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

宋·苏辙

()

[战国]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

()

[原文](节选)

()

摆脱人生的苦难就必须出离尘世,出离尘世需要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于是释迦牟尼提出“八正道”作为成佛的法门。“八正道”即“四圣谛”中的“道谛”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了知佛说的四圣谛,具有佛教智慧。

()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诗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出处】唐·祖咏《终南望余雪》。【意思】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山的北麓,只见连绵的山颠积满了白雪,山岭又高耸于云间,所以,这白雪如同浮现在云端一般。诗句写冬日终南山的远景,气魄宏大,寒意逼人。“秀”字描摹出终南山的峻峭,“浮”字用夸张手法说积雪之多,可见作者炼字之功。注:阴岭,终南山在长安西南,自长安遥望终南山,只能见其北麓,而山北又称阴,故曰阴岭。【赏析】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站在长安城中向南眺望,只见终南山的阴面更显秀美挺拔,一座银白色的积雪山峰浮现在云层里。雪后初霁的阳光照在积有白雪的树梢上,反射出凛凛的寒光。日暮之时更觉城中冷气陡增。诗句语言准确、洗炼、典雅。首句用一个“阴”字,限定全篇格调。次句用一个“浮”字,山阴处积雪之高跃然纸上。第三句用一个“明”字,山岭的冷峻苍白自现。末句一个“增”字,又突出阴岭雪带来的逼人寒气。此诗不愧为唐代咏雪名作。注:阴岭,终南山的北面。林表,林上。霁色,雨雪停后出现的阳光。【全诗】《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注释】①终南: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市南五十里,属秦岭山脉。②阴岭:山的北岭,从长安远望终南山,只能看到它的北坡。③林表:树林的最上层。霁(ji寄)色:雨雪这后出现的阳光。【赏析】题目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了下一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内容之一。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不可能是完全静止的,而是相对流动的;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问:“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之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唐王朝的京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以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初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贾岛之时如此,现在仍然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而不下一个“霁”字,却说望见“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违反了客观真实。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这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鉴赏】这是一首应试诗。按规定应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而祖咏只写以上四句交卷。他作诗敢破清规戒律,只求完满,意尽而止。此真乃咏雪精炼的佳作。首二句言,站在长安城头,向南眺望,只见终南山的北岭,尤其秀美。高出云端的积雪,在阳光的映照下,寒光闪闪,似与白云融合,连成一片;故白云之游动,也好像使山头的积雪在浮动。上句之“阴”,用得确切,否则哪来“积雪”?“秀”字,写出了“雪岭”之美。一个“浮”字,动化了阳光照耀下的“雪岭”,又呼应了下句的“霁色”。第三句说雨雪之后,灿烂的阳光映照终南山之“林表”,给它涂抹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个“霁”字尤为精妙,既呼应了前面的“浮”字,又照应了下句的“寒”字,而雨雪初晴对整个终南山来说,也应该是烟霭笼罩,雾气蒸腾,唯有高处之“林梢”,才会“明霁色”,即被落日的余晖染红,使人看清它的真面目。末句写诗人所感。日暮之时,望终南阴岭的皑皑白雪,冷光闪耀,使身在京城的诗人,更增几分寒意。此诗真个是写得真切、简练、完满而具有刚健、冷峻之气。

