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初生的小牛犊不惧怕老虎。语出《三国演义》。

蜀国大将关云长奉刘备之命前去攻打樊城。镇守樊城的曹操部将曹仁自知无法抵挡,赶紧派人星夜赶到长安向曹操报告。曹操当即委派庞德率援军前往樊城。庞德一到樊城即鸣锣击鼓,要与关云长决一死战。关云长一见庞德的架势,骤然色变,非常恼火地说:“我名声远播,天下人对我无不敬服,庞德这一世俗小子,怎么敢藐视我呢!”站在一旁的关平见父亲动怒,便代父迎战,激战数十回合后,关云长见关平拿不下庞德,愤然横刀跃马亲自出战。二将激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胜负不分,最后便鸣金收兵。

()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出处】唐·杜甫《望岳》。【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山色都赋予了泰山,背着太阳的一面昏暗,向阳的一面明亮,两面判若刀割。造化:指天地或大自然。钟:聚集,专注。阴阳:指山背阳和向阳的两面。晓:因日光照射而明亮。【鉴赏】自然的造化,天地的灵气,全都聚集在这座泰山上;山势高耸,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一面昏暗,一面明亮。造化:是指天地,自然。钟:是指聚。望岳:在这里是指仰望泰山。古人一直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大的山,山南叫“阳”,山北叫“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诗描写泰山的巍峨高耸,气势雄浑,气象万千,是自古以来歌诵泰山的名句。【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晴空下山林等地阴阳分明的奇丽景色。[例]一道宽平、有钢铁栏杆、可同时行驶数辆汽车的大桥,架于陡峭峡谷深涧之上,两岸山岩丛树簇拥,红翠交辉,往桥下看呢,流泉飞瀑,幽深、晦暗。这样的景色正应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古诗。(涂光群《北美秋色》)【全诗】《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唐代杜甫的诗集里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一写西岳华山;一写南岳衡山;一写东岳泰山。这里介绍的是写泰山的一首。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间,杜甫在齐、赵一带漫游,写了这首诗,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原诗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dài代),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所以尊称为岱宗。齐、鲁,春秋时的两个国家,在今山东省境内。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北面为阴,山南面为阳。决眦(zì字),张开眼睛。诗中说,泰山是怎样的?它青葱的山岭,从齐到鲁,连绵不断。大自然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它那里,山南山北明暗的不同,好象早晨和黄昏的区别。层云涌起,荡滌胸怀;张大眼睛,归鸟尽收眼底。当你登上顶峰远眺,群山都会显得渺小。诗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意境开阔,格调昂扬。

()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意思】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处,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于此,故名。句意:半夜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里的钟声传到客船里来。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哀愁。【鉴赏】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鸣钟,这钟声便传到了停泊在江边的船上。寒山寺,在今苏州西郊的枫桥边,初建于梁代,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而得名。尘世喧嚣,此时诗人夜宿船上,却能听闻寺院的钟声,江面上寂静可知,但是寂静往往与寂寞同行,这夜半的钟声,诗人尚能听到,可见诗人直至夜半,尚未入眠。诗歌接着便点明自己所乘之船是“客船”,再次刻画出诗人客居他乡、漂泊流浪的场景。【赏析】我今夜在枫桥下停船住宿,只见江边渔火点点,天边明月将落,而浓霜密布;夜半时分,树上乌鸦的啼叫声及苏州郊外寒山寺的钟声都传到这艘停泊在枫江边的客船来了。“枫桥”位于今江苏吴县阊门西面七星的地方。本诗是作者夜宿于停泊在桥畔的船中,见外界景物而唱出晚秋寂寞寥落的诗句。【应用】〈名〉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寒山寺,本名妙利善明塔院,传唐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曾居于寺,改称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疏落的钟声,夜半时悠悠地传到我停泊的小船上。语出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借此表达清夜幽雅之境或夜半难眠、旅居凄凉之情。◇“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自从唐朝诗人张继写了这首名诗之后,寒山寺也跟着出了名。(刘革文等《人生关系纵横谈》)【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郊十里处。②江枫:江边的枫树。对愁眠:和怀着愁思而眠的旅人相对,即“伴愁眠”的意思。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建于南朝梁代,原叫妙利普明塔院,后因名僧寒山和拾得到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为苏州重要名胜之一。【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江边的夜间景色,抒写了诗人旅途上寂寞的情怀。它是一首有完整意境的抒情诗,也是一幅有着“朦胧美”的风景画。“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便抓住深秋季节的典型事物,十分简洁地写出了秋夜的景色:残月西沉,乌鸦啼鸣,严霜满天,夜色迷濛,正是深秋夜晚的清冷景象。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进一步的写景中抒写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江边的枫树,依稀可见。在残月将落、严霜满天的秋夜,河面上又有几点稀疏的渔火忽明忽灭,闪烁不定,更撩起了游子思乡的愁绪,增添旅客长夜不能成眠的苦恼。在这第二句中,作者把客观景物和主观感情融为一体,使情与景得到了统一。三四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由远及近,写霜天月夜中远处的古刹寺院和不断传来的悠长的钟声。这后两句把诗的意境更推进一层,在辗转难眠的长夜里,这夜半钟声更能引起人的愁思。《枫桥夜泊》为我们绘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枫桥夜泊图。霜天、渔火相互辉映,枫桥和寒山寺的轮廓,由于严霜微白的衬托也依稀可辨,周围的一切多么宁静。面对这一切,我们的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对愁眠”三个字,把他的心理状态极细致地刻划了出来。对着朦胧夜色,看着点点渔火,长久地不能入睡,羁旅之“愁”萦绕在他的心头。尽管周围的景色是如此和谐、静谧,却无法排遣他的愁思。正在这时,又从寒山寺里传来了钟声,这钟声在夜空回旋荡漾,一声声传到船上,敲击在旅客的心头。在这断续的钟声里,越发使人感到旅途飘泊的苦闷。这幅枫桥夜泊图美丽和谐,有声有色。诗人通过难以进入画面的钟声,把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巧妙地联系起来,月色、霜天、渔火、山寺……远景近景交织成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在这首诗中,尽管诗人抒写的是一种秋夜远行的孤独寂寞的情绪,但是由于作者工于写景,长于描绘,它却以丰富的色彩、深长的情调,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美的境界。【备注】寒山寺,江苏苏州市枫桥镇古刹,因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驰名海内外,为苏州著名旅游胜地。寒山寺历史悠久,《百城烟水·吴县》:“寒山寺,在枫桥下。起于梁天监间(503~519),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建浮图七层。嘉祐中改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张继诗最著。相传寒山曾止此。绍兴四年(1134),僧法迁重建。元季塔寺俱毁。洪武间僧昌崇辟建。永乐三年(1405),僧谷昶修。正统己未(1439),郡侯况锺再修。嘉靖间,僧本寂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万历四十年(1612),僧明吾鉴建龙函阁,而大殿毁。四十六年(1618),释西流师徒鼎新。清顺治初几为汛署,僧天与力守弗废。”寒山寺,宋时曾建塔。元代塔寺俱毁,明清时多次重建,塔一直未恢复。寺规模不大,而名扬海外,如南宋·孙觌《记》云:“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寒山寺)亦遂知名于天下。”尤其在日本,张继诗几乎家喻户晓。自开放以来,每至岁末除夕特地来寒山寺夜半听钟声的日本人,多至千人,香火十分昌盛。平日慕名而来的游人,亦络绎不绝。现寒山寺已开辟为旅游点,以寺为主对枫桥小镇作总体规划,修复“铁岭关城楼”,塔亦在重建中。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程师孟《游枫桥偶成》:“晚泊桥边寺,迎风坐一轩。好山平隔岸,流水漫过门。朱舫朝天路,青林近郭村。

