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子行水,涂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患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

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1)

()

【诗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

【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出处】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意思】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鲜花,千万朵花把树枝都压弯了。黄四娘:身份不详,唐时以行第称人为尊称,对妇女则在行第后加一“娘”字。蹊:小路。【赏析】黄四娘家花儿开满了小路,千万朵花把花枝都压低了。这是作者行至黄四娘家而作之诗句。此处为花开之胜地,花开得又多又盛,以至于枝不胜花之力,都被压低了。“压枝低”是实,“千朵万朵”极言花开之多,是虚。上句是抽象概括言其事,下句是形象描写。这样,作者便成功地描绘了一个花的海洋,令人留连忘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繁花垂枝的景色。[例]那一丛丛、一盆盆的月季、牡丹、兰花、美人娇……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缤纷,相映成趣,这情景正如杜甫诗中所写的那样,“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崔南云《我爱百花园》)【全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题解】杜甫入蜀定居成都后,生活稍许安定了一些。他本来就是一个有着山水性情、善于领略自然之美的人,只是由于国家的危亡、社会的动乱及生活的动荡,使他往往无暇顾及于此。现在,对于他来说,“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已成了遥远的回声,他只好把对祖国的热爱倾注于对祖国优美山水的歌颂中。这首诗撷取了“江畔独步寻花”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片断,既描写了春光的明媚,又表现了自己愉悦的感受和意外的惊喜,显示出诗人一贯的“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的感情。【注释】①诗题是江边独自漫步赏春花的意思。②黄四娘:姓黄的青年妇女。“四”是人的排行。唐代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都是分别用长幼顺序排列。称呼时,排行直接用在姓氏后面。女子则在排行后面加一“娘”字。“娘”是六朝以来对青年妇女的通称。蹊:小路。③压枝低:压得树枝低了下来。④留连:舍不得离开的样子。⑤自在:随意舒适的样子。⑥娇莺:啼声宛转谐美的黄莺。⑦恰恰:和谐自然。【鉴赏】这是杜甫的一首赏景诗。唐诗中像此篇一样刻画细腻、色彩艳丽的佳作实是不多。杜甫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终于落成了,在饱经离乱之后他终于有了安身的处所,心里十分欣慰。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沿江边漫步,踏春赏花,显得十分悠闲自在。上联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花圃小路上。句首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浓厚,颇有民歌风味。在这个花圃内,鲜花把路都遮断了。次句承首句用“千朵万朵”来使“满”字具体化,并用“压枝低”来进一步充实“满”字。这千朵万朵沉甸甸的花把枝条都压弯了,优美的景色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下联是一个“对结”,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前句描绘花枝上的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展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也可爱,这不免使漫步于花径上的人也“留连”起来。但杜甫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美景还多。一个“戏”字,将蝴蝶拟人化了;“时时”显示风光无限,不是偶尔一见,这样就将花蝶闹春的情趣渲染出来了。后句描绘诗人正在赏心悦目之际,刚好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一个“娇”字,写出了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二字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读者心理上轻松愉快的感觉。全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本诗还要注意诗人对双声词、象声词和叠字的运用之妙。“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串珠相连、音调宛转、朗朗上口。“恰恰”为象声词,用以形容娇莺的鸣叫,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均为叠字,这不仅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令语意更强、更生动,还能够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那一瞬间的快意。读完全诗,能使你和诗人一同享受那生意盎然的明媚春光给予人们的无穷美感。

()

存在主义是战后法国文学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之一。

萨特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的成名之作长篇小说《厌恶》,1938年问世,发行量达四十万册,成为法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他的鸿篇巨制《自由之路》,共分《理性的年代》(1945)、《延期》(1947)、《灵魂已经死去》(1949)等三部,更是当代小说的杰作”(法国评论家莫里斯·维多的《战后法国小说》)。他的剧本《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毕恭毕敬的妓女》(1946)、《肮脏的手》(1948)、《恶魔与上帝》(1951)等,都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萨特一生写了五十来本书,此外,他还于1945年10月创办了《现代》杂志。在法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文学家和哲学家能象萨特的名字那样频繁地出现在报刊上,正如加埃唐·皮康在《法国新文学全貌》中所说:“萨特是新文学的第一代宗匠,他在我们当中所占据的地位与1920年前夕纪德的地位相颉颃。”瑞典皇家学院于1964年曾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金,但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未能接受。

