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

()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意思】迷蒙的烟雨呀,笼置着整条大江。寒凉的秋意呀,连夜来到了吴楚地方。清晨,天刚晴朗、我为你送行,在芙蓉楼上。极目远眺,平野清旷,孤零零地兀立的楚山呀,最使人心伤。呵,辛渐,到洛阳,亲友们若问起我景况,别的都毋须多讲;就托你捎去一句话——我的心,仍象冰一样,在玉壶中闪光!【全诗】《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赏析】此诗选自《全唐诗》。王昌龄在名家如林的盛唐时代,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称号。他是七绝的圣手,现存一百八十余首诗中,七绝占近一半。明朝人杨慎说:“龙标(王昌龄曾任龙标县尉)绝句,无一篇不佳。”此诗是他七绝送别题材的名篇,作于天宝初年(约741)贬江宁县(今南京市)丞之时。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角,登临可以俯瞰长江,远望楚地,常是文人墨客登临饯别之所。《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为芙蓉楼。”辛渐是王昌龄的挚友,此番远道来探望遭贬的诗人,可能是将取道润州(今镇江市)到扬州,再北上洛阳。诗人感激他的一片深情,由江宁一直送行到润州。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俩人联袂携手,登楼话别。诗人作《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赠行,此诗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分两层意思来写的:一、二句写送别情景,暗示心迹;三、四句直抒胸臆,告慰亲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从昨夜寒雨入吴写起,以一幅烟雨凄迷的雨锁长江图,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夜雨对床,多少知心话儿要诉,窗外雨声淅沥,真是小楼一夜听秋雨,点点滴滴落在离人心!从此句语法构成和参读此诗另一首,知“入吴”的主语应是“寒雨”。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出了时间的发展过程,从昨夜推移到天明,写次日早晨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情景,天明时分,辛渐登舟将行,只见“孤帆远影碧山尽”,诗人目送帆影远去,举目茫然,眼中只剩下孤峙的山峰,“楚山孤”是诗人移情之笔,“孤”正是诗人自己孤寂惆怅心境的写照。润州古时曾先后属于吴国和楚国,因此,一、二句中以“吴”、“楚”同义互文来指润州一带地方。一、二句的送别之景,暗蕴着诗人峭傲凄清的思想感情,因此,三、四句自然过渡到诗人将别的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贬谪江宁丞前曾任汜水县尉,汜水就在洛阳附近,而且又是取道洛阳赴任的,洛阳有他不少朋友,如岑参、李颀等,临别时均有诗赠别,如“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李颀《送王昌龄》)“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因此,诗人无时不在想念洛阳亲友,可诗人却以虚拟之笔,反主为宾,以“洛阳亲友如相问”反衬诗人对洛阳亲友相思之深,同时又可借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高尚的操守,告慰亲友。以玉壶冰来比喻操节高尚,早在魏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有“心若怀冰”之句;六朝刘宋的鲍照《白头吟》也有“清如玉壶冰”之句;唐开元宰相姚崇《冰壶诫》序中则有:“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更是将冰心玉壶作为做官的自勉铭。诗人凝炼地把“冰”、“心”、“玉壶”三者意象统一在七字之句中,铸成这一千古名句,激励千秋仁人志士之心。据殷璠《河岳英灵集》记载,王昌龄“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因此,诗人此处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操节,蔑视旁议,使全诗顿时闪耀出动人的光彩,含蓄蕴藉,情韵深长。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此言甚是。

()
()

[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①少子,而魏安釐王②异母弟也。昭王薨③,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④君。

()

【诗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出处】唐·王维《红豆》。【译注】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到的时候,就蓬勃地挂在树枝上;但愿你能多采摘几颗,因为这些红豆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情意。一般人都称红豆为相思豆,色红。由于王维这首诗的歌咏,红豆已成为妇孺皆知、老少皆喜的小玩物。一般人常用这首诗来表示深深的情意和无限的相思。【赏析】红豆生长在祖国南方,春天来临时又长出几枝新条。希望您多采撷些红豆,因为它最相思。诗的首句点明红豆产地,也是友人所在之地。次句以对富有情味的“红豆”的关心,寄托情思,轻声询问,出语亲切,意味深长。第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因为“此物最相思”,这里用相思嘱友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语言真挚、恳切,透露情怀宛曲动人。全诗热情洋溢,以物寄情,相思之情表达得婉转而入木三分。注:红豆,又名相思子,相传古时有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痛楚万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全诗】《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鉴赏导示】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的为数甚多,王维的这首诗就是梨园子弟吟唱的歌词之一。据《全唐诗话》记载,天宝之乱后,著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由此可见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鉴赏】古人写坚贞感情有泪尽继之以血的描写。红豆颜色殷红,经久不变,形如泪珠,民间早就把它看作爱情的象征。唐诗中常用红豆来表达相思之情,这首诗意在借红豆以寄托自己对远在岭南的友人的怀念。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引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况且作者从发问对方着墨,足见相思之深。诗题“相思”,即相思子,红豆的别名。红豆生长在南岭一带,采用问句,春天来了,庭院中又长出了几枝呢?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往。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愿君多采撷”,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切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句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一个“最”字,意味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不离红豆,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全诗一气呵成,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体现了王维诗歌语浅情深的特点。【鉴赏要点】[1]名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采用象征、比兴、双关的手法。[3]语浅情深。

