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有丧。推荐。爱诗词网。【名句】邻有丧①,舂②不相;里有殡,不巷歌③。【注释】①丧:办丧事。②舂:舂米。③不巷歌:不在附近唱歌作乐。【释义】邻居家办丧事,就不能进行生产活动;邻里有人出殡,就不能唱歌作乐。【点评】因为邻居办丧事需要前去帮忙,故不能从事生产活动。参考文献《礼记·曲礼上》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悠悠梦中,我独游天宫,看到原来如水的月光是玉兔和蟾蜍哭泣而成,云中楼台半开半闭,月光斜照在壁上一片洁白。当月光照在湿淋淋的露珠上时,在桂花飘香的小径上,遇到了系带鸾珮的仙女。诗句描写了诗人梦中游月宫的情景。想象新奇,自然得体地把古代神话传说嵌用在诗句中,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推荐。爱诗词网。《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原诗出处,译文,注释悠悠梦中,我独游天宫,看到原来如水的月光是玉兔和蟾蜍哭泣而成,云中楼台半开半闭,月光斜照在壁上一片洁白。当月光照在湿淋淋的露珠上时,在桂花飘香的小径上,遇到了系带鸾珮的仙女。诗句描写了诗人梦中游月宫的情景。想象新奇,自然得体地把古代神话传说嵌用在诗句中,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注:兔、蟾、桂,传说月中有兔、蟾蜍和桂树。《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古诗句出处:唐·李贺《梦天》
天智天皇(626—671),日本第38代天皇,大化革新的领导者,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的奠基人之一。
天智天皇生于推古34年(626),父舒明天皇,母舒明天皇之皇后宝皇女。幼名葛城皇子,及长改称中大兄,弟大海人皇子(后为天武天皇)。
天智天皇。推荐。爱诗词网。天智天皇(626—671),日本第38代天皇,大化革新的领导者,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的奠基人之一。天智天皇生于推古34年(626),父舒明天皇,母舒明天皇之皇后宝皇女。幼名葛城皇子,及长改称中大兄,弟大海人皇子(后为天武天皇)。中大兄的幼少时期,东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强大的唐朝封建帝国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威远布。朝鲜半岛上与日本相邻的新罗国努力学习唐朝先进社会制度,实力逐渐超过高句丽和百济。在此形势冲击下,建筑在部民占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落后的日本,也正处于激烈的转变中。通过学习大陆的先进文化和农业技术,日本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氏姓制度和部民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贵族恣情争夺土地,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接连不断。阶级斗争的激化迫使部分统治者要改变旧的统治方式,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掌握朝廷实权的大贵族代表苏我氏却主要想提高他个人地位,而不希望进一步加强天皇权力。苏我马子作为大臣,历仕敏达、用明、崇峻、推古四代天皇,是用明天皇以下三代的外戚,专擅朝政五十余年。马子死(626)后,其子虾夷因袭其职,专政跋扈,肆无忌惮。因此,苏我氏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大障碍,成为有志于革新的贵族和皇室的最大威胁。双方斗争的焦点集中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舒明天皇除了和皇后宝皇女生了中大兄和大海人两皇子外,在此之前,还和皇妃法提郎媛(苏我马子之女)生了古人大兄皇子。舒明天皇在位13年(629—641),死时中大兄只有16岁,而古人大兄已是20岁的成年了。就母系和年龄来说,古人大兄具有继承皇位的有利条件。但是,皇后宝皇女力图让亲生子中大兄继承皇位,她把中大兄的幼名葛城皇子改称“中大兄”,就意味着他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舒明天皇死后,又让他在葬仪上宣读悼词,进一步明确表示他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此外,隐然保持势力的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由于天皇人选问题的困难,以致不得不权且由皇后宝皇女登基,是为皇极天皇。此后皇位继承斗争更加尖锐。皇极2年(643),苏我虾夷以健康状况不佳为由,让位于其子苏我入鹿。苏我入鹿为给古人大兄将来继承皇位清除障碍,于同年11月捏造罪名迫使山背大兄自杀,并灭族。这个事件,给宫廷各氏族以极大震动,许多人产生危机感,反对苏我氏擅权气氛日浓。中大兄尤其如此,因为山背大兄一死,与古人大兄争夺皇位最有势力的对手就只有他了。这个时期,一些著名遣唐留学生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及僧旻等都已陆续归国。他们在唐留学二、三十年,亲自看到唐王朝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所做的努力,亲身体验到唐代中国的稳定和富强,因而对日本奴隶制社会之积弊、政治腐败、国家落后十分不满。他们热切要求学习唐朝先进制度,改造日本社会现实,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此,他们或开设私塾,招收皇室和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或著书立说,积极宣传中国先进的封建文化和律令制度。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曾先后受教于南渊清安和僧旻等人,接受封建启蒙教育,为其实现政治革新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臣镰足就学于僧旻期间,僧旻曾对他说:“在我的学堂中,最优秀的学生固然是苏我入鹿,但你的相貌却胜过他,希望你十分自重。”暗示中臣镰足要负起打倒苏我氏,改造国家的重任。在僧旻的积极启发下,中臣镰足积极主动地接近中大兄,并结成了政治联盟。从此,中大兄和中臣镰足开始筹划革新方案。根据中臣镰足的秘策,首先利用苏我氏内部的矛盾,由中臣镰足作媒,让中大兄纳苏我虾夷之弟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之女远智娘为妃,把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从苏我氏中分化出来,使他参加革新阵营。因为他是苏我氏中负责财政事务的最有势力的人物,把他争取到革新阵营,就为夺取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与此同时,还争取一些有势力的氏族支持革新事业或保持中立。最后,中大兄等决定利用皇极四年(645)6月12日,苏我入鹿出席天皇在太极殿接见朝鲜三国入贡使者仪式的机会发难。由于准备周到,政变一举成功。苏我入鹿被刺身亡,其父虾夷见事败,于翌日焚宅自杀。政权转归中大兄手中。14日皇极天皇退位,中大兄依中臣镰足之见,让皇极天皇的胞弟轻皇子即位,称孝德天皇,建年号大化。中大兄以皇太子身分掌握朝廷实权,同时任命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高向玄理和僧旻为国博士,作新政权的顾问。新政权成立第五天,天皇和皇太子号集群臣宣誓,“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复地载,帝道唯一”。(《日本书纪》)这和圣德太子改革追求的政治目标完全一致。8月,新政权首先向东国等皇室直辖领地派遣国司,编造户籍和校量田地。同时设钟匮听取民众意见,为革新政治进行准备。12月,从飞鸟迁都难波(今大阪)。翌年正月颁发革新诏书,进行以唐朝律令制度为楷模、以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为目标的政治改革。革新诏书和此后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废除皇室子代民和各地屯仓,以及各级贵族的部曲和各地田庄,将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天皇专制下的“公地公民”。任命皇族、贵族为国家官吏,给与冠位和俸给,大夫以上官吏给食封。2.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行政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由国家任命官吏取代地方贵族统治。制定官制和冠位制,划定京师、畿内,整顿完善军事、交通制度。3.建立户籍和租税帐簿,实行班田收授法。4.改革税制,废止赋役,实行租庸调法。近年学界有人对大化革新诏的信凭性产生怀疑,因为人们发现大化革新诏并不是诏书原文,而是书记的编者根据以后的律令窜改的。革新诏书可能经过后人的修订和加工,但它的主要内容是不容否认的,这从《日本书纪》以外的其它文献史料、金石文以及近年发掘难波宫遗迹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得到证实。革新诏书颁发以后,新政权开始了全面、积极的改革活动。为了推进革新事业,中大兄率先将自己领地内的领民524人、屯仓181处献给天皇。这不仅是归属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否定旧制度的举动,这些私地、私民脱离作为大贵族的皇太子家族之手,完全转归天皇专制的国家统治机构。大化三年(647),改冠位为十三阶,两年后又改为十九阶,并仿唐朝官制设置八省百官。白雉三年(652),实行班田制,同时编制了户籍。对于社会旧有陋习也极力加以排除,如奖励薄葬、禁止殉死等等。大化革新在日本古代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它建立了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和古代文化的发展,为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中大兄在革新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革新措施触犯了贵族的传统利益,必然引起一部分人的抵制和反抗。苏我田口臣川堀、物部朴井连椎子等守旧贵族和隐居于吉野山中的古人大兄相勾结,阴谋反叛活动。结果阴谋败露,古人大兄被诛。随着新政权的巩固和革新事业的推进,革新阵营内部的矛盾日益表面化。大化五年(649),有人告密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有谋反嫌疑,中大兄立刻出动军队围攻,迫使他自杀。白雉四年(653),中大兄和孝德天皇因迁都问题发生分歧,结果造成革新阵营的分裂,中大兄率群臣百官迁回旧都飞鸟。孝德天皇继续留在难波,翌年孤愤而死。在这以前,作为大化新政特别顾问之一的僧旻已经死去,另一顾问高向玄理则出使唐朝,不久客死异国。由于革新阵营重要人物的相继死亡和分裂,革新事业的进展大大迟缓下来。孝德天皇死后,中大兄仍未即位,让其母皇极女帝重祚,是为齐明天皇。齐明年间,大兴土木,建筑宫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使劳动人民怨声载道。保守派乘机加紧活动,逐渐聚集在孝德天皇遗子有间皇子周围,图谋不轨。中大兄虽然镇压了有间皇子,但政局仍旧动荡不安。这时期,日本的盟国百济由于遭到新罗和唐朝的联合进攻而灭亡。中大兄为了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着的不满情绪,并获得进入朝鲜半岛的立足点,不惜以国运作赌,决定派大军渡海复兴百济。齐明七年(661)正月,67岁高龄的齐明天皇和中大兄亲自督军远征。七月,齐明天皇逝于九州筑前朝仓宫。中大兄称制,继续指挥战事。天智二年(663),日军在白村江战役中全军复殁,复兴百济的计划彻底失败。保守派乘机编造谣言,制造混乱,对中大兄施加压力。民众在他们煽动下,不满情绪更加高涨。由于失去民众支持,中大兄感到力量单薄,于是一面加强西部防务,一面调整内政,企图对保守派实行怀柔政策。战败第二年(664)颁发诏书,宣布“增换冠位阶名及氏上、民部,家部等事”(《日本书纪》),冠位增为二十六阶,将地方中小氏族势力纳入朝廷官制,以牺牲部分革新成果为代价,暂时渡过难关。天智六年(667),迁都近江大津宫。翌年,中大兄正式即位,是为天智天皇,立大海人为皇太弟。是年,天智天皇命中臣镰足等编篡法令,即成为此后律令制度基础的《近江令》。天智8年(669),中臣镰足病逝,天智天皇追赠一等大织冠和大臣位,赐姓藤原,以表彰其功绩。翌年,编制成最早的全国户籍,即“庚午年籍”,成为国家管理和课税的根本依据。中大兄即位以后,进取精神大为减弱,整日追逐享受。“朝廷无事游览是好”。大海人始终是天智天皇革新事业的有力支持者,他对天智天皇的一些倒退措施和即位后的奢侈逸乐,表示强烈不满。二人之间嫌隙日渐扩大。天智10年(671)初,天智天皇改组政府,任命他所宠爱的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把大海人排斥在政权之外。按当时惯例,只有皇族以及最有势力的中央大贵族出身的后妃所生皇子,才有继承皇位资格。天智天皇却把出身低微的宫人所生的大友皇子立为皇储,自然冒着很大风险。同年12月,天智天皇病逝,终年46岁,葬于山城国宇都郡(今京都市东山区山科町),称山科陵。天智天皇死后,大海人征集军队,消灭了近江朝庭,于673年即位为天武天皇。天智天皇开创而没有完成的革新事业,由天武天皇继承并最终付诸实现。天智天皇在晚年虽然有些倒退举动,但他的一生是前进的一生。他以武力从苏我氏手中夺回政权,学习唐朝封建制度制定律令,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建立了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推动了日本历史的发展。天智天皇因而在日本古代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推荐。爱诗词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为天地树立养育万物的志向,为人民建立可以依托的雄心。宋·张载《张子全书》卷一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不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生命意义。这一思想告诫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必得树雄心,立大志,且心要善,志要正,即要为改造自然、改革社会而立志,要为民众的生存发展、生活改善而求知。(阎纲《领悟人生》)
