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

【名句】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语出宋代刘季孙《题屏》诗。燕子在屋梁上呢喃低语,它们为什么事要来惊醒我悠闲的好梦呢?以燕语惊梦,写诗人幽静闲适的生活。

()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宦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1。宫宦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

9月11日彭雪枫牺牲: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是我党我军的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原名彭修道,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在北京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30年调往鄂东南,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历任大队长、大队政治委员、师政委、支队长、江西军区政治委员、师长。在攻打长沙时,率部首先攻入城内。后任第3军团师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获红星奖章。长征中担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1局局长,第3军团师长,部队缩编后任第13团团长,率部屡为前卫,在攻克娄山关、遵义城等战斗中担负主攻任务。后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第4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战役。

抗日战争前夕,被派往太原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1938年春,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兼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转战豫皖苏边界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淮北军区司令员,和邓子恢等领导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艰苦斗争,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彭雪枫重视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授课,并主持创办了4师拂晓剧团和《拂晓报》。1944年8月15日,彭雪峰率第4师主力西进,以恢复豫皖苏边区。9月12日,西进部队反击占据夏邑以东八里庄之顽军,全歼其1个支队。但在八里庄战斗中,彭雪峰在指挥作战中不幸牺牲,时年37岁。

()

(清)止嵓

《点绛唇·湖上》

()

·沈起凤·

穹嶐山庙,廊下有神像二,绯袍锦带,乌帽皂靴。其旁各塑一夫人像,珠冠绣帔,俨同命妇。二神同院居,仅隔一墙。一夕,有庙祝宿廊下,忽见左座一神,竟趋右座曰:“今昔更漏颇长,伏枕不能成梦,盍一作樗蒲戏?”右座者笑曰:“牧猪奴!赌兴又发耶?但我辈近日香火零落,何得有现注?”左座者曰:“请以筹马,负者明日覆算。如不归,当以新妇准负债。”右座者笑诺。于是,折香为筹,铺芦作席,二神相对坐,呼卢喝雉,约两时许。右座者起笑曰:“热中人败北矣。归且休,明日当以七香车送新妇来也!”左座者丧气而散。庙祝异之,明夕,仍宿廊下。见右座者竟诣左座,责负甚急,并索妇。夫人闻之,怒诟其夫曰:“黑心贼!汝当日在修文殿选时,幸侬脱簪珥夤缘得一官。今以淫赌,辄将枕边人作孤注,天下负心人有若是哉?”左座神垂首不作一语。右座者索愈力,狂哗不休,继以谩骂。幸其妇隔墙唤,始引去。自此,无夕不争。庙祝厌之,白于董事,竟具鼓乐,送左座夫人亦登右座,喧声始绝。而所隔一墙,旋修旋圮。识者曰:“是新夫人不忘故夫也。”命筑墙者留一穴以为瞰夫人之地。墙自此遂不复圮。至今土人呼为输赢庙。好赌者引为笑柄云。

()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情恋母爱”类的诗句。

()

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

【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译注】即京城。斯人:这个人,此指李白。斯,这。憔悴:指潦倒不得志。

【鉴赏】原诗中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两句是由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衍化而来。这里“游子”是指李白。苦道:再三地说。冠盖:冠冕和车盖,指官僚、贵族。斯人:指李白。孰云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语,指天道是公平的。此句是反问:谁说天道是公平的呢?将老身反累:指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了,却因永王李璘谋反而有牵连之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一定会有不朽的声名,不过这是寂寞身亡后的事情了。杜甫对李白有深厚的感情。近人曾经作过统计,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四十余首诗中,与李白有关的将近二十首,其中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有十首,“梦李白”二首是在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入浔阳狱后,杜甫积想成梦的忆友之作。“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对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叹,也是对有着相同际遇者的同情。此二句诗最易打动读者之心。

()

