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

陈与义《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

【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一个个弃我远去的昨日不可挽留;一个个迎我而来的今日又令我心绪烦忧。

【用法例释1】用以形容过去的已无法挽回,眼前现实又令人忧烦。[例]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可贵,然而既然失去了又如何能够挽回?得与失总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那又何所谓得,何所谓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终于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希望渐渐远去。代之而起的是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含嫣《注定孤寂》)

()

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惓惓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昔余尝至一乡陬①,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

()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

【诗句】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出处】唐·李白《杨叛儿》。【意思】乌鸦啼叫藏在杨花中,情郎醉了就留住我家。就象那博山炉中点燃的沉香火,爱情的火焰化作双烟飞上凌霄的云霞。

【鉴赏】博山所产的香炉中有名贵的沉香,香化成烟,凌入紫霞。用比喻状男女之间的爱情坚贞。双方的相会如同沉香投入炉中,爱情的火焰立刻燃烧起来,情意难解难分,正象香火化成烟,双双一气,凌空入紫霞。比喻新鲜、贴切,维妙维肖。【全诗】《杨叛儿》.[唐].李白.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注释】①杨叛儿:六朝民歌有《杨叛儿》一曲。杨叛儿是六朝民歌中女子对小伙子的称呼。②白门:指六朝时京都建康城的西门。古时,五行西方属白,故又称白门。此处指青年男女幽会的地方③博山炉:博山所产的香炉,是古代一种熏香用的器具。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木,点燃后香气满室。【鉴赏】“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这是诗人对古辞“杨柳可藏乌”的扩展。诗人在这里用“乌啼隐杨花”作比兴,引出了“君醉留妾家”。情人欢聚在一起,女子手捧美酒不断劝自己心爱的人痛饮,男子已经沉醉了。醉了怎么办?“君醉留妾家”!这是女子大胆的表白。一个“留”字点明他们的欢聚纯属男女私恋。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在一般女子那里不要说有“君醉留妾家”的大胆表白,就连“妾劝新丰酒”的场面也很少见到。在这首诗里女子追求爱情自由的言行,早已不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封建礼教所能制约的了。女主人公的爱情之火在这里达到了白热化。“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是诗人对原诗“君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的改写。在这里诗人发挥艺术想象,运用自己的思想个性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不但使比喻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而且写出了千古名句:“双烟一气凌紫霞。”用香化成烟,双双一气,交错萦绕,直冲云霞,来形容两情如漆似胶难分难舍的热烈程度,把全诗推向高潮。李白以乐府民歌为题的诗歌是比较多的。但是他模仿民歌,并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总是有改造、有创新,既有民歌的痕迹又带有李白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上的特点。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少,政治上充满信心,对生活、爱情,也充满着热烈的憧憬和追求。因此,在改写过程中他忠实地保持了原诗女主人公对爱情大胆追求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比原诗表现得更充分、更强烈。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而又热情的女性形象,这与封建礼教所宣扬和提倡的女性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在改写中完美地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民歌反抗封建压迫的战斗精神。这与李白大部分诗篇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礼教的内容是相吻合的。

()

【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在西斜明月的光照下,浪潮正退落到夜江中逐渐憩息下来,在远处,清冷的江水之上闪烁着若明若暗的两三点星火,那里就是瓜洲了。诗句描写了遥望瓜洲所见的清美景观。后一句以虚为主,在意象的选择上,以“星火”写灯光微弱、明灭不定。又附上数量词的限制,更加突出其虚弱的情状。一般诗中很少使用判断词语,而这里独用一个“是”的确指判断,就使景观由虚至实了。从而达到了虚实相间,空灵而又直观相结合的高妙意境。注:瓜洲,位于今江苏镇江对岸。【鉴赏1】诗句用点染的手法来描写夜晚。正在落潮的江水浸在斜月的光照之中。在这朦胧的背景上,忽见远处瓜州有几点星火闪耀。此景清美宁静之至,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鉴赏2】夜晚的残月斜挂在天空,我站在小山楼上观看江中的潮落之景;远处闪烁着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火光的地方就是瓜洲古渡口。“潮落”一句是近景,“斜月”是指下半夜偏西的月亮,这两个字点明了观景时间——将晓未晓之际,与上句“一宿行人”相照应,透露了行人因愁思而夜不能寐的信息。独居他乡而望月思乡,诗人自然将眼光看向了对岸的瓜洲渡口,设想着归期。用“两三星火”描绘瓜洲远景,极妙,展现出月斜潮落时远处景物的朦胧空灵之感,衬托了诗人临江眺望的淡淡哀愁。这两句虽无一字写情,但却处处含情。通过对潮水、月、江、星火、瓜洲等景物进行描写,委婉含蓄地道出了天涯游子内心深处的愁苦之音,意境辽阔,余韵悠远。【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释】1.金陵津渡:即金陵渡,位今江苏镇江市长江边。唐代称润州(镇江)亦为金陵,故其渡口名曰金陵渡。参见宋《野客丛书》卷二十:“当时京口(润州),亦金陵之地。……唐人江宁诗,往往多言京口事,可验也。又如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津,渡口。津渡连言为复词。小山楼:即张祜夜宿处,可:适合;应。2.瓜州:或作“瓜洲”,又称“瓜埠洲”,以其形状似瓜而得名。位今江苏邗江县南,为当时南北交通要道。【鉴赏】诗人客游江南,经历了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拂晓时分,面对渡口清丽的夜景,写下了这首名篇。首两句交代了诗人当时的地理位置,以及漂泊江南的人生状态。“金陵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津、渡,均为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是作者的栖息之地。“行人”即旅人,指客游江南的诗人。“自可愁”,是自然而然地惆怅。“愁”是全诗的基调。长期的客游生活,诗人一定对家乡满怀忆念。思乡之情的煎熬,使诗人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三、四两句从记叙转到了描写,画面景色略显寥落,仔细想象起来,却也秀丽可人。“斜月”和“两三星火”暗示了具体的时间,当时快要黎明时分了,月亮倾斜着要沉沦天际,星光也开始变得寥落。夜晚一般是江水的回落期,借着月亮的光辉,以岸边乱石杂草等为参照物,可以看到江水渐渐退去的痕迹。诗人能够细致地体会到江水的回落,显然不是偶然所见,而是耗费了较长时间在观览景物,可见这一夜的辗转无眠,使他百无聊赖,因此来江畔消遣时光。“瓜洲”,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与镇江隔江相望。诗人处于金陵津渡,北眺长江,看到两三星火闪烁在北方天际,因此以为在瓜洲上空。三、四句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夜江图:拂晓时分,夜月斜挂在西方天际,她柔柔的月光正慢慢地变得清淡,照耀在广阔的江面上,波光粼粼的江水,正慢慢地东流进大海;在流动的水面上,倒映着两三点星星之火,它们若隐若现地闪烁在北方的天际,那大概是瓜洲的上空吧。诗人选取了几种深夜常见的景色,构造了一幅清丽的图画,既有实景的描写,也有虚景的想象,融动静于一身,静者清美,动者轻缓,整体冲和宁静,有潇洒出尘之气。

