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清明作。推荐。爱诗词网。屈大均《壬戌清明作》朝作轻寒暮作阴2,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3。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3。【注释】1.壬戌,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当时三藩已先后败亡,台湾郑氏政权亦告倾覆,自清初以来全国大规模的抗清运动,在满汉大地主的血腥镇压下,至此暂告结束,清王朝得以巩固。作者眼看着复明无望,感到切肤的沉痛和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全诗因情写景,音节低沉,情调比较消极,表现了当时一般志士遗民壮志难酬的苦闷。2.作:此处指天气变化。3.“落花”二句: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4.“龙蛇”二句:龙蛇:比喻隐伏草野,待时而起的志士,《易·系辞》:“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汉书·扬雄传》:“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寒食,旧节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一说在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旧时寒食有禁火之俗,相传春秋时晋国贵族,曾从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文公即位后,随后诸臣均有赏赐,独未及介之推。介遂作《龙蛇歌》,隐居绵上(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后来曾烧山希望他出来,结果他竟被烧死。后人为了纪念他,这一天禁火寒食。怆:悲伤。今译阵阵轻寒,弥漫在清晨,片片阴云,笼罩在暮色时分。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落花滴泪,是因有风雨的侵临,啼鸟无情,此事自古而今。故国的江山呵,徒然成为梦寐,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那醉梦独醒的猛士呵,四海之广,却无处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伤我客子之心。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意思】迷蒙的烟雨呀,笼置着整条大江。寒凉的秋意呀,连夜来到了吴楚地方。清晨,天刚晴朗、我为你送行,在芙蓉楼上。极目远眺,平野清旷,孤零零地兀立的楚山呀,最使人心伤。呵,辛渐,到洛阳,亲友们若问起我景况,别的都毋须多讲;就托你捎去一句话——我的心,仍象冰一样,在玉壶中闪光!【全诗】《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赏析】此诗选自《全唐诗》。王昌龄在名家如林的盛唐时代,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称号。他是七绝的圣手,现存一百八十余首诗中,七绝占近一半。明朝人杨慎说:“龙标(王昌龄曾任龙标县尉)绝句,无一篇不佳。”此诗是他七绝送别题材的名篇,作于天宝初年(约741)贬江宁县(今南京市)丞之时。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角,登临可以俯瞰长江,远望楚地,常是文人墨客登临饯别之所。《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为芙蓉楼。”辛渐是王昌龄的挚友,此番远道来探望遭贬的诗人,可能是将取道润州(今镇江市)到扬州,再北上洛阳。诗人感激他的一片深情,由江宁一直送行到润州。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俩人联袂携手,登楼话别。诗人作《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赠行,此诗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分两层意思来写的:一、二句写送别情景,暗示心迹;三、四句直抒胸臆,告慰亲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从昨夜寒雨入吴写起,以一幅烟雨凄迷的雨锁长江图,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夜雨对床,多少知心话儿要诉,窗外雨声淅沥,真是小楼一夜听秋雨,点点滴滴落在离人心!从此句语法构成和参读此诗另一首,知“入吴”的主语应是“寒雨”。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出了时间的发展过程,从昨夜推移到天明,写次日早晨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情景,天明时分,辛渐登舟将行,只见“孤帆远影碧山尽”,诗人目送帆影远去,举目茫然,眼中只剩下孤峙的山峰,“楚山孤”是诗人移情之笔,“孤”正是诗人自己孤寂惆怅心境的写照。润州古时曾先后属于吴国和楚国,因此,一、二句中以“吴”、“楚”同义互文来指润州一带地方。一、二句的送别之景,暗蕴着诗人峭傲凄清的思想感情,因此,三、四句自然过渡到诗人将别的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贬谪江宁丞前曾任汜水县尉,汜水就在洛阳附近,而且又是取道洛阳赴任的,洛阳有他不少朋友,如岑参、李颀等,临别时均有诗赠别,如“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李颀《送王昌龄》)“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因此,诗人无时不在想念洛阳亲友,可诗人却以虚拟之笔,反主为宾,以“洛阳亲友如相问”反衬诗人对洛阳亲友相思之深,同时又可借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高尚的操守,告慰亲友。以玉壶冰来比喻操节高尚,早在魏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有“心若怀冰”之句;六朝刘宋的鲍照《白头吟》也有“清如玉壶冰”之句;唐开元宰相姚崇《冰壶诫》序中则有:“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更是将冰心玉壶作为做官的自勉铭。诗人凝炼地把“冰”、“心”、“玉壶”三者意象统一在七字之句中,铸成这一千古名句,激励千秋仁人志士之心。据殷璠《河岳英灵集》记载,王昌龄“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因此,诗人此处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操节,蔑视旁议,使全诗顿时闪耀出动人的光彩,含蓄蕴藉,情韵深长。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此言甚是。
寒雨连江夜入吴的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意思】迷蒙的烟雨呀,笼置着整条大江。寒凉的秋意呀,连夜来到了吴楚地方。清晨,天刚晴朗、我为你送行,在芙蓉楼上。极目远眺,平野清旷,孤零零地兀立的楚山呀,最使人心伤。呵,辛渐,到洛阳,亲友们若问起我景况,别的都毋须多讲;就托你捎去一句话——我的心,仍象冰一样,在玉壶中闪光!【全诗】《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赏析】此诗选自《全唐诗》。王昌龄在名家如林的盛唐时代,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称号。他是七绝的圣手,现存一百八十余首诗中,七绝占近一半。明朝人杨慎说:“龙标(王昌龄曾任龙标县尉)绝句,无一篇不佳。”此诗是他七绝送别题材的名篇,作于天宝初年(约741)贬江宁县(今南京市)丞之时。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角,登临可以俯瞰长江,远望楚地,常是文人墨客登临饯别之所。《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为芙蓉楼。”辛渐是王昌龄的挚友,此番远道来探望遭贬的诗人,可能是将取道润州(今镇江市)到扬州,再北上洛阳。诗人感激他的一片深情,由江宁一直送行到润州。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俩人联袂携手,登楼话别。诗人作《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赠行,此诗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分两层意思来写的:一、二句写送别情景,暗示心迹;三、四句直抒胸臆,告慰亲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从昨夜寒雨入吴写起,以一幅烟雨凄迷的雨锁长江图,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夜雨对床,多少知心话儿要诉,窗外雨声淅沥,真是小楼一夜听秋雨,点点滴滴落在离人心!从此句语法构成和参读此诗另一首,知“入吴”的主语应是“寒雨”。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出了时间的发展过程,从昨夜推移到天明,写次日早晨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情景,天明时分,辛渐登舟将行,只见“孤帆远影碧山尽”,诗人目送帆影远去,举目茫然,眼中只剩下孤峙的山峰,“楚山孤”是诗人移情之笔,“孤”正是诗人自己孤寂惆怅心境的写照。润州古时曾先后属于吴国和楚国,因此,一、二句中以“吴”、“楚”同义互文来指润州一带地方。一、二句的送别之景,暗蕴着诗人峭傲凄清的思想感情,因此,三、四句自然过渡到诗人将别的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贬谪江宁丞前曾任汜水县尉,汜水就在洛阳附近,而且又是取道洛阳赴任的,洛阳有他不少朋友,如岑参、李颀等,临别时均有诗赠别,如“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李颀《送王昌龄》)“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因此,诗人无时不在想念洛阳亲友,可诗人却以虚拟之笔,反主为宾,以“洛阳亲友如相问”反衬诗人对洛阳亲友相思之深,同时又可借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高尚的操守,告慰亲友。以玉壶冰来比喻操节高尚,早在魏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有“心若怀冰”之句;六朝刘宋的鲍照《白头吟》也有“清如玉壶冰”之句;唐开元宰相姚崇《冰壶诫》序中则有:“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更是将冰心玉壶作为做官的自勉铭。诗人凝炼地把“冰”、“心”、“玉壶”三者意象统一在七字之句中,铸成这一千古名句,激励千秋仁人志士之心。据殷璠《河岳英灵集》记载,王昌龄“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因此,诗人此处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操节,蔑视旁议,使全诗顿时闪耀出动人的光彩,含蓄蕴藉,情韵深长。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此言甚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千古传诵。它以质朴闲淡的诗风,表达了游子久客乍归的复杂思想感情,纯以口语,天然真挚。此诗共有二首,这是其中之一。从诗题可知,这是诗人回到故乡,信笔所书之作。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民族心理——乡土观念特别强,人们往往对哺育自己长大的故乡,感情特别深厚,到了老年,外出的人就更加怀念故园,总希望叶落归根,回故乡安度晚年。此诗正是诗人晚年回到久别的故乡时即景所感之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开头就直接点出离开家乡之久和回到家乡时年纪之大,突出诗人作客异乡的久远。“少小”与“老大”对比,写出了时间的跨度。诗人三十七岁考取进士,先后任过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直到八十二岁才辞官退休,回乡隐居。久违故乡,如今踏上故乡的土地,既熟悉又陌生,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心中该有多少话要说,可什么都不说,暗寓着无限感慨之情。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生动地刻划出暮年归来时的形象。“乡音”是每个人牙牙学语时就烙下的故乡印记。尽管时光飞逝,人生易老,岁月消磨,但家乡口音却没有改变。苏轼诗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清人叶燮诗中也有“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这是客子对乡音的共同感受。“鬓毛衰”照应上句“老大”,和“乡音无改”对衬,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明白如话地表达诗人初临故土的感慨,蕴含着对家乡无比深厚的感情,从而为唤起下两句作了精心而又自然的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意陡增波澜,借儿童的眼睛和形象暗写自己,捕捉诗的意趣,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是机杼别裁!谁会想到他就是家乡的老长辈呢?只以为是远方来的客人,儿童们有礼貌而又透出热情地加以问讯,好客天真之情溢然可见。从诗人感受来说,儿童的笑问却是诗人心头的一击。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归来,鬓毛疏落。昔日的主人今天反成了客人,此中感受既喜又悲,不胜感慨之至。“笑问客从何处来”,宛然看到那群儿童天真烂漫问话的音容笑貌,备感亲切,真是“亲不亲,故乡人”啊!诗有问无答,即悄然作结,留人玩味体悟。全诗毫无雕琢,全用白描,没有词藻的修饰,却意蕴醇厚,宋宗元称“情景宛然,纯乎天籁”(《网师园唐诗笺》)。在结构上又独具匠心,通过层层翻进,奇趣妙生,《对床夜语》说“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此诗之境界,在唐人七绝中殊不多见。
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原文]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①少子,而魏安釐王②异母弟也。昭王薨③,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④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⑤,士无⑥贤不肖,皆谦而礼⑦交之,不敢以⑧其⑨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⑩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11)谋(12)魏十余年。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13)夷门(14)监者。公子闻之,往请(15),欲厚遗(16)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17)数十年,终(18)不以(19)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20),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22)车骑,虚左(23),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24)敝(25)衣冠(26),直上载公子上坐(27),不让,欲以观(28)公子。公子执辔(29)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30)在市屠中,愿枉(31)车骑过(32)之。”公子引(33)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34),故(35)久立与其客语。微(36)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37)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38);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39)终不变,乃谢(40)客就(41)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42),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43)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44)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45)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46)过,今公子故(47)过之。然嬴欲就(48)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49),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50),而以公子为长者(51),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魏安釐王二十年(52),秦昭王(53)已破赵长平军(54),又进兵围邯郸(55)。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57)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58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59)下;而(60)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61)晋鄙,留军壁(62)邺(63),名为救赵,实持两端(64)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65)于魏,让(66)魏公子曰:胜(67)所以自附为婚姻(68)者,以公子之高(69)义,为能急(70)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71)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72)轻(73)胜,弃之降秦,独(74)不怜(75)公子姊邪?”公子患(76)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77)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78)终不能得之(79)于王,计(80)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81)车骑百余乘,欲以(82)客往赴(83)秦军,与赵俱死。过夷门,见侯生,具(84)告所以(85)欲死秦军状(86)。辞决(87)而行。侯生曰:“公子勉(88)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89)矣,天下莫(90)不闻(91);今吾且死,而侯生曾(92)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93)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94),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95)虎,何功之有(96)哉“?尚安事(97)客!然公子遇(98)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99)知公子恨[1]之复返也。”公子再拜[2],因问。侯生乃屏[3]人间语[4]曰:“嬴闻晋鄙之兵符[5]常在王卧内[5],而如姬最幸[7],出入王卧内,力[8]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9]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10]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11]如姬。如姬之[12]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13]未有路耳。公子诚[14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15],北救赵而西却[16]秦,此五霸[17]之伐[18]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19]便[20]国家。公子即[21]合符,而[22]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23]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24]。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25]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26]宿将[27],往恐不听,必当[28]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29]鼓刀[30]屠者,而公子亲数存[31]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32]无所用。今公子有急[33],此乃臣效命之秋[34]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35]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36]数[37]公子行日[38],以[39]至晋鄙军之日北乡[40]自刭[41],以送[42]公子!”公子遂行。至邺,矫[43]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44],何如[45]哉?”欲无听。朱亥袖[46四十]斤铁椎[47]椎[48]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49],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50],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51]矢;为公子先引[52]。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53]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54]。