【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处】唐·刘禹锡《乌衣巷》。【意思】朱雀桥边杂草野花丛生,乌衣巷口夕阳斜照。朱雀桥:六朝时位于金陵(今南京市)秦淮河上,是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今已不存。乌衣巷:在秦淮河的南岸,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王导、谢安两大世族都住在这里。【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昔日繁盛之地荒凉冷落的景象。[例]历史上,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也曾有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凄恻景象,伴着各代诗人的浅吟低唱,历尽了人间沧桑。(蒋永才《石城南京》)【全诗】《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释】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以三国时东吴乌衣营驻地而得名。东晋初士族首领王导建宅于此,遂成为王、谢两大贵族世家的聚居地。2.朱雀桥:又名朱雀航,架在秦淮河上,正对金陵城南的朱雀门,与乌衣巷邻近,是昔日的交通要道。【题解】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部秦淮河南岸。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驻军设防,兵士都穿乌衣,因而得名。东晋时这里成了宰相王导、谢安等官僚大地主的住宅。诗中的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离乌衣巷很近的一座桥,是从金陵城中心到乌衣巷的必经通道。这是诗人《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边,如今开满了野花;本来是高门士族聚居区的乌衣巷却在斜阳残照里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情景。诗人选取了“野草花”和“夕阳斜”这两种富于象征意义的景物,来表现乌衣巷冷落寂寥的景象。三四句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乌衣巷上空正在归巢的燕子,那过去栖息在“王谢堂”前檐下的燕子,如今飞入的却是“寻常百姓家”了。诗人抓住燕子寻归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的盛衰巨变,在对景物的继续描绘中,抒发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辛弃疾推此诗为绝唱,其《沁园春》云:“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飞燕?”道出了它的特点。这首诗含蓄蕴藉,于浅显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耐人回味。【赏析】此诗写乌衣巷古今沧桑,借古讽今。乌衣巷在金陵,是东晋王导、谢安两大豪门望族聚居之地,与北面秦淮河上的朱雀桥相毗邻。此诗的命题为《乌衣巷》,但作者并不是落笔擒题,开门见山的,而是从附近的“朱雀桥”侧入。现在这里是杂草丛生,野花遍地,人迹罕至,一片荒凉凄寂的景象。它又被落日的余辉所笼罩,更给它涂上了一层凄暗的色彩。乌衣巷往昔赫日中天的气象,富丽堂皇的宅第,已不复存在。头两句,以匀称的对偶句,写出如今凋敝败落的惨象。作者把“伤今”之情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继而,诗人的感慨又由乌衣巷而生发开去。东晋至唐,几百年来,星移物换,朝廷更替,人事变迁,一切皆变。作者面对着今日的乌衣巷,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呢?他没有直言,而是通过燕子的形象婉转曲达。“红襟俊羽”的燕子,一年一度的归来,这是候鸟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过去在王谢雕梁画檐上筑巢的燕子今又飞来了,虽然不是原来那个,但依然是它们的同类。可是它们营巢栖身的地方已不是王谢的豪门宅第,而是寻常的百姓家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藏在燕子形象的背后,即王公贵族的显赫腾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终将逃避不了灭顶的厄运。作者以此来讽喻告诫权贵们,但不直陈,而用鲜明、生动的燕子形象,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去探求这一形象的本质含义,给人以更大的美感享受。作者以燕子的具体形象揭示出抽象的哲理,正是“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蒂”(梁廷相《曲话》)。唐汝碧《唐诗摘抄》评此诗时云:“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说得很有道理。

()

刘禹锡

()

【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倒不如明天披散头发,驾船漂游。称意:满意。散发:披散头发,以示狂放不羁。扁(piān)舟:小船。

【用法例释】用以说明人生不如意,倒不如隐逸山水,放浪形骸。亦常用以表达失意者的消沉情绪。[例]一个人有宏图大志不得施展,想有番作为却处处受制,这才要去归隐,“且自逍遥没人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金庸也一味地向往,可能也是心有所感。(柳鸣《新武侠鼻祖金庸和他的报业王国》)【全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翻译】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意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赏析】诗歌。作者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是天宝末李白游宣州时所作。全诗情感几度跌宕起伏。前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第三句开始境界大开,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和“举杯消愁”两句,又从天上回到了人间,诗人情绪再次低落。但诗人很快又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这样在大起大落的飞跃中,披露了他内心深沉的痛苦,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精神。。

