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隋宫。推荐。爱诗词网。李商隐诗《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题目“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所建的江都、显福、临江等豪华的行宫。首联中的紫泉即紫渊。司马相如《上林赋》写长安形胜,有“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之语,这里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紫渊为紫泉,指代长安。芜城,指隋宫所在的江都。鲍照见广陵(即隋时的江都)故城荒芜,作《芜城赋》,流传广远,因以芜城指代广陵。这一联的大意是:长安本是“帝家”,现在却想把江都作为“帝家”。什么原因呢?没有明说,还须从上下对比中去领会。有人把上句“紫泉宫殿锁烟霞”解释成“长安的宫殿弃置不用,为烟霞所锁”,这似乎不大确切。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意在表明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王维的“云里帝城双凤阙”,白居易的“宫阙入烟云”,都可作为例证。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有色彩的字而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这样巍峨壮丽的长安宫殿,不是满可以作为“帝家”长住下去吗?为什么要让它空“锁”于“烟霞”之中,却“欲取芜城作帝家”呢?不言而喻,就因为江都的行宫更豪华,在那里更好玩。对于一味贪图享乐而又大权在握为所欲为的皇帝来说,哪儿好玩就到哪儿去。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里的通济渠,沿途筑离宫四十余所,多次到江都去玩;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及实现罢了。颔联中的“日角”,是古代星相家的术语。人的额骨中央隆起如日,叫“日角”,被认为是“帝王之相”。李渊在隋朝任太原留守时,唐俭劝他起兵夺权,有“明公日角龙庭”等语(见《旧唐书·唐俭传》),这里即以“日角”指代李渊。“锦帆”,指代杨广南游时所乘的龙舟,其帆用宫锦织成。诗人已在首联点出“欲取芜城作帝家”,按照逻辑,颔联就应该写怎样“取”芜城作帝家了。他并没有违背这一逻辑;却不作铺叙,而用虚拟推想的语气说:“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如果不是由于印把子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这就既包含了“取”芜城作帝家,又超越了“取”芜城作帝家。更重要的是,还表现出杨广的穷奢极欲导致了亡国的后果,而他还至死不悟。其用笔之灵妙,命意之深婉,真出人意料!沈德潜说:“用笔灵活,后人只铺叙事实,所以板滞也。”纪昀说:“无限逸游,如何铺叙?三、四只作推算语,乃并未然之事亦包括无遗,最善用笔。”这都评得很好。颈联更是公认的佳句。《昭昧詹言》说它“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是当之无愧的。怎么个妙法呢?让我们作一些分析。按这两句诗,涉及杨广逸游的两个故实。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搜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致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这两个故实,自成对偶,可以构成律诗中间的一联。但李商隐却不屑于作机械的排比,而是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如今已成废墟,只是“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使萤火遭受浩劫,至今腐草也不敢生萤。“终古垂杨有暮鸦”,当然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但也另有深意。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年“有”,但“有”的背景,却昔非今比。昔日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来栖,经历过何等富丽豪华的景象?而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乌鸦虽然仍于日暮之时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但往日繁华都已经烟消云散,何等寂寞?就艺术构思说,这两句都包涵着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让读者从这一方面去想象另一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冯班认为“腹联慷慨,专以巧句为义山,非知义山者也”。是看出了感慨淋漓的一面的。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揭露荒淫亡国的主题提高到新的境界。陈叔宝是历史上另一个以荒淫亡国著称的君主。他亡国后投降隋朝,和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丽华舞了一曲《后庭花》。《后庭花》是陈叔宝所制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舞曲,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特别提到它,其用意是:杨广是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的事实的,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杨广当然不可能回答了,诗人是希望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作出回答。
黄州快哉亭记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宋·苏辙江①出②西陵③,始得平地,其流奔放④肆大⑤。南合沅⑥、湘⑦,北合汉沔⑧,其势益张⑨。至于赤壁⑩之下,波流浸灌(11),与海相若。清河(12)张君梦得(13)谪居齐安(14),即(15)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16),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17)。涛澜汹涌,风云开阖(18)。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19),动心骇目(20),不可久视(21)。今乃得玩之几(22)席之上,举目而足(23)。西望武昌(24)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25),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26):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27)之滨,故城之墟(28),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29),周瑜、陆逊之所骋骛(30),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31)。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32),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33)。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34);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35)?士生于世,使(36)其中(37)不自得(38),将何往而非病(39)?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40),将何适(41)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42),窃(43)会计(44)之余功(45),而自放(46)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47)瓮牖(48),无所不快;而况乎濯(49)长江之清流,揖(50)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51)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52)皆骚人思士(53)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54)者,乌(55)睹其为快也哉!【注释】①江:长江。②出:流出。③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④奔放:水势疾迅。⑤肆大:水流阔大。肆,极,甚。⑥沅:沅水,也称沅江。⑦湘:湘江。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⑧汉沔(miǎn):指汉水,在长江北岸。⑨益张:更加盛大。张,大。⑩赤壁:实为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城外,相传为周瑜破曹操处。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的赤壁之战古战场在湖北赤壁市。(11)浸(jìn)、灌:都是“注”的意思。这里形容江水浩荡的样子。(12)清河:郡名,今河北清河。(13)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14)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安郡,故称。(15)即:就着,凭着。(16)胜:胜景,美景。(17)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18)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显现。阖,闭藏,消失。(19)倏忽:顷刻之间,指时间短。(20)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这是说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21)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22)几:小桌。(23)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看个够。(24)武昌:县名,今湖北鄂城。(25)行列:成行成列。形容草木繁茂。(26)指数:用手指点着数清数目。(27)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28)故城之墟:指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29)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pìnì):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30)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形容往来活跃。(31)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一说“被世俗之人称快”。(32)楚襄王从宋玉、景差(cuō)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从,使……从。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战国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兰台宫,遗址在今湖北钟祥。(33)盖有讽焉:大概有讽刺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34)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被重用。(35)何与(yù)焉:有什么关系呢?与,参与。(36)使:假使。(37)中:心中。(38)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39)病:忧愁,怨恨。(40)以物伤性:因环境的影响而损害自己的本性。(41)适:往,去。(42)患:病,忧愁。(43)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44)会(kuài)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物行政等事。(45)余功:公事之余,即剩余时间。(46)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47)蓬户:用蓬草编的门。(48)瓮牖:用破瓮做的窗。(49)濯:洗涤。(50)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51)自适:自求安适。(52)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53)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54)胜:承受,禁得起。(55)乌:哪里。【译文】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迅疾浩大。南面汇合沅江、湘江,北面汇合汉水,它的水势变得更加盛大。到了赤壁之下,已是江水浩荡,和大海相像。清河县的张梦得贬官住在齐安,靠着他住宅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江上的美景,我的兄长子瞻给它取名叫“快哉”。在亭中所见的范围,南北有一百里,东西有三十里。江面上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白天船只在眼前出没,夜晚鱼龙在下面悲啸哀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观赏。现在却可以在亭中的几席上尽情赏玩,一抬眼就能饱览无余。向西眺望武昌一带的群山,丘陵此起彼伏,草木成行成列,烟雾消失太阳升起,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用手指点清楚:这就是把亭子命名“快哉”的缘故啊!至于那长长的沙洲沿岸,旧城的遗址,曾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之处,是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地方,他们流传的风尚和遗留的事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为快事。从前楚襄王由宋玉、景差陪伴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风飒飒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痛快呀这阵风!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独自享受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喻的意味。风本无雄雌的差异,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百姓痛苦的原因,是由于人的处境不同造成的,与风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心中不畅快,那么到哪里他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中坦荡无碍,不因外物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到哪里会不快乐呢?现在张君不把贬官当成祸患,利用办公的空闲时间,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内心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吧。像他这种人即使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做窗,也没有什么不愉快;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水里洗濯,面对西山的白云,让自己耳朵和眼睛尽情享受求得安适快乐呢!要不是这样,那连绵的群山幽深的峡谷,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树,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些景色都是伤感失意的诗人和游子触景生情、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物,哪里看得出它们是使人快乐的呢!字数:3175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68-572页.
国殇原文。推荐。爱诗词网。[战国]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旌蔽日兮敌若云④,矢交坠兮士争先⑤。凌余阵兮躐余行⑥,左骖殪兮右刃伤⑦。霾两轮兮絷四马⑧,援玉枹兮击鸣鼓⑨。天时怼兮威灵怒⑩,严杀尽兮弃原野(11)。出不入兮往不反(12),平原忽兮路超远(13)。带长剑兮挟秦弓(14),首身离兮心不惩(15)。诚既勇兮又以武(16),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注释〕①本篇选自《楚辞》,是《九歌》中的一首。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②吴戈,吴国所制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戈,平头戟。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制的甲。③错,交错。毂(gu古),车的轮轴。车错毂,指双方战车交错在一起。短兵,指刀剑一类的兵器。④敌若云,极言敌军人多。⑤矢交坠,流矢在双方阵地上纷纷坠落。⑥凌,侵犯。阵,阵地。躐(lie列),践踏。行(hang杭),队伍的行列。⑦殪(yi义),毙。右,指右侧的骖马。右刃伤,右骖也被兵刃杀伤。⑧霾,同“埋”,指车轮陷入泥中。絷四马,驾车的马被绊住。⑨援,拿起。枹(fu伏),鼓槌。玉枹,嵌玉为饰的鼓槌。鸣鼓,声音很响的鼓。⑩天时,天象。怼,威灵,指神。(11)严,壮烈地。杀尽,指战士死光。(12)反,同“返”。(13)忽,渺茫而萧索。超远,即遥远。(14)带,佩在身上。挟,夹在腋下。秦弓,秦国所制的弓。这种弓很硬,射程最远。(15)惩,创。(16)诚,果然是。勇,指精神勇敢。武,指武力强大。(17)以,乃。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分析〕楚国自怀王后期,多次为秦军所败,死亡人数动辄几万。尤其是公元前312年丹阳之役,情况更为惨烈。《史记·楚世家》记载这场大战的结果是:“秦大败我(楚)军,斩甲八万,虏大将屈匄,遂取汉中郡。楚悉国兵复袭秦,大败于蓝田。”《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这是一首悼念楚国阵亡将士的悲歌,全诗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描写战斗的经过,表现卫国将士英武不屈、奋勇杀敌、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描绘战斗开始时的情况。战士们持戈披甲奔赴战场,敌方兵多势众,一场激烈的兵车大战即将开始。“旌蔽日兮敌若云”是形容敌众我寡,只见秦军军旗遮天盖日,秦兵密集如云。战士们与强敌短兵相接,奋勇争先,毫无惧色,表现出旺盛的斗志。“矢交坠兮士争先”,是歌颂将士们顽强的斗争意志。下面四句为第二层,写激战过程中的场面。秦军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冲破楚军阵形,楚军战马死伤,兵车摧毁。“左骖殪兮右刃伤”,写出楚军不利势态。在古代车战中,马匹伤亡多,战车行动困难,将士再勇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战斗失利的严重时刻,楚军不是狼狈溃逃,而是再擂战鼓,奋力死战。表现了将士们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第三层仅两句,对这场战斗作了小结:“天时怼兮威灵怒”,形容战场上杀声震天,天怒神怨。渲染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严杀尽兮弃原野”,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将士们的牺牲精神。诗歌后半部分,歌颂死难将士的英灵不朽,表达了楚人对为国捐躯者的哀悼与崇敬。“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两句,追述将士们抱着一去不返,义无反顾的精神,远离家乡,奔赴战场,抗击敌人。“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是写战士们虽然身首分离,战死沙场,但手里依然挟持武器,杀敌之心,凛然未灭。最后四句,诗人热情奔放地歌颂将士们在强敌面前始终刚毅顽强、英勇奋战,宁死不屈的大无畏气概。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豪杰。战士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对楚国阵亡将士表达了无限悼念、崇敬的心情。《国殇》虽是一首哀悼歌,但刚健、悲壮、高昂激越、气势雄浑,具有鼓舞士气的巨大感染力量。《国殇》表现主题的角度非常巧妙。诗人把重点放在激战的过程和场面上。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敌人人多势众;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来渲染战场气氛。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将士们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激情。诗人又以全军覆没的视角赞美“国殇”的英勇壮烈,具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浪漫主义豪情。全诗七字一句,每句中的第四字都用“兮”字,把句子分成两等分。其中有的是并列关系,如“操吴戈”和“被犀甲”,有的是承接关系,如“援玉枹”和“击鸣鼓”,这样既使诗歌含义更加完整、饱满,又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诗人还采用互文的表现手法:“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构成悠长、舒缓的咏叹。
