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出处】唐·柳宗元《渔翁》。【意思】渔翁昨夜落宿在西边岩石下,早晨起来在清澈的湘江中汲水,烧竹煮饭。写了渔翁的起居活动,表现出渔翁的勤劳与俭朴。而诗中以“清湘”代水,用“楚竹”代薪,则给人以超凡绝俗之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的孤高情怀。注:汲(jí),从深处打水。燃楚竹,烧竹煮饭。【全诗】《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释】①西岩:指永州西山。②清湘:指湘水,流经永州。③欵乃(aoai奥霭):象声词,摇橹声。渌(lu路):清澈。【全诗赏析】《渔翁》是把诗中人渔翁置于他活动的天地中来描绘的,通过其活动以及周围景物揭示主人公的精神风貌。首句从“夜傍西岩宿”写起,我们可以想象渔翁是以船为家,生活在山水之间,行踪飘忽不定……诗的第二句写他早起打水生火,开始一日的生活,事属平常,但所汲为“清湘”之水,所燃为“三楚”之竹,这就很不平常了。“清湘”和“楚竹”在古代诗文中被赋予丰富的意蕴,所以一经拈出,就能激发读者的联想,有超凡脱俗之感,感到它们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读诗的第三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我们才醒悟到原来前两句所描述的其实是“雾里看花”,很不真切,读者只能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那么“烟销日出”以后该能看清楚渔翁的身影以至他的容貌了吧?急不得,先说“不见人”,继而随着“欸乃一声”棹歌,忽现眼前的是“山水绿”画面。这里颇有奇趣可寻:不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使主人公的出场不同一般;不说“山水绿”是“烟销日出”所致,而直接棹歌,似乎山水是被棹歌唱绿的。但仔细琢磨,又完全合乎情理:日出烟散,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山和水等大目标,然后才会把视线集中到具体的细小目标,只要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欸乃一声”的棹歌在山水间飘荡,它不受什么限制,自然入耳,听者寻声得人,于是人物出场。经过这一番安排,主人公的亮相造型自然会十分鲜明突出。诗的最后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也有类似三、四句的错位:“回看天际”这一动作与“下中流”没有逻辑关系,视线所接应该是“岩上无心云相逐”。经作者这样安排以后,让人觉得“回看天际”的动作尚未最后完成,而渔舟已下到中流之中了,渔翁动作敏捷可以想见。而用岩上白云缭绕舒展的画面结束全诗,有悠远不尽之致。“云无心而出岫”曾经是陶渊明企慕的境界,可以说末句的景物描写是揭示主人公精神风貌的着意之笔。苏轼曾说:“孰味此诗有奇趣。”但又主张后两句“虽不必亦可”。这种看法引起后世持久的争论,意见难以统一,但一致认为原作是好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出处】唐·柳宗元《渔翁》。【意思】渔翁昨夜落宿在西边岩石下,早晨起来在清澈的湘江中汲水,烧竹煮饭。写了渔翁的起居活动,表现出渔翁的勤劳与俭朴。而诗中以“清湘”代水,用“楚竹”代薪,则给人以超凡绝俗之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的孤高情怀。注:汲(jí),从深处打水。燃楚竹,烧竹煮饭。【全诗】《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释】①西岩:指永州西山。②清湘:指湘水,流经永州。③欵乃(aoai奥霭):象声词,摇橹声。渌(lu路):清澈。【全诗赏析】《渔翁》是把诗中人渔翁置于他活动的天地中来描绘的,通过其活动以及周围景物揭示主人公的精神风貌。首句从“夜傍西岩宿”写起,我们可以想象渔翁是以船为家,生活在山水之间,行踪飘忽不定……诗的第二句写他早起打水生火,开始一日的生活,事属平常,但所汲为“清湘”之水,所燃为“三楚”之竹,这就很不平常了。“清湘”和“楚竹”在古代诗文中被赋予丰富的意蕴,所以一经拈出,就能激发读者的联想,有超凡脱俗之感,感到它们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读诗的第三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我们才醒悟到原来前两句所描述的其实是“雾里看花”,很不真切,读者只能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那么“烟销日出”以后该能看清楚渔翁的身影以至他的容貌了吧?急不得,先说“不见人”,继而随着“欸乃一声”棹歌,忽现眼前的是“山水绿”画面。这里颇有奇趣可寻:不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使主人公的出场不同一般;不说“山水绿”是“烟销日出”所致,而直接棹歌,似乎山水是被棹歌唱绿的。但仔细琢磨,又完全合乎情理:日出烟散,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山和水等大目标,然后才会把视线集中到具体的细小目标,只要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欸乃一声”的棹歌在山水间飘荡,它不受什么限制,自然入耳,听者寻声得人,于是人物出场。经过这一番安排,主人公的亮相造型自然会十分鲜明突出。诗的最后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也有类似三、四句的错位:“回看天际”这一动作与“下中流”没有逻辑关系,视线所接应该是“岩上无心云相逐”。经作者这样安排以后,让人觉得“回看天际”的动作尚未最后完成,而渔舟已下到中流之中了,渔翁动作敏捷可以想见。而用岩上白云缭绕舒展的画面结束全诗,有悠远不尽之致。“云无心而出岫”曾经是陶渊明企慕的境界,可以说末句的景物描写是揭示主人公精神风貌的着意之笔。苏轼曾说:“孰味此诗有奇趣。”但又主张后两句“虽不必亦可”。这种看法引起后世持久的争论,意见难以统一,但一致认为原作是好诗。
【诗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出处】唐·柳宗元《渔翁》。【意思】回头来看,渔翁已驾船行至江心,水中倒映着青山和蓝天,片片白云仿佛正在与船儿追逐嬉戏。【全诗】《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释】①西岩: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西山,在湘水之滨。清湘:清澈的湘江,因湘江流经永州。燃楚竹:以楚竹为柴烧饭,因永州战国时属楚地。②欸(ai)乃:摇橹之声,或称舟子摇船时应橹的歌声。唐时民间渔歌有《欸乃曲》。③无心:指白云自由自在地飞动。【全诗赏析】苏东坡论柳宗元诗以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这一点表现在他的山水诗里特别明显,的确达到了枯和膏、淡和浓的完美的统一。其原因主要有两条:纳人于山水;寄情于他人。据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诗中的“西岩”的景物实在不必恭维,那山谷深远低洼,有的象蚁垤,有的象蚁穴,如此而已。但如果有人在这山水间,那就大不相同了。西山之夜,沉寂而安静,突然出现一个渔翁傍岩而宿,这夜,这山,便顿添活气。当清晨渔翁汲水生火做饭的时候,清清的湘江,葱翠的楚竹,也便随之生动起来。诗人以“清湘”代水,以“楚竹”代柴,就使渔翁一扫凡俗之气,山水变得明净澄洁,情趣变得古雅稚拙。下面诗人之笔格外轻灵圆活,于反常中创造了一种奇异之美:当清晨的雾霭消散,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渔翁却不见了。这里不仅写了人,而且写了人的活动,在山水的背景上忽然隐去,多么奇妙,莫非山水之灵又归体返本吗?忽听“欸乃”一声,循声望去,山水变得更加青翠碧绿了。“欸乃”和“山水绿”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但于惊异之际,忽闻棹歌,顿时心旷神怡,觉得山水也格外娇美了,这正是感觉通联的作用。这一句充满了人的活动,发“欸乃”之声的是渔翁,听声音的是作者,而感觉山水之绿的既有渔翁也有作者。这样写也为下边两句转换描写角度作了准备。当船到中流,回头遥看天际,那西山上的白云还在追逐着小舟。白云当然不会追逐,是小舟前进时人对远处景物的感觉,那么“回看天际”的是人,见“云相逐”的是人,与“云相逐”的还是人。毫无疑问,这首诗句句写人,人是景物的中心,人给山水以灵魂,没有人,山水就仅仅是山水而已。诗人的这种审美观点运用于创作,即便残山剩水也会带一股灵气。作者写这首诗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抒发情感,他的情感就寄寓在渔翁身上。在诗里,作者先在旁观,后在倾听,逐渐入神,到听“欸乃”之声,看“山水绿”的时候,渔翁和作者的身影就有了部分的交叠。到“回看天际”时,就产生了意象的复合,分不清是渔翁还是作者了。实际上,作者面对眼前的景观,渔翁的意态,早已身立于斯,魂寄于彼了。所以他能写得如此真切,转换如此自然。另外,渔翁是志趣孤高的化身。他独傍西岩而宿,饮清湘,燃楚竹,于山水间独自往来隐现,有情寄于山水,无绪看白云相逐。作者在轻笔淡墨中刻意表现渔翁的超脱,这种超脱不是看破红尘而与世无争,而是一种情怀的特殊表现方式,或独钓寒江,或啸傲山水,一蓑烟雨任平生。总的说,在渔翁的身上闪现着诗人的影子,诗人孤高的品格具体化为渔翁的形象。诗人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孤高志趣是以平常、简古的山水描写表现出来的,而作者的浓烈的情感又是靠形象的塑造而淡淡地流露出来的。读者从“枯”的表层下可以品尝到丰的旨趣,从淡淡的形象描绘中可领受到浓情的感染。柳诗确实是山水中的佳作杰构,苏评也的确是行家里手的真知灼见。
回看天际下中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出处】唐·柳宗元《渔翁》。【意思】回头来看,渔翁已驾船行至江心,水中倒映着青山和蓝天,片片白云仿佛正在与船儿追逐嬉戏。【全诗】《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释】①西岩: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西山,在湘水之滨。清湘:清澈的湘江,因湘江流经永州。燃楚竹:以楚竹为柴烧饭,因永州战国时属楚地。②欸(ai)乃:摇橹之声,或称舟子摇船时应橹的歌声。唐时民间渔歌有《欸乃曲》。③无心:指白云自由自在地飞动。【全诗赏析】苏东坡论柳宗元诗以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这一点表现在他的山水诗里特别明显,的确达到了枯和膏、淡和浓的完美的统一。其原因主要有两条:纳人于山水;寄情于他人。据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诗中的“西岩”的景物实在不必恭维,那山谷深远低洼,有的象蚁垤,有的象蚁穴,如此而已。但如果有人在这山水间,那就大不相同了。西山之夜,沉寂而安静,突然出现一个渔翁傍岩而宿,这夜,这山,便顿添活气。当清晨渔翁汲水生火做饭的时候,清清的湘江,葱翠的楚竹,也便随之生动起来。诗人以“清湘”代水,以“楚竹”代柴,就使渔翁一扫凡俗之气,山水变得明净澄洁,情趣变得古雅稚拙。下面诗人之笔格外轻灵圆活,于反常中创造了一种奇异之美:当清晨的雾霭消散,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渔翁却不见了。这里不仅写了人,而且写了人的活动,在山水的背景上忽然隐去,多么奇妙,莫非山水之灵又归体返本吗?忽听“欸乃”一声,循声望去,山水变得更加青翠碧绿了。“欸乃”和“山水绿”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但于惊异之际,忽闻棹歌,顿时心旷神怡,觉得山水也格外娇美了,这正是感觉通联的作用。这一句充满了人的活动,发“欸乃”之声的是渔翁,听声音的是作者,而感觉山水之绿的既有渔翁也有作者。这样写也为下边两句转换描写角度作了准备。当船到中流,回头遥看天际,那西山上的白云还在追逐着小舟。白云当然不会追逐,是小舟前进时人对远处景物的感觉,那么“回看天际”的是人,见“云相逐”的是人,与“云相逐”的还是人。毫无疑问,这首诗句句写人,人是景物的中心,人给山水以灵魂,没有人,山水就仅仅是山水而已。诗人的这种审美观点运用于创作,即便残山剩水也会带一股灵气。作者写这首诗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抒发情感,他的情感就寄寓在渔翁身上。在诗里,作者先在旁观,后在倾听,逐渐入神,到听“欸乃”之声,看“山水绿”的时候,渔翁和作者的身影就有了部分的交叠。到“回看天际”时,就产生了意象的复合,分不清是渔翁还是作者了。实际上,作者面对眼前的景观,渔翁的意态,早已身立于斯,魂寄于彼了。所以他能写得如此真切,转换如此自然。另外,渔翁是志趣孤高的化身。他独傍西岩而宿,饮清湘,燃楚竹,于山水间独自往来隐现,有情寄于山水,无绪看白云相逐。作者在轻笔淡墨中刻意表现渔翁的超脱,这种超脱不是看破红尘而与世无争,而是一种情怀的特殊表现方式,或独钓寒江,或啸傲山水,一蓑烟雨任平生。总的说,在渔翁的身上闪现着诗人的影子,诗人孤高的品格具体化为渔翁的形象。诗人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孤高志趣是以平常、简古的山水描写表现出来的,而作者的浓烈的情感又是靠形象的塑造而淡淡地流露出来的。读者从“枯”的表层下可以品尝到丰的旨趣,从淡淡的形象描绘中可领受到浓情的感染。柳诗确实是山水中的佳作杰构,苏评也的确是行家里手的真知灼见。
【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参加当时的政治斗争失败,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后写的。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地势很高。彩云:彩色云雾。原诗意思是:早上辞别长江上游高在彩云间的白帝城,一天功夫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两岸山峦层叠,猿猴不断尖厉叫鸣,船快如飞,转瞬间就过了关山重重。这是写山川的壮丽和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乘船或坐车去旅行的轻快感觉;也可用来形容某种时代潮流、思潮或力量的澎湃不可阻挡。原诗展露出一种愉快明朗的生命情调,意气飞扬奔放。【原诗】《早发白帝城》年代:唐作者: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春季。是时李白被流放夜郎,刚行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便遇赦得释,怀着极度欣喜的心情,五十九岁的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自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今属湖北)的抒怀佳作。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彩云间”,力状白帝城之高,造成江水由西而东、由高到低的巨大落差,为下文舟行之速积蓄气势。“千里”,见出距离之远;“一日”,表明时间之短。如此遥远的距离用这样短的时间即可到达,则舟行之速不言自明。“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不写两岸景色,独取啼鸣不绝的猿声,盖因舟行太快,沿江景物一闪而过,来不及细看,只有连成一片、不绝于耳的猿声回荡在空间,诗人只能凭听觉来感知船行的速度。前人有云:“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施补华《岘傭说诗》)。这段评语,正确指出了此句采用顿挫手法,借猿声反衬舟行之速的特点,可谓知言。两岸猿声尚未停歇,“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速度该是何等的迅捷!一个“轻”字,用得极好,它不仅给人一种轻盈飞动之感,宛如凌空飞越了万重山峦,而且细腻传神地展示了轻松愉快的诗人心境。由此回观全篇,则无论“朝辞”,还是“还”,抑或是万重山中的猿啼之声,都充溢着诗人那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这样看来,人物心境的快感和客观极快的船行有机地揉合在了一起,从而构成这首以描写速度美而著称的小诗的妙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推荐。爱诗词网。【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参加当时的政治斗争失败,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后写的。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地势很高。彩云:彩色云雾。原诗意思是:早上辞别长江上游高在彩云间的白帝城,一天功夫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两岸山峦层叠,猿猴不断尖厉叫鸣,船快如飞,转瞬间就过了关山重重。这是写山川的壮丽和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乘船或坐车去旅行的轻快感觉;也可用来形容某种时代潮流、思潮或力量的澎湃不可阻挡。原诗展露出一种愉快明朗的生命情调,意气飞扬奔放。【原诗】《早发白帝城》年代:唐作者: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春季。是时李白被流放夜郎,刚行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便遇赦得释,怀着极度欣喜的心情,五十九岁的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自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今属湖北)的抒怀佳作。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彩云间”,力状白帝城之高,造成江水由西而东、由高到低的巨大落差,为下文舟行之速积蓄气势。“千里”,见出距离之远;“一日”,表明时间之短。如此遥远的距离用这样短的时间即可到达,则舟行之速不言自明。“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不写两岸景色,独取啼鸣不绝的猿声,盖因舟行太快,沿江景物一闪而过,来不及细看,只有连成一片、不绝于耳的猿声回荡在空间,诗人只能凭听觉来感知船行的速度。前人有云:“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施补华《岘傭说诗》)。这段评语,正确指出了此句采用顿挫手法,借猿声反衬舟行之速的特点,可谓知言。两岸猿声尚未停歇,“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速度该是何等的迅捷!一个“轻”字,用得极好,它不仅给人一种轻盈飞动之感,宛如凌空飞越了万重山峦,而且细腻传神地展示了轻松愉快的诗人心境。由此回观全篇,则无论“朝辞”,还是“还”,抑或是万重山中的猿啼之声,都充溢着诗人那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这样看来,人物心境的快感和客观极快的船行有机地揉合在了一起,从而构成这首以描写速度美而著称的小诗的妙境。
式微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鲁露作路。)(微、归,微部。故、露,鱼部。)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躬、中,中部。)[译文]天已晚天色黑,为啥有家不能归?若我不是为了你们的缘故,为何冒着风霜雨露为你们受苦。天已晚天色黑,为啥有家不能归?若我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为何常在泥水里劳作受苦。[评介]《式微》二章,章四句。《诗序》说,黎侯流亡于卫,随行的臣子劝他归国。此说今人多不从。从全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是反对徭役的作品。人民服役受苦受难,无家可归。诗中对当时统治者剥削者发出不平的怨恨。诗中“胡不归”三字,反复咏唱二次,含无限之意,是这首诗的题旨。胡:为什么?归:回家,归家。句意是说为什么不能回家。这句有辛酸,有怨恨,有反抗。一是长期服役在外,有思归之苦;一是指责当时统治者为什么弄得他们无家可归?发问之后,诗人又以反问句作答:“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不是你们劳役苦,我们怎么会在风霜雨露中受苦;不是为了养活你们,我们怎么会在泥水里忍受艰难。这两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诉说了他们无家可归的原因,饱含了愤恨不平,表现了他们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全诗二章八句三十二字,两章相似,四句相同,二十八字是重复使用,诗人在上下两章中只换了两个字,寥寥几句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奴隶们的苦难,都是奴隶主贵族造成的,并对统治者发出了不平的怨恨,义正辞严。本诗短小精悍,句式多变,更体现了民歌的特色。式微,后人常用作思归之意。如王维《渭川田家》诗:“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此乃取其“归”意,而避开其不归的原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海棠春睡(海棠花)》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东坡作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事见《太真外传》,曰:‘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海棠春睡。推荐。爱诗词网。《海棠春睡(海棠花)》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东坡作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事见《太真外传》,曰:‘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释义】唐玄宗以“海棠睡未足”比喻杨贵妃醉态。后来人们或用海棠比喻杨妃,或以杨妃比海棠,也用以比喻美女。【例句】①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卢挚[双调·蟾宫曲]《杨妃》)此处用海棠喻指杨妃,写她死于马嵬坡兵变。②锦帐遮寒威,银烛添春意,端的是太真妃初睡起。(张养浩[双调·清江引]《咏秋日海棠》)此处以“太真妃初睡起”形容秋海棠的娇艳,用苏诗。③桃花扇底窥春笑,杨柳帘前按舞娇,海棠梦里醉魂销。(乔吉[双调·卖花声]《太平吴氏楼会集》)此处以海棠花比喻席前歌舞的侍姬。④玉漏迟,翠管吹,绿情红意,月儿高海棠初睡。(张可久[中吕·上小楼]《春思》)化用苏轼诗句写春夜佳人沉醉未醒。⑤宝靥香,罗襦素,海棠娇睡起谁扶?(孙周卿[双调·沉醉东风]《宫词》)“海棠睡起”句写宫女的寂寞凄凉。⑥则他那殢风流,天宝君王驾,簇拥着个娇滴滴海棠花。(乔吉杂剧《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一折〔油葫芦〕)韩翃在九龙池赏杨家花,想起了杨贵妃的种种韵事。⑦他是朵娇滴滴海棠花,怎做得闹荒荒亡国祸根芽?(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第三折〔殿前欢〕)海棠花喻杨贵妃。