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魏王怒[55]公子之[56]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57]与客留赵。[注释]①魏昭王:魏襄王之子,公元前295年至277年在位。②安釐王:名圉(yǔ)。公元前276年至243年在位。釐,也写作“僖”。③薨(hōng):周代特称诸侯死亡叫“薨”。后代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④信陵:地名,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北。⑤下士:谦虚地对待士人。下,屈尊。士,有一定才能的人。春秋时期,士多是卿、大夫的家臣。到战国时,山东各国的诸侯将相都争相养士,士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⑥无:无论。⑦礼:名词作状语,有礼貌地。⑧以:倚仗,仗恃。⑨其:自己的。⑩归:归附。(11)加兵:出兵侵略。加,侵凌。(12)谋:这里指作侵犯的打算。(13)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14)夷门: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15)请:拜访,问候。(16)遗(wèi):赠予。(17)洁行:保持品德的高洁。洁,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高洁。(18)终:总,自始至终。(19)以:由于。(20)置酒:办酒席。(21)从:使动词,使……跟从,带领。(23)虚左:空着左边的位子(左边的位子是上位)。(24)摄:撩起。(25)敝:破旧。(26)衣冠:复词偏义,义在“衣”。(27)坐:通“座”。(28)以观:“以之观”的省略。之,指自己的举止。(29)辔(pèi):马缰绳。(30)客:这里指朋友。(31)枉:委屈,谦逊的话。(32)过:访,探望。(33)引:领,这里指驾车。(34)俾倪(bìnì):同“睥睨”,斜视,表示旁若无人的高傲态度。(35)故:故意。(36)微:暗暗地。(37)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指国君的宗族。(38)举酒;举杯祝酒,这里指开宴。(39)色:神色。(40)谢:辞,告辞。(41)就:凑近,趋向,这里指登上。(42)遍赞宾客:“遍赞于宾客”的省略。赞,引见,介绍。于,向。(43)为寿:祝酒。(44)为:为难,羞辱。(45)关:门闩。(46)有所:“有什么……”,“有什么……的人(或物)”。所,指代行为的对象。(47)故:特地。(48)就:动词,成就,造就。(49)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久立公子车骑于市中”的省略。立,使动用法,让……站立。(50)以……为……:把……看作……。(51)长者:有德行的人。(52)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53)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54)破赵长平军:指秦国将军白起打败赵国的长平军,活埋四十万降兵的事。长平,赵地,在今山西省晋城。(55)邯郸(hándān):赵国国都,今河北省邯郸。(56)平原君:名胜,赵武灵王的儿子,封为平原君。平原,在今山东省平原县。(57)数(shuò):屡次。(58)将(jiàng):率领。(58)赵:这里借指赵国的都城。(59)且:将。(60)而:如果。(61)止:使动词,使……停止。(62)壁:原义是“营垒”,这里作驻扎讲。(63)邺(yè):魏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县。(64)持两端:动摇不定。(65)冠盖相属(zhǔ):形容使者络绎不绝。冠盖,借指戴帽乘车的使者。盖,装在车上遮日挡雨的像伞的东西。属,连续。(66)让:诮让,责备。(67)胜:赵胜,即平原君。(68)婚姻:亦作“昏姻”。古代称婿之父为“姻”,称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相当于今之“亲家”)。这里指男婚女嫁形成的婚姻关系。(69)高:形容词用如动词,崇尚。(70)急:动词,解救急难。(71)安在:何在,在哪里。安,何。(72)纵:即使。(73)轻:形容词用如动词,轻视。(73)之: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我”。(74)独:难道。(75)怜;爱怜。(76)患:忧虑。(77)说:劝说。(78)度:忖度,估计。(79)之:指定兵救赵一事。(80)计:打算。(81)约:备办。(82)以:与。(83)赴:舍身投入。(84)具:同“俱”,都,全。(85)所以:表示原因。(86)状:情况。(87)决:同“诀”,辞别。(88)勉:尽力,努力。(89)备:完备,周到。(90)莫:没有人,没有谁。(91)闻:知。(92)曾:竟然。(93)失:与“备”相对,指不完备、不周到。(94)他端;别的办法,其他良策。端,方法。(95)馁:饥饿。(96)何功之有:有什么作用。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功,功用。(97)安事:何用,哪里用得着。安,何。(98)遇:待。(99)以是:因此。[1]恨,为动用法,为……感到遗憾。[2]再拜:拜了又拜,表示恭敬。[3]屏(bǐng):使动用法,使……退下。[4]间(jiàn)语:私语,密语。[5]兵符:调动军队用的符节,用竹木或金玉制成,上面刻着字,对半剖开,国君和主将各保存一半,以便必要时对证。[5]卧内:卧室。[7]幸:受帝王宠爱。[8]力:名词作状语,凭能力。[9]资:蓄之于心,怀有某种念头。[10]为:对。[11]进:献。[12]之:取消“如姬欲为公子死”的独立性。[13]顾:只,不过。[14]诚:果真。[15]军:这里指军权。[16]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17五]霸:春秋时,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个国力强大的诸侯,曾先后当过诸侯联盟的首领,历史上称为五霸。[18]伐:功,功业。[19]以:为了。[20]便:有利。[21]即:即使。[22]而:如果。[23]请之:请示魏王。[24]与俱:“与公子俱往”的省略。俱,同。[25]于是:在这时。[26]嚄唶(huòzè):大叫大笑。形容意气豪迈,叱咤风云。[27]宿将:有名望的老将。[28]当:将。[29]市井:集市。[30]鼓刀:动刀。[31]存:看望,慰问。[32]小礼:指平时无谓的礼节应酬。[33]急:形容词用如名词,急难,危难。[34]效命之秋:舍命报效的时候。秋,时候,时机。[35]谢:告辞。[36]请:请让我。[37]数(shǔ):计算。[38]行日:行程。[39]以:在。[40]乡(xiàng):同“向”。[41]刭(jǐng):用刀割脖颈。[42]送:这里指回报。[43]矫:假托,诈称。[44]代之:代我。之,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45]何如:怎么回事。[46]袖;名词用如动词,藏在袖子里。[47]椎:名词,锤。[48]椎:动词,锤击。[49]勒兵:治军。勒,整饬。[50]解去:解围而去。[51]韊(lán):箭筒。[52]先引:前导,前面引路。[53]及:赶得上,比得上。[54]人:别人。这里指信陵君。[55]怒:为动用法,为……而恼怒。[56]之:取消“公子盗其兵符”的独立性。[57]独:却。[译文]魏国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国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位,封公子做信陵君。公子为人,讲究仁义,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士人无论才能和德行的高下,都能谦恭有礼地结交他们,从不敢凭借自己的富有和显赫的地位去傲慢地对待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内的士人们争着去投奔他,招来的食客多达三千人。在这时,各国诸侯因为公子贤明,又有很多门客,有十多年不敢出兵打魏国的主意。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七十岁,家境贫寒,是大梁城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他是个隐士,就去问候他,想多送些钱财给他,(侯嬴)不肯接受,说:“我修养自己的品德保持洁白的操守已有几十年了,总不能因为看守城门生活困苦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物。”公子于是就摆下酒席,大会宾客。客人们坐定后,公子带着随从车马,空着车上左边的尊位,亲自去邀请夷门的侯嬴。侯嬴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子坐在公子所应坐的上位,并不推让,想用这种傲慢失礼的举动来考察公子的态度。(只见)公子握着缰绳赶车,态度越发恭敬。侯嬴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集市上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去访一访他。”公子(于是)驾着车子进入集市。侯嬴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着眼睛旁若无人,故意长时间地站着和他的朋友谈话。暗中观察公子(的反应),(只见)公子的脸色更加和蔼了。就在这时,魏国的文武大官、王亲国戚和宾客们在堂上坐满了,只等公子来举杯开宴;集市上的人都在观看公子握着缰绳(等待侯嬴),随从公子的人无不偷偷地骂侯嬴。侯嬴观察公子的神情态度始终没有改变,于是辞别客人登上车子。到了家,公子招引侯嬴坐在上位,把他向客人们一一作了介绍,客人们都感到惊讶。酒喝到正尽兴时,公子站起来,到侯嬴面前举杯为他祝酒。侯嬴于是对公子说:“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瞧的了!我侯嬴只是个夷门抱着门闩、看守城门的人,可公子您却委屈自己亲自驾车,迎接我来到高朋满座之中,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却特地陪我去拜访友人。然而我正是想成就公子(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公子和随从车马久久地在集市上等候,(为的是)借拜访朋友之机来观察公子,而公子的态度却更加谦恭了。集市上的人都把我侯嬴看作小人,而把公子看作道德高尚的长者,能降低身分去结交士人。”于是散了酒宴。(从此)侯蠃就成了公子的上等门客。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打败赵国在长平的军队以后,又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平原君)几次(派人)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在攻打赵国的都城,早晚就要攻下了;如果诸侯中有敢来救的,(我)攻下赵国以后,一定调转军队先打它!”魏王害怕了,忙派人阻止晋鄙进军,叫军队驻扎在邺地,名义上说是援救赵国,实际上是脚踩两只船来观望秦赵之战的形势。平原君的使者冠盖相望,络绎不绝地来到魏国,(平原君)责备魏公子说:“我赵胜之所以自愿高攀贵国结为姻亲,就因为我认为公子崇尚道义,能够解救别人的急难。如今邯郸早晚就要兵败降秦了,可是魏国的救兵还不来,从哪里体现出公子能解救别人的困难呢!况且公子纵使轻视我,抛开赵国不管,迫使赵国屈服于秦国,难道就不心疼您的姐姐吗?”公子很为这事发愁,几次请求魏王(出兵救赵),还和宾客、辩士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但)魏王怕秦国报复,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暗自忖度,(即使到)最后也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许可,决计不独自苟且偷生,眼看着让赵国灭亡,就告诉门客,备好车马一百多辆,想要与门客一起去跟秦军拚命,同赵国共存亡。(当他们出发)经过夷门时,公子见了侯嬴,把自己之所以要去同秦军拚命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然后辞别出发。侯嬴说:“公子好好努力吧!我老朽不能跟您去了。”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有些不痛快,心想:“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的;如今我将要去赴死,可是侯生竟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我难道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吗?(于是)又驾车回来问侯嬴。侯嬴笑着说:“我早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又)说:“公子喜爱结交士人,名声传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只想去和秦军拼命,这好比拿块肉丢给饿虎,有什么用处呢?还用门客做什么!可是公子待我很优厚,公子走了我却不送,因此知道公子会为此感到遗憾再回来的。”公子拜了又拜,于是向他请教。侯嬴就支开旁人悄悄地(对公子)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卧室里,而魏王的妃子如姬最受宠爱,能随便出入魏王的卧室,她有办法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了,如姬怀着为父报仇的心事已有三年了,从魏王以下,想找人替她报杀父之仇,没能找到。如姬为这事对公子哭泣,公子派门客砍下了她仇人的头,敬献给如姬。(所以)如姬愿意替公子出死力,绝不会推辞,只不过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就可拿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权,挥师北上援救赵国,往西击退秦军,这是相当于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谋,请如姬帮助。如姬果然偷出兵符给了公子。公子出发了,侯嬴说:“大将在外面,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为了有利于国家。(所以)公子即使合上了兵符,如果晋鄙不把军权交给公子,而要再请示魏王,(那么)事情必然危险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同您一起去。这人是个大力士,晋鄙能听从您,当然很好;(万一)不听从,可叫朱亥打死他。”(听了侯嬴的话),当时公子就流下了眼泪。侯嬴问道:“公子怕死吗?为什么流泪呢?”公子说:“晋鄙是位叱吒风云的老将,(我)去了(他)恐怕不肯听从,势必将他杀死,所以流泪了,怎么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是街上操刀卖肉的屠夫,可是公子却亲自多次来看望我,我之所以不答谢的原因,是认为平时那些琐碎的礼节没有用处。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正是我舍命报效您的时候了。”于是同公子一道出发了。公子去向侯嬴辞行。侯嬴说:“我本当跟随您去,可我老了,不能去了,请让我计算公子路上走的时间,在您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将)面向北方自杀,用这来答谢公子(的知遇之恩)!”公子于是出发。到邺地(后),假传魏王的命令来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对这件事产生了怀疑,举起手看着公子,说:“当今我拥有十万人的部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交给我)的重大任务。现在您单车匹马来接替我,是怎么回事呢?”打算不听从(公子)。(于是)朱亥拿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重的铁锤,一锤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军队。他整顿军队,下达命令到军队中,说:“父子同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同在军中的,兄长回去。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父母。”得到挑选出来的精兵八万人,进军攻击秦军,秦军解围离去。终于救了邯郸,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国界上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筒和弓箭在前面替公子引路。赵王—再拜谢说:“从古以来的贤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啊!”在这时候,平原君不敢拿自己同信陵君相比。公子和侯嬴诀别后,到达晋鄙军营的那天,侯嬴果然面朝北自刎了。魏王为公子窃取他的兵符并假托命令杀死晋鄙非常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会如此。(公子)既已打退秦军、保存了赵国,便派遣将领统率他的军队回到魏国,公子却和门客留在赵国。[鉴赏]这篇文章重点记叙了信陵君礼遇侯嬴和“却秦存赵”两个事件,着力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特征和“急人之困”的崇高品德。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写道:“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可见本文的主旨是很明确的:即热情赞扬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因而得到士的帮助,急赵国之困,建立了丰功伟业。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使本已长眠地下,成为枯骨腐质的历史人物从文章中走了出来。有形、有声、有情感、有血肉,以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应该说作者在塑造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方面,给后人提供了不少极其可贵的经验:首先要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件,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充分展示他的性格特征。本文共选了两件事:亲迎侯生和窃符救赵。侯生不过是个七十岁的看门人,信陵君却为他大宴宾客,亲自去迎接。在大庭广众之中,侯嬴却故作傲慢,存心试探他。于是“仁而下士”的信陵君,卓尔不凡的侯生,各自的性格特征都得以凸现于纸上。“窃符救赵”是关系一个国家众多人民生死存亡的大事,在秦兵“进兵围邯郸”,魏王首鼠两端的紧要关头,信陵君决定赴赵拼死,后来接受了侯生所献窃符计,终于却秦存赵,既充分地表现了信陵君“急人之困”之“仁”和真能得“士”之“礼”,也表现了侯生过人的智慧、才能,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其次,作者还善于运用互相映衬的方法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信陵君同侯生身分贵贱悬殊,但在“亲迎侯生”这一情节中,贵者谦恭到似是过分,贱者傲慢到令人忿然,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正是信陵君的谦恭衬托出侯生清高的气节和深沉的智慧;同样,正是侯生的傲慢衬托出信陵君过人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真诚。作者写其他次要人物也无不起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如公子执辔待侯生于“市屠”中时,作者写了围观的“市人”,“窃骂”侯生的“从者”,都是着眼于信陵君的“仁而下士”的。字数:8814注释[作者及作品简介]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节。《史记》及作者司马迁,参看《陈涉世家》“作者及作品简介”作者:司马迁知识来源:彭格人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诗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出处】唐·王维《红豆》。【译注】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到的时候,就蓬勃地挂在树枝上;但愿你能多采摘几颗,因为这些红豆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情意。一般人都称红豆为相思豆,色红。由于王维这首诗的歌咏,红豆已成为妇孺皆知、老少皆喜的小玩物。一般人常用这首诗来表示深深的情意和无限的相思。【赏析】红豆生长在祖国南方,春天来临时又长出几枝新条。希望您多采撷些红豆,因为它最相思。诗的首句点明红豆产地,也是友人所在之地。次句以对富有情味的“红豆”的关心,寄托情思,轻声询问,出语亲切,意味深长。第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因为“此物最相思”,这里用相思嘱友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语言真挚、恳切,透露情怀宛曲动人。全诗热情洋溢,以物寄情,相思之情表达得婉转而入木三分。注:红豆,又名相思子,相传古时有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痛楚万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全诗】《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鉴赏导示】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的为数甚多,王维的这首诗就是梨园子弟吟唱的歌词之一。据《全唐诗话》记载,天宝之乱后,著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由此可见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鉴赏】古人写坚贞感情有泪尽继之以血的描写。红豆颜色殷红,经久不变,形如泪珠,民间早就把它看作爱情的象征。唐诗中常用红豆来表达相思之情,这首诗意在借红豆以寄托自己对远在岭南的友人的怀念。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引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况且作者从发问对方着墨,足见相思之深。诗题“相思”,即相思子,红豆的别名。红豆生长在南岭一带,采用问句,春天来了,庭院中又长出了几枝呢?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往。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愿君多采撷”,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切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句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一个“最”字,意味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不离红豆,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全诗一气呵成,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体现了王维诗歌语浅情深的特点。【鉴赏要点】[1]名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采用象征、比兴、双关的手法。[3]语浅情深。