()

宋词典故·西出阳关

【出典】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见《全唐诗》卷一二八)

()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处】唐·韩翃《寒食》。【意思】春天的长安城无处不飘飞着落花和柳絮,寒食节这天,春风吹拂,宫苑中的杨柳随风斜舞。寒食:寒食节,古代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从这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节后另取新火。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晋文公焚山以求他出仕,介子推坚决不从,抱树而死。东风:春风。御柳:皇帝宫苑中的柳树。【鉴赏】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到处飞舞着柳絮,在这寒食之日,东风吹拂着宫内御苑内的柳树。诗歌上句描绘整个长安城内柳絮飞舞的景色,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按当时风俗,寒食日可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诗人先写柳树,之后非常自然地转到御柳,接着就转到皇城内的风光。诗人抓住了寒食节时令前后柳絮漫飞的画面,以“无处不”双重否定来加强语气,写出整个长安的动人春色。【应用】一、用以形容花絮纷飞,和风吹拂的春景。[例]清明节在农历的三月份,东风送暖,春意正浓,盛开的花,飘落的花,触目沁鼻。……韩翃也有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都是这种情状。(武振国《古诗在作文中的应用》)二、第一句用以形容四处雪花纷扬的景色。[例]竟纷纷扬扬下起大雪了,冻得毫无准备的我们只好躲在宾馆的空调房里,站在玻璃窗前欣赏“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雪景。(刘长春《江南无雪》)三、第一句用以比喻到处欣欣向荣,形势喜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喜看今日的杭州文艺战线,阴霾迷雾已经扫荡,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正沐浴着灿烂阳光,欣欣向荣。(孙晓泉《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①寒食:《荆楚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②春城:春天的长安城。③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五侯:东汉桓帝时的五名把持朝政的大宦官。【全诗赏析】这一首描绘景物宜人的寒食节时京城长安风光的佳作。“春城无处不飞花”,开篇便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以“无”、“不”的双重否定形式,增强了表达效果,整个画面顿时开阔起来,而“飞”字,则使画面有动感,描绘出了春天优美的旋律,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海中。“寒食东风御柳斜”,则紧接首句,点明具体的时节和地点,东风吹拂下的依依垂柳,是皇城长安特有的景色,“东风”一词,又照应了首句的“飞花”。淡淡的几笔勾勒,展现出长安城姹紫嫣红、柳絮飞舞的暮春气象,为古朴、凝重的古城,添了几笔春意。三、四两句,笔锋集中描写日暮时分的长安城景象,寒食节时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皇帝许可,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戚宠臣也可享有此特权。日暮,夜色已渐渐降临,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刻,但由于寒食例行禁火,平时灯火璀灿的京城,便显得格外黝黑、深邃。很快,人们终于看到了光明,首先是皇宫,然后是经皇帝特许的“五侯”,也可以恩准点烛,但是火种必须由宫廷传出,一个“传”字,带有一种连续的动态,仿佛使人望见烛火的星星点点,一直到渐远渐无穷,为宁静的长安城添上了朦朦胧胧的色彩。“轻烟散入”四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的轻烟,使人恍然嗅到了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马蹄声,看到了在夜空中象流星飘拂的烛火。同时对中唐社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封建特权,通过散入“五侯”家的描绘,达到了微讽的效果。这是一首精妙的绝句,时空跳跃颇大,从白天写到夜晚,从繁花似锦的春景,写到宁静如谧的夜景,勾勒出了长安城的春日全貌。整首诗还富有一种跳跃的动感,而这种动感与宁静的长安城结合起来,便具有动静结合的效果,宁静的长安城衬上星星点点的烛光,便显得格外深邃、悠远,使人回味无穷。

()

