:“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2]语言生动、朴实。[3]寓情于景。
怅然吟式微。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在这种时刻非常羡慕这种闲情逸致,惆怅中心生归隐田园之意。【赏析】政治上失意,混迹官场的苦闷、孤独,使诗人羡慕农夫的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目睹农家的“悠然安适”,诗人不禁惆怅、慨叹。以吟诵《式微》曲折婉转地表抒自己的归隐思想。今天可借以塑造旧社会的文人形象。注:《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鉴赏导示】这首诗是王维田园诗作中的代表。诗人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渭川田家的自然之美。描绘逼真形象,语言朴实生动,抒情自然。【鉴赏】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村庄里,成群的牛羊咩咩地叫着归来了。老人担心放牧的孩子迟迟未归,拄着拐杖靠着柴门在等候。野鸡啼鸣,麦苗已经开始扬花结穗;春蚕开始蜕皮,桑叶也快被采光了。农民们扛着锄头立在田间地头,依恋不舍地说着话。好羡慕他们的闲情逸致哟,惆怅之下不禁有了归隐田园之想,吟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里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出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古诗的最后一句,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隐归之意。【鉴赏要点】[1]名句:“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2]语言生动、朴实。[3]寓情于景。
【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出处】唐·李商隐《无题》。【意思】蓬莱仙山离这儿大概路途不远,但愿青鸟能为我殷勤探望我的恋人。蓬山:蓬莱山,古代传说渤海中的三仙山之一,此指所思慕的女子的居处。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神鸟。【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远方恋人或亲友的惦念和关心。[例]啊,那不是泪水,而是珍重的心声:“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徐柏容《感情的音符》)【全诗】《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①晓:早晨。②但:只。③云鬓:年轻女子的鬓发,因其丰盛如云,故称云鬓。④蓬山:指蓬莱山,海外三神山之一。这里指对方的住处。⑤青鸟:神话中的鸟,他是西王母的使者。这里借指传递消息的人。【鉴赏导示】这是一首深情绵邈、感人挚深的爱情诗。李商隐一生历经六朝,政事纷乱,时局变迁,故作诗或抨击时政,或吟咏古史,或抒发情怀,总不离当时现实,以“无题”命题是作者不便明写,有时也取首句二字为题。【鉴赏】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相见的时候机会难得,离别的时候更是不忍分开。而离别的季节又在暮春,百花凋零,更加使人伤感。“相见时难”表面上是写见面不容易,实则写离别之难,加重了离别的难度。颔联两句是作者用鲜血和热泪挥写出来的感人至深的爱情誓言。上句以蚕丝象征情丝,下句以烛泪象征别泪,春蚕死了它的丝(思)才会尽,蜡烛烧成灰,蜡泪才会流干。“春蚕”“蜡炬”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诚。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转化了笔锋,写别后对对方的思念,由此显出诗人的深情。早上对镜梳妆她愁青春容颜正逐渐消失,晚上月下吟诗她应该感觉到月夜的寒冷而添衣。诗人对对方的担心和体贴,细致入微,让人感动。尾联两句写在重重困难中诗人微茫的追求。“无多路”说明空间上两地不远,但阻隔很大;“青鸟殷勤为探看”是说两人彼此见面很难,那就经常托信使互相传递消息吧。这首《无题》因其语言清丽典雅、感情细腻深沉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虽历经时代变迁,而经久不衰。【鉴赏要点】[1]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象征手法的运用。[3]对仗工整、精密。[4]对情感细致、深入地描写。
逢山此去无多路。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出处】唐·李商隐《无题》。【意思】蓬莱仙山离这儿大概路途不远,但愿青鸟能为我殷勤探望我的恋人。蓬山:蓬莱山,古代传说渤海中的三仙山之一,此指所思慕的女子的居处。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神鸟。【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远方恋人或亲友的惦念和关心。[例]啊,那不是泪水,而是珍重的心声:“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徐柏容《感情的音符》)【全诗】《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①晓:早晨。②但:只。③云鬓:年轻女子的鬓发,因其丰盛如云,故称云鬓。④蓬山:指蓬莱山,海外三神山之一。这里指对方的住处。⑤青鸟:神话中的鸟,他是西王母的使者。这里借指传递消息的人。【鉴赏导示】这是一首深情绵邈、感人挚深的爱情诗。李商隐一生历经六朝,政事纷乱,时局变迁,故作诗或抨击时政,或吟咏古史,或抒发情怀,总不离当时现实,以“无题”命题是作者不便明写,有时也取首句二字为题。【鉴赏】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相见的时候机会难得,离别的时候更是不忍分开。而离别的季节又在暮春,百花凋零,更加使人伤感。“相见时难”表面上是写见面不容易,实则写离别之难,加重了离别的难度。颔联两句是作者用鲜血和热泪挥写出来的感人至深的爱情誓言。上句以蚕丝象征情丝,下句以烛泪象征别泪,春蚕死了它的丝(思)才会尽,蜡烛烧成灰,蜡泪才会流干。“春蚕”“蜡炬”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诚。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转化了笔锋,写别后对对方的思念,由此显出诗人的深情。早上对镜梳妆她愁青春容颜正逐渐消失,晚上月下吟诗她应该感觉到月夜的寒冷而添衣。诗人对对方的担心和体贴,细致入微,让人感动。尾联两句写在重重困难中诗人微茫的追求。“无多路”说明空间上两地不远,但阻隔很大;“青鸟殷勤为探看”是说两人彼此见面很难,那就经常托信使互相传递消息吧。这首《无题》因其语言清丽典雅、感情细腻深沉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虽历经时代变迁,而经久不衰。【鉴赏要点】[1]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象征手法的运用。[3]对仗工整、精密。[4]对情感细致、深入地描写。
