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刘元卿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

()

【题解】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

()

【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处】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意思】傍晚,春潮带着春雨,水势湍急,郊野的渡口没有人,只有一叶孤舟横浮在水上。春潮:春天的潮水。【鉴赏】傍晚时分,春潮携雨匆匆而来。潮水翻涌,岸边停泊的一只小船因水流之故,四处飘荡。实际上,“雨”并非春潮带来,而是因春雨而增大了春潮,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趣味横生。“自”虽含“孤单”“独自”之意,却也蕴含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意。放在这样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中,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与幽草、黄鹂、春潮等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描绘了西涧幽静自在之美。【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中船泊野渡的清寂景象。[例]我说:“……还有这幅,泼墨大写意,风雨交加,半舟露于烟汀,可叫‘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彭匈《大理访石》)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急剧变化的形势或难以阻挡的社会潮流。[例]你在旅途中,一定从城市或乡村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处于变革时那蜂拥而来的逼人气息。“春潮带雨晚来急”,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一些人还在惊讶、愕然之际,他们已经被卷进了这湍急的时代潮流。(罗自甦《做时代的“弄潮儿”》)【全诗】《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诗中描绘了春天西涧的清秀景色和晚雨野渡所见,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然的生活情趣。②怜:爱。③黄鹂:即黄莺。深树:树林深处。④野渡:荒僻的渡口。【全诗鉴赏】这是唐德宗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春游滁州城西郊野两山之间的溪流所作。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诗人通过对比,从“涧边”写到“涧中”,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暮春游西涧赏景与晚雨渡口所见,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在诗中自然得到流露。首句以“独”字领起,“怜”字紧承,诗人用“独怜”二字表明自己的情景交融喜爱和心情,“独怜”的对象是那涧边生长在僻静处的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野草。诗人不写春天的桃红柳绿,惟独喜欢这种安静而又有生气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洁身自好的人品和归隐生活的向往。第二句,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勾画,枝叶茂密的树木深处,黄鹂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深”字既状写大树参天、枝繁叶茂之态,又突出树林深处的静;“鸣”字以动衬静,也为西涧增添生机。第三四句写雨中所见所闻。春潮带着雨水,夜晚急着上涨;渡口无人之小船,独自打横在江上。晚潮带春雨,水势更急,倘在要道,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会“舟自横”;而郊外渡口,行人本不多,此刻更无人,船夫也回家了,空空的渡船只有悠然漠然了。诗人以“急雨”、“春潮”来显示静中有动,又以“无人”和“舟自横”使动归于静。这也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诗人在仕途生涯中,忧中唐政治弊端,疾百姓生活贫苦,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常常被出仕、退隐所困扰,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诗人思归隐,故“独怜幽草”;自己的无所作为,正像水急之时的野渡舟横。情入景,景融情,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

()

【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出处】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思】我将思念你的愁苦之心寄付明月,愿它随风一直吹到你所在的夜郎的西边。风:一作“君”。夜郎西:这里的夜郎是指唐代的夜郎县,即今湖南省沅陵县,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王昌龄所在的龙标,位于夜郎的西南面,即湖南省原黔阳县(今已和原怀化市洪江区合并为洪江市)。【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或向远方亲人倾诉衷肠的愿望。[例]同样,我也不知道,此时此刻,我的家人们却在干些什么?我悄悄地捏紧了牢牢抓在我手中的袋子。我真愿它是一只真正的魔袋,请它不但给我、也给我的儿子、家人以好运,还有我的国家以好运。就在那个中秋,我似乎才真正理解了我在大学时代似懂非懂的一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黄小玲《在新加坡过节》)【鉴赏1】我把一片愁心寄给天上的明月,让它随着风一直到那遥远的夜郎西边。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内心颇为好友担心,想要对他诉说自己的深切关怀,于是要求明月做信差,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心意。古人以右为贵,以左为贱。“左迁”代表贬官,降级;“右迁”代表升官、升级。龙标:在今湖南省。夜郎:汉代南方的一个小国,在今贵州省西部。这里是以夜郎代表遥远的西南方。原诗的想像丰富,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诗,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之意。【鉴赏2】我把为友人忧愁的心寄托于明月,随着风,跟从着你,一直到在夜郎附近的龙标。当时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李白听说后,写此诗寄之。诗中所指夜郎,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不管人与人相隔多远,总是共享一轮明月。正因为如此,诗人才通过想象,赋予了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借明月传达给友人。诗歌情意深挚,缠绵悱恻。后人常用此句表现对友人的挂念之情。【全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①王昌龄:唐著名诗人,当时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唐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境。左迁:贬官。②子规:即杜鹃。《十三州志》载:“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是悲愁凄苦的象征。③五溪:包括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均在湖南西部迁谪僻远之地。④夜郎:唐县名,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鉴赏1】

以绝句驰名后世的王昌龄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不仅是齐名的诗人,而且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这首诗,便是李白听到王昌龄左迁(降职外迁)龙标(今湖南首黔阳县)尉时从远方寄给他的,诗中充满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同情。

()

唐·杜牧

六王

()

《现代散文作品·《野草》题辞》简析

鲁迅著。发表于1927年7月《语丝》第138期,收于《野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革命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鲁迅的这篇《题辞》是在反革命腥风血雨中掷向蒋介石新军阀的锋利投枪。“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文章的开头表达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也是对敌人的控诉。接着,对“过去的生命”和《野草》作出总结。作者肯定自己的散文诗集是战斗的作品,但又表示要与过去决裂,投入新的战斗。面对反动派镇压人民和践踏“野草”的暴行,作者坚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人民的革命斗争终将爆发,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必然要毁灭。因此作者热烈欢呼未来,热切期待革命高潮“火速到来”。《题辞》是鲁迅对过去的思想和作品的深刻总结,表现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前途的坚信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恶。全篇感情热烈而深沉,节奏急促,声调激越,洋溢着昂扬的战斗精神。语言含蓄凝炼,而又明快质朴,形象雄伟,警句迭出,具有壮美的艺术风格。

()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韩非子·喻老》)

()