()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

【诗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注】再看妻子和儿女,原先的愁容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我随手卷起诗书,欣喜欲狂。却看:再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漫:随意地,胡乱地。【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听到喜讯时愁容尽扫,欣喜若狂的情态。[例]粉碎“四人帮”时,你在洛阳。消息传来,普天同庆!我们当时的心情,现在回想起来,杜甫的那句诗最贴切: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齐心《仲勋,我用微笑送你远行》)【鉴赏】诗人听到这个好消息,非常高兴,回头看看妻子,哪儿还有什么愁容,随便地卷起书籍,欣喜若狂。诗人初闻捷报,内心的喜悦急需要与家人分享,下意识地回头寻找妻子,妻子也与自己一样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多年以来,笼罩全家的愁云一下消失不见,亲人之喜反过来又增加了诗人自己之喜。在这样一个充满喜悦的日子里,诗人也无法静心看书了,于是随手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胜利的喜悦。此句写出诗人闻捷后的狂喜心情。【全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全诗鉴赏】杜甫作。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流寓梓州,初闻平定安史之乱捷报,写了这首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除首句兼点题外,通篇全是抒情,状写一个“喜”字。诗人通过典型的神态、动作细节,以及今昔对照,以悲写喜的手法,把初闻捷报时自己的惊喜心情刻划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此诗一反杜诗中常见的沉郁顿挫风格,写得欢欣鼓舞,感情的变化和发展异常迅速,意象转换十分频繁,诗句大幅度跳跃,节奏极其欢快。“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等词,使全诗一气贯注,奔泻直下。其情感变化的旋律,由感极而悲,悲定而喜,大喜欲狂,乃至纵酒欢庆,迫不及待地规划还乡路线等。画面快速转换,节奏不停跃动,诗人狂欢心情也在不息地奔腾、发展、深化。我们仿佛看到这位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老诗人,为祖国山河复整的气象而手舞足蹈的雀跃之态。结尾一联写回乡路线,用“穿”、“下”、“向”、“到”四个准确的动词串起四个地名,形成对仗工整而诗意一气贯注的“流水对”,使人如见诗人驾轻舟穿峡而出,顺流而下。诗人把急欲回乡的欢快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所以清人浦起龙说这首诗“其疾如风”,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

()

明·刘基2

()

文章写作的一种结构技巧。也称“蓄放”。在结构文章时,先反复点染情状,烘托气氛,造成“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态势,一旦时机成熟,势能蓄足,打开控制的闸门,高潮部分便如奔腾的洪水,一泻千里,发出气魄宏大的力量。如果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则容易收到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效果。

刘白羽的散文《日出》,先写他自幼便向往登高观日出,然后引古人名句,外国名篇,铺垫、渲染日出的景观。当读者盼望看到他笔下的日出时,他又引而不发,写两次绝好的机会,失之交臂。至此弓已拉满,势已蓄足,作者才抓住时机,写出了在飞机上看日出的瑰丽景象。文势突发,雄奇豪放,如出闸洪水,一发而不可收,直至痛快淋漓地将日出奇观写到尽兴,方才收笔。蓄势的实质是作者有意对文章的感情节奏进行控制,以达到充实文章内容,表达作者感情,加强艺术力量的目的。

()

【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世事艰难,令人痛恨,使耳边白发日见增多,潦倒中又生病,于是刚刚戒了酒。苦恨:非常痛恨。繁霜鬓:耳边白发增多。繁,多。霜,形容发色之白。鬓,鬓发,一说代指头发。新停浊酒杯:重阳节本应登高饮酒,现在因病戒酒,含竟不能以酒浇愁之意。新停,近来停止。浊酒,未过滤的酒,亦泛指酒。【鉴赏】诗人历尽艰难困苦,双鬓已长满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因病的缘故,告别了这可以浇愁的酒杯。“艰难”“潦倒”二词,意蕴丰富,既可指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可指时局艰难,民不聊生。国难家仇,双重痛苦,才使得诗人自己渐生白发。诗人心中有无限哀愁,本可借酒消愁,偏偏身体多病,不得不暂时停酒。这也就意味着,连这唯一可消解哀愁的方式都无法使用,其结果只能是满腔愁绪,无法排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生活的艰难苦痛使人潦倒悲愁,白发渐多。[例]但几天后,更多的白发又出现了,他对镜苦笑了笑,再没有拔去的心思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细细地品味着杜甫的这句伤感之辞,沉浸在杜诗那特有的苍凉意境中。(木木《红尘有柳韧如是》)【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唐代七言律诗。杜甫作。作于大历元年(767)的重阳节,诗人客居夔州而只身扶病登高时。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诗的前半描绘了重九登高所见深秋江上壮阔悲凉的景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为千古名句;后半触景生情,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贫病交加,艰难苦恨的沉痛感慨。宋人罗大经曾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认为14字中包含8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全诗具有一种拔山扛鼎式的悲慨氛围,悲而不哀,全诗格调雄浑,气象苍劲。其格律的运用,则如明人胡应麟所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句句皆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又称赏此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许其“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5)。杨伦《杜诗镜铨》也赞赏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意思】慈母手中正在忙碌做着的针线活,是在为即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后用来表达母亲对儿女深厚无比的慈爱。【赏析】这句话是孟郊《游子吟》中广为传诵的诗句。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难道母亲对孟郊的爱只体现在临行时为儿子缝制一件衣服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的!母亲将对儿女的爱心与关切全部融入了一针一线之中,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早日团圆;游子穿在身上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颗母亲的爱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祥母亲的手中线,缝成了准备远游他乡的儿子身上的衣服。在儿子临别之际,针线缝得密密的,唯恐儿子回来得很迟。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最后诗的结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般的儿女怎能报答春日般的慈母养育之恩?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拨动了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鉴赏】慈母手中之线,游子身上之衣。诗歌将慈母与游子对举,手中线与身上衣对举,仅用两个词组,两件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刻画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却也将母亲对孩子的深笃之情表现出来,刻画出母子之间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这样的场景因为普通,因为常见,更容易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让人顿觉亲切感人。诗歌语句清新自然,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①寸草心:小草嫩心,双关,喻子女报答母爱的微薄。②三春晖:春天的阳光,喻母亲的养育之恩。“三春”,春季有三个月,故称三春。【题解】唐代诗人孟郊(751—814)作。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母亲对于子女的爱,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飘流在外的游子来说,最动情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时刻了。诗人选取这一时刻,集中描写慈母为游子赶制寒衣的情景,以小见大,把母爱表现得非常深挚感人。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和“衣”把母与子联结起来,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写她缝衣的动作和心理。她忘了疲倦,默默地、仔细地缝着,每一针每一线都是这样的细密。她怕儿子迟迟难归,一心要把衣衫缝制得更结实些;其实,她舍不得儿子离开,切盼着儿子早日平安归来。母亲的一片拳拳深情,就从这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流溢而出,动人心弦,催人下泪,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诗人以春天的阳光比母爱,让人感到温暖、光明、柔和、亲切;以寸草心比子女的心意,又用反问句说出,使人觉得对于深厚博大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这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又通俗浅近,富于诗意。【全诗鉴赏】儿子就要出门远游了,在昏暗的灯光下,慈祥的母亲正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裳。没有哭泣,没有唠叨,然而,在那密密的针线之间,藏有慈母的多少爱,多少疼!飞针走线,为的是替儿子快快准备好行装,好让他马上动身;可是,未行先望归,母亲又是多么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包含着慈母的多少愁,多少忧!慈母象春天的阳光一样哺育着儿女,恩重于山,情深于海;谁说儿女对母亲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慈母的恩情呢!——这就是孟郊在《游子吟》中所诉的游子衷肠。这首诗选材十分典型。游子离别前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这首诗其他都没有写,只选了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裳这一细节。由于这一细节是一种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常见的生活现象,从母亲担心儿女的冷暖之中可以体会到那颗滚烫的慈母之心,因此,它最能扣响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的共鸣,回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如果说,一、二两句是从“行”上选择的典型细节,那么三、四两句则是从“意”上捕捉到的典型细节。儿子要走了,母亲思绪纷繁,可以写的东西也很多,但这首诗其他都没有写,只抓住母亲对儿子“未行先望归”这一特定的心理状态来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其爱之极、其舍之难、其愁之深、其忧之甚,因小见大地反映了母亲此时此刻复杂的思想感情。不难看出,诗人对慈母之情的体察是极为深刻、极为准确、极为细腻的;离开了这种体察,要捕捉这一典型的心理状态便不可能。而这,也正反映了游子离别之前对母亲深厚的爱和难分难舍的依恋。最后两句抒情,比喻贴切、议论精当,既感人肺腑,又发人深思。“寸草”,就是小草,这里象征子女;“心”,一语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三春”,指初春(孟春)、仲春、暮春(季春)合指春天;“晖”,阳光;“三春晖”,就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亲的哺育之恩。用小草要靠阳光才能生长来比喻子女要靠母亲的哺育才能长大成人,用小草难以报答阳光来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恩情,这无疑是非常贴切准确的。由于有了前四句作铺垫,因而最后这两句议论显得挺拔之中见根基,委婉之中有惊警,令人深思,令人折服,成为历史上一切知恩爱母之子(尤其是寒门之子)铭刻心头的警句。《游子吟》浅近、自然、味浓,与孟郊整个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质朴而感情真挚的诗风相一致。苏轼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游子吟》就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

