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治邺。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本文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是褚少孙为《滑稽列传》补写的六个故事中的一个。本文主要叙述西门豹治邺的两大实绩。西门豹,复姓西门,名豹。前400年,魏文侯任命他为邺县(今河北临漳)县令。原文魏文候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支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椽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椽起矣。状河伯留客久之,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译文魏文侯的时候,西门豹做邺县令。西门豹去到邺县,会见年高德望的人,询问他们人民感到痛苦的事情。那些人说:“苦于给河神娶媳妇,因这个缘故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个事情的原因,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向老百姓征收捐税,收到他们的钱上几百万,用其中二三十万替河神娶媳妇,跟巫婆瓜分那些剩余的钱,拿回家去。当那时,巫婆出来巡查,见到贫苦人家的女子长得漂亮的,说这应该做河神的媳妇,立刻留下聘礼,把人抢去。让她洗澡洗头,替她缝制新的绸绢衣服,单独住下来清心静养;替她在河边建造斋戒的房子,张挂着红色的绸帐子,女子住在里面。替她备办牛酒饭食,经过十多天。到那天,大家来装点这嫁娶的场面,像出嫁女儿那样的床帐枕席,让女子坐在上面,把它浮在河中。起初浮在水面上,漂流几十里就沉没。那些人家的漂亮女子的,担心大巫婆替河神娶她,因此大多带着女儿远远逃亡。因此城里逐渐空虚,没有居民,更加穷困了,这样的情况出现很久了。民间相传‘如果不给河神娶媳妇,河水冲来淹没田庄,淹死那里的老百姓’一说。”西门豹说:“到给河神娶媳妇时,希望三老、巫婆、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也希望来告诉我,我也要去送新娘。”大家说:“诺。”到了那天,西门豹到河边和大家会合。三老、官吏、豪绅、乡间的父老们都集在一起,与前来观看的百姓两三千人。那个大巫婆是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岁。随带女徒弟十来个人,都穿着绸子祭服,站在大巫婆后面。西门豹说:“叫河神的媳妇来,让我看看她长得漂亮还是丑陋。”巫婆们就把新娘子从帐子里扶出,来到西门豹跟前。西门豹看了她一眼,回头对三老、巫婆、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相烦大巫婆替我进去报告河神,应该再找一个漂亮的女子,后天把她送来。”就让官吏士兵一道抱起大巫婆扔进河里。过了一会,说道:“巫婆怎么一去这么久呢?徒弟去催她一下!”再把一个徒弟扔进河里。过了一会儿,说道:“徒弟怎么一去这么久呢?再派一个去催她们一下!”又把一个徒弟扔进河里。一共扔了三个徒弟。西门豹说:“巫婆、徒弟是女人,不会报告事情,相烦三老替我进去报告一下。”又把三老扔进河里。西门豹把毛笔似的簪子插在头发上,腰弯得像石磬似的,面对着河水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官吏和旁观者都惊慌害怕。西门豹回过头来说:“巫婆、三老不回来,怎么办呢?”要再派廷掾和一个豪绅进去催她们。廷掾和那个豪绅都叩头求饶,头皮都碰破了,额头上的鲜血一直流到地上,脸色像冷却的灰烬一样苍白。西门豹说:“诺,暂且等待一会儿。”过了片刻,西门豹说:“廷掾起来吧。看样子河神要把客人久留些时候,你们都回去休息吧。”邺县的官吏和百姓非常惊慌,从此以后,不敢再说替河神娶媳妇了。西门豹立即征发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引黄河水灌溉百姓的农田,农田都得到了灌溉。在开渠的那个时候,百姓对开渠稍嫌烦扰劳苦,不愿意干。西门豹说:“百姓可以跟他们安享现成事情,不可跟他们商量新事情的创造。现在父老、青壮年虽然埋怨我,但是百年以后,一定要使得父老的子孙们想起我所说的话。”直到现在,那里都得到水利,老百姓因丰收而富裕。十二渠横穿御道,到汉朝建立,地方官吏认为十二渠上的桥梁断绝了御道,彼此又挨得很近,不行。打算把一些渠道合并,而且把流经御道那段渠道三条合成一条,只架一座桥。邺县百姓父老都不肯听从地方官吏的意见,认为那是西门先生所规划的,贤良长官的制度不能更改。地方官吏终于接受了他们的意见,把合渠的事搁置了。所以西门豹做邺县的县令,名声传扬天下,恩泽流传后代,没有终了的时候,难道可以说他不是一位贤良的长官吗!赏读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历来为人称诵,不仅仅是因为它表彰了西门豹这样一个贤吏,不只是因为西门豹兴利除害的事迹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而且更因为西门豹惩治巫祝、三老等恶势力的做法本身以及文章作者对它的叙述描绘,具有浓厚的幽默、诙谐情调和令人畅快淋漓的喜剧色彩。其一是革除“为河伯取妇”的陋习。这是作者刻划了一位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大智若愚、为民除害的父母官形象。整个故事虽简短却悬念迭生,充满诙谐、幽默的戏剧效果。其二是兴修水利,为民造福。这一部分其实是与前一部分有所呼应的。因为“河伯娶妇”的陋习之所以能愚弄百姓,正是出于天旱对人们的自然威胁。如不解决这一根源问题,还是不可能彻底清除老百姓的迷信思想。本文在写作上,是融小说、戏剧之笔法于散文,其构思之巧,令人佩服。且其妙语连珠,险象环生,令人忍俊不禁。正如有评曰:“非大家手笔何能为此?”真乃实言。
天上的街市。推荐。爱诗词网。《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赏析】郭沫若诗歌的主调是热情澎湃,激越高昂,大波大涌,雄浑壮阔。但是,作为一个大诗人,他诗的风格又是多种多样的,其诗作中也不乏清丽冲淡、柔美典雅的篇章。此诗便是其中之一。“五四”的浪潮涌过之后,郭沫若回到了故国,他对祖国的炽热恋情被丑恶的现实击成泡影,冷却的心陷入了深沉的苦闷之中。诗人开始游离浊世,瞩望头顶的星空,借助瑰丽的想象探索人生的真谛,追索未来,于是便有了诗集《星空》和这首《天上的街市》。“街灯明了”现出“无数的明星”,“明星现了”燃亮“无数的街灯”。这两个美丽动人的比喻,一步一跃,诗人以现实世界带着我们去游历想象中的华美的天国。天上人间就这样浑然天成地化为了一体。天国里“美丽的街市”上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这里有一个对比,赞美想象的天国意味着蔑视黑暗丑恶的现实世界,天国是诗人的理想世界。第三、四节描绘的是天国的生活,它引入了古老而美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诗人舍弃了传说中王母怒责,牛郎和织女被阻天河的凄凉内容,而是着力渲染了他们在天国享受的自由和快乐,从而使人们感到天国的无比美好。古人力主作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这一优秀的艺术传统在现代诗人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光大。《天上的街市》艺术上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它创造了引人入胜的意境。第一节以街灯、明星互相对比、映衬,交相辉映,虚实相关,基本上是写境。接着诗人的笔触伸向天国,进入了幻想的境界,天上的街市陈列着珍奇,这是理想的幻景,到这里诗人便是造境了,显示了诗人神奇的艺术想象力。后两节诗人化腐朽为神奇,点化神话传说,天上瑰丽美妙的生活,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唤起人们对未来和理想的追求、向往。全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想象妥贴自然,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是难以写出如此精湛的诗作的。本诗不但是郭沫若诗歌中的精品,而且也是中国现代诗歌里璀璨的明珠。
呢喃燕子语梁间。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语出宋代刘季孙《题屏》诗。燕子在屋梁上呢喃低语,它们为什么事要来惊醒我悠闲的好梦呢?以燕语惊梦,写诗人幽静闲适的生活。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推荐。爱诗词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宦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1。宫宦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2。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3。。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4。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5。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6。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7。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8!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9。【释】1.青龙元年:青龙是魏明帝曹睿的年号。据《魏略》等有关史书记载。本诗所述拆迁铜人事,发生在魏明帝景初元年(237),青龙元年是误记。西取:魏国建都洛阳,由洛阳到西边的汉都长安去拆取铜人,所以说“西取”。捧露盘仙人:据《三辅皇图》载,汉武帝迷信神仙长生之术,曾于长安建章宫造神明台,高二十丈,上铸铜仙人以掌捧铜盘,承接云表之露,取露和玉屑而饮,以求长生。2.潸(音shan)然:流泪的样子。3.唐诸王孙: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高祖李渊之叔)的后代,所以自称“诸王孙”。4.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刘彻。秋风客:秋风中的过客,犹言悲秋之人。刘彻曾作《秋风辞》,其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诗句,所以称他为“秋风客”。据《汉武故事》说:“甘泉宫恒自然有钟鼓声,候者时见从官卤簿似天子仪卫,自后转稀。”这大约是“夜闻马嘶”所本。此二句写汉武帝阴魂预知有人来搬运他的铜人,故于夜晚显示灵异,并点出事情发生在秋天。5.画栏:绘有花纹图案的栏杆。秋香:指桂花的芬芳。三十六宫:汉长安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苔藓。此二句写宫的荒凉衰败景象。6.指千里:是说向魏都洛阳进发。东关:指长安都东门。酸风:指刺眼的冷风。眸(音mou)子:眼中的瞳人,指铜人的眼球。7.空将汉月:是说铜人离开汉宫和故主,只有天上的明月相陪伴。忆君:谓铜人惦念它的故主汉武帝。君:指刘彻。铅水:指铜人所流的眼泪。8.衰兰:秋天凋残衰败的兰花。客:指被迁移而去的金铜仙人。咸阳道:即指长安道。咸阳是秦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的渭城故城就是秦咸阳旧址。这句的“咸阳”和末句的“渭城”都泛指长安。“天若句”:天不会像人一样有感情,也不名胜草木有盛衰。这是用假设语气深入一层,极言铜人被搬离长安时情景的令人悲伤。9.携盘独出:是指铜人独自携带承露盘出长安城而去。渭城:即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这里用来代指汉都长安。波声:指渭河水声。渭河源出甘肃省魏源县鸟鼠山,流经陕西中部长安城北。波声小:谓离长安越来越远。【译】长眠在茂陵的汉武帝刘彻,你吟咏悲秋,应说是秋风中的过客,夜色里,有人听到你的马队嘶鸣而过,清晓时,却又全然无迹无辙。画栏中的桂枝呵,它的清香似乎还在空中飘拂,那三十六所离宫别馆呵,却已经是苔藓青碧,荒凉萧瑟。向千里之外的魏都进发,魏国宫宦牵着载有你金铜仙人的车,东关拂晓那刺眼的冷风呵。向你的眼眸激射。空有汉月多情陪伴出宫门,忆念起旧主刘彻不禁清泪酸酸,铅水滴落。咸阳道上,枯衰的兰花无语送客。此情此景,天如有感情,也当会衰老几多。金铜仙人呵!你独自携盘出国,伴着荒凉的月色,渭城已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渐渐地,听不到了渭水河的——涛波。【评】诗人凭记忆写作,难免发生笔误。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应为吴刚,此诗序证“青龙元年”应为魏明帝景初元年(237)。这一类记忆之误,可以看出诗人倾心力于创作的冲动之中,而无暇顾及去验证考索自己的记忆是否准确,无误更好,有误也无可厚非。反之如果他去考索这些细节,可能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可能是另一篇严肃、准确、却无艺术魅力的失败之作了。据《魏略》记载,魏明帝令人搬拆金铜仙人,运往东都洛阳。后因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习凿齿《汉晋春秋》载:“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霸城。”李贺舍“铜人重不可致”而取“金狄或泣”,盖因前者虽为史实而非文学,而后者虽非史实却可寄托人世沧桑、世事沉浮之感也。诗人剪裁于史实,却又在浪漫传说中幻思,故全篇皆笼罩在亦真亦幻、亦仙亦人的境界之中。“茂陵刘郎秋风客”,汉武因作《秋风辞》而称秋风客,而秋风又给人衰飒之感,合于全篇情调。汉武葬于长安西北八十里处的茂陵,以其墓地起势,故虽为人事,亦带鬼的气氛,“夜闻马嘶晓无迹”,则充满神秘感,诡异感,刘彻之灵魂忽觉不安,故于夜中显示灵异。君若不信,曾有人清楚地看到了汉武的车马卫队,在天将晓时又忽然神秘消逝。“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似与前二句无关联,实则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境界。谓车迹失去,空画栏桂树,飘漾着秋香,汉武当年的三十六所离宫别馆,已长满青碧的苔藓,充满萧瑟之感。“碧”字虽为鲜色,却非“蜀江水碧”之碧,也非“碧玉山头”之碧,而是苔藓之碧,格外炫人眼目。“魏官牵车指千里”句为实写,为史实,为人境,“东关酸风”之酸字,及“忆君清泪如铅水”马上就转为幻想,转为仙境,手法用“通感”。想象奇特,何人可及?“衰兰送客”何等凄凉之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何况此时只有花相送,若兰春时亦好,偏又是秋日衰兰,人何以堪!若天有知,天亦会为之动情而变老吧!“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此诗之最高概括——将人类生命注入万物,遂使宇宙无不寓有人类之生命、情感。
9月11日彭雪枫牺牲: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是我党我军的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原名彭修道,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在北京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30年调往鄂东南,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历任大队长、大队政治委员、师政委、支队长、江西军区政治委员、师长。在攻打长沙时,率部首先攻入城内。后任第3军团师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获红星奖章。长征中担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1局局长,第3军团师长,部队缩编后任第13团团长,率部屡为前卫,在攻克娄山关、遵义城等战斗中担负主攻任务。后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第4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战役。
抗日战争前夕,被派往太原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1938年春,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兼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转战豫皖苏边界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淮北军区司令员,和邓子恢等领导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艰苦斗争,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彭雪枫重视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授课,并主持创办了4师拂晓剧团和《拂晓报》。1944年8月15日,彭雪峰率第4师主力西进,以恢复豫皖苏边区。9月12日,西进部队反击占据夏邑以东八里庄之顽军,全歼其1个支队。但在八里庄战斗中,彭雪峰在指挥作战中不幸牺牲,时年37岁。
彭雪枫之死。推荐。爱诗词网。9月11日彭雪枫牺牲: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是我党我军的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原名彭修道,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在北京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30年调往鄂东南,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历任大队长、大队政治委员、师政委、支队长、江西军区政治委员、师长。在攻打长沙时,率部首先攻入城内。后任第3军团师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获红星奖章。长征中担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1局局长,第3军团师长,部队缩编后任第13团团长,率部屡为前卫,在攻克娄山关、遵义城等战斗中担负主攻任务。后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第4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战役。抗日战争前夕,被派往太原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1938年春,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兼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转战豫皖苏边界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淮北军区司令员,和邓子恢等领导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艰苦斗争,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彭雪枫重视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授课,并主持创办了4师拂晓剧团和《拂晓报》。1944年8月15日,彭雪峰率第4师主力西进,以恢复豫皖苏边区。9月12日,西进部队反击占据夏邑以东八里庄之顽军,全歼其1个支队。但在八里庄战斗中,彭雪峰在指挥作战中不幸牺牲,时年37岁。彭雪枫同志牺牲后,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致函、致电或撰文、写诗,表示哀悼。中共中央委员会为他写的挽词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江苏省洪泽县和安徽省宿县为他修建了陵墓和纪念碑。
来往烟波。推荐。爱诗词网。(清)止嵓《点绛唇·湖上》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南宋金元以来,兵燹不断,战乱频仍,不少文人乃避身寺院,落发为僧。于是,众多佛徒之中,便有不少人能诗善词,以之歌吟风月,抒发情性,并发展成为一个词派,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些词作,虽不象俗家词人那样集中笔墨于男女风情或社会国家,然而亦可使我们窥见僧道世界的生活。清代僧人止嵓的小令《点绛唇·湖上》便是其中的一篇典型作品。“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首二句总领全词,词人自谓他终生来往于西湖风波之中,并且自封为“西湖长”。这反映了作者桀傲不驯的性格。“自号两湖长”,是说不愿受任何拘束,天地之间,唯他为大。这不由使人想起了唐宋时期两位词人的名作。唐代张志和作《渔歌子》,自称“烟波钓徒”,斜风细雨,垂钓湖上,无拘无束,以至皇帝也企羡他的自由生涯。宋代陆游写有《鹊桥仙》(华灯纵博)词,中有“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二句,虽为抑塞不平之气的流露,然目傲一切的气势颇为人称道。止嵓自封为“西湖长”之举,堪与张、陆并论。以下七句写“西湖长”的一次“夜游”。他在温柔的晚风中摇着小桨将轻舟划出僧舍前芦花盛开的湖港,荡向浩瀚的湖面。当禽鱼归宿,月高风停之时,他得意地放声高歌。这时候,万籁俱寂,天地契合,人物化一,他的歌声格外响亮。然而,这时已是深夜,悄无游人了,于是,“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疏狂得近于失态的举止虽然可以证明作者可作“西湖长”,但只能于夜深入静的时候放声歌唱,无人鼓掌便自家拍掌,虽然“唱得千山”为之回响,也难掩其孤寂无力的一面,也许,这种“千山响”之后潜藏着作者的某种失志之悲吧。
·沈起凤·