()

我在西双版纳的美妙如画的土地上,幸运地遇到了一次真正的蝴蝶会。

()

刘敞《春草》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茎。

()

【名句】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语出战国屈原《九章·涉江》。我不能改变志向而去随波逐流,宁愿自己忧愁痛苦而穷困终身。表现出即使在愁苦穷困的境遇中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而去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

一名《觉后禅》,又名《耶蒲缘》、《野叟奇语》、《钟情录》、《循环报》、《巧姻缘》。猥亵小说。六卷二十回。题“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情死还魂社友批评”。别题“情隐先生编次”。刘廷玑《在园杂志》以为作者为清初李渔,可能性不大。成书时间不详,首序尾署“癸酉夏正之望西陵如如居士题”,即序作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

书中写一极端好色之徒未央生,百般追逐淫乐,后遭报应而皈依佛门的故事。未央生风流倜傥,性亦聪慧,唯甚好色。忽一日,求见高僧孤峰长老——亦称布袋和尚,长老见未央生模样,恐其堕落,欲收为徒,但生不从。于是长老送他偈语四句而作别。归家后,未央生聘一道学宿儒铁扇先生之女名玉香为妻,生入赘其家。玉香年方十六,品貌端庄,未央生嫌其风情不足,遂觅春宫以开导。铁扇先生训其轻浮,翁婿不和,生于是别妻离家而出走。

()