【诗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出处】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译注】回头看看来时的小路,只见苍茫暮色笼罩着青翠的山林。却顾:回头看。苍苍:暮色苍茫或指山林苍翠。横:有充塞、笼罩之意。翠微:青翠的山峰。【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暮色苍苍或一片青绿。[例]走在“十八盘”的山林间,……忽然想起李白的诗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由此对这山林公园的翠,又深了一层感受。(周沙尘《丹黄朱翠话香山》)【原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赏析】此诗约作于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时。从诗题和所写内容看,诗人是在游完终南山(在长安南)之后,过访一位姓斛斯的隐者并与他月夜欢饮的。起句“暮”、“下”二字,点时兼写行踪。以下三句或进一步作补充说明,或描摹暮山景色,从而以生动传神之笔渲染出安逸、宁静、苍茫的气氛。再下四句承接上文,继写山下田园情景。“相携及田家”,说明诗人与斛斯山人路遇同归,从“相携”不难看出二人情谊之好;“童稚开荆扉”,幽雅之中杂以欢快气息,充满牧歌般的情调。一个“荆扉”,便已先令人产生了与烦扰的市朝绝不相类的古朴、静谧之感,何况“绿竹入幽径”,更何况“青萝拂行衣”呢?绿竹、青萝本具清雅、幽深的特点,再加上融融的月色和曲折深远的小径,便愈发使人觉其恬静、安逸了。这里,简笔勾勒妙景,无一费词,即深深传出诗人无比羡慕、喜爱的心情。最后六句写畅饮欢歌之乐。“欢言”,见出主客二人情投意合;“共挥”,表明酒逢知己,相对痛饮。两句诗向上回应“相携”,向下遥启末句,使全诗一线贯穿,浑然而不可分。相对欢言、共挥美酒之馀,复继之以“长歌”,以歌助酒,以酒佐歌,直唱到天河星稀的时分,则时间之久,饮酒之多,情感之浓都已在不言之中。“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这是痛饮长歌后的情景,主客双方陶然欲醉,忘却了尘世间的一切机巧之心,精神达到了极度纯朴的境界。诗以此作结,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首诗以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尽力把情感隐寓在画面之中,然而即使如此,相比起陶渊明的田园诗,还是更多一些雄快之气;相比起王维的田园诗,也更多一种活泼的生机,这大概便是李白田园诗的独特之处了吧!

()

【诗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出处】唐·刘方平《月夜/夜月》。【意思】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千家万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中,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也都倾斜着。默默地暗示时间的流逝,进一步点明夜更深。这里诗人采用直接叙述和侧面影射的手法,渲染夜深人静。【鉴赏】【全诗】《月夜/夜月》.[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注释】①更深:旧时夜间计时单位称“更”,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指夜半三更以后。北斗、南斗:皆为星宿名。阑干:横斜的样子。【鉴赏】诗画同理,但诗的功能每多画境所难以企及的,如本诗三四两句所表现的春意渐动虫先知,隔窗虫声报节令的这种细微的感知,即画笔无法替代得了。刘方平是位精擅山水树石的丹青高手,其友人皇甫冉在《刘方平壁画山水》一诗中赞佩其“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有关于刘氏工画的载录。他的画艺,从此诗前二句的空间布局和设色的疏密浓淡中似亦可领略一二,时空的图象表现洵为高妙。然而刘方平毕竟更是个诗人,他熟谙语言的艺术功能,轻加组构,以虚见实,见微知渐,迅捷捕捉着一刹那间的感受,揭示出某种天人感应式的生活体验,而又极具轻灵秀润的美感。此诗在意象表现上固颇可视为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滥觞,然如以轻圆敏捷的“活法”言,实已足称杨万里“诚斋体”之先导。

()