穹嶐山庙,廊下有神像二,绯袍锦带,乌帽皂靴。其旁各塑一夫人像,珠冠绣帔,俨同命妇。二神同院居,仅隔一墙。一夕,有庙祝宿廊下,忽见左座一神,竟趋右座曰:“今昔更漏颇长,伏枕不能成梦,盍一作樗蒲戏?”右座者笑曰:“牧猪奴!赌兴又发耶?但我辈近日香火零落,何得有现注?”左座者曰:“请以筹马,负者明日覆算。如不归,当以新妇准负债。”右座者笑诺。于是,折香为筹,铺芦作席,二神相对坐,呼卢喝雉,约两时许。右座者起笑曰:“热中人败北矣。归且休,明日当以七香车送新妇来也!”左座者丧气而散。庙祝异之,明夕,仍宿廊下。见右座者竟诣左座,责负甚急,并索妇。夫人闻之,怒诟其夫曰:“黑心贼!汝当日在修文殿选时,幸侬脱簪珥夤缘得一官。今以淫赌,辄将枕边人作孤注,天下负心人有若是哉?”左座神垂首不作一语。右座者索愈力,狂哗不休,继以谩骂。幸其妇隔墙唤,始引去。自此,无夕不争。庙祝厌之,白于董事,竟具鼓乐,送左座夫人亦登右座,喧声始绝。而所隔一墙,旋修旋圮。识者曰:“是新夫人不忘故夫也。”命筑墙者留一穴以为瞰夫人之地。墙自此遂不复圮。至今土人呼为输赢庙。好赌者引为笑柄云。
神赌。推荐。爱诗词网。·沈起凤·穹嶐山庙,廊下有神像二,绯袍锦带,乌帽皂靴。其旁各塑一夫人像,珠冠绣帔,俨同命妇。二神同院居,仅隔一墙。一夕,有庙祝宿廊下,忽见左座一神,竟趋右座曰:“今昔更漏颇长,伏枕不能成梦,盍一作樗蒲戏?”右座者笑曰:“牧猪奴!赌兴又发耶?但我辈近日香火零落,何得有现注?”左座者曰:“请以筹马,负者明日覆算。如不归,当以新妇准负债。”右座者笑诺。于是,折香为筹,铺芦作席,二神相对坐,呼卢喝雉,约两时许。右座者起笑曰:“热中人败北矣。归且休,明日当以七香车送新妇来也!”左座者丧气而散。庙祝异之,明夕,仍宿廊下。见右座者竟诣左座,责负甚急,并索妇。夫人闻之,怒诟其夫曰:“黑心贼!汝当日在修文殿选时,幸侬脱簪珥夤缘得一官。今以淫赌,辄将枕边人作孤注,天下负心人有若是哉?”左座神垂首不作一语。右座者索愈力,狂哗不休,继以谩骂。幸其妇隔墙唤,始引去。自此,无夕不争。庙祝厌之,白于董事,竟具鼓乐,送左座夫人亦登右座,喧声始绝。而所隔一墙,旋修旋圮。识者曰:“是新夫人不忘故夫也。”命筑墙者留一穴以为瞰夫人之地。墙自此遂不复圮。至今土人呼为输赢庙。好赌者引为笑柄云。〔选自《谐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它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神赌》虽然谈神说鬼,但作者却借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指出了赌博的极大危害——好赌倾家。对于赌博成风的封建时代,《神赌》堪称警世之作。《神赌》的作者很善于抓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以急箭中的简洁笔墨一下子就把赌博的最大危害写出来了。赌博的形式五花八门,赌博的手段千变万化,赌博的人物三教九流,赌博的场面千奇百怪。元论从哪一方面写,都可以写得洋洋洒洒。然而作者却独辟蹊径,不写人间写神像。这有什么好处呢?写神还能警人吗?从今天看来,神像之赌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封建社会迷信盛行,人们对神像的膜拜是虔诚的,对神的威力是笃信不疑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神赌而不写人赌,意义反而显得更为深刻。作者想警告世人的是:赌博之害,神人概莫能外,连“神”参与赌博都会落得以妻抵债的可悲下场,更何况是人呢?其实,无论是写人也好,写神也好,文学做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都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虽然是谈神说鬼,无非是把人“神化”而已,而实际上写的仍然是人。你看,作者笔下的神像“绯袍锦带,乌帽皂靴”,与人一般无二,神也只能操人语,做人戏,毫无“神奇”之处。因此作者笔下的“神”,实际上就是人,只不过披上了一层“神”的外衣罢了。作者十分传神地为我们刻画了两个赌徒的形象:二神耐不住长夜的寂寞,要以赌博来消磨时光。左神一提出“作樗蒲戏”,右神就嘲笑他“赌兴又发”。作者仅以一个“又”字,便写出二神赌博是经常的事。当右神提出二神都没有“现注”亦即赌资的时候,左神竟提出先用筹马代替,输者“当以新妇准负债”,就是拿自己的妻子来折算赌债。一句话就写出了“左神”赌瘾之大,竟到了毫无人情的地步,这是把赌徒阴暗的心理暴露得深刻之至。对赌博的过程,作者写得极为简略,只用了“呼卢喝雉,约两时许”,(卢、雉,本指赌具上的两种颜色。呼卢喝雉即指赌博。)仅仅八个字。而结果呢,左神果然输了。后面的情节,作者写得更为精彩。第二天,右神竟离神位到左边神像那里“责负甚急,并索妇。”全无昨日笑脸,竟是一副讨债凶神的嘴脸。这里把赌徒讨债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而左神夫人骂其夫的一番话则可以说是对丑恶社会、对赌徒的阴暗心理的有力揭露。神原来也有“鬻选”,即贿选。是左神的夫人“脱簪珥”——摘下簪子和耳环——才使得左神“夤缘得一官”。夤缘,这里是攀附权贵得以升官之意。可左神不念旧恩,竟将夫人当作赌注输与他人。难怪夫人骂他:“天下负心人有若是哉?”这句话何止是在骂神,可以说骂天下无耻之徒。作者以神喻人劝人戒赌,真可谓苦心用尽。又以“所隔一墙,旋修旋圮”,(所隔开的墙壁随修随塌)来说明输出去的夫人“不忘故夫”的一片痴情是多么强烈,同时也告诉人们: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离别啊!作者形象而深刻地警醒世人:赌博之害,害莫大焉。《神赌》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做到言简意赅,是和作者熟悉生活,熟知赌徒的心理及表现,善于选取具有典型化的生活片断予以突出的描绘分不开的。作者笔下“人物”——神的语言、行动都是高度典型化的,因而能够较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如今俱是异乡人。推荐。爱诗词网。“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情恋母爱”类的诗句。当年共享花前月下的美景,但最终不得不异地分离。如今两人都远走他乡,要再见面就更无机缘了。词写因离别而引起的强烈感叹。韦庄“荷叶杯”“全唐诗”第10078页。繁体:“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是關於描寫“情感抒寫·情戀母愛”類的詩句。當年共享花前月下的美景,但最終不得不異地分離。如今兩人都遠走他鄉,要再見面就更無機緣瞭。詞寫因離別而引起的強烈感嘆。韋莊“荷葉杯”“全唐詩”第10078頁。拼音:“RuJinJuShiYiXiangRen,XiangJianGengMoYi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RuJinJuShiYiXiangRen,XiangJianGengMoYin”ShiGuanYuMiaoXie“QingGanShuXie·QingLianMuAi”LeiDeShiGou。DangNianGongXiangHuaQianYueXiaDeMeiJing,DanZuiZhongBuDeBuYiDeFenLi。RuJinLiangRenDouYuanZouTaXiang,YaoZaiJianMianJiuGengMoJiYuanLe。CiXieYinLiBieErYinQiDeJiangLieGanTan。WeiZhuang“HeXieBei”“QuanTangShi”Di10078Xie。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推荐。爱诗词网。陈维崧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这是一首记游词,作者把自己身世之感寓于写景之中,是陈词的代表作之一。临洺(míng,明)驿,即临洺关,在今河北邯郸县北,京广线上。《点绛唇》词调,又名《南浦月》、《点樱桃》、《十八香》,一般均为双调。上片四句,下片五句,共九句,四十一字,上下片除首句不押韵之外,其余均押仄韵。其调名取自南梁。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诗句。****本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实景,下片寓身世。上片:写景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首先集中解说几个词语:晴髻——形容晴天于日光照耀下的山峰,有如菩萨头上的螺髻。唐人皮日休《缥渺峰》云:“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就是这种用法。离离——分明可数的样子。《孔丛子论书》中就有:“书之论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然若星辰之错行。”稗花——稗(bài败),禾本科植物,是稻田中之杂草,其花如稻花细小而白;其“实”,可作饲料。霜皮——形容田间稗花颜色好似地面上的一层浓霜。下边是上片的大意:晴空红日照太行,雄峰叠叠似螺髻,一个个,一盘盘,历历可数;弯弯曲曲的太行山势啊,正如左右摆动的蝌蚪。田间稗禾开满了白色小花,俨似浓霜铺地一寸厚。下片:感慨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诠释以下两个词语:赵魏燕韩——原指古时晋国之地和燕国疆土,即今之山西、河南、河北等的一部分地区。春秋末诸侯国晋,由其卿分晋国为魏、赵、韩三国,均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燕国亦为“战国七雄”之一,地处今之河北北部与辽西一带,即后来的幽州、并州,统称“幽燕”,后亦为秦所吞并。这里是指作者自己游踪所经之处。黄叶句——原指黄叶随风飘走,此暗喻自己生活飘泊无定,四方浪游。这里,作者化用了唐岑参诗句:“随风满地乱石走”。语译下片大意:西走韩、赵、魏,东达古幽州(旧燕地),南北东西留游踪。历历在目的颠沛生涯啊,哪堪回首!在这悲风怒吼的中原,只身来到这临洺关口;我呀我,宛如一片黄叶,不由自主地随风任意飘流!****这首词,在艺术上有两点特色:一、意境雄阔,咫尺千里这是给人们读后一个最突出的印象。全篇仅仅九句四十一字,这么狭小的尺幅,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雄阔视野、万千气象的恢闳境界。词人立身临洺关头,放眼太行山,神游三晋燕,一曲短歌,吞括整个中原。因而博得论词者的青睐,称许陈词词风雄豪,气魄无敌。陈廷焯在自己的《白雨斋词话》中,曾经指出这个特色,说:“其年(维崧之字)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又云:“平叙中峰峦忽起,力量最雄。”看来,这个评语,是符合陈词的本来面目的。二、寓身世于写景,景语、情语相融诗词中的景语与情语,其实是不可截然分割的,但运用时可以有所侧重,或者视需要而置前或置后。在本篇,作者在上半阕,主要是用景语摹绘北方秋景,但景中含情;在下半阕,着重于抒发内心情愫,但还是用了若干景语(如“风吼”、“黄叶走”等等)的。这样,就使整首词呈现了情景水乳交融状态,浑然天成!总之,作者在词中,凭借描景,抒发了自己的磊落胸怀,造语雄奇,骨力遒绝;并在豪情盛气之中,透出一股浓浓的感怀身世之情。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推荐。爱诗词网。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11),谩嗟荣辱(1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13),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4)。【注释】送目:远望。故国: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金陵曾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故称。肃:肃爽,形容深秋天高气爽。澄江似练: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伸展开的白绢。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簇:同“镞”,箭头。此形容远山林立。归帆去棹:指来来往往的船只。此帆、棹皆代指船。酒旗:酒肆门前所挂的标识,亦称酒帘。宋代酒店往往挂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幅为之。星河:银河。此指浩渺的长江。鹭:一种水鸟。南京市西南长江口有白鹭洲,洲上白鹭群生。这句是说,远远望去,白鹭洲上的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难足:难以完全表达出来。门外楼头:指陈为隋灭。语出杜牧《台城曲》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意谓陈后主陈叔宝方苟安江左,日夜寻欢作乐,不料隋朝大将韩擒虎已率大军兵临城下,由朱雀门(南门)攻入城内。门,指朱雀门。楼,指结绮阁,陈叔宝宠妃张丽华的居所。相传陈叔宝和张丽华正在阁上赋诗作乐,韩擒虎拥兵破门而入。以上两句,慨叹六朝统治者因奢侈淫逸、腐化堕落而相继亡国。(11)千古凭高:站在高处,面对着如此壮丽的河山,缅怀着遥远的古代。(12)谩嗟荣辱:空叹兴衰荣辱。(13)商女:指卖唱的歌女。(14)后庭遗曲:指陈叔宝所作《玉树后庭花》。祯明(587—589)初,陈叔宝作新歌,歌词哀怨靡丽,其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句子,时人认为这是陈亡的预兆。(见《隋书·五行志》)杜牧《泊秦淮》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上三句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统治者腐败荒淫和社会风气奢靡堕落的忧虑。【鉴赏】此为一首托古讽今之作。作品通过对金陵故都景色的描绘和历史兴衰的慨叹,抒发作者的现实政治热情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上阕描绘金陵古都在深秋季节肃爽壮丽的景色。“登临送目”三句,点明时间、季候、地点,并表现出奋发踔厉的精神。王安石十七岁时曾随父王益宦游金陵。后读书、出仕,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此时,他再次登高远眺,更加豪情满怀。“千里”二句由江而山,尽展江山壮丽胜景。此二句虽写山水的秋色,却没有萧瑟之感,澄澈、峭拔,充满生机与气势。此为远景。“征帆”三句是近景,目光渐收。残阳衬征帆,西风衬酒旗,贴切而生动。“酒旗斜矗”以点带面,写出金陵之繁荣。“彩舟云淡”三句再次由近及远,凸显故都超凡脱俗的壮丽之美。“星河鹭起”静景活写,为画面平添生命活力。“画图难足”直抒胸臆,并为下文怀古讽今作好铺垫。下阕怀古讽今。“念往昔”四句,追忆六朝盛衰往事,以“念”字总领“繁华竞逐”乃“悲恨相续”之因,而“门外楼头”便是六朝盛衰因果更迭的典型例证。“千古凭高”四句紧承上句文意,写六朝以后凭吊遗迹,空叹前世盛衰,而不吸取教训。六朝兴亡旧事已随长江之水东流去,“但寒烟、衰草凝绿”。收尾二句化用杜牧诗句,意在警醒时政。此词立意高远,结构谨严完整,不但是王安石词作代表,也是怀古讽今作品的代表。用字的精炼,用典的妥贴,怀古与讽今不露痕迹的结合,写景与抒情的转换、映衬,均堪称绝唱。杨湜在《景定建康志》中引《古今词话》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译注】即京城。斯人:这个人,此指李白。斯,这。憔悴:指潦倒不得志。
【鉴赏】原诗中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两句是由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衍化而来。这里“游子”是指李白。苦道:再三地说。冠盖:冠冕和车盖,指官僚、贵族。斯人:指李白。孰云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语,指天道是公平的。此句是反问:谁说天道是公平的呢?将老身反累:指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了,却因永王李璘谋反而有牵连之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一定会有不朽的声名,不过这是寂寞身亡后的事情了。杜甫对李白有深厚的感情。近人曾经作过统计,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四十余首诗中,与李白有关的将近二十首,其中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有十首,“梦李白”二首是在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入浔阳狱后,杜甫积想成梦的忆友之作。“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对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叹,也是对有着相同际遇者的同情。此二句诗最易打动读者之心。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译注】即京城。斯人:这个人,此指李白。斯,这。憔悴:指潦倒不得志。【鉴赏】原诗中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两句是由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衍化而来。这里“游子”是指李白。苦道:再三地说。冠盖:冠冕和车盖,指官僚、贵族。斯人:指李白。孰云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语,指天道是公平的。此句是反问:谁说天道是公平的呢?将老身反累:指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了,却因永王李璘谋反而有牵连之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一定会有不朽的声名,不过这是寂寞身亡后的事情了。杜甫对李白有深厚的感情。近人曾经作过统计,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四十余首诗中,与李白有关的将近二十首,其中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有十首,“梦李白”二首是在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入浔阳狱后,杜甫积想成梦的忆友之作。“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对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叹,也是对有着相同际遇者的同情。此二句诗最易打动读者之心。【提示】冠盖,冠冕和车盖,代指达官贵人。斯人,这个人,指李白。这两句说:整个京城里充斥着高冠华盖的权贵,唯独李白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却穷困潦倒不得志。诗人在沉重的嗟叹之中,高度评价李白傲视权贵的高风亮节,对这位杰出人才被埋没寄予深切同情。【全诗】《梦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赏析】这第二首,写于第一首的数日之后。这时候杜甫大概已经听说李白遇赦的消息,只是不了解他的近况、行踪,特别想到两人都在流浪中,何时能够见面,实在难以预料,于是又赋了这首诗,表达他的怀念。“浮云终日行”句兴起,说明李白游踪不定,杜甫翘首以盼,“游子终不至”,致使焦思苦虑的诗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两人的情谊非同一般,这样写,亲切感人。“告归”四句,叙述梦中李白的谈话和心事。他说,来时那样的艰难,告别又太匆匆,江湖风大浪险,舟楫常有沉没之患,“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两句,与第一首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对照,说明李白梦中的诉说与杜甫的担忧是一致的。当然,这两者实际上都是杜甫思想的反映,这里借梦中的李白口中诉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友爱和关切。“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这两句写梦中李白离去的情景,上句写李白出门搔着白发,凄凄凉凉;下句“若负平生志”的“若”字,是仿佛之辞,是对梦中人的行动、内心活动的揣拟描写,表现李白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诗的最后一部分,即“冠盖”以下六句,写梦醒之后,即梦境之外,以议论代抒情,代李白鸣不平,同时抒写自己的愤慨。“冠盖满京华”意谓达官显宦满长安,“斯人独憔悴”,为什么独独让李白遭受不幸,几乎穷困而死呢?“孰云网恢恢?”谁说天道公平呢?这四句慷慨议论,悲愤至极。“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肯定李白的诗文一定会流传后世,但那毕竟是“寂寞身后”的事情。结尾二句是感慨,也说明杜甫的卓识远见,对李白的正确估价。这两首诗,不只显示出李、杜的深厚友谊,也显示了李白、杜甫在天宝后动乱中的悲惨遭遇。
