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初生的小牛犊不惧怕老虎。语出《三国演义》。
蜀国大将关云长奉刘备之命前去攻打樊城。镇守樊城的曹操部将曹仁自知无法抵挡,赶紧派人星夜赶到长安向曹操报告。曹操当即委派庞德率援军前往樊城。庞德一到樊城即鸣锣击鼓,要与关云长决一死战。关云长一见庞德的架势,骤然色变,非常恼火地说:“我名声远播,天下人对我无不敬服,庞德这一世俗小子,怎么敢藐视我呢!”站在一旁的关平见父亲动怒,便代父迎战,激战数十回合后,关云长见关平拿不下庞德,愤然横刀跃马亲自出战。二将激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胜负不分,最后便鸣金收兵。
初生牛犊不怕虎。推荐。爱诗词网。谓初生的小牛犊不惧怕老虎。语出《三国演义》。蜀国大将关云长奉刘备之命前去攻打樊城。镇守樊城的曹操部将曹仁自知无法抵挡,赶紧派人星夜赶到长安向曹操报告。曹操当即委派庞德率援军前往樊城。庞德一到樊城即鸣锣击鼓,要与关云长决一死战。关云长一见庞德的架势,骤然色变,非常恼火地说:“我名声远播,天下人对我无不敬服,庞德这一世俗小子,怎么敢藐视我呢!”站在一旁的关平见父亲动怒,便代父迎战,激战数十回合后,关云长见关平拿不下庞德,愤然横刀跃马亲自出战。二将激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胜负不分,最后便鸣金收兵。庞德回到曹军营寨,对众人说:“人们都说关云长为天下英雄,现在才真正信服了。”关云长回到自己的营寨对关平说:“庞德刀法熟练,的确是我的对手。”他还想再战。关平担心其父再战有闪失,就劝道:“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父亲即便在交战中杀了庞德这小子,也只不过是杀了一个无名小卒而已,这有什么意义呢?倘若在交战中有个疏忽,被那小子刺伤了,就对不起伯父(指刘备)对您的重托了。”关云长不听儿子的劝告,第二天又与庞德交战,结果负重伤退回营寨。“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用来比喻那些无所顾忌的年轻人大胆勇敢的创新精神。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出处】唐·杜甫《望岳》。【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山色都赋予了泰山,背着太阳的一面昏暗,向阳的一面明亮,两面判若刀割。造化:指天地或大自然。钟:聚集,专注。阴阳:指山背阳和向阳的两面。晓:因日光照射而明亮。【鉴赏】自然的造化,天地的灵气,全都聚集在这座泰山上;山势高耸,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一面昏暗,一面明亮。造化:是指天地,自然。钟:是指聚。望岳:在这里是指仰望泰山。古人一直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大的山,山南叫“阳”,山北叫“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诗描写泰山的巍峨高耸,气势雄浑,气象万千,是自古以来歌诵泰山的名句。【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晴空下山林等地阴阳分明的奇丽景色。[例]一道宽平、有钢铁栏杆、可同时行驶数辆汽车的大桥,架于陡峭峡谷深涧之上,两岸山岩丛树簇拥,红翠交辉,往桥下看呢,流泉飞瀑,幽深、晦暗。这样的景色正应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古诗。(涂光群《北美秋色》)【全诗】《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唐代杜甫的诗集里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一写西岳华山;一写南岳衡山;一写东岳泰山。这里介绍的是写泰山的一首。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间,杜甫在齐、赵一带漫游,写了这首诗,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原诗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dài代),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所以尊称为岱宗。齐、鲁,春秋时的两个国家,在今山东省境内。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北面为阴,山南面为阳。决眦(zì字),张开眼睛。诗中说,泰山是怎样的?它青葱的山岭,从齐到鲁,连绵不断。大自然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它那里,山南山北明暗的不同,好象早晨和黄昏的区别。层云涌起,荡滌胸怀;张大眼睛,归鸟尽收眼底。当你登上顶峰远眺,群山都会显得渺小。诗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意境开阔,格调昂扬。
阴阳割昏晓。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出处】唐·杜甫《望岳》。【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山色都赋予了泰山,背着太阳的一面昏暗,向阳的一面明亮,两面判若刀割。造化:指天地或大自然。钟:聚集,专注。阴阳:指山背阳和向阳的两面。晓:因日光照射而明亮。【鉴赏】自然的造化,天地的灵气,全都聚集在这座泰山上;山势高耸,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一面昏暗,一面明亮。造化:是指天地,自然。钟:是指聚。望岳:在这里是指仰望泰山。古人一直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大的山,山南叫“阳”,山北叫“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诗描写泰山的巍峨高耸,气势雄浑,气象万千,是自古以来歌诵泰山的名句。【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晴空下山林等地阴阳分明的奇丽景色。[例]一道宽平、有钢铁栏杆、可同时行驶数辆汽车的大桥,架于陡峭峡谷深涧之上,两岸山岩丛树簇拥,红翠交辉,往桥下看呢,流泉飞瀑,幽深、晦暗。这样的景色正应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古诗。(涂光群《北美秋色》)【全诗】《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唐代杜甫的诗集里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一写西岳华山;一写南岳衡山;一写东岳泰山。这里介绍的是写泰山的一首。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间,杜甫在齐、赵一带漫游,写了这首诗,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原诗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dài代),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所以尊称为岱宗。齐、鲁,春秋时的两个国家,在今山东省境内。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北面为阴,山南面为阳。决眦(zì字),张开眼睛。诗中说,泰山是怎样的?它青葱的山岭,从齐到鲁,连绵不断。大自然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它那里,山南山北明暗的不同,好象早晨和黄昏的区别。层云涌起,荡滌胸怀;张大眼睛,归鸟尽收眼底。当你登上顶峰远眺,群山都会显得渺小。诗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意境开阔,格调昂扬。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意思】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处,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于此,故名。句意:半夜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里的钟声传到客船里来。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哀愁。【鉴赏】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鸣钟,这钟声便传到了停泊在江边的船上。寒山寺,在今苏州西郊的枫桥边,初建于梁代,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而得名。尘世喧嚣,此时诗人夜宿船上,却能听闻寺院的钟声,江面上寂静可知,但是寂静往往与寂寞同行,这夜半的钟声,诗人尚能听到,可见诗人直至夜半,尚未入眠。诗歌接着便点明自己所乘之船是“客船”,再次刻画出诗人客居他乡、漂泊流浪的场景。【赏析】我今夜在枫桥下停船住宿,只见江边渔火点点,天边明月将落,而浓霜密布;夜半时分,树上乌鸦的啼叫声及苏州郊外寒山寺的钟声都传到这艘停泊在枫江边的客船来了。“枫桥”位于今江苏吴县阊门西面七星的地方。本诗是作者夜宿于停泊在桥畔的船中,见外界景物而唱出晚秋寂寞寥落的诗句。【应用】〈名〉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寒山寺,本名妙利善明塔院,传唐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曾居于寺,改称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疏落的钟声,夜半时悠悠地传到我停泊的小船上。语出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借此表达清夜幽雅之境或夜半难眠、旅居凄凉之情。◇“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自从唐朝诗人张继写了这首名诗之后,寒山寺也跟着出了名。(刘革文等《人生关系纵横谈》)【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郊十里处。②江枫:江边的枫树。对愁眠:和怀着愁思而眠的旅人相对,即“伴愁眠”的意思。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建于南朝梁代,原叫妙利普明塔院,后因名僧寒山和拾得到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为苏州重要名胜之一。【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江边的夜间景色,抒写了诗人旅途上寂寞的情怀。它是一首有完整意境的抒情诗,也是一幅有着“朦胧美”的风景画。“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便抓住深秋季节的典型事物,十分简洁地写出了秋夜的景色:残月西沉,乌鸦啼鸣,严霜满天,夜色迷濛,正是深秋夜晚的清冷景象。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进一步的写景中抒写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江边的枫树,依稀可见。在残月将落、严霜满天的秋夜,河面上又有几点稀疏的渔火忽明忽灭,闪烁不定,更撩起了游子思乡的愁绪,增添旅客长夜不能成眠的苦恼。在这第二句中,作者把客观景物和主观感情融为一体,使情与景得到了统一。三四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由远及近,写霜天月夜中远处的古刹寺院和不断传来的悠长的钟声。这后两句把诗的意境更推进一层,在辗转难眠的长夜里,这夜半钟声更能引起人的愁思。《枫桥夜泊》为我们绘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枫桥夜泊图。霜天、渔火相互辉映,枫桥和寒山寺的轮廓,由于严霜微白的衬托也依稀可辨,周围的一切多么宁静。面对这一切,我们的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对愁眠”三个字,把他的心理状态极细致地刻划了出来。对着朦胧夜色,看着点点渔火,长久地不能入睡,羁旅之“愁”萦绕在他的心头。尽管周围的景色是如此和谐、静谧,却无法排遣他的愁思。正在这时,又从寒山寺里传来了钟声,这钟声在夜空回旋荡漾,一声声传到船上,敲击在旅客的心头。在这断续的钟声里,越发使人感到旅途飘泊的苦闷。这幅枫桥夜泊图美丽和谐,有声有色。诗人通过难以进入画面的钟声,把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巧妙地联系起来,月色、霜天、渔火、山寺……远景近景交织成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在这首诗中,尽管诗人抒写的是一种秋夜远行的孤独寂寞的情绪,但是由于作者工于写景,长于描绘,它却以丰富的色彩、深长的情调,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美的境界。【备注】寒山寺,江苏苏州市枫桥镇古刹,因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驰名海内外,为苏州著名旅游胜地。寒山寺历史悠久,《百城烟水·吴县》:“寒山寺,在枫桥下。起于梁天监间(503~519),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建浮图七层。嘉祐中改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张继诗最著。相传寒山曾止此。绍兴四年(1134),僧法迁重建。元季塔寺俱毁。洪武间僧昌崇辟建。永乐三年(1405),僧谷昶修。正统己未(1439),郡侯况锺再修。嘉靖间,僧本寂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万历四十年(1612),僧明吾鉴建龙函阁,而大殿毁。四十六年(1618),释西流师徒鼎新。清顺治初几为汛署,僧天与力守弗废。”寒山寺,宋时曾建塔。元代塔寺俱毁,明清时多次重建,塔一直未恢复。寺规模不大,而名扬海外,如南宋·孙觌《记》云:“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寒山寺)亦遂知名于天下。”尤其在日本,张继诗几乎家喻户晓。自开放以来,每至岁末除夕特地来寒山寺夜半听钟声的日本人,多至千人,香火十分昌盛。平日慕名而来的游人,亦络绎不绝。现寒山寺已开辟为旅游点,以寺为主对枫桥小镇作总体规划,修复“铁岭关城楼”,塔亦在重建中。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程师孟《游枫桥偶成》:“晚泊桥边寺,迎风坐一轩。好山平隔岸,流水漫过门。朱舫朝天路,青林近郭村。
夜半钟声到客船。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意思】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处,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于此,故名。句意:半夜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里的钟声传到客船里来。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哀愁。【鉴赏】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鸣钟,这钟声便传到了停泊在江边的船上。寒山寺,在今苏州西郊的枫桥边,初建于梁代,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而得名。尘世喧嚣,此时诗人夜宿船上,却能听闻寺院的钟声,江面上寂静可知,但是寂静往往与寂寞同行,这夜半的钟声,诗人尚能听到,可见诗人直至夜半,尚未入眠。诗歌接着便点明自己所乘之船是“客船”,再次刻画出诗人客居他乡、漂泊流浪的场景。【赏析】我今夜在枫桥下停船住宿,只见江边渔火点点,天边明月将落,而浓霜密布;夜半时分,树上乌鸦的啼叫声及苏州郊外寒山寺的钟声都传到这艘停泊在枫江边的客船来了。“枫桥”位于今江苏吴县阊门西面七星的地方。本诗是作者夜宿于停泊在桥畔的船中,见外界景物而唱出晚秋寂寞寥落的诗句。【应用】〈名〉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寒山寺,本名妙利善明塔院,传唐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曾居于寺,改称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疏落的钟声,夜半时悠悠地传到我停泊的小船上。语出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借此表达清夜幽雅之境或夜半难眠、旅居凄凉之情。◇“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自从唐朝诗人张继写了这首名诗之后,寒山寺也跟着出了名。(刘革文等《人生关系纵横谈》)【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郊十里处。②江枫:江边的枫树。对愁眠:和怀着愁思而眠的旅人相对,即“伴愁眠”的意思。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建于南朝梁代,原叫妙利普明塔院,后因名僧寒山和拾得到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为苏州重要名胜之一。【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江边的夜间景色,抒写了诗人旅途上寂寞的情怀。它是一首有完整意境的抒情诗,也是一幅有着“朦胧美”的风景画。“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便抓住深秋季节的典型事物,十分简洁地写出了秋夜的景色:残月西沉,乌鸦啼鸣,严霜满天,夜色迷濛,正是深秋夜晚的清冷景象。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进一步的写景中抒写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江边的枫树,依稀可见。在残月将落、严霜满天的秋夜,河面上又有几点稀疏的渔火忽明忽灭,闪烁不定,更撩起了游子思乡的愁绪,增添旅客长夜不能成眠的苦恼。在这第二句中,作者把客观景物和主观感情融为一体,使情与景得到了统一。三四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由远及近,写霜天月夜中远处的古刹寺院和不断传来的悠长的钟声。这后两句把诗的意境更推进一层,在辗转难眠的长夜里,这夜半钟声更能引起人的愁思。《枫桥夜泊》为我们绘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枫桥夜泊图。霜天、渔火相互辉映,枫桥和寒山寺的轮廓,由于严霜微白的衬托也依稀可辨,周围的一切多么宁静。面对这一切,我们的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对愁眠”三个字,把他的心理状态极细致地刻划了出来。对着朦胧夜色,看着点点渔火,长久地不能入睡,羁旅之“愁”萦绕在他的心头。尽管周围的景色是如此和谐、静谧,却无法排遣他的愁思。正在这时,又从寒山寺里传来了钟声,这钟声在夜空回旋荡漾,一声声传到船上,敲击在旅客的心头。在这断续的钟声里,越发使人感到旅途飘泊的苦闷。这幅枫桥夜泊图美丽和谐,有声有色。诗人通过难以进入画面的钟声,把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巧妙地联系起来,月色、霜天、渔火、山寺……远景近景交织成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在这首诗中,尽管诗人抒写的是一种秋夜远行的孤独寂寞的情绪,但是由于作者工于写景,长于描绘,它却以丰富的色彩、深长的情调,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美的境界。【备注】寒山寺,江苏苏州市枫桥镇古刹,因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驰名海内外,为苏州著名旅游胜地。寒山寺历史悠久,《百城烟水·吴县》:“寒山寺,在枫桥下。起于梁天监间(503~519),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建浮图七层。嘉祐中改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张继诗最著。相传寒山曾止此。绍兴四年(1134),僧法迁重建。元季塔寺俱毁。洪武间僧昌崇辟建。永乐三年(1405),僧谷昶修。正统己未(1439),郡侯况锺再修。嘉靖间,僧本寂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万历四十年(1612),僧明吾鉴建龙函阁,而大殿毁。四十六年(1618),释西流师徒鼎新。清顺治初几为汛署,僧天与力守弗废。”寒山寺,宋时曾建塔。元代塔寺俱毁,明清时多次重建,塔一直未恢复。寺规模不大,而名扬海外,如南宋·孙觌《记》云:“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寒山寺)亦遂知名于天下。”尤其在日本,张继诗几乎家喻户晓。自开放以来,每至岁末除夕特地来寒山寺夜半听钟声的日本人,多至千人,香火十分昌盛。平日慕名而来的游人,亦络绎不绝。现寒山寺已开辟为旅游点,以寺为主对枫桥小镇作总体规划,修复“铁岭关城楼”,塔亦在重建中。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程师孟《游枫桥偶成》:“晚泊桥边寺,迎风坐一轩。好山平隔岸,流水漫过门。朱舫朝天路,青林近郭村。
商山早行 温庭筠。推荐。爱诗词网。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们安土重迁,但为生活所迫又常常不得不远游,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反映羁旅愁情的诗。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商山又名楚山,位于陕西商县东南。唐宣宗大中末年作者离开长安,曾经路过这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首句交代早行。“铎”,套在马脖子上的铃铛。饰以“征”字,表明主人公将要出行。“动征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旅人牵马套车的情形。第二句“悲故乡”是全篇的立意所在,从这句生发,整首诗便笼罩在一种凄恻的情感氛围之中。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脍炙人口。它由十个名词组合成众多的意象,不用任何动词、虚词联缀,使得意象之间的关系呈不确定性,极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特点,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第三句既可理解为:旅人听见雄鸡报晓,虽然残月还垂挂于茅店屋角,他还是匆匆上路了。也可理解为旅人早行,路上耳闻鸡鸣之声,目睹茅店、残月。这类句子中意象的组合最具灵活性。有人说此联出句胜对句,胜处大概在于出句具有浓厚的农家生活气息。读“鸡声茅店月”,我们自然会想起“鸡栖于埘”、“鸡栖于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温馨的农家生活更易增添旅人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颈联“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继续写早行所见,足迹移到了山路与驿道上。檞树的叶子冬天留存在枝头,次年早春枝叶发嫩芽时才脱落。枳树又称枳壳,春天开白色花。这两句说,晨曦渐明,时而见檞叶落地纷纷,时而见白色的枳花映照在驿站的墙上,耀人眼目。两幅图景一在山路,一在驿道,地点不同;檞叶从高处落下,枳花照到大道边的墙上,空间感有异。中二联都写早行所见,移步换景,因而显得“次第生动”(何义门语),毫不板滞。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说作者目睹山中景色,忆起了在杜陵时做过的一场乡梦。“回塘”,堤岸环曲的水塘。早春时节,春塘水暖,正是满塘凫雁尽情嬉戏的时候,而自己却客行颠沛,满怀悲愁。“杜陵梦”和首联“悲故乡”紧密呼应,互为因果,准确地表达了那日夜萦绕魂际的、难以名状的旅愁乡思。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欧阳公甚嘉其语,故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以拟之,终觉其在范围之内。(〔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中四句从“行”字,次第生动,次联东坡亦叹为绝唱。(何焯《义门读书记》)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临江之麋。推荐。爱诗词网。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是柳宗元的著名寓言,包括本文和下面的《黔之驴》及《永某氏之鼠》三篇。它们各自独立成文,有不同的寓意,但又是一个整体。作者在序言中说:“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已之本,而乘物以逞。”意思是,他很痛恨世上那些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或实际能力,而妄图依仗某种外在力量或时机而为所欲为的人,这些人都将“卒迨于祸”,没有好下场。可以说,《三戒》是用三个小故事从不同方面或角度说明这一共同主题。柳宗元是在永贞革新,失败,贬官到湖南永州时写作此寓言的,因此,历来人们对寓言的具体讽刺对象有些推测,对寓意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这里采用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但也不排斥其他的理解。《临江之麋》,按柳宗元所说,是讽刺“依势以干非其类”(“干”是干犯或干求的意思)的。麋(小鹿)与家犬相处甚欢,是因为有主人的庇护,然而当它失去了这种保护的时候,却被外犬“共杀食之,狼藉道上。”这是对那些倚仗皇权自以为得志的宦官的揭露,也是对一切倚靠权势者的警告。麋本是犬的猎食对象,然而它却忘记了谁是自己的敌人,“以为犬良我友。”不知道因为“犬畏主人”,才“与之俯仰甚善,”把表面的亲热当作本性的善良,根本丧失了对犬的防范警惕,结果为犬所食。从这一方面看,这个故事又是对一切思想单纯、天真,认敌为友者的警告。从与主人的关系看,小鹿是依附者,其形象有可憎的一面;从与犬的关系看,小鹿是弱者,其形象有可怜的一面。这就使人们在欣赏寓言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也有人从后一方面分析,认为麋的遭遇反映了柳宗元对过去因幼稚轻信而为奸邪之辈所害的检讨。在这则寓言中,作者从人、麋、犬之间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拟人动物形象。首先,麋刚入门时,“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揭示犬与麋本性的对立。这是人的制约作用虽然存在但尚未发挥时的情状。接着,由于人的制约作用的积极发挥,既恐吓又训练,使“犬皆如人意”,与麋友善相处,三者关系出现了暂时的平衡。但犬与麋的根本对立并未消除而只是被压抑掩盖。“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这儿句,多么传神地刻画出了犬时时欲食麋却又不敢的贪怯,及不得不故作姿态以掩饰其本性的狡诈。最后,麋出门,人的制约作用消失,犬麋对立公开化,麋忘犬为敌,而犬见麋则“喜且怒”。喜者,麋送上门来;怒者,麋欲与为戏,不知好歹,这一心理状态也写得极为确切逼真。这样,“共杀食之”便是犬必然之行动,而“麋至死不悟”也就显得十分可笑了。
【诗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注】再看妻子和儿女,原先的愁容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我随手卷起诗书,欣喜欲狂。却看:再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漫:随意地,胡乱地。【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听到喜讯时愁容尽扫,欣喜若狂的情态。[例]粉碎“四人帮”时,你在洛阳。消息传来,普天同庆!我们当时的心情,现在回想起来,杜甫的那句诗最贴切: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齐心《仲勋,我用微笑送你远行》)【鉴赏】诗人听到这个好消息,非常高兴,回头看看妻子,哪儿还有什么愁容,随便地卷起书籍,欣喜若狂。诗人初闻捷报,内心的喜悦急需要与家人分享,下意识地回头寻找妻子,妻子也与自己一样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多年以来,笼罩全家的愁云一下消失不见,亲人之喜反过来又增加了诗人自己之喜。在这样一个充满喜悦的日子里,诗人也无法静心看书了,于是随手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胜利的喜悦。此句写出诗人闻捷后的狂喜心情。【全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全诗鉴赏】杜甫作。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流寓梓州,初闻平定安史之乱捷报,写了这首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除首句兼点题外,通篇全是抒情,状写一个“喜”字。诗人通过典型的神态、动作细节,以及今昔对照,以悲写喜的手法,把初闻捷报时自己的惊喜心情刻划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此诗一反杜诗中常见的沉郁顿挫风格,写得欢欣鼓舞,感情的变化和发展异常迅速,意象转换十分频繁,诗句大幅度跳跃,节奏极其欢快。“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等词,使全诗一气贯注,奔泻直下。其情感变化的旋律,由感极而悲,悲定而喜,大喜欲狂,乃至纵酒欢庆,迫不及待地规划还乡路线等。画面快速转换,节奏不停跃动,诗人狂欢心情也在不息地奔腾、发展、深化。我们仿佛看到这位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老诗人,为祖国山河复整的气象而手舞足蹈的雀跃之态。结尾一联写回乡路线,用“穿”、“下”、“向”、“到”四个准确的动词串起四个地名,形成对仗工整而诗意一气贯注的“流水对”,使人如见诗人驾轻舟穿峡而出,顺流而下。诗人把急欲回乡的欢快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所以清人浦起龙说这首诗“其疾如风”,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
漫卷诗书喜欲狂。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注】再看妻子和儿女,原先的愁容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我随手卷起诗书,欣喜欲狂。却看:再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漫:随意地,胡乱地。【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听到喜讯时愁容尽扫,欣喜若狂的情态。[例]粉碎“四人帮”时,你在洛阳。消息传来,普天同庆!我们当时的心情,现在回想起来,杜甫的那句诗最贴切: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齐心《仲勋,我用微笑送你远行》)【鉴赏】诗人听到这个好消息,非常高兴,回头看看妻子,哪儿还有什么愁容,随便地卷起书籍,欣喜若狂。诗人初闻捷报,内心的喜悦急需要与家人分享,下意识地回头寻找妻子,妻子也与自己一样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多年以来,笼罩全家的愁云一下消失不见,亲人之喜反过来又增加了诗人自己之喜。在这样一个充满喜悦的日子里,诗人也无法静心看书了,于是随手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胜利的喜悦。此句写出诗人闻捷后的狂喜心情。【全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全诗鉴赏】杜甫作。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流寓梓州,初闻平定安史之乱捷报,写了这首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除首句兼点题外,通篇全是抒情,状写一个“喜”字。诗人通过典型的神态、动作细节,以及今昔对照,以悲写喜的手法,把初闻捷报时自己的惊喜心情刻划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此诗一反杜诗中常见的沉郁顿挫风格,写得欢欣鼓舞,感情的变化和发展异常迅速,意象转换十分频繁,诗句大幅度跳跃,节奏极其欢快。“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等词,使全诗一气贯注,奔泻直下。其情感变化的旋律,由感极而悲,悲定而喜,大喜欲狂,乃至纵酒欢庆,迫不及待地规划还乡路线等。画面快速转换,节奏不停跃动,诗人狂欢心情也在不息地奔腾、发展、深化。我们仿佛看到这位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老诗人,为祖国山河复整的气象而手舞足蹈的雀跃之态。结尾一联写回乡路线,用“穿”、“下”、“向”、“到”四个准确的动词串起四个地名,形成对仗工整而诗意一气贯注的“流水对”,使人如见诗人驾轻舟穿峡而出,顺流而下。诗人把急欲回乡的欢快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所以清人浦起龙说这首诗“其疾如风”,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
赵人患鼠。推荐。爱诗词网。明·刘基2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3。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4?”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5。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6,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1本文至《良桐为琴》等四篇,均选自《郁离子》,标题均为后人所加。赵:战国时赵国。2刘基(1311-1375):明初文学家,有《诚意伯集》。3中山:战国时的中山国,在今河北正定一带。4盍(he):何不。5是:此。若:你。6垣墉(yuanyong):墙。【析点】凡事,往往有一利则有一弊。“赵人”因“患鼠”而“乞”得“中山人”之猫,而其所获之果是“鼠尽”“鸡亦尽”。显然,“鼠尽”是一利,而“鸡亦尽’则是一弊。“其子”为除弊拟“去”猫,“其父”不同意,且说出诸多理由,认为留下猫利大于弊。父子之见,孰是孰非,不言而喻。事情虽小,给人的启示却大,而且对今人仍有教益。凡事既有利弊,便应权衡,利大于弊则可行,弊大于利则当止,如是而已。不过,一切事物并非有“利”必有“弊”,唯物辩证地看问题,利和弊也绝非永远一成不变,在一定的条件下,利和弊是可以转换的。具体到这则故事,“赵人”能否既不“去”猫又能保全鸡呢?看来阅读一篇寄寓哲理的古代短文,又何妨作一下深究呢