()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注释】①尊:同“樽”,酒杯。②蜡烛有心:这里“心”和烛“芯”相谐音。③垂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烛泪,比喻人的泪珠。【译】太深的情感,常常像是无情,只觉得在离筵里,再也难以笑成。红红的蜡烛,似乎也懂得惜别情重,替我们一滴滴垂泪,直到天明。【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为写别情名句,妙在不直接写情,而移情于烛,以烛之无心滴蜡,视为有情垂泪。非烛垂泪,而人自垂泪也。以有情之心,观照无情之烛,则烛亦有情也。【鉴赏导示】这是写的题为“赠别”的第二首,这首诗主要抒写诗人对这位妙龄女子留恋惜别之情。诗人借物抒情,情化为物,写得感人至深。【鉴赏】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起句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可见诗人爱之深、情之多,以至用任何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他内心的多情。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诗人把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写了出来。次句写离别之悲苦,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多想对着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因“多情”,“笑不成”是因太多情,不忍离别。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致。最后两句,诗人借物抒情,将自己极度的感伤心情倾注于眼中之物。这里,蜡烛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拟人化了,而烛芯也成了“惜别”之心。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底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诗人用精练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是深沉、真挚的。这也是杜牧此类诗的共同特点。【赏析】这首诗相传是杜牧离开扬州时赠与扬州一相好歌妓的。杜牧二十六岁举进士后,由于赋性刚直,被人排挤,先后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中作了十年幕僚,备尝潦倒失意、寄人篱下的滋味。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任推官、书记,这期间,他生活放浪不检,饮酒狎妓,其《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便是这段生活的自白。而这首《赠别》诗写的虽然是与一个歌妓的情爱,却是一片真情。作品从“情”字落笔。钟情儿女,依依惜别,自然情意绵绵。可是这时的“多情”,却偏以“无情”比拟,而且还以“总”字强调。一般说来,多情与无情,完全是两个极端,无法相似。可是在诗人看来,正是由于太多情,太激动,千言万语,反而不知从何说起,一腔深情,无法表达,只好无言相对,木然呆坐;好似一对陌路相逢的无情之人。因此,“无情”反而恰恰是多情之至的最真切表现。在这种情景下,诗人想隐忍内心的惜别之痛,强作笑颜,举樽欢饮,活跃一下欲诉无言的尴尬惨淡气氛,让情人得到一些安慰。可是,“唯觉樽前笑不成”。“樽前”表明诗人无心举樽,只好面樽而坐;想笑,是为了掩饰心中的悲苦;笑不成,又可见悲苦太深,无法掩饰。这些以“唯觉”总领,更加强了诗人心中的空落、沉重。诗人欲哭无泪,于是他从筵席上燃烧的蜡烛身上看到了自己:“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本是无情之物,是筵席上的照明工具,可是在诗人看来,它却成了一个有情有感之人:它那白色烛芯,分明是它的心;它那熔化滴落的蜡液,分明是它的泪。因此,它既是诗人自身感情的象征:它的心就是自己依依惜别之心,它的泪就是自己伤心欲落的泪水;又是诗人的知音:那蜡烛仿佛被他们的惜别之情所感动,在为他们痛惜,替他们流泪。蜡烛多情如此,更何况人呢!“到天明”更表明主人彻夜对坐,久久不忍离别的情景。以蜡烛拟人,并非杜牧独创。陈后主早有“思君如夜烛,垂泪著鸡鸣”(《自君之出矣》)句,与杜牧同时的诗人李商隐也有“蜡炬成灰泪始于”(《无题》)句。但杜牧诗中的蜡烛是眼前之物,随物兴感,自然贴切;同时又直接把它人格化,尤为传神生动。因而它就不是一般外在的比喻,而是构成全诗意境、气氛的一个有机成分。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这首诗写与情人惜别,手法颇为独特。全诗全无叨叨絮语、儿女沾巾的缠绵激动,相反却大写“无情”:相对无语,空对酒樽,欲笑不成,只有蜡烛在无声地“替人”流泪,似乎人总无情,反不及蜡烛有心,整个一幅平静冷淡的表象,可是它抒发的感情恰恰是最强烈、最深沉,也最真切、最动人。因而全诗风流蕴藉,耐人咀嚼,余韵不尽。【鉴赏要点】[1]名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2]语言精练流畅、清爽飘逸。[3]运用拟人手法,借物抒情。[4]意境深远。

()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其一

()

《蝶恋花》·范成大

范成大

()

记王忠肃公翱事

崔铣

()

唐·白居易

()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

【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处】唐·杜甫《春望》。【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2.感时:感慨时局。恨别: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鸟惊”句同。3.烽火: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浑:简直。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全诗鉴赏】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时杜甫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叛军烧杀劫掠,由繁华变成荒凉。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对危难的祖国和隔绝的家人表示深刻的忧愁和思念。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翌年(757)二月。时杜甫陷身于长安。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首句之动词“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却有深刻之内涵深蕴其中,因为它启示人们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东西。如司马光所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而“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叛军抓去。在他逃出长安之前,写了这首诗,描写他在陷落后的长安城中的所见所感,抒发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这首诗以感情深沉、笔墨凝炼、言简意丰著称。全诗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又环环紧扣,前后照应,结构十分严谨。诗人围绕“望”字着笔。一二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直写国都残破、城郭荒芜的萧索景色。句中对照,两句又互相对照,加上“破”、“深”二字,画出劫后长安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春景,使人怵目惊心,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悲痛。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人物。花儿流出感时之泪,鸟雀因伤别而惊。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通过拟人手法,又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久别家人的深沉之感。五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叙事中抒情。“烽火”、“家书”分别与上联的“感时”、“恨别”照应。特别是后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思绪,因而千古传诵。末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一个“搔首”的动作,形象地揭示自己焦虑忧愁之情。诗人因愁而发白,因心烦意乱而搔首,在搔中顿觉短发稀疏,可见愁情之深。这里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悲哀加深一层。这一结尾,使这位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叹老的诗人形象跃然而出,令人难以忘怀。