周公姬旦。推荐。爱诗词网。【人物名字:姬旦(周公)】【拼音:JIDAN】【字号:或作周公旦,亦称叔旦】【所属朝代:周代】【生卒年代:】【籍贯: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人物简介:即周公,西周政治家。周文王子,周武王弟。采邑在周,佐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平管叔、蔡叔之变,定东夷之乱。成王长,还政于王。营建东都成周,制定礼乐制度,分封诸侯,使周王朝强盛。姬旦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姬旦题跋版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姬旦侧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姬旦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传道书。推荐。爱诗词网。《基督教文学·《圣经》诗歌·《传道书》》原文与赏析《旧约》节选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语录。万事都是虚空传道者说:虚空,虚空,人生虚空,万事都是虚空。人在太阳底下终生操作劳碌,究竟有什么益处?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世界大地却永不改变。太阳上升,太阳下沉,匆匆归回原处,再从那里出来。风向南吹,又向北转,不停地旋转,循环不已。江河流入大海,海却不满不溢;水从何处流来,仍又返回原处。万事令人厌倦,无法尽述。眼看,看不尽;耳听,听不足。发生过的事还要发生,做过的事还要再做。太阳底下,一件新事也没有。有哪一件事人能说:“看吧,这是新的”?不可能!在我们出生以前早已经有了。往昔的事没有人追忆,今后发生的事也没有人纪念。(1:2—11)传道者的经验我是传道者,我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我决心用智慧探求、考察天下发生的一切事。上帝给人类的劳碌多么艰难!我观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弯曲的东西不能变直,缺乏的事物难以数清。我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大人物,比任何一个统治过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我知道智慧是什么,知识是什么。”我决心辨明智慧和愚昧、知识和狂妄。但是,我发现这也是捕风。智慧越多,烦恼越深;学问越博,忧虑越重。我自言自语地说:“来吧!试一试享乐!来享享福!”可是,这也是虚空。我发觉嬉笑是狂妄,享乐毫无益处。我保持着理智去体验荒唐的生活,决心借酒自娱,寻求快乐。我想,也许这是人生在世的短暂岁月中最好的生活方式。我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房屋,栽种葡萄。我修造庭院果园,种植各种果树。我挖掘水池,浇灌树木。我买来奴婢,也役使生在家里的奴仆。我拥有许多牛羊,比任何在耶路撒冷住过的人都多。我为自己积聚君王的金银和各省的财宝。我有许多歌唱的男女,有无数的妃嫔,极尽声色奢华。不错,我强大,胜过任何在耶路撒冷住过的人,并且,我始终大有智慧。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尽情享受,不受拘束。我从自己的劳碌得到快乐,这就是我的酬报。可是,当回顾自己的成就,思考所付出的辛劳时,我却领悟到,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世上的一切都没有益处。因为,一个君王所能做的,都是以往的君王所做过的。于是我再思考什么是智慧、狂妄和愚昧。是的,我看出智慧胜过愚昧,恰如光明胜黑暗。聪明人看清楚他前面的道路,愚蠢人却在黑暗中摸索。可是我知道,他们的命运都一样。我心想:“愚蠢人的遭遇也是我的遭遇。我尽管聪明,又有什么益处呢?”我的答案是:“没有,一切都是虚空!”聪明人和愚昧人一样,都没有人长久地纪念他们;因为在将来的日子,他们都会被遗忘。无论是智是愚,都要死去。因此,人生对我没有意义,太阳底下所做的一切事,只能使我烦恼。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1:12—2:17)劳碌无益太阳底下由劳碌得来的一切,对我也都没有意义,因为我不能不把一切留给后人,而那人是智是愚,谁能知道?可是,他将拥有我在世上以劳碌和智慧获得的成果。这也是虚空。因此,我对以往在太阳底下的辛苦劳碌非常失望。人以他的智慧、知识、技能所得来的,都得留下,让别人不劳而获。这也是虚空,太不公平!人在太阳底下的操心、辛苦、劳碌,究竟有什么益处呢?所作所为无非痛苦愁烦,夜夜不得安宁。这也是虚空。一个人能够吃喝,享受他劳碌的成果,便算是幸福了。然而,我体会到这都是出于上帝的旨意。要不是出于上帝,谁能吃喝?谁能享受?上帝赐智慧、知识和喜乐给那使他喜欢的人,却使罪人操作辛苦,把他们所积聚的都给那使他喜悦的人。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2:18—26)事事有定时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凡事也必有定期。诞生有定时,死亡有定时;栽种有定时,拔除有定时;杀害有定时,医治有定时;拆毁有定时,建造有定时;悲伤有定时,欢乐有定时;哀恸有定时,舞蹈有定时;拥抱有定时,分离有定时;亲热有定时,冷落有定时;寻找有定时,遗失有定时;保存有定时,舍弃有定时;撕裂有定时,缝补有定时;缄默有定时,言谈有定时;爱慕有定时,憎恨有定时;战争有定时,和平有定时。那么,我们一切的劳苦有什么用处呢?我看出,是上帝使我们负荷沉重的担子。他为万事规定适当的时间。他使我们具有永恒的意识,却不使我们完全明白他一切的作为。所以我想,人不如时常欢乐,一生享福。我们都应该吃喝,享受辛劳的成果。这是上帝的恩赐。(3:1—13)世界的不公平还有,我看到在这世上,那本应有公道和正义的地方,反而有邪恶。因而我心想:“是好人,是坏人,上帝都要审判;每件事情,每种行为都要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审判。”我又想:上帝在考验我们,要使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比兽类高明。到头来,人和兽命运相同:前者怎样死,后者也怎样死。两者有一样的气息,人并不比兽强,因为一切都是虚空。两者都要归回尘土,他们从那里来,也要回那里去。谁能肯定人的灵会往上升,而兽的魂会落入地底下呢?所以我看,人最好是享受他劳碌的成果,这就是他的命运。谁能使他看见身后的事呢?我又察看这世上一切不公平的事。被欺压的人流泪哭泣,没有人援助他们。他们得不到援助,因为欺压他们的人有权有势。我羡慕那些已经死了的,认为他们比活着的人幸福。然而,那未出生,未曾看见过世上所发生的不公平事的人,比上述两种人都幸运。(3:16—4:3)劳碌的虚空我又发现:人劳碌工作,追求功名,是因为羡慕邻人。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有人说:“愚蠢人游手好闲,到头来只能让自己饿死。”不过,与其辛勤劳动却徒劳无功,还不如稍稍劳作而心安理得。我又看见太阳底下另一些虚空的事:有人孑然一身,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却整天劳碌,从来不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他们辛辛苦苦,不敢享受,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也是不幸。(4:4—8)团结有力量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因为两个人合作效果更好。一个人跌倒,另一个人可以扶他起来。如果孤独一个人,跌倒了没有人扶他起来,他就遭殃了。两个人同睡彼此都暖和,一个人独睡怎能得温暖呢?两个人合力可以抵挡袭击,单独抵抗就无能为力。三股合成的绳子是不容易拉断的。(4:9—12)兴衰的虚空一个贫穷但聪明的小伙子,总比那又老又愚蠢、不懂接纳忠告的皇帝更好,虽然这小伙子在本国中出生贫寒,但只要他一旦脱离囚笼,却也可以一跃成为皇帝。我看见日光之下所有的人都起来拥护这年轻的新领袖,而推翻先前在位的。现在拥护他的人多得无法胜数,可是,日后新一代的人却又会不满于他。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4:13—16)钱财的虚空贪爱钱财的人总不知足,羡慕财富的人总得不到所要的一切。这也是虚空。你越富有,靠你吃饭的人越多。你的收益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劳工不管吃饱吃不饱,总是睡得香甜。有钱人有了财产,他却不能成眠。在这个世上我看见一件不幸的事:有人累积财富,反而害了自己。经营不善使他丧失一切,结果他没有遗产可留给子孙。他空手到世上来,也得空手回去。不管在世怎样劳碌,他什么都不能带走。这是何等不幸!来的时候怎样,去的时候也怎样。操心劳苦究竟图的什么呢?况且,他天天生活在黑暗、悲愁、焦虑、病痛和怨恨中。我的看法是:美好的人生不如在上帝所赐短暂的生命中吃喝,享受在太阳底下劳碌得来的成果,这就是人的命运。如果上帝赐给人产业财富,让他享受,他就应当接受并享受劳碌的成果。这是上帝的恩赐。既然上帝让他快乐,他不必因为人生的短暂而忧虑。(5:10—20)人生的虚空我发现这世上有一件不公平的事重重地压在人身上。上帝赐给某人荣誉、财富、产业,和他想要的一切,但不让他享受,却让陌生人享受。这也是虚空,也是严重的不幸。一个人尽管有上百的儿女,在世长寿,但若他没有享受,死后不得安葬,那么即使他活了许多岁数,又有什么益处?我想,一个死于腹中的胎儿也比他还好。胎儿消失在黑暗中,被遗忘了。他没有见过阳光,没有知觉,就得到了安息。这比那活了两千年,却没有享受过生命之乐的人强得多。到头来,他们两者不是都要归宿到同一地方去吗?人为着自己的口腹劳碌,却永远填不满肚子。聪明人比愚笨人有什么长处呢?叫穷人知道怎样跟众人来往,又有什么益处呢?眼目所见的虽比心中渴想得到的更为实际,但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已经发生了的事是早已命定的,我们知道,人无法跟比他强大的人抗辩。你越抗辩,越觉得无益,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在这短暂、空虚,好像影儿飞逝的人生过程中,谁知道什么是他最有价值的事呢?谁能告诉他死后这世上会发生什么事呢?(6:1—12)智愚之别好名誉胜过珍贵的香水,死的日子胜过出生的日子。到有丧事的家去,胜过到有宴会的家去,因为活着的人应该常常提醒自己,死亡正等待着每一个人。忧愁胜过欢乐,面上虽带愁容,却使心智更加敏锐。愚蠢人整天追逐欢乐,明智人时常想到死亡。明智人的责备胜过愚蠢人的赞扬。愚蠢人的笑声无异于荆棘在火中爆炸的声音。这也是虚空。明智人欺诈别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就像愚蠢人。接受贿赂的人损坏自己的品格。事情的终局胜过开端。忍耐胜过傲慢。不要急躁暴怒,胸中怀恨的是愚蠢人。不要问:“为什么往昔的日子比现在的好?”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问题。有生命的人应该有智慧。有智慧加上有家业的更好。智慧给你的安全不下于金钱所能给的。