()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处】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译注】飞泻的流水直落三千尺,真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上坠落下来。三千尺:形容落差大,非实指。九天:天的最高层,古人认为天有九层。【意思】瀑布凌空而出,高空直落,犹如从云端飞流直下,让人联想到仿佛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诗人写出了瀑布的动态,以“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写出飞流之湍急;“三千尺”,显示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运用比喻手法,似是而非,迷离惝恍,却让读者更感觉生动逼真,以夸张手法,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此句尽情展现出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其形容瀑布落差之大,极为传神,被苏轼赞为古今咏瀑布的最佳诗篇。【鉴赏】银白色的瀑布,从山顶飞奔而下,直落三千尺,仿佛是银河从九重天上飞落而下。九天:九重天,指天的最高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吟咏庐山瀑布的名句,描写庐山瀑布的雄壮,气势豪放奔腾。这二句诗也充分流露出作者李白胸襟的豪放不羁与才气的潇洒自如。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描写得奇丽雄伟,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瀑布从高山上飞泻而下的奇观美景。[例]瀑流声比刚才更响了,如雷轰鸣。抬起头,只见一条瀑布从十几米高的山上飞也似的俯冲下来,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洪陈森《龙潭飞瀑》)

【全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解题】此诗作年不详,疑或作于至德元载(756)隐居庐山时。此题共二首,此为第二首,另一首为五古。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南。诗中写庐山瀑布雄伟磅礴的气势,苏轼曾称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其《戏徐凝瀑布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句,空中落笔,直撮瀑布之神,兼传“望”字之理,惊心动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注释1】①香炉:庐山北部著名山峰名,因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而得名。生紫烟:云雾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的紫色。②前川:一作“长川”。以上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③九天:九重天,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以上二句形容瀑布落差之大。【注释2】①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太平寰宇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1〕唐肃宗至德元年,李白隐居于庐山,创作了不少歌咏庐山风景的诗篇,而以这首《望庐山瀑布》最为人所喜爱,一千多年来家传户诵。〔2〕香炉:即庐山的香炉峰。生紫烟:傍晚,山头的云气在夕阳映照下呈紫色,如紫烟缭绕。【鉴赏导示】李白的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这一点,他又超越了王昌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神奇夸张的艺术特色。【鉴赏】从题目上看,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但首句却不写瀑布,而是描绘香炉峰的景色:美丽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耀下云气缭绕,紫色的轻烟袅袅升腾。次句“遥看”暗合题目的“望”字,引出了本诗所吟咏的事物——瀑布,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于山川之间。一个“挂”字化静为动,暗含了对大自然的敬佩与赞美之情。第三句诗人极力描绘瀑布飞速流下、势不可挡的气势。“直下”不仅写出了山的高峻和陡峭,更写出了瀑布喷涌而下的气势。“三千尺”并非实指,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瀑布之长。可诗人还怕不够尽意,又进一步驰骋想象力,好像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把瀑布比作银河,大胆而又贴切,新奇而又生动,这样写,不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更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鉴赏要点】[1]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语言清新自然。[3]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进行描写。[4]动静结合。

()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注】佳节,这里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旧时重阳节有登高(登山)习俗。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旧时重阳节有佩带茱萸囊或头插茱萸以辟邪免灾习俗。诗写长期离家,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到节日时总是格外思念家乡亲人。遥想家乡兄弟们节日登高、头插茱萸,数点人数,发现就少了我一人啊!全诗平易质朴,却情深意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相思之情,却从对方处着意,曲折有致而更见深情。【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赏读】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人少年时代曾远离家乡蒲州,游历长安和洛阳,此诗当是他出游时的作品。在古人思乡怀亲的诗歌中,这是一首传诵人口的名作,它以真切的感受、精练的语言,细致真实地描写出自己旅居外乡思念亲人的心情。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中写自己远游客居的体会。一个人背乡离井,到外地作客,十分孤独冷清。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看到别人欢乐地同父母兄弟团聚,自己触景生情便加倍地思念亲人。首句从一个“独”字写起,一句中重叠出现了两个“异”字,写出了“异乡“、“异客”的凄凉悲苦。第二句用词十分精确,“每”与“倍”两个虚字,不仅写出了每逢佳节来临时自己思念加深,格外怀念家中亲人的特殊感情,而且字句间也暗寓着:自己独在异乡,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乡亲人,只不过到了节日这种感情更加强烈罢了。千百年来,这一句诗众口流传,被广泛引用,正是因为它以精确洗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一种共同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是诗人猜想、推断中的情景。这两句没有接着前两句正面具体写自己如何如何想念父母兄弟,而偏偏说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游乐时思念着自己。这种想象和推断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在家时和兄弟们朝夕相处,手足难分,一旦自己只身远游,久久不归,相互之间的思念同样是很深切的。诗人从对面写兄弟们思念自己,也不是泛泛地去写,而是描绘出具体的、动人的场景:今天是重阳佳节,按照习俗要登高饮酒,插戴茱萸,家中的兄弟们此刻定然正登高游乐。他们既为节日的喜庆而兴高采烈,但是,当大家一个个插戴茱萸的时候,又会敏感地觉察到唯独我不在他们中间。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具体情景的虚拟摹写,用“遍插”、“少一人”几个字反衬出了自己深厚强烈的思亲情绪。从全诗看,前两句写王维自己想亲人。后两句写王维设想兄弟们想自己。两两对照,情意缠绵,结构严谨而新巧。据史载,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王维曾经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他本来要受到严厉的处分,他弟弟王缙愿意削自己的官爵为他赎罪,因而获免。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维同他兄弟之间感情的深厚,也可以推见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手足之情。情真意切是这首诗的特点,也是它得以广泛传诵的根本原因。