()

【诗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燕地草绿如丝的时候,秦地已是桑叶繁茂,枝条低垂了。以思妇所见的眼前之景和她联想燕地的春色,并用双关手法来烘托气氛,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悬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心心相印。诗句情真意切,想象真实。【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①燕草:燕地(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一带)的春草。征夫所在之地。秦桑:秦地(今陕西省)的桑树。思妇所居之处。②怀归:想家。妾:古代妇女自称。③罗帏:丝织的帘帐。【鉴赏】这是一首思妇想念边塞征夫、表达坚贞爱情的诗。首二句用两地遥隔数千里的“燕草”“秦桑”起兴,前者“细如丝”,乃思妇的悬想;后者“低绿枝”,是思妇的目见。这里将远景、近景置于同一画面,深深地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思妇目触眼前低垂的“秦桑”,想到东北边地如丝的“燕草”,不是很自然吗?丈夫目见如丝的“燕草”,能不萌生思归之念吗?故此二句将“燕草”“秦桑”对举,写两地春光,两地相思,可谓融合奇妙,蕴含丰富,妙不可言。且巧用双关,“丝”谐“思”,“枝”谐“知”,关合下二句的“怀归”“断肠”,无疑增强了此诗的音乐美和含蓄美。接二句按理写丈夫“怀归日”,双方应感欣慰,为何却是思妇“断肠时”呢?元萧士赟注李白集评曰:“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显然,此以两地冷暖的差异,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间的微妙关系,即用这种不合理,来表达思妇深切浓郁的相思之情。末二句写春风掀动罗帐而思妇不为所动的心境,表现了她忠于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此二句以多情之思妇对无情之春风发话,看似无理,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这一特定环境的思妇来说,是真实可信的。面对撩人的春风,敢于申斥,正见出其明志而自警也。此诗专写爱情,而无六朝绮丽之余风,真风雅之作也。且巧用比兴和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思妇的复杂思想感情,是可取的。【赏析】诗的开头两句以燕草和秦桑起兴,把思妇臆想的远景——燕草和目睹的近景——秦桑联系在一起。虽然是从思妇的角度写,但是在思妇的想象中,远在燕地戍边的丈夫也定会从碧丝般的春草上想念自己,产生思归的心情,这两句诗表现出夫妻二人“人居异地,情同一心”的相知相爱。接着两句写相思之苦,因为两人感情真挚,心心相印,因为思念时日太久,女子承受的相思之苦太深,所以诗中女子说丈夫在边关想家的时候,正是自己在家中相思得肝肠寸断的时候。正因为爱恋之深,她忠贞不渝地等待丈夫的归来,就连春风也不让吹入自己的罗帏。体现了少妇忠于所爱的高尚情操。这首诗以景寄情,春景成为二人相思的引线,别具一格。结尾明志自警,委婉动人,真实可信,运用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女子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

(清)陈维崧

醉落魄·咏鹰

()

