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窃履。推荐。爱诗词网。明·刘元卿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2,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3,仆私其值而以窃履进4,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见其履在楚人足而心骇曰:“吾固疑之5,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6,友人踵楚人之门悔谢曰7:“请为友如初。”1履:鞋。2楚人:楚地之人。楚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3适:恰巧。市:买。肆:店铺。4私其值:把买鞋的钱据为己有。5固:本。6逾(yu)年:过了一年。7踵:足跟,引申为到、至。谢:请罪。【析点】短文颇具戏剧性。作者以楚人与友人、楚人与其仆编织成两组矛盾。矛盾围绕着仆窃友人之履这一事件交叉发展变化,产生了波澜起伏之情趣。作者布局运用了“先纵后擒”之艺术手段。其“纵”或“擒”对“戏剧”的发展作用却不同。先说“纵”。仆窃友人之履,埋下了楚人与其友的矛盾基础,也为楚人与其仆的矛盾打下了埋伏。仆“市履于肆”“私其值”“以窃履进”,直接提出了楚人与其仆的矛盾,同时发展了楚人与其友的矛盾。友人发现楚人穿了自己的鞋,从而与楚人绝交,两者矛盾达到了激化,形成了全“剧”的第一个高潮。很明显,这一高潮是前面的情节层层蓄势、波澜涌动而逐步掀起的。再说“擒”。“事暴”是“擒”,它将楚人与其仆的矛盾激发到白热化程度,形成了全“剧”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剧”高潮的顶峰。同时,它又是促使友人与楚人矛盾得以和解的因素。友人登门向楚人“悔谢”,也是“擒”。从而二人的矛盾真正得以解决。前一“擒”是“剧”的结尾,后一“擒”则是尾声了。经过矛盾的发展变化,楚人的单纯、镇定,友人的直率,仆的狡诈,性格都十分鲜明。这位仆尽管奸诈,但纸里包不住火,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以为得计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些俗谚之理,是值得这类奸诈之人深思的。同时,这则窃履的故事也在提醒着善良的人们,要善于识别狡诈之人,警惕他们肮脏的伎俩
唐不辱使命。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篇名为后人所加,也有称“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的。本文所叙事实发生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后,当时韩、魏已先后被秦国所灭,其余赵、燕、齐、楚四国在连年战争中,早已被秦国宰割削弱,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势已定。当时秦王自恃强大,气焰逼人,并不把安陵这样的小国放在眼里。他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欺骗手段,就可以将安陵吞并,于是诡称愿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五十里的安陵。唐雎在安陵处于存亡的危难关头,担当起出使秦国谈判的使命,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最终折服秦王,赢得了外交斗争的暂时胜利。“不辱使命”意思是在这次奉命出使秦国的过程中没有使国家受到屈辱。安陵最后还是被秦国消灭了,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唐雎在国家危难关头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却感人至深,流传千古。【注释翻译】鉴赏分析唐雎作为一个弱国的使者,敢于同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论辩时,他以气势完全压倒了骄狂的秦王。他凭借道义的力量,传播勇气与声张正义,令一切利诱威逼相形见绌。他赋予论辩以正义凛然的人格魅力,把宣传真理与弘扬正气融为一体,使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到弘扬,使人的个性风采、精神世界得到了展示。因此,唐雎的形象也显得个性鲜明: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精神,使他的人格显得无比伟大,又使他的论辩显得无比有力。全文描写人物生动传神,叙述故事一气呵成、文采飞扬,全文慷慨陈词,充满浩然正气,确是一篇值得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
庄子 秋水。推荐。爱诗词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①,两涘渚崖之间②,不辩牛马③。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④,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⑤,望洋向若而叹曰⑥:“野语有之⑦,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⑧,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⑨,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⑩,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⑪。”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⑫,拘于虚也⑬;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⑭,笃于时也⑮;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⑯。今尔出于崖涘⑰,观于大海,乃知尔丑⑱,尔将可与语大理矣⑲。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⑳,不知何时已而不虚㉑;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㉒,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㉓,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㉔?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㉕?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㉖,谷食之所生㉗,舟车之所通㉘,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㉙?五帝之所连㉚,三王之所争㉛,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㉜,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㉝,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㉞,时无止,分无常㉟,终始无故㊱。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㊲;证向今故㊳,故遥而不闷㊴,掇而不跂㊵,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㊶,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㊷。计人之所知㊸,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㊹?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㊺,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㊻?”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㊼,大之殷也㊽。故异便㊾,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㊿;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51〕。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52〕,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53〕,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54〕;动不为利,不贱门隶〔55〕;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56〕,不多食乎力〔57〕,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58〕;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59〕;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60〕,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61〕。”河伯曰:“若物之外〔62〕,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63〕?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64〕。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65〕。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66〕;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67〕。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68〕,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69〕,而不可以窒穴〔70〕,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71〕,捕鼠不如狸狌〔72〕,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73〕,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74〕,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75〕,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76〕;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77〕。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78〕,小大之家〔79〕!”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80〕,吾终奈何〔81〕?”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82〕;无拘而志〔83〕,与道大蹇〔84〕。何少何多,是谓谢施〔85〕;无一而行,与道参差〔86〕。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87〕,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88〕。兼怀万物,其孰承翼〔89〕?是谓无方〔90〕。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91〕,时不可止。消息盈虚〔92〕,终则有始〔93〕。是所以语大义之方〔94〕,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95〕,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96〕。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97〕,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98〕,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99〕,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100〕,蹢躅而屈伸〔101〕,反要而语极〔102〕。”曰:“何谓天〔103〕?何谓人〔104〕?”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105〕,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106〕,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夔怜蚿〔107〕,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108〕,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109〕,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110〕?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111〕。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112〕,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113〕,鰌我亦胜我〔114〕。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115〕,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孔子游于匡〔116〕,宋人围之数帀〔117〕,而弦歌不惙〔118〕。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119〕?”孔子曰:“来,吾语女〔120〕。我讳穷久矣〔121〕,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122〕。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123〕,非知得也〔124〕;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125〕。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126〕,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127〕,处矣!吾命有所制矣〔128〕!”无几何,将甲者进〔129〕,辞曰:“以为阳虎也〔130〕,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公孙龙问于魏牟曰〔131〕:“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132〕。不知论之不及与〔133〕,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134〕,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135〕,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136〕?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137〕,入休乎缺甃之崖〔138〕;赴水则接腋持颐〔139〕,蹶泥则没足灭跗〔140〕;还虷、蟹与科斗〔141〕,莫吾能若也〔142〕。且夫擅一壑之水〔143〕,而跨跱埳井之乐〔144〕,此亦至矣〔145〕。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146〕?’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147〕。于是逡巡而却〔148〕,告之海曰〔149〕:‘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150〕;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151〕。禹之时十年九潦〔152〕,而水弗为加益〔153〕;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154〕。夫不为顷久推移〔155〕,不以多少进退者〔156〕,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157〕,规规然自失也〔15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159〕,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160〕,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161〕,无南无北,奭然四解〔162〕,沦于不测〔163〕;无东无西,始于玄冥〔164〕,反于大通〔165〕。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166〕,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167〕,用锥指地也〔168〕,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169〕?未得国能〔170〕,又失其故行矣〔171〕,直匍匐而归耳〔172〕。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173〕,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174〕,舌举而不下〔175〕,乃逸而走〔176〕。庄子钓于濮水〔177〕,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178〕,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179〕。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180〕,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181〕?”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182〕,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183〕,非练实不食〔184〕,非醴泉不饮〔185〕。于是鸱得腐鼠〔186〕,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187〕!’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88〕。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189〕,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190〕,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191〕。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注释〕 ①泾(jīng经)流:直涌的水流。②两涘(sì四):两岸。涘,河岸。渚(zhǔ主)崖:小洲的边沿。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③不辩牛马:形容河面阔大,两岸景物模糊不清。辩,通“辨”。④河伯:黄河之神。⑤旋:改变。⑥望洋:连绵词,远视的样子。若:海神,即下文的“北海若”。⑦野语:俗语。⑧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下文的“我之谓也”,即谓我也。⑨尝闻:曾听说。少:以……为少,贬低。仲尼:即孔子,字仲尼。伯夷:孤竹君之子,他不受君位,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一般认为他很有节义。⑩子:您。本指北海若,这里借指大海。穷:尽。⑪长:长久地。见:被。大方之家:指得大道的人。方,道。⑫鼃(wā挖):同“蛙”,两栖动物。⑬虚:通“墟”,指所居之处。⑭夏虫:夏生夏死的昆虫。⑮笃(dǔ堵):专守。可引申为拘限。⑯教:指不合大道的俗教、俗学。⑰崖涘:代指黄河。⑱丑:指思想境界的浅陋。⑲大理:大道。⑳尾闾:指大海的排水处。㉑已:止。虚:指水尽。㉒比:借为“庇”,寄托。㉓方:正。㉔礨(lěi磊)空:石块的小孔穴。㉕稊(tí题):一种形似稗的草,果实像小米,故称稊米。大仓:大谷仓。大,通“太”。㉖卒:借为“萃”,聚集。㉗所生:生长的地方。㉘所通:通行的地方。㉙豪末:毫毛的末梢,形容其微不足道。豪,通“毫”。㉚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所连:指五帝所连续禅让的对象(天下)而言。㉛三王:泛指夏、商、周三代的帝王。㉜任士:指以救世为己任的贤能之士。㉝大:以……为大,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后文的“小”与此同。㉞物量:事物的体积。㉟分:指得失之分。㊱故:通“固”,固定。㊲量:物量。㊳向:察明。故:同“古”。㊴闷:厌倦。㊵掇(duō多):拾取。跂(qǐ企):求。㊶说:通“悦”,欣悦。㊷终始:指死生。㊸所知:所知道的事。㊹倪:尺度,标准。㊺精:细小。㊻信情:信实。㊼垺(fú浮):通“郛”,外城,比喻大外之大者。㊽殷:大。㊾异便:指物不相同却各有所宜。㊿期:限于。〔51〕穷:穷尽。〔52〕意致:意识到的。〔53〕大人:指道家理想中的至人、圣人。〔54〕多:赞许。〔55〕门隶:家奴。〔56〕事:做事。借人:借助别人之力。〔57〕食乎力:自食其力。〔58〕辟异:怪僻奇异的行为。辟,通“僻”。〔59〕戮耻:刑戮与耻辱。〔60〕闻:闻名。〔61〕约:束缚,取消。分:分别。〔62〕若:此,这个。〔63〕恶至:如何,怎样。倪:端倪,有区别之义。〔64〕差数:指同一物体大小的等差之数。〔65〕功分:指事物的功效与本分。〔66〕之、哙(kuài快)让而绝:谓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宰相子之,而燕国几乎灭亡。〔67〕白公:楚平王之孙,因起兵反楚被镇压消灭。〔68〕有时:因时而异。〔69〕梁丽:栋梁。丽,通“”。冲城:撞击城墙。〔70〕窒:堵塞。〔71〕骐骥、骅骝(huáliú滑留):皆为古代良马。〔72〕狸(lí离):野猫。狌(shēng生):黄鼠狼。〔73〕鸱鸺(chīxiū吃修):猫头鹰。蚤:跳蚤。〔74〕盖:通“盍”,何不。师:效法。无:不要,抛弃。〔75〕舍:停止。〔76〕篡夫:指篡夺帝位的坏人。〔77〕义徒:指合乎高义的伟人。〔78〕女:通“汝”,你。门:门径。引申为有关贵贱的道理。〔79〕家:家门。引申为有关大小的道理。〔80〕趣:通“取”,进取。〔81〕终:究竟。〔82〕反衍: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即今所说的转化。〔83〕而:通“尔”,你。〔84〕蹇(jiǎn检):违背。〔85〕谢施(yì易):与上文的“反衍”同义。谢:代谢,转化。施:延伸,发展。〔86〕参差:不合,背离。〔87〕繇繇(yóu由):悠然自得的样子。社:社神,即土地神。〔88〕畛(zhěn诊)域:界限。〔89〕承翼:承接扶翼,指得到庇护。〔90〕无方:没有偏向。〔91〕举:追攀。〔92〕消息:消亡,生长。〔93〕有:又。〔94〕大义:大道。方:方向。引申为原则。〔95〕骤:马儿急驰。驰:车马疾行。〔96〕移:移动,变化。〔97〕权:权变,应变。〔98〕薄:迫近。之:代指火水、寒暑、禽兽。〔99〕宁:安。祸:指困穷。福:指通达。〔100〕位:处,居。得:自得。〔101〕蹢躅(zhízhú直烛):同“踯躅”,进退不定的样子。〔102〕反:通“返”。要:枢要,即大道的关键。极:大道的极致。〔103〕天:天然,天性。〔104〕人:人为。〔105〕落:通“络”,羁络。〔106〕故:有心而为叫做故。命:自然天性。〔107〕夔(kuí魁):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足兽,似牛而无角。怜:爱慕,羡慕。蚿(xián弦):百足虫。〔108〕趻踔(chěnchuō碜戮):跳着行走。〔109〕天机:灵性,天然的本能。〔110〕易:变易,改变。〔111〕有似:似有,谓有形迹可见。〔112〕蓬蓬然:象声词,风声。〔113〕胜:胜过。〔114〕鰌(qiū秋):逆踢。〔115〕蜚:通“飞”,谓吹房拔梁。〔116〕匡:卫国邑名。〔117〕宋:当为“卫”字之误。帀:同“匝”,周。〔118〕惙:通“辍”,停止。〔119〕娱:快乐。〔120〕语:告诉。〔121〕讳:忌讳。穷:指在仕途上,或在推行政治主张方面很不顺利。〔122〕时:时世,时代。适然:适足以使然。〔123〕穷人:不得志之人,与下文的“通人”相对。〔124〕知:通“智”。〔125〕时势:时代的形势。适然:适足以使然。〔126〕兕(sì四):雌性犀牛。〔127〕由:即子路,名由。〔128〕制:制约,限定。〔129〕将:率领。甲:指身著盔甲的围攻者。〔130〕阳虎:指鲁国人阳虎,他曾暴虐匡人,长相与孔子相像。〔131〕公孙龙:姓公孙,名龙,字子秉,战国时赵人。魏牟:魏国公子,名牟。〔132〕汒焉:自失的样子。汒,同“茫”。〔133〕论:指言辩的水平。〔134〕喙(huì惠):鸟兽的嘴。此借指人的嘴。〔135〕隐:依靠。机:通“几”,古人用以倚凭身体的矮小桌子。大息:叹息。〔136〕埳井:浅井。埳,通“坎”,洼坑。鼃:通“蛙”。〔137〕跳梁:即跳踉,腾跃跳动。幹:井栏。〔138〕缺甃(zhòu宙):破砖的井壁。甃,用砖砌成的井壁。〔139〕接、持:承托。腋:腋窝。颐:面颊。〔140〕蹶:踏。灭跗(fū肤):盖没脚背。跗,脚背。〔141〕还(xuán玄):顾视。虷(hán寒):即孑孓,蚊子的幼虫。一说,赤虫。科斗:即蝌蚪。〔142〕若:相比。〔143〕擅:独占,独霸。壑:坑。〔144〕跨跱(zhì治):盘据。〔145〕至:谓最大的快乐。〔146〕时:时时,经常。〔147〕絷(zhí执):卡住,绊住。〔148〕逡巡:小心退却的样子。却:退却。〔149〕之:指井蛙。〔150〕举:形容。〔151〕极:量尽。〔152〕潦(lǎo老):雨后地面上的积水,可引申为洪灾。〔153〕加:更加。〔154〕崖:海岸,可引申为海岸的水位。损:谓水位下降。〔155〕顷:短暂。推移:改变,变化。〔156〕多少:谓降雨量的多与少。进退:指大海水位的升降。〔157〕适适然:惊怖的样子。〔158〕规规然:自失的样子。〔159〕竟:通“境”,境界。〔160〕商蚷(jù巨):虫名,又称马蚿。〔161〕跐:蹈。大皇:皇天。〔162〕奭(shì世)然:阻碍物消散的样子。四解:四面畅通。〔163〕沦:浸渍,可引申为深入。〔164〕玄冥:即无极,指宇宙未产生时的混沌昏昧状态。〔165〕大通:大道。〔166〕规规然:求索经营的样子。察:小聪明。〔167〕直:简直。〔168〕指:测。〔169〕寿陵:燕国地名。馀子:少年。〔170〕国能:赵人行步的绝技。〔171〕故行:原先的步法。〔172〕匍匐:以手据地而行,爬行。〔173〕故:原来的学业。〔174〕呿(qū区):张口的样子。〔175〕举:高抬。〔176〕逸:遁逃。〔177〕濮水:据唐成玄英说,在濮州濮阳县。〔178〕楚王:楚威王,名熊商,怀王之父。先:谓先以非正式的方式,宣明楚王的意图。〔179〕巾:用来覆盖贵重器物的巾幂。笥(sì饲):盛装衣物的方形竹箱。〔180〕宁:宁肯。〔181〕宁:还是。涂:泥。〔182〕鹓鶵(yuānchú渊除):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183〕止:栖息。〔184〕练实:竹实。〔185〕醴(lǐ礼)泉:甘美如醴的泉水。醴,甜酒。〔186〕鸱(chī吃):猫头鹰。腐鼠:臭老鼠。〔187〕吓:怒声。〔188〕濠(háo豪)梁:濠水上的桥梁。濠水,在今安徽凤阳县境内。〔189〕儵(tiáo条):通“鯈”,白条鱼。〔190〕固:本来。〔191〕循:顺,追溯。本:始,指原来的问话。〔鉴赏〕 《秋水》一篇文字,历来为文论家所激赏赞叹,称其“有气蒸云梦、波撼岳阳之势”(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林云铭《庄子因》),笔力超绝,元气浑然。明陈深也给予《秋水》极高的评价:“《庄子》书有迂阔者,有荒唐者,有愤懑者,语皆未平,独此篇说义理阔大精详,有前圣所未发,而后儒所不及闻者。”(《庄子品节》)开篇即言秋水之大,一路波涛汹涌,荡漾出无限文情。继而又写河伯之惑,由欣然自喜复见北海无端,当下愧悔不已,始闻海若大理。人曰境由心造,河伯之沾然自美,实是庄子冷眼觑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相。若能自出存身之所,照见己丑,则不负庄子苦心。“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河伯终究曾经历过千年万载的寂寞,亦曾激荡于高山涘崖之间,绝非井蛙曲士之徒,故而北海若一言既出,如为其呈现洞天,不由幡然领悟。嵇康《琴赋》亦云“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吝,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好在河伯仍知望洋兴叹,海若亦不自以为大。万顷烟涛,倏起倏灭。庄子刚引出一个“大”字,忽然又全部推倒,承继《齐物论》中的观点,取消一切对立差别,无大无小,无贵无贱,遗生忘死,如入化境。他将四海纳于天地之间,将中国放入四海之内,又将人类归于万物,个人融入大众,层峦叠嶂,回环往复,妙绪纷披,仿佛七宝楼台,使人应接不暇,却又透彻晶莹,洞见纤毫。几番问答之后,落实于人间是非。事物的精粗贵贱,功德技用,皆在于人们看待它的眼光与心态。庄子排出一系列的“以道观之”、“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以趣观之”,目的就是为了揭示一己的成见给世间带来的纷乱无序,片面的分类背后,全都隐匿着抑彼扬此的私心。庄子独于僻处自说,只身在至道的旷野上飘零,千言万语里透露了他忧世的深情,水天一色中倒映着他思想的辽阔孤寂。春秋以后,篡夺者多假名于揖让征诛,庄子文中所言“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便是看破人间战祸纷争,以古讽今。北海若怅然一句“默默乎河伯”,也只是想在一片沉静中埋葬了这个不可言说的秘密。“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逝者不可追,今者不可留,道无始终,物有盈虚。悟得此理,则一切滞见雪释冰融。大道本属坦途,“无所畛域”,“兼怀万物”,惟拘泥固执者终陷于蹇境。庄子一语透宗,落下“夫固将自化”五字,映现明月在天,有水到渠成之妙。既已漉尽砂砾,他便再荐出一位“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的至德之人。这位几近于神话色彩的得道者形象,曾多次出现在《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篇中。一些现代学者结合西方神话哲学理论,认为庄子对这些具有奇异性能的理想人物的构想,“与其说是超脱世俗的思想,不如说是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征服限制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力的幻想”(崔大华《庄学研究》),这不失为一种透入本质的想法。但对于纵心自如、随口出喻、不顾天荒地老的庄子而言,他塑造这些“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的至人,更多的还是为了将玄虚空灵无相无形的天道以一种具体感性的人格化笔法展示出来,易于后人领会理解。河伯与北海若七番问答,一气卷舒,自成片段,终于推导出全文宗旨。庄子划开天、人界限,着墨不多却一针见血:“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人类若尚存一丝清醒的良知,必当为之羞愧不已。所谓智慧机巧的背后,隐藏的往往不是对万物的呵护与珍惜,而是贪婪的利用和掠夺。究竟是“万物之灵”还是“万物之害”,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庄子倡导的“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未必是无情的出世之语,他只是真诚地希冀我们谨守天真的本性,不要再让它一代代地零落成泥碾作尘。篇旨既见,庄子便继续一贯文风,串起六个韵流简外的寓言故事,以飨后学。首则夔怜蚿一节,屈曲宛折,幽微深隐,如怀珠蕴玉,泠然有善音。天机于此初明,渐达通灵宝境,卓显圣人之能。次则孔子游匡一节,言语略嫌做作,曾见疑于大方之家。清林云铭以为“笔颇平庸,非庄所作也”,刘凤苞亦曰“此段并无精意,非南华妙境”。虽然寄言孔子,但其中讳穷、求通、制命之语,确与庄子思想有所出入。第三节文字提到了当时著名的“辩者之徒”公孙龙,他“诡辞数万”,最热衷于“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在名辩思潮中,公孙龙代表名家两个基本派别中的“离坚白”派。庄子曾在《齐物论》中批驳过他分离万物之同的“白马”、“指物”二论,并针对他割裂事物性质的观点提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意在回归泯灭是非、无分彼我的“道”的立场。文中公孙龙听闻庄子“极妙之言”,不由对其神冥玄默的境界迷惑不已,陷入与浅井之蛙以及学步邯郸的寿陵少年相同的困境。而与公孙龙对答如流的“万乘公子”魏牟虽也曾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让王》)的迷惘,此间却言谈悠然有致,与《秋水》之旨互相映发,抹去断续离合之迹。篇尾归结出的三个故事并不因为前文的运化奇横就黯然失色,相反,它们恰恰以淡宕深妙的精神记载了庄子生平的三个重要片段。庄子持竿濮水上,宁作曳尾涂中之龟,也不应楚王庙堂之请。此事在《列御寇》一篇中有类似记载,只是将本篇中确指的楚王遣使之聘换作“或聘于庄子”,并将神龟之喻换作牺牛之比。《史记》中亦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而且司马迁还用更激扬生动的文学化语言铺张犀利地描述了庄子辞聘楚相的具体缘由。有此相与为证,后人多袭以为真。但宋代学者黄震认为“史无其事”,“凡方外横议之士,多自夸时君聘我为相而逃之,其为寓言未可知也。”(《黄氏日抄》)在他看来,这些记载其实是体现了庄子清高品格及对自由与生命极度珍视的某种寓言,而非史实。正如英国诗人拜伦所言:“我不愿用我自由的思想,来交换国王的权杖。”庄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相反,与庄子过从甚密的惠施却十分热衷社会活动。他是战国时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以善辩为名”(《天下》),尤其喜爱与庄子争论诸如有用无用、有情无情一类的问题,这在《庄子》一书中也多有所录。庄子本人也认为若无惠施,则天下“无以言之”者。但他对惠施“逐万物而不反”、贪名好势的行为是极为鄙夷的,不仅本文中记载了他对惠施“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的疑心的大加嘲讽,《淮南子·齐俗训》中也有一则记事:“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馀鱼。”庄子的率真任性有时未免使惠施的言行沦为后世的笑柄,宋人林希逸多有不忍之心,在“惠子相梁”一节后为其辩驳申明:“庄子惠子最相厚善,此事未必有之,戏以相讥耳。”无论是寓言抑或真事,庄子的引述都是一番醒世之情。文末,庄子与惠施辩于濠上,机锋绝世,一唱一答间,灵光慧境,透彻无遗。庄子再次妙合天人,收拢全篇,由最初天风海涛之曲,复归于如今水净沙明之乐。《秋水》一篇,处处与《齐物论》遥相呼应。秋水长天,蝶飞鱼游,庄子自知其乐,又哪管经纶世务者信与不信。附:古人鉴赏选自篇首至此,凡六问答,如风驱远浪,渐近渐激,至是而雪涛喷薄,使人应接不暇,须臾澄静,则波光万顷,一碧涵天,人之息伪还真、中扃虚湛者有类于此。(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秋水》篇,论大不大,论小不小,说在人又不在人,文字阖闢变化,如生龙活虎。中间“明理达权”四字,是此老实在学问,究竟反真,亦只是个自然。“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语甚醇正,下段畏匡却楚讥惠,皆发此意。(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言天机所动,各有自然,彼之所难,此之所易,则难易不在于多少有无之间也;亦河伯问答一段馀意。“心目”二语,不着疏解,文如半身美人图,正于未画处传神,奇绝奇绝!(清林云铭《庄子因》)假河伯、海若问答,一层进似一层,如剥蕉心,不尽不止。学道最忌识卑,第一番要见大,见大似可忽小。第二番不可忽小,然则小大俱当究心矣。第三番小大一齐扫却,扫却小大则物何故又有个贵贱、有个小大?第四番本无贵贱小大,既无贵贱小大,学者何所适从,将何者当为,何者当不为?第五番为不为一齐放下,止是无方自化,如此似乎无取学道。第六番知道者超然物外,纯乎任天,则是无方自化,道之妙处,正天之妙处,岂不足贵?天人何所分别?第七番自然者是天,作为者是人,故不可以人灭天;不可以人灭天,岂可以故灭命;不可以故灭命,岂可以名丧德?凡七番披剥,用此三句一束,结出反真。盖渐引渐深,造乎极微而后止也。(清宣颖《南华经解》)“夔怜”一段,发“无以人灭天”意……末段与物同乐,则所谓反真者在我矣。寓意俱在隐跃之间,是最活泼文字。(同上)《秋水》一篇,体大思精,文情恣肆。……尤妙在“濠梁观鱼”一段,从寓意中显出一片真境,绝顶文心,原只在寻常物理上体会得来。末二句更为透彻圆通,面面俱到。内篇庄化为蝶,蝶化为庄,可以悟《齐物》之旨;外篇子亦知我,我亦知鱼,可以得“反真”之义;均属上乘慧业,不能有二之文。(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濠梁观鱼,知鱼之乐,即以濠上之乐印证得之,活泼泼地,物我同此真机。至惠、庄问答,止就本词捩转机关,愈转愈灵,愈折愈醒。绝妙机峰,全身解数,真飞行绝迹之文。(同上)