文章写作的一种结构技巧。也称“蓄放”。在结构文章时,先反复点染情状,烘托气氛,造成“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态势,一旦时机成熟,势能蓄足,打开控制的闸门,高潮部分便如奔腾的洪水,一泻千里,发出气魄宏大的力量。如果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则容易收到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效果。
刘白羽的散文《日出》,先写他自幼便向往登高观日出,然后引古人名句,外国名篇,铺垫、渲染日出的景观。当读者盼望看到他笔下的日出时,他又引而不发,写两次绝好的机会,失之交臂。至此弓已拉满,势已蓄足,作者才抓住时机,写出了在飞机上看日出的瑰丽景象。文势突发,雄奇豪放,如出闸洪水,一发而不可收,直至痛快淋漓地将日出奇观写到尽兴,方才收笔。蓄势的实质是作者有意对文章的感情节奏进行控制,以达到充实文章内容,表达作者感情,加强艺术力量的目的。
蓄势。推荐。爱诗词网。文章写作的一种结构技巧。也称“蓄放”。在结构文章时,先反复点染情状,烘托气氛,造成“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态势,一旦时机成熟,势能蓄足,打开控制的闸门,高潮部分便如奔腾的洪水,一泻千里,发出气魄宏大的力量。如果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则容易收到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效果。刘白羽的散文《日出》,先写他自幼便向往登高观日出,然后引古人名句,外国名篇,铺垫、渲染日出的景观。当读者盼望看到他笔下的日出时,他又引而不发,写两次绝好的机会,失之交臂。至此弓已拉满,势已蓄足,作者才抓住时机,写出了在飞机上看日出的瑰丽景象。文势突发,雄奇豪放,如出闸洪水,一发而不可收,直至痛快淋漓地将日出奇观写到尽兴,方才收笔。蓄势的实质是作者有意对文章的感情节奏进行控制,以达到充实文章内容,表达作者感情,加强艺术力量的目的。蓄势要注意处理好蓄和放的关系。如果不讲蓄,只是一味地放,文章势必空洞浮夸;只是蓄,没有放,内容也易沉闷含混,气势不强。蓄势的技巧虽然属于结构范畴,但它离不开作者对思想内容的把握和提炼,若要提高文章质量,非同时注重思想内容和技能技巧两个方面才行。
【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世事艰难,令人痛恨,使耳边白发日见增多,潦倒中又生病,于是刚刚戒了酒。苦恨:非常痛恨。繁霜鬓:耳边白发增多。繁,多。霜,形容发色之白。鬓,鬓发,一说代指头发。新停浊酒杯:重阳节本应登高饮酒,现在因病戒酒,含竟不能以酒浇愁之意。新停,近来停止。浊酒,未过滤的酒,亦泛指酒。【鉴赏】诗人历尽艰难困苦,双鬓已长满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因病的缘故,告别了这可以浇愁的酒杯。“艰难”“潦倒”二词,意蕴丰富,既可指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可指时局艰难,民不聊生。国难家仇,双重痛苦,才使得诗人自己渐生白发。诗人心中有无限哀愁,本可借酒消愁,偏偏身体多病,不得不暂时停酒。这也就意味着,连这唯一可消解哀愁的方式都无法使用,其结果只能是满腔愁绪,无法排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生活的艰难苦痛使人潦倒悲愁,白发渐多。[例]但几天后,更多的白发又出现了,他对镜苦笑了笑,再没有拔去的心思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细细地品味着杜甫的这句伤感之辞,沉浸在杜诗那特有的苍凉意境中。(木木《红尘有柳韧如是》)【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唐代七言律诗。杜甫作。作于大历元年(767)的重阳节,诗人客居夔州而只身扶病登高时。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诗的前半描绘了重九登高所见深秋江上壮阔悲凉的景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为千古名句;后半触景生情,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贫病交加,艰难苦恨的沉痛感慨。宋人罗大经曾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认为14字中包含8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全诗具有一种拔山扛鼎式的悲慨氛围,悲而不哀,全诗格调雄浑,气象苍劲。其格律的运用,则如明人胡应麟所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句句皆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又称赏此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许其“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5)。杨伦《杜诗镜铨》也赞赏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潦倒新停浊酒杯。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世事艰难,令人痛恨,使耳边白发日见增多,潦倒中又生病,于是刚刚戒了酒。苦恨:非常痛恨。繁霜鬓:耳边白发增多。繁,多。霜,形容发色之白。鬓,鬓发,一说代指头发。新停浊酒杯:重阳节本应登高饮酒,现在因病戒酒,含竟不能以酒浇愁之意。新停,近来停止。浊酒,未过滤的酒,亦泛指酒。【鉴赏】诗人历尽艰难困苦,双鬓已长满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因病的缘故,告别了这可以浇愁的酒杯。“艰难”“潦倒”二词,意蕴丰富,既可指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可指时局艰难,民不聊生。国难家仇,双重痛苦,才使得诗人自己渐生白发。诗人心中有无限哀愁,本可借酒消愁,偏偏身体多病,不得不暂时停酒。这也就意味着,连这唯一可消解哀愁的方式都无法使用,其结果只能是满腔愁绪,无法排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生活的艰难苦痛使人潦倒悲愁,白发渐多。[例]但几天后,更多的白发又出现了,他对镜苦笑了笑,再没有拔去的心思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细细地品味着杜甫的这句伤感之辞,沉浸在杜诗那特有的苍凉意境中。(木木《红尘有柳韧如是》)【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唐代七言律诗。杜甫作。作于大历元年(767)的重阳节,诗人客居夔州而只身扶病登高时。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诗的前半描绘了重九登高所见深秋江上壮阔悲凉的景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为千古名句;后半触景生情,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贫病交加,艰难苦恨的沉痛感慨。宋人罗大经曾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认为14字中包含8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全诗具有一种拔山扛鼎式的悲慨氛围,悲而不哀,全诗格调雄浑,气象苍劲。其格律的运用,则如明人胡应麟所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句句皆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又称赏此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许其“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5)。杨伦《杜诗镜铨》也赞赏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意思】慈母手中正在忙碌做着的针线活,是在为即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后用来表达母亲对儿女深厚无比的慈爱。【赏析】这句话是孟郊《游子吟》中广为传诵的诗句。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难道母亲对孟郊的爱只体现在临行时为儿子缝制一件衣服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的!母亲将对儿女的爱心与关切全部融入了一针一线之中,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早日团圆;游子穿在身上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颗母亲的爱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祥母亲的手中线,缝成了准备远游他乡的儿子身上的衣服。在儿子临别之际,针线缝得密密的,唯恐儿子回来得很迟。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最后诗的结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般的儿女怎能报答春日般的慈母养育之恩?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拨动了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鉴赏】慈母手中之线,游子身上之衣。诗歌将慈母与游子对举,手中线与身上衣对举,仅用两个词组,两件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刻画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却也将母亲对孩子的深笃之情表现出来,刻画出母子之间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这样的场景因为普通,因为常见,更容易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让人顿觉亲切感人。诗歌语句清新自然,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①寸草心:小草嫩心,双关,喻子女报答母爱的微薄。②三春晖:春天的阳光,喻母亲的养育之恩。“三春”,春季有三个月,故称三春。【题解】唐代诗人孟郊(751—814)作。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母亲对于子女的爱,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飘流在外的游子来说,最动情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时刻了。诗人选取这一时刻,集中描写慈母为游子赶制寒衣的情景,以小见大,把母爱表现得非常深挚感人。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和“衣”把母与子联结起来,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写她缝衣的动作和心理。她忘了疲倦,默默地、仔细地缝着,每一针每一线都是这样的细密。她怕儿子迟迟难归,一心要把衣衫缝制得更结实些;其实,她舍不得儿子离开,切盼着儿子早日平安归来。母亲的一片拳拳深情,就从这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流溢而出,动人心弦,催人下泪,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诗人以春天的阳光比母爱,让人感到温暖、光明、柔和、亲切;以寸草心比子女的心意,又用反问句说出,使人觉得对于深厚博大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这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又通俗浅近,富于诗意。【全诗鉴赏】儿子就要出门远游了,在昏暗的灯光下,慈祥的母亲正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裳。没有哭泣,没有唠叨,然而,在那密密的针线之间,藏有慈母的多少爱,多少疼!飞针走线,为的是替儿子快快准备好行装,好让他马上动身;可是,未行先望归,母亲又是多么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包含着慈母的多少愁,多少忧!慈母象春天的阳光一样哺育着儿女,恩重于山,情深于海;谁说儿女对母亲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慈母的恩情呢!——这就是孟郊在《游子吟》中所诉的游子衷肠。这首诗选材十分典型。游子离别前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这首诗其他都没有写,只选了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裳这一细节。由于这一细节是一种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常见的生活现象,从母亲担心儿女的冷暖之中可以体会到那颗滚烫的慈母之心,因此,它最能扣响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的共鸣,回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如果说,一、二两句是从“行”上选择的典型细节,那么三、四两句则是从“意”上捕捉到的典型细节。儿子要走了,母亲思绪纷繁,可以写的东西也很多,但这首诗其他都没有写,只抓住母亲对儿子“未行先望归”这一特定的心理状态来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其爱之极、其舍之难、其愁之深、其忧之甚,因小见大地反映了母亲此时此刻复杂的思想感情。不难看出,诗人对慈母之情的体察是极为深刻、极为准确、极为细腻的;离开了这种体察,要捕捉这一典型的心理状态便不可能。而这,也正反映了游子离别之前对母亲深厚的爱和难分难舍的依恋。最后两句抒情,比喻贴切、议论精当,既感人肺腑,又发人深思。“寸草”,就是小草,这里象征子女;“心”,一语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三春”,指初春(孟春)、仲春、暮春(季春)合指春天;“晖”,阳光;“三春晖”,就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亲的哺育之恩。用小草要靠阳光才能生长来比喻子女要靠母亲的哺育才能长大成人,用小草难以报答阳光来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恩情,这无疑是非常贴切准确的。由于有了前四句作铺垫,因而最后这两句议论显得挺拔之中见根基,委婉之中有惊警,令人深思,令人折服,成为历史上一切知恩爱母之子(尤其是寒门之子)铭刻心头的警句。《游子吟》浅近、自然、味浓,与孟郊整个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质朴而感情真挚的诗风相一致。苏轼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游子吟》就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慈母手中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意思】慈母手中正在忙碌做着的针线活,是在为即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后用来表达母亲对儿女深厚无比的慈爱。【赏析】这句话是孟郊《游子吟》中广为传诵的诗句。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难道母亲对孟郊的爱只体现在临行时为儿子缝制一件衣服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的!母亲将对儿女的爱心与关切全部融入了一针一线之中,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早日团圆;游子穿在身上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颗母亲的爱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祥母亲的手中线,缝成了准备远游他乡的儿子身上的衣服。在儿子临别之际,针线缝得密密的,唯恐儿子回来得很迟。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最后诗的结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般的儿女怎能报答春日般的慈母养育之恩?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拨动了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鉴赏】慈母手中之线,游子身上之衣。诗歌将慈母与游子对举,手中线与身上衣对举,仅用两个词组,两件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刻画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却也将母亲对孩子的深笃之情表现出来,刻画出母子之间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这样的场景因为普通,因为常见,更容易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让人顿觉亲切感人。诗歌语句清新自然,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①寸草心:小草嫩心,双关,喻子女报答母爱的微薄。②三春晖:春天的阳光,喻母亲的养育之恩。“三春”,春季有三个月,故称三春。【题解】唐代诗人孟郊(751—814)作。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母亲对于子女的爱,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飘流在外的游子来说,最动情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时刻了。诗人选取这一时刻,集中描写慈母为游子赶制寒衣的情景,以小见大,把母爱表现得非常深挚感人。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和“衣”把母与子联结起来,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写她缝衣的动作和心理。她忘了疲倦,默默地、仔细地缝着,每一针每一线都是这样的细密。她怕儿子迟迟难归,一心要把衣衫缝制得更结实些;其实,她舍不得儿子离开,切盼着儿子早日平安归来。母亲的一片拳拳深情,就从这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流溢而出,动人心弦,催人下泪,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诗人以春天的阳光比母爱,让人感到温暖、光明、柔和、亲切;以寸草心比子女的心意,又用反问句说出,使人觉得对于深厚博大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这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又通俗浅近,富于诗意。【全诗鉴赏】儿子就要出门远游了,在昏暗的灯光下,慈祥的母亲正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裳。没有哭泣,没有唠叨,然而,在那密密的针线之间,藏有慈母的多少爱,多少疼!飞针走线,为的是替儿子快快准备好行装,好让他马上动身;可是,未行先望归,母亲又是多么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包含着慈母的多少愁,多少忧!慈母象春天的阳光一样哺育着儿女,恩重于山,情深于海;谁说儿女对母亲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慈母的恩情呢!——这就是孟郊在《游子吟》中所诉的游子衷肠。这首诗选材十分典型。游子离别前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这首诗其他都没有写,只选了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裳这一细节。由于这一细节是一种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常见的生活现象,从母亲担心儿女的冷暖之中可以体会到那颗滚烫的慈母之心,因此,它最能扣响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的共鸣,回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如果说,一、二两句是从“行”上选择的典型细节,那么三、四两句则是从“意”上捕捉到的典型细节。儿子要走了,母亲思绪纷繁,可以写的东西也很多,但这首诗其他都没有写,只抓住母亲对儿子“未行先望归”这一特定的心理状态来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其爱之极、其舍之难、其愁之深、其忧之甚,因小见大地反映了母亲此时此刻复杂的思想感情。不难看出,诗人对慈母之情的体察是极为深刻、极为准确、极为细腻的;离开了这种体察,要捕捉这一典型的心理状态便不可能。而这,也正反映了游子离别之前对母亲深厚的爱和难分难舍的依恋。最后两句抒情,比喻贴切、议论精当,既感人肺腑,又发人深思。“寸草”,就是小草,这里象征子女;“心”,一语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三春”,指初春(孟春)、仲春、暮春(季春)合指春天;“晖”,阳光;“三春晖”,就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亲的哺育之恩。用小草要靠阳光才能生长来比喻子女要靠母亲的哺育才能长大成人,用小草难以报答阳光来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恩情,这无疑是非常贴切准确的。由于有了前四句作铺垫,因而最后这两句议论显得挺拔之中见根基,委婉之中有惊警,令人深思,令人折服,成为历史上一切知恩爱母之子(尤其是寒门之子)铭刻心头的警句。《游子吟》浅近、自然、味浓,与孟郊整个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质朴而感情真挚的诗风相一致。苏轼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游子吟》就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你不要笑我喝多了酒而醉倒在战场上,因为由古至今,在外作战的人究竟有几个能够安然无事地回来呢?“凉州词”的“凉州”是边境城市,当今甘肃武县;“词”是歌词。由于凉州歌的乐调非常哀愁,所以后来作为带有哀调的乐曲题名。此二句描写征战生死难卜,含有无限的悲叹!【注释】写筵席上的开怀畅饮和劝酒。意谓“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了吗?以谐谑之语,写尽情酣醉的理由,表现出了豪迈、开朗、兴奋的感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其语言的明快、节奏的跳动跌宕、奔放的情绪、狂放的精神,产生令人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鉴赏1】如果我喝醉了酒躺卧在沙场上,请你不要笑我。想想看,自古以来,沙场征战的人,又有几个能平安地归来呢?今朝有酒且让自己在今朝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是厌恶战争的悲愤。【鉴赏2】既使醉卧于沙场上,也请诸君莫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之人有几个能平安归来?此为宴席上的劝酒之辞,旷达而豪放,表现了将士视死如归的气概。语调明快,感情奔放,虽流露感伤的情绪,但却无消沉之意。【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葡萄美酒:葡萄在唐时为西域特产,当地人以葡萄酿酒。夜光杯:传说中白玉制成夜间泛光的酒杯。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此处指精美的酒杯。②此句意谓战士正欲饮酒时,传来琵琶劝人畅饮的欢乐声。琵琶:西域传来的马上弹奏乐器。催:通“嗺”(cui),劝酒。③二句意谓古来征战能回归者无几,既已把生死置于度外,即使喝醉而卧沙场并不可笑。沙场:平沙旷野。【鉴赏】王翰为人豪放不羁,有盛名,杜甫曾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为荣幸。今存诗不多,而以《凉州词》享誉后世。此诗与王之涣同题作皆曾被推为唐人七绝首选。诗从举杯欲饮写起,首句极力突出酒美杯美,葡萄酒乃西域特产的酒,色红。夜光杯,据《十洲记》载是西胡献给周穆王的礼品,是由西域所产的玉石琢成。意象之华美,使人想起李贺《将进酒》“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可以说酒未到,先陶醉。其中含着诗中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全诗是极其重要的一笔。次句写正要开怀畅饮之际,忽闻马上乐队已奏起琵琶,催人出发。“催”有两义,一是侑酒(如李白“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一是催促。史载汉武帝以公主和亲于乌孙,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载筝筑,为马上之乐,名曰琵琶,可见“马上琵琶”本是征行之乐。再说,如果仅仅是侑酒,也和下句的沙场缺乏紧密联系。这样看来,诗中写的是战士在奔赴战场之前,摆酒送行的场面。《红灯记》唱词有“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送行酒是可以壮战士行色的。一二句到三四句有一个跳跃,省去了一个举杯痛饮的场面,而就此作情语:请君莫笑战士贪杯,须知他们此一去,是没有打算回来的了。“醉卧沙场”乃马革裹尸的转语,岂是可笑之事,说“君莫笑”,直是淡化的手法。“醉卧沙场”是诗的语言,它不但诗化了战争,也诗化了牺牲,使全诗具有浪漫情调。“古来征战几人回”,以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作苦语读,可以说是很颓唐、很无奈的话。作壮语读,则有“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意味。意兴极为豪放,亦不讳言征战之苦,这是典型的唐音。此作与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在伯仲之间。【点评】王子安“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与于麟(李攀龙)“黄鸟一声酒一杯”皆一法而各自有风致。崔敏童“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亦此法也,调稍卑,情稍浓。敏童“能向花前几回醉,十千沽酒莫辞贫”,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一可怜意也。翰语爽,敏童语缓,其唤法亦两反。(〔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李)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夫葡萄美酒,言酒之美,而肴馔之丰腆在其中矣;夜光杯,言杯器之精,则其他器皿之炫耀在其中矣。总言其筵席之盛。(“欲饮”句)七个字中选用人事、器用、鸟兽门等字,何等变化,的是攒撮五行手。(结句)是言“君莫笑”之故。不知古来好反,大有谋画者万万千千,恒河沙数,貂锦而出,白骨成山,而得归见妻子者有几人也?毕竟饮酒是实。说得怆然,可为好边功者之戒,真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徐增《说唐诗》卷十)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杨仲弘论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盛唐多与此合。(沈德潜《唐诗别裁》)王翰《凉州词》,作悲伤语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施补华《岘佣说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你不要笑我喝多了酒而醉倒在战场上,因为由古至今,在外作战的人究竟有几个能够安然无事地回来呢?“凉州词”的“凉州”是边境城市,当今甘肃武县;“词”是歌词。由于凉州歌的乐调非常哀愁,所以后来作为带有哀调的乐曲题名。此二句描写征战生死难卜,含有无限的悲叹!【注释】写筵席上的开怀畅饮和劝酒。意谓“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了吗?以谐谑之语,写尽情酣醉的理由,表现出了豪迈、开朗、兴奋的感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其语言的明快、节奏的跳动跌宕、奔放的情绪、狂放的精神,产生令人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鉴赏1】如果我喝醉了酒躺卧在沙场上,请你不要笑我。想想看,自古以来,沙场征战的人,又有几个能平安地归来呢?今朝有酒且让自己在今朝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是厌恶战争的悲愤。【鉴赏2】既使醉卧于沙场上,也请诸君莫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之人有几个能平安归来?此为宴席上的劝酒之辞,旷达而豪放,表现了将士视死如归的气概。语调明快,感情奔放,虽流露感伤的情绪,但却无消沉之意。【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葡萄美酒:葡萄在唐时为西域特产,当地人以葡萄酿酒。夜光杯:传说中白玉制成夜间泛光的酒杯。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此处指精美的酒杯。②此句意谓战士正欲饮酒时,传来琵琶劝人畅饮的欢乐声。琵琶:西域传来的马上弹奏乐器。催:通“嗺”(cui),劝酒。③二句意谓古来征战能回归者无几,既已把生死置于度外,即使喝醉而卧沙场并不可笑。沙场:平沙旷野。【鉴赏】王翰为人豪放不羁,有盛名,杜甫曾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为荣幸。今存诗不多,而以《凉州词》享誉后世。此诗与王之涣同题作皆曾被推为唐人七绝首选。诗从举杯欲饮写起,首句极力突出酒美杯美,葡萄酒乃西域特产的酒,色红。夜光杯,据《十洲记》载是西胡献给周穆王的礼品,是由西域所产的玉石琢成。意象之华美,使人想起李贺《将进酒》“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可以说酒未到,先陶醉。其中含着诗中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全诗是极其重要的一笔。次句写正要开怀畅饮之际,忽闻马上乐队已奏起琵琶,催人出发。“催”有两义,一是侑酒(如李白“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一是催促。史载汉武帝以公主和亲于乌孙,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载筝筑,为马上之乐,名曰琵琶,可见“马上琵琶”本是征行之乐。再说,如果仅仅是侑酒,也和下句的沙场缺乏紧密联系。这样看来,诗中写的是战士在奔赴战场之前,摆酒送行的场面。《红灯记》唱词有“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送行酒是可以壮战士行色的。一二句到三四句有一个跳跃,省去了一个举杯痛饮的场面,而就此作情语:请君莫笑战士贪杯,须知他们此一去,是没有打算回来的了。“醉卧沙场”乃马革裹尸的转语,岂是可笑之事,说“君莫笑”,直是淡化的手法。“醉卧沙场”是诗的语言,它不但诗化了战争,也诗化了牺牲,使全诗具有浪漫情调。“古来征战几人回”,以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作苦语读,可以说是很颓唐、很无奈的话。作壮语读,则有“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意味。意兴极为豪放,亦不讳言征战之苦,这是典型的唐音。此作与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在伯仲之间。【点评】王子安“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与于麟(李攀龙)“黄鸟一声酒一杯”皆一法而各自有风致。崔敏童“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亦此法也,调稍卑,情稍浓。敏童“能向花前几回醉,十千沽酒莫辞贫”,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一可怜意也。翰语爽,敏童语缓,其唤法亦两反。(〔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李)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夫葡萄美酒,言酒之美,而肴馔之丰腆在其中矣;夜光杯,言杯器之精,则其他器皿之炫耀在其中矣。总言其筵席之盛。(“欲饮”句)七个字中选用人事、器用、鸟兽门等字,何等变化,的是攒撮五行手。(结句)是言“君莫笑”之故。不知古来好反,大有谋画者万万千千,恒河沙数,貂锦而出,白骨成山,而得归见妻子者有几人也?毕竟饮酒是实。说得怆然,可为好边功者之戒,真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徐增《说唐诗》卷十)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杨仲弘论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盛唐多与此合。(沈德潜《唐诗别裁》)王翰《凉州词》,作悲伤语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施补华《岘佣说诗》)
长善救失。推荐。爱诗词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注释①长(zhǎnɡ):指发扬。译文学习的人会犯四种毛病,做老师的人必须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人贪多而囫囵吞枣;有的人孤陋寡闻;有的人见异思迁;有的人浅尝辄止。这四种情况,是出于不同的想法。懂得学生的心理想法,然后才能加以补救。所谓教育,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缺陷。感悟教育的方法应讲究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仅是战争中的规律,也适用于教育领域。评价一个人不应仅在静止状态下看他的优点或者缺陷,更重要的是发现和注重他的可塑性。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推荐。爱诗词网。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十一)注释①齐景公:齐国国君。【译文】齐国国君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的方法。孔子回答:“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即以君为君、以臣为臣、以父为父、以子为子,各司其职、各尽其本,不可僭(jiàn)越、不可乱位。”感悟孔子说得没错。至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的“三纲”,那是汉朝以后儒生们恶搞的。