()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乱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第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世说新语》主要是掇拾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其中不乏精彩篇章,《温峤娶妇》就是其中的一篇。历史上温峤从刘琨为右长史,抵抗刘聪、石勒;公元317年南下,受朝士推重。曾任江州刺史、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

()

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2],今鞅请得交

()

语出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受人谗害,屡遭贬谪。元和七年(812年),韩愈再一次做国子博士。第二年,他写了一篇对于进学问题进行辨析的文章《进学解》,假设国子先生(即韩愈自己)和学生的对话,说明进德修业的道理,并抒发自己遭贬斥不得重用的牢骚。

()

【诗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出处】唐·李白《临路歌》。【意思】大鹏展翅扶摇直上,神威振动了四面八方。不幸飞到中天受挫,翅膀折断,无力翱翔。李白用这两句诗概括了自己的抱负与遭逢。因为诗人一向把自己比作大鹏鸟,把它看成是自己精神的化身。大鹏半空遭遇挫折,正是诗人长安失意,才志难展的象征。语言慷慨、悲壮,震撼人心。注:裔(yì),边远的地方。八裔,八方。中天,半空。【全诗】《临路歌》.[唐].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赏析1】 歌的头两句是说: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象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赏析2】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这样看来,诗题中的“路”显系“终”之误,这首诗也当作于宝应元年(公元762)李白临终之前,而大鹏的形象也是最后一次在诗人笔下出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这是何等的苍凉!这是回首往事的无限感慨!想当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那是何等壮阔的气象呵!可是如今却翅膀摧折,欲飞而无力了。一个“中天”,表明路途正远,生命不应在此时结束,但身摧力尽,毕竟要离世了。这是大鹏的悲剧,也是诗人的悲剧。两句诗,以鹏自况,深沉地展现了诗人英雄末路的激楚情怀。

()

散文·方孝孺文《吴士》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

()

[原文]

奂山①山市,邑(2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③不—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④饮楼上⑤,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⑥。相顾⑦惊疑,念⑧近中⑨无此禅院⑩。无何(1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12),始(13)悟(14)为山市。未几(15),高垣(16)睥睨(17),连亘(18六七)里,居然(19)城郭(20)矣。中有楼若(21)者,堂若者,坊(22)若者,历历(23)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24)莽莽然(25),城市依稀(26)而已(27)。既而(28)风定(29)天清,—切乌有(30);惟危(31)楼一座,直接霄汉(32)。楼五架(33),扉(34)皆洞开(35);一行有五点明(36)处,楼外天也。层层(37)指数(38),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39)如星点;又其上(40),则黯然(41)缥缈(42),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3),或凭或立(44),不一状(45),逾时(46),楼渐低(47),可见其顶;又渐如常(48)楼;又渐如高舍,倏忽(49)如拳如豆,遂(50)不可见。又闻有早行(51)者,见山上人烟(52)市肆(53),与世(54)无别(55),故又名(56)“鬼市”云(57)。

()
()

