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我登上仙人骑鹤飞天的名楼,挥手送别敬爱的前辈诗友。在这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呵,他要东下繁华的都会扬州。【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1]孟浩然长李白十二岁,青年李白出川与之结识时,孟已诗名满天下,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写过许多诗赠给这位好友。这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的一首短诗。广陵,即扬州。之,往。写作年月失考。[2]西辞:从武昌黄鹤楼往扬州,是由西往东,故曰西辞。烟花:泛指绮丽的春景,杨柳堆烟,繁花似锦。[3]“孤帆”二句:写孟浩然乘舟而去,李白在楼头远望,一直望到江水流于天涯,帆影消失于碧空,诗人情思无穷已。《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诗选胜直解》也说:“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二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鉴赏】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算是他的前辈。这首诗大概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是诗人“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时期。在湖北境内,前辈诗人孟浩然的名气很大,李白对他十分崇敬。在另一首诗中称他为“孟夫子”,景仰如高山,对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清高自由非常向往。不向帝王称臣,这是多么的洒脱高傲,与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傲性情完全切合。有这样的切合,才会有惺惺相惜的深挚感情,才能让感情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自然流出,浸润在任何场景之中。孟浩然在一个繁花似锦的季节要到令人神往的扬州去,仅此就牵动了李白的心灵,所以在送别的时候那眼神一直随之而去,一直到“孤帆远影”消失在天的尽头。这不是一般的旅游,也不是一般的送别,而是个性张扬的人生价值宣言,目空一切的送别。为什么这样讲?末两句表层似乎是写深情不舍,似乎只有朋友情谊可解,其实不然,那个“孤”字就大有文章。“孤芳自赏”、“孤高”、“月轮孤”、“天才和圣贤总是孤独的”。这些词句的对立面是“芸芸众生”,是“俗人”、“俗物”。而李白眼中只有“孤帆”,因为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他是视而不见的,那些都是俗人俗物,其实长江上绝不可能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行驶,一个“孤”字,将李白与孟浩然相同的性情形象地道出。【赏析】开头两句叙事。交待朋友离开的时间、地点和去向。在烟花三月的暮春季节,在黄鹤楼这个地方,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去扬州。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朋友去扬州应是人生的快事,但是想到朋友分别,仍然会产生留恋之情。后两句写景。黄鹤楼上酒筵饯别结束,与朋友握手话别互道珍重后,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登舟扬帆而去,孤帆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碧空尽头,隐入水天相接之处,诗人仍不忍离去。思绪如面前滔滔江水的诗人,以流向天际的滚滚江水来象征友情和别意,映衬出诗人对好友离去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李白的胸襟开阔,所以尽管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纤弱感伤的情调,而是显得豪放旷远。全诗写景入神,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且景象阔大,色调鲜明,有诗情画意的韵味。【集评】宋·陆游:“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五)【总案】此诗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孤帆远影碧空尽”,有的则作“孤帆远映碧山尽”,此外还有作“孤帆远映绿山尽”(敦煌残卷本)的。如作“孤帆远映碧山尽”,当是江行所见,正如陆游所说,“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如作“孤帆远影碧空尽”,则是写出目眺孤帆远去,以至渐失踪影。本诗写送行,就送者的角度来说,自以作“孤帆远影碧空尽”为是,这样不仅合理,而且更富有意境,令人有无穷回味。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

【诗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出处】唐·杜秋娘《金缕衣》。【意思1】有花可折的时候就应当折下来,不要等到没有的时候空折树枝。有花:一作“花开”。直:径直,就。须:应当。【意思2】有花:一作‘花开’。堪:可以;能够。此联的意思是:枝上的花儿正当开得艳丽可以折的时候,你就应去折,不要等到没花的时候去折,到那时只能去折空的枝杆了。后用来教育青年人要把握好青春的大好时光,切不可虚度年华,蹉跎岁月。【评析】《全唐诗》此题作者为无名氏。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用法例释】用以说明要珍惜时光或抓住机会,免得错过后追悔莫及。[例]人海茫茫,既寻觅到意中人,就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与其在怯懦中苦苦相思,毋宁鼓起勇气向他伸出你的手:“来吧,请与我同行!”(燕庚乔等《当代青年生活难题1000解·婚恋家庭篇》)【英文翻译】1.PlucktheblossomsinthespringtimeWhentheyopentothesun.Foryou'llfindbutwitheredbranchesThenbrightyouthandlovearedone.(HenryH.Hart译)2.WhenflowersareinfullbloomPluckthemasyoumay.Donotwaituntiltheyfade;You'llonlytakeatwigaway!(黄新渠译)3.GathersweetblossomswhileyoumayAndnotthetwigdevoidofflowers!(许渊冲译)【全诗】《金缕衣》.[唐].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鉴赏】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名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是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砥砺教化·气高志远”类的诗句。