《荀子》

君子

()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题解】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是他山水诗作的名篇之一。开头两句写春夜山间的寂静空旷。“人闲”二字,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为前提,才能发现桂树的花瓣在晚风中徐徐飘落。“落”虽是写动势,但由于是悄无声息的落,所以显出山林的幽静空旷。后两句写静景中的动势,以月出、鸟惊、啼鸣反衬树林的寂静和山谷的清幽。全诗描写了春山静夜的优美景色,其特点是以静写动,以动观静,动静谐和,创造出幽深动人的意境。【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桂花:木犀(xī)。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这里指春季开的桂花。涧(jiàn):两山之间的小溪。【翻译】人心清闲,能捕捉到桂花的飘落,人静夜静,能感受到春山的空寞。月亮将皎洁的月光洒落,惊飞了栖息的山鸟。春涧里回荡着它们鸣叫的歌。【鉴赏】这是一首描写月夜春涧幽静的诗。细微的桂花落在发间、肩头、襟袖间,在夜晚一般人是很难察觉的,那么,人何以知桂花飘落?首二句说春山空寂,夜里宁静安谧,这是客观环境的条件;而人闲,即心里闲静,毫无杂尘,一片明净,这是主观的条件。如此,万籁俱寂,才能觉察桂花的轻轻飘落。后二句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最为迷人:当月亮升空,银辉忽然洒遍山谷,宿鸟误为曙光降临,便在春涧的烟树中,不时地发出鸣声。这“惊”字,是受月光的惊吓,是对月光感到新鲜,可自己意会。如此写来,更见环境的幽静迷人,使人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氛围。这“花落”“月出”“鸟鸣”,乃静中之动,故弥见其静也,其月夜“春山”之宁静幽美可知矣。王维的这类诗“以其空明之心对自然加以观照,在空寂中表现生命的生息变化,又以这些生息变化进一步反衬出整体的静寂”(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上),真可谓超越人世之作也。【赏析】这是一首流动着生命韵律的小诗,一支宁静安谧的月光曲。古人有泛神论的观念,在他们看来:宏大磅礴如日月天体的运行,乃至轻柔飘渺如纤尘游氛的流动,无不与宇宙本体生命息息相通。(《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而愈轻柔愈细微的事物运动,愈能显现出宇宙自然生命的微妙律动,这,正是诗人在这首小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意思。桂花寂寂地开放,又悄然飘落;皎洁的月光,如薄雾似流霜,梦幻般地弥满洒落天上人间,也将婆娑的桂影斑斑驳驳地投映于涧中;小鸟在月夜里随意鸣唱,空谷传音,悠扬婉转。这是一个自然自在的世界,鸟啼花落,默默无言地透露着大自然的生机、韵律和生命的信息。诗人这首小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微妙神秘的境界。“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袁枚《续诗品》)而诗人却领悟到了。这种感悟,不凭借知识,也非有意识地强求所能得,而是猝然间的兴会和物我相遇;这种感悟,不止于感官知觉,也非漠然的旁观,而是泯灭了物与我的界限,以整个心灵去亲和去感应。“人闲桂花落”,一个“闲”字,轻轻抹去物我的对立,淡化了主体色彩,使整个境界具有了自然自在的意味,而诗人则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诗人此时已摒除一切尘思俗虑,以朗澈透明的心境与超然的审美态度感悟与观照周围的一切,“荅焉似丧其耦”(《庄子·齐物论》),而与自然无言地默契。这是道家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禅宗的妙悟境界。清代神韵论者王士祯说:“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此诗亦然。佛家祖师在拈花微笑中领悟与传示了佛家真谛,诗人在他的诗境里领悟和向我们传示了什么呢?他没有明说,而一切也都在这无言之中。“人闲桂花落”,正是这忘机忘我的“闲”的心境与观照态度,使诗人敏感与赏悟到至微妙至纤细的景物及其变化:似看到桂华魂梦般的飘落,也似听到了花瓢飘依大地的瞬间那轻柔的声息。诗人是敏感的,他也将敏感如游丝的气质赋予精灵般的小鸟。“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他人写来,或不免有惊心触目之感,而在诗人笔下,却如此自然和富于表现力,既烘染出环境氛围的静谧,又传写出小鸟的神韵。