()

【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处】唐·王维《鹿柴》。【译注】一抹余晖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在冷色的画面上涂上一点暖色,反而使冷色更加鲜明;一束阳光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以光亮反衬幽暗,诗境幽冷空寂。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者言也。”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全诗】《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鉴赏】这首“五绝”是诗人晚年在辋川与诗人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20首绝句中的一首,后来这20首绝句他自辑成集,题名《辋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5首。柴,一作“砦”,读zhai,同“寨”,用带枝杈的树枝在地上编成的栅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的影子,只是偶尔听见说话的声音。这两句以有声来反衬寂静。“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景”,指夕阳下反射出来的霞光。落日的余晖反照在树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上。后两句由声及色,重点描绘深林中的幽深昏暗,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静寂。“景”通影,这里指日光。“返景”即太阳将落山时的余光。在幽深昏暗的深林之中,透过树木枝干的缝隙而射进一缕阳光,立刻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前两句以有声反衬寂静,后两句以光亮反衬黑暗,这样,全诗就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这首小诗题名为《鹿柴》,却又无只字写“鹿柴”,只是写透过鹿柴听到的声音,见到的景象,从整体上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恬静、深邃、幽暗、空寂,着力表现环境的凄清,烘托诗人追求的那种与尘嚣隔离的空而寂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主体心境的安然闲适。细细品味,就可以体会到本诗的意境深幽,构思有其独到之处。

()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节自《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纵于楚

()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此诗可谓一幅鲜明的寒江独钓图。天气寒冷,大雪纷扬,空中不见鸟飞,路上没有行人。然而,就在这奇寒飞雪、天地浑素、空渺幽寂的环境中,却有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驾一叶小舟,独自于风雪之中,垂钓于寒江之上。诗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位坚毅、孤高、冷傲的渔翁形象,这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寄托着诗人自身的思想情感,深寓人生处世意绪,底蕴无穷。【鉴赏】在一个幽静寒冷的冬日,因大雪纷飞,山上没有鸟飞,路上没有人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条小船,独自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绝世独立、远离尘世的渔翁形象。诗歌塑造的整个画面极其广阔,千山万径,但是整个画面又是无声的,也许只有飞舞的雪花是动的;整个画面也是孤独的,只有垂钓于江心的渔翁老人。意境开阔却冷清幽僻,正表现出渔翁清高孤傲的形象。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司马之后。诗歌逼真地表现了老翁于孤舟江雪中垂钓的孤独场景。【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蓑笠(suoli梭立)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全诗赏析】这首诗大约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叙写雪天江上的景色和渔翁独自垂钓的情形,凝敛峻峭,简淡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宛如一幅雪天寒江独钓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诗的第一、二句,从宏观角度写背景,写群山原野。“千山”、“万径”是一种想象、夸张,都极言范围之广,境界之阔。千座山,万条路的景象是摸不着的,在有限空间所构成的画面上也是无法看到的,但人们通过诗歌语言,运用联想,却可以感觉到它的广阔无垠。“鸟飞绝”,是说连一只鸟都没有了;“人踪灭”,是说连一点人的踪迹也不见了。本来“绝”和“灭”就是一种极端的状态,现在前面分别冠以“千山”和“万径”,就显得更加突出,可说把环境的幽冷沉寂充分渲染出来了。这两句诗里还没有写到雪,但那“鸟飞绝”,“人踪灭”的冷寂境界,显然就是由那铺天盖地的大雪、严寒无比的天气所造成的。可谓不着一个“雪”字,却先显现了雪天的威力及其导致的后果。总之,这两句从总体上进行描写,设置了凄寒荒寂的氛围,为下面两句诗预作铺垫。诗的三、四句从微观角度写主要对象,写人物。如果说前两句包含着想象、夸张的成分,那么这两句就完全是写实,是具体而细致地描绘江乡雪景:在漫天雪飘的寒江中,一叶孤舟上坐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在那里独自垂钓。“蓑笠翁”是本诗的中心,他在浩瀚无边的背景下,在画面上虽然显得很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地位,可说整首诗就是为了突现这个人物,为了传写出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在“千山”、“万径”的衬托之下,一个“孤”字,又一个“独”字,写尽了人物的孤独、寂寞。诗尾“寒江雪”三字,则不仅扣题,而且也是诗的点睛之笔。字面上是说寒江上的雪,实际这雪在诗里笼盖一切:“千山”、“万径”上是雪,“孤舟”、“蓑笠”上也是雪,纷纷扬扬的大雪构成了一个洁白的银雪世界。就是在这个雪的世界里,在“鸟飞绝”、“人踪灭”,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的环境中,这个渔翁却不畏严寒,不惧风雪,凛然不可侵犯似地端坐垂钓。可见那个“独钓”的“独”字,不仅包含有“孤独”感,表现了渔翁的孤寂冷清;而且具有“独特”意,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孤傲品性和坚韧意志。这个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的自我写照。柳宗元有治国之才,怀济世之想,但由于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远贬荒州,从此有才不能施展,有志不得实现,常存孤危之感。但另一方面,他又一再声称:“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与韩愈论史官书》),表示要坚持自己进步的政治理想。作者在诗中“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身上,就寄托了自己这种孤独苦闷而又决不屈服的思想感情。诗中的对比手段用得很成功。从宏观角度大处落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描写背景和从微观角度小处着笔,运用具体写实手法描摹人物适成鲜明对照,背景越写得广阔寒寂,越映衬出人物的孤独冷清和特立独行,诗篇的题旨也越发显得突出。该诗的构局也极精巧。诗中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二十个字,包含有二十种意思,写出了广和狭,大和小两类事物,作者对此像绘画中的“经营位置”一样,加以巧妙的组织安排,布置搭配,构成完整的江雪垂钓图景,显得非常和谐精美,鲜明生动。此外,全诗四句都是景语,没有一句情语,可是通过雪天独钓的渔翁形象,却把诗人孤独不屈的精神曲曲传出。苏轼评柳宗元的诗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这诗就写得简淡清爽而又凝重淳厚,在峻洁的文字中,充满着一种“味外味”。