【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徒:空。【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没钓鱼工具。婉转地表达了求人推荐提携的心情,但话说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迹。“坐观”二字,再加一个“羡”字,已经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写出,写得如此得体。【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没有希望做某事,徒有羡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旁观别人做事,并不想参与其中。[例]一种是,面对大好形势,虽有动于衷,啧啧称赞,但只闻赞美,不见行动,在跃进声中立马踟蹰,在新长征中盼顾不前,颇类似唐诗写的那种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李善阶《从“羡鱼”和“结网”谈起》)【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全鉴赏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无名氏”语)。诗题一作《临洞庭湖》。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此诗即是张九龄为相期间孟浩然寄赠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虚”与“太清”,均指天空。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云梦泽是古代巨泽,位于今湖北省长江南北,原为二泽,江北称云,江南称梦,后大部淤成陆地,遂并称云梦泽。此处用“云梦泽”指代湖北省东南部及湖南省北部的广大低洼地区。上句用一“蒸”字,写出水气弥漫之广与积蓄之丰;下句用一“撼”字,写出波涛喧声之大与威势之强。这两句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是咏洞庭湖的名句,正如《西清诗话》所说:“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一语气象。”后来杜甫亦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两句咏洞庭湖的名句,堪与孟诗媲美,同为千古绝唱,致使方回叹道,洞庭湖与岳阳楼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后人自不敢复题”(《瀛奎律髓》卷一)。在两句孟诗中,尤以“波撼岳阳城”一句最为声势动人。宋人范志明《岳阳风土记》云:“孟浩然《洞庭湖》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孟诗此句,既有夸张,亦有写实,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前四句既描绘了湖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颈联两句表达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上句说自己想渡过波涛汹涌的洞庭湖,但苦于没有船和桨,实际暗喻着诗人想从政做官,但可惜无人引荐的慨叹。张衡《应闲》云:“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此为“欲济无舟楫”所本。诗中之“济”字,语意双关,兼含“济水”与“济世”之意。“舟楫”既指渡水器具,亦指引荐之人。下句说自己虽然身处明君治下的盛明之世,但却平居闲处,无所事事,实在感到惭愧,有负“圣明”之世,从而表达了诗人不甘长期隐居,而欲出仕求官,做一番事业的愿望。“端居”即平居、闲居,此处指隐居。尾联两句请求张九龄予以推荐援引。诗人说他坐在湖边看着垂钓之人,只能徒然羡慕别人钓到的大鱼罢了。“垂钓者”既实指洞庭湖边的钓鱼人,亦喻指执掌朝政的丞相张九龄。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张丞相主持政事,诗人是很钦佩羡慕的,很愿追随在丞相左右,为朝庭做些事情;但自己现在仍是在野之身,尚无一官半职,虽然空有出仕从政的愿望,但却无法实现,因而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推荐援引。《淮南子·说林训》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借用了这一古语,既与有关洞庭湖的描写相贴合,但又翻出干谒求荐的新意:“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此诗收句亦然,而词意则超绝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新颖。前四句虽系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后四句虽系抒情,但婉而不露,写得萦纤曲折,含蓄蕴藉。诗人虽然希望张九龄引荐,但又不失身份,写得词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乞相。纪昀评此诗曰:“此襄阳求荐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据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纪氏此评,可谓一语破的。孟浩然之诗,总体上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有些诗却“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卷五引《吟谱》语)。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是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清人潘德舆说,孟浩然有些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壮逸浑健之诗在孟集中虽然不多,并不代表孟诗的主要风格,但它毕竟是孟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坐观垂钓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徒:空。【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没钓鱼工具。婉转地表达了求人推荐提携的心情,但话说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迹。“坐观”二字,再加一个“羡”字,已经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写出,写得如此得体。【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没有希望做某事,徒有羡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旁观别人做事,并不想参与其中。[例]一种是,面对大好形势,虽有动于衷,啧啧称赞,但只闻赞美,不见行动,在跃进声中立马踟蹰,在新长征中盼顾不前,颇类似唐诗写的那种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李善阶《从“羡鱼”和“结网”谈起》)【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全鉴赏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无名氏”语)。诗题一作《临洞庭湖》。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此诗即是张九龄为相期间孟浩然寄赠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虚”与“太清”,均指天空。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云梦泽是古代巨泽,位于今湖北省长江南北,原为二泽,江北称云,江南称梦,后大部淤成陆地,遂并称云梦泽。此处用“云梦泽”指代湖北省东南部及湖南省北部的广大低洼地区。上句用一“蒸”字,写出水气弥漫之广与积蓄之丰;下句用一“撼”字,写出波涛喧声之大与威势之强。这两句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是咏洞庭湖的名句,正如《西清诗话》所说:“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一语气象。”后来杜甫亦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两句咏洞庭湖的名句,堪与孟诗媲美,同为千古绝唱,致使方回叹道,洞庭湖与岳阳楼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后人自不敢复题”(《瀛奎律髓》卷一)。在两句孟诗中,尤以“波撼岳阳城”一句最为声势动人。宋人范志明《岳阳风土记》云:“孟浩然《洞庭湖》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孟诗此句,既有夸张,亦有写实,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前四句既描绘了湖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颈联两句表达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上句说自己想渡过波涛汹涌的洞庭湖,但苦于没有船和桨,实际暗喻着诗人想从政做官,但可惜无人引荐的慨叹。张衡《应闲》云:“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此为“欲济无舟楫”所本。诗中之“济”字,语意双关,兼含“济水”与“济世”之意。“舟楫”既指渡水器具,亦指引荐之人。下句说自己虽然身处明君治下的盛明之世,但却平居闲处,无所事事,实在感到惭愧,有负“圣明”之世,从而表达了诗人不甘长期隐居,而欲出仕求官,做一番事业的愿望。“端居”即平居、闲居,此处指隐居。尾联两句请求张九龄予以推荐援引。诗人说他坐在湖边看着垂钓之人,只能徒然羡慕别人钓到的大鱼罢了。“垂钓者”既实指洞庭湖边的钓鱼人,亦喻指执掌朝政的丞相张九龄。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张丞相主持政事,诗人是很钦佩羡慕的,很愿追随在丞相左右,为朝庭做些事情;但自己现在仍是在野之身,尚无一官半职,虽然空有出仕从政的愿望,但却无法实现,因而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推荐援引。《淮南子·说林训》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借用了这一古语,既与有关洞庭湖的描写相贴合,但又翻出干谒求荐的新意:“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此诗收句亦然,而词意则超绝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新颖。前四句虽系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后四句虽系抒情,但婉而不露,写得萦纤曲折,含蓄蕴藉。诗人虽然希望张九龄引荐,但又不失身份,写得词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乞相。纪昀评此诗曰:“此襄阳求荐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据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纪氏此评,可谓一语破的。孟浩然之诗,总体上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有些诗却“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卷五引《吟谱》语)。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是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清人潘德舆说,孟浩然有些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壮逸浑健之诗在孟集中虽然不多,并不代表孟诗的主要风格,但它毕竟是孟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落木:落叶。萧萧:落叶声。从大处着眼,写秋声之肃杀、长江之雄迈,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写景中流露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出神入化,古今独步。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仗工整,气韵流畅。【鉴赏】树叶纷纷落下,无边无际,江水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奔流不息。以“无边”修饰“落叶”,“萧萧”而下的气势才会具备;同样,以“不尽”修饰长江之水,“滚滚”而来的气势也生成。让人禁不住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江水翻滚,气势汹涌而来。落叶本是让人感到韶光易逝,青春不再,本是让人伤心不已,诗人赋予了诗句以悲壮的情感。然而,下句偏又写长江之水奔波不息,却并不泄气,又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正是如此,整句诗歌虽语含悲怆,却境界开阔,虽悲伤,读来却并不让人消沉。【鉴赏2】无边无际的树木在秋风中树叶飒飒落下,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而来。从大处着眼,写秋声之肃杀,写长江之雄迈。现在多用此语比喻旧事物、旧势力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事物、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五:“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唐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清杨伦《杜诗镜铨》卷一七:“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诗第一。”【鉴赏3】落叶萧萧而下,无边无缘。长江滚滚而来,不绝不尽。这是登高所见到的景物。两句诗从两种事物“落木”、“长江”描写了同一内容——秋天的肃杀空旷。“萧萧”、“滚滚”,以叠字来极力渲染无边不尽之势。而“无边”、“不尽”又强调了秋气的浓郁。两句诗描写秋景不是凄凄惨惨,而是气势豪迈,令人振奋。上、下句对仗极工,又不失自然。总体意念、句中词句俱佳,不愧为千古名句。注:萧萧,形容叶落的声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树木叶落纷纷或江水奔腾不息。[例1]一出镇子就是一大片银杏林,空间地下,极目所及,都是令人目眩的金黄颜色,一阵微风吹过,空中的黄叶簌簌作响,地上的黄叶也翩翩起舞,的确有一种如杜甫所吟咏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气象,给了我一个毕生难忘的印象。(王西彦《红叶的性格》)[例2]是的,长江是一条一往无前的江河。“不尽长江滚滚来!”(柳嘉《长江之歌》)二、用以比喻旧的事物或人逐渐衰亡,新事物或新人不断涌现。[例1]国外有人统计:1965年的大学毕业生经过10年,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有70%老化了,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就有50%的专业知识过时了。我国有人借用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知识的这种旺盛的新陈代谢。(王希永、詹万生《给大学生的信》)[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祝愿一代新人,踏着先辈的足迹,创造更加动人的业绩吧!(张震、王小夫《在地狱的入口处》)【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大历二年(766)夔州,重阳节登高作。大致上前四主景,后四主情。首联两句各以三景连缀属对,上句曰“风急-天高-猿啸”,笔墨浓重,使人顿生秋气肃杀之感,故落笔在一个“哀”字,是猿声给人的感觉。下句曰“渚清-沙白-鸟飞”,着色转淡,只一“回”字便与“风急”呼应,有不胜风力之感。两句密集许多意象,写得秋声秋色俱足,而猿鸟惊秋,亦足兴起人的秋思。次联笔势突变,不再一句三景,而作一句一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已觉气势雄浑;而“无边”与“不尽”,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广远延伸,境界更见阔大;音情上“萧萧下”以舌齿音传风声,“滚滚来”以开口呼传涛声,出神入化;象征上则包容十馀年间人事代谢与历史变迁。三联入情叙事,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高度概括了老杜毕生经历及现实处境。其间熔铸了八九层意思:滞留客中、家山万里、常年如此、逢秋兴悲、登高又悲、独登更悲、百年过半、晚年多病等等,可谓百感交集于十四字中。末联谓多年国恨家愁、白发日多、排解唯酒,最后一句本作“新亭”仇注曰“停通”,今人多据此释为近来(因病)断酒。裴斐引“新亭举目风景切”(《十二月一日》),谓新亭乃登高所在,即修成不久的亭子,谓末句非但不是说断饮,恰恰说的是痛饮,“潦倒”云云,即沉滞于酒也,与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同情。不同者,老杜所饮非“美酒”而是“浊酒”也。本篇不但在内容上极为凝练,境界上极为阔大,感情上极为深沉,就形式而言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造次一看,首尾似“未尝有对”,中幅似“无意于对”,细按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对、字字皆律,乃自然工稳,为杜诗中大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之代表作。明代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落木:落叶。萧萧:落叶声。从大处着眼,写秋声之肃杀、长江之雄迈,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写景中流露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出神入化,古今独步。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仗工整,气韵流畅。【鉴赏】树叶纷纷落下,无边无际,江水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奔流不息。以“无边”修饰“落叶”,“萧萧”而下的气势才会具备;同样,以“不尽”修饰长江之水,“滚滚”而来的气势也生成。让人禁不住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江水翻滚,气势汹涌而来。落叶本是让人感到韶光易逝,青春不再,本是让人伤心不已,诗人赋予了诗句以悲壮的情感。然而,下句偏又写长江之水奔波不息,却并不泄气,又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正是如此,整句诗歌虽语含悲怆,却境界开阔,虽悲伤,读来却并不让人消沉。【鉴赏2】无边无际的树木在秋风中树叶飒飒落下,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而来。从大处着眼,写秋声之肃杀,写长江之雄迈。现在多用此语比喻旧事物、旧势力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事物、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五:“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唐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清杨伦《杜诗镜铨》卷一七:“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诗第一。”【鉴赏3】落叶萧萧而下,无边无缘。长江滚滚而来,不绝不尽。这是登高所见到的景物。两句诗从两种事物“落木”、“长江”描写了同一内容——秋天的肃杀空旷。“萧萧”、“滚滚”,以叠字来极力渲染无边不尽之势。而“无边”、“不尽”又强调了秋气的浓郁。两句诗描写秋景不是凄凄惨惨,而是气势豪迈,令人振奋。上、下句对仗极工,又不失自然。总体意念、句中词句俱佳,不愧为千古名句。注:萧萧,形容叶落的声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树木叶落纷纷或江水奔腾不息。[例1]一出镇子就是一大片银杏林,空间地下,极目所及,都是令人目眩的金黄颜色,一阵微风吹过,空中的黄叶簌簌作响,地上的黄叶也翩翩起舞,的确有一种如杜甫所吟咏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气象,给了我一个毕生难忘的印象。(王西彦《红叶的性格》)[例2]是的,长江是一条一往无前的江河。“不尽长江滚滚来!”(柳嘉《长江之歌》)二、用以比喻旧的事物或人逐渐衰亡,新事物或新人不断涌现。[例1]国外有人统计:1965年的大学毕业生经过10年,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有70%老化了,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就有50%的专业知识过时了。我国有人借用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知识的这种旺盛的新陈代谢。(王希永、詹万生《给大学生的信》)[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祝愿一代新人,踏着先辈的足迹,创造更加动人的业绩吧!(张震、王小夫《在地狱的入口处》)【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大历二年(766)夔州,重阳节登高作。大致上前四主景,后四主情。首联两句各以三景连缀属对,上句曰“风急-天高-猿啸”,笔墨浓重,使人顿生秋气肃杀之感,故落笔在一个“哀”字,是猿声给人的感觉。下句曰“渚清-沙白-鸟飞”,着色转淡,只一“回”字便与“风急”呼应,有不胜风力之感。两句密集许多意象,写得秋声秋色俱足,而猿鸟惊秋,亦足兴起人的秋思。次联笔势突变,不再一句三景,而作一句一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已觉气势雄浑;而“无边”与“不尽”,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广远延伸,境界更见阔大;音情上“萧萧下”以舌齿音传风声,“滚滚来”以开口呼传涛声,出神入化;象征上则包容十馀年间人事代谢与历史变迁。三联入情叙事,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高度概括了老杜毕生经历及现实处境。其间熔铸了八九层意思:滞留客中、家山万里、常年如此、逢秋兴悲、登高又悲、独登更悲、百年过半、晚年多病等等,可谓百感交集于十四字中。末联谓多年国恨家愁、白发日多、排解唯酒,最后一句本作“新亭”仇注曰“停通”,今人多据此释为近来(因病)断酒。裴斐引“新亭举目风景切”(《十二月一日》),谓新亭乃登高所在,即修成不久的亭子,谓末句非但不是说断饮,恰恰说的是痛饮,“潦倒”云云,即沉滞于酒也,与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同情。不同者,老杜所饮非“美酒”而是“浊酒”也。本篇不但在内容上极为凝练,境界上极为阔大,感情上极为深沉,就形式而言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造次一看,首尾似“未尝有对”,中幅似“无意于对”,细按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对、字字皆律,乃自然工稳,为杜诗中大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之代表作。明代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
昏昏: 糊涂,愚昧。昭昭: 明白,明智。语出《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生于战国时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以天下为己任,对当时处士横议、士风不古的现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这句话的意思是: 古代的贤者教导人,必先使自己彻底明白了,然后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教导别人的人,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用自己还觉得糊涂的东西使别人清楚明白。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推荐。爱诗词网。昏昏: 糊涂,愚昧。昭昭: 明白,明智。语出《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生于战国时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以天下为己任,对当时处士横议、士风不古的现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这句话的意思是: 古代的贤者教导人,必先使自己彻底明白了,然后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教导别人的人,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用自己还觉得糊涂的东西使别人清楚明白。后人引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泛指本来自己稀里糊涂,却要使别人明白;亦形容外行人胡乱指挥。