智慧能使你稳妥,这便是知识的好处。在空虚的人生中我观察了许多事。好人行善,反而早死;坏人作恶,倒享长寿。你用不着行善过度,也不要自作聪明,何必自取败亡呢?可是,也不可过分作恶或太狂妄,何必早死呢?两个极端都应该避免,因为敬畏上帝的人所做的一切都会顺利。智慧给人的帮助远胜过十个长官对城市的贡献。世上没有人能够时时行善,而从来没有犯过错误。不要把别人的话都记在心上。你也许会听见仆人侮辱你,可是,别忘记你也曾屡次侮辱别人。我曾用我的智慧试验过这一切事。我决心求取智慧,智慧却离我很远。谁能探测生命的意义呢?它太深奥,太难以领悟了。我一心一意要知道,要研究,要寻求智慧,来解答我的疑问,我发现邪恶是无知,愚昧是疯狂。我发现有些女人比死亡更可怕:她的爱情像陷阱,像罗网,她拥抱你的手臂像一条锁链。蒙上帝喜悦的人得以逃脱她的手,但她要抓住犯罪的人。传道者说:这是我寻求答案时,一点一点地发现的。我想找出其他答案,但找不到。在千名男子中,我可以找到一个可敬佩的,但在女子中,一个也找不到。我所悟出的只有一件事:上帝造的人原是很单纯的,但他们却把自己弄得十分复杂。只有明智人知道事物的意义,智慧使他面有光彩,并使他的忧郁消失。(7:1—8:1,节选)要服从君王要遵守王的命令,因为这是你们向上帝许的愿。王可以随意行事,你最好离开他,不要留在危险的地位上。王以权威行事,没有人能抗拒他的作为。只要遵从他的命令,就可以得到安全。聪明人知道做事的适当时机和方法。无论做什么事都有适当的时间和方法,但是人所知道的却很有限。没有人知道将来要发生什么事,也没有人能告诉他。没有人可以不死,也没有人能够决定自己的死期。这是人不能逃避的争战,人不能借欺骗来逃脱。(3:2—8)邪恶的人和正直的人我专心观察世上发生的事时,看见了一切:一些人有权力,另一些人在他们的压迫下受苦。我看见邪恶的人死后葬在自己的坟墓里。从墓地回来,我听见有人称赞他们,而他们受称赞的地方正是生前作恶的地方。这也是虚空。为什么世人敢这样大胆地犯罪?因为罪没有立刻受到惩罚。一个人犯罪百次,仍享长寿。人人都说:“敬畏上帝的人事事亨通,作恶的人无福可言。他们的生命如影儿逝去,他们必夭折,因为他们不敬畏上帝。”但是这话简直荒谬。看看世上发生的事吧:多少时候,义人遭受邪恶人应受的惩罚,邪恶人反而得到义人应得到的报赏。我说,这也是虚空。(8:9—14)要及时享乐我认为人生应该享乐。因为在太阳底下他所有的乐趣不外吃、喝、享受。这是人在上帝所赐短暂的生命中,劳碌所应得的一点享受。一条活着的狗比一条死了的狮子好。活着的知道他们会死,已死了的人却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再也得不到报赏,他们完全被人遗忘。他们的爱、恨和嫉妒都跟着他们一起死亡。在太阳底下发生的事,永远不再有他们的份。去吧,高高兴兴地吃饭,快快乐乐地喝酒;因为上帝已经悦纳你的工作。要常常欢愉,表现乐观。在你一生虚空的岁月里,也就是上帝赐给你在这世上的岁月里,跟你所爱的妻子快活度日,享受每一个虚空的日子,因为这是你在太阳底下劳碌所应得的份。我又发现一件事:在这世上,善于赛跑的人不一定得奖,勇敢的人不一定打胜仗,聪明的人不一定有饭吃,机智的人不一定富有,能干的人不一定居高位。时运左右一切。人不知道自己的时运。正像鸟被罗网捉住,鱼被鱼网网着,在预料不到的时候我们突然陷在恶运中一样。(8:15—9:12,节选)智慧胜过武力我又发现世上一件有关智慧的事例,觉得很有意义。有一座居民不多的小城市被一个强国的王攻击,他围困城墙,准备破城。城里有一个居民,他很穷,却很有智慧,能救那城。可是,没有人能想到他。我常说,智慧能胜过武力,但是穷人的智慧却常被轻视,他的话没有人听。其实,听明智人几句小声的话,胜过听统治者在一群愚蠢人结集的地方所发出的喊声。智慧比武器有更大的作用,而一个罪人也能破坏许多好事。(9:13—18)劝诫语录不可埋怨君王,连在心里埋怨也不可。不可批评有钱人,即使在卧室里批评也不可。空中的飞鸟可能把你的话传播出去。年轻人哪,快活地过你青春的时光吧!趁年轻时欢乐吧!随心所欲地做你喜欢做的事吧!不要让任何事使你烦恼,使你痛苦;因为青春不能常驻,人生是虚幻的。我们都向着最后的归宿地走去。那时,街上将有哀号的声音。那时,银链子折断了,金灯台破碎了,井里的吊绳断了,水罐在井旁砸烂了,我们的身体将归还尘土,我们的气息将归回赐生命的上帝。虚空,虚空,传道者说,万事都是虚空。(10:20—12:8,节选)结语然而,传道者是明智的,他用自己的知识教导人民。他研究格言,考验它的真实性;寻求激动人心的话,忠实地把它们写下来。明智人的话好像牧羊人手中那带着刺的牧杖,而他编纂的格言有如钉得牢固的钉子,它们都是一位牧者所赐的。年轻人哪,还有一件事应该留意。著作是没有穷尽的,读书过多会使你身体疲乏。一切的话都说完了,总意就是:要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令,因为这是人人应尽的义务。我们所做的一切,或善或恶,连那最隐秘的事,上帝都要审判。(12:9—14)《传道书》是《圣经》中一部以异端思想著称的奇书。它通篇都以看破红尘的口吻哀叹世间的空虚无聊,与犹太教的正统观念格格不入。公元1世纪末被编入《圣经》正典时,它就遭到一批顽固维护传统信仰的犹太拉比的坚决抵制。后世基督教各派也不断责难它,直到1979年,《现代中文译本圣经》的译者还称它“不明白那掌握人类命运之神的道路”。然而,2000多年来,《传道书》却打动过不同时代、不同国籍无数读者的心,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案头读物。何以如此?应当说,原因在于这卷小书以及其坦诚的态度探讨了世人共同关注的、历久常新的哲学命题:人生的意义何在?生命有何价值?人的至善与至乐是什么?等等。其结论是:一切都是暂时的,万事万物都会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人生毫无意义,才智与劳碌都徒然无用;生命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因此,活着就要享受,就应追逐各种口腹声色之乐。这无疑是一种虚无主义、悲观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基本态度是消极无益的。但世人难免都有伤神落魄之时,此时一些人从《传道书》中寻得精神共鸣,确是顺乎情理之事——一如中国文人得志时推崇孔孟,失意时喜读老庄一样。《传道书》由长短不等的小随笔数十段构成。它们以不同音调演奏着各自的乐曲,最终融汇成一部抑郁哀伤的雄浑交响乐。这部交响乐在“万事都是虚空”的主旋律中奏出第一乐章:传道者说:虚空,虚空,人生虚空,万事都是虚空。……万事令人厌倦,无法尽述。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发生过的事还要发生,做过的事还要再做。日光之下,一件新事也没有。“虚空”是这段话、也是全书的关键词语。它先后出现了30次。这里的“虚空”不同于佛教“四大皆空”之“空”,而有“无意义”、“无价值”、“转眼逝去”、“无新意”等含义。它体现了作者的如下见解:世间万物只是沿着一个不可知的轨道周而复始地循环,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重复旧事,重弹老调;无论何物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没有进步,更没有更新;因而,人们的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毫无价值。这一观点在后文中不断得到具体的阐发。如,在智慧文学名作《箴言》中曾被赋予极高地位的智慧,这时竟成了“捕风”:我决心辨明智慧和愚昧、知识和狂妄。但是,我发现这也是捕风。智慧越多,烦恼越深;学问越博,忧虑越重。对待世人的各种劳碌,传道者说:太阳底下由劳碌得来的一切,对我也都没有意义,因为我不能不把一切留给后人,而那人是智是愚,谁能知道?……这也是虚空。谈到追逐财富者时,他说:贪爱钱财的人总不知足,羡慕财富的人总得不到所要的一切。这也是虚空。你越富有,靠你吃饭的人越多。你的收益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对取代老王登上皇位的年轻君主,传道者也不屑一顾:我看见日光之下所有的人都起来拥护这年轻的新领袖,而推翻先前在位的。现在拥护他的人多得无法胜数,可是,日后新一代的人却又会不满于他。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总之,知识、劳动、利禄、功名都失去了旧有的价值,信仰的灵光更泯灭于虚无怀疑的茫茫夜幕。否定了人类面向社会的积极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生命的意义系于何外?传道者的结论是:“人生应该享乐”。他说;去吧,高高兴兴地吃饭,快快乐乐地喝酒;因为上帝已经悦纳你的工作。要常常欢愉,表现乐观。在你一生虚空的岁月里,也就是上帝赐给你在这世上的岁月里,跟你所爱的妻子快活度日,从这段话可看出,传道者在纵论人间甘苦时并未否认上帝的存在。作为在犹太教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哲学家,他当然不会是无神论者。但是,他心目中的神却不是摩西时代那个愤怒惩罚埃及法老的战神,不是先知笔下力倡善行的道德神,也不是《诗篇》作者们顶礼膜拜、极尽赞美之辞的至尊至高者,而是一个世人吃喝享乐的恩赐者:一个人能够吃喝,享受他劳碌的成果,便算是幸福了。然而,我体会这都是出于上帝的旨意。要不是出于上帝,谁能吃喝?谁能享受?《传道书》第1章1节称书中内容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语录。”因“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大卫的儿子”只能是所罗门,故犹太教历来认为,这位传道者(即《传道书》的作者)就是所罗门。但此种推理难以经受科学研究的推敲。德里茨(F·Delitzsch)指出,卷中不少词汇属后期希伯来语。他将这类词汇列成表格,坚称:“如果《传道书》确系所罗门所写,就无希伯来语言史可言。”从内容上看,全书明显受到外国文化、尤其希腊哲学的影响,如,第3章1至19节留有斯多葛派宗教宿命论的印迹,第5章18至20节一如伊璧鸠鲁幸福哲学的翻版。因此,《传道书》的作者不可能是所罗门。至于这位传道者为何谎称自己是“大卫的儿子”,阿多·韦瑟(Artur,Weis-er)认为:“很明显,所罗门——即因其智慧和财富而闻名的王,同时也被认为是部分智慧文学的作者——似乎是最适当的人物,可以给传道者的判断加上一种特别感人的重要性。”那么,《传道书》的作者究竟是谁?——无法确考。但因第12章9节有“传道者是明智的,他用自己的知识教导人民。他研究格言,考验它的真实性;寻求激动人心的话,忠实地把它们写下来”之语,不妨设想,他乃是一位希伯来人的智慧教师,写作此书的目的是将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年轻学生,使之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多教《圣经》学者认为,《传道书》形成于“巴比伦囚虏”事件(公元前586年)之后:上限是波斯称霸前期(公元前6世纪末),下限是便西拉(BenSirach)活动期间(约前190年前后)。缪连柏(Muilenburg)据其对库姆兰古卷残篇的考证,确认《传道书》在前2世纪中叶已最后定型。如果考虑到希腊哲学的影响,则最合适的成书年代应是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前2世纪初。搞清了成书年代,《传道书》的虚无悲观倾向就易于解释了。“巴比伦囚虏”之后的数百年中,希伯来人遭到巴比伦、波斯、希腊等大国的轮番奴役,复兴的希望几乎丧失殆尽。他们虽一再虔心敬奉耶和华,但并未得到应有的报偿,相反,弥赛亚降临的希望日趋渺茫,耶和华的性情和意志也日趋费解。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民心涣散,信念动摇——形诸笔墨者,自然是一片虚无怀疑之声。虚无怀疑还来自腐败的社会现实。《传道书》多处揭露了时尚的堕落——到处有恶德败行:“那本应有公道和正义的地方,反而有邪恶”;善恶颠倒之事时常可见:“好人行善,反而早死;坏人作恶,倒享长寿”;告密与陷害也屡见不鲜:“不可埋怨君王,连在心里埋怨也不可。不可批评有钱人,即使在卧室里批评也不可。空中的飞鸟可能把你的话传播出去。”除上述基本内容外,《传道书》还收入一批智慧格言,如“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因为两个人合作效果更好”、“明智人的责备胜过愚昧蠢人的赞扬”等。另外,书中某些段落与总体精神也不尽一致,如,有时贬低智慧,有时又赞美它;时而鼓励享乐,时而又倡导节制;常常无视上帝,偶尔也劝人敬神等。这表现出作者思想认识的矛盾,也与后人的增删有关。在文学上,这位传道者堪称名副其实的大手笔。他挥洒自如地信笔写来,时散时韵,不拘一格;能放能收,貌散神聚。他常用随笔式的散文写作,如前面引述的若干片段;有时也写平行体对句,这时多为内容独立的格言,如“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酒能使人快活,钱能叫万事应心”;偶尔还写篇幅稍长且格式工整的短诗,如“万事皆有定时”:诞生有定时,死亡有定时;耕种有定时,收割有定时;杀戮有定时,医治有定时;拆毁有定时,建造有定时;爱慕有定时,恨恶有定时;争战有定时,和好有定时。