点绛唇林逋。推荐。爱诗词网。林逋《点绛唇》林逋林逋金谷年年①,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②。萋萋无数③。南北东西路。山水花卉图【明】文嘉广东省博物馆藏注释①金谷: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县西。谷中有水,是古代风景名胜地。②王孙:古代贵公子的通称,也是草名。③萋萋:草茂盛貌。鉴赏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杰作。它以春色写草,以离别咏草,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而又高远无痕,为历代读者所称诵。上阕写荒园无主,杂草丛生,落花满地,烟雨凄迷的景象,同时也隐含了一种伤春之情。起句化用石崇的故事。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豪华奢丽的别墅,石崇的爱姬绿珠,在石遭人陷害被捕时,跳楼自殒。然而如此绝代的名园,多少年后,竟然变得杂树横生,芳草漫地。“乱生春色”的“乱”字,形象地写出草色随春色年复一年到处而生的景象,也反衬了作者对名园荒凉、岁月无主、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的慨叹。芳草连天,有广渺无尽的意味;繁花落尽,只有那枝头稀疏的几朵余花,在蒙蒙细雨中孤零零地悬挂着,含有草盛人稀之意,都让人不禁在这明媚春光中产生一种欲说无由的哀愁。春天美丽的时光,毕竟是短暂而难以挽留的,而纤纤芳草正是这凄美画面的背景。青青芳草,从来就是与长亭离歌、浮云游子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如汉代《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清幽凄婉,唐白居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朴萧远,五代南唐冯延巳“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南乡子》)的深致飘忽,宋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的空寂凄迷,欧阳修“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少年游》)的幽柔婉转,寇准“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远,蘋满汀洲人未归”(《江南春》)的轻丽柔转,辛弃疾“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摸鱼儿》)的缠绵忧伤,近人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空灵淡远,无不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诗人们在春天离别的委婉情思。“王孙去。萋萋无数”二句借用了《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同时也化用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意境,其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孙”的原意是古代的贵公子,后来的含义虽然被泛化到友人,但意象本身依旧带着不可抗拒的风雅与清贵。词人远望触目之时,发现所有道路竟然都延绵着萋萋郁郁的连天碧草,给人一种茫茫无涯的惆怅之感。这首词写春草,“于所咏之意,该括略尽,高远无痕”(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一),然而通观全篇,却见不到一个“草”字。在宋人咏物词中,这种手法并不鲜见,如郑域的咏梅词《昭君怨》、史达祖的咏春雨词《绮罗香》和咏燕词《双双燕》,他们尽管写得细腻传神,但从头到尾,都未提到“梅”字、“雨”字和“燕”字。这类词读起来颇似猜谜语,它不正面点破“草”字,而是从写景、抒情和化用典故、诗意中去暗示和说明。全词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不失含蓄,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咏草词中堪称绝唱,亦无怪明代卓人月称许其为:“古今咏草,惟此压卷。”(《古今词统》卷三)(李飞跃)集评《诗话总龟》曰:“林和靖不特工于诗,且工于词。如咏草一首:‘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终篇不露一草字。与觉范咏梅一首:‘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终篇不露一梅字,同一雅洁。”(《御选历代诗馀》)清《王国维:“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人间词话》)链接梅尧臣与欧阳修争相与林逋此词较胜。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一“咏草词”条载: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参见114页梅尧臣该词),欧公击节赏之,又自为一词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盖《少年游》令也。不惟前二公所不及,虽置诸唐人温(庭筠)、李(商隐)集中,殆与之为一矣。与西昆体同时而起的“晚唐体”。真宗初,“白居易体”衰微,代之而起的除西昆体外,还有以中晚唐“苦吟”诗人贾岛、姚合等人为宗的“晚唐体”。此派诗人以林逋、魏野为代表,其他作家有寇准、潘阆、曹汝弼、魏闲、九僧等。他们多为隐士、僧人,所作限于近体,且以五律为主,大多描写清静枯淡的禅房生活和隐居生涯。写诗取法贾、姚,基本不用典故,字锻句炼,精思巧构,但不像贾、姚流于苦涩。以清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所见之山光水色、草木风云,抒清苦琐细之意,是此派诗歌艺术的基本特色。由于视野狭窄,素材有限,故多数诗人虽观察细致入微,用工深刻,发人所未发,仍难免意象重复、境界褊小,每有佳句而难得完篇。此派成就有限,虽与西昆体约略同时,而在当时诗坛上的影响不及西昆体,唯南宋“四灵派”接其余绪。
碧云天 黄叶地。推荐。爱诗词网。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释】黯乡魂:心神因怀念家乡而悲伤。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黯然,内心凄怆的样子。追旅思:羁旅的愁思纠缠不休。追,纠缠。【鉴赏】这首词黄昇《花庵词选》题作“别恨”,张惠言《词选》说:“此去国之情”,是范仲淹抒写乡思离恨的名篇。上阕写深秋天高云淡,碧空万里的景象。起二句写景,既点明季节,又概括了秋天的寥廓气爽和落叶铺地的特征,成为咏秋的绝唱。深邃碧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白云,铺满黄叶的大地,浩渺的江水染着秋意荡起层层波澜流向远方,在夕阳斜映的远山间,天水相连,烟霭蒙蒙,秋色苍茫。起到了“情景相融而莫分”(范希文《对床夜语》)的效果,词人运用碧云、黄叶和翠烟等色彩鲜明的形象来渲染夕阳下的秋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笔锋陡然一转,怨芳草延伸至天际,让人油然而生无限离情,反衬出人的浓厚情意,为下阕抒写乡愁国忧作了极好的铺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但词人的革新雄图却遭到当权者的阻挠不能实现,怎不令人愁绪满怀?