【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人生常常分别后就不能相见,往往就像参星和商星永不相会一样。动:动辄,往往。参(shēn)与商:两个星辰的名称。两星一在西,一在东,相距约为180度,此出彼没,从不同时出现。【鉴赏】“参”与“商”都是天上星辰,这两颗星东西相对,角度相差一百八十度,所以一星升起,另一星即下沉,永远没有碰面的机会。作者以星辰比喻人间,说明人生在世,经常会遭受到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的痛苦,就像天上的参星与商星一样,总是聚少离多,难得有相逢的机会。【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生离别常有,重逢难得。[例]因为我快要离开他们,长江还笑着说,这也算是给你送行了。想不到从此以后,我和他相聚的机会更少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大概就是这样吧。(冯英子《不尽长江滚滚来》)【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赏析】这首诗是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暴发三年有余,叛军非常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这首诗就是抒发诗人对离乱时代的感叹。肃宗乾元元年(758)元月杜甫改任华州司功参军。当年冬赴洛阳,次年(759)春由洛阳返华州。这首诗即作于途中。卫八,杜甫年轻时的好友。处士,隐居的读书人。杜甫与卫八分别20年,重逢于兵荒马乱之中,惊喜交集。老友盛情款待,诗人感慨万端,然天明又将分别,后会更难预期,不禁无限怅惘。原诗如下:“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开头四句写二人相逢时的悲喜之意。以参星商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暗示动乱时代故人相逢之难,表明二人聚少离多。这既是对今日相逢不胜悲喜的流露,也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以下六句叙写亲故友人和自身的巨大变化。亲故衰亡过半,自己和友人都已鬓发苍苍。在对世事变化的惊叹惋惜之中,更流露出在乱世中得以幸存,并且能够相逢的感慨。“焉知”二句,即是对幸存且能相会的欣慰,又隐含着世事动荡、生活艰难的深深痛伤,反映出浓厚的时代氛围。以下十二句叙写相见后之事,在叙述之中又融注深沉的人生感慨。“昔别”二句借写儿女成行的情景,抒发弹指之间,迟暮已至的感慨,并引出下文。接着四句写卫八的儿女们对自己亲切可爱的态度,然后写友人对自己的深情招待。常见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的淳朴友情。主客连饮十杯酒,表明各人心中激动难言的感情,这种感情中既有对相聚的珍重,又暗示着对离别的感伤。末尾两句写明日相别,与首句人生聚少离多相呼应,抒发一别之后难以相逢的悲苦之情。这首诗选取故人相逢的的家常情境,运用家常话语,叙写逼真、细腻,感情质朴深厚,具有汉魏乐府的格调。

()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解题】此诗约作于贞元四、五年(788、789)任苏州刺史时。题一作《秋夜寄丘员外》。丘员外:即丘丹,排行二十二,曾官仓部员外郎,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时丘丹隐于临平山中学道,韦应物与他屡有往还唱酬。诗从自己散步秋夜,推想友人亦应未眠,写出两心相通,感情深厚。全诗意境空灵,韵味悠长。施补华《岘佣说诗》称此诗“清幽不减摩诘(王维),皆五绝之正法眼藏也”。丘丹看到此诗后,写有《和韦使君秋夜见寄》。【注释】①属(zhu):适值。②幽人:隐士,指丘丹。【原诗今译】秋夜无眠,我想起了你——丘丹,边散步边吟咏,在这秋凉的夜晚。空山寂静,松子儿在悄悄地跌落,此刻,你睡不着觉,可把我思念?【鉴赏】这是一首怀人诗。所怀之人乃题中的邱二十二员外,即丘丹。丘丹当时正在山中学道。此诗前二句写怀人之人,即作者;后二句写所怀之人,即丘丹。前二句言,在这深秋的夜里,想念你啊,丘丹!我吟咏诗篇,漫步在凉风飒飒的秋天。此乃实写,其中悠闲“散步”,可照应“怀君”;清景“凉天”,才能绾合“秋夜”。后二句说,空旷寂寥的山林,松子纷纷坠落;隐逸的高士丘丹啊,你应该和我一样,尚未安眠。此乃虚写,为诗人想象之情景。“山空”句,承接“秋夜”“凉天”,是推想临平山中之秋色;“幽人”句,承接“怀君”“散步”,是推想友人丘丹之未眠。后二句出于想象,既是前两句的生发,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此诗正是运用想象,将异地相隔的“怀人之人”的空间与“被怀之人”的空间并列和联系在一起,把身边之人、景与想象之人、景并列和联系在一起,即将现实与想象,实虚结合,互相映衬,以突出二人之神交如晤,抒发至深之情。施补华《岘佣说诗》赞此诗曰:“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此诗构思精巧,言简意深,意境清绝,达到了诗意清幽隽永之境界。【鉴赏】这是一首怀人诗。一、二句写怀念友人的自己。邱二十二员外,名丹,曾拜尚书郎,后隐居临平山。秋夜和凉天,点明了时间是在秋天的一个凉爽的晚上,作者因为怀念故人难以入眠,索性就闲庭信步吧。这两句从容入笔,语言自然而情韵悠长,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写在临平山学道的丹邱。这两句在艺术上别具匠心,诗人不是直说自己如何如何思念对方,而是从对方写起,诗情飞到对方。陆机在《文赋》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也就是说,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可以跨越时空。这一艺术手法,杜甫的《月夜》诗就有生动运用。韦应物的这首诗在这方面也是应用自如。“空山松子落”,讲的是作者思念之人所住山上的松子因为到了秋天而成熟落下,与前面的时间相呼应。秋夜很安静,此句着一“落”字,有动感,更显夜深人静。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这夜深人静之时,朋友你也许像我一样也睡不着吧,兴许在想我们曾有过的美好时光吧。推想对方,表达的却是作者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在艺术上,韦应物的诗素以自然高古见称,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这首诗可谓代表。