()

罗隐文《英雄之言;荆巫;越妇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题解

()

【诗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译注1】老朋友来到我的梦中,他知道我一直在想念着他。故人:旧友,指李白。明:明白。忆:思念。【译注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李白。明:知道。长:通“常”,经常。此联的意思是:老朋友进入我的梦乡,跟我相会,知道我经常在苦苦地想念他。后用来表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或深切思念。【鉴赏】老朋友来到梦中与我相见,因为他知道我日夜都在思念他。思念老友,梦见老友,诗中充分显露出作者杜甫对李白无限的怀念与深情。现今常用“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两句诗,来表示对知交故旧的深长思念之情。【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梦见或回忆起了思念中的亲友。[例1]这是我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日夜梦见儿时好友陈尔康所写的《江城子》一词,正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尔康是野火社的发起人之一,谢世约有三十五年了。(黄贤俊《忆野火社的朋友们》)[例2]又听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的《闻捷诗选》将要出版。一个高大健壮的身影,一阵爽朗直率的谈笑声,就一次次来到我的面前。“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袁鹰《故人入我梦》)【全诗】《梦李白二首·其一》.[唐].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赏析】至德元年(756),李白在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璘的“勤王之师”中为府僚,他有意借此机会一展宏图,对光复大业做出贡献。谁料第二年李璘因为叛逆嫌疑,李白也被牵连入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监狱,次年(758)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乾元二年(759)才遇赦得释,返回浔阳。这年的秋天,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他知道李白入狱,但不知道已经赦还,他怀念李白,忧思入梦,先后写了两首题为《梦李白》的抒情诗。“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第一首诗的开头二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念好友李白的痛苦心情。“死别”,常使人“吞声”呜咽,悲痛欲绝,但那究竟是无可奈何的事。“生别”更使人牵肠挂肚,忧心忡忡,痛苦难言,尤其像杜甫和李白这样的至交。“常恻恻”表达了诗人忧郁惆怅的心情。“江南瘴疠地”四句,说明目前李白的身份是“逐客”,处境十分恶劣,再加上“无消息”,这就导致“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清人王嗣奭说:“不但言之忆,而以故人之梦,为明我相忆,则故人之魂真来矣。”这是对两句诗确切、细致入微的解释。“恐非平生魂”六句,写诗人与李白梦中相见情境和诗人的梦中思想活动。诗人疑心李白可能已不在人世,所以梦中“何以”、“恐非”不断地提出疑问。“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魂来”、“魂返”指梦中李白幽灵的来去,仇兆鳌说:“枫林,白所在(以浔阳言);关塞,公(指杜甫)所居(以秦州言)。”青,形容枫叶的惨绿色;黑,形容关塞的夜景深沉。这两句写梦中气氛,阴森惨淡,意境凄清,表现的是梦中景象,也反衬出杜甫无法排解的阴暗惨淡的心理。结尾四句,写诗人梦醒后迷惘的神思和焦虑的心情。“落月满屋梁”,时间到了后半夜,落月洒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这时诗人的神思已从梦中回到现实,刚刚在梦中见到的李白的影子,似乎依稀在自己面前,这时他的心情迷惘、悲凉。“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结尾二句,当代学者林庚认为:“这里隐然以屈原的流放以至死亡,暗喻李白可能的遭遇。”这种解释显然是可取的。

()

两肉缘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四卷十二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

