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推荐。爱诗词网。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题解】《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双调六十二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注释】1.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2.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3.吟啸:吟诗、长啸。4.芒鞋:草鞋。5.烟雨:烟波风雨。6.料峭:风力寒冷、尖利。7.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串译】不要听风穿树林、雨打树叶之声,我依然边吟诗长啸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轻松,谁怕这风风雨雨?我一生任由烟波风雨与我同行。阴冷春风又把我吹醒,微感有些寒意,斜阳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没什么风雨,也没什么“天晴”。【赏读提示】此诗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诵读全词,应呈现出词人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语气中应充盈着潇洒、旷达、人生豪迈之气概!【断句顿挫建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推荐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酒尚温时斩华雄。推荐。爱诗词网。三国诗词《温酒斩华雄》原文|译文|赏析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①。云长停盏施英勇②,酒尚温时斩华雄③。【释词】①辕门:将帅军营或官署外的大门。画鼓:用颜色涂饰外表的军中战鼓。《渊鉴类函》引《卫公兵法》:“夫军城及屯营行军在处,日出日没时,挝鼓一干槌(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声为一叠。角声止,鼓音动。以此三角三鼓而昏明毕。”②盏:浅而小的杯子杜甫《酬孟云卿》:“宁辞酒盏空。”停盏,放下酒杯。③尚:还。【赏析】董卓部将华雄率军压境,十八路诸侯讨董联军,派出数员上将出阵交战,都被华雄斩首。众诸侯大惊。在这危急关口,关羽挺身而出,请战华雄,显示了神武的英雄性格。这首诗就是赞美关羽的神勇。“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刻画关羽英雄史的首篇,从此,揭开了关羽传奇而神勇的战斗乐章,可谓:“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关羽斩华雄最精彩那一笔是写一杯酒。关羽请战,犹如巨石投湖,引起波涟荡漾。他的卑微的地位,触发新老诸侯不同的情绪和态度,激烈的争吵,厉声的喝骂,好言的劝告,最后落到曹操为关羽壮行祝酒。关羽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关羽对华雄斩将给各路诸侯造成的威慑和紧张,对请战时引起的内部的歧视和争论,都置若罔闻,把一场严酷的厮杀说得何等轻松,大有手到擒来的气概。关羽出战后“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又一次气氛的烘托,积之愈厚,出之愈猛。“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多么神速,多么英武,好一派大将风度。小说这段精彩的文字,凝缩到诗中:“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关汉卿田汉。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田汉·关汉卿》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田汉,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剧作家、诗人。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原名寿昌。少年时期,田汉就受到进步诗人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思想。1916年,受到舅父易象资助,东渡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就读,并加入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进行诗歌创作。1920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职期间创作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这时期,田汉不仅从事文艺创作,还积极参加政治运动,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个人执行委员之一。同年4月田汉发表了《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投奔无产阶级。1932年田汉参加中国共产党,担任一些重要职务。这时期,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回春之曲》等作品,同时,又进入电影界进行艺术活动,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进步电影文学剧本。又创作了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抗日战争期间,田汉除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外,仍继续进行创作。抗战胜利后,他又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梦》等戏剧和电影剧本。新中国成立后,田汉担任国家文化部门重要领导职务,为繁荣和壮大戏剧队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还创作了话剧《关汉卿》和《文成公主》。这两部剧作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内容概要《关汉卿》,多场次话剧。元代大都,传来呜呜的号筒声,一列行刑的队伍穿过大街。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年轻女子就这样被押赴刑场。许多善良的人们慨叹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临街酒馆里的刘大娘向关汉卿讲述了女犯朱小兰的不幸遭遇以及她的悲惨身世。朱小兰的悲剧激起了关汉卿对这个弱女子的无限同情之心和对官府衙门草菅人命的无比愤慨。富有强烈正义感的关汉卿要拿起笔,把朱小兰的悲剧写出来,让人们看清社会的腐败,为百姓们伸冤。他决定以朱小兰的遭遇为素材,进行创作。杂剧名角朱帘秀本是良家女子,因在元人的欺压下,家破人亡,走投无路,最后落入烟花巷,成为远近闻名的歌伎,她不仅演技高超,并且又以刚正不阿、豪爽侠义而闻名,深受戏剧界同行的赞誉和敬重。她和关汉卿交情很深,听说关汉卿要为朱小兰鸣不平,十分赞赏他的勇气,鼓励他一定要创作成功,并表示只要他敢写她就敢演。她的徒弟赛帘秀等人闻讯关汉卿创作抨击时弊、为百姓伸冤的好戏,都十分振奋,纷纷表示坚决参加演出。朋友和同行们的支持与鼓舞,给了关汉卿的创作以极大的信心,立即投入紧张的创作中去。他夜以继日,伏案疾书,把对朱小兰的同情和对黑暗政府的恨全部集于笔端,终于完成了一部震天动地的举世佳作《窦娥冤》。他的朋友王显之闻讯赶来,俩人共同把剧本又润色、修改了一遍。这样,一部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内容深刻的《窦娥冤》诞生了。戏剧界的朋友们被关汉卿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可是,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竭力阻挠,大加干涉。叶和甫听说关汉卿居然写出一部冒犯政府、替百姓伸冤呐喊的剧本,急忙来到关汉卿的家,假惺惺地劝他千万不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创作,应该多写烟花粉黛取乐于人的作品。这个厚颜无耻的家伙还力劝汉卿去迎合、巴结元世祖的宠臣阿合马,这样便可享尽荣华富贵、应有尽有。刚正不阿的关汉卿恨透了像叶和甫这样的小丑,听了他的一番胡言,气愤至极,把他轰出家门。《窦娥冤》一剧在投入排练的时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最重要的是没有演出场地,剧场的老板们只顾多挣钱,一听说要在自己的剧场上演这种冒险的剧,生怕得罪政府中的大人物,纷纷拒绝。在关键时刻,关汉卿的老友王和卿及时赶来,出面周旋,帮助关汉卿解决了演出场地的困难。在关汉卿和演员们的紧张努力下,《窦娥冤》终于赶排出来,并在颜丞相为其母祝寿之即,在玉仙楼上演。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许多观众被剧中情节所震动,剧场甚至有人高呼“为万民除害”。整个剧场气氛令人振奋。朱帘秀扮演的窦娥冤十分成功。颜丞相的老母也赏给她许多礼品。益都千户王著到后台慰问关汉卿和演员们。《窦娥冤》的上演使朝廷官僚们心惊肉跳,他们又恨又怕。阿合马遣人传令,第二天晚上还得上演,但是,一定要好好修改剧的内容。对此无理要求,关汉卿义愤填膺,他不屈服于强暴,发誓决不更改。朱帘秀也坚定地站在关汉卿一边,照原本演出。这样一来,该剧在社会上的反响愈来愈大。气急败坏的阿合马将关汉卿和朱帘秀两人关进监牢。并残暴地挖掉了扮演蔡婆婆的赛帘秀的双眼。面对强权镇压,关汉卿宁死不屈。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更激起他对黑暗统治的愤恨。他鼓励难友们“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当叶和甫来劝降时,告诉他王著因看了《窦娥冤》后十分气愤,刺杀了贪官阿合马和郝祯。官司越打越大。还说如果汉卿把一切责任都推到王著身上,自己不仅一身轻,还能得到巨额赏钱。他怒不可遏“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他下定决心“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一位善良的狱吏帮助他与朱帘秀相见。