程颢《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

【题解】这是白居易早年所作的一首讽谕诗,按题下自注,作于宪宗元和元年至二年(806——807)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诗人时年三十五、六岁。当时他踏上仕途不久,“志在兼济”,很想为人民作点好事。县尉在封建统治机构中是最低级的官吏,和人民群众有较多的接触。他耳闻目睹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他们深怀同情,于是,就把所见所闻如实地写下来,希望能引起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的注意。这首诗是他以后创作的一系列新乐府诗的先声。【全诗】《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③。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⑨。【注释】①刈(yi义)麦:割麦。②陇:田埂。③妇:指已婚女子。姑:指未婚女子。荷(he贺):挑、扛。箪(dan丹)食:用圆竹器盛的食物。壶浆:用壶盛的汤水。④饷(xiang享)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饮食。丁壮:青壮年男子。⑤秉(bing丙):拿。遗穗:收割后遗落在田里的麦穗。敝筐:破旧的篮子。⑥输税:交税。⑦农桑:种地和养蚕。这里泛指农业生产。⑧吏禄:做官的俸禄。岁晏(yan验):年终。【译文】种田人家很少有闲的时候,到了五月份更加繁忙。一夜之间南风吹黄了麦粮,女人们担着饭,儿孙们提着汤,送给在南岗割麦的丁壮。脚下暑气蒸人,背上赤日似火,他们并不感到炎热,只想趁着好天气赶快收粮。旁边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右手捡麦穗,左手提着破筐。她的声声话语,听来令人忧伤。田里打下的粮食全交给了官府,只好靠捡麦穗度饥荒。我又有什么功劳,不曾耕种收割,一年到头却有剩余的食粮。想到这里十分惭愧,使我日夜难忘。【鉴赏】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语言通俗、流畅,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的前半部分写农村麦收时节的繁忙情景。一开头读者即感染到一种紧张的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村里的青壮年农民都到南冈收麦子去了,留下的妇女与小孩也不得闲,忙完家务,立即匆匆忙忙送饭、送水到田头。农民们背上烈日烘烤,脚下暑气蒸迫,精疲力尽了,还是拚命劳作。他们不是不知热、不知累,为了赶快把麦子收割完毕,“但惜夏日长”,还希望这炎热的夏日能更长一点呢!农民这种反常的心理与《卖炭翁》中所写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颇相似。这一段叙写,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农民勤劳而纯朴的本色,同时又充分地揭示了他们劳动的艰苦。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着力刻划一个在地里拾麦穗的贫妇人的形象。就象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诗人通过她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农民的悲惨境遇。贫妇人一面拾麦穗,一面向人们诉说:我家里收割来的麦子全已交了税,因而不得不拾麦穗来“充饥肠”。这里前后写的似乎是两回事,是两类不同的人,其实今天的拾穗者既是昨天的刈麦者,那么今天的刈麦者不也很可能变成明天的拾穗者吗?当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朝政日趋腐败,地方藩镇跋扈,到处战乱不休,对人民的压榨有增无减,广大农民的生活已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这个拾麦穗的贫妇人与皮日休《橡媪叹》中的拾橡媪一样,以个别反映一般,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诗人耳闻目睹了这悲惨的事实,心灵震颤了。他反躬自问,农民终年辛勤劳动不得一饱,我有何功德,每年却可以获得三百石(担)米的俸禄,到了年底,家里还有余粮?按唐制,从九品官月俸为三十石米,县尉的官阶为将仕郎,级别从九品下,因而一年约可得三百石米。诗人通过自己和农民生活的对比,深感不安,“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个“民胞物与”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是诗人较早的一首讽喻诗。元和二年冬,他调回长安,次年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接触的社会面更广,看到的时弊更多,他的讽喻诗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他有意识地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为宗旨,写作了大量《新乐府》。在贞元、元和之际,他还写了十首《秦中吟》。这些诗大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矛头对准各种邪恶的势力,涉及到统治集团中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京中大官僚;也有向皇帝贡“羡余物”以求飞黄腾达的地方上的贪官;有吃饱喝足不顾百姓受灾的内臣(宦官),也有专事吃喝玩乐,以相当于“十户中人赋”去买“一丛深色花”的王孙公子,等等。这些诗大多有事实根据,针对性强,有所为而发,因而颇得罪了一些人。诗人在《与元九书》中说:“闻仆《贺雨》诗,众口藉藉,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但是,也正因为这些诗提出了许多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在当时就得到广泛传播,甚至流传到国外,为人民所喜爱。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完全与农民贴在一起,叙事中蕴含着深挚的感情,如“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这“闻者”之中不也有作者吗?正因为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弦。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诗的成功之处。《观刈麦》是作者一百七十余首讽喻诗中的杰作。