【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意思】东南的吴地和楚地被洞庭湖划分开来,整个天地好像日夜漂浮在湖水上。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地域,在我国东南一带,即今江、浙、皖、赣、湘、鄂等地。坼(chè):分裂。乾坤:天地。【鉴赏1】吴国、楚国两国之地仿佛被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分裂为东南两半,整个天地、日月乾坤仿佛昼夜漂浮在洞庭湖上一般。此句将洞庭湖无边无际的浩瀚水势、负载乾坤之雄伟壮阔表现得一览无余。“吴楚”“乾坤”等语境界极其开阔,却以此来衬托洞庭湖水,更显洞庭湖水之辽阔、之壮伟。一个“坼”字,给人天崩地裂之感,一个“浮”字也让人感到动荡不安、漂泊无依。诗人用短短十个字,绘就了洞庭湖壮阔的美景。【鉴赏2】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大致说来,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坼:分裂。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句意:吴地和楚地被广阔的洞庭湖水分开,天地日月星辰日夜飘浮在湖中。诗句描绘出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洞庭湖的雄伟壮阔的景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引宋蔡絛《西清诗话》:“‘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明王嗣奭《杜臆》卷一○:“三、四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清黄生《杜诗说》:“胸衿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洞庭湖或其他湖泊江河水势浩瀚无边。[例]这两个流域土地辽阔,……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大泽和洪湖;还有拔地拄天的五岳和极目难穷的沃野。(易洪斌《美学漫谈》)【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①吴楚二句:极言洞庭湖气象的壮阔,吴楚二地好像被它分裂为二,整个天地像日夜浮浸在湖中。坼(che):分裂。②一字:书信。③老病:年老多病。④戎马句:言北方战争未息。⑤轩:窗户。⑥涕泗:眼泪,鼻涕。【背景】此为杜甫临终二年的大历三年(768)漂泊于两湖一带所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大诗人杜甫,真真是垂垂老矣。然诗人笔端,仍以“气象闳放、涵蓄深远”(宋人唐庚语)为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更为雄伟,其“胸襟气象”,“宜使后人搁笔也”(清人黄生语)。而这种雄阔与诗人老病的悲哀,其反衬相托,正起着互增一倍的效果,如清人浦起龙所评:“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鉴赏】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时在心中,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

【诗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出处】唐·杜甫《石壕吏》。【意思】夜深人静语声渐渐断绝,呜咽哭泣之声依稀可闻。天色微明我又急忙登程赶路,告别时只有老翁这个孤独的老人。【全诗】《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注释】①石壕:村镇名,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②投:投宿。③逾:越过。走:逃跑。④一何:多么,何等。⑤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戍守,此指讨伐安庆绪。⑥附书:托人带信。⑦存者:指尚活着一个儿子。且:姑且。偷生:苟且活下去。死者:指死去的儿子。⑧室中:家中。乳下孙:吃奶的小孙子。⑨无完裙: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⑩妪:老年妇女。⑪河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役:服役。⑫泣幽咽:吞声抽泣。这是寡媳的哭声。⑬登前途:踏上前行路途。【赏读】这是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杜甫因为替房琯说话,得罪肃宗,差一点被定罪。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被赶出了朝廷。去年冬天,唐肃宗长子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名将郭子仪等收复了两京(长安、洛阳);今年冬天,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围安庆绪所在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因内部矛盾和史思明援军赶到,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即古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四处征兵,准备再与叛军力战。这时杜甫到河南探亲,然后返回华州任所,所过之处,即两军交战之地,他就将沿途所见,写成这一组光耀千古的乐府组诗。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仍然是惨烈的,人民大众遭受着空前的蹂躏和痛苦。但是,这样的战争又是相对正义的,所以举国上下,又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悲壮之气。杜甫对这样的战争,态度是矛盾的。他同情战乱中的人民大众,又支持和鼓励大家从军杀敌。因此这一组战争题材的诗歌,与其他反战诗歌有不同的主题色彩和气氛。石壕是一个小镇,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余里处。如果不是杜甫这首诗,恐怕至今都不为人知。诗人投宿于此,就遇上了官吏夜捉人的一幕。他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忠实地记载下来,并没有加以评论,但对统治者的指斥,对民众的同情和敬佩都已跃然纸上。诗歌一开始,很快进入主题。全诗的重点,是老妇的自述。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尚有消息,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家中只剩下老两口和媳妇孙子,家里已经贫困得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了,战争带给大众的灾难可想而知。这位老妇人是让人敬佩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虽然已经老迈,扛不动枪,举不起刀了,但是,我还可以为将士们煮早饭。老妇人被带走了,她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了,而这一个风雨飘摇的家,也差不多全毁掉了。读到这首诗,是让人心情十分沉重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诗人什么都没有说,但是我们却要去想,却要去问,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为这一切承担责任?这也许是诗人想说但终于没有说的话吧。

()

【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顺江水流去。半轮:形容上弦或下弦半圆的月。平羌:即青衣江,在四川峨眉山东北。【鉴赏】清秋时节,半轮皎月依山而出。闪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江水东流。诗从“山月”写起,既点明了时间“秋天”,又道破了地点“蜀地”。半轮秋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入”、“流”两个动词的连用,极为生动地点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景象,把原来静的画面变成了动的图景,暗示观赏者顺流而下,秋夜行船的情景,手法绝妙。注:平羌江,即今青衣江。诗人所写的是月夜行舟所见的异地的两幅画面。以视觉为线索,以“月亮”为媒介,把两个意象联在一起。【提示】峨眉山的上空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的江水,又随江水流去。诗句不仅绘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青山吐月,银辉映水的夜景。[例]江流东去,涛声汩汩。而江中的明月,似也在涛声中翩翩起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由是想起了李白的诗句。据说,这首诗就是在隐蒙山下这段青衣江上月夜泛舟时所写下的。(张敏芳《月色溶溶隐蒙山》)【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半轮:即半圆的月亮。南朝陈江总《秋日登广州城南楼》:“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②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市入岷江。③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属嘉州犍为县(见《舆地纪胜》)。④君:一指峨眉山的明月,一说是峨眉山的友人,诗中山月兼为友情的象征。渝州:即今之重庆市。【鉴赏】这是一首思念故土友人的诗。开元十二年(724年)诗人由峨眉到渝州,写下此诗。首句写景:秋夜气爽,山月扬辉。夜空、半月、青山组合成一幅剪影,显得多么宁静、和谐、优美。并点出了远游的时令和出发的地点。次句写景:月影沉江,随水静流。这是一幅静谧的月映清江的图画,又暗点顺流乘舟之事,可知意境空灵。三、四句写沿途行程,表达了思念故人的无限情思。此诗写沿途佳境,从峨眉至平羌,由平羌到清溪,经清溪下渝州,过渝州向三峡,都有“峨眉山月”这一美景相伴。真是景美情深,笔力劲健,对故土和故人的那种浓烈的感情犹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极富气势。这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开始。此诗将“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全诗,使诗境优美,诗情深沉,真是妙不可言。全诗二十八字,五见地名,唐绝句中仅见,乃古今之绝唱也。【赏析】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这首诗,当是作者坐船经三峡出四川远游时之作。诗里还写到思念友人,王琦没有注,这个友人也无可考。首联:“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者写诗时,月亮只有半轮,是上弦或下弦月,时令在秋天。月影照入平羌江水,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下联:“夜发清溪向三峡,恩君不见下渝州。”他是从犍为县的清溪驿出发,坐船经青衣江到渝州去,渝州即重庆。从重庆经三峡出四川。三峡,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对这首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王世懋《艺圃撷余》称:“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这里称李白这首诗为“绝唱”,即认为是很难和他比美的杰作。它的绝唱表现在哪里?这里认为“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传达了什么神情?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诗里讲的在巴东三峡时,就是这首诗里写的情景。西看明月忆峨眉,就是这首诗里写的峨眉山月照着他坐船从青衣江到重庆去。写峨眉山月“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就是峨眉山月伴送他,“与人万里长相随”。那时他不光是“西看明月忆峨眉”,看到峨眉山月,在他离开清溪驿向三峡去时,也在怀念峨眉,也感到峨眉山月在伴着他。写峨眉山月在伴着他,正显出他对峨眉的怀念,这就是传出了他的神情。这种神情,也是他在离开故乡远行时,表达出他对故乡怀念的感情。因此在一首诗里写了四川的五个地名,在这里正透露出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写得又那么含蓄。再说用了五个地名,写出他到渝州去的情境,写得非常自然,没有一点堆砌地名的痕迹,随着行动的进展,自然说出这五个地名来,这就是“随分自佳”。其实这首诗的妙处,还在表达了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他对峨眉山月伴他在青衣江上夜航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才写出月照青衣江水的一种情境,才含蓄地透露出他的感情来,写得那样自然而可传体味,才能运用五个地名而一点没有堆砌地名的痕迹。