(《栾家濑》中“白鹭惊复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领悟到的一切,小鸟也领悟到,并以清脆甜美的串串音符表达出来了。苏东坡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首小诗正是一幅绝好的月夜春涧图,这里不仅在时间意味上,而且在空间意味上也那样和谐有序,富于层次感和韵律感,光影声色,妙合无间,莹彻玲珑,毫无人工造作的意味。“夜静春山空”一句,写出了整个境界与氛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东坡此语,也道出了王诗之妙处。【评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王维的五言绝句,正完美地体现了人格理想与诗美理想。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夫鸟与涧同在春山之中,月既惊鸟,鸟亦惊涧,鸟鸣在树,声却在涧。纯是化工,非人力可及也。(徐增《说唐诗》卷七)山空月明,宿鸟误为曙光,时有鸣声出烟树间。山居静夜,偶一闻之,右丞能在静中领会。(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诗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处】唐·杜甫《八阵图》。【译注】长江一直在奔流着,但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却终不消失。遗憾的是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大举侵吴,结果遭到惨败。语句深沉,无限感慨。【鉴赏】原诗中的八阵图: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有石成堆,纵横棋布,夏日水淹没看不见,冬天水枯时露出,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所作八阵图的遗迹。功盖三分国:说诸葛亮有盖世功业,他辅助刘备,造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江流石不转:说八阵图的石头摆在江边,几百年来受江水冲击,屹然不动。原诗意思是说:诸葛亮的功业在三国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永安宫外的八阵图便是他的杰作。几百年来在江水冲击下,石头却依然屹立不动。布阵练兵是为了消灭东吴,只可惜诸葛亮壮志未酬。人世间的遗恨太多,留给人很沉重的感觉。杜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诗,写得如此深刻,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全诗】《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鉴赏导示】这首诗是杜甫初到夔州,看了诸葛亮八阵图遗址之后,有所感触而写的一首咏史诗。全诗既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又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鉴赏】这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初到夔州时所作的一首咏史诗。诗中借凭吊诸葛亮的八阵图石抒发了杜甫对蜀国兴亡的感慨,同时寄托了他那“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抒情色彩很浓。首句从总体方面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实事。第二句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更集中、更凝练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前两句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两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两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为下文凭吊遗迹作了铺垫。第三句既有对诸葛亮功垂千古的赞叹,又有对他最终赍志以殁的惋惜和遗憾。第四句点出遗恨之意。此两句,就“八阵图”遗址抒发感慨,融议论于其中,使怀古与述怀浑然一体,不给人空洞抽象之感,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鉴赏要点】[1]名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2]叙述、抒情结合,议论融于抒情之中。[3]对仗工整自然。