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使俩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关汉卿把自己写好的《双飞蝶》赠给她,表达了自己的一片衷情。狱中的关汉卿坚强不屈,狱外的百姓为他伸冤呐喊。朋友们上呈“万民折”,要求释放关汉卿,加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四起。这样,关汉卿才幸免于一死,被判驱逐出境,押往杭州。关汉卿这个敢于为真理而斗争的伟大的剧作家被迫离开了元大都,离开了帮助他、热爱他的至亲好友和乡亲百姓,告别了他深爱已久的朱帘秀。朱帘秀何曾不想与心爱的人远走高飞,共享人间美好的生活,但是,在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下,她的这点卑微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幸亏众人相助,经过一番周折,就在他们即将分离之际,官府传来命令,同意朱帘秀与关汉卿共赴杭州。作品鉴赏《关汉卿》是田汉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13世纪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而创作的。剧本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为中心,成功地塑造了关汉卿、朱帘秀、王和卿、王显之、阿合马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剧本描写了关汉卿正直、善良、勇敢的大无畏精神,无情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黑暗政治。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苦难和黑暗的时代。那个时代是没有道理和王法可讲的。人民的财产可以随时被侵吞、性命随时被杀害。一方面是统治者、恶霸、有钱有势的人肆虐猖獗、为所欲为,他们侵占民田,掠人为奴,无恶不作。据史书记载,被大恶霸阿合马掠去作妻妾的良家妇女竟达133人。一方面是贫苦善良的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尽欺凌而无处申诉。关汉卿的毕生事业,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高举起正义的火把,将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向那些无法无天的恶贼作强烈的抗议,宣泄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怨愤,为劳苦大众伸张正义。当关汉卿听说良家少女朱小兰因反抗恶棍凌辱,被赃官陷害处斩,胸中激起义愤,决心以此为素材,写下这千古悲剧。在当时的黑暗制度下,许多文人墨客都采取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对待人生,而关汉卿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反映现实批判现实。他冒着生命危险创作《窦娥冤》,并在作品中公然抨击统治阶级草菅人命的罪恶。关汉卿借不屈少女窦娥的嘴,对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诅咒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作天……”表现了关汉卿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无比仇恨。当反动权贵阿合马强迫他修改剧本否则不许上演时,关汉卿顽强抵制,不仅拒绝修改一字,并在善良歌伎朱帘秀等人的支持下,坚决上演。这种大胆反抗权贵,替穷人伸冤的勇敢精神,在当时的文人中,确实难能可贵。剧本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勇于自我牺牲、敢爱敢恨的朱帘秀,嫉恶如仇的赛帘秀,诙谐风趣、爱憎分明的王和卿,仗义、坚强的王著。也描写了淫威邪恶的阿合马,狠毒卑鄙的郝祯,投机取巧的无耻文人叶和甫。现存历史文献中,有关关汉卿的生平材料极少。田汉根据仅有的历史资料,全面分析元代社会的政治阶级状况以及人民生活,深入研究关汉卿作品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从而准确地把握关汉卿的思想和性格特征。田汉为人民奉献了一位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憎恨丑恶、不畏权贵、大义凛然,追求真理的古代文人关汉卿的光辉形象。七百年前,关汉卿以“酌奇而不失其真”的创作精神写出了惊天动地的《窦娥冤》,七百年后,田汉以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朽的剧作《关汉卿》。早在30年代初期,田汉就开始了他进步的文艺活动,并参与中国共产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以笔为武器向反动的黑暗统治宣战。因此,可以说,关汉卿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一切进步文人的斗争品格,也体现了田汉一生为我国戏剧事业奋斗的亲身体验。作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大胆的想象,炽热的诗情和作者一贯的历史责任感,博得极高的声誉。全剧结构完整、语言精炼、通俗,描写细腻,被公认为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堪称中国话剧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关汉卿》于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推荐。爱诗词网。三国诗词《赵云大战长坂坡》原文|译文|赏析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①!古来冲阵扶危主②,只有常山赵子龙③。【释词】①当阳:县名。西汉置。在今湖北当阳东。②危主:指处于危难之中的刘备。③常山:郡国名。辖境相当今河北唐河以南,内丘以北、正定、石家庄以西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北元氏县。赵云为本郡人。【赏析】小说家以这首诗满腔热情地歌颂赵云的忠勇。前一联突出他的勇,后一联颂扬他的忠。赵云是“五虎将”之一,他的勇武神威在小说中第一次全面的展现,便是大战长坂坡。曹军杀声震地,势不可挡,冲杀得刘备属下溃不成军。担负保护刘备妻小的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玄德,又失去了玄德老小”。拍马往长坂坡而去,他寻见甘夫人,救下糜竺,夺得马匹,护送二人直至张飞处。再回旧路,杀入重围,找到糜夫人和阿斗。“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前后抢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终于怀抱阿斗,献给主公。这一场威武雄壮的战斗,“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将赵云骁勇无敌,描写得活脱毕现。赵云的勇是为了忠,小说几处描写他忠心救主、誓死报主的心理。当找不见刘备及其妻小,赵云自思道:“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败,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当得知二夫人和阿斗的去向,赶快让简雍先去报与主人:“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当见到甘夫人、糜夫人之后,一再谢罪:“使主母失散,云之罪也!”“夫人受难,云之罪也!”最终还是怀抱公子,身突重围,献给刘备。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危难显忠臣。赵云的忠正是在危难之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小说家特别指出这一点:“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江城子 苏轼。推荐。爱诗词网。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山东密州时所作。宋仁宋至和元年(1054),苏轼与温柔、漂亮、性格内向的王弗结为夫妻,“敏而静”的王弗处处关心体贴着才华横溢而又锋芒毕露的苏东坡,成了苏轼仕途生活中形影难离的“贤内助”。可是,谁知霹雳一声,刚活了二十六岁的王弗,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竟在汴京突然去世。这无疑是对苏轼的一个沉重打击,他曾在王弗坟前无限悲痛地长叹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时光流逝,爱妻王弗不知不觉已谢世十年,这宦海沉浮的十年,曾几经坎坷险阻,使诗人更加增添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开篇几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词人一开头便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直接倾泻出来。十年了,生死相隔,阴阳殊途,音讯渺茫;两不相知,无语衷肠,令人肝肠寸断。十年了,岁月默默地从身边流逝,但心中的怀念,却埋得更深、更浓,滚涌得更为激荡。用不着思量,因为思念已融进了心灵;用不着追忆,因为怀念已随着脉搏在时时跳动。这浓浓的思量呵!时时刻刻都撩动着词人的魂魄、萦绕在词人的梦乡。开头这三句,作者十分巧妙地用“不思量,自难忘”的相反角度写出了自己思量的深厚。如果平铺直抒,则显得平而无奇、淡乎寡味,而苏轼从反面着墨,却使情感摇曳跌宕、愈演愈浓、撼人心魄。如果说首句的“十年”,是从时间跨度的长久上渲染出词人浓烈的怀念;那么下面的“千里”,则又通过空间距离的遥远,进一步烘托出了一个凄凉冷寂的境界。人已谢世,踪影难觅,就连藏身的坟墓也孤零零地远在千里之遥,到哪里去诉说自己心中的凄凉呢?这里既写出了亡妻的孤独,更含有自己寂寞辛酸的眼泪。前面,词人用“十年”“茫茫”“千里”“孤坟”写出了自己满怀的凄凉,可谓淋漓尽致。但出人意料的却是词人“百尺竿头,更上一层”,用一个“假设”把浓烈的感情推向了汹涌的顶峰。十年岁月,人生坎坷,往日的容颜已消失殆尽,所剩下的只是满面尘灰、两鬓白霜了,此时,即使与亡妻相逢,恐怕也不会相识了。“纵使”二字,下得重如千钧,本来不可能相见,却幻想可能,越显示出作者的一往情深。同时,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了自己仕途失意,饱经沧桑的伤感和悲凉。