【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处】唐·刘禹锡《乌衣巷》。【意思】朱雀桥边杂草野花丛生,乌衣巷口夕阳斜照。朱雀桥:六朝时位于金陵(今南京市)秦淮河上,是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今已不存。乌衣巷:在秦淮河的南岸,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王导、谢安两大世族都住在这里。【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昔日繁盛之地荒凉冷落的景象。[例]历史上,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也曾有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凄恻景象,伴着各代诗人的浅吟低唱,历尽了人间沧桑。(蒋永才《石城南京》)【全诗】《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释】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以三国时东吴乌衣营驻地而得名。东晋初士族首领王导建宅于此,遂成为王、谢两大贵族世家的聚居地。2.朱雀桥:又名朱雀航,架在秦淮河上,正对金陵城南的朱雀门,与乌衣巷邻近,是昔日的交通要道。【题解】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部秦淮河南岸。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驻军设防,兵士都穿乌衣,因而得名。东晋时这里成了宰相王导、谢安等官僚大地主的住宅。诗中的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离乌衣巷很近的一座桥,是从金陵城中心到乌衣巷的必经通道。这是诗人《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边,如今开满了野花;本来是高门士族聚居区的乌衣巷却在斜阳残照里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情景。诗人选取了“野草花”和“夕阳斜”这两种富于象征意义的景物,来表现乌衣巷冷落寂寥的景象。三四句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乌衣巷上空正在归巢的燕子,那过去栖息在“王谢堂”前檐下的燕子,如今飞入的却是“寻常百姓家”了。诗人抓住燕子寻归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的盛衰巨变,在对景物的继续描绘中,抒发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辛弃疾推此诗为绝唱,其《沁园春》云:“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飞燕?”道出了它的特点。这首诗含蓄蕴藉,于浅显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耐人回味。【赏析】此诗写乌衣巷古今沧桑,借古讽今。乌衣巷在金陵,是东晋王导、谢安两大豪门望族聚居之地,与北面秦淮河上的朱雀桥相毗邻。此诗的命题为《乌衣巷》,但作者并不是落笔擒题,开门见山的,而是从附近的“朱雀桥”侧入。现在这里是杂草丛生,野花遍地,人迹罕至,一片荒凉凄寂的景象。它又被落日的余辉所笼罩,更给它涂上了一层凄暗的色彩。乌衣巷往昔赫日中天的气象,富丽堂皇的宅第,已不复存在。头两句,以匀称的对偶句,写出如今凋敝败落的惨象。作者把“伤今”之情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继而,诗人的感慨又由乌衣巷而生发开去。东晋至唐,几百年来,星移物换,朝廷更替,人事变迁,一切皆变。作者面对着今日的乌衣巷,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呢?他没有直言,而是通过燕子的形象婉转曲达。“红襟俊羽”的燕子,一年一度的归来,这是候鸟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过去在王谢雕梁画檐上筑巢的燕子今又飞来了,虽然不是原来那个,但依然是它们的同类。可是它们营巢栖身的地方已不是王谢的豪门宅第,而是寻常的百姓家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藏在燕子形象的背后,即王公贵族的显赫腾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终将逃避不了灭顶的厄运。作者以此来讽喻告诫权贵们,但不直陈,而用鲜明、生动的燕子形象,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去探求这一形象的本质含义,给人以更大的美感享受。作者以燕子的具体形象揭示出抽象的哲理,正是“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蒂”(梁廷相《曲话》)。唐汝碧《唐诗摘抄》评此诗时云:“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说得很有道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处】唐·刘禹锡《乌衣巷》。【意思】朱雀桥边杂草野花丛生,乌衣巷口夕阳斜照。朱雀桥:六朝时位于金陵(今南京市)秦淮河上,是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今已不存。乌衣巷:在秦淮河的南岸,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王导、谢安两大世族都住在这里。【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昔日繁盛之地荒凉冷落的景象。[例]历史上,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也曾有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凄恻景象,伴着各代诗人的浅吟低唱,历尽了人间沧桑。(蒋永才《石城南京》)【全诗】《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释】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以三国时东吴乌衣营驻地而得名。东晋初士族首领王导建宅于此,遂成为王、谢两大贵族世家的聚居地。2.朱雀桥:又名朱雀航,架在秦淮河上,正对金陵城南的朱雀门,与乌衣巷邻近,是昔日的交通要道。【题解】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部秦淮河南岸。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驻军设防,兵士都穿乌衣,因而得名。东晋时这里成了宰相王导、谢安等官僚大地主的住宅。诗中的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离乌衣巷很近的一座桥,是从金陵城中心到乌衣巷的必经通道。这是诗人《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边,如今开满了野花;本来是高门士族聚居区的乌衣巷却在斜阳残照里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情景。诗人选取了“野草花”和“夕阳斜”这两种富于象征意义的景物,来表现乌衣巷冷落寂寥的景象。三四句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乌衣巷上空正在归巢的燕子,那过去栖息在“王谢堂”前檐下的燕子,如今飞入的却是“寻常百姓家”了。诗人抓住燕子寻归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的盛衰巨变,在对景物的继续描绘中,抒发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辛弃疾推此诗为绝唱,其《沁园春》云:“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飞燕?”道出了它的特点。这首诗含蓄蕴藉,于浅显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耐人回味。【赏析】此诗写乌衣巷古今沧桑,借古讽今。乌衣巷在金陵,是东晋王导、谢安两大豪门望族聚居之地,与北面秦淮河上的朱雀桥相毗邻。此诗的命题为《乌衣巷》,但作者并不是落笔擒题,开门见山的,而是从附近的“朱雀桥”侧入。现在这里是杂草丛生,野花遍地,人迹罕至,一片荒凉凄寂的景象。它又被落日的余辉所笼罩,更给它涂上了一层凄暗的色彩。乌衣巷往昔赫日中天的气象,富丽堂皇的宅第,已不复存在。头两句,以匀称的对偶句,写出如今凋敝败落的惨象。作者把“伤今”之情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继而,诗人的感慨又由乌衣巷而生发开去。东晋至唐,几百年来,星移物换,朝廷更替,人事变迁,一切皆变。作者面对着今日的乌衣巷,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呢?他没有直言,而是通过燕子的形象婉转曲达。“红襟俊羽”的燕子,一年一度的归来,这是候鸟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过去在王谢雕梁画檐上筑巢的燕子今又飞来了,虽然不是原来那个,但依然是它们的同类。可是它们营巢栖身的地方已不是王谢的豪门宅第,而是寻常的百姓家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藏在燕子形象的背后,即王公贵族的显赫腾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终将逃避不了灭顶的厄运。作者以此来讽喻告诫权贵们,但不直陈,而用鲜明、生动的燕子形象,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去探求这一形象的本质含义,给人以更大的美感享受。作者以燕子的具体形象揭示出抽象的哲理,正是“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蒂”(梁廷相《曲话》)。唐汝碧《唐诗摘抄》评此诗时云:“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说得很有道理。
台城六代竞豪华。推荐。爱诗词网。刘禹锡石头城(其一)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以联章方式歌咏五处古迹,《石头城》为这组诗的第一首。金陵:今南京市,战国时为楚金陵邑,六朝均建都于此,至隋始废。六朝更替频仍,俱为短命王朝,在它们兴亡史实中,蕴藏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故成为后来诗人们或垂诫或凭吊的咏史题材。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西倚长江,南临秦淮河入长江口,为一红色砾岩低丘,孙吴时在此筑城以贮藏军械。晋张勃《吴录》载:“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紫金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又据《丹阳记》载:“石头城吴时悉土坞,义熙(东晋安帝年号)始加砖垒石头,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形险固有气势。”是石头城早已公认为地形雄壮险要的城镇,六朝统治者都置兵戍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故国”:即“故都”,这里指石头城。“周遭”:即周围环绕。首二句对起,诗人登高纵目,作宏观鸟瞰,从大处落墨,开头两句,先用“山围”、“潮打”两词,标出石头城的位置和地形。它负山面水,长江流水紧迫山麓而流,极写其形势险要,气象恢宏。次用“故国”、“空城”对举,示人以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情景,唤起故国萧条、人事无定的苍凉吊古意识,使人浮想联翩,从楚辟金陵邑开始,由吴建为国都,历东晋宋齐梁陈,均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为王公贵族、轻歌曼舞、纸醉金迷之地,真是舟车辐辏,盛极一时。可是曾几何时,六朝统治者俱成匆匆过客,繁华亦烟消灰灭,只剩下满目萧条、杂草丛生、芜秽不堪的“空城”,供人凭吊。最后用“周遭在”揭示出起伏的群山仍围绕着石头城,表明它依旧“虎踞”如昔,用“寂寞回”沉痛地寄慨,述说石头城虽然雄姿依旧,但因它已变成一座空城,所以当江潮拍打它的山麓时,亦有感于繁华消歇、不胜呜咽之情,寂寞地退了回去。据诗人《金陵五题》自序云:“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呤,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应该承认,诗人拟人化的手法是很高明的,将自然现象“江潮”亦描写成能感知之物,能与人世兴亡悲欢相契合,无怪乎白居易叹为绝唱。“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淮水”:指秦淮河,由西北流经南京城,注入长江,以其开凿于秦时,故称秦淮河。“女墙”:城上短墙,古代战争时用作掩体和射孔。二句继续吊古抒怀,捕捉“旧时月”、“夜深”、“还过”等具体意象,发出更为深沉的感喟。只有曾照昔年豪华的“旧时月”,在夜深人静时,打从秦淮河东边升起,不嫌古城荒芜,仍旧穿过城上矮墙,频来相照。诗写至此,将吊古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亦戛然而止,给人以无限驰骋想象的余地。本诗句句写景,其艺术构思特色,在于它不仅能准确地描绘出山川、夜月的气象,还在于它能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群山默默地拱卫“故国”;江潮有感于“故国”的寥落荒凉,在拍打它的山麓时,寂寞地退了回去,多情的明月,从秦淮河东边升起,仍频频地来看望“故国”。诗人给一切景物都赋予人的感情。汇总喷薄而出,将吊古情绪步步推向高潮,令读咏叹想象于无穷。(胡主佑)乌衣巷(其二)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第二首。乌衣巷:在秦淮河南。三国吴时,戍守石头城的军队在此安营,因兵士皆穿乌衣(黑色衣服),故以乌衣名巷。东晋时,开国元勋王导与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等豪门贵族,皆聚居于此。在其以后建立的几个王朝中,这两个家族仍很有势力,故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朱雀桥:一名朱雀航(航,又作珩),是当时横跨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三国吴时,名南津桥;东晋咸康二年作朱雀门,因桥在门外,故改名朱雀桥。《舆地纪胜》载:“江南东路建康府乌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桥不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乌衣巷并举,既对偶天成,又色彩斑斓,而且揭示出特定的地理环境,诱发人们的历史联想:遥想当年,秦淮河江桥(朱雀桥)玲珑璀璨,乌衣巷华屋麕集,道路上冠盖相望、车马喧阗,备极繁荣昌盛。而曾几何时,一切烟消云散,如今面对的皆是荒芜凄凉景色:春天来了,“朱雀桥”边只是野草蔓生,野花遍开。着一“野”字,便给人以破败凄凉的感受。因为如果仍似当年繁荣,行人如云,熙来攘往,桥边哪会滋生出“野草花”呢?“乌衣巷”现在怎么样?诗人虽没有明说,但从“朱雀桥”的行人寥落以致桥边野草丛生中,亦能透露出“乌衣巷”人烟稀少,非复昔日鼎盛情况。何况诗人又用“夕阳斜”映照它,这就使它更笼罩上阴郁的色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照应前两句所描绘的衰败气象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仍用眼前看到的景象着重刻画繁华消歇。巧妙地选取人们常见的候鸟燕子,用它“喜居旧巢”的习性来作映证。晋人傅咸《燕赋序》云:“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我们知道,燕子是喜欢在高屋大厦筑巢定居的。王、谢当权时,所居宅第华贵,自然是燕子筑巢的良好场所。又因燕子是候鸟,气候寒冷的冬天飞往热带地方越冬,来年春暖花开时仍飞回旧居生活。可如今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在“乌衣巷”口斜阳残照中徘徊,已看不到当年王谢的华屋,只好飞往普通的老百姓家投宿。这就明白地揭示出王谢旧宅废为民居,王谢子弟也已沦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了。如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所说:“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乃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风人遗韵。”这里将凭吊贵族没落的感情推向极致,这两句诗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当然,昔日居住在王、谢堂前的燕子,距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有400多年,燕子生命再长,也不可能还活着,很明显,这是一种大胆的夸张。所谓艺术的真实性,正是指这种现象而言的。本诗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草、斜阳、归巢燕子这些习见现象深入的刻画,抒发对没落贵族的凭吊,满目苍凉,感慨无限。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朱雀桥、乌衣巷,皆当日画舸雕鞍、花月沉醉之地,桑海几经,剩有野草闲花与夕阳相妩媚耳。茅檐白屋中,春来燕子,依旧营巢,怜此红襟俊羽,即昔时王、谢堂前杏梁栖宿者,对语呢喃,当亦有华屋山丘之感矣。”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沁园春》云:“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飞燕?”这是对刘禹锡《乌衣巷》诗的高度评赞。“何人会道”,极言此乃绝唱,别人难以为继。不过,正因为是绝唱,化用其意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就不乏其人。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邓剡《唐多令》云:“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这一切都说明这首诗是多么富于艺术魅力,多么影响深远。(胡主佑)台城(其三)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台”有禁、近意。三国吴在此建立后苑城,东晋成帝改建和增修,宋、齐、梁、陈相仍,为六朝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故称台城。今习称鸡鸣寺北与明城墙相接一段为台城遗址。“台城六代竞豪华”一句总写,就凭吊之处作纵的历史鸟瞰。接着对这一地区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作高度的概括。诗的发端,开门见山,先点出地点“台城”,次标出时间“六朝”。时间跨度极大,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近40位皇帝在此登场活动。最后指出人物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竞豪华”,特别突出一个“竞”字,给平铺的叙事句,顿时赋予了飞动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回溯到从“六朝”第一个王朝东吴开始,在此起后苑城,经东晋成帝改造和增修为禁城(即台城),历宋、齐、梁、陈各朝,皆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竞”斗“豪华”。于是一座座皇宫通过想象,异彩纷呈,矗立在人们的眼前,一个胜似一个。第二句“结绮临春事最奢”。具体写“豪华”。“结绮”、“临春”,这是“六朝”最后一个王朝陈后主所起造的宫殿名。据《南史·张贵妃传》:“(陈)至德二年,乃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这些阁是如何装璜的呢?据《南史》载,它的窗牖、臂带、悬楣、栏槛之类,皆是沉香木作的,又用珠玉、翡翠作装饰,门上挂着珠帘,室内陈设着用珠宝镶嵌的床和用珠宝作饰物的帐子。其它一切穿的玩的,应有尽有,其华贵、美丽也是空前的。这句里的“事最奢”,应首句的“竞豪华”。陈后主为他的爱妃起造这样璀璨富丽的皇宫,真是登峰造极,“豪华”赛过前朝,臻于“最奢”的地步了。“千门万户成野草”。本句大起大落,造成跌宕。“千门万户”,仍写过去,承“豪华”、“最奢”而来,指当日宫殿,不仅“豪华”,而且众多。“成野草”,急遽逆转,回到今日现实。一个“成”字,道出变化之神速。昔日璀璨繁华的结绮、临春、望仙诸阁,转瞬何在,呈现在眼前的唯断砖残垣,破瓦碎砾,满目疮痍、野草丛生的景象。诗写至此,一股阴郁凄冷之气,向人袭来,使人兴无限惋惜,增无限感慨!最后一句“只缘一曲后庭花”,结出陈后主亡国破家的原因,是点睛之笔。据《隋书·乐志》载:“陈后主于清乐中造《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极于淫荡,男女唱和。”《玉树后庭花》是当时宫中经常演唱歌曲之一。陈后主是有名的只知奢侈豪华、不理国政、沉湎酒色的昏君。其结果隋兵攻进台城,金粉南朝,就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这桩历史公案,是耐人寻味的。这首诗识见卓越,推论精当,高度简练地概括出六朝兴亡的本质原因,表面立足于吊古,实际着眼于诫今。诗人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心情极度沉痛,目睹当时唐朝统治者暨王公大臣陷于醉生梦死中,不知改革进取,只图奢侈淫逸,坐享安乐。诗人写这首诗,亦是借古讽今,给当时最高统治者敲警钟。因其所论时事,带有普遍意义,也足以垂训后人。(胡主佑)
【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倒不如明天披散头发,驾船漂游。称意:满意。散发:披散头发,以示狂放不羁。扁(piān)舟:小船。