()

姜夔《暗香》姜夔

姜夔

()

从现有的材料分析,在汉族移民入台之前,大陆上已有两次向台湾移民,或经过福建或直接从福建移入。

第一次迁入台地的是左镇人和长滨文化的主人,他们生活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为北京人的后裔,大体于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时向南迁,在距今一万年至三万年前通过闽台间的大陆架即今天的台湾海峡进入台湾地区。左镇人和长滨文化的主人,并不是长途跋涉直接从北方进入台地,而是从北方南迁后在福建地区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才移进台地的。不久前,福建考古工作者在闽南东山岛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块人类右侧肱骨残断化石,称东山人化石,时间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这可证明,旧石器时代东山已有人居住了。1988年5月福建考古工作者在闽西清流沙芙洞口村的狐狸洞里,发现距今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清流一带已有人类活动了。无疑,这些清流人和东山人都是从北方迁来的。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左镇人以及长滨文化主人、东山人、清流人,同是北京人的后裔,有共同的血统,他们移动路线是华北——清流——东山——台湾。这样,人们看到,台湾早期人类与福建早期人类,有着血统的关系。台湾历史上曾有过飞人、鸡距人、小黑人,后来不见了。有人认为,那些人有可能是左镇人、长滨文化主人的后裔,后来因为不适应环境变化而被淘汰掉。也有人认为,他们属于尼格利佗种人,来自菲律宾,除一小部分与南亚蒙古人混合以外,都在激烈的种族战争中被消灭了。

()

【诗句】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出处】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意思】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全诗】《送方外上人》.[唐].刘长卿.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解题】此诗约作于大历十二至十四年(773—775)之间,时刘长卿在睦州司马任。方外:僧人名,李白有《登巴陵西阁赠衡岳寺僧方外》,当即此人。刘长卿又有《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诗,萧使君为萧复,大历十二至十四年间在常州刺史任。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诗中写僧人如浮云野鹤,不会居于尘世。后二句又戏劝其不要居于人所共知的沃洲山,言外有讥刺时人借隐居以求名之意。笔调轻灵,意境含蓄。【注释】①孤云、野鹤:都是比喻僧人清高漂游。张祜《寄灵澈》诗亦以“独树月中鹤,孤舟云外人”形容僧人。将:与,共。②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与天姥山相对,相传晋代名僧支遁(道林)曾于此放鹤养马,《世说新语·排调》则谓“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山’之误,��山即沃洲山)”道书称沃洲山为第十二福地。【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含有戏谑之意的送行诗,送的上人是诗僧灵沏。《园觉要览》中说:“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曰上人。”上人当然是对僧人的尊称。“孤云”即孤独的一片云。“将”,送的意思,是紧切题目而来的。“野鹤”喻指“上人”,诗的起句就开宗明义的点题并道出全诗主旨。用天上的仙禽“野鹤”来比喻人间的诗僧灵沏上人,既有恰合身份的地方,又把他推到十分高洁的境地。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在俗世人间居住呢?反诘的语气把“上人”的高雅又推向更高的层次上去。第三句更具体地指明:切莫买下沃洲山!何故不能隐居此地以学道呢?那里虽是福地,当然可买地修行,但是知道它的人已经很多,已被时人识破了,已染上俗尘了,“上人”所居之地谅必别有清静的天地。沃洲山,在越州剡县南(今浙江省新昌县东),相传晋代名僧支遁曾在此放鹤养马,有放鹤峰和养马坡。是道家的第十二福地。这样的胜地诗人却何以劝阻“上人”不要前往呢?这很明确表现出诗人讥讽上人“入山不深”的戏谑之意。

()