曾参杀人。推荐。爱诗词网。昔者曾子处费①。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②,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③。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④踰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⑤,则慈母不能信也。——《战国策·秦策二》【注释】①费(mi):地名,鲁邑。旧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②同名族:同名同姓的人。③织自若:只管织自己的布。若,如故。④杼(zhu):织布梭。⑤疑之:使之疑,迷惑她。【意译】从前曾子住在费地。费地有一个人和曾子同名同姓,杀死了一个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回答道:“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只管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安心地织着布。又停了一会,另外一人跑来说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害怕起来,丢掉梭子,翻墙逃走了。像曾子这样贤明的人,母亲又那么信任他,但当三个人跑来迷惑曾母之时,连他的慈母都不能相信自己的儿子。【解说】谣言或者是流言重复多次,就会产生相当的作用,使人上当受骗,小则害人害己,大则祸国殃民。流言制造者或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或是张冠李戴,弄假成真,不管是出于有预谋的恶意,还是无目的的误传,客观上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那就是惑乱人们的视听、掩盖事物的真相、混淆人们的思想。中国地大物博,因此,流言的市场也就极繁荣。在这只寓言中,对儿子品行深信不疑的曾母,在连续听到曾参杀人的消息后,终于不能不置流言于不理。而这流言仅仅源于误传,因为同名同姓而误传。其实,中国人同名同姓本不是稀奇之事,只要进一步了解情况,事情将很快就能搞清楚。因此,要摆脱流言之苦,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不要轻信流言,不要偏听偏信。既然了解自己的儿子,那就应该深信不疑。周围的反应尽管可稍予参考,但决不可太看重。这样,即使骤生是非,也不至于过份惊慌失措。真相终将大白,届时流言自然会消遁得无影无踪。【相关名言】一人传虚,万人传实。——道源
【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处】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意思】傍晚,春潮带着春雨,水势湍急,郊野的渡口没有人,只有一叶孤舟横浮在水上。春潮:春天的潮水。【鉴赏】傍晚时分,春潮携雨匆匆而来。潮水翻涌,岸边停泊的一只小船因水流之故,四处飘荡。实际上,“雨”并非春潮带来,而是因春雨而增大了春潮,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趣味横生。“自”虽含“孤单”“独自”之意,却也蕴含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意。放在这样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中,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与幽草、黄鹂、春潮等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描绘了西涧幽静自在之美。【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中船泊野渡的清寂景象。[例]我说:“……还有这幅,泼墨大写意,风雨交加,半舟露于烟汀,可叫‘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彭匈《大理访石》)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急剧变化的形势或难以阻挡的社会潮流。[例]你在旅途中,一定从城市或乡村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处于变革时那蜂拥而来的逼人气息。“春潮带雨晚来急”,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一些人还在惊讶、愕然之际,他们已经被卷进了这湍急的时代潮流。(罗自甦《做时代的“弄潮儿”》)【全诗】《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诗中描绘了春天西涧的清秀景色和晚雨野渡所见,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然的生活情趣。②怜:爱。③黄鹂:即黄莺。深树:树林深处。④野渡:荒僻的渡口。【全诗鉴赏】这是唐德宗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春游滁州城西郊野两山之间的溪流所作。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诗人通过对比,从“涧边”写到“涧中”,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暮春游西涧赏景与晚雨渡口所见,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在诗中自然得到流露。首句以“独”字领起,“怜”字紧承,诗人用“独怜”二字表明自己的情景交融喜爱和心情,“独怜”的对象是那涧边生长在僻静处的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野草。诗人不写春天的桃红柳绿,惟独喜欢这种安静而又有生气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洁身自好的人品和归隐生活的向往。第二句,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勾画,枝叶茂密的树木深处,黄鹂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深”字既状写大树参天、枝繁叶茂之态,又突出树林深处的静;“鸣”字以动衬静,也为西涧增添生机。第三四句写雨中所见所闻。春潮带着雨水,夜晚急着上涨;渡口无人之小船,独自打横在江上。晚潮带春雨,水势更急,倘在要道,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会“舟自横”;而郊外渡口,行人本不多,此刻更无人,船夫也回家了,空空的渡船只有悠然漠然了。诗人以“急雨”、“春潮”来显示静中有动,又以“无人”和“舟自横”使动归于静。这也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诗人在仕途生涯中,忧中唐政治弊端,疾百姓生活贫苦,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常常被出仕、退隐所困扰,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诗人思归隐,故“独怜幽草”;自己的无所作为,正像水急之时的野渡舟横。情入景,景融情,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
春潮带雨晚来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处】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意思】傍晚,春潮带着春雨,水势湍急,郊野的渡口没有人,只有一叶孤舟横浮在水上。春潮:春天的潮水。【鉴赏】傍晚时分,春潮携雨匆匆而来。潮水翻涌,岸边停泊的一只小船因水流之故,四处飘荡。实际上,“雨”并非春潮带来,而是因春雨而增大了春潮,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趣味横生。“自”虽含“孤单”“独自”之意,却也蕴含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意。放在这样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中,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与幽草、黄鹂、春潮等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描绘了西涧幽静自在之美。【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中船泊野渡的清寂景象。[例]我说:“……还有这幅,泼墨大写意,风雨交加,半舟露于烟汀,可叫‘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彭匈《大理访石》)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急剧变化的形势或难以阻挡的社会潮流。[例]你在旅途中,一定从城市或乡村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处于变革时那蜂拥而来的逼人气息。“春潮带雨晚来急”,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一些人还在惊讶、愕然之际,他们已经被卷进了这湍急的时代潮流。(罗自甦《做时代的“弄潮儿”》)【全诗】《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诗中描绘了春天西涧的清秀景色和晚雨野渡所见,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然的生活情趣。②怜:爱。③黄鹂:即黄莺。深树:树林深处。④野渡:荒僻的渡口。【全诗鉴赏】这是唐德宗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春游滁州城西郊野两山之间的溪流所作。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诗人通过对比,从“涧边”写到“涧中”,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暮春游西涧赏景与晚雨渡口所见,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在诗中自然得到流露。首句以“独”字领起,“怜”字紧承,诗人用“独怜”二字表明自己的情景交融喜爱和心情,“独怜”的对象是那涧边生长在僻静处的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野草。诗人不写春天的桃红柳绿,惟独喜欢这种安静而又有生气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洁身自好的人品和归隐生活的向往。第二句,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勾画,枝叶茂密的树木深处,黄鹂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深”字既状写大树参天、枝繁叶茂之态,又突出树林深处的静;“鸣”字以动衬静,也为西涧增添生机。第三四句写雨中所见所闻。春潮带着雨水,夜晚急着上涨;渡口无人之小船,独自打横在江上。晚潮带春雨,水势更急,倘在要道,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会“舟自横”;而郊外渡口,行人本不多,此刻更无人,船夫也回家了,空空的渡船只有悠然漠然了。诗人以“急雨”、“春潮”来显示静中有动,又以“无人”和“舟自横”使动归于静。这也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诗人在仕途生涯中,忧中唐政治弊端,疾百姓生活贫苦,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常常被出仕、退隐所困扰,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诗人思归隐,故“独怜幽草”;自己的无所作为,正像水急之时的野渡舟横。情入景,景融情,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
【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出处】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思】我将思念你的愁苦之心寄付明月,愿它随风一直吹到你所在的夜郎的西边。风:一作“君”。夜郎西:这里的夜郎是指唐代的夜郎县,即今湖南省沅陵县,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王昌龄所在的龙标,位于夜郎的西南面,即湖南省原黔阳县(今已和原怀化市洪江区合并为洪江市)。【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或向远方亲人倾诉衷肠的愿望。[例]同样,我也不知道,此时此刻,我的家人们却在干些什么?我悄悄地捏紧了牢牢抓在我手中的袋子。我真愿它是一只真正的魔袋,请它不但给我、也给我的儿子、家人以好运,还有我的国家以好运。就在那个中秋,我似乎才真正理解了我在大学时代似懂非懂的一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黄小玲《在新加坡过节》)【鉴赏1】我把一片愁心寄给天上的明月,让它随着风一直到那遥远的夜郎西边。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内心颇为好友担心,想要对他诉说自己的深切关怀,于是要求明月做信差,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心意。古人以右为贵,以左为贱。“左迁”代表贬官,降级;“右迁”代表升官、升级。龙标:在今湖南省。夜郎:汉代南方的一个小国,在今贵州省西部。这里是以夜郎代表遥远的西南方。原诗的想像丰富,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诗,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之意。【鉴赏2】我把为友人忧愁的心寄托于明月,随着风,跟从着你,一直到在夜郎附近的龙标。当时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李白听说后,写此诗寄之。诗中所指夜郎,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不管人与人相隔多远,总是共享一轮明月。正因为如此,诗人才通过想象,赋予了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借明月传达给友人。诗歌情意深挚,缠绵悱恻。后人常用此句表现对友人的挂念之情。【全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①王昌龄:唐著名诗人,当时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唐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境。左迁:贬官。②子规:即杜鹃。《十三州志》载:“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是悲愁凄苦的象征。③五溪:包括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均在湖南西部迁谪僻远之地。④夜郎:唐县名,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鉴赏1】
以绝句驰名后世的王昌龄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不仅是齐名的诗人,而且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这首诗,便是李白听到王昌龄左迁(降职外迁)龙标(今湖南首黔阳县)尉时从远方寄给他的,诗中充满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同情。
随风直到夜郎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出处】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思】我将思念你的愁苦之心寄付明月,愿它随风一直吹到你所在的夜郎的西边。风:一作“君”。夜郎西:这里的夜郎是指唐代的夜郎县,即今湖南省沅陵县,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王昌龄所在的龙标,位于夜郎的西南面,即湖南省原黔阳县(今已和原怀化市洪江区合并为洪江市)。【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或向远方亲人倾诉衷肠的愿望。[例]同样,我也不知道,此时此刻,我的家人们却在干些什么?我悄悄地捏紧了牢牢抓在我手中的袋子。我真愿它是一只真正的魔袋,请它不但给我、也给我的儿子、家人以好运,还有我的国家以好运。就在那个中秋,我似乎才真正理解了我在大学时代似懂非懂的一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黄小玲《在新加坡过节》)【鉴赏1】我把一片愁心寄给天上的明月,让它随着风一直到那遥远的夜郎西边。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内心颇为好友担心,想要对他诉说自己的深切关怀,于是要求明月做信差,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心意。古人以右为贵,以左为贱。“左迁”代表贬官,降级;“右迁”代表升官、升级。龙标:在今湖南省。夜郎:汉代南方的一个小国,在今贵州省西部。这里是以夜郎代表遥远的西南方。原诗的想像丰富,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诗,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之意。【鉴赏2】我把为友人忧愁的心寄托于明月,随着风,跟从着你,一直到在夜郎附近的龙标。当时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李白听说后,写此诗寄之。诗中所指夜郎,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不管人与人相隔多远,总是共享一轮明月。正因为如此,诗人才通过想象,赋予了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借明月传达给友人。诗歌情意深挚,缠绵悱恻。后人常用此句表现对友人的挂念之情。【全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①王昌龄:唐著名诗人,当时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唐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境。左迁:贬官。②子规:即杜鹃。《十三州志》载:“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是悲愁凄苦的象征。③五溪:包括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均在湖南西部迁谪僻远之地。④夜郎:唐县名,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鉴赏1】以绝句驰名后世的王昌龄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不仅是齐名的诗人,而且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这首诗,便是李白听到王昌龄左迁(降职外迁)龙标(今湖南首黔阳县)尉时从远方寄给他的,诗中充满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同情。首二句在点明时令与事件的同时,烘托出萧瑟、凄凉的气氛,寓有深深的离愁别恨。“杨花落尽”,时已暮春;“子规啼”,则是由暮春进入初夏的标志。子规又名杜鹃,据说这种鸟直到口中吐血仍然悲鸣不已。在这里,子规凄切的叫声与委积满地的残败杨花,从听觉到视觉,构成了一幅令人肠断的凄凉场面,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闻道龙标过五溪”。“五溪”(今湖南省西南部),在唐代尚属未开化的落后地区,给人的印象是荒凉、僻陋。试想:被贬之人过此荒僻之地,该是何等的惨痛!而作为被贬者的好友,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又恰逢“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时令,怎能不愁绪绵绵、伤感无限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情深意切,而又非一泻无馀。本来是听到朋友左迁的消息,才生出了无限愁绪,就该将此心境直接向对方剖白,但诗人却偏偏要寄与明月,这就多了一层曲折;明月本为无情之物,但诗人却想象它充满了柔情,并托这有情之月传递情意,这就又多了一层曲折;愁心既托明月,便可因明月的西移与千里之外的友人通此一点心灵,但诗人还嫌太慢,因而要借助风力的推动,让明月尽快地将自己的愁意带到友人那里,曲折中更见曲折。当然,作者在这里也并非一味婉转含蓄,而是婉转中有直陈,含蓄中见明快,仅仅十四个字,将作者思友之切表露无遗。【鉴赏2】这是一首抒怀的寄赠诗。王昌龄与李白同负诗名,因生活小节问题而被贬南方蛮荒之地为龙标县尉。李白听到此消息后,写下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于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首句已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听说之后的惊诧、惋惜;“过五溪”表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首联未作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情自见。第三句写诗人与王昌龄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末句写明月之光将我的愁心漂送到夜郎以西的龙标,与你一起发愁吧。尾联两句一气相贯,抒情味十足。其意境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相同。全诗含三层意思:一是说在悲花伤春、子规催归的季节,你却要爬险山、涉恶水地远谪蛮荒之地,我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能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够看见她;三是说只有依靠明月之光才能将愁心及时寄与,此外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多层表达,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被贬之人。这种将自我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本诗就是用这种特点和优点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并获得预期效果的典型范例。
阿房宫赋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唐·杜牧六王①毕②,四海一③。蜀山兀④,阿房出⑤。覆压⑥三百余里,隔离⑦天日。骊山⑧北构⑨而西折⑩,直走(11)咸阳(12)。二川(13)溶溶(14),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15)缦回(16),檐牙(17)高啄(18);各抱地势(19),钩心斗角(20)。盘盘焉(21),囷囷焉(22),蜂房水涡(23),矗(24)不知其几千万落(2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26)?复道(27)行(28)空,不霁(29)何虹(30)?高低冥迷(31),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32);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33),王子皇孙(34),辞楼下殿(35),辇来(36)于秦。朝歌夜弦(37),为(38)秦宫人。明星荧荧(39),开妆镜也;绿云(40)扰扰(41),梳晓(42)鬟(43)也;渭流涨腻(44),弃脂水(45)也;烟斜雾横(46),焚(47)椒兰(48)也。雷霆乍(49)惊(50),宫车过也;辘辘(51)远听,杳(52)不知其所之(53)也。一(54)肌(55)一容,尽态极妍(56),缦(57)立远视,而望幸(58)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59)。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60),几世几年,剽(61)掠(62)其人(63),倚叠(64)如山;一旦不能有(65),输(66)来其间(67)。鼎(68)铛(69)玉石,金块(70)珠砾(71),弃掷逦迤(72),秦人视(73)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74),人亦念(75)其家。奈何(76)取之尽锱铢(77),用之如泥沙?使负(78)栋之柱,多于南亩(79)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80),多于在庾(81)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82)之帛缕(83);直栏横槛,多于九土(84)之城郭(85);管弦(86)呕哑(87),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88)之心,日(89)益骄固。戍卒叫(90),函谷举(91),楚人一炬(92),可怜(93)焦土(9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95)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96)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97)爱六国之人,则递(98)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99)自哀(100),而后人哀之(101);后人哀之而不鉴(102)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注释】①六王: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君。②毕:完结,指被秦国所灭。③一:统一。④兀:山顶光秃。⑤出:出现,意思是建成。⑥覆压:覆盖,此句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⑦隔离:同义连用,遮蔽。隔,离开。⑧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⑨构:建筑,修建。⑩折:转折,这里指掉头。(11)走:趋向。(12)咸阳:秦国都城,今咸阳东。(13)二川:指渭水和樊川。(14)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15)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16)缦回:萦绕曲折。(17)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18)高啄:(像鸟嘴)向上撅起。(19)各抱地势: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20)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21)盘盘焉:盘旋的样子。焉,相当于“然”,……的样子。(22)囷(qūn)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23)蜂房水涡:像蜂房,像水涡。(24)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25)落:相当于“座”或者“所”。(26)未云何龙: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27)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所以叫复道。(28)行:行走,这里是跨越、横跨。(29)霁:雨后天晴,这里指下过雨。(30)云、龙、霁、虹:名词,在句中都活用作动词。(31)冥迷:分辨不清。(32)融融:和乐、温暖的样子。(33)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34)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35)楼、殿:指六国的楼阁宫殿。(36)辇来:乘辇车来。辇,贵族乘坐的车子。(37)朝歌夜弦:这里是互文,应理解为“朝夜歌弦”。歌、弦,都作动词用,分别指唱歌、弹琴。(38)为:作为,这里指成为、沦为。(39)明星荧荧:名词短语,其中的“荧荧”是后置定语。明星,明亮的星星。荧荧,明亮的样子。(40)绿云:浓墨而有光彩的云。(41)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42)晓:天亮,这里指早晨。(43)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44)腻:油脂,油膏,油腻。(45)脂水:含有油脂的水,这里指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水。(46)烟斜雾横:互文见义,指烟雾升腾缭绕。斜、横,缭绕飘散的样子。(47)焚:点燃。(48)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燃以熏衣物,这里泛指香料。(49)乍:突然,骤然。(50)惊:震动,这里指响起。(51)辘辘:拟声词,车行的声音。(52)杳(yǎo):深远,这里用到时间上,指最终。(53)之:动词,到。(54)一:全部、所有。(55)肌:指皮肤。(56)尽态极妍:同义短语连用,这里指漂亮极了。态,体态、情态,引申为风致,这里指标致。妍,美丽。(57)缦:通“慢”,长,这里指长久。(58)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皇帝到某处或宠爱某人。(59)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这里用来指时间很长,以突出宫女之多及不幸。(6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互文见义。其中“燕赵”与“韩魏”、“齐楚”互文,理解时应并在一起;“收藏”与“经营”、“精英”理解时应并在一处。收藏、经营,都是名词,与“精英”所指相同,即金玉珠宝古玩等。(61)剽(piāo):抢劫。(62)掠:掠夺。(63)其人:即“其民”(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64)倚叠:积累。(65)有:拥有,保有。(66)输:输送,运输。(67)其间:它的内部,这里指秦国国内。(68)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贵重器物。(69)铛(chēng):平底的浅锅,三足。(70)块:土块。(71)砾:石子。(72)逦迤(lǐyǐ):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73)视:对待。(74)纷奢:奢侈。纷,多和盛。(75)念:顾念。(76)奈何:为什么,怎么。(77)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78)负:支撑。(79)南亩:泛指农田。(80)磷磷:水中石头突出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81)庾:露天的谷仓。(82)周身:全身上下。(83)帛缕:丝绸衣服上的纱线。(84)九土:九州。这里泛指全国。(85)郭:外城。(86)管弦:指箫笙、琴瑟等乐器。(87)呕哑:形容管弦演奏的声音。(88)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8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90)戍卒叫:指陈胜、吴广在谪戍渔阳途中,于大泽乡振臂一呼,率众起义。(91)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举,拔,攻占。(92)楚人一炬:指项羽在进入咸阳后,放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楚人,楚地的人,这里代称西楚霸王项羽。一炬,一个火把,这里活用作动词短语,即放了一把火。(93)可怜:可惜。(94)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95)族:作动词用,灭族。(96)使:连词,假如。(97)复:还,也。(98)递:传递,依次往下传。(99)暇:空暇,闲暇。(100)自哀:哀伤自己。(101)哀之:为之哀,后面的用法相同。(102)鉴:以……为借鉴。【译文】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它覆盖绵延三百多里地,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麓建构,折向西面,一直到达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缓缓流动,进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依地势,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道有几千万座。长桥卧在水面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楼阁的通道横跨在半空,不是雨后怎么出现了彩虹?高高低低令人迷蒙,分不清是西还是东。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像春光一样暖融融;殿里舞袖拂动,有如风雨降临般的冷飕飕。一天之内,一座宫殿之中,竟然气候不同。六国的嫔妃,王侯的女儿孙女,离开自己的楼阁宫殿,乘辇来到强秦。早晨唱歌,晚上弹曲,当了秦国的宫人。闪亮的明星,是宫人打开的梳妆镜;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是宫人早晨梳理的发髻;渭水涨起了油腻,那是洗完脸倒掉的胭脂水;烟雾升腾,那是宫人焚烧了香料。像雷霆忽然震响,那是宫车正在经过;辘辘车声越听越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每寸肌肤,每种姿容,都极尽娇美,久立远看,盼望得宠;有不能见驾的嫔妃,竟苦等了三十六年。燕、赵、韩、魏、齐、楚等国收藏的金玉珍宝,是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堆积如山;六国一旦不能保有,就只好运到秦都。把宝鼎当铁锅,美玉作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珍珠视为石子,丢弃满地,秦国人看到这些财宝,也不很珍惜。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秦人喜欢纷华奢侈,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啊。为什么搜刮别人到了一丝一毫,挥霍起来像用泥沙呢?使撑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参差交错的瓦缝,比一身衣服上的丝缕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嘈杂的管弦乐声,比闹市里人们的话语还多。使天下的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始皇的狠毒心肠,更加骄横顽固。守边的士卒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那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唉!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也是秦国自己,不是天下百姓。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足以抗拒秦的入侵;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它呢?秦国人没空悲伤自己,而后世的人为它悲伤;后世的人为它悲伤却不以它为鉴,也会使更后世的人又哀叹后世的人了。字数:4604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77-483页.