【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注】早晨,我辞别了满布美丽彩云的白帝城,由于舟行迅速,所以相隔一千里的江陵,只一天的工夫就可以赶到了。“白帝城”位于四川省奉节县扬子江岸边的城市。“江陵”指湖北省江陵县,位于扬子江下游。【赏析】至德二载(757)十二月,从浔阳狱中保释出来不久的李白因入永王幕府事被判罪流放夜郎。从此,诗人踏上了漫长的流放之途。一路上恶劣的心情、悲凉沉重之感,在现存的诗篇中多有反映。经十数月的痛苦历程,突然有喜讯从天而降。乾元二年(759)三月,朝廷因关中大旱,下诏赦免死罪,判流刑者放还。李白在万里流徙途中得此意外机会,一获自由随即掉头坐下江船返回江陵。抵达江陵后随即记叙这一段人生历程的新鲜印象和心理感受,写出了这首使人胸臆开张、兴奋愉悦的快诗。这首著名快诗有两大特色特别惹人注目:一是诗人充沛而真实的主观感情的倾注,有激扬飞动的非常表现,因而感染力极强。二是写下江轻舟行驶之快,与遇赦折返喜悦心情之快意刚好重合,使这幅勾魂摄魄的三峡飞舟图,巧妙地牵引着读者在新奇的历程中对快速这一感受作了一次讶然的审美体验。诗人初释重负的轻松感和无可名状的喜悦情传递出的快感又蕴含于诗的整体构思之中,这种生活实感的诗化造成的心理效应,又返回过来有助于对诗意的深透理解,并使读者百诵不厌,不断叹赏诗人组合众多反差(高下、远近、重轻、动静)的艺术本领。【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①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说他初来至鱼复,见有白龙从井中跃出,自以为承继汉朝之土运,因而自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山称白帝山,高峻入云。②彩云间:一说,早晨绚丽变幻的云霞之间。一说,白帝城所在的奉节县,与同州巫山县地近,所谓彩云,乃指巫山之云。千里江陵:江陵为湖北江陵县,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为一千二百里,言千里乃举其成数。【译文】一早,辞别彩云明霞间的白帝城;到晚,就从千里之外返回了江陵。两岸,啼叫不停的猿声前接后应;快船,已经穿过千山万山的送迎。【集评】明·杨慎:“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升庵诗话》)明·杨慎:“盛弘之《荆州记》云:‘白帝至江陵,一千二百里,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游,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绝句衍义》)清·沈德潜:“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唐诗别裁集》卷二十)清·施补华:“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岘佣说诗》)清·桂馥:“友人请说太白‘朝辞白帝’诗,馥曰:‘但言舟行快绝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得为才人之作矣。”(《札朴》)【赏析】《早发白帝城》不同于普通的记游诗、山水诗,它是一首借江水浩荡湍急、舟行轻快倏忽以抒发诗人遇赦后欢快心情的抒情诗。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李白五十八岁,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到夜郎。翌年春,正当诗人行至白帝城时,中途遇赦,本诗便是他遇赦后离开白帝城乘舟顺江东下、回到江陵时写的。该诗是在优美的环境描写中开端的。白帝城故址在今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晨雾笼罩,灿烂的阳光照在云雾上,绚丽多彩。诗人布景设色,是受主观情感支配的,在这种明丽的诗歌意象里,蕴含着诗人十分兴奋的心情,他带着难以抑制的欢乐和获释得到自由后的轻快感,辞别这座美丽的山城。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描写舟行迅快。尽管盛弘之《荆州记》有过白帝到江陵一日水程的记载,但李白组合“千里”之遥的空间和“一日”之短的时间于一个诗句里,对照比衬,极力形容舟行之快,简练有力,平仄相间,声调抑扬,富有诗意,所以前代诗评家指出:“盛弘之谓白帝至江陵甚远,春水盛时,行舟朝发暮至。太白述之为约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唐诗选脉会通》载焦竑语,杨慎《升阉诗话》卷四亦有类似的评语。)诗的三、四句,是本诗的精华所在。从奉节到江陵,中间要经过三峡,两岸连山叠嶂,有猿类发出凄异的啸声,特别容易引起羁旅之人的伤感。“两岸猿声啼不住”,在诗里发挥了衬托的艺术功能。尽管两岸的猿声悲鸣不已,却并不能在诗人的心底引起“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反响,从而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愉悦飞扬的;两岸的猿啼声,瞬息间一掠而过,“轻舟已过万重山”,与隔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呼应,极写轻舟顺流直下,飞快地穿越猿啼声声的万重山,到达了江陵。桂馥很称赏这首诗的第三句,说它“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卷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全诗如果句句只写舟行飞快,文势就显得平直,入“猿声”一句,就有欲速姑缓,欲走姑留之妙。第四句轻舟之“轻”字,炼得好,有双重含意:舟船在湍急的江流中飞快行驶,似乎它变得分外轻快,这是一层;从诗人的主观情感出发,当时他的心情极度轻松愉快,似乎觉得乘坐的舟船也变得特别轻快,这是第二层。本诗总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将主观情感的抒发和客观事物的描写紧密绾合起来,既写舟行轻快,也写心绪轻快,两者浑然一体,不露痕迹,文势灵动,神采飞扬。

()

【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注】飞天镜:天上飞来的镜子。云生:海上云霞的变幻。其意是月映江心,似乎是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云霞在空中的变幻,仿佛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鉴赏】夜晚俯视月亮在长江水中的倒影,好象自天而降的一面明镜;白昼仰望苍穹,浮云升起,变幻成海市蜃楼。以月亮如镜暗示江水的平静,用海市蜃楼衬托长江景色之奇妙,变幻之莫测。【全诗】《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我从远处渡过了荆门山,来到楚国境内漫游。随着平原的出现连绵的群山已经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原野继续奔流。月亮映在江中象天上飞下的一面镜子。空中的云彩好比奇幻多姿的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一直相送着我的行舟。【赏析】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25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是楚国西方的重要门户。诗题为“渡荆门送别”,究竟是送别谁人?不得而知。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此论未免欠妥。诗题为“渡荆门送别”,也并非指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说破此点,千古之谜,方恍然大悟。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来从”,是来作之意。这两句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山随平野尽”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江汉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大荒”,即宽大无边的原野。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可谓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这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那两句诗是描写的夜晚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月下飞天镜”两句,是描写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明镜飞天,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极其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景致迷人,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诗境浅说》)此见解甚为确当。最后两句,紧扣“送别”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的妙处在于:明明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万里送行舟”。此种写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惜别之情,更曲折含蓄,更有浓郁的诗味。总之,这首诗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曲折含蓄,波澜起伏,饶有情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似乎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鉴赏】这首诗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的开阔形势和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山壑重重的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阔胸襟。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本诗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中间两联,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从远处着眼,大笔写意,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颈联则从近处着眼,工笔描绘,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最后一联也写得别有特色,作者不写自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而用拟人的手法写江水不远万里为自己送别,使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得隽永而含蓄。全诗一气呵成,格调激越奔放,融情入景,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