株林野史。推荐。爱诗词网。株林野史清石印本《株林野史》正文书影1917年上海小说社排印本《株林野史》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株林镜》。四卷十六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石印本,藏南京图书馆、荷兰莱敦大学汉学研究院图书馆;1917年上海小说社排印本;民国红豆书屋“玲珑本聚珍小丛书”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上海小说社排印本,199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明清艳情小说丛书”删节排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石印本。春秋时期,郑穆公夫人张氏生有一女,名唤素娥,长得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一日正当五月天气,暑热难耐,素娥命使女荷花在后园中收拾好凉床玉枕,脱衣闲睡。梦里来到一座花园之中,遇见一位道人,姓花名月,道号普化真人,又号浪游神,与她初试云雨之事,传授她房中术“素女采战法”,能吸精导气,取阳补阴,素娥一一谨记于心。陈国大夫夏御叔闻听素娥貌美,求娶为妻,因她年纪尚小,遂应郑穆公之请,过几年再来迎娶。素娥有一个表兄名子蜜,生性风流,垂涎于素娥的美色,借游玩之际诱奸了她,又恐走漏消息,便拉荷花一起作乐。素娥正好试用仙人所教之术,果然煞是厉害,不久即使体弱的子蜜阳损而亡。三年之后,夏御叔按期来娶,择日完婚,素娥改称夏姬。婚后御叔溺于床笫之事,又兼夏姬常常使用采战之法,未及二载,他便精力耗尽,枯槁而死。临终前将幼子征舒托给好友孔宁照顾。孔宁亦一好色之徒,先与荷花通奸,又请荷花从中帮忙,与夏姬通。为遮人耳目,夏姬移居竹林(即株林),每日和孔宁行云雨之欢。孔一日与大夫仪行父饮酒,得意忘形,泄出自己情事。仪行父闻之心动,以重金贿荷花助其通夏姬。夏姬见仪行父身材魁梧,善于奉承,遂与之密而疏孔宁。孔妒极生怒,将此事告于荒淫的陈灵公,期借灵公之力报复仪行父。灵公幸游株林,为夏姬的美色所迷,亦与其通。自此君臣三人竟打成一片,连床同欢,纵欲无度。忠臣泄治仗义直谏,结果被孔、仪两人遣刺客暗杀。光阴似箭,转眼间征舒已十八岁,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羞耻和愤怒。灵公为讨夏姬欢心,封征舒为司马,在庆祝的宴会上,征舒不堪污辱,射杀灵公,立世子午为成公。孔宁、仪行父惧逃至楚国,诬征舒叛逆,请求楚王出兵讨伐。楚大夫屈巫尝出使陈国,早就艳羡夏姬的美色,因此力主出兵。楚兵至陈,所向无敌,逮杀征舒于株林。荷花逃亡,夏姬被掠。楚庄王及公子侧皆有纳夏姬为妾之心,屈巫竭力劝止,最后楚王将夏姬赐给老臣尹襄为妻。孔宁、仪行父俱遭征舒阴魂讨命,惊骇而卒,他们的鬼魂在阴司被治重罪,受尽酷刑。尹襄娶夏姬不到一年,出征殉身,其子黑对与夏姬乱伦,丑名远扬。屈巫乘出使晋国之机用计智娶夏姬,改其名为芸香,时她已过五十,却仍姣好如二八少女,屈巫被晋王拜为大夫,易姓巫,是为巫臣,两人在家日夜淫乐。荷花逃至民间,嫁罗爱奇为妻,不久罗家遭强盗抢劫,全家被杀,只剩下她一人,孤苦度日。后荷花偶遇巫臣家仆,得知夏姬下落,遂至晋投靠主母,巫臣即纳其为妾。一日,晋王十八公主邀请芸香赴宴,芸香和荷花应期来到栾府,十八公主摆酒花园,饮酒赋诗,待酣畅之时,两人说及房中之事,十八公主十分仰慕巫臣,要求与芸香易夫取乐。芸香见十八公主之夫栾书,年方二十三四,生得眉清目秀,也已动情,遂一口答应。数日之后,两家互换夫妻日夜淫乱,足有一月。不料乐极生悲,两家的丑事传到了晋王的耳中,晋王怒极,命大臣赵孟点起羽林军,要将淫夫淫妇捉拿问罪。芸香夜作一梦,梦见浪游神,告诫她明日有难,令她与十八公主及荷花三人同处待救。果然,次日晋王兵到,正要擒拿芸香等三人,忽然一阵狂风,将三女吹得杳无踪影,晋王无奈,只得把巫臣、栾书两人斩首了事。
【诗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云青青兮欲雨。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句】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出处】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意思1】我只有以彻夜不眠的思念,来报答你愁眉不展悲苦的一生。惟将:只将。长开眼:指彻夜不眠。未展眉:紧锁双眉,愁苦的样子。【意思2】“长开眼”谓作者彻夜无眠;“未展眉”言妻子一生受苦,未曾开颜。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终身不再娶的意愿。感情深沉执着,哀痛欲绝。【鉴赏】现在我只能整夜一直睁着眼睛思念你,来报答你一生都不能展眉欢笑,以此作为对你长年为我受苦的偿谢。长,或作常。元稹思念亡妻,哀痛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遣悲怀。同甘共苦的夫妻常用“报答平生未展眉”这句诗,来表示对另一半诚挚的真情与感谢。【用法例释】一、用以表达对辛劳一生的亡妻的缅怀。[例]环顾室中,其物犹故,其人不存。元微之悼亡诗有句:“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我固不仅是终夜长开眼也。(梁实秋《槐园梦忆》)二、用以形容对辛苦的妻子充满感激或歉疚,表示珍爱、报答的心愿。[例]妻子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家庭因素而成为他艺术事业的精神支柱,成了他苦涉艺海时的那“最后一片叶子”。因此阮文辉将永远诚挚地注视妻子那一双虽爬满皱纹却明静如清泉的眼睛。一如唐人元稹诗中所说的那样: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雒青之《艺海苦航》)三、用以表达一种思恩图报的感情。[例]你待他真心,他对你诚意,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好反其道而行之的吧?“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美好的感情;至于违背这一许诺,则难免受到谴责。(司马玉常《士与知己》)【全诗】《遣悲怀三首·其三》.[唐].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赏析】中国历史上,悼亡诗写得较好的有潘岳与元稹,而元稹所有悼亡诗中,《遣悲怀》被公认为最佳,其情真意切,为后世传诵不已。此诗约作于元和四年(809),这一年,诗人爱妻韦氏因病去世。韦氏,即韦丛,字蕙丛,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孰料七年之后便撒手人寰,遗一女。可以想见,妻子病亡时仅仅二十七岁,诗人也不过三十出头,正是少年夫妻恩爱之时,却不料遭此大祸。诗人饱受丧妻之痛,写下了三首《遣悲怀》,表达对亡妻的沉痛哀悼。第三首则在承接前两首生时亡后的基础上,抒发诗人的自悲。“闲坐悲君亦自悲”,本来是为亡妻悲痛,却不料最终落到自悲的地步。为什么呢?因为诗人由妻子的早亡想到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不禁悲从中来。邓攸心地善良,但却终生无子,这难道不是命吗?潘岳的悼亡诗做得再好,又如何能让死者死而复生呢?面对无法预知的天命,作为人类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诗人不免由自悲而变得绝望了。所幸,诗人又从绝望中生发出希望。但愿将来我死后能够与妻子合葬一处,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们约定好来世还做夫妻。只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我们能再有缘相会了。诗人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再次被浇灭了,无奈之下,他只能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以此报答妻子当年对自己的深情眷意了。值得一提的是,末篇末句之“未展眉”,对应首篇之“百事乖”,丝丝入扣,不愧为“天然关锁”。纵览这三首诗,紧紧抓住一个“悲”字,由过去而现在,由悲妻而悲己,由遣悲而伤悲,以“悲”字绾结全篇,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构造出浓郁的悼亡气氛,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名篇。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此言不虚也。
惟将终夜长开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出处】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意思1】我只有以彻夜不眠的思念,来报答你愁眉不展悲苦的一生。惟将:只将。长开眼:指彻夜不眠。未展眉:紧锁双眉,愁苦的样子。【意思2】“长开眼”谓作者彻夜无眠;“未展眉”言妻子一生受苦,未曾开颜。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终身不再娶的意愿。感情深沉执着,哀痛欲绝。【鉴赏】现在我只能整夜一直睁着眼睛思念你,来报答你一生都不能展眉欢笑,以此作为对你长年为我受苦的偿谢。长,或作常。元稹思念亡妻,哀痛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遣悲怀。同甘共苦的夫妻常用“报答平生未展眉”这句诗,来表示对另一半诚挚的真情与感谢。【用法例释】一、用以表达对辛劳一生的亡妻的缅怀。[例]环顾室中,其物犹故,其人不存。元微之悼亡诗有句:“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我固不仅是终夜长开眼也。(梁实秋《槐园梦忆》)二、用以形容对辛苦的妻子充满感激或歉疚,表示珍爱、报答的心愿。[例]妻子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家庭因素而成为他艺术事业的精神支柱,成了他苦涉艺海时的那“最后一片叶子”。因此阮文辉将永远诚挚地注视妻子那一双虽爬满皱纹却明静如清泉的眼睛。一如唐人元稹诗中所说的那样: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雒青之《艺海苦航》)三、用以表达一种思恩图报的感情。[例]你待他真心,他对你诚意,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好反其道而行之的吧?“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美好的感情;至于违背这一许诺,则难免受到谴责。(司马玉常《士与知己》)【全诗】《遣悲怀三首·其三》.[唐].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赏析】中国历史上,悼亡诗写得较好的有潘岳与元稹,而元稹所有悼亡诗中,《遣悲怀》被公认为最佳,其情真意切,为后世传诵不已。此诗约作于元和四年(809),这一年,诗人爱妻韦氏因病去世。韦氏,即韦丛,字蕙丛,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孰料七年之后便撒手人寰,遗一女。可以想见,妻子病亡时仅仅二十七岁,诗人也不过三十出头,正是少年夫妻恩爱之时,却不料遭此大祸。诗人饱受丧妻之痛,写下了三首《遣悲怀》,表达对亡妻的沉痛哀悼。第三首则在承接前两首生时亡后的基础上,抒发诗人的自悲。“闲坐悲君亦自悲”,本来是为亡妻悲痛,却不料最终落到自悲的地步。为什么呢?因为诗人由妻子的早亡想到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不禁悲从中来。邓攸心地善良,但却终生无子,这难道不是命吗?潘岳的悼亡诗做得再好,又如何能让死者死而复生呢?面对无法预知的天命,作为人类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诗人不免由自悲而变得绝望了。所幸,诗人又从绝望中生发出希望。但愿将来我死后能够与妻子合葬一处,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们约定好来世还做夫妻。只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我们能再有缘相会了。诗人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再次被浇灭了,无奈之下,他只能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以此报答妻子当年对自己的深情眷意了。值得一提的是,末篇末句之“未展眉”,对应首篇之“百事乖”,丝丝入扣,不愧为“天然关锁”。纵览这三首诗,紧紧抓住一个“悲”字,由过去而现在,由悲妻而悲己,由遣悲而伤悲,以“悲”字绾结全篇,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构造出浓郁的悼亡气氛,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名篇。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此言不虚也。
【诗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出处】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二》。【意思】蜡烛真像有心人一样,还懂得依依惜别,替离人流泪到天亮。【鉴赏】桌上的蜡烛仿佛也在为我们的离别而痛心,替我们流泪到天亮。诗人不直言离别愁思,而是借物抒情,使离情更为悲戚。之所以说蜡烛有心,是因为蜡烛中间有一根灯芯,诗人在诗句里面巧妙地将蜡烛的芯比喻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因为要和自己心爱的人分开,所以蜡烛也替他们的分离流泪。“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蜡烛更加富有情感,同时也更加能表达出二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到天明”又点出了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进一步表现。【评析】出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之情。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蜡烛写成“有心惜别”。因为送别的宴会进行了一夜,所以照明的蜡烛也便“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移情于物,以垂泪惜别的心情观看周围的一切,因此蜡烛也在垂泪了。想象丰富,联想自然,细腻、含蓄而动人。【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烛光之夜的离愁别情。[例]我将眼睛闭起,想象在一间小房之内,两人面对面俯首坐着,黯然无语;时间是深夜,空气极静谧,灯油尽了,台上只有一只洋烛,被从没有关紧的窗隙中透进的夜风吹得火焰摇摇不定,一颗颗的白热的融蜡只是从上面继续的淋下……啊!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叶灵凤《惜别》)【全诗】《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题解】这首诗是诗人与妙龄歌妓作别时留恋的心情写照。【注释】①尊:同樽,酒杯。②心:烛心,亦喻人心。泪:烛泪,亦喻人泪。【全诗赏析】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诗作。诗人与情人感情很深,却总觉得无论怎样做都无法表达自己的多情;明明是多情,却因某种原因不得不与之分手,所以诗人说“多情却似总无情”。这是诗人与恋人分别时最真切最痛苦的内心感受,是以“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熔铸出的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因感伤离别,诗人挤不出一丝的笑容,然而诗人又是多么希望自己能举杯与情人笑别,使情人高兴啊!“唯觉”二字将诗人矛盾的心理刻画得委婉尽致。最后诗人触物生情,说那蜡烛都在为自己与恋人“垂泪”,用拟人化的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这首诗语言流畅精练,情致缠绵婉约,意境深沉幽远,堪称言情佳作。“多情却似总无情”,也许诗人爱的太深,太多情,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足以显示出来,与所爱人不得不别时,却默然相对,倒显得彼此无情了。因与心爱之人分别,为不让她伤心,所以故作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与心爱认别离时,因多情而故作无情,因故作无情而想强作欢笑,因为太多情又不可能强颜欢笑,诗人不忍离别,心绪纷乱。这种错综矛盾的心情便是诗人当时的感受。以如此复杂的心情看东西,倒觉蜡烛有情,烛之“蕊”也让诗人以人的感情而化为“心”,“替人”指蜡烛通人情在代人流泪,也暗指人由于太多情而流不出泪来了只好借蜡烛之泪来寄托伤心的感情,恍忽中把烛泪当成了己泪。“到天明”又点出告别时间之长,足见诗人不忍分离之情。这首诗感情深沉真挚,用语精炼流畅,清爽俊逸,情思缠绵悱恻,意境深远,余味悠长。
蜡烛有心还惜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出处】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二》。【意思】蜡烛真像有心人一样,还懂得依依惜别,替离人流泪到天亮。【鉴赏】桌上的蜡烛仿佛也在为我们的离别而痛心,替我们流泪到天亮。诗人不直言离别愁思,而是借物抒情,使离情更为悲戚。之所以说蜡烛有心,是因为蜡烛中间有一根灯芯,诗人在诗句里面巧妙地将蜡烛的芯比喻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因为要和自己心爱的人分开,所以蜡烛也替他们的分离流泪。“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蜡烛更加富有情感,同时也更加能表达出二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到天明”又点出了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进一步表现。【评析】出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之情。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蜡烛写成“有心惜别”。因为送别的宴会进行了一夜,所以照明的蜡烛也便“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移情于物,以垂泪惜别的心情观看周围的一切,因此蜡烛也在垂泪了。想象丰富,联想自然,细腻、含蓄而动人。【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烛光之夜的离愁别情。[例]我将眼睛闭起,想象在一间小房之内,两人面对面俯首坐着,黯然无语;时间是深夜,空气极静谧,灯油尽了,台上只有一只洋烛,被从没有关紧的窗隙中透进的夜风吹得火焰摇摇不定,一颗颗的白热的融蜡只是从上面继续的淋下……啊!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叶灵凤《惜别》)【全诗】《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题解】这首诗是诗人与妙龄歌妓作别时留恋的心情写照。【注释】①尊:同樽,酒杯。②心:烛心,亦喻人心。泪:烛泪,亦喻人泪。【全诗赏析】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诗作。诗人与情人感情很深,却总觉得无论怎样做都无法表达自己的多情;明明是多情,却因某种原因不得不与之分手,所以诗人说“多情却似总无情”。这是诗人与恋人分别时最真切最痛苦的内心感受,是以“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熔铸出的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因感伤离别,诗人挤不出一丝的笑容,然而诗人又是多么希望自己能举杯与情人笑别,使情人高兴啊!“唯觉”二字将诗人矛盾的心理刻画得委婉尽致。最后诗人触物生情,说那蜡烛都在为自己与恋人“垂泪”,用拟人化的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这首诗语言流畅精练,情致缠绵婉约,意境深沉幽远,堪称言情佳作。“多情却似总无情”,也许诗人爱的太深,太多情,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足以显示出来,与所爱人不得不别时,却默然相对,倒显得彼此无情了。因与心爱之人分别,为不让她伤心,所以故作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与心爱认别离时,因多情而故作无情,因故作无情而想强作欢笑,因为太多情又不可能强颜欢笑,诗人不忍离别,心绪纷乱。这种错综矛盾的心情便是诗人当时的感受。以如此复杂的心情看东西,倒觉蜡烛有情,烛之“蕊”也让诗人以人的感情而化为“心”,“替人”指蜡烛通人情在代人流泪,也暗指人由于太多情而流不出泪来了只好借蜡烛之泪来寄托伤心的感情,恍忽中把烛泪当成了己泪。“到天明”又点出告别时间之长,足见诗人不忍分离之情。这首诗感情深沉真挚,用语精炼流畅,清爽俊逸,情思缠绵悱恻,意境深远,余味悠长。
【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出处】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意思1】青山淡淡,绿水迢迢,深秋的江南草木凋落。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此处形容江河源远流长。草木凋:一作“草未凋”。【意思2】迢迢(tiao):形容路途遥远,此处用来形容江水远源流长。句意:远远望去,青山隐隐约约连绵不断,江水迢迢,奔流不息,虽然时已深秋,可江南大地仍然芳草碧绿,尚未枯萎凋零。描绘了美好的江南风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青山隐现,绿水长流,草木凋落的秋景。[例]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陆文夫《吃喝之外》)【全诗】《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题解】扬州历来繁盛,唐朝更是如此。韩绰不知为何人。杜牧曾在江南任职,此诗为离开江南时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创造了一个朦胧绝美的氛围,道出思念友人的缕缕真情。【注释】①韩绰:其人不详。②二十四桥:在扬州城西门外,因曾有二十四美人于桥上吹箫,故名。一说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一说扬州有二十四座桥。清梁章钜《浪迹丛谈·二十四桥》还列举了二十四桥中二十一座桥名。玉人:指扬州歌伎。赏读【全诗鉴赏】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是古典诗词中写扬州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扬州是杜牧的旧游之地,他在作客江南时,仍眷恋着扬州的繁华旖旎,于是把这种怀念之情写给了在扬州的朋友韩绰判官。韩绰生平不详,杜牧与韩绰当为熟友,另有《哭韩绰》一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诗歌的开首二句,诗人挥笔写下深深留映在脑海中的江南美景。首句先从大处落笔,抓住了江南风光,青山迤逦,似与天接,绿水迢迢,蜿蜒如带。不仅如此,时令虽已是深秋,但江南大地依旧山青水秀,景致不减春色。诗句中的“隐隐”与“迢迢”两组叠字的运用,传达出江南绿水青山温柔妩媚的神韵,也表明江南的山水此时此刻离自己是相当之遥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的诸多景致留给诗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二十四桥上观赏明月。徐凝在《忆扬州》诗中曾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的明月之夜是何等的迷人。诗歌最后以玩笑调侃的笔调问老友韩绰在这深秋之夜、皓月高悬之际,是否在何处教那些歌妓吹箫呢?这首诗歌用最为简单的语言写出最富有特色的事物,并能激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并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含蓄着最蕴藉的感情。前人说这首诗是杜牧“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看,这话不无道理。