《春江花月夜》全诗。推荐。爱诗词网。[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②,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③,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④,月照花林皆似霰⑤。空里流霜不觉飞⑥,汀上白沙看不见⑦。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⑧。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⑨,青枫浦上不胜愁⑩。谁家今夜扁舟子(11)?何处相思明月楼(12)?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13),捣衣砧上拂还来(14)。此时相望不相闻(15),愿逐月华流照君(16)。鸿雁长飞光不度(17),鱼龙潜跃水成文(18)。昨夜闲潭梦落花(19),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20)。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21)。〔注释〕①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制。此篇为张若虚拟题而作。②江,指长江。③滟(yan雁)滟,水波相连的样子。④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⑤霰(xian宪),雪珠。⑥空里流霜,形容月光从空中流泻下来。⑦汀,水边平地。这句是说,月照沙汀如同盖上了一层霜,分辨不清白沙与月色了。⑧皎皎,光明的样子。⑨悠悠,这里形容白云飘行的样子。⑩青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县,这里是泛指分别的地点。浦,大水有口别通。(11)扁(pian偏)舟,小船。扁舟子,指漂流在外的人。(12)明月楼,明月照耀下的楼,指思妇住的楼。(13)玉户,指闺中。卷不去,帘可卷起,月光却卷不去。(14)砧(zhen真),捶、捣衣服时下面的垫具。(15)闻,听到音讯。(16)逐,随。月华,月光。君,指在外的丈夫。(17)长飞,远飞。光不度,飞不出月光。(18)鱼龙潜跃,鱼在水底翻腾。文,同“纹”,指水面波纹。(19)闲潭梦落花,梦见花落闲潭。(20)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已沉入海中。潇湘,水名,在今湖南零陵县。碣石潇湘泛指天南地北。(21)摇情,牵动情思。〔分析〕抒发月夜感触的长篇歌行《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坛上一篇少见的杰作。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春、江、花、月、夜”五种在特定条件下紧密关联的事物,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和谐统一、发人深思的神奇画面。这首诗,既没有停留于对景物的赞叹,也没有把感触局限于对人世间离愁别恨的同情,而是运用含蓄的启示,引导人们去追求实现完美的生活。从艺术方面来看,作品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感情真挚饱满,语言流畅生动,具有强烈的吸引魅力。《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可分三个层次。开头八句,侧重借助写景讴歌春夜月光笼罩下大自然的美丽。起句气势磅礴,以“连海平”三字,展示下游入海处江面的辽阔。接着,又用“共潮生”,把水天相接处明月冉冉升起的画面,形象而生动地托出。第三第四句叙写柔和的月色,拂照着绵延千里的江面,江水流经之处,都能因粼粼的水波,看得到它撒布的闪烁的光辉。诗中用“滟滟”这一迭词,描绘闪忽不定的光泽,非常贴切。虽然春江月夜的景致,已由上面四句勾出了鲜明的轮廓,但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借助动词“绕”字,引导读者随同曲折宛转的江流,走入“美”所缔造的崭新境界:在芳草如茵的原野一端,皎洁的月光,倾泻在花林之上,像是撒上了一层霜雪;原来以白沙覆盖而自傲的汀洲,此刻也因月光的明亮而显示不出它的特色了。这几句重点描写月光的皎洁,虽然使用白描的语言,手法上也很重视表达的变化。例如“皆似霰”,用的是明喻;“空里流霜”却属暗喻了。末句没有直接提到月光,但是“白沙看不见”的变异,却以反衬的形式,有力地衬托出月光的魔力!在月光的浸染之下,自然界变得那么神奇,充满着优美的宁静。第九句到十六句,是思维发展的第二个层次,话题很自然地转入对宇宙与人生认识的探索。皓月当空,碧空如洗,使诗人在赞叹大自然的纯净肃穆的同时,不能不感慨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促。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提问里,多少暗含着诗人某种程度的感伤:秦人不见汉时月,秦月偏能照汉人。如果人能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就好了。然而,在进一步思索之后,他很快地稳定了情绪,他领悟到个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从整个人类世代连绵的宏观放眼,则人类与美好的自然界,与宇宙,都是长期存在的。“代代无穷已”的认识,帮助诗人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念。不过,他也不能无视现实生活中的缺陷,第十五、十六两句,通过“待”字和“送”字,借助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江月待人,流水无情,表达他对人世间因离别而虚度年华的男女真挚的同情。感触在这里巧妙地过渡到第三层次,也是这首长诗的核心。人生既是如此短暂,在美好的春天,在青年时代团聚厮守,当然是非常可贵的幸福。但是,现实生活常常迫使倾心相爱的男女青年不得不分离,特别是诗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或因功名科举,或为衣食奔波……这就造成人世间大量的离愁别恨。月明的春夜,更容易触发他们的痛苦悲哀。首先,他用“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总写游子和少妇分处两地的相思,“去悠悠”的白云,喻指远去飘泊的孤帆,它所停靠的地点,就是寂寞凄凉的“青枫浦”,所以要用“不胜愁”三字来诉说离别的感伤。但是这痛苦不仅是扁舟上的游子所独具的,同时也是高楼上的少妇共有的悲哀。“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集中描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作者用富有同情心的“月”,委婉地写出少妇的惆怅。正是怜恤她那么孤独,月亮才拗执地留下来陪伴她,把柔和的光辉洒在她的梳妆台、玉帘栊和捣衣砧上;然而,这片月色非但不能帮助她排遣对丈夫的思念,反而更勾起女主人公的离愁。她希望自己能幻化成月光,追随远在天边的丈夫。这种幻想显然背离现实。古代的交通是那么不便,连托人传送书信都很困难,所以作者用“鸿雁长飞光不度”两句,写少妇仰望长空,俯视江面,无可奈何的悲叹。结尾八句,写游子思乡归不得的怅惘。虽然飘泊异乡,对家乡和爱人,却是梦魂萦绕,难以忘怀。春光的流逝,使他联想到妻子正在为他而憔悴,美好的时光被耽误和浪费了,看着江潭的落月,他不能不为妻子和自己伤悲。他当然希望能早日回家,但道路是那么遥远,诗人用渤海的“碣石”与湖南的“潇湘”(湘江的别称),喻示两位主人公之间漫长的距离,同时又以“斜月”、“海雾”和幽暗的“沉沉”,烘托团聚的艰难。更放开视野,“不知乘月几人归?”把真挚的同情与美好的祝愿,施于普天下远离故土的游子,期望他们都能有在多情的月光拂照下星夜赶回的时刻。读张若虚的这首长诗,我们好像在观赏一幅淡雅清幽的水墨画,但它却又不是静止的。这首诗从月之初升、临空、西斜,最后归于沉落,有一个完整的巡回过程;它的亮度,也由柔和,经明亮,达于朦胧,乃至藏匿于重重海雾的背后;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静谧的,但同时又是辽阔的世界:江潮、花林、汀洲、夜空、白云、河岸、青枫、扁舟、高楼……乃至望月怀人的少妇和游子,笔触柔和细腻,同时却又不失洒脱与深沉。它以清新的词句和意境,表达诗人对生活与美的强烈的爱,鲜明体现了初唐充满朝气的进取精神。而四句一韵,平仄交错,更使这首长篇歌行的内容,在委婉和谐的音节衬托之下,获得了相当完美的表达效果。〔评说〕陆时雍《唐诗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钟惺《唐诗归》:“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王夫之《唐诗评选》:“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毛先舒《诗辩坻》:“不着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酝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出处】唐·李商隐《锦瑟》。【意思】往事虚幻就像庄周拂晓做梦,醒后扑朔迷离,不知是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我的情怀和望帝一样,把向往和哀怨都寄托于杜鹃的悲鸣。庄生:即庄子。《庄子·齐物论》说,庄周曾做梦化为蝴蝶,醒后弄不清是自己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了。晓梦:天亮时做的短梦。望帝:周朝末年蜀国的君主,名杜宇,相传死后化为杜鹃鸟,鸣声悲切。春心:对爱情的向往,亦喻指其他的美好理想,此处也含哀怨忧伤之意。托杜鹃:比喻用哀怨的诗歌寄寓伤痛。【鉴赏】我的心就像庄周晓梦蝴蝶一般迷惘无措,就像望帝化为杜鹃以托付春心一般哀怨感伤。此联两句,写诗人由锦瑟声弦而生发的无限感慨。“庄生晓梦迷蝴蝶”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此典故是说庄周梦见自己化身为蝶,翩然而飞,浑然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这本是表达“齐物我”的道理,诗人却借“蝶梦”表达人生似梦、往事如烟的无奈之感。“望帝春心托杜鹃”句运用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寄托自己一片“春心”——对现实人生的执着追求。全联承上启下,意境扑朔迷离。诗人将两个本没有联系的典故放在一处,相反相成,表达自己对现实既失望又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美好的往事旧情或理想志趣如梦幻般飘逝,只留下一腔难言的悲怨,或形容通过某种文艺形式来寄寓留下的悲怨。[例]在文学方面大胆进行革命的胡适,在婚姻上却遵从父母之命,不能与志同道合的陈衡哲谈情说爱,因而也许心里怀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感慨,于是将诗名改为《蝴蝶》,以纪念这段“心史”。(龙炘成《我国新诗的首篇》)【全诗】《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全诗鉴赏】李商隐《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的诗作之一。其中“悼亡”和“自伤身世”两说影响较大。当然,悼亡诗也有作者的某些身世之感。首句以锦瑟起兴。“无端”即平白无故、无来由之意。诗人面对锦瑟兴悲,发为痴语,以寄怨悼。锦瑟有多少根弦,本无关于人事,而发为人语,责以“无端”,一片痴怨之情立现。所以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说:“此诗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是令人怅望年华,不知何故有此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原来诗人的妻子王氏喜爱弹瑟,《西溪》诗云:“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寓目》诗又云:“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大中五年(851)秋间,王氏病逝。李商隐当时正在徐州卢宏正幕,归家时妻子已经亡故,而房中锦瑟仍在,诗人睹物思人,不禁感悼而作《房中曲》,有“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之句。由此可见,“锦瑟无端五十弦”是诗人“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朱彝尊笺),不必强为深解。二句睹锦瑟之“一弦一柱”而起“华年”之思。笺家一般只注意它“逗下四句”,其实妙处还在“一弦一柱”四字。首联由“五十弦”而“一弦一柱”,是辞相续;二句由“一弦一柱”而“思华年”,则是意相承。三四两联正是从第二句逗出。四个典故在诗句中只是四个喻象,四个浸渍着诗人感情的“以事象意”的朦胧的画面,给人一种可此可彼、飘忽迷茫的感觉。《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其绝对的相对论,寓说人生如梦的虚幻境界。诗人不说妻子亡逝或物化,而用“庄生晓梦迷蝴蝶”,就化理念的演绎为具象的摹写。“晓梦”、“迷”、“蝴蝶”的翩翩起舞,构成一幅混茫的境象,也渗透着作者无限迷惘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妻亡之意已蕴含其中。李商隐是运典的巧手,他的诗常一典多用,“庄生梦蝶”就是两喻并用,除借物化喻妻子亡逝外,又以庄生自比,以蝶喻妻,以“晓”喻青春年华即所思之“华年”。“迷”,被动词,“迷蝴蝶”即为蝴蝶所迷。连同下句,说自己当青春华年之时,热恋于妻子,而今妻子亡故,自己有如“春蚕到死”,而且即便死后,也将如望帝把伤春之心托杜鹃而日夜哀鸣。李商隐诗多次将妻子比为凤,比为蝶,原来两个比喻是一回事。崔豹《古今注》云:“蛱蝶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青斑,名为凤子,一名凤车。”这诗有可能是诗人晚年在樟州幕府所作,因在蜀地,所以将“望帝”顺手招来,实只取义杜鹃啼血。象第四句“望帝”不一定看作义山自比,但看作自比也可通。李商隐诗经常把自己比作李唐的“王孙”、“龙孙”,比儿子为“龙种”,既可比“龙孙”“龙种”,为什么就不可比“望帝”呢?“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一个十分哀怨动人的故事。传说古代巴蜀地方的国君望帝杜宇,因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华阳国志》称“时适二月子规鸣”。诗人同妻子的婚期也正是二月鹃啼之时,所以每当诗人远离,就与妻子约定二月归家:“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蜂》);或者慰妻以二月相见:“龙山万里无多路,留待行人二月归(《对雪》)。可是,“木兰花尽失归期”(《三月十日流杯亭》),最后一次归家已瑟在人亡了。诗人借用杜鹃之二月哀鸣,可哀亦可思。五、六转从亡妻方面落笔。古代玉也可名之为珠。珠、玉两个喻体实同喻王氏。五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正是诗人拟想妻子逝去,还会于月明之下思念生者而夜夜哭泣流泪。六句“蓝田”即玉山。相传伏羲氏母华胥氏陵墓在此山,唐时士女多葬此。李商隐妻子当也葬于蓝田玉山之上。《搜神记》载:吴王小女(紫)玉,因相思不遂,气结而死,葬阊门外。末云:“王妆梳,忽见玉,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重从远来,闻玉已死,故牲币,诣冢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冢,愿勿推究。’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玉山烟”即用此典故。全句说,蓝田山上,王氏的灵魂在明月下精气氛氲,如紫玉之化烟,再无处寻觅妻子之玉魄。上面说过,李商隐善于一典两用,五、六又都是一句两典。象六句用“紫玉化烟”又暗含“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意。李商隐《谒山》诗写自己到蓝田玉山谒祭妻子灵墓,可为五、六作注。诗云:“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诗人在灵墓前痴想,如果能用长绳将日系住,使时间倒流,那么妻子不就永远年轻不死吗?但是回答是否定的。妻子如水之东逝,永无复归之日;如云之氛氲回没,永无形聚之期,故有不胜之恨。诗人之拟想妻子哭于沧海,正是神仙不助,添寿无门之恨。而王氏女于月明下,夜夜在沧海祈求饮泣的形象又是何等感人!末联云此情岂待今日追忆时才伤心哀感,即在初婚欢会的日子,想到夫妇两人终有一个先逝而已经感到人生如梦,惘然若失了。元稹《悼亡》云“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殆与此同一意绪,不过元句真朴而浓挚,李诗哀惋而缠绵,用退一步法而以“可待”、“只是”倒折出之。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出处】唐·李商隐《锦瑟》。【意思】往事虚幻就像庄周拂晓做梦,醒后扑朔迷离,不知是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我的情怀和望帝一样,把向往和哀怨都寄托于杜鹃的悲鸣。庄生:即庄子。《庄子·齐物论》说,庄周曾做梦化为蝴蝶,醒后弄不清是自己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了。晓梦:天亮时做的短梦。望帝:周朝末年蜀国的君主,名杜宇,相传死后化为杜鹃鸟,鸣声悲切。春心:对爱情的向往,亦喻指其他的美好理想,此处也含哀怨忧伤之意。托杜鹃:比喻用哀怨的诗歌寄寓伤痛。【鉴赏】我的心就像庄周晓梦蝴蝶一般迷惘无措,就像望帝化为杜鹃以托付春心一般哀怨感伤。此联两句,写诗人由锦瑟声弦而生发的无限感慨。“庄生晓梦迷蝴蝶”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此典故是说庄周梦见自己化身为蝶,翩然而飞,浑然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这本是表达“齐物我”的道理,诗人却借“蝶梦”表达人生似梦、往事如烟的无奈之感。“望帝春心托杜鹃”句运用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寄托自己一片“春心”——对现实人生的执着追求。全联承上启下,意境扑朔迷离。诗人将两个本没有联系的典故放在一处,相反相成,表达自己对现实既失望又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美好的往事旧情或理想志趣如梦幻般飘逝,只留下一腔难言的悲怨,或形容通过某种文艺形式来寄寓留下的悲怨。[例]在文学方面大胆进行革命的胡适,在婚姻上却遵从父母之命,不能与志同道合的陈衡哲谈情说爱,因而也许心里怀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感慨,于是将诗名改为《蝴蝶》,以纪念这段“心史”。(龙炘成《我国新诗的首篇》)【全诗】《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全诗鉴赏】李商隐《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的诗作之一。其中“悼亡”和“自伤身世”两说影响较大。当然,悼亡诗也有作者的某些身世之感。首句以锦瑟起兴。“无端”即平白无故、无来由之意。诗人面对锦瑟兴悲,发为痴语,以寄怨悼。锦瑟有多少根弦,本无关于人事,而发为人语,责以“无端”,一片痴怨之情立现。所以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说:“此诗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是令人怅望年华,不知何故有此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原来诗人的妻子王氏喜爱弹瑟,《西溪》诗云:“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寓目》诗又云:“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大中五年(851)秋间,王氏病逝。李商隐当时正在徐州卢宏正幕,归家时妻子已经亡故,而房中锦瑟仍在,诗人睹物思人,不禁感悼而作《房中曲》,有“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之句。由此可见,“锦瑟无端五十弦”是诗人“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朱彝尊笺),不必强为深解。二句睹锦瑟之“一弦一柱”而起“华年”之思。笺家一般只注意它“逗下四句”,其实妙处还在“一弦一柱”四字。首联由“五十弦”而“一弦一柱”,是辞相续;二句由“一弦一柱”而“思华年”,则是意相承。三四两联正是从第二句逗出。四个典故在诗句中只是四个喻象,四个浸渍着诗人感情的“以事象意”的朦胧的画面,给人一种可此可彼、飘忽迷茫的感觉。《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其绝对的相对论,寓说人生如梦的虚幻境界。诗人不说妻子亡逝或物化,而用“庄生晓梦迷蝴蝶”,就化理念的演绎为具象的摹写。“晓梦”、“迷”、“蝴蝶”的翩翩起舞,构成一幅混茫的境象,也渗透着作者无限迷惘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妻亡之意已蕴含其中。李商隐是运典的巧手,他的诗常一典多用,“庄生梦蝶”就是两喻并用,除借物化喻妻子亡逝外,又以庄生自比,以蝶喻妻,以“晓”喻青春年华即所思之“华年”。“迷”,被动词,“迷蝴蝶”即为蝴蝶所迷。连同下句,说自己当青春华年之时,热恋于妻子,而今妻子亡故,自己有如“春蚕到死”,而且即便死后,也将如望帝把伤春之心托杜鹃而日夜哀鸣。李商隐诗多次将妻子比为凤,比为蝶,原来两个比喻是一回事。崔豹《古今注》云:“蛱蝶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青斑,名为凤子,一名凤车。”这诗有可能是诗人晚年在樟州幕府所作,因在蜀地,所以将“望帝”顺手招来,实只取义杜鹃啼血。象第四句“望帝”不一定看作义山自比,但看作自比也可通。李商隐诗经常把自己比作李唐的“王孙”、“龙孙”,比儿子为“龙种”,既可比“龙孙”“龙种”,为什么就不可比“望帝”呢?“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一个十分哀怨动人的故事。传说古代巴蜀地方的国君望帝杜宇,因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华阳国志》称“时适二月子规鸣”。诗人同妻子的婚期也正是二月鹃啼之时,所以每当诗人远离,就与妻子约定二月归家:“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蜂》);或者慰妻以二月相见:“龙山万里无多路,留待行人二月归(《对雪》)。可是,“木兰花尽失归期”(《三月十日流杯亭》),最后一次归家已瑟在人亡了。诗人借用杜鹃之二月哀鸣,可哀亦可思。五、六转从亡妻方面落笔。古代玉也可名之为珠。珠、玉两个喻体实同喻王氏。五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正是诗人拟想妻子逝去,还会于月明之下思念生者而夜夜哭泣流泪。六句“蓝田”即玉山。相传伏羲氏母华胥氏陵墓在此山,唐时士女多葬此。李商隐妻子当也葬于蓝田玉山之上。《搜神记》载:吴王小女(紫)玉,因相思不遂,气结而死,葬阊门外。末云:“王妆梳,忽见玉,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重从远来,闻玉已死,故牲币,诣冢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冢,愿勿推究。’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玉山烟”即用此典故。全句说,蓝田山上,王氏的灵魂在明月下精气氛氲,如紫玉之化烟,再无处寻觅妻子之玉魄。上面说过,李商隐善于一典两用,五、六又都是一句两典。象六句用“紫玉化烟”又暗含“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意。李商隐《谒山》诗写自己到蓝田玉山谒祭妻子灵墓,可为五、六作注。诗云:“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诗人在灵墓前痴想,如果能用长绳将日系住,使时间倒流,那么妻子不就永远年轻不死吗?但是回答是否定的。妻子如水之东逝,永无复归之日;如云之氛氲回没,永无形聚之期,故有不胜之恨。诗人之拟想妻子哭于沧海,正是神仙不助,添寿无门之恨。而王氏女于月明下,夜夜在沧海祈求饮泣的形象又是何等感人!末联云此情岂待今日追忆时才伤心哀感,即在初婚欢会的日子,想到夫妇两人终有一个先逝而已经感到人生如梦,惘然若失了。元稹《悼亡》云“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殆与此同一意绪,不过元句真朴而浓挚,李诗哀惋而缠绵,用退一步法而以“可待”、“只是”倒折出之。
【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处】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意思】彼此相看从不生厌,只有我和敬亭山才能如此。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北,古名昭亭山。【鉴赏】敬亭山:一名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原诗的大意是:鸟儿都高飞远走了,天空只有一片云彩在飘浮。唯一能给我慰藉的,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了。诗人把山人格化,说是彼此相看不厌,真是神来之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诗,一方面是描写远离红尘,与山对看的无穷乐趣;一方面也是暗喻内心对世俗感到厌烦,渴望能从大自然中,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因对自然景观或其他事物的酷爱,以至感到景物对自己也饱含深情,于是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例1]这老翁,可能已在半岛上坐了大半天,或者甚至一整天。因为这里的景色,给了他一种平静的、柔和的、超尘脱俗的心境,使他什么都不去想,甚至也不去回忆,仿佛他的灵魂和肉体,和这些景物糅合了,飘飘然的,浑浑然的,遗忘了自己,遗忘了半岛以外的世界。这使我顿然领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中的意境所在。(邢济众《一幅画》)[例2]吾爱吾师吾友,故吾爱吾师之墨迹。我能从字上见其为人,想见其为文。有时候久久凝视、揣摩、玩味师友的墨宝,真如李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进入一种纤尘俱无、至静至和至美的享乐与体悟境界中。(张放《家有墨宝可相亲》【全诗】《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导读入境】李白七次游宣城,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城之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整十年。长期的漂游生活让他尝尽了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增添了许多孤寂之感。天上的鸟儿都高飞远去了,渐渐地消失了踪迹,寥廓的天空仅剩的一片孤云,也不愿留下来,悠闲地飘向远方。除了敬亭山之外,似乎一切都离我而远去。我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我们相对而视,我看它不够,它看我也看不够。【赏析】诗人通过独看敬亭山,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也暗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描绘了眼见之景。鸟儿都飞走了,众鸟喧叫消失后,使诗人的听觉一下子静了下来;孤云独去,片片云朵匿迹后也立即让诗人的视野清幽平静了。仿佛一切都消失了,读者也被引入了一个静寂的世界。这两句的写鸟飞云去,却因动而静,以动衬静。通过这静寂的氛围,诗人的孤寂的心境便烘托得可感可触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则运用拟人手法,写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相”和“两”把诗人和敬亭山紧紧拉到一起。“不厌”又给山注入了浓重的情感。此时的诗人和敬亭山恰如重逢的恋人,无言无语,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敬慕之情便在对视中油然而起,静谧的意境也在静寂的氛围和默默的对视中自然呈现。诗人明写山有情,实刺人世无情,而诗人横遭冷遇后孤寂的心境,便在一片静谧中更加突出鲜明了。【思考题】本诗与《月下独酌》所表达的心境一样吗?试谈谈你的看法。(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相看两不厌。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处】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意思】彼此相看从不生厌,只有我和敬亭山才能如此。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北,古名昭亭山。【鉴赏】敬亭山:一名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原诗的大意是:鸟儿都高飞远走了,天空只有一片云彩在飘浮。唯一能给我慰藉的,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了。诗人把山人格化,说是彼此相看不厌,真是神来之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诗,一方面是描写远离红尘,与山对看的无穷乐趣;一方面也是暗喻内心对世俗感到厌烦,渴望能从大自然中,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因对自然景观或其他事物的酷爱,以至感到景物对自己也饱含深情,于是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例1]这老翁,可能已在半岛上坐了大半天,或者甚至一整天。因为这里的景色,给了他一种平静的、柔和的、超尘脱俗的心境,使他什么都不去想,甚至也不去回忆,仿佛他的灵魂和肉体,和这些景物糅合了,飘飘然的,浑浑然的,遗忘了自己,遗忘了半岛以外的世界。这使我顿然领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中的意境所在。(邢济众《一幅画》)[例2]吾爱吾师吾友,故吾爱吾师之墨迹。我能从字上见其为人,想见其为文。有时候久久凝视、揣摩、玩味师友的墨宝,真如李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进入一种纤尘俱无、至静至和至美的享乐与体悟境界中。(张放《家有墨宝可相亲》【全诗】《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导读入境】李白七次游宣城,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城之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整十年。长期的漂游生活让他尝尽了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增添了许多孤寂之感。天上的鸟儿都高飞远去了,渐渐地消失了踪迹,寥廓的天空仅剩的一片孤云,也不愿留下来,悠闲地飘向远方。除了敬亭山之外,似乎一切都离我而远去。我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我们相对而视,我看它不够,它看我也看不够。【赏析】诗人通过独看敬亭山,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也暗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描绘了眼见之景。鸟儿都飞走了,众鸟喧叫消失后,使诗人的听觉一下子静了下来;孤云独去,片片云朵匿迹后也立即让诗人的视野清幽平静了。仿佛一切都消失了,读者也被引入了一个静寂的世界。这两句的写鸟飞云去,却因动而静,以动衬静。通过这静寂的氛围,诗人的孤寂的心境便烘托得可感可触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则运用拟人手法,写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相”和“两”把诗人和敬亭山紧紧拉到一起。“不厌”又给山注入了浓重的情感。此时的诗人和敬亭山恰如重逢的恋人,无言无语,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敬慕之情便在对视中油然而起,静谧的意境也在静寂的氛围和默默的对视中自然呈现。诗人明写山有情,实刺人世无情,而诗人横遭冷遇后孤寂的心境,便在一片静谧中更加突出鲜明了。【思考题】本诗与《月下独酌》所表达的心境一样吗?试谈谈你的看法。(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题解】杭州西湖在市区,旧称武林水、钱塘湖。相传汉时湖上时见金牛,谓为“明圣之瑞”,故又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唐时因湖在城西,遂通称西湖。古代西湖与钱塘江相通,是一片浅海湾。由于泥沙淤塞而逐渐形成一个轮廓近似椭圆的潟湖。湖岸周长约15公里,湖面上有白堤、苏堤,将湖分为外湖、里湖、岳湖、西望湖、小南湖等五部分。湖中有孤山,又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鼎立。西湖是杭州主要园林风景游览区,名胜众多。湖畔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三面环绕,山上岸边,亭台楼阁,星布点缀,湖光山色,赏心悦目。唐代时西湖已成为游览胜地,此诗是作者任杭州刺史时游春所作。时间当在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紧扣环境和季节,没有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却把初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气盎然。是历来传诵的即景抒情名篇。【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钱塘湖:指浙江杭州的西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接,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寺,可总览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乱花:纷繁的花。没(mò):遮掩。足:满足。白沙堤:指西湖东面的白堤,上有断桥等名胜。