诗文别集。十卷。嵇康撰。今见最早有明嘉靖间刊本。一九二四年有鲁迅辑校本。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黄初四年(223年),卒于魏景元三年(262年)。谯郡(今安徽宿县)人。魏宗室婿,官至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因反对司马氏专权而被杀。能文、工诗、善音乐,为“竹林七贤”之首。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四言诗也很有特色,著有《嵇中散集》十五卷。

()

【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意思】何时才能和你坐在西窗下,一边剪去烛芯,一边追述今日巴山夜雨之时我对你的思念?何当:何时能。剪烛:剪去烧残的烛芯,使灯光更明亮。却话:再说起。却,再。巴山:泛指四川境内的山。巴,古国名,在今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一带。【意思1】何当:何时能。剪:剪去烧残的烛芯,使烛明亮。却话:追述。句意:何时能够回至家中,同你在西窗下剪烛夜谈,追述在巴山夜雨思念你的心情呢。诗以现在之景预期未来,又以未来之景慰藉现在,含意深远曲折。【评析】以今夜相思之苦预期未来相见之乐,又以未来相见之乐慰藉今夜相思之苦,即景见情,清空微妙,诚如纪昀所评:“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句说完,故为高唱。”(《李义山诗集点论》)【鉴赏】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一起坐在西窗之下剪着灯烛,一起说着现在的巴山夜雨之景呢?这是诗人由眼前雨景而生发的想象。诗人此时独处异乡,夜雨绵绵,更是加深了他的思家之情。但诗人并未一直苦闷,却是通过想象与妻子重逢时候的喜悦场景来自我安慰。诗人跨越现在的时空,想象未来的场面,而未来所话之事又是今日之景;诗人幻想的场景越是欢乐,就越反衬出他此时的满腹寂寞;回家之后能够与妻子共诉离情,现在却只能独自观雨。仅仅两句,却是时空交错,悲喜交织,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期望与亲友见面和叙谈。[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往事如烟,沧海桑田,李商隐的名句便愈念念于心。我那可敬的忘年朋友,……我们还能有幸重逢么?我期待着。(李放眉《夜雨西窗“烛火”明》)【全诗】《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寄北:寄赠北方的妻子。君:指作者的妻子。巴山:指大巴山。在四川、陕西、湖北三省的交界处。秋池:秋天的池塘。何当:什么时候能够。剪……烛:蜡烛点得时间长了,会结出烛花,使光线变暗。所以需要剪去烛花。形容谈到很晚。却话:再谈。【大意】你询问我回家的日期;可是,连我自己也说不清啊!今夜,我独自一人留宿在荒凉的大巴山下,听着窗外的秋雨声;冰凉的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恰似我满腔的愁绪。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在家中的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畅叙今夜人各西东的离别之情呢?【鉴赏1】这是一首动人的情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为《夜雨寄内》,内者,妻也;他本均题为《夜雨寄北》,北者,既可指妻,亦可指友。张采田以为此诗乃商隐于大中二年(848)秋游巴蜀时作;他人(如俞陛云)则以为乃大中五年入东川柳仲郢幕而作,此前王氏已没,乃寄友之诗。从情感内容看,按“寄内”理解,更为合理。写作时间应与《摇落》同时,不能排除此前诗人到过巴东。一、二句用一问一答、一顿一转的手法,抒写思归念远的愁怀。妻子对归期的问询,可见系念之深、望归之切;诗人“未有期”的回答,道出了羁旅他乡,归期难卜,抒发了穷愁的怅惘之情。而“巴山夜雨”,涨满秋池,可见雨之浓密有声,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境。一个“涨”字,突显了雨水之多、池塘之满,加深了愁思与离情。三、四句抛开描写今日的离愁和悲苦,转到描写他日团聚、西窗共剪烛和追忆今日的情景,即用未来的欢乐驱遣眼下的愁苦,又把今夜的愁苦作为未来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欢乐。如此,无疑使全诗增添了明朗欢快的情调,既排遣了自己心中的惆怅,又向妻子传递了温情,给了她极大的安慰。显然,这里采用了深一层的写法。桂馥云:“眼前景翻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札朴》卷六)的确此二句一转,出人意料,奇特的构想使全诗变得更为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了。另外“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又以“何当”二字承上启下,巧妙地将今夕现实和来日憧憬绾合在一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全诗显得回环往复,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且深化了意境。此诗清空如话,含蓄情深,最为动人。何焯赞它“水精如意玉连环”,其不以“藻绘典丽”著称,确实是别具一格的。【鉴赏2】[1]这首七绝,《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寄内”,是寄给他的内人(妻子),“寄北”,是寄给北方的人,可能是原配妻子,但有人考证这时李商隐原配妻子王氏已经病故,那么可能是续弦、姬妾,我们作怀人诗来读即可。诗寄自巴山,当是写于公元852~855年之间诗人任职东川之时。巴山,泛指四川境内的山。[2]何当:何时能够。这首怀人七绝,用简短的语言,把深切的思念情表现得深厚而涵蕴无尽。首句似是直叙,却以答问形式出之,形成跌宕曲折,表现了羁旅难归的两地愁苦(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吗,还没有个日期呢)。次句是夜雨绵绵涨满秋池的画面,不言愁,而独听异乡淅淅沥沥夜雨,愁苦自在景中。后两句宕开一笔,不言相念之切,却在孤寂忧思中憧憬团聚之欢乐,在想象中把今夜巴山冷雨中的苦思作为相逢时剪烛夜谈的话题(什么时候我们能在西窗下剪烛夜谈,谈谈我在巴山夜雨时对你的相思呢)。徐德泓《李义山诗疏》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首绝句纸短情长,与他大多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写得浅切畅晓而不乏神韵。

()