上阙写思念,几经转折,淋漓酣畅地抒发出了自己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下阙词人则把笔触一转,由白昼浓烈的思量转入夜晚牵魂萦心的梦乡。“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本欲相见,果然相见,积思成梦,真实自然。而且“忽”字表现出作者的又惊又喜和急迫难耐的心情,堪称如睹如画。而词中情感的发展,在极度悲苦的心境中突然又转向惊喜,给人以曲折跌宕,委曲婉转的审美感受。具有哀乐互渗的强烈艺术效果,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薑斋诗话》)。夜色牵着词人的心灵疾驰,在迷离恍惚里,作者忽然返回到了阔别的故乡。瞧!明亮的小窗旁,他分明看到了爱妻正在梳妆打扮。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惊喜万分,但旋即这惊喜便被另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所替代。他们相顾无语,那说不清的离情别绪,道不完的无穷思量,此时此刻全都融化成千行热泪夺眶而出。“相顾”两句,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久别重逢时且喜且惊、苦乐交加的复杂心境,极为生动形象,感人至深。以上写梦境,结尾三句,词人从梦乡又回到了现实,这一反复,使思念的感情变得更为深沉而有力。十年来,思念已使自己凄凉万分;如今思念又化为千行热泪;设想将来,恐怕这怀念会变得愈加令人难耐了。词人想象着,往后的年年,只有空忆着明月孤坟,短松荒冈,这该是怎样地令人痛欲断肠呵!结尾几句,使词境更为凄婉、沉郁,而且含意深远,余味缭心。这首词作者以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写出了自己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诺贝尔简介。推荐。爱诗词网。诺贝尔生平简介,诺贝尔历史评价,诺贝尔怎么死的?艾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Nobel,1833—1896),著名的化学家和发明家。他是炸药的发明人,闻名于世界的诺贝尔奖金的设置者。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位机械师兼建筑师的家里。当他出生的时候,家庭遭了一场大火,弄得倾家荡产,靠借债勉强维持生活。诺贝尔4岁时,父亲因谋生困难,离开祖国,到了芬兰。他觉得到了那里,前途并没有多大把握,让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留在斯德哥尔摩。1841年秋天,诺贝尔8岁,进了两个哥哥所在的雅科布小学读书。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年终考试时,成绩名列前茅。一年后,父亲来信说他在俄国,生活有了着落,要全家搬到俄国去。到了俄国后,由于语言不通进不了学校,只好在家里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自学。当他们有了一定俄语基础后;父亲给他们请来了一位俄国教师。这位教师精通工程技术,除了教授他们俄语,还经常给他们讲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诺贝尔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1848年,诺贝尔15岁,因二哥回瑞典,兄弟几人停止了学业。过了不久,父亲让他到自己开办的工厂里料理日常事务。诺贝尔对此毫无兴趣,一有时间不是看书,就是帮助他父亲研究鱼雷和炸药。1850年,父亲送他到美国去学习机械。在美国学习两年以后,他仍回俄国在父亲开办的工厂里任职。他对推销产品之类的事感到厌烦,常常因不愿接洽商务同父亲争得面红耳赤。诺贝尔认为,一个青年人应该把精力用到科学研究事业上,不应当把宝贵的时间白白地消磨在这种商业活动方面。诺贝尔开始对搞气量计的设计有了浓厚兴趣,废寝忘食,坚持气量计的制造。1859年,终于获得成功,并得到了瑞典政府的承认,获得了专利证。他的父母也很高兴,希望他将来做个机械师。但因多年帮着父亲研究鱼雷、炸药等缘故,他的研究兴趣仍然在化学方面。恰在这时,诺贝尔听到一个消息,说法国人已经发明了一种性能优良的炸药。实际上,只不过法国陆军部刚刚在开始研究而已。这件事激励他全力以赴地去研究炸药。父母再三劝阻他,认为搞炸药太危险,一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但诺贝尔的决心并未有所动摇。那时已有很多人在研究炸药。诺贝尔刻苦钻研,非常注意吸收别人的长处。他发现意大利年轻的化学家索布雷罗在1847年发明了硝化甘油,这种甘油除了用于医疗外,还具有爆炸性。索布雷罗不十分了解它的用处,对它的爆炸性又无法控制,就中断了研究。诺贝尔却从中得到了启示:他认为如能控制它的爆炸,就是做炸药的理想原料。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并传到了欧洲。诺贝尔是知道的。他想,如果把硝化甘油与火药混合在一块,也许能引起强烈的爆炸。他在实验室将硝化甘油和火药按各种比例混合,但安全点火的问题没有解决,迟迟无法实验。1862年夏天,诺贝尔开始进行引爆试验。他先把硝化甘油封装在玻璃管里,再把玻璃管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内,最后再装上导火管。装好以后,诺贝尔邀他的两个哥哥一起到河边去实验。当他将导火管点燃,投入水中时,轰的一声,水花四溅,地面震动,爆炸效果显然大于一般火药。这表明硝化甘油与火药都爆炸了。诺贝尔高兴极了。这次实验使他初步弄清楚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实验虽已初步成功,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引爆物的用量大于硝化甘油的用量,这就没有实际使用的价值。后来,他又继续试验,不断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终于找到了原因:玻璃管口没有封紧,火药不能炸碎玻璃管而产生足以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温度和冲击力。原因找到后,一试验,果然成功,于是获得了用少量火药导致硝化甘油爆炸的专利证。然而,用火药做引爆物还不够理想。诺贝尔继续寻找代替火药的引爆物。就在1864年9月3日进行实验时,发生了硝化甘油大爆炸。他的实验室被炸毁,5位助手当场被夺去了生命,其中一个是他的小弟弟奥斯加。诺贝尔当时不在现场,才得以幸免。父亲因此受到了严重打击,悲伤过度,得了半身不遂症。这次事故使周围的群众对炸药实验十分恐惧,纷纷向瑞典政府反映,甚至向诺贝尔提出抗议,不准他在市内实验。实试中的不幸遭遇并未动摇诺贝尔的决心。在市内找不到实验炸药的适宜地点,就搬到离斯德哥尔摩两英里远的马拉湖里的一只平底船上继续进行。他在研究如何改进引爆装置时,发现雷酸汞对震动非常灵敏,受到撞击或摩擦,能立刻引起爆炸。他想,如用它来做引爆物,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按照他的设想,又进行实验,经过约百次的失败,终于成功地解决了用雷酸汞来引爆硝化甘油的问题。于是雷管就诞生了。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中最重大的一次突破。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欧洲许多国家的工业发展很快。到处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等,都需要炸药,硝化甘油炸药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865年,诺贝尔从马拉湖船上搬迁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温特尔维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在德国汉堡等地又建立了炸药公司。一时汉堡成了购买炸药的中心。英国、美国、葡萄牙以至于澳大利亚的商人接踵而来,争先恐后要求订货。硝化甘油炸药虽然制造出来了,但还存在好多缺点和问题;它不稳定,特别是保存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震动也会引起爆炸,使运输和贮藏成了大问题。有一次,旧金山发生了炸药运输中的大爆炸,整个火车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著名工厂,也因为硝化甘油在搬运时发生冲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民房变成一片废墟。满载着硝化甘油的“欧罗巴”号轮船,在大西洋航行,遇到了大风浪,颠簸得很厉害,引起了硝化甘油的爆炸,船上的一切都葬身于大海。类似的事件,不断发生。针对这些事故,瑞典政府和其他国家都下令禁止运输诺贝尔的炸药,声称若有违反禁令者就要追究法律责任。诺贝尔又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困难和挫折没有吓倒他。他决心集中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解决炸药的安全运输问题。诺贝尔躲在实验室里,反复进行实验。他先是在硝化甘油中加入甲醇,使其化学性质变得稳定,以免在运输中发生危险。不过,这样处理后,安全运输问题虽然解决了,用起来却很麻烦。他想,硝化甘油本身是一种液体物质,要能找到一种合适的固体物质来吸收它,可能会提高它的化学稳定性。他找来各种各样的多孔物质,如木炭粉、木屑、水泥和砖灰等等进行试验,都不理想。又经过多次实验,才找到一种合适的物质——矽藻土。这种物质具有较大的吸收力,化学性质又很稳定。他把硝化甘油炸药和矽藻土按3:1混合在一起,就制成了一种黄色炸药。黄色炸药发明后,安全运输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不仅停产的工厂重新恢复生产,而且诺贝尔在世界各地扩建和新建了许多工厂。诺贝尔的炸药从此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诺贝尔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从1873年起,他在巴黎设立总办事处,附设一座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他聘请法国年轻化学家华伦巴赫当他的助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改良制造炸药方法和新式炸药的研究上来了。黄色炸药虽然解决了安全运输问题,可矽藻土和硝化甘油混合,其爆炸力反不及硝化甘油那样大。能不能发明一种既具有硝化甘油那样大的爆炸力,又具有黄色炸药那样安全的炸药呢?诺贝尔反复思考这一问题。诺贝尔原来有一个想法,把火药棉与硝化甘油混合。