【用法例释】用以说明人生不如意,倒不如隐逸山水,放浪形骸。亦常用以表达失意者的消沉情绪。[例]一个人有宏图大志不得施展,想有番作为却处处受制,这才要去归隐,“且自逍遥没人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金庸也一味地向往,可能也是心有所感。(柳鸣《新武侠鼻祖金庸和他的报业王国》)【全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翻译】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意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赏析】诗歌。作者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是天宝末李白游宣州时所作。全诗情感几度跌宕起伏。前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第三句开始境界大开,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和“举杯消愁”两句,又从天上回到了人间,诗人情绪再次低落。但诗人很快又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这样在大起大落的飞跃中,披露了他内心深沉的痛苦,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精神。。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倒不如明天披散头发,驾船漂游。称意:满意。散发:披散头发,以示狂放不羁。扁(piān)舟:小船。【用法例释】用以说明人生不如意,倒不如隐逸山水,放浪形骸。亦常用以表达失意者的消沉情绪。[例]一个人有宏图大志不得施展,想有番作为却处处受制,这才要去归隐,“且自逍遥没人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金庸也一味地向往,可能也是心有所感。(柳鸣《新武侠鼻祖金庸和他的报业王国》)【全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翻译】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意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赏析】诗歌。作者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是天宝末李白游宣州时所作。全诗情感几度跌宕起伏。前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第三句开始境界大开,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和“举杯消愁”两句,又从天上回到了人间,诗人情绪再次低落。但诗人很快又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这样在大起大落的飞跃中,披露了他内心深沉的痛苦,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精神。。
绝句吴涛。推荐。爱诗词网。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这首诗写春深夏浅时情景,作者注意从感觉体味上来捕捉微妙的变化,写得比较新颖。上两句是写暮春后的景象,“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游子,是指客游在外的人,这里或是作者自指。由于衣单而领悟到节气,知是快要进入夏日了。“桃花飞尽野梅酸”,即是当时景象。桃花本象征着春天的喧闹与明媚,桃花飞尽,自然意味着春天逝去;而野梅酸又言野外梅子尚且未熟,梅熟本是夏日的事情,而梅酸当谓夏日即临。此处春花夏果的替代,结合首句“游子春衫已试单”,难免使人想到唐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由春衫试单而想到时光暗换,由时光暗换又想到久游不归,作者诗中或有此意。后面两句:“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客寄在外,本来以为天气已热,春衫单衣,却不知为什么,昨夜宿中,那满耳不绝的蛙鸣突然止歇,这骤然而至的寂静,反而让人感到有点冷落孤单。天亮后方明白,夜来东风又起,天气乍暖还寒。这两句写得很生动,如前面一样,也是注重于从感觉入手。为什么夜来蛙声突然平息?客寄在外的游子,时常是夜深难寐,外面的蛙声虽然噪响,但对于独处的孤寂,毕竟是一种伴慰。可今天蛙声平息了,这怎么能不诧异呢?可见诗的写法正是基于作者的敏感而来的,这是这首诗的一个特征。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处】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译注】飞泻的流水直落三千尺,真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上坠落下来。三千尺:形容落差大,非实指。九天:天的最高层,古人认为天有九层。【意思】瀑布凌空而出,高空直落,犹如从云端飞流直下,让人联想到仿佛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诗人写出了瀑布的动态,以“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写出飞流之湍急;“三千尺”,显示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运用比喻手法,似是而非,迷离惝恍,却让读者更感觉生动逼真,以夸张手法,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此句尽情展现出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其形容瀑布落差之大,极为传神,被苏轼赞为古今咏瀑布的最佳诗篇。【鉴赏】银白色的瀑布,从山顶飞奔而下,直落三千尺,仿佛是银河从九重天上飞落而下。九天:九重天,指天的最高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吟咏庐山瀑布的名句,描写庐山瀑布的雄壮,气势豪放奔腾。这二句诗也充分流露出作者李白胸襟的豪放不羁与才气的潇洒自如。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描写得奇丽雄伟,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瀑布从高山上飞泻而下的奇观美景。[例]瀑流声比刚才更响了,如雷轰鸣。抬起头,只见一条瀑布从十几米高的山上飞也似的俯冲下来,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洪陈森《龙潭飞瀑》)
【全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解题】此诗作年不详,疑或作于至德元载(756)隐居庐山时。此题共二首,此为第二首,另一首为五古。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南。诗中写庐山瀑布雄伟磅礴的气势,苏轼曾称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其《戏徐凝瀑布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句,空中落笔,直撮瀑布之神,兼传“望”字之理,惊心动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注释1】①香炉:庐山北部著名山峰名,因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而得名。生紫烟:云雾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的紫色。②前川:一作“长川”。以上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③九天:九重天,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以上二句形容瀑布落差之大。【注释2】①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太平寰宇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1〕唐肃宗至德元年,李白隐居于庐山,创作了不少歌咏庐山风景的诗篇,而以这首《望庐山瀑布》最为人所喜爱,一千多年来家传户诵。〔2〕香炉:即庐山的香炉峰。生紫烟:傍晚,山头的云气在夕阳映照下呈紫色,如紫烟缭绕。【鉴赏导示】李白的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这一点,他又超越了王昌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神奇夸张的艺术特色。【鉴赏】从题目上看,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但首句却不写瀑布,而是描绘香炉峰的景色:美丽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耀下云气缭绕,紫色的轻烟袅袅升腾。次句“遥看”暗合题目的“望”字,引出了本诗所吟咏的事物——瀑布,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于山川之间。一个“挂”字化静为动,暗含了对大自然的敬佩与赞美之情。第三句诗人极力描绘瀑布飞速流下、势不可挡的气势。“直下”不仅写出了山的高峻和陡峭,更写出了瀑布喷涌而下的气势。“三千尺”并非实指,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瀑布之长。可诗人还怕不够尽意,又进一步驰骋想象力,好像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把瀑布比作银河,大胆而又贴切,新奇而又生动,这样写,不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更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鉴赏要点】[1]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语言清新自然。[3]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进行描写。[4]动静结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处】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译注】飞泻的流水直落三千尺,真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上坠落下来。三千尺:形容落差大,非实指。九天:天的最高层,古人认为天有九层。【意思】瀑布凌空而出,高空直落,犹如从云端飞流直下,让人联想到仿佛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诗人写出了瀑布的动态,以“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写出飞流之湍急;“三千尺”,显示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运用比喻手法,似是而非,迷离惝恍,却让读者更感觉生动逼真,以夸张手法,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此句尽情展现出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其形容瀑布落差之大,极为传神,被苏轼赞为古今咏瀑布的最佳诗篇。【鉴赏】银白色的瀑布,从山顶飞奔而下,直落三千尺,仿佛是银河从九重天上飞落而下。九天:九重天,指天的最高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吟咏庐山瀑布的名句,描写庐山瀑布的雄壮,气势豪放奔腾。这二句诗也充分流露出作者李白胸襟的豪放不羁与才气的潇洒自如。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描写得奇丽雄伟,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瀑布从高山上飞泻而下的奇观美景。[例]瀑流声比刚才更响了,如雷轰鸣。抬起头,只见一条瀑布从十几米高的山上飞也似的俯冲下来,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洪陈森《龙潭飞瀑》)【全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解题】此诗作年不详,疑或作于至德元载(756)隐居庐山时。此题共二首,此为第二首,另一首为五古。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南。诗中写庐山瀑布雄伟磅礴的气势,苏轼曾称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其《戏徐凝瀑布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句,空中落笔,直撮瀑布之神,兼传“望”字之理,惊心动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注释1】①香炉:庐山北部著名山峰名,因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而得名。生紫烟:云雾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的紫色。②前川:一作“长川”。以上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③九天:九重天,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以上二句形容瀑布落差之大。【注释2】①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太平寰宇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1〕唐肃宗至德元年,李白隐居于庐山,创作了不少歌咏庐山风景的诗篇,而以这首《望庐山瀑布》最为人所喜爱,一千多年来家传户诵。〔2〕香炉:即庐山的香炉峰。生紫烟:傍晚,山头的云气在夕阳映照下呈紫色,如紫烟缭绕。【鉴赏导示】李白的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这一点,他又超越了王昌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神奇夸张的艺术特色。【鉴赏】从题目上看,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但首句却不写瀑布,而是描绘香炉峰的景色:美丽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耀下云气缭绕,紫色的轻烟袅袅升腾。次句“遥看”暗合题目的“望”字,引出了本诗所吟咏的事物——瀑布,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于山川之间。一个“挂”字化静为动,暗含了对大自然的敬佩与赞美之情。第三句诗人极力描绘瀑布飞速流下、势不可挡的气势。“直下”不仅写出了山的高峻和陡峭,更写出了瀑布喷涌而下的气势。“三千尺”并非实指,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瀑布之长。可诗人还怕不够尽意,又进一步驰骋想象力,好像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把瀑布比作银河,大胆而又贴切,新奇而又生动,这样写,不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更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鉴赏要点】[1]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语言清新自然。[3]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进行描写。[4]动静结合。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注】佳节,这里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旧时重阳节有登高(登山)习俗。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旧时重阳节有佩带茱萸囊或头插茱萸以辟邪免灾习俗。诗写长期离家,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到节日时总是格外思念家乡亲人。遥想家乡兄弟们节日登高、头插茱萸,数点人数,发现就少了我一人啊!全诗平易质朴,却情深意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相思之情,却从对方处着意,曲折有致而更见深情。【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赏读】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人少年时代曾远离家乡蒲州,游历长安和洛阳,此诗当是他出游时的作品。在古人思乡怀亲的诗歌中,这是一首传诵人口的名作,它以真切的感受、精练的语言,细致真实地描写出自己旅居外乡思念亲人的心情。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中写自己远游客居的体会。一个人背乡离井,到外地作客,十分孤独冷清。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看到别人欢乐地同父母兄弟团聚,自己触景生情便加倍地思念亲人。首句从一个“独”字写起,一句中重叠出现了两个“异”字,写出了“异乡“、“异客”的凄凉悲苦。第二句用词十分精确,“每”与“倍”两个虚字,不仅写出了每逢佳节来临时自己思念加深,格外怀念家中亲人的特殊感情,而且字句间也暗寓着:自己独在异乡,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乡亲人,只不过到了节日这种感情更加强烈罢了。千百年来,这一句诗众口流传,被广泛引用,正是因为它以精确洗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一种共同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是诗人猜想、推断中的情景。这两句没有接着前两句正面具体写自己如何如何想念父母兄弟,而偏偏说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游乐时思念着自己。这种想象和推断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在家时和兄弟们朝夕相处,手足难分,一旦自己只身远游,久久不归,相互之间的思念同样是很深切的。诗人从对面写兄弟们思念自己,也不是泛泛地去写,而是描绘出具体的、动人的场景:今天是重阳佳节,按照习俗要登高饮酒,插戴茱萸,家中的兄弟们此刻定然正登高游乐。他们既为节日的喜庆而兴高采烈,但是,当大家一个个插戴茱萸的时候,又会敏感地觉察到唯独我不在他们中间。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具体情景的虚拟摹写,用“遍插”、“少一人”几个字反衬出了自己深厚强烈的思亲情绪。从全诗看,前两句写王维自己想亲人。后两句写王维设想兄弟们想自己。两两对照,情意缠绵,结构严谨而新巧。据史载,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王维曾经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他本来要受到严厉的处分,他弟弟王缙愿意削自己的官爵为他赎罪,因而获免。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维同他兄弟之间感情的深厚,也可以推见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手足之情。情真意切是这首诗的特点,也是它得以广泛传诵的根本原因。
独在异乡为异客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注】佳节,这里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旧时重阳节有登高(登山)习俗。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旧时重阳节有佩带茱萸囊或头插茱萸以辟邪免灾习俗。诗写长期离家,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到节日时总是格外思念家乡亲人。遥想家乡兄弟们节日登高、头插茱萸,数点人数,发现就少了我一人啊!全诗平易质朴,却情深意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相思之情,却从对方处着意,曲折有致而更见深情。【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赏读】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人少年时代曾远离家乡蒲州,游历长安和洛阳,此诗当是他出游时的作品。在古人思乡怀亲的诗歌中,这是一首传诵人口的名作,它以真切的感受、精练的语言,细致真实地描写出自己旅居外乡思念亲人的心情。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中写自己远游客居的体会。一个人背乡离井,到外地作客,十分孤独冷清。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看到别人欢乐地同父母兄弟团聚,自己触景生情便加倍地思念亲人。首句从一个“独”字写起,一句中重叠出现了两个“异”字,写出了“异乡“、“异客”的凄凉悲苦。第二句用词十分精确,“每”与“倍”两个虚字,不仅写出了每逢佳节来临时自己思念加深,格外怀念家中亲人的特殊感情,而且字句间也暗寓着:自己独在异乡,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乡亲人,只不过到了节日这种感情更加强烈罢了。千百年来,这一句诗众口流传,被广泛引用,正是因为它以精确洗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一种共同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是诗人猜想、推断中的情景。这两句没有接着前两句正面具体写自己如何如何想念父母兄弟,而偏偏说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游乐时思念着自己。这种想象和推断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在家时和兄弟们朝夕相处,手足难分,一旦自己只身远游,久久不归,相互之间的思念同样是很深切的。诗人从对面写兄弟们思念自己,也不是泛泛地去写,而是描绘出具体的、动人的场景:今天是重阳佳节,按照习俗要登高饮酒,插戴茱萸,家中的兄弟们此刻定然正登高游乐。他们既为节日的喜庆而兴高采烈,但是,当大家一个个插戴茱萸的时候,又会敏感地觉察到唯独我不在他们中间。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具体情景的虚拟摹写,用“遍插”、“少一人”几个字反衬出了自己深厚强烈的思亲情绪。从全诗看,前两句写王维自己想亲人。后两句写王维设想兄弟们想自己。两两对照,情意缠绵,结构严谨而新巧。据史载,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王维曾经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他本来要受到严厉的处分,他弟弟王缙愿意削自己的官爵为他赎罪,因而获免。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维同他兄弟之间感情的深厚,也可以推见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手足之情。情真意切是这首诗的特点,也是它得以广泛传诵的根本原因。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乱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第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世说新语》主要是掇拾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其中不乏精彩篇章,《温峤娶妇》就是其中的一篇。历史上温峤从刘琨为右长史,抵抗刘聪、石勒;公元317年南下,受朝士推重。曾任江州刺史、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