嘉佑集。推荐。爱诗词网。[原文](节选)六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鉴赏]《嘉佑集》,北宋苏洵作。嘉佑系仁宗年号。苏洵(公元1009年~公元1066年),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薄。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嘉佑年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旧时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是一篇借古鉴今,鞭辟入里地论述战略得失的文章,是苏洵的代表作。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弱的一个朝代,它片面的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覆亡的教训,削弱边关实力,及至强敌压境,屈膝求和。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与契丹(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并且改较为平等的输为低一级的纳。第二年(公元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流水。苏洵对此痛心疾首。本文以战国时期六国赂秦,反为秦所灭的事例,借古论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苏洵的某些论点不无可议之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逝世之后60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公元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在异国他乡。秦始皇统一全国固然是由于其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也与六国分崩离析,执行了错误的外交路线有关。他们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敌,而是各怀鬼胎,或屈膝求和,或媚秦求安。这就使秦能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逐一吞并。政论文有极其强烈的宣谕性,它要以自己的论说去影响别人,因之就要求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剖析透辟,语言生动。《六国论》侃侃道来,促人深思,给人以启迪。苏洵是反对赂敌求和,主张积极战斗的,因之他紧紧的扣住“赂”与“战”来展示自己的论述。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六国的破灭不是因为武器不好,不会打仗,而是因为赂秦。赂秦则削弱了自己,也就资助了敌人,最后必然促使自己灭亡。出路在哪里?只有战斗。苏洵举出了燕、赵为例。它们虽是小国,但灭在各国之后,就因为它们敢于与秦战斗,尤其是赵国,与秦战斗,五战三胜,这就是力量之所在,可惜它并没有坚持到底,中了敌人的反间之计,杀了大将,这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试想,当日的燕、赵只是占有一隅的诸侯国,却敢于同秦作战,并且取得一定的胜利;今日饱有中华国土的宋朝,再步“赂秦”者的后尘,就实在是等而下之,惹人耻笑了。苏洵有如剥茧抽丝,层层深入,把赂与战的利弊一一阐明,情之谆谆,言之凿凿,使人警悟。为了加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创业维艰,国家来之不易,是祖先“暴霜露,斩荆棘”建树起来的,子孙不应成为败家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如弃草芥,轻易予人,不应在子孙手里轻易的把江山断送。政论文虽然以论说为主,但苏洵仍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例如以“一夕安寝”强烈地指出所得不值,时间短暂。“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给人以动感,又加强了不安的效果。再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之形容割地求安,只能适得其反,有如饮鸠止渴。议论鲜明晓畅,生动感人。另外,文章逻辑性强,剖析透辟,用典贴切,雄辩滔滔。无怪乎千古传颂,历久不衰。
摆脱人生的苦难就必须出离尘世,出离尘世需要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于是释迦牟尼提出“八正道”作为成佛的法门。“八正道”即“四圣谛”中的“道谛”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了知佛说的四圣谛,具有佛教智慧。
解脱之道。推荐。爱诗词网。摆脱人生的苦难就必须出离尘世,出离尘世需要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于是释迦牟尼提出“八正道”作为成佛的法门。“八正道”即“四圣谛”中的“道谛”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八个方面:一、正见:正确的见解,了知佛说的四圣谛,具有佛教智慧。二、正思:远离世间的分别执著,进行正确的符合佛教智慧的静思。三、正语:远离一切戏论、妄语,不造口业。只有符合佛法的纯净无染的言论。四、正业:远离一切恶行,遵守佛教戒律,不造恶业,只进行合乎佛教要求的行为、活动。五、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严格遵守戒律规定,不谋求不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亦称“正方便”。精勤努力,进求不已,不断解脱,反对懈怠。明辨善恶邪正,自觉向善,不生昏沉。七、正念:正确念想,记持佛法,念护正理。八、正定:正确的禅定。澄心静虑,专注一境,我法俱寂,身心轻安。由此谛观世界,洞察人生,获得解脱。部派佛教时期,上述“八正道”发展成为“三学”,即持戒、禅定、智慧。认为通过这三方面的修持可以得到解脱。大乘佛教又在八正道、三学的基础上发展而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布施、忍辱、精进是新加的。布施表明了大乘菩萨为救众生不入涅槃的牺牲精神,忍辱是自受诸苦、不报无道,以免冤冤相报,轮报无止,是通过自我牺牲消除后业的法门。精进则要求修行者勤奋修持,永不松懈,不怕一切艰难困苦,坚持到底。佛教的解脱法门充满了戒除己欲、为善去恶、除邪布正的精神,因而伦理色彩非常浓厚。其规定从欲望的增减、行为的善恶、意志的进退、思想的染净一直到精神的迷悟,由粗到细,从显至隐,要求越来越高。它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思想准则,而是从宇宙的最高意义上由下至上对人进行一步一步的提升,从而使之达到道德上完全的净化、智慧上绝对的圆满,体质上纯粹的自在,因而在伦理上渗入了形而上学的超越的宗教的意义,是特殊的宗教伦理观。将佛教的这种伦理思想与儒家进行比较是很有意思的。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圣人、先王,而达到圣人标准的方法也不过是学会仁义道德和纲常礼教,自觉维护专制统治而已。从止欲、爱生、慈悲、超越等方面来看,儒家的道德标准都比佛教的标准低。佛教追求的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及所有人的自由、自在及一切众生之间、一切事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完全的平等,是平等基础上的自在。儒家追求的则是克己复礼,以牺牲自我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强调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上与下之间的等级关系。其所谓圣人,不过是自觉服从封建礼教的浸透着奴性意识的人格而已。因此,佛教的解脱之道丰富了中国伦理文化,也对宋明理学讲求“穷理尽性”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佛教伦理思想有助于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观音说法台(浙江普陀山)文殊说法台(山西五台山)
骆宾王在狱咏蝉。推荐。爱诗词网。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顾名思义,这是诗人在狱中所写的一首咏物诗。唐高宗仪凤三年(678)秋,骆宾王任侍御史。他因数次上书议论政事,为武后诬陷,强加贪污罪名,将其入狱。这便是此诗的社会背景。开首“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属对偶句,描写因蝉声高鸣而引起他对家园的情思。西陆,指秋天。《太平御览》二四《易通统图》:“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陆。”南冠,本指楚国人的帽子,此代囚徒。《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世因以南冠代称囚徒。此处指诗人自己。蝉,俗称“知了”。秋天的蝉,“知了,知了……”不住地高唱,心情不同者对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不同的感概。何况,此时诗人正囚于狱中,闻听“知了”,难怪别有一番思绪在心头。“客思深”,指的是自己的不白之冤无人“知”情,何时能“了”。接下二句“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诗人借蝉以自喻。以“不堪”与“来对”转进一层描写,前句写蝉,后句写自己。玄鬓,即蝉鬓。原指古代妇女的鬓发梳制成蝉翼的形状,此处代指蝉。诗人以秋蝉的乌黑之貌,比喻自己两鬓乌玄之时曾胸怀大志。而今含恨入狱,白发满头。此情此景,真是“不堪”回首。从“玄鬓影”到“白头吟”,其间凝集着多少辛酸凄楚?影,当指人生青壮年时的容貌;吟,无疑是含恨呻吟。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和世态炎凉的沧桑变化的形象化概括。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汉代卓文君曾作《白头吟》乐曲,情调哀怨忧伤。本谓司马相如不专一爱情,卓文君欲自绝于他而作此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由玄鬓因忧伤而白头所产生的难以忍受的愤懑心情。其目的,仍是寄希望于上层统治者为其鸣冤昭雪而已。故而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五、六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诗人全用想象之词,以秋蝉的困苦喻自己的艰难处境。“露重”、“风多”,既是困扰蝉的自然之物,又是诗人所遭遇的痛苦环境。二者浑然相融,不可分割。“飞难进”,明里写蝉翼因露重难飞起,实则是暗喻自己仕途坎坷,难求上进;“响易沉”,明里写秋蝉的叫声被大风淹没,实则是喻自己无辜遭到陷害。此二句,悲凉沉郁,寻味不尽,从中可体会其形象中所蕴含的悲痛情感。这里,诗人借助于托物言志的艺术魅力,寓情于物的艺术造诣,达到了情景相融、物我合一的完美境界。结尾二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由咏蝉而转入自身直接抒发情怀。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古人认为,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以示清高的象征。诗人以蝉“居高饮露”自况,展现其高洁的情操和坚贞的品格。可以说,蝉就是他自己高尚人格的象征。然而,这高洁的情操有谁相信呢?而今,又有谁能表白我的心呢?这言外之意是,我含冤下狱又有谁为我平反昭雪呢?这与其说是蝉的表白,毋宁说是诗人的愤怒控诉。“无人信”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含冤受屈、自持高洁不为世人相信和理解的悲愤之情,也揭露了唐朝上层统治集团昏庸腐败的丑恶现实。这首诗,全用比兴手法,以蝉起兴,以蝉自况,以情收结。既是写蝉,又是写自己。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因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高度统一境界。由于此诗写于狱中,愈见其感情充沛,言辞悲愤,曲折委婉,含蓄深沉的显著特点。然其表现手法,愈见功夫精深,用典自然,双关之语,不露痕迹。读着它,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中得到启迪。
【诗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出处】唐·祖咏《终南望余雪》。【意思】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山的北麓,只见连绵的山颠积满了白雪,山岭又高耸于云间,所以,这白雪如同浮现在云端一般。诗句写冬日终南山的远景,气魄宏大,寒意逼人。“秀”字描摹出终南山的峻峭,“浮”字用夸张手法说积雪之多,可见作者炼字之功。注:阴岭,终南山在长安西南,自长安遥望终南山,只能见其北麓,而山北又称阴,故曰阴岭。【赏析】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站在长安城中向南眺望,只见终南山的阴面更显秀美挺拔,一座银白色的积雪山峰浮现在云层里。雪后初霁的阳光照在积有白雪的树梢上,反射出凛凛的寒光。日暮之时更觉城中冷气陡增。诗句语言准确、洗炼、典雅。首句用一个“阴”字,限定全篇格调。次句用一个“浮”字,山阴处积雪之高跃然纸上。第三句用一个“明”字,山岭的冷峻苍白自现。末句一个“增”字,又突出阴岭雪带来的逼人寒气。此诗不愧为唐代咏雪名作。注:阴岭,终南山的北面。林表,林上。霁色,雨雪停后出现的阳光。【全诗】《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注释】①终南: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市南五十里,属秦岭山脉。②阴岭:山的北岭,从长安远望终南山,只能看到它的北坡。③林表:树林的最上层。霁(ji寄)色:雨雪这后出现的阳光。【赏析】题目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了下一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内容之一。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不可能是完全静止的,而是相对流动的;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问:“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之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唐王朝的京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以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初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贾岛之时如此,现在仍然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而不下一个“霁”字,却说望见“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违反了客观真实。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这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鉴赏】这是一首应试诗。按规定应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而祖咏只写以上四句交卷。他作诗敢破清规戒律,只求完满,意尽而止。此真乃咏雪精炼的佳作。首二句言,站在长安城头,向南眺望,只见终南山的北岭,尤其秀美。高出云端的积雪,在阳光的映照下,寒光闪闪,似与白云融合,连成一片;故白云之游动,也好像使山头的积雪在浮动。上句之“阴”,用得确切,否则哪来“积雪”?“秀”字,写出了“雪岭”之美。一个“浮”字,动化了阳光照耀下的“雪岭”,又呼应了下句的“霁色”。第三句说雨雪之后,灿烂的阳光映照终南山之“林表”,给它涂抹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个“霁”字尤为精妙,既呼应了前面的“浮”字,又照应了下句的“寒”字,而雨雪初晴对整个终南山来说,也应该是烟霭笼罩,雾气蒸腾,唯有高处之“林梢”,才会“明霁色”,即被落日的余晖染红,使人看清它的真面目。末句写诗人所感。日暮之时,望终南阴岭的皑皑白雪,冷光闪耀,使身在京城的诗人,更增几分寒意。此诗真个是写得真切、简练、完满而具有刚健、冷峻之气。
积雪浮云端。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出处】唐·祖咏《终南望余雪》。【意思】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山的北麓,只见连绵的山颠积满了白雪,山岭又高耸于云间,所以,这白雪如同浮现在云端一般。诗句写冬日终南山的远景,气魄宏大,寒意逼人。“秀”字描摹出终南山的峻峭,“浮”字用夸张手法说积雪之多,可见作者炼字之功。注:阴岭,终南山在长安西南,自长安遥望终南山,只能见其北麓,而山北又称阴,故曰阴岭。【赏析】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站在长安城中向南眺望,只见终南山的阴面更显秀美挺拔,一座银白色的积雪山峰浮现在云层里。雪后初霁的阳光照在积有白雪的树梢上,反射出凛凛的寒光。日暮之时更觉城中冷气陡增。诗句语言准确、洗炼、典雅。首句用一个“阴”字,限定全篇格调。次句用一个“浮”字,山阴处积雪之高跃然纸上。第三句用一个“明”字,山岭的冷峻苍白自现。末句一个“增”字,又突出阴岭雪带来的逼人寒气。此诗不愧为唐代咏雪名作。注:阴岭,终南山的北面。林表,林上。霁色,雨雪停后出现的阳光。【全诗】《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注释】①终南: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市南五十里,属秦岭山脉。②阴岭:山的北岭,从长安远望终南山,只能看到它的北坡。③林表:树林的最上层。霁(ji寄)色:雨雪这后出现的阳光。【赏析】题目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了下一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内容之一。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不可能是完全静止的,而是相对流动的;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问:“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之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唐王朝的京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以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初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贾岛之时如此,现在仍然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而不下一个“霁”字,却说望见“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违反了客观真实。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这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鉴赏】这是一首应试诗。按规定应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而祖咏只写以上四句交卷。他作诗敢破清规戒律,只求完满,意尽而止。此真乃咏雪精炼的佳作。首二句言,站在长安城头,向南眺望,只见终南山的北岭,尤其秀美。高出云端的积雪,在阳光的映照下,寒光闪闪,似与白云融合,连成一片;故白云之游动,也好像使山头的积雪在浮动。上句之“阴”,用得确切,否则哪来“积雪”?“秀”字,写出了“雪岭”之美。一个“浮”字,动化了阳光照耀下的“雪岭”,又呼应了下句的“霁色”。第三句说雨雪之后,灿烂的阳光映照终南山之“林表”,给它涂抹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个“霁”字尤为精妙,既呼应了前面的“浮”字,又照应了下句的“寒”字,而雨雪初晴对整个终南山来说,也应该是烟霭笼罩,雾气蒸腾,唯有高处之“林梢”,才会“明霁色”,即被落日的余晖染红,使人看清它的真面目。末句写诗人所感。日暮之时,望终南阴岭的皑皑白雪,冷光闪耀,使身在京城的诗人,更增几分寒意。此诗真个是写得真切、简练、完满而具有刚健、冷峻之气。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俗子胸襟谁识我。推荐。爱诗词网。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据有关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字廷钧)捐官户部主事。同年春末,秋瑾随其夫,并婆母、子女一同抵京师,居绳匠胡同。又据徐自华《炉边琐忆》云,这一年中秋之夜,王子芳被人邀去嫖赌,秋瑾愤然着男装外出看戏,归来被王殴打。秋不堪其侮,怒而出走,居于北京泰顺客栈。秋瑾在写给其兄秋誉章的信中,尝历数王子芳劣迹,深感自己遇人不淑。这些记载,既是此词的重要背景材料,又可作为起拍“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二句的注脚。接下去的“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与上二句意脉相连,意谓:中秋时节,篱下黄菊盛开,把秋的姿容点缀得清爽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句,有注家说此系用“四面楚歌”之典,比喻庚子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时清政权的困境。纵然“四面歌残”与“四面楚歌”不能说毫无瓜葛,但细绎秋瑾此句,终感与楚汉相争之事无直接关系,而是与下句属对工整地慨谈自己的身世之悲。原来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瑾娘家和婆家在湘潭城内十三总开设“和济钱庄”,由于用人不当,是年岁尾钱庄倒闭,秋家破产。湘潭属古楚国,“终破楚”,即终于在楚破产之谓是也。秋家破产后,不得不依附王家,从此犹陷于四面楚歌,秋瑾在婆家的处境更加难堪。“八年风味徒思浙”,是说作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十岁时,以父命,在湘潭与王子芳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八年来,她与王子芳这个纨袴子弟生活在一起,吃尽了苦头。在这种痛苦的体味中,倍加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绍兴,却无济于事。上片结拍三句中的“侬”,即我,“蛾眉”,指女子,“殊未屑”,谓极不情愿。当时的秋瑾为自己身为一个无所作为的女人,而深深地感到痛苦。过片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谓我虽然是个女子,但我的心比男子汉还要刚烈。这话出自自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之口,可谓掷地有声。