【大意】我在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的孤山山顶,眺望秀丽的西湖,只见潇潇的春雨过后,湖水新涨,几乎与湖岸齐平;阴晴不定的天空中,舒卷的白云重重叠叠地压向湖面,几乎与涟滟的波光连成了一片。天气乍暖还寒,几只早起的黄莺鸟正争夺着向阳暖和的树枝,想早日试一试它们沉默了一个冬季的歌喉;不知哪家屋檐下的燕子,正飞来飞去,忙碌地衔着春泥,构筑它们的新巢。我骑着马儿缓行在垂柳依依的湖畔。那渐次开放的鲜花,姹紫嫣红,迷乱了游人的眼神;刚刚萌发嫩芽的小草,新绿浅浅,恰好能盖没马蹄。钱塘湖畔,最令人流连忘返、徘徊着不忍离去的地方,就要数这柳阴里的白沙堤了。【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1]长庆三年至四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创作了不少歌咏西湖湖光山色的诗。这首律诗写西湖早春景色,是其西湖风景诗中最受赞赏的一首。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2〕“孤山”二句:孤山,是西湖后湖和外湖之间的一座小山,孤峰独秀,故名孤山。登山可览西湖全景。山上有孤山寺,建于南朝,原名永福寺,今废。贾亭,又名贾公亭,唐贞元年间杭州刺史贾全所建,原是西湖胜迹之一,今已不存。云脚,指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雨后春水初涨,与地面平,与云气相接,所以说云脚低。首联写立足西湖最秀美之处,湖水初涨平如镜,春动气转阳气上升的景象。〔3〕“几处”二句:争暖树,争着飞占向阳的树枝。啄春泥,指燕衔泥营建新巢。颔联从莺争燕啄表现早春之时大自然的生机活力。〔4〕“乱花”二句:乱花,各种品种、颜色,遍处开放的花。没马蹄,初长青草似毯,刚刚掩住马蹄。骑马游湖是当时风尚。颈联写各色繁花渐渐开放,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绿茵茵嫩草铺地,掩没马蹄,游人已至。〔5〕“最爱”二句:行不足,游赏不厌。白沙堤,一名白堤、断桥堤,西湖两条长堤之一,东西向,西接孤山,东至断桥,位于后湖和外湖之间。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绿杨,即杨柳,吐绿枝最早,早春长堤垂柳成阴是西湖美景之一。这首描写西湖春景的七律名作,紧紧抓住早春季节的特征和诗题中的“行”字,首联起,尾联收,中间两联铺叙,随同作者的行进,用“移步转景”的写法,描写西湖早春的美景。全诗纯用白描,准确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迷人风光,显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细腻的感受能力,写得春意盎然,融和着诗人清新明快、喜悦欣愉的心情。【鉴赏】提到西湖,人们会联想到苏轼曾经有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但这“淡妆”或“浓抹”的“西子”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他在一首短短的绝句里,只可能提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从“水光”和“山色”,“晴”和“雨”作一个对照的启示,让熟悉西湖的人自己去领会。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却描绘出一个刚刚披上了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读了以后,真的仿佛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淡妆西施的面影,使我们更加感到苏轼的比喻的意味无穷了。全诗通篇到底,顺序写来,引人入胜。风格是如此的坦易纡徐,语言是这样平易畅达,理解起来,似乎是毫无困难的。但是再仔细体会一下吧,则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的东西为我们所忽略,在我们面前轻轻地滑了过去。首先应该弄清它的结构。这诗写西湖先从孤山写起,因为“湖中独立一孤山”(见《舆地纪胜》),是一个非常特出的标志;“孤山寺北贾亭西”,自然指的是西湖。由于有了第一句的叙述,第二句就有了着落,这“水面”不可能是别的水面了。这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春到湖边,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后面四句,则以“白沙堤”为中心,专写湖东的景色。前面四句,先点明环境背景,然后描写;后面四句,先描写,然后再点明环境背景。这样就使得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不出一点转换的痕迹。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把全篇的结构,织成一幅完整无缝的天衣。章法之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常常有一种似断非断,似乎不相联系而又相联系的“草蛇灰线”的笔法,在这诗里,可以找到例证。“乱花”“浅草”二句,写的也是一般春景,为什么说,它只应该属之于后面两句而不能属之于前面呢?这因为“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是有联系的。春天来,西湖的四周哪儿不是象绿毯般的草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却是游人来往频繁的大路,“杨柳风微春试马”(借用吴伟业《永和宫词》诗中的句子。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妓女都是这样。白居易另有一首《代买薪女赠诸妓》有“一种钱塘江上女,着红骑马是何人”二句可证。)不是经常看到的景象吗?当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时候,脚踏着这柔软的草地,他想,该用怎样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它呢?最现成的莫过于“没马蹄”(指草的深度可以陷没马蹄)了。由此可见它不仅和环境背景有密切关联,而且和诗人当时的思想活动也有联系。这些地方,笔意细致入微,但却又自然而不着迹象。如果我们稍微粗心大意一点,就会把它放过去的。更重要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处处扣紧了季节时令的特征,把早春的湖上风光描绘得恰到好处。秋冬水落,春天水涨,“初平”是说刚刚与湖岸相平。在湖光天色的混连中,天上舒卷着重重叠叠的春云,显得和湖面距离很近。“水面初平云脚低”这句勾勒出一个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春的意态也描绘出来了。诗人的用笔,是极有分寸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原来这还是初春的季节啊!这样,“早莺”的“早”,在意思上也就贯到了下句的“燕子”。正因为是“早莺”,所以要抢向阳的“暖树”;正因为是“早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的时候,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惊喜与怀疑。方东树评这诗说是“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这话是深深能窥见个中三味的。“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篇写景句中贯串成为一条线索,把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苏小小。但是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里,诗人同时也给我们透漏出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杭州西湖在市区,旧称武林水、钱塘湖。相传汉时湖上时见金牛,谓为“明圣之瑞”,故又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唐时因湖在城西,遂通称西湖。古代西湖与钱塘江相通,是一片浅海湾。由于泥沙淤塞而逐渐形成一个轮廓近似椭圆的潟湖。湖岸周长约15公里,湖面上有白堤、苏堤,将湖分为外湖、里湖、岳湖、西望湖、小南湖等五部分。湖中有孤山,又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鼎立。西湖是杭州主要园林风景游览区,名胜众多。湖畔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三面环绕,山上岸边,亭台楼阁,星布点缀,湖光山色,赏心悦目。唐代时西湖已成为游览胜地,此诗是作者任杭州刺史时游春所作。时间当在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紧扣环境和季节,没有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却把初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气盎然。是历来传诵的即景抒情名篇。【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钱塘湖:指浙江杭州的西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接,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寺,可总览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乱花:纷繁的花。没(mò):遮掩。足:满足。白沙堤:指西湖东面的白堤,上有断桥等名胜。【大意】我在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的孤山山顶,眺望秀丽的西湖,只见潇潇的春雨过后,湖水新涨,几乎与湖岸齐平;阴晴不定的天空中,舒卷的白云重重叠叠地压向湖面,几乎与涟滟的波光连成了一片。天气乍暖还寒,几只早起的黄莺鸟正争夺着向阳暖和的树枝,想早日试一试它们沉默了一个冬季的歌喉;不知哪家屋檐下的燕子,正飞来飞去,忙碌地衔着春泥,构筑它们的新巢。我骑着马儿缓行在垂柳依依的湖畔。那渐次开放的鲜花,姹紫嫣红,迷乱了游人的眼神;刚刚萌发嫩芽的小草,新绿浅浅,恰好能盖没马蹄。钱塘湖畔,最令人流连忘返、徘徊着不忍离去的地方,就要数这柳阴里的白沙堤了。【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1]长庆三年至四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创作了不少歌咏西湖湖光山色的诗。这首律诗写西湖早春景色,是其西湖风景诗中最受赞赏的一首。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2〕“孤山”二句:孤山,是西湖后湖和外湖之间的一座小山,孤峰独秀,故名孤山。登山可览西湖全景。山上有孤山寺,建于南朝,原名永福寺,今废。贾亭,又名贾公亭,唐贞元年间杭州刺史贾全所建,原是西湖胜迹之一,今已不存。云脚,指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雨后春水初涨,与地面平,与云气相接,所以说云脚低。首联写立足西湖最秀美之处,湖水初涨平如镜,春动气转阳气上升的景象。〔3〕“几处”二句:争暖树,争着飞占向阳的树枝。啄春泥,指燕衔泥营建新巢。颔联从莺争燕啄表现早春之时大自然的生机活力。〔4〕“乱花”二句:乱花,各种品种、颜色,遍处开放的花。没马蹄,初长青草似毯,刚刚掩住马蹄。骑马游湖是当时风尚。颈联写各色繁花渐渐开放,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绿茵茵嫩草铺地,掩没马蹄,游人已至。〔5〕“最爱”二句:行不足,游赏不厌。白沙堤,一名白堤、断桥堤,西湖两条长堤之一,东西向,西接孤山,东至断桥,位于后湖和外湖之间。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绿杨,即杨柳,吐绿枝最早,早春长堤垂柳成阴是西湖美景之一。这首描写西湖春景的七律名作,紧紧抓住早春季节的特征和诗题中的“行”字,首联起,尾联收,中间两联铺叙,随同作者的行进,用“移步转景”的写法,描写西湖早春的美景。全诗纯用白描,准确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迷人风光,显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细腻的感受能力,写得春意盎然,融和着诗人清新明快、喜悦欣愉的心情。【鉴赏】提到西湖,人们会联想到苏轼曾经有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但这“淡妆”或“浓抹”的“西子”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他在一首短短的绝句里,只可能提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从“水光”和“山色”,“晴”和“雨”作一个对照的启示,让熟悉西湖的人自己去领会。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却描绘出一个刚刚披上了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读了以后,真的仿佛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淡妆西施的面影,使我们更加感到苏轼的比喻的意味无穷了。全诗通篇到底,顺序写来,引人入胜。风格是如此的坦易纡徐,语言是这样平易畅达,理解起来,似乎是毫无困难的。但是再仔细体会一下吧,则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的东西为我们所忽略,在我们面前轻轻地滑了过去。首先应该弄清它的结构。这诗写西湖先从孤山写起,因为“湖中独立一孤山”(见《舆地纪胜》),是一个非常特出的标志;“孤山寺北贾亭西”,自然指的是西湖。由于有了第一句的叙述,第二句就有了着落,这“水面”不可能是别的水面了。这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春到湖边,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后面四句,则以“白沙堤”为中心,专写湖东的景色。前面四句,先点明环境背景,然后描写;后面四句,先描写,然后再点明环境背景。这样就使得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不出一点转换的痕迹。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把全篇的结构,织成一幅完整无缝的天衣。章法之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常常有一种似断非断,似乎不相联系而又相联系的“草蛇灰线”的笔法,在这诗里,可以找到例证。“乱花”“浅草”二句,写的也是一般春景,为什么说,它只应该属之于后面两句而不能属之于前面呢?这因为“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是有联系的。春天来,西湖的四周哪儿不是象绿毯般的草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却是游人来往频繁的大路,“杨柳风微春试马”(借用吴伟业《永和宫词》诗中的句子。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妓女都是这样。白居易另有一首《代买薪女赠诸妓》有“一种钱塘江上女,着红骑马是何人”二句可证。)不是经常看到的景象吗?当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时候,脚踏着这柔软的草地,他想,该用怎样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它呢?最现成的莫过于“没马蹄”(指草的深度可以陷没马蹄)了。由此可见它不仅和环境背景有密切关联,而且和诗人当时的思想活动也有联系。这些地方,笔意细致入微,但却又自然而不着迹象。如果我们稍微粗心大意一点,就会把它放过去的。更重要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处处扣紧了季节时令的特征,把早春的湖上风光描绘得恰到好处。秋冬水落,春天水涨,“初平”是说刚刚与湖岸相平。在湖光天色的混连中,天上舒卷着重重叠叠的春云,显得和湖面距离很近。“水面初平云脚低”这句勾勒出一个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春的意态也描绘出来了。诗人的用笔,是极有分寸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原来这还是初春的季节啊!这样,“早莺”的“早”,在意思上也就贯到了下句的“燕子”。正因为是“早莺”,所以要抢向阳的“暖树”;正因为是“早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的时候,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惊喜与怀疑。方东树评这诗说是“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这话是深深能窥见个中三味的。“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篇写景句中贯串成为一条线索,把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苏小小。但是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里,诗人同时也给我们透漏出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狼》蒲松龄原文。推荐。爱诗词网。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本篇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蒲松龄的小说大多采用狐鬼故事的形式,或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或讽刺官场社会的丑恶,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虚伪,或批判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篇小说写的是屠夫杀狼的故事,揭示了狼的贪婪、狡诈的本性,告诫那些象狼一样的恶人,不要玩弄狡诈的伎俩,否则下场是可悲的,也是可笑的。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提高警惕,坚决斗争,不要被其假象所迷惑。这篇故事紧紧围绕屠夫和狼的矛盾斗争展开情节,因此全文篇幅虽短,然而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作品的第一段(从“一屠晚归”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屠夫晚归途中遇两狼,欲摆脱威胁而未成功。作者仅用寥寥数语,便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起因,行文极为简炼。其中“晚归”、“肉尽”、“剩骨”、“途中”等几个词语用得十分准确,概括地写出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为矛盾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缀行甚远”,意思是说两只饿狼紧跟在屠夫的后面跑了很远。这不仅写出了饿狼贪婪的本性,而且也渲染了令人胆战心惊的紧张气氛。在茫茫的夜色中,一个单身的屠夫挑着担子在人烟稀少的小道上匆匆赶路,而后面却有两只饿狼紧追不舍,这真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景象虽然十分恐怖,但是又合情合理,为下文屠夫与狼的正面冲突作了铺垫。接着作者写屠夫与狼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惧”,是写屠夫当时的心理状态。一人对两狼,而且是两只凶残的饿狼,屠夫怎能不感到恐惧呢?显然屠夫是处在极不利的境地。因此,屠夫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尽快摆脱饿狼的追赶,解除威胁。他猛然想到了担中的剩骨,于是“投以骨”,希冀能以此阻止两狼的紧追。结果怎样呢?“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饿狼是贪得无厌的,所以骨已尽而狼不止。屠夫抱着侥幸心理,企图以让步来解除威胁的打算化为泡影。结果是两狼“并驱如故”,屠夫的危险处境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激化了矛盾冲突。这几句写得十分生动逼真,两狼轮番紧追不舍的情景如在目前。事已至此,屠夫几乎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怎么办呢?思量再三,唯有主动出击,杀死两狼,而别无他途。因而作者在第二段(从“屠大窘”至“亦毙之”)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屠夫杀死两狼的经过,特别精细具体地刻划了狼的狡诈的性格特征。“大窘”,既是写屠夫恐惧的心理状态,也是写屠夫的困境。如果陷入前后受敌的危险境地,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屠夫内心极度恐慌。情势异常紧迫,必须赶快想好对策,方能确保生命无虞。通过“顾”、“奔”、“倚”、“弛”、“持”等一连串的动作,把屠夫的心理活动极有层次地展现了出来,而且生动形象地刻划了他机警的性格和紧张的心情。这样一种态势,迫使两狼也不敢贸然向前。“眈眈相向”四字勾画出一个紧张的相持局面:双方都在紧张地思谋对策,窥测动向,伺机进击。经过步步蓄势,就把矛盾冲突逐步推向了高潮。作者接着写双方的正面交锋。“一狼径去”一句,是伏笔。一个“径”字,妙极,令人拍案叫绝。这只狼一未得逞,二没受挫,何以却头也不回地举步径去?确实令人生疑,因而也就造成了悬念。而另一只狼的行动就更奇怪了:“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只凶恶的狼,竟然安坐在屠夫面前,眼睛微闭,意态闲暇,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这又是一个悬念。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把狼的动作神态描摹得极为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便把狼的狡诈本性刻划得入木三分,真是神来之笔。作者驾驭语言的本领,确实令人叹服。但是屠夫并没有被假象所迷惑,松懈斗志,而是不失时机地进行反击。“暴起”一语,表现了屠夫的机警和果断。刀劈狼首,击中要害,又连砍数刀,将其击毙。杀了前面这只狼以后,屠夫并没就此罢手,而是继续搜寻余敌,除恶务尽。果然发现另一只狼正在草垛后面打洞,想要从后面夹攻。而且大半个身子已钻进草洞,只露出屁股和尾巴。于是屠夫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挥刀断其股,也将它击毙。至此,屠夫才恍然大悟,疑虑顿释。原来一狼“径走”,一狼“假寐”,都不过是迷惑自己的狡诈伎俩罢了。读者读到此,也豁然开朗,前面的悬念也得到圆满的解决。这一段写得十分精采。作者不仅把屠夫和两狼的形象刻划得鲜明生动,栩栩如生,而且在情节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故事情节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多变,令人悬念丛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常于山穷水尽之处忽见柳暗花明。虽然出人意表,但又入情入理,真是叹为观止。卒章显其志,这是蒲松龄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在第三段(从“乃悟前狼假寐”至“止增笑耳”)中对屠夫杀狼的故事作了评论:这两只狼确实狡猾到极点了,然而却顷刻被击毙,因此不管敌人玩弄什么花招,终究逃脱不了覆亡的下场。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读来饶有趣味。语言也生动传神,酣畅淋漓,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红漆大门里富贵人家吃不完的酒肉都已腐臭,而路旁却有许多冻死、饿死的尸骨。朱门:古代富贵人家住宅的大门漆成红色。【鉴赏】原诗中的朱门:朱红大门,指地主豪门贵族之家。荣枯:树木的繁荣和枯槁,比喻富贵与贫贱。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古周制八寸。惆怅:失意,哀伤。原诗意思是: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到吃不完,发臭了,而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白骨。咫尺之间,荣华富贵和贫贱穷困的差别多么悬殊,使我痛苦得不忍心再说下去了。这首诗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诗,后世用来形容社会的贫富悬殊,同时对此种现象加以讽刺。【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例]结果,一方面是地主阶级花天酒地;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农民饥饿、贫困、死亡。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正是封建社会两个阶级、两种生活的鲜明写照。(邹德安、刘尊利《人生意义的探索》)【应用】富人家酒肉多得吃不了而发臭,路边却有因冻饿而死亡的穷人。语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反映封建社会里贫富相差悬殊。◇每次我走到路上,可以看到马路边老有死尸,用垃圾车拉死尸。北京人还起个名,美其名曰:“倒卧”。这时就想到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燕杰《塑造美的心灵》)最近,国际上三家颇具权威的机构和刊物就穷与富问题发布信息。而读到这些信息,你难免会想起中国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与富的世界话题》,《文汇报》1998年12月6日)四千多年前,父系氏族社会(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贫富差距就出现了。后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差距悬殊急剧拉大的真实写照。(舒展《论贫穷》,《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4月1日)【全诗】点击进入【赏读1】全诗500字,可分三部分。由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总述自己的志向,他虽然是一个布衣,却怀有像稷与契一样辅佐国王、成就业绩的远大志向。纵然年事已大,无所成就,但只要一息尚存,就矢志不改。这是饱经沧桑的杜甫一生的基本性格。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持此志向的原因和目的:一是牵挂百姓疾苦,立志为民造福;二是适逢明君,不应归隐;三是因为自己固有的忠君用世的本性。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愚拙之心的无私。这一段最后部分写作者的现实遭遇,十年来,生计无着,沉沦久埋,志向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岁暮百草寒”到“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在这一段,诗人先写登程,交待了归家的季节、时间,描写了岁暮时节极度的苦寒。然后交替使用描写和议论方法,写诗人在骊山道上的所思所想。诗人描绘了统治集团压榨人民、奢侈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对立,指出人民忍受苦难的社会根源,对国家的命运充满忧虑。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为第三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叙写行程,渲染了一种冷寂不祥的气氛,然后写自己的家难。但他认识到苦难最深重的还不是自己,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遭遇,而是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加强了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可说是字字血,句句泪,感人极深。这首诗以咏怀为本体,以纪行为线索,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意识为主旨,诗作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叙述、抒情、议论交互运用,感情深沉,格调悲壮,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赏读2】现实主义创作的长篇,表现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历史长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触目惊心;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最高的价值在于它写在几乎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同时。这时候,唐朝统治者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乐之中,对即将来临的灾难毫无戒备之心,完全没有意识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已经气势汹汹地杀将过来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随着这首诗的问世,叛军攻破了东都洛阳,强盛的唐王朝从巅峰上跌落,并从此走向衰亡。诗人并不知叛军的情况,但已经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边是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一边是艰难困苦的人民。反差极大的贫富不均,尖锐的阶级对立。连自己的家“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也难免孩子饿死,其他穷人的生存状态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社会,怎么不造成大的动乱?其先见之明体现了诗人的敏感,更表明了他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诗人以真实的见闻经历写下的这首诗,描写了从京城出发一直到奉先县自己家里的全过程,侧重写了在骊山、华清池等地看到、听到、想到的皇帝和高级贵族们的享乐情状,联系政治和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史料。标题为“咏怀”,诗中也有不少篇幅写了诗人的志向和理想,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一大段内容都是。还有结尾部分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句,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由己及人的热切情怀,忧时伤世的深刻认识,希望众生皆饱暖的朴素愿望。诗人的伟大之处在本篇之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因此诗歌的思想价值也是极高的。诗歌以空间为序,层次清楚地叙述了空间转换的见闻。同时,由于诗人带着强烈的感情在叙述见闻,因此诗中夹有大量的议论,而且很多议论都因警人而成名句,如“朱门酒肉臭”以下四句。可以说本篇的最突出的叙事特色就是夹叙夹议。尽管是纪实叙述之作,但诗中的描写也因诗人高超的写作才能而增色。由于是岁暮,天气寒冷,“岁暮”以下的句子描写真让人感到严寒刺骨。还有过渡口那一段,光是河水中铺天盖地而来的冰块就让人生畏。诗人用恰当的夸张修辞表达,其效果就更为突出。