秋尽江南草未凋。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出处】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意思1】青山淡淡,绿水迢迢,深秋的江南草木凋落。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此处形容江河源远流长。草木凋:一作“草未凋”。【意思2】迢迢(tiao):形容路途遥远,此处用来形容江水远源流长。句意:远远望去,青山隐隐约约连绵不断,江水迢迢,奔流不息,虽然时已深秋,可江南大地仍然芳草碧绿,尚未枯萎凋零。描绘了美好的江南风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青山隐现,绿水长流,草木凋落的秋景。[例]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陆文夫《吃喝之外》)【全诗】《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题解】扬州历来繁盛,唐朝更是如此。韩绰不知为何人。杜牧曾在江南任职,此诗为离开江南时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创造了一个朦胧绝美的氛围,道出思念友人的缕缕真情。【注释】①韩绰:其人不详。②二十四桥:在扬州城西门外,因曾有二十四美人于桥上吹箫,故名。一说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一说扬州有二十四座桥。清梁章钜《浪迹丛谈·二十四桥》还列举了二十四桥中二十一座桥名。玉人:指扬州歌伎。赏读【全诗鉴赏】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是古典诗词中写扬州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扬州是杜牧的旧游之地,他在作客江南时,仍眷恋着扬州的繁华旖旎,于是把这种怀念之情写给了在扬州的朋友韩绰判官。韩绰生平不详,杜牧与韩绰当为熟友,另有《哭韩绰》一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诗歌的开首二句,诗人挥笔写下深深留映在脑海中的江南美景。首句先从大处落笔,抓住了江南风光,青山迤逦,似与天接,绿水迢迢,蜿蜒如带。不仅如此,时令虽已是深秋,但江南大地依旧山青水秀,景致不减春色。诗句中的“隐隐”与“迢迢”两组叠字的运用,传达出江南绿水青山温柔妩媚的神韵,也表明江南的山水此时此刻离自己是相当之遥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的诸多景致留给诗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二十四桥上观赏明月。徐凝在《忆扬州》诗中曾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的明月之夜是何等的迷人。诗歌最后以玩笑调侃的笔调问老友韩绰在这深秋之夜、皓月高悬之际,是否在何处教那些歌妓吹箫呢?这首诗歌用最为简单的语言写出最富有特色的事物,并能激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并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含蓄着最蕴藉的感情。前人说这首诗是杜牧“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看,这话不无道理。
柳敬亭传。推荐。爱诗词网。黄宗羲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1),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2)。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4),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5),已能倾动其市人(6)。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7),曰:“此子机变(8),可使以其技鸣(9)。”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10),习方俗(11),如优孟摇头而歌(12),而后可以得志(13)。”敬亭退而凝神定气(14),简练揣摩(15),期月而诣莫生(16)。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17)。”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18):“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19)。”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20),名达于缙绅间(21)。华堂旅会(22),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23),无不当于心称善也。宁南南下(24),皖帅欲结欢宁南(25),致敬亭于幕府(26)。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27)。宁南不知书(28),所有文檄(29),幕下儒生设意修词(30),援古证今(31),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32),从委巷活套中来者(33),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34),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35),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36),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37),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38),今富贵若此!”亡何国变(39),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40),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41)、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42),乡俗好尚(43),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44);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45),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注释〕(1)《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著,十卷,著者追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都市生活和风土人情,其中有关于当时的瓦肆(游乐场所)和在瓦肆中表演的杂耍、说书等伎艺的记载。《武林旧事》:十卷,南宋周密(署名“泗水潜夫”)著,是作者入元以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旧事而作。其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各色伎艺和艺人的名单。武林:山名,即今杭州市西灵隐,后多用来代指杭州。(2)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宋时说话(说书)有小说、讲史(又称平话)、说经等名目。据《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记载,北宋时讲史有孙宽等五人,小说有李慥等六人;《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条记载,南宋时演史(即讲史)有乔万卷等二十三人,小说有蔡和等五十二人。(3)扬:扬州府,府治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当时属扬州府。(4)犷悍:粗犷凶悍。(5)之:往。盱(xu)眙(yi):县名,今江苏省盱眙县。(6)倾动:使人倾倒动容。(7)云间:松江府的别称,今上海市松江县。(8)机变:机敏灵活。(9)以其技鸣:以他的演技而闻名。鸣:扬声名。(10)句(gou)性情:勾画、描摹人物的性格感情。句:同“勾”。(11)习方俗:研习各地的风土人情。(12)优孟摇头而歌:语见《史记·滑稽列传》。优伶名孟,春秋时楚国人。楚令尹孙叔敖死,他的儿子穷得以砍柴为生。于是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动作神态,摇头而歌,为楚庄王祝寿。庄王以为孙叔敖又活了,想仍任他为相。优孟述说孙叔敖儿子贫困,庄王遂给孙叔敖之子以封地。(13)得志:遂心,达到目的。(14)凝神定气:神情专注,聚精会神。(15)简练揣摩:在技艺上刻苦磨练,研求探索。简:选择、取舍。(16)期(ji)月:一整月。诣:前往。(17)欢咍(hai):欢快。嗢(wa)噱(jue):大笑。(18)喟(kui)然:叹息的样子。(19)进乎技:技艺已到了精妙的程度。(20)金陵:南京。(21)缙(jin)绅:也作“搢绅”,插笏于绅,旧时官吏的装束,因用以指官绅阶层。缙:插。绅:大带。(22)旅会:大聚会。旅:众人。(23)延:请。(24)宁南:指左良玉,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在河南一带与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作战多年。崇祯十五年,被李自成大败于朱仙镇。崇祯十七年,封宁南伯,驻武昌。福王立于南京,又进封为宁南侯,拥兵至八十万。弘光元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讨马士英,船至九江,病死。(25)皖帅:指提督杜宏域,他和柳敬亭是故交。结欢:交好,讨好。(26)致:送,介绍。幕府:军队出征用帐幕,因此称将军的府署为幕府。(27)目:名词作动词用,看待的意思。(28)不知书: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明史·左良玉传》说他“目不知书”。(29)文檄(xi):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申讨的文书。(30)设意修词:加意修饰词句。(31)援古证今:引用古书古事来证明当前。(32)耳剽(piao)口熟:耳里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33)从委巷活套中来:从偏僻小巷里俗语常谈中来。活套:口语俗套。(34)尝奉命至金陵:这是福王即位于南京后南明朝的事。(35)加礼:以恭敬之礼接待。(36)宰执:掌政的大官。宰:宰相。执:执政官。南面:面向南,这是尊位。(37)市井小人:街坊上地位低微的人。尔汝:你我相称,指关系密切亲昵。(38)侪(chai);辈,类。(39)亡(wu)何:同“无何”,不久。国变:指明朝覆灭。(40)略尽:差不多光了。(41)豪猾: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42)五方:东南西北中,各处。(43)好尚:爱好、崇尚。(44)飒然:爽利的样子。飒:风声。(45)檀板之声无色:意思是把伴奏的乐声都压下去了。檀板:檀木制的拍板,古代歌舞时用来打拍子或伴奏。〔鉴赏〕晚明时期名噪一时的说书艺术家柳敬亭,为之作传的有吴伟业(《柳敬亭传》)、周容(《杂忆七传·柳敬亭》)和黄宗羲(《柳敬亭传》)等。记述他说书艺术的,有张岱(《柳敬亭说书》)、钱谦益(《书柳敬亭册子》)等。在这两类作品中,《柳敬亭说书》和黄氏《柳敬亭传》可谓翘楚之作。张岱的《柳敬亭说书》系描述之作,以亲目所见、亲耳所闻,纪录摹态,逼真动人。而黄氏《柳敬亭传》系传记体,勾勒人物一生际遇,是纵向建构,而非横直截取。柳敬亭虽属说书艺人,一生道路却也波澜跌宕。他不是在承平时代生活,而是经历了两朝更迭的巨大忧患。为柳敬亭作传,吴伟业所写最为详实,但黄宗羲却颇不中意。他认为吴传“言其(柳敬亭)参宁南军事比之鲁仲连之排难解纷。此等处皆失轻重……皆是倒却文章家架子。”他之为柳敬亭另立传记,是为着“使后生知文章体式耳”。黄宗羲的这句话值得注意。他从“文章体式”的角度来写传,这奠定了他的传记的特色。“文章体式”也就是结构,是意象到艺术事实的中介。黄传的表层结构是由柳敬亭生涯所构置而成,作者把柳敬亭始终作为一位名艺人来对待、认识。即使写柳敬亭“参宁南军事”也不是比之为策士说客的鲁仲连。他所显示的是对象最基本的自然质和本体质。这样,也就有了人物属性的规定性。而结构的深度层次中凝结着的是黄宗羲这位民族志士勃郁激愤的时代、民族思想。他在《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中说:“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在他看来,在“厄运危时”,也就是民族危机中,“元气”亦即情感才会鼓荡而出,铸为天地之“至文”。这一美学思想积淀在《柳敬亭传》的深层结构中。这是黄传超过吴传的根本原因,是黄传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鉴赏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按照传记的一般写法,理所当然地要在一开篇介绍对象的身价来历。但黄宗羲却绝去町畦,另开文路。他一开始写道:“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这段话颇有史家的宏观眼光。自宋以后,著名的说书艺人湮没无闻,只是到“近年”柳敬亭的崛起,才算是填补了这段漫长历史中的一个空白。这就从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考察并确定了柳敬亭说书的地位,一开始就显示出作者高瞻远瞩的宽阔视野。到第二段才进入对柳敬亭的具体介绍。介绍他的籍贯、本来姓氏。由于是给人物作传,就不取张岱的描述笔法,绘写人物的肖像特征,而以“犷悍无赖”四字点出性格特点。因“犯法当死,变姓柳”,这当中有多少过程、细节需要交代,作者略而不提,比之吴传,这一特色就十分鲜明了。吴传对易姓一事记曰:“久之,渡江。休大树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噫!吾今氏柳矣。’”颇有小说家言的味道了。对此,黄传略而不书,出之质直言词,一带而过,径入中心——柳敬亭一生最主要的活动——说书。因为说书是和柳敬亭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说书,也就失去了柳敬亭,失去了为之作传的价值。在盱眙说书,是柳敬亭的崭露头角;过江遇莫后光,是柳敬亭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机;杭、扬、金陵说书,是柳敬亭声名大噪的辉煌时期。说书是柳的生命线索,莫生指点,是柳技艺精进的关键所在。以说书技艺的发展作为轴线,以莫生指点作为结构的中心框架。不离本题,线条分明,而又中心突出,这正是黄传“文章体式”所包含的创作意蕴。基于此,作者于前后两阶段用墨俭省,独于中间阶段细刻深掘,这是根据总体构思在具体艺术传达中所建构的“文章体式”。循乎此,作者用“期月”、“又期月”、“又期月”,表时间概念的词语显示出三个递进的层次,写出柳敬亭说书的三个不同的境界。莫后光作为一介儒生发现了柳敬亭“机变”的天赋资质,可谓慧眼识人。他在第一个层次中的指点:“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这是富于实践内容和色彩的见解,在“句性情,习方俗”的基础上,达到“如优孟摇头而歌”的形神兼备。莫后光的教诲转化为柳敬亭的实践行为:“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八个字写足了柳敬亭刻苦学艺的精神,于是他的技艺步入第一重境界:“能使人欢咍嗢噱矣”。但是柳敬亭没有就此满足,经过磨砺,技艺遂进入第二重境界:“能使人慷慨涕泣矣”,调动听众悲慨的情绪。一二两重境界所引发和调动的听众情感——哀、乐两面,互相补充。这就是说柳敬亭在把握听众的审美情绪时已进入全面的阶段,或者说他的技艺得到了全面的发挥。而由乐到哀的过程,又包含着柳敬亭由一种实践目标进入另一种实践目标的刻苦磨练的过程。尽管如此,柳敬亭还没有驻步不前,还是坚持艰苦探索,直入说书技艺堂奥。莫生的“喟然”包含着多么深长的感情、慨叹,亦是对柳敬亭技艺和精益求精精神的赞叹。这个阶段,他的说书“进乎技”,进入化工境界:“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这一境界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的超神入化,标志着柳敬亭说书已穿堂入室,炉火纯青。其艺术魅力表现为“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情在言先的审美提前量的功能特点,从而“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摇旌心灵,不可自制。这不是以描态摹声的形似为指归,而是以催发情感为目的。莫生的指点,柳敬亭的努力,在根本上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的特征。正是在这里产生了柳氏说书的最动人的艺术魅力,而作者黄宗羲又正是运用这一审美眼光去评判、选择素材的。由于样式的特点规范,黄宗羲没有象张岱的《柳敬亭说书》那样形态毕肖地去描写柳氏说书的动人情景,而只是从社会效应上去侧写说书艺术。“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柳氏说书由盱眙小县进入江南江北的繁华都市,是其技艺精妙的侧面显示。“华堂旅会”的大场面,“闲亭独坐”的小场合,都“争延之使奏其技”,一个“争”字写出了柳氏的深得欢迎,“无不当于心称善”更是写出柳氏说书的社会反应。从逻辑层次上看,这是柳氏磨练技艺的必然结果,在文章结构上形成自然延伸。和明末重要将军左良玉的交往过从,是柳敬亭一生的重大际遇,传记文不可节略不写。如吴传那样铺染过甚、夸饰过度,深不足取,反而模糊柳氏本来的面目形象,黄氏批评吴传此处有失“轻重”、“倒却文章家架子”正指此。黄氏只取致幕宁南和奉命金陵二事,抓住了最有表现力的事件。幕府生涯与说书技艺显然不相关合。但作者精当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他始终扣合柳氏说书的基本身分和经验,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地加以折光照射。左良玉对于柳敬亭大有相见恨晚之憾,“使参机密”,器重非凡。“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一句,巧妙地点示出柳敬亭的本来身分。身为一方重镇,在明末军事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左良玉对“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的文檄,甚为“不悦”,而对柳氏所言,却无不“意合”,这种对比是对柳氏才干的充分肯定和表现,同时也说明柳敬亭非一般以说书为营生的艺人可比,他有着经邦济世的才能。他之所以能和左良玉意气相合,深得垂青,远胜幕下儒生,是因为“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深察世情,深知民俗,对时局的洞晓具有经验世界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色彩。而这一点,作者又暗暗地联系了柳敬亭的说书身分。在奉命至金陵时,倾动朝野,“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受到特殊的隆遇。这时作者抽出笔来,用“市井小人”的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马上又把传记笔触回拢到写柳氏说书的主线上来了。接着一段,“亡何国变,宁南死”,文意陡转。巨大的历史事变造成了柳敬亭际遇的重大转捩。如果说宁南幕府生活是柳敬亭一生最得意的时期,那么,清廷定鼎中原后则成为柳氏一生最辉煌的阶段。作者以悲慨的格调重墨写了这一生活阶段。这里,又需和上文联系参看。奉命金陵时,隆待殊遇,“敬亭亦无所不安也”,他不因说书人的贱业为贱,毫不卑微委琐,堂堂正正,意气自若。这正体现了他的人格的价值,对自身的充分肯定。而在“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的窘境厄运中,他则安然“上街头理其故业”。这样便形成了以说书为中心的对称结构。在对称结构中所蕴藏的则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思想侧面。这就使柳敬亭的思想,性格内容完整和丰富了。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分析,则体现了黄宗羲运用传统的民族道德、伦理观对人物所作的理性评判和审美赞颂。作者终于不可遏制地发为一个长达近百言的长句,把全文推向高潮,也把人物托上光彩的高峰。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作者溅墨如雨,元气淋漓,高坂流注。以四字结构的句型为主导,间以其它句型,形成多节奏的滔滔文势,在铁骑银枪的鼓奋中伴之以声声悲角吹彻。这是柳氏说书的最高阶段,也是作者的最高评价。表层意象是柳氏说书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两个并列的比喻句“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设词苍劲峭拔,设色浓郁悲凉,这正体现黄氏的文学风格,精妙地摹写了柳氏说书的最鲜明特征。二度层次则是表现柳敬亭最值得称颂的情感:“亡国之恨”。“顿生”的勃然而发,足见其情其恨孕于胸臆,不可阻遏。“檀板之声无色”,又足见其情其恨一旦发露,何等壮、何等烈。这就显示出柳氏亡国之情的浓度、厚度和力度。而深度层次中所涵茹的作者黄宗羲的黍篱之思、亡国之情更不能忽略。在诸传蜂起,特别在名动一时的吴伟业面前,黄宗羲绝无“崔灏在上”之感,诚然有睥睨吴氏“倒却文章家架子”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黄氏在柳氏身上找到了自己,在对象那里发现了自己,找到和发现了自身的民族情感,寄托了自身的亡国之情。在观照和把握对象的过程中发现和肯定了主体,使之对象化了。而屈节事清的吴伟业是无法理解并感受柳敬亭的民族哀思的。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黄宗羲另写《柳敬亭传》的根本原因,找到了黄传远胜吴传的根本原因。黄宗羲特意用“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一句收束全文,是说当年莫生之言虽很有识见,但无法涵盖柳氏晚年说书的破家失国之事、之情,柳氏的实践已突破了莫生概括的外壳了,获得了更宽泛、更深邃的时代质和民族质。传记文学可以千人共写一传,但因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不同,特别是深层意识的不同,就会带来传记文学水平高低的差异。这是黄宗羲的《柳敬亭传》给我们提供的文学构思上的经验。黄宗羲力图使本传能让“后生知文章体式”。其“体式”除了表现为浅度层次和深度层次的有机建构,还表现为轻重详略得宜和结体的严密无隙。全文以说书作线索贯穿,轻点天资,重写后天磨练。写柳敬亭乃奇人,而非神人。先作说书艺术史的宏观扫描,再及身世介绍,第二节写演技历程,第三节转述致幕宁南,而“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巧连第二节的说书艺术。第三节国破后理故业,又以“既在军中久”承接上文。最后以对莫生评价作结穴,又关合了第二节。整篇文章如云松劲举,不枝不蔓而又树荫婆娑,摇曳多姿。前有呼后有应,或明衬或暗映,丝丝入扣,结体绵密。这是本传给我们提供的文学表达上的经验。字数:7005作者:裘取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99-1407页.