()

宋·王十朋

()

【诗句】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出处】唐·王杜甫《佳人》。【翻译】有一位绝俗清丽的美人,却寂寞地独居在山谷间。这是杜子美将自己比喻为才士落魄在世间的意思。【翻译1】绝代:当代独一无二。佳人:美人。幽居:深居。空谷:空旷的山谷。此联的意思是:举世无双的美人,深居在空旷的山谷中。后用来说明美人或品行高洁之人常常远离尘世,独处幽静之地,以永葆其质。【全诗】《佳人》.[唐].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之后,不得已挈妇将雏,翻越陇山,来到秦州。此诗作于秦州,写一位妇女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坚贞气节。诗的开头以陈述句领起,说他见到了一位“幽居”在深山空谷中的“绝代”佳人。接着,诗人借“佳人”的口吻,自述战乱中的遭遇:她本是出身于清白之家的“良家子”,但在战乱中只能托依山林草木,过着孤苦零落的生活。这是因为:关中丧乱(安史之乱),官居高位的兄弟“遭杀戮”,连“骨肉”也不得收葬。加之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万事”如同“转烛”之光,反复不定。因而,她“轻薄”的丈夫因她娘家人亡势去而抛弃了她,与“美如玉”的新人寻欢作乐去了!“佳人”自述到此,悲愤欲绝,以“合昏”花和“鸳鸯”鸟作比,说明花鸟还守信有情,现在人却弃旧喜新,岂不可叹!“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以“笑”和“哭”对比,更见出她令人同情的悲惨身世!然而,这位“佳人”并没有被不幸的命运压倒,诗人用“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作比,指出“佳人”如同山之清泉,独居深山空谷,与草木为邻,保持着高尚的节操!你看,侍婢卖珠,“牵萝补茅屋”;“佳人”首不加饰,发不插花,采柏子而为食;天寒地冻,“翠袖”单薄;“日暮”黄昏,倚“修竹”而临风,可见女主人公安贫守道,如松柏、修竹一般,有着高尚的贞节操守!这是诗人以眼观物,对“佳人”所作的行动描写。全诗铺陈其事,但“赋”中有寓。诗人通过佳人身世遭遇和坚贞品德的描写,把贤士失职,去国怀家之思寄寓其中,以表自己高尚的情志和报国无门的难言的隐痛和悲愤!所以,长期以来“佳人”的遭遇与志向常引起有识之士的同感与哀怨,不是没有道理的。

()