多采撷。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出处】唐·王维《红豆》。【译注】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到的时候,就蓬勃地挂在树枝上;但愿你能多采摘几颗,因为这些红豆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情意。一般人都称红豆为相思豆,色红。由于王维这首诗的歌咏,红豆已成为妇孺皆知、老少皆喜的小玩物。一般人常用这首诗来表示深深的情意和无限的相思。【赏析】红豆生长在祖国南方,春天来临时又长出几枝新条。希望您多采撷些红豆,因为它最相思。诗的首句点明红豆产地,也是友人所在之地。次句以对富有情味的“红豆”的关心,寄托情思,轻声询问,出语亲切,意味深长。第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因为“此物最相思”,这里用相思嘱友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语言真挚、恳切,透露情怀宛曲动人。全诗热情洋溢,以物寄情,相思之情表达得婉转而入木三分。注:红豆,又名相思子,相传古时有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痛楚万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全诗】《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鉴赏导示】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的为数甚多,王维的这首诗就是梨园子弟吟唱的歌词之一。据《全唐诗话》记载,天宝之乱后,著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由此可见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鉴赏】古人写坚贞感情有泪尽继之以血的描写。红豆颜色殷红,经久不变,形如泪珠,民间早就把它看作爱情的象征。唐诗中常用红豆来表达相思之情,这首诗意在借红豆以寄托自己对远在岭南的友人的怀念。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引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况且作者从发问对方着墨,足见相思之深。诗题“相思”,即相思子,红豆的别名。红豆生长在南岭一带,采用问句,春天来了,庭院中又长出了几枝呢?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往。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愿君多采撷”,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切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句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一个“最”字,意味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不离红豆,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全诗一气呵成,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体现了王维诗歌语浅情深的特点。【鉴赏要点】[1]名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采用象征、比兴、双关的手法。[3]语浅情深。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推荐。爱诗词网。我在西双版纳的美妙如画的土地上,幸运地遇到了一次真正的蝴蝶会。很多人听说过云南大理蝴蝶泉的蝴蝶会。三百多年前,有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许多来到大理的旅客都要设法去观赏一下这个人间奇景。可惜蝴蝶会有时间限制,游客难于恰巧在那个时间来到蝴蝶泉边。就是徐霞客也没有亲眼看见蝴蝶会的盛况。他去早了一个月,蝴蝶树还没有开花,他只能折下一根枝条,惆怅而去。游记中关于蝴蝶会的盛况是他根据别人的叙述写下来的。我在七八年前也探访过一次蝴蝶泉。我去晚了几天,但是我的运气比徐霞客好些,看到了蝴蝶会的尾声。在一泓清澈如镜的泉水旁边,环绕着一株枝叶婆娑的大树,成百的彩色缤纷的蝴蝶正在翩翩飞舞,衬着水中的倒影,确实是非常地美。以后我也曾遇见过看到蝴蝶盛会的人,听他们的描述,比起记载或传说中的盛况来也已经大有逊色了。其实蝴蝶会并不是大理地方所独有。清朝乾隆年间,张泓的《滇南新语》中就记载着昆明城内圆通山的蝴蝶会:每岁孟夏,蛱蝶千百万会飞此山,屋树岩壑皆满。有大如轮、小于钱者。翩翻随风,缤纷五彩,锦色烂然。集必三日始去,究不知其去来之何从也。余目睹其呈奇不爽者盖两载。这记载离现在已有二百年,现在的昆明居民恐怕很少有人听说过这回事了。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昆明的蝴蝶会已经绝迹,大理的蝴蝶会也在衰落,也许都是由于居民繁庶,游人众多的缘故。在交通不如昆明、大理便利,游人不大走到的地方,也许还可以遇到这种奇妙的景象吧。这个设想被我不久以前在西双版纳旅途中的一次意外的奇遇证实了。西双版纳的气候四季如春,然而春天仍然是最美好的季节。正是在春天,在傣族的泼水节的前夕,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双版纳的一颗“绿宝石”的橄榄坝。当我们从澜沧江的小船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热带大花园。到处是浓荫匝地,繁花似锦。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像是走在精心修建起来的林荫路上一样,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太阳的点点金光。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作了一次旅行。这里的村寨不是许多人家聚集在一起,而是稀疏地分散在林海中间。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丰饶的果树园。家家户户的庭前屋后都生长着枝叶挺拔的椰子树和槟榔树,绿荫盖地的芒果树和荔枝树。人们种着果实累累的香蕉作篱笆,用香气馥郁的夜来香树作围墙。被果实压弯了的柚子树枝条敲打着竹楼的屋檐,长在枝丫间的菠萝蜜散发着醉人的浓香。访问的终点是背倚江岸,紧密相连的两个村寨——曼厅和曼扎。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然后怀着满足的心情踏上了归途。我们走的是来时的路,仍然是那条浓荫遮天的林中小径。透过树间的空隙,有时可以看到平整的田畴;在村寨的边沿,在巨人般的贝叶林和菩提林的荫蔽下,佛寺的屋顶和金塔闪出耀眼的金光。一切都和来时一样,可是又觉得有点不一样。原来多了一群旅伴——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在枝叶间,到处都有三五成群的彩色蝴蝶迎风飞舞;有的在树丛中盘旋逗留,有的却随着人们行进。开始,我们也不以为奇。这里的蝴蝶本来很多,人们早已把蝴蝶看作是西双版纳的美妙景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可是这一次我们越来越觉得所遇到的景象不寻常。蝴蝶一群群从树林中飞出来,越聚越多,结队跟着我们前进。它们上下翻飞,扇动着彩色的翅膀,闪得人眼花缭乱。有时候,大群的蝴蝶堵住了道路,我们不得不用树枝把它们赶开。就这样,走了大约五里路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在一片贝叶树林的边上,一块草坪的中间,有一株高大的菩提树,它的向四面伸张的枝条和茂密的树叶像一把大伞似的遮盖着整个草坪。在草坪中央几方丈的地面上,聚集着数不清的蝴蝶,仿佛是一座五色缤纷的花坛。它们互相拥挤着,攀附着,重叠着;新的蝴蝶群不断地加进来,体积不断地扩大。这些蝴蝶大多数属于一种,翅膀的背面嫩绿色,停在地面就像一片绿草,翅膀的正面却是金黄色,上面带着一些花纹,飞动时就像是朵朵金花。在它们的密集的队伍中间,飞舞着少数巨大的黑底红花身带飘带的大木蝶,仿佛是有意来作点缀。一刹那间,我们好像是走进了童话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的周围,在美丽的自然景色的中间,到处是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的蝴蝶;蝴蝶密集到这样的程度,我们随便伸手就可以捉到几只。我们向蝶群中间投掷树枝,它们立刻向天空飞散,但是不到一分钟又集合到草地上来:我们简直无法干扰它们的盛会。在周围的天空中,雪花似的飞散着密密的蝶粉,同树林中飘来的菩提花香和别的花香混和在一起,散发着一种扑鼻的浓香。面对着这自然界的奇景,我们个个目瞪口呆。站在千万只飞舞的蝴蝶当中,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了。然而我们长久地观赏着,赞叹着,简直不想走开。这时候,我想起大理的蝴蝶泉,也想起了人们因为那儿的蝴蝶越来越少而发出的慨叹。我要告诉他们,祖国的江山是如此多娇,随处都可以发现迷人的美景,在一个地方失去的东西会在更多的地方找到。(原载1961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春草刘敞。推荐。爱诗词网。刘敞《春草》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茎。①似嫌车马繁华处,才入城门便不生。【注释】①绵绵:延续不断貌。不可名,指野草不知其名。抽茎:拔节生长。【译文】春天的小草连绵不断,不知其名。它们在水边平原上纷纷拔节抽茎。好像是嫌厌那车水马龙的繁华市井,你看它一入城门便不愿出生。(闻涛译)【集评】宋·刘后村:“贡父此诗(按:指刘邠的绝句‘清苔满地初晴后’)与刘原父《春草》诗,皆有元和意度,不似本朝人诗。”(《诗林广记》后集卷十引)宋·蔡正孙:“原父此诗,是将罗邺《赏春》诗意翻新一转,真有唐人意度。”(同上)【总案】刘敞《春草》言简意赅,用浅白平实之语表现了春草嫌弃繁华,甘居旷野的质朴品格。诗人甘贫守节,不事权贵的昂扬意气荡漾在诗中。
【名句】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语出战国屈原《九章·涉江》。我不能改变志向而去随波逐流,宁愿自己忧愁痛苦而穷困终身。表现出即使在愁苦穷困的境遇中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而去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语出战国屈原《九章·涉江》。我不能改变志向而去随波逐流,宁愿自己忧愁痛苦而穷困终身。表现出即使在愁苦穷困的境遇中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而去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一名《觉后禅》,又名《耶蒲缘》、《野叟奇语》、《钟情录》、《循环报》、《巧姻缘》。猥亵小说。六卷二十回。题“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情死还魂社友批评”。别题“情隐先生编次”。刘廷玑《在园杂志》以为作者为清初李渔,可能性不大。成书时间不详,首序尾署“癸酉夏正之望西陵如如居士题”,即序作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
书中写一极端好色之徒未央生,百般追逐淫乐,后遭报应而皈依佛门的故事。未央生风流倜傥,性亦聪慧,唯甚好色。忽一日,求见高僧孤峰长老——亦称布袋和尚,长老见未央生模样,恐其堕落,欲收为徒,但生不从。于是长老送他偈语四句而作别。归家后,未央生聘一道学宿儒铁扇先生之女名玉香为妻,生入赘其家。玉香年方十六,品貌端庄,未央生嫌其风情不足,遂觅春宫以开导。铁扇先生训其轻浮,翁婿不和,生于是别妻离家而出走。
古典小说肉蒲团。推荐。爱诗词网。一名《觉后禅》,又名《耶蒲缘》、《野叟奇语》、《钟情录》、《循环报》、《巧姻缘》。猥亵小说。六卷二十回。题“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情死还魂社友批评”。别题“情隐先生编次”。刘廷玑《在园杂志》以为作者为清初李渔,可能性不大。成书时间不详,首序尾署“癸酉夏正之望西陵如如居士题”,即序作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书中写一极端好色之徒未央生,百般追逐淫乐,后遭报应而皈依佛门的故事。未央生风流倜傥,性亦聪慧,唯甚好色。忽一日,求见高僧孤峰长老——亦称布袋和尚,长老见未央生模样,恐其堕落,欲收为徒,但生不从。于是长老送他偈语四句而作别。归家后,未央生聘一道学宿儒铁扇先生之女名玉香为妻,生入赘其家。玉香年方十六,品貌端庄,未央生嫌其风情不足,遂觅春宫以开导。铁扇先生训其轻浮,翁婿不和,生于是别妻离家而出走。未央生以寻访丽人为第一要务,他费尽心机,想起女子多爱烧香拜神,于是潜居于送子张仙行宫,专记有姿色女子名姓,即“选丰姿严造花名册”。在义侠贼赛昆仑的帮助下,俱知美女姓氏和住址。未央生欲先图卖丝人权老实之妻艳芳,赛昆仑深通风情,劝未央生访一老道,求授房中术,方能得美人欢心。道士果传其采补之术,又为其改造阳物,历三月既成。一日趁权老实外出卖丝,未央生以买丝为由入其家,与艳芳调情勾引,相约晚间行事。对门有一丑妇,貌丑而心淫,见生俊美风流,思与通,艳芳将她安排自己室内。入夜,生至,以丑妇为艳芳,先与淫乐,再同艳芳行事。如此一连十日。权老实归来,艳芳借故与丈夫吵闹,权老实疑心与赛昆仑有奸,因惧赛昆仑手段厉害,遂将艳芳卖掉,赛昆仑买下赠与未央生。不久因艳芳有孕,未央生又与邻女香云及其表妹瑞珠、瑞玉,并香云之姑花晨相奸,他们朝夕淫乐,常四五人饮酒奸乐,联床为欢。权老实得知妻子艳芳与未央生有奸,为报仇雪恨,访知未央生家有娇妻,遂至生家乡。先以丫环如意为妻,再勾引生妻玉香失身,俱与权老实私奔,至京师权将二人卖至妓院为娼。玉香芳名动京师,与未央生有奸之香云、瑞珠、瑞玉之夫,时在京城,将玉香包在寓中,轮流取乐。未央生得知京师有名妓,艳羡不已,遂至京师专嫖名妓。玉香知丈夫入院,羞愧自缢。鸨儿及众嫖客知未央生身份后,将其毒打,并与玉香尸身锁于一处,未央生方知竟系自己结发妻子。于是,顿悟长老之言,看破红尘,皈依佛祖。权老实、赛昆仑亦均投长老门下。《肉蒲团》在猥亵小说中堪称上乘,书中对性心理描写,对权老实复仇心理描写均颇为出色。本书为嘉庆十五年(1810年)伯依保奏禁小说之一,丁日昌禁书目著录。有清刊本,日本宝永刊本,光绪甲午排印本,光绪间石印本,并改题《绘像巧奇缘全传》。
【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注】早晨,我辞别了满布美丽彩云的白帝城,由于舟行迅速,所以相隔一千里的江陵,只一天的工夫就可以赶到了。“白帝城”位于四川省奉节县扬子江岸边的城市。“江陵”指湖北省江陵县,位于扬子江下游。【赏析】至德二载(757)十二月,从浔阳狱中保释出来不久的李白因入永王幕府事被判罪流放夜郎。从此,诗人踏上了漫长的流放之途。一路上恶劣的心情、悲凉沉重之感,在现存的诗篇中多有反映。经十数月的痛苦历程,突然有喜讯从天而降。乾元二年(759)三月,朝廷因关中大旱,下诏赦免死罪,判流刑者放还。李白在万里流徙途中得此意外机会,一获自由随即掉头坐下江船返回江陵。抵达江陵后随即记叙这一段人生历程的新鲜印象和心理感受,写出了这首使人胸臆开张、兴奋愉悦的快诗。这首著名快诗有两大特色特别惹人注目:一是诗人充沛而真实的主观感情的倾注,有激扬飞动的非常表现,因而感染力极强。二是写下江轻舟行驶之快,与遇赦折返喜悦心情之快意刚好重合,使这幅勾魂摄魄的三峡飞舟图,巧妙地牵引着读者在新奇的历程中对快速这一感受作了一次讶然的审美体验。诗人初释重负的轻松感和无可名状的喜悦情传递出的快感又蕴含于诗的整体构思之中,这种生活实感的诗化造成的心理效应,又返回过来有助于对诗意的深透理解,并使读者百诵不厌,不断叹赏诗人组合众多反差(高下、远近、重轻、动静)的艺术本领。【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①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说他初来至鱼复,见有白龙从井中跃出,自以为承继汉朝之土运,因而自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山称白帝山,高峻入云。②彩云间:一说,早晨绚丽变幻的云霞之间。一说,白帝城所在的奉节县,与同州巫山县地近,所谓彩云,乃指巫山之云。千里江陵:江陵为湖北江陵县,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为一千二百里,言千里乃举其成数。【译文】一早,辞别彩云明霞间的白帝城;到晚,就从千里之外返回了江陵。两岸,啼叫不停的猿声前接后应;快船,已经穿过千山万山的送迎。【集评】明·杨慎:“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升庵诗话》)明·杨慎:“盛弘之《荆州记》云:‘白帝至江陵,一千二百里,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游,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绝句衍义》)清·沈德潜:“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唐诗别裁集》卷二十)清·施补华:“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岘佣说诗》)清·桂馥:“友人请说太白‘朝辞白帝’诗,馥曰:‘但言舟行快绝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得为才人之作矣。”(《札朴》)【赏析】《早发白帝城》不同于普通的记游诗、山水诗,它是一首借江水浩荡湍急、舟行轻快倏忽以抒发诗人遇赦后欢快心情的抒情诗。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李白五十八岁,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到夜郎。翌年春,正当诗人行至白帝城时,中途遇赦,本诗便是他遇赦后离开白帝城乘舟顺江东下、回到江陵时写的。该诗是在优美的环境描写中开端的。白帝城故址在今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晨雾笼罩,灿烂的阳光照在云雾上,绚丽多彩。诗人布景设色,是受主观情感支配的,在这种明丽的诗歌意象里,蕴含着诗人十分兴奋的心情,他带着难以抑制的欢乐和获释得到自由后的轻快感,辞别这座美丽的山城。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描写舟行迅快。尽管盛弘之《荆州记》有过白帝到江陵一日水程的记载,但李白组合“千里”之遥的空间和“一日”之短的时间于一个诗句里,对照比衬,极力形容舟行之快,简练有力,平仄相间,声调抑扬,富有诗意,所以前代诗评家指出:“盛弘之谓白帝至江陵甚远,春水盛时,行舟朝发暮至。太白述之为约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唐诗选脉会通》载焦竑语,杨慎《升阉诗话》卷四亦有类似的评语。)诗的三、四句,是本诗的精华所在。从奉节到江陵,中间要经过三峡,两岸连山叠嶂,有猿类发出凄异的啸声,特别容易引起羁旅之人的伤感。“两岸猿声啼不住”,在诗里发挥了衬托的艺术功能。尽管两岸的猿声悲鸣不已,却并不能在诗人的心底引起“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反响,从而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愉悦飞扬的;两岸的猿啼声,瞬息间一掠而过,“轻舟已过万重山”,与隔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呼应,极写轻舟顺流直下,飞快地穿越猿啼声声的万重山,到达了江陵。桂馥很称赏这首诗的第三句,说它“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卷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全诗如果句句只写舟行飞快,文势就显得平直,入“猿声”一句,就有欲速姑缓,欲走姑留之妙。第四句轻舟之“轻”字,炼得好,有双重含意:舟船在湍急的江流中飞快行驶,似乎它变得分外轻快,这是一层;从诗人的主观情感出发,当时他的心情极度轻松愉快,似乎觉得乘坐的舟船也变得特别轻快,这是第二层。本诗总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将主观情感的抒发和客观事物的描写紧密绾合起来,既写舟行轻快,也写心绪轻快,两者浑然一体,不露痕迹,文势灵动,神采飞扬。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注】早晨,我辞别了满布美丽彩云的白帝城,由于舟行迅速,所以相隔一千里的江陵,只一天的工夫就可以赶到了。“白帝城”位于四川省奉节县扬子江岸边的城市。“江陵”指湖北省江陵县,位于扬子江下游。【赏析】至德二载(757)十二月,从浔阳狱中保释出来不久的李白因入永王幕府事被判罪流放夜郎。从此,诗人踏上了漫长的流放之途。一路上恶劣的心情、悲凉沉重之感,在现存的诗篇中多有反映。经十数月的痛苦历程,突然有喜讯从天而降。乾元二年(759)三月,朝廷因关中大旱,下诏赦免死罪,判流刑者放还。李白在万里流徙途中得此意外机会,一获自由随即掉头坐下江船返回江陵。抵达江陵后随即记叙这一段人生历程的新鲜印象和心理感受,写出了这首使人胸臆开张、兴奋愉悦的快诗。这首著名快诗有两大特色特别惹人注目:一是诗人充沛而真实的主观感情的倾注,有激扬飞动的非常表现,因而感染力极强。二是写下江轻舟行驶之快,与遇赦折返喜悦心情之快意刚好重合,使这幅勾魂摄魄的三峡飞舟图,巧妙地牵引着读者在新奇的历程中对快速这一感受作了一次讶然的审美体验。诗人初释重负的轻松感和无可名状的喜悦情传递出的快感又蕴含于诗的整体构思之中,这种生活实感的诗化造成的心理效应,又返回过来有助于对诗意的深透理解,并使读者百诵不厌,不断叹赏诗人组合众多反差(高下、远近、重轻、动静)的艺术本领。【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①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说他初来至鱼复,见有白龙从井中跃出,自以为承继汉朝之土运,因而自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山称白帝山,高峻入云。②彩云间:一说,早晨绚丽变幻的云霞之间。一说,白帝城所在的奉节县,与同州巫山县地近,所谓彩云,乃指巫山之云。千里江陵:江陵为湖北江陵县,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为一千二百里,言千里乃举其成数。【译文】一早,辞别彩云明霞间的白帝城;到晚,就从千里之外返回了江陵。两岸,啼叫不停的猿声前接后应;快船,已经穿过千山万山的送迎。