【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你不要笑我喝多了酒而醉倒在战场上,因为由古至今,在外作战的人究竟有几个能够安然无事地回来呢?“凉州词”的“凉州”是边境城市,当今甘肃武县;“词”是歌词。由于凉州歌的乐调非常哀愁,所以后来作为带有哀调的乐曲题名。此二句描写征战生死难卜,含有无限的悲叹!【注释】写筵席上的开怀畅饮和劝酒。意谓“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了吗?以谐谑之语,写尽情酣醉的理由,表现出了豪迈、开朗、兴奋的感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其语言的明快、节奏的跳动跌宕、奔放的情绪、狂放的精神,产生令人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鉴赏1】如果我喝醉了酒躺卧在沙场上,请你不要笑我。想想看,自古以来,沙场征战的人,又有几个能平安地归来呢?今朝有酒且让自己在今朝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是厌恶战争的悲愤。【鉴赏2】既使醉卧于沙场上,也请诸君莫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之人有几个能平安归来?此为宴席上的劝酒之辞,旷达而豪放,表现了将士视死如归的气概。语调明快,感情奔放,虽流露感伤的情绪,但却无消沉之意。【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葡萄美酒:葡萄在唐时为西域特产,当地人以葡萄酿酒。夜光杯:传说中白玉制成夜间泛光的酒杯。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此处指精美的酒杯。②此句意谓战士正欲饮酒时,传来琵琶劝人畅饮的欢乐声。琵琶:西域传来的马上弹奏乐器。催:通“嗺”(cui),劝酒。③二句意谓古来征战能回归者无几,既已把生死置于度外,即使喝醉而卧沙场并不可笑。沙场:平沙旷野。【鉴赏】王翰为人豪放不羁,有盛名,杜甫曾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为荣幸。今存诗不多,而以《凉州词》享誉后世。此诗与王之涣同题作皆曾被推为唐人七绝首选。诗从举杯欲饮写起,首句极力突出酒美杯美,葡萄酒乃西域特产的酒,色红。夜光杯,据《十洲记》载是西胡献给周穆王的礼品,是由西域所产的玉石琢成。意象之华美,使人想起李贺《将进酒》“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可以说酒未到,先陶醉。其中含着诗中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全诗是极其重要的一笔。次句写正要开怀畅饮之际,忽闻马上乐队已奏起琵琶,催人出发。“催”有两义,一是侑酒(如李白“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一是催促。史载汉武帝以公主和亲于乌孙,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载筝筑,为马上之乐,名曰琵琶,可见“马上琵琶”本是征行之乐。再说,如果仅仅是侑酒,也和下句的沙场缺乏紧密联系。这样看来,诗中写的是战士在奔赴战场之前,摆酒送行的场面。《红灯记》唱词有“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送行酒是可以壮战士行色的。一二句到三四句有一个跳跃,省去了一个举杯痛饮的场面,而就此作情语:请君莫笑战士贪杯,须知他们此一去,是没有打算回来的了。“醉卧沙场”乃马革裹尸的转语,岂是可笑之事,说“君莫笑”,直是淡化的手法。“醉卧沙场”是诗的语言,它不但诗化了战争,也诗化了牺牲,使全诗具有浪漫情调。“古来征战几人回”,以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作苦语读,可以说是很颓唐、很无奈的话。作壮语读,则有“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意味。意兴极为豪放,亦不讳言征战之苦,这是典型的唐音。此作与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在伯仲之间。【点评】王子安“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与于麟(李攀龙)“黄鸟一声酒一杯”皆一法而各自有风致。崔敏童“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亦此法也,调稍卑,情稍浓。敏童“能向花前几回醉,十千沽酒莫辞贫”,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一可怜意也。翰语爽,敏童语缓,其唤法亦两反。(〔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李)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夫葡萄美酒,言酒之美,而肴馔之丰腆在其中矣;夜光杯,言杯器之精,则其他器皿之炫耀在其中矣。总言其筵席之盛。(“欲饮”句)七个字中选用人事、器用、鸟兽门等字,何等变化,的是攒撮五行手。(结句)是言“君莫笑”之故。不知古来好反,大有谋画者万万千千,恒河沙数,貂锦而出,白骨成山,而得归见妻子者有几人也?毕竟饮酒是实。说得怆然,可为好边功者之戒,真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徐增《说唐诗》卷十)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杨仲弘论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盛唐多与此合。(沈德潜《唐诗别裁》)王翰《凉州词》,作悲伤语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施补华《岘佣说诗》)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