()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本是刘备的谋士,后曹操设计,使他归附了曹营。但他从此对政事一言不发,不为曹操出谋划策。比喻沉默不语。典出《三国演义》。

徐庶,字元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本名福。少时好学剑,因替人报仇,惹上人命,被救后改名换姓,遍访儒家学舍,终成奇才。

()

(节自《淮阴侯列传》)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

宋·苏轼

《水经》

()

【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思】诗人登上幽州台,吊古伤今,感慨生不逢时。前未见到古代能礼贤下士的燕昭王等明君,后不见贤明的君主,念乾坤广袤,天地悠长,只有我孤独孑然,不禁怆然泪下。诗句悲凉慷慨,表现了许多志士壮怀难申的苦闷之情,遂成千古绝唱。注:幽州台,燕昭王筑幽州台,招俫天下豪杰,得名将乐毅。怆然,伤感的样子。【鉴赏】独自登上这荒凉的幽州古台,前代求贤若渴的燕昭王已然不在,漫漫未来中也难以看到继续招贤纳士的来者。面对着那苍茫无际的悠悠天地,孤身一人的我内心凄怆,不禁潸然泪下。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登上幽州台时的所见所思:古往今来,诚心求贤的君王不在少数,而自己空怀一腔热血、空负一身才华,却不曾有过知遇之主。联想到黄金台的千古美谈,再看到当下自己的不得志,不由生发出一股浓浓的悲凉之感,变个人的不幸际遇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从而忧心不已,涕泪零落。此诗古朴大气,充斥着一种浓郁而悠远的沉痛苍凉。诗人情感充沛,一泻千里,读之,千年以来的沧桑往事历历在目,也似乎可以看到苍茫天地之间云起云落。情中见景,景中含情,令人情怀激荡,感慨万分。【全诗】《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赏析】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在兵败情况紧急之际,陈屡献策,武均不纳,反将陈降职为军曹。诗人遭受打击,深知报国的雄图已成泡影,于是满怀悲愤登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唱出这首千古不朽的慷慨浩歌。诗人在幽州台上眺望祖国北方辽阔壮丽的山河,神驰于苍茫无际的宇宙;又由燕地的史实,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将满腔悲痛倾泻而出。前两句,“古人”与“来者”,是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传说战国时代燕昭王为了招揽贤才而筑黄金台,此台即幽州台。诗人登台自然想起燕昭王礼遇、重用乐毅、郭隗等英雄豪杰共图霸业的历史故事,感到自己遇到的只是武攸宜这类刚愎自用、庸碌无能之人,而雄才大略、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不复可见;后来也应当有贤明之主,但也来不及见到了。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已渗透了字里行间。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漫长,不仅借燕地史实反衬出壮志难酬的忧愤,而且吊古伤今,抒发了在悠长岁月中因个体生命的孤独短暂而引起的伤感。紧接而来的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又以空间辽阔永恒的描写作对照,把孤独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烘托得十分强烈。由于这三句所蕴含的苍凉感伤情绪的重重积累,终于喷发出末句“独怆然而涕下”,以一种巨大的感情的冲击力,猛烈地震撼着读者的身心。在屈原的《远游》中,有“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吾不及知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从字面看,与《登幽州台歌》酷似。想来陈子昂一定读过《远游》。正如梁宗岱先生所说:当他“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也许屈原这几句诗忽然潜意识地变相涌上他的心头,或者干脆只是他那霎时胸中油然兴起的感触,与《远游》毫无关系。”(《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第104页)子昂是诗人兼哲人。这样的人,在登高远眺的时候,面对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感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孤单、寂寞,这种情思感觉是极普遍极自然的。同屈原的《远游》相比,从军失意的子昂的悲慨,是由幽州台这个象征着古代志士得意的特定地点环境而引起的。这样,诗意就具有了历史的、社会现实的深厚内蕴,意境也更为苍凉遒劲。这首短诗所以历来传涌,首先就在于宇宙意识和人生悲慨的交融。诗人以无穷无尽、无际无涯的时空为背景,塑造了一个高台独立,热泪飞洒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有远大的抱负,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深深的孤独与悲哀;他虽然孤独、悲哀,却并不消沉颓唐,而是慷慨悲歌,饱含着悲天悯人的博大感情,倾泻出满腔抑郁不平之气。一个高大的形象巍然兀立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肃然起敬,并引起无限的同情和感慨。其次,诗人把自己的情思和想象扩展到无穷无尽的时空,将一般诗人难以表现的时空境界诗化了,也哲理化了。在空阔无际的宇宙的刹那间,诗人所激发出的对于理想与现实、宇宙和人生、小与大、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沉思,将千秋万代地引起人们继续不断地探索的兴味。再次,作为一首登览诗,全篇并没有具体地描绘山水景物。诗人自己说过:“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沉冥?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感遇》其六)他认为“玄感”是直觉,无形象可见,并讥笑世人的想象力平庸短浅,拘于目之所见。这是诗人独特的诗歌美学观。此诗即体现这种美学观,有一种超乎形象之美。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说,就是“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尽管它在字面上并无具体的景物形象刻画,但人们读了此诗,眼前却清晰地展现出一幅北国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甚至,玄奥神秘、不可捉摸的时间和空间,茫无涯际的宇宙,也都在我们的“灵视”里变得生动具体了,活起来了。这种表现方法,与西方现代派诗将“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巧妙配合的表现方法暗合。这就是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苍凉悲壮,诗意深醇,元气浑成的《登幽州台歌》,作为一首登览抒怀之作,可以说是古今独步的。

()