总找不到适合的浓度。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不慎手指被划破了。他用哥罗丁敷住了伤口。当天夜里因手指疼痛,难以入睡。他想,胶棉和他手上敷用的哥罗丁形态相似,如用这种含氮低的硝化纤维制成的胶棉实验一下,或许使炸药的效果能好些。他立即起床,跑到楼下实验室作实验。结果非常满意。他的助手华伦巴赫来到实验室后,诺贝尔把用胶棉与硝化甘油混合制成的胶质炸药拿给他看。助手又惊又喜,祝贺他的实验成功。胶质炸药就这样诞生了。这种新式炸药兼有安全可靠、爆炸威力大的特点。诺贝尔并未因此止步不前。他以极大的热忱致力于无烟火药的研究。同样,经过多次反复实验,于1887年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新的火药。这种火药爆炸时,没有烟雾冒出,故名无烟火药。诺贝尔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很少考虑个人的生活问题,终生没有结婚,他虽然在科学上有杰出贡献,但他依然很谦虚。他拒绝别人给他画像和登载他的照片,不喜欢别人对他进行颂扬。他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积劳成疾,晚年患了冠状动脉硬化症。1896年,他的心脏病严重恶化。就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还念念不忘他的科学事业。临终前几小时,写信给他的助手索尔曼,希望在病愈后与他讨论炸药问题。但是很不幸,他的愿望未能实现,1896年12月10日这位伟大的炸药发明家与世长辞。同年12月29日安葬在斯德哥尔摩的市郊。诺贝尔的一生主要从事炸药的研究和制造工作,他发明的炸药是他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他的工厂遍布英、德、法、俄、意、美等十几个国家,其炸药研究的机构也有七、八处之多。他一生发明创造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他得到的专利达25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就有129种,因而赢得一笔巨大的财产。他没有子女,晚年在患病期间,曾两次草拟遗书,处置他去世后的财产问题。现在执行的、法律上生效的是他在1895年11月27日的第二次签署的遗书。遗书中规定,将他的920万美元遗产作为基金存入银行,每年用利息奖给对于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有重要贡献的人。诺贝尔虽然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可他一生写过不少译文和小说。他热爱文学,读过许多名人大家,如莫泊桑、易卜生等人的作品。他喜爱瑞典诗人瑞德柏格和拉格鲁夫的诗,但他更崇拜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他的不少诗文,无论语言的运用和艺术风格,大都与雪莱的著名诗作相仿,甚至脱胎于雪莱的作品。他写过小说和剧本,诸如《兄弟与姊妹》、《最快乐的非洲》和讽刺喜剧《专利细菌》。正因为他热爱文学,所以他在文学方面也设立了奖金。诺贝尔发明炸药,原是希望能用在工业上,造福于人类。后来当他看到炸药加重了战争的灾难和痛苦,他非常愤慨。他说他将发明一种更有力的武器,“如果有一天,两方军队能在一秒钟内彼此消灭,一切进步的国家将恐怖地退出战争。”他出于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初衷,在他签署的遗嘱中将遗产一部分拿出来设置和平奖金。为了纪念这位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金。每一种奖金可以发给一个人,也可由二、三人分得。受奖人选由以下机构确定:物理、化学奖金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由斯德哥尔摩加罗琳医学科学研究院评定;文学奖金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五人组成评判委员会评定。诺贝尔奖金,除和平奖外,均由瑞典国王亲手颁发。诺贝尔为科学研究百折不挠地奋斗了一生。他称得上是那种不畏劳苦沿着陡峭路径攀登,并达到了光辉顶点的人。现在以他命名的奖金,已成为科学上最高荣誉的象征,激励着人们攀登新的科学高峰。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16.html
况属高风晚。推荐。爱诗词网。《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秋冬》类的诗句。高风送秋,山中黄叶纷飞,一片萧瑟、飘零的深秋景象。这里寄寓了诗人对自己年华流逝,仕途多舛,抱负不得实现的无限感伤。“况属”一语含蓄地道破适值深秋,万物凋零,作者的惆怅之情更为深重。王勃《山中》《全唐诗》第682页。
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是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著名文学家郦道元(?-527)为三国时人所著地理著作《水经》作的注文。《水经》记述大小河流一百三十余条,约一万字,既简略又缺乏系统。郦道元的注文,参考古代书籍四百三十多种,厂采众说,并根据自己实地调查的资料,记叙大小河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条,计三十多万字,内容非常丰富,是一部完整系统的学术著作,在我国古代地理学上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水经注疏》(清杨守敬、熊会贞著)是较好的本子。
《水经注》的内容不限于条列山河,也记述了与山川地理有关的人物史迹、神话传说、故事谣谚、名胜异产等。全书寄托了作者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不少片断还尖锐谴责了统治者的丑恶行为。从文学角度看,《水经注》的价值主要在于山川景物描写。如《江水注》关于三峡的描写,就历来为人们传诵。在这节不到两百字的文章中,山之绵亘高峻,水之湍急险恶,山水景物之交相辉映,一年四季景色的不同变化,都一起突现在读者眼前,令人神往。《河水注》“孟门山”一节,寥寥数语就写出了黄河下龙门时“能入石”的宏伟气势。长江黄河之外,作者笔下的小流湖泊也很具特色,如《滱水注》中“阳城渚”一节,景色幽静、妩媚,别有一番田园水乡滋味。《水经注》的山水描写,语言简洁精妙,隽永传神,散中兼有骈文修辞精细的特色;或用白描,或施彩笔,变化多样,富于抒情性,意境各不相同,能给人以很高的美感享受。《水经注》中写景的文字,是我国古代游记文的开创者,对后代山水诗和山水游记,如李白、柳宗元、苏轼等人的一些作品,都很有影响。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是在骈文盛行的南北朝时代,出现在北朝的两部著名散文作品,它们都对后代发生过一定的影响。
郦道元水经注。推荐。爱诗词网。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是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著名文学家郦道元(?-527)为三国时人所著地理著作《水经》作的注文。《水经》记述大小河流一百三十余条,约一万字,既简略又缺乏系统。郦道元的注文,参考古代书籍四百三十多种,厂采众说,并根据自己实地调查的资料,记叙大小河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条,计三十多万字,内容非常丰富,是一部完整系统的学术著作,在我国古代地理学上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水经注疏》(清杨守敬、熊会贞著)是较好的本子。《水经注》的内容不限于条列山河,也记述了与山川地理有关的人物史迹、神话传说、故事谣谚、名胜异产等。全书寄托了作者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不少片断还尖锐谴责了统治者的丑恶行为。从文学角度看,《水经注》的价值主要在于山川景物描写。如《江水注》关于三峡的描写,就历来为人们传诵。在这节不到两百字的文章中,山之绵亘高峻,水之湍急险恶,山水景物之交相辉映,一年四季景色的不同变化,都一起突现在读者眼前,令人神往。《河水注》“孟门山”一节,寥寥数语就写出了黄河下龙门时“能入石”的宏伟气势。长江黄河之外,作者笔下的小流湖泊也很具特色,如《滱水注》中“阳城渚”一节,景色幽静、妩媚,别有一番田园水乡滋味。《水经注》的山水描写,语言简洁精妙,隽永传神,散中兼有骈文修辞精细的特色;或用白描,或施彩笔,变化多样,富于抒情性,意境各不相同,能给人以很高的美感享受。《水经注》中写景的文字,是我国古代游记文的开创者,对后代山水诗和山水游记,如李白、柳宗元、苏轼等人的一些作品,都很有影响。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是在骈文盛行的南北朝时代,出现在北朝的两部著名散文作品,它们都对后代发生过一定的影响。
醉花阴 李清照。推荐。爱诗词网。【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注释】永昼:指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纱厨:即纱帐。东篱:代指种菊的篱园。陶渊明《饮酒》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东篱:泛指采菊之地。暗香:幽香。本指梅花,这里承上句指菊花。【鉴赏导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南宋著名女词人。她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擅长,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多写离别相思之情,写闺中生活。后期由于遭受国破家亡的灾难,词作为之一变。主要抒写自己孤独凄苦的情怀,其中又寄寓了家国之思,隐含了对现实的某些不满,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词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形象,语言明白如话,而又精练准确,珠圆玉润,富有音乐美和表现力。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其词被称为“李易安体”。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鉴赏】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曾经有过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然而金人的入侵破坏了她的美好生活。