【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出处】唐·李商隐《锦瑟》。【意思】往事虚幻就像庄周拂晓做梦,醒后扑朔迷离,不知是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我的情怀和望帝一样,把向往和哀怨都寄托于杜鹃的悲鸣。庄生:即庄子。《庄子·齐物论》说,庄周曾做梦化为蝴蝶,醒后弄不清是自己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了。晓梦:天亮时做的短梦。望帝:周朝末年蜀国的君主,名杜宇,相传死后化为杜鹃鸟,鸣声悲切。春心:对爱情的向往,亦喻指其他的美好理想,此处也含哀怨忧伤之意。托杜鹃:比喻用哀怨的诗歌寄寓伤痛。【鉴赏】我的心就像庄周晓梦蝴蝶一般迷惘无措,就像望帝化为杜鹃以托付春心一般哀怨感伤。此联两句,写诗人由锦瑟声弦而生发的无限感慨。“庄生晓梦迷蝴蝶”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此典故是说庄周梦见自己化身为蝶,翩然而飞,浑然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这本是表达“齐物我”的道理,诗人却借“蝶梦”表达人生似梦、往事如烟的无奈之感。“望帝春心托杜鹃”句运用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寄托自己一片“春心”——对现实人生的执着追求。全联承上启下,意境扑朔迷离。诗人将两个本没有联系的典故放在一处,相反相成,表达自己对现实既失望又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美好的往事旧情或理想志趣如梦幻般飘逝,只留下一腔难言的悲怨,或形容通过某种文艺形式来寄寓留下的悲怨。[例]在文学方面大胆进行革命的胡适,在婚姻上却遵从父母之命,不能与志同道合的陈衡哲谈情说爱,因而也许心里怀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感慨,于是将诗名改为《蝴蝶》,以纪念这段“心史”。(龙炘成《我国新诗的首篇》)【全诗】《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全诗鉴赏】李商隐《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的诗作之一。其中“悼亡”和“自伤身世”两说影响较大。当然,悼亡诗也有作者的某些身世之感。首句以锦瑟起兴。“无端”即平白无故、无来由之意。诗人面对锦瑟兴悲,发为痴语,以寄怨悼。锦瑟有多少根弦,本无关于人事,而发为人语,责以“无端”,一片痴怨之情立现。所以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说:“此诗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是令人怅望年华,不知何故有此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原来诗人的妻子王氏喜爱弹瑟,《西溪》诗云:“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寓目》诗又云:“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大中五年(851)秋间,王氏病逝。李商隐当时正在徐州卢宏正幕,归家时妻子已经亡故,而房中锦瑟仍在,诗人睹物思人,不禁感悼而作《房中曲》,有“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之句。由此可见,“锦瑟无端五十弦”是诗人“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朱彝尊笺),不必强为深解。二句睹锦瑟之“一弦一柱”而起“华年”之思。笺家一般只注意它“逗下四句”,其实妙处还在“一弦一柱”四字。首联由“五十弦”而“一弦一柱”,是辞相续;二句由“一弦一柱”而“思华年”,则是意相承。三四两联正是从第二句逗出。四个典故在诗句中只是四个喻象,四个浸渍着诗人感情的“以事象意”的朦胧的画面,给人一种可此可彼、飘忽迷茫的感觉。《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其绝对的相对论,寓说人生如梦的虚幻境界。诗人不说妻子亡逝或物化,而用“庄生晓梦迷蝴蝶”,就化理念的演绎为具象的摹写。“晓梦”、“迷”、“蝴蝶”的翩翩起舞,构成一幅混茫的境象,也渗透着作者无限迷惘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妻亡之意已蕴含其中。李商隐是运典的巧手,他的诗常一典多用,“庄生梦蝶”就是两喻并用,除借物化喻妻子亡逝外,又以庄生自比,以蝶喻妻,以“晓”喻青春年华即所思之“华年”。“迷”,被动词,“迷蝴蝶”即为蝴蝶所迷。连同下句,说自己当青春华年之时,热恋于妻子,而今妻子亡故,自己有如“春蚕到死”,而且即便死后,也将如望帝把伤春之心托杜鹃而日夜哀鸣。李商隐诗多次将妻子比为凤,比为蝶,原来两个比喻是一回事。崔豹《古今注》云:“蛱蝶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青斑,名为凤子,一名凤车。”这诗有可能是诗人晚年在樟州幕府所作,因在蜀地,所以将“望帝”顺手招来,实只取义杜鹃啼血。象第四句“望帝”不一定看作义山自比,但看作自比也可通。李商隐诗经常把自己比作李唐的“王孙”、“龙孙”,比儿子为“龙种”,既可比“龙孙”“龙种”,为什么就不可比“望帝”呢?“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一个十分哀怨动人的故事。传说古代巴蜀地方的国君望帝杜宇,因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华阳国志》称“时适二月子规鸣”。诗人同妻子的婚期也正是二月鹃啼之时,所以每当诗人远离,就与妻子约定二月归家:“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蜂》);或者慰妻以二月相见:“龙山万里无多路,留待行人二月归(《对雪》)。可是,“木兰花尽失归期”(《三月十日流杯亭》),最后一次归家已瑟在人亡了。诗人借用杜鹃之二月哀鸣,可哀亦可思。五、六转从亡妻方面落笔。古代玉也可名之为珠。珠、玉两个喻体实同喻王氏。五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正是诗人拟想妻子逝去,还会于月明之下思念生者而夜夜哭泣流泪。六句“蓝田”即玉山。相传伏羲氏母华胥氏陵墓在此山,唐时士女多葬此。李商隐妻子当也葬于蓝田玉山之上。《搜神记》载:吴王小女(紫)玉,因相思不遂,气结而死,葬阊门外。末云:“王妆梳,忽见玉,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重从远来,闻玉已死,故牲币,诣冢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冢,愿勿推究。’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玉山烟”即用此典故。全句说,蓝田山上,王氏的灵魂在明月下精气氛氲,如紫玉之化烟,再无处寻觅妻子之玉魄。上面说过,李商隐善于一典两用,五、六又都是一句两典。象六句用“紫玉化烟”又暗含“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意。李商隐《谒山》诗写自己到蓝田玉山谒祭妻子灵墓,可为五、六作注。诗云:“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诗人在灵墓前痴想,如果能用长绳将日系住,使时间倒流,那么妻子不就永远年轻不死吗?但是回答是否定的。妻子如水之东逝,永无复归之日;如云之氛氲回没,永无形聚之期,故有不胜之恨。诗人之拟想妻子哭于沧海,正是神仙不助,添寿无门之恨。而王氏女于月明下,夜夜在沧海祈求饮泣的形象又是何等感人!末联云此情岂待今日追忆时才伤心哀感,即在初婚欢会的日子,想到夫妇两人终有一个先逝而已经感到人生如梦,惘然若失了。元稹《悼亡》云“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殆与此同一意绪,不过元句真朴而浓挚,李诗哀惋而缠绵,用退一步法而以“可待”、“只是”倒折出之。

()