()

【名句】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出处】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注】我原本就像楚国狂人接舆,唱着“凤兮凤兮”的歌嘲笑孔丘。楚狂人:指春秋时楚国人接舆。孔子曾到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嘲笑孔子迷于做官。这里李白自比接舆,决心归隐。【译注2】运用典故,从而表现诗人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自己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过隐士生活。用典精警而深刻,饱含了诗人酸辛痛楚之感。注:楚狂、凤歌,楚狂指陆通,字接舆。因看到楚昭王政治混乱,佯装狂人,避免做官。孔子游说楚王,接舆对其唱《凤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以之嘲笑孔子迷于做官。【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超逸洒脱、狂放不羁的性格或举动。[例]成千上万的球迷,此时此刻,相识不相识管什么,评头论足,摩拳擦掌,大呼小叫,做出些打自己脑袋捶人家脊梁的莫名其妙的举动,成了伙伴疯儿,“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嘛。一时间,人们似乎回归到童稚般纯真。(韩霭丽《痴人说球》)【原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原文注释】

()

【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诸葛亮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死去,这件事一直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捷:胜利。

【评析】

()

【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老朋友杀鸡煮饭,邀请我到他的乡村田家去玩。杀鸡做饭请客,充分表现出乡下人的纯朴真情。这两句诗一方面描写老友的热诚与好客;一方面也流露出自己到乡村做客的欢欣喜悦。【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前两句文字自然简朴,为互敞心扉铺设了一个合适的气氛。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能够为对方打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淡幽静的山村,充满了浓烈的田园生活气息。诗人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近处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远处郭外青山依依相伴,使得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故人庄”出现在这样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显得畅快,令人心旷神怡,宾主之间忘情在农事上。诗人被农庄生活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赏菊。诗篇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语言平淡,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丝毫无雕琢痕迹,于“淡抹”中显示其魅力无限。

()

清·蒲松龄

宣德

()

【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1】想必嫦娥后悔偷吃了灵丹妙药,在月宫上夜夜对着碧蓝如海的青天,徒自伤心哩。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因偷吃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仙药,飞上月宫成了仙女。碧海:形容天蓝如海。夜夜心:夜夜感到孤单伤心。【译注2】〈名〉嫦娥,传说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不死灵药而奔月成仙。嫦娥必是后悔当年偷着吃了灵药,以致夜夜对着如同碧海一样的青天,难以排解这寂寞的心情。语出唐·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竹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用以抒发爱情方面的寂寞、悔恨以及愁闷的心绪;或用以说明不必求药成仙,人世胜过天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做神仙有什么味道?(高阳《慈禧前传》)这么好的两个姑娘的爱,你都拒绝了。现在,你年近四十,还是孤身一人,看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吧?(奚流《十三个昼夜》)【译注3】嫦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羿之妻。相传夏朝东夷族首领,有穷氏(今山东德州北)部落长后羿,是神箭手,曾射落九日后,天帝大怒,不许其夫妻上天堂。后后羿赴西王母宴,求得不死之药。嫦娥偷服后,即飘入青天碧海,径奔月宫,成了仙。此联的意思是:嫦娥想必后悔当年偷吃了灵药,以致后来夜夜对着碧海似的青天,难以排除那种离夫的寂寞。后用来形容夫妻离别之情的悔恨;也用来抒发爱情方面的愁闷、失意或忏悔。【鉴赏】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升天的灵药吧,现在只有一个人面对碧海和青天而夜夜心寒。前两句描绘主人公深夜眺望天空而永夜不寐的情景,于是,当他看到高高悬挂的那一轮明月时,不禁会想起月宫中同样只身一人的嫦娥仙子。“应”字便是承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而来,是诗人对嫦娥心态的一种揣测。而这揣度正从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自身的心理状态,即与嫦娥一样孤独寂寥的心情。诗人也曾像嫦娥一样追求不同于世俗的人生,然而现实生活中党政倾轧频繁、志同道合之人太少,诗人整夜对着烛影哀叹的形象不正和嫦娥每天对着碧海青天惆怅的形象相似吗?所以,与其说诗人是在设想嫦娥的处境,不如说诗人是在含蓄地表达自己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生活于远离凡尘、故土或人群的环境,令人孤寂难耐,后悔不迭。[例1]就嫁冯大瑞,有何不可?此念一生,自己都大吃一惊!随即便浮起了作孽的感觉,赶紧抹干身子,穿上布衫,将蒲团移过来,当窗跪下,双手合十,口中急急默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但抬头正见一轮明月,自然而然地在心里冒出来两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高阳《曹雪芹别传》)[例2]文明的花园岛国反而只能修饰我那更加深不可测的回归乡思。“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琼楼玉宇那堪得寒,更何况我如今只是玉楼走廊上谦卑的僮仆。(康桥《家书》)【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嫦娥:神话传说中的月中女神。云母屏风:镶嵌着云母石的屏风。长河:天河,银河。晓:拂晓。灵药:传说中的不死仙药。碧海:指青天。天蓝若海,故称。【全诗赏析】凉秋的残夜,慢慢走到了黑暗的尽头,蝈蝈声渐渐稀落,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叫,预示着黎明的降临。也许有什么事情纠结着诗人的心灵,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已经彻夜未眠了。透过云母的屏风,他注意到燃烧了一夜的蜡烛,快要耗竭了,火苗正渐渐地变弱变淡,光明所控制的范围开始被黑暗无情地吞噬,室内渐渐黯淡下来。诗人抬起头,蓦然发现窗外格外的明亮起来,也许是快到黎明了吧。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慢慢踱到窗前,将目光投向渺渺茫茫的天际,发现银河已经落到了西方,倾斜着快要接近地平线;那天空的星星,越发显得寥落,闪闪烁烁着摇摇欲坠,他们将要被拂晓的光明所渐渐驱逐。诗人紧盯着茫茫的夜空,开始陷入了沉思,在这阒寂无声的世界里,那孤独的生活在月宫里的嫦娥,该是何等的寂寞啊!有一段关于后羿和嫦娥的神话故事,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带回来不死灵药,还没来得及服用,被妻子嫦娥无意发现,就偷偷地一股脑儿全部服食,然后飘飘然飞向了月宫。神话里的广寒宫,还同时居住着蟾蜍和玉兔,即使如此,它们能够和嫦娥交流吗?那永生永世困守在月宫里的嫦娥,随着月升月落,从碧蓝的大海升起到青色的天空,再落回蓝色的海洋,日复一日地机械运行着,心灵一定被沉重的孤独感所包围,当她怀念起往昔的凡间生活,肯定要懊悔偷吃灵药飘然登仙的不幸,但是这样的境况能够得到改变吗?答案显然是不容乐观的。诗人在百无聊赖的秋夜,目睹银河西落、晓星欲坠,而联想到寂寞的月里嫦娥。继而在对嫦娥心理的想象中,融进自己深沉的孤寂感,与其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共契,不如说作者将自己的感受投射进嫦娥,使嫦娥成为诗人心灵的代言人。