【诗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意思】海内:四海之内,即国境之内。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此联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哪怕远在天边,也就像在近邻一般。后用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也用来形容朋友间有诚挚的友情或个人有宽广的胸怀。【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应用】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存在,即使相互之间远隔天涯,也像近邻一样亲密。语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比喻朋友之间不管相隔多远,关系总是很密切。◇学电脑,编软件,上网络,不仅能很快就把地球变小,真真感觉一把什么叫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且还能促进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曲伟杰《时髦:生活的华彩乐段》,《中国青年报》1997年7月25日)【全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鉴赏】读这首诗有两处值得注意。一是诗题上的“蜀川”不是“蜀州”(今四川崇庆)。因唐时蜀州置于686年,其时王勃去世已经十载。“蜀川”泛指蜀地。二是首句“城阙”指长安而非成都(近年有人持此说),《文苑英华》这句一作“城阙俯西秦”(西秦相当今陕西一带)。“城阙辅三秦”意思是“城阙辅以三秦”。倒装句法,旧诗习见。不仅第一句如此,第二句“风烟望五津”也是“望五津风烟”的倒装。项羽灭秦,曾三分秦的关中之地,所以后人称其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关中一带原野环卫着京都长安,写景中点出送别地点。下句“五津”指四川境内都江堰至犍为一段岷江的五个渡口。“风烟望五津”是说向蜀中方向望去只见一片风烟迷茫,写景中点出杜少府的去向。这样,诗的开头虽未说送别,但通过对举两地风光,用“望”字一点,写出了行者踌躇上路、前途茫茫的状况,也写出了送者一片依依惜别之情。“宦游”指离乡在外做官。而在唐时人们心目中,在京供职和远放外任有很大差别。而从京都长安到边远的蜀地,杜少府不免感到悲凉。诗人王勃非常体贴朋友的心情,他轻轻抹去那“不同”,而强调彼此的“同”——“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是离乡谋生,同在“他乡别故人”啊。这一说就显得彼此平等,同情由衷。虽然事实上差异仍然存在,强调彼此的相同只是一种“临机诡辩”或“脑筋急转弯”,但通过富于人情味的诡辩,双方的亲密感增加了,不怕杜少府不感动。动之以情,会使人感到慰籍;而喻之以理,更能使人为之振作。以下诗人就讲了两句豪言壮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有意无意地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诗意。但曹植偏于大丈夫应以四海为家这一层意思;而王勃更强调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心理上的亲近,在道义上的互相支持和鼓舞。他的诗句成为崇高友谊的赞颂,所以特别为人传诵。诗的结尾承天涯比邻之意而来,化豪言壮语为款语叮咛:“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象乐章中一个舒缓的尾声,情味深长。“悲莫悲兮生别离”。南朝文人江淹在《别赋》中历叙各种离别情事后,满有把握地结论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唐代诗人往往和前人唱反调:“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等等,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同一基调,读后使人胸怀宽广,态度乐观。这显然是那个长期繁荣统一的大时代所赐。而在送别诗中首先举首高歌、指出向上一路的,却不得不推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司马相如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1)

()

【名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荆楚之地,苍山古老;幽燕之处,白昼寒冷。此别之后,一向寒冷的北方,一向南方,不言别离之情,而怅惘心绪自在其中。

()

宋词典故·玉门关外

【出典】《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而超妹同郡曹寿妻昭亦书请超……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唐·李贤注:“玉门关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酒泉,今肃州也。去长安二千八百五十里也。”

()

【名句】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

语出唐代孟郊《上包祭酒》诗。我希望能凭借黄鹤的翅膀,直上九天,尽情翱翔。两句诗表达了不愿碌碌一生,志在攀登高峰的壮烈情怀。黄鹤:传说为仙人所乘的一种鹤。

()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石榴”类的诗句。

()

[南朝·陈]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

[原文]

元丰①中,庆州②界③生子方虫④,方⑤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⑥,其喙⑦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⑧以钳搏之,悉为两段⑨。旬日⑩子方皆尽,岁以大穰(11)。其虫旧(12)曾有之。土人(13)谓之“傍不肯”。

()