她最终以自己年轻的生命证实她是一个压倒“须眉”的巾帼英雄。“算平生”句中的“肝胆”一词,似与《庄子·德充符》的“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的意思相近,即比喻关系密切。“因人常热”句,似可以作者平生交谊作注脚,凡是密友同志,如徐锡麟等,她便与之肝胆相照,同生共死;而对于非知音同志者,即便是合卺之夫,亦如身隔楚越。当然,笔者也注意到,秋瑾在其《致琴文书》中曾发过的慨叹:“于时事而行古道,处冷地而举热肠,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很明显,这里所流露的是一种百年孤独之感,因为写这首词和这封信时,秋瑾还没有结识像徐锡麟等这样的志同道合者。“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此二句字面不难懂,无需疏释。需要说明的是不但不能根据这类词句,把作者完全看成一个狂妄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反而应该充分认识到,秋瑾确实不愧为革命的先行者。惟其先行,前进中就不无阻碍和苦恼,她的《剑歌》也曾写道:“热肠古道宜多毁,英雄末路徒尔尔。”值得玩味的是秋瑾为什么要反复咏叹“英雄末路”的字眼儿?原来在女词人的笔下,这四个字有其特定含义,就是指自己纵然是个英雄,却“生不逢时”(《致琴文书》),要成就英雄大业,自然困难重重。“当磨折”三字就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困难的清醒估计和百折不挠的决心。那般凡夫俗子有眼无珠,哪里会有人赏识她的远大抱负?结拍三句中的“莽”字,状长远无际貌;“红尘”,是指人世间;“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后世因称知己朋友为知音。“青衫湿”,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以“青衫湿”写知音难觅的悲伤。所以,写完这首词不久,作者便“钗环典质浮沧海”,东渡日本,寻觅知音去了。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注释】①尊:同“樽”,酒杯。②蜡烛有心:这里“心”和烛“芯”相谐音。③垂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烛泪,比喻人的泪珠。【译】太深的情感,常常像是无情,只觉得在离筵里,再也难以笑成。红红的蜡烛,似乎也懂得惜别情重,替我们一滴滴垂泪,直到天明。【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为写别情名句,妙在不直接写情,而移情于烛,以烛之无心滴蜡,视为有情垂泪。非烛垂泪,而人自垂泪也。以有情之心,观照无情之烛,则烛亦有情也。【鉴赏导示】这是写的题为“赠别”的第二首,这首诗主要抒写诗人对这位妙龄女子留恋惜别之情。诗人借物抒情,情化为物,写得感人至深。【鉴赏】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起句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可见诗人爱之深、情之多,以至用任何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他内心的多情。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诗人把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写了出来。次句写离别之悲苦,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多想对着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因“多情”,“笑不成”是因太多情,不忍离别。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致。最后两句,诗人借物抒情,将自己极度的感伤心情倾注于眼中之物。这里,蜡烛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拟人化了,而烛芯也成了“惜别”之心。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底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诗人用精练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是深沉、真挚的。这也是杜牧此类诗的共同特点。【赏析】这首诗相传是杜牧离开扬州时赠与扬州一相好歌妓的。杜牧二十六岁举进士后,由于赋性刚直,被人排挤,先后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中作了十年幕僚,备尝潦倒失意、寄人篱下的滋味。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任推官、书记,这期间,他生活放浪不检,饮酒狎妓,其《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便是这段生活的自白。而这首《赠别》诗写的虽然是与一个歌妓的情爱,却是一片真情。作品从“情”字落笔。钟情儿女,依依惜别,自然情意绵绵。可是这时的“多情”,却偏以“无情”比拟,而且还以“总”字强调。一般说来,多情与无情,完全是两个极端,无法相似。可是在诗人看来,正是由于太多情,太激动,千言万语,反而不知从何说起,一腔深情,无法表达,只好无言相对,木然呆坐;好似一对陌路相逢的无情之人。因此,“无情”反而恰恰是多情之至的最真切表现。在这种情景下,诗人想隐忍内心的惜别之痛,强作笑颜,举樽欢饮,活跃一下欲诉无言的尴尬惨淡气氛,让情人得到一些安慰。可是,“唯觉樽前笑不成”。“樽前”表明诗人无心举樽,只好面樽而坐;想笑,是为了掩饰心中的悲苦;笑不成,又可见悲苦太深,无法掩饰。这些以“唯觉”总领,更加强了诗人心中的空落、沉重。诗人欲哭无泪,于是他从筵席上燃烧的蜡烛身上看到了自己:“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本是无情之物,是筵席上的照明工具,可是在诗人看来,它却成了一个有情有感之人:它那白色烛芯,分明是它的心;它那熔化滴落的蜡液,分明是它的泪。因此,它既是诗人自身感情的象征:它的心就是自己依依惜别之心,它的泪就是自己伤心欲落的泪水;又是诗人的知音:那蜡烛仿佛被他们的惜别之情所感动,在为他们痛惜,替他们流泪。蜡烛多情如此,更何况人呢!“到天明”更表明主人彻夜对坐,久久不忍离别的情景。以蜡烛拟人,并非杜牧独创。陈后主早有“思君如夜烛,垂泪著鸡鸣”(《自君之出矣》)句,与杜牧同时的诗人李商隐也有“蜡炬成灰泪始于”(《无题》)句。但杜牧诗中的蜡烛是眼前之物,随物兴感,自然贴切;同时又直接把它人格化,尤为传神生动。因而它就不是一般外在的比喻,而是构成全诗意境、气氛的一个有机成分。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这首诗写与情人惜别,手法颇为独特。全诗全无叨叨絮语、儿女沾巾的缠绵激动,相反却大写“无情”:相对无语,空对酒樽,欲笑不成,只有蜡烛在无声地“替人”流泪,似乎人总无情,反不及蜡烛有心,整个一幅平静冷淡的表象,可是它抒发的感情恰恰是最强烈、最深沉,也最真切、最动人。因而全诗风流蕴藉,耐人咀嚼,余韵不尽。【鉴赏要点】[1]名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2]语言精练流畅、清爽飘逸。[3]运用拟人手法,借物抒情。[4]意境深远。
赠别其二。推荐。爱诗词网。《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注释】①尊:同“樽”,酒杯。②蜡烛有心:这里“心”和烛“芯”相谐音。③垂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烛泪,比喻人的泪珠。【译】太深的情感,常常像是无情,只觉得在离筵里,再也难以笑成。红红的蜡烛,似乎也懂得惜别情重,替我们一滴滴垂泪,直到天明。【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为写别情名句,妙在不直接写情,而移情于烛,以烛之无心滴蜡,视为有情垂泪。非烛垂泪,而人自垂泪也。以有情之心,观照无情之烛,则烛亦有情也。【鉴赏导示】这是写的题为“赠别”的第二首,这首诗主要抒写诗人对这位妙龄女子留恋惜别之情。诗人借物抒情,情化为物,写得感人至深。【鉴赏】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起句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可见诗人爱之深、情之多,以至用任何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他内心的多情。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诗人把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写了出来。次句写离别之悲苦,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多想对着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因“多情”,“笑不成”是因太多情,不忍离别。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致。最后两句,诗人借物抒情,将自己极度的感伤心情倾注于眼中之物。这里,蜡烛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拟人化了,而烛芯也成了“惜别”之心。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底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诗人用精练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是深沉、真挚的。这也是杜牧此类诗的共同特点。【赏析】这首诗相传是杜牧离开扬州时赠与扬州一相好歌妓的。杜牧二十六岁举进士后,由于赋性刚直,被人排挤,先后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中作了十年幕僚,备尝潦倒失意、寄人篱下的滋味。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任推官、书记,这期间,他生活放浪不检,饮酒狎妓,其《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便是这段生活的自白。而这首《赠别》诗写的虽然是与一个歌妓的情爱,却是一片真情。作品从“情”字落笔。钟情儿女,依依惜别,自然情意绵绵。可是这时的“多情”,却偏以“无情”比拟,而且还以“总”字强调。一般说来,多情与无情,完全是两个极端,无法相似。可是在诗人看来,正是由于太多情,太激动,千言万语,反而不知从何说起,一腔深情,无法表达,只好无言相对,木然呆坐;好似一对陌路相逢的无情之人。因此,“无情”反而恰恰是多情之至的最真切表现。在这种情景下,诗人想隐忍内心的惜别之痛,强作笑颜,举樽欢饮,活跃一下欲诉无言的尴尬惨淡气氛,让情人得到一些安慰。可是,“唯觉樽前笑不成”。“樽前”表明诗人无心举樽,只好面樽而坐;想笑,是为了掩饰心中的悲苦;笑不成,又可见悲苦太深,无法掩饰。这些以“唯觉”总领,更加强了诗人心中的空落、沉重。诗人欲哭无泪,于是他从筵席上燃烧的蜡烛身上看到了自己:“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本是无情之物,是筵席上的照明工具,可是在诗人看来,它却成了一个有情有感之人:它那白色烛芯,分明是它的心;它那熔化滴落的蜡液,分明是它的泪。因此,它既是诗人自身感情的象征:它的心就是自己依依惜别之心,它的泪就是自己伤心欲落的泪水;又是诗人的知音:那蜡烛仿佛被他们的惜别之情所感动,在为他们痛惜,替他们流泪。蜡烛多情如此,更何况人呢!“到天明”更表明主人彻夜对坐,久久不忍离别的情景。以蜡烛拟人,并非杜牧独创。陈后主早有“思君如夜烛,垂泪著鸡鸣”(《自君之出矣》)句,与杜牧同时的诗人李商隐也有“蜡炬成灰泪始于”(《无题》)句。但杜牧诗中的蜡烛是眼前之物,随物兴感,自然贴切;同时又直接把它人格化,尤为传神生动。因而它就不是一般外在的比喻,而是构成全诗意境、气氛的一个有机成分。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这首诗写与情人惜别,手法颇为独特。全诗全无叨叨絮语、儿女沾巾的缠绵激动,相反却大写“无情”:相对无语,空对酒樽,欲笑不成,只有蜡烛在无声地“替人”流泪,似乎人总无情,反不及蜡烛有心,整个一幅平静冷淡的表象,可是它抒发的感情恰恰是最强烈、最深沉,也最真切、最动人。因而全诗风流蕴藉,耐人咀嚼,余韵不尽。【鉴赏要点】[1]名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2]语言精练流畅、清爽飘逸。[3]运用拟人手法,借物抒情。[4]意境深远。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推荐。爱诗词网。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①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注释】①留酸:梅子未曾熟透时,食后尚有余酸。软齿牙:俗称“倒牙”,因食酸而觉牙软。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四引作“流酸溅齿牙”,义浅而不取。与窗纱:《鹤林玉露》作“上窗纱”。然此言芭蕉将新绿分给窗纱,用“与”字更切当。②思:读去声,指心绪。捉柳花:当化用白居易《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诗句:“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译文】梅子的余酸使齿颊还觉着酸软,那芭蕉把几分新绿分与身边已见黯淡的窗纱;夏日昼长,午睡初醒是这样的百无聊赖呵,我懒散地站在庭中,看着孩子们追逐捕捉那纷纷飘落的柳花。【集评】宋·罗大经:“杨诚斋丞零陵日,有春日绝句云:‘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张紫岩(按:张浚)见之曰:‘廷秀胸襟透脱矣’。”(《鹤林玉露》甲编卷四)宋·周密:“诗家谓诚斋多失之好奇,伤正气。若‘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极有思致。诚斋亦自语人曰:‘功夫只在一捉字上’。”(《浩然斋雅谈》卷中)宋·叶寘:“‘谁能更逐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乐天仿柳枝答刘梦得诗也。诚斋杨氏乃有‘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之句,得非默阅世变,中有感伤,此静中见动意。”(《爱日斋丛钞》)清·蒋鸿翮:“(杨诚斋)绝句感慨尤多,不失《竹枝》遗意。……又《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亦淡中有味。”(《寒塘诗话》)清·李慈铭:“诚斋则粗梗油滑,满纸村气,似《击壤》而乏理语,似江湖而乏秀语。……七绝间有清隽之作,亦不过齿牙伶俐而已。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亦是寻常闲适语,不出江湖侧调,然已脍炙古今,其余盖鲜足观者。”(《越缦堂日记》光绪乙酉十月初四日)【总案】这两首小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诗人居丧赋闲在故乡,其时张浚已逝世两年,故罗大经所记有误。诗中着力写乡居之慵懒与闲愁,其实并非寻常闲适语,而是如叶寘所说,是“默阅世变,中有感伤”后内心牢骚的委婉表白。杨万里曾极得抗金名将张浚赏识。张浚去世后,主和派占了上风,孝宗再次割地赔款,与金主以叔侄相称。诗人恢复中原的理想依然是一场春梦。这种百无聊赖,便正是严重失望后内心烦闷的反映。“闲看儿童捉柳花”,情绪上虽然可求得片刻的忘怀,但在读者看来,这种无聊至极的生活总多少带着一种报国无门的苦涩味与凄凉感。前人或以为“捉柳花”不当在初夏,其实杨万里就说过:“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二首》诗人胸襟一至于“透脱”,四时景物便往往不复有时空的界线,于是,艺术世界中可以有雪中芭蕉、纸上墨梅、六月冰壶,无言之中尽有至言妙道在。杨万里尽管是化用白诗,但他所谓“功夫只在一‘捉’字上”,却实在是说出了这首诗所以能脍炙人口的关键所在,正是这种天真活泼与百无聊赖的对衬与感应,才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表现得十分传神而且真切。其二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①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②【注释】①半弓:五尺为一弓,言“半弓”,极言苔藓面积之小。看:读平声。②掬:用手捧起。【译文】松阴铺满花架,地上长起了一片小小绿苔;清景宜人,我想读书却又懒得将它打开。百无聊赖中捧起清清泉水,洒向青葱的蕉叶,“蓬蓬”的声响,让嬉戏的儿童误作雨声卷地而来。【总案】绿苔松阴,清泉芭蕉,庭院中一片幽清气氛。初夏昼长,睡起之后仍十分慵怠,“偶欲看书又懒开”,人的心境与四周的气氛互相感应,虽是极平淡的一句诗,人物心态却写得入木三分。他想摆脱这种慵懒,给庭院中增添一点活泼气氛,于是竟童心勃发,故意戏掬清泉,洒向芭蕉丛中,果然,惹得群童愕然四顾,诗人也就在这一片天真无邪之中,求得了片刻的忘情与欢愉。这首诗承上而来,笔笔写“闲”,而最终又总使人觉察出一种壮志难伸、赋闲家居的落寞感,既亲切而又深沉。
蝶恋花范成大。推荐。爱诗词网。《蝶恋花》·范成大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岗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是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高手。这首小令可称作者的代表作。通篇写江南初春的秀丽景色,反映出农村劳动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快慰和愉悦,透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和与劳动人民同甘共乐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作品前半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早春水乡的五彩画面,前两句写眼前近观的水面风光,静中有动;后两句写乘船远眺,动中有静。其中景物如芳草、水面、鹅儿、河岸、画船、塔影,各具鲜明色彩。后半阕由观景转向了农事。“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人勤春早,忙碌的季节已拉开序幕。蚕儿正在结茧,桑叶稠茂,足供饲蚕之需,这种同劳动人民休戚与共的思想情感,比起那些以盘剥农民为能事的贵族地主来,要高尚得多。
记王忠肃公翱事。推荐。爱诗词网。记王忠肃公翱事崔铣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患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本文选自《洹词》,原题作“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这里选了其中的两件轶事。王翱(1384—1467),字九皋,盐山(今河北省盐山县)人,明代名臣,忠肃是他死后的谥号。这篇文章共有两段,分别写王翱的两件轶事。第一段记述王翱担任吏部尚书期间坚决不给女婿调迁的故事,表现他不徇私情、刚正守法的思想品格。故事的开头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公的女儿嫁给了京城附近某个官员作妻子,下面的矛盾冲突由此而起。首先是公夫人要“迎女”,而“婿固不遣”,岳母和女婿之间产生矛盾。一个“每”字说明矛盾早就有了,一个“固”字写出女婿态度强硬,矛盾尖锐。其实,女婿的态度主要不是针对岳母而发;他怒气冲冲地对妻子所说的话道出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女婿要求调迁京职,而公不同意。在女婿看来,提出调迁京职很合情理:第一,公“长铨”,有权办此事;第二,调迁后女儿“可朝夕侍母”,以尽孝道;第三,调迁“如振落叶”,简单易办。然而公就是不答应,因此他要“恚”,进而质问公:“固吝者何?”“固”字和“吝”字从侧面写出了公决不肯滥用职权。女婿在自己的要求遭到公拒绝后并不死心。他一方面利用岳母非常疼爱女儿的心理,采取“固不遣”的手段进行要挟,另一方面对着妻子大发脾气,借以迫使妻子和岳母一起向公施加压力。他的这一招固然有效。下面两句写女儿寄言,夫人求情,故事发展了。“置酒”是写夫人试图以温情软化公,“跪请”则写出夫人求情之切。显然,夫人的跪请不仅仅是替女婿的调迁说情,也是为了达到自己今后能和爱女常在一起的目的。接下来一句是故事的高潮。文中用“大怒”、“取”、“击伤”、”出”、“宿”等词语充分写出了公对女婿和夫人要求以权谋私的愤激之情以及断然拒绝的态度。最后一句,“婿竟不调”,交代事情的结果。不管是女婿的要挟,还是夫人的求情,都没有用。“竟”字下得好,叙述之中流露出作者的褒贬之情。第二段记述王翱接受友人赠珠又还给其后人的故事,表现他廉洁奉公、重义轻财的思想品格。这一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写公接受某太监的赠珠。首先写公与太监“甚相得”,并点出两人情投意合的基础是奉公守法。接着写公改官两广时,太监赠珠。“太监泣别”,说明两人情谊深厚;“大珠四枚”,说明礼物贵重。然而,公“固辞”,表现了他不贪财。当太监哭着说明了珠非受贿而得的不义之财时,才不得不“受珠”。写他“内(纳)所著披袄中,纫之”,既表现了公很珍视朋友的情谊,又为下文写授珠埋下了伏笔。第二层写公将珠交还给太监的后人。公还朝后找到太监的两个侄子,主动提出要帮助他们经营生计,表现了他的重义。但是“二子”认为,“公无从办”,这就从侧面写出了公为官廉洁,两袖清风,人们都晓得。当“二子”佯应后,“公屡促之,必如约”,进一步写其一片诚心。当“二子”伪造了屋券,公立即拆袄授珠,了却心愿。结句“封识宛然”与上文“纫之”相呼应,突出地表现了公重义轻财、清白廉洁的品格。在封建社会中,象王翱那样不徇私情,刚正廉洁,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篇文章记述的仅仅是王翱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次家庭内部的冲突和一段与朋友的私人交往,却能从有权而不徇私和当官而不贪财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充分地表现了这位名臣刚正廉洁的思想品格。以小见大,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同时,两则故事虽短,叙述却有头有尾,中心突出;写人笔墨不多,却能勾勒出生动鲜明的形象,这也是本文写作上的成功之处。
放言五首其三。推荐。爱诗词网。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释】决:决断。狐疑:犹豫,猜疑,怀疑。钻龟与祝蓍(shī):古人用钻龟壳和排列蓍草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试:检验。辨:辨别。周公:西周的开国功臣,周武王的弟弟。恐惧:感到害怕。流言:毫无根据却流传很广的话。王莽:西汉末年的著名大臣,公元9年篡汉自立,国号为“新”。篡(cuàn):篡位。向使:假如,假使。【大意】我送给你一种决断疑问的方法,不用去拿龟甲或者蓍草去占卜吉凶。检验玉的真假,就要烧满三日。辨别木材的好坏,还得七年之后。周公这样的大忠臣也有担心被流言中伤的时候,王莽这样的乱臣贼子篡位之前也还是谦逊恭敬的。假使这些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真假假谁又知道呢?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97页.