“黯乡魂,追旅思”就是这种心境的披露。只有睡觉做着好梦时,才能稍稍解脱,否则终日都是愁苦不宁的。眼前的良辰美景,只能使游人倍感孤独。怎样才能排遣那无尽无休的愁思呢?只好借酒浇愁了,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全化为泪,愁苦更加凝重了。末二句化用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意,更形象感人。全词上下融合,浑然一体,动人的秋景更衬托出客愁的深长。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深沉缠绵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无怪前人评此词为:范希文《苏幕遮》一词“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夕阳西下水东流。推荐。爱诗词网。“夕阳西下水东流,富又何求,贵又何求”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夕阳西下水东流,富又何求,贵又何求”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生活”类的诗句。人的一生就象白昼的太阳,总会有夕阳西下之时,亦象江河东流,一去而不复返。可见,苦心孤旨追求名利富贵又有什么意义?这里用景起兴,兼有比喻,表白安分守己的人生态度。葛长庚“一剪梅·赠紫云友”“全宋词”第2582页。繁体:“夕陽西下水東流,富又何求,貴又何求”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夕陽西下水東流,富又何求,貴又何求”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哲理事理·生活”類的詩句。人的一生就象白晝的太陽,總會有夕陽西下之時,亦象江河東流,一去而不復返。可見,苦心孤旨追求名利富貴又有什麼意義?這裡用景起興,兼有比喻,表白安分守己的人生態度。葛長庚“一剪梅·贈紫雲友”“全宋詞”第2582頁。拼音:“XiYangXiXiaShuiDongLiu,FuYouHeQiu,GuiYouHeQiu”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XiYangXiXiaShuiDongLiu,FuYouHeQiu,GuiYouHeQiu”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ZheLiShiLi·ShengHuo”LeiDeShiGou。RenDeYiShengJiuXiangBaiZhouDeTaiYang,ZongHuiYouXiYangXiXiaZhiShi,YiXiangJiangHeDongLiu,YiQuErBuFuFan。KeJian,KuXinGuZhiZhuiQiuMingLiFuGuiYouYouShenMeYiYi?ZheLiYongJingQiXing,JianYouBiYu,BiaoBaiAnFenShouJiDeRenShengTaiDu。GeChangGeng“YiJianMei·ZengZiYunYou”“QuanSongCi”Di2582Xie。
自有岁寒心。推荐。爱诗词网。摘要:此诗托物喻志,颂橘实是颂人。张九龄是南方人,谪居楚地荆州,荆州盛产橘,故借橘抒慨。后人常引用这几句诗来说明某人事业的成就,不全在于有利的客观条件,而决定于他的主观因素。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语出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七。诗曰:“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丹橘:屈原《楚辞·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左思《吴都赋》;“其果则丹橘馀甘,荔枝之林。”这里是比喻人的节操,亦兼有比喻贤者要求用世之意。伊:句中助词。地气暖:《周礼·冬官》:“橘逾淮北而为枳,此地气然也。”《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三首》之二:“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句从中化出。心:草木的中心(茎干)。这里语意双关,兼指人的志向。这四句诗的意思是:江南有丹橘树茂盛地生长着,经历过冬天的寒冷,但仍然是常绿不凋,郁郁成林。难道是那里地气温暖的缘故吗?是因为橘树本性就耐寒啊!此诗托物喻志,颂橘实是颂人。张九龄是南方人,谪居楚地荆州,荆州盛产橘,故借橘抒慨。后人常引用这几句诗来说明某人事业的成就,不全在于有利的客观条件,而决定于他的主观因素。例如①“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这是一首我很喜欢的诗,但是我想植物学家感兴趣的是适宜柑橘生长的地理环境,是纬度三十四度左右。(摘自黄宗英《橘》)②古人不是写过诗么,屈原,端午节投河的那个书呆子,就写过橘树,称它“一心一意,始终如一”,唐诗中不也有“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么?(摘自王承刚《错位》)③正在感慨间,忽然看到了令我惊喜的一幕:一棵很小的枣树枝芽,已经从地面钻出来,很茁壮!我难抑心中的惊喜,“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我不禁连连惊叹起来。(摘自段佩金《七月枣八月红》)
李白 山中问答。推荐。爱诗词网。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碧山”,在今湖北安陆县境。《安陆县志》卷二六引《湖广志》:“白兆山,一名碧山。山下有桃花岩,李白读书处。”这首诗写他住在山里,有人问他为什么住在山里,他笑而不答,内心自然安闲,并不扰乱。他注目看的是桃花在流水里远远地流去,这里另有一番境界,不同于人间。窅(yǎo咬)然:状深然的样子。通过桃花流水,来写出别有天地来。这首诗的特点,是写明“笑而不答”,其实是不答而答,即不是回答问话,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来作回答。像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说的“真意”也就是这里“何意”的“意”。说的“忘言”,也就是这里的“笑而不答”。并非“忘言”,是通过具体的“飞鸟相与还”来表达他的真意,即《归去来兮辞》里说的“鸟倦飞而知还”,正像他的厌倦官场生活而辞官归隐,通过“飞鸟相与还”引起感触,这就是所谓“真意”,虽说“忘言”而实际上还是通过“飞鸟相与还”的形象,来表达他辞官归隐的心情。这里也一样,他虽“笑而不答”,还是通过形象来作了回答。他注目看着桃花随着流水远远流去,这里是别有天地,他喜爱这别有天地的隐居生活,不喜欢争名夺利的人间生活,这就回答了人家的问话。这样不答而答的写法,像王维《酬张少府》:“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穷指穷则独善其身,通指达则兼善天下。穷指不得意而退隐,通指得意而出仕。问穷通理,即问是退隐好还是出仕好,王维没有回答,却说:“渔歌入浦深。”唱着渔歌,深入浦中,用行动来回答,即用退隐的行动来回答他的问话,自己是愿意退隐的。这种不回答问话,通过行动或所描写的形象来回答的写法,即不答而答,才是诗。因为诗,一般说来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意的。这种不答而答的写法,正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意,所以是诗。