【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1】北风卷地而来吹断白草,塞外八月已是漫天飞雪。白草:一种有韧性的草,经霜后变脆易折。胡天:指塞外边地的天气。【意思2】卷地:形容风刮得猛烈。胡天:指西域的气候,古时把北方、西方各民族泛称胡。句意:呼啸的北风卷地而来,连枯草都刮断;八月的仲秋时节,而西域一带就大雪纷飞了。【鉴赏】北风呼啸,卷地而来,将白草也吹折了。八月在南方正值秋季,天高气爽,而在西北边塞却已是冬季,雪花飞舞。诗歌在写雪之前,先写风,大雪必随大风而来,此句由风而见雪,表现出奇妙的构思。白草,西域草名,牛马所嗜,干枯时呈现白色,故名。白草非常坚韧,故以白草折断,显示出风之大。“卷”字表现出了风势猛烈;“即”字,则刻画出风雪的到来出乎诗人意料。诗句将西北边境独特的异域情味表现出来。后世常用此句表现边境风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北方风高苦寒,冬天来得早。[例]稀微的灯光里,森林麦田经过了无垠,窗外风吹甚紧,令人想到“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一大群的旅客很有不少是往塞外去的呢!(陈学昭《如梦》)【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青的判官,武某是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真实描写:“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大笔挥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有细节勾勒:“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诗中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如“胡天八月即飞雪”之“即”,“忽如一夜春风来”之“忽如”,惟妙惟肖地写出中原人初见北方雪景的惊喜好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写作者目送远行的人越走越远,直到转了弯看不见了,眼前只剩下雪上的马蹄印,表现了雪中行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意。这首诗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配合,形成起伏的节奏和鲜明独特的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

【评析】

杜甫诗歌名句,出自《漫兴》。

()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

【名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注释与译文]这是李密向皇帝陈述祖母病情的言辞。薄,迫近。几句的意思是:祖母已象快要落山的太阳,呼吸微弱而短促,生命垂危,早上难以考虑晚上的安危。现在用这几句话比喻人衰老或事物腐朽,临近死亡。

()

【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意思】以前我早就听说过这浩瀚的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眼望湖水像是把吴地和楚地割裂为东面和南面两半,苍穹大地日日夜夜似在湖面上飘浮。【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②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坼:(che彻):分裂。③无一字:指没有一点音信。④戎马:指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鉴赏】大历三年(768)登岳阳楼望洞庭作。“今”、“昔”二字相起,意味非一,既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欣喜,又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触,还隐含一种不胜今昔盛衰的感怆。写洞庭景观,纯系大处落墨。湖在春秋时属楚国,与吴国无关,但三国时孙吴已奄有洞庭,故“吴楚”并提,也是有依据的,但讲为吴楚以湖分界就不妥了。按“坼”是裂陷的意思,所谓“东南坼”即,《淮南子·天文训》“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所以下句就写其孕大涵深,“乾坤日夜浮”是说夭上地下(如君山)的景象一齐纳入湖中,即“涵虚混太清”、“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字写得动荡如见。这里的东南,当然是个相对方位。诗句也反映出诗人胸次的豁达,能使读者受到同样的感染。黄生读此,谓“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三联直抒胸臆,多年战乱和漂泊,亲朋的书信往来是完全断绝,用“无一字”来表达这样在的意思,尤见沉痛。诗人时年五十七,而已一身是病(肺病、疟疾、风痹),而终日生活在水上、船中,除了孤舟一叶,便一无所有,而诗人自己也就好比是一叶孤舟。查慎行说:“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极是,盖境界的空阔,往往能加强人的孤独之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然。最后提到国事,并为之涕泗纵横,是已超越一己之困顿,与三联处境狭阔顿异,而与次联写景的胸襟气象,正好相称。本篇笔力、胸次、境界俱上,在刻满岳阳楼的“唐贤今人诗赋”中,洵为杰作。

()

“饑來吃飯困來眠。”詩句出處:《煉丹砂》;是元朝詩人李道純的作品。
至道本無傳。隻要心堅。始終立志莫教偏。九載三年常一定,便是神仙。真息自綿綿。靈地平平。饑來吃飯困來眠。

()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举止”类的诗句。

()