《现代散文作品·《野草》题辞》简析
鲁迅著。发表于1927年7月《语丝》第138期,收于《野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革命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鲁迅的这篇《题辞》是在反革命腥风血雨中掷向蒋介石新军阀的锋利投枪。“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文章的开头表达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也是对敌人的控诉。接着,对“过去的生命”和《野草》作出总结。作者肯定自己的散文诗集是战斗的作品,但又表示要与过去决裂,投入新的战斗。面对反动派镇压人民和践踏“野草”的暴行,作者坚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人民的革命斗争终将爆发,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必然要毁灭。因此作者热烈欢呼未来,热切期待革命高潮“火速到来”。《题辞》是鲁迅对过去的思想和作品的深刻总结,表现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前途的坚信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恶。全篇感情热烈而深沉,节奏急促,声调激越,洋溢着昂扬的战斗精神。语言含蓄凝炼,而又明快质朴,形象雄伟,警句迭出,具有壮美的艺术风格。
野草题辞。推荐。爱诗词网。《现代散文作品·《野草》题辞》简析鲁迅著。发表于1927年7月《语丝》第138期,收于《野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革命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鲁迅的这篇《题辞》是在反革命腥风血雨中掷向蒋介石新军阀的锋利投枪。“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文章的开头表达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也是对敌人的控诉。接着,对“过去的生命”和《野草》作出总结。作者肯定自己的散文诗集是战斗的作品,但又表示要与过去决裂,投入新的战斗。面对反动派镇压人民和践踏“野草”的暴行,作者坚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人民的革命斗争终将爆发,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必然要毁灭。因此作者热烈欢呼未来,热切期待革命高潮“火速到来”。《题辞》是鲁迅对过去的思想和作品的深刻总结,表现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前途的坚信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恶。全篇感情热烈而深沉,节奏急促,声调激越,洋溢着昂扬的战斗精神。语言含蓄凝炼,而又明快质朴,形象雄伟,警句迭出,具有壮美的艺术风格。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韩非子·喻老》)
赵襄主学御。推荐。爱诗词网。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韩非子·喻老》)【注释】 赵襄主:即赵襄子,晋国六卿之一。王子于期:即王良,赵襄子的家臣,善于驾驭车马。逐:指赛马。易马:换马。术:技巧,方法。贵:重视,看重。安:安稳。调:协调一致。逮:赶上。上:通“尚”,还。【译文】 赵襄子向王良学习驾驭马车,不久就和王良进行赛马比赛,但是比赛过程中赵襄子与王良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王良的后面。赵襄子说:“你教我驾车,驾车技术还没有全部教给我吗?”王良说:“驾车技术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在运用的时候有失误。凡是驾驭车马最应当注意的是:马的身体套在车子上要安稳,人的注意力和马的动作要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够跑得快、奔得远。现在你落在后面就想赶上我,跑在前面又担心被我追上。引导马在路上做远程赛跑,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跑在后面,而无论在前面还是在后面,你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我身上,还怎么能够和马保持协调一致呢?这就是你落在后面的原因。”【评说】 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只会分散注意力,造成精神不集中。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往往只需要安于本分,着眼于办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就自然能够达到目的。
【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意思】东南的吴地和楚地被洞庭湖划分开来,整个天地好像日夜漂浮在湖水上。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地域,在我国东南一带,即今江、浙、皖、赣、湘、鄂等地。坼(chè):分裂。乾坤:天地。【鉴赏1】吴国、楚国两国之地仿佛被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分裂为东南两半,整个天地、日月乾坤仿佛昼夜漂浮在洞庭湖上一般。此句将洞庭湖无边无际的浩瀚水势、负载乾坤之雄伟壮阔表现得一览无余。“吴楚”“乾坤”等语境界极其开阔,却以此来衬托洞庭湖水,更显洞庭湖水之辽阔、之壮伟。一个“坼”字,给人天崩地裂之感,一个“浮”字也让人感到动荡不安、漂泊无依。诗人用短短十个字,绘就了洞庭湖壮阔的美景。【鉴赏2】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大致说来,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坼:分裂。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句意:吴地和楚地被广阔的洞庭湖水分开,天地日月星辰日夜飘浮在湖中。诗句描绘出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洞庭湖的雄伟壮阔的景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引宋蔡絛《西清诗话》:“‘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明王嗣奭《杜臆》卷一○:“三、四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清黄生《杜诗说》:“胸衿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洞庭湖或其他湖泊江河水势浩瀚无边。[例]这两个流域土地辽阔,……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大泽和洪湖;还有拔地拄天的五岳和极目难穷的沃野。(易洪斌《美学漫谈》)【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①吴楚二句:极言洞庭湖气象的壮阔,吴楚二地好像被它分裂为二,整个天地像日夜浮浸在湖中。坼(che):分裂。②一字:书信。③老病:年老多病。④戎马句:言北方战争未息。⑤轩:窗户。⑥涕泗:眼泪,鼻涕。【背景】此为杜甫临终二年的大历三年(768)漂泊于两湖一带所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大诗人杜甫,真真是垂垂老矣。然诗人笔端,仍以“气象闳放、涵蓄深远”(宋人唐庚语)为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更为雄伟,其“胸襟气象”,“宜使后人搁笔也”(清人黄生语)。而这种雄阔与诗人老病的悲哀,其反衬相托,正起着互增一倍的效果,如清人浦起龙所评:“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鉴赏】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时在心中,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意思】东南的吴地和楚地被洞庭湖划分开来,整个天地好像日夜漂浮在湖水上。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地域,在我国东南一带,即今江、浙、皖、赣、湘、鄂等地。坼(chè):分裂。乾坤:天地。【鉴赏1】吴国、楚国两国之地仿佛被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分裂为东南两半,整个天地、日月乾坤仿佛昼夜漂浮在洞庭湖上一般。此句将洞庭湖无边无际的浩瀚水势、负载乾坤之雄伟壮阔表现得一览无余。“吴楚”“乾坤”等语境界极其开阔,却以此来衬托洞庭湖水,更显洞庭湖水之辽阔、之壮伟。一个“坼”字,给人天崩地裂之感,一个“浮”字也让人感到动荡不安、漂泊无依。诗人用短短十个字,绘就了洞庭湖壮阔的美景。【鉴赏2】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大致说来,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坼:分裂。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句意:吴地和楚地被广阔的洞庭湖水分开,天地日月星辰日夜飘浮在湖中。诗句描绘出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洞庭湖的雄伟壮阔的景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引宋蔡絛《西清诗话》:“‘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明王嗣奭《杜臆》卷一○:“三、四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清黄生《杜诗说》:“胸衿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洞庭湖或其他湖泊江河水势浩瀚无边。[例]这两个流域土地辽阔,……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大泽和洪湖;还有拔地拄天的五岳和极目难穷的沃野。(易洪斌《美学漫谈》)【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①吴楚二句:极言洞庭湖气象的壮阔,吴楚二地好像被它分裂为二,整个天地像日夜浮浸在湖中。坼(che):分裂。②一字:书信。③老病:年老多病。④戎马句:言北方战争未息。⑤轩:窗户。⑥涕泗:眼泪,鼻涕。【背景】此为杜甫临终二年的大历三年(768)漂泊于两湖一带所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大诗人杜甫,真真是垂垂老矣。然诗人笔端,仍以“气象闳放、涵蓄深远”(宋人唐庚语)为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更为雄伟,其“胸襟气象”,“宜使后人搁笔也”(清人黄生语)。而这种雄阔与诗人老病的悲哀,其反衬相托,正起着互增一倍的效果,如清人浦起龙所评:“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鉴赏】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时在心中,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诗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出处】唐·杜甫《石壕吏》。【意思】夜深人静语声渐渐断绝,呜咽哭泣之声依稀可闻。天色微明我又急忙登程赶路,告别时只有老翁这个孤独的老人。【全诗】《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注释】①石壕:村镇名,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②投:投宿。③逾:越过。走:逃跑。④一何:多么,何等。⑤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戍守,此指讨伐安庆绪。⑥附书:托人带信。⑦存者:指尚活着一个儿子。且:姑且。偷生:苟且活下去。死者:指死去的儿子。⑧室中:家中。乳下孙:吃奶的小孙子。⑨无完裙: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⑩妪:老年妇女。⑪河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役:服役。⑫泣幽咽:吞声抽泣。这是寡媳的哭声。⑬登前途:踏上前行路途。【赏读】这是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杜甫因为替房琯说话,得罪肃宗,差一点被定罪。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被赶出了朝廷。去年冬天,唐肃宗长子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名将郭子仪等收复了两京(长安、洛阳);今年冬天,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围安庆绪所在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因内部矛盾和史思明援军赶到,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即古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四处征兵,准备再与叛军力战。这时杜甫到河南探亲,然后返回华州任所,所过之处,即两军交战之地,他就将沿途所见,写成这一组光耀千古的乐府组诗。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仍然是惨烈的,人民大众遭受着空前的蹂躏和痛苦。但是,这样的战争又是相对正义的,所以举国上下,又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悲壮之气。杜甫对这样的战争,态度是矛盾的。他同情战乱中的人民大众,又支持和鼓励大家从军杀敌。因此这一组战争题材的诗歌,与其他反战诗歌有不同的主题色彩和气氛。石壕是一个小镇,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余里处。如果不是杜甫这首诗,恐怕至今都不为人知。诗人投宿于此,就遇上了官吏夜捉人的一幕。他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忠实地记载下来,并没有加以评论,但对统治者的指斥,对民众的同情和敬佩都已跃然纸上。诗歌一开始,很快进入主题。全诗的重点,是老妇的自述。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尚有消息,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家中只剩下老两口和媳妇孙子,家里已经贫困得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了,战争带给大众的灾难可想而知。这位老妇人是让人敬佩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虽然已经老迈,扛不动枪,举不起刀了,但是,我还可以为将士们煮早饭。老妇人被带走了,她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了,而这一个风雨飘摇的家,也差不多全毁掉了。读到这首诗,是让人心情十分沉重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诗人什么都没有说,但是我们却要去想,却要去问,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为这一切承担责任?这也许是诗人想说但终于没有说的话吧。
夜久语声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出处】唐·杜甫《石壕吏》。【意思】夜深人静语声渐渐断绝,呜咽哭泣之声依稀可闻。天色微明我又急忙登程赶路,告别时只有老翁这个孤独的老人。【全诗】《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注释】①石壕:村镇名,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②投:投宿。③逾:越过。走:逃跑。④一何:多么,何等。⑤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戍守,此指讨伐安庆绪。⑥附书:托人带信。⑦存者:指尚活着一个儿子。且:姑且。偷生:苟且活下去。死者:指死去的儿子。⑧室中:家中。乳下孙:吃奶的小孙子。⑨无完裙: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⑩妪:老年妇女。⑪河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役:服役。⑫泣幽咽:吞声抽泣。这是寡媳的哭声。⑬登前途:踏上前行路途。【赏读】这是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杜甫因为替房琯说话,得罪肃宗,差一点被定罪。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被赶出了朝廷。去年冬天,唐肃宗长子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名将郭子仪等收复了两京(长安、洛阳);今年冬天,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围安庆绪所在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因内部矛盾和史思明援军赶到,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即古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四处征兵,准备再与叛军力战。这时杜甫到河南探亲,然后返回华州任所,所过之处,即两军交战之地,他就将沿途所见,写成这一组光耀千古的乐府组诗。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仍然是惨烈的,人民大众遭受着空前的蹂躏和痛苦。但是,这样的战争又是相对正义的,所以举国上下,又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悲壮之气。杜甫对这样的战争,态度是矛盾的。他同情战乱中的人民大众,又支持和鼓励大家从军杀敌。因此这一组战争题材的诗歌,与其他反战诗歌有不同的主题色彩和气氛。石壕是一个小镇,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余里处。如果不是杜甫这首诗,恐怕至今都不为人知。诗人投宿于此,就遇上了官吏夜捉人的一幕。他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忠实地记载下来,并没有加以评论,但对统治者的指斥,对民众的同情和敬佩都已跃然纸上。诗歌一开始,很快进入主题。全诗的重点,是老妇的自述。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尚有消息,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家中只剩下老两口和媳妇孙子,家里已经贫困得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了,战争带给大众的灾难可想而知。这位老妇人是让人敬佩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虽然已经老迈,扛不动枪,举不起刀了,但是,我还可以为将士们煮早饭。老妇人被带走了,她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了,而这一个风雨飘摇的家,也差不多全毁掉了。读到这首诗,是让人心情十分沉重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诗人什么都没有说,但是我们却要去想,却要去问,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为这一切承担责任?这也许是诗人想说但终于没有说的话吧。
【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顺江水流去。半轮:形容上弦或下弦半圆的月。平羌:即青衣江,在四川峨眉山东北。【鉴赏】清秋时节,半轮皎月依山而出。闪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江水东流。诗从“山月”写起,既点明了时间“秋天”,又道破了地点“蜀地”。半轮秋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入”、“流”两个动词的连用,极为生动地点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景象,把原来静的画面变成了动的图景,暗示观赏者顺流而下,秋夜行船的情景,手法绝妙。注:平羌江,即今青衣江。诗人所写的是月夜行舟所见的异地的两幅画面。以视觉为线索,以“月亮”为媒介,把两个意象联在一起。【提示】峨眉山的上空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的江水,又随江水流去。诗句不仅绘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青山吐月,银辉映水的夜景。[例]江流东去,涛声汩汩。而江中的明月,似也在涛声中翩翩起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由是想起了李白的诗句。据说,这首诗就是在隐蒙山下这段青衣江上月夜泛舟时所写下的。(张敏芳《月色溶溶隐蒙山》)【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半轮:即半圆的月亮。南朝陈江总《秋日登广州城南楼》:“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②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市入岷江。③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属嘉州犍为县(见《舆地纪胜》)。④君:一指峨眉山的明月,一说是峨眉山的友人,诗中山月兼为友情的象征。渝州:即今之重庆市。【鉴赏】这是一首思念故土友人的诗。开元十二年(724年)诗人由峨眉到渝州,写下此诗。首句写景:秋夜气爽,山月扬辉。夜空、半月、青山组合成一幅剪影,显得多么宁静、和谐、优美。并点出了远游的时令和出发的地点。次句写景:月影沉江,随水静流。这是一幅静谧的月映清江的图画,又暗点顺流乘舟之事,可知意境空灵。三、四句写沿途行程,表达了思念故人的无限情思。此诗写沿途佳境,从峨眉至平羌,由平羌到清溪,经清溪下渝州,过渝州向三峡,都有“峨眉山月”这一美景相伴。真是景美情深,笔力劲健,对故土和故人的那种浓烈的感情犹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极富气势。这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开始。此诗将“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全诗,使诗境优美,诗情深沉,真是妙不可言。全诗二十八字,五见地名,唐绝句中仅见,乃古今之绝唱也。【赏析】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这首诗,当是作者坐船经三峡出四川远游时之作。诗里还写到思念友人,王琦没有注,这个友人也无可考。首联:“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者写诗时,月亮只有半轮,是上弦或下弦月,时令在秋天。月影照入平羌江水,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下联:“夜发清溪向三峡,恩君不见下渝州。”他是从犍为县的清溪驿出发,坐船经青衣江到渝州去,渝州即重庆。从重庆经三峡出四川。三峡,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对这首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王世懋《艺圃撷余》称:“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这里称李白这首诗为“绝唱”,即认为是很难和他比美的杰作。它的绝唱表现在哪里?这里认为“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传达了什么神情?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诗里讲的在巴东三峡时,就是这首诗里写的情景。西看明月忆峨眉,就是这首诗里写的峨眉山月照着他坐船从青衣江到重庆去。写峨眉山月“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就是峨眉山月伴送他,“与人万里长相随”。那时他不光是“西看明月忆峨眉”,看到峨眉山月,在他离开清溪驿向三峡去时,也在怀念峨眉,也感到峨眉山月在伴着他。写峨眉山月在伴着他,正显出他对峨眉的怀念,这就是传出了他的神情。这种神情,也是他在离开故乡远行时,表达出他对故乡怀念的感情。因此在一首诗里写了四川的五个地名,在这里正透露出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写得又那么含蓄。再说用了五个地名,写出他到渝州去的情境,写得非常自然,没有一点堆砌地名的痕迹,随着行动的进展,自然说出这五个地名来,这就是“随分自佳”。其实这首诗的妙处,还在表达了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他对峨眉山月伴他在青衣江上夜航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才写出月照青衣江水的一种情境,才含蓄地透露出他的感情来,写得那样自然而可传体味,才能运用五个地名而一点没有堆砌地名的痕迹。
峨眉山月半轮秋。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顺江水流去。半轮:形容上弦或下弦半圆的月。平羌:即青衣江,在四川峨眉山东北。【鉴赏】清秋时节,半轮皎月依山而出。闪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江水东流。诗从“山月”写起,既点明了时间“秋天”,又道破了地点“蜀地”。半轮秋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入”、“流”两个动词的连用,极为生动地点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景象,把原来静的画面变成了动的图景,暗示观赏者顺流而下,秋夜行船的情景,手法绝妙。注:平羌江,即今青衣江。诗人所写的是月夜行舟所见的异地的两幅画面。以视觉为线索,以“月亮”为媒介,把两个意象联在一起。【提示】峨眉山的上空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的江水,又随江水流去。诗句不仅绘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青山吐月,银辉映水的夜景。[例]江流东去,涛声汩汩。而江中的明月,似也在涛声中翩翩起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由是想起了李白的诗句。据说,这首诗就是在隐蒙山下这段青衣江上月夜泛舟时所写下的。(张敏芳《月色溶溶隐蒙山》)【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半轮:即半圆的月亮。南朝陈江总《秋日登广州城南楼》:“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②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市入岷江。③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属嘉州犍为县(见《舆地纪胜》)。④君:一指峨眉山的明月,一说是峨眉山的友人,诗中山月兼为友情的象征。渝州:即今之重庆市。【鉴赏】这是一首思念故土友人的诗。开元十二年(724年)诗人由峨眉到渝州,写下此诗。首句写景:秋夜气爽,山月扬辉。夜空、半月、青山组合成一幅剪影,显得多么宁静、和谐、优美。并点出了远游的时令和出发的地点。次句写景:月影沉江,随水静流。这是一幅静谧的月映清江的图画,又暗点顺流乘舟之事,可知意境空灵。三、四句写沿途行程,表达了思念故人的无限情思。此诗写沿途佳境,从峨眉至平羌,由平羌到清溪,经清溪下渝州,过渝州向三峡,都有“峨眉山月”这一美景相伴。真是景美情深,笔力劲健,对故土和故人的那种浓烈的感情犹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极富气势。这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开始。此诗将“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全诗,使诗境优美,诗情深沉,真是妙不可言。全诗二十八字,五见地名,唐绝句中仅见,乃古今之绝唱也。【赏析】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这首诗,当是作者坐船经三峡出四川远游时之作。诗里还写到思念友人,王琦没有注,这个友人也无可考。首联:“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者写诗时,月亮只有半轮,是上弦或下弦月,时令在秋天。月影照入平羌江水,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下联:“夜发清溪向三峡,恩君不见下渝州。”他是从犍为县的清溪驿出发,坐船经青衣江到渝州去,渝州即重庆。从重庆经三峡出四川。三峡,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对这首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王世懋《艺圃撷余》称:“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这里称李白这首诗为“绝唱”,即认为是很难和他比美的杰作。它的绝唱表现在哪里?这里认为“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传达了什么神情?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诗里讲的在巴东三峡时,就是这首诗里写的情景。西看明月忆峨眉,就是这首诗里写的峨眉山月照着他坐船从青衣江到重庆去。写峨眉山月“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就是峨眉山月伴送他,“与人万里长相随”。那时他不光是“西看明月忆峨眉”,看到峨眉山月,在他离开清溪驿向三峡去时,也在怀念峨眉,也感到峨眉山月在伴着他。写峨眉山月在伴着他,正显出他对峨眉的怀念,这就是传出了他的神情。这种神情,也是他在离开故乡远行时,表达出他对故乡怀念的感情。因此在一首诗里写了四川的五个地名,在这里正透露出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写得又那么含蓄。再说用了五个地名,写出他到渝州去的情境,写得非常自然,没有一点堆砌地名的痕迹,随着行动的进展,自然说出这五个地名来,这就是“随分自佳”。其实这首诗的妙处,还在表达了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他对峨眉山月伴他在青衣江上夜航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才写出月照青衣江水的一种情境,才含蓄地透露出他的感情来,写得那样自然而可传体味,才能运用五个地名而一点没有堆砌地名的痕迹。
【名句】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出处】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注】我原本就像楚国狂人接舆,唱着“凤兮凤兮”的歌嘲笑孔丘。楚狂人:指春秋时楚国人接舆。孔子曾到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嘲笑孔子迷于做官。这里李白自比接舆,决心归隐。【译注2】运用典故,从而表现诗人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自己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过隐士生活。用典精警而深刻,饱含了诗人酸辛痛楚之感。注:楚狂、凤歌,楚狂指陆通,字接舆。因看到楚昭王政治混乱,佯装狂人,避免做官。孔子游说楚王,接舆对其唱《凤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以之嘲笑孔子迷于做官。【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超逸洒脱、狂放不羁的性格或举动。[例]成千上万的球迷,此时此刻,相识不相识管什么,评头论足,摩拳擦掌,大呼小叫,做出些打自己脑袋捶人家脊梁的莫名其妙的举动,成了伙伴疯儿,“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嘛。一时间,人们似乎回归到童稚般纯真。(韩霭丽《痴人说球》)【原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原文注释】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出处】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注】我原本就像楚国狂人接舆,唱着“凤兮凤兮”的歌嘲笑孔丘。楚狂人:指春秋时楚国人接舆。孔子曾到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嘲笑孔子迷于做官。这里李白自比接舆,决心归隐。【译注2】运用典故,从而表现诗人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自己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过隐士生活。用典精警而深刻,饱含了诗人酸辛痛楚之感。注:楚狂、凤歌,楚狂指陆通,字接舆。因看到楚昭王政治混乱,佯装狂人,避免做官。孔子游说楚王,接舆对其唱《凤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以之嘲笑孔子迷于做官。【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超逸洒脱、狂放不羁的性格或举动。[例]成千上万的球迷,此时此刻,相识不相识管什么,评头论足,摩拳擦掌,大呼小叫,做出些打自己脑袋捶人家脊梁的莫名其妙的举动,成了伙伴疯儿,“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嘛。一时间,人们似乎回归到童稚般纯真。(韩霭丽《痴人说球》)【原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原文注释】①此为作者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游庐山时所作。全诗想象丰富,情调豪迈,境界阔大,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唐范阳(今河北一带)人。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②楚狂人:即春秋时人陆通,名接舆。他曾讽劝过孔子。《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③绿玉杖:仙人的手杖。④南斗:古人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庐山属浔阳郡,故称南斗旁。⑤屏风九叠:即庐山九叠屏,又称屏风叠,因山势九叠如屏而得名。⑥明湖:指鄱阳湖。⑦金阙:指金阙岩,又称石门。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⑧三石梁:一说即屏风叠不远处的三叠泉,泉水从山上三折而下犹如银河倒挂在石梁上。一说在紫霄峰南麓,简寂观附近.⑨香炉瀑布:香炉峰附近的黄岩瀑布。⑩回崖:迂回曲折的山崖。沓:重叠.苍苍:青天。(11)吴天:古代庐山属吴国,故谓。(12)九道:古人认为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长江浪涛。(13)石镜:据传庐山东有一圆石,光洁明净如镜。(14)谢公:即南朝人谢灵运,曾游历过庐山。(15)还丹:道家炼丹,先将丹砂烧成水银,再炼水银成丹。故称还丹。(16)琴心三叠:道家语,指修炼身心,达到一种境界。(17)玉京: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居处。(18)先期句:《淮南子·道应训》载:燕人卢敖游北海,遇一仙人。卢要与他结为朋友,那人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汗漫,不可知之者。期,约。九垓,九天之外。(19)太清:天空最高处。此以卢敖借指卢虚舟。
【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诸葛亮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死去,这件事一直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捷:胜利。
【评析】