靖康二年,徽、钦二帝被虏,朝廷南迁,她和丈夫赵明诚一起流亡江南。两年后,丈夫突然病故,从此李清照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正是因为她与丈夫有过恩爱相处的生活,所以一旦分别,则倍加思念和伤感。这首词,写词人离别丈夫时的无限相思的愁情,真实地反映了李清照对丈夫丢魂般的思念之情。通篇围绕一个“愁”字来构思。上片写白天夜晚的愁闷孤寂。开篇第一句就点出了“愁永昼”,为什么整日忧愁,原来“佳节又重阳”。含蓄地告诉我们是因为与她的心上人离别了。一个“又”字,道出了重阳节时,她和丈夫曾欢聚的经历。“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她对离别的丈夫更思念了,她也更孤独寂寞了。“凉初透”表面上写秋意,实则还是含蓄地表明没有心爱的人在身边给她温暖而倍感孤独、凄凉。下片写作者借酒消愁,愁绪难遣的情景。黄昏时分,对菊独赏独欢,离愁更是无法排遣。末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尽秋风瘦菊、佳节冷落的环境,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情态。黄菊本具清瘦、秀丽、高雅之态,在秋风中更显得婀娜柔弱了,而人也会因离愁而体瘦神伤的。“人比黄花瘦”语出惊人,让人慨叹不已。特别是“瘦”字,尤是全词的词眼所在。“瘦”字集中、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愁绪缠身之重、相思之苦。正是这样,词人才以这句绝唱作为全词的结尾,瘦字又与前文的“愁”字相呼应,使全词深深地留在读者的脑海之中。因而“人比黄花瘦”为抒写思念之情的千古佳句。末三句,比拟新奇,含蓄丰富,情思无尽。【鉴赏要点】[1]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比拟新奇,含蓄丰富。
捕蛇者说作者。推荐。爱诗词网。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馀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注〕三虫:一般应是蛔虫、赤虫、蛲虫等人体内的寄生虫。一说是三尸之虫。道家将人体的脑、胸、腹称为三尸,这三处的病虫称为“三虫”。柳宗元有《骂尸虫文》,则是另有寓意,为谗害者而发。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历时十年(805—815)。这期间,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了解人民的疾苦,自然就更激起对朝廷苛敛重赋的不满和义愤。《捕蛇者说》正是在永州所写。文中揭露了天宝以后六十年来农民破产流亡的现实,展现了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中唐时期苦难深重的社会画面,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坚持改革的意愿。《捕蛇者说》是柳文中最广为传颂的名篇。“此文无选本不录,读者最广,人谈柳文,必首及是篇”(章士钊《柳文指要》)。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捕蛇者说》这题目,意思是讲讲捕蛇人的事。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以叙事。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永之人争奔走焉”,集中写永州之蛇的特点,突出了一个“异”字。请看:这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毒性异常;然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什么麻疯、手足麻木、脖子肿、恶疮等病都可以治好,还可以消除局部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这可说是功用奇异。早先给皇帝治病的太医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征集这种异蛇,每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缴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顾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现了出来。当然,这是“王命”所致。第二大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包括文章的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心。由上文的异蛇,引出捕蛇人蒋氏。这蒋氏可说是捕蛇世家,经历也可称奇。请听他的诉说:他的祖父死于捕蛇,他的父亲死于捕蛇,他自己接着捕蛇十二年,险遭丧身之害也不知多少次了。这里,讲祖孙三代,连用了三个“死”字,突出了毒蛇的可怕,捕蛇的危险;写捕蛇人,只“言之貌若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画出来了。明明是备受毒蛇之害,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出其内心的酸楚。因此,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痛的同时,这位好心肠的作者立刻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当“你”讲的“若”字,表明“余”是在跟捕蛇人面对面地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似乎也是切实可行的。也许在“余”想来,对方一定会欣然接受吧。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表示感激,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蒋氏这番话,态度同样是恳切的,语气也十分肯定。蒋氏的态度表明: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厉害呀!这话怎么讲呢?接着,蒋氏说了这样几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有六十年了,亲眼见到同村的人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窘迫。为了缴赋税,他们耗尽了田地的出产、全家的收入,不够,只好哭喊着离乡背井去逃荒,一路上,饥渴劳累,跌跌撞撞,受着风吹雨打,冒着酷暑严寒,吸着有毒的瘴气,死在途中的人很多。跟他的祖父、父亲和自己一起住的那些人家越来越少了。他们不是死去就是逃亡,只有他因为捕蛇才在这里生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簿》,上之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蒋氏说的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为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的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呢?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情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在全文边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目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通篇读来,《捕蛇者说》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见地深邃,笔锋犀利,结构完整,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空旷的大山中,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让我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呢?在万物凋零、满目楚痍的时节,诗人“忽念山中客”,然而,思而不可得,欲访又不能,真真令人伤情。诗句于悲凉中见挚热,于淡泊中见深沉,字字句句盈溢着友人间深深情意。诗境清虚空灵,论者谓韦诗:“能道不吃烟火食语”正是由这而来,难怪苏轼等名家称之为绝唱。
落叶满空山。推荐。爱诗词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原诗出处,译文,注释空旷的大山中,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让我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呢?在万物凋零、满目楚痍的时节,诗人“忽念山中客”,然而,思而不可得,欲访又不能,真真令人伤情。诗句于悲凉中见挚热,于淡泊中见深沉,字字句句盈溢着友人间深深情意。诗境清虚空灵,论者谓韦诗:“能道不吃烟火食语”正是由这而来,难怪苏轼等名家称之为绝唱。《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古诗句出处: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推荐。爱诗词网。【3458】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原出版于2014年1月,2017年7月纳入“组工书架必备图书·综合”系列)△共六个部分:[1]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3]开辟人类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4]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5]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6]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的发展。〇世界社会主义有着近500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时间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40年代,其影响几乎遍及欧洲,并达于美洲。托马斯·莫尔等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后,空想社会主义日渐失去了影响。