关云长在曹操营中时,心里总想回到刘备那儿去。比喻坚守节操,忠于故主。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曹操把持朝政,为了铲除异己,决定先消灭实力较弱的刘备。那时,刘备刚到徐州,立足未稳,兵力又少。曹操大军来到,很快就打败了刘备。兵荒马乱之中,刘备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失散,只好单骑投奔袁绍去了。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据守在下邳。
人在曹营心在汉。推荐。爱诗词网。关云长在曹操营中时,心里总想回到刘备那儿去。比喻坚守节操,忠于故主。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东汉末年,曹操把持朝政,为了铲除异己,决定先消灭实力较弱的刘备。那时,刘备刚到徐州,立足未稳,兵力又少。曹操大军来到,很快就打败了刘备。兵荒马乱之中,刘备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失散,只好单骑投奔袁绍去了。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据守在下邳。曹操早就赏识关羽的武艺和人品,有意招揽。于是先派人混进下邳城中做内应,第二天,又兵临城下挑战。趁关羽出城迎战的时候,城中内应打开城门,曹军占领了下邳。关羽为了保住两位嫂嫂,不得已只得暂时投降。关羽带了两位嫂嫂随曹操来到许昌曹营,曹操为了收买关羽,赐他高官厚禄,送了很多财宝和美女,关羽看也不看,全都交给嫂嫂处置。一天,曹操见关羽的战袍破旧,便特意赠送他一袭新袍,但关羽却把它穿在里面,仍把旧袍罩穿在外面。曹操不解,问他:“关将军为何如此节俭?”关羽说:“我不是节俭,只是旧袍是兄长所赐,我穿着如见兄长。怎能因丞相的新袍而忘了兄长昔日的恩赐?”又一次,曹操宴请关羽。宴会散后,他送关羽到门外,看到关羽的马很瘦弱,就说:“良将怎能没有好马呢?”曹操当即把赤兔马送给关羽,关羽大喜,下拜称谢。曹操奇怪地问:“我送给将军金银、美女,你从不言谢,一匹马何至于下拜?”关羽说:“我知道这匹马能日行千里,有了它,我若得知兄长下落,不管他在多远,我便能以最快速度赶到兄长身边了。”曹操听了,知道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后来,当关羽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连夜就给曹操写了一封辞别信,感谢他的款待,将所赐官印、财物都留下放好,带了随从,护送两位嫂嫂的车仗,径直向河北进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这个故事产生出“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俗语,后世广为流传。现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里却在想着异地的亲人,也用来形容某人心不在焉的样子。
【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山在恍惚缥缈的烟波中。后来多用这两句说明:完全出于幻想、虚构的东西是根本不会存在的。虚无:虚幻渺茫。缥缈(piāo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大海或沙漠中海市蜃楼的现象。[例]那时,你正在眺望莫测的大海,突然你发现大海远处云气中有树木道路,亭台楼阁隐约可见,行人车马时隐时现,就好像神话传说中的“龙宫”、“仙境”,这种现象持续时间一般长达四十分钟左右。正如古代诗人所描绘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中。”(郑伯贤《神秘的沙漠》)二、用以形容远山或小岛云里雾里,隐约可见的景致。[例]一小时后,前方茫茫水域中隐隐约约出现了涠洲岛,脑子里就立刻冒出那两句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怪不得誉称“蓬莱”呢!(姚咏絮《北海——东方夏威夷》)三、用以形容海岛、沙洲等地幽雅清静,仿佛远离尘世的仙境。[例]登临纵目,看白帆点点,听涛声阵阵,渔歌互答,我被海岛所陶醉;仿佛到了天之涯、海之角,和我长期生活的喧嚣的都市、纷扰的人间是那么遥远!想寻找什么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首先涌入脑际的竟是《长恨歌》中的两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霍达《渔家傲》)四、用以比喻事物虚幻空灵,令人难以捉摸把握。[例]在这里,“鲜明”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听众听后,就知道你讲的主题是什么。而不是让听众感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邵守义《实用演讲学》)五、用以比喻与现实相距很远的幻想、梦境等。[例]28岁的吴冠中还处在多梦年华,五彩斑斓的梦、奇谲绚丽的梦、扑朔迷离的梦,引吸着他永不回头地向前走去。“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人的希望、人的生命力量是梦境给予的,没有梦,人生便成了一潭等待干涸的死水。(霍达《吴冠中》)
忽闻海上有仙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山在恍惚缥缈的烟波中。后来多用这两句说明:完全出于幻想、虚构的东西是根本不会存在的。虚无:虚幻渺茫。缥缈(piāo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大海或沙漠中海市蜃楼的现象。[例]那时,你正在眺望莫测的大海,突然你发现大海远处云气中有树木道路,亭台楼阁隐约可见,行人车马时隐时现,就好像神话传说中的“龙宫”、“仙境”,这种现象持续时间一般长达四十分钟左右。正如古代诗人所描绘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中。”(郑伯贤《神秘的沙漠》)二、用以形容远山或小岛云里雾里,隐约可见的景致。[例]一小时后,前方茫茫水域中隐隐约约出现了涠洲岛,脑子里就立刻冒出那两句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怪不得誉称“蓬莱”呢!(姚咏絮《北海——东方夏威夷》)三、用以形容海岛、沙洲等地幽雅清静,仿佛远离尘世的仙境。[例]登临纵目,看白帆点点,听涛声阵阵,渔歌互答,我被海岛所陶醉;仿佛到了天之涯、海之角,和我长期生活的喧嚣的都市、纷扰的人间是那么遥远!想寻找什么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首先涌入脑际的竟是《长恨歌》中的两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霍达《渔家傲》)四、用以比喻事物虚幻空灵,令人难以捉摸把握。[例]在这里,“鲜明”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听众听后,就知道你讲的主题是什么。而不是让听众感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邵守义《实用演讲学》)五、用以比喻与现实相距很远的幻想、梦境等。[例]28岁的吴冠中还处在多梦年华,五彩斑斓的梦、奇谲绚丽的梦、扑朔迷离的梦,引吸着他永不回头地向前走去。“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人的希望、人的生命力量是梦境给予的,没有梦,人生便成了一潭等待干涸的死水。(霍达《吴冠中》)
阳光中的向日葵。推荐。爱诗词网。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那颗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它把头转了过去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它了吗你看到那颗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你看到那颗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近它去看看你走近它你便会发现它的生命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你走近它你顿时就会觉得它脚下的那片泥土你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瑞恰慈指出:文词意义在作品中变动不居,意义的确定是文词使用的具体语言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词是从过去曾发生的一连串复现事件的组合中获得意义的,那是词使用的全部历史留下的痕迹。向日葵,这个词中国人是多么熟悉!它牵动了我们的伤口,使我们一下子复活了那场浩劫中的全部记忆。作为“词使用的全部历史留下的痕迹”,我们并不陌生。芒克在这首诗里,巧妙地用了这个敏感度很高的意象,反其意而用之,有力地表达了一代觉醒的青年,对封建的专制主义的反叛,它是那么鲜明,那么犀利!这里的向日葵,是“把头转向身后”的勇士,它自信而清醒,它要“咬断”丑恶的绳索,完成对封建专制的彻底背叛!这是第一节的核心意象。第一节是“把头转向身后”的向日葵,到了第二节,就成了“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这表明新的一代对自身使命的领悟和对自身力量的确信。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自由者的灵魂都是新时代的太阳,都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依然闪耀着光芒”,多么自豪!此诗最后一节深刻回答了向日葵之所以如此坚强地背叛了奴性的血统之原因:“它的生命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它脚下的那片泥土/你每抓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这是写一代觉醒者的力量。这样一来,那棵向日葵就不再是孤独的斗士,而是整个一代人良知和意志的象征了。写出这等好诗绝非仅靠艺术上修炼可及,“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叶燮《原诗》)这首诗,单纯而猛烈,意象的层层深化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觉醒了的一代的反思过程,是以简寓繁的优秀之作。向日葵,这个被特定的历史扭曲了的名词,在诗人笔下,放出了重新命名的生命之光!
纲,网上的大绳;目,网眼。汉代《诗谱序》中说:“举一纲而万目张。”即提起网上的大绳,网眼就能张开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议论文中抓住主要矛盾,围绕中心论点从多方面展开论证说理叫举纲张目法。是议论文说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抓住论点,层层论证说理,或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例如吴晗的《谈骨气》,文章开头先确立了议论的中心:“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证:宋代文天祥不受高官厚禄的收买;古代一穷人“不受嗟来之食”;现代“闻一多不畏强暴和武力威胁”。这样,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从而有力的突出了中心论点。
举纲张目。推荐。爱诗词网。纲,网上的大绳;目,网眼。汉代《诗谱序》中说:“举一纲而万目张。”即提起网上的大绳,网眼就能张开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议论文中抓住主要矛盾,围绕中心论点从多方面展开论证说理叫举纲张目法。是议论文说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抓住论点,层层论证说理,或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例如吴晗的《谈骨气》,文章开头先确立了议论的中心:“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证:宋代文天祥不受高官厚禄的收买;古代一穷人“不受嗟来之食”;现代“闻一多不畏强暴和武力威胁”。这样,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从而有力的突出了中心论点。运用举纲张目法,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让中心论点对论证的各个部分起统领作用。
点绛唇李清照。推荐。爱诗词网。李清照《点绛唇》李清照李清照蹴罢秋千①,起来慵整纤纤手②。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③。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④。注释①蹴:踏。②慵整:倦怠地梳理。③刬(chǎn):只,光着。李煜《菩萨蛮》:“袜刬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溜:滑落。④青梅:原是青梅子,后多喻两小无猜、青春年少的爱恋。仕女图(之三)【清】焦秉贞故宫博物院藏鉴赏本词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它以简练、生动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幕颇富戏剧性的小镜头,读来情趣盎然。上片写少女荡秋千的场景。作者略去了荡秋千的过程,直接从“蹴罢”落笔,“慵”字写出了玩后的倦意,透露出嬉戏之欢畅。“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露浓”句表明了时令:春日之晨,与女子美丽的年华韶光不觉暗合,“花瘦”亦“人瘦”也。薄汗润湿了罗衣,极写活动之尽兴。“蹴罢”的一瞬间,虽是一副倦容,映入读者脑海的却是一活泼、灵动的形象,秀发飞舞,罗衣翩跹,词人宛如自在欢乐的小鸟,与秋千一同轻飏,飞翔。下片是偶遇客来的镜头。荡毕秋千,一晌贪欢,疲惫不堪。忽而客至,自己却未及梳妆,唯留“汗颜”,只得匆忙回避。你看,她竟徒着双袜,却把鞋儿丢。不经意,金钗坠地,只好含羞走。通过上述几个出人意料的动作,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惊慌失措,“欲走还羞”的神态,令人莞尔一笑。作者虽未正面交代来者谁,但通过她一系列反应可以印证,客人是一位举止不凡、风流潇洒的翩翩少年,是女主人公爱慕的对象。寥寥几笔,就将少女偶遇暗恋之人的举止、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平易、自然、极尽人情,“羞”字满是纯真流露,使人不禁产生对青春美好的回味。更有趣的是少女竟“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出她怕见又想见、想见却不敢堂而皇之见的微妙心理,只得以“嗅青梅”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以便争取偷觑心上人的时间。“回首”二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天真、调皮的少女肖像图,表现了女主人公的任性烂漫和与众不同。“青梅”在这里是一种诗意运用,同少女对心仪之人的情感吻合。清李佳称“倚门”二句的清照“酷肖小儿女情态”(《左庵词话》)。明沈际飞也称赞:“片时情意,淫夷万变,美人则然,纸上何遽能而?”(《草堂诗馀续集》)李清照这样描写,也是有蓝本可依的,唐韩偓《香奁集》中有“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相比较之下,“和笑走”较轻软,“和羞走”较纯真,“手搓梅子”表现的是局促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写出了可爱的“矫饰”;“映中门”仿佛旁若无人,“倚门”却有所待,加以“回首”,少女爱慕客人之心恰到好处地流露。较之韩偓,易安词更为别致。整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富含故事性。短短数句,将一闺中少女慵懒—惊诧—惶遽—含羞—好奇—爱恋的心情,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别致清新、流丽可感。(张雅莉)集评明《钱允治:“曲尽情悰。”(《类编笺释续选草堂诗馀》卷上)清《贺裳:“‘无凭谙鹊语,犹得暂心宽’,韩偓语也。冯延巳去偓不多时,用其语曰:‘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虽窃其意,而语加蕴藉。又贺方回用义山‘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为‘不待宿酲消,马嘶催早朝’,亦稍有翻换。至‘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只用‘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二语演之耳。语虽工,终智在人后。”(《皱水轩词筌》)链接宋代金石学的集大成之作——《金石录》。此书为赵明诚所撰,凡三十卷,著录三代以来彝器及汉、唐石刻等两千种,体例仿欧阳修的《集古录》。前十卷为目录,按时代先后顺序编排,每目下注有撰者姓名、刻文书体及年月等,不详则缺。后二十卷为考订、辨证,共跋尾五百零二篇。赵明诚在世时书已基本完成,后由李清照笔削整理,在南宋绍兴中表上于朝,刊行问世,故是书实可视为其夫妇合著之作。李清照作有《金石录后序》详述成书经过。该书为北宋以前传世的钟鼎铭文、碑刻文字的著录、考订的专著,在补正《集古录》《考古图》等宋代金石学著作的阙失,考订前代旧籍的讹误,转录摘引宋代尚存世而现今已亡佚的典籍文献,保存大量金石资料上,卓有学术价值,堪称宋代金石学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国金石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蔷薇园》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波斯诗人萨迪(1208—1292)的代表作。诗集分“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等8卷。从多方面描绘了诗人理解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总结诗人一生的生活经验。诗人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暴君暴政,鞭挞社会丑恶,同情人民苦难。诗集中描写了不少残暴帝王,诗人对他们满腔愤怒:“暴君、暴君,你应当立即关闭你的市廛,王权对你有害无益,你的死胜于你的暴力。”难能可贵的是诗集中表现了人民的力量,人民一旦起来,就能推翻帝王的统治。对僧侣圣徒的伪善无耻,朝臣宦官的勾心斗角,法官巡警的贪赃枉法,豪绅巨富的贪婪卑鄙,诗集中都有无情的揭露。《蔷薇园》艺术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探索。从青春到老年,从接受教育到处世交往,从日常生活到为人礼仪都一一写到。以具体事例作例子,概括成深含哲理的格言,告诫人们“怎样做”和“做什么”。故有人称它为“训诫诗集”。诗人探索的答案是:人应该努力向上有所成就,为获得成就必须学习、劳动。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丰富精神世界,明辨是非;依靠劳动,自食其力,创造物质世界,改造自然。诗集中的一些哲理格言,是浓缩了的普遍生活真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诗集中也表现了一些局限。诗人描写的理想社会是仁君统治、人民顺从、安贫乐道、宁静和睦的宗法制社会;也有一些宣扬宗教教义和宿命论思想的篇章。
蔷薇园。推荐。爱诗词网。《蔷薇园》外国文学作品简析波斯诗人萨迪(1208—1292)的代表作。诗集分“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等8卷。从多方面描绘了诗人理解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总结诗人一生的生活经验。诗人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暴君暴政,鞭挞社会丑恶,同情人民苦难。诗集中描写了不少残暴帝王,诗人对他们满腔愤怒:“暴君、暴君,你应当立即关闭你的市廛,王权对你有害无益,你的死胜于你的暴力。”难能可贵的是诗集中表现了人民的力量,人民一旦起来,就能推翻帝王的统治。对僧侣圣徒的伪善无耻,朝臣宦官的勾心斗角,法官巡警的贪赃枉法,豪绅巨富的贪婪卑鄙,诗集中都有无情的揭露。《蔷薇园》艺术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探索。从青春到老年,从接受教育到处世交往,从日常生活到为人礼仪都一一写到。以具体事例作例子,概括成深含哲理的格言,告诫人们“怎样做”和“做什么”。故有人称它为“训诫诗集”。诗人探索的答案是:人应该努力向上有所成就,为获得成就必须学习、劳动。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丰富精神世界,明辨是非;依靠劳动,自食其力,创造物质世界,改造自然。诗集中的一些哲理格言,是浓缩了的普遍生活真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诗集中也表现了一些局限。诗人描写的理想社会是仁君统治、人民顺从、安贫乐道、宁静和睦的宗法制社会;也有一些宣扬宗教教义和宿命论思想的篇章。《蔷薇园》散文和韵文结合,诗文并茂,散文叙述故事,诗歌高度概括散文叙述的内容,深化意义。散文部分的语言凝炼简洁,句末往往押韵,富于诗味;诗歌部分的语言朴素浅显,明白晓畅,近乎民歌。两者结合自然无碍,浑然一体。诗集中阐述生活的哲理,但不是空洞议论,而是寓理于事,掘义于形,形象与哲理高度统一。大量比兴手法和比喻修辞格的运用,也增强了诗作的形象性。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吕刑。推荐。爱诗词网。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皇帝清问于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下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51〕。典狱非讫于威〔52〕,惟讫于富〔53〕。敬忌〔54〕,罔有择言在身〔55〕。惟克〔56〕天德,自作元命〔57〕,配享在下。”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58〕,非尔惟作天牧〔59〕?今尔何监〔60〕?非时伯夷播刑之迪〔61〕?其今尔何惩〔62〕?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63〕,罔择吉人〔64〕,观于五刑之中〔65〕;惟时庶威夺货〔66〕,断制〔67〕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68〕,降咎于苗,苗民无辞〔69〕于罚,乃绝厥世。”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70〕。今尔罔不由慰日勤〔71〕,尔罔或戒不勤〔72〕。天齐〔73〕于民,俾〔74〕我一日,非终惟终〔75〕,在人。尔尚敬逆〔76〕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77〕。惟敬五刑,以成三德〔78〕。一人有庆〔79〕,兆民赖之〔80〕,其宁惟永。”王曰:“吁!来,有邦有土〔81〕,告尔祥刑〔82〕。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83〕?何敬?非刑?何度〔84〕?非及〔85〕?“两造〔86〕具备,师听五辞〔87〕;五辞简孚〔88〕,正〔89〕于五刑。五刑不简〔90〕,正于五罚〔91〕;五罚不服〔92〕,正于五过〔93〕。五过之疵〔94〕,惟官〔95〕,惟反〔96〕,惟内〔97〕,惟货〔98〕,惟来〔99〕。其罪惟均〔100〕,其审克〔101〕之。