【出处】唐·李白《长相思》

【鉴赏】上面是无边无垠的蓝天,下面有澄清的绿水波澜。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

()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

原意是即使楚国只剩下三家世族,也能灭掉秦国。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秦朝末年,陈胜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西南)起义反秦,各地纷纷响应。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也在江东聚集了8000人起兵。陈胜的部下召平假借陈胜的命令,任命项梁为“上柱国”,叫他迅速行动起来。于是,项梁和项羽便渡江西进。一路上,部队不断扩充,军威大震。不久,项梁得知陈胜兵败身亡,便召集各路将领到薛县(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开会,共商大计。

()

【诗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出处】唐·白居易《长相思》【意思】思念悠长,怨恨悠长,怨恨要到他归来时方能休止。悠悠:长久。【鉴赏1】相思无限,怨恨也无限,直到丈夫归来,怨恨才能消除。悠悠:是深长绵延不绝的意思,这首诗或作“别情”,可当做描写游子的别情,也可看作是妇人的闺思。游子思乡情切,除非回到家里,哀怨才能休止;闺妇怨恨丈夫,直到丈夫归来,怨恨才能消除。【鉴赏2】月明之夜,思妇难眠。倚楼待爱人归来,却不见他半点踪影。思极而恨,只有爱人回乡,此恨才除。词句以明亮的月光与思妇内心世界中的恩怨相融洽,柔和贴切。且频用叠字叠韵,具有民歌风味,形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效果,朗朗上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盼归不得,愁怨难了。[例]女人对男人,永远觉得该着他们欠着他们。尽管她们自己也在外面山一程水一程地苦斗,回到家里却更加风一更雨一更地苦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呀。(韩小蕙《欲说还休》)◇他原说今年秋天一定回国,而现在却说要等到明年了。难道他不想家,不想我和小军?“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曾静《濛濛细雨中》)【全诗】《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注释】①汴水:即汴河,其故道经宿县、灵壁、泗县入淮河。②泗水:即泗河,其故道经宿迁、泗阳而入淮河。③瓜州:在江苏邗江县南,为运河入长江处。【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思妇月下倚楼远眺的心绪,营造出哀怨忧愁的氛围,藏情感于景致之中,真是应了王国维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佳作一篇,也受到了颇多好评,譬如《花庵词选》就评两首《长相思》道:“非后世作者所及。”有一些学者认为“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塘景,而谢朝徽在《白香词谱笺》中说:“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何指。”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赏析这首词作,在这里抛开这个问题,来听听思妇的心。上阕镜头由近及远,汴水泗水潺潺流,汴泗入淮,一路南下,到瓜洲渡头。远方山色沉重,含烟带愁。这里的“吴山”泛指江南群山。此景象在这里属虚写,并不是思妇实际看到的,而是想象的路径,追踪爱人的步履,是一次精神的远游。写出这漫漫南上路径,可见思妇与丈夫相隔重山复水。山水本无情,但在少妇眼中这山容水貌都愁痕点点,此处为移情。看似山愁,实为人愁,故满眼望去,山山水水皆是愁。另,前三句里用了三个“流”字,除了流水之意,是不是还蕴含思随流水绵绵长流的意味呢?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悠悠”二字写出了幽思深长,而叠词又体现出了相思与幽怨的深度和长度。离恨绵绵不绝,只有爱人归家之时才能停止。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如画龙点睛之笔,末了,才点出本词的主人公,才实写思妇望远怀人的画面,而前文的心灵远游,幽思离恨全基于思妇月下凭楼远眺。牵肠挂肚的人久盼不归,“恨”正是因为爱之深,相思情切,而久盼无望,由此离恨生。正如《长恨歌》所云“此恨绵绵无绝期”,方止于爱人归时。词作用词精致,潘游龙《古今诗余醉》:“‘点点’字,俊甚。”而陈廷焯《词则·放歌集》中道:“‘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而末句“月明人倚楼”,更是语短情长。通读全词,闺妇凭栏望远思夫,沉溺于思念幻想之中,更加加深了离别之后的孤独之感。全词不着痕迹,却脉脉含情,个中离愁别情,幽思绵绵耐人寻味。

()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公孙丑上》四)