()

综合研究和利用地方志的著述,一百二十卷。清顾炎武撰,编著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撰者事迹参见“《日知录》”条)

作者根据《二十一史》、《明实录》、《一统志》和省府州县志及历朝奏疏文集,分类辑录有关民生利害部分成书。首为舆地山川总论,次以北直隶、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边境、河套、西域等行政区划叙述各地的地理形势、边防、关隘、赋税、屯田、水利、官制等。其中河防水利、边境关隘等还有详尽附图,凡涉及军事形势、经济地理等,叙述尤详,末二卷叙述海外诸蕃及其入贡入市之情况。

()

【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这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写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几处”、“谁家”用得极其准确,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表明是初春季节,给人以乍见动物迎春的喜悦之感。【鉴赏】有几处地方,刚出飞的黄莺儿争抢着向阳的树。也不知谁家新归来的小燕子,正在啄着春泥。这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锐敏的观察力,在万千景物中选出了最典型的事物,准确地表现出早春的明媚景色,和人们乍见春来的喜悦。你看,莺是早莺,燕是新燕,唯其是早莺才抢暖树,唯其新燕方衔泥筑新巢,而且不是“处处”、“家家”,只是“几处”、“谁家”,不言而喻,春光才刚刚露面。诗句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有异曲同工之妙。注: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应用】〈名〉早春时节,黄莺已在争抢向阳的树枝;刚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不知在谁家屋檐下垒新窝用以描绘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的早春景色。◇每到杨柳新绿,紫燕飞舞的春天,人们不禁想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美妙诗句。(李光伟《中外成才者的足迹》)【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①孤山:西湖中的小岛,在后湖和外湖之间,一山孤峙,与其他山不连接,故名;孤山寺即在孤山,为陈朝天嘉年间(560—566)所建。贾亭:即贾公亭,为唐贞元十三、四年(797—798)杭州刺史贾全所建。②云脚:远望空中如下垂的云气。③白沙堤:即白堤,或称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从断桥沿堤西南行可至孤山。后人误以为白居易所筑。【鉴赏】作于长庆三年(823)杭州刺史任上。“钱塘湖”乃西湖别名,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首联点“钱塘湖”。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其上有寺,是湖中登览胜地;贾亭即贾公亭。为贞元时杭州刺史贾全所建,亦当时名胜。“孤山寺北贾亭西”,即以湖上景点点出西湖,亦暗示春游路线是由湖西北向湖东行进。“初平”谓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地平线上的白云与湖中倒影连成一片,是谓“云脚低”。中两联赋写湖上早春景色。三四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时的活力,“早”、“新”是句中之眼,“争树”栖息、“啄泥”构巢,是鸟儿在早春、新春的活动。说“几处”,不是处处,说“谁家”,不是家家;然而也非一处一家,无不是表现早、新的诗意。可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比美。五六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乱花”、“浅草”、“渐欲”、“才能”,下字极有分寸,虽然草生未密,花未开繁,但都保持着旺盛的长势,显示出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十分喜人。与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同属写早春景色的名句,不过白诗中春色更深一些。末联点出湖东春色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堤(又称沙堤、白沙堤或断桥堤。后世误传为白氏所筑)。盖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总揽全湖之胜,故云。诗用白描手法叙写景物,多用钩勒字面,“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意脉相贯,紧扣湖面早春气象,观察细致,描写准确;全诗笔触舒展流畅,风格清新明快,在唐人七律中创出平易近人一格。【赏析】写景诗当然首先要形象鲜明,突现景色的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兴,景中有人,情意盎然,这才能使全篇鲜活有神,增光生色。如果见景不见人,冷漠无情,势必索然乏气,好景也将死于句下,更谈不上韵味深长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下的这首《钱塘湖春行》,诗中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确是“象中有人”,句法灵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诗人一出场就置身在西湖“孤山寺北贾亭西”的赏景佳处。春水初涨就与湖堤相平,放眼望去,远处的闲云也轻轻地飘荡在湖面之上,逗引着诗人的游兴。接下去,诗人紧扣住题中的“春行”,展开了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宜人画图。你看他信马由缰,缓缓在堤上漫游。一会儿看到有几处早莺在叽叽喳喳地飞跃腾跳,争着抢占向阳的暖树,显然那还是略带寒意的早春景象;一会儿又看到两三新燕在轻轻地啄着春泥,似乎要磨砺它们的小嘴,准备到谁家去构筑新巢。一团团、一簇簇的野花绽开了,将越来越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嫩绿的草地长得刚好能没住马蹄,踩上去软茸茸地好不舒服。这一个个美景都是诗人从行进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我们从这里可以充分体察到诗人那天的心情是何等舒畅,游兴是何等浓郁。陶醉在这样美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应该感到极大的满足了,但诗人最后却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路行来的“湖东”“白沙堤”,掩映在“绿杨阴里”,是那么赏心悦目,玲珑可爱,我怎么游也不会感到满足啊!诗人的赞赏真达到了推崇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如何做到象中有人?首先,诗人必须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合到客观的景物之中。景是诗的躯壳,人与情则是诗的灵魂。聪颖的诗人驱使笔墨,一定能融情入景,使一切景语皆成为情语,导致全篇的境界精神尽出。梅圣俞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王夫之也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张,寓意则灵。”(《姜斋诗话》)这里的“意”,主要就是指情说的,写景诗就应在山光水色之中反映出诗人美好的心灵。其次,诗人应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表现力,能够在静观默察之中,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自然界的奥秘,表达前人没有表达过的新意新境。这首诗中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都属西湖早春的景物,是经过诗人细心的观察然后选用的,分别加上“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的词语修饰,就生动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堤上春行顾盼惊喜的激动心情,使全诗跃动着一种清新明快的欢畅情调。最后,象中有人也不能写得太直露,以微微逗起、随处暗示为最妙。熟味此诗,我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