【名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出处】唐·李白《将进酒》【译注】快快,去杀羊宰牛喝他个痛快,先满饮三百杯释我心怀!【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唐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赏析】《将进酒》为乐府《鼓吹曲·汉绕歌》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盛唐时代,每个士人都想建功立业,李白也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曾一度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但只是作了一个点缀升平的词臣,不久便被谗放归。一次长安之行,彻底打破了李白用世寰宇的幻想,所带来的只是痛苦与忧愤。他的诗也染上了浓重的理想、自信与社会时代相矛盾的悲剧色彩。这首《将进酒》便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感情。它在虚无消沉、冥冥长醉中想了却一切的放浪形态里,表现了一种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自负与自信的傲岸精神。诗中那鲜明的、极富个性的抒情形象,那充沛豪迈、汪洋恣纵的激情,那天风海雨,大起大落的气势,形成了一种震撼古今、摄人心魄的美感力量。

()

《临江仙》·苏轼

苏轼

()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

【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意思】过去听说过洞庭湖,今天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坐落于洞庭湖畔,始建于唐。现在的楼是1984年整修一新的。【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过去只是听说洞庭湖,如今真的来到了洞庭湖,登上了岳阳楼。[例]总想有一天能站在岳阳楼上饱览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壮观。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真可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龙志毅《古今多少事——三峡行》)【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鉴赏导示】这首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冬。这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本首诗写登岳阳楼时所见的景象和身世之感,忧时之情,悲慨之中,具有雄伟壮阔的意境,是历来被传诵的摹写洞庭湖的名作之一。岳阳楼,在巴陵县(今湖南省岳阳县)西城上。它下临洞庭,为游览胜地。【鉴赏】首联运用流水对,顺畅自然:过去“我”早就听说过洞庭湖,今天终于(有幸)登上了岳阳楼。在叙述中诗人含有几多的感慨。颔联气魄宏伟,写出了洞庭湖气象的壮阔:吴楚之地好像被它分裂为二,整个天地像日夜浮浸在湖中。如此阔大地写景,使整首诗具有了雄伟壮阔的意境。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颈联自叙,充满了落寞之感:亲朋很久没有寄过只字片语了,现在“我”已是年老多病且孤身飘零。尾联诗人直抒胸襟:(虽然)老病,但“我”还是关注着北方边地的战事,倚靠着栏杆眺望北方,眼泪、鼻涕忍不住流了下来。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诗人在诗中将自然现象、个人遭遇、时代苦难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抒发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鉴赏要点】[1]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因景生情,寓情于景。[3]气象雄伟开阔。

()

《击缶而歌》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诗经·陈风·宛丘》:“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秦俗应而用之,其形似覆盆,以四仗击之。秦、赵会于渑池,秦王击缶而歌。”

()

一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说经话本。三卷。不题撰者姓名。刊印于南宋或元代。

书以“诗话”命名,就是书中有诗有话的意思。王国维作跋语称:“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大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书中每节之后,必以诗作结,这些诗近于佛经的偈赞,话文也与佛经相近。其体裁类似唐、五代讲唱经文的“俗讲”,应算作说经说参请一类的话本。其体例与《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略同。

()

飞花艳想

清刊本《飞花艳想》扉页书影

()

《集韵》是中国古代韵书。宋丁度等编,成书于宋宝元二年(1039)。版本有钱氏述古堂影宋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出版;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曹楝亭扬州使院刻本。