【诗句】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出处】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意思】帝王用最高的礼仪给五岳上香,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坐镇四方,嵩山位居中央。火神赤帝居住的荒山僻野怪妖很多,上天授予权柄让它雄镇南方。烟雾弥漫掩盖了大半个山,谁能穿云破雾登到最高的山峰上?【全诗】《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唐].韩愈.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注释】①谒:朝拜,拜见。衡岳:南岳衡山,在今湖南省境内。②祭秩:祭祀礼仪的等次。③火维:火乡。此指南方。柄:权柄,权力。④泄:吐出。穷:尽。此指到达山顶。⑤阴气:指山间潮湿阴森的空气。晦昧:阴暗。⑥若有应:好像有了感应。感通:指自己的祷祝感通神明。⑦青空:天空。⑧紫盖:山峰名。腾掷:形容山势起伏,如腾如掷。⑨森然魄动:指人们仰望衡山诸峰的高峻,而惊心动魄。灵宫:指衡岳庙。⑩粉墙丹柱:白墙红柱。(11)伛偻:弯腰。脯:干肉。明其衷:向神明诉说内心的郁闷。(12)睢盱:指张大眼睛望着。睢,张眼。盱,闭眼。(13)杯珓:古占卜工具,用玉、蚌壳、竹头、木结制成。(14)窜逐蛮荒:指贞元十九年(803)因上疏论天旱人饥被贬阳山县令一事。(15)望久绝:愿望早已断绝。(16)朣胧:似明不明的样子。(17)杲杲(gao):指日出光明。寒日:因是秋天,故称。【全诗赏析】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饿殍遍地。韩愈上书皇帝,请宽民徭,触犯唐德宗及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清远)令。永贞元年(805)遇大赦,离阳山到郴州(今湖南郴县)待命。九月,由郴州赴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任法曹参军,途中游衡山时写下这首诗。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仰望衡岳诸峰、谒祭衡岳庙神、占卜仕途吉凶和投宿庙寺高阁等情况的叙写,抒发了个人的深沉感慨,一方面为自己投身蛮荒之地终于活着北归而庆幸,一方面又表达对朝政昏聩的失望与抗议,和自己“英俊沉下僚”、仕途坎坷的愤懑情怀。开头六句从大处落笔,写衡岳的形势和气象,起笔高远超拔,用语不凡。先总叙五岳,说五岳相当于爵秩最高的“三公”,东西南北四岳环镇四方,中岳嵩山则在其中巍然耸立。后专叙衡岳,因衡岳地处南方燥热又荒芜,古人认为这里多妖魔鬼怪,天帝授权于衡岳神君,使它能雄镇一方,如镇守边关的将军一样,关系国家危亡,突出衡山特殊的地位。而它所具有的权威和它高耸入云的险峻,暗示了诗人来访的缘由——想以一身正气震慑妖邪奸佞,可惜官微言弱,力不能支。恨无权柄,竟而受制于人,如今赶来朝拜衡岳,要把这一腔愤懑借助衡岳的威严宣泄出来。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题解】唐诗篇名。七古。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五。题一作《别东鲁诸公》。约天宝五年(746)将离东鲁南游越中时所作。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南部。诗分三段。首段由对神仙世界的半信半疑引出天姥山,交待入梦缘由。次段为该诗主体,描绘梦游历险之情状,展现瑰丽变幻之奇景,其中既融铸诗人过去所游名山大川之印象,又烙有作者天宝初长安宫廷生活的迹印。末段抒写梦醒后之感慨,点出否定黑暗的现实世界,追求理想的自由生活之题旨。全诗已写梦境,又入仙境,可谓奇而又奇,幻而又幻,迷离惝恍,变化莫测,富有浪漫主义特色,且从心所欲不逾矩,章法谨严。《唐宋诗醇》卷六评曰:“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沈德潜亦云:“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诗境虽奇,脉理极细。”(《唐诗别裁》卷六)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直抒胸臆,直发议论,唱出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心声,为具有鲜明的李白个性特征之名句。又题《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李白作。天宝三年,李白辞官离京漫游,辗转来到东鲁。次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与东鲁朋友话别,特吟此诗,留别明志。作者假想自己梦游了天姥山,诗作便由梦境进入仙境,展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通过这种精神上的历险和追求,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的黑暗、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诗作最后又梦醒回到了现实,抒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显示了作者蔑视权贵的傲岸不羁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大意】海上的来客向我夸说蓬莱仙岛,但它烟波浩渺,叫人那里寻找?越人介绍的天姥山,云霞闪烁中,或可看得见。天姥高与天相连,横空出世间。高过三山和五岳,盖过天台赤城山。天台四万八千丈,只好拜倒在东南。我想梦中游天姥,月夜飞过了镜湖。镜湖明月将我送,送我来到剡溪中。谢灵运的宿处今仍在,清水荡漾猿猴鸣。穿上谢公登山屐,轻松登上青云梯。半山腰上看日出,空中传来晓鸡啼。山中的道路千回万转,它真使人留连忘返。正靠在石崖贪看花草,想不到天色忽然昏暗。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岩石和泉林都在震颤。黑云沉沉要下雨,水光荡漾起云烟。电光一闪霹雳鸣,倾刻地裂山欲崩。雷电中闪现出仙人洞府,两扇石门訇的一声大开。苍天茫茫无底无边,神仙的楼台展现在眼前。神仙们纷纷从天而降,清风是他们的坐骑,彩云是他们的衣裳。老虎为他们弹奏琴瑟,鸾凤为他们驾起车辆,密密麻麻一大帮。忽然间我的心里一颤,迷离中发出一声长叹。眼前只不过是睡眠时的枕席,先前的烟霞全然不见。人间行乐也是如此,古来的万事似流水一般。您问我一去何时回还,暂且把白鹿牧放青崖间,出发时好骑它游访名山。我怎能低头哈腰侍奉权贵,叫我紧皱双眉,不得心欢开笑颜!【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里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先在梁、宋一带,与杜甫、高适同漫游,后来入齐、鲁,在家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天宝四年(745),诗人离开东鲁,将南游越中,行前写成本诗,向山东的朋友们咏怀抒情,表白自己的心志。这段时间里,李白生活中有两件事值得注意,它们有助于理解本诗的题旨和艺术特征。一是“赐金还山”事。诗人被召入长安后,他那傲岸狂放的性格,蔑视权贵的精神,不为当道者所容,很快招来“时忌”,因而有人向唐玄宗进谗,终于用“赐金还山”的借口将李白逐出了长安。魏颢《李翰林集序》云:“以张垍谗逐。”李白自己也说:“贱臣诈诡,遂放还山。”(《为宋中丞自荐表》)权贵当道,贤者遭难的政治局面,正是李白离开京师的决定因素,也是本诗题旨的现实基础。二是“受道箓”事。李白离开长安后,约在天宝三年冬或四年春,于济南请“尊师”正式授予道箓,李阳冰《草堂集序》:“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李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李白从崇尚道家思想,向往求仙访道,进而成为名符其实的道教徒。