韩愈进学解。推荐。爱诗词网。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①。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②。拔去凶邪,登崇畯良③。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⑤。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⑥。”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⑦。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⑧。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⑨。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觗排异端,攘斥佛老⑩。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12)。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13)。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沈浸醲郁,含英咀华(14)。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15),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16)。《春秋》谨严,《左氏》浮夸(17)。《易》奇而法,《诗》正而葩(18)。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19),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20)。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21),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22),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23)。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24)?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25)。欂栌侏儒,椳闑扂楔(26),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27),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28),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29),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30)。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31),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32)。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33),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4)。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5)。”【注释】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唐朝的国子监是教育主管机构和最高学府,下辖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七学。韩愈当时任国子博士。行:德行,品德。随:不加思考,随俗因循。②圣贤相逢:圣君贤臣相逢。治具:法令。毕张:都建立起来。③登崇:提拔。畯:通“俊”。④庸:任用。⑤剔抉(tijue):挑选抉择。刮垢磨光:刮除污垢,使之光亮。喻培养造就人才。⑥有司:主管官吏。⑦六艺: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披:分开、翻阅。百家:诸子百家。⑧钩:钩取、探索。玄:玄妙、深奥。⑨膏油:灯烛。晷(gui):日光。兀兀:用心劳苦。⑩觗(di)排:排斥。异端:异端邪说,指与孔孟不合的学说。攘斥:排斥。(11)苴(ju):本义为草做的鞋垫,引申为填塞的意思。张皇:张大、阐发。(12)绪:前人遗留的事业,此指儒学道统。旁搜:四处寻求。绍:继续。(13)狂澜:来势凶猛的波浪,指异端邪说。(14)醲(nong)郁:香味很浓的酒。英、华:精华。(15)规:学习,取法。姚姒(yaosi):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后来遂以“姚姒”指虞舜和夏禹,也指虞、夏时代的作品。此处指《尚书》中的《虞书》和《夏书》。(16)周《诰》:指《尚书》中《周书》的《大诰》、《康诰》等。殷《盘》:指《尚书》中《商书》的《盘庚》。佶屈:曲屈,指不通顺。聱(ao)牙:读不顺口。(17)《春秋》:指孔子根据鲁国史记作的史书。《左氏》:指鲁国史官左丘明作的《左氏》,即《左传》。(18)《易》:指《易经》,古代卜筮的著作,通过八卦推演阴阳变化。《诗》:指《诗经》。(19)《庄》、《骚》:指战国时庄周的《庄子》和屈原的《离骚》。太史所录:指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子云、相如:指西汉辞赋家扬雄和司马相如写的辞赋。(20)闳(hong):宏大,博大。肆:恣肆奔放。(21)方:方术,道理。(22)跋前踬(zhi)后:进退两难。(23)遂窜南夷:指韩愈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令事。窜,贬谪。南夷,南方僻远地区。(24)头童:头秃。齿豁:牙齿脱落,露出豁口。裨(bi):补益。(25)杗(mang):屋梁。桷(jue):屋椽。(26)欂栌(bolu):柱上短木,即头拱,承屋梁用。侏儒:梁上短柱。椳(wei):门臼。闑(nie):古时门中央竖的短木。扂(dian):门栓。楔(xie):门两旁的木柱。(27)玉札:中药名,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芝:药名,又叫龙芝。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马勃:药名,又叫马屁菌。败鼓之皮:破鼓的皮。(28)卓荦(luo):特出,超绝。校(jiao):比较。惟器是适:按照才能的大小合理用人。(29)辙(zhe)环天下:坐着车游说天下。(30)荀卿:即荀子,赵国人。战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正:指孔子的学说。兰陵:山东省枣庄市。(31)二儒:指孟轲和荀卿。经:经典。法:法则。绝类离伦:超越同辈。圣域:圣人的领域。(32)靡(mi):耗费。廪粟:指俸禄。(33)从徒:使仆人跟随。(34)踵(zhong):跟从。陈编:旧书。盗窃:抄袭。(35)商:商量,计算。财贿:财货,利禄。计:计较。班资:品级。崇庳(bei):高低。量:能力。称(chen):相称。瑕(xia)疵:缺点。杙(yi):小木桩。楹:柱子。訾(zi):讥评,毁谤。昌阳:昌蒲,据药书说久服昌蒲可以延年益心智。引年:延年。豨苓(xiling):即猪苓,药草名。【译文】国子先生早晨走进太学,召集学生站在学馆下面,教育他们说:“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而它的荒废是由于玩乐;德行的具备由于深思熟虑,而它的败坏在于因循随俗。现在圣君和贤臣相逢在一起,法令都建立了。除掉凶恶奸邪的人,提拔才德优良的人。有小优点的人大都被录取,有一技之长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搜罗挑选,培养造就人才。大概有侥幸被选中的,谁说学问多反而不被举荐呢?你们的学业只担心不能精通,不要担心主管官吏看不清楚;担心的是德行没有成就,不要担心主管官吏办事不公正。”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有学生在队列中笑着说:“先生在骗我们吧!我们向先生学习,到现在已有多年了。先生口里不停地吟读六经的文章,手里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书。对记事类的文章必定要掌握它的要点,对说理的文章必定要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总是贪图多学些务必有收获,无论大小都不放弃。经常点燃灯烛,夜以继日,经常用心劳苦地度过一年。先生对学业,可以说是很勤奋。抵制异端邪说,排斥佛教和道教。填补儒学缺漏的地方,阐明儒学的幽深微妙。寻找那茫无头绪衰落了的儒家道统,一个人独自四处寻求以远接孔、孟的学说。防阻百川的水泛滥,使它东流入大海,把倾泻出去的狂澜挽转回来。先生对儒学,可以说是很辛劳的了。沉浸在意味浓厚的典籍里,细细咀嚼体味书中的精华。写出的文章,摆满了房间。向上学习《虞书》、《夏书》,内容深远无边际。《尚书》中的《诰》、《盘庚》,文词艰深,读不顺口。《春秋》文辞讲究,《左传》铺张而夸大。《易经》阐明的事理正常、变化奇妙,《诗经》内容纯正而辞藻华美。向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和太史公的《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文章,虽然风格不一样,却同样美好。先生的文章,可以说内容博大而文辞恣肆奔放了。先生少年时开始懂得学习,勇于实践。长大后精通治学的道理,做事到处都得心应手。先生的为人,可以说很成熟了。然而办起公事来不被别人信任,办起私事来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动总是遭到指责。才做了监察御史,就被贬谪到边远的南方。做了三年的国子博士,在闲散的职位上显露不出治政功绩。命运总是在和仇敌打交道,不时遭到失败。冬天很暖和时孩子们却大声喊冷,年成丰收时妻子却为饥饿而哭。先生头顶秃了牙齿松动脱落了,这样到老死又有什么补益呢?你不知道考虑这些事情,却反而来教训别人吗?”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那些大木料做屋梁,小木料做屋椽。柱上的短木、梁上的短柱、门臼、门栓、门中和门两旁竖的木料,它们各自得到合适的安排。用它们建成了房屋,这是木匠的精心安排。地榆、朱砂、天麻、青芝,牛尿、马勃,破鼓的皮,都把它藏好,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才取出来而不遗漏掉,这就是医师的高明之处。提拔人才看得明白作得公正,好的差的都得到录用,为人含蓄委婉被认为是美好的,为人超绝被认为是杰出,比较人的高下长短,按照才能的大小合理用人,这是宰相用人的方法。从前孟轲善于辩论,使孔子的学说因此得以阐明,他车迹遍天下,终于老死在游说路途。荀卿坚守孔子之道,把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为了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还是丢了官死在了兰陵。这两位大儒,他们的言辞成为经典,行动成了后人的法则,超越了同辈,可进入到圣人的领域,然而他们在当时的遭遇是怎么样呢?现在我钻研学问虽然勤奋,却没有遵循儒学的系统,言论虽多却不能把握住要点,文章虽然写得好,可对实际应用没有帮助,德行虽然有修养,却没有在众人中显露出来。还每月领取俸禄,每年耗费禄米。儿子不会种田,妻子不会织布。我骑马时有仆人跟随,坐着有吃有喝。我只随着世俗的道路谨慎地走,看看旧书抄袭着。然而圣明的君主没有责罚,宰相没有贬斥我,这不是我的幸运吗?我一动就遭致毁谤,名声也跟着受到毁坏,我被放在闲散的职位上,是本分所应该的。至于计算利禄的有无,计较官位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能力和什么位置才相称,却指责前人的毛病,那就是人们所说的责问木匠不把小木料做屋的柱子,讥笑医师用昌蒲作延年益寿的药,却想推荐他自己的猪苓呀。”【鉴赏】本文借国子先生和学生的问答,表面上是说明治学德行的道理,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了自己有很高的才德却被放在闲散的职位上的怨恨情绪,指责了当时的执政者不识贤愚,大材小用的错误做法。另外,对治学提出了精深的见解,倡导勤奋刻苦,独立思考,长年坚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和治学应作有系统的研究,文章要有实际意义,对后世有很大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因此历代对此文的评价很高。本文属于赋的范畴,但在骈文的形式中夹杂着散文化的句子,显得活泼而富于变化。字数:4469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09-313页.
【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处】唐·杜甫《春望》。【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2.感时:感慨时局。恨别: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鸟惊”句同。3.烽火: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浑:简直。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全诗鉴赏】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时杜甫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叛军烧杀劫掠,由繁华变成荒凉。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对危难的祖国和隔绝的家人表示深刻的忧愁和思念。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翌年(757)二月。时杜甫陷身于长安。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首句之动词“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却有深刻之内涵深蕴其中,因为它启示人们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东西。如司马光所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而“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叛军抓去。在他逃出长安之前,写了这首诗,描写他在陷落后的长安城中的所见所感,抒发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这首诗以感情深沉、笔墨凝炼、言简意丰著称。全诗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又环环紧扣,前后照应,结构十分严谨。诗人围绕“望”字着笔。一二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直写国都残破、城郭荒芜的萧索景色。句中对照,两句又互相对照,加上“破”、“深”二字,画出劫后长安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春景,使人怵目惊心,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悲痛。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人物。花儿流出感时之泪,鸟雀因伤别而惊。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通过拟人手法,又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久别家人的深沉之感。五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叙事中抒情。“烽火”、“家书”分别与上联的“感时”、“恨别”照应。特别是后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思绪,因而千古传诵。末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一个“搔首”的动作,形象地揭示自己焦虑忧愁之情。诗人因愁而发白,因心烦意乱而搔首,在搔中顿觉短发稀疏,可见愁情之深。这里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悲哀加深一层。这一结尾,使这位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叹老的诗人形象跃然而出,令人难以忘怀。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处】唐·杜甫《春望》。【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2.感时:感慨时局。恨别: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鸟惊”句同。3.烽火: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浑:简直。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全诗鉴赏】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时杜甫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叛军烧杀劫掠,由繁华变成荒凉。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对危难的祖国和隔绝的家人表示深刻的忧愁和思念。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翌年(757)二月。时杜甫陷身于长安。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首句之动词“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却有深刻之内涵深蕴其中,因为它启示人们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东西。如司马光所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而“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叛军抓去。在他逃出长安之前,写了这首诗,描写他在陷落后的长安城中的所见所感,抒发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这首诗以感情深沉、笔墨凝炼、言简意丰著称。全诗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又环环紧扣,前后照应,结构十分严谨。诗人围绕“望”字着笔。一二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直写国都残破、城郭荒芜的萧索景色。句中对照,两句又互相对照,加上“破”、“深”二字,画出劫后长安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春景,使人怵目惊心,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悲痛。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人物。花儿流出感时之泪,鸟雀因伤别而惊。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通过拟人手法,又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久别家人的深沉之感。五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叙事中抒情。“烽火”、“家书”分别与上联的“感时”、“恨别”照应。特别是后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思绪,因而千古传诵。末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一个“搔首”的动作,形象地揭示自己焦虑忧愁之情。诗人因愁而发白,因心烦意乱而搔首,在搔中顿觉短发稀疏,可见愁情之深。这里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悲哀加深一层。这一结尾,使这位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叹老的诗人形象跃然而出,令人难以忘怀。
【诗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燕地草绿如丝的时候,秦地已是桑叶繁茂,枝条低垂了。以思妇所见的眼前之景和她联想燕地的春色,并用双关手法来烘托气氛,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悬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心心相印。诗句情真意切,想象真实。【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①燕草:燕地(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一带)的春草。征夫所在之地。秦桑:秦地(今陕西省)的桑树。思妇所居之处。②怀归:想家。妾:古代妇女自称。③罗帏:丝织的帘帐。【鉴赏】这是一首思妇想念边塞征夫、表达坚贞爱情的诗。首二句用两地遥隔数千里的“燕草”“秦桑”起兴,前者“细如丝”,乃思妇的悬想;后者“低绿枝”,是思妇的目见。这里将远景、近景置于同一画面,深深地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思妇目触眼前低垂的“秦桑”,想到东北边地如丝的“燕草”,不是很自然吗?丈夫目见如丝的“燕草”,能不萌生思归之念吗?故此二句将“燕草”“秦桑”对举,写两地春光,两地相思,可谓融合奇妙,蕴含丰富,妙不可言。且巧用双关,“丝”谐“思”,“枝”谐“知”,关合下二句的“怀归”“断肠”,无疑增强了此诗的音乐美和含蓄美。接二句按理写丈夫“怀归日”,双方应感欣慰,为何却是思妇“断肠时”呢?元萧士赟注李白集评曰:“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显然,此以两地冷暖的差异,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间的微妙关系,即用这种不合理,来表达思妇深切浓郁的相思之情。末二句写春风掀动罗帐而思妇不为所动的心境,表现了她忠于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此二句以多情之思妇对无情之春风发话,看似无理,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这一特定环境的思妇来说,是真实可信的。面对撩人的春风,敢于申斥,正见出其明志而自警也。此诗专写爱情,而无六朝绮丽之余风,真风雅之作也。且巧用比兴和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思妇的复杂思想感情,是可取的。【赏析】诗的开头两句以燕草和秦桑起兴,把思妇臆想的远景——燕草和目睹的近景——秦桑联系在一起。虽然是从思妇的角度写,但是在思妇的想象中,远在燕地戍边的丈夫也定会从碧丝般的春草上想念自己,产生思归的心情,这两句诗表现出夫妻二人“人居异地,情同一心”的相知相爱。接着两句写相思之苦,因为两人感情真挚,心心相印,因为思念时日太久,女子承受的相思之苦太深,所以诗中女子说丈夫在边关想家的时候,正是自己在家中相思得肝肠寸断的时候。正因为爱恋之深,她忠贞不渝地等待丈夫的归来,就连春风也不让吹入自己的罗帏。体现了少妇忠于所爱的高尚情操。这首诗以景寄情,春景成为二人相思的引线,别具一格。结尾明志自警,委婉动人,真实可信,运用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女子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秦桑低绿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燕地草绿如丝的时候,秦地已是桑叶繁茂,枝条低垂了。