这篇《阿宝》,从情节看,开头讲粤西孙子楚,名士,性迂讷。接下讲他的求婚断指,观女离魂,想女化鸟,直到婚姻成就。再讲他病死复活。应试受骗拟题,中进士,授翰林,都是讲孙子楚。再看作者的异史氏曰:“从性痴则志凝”,到“彼孙子何痴乎!”也在讲孙子楚。再看何守奇的评,主要讲孙子之痴。这样,从情节看,从作者的评语看,从何守奇的评语看,都以孙子楚为主,那末篇名为什么不叫“孙子楚”,却叫“阿宝”呢?从作品看,是以孙生为主,阿宝为次,但就人物形象看,却是阿宝比孙生更高,更突出。孙生的断指、离魂、化鸟来求阿宝,不过慕阿宝的“娟丽无双”,不过爱色,思想并不高。阿宝父是富商,“与王侯埒富,姻戚皆贵胄”,她却不慕富贵,这就不平凡。在父母允婚以后,父因孙生贫,怕女吃苦,“翁议赘诸家”,女却说:“儿既诺之,处蓬茅而甘藜藿,不怨也。”以富家女,甘心抛弃富家生活,嫁给孙生,甘心吃苦,这更是难得。那她爱孙生什么呢?从截指、离魂、化鸟看,她是爱孙生的痴情。小说在讲孙生离魂中,冯镇峦评:“此与杜丽娘之于柳梦梅,一女悦男,一男悦女,皆以梦感,俱千古一对情痴。”女是爱孙生的一片痴情,即为真情而爱。不为富贵,独为真情而去嫁一贫士,这在旧社会是极难得的,这就比孙生的爱女的“娟丽无双”高了,所以用“阿宝”来命篇,是说明作者对阿宝的爱好和看重,是有深意的。
作者用“阿宝”作篇名,说明作者对阿宝的看重,但这种看重当是从阿宝的形象中来,不是从作者的思想中来的。当是形象高于思想。先看女父的择婿:“大家儿争委禽妆,皆不当翁意。”大家儿承上文“与王侯埒富,姻戚家贵胄”来,指富贵家的儿郎,女父皆不中意,可见女父并不看重富贵。孙生去求婚,“翁素耳其名,而贫之。”女父久闻他是名士的名声,只嫌他贫。可见女父对他作为名士这点,还是认为可取的。阿宝对于他的贫,并不介意。所以戏谋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虽是开玩笑的话,可见她也认为名士可嫁,不嫌贫,比父看得高些。到孙生离魂到女家后,“女室之香奁什具,何色何名,历言不爽。女闻之,益骇,阴感其情之深。”这里写女感激孙生的深情,从深情这一方面来写,更进了一步,这是感激。到女去水月寺进香,在路上见生:“自车中窥见生,以纤手搴帘,凝睇不转。”“女忽命青衣来诘姓字。”这又进一步,从感激到钟情,由感激产生爱慕了。当孙生的魂托在鹦鹉身上,飞入女室,“女喜而扑之,锁其肘,饲以麻子。大呼曰:‘姐姐勿锁,我孙子楚也!’女大骇,解其缚,亦不去。女祝曰:‘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这又是进一步,从爱慕到图姻好了。后来“女又祝曰:‘君能复为人,当誓死相从。’”这又进一步,要誓死相从了。到母对她说:“此子才名亦不恶,但有相如之贫。”女“矢不他”,说明她实践“誓死相从”的话。她的由感激到爱慕,由爱慕到婚姻,她的婚姻是建立在孙生的真情上,是建立在爱情上,这是在封建社会里,把婚姻建立在富有上,建立在权势上的,就高出多了。接着写她为了爱情,宁可抛弃富贵的生活,“处蓬茅而甘藜藿”,这更为难得。从这个转变的形象里,显出阿宝高出旧社会中的一般女子,作者正通过形象写出阿宝的高来。作者正在阿宝的形象里看重她,所以用“阿宝”作为篇名。
聊斋志异之阿宝。推荐。爱诗词网。这篇《阿宝》,从情节看,开头讲粤西孙子楚,名士,性迂讷。接下讲他的求婚断指,观女离魂,想女化鸟,直到婚姻成就。再讲他病死复活。应试受骗拟题,中进士,授翰林,都是讲孙子楚。再看作者的异史氏曰:“从性痴则志凝”,到“彼孙子何痴乎!”也在讲孙子楚。再看何守奇的评,主要讲孙子之痴。这样,从情节看,从作者的评语看,从何守奇的评语看,都以孙子楚为主,那末篇名为什么不叫“孙子楚”,却叫“阿宝”呢?从作品看,是以孙生为主,阿宝为次,但就人物形象看,却是阿宝比孙生更高,更突出。孙生的断指、离魂、化鸟来求阿宝,不过慕阿宝的“娟丽无双”,不过爱色,思想并不高。阿宝父是富商,“与王侯埒富,姻戚皆贵胄”,她却不慕富贵,这就不平凡。在父母允婚以后,父因孙生贫,怕女吃苦,“翁议赘诸家”,女却说:“儿既诺之,处蓬茅而甘藜藿,不怨也。”以富家女,甘心抛弃富家生活,嫁给孙生,甘心吃苦,这更是难得。那她爱孙生什么呢?从截指、离魂、化鸟看,她是爱孙生的痴情。小说在讲孙生离魂中,冯镇峦评:“此与杜丽娘之于柳梦梅,一女悦男,一男悦女,皆以梦感,俱千古一对情痴。”女是爱孙生的一片痴情,即为真情而爱。不为富贵,独为真情而去嫁一贫士,这在旧社会是极难得的,这就比孙生的爱女的“娟丽无双”高了,所以用“阿宝”来命篇,是说明作者对阿宝的爱好和看重,是有深意的。作者用“阿宝”作篇名,说明作者对阿宝的看重,但这种看重当是从阿宝的形象中来,不是从作者的思想中来的。当是形象高于思想。先看女父的择婿:“大家儿争委禽妆,皆不当翁意。”大家儿承上文“与王侯埒富,姻戚家贵胄”来,指富贵家的儿郎,女父皆不中意,可见女父并不看重富贵。孙生去求婚,“翁素耳其名,而贫之。”女父久闻他是名士的名声,只嫌他贫。可见女父对他作为名士这点,还是认为可取的。阿宝对于他的贫,并不介意。所以戏谋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虽是开玩笑的话,可见她也认为名士可嫁,不嫌贫,比父看得高些。到孙生离魂到女家后,“女室之香奁什具,何色何名,历言不爽。女闻之,益骇,阴感其情之深。”这里写女感激孙生的深情,从深情这一方面来写,更进了一步,这是感激。到女去水月寺进香,在路上见生:“自车中窥见生,以纤手搴帘,凝睇不转。”“女忽命青衣来诘姓字。”这又进一步,从感激到钟情,由感激产生爱慕了。当孙生的魂托在鹦鹉身上,飞入女室,“女喜而扑之,锁其肘,饲以麻子。大呼曰:‘姐姐勿锁,我孙子楚也!’女大骇,解其缚,亦不去。女祝曰:‘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这又是进一步,从爱慕到图姻好了。后来“女又祝曰:‘君能复为人,当誓死相从。’”这又进一步,要誓死相从了。到母对她说:“此子才名亦不恶,但有相如之贫。”女“矢不他”,说明她实践“誓死相从”的话。她的由感激到爱慕,由爱慕到婚姻,她的婚姻是建立在孙生的真情上,是建立在爱情上,这是在封建社会里,把婚姻建立在富有上,建立在权势上的,就高出多了。接着写她为了爱情,宁可抛弃富贵的生活,“处蓬茅而甘藜藿”,这更为难得。从这个转变的形象里,显出阿宝高出旧社会中的一般女子,作者正通过形象写出阿宝的高来。作者正在阿宝的形象里看重她,所以用“阿宝”作为篇名。但作者在思想上还受时代的局限,对这种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还认识不够,在“异史氏曰”里还只讲“性痴则其志凝”,归结到“彼孙子何痴乎?”只谈到孙生的不痴。比起作者的评语来,何守奇的评语进了一步。“阿宝使其去痴,实是观其诚否耳。指截魂离,鬼神且深许之矣,阿宝能勿尔乎?”何评注意从阿宝方面说,比作者只从孙生方面说,进了一步,但还没有提到情字。冯镇峦在讲离魂处评,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相比,指出“俱千古一对情痴”,提出情痴来,就更进一步了。但明伦评“而名之孙痴”时,称:“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点明情钟,也比作者的提法明确了。作者蒲松龄的时代局限,除表现在“异史氏曰”里外,还不可能不表现在小说里。如写冥王对孙生说:“感汝妻节义,姑赐再生。”重在女的节义。但阿宝形象的可爱,就在其父拒婚以后,还和孙生私相爱悦,在结婚以前,与孙生“夜辄与狎”,这就谈不上封建社会中的所谓节义,谈不上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了,那冥王又怎么说“感汝妻节义”呢?即作者又怎么写女的节义呢?所以作者要写孙生的离魂,因此,“夜辄与狎”,是与孙生的魂相狎,“女每梦与人交,问其名,曰:‘我孙子楚也。’心异之,而不可以告人。”这也是魂梦中的事,也不发生节义问题。