杨泉《物理论》云:“会理乱丝,方可读诗。”深入赏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确乎必先从分析全诗结构、理清诗思脉络入手。本诗分三个段落,第一段自“海客谈瀛州”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共八句,是全诗的引言。东鲁濒海,所以诗人以“海客”句开篇,从题外写来。一、二两句是陪衬之笔,由海上仙山烟涛微茫难以到达,从而引出“越人语天姥”句,才点到题面上来。“天姥连天向天横”以下四句,具体描写天姥山的高拔雄峻。“连天”,极言山高;“向天横”,形容山之雄伟。诗人还嫌不足,于是连写“五岳”、“赤城”、“天台”等名山,烘托天姥山之高峻。“五岳”是我国名山,离天姥山很远,说“势拔五岳”,以天姥与五岳相比,尚有超拔气势,这是虚笔。“赤城”离天姥很近,故云“掩赤城”,是说天姥山之高,有压倒赤城之势,这是实写。七、八句,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形容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高则高矣,但它远远不及天姥山,只能倒伏在东南方,极力反衬天姥之雄伟。第二段三十句,七次换韵,诗意有七层转折。“我欲因之梦吴越”两句是过渡,上句承第一段,“因之”的“之”,便指“越人语天姥”里的天姥山;下句开启以下许多变幻梦境。“湖月照我影”以下八句,由上两句的仄声月韵换押平声齐韵,描述梦中登山的所见所闻。“湖月”句用顶针格修辞手法蝉联上下诗意,很是自然。诗人沿着当年谢灵运的游踪登上天姥山,眼见镜湖月,耳闻清猿啼;黎明时分登上半山腰,眼见海日景象,耳闻天鸡鸣叫。“千岩”两句换仄声径韵,叙述白昼漫游时迷恋山景,从早晨写到傍晚,诗人本意不在描绘天姥山景色,所以这里只用十四个字一笔带过。“熊咆龙吟殷岩泉”以下四句,换平声先韵,诗意从白昼的美景突然转入傍晚山中雷雨来临前的恐怖境界,山中泉水奔流,响声如熊咆龙吟,连深林也为之战慄,层巅也为之惊动,青云、烟水都蒙上了阴郁的色彩,环境氛围的描写与诗人主观情感的抒发,非常协调。“列缺霹雳”以下六句,换平声灰韵。这时,奇境突现,在雷声隆隆、电光闪烁之中石门洞开,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以下两句,换仄声马韵,描写神仙纷纷降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以下六句,换平声麻韵,前两句仍写神仙来会的景况,受诗人的驱遣,众多神仙集会在金银台,他们身穿彩虹衣裳,驱长风为马,驾鸾凤为车,虎为之鼓瑟,真是五彩缤纷,光怪陆离。后四句,正当诗人为“列如麻”的仙人惊心眩目的时候,忽然他从梦中惊醒,一切美景、仙境都烟消云散,只剩下睡觉时用的枕席,诗人也徒然为之唏嘘长叹而已!这一段,由入梦写到出梦,表现了“梦游”天姥山的全部历程,是全诗的主干。第三段七句,是全诗结尾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两句,承上段诗意,发抒感叹,诗人从梦间仙境的突然出现又倏然消失,联想到人世间“行乐”亦是如此,深深感慨“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是他对人生的总结,是他当时的真实思想。“别君去兮何时还”三句,向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和去向,遥扣题面“留别”之意。三句均押删韵,三句一意,此亦为运化三句体入诗之体制,与《乌栖曲》同例。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似从天外飞来,醒明全诗题旨,是把握全诗诗脉的关捩,最为紧要。【点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记游诗、山水诗,它是一首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记梦诗、游仙诗,全诗将山境、梦境、仙境浑融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名山胜川和神仙境界的热烈向往,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和执着追求,也表现了诗人不满并憎恶腐朽政治和黑暗现实,抒发诗人在理想破灭后的无限感叹,反映出诗人的美学理想和傲岸不羁的反抗精神,是李白诗中思想、艺术方面都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诗更多地体现了道家思想对诗人的影响,诗中描写了众仙齐集的奇璚场面,由奇诡瑰丽的仙境所构成的诗歌意境,寄寓着诗人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激情;全诗多处运用道家典籍的典故和前代游仙诗的成句,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四”又作“一”),出自《云笈七签》引陶弘景《真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鸾回车”,出自《上清诀》:“元父所控,赤羽飞车,左御绛鸾,右驾紫凤。”(《太平御览·道部》引)“风为马”,出自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此外如“日月照耀金银台”,语出郭璞《游仙诗》;“仙之人兮列如麻”,语出《云笈七签》引《上元夫人步虚曲》。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诗人以变幻惝恍的艺术结构、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和迅速变换的韵律,恰当地表现了奇特的艺术想象,炽热的情感喷发和强烈的理想追求。诗人的艺术想象力,骋驰飞翔,他一忽儿追攀刘宋诗人谢灵运,一忽儿迎来了“霓为衣”的云神和“鸾回车”的仙人;他一忽儿在东鲁与友朋话别,一忽儿到了镜湖、剡溪,完全超越了时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尽情地抒写自己的不满黑暗现实的喷薄欲出的激忿和追求理想世界的炽热感情。全诗采用大开大阖,纵横变幻,奇峰突现的结构方法,先写天姥山中的美景,突然,笔头一转,写到山中“熊咆龙吟”、“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惊恐氛围,紧接着“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忽然幻出奇境,出现了众神纷纷来降的场景,使全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神仙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所以,诗人掉转笔头写到梦境的灭没,章法上又多一层变幻。尽管全诗诗情的发展惝恍莫测,但贯串着一根主线,这便是结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正因为诗人不肯“事权贵”,所以要迷恋天姥山的清秀景色,乐而忘返;正因为不愿“事权贵”,所以要追求和赞叹瑰丽奇璚的神仙世界;正因为不愿“事权贵”,所以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整首诗外形狂放,实则首尾呼应,脉理细致。诗人采用长短参差、灵活动荡的句式,以七言为主体,间以四、五、六、九言及骚体的兮字句,有对偶句,有隔句对、有散句,有似对而不整饬者,多种语言形式妥贴地交叉在一起,犹如一曲和谐的交响乐。全诗随着想象的飞跃,感情的自由抒发,诗人配以迅速变换的韵脚,平、仄声韵交替使用,押韵字数或多或少,变化无常。韵律的变换、更替和内容、结构配合默契,也是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吴企明