【集评】明·杨慎:“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升庵诗话》)明·杨慎:“盛弘之《荆州记》云:‘白帝至江陵,一千二百里,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游,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绝句衍义》)清·沈德潜:“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唐诗别裁集》卷二十)清·施补华:“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岘佣说诗》)清·桂馥:“友人请说太白‘朝辞白帝’诗,馥曰:‘但言舟行快绝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得为才人之作矣。”(《札朴》)【赏析】《早发白帝城》不同于普通的记游诗、山水诗,它是一首借江水浩荡湍急、舟行轻快倏忽以抒发诗人遇赦后欢快心情的抒情诗。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李白五十八岁,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到夜郎。翌年春,正当诗人行至白帝城时,中途遇赦,本诗便是他遇赦后离开白帝城乘舟顺江东下、回到江陵时写的。该诗是在优美的环境描写中开端的。白帝城故址在今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晨雾笼罩,灿烂的阳光照在云雾上,绚丽多彩。诗人布景设色,是受主观情感支配的,在这种明丽的诗歌意象里,蕴含着诗人十分兴奋的心情,他带着难以抑制的欢乐和获释得到自由后的轻快感,辞别这座美丽的山城。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描写舟行迅快。尽管盛弘之《荆州记》有过白帝到江陵一日水程的记载,但李白组合“千里”之遥的空间和“一日”之短的时间于一个诗句里,对照比衬,极力形容舟行之快,简练有力,平仄相间,声调抑扬,富有诗意,所以前代诗评家指出:“盛弘之谓白帝至江陵甚远,春水盛时,行舟朝发暮至。太白述之为约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唐诗选脉会通》载焦竑语,杨慎《升阉诗话》卷四亦有类似的评语。)诗的三、四句,是本诗的精华所在。从奉节到江陵,中间要经过三峡,两岸连山叠嶂,有猿类发出凄异的啸声,特别容易引起羁旅之人的伤感。“两岸猿声啼不住”,在诗里发挥了衬托的艺术功能。尽管两岸的猿声悲鸣不已,却并不能在诗人的心底引起“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反响,从而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愉悦飞扬的;两岸的猿啼声,瞬息间一掠而过,“轻舟已过万重山”,与隔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呼应,极写轻舟顺流直下,飞快地穿越猿啼声声的万重山,到达了江陵。桂馥很称赏这首诗的第三句,说它“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卷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全诗如果句句只写舟行飞快,文势就显得平直,入“猿声”一句,就有欲速姑缓,欲走姑留之妙。第四句轻舟之“轻”字,炼得好,有双重含意:舟船在湍急的江流中飞快行驶,似乎它变得分外轻快,这是一层;从诗人的主观情感出发,当时他的心情极度轻松愉快,似乎觉得乘坐的舟船也变得特别轻快,这是第二层。本诗总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将主观情感的抒发和客观事物的描写紧密绾合起来,既写舟行轻快,也写心绪轻快,两者浑然一体,不露痕迹,文势灵动,神采飞扬。
【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注】飞天镜:天上飞来的镜子。云生:海上云霞的变幻。其意是月映江心,似乎是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云霞在空中的变幻,仿佛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鉴赏】夜晚俯视月亮在长江水中的倒影,好象自天而降的一面明镜;白昼仰望苍穹,浮云升起,变幻成海市蜃楼。以月亮如镜暗示江水的平静,用海市蜃楼衬托长江景色之奇妙,变幻之莫测。【全诗】《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我从远处渡过了荆门山,来到楚国境内漫游。随着平原的出现连绵的群山已经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原野继续奔流。月亮映在江中象天上飞下的一面镜子。空中的云彩好比奇幻多姿的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一直相送着我的行舟。【赏析】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25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是楚国西方的重要门户。诗题为“渡荆门送别”,究竟是送别谁人?不得而知。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此论未免欠妥。诗题为“渡荆门送别”,也并非指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说破此点,千古之谜,方恍然大悟。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来从”,是来作之意。这两句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山随平野尽”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江汉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大荒”,即宽大无边的原野。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可谓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这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那两句诗是描写的夜晚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月下飞天镜”两句,是描写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明镜飞天,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极其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景致迷人,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诗境浅说》)此见解甚为确当。最后两句,紧扣“送别”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的妙处在于:明明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万里送行舟”。此种写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惜别之情,更曲折含蓄,更有浓郁的诗味。总之,这首诗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曲折含蓄,波澜起伏,饶有情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似乎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鉴赏】这首诗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的开阔形势和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山壑重重的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阔胸襟。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本诗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中间两联,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从远处着眼,大笔写意,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颈联则从近处着眼,工笔描绘,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最后一联也写得别有特色,作者不写自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而用拟人的手法写江水不远万里为自己送别,使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得隽永而含蓄。全诗一气呵成,格调激越奔放,融情入景,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注】飞天镜:天上飞来的镜子。云生:海上云霞的变幻。其意是月映江心,似乎是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云霞在空中的变幻,仿佛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鉴赏】夜晚俯视月亮在长江水中的倒影,好象自天而降的一面明镜;白昼仰望苍穹,浮云升起,变幻成海市蜃楼。以月亮如镜暗示江水的平静,用海市蜃楼衬托长江景色之奇妙,变幻之莫测。【全诗】《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我从远处渡过了荆门山,来到楚国境内漫游。随着平原的出现连绵的群山已经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原野继续奔流。月亮映在江中象天上飞下的一面镜子。空中的云彩好比奇幻多姿的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一直相送着我的行舟。【赏析】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25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是楚国西方的重要门户。诗题为“渡荆门送别”,究竟是送别谁人?不得而知。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此论未免欠妥。诗题为“渡荆门送别”,也并非指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说破此点,千古之谜,方恍然大悟。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来从”,是来作之意。这两句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山随平野尽”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江汉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大荒”,即宽大无边的原野。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可谓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这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那两句诗是描写的夜晚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月下飞天镜”两句,是描写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明镜飞天,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极其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景致迷人,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诗境浅说》)此见解甚为确当。最后两句,紧扣“送别”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的妙处在于:明明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万里送行舟”。此种写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惜别之情,更曲折含蓄,更有浓郁的诗味。总之,这首诗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曲折含蓄,波澜起伏,饶有情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似乎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鉴赏】这首诗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的开阔形势和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山壑重重的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阔胸襟。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本诗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中间两联,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从远处着眼,大笔写意,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颈联则从近处着眼,工笔描绘,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最后一联也写得别有特色,作者不写自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而用拟人的手法写江水不远万里为自己送别,使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得隽永而含蓄。全诗一气呵成,格调激越奔放,融情入景,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1】北风卷地而来吹断白草,塞外八月已是漫天飞雪。白草:一种有韧性的草,经霜后变脆易折。胡天:指塞外边地的天气。【意思2】卷地:形容风刮得猛烈。胡天:指西域的气候,古时把北方、西方各民族泛称胡。句意:呼啸的北风卷地而来,连枯草都刮断;八月的仲秋时节,而西域一带就大雪纷飞了。【鉴赏】北风呼啸,卷地而来,将白草也吹折了。八月在南方正值秋季,天高气爽,而在西北边塞却已是冬季,雪花飞舞。诗歌在写雪之前,先写风,大雪必随大风而来,此句由风而见雪,表现出奇妙的构思。白草,西域草名,牛马所嗜,干枯时呈现白色,故名。白草非常坚韧,故以白草折断,显示出风之大。“卷”字表现出了风势猛烈;“即”字,则刻画出风雪的到来出乎诗人意料。诗句将西北边境独特的异域情味表现出来。后世常用此句表现边境风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北方风高苦寒,冬天来得早。[例]稀微的灯光里,森林麦田经过了无垠,窗外风吹甚紧,令人想到“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一大群的旅客很有不少是往塞外去的呢!(陈学昭《如梦》)【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青的判官,武某是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真实描写:“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大笔挥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有细节勾勒:“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诗中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如“胡天八月即飞雪”之“即”,“忽如一夜春风来”之“忽如”,惟妙惟肖地写出中原人初见北方雪景的惊喜好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写作者目送远行的人越走越远,直到转了弯看不见了,眼前只剩下雪上的马蹄印,表现了雪中行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意。这首诗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配合,形成起伏的节奏和鲜明独特的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1】北风卷地而来吹断白草,塞外八月已是漫天飞雪。白草:一种有韧性的草,经霜后变脆易折。胡天:指塞外边地的天气。【意思2】卷地:形容风刮得猛烈。胡天:指西域的气候,古时把北方、西方各民族泛称胡。句意:呼啸的北风卷地而来,连枯草都刮断;八月的仲秋时节,而西域一带就大雪纷飞了。【鉴赏】北风呼啸,卷地而来,将白草也吹折了。八月在南方正值秋季,天高气爽,而在西北边塞却已是冬季,雪花飞舞。诗歌在写雪之前,先写风,大雪必随大风而来,此句由风而见雪,表现出奇妙的构思。白草,西域草名,牛马所嗜,干枯时呈现白色,故名。白草非常坚韧,故以白草折断,显示出风之大。“卷”字表现出了风势猛烈;“即”字,则刻画出风雪的到来出乎诗人意料。诗句将西北边境独特的异域情味表现出来。后世常用此句表现边境风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北方风高苦寒,冬天来得早。[例]稀微的灯光里,森林麦田经过了无垠,窗外风吹甚紧,令人想到“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一大群的旅客很有不少是往塞外去的呢!(陈学昭《如梦》)【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青的判官,武某是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真实描写:“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大笔挥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有细节勾勒:“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诗中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如“胡天八月即飞雪”之“即”,“忽如一夜春风来”之“忽如”,惟妙惟肖地写出中原人初见北方雪景的惊喜好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写作者目送远行的人越走越远,直到转了弯看不见了,眼前只剩下雪上的马蹄印,表现了雪中行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意。这首诗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配合,形成起伏的节奏和鲜明独特的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娥娥红粉妆。推荐。爱诗词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显然是思妇的诗,主人公便是那“荡子妇”。“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是春光盛的时节,是那荡子妇楼上所见。荡子妇楼上开窗远望,望的是远人,是那“行不归”的“荡子”。她却只见远处一片草,近处一片柳。那草沿着河畔一直青青下去,似乎没有尽头——也许会一直青青到荡子的所在罢。传为蔡邕作的那首《饮马长城窟行》开端道:“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正是这个意思。那茂盛的柳树也惹人想念远行不归的荡子。《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谐“留”音,折柳是留客的意思。汉人既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这荡子妇见了又“郁郁”起来的“园中柳”,想到当年分别时依依留恋的情景,也是自然而然的。再说,河畔的草青了,园中的柳茂盛了,正是行乐的时节,更是少年夫妇行乐的时节。可是“荡子行不归”,孤负了青春年少;及时而不能行乐,那是甚么日子呢!况且草青,柳茂盛,也许不止一回了,年年这般等闲的度过春光,那又是甚么日子呢!“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描画那荡子妇的容态姿首。这是一个艳妆的少妇。“盈”通“嬴”。《广雅》:“嬴,容也。”就是多仪态的意思。“皎”,《说文》:“月之白也。”说妇人肤色白皙。吴淇《选诗定论》说这是“以窗之光明,女之丰采并而为一”,是不错的。这两句不但写人,还夹带叙事;上句登楼,下句开窗,都是为了远望。“娥”,《方言》:“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妆”,饰也,指涂粉画眉而言。“纤纤女手,可以缝裳”,是《韩诗·葛屦》篇的句子(《毛诗》作“掺掺女手”。)《说文》:“纤,细也。”“掺,好手貌。”“好手貌”就是“细”,而“细”说的是手指。《诗经》里原是叹惜女人的劳苦,这里“纤纤出素手”却只见凭窗的姿态——“素”也是白皙的意思。这两句专写窗前少妇的脸和手;脸和手是一个人最显著的部分。“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叙出主人公的身分和身世。《说文》:“倡,乐也。”就是歌舞妓。“荡子”就是“游子”,跟后世所谓“荡子”略有不同。《列子》里说,“有人去乡土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世谓之为狂荡之人也。”可以为证。这两句诗有两层意思。一是昔既作了倡家女,今又作了荡子妇,真是命不犹人。二是作倡家女热闹惯了,作荡子妇却只有冷清清的,今昔相形,更不禁身世之感。况且又是少年美貌,又是春光盛时。荡子只是游行不归,独守空床自然是“难”的。有人以为诗中少妇“当窗”“出手”,未免妖冶,未免卖弄,不是贞妇的行径。《诗经·伯兮》篇道:“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贞妇所行如此。还有说“空床难独守”,也不免于野,不免于淫。总而言之,不免放滥无耻,不免失性情之正,有乖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教。话虽如此,这些人却没胆量贬驳这首诗;他们只能曲解这首诗是比喻。这首诗实在看不出是比喻。《十九首》原没有脱离乐府的体裁。乐府多歌咏民间风俗,本诗便是一例。世间是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的女人,她有她的身分,有她的想头,有她的行径。这些跟《伯兮》里的女人满不一样,但别恨离愁却一样。只要真能表达出来这种女人的别恨离愁,恰到好处,歌咏是值得的。本诗和《伯兮》篇的女主人公其实都说不到贞淫上去,两诗的作意只是怨。不过《伯兮》篇的怨浑含些,本诗的怨刻露些罢了。艳妆登楼是少年爱好,“空床难独守”是不甘岑寂,其实也都是人之常情;不过说“空床”也许显得亲热些。“昔为倡家女”的荡子妇,自然没有《伯兮》篇里那贵族的女子节制那样多。妖冶,野,是有点儿;卖弄,淫,放滥无耻,便未免是捕风捉影的苛论。