“五刑之疑有赦〔102〕,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孚有众〔103〕,惟貌有稽〔104〕。无简不听〔105〕,具严天威。“墨辟疑赦〔106〕,其罚百锾〔107〕,阅实〔108〕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109〕,阅实其罪。剕〔110〕辟疑赦,其罚倍差〔111〕,阅实其罪。宫〔112〕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113〕,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114〕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115〕。“上下比罪〔116〕,无僭乱辞〔117〕,勿用不行〔118〕,惟察惟法〔119〕,其审克之!上刑适轻〔120〕,下服〔121〕;下刑适重,上服〔122〕。轻重诸罚有权〔123〕。刑罚世轻世重〔124〕,惟齐非齐〔125〕,有伦有要〔126〕。“罚惩〔127〕非死,人极于病〔128〕。非佞折狱〔129〕,惟良折狱,罔非在中〔130〕。察辞于差〔131〕,非从惟从〔132〕。哀敬〔133〕折狱,明启刑书胥占〔134〕,咸庶〔135〕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狱成而孚〔136〕,输〔137〕而孚。其刑上备〔138〕,有并两刑〔139〕。”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140〕,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141〕。今天相〔142〕民,作配在下〔143〕。明清于单辞〔144〕,民之乱〔145〕,罔不中听狱之两辞〔146〕,无或私家〔147〕于狱之两辞!狱货〔148〕非宝,惟府辜功〔149〕,报以庶尤〔150〕。永畏惟罚〔151〕,非天不中〔152〕,惟人在命〔153〕。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154〕。”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155〕?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156〕之哉!哲人惟刑,无疆之辞〔157〕,属于五极〔158〕,咸中有庆〔159〕。受王嘉师〔160〕,监于兹祥刑〔161〕。”〔注释〕 惟:语助词。吕命:命吕之倒装句,即穆王命令吕侯。 享国:在位。 耄(mào):老年人,八九十岁的老人称耄。荒:荒忽,废弃,怠惰政事。 度:度量、谋划。 诘:禁戒。 若:语助词。训:教训。 蚩(chī)尤:相传为东方九黎族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以金为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失败被杀。 延及:波及、牵连。 寇:侵犯、攻击。贼:杀害。 鸱义:鸱,鸱枭,一种恶鸟,鸱义,贼害道义。奸宄(guǐ):内外作乱。 攘:偷窃。矫虔:诈骗强取。 灵:《礼记·缁衣》引作“苗民弗用命”,灵与“命”相通,命即命令,指政令、法令之类。 五虐之刑:五种酷虐之刑罚。曰:与“越”通,与也。 爰:语助词。淫:过。劓(yì):割掉鼻子的刑罚。刵(èr):割掉耳朵的刑罚。椓(zhuó):宫刑。黥:刺面涂以黑色,终生不掉,以示惩罚。 越兹:于是。丽:数、多种。制:制裁。 罔差有辞:不区分有罪无罪。 民:指苗民。兴:兴起。胥:相互。渐:欺诈。 泯泯棼(fén)棼:四字同叠用,极度纷乱的样子。 覆:反、背叛。诅盟:对神明立下誓约。 虐威:残暴的刑罚。庶戮:众多的人受戮辱。方:并。上:上天。 监民:视察苗民。 馨(xīn)香:芬芳的香气。此用来形容美好善良的道德。 发:散发。 皇帝:伟大的上天。哀矜:怜悯。 报虐:报复暴虐之人。威:惩罚。 遏:遏止。绝:隔绝。遏绝苗民:即把苗民驱逐到僻远之地,把他们与中原之民隔开,并不许他们返回。 世:同“嗣”,后代子孙。下:下国,下等小国。不许苗民君主之子孙在下国继续为君。 重黎:两个人的名字,相传为颛顼时分司天地之官。 绝地天通:断绝地民与天神相通之途径。 降格:降下与至上,即天神不再下降,地民不再上升,相互断绝直接沟通。 群后:指后继之君主。逮:及。在下:臣民。 明明:勉力。棐(fěi)常:辅助常道。 盖:作害,音近相假,害为伤害之意。无盖,不受伤害。 清问:虚心讯问。有辞:有怨恨之辞。 德威惟畏:以敦厚之德去行威罚,则民知畏服,而不敢为非。 德明惟明:以美德去行明察,则使是非更彰明。 三后:指伯夷、禹、稷三位大臣。 恤功于民:为民之功业忧思,劳苦。 降典:颁布法典。相传伯夷为尧制定法典。 折民:判断民之争端。 主名山川:主管为名山大川命名。 稷:后稷,尧时农官,教民种植五谷,周人尊为始祖。 农:勉力。殖:种植。嘉:美好。 殷:富足。 士:官名,即士师,为典狱之官。制:制御。百姓:百官。 祗:恭敬。 穆穆:形容君主庄重威严的仪态。 在下:指伯夷、禹、稷等百官。 灼:光耀、光显。 〔51〕率:语首助词。乂:治理。棐:辅,拥护。彝:常,常道,常教。 〔52〕典狱:主管刑罚。讫:终止,完成。 〔53〕富:读为福,为民造福。 〔54〕敬忌:谨慎戒惧。 〔55〕择:别、异。罔有择言:是说人们对某人的所作所为,一致赞同,没有不同的看法。 〔56〕克:肩负。 〔57〕作:成就。元命:大命,指上天所授予的国命。 〔58〕司政典狱:主管政事狱讼之官,此指四方之诸侯。 〔59〕惟:为。天牧:代表上天治理下民。 〔60〕监:同“鉴”,借鉴、取法。 〔61〕时:是,这。播:传播。迪:道、道理。 〔62〕惩:惩戒。 〔63〕匪:不。丽:数、繁多。 〔64〕吉人:善人。 〔65〕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五种肉刑。中:适中。 〔66〕庶威:众多恃势逞威的人。夺货:掠夺财货。 〔67〕断制:裁决。 〔68〕蠲(juàn):同“捐”,赦免。 〔69〕辞:推辞。 〔70〕庶:庶几,差不多。格命:至命,至善至美之命。 〔71〕由:用。慰:自慰。日:又作曰。 〔72〕或:有人。戒:告诫、警诫。 〔73〕齐:整齐、齐一。 〔74〕俾:使掌管。 〔75〕非终惟终:不当终了而竟然终了。 〔76〕逆:迎。 〔77〕休:美善。虽休勿休:虽被人誉为美善,不要自谓美善。 〔78〕三德:即《洪范》篇所说能刚、能柔、正直三种品德。 〔79〕庆:善。 〔80〕兆:极言其多。旧以十万为亿,十亿为兆。赖:利。 〔81〕有邦:有邦国,指诸侯。有土:有土地,指王畿内有采邑的卿大夫。 〔82〕祥刑:善刑。 〔83〕何择:选择什么。非人:难道不是贤人吗。 〔84〕度:度量、谋虑。 〔85〕及:《史记·周本纪》引作“宜”。宜,相宜、适宜。 〔86〕两造:又作两遭,遭同曹。两曹即诉讼的两方——原告与被告。 〔87〕师:士师,法官。听:听治,治理。五辞:五刑的律条。 〔88〕简:指诉讼之情实。孚:诚信。五辞简孚,五刑条文与犯罪事实相符可信。 〔89〕正:治罪。 〔90〕不简:不能核实。 〔91〕五罚:五等罚金。 〔92〕服:从。不服,不可从。即用五罚处治亦不可从。 〔93〕五过:五种过失。 〔94〕疵:弊病。“五过之疵”是说,法官判定人为五过时,容易犯重罪轻判的弊病。 〔95〕官:畏惧权势。 〔96〕反:报恩怨。 〔97〕内:内为女,因女人而结成之裙带关系。 〔98〕货:货贿。 〔99〕来:接受请托。 〔100〕其:指法官。均:等。言法官在审判中犯下五过,其罪与犯法者均等。 〔101〕克:《汉书·刑法志》引作核,核实。 〔102〕疑:怀疑。五刑之疑,用五刑治罪尚有可疑之处,未完全核实。赦:减罪。 〔103〕简孚有众:审核诉讼之事实是否可信要经过众多部门。 〔104〕貌:外表相像而实质不同。稽:察。 〔105〕简:审核之事实。不听:不听从。 〔106〕墨:墨刑,为五刑之一。辟:罪。疑赦:指按墨刑治罪尚有可疑,就减罪,易以罚金。 〔107〕锾(huán):古代重量单位,六两为一锾。百锾指六百两铜。 〔108〕阅实:检查核实所犯之罪,使罚与罪相当,则收取其罚金。 〔109〕倍:二倍于墨刑之罚金,即二百锾。 〔110〕剕(fèi):切除膝盖骨,为五刑之一。 〔111〕倍差:倍之又半于劓刑之罚金,即五百锾。 〔112〕宫:宫刑,男子割势,女子幽闭宫中,为五刑之一。 〔113〕大辟:砍头,死刑。 〔114〕属:类。言墨罚的种类共有一千条。 〔115〕三千:五刑刑罚条目总数共有三千条。 〔116〕上下比罪:刑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的犯罪行为,则应视情况比照上下条文,用比附类推的方式定罪量刑。 〔117〕僭:差错。辞:判辞。无僭乱辞:不要使判辞出现差错和混乱。 〔118〕不行:已废除的法律条文。 〔119〕惟察:要仔细审察。惟法:要依据法律。 〔120〕上刑:重刑。适:宜。 〔121〕下服:服减等之刑。 〔122〕上服:服加等之刑。 〔123〕权:变通、权衡、灵活性。 〔124〕世:世道,也就是社会情况。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社会情况对刑罚轻重作适当调整,社会安定和平宜用轻刑,社会动乱宜用重刑。 〔125〕惟齐非齐:调整刑罚轻重的目的,只是为了使民众趋向齐一。 〔126〕伦:条理秩序。要:纲要、要点。 〔127〕罚惩:用罚金来惩处罪人。 〔128〕极:甚、极度。病:困苦、困厄。 〔129〕佞:佞人,巧言令色而心术不正之人。折狱:审判案件。 〔130〕中:公正、合宜。 〔131〕辞:供辞。差:矛盾不一之处。 〔132〕从:服从。惟:乃,就。非从惟从:不肯服罪的人只有服罪。 〔133〕哀敬:又作哀矜。怜悯,敬畏。 〔134〕启:打开。胥:相互。占:揣度、斟酌。 〔135〕庶:庶几、差不多。 〔136〕成:定、判定。孚:信、信实。 〔137〕输:更也,变更之意。改变判决亦须信实。 〔138〕上备:把案情和判决结果行文上报备案。 〔139〕有并两刑:有一人犯有两种罪者,也把两种罪及判决结果一并上报。 〔140〕官伯:指诸侯。族姓:同姓大臣。 〔141〕有德:有德之人。惟:乃,才能。 〔142〕相:助。 〔143〕作配:作出配合。下:指人世间。 〔144〕单辞:一面之辞,片面之言。 〔145〕乱:治。 〔146〕中听:以公正的态度听取。两辞:原被告双方的申诉。 〔147〕私家:为自家谋利。 〔148〕狱货:审理案件时接受的财物。 〔149〕府:聚、取。辜:罪。功:事。 〔150〕报:回报、回答。庶尤:众人的怨恨。 〔151〕畏:敬畏。罚:刑罚。 〔152〕中:公正。 〔153〕在命:察知上天之命。 〔154〕令政:善政。 〔155〕今往:从今以后。监:同“鉴”,取法借鉴。 〔156〕明听:明白审理。 〔157〕无疆:无穷无尽。辞:申诉之辞。 〔158〕属:合、符合。五极:五刑中正合宜之极至。 〔159〕中:中正、公正。庆:吉祥、福祥。 〔160〕嘉:善。师:众。指广大民众。 〔161〕监:视,看重。祥刑:美善之刑法。〔鉴赏〕 《尚书正义》说,吕侯为穆王时司寇,奉命作刑书,称《吕刑》。《史记·周本纪》说,“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命曰《甫刑》”。近人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卷四)认为,《毛伯班簋》为穆王时器,铭文中的吕伯即《吕刑》中的吕侯。《礼记》称《吕刑》为《甫刑》。有人认为其子孙在宣王时封于“甫”,为“甫侯”,后人以其子孙封邑号名之。另有一些学者对此篇提出怀疑,认为非实录,当为东周之作。可是许多研究西周史的学者多据此文论述西周的刑法制度,又多用来参证金文。我们认为《吕刑》产生于西周穆王时代,大体是可信的。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古老的刑书。刑法起于何时,一些历史记载追溯至夏禹时期,或者更早。周初已有成文法。周公对用刑的原则曾作过初步论述,《吕刑》则对刑罚的起源以及刑罚原则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吕刑》认为,刑法起源于治乱。不过在制订刑法时,又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蚩尤的乱刑,另一条是与蚩尤相对立的、由伯夷等所作的德刑。蚩尤作乱引起天下不安,风气变坏,到处都有盗贼,内外交乱,胡作非为,强取豪夺。蚩尤为有苗之首领。因蚩尤坏,苗民也不听政令,形成恶性循环。蚩尤为了控制局面,制订了五种残暴的刑法,滥杀无辜,其刑有劓、刵、椓、黥,还有罚金。蚩尤又不听取受刑者的申诉。结果整个社会生活反而更乱了,平民互相欺诈,紊乱无序,盟而无信。上帝怜悯下民的无辜,下令惩罚了苗民。上帝彰以政令和德教,命令“三后”即伯夷、禹、稷“恤功于民”。上帝又命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先有礼然后有刑,以礼调节刑。上帝命“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又名“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者并施,以德教为先。“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于是天下太平。与蚩尤作刑相比,这次制刑的特点是以德为先,德贯彻于刑之中,先德而后刑。依据先德后刑、以德导刑的总精神,作者提出用刑要以“中”为原则,“乃明于刑之中”,“观于五刑之中”。这里的“中”,即“中道”之意,或合理合宜。具体有如下五点:第一,“两造具备”,“五辞简孚”。审案和处理诉讼要让原告被告双方都到场,不能只听一面之辞。“五辞”即《周礼·小司寇》所谓的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听”之后还要核对事实,在核对时要“简孚”有众,即验于众人,亦即《周礼·小司寇》所谓三讯:“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即使是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也要审核。“无简不听,具严天威。”不能核实的不能论罪,以持天之威严。两造具备是审判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没有这一原则,审判的公正性就丧失了前提。第二,“上下比罪”。即根据罪行大小分别量刑。《吕刑》规定“刑”分三种:五刑、五罚、五过。判决要防止五弊,即“惟官”、“惟反”、“惟内”、“惟来”、“惟货”。排除权势、私怨、请托、后门、贿赂等干扰,审判才能公正。第三,“轻重诸罚有权。”权,即权变,灵活性。权变要考虑罪行大小、犯罪情节、犯人态度以及整个社会情况。第四,“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主持断案不能靠口辩,而应从“良”,即从善、从公正,这样才能做到适中。第五,“其刑上备,有并两刑。”意思是两罪以上,从重治罪,轻罪不另加刑。《吕刑》反复强调,刑是德的补充,施刑是为了德,“朕敬于刑,有德惟刑”。大小官吏用刑都要坚持“中正”,否则上天就会降罪。特别是罚金,目的在于惩罚,决不是让官吏们肥私。如果从中贪污,一定要如同罪人一样受罚,即“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如果能遵照上述原则行事断案,这种刑可称为“祥刑”了。把“刑”说成是德的派生物,刑也就成了造福的手段。由于受刑者是德的对立面,受刑者在思想和道德上也被置于被审判的地位。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注】在遥远的异乡,我想象兄弟们今天相偕登上高处,身上都插着茱萸,可就是少了我一个人。登高:农历九月初九重阳登高是古代的一种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重阳节这天古人佩插茱萸以驱邪避灾。【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亲友团聚,独缺一二人在外未归,令人遗憾。[例]王维的重九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例证。家庭之中,兄弟聚会,自己未能赶到,就会发出如许怅惘,何况是革命队伍之中呢?(余心言《酸甜苦辣话人生》)【赏析】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在故乡的兄弟们大概都去登高了吧!唯有我独自客居异乡,不禁想起往日在家时和兄弟一起登山、插茱萸的情景,而今天我在远地过节,家人在登高、插茱萸时,可能会发现少了我一个人啊!“登高”和“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是为了驱除病疫灾难;将茱萸(一种落叶乔木,生紫赤色果实,茎可作药)插在帽子上或屋顶上,是为了祈求一年的平安无事。这是描写异乡游子每逢佳节怀乡思亲及兄弟间友爱之情的诗句。【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赏读】此诗题下原注有“时年十七”四个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其时他离开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因在华山之东,故称“山东”)外出游历,客居长安。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在重阳节怀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开头两句,正面叙写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用语十分通俗,但用意却十分缜密。劈头一个“独”字,点明只身客居的孤单。“在异乡”,表露自己远离故乡亲人的怅惘。“为异客”,昭示周围环境的陌生。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很好地状写出这位滞留天涯的游子冷寂凄清的处境。在作了这样的氛围渲染之后,年轻的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这种境遇中“逢佳节”的,因而,也就自然要“倍思亲”了。其实,透过这句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是无时无刻不在思亲,只不过是适逢佳节,思念之情更要加倍。一个“倍”字重似千钧,下得何等有力!接下两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家乡亲人重阳登高、欢度节日的情景。按古时习俗,九月九日这一天,人们喜欢登高望远,插佩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避灾。这里,诗人不直说自己在思亲,而是用烘托的手法,说兄弟们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在思念自己。这种以揣摩别人而表现自我的方法,使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含蓄蕴藉,进一步加重了全诗怀乡思亲的感情。清人张谦宜在《斋诗谈》中评论:“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这首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脉胳清楚,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似是信笔写来,其实是匠心独运,真可谓“一字不可移易。”诗人把道不完的怀念内容,压缩在短短的四句诗之中,使我们感受到它们的分量,从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尤其“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同感受。正因为此,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这句诗,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注】在遥远的异乡,我想象兄弟们今天相偕登上高处,身上都插着茱萸,可就是少了我一个人。登高:农历九月初九重阳登高是古代的一种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重阳节这天古人佩插茱萸以驱邪避灾。【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亲友团聚,独缺一二人在外未归,令人遗憾。[例]王维的重九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例证。家庭之中,兄弟聚会,自己未能赶到,就会发出如许怅惘,何况是革命队伍之中呢?(余心言《酸甜苦辣话人生》)【赏析】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在故乡的兄弟们大概都去登高了吧!唯有我独自客居异乡,不禁想起往日在家时和兄弟一起登山、插茱萸的情景,而今天我在远地过节,家人在登高、插茱萸时,可能会发现少了我一个人啊!“登高”和“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是为了驱除病疫灾难;将茱萸(一种落叶乔木,生紫赤色果实,茎可作药)插在帽子上或屋顶上,是为了祈求一年的平安无事。这是描写异乡游子每逢佳节怀乡思亲及兄弟间友爱之情的诗句。【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赏读】此诗题下原注有“时年十七”四个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其时他离开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因在华山之东,故称“山东”)外出游历,客居长安。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在重阳节怀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开头两句,正面叙写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用语十分通俗,但用意却十分缜密。劈头一个“独”字,点明只身客居的孤单。“在异乡”,表露自己远离故乡亲人的怅惘。“为异客”,昭示周围环境的陌生。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很好地状写出这位滞留天涯的游子冷寂凄清的处境。在作了这样的氛围渲染之后,年轻的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这种境遇中“逢佳节”的,因而,也就自然要“倍思亲”了。其实,透过这句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是无时无刻不在思亲,只不过是适逢佳节,思念之情更要加倍。一个“倍”字重似千钧,下得何等有力!接下两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家乡亲人重阳登高、欢度节日的情景。按古时习俗,九月九日这一天,人们喜欢登高望远,插佩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避灾。这里,诗人不直说自己在思亲,而是用烘托的手法,说兄弟们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在思念自己。这种以揣摩别人而表现自我的方法,使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含蓄蕴藉,进一步加重了全诗怀乡思亲的感情。清人张谦宜在《斋诗谈》中评论:“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这首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脉胳清楚,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似是信笔写来,其实是匠心独运,真可谓“一字不可移易。”诗人把道不完的怀念内容,压缩在短短的四句诗之中,使我们感受到它们的分量,从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尤其“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同感受。正因为此,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这句诗,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处】唐·韩翃《寒食》。【意思】寒食节普天之下禁烟火,独有贵戚宠宦能得到恩准燃烛。日暮时分由宫室分传蜡烛,那袅袅烛烟飘散进五侯之家。