()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

()

李白诗《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李商隐《晚晴》

李商隐

()

古代的“自由诗”。唐代将周秦汉魏不讲究格律的诗称为“古体”或“古风”,以与齐梁以来开始流行的格律诗即“近体诗”相区别。“古体诗”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近体诗出现之前,除了楚辞体而外(古人曾将其视为赋体),几乎所有的诗歌包括乐府,都可包括在“古体诗”之内。但古体与近体不是从时间上区分,而是从格律上区分,所以,唐代有近体诗,明清有古体诗。从句式上说,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之分,实际上就是格律诗以外的所有自由诗体包括乐府诗的总称,以五古和七古最为流行。古体诗既不用讲对仗、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只要读起来上口就行。句数没有严格的限制,如白居易的七言古体《长恨歌》长达一百二十余句,而杜秋娘的七言乐府《金缕衣》却只有寥寥四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这样一种形式上自由灵活、便于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体,自然受到历代诗人的青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是写古体的高手。近代诗人龚自珍甚至认为,李白写得最好的诗就是乐府,他说得非常幽默:现在所传的李太白诗,除了乐府,大都是伪作。后代擅长古体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

()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詩句出處:《行路難》;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

【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处】唐·刘禹锡《乌衣巷》。【意思】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此联的意思是:从前在王导、谢安等豪门厅堂前飞来飞去的燕子,如今却飞进普通人家里垒起窝来了。后用来表示对沧海桑田、世事变化之大的感慨。【鉴赏1】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初年的宰相王导,晋孝武帝时的丞相谢安,两家是东晋王朝时的豪门贵族。以此为隐喻,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鉴赏2】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堂前紫燕,现在也飞入了平常百姓家筑巢。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东晋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寄寓于此,其二者曾对晋朝历史政治产生过巨大影响,乌衣巷也因此名噪一时。然而随着陈国灭亡,乌衣巷便急速衰落,至唐朝时则沦为废墟。诗人有慨于历史变迁的无常,故借乌衣巷怀古伤今。但诗人并不直接描写乌衣巷衰败之实景,而是将眼光转向“旧时”之燕。“旧时”句,突出了燕子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寻常”句则体现了今昔的强烈对比。诗人在写景描物中,从侧面反映了乌衣巷繁华落尽归于颓败的现状,表达了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应用】〈名〉王谢,指王家和谢家,均为东晋时江南的高门士族。昔日王、谢两家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进普通的百姓之家。语出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以表示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无限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灵芝作为封建时代帝皇的御用珍品,现在成了普通老百姓能够享用的保健品和药品,实在是时代的大进步和人民的大福分。(陈曦《灵芝挑战癌症》,《北京青年报》1998年10月1日)【英文翻译】1.Swallowswhichskimmedbypaintedeavesinbygonedays,Aredippingnowamongthehumblehome'sdoorways.《千家诗英译》2.SwallowsusedtonestlebeforetheWangandXie'smanors,Buttheyarenowflyinginandoutofthehousesofcommoners.3.SwallowswhichskimmedbypaintedeverinbygonedaysArenowdippingamongcommonpeople'sdoorways.(许渊冲译)【全诗】《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1]这是《金陵组诗》第二首。乌衣巷,在今南京市内秦淮河南岸,原是东吴戍守石头城的乌衣军营房所在地,东晋时成为王、谢两大家族宅第聚集的里巷。[2]朱雀桥: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乌衣巷入口附近。[3]王、谢:指东晋的王导和谢安,他们两姓是六朝时的世家望族,都住在乌衣巷。过去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长满野草闲花,熙攘往来的鸟衣巷,只见夕阳西斜,昔盛今衰,好景不再,从前寄托在王、谢堂前的燕子,也落到寻常百姓家里。兴废变迁的历史沧桑之感,是这首七绝的主题。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得蕴藉含蓄,感慨无穷。【全诗赏析】这首诗感叹历史上的盛衰兴亡,体现了由盛入衰的转化规律,给人以哲理性启示。朱雀桥,当时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乌衣巷,在秦淮河南,离朱雀桥不远。这地方原是孙吴时代戍守石头城的军营,军士皆着黑衣,故名乌衣巷。东晋名臣王导、谢安住在这里。诗的一、二两句意思是,在当时,这一地区是极其煊赫之所在,冠盖往来,车马盈门,现在是野花闲开,夕阳残照。诗的后两句写过去在这里筑巢的燕子,如今到普通人家檐下做窝了。这首诗写出了荣华不长、富贵难久。表现同一主题采取相似手法的作品很多。唐代钱起的《过故洛城》:“故城门前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清代陈忱的《叹燕》:“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封建社会中那些高官厚禄者,虽一时荣华富贵,终因改朝换代发生的权力再分配,或子孙的庸碌不能守成,走向了败落;福转化为祸,势在必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二解,一是认为从前在王、谢华堂上筑巢的燕子,现在因那些宅第已荡然无存,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了;一是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凋零,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施说颇得诗中三昧,说燕子筑巢仍在原处,才使“旧时”和“今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否则只能说燕子另迁门户,而不突出处所的变化。燕子年年来此,代代来此,旧时这儿是王谢家的画堂,如今“晋代衣冠成古丘”,华堂倾屺,变成了普通人家的住房。清代何文焕也说:“妙处全在‘旧’字及‘寻常’字。四溟(指明代谢榛)云:‘或有易之者曰: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点金成铁矣。’”(《历代诗话考索》)武瓘的《感事》诗也采用这种写法:“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回归旧巢地,乃其生物习性所致,并非爱富弃贫。这样理解,则将王谢由盛到衰的对比更加强烈了。刘禹锡写出了由盛到衰的转化,他不可能也认为没必要说出促使这变化的原因。我们今天以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其理不言自明。我们所理解的原因和刘禹锡的不会相同,而刘诗却给我们以思考的契机。