()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确定不了归期,此时,巴山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君:你。巴山:泛指当时四川东部一带的山岭。【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归期难定,雨夜里茫然愁闷的情状。[例]有一天夜里下雨,枕上耳听窗外的淅沥声,我起床给在西安等待我的寒玲写信,引唐诗描写自己的心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我真的什么时候离开重庆呢?(碧野《跋涉者的脚印》)【全诗】《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鉴赏1】此诗可与刘皂《旅次朔方》(即《渡桑干》,详后)参读。晚唐诗比盛唐诗浑厚不足,而深细过之。出现了一些内容形式都比较生新的作品。刘皂《旅次朔方》和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两首手法类似的七绝,便属此列。读者大都注意到此二首诗形式上的异中之同,即诗中时间上的前与后,空间上的此与彼交织在一起,以羁旅情思穿插串联,宛转关情。而较少言及它们内容境界上的拓新和形式上的同中之异,其实这两首诗的最值得注意的共同之处,乃在于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中独立发现了一个心理上的怪圈,这就是人生在趋新之后会产生恋旧的心理,所谓执热愿凉,又使这种人生况味得到各具特色的表现。《旅次朔方》写从咸阳来并州,日夜忆咸阳:从并州至桑干,又日夜忆并州。《夜雨寄北》则写到异时异地两个情景即西窗剪烛和巴山夜雨,从巴山夜雨忆西窗剪烛,又从想象中来日的西窗剪烛忆巴山夜雨。这后一个情境是虚拟的,与前一诗相比,尤有扑朔迷离之妙。【鉴赏2】唐代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作。这首七绝,大概是作者滞留巴蜀地区时,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在秋雨淋涔的夜里,诗人作客异乡,深夜难眠,思念妻子。但作者却从对方写起,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一句之中,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怀念之情、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都表现出来了。接下去,写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借景抒情,使人感到他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与淅淅沥沥的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这一句还点明了地点、时间和诗人的处境。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紧扣“夜雨”,驰骋想象,另辟新境,由此刻的思念之苦写到日后的团聚,并具体设想夫妻重逢,剪烛夜话。而今夜独剪残烛,愁听巴山夜雨,吟诗寄远的情景,正是将来夫妻剪烛夜话的内容。诗人以未来的欢乐反衬今夜的孤苦,又想象今夜的孤苦将会增添重聚的欢乐。设想出奇,合情合理。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曲折、深刻地表现了客居异地的孤寂和思念妻子、渴望北归的心情。近体诗特别是绝句,篇幅短小,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让“期”字和“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贴切地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艺术意境。

()

【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译注】眼下正是江南风光美好的时候,在一个暮春落花时节,我又与你重逢。君:你。【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在风景美好的时节又与亲友相逢的情景。[例]盛夏七月,我意外地接到韶华的长途电话,约我一起到大连海上乐园避暑。到了大连,接待我俩的除王胜明之外,还有大连的一位离休干部鲁峰,抗日战争时期他和韶华我们三人曾一起战斗在王胜明的故乡河南省台前县。实在叫人喜出望外。好像有些如古人所说:“事求遂”“求则得之”,而且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花落时节又逢君”的滋味。(许评《奇景更含情》)【鉴赏】此时正值江南好景色,秋光明丽,在这落花时节,又一次与您相逢。此句既点明诗人与李龟年重逢的时间——秋天,又点出重逢的地点——江南。“落花时节”既可与“好风景”照应,表明此时正属秋季,又可指代彼此垂垂老矣的暮年。因此,尽管诗人说是好风景,却触动诗人内心的无限哀愁。诗人与故人重逢,顿生见友人之喜,引发出内心对往日的回忆。当思索二人并不理想的现实处境时,诗人内心又生出哀愁,可谓悲喜交加。【全诗】《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鉴赏1】这首诗借与阔别40年的友人的重逢,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变化的感慨。李龟年,唐玄宗时的著名歌唱家。前两句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际,通过对他旧时出入豪门赫府、名噪一时的描写,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之情。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被封为岐王。崔九,指崔涤,曾作秘书监,他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唐玄宗的宠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今日重逢的环境是山明水秀的江南暮春景色。诗至此而止,似乎并未流露出感慨之意。但细细品味,“落花时节”亦即“伤春时节”;“又逢君”,经历战乱,颠沛流离,40年后又相逢,人生能有几次呢?此时那“江南好风景”正成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更加深了诗人的感慨。短短四句“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语)。含蕴如此丰富,而语言却十分自然质朴,并未刻意雕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正如黄生称赞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竹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所过。”(《杜工部诗说》)【鉴赏2】唐代杜甫的七言绝句。李龟年是开元天宝时的歌唱家,曾受唐玄宗宠遇,红极一时。后来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为人唱歌,听到的人没有不落泪罢酒的。杜甫在十四、五岁时,在洛阳听过他唱歌,约于大历五年(770),又在江南(指当时的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和他偶然相遇,并赠诗给他。诗是这样:“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歧王即睿(ruì瑞)宗的第四子、唐玄宗弟李范,曾封歧王。崔九,名涤(dí敌),唐玄宗待他很厚,让他作秘书监,出入皇宫。诗中说,作者早年常出入李范、崔涤的邸宅,在那里见过李龟年。后来在江南的落花时节(春末),又和他相逢了。这首诗不仅暗喻作者和李龟年的衰老、飘零,而且寄寓着对国家的盛衰之感,被人称作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