()

摘要:这两句诗,通过艺术的形象来阐述道理,把哲理寓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读来染人,故久传不衰。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或其中部分语句来赞美某人的作品成就非凡,将如江河一样万古长流等。

()

[原文]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③;触草木④,尽死⑤;以啮人⑥,无御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⑧,可以⑨已⑩大风、挛腕、瘘、疠(11),去死肌(12),杀三虫(13)。其始,太医(14)以王命聚(15)之,岁(16)赋其二,募(17)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18)。永之人争奔走焉(19)。

()

【诗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出处】唐·杜牧《遣怀》。【意思】我潦倒江湖,饮酒行游,常与那些腰细体轻的美女左拥右抱。落魄:失意。江湖:四方各地,此指诗人呆过的扬州。楚腰纤细:指美人的细腰。《韩非子·二柄》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据传,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沉湎酒色的生活。[例]写罢无题,忽然觉得杜牧所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与某种人生暗合,于是不管读者如何理解,且腰斩一句作题。(吴非《楚腰纤细掌中轻》)【全诗】《遣怀》.[唐].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赏析】诗题为《遣怀》,即抒遣怀抱。作者写此诗,正在淮南节度使幕中,亦可云居江湖之远。起句言以落拓不羁之身客居江南,到处载酒而行。其生活之放荡可见。“落拓”,亦作落托,豪纵不受约束之意。《北史·杨素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载酒”,古有载酒问字之事,寓勤学好问之意,但此处不取。第二句,写其游冶生活。这是“飘然绳检外”的生活的另一面。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是不足怪的。“楚腰”,楚女,诗词中常举人体的一部分以代其整体。腰细,出《后汉书·马廖传》;“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掌中轻”,出《飞燕外传》:汉赵飞燕“能作掌上舞”,盖极言其体态之轻盈。此处并用其事。极切,亦极生动。这种载酒狎妓之事,已成过去;而今回首,恍如一梦。第三句,一大转折,于以上所云,以“扬州梦”概之。扬州,当时为繁华之地。“扬州梦”,亦可谓为繁华梦。一梦十年,今日始觉;而一旦觉来,只有一得:身居青楼之妓女以薄幸相称而巳。言外,不无惘惘不甘者在。可谓写落拓之行,含不遇之感。语似轻淡而谐婉,可见其兀傲之概!然则所谓“遣怀”,乃所以抒其抑郁不平之气。诗人岂真薄幸哉!当时为此,亦无非出于无奈。而十年一觉,所觉者或亦不仅“扬州梦”而巳。

()

【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

()