朱门酒肉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红漆大门里富贵人家吃不完的酒肉都已腐臭,而路旁却有许多冻死、饿死的尸骨。朱门:古代富贵人家住宅的大门漆成红色。【鉴赏】原诗中的朱门:朱红大门,指地主豪门贵族之家。荣枯:树木的繁荣和枯槁,比喻富贵与贫贱。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古周制八寸。惆怅:失意,哀伤。原诗意思是: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到吃不完,发臭了,而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白骨。咫尺之间,荣华富贵和贫贱穷困的差别多么悬殊,使我痛苦得不忍心再说下去了。这首诗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诗,后世用来形容社会的贫富悬殊,同时对此种现象加以讽刺。【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例]结果,一方面是地主阶级花天酒地;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农民饥饿、贫困、死亡。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正是封建社会两个阶级、两种生活的鲜明写照。(邹德安、刘尊利《人生意义的探索》)【应用】富人家酒肉多得吃不了而发臭,路边却有因冻饿而死亡的穷人。语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反映封建社会里贫富相差悬殊。◇每次我走到路上,可以看到马路边老有死尸,用垃圾车拉死尸。北京人还起个名,美其名曰:“倒卧”。这时就想到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燕杰《塑造美的心灵》)最近,国际上三家颇具权威的机构和刊物就穷与富问题发布信息。而读到这些信息,你难免会想起中国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与富的世界话题》,《文汇报》1998年12月6日)四千多年前,父系氏族社会(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贫富差距就出现了。后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差距悬殊急剧拉大的真实写照。(舒展《论贫穷》,《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4月1日)【全诗】点击进入【赏读1】全诗500字,可分三部分。由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总述自己的志向,他虽然是一个布衣,却怀有像稷与契一样辅佐国王、成就业绩的远大志向。纵然年事已大,无所成就,但只要一息尚存,就矢志不改。这是饱经沧桑的杜甫一生的基本性格。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持此志向的原因和目的:一是牵挂百姓疾苦,立志为民造福;二是适逢明君,不应归隐;三是因为自己固有的忠君用世的本性。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愚拙之心的无私。这一段最后部分写作者的现实遭遇,十年来,生计无着,沉沦久埋,志向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岁暮百草寒”到“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在这一段,诗人先写登程,交待了归家的季节、时间,描写了岁暮时节极度的苦寒。然后交替使用描写和议论方法,写诗人在骊山道上的所思所想。诗人描绘了统治集团压榨人民、奢侈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对立,指出人民忍受苦难的社会根源,对国家的命运充满忧虑。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为第三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叙写行程,渲染了一种冷寂不祥的气氛,然后写自己的家难。但他认识到苦难最深重的还不是自己,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遭遇,而是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加强了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可说是字字血,句句泪,感人极深。这首诗以咏怀为本体,以纪行为线索,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意识为主旨,诗作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叙述、抒情、议论交互运用,感情深沉,格调悲壮,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赏读2】现实主义创作的长篇,表现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历史长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触目惊心;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最高的价值在于它写在几乎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同时。这时候,唐朝统治者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乐之中,对即将来临的灾难毫无戒备之心,完全没有意识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已经气势汹汹地杀将过来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随着这首诗的问世,叛军攻破了东都洛阳,强盛的唐王朝从巅峰上跌落,并从此走向衰亡。诗人并不知叛军的情况,但已经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边是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一边是艰难困苦的人民。反差极大的贫富不均,尖锐的阶级对立。连自己的家“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也难免孩子饿死,其他穷人的生存状态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社会,怎么不造成大的动乱?其先见之明体现了诗人的敏感,更表明了他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诗人以真实的见闻经历写下的这首诗,描写了从京城出发一直到奉先县自己家里的全过程,侧重写了在骊山、华清池等地看到、听到、想到的皇帝和高级贵族们的享乐情状,联系政治和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史料。标题为“咏怀”,诗中也有不少篇幅写了诗人的志向和理想,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一大段内容都是。还有结尾部分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句,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由己及人的热切情怀,忧时伤世的深刻认识,希望众生皆饱暖的朴素愿望。诗人的伟大之处在本篇之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因此诗歌的思想价值也是极高的。诗歌以空间为序,层次清楚地叙述了空间转换的见闻。同时,由于诗人带着强烈的感情在叙述见闻,因此诗中夹有大量的议论,而且很多议论都因警人而成名句,如“朱门酒肉臭”以下四句。可以说本篇的最突出的叙事特色就是夹叙夹议。尽管是纪实叙述之作,但诗中的描写也因诗人高超的写作才能而增色。由于是岁暮,天气寒冷,“岁暮”以下的句子描写真让人感到严寒刺骨。还有过渡口那一段,光是河水中铺天盖地而来的冰块就让人生畏。诗人用恰当的夸张修辞表达,其效果就更为突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推荐。爱诗词网。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天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古属吴国)镇江市西北。辛渐,作者的诗友。辛渐因事去洛阳,诗人写诗相送。原诗共两首,这是第一首。楚山,辛渐由江苏去洛阳,路过湖北一带,春秋时属楚国,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诗的前两句,用有些凉意的寒雨、如泣如诉的江水、孤兀的楚山、天刚破晓的时刻,营造出一种诗人与诗友惜别的凄楚氛围;后两句则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代我以冰、玉的高洁和纯美,表示对他们的情意,成为千古名句。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西风颂。推荐。爱诗词网。《西风颂》雪莱一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魆黑,苍白,潮红,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四散飘舞;哦,你又把有翅的种籽凌空运送到他们黑暗的越冬床圃;仿佛是一具具僵卧在坟墓里的尸体,他们将分别蛰伏,冷落而又凄凉,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梦中的大地吹响她嘹亮的号角(如同牧放群羊,驱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气中觅食就饮)给高山平原注满生命的色彩和芬芳。不羁的精灵,你啊,你到处运行;你破坏,你也保存,听,哦,听!二在你的川流上,在骚动的高空,纷乱的乌云,那雨和电的天使,正像大地凋零枯败的落叶无穷,挣脱天空和海洋交错缠接的柯枝,飘流奔泻;在你清虚的波涛表面,似酒神女祭司头上扬起的蓬勃青丝,从那茫茫地平线阴暗的边缘直到苍穹的绝顶,到处散布着迫近的暴风雨飘摇翻腾的发卷。你啊,垂死残年的挽歌,四合的夜幕在你聚集的全部水气威力的支撑下,将构成他那庞大墓穴的拱形顶部。从你那雄浑磅礴的氛围,将迸发黑色的雨、火、冰雹;哦,听啊!三你,哦,是你把蓝色的地中海从梦中唤醒,他在一整个夏天都酣睡在贝伊湾一座浮石岛外①,被澄澈的流水喧哗声催送入眠,梦见了古代的楼台、塔堡和宫闱,在强烈汹涌的波光里不住地抖颤,全都长满了蔚蓝色苔藓和花卉,馨香馥郁,如醉的知觉难以描摹。哦,为人给你让路,大西洋水豁然天裂,而在浩淼波澜深处,海底的花藻和枝叶无汁的丛林,哦,由于把你的呼啸声辨认出,一时都惨然变色,胆怵心惊,战栗着自行凋落;听,哦,听②!四我若是一朵轻捷的浮云能和你同飞,我若是一片落叶,你所能提携,我若是一头波浪能喘息于你的神威,分享你雄强的脉搏,自由不羁,仅次于,哦,仅次于不可控制的你;我若能像在少年时,作为伴侣,随你同游天际,因为在那时节,似乎超越你天界的神速也不为奇迹;我也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急切,向你苦苦祈求。哦,快把我飏起,就像你飏起波浪、浮云、落叶!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岁月的重负压制着的这一个太像你,像你一样,骄傲,不驯,而且敏捷。五像你以森林演奏,请也以我为琴,哪怕我的叶片也像森林的一样凋谢!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乐,悲怆却又甘洌。但愿你勇猛的精灵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就像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就像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江枫译)【注释】①贝伊湾: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一处海湾。②第三节结尾处所提到的那种现象,博物学家是十分熟悉的。海洋、河流和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和陆地的植物一样,对季节的变换有相同的反应。【赏析】1819年,地中海秋天的某日,旅居佛罗伦萨的青年诗人雪莱在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中漫步。一时间,犷悍肃杀的西风骤起,纠集着孕育滂沱秋雨的云霭,夹带着阿尔卑斯山南部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令人振奋地宣示: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大自然的这一景观,使雪莱热血沸腾,浮想联翩,诗情满怀,于是,光辉的诗篇《西风颂》斐然成章。该诗集中描绘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一是涤荡陈腐、摧枯拉朽的西风;一是像西风一样“骄傲、不驯,而且敏捷”的“我”。“我”与西风浑然一体,汇成雄伟的革命风暴交响曲,使一个疾恶如仇、追求自由、向往革命的灵魂表现得淋漓尽致。英国诗人兼批评家艾略特说:“用艺术表达感情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在《西风颂》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客观对应物”便是西风。诗人赞西风:“你啊,垂死残年的挽歌,……从你那雄浑磅礴的氛围,将迸发黑色的雨、火、冰雹”,“你,哦,是你把蓝色的地中海从梦中唤醒”。敏感的诗人,不仅倾心地领略着西风的个性气质,深刻地思维着它的价值,而且敞开胸怀,与西风对话,向西风倾诉着肺腑之言:“但愿你勇猛的精灵竟是我的精灵,我能成为剽悍的你!”“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奏鸣“预言的号角”,“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为了迎接美丽的春天,诗人愿投入革命风暴勇敢战斗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面对西风,诗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自己的心灵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质的依托,与西风结伴为伍,获得自由:“我若是一朵轻捷的浮云能和你同飞,我若是一片落叶,你所能提携,我若是一头波浪能喘息于你的神威,分享你雄健的脉搏,自由不羁,……随你同游天际……向你苦苦祈求。哦,快把我飏起,就像飏起波浪、浮云、落叶!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诗人恳请西风:“像你以森林演奏,请也以我为琴,哪怕我的叶片也像森林的一样凋谢!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乐,悲怆却又甘洌。”是的,《西风颂》的确是一曲悲怆而又甘洌的深沉的秋乐。这乐曲响彻地中海,响彻欧洲大陆的上空,响彻诗人的心田,也激动着我们读者的心。西风这一自然现象,对人的心灵竟唤起如此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如此强烈、深沉、崇高的感情,这类审美效应,在西人叫做“象征”,我们则叫做“比兴”。俄国象征主义诗人别雷说:“在大自然所提供的形象中,艺术家听到永恒的呼唤……大自然……是象征的森林。”雪莱是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极擅长用象征手法表现主观情感和对生活变化发展的预感,《西风颂》便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杰作。该诗全篇由五节十四行诗组成,前三节写西风狂放不羁的个性与摧枯拉朽的神威,直颂其扫除腐朽保存新生的永恒价值;后两节抒发对西风的崇拜倾倒之情,升华为物我合一的诗境。诗人以他驰骋的想象,夸张而又自然的描写,粗放而又细腻的抒情等等艺术手法,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雄浑壮阔、神奇瑰丽、惊心动魂而又和谐壮美的世界中。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注释】①银烛:白蜡烛。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②天阶:一作“天街”。坐看:有的选本作“卧看”。【翻译】秋夜烛光映照着清冷的画屏,宫女执着轻罗团扇捕捉流萤。宫中石阶在深夜里冰凉如水,她呆坐阶石上看牵牛、织女星。【鉴赏】这是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和幽怨,自傍晚写至深夜,层层递进,曲致幽微,活脱地描绘出了一幅于寂寞深宫中不耐寥落而追求爱的幽怨图。一个深秋的夜晚,浩渺的夜空,繁星闪烁,月光如水,冷寂而幽静的深宫中,红色的蜡烛发出惨淡而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画面平添了几份朦胧和幽冷。当窗靠着一位孤单的宫女,她那闪烁着纯情之光的大眼睛似乎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晨雾,痴痴的向庭院呆望着。半晌,她似乎发现了什么,便拿起一把团扇,轻移莲步,慢舒蜂腰,开始扑打那些忽上忽下、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天上的群星在不时地眨动着眼睛,月影在慢慢地移动。她徐徐地停住了脚步,似乎有点困,也有些乏味,只好无精打彩地停下来。月光轻洒在玉色的台阶上,给人一种清凉如水的寒意,更加增添了宫中那深邃幽寂之感。她并无睡意,临窗而坐,玉腕支着下颏,仰面星空,凝视着银河两岸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又陷入痴呆之中……这首诗括盛唐诗人崔颢《七夕》诗的后半首而成,崔颢的全诗是这样的: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珮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同是不耐宫中寂寞,崔颢诗表现得平铺直露,因此未能产生多大影响;而杜牧的《秋夕》却是在含蓄蕴藉之中又显几分精巧玲珑,虽只四句诗,但容量却远远超过崔颢的八句诗。如“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写得十分含蓄,透露出了多层含意。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宫女居住的地方也有流萤飞动,可见宫女生活的凄凉寥落。这是第一层,宫女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打发她那孤独的岁月和赶走包围着她的阴冷与索寞的气氛,由此可见宫女的寂寞与无聊,这是第二层;“轻罗小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扇风取凉用的,这里写的是秋夕,扇子已经没有用了。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来,古诗中便常常将团扇、秋扇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长信秋词》);王建的“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宫中调笑》)都是如此。杜牧此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是象征持扇宫女的被冷落的命运的。这样,一把小扇,一个动作便传达出了无限的深意。这正如清人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所说:“诗中不着一意,言外含情无限”。除了团扇扑萤的动作之外,诗中的女主人公第二个动作便是“坐看牵牛织女星”,这一句所包含的意蕴更为深沉。封建社会的宫女,都是皇帝的牺牲品,大都是少女时入宫到白头时出宫或者到临死时未见过皇帝一面,一生过着孤独清冷的生活。这正如诗人在另外一首反映宫女生活的诗《宫人冢》中所写的那样: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后宫,这是一个使无数少女丧失青春和生命的牢笼。所以诗人在《秋夕》诗中用“冷”字和“凉”字来表现这里的环境气氛。然而,这位宫女,她身处“冷”宫,心却没有“冷”。她仰面银河,望着牛郎织女星,牵牛和织女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所以,她仰天而望,正是对牛郎织女的羡慕。可以说,她的忧怨、她的不平,她对真挚爱情的憧憬以及她平生以来的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中了。这一动作的描写,和崔颢的诗相比,虽然没有说“班姬此夕愁无限”,但无限之愁尽在其中了。正如梅尧臣所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欧阳修《六一诗话》)这正是诗人的独具匠心之处。总起来说,杜牧这首绝句是含蓄蕴藉、耐人耐味。诗人摈弃了人们在写作中常见的那些表现手法,没有让人物讲一个字,也没有叹息、眼泪等具体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情;也没有用怨、愁、恨等词语去揭示人物的心理。而是把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隐藏起来,表面上象一泓静水,深处却翻滚着感情的波澜。这种感情的波澜偶尔在水面上激起一朵不太引人注意的浪花,只要循声而去,就会发现平静的水面下正奔腾着感情的潜流。这就是古人论诗常说的“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其意”(魏庆之《诗人玉屑》)。通过这首诗,我们自然会想起人们熟知的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同写幽怨,同不露痕迹。一个形象,一两个动作,就隐然表现出了一种幽怨之美,异曲而同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之至境。
秋夕. (唐)杜牧。推荐。爱诗词网。《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注释】①银烛:白蜡烛。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②天阶:一作“天街”。坐看:有的选本作“卧看”。【翻译】秋夜烛光映照着清冷的画屏,宫女执着轻罗团扇捕捉流萤。宫中石阶在深夜里冰凉如水,她呆坐阶石上看牵牛、织女星。【鉴赏】这是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和幽怨,自傍晚写至深夜,层层递进,曲致幽微,活脱地描绘出了一幅于寂寞深宫中不耐寥落而追求爱的幽怨图。一个深秋的夜晚,浩渺的夜空,繁星闪烁,月光如水,冷寂而幽静的深宫中,红色的蜡烛发出惨淡而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画面平添了几份朦胧和幽冷。当窗靠着一位孤单的宫女,她那闪烁着纯情之光的大眼睛似乎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晨雾,痴痴的向庭院呆望着。半晌,她似乎发现了什么,便拿起一把团扇,轻移莲步,慢舒蜂腰,开始扑打那些忽上忽下、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天上的群星在不时地眨动着眼睛,月影在慢慢地移动。她徐徐地停住了脚步,似乎有点困,也有些乏味,只好无精打彩地停下来。月光轻洒在玉色的台阶上,给人一种清凉如水的寒意,更加增添了宫中那深邃幽寂之感。她并无睡意,临窗而坐,玉腕支着下颏,仰面星空,凝视着银河两岸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又陷入痴呆之中……这首诗括盛唐诗人崔颢《七夕》诗的后半首而成,崔颢的全诗是这样的: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珮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同是不耐宫中寂寞,崔颢诗表现得平铺直露,因此未能产生多大影响;而杜牧的《秋夕》却是在含蓄蕴藉之中又显几分精巧玲珑,虽只四句诗,但容量却远远超过崔颢的八句诗。如“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写得十分含蓄,透露出了多层含意。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宫女居住的地方也有流萤飞动,可见宫女生活的凄凉寥落。这是第一层,宫女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打发她那孤独的岁月和赶走包围着她的阴冷与索寞的气氛,由此可见宫女的寂寞与无聊,这是第二层;“轻罗小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扇风取凉用的,这里写的是秋夕,扇子已经没有用了。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来,古诗中便常常将团扇、秋扇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长信秋词》);王建的“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宫中调笑》)都是如此。杜牧此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是象征持扇宫女的被冷落的命运的。这样,一把小扇,一个动作便传达出了无限的深意。这正如清人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所说:“诗中不着一意,言外含情无限”。除了团扇扑萤的动作之外,诗中的女主人公第二个动作便是“坐看牵牛织女星”,这一句所包含的意蕴更为深沉。封建社会的宫女,都是皇帝的牺牲品,大都是少女时入宫到白头时出宫或者到临死时未见过皇帝一面,一生过着孤独清冷的生活。这正如诗人在另外一首反映宫女生活的诗《宫人冢》中所写的那样: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后宫,这是一个使无数少女丧失青春和生命的牢笼。所以诗人在《秋夕》诗中用“冷”字和“凉”字来表现这里的环境气氛。然而,这位宫女,她身处“冷”宫,心却没有“冷”。她仰面银河,望着牛郎织女星,牵牛和织女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所以,她仰天而望,正是对牛郎织女的羡慕。可以说,她的忧怨、她的不平,她对真挚爱情的憧憬以及她平生以来的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中了。这一动作的描写,和崔颢的诗相比,虽然没有说“班姬此夕愁无限”,但无限之愁尽在其中了。正如梅尧臣所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欧阳修《六一诗话》)这正是诗人的独具匠心之处。总起来说,杜牧这首绝句是含蓄蕴藉、耐人耐味。诗人摈弃了人们在写作中常见的那些表现手法,没有让人物讲一个字,也没有叹息、眼泪等具体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情;也没有用怨、愁、恨等词语去揭示人物的心理。而是把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隐藏起来,表面上象一泓静水,深处却翻滚着感情的波澜。这种感情的波澜偶尔在水面上激起一朵不太引人注意的浪花,只要循声而去,就会发现平静的水面下正奔腾着感情的潜流。这就是古人论诗常说的“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其意”(魏庆之《诗人玉屑》)。通过这首诗,我们自然会想起人们熟知的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同写幽怨,同不露痕迹。一个形象,一两个动作,就隐然表现出了一种幽怨之美,异曲而同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之至境。
【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处】唐·李白《望天门山》【意思1】楚江之水,劈开天门山,从缺口处奔腾流过,伸向远方。清澈碧绿的东流水在这里转头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隔江对峙,一叶孤舟从遥远的天边飘摇而来。多么雄伟壮丽的景象,宛如一幅神奇的山水图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无限的赞美之情。此诗动词运用熨贴,使全诗充满生气,有飞动之感。注:天门,山名,由东、西梁山组成,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故称天门山。楚江,长江的一段水流,经湖北宜昌流至安徽芜湖。回,回旋。【鉴赏】这首七绝描绘了诗人望中所见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景色。首句借天门山中断为东西两山,突现楚江的奔腾浩荡,极写它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竟把“天门”撞开。第二句借江流至此汹涌回旋,突现天门山的奇险——竟然遇水倒回。三、四句写一片孤帆从天水接连的日边,顺流而来,诗人望天门的视点也随之由远而近。诗中“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词用得精确生动而有力。碧水、红日、孤帆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开朗明快而又秀丽的画面,寓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①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长江两岸,东梁山在东岸当涂境内,又名博望山;西梁山在西岸和县境内。二山夹江对峙,远望相对如门,合称天门山。②中断:从当中断开一个缺口。楚江:天门山附近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一段长江为楚江。至此回:一作“至北回”或“直北回”。长江东流,至此遇天门山,由于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形成回旋的水流,折而转向北面流去。【点评】小诗容量不小。以已经充分表达出来的内容补足题意,则可拟作《舟行望天门山》。其实何止写山,还相当别致地写到水——急流的大水。又看似纯为写景,还相当巧妙地抒了情——热爱奇山雄水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处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思绪奔放,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时李白出蜀后第一次舟行过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间如门,故合称天门山。全诗四句无一“望”字,实乃句句写“望”。首句从上游远望天门山全景,山水合写;次句舟近天门山,望水流冲击岩壁回旋的近景,单写水;三句舟至两山间,望左右两岸移步换形层出不穷之山景,单写山;末句舟过天门山后江面辽阔,遥望日边来帆,拓开境界。诗中描绘天门山雄伟秀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初见此美景的喜悦心情以及朝气蓬勃、潇洒矫健的精神风貌。《唐宋诗醇》卷七评云:“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赏析】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就像一座天然的门户。诗人舟行天门,雄丽的江山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即兴挥毫,写下了这篇对祖国江山的赞美之歌。“天门中断楚江开”。先写山,梁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就从断口咆哮奔腾,喷涌而出。一个“开”字,既照应了天门,又写出了江水被阻而积蓄的涌泻千里的气势,为下面的“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伏线。然后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山阻挡,冲波逆折,白浪滔天。山壮水势,水助山威,江、山映衬,形成了惊心动魄的奇观。第三句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静穆的青山,将雄峻、优美的身姿呈现给诗人,使人神迷心醉。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忽然转写映着阳光、顺流而下的一叶轻舟。乍一看,它似乎和“两岸青山相对出”并列,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笔重彩;其实,它正是前一句的因,因为诗人就坐在这一叶轻舟上瞭望天门,两岸的山和疾驶的船作相对运动,便都有了动感。“日边来”似乎无理,但它使我们立即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这乘长风破万里浪的云帆和光辉的红日,正是表现李白遭际圣君、成就功业的典型意象。而李白那豪放不羁,乐观自信,勇于追求的性格和丰富的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就从这忽而雄放奇险,忽而壮丽辉煌的飞动多变的境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天门中断楚江开。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处】唐·李白《望天门山》【意思1】楚江之水,劈开天门山,从缺口处奔腾流过,伸向远方。清澈碧绿的东流水在这里转头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隔江对峙,一叶孤舟从遥远的天边飘摇而来。多么雄伟壮丽的景象,宛如一幅神奇的山水图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无限的赞美之情。此诗动词运用熨贴,使全诗充满生气,有飞动之感。注:天门,山名,由东、西梁山组成,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故称天门山。楚江,长江的一段水流,经湖北宜昌流至安徽芜湖。回,回旋。【鉴赏】这首七绝描绘了诗人望中所见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景色。首句借天门山中断为东西两山,突现楚江的奔腾浩荡,极写它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竟把“天门”撞开。第二句借江流至此汹涌回旋,突现天门山的奇险——竟然遇水倒回。三、四句写一片孤帆从天水接连的日边,顺流而来,诗人望天门的视点也随之由远而近。诗中“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词用得精确生动而有力。碧水、红日、孤帆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开朗明快而又秀丽的画面,寓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①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长江两岸,东梁山在东岸当涂境内,又名博望山;西梁山在西岸和县境内。二山夹江对峙,远望相对如门,合称天门山。②中断:从当中断开一个缺口。楚江:天门山附近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一段长江为楚江。至此回:一作“至北回”或“直北回”。长江东流,至此遇天门山,由于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形成回旋的水流,折而转向北面流去。【点评】小诗容量不小。以已经充分表达出来的内容补足题意,则可拟作《舟行望天门山》。其实何止写山,还相当别致地写到水——急流的大水。又看似纯为写景,还相当巧妙地抒了情——热爱奇山雄水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处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思绪奔放,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时李白出蜀后第一次舟行过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间如门,故合称天门山。全诗四句无一“望”字,实乃句句写“望”。首句从上游远望天门山全景,山水合写;次句舟近天门山,望水流冲击岩壁回旋的近景,单写水;三句舟至两山间,望左右两岸移步换形层出不穷之山景,单写山;末句舟过天门山后江面辽阔,遥望日边来帆,拓开境界。诗中描绘天门山雄伟秀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初见此美景的喜悦心情以及朝气蓬勃、潇洒矫健的精神风貌。《唐宋诗醇》卷七评云:“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赏析】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就像一座天然的门户。诗人舟行天门,雄丽的江山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即兴挥毫,写下了这篇对祖国江山的赞美之歌。“天门中断楚江开”。先写山,梁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就从断口咆哮奔腾,喷涌而出。一个“开”字,既照应了天门,又写出了江水被阻而积蓄的涌泻千里的气势,为下面的“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伏线。然后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山阻挡,冲波逆折,白浪滔天。山壮水势,水助山威,江、山映衬,形成了惊心动魄的奇观。第三句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静穆的青山,将雄峻、优美的身姿呈现给诗人,使人神迷心醉。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忽然转写映着阳光、顺流而下的一叶轻舟。乍一看,它似乎和“两岸青山相对出”并列,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笔重彩;其实,它正是前一句的因,因为诗人就坐在这一叶轻舟上瞭望天门,两岸的山和疾驶的船作相对运动,便都有了动感。