王昌龄有一首《春闺》诗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正是从本诗变化而出。诗中少妇也是个荡子妇,不过没有说是倡家女罢了。这少妇也是“春日凝妆上翠楼”,历来论诗的人却没有贬驳她的。潘岳《悼亡》诗第二首有句道“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这里说“枕席”,说“床空”,却赢得千秋的称赞。可见艳妆登楼跟“空床难独守”并不算卖弄,淫,放滥无耻。那样说的人只是凭了“昔为倡家女”一层,将后来关于“娼妓”的种种联想附会上去,想着那荡子妇必有种种坏念头坏打算在心里。那荡子妇会不会有那些坏想头,我们不得而知,但就诗论诗,却只说到“难独守”就戛然而止,还只是怨,怨而不至于怒。这并不违背温柔敦厚的诗教。至于将不相干的成见读进诗里去,那是最足以妨碍了解的。陆机《拟古》诗差不多亦步亦趋,他拟这一首道:“靡靡江离草,熠耀生河侧。皎皎彼姝女,阿那当轩织。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良人游不归,偏栖独只翼。空房来悲风,中夜起叹息。”又,曹植《七哀诗》道:“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贱妾常独栖。”这正是化用本篇语意。“客子”就是“荡子”,“独栖”就是“独守”。曹植所了解的本诗的主人公,也只是“高楼”上一个“愁思妇”而已。“倡家女”变为“彼姝女”,“当窗牖”变为“当轩织”,“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还保存原作的意思。“良人游不归”就是“荡子行不归”,末三语是别恨离愁。这首拟作除“偏栖独只翼”一句稍稍刻露外,大体上比原诗浑含些,概括些;但是原诗作意只是写别恨离愁而止,从此却分明可以看出。陆机去十九首的时代不远,他对于原诗的了解该是不至于有甚么歪曲的。评论这首诗的都称赞前六句连用叠字。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连用六叠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古诗》‘青青河畔草,——纤纤出素手’,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连用叠字容易显得单调,单调就重复可厌了。而连用的叠字也不容易处处确切,往往显得没有必要似的,这就乱了。因此说是最难。但是《硕人》篇跟本诗六句连用叠字。却有变化。——《古诗源》说本诗六叠字从“河水洋洋”章化出,也许是的。就本诗而论,青青是颜色兼生态,郁郁是生态。这两组形容的叠字,跟下文的盈盈和娥娥,都带有动词性。例如开端两句,译作白话的调子,就得说,河畔的草青青了,园中的柳郁郁了,才合原诗的意思。盈盈是仪态,皎皎是人的丰采兼窗的光明,娥娥是粉黛的妆饰,纤纤是手指的形状。各组叠字,词性不一样,形容的对象不一样,对象的复杂度也不一样,就都显得确切不移;这就重复而不可厌,繁赜而不觉乱了。《硕人》篇连用叠字,也异曲同工。但这只是因难见巧,还不是连用叠字的真正理由。诗中连用叠字,只是求整齐,跟对偶有相似的作用。整齐也是一种回环复沓,可以增进情感的强度。本诗大体上是顺序直述下去,跟上一首不同,所以连用叠字来调剂那散文的结构。但是叠字究竟简单些;用两个不同的字,在声音和意义上往往要丰富些。而数句连用叠字见出整齐,也只在短的诗句像四言五言里如此;七言太长,字多,这种作用便不显了。就是四言五言,这样许多句连用叠字,也是可一而不可再。这一种手法的变化是有限度的;有人达到了限度,再用便没有意义了。只看古典的四言五言诗中只各见了一例,就是明证。所谓“下此即无人可继”,并非后人才力不及古人,只是叠字本身的发展有限,用不着再去“继”罢了。本诗除连用叠字外,还用对偶,第一二句第七八句都是的。第七八句《初学记》引作“自云倡家女,嫁为荡子妇”。单文孤证,不足凭信。这里变偶句为散句,便减少了那回环复沓的情味。“自云”直贯后四句,全诗好像曲折些。但是这个“自云”凭空而来,跟上文全不衔接。再说“空床难独守”一语,作诗人代言已不免于野,若变成“自云”,那就太野了些。《初学记》的引文没有被采用,这些恐怕也都有关系的。
癫狂柳絮随风舞。推荐。爱诗词网。【评析】杜甫诗歌名句,出自《漫兴》。附原诗: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柳絮随风飞舞,落花逐水飘流,这是暮春的特有景色,但却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感伤。在诗人笔下,柳絮和桃花人格化了,像一群势利的小人,它们对春天的流逝,丝毫无动于衷,只知道乘风乱舞,随波逐流。这正是诗人痛苦的原因。这里面,寄托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后来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推荐。爱诗词网。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选自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文章写于1900年2月,全文原来较长,约三千余字。据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全文共分为七段。这里选录的仅是开头两段及最后一段的大部分,删去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删节的部分,梁启超以丰富的古今中外的例证,论述了人和国家的老少以及中国当时的种种腐朽的现状。现在所选的内容保持了结构上的相对完整性,从文章中仍然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散文风格。本文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第一段开头就引出对方的观点:“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然后针锋相对,提出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与一般驳论文章采用一面倒的方式、完全驳倒对方观点的方法不同,既包含着驳论,又包含着立论,以驳论为先导,引出自己的正面观点,先破后立。从一定程度上承认中国确有“老大”之处,而从本质上否定中国为“老大帝国”,写作方法有纵有收,文章带有很强的辩证意味,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以及“恶,是何言,是何言”等句,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多么强烈的热爱中国的思想感情啊!第二段紧承上文,以设喻的方法导入论证,先从人的老少论起,列举了老年与少年的十余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用一系列的排比句说明“老年人如夕照”,犹如日渐没落的事物,故没有希望,“少年人如朝阳”,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这种排比具有层层推进,重迭顶真的特点,充满磅礴的气势和力量!论人的老少,以“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为出发点,逐步推进,层层生发,挖掘了老年人的一系列缺点,少年人的许多优点,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描写老年与少年的种种不同特征,铺张扬厉,不嫌反复重迭,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段从论人的老少,过渡到了论国家的老少,分两层进行论述。第一层(到“则国雄于地球”止)指出了要使中国成为少年中国,中国少年所肩负的历史重任。要求得“国智”、“国富”、“国强”,首先必须“少年智”、“少年富”、“少年强”;要使国家“独立”、“自由”、“进步”,关键全在于少年首先要独立、自由、进步;要使国家“胜于欧洲”、“雄于地球”,首先要少年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充满了号召鼓动力。这一段同样用排比句式,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第二层是全文感情最高昂激烈处,尤是精采之笔,运用博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法,采用诗歌的句式、华丽的语言,由衷地为中国少年高唱赞歌,为少年中国高唱赞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一层描写了许多具有象征性的蒸蒸日上的天地万物,再加短促有力的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象激动人心的号角,具有极大的宣传鼓动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文体革命”的积极倡导者,所创“新民体”当时颇负盛誉。《少年中国说》正是“新民体”的典范作品。梁启超总结“新民体”的特点是:“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其文条理明畅,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则别有一番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他的这段话是对《少年中国说》艺术特色的最好概括。近代黄遵宪称赞梁启超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致饮冰室主人书》)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后的附言中称自己从小热爱岳飞《满江红》词,“至今喜诵不衰”,并说从此要名自己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此文确实写得象《满江红》一样激情澎湃,具有一股阳刚之气,说老年则扼腕叹息,说少年则神采飞扬,说现实则痛心疾首,说希望则意气风发。文章爱憎分明,饱含爱国热情,绝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读之令人回肠荡气。当然本文也有缺陷。作者关于老、少的议论显得过于绝对化,有时也有铺张、重迭过甚的缺点。
【名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注释与译文]这是李密向皇帝陈述祖母病情的言辞。薄,迫近。几句的意思是:祖母已象快要落山的太阳,呼吸微弱而短促,生命垂危,早上难以考虑晚上的安危。现在用这几句话比喻人衰老或事物腐朽,临近死亡。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注释与译文]这是李密向皇帝陈述祖母病情的言辞。薄,迫近。几句的意思是:祖母已象快要落山的太阳,呼吸微弱而短促,生命垂危,早上难以考虑晚上的安危。现在用这几句话比喻人衰老或事物腐朽,临近死亡。参考文献(晋)李密《陈情表》
【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意思】以前我早就听说过这浩瀚的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眼望湖水像是把吴地和楚地割裂为东面和南面两半,苍穹大地日日夜夜似在湖面上飘浮。【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②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坼:(che彻):分裂。③无一字:指没有一点音信。④戎马:指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鉴赏】大历三年(768)登岳阳楼望洞庭作。“今”、“昔”二字相起,意味非一,既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欣喜,又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触,还隐含一种不胜今昔盛衰的感怆。写洞庭景观,纯系大处落墨。湖在春秋时属楚国,与吴国无关,但三国时孙吴已奄有洞庭,故“吴楚”并提,也是有依据的,但讲为吴楚以湖分界就不妥了。按“坼”是裂陷的意思,所谓“东南坼”即,《淮南子·天文训》“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所以下句就写其孕大涵深,“乾坤日夜浮”是说夭上地下(如君山)的景象一齐纳入湖中,即“涵虚混太清”、“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字写得动荡如见。这里的东南,当然是个相对方位。诗句也反映出诗人胸次的豁达,能使读者受到同样的感染。黄生读此,谓“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三联直抒胸臆,多年战乱和漂泊,亲朋的书信往来是完全断绝,用“无一字”来表达这样在的意思,尤见沉痛。诗人时年五十七,而已一身是病(肺病、疟疾、风痹),而终日生活在水上、船中,除了孤舟一叶,便一无所有,而诗人自己也就好比是一叶孤舟。查慎行说:“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极是,盖境界的空阔,往往能加强人的孤独之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然。最后提到国事,并为之涕泗纵横,是已超越一己之困顿,与三联处境狭阔顿异,而与次联写景的胸襟气象,正好相称。本篇笔力、胸次、境界俱上,在刻满岳阳楼的“唐贤今人诗赋”中,洵为杰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意思】以前我早就听说过这浩瀚的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眼望湖水像是把吴地和楚地割裂为东面和南面两半,苍穹大地日日夜夜似在湖面上飘浮。【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②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坼:(che彻):分裂。③无一字:指没有一点音信。④戎马:指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鉴赏】大历三年(768)登岳阳楼望洞庭作。“今”、“昔”二字相起,意味非一,既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欣喜,又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触,还隐含一种不胜今昔盛衰的感怆。写洞庭景观,纯系大处落墨。湖在春秋时属楚国,与吴国无关,但三国时孙吴已奄有洞庭,故“吴楚”并提,也是有依据的,但讲为吴楚以湖分界就不妥了。按“坼”是裂陷的意思,所谓“东南坼”即,《淮南子·天文训》“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所以下句就写其孕大涵深,“乾坤日夜浮”是说夭上地下(如君山)的景象一齐纳入湖中,即“涵虚混太清”、“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字写得动荡如见。这里的东南,当然是个相对方位。诗句也反映出诗人胸次的豁达,能使读者受到同样的感染。黄生读此,谓“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三联直抒胸臆,多年战乱和漂泊,亲朋的书信往来是完全断绝,用“无一字”来表达这样在的意思,尤见沉痛。诗人时年五十七,而已一身是病(肺病、疟疾、风痹),而终日生活在水上、船中,除了孤舟一叶,便一无所有,而诗人自己也就好比是一叶孤舟。查慎行说:“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极是,盖境界的空阔,往往能加强人的孤独之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然。最后提到国事,并为之涕泗纵横,是已超越一己之困顿,与三联处境狭阔顿异,而与次联写景的胸襟气象,正好相称。本篇笔力、胸次、境界俱上,在刻满岳阳楼的“唐贤今人诗赋”中,洵为杰作。
“饑來吃飯困來眠。”詩句出處:《煉丹砂》;是元朝詩人李道純的作品。至道本無傳。隻要心堅。始終立志莫教偏。九載三年常一定,便是神仙。真息自綿綿。靈地平平。饑來吃飯困來眠。
饥来吃饭困来眠。推荐。爱诗词网。“饑來吃飯困來眠。”詩句出處:《煉丹砂》;是元朝詩人李道純的作品。至道本無傳。隻要心堅。始終立志莫教偏。九載三年常一定,便是神仙。真息自綿綿。靈地平平。饑來吃飯困來眠。夏月單衣冬蓋被,玄外無【註釋】:饑:①餓。與“飽”相對。《韓非子·飾邪》:“傢有常業,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②通“饑2”。饑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謂之饑。”《漢書·翼奉傳》:“今東方連年饑饉。”來:(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二)lài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吃:(一)①口吃。《漢書·周昌傳》:“昌為人吃。”②行動遲緩的樣子。孟郊《冬日》詩:“凍馬四蹄吃。”(二)qī[吃吃]笑聲。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但聞室中吃吃,皆嬰寧笑聲。”飯:①吃飯。《論語·述而》:“飯蔬食,飲水。”②給……吃;喂。《史記·淮陰侯列傳》:“有一母見信饑,飯信。”③把米放在死人口中。《禮記·檀弓上》:“飯於牖下,小斂於戶內。”④做熟的谷類食物。《墨子·備城門》:“為卒幹飯,人二鬥,以備陰雨。”困:①門檻。後作“梱”。《墨子·備城門》:“試藉車之力,而為之困。”《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二十三》:“和氏之璧,井裡之困也;良工修之,則為存國之寶。”(和氏璧:指卞和發現的璞玉。)②圍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名存亡魯,實困強齊,智者不疑也。”又被困。《舊唐書·張孝忠傳》:“然恒州宿將尚多,迫之則困獸猶鬥,緩之必翻然改圖。”③艱難;窘迫。《史記·留侯世傢》:“上數(shuò)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上:指漢高祖。)④疲憊;疲困。《後漢書·耿純傳》:“昨夜困乎?”曾瑞《集賢賓·宮詞》:“傷心情脈脈,病體困騰騰。”來:(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二)lài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眠:①睡覺。《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xǐng)視而竟夕不眠。”(省視:探看。)②某些生物在一段時間內不食不動的生理狀態。庾信《燕歌行》:“二月蠶眠不復久。”③臥倒。袁郊《三輔舊事》:“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④閉上眼裝死。《山海經·東山經》:“有獸……見人則眠。”眠。:“眠。”詩句出處:《十六字令》;是元朝詩人周玉晨的作品。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举止”类的诗句。
有时忽惆怅。推荐。爱诗词网。“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举止”类的诗句。有时忽然悲哀,夜不能寐,只好坐到夜半,黎明时分又大声呼喊。为何这样做?只因思考如何解除当世的纷争局面。诗人以忧虑、难眠、呼喊等一系列活动构成悬疑,最后点破题旨,这种渲宾烘主的手法,既引人入胜,又主旨鲜明。注:啸咤,有解为“叹气”的。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全唐诗”第1735页。繁体:“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嘯吒,思欲解世紛”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嘯吒,思欲解世紛”是關於描寫“人物摹寫·人物舉止”類的詩句。有時忽然悲哀,夜不能寐,隻好坐到夜半,黎明時分又大聲呼喊。為何這樣做?隻因思考如何解除當世的紛爭局面。詩人以憂慮、難眠、呼喊等一系列活動構成懸疑,最後點破題旨,這種渲賓烘主的手法,既引人入勝,又主旨鮮明。註:嘯吒,有解為“嘆氣”的。李白“贈何七判官昌浩”“全唐詩”第1735頁。拼音:“YouShiHuChouChang,KuangZuoZhiYeFen。PingMingKongXiaoZha,SaiYuJieShiFe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YouShiHuChouChang,KuangZuoZhiYeFen。PingMingKongXiaoZha,SaiYuJieShiFen”ShiGuanYuMiaoXie“RenWuMoXie·RenWuJuZhi”LeiDeShiGou。YouShiHuRanBeiAi,YeBuNengMei,ZhiHaoZuoDaoYeBan,LiMingShiFenYouDaShengHuHan。WeiHeZheYangZuo?ZhiYinSaiKaoRuHeJieChuDangShiDeFenZhengJuMian。ShiRenYiYouLv、NanMian、HuHanDengYiJiLieHuoDongGouChengXuanYi,ZuiHouDianPoTiZhi,ZheChongXuanBinHongZhuDeShouFa,JiYinRenRuSheng,YouZhuZhiXianMing。Zhu:XiaoZha,YouJieWei“TanQi”De。LiBai“ZengHeQiPanGuanChangHao”“QuanTangShi”Di1735Xie。
上有青冥之长天。推荐。爱诗词网。【出处】唐·李白《长相思》【鉴赏】上面是无边无垠的蓝天,下面有澄清的绿水波澜。【解题】《长相思》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六朝人此题之作皆写缠绵相思之情。李白此诗写美人难见,相思之苦,承旧题之意,但景象开阔,具豪迈之气,在爱情诗中别开生面。今人多谓实为用比兴手法以儿女之情寄寓对理想之追求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馀”(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或谓寄托首次入长安时欲见君王而不能之心情。【原诗】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原诗鉴赏】“长相思”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寄托个人现实生活中从政失意后的失落感情。这也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诗。全篇写痴恋男子对长安情人别后的渴慕情思,由痴男发声说话。前六句先点明地点与时间,写痴男在外地的秋夜环境中对长安情人的深切怀念。“长相思,在长安。”“在长安”不仅指明相思对象的住地,也是有意暗示全诗的主题所在。在外地的痴男听到井阑边俗称纺织娘(络纬)的秋虫的鸣叫,引起闺中佳人夜织的联想,因而触动怀人念远的幽思,顿时感到“霜凄簟寒”单身旅宿的孤寂,对着夜暗灯昏的四壁内心彷徨无着,终于起身卷帷望月,向月下相望不相闻的绝世佳人,带着长叹倾吐渴慕的深情了。后面八句便是他“望月长叹”的具体内容。他似乎看到那可爱的人儿在遥远的云端里站着,他想:我们之间隔离着“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的寥廓距限,似这般天长路远,便有梦魂飞度的本领也难越那重重关山的险阻,教我如何攀援得上呀!看来只能让这永无尽期的刻骨相思绵延到天荒地老吧。“长相思,摧心肝。”首尾呼应,情愈真切,显得一唱三叹,感人肺腑。抒写贤人失恋的悲恸,至于摧裂心肝,情见乎词,岂得以寻常儿女恋情目之。