名言: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

【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处】唐·刘禹锡《乌衣巷》。【意思】朱雀桥边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照。昔日出没于王、谢两家族高堂丽舍间的飞燕,如今飞入了平常的百姓家中。一、二句借景极力渲染朱雀桥边的寂寥、惨淡。三、四句继续通过景物委婉暗示,乌衣巷繁华已去。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诗借景寄情,言简意深,余味无穷。注:乌衣巷,是六朝时金陵的一条繁华街道。晋代王、谢等豪门大户多居此地。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淮河的大桥,邻近乌衣巷。【赏析】此诗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诗。“朱雀桥”、“乌衣巷”是相邻的地名,桥在秦淮河上,是通巷的必经之路,巷内是高门士族聚居区,王、谢均是当年的权贵之家。“夕阳斜”突出了惨淡景象,喻写当年权贵的没落;燕子做巢处的变化,更透露了历史巨变的凄凉。全诗蕴藉含蓄,感慨深沉而又藏而不露,一腔思古幽绪,读来余味无穷。【全诗】《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释】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以三国时东吴乌衣营驻地而得名。东晋初士族首领王导建宅于此,遂成为王、谢两大贵族世家的聚居地。2.朱雀桥:又名朱雀航,架在秦淮河上,正对金陵城南的朱雀门,与乌衣巷邻近,是昔日的交通要道。【题解】这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人从“金陵”城中选取两个极有代表性的地名“朱雀桥”与“乌衣巷”领起一、二两句,对偶天成,色彩斑斓,既能标帜金陵的地理环境,更能激发关于六代繁华的联想。然后将“野草花”、“夕阳斜”两种荒凉景象和这两个显赫地名联结起来,于强烈反衬中蕴涵异常丰富的暗示,引人深思。前两句写静景,“静”得凄凉。后两句,于“野草花”、“夕阳斜”的静景中添入燕子飞来的动景,以动形静,更见凄凉。燕子不仅是候鸟,还有“喜居故巢”的习性。诗人抓住这一点,与一、二两句关合,写出了两个警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唐汝询《唐诗解》所说:“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全诗不正面落墨,只选两个地名,用野草、斜阳、旧燕渲染,而王朝兴替、人世变迁的深沉慨叹,已见于言外。辛弃疾《沁园春》云:“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飞燕?”抓住此诗的主要特点推此诗为绝唱,确有见地。【全诗赏析】秦淮河,朱雀桥,乌衣巷,好一个繁华的所在。南京,秦淮河上,一桥飞架南北,这就是朱雀桥。桥的这一头,车水马龙,寻着这些车马的影踪,我们的目光会转向桥的另一端。放眼望去,乌衣巷口,那里有巍峨的亭台楼阁。亭台楼阁之上,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了淝水之战的谢安等高门士族正舒适地坐定,静享玉液琼浆,海陆八珍。下人不时地奔走相告,说有客来访,静候大人的回话。兴致高时,“见”!于是客人带着十分谨慎,小心地同尊者说话。高兴处,赐一旁坐,一起看水袖起伏,听人间至曲。倘若心情不佳,挥挥手,执事自觉地回报,来人无奈地退回一边,静静地等候下一次的机会。此时,桥头依然是车水马龙,依然是来人如织,他们就这样希求得到高门士族的接见。也许是玉液琼浆的味道太醇厚了,海陆八珍的色彩太诱人了,看,那飞燕早经不住诱惑,双双飞将而来,停在华屋之上,叽叽喳喳地嚷个不停。民间有种说法,说燕子来巢,只是为了找个安身的所在,传说它们的言语是:“不吃你米,不吃你谷,只找你借间屋。”不管如何,燕子总是给这里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感觉,那是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诗人漫步在秦淮河边,如今的朱雀桥边,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之象。野草从中,零星地点缀着几朵无精打采的野花,诗人的情绪也霎时低落了。夕阳把一抹余晖投向大地,日薄西山的没落感也就在这抹余晖中洒满了大地。渐渐走近昔日高亭大厦的所在,却早已寻不到它们的踪迹了。这里,平常百姓的居所散布开来,四周是一片宁静。突然,传来了一声燕子的呢喃,诗人感慨了,他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最为恋旧,如今,已失去了它们昔日筑巢的所在,但它们依然深深记着这片土地。它们,就是历史沧桑巨变的最有力的见证!夕阳西下,诗人静静走在朱雀桥上,回望着这段历史,品尝着时光流逝、历史兴亡的感慨。

()