诗中以轻烟引起人们联想到五侯的特权,借此暗讽了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弊政。【赏析】日暮时分,皇宫中传蜡烛以分火。烛火飘散的烟也传入权贵之家。因寒食节禁火,也不能点蜡烛,但是皇帝却准许宠臣点蜡烛,由此讽刺了皇帝对权贵的恩宠。“传蜡烛”“轻烟散入”等语,不仅刻画出皇恩之下“五侯家”轻烟袅袅的景象,也令人联想到内侍奉命赐火,走马传烛的画面,展现出中唐时代政治腐败的黑暗局面。诗人内心是充满愤怒的,却选取了一个在寒食日传蜡烛的奇怪举动,不加任何评论,而讽刺意味十足。【鉴赏】原诗中的寒食:古时寒食节大概在清明节前二日。据说,春秋时代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的有功之臣介之推,在重耳回到晋国当权后,不肯当官受禄,逃入绵山隐居。晋文公(重耳)急于要请他出山,听从错误的建议,放火烧山,以为这样,讲孝道的介之推就会背着老母亲走下山来。但介之推却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国人哀痛介之推之死,于清明前二日不点火煮食,叫做“禁烟”。传蜡烛:据“西京杂记”(此书一说为汉刘歆撰,一说为晋葛洪撰)记载:“寒食禁火日,赐侯家蜡烛。”又唐人“辇下岁时记”记载“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这是说,寒食节后,帝王之家将火种送给王侯贵族之家。五侯:东汉桓帝封宦官五人为侯。单超为新丰侯,徐璜为武原侯,具瑗为东武阳侯,左悺为上蔡侯,唐衡为汝阳侯。五人同日封侯,世谓之五侯。人们认为这首诗大意是在讥讽宦官当权。作者写作此诗时(唐朝代宗大历年间)宦官势力兴起,朝政日见败坏,讽刺的含意是可能的,但此诗给人一种升平盛世、五侯之家繁华富贵的印象。难怪后人有一本笔记说:唐德宗读过这首诗,印象深刻,刚好朝廷里有官职空缺,想起这首诗的作者,就把官职给了他。后人对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诗的理解,也是讽刺与歌颂兼有,大概主张歌颂升平者为多。【全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全诗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从春秋时传下来的一个传统节日,约在清明前两天,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止生火三日,只吃糕团等现成食物,至清明始准举火,故名寒食。按唐制由皇帝传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宣示皇恩。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讽刺诗。诗人写道:暮春的长安城热闹繁华,到处都飞舞着雪一样的柳絮,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苑中的柳条。太阳落山,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那袅袅的轻烟啊,首先飘散进入了五侯的家中。汉宫,暗喻唐宫。五侯暗喻唐朝的政要。唐代诗人惯于在作品中借用汉代的典故,实指唐代当时的事。唐代自中期以后,几位皇帝都信任宦官,以致他们权势甚大,败坏朝政。正直之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此诗便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传蜡烛”,即是分火以赐近臣,然而不说遍赐近臣,独说赐予五侯,对皇帝厚待和亲信宦官作了辛辣的讽刺。全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生动的形象。“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传诵千古。“春城”现在看来是很普通的词,但当时却是诗人的独创,新颖别致,而且十分符合实际景色。“无处不飞花”以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强化无边的春意,毫无斧凿之痕,足见炼句之功夫。三四句讽刺皇帝的偏宠,却不发一句议论。讽刺之笔,深藏不露,讽刺之意,又显露不晦,艺术手法高超。
日暮汉宫传蜡烛。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处】唐·韩翃《寒食》。【意思】寒食节普天之下禁烟火,独有贵戚宠宦能得到恩准燃烛。日暮时分由宫室分传蜡烛,那袅袅烛烟飘散进五侯之家。诗中以轻烟引起人们联想到五侯的特权,借此暗讽了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弊政。【赏析】日暮时分,皇宫中传蜡烛以分火。烛火飘散的烟也传入权贵之家。因寒食节禁火,也不能点蜡烛,但是皇帝却准许宠臣点蜡烛,由此讽刺了皇帝对权贵的恩宠。“传蜡烛”“轻烟散入”等语,不仅刻画出皇恩之下“五侯家”轻烟袅袅的景象,也令人联想到内侍奉命赐火,走马传烛的画面,展现出中唐时代政治腐败的黑暗局面。诗人内心是充满愤怒的,却选取了一个在寒食日传蜡烛的奇怪举动,不加任何评论,而讽刺意味十足。【鉴赏】原诗中的寒食:古时寒食节大概在清明节前二日。据说,春秋时代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的有功之臣介之推,在重耳回到晋国当权后,不肯当官受禄,逃入绵山隐居。晋文公(重耳)急于要请他出山,听从错误的建议,放火烧山,以为这样,讲孝道的介之推就会背着老母亲走下山来。但介之推却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国人哀痛介之推之死,于清明前二日不点火煮食,叫做“禁烟”。传蜡烛:据“西京杂记”(此书一说为汉刘歆撰,一说为晋葛洪撰)记载:“寒食禁火日,赐侯家蜡烛。”又唐人“辇下岁时记”记载“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这是说,寒食节后,帝王之家将火种送给王侯贵族之家。五侯:东汉桓帝封宦官五人为侯。单超为新丰侯,徐璜为武原侯,具瑗为东武阳侯,左悺为上蔡侯,唐衡为汝阳侯。五人同日封侯,世谓之五侯。人们认为这首诗大意是在讥讽宦官当权。作者写作此诗时(唐朝代宗大历年间)宦官势力兴起,朝政日见败坏,讽刺的含意是可能的,但此诗给人一种升平盛世、五侯之家繁华富贵的印象。难怪后人有一本笔记说:唐德宗读过这首诗,印象深刻,刚好朝廷里有官职空缺,想起这首诗的作者,就把官职给了他。后人对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诗的理解,也是讽刺与歌颂兼有,大概主张歌颂升平者为多。【全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全诗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从春秋时传下来的一个传统节日,约在清明前两天,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止生火三日,只吃糕团等现成食物,至清明始准举火,故名寒食。按唐制由皇帝传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宣示皇恩。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讽刺诗。诗人写道:暮春的长安城热闹繁华,到处都飞舞着雪一样的柳絮,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苑中的柳条。太阳落山,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那袅袅的轻烟啊,首先飘散进入了五侯的家中。汉宫,暗喻唐宫。五侯暗喻唐朝的政要。唐代诗人惯于在作品中借用汉代的典故,实指唐代当时的事。唐代自中期以后,几位皇帝都信任宦官,以致他们权势甚大,败坏朝政。正直之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此诗便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传蜡烛”,即是分火以赐近臣,然而不说遍赐近臣,独说赐予五侯,对皇帝厚待和亲信宦官作了辛辣的讽刺。全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生动的形象。“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传诵千古。“春城”现在看来是很普通的词,但当时却是诗人的独创,新颖别致,而且十分符合实际景色。“无处不飞花”以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强化无边的春意,毫无斧凿之痕,足见炼句之功夫。三四句讽刺皇帝的偏宠,却不发一句议论。讽刺之笔,深藏不露,讽刺之意,又显露不晦,艺术手法高超。
贺新郎·别友。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贺新郎·别友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二三年②挥手从兹去③。更那堪凄然相向④,苦情重诉⑤。眼角眉梢都似恨⑥,热泪欲零还住⑦。知误会前番书语⑧。过眼滔滔云共雾⑨,算人间知己吾和汝⑩。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注释】①本词作者有一件手迹,标题为《别友》。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夫人杨开慧的。②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9月至12月,毛泽东在湖南从事党的工作,年底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去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据此,本词可能作于这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③“挥手”句,用李白《送友人》诗:“挥手自兹去。”挥手,挥动手臂告别。兹,此。④那堪,哪能禁受。古汉语中,“那”、“哪”通作“那”。相向,面对着我。⑤苦情重诉,又一次诉说酸楚的心情或困苦的情况。按此次分别时,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才一岁,次子毛岸青刚出生不久。⑥恨,愁恨。⑦欲零还住,欲落又止。以上自“凄然相向”至此,都是描写杨开慧的情态。⑧书语,信中的话。这句是说,自己意识到对方误解了自己前一封信中的某些言辞。按黎汝清《湘江之战》曰,由于杨对词人过分依恋,词人曾抄写了唐代元稹的《菟丝》诗赠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检元诗,全文实作:“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这使杨产生了误解,自尊心受到伤害,以致词人数次写信解释也难以消除,云云。录以备考。⑨过眼,从眼前掠过。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诗曰:“过眼荣枯电与风。”云共雾,云和雾,喻指误会及变幻莫测、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⑩算,点数、掂量。吾,我。汝,你。这句是说,细想来,在这个世界上,你我最了解对方,彼此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病,这里指内心的隐痛。知否,知道不?今朝,今天早晨。霜重,霜结得厚。东门,指长沙城东的小吴门。此句倒装,正常语序是“半天残月照横塘”。半天残月,指清晨时斜挂在半空中、行将隐没的弦月。照横塘,南朝梁代萧纲《药名诗》曰:“落日照横塘。”横塘,指小吴门外的清水塘,1921年至1923年,毛泽东和杨开慧曾居住在这里,中共湘区委的机关也设在这里。凄清如许,如此凄凉清冷。肠已断,喻言极度伤心。南朝梁代江淹《别赋》曰:“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孤旅,独自远行的客子。这句是说,自己从此以后便孤身一人浪迹天涯。凭,凭仗。此字后省略了宾语。据文义,所凭仗以割断愁丝恨缕的,当即是前面所说的“汽笛一声”。愁丝恨缕,离愁别恨的形象化比喻。缕,丝线。丝、缕皆细微、绵长,容易纠缠、牵扯。昆仑,山脉名。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入青海境内。崩,崩塌。寰宇,即天下。以上二句是说,自己此去,一定要促成中国大革命的爆发。“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都是对理想中的大革命的气势所作的艺术性描绘。比翼,《尔雅·释地》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三国魏时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二(昔日繁华子)曰:“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这个比喻,多用于夫妇之间。和云,挟带着云朵。翥,飞举。以上二句是说,当革命高潮到来之日,我们终将重新团聚,比翼双飞,直上霄汉。【赏析】被郭沫若誉为“空前未有”、“泰山北斗”和“革命的史诗”的毛泽东诗词,题材广泛,文采辉煌,绝诣超群。这些作品多豪迈奔放、雄浑劲健,激昂慷慨,如黄钟大吕,铿锵鞺鞳。而这首涉及作者早年爱情生活的《贺新郎》词,则以其柔婉凄恻又充满刚力的风格,在作者诸多光辉诗篇中自成一格,独呈异彩。分离的痛苦,古人早有深切体会。所谓“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梁江淹《别赋》),皆以生离为人生最悲伤的感情经验。而对琴瑟和谐却劳燕分飞的夫妻、情侣而言,其离悲别恨往往较“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唐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的朋友之别更甚。这种哀痛悲凄的情感,在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有着极为生动的描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将男女双方的悲痛之情、眷恋之意、相思之苦,写得深刻具体、细致入微,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贺新郎》无疑受柳永《雨霖铃》启发,有类似的构思,也是把情爱之深与离别之痛交织在一起写,缠绵悱恻,哀婉深沉。首句“挥手从兹去”,抒发沉结悲凄之情。后两句“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则以递进的结构更深一层地表现相别时几乎禁受不住的内心的哀伤痛苦。悲肠百结,热泪盈眶,不忍离别,却不得不别。“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的情态描写,自然使人想到柳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绘声绘色。两者皆神形兼备,集中而又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和难以表述的特殊感情,都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但又同中有异。《雨霖铃》是以动作、神态、声色表现“执手”人难分难舍的感情宣泄,而《贺新郎》则从“挥手”切入,运用特写镜头,将笔墨集中在眉眼的情感传达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克制:悲眉锁双眼,泪中有别恨,却强忍泪水,深怕引起对方更深的痛楚。此句文字高度浓缩简约而涵蕴更为深广稠密,文情并茂,语意两工。就风格而言,柳词委曲缠绵,韵味深长,纯是柔情,毛词虽亦柔婉缱绻,深情毕现,却柔中有刚。前者是旧时代的落魄才子、薄命佳人为命运所迫,无奈而别的悲吟哀叹,而后者却是革命伴侣献身崇高事业,甘愿忍痛相别的深情流露。两首词的思想境界与格调不啻是霄壤之别。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说上片前五句在结构上和内容层次上层层推进的话,那么“知误会前翻书语”一句,则是在写情之后,宕开笔触叙事,语调相对纡缓,节奏作一顿挫。目的是以事见情,欲扬故抑,在纡缓中暗蓄升腾之势,使结构波浪起伏式地展开。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妻,也难免因一时不合而产生龃龉隔阂。但只要相互谅解体贴,一切嫌隙猜度都将涣然冰释。词人坚信这一点,因为他们是革命的伴侣,彼此最为知己,于是下文乃有“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之辞,“算”有点数、计算、比较之意,用在这里,愈显出双方情之深、意之笃,超过其他种种的社会关系。正由于情深意笃,故分别之痛苦愈深。这种心灵的折磨与痛楚往往难以用言语表述,但作者却独出机杼地以“人有病,天知否”的诘问语气抒发叹慨,与上两句相互映衬,构成跌宕起伏之势。离人心中的千般情愫、万种凄苦,老天爷你知道吗?你体验过吗?你医治得了吗?问而不答,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这一咏叹,使抒情主人公怨慕凄恻又无以言表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凸显出来,把“泪眼描将易,悲肠写出难”(唐薛媛《写真寄外》)的情状表现得委婉、真挚、深沉,含不尽之意,造成摇人心旌、回肠荡气的巨大感染力。下片开头三句写离人上路时的所见所感,缘情布景,融情入景。这是一个寒冻肃杀的冬晨,浓霜满地,残月在天,水塘倒映一钩月影。“常恐寒节至,凝气结为霜”(晋傅玄《杂诗》)。以霜景融悲衬悲,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几乎触目可见。像“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诗经·小雅·正月》)、“夜郎迁客带霜寒”(唐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一类诗句,都着意渲染出冷落萧瑟的氛围,以烘托人物孤寂凄苦的心境。“今朝霜重东门路”,东门路是离别路,踏霜人是断肠人,情与景合。“横塘”但映“半天残月”,残月不是团圆之象,月残人分,此情此景,自然又让人想到《雨霖铃》词中纯用白描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柳词是虚拟别后情景,而这里的“照横塘半天残月”则是实景,把主人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凄婉忧伤之情,更加深切、形象地抒发出来。“凄清如许”的万端感慨,为下面痛陈别情的“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作了铺垫。触景凄切,悲绪又添几重,更蓦地传来凄厉惊心的汽笛声,火车启动,能不令人悲肠寸断、悲恸欲绝?劳燕分飞,音容远隔,天涯孤旅,两地相思,悲难消,恨未了。这愁丝恨缕岂能割断?但又必须忍痛割断。因为革命的形势与任务,要求革命者为事业作出必要的个人牺牲。“凭割断”一句,以理智克制感情,似夔门束逼江水,为结尾四句的大江出峡般的豪情奔涌蓄势。“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示所预想的未来的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笔力千钧,气势磅礴。这两句因情设景,显示了抒情主人公从悲戚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彻底砸烂旧世界的宏大理想抱负,成为全篇格调由沉郁转向高昂的关键,同时也为词的结尾提供了辽阔高浑的背景。作者热切地期待着在将来的斗争中与志同道合的伴侣重新相会,双双展翅,翱翔云天。“重比翼,和云翥”两句,写出了忠贞的爱情,也写出了豪迈的激情;有美好的憧憬,也有庄严的盟誓;是衷肠的倾诉,也是热忱的激励;既有气势,又见性情,笔饱墨酣,刚柔相济,闪耀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熠熠光辉,使作品的主题和意境得到了升华。旧题司空图作的《诗品》在论述“委屈”(即柔婉)的风格时,曾以“水理游洑,鹏风翱翔”为喻。这两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作品纵横开阖,转折多变,章法波澜曲折、婉转流畅,写出了层叠起伏、回转往复的感情变化,极抑扬顿挫之致,显示了大家手笔。《贺新郎》是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革命伴侣爱情生活的不朽的艺术写照。杨开慧于1930年在长沙壮烈牺牲。毛泽东1957年写《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痛悼忠魂,赞美烈士,告慰英灵。读《贺新郎》不可不读《蝶恋花》,而读《蝶恋花》亦不可不读《贺新郎》。读过《贺新郎》,方能体会到“我失骄杨”中那个“失”字的沉痛分量;读过《蝶恋花》则更能看出“算人间知己吾和汝”的真挚感情的深度。两首词前后辉映,合为双璧,堪称歌颂革命者高尚爱情的绝唱。文章作者:林一顺
阳春白雪:指战国时楚国高雅的歌曲名。下里巴人:指战国时楚国民间流行的通俗歌曲名。源于战国时期。《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
楚襄王时贵族把持朝政,楚国文学家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些批评,因而受到贵族势力的排挤。楚襄王听信谗言,有一天责问宋玉说:“你的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些人对你不满意?”宋玉回答说:“确实有这样的事,从前有一个人在郢都唱歌,起初唱的是《下里》《巴人》,能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唱《阳春》《白雪》,跟着他唱的就只有数十人了。这是因为歌曲越高深,会唱的人就越少。因此,那些平凡的人,是很难了解我的所作所为的!”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推荐。爱诗词网。阳春白雪:指战国时楚国高雅的歌曲名。下里巴人:指战国时楚国民间流行的通俗歌曲名。源于战国时期。《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楚襄王时贵族把持朝政,楚国文学家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些批评,因而受到贵族势力的排挤。楚襄王听信谗言,有一天责问宋玉说:“你的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些人对你不满意?”宋玉回答说:“确实有这样的事,从前有一个人在郢都唱歌,起初唱的是《下里》《巴人》,能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唱《阳春》《白雪》,跟着他唱的就只有数十人了。这是因为歌曲越高深,会唱的人就越少。因此,那些平凡的人,是很难了解我的所作所为的!”从此“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就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和通俗的文艺作品。