长使英雄泪满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诸葛亮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死去,这件事一直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捷:胜利。【评析】诸葛亮出兵伐魏,未取得最后胜利就死去了,这使得后世的英雄为之感叹流泪。后人多用这两句诗表达壮志未酬的感伤心情。《旧唐书·王叔文传》:“叔文未欲立皇太子。顺宗既久疾未平,群臣中外请立太子,既而诏下立广陵王为太子,天下皆悦。叔文独有忧色,而不敢言其事,但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歔欷泣下。”《宋史·宗泽传》:“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敵,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英豪志士壮志未酬便身死体残或遭其他厄运,使人为之叹惋、伤痛。[例1]祭文充满了英雄气概和壮烈牺牲的感情。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可用来为孙中山先生抱病北上,谋求国家统一未成赍志以殁而哀痛也。(曾敏之《孙中山的诗才与诗论》)[例2]我时有不解,这类流言何以绵延不绝,以致导演出一幕幕“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杜卫东《流言探幽》)二、用以比喻事业夭折,令人惋惜。[例]可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革命由于没有先进的阶级来领导,都失败了。(余心言《“红尘”初窥》)【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1】〔1〕《蜀相》咏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杜甫于肃宗上元二年春游成都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七律。〔2〕“丞相祠堂”二句:“丞相”一本作“蜀相”。诸葛祠在成都西南二里。锦官城,成都的别称。以问句起篇,下句自答,以设问应答的手法起篇,说明诸葛祠的所在与外部景色特征。柏森森,形容柏树浓密。〔3〕“映阶”二句:写祠堂内部景色:绿草映衬着台阶,自成春色;黄莺藏在绿叶之间,空有好音。写祠内环境幽静,游人稀少,以“自春色”、“空好音”来显示它的冷落。〔4〕“三顾”二句: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邀请他出山相助。两朝开济,诸葛亮辅佐刘备做皇帝,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做皇帝,全面处理国务,济世宁成,两朝元老,一片忠心。[5]“出师”二句:写诸葛亮出师未捷,为之感叹。【注释2】①锦官城:成都。诸葛亮祠在成都南郊刘备祠西边。柏:武侯祠前两棵大柏树。森森:茂盛繁密。②映:掩映。黄鹂:黄莺。空:枉自。上四句都表现出祠庙荒凉冷落。③三顾: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刘备曾三次亲自去拜访邀请,向他询问以天下大计。两朝开济:佐刘备开基,助刘禅继业。济:济事,成事。④出师:伐魏六出祁山。身先死: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军中。【赏析】诸葛亮为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五次出兵伐魏,都无功而返,蜀汉建兴十二年率大军六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对峙渭水,凡百余日,秋八月,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统一事业未能完成而离开人世。“沾襟”,一本作“满襟”。这首凭吊武侯祠的七律,前四句写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和景象,起语萧散悲凉,次句“柏森森”,托意深远。次联写祠之冷落,入“自”字、“空”字,凄清之极。后四句概括武侯一生功业与人品:“三顾”、“两朝”、“出师未捷”见其经历,“天下计”见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见其报国苦衷,“身先死”见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笔简劲。《杜诗详注》说:“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历代评家都认为此诗是七律正宗,它不仅全合近体格式,而且悲壮沉郁,开阖顿转,一字一泪,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老朋友杀鸡煮饭,邀请我到他的乡村田家去玩。杀鸡做饭请客,充分表现出乡下人的纯朴真情。这两句诗一方面描写老友的热诚与好客;一方面也流露出自己到乡村做客的欢欣喜悦。【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前两句文字自然简朴,为互敞心扉铺设了一个合适的气氛。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能够为对方打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淡幽静的山村,充满了浓烈的田园生活气息。诗人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近处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远处郭外青山依依相伴,使得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故人庄”出现在这样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显得畅快,令人心旷神怡,宾主之间忘情在农事上。诗人被农庄生活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赏菊。诗篇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语言平淡,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丝毫无雕琢痕迹,于“淡抹”中显示其魅力无限。
故人具鸡黍。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老朋友杀鸡煮饭,邀请我到他的乡村田家去玩。杀鸡做饭请客,充分表现出乡下人的纯朴真情。这两句诗一方面描写老友的热诚与好客;一方面也流露出自己到乡村做客的欢欣喜悦。【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前两句文字自然简朴,为互敞心扉铺设了一个合适的气氛。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能够为对方打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淡幽静的山村,充满了浓烈的田园生活气息。诗人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近处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远处郭外青山依依相伴,使得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故人庄”出现在这样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显得畅快,令人心旷神怡,宾主之间忘情在农事上。诗人被农庄生活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赏菊。诗篇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语言平淡,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丝毫无雕琢痕迹,于“淡抹”中显示其魅力无限。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推荐。爱诗词网。清·蒲松龄宣德①间,宫中尚②促织之戏,岁③征民间。此物故④非西⑤产;有华阴令⑥欲媚上官⑦,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⑧,因⑨责常供。令以⑩责之里正(1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12)养之,昂(13)其直(14),居为奇货。里胥(15)猾黠(16),假(17)此科(18)敛(19)丁口(20),每责一头,辄倾(21)数家之产。邑(22)有成名者,操(23)童子(24)业,久不售(25)。为人迂讷(26),遂为猾胥报(27)充里正役,百计营谋(28)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29)尽。会(30)征促织,成不敢敛(31)户口,而又无所(32)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33)益?不如自行搜觅,冀(34)有万一(35)之得。”成然(36)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37)堵(38)丛草处,探石发穴,靡(39)计不施(40),迄(41)无济(42)。即捕得三两头,又劣(43)弱不中(44)于款(45)。宰(46)严限追比(47),旬(48)余,杖(49)至百,两股(50)间脓血流离(51),并(52)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53)床头,惟思自尽。时(54)村中来一驼背巫(55),能以神卜(56)。成妻具(57)资(58)诣(59)问。见红女(60)白婆(61),填塞(62)门户。入其舍,则密室(63)垂帘,帘外设香几(64)。问者爇(65)香于鼎(66),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67),唇吻翕(68)辟(69),不知何词。各各竦(70)立以听。少间(71),帘内掷一纸出,即道(72)人意中事,无毫发(73)爽(74)。成妻纳(75)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76),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77)殿(78)阁(79),类兰若(80);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81)丛棘(82),青麻头伏焉(83);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84)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85)胸怀。折藏之,归以示(86)成。成反复自念(87),得无(88)教我猎虫所(89)耶?细瞻(90)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91)。乃强起扶杖,执(92)图诣(93)寺后,有古陵(94)蔚(95)起。循(96)陵而(97)走,见蹲石鳞鳞(98),俨然(99)类画。遂(100)于蒿莱中侧听徐(101)行,似寻(102)针芥。而(103)心目耳力俱(104)穷(105),绝无踪响。冥搜(106)未已(107),一癞头蟆猝然(108)跃去。成益(109)愕(110),急逐趁(111)之,蟆入草间。蹑迹(112)披求,见有虫伏棘根(113)。遽(114)扑之(115),入石穴中。掭(116)以(117)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118)出,状极俊健。逐(119)而(120)得之。审(121)视,巨身修(122)尾,青项(123)金翅。大喜,笼(124)归,举(125)家庆贺,虽连城拱璧(126)不啻(127)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128),备(129)极护爱,留待限期,以(130)塞(131)官责(132)。成有子九岁,窥(133)父不在,窃(134)发(135)盆。虫跃掷(136)径(137)出,迅不可捉。及(138)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139)就毙(140)。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141)灰死,大惊曰。“业根(142),死期至矣!而(143)翁归,自与汝复算(144)耳!”儿涕(145)而去。未几(146),成归,闻妻言,如被(147)冰雪。怒索(148)儿,儿渺然(149)不知所往。既而(150)得其尸于井,因而(151)化怒为悲,抢(152)呼欲绝。夫妻向隅(153),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154)。日将暮,取儿藁葬(155)。近抚之,气息惙然(156)。喜置榻(157)上,半夜复(158)苏(159)。夫妻心稍慰,但(160)儿神气(161)痴(162)木(163),奄奄(164)思睡。成顾(165)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166),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167),目不交睫(168)。东曦既驾(169),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170),虫宛然(171)尚(172)在。喜而(173)捕之,一鸣辄(174)跃去,行且(175)速。覆(176)之以掌,虚(177)若无物;手裁(178)举(179),则又超忽(180)而跃。急趋(181)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182),见虫伏壁上。审谛(183)之,短小,黑赤色,顿(184)非前物。成以(185)其小,劣(186)之。惟(187)徬徨(188)瞻顾(189),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190),意(191)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192),惴惴(193)恐不当(194)意,思试之斗以觇(195)之。村中少年好事者(196)驯养一虫,自名(197)“蟹壳青”,日(198)与子弟(199)角(200),无不胜。欲居(201)之以为(202)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203)。径造庐(204)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205)而笑。因(206)出己虫,纳(207)比笼(208)中。成视之,庞然(209)修伟,自增惭怍(210),不敢与(211)较(212)。少年固(213)强(214)之。顾(215)念(216)蓄劣物终(217)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218)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219)。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220)毛撩拨虫须(221),仍不动。少年又笑。屡(222)撩(223)之,虫暴怒(224),直(225)奔,遂(226)相(227)腾(228)击(229),振奋作声。俄(230)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231)敌领(232)。少年大骇(233),急解(234)令休止。虫翘(235)然矜(236)鸣,似(237)报主知。成大喜。方(238)共(239)瞻玩(240),一鸡瞥(241)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242)呼,幸(243)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244)。鸡健(245)进,逐逼(246)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247)莫(248)知所救(249),顿(250)足失色。旋(251)见鸡伸颈摆扑(252),临(253)视,则虫集(254)冠上,力叮不释(255)。成益惊喜,掇(256)置笼中。翼日(257)进宰,宰见其小,怒呵(258)成。成述(259)其异(260),宰不信。试与他(261)虫斗,虫尽(262)靡(263)。又试之鸡(264),果(265)如成言。乃赏成,献诸(266)抚军(267)。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268),细疏(269)其能。既(270)入宫中,举(271)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272)一切异状(273)遍试之,无出其右(274)者。每闻琴瑟(275)之声,则应节(276)而舞。益奇之(277)。上大嘉(278)悦,诏(279)赐抚臣名马衣缎。抚臣不忘所自,无何(280),宰以卓异(281)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282)入邑庠(283)。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284),自言身化促织,轻捷(285)善斗,今始(286)苏(287)耳。抚军亦厚(288)赉(289)成。不数年,田百顷(290),楼阁万椽,牛羊蹄躈(291)各千计(292);一出门,裘(293)马过(294)世家(295)焉。异史氏(296)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297)。加以官贪吏虐(298),民日(299)贴妇(300)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301)步,皆关(302)民命,不可忽(303)也!独(304)是(305)成氏子(306)以蠹(307)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308)。当其为里正,受扑(309)责(310)时,岂(311)意(312)其至此哉!天将以酬(313)长厚者(314),遂使抚臣、令尹(315),并(316)受促织恩荫(317)。闻之:一人飞升,仙(318)及(319)鸡犬。信(320)夫!”【注释】①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②尚:崇尚,爱好。③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④故:原来,本来。⑤西:此指陕西。⑥华阴令:华阴县县令。⑦上官:上级官员。⑧才:名词作动词,有才干。这里指善斗。⑨因:副词,于是。⑩以:介词,把。(11)里正:乡官,或称里长。(12)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13)昂:使动词,使……高,抬高。(14)直:通“值”,价格。(15)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16)猾黠(xiá):狡诈。(17)假:借。(18)科:征税。(19)敛:搜刮。(20)丁口:老百姓。(21)倾:使动词,使……破产。(22)邑:县城。(23)操:从事……行业。(24)童子:童生,科举时代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25)售:考中。(26)迂讷(yūnè):谨慎而不善言辞。(27)报:上报。(28)营谋:谋求,指求得免职。(29)累:牵连,妨碍。(30)会:副词,恰好。(31)敛:征收。(32)无所:没有什么财物。(33)裨:益处,好处。(34)冀:希望。(35)万一:万分之一,极言其少。(36)然:认为正确。(37)败:残破。(38)堵:墙壁。(39)靡:否定词,没有什么。(40)施:实施。(41)迄:终究。(42)济:成功。此处指结果。(43)劣:低劣。(44)中(zhòng):合乎。(45)款:规格。(46)宰:邑宰,县的长官。(47)追比:追征。(48)旬:十天为一旬。(49)杖:名词作动词,用板子打。(50)股:大腿。(51)流离:淋漓。(52)并:连词,且,表递进。(53)转侧:辗转反侧。(54)时:名词作状语,这时。(55)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通常女为巫,男为觋(xí)。(56)卜:预测吉凶。(57)具:备办。(58)资:钱财。(59)诣:到……去。(60)红女:红妆的少女。(61)白婆:白发的老婆婆。(62)填塞:充满。(63)室:内房。(64)几:小桌子。(65)爇(ruò):点燃。(66)鼎:古代青铜铸成的烹煮器物,三足两耳。这里指鼎式香炉。(67)祝:祈祷。(68)翕(xī):收起,合上。(69)辟:开。(70)竦(sǒng):肃敬。(71)少间:表时间的词语,一会儿。(72)道:说,这里是“写”的意思。(73)毫发:毫毛和头发,形容细微。(74)爽:差错。(75)纳:交纳。(76)食顷:表时间的词语,一顿饭的工夫。(77)绘:描绘。(78)殿:高大的屋宇。(79)阁:小楼。(80)兰若:梵文“阿兰若”的简称,意为寺庙。(81)针针:针刺密布之状。(82)棘:有刺的灌木。(83)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意为在那里。(84)展玩:展开玩味揣摩。(85)中(zhòng):合乎。(86)示:给……看。(87)念:思考。(88)得无……耶:文言固定格式,表揣度语气,意为“莫不是……吧”或“恐怕是……吧”。(89)所:处所,地方。(90)瞻:观看。(91)逼似:非常相似。(92)执:拿。(93)诣:到……去。(94)陵:陵墓。(95)蔚:高大。(96)循:介词,顺着,沿着。(97)而:连词,表修饰。(98)鳞鳞:形容石头层层叠叠之状。(99)俨然:宛然,如同真的。(100)遂:于是。(101)徐:慢慢地。(102)寻:寻找。(103)而:连词,表转折,但是。(104)俱:副词,都。(105)穷:尽。(106)冥搜:用尽心思搜索。冥,深入。(107)已:停止。(108)猝(cù)然:突然。(109)益:副词,更加。(110)愕:惊奇。(111)逐趁:追赶。(112)蹑迹:跟踪。蹑,追随。(113)伏棘根:即“伏于棘根”。(114)遽:副词,急速。(115)之:代蟋蟀。(116)掭(tiàn):撩拨。(117)以:介词,用,拿。(118)始:才。(119)逐:追赶。(120)而:表顺承的连词,不译。(121)审:仔细。(122)修:长。(123)项:脖子的后部。(124)笼: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着。(125)举:全。(126)拱璧:大璧。极言其珍贵。拱,两手相合。(127)啻(chì):止。(128)蟹白栗黄:蟹肉和栗子肉,指喂养蟋蟀的精饲料。(129)备:完备。(130)以:用来。(131)塞:应付。(132)责:要求。(133)窥:偷看。(134)窃:暗中,偷偷地。(135)发:打开。(136)掷:跳。(137)径:直接,径直。(138)及:等到。(139)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140)就毙:终,死。(141)面色:脸色。(142)业根:祸种,惹祸的东西。业,业障,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143)而:通“尔”,你。(144)复算:再算账,追究。(145)涕:流着眼泪。(146)未几:不久。(147)被:覆盖。(148)索:寻找。(149)渺然:没有踪影。(150)既而:不久。(151)因而:“因之而”的省略,与现代汉语的连词“因而”用法不同。(152)抢(qiāng):以头撞地。(153)向隅:面对墙角。(154)聊赖:依靠,引申为生趣。(155)藁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藁,通“稿”,名词作状语。(156)惙(chuò)然:气息短而弱的样子。(157)榻(tà):床。(158)复:又。(159)苏:苏醒。(160)但:只。(161)神气:神情。(162)痴:呆傻。(163)木:麻木。(164)奄奄:气息微弱。(165)顾:回头看。(166)气断声吞: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167)曙:天亮。(168)交睫:合眼。(169)东曦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东曦,指日神东君。曦,日光。既驾,已经乘车出来了。(170)觇(chān)视:窥看。(171)宛然:好像。(172)尚:还。(173)而:连词,表修饰,译为“地”。(174)辄(zhé):就。(175)且:还。(176)覆:盖。(177)虚:空空的。(178)裁:通“才”,刚才。(179)举:抬起。(180)超忽:形容跳得轻快而高。(181)趋:奔向,引申为追逐。(182)顾:回头看。(183)审谛:仔细看。(184)顿:副词,马上。(185)以:因为。(186)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劣。(187)惟:只。(188)徬徨:转来转去。(189)瞻顾:四下看。(190)胫:小腿。(191)意:心想。(192)公堂:官府办公的地方,指官府。(193)惴惴:恐惧的样子。(194)当:合乎。(195)觇:观察。(196)好事者:游手好闲的人。(197)名:动词,命名。(198)日: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199)子弟:年轻人。(200)角:角斗比赛。(201)居:积蓄。(202)以为:以之为。以,凭借。之,代蟋蟀。为,得到。(203)售者:指买的人。售,本指卖。(204)造庐:到家。庐,房屋。(205)胡卢:笑的样子。(206)因:连词,于是。(207)纳:放入。(208)比笼:并放着的笼子。比,并列。(209)庞然:巨大的样子。(210)惭怍(zuò):惭愧。(211)与:跟,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蟋蟀)。(212)较:较量。(213)固:坚决,坚持。(214)强(qiǎng):迫使。(215)顾:但是。(216)念:想。(217)终:终究。(218)合:一起。(219)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的样子。(220)猪鬣(liè):猪鬃。鬣,鸟类颈上的长毛。(221)须:触须。(222)屡:多次。(223)撩:挑逗。(224)暴怒:大怒。(225)直:径直。(226)遂:于是。(227)相:互相。(228)腾:跳跃。(229)击:进攻。(230)俄:不久,一会儿。(231)龁(hé):咬。(232)领:脖子。(233)骇:惊慌。(234)解:分开。(235)翘:举。(236)矜(jīn):夸耀。(237)似:好像。(238)方:正。(239)共:共同。(240)玩:欣赏,观赏。(241)瞥(piē):短时间地大略看看。(242)愕:惊慌。(243)幸:幸亏。(244)尺有咫(zhǐ):一尺多。有,通“又”。咫,八寸。(245)健:强壮有力的样子。(246)逼:迫近。(247)仓猝(cù):匆忙。(248)莫:不。(249)所救:救的办法。所,特别代词,代办法。(250)顿:跺。(251)旋:不久。(252)摆扑:扑腾。(253)临:走近。(254)集:止,落。(255)释:放,舍弃。(256)掇(duō):拾取。(257)翼日:第二天。翼,通“翌(yì)”。(258)呵:斥责。(259)述:叙述。(260)异:形容词作名词,非凡的本领。(261)他:别的,其他的。(262)尽:都。(263)靡:向后倒。这里指失败。(264)试之鸡:即“试之以鸡”的省略。(265)果:果然。(266)诸:兼词,相当于“之于”。(267)抚军:官名,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268)上:皇帝。秦汉以后对皇帝的尊称。(269)疏:陈述。(270)既:已经。(271)举:全。(272)蝴蝶……青丝额:都是蟋蟀的名字。(273)异状:奇异的形状。(274)出其右:在它之上。右,古以右为尊,指前面,上面。(275)琴瑟:我国古代的两种弦乐器。(276)应节:和着节拍。应,应和。(277)奇之:认为它奇异。奇,意动用法。(278)嘉:赞赏。(279)诏:颁诏。(280)无何:没多久。(281)卓异:才能优异。卓,突出。异,不一般。(282)俾(bì):使,让。(283)入邑庠(xiáng):进入县学,即做秀才。邑,县。庠,学校。(284)复旧:恢复往日的样子。(285)捷:快捷。(286)始:才。(287)苏:苏醒。(288)厚:丰厚。(289)赉(lài):赏赐。(290)百顷:和下文“万椽(chuán)”,都极言其多。(291)蹄躈(qiào):牛羊的脚。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292)千计:是说很多,不是实数。(293)裘:皮衣。(294)过:超过。(295)世家:世代做官的人家。(296)异史氏:作者自称。《聊斋志异》里记述了许多怪异的事,所以称“异史”。作者采用这种方式加以评论,表明看法。(297)定例:固定的章程。(298)虐:残酷。(29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00)贴妇:把妻子作抵押品去借钱。(301)跬(kuǐ):半步。(302)关:关系到。(303)忽:忽略,不重视。(304)独:唯独。(305)是:此。(306)成氏子:姓成的人。子,对人的尊称,指成名。(307)蠹:蛀虫,指胥吏。(308)扬扬:得意的样子。(309)扑:拷打。(310)责:责罚。(311)岂:难道,表反诘的副词。(312)意:想。(313)酬:报答。(314)长厚者:老实厚道的人。(315)令尹:县官。(316)并:一起。(317)恩荫(yìn):得到恩惠荫庇。(318)仙:成仙,名词作动词。(319)及:连带着。(320)信:确实。【译文】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试着让它角斗,却很善斗,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这差事派给各乡里正。集市上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起来,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乡里的差役们很狡诈,借这个名义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多次没有考中。为人拘谨,不善言辞,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充当里正的差使,想尽办法谋求都不能摆脱。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便耗尽了。正好赶上朝廷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向百姓征收,又没有财物抵偿,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用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希望捉到一两只呢。”成名认为妻子的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坍塌的墙壁和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没有什么办法不使用的,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即使捉到三两只,也是很弱很小不合规格。县官严定限期,催促交纳,十多天里,成名挨的板子多到上百下,两条大腿之间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钱财到她的住所问卜。只见红颜少女和白发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问卜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代人祈祷,嘴唇一合一张,不知念些什么词。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帘内丢了一张纸片出来,上面就写着问卜人心中的事,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烧香跪拜像前边的人一样。一顿饭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不是字而是画:中间画着殿阁,就像寺庙;殿阁后面的小山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横七竖八地堆砌着,带刺的荆棘丛生着,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画中的蟋蟀,又暗暗地合了心意。就把纸片折叠起来放好,回家拿给成名看。成名反复思索,这莫非是暗示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画上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似。于是勉强起来拄着拐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蹲着的石头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那张画上所画的。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如同寻找小针小草一样细心。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也全然没有发现蟋蟀的踪迹和叫声。他用尽心思搜寻不止,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却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捕捉,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它粗身长尾,青色的脖项,金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把蟋蟀放到盆子里养起来,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备至,留着等待期限一到,拿它送到县里去交差。成名有个儿子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着打开盆盖。蟋蟀跳跃着直接蹦了出来,快得不能捕捉。等抓到手里,已经大腿折断肚子破裂了,一会儿就死了。儿子害怕了,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说了这件事,脸色变得像死灰一样,十分惊恐地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账的!”儿子流着眼泪离开了。不久,成名回来,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覆盖上冰雪。愤怒地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化怒气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对着墙角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互相望着不吭声,不再有生趣。天快晚了,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儿子埋葬。走近抚摸儿子,还有微弱的气息。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儿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的心稍微宽慰一些,只是儿子的神情痴呆,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出不来,话说不出,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从晚上到天明,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他还直挺挺地躺着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身察看,蟋蟀仿佛还在。于是高兴地去捉它,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还很快。他用手捂住它,空荡荡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高又快地跳走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走来走去四下察看,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认为它低劣。只是来回走着前后察看,寻找刚才追赶的那一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看看它,形状像土狗,梅花纹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又惴惴不安,怕不合官府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斗来看看好坏。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每日跟同伴们的蟋蟀角斗,没有不胜的。他想养着它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只是没有买主。他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了成名养的蟋蟀,捂着嘴轻蔑地笑起来。于是取出自己的蟋蟀,放入比试的笼中。成名看它,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跟它较量。年轻人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拼一下博得一笑,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年轻人又大笑。试着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年轻人又笑了。多次撩拨它,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跳腾斗起来,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直接咬着对方的脖颈。年轻人非常惊慌,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好像报告主人知道。成名十分高兴。正在一起观看欣赏,一只鸡来了,直接上前来啄。成名吓得立刻惊叫起来,幸亏没有啄中,小蟋蟀跳离一尺多远。鸡又健步向前,追着逼近它,小蟋蟀已在鸡爪下了。成名匆忙之间不知道解救的办法,跺着脚变了脸色。不久见鸡伸长脖子摇摆着头,走进一看,原来小蟋蟀落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奇高兴,捉住它放在笼中。第二天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蟋蟀都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说的一样。于是县官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详细陈述了它的本领。小蟋蟀到了宫里后,全国进献来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等所有不同形状的蟋蟀都与它试斗,没有胜过它的。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就合着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惊奇。皇帝更加喜欢,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衣绸缎。巡抚不忘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凭借才能卓越出了名。县官高兴,免去了成名的差役。巡抚又嘱咐学使让成名进县学。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自己变成了一只蟋蟀,轻快敏捷善于角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田地上百顷,高楼台阁很多,牛羊都要用千来计算;每次出门,穿的皮衣驾车的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了。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遵照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固定的章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百姓一天一天地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百姓的命运,不可忽视啊!唯独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献蟋蟀而致富,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自己会到这种地步呢!老天将要回报老实忠厚的人,就使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升天,连鸡狗都可以上天。确实啊!”字数:11985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21-637页.