这样写,说明作者要保存女的节义,也说明作者的思想还没有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作者写孙生病死后,女上吊被救不死,又绝食求死,要以身殉夫,这正是冥王说的“感汝妻节义”,还要竭力写女的节义,感动冥王,使孙生死而复生。原来作者既写出阿宝争取由爱情结合的婚姻,又要写阿宝的节义,虚构冥王赞美的话,正说明作者无法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局限性。这个孙生病死,阿宝要以身殉夫和感动冥王放孙生还阳的情节,主要在写阿宝的节义,这是时代的局限,是不是可以看成画蛇添足呢?阿宝的可爱,就在不贪富贵,为爱情而婚姻。写到她争取到婚姻的胜利,自甘贫贱;又能理财,从“家得奁妆,小阜”,到“家益富”,写阿宝已经完了,后面的话,如果略去,不是更完美吗?后面写有人拟隐僻七题来骗孙生,孙生昼夜揣摩成七艺,中进士、授翰林,这些是写孙生,与前文写阿宝的不慕富贵的性格不一致,也是多余的吧。再看写孙生的形象。开头写他的性迂讷,“座有歌妓,则必遥望却走。”“使妓狎逼之,则赪颜彻颈,汗珠珠下滴。”这样写,但明伦评得好:“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个“我辈”,但评以孙生为我辈一流人说的,正是喜爱孙生处。所以说“若夫歌妓舞妓,非真有定识定见”,即不是恋爱对象,孙生是情有独钟的。“生之赪颜汗面,正其不痴处。”这里写出生的诚朴,不肯滥用情,是孙生的可爱处。但因为迂,不通世务,所以托媒去向女父求亲。但媒人传女的话:“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这不过是戏言,因为生迂,所以信以为真,“以斧自断其指”。这还是写他的诚朴。接着女“戏谓再去其痴”。生“无由见而自剖。转念阿宝未必美如天人,何遂高自位置如此。由是曩念顿冷”。这里显出他的托媒求婚,断指求女归他,都是听说阿宝是“绝色”,求的是容貌的美。“转念阿宝未必美如天人”,热情的变冷,还是就未必绝色来的。到后来看到阿宝“娟丽无双”,“魂随阿宝去”,还是为了美貌。魂去以后,并不与阿宝诉说思念之苦,因为在梦中两人是可以对话的,也没有向阿宝求婚,而是“夜辄与狎”,还是为色。这样写生的断指、离魂,只是为了好色,这就把生写得低了。《会真记》里写张生求莺莺,莺莺除美貌外还有才华;《红楼梦》写宝玉爱黛玉,除美貌外,两人还同样具有叛逆性格,有思想上的契合。孙生的爱阿宝,只是好色,这就把孙生贬低了。结婚以后,孙生从情痴变为“而生痴于书”,变为书痴,但并不成为名士的书痴,却成为热中科举的书痴。又受骗而对隐僻之题七昼夜揣摩成七艺,得以“举进士,授词林”。孙生又热中于做官,比起阿宝的不贪富贵来更加不如了。这样看来,这篇的情节即以孙生为主,可以从他由书痴到拟七艺到发翰林结束,其中写他病死,阿宝要身殉,冥王受感动而放孙生还阳这段不都成蛇足了吗?因为冥王当然知道,阿宝在结婚以前,孙生夜辄与狎,那在封建社会里怎么还称她的节义呢?所以这段有了矛盾。但就阿宝说,不贪富贵,不弃名士,由感激而爱慕,由爱慕而矢无他,即由爱而成婚,这在封建社会里,还是具有进步性的,形象是比较高的。就小说的艺术手法来说,善于运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写法。生由于爱女的绝色而托媒求婚,求婚不遂忽引出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这个戏言引出断指的波浪来。从断指又引出女“戏请再去其痴”,生无由见而自剖,由是曩念顿冷,似乎没有事了,忽又引出离魂的波浪来。在离魂中,女每梦与人交,知是孙子楚,本可互谈婚姻了。由于女心异之,而不可以告人,还是不成。于是而有化鸟之事。鸟是鹦鹉,会说话,可以与女互通情怀,于是而有女的“誓死相从”的誓言,鹦鹉衔女履去以为信物。女既有誓言,又有信物在生手,于是女争得父母同意,完成婚姻。可是作者又起一波,“生忽病消渴卒”,引起阿宝的要以身殉,感动冥王,放生还阳。但生的书痴还未了,于是有诸少年拟隐僻之题七来骗他,他昼夜揣摩成七艺,因此得举进士,授词林,这才了结。全篇就是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吸引人的力量。作者写孙生情有独钟还是写得好的,用的是映衬手法。先写友人“使妓狎逼之,赪颜彻颈,汗珠珠下滴”。好像是不近女色的。但见阿宝“娟丽无双”,又“魂随阿宝去”了。这样映衬,衬出他情有独钟,对于非有定识定见的歌妓舞妓,他是不肯亲近的,对于美如天人的纯洁的阿宝,他是情有独钟的人,这写出生的可爱处。再像写阿宝的美,运用虚说和旁衬手法。先说“有女阿宝,绝色也”。这是虚说,再说“阿宝未必美如天人”,这是从反面来说。再用旁衬手法:“遥见有女子憩树下,恶少年环视如墙堵。众曰:‘此必阿宝也。’趋之,见阿宝。审谛之,娟丽无双。少顷,人益稠。女起,遽去。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生独默然。及众他适,回视,生犹痴立如故,呼之不应。群曳之曰:‘魂随阿宝去耶?’”这里,正面写阿宝的美,只用“娟丽无双”来点明;主要用旁衬手法,用“恶少年环视如墙堵”来衬,用“人益稠”来衬,用“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来衬,通过这样的旁衬,衬出阿宝的美,使“众情颠倒”,“纷纷若狂”。这里又用了映衬手法,用“品头题足,纷纷若狂”来反衬“生独默然”,通过这一反映写出他魂随阿宝去了。古乐府《陌上桑》写罗敷,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和使君的不同表现来衬出罗敷的美,不是正面点明,是古乐府中写美人的有名例子。蒲松龄在这里写阿宝的美,也用旁衬手法,又有不同,既点明“娟丽无双”,又用众少年的狂态来作旁衬,又总说“众情颠倒”、“纷纷若狂”,又用“生独默然”来作映衬,就这点说,作者在用旁衬手法来写美人时,是又有点明、旁衬和映衬的创新的。
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又老魅若来,其去必却行,行可转镜对之其后而视之,若是老魅者,必无后踵也,其有踵者,则山神也。
昔张盖蹋及偶高成二人,并精思于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著黄练单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劳乎道士,乃辛苦幽隐于是。”二人顾视镜中,乃是鹿也。因问之曰:“汝是山中老鹿,何敢诈为人形!”言未绝,而来人即成鹿而走去。
文章照妖镜。推荐。爱诗词网。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又老魅若来,其去必却行,行可转镜对之其后而视之,若是老魅者,必无后踵也,其有踵者,则山神也。昔张盖蹋及偶高成二人,并精思于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著黄练单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劳乎道士,乃辛苦幽隐于是。”二人顾视镜中,乃是鹿也。因问之曰:“汝是山中老鹿,何敢诈为人形!”言未绝,而来人即成鹿而走去。林虑山下有一亭,其中有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数十人,衣色或黄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后郅伯夷者,遇之宿,明灯烛而坐诵经。夜半有十余人来与伯夷对坐,自共樗蒲博戏。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也。伯夷乃执烛起,佯误以烛烬爇其衣,乃作焦毛气。伯夷怀小刀,因捉一人而刺之,初作人叫,死而成犬。余犬悉走。于是遂绝。乃镜之力也。