温峤娶妇。推荐。爱诗词网。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乱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第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世说新语》主要是掇拾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其中不乏精彩篇章,《温峤娶妇》就是其中的一篇。历史上温峤从刘琨为右长史,抵抗刘聪、石勒;公元317年南下,受朝士推重。曾任江州刺史、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温峤娶妇》记叙温峤在妻子死后,巧妙地聘娶了族姑母的女儿为继室的故事,情节生动、意趣盎然,极富喜剧色彩。这段风流佳话,后代广泛流传,元代关汉卿《温太真玉镜台》杂剧、明代朱鼎《玉镜台记》传奇都取材于此。小说中温峤的聪明机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接受族姑母为女儿觅婚的委托后,便有自娶表妹之意。他先放出气球试探:“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使用投石问路的方法,探明族姑母的择婿标准。族姑母的回答,使温峤明白了只要有和自己条件差不多的人,族姑母就十分满意时,温峤对自己的成功有了一定的把握。但此时时机还不成熟,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努力。过后没几天,温峤再次回报族姑母:“已觅得婚处,门第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这句话不仅把佳婿所具备的条件向族姑母作了介绍,还隐隐约约透露出了温峤“自婚”的真意,可谓是一石双鸟的妙语。从觅婿的“但如峤比云何?”到婿所具备的条件“尽不减峤”,温峤处处以自身来进行比较,不是不知道未来的女婿是什么样子么?但看峤就知其大概了。在《世说新语》中,把《温峤娶妇》列入《假谲》门,但是实际上,温峤这种形式上的“骗婚”,与《红楼梦》中王熙凤使用“掉包计”拆散宝黛姻缘的骗婚毫无共同之处。温峤的行为并不是狡诈和诡计的表现,相反,这表现了他巧于心计而又通情达理的性格特征,使人感到他对表妹的一往情深。温峤在“娶妇”过程中的表演,如果说是骗过了族姑母的话,却没有能瞒过表妹。温峤的表妹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女子,对温峤早已垂青,她明知就里,却不动声色,静观事态发展。不过“择婿”的过程终究是一个谜,在谜底显露之前,她总是有一丝的不放心。直到“既婚交礼”,真相大白,她满心欣喜,不顾封建礼法的束缚,“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老奴,果如所卜。’”这段传神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姿慧过人的女子为自己慧眼识人感到由衷的高兴,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对“老奴(老东西)”的这个昵称,把他对温峤的爱慕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比较完整地记叙了温峤婚娶的始末,虽然事件单一,却绝没有看头知尾,一览无余的弊病。虽然文章开始就点明了温峤“密有自婚意”的想法,但在表述事件的具体过程中情节曲折、扑朔迷离,温峤的言语试探假言藏真、半隐半露,半假半真,读者对温峤能否成功半信半疑,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当读者读到有情人终成眷属时,也不禁“抚掌大笑”了。小说中温峤和表妹的语言令人称道。温峤的两句话,实际上是给表妹传递了信息:在当时温峤的周围,能和温峤相比的能有谁?短短的两句话,包涵了丰富的内容。表妹只一句话:“我固疑老奴,果如所卜。”有三层含义:表达了对温峤早有垂青之意;点明对温峤自婚早有所察,是“甚有姿慧”的绝好注脚;流露出少女的天真直率和欣喜之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真是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温峤娶妇》使人联想到美国作家马拉默德的《魔桶》。《魔桶》中以为人撮合婚事为生的犹太老头儿沙兹曼看中了攻读犹太教法典的大学生列奥,名义上为他介绍对象,实际上为自己物色女婿。沙兹曼为列奥寻找的对象有寡妇、大龄青年、残疾人,列奥一个也看不上眼。经过沙兹曼做工作,列奥勉强同意去见面,但对方根据沙兹曼的介绍,把他当成“热情的先知”,感兴趣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能在法典里看到“上帝显身”。沙兹曼又来了,给列奥留下六张相片,还“无意”中把女儿斯妲拉的相片也留下了。列奥看中了斯妲拉,他说:“沙兹曼,爱情终于来到我的心上。”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列奥有些怀疑:这是不是沙兹曼一手策划的。《温峤娶妇》与《魔桶》,虽然一个是中国古典小说,一个是外国现代作品;一个是娶妇,一个是嫁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一,情节曲折是两篇小说的共同特点。《温峤娶妇》将温峤娶妇的过程写得若隐若现,含而不露;《魔桶》则写了列奥不成功的会面和会面后失意的心情,两篇小说都善于制造悬念,这正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法。其二,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富于心计,温峤巧妙地利用自己受人之托的有利条件,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而沙兹曼则有一种带有狡黠色彩的谋略,但两人都不是坏人,敢于追求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他们的这种追求精神,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其三,《温峤娶妇》和《魔桶》的结局都富有喜剧色彩,给人联想和启发。在《魔桶》的结尾,列奥与斯妲拉终于相会了,看到这一切,“沙兹曼靠在拐脚的墙边,为死者唱着祷文。”给读者留下神思遐想的空间,含蓄隽永。《温峤娶妇》也大抵如是。其四,《温峤娶妇》中出现了玉镜台。作为温峤的聘礼,玉镜台在情节发展中占有一定地位,后世小说戏曲中常以一信物维系爱情,此类关目当肇于此。在《魔桶》中,列奥手持着一束紫罗兰和玫瑰花蕾等待与斯妲拉见面:“……空中回荡着提琴的声音,闪着烛光。列奥向前奔去,花儿冲着斯妲拉。”玉镜台和花儿的描写,在小说中深化了作品内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商君相秦十年。推荐。爱诗词网。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2],今鞅请得交[3],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4]。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5],聚不肖而王者退[6]。’仆不肖,故不敢闻命[7]。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8],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9],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10]?”赵良曰:“反听之谓聪[11],内视之谓明[12],自胜之谓强[13]。虞舜有言曰[14]:‘自卑也尚矣[15]。’君不若道虞舜之道[16],无为问仆矣[17]。”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18],父子无别,同室而居[19]。今我更制其教[20],而为其男女之别[21],大筑冀阙[22],营如鲁卫矣[23]。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24]?”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25];千人之诺诺[26],不如一士之谔谔[27]。武王谔谔以昌[28],殷纣墨墨以亡[29]。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30],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31],貌言华也[32],至言实也[33],苦言药也[34],甘言疾也[35]。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36]。鞅将事子[37],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38]。闻秦穆公之贤而愿望见[39],行而无资[40],自粥于秦客[41],被褐食牛[42]。期年[43],穆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44],而加之百姓之上[45],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46],一救荆国之祸[47]。发教封内[48],而巴人致贡[49];施德诸侯[50],而八戎来服[51]。由余闻之[52],款关请见[53]。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54],暑不张盖[55],行于国中,不从车乘[56],不操干戈[57],功名藏于府库[58],德行施于后世[59]。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60]。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61],非所以为名也[62]。相秦不以百姓为事[63],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64],是积怨畜祸也[65]。教之化民也深于命[66],民之效上也捷于令[67]。今君又左建外易[68],非所以为教也[69]。君又南面而称寡人[70],日绳秦之贵公子[71]。《诗》曰[72]:‘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73]。’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74]。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75],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76]。《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77]。’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78]。君之出也,后车十数[79],从车载甲[80],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81],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82]。此一物不具[83],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84]’。君之危若朝露[85],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86],灌园于鄙[87],劝秦王显岩穴之士[88],养老存孤[89],敬父兄,序有功[90],尊有德,可以少安[91]。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92],畜百姓之怨[93],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94],秦国之所以收君者[95],岂其微哉[96]?亡可翘足而待[97]。”商君弗从。【段意】写赵良对商鞅的劝告,要求商鞅急流勇退,让出封地,到边远的地方隐居,不然将危在旦夕。字数:1434注释[1]怨望:内心怨恨不满。望,责备,埋怨。[2]孟兰皋:人名。[3]请得交:希望能交朋友。得,可以,能够。交,结识。[4]弗敢愿:不敢有这个奢望。[5]推贤句:举荐贤才,那么拥护你的就会自然依附。戴,拥护,拥戴。[6]聚不肖句:让小人聚集身边,有统一天下才能的人就会隐退。[7]闻命:受命,受教。[8]非其位句:意为不是你应得到的位置而占据其上叫贪位。[9]听:体会。[10]子不说句:我对秦国的治理你不满意吗?说,通“悦”。与,通“欤”。[11]反听句:对外能听取他人意见的叫聪。[12]内视句:能内自省察叫明。[13]自胜句:能自我克制叫强。[14]虞舜:即舜,又名重华,传说中的有虞氏君主。有虞氏是我国夏代之前的一个王朝。[15]自卑也尚矣:谦虚而自处卑下的人更显得高尚。[16]道虞舜句:用虞舜的主张引导自己。道,同“导”,引导。[17]无为:没有用。[18]戎翟之教:西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9]同室而居:指不分男女老幼都住在一间房屋里。[20]更制其教:改变原来的习惯建立新制度。[21]男女之别:男女之间有区别。[22]冀阙:宫阙名,公布法令、告示的地方。[23]营如鲁卫:意为把秦国经营治理得与鲁国、卫国一样文明。[24]孰与五羖(gu)大夫贤:我与五羖大夫比哪一个贤能?五羖大夫,指春秋秦穆公时大夫百里奚。羖,黑色的羊。百里奚原为虞大夫,虞国灭亡后逃到楚,又被以五张羊皮的身价卖到秦国,为别人养牛,为秦穆公发现,委以重任。[25]一狐之腋: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借指珍贵的东西。[26]诺诺:连声应答。唯命是从之意。[27]谔谔:直言进谏的样子。[28]武王谔谔以昌:意为周武王因能听取大臣的直言进谏而使周昌盛起来。[29]殷纣句:意为纣王不能纳谏,至使群臣缄默不语,不敢说话,商也因之灭亡。墨墨,通“默默”。一说纣王极其昏暗导至国家灭亡。墨墨,极其昏暗。[30]终日正言而无诛:意为整天规谏而不受到惩罚。正言,指用端正的语言劝谏。[31]语有之:古语曾说过。[32]貌言华:华而不实的话空泛无用。[33]至言实:正直忠实的话才符合实际有用处。[34]苦言药:逆耳的话是治病的良药。[35]甘言疾:谄媚奉承的话可使人生出疾病。[36]鞅之药:是我商鞅的治病良药。[37]事子:奉事你。事,侍奉。[38]荆之鄙人:楚国边远地方的人。荆,楚国的别名。鄙,边远的城邑。[39]愿望见:希望能见到秦穆公。[40]行而无资:出发而没有路费。资,钱财,路费。[41]粥(yu):通“鬻”,卖。[42]被褐食牛:意为穿着粗毛布短衣喂牛。被(pi),穿在身上。褐,粗毛布短衣。食(si),饲养,给……吃。[43]期年:整一年。[44]举之牛口之下:意为从喂牛的地方提拔起来。举,推荐。[45]加之百姓之上:意为去管理百姓。[46]三置句:三次立置晋国国君。指穆公时晋国内乱,穆公先后帮助立晋惠公夷吾、怀公圉、文公重耳为国君。[47]一救荆句:一次解除楚国造成的灾祸。指公元前六三一年的城濮之战。救,解除。[48]发教封内:兴起教育,加强边境防卫。[49]巴人致贡:巴国人送来贡品。巴,当时的诸侯国,在今四川东部地区。[50]施德诸侯:各诸侯国都得到恩惠。[51]八戎来服:各戎族来表示臣服。八戎,泛指秦国西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国家。[52]由余:人名,穆公时秦大夫。原为戎臣,秦用计使降秦,用为上卿,协助穆公伐西戎,灭国十二。[53]款关请见:叩关求见。款关,叩关,叩门。[54]劳不坐乘:十分辛劳但不乘坐车辆。[55]暑不张盖:意为虽然很热从不用伞盖。盖,车盖,可遮阳光。[56]不从车乘:没有车辆跟随。从,跟随。[57]不操干戈:没有手持武器的卫士保护。操,持,拿。干戈,指兵器。[58]功名藏于府库:意为记载功名的竹帛,存放在国家的府库里。府库:官府储存财物兵器的仓库。[59]施(yi)于后世:延续到后代。施,延续。世,代。[60]春者不相杵:捣米的人不再用歌唱以助杵。古代舂米时唱歌以减轻劳累。这里说人们为哀悼百里奚不再歌唱。杵,舂米用的木棒或石棒。[61]嬖(bi)人:受宠的近臣。主:引荐的人。[62]非所以名:意为不是求取名声应走的路。[63]不以百姓为事:意为不重视百姓的疾苦。[64]残伤民以骏刑:谓用严刑峻法残伤百姓。骏刑,即峻刑。骏,通“峻”。[65]畜:意同“蓄”。[66]教之化民句:意谓执政者身体力行的教育作用比下命令要有力量得多。[67]民之效句:谓百姓的仿效比执行命令还迅速。[68]左建外易:谓用不正当的方法建立权威,所变之法违背道理。[69]非所以句:意为不是教化百姓的方法。[70]南面句:春秋战国时期,凡有封地的人都可南面而坐,口称寡人。商鞅封有商於十五邑,号商君,故有此行为。[71]日绳句:意为天天用法令察纠制裁秦国的贵公子。绳,纠正。[72]诗曰:指《诗经·鄘风·相鼠》篇。[73]何不遄(chuan)死:为什么不快点死掉。遄,疾速。[74]非所以为寿:不是用来延长寿命的办法。[75]杜门:闭门。[76]祝懽:人名,太子的师傅。[77]诗曰“得人者兴”两句:当是佚诗,今本《诗经》里无此诗句。[78]得人:赢得人心。[79]后车:侍从的车辆。[80]从车载甲:跟随的兵车上乘坐着全副武装的兵士。甲,全副武装的士兵。[81]多力句:意为挑选力气大肌肉健壮的人在车右陪乘。骈胁:肌肉强健,显不出胁骨。骖乘:在车上右边陪乘的人。[82]持矛句:意为手持矛戟等武器的武士在车的两旁奔跑护卫。闟(xi)戟,长戟。趋,跑。[83]一物不具:上述诸多事物有一样不具备。具,全。[84]恃:依靠。今《尚书》中亦无此二句。[85]危若朝露:意为像早晨的露水很快被太阳晒干一样危险。[86]归:归还。十五都:商於之地共有十五邑,故云。[87]灌园:从事田园活动。[88]显:显露。这里意为起用、推荐。岩穴之士:指隐居山林的贤士。[89]养老存孤:意为让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无父兄的孤儿有所抚养。[90]序有功:按秩序奖赏那些有功勋的人。[91]少安:稍为安全。少,稍微。[92]宠秦国之教:谓偏爱秦国变化后的风俗。宠,偏爱。[93]畜百姓之怨:聚积百姓的怨恨。畜(xu),积聚,储藏。[94]捐宾客句:意为捐弃宾客不再是个国君。捐宾客,死的委婉说法。[95]收:逮捕。[96]微:不明显,不显露。[97]翘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脚跟踮起,重心前移,坚持不久,故意为时间很短。
语出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受人谗害,屡遭贬谪。元和七年(812年),韩愈再一次做国子博士。第二年,他写了一篇对于进学问题进行辨析的文章《进学解》,假设国子先生(即韩愈自己)和学生的对话,说明进德修业的道理,并抒发自己遭贬斥不得重用的牢骚。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推荐。爱诗词网。语出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受人谗害,屡遭贬谪。元和七年(812年),韩愈再一次做国子博士。第二年,他写了一篇对于进学问题进行辨析的文章《进学解》,假设国子先生(即韩愈自己)和学生的对话,说明进德修业的道理,并抒发自己遭贬斥不得重用的牢骚。《进学解》的一开头,韩愈写道:“学业由勤勉而精进,由嬉游而荒废;德行由思虑而成就,由因循而败坏……因此,学业上最怕的是不精,而不怕主管长官看不清;德行上最怕的是不能成,而不怕主管长官不公正。”后人用“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说明学业上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做事成功是由于善于思考。在运用时,常将“业精于勤”和“行成于思”分开运用。
【诗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出处】唐·李白《临路歌》。【意思】大鹏展翅扶摇直上,神威振动了四面八方。不幸飞到中天受挫,翅膀折断,无力翱翔。李白用这两句诗概括了自己的抱负与遭逢。因为诗人一向把自己比作大鹏鸟,把它看成是自己精神的化身。大鹏半空遭遇挫折,正是诗人长安失意,才志难展的象征。语言慷慨、悲壮,震撼人心。注:裔(yì),边远的地方。八裔,八方。中天,半空。【全诗】《临路歌》.[唐].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赏析1】 歌的头两句是说: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象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赏析2】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这样看来,诗题中的“路”显系“终”之误,这首诗也当作于宝应元年(公元762)李白临终之前,而大鹏的形象也是最后一次在诗人笔下出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这是何等的苍凉!这是回首往事的无限感慨!想当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那是何等壮阔的气象呵!可是如今却翅膀摧折,欲飞而无力了。一个“中天”,表明路途正远,生命不应在此时结束,但身摧力尽,毕竟要离世了。这是大鹏的悲剧,也是诗人的悲剧。两句诗,以鹏自况,深沉地展现了诗人英雄末路的激楚情怀。