丁度(990—1053),字公稚,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代文字音韵学家。大中祥符五年(1012)登服勤词学科,官至观文殿学士、尚书右丞。著有《迩英圣览》、《龟鉴精义》等。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处】唐·李白《将进酒》【鉴赏】你难道没看到黄河的水,从那高耸无际的天上奔腾而下,向东奔流到海,一去就不回头!李白借黄河之水的一去不返,比喻光阴的消逝不会再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已成为形容黄河之水的源远流长与水势浩大的名句。【原诗】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点评】九曲黄河源出险峻的山脉,似从天而降,奔腾咆哮流向东海,一泻千里不复还。诗人借黄河之水东流不返,慨叹人生易逝,年华难再。语句气势宏大,境界雄浑,黄河的奇伟壮观,在诗人笔下得到绝妙地表现,令人叹为观止。注:天上来,古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因其地势极高,故言“黄河之水天上来”。【赏析1】你不见黄河水从天上飞流直下,一直奔流大海永不再回!写出了黄河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唐李白《将进酒》诗中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太白全集》三卷179页)《唐宋诗举要》卷二引清吴汝纶曰:“驱迈淋漓之气。”《李白集校注》卷三引钱可选云:“李太白云‘黄河之水天上来’,蓋极言其高远也。【赏析2】《将进酒》为乐府《鼓吹曲·汉绕歌》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盛唐时代,每个士人都想建功立业,李白也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曾一度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但只是作了一个点缀升平的词臣,不久便被谗放归。一次长安之行,彻底打破了李白用世寰宇的幻想,所带来的只是痛苦与忧愤。他的诗也染上了浓重的理想、自信与社会时代相矛盾的悲剧色彩。这首《将进酒》便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感情。它在虚无消沉、冥冥长醉中想了却一切的放浪形态里,表现了一种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自负与自信的傲岸精神。诗中那鲜明的、极富个性的抒情形象,那充沛豪迈、汪洋恣纵的激情,那天风海雨,大起大落的气势,形成了一种震撼古今、摄人心魄的美感力量。

()

【名句】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春风吹拂着柳花和酒香,使整个酒店都充满了浓烈的香味。吴地卖酒的女郎,拿出新酿的美酒唤客品尝。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太白全集》三四卷728页)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四:“山谷言:学者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如‘风吹柳花满店香’,若人复能为此句,亦未是李白。”《李太白集注》卷三引明杨慎《升庵外集》:“柳花之香,非太白不能道。”【鉴赏】春风吹拂着柳花,送来了满店的芳香。春日明丽,百花争放,轻风徐来,满室盈香,到处洋溢着一片青春欢乐的气息。现今常用“风吹柳花满店香”这句诗,来形容春日百花齐放、芳香满室的景象。【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赏析】全诗仅六句,已把“留别”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同为“留别”诗,写法却何等不同!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第一句写“金陵酒肆”。“柳花”暗示时当暮春,“金陵”点明地属江南,因而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绿遍十里长堤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风吹柳花”直入店内,自然也送来百花的芳香。一个“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同时又带出第二句:吴姬压出新酒捧来劝客,酒香四溢,与随风吹来的百花芳香融为一体,浑然莫辨,两句诗展现了如此美好的场景!令人陶醉,令人迷恋。而这,正是为下文抒发惜别之情蓄势。第三句突转,第四句拍合。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欲行不行”,无限留恋。双方的惜别之情,只用“各尽觞”三字,便化虚为实,体现于人物行动。结语之妙,一在暗示“金陵酒肆”面对长江,诗人即将乘江船远去;二在遥望长江,心物交感,融别意于江水,赋抽象以形象;三在不用简单的比喻而出之以诘问,诘问者的神情,听众们的反应,以及展现在远处的江流、平野,都视而可见,呼之欲出。这两句,可能受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阴铿“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的启发而有所创新;刘禹锡“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都是从这里变化出来的。

()

【名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出处】唐·李白《将进酒》【译注】你看陈王曹植在平乐观欢宴呀,一斗美酒十千钱!【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唐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赏析】李白离家后漫游八年,一事无成,内心日益增长的苦闷和悲愤,使他寄之于酒,抒之于诗,表达了他鄙弃富贵、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表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他感慨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情绪。全诗交织着封建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自信与失望、悲愤与抗争的心声。这首诗写得豪迈、洒脱、激情奔放,以酣畅淋漓的笔法,反复表现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表面上写的是“乐”,而把“愁”字藏在字里行间,直到最后一个字才点出来。通篇大起大落,忽开忽,既有黄河奔腾万里直泻入海的气势,又有黄河九曲百折千回的蕴涵。句法以七言为主而有参差错落的变化,音节嘹亮,韵脚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又自然流畅。

()

《尝试集》

我国新文学革命初期第一部白话诗集。作者胡适(1891~1962),初名嗣糜,学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

苏轼《卜算子》苏轼

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