【诗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2】古人和今人仿佛流水一样在世间走过,大家看到的月亮都是这样。我只愿意在一边唱着歌一边喝着酒的时候,月光长照在酒杯之中。【赏析】古人、今人如逝去的流水,但他们所见到的明月却亘古以来丝毫不变。由明月的长在感慨人世的短暂、年华的易逝。它就如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诗句意味深长,抒情哲理并茂。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依稀流露,这是应扬弃的。【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风、花、雪、月,历来是文人常吟不衰的诗题。李太白诗中,涉及月与月光的篇章也为数甚多。“明月出天山”、“玲珑望秋月”的意境令人陶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更是妇孺皆诵;《峨嵋山月歌》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构,更是想象奇特,将月拟人,抒发了对当空皓月、对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而他的《把酒问月》则另辟新径,执酒朝天,对月发问,鲜活的思想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任意驰骋,表现了诗仙李白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尽管是相当朦胧的,在那个时代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把酒问月》用韵灵活,随意而变。首二句语序倒置,把“青天有月来几时”的疑问放于篇首,一语中的。寻根溯源,直截指向有关月之由来这一难解的宇宙之谜。突兀发问,颇有气势,也与“我今停杯一问之”那酒仙的狂放不羁互为表里,纵观全诗,用韵的不拘一格与语句的自由灵活,都与作者无拘无束的思维互相协调。接下来写月之高远不可攀及,给人的感觉却是月随人移,“我走月也走”,李白抓住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关于人与月的相对描写中,隐约揭示出人的活动半径的可邻与狭小。五、六两句是月亮形象的描摩:明月皎洁,圆润如镜,在人们尚未注意到它时,它已悄临宫墙之上,它是飞上夜空的一轮明镜吗?在地面的暮霭和天际的阴翳烟消云散之后,它显得是那样的光彩四射,清辉勃发。明月,红墙,绿烟,清辉,色调鲜明;“飞临”和“灭尽”又有过程,有动感,李白眼中的明月,不仅纯洁可爱,而且神秘诱人。于是,自然有了对月亮行踪的发问,有了对月亮秘密的探询:月宫中的玉兔仍在年复一年地操舂捣药吗?吃了不死药的嫦娥仍在广寒宫中孤栖独处吗?这些发问,与其说是对月中嫦娥的深切同情,倒不如说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怀疑与动摇。面对当空皓月,面对苍茫宇宙,诗人联想到哪里,便把问题提向哪里,这疑问展示了诗人的心迹,也展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浮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洒脱飘逸、自信浪漫、决不信邪的谪仙形象。伴随对明月、对宇宙的无穷遐想,进而引起对人类生存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月古月同一轮,古人无一活到今。明月永恒而人生苦短,同一轮明月下,流水般逝去多少代匆匆过客,这又从时间角度揭示了人与月的相对关系。由人到月,又由月到人,诗人感慨系之,于是发出类似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喟叹。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又与开头的停杯问月紧密照应,作者联翩的思绪和蓬勃的诗情,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驰骋之后,又自然收束在与朋友共饮的现实中。当然难免有“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又怎能苛求古人。能够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盲目地迷信古人,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探询,不管他的探询取得何种结果,但是其解放思想的勇气就值得推崇,读了《把酒问月》,我们不禁再次为李白这种无畏精神所折服。

()

[原文]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②杭州梵天寺③建一木塔,方④两三级⑤,钱帅⑥登之,患⑦其⑧塔动。匠师云:“未布⑨瓦,上轻,故如此。”乃⑩以瓦布之,而动如初(11)。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12)之妻,贻以金钗(13),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14),但(15)逐层布板讫(16),便(17)实(18)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19),塔遂(20)定(21)。盖(22)钉板上下弥(23)束(24)。六幕(25)相联如胠箧(26),人履(27)其(28)板,六幕相持(29),自然不能动。人皆伏(30)其精练(31)。

()

道教金丹道北宗经典。二卷。金元间丘处机述。约成书于元至元六年(1269年)至至大三年(1310年)之间。

丘处机,一作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年),卒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登州栖霞县(今属山东省)人。年十九入道,拜王重阳为师,大定二十八年,奉金世宗诏,至燕京主持“万春节”醮事。贞祐二年秋,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获成,名噪一时。元太祖十四年遣使召之,于次年偕弟子十八人,行程万里抵达西域大雪山。并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掌管天下道教事。其弟子李志常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其事颇详。回到燕京后,在燕京建立“平等”、“灵宝”、“长春”等八会,于各地建立宫观,一时道侣云集,教门四辟。其言行基本上继承了王重阳、马丹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倡道、释、儒三教合一。另著有《磻溪集》、《摄生消息论》、《鸣道集》等。

()