大鹏飞兮振八裔。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出处】唐·李白《临路歌》。【意思】大鹏展翅扶摇直上,神威振动了四面八方。不幸飞到中天受挫,翅膀折断,无力翱翔。李白用这两句诗概括了自己的抱负与遭逢。因为诗人一向把自己比作大鹏鸟,把它看成是自己精神的化身。大鹏半空遭遇挫折,正是诗人长安失意,才志难展的象征。语言慷慨、悲壮,震撼人心。注:裔(yì),边远的地方。八裔,八方。中天,半空。【全诗】《临路歌》.[唐].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赏析1】 歌的头两句是说: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象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赏析2】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这样看来,诗题中的“路”显系“终”之误,这首诗也当作于宝应元年(公元762)李白临终之前,而大鹏的形象也是最后一次在诗人笔下出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这是何等的苍凉!这是回首往事的无限感慨!想当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那是何等壮阔的气象呵!可是如今却翅膀摧折,欲飞而无力了。一个“中天”,表明路途正远,生命不应在此时结束,但身摧力尽,毕竟要离世了。这是大鹏的悲剧,也是诗人的悲剧。两句诗,以鹏自况,深沉地展现了诗人英雄末路的激楚情怀。
散文·方孝孺文《吴士》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
吴士方孝孺。推荐。爱诗词网。散文·方孝孺文《吴士》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吴士》与《越巫》作于同时,《越巫》写“好诞者死于诞”,而《吴士》写“好夸者死于夸”。“夸”字与“诞”都是指言行虚妄、招摇撞骗而言,但仔细区分,二者又有不同,大抵“诞”主欺诈,“夸”主自炫。前篇所写的越巫自欺欺人,结果反被人以其人之道治其身,惊恐而至于死。越巫迷信鬼物,既是欺世之本,亦是取祸之源,可悲的是终身不曾悔悟,真可谓愚不可及。这一篇所写的吴士,在欺世成名、取祸杀身的本质方面与越巫无二致,只是欺世手段略有差别而已。《吴士》写吴中某士人,生性浮夸,喜欢自吹自擂,号称老子天下第一。他平日最爱讲论兵法,言必称《孙子》、《吴子》,俨然以军事大家自居。后来在张士诚面前大话连篇,纵论天下形势,骗取了信任,被委任为将领,镇守钱塘(今浙江杭州),招兵买马,议论战法。等到朱元璋的将领李文忠攻打钱塘时,吴士的部将望风而逃,吴士也被生擒活捉,推出辕门斩首,临死仍然大呼:“我最精通孙、吴兵法!”吴士一生的事迹就是如此的简单,要把人物写活,写出深长的寓意颇为不易。作者有鉴于此,在行文中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法。“擒”即抓住,揭示题旨;“纵”即放开,铺叙事实。开头说吴士“好夸言”,列举了两种表现:一是“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二是“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只说他泛泛自夸还不够,又特意点出好讲兵法,兵法也不是一般地讲,而是口不离乎孙、吴。孙、吴二人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军事家,这里说吴士“谈必推孙、吴”,可见吴士纸上谈兵的功夫匪浅。作者这样写,显然是要把吴士的“夸言”推向极致。此即所谓“故纵”之笔。文章接下来写吴士游说张士诚,由天时、地利讲到将劣之虞,再讲到自己如能为将,则中原唾手可得。整段话几乎占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一,就字面上看,“吾观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云云,也自堂而皇之,言之成理。所以张士诚听信不疑,不仅用他为将,而且让他自行招募士兵,粮草不计多少,满足供应。如果说篇首数句是写吴士为“善谈兵”制造舆论,那么到这里便可以看到舆论产生了效用,从谈兵到带兵,吴士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者于后文欲直斥“好夸者必死于夸”,而此处先曲写好夸者一时之得,正所谓宕开一步,然后收拢,也就是文章家的“擒纵”之策。以上是文章的前半,欲抑先扬,极力渲染吴士“善谈兵”的言与行,以增强后半讥讽调笑的效果。文章的后半旨在“擒敌”,理应单刀直入,但作者写来仍然层次分明,缓急有致。第一个层次顶上“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句,接写钱塘募兵情景:“无赖士皆起而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无赖士”指无能而奸诈之辈,吴士与此辈沆瀣一气,亦可见其本质如何,此先暗点一笔,“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这里说的“击刺坐作之法”即使全取自孙、吴兵法,也不过口中说说而已,所以只用一“讲”字带过,叙事重心乃在于“暇则燕饮”上。此处以“燕饮”与练兵作比较,再点一笔。“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作为本段结束语,醒出吴士只会纸上谈兵,实际上根本不通用兵之道。“李曹公破钱塘”以下,既是后半第二个层次,也是通篇结穴。“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二句,坐实上段“实未尝能将兵”语。兵刃未接,望风先遁,这个铁的事实无情地剥去了吴士“善谈兵”的假面。“搜得,缚至辕门诛之”二句,以吴士一生结局缴应按语“好夸者死于夸”的写作意图。文章至此已将主题阐明,语短意深,足为世人鉴戒。倘就此戛然收尾亦无不可,但作者全文申说的要害并不止于一死了之,而是强调“终身不自知其非”,故曲终再续一笔:“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这个收笔回应篇首“谈必推孙、吴”,遂使全篇摇曳而来,兜裹完密,意满气足,具有不尽讽刺韵味。本文记事背景是元末农民起义。张士诚出身盐贩。于至正十三年(1556)率盐民揭竿而起,攻克泰州、兴化。次年,占据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十六年(1356),定都平江(今江苏省苏州)。次年,为朱元璋所败,降元。二十三年(1363),又自称吴王。二十七年(1367)九月,明兵破平江,张士诚被俘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自缢而死。文中所说“李曹公破钱塘”,事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李曹公即李文忠,明洪武中官至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据史传,方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可知他心目中的张士诚定是犯上作乱的贼党,诛之惟恐不及。故此处所写吴士之败,一则因为夸言无实,一则亦以依附叛逆。后者虽未明言,但在作者运笔之先恐怕早已横亘胸中,难怪本文字里行间辛辣嘲讽几近于虐了。今人钱基博论方孝孺文,以为“感物写怀,每有悲天闵人之意”,此言诚可笃信,然不可须臾忘却方氏之政治立场才好。
[原文]
奂山①山市,邑(2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③不—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④饮楼上⑤,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⑥。相顾⑦惊疑,念⑧近中⑨无此禅院⑩。无何(1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12),始(13)悟(14)为山市。未几(15),高垣(16)睥睨(17),连亘(18六七)里,居然(19)城郭(20)矣。中有楼若(21)者,堂若者,坊(22)若者,历历(23)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24)莽莽然(25),城市依稀(26)而已(27)。既而(28)风定(29)天清,—切乌有(30);惟危(31)楼一座,直接霄汉(32)。楼五架(33),扉(34)皆洞开(35);一行有五点明(36)处,楼外天也。层层(37)指数(38),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39)如星点;又其上(40),则黯然(41)缥缈(42),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3),或凭或立(44),不一状(45),逾时(46),楼渐低(47),可见其顶;又渐如常(48)楼;又渐如高舍,倏忽(49)如拳如豆,遂(50)不可见。又闻有早行(51)者,见山上人烟(52)市肆(53),与世(54)无别(55),故又名(56)“鬼市”云(57)。
山市全文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奂山①山市,邑(2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③不—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④饮楼上⑤,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⑥。相顾⑦惊疑,念⑧近中⑨无此禅院⑩。无何(1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12),始(13)悟(14)为山市。未几(15),高垣(16)睥睨(17),连亘(18六七)里,居然(19)城郭(20)矣。中有楼若(21)者,堂若者,坊(22)若者,历历(23)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24)莽莽然(25),城市依稀(26)而已(27)。既而(28)风定(29)天清,—切乌有(30);惟危(31)楼一座,直接霄汉(32)。楼五架(33),扉(34)皆洞开(35);一行有五点明(36)处,楼外天也。层层(37)指数(38),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39)如星点;又其上(40),则黯然(41)缥缈(42),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3),或凭或立(44),不一状(45),逾时(46),楼渐低(47),可见其顶;又渐如常(48)楼;又渐如高舍,倏忽(49)如拳如豆,遂(50)不可见。又闻有早行(51)者,见山上人烟(52)市肆(53),与世(54)无别(55),故又名(56)“鬼市”云(57)。[注释]①奂(huàn)山:地名,在淄川县(今淄川市)西十五里。②邑:县。③恒:经常。④同人:志同道合的朋友。⑤饮楼上:“饮于楼上”的省略。饮,喝酒。⑥青冥(míng):青天。冥,形容天空高远无穷的样子。⑦顾:看。⑧念:心想。⑨近中:附近。⑩禅院:寺庙。(11)无何:不久、不多会儿。(12)飞甍(méng):飞檐。甍,屋檐。(13)始:才。(14)悟:醒悟。(15)未几:不久。(16)垣(yuán):墙。(17)睥睨(pìnì):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状的矮墙。(18)连亘(gèn):延续不断。亘,连续。(19)居然:竟然。(20)城郭:城市。城,内城。郭,外城。(21)楼若:即“若楼”,宾语前置。(22)坊:街巷。(23)历历:清清楚楚。(24)尘气:尘土。(25)莽莽然:无边无际的样子。(26)依稀:隐隐约约、模糊不清。(27)而已:罢了。(28)既而:一会儿。(29)定:停息。(30)乌有:没有。(31)危:高。(32)霄汉:云霄和天河,借指天空。汉,银河。(33)架:室内两柱之间为一架。(34)扉(fēi):门扇。(35)洞开:大开。(36)明:明亮。(37)层层:一层层地,名词作状语。(38)指数(shǔ):用手指点数。指,名词作状语。(39)裁:通“才”,仅仅。(40)又其上:“又数其上”的省略。又,再。(41)黯(àn)然:昏暗的样子。(42)缥缈(piāo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43)屑屑:忙碌的样子。(44)或凭或立:或……或……,有的……,有的……。凭,靠着。(45)状:形状,姿态。(46)逾时:过了一会儿。逾,过。(47)低:降低,形容词用如动词。(48)常:一般的、平常的。(49)倏(shū)忽:突然。(50)遂:终于。(51)早行:起早赶路。(52)人烟:借指人家、住户。(53)市肆:集市和店铺(54)世:人间。(55)别:差别。(56)名:命名。名词用如动词。(57)云:语气助词,用在叙述句末,不译。[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大景观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孙禹年公子和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座孤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互相看着,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佛寺呀。不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醒悟是山市了。不久,又出现高高的城墙,上面是如齿状的矮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多得)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无边无际,城市的景象又变得模糊不清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清澈,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高空。楼有五间房的宽度,门窗都敞开着,(每行窗户)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大家)一层层地用手指点着数,楼层越高,光亮就越少;数到第八层,只有像星光般的亮度;再往它的上面数,就更加暗淡若有若无,不能数出它有多少层了。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着,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下降,只能看见它的顶部;又渐渐变得像一般的楼;再渐渐变成高高的房屋,突然变得像拳头像豆粒般大小,接着就看不见了。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世间没什么差别,所以人们叫它“鬼市”。[鉴赏]作者描写山市景物幻起幻灭的变化,使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历历在目。开篇指出奂山山市虽然是淄川的一景,却很难见到,以突出山市的神秘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接着写有人偶然见到的山市奇观:突然出现的入云孤塔,接着是大殿城郭,然后是直插云霄的高楼及其洞开的门窗、熙熙攘攘的人群,最后写楼由高到低的逐渐淡出。作者牢牢扣住“变幻”这一山景的最大特色,由晴及阴、由阴及晴、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整体到局部,全方位描绘了山市从忽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及其虚幻奇丽的景象。为了表现变化的迅忽,大量使用了相当于“一会儿”的近义词:“忽”、“无何”、“既而”、“未几”、“倏忽”等。为了强调山市景物亦真亦幻,作者在描摹中采用了许多比拟性的语句,如“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给人以如幻如梦的审美感受。字数:2258注释[作者及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zī)川(今山东淄博市)人,清初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文赋和戏剧收在《蒲松龄集》里。他的代表作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聊斋”是作者书房的名字,“志异”即,记述奇闻怪事。作者在广泛搜集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虚构人鬼狐仙相杂的故事,揭露贪官污吏、地方豪绅,抨击封建科举制度,歌颂纯真的爱情.他所写的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笔下的花妖狐魅,既带有各自的生物习性,又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生动形象,清丽隽(juàn)永。许多优秀作品堪称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山市,即与海市蜃楼相似的山中蜃景。作者:蒲松龄知识来源:彭格人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本文见于《文选》,宋玉所作名赋。其文以答难自辩之辞,揭示尚德而不好色的主旨。由大夫登徒子向楚王攻击作者“性好色”起,引出作者的自辩和秦章华大夫的议论,意在讽谏楚王勿为美色所乱。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第十五中解之为:“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原文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熟察之,谁为好色者矣?”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花辞甚妙。’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词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译文大夫登徒子陪从在楚襄王身旁,诬告宋玉说:“宋玉身材容貌文雅俊美,又多婉丽动听之言,加上本性喜欢女色,希望大王不要带他在后宫出出进进。”襄王以登徒子的这些话来问宋玉。宋玉说:“身材容貌文雅闲丽,是从上天那里接受的,说话婉丽动听,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至于喜欢女色,我是没有的。”襄王说:“你不喜欢女色,也有什么理由吗?有理由就留在这儿说一说,没有理由可说就退下去。”宋玉说:“天下的美女,没有谁能比得上楚国的女子漂亮,楚国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我家乡的女子漂亮,我家乡的美女又没有谁能比得上我东邻的女子漂亮。东邻的女子,增加一分高度就显得太高,减去一分高度就显得太矮,搽上粉就显得太白,敷上胭脂就显得太红;她的眉毛像翡翠鸟的青黑色羽毛,皮肤像雪一样晶莹洁白;腰像扎着的丝带一样纤细。牙齿像含在口中的贝壳一样雪白整齐;微微一笑,惑乱了阳城的公子哥,痴迷了下蔡的贵族子弟。但是这个女子登上墙头偷偷看了我三年,一直到今天我仍未答应她的要求。登徒子却不是这样:他的妻子头发蓬乱,长着一双卷曲不能伸开的耳朵,嘴唇包不住疏落落的牙齿,走路歪斜,弯腰驼背,既有疥疮,又有痔疮,而登徒子却喜欢她,让她生了五个孩子。大王请您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究竟谁是好色的人呢?”这时候,出使到楚国的秦国章华大夫也在楚王身边,于是就称赞宋玉说:“现在宋玉极力夸赞他邻居家的女子,我认为的确是一位绝代的美人。我这个愚钝邪僻的人,自认为能够注重品德,现在看来是比不上他了。但是楚国南方冷僻小巷中像我这样见识浅陋的人,眼中所看见的美女,还不敢向您讲呢。”楚襄王说:“请你为我说说这些美女吧。”章华大夫说:“是是。我年轻的时候曾外出漫游,遍游了全国,足迹到过五方都会,从秦国的都城咸阳出发,游玩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又在郑国和卫国,溱水和洧水逗留。其时正逢春末夏初的时光,黄鹂鸟鸣声喈喈和谐悦耳,姑娘们成群结队出来采桑。这一带郊野的美女,姿容美丽肌肤含蕴光泽,体态美好容貌艳丽,不必专门修饰打扮。我看见这些美女,于是朗诵了一首诗道:‘沿着大路走呵与你相逢,拉住你的衣袖呵欲与你同归;折一支香草的花朵赠给你,再加上美妙的言词。’这时,姑娘们恍忽忽有所希望却不敢前来,心荡神摇来了又不敢相见。情意浓密而形迹疏远,低头抬头表现各不相同,眼含喜色面带微笑,偷偷一看,眼波流动。那女子也朗诵诗道:‘树木因春风吹拂而苏醒,开出鲜艳的花朵,整洁庄重的花和诗,就是死去也值得。’于是慢慢地告辞离开。因为只是用动听的言词互相倾诉情愫,在感情上相互爱恋;眼睛很爱看她那美丽的容颜,但心中却牢记着道德的观念,虽然朗诵的是爱情诗但恪守的却是礼义道德,始终没有什么越轨的行动。所以是值得称赞的。”这时襄王称赞说得对,宋玉于是就不必退下。赏读宋玉作为由先秦诗赋向汉赋过渡的重要辞赋家,承诗骚而开后世,影响深远。此赋辩锋犀利,杂以嘲戏,散句铺陈,语极纵横。描摹女性,或勾勒,或敷色,神情毕肖,意态两到。刻绘登墙窥视宋玉的“东家之子”,虚实兼施,尤为精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即《神女赋》“浓不短,纤少工”之谓,此处衍为七字,再缀“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两句,不但辞气酣畅,予人以审美想象余地的艺术功能也更为显著。作者长于铺陈叙述、善于夸张渲染的特点可见一斑。此赋不仅铺叙上有独到之处,而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宋玉的巧言善辩,楚襄王的昏聩无能,章华大夫的逢迎圆滑,均栩栩而现,令人赞叹。
秋月程颢。推荐。爱诗词网。程颢《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①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②【注释】①空水:指天空与山水。澄鲜:清澈明净。②红尘:喻繁华的尘世。三十里:虚指,形容相隔遥远。【译文】清澈的溪水越过青峰,飞流直泻千尺;夜空明净,山水清丽,共染皎洁秋色。如此佳境,只因远远地隔断了繁华尘世;真欣羡那白云与红叶,蒙上月色益发悠然自得。【集评】清·王相:“此极言秋色之澄清也。”(《千家诗评注》)今·倪其心、许逸民:“诗人把秋月想象为一位菩萨般的仁者,胸怀博大,情操仁爱,在夜空中轻轻地广洒光辉,洗净尘杂,消散俗氛,使优美的天地山水变得澄鲜,各得自在。实质上,这诗的构思和主旨,跟《春日偶成》一样,抒写他的理学旨趣,表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主观感受。”(《宋人绝句选》第79页)【总案】诗人眼里所见,尽是清澈明净之景:清溪、碧山、晴空、澄泉、白云、红叶,在皎洁的秋月映照下,已异常的洁净高远,但还要说“隔断红尘三十里”,极言眼前佳境的一尘不染。于是,诗人想象在此景中的“白云”与“红叶”,因此是如何地悠悠自得,以为自己是如何远离尘俗,以至无比圣洁、高尚而一尘不染。说“白云”与“红叶”“两悠悠”,是移情于景,以物喻己,实是诗人自己为此秋色所陶醉而产生的一瞬间悠然自得、忘却尘世的意念的自然流露。诗题为“秋月”,诗中并无一字点出秋月,却令人如见满纸月光。表现手法极妙。