【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处】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意思】彼此相看从不生厌,只有我和敬亭山才能如此。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北,古名昭亭山。【鉴赏】敬亭山:一名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原诗的大意是:鸟儿都高飞远走了,天空只有一片云彩在飘浮。唯一能给我慰藉的,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了。诗人把山人格化,说是彼此相看不厌,真是神来之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诗,一方面是描写远离红尘,与山对看的无穷乐趣;一方面也是暗喻内心对世俗感到厌烦,渴望能从大自然中,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因对自然景观或其他事物的酷爱,以至感到景物对自己也饱含深情,于是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例1]这老翁,可能已在半岛上坐了大半天,或者甚至一整天。因为这里的景色,给了他一种平静的、柔和的、超尘脱俗的心境,使他什么都不去想,甚至也不去回忆,仿佛他的灵魂和肉体,和这些景物糅合了,飘飘然的,浑浑然的,遗忘了自己,遗忘了半岛以外的世界。这使我顿然领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中的意境所在。(邢济众《一幅画》)[例2]吾爱吾师吾友,故吾爱吾师之墨迹。我能从字上见其为人,想见其为文。有时候久久凝视、揣摩、玩味师友的墨宝,真如李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进入一种纤尘俱无、至静至和至美的享乐与体悟境界中。(张放《家有墨宝可相亲》【全诗】《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导读入境】李白七次游宣城,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城之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整十年。长期的漂游生活让他尝尽了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增添了许多孤寂之感。天上的鸟儿都高飞远去了,渐渐地消失了踪迹,寥廓的天空仅剩的一片孤云,也不愿留下来,悠闲地飘向远方。除了敬亭山之外,似乎一切都离我而远去。我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我们相对而视,我看它不够,它看我也看不够。【赏析】诗人通过独看敬亭山,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也暗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描绘了眼见之景。鸟儿都飞走了,众鸟喧叫消失后,使诗人的听觉一下子静了下来;孤云独去,片片云朵匿迹后也立即让诗人的视野清幽平静了。仿佛一切都消失了,读者也被引入了一个静寂的世界。这两句的写鸟飞云去,却因动而静,以动衬静。通过这静寂的氛围,诗人的孤寂的心境便烘托得可感可触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则运用拟人手法,写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相”和“两”把诗人和敬亭山紧紧拉到一起。“不厌”又给山注入了浓重的情感。此时的诗人和敬亭山恰如重逢的恋人,无言无语,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敬慕之情便在对视中油然而起,静谧的意境也在静寂的氛围和默默的对视中自然呈现。诗人明写山有情,实刺人世无情,而诗人横遭冷遇后孤寂的心境,便在一片静谧中更加突出鲜明了。【思考题】本诗与《月下独酌》所表达的心境一样吗?试谈谈你的看法。(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题解】杭州西湖在市区,旧称武林水、钱塘湖。相传汉时湖上时见金牛,谓为“明圣之瑞”,故又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唐时因湖在城西,遂通称西湖。古代西湖与钱塘江相通,是一片浅海湾。由于泥沙淤塞而逐渐形成一个轮廓近似椭圆的潟湖。湖岸周长约15公里,湖面上有白堤、苏堤,将湖分为外湖、里湖、岳湖、西望湖、小南湖等五部分。湖中有孤山,又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鼎立。西湖是杭州主要园林风景游览区,名胜众多。湖畔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三面环绕,山上岸边,亭台楼阁,星布点缀,湖光山色,赏心悦目。唐代时西湖已成为游览胜地,此诗是作者任杭州刺史时游春所作。时间当在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紧扣环境和季节,没有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却把初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气盎然。是历来传诵的即景抒情名篇。【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钱塘湖:指浙江杭州的西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接,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寺,可总览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乱花:纷繁的花。没(mò):遮掩。足:满足。白沙堤:指西湖东面的白堤,上有断桥等名胜。【大意】我在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的孤山山顶,眺望秀丽的西湖,只见潇潇的春雨过后,湖水新涨,几乎与湖岸齐平;阴晴不定的天空中,舒卷的白云重重叠叠地压向湖面,几乎与涟滟的波光连成了一片。天气乍暖还寒,几只早起的黄莺鸟正争夺着向阳暖和的树枝,想早日试一试它们沉默了一个冬季的歌喉;不知哪家屋檐下的燕子,正飞来飞去,忙碌地衔着春泥,构筑它们的新巢。我骑着马儿缓行在垂柳依依的湖畔。那渐次开放的鲜花,姹紫嫣红,迷乱了游人的眼神;刚刚萌发嫩芽的小草,新绿浅浅,恰好能盖没马蹄。钱塘湖畔,最令人流连忘返、徘徊着不忍离去的地方,就要数这柳阴里的白沙堤了。【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1]长庆三年至四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创作了不少歌咏西湖湖光山色的诗。这首律诗写西湖早春景色,是其西湖风景诗中最受赞赏的一首。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2〕“孤山”二句:孤山,是西湖后湖和外湖之间的一座小山,孤峰独秀,故名孤山。登山可览西湖全景。山上有孤山寺,建于南朝,原名永福寺,今废。贾亭,又名贾公亭,唐贞元年间杭州刺史贾全所建,原是西湖胜迹之一,今已不存。云脚,指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雨后春水初涨,与地面平,与云气相接,所以说云脚低。首联写立足西湖最秀美之处,湖水初涨平如镜,春动气转阳气上升的景象。〔3〕“几处”二句:争暖树,争着飞占向阳的树枝。啄春泥,指燕衔泥营建新巢。颔联从莺争燕啄表现早春之时大自然的生机活力。〔4〕“乱花”二句:乱花,各种品种、颜色,遍处开放的花。没马蹄,初长青草似毯,刚刚掩住马蹄。骑马游湖是当时风尚。颈联写各色繁花渐渐开放,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绿茵茵嫩草铺地,掩没马蹄,游人已至。〔5〕“最爱”二句:行不足,游赏不厌。白沙堤,一名白堤、断桥堤,西湖两条长堤之一,东西向,西接孤山,东至断桥,位于后湖和外湖之间。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绿杨,即杨柳,吐绿枝最早,早春长堤垂柳成阴是西湖美景之一。这首描写西湖春景的七律名作,紧紧抓住早春季节的特征和诗题中的“行”字,首联起,尾联收,中间两联铺叙,随同作者的行进,用“移步转景”的写法,描写西湖早春的美景。全诗纯用白描,准确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迷人风光,显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细腻的感受能力,写得春意盎然,融和着诗人清新明快、喜悦欣愉的心情。【鉴赏】提到西湖,人们会联想到苏轼曾经有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但这“淡妆”或“浓抹”的“西子”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他在一首短短的绝句里,只可能提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从“水光”和“山色”,“晴”和“雨”作一个对照的启示,让熟悉西湖的人自己去领会。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却描绘出一个刚刚披上了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读了以后,真的仿佛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淡妆西施的面影,使我们更加感到苏轼的比喻的意味无穷了。全诗通篇到底,顺序写来,引人入胜。风格是如此的坦易纡徐,语言是这样平易畅达,理解起来,似乎是毫无困难的。但是再仔细体会一下吧,则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的东西为我们所忽略,在我们面前轻轻地滑了过去。首先应该弄清它的结构。这诗写西湖先从孤山写起,因为“湖中独立一孤山”(见《舆地纪胜》),是一个非常特出的标志;“孤山寺北贾亭西”,自然指的是西湖。由于有了第一句的叙述,第二句就有了着落,这“水面”不可能是别的水面了。这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春到湖边,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后面四句,则以“白沙堤”为中心,专写湖东的景色。前面四句,先点明环境背景,然后描写;后面四句,先描写,然后再点明环境背景。这样就使得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不出一点转换的痕迹。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把全篇的结构,织成一幅完整无缝的天衣。章法之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常常有一种似断非断,似乎不相联系而又相联系的“草蛇灰线”的笔法,在这诗里,可以找到例证。“乱花”“浅草”二句,写的也是一般春景,为什么说,它只应该属之于后面两句而不能属之于前面呢?这因为“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是有联系的。春天来,西湖的四周哪儿不是象绿毯般的草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却是游人来往频繁的大路,“杨柳风微春试马”(借用吴伟业《永和宫词》诗中的句子。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妓女都是这样。白居易另有一首《代买薪女赠诸妓》有“一种钱塘江上女,着红骑马是何人”二句可证。)不是经常看到的景象吗?当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时候,脚踏着这柔软的草地,他想,该用怎样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它呢?最现成的莫过于“没马蹄”(指草的深度可以陷没马蹄)了。由此可见它不仅和环境背景有密切关联,而且和诗人当时的思想活动也有联系。这些地方,笔意细致入微,但却又自然而不着迹象。如果我们稍微粗心大意一点,就会把它放过去的。更重要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处处扣紧了季节时令的特征,把早春的湖上风光描绘得恰到好处。秋冬水落,春天水涨,“初平”是说刚刚与湖岸相平。在湖光天色的混连中,天上舒卷着重重叠叠的春云,显得和湖面距离很近。“水面初平云脚低”这句勾勒出一个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春的意态也描绘出来了。诗人的用笔,是极有分寸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原来这还是初春的季节啊!这样,“早莺”的“早”,在意思上也就贯到了下句的“燕子”。正因为是“早莺”,所以要抢向阳的“暖树”;正因为是“早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的时候,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惊喜与怀疑。方东树评这诗说是“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这话是深深能窥见个中三味的。“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篇写景句中贯串成为一条线索,把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苏小小。但是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里,诗人同时也给我们透漏出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

蒲松龄

()