()

【诗句】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出处】唐·白居易《竹枝词四首》【意思】《竹枝词》唱到哀惋哽咽处,寒猿为之长啸,闇鸟为之哀鸣。以“寒猿”、“闇鸟”的悲唱,烘托出《竹枝词》曲调的凄楚悲切,并渲染出幽暗、悲凉的气氛。从而反映出诗人贬官以来的伤感情怀。注:寒猿,凄苦的猿。闇,幽暗。【翻译】瞿塘峡口水烟低,瞿塘峡口濛濛水雾似轻烟低低,白帝城头月向西;白帝城头深深夜里玉轮已偏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听那“竹枝”唱到最凄咽愁苦之处,寒猿暗鸟一时啼。峡口的寒猿暗鸟都惊起而哀啼。【鉴赏1】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在忠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任上写了四首《竹枝词》,内容都是写他听唱巴蜀一带民歌《竹枝词》的情景和感受。四首的基调都很凄苦,表达了作者当时抑郁寡欢与感伤的情绪,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开首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残夜凄清的景致。夜色迷蒙,瞿塘峡影峥嵘而立,江面烟雾低垂;而白帝城上一轮惨白的月亮正向西斜去。在暗淡夜色中,一轮弯月镶嵌其间,给人以一种压抑感。时间已经是下半夜而诗人却不眠。为下面二句描述歌声的凄苦悲切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两句由上文的寂静无声转而描述所听到的歌声。夜色本就凄凉幽暗,再闻此凄苦悲凉的歌声,竟让“寒猿暗鸟”都受到感染,闻之而悲鸣。夜色凄幽,本已黯然,再添愁苦之音,更添一层悲苦。值得回味的是,本来闻《竹枝》而悲苦的是诗人,但诗人却不这样说,反说是歌声使得山中的寒猿和林间的暗鸟为之悲啼。这是更深一层的写法,不仅显得含蓄,而且也营造了当时周围的环境气氛。总之,这首诗歌表面上是写景,但从一个侧面则展示了诗人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诗歌的画面之中。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唐宋诗醇》评曰:“声韵悠扬,最合竹枝之体。”【鉴赏2】竹枝词是巴蜀间一种民歌形式,刘禹锡任夔府刺史时,嫌其词俚俗,曾为之改写,得以传播。刘禹锡专记其事云:“余来建平里中,见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从刘氏的记述着来,竹枝词首先是歌唱的,还可以许多人联唱;其次是用短笛、击鼓伴奏;其三,歌唱者是边唱边舞,故而深受群众喜爱。“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这两句诗是诗人说明他初次听见唱竹枝词的地点、时间。诗中所说的瞿塘峡口、白帝城头证明这诗是居易元和十四年自江州赴任忠州路经夔府经历的事,听见竹枝词歌声是在三月初旬的一个午夜。这个唱竹枝词的人是谁不知道,词的内容诗人没有提,但是听其歌声,令人凄然。“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传说歌词是七字句,一般是上四字一断,也就是拖腔的地方,声音特别宛转动人,即诗中所说的“声咽处”。因歌声凄苦,惊醒了山上的猿猴、栖止的山鸟,一齐哀啼起来,令人听起来,也感到心酸。这首小诗只是记述诗人听见竹枝词的歌声,没有涉及到歌的内容,但给我们的印象,歌者一定是倾诉生活的苦难,而且当地人民的生活是贫困的、痛苦的;从而显示出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怀。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