飞鸟尽良弓藏。推荐。爱诗词网。《飞鸟尽,·良弓藏》成语意思解释与出处|例句飞鸟尽,·良弓藏的拼音:fēiniǎojìn,liánɡɡōnɡcánɡ解释鸟打完了,把弓箭收藏起来不用了。比喻大功告成,出力的人就被抛弃。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打仗,一开始越国被打败。越王勾践听从大臣文种的建议,卧薪尝胆,磨炼意志,积蓄力量,三年后在范蠡的帮助下一举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求和不成,自杀而死,越国实力大振,称霸诸侯。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泛游江湖,后来住到了齐国,致力于经商致富。他给文种写信说:“鸟儿全都射死后,再好的弓也会收藏起来;兔子全都捉完后,再好的猎狗也会被烹煮着吃掉。越王勾践长着长长的脖子和尖突得像鸟一样的嘴巴,这种人可以和他共担患难,但不可与他共享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开?”文种接到信,觉得范蠡所言有理,就声称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参政。不久,有人造谣说文种将要造反作乱,越王也觉得文种谋略过于深远。当年被吴国打败时,文种曾为自己献出了七条对吴复仇的计策,自己才用了三条,吴国就被灭亡,所以他的存在是对自己的巨大威胁。于是越王趁机赐给文种宝剑,让他自杀了。近义兔死狗烹反义知恩图报例句汉朝建立后,大将韩信就被逐渐剥夺兵权、封地,最后被杀害。这真是“飞鸟尽,良弓藏”。
不患人之不己知。推荐。爱诗词网。[一·十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鉴赏〕 钟子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自古以来人们深知相知之难,知音难觅。成语“士为知己者死”,表明人们多么看重对自己的了解和赏识。不为他人所了解是人类永恒的烦恼和痛苦。被视为道德的楷模的圣人孔子自己也常常因不为人所知而限于苦闷,有一次他在击磬时流露出这种情绪,被一个懂音乐的隐士听出来,这个隐士说: 硁硁的磬声,好像是说没有人知道自己(见《宪问》)。他曾悲叹:“莫我知也夫!”他甚至在不为人们了解这一点上不抱任何希望,说:“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孔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的政治努力一再遭受挫折,始终不能实现自己完善外部世界的理想,他自然会产生“莫我知也夫”的感叹。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在《论语》中他不断地讲“不己知”的问题。但是,孔子毕竟是一个有卓越人格的伟大学者、思想家,他是用高尚的精神追求来克服不为人知的痛苦,正像他对自己的描绘:“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述而》)。他是根据自己悲壮人生经历的体验,带着几分人生苦楚,来教人正确对待不为人知的问题。为何“不患人之不己知”?因为人追求卓越的品性和真理、学习知识和才能从根本上说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他人,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正如孔子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只要自己真的掌握了知识和才能,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心安理得,就不会在乎别人是否知晓和承认。至于自己的才干是否为世所知,为世所用,这受制于许多外界因素,不是自己的欲望和力量能够完全决定的。有的人小有成绩便喜形于色,自鸣得意,到处自我宣扬,生怕人家不知道,这是浅薄的表现。正如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所说:“胸中浅狭,才有一功一善,便无安著处,虽欲强抑遏,终制不住。譬如瓶小水多,虽抑遏固闭,终必泛滥;若瓶大则自不泛滥,却不须闲费力。”(转引自李光地《周易折衷》)“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淡泊以明志的人才能真正显示出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洁的志趣情操。明代思想家吕坤说过,那些智深而勇沉者“不自好而露才,不轻试以侥功”,有所不言,言必当,有所不为,为必成,只有这种人才可以算是真正的人才(《呻吟语·品藻》)。这是很有见地的。当然,人们学习是为了经世致用,自己的才能只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以后,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因此是需要用正当的手段、适当地推销自己。孔子本人正是这样做的。他曾经说他正在待价而沽(见《子罕》),又曾宣布自己不是一个葫芦,不能光是挂在什么地方而不给人家食用。他栖栖惶惶,周游列国,就是为了推销自己。因此“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是要人们做隐士,无所作为,而是教人不要因不为人知而心怀不满,或陷入消极、痛苦的情绪不能自拔;是劝人不要心浮气躁、不择手段地自我吹嘘,更不能为了扬名而牺牲原则,甚至贬损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患不知人”,真正需要担忧的不是不为人所知,而是不知人。如果对于你所接触的人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不能准确地把握,你就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就不能发现真正值得自己尊敬、交往、学习、效法的贤人,也可能为无德无才者所误,甚至为奸人所骗、所害,这难道不值得担忧吗?“患不知人”也是要把人因不为人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引导到积极的方面。对别人不理解自己而耿耿于怀,这于事丝毫无补,不如自己采取主动去理解别人,从而打破人际关系的坚冰。孔子深知,知人很难。他曾经讲过自己这方面的体会。有的人话讲得很漂亮,但是其行为却非常令人失望,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在孔子看来知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的弟子樊迟问智,孔子说“知人”,因为知人就可以分辨善恶忠奸贤不肖,从而亲君子而远小人,在治国理政时就能识别人才,量材用人。孔子说: 选拔、重用正直的人,就能使邪恶的人归于正直(见《颜渊》)。因此人们应当经常努力培养知人的智慧。“患不知人”这句话实际上指明了人际关系的症结所在: 即不知人。因为不知人,所以会感到不为人知。人人都因不为人知而苦恼,然而自己正是他人面前的他人,如果自己主动地去关注、关爱、理解他人,那么对于某个他人来说不就减少了不为人知的苦恼了吗?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人们的不为人知的痛苦不就大大地减少了吗?这就是孔子这句名言的深意所在。
小石潭记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唐·柳宗元·小石潭记①》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11),怡然(12)不动;俶尔远逝(13),往来翕忽(14),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15)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6)。以其境过清(1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18),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注释】选自《柳宗元集》。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小石潭在钴潭西,和钴潭隔着一座小丘。〔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竹田。〔佩(pèi)环〕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水尤清洌(liè)〕《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紧连着《钴潭记》,这里说小石潭的水比钴潭的水更清澈。〔卷石底以出〕“以”在这里用法同“而”,连接“卷”、“出”两个动词。〔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为,成为。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堪,不平的岩石。岩,岩石。〔翠蔓〕翠绿的茎蔓。蔓,细长而缠绕着的茎。〔蒙络摇缀〕蒙,遮盖。络,缠绕。摇,摇摆。缀,连结。〔参差(cēncī)披拂〕参差,不齐的样子。披拂,随风飘荡。〔可〕大约。(1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彻,这里指直透水底。布,映。(12)〔佁(yǐ)然〕愣住的样子。(13)〔俶(chù)尔远逝〕俶尔,忽然。逝,游过去。(14)〔翕(xī)忽〕轻快疾速的样子。(15)〔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斗,北斗七星。折,曲折。(16)〔悄怆(chuàng)幽邃(suì)〕悄怆,凄惨,这里是说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幽邃,深远。(17)〔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18)〔隶而从者〕带着来的。隶,附属,引申指带着。【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佩、环碰撞的声音,心里很高兴。于是砍掉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整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着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浮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布在水底石上,呆呆地连动都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捷,好像在与游人共娱乐。顺着水潭向西南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犬牙交错,无法看到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地没有人来,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袭人,真是寂静幽深极了。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留在那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述下来就离开了。一同来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损有余而补不足。推荐。爱诗词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原文与赏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老子·七十七》)【注释】①人之道:人世的行径。②见:现。贤:多才,有余。【译文】自然的行径,是减少有余的以补助不足的。人世的行径,则不是这样,而是剥夺不足的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做到把有余的拿来以便供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有道的人。因此有道的人做事而不自诩其能,事成而不自居其功,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感悟】嫌贫爱富,非天道,也非人道。应该富则安之、贫则助之。不要为富不仁,而要仁而富、富而仁。
长相思清朝纳兰性德。推荐。爱诗词网。《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释】长相思:词牌名。榆关:即古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那畔:那边。千帐:言营帐之多。帐,军营的帐篷。更:古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两小时。聒:烦扰。乡心:思念故乡的心。故园:故乡。【大意】山长水远,我护驾赴辽东巡视,千军万马一路向榆关外进发。入夜,营帐中燃起灯火,宏伟壮观。帐篷外整夜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扰碎我思念家乡的心,让人无法入睡。家乡怎么没有这样扰人的声音呢?