【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红漆大门里富贵人家吃不完的酒肉都已腐臭,而路旁却有许多冻死、饿死的尸骨。朱门:古代富贵人家住宅的大门漆成红色。【鉴赏】原诗中的朱门:朱红大门,指地主豪门贵族之家。荣枯:树木的繁荣和枯槁,比喻富贵与贫贱。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古周制八寸。惆怅:失意,哀伤。原诗意思是: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到吃不完,发臭了,而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白骨。咫尺之间,荣华富贵和贫贱穷困的差别多么悬殊,使我痛苦得不忍心再说下去了。这首诗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诗,后世用来形容社会的贫富悬殊,同时对此种现象加以讽刺。【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例]结果,一方面是地主阶级花天酒地;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农民饥饿、贫困、死亡。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正是封建社会两个阶级、两种生活的鲜明写照。(邹德安、刘尊利《人生意义的探索》)【应用】富人家酒肉多得吃不了而发臭,路边却有因冻饿而死亡的穷人。语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反映封建社会里贫富相差悬殊。◇每次我走到路上,可以看到马路边老有死尸,用垃圾车拉死尸。北京人还起个名,美其名曰:“倒卧”。这时就想到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燕杰《塑造美的心灵》)最近,国际上三家颇具权威的机构和刊物就穷与富问题发布信息。而读到这些信息,你难免会想起中国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与富的世界话题》,《文汇报》1998年12月6日)四千多年前,父系氏族社会(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贫富差距就出现了。后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差距悬殊急剧拉大的真实写照。(舒展《论贫穷》,《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4月1日)【全诗】点击进入【赏读1】全诗500字,可分三部分。由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总述自己的志向,他虽然是一个布衣,却怀有像稷与契一样辅佐国王、成就业绩的远大志向。纵然年事已大,无所成就,但只要一息尚存,就矢志不改。这是饱经沧桑的杜甫一生的基本性格。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持此志向的原因和目的:一是牵挂百姓疾苦,立志为民造福;二是适逢明君,不应归隐;三是因为自己固有的忠君用世的本性。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愚拙之心的无私。这一段最后部分写作者的现实遭遇,十年来,生计无着,沉沦久埋,志向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岁暮百草寒”到“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在这一段,诗人先写登程,交待了归家的季节、时间,描写了岁暮时节极度的苦寒。然后交替使用描写和议论方法,写诗人在骊山道上的所思所想。诗人描绘了统治集团压榨人民、奢侈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对立,指出人民忍受苦难的社会根源,对国家的命运充满忧虑。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为第三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叙写行程,渲染了一种冷寂不祥的气氛,然后写自己的家难。但他认识到苦难最深重的还不是自己,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遭遇,而是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加强了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可说是字字血,句句泪,感人极深。这首诗以咏怀为本体,以纪行为线索,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意识为主旨,诗作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叙述、抒情、议论交互运用,感情深沉,格调悲壮,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赏读2】现实主义创作的长篇,表现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历史长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触目惊心;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最高的价值在于它写在几乎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同时。这时候,唐朝统治者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乐之中,对即将来临的灾难毫无戒备之心,完全没有意识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已经气势汹汹地杀将过来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随着这首诗的问世,叛军攻破了东都洛阳,强盛的唐王朝从巅峰上跌落,并从此走向衰亡。诗人并不知叛军的情况,但已经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边是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一边是艰难困苦的人民。反差极大的贫富不均,尖锐的阶级对立。连自己的家“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也难免孩子饿死,其他穷人的生存状态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社会,怎么不造成大的动乱?其先见之明体现了诗人的敏感,更表明了他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诗人以真实的见闻经历写下的这首诗,描写了从京城出发一直到奉先县自己家里的全过程,侧重写了在骊山、华清池等地看到、听到、想到的皇帝和高级贵族们的享乐情状,联系政治和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史料。标题为“咏怀”,诗中也有不少篇幅写了诗人的志向和理想,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一大段内容都是。还有结尾部分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句,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由己及人的热切情怀,忧时伤世的深刻认识,希望众生皆饱暖的朴素愿望。诗人的伟大之处在本篇之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因此诗歌的思想价值也是极高的。诗歌以空间为序,层次清楚地叙述了空间转换的见闻。同时,由于诗人带着强烈的感情在叙述见闻,因此诗中夹有大量的议论,而且很多议论都因警人而成名句,如“朱门酒肉臭”以下四句。可以说本篇的最突出的叙事特色就是夹叙夹议。尽管是纪实叙述之作,但诗中的描写也因诗人高超的写作才能而增色。由于是岁暮,天气寒冷,“岁暮”以下的句子描写真让人感到严寒刺骨。还有过渡口那一段,光是河水中铺天盖地而来的冰块就让人生畏。诗人用恰当的夸张修辞表达,其效果就更为突出。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

《西风颂》

雪莱

()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注释】①银烛:白蜡烛。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②天阶:一作“天街”。坐看:有的选本作“卧看”。【翻译】秋夜烛光映照着清冷的画屏,宫女执着轻罗团扇捕捉流萤。宫中石阶在深夜里冰凉如水,她呆坐阶石上看牵牛、织女星。【鉴赏】这是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和幽怨,自傍晚写至深夜,层层递进,曲致幽微,活脱地描绘出了一幅于寂寞深宫中不耐寥落而追求爱的幽怨图。一个深秋的夜晚,浩渺的夜空,繁星闪烁,月光如水,冷寂而幽静的深宫中,红色的蜡烛发出惨淡而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画面平添了几份朦胧和幽冷。当窗靠着一位孤单的宫女,她那闪烁着纯情之光的大眼睛似乎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晨雾,痴痴的向庭院呆望着。半晌,她似乎发现了什么,便拿起一把团扇,轻移莲步,慢舒蜂腰,开始扑打那些忽上忽下、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天上的群星在不时地眨动着眼睛,月影在慢慢地移动。她徐徐地停住了脚步,似乎有点困,也有些乏味,只好无精打彩地停下来。月光轻洒在玉色的台阶上,给人一种清凉如水的寒意,更加增添了宫中那深邃幽寂之感。她并无睡意,临窗而坐,玉腕支着下颏,仰面星空,凝视着银河两岸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又陷入痴呆之中……这首诗括盛唐诗人崔颢《七夕》诗的后半首而成,崔颢的全诗是这样的: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珮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同是不耐宫中寂寞,崔颢诗表现得平铺直露,因此未能产生多大影响;而杜牧的《秋夕》却是在含蓄蕴藉之中又显几分精巧玲珑,虽只四句诗,但容量却远远超过崔颢的八句诗。如“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写得十分含蓄,透露出了多层含意。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宫女居住的地方也有流萤飞动,可见宫女生活的凄凉寥落。这是第一层,宫女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打发她那孤独的岁月和赶走包围着她的阴冷与索寞的气氛,由此可见宫女的寂寞与无聊,这是第二层;“轻罗小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扇风取凉用的,这里写的是秋夕,扇子已经没有用了。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来,古诗中便常常将团扇、秋扇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长信秋词》);王建的“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宫中调笑》)都是如此。杜牧此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是象征持扇宫女的被冷落的命运的。这样,一把小扇,一个动作便传达出了无限的深意。这正如清人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所说:“诗中不着一意,言外含情无限”。除了团扇扑萤的动作之外,诗中的女主人公第二个动作便是“坐看牵牛织女星”,这一句所包含的意蕴更为深沉。封建社会的宫女,都是皇帝的牺牲品,大都是少女时入宫到白头时出宫或者到临死时未见过皇帝一面,一生过着孤独清冷的生活。这正如诗人在另外一首反映宫女生活的诗《宫人冢》中所写的那样: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后宫,这是一个使无数少女丧失青春和生命的牢笼。所以诗人在《秋夕》诗中用“冷”字和“凉”字来表现这里的环境气氛。然而,这位宫女,她身处“冷”宫,心却没有“冷”。她仰面银河,望着牛郎织女星,牵牛和织女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所以,她仰天而望,正是对牛郎织女的羡慕。可以说,她的忧怨、她的不平,她对真挚爱情的憧憬以及她平生以来的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中了。这一动作的描写,和崔颢的诗相比,虽然没有说“班姬此夕愁无限”,但无限之愁尽在其中了。正如梅尧臣所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欧阳修《六一诗话》)这正是诗人的独具匠心之处。总起来说,杜牧这首绝句是含蓄蕴藉、耐人耐味。诗人摈弃了人们在写作中常见的那些表现手法,没有让人物讲一个字,也没有叹息、眼泪等具体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情;也没有用怨、愁、恨等词语去揭示人物的心理。而是把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隐藏起来,表面上象一泓静水,深处却翻滚着感情的波澜。这种感情的波澜偶尔在水面上激起一朵不太引人注意的浪花,只要循声而去,就会发现平静的水面下正奔腾着感情的潜流。这就是古人论诗常说的“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其意”(魏庆之《诗人玉屑》)。通过这首诗,我们自然会想起人们熟知的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同写幽怨,同不露痕迹。一个形象,一两个动作,就隐然表现出了一种幽怨之美,异曲而同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之至境。