【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1】想必嫦娥后悔偷吃了灵丹妙药,在月宫上夜夜对着碧蓝如海的青天,徒自伤心哩。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因偷吃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仙药,飞上月宫成了仙女。碧海:形容天蓝如海。夜夜心:夜夜感到孤单伤心。【译注2】〈名〉嫦娥,传说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不死灵药而奔月成仙。嫦娥必是后悔当年偷着吃了灵药,以致夜夜对着如同碧海一样的青天,难以排解这寂寞的心情。语出唐·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竹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用以抒发爱情方面的寂寞、悔恨以及愁闷的心绪;或用以说明不必求药成仙,人世胜过天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做神仙有什么味道?(高阳《慈禧前传》)这么好的两个姑娘的爱,你都拒绝了。现在,你年近四十,还是孤身一人,看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吧?(奚流《十三个昼夜》)【译注3】嫦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羿之妻。相传夏朝东夷族首领,有穷氏(今山东德州北)部落长后羿,是神箭手,曾射落九日后,天帝大怒,不许其夫妻上天堂。后后羿赴西王母宴,求得不死之药。嫦娥偷服后,即飘入青天碧海,径奔月宫,成了仙。此联的意思是:嫦娥想必后悔当年偷吃了灵药,以致后来夜夜对着碧海似的青天,难以排除那种离夫的寂寞。后用来形容夫妻离别之情的悔恨;也用来抒发爱情方面的愁闷、失意或忏悔。【鉴赏】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升天的灵药吧,现在只有一个人面对碧海和青天而夜夜心寒。前两句描绘主人公深夜眺望天空而永夜不寐的情景,于是,当他看到高高悬挂的那一轮明月时,不禁会想起月宫中同样只身一人的嫦娥仙子。“应”字便是承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而来,是诗人对嫦娥心态的一种揣测。而这揣度正从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自身的心理状态,即与嫦娥一样孤独寂寥的心情。诗人也曾像嫦娥一样追求不同于世俗的人生,然而现实生活中党政倾轧频繁、志同道合之人太少,诗人整夜对着烛影哀叹的形象不正和嫦娥每天对着碧海青天惆怅的形象相似吗?所以,与其说诗人是在设想嫦娥的处境,不如说诗人是在含蓄地表达自己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生活于远离凡尘、故土或人群的环境,令人孤寂难耐,后悔不迭。[例1]就嫁冯大瑞,有何不可?此念一生,自己都大吃一惊!随即便浮起了作孽的感觉,赶紧抹干身子,穿上布衫,将蒲团移过来,当窗跪下,双手合十,口中急急默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但抬头正见一轮明月,自然而然地在心里冒出来两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高阳《曹雪芹别传》)[例2]文明的花园岛国反而只能修饰我那更加深不可测的回归乡思。“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琼楼玉宇那堪得寒,更何况我如今只是玉楼走廊上谦卑的僮仆。(康桥《家书》)【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嫦娥:神话传说中的月中女神。云母屏风:镶嵌着云母石的屏风。长河:天河,银河。晓:拂晓。灵药:传说中的不死仙药。碧海:指青天。天蓝若海,故称。【全诗赏析】凉秋的残夜,慢慢走到了黑暗的尽头,蝈蝈声渐渐稀落,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叫,预示着黎明的降临。也许有什么事情纠结着诗人的心灵,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已经彻夜未眠了。透过云母的屏风,他注意到燃烧了一夜的蜡烛,快要耗竭了,火苗正渐渐地变弱变淡,光明所控制的范围开始被黑暗无情地吞噬,室内渐渐黯淡下来。诗人抬起头,蓦然发现窗外格外的明亮起来,也许是快到黎明了吧。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慢慢踱到窗前,将目光投向渺渺茫茫的天际,发现银河已经落到了西方,倾斜着快要接近地平线;那天空的星星,越发显得寥落,闪闪烁烁着摇摇欲坠,他们将要被拂晓的光明所渐渐驱逐。诗人紧盯着茫茫的夜空,开始陷入了沉思,在这阒寂无声的世界里,那孤独的生活在月宫里的嫦娥,该是何等的寂寞啊!有一段关于后羿和嫦娥的神话故事,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带回来不死灵药,还没来得及服用,被妻子嫦娥无意发现,就偷偷地一股脑儿全部服食,然后飘飘然飞向了月宫。神话里的广寒宫,还同时居住着蟾蜍和玉兔,即使如此,它们能够和嫦娥交流吗?那永生永世困守在月宫里的嫦娥,随着月升月落,从碧蓝的大海升起到青色的天空,再落回蓝色的海洋,日复一日地机械运行着,心灵一定被沉重的孤独感所包围,当她怀念起往昔的凡间生活,肯定要懊悔偷吃灵药飘然登仙的不幸,但是这样的境况能够得到改变吗?答案显然是不容乐观的。诗人在百无聊赖的秋夜,目睹银河西落、晓星欲坠,而联想到寂寞的月里嫦娥。继而在对嫦娥心理的想象中,融进自己深沉的孤寂感,与其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共契,不如说作者将自己的感受投射进嫦娥,使嫦娥成为诗人心灵的代言人。
嫦娥应悔偷灵药。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1】想必嫦娥后悔偷吃了灵丹妙药,在月宫上夜夜对着碧蓝如海的青天,徒自伤心哩。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因偷吃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仙药,飞上月宫成了仙女。碧海:形容天蓝如海。夜夜心:夜夜感到孤单伤心。【译注2】〈名〉嫦娥,传说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不死灵药而奔月成仙。嫦娥必是后悔当年偷着吃了灵药,以致夜夜对着如同碧海一样的青天,难以排解这寂寞的心情。语出唐·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竹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用以抒发爱情方面的寂寞、悔恨以及愁闷的心绪;或用以说明不必求药成仙,人世胜过天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做神仙有什么味道?(高阳《慈禧前传》)这么好的两个姑娘的爱,你都拒绝了。现在,你年近四十,还是孤身一人,看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吧?(奚流《十三个昼夜》)【译注3】嫦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羿之妻。相传夏朝东夷族首领,有穷氏(今山东德州北)部落长后羿,是神箭手,曾射落九日后,天帝大怒,不许其夫妻上天堂。后后羿赴西王母宴,求得不死之药。嫦娥偷服后,即飘入青天碧海,径奔月宫,成了仙。此联的意思是:嫦娥想必后悔当年偷吃了灵药,以致后来夜夜对着碧海似的青天,难以排除那种离夫的寂寞。后用来形容夫妻离别之情的悔恨;也用来抒发爱情方面的愁闷、失意或忏悔。【鉴赏】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升天的灵药吧,现在只有一个人面对碧海和青天而夜夜心寒。前两句描绘主人公深夜眺望天空而永夜不寐的情景,于是,当他看到高高悬挂的那一轮明月时,不禁会想起月宫中同样只身一人的嫦娥仙子。“应”字便是承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而来,是诗人对嫦娥心态的一种揣测。而这揣度正从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自身的心理状态,即与嫦娥一样孤独寂寥的心情。诗人也曾像嫦娥一样追求不同于世俗的人生,然而现实生活中党政倾轧频繁、志同道合之人太少,诗人整夜对着烛影哀叹的形象不正和嫦娥每天对着碧海青天惆怅的形象相似吗?所以,与其说诗人是在设想嫦娥的处境,不如说诗人是在含蓄地表达自己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生活于远离凡尘、故土或人群的环境,令人孤寂难耐,后悔不迭。[例1]就嫁冯大瑞,有何不可?此念一生,自己都大吃一惊!随即便浮起了作孽的感觉,赶紧抹干身子,穿上布衫,将蒲团移过来,当窗跪下,双手合十,口中急急默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但抬头正见一轮明月,自然而然地在心里冒出来两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高阳《曹雪芹别传》)[例2]文明的花园岛国反而只能修饰我那更加深不可测的回归乡思。“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琼楼玉宇那堪得寒,更何况我如今只是玉楼走廊上谦卑的僮仆。(康桥《家书》)【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嫦娥:神话传说中的月中女神。云母屏风:镶嵌着云母石的屏风。长河:天河,银河。晓:拂晓。灵药:传说中的不死仙药。碧海:指青天。天蓝若海,故称。【全诗赏析】凉秋的残夜,慢慢走到了黑暗的尽头,蝈蝈声渐渐稀落,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叫,预示着黎明的降临。也许有什么事情纠结着诗人的心灵,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已经彻夜未眠了。透过云母的屏风,他注意到燃烧了一夜的蜡烛,快要耗竭了,火苗正渐渐地变弱变淡,光明所控制的范围开始被黑暗无情地吞噬,室内渐渐黯淡下来。诗人抬起头,蓦然发现窗外格外的明亮起来,也许是快到黎明了吧。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慢慢踱到窗前,将目光投向渺渺茫茫的天际,发现银河已经落到了西方,倾斜着快要接近地平线;那天空的星星,越发显得寥落,闪闪烁烁着摇摇欲坠,他们将要被拂晓的光明所渐渐驱逐。诗人紧盯着茫茫的夜空,开始陷入了沉思,在这阒寂无声的世界里,那孤独的生活在月宫里的嫦娥,该是何等的寂寞啊!有一段关于后羿和嫦娥的神话故事,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带回来不死灵药,还没来得及服用,被妻子嫦娥无意发现,就偷偷地一股脑儿全部服食,然后飘飘然飞向了月宫。神话里的广寒宫,还同时居住着蟾蜍和玉兔,即使如此,它们能够和嫦娥交流吗?那永生永世困守在月宫里的嫦娥,随着月升月落,从碧蓝的大海升起到青色的天空,再落回蓝色的海洋,日复一日地机械运行着,心灵一定被沉重的孤独感所包围,当她怀念起往昔的凡间生活,肯定要懊悔偷吃灵药飘然登仙的不幸,但是这样的境况能够得到改变吗?答案显然是不容乐观的。诗人在百无聊赖的秋夜,目睹银河西落、晓星欲坠,而联想到寂寞的月里嫦娥。继而在对嫦娥心理的想象中,融进自己深沉的孤寂感,与其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共契,不如说作者将自己的感受投射进嫦娥,使嫦娥成为诗人心灵的代言人。
综合研究和利用地方志的著述,一百二十卷。清顾炎武撰,编著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撰者事迹参见“《日知录》”条)
作者根据《二十一史》、《明实录》、《一统志》和省府州县志及历朝奏疏文集,分类辑录有关民生利害部分成书。首为舆地山川总论,次以北直隶、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边境、河套、西域等行政区划叙述各地的地理形势、边防、关隘、赋税、屯田、水利、官制等。其中河防水利、边境关隘等还有详尽附图,凡涉及军事形势、经济地理等,叙述尤详,末二卷叙述海外诸蕃及其入贡入市之情况。
天下郡国利病书。推荐。爱诗词网。综合研究和利用地方志的著述,一百二十卷。清顾炎武撰,编著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撰者事迹参见“《日知录》”条)作者根据《二十一史》、《明实录》、《一统志》和省府州县志及历朝奏疏文集,分类辑录有关民生利害部分成书。首为舆地山川总论,次以北直隶、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边境、河套、西域等行政区划叙述各地的地理形势、边防、关隘、赋税、屯田、水利、官制等。其中河防水利、边境关隘等还有详尽附图,凡涉及军事形势、经济地理等,叙述尤详,末二卷叙述海外诸蕃及其入贡入市之情况。顾炎武认为治史修志贵在秉笔直书,经世致用,在自序中言及要将舆地之记与此利病之书分开。因此,《天下郡国利病书》不同于一般的地理书,而着重载述有关国计民生利病之书。由于编书初期,明朝面临清军南下的局面,故此书亦重军事地理。在修志理论方面主张:修志人员要有一定的学识,运用原始资料,遇到疑义要认真考核,考证不清者存疑,尽量网罗天下志书以作参考,进行实地考察,以得实证而止,修志要有充裕时间,不可仓猝以成,文字要流畅易懂。此书是稿本,顾氏在分类辑录时,同异兼收,故有互相矛盾之处,编次上也无严格体例,但他辑录原文,保存了大量原始材料,且叙述也较集中、系统和完备。主要版本有《四部丛刊》本、道光十年(1830年)成都龙万育活字刻本、光绪五年(1879年)蜀南桐华书屋薛氏家塾补版印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益吾斋石印本。
【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这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写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几处”、“谁家”用得极其准确,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表明是初春季节,给人以乍见动物迎春的喜悦之感。【鉴赏】有几处地方,刚出飞的黄莺儿争抢着向阳的树。也不知谁家新归来的小燕子,正在啄着春泥。这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锐敏的观察力,在万千景物中选出了最典型的事物,准确地表现出早春的明媚景色,和人们乍见春来的喜悦。你看,莺是早莺,燕是新燕,唯其是早莺才抢暖树,唯其新燕方衔泥筑新巢,而且不是“处处”、“家家”,只是“几处”、“谁家”,不言而喻,春光才刚刚露面。诗句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有异曲同工之妙。注: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应用】〈名〉早春时节,黄莺已在争抢向阳的树枝;刚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不知在谁家屋檐下垒新窝用以描绘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的早春景色。◇每到杨柳新绿,紫燕飞舞的春天,人们不禁想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美妙诗句。(李光伟《中外成才者的足迹》)【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①孤山:西湖中的小岛,在后湖和外湖之间,一山孤峙,与其他山不连接,故名;孤山寺即在孤山,为陈朝天嘉年间(560—566)所建。贾亭:即贾公亭,为唐贞元十三、四年(797—798)杭州刺史贾全所建。②云脚:远望空中如下垂的云气。③白沙堤:即白堤,或称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从断桥沿堤西南行可至孤山。后人误以为白居易所筑。【鉴赏】作于长庆三年(823)杭州刺史任上。“钱塘湖”乃西湖别名,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首联点“钱塘湖”。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其上有寺,是湖中登览胜地;贾亭即贾公亭。为贞元时杭州刺史贾全所建,亦当时名胜。“孤山寺北贾亭西”,即以湖上景点点出西湖,亦暗示春游路线是由湖西北向湖东行进。“初平”谓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地平线上的白云与湖中倒影连成一片,是谓“云脚低”。中两联赋写湖上早春景色。三四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时的活力,“早”、“新”是句中之眼,“争树”栖息、“啄泥”构巢,是鸟儿在早春、新春的活动。说“几处”,不是处处,说“谁家”,不是家家;然而也非一处一家,无不是表现早、新的诗意。可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比美。五六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乱花”、“浅草”、“渐欲”、“才能”,下字极有分寸,虽然草生未密,花未开繁,但都保持着旺盛的长势,显示出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十分喜人。与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同属写早春景色的名句,不过白诗中春色更深一些。末联点出湖东春色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堤(又称沙堤、白沙堤或断桥堤。后世误传为白氏所筑)。盖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总揽全湖之胜,故云。诗用白描手法叙写景物,多用钩勒字面,“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意脉相贯,紧扣湖面早春气象,观察细致,描写准确;全诗笔触舒展流畅,风格清新明快,在唐人七律中创出平易近人一格。【赏析】写景诗当然首先要形象鲜明,突现景色的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兴,景中有人,情意盎然,这才能使全篇鲜活有神,增光生色。如果见景不见人,冷漠无情,势必索然乏气,好景也将死于句下,更谈不上韵味深长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下的这首《钱塘湖春行》,诗中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确是“象中有人”,句法灵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诗人一出场就置身在西湖“孤山寺北贾亭西”的赏景佳处。春水初涨就与湖堤相平,放眼望去,远处的闲云也轻轻地飘荡在湖面之上,逗引着诗人的游兴。接下去,诗人紧扣住题中的“春行”,展开了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宜人画图。你看他信马由缰,缓缓在堤上漫游。一会儿看到有几处早莺在叽叽喳喳地飞跃腾跳,争着抢占向阳的暖树,显然那还是略带寒意的早春景象;一会儿又看到两三新燕在轻轻地啄着春泥,似乎要磨砺它们的小嘴,准备到谁家去构筑新巢。一团团、一簇簇的野花绽开了,将越来越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嫩绿的草地长得刚好能没住马蹄,踩上去软茸茸地好不舒服。这一个个美景都是诗人从行进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我们从这里可以充分体察到诗人那天的心情是何等舒畅,游兴是何等浓郁。陶醉在这样美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应该感到极大的满足了,但诗人最后却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路行来的“湖东”“白沙堤”,掩映在“绿杨阴里”,是那么赏心悦目,玲珑可爱,我怎么游也不会感到满足啊!诗人的赞赏真达到了推崇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如何做到象中有人?首先,诗人必须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合到客观的景物之中。景是诗的躯壳,人与情则是诗的灵魂。聪颖的诗人驱使笔墨,一定能融情入景,使一切景语皆成为情语,导致全篇的境界精神尽出。梅圣俞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王夫之也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张,寓意则灵。”(《姜斋诗话》)这里的“意”,主要就是指情说的,写景诗就应在山光水色之中反映出诗人美好的心灵。其次,诗人应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表现力,能够在静观默察之中,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自然界的奥秘,表达前人没有表达过的新意新境。这首诗中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都属西湖早春的景物,是经过诗人细心的观察然后选用的,分别加上“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的词语修饰,就生动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堤上春行顾盼惊喜的激动心情,使全诗跃动着一种清新明快的欢畅情调。最后,象中有人也不能写得太直露,以微微逗起、随处暗示为最妙。熟味此诗,我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这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写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几处”、“谁家”用得极其准确,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表明是初春季节,给人以乍见动物迎春的喜悦之感。【鉴赏】有几处地方,刚出飞的黄莺儿争抢着向阳的树。也不知谁家新归来的小燕子,正在啄着春泥。这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锐敏的观察力,在万千景物中选出了最典型的事物,准确地表现出早春的明媚景色,和人们乍见春来的喜悦。你看,莺是早莺,燕是新燕,唯其是早莺才抢暖树,唯其新燕方衔泥筑新巢,而且不是“处处”、“家家”,只是“几处”、“谁家”,不言而喻,春光才刚刚露面。诗句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有异曲同工之妙。注: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应用】〈名〉早春时节,黄莺已在争抢向阳的树枝;刚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不知在谁家屋檐下垒新窝用以描绘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的早春景色。◇每到杨柳新绿,紫燕飞舞的春天,人们不禁想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美妙诗句。(李光伟《中外成才者的足迹》)【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①孤山:西湖中的小岛,在后湖和外湖之间,一山孤峙,与其他山不连接,故名;孤山寺即在孤山,为陈朝天嘉年间(560—566)所建。贾亭:即贾公亭,为唐贞元十三、四年(797—798)杭州刺史贾全所建。②云脚:远望空中如下垂的云气。③白沙堤:即白堤,或称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从断桥沿堤西南行可至孤山。后人误以为白居易所筑。【鉴赏】作于长庆三年(823)杭州刺史任上。“钱塘湖”乃西湖别名,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首联点“钱塘湖”。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其上有寺,是湖中登览胜地;贾亭即贾公亭。为贞元时杭州刺史贾全所建,亦当时名胜。“孤山寺北贾亭西”,即以湖上景点点出西湖,亦暗示春游路线是由湖西北向湖东行进。“初平”谓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地平线上的白云与湖中倒影连成一片,是谓“云脚低”。中两联赋写湖上早春景色。三四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时的活力,“早”、“新”是句中之眼,“争树”栖息、“啄泥”构巢,是鸟儿在早春、新春的活动。说“几处”,不是处处,说“谁家”,不是家家;然而也非一处一家,无不是表现早、新的诗意。可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比美。五六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乱花”、“浅草”、“渐欲”、“才能”,下字极有分寸,虽然草生未密,花未开繁,但都保持着旺盛的长势,显示出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十分喜人。与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同属写早春景色的名句,不过白诗中春色更深一些。末联点出湖东春色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堤(又称沙堤、白沙堤或断桥堤。后世误传为白氏所筑)。盖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总揽全湖之胜,故云。诗用白描手法叙写景物,多用钩勒字面,“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意脉相贯,紧扣湖面早春气象,观察细致,描写准确;全诗笔触舒展流畅,风格清新明快,在唐人七律中创出平易近人一格。【赏析】写景诗当然首先要形象鲜明,突现景色的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兴,景中有人,情意盎然,这才能使全篇鲜活有神,增光生色。如果见景不见人,冷漠无情,势必索然乏气,好景也将死于句下,更谈不上韵味深长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下的这首《钱塘湖春行》,诗中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确是“象中有人”,句法灵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诗人一出场就置身在西湖“孤山寺北贾亭西”的赏景佳处。春水初涨就与湖堤相平,放眼望去,远处的闲云也轻轻地飘荡在湖面之上,逗引着诗人的游兴。接下去,诗人紧扣住题中的“春行”,展开了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宜人画图。你看他信马由缰,缓缓在堤上漫游。一会儿看到有几处早莺在叽叽喳喳地飞跃腾跳,争着抢占向阳的暖树,显然那还是略带寒意的早春景象;一会儿又看到两三新燕在轻轻地啄着春泥,似乎要磨砺它们的小嘴,准备到谁家去构筑新巢。一团团、一簇簇的野花绽开了,将越来越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嫩绿的草地长得刚好能没住马蹄,踩上去软茸茸地好不舒服。这一个个美景都是诗人从行进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我们从这里可以充分体察到诗人那天的心情是何等舒畅,游兴是何等浓郁。陶醉在这样美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应该感到极大的满足了,但诗人最后却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路行来的“湖东”“白沙堤”,掩映在“绿杨阴里”,是那么赏心悦目,玲珑可爱,我怎么游也不会感到满足啊!诗人的赞赏真达到了推崇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如何做到象中有人?首先,诗人必须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合到客观的景物之中。景是诗的躯壳,人与情则是诗的灵魂。聪颖的诗人驱使笔墨,一定能融情入景,使一切景语皆成为情语,导致全篇的境界精神尽出。梅圣俞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王夫之也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张,寓意则灵。”(《姜斋诗话》)这里的“意”,主要就是指情说的,写景诗就应在山光水色之中反映出诗人美好的心灵。其次,诗人应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表现力,能够在静观默察之中,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自然界的奥秘,表达前人没有表达过的新意新境。这首诗中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都属西湖早春的景物,是经过诗人细心的观察然后选用的,分别加上“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的词语修饰,就生动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堤上春行顾盼惊喜的激动心情,使全诗跃动着一种清新明快的欢畅情调。最后,象中有人也不能写得太直露,以微微逗起、随处暗示为最妙。熟味此诗,我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诗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意思1】人世间多次为兴亡盛衰的往事伤感,而西塞山的地势山形依然如旧,一直枕靠着长江寒冷的江流。往事:指三国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相继灭亡。山:指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枕:西塞山脚下是长江,故说“枕”。寒流:指秋天的长江。【意思2】往事: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事实。寒流:指长江。句意:人世间有不断令人感伤的历史兴亡变化,而形势险要的西塞山却依然无恙地俯枕着长江水。表达了人事频迁,山川依旧的感慨!【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事频迁,引人感伤,而山河如旧。[例]我从火车站乘游览的公共汽车来到岚山,当时渡月桥刚刚落成,同车的人还在桥头照了一张集体像……这已是四十五年前的往事了。当时我还是一个大学未毕业的青年,现在已垂垂老矣。刘禹锡的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正是我此时的心情。(杜宣《保津川纪事》)【全诗】《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是三国时吴国的重要江防要塞。一名道士洑矶。②王濬(jun):西晋武帝时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奉命伐吴,造大船,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两千余人。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任命王濬为龙骧将军,率水军自益州沿江东下大破吴,直逼吴王孙皓出降。金陵:今南京市,三国时吴都。王气:王者之气。这两句大意是:王濬率领的战船从益州沿江东下,东吴的政权不久就结束了。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为阻止晋军东下而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的拦江铁链,后被王濬用火烧毁,战船便直指石头城(金陵的别名)。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④往事:指东吴灭亡后,在近陵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紧靠。寒流:指长江。这两句的大意是:尽管人世间多次出现令人伤感的盛衰兴亡之事,而西塞山却依然不变。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旧营垒,指西塞山曾为吴国要塞时所设营垒的遗迹。萧萧:风吹芦荻发出的秋声。两句大意是:如今是国家统一的太平日子,前朝的营垒早已荒废,只有芦荻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全诗赏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由夔州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有感于历史上的往事,写成了这首著名的怀古之作。它不是以抽象的、论理的方式表达其寻思所得,而是以跌宕顿挫之笔寓理于感慨唱叹之中。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此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相当中肯地指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征。首两句,作者先撇开了眼前的西塞山,而从史事落笔;他对史事的叙写,又是大大紧缩了历史事件的时间流程(据《通鉴》,晋于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次年三月王濬兵方攻下金陵),有意造成一种空间并置,以“下益州”与“默然收”紧紧连接,相互映照。这样,一方面,意在以居高临下之势先显示给读者这次战役的总体面貌,所以沈德潜说:“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员。”(《唐诗别裁集》卷十五)同时,一“下”即“收”,胜败兴亡立见,因果之显现,异地而同时,若响之应声,这异乎寻常的现象对读者也具有极大的感发力,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暗寓于其中的理。三、四两句,申足前意,不过仍出之以形象的叙写。“铁锁”而曰“千寻”,以形体的巨大渲染吴人江防之险阻;而只写险隘不及人事,又以见吴人所恃者唯此。故而当此横江的铁索一“沉江底”,石头城上便高竖降旗。“降幡”又以“一片”形容之,则兵无斗志,人事不修之情景亦不难得之于想象。不然,即使江防失守,又何至于首都金陵便立即是满目降旗呢?以上两联专咏晋、吴兴亡之事,但这样的历史行踪,即使在吴亡至唐兴期间又何止一见呢?南朝诸姓,大抵是祚短命促,败亡相继,其间的教训均几与东吴无异。但作者并没有历举六代遗事,尽数铺写,这样,即使包举无遗,也恐失之繁而寡味。“人世几回伤往事”,他只以此七字括尽六朝。其笔力之简要雄健,确如汪师韩所说:“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诗学纂闻》)下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又一笔折回西塞山,这一句的妙处,倒不仅如汪氏所说“山形枕水之情景,不涉其境,不悉其妙”,只在于写景,而更在于它与上句相映,引人思索,意味悠长。一方面,令人伤叹的“往事”一再重演;一方面,枕江的山形却亘古如斯。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世如走马灯式的兴亡盛衰,与地形、天险,乃至王气之类本无多少相干处的。至此,怀古之意已尽,末两句遂回到眼前,以景语作结:如今四海为家,天下统一,旧时的营垒唯余一片芦荻动摇于萧瑟的秋风中。唯其以景语作结,读者的思路才不致死于句下,联想的余地便特为广阔。虽然时过境迁,故垒已荡然不复可见,人们往来其间,也许会漠然视之,毫不介意,然而在这历史的遗迹中不是蕴含着一些值得人们深思、足资后来者以为鉴戒的东西么?诗人并不曾明白告诉读者什么,只是以感慨的口吻引起读者的注意,促使读者自己去思索。这不就是所谓“似议非议,有论无论”么?