【题解】这是白居易早年所作的一首讽谕诗,按题下自注,作于宪宗元和元年至二年(806——807)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诗人时年三十五、六岁。当时他踏上仕途不久,“志在兼济”,很想为人民作点好事。县尉在封建统治机构中是最低级的官吏,和人民群众有较多的接触。他耳闻目睹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他们深怀同情,于是,就把所见所闻如实地写下来,希望能引起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的注意。这首诗是他以后创作的一系列新乐府诗的先声。【全诗】《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③。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⑨。【注释】①刈(yi义)麦:割麦。②陇:田埂。③妇:指已婚女子。姑:指未婚女子。荷(he贺):挑、扛。箪(dan丹)食:用圆竹器盛的食物。壶浆:用壶盛的汤水。④饷(xiang享)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饮食。丁壮:青壮年男子。⑤秉(bing丙):拿。遗穗:收割后遗落在田里的麦穗。敝筐:破旧的篮子。⑥输税:交税。⑦农桑:种地和养蚕。这里泛指农业生产。⑧吏禄:做官的俸禄。岁晏(yan验):年终。【译文】种田人家很少有闲的时候,到了五月份更加繁忙。一夜之间南风吹黄了麦粮,女人们担着饭,儿孙们提着汤,送给在南岗割麦的丁壮。脚下暑气蒸人,背上赤日似火,他们并不感到炎热,只想趁着好天气赶快收粮。旁边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右手捡麦穗,左手提着破筐。她的声声话语,听来令人忧伤。田里打下的粮食全交给了官府,只好靠捡麦穗度饥荒。我又有什么功劳,不曾耕种收割,一年到头却有剩余的食粮。想到这里十分惭愧,使我日夜难忘。【鉴赏】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语言通俗、流畅,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的前半部分写农村麦收时节的繁忙情景。一开头读者即感染到一种紧张的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村里的青壮年农民都到南冈收麦子去了,留下的妇女与小孩也不得闲,忙完家务,立即匆匆忙忙送饭、送水到田头。农民们背上烈日烘烤,脚下暑气蒸迫,精疲力尽了,还是拚命劳作。他们不是不知热、不知累,为了赶快把麦子收割完毕,“但惜夏日长”,还希望这炎热的夏日能更长一点呢!农民这种反常的心理与《卖炭翁》中所写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颇相似。这一段叙写,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农民勤劳而纯朴的本色,同时又充分地揭示了他们劳动的艰苦。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着力刻划一个在地里拾麦穗的贫妇人的形象。就象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诗人通过她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农民的悲惨境遇。贫妇人一面拾麦穗,一面向人们诉说:我家里收割来的麦子全已交了税,因而不得不拾麦穗来“充饥肠”。这里前后写的似乎是两回事,是两类不同的人,其实今天的拾穗者既是昨天的刈麦者,那么今天的刈麦者不也很可能变成明天的拾穗者吗?当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朝政日趋腐败,地方藩镇跋扈,到处战乱不休,对人民的压榨有增无减,广大农民的生活已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这个拾麦穗的贫妇人与皮日休《橡媪叹》中的拾橡媪一样,以个别反映一般,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诗人耳闻目睹了这悲惨的事实,心灵震颤了。他反躬自问,农民终年辛勤劳动不得一饱,我有何功德,每年却可以获得三百石(担)米的俸禄,到了年底,家里还有余粮?按唐制,从九品官月俸为三十石米,县尉的官阶为将仕郎,级别从九品下,因而一年约可得三百石米。诗人通过自己和农民生活的对比,深感不安,“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个“民胞物与”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是诗人较早的一首讽喻诗。元和二年冬,他调回长安,次年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接触的社会面更广,看到的时弊更多,他的讽喻诗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他有意识地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为宗旨,写作了大量《新乐府》。在贞元、元和之际,他还写了十首《秦中吟》。这些诗大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矛头对准各种邪恶的势力,涉及到统治集团中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京中大官僚;也有向皇帝贡“羡余物”以求飞黄腾达的地方上的贪官;有吃饱喝足不顾百姓受灾的内臣(宦官),也有专事吃喝玩乐,以相当于“十户中人赋”去买“一丛深色花”的王孙公子,等等。这些诗大多有事实根据,针对性强,有所为而发,因而颇得罪了一些人。诗人在《与元九书》中说:“闻仆《贺雨》诗,众口藉藉,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但是,也正因为这些诗提出了许多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在当时就得到广泛传播,甚至流传到国外,为人民所喜爱。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完全与农民贴在一起,叙事中蕴含着深挚的感情,如“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这“闻者”之中不也有作者吗?正因为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弦。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诗的成功之处。《观刈麦》是作者一百七十余首讽喻诗中的杰作。
观刈麦 白居易。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是白居易早年所作的一首讽谕诗,按题下自注,作于宪宗元和元年至二年(806——807)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诗人时年三十五、六岁。当时他踏上仕途不久,“志在兼济”,很想为人民作点好事。县尉在封建统治机构中是最低级的官吏,和人民群众有较多的接触。他耳闻目睹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他们深怀同情,于是,就把所见所闻如实地写下来,希望能引起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的注意。这首诗是他以后创作的一系列新乐府诗的先声。【全诗】《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③。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⑨。【注释】①刈(yi义)麦:割麦。②陇:田埂。③妇:指已婚女子。姑:指未婚女子。荷(he贺):挑、扛。箪(dan丹)食:用圆竹器盛的食物。壶浆:用壶盛的汤水。④饷(xiang享)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饮食。丁壮:青壮年男子。⑤秉(bing丙):拿。遗穗:收割后遗落在田里的麦穗。敝筐:破旧的篮子。⑥输税:交税。⑦农桑:种地和养蚕。这里泛指农业生产。⑧吏禄:做官的俸禄。岁晏(yan验):年终。【译文】种田人家很少有闲的时候,到了五月份更加繁忙。一夜之间南风吹黄了麦粮,女人们担着饭,儿孙们提着汤,送给在南岗割麦的丁壮。脚下暑气蒸人,背上赤日似火,他们并不感到炎热,只想趁着好天气赶快收粮。旁边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右手捡麦穗,左手提着破筐。她的声声话语,听来令人忧伤。田里打下的粮食全交给了官府,只好靠捡麦穗度饥荒。我又有什么功劳,不曾耕种收割,一年到头却有剩余的食粮。想到这里十分惭愧,使我日夜难忘。【鉴赏】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语言通俗、流畅,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的前半部分写农村麦收时节的繁忙情景。一开头读者即感染到一种紧张的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村里的青壮年农民都到南冈收麦子去了,留下的妇女与小孩也不得闲,忙完家务,立即匆匆忙忙送饭、送水到田头。农民们背上烈日烘烤,脚下暑气蒸迫,精疲力尽了,还是拚命劳作。他们不是不知热、不知累,为了赶快把麦子收割完毕,“但惜夏日长”,还希望这炎热的夏日能更长一点呢!农民这种反常的心理与《卖炭翁》中所写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颇相似。这一段叙写,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农民勤劳而纯朴的本色,同时又充分地揭示了他们劳动的艰苦。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着力刻划一个在地里拾麦穗的贫妇人的形象。就象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诗人通过她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农民的悲惨境遇。贫妇人一面拾麦穗,一面向人们诉说:我家里收割来的麦子全已交了税,因而不得不拾麦穗来“充饥肠”。这里前后写的似乎是两回事,是两类不同的人,其实今天的拾穗者既是昨天的刈麦者,那么今天的刈麦者不也很可能变成明天的拾穗者吗?当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朝政日趋腐败,地方藩镇跋扈,到处战乱不休,对人民的压榨有增无减,广大农民的生活已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这个拾麦穗的贫妇人与皮日休《橡媪叹》中的拾橡媪一样,以个别反映一般,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诗人耳闻目睹了这悲惨的事实,心灵震颤了。他反躬自问,农民终年辛勤劳动不得一饱,我有何功德,每年却可以获得三百石(担)米的俸禄,到了年底,家里还有余粮?按唐制,从九品官月俸为三十石米,县尉的官阶为将仕郎,级别从九品下,因而一年约可得三百石米。诗人通过自己和农民生活的对比,深感不安,“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个“民胞物与”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是诗人较早的一首讽喻诗。元和二年冬,他调回长安,次年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接触的社会面更广,看到的时弊更多,他的讽喻诗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他有意识地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为宗旨,写作了大量《新乐府》。在贞元、元和之际,他还写了十首《秦中吟》。这些诗大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矛头对准各种邪恶的势力,涉及到统治集团中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京中大官僚;也有向皇帝贡“羡余物”以求飞黄腾达的地方上的贪官;有吃饱喝足不顾百姓受灾的内臣(宦官),也有专事吃喝玩乐,以相当于“十户中人赋”去买“一丛深色花”的王孙公子,等等。这些诗大多有事实根据,针对性强,有所为而发,因而颇得罪了一些人。诗人在《与元九书》中说:“闻仆《贺雨》诗,众口藉藉,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但是,也正因为这些诗提出了许多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在当时就得到广泛传播,甚至流传到国外,为人民所喜爱。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完全与农民贴在一起,叙事中蕴含着深挚的感情,如“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这“闻者”之中不也有作者吗?正因为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弦。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诗的成功之处。《观刈麦》是作者一百七十余首讽喻诗中的杰作。
红梅 王十朋。推荐。爱诗词网。宋·王十朋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注释】桃李:桃花和李花。妒(dù):嫉妒。夭(yāo)姿:曲折茂盛的姿态。元:原本。犹:还。余:残留。雪霜态:覆盖着霜雪的状态。未肯:不肯。【大意】桃花、李花不要嫉妒红梅,梅花和桃李开花的姿态原本就不同。冬天过后,红梅身上仍余留着霜雪的痕迹,还不肯变得非常红。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64页.
【诗句】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出处】唐·王杜甫《佳人》。【翻译】有一位绝俗清丽的美人,却寂寞地独居在山谷间。这是杜子美将自己比喻为才士落魄在世间的意思。【翻译1】绝代:当代独一无二。佳人:美人。幽居:深居。空谷:空旷的山谷。此联的意思是:举世无双的美人,深居在空旷的山谷中。后用来说明美人或品行高洁之人常常远离尘世,独处幽静之地,以永葆其质。【全诗】《佳人》.[唐].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之后,不得已挈妇将雏,翻越陇山,来到秦州。此诗作于秦州,写一位妇女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坚贞气节。诗的开头以陈述句领起,说他见到了一位“幽居”在深山空谷中的“绝代”佳人。接着,诗人借“佳人”的口吻,自述战乱中的遭遇:她本是出身于清白之家的“良家子”,但在战乱中只能托依山林草木,过着孤苦零落的生活。这是因为:关中丧乱(安史之乱),官居高位的兄弟“遭杀戮”,连“骨肉”也不得收葬。加之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万事”如同“转烛”之光,反复不定。因而,她“轻薄”的丈夫因她娘家人亡势去而抛弃了她,与“美如玉”的新人寻欢作乐去了!“佳人”自述到此,悲愤欲绝,以“合昏”花和“鸳鸯”鸟作比,说明花鸟还守信有情,现在人却弃旧喜新,岂不可叹!“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以“笑”和“哭”对比,更见出她令人同情的悲惨身世!然而,这位“佳人”并没有被不幸的命运压倒,诗人用“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作比,指出“佳人”如同山之清泉,独居深山空谷,与草木为邻,保持着高尚的节操!你看,侍婢卖珠,“牵萝补茅屋”;“佳人”首不加饰,发不插花,采柏子而为食;天寒地冻,“翠袖”单薄;“日暮”黄昏,倚“修竹”而临风,可见女主人公安贫守道,如松柏、修竹一般,有着高尚的贞节操守!这是诗人以眼观物,对“佳人”所作的行动描写。全诗铺陈其事,但“赋”中有寓。诗人通过佳人身世遭遇和坚贞品德的描写,把贤士失职,去国怀家之思寄寓其中,以表自己高尚的情志和报国无门的难言的隐痛和悲愤!所以,长期以来“佳人”的遭遇与志向常引起有识之士的同感与哀怨,不是没有道理的。
幽居在空谷。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出处】唐·王杜甫《佳人》。【翻译】有一位绝俗清丽的美人,却寂寞地独居在山谷间。这是杜子美将自己比喻为才士落魄在世间的意思。【翻译1】绝代:当代独一无二。佳人:美人。幽居:深居。空谷:空旷的山谷。此联的意思是:举世无双的美人,深居在空旷的山谷中。后用来说明美人或品行高洁之人常常远离尘世,独处幽静之地,以永葆其质。【全诗】《佳人》.[唐].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之后,不得已挈妇将雏,翻越陇山,来到秦州。此诗作于秦州,写一位妇女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坚贞气节。诗的开头以陈述句领起,说他见到了一位“幽居”在深山空谷中的“绝代”佳人。接着,诗人借“佳人”的口吻,自述战乱中的遭遇:她本是出身于清白之家的“良家子”,但在战乱中只能托依山林草木,过着孤苦零落的生活。这是因为:关中丧乱(安史之乱),官居高位的兄弟“遭杀戮”,连“骨肉”也不得收葬。加之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万事”如同“转烛”之光,反复不定。因而,她“轻薄”的丈夫因她娘家人亡势去而抛弃了她,与“美如玉”的新人寻欢作乐去了!“佳人”自述到此,悲愤欲绝,以“合昏”花和“鸳鸯”鸟作比,说明花鸟还守信有情,现在人却弃旧喜新,岂不可叹!“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以“笑”和“哭”对比,更见出她令人同情的悲惨身世!然而,这位“佳人”并没有被不幸的命运压倒,诗人用“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作比,指出“佳人”如同山之清泉,独居深山空谷,与草木为邻,保持着高尚的节操!你看,侍婢卖珠,“牵萝补茅屋”;“佳人”首不加饰,发不插花,采柏子而为食;天寒地冻,“翠袖”单薄;“日暮”黄昏,倚“修竹”而临风,可见女主人公安贫守道,如松柏、修竹一般,有着高尚的贞节操守!这是诗人以眼观物,对“佳人”所作的行动描写。全诗铺陈其事,但“赋”中有寓。诗人通过佳人身世遭遇和坚贞品德的描写,把贤士失职,去国怀家之思寄寓其中,以表自己高尚的情志和报国无门的难言的隐痛和悲愤!所以,长期以来“佳人”的遭遇与志向常引起有识之士的同感与哀怨,不是没有道理的。
【题解】此诗是作者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时所作。孟浩然大李白十余岁,李白出蜀,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也深得李白敬佩,故李白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时逢开元盛世,烟花三月,地在天下名楼,两位风流潇洒的朋友的离别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的诗意,作者以黄鹤楼上所见长江的浩瀚景色为衬托,抒发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①西辞:从西方离开。黄鹤楼在广陵的西方。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②碧空:有些版本上作“碧山”。【译文】我登上仙人骑鹤飞天的名楼,挥手送别敬爱的前辈诗友。在这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呵,他要东下繁华的都会扬州。我目送着他乘坐的那叶轻舟,在一江春水上悠悠地飘浮。呵,帆影逐渐远去,逐渐模糊,消失在广阔碧空的尽头。我长久地伫立着翘首凝眸,一颗诗心已被这位老诗人带走。眼前只见浩渺无边的长江水呵,向着遥远的天边滔滔奔流……【赏析】这首诗通过送别诗友孟浩然时对景物的描述,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惜别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点明了送别之人、送别之所、送别之时以及送往之地。黄鹤楼自三国孙吴黄武年间建成后,曾为无数诗人雅客向往和流连。漫游湖北多年的李白和他的诗友孟浩然也绝不会失去良机,他们也许多次登楼远眺,东瞩蛇山,西瞰大江,共同饱览祖国壮丽的山川景色,饮酒赋诗,抒发各自的情怀。他们每逢登楼一次,友谊就会增进一分。今天在这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孟浩然就要离开这里,一个人东下扬州去了!在这临别之际,两人又一次登上黄鹤楼,李白也许会以主人的身分“劝君更进一杯酒”,然后赠诗留念,互相祝福,互道珍重,最后走下楼来,挥手告别。两句诗流露出惜别的情意。“烟花三月”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迷人季节,特别是江南,春天是最先到达江南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吹送红雨,碧波扬起白帆。这是最宜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然而李白无法与好友联袂同行,这其间自有无限的感慨。特别是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帘绣户、弦管笙歌、令人神往的地方。“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实饱满。