诗经 思无邪。推荐。爱诗词网。《思无邪》原文与赏析(孔)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无邪’③。”(《论语·为政》二)注释①《诗》即“五经”之一的《诗经》,存诗305篇,通常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是我国第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和古代文学经典之一。②蔽:概括。一言以蔽之,即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③思无邪:思想内容纯正、真诚,没有邪念、恶意。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内容纯正、真诚,没有邪念、恶意。’”感悟“思无邪”已成为几千年来我国传统美学、文学评论的原则之一。
青青草色定山春。推荐。爱诗词网。远别悠悠白发新,江潭何处是通津。潮声偏惧初来客,海味唯甘久住人。漠漠烟光前浦晚,青青草色定山春。汀洲更有南回雁,乱起联翩北向秦。渔浦在富春,定山在钱塘,题作“游江南”者是。【笺释】[白发新] 新生白发,谓已渐老。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已矣將何道,无令白发新。”韦应物《赠崔员外》:“且对清觞满,宁知白发新。怱怱何处去,车马冒风尘。”[通津] 四通八达之津渡。《梁书》卷一《武帝纪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唐皇甫冉《西陵寄灵一上人》:“西陵遇风处,自古是通津。”[潮声] 指钱塘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杭州钱塘县”:“浙江,在县南一十二里。《庄子》云浙河,即谓浙江,葢取其曲折为名。江源自歙州界东北,流经界石山,又东北经州理北,又东北流入于海。江涛毎日昼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毎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泝潮触浪,谓之弄涛。”元仇远《钱塘观潮》:“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象罔正纵横。”[前浦] 此处指渔浦。《太平寰宇记》卷九一:“定山在县西二十里有定山,突出浙江中,高二百二十丈,波涛所冲,行旅为阻。谢灵运诗曰:‘朝发渔浦南,暮宿富春郭。定中雾杳杳,赤亭无淹泊。’即此也。”《会稽志》卷一〇“萧山县”:“渔浦,在县西三十里。《十道志》云:‘渔浦,舜渔处也。’梁丘希范《旦发渔浦》诗云:‘渔潭雾未开,赤亭风已扬。’谢灵运诗云:‘宵济渔浦潭。’钱起诗云:‘渔浦浪花摇素壁,西陵水色入秋窗。’”[定山]《文选·谢灵运〈富春渚〉》:“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遡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李善注曰:“吴郡《缘海四县记》曰:‘钱塘西南五十里有定山,去富春又七十里。横山江中,波涛迈以避山难,辰发钱塘已达富春。’”《方舆胜览》卷一“临安府”:“定山,在钱塘南四十七里,突出浙江数百丈潮至此辄抑声,过此复雷吼霆怒。”唐孟浩然《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汀洲] 即江中的小洲。《楚辞·湘君》:“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王逸注曰:“汀,平也。”唐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画旗揺浦溆,春服满汀洲。”[联翩] 鸟飞貌。《文选·陆机〈文赋〉》:“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李周翰注:“联翩,鸟飞貌。”唐皇甫冉《送处州裴使君赴京》:“唯有联翩翼,翻随南雁翔。”【辑评】《唐诗鼓吹评注》卷二:首言悠悠远别,白发新添,自此至江潭尚远,未即是通津也。且浙江之潮声本以惧客,而南海之食味惟甘住人,君往居彼奚伤耶!今日之别,烟花漠漠,方当渔浦之晚;草色青青,适逢定山之春。当此景物,触人愁思,已无聊赖;君行至彼汀洲,有南回之雁,联翩乱起,可无远书以慰所思耶?《三体唐诗》卷四高士奇辑注:“潮声偏惧初来客”,《丛语》曰:海潮来皆有渐,惟浙江潮来如山岳,震如雷霆,可畏。“漠漠烟光渔浦晚”,《吴郡记》:富春东三十里有渔浦。“青青草色定山春”,《杭州郡志》:定山在钱塘南四十七里。潮至此抑声,过此复怒。《唐七律选》卷三毛奇龄评:“海味应甘久住人”,“应”俗本作“唯”,误。只觉有生趣。“漠漠烟花前浦晚,青青草色定山春”,前浦、定山俱地名。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语出元末明初·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九回(又见《石点头》第四卷),原文只两句。这是两句俗联语,意思是:有意去栽花,花却不开放;无心偶插柳,柳枝长成荫。后人常引用这两句俗联语来比喻有意去做某事,却不能做得成;无心偶做某事,却反倒获得意外的成功。
有意栽花花不开。推荐。爱诗词网。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语出元末明初·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九回(又见《石点头》第四卷),原文只两句。这是两句俗联语,意思是:有意去栽花,花却不开放;无心偶插柳,柳枝长成荫。后人常引用这两句俗联语来比喻有意去做某事,却不能做得成;无心偶做某事,却反倒获得意外的成功。例如①这就用得着“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老话了。因为文学作品是由思想、感情、生活、技法等组成,通过语言文字加以体现的。而这几者之中,生活是最为重要的。(摘自石湾《成功者的启示》)②戏剧学院是最高的艺术学府,多少青年神往它,梦寐以求而不得入其门呀,而他却不是自愿的。这真叫“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世间事真怪!(摘自吴承基《跟无知斗争的陈少泽》)③柳树有其特殊的功能,它不择生长条件,种植技术简便易行,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它又具有耐贫瘠、抗水浸的特性,深水浸泡数日不会淹死;它发青早,落叶迟,桃汛秋汛均可防范。(摘自徐义平等《土疙瘩里蹦出的专家》)④物理学实验往往会“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新的发现可能和原来想象的完全不同,甚至一点关系也没有。(摘自姚诗煌《守望宇宙探究未知》)⑤也就是说老师无意中的谈话使得学生改变了自我,这戏剧性的“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就是聊天的效应,聊天带来了尊重、信任,尊重和信任改变了一个少年的人生。(摘自郭静娟《聊天时,生活离我们好近》)
夜猫子进宅。推荐。爱诗词网。歇后语《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歇后语: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拼音:yèmāozijìnzhái,wúshìbùlái夜猫子,猫头鹰。有个迷信的说法儿:猫头鹰进了谁家住宅,这家就会有事儿——灾祸临头。比喻一个人为了干坏事或者为什么事情而来。例如村里知底的人,都看不起他,可也惹不起他。见了他,只当他是挡道的臭狗屎,能躲就躲,免招是非。在村口,有一个老头瞅出是“抓儿鱼”来了,嫌恶地说了一句:“娘的!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村里又不知倒什么楣了!”连忙进了屋,掩上屋门。(《庚子风云》2部4章)柳叶兰和银妞看见了豆腐西施老四,觉得这个女人是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但两个人合计一下,还是走过来了。她们没有和老四说话,只顾揩着手上的土面,很少看她一眼,但耳朵却在仔细地听着动静。(《关东传奇》58章)或作[夜猫子进宅]。例如马戈力说:“昨天我到府上做客,跟尊夫人度过一个美妙的夜晚。”夜猫子进宅,徐芝罘大吃一惊。(刘绍棠《田家闲月》)或作[野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虞美人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南唐·李煜·虞美人》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注释】煜:音yù。了(liǎo):完结。故国:灭亡了的国家。也指故都。雕栏:雕花的栏杆。砌(qì):台阶。朱颜:红润的脸色。【大意】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这样美好的景象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它勾起了我心中多少值得回味的往事啊!昨天夜里,东风再一次吹上了小楼。在皎洁月色中,我又回想起故国的情景,回忆的痛苦使我不能忍受。那有着雕花栏杆、汉白玉台阶的宫殿应该还保存着吧?只是那些当年在栏边阶下流连欢乐的宫女们的容颜不会再有往日的红润了。如果有人问我的悲愁究竟有多少?那就像春天的江水,滚滚东去,无止无休。
中华传统文化·军事文化·爱兵如子
中国古代一种治军思想。意指将帅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士兵。古代兵法家认为:“兵者将之恃也”,“将之求胜者”,必“先致爱于兵”。若将帅爱兵“如子之至”,则兵爱将帅也“如父之极”,将“陷危亡之地”,“士众必尽死力”。历代将领都很重视这一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地形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爱兵如子。推荐。爱诗词网。中华传统文化·军事文化·爱兵如子中国古代一种治军思想。意指将帅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士兵。古代兵法家认为:“兵者将之恃也”,“将之求胜者”,必“先致爱于兵”。若将帅爱兵“如子之至”,则兵爱将帅也“如父之极”,将“陷危亡之地”,“士众必尽死力”。历代将领都很重视这一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地形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王祥卧冰求鲤。推荐。爱诗词网。十九、王祥:卧冰取鲤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于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生鱼,时值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裂,双鲤跃出,持归供母。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晋代的王祥,字休征,早年丧母,父亲续娶了朱氏,朱氏这个后母很不仁慈,多次在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王祥因此失爱于父亲。继母朱氏在冬天里想吃活鱼,可河面都已经结冰了,哪里去找活鱼呢?王祥就走到河中间,脱下衣服卧在冰上要融化坚冰,这时,河面冰层自动裂开,跳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就带回家去供奉继母。这又是一则冒着生命危险去为父母谋取食物的孝子故事,而且王祥为之冒险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苛刻不慈的继母想在冬天里吃活鱼的欲望,这就更能显示王祥孝行的可贵。据说,山东临沂县北二十五里的一处水域以“孝感”为名,它就是王祥“卧冰取鲤”处。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端午佳节到来,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又有“九子粽”可以让人们尝新。诗句写端午时节人们赏花食粽的习俗。花称“四时”,可见其品种之多;粽称“九子”,言其用料之多,如枣、豆、肉等等。本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玄宗皇帝,在他的笔下,出现了端午时节花繁粽新的描绘,可见他对端午这个古代佳节的重视。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是什么意思。推荐。爱诗词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原诗出处,译文,注释端午佳节到来,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又有“九子粽”可以让人们尝新。诗句写端午时节人们赏花食粽的习俗。花称“四时”,可见其品种之多;粽称“九子”,言其用料之多,如枣、豆、肉等等。本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玄宗皇帝,在他的笔下,出现了端午时节花繁粽新的描绘,可见他对端午这个古代佳节的重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古诗句出处: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