山形依旧枕寒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意思1】人世间多次为兴亡盛衰的往事伤感,而西塞山的地势山形依然如旧,一直枕靠着长江寒冷的江流。往事:指三国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相继灭亡。山:指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枕:西塞山脚下是长江,故说“枕”。寒流:指秋天的长江。【意思2】往事: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事实。寒流:指长江。句意:人世间有不断令人感伤的历史兴亡变化,而形势险要的西塞山却依然无恙地俯枕着长江水。表达了人事频迁,山川依旧的感慨!【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事频迁,引人感伤,而山河如旧。[例]我从火车站乘游览的公共汽车来到岚山,当时渡月桥刚刚落成,同车的人还在桥头照了一张集体像……这已是四十五年前的往事了。当时我还是一个大学未毕业的青年,现在已垂垂老矣。刘禹锡的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正是我此时的心情。(杜宣《保津川纪事》)【全诗】《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是三国时吴国的重要江防要塞。一名道士洑矶。②王濬(jun):西晋武帝时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奉命伐吴,造大船,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两千余人。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任命王濬为龙骧将军,率水军自益州沿江东下大破吴,直逼吴王孙皓出降。金陵:今南京市,三国时吴都。王气:王者之气。这两句大意是:王濬率领的战船从益州沿江东下,东吴的政权不久就结束了。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为阻止晋军东下而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的拦江铁链,后被王濬用火烧毁,战船便直指石头城(金陵的别名)。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④往事:指东吴灭亡后,在近陵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紧靠。寒流:指长江。这两句的大意是:尽管人世间多次出现令人伤感的盛衰兴亡之事,而西塞山却依然不变。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旧营垒,指西塞山曾为吴国要塞时所设营垒的遗迹。萧萧:风吹芦荻发出的秋声。两句大意是:如今是国家统一的太平日子,前朝的营垒早已荒废,只有芦荻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全诗赏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由夔州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有感于历史上的往事,写成了这首著名的怀古之作。它不是以抽象的、论理的方式表达其寻思所得,而是以跌宕顿挫之笔寓理于感慨唱叹之中。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此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相当中肯地指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征。首两句,作者先撇开了眼前的西塞山,而从史事落笔;他对史事的叙写,又是大大紧缩了历史事件的时间流程(据《通鉴》,晋于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次年三月王濬兵方攻下金陵),有意造成一种空间并置,以“下益州”与“默然收”紧紧连接,相互映照。这样,一方面,意在以居高临下之势先显示给读者这次战役的总体面貌,所以沈德潜说:“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员。”(《唐诗别裁集》卷十五)同时,一“下”即“收”,胜败兴亡立见,因果之显现,异地而同时,若响之应声,这异乎寻常的现象对读者也具有极大的感发力,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暗寓于其中的理。三、四两句,申足前意,不过仍出之以形象的叙写。“铁锁”而曰“千寻”,以形体的巨大渲染吴人江防之险阻;而只写险隘不及人事,又以见吴人所恃者唯此。故而当此横江的铁索一“沉江底”,石头城上便高竖降旗。“降幡”又以“一片”形容之,则兵无斗志,人事不修之情景亦不难得之于想象。不然,即使江防失守,又何至于首都金陵便立即是满目降旗呢?以上两联专咏晋、吴兴亡之事,但这样的历史行踪,即使在吴亡至唐兴期间又何止一见呢?南朝诸姓,大抵是祚短命促,败亡相继,其间的教训均几与东吴无异。但作者并没有历举六代遗事,尽数铺写,这样,即使包举无遗,也恐失之繁而寡味。“人世几回伤往事”,他只以此七字括尽六朝。其笔力之简要雄健,确如汪师韩所说:“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诗学纂闻》)下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又一笔折回西塞山,这一句的妙处,倒不仅如汪氏所说“山形枕水之情景,不涉其境,不悉其妙”,只在于写景,而更在于它与上句相映,引人思索,意味悠长。一方面,令人伤叹的“往事”一再重演;一方面,枕江的山形却亘古如斯。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世如走马灯式的兴亡盛衰,与地形、天险,乃至王气之类本无多少相干处的。至此,怀古之意已尽,末两句遂回到眼前,以景语作结:如今四海为家,天下统一,旧时的营垒唯余一片芦荻动摇于萧瑟的秋风中。唯其以景语作结,读者的思路才不致死于句下,联想的余地便特为广阔。虽然时过境迁,故垒已荡然不复可见,人们往来其间,也许会漠然视之,毫不介意,然而在这历史的遗迹中不是蕴含着一些值得人们深思、足资后来者以为鉴戒的东西么?诗人并不曾明白告诉读者什么,只是以感慨的口吻引起读者的注意,促使读者自己去思索。这不就是所谓“似议非议,有论无论”么?
登泰山记原文。推荐。爱诗词网。泰山之阳,汶水①西流;其阴,济水②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③也。最高日观峰④,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⑤,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⑥。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⑦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馀。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⑧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⑨;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⑩,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⑪如画,而半山居⑫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⑬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⑭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⑮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⑯,又有碧霞元君祠⑰;皇帝行宫⑱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⑲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注〕 ①汶水:即大汶河。发源于山东省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②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流经山东。现在下游河道已为黄河改道所夺。 ③古长城:指春秋时齐国所筑长城。《管子·轻重丁》:“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为齐、鲁之分界。 ④日观峰:泰山顶峰之一。 ⑤齐河、长清:县名,今均属山东。 ⑥泰安:今属山东,清代为泰安府治。 ⑦朱孝纯子颍:号海愚,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累官两淮盐运使。 ⑧郦道元所谓环水: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治今河北涿县涿州镇)人。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四十卷。其卷二十四《汶水》云:“《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汶。’即此水也。” ⑨中岭:又名中溪山,中溪由此发源。 ⑩天门溪水:《水经注·汶水》:“东南流径泰山东,右合天门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 ⑪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四十里。 ⑫居:停留。 ⑬日观亭:在日观峰上。 ⑭摴蒱(chūpú初蒲):亦作樗蒲,古代赌具。唐李翱《五木经》:“樗蒲五木。”元革《五木经》:“樗蒲古戏,其投有五。”投,同“骰”。此处摴蒱当指五木,亦即五枚骰子,用以掷采打马。五木之制,为长形,两头尖锐,中间广平,上黑下白,竖立时似山峰。故《水经注·㵋水》云:“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借以名之。”姚鼐所指亦此意。 ⑮东海:泛指东方的大海。 ⑯岱祠: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祠庙。⑰碧霞元君:传说为东岳大帝之女。 ⑱皇帝行宫:皇帝外出时的住所。清康熙帝及乾隆帝均曾驻跸泰安,登泰山,祭东岳庙。 ⑲显庆:唐高宗年号(656—661)。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泰山山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联袂登山,吟哦题咏,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记游文章。姚鼐的《登泰山记》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因其记述的是寒冬中的游历,也就更具特色。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横亘着古长城。作者所以在长城前冠以“古”字,意在说明这不是秦汉以后的万里长城,而是春秋时代齐国所筑,是一处古迹。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登泰山之前,先勾勒出泰山的轮廓。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是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颍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馀”。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这一切,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即与朱子颍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略微看见云海中群山像几十颗白色的骰子似的耸立着,然后天的尽处呈现出一线奇异的色彩,瞬间变幻成五彩缤纷的朝霞。太阳升起了,色纯红如丹砂,下有红光荡漾,托着它冉冉上升,何等壮观!那红光何以“动摇”?“或曰:此东海也。”原来太阳是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起来的。至此,气势磅礴的日出奇景,只寥寥数语,就被描绘得宛然在目,而且层次分明。姚鼐在写这篇游记的同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的长诗,诗中写道:“泰山到海五百里,日观东看直一指。万峰海上碧沉沉,象伏龙蹲呼不起。夜半云海浮岩空,雪山灭没空云中。参旗正拂天云西,云汉却跨沧海东。海隅云光一线动,山如舞袖招长风。……天风飘飘拂东向,拄杖探出扶桑红。地底金轮几及丈,海右天鸡才一唱。不知万顷冯夷宫,并作红光上天上……”传说中水神的宫殿,竟化作泰山日出,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令人想起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作者观日出之后,游览山顶建筑,观赏山道中的石刻,简单地一笔带过。文中的记述或详或略,都与作者描写的登山活动的对象的主次、个人感受的深浅有着密切关系。最后一段,综述泰山的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全文。全文仅用了四五百字,却描绘许多壮观的场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特点何在?首先,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游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同时又对其活动剪裁得当,有主有从,一线贯穿,引人入胜。其次,记述整个活动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以日观峰为中心贯穿全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三,语言简洁明快,描述鲜明生动,特别是描绘极富特征性。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回视日观以西峰……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等等,形象、动人,既增添游记的神秘色彩,又可唤起读者的想像力。另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泰山地理及名胜古迹沿革变迁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姚鼐是桐城派大家,向来重视义理、考证、文章的统一,并且就在此次登山之后,于乾隆四十年正月为聂剑光的《泰山道里记》作序,可见他对泰山舆地早有过一番研究,所以写泰山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和山上古迹是那么得心应手。只是作者在游记中,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却较少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这是姚鼐记游作品的又一特点。但《登泰山记》把泰山的美、古老文化的美呈现给读者,二百年后读此文,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热爱名山大川的心是与读者相通的。字数:3329作者:周晶知识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意思】当我踏上这亲切的故土时,孩子们见了我,都不认识了,笑着问我“客是从哪里来的?”后用来表示长期在外的离家之人回乡时的一种伤感之情。【鉴赏】诗人少时离乡,归来之时虽然乡音未曾改变,却早已是鬓发斑白。家乡的孩子们并不认得眼前这位归来的游子,笑着争相询问“客人”从何方而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儿童天真烂漫的笑语,却生生戳中了诗人内心的痛处。自己不过是许久未归,一旦归来,即使乡音未改,也只能成为故乡人们眼中的客者,可以窥见故乡早已是人事代谢,沧海桑田。经此一问,诗人该是何等的局促与感慨?然而诗句偏偏在此处戛然而止,让读者自去揣摩诗人心中的酸甜苦辣。诗句看似语调轻松,实则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引人叹息。【题解】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659—744年)《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我从少年时代就离开了家乡,到老时才返回家乡,虽然口中的乡音还没有改变,可两鬓的毛发却早变白了。家乡的儿童见到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客人。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时年86岁。少小离家,老年归乡,人事沧桑,诗人心中该涌起多少波澜!诗人用写实手法,平易、亲切、生动、感人,唤起许多有同样经历的人去咀嚼其韵味和感伤人生。这“笑问”之中,虽有欣喜的情趣,更有无限的感慨。【全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解题】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是年春天请准度为道士归隐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回到故乡时所作。原诗二首,此为其一。偶书:偶尔写作。诗中用白描手法,轻快笔调,写出久客他乡乍返故乡的情景,朴实自然,具有亲切的人情味,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注释】①少小:年幼时。老大:年老。诗人回乡时已八十六岁。②乡音:家乡的口音。难改:未变。衰(cui):稀疏凋落。【鉴赏】贺知章在武则天证圣年间(695)中进士,此之前他就已离开了家乡。天宝三年(744),他请求辞去朝廷官职,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回乡偶书》七绝二首,抒发了他回乡后的无限感慨。第一首所描绘的是刚刚回到家乡的情景。虽有久客伤老之叹,但主调是抒发自己返乡的喜悦之情。生动新颖,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离家“老大”还乡,句中自对,概括写出了数十年客居京华的事实,其中隐含了一个极久的“久”字。下面所写,由此生发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衰,音(cuī)催,即疏落的意思。它承上句,具体写出“老大”之态。“少小离家”时风华正茂的青春红颜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老大”,唯见鬓毛疏落,相貌大改。至今未变的,只有满口的家乡口音而已。诗人以不变的“乡音”,映衬了大变的“鬓毛”,在变与不变对比之中,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感情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亲切情怀。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常语式的自我叙写,插入一个儿童笑问的情节,从自己的对面——故乡对自己的反映写出,使诗变得活泼曲折、生动有趣。由于久别故乡,从没见过面的故里儿童们,竟将自己当成了远方来客,亲切而又有礼貌地加以讯问:“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极为精采的一笔。稍加想象,那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人物的语气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目前。而与乡人相见时惊喜的气氛和反主为宾、久客伤老的无限感慨亦自可想见。这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景,真切而有含蕴,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许多同等经历的人所具有,却又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的心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诗除具有语言朴素,含蕴丰富的特点之外,其优长还在于它的高度凝练概括。从“少小”而去,到“老大”而回,其间岁月悠久。诗人几十年的境遇、几十年对故乡的思念、回乡后与亲人相逢的喜悦以及离别几十年家乡的种种变化,本来可记的内容极多,但诗人却将这些具体而繁杂的内容统统舍弃掉,而紧紧抓住一个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改”字,第一首说“乡音无改”第二首说“春风不改”,皆是以不改来衬托“改”,强调“改”,这不仅没有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使诗包蕴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典型、突出,说出了久别故乡之人最强烈最真切的感受。因而它能使更多的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共鸣。【赏析心得】诗人于武后证圣元年(695)考取进士,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辞官告老还乡,返回越州永兴,已年届八十六岁,离乡近五十年了。鬓发斑白,人生易老,眨眼之间,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所以,诗人无限感慨地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唯一不忘的是乡情,不改的是乡音。回到家乡,走在路上,首先遇见一伙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好奇、礼貌而又热情地笑问这位东张西望,本乡声音却又非常陌生、风尘仆仆的白发老公公:请问您是从哪处来的客人?天真烂漫的儿童,这样稚口随便一问,却把诗人从沉浸在童年回忆之中,拉回到当前现实中来,他顿时醒悟,当年像眼前一样的儿童,已随无情岁月的消磨,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位反主为宾的原乡人,勾起了心中无限的感慨。诗题为《偶书》,诗中有问无答,五十年的宦海漂泊,世事沧桑,岂是三言两语答得了?就是倾诉衷肠,这些隔代儿童又怎么听得懂、怎么能理解?第一首绝句,就只有如此戛然而止。诗人心中涌起久久不能平静久宦伤老的悲情,眼前小小老乡问客的欢快情趣,产生既亲切又陌生、既甜蜜又苦涩的乡情,此时无法用词语来表达。全诗意境尽在不言中。
笑问客从何处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意思】当我踏上这亲切的故土时,孩子们见了我,都不认识了,笑着问我“客是从哪里来的?”后用来表示长期在外的离家之人回乡时的一种伤感之情。【鉴赏】诗人少时离乡,归来之时虽然乡音未曾改变,却早已是鬓发斑白。家乡的孩子们并不认得眼前这位归来的游子,笑着争相询问“客人”从何方而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儿童天真烂漫的笑语,却生生戳中了诗人内心的痛处。自己不过是许久未归,一旦归来,即使乡音未改,也只能成为故乡人们眼中的客者,可以窥见故乡早已是人事代谢,沧海桑田。经此一问,诗人该是何等的局促与感慨?然而诗句偏偏在此处戛然而止,让读者自去揣摩诗人心中的酸甜苦辣。诗句看似语调轻松,实则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引人叹息。【题解】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659—744年)《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我从少年时代就离开了家乡,到老时才返回家乡,虽然口中的乡音还没有改变,可两鬓的毛发却早变白了。家乡的儿童见到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客人。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时年86岁。少小离家,老年归乡,人事沧桑,诗人心中该涌起多少波澜!诗人用写实手法,平易、亲切、生动、感人,唤起许多有同样经历的人去咀嚼其韵味和感伤人生。这“笑问”之中,虽有欣喜的情趣,更有无限的感慨。【全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解题】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是年春天请准度为道士归隐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回到故乡时所作。原诗二首,此为其一。偶书:偶尔写作。诗中用白描手法,轻快笔调,写出久客他乡乍返故乡的情景,朴实自然,具有亲切的人情味,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注释】①少小:年幼时。老大:年老。诗人回乡时已八十六岁。②乡音:家乡的口音。难改:未变。衰(cui):稀疏凋落。【鉴赏】贺知章在武则天证圣年间(695)中进士,此之前他就已离开了家乡。天宝三年(744),他请求辞去朝廷官职,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回乡偶书》七绝二首,抒发了他回乡后的无限感慨。第一首所描绘的是刚刚回到家乡的情景。虽有久客伤老之叹,但主调是抒发自己返乡的喜悦之情。生动新颖,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离家“老大”还乡,句中自对,概括写出了数十年客居京华的事实,其中隐含了一个极久的“久”字。下面所写,由此生发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衰,音(cuī)催,即疏落的意思。它承上句,具体写出“老大”之态。“少小离家”时风华正茂的青春红颜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老大”,唯见鬓毛疏落,相貌大改。至今未变的,只有满口的家乡口音而已。诗人以不变的“乡音”,映衬了大变的“鬓毛”,在变与不变对比之中,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感情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亲切情怀。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常语式的自我叙写,插入一个儿童笑问的情节,从自己的对面——故乡对自己的反映写出,使诗变得活泼曲折、生动有趣。由于久别故乡,从没见过面的故里儿童们,竟将自己当成了远方来客,亲切而又有礼貌地加以讯问:“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极为精采的一笔。稍加想象,那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人物的语气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目前。而与乡人相见时惊喜的气氛和反主为宾、久客伤老的无限感慨亦自可想见。这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景,真切而有含蕴,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许多同等经历的人所具有,却又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的心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诗除具有语言朴素,含蕴丰富的特点之外,其优长还在于它的高度凝练概括。从“少小”而去,到“老大”而回,其间岁月悠久。诗人几十年的境遇、几十年对故乡的思念、回乡后与亲人相逢的喜悦以及离别几十年家乡的种种变化,本来可记的内容极多,但诗人却将这些具体而繁杂的内容统统舍弃掉,而紧紧抓住一个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改”字,第一首说“乡音无改”第二首说“春风不改”,皆是以不改来衬托“改”,强调“改”,这不仅没有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使诗包蕴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典型、突出,说出了久别故乡之人最强烈最真切的感受。因而它能使更多的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共鸣。【赏析心得】诗人于武后证圣元年(695)考取进士,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辞官告老还乡,返回越州永兴,已年届八十六岁,离乡近五十年了。鬓发斑白,人生易老,眨眼之间,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所以,诗人无限感慨地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唯一不忘的是乡情,不改的是乡音。回到家乡,走在路上,首先遇见一伙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好奇、礼貌而又热情地笑问这位东张西望,本乡声音却又非常陌生、风尘仆仆的白发老公公:请问您是从哪处来的客人?天真烂漫的儿童,这样稚口随便一问,却把诗人从沉浸在童年回忆之中,拉回到当前现实中来,他顿时醒悟,当年像眼前一样的儿童,已随无情岁月的消磨,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位反主为宾的原乡人,勾起了心中无限的感慨。诗题为《偶书》,诗中有问无答,五十年的宦海漂泊,世事沧桑,岂是三言两语答得了?就是倾诉衷肠,这些隔代儿童又怎么听得懂、怎么能理解?第一首绝句,就只有如此戛然而止。诗人心中涌起久久不能平静久宦伤老的悲情,眼前小小老乡问客的欢快情趣,产生既亲切又陌生、既甜蜜又苦涩的乡情,此时无法用词语来表达。全诗意境尽在不言中。
君子有三乐。推荐。爱诗词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①(《孟子》)【注释】 ①王天下:统治天下。怍(zuò):惭愧,愧疚。【译文】 君子有三件乐事,是即便得天下为王也不愿意换的。父母都还健康地活着,兄弟也没有什么意外,是其乐之一;迎面对天无愧,低头对人无愧,是其乐之二;能够得到天下的少年英才而加以教育,是其乐之三。君子有了这三件乐事,是即便得天下为王也不愿意换的啊。【评说】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姊妹共同孝敬父母,兄弟相互和睦礼让,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彼此享受着充满亲情、爱意的天伦之乐。这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由于婚姻、爱情、赡养、遗产等问题,而搞得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其实,应该想想人生在世“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回做兄弟?”