谏逐客书赏析。推荐。爱诗词网。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②。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⑦。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⑧,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⑨。惠王用张仪之计⑩,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1),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12),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3)。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14),强公室,杜私门(15),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16),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17),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8),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19),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20),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22),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24)。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25);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26)。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27)。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28),却宾客以业诸侯(29),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襄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30)。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李斯列传》)注释①秦王政初年,韩国为减轻强秦对自己的威胁,派郑国(人名)入秦,劝秦王修一条分泾水东流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的大型灌溉渠,想借此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阴谋败露后,秦国一些官吏借机鼓动秦王将所有在泰国任职的外国人统统驱逐。秦王政遂下逐客之令。当时身为客卿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被逐途中,写下这篇奏议。秦王政阅后,顿时醒悟,立即收回成命,请回李斯,更加重用。②吏——官吏。③缪公——通常写作“穆公”,秦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④由余——晋国人,先在西戎任职,后投奔秦国,帮助秦穆公统一了西戎各部落。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⑤百里奚——楚国宛人,后被秦穆公任为大夫。⑥蹇叔——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人,曾游于宋,后被秦聘为上大夫。⑦丕豹——晋国人;公孙支——岐人,曾游晋。后二人先后归秦。⑧乐用一—乐于被使用。⑧治强——太平,强大。⑩张仪——魏国人,着名纵横家。惠王任他为相,采用“连横”(秦分别跟东方六国结盟,对六国各个击破)来打破“合纵”(东方六国联合一体共同对付秦国),对秦兼并六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1)包——囊括。九夷——此指散居于楚国境内的若干少数民族。制——控制。鄢郢——是楚国先后建都的地方。(12)散——拆散。(13)施(yi)——延续。(14)昭王——秦昭王,范雎——魏国人,后入秦做相。穰侯——秦权臣魏冉的封号:华阳——指华阳君,芈戎的封号。二人专横跋扈。(15)公室——王家。杜——杜绝。私门——指贵族私人势力。(16)昆山——古代传说昆山产美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和氏璧,皆古代着名的宝物。(17)太阿之剑——传说中的名贵宝剑。(18)纤离——古代骏马名。翠凤之旗——用翠绿的凤毛装饰的旗。灵鼍之鼓——用鳄鱼皮蒙的鼓。(19)说——通“悦”。(20)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象牙制作的器物。(21)驶騠——骏马名。外厩——马棚。(22)下陈——指堂下。说耳目——使耳目娱悦。(23)宛珠之簪——用宛地出产的明珠镶嵌的簪子。傅玥之珥——镶着珠子的耳环。阿缟之衣——齐国阿地出产的丝绸衣服。(24)随俗雅化——随世俗的好尚善于改变自己的服饰打扮。赵女——赵国的女子,当时认为赵国多美女。(25)搏髀——指拍着大腿打拍子。(26)桑间——卫国地名,此指郑卫的民歌。韶虞——相传是虞舜时的音乐。武象——周武王时的一种歌舞。(27)适观——看起来舒适。(28)黔首——秦国对百姓的称谓。(29)业诸侯——使别的诸侯成就事业。(30)藉寇兵而赉盗粮——借给暴徒兵器,送给强盗粮食。赏析秦始皇定天下于一尊后,立即推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致使秦朝文坛上一片荒芜。然而,有意思的是,正是那个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之议的李斯本人,却为后世留下了一篇杰出的作品——《谏逐客书》。它犹如一株挺拔葱茏的榕树,使得秦代的文坛毕竟没有成为空白。这的确是一篇极富特色的绝妙好辞。首先,文章开头精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寥寥11个字,即将全文的中心观点笼括无遗。而且,它既开门见山、斩截明快,又匠心独运、含意微妙。下令逐客,本是秦王钦裁的既成事实,而李斯却说“吏议逐客”。一个“吏”字,把逐客之举轻轻归之于朝臣;一个“议”字,把已然的事情以将然的口气说出。这一方面为秦王作了开脱,免使自己陷身于直斥君王、逆批龙鳞的险境;另一方面也为秦王纳谏改过,收回成命铺垫了台阶,顾全了面子。无怪乎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对此文的开头赞叹倍加:“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对比论证运用成功。第一段,先举秦国历史上四位有为君主“皆以客之功”的事实,然后,笔锋陡转,“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样,正反对比,论证了逐客之荒谬。第二段,用秦王“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的行为对比,揭示逐客之可笑。第三段,以“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利害对比,阐明逐客之危险。通篇运用对比,一则然,一则否;一则兴,一则衰,造成一种“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突出效果,客不可逐的结论,自然固不可撼。再次,论证角度巧妙。李斯身当被逐之列,在论述逐客之过时,无一语道及自己的委屈与牢骚。对自己入秦以来的忠诚与奉献,无辜遭逐将给自己前途事业造成的影响,统统不着一辞,超然度外。而言之所致,处处为秦国设想,处处替秦王代谋。这样,出之于公心,故言来不卑不亢,大义凛然。既不授柄于人,免遭小人攻讦;又使志在扫除六合、混一四海的“千古一帝”会意惬怀,从谏如流。
定风波黄庭坚。推荐。爱诗词网。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此词作于黔州(今四川彭水),一本题为“次高左藏使君韵”,是一首重阳即事之作。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以修《神宗实录》“多诬”的罪名,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唐开元中析江南道置黔中道,辖境包括今鄂西南、蜀东南、黔北、湘西北,正是迁客骚人心目中的“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因此,这首写于谪居中的《定风波》,虽然情怀旷放豪爽,颇似东坡,却并不是没有危苦之词。一开头两句写谪居地生活的恶劣情状,言少意多,颇耐细嚼。“万里黔中”,点明贬所。“万里”,指黔州与京城距离之远。作者来黔州途中所作《竹枝词》中,有“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之句,万里也好,五十三驿也好,都寓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黯然之意。此句透出一身去国,万死投荒的凄凉情绪。“一漏天”,与“万里黔中”当句相对,前四字言贬所地域之荒远,后三字则言当地天气之恶劣。连绵的秋雨,似乎天整个地漏了。淫雨积水,更让人无法出门,只能困守屋中。“屋居终日似乘船”一句,极自然地从地域、天气转到了人,展现的是一幅凄苦无依的生活图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记黄庭坚贬宜州(今广西宜山)时,“无亭驿,又无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指徽宗)万寿寺,法所不许。乃居一城楼上,……一日忽小雨,鲁直饮薄醉,坐胡床,自栏楯间伸足出外以受雨。”宜州如此,黔州情况,不会更好。其住处之湫隘,起居之局促,是不难想见的。“似乘船”,当然不是杜甫诗中的“知章骑马如乘船”,而是苏轼黄州寒食苦雨的“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至于惊风密雨的险恶处境,出门即有碍的行动上的限制,动辄得咎,忧谗畏讥的悲愤心情,更是借“似乘船”三字披露无遗了。上阕的后三句,忽然将前两句所描绘的压抑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依然是远离皇州的鬼门关外,但是重阳佳节来临了,秋雨忽霁,天宇豁然开朗,这对于久困于屋中的人说来,正可以携壶上翠微,一吐胸中闷气。“鬼门关外蜀江前”,又是一组当句对,与“万里黔中一漏天”不同的是,此句将场景从湫隘不堪、“上雨旁风”(黄庭坚语)的居屋中拉到了乘兴登临、俯瞰蜀江的高处。人逢佳节,逸兴遄飞,“出门一笑大江横”!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其学养、胸襟、性情均似东坡,作词亦刻意步趋之。写作时间稍后于此词的《念奴娇》(断虹霁雨),就因为有人认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使他得意非凡。这首《定风波》的下阕,实际上也有点神似苏轼熙宁八年(1075)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儿人黄菊上华颠?”写登高饮酒后的醉态和豪兴,极其传神。重阳簪菊,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但对于“白头搔更短”,却偏要“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老人来说,往往是一种旷达豪放、老当益壮的表现。刘季孙《寄苏内翰》诗有句云:“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方回评曰:“‘四海’、‘重阳’一联,不唯见天下人共惜东坡之老,又且开慰坡公随时消息,不必以时事介意也。”人老鬓白,并不要紧,“重阳曾插菊花无?”才是值得关心的,因为这说明他豪气尚未消歇,少年狂态犹存。黄庭坚通过“几人黄菊上华颠”之问,反过来说明自己的少年情趣是“年既老而不衰”的,同时也告诉那些笑他华颠簪黄菊的人:能够象他这样身处逆境而忘怀得失的人,是并不多见的。“华颠”即白头。“君看”从音韵上说,与上“莫笑老翁犹气岸”押韵,但从句意看,应紧连下句。这三句因为有“莫笑”、“君看”、“几人”等声口俨然的词语,使人不仅如闻其声,而且如见其醉后朱颜与白头、黄花相映的形象。词的最后三句:“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从万里外的黔中,神游于古彭城的项羽戏马台前,不但意气比上几句所写之泛萸(饮酒)簪菊更豪放,而且与开头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似乘船”到思驰马,诗人的精神大振,不言自明;但“驰射”毕竟只能诉诸想象,地点也只能虚拟为彭城,则黔中还是活动范围、方式受到种种限制的谪居地,也就意在言外了。这里,黄庭坚使用了一个与重阳有关的典故。东晋末年,宋公刘裕(即后来南朝宋武帝)北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曾于九月九日与将佐、僚士集合于项羽所筑的戏马台,谢瞻、谢灵运均有《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孔靖)诗》纪盛,戏马台南追“两谢”指此。至于“驰射”,除了从戏马台、项羽、刘裕这些古迹、古人引起想象外,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关于“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的描写,恐亦不无关系。“风流犹拍古人肩”,意本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浮丘、洪崖皆指古仙人名。拍其肩,形容自己豪迈的气概不只是追踪古人,而且是与之并立了。此词表现作者负谴投荒而旷达依然,虽在贬谪之中,却气岸凌人,风流不减。其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乐观精神,千载之下,犹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词的风格清壮疏隽,造语不蹈袭前人,用典而能出新,是山谷集中佳作之一。
原意是即使楚国只剩下三家世族,也能灭掉秦国。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秦朝末年,陈胜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西南)起义反秦,各地纷纷响应。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也在江东聚集了8000人起兵。陈胜的部下召平假借陈胜的命令,任命项梁为“上柱国”,叫他迅速行动起来。于是,项梁和项羽便渡江西进。一路上,部队不断扩充,军威大震。不久,项梁得知陈胜兵败身亡,便召集各路将领到薛县(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开会,共商大计。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推荐。爱诗词网。原意是即使楚国只剩下三家世族,也能灭掉秦国。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秦朝末年,陈胜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西南)起义反秦,各地纷纷响应。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也在江东聚集了8000人起兵。陈胜的部下召平假借陈胜的命令,任命项梁为“上柱国”,叫他迅速行动起来。于是,项梁和项羽便渡江西进。一路上,部队不断扩充,军威大震。不久,项梁得知陈胜兵败身亡,便召集各路将领到薛县(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开会,共商大计。当时有个叫范增的70岁的老人从老家居鄛(cháo)(今安徽巢湖市东北)赶来,向项梁献计说:“秦灭六国,要算楚国最冤枉。秦王把楚怀王骗到秦国访问,又把他无故扣留,使他死于秦国。楚人至今仍然怀念楚怀王,一提起他的名号,总是对秦国恨得咬牙切齿。所以,楚南公(楚国的阴阳家)曾经预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陈胜就是因为没有拥护楚王的后裔,所以政权没能长久。现在您从江东起兵,楚地的起义将领都来归附您,其原因是您项家世代都是楚将,大家以为您一定会重新拥护楚王,复兴楚国。”项梁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采纳了范增的建议,将正在替人家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心找来,立为王,仍称“楚怀王”,以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同时假借“楚怀王”的名义,号令各路起义将领。后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比喻弱小的正义力量,充满消灭强暴力量的信心。后来形容在一定条件下,弱国能够战胜强国。又作“三户亡秦”。
【诗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出处】唐·白居易《长相思》【意思】思念悠长,怨恨悠长,怨恨要到他归来时方能休止。悠悠:长久。【鉴赏1】相思无限,怨恨也无限,直到丈夫归来,怨恨才能消除。悠悠:是深长绵延不绝的意思,这首诗或作“别情”,可当做描写游子的别情,也可看作是妇人的闺思。游子思乡情切,除非回到家里,哀怨才能休止;闺妇怨恨丈夫,直到丈夫归来,怨恨才能消除。【鉴赏2】月明之夜,思妇难眠。倚楼待爱人归来,却不见他半点踪影。思极而恨,只有爱人回乡,此恨才除。词句以明亮的月光与思妇内心世界中的恩怨相融洽,柔和贴切。且频用叠字叠韵,具有民歌风味,形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效果,朗朗上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盼归不得,愁怨难了。[例]女人对男人,永远觉得该着他们欠着他们。尽管她们自己也在外面山一程水一程地苦斗,回到家里却更加风一更雨一更地苦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呀。(韩小蕙《欲说还休》)◇他原说今年秋天一定回国,而现在却说要等到明年了。难道他不想家,不想我和小军?“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曾静《濛濛细雨中》)【全诗】《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注释】①汴水:即汴河,其故道经宿县、灵壁、泗县入淮河。②泗水:即泗河,其故道经宿迁、泗阳而入淮河。③瓜州:在江苏邗江县南,为运河入长江处。【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思妇月下倚楼远眺的心绪,营造出哀怨忧愁的氛围,藏情感于景致之中,真是应了王国维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佳作一篇,也受到了颇多好评,譬如《花庵词选》就评两首《长相思》道:“非后世作者所及。”有一些学者认为“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塘景,而谢朝徽在《白香词谱笺》中说:“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何指。”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赏析这首词作,在这里抛开这个问题,来听听思妇的心。上阕镜头由近及远,汴水泗水潺潺流,汴泗入淮,一路南下,到瓜洲渡头。远方山色沉重,含烟带愁。这里的“吴山”泛指江南群山。此景象在这里属虚写,并不是思妇实际看到的,而是想象的路径,追踪爱人的步履,是一次精神的远游。写出这漫漫南上路径,可见思妇与丈夫相隔重山复水。山水本无情,但在少妇眼中这山容水貌都愁痕点点,此处为移情。看似山愁,实为人愁,故满眼望去,山山水水皆是愁。另,前三句里用了三个“流”字,除了流水之意,是不是还蕴含思随流水绵绵长流的意味呢?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悠悠”二字写出了幽思深长,而叠词又体现出了相思与幽怨的深度和长度。离恨绵绵不绝,只有爱人归家之时才能停止。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如画龙点睛之笔,末了,才点出本词的主人公,才实写思妇望远怀人的画面,而前文的心灵远游,幽思离恨全基于思妇月下凭楼远眺。牵肠挂肚的人久盼不归,“恨”正是因为爱之深,相思情切,而久盼无望,由此离恨生。正如《长恨歌》所云“此恨绵绵无绝期”,方止于爱人归时。词作用词精致,潘游龙《古今诗余醉》:“‘点点’字,俊甚。”而陈廷焯《词则·放歌集》中道:“‘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而末句“月明人倚楼”,更是语短情长。通读全词,闺妇凭栏望远思夫,沉溺于思念幻想之中,更加加深了离别之后的孤独之感。全词不着痕迹,却脉脉含情,个中离愁别情,幽思绵绵耐人寻味。