〇空想社会主义是在正在产生的无产阶级的“象征、表现和先声”,是早期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启示,特别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其片面性及不成熟性:主张理性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〇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所吸收的思想营养远不止这三大思潮,还从包括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广泛吸取知识、智慧和思想精华。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重要思想文化条件。〇马克思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必须坚持不断革命思想,适时把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斗争策略,等等。〇1875年3月,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在德国的哥达城经过正式会谈后,公布了为准备合并成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而共同拟订的纲领草案。马克思发现该草案充斥着拉萨尔主义谬误,就写下了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教条,系统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和基本特征,这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系统化具有关键性意义。〇杜林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他在19世纪70年代上半期连续发表多部著作,引起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一些人的关注和崇拜。杜林公开攻击马克思,企图以杜林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在德国工作运动中的指导地位。为了捍卫党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坚定支持下,恩格斯放下手头的研究工作,全力以赴地投入批判杜林主义的斗争。从1876年到1878年,恩格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写成了《反杜林论》这部“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巨著。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5]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〇列宁的建党理论要点:[1]党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2]党必须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3]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〇社会主义思想最早传入中国是19世纪末。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上,第一次介绍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广泛注意。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真正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是俄国十月革命后。〇基本结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总趋势;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8年3月14日晨0:15阅毕)
子路受教。推荐。爱诗词网。子路受教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春秋时候的鲁国,有一个勇武刚直,长于政事的著名人物,他就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的子路。子路出生在卞,就是今天山东省泗水县。九岁时,曾拜孔子为师。但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时,却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当初,子路只是一介武夫,当他求见孔于的时候,孔子以为他是来求学的,便问他:“你爱好什么?”子路没有弄懂孔子的意思,便贸然回答:“我爱好长剑。”孔子听后,摇了摇头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是个有能力的人,如果再加上勤学好问,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子路听了孔子的话,仍然弄不懂勤学好问对他有什么好处,他认为自己有一身好武艺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再费力去学习,于是满不在乎地回答:“勤学好问也有好处?”孔子见他很刚愎,就慢慢地开导他:“学习的好处多着呢。比如君主没有臣子改谏,在政治上便会遭到失败;士人如果没有朋友的帮助,在道德上便会产生缺点。驾驭狂马,不应该丢掉皮鞭;操纵劲弓,不能违反木檠;木材只有先划好线,然后按着线削,才能变得又正又直;人们只有不断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才会变成圣贤。一个人只要勤学好问,努力向上,谁能不喜欢,不赞助呢?相反,如果他毁弃仁义,厌恶圣人,就有可能犯法受刑。所以,学问是很重要的,不能轻视啊!”子路仍然不服气,理直气壮地辩解:“南山上的竹子,本来就直挺挺的,用不着矫正。把他砍来,直接就可以当箭用,也可以射穿犀革。由此看来,只要本质好就行了,还用得着做什么学问吗?”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你说的不错,砍了竹子,是可以直接当箭用,但如果在它的一端束上羽毛,另一端装上金属的箭头,并且磨得十分锋利,不仅射出去的箭不走弯道,而且还会射得更加深透。难道不是这样吗?”子路听了孔子的分析,感到很有道理,心悦诚服地给孔子行了个礼,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学了很多知识,不仅有勇,而且有谋,成了当时政坛上的著名人物。◆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推荐。爱诗词网。翩若惊鸿;婉如游龙拼音,翩若惊鸿;婉如游龙对偶成语介绍翩若惊鸿;婉如游龙拼音:piānruòjīnghóng;wǎnrúyóulóng【上】翩:轻盈飘忽的样子。惊鸿:受惊而飞起的鸿雁。比喻女子姿态轻盈矫健。刘绍棠《二度梅》:“于是桩桩往事,历历在目,黄梅雨的身姿和面影,翩若惊鸿,一下子十分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下】婉:圆转和顺。游龙:游动的神龙。婉转回还好像游动的神龙。比喻女子轻柔飘逸的体态。《仙舞仙酒》:“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综】形容舞蹈的姿态优美轻盈,飘忽自如。【例】①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②在轻快的乐曲声中,水上芭蕾舞的表演开始了,一组女运动员在碧绿的池水中翩若惊鸿,婉如游龙,姿势矫柔优美,令观众大饱眼福。
长风破浪是什么意思
[出处]《宋书·宗悫传》。[释义]南宋的宗悫年少时,他的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希望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用法]形容志向宏伟远大,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常用形式]长风破浪长风万里乘长风乘风破浪驾长风破浪乘风破浪风破长风破浪雄心万里风宗悫长风宗悫风宗悫浪[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长江”渡轮乘风破浪,很快到达了上海港码头。
长风破浪的意思是啥。推荐。爱诗词网。长风破浪是什么意思[出处]《宋书·宗悫传》。[释义]南宋的宗悫年少时,他的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希望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用法]形容志向宏伟远大,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常用形式]长风破浪长风万里乘长风乘风破浪驾长风破浪乘风破浪风破长风破浪雄心万里风宗悫长风宗悫风宗悫浪[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长江”渡轮乘风破浪,很快到达了上海港码头。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推荐。爱诗词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处】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译注】夕阳西下,愁肠寸断的人正在天涯。断肠:形容心中悲愁不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游子漂泊远方,孤独忧愁的景况,或形容对远地离人的思念。[例]台湾之根在大陆,但一水相隔、云水茫茫,思乡的痛楚使他们不由得怅望故乡,然而愈望愈愁,不由得产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丘峰《“乡思如井,点滴情深”》)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推荐。爱诗词网。苏轼名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导读】苏轼(1036—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合称“三苏”。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成就都很高。