【诗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意思1】人世间多次为兴亡盛衰的往事伤感,而西塞山的地势山形依然如旧,一直枕靠着长江寒冷的江流。往事:指三国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相继灭亡。山:指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枕:西塞山脚下是长江,故说“枕”。寒流:指秋天的长江。【意思2】往事: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事实。寒流:指长江。句意:人世间有不断令人感伤的历史兴亡变化,而形势险要的西塞山却依然无恙地俯枕着长江水。表达了人事频迁,山川依旧的感慨!【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事频迁,引人感伤,而山河如旧。[例]我从火车站乘游览的公共汽车来到岚山,当时渡月桥刚刚落成,同车的人还在桥头照了一张集体像……这已是四十五年前的往事了。当时我还是一个大学未毕业的青年,现在已垂垂老矣。刘禹锡的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正是我此时的心情。(杜宣《保津川纪事》)【全诗】《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是三国时吴国的重要江防要塞。一名道士洑矶。②王濬(jun):西晋武帝时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奉命伐吴,造大船,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两千余人。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任命王濬为龙骧将军,率水军自益州沿江东下大破吴,直逼吴王孙皓出降。金陵:今南京市,三国时吴都。王气:王者之气。这两句大意是:王濬率领的战船从益州沿江东下,东吴的政权不久就结束了。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为阻止晋军东下而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的拦江铁链,后被王濬用火烧毁,战船便直指石头城(金陵的别名)。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④往事:指东吴灭亡后,在近陵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紧靠。寒流:指长江。这两句的大意是:尽管人世间多次出现令人伤感的盛衰兴亡之事,而西塞山却依然不变。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旧营垒,指西塞山曾为吴国要塞时所设营垒的遗迹。萧萧:风吹芦荻发出的秋声。两句大意是:如今是国家统一的太平日子,前朝的营垒早已荒废,只有芦荻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全诗赏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由夔州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有感于历史上的往事,写成了这首著名的怀古之作。它不是以抽象的、论理的方式表达其寻思所得,而是以跌宕顿挫之笔寓理于感慨唱叹之中。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此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相当中肯地指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征。首两句,作者先撇开了眼前的西塞山,而从史事落笔;他对史事的叙写,又是大大紧缩了历史事件的时间流程(据《通鉴》,晋于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次年三月王濬兵方攻下金陵),有意造成一种空间并置,以“下益州”与“默然收”紧紧连接,相互映照。这样,一方面,意在以居高临下之势先显示给读者这次战役的总体面貌,所以沈德潜说:“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员。”(《唐诗别裁集》卷十五)同时,一“下”即“收”,胜败兴亡立见,因果之显现,异地而同时,若响之应声,这异乎寻常的现象对读者也具有极大的感发力,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暗寓于其中的理。三、四两句,申足前意,不过仍出之以形象的叙写。“铁锁”而曰“千寻”,以形体的巨大渲染吴人江防之险阻;而只写险隘不及人事,又以见吴人所恃者唯此。故而当此横江的铁索一“沉江底”,石头城上便高竖降旗。“降幡”又以“一片”形容之,则兵无斗志,人事不修之情景亦不难得之于想象。不然,即使江防失守,又何至于首都金陵便立即是满目降旗呢?以上两联专咏晋、吴兴亡之事,但这样的历史行踪,即使在吴亡至唐兴期间又何止一见呢?南朝诸姓,大抵是祚短命促,败亡相继,其间的教训均几与东吴无异。但作者并没有历举六代遗事,尽数铺写,这样,即使包举无遗,也恐失之繁而寡味。“人世几回伤往事”,他只以此七字括尽六朝。其笔力之简要雄健,确如汪师韩所说:“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诗学纂闻》)下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又一笔折回西塞山,这一句的妙处,倒不仅如汪氏所说“山形枕水之情景,不涉其境,不悉其妙”,只在于写景,而更在于它与上句相映,引人思索,意味悠长。一方面,令人伤叹的“往事”一再重演;一方面,枕江的山形却亘古如斯。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世如走马灯式的兴亡盛衰,与地形、天险,乃至王气之类本无多少相干处的。至此,怀古之意已尽,末两句遂回到眼前,以景语作结:如今四海为家,天下统一,旧时的营垒唯余一片芦荻动摇于萧瑟的秋风中。唯其以景语作结,读者的思路才不致死于句下,联想的余地便特为广阔。虽然时过境迁,故垒已荡然不复可见,人们往来其间,也许会漠然视之,毫不介意,然而在这历史的遗迹中不是蕴含着一些值得人们深思、足资后来者以为鉴戒的东西么?诗人并不曾明白告诉读者什么,只是以感慨的口吻引起读者的注意,促使读者自己去思索。这不就是所谓“似议非议,有论无论”么?