以思妇所见的眼前之景和她联想燕地的春色,并用双关手法来烘托气氛,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悬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心心相印。诗句情真意切,想象真实。【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①燕草:燕地(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一带)的春草。征夫所在之地。秦桑:秦地(今陕西省)的桑树。思妇所居之处。②怀归:想家。妾:古代妇女自称。③罗帏:丝织的帘帐。【鉴赏】这是一首思妇想念边塞征夫、表达坚贞爱情的诗。首二句用两地遥隔数千里的“燕草”“秦桑”起兴,前者“细如丝”,乃思妇的悬想;后者“低绿枝”,是思妇的目见。这里将远景、近景置于同一画面,深深地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思妇目触眼前低垂的“秦桑”,想到东北边地如丝的“燕草”,不是很自然吗?丈夫目见如丝的“燕草”,能不萌生思归之念吗?故此二句将“燕草”“秦桑”对举,写两地春光,两地相思,可谓融合奇妙,蕴含丰富,妙不可言。且巧用双关,“丝”谐“思”,“枝”谐“知”,关合下二句的“怀归”“断肠”,无疑增强了此诗的音乐美和含蓄美。接二句按理写丈夫“怀归日”,双方应感欣慰,为何却是思妇“断肠时”呢?元萧士赟注李白集评曰:“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显然,此以两地冷暖的差异,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间的微妙关系,即用这种不合理,来表达思妇深切浓郁的相思之情。末二句写春风掀动罗帐而思妇不为所动的心境,表现了她忠于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此二句以多情之思妇对无情之春风发话,看似无理,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这一特定环境的思妇来说,是真实可信的。面对撩人的春风,敢于申斥,正见出其明志而自警也。此诗专写爱情,而无六朝绮丽之余风,真风雅之作也。且巧用比兴和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思妇的复杂思想感情,是可取的。【赏析】诗的开头两句以燕草和秦桑起兴,把思妇臆想的远景——燕草和目睹的近景——秦桑联系在一起。虽然是从思妇的角度写,但是在思妇的想象中,远在燕地戍边的丈夫也定会从碧丝般的春草上想念自己,产生思归的心情,这两句诗表现出夫妻二人“人居异地,情同一心”的相知相爱。接着两句写相思之苦,因为两人感情真挚,心心相印,因为思念时日太久,女子承受的相思之苦太深,所以诗中女子说丈夫在边关想家的时候,正是自己在家中相思得肝肠寸断的时候。正因为爱恋之深,她忠贞不渝地等待丈夫的归来,就连春风也不让吹入自己的罗帏。体现了少妇忠于所爱的高尚情操。这首诗以景寄情,春景成为二人相思的引线,别具一格。结尾明志自警,委婉动人,真实可信,运用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女子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醉落魄咏鹰。推荐。爱诗词网。(清)陈维崧醉落魄·咏鹰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这首咏鹰词,借物抒情,猛气轩举,骨力极遒,用笔亦颇为奇警独特,达到了“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的绝妙境地,在令词中殊不多见。“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起二句便以突兀之势闯进读者的视野,恰如晋陆机《文赋》所述“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层云之峻”。细加玩味,它妙就妙在字面上似写寒山秋风,作为鹰击长空的自然背景;实际上却并非静态的描摹,而是动势的叙写,而这种叙写,又别具匠心地采取了独特的鹰的视角。两句字字精悍,给读者留下了游刃有馀的想象空间。迎面,一座座苍山扑了过来、闪了过去(这是鹰的平视);脚下,中原大地越来越近,掠地低飞所带起的劲风朝着道路压将下去,沙石削碎,尘土飞扬(这是鹰的俯视)。“草枯鹰眼疾”(唐王维《观猎》诗),就鹰的视点,写鹰的感觉,就将威猛的速度感、强大的力度感一并传达给了读者。如若单凭通常的叙述语气(亦即作者的“全知视角”),很难取得这样真切的艺术效果。我们不妨引录《水浒传》写李逵被戴宗施用“神行法”后飞奔起来的一节:耳朵边有如风雨之声,两边房屋树木一似连排价倒了的,脚底下如云催雾趱”。施耐庵根据李逵的眼底所见、心头所感来落笔,这在小说中已是写人的常用方法,而本词的视点移位更加手法翻新,从“猛志固常在”的雄鹰的角度直接观照和摹似,心物交通,人鹰合一,笔意的新创实在匪夷所思。至此,我们方能理解,为什么“寒山”要用不定词“几堵”作修饰语,又为什么“中原路”要以冲击势极强的“削碎”来作谓语。接下去,“秋空一碧无今古”,笔墨由动变静,同时转入了抒情主人公(作者)的视角,直接写人的感受。一碧如洗的秋空,终古如斯,苍茫不尽。取景由低而高,自鹰的俯冲低飞转向昊昊高天。天空任鸟飞。无终无始的时间、至大无外的空间背景上,浮现着一往无前迅疾移动的鹰,画面给人的印象何等强烈!于是,曾经“醉袒貂裘”的主人公的记忆复活了,当年呼鹰寻猎的那熟悉的围场、那令人神旺的往事………。但这一切也只能是“略记”,岁月如流,旧事如烟,不会所有的细节都再现得那么清晰。这样,上片自然点出了“忆昔”。换头两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是“抚今”,与上片对应。空有健儿身手在,而今可与谁较量角逐!这句充满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寂寞。但紧接着,“还”字作一有力顿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的“轩举”昂扬的心态与上文鹰的“削碎中原路”的矫健姿态相互映托。作者愤愤难平的是,“人间多少闲狐兔”,狐兔纵横,人间何世!他的笔锋指向了那个一切颠倒了的混浊昏暗的世界。“月黑沙黄”,含义双关,既是狐兔出没的适宜的气氛,也是猎人行动的有利的时机。“此际偏思汝”,这一结句更具有沉重的分量,它既反映了歼除丑娄的心愿是那么迫切,而天下事已不堪为的现实又使作者平添无限苦闷。这里的“思”鹰,与前段的“忆”鹰,前呼后应,钩连密合,通贯着这一曲“鹰之歌”的感情脉络。“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陆游《汉宫春》),纵然是老来豪气不减当年,但除了徒然“记”、枉自“思”而外,又能作什么呢?纸上谈鹰,痴人说梦,只留得一片愤愤之意、怅怅之情,与空际盘旋的自由威猛的精灵——苍鹰永在。“万事取之以气”(陈维崧《西江月》),作者每咏写雄鹰、健鹘、饥鸱、猛狮,硬语盘空,声色俱厉,读来便有蹈扬湖海、一发无馀的气概。故卢前谓迦陵词“小令已参青兕意”(《饮虹簃论清词百家》),陈廷焯谓“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白雨斋词话》)。铜琶铁板,大声发于小令;宛转徘徊,长才见于短章。斯为迦陵令词的显著特点。
【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人生常常分别后就不能相见,往往就像参星和商星永不相会一样。动:动辄,往往。参(shēn)与商:两个星辰的名称。两星一在西,一在东,相距约为180度,此出彼没,从不同时出现。【鉴赏】“参”与“商”都是天上星辰,这两颗星东西相对,角度相差一百八十度,所以一星升起,另一星即下沉,永远没有碰面的机会。作者以星辰比喻人间,说明人生在世,经常会遭受到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的痛苦,就像天上的参星与商星一样,总是聚少离多,难得有相逢的机会。【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生离别常有,重逢难得。[例]因为我快要离开他们,长江还笑着说,这也算是给你送行了。想不到从此以后,我和他相聚的机会更少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大概就是这样吧。(冯英子《不尽长江滚滚来》)【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赏析】这首诗是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暴发三年有余,叛军非常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这首诗就是抒发诗人对离乱时代的感叹。肃宗乾元元年(758)元月杜甫改任华州司功参军。当年冬赴洛阳,次年(759)春由洛阳返华州。这首诗即作于途中。卫八,杜甫年轻时的好友。处士,隐居的读书人。杜甫与卫八分别20年,重逢于兵荒马乱之中,惊喜交集。老友盛情款待,诗人感慨万端,然天明又将分别,后会更难预期,不禁无限怅惘。原诗如下:“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开头四句写二人相逢时的悲喜之意。以参星商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暗示动乱时代故人相逢之难,表明二人聚少离多。这既是对今日相逢不胜悲喜的流露,也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以下六句叙写亲故友人和自身的巨大变化。亲故衰亡过半,自己和友人都已鬓发苍苍。在对世事变化的惊叹惋惜之中,更流露出在乱世中得以幸存,并且能够相逢的感慨。“焉知”二句,即是对幸存且能相会的欣慰,又隐含着世事动荡、生活艰难的深深痛伤,反映出浓厚的时代氛围。以下十二句叙写相见后之事,在叙述之中又融注深沉的人生感慨。“昔别”二句借写儿女成行的情景,抒发弹指之间,迟暮已至的感慨,并引出下文。接着四句写卫八的儿女们对自己亲切可爱的态度,然后写友人对自己的深情招待。常见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的淳朴友情。主客连饮十杯酒,表明各人心中激动难言的感情,这种感情中既有对相聚的珍重,又暗示着对离别的感伤。末尾两句写明日相别,与首句人生聚少离多相呼应,抒发一别之后难以相逢的悲苦之情。这首诗选取故人相逢的的家常情境,运用家常话语,叙写逼真、细腻,感情质朴深厚,具有汉魏乐府的格调。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人生常常分别后就不能相见,往往就像参星和商星永不相会一样。动:动辄,往往。参(shēn)与商:两个星辰的名称。两星一在西,一在东,相距约为180度,此出彼没,从不同时出现。【鉴赏】“参”与“商”都是天上星辰,这两颗星东西相对,角度相差一百八十度,所以一星升起,另一星即下沉,永远没有碰面的机会。作者以星辰比喻人间,说明人生在世,经常会遭受到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的痛苦,就像天上的参星与商星一样,总是聚少离多,难得有相逢的机会。【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生离别常有,重逢难得。[例]因为我快要离开他们,长江还笑着说,这也算是给你送行了。想不到从此以后,我和他相聚的机会更少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大概就是这样吧。(冯英子《不尽长江滚滚来》)【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赏析】这首诗是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暴发三年有余,叛军非常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这首诗就是抒发诗人对离乱时代的感叹。肃宗乾元元年(758)元月杜甫改任华州司功参军。当年冬赴洛阳,次年(759)春由洛阳返华州。这首诗即作于途中。卫八,杜甫年轻时的好友。处士,隐居的读书人。杜甫与卫八分别20年,重逢于兵荒马乱之中,惊喜交集。老友盛情款待,诗人感慨万端,然天明又将分别,后会更难预期,不禁无限怅惘。原诗如下:“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开头四句写二人相逢时的悲喜之意。以参星商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暗示动乱时代故人相逢之难,表明二人聚少离多。这既是对今日相逢不胜悲喜的流露,也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以下六句叙写亲故友人和自身的巨大变化。亲故衰亡过半,自己和友人都已鬓发苍苍。在对世事变化的惊叹惋惜之中,更流露出在乱世中得以幸存,并且能够相逢的感慨。“焉知”二句,即是对幸存且能相会的欣慰,又隐含着世事动荡、生活艰难的深深痛伤,反映出浓厚的时代氛围。以下十二句叙写相见后之事,在叙述之中又融注深沉的人生感慨。“昔别”二句借写儿女成行的情景,抒发弹指之间,迟暮已至的感慨,并引出下文。接着四句写卫八的儿女们对自己亲切可爱的态度,然后写友人对自己的深情招待。常见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的淳朴友情。主客连饮十杯酒,表明各人心中激动难言的感情,这种感情中既有对相聚的珍重,又暗示着对离别的感伤。末尾两句写明日相别,与首句人生聚少离多相呼应,抒发一别之后难以相逢的悲苦之情。这首诗选取故人相逢的的家常情境,运用家常话语,叙写逼真、细腻,感情质朴深厚,具有汉魏乐府的格调。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解题】此诗约作于贞元四、五年(788、789)任苏州刺史时。题一作《秋夜寄丘员外》。丘员外:即丘丹,排行二十二,曾官仓部员外郎,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时丘丹隐于临平山中学道,韦应物与他屡有往还唱酬。诗从自己散步秋夜,推想友人亦应未眠,写出两心相通,感情深厚。全诗意境空灵,韵味悠长。施补华《岘佣说诗》称此诗“清幽不减摩诘(王维),皆五绝之正法眼藏也”。丘丹看到此诗后,写有《和韦使君秋夜见寄》。【注释】①属(zhu):适值。②幽人:隐士,指丘丹。【原诗今译】秋夜无眠,我想起了你——丘丹,边散步边吟咏,在这秋凉的夜晚。空山寂静,松子儿在悄悄地跌落,此刻,你睡不着觉,可把我思念?【鉴赏】这是一首怀人诗。所怀之人乃题中的邱二十二员外,即丘丹。丘丹当时正在山中学道。此诗前二句写怀人之人,即作者;后二句写所怀之人,即丘丹。前二句言,在这深秋的夜里,想念你啊,丘丹!我吟咏诗篇,漫步在凉风飒飒的秋天。此乃实写,其中悠闲“散步”,可照应“怀君”;清景“凉天”,才能绾合“秋夜”。后二句说,空旷寂寥的山林,松子纷纷坠落;隐逸的高士丘丹啊,你应该和我一样,尚未安眠。此乃虚写,为诗人想象之情景。“山空”句,承接“秋夜”“凉天”,是推想临平山中之秋色;“幽人”句,承接“怀君”“散步”,是推想友人丘丹之未眠。后二句出于想象,既是前两句的生发,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此诗正是运用想象,将异地相隔的“怀人之人”的空间与“被怀之人”的空间并列和联系在一起,把身边之人、景与想象之人、景并列和联系在一起,即将现实与想象,实虚结合,互相映衬,以突出二人之神交如晤,抒发至深之情。施补华《岘佣说诗》赞此诗曰:“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此诗构思精巧,言简意深,意境清绝,达到了诗意清幽隽永之境界。【鉴赏】这是一首怀人诗。一、二句写怀念友人的自己。邱二十二员外,名丹,曾拜尚书郎,后隐居临平山。秋夜和凉天,点明了时间是在秋天的一个凉爽的晚上,作者因为怀念故人难以入眠,索性就闲庭信步吧。这两句从容入笔,语言自然而情韵悠长,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写在临平山学道的丹邱。这两句在艺术上别具匠心,诗人不是直说自己如何如何思念对方,而是从对方写起,诗情飞到对方。陆机在《文赋》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也就是说,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可以跨越时空。这一艺术手法,杜甫的《月夜》诗就有生动运用。韦应物的这首诗在这方面也是应用自如。“空山松子落”,讲的是作者思念之人所住山上的松子因为到了秋天而成熟落下,与前面的时间相呼应。秋夜很安静,此句着一“落”字,有动感,更显夜深人静。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这夜深人静之时,朋友你也许像我一样也睡不着吧,兴许在想我们曾有过的美好时光吧。推想对方,表达的却是作者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在艺术上,韦应物的诗素以自然高古见称,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这首诗可谓代表。
秋夜寄丘员外。推荐。爱诗词网。《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解题】此诗约作于贞元四、五年(788、789)任苏州刺史时。题一作《秋夜寄丘员外》。丘员外:即丘丹,排行二十二,曾官仓部员外郎,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时丘丹隐于临平山中学道,韦应物与他屡有往还唱酬。诗从自己散步秋夜,推想友人亦应未眠,写出两心相通,感情深厚。全诗意境空灵,韵味悠长。施补华《岘佣说诗》称此诗“清幽不减摩诘(王维),皆五绝之正法眼藏也”。丘丹看到此诗后,写有《和韦使君秋夜见寄》。【注释】①属(zhu):适值。②幽人:隐士,指丘丹。【原诗今译】秋夜无眠,我想起了你——丘丹,边散步边吟咏,在这秋凉的夜晚。空山寂静,松子儿在悄悄地跌落,此刻,你睡不着觉,可把我思念?【鉴赏】这是一首怀人诗。所怀之人乃题中的邱二十二员外,即丘丹。丘丹当时正在山中学道。此诗前二句写怀人之人,即作者;后二句写所怀之人,即丘丹。前二句言,在这深秋的夜里,想念你啊,丘丹!我吟咏诗篇,漫步在凉风飒飒的秋天。此乃实写,其中悠闲“散步”,可照应“怀君”;清景“凉天”,才能绾合“秋夜”。后二句说,空旷寂寥的山林,松子纷纷坠落;隐逸的高士丘丹啊,你应该和我一样,尚未安眠。此乃虚写,为诗人想象之情景。“山空”句,承接“秋夜”“凉天”,是推想临平山中之秋色;“幽人”句,承接“怀君”“散步”,是推想友人丘丹之未眠。后二句出于想象,既是前两句的生发,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此诗正是运用想象,将异地相隔的“怀人之人”的空间与“被怀之人”的空间并列和联系在一起,把身边之人、景与想象之人、景并列和联系在一起,即将现实与想象,实虚结合,互相映衬,以突出二人之神交如晤,抒发至深之情。施补华《岘佣说诗》赞此诗曰:“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此诗构思精巧,言简意深,意境清绝,达到了诗意清幽隽永之境界。【鉴赏】这是一首怀人诗。一、二句写怀念友人的自己。邱二十二员外,名丹,曾拜尚书郎,后隐居临平山。秋夜和凉天,点明了时间是在秋天的一个凉爽的晚上,作者因为怀念故人难以入眠,索性就闲庭信步吧。这两句从容入笔,语言自然而情韵悠长,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写在临平山学道的丹邱。这两句在艺术上别具匠心,诗人不是直说自己如何如何思念对方,而是从对方写起,诗情飞到对方。陆机在《文赋》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也就是说,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可以跨越时空。这一艺术手法,杜甫的《月夜》诗就有生动运用。韦应物的这首诗在这方面也是应用自如。“空山松子落”,讲的是作者思念之人所住山上的松子因为到了秋天而成熟落下,与前面的时间相呼应。秋夜很安静,此句着一“落”字,有动感,更显夜深人静。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这夜深人静之时,朋友你也许像我一样也睡不着吧,兴许在想我们曾有过的美好时光吧。推想对方,表达的却是作者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在艺术上,韦应物的诗素以自然高古见称,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这首诗可谓代表。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推荐。爱诗词网。摘要:这两句诗,通过艺术的形象来阐述道理,把哲理寓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读来染人,故久传不衰。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或其中部分语句来赞美某人的作品成就非凡,将如江河一样万古长流等。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语出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你们这些人,指嗤笑前辈的人。不废:无伤,不伤害。江河:长江、黄河,比喻如江河永存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嗤笑四杰的人,自身与名声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起消声匿迹,却丝毫无害于四杰作品照样像长江大河一样,奔腾不息,万古长流。杜甫以诗论诗,“别开异境”(李重华《贞一斋诗话》)。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这两句诗,通过艺术的形象来阐述道理,把哲理寓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读来染人,故久传不衰。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或其中部分语句来赞美某人的作品成就非凡,将如江河一样万古长流等。例如①近年来,国外某些角落,有人妄图掀起贬低鲁迅的浪潮,国内也有人起而嘁嘁喳喳,国外有人患感冒,国内也就有人跟着打喷嚏,真个是“铜钟西崩,洛钟东应。”灵验得很。面对这种情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样的诗句。(摘自秦牧《举起学习鲁迅的火炬》)②“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重名者们的悲哀正是在此。(摘自孙以荪《“名”的杂话》)③明末的阮大铖算得上才学之士,著述创作都够上乘。但由于他依附阉党,迫害清流,操守卑污,丧失了民族气节,投降异族,为人所不齿。因此,他的作品都“身与名俱灭”了。(摘自李汝伦《“不朽之盛事”断思录》)④“不废江河万古流”,大运河,除了供海内外游客观光游览外,还在发挥大动脉的功能。(摘自薛家柱《大运河通向钱塘江》)⑤遗忘的理由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历史长河“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自我激浊扬清,另一种却是历史的“选择性短期遗忘”。(摘自胡宗刚《不该被遗忘的胡先骕》)
[原文]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③;触草木④,尽死⑤;以啮人⑥,无御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⑧,可以⑨已⑩大风、挛腕、瘘、疠(11),去死肌(12),杀三虫(13)。其始,太医(14)以王命聚(15)之,岁(16)赋其二,募(17)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18)。永之人争奔走焉(19)。