他的散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豪放,境界开阔,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影响到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与辛弃疾并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世称“苏辛”;书法长于行楷,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当时苏轼任杭州地方官,他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中突遇骤雨,于是一边观雨,一边饮酒,写下了这首以写雨景而著名的诗。【原诗】黑云翻墨未遮山①,白雨跳珠乱入船②。卷地风来忽吹散③,望湖楼下水如天④。【注释】①翻墨:像泼翻的墨汁。②跳珠:溅落在船上的雨点像珍珠。③卷地风:猛烈地从地面刮过的大风。④水如天:水如天一样碧蓝。【译诗】乌云像泼墨还没有完全遮住山,白花花的雨珠转眼就跳进了船。忽然一阵卷地狂风把云雨吹散,楼下的水面变得像天一样碧蓝。【赏析】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诗的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霎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映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样的蔚蓝。风和云,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这首诗写景很有特点。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诗人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来写雨态和雨势,用一系列比喻来描写雨的特征。前三句浓墨重彩,最后一句淡雅朴素、宁静美好。全诗浓淡相宜、动静协调,不仅生动地写出夏天西湖上瞬息万变的雨景,还能给人以联想和哲理性的思考。
七月革命不论在法国历史上还是欧洲历史上,都是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被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巴黎,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复辟王朝统治时期(1815-1830年)。以路易十八为首的王党分子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恢复旧制度,千方百计消除大革命的成果,白色恐怖遍布全国。1824年9月继路易十八登位的查理十世,更是一个坚持君主专制统治的顽固分子。他先后颁布了《盗窃圣物治罪法》和“赔偿亡命者十亿法郎的法令”,加强了天主教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使地主贵族获得了巨额金钱赔偿。法国各阶层人民政治上惨遭迫害,经济上受到沉重盘剥。农民破产,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的生活因工资下降、物价飞涨而日益恶化。特别是随着工业革命日益开展而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遭受复辟王朝之害更加沉重。他们政治上无权,经济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因此,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对复辟王朝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1825年、1827年和1828年先后发生了多次工人罢工和市民起义。1829年9月,查理十世任命忠于复辟王朝的波里尼雅克组成清一色的保王派内阁,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众议院以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波里尼雅克辞职。1830年7月26日,国王颁布敕令:解散议会、限制言论出版自由,实行新选举法,剥夺了劳动人民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选举权。七月敕令成为七月革命的导火线。巴黎市民高喊“打倒波旁王朝”、“自由万岁”的口号走上街头。自由派的《国民报》编辑部联名提出抗议,抨击敕令是非法的。资产阶级以关闭工厂表示抗议。7月27日,起义者拿起武器与政府军作战。7月28日,巴黎市区出现了数千个街垒,几个团的政府军投向起义者方面。7月28日,起义群众占领王宫。7月30日,梯也耳、米涅等人起草声明,拥护奥尔良公爵执政。7月31日,众议院开会欢迎奥尔良公爵。8月1日,查理十世被迫任命奥尔良公爵为摄政王。8月2日,查理十世退位,逃往英国。8月9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立浦正式登上王位,开始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时期。七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波旁复辟王朝完全是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只是由于巴黎群众缺乏组织和领导,革命胜利果实被大资产阶级所篡夺,人民的任何民主要求都没有实现。尽管这场革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对于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改变欧洲政治形势,推动法国无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七月革命。推荐。爱诗词网。七月革命不论在法国历史上还是欧洲历史上,都是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被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巴黎,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复辟王朝统治时期(1815-1830年)。以路易十八为首的王党分子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恢复旧制度,千方百计消除大革命的成果,白色恐怖遍布全国。1824年9月继路易十八登位的查理十世,更是一个坚持君主专制统治的顽固分子。他先后颁布了《盗窃圣物治罪法》和“赔偿亡命者十亿法郎的法令”,加强了天主教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使地主贵族获得了巨额金钱赔偿。法国各阶层人民政治上惨遭迫害,经济上受到沉重盘剥。农民破产,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的生活因工资下降、物价飞涨而日益恶化。特别是随着工业革命日益开展而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遭受复辟王朝之害更加沉重。他们政治上无权,经济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因此,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对复辟王朝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1825年、1827年和1828年先后发生了多次工人罢工和市民起义。1829年9月,查理十世任命忠于复辟王朝的波里尼雅克组成清一色的保王派内阁,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众议院以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波里尼雅克辞职。1830年7月26日,国王颁布敕令:解散议会、限制言论出版自由,实行新选举法,剥夺了劳动人民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选举权。七月敕令成为七月革命的导火线。巴黎市民高喊“打倒波旁王朝”、“自由万岁”的口号走上街头。自由派的《国民报》编辑部联名提出抗议,抨击敕令是非法的。资产阶级以关闭工厂表示抗议。7月27日,起义者拿起武器与政府军作战。7月28日,巴黎市区出现了数千个街垒,几个团的政府军投向起义者方面。7月28日,起义群众占领王宫。7月30日,梯也耳、米涅等人起草声明,拥护奥尔良公爵执政。7月31日,众议院开会欢迎奥尔良公爵。8月1日,查理十世被迫任命奥尔良公爵为摄政王。8月2日,查理十世退位,逃往英国。8月9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立浦正式登上王位,开始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时期。七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波旁复辟王朝完全是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只是由于巴黎群众缺乏组织和领导,革命胜利果实被大资产阶级所篡夺,人民的任何民主要求都没有实现。尽管这场革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对于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改变欧洲政治形势,推动法国无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声声慢 李清照。推荐。爱诗词网。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①,最难将息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乍:忽然。②将息:调养休息。【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调养安息。喝三杯二杯淡酒,怎能抵得住晚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憔悴如今还有谁采摘?冷清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能用一“愁”字了结?【评点】本篇为悲秋抒怀之作,为词人夫亡后所写。上片写秋晚伤心情景,渲染凄凉愁惨的气氛。下片写黄昏独守的无限愁苦、悲戚心情。本篇为李清照名篇,历来为人们广泛传诵。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说:“这词是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茅暎《词的》赞此词用叠字说:“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约,真是绝唱。”