“日边来”似乎无理,但它使我们立即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这乘长风破万里浪的云帆和光辉的红日,正是表现李白遭际圣君、成就功业的典型意象。而李白那豪放不羁,乐观自信,勇于追求的性格和丰富的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就从这忽而雄放奇险,忽而壮丽辉煌的飞动多变的境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见欢朱敦儒。推荐。爱诗词网。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公元十二世纪,金兵挥戈南下,锐不可挡,黄、淮流域相继陷落,北宋王朝几乎是无条件地宣告覆亡。之后,南宋王朝在临安(今杭州市)建都,偏安于江南一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对于南宋文人来说,靖康事件犹如一场可怕的梦魇,长久地缠绕在人们心头。乃至于引起文风的巨大转折。许多以抒写柔美婉约之词见长的词人这时也弹奏出激昂慷慨的曲调,情感的天地扩大了,由抒发一己之私情而转向江山社稷。乡关之情,家国之思在词人笔下化为了最美妙动听的歌唱。这一转变在朱敦儒的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南渡之前,他在洛阳过着“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的生活,词也沾染上流连光景的习气。象《鹧鸪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虽也表现出作者落拓不羁,兀傲独立的情怀,但“且插梅花醉洛阳”一句却渲染出浓浓的逃避现实之气氛,靖康年间国破家亡的现实教训,使他唱出了苍凉激越的悲歌。[相见欢]堪称朱词的代表作。浸染于词中的是浓浓的感伤和无可奈何。“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词的上阙就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气氛抑郁、凄怆的千里江山图。当此秋风劲吹,万木凋零之际,作者登上金陵古城的西楼眺望清秋风景,一股浓重的悲凉意味油然而生。金陵(今南京)乃六朝古都,千古兴亡旧事,它都是最直接的见证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就是最好的注脚:“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既然如此,当作者置身于这历史故地,远眺被金兵所占据的故国时,其心情之悲凉可想而知。“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更是以浑茫的大自然的静态画面来衬托人的心境。残阳如血,千里沃野披染上一层腥红,浩浩大江静静地向东流去,似乎在诉说着什么。面对这大自然,人该有什么作为呢?此刻我们唯觉浩渺苍穹下一个孤独、单簿的身影在叹息。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向读者明确提供什么,只是构造出两幅图画,让读者自己去体悟,而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词的下阙节奏陡转,一反上阙的悠游、缠绵,变得激越、高亢。“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三句一泻直下,富有宏大的气势,隐含在语句背后的冲击力动人心魄。“中原乱”指1127年金兵占领北宋中原地区的变乱。北宋军队不堪一击,贵族官僚做猢狲散,“几时收”一句犹显凝重,内中包含着种种焦虑和担扰。宋王朝南迁之后,朝野上下仍耽于享乐,文恬武嬉,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是极好的写照:“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的忧心如焚。词的结尾是这种心境的进一步推衍:“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吹泪”乃神来之笔,把那种悲剧式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作者面对半壁江山悲不自胜,涕泪滂沱的情景。“过扬州”一句使全词的意义得到升华。扬州是当时南宋的前方,曾多次受到金兵的侵扰。所可悲者,一是悲宋朝国力微弱,竟不能用武力将金兵制伏,二是悲前线将士浴血奋战,抛尸沙场,而后方达官显贵仍醉生梦死,不思进取。就这个意义上讲,作者之悲已超出了个人私情的拘囿,具有了更深沉的内含。南宋词坛绮靡之风甚重,而朱敦儒这首词却能够做到清新晓畅,自然流利。王鹏运曾称他:“忧时念乱,忠愤之致,触感而生,拟之于诗,前似白乐天,后似陆务观”四印斋刊本《樵歌跋》)。这话当然有些谥美之处,朱敦儒的文学地位绝不能和白居易、陆游相提并论,但他的某些词还是唱出了时代悲凉的声音,[相见欢]在宋词中堪称佳作,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处】唐·王维《终南别业》。【译注】走到水流的尽头,坐下来看云雾冉冉升起。【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走到某处,坐下来观看景物,身心闲静。亦用以形容游山历水,探幽览胜。[例]你完全可以直接走到瀑布的下面,任飞来的水雾轻揉你的脸颊;你也可以随意走到哪一块大石头上,或卧或坐,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要不是偶有穿着时髦的男女上上下下,这里有时可以进入王维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田曦《天台山游趣》)二、用以比喻身陷困境时静观变化,等待转机。[例]废弃一旁、冷落角落的纸,尚且能迸发出如此盎然的生命力,人又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呢?我忽然想起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纸,而且是废弃的纸,给了我这样的心境与启示,使得我那本来灰蒙蒙的日子有了色彩。(肖复兴《纸趣》)三、用以比喻事物或人一方衰落,一方兴起。[例]但是,天下之事是一兴一衰,唐才子王维也曾有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关中正是如此,自周秦汉唐以后,这里便每况愈下,一座庄严的保存完整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城长安,便渐渐失落了它的风采,结果,封建王朝就东迁北移,从此留给这里的是一群天龙地凤的陵墓,和一种民众强悍的遗风。(贾平凹《关中论》)【鉴赏】随意行走之时,不知不觉中竟来到了水流的尽头,眼看无路可走,索性停住脚步随地而坐,抬头仰望山间云雾徘徊。随意而行即是一种自在与闲适,而在水穷之处坐看云起更是不可多得的悠然心境。如果说水流代表的是清静,那么云气代表的就是悠闲。行走于水边,身心俱静;独坐在云下,悠然自得。更何况那“行”与“坐”本都是出于无心,以无心之举做无心之事、观无心之物,诗人心中的恬淡自适可想而知。诗句清新自然,优美浑成,而后人也常以它来表现世事的变化无穷、学问的义理无尽以及面对世事变化的恬淡乐观心境。【全诗】《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赏析】这是一篇潇洒的诗作,用字潇洒,诗境也潇洒。“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是超脱了烦扰尘世的表述:精神上获得了皈依,事实上也找到了一方乐土。王维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亦官亦隐的生活,这让他拥有了享受不尽的自在与悠闲。只要诗人愿意,他可以随时出发,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在独自游历的过程中享受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这份乐趣,似乎无须与人分享,诗人自能独得其中真味。或许因某种原因的触发,或许竟是无因,诗人率性而行,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缓步向前,像放飞脚步一样放飞自己的思绪,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到了流水的尽头。这里,诗人并不是蓦然一惊,慨叹无路可走,而是索性席地而坐,仰首欣赏天际的云卷云舒。再也没有比这更为自在、更为闲适的画面了。此时人的心境正如浮云的飘忽不定,无所归依,也不求归依,只是无心地、自在地、悠然地顺性为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句实在太妙,水到渠成地道出一片禅机。近人俞陛云就点评道:“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处。”(《诗境浅说》)“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是诗人随性而为的进一步表述。其实,出游本是无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亦是无意,再适遇林叟,谈笑风生,但求尽兴,无所羁绊,这就更化出一片难得的闲适与悠然。在这潇洒的诗境中,实则隐含了诗人王维思想转变的历程。王维早年有儒家的用时济世之志,锐意进取,但他又受母亲奉佛和佞佛的影响,仕途受挫、理想落空后,奉佛修禅的思想日渐滋长,中年后奉佛日笃。他既悟世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中悟得理趣。有了这样的思想背景,一种自在闲适的情趣便充溢在字里行间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处】唐·王维《终南别业》。【译注】走到水流的尽头,坐下来看云雾冉冉升起。【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走到某处,坐下来观看景物,身心闲静。亦用以形容游山历水,探幽览胜。[例]你完全可以直接走到瀑布的下面,任飞来的水雾轻揉你的脸颊;你也可以随意走到哪一块大石头上,或卧或坐,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要不是偶有穿着时髦的男女上上下下,这里有时可以进入王维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田曦《天台山游趣》)二、用以比喻身陷困境时静观变化,等待转机。[例]废弃一旁、冷落角落的纸,尚且能迸发出如此盎然的生命力,人又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呢?我忽然想起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纸,而且是废弃的纸,给了我这样的心境与启示,使得我那本来灰蒙蒙的日子有了色彩。(肖复兴《纸趣》)三、用以比喻事物或人一方衰落,一方兴起。[例]但是,天下之事是一兴一衰,唐才子王维也曾有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关中正是如此,自周秦汉唐以后,这里便每况愈下,一座庄严的保存完整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城长安,便渐渐失落了它的风采,结果,封建王朝就东迁北移,从此留给这里的是一群天龙地凤的陵墓,和一种民众强悍的遗风。(贾平凹《关中论》)【鉴赏】随意行走之时,不知不觉中竟来到了水流的尽头,眼看无路可走,索性停住脚步随地而坐,抬头仰望山间云雾徘徊。随意而行即是一种自在与闲适,而在水穷之处坐看云起更是不可多得的悠然心境。如果说水流代表的是清静,那么云气代表的就是悠闲。行走于水边,身心俱静;独坐在云下,悠然自得。更何况那“行”与“坐”本都是出于无心,以无心之举做无心之事、观无心之物,诗人心中的恬淡自适可想而知。诗句清新自然,优美浑成,而后人也常以它来表现世事的变化无穷、学问的义理无尽以及面对世事变化的恬淡乐观心境。【全诗】《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赏析】这是一篇潇洒的诗作,用字潇洒,诗境也潇洒。“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是超脱了烦扰尘世的表述:精神上获得了皈依,事实上也找到了一方乐土。王维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亦官亦隐的生活,这让他拥有了享受不尽的自在与悠闲。只要诗人愿意,他可以随时出发,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在独自游历的过程中享受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这份乐趣,似乎无须与人分享,诗人自能独得其中真味。或许因某种原因的触发,或许竟是无因,诗人率性而行,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缓步向前,像放飞脚步一样放飞自己的思绪,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到了流水的尽头。这里,诗人并不是蓦然一惊,慨叹无路可走,而是索性席地而坐,仰首欣赏天际的云卷云舒。再也没有比这更为自在、更为闲适的画面了。此时人的心境正如浮云的飘忽不定,无所归依,也不求归依,只是无心地、自在地、悠然地顺性为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句实在太妙,水到渠成地道出一片禅机。近人俞陛云就点评道:“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处。”(《诗境浅说》)“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是诗人随性而为的进一步表述。其实,出游本是无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亦是无意,再适遇林叟,谈笑风生,但求尽兴,无所羁绊,这就更化出一片难得的闲适与悠然。在这潇洒的诗境中,实则隐含了诗人王维思想转变的历程。王维早年有儒家的用时济世之志,锐意进取,但他又受母亲奉佛和佞佛的影响,仕途受挫、理想落空后,奉佛修禅的思想日渐滋长,中年后奉佛日笃。他既悟世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中悟得理趣。有了这样的思想背景,一种自在闲适的情趣便充溢在字里行间了。
北洋政府是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北洋政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1913年初,大选揭晓,国民党获胜,袁世凯立即摘下和平假面具,指使暴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挑起战争,这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挫折。二次革命失败后,南北对峙局面宣告结束,袁世凯用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独占全国政权。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总统独揽一切大权。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被袁世凯破坏殆尽。1915年春,袁世凯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旋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元。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
北洋政府。推荐。爱诗词网。北洋政府是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北洋政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1913年初,大选揭晓,国民党获胜,袁世凯立即摘下和平假面具,指使暴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挑起战争,这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挫折。二次革命失败后,南北对峙局面宣告结束,袁世凯用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独占全国政权。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总统独揽一切大权。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被袁世凯破坏殆尽。1915年春,袁世凯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旋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元。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年)。1916年,袁世凯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北京政府基本上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袁世凯之死,结束了北洋集团的大体统一局面。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临时约法》国会等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也已恢复,但实质与袁世凯时代并无区别。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但不能缓和北洋派与其他派别以及北洋派内部的矛盾。1917年春,黎元洪解散国会,免去段祺瑞的职务。正值此际,张勋复辟发生,段祺瑞率兵打败张勋,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英雄自居,把持中央政权。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由皖系安福俱乐部包办选举。1918年8月,国会选北洋元老徐世昌为大总统,皖系势力发展到了高峰。1919年,巴黎和会时,皖系政府的表现导致五四运动爆发,使皖系陷于孤立的境地。1920年7月,直皖战争终于爆发。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未及半月,皖系即败下阵来,直系曹锟、吴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1922年4月,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直系脱下“爱国”“进步”的伪装,镇压工人运动,造成“二七”惨案,充分暴露了它敌视人民的本相。他们先打着“恢复法统”的旗号,恢复国会,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继而又对黎元洪“逼宫夺印”,直系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1923年10月通过贿选,曹锟出任大总统,搞得举国哗然,丧尽民心。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直系腹背受敌,吴佩孚失败南下,直系军阀统治结束。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直系垮台后,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他们抬出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际则在背后操纵。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所控制的北京政府,这个政府由内阁“摄政”。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先打吴,再攻孙,最后击奉,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国半壁江山。1926年12月,奉系张作霖以“安国军总司令”名义控制北京政府。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不久,国民党各派再度联合继续进行二次北伐,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收缩,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寿终正寝。
采桑子欧阳修。推荐。爱诗词网。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①,绿水逶迤②。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③,不觉船移。微动涟漪④。惊起沙禽掠岸飞。注释①短棹(zhào):小桨。西湖: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州城西北。②逶迤(wēiyí):水流或道路曲折绵长。③琉璃:一种釉料,光滑润泽,一般为绿色或黄色。诗文中多用以比喻晶莹澄碧之物。④涟漪(yī):水波纹。鉴赏位于颍州城西北的西湖是颍河与其他诸水汇流之处,有三里长、十里广,唐宋时为宴游胜地,也是与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并称的名胜之处。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很是喜爱颍州西湖风光,他曾在《西湖念语》中写道:“虽美景良辰,故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为此,他“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作了十首记游写景的《采桑子》。本词为第一首,写西湖美好的自然环境。全词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将一组画面串联了起来。“轻舟短棹”写舟之短小轻便,也象征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绿水逶迤”,语意双关,明写绿水绵延,暗写小船在不觉中行进。“芳草长堤”,说明堤岸上铺满了芳草,也暗写了一路水道的曲折绵长。西湖湖面清波荡漾,长堤芳草丰茂,整个景色已经让人赏心悦目了,再加上一路丝竹相随,动听悦耳,怎能不令人陶醉。“隐隐”,写出了笙歌之悠扬,暗示了水面开阔,给人一种缥缈之感。“处处”,写出了歌声若远若近,袅袅不绝,也暗示了游人之多,一幅莺歌燕舞、游人同乐的和谐情景。王羲之观鹅图(局部)【宋】钱选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下阕写小船在湖面滑行前进,极其轻盈灵动。“琉璃”是固体,而湖面是液体,用琉璃比喻水面,有化流动为凝固之妙,极写水面之平整溜滑。“不觉船移”,更从主观上加强了这种感觉,给人一种身在画中游的感觉,也营造了一种极其幽静的氛围。“涟漪”本不易觉察,“微动”更是轻细之极。这也为写船动作了暗示。结句写沙禽受惊,扑棱棱而起,掠岸盘旋飞舞,蔚为壮观。仿佛像交响乐的结尾,极幽细入微、寂静将无,这时候突然管弦齐鸣,声乐大作,蓬勃而起,又突然戛然而止,给人以余音绕梁,经久不绝之怀想。全词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写景,突出表现在以动写静来反衬湖面以及堤岸的幽静宁谧,“闲雅处自不可及”(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宋词》)。写笙歌悠扬,以闹衬景,正因为湖面的宁静,才能不见其人而闻其声。写沙禽掠飞,以乱写静,正因为平时湖面幽静,沙禽才会因波动受惊而飞。景物的描写,也反映了作者的怡然自得之情。小舟轻快、绿波荡漾、笙歌悠扬、沙禽掠飞,作者的笔调显得无比轻盈灵快,这正是作者恬静美好的心情和轻松愉快心态的表现。(李飞跃)集评清《王国维:“宋人宴集,无不歌以侑觞。然大率徒歌而不舞,其歌亦以一阕为率。其有连续歌此一曲者,如欧阳公之《采桑子》,凡十一首;赵德麟之《商调蝶恋花》,凡十首。一述西湖之胜,一咏《会真》之事,皆徒歌而不舞,其所以异于普通之词者,不过重叠此曲,以咏一事而已。”(《宋元戏曲史《宋之乐曲》)俞陛云:“下阕四句,极肖湖上行舟,波平如镜之状。‘不觉船移’四字,下语尤妙。”(《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链接欧阳修论诗。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在诗歌理论史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坛领袖,他非常欣赏和推重梅尧臣的诗歌,他认为梅诗“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所以能“感人之至”(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借推重梅诗来倡导诗体雅正、风格变化和具有感染力的诗风。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评价梅尧臣和苏舜钦的诗曰:“子美(苏舜钦)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梅尧臣)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他还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诗学命题:“穷而后工”,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很大。联章词。在同调或异词之下用若干首词作组合成套的词体,谓之联章词,又称联章体。它一般用以表现同一种或同一类的内容题材,用联章的形式来扩大词体的表现功能,达到单篇词作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唐五代即已出现此种词体,如敦煌写卷中就保存了大量的此类作品,较著名的有《捣练子》4首歌咏孟姜女故事,《定风波》3首分咏三种伤寒病症,《长相思》3首描写三种商旅遭遇等;此外,如“花间词人”牛希济《临江仙》7首,分咏传说中的神女故事;和凝《江城子》5首描写男女欢会之情事等,皆以同调多首联舍而成。至宋代,联章词体也较为流行,并有所发展。如本篇及其后九首,分咏颍州西湖四时风物,与唐五代的联章词体相同;此外,如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12首,演唱中唐诗人元稹《会真记》里的故事,毛滂《调笑》转踏一套12首,分咏古代美女等等,则是体制比较复杂的联章词。(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宋代歌舞表演的开场白——致语。宋代用于歌舞表演开场前的音乐或说白,谓之致语,又称念语,多用诗体或骈体写成。宋代联章体的词作前面一般都保留了致语的形式,用以说明创作背景、表演目的。或起到活跃气氛等作用。较早运用和保留致语的,如本词,开头就有一篇《西湖念语》,文云:“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旁若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在当时这篇“念语”是用作表演的,今天读来,则相当于一篇词序。(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①,狼藉残红②。飞絮濛濛③。垂柳阑干尽日风④。笙歌散尽游人去⑤,始觉春空⑥。垂下帘栊⑦。双燕归来细雨中⑧。注释①群芳:百花。南朝齐谢朓《酬德赋》:“览斯物之用舍,相群芳之动植。”②狼藉:纵横散乱。③濛濛:形容细雨。比喻柳絮满天飞扬如细雨。④阑干:横斜貌。⑤笙歌:吹笙伴奏,指音乐伴奏。白居易《宴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⑥春空:春意消失。⑦帘栊:窗帘和窗户。栊,窗上棂木,代指窗户。⑧双燕归来:五代南唐冯延巳《采桑子》:“双燕归栖画阁中。”西湖十景图之花港观鱼【宋】叶肖岩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鉴赏这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第四首,写西湖暮春的景色。欧阳修是一位达观之人。他自宋仁宗天圣八年(1031)荣选甲科进士被朝廷任命为京西推官起,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从政生涯里,有过数次遭贬的经历。又因刚正不阿、敢于说话、秉公办事、心胸坦荡,不断受到皇帝的赏识而官位越升越高,直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也同样因为这种疾恶如仇的性格和他所坚持的政治立场而不断遭到皇帝的贬斥和权贵的挤压,甚至皇帝曾听信谗言数次贬他到离京畿偏远的地方当个小官以观后效。《宋史《欧阳修传》曾评价他道:“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而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官场如此险恶,人心如此难测,为政如此艰辛却并未使他消沉或圆滑起来,反而因此养成了一种放达的胸怀和超然的心态。这首词就反映了作者的那种从容悠闲、自得其乐的心境。暮春时节,狼藉残红,却用一个“好”字来定性,让人极不解。由此也引发了后人无尽的猜想:有人认为毕竟是暮春晚景,加以后句许多描写是感伤惨淡之景,作者言“好”,其实是有强颜为欢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群芳过后’句,帚处即生;‘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清周济选、谭献评《词辨》)。以上揣测,各有依据,但是如果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照作者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来读的话,就会发现这既不是伤春,也不是悲己,而只是他经历过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之后的淡定和达观心态的自然表现。与前代士大夫那种强烈的功名欲望和张扬个性相比,宋代的士大夫显得更为内敛。文化的发展进步,使他们相对前人更为注重内心的修炼,养成了一种从容不迫、不悲不伤的文化个性。历尽宦海劫波的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并终于此地。一时繁华明灭,面对致仕后的清淡生活,许多人会产生人生迟暮的悲凄之感,至少也会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的感伤。但在作者,却丝毫看不出这种伤感的痕迹。诚如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所评:“此词虽意在写暮春景物,而作者胸怀恬适之趣,同时表达出之。作者此词皆从世俗繁华生活之中渗透一层著眼。盖世俗之人多在群芳正盛之时游观西湖,作者却于飞花飞絮之外,得出寂静之境。世俗之游人皆随笙歌散去,作者却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趣。”正因为能够放眼量风物,所以才显得从容有致,绝无“牢骚太盛”的小家子气。但事实上,作者在此篇中也并非一味是优游恬适、波澜不惊的。清陈廷焯云:“‘始觉春空’,四字猛醒。”(《词则《别调集》卷二)作者也有常人那种人群散去、繁华过后的寂寥之感,但这种寂寥并非伤感,“垂下帘栊”也不是自闭自伤。从结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热闹喧嚣没有了,但仍然有阑干下袅娜的垂柳和屋檐下呢喃的燕语相伴,作者乃以一种安详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界的暮春景色,对待人生的晚年。清人先著云:“‘始觉春空’语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与事,用极不妥。”(《词洁辑评》卷一)拙而不笨,含蕴丰富,意味悠长,这正是那种“以春字替人与事”所达不到的效果。(李飞跃)集评刘永济:“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如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其味无穷,辞意高绝。”(《词论》)唐圭璋:“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唐宋词简释》)链接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在北宋初年的文坛上,出现了一种“轶事小说”体的新型文学评论形式——“诗话”。第一部“诗话”就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欧阳修在《六一诗话》的开头即开宗明义地说明自己写作《诗话》的目的:“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在欧阳修《六一诗话》出现后,又陆续出现了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这两部诗话都以“记事”为主,在品评诗句中表达了一些对诗歌的理论见解。从“记事”为主逐渐向文学批评为主的宋代诗话。以欧阳修《六一诗话》、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和刘攽《中山诗话》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诗话,都以“记事”为主,只品评诗句,以表达一下自己对诗歌的见解。到了北宋中叶以后的诗话,诗话“轶事小说”的成分逐渐减少,相应地,文学批评的成分则明显增多,如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虽也有遗闻轶事的叙述,但书中与当时诗坛创作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给诗歌的写作以具体的指示。南渡之后,以张戒《岁寒堂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严羽《沧浪诗话》为代表的南宋诗话,已不再注重文坛掌故的记述、用事造语的考释和寻章摘句的批评,而是系统地发挥、阐述著者的诗歌理论和见解。自此之后,诗话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最重要的载体和形式。北宋时期的音乐百科著作——陈旸《乐书》。陈旸,字晋之,福建闽清人,北宋时期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他前后耗时近四十年,编定了二百卷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献给宋徽宗赵佶。全书分为《训义》《乐图论》两大部分。《训义》共九十五卷,主要从三礼、诗、书等十部儒家经典著作中摘录有关音乐的章节文字,逐一进行解释。《乐图论》共计一百零五卷,图文结合(共计插图540幅),系统论述了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等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陈旸在这部书中真正做到了对当时的古今中外音乐资料兼容并蓄,他不摒弃为多数封建士大夫所卑视的民间及外来音乐。在《乐论图》部分的乐器、声乐、舞蹈杂技三项中,陈旸又将它们各分成:雅部(庙堂的)、胡部(外族的)及俗部(民间的)三个类别,其中的俗、胡两部保存了不少罕见于史籍且非常重要的音乐材料,也是此书最有价值的部分。采桑子欧阳修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①。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②。