【题解】在专制社会,封建帝王有许多剥夺百姓钱物的手段,唐中期的“宫市”就是其中之一。人民有苦说不出,白居易则敢于“代匹夫匹妇语”,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一呼!作者通过一老翁在寒冬腊月早起卖炭却被宫使将炭掠走的叙述,控诉了宫市的罪恶。全诗无一处提及宫市。但宫市之危害,却随处可见。这就是作者在写作上的妙处。【全诗】《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伐薪(xīn):砍柴。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苍苍:灰白。营:经营,用处。辗(niǎn):轧。辙(zhé):车轮轧过的痕迹。翩翩(piānpiān):轻快的样子。骑:指骑马的人。黄衣使者:身穿黄衣的太监。白衫儿:太监的爪牙。把:拿着。敕(chì):皇帝的命令。叱(chì):吆喝。宫使:出皇宫采办东西的太监。绫(líng):一种丝织品,像缎子而比缎子薄。直:即“值”。价钱,代价。【大意】卖炭的老翁,整日在终南山上,辛辛苦苦地砍柴烧炭。高大的炭窑喷射出火光,热浪灼人;随着滚滚的浓烟,飞散的烟灰落满了老人的身上,日子久了,就呈现出烟熏火灼的肤色。他灰白的鬓发散乱着,反衬出黝(yǒu)黑的手指,引人注目。卖炭得来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全家穿衣、吃饭都指望着它啊!老人穿的衣裳又破又薄,根本抵挡不住冬日凛冽的寒风;可是因为担心天气转暖,木炭卖不出好价钱,可怜的老人却情愿天气冷一些,再冷一些!终于,一夜的鹅毛大雪使城里城外积雪盈尺。抱着满怀的希望,天刚蒙蒙亮,老人便驾着满载木炭的牛车,在冰雪上辗出车辙,匆匆地赶往长安城。经过长途跋涉,日头已高,拉车的老牛、驾车的老翁都已疲惫不堪,便随意歇息在南门外集市的泥泞中。忽然,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传来,商贩们慌慌张张地四散奔逃,热闹的集市顿时一片混乱。“那两个得意洋洋、骑着高头大马的家伙是谁啊?”老人正在疑惑地想着,只见马背上穿着黄衣的太监带着穿着白衫的随从们,已耀武扬威地拿着文书,来到了老人的面前。他们口中宣称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一面厉声吆喝着老牛,命令老人将炭车赶往北边的皇宫中去。满载的一车炭,估摸有一千多斤吧?太监们驱赶着牛车毫不可惜。老人实在心疼,却不敢不照办。最后,半匹薄红纱,一丈粗绫罗,不值多少铜钱,被系在牛角上,充当“收购”那车炭的价钱。今年的衣食怎么办啊?老人绝望地踯躅(zhízhú)在寒冷的街市上……【赏析】《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正如作者在《新乐府》的自序中说的那样,这首诗做到了“其事核而实”、“其言直而切”、“其辞质而径”。它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深刻揭露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后人认识封建社会的形象教材。这首诗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这里的“宫”,即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需要民间的物品,由太监直接办理。他们依仗皇室的权势,设“白望”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主要的热闹街坊,低价购进或无偿强夺货物,甚至还要收取“进奉”的“门户钱”和“脚价钱”。这种公开掠夺的行径,就是“宫市”。“宫市”激起了老百姓和朝廷有识之士的极大愤慨,以至史书中屡有记载。自然,这也引起了关心民间疾苦、正视社会现实的进步诗人的关注。开头六句,是对“卖炭翁”的概括描写。他在人迹罕至的终南山中,从事着“伐薪烧炭”的劳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寥略十四字,勾划了老人的肖象。作者突出了脸面、两鬓和手指的颜色,来显示“伐薪烧炭”劳动的特点和老人的辛劳。“两鬓苍苍”和“十指黑”引起的强烈反差,不单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年龄大和劳动负荷重这种极不和谐的心理感觉上,使人对老人的处境产生同情。五、六两句进一步以设问引出劳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饭穿衣,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要。有人认为,卖炭翁是孤身一人,卖炭所得,是为了换取他自己的衣食。我们想,如果理解成卖炭翁有家室之累,需要瞻养他的妻子儿女,卖炭的微薄收入,是一群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条件,似乎更合乎情理并更能反映当时劳动人民所受压迫剥削的深重。以下六句,写卖炭翁赶车上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现实是,天寒衣单,无以卒岁。可老人希望的却是天气冷些,再冷些。天气越冷,炭价就能越高。一个“忧”字,一个“愿”字,曲折辛酸地表达了老人这种充满矛盾的心理活动。着一“可怜”,饱含了作者的同情,使人不忍卒读。值得庆幸的是,老人这种微不足道、令人心碎的愿望居然如有天助,得以实现:一夜飘雪,晓来城外积雪深达一尺。天寒意味着炭贵,炭贵意味着老人及其一家衣食可安。正是这种简单、朴实的逻辑推理,使老人充满喜悦。他清早起身,驾起炭车,满怀希望地行走在冰封雪盖的道路上,赶赴京城卖炭。走得牛困、人饥、日高,在市南门外的泥地里歇息一下,以走完最后一段路程。歇息之时,老人也许在编织着炭车进城后市民争相购买、木炭售罄后以卖炭所得去采购生活用品的希望之梦。这样,起早赶路的辛苦,牛困人饥的劳累,甚至伐薪烧炭的艰难,都可以得到补偿了。最后八句,写炭车被抢。“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夺炭的主谋宦官,“白衫儿”指宦官雇佣的走狗“白望”。他们骄横跋扈地连翩而来,手持文书,口称皇帝的敕令,蛮不讲理地吆喝着,把老人的炭车从南城的市场牵向北城的皇宫。一车炭,千余斤,每一块木炭,都凝聚着老人的汗水,饱含着老人的希望,维系着老人及其一家的生命。也许老人曾经哀告乞求过,也许老人在辛酸落泪,但诗人一概没有提及,只用“宫使驱将惜不得”一句轻轻带过。宫使的淫威,老人的可怜,尽在不言之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重逾千斤的木炭,只换来了半匹红纱一丈绫,且不说这些东西于卖炭老人没有一点用处,即以唐代的估法,两者的实际价值也相差极大,以纱绫支付炭价,实际是变相的掠夺,对于卖炭翁来说,这种掠夺简直是在变相的杀人!《卖炭翁》可以称是一首叙事诗。它的讽谕之意,是在简单明白的叙事过程中透露出来的。诗中有人物、时间、地点,有开端、发展、结局,有人物肖象描写、心理活动刻划。由忧而喜,由喜而悲,情节也颇为曲折。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完整又很生动的故事。作者在本篇中甚至没有象《新乐府》的其他诗篇那样,用“卒章显其志”的方式来发表议论,但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是非观念,震憾读者心灵的艺术魅力,都可以从真实、朴素、客观的叙述中被感知,体现了诗人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严谨态度和可贵探索。(沈伟民)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在专制社会,封建帝王有许多剥夺百姓钱物的手段,唐中期的“宫市”就是其中之一。人民有苦说不出,白居易则敢于“代匹夫匹妇语”,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一呼!作者通过一老翁在寒冬腊月早起卖炭却被宫使将炭掠走的叙述,控诉了宫市的罪恶。全诗无一处提及宫市。但宫市之危害,却随处可见。这就是作者在写作上的妙处。【全诗】《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伐薪(xīn):砍柴。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苍苍:灰白。营:经营,用处。辗(niǎn):轧。辙(zhé):车轮轧过的痕迹。翩翩(piānpiān):轻快的样子。骑:指骑马的人。黄衣使者:身穿黄衣的太监。白衫儿:太监的爪牙。把:拿着。敕(chì):皇帝的命令。叱(chì):吆喝。宫使:出皇宫采办东西的太监。绫(líng):一种丝织品,像缎子而比缎子薄。直:即“值”。价钱,代价。【大意】卖炭的老翁,整日在终南山上,辛辛苦苦地砍柴烧炭。高大的炭窑喷射出火光,热浪灼人;随着滚滚的浓烟,飞散的烟灰落满了老人的身上,日子久了,就呈现出烟熏火灼的肤色。他灰白的鬓发散乱着,反衬出黝(yǒu)黑的手指,引人注目。卖炭得来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全家穿衣、吃饭都指望着它啊!老人穿的衣裳又破又薄,根本抵挡不住冬日凛冽的寒风;可是因为担心天气转暖,木炭卖不出好价钱,可怜的老人却情愿天气冷一些,再冷一些!终于,一夜的鹅毛大雪使城里城外积雪盈尺。抱着满怀的希望,天刚蒙蒙亮,老人便驾着满载木炭的牛车,在冰雪上辗出车辙,匆匆地赶往长安城。经过长途跋涉,日头已高,拉车的老牛、驾车的老翁都已疲惫不堪,便随意歇息在南门外集市的泥泞中。忽然,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传来,商贩们慌慌张张地四散奔逃,热闹的集市顿时一片混乱。“那两个得意洋洋、骑着高头大马的家伙是谁啊?”老人正在疑惑地想着,只见马背上穿着黄衣的太监带着穿着白衫的随从们,已耀武扬威地拿着文书,来到了老人的面前。他们口中宣称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一面厉声吆喝着老牛,命令老人将炭车赶往北边的皇宫中去。满载的一车炭,估摸有一千多斤吧?太监们驱赶着牛车毫不可惜。老人实在心疼,却不敢不照办。最后,半匹薄红纱,一丈粗绫罗,不值多少铜钱,被系在牛角上,充当“收购”那车炭的价钱。今年的衣食怎么办啊?老人绝望地踯躅(zhízhú)在寒冷的街市上……【赏析】《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正如作者在《新乐府》的自序中说的那样,这首诗做到了“其事核而实”、“其言直而切”、“其辞质而径”。它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深刻揭露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后人认识封建社会的形象教材。这首诗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这里的“宫”,即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需要民间的物品,由太监直接办理。他们依仗皇室的权势,设“白望”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主要的热闹街坊,低价购进或无偿强夺货物,甚至还要收取“进奉”的“门户钱”和“脚价钱”。这种公开掠夺的行径,就是“宫市”。“宫市”激起了老百姓和朝廷有识之士的极大愤慨,以至史书中屡有记载。自然,这也引起了关心民间疾苦、正视社会现实的进步诗人的关注。开头六句,是对“卖炭翁”的概括描写。他在人迹罕至的终南山中,从事着“伐薪烧炭”的劳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寥略十四字,勾划了老人的肖象。作者突出了脸面、两鬓和手指的颜色,来显示“伐薪烧炭”劳动的特点和老人的辛劳。“两鬓苍苍”和“十指黑”引起的强烈反差,不单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年龄大和劳动负荷重这种极不和谐的心理感觉上,使人对老人的处境产生同情。五、六两句进一步以设问引出劳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饭穿衣,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要。有人认为,卖炭翁是孤身一人,卖炭所得,是为了换取他自己的衣食。我们想,如果理解成卖炭翁有家室之累,需要瞻养他的妻子儿女,卖炭的微薄收入,是一群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条件,似乎更合乎情理并更能反映当时劳动人民所受压迫剥削的深重。以下六句,写卖炭翁赶车上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现实是,天寒衣单,无以卒岁。可老人希望的却是天气冷些,再冷些。天气越冷,炭价就能越高。一个“忧”字,一个“愿”字,曲折辛酸地表达了老人这种充满矛盾的心理活动。着一“可怜”,饱含了作者的同情,使人不忍卒读。值得庆幸的是,老人这种微不足道、令人心碎的愿望居然如有天助,得以实现:一夜飘雪,晓来城外积雪深达一尺。天寒意味着炭贵,炭贵意味着老人及其一家衣食可安。正是这种简单、朴实的逻辑推理,使老人充满喜悦。他清早起身,驾起炭车,满怀希望地行走在冰封雪盖的道路上,赶赴京城卖炭。走得牛困、人饥、日高,在市南门外的泥地里歇息一下,以走完最后一段路程。歇息之时,老人也许在编织着炭车进城后市民争相购买、木炭售罄后以卖炭所得去采购生活用品的希望之梦。这样,起早赶路的辛苦,牛困人饥的劳累,甚至伐薪烧炭的艰难,都可以得到补偿了。最后八句,写炭车被抢。“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夺炭的主谋宦官,“白衫儿”指宦官雇佣的走狗“白望”。他们骄横跋扈地连翩而来,手持文书,口称皇帝的敕令,蛮不讲理地吆喝着,把老人的炭车从南城的市场牵向北城的皇宫。一车炭,千余斤,每一块木炭,都凝聚着老人的汗水,饱含着老人的希望,维系着老人及其一家的生命。也许老人曾经哀告乞求过,也许老人在辛酸落泪,但诗人一概没有提及,只用“宫使驱将惜不得”一句轻轻带过。宫使的淫威,老人的可怜,尽在不言之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重逾千斤的木炭,只换来了半匹红纱一丈绫,且不说这些东西于卖炭老人没有一点用处,即以唐代的估法,两者的实际价值也相差极大,以纱绫支付炭价,实际是变相的掠夺,对于卖炭翁来说,这种掠夺简直是在变相的杀人!《卖炭翁》可以称是一首叙事诗。它的讽谕之意,是在简单明白的叙事过程中透露出来的。诗中有人物、时间、地点,有开端、发展、结局,有人物肖象描写、心理活动刻划。由忧而喜,由喜而悲,情节也颇为曲折。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完整又很生动的故事。作者在本篇中甚至没有象《新乐府》的其他诗篇那样,用“卒章显其志”的方式来发表议论,但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是非观念,震憾读者心灵的艺术魅力,都可以从真实、朴素、客观的叙述中被感知,体现了诗人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严谨态度和可贵探索。(沈伟民)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注释。推荐。爱诗词网。晋·李密臣密言①:臣②以③险衅④,夙⑤遭闵凶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⑦;行年⑧四岁,舅夺⑨母志⑩。祖母刘悯(11)臣孤弱,躬亲(12)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13),零丁(14)孤苦,至于成立(15)。既无叔伯,终(16)鲜(17)兄弟,门衰(18)祚薄(19),晚(20)有儿息(21)。外(22)无期(23)功(24)强近(25)之亲,内无应门(26)五尺之僮(27)。茕茕(28)孑立(29),形影(30)相吊(31)。而刘夙婴(32)疾病,常在床蓐(33),臣侍汤(34)药,未曾废离(35)。逮(36)奉(37)圣朝(38),沐浴(39)清化(40)。前(41)太守臣(42)逵(43)察(44)臣孝廉(4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46)。臣以供养(47)无主(48),辞(49)不赴命(50)。诏书(51)特下(52),拜(53)臣郎中(54),寻(55)蒙(56)国恩,除(57)臣洗马(58)。猥(59)以(60)微贱(61),当侍东宫(62),非臣陨首(63)所能上报(64)。臣具(65)以表(66)闻(67),辞不就职。诏书切峻(68),责臣逋慢(69);郡县(70)逼迫(71),催臣上道(72);州司(73)临(74)门,急于(75)星火(76)。臣欲奉诏奔驰(77),则(78)刘病日笃(79);欲苟顺(80)私情(81),则告诉(82)不许(83):臣之进退(84),实为狼狈(85)。伏惟(86)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87),犹(88)蒙(89)矜育(90),况臣孤苦,特(91)为尤甚(92)。且(93)臣少(94)仕(95)伪朝(96),历职(97)郎署(98),本图(99)宦达(100),不矜(101)名节(10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103)至陋(104),过(105)蒙拔擢(106),宠命(107)优渥(108),岂敢盘桓(109),有所希冀(110)。但(111)以(112)刘日薄(113)西山,气息(114)奄奄(115),人命危浅(116),朝不虑(117)夕。臣无祖母,无以(118)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119)相(120)为命,是以区区(121)不能废远(122)。臣密今年四十有(123)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124)于陛下(125)之日长,报(126)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127),愿乞(128)终养。臣之辛苦(129),非独(130)蜀之人士及二州(131)牧伯(132)所见明知,皇天(133)后土(134),实所共鉴(135)。愿陛下矜悯(136)愚(137)诚(138),听(139)臣微志(140),庶(141)刘侥幸,保卒(142)余年。臣生当(143)陨首(144),死当结草(145)。臣不胜(146)犬马(147)怖惧(148)之情,谨(149)拜表(150)以闻(151)。【注释】①臣密言:开头先写明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②臣:我,李密自称。③以:因为。④险衅(xìn):命运坎坷。险,艰难,坎坷。衅,灾祸。⑤夙:早,这里指幼年。⑥闵凶:指病患和凶丧之事。闵,通“悯”,可怜悯的事。凶,凶丧。⑦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指代作用,相当于“我”,副词。类似结构如:见谅,见教。⑧行年:经历的年岁,即“长到”。行,经。⑨夺:夺走,剥夺。⑩母志:母亲守节之志。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11)悯:怜悯。(12)躬亲:亲身。(13)不行:走不了路。(14)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15)成立:成人自立。(16)终:又。(17)鲜:少,这里是无的意思。(18)门衰:门户衰败。(19)祚(zuò)薄:福分浅薄。祚,福气。(20)晚:晚年,此指很迟。(21)儿息:儿子。息,子。(22)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23)期(jī):古时服丧一年。(24)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戚。这里的“期功”,指服丧名称。(25)强(qiǎng)近:勉强接近。(26)应门:照看门户。(27)僮:僮仆。(28)茕(qióng)茕:孤独的样子。(29)孑立:无依靠的样子。(30)形影:形体和影子。(31)吊:安慰。(32)婴:缠绕。(33)蓐:通“褥”,草褥子,草垫子。即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34)汤:指饮食。(35)废离:抛弃离开。废,废止,指不能侍奉。(36)逮:及,到。(37)奉:恭奉。(38)圣朝:指当时的晋朝。(39)沐浴:洗发洗身,这里为“蒙受”的意思。(40)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41)前:先。(42)臣:臣子。(43)逵:人名。(44)察:考察和推举。(45)孝廉:孝,指孝悌;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汉武帝时开始令各郡每年荐举孝、廉各一名,后往往合为一科,“孝廉”成了专有名词,晋时仍保留此制。(46)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指地方推荐的优秀人才,与明、清时代通过考试而获得的科举“秀才”不同。(47)供养:指供养祖母。(48)无主:无人主持料理。(49)辞:辞谢。(50)赴命:从命。(51)诏书:皇帝的文书。(52)特下:特地颁发下来。(53)拜:任命。(54)郎中:官名,皇帝的侍从。(55)寻:不久。(56)蒙:受。(57)除:任命。(58)洗(xiǎn)马:即太子洗马,太子侍从官,辅政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官居三品。(59)猥:鄙,谦词。(60)以:凭。(61)微贱:卑微低贱。(62)东宫:太子居处,借指太子。(63)陨首:杀身。(64)上报:报答皇上。(65)具:都。(66)表:奏章。(67)闻:使……闻,此指呈上,让皇帝听到。(68)切峻:急切严峻。(69)逋(bū)慢:怠慢不敬,不遵法令。逋,懈怠拖延;慢,怠慢,轻慢。(70)郡县:指地方官。(71)逼迫:催逼。(72)上道:上路。(73)州司:州的官吏。(74)临:到,登。(75)于:介词,表比较。(76)星火:指流星的光。(77)奔驰:马上匆匆上路。(78)则:可,然而。(79)日笃:一天比一天加重。(80)苟顺:勉强顺从。(81)私情:个人的心意,指呆在家中服侍祖母。(82)告诉:向州郡官员报告、诉说。(83)不许:不同意。(84)进退:指赴任与呆在家中。(85)狼狈:比喻尴尬。(86)伏惟:表示恭维地伏在地上思量,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之辞。伏,趴在地下。惟,想。(87)故老:故臣遗老。(88)犹:尚且。(89)蒙:受。(90)矜育:怜悯养育。矜,怜悯;育,抚育。(91)特:特别。(92)尤甚:更为严重。(93)且:况且。(94)少:年轻时。(95)仕:做官。(96)伪朝:蔑称,对晋称已灭亡的蜀国。(97)历职:一直做到。(98)郎署:指尚书郎。(99)图:追求。(100)宦达:在官场上发展。(101)不矜:不夸耀,不看重。矜,夸耀。(102)名节:名誉节操。(103)微:指地位低微。(104)陋:指见识短浅。(105)过:过分。(106)拔擢:提拔。(107)宠命:恩宠任命。(108)优渥(wò):恩惠优厚。(109)盘桓:犹豫不决。(110)希冀:希望,企图。指非分的愿望。(111)但:只。(112)以:因为。(113)薄:靠近,迫近。(114)气息:本指大地的气,此指人的呼吸。(115)奄奄:微弱的样子。(116)危浅:指活不长久。危,危险。浅,不长。(117)虑:想。(118)无以:没有办法。(119)更(gēng):轮流。(120)相:相互。(121)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122)废远:抛下远离。(123)有:同“又”。(124)尽节:效忠。(125)陛下:皇上。(126)报:报答。(127)乌鸟私情:传说乌雏长大后,衔食哺其母,喻子女奉养长辈的孝心。乌鸟,即乌鸦。(128)乞:求。(129)辛苦:苦处。(130)非独:不仅,不只是。(131)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大致相当于前蜀国所辖的范围。(132)牧伯:地方官,即州的长官刺史;上古一州之长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代称刺史。(133)皇天:天。(134)后土:地。(135)鉴:看到。(136)矜悯:怜悯,同情。(137)愚:谦辞,愚蠢的。(138)诚:诚心。(139)听:听从,听允。(140)志:愿望。(141)庶:即“庶几”,差不多,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142)卒:终。(143)当:会。(144)陨首:掉下头颅;意为杀身报效。(145)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春秋时晋大夫魏颗的父亲魏武子临终遗嘱要将宠妾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出去了。后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位老人,自称是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这里是说我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146)不胜:不尽。(147)犬马:谦词,用犬马自喻。(148)怖惧:恐惧。(149)谨:敬词。(150)拜表:上表。(151)闻:使……闻,意为使皇上听到。【译文】臣李密上言:我因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做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卑微低贱的人,能够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苦衷都用奏章报告了皇上,辞却不能赴任。但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实在是非常尴尬。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像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所以一刻也不能抛弃她而远行。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上表使皇上听到。字数:5216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97-404页.
【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出处】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翻译】在广漠的水田上,白鹭翩翩起飞;在夏天浓荫的树林里,黄鹂婉转啼叫。漠漠:苍茫空阔。阴阴:树木茂密,林中幽暗。啭(zhuàn):鸟婉转地叫。【鉴赏】在那一片苍茫的水田上,白鹭鸶自在地飞舞着;在那浓荫森森的树林里,黄鹂鸟不停地婉转啼叫。这两句诗描写夏日雨后的田野景色,风光清美,不染尘俗,淡雅安详中别有丰富情味。漠漠水田与阴阴夏木,是静的画面;白鹭飞翔与黄鹂鸣啭,是动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诗意盎然的意境,显示了辋川庄夏季积雨天气的特点,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田野广阔,水雾迷茫,绿树浓荫,禽飞鸟鸣的景色。[例]七日晨乘车去水阳,旧名金宝圩,固宣城产米区也。一望水田,唐代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正最好描绘。天热如蒸,睹此美景,几忘疲惫。(陈从周《宣城志古》)【全诗】《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注释】①此句意谓久雨后林中空气湿润,故烟火升起很迟缓。②此句意谓烧好饭菜送给东边田头的农人吃。藜(li):一年生草本植物名,嫩叶可食,此处指蔬菜。黍:植物名,玉米类粮食。饷(xiang):送致。菑(zi):初耕的田地,此处泛指田头。③漠漠:水田广布貌。阴阴:阴暗貌。啭:鸟鸣宛转。黄鹂:黄莺。④此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开落以习静养性。槿(jin):又名蕣(shun),花早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犹仅荣一瞬之义,由此可参悟人生荣枯无常。⑤清斋:素食。霜葵:经霜的葵菜。《旧唐书·王维传》:“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此诗即为其晚年生活之写照。⑥二句意谓自己已经退隐,与世无争,海鸥为何还要猜疑?野老:诗人自称。争席:争坐位,见《庄子寓言》。海鸥:此处喻指人事。《列子·黄帝》记载,古人住在海边,日从鸥鸟游,至者百数。其父请他取来玩,次日至海边,鸥鸟便舞而不下。【鉴赏】这首诗是王维在隐居辋川蓝田期间所作。明胡震亨曾在《唐音癸籤》中评价王维隐居辋川时期的诗作说:“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间闲适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山水不着色画。”这首诗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全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的闲适生活。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写怡然自乐田家生活,乃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迟”字不仅写出连日的雨天使得树枝与空气都极潮湿,烟火不易燃烧,而且形象地表现出在这样潮湿的空气中,烟气上升徐缓滞涩的画面。后一句“蒸藜炊黍饷东菑”,写村妇正忙着蒸藜炊黍为东边田里劳动的男人们送饭。这一句点明了烟之来由。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唱和,积雨后的辋川,画意盎然。“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构成一片青绿的背景,而“白鹭”、“黄鹂”为这片青绿描上几笔白色与黄色,色彩极为鲜明,似乎还能听到“黄鹂”婉转的啼叫。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早开晚谢之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栖松林,食露葵,以避尘世之纷繁。这两句诗强调了“静”、“清”二字,这也正是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写照。末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称,这里连用两个典故。一见《庄子·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时,旅店中的客人都争相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为乐,说明杨朱此时已无心机,与人无隔膜了。二见《列子·皇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鸥鸟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他心术不正,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静观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将辋川的山中风光与自己的隐居生活相结合,形象鲜明,韵味清远,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自然淡泊的人生态度。
漠漠水田飞白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出处】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翻译】在广漠的水田上,白鹭翩翩起飞;在夏天浓荫的树林里,黄鹂婉转啼叫。漠漠:苍茫空阔。阴阴:树木茂密,林中幽暗。啭(zhuàn):鸟婉转地叫。【鉴赏】在那一片苍茫的水田上,白鹭鸶自在地飞舞着;在那浓荫森森的树林里,黄鹂鸟不停地婉转啼叫。这两句诗描写夏日雨后的田野景色,风光清美,不染尘俗,淡雅安详中别有丰富情味。漠漠水田与阴阴夏木,是静的画面;白鹭飞翔与黄鹂鸣啭,是动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诗意盎然的意境,显示了辋川庄夏季积雨天气的特点,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田野广阔,水雾迷茫,绿树浓荫,禽飞鸟鸣的景色。[例]七日晨乘车去水阳,旧名金宝圩,固宣城产米区也。一望水田,唐代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正最好描绘。天热如蒸,睹此美景,几忘疲惫。(陈从周《宣城志古》)【全诗】《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注释】①此句意谓久雨后林中空气湿润,故烟火升起很迟缓。②此句意谓烧好饭菜送给东边田头的农人吃。藜(li):一年生草本植物名,嫩叶可食,此处指蔬菜。黍:植物名,玉米类粮食。饷(xiang):送致。菑(zi):初耕的田地,此处泛指田头。③漠漠:水田广布貌。阴阴:阴暗貌。啭:鸟鸣宛转。黄鹂:黄莺。④此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开落以习静养性。槿(jin):又名蕣(shun),花早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犹仅荣一瞬之义,由此可参悟人生荣枯无常。⑤清斋:素食。霜葵:经霜的葵菜。《旧唐书·王维传》:“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此诗即为其晚年生活之写照。⑥二句意谓自己已经退隐,与世无争,海鸥为何还要猜疑?野老:诗人自称。争席:争坐位,见《庄子寓言》。海鸥:此处喻指人事。《列子·黄帝》记载,古人住在海边,日从鸥鸟游,至者百数。其父请他取来玩,次日至海边,鸥鸟便舞而不下。【鉴赏】这首诗是王维在隐居辋川蓝田期间所作。明胡震亨曾在《唐音癸籤》中评价王维隐居辋川时期的诗作说:“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间闲适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山水不着色画。”这首诗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全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的闲适生活。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写怡然自乐田家生活,乃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迟”字不仅写出连日的雨天使得树枝与空气都极潮湿,烟火不易燃烧,而且形象地表现出在这样潮湿的空气中,烟气上升徐缓滞涩的画面。后一句“蒸藜炊黍饷东菑”,写村妇正忙着蒸藜炊黍为东边田里劳动的男人们送饭。这一句点明了烟之来由。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唱和,积雨后的辋川,画意盎然。“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构成一片青绿的背景,而“白鹭”、“黄鹂”为这片青绿描上几笔白色与黄色,色彩极为鲜明,似乎还能听到“黄鹂”婉转的啼叫。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早开晚谢之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栖松林,食露葵,以避尘世之纷繁。这两句诗强调了“静”、“清”二字,这也正是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写照。末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称,这里连用两个典故。一见《庄子·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时,旅店中的客人都争相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为乐,说明杨朱此时已无心机,与人无隔膜了。二见《列子·皇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鸥鸟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他心术不正,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全诗共八句,前四句静观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将辋川的山中风光与自己的隐居生活相结合,形象鲜明,韵味清远,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自然淡泊的人生态度。