月明人倚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出处】唐·白居易《长相思》【意思】思念悠长,怨恨悠长,怨恨要到他归来时方能休止。悠悠:长久。【鉴赏1】相思无限,怨恨也无限,直到丈夫归来,怨恨才能消除。悠悠:是深长绵延不绝的意思,这首诗或作“别情”,可当做描写游子的别情,也可看作是妇人的闺思。游子思乡情切,除非回到家里,哀怨才能休止;闺妇怨恨丈夫,直到丈夫归来,怨恨才能消除。【鉴赏2】月明之夜,思妇难眠。倚楼待爱人归来,却不见他半点踪影。思极而恨,只有爱人回乡,此恨才除。词句以明亮的月光与思妇内心世界中的恩怨相融洽,柔和贴切。且频用叠字叠韵,具有民歌风味,形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效果,朗朗上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盼归不得,愁怨难了。[例]女人对男人,永远觉得该着他们欠着他们。尽管她们自己也在外面山一程水一程地苦斗,回到家里却更加风一更雨一更地苦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呀。(韩小蕙《欲说还休》)◇他原说今年秋天一定回国,而现在却说要等到明年了。难道他不想家,不想我和小军?“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曾静《濛濛细雨中》)【全诗】《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注释】①汴水:即汴河,其故道经宿县、灵壁、泗县入淮河。②泗水:即泗河,其故道经宿迁、泗阳而入淮河。③瓜州:在江苏邗江县南,为运河入长江处。【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思妇月下倚楼远眺的心绪,营造出哀怨忧愁的氛围,藏情感于景致之中,真是应了王国维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佳作一篇,也受到了颇多好评,譬如《花庵词选》就评两首《长相思》道:“非后世作者所及。”有一些学者认为“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塘景,而谢朝徽在《白香词谱笺》中说:“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何指。”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赏析这首词作,在这里抛开这个问题,来听听思妇的心。上阕镜头由近及远,汴水泗水潺潺流,汴泗入淮,一路南下,到瓜洲渡头。远方山色沉重,含烟带愁。这里的“吴山”泛指江南群山。此景象在这里属虚写,并不是思妇实际看到的,而是想象的路径,追踪爱人的步履,是一次精神的远游。写出这漫漫南上路径,可见思妇与丈夫相隔重山复水。山水本无情,但在少妇眼中这山容水貌都愁痕点点,此处为移情。看似山愁,实为人愁,故满眼望去,山山水水皆是愁。另,前三句里用了三个“流”字,除了流水之意,是不是还蕴含思随流水绵绵长流的意味呢?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悠悠”二字写出了幽思深长,而叠词又体现出了相思与幽怨的深度和长度。离恨绵绵不绝,只有爱人归家之时才能停止。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如画龙点睛之笔,末了,才点出本词的主人公,才实写思妇望远怀人的画面,而前文的心灵远游,幽思离恨全基于思妇月下凭楼远眺。牵肠挂肚的人久盼不归,“恨”正是因为爱之深,相思情切,而久盼无望,由此离恨生。正如《长恨歌》所云“此恨绵绵无绝期”,方止于爱人归时。词作用词精致,潘游龙《古今诗余醉》:“‘点点’字,俊甚。”而陈廷焯《词则·放歌集》中道:“‘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而末句“月明人倚楼”,更是语短情长。通读全词,闺妇凭栏望远思夫,沉溺于思念幻想之中,更加加深了离别之后的孤独之感。全词不着痕迹,却脉脉含情,个中离愁别情,幽思绵绵耐人寻味。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推荐。爱诗词网。《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①。”(《孟子·公孙丑上》四)注释①此句引自《诗经·大雅》。永:永远,长久。言:语气助词,无意义。配命:配合天命。【译文】《诗经》说:“一个人要使自己的命运永远与天命相配合,而不一味地违反天命,自己才能寻求到更多的幸福。”感悟我们个人的命运只有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相一致,才能时来运转、发达亨通,其理想才会容易实现。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确定不了归期,此时,巴山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君:你。巴山:泛指当时四川东部一带的山岭。【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归期难定,雨夜里茫然愁闷的情状。[例]有一天夜里下雨,枕上耳听窗外的淅沥声,我起床给在西安等待我的寒玲写信,引唐诗描写自己的心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我真的什么时候离开重庆呢?(碧野《跋涉者的脚印》)【全诗】《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鉴赏1】此诗可与刘皂《旅次朔方》(即《渡桑干》,详后)参读。晚唐诗比盛唐诗浑厚不足,而深细过之。出现了一些内容形式都比较生新的作品。刘皂《旅次朔方》和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两首手法类似的七绝,便属此列。读者大都注意到此二首诗形式上的异中之同,即诗中时间上的前与后,空间上的此与彼交织在一起,以羁旅情思穿插串联,宛转关情。而较少言及它们内容境界上的拓新和形式上的同中之异,其实这两首诗的最值得注意的共同之处,乃在于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中独立发现了一个心理上的怪圈,这就是人生在趋新之后会产生恋旧的心理,所谓执热愿凉,又使这种人生况味得到各具特色的表现。《旅次朔方》写从咸阳来并州,日夜忆咸阳:从并州至桑干,又日夜忆并州。《夜雨寄北》则写到异时异地两个情景即西窗剪烛和巴山夜雨,从巴山夜雨忆西窗剪烛,又从想象中来日的西窗剪烛忆巴山夜雨。这后一个情境是虚拟的,与前一诗相比,尤有扑朔迷离之妙。【鉴赏2】唐代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作。这首七绝,大概是作者滞留巴蜀地区时,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在秋雨淋涔的夜里,诗人作客异乡,深夜难眠,思念妻子。但作者却从对方写起,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一句之中,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怀念之情、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都表现出来了。接下去,写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借景抒情,使人感到他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与淅淅沥沥的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这一句还点明了地点、时间和诗人的处境。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紧扣“夜雨”,驰骋想象,另辟新境,由此刻的思念之苦写到日后的团聚,并具体设想夫妻重逢,剪烛夜话。而今夜独剪残烛,愁听巴山夜雨,吟诗寄远的情景,正是将来夫妻剪烛夜话的内容。诗人以未来的欢乐反衬今夜的孤苦,又想象今夜的孤苦将会增添重聚的欢乐。设想出奇,合情合理。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曲折、深刻地表现了客居异地的孤寂和思念妻子、渴望北归的心情。近体诗特别是绝句,篇幅短小,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让“期”字和“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贴切地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艺术意境。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确定不了归期,此时,巴山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君:你。巴山:泛指当时四川东部一带的山岭。【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归期难定,雨夜里茫然愁闷的情状。[例]有一天夜里下雨,枕上耳听窗外的淅沥声,我起床给在西安等待我的寒玲写信,引唐诗描写自己的心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我真的什么时候离开重庆呢?(碧野《跋涉者的脚印》)【全诗】《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鉴赏1】此诗可与刘皂《旅次朔方》(即《渡桑干》,详后)参读。晚唐诗比盛唐诗浑厚不足,而深细过之。出现了一些内容形式都比较生新的作品。刘皂《旅次朔方》和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两首手法类似的七绝,便属此列。读者大都注意到此二首诗形式上的异中之同,即诗中时间上的前与后,空间上的此与彼交织在一起,以羁旅情思穿插串联,宛转关情。而较少言及它们内容境界上的拓新和形式上的同中之异,其实这两首诗的最值得注意的共同之处,乃在于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中独立发现了一个心理上的怪圈,这就是人生在趋新之后会产生恋旧的心理,所谓执热愿凉,又使这种人生况味得到各具特色的表现。《旅次朔方》写从咸阳来并州,日夜忆咸阳:从并州至桑干,又日夜忆并州。《夜雨寄北》则写到异时异地两个情景即西窗剪烛和巴山夜雨,从巴山夜雨忆西窗剪烛,又从想象中来日的西窗剪烛忆巴山夜雨。这后一个情境是虚拟的,与前一诗相比,尤有扑朔迷离之妙。【鉴赏2】唐代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作。这首七绝,大概是作者滞留巴蜀地区时,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在秋雨淋涔的夜里,诗人作客异乡,深夜难眠,思念妻子。但作者却从对方写起,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一句之中,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怀念之情、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都表现出来了。接下去,写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借景抒情,使人感到他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与淅淅沥沥的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这一句还点明了地点、时间和诗人的处境。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紧扣“夜雨”,驰骋想象,另辟新境,由此刻的思念之苦写到日后的团聚,并具体设想夫妻重逢,剪烛夜话。而今夜独剪残烛,愁听巴山夜雨,吟诗寄远的情景,正是将来夫妻剪烛夜话的内容。诗人以未来的欢乐反衬今夜的孤苦,又想象今夜的孤苦将会增添重聚的欢乐。设想出奇,合情合理。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曲折、深刻地表现了客居异地的孤寂和思念妻子、渴望北归的心情。近体诗特别是绝句,篇幅短小,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让“期”字和“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贴切地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艺术意境。
【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译注】眼下正是江南风光美好的时候,在一个暮春落花时节,我又与你重逢。君:你。【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在风景美好的时节又与亲友相逢的情景。[例]盛夏七月,我意外地接到韶华的长途电话,约我一起到大连海上乐园避暑。到了大连,接待我俩的除王胜明之外,还有大连的一位离休干部鲁峰,抗日战争时期他和韶华我们三人曾一起战斗在王胜明的故乡河南省台前县。实在叫人喜出望外。好像有些如古人所说:“事求遂”“求则得之”,而且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花落时节又逢君”的滋味。(许评《奇景更含情》)【鉴赏】此时正值江南好景色,秋光明丽,在这落花时节,又一次与您相逢。此句既点明诗人与李龟年重逢的时间——秋天,又点出重逢的地点——江南。“落花时节”既可与“好风景”照应,表明此时正属秋季,又可指代彼此垂垂老矣的暮年。因此,尽管诗人说是好风景,却触动诗人内心的无限哀愁。诗人与故人重逢,顿生见友人之喜,引发出内心对往日的回忆。当思索二人并不理想的现实处境时,诗人内心又生出哀愁,可谓悲喜交加。【全诗】《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鉴赏1】这首诗借与阔别40年的友人的重逢,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变化的感慨。李龟年,唐玄宗时的著名歌唱家。前两句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际,通过对他旧时出入豪门赫府、名噪一时的描写,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之情。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被封为岐王。崔九,指崔涤,曾作秘书监,他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唐玄宗的宠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今日重逢的环境是山明水秀的江南暮春景色。诗至此而止,似乎并未流露出感慨之意。但细细品味,“落花时节”亦即“伤春时节”;“又逢君”,经历战乱,颠沛流离,40年后又相逢,人生能有几次呢?此时那“江南好风景”正成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更加深了诗人的感慨。短短四句“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语)。含蕴如此丰富,而语言却十分自然质朴,并未刻意雕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正如黄生称赞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竹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所过。”(《杜工部诗说》)【鉴赏2】唐代杜甫的七言绝句。李龟年是开元天宝时的歌唱家,曾受唐玄宗宠遇,红极一时。后来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为人唱歌,听到的人没有不落泪罢酒的。杜甫在十四、五岁时,在洛阳听过他唱歌,约于大历五年(770),又在江南(指当时的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和他偶然相遇,并赠诗给他。诗是这样:“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歧王即睿(ruì瑞)宗的第四子、唐玄宗弟李范,曾封歧王。崔九,名涤(dí敌),唐玄宗待他很厚,让他作秘书监,出入皇宫。诗中说,作者早年常出入李范、崔涤的邸宅,在那里见过李龟年。后来在江南的落花时节(春末),又和他相逢了。这首诗不仅暗喻作者和李龟年的衰老、飘零,而且寄寓着对国家的盛衰之感,被人称作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译注】眼下正是江南风光美好的时候,在一个暮春落花时节,我又与你重逢。君:你。【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在风景美好的时节又与亲友相逢的情景。[例]盛夏七月,我意外地接到韶华的长途电话,约我一起到大连海上乐园避暑。到了大连,接待我俩的除王胜明之外,还有大连的一位离休干部鲁峰,抗日战争时期他和韶华我们三人曾一起战斗在王胜明的故乡河南省台前县。实在叫人喜出望外。好像有些如古人所说:“事求遂”“求则得之”,而且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花落时节又逢君”的滋味。(许评《奇景更含情》)【鉴赏】此时正值江南好景色,秋光明丽,在这落花时节,又一次与您相逢。此句既点明诗人与李龟年重逢的时间——秋天,又点出重逢的地点——江南。“落花时节”既可与“好风景”照应,表明此时正属秋季,又可指代彼此垂垂老矣的暮年。因此,尽管诗人说是好风景,却触动诗人内心的无限哀愁。诗人与故人重逢,顿生见友人之喜,引发出内心对往日的回忆。当思索二人并不理想的现实处境时,诗人内心又生出哀愁,可谓悲喜交加。【全诗】《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鉴赏1】这首诗借与阔别40年的友人的重逢,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变化的感慨。李龟年,唐玄宗时的著名歌唱家。前两句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际,通过对他旧时出入豪门赫府、名噪一时的描写,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之情。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被封为岐王。崔九,指崔涤,曾作秘书监,他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唐玄宗的宠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今日重逢的环境是山明水秀的江南暮春景色。诗至此而止,似乎并未流露出感慨之意。但细细品味,“落花时节”亦即“伤春时节”;“又逢君”,经历战乱,颠沛流离,40年后又相逢,人生能有几次呢?此时那“江南好风景”正成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更加深了诗人的感慨。短短四句“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语)。含蕴如此丰富,而语言却十分自然质朴,并未刻意雕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正如黄生称赞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竹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所过。”(《杜工部诗说》)【鉴赏2】唐代杜甫的七言绝句。李龟年是开元天宝时的歌唱家,曾受唐玄宗宠遇,红极一时。后来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为人唱歌,听到的人没有不落泪罢酒的。杜甫在十四、五岁时,在洛阳听过他唱歌,约于大历五年(770),又在江南(指当时的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和他偶然相遇,并赠诗给他。诗是这样:“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歧王即睿(ruì瑞)宗的第四子、唐玄宗弟李范,曾封歧王。崔九,名涤(dí敌),唐玄宗待他很厚,让他作秘书监,出入皇宫。诗中说,作者早年常出入李范、崔涤的邸宅,在那里见过李龟年。后来在江南的落花时节(春末),又和他相逢了。这首诗不仅暗喻作者和李龟年的衰老、飘零,而且寄寓着对国家的盛衰之感,被人称作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交错弹奏粗弦和细弦,乐声一会儿粗犷浑厚,似急雨敲窗,忽而又变得细密低微,似恋人花前月下的低低交谈。嘈嘈、切切两种旋律交错运用,轻重缓急,抑扬起伏,仿佛大大小小的珠子交替落入晶莹的玉盘。运用恰当生动的比喻和叠音,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写尽音乐高低复杂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不愧为状写音乐的佳作。【意思2】粗弦上发出的声音沉重舒长,好象下急雨;细弦上发出的声音细促轻幽,好象低声私语。粗弦细弦交错着弹,真象那大小珠子叮叮����落进玉盘。诗人描写弹奏琵琶,用象声摹音和设喻作比相结合的手法,使读者能获得如闻其声的具体感受。【译注】粗弦沉浊如急雨,细弦轻幽如私语。一会儿沉浊,一会儿轻细,交错弹奏,就像大珠小珠叮叮当当落满玉盘。嘈嘈:弦音沉浊舒长。切切:弦音轻幽细切。
【举例】〈名〉大弦,指弦乐器上的粗弦。嘈嘈,形容声音沉重舒长。小弦,细弦。切切,形容声音细促轻幽。粗弦嘈嘈,好似骤雨;细弦悠悠,好似说悄悄话。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来形容轻重缓急不同的琴声或轻重缓急不同的品格、作风、风格等。◇给自己定位,其实并不难。……你真能“嘈嘈如急雨”地那般壮阔,就去做大弦,如只能“切切如私语”般地清婉,便为小弦得了。(黄敏《给自己切脉》,《中国青年报》1996年9月13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乐器演奏出高低轻重、抑扬起伏的节奏,乐声清脆婉转。[例]她一会儿左手一阵重扫,似急风骤雨;一会儿右手轻爬慢滚,若高山流水。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王联弹奏的《出水莲》,声声清朗,节节动人,既把人们带入了幽雅的音乐境界,又把人们领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优美天地。(王天一《弹到筝声醉人时——记著名古筝演奏家王联》)二、用以形容水石琮或水滴叮咚的声音。[例]近看“梯瀑”三叠而落,跌进深渊,多姿多彩,绕有诗意。若不信,你仔细凝望,静心倾听,那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句如响耳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刘龙材《自然之旅》)三、后两句用以比喻某种动听的声音。[例]重要的是它的主人把根须扎得更深,长上时代的翅膀,它就一定会发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动人的时代声音。(雷达《短篇小说的时代声音》)【全诗赏析】本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大类。此诗属于“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与元九书》)的感伤诗。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写于贬官江州的第二年(816)。诗前小序交代了创作时间、地点,诗人的政治处境和创作动机,概述了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并点示了诗的主旨:“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全诗六百十六字,可分为四大段。第一段(首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渲染琵琶女出场的气氛。首句点出了送客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之景、“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扫兴之情和“醉不成欢惨将别”的离别之绪,这三方面都紧扣人物内心活动,有力地渲染出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别时茫茫江浸月”,则将此气氛渲染得更为浓烈。至此,诗人已为全诗谱下了悲凉感伤的基调,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正在“无管弦”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客因之“忘归”、“不发”,至此,情节发展陡起转折,引启下段。第二段(“寻声暗问弹者谁”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的演奏。诗人先写琵琶女的出场,颇富戏剧性。“寻声暗问”、“移船相近”、“添酒回灯”、“千呼万唤”等一连串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急欲见到弹奏者的心情。与此相对,又用“欲语迟”、“始出来”、“半遮面”来刻画琵琶女的犹豫迟疑。一急一缓,符合双方的身份、性格。接着,诗人集中笔墨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这部分充分体现了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独到的音乐描写。先写演奏动作:“转轴拨弦”、“拢”、“捻”、“抹”、“挑”。同时尤突出弹者感情:“未成曲调先有情”、“声声思”。