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注释①朱轮:涂有红漆的车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②俯仰:犹言转瞬之间。③辽东鹤:化用丁令威事,见本词鉴赏。鉴赏本词为欧阳修十首《采桑子》联章词的最后一首,是颍州西湖组词的总结,同时也蕴涵了作者二十年来的人生感慨。上阕写当年作者因为喜爱西湖的美好,所以才来颍州做太守。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五月,欧阳修有《思颍诗后序》云:“皇祐元年(1049)春,予自广陵(今扬州)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历事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窃位二府(按,指曾任军府之枢密副使、政府之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宠荣已极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一日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随着官位不断升迁,尤其是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54岁的欧阳修任参知政事,成为执政大臣之一,政治上却不断受到排挤、打击,“荣宠已极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说明了作者对功名的厌倦。积雨连村图【明】文徵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欧阳修自宋仁宗皇祐二年秋离颍州知州任改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致仕归颍州,恰好二十年。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归隐颍州之后,寄情山水,重新获得了自由和自我,内心感到特别舒适愉悦,也因此领略了人生的价值。正是在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下,才写出了一首又一首像《采桑子》这样寄情山水的佳作。下阕以丁令威化鹤归辽比喻自己解职归隐。据旧题陶潜撰《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来诗文中常用丁令威化鹤归辽的典故来表达世事沧桑之感。在这里作者借用此典,用城郭依旧、人民已新,“触目皆新”,来形容二十年来的变化之大。“谁识当年旧主人”,谁人能知道这位年逾六旬的衰翁,就是当年年富力强的颍州太守呢?一种曾经沧海的怅惘与悲凉之感油然而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发此语时的那几多感慨、几多唏嘘。全词通过今昔对比和化用典故的方式,抒发了词人二十年间知颍及归颍的感受,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慨。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李飞跃)集评夏敬观:“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之“夏敬观评六一词”)采桑子欧阳修画楼钟动君休唱①,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去年绿鬓今年白②,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③。杏园雅集图(局部)【明】谢环江苏镇江博物馆藏注释①画楼:装饰华美的楼房。钟动:击钟,钟鸣。此处代指奏乐。②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古乐府《冬歌》:“感时为欢欢,白发绿鬓生。”③谢公: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鉴赏这首词当是作者晚年之作。主要是怀念旧时的酒朋诗侣,如谢绛、石延年、尹洙、苏舜钦、梅尧臣等人,尤其是苏、梅二人,与欧阳修关系最为密切。这些挚友都先欧阳修谢世,最后谢世的梅尧臣去世时,欧阳修54岁,曾作《哭圣俞(尧臣)》云:“三十年间如转眸,屈指十九归山丘,凋零所馀身百忧。”这首词表达的也是这种抚今追昔,伤叹知交零落之意。起句中的“君”,当是作者自谓,这在欧阳修诗文中并不鲜见,如《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住在华丽的楼阁,听着美妙的音乐,可是却难以随乐高歌。为什么呢?因为往事如烟,知交零落,没人可以同欢共娱了。“匆匆”二字既写出了相聚时间之仓促,也隐含了生命之匆遽,仿佛转瞬之间,灰飞烟灭。回首往事,物是人非,令人几多感慨,几多唏嘘,自然也就没有寻欢作乐的心情了。此阕由乐生悲,也符合人之常情。平时人们都追求“快乐”,然而因为“乐”,所以就显得时间特别短暂,常常觉得还没有充分享受,已经烟消云散,到了梦醒时分,人们也最易乐极生悲,感触甚深。“去年”句承上阕情感基调,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人生衰老之快。“去年”“近年”是一种心理时间,是就人的感受而言。作者当时已经暮年,回首往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黑发变白首,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当时他的伤感之情。伤情之极,以情入景是宋词中常见笔法。“明月清风”是触发人怀想的意象,“明月”代表了思念,“清风”代表了感伤,而“把酒”则有不胜忧愁而借酒浇愁之意。结句隐括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诗意,及化用了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的诗句:“谁念北楼上,临风忆谢公。”前代称谢公者有三,一为谢安,一为谢灵运,一为谢朓。依据文意,此处当指谢朓。作者此时登楼临风,“忆谢公”是虚写,而实则以谢朓指代苏舜钦、梅尧臣等故友。以谢朓作喻,既称道了故友们的诗名,怀念了当初的友谊,也表达了对他们离去的伤感之情。全词语言平易流畅,情感真挚哀婉,风格婉约蕴藉,诚为念友抒怀之佳作。(李飞跃)链接清风明月本无价。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有一处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古老园林——沧浪亭,据说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有副对联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楹联的旨意,情怀淡泊,妙语连珠且工稳贴切。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①。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②,试把金觥③。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注释①凋零:草木脱落。比喻人事衰败或人之死亡。②鬓华:花白的鬓发。唐高適《重阳》诗:“节物惊心两鬓华。”③金觥(gōng):酒器的美称。设色山水图【明】文嘉辽宁省博物馆藏鉴赏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情调抒发了身世之感。上阕是带有感伤色彩的忆旧。十年前(指作者53岁以前)的月白风清之夜,作者正值当年,与朋友们诗酒高会,乘兴酬唱,开怀痛饮。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后来移守扬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茶赏花。特别是宋仁宗嘉祐年间,他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升迁参知政事,仕途顺利。“月白风清”,色调明朗,象征了词人处境顺利,心情愉悦。十年之后,却遭遇了许多忧患,甚至当年同席的朋友也多已去世。其中知名的有:谢绛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石延年卒于庆历元年(1041),尹洙卒于庆历七年,苏舜钦卒于庆历八年,都是正值英年而逝,欧阳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朋友写祭文,写墓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他又患了消渴疾(糖尿病),身体衰弱。神宗即位后,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种种不幸,接踵而来,正如他在《述怀》一诗中所云:“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再生君父恩,知报犬马性。归来见亲识,握手相吊庆。丹心皎虽存,白发生已进。”这样的坎坷仕途和艰难人生,怎能不令人感到“老去光阴速可惊”呢!下阕写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词人容颜渐老,华发满头,但是却旧心不改,兴致不减,依然像当初诗酒高会时那般豪爽。他把金觥、听旧曲,仍然可以痛快地大醉一场。在作者豪兴正高的兴头,我们也隐约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情和深沉感伤。他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带有一种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金色的大酒杯。这里化用《诗经《周南《卷耳》中“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的诗意。与当年乘兴把酒痛饮不同,作者酒兴犹在,但现在却含有几许借酒消愁的意味了。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仍然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旧曲重听”的“听”字读平声,此句格律格式为:“仄仄平平。”词韵中颇多平仄两读字,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词性、词义或用法不同,而有两读,常见的如“教”“思”“令”“论”“骑”等;第二类为词性、词义或用法相同,视格律需要而有两读,常见的有“听”“看”“忘”“醒”“过”等。在这里,词人“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与“十年前是尊前客”相互呼应。旧曲是往日欢乐的记忆,又是再次听到,一个“旧”字,一个“重”字,怀旧的温馨和暮年的凄凉之味杂陈。但作者即使谈到了十年前后的景况,也并没有一丝消沉之意,反而意兴平添,豪情不减当年。全词疏隽深婉,沉郁顿挫。后人选欧阳修词,此首多被忽略,其实它还是很有特色的,应入选佳作之林。(李飞跃)长江万里图(局部)【明】吴伟故宫博物院藏链接庆历党争。早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力谏不当废郭皇后,忤宰相吕夷简,被贬逐,揭开党争序幕。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百官图”,再忤吕夷简,被加上“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的罪名,逐出朝廷。余靖、尹洙、欧阳修力为救解,亦被指为范党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记其事,以范、余、尹、欧阳为“贤”,斥不尽言责并致使欧阳修遭贬的谏官高若讷为“不肖”。士大夫或支持范,或支持吕,互相指为朋党。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拜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任枢密副使,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称颂范仲淹等人,指斥夏竦为“奸”,以“退奸进贤”为庆,夏竦深恨之。范仲淹等人在枢密使杜衍(后拜相)支持下推行新政,在实施过程中遭到反对和抵制。夏竦等人造为党论,指杜衍、范仲淹、欧阳修等为党人,并指使内侍蓝元震上疏重提景祐朋党事,称范等今又“以国家爵禄为私惠,胶固朋党,苟以报谢当时歌咏之德”。夏竦又诬陷石介为富弼草拟废立诏书,飞语上闻。仁宗虽不信,范、富不安于位,自请外放,于四年六月、八月相继出朝。十一月,杜衍之婿、由范仲淹推荐的苏舜钦坐事除名勒停。五年正月,杜衍罢相,余靖、尹洙、韩琦、欧阳修等人随即陆续斥逐,支持范仲淹的官员被一网打尽。是年冬,夏竦诬告石介诈死,实被富弼派往契丹联兵反宋,后又诬称其联兵不成,乃往登州、莱州结数万人欲作乱,至有开棺验尸议,成为这次党争的余波。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推荐。爱诗词网。汉·贾谊秦孝公①据崤函②之固,拥雍州③之地,君臣固守以窥④周室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⑥四海之意,并吞八荒⑦之心。当是时也,商君⑧佐之,内立法度,务⑨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⑩而斗(11)诸侯。于是秦人拱手(12)而(13)取西河之外(14)。孝公既没(15),惠文、武、昭襄(16)蒙(17)故业(18),因(19)遗策,南取汉中(20),西举(21)巴、蜀(22),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23)。诸侯恐惧,会盟(24)而谋弱(25)秦,不爱(26)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27)天下之士,合从(28)缔交,相与(29)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30),赵有平原(31),楚有春申(32),魏有信陵(33)。此四君者(34)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35),兼(36)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37)六国之士,有宁越(38)、徐尚(39)、苏秦(40)、杜赫(41)之属(42)为之谋;齐明(43)、周最(44)、陈轸、召滑(45)、楼缓(46)、翟景(47)、苏厉(48)、乐毅(49)之徒(50)通(51)其意;吴起(52)、孙膑(53)、带佗(54)、倪良、王廖(55)、田忌(56)、廉颇、赵奢(57)之伦(58)制(59)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60)而攻秦。秦人开关延(61)敌,九国(62)之师,逡巡(63)而不敢进。秦无亡(64)矢(65)遗镞(66)之费(67),而天下诸侯已困(68)矣。于是(69)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70),追亡(71)逐北(72),伏(73)尸百万,流血漂(74)橹(75);因(76)利乘(77)便(78),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79)服(80),弱国入朝(81)。延及孝文王(82)、庄襄王(83),享国(84)之日浅(85),国家无事(86)。及至(87)始皇(88),奋(89)六世(90)之余烈(91),振(92)长策(93)而御(94)宇内,吞二周(95)而亡诸侯,履至尊(96)而制六合(97),执敲扑(98)而鞭笞(99)天下,威振(100)四海。南取百越(101)之地,以为(102)桂林、象郡(103),百越之君(104),俯首(105)系颈(106),委(107)命下吏。乃(108)使蒙恬(109)北筑长城而守藩篱(110),却(111)匈奴七百余里;胡人(112)不敢南下而牧马,士(113)不敢弯(114)弓而报怨(11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116),以(117)愚(118)黔首(119);隳(120)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121),聚之咸阳,销锋镝(122),铸以为金人(123)十二,以弱(124)天下之民。然后(125)践(126)华(127)为城(128),因(129)河(130)为池(131),据亿(132)丈之城,临不测(133)之渊(134)以(135)为固。良将劲弩(136),守要害之处,信臣(137)精卒,陈(138)利兵(139)而谁何(140)。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141)之固(142),金城(143)千里,子孙帝王(144)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145)。然(146)陈涉(147)瓮牖绳枢(148)之子(149),氓隶(150)之人,而迁徙之徒(151)也;才能不及中人(152),非有仲尼(153)、墨翟(154)之贤(155),陶朱(156)、猗顿(157)之富;蹑足(158)行伍(159)之间,而倔起(160)阡陌(161)之中,率疲弊(162)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163)木为(164)兵,揭(165)竿为旗(166),天下云集响(167)应(168),赢(169)粮而景(170)从。山东(171)豪俊遂(172)并(173)起而亡(174)秦族(175)矣。且夫(176)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177)也。陈涉之位,非尊(178)于(179)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180)耰(181)棘矜(182),非铦(183)于(184)钩(185)戟(186)长铩(187)也;谪戍(188)之众,非抗(189)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190)军用兵之道(191),非及向时(192)之士也。然而(193)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194)山东之国与陈涉度(195)长絜(196)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197)矣。然(198)秦以(199)区区(200)之地,致(201)万乘(202)之势,序(203)八州(204)而朝(205)同列(206),百有(207)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208)作难(209)而七庙(210)隳,身死人手(211),为(212)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213)守(214)之势异也。【注释】①秦孝公: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他支持变法,使秦国开始走上了国富兵强的道路。②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至崤山,西至潼津。③雍(yōng)州:古九州之一,其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和北部、甘肃全部和青海部分地区。④窥:窥视,偷看。这里是伺机夺取的意思。⑤周室:指衰弱的东周王朝。⑥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席卷,像卷席子那样全部卷了去;包举,像用布包东西那样整个地裹了去;囊括,像用袋子装东西那样搜括干净。⑦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八荒,即八方。古人把东南西北称作四方,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称作四隅,合称八方。此泛指荒远的地方。⑧商君:即商鞅,姓公孙,原是卫国的庶公子,称卫鞅,好刑名之学。入秦后佐秦孝公主持变法,以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号曰商君。⑨务:从事,致力于。⑩连衡:即连横。古人以东西为横,以南北为纵。地处西方的秦和处于东方的齐、楚等国联合起来以攻打别国,叫连横;东方各国北自燕,南至楚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11)斗:使动用法,使……争斗。(12)拱手:两手合抱,喻很轻松的样子。(13)而:连词,表修饰。(14)西河之外:指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秦国派商鞅讨伐魏国,大破魏军,魏国割河西之地给秦国。(15)没:通“殁”,死。(16)惠文、武、昭襄:《文选》作“惠文、武、昭”,《史记》作“惠王、武王”。此处从《汉书》。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17)蒙:继承,蒙受。(18)故业:指先人的基业。(19)因:动词,沿袭。(20)汉中:今陕西南部一带,本属楚地。(21)举:攻取。(22)巴、蜀:皆古国名。巴,在今四川东部;蜀,在今四川西部。(23)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秦武王四年,秦攻取韩国的宜阳;昭襄王二十年,魏国献出河东故都安邑;即所谓“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膏腴,肥沃。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24)会盟:特指诸侯集会结盟。(25)弱:使动用法,使……弱。(26)爱:吝惜。(27)致:招纳。(28)合从:即“合纵”。从,通“纵”。(29)相与:互相结交。(30)孟尝: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的贵族。(31)平原:平原君,姓赵名胜,赵惠文王之弟。(32)春申:春申君,姓黄名歇,楚国贵族。(33)信陵:信陵君,姓魏名无忌,魏昭王少子。以上四人是战国时著名的四公子,以招贤纳士著称,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34)者:表停顿的语气助词。(35)约从离衡:即山东各国相约“合纵”,以离散秦“连横”之策。离,使动用法,使离散。(36)兼:聚集。(37)于是:在这时。(38)宁越:赵人。(39)徐尚:宋人。(40)苏秦:东周洛阳人,是当时“合纵长”。(41)杜赫:周人。(42)之属:这一类人。(43)齐明:东周臣。(44)周最:东周君的儿子。(45)陈轸(zhěn)、召(shào)滑:都是楚人。(46)楼缓:魏相。(47)翟(zhái)景:魏人。(48)苏厉:苏秦的弟弟。(49)乐毅:燕将。(50)之徒:这一类人。(51)通:沟通。(52)吴起:魏将,后入楚。(53)孙膑:齐将。(54)带佗:楚将。(55)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56)田忌:齐将。(57)廉颇、赵奢:都是赵将。(58)之伦:这一类人。以上所列数人,包括了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人才,有些人事迹已不详。(59)制:管理,统率。(60)叩关:攻打函谷关。叩,攻击。(61)延:迎接,指迎战。(62)九国:指上文列举的韩、魏、燕、赵、楚、齐、宋、卫、中山。(63)逡(qūn)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64)亡:与下文的“遗”二字同义,即失去。(65)矢:箭。(66)镞(zú):箭头。(67)费:耗费。(68)困:困厄不堪。(69)于是:顺接连词。(70)制其弊:因其弊而制之。弊,通“敝”,困乏,疲惫。(71)亡:动词作名词,指逃亡的诸侯军队。(72)北:败走的军队。(73)伏:倒伏。(74)漂:漂浮。(75)橹:盾牌。(76)因:介词。(77)乘:同“趁”。(78)利、便:同义,有利形势。(79)请:请求。(80)服:臣服,投降。(81)入朝:指向秦称臣。(82)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83)庄襄王:孝文王的儿子,在位三年。(84)享国:即“在位”。享,享有,占有。(85)浅:短。(86)事:战事。秦汉时“事”多指战事。(87)及至:同义复用,到。(88)始皇:指秦始皇嬴政,庄襄王之子,在位三十七年(前246—前210),前221年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病死于巡幸途中。(89)奋:发扬。(90)六世:指秦孝公以下六王,即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91)烈:功业。(92)振:举起。(93)策:马鞭子。(94)御:驾驭,统治。(95)二周:东周末年赧(nǎn)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王城,东周都巩。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庄襄王元年灭东周。(96)履至尊:登帝位。履,登上。至尊,天子之位。(97)六合:天、地和四方。(98)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99)鞭笞(chī):抽打。(100)振:通“震”。(101)百越:古代越族散居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因其部落繁多,故称百越,也叫百粤。(102)以为:以之为,把……设为。(103)桂林、象郡:桂林郡地处今广西北部及东部地区,象郡地处今广西南部地区,两郡均为秦始皇新置。(104)君:首领。(105)俯首:低头听命。(106)系颈:以绳系颈,表示投降。(107)委:托付。(108)乃:就,于是。(109)蒙恬:秦名将。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并主持修筑长城。后为秦二世所逼,自杀。(110)藩篱:篱笆,这里引申为边疆。(111)却:使动用法,使……退却。(112)胡人:匈奴人。(113)士:指灭亡了的六国统治者。(114)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115)怨:仇恨。(116)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竭力驳斥。秦始皇遂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和《诗》、《书》。次年又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史称“焚书坑儒”。先王,前代帝王。道,思想学说。言,言论,这里指著作。(117)以:表目的连词。(118)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119)黔(qián)首:秦代对老百姓的贱称。黔,黑色。(120)隳(huī):毁坏。(121)兵:武器。(122)销锋镝(dí):熔化兵器。锋,刀锋,借指兵器。镝,箭头。(123)金人:铜人。金,指铜。据《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jù:钟鼓的架子),金人十二,重各千石(二十四万斤)。”(124)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125)然后:此后,表承接。(126)践:登,引申为依仗。(127)华:华山,在陕西华阴南,五岳之一。(128)城:城墙。(129)因:凭借。(130)河:黄河。(131)池:护城河。(132)亿:十万,这里极言其高。(133)不测:不可估量,极言其深。测,测量,估计。(134)渊:此处指黄河。(135)以:连词,同“而”。(136)劲弩(nǔ):强劲有力的弓。(137)信臣:忠臣。(138)陈:置,活译为“携”。(139)兵:武器。(140)谁何:关塞上的卫兵盘问来往行人。何,通“呵”(hē),大声呵斥。(141)关中:秦的腹地,在今陕西。(142)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143)金城:指坚固的城墙。金,比喻坚固。(144)帝王:名词作动词,当帝王。(145)殊俗:风俗异于汉族的地区,指边远地方。(146)然:同“而”,转折连词。(147)陈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148)瓮牖(yǒu)绳枢:形容家里贫穷。瓮、绳,皆为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牖、枢,皆为名词作动词,做窗户、系门枢。牖,窗;枢,门上的轴。(149)子:子弟。(150)氓(méng)隶:对劳动人民的贱称。氓,种田人。隶,低贱的人。(151)迁徙(xǐ)之徒:被谪罚去边地戍守的士卒。(152)中人:普通人。(153)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154)墨翟(dí):墨子名翟。(155)贤:品德与才干,形容词作名词。(156)陶朱: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出走,在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成了富豪,自称陶朱公,后世以“陶朱”代称富人。(157)猗(yī)顿:春秋时鲁人,他向范蠡学习经商本领,后来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当畜牧主而发财。(158)蹑(niè)足:用脚踏地。这里有“投身于……”的意思。(159)行(háng)伍:都是军队下层组织的名称,代指军队。(160)倔起:同“崛起”,突然兴起。(161)阡陌(qiānmò):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这里代指田野。(162)疲弊:疲惫,困倦。(163)斩:这里指砍。(164)为:当作。(165)揭:举。(166)旗:古代军中用旗传号令。(167)云、响:名词作状语,用作比喻。响,像回声一样。(168)应:应和。(169)赢:担负。(170)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171)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山,指崤山。(172)遂:于是。(173)并:一齐。(174)亡:消灭,这里指推翻。(175)秦族:秦的宗族,代指秦王朝。(176)且夫:复合提起连词,重提一事时用,相当于“至于那”、“说到那”。(177)自若:和本来一样。(178)尊:高。(179)于:比,介词,表比较。(180)锄:古农具。(181)耰(yōu):古农具,形似榔头,平整土地用。(182)棘矜(qín):棘木做的矛柄。(183)铦(xiān):锋利。(184)于:介词,比。(185)钩:短兵器,似剑而曲。(18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187)长铩(shā):长矛。(188)谪戍: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189)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190)行:义与“用”同。(191)道:此指韬略。(192)向时:先前。(193)然而:表承上启下的转折词,“然”承上,“而”启下,相当于“虽然这样,但……”。(194)试使:假使,假设连词,与“则”搭配,相当于“如果……就……”。(195)度(duó):比量。(196)絜(xié):度量物体的粗细。(197)同年而语:犹“同日而语”,即相提并论。(198)然:转折连词,但是。(199)以:介词,凭借。(200)区区:小。(201)致:造成,获得。(202)万乘(shèng):代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兵车千乘。后世即称天子为“万乘”。(203)序:名词作动词,安排次序,活译为“统制”。(204)八州:九州中除雍州以外的八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205)朝:大臣见天子,这里作使动词,使……朝拜称臣。(206)同列:指六国诸侯。(207)有:通“又”。(208)一夫:一人,指陈涉。(209)作难(nàn):发难,发动起义。(210)七庙:帝王宗庙,古代天子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这里代指国家。(211)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身,反身代词,自己。(212)为:被。(213)攻:指秦始皇及其前代君王用强兵攻打他国。(214)守:指秦二世胡亥及秦王子婴兵力疲弱困守关中。【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先人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互相援助,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宏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损失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困苦不堪了。于是合纵阵线拆散,抗秦联盟瓦解,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战事。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扬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熔化兵器,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依据华山把它当作城墙,凭借黄河把它作为护城河,既占有高达万丈的城墙,又占有深不可测的护城河,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又派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忠臣带领携带锋利武器的精兵,巡逻盘查。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这个险固的地方,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称帝为王的永久基业了。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个耕田打工的人,且是个被征发戍边的兵;才能不如普通人,既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德才,也没有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投身于军队行伍之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终于推翻了秦王朝。说到秦朝的天下,比以前并没有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榔头、木做的矛柄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成功和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完全相反。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度量长短、大小,比较权势、力量,那就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地盘,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统辖了天下其他八州,使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字数:9314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95-307页.