【名句】寸寸河山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

[注释与译文]瓠(kuā)离,这里有分割的意思。这两句说,每一寸祖国的土地都象金子一样珍贵,什么人能担负起制止祖国被宰割分裂的重任呢?诗人痛惜美丽富饶的祖国遭受列强瓜分,呼唤人们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而不懈战斗。

()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秦末反秦义军中,项羽、刘邦貌合神离。漳水一战,项羽一举击败了秦军主力后,直奔秦国都城咸阳。可是,项羽的先遣部队在幽谷被刘邦(沛公)派出的守兵挡住了,而且刘邦手下的官吏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暴跳如雷,立刻下令攻打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赶到刘邦军中,向他的老朋友张良泄露了这个机密。刘邦自知敌不过项羽,便拉拢项伯,提出两人结为儿女亲家,并商定刘邦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第二天清晨,刘邦率骑兵来到鸿门,连声向项羽道歉:“我和将军协力攻打秦国,我先攻入关中,只是有小人挑拨,使将军对我产生了误会。”项羽见刘邦态度真诚,便消了气,客客气气以酒相待。项羽的谋士范增深知刘邦野心勃勃,不甘人下,便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可项羽毫无反应。于是,范增走出营帐,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让他进帐借敬酒、舞剑之机,杀死沛公。项伯见项庄来者不善,为保住亲家性命,拔剑与项庄对舞,并时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得项庄无法刺杀刘邦。在这紧急关头,刘邦的谋士张良走出帐外,告诉樊哙,项庄表面舞剑,真正用意是刺杀沛公。樊哙立即携剑带盾,闯入帐中,守护在刘邦身边,使沛公转危为安,最后终于逃离了鸿门宴。

()

诗话。十二卷。明王世贞撰。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初任刑部主事,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忤权相严嵩。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为明后七子之一,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而藻饰太甚。晚年渐趋平淡。著述宏富,有《弇山堂别集》一百卷,《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零七卷,《艺苑卮言》十二卷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摹秦仿汉,与七子门径相同,而博综典籍,谙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

《艺苑卮言》是文学批评专著,其主要内容有:一、阐释“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认为西汉文实、六朝文浮、唐文庸,宋文陋;盛唐诗气完、丽雅、沈雄,元和长庆以及宋元诸作,皆不足观。二、重视前人作品中的法度,倡导摹拟。如卷一云:“诗有常体,工自体中;文无定规,巧运规外。”“法合者必穷力而追新,法离者必凝神而并归。”主张以古人佳篇朝夕讽咏,达到神与境合,得心应手的地步。三、推崇与严羽“妙悟”说一脉相通的“格调”说,谓“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卷一)。四、标榜颂扬李梦阳、李攀龙、何景明诸人的创作。

()

梅尧臣《鲁山山行》

梅尧臣

()

范成大

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拼作西风客。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

()