捕蛇者说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原文]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③;触草木④,尽死⑤;以啮人⑥,无御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⑧,可以⑨已⑩大风、挛腕、瘘、疠(11),去死肌(12),杀三虫(13)。其始,太医(14)以王命聚(15)之,岁(16)赋其二,募(17)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18)。永之人争奔走焉(19)。有蒋氏者,专(20)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21)为之十二年,几(22)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23)。余悲之(24),且曰:“若毒之乎(25)?余将告于莅事者(26),更(27)若役,复若赋,则(28)何如?”蒋氏大戚,汪然(29)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31)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33)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34)矣。自吾氏三世(35)居是乡(36),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37)日蹙(38),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39),号(40)呼而转徙(41),饥渴而顿踣(42),触风雨,犯寒暑(43),呼嘘(44)毒疠(45),往往(46)而死者相藉(47)也。曩(48)与吾祖居者,今其室(49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50)。而吾以(51)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5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53),哗然(54)而骇(55)者(56),虽(57)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58)而起,视其缶(59),而(60)吾蛇尚存,则(61)弛然而卧。谨食(62)之,时(63)而献焉(64)。退而甘(65)食其土之有(66),以(67)尽吾齿(68)。盖(69一)岁之犯(71)死者(72二)焉。其余,则熙熙(73)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74)有是哉!今虽(75)死乎(76)此,比吾乡邻之死(77)则(78)已后矣。又安(79)敢毒耶(80)?”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81)。”吾尝疑乎(82)是,今以(83)蒋氏观之,犹(84)信(85)。呜呼!孰(86)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87)者(88)乎?故为(89)之(90)说,以(91)俟(92)夫(93)观人风者(94)得焉(95)。[注释]①永州:辖区相当于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地,治所在零陵,即今湖南省永州市。②质:质地,底子,东西的本体,这里指蛇的身体。③章:红白相间的丝织品,引申为花纹。④触草木:句前省主语“蛇”。⑤尽死:句前省主语“草木”,⑥以啮(nìe)人:如果咬人。以,如果,连词。啮,咬。⑦御:抵挡,这里指医治。⑧腊(xí)之以为饵:把它晾干用它做药。腊,干肉,这里名词用如意动词,意思是“把……晾成肉干”。“以为饵”,即“以之为饵”,用它做药饵。饵,原指糕饼等食品,这里借指形状类似的药饼或药丸。⑨可以:即“可以之”。以之,用它。之,指“饵”。⑩已:止,这里指治愈。(11)大风、挛(luán)腕、瘘(lòu)、疠(lì):麻风病、手脚伸展不开、脖子肿、恶疮。(12)去死肌:除掉腐肉。(13三)虫:泛指各种寄生虫。(14)太医:皇帝的医生。(15)聚:聚敛,征收。(16)岁:每年,名词作状语。(17)募:招募。(18)当其租入:抵他的租税上缴。当,抵。(19)奔走焉:为这事而奔忙。奔走,为动用法,为……奔走。焉,代词,相当于“之”(此,指捕蛇当租)(20)专:独占。(21)嗣(sì):继承。(22)几:几乎,差一点。(23)貌若甚戚者:样子像是很悲伤。貌,面容。戚,悲伤。者,……的样子。(24)悲之:为之悲,为他悲伤,即同情他。(25)若毒之乎:你怨恨这差事吗。若,你。毒,怨恨。之,指捕蛇当租的差事。(26)莅(lì)事者:这里指掌管赋税的官员。莅,临,从上面临视着,引申为治理,掌管。(27)更:换。(28)则:连词,可译为“那么”。(29)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30)涕:眼泪。(31)哀而生之:怜悯我让我活下去。“哀”后省略了宾语“之”。生之,即“使之生”,让我活下去。之,指蒋氏自己,译为“我”。(32)不幸之甚:更加不幸。甚。更。(33)向:连词,假如。(34)病:通常表示病得很重,这里指陷入困境,困苦不堪。(35)世:代。(36)居是乡:即“居于是乡”的省略。(37)生:生计,生活。日,一天一天地,名词作状语。(38)蹙(cù);窘迫。(39)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两小句是互文,译时要互补。殚,竭,耗尽。其,自己的。出,出产,动词用如名词。庐,田间小屋,借以代“家”。入,收入,动词用如名词。(40)号(háo):大声地哭。(41)转徙(xǐ):辗转迁徙,这里指流亡,逃难。(42)顿踣(bó):累得跌倒在地。顿,困顿,劳累。踣,跌倒在地。(43)触风雨,犯寒暑:这两句是互文,要合译。冒着狂风暴雨严寒酷暑。“触”、“犯”都是“冒着,顶着”的意思。(44)呼嘘:呼吸。嘘,慢慢地吐气。(45)毒疠:能使人染病的瘴气。(46)往往:比比,到处。(47)藉(jiè):草垫子,引申为衬垫,枕压。(48)曩(náng):从前。(49)其室:那些人家。(50)非死则徙尔:不是死了就是逃荒去了。“非……则……”,“不是……就是……”。尔,同“耳”,表示肯定或强调。(51)以:因,由于。(52)悍吏之来吾乡:当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村。悍,凶暴的。之,取消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时间状语。(53)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这两句是互文,要合译。到处叫骂和搔扰。叫嚣,吆喝,狂呼乱嚷。乎,同“于”,介词。隳突,骚扰。东西、南北;虚指处所,都有“到处”的意思。(54)哗然:乱哄哄的。(55)骇:惊扰,令人惊畏。(56)者:指某种情势。(57)虽:即使。(58)恂恂(xún):紧张担心的样子。(59)缶(fǒu):瓦器,这里指瓦罐。(60)而:连词,如果。(61)弛然:宽心的样子。弛,把弓弦放松,引申为松心。(62)食(sì):同“饲”,喂养。(62)时:按时,名词作状语。(64)焉:之,指蛇。(65)甘:甜,引申为“津津有味地”。(66)其土之有:自己地里的出产。其,自己的。有,指所收获的东西。(67)以:而.连接动作和动作的目的。可译“来”。(68)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尽:使……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齿,年岁,由于人的牙齿的生长与脱落,标志着年龄的状况,所以借“齿”代年岁。(69)盖:发语词。(70)之:助词,无义。(71)犯:冒。(72)者:表示“……的情况”。(73)熙熙:安心和乐的样子。(74)旦旦:天天。旦,早晨.白天。是:此,指受死亡威胁的事。(75)虽:即使。(76)乎:于。(77)比吾乡邻之死:之,取消“吾乡邻死”的独立性,使它成为“比”的宾语。(78)则:诚,确实。(79)安:怎么,哪里。(80)耶: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81)苛政猛于虎也:引自《礼记•檀弓》。苛,本义是小草,引申为繁杂,再引申为苛刻。政,同“征”,读zhēng,赋税;另一说法,政,读zhèng,政治。于,比,介词。典故是这样的:孔子从泰山旁经过,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孔子让子路去问她为什么哭。妇人回答说,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说:“那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因为这里没有苛酷的赋敛。”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要记住:‘苛酷的赋敛比老虎还凶残啊!’”(82)乎:于,对于。(83)以:从。(84)犹:还是。(85)信:真实的,不虚假。(86)孰:谁。(87)甚是蛇:即“甚于是蛇”,比这种毒蛇还厉害。甚,严重,厉害。于,比。(88)者:……的情况。(89)为:写。(90)之:此。(91)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便。(92)俟(sì):等待。(93)夫(fú):那些。(94)观人风者:考察民情的人。借指政府官员。人风,民风。唐人文字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该用到“民”的地方,必须避开,而用“人”代替.(95)焉:之,指这篇文章。[译文]永州的野外产(一种)不寻常的蛇,周身黑色,(上有)白色的花纹;(这蛇)触及草木,(草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的。但是把它晾干做药,可以治好麻风、痉挛、颈肿、毒疮(等恶病),(还能)除去(患者的)腐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收两次。招募能捕蛇的人,(允许用蛇来)顶替他应交的租税。于是永州人都争先恐后地为能捕蛇顶租而奔忙。有家姓蒋的人,独享这种(捕蛇顶租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怎样,(他)就说:“我祖父死在这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事上。现在我已经继承祖业干这差事十二年了,好多次差一点死了。”说起这些,样子像是很悲伤。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抱怨这种差事吗?我可以告诉管这事的官吏,换掉你现在的差事,恢复你的租税,那怎样?”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流着汪汪的眼泪说:“您打算怜悯我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远远不如恢复我租税的不幸啊。如果我不干这差事,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自从我们姓蒋的三代前住到这个村,累计到现在六十年了。我的乡邻们的生活却一天比一天窘迫艰难,(他们)把自己地里的全部出产和家里所有的收入尽数拿去(交租仍然不够),(只好)号啕痛哭地辗转逃亡,(他们)又饿又渴,跌倒在地,(一路上)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呼吸着致病的浊气,到处都可以见到如此死去的人尸体互相枕压着。原先跟我祖父同住(本村)的,现在十家剩不下一家了;跟我父亲同住(本村)的,现在十家剩不下两三家了;跟我同住过十二年的,现在十家中剩不下四五家了。不是死了就是逃荒(去了)。可是我靠捕蛇却幸存下来。(每当)凶暴的官吏来我们村(催租时),到处叫骂和搔扰,乱乱哄哄令人提心吊胆,即使鸡狗(也)不能安宁,(每当这时)我就有点不放心地(从床上)起来,(去)看看我那(放蛇的)瓦罐,如果我(捕)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然后)精心地喂养它,按期献给官府。回来以后就可以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地里的出产,来度过我的天年,(这样)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其余(的时光)可以安闲自在地过快活日子。哪像我的乡邻天天有这(被官吏逼死的危险)啊!现在即使我死于捕蛇,比起我已死去的乡邻就已经是靠后的了,又怎么敢抱怨呢?”我听了(他的哭诉)更加难过。孔子说:“苛政猛于虎。”我曾经对这话有所怀疑。现在拿蒋氏(的遭遇)来看,(这话)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租税(给百姓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捕蛇者说》,以便留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鉴赏]这篇文章是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剥削百姓的罪行的。但一开头却写毒蛇的剧毒,既然这么毒,就应该离它远远的,可是奇怪的是:因为可以“当其租入”,人们却争着去捕捉。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接着写蒋氏祖孙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蒋氏的祖父、父亲都被毒蛇咬死,自己也好几次几乎丧命。这—悲惨的家史引起了作者的深切同情,于是想给他更换差事。奇怪的是:蒋氏却更为伤心,声泪俱下地恳求作者绝不要这样做,于是再次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在层层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之后,这才通过蒋氏的诉说,道出了赋敛比毒蛇还毒的实质。文章就是这样波澜起伏,逐层深入地突出中心的。最后引用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点明题意,无情地揭露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篇文章在层层设置悬念的同时,还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复地以捕蛇者与纳赋者作比较:捕蛇者“以捕蛇独存”,而纳赋者却十室九空,“非死即徙”;捕蛇者只要“吾蛇尚存”,就可以“弛然而卧”,而纳赋者却时常受悍吏的骚扰,被闹得鸡犬不宁;捕蛇者“一岁之犯死者”只有两次,而纳赋者“旦旦”有死亡的威胁。因此,当蒋氏说到捕蛇的危险时,虽然“貌若甚戚”,而当听到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而且“汪然出涕”,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作者通过这样的比较,揭示出触目惊心的赋敛之毒。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虽然文字不多,却起到了使叙事生动曲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字数:5015注释[作者及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为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柳宗元参见《黔之驴》一文的“作者及作品简介”。说,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作者:柳宗元知识来源:彭格人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诗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出处】唐·杜牧《遣怀》。【意思】我潦倒江湖,饮酒行游,常与那些腰细体轻的美女左拥右抱。落魄:失意。江湖:四方各地,此指诗人呆过的扬州。楚腰纤细:指美人的细腰。《韩非子·二柄》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据传,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沉湎酒色的生活。[例]写罢无题,忽然觉得杜牧所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与某种人生暗合,于是不管读者如何理解,且腰斩一句作题。(吴非《楚腰纤细掌中轻》)【全诗】《遣怀》.[唐].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赏析】诗题为《遣怀》,即抒遣怀抱。作者写此诗,正在淮南节度使幕中,亦可云居江湖之远。起句言以落拓不羁之身客居江南,到处载酒而行。其生活之放荡可见。“落拓”,亦作落托,豪纵不受约束之意。《北史·杨素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载酒”,古有载酒问字之事,寓勤学好问之意,但此处不取。第二句,写其游冶生活。这是“飘然绳检外”的生活的另一面。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是不足怪的。“楚腰”,楚女,诗词中常举人体的一部分以代其整体。腰细,出《后汉书·马廖传》;“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掌中轻”,出《飞燕外传》:汉赵飞燕“能作掌上舞”,盖极言其体态之轻盈。此处并用其事。极切,亦极生动。这种载酒狎妓之事,已成过去;而今回首,恍如一梦。第三句,一大转折,于以上所云,以“扬州梦”概之。扬州,当时为繁华之地。“扬州梦”,亦可谓为繁华梦。一梦十年,今日始觉;而一旦觉来,只有一得:身居青楼之妓女以薄幸相称而巳。言外,不无惘惘不甘者在。可谓写落拓之行,含不遇之感。语似轻淡而谐婉,可见其兀傲之概!然则所谓“遣怀”,乃所以抒其抑郁不平之气。诗人岂真薄幸哉!当时为此,亦无非出于无奈。而十年一觉,所觉者或亦不仅“扬州梦”而巳。
楚腰纤细掌中轻。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出处】唐·杜牧《遣怀》。【意思】我潦倒江湖,饮酒行游,常与那些腰细体轻的美女左拥右抱。落魄:失意。江湖:四方各地,此指诗人呆过的扬州。楚腰纤细:指美人的细腰。《韩非子·二柄》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据传,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沉湎酒色的生活。[例]写罢无题,忽然觉得杜牧所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与某种人生暗合,于是不管读者如何理解,且腰斩一句作题。(吴非《楚腰纤细掌中轻》)【全诗】《遣怀》.[唐].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赏析】诗题为《遣怀》,即抒遣怀抱。作者写此诗,正在淮南节度使幕中,亦可云居江湖之远。起句言以落拓不羁之身客居江南,到处载酒而行。其生活之放荡可见。“落拓”,亦作落托,豪纵不受约束之意。《北史·杨素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载酒”,古有载酒问字之事,寓勤学好问之意,但此处不取。第二句,写其游冶生活。这是“飘然绳检外”的生活的另一面。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是不足怪的。“楚腰”,楚女,诗词中常举人体的一部分以代其整体。腰细,出《后汉书·马廖传》;“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掌中轻”,出《飞燕外传》:汉赵飞燕“能作掌上舞”,盖极言其体态之轻盈。此处并用其事。极切,亦极生动。这种载酒狎妓之事,已成过去;而今回首,恍如一梦。第三句,一大转折,于以上所云,以“扬州梦”概之。扬州,当时为繁华之地。“扬州梦”,亦可谓为繁华梦。一梦十年,今日始觉;而一旦觉来,只有一得:身居青楼之妓女以薄幸相称而巳。言外,不无惘惘不甘者在。可谓写落拓之行,含不遇之感。语似轻淡而谐婉,可见其兀傲之概!然则所谓“遣怀”,乃所以抒其抑郁不平之气。诗人岂真薄幸哉!当时为此,亦无非出于无奈。而十年一觉,所觉者或亦不仅“扬州梦”而巳。
沉吟放拨插弦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
【诗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2】古人和今人仿佛流水一样在世间走过,大家看到的月亮都是这样。我只愿意在一边唱着歌一边喝着酒的时候,月光长照在酒杯之中。【赏析】古人、今人如逝去的流水,但他们所见到的明月却亘古以来丝毫不变。由明月的长在感慨人世的短暂、年华的易逝。它就如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诗句意味深长,抒情哲理并茂。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依稀流露,这是应扬弃的。【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风、花、雪、月,历来是文人常吟不衰的诗题。李太白诗中,涉及月与月光的篇章也为数甚多。“明月出天山”、“玲珑望秋月”的意境令人陶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更是妇孺皆诵;《峨嵋山月歌》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构,更是想象奇特,将月拟人,抒发了对当空皓月、对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而他的《把酒问月》则另辟新径,执酒朝天,对月发问,鲜活的思想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任意驰骋,表现了诗仙李白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尽管是相当朦胧的,在那个时代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把酒问月》用韵灵活,随意而变。首二句语序倒置,把“青天有月来几时”的疑问放于篇首,一语中的。寻根溯源,直截指向有关月之由来这一难解的宇宙之谜。突兀发问,颇有气势,也与“我今停杯一问之”那酒仙的狂放不羁互为表里,纵观全诗,用韵的不拘一格与语句的自由灵活,都与作者无拘无束的思维互相协调。接下来写月之高远不可攀及,给人的感觉却是月随人移,“我走月也走”,李白抓住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关于人与月的相对描写中,隐约揭示出人的活动半径的可邻与狭小。五、六两句是月亮形象的描摩:明月皎洁,圆润如镜,在人们尚未注意到它时,它已悄临宫墙之上,它是飞上夜空的一轮明镜吗?在地面的暮霭和天际的阴翳烟消云散之后,它显得是那样的光彩四射,清辉勃发。明月,红墙,绿烟,清辉,色调鲜明;“飞临”和“灭尽”又有过程,有动感,李白眼中的明月,不仅纯洁可爱,而且神秘诱人。于是,自然有了对月亮行踪的发问,有了对月亮秘密的探询:月宫中的玉兔仍在年复一年地操舂捣药吗?吃了不死药的嫦娥仍在广寒宫中孤栖独处吗?这些发问,与其说是对月中嫦娥的深切同情,倒不如说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怀疑与动摇。面对当空皓月,面对苍茫宇宙,诗人联想到哪里,便把问题提向哪里,这疑问展示了诗人的心迹,也展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浮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洒脱飘逸、自信浪漫、决不信邪的谪仙形象。伴随对明月、对宇宙的无穷遐想,进而引起对人类生存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月古月同一轮,古人无一活到今。明月永恒而人生苦短,同一轮明月下,流水般逝去多少代匆匆过客,这又从时间角度揭示了人与月的相对关系。由人到月,又由月到人,诗人感慨系之,于是发出类似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喟叹。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又与开头的停杯问月紧密照应,作者联翩的思绪和蓬勃的诗情,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驰骋之后,又自然收束在与朋友共饮的现实中。当然难免有“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又怎能苛求古人。能够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盲目地迷信古人,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探询,不管他的探询取得何种结果,但是其解放思想的勇气就值得推崇,读了《把酒问月》,我们不禁再次为李白这种无畏精神所折服。