【解题】《将进酒》为乐府旧题,属《鼓吹曲·铙歌》。前人之作多短篇,言饮酒放歌,李白衍为长篇。诗题一作《惜樽空》、《惜空酒樽》。以前研究者多谓作于天宝三载(744)赐金放还以后,今人则多谓约开元二十一年(733)于嵩山元丹丘处作。时当首次入京失意归来,与《梁园吟》、《梁甫吟》、《襄阳歌》为同期作品,风格亦同。将进酒:请饮酒。将:请。诗中极言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轻视功名富贵,反映诗人失意苦闷故作旷达的心情。全诗语言奔放,气势雄伟。“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点李集)开头四句形容时间流失之速,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二句豪迈旷达,充满自信,为千古赞颂之名句。【全诗】《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释】1.青丝:形容发黑。2.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樽:古代的盛酒器具。3.复:再、又。4.会须:正应该。5.岑夫子:名勋,南阳人。李白的朋友。丹邱生:即元丹邱,也是李白的好友。6.钟鼓馔(音zhuan)玉:指豪门贵戚人家的生活。钟鼓,古时富贵人家设有的钟鼓乐器,吃饭时,鸣钟列鼎。馔玉:美好的饮食。7.陈王:三国时诗人曹植。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曾封为陈王。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诗句。斗酒十千:极言酒美。8.径须:直须,只管。沽:买。9.五花马:毛色呈五色花纹的名马,一说鬃毛剪成五瓣的马。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将出:拿出。万古愁:形容愁思的深广。【今译】你可曾见?黄河之水从天而落,汹涌澎湃!滔滔滚滚、咆哮万里,直入东海再不回来!你可曾见?高堂上对着明镜照见满头白发,早晨时还缕缕青丝,晚上已如雪样白。唉!人生得意时,就要尽兴欢饮,不要让美酒金杯空对着明月儿摆!上天给我奇才必定会有用,千金散尽呵,还会有万金来!快快,去杀羊宰牛喝他个痛快,先满饮三百杯释我心怀!岑夫子呀,丹邱兄呀,快饮酒呀!杯莫停呀!我要为你唱一曲呀,诸位倾耳静听:钟鸣鼎食的豪华富贵呀,我没兴趣,只愿沉醉在酒乡之中呀,不愿醒。自古而来的圣人贤者呀,都寂寞一生,倒是那些酒徒醉鬼呀,留下美名。你看陈王曹植在平乐观欢宴呀,一斗美酒十千钱!主人你说什么钱不钱呀,只管沽来饮它一个底朝天。什么五花宝马呀,什么千金狐裘,统统拿出去换来美酒,我要和你呀,一醉解千愁!【赏析】《将进酒》是汉乐府中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故《将进酒》其实也是“劝酒歌”。本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辞别太原元演,在洛阳巧遇从蜀中访道归来的元丹丘。李白念儿心切,原拟早回安陆,但抵不过元丹丘的盛情相邀,而南阳岑勋亦写诗相邀,李白遂再上丹丘的颍阳山居。他们登高置酒饮宴,相处甚洽,李白于酒席间写下了这首《将进酒》。诗篇开端,连用二组排比长句,势如狂风骤雨,摄人心魄。从颍阳山居遥望黄河,蜿蜒东来,仿佛自天而降,故诗人由眼前景落笔起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是汉代乐府里经常运用的提示语。“黄河之水天上来”语带夸张,却也并非虚张声势,黄河上流落差极大,河水奔腾翻滚,其势汹汹,宛若自天而降。“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蜿蜒东来,东流入海。前一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挡;后一句则写黄河之东走入海,势不可回。这两句写眼前景观,写得波澜壮阔,摄人心魄,声势很大。这句是“兴”,同时也有“比”的成分,以黄河东走入海,一去不返,比喻光阴不会倒流,青春不再重来。有了这层“比”意,由空间的夸张很自然地转到了时间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极度的夸张比喻人生的短暂,把人的一生说成是朝暮间的事,使人陡然而起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感。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但由于用了两个极有声势的排比长句,这份悲感就绝没有宋人的纤弱,有的只是盛唐人的悲壮。既然“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既然人生短暂,青春短暂,五六两句又一转,说人生得意,就须纵情作乐,由悲翻作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很自然地写到饮酒放歌。这样就入题了。这两句前一句是直抒胸臆,用的是赋的手法,后一句则用形象抒情,又以双重否定句式加强肯定语气,似乎有点及时行乐的味道。但李白自开元十四年(726)恣情快游(兼求仕),又何尝得意过,所以此实是苦中作乐,是借酒浇愁,发牢骚。李白自由豪迈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就此消沉,故他用乐观的口吻,高唱了一曲昂扬自我之歌:“天生我材必有用”,把诗人个性中渴望自由发展、渴望伸张潜能的强烈愿望托出。话说得何等豪迈,何等自信。于此又是一转,从及时行乐的颓唐情绪中透露出了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精神。“千金散尽还复来”,纵情豪饮,何等潇洒,钱乃身外之物,李白从不把它放在心上,斤斤计较。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这种与生俱来的豪情,一般人是难以学得的,更不要说寄托于诗篇了。有此豪情,必有相应的豪饮,故接着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山野小酌,本无此气派,但李白骨子里的豪情使生活得到升华。几杯入肚,不免有点晕晕然,飘飘然,话自然也多了:“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俨然是酒席上的劝酒词。几个三字句,又加强了诗的节奏,维妙地刻划出了诗人的醉态,兴犹未尽,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唱一曲了:“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钟鼓馔玉”,古时富贵人家宴会上常鸣钟击鼓作乐,食物精美如玉,此指富贵生活。诗人以为“不足贵”,这虽是酒后的狂言,是愤激之言,却也是酒后吐真言。以李白自由的个性,他决计不会耽于富贵,决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他虽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他向往的是鲁仲连式功成身退的侠客行径:“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故接着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寂寞”指默默无闻,不能建功立业,“圣贤”而曰“寂寞”,可见贤者有才者不受重用,无用武之地,自古如此。诗人自许有“管葛之才”,于今乃“寂寞”,因此才“但愿长醉不复醒”了。古人以善饮名垂青史的,当推陈王曹植,这里化用了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曹植本有经国之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被弃置不用,只有靠喝酒打发日子。诗人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都是不平之气。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心,故诗能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刚有一点牢骚之言,旋又回到“酒”字上了。至此诗人已经深有醉意了,但他还想喝酒,故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主人”句照应“千金散尽”句,并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沽酒买醉,以客人身份颐指气使,可见诗人放浪形骸,豪迈不羁,不拘小节的自由个性。诗情至此,狂放至极。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端之“悲”关合。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这首《将进酒》可以说是李白诗歌豪迈风格的代表作。全诗大开大合,忽喜忽悲,忽狂放,忽愤激,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全诗的感情表达圆转自如,达到了化工的境地。读之有回肠荡气之感,在不知不觉的情感体验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唐诗别裁》),这就是《将进酒》的独特魅力所在。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遇不合,亦自慰解之词耳。(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宋人抑太白而尊少陵,谓是道学作用,如此将置风人于何地?放浪诗酒,乃太白本行;忠君忧国之心,子美乃感辄发。其性既殊,所遭复异,奈何以此定诗优劣也?太白游梁、宋间,所得数万金,一挥辄尽,故其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黄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凌云,何容易得?(〔明〕陆时雍《诗镜总论》)陈雪军
将进酒 李白 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解题】《将进酒》为乐府旧题,属《鼓吹曲·铙歌》。前人之作多短篇,言饮酒放歌,李白衍为长篇。诗题一作《惜樽空》、《惜空酒樽》。以前研究者多谓作于天宝三载(744)赐金放还以后,今人则多谓约开元二十一年(733)于嵩山元丹丘处作。时当首次入京失意归来,与《梁园吟》、《梁甫吟》、《襄阳歌》为同期作品,风格亦同。将进酒:请饮酒。将:请。诗中极言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轻视功名富贵,反映诗人失意苦闷故作旷达的心情。全诗语言奔放,气势雄伟。“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点李集)开头四句形容时间流失之速,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二句豪迈旷达,充满自信,为千古赞颂之名句。【全诗】《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释】1.青丝:形容发黑。2.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樽:古代的盛酒器具。3.复:再、又。4.会须:正应该。5.岑夫子:名勋,南阳人。李白的朋友。丹邱生:即元丹邱,也是李白的好友。6.钟鼓馔(音zhuan)玉:指豪门贵戚人家的生活。钟鼓,古时富贵人家设有的钟鼓乐器,吃饭时,鸣钟列鼎。馔玉:美好的饮食。7.陈王:三国时诗人曹植。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曾封为陈王。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诗句。斗酒十千:极言酒美。8.径须:直须,只管。沽:买。9.五花马:毛色呈五色花纹的名马,一说鬃毛剪成五瓣的马。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将出:拿出。万古愁:形容愁思的深广。【今译】你可曾见?黄河之水从天而落,汹涌澎湃!滔滔滚滚、咆哮万里,直入东海再不回来!你可曾见?高堂上对着明镜照见满头白发,早晨时还缕缕青丝,晚上已如雪样白。唉!人生得意时,就要尽兴欢饮,不要让美酒金杯空对着明月儿摆!上天给我奇才必定会有用,千金散尽呵,还会有万金来!快快,去杀羊宰牛喝他个痛快,先满饮三百杯释我心怀!岑夫子呀,丹邱兄呀,快饮酒呀!杯莫停呀!我要为你唱一曲呀,诸位倾耳静听:钟鸣鼎食的豪华富贵呀,我没兴趣,只愿沉醉在酒乡之中呀,不愿醒。自古而来的圣人贤者呀,都寂寞一生,倒是那些酒徒醉鬼呀,留下美名。你看陈王曹植在平乐观欢宴呀,一斗美酒十千钱!主人你说什么钱不钱呀,只管沽来饮它一个底朝天。什么五花宝马呀,什么千金狐裘,统统拿出去换来美酒,我要和你呀,一醉解千愁!【赏析】《将进酒》是汉乐府中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故《将进酒》其实也是“劝酒歌”。本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辞别太原元演,在洛阳巧遇从蜀中访道归来的元丹丘。李白念儿心切,原拟早回安陆,但抵不过元丹丘的盛情相邀,而南阳岑勋亦写诗相邀,李白遂再上丹丘的颍阳山居。他们登高置酒饮宴,相处甚洽,李白于酒席间写下了这首《将进酒》。诗篇开端,连用二组排比长句,势如狂风骤雨,摄人心魄。从颍阳山居遥望黄河,蜿蜒东来,仿佛自天而降,故诗人由眼前景落笔起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是汉代乐府里经常运用的提示语。“黄河之水天上来”语带夸张,却也并非虚张声势,黄河上流落差极大,河水奔腾翻滚,其势汹汹,宛若自天而降。“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蜿蜒东来,东流入海。前一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挡;后一句则写黄河之东走入海,势不可回。这两句写眼前景观,写得波澜壮阔,摄人心魄,声势很大。这句是“兴”,同时也有“比”的成分,以黄河东走入海,一去不返,比喻光阴不会倒流,青春不再重来。有了这层“比”意,由空间的夸张很自然地转到了时间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极度的夸张比喻人生的短暂,把人的一生说成是朝暮间的事,使人陡然而起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感。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但由于用了两个极有声势的排比长句,这份悲感就绝没有宋人的纤弱,有的只是盛唐人的悲壮。既然“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既然人生短暂,青春短暂,五六两句又一转,说人生得意,就须纵情作乐,由悲翻作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很自然地写到饮酒放歌。这样就入题了。这两句前一句是直抒胸臆,用的是赋的手法,后一句则用形象抒情,又以双重否定句式加强肯定语气,似乎有点及时行乐的味道。但李白自开元十四年(726)恣情快游(兼求仕),又何尝得意过,所以此实是苦中作乐,是借酒浇愁,发牢骚。李白自由豪迈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就此消沉,故他用乐观的口吻,高唱了一曲昂扬自我之歌:“天生我材必有用”,把诗人个性中渴望自由发展、渴望伸张潜能的强烈愿望托出。话说得何等豪迈,何等自信。于此又是一转,从及时行乐的颓唐情绪中透露出了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精神。“千金散尽还复来”,纵情豪饮,何等潇洒,钱乃身外之物,李白从不把它放在心上,斤斤计较。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这种与生俱来的豪情,一般人是难以学得的,更不要说寄托于诗篇了。有此豪情,必有相应的豪饮,故接着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山野小酌,本无此气派,但李白骨子里的豪情使生活得到升华。几杯入肚,不免有点晕晕然,飘飘然,话自然也多了:“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俨然是酒席上的劝酒词。几个三字句,又加强了诗的节奏,维妙地刻划出了诗人的醉态,兴犹未尽,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唱一曲了:“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钟鼓馔玉”,古时富贵人家宴会上常鸣钟击鼓作乐,食物精美如玉,此指富贵生活。诗人以为“不足贵”,这虽是酒后的狂言,是愤激之言,却也是酒后吐真言。以李白自由的个性,他决计不会耽于富贵,决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他虽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他向往的是鲁仲连式功成身退的侠客行径:“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故接着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寂寞”指默默无闻,不能建功立业,“圣贤”而曰“寂寞”,可见贤者有才者不受重用,无用武之地,自古如此。诗人自许有“管葛之才”,于今乃“寂寞”,因此才“但愿长醉不复醒”了。古人以善饮名垂青史的,当推陈王曹植,这里化用了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曹植本有经国之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被弃置不用,只有靠喝酒打发日子。诗人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都是不平之气。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心,故诗能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刚有一点牢骚之言,旋又回到“酒”字上了。至此诗人已经深有醉意了,但他还想喝酒,故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主人”句照应“千金散尽”句,并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沽酒买醉,以客人身份颐指气使,可见诗人放浪形骸,豪迈不羁,不拘小节的自由个性。诗情至此,狂放至极。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端之“悲”关合。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这首《将进酒》可以说是李白诗歌豪迈风格的代表作。全诗大开大合,忽喜忽悲,忽狂放,忽愤激,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全诗的感情表达圆转自如,达到了化工的境地。读之有回肠荡气之感,在不知不觉的情感体验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唐诗别裁》),这就是《将进酒》的独特魅力所在。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遇不合,亦自慰解之词耳。(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宋人抑太白而尊少陵,谓是道学作用,如此将置风人于何地?放浪诗酒,乃太白本行;忠君忧国之心,子美乃感辄发。其性既殊,所遭复异,奈何以此定诗优劣也?太白游梁、宋间,所得数万金,一挥辄尽,故其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黄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凌云,何容易得?(〔明〕陆时雍《诗镜总论》)陈雪军
东晋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甚善!”乃口中吐出一铜盘奁子,奁子中具诸馔肴,海陆珍羞方丈。其器皿皆铜物。气味芳美,世所罕见。酒数行,乃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甚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绝伦。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外心。向亦窃将一男子同来,书生既眠,暂唤之,愿君勿言。”彦曰:“甚善。”女人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仍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锦行障,书生仍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将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言。”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二十许,共燕酌。戏调甚久,闻书生动声,男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书生处女子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更吞向男子,独对彦坐。书生然后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耶?日又晚,便与君别。”还复吞此女子。诸铜器悉纳口中。留大铜盘,可广二尺余,与彦别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
后太元中,彦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散看其铭,题云:是汉永平三年所作也。
阳羡书生。推荐。爱诗词网。东晋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甚善!”乃口中吐出一铜盘奁子,奁子中具诸馔肴,海陆珍羞方丈。其器皿皆铜物。气味芳美,世所罕见。酒数行,乃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甚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绝伦。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外心。向亦窃将一男子同来,书生既眠,暂唤之,愿君勿言。”彦曰:“甚善。”女人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仍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锦行障,书生仍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将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言。”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二十许,共燕酌。戏调甚久,闻书生动声,男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书生处女子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更吞向男子,独对彦坐。书生然后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耶?日又晚,便与君别。”还复吞此女子。诸铜器悉纳口中。留大铜盘,可广二尺余,与彦别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后太元中,彦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散看其铭,题云:是汉永平三年所作也。《续齐谐记》为志怪小说集,因继东阳无疑《齐谐记》之后,故得此名。上海涵芬楼《顾氏文房小说》中有元代陆友《续齐谐记跋》云:“齐谐,志怪也。盖庄生寓言耳!今吴均所续,特取义云耳,前无其书也。考《文献通考》书目亦云。至元甲子吴郡陆友记。”所以说吴均的《续齐谐记》与东阳无疑的《齐谐记》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只是写作时间在其后,故托名耳。《续齐谐记》只一卷,收文十七篇,均保存下来。但在《梁书》与《南史》吴均本传中均无记载,《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一卷,两《唐书·艺文志》所录同。但在《日本国见在书目》和《崇文总目》、《通志·传记》等书目记为二卷或三卷,均为字误。对此,清代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续齐谐记》中有详考。该书内容多为怪异之事,十七条故事中多有引自古书旧籍之作,如“杨宝”、“张华”、“张成”诸条见于《搜神记》。又多记民间时俗,如记正月十五作白膏粥的习俗,“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九月九家中有灾……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等等。其中许多篇又来源于民间传说。如《成武丁》篇中就引用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屈原》篇也表达了民间传说中人民对所敬仰的历史人物的纪念。《续齐谐记》的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六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释家思想成为人民摆脱困苦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认为佛法变化无穷,求助于佛的法力就可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一创作思想一直影响到后世的小说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阳羡书生》一文直接受到吴康僧会所译《旧杂譬喻经》的影响。(见《大正藏》卷四《旧杂譬喻经》)有梵志吐壶事,壶中藏女人。《灵鬼志》据而演为外国道人事。吴均又演为阳羡书生事,由三人又增一人,易壶,担为鹅笼,所记曲折有致,富有情趣,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云:“阳羡鹅笼,幻中出幻。”汤显祖评论云:“展转奇绝。”的确,《阳羡书生》篇真可谓《续齐谐记》中情事最为奇特生动的一篇。这篇小说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人情虚伪,互相欺骗的丑恶现实,同时可以从该文中看出六朝在男女两性关系上的民间习俗与世风。小说构想奇妙,翻空出奇,读来情趣盎然,从中可窥中外文化交融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