【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八月天高气爽,却不料突然刮起一阵呼啸的狂风,卷走了我屋上的三层茅草。【赏析】一“怒”字和一个“卷”字,突出了风势之迅猛。茅草一扫而飞尽,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诗句景情交融,流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焦灼心情。【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鉴赏】杜甫的七古名篇。诗中描写一场风雨,把他居住的茅屋破坏了;屋漏床湿,使他通宵不眠。他从一己不幸,想到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全诗分为四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等五句为第一段,描写风狂屋破情景,句句押韵,用急剧的节奏渲染狂风的猛烈和他的焦急、痛惜之情。一开篇便使人身临其境,耳闻秋风怒号,目睹屋破茅飞。第二段也是五句,写一群顽童不听他的呼唤,抢走了茅草。诗人把自己和顽童对照起来写,活画出顽童调皮捣蛋的神情,和自己又急又气又感顽童幼稚可爱的心理。第三段八句,由“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写风息雨至,夜雨侵迫,自己通宵不眠的窘况。“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四句,写生活细节,非常生动、细致、真切,充满了感情。在层层深入地描写自己生活的贫寒困窘之后,诗人自然地抒发出内心的理想和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最后一段。诗人从风雨屋破的生活实感出发,希望建成千万间大厦,让天下穷苦人民欢乐、安稳地住下来。诗人用“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鲜明、巨大的形象,来表达舍己为民的崇高、伟大抱负,这就避免了抽象、空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这一段连用三个九字长句,在一声“呜呼”之后,韵脚由平声转入声,把希望、感叹的情绪表现得格外激切、强烈。诗人由实写自己的悲苦境遇,拓展到广厦千万间的虚拟的壮丽画面,使诗的结尾闪耀出浪漫主义的光辉,意境也显得高远、壮阔。
八月秋高风怒号。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八月天高气爽,却不料突然刮起一阵呼啸的狂风,卷走了我屋上的三层茅草。【赏析】一“怒”字和一个“卷”字,突出了风势之迅猛。茅草一扫而飞尽,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诗句景情交融,流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焦灼心情。【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鉴赏】杜甫的七古名篇。诗中描写一场风雨,把他居住的茅屋破坏了;屋漏床湿,使他通宵不眠。他从一己不幸,想到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而牺牲自己的愿望。全诗分为四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等五句为第一段,描写风狂屋破情景,句句押韵,用急剧的节奏渲染狂风的猛烈和他的焦急、痛惜之情。一开篇便使人身临其境,耳闻秋风怒号,目睹屋破茅飞。第二段也是五句,写一群顽童不听他的呼唤,抢走了茅草。诗人把自己和顽童对照起来写,活画出顽童调皮捣蛋的神情,和自己又急又气又感顽童幼稚可爱的心理。第三段八句,由“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写风息雨至,夜雨侵迫,自己通宵不眠的窘况。“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四句,写生活细节,非常生动、细致、真切,充满了感情。在层层深入地描写自己生活的贫寒困窘之后,诗人自然地抒发出内心的理想和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最后一段。诗人从风雨屋破的生活实感出发,希望建成千万间大厦,让天下穷苦人民欢乐、安稳地住下来。诗人用“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鲜明、巨大的形象,来表达舍己为民的崇高、伟大抱负,这就避免了抽象、空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这一段连用三个九字长句,在一声“呜呼”之后,韵脚由平声转入声,把希望、感叹的情绪表现得格外激切、强烈。诗人由实写自己的悲苦境遇,拓展到广厦千万间的虚拟的壮丽画面,使诗的结尾闪耀出浪漫主义的光辉,意境也显得高远、壮阔。
【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挥着手,你便从此离去,我们那两匹马也不禁萧萧悲鸣。兹(zī):此。萧萧:马叫声。班马:离群的马。班,别。【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亲友分别时的悲凉气氛。[例]中秋节刚过。纪晓岚与家人洒泪而别,正是:“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以他的待罪之身,束装起行了。(杨子忱等《纪晓岚全传》)【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翻译】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友人呵,这一回分别,你就要象是一支飞蓬,在天涯海角飘零。袅袅的白云呵,是你游子的身影,深沉的落日呵,满托着故人的友情。呵,你终于向我挥手启程,引来了马儿,萧萧的悲鸣。【赏析】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701—762)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写送别,而出以俊爽之笔。诗人以新鲜活泼的形象和自然明快的节奏,把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表现得既真挚热烈又豁达乐观。诗中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相互映衬,色彩灿烂,饱含情意。诗人很善于变换手法写景。第一联,“青山”、“白水”纯写实景,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第二联,“孤蓬”是虚景,纯用以暗喻游子,对仗不求工,浑洒出流畅自如的“流水对”。第三联,“浮云”、“落日”,取眼前景物作比是实景虚用,对仗又极工整。第四联,诗人先描写了与友人马上挥手相别的一个动作;再因人及马,以渐行渐远的班马(离别的马)萧萧之声作结。这一个镜头和画外音,表现出无限深情,留下了无穷诗味。
萧萧班马鸣。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挥着手,你便从此离去,我们那两匹马也不禁萧萧悲鸣。兹(zī):此。萧萧:马叫声。班马:离群的马。班,别。【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亲友分别时的悲凉气氛。[例]中秋节刚过。纪晓岚与家人洒泪而别,正是:“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以他的待罪之身,束装起行了。(杨子忱等《纪晓岚全传》)【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翻译】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友人呵,这一回分别,你就要象是一支飞蓬,在天涯海角飘零。袅袅的白云呵,是你游子的身影,深沉的落日呵,满托着故人的友情。呵,你终于向我挥手启程,引来了马儿,萧萧的悲鸣。【赏析】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701—762)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首诗写送别,而出以俊爽之笔。诗人以新鲜活泼的形象和自然明快的节奏,把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表现得既真挚热烈又豁达乐观。诗中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相互映衬,色彩灿烂,饱含情意。诗人很善于变换手法写景。第一联,“青山”、“白水”纯写实景,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第二联,“孤蓬”是虚景,纯用以暗喻游子,对仗不求工,浑洒出流畅自如的“流水对”。第三联,“浮云”、“落日”,取眼前景物作比是实景虚用,对仗又极工整。第四联,诗人先描写了与友人马上挥手相别的一个动作;再因人及马,以渐行渐远的班马(离别的马)萧萧之声作结。这一个镜头和画外音,表现出无限深情,留下了无穷诗味。全诗风格流丽,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
【诗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出处】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意思】杨贵妃是一个绝世超凡的美人,如果不是在西王母所住的群玉山看见她,便是在瑶台的月光下,才能和她相逢呢。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安的牡丹苑游乐时,命李白所作的诗句。当时李白虽已饮醉,但仍即刻吟出三首“清平调,此为其中一首;同时“清平调”也从这首诗开始而变成乐府题名。“群玉山”是西王母所住的山头。“瑶台”以美玉为饰的台,是有氏仙女所住的地方。【赏析】象杨贵妃这样超凡的佳人假如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的仙子,就是在瑶台月光照耀下遇到的天女。借“玉山”、“瑶台”仙境的描写,不露痕迹地把杨贵妃比作仙女临凡,既写出绝代佳人难以状摹的姿色,又使语言含蓄,精妙绝伦。【全诗】清平调词三首[唐]李白,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赏析】李白四十二岁时,被玄宗征召入宫,供奉翰林。唐玄宗所看重的,只是李白的诗才,政治上并不重视他。所以,李白徒有“愿为辅弼”的志向,却不能实现。《清平调三首》就是在长安宫中奉旨制作,以供配乐的歌辞。第一首赞杨贵妃如花似仙。五彩云霞般的衣裳,花儿一般的面容,勾勒出杨贵妃超俗拔群的服饰和美貌。那沾坠着露珠的牡丹,承受着春风的拂动,该是怎样的神采飘逸,似这样的花容人面恐怕只有在上天仙界才能见到。这首诗以虚写的方法,把牡丹和美人交织在一起,参差辉映,词语雅淡,构思巧妙。【注释】①想:如,像。②槛(jian):栏杆。③二句谓贵妃之美,只有神仙世界才能见到。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会:当,该。瑶台:神话中仙人所居之地。④此句以“一枝”作指实之笔,紧承前首,以牡丹之艳丽芬芳喻贵妃之美。红:一作“秾”,一作“浓”。⑤此句意谓楚王与神女在巫山云雨欢会,毕竟虚无飘渺,徒然使人伤神。言外有古人不及今人之意。云雨巫山:宋玉《高唐赋》谓楚王游高唐,梦一女子来幽会,自称巫山之女,临去致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枉:徒然。断肠:销魂,伤神。⑥可怜:可爱。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以美貌著称。倚新妆:形容美女娇懒的姿态和神情。⑦名花:指牡丹花。倾国:美女。《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以“倾国”、“倾城”代指绝代佳人。⑧此句意谓面对名花和倾国,即使有无限春愁春恨,也都在春风中消释掉了。解释:消除。⑨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当时在长安兴庆宫龙池东。
若非群玉山头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出处】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意思】杨贵妃是一个绝世超凡的美人,如果不是在西王母所住的群玉山看见她,便是在瑶台的月光下,才能和她相逢呢。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安的牡丹苑游乐时,命李白所作的诗句。当时李白虽已饮醉,但仍即刻吟出三首“清平调,此为其中一首;同时“清平调”也从这首诗开始而变成乐府题名。“群玉山”是西王母所住的山头。“瑶台”以美玉为饰的台,是有氏仙女所住的地方。【赏析】象杨贵妃这样超凡的佳人假如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的仙子,就是在瑶台月光照耀下遇到的天女。借“玉山”、“瑶台”仙境的描写,不露痕迹地把杨贵妃比作仙女临凡,既写出绝代佳人难以状摹的姿色,又使语言含蓄,精妙绝伦。【全诗】清平调词三首[唐]李白,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赏析】李白四十二岁时,被玄宗征召入宫,供奉翰林。唐玄宗所看重的,只是李白的诗才,政治上并不重视他。所以,李白徒有“愿为辅弼”的志向,却不能实现。《清平调三首》就是在长安宫中奉旨制作,以供配乐的歌辞。第一首赞杨贵妃如花似仙。五彩云霞般的衣裳,花儿一般的面容,勾勒出杨贵妃超俗拔群的服饰和美貌。那沾坠着露珠的牡丹,承受着春风的拂动,该是怎样的神采飘逸,似这样的花容人面恐怕只有在上天仙界才能见到。这首诗以虚写的方法,把牡丹和美人交织在一起,参差辉映,词语雅淡,构思巧妙。【注释】①想:如,像。②槛(jian):栏杆。③二句谓贵妃之美,只有神仙世界才能见到。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会:当,该。瑶台:神话中仙人所居之地。④此句以“一枝”作指实之笔,紧承前首,以牡丹之艳丽芬芳喻贵妃之美。红:一作“秾”,一作“浓”。⑤此句意谓楚王与神女在巫山云雨欢会,毕竟虚无飘渺,徒然使人伤神。言外有古人不及今人之意。云雨巫山:宋玉《高唐赋》谓楚王游高唐,梦一女子来幽会,自称巫山之女,临去致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枉:徒然。断肠:销魂,伤神。⑥可怜:可爱。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以美貌著称。倚新妆:形容美女娇懒的姿态和神情。⑦名花:指牡丹花。倾国:美女。《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以“倾国”、“倾城”代指绝代佳人。⑧此句意谓面对名花和倾国,即使有无限春愁春恨,也都在春风中消释掉了。解释:消除。⑨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当时在长安兴庆宫龙池东。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
书上元夜游。推荐。爱诗词网。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 ①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②过:苏轼的幼子,字叔党。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这是哲宗元符二年己卯(1099)东坡在海南儋州(治今海南儋县)贬所写的一篇小品,《东坡志林》题为《儋耳夜书》。随笔小品之体,肇始于魏晋,繁盛于两宋,东坡最擅胜场,而其游记小品更多佳构。东坡的小品文,信笔挥洒,款款而谈,不假雕饰,真率自然,字字从性灵中流出,在他的散文中独具风韵。今人吕叔湘曾说:“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笔记文选读》)正确地道出了东坡小品文的妙处。这篇小品,前半记述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个生活断片。在那明月皎洁的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美好之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东坡“欣然”出游。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使他流连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儿子也已掩门熟睡。东坡借这一生活断片,不用细节刻画,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风俗,并抒发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与海南人民的亲切交谊,文笔轻快自然,隽永优美。“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东坡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以“杂揉”形容汉族和黎族的融洽相处,用“纷然”描写市井气象的繁荣,文笔简净。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儿子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虽然远谪海南,但与生活环境十分和谐,心境十分安闲恬静。“放杖而笑”以下,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东坡不是用议论来直接阐说,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来表现,这四个字又本于《庄子·知北游》。由“放杖而笑”引出儿子发问,从而推进到“自笑”和笑人。东坡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韩愈曾写过一首《赠侯喜》诗,是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诗中说:门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钓鱼,洛水很浅,是虾蟆、雀儿戏游的地方,不值得垂钓。果然他们从早钓到晚,举竿引线,好不容易才钓到一寸长的小鱼,这时他们很为感慨扫兴。诗的下文写道:“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人间事势岂不见,徒自辛苦终何为。便当提携妻与子,南入箕颍无还时。叔起(侯喜之字)君今气方锐,我言至切君勿嗤。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侯喜则奔走举场十余年,不获知遇。故韩愈的钓鱼之喻,既是不满仕途的愤激之谈,又含有对门人的激励之意。但在苏轼看来,“钓鱼须远去”,未免有意于希进务得。把握当前随缘任天,自能无往而不适;远行下海,执意追寻,未必能得其所求。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的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态。他认为,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只要抓住当前,与环境协调,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务得而强求,反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小文信笔写来,既饶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寻味,堪称东坡小品文的佳篇。
【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出处】唐·刘方平《月夜/夜月》。【意思】今夜小虫开始感受到春天暖和的气息,它们的叫声初次透进绿色的窗纱。偏知:犹言方知。新:初、刚。【鉴赏】在这样一个斗转月斜、夜寒袭人的深夜,却偏偏能够感觉到暖暖春意,虫儿的鸣叫声透过绿色的窗纱稀稀疏疏地传了进来。春天刚刚到来,万物便已经感应到。此句从听觉着眼:虫感觉到春意而自然鸣叫,诗人闻虫儿鸣叫声而知春暖。诗人用一句话传达出两层意思。“绿”字的运用也使得诗句带有春天万物复苏、芳草如茵的气息。因今夜传来的虫鸣声,表现了诗人因春的到来而感到喜悦和希望。诗句构思独特,立意新颖。【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春夏之夜屋外虫声唧唧的情景。[例]朦胧中,觉得雨住了,代替它的却是窗外唧唧的虫声,似远似近,如唱如吟。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佳句,感到春天的确来了。(刘允嘉《花潮》)【全诗】《月夜/夜月》.[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释】1.更深:旧时夜间计时单位称“更”,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指夜半三更以后。北斗、南斗:皆为星宿名。阑干:横斜的样子。【鉴赏】唐代诗人刘方平(开元、天宝在世)作。这首诗描写月夜中透露的春意。由于观察敏锐,感受细腻,构思新颖,笔墨清丽,而为后世传诵。诗的前两句:“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夜半更深,月亮西斜,月光照着院落,一半儿明亮一半儿暗淡;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两句以星月的移动、明暗的对比,表现月夜静谧,夜色已深。三、四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诗人听到清脆、欢快的虫声透进了绿窗纱,因而感觉到夜气中已散发出春暖的信息。诗人敏感地捕捉住了刚刚响起的虫声,并借助它来表现春天的来临,从料峭夜寒中写出了春天的暖意,这样的构思是新颖独创、不落俗套的。诗人用笔又极准确、细致。写虫声,用“新透”,既表现出自己听到虫声时的新鲜感和愉悦感,又与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从色彩上进一步衬出“春气暖”。在结构上,本是听虫声而知春暖,却先写春暖,后出虫声,有意倒叙,使人读来倍感亲切有味,新鲜别致。
今夜偏知春气暖。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出处】唐·刘方平《月夜/夜月》。【意思】今夜小虫开始感受到春天暖和的气息,它们的叫声初次透进绿色的窗纱。偏知:犹言方知。新:初、刚。【鉴赏】在这样一个斗转月斜、夜寒袭人的深夜,却偏偏能够感觉到暖暖春意,虫儿的鸣叫声透过绿色的窗纱稀稀疏疏地传了进来。春天刚刚到来,万物便已经感应到。此句从听觉着眼:虫感觉到春意而自然鸣叫,诗人闻虫儿鸣叫声而知春暖。诗人用一句话传达出两层意思。“绿”字的运用也使得诗句带有春天万物复苏、芳草如茵的气息。因今夜传来的虫鸣声,表现了诗人因春的到来而感到喜悦和希望。诗句构思独特,立意新颖。【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春夏之夜屋外虫声唧唧的情景。[例]朦胧中,觉得雨住了,代替它的却是窗外唧唧的虫声,似远似近,如唱如吟。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佳句,感到春天的确来了。(刘允嘉《花潮》)【全诗】《月夜/夜月》.[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释】1.更深:旧时夜间计时单位称“更”,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指夜半三更以后。北斗、南斗:皆为星宿名。阑干:横斜的样子。【鉴赏】唐代诗人刘方平(开元、天宝在世)作。这首诗描写月夜中透露的春意。由于观察敏锐,感受细腻,构思新颖,笔墨清丽,而为后世传诵。诗的前两句:“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夜半更深,月亮西斜,月光照着院落,一半儿明亮一半儿暗淡;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两句以星月的移动、明暗的对比,表现月夜静谧,夜色已深。三、四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诗人听到清脆、欢快的虫声透进了绿窗纱,因而感觉到夜气中已散发出春暖的信息。诗人敏感地捕捉住了刚刚响起的虫声,并借助它来表现春天的来临,从料峭夜寒中写出了春天的暖意,这样的构思是新颖独创、不落俗套的。诗人用笔又极准确、细致。写虫声,用“新透”,既表现出自己听到虫声时的新鲜感和愉悦感,又与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从色彩上进一步衬出“春气暖”。在结构上,本是听虫声而知春暖,却先写春暖,后出虫声,有意倒叙,使人读来倍感亲切有味,新鲜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