本文选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全文荒诞不经,所言皆为鬼怪变化,纯属“山中”奇谈。葛洪一生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一面把道家术语附会到金丹、神仙的教理中,一面坚持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风气表示不满。《抱朴子》内篇二十卷讲的是前者,外篇五十卷记的是后者,它对医药学、化学的贡献很大,又是较早的炼丹术著作。《照妖镜》一篇就文学性而言,是内篇中的佳品。全文大致可分三个段落。第一段介绍镜子的神奇作用,入山修炼的道士,都将一面九寸以上的明镜挂在背后,使得山中的鬼怪不敢接近,凡照在镜中的仙人和人是一类,而兽怪邪鬼则又属一类,后者在镜中是要现原形的。第二、三段是两个独立的故事,讲的都是镜子的实际妙用。一是张盖蹋、偶高成二人同在四川云台山的石室中精心修道,有人前来道安,却被镜子照出是一头鹿。另一个故事则要惊险一些,一个叫郅伯夷的人到常闹鬼的亭子里宿夜,是不是怀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志?作者没有交待,但把他描写得极为坦然,“明灯烛而坐诵经”,这个细节显示了作者的巧妙,何能如是?只为手中有那件宝贝,所以十几个妖怪对面坐着,他仍能面不改色,从容地用火把它们赶走乃至杀死。作品以道家生活为背景,也从侧面宣扬了物久成精的观点。中国的文化,以儒家为主要背景,崇尚大一统,凡事都希望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东晋年间,战火频仍,百姓生灵涂炭,面对无休止的动乱,人们只得寄希望于救世主。在这种宏观、微观的背景影响下,“照妖镜”得以应运而生,成了人们经常用来聊以自慰的宝物。葛洪授人以柄,以致有人称郅伯夷那一段为“不怕鬼的故事”,力图在整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发掘出积极的意义。实际上是“人假镜威”,可算一种变相的迷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更具欺骗性的迷信。郅某人不身揣此镜,是断断不敢前去送死的,而有了此镜到时侯不显灵,则更是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照妖镜的真正作用,在于剥夺人们思考与辨别的能力。这样说来,本篇实在应该算是“怕鬼的故事”。
峨眉山月歌 李白。推荐。爱诗词网。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恩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这首诗,当是作者坐船经三峡出四川远游时之作。诗里还写到思念友人,王琦没有注,这个友人也无可考。首联:“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者写诗时,月亮只有半轮,是上弦或下弦月,时令在秋天。月影照入平羌江水,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下联:“夜发清溪向三峡,恩君不见下渝州。”他是从犍为县的清溪驿出发,坐船经青衣江到渝州去,渝州即重庆。从重庆经三峡出四川。三峡,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对这首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王世懋《艺圃撷余》称:“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这里称李白这首诗为“绝唱”,即认为是很难和他比美的杰作。它的绝唱表现在哪里?这里认为“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传达了什么神情?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诗里讲的在巴东三峡时,就是这首诗里写的情景。西看明月忆峨眉,就是这首诗里写的峨眉山月照着他坐船从青衣江到重庆去。写峨眉山月“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就是峨眉山月伴送他,“与人万里长相随”。那时他不光是“西看明月忆峨眉”,看到峨眉山月,在他离开清溪驿向三峡去时,也在怀念峨眉,也感到峨眉山月在伴着他。写峨眉山月在伴着他,正显出他对峨眉的怀念,这就是传出了他的神情。这种神情,也是他在离开故乡远行时,表达出他对故乡怀念的感情。因此在一首诗里写了四川的五个地名,在这里正透露出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写得又那么含蓄。再说用了五个地名,写出他到渝州去的情境,写得非常自然,没有一点堆砌地名的痕迹,随着行动的进展,自然说出这五个地名来,这就是“随分自佳”。其实这首诗的妙处,还在表达了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他对峨眉山月伴他在青衣江上夜航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才写出月照青衣江水的一种情境,才含蓄地透露出他的感情来,写得那样自然而可传体味,才能运用五个地名而一点没有堆砌地名的痕迹。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对潇潇暮雨。推荐。爱诗词网。《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上片把秋天夕阳下的长江边景色写得如此壮丽凄美,恐怕在宋词中再也找不出第二首来了,无怪乎一代文豪的苏东坡,对此都大加赞赏。“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平常景色,但“一番洗清秋”一句,却使得此词一开头就灵动万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写秋景的大手笔。“霜风”就是秋风。有的赏析文章将“霜风凄紧”解作“霜凄风紧”的倒装,是完全错误的。北周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霜风乱飘叶,寒水细澄沙”,陆游的“一夜霜风吼屋边,布衾未办一铢绵”(《霜风》),宋无名氏的《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等,“霜风”都指秋风。“霜风凄紧”,就是“霜风渐紧”,就是“一夜霜风吼屋边”。再加上“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真是凄清冷落到了极致。苏东坡对这几句非常欣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评价是相当高的。“红衰翠减”,不过就是说花谢了,叶落了,但炼字之工,与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不相上下。离人面对的,是一江默默无语,东去不还的流水,此时此景,真可以说是“情何以堪”了。下片思乡怀人,倒没有多少出奇之处,只是平平道来。“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一句,有些分量。联系柳永一生,无论是考中进士之前还是考中进士以后的遭遇来看,并不是泛泛的说词,而是发自内心深深的感慨。
【诗句】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出处】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鉴赏】不知不觉中碧绿的山野又到了黄昏的时候;那天空的秋云,暗沉沉地不知有多少重?