李白 静夜思。推荐。爱诗词网。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2.疑:怀疑,以为。3.举头:抬头。【串译】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赏读提示】此诗写作时间应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作者时年26岁,写作地点当是扬州旅舍。本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是写作者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一个“疑”字,生动地描绘出作者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的情景。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作者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作者已从迷蒙转为清醒,翘首凝望月亮,不禁想起此刻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作者完全处于沉思之中。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诵读时起句不要太高太猛,要缓缓地将诗的内容运起、拉开,作品的分量全在结句“低头思故乡”,一个“思”字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把“思”做到位了,就会掀起无穷的韵味,引人荡漾起漫无边际的遐思与联想。【推荐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清平乐辛弃疾。推荐。爱诗词网。辛弃疾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是诗人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所作。词选取了农村生活的一角,以轻笔淡墨描绘了江南初秋时的优美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其写小儿情态之处,稚趣盎然。词的上片由村居房舍、环境写到翁媪。傍着小溪,依着小草,一座矮小的茅屋,这是一幅农家村居的小景,虽无高堂华屋,也非栉次鳞比,却以其矮小而见幽雅,以其茅顶而见其古朴。在这样的屋里,无宦海波涛,无官场风浪,喝着家酿老酒,听着老人谈话。老翁老妪的柔媚吴音,十分动听。词的下片写三个儿子各自的情态。远处有大儿在河东锄豆,近处有次儿在编织鸡笼,不远不近处有小儿在剥莲蓬。最为传神的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一个人躺在那里剥莲蓬尝新,他是自己去撷取来的,还是大人撷了给他的呢?他专心致志,兴致很浓,“卧”的动作更表现了他的稚嫩。这首词中翁媪、大儿、中儿、小儿不同年龄的人,如果不写入小儿,则全词的趣味也就减弱。虽然本词不是专意于写小儿,可是加入这一笔,老幼相映,大小相辅,也就给词平添了新鲜色彩。尤其将小儿安置于煞拍处,更使人觉得余味不匮,声情袅袅。
蜿蜒盘旋。推荐。爱诗词网。蜿蜒盘旋的意思,蜿蜒盘旋造句蜿蜒盘旋:wānyánpánxuán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盘旋:环绕着飞或走。形容山路曲曲折折的样子。【例句】远看长城,像一条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
米隆老爹
烈日烘烤了原野一月有余,一片欣欣向荣在炙焰骄阳下绽放。一望无垠的大地郁郁葱葱,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平原上星星点点的诺曼底农庄,从远处看就像是一片片被山毛榉围住的小树林;而当走到近前,推开农庄破旧的栅栏时,人们又会以为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大花园,因为所有那些像农民一样枯瘦的老苹果树都正花枝灿烂。乌黑曲折的老树干排列在院中,向天空展示它们光彩照人的拱顶,有的白亮,有的粉红。淡淡的苹果花香中混杂着牲口棚敞开时散发出的浓烈气味,还有母鸡爪下的厩肥在发酵时散发的蒸气。
米龙老爹。推荐。爱诗词网。米隆老爹烈日烘烤了原野一月有余,一片欣欣向荣在炙焰骄阳下绽放。一望无垠的大地郁郁葱葱,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平原上星星点点的诺曼底农庄,从远处看就像是一片片被山毛榉围住的小树林;而当走到近前,推开农庄破旧的栅栏时,人们又会以为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大花园,因为所有那些像农民一样枯瘦的老苹果树都正花枝灿烂。乌黑曲折的老树干排列在院中,向天空展示它们光彩照人的拱顶,有的白亮,有的粉红。淡淡的苹果花香中混杂着牲口棚敞开时散发出的浓烈气味,还有母鸡爪下的厩肥在发酵时散发的蒸气。正午时分,这一家人正在门前的梨树阴下吃饭,他们是:父亲、母亲、四个孩子、两个女佣和三个男工。他们很少说话,喝过浓汤后,又揭开了满满一盆土豆烧肉。一个女佣时不时起身,去地窖斟一罐苹果酒来。男主人是个壮硕的汉子,约莫四十岁,他一直凝视着屋前的一条葡萄藤,这株葡萄还没有长叶子,藤条像蛇一样在檐下蜿蜒盘绕,沿着墙壁伸展。终于,他张口了:“老爹种的这条葡萄藤今年芽发得早,也许能长出果子来。”女主人也转过头去看那株葡萄藤,一言不发。那正是老爹被枪杀的地方。那是在1870年战争期间,普鲁士人已经占领了整个诺曼底地区。费德尔布将军还在率领着北部军顽强抗敌。当时,普军的参谋处就驻扎在这个农庄里。农庄主是个上了岁数的农民,名叫皮埃尔,人们叫他米隆老爹。他接待了他们,并尽可能把他们安顿好。一个月来,普鲁士先头部队一直待在村里侦察情况。尽管远在十法里外的法军一直按兵不动,但是,每天夜里,总会有些普军的枪骑兵失踪。只要是单个或三两成组派出去的侦察兵,一个都没有回来。然而到了转天早上,人们就会在田地、巷子或沟壑中发现他们的尸体。他们的马也倒毙在大路上,颈项被人一刀割开。这些暗杀活动似乎是同一伙人干的,但始终找不到凶手。于是,普鲁士人在当地施行恐怖的镇压。农民们往往因为一个捕风捉影的被告发就遭到枪决,妇女们也被关押监禁;他们甚至想用恐吓的手段从孩子们嘴里套出一些信息,但却一无所获。然而,一天早晨,有人瞧见米隆老爹躺在自己家的马厩里,脸上有一道刀伤。当天,在距这个农庄三公里远的地方,又有人发现了两个被捅穿肚子的枪骑兵。其中一个手里还紧握着血迹斑斑的马刀。看得出他曾经自卫过,与凶手进行过搏斗。立刻,一场军事审判就在农庄前的空地上开庭了,老爹被押了上来。他那年六十八岁,身材矮瘪瘦小,有点驼背,两只大手却像蟹螯一样有力。一头稀疏的枯发仿佛幼鸭绒毛般细软,裸露的头皮随处可见。脖子上皱巴巴的褐色皮肤暴露出青筋,从下巴那儿钻进去,游走到鬓角又钻出来。在当地,米隆老爹的吝啬和难打交道是出了名的。他们命令老爹站在一张从厨房搬到外面的小桌子前,前后左右有四个士兵看守。五名军官和一位上校坐在他对面。上校用法语问:“米隆老爹,自从到了这里,我们对您完全满意。您对我们总是很帮忙,甚至可以说很关心。但今天,您却受到了一起可怕的指控,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那么,请问您脸上那道伤是怎么来的?”庄稼汉没有回答。上校换了副口气:“你的沉默就暴露了你的罪行,米隆老爹,但我要求你回答我,听见没有?你知道今天早上在十字架附近发现的两个枪骑兵,是谁杀的吗?”老爹忽然斩钉截铁地说:“是俺。”上校吃了一惊,两眼紧盯犯人,沉默了片刻。米隆老爹面无表情,带着乡下人独有的木讷,两眼低垂,就好像正在和本堂神甫对话。唯一显露出他内心慌乱的,就是他在一下、一下地咽着口水,好像喉咙被人掐住了似的。老爹的家人—儿子让、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正站在他身后十步远的地方,神情恐慌又沮丧。上校问:“那么,你可知道,这一个月来的每天早上,在野地里找到的我军侦察兵都是谁杀的?”老爹依然用粗人的木讷语气回答:“俺。”“全都是你杀的吗?”“全都是,是的,都是俺。”“就凭你一个人?”“俺一个人。”“那么,告诉我,你是怎么干的。”这一下,老爹反倒有点慌了,因为如此一来他得说上很长一段话,这倒把这个庄稼汉难倒了。他磕磕巴巴地说:“俺晓得啥啊,俺?是咋样,俺就是咋干的。”上校逼问道:“我告诉你,你必须全部给我说出来。所以,你最好马上讲,你到底是怎么开始的?”家人正在他身后关切地听着,老爹不安地回头看了一眼,犹豫了一会儿,突然把心一横:“俺记得那是个晚上,是你们来的第二天,大概晚上十点的样子。你,你的兵,抢走了俺五十埃居的草料、一头奶牛和两只绵羊。当时想:要是再拿俺二十埃居,俺就去找他们讨回来。哦……俺心里还存下了一件别的事,待会儿再说。就在那时,俺望见了你们的一个骑兵坐在谷仓后面的水沟上抽烟斗,俺就取下镰刀,悄悄从后面摸过去,他什么也没听见。一下子,就一下子,俺像割麦穗似的割下了他的头,他连哼都没哼一声。你得去水塘底下找,才会在一只装煤的袋子里找到他,里面还有一块抵栅栏的大石头。“俺那时就打算好了。俺把他全身的行头,从靴子到帽子,全都扒了下来,然后藏到院子后边马尔坦家那片森林的石灰窑里去了。”老爹闭上了嘴。军官们惊得面面相觑。后来,审讯又开始了,他们听到的情况如下:在第一次杀人得手后,老爹一心就只想着“杀普鲁士人”。他对敌人怀有刻骨的、凶悍的仇恨,那是既视财如命又热爱祖国的乡下老汉才能特有的。正如他说的那样,他心里存了打算。他又等了几天。只要对征服者们表现出谦卑、服从和殷勤,他就能任意来去出入。每晚,他都能窥见有传令兵出发;在和士兵们来往时,他也学会了几句必备的德语。一天晚上,他听见骑兵们要去的村庄名字后,也跟着出门了。他出了院子,溜进森林,来到石灰窑,顺着长长的坑道摸到尽头,在地上找到了死去的普鲁士人的军装,穿在自己身上。然后,他在田野里转了一会儿,为了不被人发现,他傍着土坎爬行,尽量隐蔽自己。即便有细微的一丝声响,也会惊得他屏气凝听,像个盗猎者那样心惊胆战。等他认为到时候了,便摸到大路边上,躲在一片灌木丛中,继续等待。终于,将近午夜时分,干硬的土路上传来了疾驰的“嘚嘚”马蹄声。他把耳朵紧贴在地上,听准了来的只有一名骑兵后,就准备起来。那个枪骑兵携带紧急公文策马飞奔而来。一路上,士兵瞪大眼睛,竖起耳朵,警惕地看路。等到相隔不到十步,米隆老爹突然横闯进路中间,负伤似的爬着,用德语大呼:“救命!救命呀!”骑兵勒住马,辨认出这似乎是个从马上摔下来的普鲁士人,以为他受了伤,便下马没有防备地走上前。等他刚刚对着陌生人俯下身去,肚子中间已经插上了一把又长又弯的马刀。骑兵立刻断了气,哼都没哼一声,身体摔倒在地,抽搐了几下。这个诺曼底人,像普通的庄稼汉那样,嘴笨得说不出来,心里却乐开了花。他爬起来,也许是为了找乐,又割断了死人的喉咙,然后把尸体拖到沟边扔了下去。那匹马还在安静地等着他的主人。得胜的米隆老爹跨上马鞍,向着原野深处疾驰而去。一小时后,他又看见两个归营的枪骑兵并辔而来。他径直朝他们奔去,嘴里又用德语大呼:“救命!救命!”两个普鲁士人认出了军装,便毫不怀疑地由着他近前来。老爹像子弹一样迅速从两人中间穿过,一手马刀,一手用枪,一下一个,把两人同时干倒了。接着,他又把两匹马—因为是敌人的马!—也给宰了。然后,他悄悄摸回石灰窑,把一匹马藏在了阴暗的坑道深处。他在那里脱掉军服,重新换上自己那套破衣烂衫,然后回家倒在床上,一直睡到天亮。接连四天,他一直没有出门,就等着避开缉捕的风头;但等到第五天,他又出去了,并且用同样的计谋再杀了两个敌军士兵。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晚上都神出鬼没。这个孤胆骑士,这个死亡猎手,有时忽然在这里,有时忽然在那里,披着月光从荒野上飞驰而过,专杀普鲁士人。每次任务完成,老骑士都任由身后的尸体丢在路上,自己则回到石灰窑坑道的尽头,把马和军服藏起来。转过天来,接近中午,他又能若无其事地带些水和燕麦去喂地道深处的坐骑。这次,老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点都不吝啬粮食,把马喂得饱饱的,因为他需要它肩负起重要的使命。但就在前一天晚上,被他袭击的两人中的一个有了防备,往老爹的脸上回砍了一刀。不过,老爹还是把两个人都宰了。他还是回来藏好了马,换上他的破衣裳;但是回家时,他虚弱极了,勉强支撑到马厩边,就再也进不了屋子了。此后,有人发现他浑身是血,躺在干草堆上……说完供词,老爹突然昂起头,骄傲地注视着那些普鲁士军官。上校捻着自己的小胡子问:“你,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吗?”“没有,都说完了,账也算清了:俺杀了你们十六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你可知道你快要死了?”“俺可没有向你们求饶!”“你以前当过兵吗?”“当过。俺以前打过仗。而且,我那追随拿破仑一世皇帝打仗的父亲就是你们杀害的!另外,上个月你们还在艾弗勒附近杀了俺的小儿子弗朗索瓦。俺欠你们的,已经还清了。现在谁也不欠谁的。”军官们面面相觑。老爹又说:“八个为了俺爹,八个为了俺儿子,账清了。俺本不想找你们的晦气,俺!俺根本就不认识你们!连你们从哪儿来的都不知道。现在你们闯进俺家,要这样,又要那样的,就跟在你们自己家一样。俺已经在那些人身上报仇了,一点都不后悔!”老爹重新把僵硬的驼背挺直,双手交叉着抱在胸前,像一个并不在乎荣誉的英雄。普鲁士人低声交谈了很久,其中有一位上月也痛失儿子的上尉愿意给这个崇高的穷苦人辩护。这时,上校站起身,走到米隆老爹近前,压低声音说:“听着,老头子,也许有个法子能救您的命,只要您……”但这个老实人一点也不听,他用一对燃烧起来的双眸,怒视这个胜利者的军官。一阵微风吹动了他头上细软的毛发,他把还带刀伤的瘦脸皱成一团,成了个骇人的模样,然后鼓起胸膛,腾起一口气,瞄准普鲁士人的脸,用力啐了一口。上校慌了,扬起一只手,脸上又被老爹狠狠啐了第二口。所有军官都站起来,同时吼出了命令。不到一分钟,这位始终没有被吓倒的老人就被推到墙边枪决了。而此时,他的大儿子让、两个儿媳妇和两个小孙子,正悲痛地目睹着这一切:米隆老爹,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竟然还对他们微笑呢。