唯愿当歌对酒时。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2】古人和今人仿佛流水一样在世间走过,大家看到的月亮都是这样。我只愿意在一边唱着歌一边喝着酒的时候,月光长照在酒杯之中。【赏析】古人、今人如逝去的流水,但他们所见到的明月却亘古以来丝毫不变。由明月的长在感慨人世的短暂、年华的易逝。它就如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诗句意味深长,抒情哲理并茂。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依稀流露,这是应扬弃的。【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风、花、雪、月,历来是文人常吟不衰的诗题。李太白诗中,涉及月与月光的篇章也为数甚多。“明月出天山”、“玲珑望秋月”的意境令人陶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更是妇孺皆诵;《峨嵋山月歌》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构,更是想象奇特,将月拟人,抒发了对当空皓月、对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而他的《把酒问月》则另辟新径,执酒朝天,对月发问,鲜活的思想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任意驰骋,表现了诗仙李白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尽管是相当朦胧的,在那个时代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把酒问月》用韵灵活,随意而变。首二句语序倒置,把“青天有月来几时”的疑问放于篇首,一语中的。寻根溯源,直截指向有关月之由来这一难解的宇宙之谜。突兀发问,颇有气势,也与“我今停杯一问之”那酒仙的狂放不羁互为表里,纵观全诗,用韵的不拘一格与语句的自由灵活,都与作者无拘无束的思维互相协调。接下来写月之高远不可攀及,给人的感觉却是月随人移,“我走月也走”,李白抓住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关于人与月的相对描写中,隐约揭示出人的活动半径的可邻与狭小。五、六两句是月亮形象的描摩:明月皎洁,圆润如镜,在人们尚未注意到它时,它已悄临宫墙之上,它是飞上夜空的一轮明镜吗?在地面的暮霭和天际的阴翳烟消云散之后,它显得是那样的光彩四射,清辉勃发。明月,红墙,绿烟,清辉,色调鲜明;“飞临”和“灭尽”又有过程,有动感,李白眼中的明月,不仅纯洁可爱,而且神秘诱人。于是,自然有了对月亮行踪的发问,有了对月亮秘密的探询:月宫中的玉兔仍在年复一年地操舂捣药吗?吃了不死药的嫦娥仍在广寒宫中孤栖独处吗?这些发问,与其说是对月中嫦娥的深切同情,倒不如说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怀疑与动摇。面对当空皓月,面对苍茫宇宙,诗人联想到哪里,便把问题提向哪里,这疑问展示了诗人的心迹,也展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浮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洒脱飘逸、自信浪漫、决不信邪的谪仙形象。伴随对明月、对宇宙的无穷遐想,进而引起对人类生存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月古月同一轮,古人无一活到今。明月永恒而人生苦短,同一轮明月下,流水般逝去多少代匆匆过客,这又从时间角度揭示了人与月的相对关系。由人到月,又由月到人,诗人感慨系之,于是发出类似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喟叹。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又与开头的停杯问月紧密照应,作者联翩的思绪和蓬勃的诗情,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驰骋之后,又自然收束在与朋友共饮的现实中。当然难免有“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又怎能苛求古人。能够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盲目地迷信古人,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探询,不管他的探询取得何种结果,但是其解放思想的勇气就值得推崇,读了《把酒问月》,我们不禁再次为李白这种无畏精神所折服。
[原文]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②杭州梵天寺③建一木塔,方④两三级⑤,钱帅⑥登之,患⑦其⑧塔动。匠师云:“未布⑨瓦,上轻,故如此。”乃⑩以瓦布之,而动如初(11)。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12)之妻,贻以金钗(13),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14),但(15)逐层布板讫(16),便(17)实(18)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19),塔遂(20)定(21)。盖(22)钉板上下弥(23)束(24)。六幕(25)相联如胠箧(26),人履(27)其(28)板,六幕相持(29),自然不能动。人皆伏(30)其精练(31)。
梵天寺木塔。推荐。爱诗词网。[原文]钱氏①据两浙时,于②杭州梵天寺③建一木塔,方④两三级⑤,钱帅⑥登之,患⑦其⑧塔动。匠师云:“未布⑨瓦,上轻,故如此。”乃⑩以瓦布之,而动如初(11)。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12)之妻,贻以金钗(13),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14),但(15)逐层布板讫(16),便(17)实(18)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19),塔遂(20)定(21)。盖(22)钉板上下弥(23)束(24)。六幕(25)相联如胠箧(26),人履(27)其(28)板,六幕相持(29),自然不能动。人皆伏(30)其精练(31)。[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临安人钱鏐liú(852-932)及其子孙。②于:在。③梵(fàn)天寺:后梁贞明2年(916)始建。④方:刚,才。⑤级:这里指层。⑥钱帅:指钱俶chù(929-988),钱鏐的孙子。⑦患:担心,嫌恶。⑧其:那。⑨布:铺。⑩乃:于是。(11)初:原来。(12)喻皓:宋初建筑家,浙东人,曾任杭州都料匠。善于营造,尤善建塔,所著《木经》三卷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惜已散失。(13)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状语后置。(14)耳:句末语气助词,含“不过如此”的意味。(15)但:只要,只不过。(16)讫:毕,完。(17)便:立即。(18)实:结结实实地。(19)如其言:按照他的话。如,按照。(20)遂:就。(21)定:稳定。(22)盖:因为。(23)弥:弥合,紧合。(24)束:约束,控制。(25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26)胠箧(qūqiè):箱子。(27)履:踩,踏。(28)其:那些。(29)相持:互相支撑,互相牵制。(30)伏:信服,佩服。(31)精练:精巧熟练。[译文]吴越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了一座木塔,刚刚盖好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说:“(木塔上还)没辅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把瓦片在塔上铺好,但是木塔还像原先一样晃动。没有办法,(工匠)就暗地里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了金钗送给(喻妻),(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完木板,随即用钉子钉结实了,(木塔)就不晃动了。”工匠师傅照他的话去做,木塔终于稳固了。因为钉牢木板后,上下更加紧密相连互相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联结如同一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紧密相合互相牵制,(木塔)自然不会晃动了。人们无不佩服喻皓的精妙高明。[鉴赏]《梵天寺木塔》通过对木塔修建时解决“塔动”的记叙,说明向专门家求教,学习前人成功经验的重要性。说明文除了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有序之外,也要求文笔生动。《梵天寺木塔》写匠师“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时,所用的“密”字就很传神,既反映出匠师爱面子,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不足,又反映出匠师担心被喻皓拒绝的复杂心态。而喻皓却笑着回答了这一难题。一个“笑”字,既反映出喻皓的胸有成竹和充满自信,又反映出喻皓豁达开朗,乐于为人排难解忧。字数:1287注释[作者及作品简介]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及《梦溪笔谈》请参看《以虫治虫》的“作者及作品简介”。本文标题为教材编者所加。作者:沈括知识来源:彭格人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道教金丹道北宗经典。二卷。金元间丘处机述。约成书于元至元六年(1269年)至至大三年(1310年)之间。
丘处机,一作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年),卒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登州栖霞县(今属山东省)人。年十九入道,拜王重阳为师,大定二十八年,奉金世宗诏,至燕京主持“万春节”醮事。贞祐二年秋,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获成,名噪一时。元太祖十四年遣使召之,于次年偕弟子十八人,行程万里抵达西域大雪山。并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掌管天下道教事。其弟子李志常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其事颇详。回到燕京后,在燕京建立“平等”、“灵宝”、“长春”等八会,于各地建立宫观,一时道侣云集,教门四辟。其言行基本上继承了王重阳、马丹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倡道、释、儒三教合一。另著有《磻溪集》、《摄生消息论》、《鸣道集》等。
大丹直指。推荐。爱诗词网。道教金丹道北宗经典。二卷。金元间丘处机述。约成书于元至元六年(1269年)至至大三年(1310年)之间。丘处机,一作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年),卒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登州栖霞县(今属山东省)人。年十九入道,拜王重阳为师,大定二十八年,奉金世宗诏,至燕京主持“万春节”醮事。贞祐二年秋,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获成,名噪一时。元太祖十四年遣使召之,于次年偕弟子十八人,行程万里抵达西域大雪山。并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掌管天下道教事。其弟子李志常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其事颇详。回到燕京后,在燕京建立“平等”、“灵宝”、“长春”等八会,于各地建立宫观,一时道侣云集,教门四辟。其言行基本上继承了王重阳、马丹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倡道、释、儒三教合一。另著有《磻溪集》、《摄生消息论》、《鸣道集》等。本书题称“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处机述”。考此号之赐,是在丘处机卒后四十二年,即元至元六年(1269年);至大三年(1310年)加赠丘等七真真君号。故是书之编刊于其间。全书共二卷,卷首“并序”概述内丹之理论,后计列九个章节,即九层功法来论述炼丹程序,并各有图、诀、诀义予以阐述炼丹理论及其行动方法,且分此功为三成。其章目并三成九层功法依节次分:五行颠倒龙虎交媾、五行颠倒周天火候、三田返复肘后飞金精,为小成之法,谓能“补脑之虚,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三田返复金液还丹、五朝元太阳炼形、神水交合三田既济,是为中成之法,“须是小成法见效相续而行之”,谓可长生不死;五气朝元炼神入顶、内观起火炼神合道、弃壳升仙超凡入圣,为上成之法,谓能“令神出身,弃壳升仙”。此三成九法,由浅入深,步步登堂,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内丹修炼法则。该书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作为修持炼养之总纲,依据《道德经》、《阴符经》,兼综易学而推论出“体天法象则而行之可也”,并阐述了“日月运行不失其时,万物化生无为穷已”金丹学以从“无”至“有”的气化过程,熔阴阳、五行、十二爻辰学说于内丹学一体。其说颇近《钟吕传道集》和《西山群仙会真记》,多征引施肩吾之说。谓人与天地禀受一同,始因父母二气交感混合成珠,未生之前在胎中混混沌沌,内藏一点元阳真气,为先天之气;出胎之后呼吸从口鼻出入,是为后天,脐内一寸三分所藏元阳真气更不曾相亲,逐时耗散,以致病夭。指出“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心属火中藏正阳之精名曰汞、木、龙;肾属水中藏元阳真气名曰铅、金、虎。须“先使水(肾中真气)火(心中动气)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于中宫,用神火(意念)烹炼,使气周流于一身,气满神壮,结成大丹,非特长生益寿。若功行兼修,可跻圣位”。其三成九层行动方法,谓非炼就金液还丹不能延年,非太阳炼形不能脱胎换骨,非三田既济不能长生。亦可于周天火候足后,直接修炼神入顶,曰夺功并法。谓按此道行之,百日丹结,三百日丹药成,三年胎仙就,“自然阳神从顶门出入,来去无碍”。明白云齐称之为内修极则。其所述三成九法,可说是新起之全真道内炼的规范法则,已比较完整系统,对后世内丹北宗修持炼养法则有很大影响,是研究元代以降内丹北宗的重要典籍。是书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称字帙。涵芬楼影印本《道藏》第一一五册。一九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单本行世。
【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愿成为枝叶相连的绿树。比翼鸟:古代传说中的鸟,据说雌雄二鸟各有一目一翼,并在一起才能飞行。连理枝:不同根而枝干相连的两棵树,叫连理枝。【注释】比翼鸟”:又名鹣鹣,传说产于南方,雌雄并飞不离,常用以比喻夫妻。“连理枝”:不同根的树木,其枝干连生在一起。句意: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愿作枝叶相合的连理枝。比喻夫妻永远相爱,忠贞不变。【赏析】该句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长恨歌》,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著名诗句,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比翼鸟作为恩爱夫妻的最好比喻。这里的比翼鸟很可能就是现今的相思鸟。《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向来与《琵琶行》双璧争辉。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但作者却从“重色”说起,并极力铺写和渲染。在马嵬兵变、贵妃殒命之后,作者着力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还匠心独运地构思了一个道士招魂、杨妃托物寄词的情节,表达了天上人间坚如金钿的忠贞爱情,点明了“长恨”的主题。全篇以极乐起,以极恨收,构思精巧,舒卷流畅,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叙事、抒情、写景水乳交融,语言优美,音律和谐,情韵丰厚,极富感染力,成为长篇歌行的千古绝唱。【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男女间爱情的忠贞不渝或表达永远相爱的誓愿。[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白乐天的千古绝唱,成为千万对平等恩爱夫妻的生动写照!(刘革文、谢殿斌《人生关系纵横谈》)二、用以比喻二者(人或事物)不愿分开或密不可分。[例]毛泽东还说,我们同台湾,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长恨歌》中所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蒋介石把枝连到美国,而美国却连根都会挖掉。(纪明《毛泽东、周恩来为祖国统一与台湾当局的交往》)【全诗】《长恨歌》.[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赏析】《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当时白居易官厔县尉。偶与陈鸿、王质夫等同游仙游寺,说起流传当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遂敷衍成此长篇。陈鸿亦以《长恨歌传》为题,撰为传奇小说,与白诗并行于世。但是由于白诗情节委曲迭宕,极富抒情色彩,故其流传之广远,是陈鸿的传奇小说所远不可比及的。从首句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描写了杨贵妃倾城倾国之容貌,以及唐明皇对她的宠爱备至。“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一开始就直叙唐明皇的“重色”。“重色”,即“贪爱女色”。《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赞美一位女子的美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来便以“倾城倾国”形容绝世美女。作为皇帝的李隆基,日夜思盼能遇到一位绝代佳人,但是,“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两句看上去写得很轻松,而份量却很重,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这里开始发生着。杨贵妃,相传名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幼时养在叔父杨玄家。开元二十三年(735)册封为寿王李瑁(李隆基子)妃,开元二十八年(740)李隆基为夺取她,先度她为女道士,天宝四年(745)正式册封为贵妃。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她“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样,当读到“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我们就感到一位绝世佳人赫赫然跃立纸上。杨贵妃的“回眸一笑”,使得“六宫粉黛”大失其色,她的天生丽质,倾城姿色已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杨氏“新承恩泽”后的娇媚侍宠和唐明皇的肆情无度。华清池在今陕西临潼县南骊山上。唐玄宗每年冬季或春初驾车于此。杨贵妃被赐浴华清池,见其备受皇帝宠爱,诗以“洗凝脂”、“娇无力”描写其肤色白嫩细腻和身体的柔软。杨贵妃沐浴温泉,侍儿扶持,云鬓金琢,步履绣帐,与明皇共度春霄,以致明皇从此不复早朝。这不仅表现出贵妃勾魂摄魄的迷人程度,而且还写出了明皇的沉湎女色,不事朝政。“承欢”以下四句以“后宫佳丽三千人”作对比,极写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金屋玉楼,昼夜歌舞,自无闲暇,杨氏不仅可以“与上行同室,宴专席,寝专房,”(《长恨歌传》)她的兄弟姊妹亦因此裂土分茅,一人得宠,举家富贵,致使天下父母都重生女。当时有歌谣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正见得李、杨爱情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仙乐如风飘逸,丝竹缓缓引声,明皇与贵妃乐极骊宫,而其悲剧也正潜伏于中。正当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浸于无尽欢爱之时,渔阳鼓动地而来,有如石破天惊,京师寇警频传,明皇仓惶出逃。诗中用“动地”、“惊破”、“九重城阙”、“千乘万骑”烘托一种紧张、急促的气氛,凝炼表现出“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变的发生。继而笔峰突转:“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悲剧终于发生:皇帝的扈卫军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不肯前进,纷纷要求绞死杨贵妃。明皇无奈,只得“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长恨歌传》)“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构成一个生死离别、凄凉惨绝的场景,而那黄埃弥漫、凄风萧瑟、云栈萦纡、旌旗无色的景物无不揭示出人物悲痛的内心,把明皇失去最为宠爱的妃子时,那一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情感细切地表达出来。在民间流传中,李、杨的恩爱之情是笃厚的,作者也是这么体验和感受着的。“蜀江水碧”以下十句写明皇由蜀归来途中睹物伤怀,至为凄恻。山水依旧,人却死去,明皇见月伤心,闻铃断肠,踌躇马嵬,玉颜难再。这种相思之情十分婉转动人。而回宫之后的情感变化,更是令人回肠荡气。归来池苑,纵有太液芙蓉,未央宫柳,春风桃李,秋雨梧桐,而此刻生死两茫茫,此情此景怎不令明皇触目伤神?作品接下去描写了萤飞、孤灯、钟鼓、星河、鸳鸯瓦、翡翠衾,这些典型的事物描写层层展现人物的哀思之情,唐明皇长夜挑灯,久难成寐的形象如在目前。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结尾,大段描叙李、杨梦中相会,彼此情意缠绵的场面,是诗中最精采感人的一幕。临邛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情节颇似神话故事。诗人以神奇的想象,浪漫的笔调描写了寻找杨贵妃的过程:排云驭气,入地升天,上穷碧落,下尽黄泉,终于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在彩云笼罩的玲珑楼阁,在一群绰约仙女之中发现了雪肤花貌的贵妃。这境界真美,可也实在撩人愁绪,把人带到一个凄神寒骨的境地。掀开珠帘,见其迤逦行来,云髻半偏,花冠未整,微风拂袂,飘然若舞。诗人笔下的杨贵妃的形象堪称绝代佳人。哪怕是一个细微的举止,也都写得生动传神。当写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时,我们似乎亲见李杨久别初逢,相悲泪落的动人场面,杨贵妃那寂寞愁容更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她含情脉脉,低语诉说着绝别之后的几多委曲。昭阳殿里恩爱已逝,惟有仙宫相会,剖开金钗,分开钿合,当作天上人间相见的信物。托物寄情,语重情深,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梦境之中得到尽情抒发。诗的结尾写临别寄语,重申旧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重比喻,尽善尽美地表现了夫妻恩爱之情,此一时刻,我们所看到的仿佛是一对爱情挚深的普通夫妻,而不是皇帝与贵妃。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这种以时空远近为对比的收束手法,深刻渲染了全诗“长恨”的主题。李杨爱情悲剧故事至此达到高潮,留下的是茫茫无限的回味。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情节曲折生动,人物鲜明感人。作品通过对景物的极力摹写,层层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复杂的感情变化。全诗剪裁得当,结构谨严。譬如表现“安史之乱”,虽寥寥几笔,却交待清楚,语言富于抒情色彩,优美流畅,凝炼干净。初写杨贵妃入宫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再写则是“玉容寂寞泪阑干”,这前后一笑一哭之间,对比鲜明,显示了感人的悲剧效果。作品对于明皇赐贵妃死、夜雨闻铃、睹物思人、长夜难眠等几幕的描叙也颇传神,具有流转回环,跌宕起伏之妙。《长恨歌》重在写“情”写“恨”,它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即在于是。正如作者自己说的:“一篇《长恨》有风情。”作为诗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可以说是真挚动人的,白居易恐怕也深深有感于此,才写成这首千古绝唱。