()

【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处】唐·李白《望天门山》【意思1】楚江之水,劈开天门山,从缺口处奔腾流过,伸向远方。清澈碧绿的东流水在这里转头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隔江对峙,一叶孤舟从遥远的天边飘摇而来。多么雄伟壮丽的景象,宛如一幅神奇的山水图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无限的赞美之情。此诗动词运用熨贴,使全诗充满生气,有飞动之感。注:天门,山名,由东、西梁山组成,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故称天门山。楚江,长江的一段水流,经湖北宜昌流至安徽芜湖。回,回旋。【鉴赏】这首七绝描绘了诗人望中所见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景色。首句借天门山中断为东西两山,突现楚江的奔腾浩荡,极写它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竟把“天门”撞开。第二句借江流至此汹涌回旋,突现天门山的奇险——竟然遇水倒回。三、四句写一片孤帆从天水接连的日边,顺流而来,诗人望天门的视点也随之由远而近。诗中“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词用得精确生动而有力。碧水、红日、孤帆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开朗明快而又秀丽的画面,寓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①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长江两岸,东梁山在东岸当涂境内,又名博望山;西梁山在西岸和县境内。二山夹江对峙,远望相对如门,合称天门山。②中断:从当中断开一个缺口。楚江:天门山附近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一段长江为楚江。至此回:一作“至北回”或“直北回”。长江东流,至此遇天门山,由于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形成回旋的水流,折而转向北面流去。【点评】小诗容量不小。以已经充分表达出来的内容补足题意,则可拟作《舟行望天门山》。其实何止写山,还相当别致地写到水——急流的大水。又看似纯为写景,还相当巧妙地抒了情——热爱奇山雄水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处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思绪奔放,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时李白出蜀后第一次舟行过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间如门,故合称天门山。全诗四句无一“望”字,实乃句句写“望”。首句从上游远望天门山全景,山水合写;次句舟近天门山,望水流冲击岩壁回旋的近景,单写水;三句舟至两山间,望左右两岸移步换形层出不穷之山景,单写山;末句舟过天门山后江面辽阔,遥望日边来帆,拓开境界。诗中描绘天门山雄伟秀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初见此美景的喜悦心情以及朝气蓬勃、潇洒矫健的精神风貌。《唐宋诗醇》卷七评云:“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赏析】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就像一座天然的门户。诗人舟行天门,雄丽的江山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即兴挥毫,写下了这篇对祖国江山的赞美之歌。“天门中断楚江开”。先写山,梁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就从断口咆哮奔腾,喷涌而出。一个“开”字,既照应了天门,又写出了江水被阻而积蓄的涌泻千里的气势,为下面的“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伏线。然后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山阻挡,冲波逆折,白浪滔天。山壮水势,水助山威,江、山映衬,形成了惊心动魄的奇观。第三句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静穆的青山,将雄峻、优美的身姿呈现给诗人,使人神迷心醉。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忽然转写映着阳光、顺流而下的一叶轻舟。乍一看,它似乎和“两岸青山相对出”并列,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笔重彩;其实,它正是前一句的因,因为诗人就坐在这一叶轻舟上瞭望天门,两岸的山和疾驶的船作相对运动,便都有了动感。“日边来”似乎无理,但它使我们立即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这乘长风破万里浪的云帆和光辉的红日,正是表现李白遭际圣君、成就功业的典型意象。而李白那豪放不羁,乐观自信,勇于追求的性格和丰富的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就从这忽而雄放奇险,忽而壮丽辉煌的飞动多变的境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处】唐·王维《终南别业》。【译注】走到水流的尽头,坐下来看云雾冉冉升起。【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走到某处,坐下来观看景物,身心闲静。亦用以形容游山历水,探幽览胜。[例]你完全可以直接走到瀑布的下面,任飞来的水雾轻揉你的脸颊;你也可以随意走到哪一块大石头上,或卧或坐,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要不是偶有穿着时髦的男女上上下下,这里有时可以进入王维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田曦《天台山游趣》)二、用以比喻身陷困境时静观变化,等待转机。[例]废弃一旁、冷落角落的纸,尚且能迸发出如此盎然的生命力,人又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呢?我忽然想起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纸,而且是废弃的纸,给了我这样的心境与启示,使得我那本来灰蒙蒙的日子有了色彩。(肖复兴《纸趣》)三、用以比喻事物或人一方衰落,一方兴起。[例]但是,天下之事是一兴一衰,唐才子王维也曾有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关中正是如此,自周秦汉唐以后,这里便每况愈下,一座庄严的保存完整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城长安,便渐渐失落了它的风采,结果,封建王朝就东迁北移,从此留给这里的是一群天龙地凤的陵墓,和一种民众强悍的遗风。(贾平凹《关中论》)【鉴赏】随意行走之时,不知不觉中竟来到了水流的尽头,眼看无路可走,索性停住脚步随地而坐,抬头仰望山间云雾徘徊。随意而行即是一种自在与闲适,而在水穷之处坐看云起更是不可多得的悠然心境。如果说水流代表的是清静,那么云气代表的就是悠闲。行走于水边,身心俱静;独坐在云下,悠然自得。更何况那“行”与“坐”本都是出于无心,以无心之举做无心之事、观无心之物,诗人心中的恬淡自适可想而知。诗句清新自然,优美浑成,而后人也常以它来表现世事的变化无穷、学问的义理无尽以及面对世事变化的恬淡乐观心境。【全诗】《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赏析】这是一篇潇洒的诗作,用字潇洒,诗境也潇洒。“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是超脱了烦扰尘世的表述:精神上获得了皈依,事实上也找到了一方乐土。王维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亦官亦隐的生活,这让他拥有了享受不尽的自在与悠闲。只要诗人愿意,他可以随时出发,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在独自游历的过程中享受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这份乐趣,似乎无须与人分享,诗人自能独得其中真味。或许因某种原因的触发,或许竟是无因,诗人率性而行,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缓步向前,像放飞脚步一样放飞自己的思绪,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到了流水的尽头。这里,诗人并不是蓦然一惊,慨叹无路可走,而是索性席地而坐,仰首欣赏天际的云卷云舒。再也没有比这更为自在、更为闲适的画面了。此时人的心境正如浮云的飘忽不定,无所归依,也不求归依,只是无心地、自在地、悠然地顺性为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句实在太妙,水到渠成地道出一片禅机。近人俞陛云就点评道:“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处。”(《诗境浅说》)“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是诗人随性而为的进一步表述。其实,出游本是无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亦是无意,再适遇林叟,谈笑风生,但求尽兴,无所羁绊,这就更化出一片难得的闲适与悠然。在这潇洒的诗境中,实则隐含了诗人王维思想转变的历程。王维早年有儒家的用时济世之志,锐意进取,但他又受母亲奉佛和佞佛的影响,仕途受挫、理想落空后,奉佛修禅的思想日渐滋长,中年后奉佛日笃。他既悟世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中悟得理趣。有了这样的思想背景,一种自在闲适的情趣便充溢在字里行间了。

()

北洋政府是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北洋政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1913年初,大选揭晓,国民党获胜,袁世凯立即摘下和平假面具,指使暴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挑起战争,这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挫折。二次革命失败后,南北对峙局面宣告结束,袁世凯用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独占全国政权。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总统独揽一切大权。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被袁世凯破坏殆尽。1915年春,袁世凯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旋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元。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

()

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

()

汉·贾谊

秦孝公

()