西方文学·《四个四重奏》
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它是四篇从1935年到1942年写成的诗,后来成书出版,为沉思性宗教哲理诗,诗人试图寻找一种永恒的普遍真理。每篇都是关于心灵经验的一个方面,每篇有一个象征性的中心地点,每篇象征性地采用中世纪物理学中的四元素之一,每篇又与音乐四重奏的乐章相对应。把四个相对独立的篇章联结起来的主题是人类意识与时间及永恒的关系:过去、现在、未来;昼夜、交替,生死更迭;时间作为破坏者和保存者,时间作为开端和终结;时间通过运动与空间相连。每篇(每个四重奏)分为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描写场景,使读者融于场景唤起的情绪中。第二乐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结构严谨的抒情诗,它的意义寓于各种意象之中,第二部分是在轻松谈话式的节奏中的沉思。第三乐章是思辩。第四乐章又是使用象征语言的抒情诗,但更有说明性,最后第五乐章也是沉思冥想,更加浓缩,带有总结性。诗人通过语言的音乐性,意象和对应法,使读者得以从各种角度去体会全诗中心含义。第一篇《燃毁的诺顿》(元素气)以英国格劳斯特夏一座庄园的玫瑰园为中心,展示实际中的现实和记忆中的过去的不同和关系,以及对“本该发生的”思索。第二篇《东库克》(元素土)基于诗人祖先居住的桑莫赛一个小村子,阐明人是自然进程中的一部分。第三篇《干赛尔维其斯》(元素水)得名于美国麻塞诸塞州海岸小岛,诗人用代表人的时间的河流和代表大地时间的海洋对位法,指出时间既是破坏者又是保存者。第四篇《小吉丁》(元素火)标题出自查理一世统治时一个宗教团体,诗中只代表毁灭,纯净,光明以及上帝的慈爱,诗的结尾火焰与玫瑰合而为一,全诗达到高潮。这首诗后,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告一段落。
四个四重奏。推荐。爱诗词网。西方文学·《四个四重奏》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它是四篇从1935年到1942年写成的诗,后来成书出版,为沉思性宗教哲理诗,诗人试图寻找一种永恒的普遍真理。每篇都是关于心灵经验的一个方面,每篇有一个象征性的中心地点,每篇象征性地采用中世纪物理学中的四元素之一,每篇又与音乐四重奏的乐章相对应。把四个相对独立的篇章联结起来的主题是人类意识与时间及永恒的关系:过去、现在、未来;昼夜、交替,生死更迭;时间作为破坏者和保存者,时间作为开端和终结;时间通过运动与空间相连。每篇(每个四重奏)分为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描写场景,使读者融于场景唤起的情绪中。第二乐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结构严谨的抒情诗,它的意义寓于各种意象之中,第二部分是在轻松谈话式的节奏中的沉思。第三乐章是思辩。第四乐章又是使用象征语言的抒情诗,但更有说明性,最后第五乐章也是沉思冥想,更加浓缩,带有总结性。诗人通过语言的音乐性,意象和对应法,使读者得以从各种角度去体会全诗中心含义。第一篇《燃毁的诺顿》(元素气)以英国格劳斯特夏一座庄园的玫瑰园为中心,展示实际中的现实和记忆中的过去的不同和关系,以及对“本该发生的”思索。第二篇《东库克》(元素土)基于诗人祖先居住的桑莫赛一个小村子,阐明人是自然进程中的一部分。第三篇《干赛尔维其斯》(元素水)得名于美国麻塞诸塞州海岸小岛,诗人用代表人的时间的河流和代表大地时间的海洋对位法,指出时间既是破坏者又是保存者。第四篇《小吉丁》(元素火)标题出自查理一世统治时一个宗教团体,诗中只代表毁灭,纯净,光明以及上帝的慈爱,诗的结尾火焰与玫瑰合而为一,全诗达到高潮。这首诗后,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告一段落。
民无信不立。推荐。爱诗词网。《民无信不立》原文与赏析子贡问政①。(孔)子曰:“足食,足兵②,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③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七)注释①政:治理国家的政事。②兵:兵器。这里指兵马。③斯:这。译文学生子贡向孔子询问什么是“政”,即治理国家的政事。孔子回答说:“粮食充足,兵马充足,百姓信赖。”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个,这三者中应先去哪一个?”孔子说:“去掉兵马。”子贡问:“如果不得已还必须去掉一个,这剩下的两个中应先去哪一个?”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要死(或死于战争,或死于饥饿,或死于自然);一个人如果缺乏信任,他在社会上就站不住脚;老百姓如果不信任,国家就站不住脚。”感悟在一个市场经济完善的社会里,诚信是一种信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诚信是有价值的,不诚信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可是目前在一些地方,不诚信却有价值,而往往没有付出代价。这就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根源。
火烧新野。推荐。爱诗词网。三国诗词《火烧新野》原文|译文|赏析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①。风伯怒临新野县②,祝融飞下焰摩天③。【释词】①汉川:概指汉水流域一带。②风伯:神话中的风神。新野: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刘备投奔刘表,屯兵于此。③祝融:神话中的火神。唐·王毂《苦热行》:“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红天。”【赏析】博望之战曹军失败后,曹操决意大举进攻刘备、孙权,起兵五十万,分五路出师,直逼襄阳,刘琮决意出降。刘琮派往曹营出降的使者宋忠,准备渡江回荆襄复命时被关羽捉住,刘备这时才得知:刘表已故,刘琮僭立,为防兄长刘琦和叔父刘备,兴兵问罪,因此密不发丧。当曹操大军压境时便主动将荆襄九郡献出。刘备十分吃惊,面对时局的突变,曹军的进逼,不得已准备走樊城以避之。但此时曹操的第一路大军曹仁、曹洪引军十万已杀向新野,刘备被迫迎敌。诸葛亮设计,火烧新野,又败曹军。小说家在此处赋诗一首。这首诗在嘉靖本《三国演义》上是八句,毛氏本节选前四句独立出来成为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曹操进攻江南,拉开战幕;后二句写诸葛亮火烧新野,大败曹军。从整个叙事结构来分析,新野之战只是赤壁大战的序幕。“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曹操在中原起家,当他取得统一北方的胜利,便乘胜追击刘备,企图跨过长江,扫平江南,囊括四海,并吞天下,这是曹操的战略意图。其南下首先要夺得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荆州。因为夺取荆州,才能逾越长江。曹操大军直逼襄阳,荆州之主刘琮不战而降,将荆襄九郡拱手献给了曹操,而荆襄九郡大部属于汉水流域,所以说:“九月南征到汉川。”新野是刘备投靠刘表以后屯住的地方,此时已无法固守,只得到樊城避敌。刘备一面做好退却樊城的部署,一面与诸葛亮商议拒敌之计。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且宽心。前番一把火,烧了夏侯惇大半人马;今番曹军又来,必教他中这条计。”于是调兵遣将,嘱咐赵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其余三队分伏西、南、北三门,却先于城内人家屋上,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曹军入城,必安歇民房。来日黄昏后,必有大风;但看风起,便令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人城去;待城中火势大作,却于城外呐喊助威,只留东门放他出走。汝却于东门外从后击之。天明会合关、张二将,收军回樊城。”果真,当夜狂风大作,满县火起,上下通红。曹军突烟冒火,寻路奔逃,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加上赵云等诸将赶来冲杀,曹军大败。新野这场战争,诸葛亮采用火攻这一主要的战术,但并不能完全涵盖小说情节中的内容。其实诸葛亮在布置火攻的同时,已令关羽在白河上流,用沙袋遏住河水。当曹军奔出火海,逃到白河边,“喜得河水不甚深,人马都下河吃水”,关羽“望见新野火起”,又“听得下流头人喊马嘶,急令军士一齐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望下流冲去,曹军人马俱溺于水中,死者极多”。即然水火相加,击败曹军,那么小说家为什么在此回的回目上标明“诸葛亮火烧新野”,又在诗句中尽力渲染“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其艺术用意显然是极力烘托诸葛亮的智谋。即使采用同一的战术:火攻,博望烧屯,是借助山路狭窄,树木丛杂的地势;而火烧新野,是发挥火箭引火,狂风助燃的优势,各有特色。《孙子兵法·火攻篇》:“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火攻和水攻作为杀伤力十分有效的战术,经常出现在古战场上。到了三国时代,更成为兵家常用的战法。而且最善于用火攻的,就数诸葛亮了。初出茅庐就用“两把火”杀败了敌人,为其在赤壁大战发挥火攻的战术做了铺垫。这“两把火”一直烧到赤壁,把曹操“烧”得胆战心惊,从此再也不敢饮马长江,窥视江南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推荐。爱诗词网。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与翻译、赏析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⑥,……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⑦”,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九月二十五日【鉴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写作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深入华北,并妄图吞并全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在继续推行妥协投降政策的同时,大搞求神拜佛,麻醉自己,欺骗人民。上层社会为悲观失望的气氛所笼罩。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慨叹中国民族失去了自信力。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写作了本文。在文中,鲁迅指出:对于反动统治阶级而言,“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但是,我们从古至今,“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得出结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由于是建立在对矛盾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的基础上,所以,这样的结论是准确的、深刻的、不容置辩的。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们会体察到:它的无可辩驳的力量还得益于严整的结构。文章开头两段由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三种表现(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引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调,点明了谬说出台的背景,提出了即将给予批驳的论题。