原诗是说作者在山中听蜀僧弹琴,那有如流水般的琴声,把人的一腔烦恼全都冲去了;由于听得入神,就在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人们出外旅游,面对美好的景色,不禁流连忘返,沉迷其中。醉人的美景,令人乐以忘忧,可见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原诗】听蜀僧浚弹琴[唐]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大意】四川的僧人抱着自己的名琴,他是来自巴蜀的峨眉峰。他为我挥手拨动琴弦,我就仿佛听见来自千万条山壑间的阵阵松涛。听着高山流水的曲调,仿佛流水冲洗过我的心灵,袅袅余音融入了秋天山里寺庙的钟声。不知不觉间,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使得秋云暗淡了几分。【鉴赏】咏古琴诗。唐代李白作:“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濬,蜀僧的法名。绿绮,本为司马相如拥有的一架名琴,后演变为对古琴的美称。“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濬法师抱着他的绿绮琴从峨眉山的白云深处飘然而下。“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他刚轻轻地抚弄琴弦,我就犹如听到一阵阵松林风涛。“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着他的琴声,我的心胸仿佛被一股清流冲刷着,尘垢尽净,琴声汇入薄暮时分寺院的钟声,余音袅袅不绝。“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不知不觉中,已是暮霭沉沉,夜幕四合,时光的流逝仿佛与我无涉。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忘情图,这是濬法师用琴声营造成的。峨眉山本来就有一种神秘感,濬法师从峨眉山巅抱琴而下,一股灵异妙悟已先行注入读者的脑海。紧接着法师轻抚琴弦,一阵松涛之声溢满耳廓。“如听万壑松”语带双关,琴曲中既有“风入松”一曲,又可兼指濬法师的琴艺之高超。“客心洗流水”,既可实指琴师奏了琴曲《流水》,又可理解为聆听琴声,心境澄明,但将两者同时兼而有之地加以理解,则更能使人进入一种妙境。由于琴声悠扬悦耳,融入了寺院的晚钟,随着钟声远去、远去,竟然不觉时光的流逝……琴声营造成迷人的氛围,透过“不觉”二字,琴师琴艺的高超尽在不言中。
不觉碧山暮。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出处】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鉴赏】不知不觉中碧绿的山野又到了黄昏的时候;那天空的秋云,暗沉沉地不知有多少重?原诗是说作者在山中听蜀僧弹琴,那有如流水般的琴声,把人的一腔烦恼全都冲去了;由于听得入神,就在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人们出外旅游,面对美好的景色,不禁流连忘返,沉迷其中。醉人的美景,令人乐以忘忧,可见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原诗】听蜀僧浚弹琴[唐]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大意】四川的僧人抱着自己的名琴,他是来自巴蜀的峨眉峰。他为我挥手拨动琴弦,我就仿佛听见来自千万条山壑间的阵阵松涛。听着高山流水的曲调,仿佛流水冲洗过我的心灵,袅袅余音融入了秋天山里寺庙的钟声。不知不觉间,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使得秋云暗淡了几分。【鉴赏】咏古琴诗。唐代李白作:“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濬,蜀僧的法名。绿绮,本为司马相如拥有的一架名琴,后演变为对古琴的美称。“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濬法师抱着他的绿绮琴从峨眉山的白云深处飘然而下。“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他刚轻轻地抚弄琴弦,我就犹如听到一阵阵松林风涛。“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着他的琴声,我的心胸仿佛被一股清流冲刷着,尘垢尽净,琴声汇入薄暮时分寺院的钟声,余音袅袅不绝。“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不知不觉中,已是暮霭沉沉,夜幕四合,时光的流逝仿佛与我无涉。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忘情图,这是濬法师用琴声营造成的。峨眉山本来就有一种神秘感,濬法师从峨眉山巅抱琴而下,一股灵异妙悟已先行注入读者的脑海。紧接着法师轻抚琴弦,一阵松涛之声溢满耳廓。“如听万壑松”语带双关,琴曲中既有“风入松”一曲,又可兼指濬法师的琴艺之高超。“客心洗流水”,既可实指琴师奏了琴曲《流水》,又可理解为聆听琴声,心境澄明,但将两者同时兼而有之地加以理解,则更能使人进入一种妙境。由于琴声悠扬悦耳,融入了寺院的晚钟,随着钟声远去、远去,竟然不觉时光的流逝……琴声营造成迷人的氛围,透过“不觉”二字,琴师琴艺的高超尽在不言中。
【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出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意思】天边的树木细小得有如地上的荠菜,江边的小船弯弯地就象空中的新月。【全诗】《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全诗赏析】“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从容逸然的样子,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天边树若荠。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出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意思】天边的树木细小得有如地上的荠菜,江边的小船弯弯地就象空中的新月。【全诗】《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全诗赏析】“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从容逸然的样子,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肃王与沈元用。推荐。爱诗词网。宋·陆游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2,馆于燕山愍忠寺3。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皆偶俪4,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5,即朗诵一再;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欲矜其敏6,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7,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8。1本文为《老学庵笔记》中的一则,标题为后人所加。肃王:赵枢,宋徽宗的第五个儿子,封肃王。沈元用:沈晦,字元用,历任建康、镇江等地知府。2使虏:出使金国。3馆:留宿。4偶俪:对偶。5强记:记忆力强。6矜:自夸。7阙:同“缺”。8骇:惊异。【析点】面对一唐人碑,沈元用与肃王赵枢一个“朗诵一再”,另一个“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一个“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另一个取笔尽补其阙,尽改其误;一个“欲矜其敏”,另一个“略无矜色”。两两相形之下,沈元用的恃才自负、肃王的含而不露顿时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一篇三千余字的碑文,沈元用只朗读几遍就能默写,虽稍有缺漏,记忆力之强已很惊人了。谁料身边“若不经意”的肃王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又没有一点儿骄傲的意思,怎不令元用“骇服”呢?《三国演义》第四十回:“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尝观道旁碑文一过,便能记诵”。王粲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肃王简直就是“过耳不忘”,信不信由你。
海宁观钱塘江潮的节日风俗。浙江海宁人及杭州人以每年八月十八日潮神诞辰为观潮节。每年此时,钱塘江的潮汛特大,异常壮观。从南宋开始,在这期间朝廷举行检验水军活动,百姓聚而观潮,渐渐变成习俗节日。清代初年,江流改道,观潮地点也有所变化。原来多在临安城外(即今杭州郊区六和塔处),后移至海宁盐官。每至观潮节,各地游人,当地百姓集聚数万乃至十数万人。旧时,地方官备三牲香烛,于春熙门外,镇海塔旁祭潮,六和塔处也有此祭。所祭潮神,传为被吴王夫差投尸于钱塘江的伍子胥。
观潮节。推荐。爱诗词网。海宁观钱塘江潮的节日风俗。浙江海宁人及杭州人以每年八月十八日潮神诞辰为观潮节。每年此时,钱塘江的潮汛特大,异常壮观。从南宋开始,在这期间朝廷举行检验水军活动,百姓聚而观潮,渐渐变成习俗节日。清代初年,江流改道,观潮地点也有所变化。原来多在临安城外(即今杭州郊区六和塔处),后移至海宁盐官。每至观潮节,各地游人,当地百姓集聚数万乃至十数万人。旧时,地方官备三牲香烛,于春熙门外,镇海塔旁祭潮,六和塔处也有此祭。所祭潮神,传为被吴王夫差投尸于钱塘江的伍子胥。
【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喝醉了躺在沙场上,你们也别笑,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沙场:平沙旷野。一说指战场。【鉴赏】我若是因为这葡萄美酒而醉倒在沙场之上,还请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但凡在外征战之人,全身而还者又能够有几个呢?诗句巧妙地承接前两句对沙场饯行的描写,并顺接最后一句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士卒征战难回显然并不是因为美酒的缘故,而诗人写“醉卧沙场”对全诗的苍凉感也并没有丝毫的冲淡,反而在原有的苍凉之上加入了一抹浪漫的色彩。美酒醉人是内心的炙热,沙场难归是周身的凄冷,诗人通过二者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血色与瑰丽交织浑融的意境,更加彰显了征战沙场的慷慨与凄凉,给人带来有力而持久的冲击与震撼。【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军人在军营或战场慷慨痛饮的悲壮情景或豪迈气概。[例]不知为什么,社会生活愈现代化,而军中生活愈离不开酒了。对越反击战的出征前夕,那场面会使你不觉吟哦王翰的《凉州词》来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郭建英《草原秋色》)二、用以说明军人上战场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例]“以身许国”,很早以来就成为军人的一种职业道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的这句诗,相当明了地道出了军人职业的危险性。(张殿国《自豪的军人之路》)