【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愿成为枝叶相连的绿树。比翼鸟:古代传说中的鸟,据说雌雄二鸟各有一目一翼,并在一起才能飞行。连理枝:不同根而枝干相连的两棵树,叫连理枝。【注释】比翼鸟”:又名鹣鹣,传说产于南方,雌雄并飞不离,常用以比喻夫妻。“连理枝”:不同根的树木,其枝干连生在一起。句意: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愿作枝叶相合的连理枝。比喻夫妻永远相爱,忠贞不变。【赏析】该句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长恨歌》,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著名诗句,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比翼鸟作为恩爱夫妻的最好比喻。这里的比翼鸟很可能就是现今的相思鸟。《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向来与《琵琶行》双璧争辉。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但作者却从“重色”说起,并极力铺写和渲染。在马嵬兵变、贵妃殒命之后,作者着力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还匠心独运地构思了一个道士招魂、杨妃托物寄词的情节,表达了天上人间坚如金钿的忠贞爱情,点明了“长恨”的主题。全篇以极乐起,以极恨收,构思精巧,舒卷流畅,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叙事、抒情、写景水乳交融,语言优美,音律和谐,情韵丰厚,极富感染力,成为长篇歌行的千古绝唱。【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男女间爱情的忠贞不渝或表达永远相爱的誓愿。[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白乐天的千古绝唱,成为千万对平等恩爱夫妻的生动写照!(刘革文、谢殿斌《人生关系纵横谈》)二、用以比喻二者(人或事物)不愿分开或密不可分。[例]毛泽东还说,我们同台湾,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长恨歌》中所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蒋介石把枝连到美国,而美国却连根都会挖掉。(纪明《毛泽东、周恩来为祖国统一与台湾当局的交往》)【全诗】《长恨歌》.[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赏析】《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当时白居易官厔县尉。偶与陈鸿、王质夫等同游仙游寺,说起流传当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遂敷衍成此长篇。陈鸿亦以《长恨歌传》为题,撰为传奇小说,与白诗并行于世。但是由于白诗情节委曲迭宕,极富抒情色彩,故其流传之广远,是陈鸿的传奇小说所远不可比及的。从首句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描写了杨贵妃倾城倾国之容貌,以及唐明皇对她的宠爱备至。“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一开始就直叙唐明皇的“重色”。“重色”,即“贪爱女色”。《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赞美一位女子的美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来便以“倾城倾国”形容绝世美女。作为皇帝的李隆基,日夜思盼能遇到一位绝代佳人,但是,“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两句看上去写得很轻松,而份量却很重,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这里开始发生着。杨贵妃,相传名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幼时养在叔父杨玄家。开元二十三年(735)册封为寿王李瑁(李隆基子)妃,开元二十八年(740)李隆基为夺取她,先度她为女道士,天宝四年(745)正式册封为贵妃。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她“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样,当读到“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我们就感到一位绝世佳人赫赫然跃立纸上。杨贵妃的“回眸一笑”,使得“六宫粉黛”大失其色,她的天生丽质,倾城姿色已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杨氏“新承恩泽”后的娇媚侍宠和唐明皇的肆情无度。华清池在今陕西临潼县南骊山上。唐玄宗每年冬季或春初驾车于此。杨贵妃被赐浴华清池,见其备受皇帝宠爱,诗以“洗凝脂”、“娇无力”描写其肤色白嫩细腻和身体的柔软。杨贵妃沐浴温泉,侍儿扶持,云鬓金琢,步履绣帐,与明皇共度春霄,以致明皇从此不复早朝。这不仅表现出贵妃勾魂摄魄的迷人程度,而且还写出了明皇的沉湎女色,不事朝政。“承欢”以下四句以“后宫佳丽三千人”作对比,极写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金屋玉楼,昼夜歌舞,自无闲暇,杨氏不仅可以“与上行同室,宴专席,寝专房,”(《长恨歌传》)她的兄弟姊妹亦因此裂土分茅,一人得宠,举家富贵,致使天下父母都重生女。当时有歌谣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正见得李、杨爱情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仙乐如风飘逸,丝竹缓缓引声,明皇与贵妃乐极骊宫,而其悲剧也正潜伏于中。正当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浸于无尽欢爱之时,渔阳鼓动地而来,有如石破天惊,京师寇警频传,明皇仓惶出逃。诗中用“动地”、“惊破”、“九重城阙”、“千乘万骑”烘托一种紧张、急促的气氛,凝炼表现出“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变的发生。继而笔峰突转:“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悲剧终于发生:皇帝的扈卫军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不肯前进,纷纷要求绞死杨贵妃。明皇无奈,只得“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长恨歌传》)“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构成一个生死离别、凄凉惨绝的场景,而那黄埃弥漫、凄风萧瑟、云栈萦纡、旌旗无色的景物无不揭示出人物悲痛的内心,把明皇失去最为宠爱的妃子时,那一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情感细切地表达出来。在民间流传中,李、杨的恩爱之情是笃厚的,作者也是这么体验和感受着的。“蜀江水碧”以下十句写明皇由蜀归来途中睹物伤怀,至为凄恻。山水依旧,人却死去,明皇见月伤心,闻铃断肠,踌躇马嵬,玉颜难再。这种相思之情十分婉转动人。而回宫之后的情感变化,更是令人回肠荡气。归来池苑,纵有太液芙蓉,未央宫柳,春风桃李,秋雨梧桐,而此刻生死两茫茫,此情此景怎不令明皇触目伤神?作品接下去描写了萤飞、孤灯、钟鼓、星河、鸳鸯瓦、翡翠衾,这些典型的事物描写层层展现人物的哀思之情,唐明皇长夜挑灯,久难成寐的形象如在目前。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结尾,大段描叙李、杨梦中相会,彼此情意缠绵的场面,是诗中最精采感人的一幕。临邛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情节颇似神话故事。诗人以神奇的想象,浪漫的笔调描写了寻找杨贵妃的过程:排云驭气,入地升天,上穷碧落,下尽黄泉,终于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在彩云笼罩的玲珑楼阁,在一群绰约仙女之中发现了雪肤花貌的贵妃。这境界真美,可也实在撩人愁绪,把人带到一个凄神寒骨的境地。掀开珠帘,见其迤逦行来,云髻半偏,花冠未整,微风拂袂,飘然若舞。诗人笔下的杨贵妃的形象堪称绝代佳人。哪怕是一个细微的举止,也都写得生动传神。当写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时,我们似乎亲见李杨久别初逢,相悲泪落的动人场面,杨贵妃那寂寞愁容更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她含情脉脉,低语诉说着绝别之后的几多委曲。昭阳殿里恩爱已逝,惟有仙宫相会,剖开金钗,分开钿合,当作天上人间相见的信物。托物寄情,语重情深,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梦境之中得到尽情抒发。诗的结尾写临别寄语,重申旧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重比喻,尽善尽美地表现了夫妻恩爱之情,此一时刻,我们所看到的仿佛是一对爱情挚深的普通夫妻,而不是皇帝与贵妃。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这种以时空远近为对比的收束手法,深刻渲染了全诗“长恨”的主题。李杨爱情悲剧故事至此达到高潮,留下的是茫茫无限的回味。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情节曲折生动,人物鲜明感人。作品通过对景物的极力摹写,层层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复杂的感情变化。全诗剪裁得当,结构谨严。譬如表现“安史之乱”,虽寥寥几笔,却交待清楚,语言富于抒情色彩,优美流畅,凝炼干净。初写杨贵妃入宫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再写则是“玉容寂寞泪阑干”,这前后一笑一哭之间,对比鲜明,显示了感人的悲剧效果。作品对于明皇赐贵妃死、夜雨闻铃、睹物思人、长夜难眠等几幕的描叙也颇传神,具有流转回环,跌宕起伏之妙。《长恨歌》重在写“情”写“恨”,它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即在于是。正如作者自己说的:“一篇《长恨》有风情。”作为诗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可以说是真挚动人的,白居易恐怕也深深有感于此,才写成这首千古绝唱。