诗歌·乐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处】唐·杜牧《泊秦淮》【意思】那些歌女不懂得亡国之恨,隔着江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南朝陈的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乐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荒淫奢靡,耽于声色,终于亡国,人们便把他所作的用于娱乐的这首乐曲看作亡国之音。【鉴赏】酒楼中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恨意,隔着江水仍旧演唱着《玉树后庭花》的曲子。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与美女姬妾寻欢作乐时所作之曲,陈后主荒淫而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犹”字,便将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亡国之音被歌女们一遍遍欢唱着,诗人如何不痛心。此处表面上是斥责歌女不懂亡国之音的悲恨,实则却是暗中讽刺那些无聊消遣的听众——纵欲享乐的贵族官僚们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晚唐社会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这些食官禄者非但不为国出力,还整日高歌畅饮。诗人在此以曲笔出之,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憎恨之意,又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担忧之情。【用法例释】用以讽刺国难当头之际,一些人毫不关心国家安危存亡,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例]当然,畸形的殖民地繁华仍然如旧,歌台舞榭仍是客满,灯红酒绿,夜夜不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当年的诗似可为今天写照。(袁鹰《寄到Y城去》)【全诗】《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释】①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横贯今江苏南京市。因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②商女:歌女。刘禹锡诗“扬州市里商人女”,即在秦淮商人舟中之扬州歌女。《后庭花》:即《吴声歌曲》之《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新歌,内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语,后人说它是亡国之音。【鉴赏】此诗为一篇羁旅之章。诗人赴扬州刺史任,路过六朝古都建康,唐都虽不在此,而秦淮河两岸纸醉金迷的繁华景象却甚过京都。首句就不同凡响,两个“笼”字尤其醒目。烟、水、月、沙均为两个“笼”字融会为一,点画为一幅甚是雅致的水边夜景图。柔媚静寂而又清漪微浮,笔墨轻淡而有朦胧冷谧的气氛。“水、月”与次句“夜泊秦淮”关联紧密,读完首句再诵次句,煞是自然。倘若按作者行动来看,应为“夜泊秦淮”在前,“烟笼寒水月笼沙”于后,但果真如此,反觉平淡无奇了。其妙处在于:其一,这样先创设出颇具特色的环境氛围,有夺人于先声的功效;其二,如此也很合符一幅图画之画面与题字的关系,即常常是先驻目于那幅图画之画面——“烟笼寒水月笼沙”,之后再细瞧边角之题字——“夜泊秦淮”。所以这样处理很符合人们艺术鉴赏的习惯。次句看似坦平,却颇令人品味。因为“夜泊秦淮”而“近酒家”,同时说明首句时间、地点,且照应诗题。因为“近酒家”方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才感触到了诗人的情思。此句起承转下,统领全章,构筑精细不落俗套。商女本为侍候他人的歌女,唱啥全凭听者情趣而定,可见诗人第三句乃为一种曲笔,要说“不知亡国恨”的正是那在座的把玩者——贵族官绅们。据传替陈后主制作的亡国之乐《玉树后庭花》,早就寿终正寝了,然而,现今却又有人在这颓世之际,不以国事为重,反用如此亡国之乐来寻乐找趣,这怎么不让诗人由此而生历史悲剧又会重演之感慨呢!“犹唱”两字,巧妙而自然地将历史、现实与想象中的未来连为一线,韵味无尽。这三四句于委婉轻盈的曲调之中,显现出风趣的讽刺,婉转的喟感,无限的悲怆。此诗系千古名篇。首句造势,次句实写。正因“近酒家”,才有三四句,有兴亡之感叹。【鉴赏2】此诗杜牧夜泊秦淮河有感而作。秦淮河在江苏省西南部,经南京市区西北流入长江。第一句“烟笼寒水”与“月笼沙”互文,即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洲。又由于“烟笼寒水”与“月笼沙”形成句中自对,二者又都是“主语+动词+宾语”的完全句,在意象上重复出现,就写出了一派迷离恍惚的江上景色。诗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景色关情的夜间,乘船来到秦淮河,停泊在靠近酒家的地方。这“近酒家”三字,为诗人抒发感情启动了闸门。金陵(今南京)属六朝都城,商业素称发达。秦淮河原是游人如云、王孙公子们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至此或许是为了沽酒以消忧解闷吧!结果竟大大触动了他的情怀。第三、四句,诗人兴起无限的感慨,表达了他深切的悲痛之情。“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商女唱亡国之音,是因为不知亡国之恨,然而指使歌女歌唱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难道也不懂得这是亡国之音吗?毫无疑问,这些人多是皇孙贵族、官僚豪绅,他们也如陈后主一样,不以国事为怀,只知寻欢作乐,喜欢听这些靡靡之音。诗人凭着他清醒的头脑和惊人的洞察力,预感到晚唐政权正在走向灭亡,因而对国事深怀忧虑。回头再看“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它似乎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包含着诗人对当时政治气候和社会状况的感触和认识,属于比兴的范畴。《后庭花》,陈后主之所作也。主与幸臣各制歌词,极于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故杜牧之诗云……。《阿滥堆》,唐明皇之所作也……二君骄淫侈靡,耽嗜歌曲,以至于亡乱。世代虽异,声音犹存,故诗人怀古,皆有“犹唱”、“犹吹”之句。呜呼,声音之入人深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而《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徐增《说唐诗》卷十二)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李锳《诗法易简录》)

()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

【名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注释与译文]晚风劲吹,两岸树叶萧萧地发出响声;月光所照,只有江上一只孤零零的船儿。诗句创造出一个清寂的意境,衬托出诗人浓重的孤独感。

()

(节自《范睢蔡泽列传》)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

黄巢《菊花》

黄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