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的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或许重上黄鹤楼头,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当时也许在想: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他虽一人东下扬州,幸有一路烟花点缀行色,可能不会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这向着遥远的天边流去的滚滚江水,也正象征着他们的友情;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而他们之间的笃厚情意也是述说不尽的。这两句将一片留恋怅惘之情自然暗含于那浩渺无际的美丽画面里了。“黄鹤”、“烟花”、“孤帆”、“碧空”、“长江”等虽然是寻常的词藻,但织进画面,却熠熠生辉。李白有一首《江夏行》云:“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诗意与此诗相近,对照着欣赏,有助于对此诗的理解。【鉴赏】李白这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是传诵千古的佳作。诗人所写的送别地点是湖北武昌县西的黄鹤楼,送别的友人是李白所敬仰的前辈诗人孟浩然。这次与旧友分别正逢明媚的阳春,友人将去的地方是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它是江南名城,风光旖旎。这必然有无限的深情需要抒写。然而,诗人却将无穷的意蕴浓缩在四句之中,要在狭窄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李白的不少长篇歌行常常下笔震纸,气势非凡,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然而他的绝句开端往往平易自然,并不突兀挺拔,仿佛看不出太深的匠心。诗人在首二句往往只作环境或起因的简单叙述,这首诗也不例外。首二句娓娓道来,交待出送别的时地和友人的去向,简洁明白。然而,这恰是锤炼无痕的妙笔,为三四句的尽情挥洒作了充分的铺垫。既避免了开端将话说得太尽、有首无尾的弊病,又给人以渐至佳境的艺术感受。下笔点明“故人”,可见此次送别非同一般。又何况在天下名胜黄鹤楼话别,再加上客中送客,自然十分惋惜。既点了题,又创造出送别气氛,用笔省净。“辞”字很传神,形象地刻画出友人此时的心态,故人仿佛在江中向黄鹤楼一挥手,便乘船东去了。领略过江夏一带美丽的风光后,故人的心已飞走了。飞向何处?“烟花三月下扬州”紧相接应,既呼应“西辞”,又补充交待送别的时节,“烟花三月”,包蕴丰富,体现了诗人敏锐的审美感受。“烟花”二字,极为生动地展现了江夏一带垂柳如烟、繁花似锦的一片溶溶春色。“下”字,从上流而下之意,因为武昌在扬州上流,故说“下扬州”,而扬州也是烟花之地,故沿途和大江南北,都笼罩在无限温暖的春光之中。送别的气氛被渲染得浓郁热烈。在这以前诗人已经到过扬州,领略过江南名城的山水风物,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向往,一洗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末尾两句,诗人淡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因为诗人是站在黄鹤楼上远望,所以境界显得特别开阔。画面的“孤帆”与“碧空”两个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在广阔的江水、碧空映衬下,这一片白帆,虽小而鲜明。“远影”是点睛之笔,它有两层意义、两种作用:首先它使一片孤帆在大江中远去的画面具有一种奇妙的动态。这一片白帆离诗人越来越远,逐渐看到的是很小的影子,最后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多么逼真!其次,“远影”是诗人所见,所以画面的背后,可以想见诗人久久佇立、翘首远望的情态,从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末一句,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友人的白帆消失了,诗人还有远望,望到的只有不尽的长江水滚滚淘淘。诗人的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诗人的无限神往,也与一江春水合流,伴友人奔向扬州。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情调乐观、高昂,送别朋友之际只是略有一丝怅惘之情,故全诗境界广阔,展示了诗人青年时代的青春活力。诗人没有一句直接抒发惜别之情,而是融情入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语)诗人用似淡实浓的笔触,将惜别之情寄托于阳春的烟柳、繁花、飞逝的白帆、滚滚的江水之中,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诗的语言含蕴深厚,真有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艺术力量。它既有写景诗所展现的优美意境,更具有送别诗悠远的情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此诗是作者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时所作。孟浩然大李白十余岁,李白出蜀,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也深得李白敬佩,故李白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时逢开元盛世,烟花三月,地在天下名楼,两位风流潇洒的朋友的离别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的诗意,作者以黄鹤楼上所见长江的浩瀚景色为衬托,抒发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①西辞:从西方离开。黄鹤楼在广陵的西方。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②碧空:有些版本上作“碧山”。【译文】我登上仙人骑鹤飞天的名楼,挥手送别敬爱的前辈诗友。在这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呵,他要东下繁华的都会扬州。我目送着他乘坐的那叶轻舟,在一江春水上悠悠地飘浮。呵,帆影逐渐远去,逐渐模糊,消失在广阔碧空的尽头。我长久地伫立着翘首凝眸,一颗诗心已被这位老诗人带走。眼前只见浩渺无边的长江水呵,向着遥远的天边滔滔奔流……【赏析】这首诗通过送别诗友孟浩然时对景物的描述,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惜别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点明了送别之人、送别之所、送别之时以及送往之地。黄鹤楼自三国孙吴黄武年间建成后,曾为无数诗人雅客向往和流连。漫游湖北多年的李白和他的诗友孟浩然也绝不会失去良机,他们也许多次登楼远眺,东瞩蛇山,西瞰大江,共同饱览祖国壮丽的山川景色,饮酒赋诗,抒发各自的情怀。他们每逢登楼一次,友谊就会增进一分。今天在这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孟浩然就要离开这里,一个人东下扬州去了!在这临别之际,两人又一次登上黄鹤楼,李白也许会以主人的身分“劝君更进一杯酒”,然后赠诗留念,互相祝福,互道珍重,最后走下楼来,挥手告别。两句诗流露出惜别的情意。“烟花三月”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迷人季节,特别是江南,春天是最先到达江南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吹送红雨,碧波扬起白帆。这是最宜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然而李白无法与好友联袂同行,这其间自有无限的感慨。特别是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帘绣户、弦管笙歌、令人神往的地方。“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实饱满。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的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或许重上黄鹤楼头,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当时也许在想: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他虽一人东下扬州,幸有一路烟花点缀行色,可能不会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这向着遥远的天边流去的滚滚江水,也正象征着他们的友情;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而他们之间的笃厚情意也是述说不尽的。这两句将一片留恋怅惘之情自然暗含于那浩渺无际的美丽画面里了。“黄鹤”、“烟花”、“孤帆”、“碧空”、“长江”等虽然是寻常的词藻,但织进画面,却熠熠生辉。李白有一首《江夏行》云:“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诗意与此诗相近,对照着欣赏,有助于对此诗的理解。【鉴赏】李白这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是传诵千古的佳作。诗人所写的送别地点是湖北武昌县西的黄鹤楼,送别的友人是李白所敬仰的前辈诗人孟浩然。这次与旧友分别正逢明媚的阳春,友人将去的地方是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它是江南名城,风光旖旎。这必然有无限的深情需要抒写。然而,诗人却将无穷的意蕴浓缩在四句之中,要在狭窄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李白的不少长篇歌行常常下笔震纸,气势非凡,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然而他的绝句开端往往平易自然,并不突兀挺拔,仿佛看不出太深的匠心。诗人在首二句往往只作环境或起因的简单叙述,这首诗也不例外。首二句娓娓道来,交待出送别的时地和友人的去向,简洁明白。然而,这恰是锤炼无痕的妙笔,为三四句的尽情挥洒作了充分的铺垫。既避免了开端将话说得太尽、有首无尾的弊病,又给人以渐至佳境的艺术感受。下笔点明“故人”,可见此次送别非同一般。又何况在天下名胜黄鹤楼话别,再加上客中送客,自然十分惋惜。既点了题,又创造出送别气氛,用笔省净。“辞”字很传神,形象地刻画出友人此时的心态,故人仿佛在江中向黄鹤楼一挥手,便乘船东去了。领略过江夏一带美丽的风光后,故人的心已飞走了。飞向何处?“烟花三月下扬州”紧相接应,既呼应“西辞”,又补充交待送别的时节,“烟花三月”,包蕴丰富,体现了诗人敏锐的审美感受。“烟花”二字,极为生动地展现了江夏一带垂柳如烟、繁花似锦的一片溶溶春色。“下”字,从上流而下之意,因为武昌在扬州上流,故说“下扬州”,而扬州也是烟花之地,故沿途和大江南北,都笼罩在无限温暖的春光之中。送别的气氛被渲染得浓郁热烈。在这以前诗人已经到过扬州,领略过江南名城的山水风物,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向往,一洗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末尾两句,诗人淡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因为诗人是站在黄鹤楼上远望,所以境界显得特别开阔。画面的“孤帆”与“碧空”两个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在广阔的江水、碧空映衬下,这一片白帆,虽小而鲜明。“远影”是点睛之笔,它有两层意义、两种作用:首先它使一片孤帆在大江中远去的画面具有一种奇妙的动态。这一片白帆离诗人越来越远,逐渐看到的是很小的影子,最后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多么逼真!其次,“远影”是诗人所见,所以画面的背后,可以想见诗人久久佇立、翘首远望的情态,从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末一句,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友人的白帆消失了,诗人还有远望,望到的只有不尽的长江水滚滚淘淘。诗人的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诗人的无限神往,也与一江春水合流,伴友人奔向扬州。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情调乐观、高昂,送别朋友之际只是略有一丝怅惘之情,故全诗境界广阔,展示了诗人青年时代的青春活力。诗人没有一句直接抒发惜别之情,而是融情入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语)诗人用似淡实浓的笔触,将惜别之情寄托于阳春的烟柳、繁花、飞逝的白帆、滚滚的江水之中,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诗的语言含蕴深厚,真有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艺术力量。它既有写景诗所展现的优美意境,更具有送别诗悠远的情韵。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诺之,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从容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闻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此类。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没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阳县君。二男一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邮。梅氏世葬宛陵,以贫不能归也,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润州之某乡某原。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推荐。爱诗词网。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诺之,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从容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闻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此类。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没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阳县君。二男一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邮。梅氏世葬宛陵,以贫不能归也,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润州之某乡某原。铭名:高崖断谷兮,京口之原。山苍水深兮,土厚而坚。居之可乐兮,卜者曰然。骨肉归土兮,魂气升天。何必故乡兮,然后为安?北宋诗人梅尧臣(字圣俞),天圣五年(1027)与谢氏结婚,当时梅尧臣26岁,谢氏20岁。庆历四年(1044),尧臣任监湖州盐税期满,乘船自湖州返汴京,7月7日行至高邮三沟,谢氏死于船中,遗体葬于京口。这篇墓志铭是欧阳修应友人梅尧臣之托为谢氏而作。谢氏,浙江富阳人,出身名门望族,知书识礼,温和善良,为人正直,治家有方,不仅是丈夫生活上的亲密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尧臣对她感情极深。欧阳修与谢、梅两家都有深交,故对于谢氏去世,深为哀痛。尧臣有诗回忆说:“去年我丧子与妻,君闻我悲尝俛眉。”故知谢氏墓志铭是作者精诚所感的一篇至情之文。读古人文集所载碑志,常叹其为妇人记传者独少,其文又多平平而不见精彩。盖碑志载其“功德才行志义之美者”,而中国古代妇女因所处地位禁锢,材性之美能表现于世以“伟烈奇节”著作绝少。为妇人志墓多有著笔之难,常是详其家世而略其事迹,叙事迹的也只称扬所谓“妇道”而已。要是纪传者不为“载道”的陈腐意识所桎梏,为谢氏这样的普通妇人立传,未尝不可以传久。欧阳修的高明即在于突破了为妇人志墓的刻板格局。本来是应友人请托为谢氏志墓,而作者文心巧构,转作尧臣悼亡口气,在夫妇日常的片言絮语中,或在从事琐屑家务的默默中,捕捉谢氏灵心睿知所爆放的光与热,述事切真,寄思至哀,自然得体。而在结构形态上,又化单为偶,以宾陪主,铺叙谢氏夫妇精神相感的情义,彼此德行相互映发,腾挪跌宕,使行文深曲达意。顾兴武说:“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然叙事文有驭繁就简而称妙者,有衍简为繁而取胜者。本文开头一段,叙友人请铭,事本简一,若主其达意,可一句说了;而作者用繁笔委曲具体地备述请铭的种种细节,蕴蓄了情感深度。友人中年丧偶,事极不幸,况又殁于湖州(吴兴)解任归京的路上,不能归葬梅氏祖茔,更是悲不胜悲!故特为叙出“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谢氏去世,圣俞即作《悼亡三首》,其中“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最为沉痛。而志文插入此事则说“哭内之诗”,是化去庄重,单出悲心。“悲曰:吾妻谢氏亡矣。”圣俞的哀痛急欲涌泻,却只一句即收住,文笔妙在能留,圣俞悲不自禁又哽咽难吐之情状宛然。“丐我以铭”与后文“请铭于子”比量,此一“丐”字状写请铭者哀祈恳切之情备足无余。“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生者居哀如毁,尽托于此请铭的勤上。以上备写圣俞请铭的至诚,即是褒美谢氏夫妇生死不渝的情义,并以悲思悼亡的浓重气氛笼照全文。第二大段铺叙谢氏善行美德。先叙安处贫困以勤治家而层折三笔:一家世,二婚后,三治家。实写顺叙,概括谢氏由生到卒的一生。然而从表现人物看,叙家世荣盛又是垫笔,叙婚后贫况则成反衬。一个盛族闺秀而归嫁贫门,命运逆转,能心不戚戚,“怡然处之”,固已难能;更不委运认命,“治家有常法”,实在高出常情。圣俞《怀悲》缅怀道:“自尔归我家,未尝厌贫窭、夜缝每至子,朝饮辄过午。”一个县令夫人亲手料理家务,这么辛苦,今人自难想象。墓志铭叙治家常法分类概括食衣住行,三个“而”字表语义反转,“而”上句俱从贫写,“而”下句则表现谢氏不为贫所屈的作为。四个“必”字坐实一“常”字,事事有常,几十年不懈。谢氏安处贫境而胸次豁朗勤奋自励的强韧性格以此描写鲜明完足。继述谢氏通达世务,忧心国事,又作四层:起由圣俞自叙“穷不失义”。交友能乐,居家无忧,身心自得,结归“吾妻之助也”。“抑”表叹美,对谢氏由衷地敬重与感激。圣俞忆桐城山行遇险的诗说:“吾妻常有言,艰勤壮时业。安慕终日间,笑媚看妇靥?自是甘努力,于今无所慑。”文章妙用以宾形主之笔,明写圣俞而神疑于谢氏。古代妇女不予外事,即或才智绝伦,而世人何由得见?唯文章妙手宛曲传写夫妻精神相感的感妙,借圣俞的情操美行影现谢氏的内美。由“助”引出“户屏窃听”事,“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与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她深通世务,识人断事都有主见,并合于理。以下行文呈一枝两歧:“官吴兴”事单承“商榷其人才能贤否”,“或自外醉而归必问”,说她慎于择友;“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是说交游唯贤。勉励丈夫上进。这一层本是夫妇对话,而以记言体单出谢氏问话,于答话则改作叙述语处理,一方的坦诚,一方宛言功戒的声口,相形益明。谢氏忧国之叹,单承商榷“时事之得失”,从“死而得君葬我”的话看,盖在去世前不久。“位卑末敢亡忧国”(陆游诗)。一个普通妇人,贫病交困,而不计个人,唯天下忧,这精神境界何其宽广!如此深明大义的大言论,却从“仰见飞蝗”引发,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谢氏的性格朴实中见伟异。以上四事,前两者所述从“穷于世久”及“吾尝……多从”的用语看,非一时一地的事,后两者一标出具体处所吴兴,一标出具体时间是岁,更添真实感。“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以此简括精练的句子结束错杂层叠的叙事,造成截江断流的文势。然又拖泥带水,补出“多此类”三字,墓志所载只是大要,谢氏一生何能尽述?藕断丝连,启人怀想默思。最后由“呜呼”承转,述圣俞悼亡之悲与请铭之勤。句句扣定谢氏行实发咏,使事义更深长。第三段记享年、恩封、子女、卒葬时地,系墓志通例,与开头的一段情事照应。最后铭词,以告慰亡灵。欧阳修的碑志文体尚简要,“书不尽言之烦而尽其要,言不尽意之委曲而尽其理。”所作谢氏墓志也是这样,但也不排斥生动细节为文章生色。如直书“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既照应谢氏盛族,又极写梅家贫况。古讲厚葬,卒时如此,婚后贫况可知!又知“户屏窃听”,刻画谢氏关注丈夫社交的独特方式与灵心牲术,妙有情趣,又多么富于时代特征。又“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描写人物所处环境、举止、情感,一一逼真。这虽寥寥数笔,然如颊上三毛,笔下人物即刻立了起来。文中反复写谢氏情态:“怡然”、“怡以和”、“怡怡”,强调谢氏居贫而能乐观,然场合不同,义有侧重。“怡然”著间于安处贫困的心境宁适,“怡以和”著意于言行和善,“怡怡”则是丈夫眼中的妻子情态,亲切甜美。三“怡”之后复一“叹”,让谢氏深明大义的品操“曝光”。文中记述圣俞叹“贫”叹“穷”者三处:“甚矣,吾贫可知也!”“吾穷于世久矣!”“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没也又无以厚焉”。这与谢氏的“怡”态适成对照。己身贫穷而累及妻子,不免怀此内疚与惭恨。然作者多于感叹处见微旨,“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圣俞以诗名世,而累举进士不第,以门荫得官,三为主簿,两任县令,至此任监税,坎坷不遇,以致妻子贫困如此,因而深致感叹,以刺当世。本文不象一般碑铭文字那样记述死者姓名、籍贯、身世履历,而是从尧臣如何怀念亡妻,屡次请求作者为亡妻撰写墓志铭入手,表达对这位患难与共妻子的真挚感情,从而展示谢氏的精神风貌,笔法新颖,感情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