()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六五年五月

()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

《鳏夫的房产》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1856—1950)的3幕剧。贵族子弟屈兰奇和他的中年朋友高坎在旅途中结识了富绅萨托里阿斯及其独女白朗琪。两个年青人一见钟情,当即私定婚约。萨托里阿斯发觉此事后欣然承诺,并授意屈兰奇当天就给家人去信,求得他们的认可。高坎在这桩婚事上也极力为双方效劳。一个月后,当屈兰奇和高坎带着喜讯来到萨氏的别墅时,萨托里阿斯的收租员李克奇斯正因支出了20先令修缮费而遭训斥和解雇。趁主人不在场,李克奇斯求屈兰奇替他求情。屈兰奇这才得知萨家的全部财富都是从租用其破烂房屋的穷房客身上榨取来的。震惊之余,屈兰奇不但拒绝为收租员求情,还要未婚妻不再受惠于其父。白朗琪拒绝了这一要求,并误认为对方在借题发挥,不履行婚约,因而大吵大闹。恼怒之下,老房产主挑明屈兰奇与他的经济关系:他将出租的房产抵押给了屈兰奇的姨母,而屈兰奇的收入恰是来自那些抵押品的高利息。这使屈兰奇领悟到他们是一路货。数月后,成了暴发户的李克奇斯来到萨宅,提出同萨托里阿斯和屈兰奇合伙做贫民窟房产的投机生意。在萨氏父女的轮番威逼和利诱下,屈兰奇决定入伙,并与白朗琪成婚。剧终,双方人财两得,皆大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