()

【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交错弹奏粗弦和细弦,乐声一会儿粗犷浑厚,似急雨敲窗,忽而又变得细密低微,似恋人花前月下的低低交谈。嘈嘈、切切两种旋律交错运用,轻重缓急,抑扬起伏,仿佛大大小小的珠子交替落入晶莹的玉盘。运用恰当生动的比喻和叠音,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写尽音乐高低复杂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不愧为状写音乐的佳作。【意思2】粗弦上发出的声音沉重舒长,好象下急雨;细弦上发出的声音细促轻幽,好象低声私语。粗弦细弦交错着弹,真象那大小珠子叮叮����落进玉盘。诗人描写弹奏琵琶,用象声摹音和设喻作比相结合的手法,使读者能获得如闻其声的具体感受。【译注】粗弦沉浊如急雨,细弦轻幽如私语。一会儿沉浊,一会儿轻细,交错弹奏,就像大珠小珠叮叮当当落满玉盘。嘈嘈:弦音沉浊舒长。切切:弦音轻幽细切。

【举例】〈名〉大弦,指弦乐器上的粗弦。嘈嘈,形容声音沉重舒长。小弦,细弦。切切,形容声音细促轻幽。粗弦嘈嘈,好似骤雨;细弦悠悠,好似说悄悄话。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来形容轻重缓急不同的琴声或轻重缓急不同的品格、作风、风格等。◇给自己定位,其实并不难。……你真能“嘈嘈如急雨”地那般壮阔,就去做大弦,如只能“切切如私语”般地清婉,便为小弦得了。(黄敏《给自己切脉》,《中国青年报》1996年9月13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乐器演奏出高低轻重、抑扬起伏的节奏,乐声清脆婉转。[例]她一会儿左手一阵重扫,似急风骤雨;一会儿右手轻爬慢滚,若高山流水。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王联弹奏的《出水莲》,声声清朗,节节动人,既把人们带入了幽雅的音乐境界,又把人们领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优美天地。(王天一《弹到筝声醉人时——记著名古筝演奏家王联》)二、用以形容水石琮或水滴叮咚的声音。[例]近看“梯瀑”三叠而落,跌进深渊,多姿多彩,绕有诗意。若不信,你仔细凝望,静心倾听,那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句如响耳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刘龙材《自然之旅》)三、后两句用以比喻某种动听的声音。[例]重要的是它的主人把根须扎得更深,长上时代的翅膀,它就一定会发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动人的时代声音。(雷达《短篇小说的时代声音》)【全诗赏析】本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大类。此诗属于“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与元九书》)的感伤诗。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写于贬官江州的第二年(816)。诗前小序交代了创作时间、地点,诗人的政治处境和创作动机,概述了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并点示了诗的主旨:“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全诗六百十六字,可分为四大段。第一段(首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渲染琵琶女出场的气氛。首句点出了送客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之景、“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扫兴之情和“醉不成欢惨将别”的离别之绪,这三方面都紧扣人物内心活动,有力地渲染出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别时茫茫江浸月”,则将此气氛渲染得更为浓烈。至此,诗人已为全诗谱下了悲凉感伤的基调,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正在“无管弦”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客因之“忘归”、“不发”,至此,情节发展陡起转折,引启下段。第二段(“寻声暗问弹者谁”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的演奏。诗人先写琵琶女的出场,颇富戏剧性。“寻声暗问”、“移船相近”、“添酒回灯”、“千呼万唤”等一连串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急欲见到弹奏者的心情。与此相对,又用“欲语迟”、“始出来”、“半遮面”来刻画琵琶女的犹豫迟疑。一急一缓,符合双方的身份、性格。接着,诗人集中笔墨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这部分充分体现了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独到的音乐描写。先写演奏动作:“转轴拨弦”、“拢”、“捻”、“抹”、“挑”。同时尤突出弹者感情:“未成曲调先有情”、“声声思”。自“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完整地表现了一支琵琶曲的弹奏全过程,用文学语言录制了一曲完整的琵琶乐章。诗人很有层次地写出了其中多种音响的变化,而这音响旋律的变化又紧紧环扣着琵琶女身世的变迁和感情的起伏。