自“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完整地表现了一支琵琶曲的弹奏全过程,用文学语言录制了一曲完整的琵琶乐章。诗人很有层次地写出了其中多种音响的变化,而这音响旋律的变化又紧紧环扣着琵琶女身世的变迁和感情的起伏。“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两句点示我们:这支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以音乐语言来传述自己的身世,突现自己的性格和感情。因此,这段是以音乐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范例。开始,诗人笔下的音乐如活泼洒脱的急雨声,如缠绵缱绻的私语声,如清脆悦耳的珠落玉盘声,如婉转悠扬的花间莺语声,这些准确的摹音、精妙的比喻,共同构成了一种舒缓流畅、欢悦华美的境界,这正是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妙龄走红生活写照。接着,音响变得幽咽、滞涩、细微、低沉,这一变化叙出了琵琶女盛年已去、门庭冷落、出嫁商人、寂寞凄清的生活经历。而“声暂歇”之后出现的“无声”境界,恰好表现了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幽愁暗恨”。在令人窒息的沉寂之后,突接而起的是悲怆高亢的音响,如银瓶破碎、水浆飞迸、铁骑驰突、刀枪齐鸣,最后以撕帛裂绸般的猛烈强音而戛然告止。这段描写,揭示了琵琶女满腹的怨愤哀伤,表现了她对黑暗社会和玩弄女色之徒的不可遏制的痛恨、控诉!“东船西舫悄无言”两句,则以万籁俱寂,只见江月的夸张描写来烘托琵琶演奏效果之强烈、听众感情之沉重。第三段(“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身世。“沉吟”、“整衣”、“敛容”写琵琶女的动作神情。这些细节描写着墨不多,却让人处处感到她的风度、教养、经历非同一般。接着,诗人用琵琶女自叙的方式、对比的手法,介绍她昔盛今衰、由欢至悲的身世变迁,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基础。她曾是名噪京城,红极一时的歌伎。“五陵年少争缠头”等六句,详写当年歌伎生活的纵情奢华。“弟走从军阿姨死”等四句,写家道败落、人老色衰、出嫁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等六句,略写嫁后境况,其中“绕船月明江水寒”句,渲染了她孤单寂寞、凄苦抑郁的境遇。这段写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琵琶女半生遭遇的一曲凄苦之歌。这支“歌”与上一段描写的琵琶“曲”互为补充、前后映衬,从而完成了琵琶女形象的塑造。第四段(“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诗人的感慨。开头四句是从写琵琶女身世到抒自己感慨的过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它是一条感情的纽带,把两个素不相识、地位迥异的“天涯沦落人”紧紧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把自己的境遇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伎的命运相提并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前人诗歌中也颇为罕见。诗人叙己境遇,贬前情况只字未提,全写谪居生活,尤突出“无音乐”之苦。虽无一语涉及政事,但遭贬后的郁闷悲愤心情,已曲曲抒出。“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表达了诗人在僻域中偶遇知音的依依之情,同时也交代了创作此诗的缘由。知遇之情反过来深深感动了琵琶女,她“却坐促弦”,复弹一曲。对这次弹奏,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一笔掠过,它与首次演奏的详写遥相映衬。特别是诗人用“皆掩泣”对照前面的“悄无声”,表明这次弹奏的感染力胜过前次,因为这次弹奏已越出了“似诉平生不得志”的范围,而融进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更为强烈更为愤懑的感情,所以“座中”要数“江州司马”白居易对此曲理解最深、感慨最强、动情最浓,竟至泪湿青衫,产生了比上一曲更强烈的感情共鸣。关于这首诗叙事的真实性,后人曾产生过怀疑,认为夜遇琵琶女之事不可信。宋洪迈指出:“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尔。”(《容斋随笔》)清赵翼也说:“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瓯北诗话》)这些评论可谓灼见。同时也应看到,此诗所着力塑造的才貌双全、多情善感的琵琶女形象,深刻概括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共同命运,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首诗正是通过描写这位飘零憔悴、孤单凄楚的长安故倡和遭谗被贬、谪居江州的诗人自己,表现了作者对被凌辱、被蹂躏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抒发了自己无罪被贬的愤懑,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平和黑暗。这正是此诗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在艺术上,这首诗叙事完整,结构缜密,层次清晰,照应紧密,详略得当,虚实相间,并寓抒情于叙事之中,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独到的音乐描写,更是此诗最大的艺术成就。另外,成功的气氛渲染、鲜明的人物形象、晓畅的诗歌语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点。
小弦切切如私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交错弹奏粗弦和细弦,乐声一会儿粗犷浑厚,似急雨敲窗,忽而又变得细密低微,似恋人花前月下的低低交谈。嘈嘈、切切两种旋律交错运用,轻重缓急,抑扬起伏,仿佛大大小小的珠子交替落入晶莹的玉盘。运用恰当生动的比喻和叠音,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写尽音乐高低复杂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不愧为状写音乐的佳作。【意思2】粗弦上发出的声音沉重舒长,好象下急雨;细弦上发出的声音细促轻幽,好象低声私语。粗弦细弦交错着弹,真象那大小珠子叮叮����落进玉盘。诗人描写弹奏琵琶,用象声摹音和设喻作比相结合的手法,使读者能获得如闻其声的具体感受。【译注】粗弦沉浊如急雨,细弦轻幽如私语。一会儿沉浊,一会儿轻细,交错弹奏,就像大珠小珠叮叮当当落满玉盘。嘈嘈:弦音沉浊舒长。切切:弦音轻幽细切。【举例】〈名〉大弦,指弦乐器上的粗弦。嘈嘈,形容声音沉重舒长。小弦,细弦。切切,形容声音细促轻幽。粗弦嘈嘈,好似骤雨;细弦悠悠,好似说悄悄话。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来形容轻重缓急不同的琴声或轻重缓急不同的品格、作风、风格等。◇给自己定位,其实并不难。……你真能“嘈嘈如急雨”地那般壮阔,就去做大弦,如只能“切切如私语”般地清婉,便为小弦得了。(黄敏《给自己切脉》,《中国青年报》1996年9月13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乐器演奏出高低轻重、抑扬起伏的节奏,乐声清脆婉转。[例]她一会儿左手一阵重扫,似急风骤雨;一会儿右手轻爬慢滚,若高山流水。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王联弹奏的《出水莲》,声声清朗,节节动人,既把人们带入了幽雅的音乐境界,又把人们领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优美天地。(王天一《弹到筝声醉人时——记著名古筝演奏家王联》)二、用以形容水石琮或水滴叮咚的声音。[例]近看“梯瀑”三叠而落,跌进深渊,多姿多彩,绕有诗意。若不信,你仔细凝望,静心倾听,那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句如响耳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刘龙材《自然之旅》)三、后两句用以比喻某种动听的声音。[例]重要的是它的主人把根须扎得更深,长上时代的翅膀,它就一定会发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动人的时代声音。(雷达《短篇小说的时代声音》)【全诗赏析】本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大类。此诗属于“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与元九书》)的感伤诗。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写于贬官江州的第二年(816)。诗前小序交代了创作时间、地点,诗人的政治处境和创作动机,概述了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并点示了诗的主旨:“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全诗六百十六字,可分为四大段。第一段(首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渲染琵琶女出场的气氛。首句点出了送客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之景、“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扫兴之情和“醉不成欢惨将别”的离别之绪,这三方面都紧扣人物内心活动,有力地渲染出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别时茫茫江浸月”,则将此气氛渲染得更为浓烈。至此,诗人已为全诗谱下了悲凉感伤的基调,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正在“无管弦”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客因之“忘归”、“不发”,至此,情节发展陡起转折,引启下段。第二段(“寻声暗问弹者谁”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的演奏。诗人先写琵琶女的出场,颇富戏剧性。“寻声暗问”、“移船相近”、“添酒回灯”、“千呼万唤”等一连串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急欲见到弹奏者的心情。与此相对,又用“欲语迟”、“始出来”、“半遮面”来刻画琵琶女的犹豫迟疑。一急一缓,符合双方的身份、性格。接着,诗人集中笔墨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这部分充分体现了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独到的音乐描写。先写演奏动作:“转轴拨弦”、“拢”、“捻”、“抹”、“挑”。同时尤突出弹者感情:“未成曲调先有情”、“声声思”。自“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完整地表现了一支琵琶曲的弹奏全过程,用文学语言录制了一曲完整的琵琶乐章。诗人很有层次地写出了其中多种音响的变化,而这音响旋律的变化又紧紧环扣着琵琶女身世的变迁和感情的起伏。“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两句点示我们:这支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以音乐语言来传述自己的身世,突现自己的性格和感情。因此,这段是以音乐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范例。开始,诗人笔下的音乐如活泼洒脱的急雨声,如缠绵缱绻的私语声,如清脆悦耳的珠落玉盘声,如婉转悠扬的花间莺语声,这些准确的摹音、精妙的比喻,共同构成了一种舒缓流畅、欢悦华美的境界,这正是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妙龄走红生活写照。接着,音响变得幽咽、滞涩、细微、低沉,这一变化叙出了琵琶女盛年已去、门庭冷落、出嫁商人、寂寞凄清的生活经历。而“声暂歇”之后出现的“无声”境界,恰好表现了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幽愁暗恨”。在令人窒息的沉寂之后,突接而起的是悲怆高亢的音响,如银瓶破碎、水浆飞迸、铁骑驰突、刀枪齐鸣,最后以撕帛裂绸般的猛烈强音而戛然告止。这段描写,揭示了琵琶女满腹的怨愤哀伤,表现了她对黑暗社会和玩弄女色之徒的不可遏制的痛恨、控诉!“东船西舫悄无言”两句,则以万籁俱寂,只见江月的夸张描写来烘托琵琶演奏效果之强烈、听众感情之沉重。第三段(“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身世。“沉吟”、“整衣”、“敛容”写琵琶女的动作神情。这些细节描写着墨不多,却让人处处感到她的风度、教养、经历非同一般。接着,诗人用琵琶女自叙的方式、对比的手法,介绍她昔盛今衰、由欢至悲的身世变迁,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基础。她曾是名噪京城,红极一时的歌伎。“五陵年少争缠头”等六句,详写当年歌伎生活的纵情奢华。“弟走从军阿姨死”等四句,写家道败落、人老色衰、出嫁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等六句,略写嫁后境况,其中“绕船月明江水寒”句,渲染了她孤单寂寞、凄苦抑郁的境遇。这段写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琵琶女半生遭遇的一曲凄苦之歌。这支“歌”与上一段描写的琵琶“曲”互为补充、前后映衬,从而完成了琵琶女形象的塑造。第四段(“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诗人的感慨。开头四句是从写琵琶女身世到抒自己感慨的过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它是一条感情的纽带,把两个素不相识、地位迥异的“天涯沦落人”紧紧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把自己的境遇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伎的命运相提并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前人诗歌中也颇为罕见。诗人叙己境遇,贬前情况只字未提,全写谪居生活,尤突出“无音乐”之苦。虽无一语涉及政事,但遭贬后的郁闷悲愤心情,已曲曲抒出。“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表达了诗人在僻域中偶遇知音的依依之情,同时也交代了创作此诗的缘由。知遇之情反过来深深感动了琵琶女,她“却坐促弦”,复弹一曲。对这次弹奏,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一笔掠过,它与首次演奏的详写遥相映衬。特别是诗人用“皆掩泣”对照前面的“悄无声”,表明这次弹奏的感染力胜过前次,因为这次弹奏已越出了“似诉平生不得志”的范围,而融进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更为强烈更为愤懑的感情,所以“座中”要数“江州司马”白居易对此曲理解最深、感慨最强、动情最浓,竟至泪湿青衫,产生了比上一曲更强烈的感情共鸣。关于这首诗叙事的真实性,后人曾产生过怀疑,认为夜遇琵琶女之事不可信。宋洪迈指出:“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尔。”(《容斋随笔》)清赵翼也说:“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瓯北诗话》)这些评论可谓灼见。同时也应看到,此诗所着力塑造的才貌双全、多情善感的琵琶女形象,深刻概括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共同命运,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首诗正是通过描写这位飘零憔悴、孤单凄楚的长安故倡和遭谗被贬、谪居江州的诗人自己,表现了作者对被凌辱、被蹂躏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抒发了自己无罪被贬的愤懑,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平和黑暗。这正是此诗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在艺术上,这首诗叙事完整,结构缜密,层次清晰,照应紧密,详略得当,虚实相间,并寓抒情于叙事之中,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独到的音乐描写,更是此诗最大的艺术成就。另外,成功的气氛渲染、鲜明的人物形象、晓畅的诗歌语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如梦令》。推荐。爱诗词网。词·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据《校辑宋金元人词》本《漱玉词》,下同)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与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为伉俪。夫妇诗词互唱,共同研究书画金石。金兵南下,赵李夫妇在南方避乱,不久赵去世,李精神深受刺激,在杭州、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最后在孤寂中与世长辞。工诗善文,其词以南渡为界,风格大变,后期词作更有社会意义,格调凄切低沉,正反映了词人身受的痛苦及其对当社会的深切感受。词作用语精工;造意用辞常有出奇制胜之处。本词是一首咏海棠的著名小令,它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闺中女子的生活细节,从而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曲折含蓄的伤春情绪。此词还有一个在争议的问题,即词中的“卷帘人”是谁?这涉及词的系年。说它是作者婚前所写,“卷帘人”当是侍婢;婚后所写,“卷帘人”则可能是其夫婿。不管是侍婢也好,或夫婿也好,说此词表现了作者的伤春心情,却是无可争辩的。诚然,词的“口气宛然”(《古今词统》卷四),写得十分含蓄,这种伤春心情并没有点破,一眼看去,也不知已到伤春时节。词中虽无交代时间的用语,但它的时令感很明晰,又很有层次。从首句“昨夜雨疏风骤”的氛围中人们会感到这雨已不是杜甫笔下的“润物细无声”的雨了,而是如她自己《点绛唇》中所说的“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绿肥红瘦”指的是海棠,而不是初春时节桃杏枝头的绿红更替。红杏出墙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一种生机盎然的阳春景象,人们不至于为之叹息。待看到海棠的零落,人们的心绪就不一样了。李清照在《好事近》词中写道:“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以此为旁证,说作者以海棠的“绿肥红瘦”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她的伤春情绪,是切合词意的。这首词对时令的交代,不仅有层次,又紧紧扣住作者伤春的心情。“雨疏风骤”可理解成代指晚春。欧阳修《蝶恋花》里的“雨横风狂三月暮”,写的是同一季节,海棠的飘谢也正是这个时候。按花信风来说,春分一候海棠开了,每五日为候。春分后的下一个节气就是清明。海棠开了再过个把月便是初夏,这已是“开到荼蘼花事了”的节候了。这个“花事了”在古代诗词中几乎是伤春的代名词,不知有多少诗词作者为之慨叹惋惜:周权《晚春》诗“花事匆匆弹指顷,人家寒食雨天晴”;张炎《高阳台》“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他的《清平乐》则有“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惜花伤春是古代作家的一种思想寄托,其中往往包含了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内容。像杜甫笔底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诗》),这绝不是无聊的闲愁。这首小词的思想内容尽管有限,但未必是“贵族妇女的感情”,“小家碧玉”和其他寻常百姓家的姑嫂也不乏多情善感者。李清照的不少作品,近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这一首《如梦令》却赢得了不少知音者的一致赞许:“‘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胡仔语)“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蒋一葵语)“‘绿肥红瘦’、‘宠柳娇花’,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语)这些赞赏之辞,虽然不尽是现代文学评论的用语,但其含意与今天对此词的公允评价并不相悖。还有些古人的评语,对今天理解这首小令,可能有一定隔膜。打个今人熟悉的比方:此词篇幅虽小,但却颇似西洋歌剧的咏叹调,极富抒情色彩并有戏剧性,所谓“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蓼园词评》)是也。
王顾左右。推荐。爱诗词网。《孟子》孟子谓②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③其妻子④于其友而之⑤楚游者,比⑥其反⑦也,则冻馁⑧其妻子,则如之何⑨?”王曰:“弃⑩之。”曰:“士师(11)不能治士(12),则如之何?”王曰:“已(13)之。”曰:“四境(14)之内不治(15),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顾,向四周看。左右,身边的人,文中指周围的大臣。他,其他的事情。②〔谓〕对……说。③〔托〕托付。④〔妻子〕妻子和儿女。⑤〔之〕到……去。⑥〔比〕等到。⑦〔反〕通“返”,返回,回来。⑧〔冻馁(něi)〕使……挨饿受冻。⑨〔如之何〕即“如何之”,怎么对待他?之,代词。⑩〔弃〕抛弃,断交。(11)〔士师〕官名。古代为法官的通称。(12)〔治士〕管理下属。士,这里指执法官员的下属。(13)〔已〕止,此处指罢免。(14)〔四境〕国家。(15)〔治〕治理。【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有一个大王的臣下将妻儿托付给他的朋友,而后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儿却在挨饿受冻。那么该怎么对待那个朋友呢?”齐宣王回答说:“与他断交。”(孟子)说:“执法官员不能管理下属,那么应该怎么对待他呢?”齐宣王回答说:“罢免他。”(孟子)说:“(君主)不能治理好国家,那么应该怎么对待他呢?”齐宣王看了看四周的大臣,说起其他的事情。字数:631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38-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