【解题】《将进酒》为乐府旧题,属《鼓吹曲·铙歌》。前人之作多短篇,言饮酒放歌,李白衍为长篇。诗题一作《惜樽空》、《惜空酒樽》。以前研究者多谓作于天宝三载(744)赐金放还以后,今人则多谓约开元二十一年(733)于嵩山元丹丘处作。时当首次入京失意归来,与《梁园吟》、《梁甫吟》、《襄阳歌》为同期作品,风格亦同。将进酒:请饮酒。将:请。诗中极言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轻视功名富贵,反映诗人失意苦闷故作旷达的心情。全诗语言奔放,气势雄伟。“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点李集)开头四句形容时间流失之速,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二句豪迈旷达,充满自信,为千古赞颂之名句。【全诗】《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释】1.青丝:形容发黑。2.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樽:古代的盛酒器具。3.复:再、又。4.会须:正应该。5.岑夫子:名勋,南阳人。李白的朋友。丹邱生:即元丹邱,也是李白的好友。6.钟鼓馔(音zhuan)玉:指豪门贵戚人家的生活。钟鼓,古时富贵人家设有的钟鼓乐器,吃饭时,鸣钟列鼎。馔玉:美好的饮食。7.陈王:三国时诗人曹植。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曾封为陈王。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诗句。斗酒十千:极言酒美。8.径须:直须,只管。沽:买。9.五花马:毛色呈五色花纹的名马,一说鬃毛剪成五瓣的马。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将出:拿出。万古愁:形容愁思的深广。【今译】你可曾见?黄河之水从天而落,汹涌澎湃!滔滔滚滚、咆哮万里,直入东海再不回来!你可曾见?高堂上对着明镜照见满头白发,早晨时还缕缕青丝,晚上已如雪样白。唉!人生得意时,就要尽兴欢饮,不要让美酒金杯空对着明月儿摆!上天给我奇才必定会有用,千金散尽呵,还会有万金来!快快,去杀羊宰牛喝他个痛快,先满饮三百杯释我心怀!岑夫子呀,丹邱兄呀,快饮酒呀!杯莫停呀!我要为你唱一曲呀,诸位倾耳静听:钟鸣鼎食的豪华富贵呀,我没兴趣,只愿沉醉在酒乡之中呀,不愿醒。自古而来的圣人贤者呀,都寂寞一生,倒是那些酒徒醉鬼呀,留下美名。你看陈王曹植在平乐观欢宴呀,一斗美酒十千钱!主人你说什么钱不钱呀,只管沽来饮它一个底朝天。什么五花宝马呀,什么千金狐裘,统统拿出去换来美酒,我要和你呀,一醉解千愁!【赏析】《将进酒》是汉乐府中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故《将进酒》其实也是“劝酒歌”。本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辞别太原元演,在洛阳巧遇从蜀中访道归来的元丹丘。李白念儿心切,原拟早回安陆,但抵不过元丹丘的盛情相邀,而南阳岑勋亦写诗相邀,李白遂再上丹丘的颍阳山居。他们登高置酒饮宴,相处甚洽,李白于酒席间写下了这首《将进酒》。诗篇开端,连用二组排比长句,势如狂风骤雨,摄人心魄。从颍阳山居遥望黄河,蜿蜒东来,仿佛自天而降,故诗人由眼前景落笔起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是汉代乐府里经常运用的提示语。“黄河之水天上来”语带夸张,却也并非虚张声势,黄河上流落差极大,河水奔腾翻滚,其势汹汹,宛若自天而降。“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蜿蜒东来,东流入海。前一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挡;后一句则写黄河之东走入海,势不可回。这两句写眼前景观,写得波澜壮阔,摄人心魄,声势很大。这句是“兴”,同时也有“比”的成分,以黄河东走入海,一去不返,比喻光阴不会倒流,青春不再重来。有了这层“比”意,由空间的夸张很自然地转到了时间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极度的夸张比喻人生的短暂,把人的一生说成是朝暮间的事,使人陡然而起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感。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但由于用了两个极有声势的排比长句,这份悲感就绝没有宋人的纤弱,有的只是盛唐人的悲壮。既然“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既然人生短暂,青春短暂,五六两句又一转,说人生得意,就须纵情作乐,由悲翻作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很自然地写到饮酒放歌。这样就入题了。这两句前一句是直抒胸臆,用的是赋的手法,后一句则用形象抒情,又以双重否定句式加强肯定语气,似乎有点及时行乐的味道。但李白自开元十四年(726)恣情快游(兼求仕),又何尝得意过,所以此实是苦中作乐,是借酒浇愁,发牢骚。李白自由豪迈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就此消沉,故他用乐观的口吻,高唱了一曲昂扬自我之歌:“天生我材必有用”,把诗人个性中渴望自由发展、渴望伸张潜能的强烈愿望托出。话说得何等豪迈,何等自信。于此又是一转,从及时行乐的颓唐情绪中透露出了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精神。“千金散尽还复来”,纵情豪饮,何等潇洒,钱乃身外之物,李白从不把它放在心上,斤斤计较。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这种与生俱来的豪情,一般人是难以学得的,更不要说寄托于诗篇了。有此豪情,必有相应的豪饮,故接着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山野小酌,本无此气派,但李白骨子里的豪情使生活得到升华。几杯入肚,不免有点晕晕然,飘飘然,话自然也多了:“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俨然是酒席上的劝酒词。几个三字句,又加强了诗的节奏,维妙地刻划出了诗人的醉态,兴犹未尽,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唱一曲了:“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钟鼓馔玉”,古时富贵人家宴会上常鸣钟击鼓作乐,食物精美如玉,此指富贵生活。诗人以为“不足贵”,这虽是酒后的狂言,是愤激之言,却也是酒后吐真言。以李白自由的个性,他决计不会耽于富贵,决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他虽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他向往的是鲁仲连式功成身退的侠客行径:“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故接着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寂寞”指默默无闻,不能建功立业,“圣贤”而曰“寂寞”,可见贤者有才者不受重用,无用武之地,自古如此。诗人自许有“管葛之才”,于今乃“寂寞”,因此才“但愿长醉不复醒”了。古人以善饮名垂青史的,当推陈王曹植,这里化用了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曹植本有经国之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被弃置不用,只有靠喝酒打发日子。诗人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都是不平之气。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心,故诗能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刚有一点牢骚之言,旋又回到“酒”字上了。至此诗人已经深有醉意了,但他还想喝酒,故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主人”句照应“千金散尽”句,并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沽酒买醉,以客人身份颐指气使,可见诗人放浪形骸,豪迈不羁,不拘小节的自由个性。诗情至此,狂放至极。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端之“悲”关合。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这首《将进酒》可以说是李白诗歌豪迈风格的代表作。全诗大开大合,忽喜忽悲,忽狂放,忽愤激,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全诗的感情表达圆转自如,达到了化工的境地。读之有回肠荡气之感,在不知不觉的情感体验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唐诗别裁》),这就是《将进酒》的独特魅力所在。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遇不合,亦自慰解之词耳。(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宋人抑太白而尊少陵,谓是道学作用,如此将置风人于何地?放浪诗酒,乃太白本行;忠君忧国之心,子美乃感辄发。其性既殊,所遭复异,奈何以此定诗优劣也?太白游梁、宋间,所得数万金,一挥辄尽,故其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黄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凌云,何容易得?(〔明〕陆时雍《诗镜总论》)陈雪军

()

东晋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甚善!”乃口中吐出一铜盘奁子,奁子中具诸馔肴,海陆珍羞方丈。其器皿皆铜物。气味芳美,世所罕见。酒数行,乃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甚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绝伦。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外心。向亦窃将一男子同来,书生既眠,暂唤之,愿君勿言。”彦曰:“甚善。”女人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仍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锦行障,书生仍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将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言。”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二十许,共燕酌。戏调甚久,闻书生动声,男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书生处女子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更吞向男子,独对彦坐。书生然后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耶?日又晚,便与君别。”还复吞此女子。诸铜器悉纳口中。留大铜盘,可广二尺余,与彦别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

后太元中,彦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散看其铭,题云:是汉永平三年所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