()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

()

【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意思】当我踏上这亲切的故土时,孩子们见了我,都不认识了,笑着问我“客是从哪里来的?”后用来表示长期在外的离家之人回乡时的一种伤感之情。【鉴赏】诗人少时离乡,归来之时虽然乡音未曾改变,却早已是鬓发斑白。家乡的孩子们并不认得眼前这位归来的游子,笑着争相询问“客人”从何方而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儿童天真烂漫的笑语,却生生戳中了诗人内心的痛处。自己不过是许久未归,一旦归来,即使乡音未改,也只能成为故乡人们眼中的客者,可以窥见故乡早已是人事代谢,沧海桑田。经此一问,诗人该是何等的局促与感慨?然而诗句偏偏在此处戛然而止,让读者自去揣摩诗人心中的酸甜苦辣。诗句看似语调轻松,实则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引人叹息。【题解】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659—744年)《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我从少年时代就离开了家乡,到老时才返回家乡,虽然口中的乡音还没有改变,可两鬓的毛发却早变白了。家乡的儿童见到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客人。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时年86岁。少小离家,老年归乡,人事沧桑,诗人心中该涌起多少波澜!诗人用写实手法,平易、亲切、生动、感人,唤起许多有同样经历的人去咀嚼其韵味和感伤人生。这“笑问”之中,虽有欣喜的情趣,更有无限的感慨。【全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解题】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是年春天请准度为道士归隐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回到故乡时所作。原诗二首,此为其一。偶书:偶尔写作。诗中用白描手法,轻快笔调,写出久客他乡乍返故乡的情景,朴实自然,具有亲切的人情味,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注释】①少小:年幼时。老大:年老。诗人回乡时已八十六岁。②乡音:家乡的口音。难改:未变。衰(cui):稀疏凋落。【鉴赏】贺知章在武则天证圣年间(695)中进士,此之前他就已离开了家乡。天宝三年(744),他请求辞去朝廷官职,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回乡偶书》七绝二首,抒发了他回乡后的无限感慨。第一首所描绘的是刚刚回到家乡的情景。虽有久客伤老之叹,但主调是抒发自己返乡的喜悦之情。生动新颖,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离家“老大”还乡,句中自对,概括写出了数十年客居京华的事实,其中隐含了一个极久的“久”字。下面所写,由此生发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衰,音(cuī)催,即疏落的意思。它承上句,具体写出“老大”之态。“少小离家”时风华正茂的青春红颜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老大”,唯见鬓毛疏落,相貌大改。至今未变的,只有满口的家乡口音而已。诗人以不变的“乡音”,映衬了大变的“鬓毛”,在变与不变对比之中,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感情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亲切情怀。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常语式的自我叙写,插入一个儿童笑问的情节,从自己的对面——故乡对自己的反映写出,使诗变得活泼曲折、生动有趣。由于久别故乡,从没见过面的故里儿童们,竟将自己当成了远方来客,亲切而又有礼貌地加以讯问:“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极为精采的一笔。稍加想象,那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人物的语气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目前。而与乡人相见时惊喜的气氛和反主为宾、久客伤老的无限感慨亦自可想见。这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景,真切而有含蕴,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许多同等经历的人所具有,却又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的心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诗除具有语言朴素,含蕴丰富的特点之外,其优长还在于它的高度凝练概括。从“少小”而去,到“老大”而回,其间岁月悠久。诗人几十年的境遇、几十年对故乡的思念、回乡后与亲人相逢的喜悦以及离别几十年家乡的种种变化,本来可记的内容极多,但诗人却将这些具体而繁杂的内容统统舍弃掉,而紧紧抓住一个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改”字,第一首说“乡音无改”第二首说“春风不改”,皆是以不改来衬托“改”,强调“改”,这不仅没有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使诗包蕴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典型、突出,说出了久别故乡之人最强烈最真切的感受。因而它能使更多的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共鸣。【赏析心得】诗人于武后证圣元年(695)考取进士,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辞官告老还乡,返回越州永兴,已年届八十六岁,离乡近五十年了。鬓发斑白,人生易老,眨眼之间,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所以,诗人无限感慨地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唯一不忘的是乡情,不改的是乡音。回到家乡,走在路上,首先遇见一伙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好奇、礼貌而又热情地笑问这位东张西望,本乡声音却又非常陌生、风尘仆仆的白发老公公:请问您是从哪处来的客人?天真烂漫的儿童,这样稚口随便一问,却把诗人从沉浸在童年回忆之中,拉回到当前现实中来,他顿时醒悟,当年像眼前一样的儿童,已随无情岁月的消磨,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位反主为宾的原乡人,勾起了心中无限的感慨。诗题为《偶书》,诗中有问无答,五十年的宦海漂泊,世事沧桑,岂是三言两语答得了?就是倾诉衷肠,这些隔代儿童又怎么听得懂、怎么能理解?第一首绝句,就只有如此戛然而止。诗人心中涌起久久不能平静久宦伤老的悲情,眼前小小老乡问客的欢快情趣,产生既亲切又陌生、既甜蜜又苦涩的乡情,此时无法用词语来表达。全诗意境尽在不言中。