第三到第八段是文章的主体。其中,三、四、五三个段落与六、七、八三个段落自然形成两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部,都是按递进的顺序安排层次。前一部分中,鲁迅先指出:就某些中国人而言,“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曾经有过“他信力”。进而又指出:随着国土沦亡,资源丧失和“国联”的袒护日本,“他信力”也失掉了。于是,这些人愈见“玄虚”,转而去求神拜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国上层统治集团失掉了自信力——又失掉了他信力——现在正发展着自欺力,这几小段的层层递进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后一部分中,鲁迅先用一句“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一笔扫荡了阴霾,从对反动阶级的揭露过渡到对广大中国人民的歌颂。作者先举历史事实,进而又以现实生活中前仆后继地斗争着的人们为例,阐明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由古而今,由远至近,这两小段的递进的轨迹也是很清楚的。上述第三到第八段形成的这两个部分中,虽前一部分为揭露,后一部分为颂扬,但其间关系十分紧密,主旨在这两个部分中是一以贯之的。前一部分看似顺着论敌的话,肯定并发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欲擒故纵的布局,为后文的“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的论断蓄势,或曰是对后文的一种衬托。这样,不仅突出了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内容,而且因有伏有起,有退有进,在行文上形成了回旋与波澜。在最后一段,鲁迅总结出:“要论中国人”,必须看本质,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地底下”,即指正在为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劳动人民。这个结尾,是文章内容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收住了全文。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们不仅会为其所述之理所折服,而且也必会为其所含之情所打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本文在巨大的逻辑力量中包容着感情的炽火,它的通篇体现着“激情的理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以反问句拟制的、带有论辩色彩的标题,已表现出鲁迅的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在正文写作中,更是“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爱憎分明,毫不含糊。“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这两段话不仅因要言不烦地概括了丰厚的内容,饱含着事实的血肉,而成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有力论据,而且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了对从古至今的“中国的脊梁”的衷心礼赞,洋溢着激越的、振奋的声音。排比句式的运用,更是在造成和谐的节奏与旋律的同时,加重了气势,强化了感情,给人一种必须要尽情倾泻、欲罢不能之感。文章在写“失掉自信力”的那部分中国人时,用的是辛辣的讽刺笔调,在批判中浓缩着斥责、卑视之情。文章中的事、理、情水乳交融,因而文章具有撼人心灵之力。展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们会感觉到,从总体上说,它的风格是明朗畅晓的。但在有些地方(例如结尾一段),却又是含蓄的,有弦外之音,表现出一种深沉蕴藉之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短文,也足可作为这种最可宝贵的性格的有力印证。它们表明:鲁迅的精神,充分体现和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君子豹变是什么意思
[出处]《易经·革》。[释义]《易经》上说君子像豹子一样改变,毛越变文采越斑斓。[用法]指修身积德;或指事业发达。[常用形式]豹变豹变真君子豹望因文变看豹变[例]“豹变真君子,龙钟浅丈夫。”(唐·张祜《投苑陵裴尚书》)|“豹望因文变,鲲期假翅翔。”(唐·张祜《投魏博田司空》)
君子豹变。推荐。爱诗词网。君子豹变是什么意思[出处]《易经·革》。[释义]《易经》上说君子像豹子一样改变,毛越变文采越斑斓。[用法]指修身积德;或指事业发达。[常用形式]豹变豹变真君子豹望因文变看豹变[例]“豹变真君子,龙钟浅丈夫。”(唐·张祜《投苑陵裴尚书》)|“豹望因文变,鲲期假翅翔。”(唐·张祜《投魏博田司空》)
德不孤必有邻。推荐。爱诗词网。[四·二十五]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鉴赏〕 孔子这句话是针对有道德的人不时产生孤独感而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伟大的人总是孤独的,爱因斯坦说过:“要记住那些优秀和高尚的人总是孤独的——也必须这样——而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够孤芳自赏。”(《爱因斯坦通信集》)有德之士产生孤独感是很自然的。他们在品质、人格和精神上超凡拔俗,在一个人群中好像鹤立鸡群,难免看起来有点孤独。有德者总是要坚持原则,不会随波逐流、随便附和别人的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不固定对谁特别亲热,也不固定对谁特别疏远,只同有义的人亲近(见《里仁》),因此他们好像有点落落寡合。有时因为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而拒绝别人不正当的要求或不正确的观点,可能会让人不悦。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这又势必至于得罪人。孔子自己可能时时感觉到孤独,所以他悲叹: “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宪问》)有一次他因四处碰壁而心情很不好,甚至产生到海外去的念头,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就乘木筏到海外去,能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见《公冶长》)孤独之感溢于言表。在孔子看来,君子一时产生孤独感并不奇怪,但是他们要认识到,按照道德行事,终究是不会孤独的。这里值得玩味的是句中一个“必”字。它表达了孔子的信念,也是要增强有德者的信心: 虽然现在感到孤单,寂寞,但是只要坚持真理,迟早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根据孔子的思想,有德者行的是中庸之道,待人接物时态度温和,就像弟子对孔子的描绘那样:“温、良、恭、俭、让”(《学而》),平时“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有道德的人能够在坚持原则立场和独立见解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人格和意见,正像孔子所指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他们虽然不屑于与人勾结以谋私利,但是却是合群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因此,君子不会走极端,一般不会经常与普通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因此坚持道德原则并不必定会脱离群众,成为孤家寡人。而从理想的情况来说,真正有道德的人具有“所过者化”的道德感化力和人格魅力,自然会得到人们的敬仰。当然,孔子这句话的用意可能是为了安慰那些处于污浊的社会环境和贫贱困境之中、其思想行为不为人们所理解的情操高洁人士。他深信,他们也是会发现志同道合者,终究会找到知音。因为真理、道德的光芒终究是遮掩不住的,必定会照亮越来越多的心灵。在这种光芒的照射下,那些追求真理和合乎道德的生活的人是会不期而遇的。这类朋友可能不会很多,但是正如伏尔泰所说:“酒色之徒只有狂饮暴食的酒肉朋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有同伴,政客只有党徒,来者不拒的懒人只有附属品,王子只有廷臣。只有正直的人才有朋友。”(《哲学词典·友谊》)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视域解读“德不孤”,就是说这三个字不是表示只是在自己的周围发现知音,因为在现实中坚守节操之士感到极度孤独的时候,其精神可以超越时空,与古圣人游。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的精神与几百年前的周公游。因为他不断地同周公进行心灵对话,所以他经常梦见周公。到晚年的时候,他曾为不常梦见周公而感到悲哀,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孔子提供了一种寻求精神慰藉者的方法,美国现代思想家弗罗姆曾经指出过这类方法对于那些处于严酷的逆境中的精神价值追求者的巨大作用,他说:“与世界发生精神联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居于密室而信仰上帝的僧侣、身陷囹圄而又觉得自己的同志就在身边的政治犯,在精神上就不孤独。”(弗罗姆《逃避自由》)此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德不孤,必有邻”的不朽名言。
五十步笑百步。推荐。爱诗词网。《五十步笑百步》原文与赏析梁惠王①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②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④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因此魏惠王又称为梁惠王。②河:黄河。河内、河东当时都属于魏国的领土。③曳(yè)兵而走:曳,拖、拉;兵,兵器;走,逃亡、逃跑。④直:只。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治理国家,算是尽心尽力了。河内闹饥荒,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调运到河内来赈灾。河东闹饥荒,也是这样处理。考察邻国的政事,好像它们的国君为了百姓没有我这么用心。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有所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有所增加,为什么?”孟子对答道:“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来比喻。咚咚咚,进攻的战鼓敲响了,双方的士兵举起兵器相互厮杀起来,其中有些士兵就丢掉盔甲、拖着兵器往后逃跑了。有的逃跑了一百步停住了,有的逃跑了五十步停住了。那些逃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胆小,可以吗?”梁惠王说:“不可以。逃跑了五十步、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但是也是逃跑啊。”(孟子说,这就对了:您治理国家,比邻国稍微好一点,但是还只是维持着让百姓没有因为饥荒而挨饿,还远远没有达到薄税轻赋、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乐教乐孝、与民同乐、远归近附的仁政和王道啊!)感悟五十步笑百步,大哥别笑二哥。美国老是拿我国的人权说事。我国确实在人权方面存在着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然而美国在人权方面也不是处处理想、毫无问题啊,如种族歧视依然存在、无家可归的绝对贫困流浪人口有几十万、吸毒贩毒及枪杀案绵延不断、虐囚现象时有发生、艾滋病愈演愈烈、民主背后是金钱的游戏等等。客观地讲,美国并不是民主国家的唯一样板,但是美国的确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世界民主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