【题解】此诗是作者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时所作。孟浩然大李白十余岁,李白出蜀,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也深得李白敬佩,故李白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时逢开元盛世,烟花三月,地在天下名楼,两位风流潇洒的朋友的离别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的诗意,作者以黄鹤楼上所见长江的浩瀚景色为衬托,抒发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①西辞:从西方离开。黄鹤楼在广陵的西方。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②碧空:有些版本上作“碧山”。【译文】我登上仙人骑鹤飞天的名楼,挥手送别敬爱的前辈诗友。在这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呵,他要东下繁华的都会扬州。我目送着他乘坐的那叶轻舟,在一江春水上悠悠地飘浮。呵,帆影逐渐远去,逐渐模糊,消失在广阔碧空的尽头。我长久地伫立着翘首凝眸,一颗诗心已被这位老诗人带走。眼前只见浩渺无边的长江水呵,向着遥远的天边滔滔奔流……【赏析】这首诗通过送别诗友孟浩然时对景物的描述,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惜别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点明了送别之人、送别之所、送别之时以及送往之地。黄鹤楼自三国孙吴黄武年间建成后,曾为无数诗人雅客向往和流连。漫游湖北多年的李白和他的诗友孟浩然也绝不会失去良机,他们也许多次登楼远眺,东瞩蛇山,西瞰大江,共同饱览祖国壮丽的山川景色,饮酒赋诗,抒发各自的情怀。他们每逢登楼一次,友谊就会增进一分。今天在这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孟浩然就要离开这里,一个人东下扬州去了!在这临别之际,两人又一次登上黄鹤楼,李白也许会以主人的身分“劝君更进一杯酒”,然后赠诗留念,互相祝福,互道珍重,最后走下楼来,挥手告别。两句诗流露出惜别的情意。“烟花三月”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迷人季节,特别是江南,春天是最先到达江南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吹送红雨,碧波扬起白帆。这是最宜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然而李白无法与好友联袂同行,这其间自有无限的感慨。特别是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帘绣户、弦管笙歌、令人神往的地方。“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实饱满。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的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或许重上黄鹤楼头,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当时也许在想: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他虽一人东下扬州,幸有一路烟花点缀行色,可能不会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这向着遥远的天边流去的滚滚江水,也正象征着他们的友情;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而他们之间的笃厚情意也是述说不尽的。这两句将一片留恋怅惘之情自然暗含于那浩渺无际的美丽画面里了。“黄鹤”、“烟花”、“孤帆”、“碧空”、“长江”等虽然是寻常的词藻,但织进画面,却熠熠生辉。李白有一首《江夏行》云:“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诗意与此诗相近,对照着欣赏,有助于对此诗的理解。【鉴赏】李白这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是传诵千古的佳作。诗人所写的送别地点是湖北武昌县西的黄鹤楼,送别的友人是李白所敬仰的前辈诗人孟浩然。这次与旧友分别正逢明媚的阳春,友人将去的地方是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它是江南名城,风光旖旎。这必然有无限的深情需要抒写。然而,诗人却将无穷的意蕴浓缩在四句之中,要在狭窄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李白的不少长篇歌行常常下笔震纸,气势非凡,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然而他的绝句开端往往平易自然,并不突兀挺拔,仿佛看不出太深的匠心。诗人在首二句往往只作环境或起因的简单叙述,这首诗也不例外。首二句娓娓道来,交待出送别的时地和友人的去向,简洁明白。然而,这恰是锤炼无痕的妙笔,为三四句的尽情挥洒作了充分的铺垫。既避免了开端将话说得太尽、有首无尾的弊病,又给人以渐至佳境的艺术感受。下笔点明“故人”,可见此次送别非同一般。又何况在天下名胜黄鹤楼话别,再加上客中送客,自然十分惋惜。既点了题,又创造出送别气氛,用笔省净。“辞”字很传神,形象地刻画出友人此时的心态,故人仿佛在江中向黄鹤楼一挥手,便乘船东去了。领略过江夏一带美丽的风光后,故人的心已飞走了。飞向何处?“烟花三月下扬州”紧相接应,既呼应“西辞”,又补充交待送别的时节,“烟花三月”,包蕴丰富,体现了诗人敏锐的审美感受。“烟花”二字,极为生动地展现了江夏一带垂柳如烟、繁花似锦的一片溶溶春色。“下”字,从上流而下之意,因为武昌在扬州上流,故说“下扬州”,而扬州也是烟花之地,故沿途和大江南北,都笼罩在无限温暖的春光之中。送别的气氛被渲染得浓郁热烈。在这以前诗人已经到过扬州,领略过江南名城的山水风物,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向往,一洗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末尾两句,诗人淡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因为诗人是站在黄鹤楼上远望,所以境界显得特别开阔。画面的“孤帆”与“碧空”两个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在广阔的江水、碧空映衬下,这一片白帆,虽小而鲜明。“远影”是点睛之笔,它有两层意义、两种作用:首先它使一片孤帆在大江中远去的画面具有一种奇妙的动态。这一片白帆离诗人越来越远,逐渐看到的是很小的影子,最后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多么逼真!其次,“远影”是诗人所见,所以画面的背后,可以想见诗人久久佇立、翘首远望的情态,从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末一句,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友人的白帆消失了,诗人还有远望,望到的只有不尽的长江水滚滚淘淘。诗人的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诗人的无限神往,也与一江春水合流,伴友人奔向扬州。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情调乐观、高昂,送别朋友之际只是略有一丝怅惘之情,故全诗境界广阔,展示了诗人青年时代的青春活力。诗人没有一句直接抒发惜别之情,而是融情入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语)诗人用似淡实浓的笔触,将惜别之情寄托于阳春的烟柳、繁花、飞逝的白帆、滚滚的江水之中,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诗的语言含蕴深厚,真有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艺术力量。它既有写景诗所展现的优美意境,更具有送别诗悠远的情韵。

()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诺之,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从容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闻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此类。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没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阳县君。二男一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邮。梅氏世葬宛陵,以贫不能归也,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润州之某乡某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