【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处】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意思】黄河九曲百环远远地直达白云之间,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四周环抱着万仞高山。那羌笛呵,何必吹奏《折杨柳》曲。凄凄婉婉,哀哀怨怨?那春风呵,怎能度过沙漠的浩瀚,来到这边远的玉门城关?【全诗】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①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历来颇多争议。其实,此句乃形容黄河上游地势极高,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同一意思,只是李白视线由远及近,而此诗的视线由近及远不同而已。②孤城: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说指玉门关。万仞山:形容山极高。仞(ren):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③二句意谓羌笛又何必吹出哀怨的《折杨柳》曲调,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杨柳是不生长的)。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唐时最盛。羌笛:笛子原是羌族乐器,故称。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即羌笛所奏。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古代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故名。【赏析】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旗亭画壁”的“异”事,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却反映出当时此诗即受到人们的喜爱。首句出人意表,先描绘出如此奇特的画面:蜿蜒奔流波翻涛涌的黄河,如同一条飘飞的长长丝带高挂白云间。这真可谓神思妙想,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诗人的这种描绘,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根据了绘画中特有的透视法。透视法的视觉印象是,凡视线以下的物体,距离愈远,它在画面上的位置愈高。黄河只是在地面流,无论如何不会与天相接,但是,当王之涣由下游纵目向上游观望,随着视线的延伸,却觉得脚下的黄河愈远愈高,以至于“远”“上”到“白云间”。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抓住这种视象去创作,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名句,也采用的是同一观察法。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视线运动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摄取的是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而王之涣的视线运动则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摄取的是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第二句仍接着写景。“一片孤城”是近景,“万仞山”则是远景。远处崇山峻岭的映衬,愈显得边城的孤危,整个意象悲壮而苍凉。诗写到这里,仍未出现人物。但是,既有这样一座“孤城”,则会有戍边的将士。诗人撷取这种悲壮苍凉的意象,其目的,正在于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心态作准备,进行环境烘托。三、四两句,由闻笛入手写将士们的心态。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边地环境的荒凉,令将士们不堪;而羌笛奏出的《折杨柳》伤离曲调,更使将士们乡愁难禁。但是,如仅仅只是在那里一味地“怨”“杨柳”,则本诗就完全成了另外一种情调。这两句诗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何须”二字作转:玉门关外这样的苦寒边地,春风不度,杨柳难青,无法折杨柳寄情,既然如此,羌笛有什么必要再吹奏《折杨柳》这样伤离的曲调呢?两句诗中,既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又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悲中不失其壮,慷慨悲凉,与中唐以后某些边塞诗的衰飒颓唐情调显然不同。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典型的盛唐之音。【点评】这是一首情调悲而不失其壮的边塞诗。首句言,向上游望去,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大河,似一条白练远远地伸向云间。此静态的描写,突出了“黄河”源头之高、源流之长。也展示了边地广大、空旷、壮阔的风光,真神来之笔也。次句说,凉州边城,犹如一座壁垒,背靠万仞高山,孤独地耸立在边塞上。此写出了“孤城”地势的险要,处境的孤危。此二句写景,赞美边塞的壮阔雄丽,边关的险峻挺拔。第三句忽转,写所闻之声。此句之“何须怨”,极妙,深含二意:一言边地春迟,杨柳不青,折一枝杨柳寄情不能,何其难堪;一言孤城征夫,心怀此情,听羌笛《折杨柳》曲,流露出强烈的哀怨愁苦之情。结句用典,如水到渠成。更说明了边地之苦寒,含蓄而深刻地透露了思乡之情思。此二句抒情,是多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啊!此诗悲壮苍凉,无衰飒颓唐之气,乃唐音之正声,可谓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一片孤城万仞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处】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意思】黄河九曲百环远远地直达白云之间,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四周环抱着万仞高山。那羌笛呵,何必吹奏《折杨柳》曲。凄凄婉婉,哀哀怨怨?那春风呵,怎能度过沙漠的浩瀚,来到这边远的玉门城关?【全诗】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①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历来颇多争议。其实,此句乃形容黄河上游地势极高,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同一意思,只是李白视线由远及近,而此诗的视线由近及远不同而已。②孤城: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说指玉门关。万仞山:形容山极高。仞(ren):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③二句意谓羌笛又何必吹出哀怨的《折杨柳》曲调,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杨柳是不生长的)。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唐时最盛。羌笛:笛子原是羌族乐器,故称。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即羌笛所奏。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古代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故名。【赏析】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旗亭画壁”的“异”事,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却反映出当时此诗即受到人们的喜爱。首句出人意表,先描绘出如此奇特的画面:蜿蜒奔流波翻涛涌的黄河,如同一条飘飞的长长丝带高挂白云间。这真可谓神思妙想,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诗人的这种描绘,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根据了绘画中特有的透视法。透视法的视觉印象是,凡视线以下的物体,距离愈远,它在画面上的位置愈高。黄河只是在地面流,无论如何不会与天相接,但是,当王之涣由下游纵目向上游观望,随着视线的延伸,却觉得脚下的黄河愈远愈高,以至于“远”“上”到“白云间”。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抓住这种视象去创作,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名句,也采用的是同一观察法。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视线运动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摄取的是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而王之涣的视线运动则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摄取的是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第二句仍接着写景。“一片孤城”是近景,“万仞山”则是远景。远处崇山峻岭的映衬,愈显得边城的孤危,整个意象悲壮而苍凉。诗写到这里,仍未出现人物。但是,既有这样一座“孤城”,则会有戍边的将士。诗人撷取这种悲壮苍凉的意象,其目的,正在于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心态作准备,进行环境烘托。三、四两句,由闻笛入手写将士们的心态。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边地环境的荒凉,令将士们不堪;而羌笛奏出的《折杨柳》伤离曲调,更使将士们乡愁难禁。但是,如仅仅只是在那里一味地“怨”“杨柳”,则本诗就完全成了另外一种情调。这两句诗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何须”二字作转:玉门关外这样的苦寒边地,春风不度,杨柳难青,无法折杨柳寄情,既然如此,羌笛有什么必要再吹奏《折杨柳》这样伤离的曲调呢?两句诗中,既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又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悲中不失其壮,慷慨悲凉,与中唐以后某些边塞诗的衰飒颓唐情调显然不同。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典型的盛唐之音。【点评】这是一首情调悲而不失其壮的边塞诗。首句言,向上游望去,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大河,似一条白练远远地伸向云间。此静态的描写,突出了“黄河”源头之高、源流之长。也展示了边地广大、空旷、壮阔的风光,真神来之笔也。次句说,凉州边城,犹如一座壁垒,背靠万仞高山,孤独地耸立在边塞上。此写出了“孤城”地势的险要,处境的孤危。此二句写景,赞美边塞的壮阔雄丽,边关的险峻挺拔。第三句忽转,写所闻之声。此句之“何须怨”,极妙,深含二意:一言边地春迟,杨柳不青,折一枝杨柳寄情不能,何其难堪;一言孤城征夫,心怀此情,听羌笛《折杨柳》曲,流露出强烈的哀怨愁苦之情。结句用典,如水到渠成。更说明了边地之苦寒,含蓄而深刻地透露了思乡之情思。此二句抒情,是多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啊!此诗悲壮苍凉,无衰飒颓唐之气,乃唐音之正声,可谓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禹贡。推荐。爱诗词网。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丝。浮于汶,达于济。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51〕。淮夷珠暨鱼〔52〕,厥篚玄纤缟〔53〕。浮于淮泗,达于河。淮海惟扬州〔54〕:彭蠡〔55〕既猪,阳鸟〔56〕攸居。三江既入〔57〕,震泽厎定〔58〕。筿既敷〔59〕,厥草惟夭〔60〕,厥木惟乔〔61〕。厥土惟涂泥〔62〕。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63〕。厥贡惟金三品〔64〕,瑶、琨、筿、、齿、革、羽、毛惟木〔65〕。岛夷卉服〔66〕。厥篚织贝〔67〕,厥包〔68〕桔柚,锡贡〔69〕。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荆及衡阳惟荆州〔70〕:江汉朝宗〔71〕于海,九江孔殷〔72〕,沱潜既道〔73〕,云土梦作乂〔74〕。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75〕,砺砥砮丹,惟箘簵楛〔76〕,三邦厎贡厥名〔77〕。包匦菁茅〔78〕,厥篚玄玑组〔79〕,九江纳锡大龟〔80〕。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81〕,至于南河〔82〕。……九州攸同:四隩〔83〕既宅,九山刊旅〔84〕,九川涤源〔85〕,九泽既陂〔86〕,四海〔87〕会同。六府〔88〕孔修,庶土交正〔89〕,厎慎财赋〔90〕,咸则三壤成赋〔91〕。中邦锡土姓〔92〕,祗台德先〔93〕,不距〔94〕朕行。五百里甸服〔95〕。百里赋纳总〔96〕,二百里纳铚〔97〕,三百里纳秸服〔98〕,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99〕。百里采〔100〕,二百里男邦〔101〕,三百里诸侯〔102〕。五百里绥服〔103〕。三百里揆文教〔104〕,二百里奋武卫〔105〕。五百里要服〔106〕。三百里夷〔107〕,二百里蔡〔108〕。五百里荒服〔109〕。三百里蛮〔110〕,二百里流〔111〕。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112〕。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注释〕 敷:分布、划分。 刊:砍、削、刻。 奠:定。用高山大川做标记划定九州区域。 冀州:古九州之一。 既:先、已经。载:通“事”,从事,指治水工程。壶口:山名,在今山西吉县西南。 梁:山名,在今陕西韩城县西。岐: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 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汾水上游。 岳阳:地区名。指太岳山(今山西霍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 覃怀:地名,在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厎(zhǐ)绩:获得功绩。 衡:同横。漳:漳水,在覃怀以北。横漳,即漳水横流入河处。 白壤:洪水退后,地表呈白色,或为盐碱所致,故称白壤。 赋:赋税。上上:禹把赋税等级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为第一等。错:交错,指或出一等赋税,或出二等,视收成情况交错征收。 中中:第五等,可见白壤并不很肥沃,其土质属中等。 恒:水名,即今河北曲阳县北横河。卫:水名,源于河北灵寿县东北,南流与滹沱河汇合。从:顺。指恒、卫二水治理好后顺流入海。 大陆:泽名,在今河北钜鹿县西北。作:耕作。 岛夷:住在东方海岛上的民族。皮服:用兽皮缝制服饰。岛民以此作贡物。 夹:接近。右:右侧。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抚宁、昌黎二县界。 济:济水,分黄河南北两部分,源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汉代由武陟入黄河,又由黄河分流入山东,经利津入海。兖州:在今河北、山东间。 九河:九言多数,九河不一定确指九条河,而是黄河下游许多岔流的总称。道:开通。 雷夏:湖泊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澭(yōng):黄河支流,在菏泽与沮水会合入雷夏湖。沮(jū):澭水支流。 桑土:适宜桑树生长的土质。蚕:养蚕。 降丘:从丘陵高地上搬下来。宅土:安居在平地上。 坟:膏肥。 繇(yóu):繁茂,茂盛。 条:修长。 贞:与九同,即下下,第九等。 作:耕种。载:年。同:与另八州相同。 篚(fěi):盛物的竹器。织文: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浮:漂浮于水上,即乘船由水运而来。漯(tà):水名,黄河支流。古漯河自河南浚县与黄河分流,至山东朝城折向东北,由高宛县入海。 海:渤海。岱:泰山。青州:渤海与泰山之间地区,即山东半岛。 嵎(yú)夷:地名,传说为东海中日出之地。略:简易。嵎夷僻远,故治之疏略。 潍:潍水。源于山东五莲县西南箕屋山,流经诸城、高密、安丘、潍县、昌邑入莱州湾。淄:水名,源于山东莱芜县东北,北流经博山、临淄、广饶,汇入小清河,入莱州湾。道:疏通。 斥:斥卤,盐碱地。 (chī):细葛布。 错:错杂。 畎(quǎn):山谷。枲(xǐ):一种大麻,其茎皮可作麻布原料,不结实。铅:指锡。怪石:怪异的石头,如玉石之类。 莱夷:古莱州、登州一带居住的民族。夷:中原人称边远的东方人为夷。作牧:从事放牧。 (yǎn):柞树,其叶可饲蚕。 汶:水名,源出今山东莱芜县北,西南流,古时入济,今入运河。 海:黄海。淮:淮河。徐州:东至黄海,北至泰山,南至淮河之间一带为徐州。其区域相当于今之江苏、安徽北部,山东南部。 沂(yí):水名,源于山东沂水县东北,南流经临沂入苏北。乂(yì):治理、安定。 蒙:山名,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南。羽:山名,有两处,一在山东郯城东北,一在山东蓬莱东南,相传皆为舜杀禹父鲧处。艺:种植。 大野: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猪:通潴,水汇聚之处。 东原:地名,今山东东平县一带,汶水、济水之间。厎平:得到平治。 赤埴:红色黏性土壤。 渐包:包又作“苞”,繁茂生长。渐包即逐渐繁茂地生长。 土五色:青黄赤白黑五色土壤。贡献给天子,作为分封诸侯时的象征社稷之物。 夏:大。翟:雉、野鸡,雄性尾羽彩色,可用于旗上饰物和舞蹈者所持。全句意谓:羽山谷中有大山鸡。 峄(yì):山名,又名邹山、邾峄山或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城。阳:山之南坡向阳处。孤桐:长于空旷处的桐树,木质好,可用于制好琴。 〔51〕泗:水名,源出今山东泗水县,南流由江苏清河县入淮。浮磬:石在水边,半淹半露如浮于水,此石作磬声佳,故称浮磬。 〔52〕淮夷:居住在淮河下游的少数民族。(bīn)珠:为能产珠的贝类,珠即是这种贝类产的珠。 〔53〕玄:黑色。纤:细绸。缟:白绢。全句意谓,用竹筐装着黑色的细绸和白绢。 〔54〕淮海:淮河、黄海。扬州:北至淮河,东南至黄海之间地域为扬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南部及江西东部地区。 〔55〕彭蠡(lǐ):泽名,即今鄱阳湖。 〔56〕阳鸟:鸿雁之类的鸟。一说认为鸟或为岛之误,阳岛指扬州沿海诸岛。 〔57〕三江:长江下游的松江、娄江、东江三支流;或以三为“多”,即多条河流。入:流入海。 〔58〕震泽:即今江浙之间的太湖。厎定:治理获得成功。 〔59〕筿(xiǎo):小竹。(dàng):大竹。敷:分布。 〔60〕夭(yāo):草木茂盛貌。 〔61〕乔:高大。 〔62〕涂泥:土壤潮湿。 〔63〕下上上错:下上为第七等,下上之上当指第六等,错即在六七等之间交错。 〔64〕金三品:三种等次的金属,上等为金,中等为银,下等为铜。 〔65〕瑶:美玉。琨:美玉。齿:象牙。革:犀牛皮。毛:旄牛尾。惟:与,及。 〔66〕卉服:用草编织的衣服,如蓑衣之类。 〔67〕织贝:用线串连起来的精美小贝壳。 〔68〕包:包裹。 〔69〕锡:同赐。锡贡:进奉贡品。 〔70〕荆:山名,在今湖北南漳县南。衡阳:衡山之南。衡山在今湖南衡山县。荆山至衡山南为荆州,相当于今江西西部和湖南、湖北一带。 〔71〕朝宗:诸侯朝见天子,春天称朝,夏天称宗。此喻长江、汉水奔流向大海,如同诸侯朝见天子。 〔72〕九江:通常以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九水皆入洞庭,称为九江。亦以九为许多,表示很多条河。孔:大。殷:盛大。 〔73〕沱:水名,长江支流,在今湖北枝江县。潜:水名,汉水之流,在今湖北潜江县。 〔74〕云土梦:即云梦,古大泽名。据汉魏人记载,其地当在湖北潜江县西南。作:耕作。乂:治理。 〔75〕杶(chūn):木名,即櫄,可制琴。干:柘木,木质坚固,可制弓。栝(guā):桧木。 〔76〕砺砥:磨刀石。砮(nǔ):石制箭头。丹:丹砂,红色颜料。箘簵(jūnlù):美竹名。楛(hù):木名,可作箭杆。 〔77〕三邦:湖泽地区的三个诸侯国。名:名产、特产。 〔78〕匦(guǐ):匣子。菁茅:一种带毛刺的茅草,祭祀时用以滤酒。 〔79〕(xūn):黄赤色。玄为彩色丝绸。玑组:用细丝绳穿起来的珍珠串。 〔80〕大龟:长一尺二寸之龟为大龟,得此大龟则必须奉献于上。 〔81〕逾:离舟陆行称逾。由汉水至洛水有数十里陆路,逾于洛即由汉水下船,经一段陆路行走,再入洛水舟行。〔82〕南河:黄河自潼关东流的一段称南河。 〔83〕隩(ào):同墺,可定居的土地。 〔84〕九山:上文导山段所列之九条山脉,即岍及岐至荆山,壶口、雷首至太岳,厎柱、析城至王屋,太行、恒山至碣石,西倾、朱圉、鸟鼠至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陪尾,嶓冢至荆山,内方至大别山,岷山之阳至衡山。 〔85〕九川:导水段所列之九条水系,即弱水、黑水、黄河、漾水、长江、沇水、淮河、渭水、洛水。涤源:疏通其水源。 〔86〕九泽:雷夏、大野、彭蠡、震泽、云梦、荥波、菏泽、孟猪、猪野。陂(bēi):堤防、圩岸。 〔87〕四海:犹言天下,古人地理观念所及之人类活动区域。 〔88〕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为财货所聚,称六府。 〔89〕庶土:四海之内的众多土地。交:俱。正:征。 〔90〕厎慎财赋:慎重确定赋税规则。 〔91〕咸:都、皆、全部。则:规则、准则。三壤:按土壤的肥瘠,大致分为三个档次。成:定。 〔92〕中邦:九州之地。锡土姓:赐诸侯土地和姓氏。 〔93〕祗(zhī):恭敬。台:以。金文中“以”常作“台”。 〔94〕距:违背抗拒之意。 〔95〕五百里:指王城四围五百里以内之地。甸服:甸指王城郊外之田,即王田,为天子之领地。服指为天子治田纳税之事。 〔96〕纳:交纳。总:全禾,即把谷物和秸秆一并上交。 〔97〕铚(zhì):古代一种短小的镰刀,用来割下谷物之穗。纳铚就是交纳谷物之穗。 〔98〕秸服:去掉穗柄和芒尖,还带有外壳的谷物。 〔99〕侯服:由甸服四周再向外延伸五百里之地域。 〔100〕采:事,指替天子负担各种差役。 〔101〕男邦:又作任国,古音男、任相近而通假。任国即负担邦国之差役。 〔102〕诸侯:同为王者斥候,即负责侦察、候望,平定盗贼。 〔103〕绥服:绥,安,天子安邦。 〔104〕揆文教:揆,度。揆度王者之文教,加以推行。 〔105〕奋武卫:奋扬武威,卫护王者之境。 〔106〕要服:要,约束。受王者约束之地域。 〔107〕夷:平易。按王者的教化和睦相处。 〔108〕蔡:减赋。 〔109〕荒服:相距遥远,政教荒忽,因循故俗而治理的区域。 〔110〕蛮:听从其俗,羁縻其人。 〔111〕流:流移不定。 〔112〕朔:北方。声教:政令教化。〔鉴赏〕 本篇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不少现代学者认为,大约是战国时期,但近期考古表明,其中有些文字片断是西周中期的材料。禹是治水的英雄和夏代开国君主,贡为由下向上贡献方物之称。《禹贡》假托大禹治水的历程,用自然分区方法,记录了九州的划分,山川方位走向,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为我国古代最早有价值的地理学和经济史著作。全篇内容大致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全国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及雍州等九州。对各州的四至、水土治理、物产、交通、贡赋、居民等情况作了介绍。第二部分为“导山”,把我国山脉依照由北向南顺序,划分为四条东西走向的山列,反映我国地势西部多山、东部平原,及山脉分布、走向的特点。第三部分为“导水”,对九条大河的水源、流向、支流、河口等情况,作了如实描述,使人对我国水系分布有一个清晰认识,开古代水文地理之先河。第四部分介绍五服制度和对大禹功绩的颂扬。相对而言,本篇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泽薮、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较详,对长江、淮河流域的记载,则较粗略。总的来说,全篇体系完整,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高度概括,扬弃了神话迷信,充满科学求实精神。《禹贡》是我国先秦地理知识的汇集。后世许多地理学著作,尊它为开山祖。汉代以后研究者不下数百家,几乎成为一种专门学问。著名的有程大昌《禹贡论》、《禹贡山川地理图》及傅寅《禹贡说断》等,清胡渭《禹贡锥指》,更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著作。1934年,北平禹贡学会出版机关刊物《禹贡》半月刊,内容多载有关中国地理论著、游记、地方志、国内地理消息等。由此可见,《禹贡》一篇在中国学界影响广大深远。《禹贡》详细记载了先秦我国各地的物产,为我国古代经济史提供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史料。如它记述长江流域扬州地区小竹、大竹遍地生长,原野的草和树木长得十分茂盛,这里人民贡献的有金、银、铜三种金属,美玉,小竹和大竹,象牙,犀牛皮,鸟羽,旄牛尾,梗、梓、豫章等木材,丝织品,橘子和柚子等水果。从这类文字我们不仅可以考证古代各地的植被、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而且可以研究那里农业、手工业和采矿冶炼业的发展。有趣的是《禹贡》还详尽地叙述各地人民进贡物品的路线,由此我们又能够了解先秦的交通运输状况。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这种进贡路线实际上也是当时商品流通的途径,因为贡品毕竟只占产品的小部分。毋宁说进贡路线是根据春秋战国时代的商品流通途径加以想像后形成的。《禹贡》表明,先秦时期我国经济从总体上看已经开发到相当高的水平了。本篇是按照所谓的大禹治水的过程展开的,它列举了各地众多的治水工程,讲述了这些工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后所产生的效益。各项工程都遵循大禹所倡导的方法:疏导水流。由于大禹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他活动的年代久远,那时没有文献留传下来,因此《禹贡》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路线、他的治水工程的说法大多是一种想像。但这不是完全凭空的想像,而是按照先秦的地理知识和治水的经验加以合理的想象而记录下来的,其中包含了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助于后世的水利建设。自古以来儒家有熟读《禹贡》可以治河之说,可见它对我国古代治水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不是按照其中的具体规定开展水利工程,而是表现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水利工程重要性的认识。《禹贡》是儒家经典中通篇论述水利事业的著作,是专门记述儒家圣人大禹最伟大的功业——治水的作品,因此它使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深深地意识到治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达、农业的发展与此认识有直接的关系。此外,《禹贡》所提倡的疏导法后来成为我国治水的优良传统,它使后世许多重大水利工程获得成功。世界上许多文化悠久的民族都有关于远古大洪水的神话传说,在这些传说中人类都是靠神的保佑,逃离洪水而幸存下来。但是在《禹贡》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战胜了大洪水,《禹贡》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歌颂了人的智慧和能力。大禹治水的过程显示了人类改天换地的宏大气魄、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中国人,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力。
《人权宣言》
又称《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是人类权利基本文件之一,发表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1789年7月9日,法国国民议会改为制宪会议,7月14日,制宪会议推选拉斐德、穆尼耶、塔里兰和西耶世等进行起草工作,8月20—26日由制宪会议通过。它曾成为法国1791年,1793年、1795年宪法的序言。全文共17条。《人权宣言》开宗明义宣布了一些基本人权如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安全权。其中第1条指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因此公民的荣誉只能是建立在公共事业的基础上。第2条指出,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3条指出,国民是一切主权之源;任何个人或集团都不具有任何不是明确的从国民方面取得的权力。这3条构成自由的基础和资产阶级民主与法治的基础。以后各条对这些原则进行了阐发提出了一系列法治原则。如第6条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凡属公民都有权以个人的名义或通过他们的代表协助制定法律,不论是保护还是处罚,法律对全体公民应一视同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8条提出,罪刑法定原则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法律只应判处绝对而且明显地非判处不可的刑罚,除非依据一项犯罪前已公布在案的法律,并合法执行,任何人都不应受到惩罚”。第11条论述了言论自由原则,指出“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另外第13条论述了分权原则,第17条论述了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该《宣言》借鉴了北美某些州如弗吉尼亚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宪法,吸收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之精华,如孟德斯鸠、洛克的分权思想,百科全书派、洛克的自然法理论,卢梭人民主权及公共意志思想志等,反映了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激励了当时法国大革命发展。
人权宣言。推荐。爱诗词网。《人权宣言》又称《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是人类权利基本文件之一,发表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1789年7月9日,法国国民议会改为制宪会议,7月14日,制宪会议推选拉斐德、穆尼耶、塔里兰和西耶世等进行起草工作,8月20—26日由制宪会议通过。它曾成为法国1791年,1793年、1795年宪法的序言。全文共17条。《人权宣言》开宗明义宣布了一些基本人权如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安全权。其中第1条指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因此公民的荣誉只能是建立在公共事业的基础上。第2条指出,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3条指出,国民是一切主权之源;任何个人或集团都不具有任何不是明确的从国民方面取得的权力。这3条构成自由的基础和资产阶级民主与法治的基础。以后各条对这些原则进行了阐发提出了一系列法治原则。如第6条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凡属公民都有权以个人的名义或通过他们的代表协助制定法律,不论是保护还是处罚,法律对全体公民应一视同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8条提出,罪刑法定原则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法律只应判处绝对而且明显地非判处不可的刑罚,除非依据一项犯罪前已公布在案的法律,并合法执行,任何人都不应受到惩罚”。第11条论述了言论自由原则,指出“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另外第13条论述了分权原则,第17条论述了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该《宣言》借鉴了北美某些州如弗吉尼亚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宪法,吸收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之精华,如孟德斯鸠、洛克的分权思想,百科全书派、洛克的自然法理论,卢梭人民主权及公共意志思想志等,反映了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激励了当时法国大革命发展。
《十日谈》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1313—1375)的短篇小说集,也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1348年,佛罗伦萨十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住了10天,为消遣时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作品题材广泛,主要取材于西方的寓言、传说和东方故事集,也有不少篇章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经过作者的加工改造,给这些故事注入了新鲜血液,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诗人和艺术家,作者通过不同的画面,从各个角度概括了意大利的社会风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十日谈。推荐。爱诗词网。《十日谈》外国文学作品简析意大利作家薄伽丘(1313—1375)的短篇小说集,也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1348年,佛罗伦萨十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住了10天,为消遣时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作品题材广泛,主要取材于西方的寓言、传说和东方故事集,也有不少篇章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经过作者的加工改造,给这些故事注入了新鲜血液,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诗人和艺术家,作者通过不同的画面,从各个角度概括了意大利的社会风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作品通过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表达了反封建、反教会和“幸福在人间”的重大主题。第一、揭发教会僧侣的恶行败德,撕下他们伪善的神圣外衣。其中有的故事嘲讽了整个教会的腐败和堕落;有的揭露教会推行的愚昧主义;还有的为思想自由的权利而呼吁。第二、赞美男女爱情,反对禁欲主义。其中有的故事对僧侣追求爱情、享受尘世幸福表示同情;有的阐述纯真的爱情是“自然的力量”,是人的高尚要求;有的说明真正的爱情是人生的一种积极因素;还有的称颂了妇女的善良、机智。第三、抨击封建贵族的腐朽愚昧,反对门阀制度和等级特权。其中有的故事揭露了为富不仁的资产者的冷酷无情和奸诈狡猾;有的给作威作福的统治阶级的官吏以无情嘲弄;还有的深刻批判封建门阀制度和等级特权。第四、反映市民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其中有的故事肯定了工商业者的才干和品德,有的赞扬了下层人民的机智和勇敢。由此可见,作品从真诚关心人的幸福和命运出发,呼唤人们向封建教会争取自己的生活权利和精神自由。它向有“人曲”之称,是作者民主思想的结晶。但同时需要指出,有些篇章新旧思想杂陈,高低格调并见。作者在歌颂纯真爱情的同时,容忍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在赞扬人们机智的同时掺杂了损人利己的行为。作品艺术上具有独创性。作者变中古梦幻神秘的创作套式为写实方法,不仅叙述事件,而且开始注意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概括生活,这对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作者还有意识地注意结构技巧,发展“一千零一夜式”的艺术结构,将可以独立成篇的故事串连起来,镶嵌在框形结构之中,形成统一整体,显得整齐完美。作者还创造性地使用“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罗伦萨的方言”,通俗、精炼、生动;另外对比、讽刺、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为意大利的散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