在地愿为连理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愿成为枝叶相连的绿树。比翼鸟:古代传说中的鸟,据说雌雄二鸟各有一目一翼,并在一起才能飞行。连理枝:不同根而枝干相连的两棵树,叫连理枝。【注释】比翼鸟”:又名鹣鹣,传说产于南方,雌雄并飞不离,常用以比喻夫妻。“连理枝”:不同根的树木,其枝干连生在一起。句意: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愿作枝叶相合的连理枝。比喻夫妻永远相爱,忠贞不变。【赏析】该句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长恨歌》,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著名诗句,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比翼鸟作为恩爱夫妻的最好比喻。这里的比翼鸟很可能就是现今的相思鸟。《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向来与《琵琶行》双璧争辉。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但作者却从“重色”说起,并极力铺写和渲染。在马嵬兵变、贵妃殒命之后,作者着力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还匠心独运地构思了一个道士招魂、杨妃托物寄词的情节,表达了天上人间坚如金钿的忠贞爱情,点明了“长恨”的主题。全篇以极乐起,以极恨收,构思精巧,舒卷流畅,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叙事、抒情、写景水乳交融,语言优美,音律和谐,情韵丰厚,极富感染力,成为长篇歌行的千古绝唱。【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男女间爱情的忠贞不渝或表达永远相爱的誓愿。[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白乐天的千古绝唱,成为千万对平等恩爱夫妻的生动写照!(刘革文、谢殿斌《人生关系纵横谈》)二、用以比喻二者(人或事物)不愿分开或密不可分。[例]毛泽东还说,我们同台湾,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长恨歌》中所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蒋介石把枝连到美国,而美国却连根都会挖掉。(纪明《毛泽东、周恩来为祖国统一与台湾当局的交往》)【全诗】《长恨歌》.[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赏析】《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当时白居易官厔县尉。偶与陈鸿、王质夫等同游仙游寺,说起流传当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遂敷衍成此长篇。陈鸿亦以《长恨歌传》为题,撰为传奇小说,与白诗并行于世。但是由于白诗情节委曲迭宕,极富抒情色彩,故其流传之广远,是陈鸿的传奇小说所远不可比及的。从首句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描写了杨贵妃倾城倾国之容貌,以及唐明皇对她的宠爱备至。“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一开始就直叙唐明皇的“重色”。“重色”,即“贪爱女色”。《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赞美一位女子的美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来便以“倾城倾国”形容绝世美女。作为皇帝的李隆基,日夜思盼能遇到一位绝代佳人,但是,“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两句看上去写得很轻松,而份量却很重,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这里开始发生着。杨贵妃,相传名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幼时养在叔父杨玄家。开元二十三年(735)册封为寿王李瑁(李隆基子)妃,开元二十八年(740)李隆基为夺取她,先度她为女道士,天宝四年(745)正式册封为贵妃。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她“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样,当读到“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我们就感到一位绝世佳人赫赫然跃立纸上。杨贵妃的“回眸一笑”,使得“六宫粉黛”大失其色,她的天生丽质,倾城姿色已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杨氏“新承恩泽”后的娇媚侍宠和唐明皇的肆情无度。华清池在今陕西临潼县南骊山上。唐玄宗每年冬季或春初驾车于此。杨贵妃被赐浴华清池,见其备受皇帝宠爱,诗以“洗凝脂”、“娇无力”描写其肤色白嫩细腻和身体的柔软。杨贵妃沐浴温泉,侍儿扶持,云鬓金琢,步履绣帐,与明皇共度春霄,以致明皇从此不复早朝。这不仅表现出贵妃勾魂摄魄的迷人程度,而且还写出了明皇的沉湎女色,不事朝政。“承欢”以下四句以“后宫佳丽三千人”作对比,极写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金屋玉楼,昼夜歌舞,自无闲暇,杨氏不仅可以“与上行同室,宴专席,寝专房,”(《长恨歌传》)她的兄弟姊妹亦因此裂土分茅,一人得宠,举家富贵,致使天下父母都重生女。当时有歌谣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正见得李、杨爱情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仙乐如风飘逸,丝竹缓缓引声,明皇与贵妃乐极骊宫,而其悲剧也正潜伏于中。正当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浸于无尽欢爱之时,渔阳鼓动地而来,有如石破天惊,京师寇警频传,明皇仓惶出逃。诗中用“动地”、“惊破”、“九重城阙”、“千乘万骑”烘托一种紧张、急促的气氛,凝炼表现出“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变的发生。继而笔峰突转:“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悲剧终于发生:皇帝的扈卫军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不肯前进,纷纷要求绞死杨贵妃。明皇无奈,只得“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长恨歌传》)“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构成一个生死离别、凄凉惨绝的场景,而那黄埃弥漫、凄风萧瑟、云栈萦纡、旌旗无色的景物无不揭示出人物悲痛的内心,把明皇失去最为宠爱的妃子时,那一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情感细切地表达出来。在民间流传中,李、杨的恩爱之情是笃厚的,作者也是这么体验和感受着的。“蜀江水碧”以下十句写明皇由蜀归来途中睹物伤怀,至为凄恻。山水依旧,人却死去,明皇见月伤心,闻铃断肠,踌躇马嵬,玉颜难再。这种相思之情十分婉转动人。而回宫之后的情感变化,更是令人回肠荡气。归来池苑,纵有太液芙蓉,未央宫柳,春风桃李,秋雨梧桐,而此刻生死两茫茫,此情此景怎不令明皇触目伤神?作品接下去描写了萤飞、孤灯、钟鼓、星河、鸳鸯瓦、翡翠衾,这些典型的事物描写层层展现人物的哀思之情,唐明皇长夜挑灯,久难成寐的形象如在目前。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结尾,大段描叙李、杨梦中相会,彼此情意缠绵的场面,是诗中最精采感人的一幕。临邛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情节颇似神话故事。诗人以神奇的想象,浪漫的笔调描写了寻找杨贵妃的过程:排云驭气,入地升天,上穷碧落,下尽黄泉,终于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在彩云笼罩的玲珑楼阁,在一群绰约仙女之中发现了雪肤花貌的贵妃。这境界真美,可也实在撩人愁绪,把人带到一个凄神寒骨的境地。掀开珠帘,见其迤逦行来,云髻半偏,花冠未整,微风拂袂,飘然若舞。诗人笔下的杨贵妃的形象堪称绝代佳人。哪怕是一个细微的举止,也都写得生动传神。当写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时,我们似乎亲见李杨久别初逢,相悲泪落的动人场面,杨贵妃那寂寞愁容更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她含情脉脉,低语诉说着绝别之后的几多委曲。昭阳殿里恩爱已逝,惟有仙宫相会,剖开金钗,分开钿合,当作天上人间相见的信物。托物寄情,语重情深,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梦境之中得到尽情抒发。诗的结尾写临别寄语,重申旧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重比喻,尽善尽美地表现了夫妻恩爱之情,此一时刻,我们所看到的仿佛是一对爱情挚深的普通夫妻,而不是皇帝与贵妃。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这种以时空远近为对比的收束手法,深刻渲染了全诗“长恨”的主题。李杨爱情悲剧故事至此达到高潮,留下的是茫茫无限的回味。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情节曲折生动,人物鲜明感人。作品通过对景物的极力摹写,层层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复杂的感情变化。全诗剪裁得当,结构谨严。譬如表现“安史之乱”,虽寥寥几笔,却交待清楚,语言富于抒情色彩,优美流畅,凝炼干净。初写杨贵妃入宫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再写则是“玉容寂寞泪阑干”,这前后一笑一哭之间,对比鲜明,显示了感人的悲剧效果。作品对于明皇赐贵妃死、夜雨闻铃、睹物思人、长夜难眠等几幕的描叙也颇传神,具有流转回环,跌宕起伏之妙。《长恨歌》重在写“情”写“恨”,它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即在于是。正如作者自己说的:“一篇《长恨》有风情。”作为诗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可以说是真挚动人的,白居易恐怕也深深有感于此,才写成这首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六五年五月久有凌云志①,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②,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③,更有潺潺流水④,高路入云端⑤。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⑥。风雷动,旌旗奋⑦,是人寰⑧。三十八年过去⑨,弹指一挥间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七六年一月号。【注释】①凌云志,《后汉书》卷二八《冯衍传》载,冯衍自谓“常有陵(同‘凌’)云之志”。本指大志、壮志,这里用为双关语,也指登高把云彩踩在脚下(即重上井冈山)的志愿。②寻,寻访。故地,昔日战斗、生活之地。③莺歌燕舞,苏轼《披锦亭》诗曰:“燕舞莺啼春日长。”元代杨讷《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莺歌巧韵,燕舞纤腰。”这里既是实写井冈山春天的欢快之景,又象征着井冈山地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欣欣向荣。④潺潺,流水声。⑤高路,指1960年冬修建的从江西宁冈砻市至井冈山茨坪的盘山公路。⑥不须看,不必看,用不着看。看,这里读平声。按毛泽东这次上井冈山,途经黄洋界时,曾下车察看仿照当年原样修复的守卫哨口的红军的营房,并信步登上哨口,巡视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时红军所筑工事的遗迹,以及自己当年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上山时走过的小路,眺望远处的层峦叠嶂。以上二句,一方面是赞叹黄洋界地势的险要,一方面也是喻言经历过井冈山时期的艰苦斗争后,任何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⑦旌旗,此指革命的战旗。奋,振展、飞扬。⑧人寰,人间。以上三句是说,革命的武装斗争遍及世界,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⑨1927年,毛泽东初上井冈山;1965年,重上井冈山。两限之间的跨度为三十八年。⑩弹指,佛家语,即勾指弹一下的工夫,极言时间的短暂。宋释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二《时分》引《阿毗达摩俱舍论》曰:“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一挥,一扬手,即弹指时的动作。可上九天揽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曰:“欲上青天览(同‘揽’)明月。”九天,《孙子·形》篇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宋梅尧臣注曰:“九天,言高不可测。”旧说天有九重,故称。揽,挽取、采摘。五洋,指世界五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实为南极洲)。捉鳖,元康进之《梁山泊李逵负荆》杂剧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艺文类聚》卷九六《鳞介部》上《鳖》引晋代潘尼《鳖赋》曰:“有东海之巨鳖,乃负山而吞舟。”谈笑,极言轻松、不费力。凯歌还,陆游《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诗其一曰:“壮士凯歌归。”以上三句谓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来说,世上没有什么困难可言,上天下海,揽月捉鳖,无所不能,谈笑之间便胜利回还。《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词句从此化出,谓只要肯下决心攀登,则险峰可上;只要肯下决心干事,则天下无难事。【赏析】全词上片纪事、写景,下片抒怀明志。文字简单、明了,沿袭了诗人一贯的写作风格,豪迈、自信依然是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的两大元素。“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首句即破空而来,气魄非凡。诗人在闲庭信步的从空间让阅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大气派。“凌云志”借井冈山的巍峨写出了诗人的“凌云”抱负。三十八年前诗人在此立下的天下抱负,今天早已经实现,如今他一路征尘归来,重访故地,心情是何等激动与自豪。诗人在走过他自己当年曾经战斗过的每一处地方时,都留下了深情的目光和不尽的思绪。这是最容易为人所理解的词意。然而,“重上”的含义仅仅是重回、重游吗?为何“重上井冈山”又是诗人“久有”的“凌云志”呢?这只是一次感情的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巍巍井冈,山高林密,竹繁花盛,树茂草深。涧水潺潺,莺歌燕舞,“高路入云端”,三十八年前的旧地,如今变了新颜。这让走在井冈山、站在井冈山的毛泽东禁不住思绪万千、感慨万千。他透过眼前的景色不仅看到了当年的腥风血雨,也看到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所起到的作用。也因此,诗人激动、豪迈、自信,挥毫写下“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是一种驻足回首的豪迈与慷慨,也是诗人即将进行新一轮革命行动的信心和决心。下片首三句是回忆往事,也是展望当今,有景,有情。“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的阵势、场面既是当年,也是当下。“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是领袖气度再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正是这种豪迈、自信、激情让诗人有了新的、更大、更高的理想与追求,才有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壮志豪情,以及“谈笑凯歌还”的诗人自信。词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结,回应词首,铿锵作响,掷地有声。这是诗人的决心与信心,也带给无数的人以激情和鼓舞。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置于它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似乎还可以从中窥探出更深一层的意思,至少可为读者提供一个阅读的参照。1965年春,毛泽东从北京到武昌下榻梅岭,44天后离武汉到长沙,5月21日从长沙出发,沿着1927年秋收起义之路重上井冈山。从他这一路行走、一路观看的言行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毛泽东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发动一场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尽管这还只是其思考的初衷。如此,对“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我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至少表明了诗人要进行一场大变革的态度和决心,而词末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则隐然是呼应开篇的决心与信心的表达。半年后,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果然铺天盖地而来。文章作者:张克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推荐。爱诗词网。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注释】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器:器具。道:道理,规律。常:永久,固定。【译文】勉励诸子:玉石不经雕琢就不成器具,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但玉这种东西,有长久不变的特性,即使不把它雕成器具,也还不失为一块纯玉。人的品行随着外物环境的变迁而变迁,如果不学习就会抛弃君子沦为小人。能不值得深思吗?【评析】学习只能事关人的知识渊博与否,怎么还能成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呢?欧阳修的话在今天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原因在于:今人和古人在学习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人学习的内容偏重于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征服自然的知识和技术,古人学习的内容是以安身立命为主的关于做人的道理,二者具有不可互相替代的内容。近代中国及时引进西方文化固然也促进了中国迅速强大,但过分摧毁传统文化的深厚积累,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一些高学历的官员之所以也照样沦为腐败分子,应该说不是知识的反动,而是文化的缺陷。
《鳏夫的房产》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1856—1950)的3幕剧。贵族子弟屈兰奇和他的中年朋友高坎在旅途中结识了富绅萨托里阿斯及其独女白朗琪。两个年青人一见钟情,当即私定婚约。萨托里阿斯发觉此事后欣然承诺,并授意屈兰奇当天就给家人去信,求得他们的认可。高坎在这桩婚事上也极力为双方效劳。一个月后,当屈兰奇和高坎带着喜讯来到萨氏的别墅时,萨托里阿斯的收租员李克奇斯正因支出了20先令修缮费而遭训斥和解雇。趁主人不在场,李克奇斯求屈兰奇替他求情。屈兰奇这才得知萨家的全部财富都是从租用其破烂房屋的穷房客身上榨取来的。震惊之余,屈兰奇不但拒绝为收租员求情,还要未婚妻不再受惠于其父。白朗琪拒绝了这一要求,并误认为对方在借题发挥,不履行婚约,因而大吵大闹。恼怒之下,老房产主挑明屈兰奇与他的经济关系:他将出租的房产抵押给了屈兰奇的姨母,而屈兰奇的收入恰是来自那些抵押品的高利息。这使屈兰奇领悟到他们是一路货。数月后,成了暴发户的李克奇斯来到萨宅,提出同萨托里阿斯和屈兰奇合伙做贫民窟房产的投机生意。在萨氏父女的轮番威逼和利诱下,屈兰奇决定入伙,并与白朗琪成婚。剧终,双方人财两得,皆大欢喜。
鳏夫的房产。推荐。爱诗词网。《鳏夫的房产》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剧作家萧伯纳(1856—1950)的3幕剧。贵族子弟屈兰奇和他的中年朋友高坎在旅途中结识了富绅萨托里阿斯及其独女白朗琪。两个年青人一见钟情,当即私定婚约。萨托里阿斯发觉此事后欣然承诺,并授意屈兰奇当天就给家人去信,求得他们的认可。高坎在这桩婚事上也极力为双方效劳。一个月后,当屈兰奇和高坎带着喜讯来到萨氏的别墅时,萨托里阿斯的收租员李克奇斯正因支出了20先令修缮费而遭训斥和解雇。趁主人不在场,李克奇斯求屈兰奇替他求情。屈兰奇这才得知萨家的全部财富都是从租用其破烂房屋的穷房客身上榨取来的。震惊之余,屈兰奇不但拒绝为收租员求情,还要未婚妻不再受惠于其父。白朗琪拒绝了这一要求,并误认为对方在借题发挥,不履行婚约,因而大吵大闹。恼怒之下,老房产主挑明屈兰奇与他的经济关系:他将出租的房产抵押给了屈兰奇的姨母,而屈兰奇的收入恰是来自那些抵押品的高利息。这使屈兰奇领悟到他们是一路货。数月后,成了暴发户的李克奇斯来到萨宅,提出同萨托里阿斯和屈兰奇合伙做贫民窟房产的投机生意。在萨氏父女的轮番威逼和利诱下,屈兰奇决定入伙,并与白朗琪成婚。剧终,双方人财两得,皆大欢喜。剧中男主人公屈兰奇本是一个涉世不深,纯朴善良的青年。起初,他对老房产主的罪恶勾当充满义愤。可在事实面前,他发现自己也是同样的可恶。虽然他也曾力图洁身自好,但现实生活和剥削阶级好逸恶劳的本性最终决定了他既不可能做“善良的富翁”,又不愿意放弃舒适的寄生生活。他与白朗琪的结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联合的象征。这种新旧权贵间的相互妥协、勾结是为了更有利于他们欺压百姓,谋取暴利,是他们共同利益的需要。萨托里阿斯这个远谋深算的盘剥者,从一开始就渴求借联姻实现这一联合。他施展各种卑鄙、狡诈的手段,剥削、压榨穷人。与某些守财奴略有不同的是,他虽贪得无厌,对佃户吝啬已极,但为自己豪华的生活,为挤入上层社会却不惜血本。他道貌岸然,在下人面前傲慢、粗暴,然而对贵族则极力献媚讨好。本剧撕破了“体面”的资产阶级和贵族的画皮,揭露了他们靠层层剥削,压榨平民不劳而获的本质,抨击了这些吸血鬼,嘲讽了高坎和萨托里阿斯之类的贵族迷。剧作家在本剧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双关语和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的语言,构成辛辣尖刻的风格,从而使主题思想及其表达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