“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两句点示我们:这支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以音乐语言来传述自己的身世,突现自己的性格和感情。因此,这段是以音乐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范例。开始,诗人笔下的音乐如活泼洒脱的急雨声,如缠绵缱绻的私语声,如清脆悦耳的珠落玉盘声,如婉转悠扬的花间莺语声,这些准确的摹音、精妙的比喻,共同构成了一种舒缓流畅、欢悦华美的境界,这正是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妙龄走红生活写照。接着,音响变得幽咽、滞涩、细微、低沉,这一变化叙出了琵琶女盛年已去、门庭冷落、出嫁商人、寂寞凄清的生活经历。而“声暂歇”之后出现的“无声”境界,恰好表现了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幽愁暗恨”。在令人窒息的沉寂之后,突接而起的是悲怆高亢的音响,如银瓶破碎、水浆飞迸、铁骑驰突、刀枪齐鸣,最后以撕帛裂绸般的猛烈强音而戛然告止。这段描写,揭示了琵琶女满腹的怨愤哀伤,表现了她对黑暗社会和玩弄女色之徒的不可遏制的痛恨、控诉!“东船西舫悄无言”两句,则以万籁俱寂,只见江月的夸张描写来烘托琵琶演奏效果之强烈、听众感情之沉重。第三段(“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身世。“沉吟”、“整衣”、“敛容”写琵琶女的动作神情。这些细节描写着墨不多,却让人处处感到她的风度、教养、经历非同一般。接着,诗人用琵琶女自叙的方式、对比的手法,介绍她昔盛今衰、由欢至悲的身世变迁,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基础。她曾是名噪京城,红极一时的歌伎。“五陵年少争缠头”等六句,详写当年歌伎生活的纵情奢华。“弟走从军阿姨死”等四句,写家道败落、人老色衰、出嫁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等六句,略写嫁后境况,其中“绕船月明江水寒”句,渲染了她孤单寂寞、凄苦抑郁的境遇。这段写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琵琶女半生遭遇的一曲凄苦之歌。这支“歌”与上一段描写的琵琶“曲”互为补充、前后映衬,从而完成了琵琶女形象的塑造。第四段(“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诗人的感慨。开头四句是从写琵琶女身世到抒自己感慨的过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它是一条感情的纽带,把两个素不相识、地位迥异的“天涯沦落人”紧紧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把自己的境遇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伎的命运相提并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前人诗歌中也颇为罕见。诗人叙己境遇,贬前情况只字未提,全写谪居生活,尤突出“无音乐”之苦。虽无一语涉及政事,但遭贬后的郁闷悲愤心情,已曲曲抒出。“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表达了诗人在僻域中偶遇知音的依依之情,同时也交代了创作此诗的缘由。知遇之情反过来深深感动了琵琶女,她“却坐促弦”,复弹一曲。对这次弹奏,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一笔掠过,它与首次演奏的详写遥相映衬。特别是诗人用“皆掩泣”对照前面的“悄无声”,表明这次弹奏的感染力胜过前次,因为这次弹奏已越出了“似诉平生不得志”的范围,而融进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更为强烈更为愤懑的感情,所以“座中”要数“江州司马”白居易对此曲理解最深、感慨最强、动情最浓,竟至泪湿青衫,产生了比上一曲更强烈的感情共鸣。关于这首诗叙事的真实性,后人曾产生过怀疑,认为夜遇琵琶女之事不可信。宋洪迈指出:“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尔。”(《容斋随笔》)清赵翼也说:“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瓯北诗话》)这些评论可谓灼见。同时也应看到,此诗所着力塑造的才貌双全、多情善感的琵琶女形象,深刻概括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共同命运,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首诗正是通过描写这位飘零憔悴、孤单凄楚的长安故倡和遭谗被贬、谪居江州的诗人自己,表现了作者对被凌辱、被蹂躏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抒发了自己无罪被贬的愤懑,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平和黑暗。这正是此诗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在艺术上,这首诗叙事完整,结构缜密,层次清晰,照应紧密,详略得当,虚实相间,并寓抒情于叙事之中,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独到的音乐描写,更是此诗最大的艺术成就。另外,成功的气氛渲染、鲜明的人物形象、晓畅的诗歌语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点。

()

词·李清照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孟子》

孟子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