【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凉州词:唐人乐府歌词中的一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②葡萄美酒:葡萄本西域特产,汉武帝时采其种归。《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夜光杯: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里指精致的酒杯。催:指催饮,古代有奏乐劝酒之俗。【鉴赏】这首诗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纵酒畅饮的豪情。酒,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往往是抒情主人公人格、胸襟、气质的载体,也是诗人倾诉理想、抒发豪情的添加剂。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曲酒神的颂歌,透过边塞将士务求酣饮尽醉的表象,展现的是葡萄美酒所激发于饮酒者的狂放不羁、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藐视死亡的精神力量。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示的是华筵已开,美酒既陈的场面。酒,是西域特产的葡萄美酒;杯,是传说中的夜光杯。在僻远荒寒的边塞,艰苦动荡的军旅生活中,能够有机会聚饮,已属不易;难得的又是面对美酒宝杯,那琥珀般的酒色,香醇的酒气,光明耀眼的杯光所诱发的力量,足以使人热血沸腾,兴奋不已。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紧扣首句,写正当将士们迫不及待“欲饮”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这响亮的急促的如风雨般的乐声,像是催促他们举杯畅饮。这个“催”字,有力地传达出琵琶声助人酒兴的作用,烘托出一片热烈的气氛。有人解释“催”是催出发,但和下句“醉卧沙场”云云,难以绾合。有人说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和军旅生活特点不大相符,将士们不可能因为贪杯而置军令于不顾。“马上”二字,初看确乎是容易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这是借用西域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琵琶的习惯,正如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概用西域特产的酒名和杯名一样,都是为了渲染西北边塞的地方风情。最后两句是全篇警策。酒宴进入高潮,将士们的酒兴和豪情也达到顶点。大家都想一醉方休,于是座中就有人喊出了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种特定的只有军人才有的劝酒语言,它显然是拿醉卧沙场与战死沙场来进行比较:既然大家都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一旦身临疆场,早已在思想上作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准备;那么,今日难得有这次欢乐的聚饮,就是喝醉了,乃至醉倒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胆量、豪气、狂热,确实是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今天,将士们还在举杯痛饮,明天,他们或许就要去冲锋陷阵;今天,他们醉倒在沙场,明天,他们或许就要牺牲在战场。对于这些在酒宴上豪饮的将士的行为,人们是能够理解的,这首诗之所以引人激赏,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正在于它唤起了读者内心的理解与共鸣。所谓“自古英雄美酒长相随”,在这首诗欢快跳宕的旋律中,正荡漾着一股英雄豪情。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喝醉了躺在沙场上,你们也别笑,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沙场:平沙旷野。一说指战场。【鉴赏】我若是因为这葡萄美酒而醉倒在沙场之上,还请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但凡在外征战之人,全身而还者又能够有几个呢?诗句巧妙地承接前两句对沙场饯行的描写,并顺接最后一句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士卒征战难回显然并不是因为美酒的缘故,而诗人写“醉卧沙场”对全诗的苍凉感也并没有丝毫的冲淡,反而在原有的苍凉之上加入了一抹浪漫的色彩。美酒醉人是内心的炙热,沙场难归是周身的凄冷,诗人通过二者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血色与瑰丽交织浑融的意境,更加彰显了征战沙场的慷慨与凄凉,给人带来有力而持久的冲击与震撼。【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军人在军营或战场慷慨痛饮的悲壮情景或豪迈气概。[例]不知为什么,社会生活愈现代化,而军中生活愈离不开酒了。对越反击战的出征前夕,那场面会使你不觉吟哦王翰的《凉州词》来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郭建英《草原秋色》)二、用以说明军人上战场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例]“以身许国”,很早以来就成为军人的一种职业道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的这句诗,相当明了地道出了军人职业的危险性。(张殿国《自豪的军人之路》)【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凉州词:唐人乐府歌词中的一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②葡萄美酒:葡萄本西域特产,汉武帝时采其种归。《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夜光杯: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里指精致的酒杯。催:指催饮,古代有奏乐劝酒之俗。【鉴赏】这首诗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纵酒畅饮的豪情。酒,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往往是抒情主人公人格、胸襟、气质的载体,也是诗人倾诉理想、抒发豪情的添加剂。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曲酒神的颂歌,透过边塞将士务求酣饮尽醉的表象,展现的是葡萄美酒所激发于饮酒者的狂放不羁、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藐视死亡的精神力量。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示的是华筵已开,美酒既陈的场面。酒,是西域特产的葡萄美酒;杯,是传说中的夜光杯。在僻远荒寒的边塞,艰苦动荡的军旅生活中,能够有机会聚饮,已属不易;难得的又是面对美酒宝杯,那琥珀般的酒色,香醇的酒气,光明耀眼的杯光所诱发的力量,足以使人热血沸腾,兴奋不已。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紧扣首句,写正当将士们迫不及待“欲饮”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这响亮的急促的如风雨般的乐声,像是催促他们举杯畅饮。这个“催”字,有力地传达出琵琶声助人酒兴的作用,烘托出一片热烈的气氛。有人解释“催”是催出发,但和下句“醉卧沙场”云云,难以绾合。有人说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和军旅生活特点不大相符,将士们不可能因为贪杯而置军令于不顾。“马上”二字,初看确乎是容易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这是借用西域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琵琶的习惯,正如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概用西域特产的酒名和杯名一样,都是为了渲染西北边塞的地方风情。最后两句是全篇警策。酒宴进入高潮,将士们的酒兴和豪情也达到顶点。大家都想一醉方休,于是座中就有人喊出了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种特定的只有军人才有的劝酒语言,它显然是拿醉卧沙场与战死沙场来进行比较:既然大家都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一旦身临疆场,早已在思想上作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准备;那么,今日难得有这次欢乐的聚饮,就是喝醉了,乃至醉倒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胆量、豪气、狂热,确实是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今天,将士们还在举杯痛饮,明天,他们或许就要去冲锋陷阵;今天,他们醉倒在沙场,明天,他们或许就要牺牲在战场。对于这些在酒宴上豪饮的将士的行为,人们是能够理解的,这首诗之所以引人激赏,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正在于它唤起了读者内心的理解与共鸣。所谓“自古英雄美酒长相随”,在这首诗欢快跳宕的旋律中,正荡漾着一股英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