()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

【题解】在专制社会,封建帝王有许多剥夺百姓钱物的手段,唐中期的“宫市”就是其中之一。人民有苦说不出,白居易则敢于“代匹夫匹妇语”,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一呼!作者通过一老翁在寒冬腊月早起卖炭却被宫使将炭掠走的叙述,控诉了宫市的罪恶。全诗无一处提及宫市。但宫市之危害,却随处可见。这就是作者在写作上的妙处。【全诗】《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伐薪(xīn):砍柴。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苍苍:灰白。营:经营,用处。辗(niǎn):轧。辙(zhé):车轮轧过的痕迹。翩翩(piānpiān):轻快的样子。骑:指骑马的人。黄衣使者:身穿黄衣的太监。白衫儿:太监的爪牙。把:拿着。敕(chì):皇帝的命令。叱(chì):吆喝。宫使:出皇宫采办东西的太监。绫(líng):一种丝织品,像缎子而比缎子薄。直:即“值”。价钱,代价。【大意】卖炭的老翁,整日在终南山上,辛辛苦苦地砍柴烧炭。高大的炭窑喷射出火光,热浪灼人;随着滚滚的浓烟,飞散的烟灰落满了老人的身上,日子久了,就呈现出烟熏火灼的肤色。他灰白的鬓发散乱着,反衬出黝(yǒu)黑的手指,引人注目。卖炭得来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全家穿衣、吃饭都指望着它啊!老人穿的衣裳又破又薄,根本抵挡不住冬日凛冽的寒风;可是因为担心天气转暖,木炭卖不出好价钱,可怜的老人却情愿天气冷一些,再冷一些!终于,一夜的鹅毛大雪使城里城外积雪盈尺。抱着满怀的希望,天刚蒙蒙亮,老人便驾着满载木炭的牛车,在冰雪上辗出车辙,匆匆地赶往长安城。经过长途跋涉,日头已高,拉车的老牛、驾车的老翁都已疲惫不堪,便随意歇息在南门外集市的泥泞中。忽然,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传来,商贩们慌慌张张地四散奔逃,热闹的集市顿时一片混乱。“那两个得意洋洋、骑着高头大马的家伙是谁啊?”老人正在疑惑地想着,只见马背上穿着黄衣的太监带着穿着白衫的随从们,已耀武扬威地拿着文书,来到了老人的面前。他们口中宣称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一面厉声吆喝着老牛,命令老人将炭车赶往北边的皇宫中去。满载的一车炭,估摸有一千多斤吧?太监们驱赶着牛车毫不可惜。老人实在心疼,却不敢不照办。最后,半匹薄红纱,一丈粗绫罗,不值多少铜钱,被系在牛角上,充当“收购”那车炭的价钱。今年的衣食怎么办啊?老人绝望地踯躅(zhízhú)在寒冷的街市上……【赏析】《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正如作者在《新乐府》的自序中说的那样,这首诗做到了“其事核而实”、“其言直而切”、“其辞质而径”。它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深刻揭露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后人认识封建社会的形象教材。这首诗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这里的“宫”,即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需要民间的物品,由太监直接办理。他们依仗皇室的权势,设“白望”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主要的热闹街坊,低价购进或无偿强夺货物,甚至还要收取“进奉”的“门户钱”和“脚价钱”。这种公开掠夺的行径,就是“宫市”。“宫市”激起了老百姓和朝廷有识之士的极大愤慨,以至史书中屡有记载。自然,这也引起了关心民间疾苦、正视社会现实的进步诗人的关注。开头六句,是对“卖炭翁”的概括描写。他在人迹罕至的终南山中,从事着“伐薪烧炭”的劳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寥略十四字,勾划了老人的肖象。作者突出了脸面、两鬓和手指的颜色,来显示“伐薪烧炭”劳动的特点和老人的辛劳。“两鬓苍苍”和“十指黑”引起的强烈反差,不单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年龄大和劳动负荷重这种极不和谐的心理感觉上,使人对老人的处境产生同情。五、六两句进一步以设问引出劳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饭穿衣,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要。有人认为,卖炭翁是孤身一人,卖炭所得,是为了换取他自己的衣食。我们想,如果理解成卖炭翁有家室之累,需要瞻养他的妻子儿女,卖炭的微薄收入,是一群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条件,似乎更合乎情理并更能反映当时劳动人民所受压迫剥削的深重。以下六句,写卖炭翁赶车上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现实是,天寒衣单,无以卒岁。可老人希望的却是天气冷些,再冷些。天气越冷,炭价就能越高。一个“忧”字,一个“愿”字,曲折辛酸地表达了老人这种充满矛盾的心理活动。着一“可怜”,饱含了作者的同情,使人不忍卒读。值得庆幸的是,老人这种微不足道、令人心碎的愿望居然如有天助,得以实现:一夜飘雪,晓来城外积雪深达一尺。天寒意味着炭贵,炭贵意味着老人及其一家衣食可安。正是这种简单、朴实的逻辑推理,使老人充满喜悦。他清早起身,驾起炭车,满怀希望地行走在冰封雪盖的道路上,赶赴京城卖炭。走得牛困、人饥、日高,在市南门外的泥地里歇息一下,以走完最后一段路程。歇息之时,老人也许在编织着炭车进城后市民争相购买、木炭售罄后以卖炭所得去采购生活用品的希望之梦。这样,起早赶路的辛苦,牛困人饥的劳累,甚至伐薪烧炭的艰难,都可以得到补偿了。最后八句,写炭车被抢。“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夺炭的主谋宦官,“白衫儿”指宦官雇佣的走狗“白望”。他们骄横跋扈地连翩而来,手持文书,口称皇帝的敕令,蛮不讲理地吆喝着,把老人的炭车从南城的市场牵向北城的皇宫。一车炭,千余斤,每一块木炭,都凝聚着老人的汗水,饱含着老人的希望,维系着老人及其一家的生命。也许老人曾经哀告乞求过,也许老人在辛酸落泪,但诗人一概没有提及,只用“宫使驱将惜不得”一句轻轻带过。宫使的淫威,老人的可怜,尽在不言之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重逾千斤的木炭,只换来了半匹红纱一丈绫,且不说这些东西于卖炭老人没有一点用处,即以唐代的估法,两者的实际价值也相差极大,以纱绫支付炭价,实际是变相的掠夺,对于卖炭翁来说,这种掠夺简直是在变相的杀人!《卖炭翁》可以称是一首叙事诗。它的讽谕之意,是在简单明白的叙事过程中透露出来的。诗中有人物、时间、地点,有开端、发展、结局,有人物肖象描写、心理活动刻划。由忧而喜,由喜而悲,情节也颇为曲折。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完整又很生动的故事。作者在本篇中甚至没有象《新乐府》的其他诗篇那样,用“卒章显其志”的方式来发表议论,但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是非观念,震憾读者心灵的艺术魅力,都可以从真实、朴素、客观的叙述中被感知,体现了诗人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严谨态度和可贵探索。(沈伟民)

()

晋·李密

臣密言

()

【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出处】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翻译】在广漠的水田上,白鹭翩翩起飞;在夏天浓荫的树林里,黄鹂婉转啼叫。漠漠:苍茫空阔。阴阴:树木茂密,林中幽暗。啭(zhuàn):鸟婉转地叫。【鉴赏】在那一片苍茫的水田上,白鹭鸶自在地飞舞着;在那浓荫森森的树林里,黄鹂鸟不停地婉转啼叫。这两句诗描写夏日雨后的田野景色,风光清美,不染尘俗,淡雅安详中别有丰富情味。漠漠水田与阴阴夏木,是静的画面;白鹭飞翔与黄鹂鸣啭,是动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诗意盎然的意境,显示了辋川庄夏季积雨天气的特点,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田野广阔,水雾迷茫,绿树浓荫,禽飞鸟鸣的景色。[例]七日晨乘车去水阳,旧名金宝圩,固宣城产米区也。一望水田,唐代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正最好描绘。天热如蒸,睹此美景,几忘疲惫。(陈从周《宣城志古》)【全诗】《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注释】①此句意谓久雨后林中空气湿润,故烟火升起很迟缓。②此句意谓烧好饭菜送给东边田头的农人吃。藜(li):一年生草本植物名,嫩叶可食,此处指蔬菜。黍:植物名,玉米类粮食。饷(xiang):送致。菑(zi):初耕的田地,此处泛指田头。③漠漠:水田广布貌。阴阴:阴暗貌。啭:鸟鸣宛转。黄鹂:黄莺。④此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开落以习静养性。槿(jin):又名蕣(shun),花早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犹仅荣一瞬之义,由此可参悟人生荣枯无常。⑤清斋:素食。霜葵:经霜的葵菜。《旧唐书·王维传》:“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此诗即为其晚年生活之写照。⑥二句意谓自己已经退隐,与世无争,海鸥为何还要猜疑?野老:诗人自称。争席:争坐位,见《庄子寓言》。海鸥:此处喻指人事。《列子·黄帝》记载,古人住在海边,日从鸥鸟游,至者百数。其父请他取来玩,次日至海边,鸥鸟便舞而不下。【鉴赏】这首诗是王维在隐居辋川蓝田期间所作。明胡震亨曾在《唐音癸籤》中评价王维隐居辋川时期的诗作说:“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间闲适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山水不着色画。”这首诗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全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的闲适生活。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写怡然自乐田家生活,乃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迟”字不仅写出连日的雨天使得树枝与空气都极潮湿,烟火不易燃烧,而且形象地表现出在这样潮湿的空气中,烟气上升徐缓滞涩的画面。后一句“蒸藜炊黍饷东菑”,写村妇正忙着蒸藜炊黍为东边田里劳动的男人们送饭。这一句点明了烟之来由。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唱和,积雨后的辋川,画意盎然。“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构成一片青绿的背景,而“白鹭”、“黄鹂”为这片青绿描上几笔白色与黄色,色彩极为鲜明,似乎还能听到“黄鹂”婉转的啼叫。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早开晚谢之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栖松林,食露葵,以避尘世之纷繁。这两句诗强调了“静”、“清”二字,这也正是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写照。末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称,这里连用两个典故。一见《庄子·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时,旅店中的客人都争相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为乐,说明杨朱此时已无心机,与人无隔膜了。二见《列子·皇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鸥鸟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他心术不正,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静观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将辋川的山中风光与自己的隐居生活相结合,形象鲜明,韵味清远,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自然淡泊的人生态度。

()

【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处】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意思】黄河九曲百环远远地直达白云之间,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四周环抱着万仞高山。那羌笛呵,何必吹奏《折杨柳》曲。凄凄婉婉,哀哀怨怨?那春风呵,怎能度过沙漠的浩瀚,来到这边远的玉门城关?【全诗】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①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历来颇多争议。其实,此句乃形容黄河上游地势极高,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同一意思,只是李白视线由远及近,而此诗的视线由近及远不同而已。②孤城: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说指玉门关。万仞山:形容山极高。仞(ren):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③二句意谓羌笛又何必吹出哀怨的《折杨柳》曲调,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杨柳是不生长的)。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唐时最盛。羌笛:笛子原是羌族乐器,故称。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即羌笛所奏。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古代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故名。【赏析】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旗亭画壁”的“异”事,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却反映出当时此诗即受到人们的喜爱。首句出人意表,先描绘出如此奇特的画面:蜿蜒奔流波翻涛涌的黄河,如同一条飘飞的长长丝带高挂白云间。这真可谓神思妙想,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诗人的这种描绘,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根据了绘画中特有的透视法。透视法的视觉印象是,凡视线以下的物体,距离愈远,它在画面上的位置愈高。黄河只是在地面流,无论如何不会与天相接,但是,当王之涣由下游纵目向上游观望,随着视线的延伸,却觉得脚下的黄河愈远愈高,以至于“远”“上”到“白云间”。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抓住这种视象去创作,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名句,也采用的是同一观察法。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视线运动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摄取的是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而王之涣的视线运动则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摄取的是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第二句仍接着写景。“一片孤城”是近景,“万仞山”则是远景。远处崇山峻岭的映衬,愈显得边城的孤危,整个意象悲壮而苍凉。诗写到这里,仍未出现人物。但是,既有这样一座“孤城”,则会有戍边的将士。诗人撷取这种悲壮苍凉的意象,其目的,正在于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心态作准备,进行环境烘托。三、四两句,由闻笛入手写将士们的心态。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边地环境的荒凉,令将士们不堪;而羌笛奏出的《折杨柳》伤离曲调,更使将士们乡愁难禁。但是,如仅仅只是在那里一味地“怨”“杨柳”,则本诗就完全成了另外一种情调。这两句诗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何须”二字作转:玉门关外这样的苦寒边地,春风不度,杨柳难青,无法折杨柳寄情,既然如此,羌笛有什么必要再吹奏《折杨柳》这样伤离的曲调呢?两句诗中,既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又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悲中不失其壮,慷慨悲凉,与中唐以后某些边塞诗的衰飒颓唐情调显然不同。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典型的盛唐之音。【点评】这是一首情调悲而不失其壮的边塞诗。首句言,向上游望去,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大河,似一条白练远远地伸向云间。此静态的描写,突出了“黄河”源头之高、源流之长。也展示了边地广大、空旷、壮阔的风光,真神来之笔也。次句说,凉州边城,犹如一座壁垒,背靠万仞高山,孤独地耸立在边塞上。此写出了“孤城”地势的险要,处境的孤危。此二句写景,赞美边塞的壮阔雄丽,边关的险峻挺拔。第三句忽转,写所闻之声。此句之“何须怨”,极妙,深含二意:一言边地春迟,杨柳不青,折一枝杨柳寄情不能,何其难堪;一言孤城征夫,心怀此情,听羌笛《折杨柳》曲,流露出强烈的哀怨愁苦之情。结句用典,如水到渠成。更说明了边地之苦寒,含蓄而深刻地透露了思乡之情思。此二句抒情,是多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啊!此诗悲壮苍凉,无衰飒颓唐之气,乃唐音之正声,可谓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

《人权宣言》

又称《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是人类权利基本文件之一,发表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1789年7月9日,法国国民议会改为制宪会议,7月14日,制宪会议推选拉斐德、穆尼耶、塔里兰和西耶世等进行起草工作,8月20—26日由制宪会议通过。它曾成为法国1791年,1793年、1795年宪法的序言。全文共17条。《人权宣言》开宗明义宣布了一些基本人权如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安全权。其中第1条指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因此公民的荣誉只能是建立在公共事业的基础上。第2条指出,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3条指出,国民是一切主权之源;任何个人或集团都不具有任何不是明确的从国民方面取得的权力。这3条构成自由的基础和资产阶级民主与法治的基础。以后各条对这些原则进行了阐发提出了一系列法治原则。如第6条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凡属公民都有权以个人的名义或通过他们的代表协助制定法律,不论是保护还是处罚,法律对全体公民应一视同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8条提出,罪刑法定原则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法律只应判处绝对而且明显地非判处不可的刑罚,除非依据一项犯罪前已公布在案的法律,并合法执行,任何人都不应受到惩罚”。第11条论述了言论自由原则,指出“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另外第13条论述了分权原则,第17条论述了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该《宣言》借鉴了北美某些州如弗吉尼亚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宪法,吸收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之精华,如孟德斯鸠、洛克的分权思想,百科全书派、洛克的自然法理论,卢梭人民主权及公共意志思想志等,反映了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激励了当时法国大革命发展。

()

《十日谈》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1313—1375)的短篇小说集,也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1348年,佛罗伦萨十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住了10天,为消遣时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作品题材广泛,主要取材于西方的寓言、传说和东方故事集,也有不少篇章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经过作者的加工改造,给这些故事注入了新鲜血液,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诗人和艺术家,作者通过不同的画面,从各个角度概括了意大利的社会风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