葛朗台是什么意思
法国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原是个箍桶匠,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混迹政界,投机钻营,加上先后继承三笔巨额遗产,成为暴发户。王政复辟时期,他不择手段,高利盘剥,操纵物价,倒卖黄金、股票,经营葡萄酒,一跃而为索漠城的首富。为了金钱,他逼走亲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儿欧也妮·葛朗台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清点和观赏自己积攒的黄金,成为他最大的乐趣和幸福。他专横冷酷,吝啬贪婪,伪装穷困,是一个全身充满铜臭的守财奴。
葛朗台是什么意思。推荐。爱诗词网。葛朗台是什么意思法国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原是个箍桶匠,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混迹政界,投机钻营,加上先后继承三笔巨额遗产,成为暴发户。王政复辟时期,他不择手段,高利盘剥,操纵物价,倒卖黄金、股票,经营葡萄酒,一跃而为索漠城的首富。为了金钱,他逼走亲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儿欧也妮·葛朗台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清点和观赏自己积攒的黄金,成为他最大的乐趣和幸福。他专横冷酷,吝啬贪婪,伪装穷困,是一个全身充满铜臭的守财奴。引用义:喻指守财奴,极其贪婪吝啬的人。[例]一向被老伴斥为“老糊涂”,被儿媳妇讥为“老葛朗台”的老局长,把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蓄的18000元全部捐赠给了地震灾区。
石头城刘禹锡。推荐。爱诗词网。刘禹锡《石头城》原文|注释|赏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②,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③,夜深还过女墙来④。·注释①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战国时为楚之金陵城,建安十七年(212),东吴孙权重建并改名为石头城。②故国:指石头城。③淮水:即秦淮河。④女墙:指石头城上的墙垛。·导读入境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且都国祚极短。在他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着极深的历史教训,因此成为后世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石头城》应算这类题材中较好的一篇。群山依旧默默环绕着故都石头城,湘水拍打着城郭。然而故都风貌已荡然无存。不见豪华的舞榭歌台,不闻醉人的箫歌笙乐。潮水仿佛也觉出城郭的凄凉,碰到冰冷的石壁,长叹一声悄然而去。只有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总在夜深人静之时,越过城墙,探访这座历史名城,或许她也在寻觅着历史的遗迹。·赏析这首诗借故国之景抒发人事变迁的感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沉思。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居高临下地描写石头城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苍凉悲怆的气氛。昔日繁华无比的都城而今只是一片冷落的空城,其沧桑之变,自然难以尽言。作者没有描述城中雕梁画柱的今昔之别,而把着眼点放在古城外围。先写无言的群山、寂寞的江潮,再写作为历史见证的旧时明月,使人深感故都的萧条与荒凉。至于城内的具体景物,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潮水都感到寂寞的“空城”又能是什么样的呢?大概每个读者都不难想见了吧!全诗无一处言情,但诗人把繁华尽逝的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之中、朦胧的月光之下描写,增添了凄凉之气,景物中便处处寄寓着作者的感伤之情。这样写诗境深远,发人深思。能够如此选景造境,是因为诗人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尘世的兴废进行了冷静而深刻的思索。秦淮河是六朝繁华之地,统治阶级追欢逐笑之所,如今则寂寞清冷。作者正是以前朝之事提醒统治者能以前事为鉴的。·思考题诗中为何特别点出“旧时月”其深意何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译注】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挡在面前,使人怀疑前无去路,但峰回路转,突然发现绿柳浓荫,鲜花明丽,不远处又有一个村庄。【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前面似无出路,但山回路转,忽然一派新景又呈于眼前。[例]恰在这时,车子打了一个转身,就豁然开朗,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化,就悄悄出现在面前了。(曹靖华《从化温泉散记》)二、用以比喻困顿中忽见转机或绝处逢生。[例]不仅如此,以往的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在内,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都没有一个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种全新的哲学终于出现在世界的舞台。(沈冲等《通俗哲学》)三、用以比喻似无却有的情形。[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蒋濮在大体完成人物性格、命运的描写后,善于出人意表而又令人信服地补上最精彩的一笔。(谷传发《蒋濮和她的新作〈温暖的五月夜〉》)
慈禧为扼杀百日维新,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的宫廷政变。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力行新政,冲击了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打击了腐败的官僚和社会势力,为顽固守旧的慈禧太后所不容。变法诏书下达第四天,慈禧太后即胁迫光绪帝连下三道命令:撤销积极支持变法的翁同解的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以及新授二品以上文武大员,都要向太后谢恩。这三项措施,为顽固派发动政变作好了准备。接着,西太后又于6月16日和24日分别任命亲信崇礼、怀塔布、刚毅掌管守卫京都与颐和园的卫戍部队,并在内廷布满亲信太监,监视维新派与光绪帝的活动。9月4日,光绪帝把阻挠新政的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人撤职,5日擢拔杨锐、林旭、刘光弟、谭嗣同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6日又从总理衙门赶走对抗变法的李鸿章。新旧斗争日趋激烈,更加引起西太后不满,加紧了政变步伐。西太后与荣禄预谋10月在天津阅兵时废光绪、扑杀维新派人士。9月14日,光绪到颐和园请开懋勤殿以议新政,遭慈禧太后严斥。于是光绪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5在颐和园向杨锐等军机四章京发出“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又不致有拂圣意”的手诏。18日康有为、谭嗣同发现光绪在西太后的压力下对变法发生动摇,密商利用袁世凯围颐和园杀西太后,当夜由谭嗣同劝袁“勤王”。同一天,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密折,说康有为“位置党羽”,并要让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参与新政,把祖宗天下“拱手让人”,请太后“即日训政”。慈禧太后既怕维新派掌握武装,更怕他们同外国势力勾结起来,而次日光绪恰又准备接见伊滕和袁世凯,因此便接受杨崇伊的奏请,次日同到紫禁城,经过一天准备,21日发动政变,再度宣布垂廉,下令捉拿康有为、康广仁。22日,慈禧太后得袁世凯密报,下令捉拿谭嗣同等人,9月28日杀害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康广仁、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以“训政名义”重掌国政。可参看房德邻:《戊戌政变史实考辨》,《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杨天石:《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扑杀西太后确证》,《光明日报》1985年9月4日。
戊戌政变。推荐。爱诗词网。慈禧为扼杀百日维新,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的宫廷政变。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力行新政,冲击了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打击了腐败的官僚和社会势力,为顽固守旧的慈禧太后所不容。变法诏书下达第四天,慈禧太后即胁迫光绪帝连下三道命令:撤销积极支持变法的翁同解的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以及新授二品以上文武大员,都要向太后谢恩。这三项措施,为顽固派发动政变作好了准备。接着,西太后又于6月16日和24日分别任命亲信崇礼、怀塔布、刚毅掌管守卫京都与颐和园的卫戍部队,并在内廷布满亲信太监,监视维新派与光绪帝的活动。9月4日,光绪帝把阻挠新政的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人撤职,5日擢拔杨锐、林旭、刘光弟、谭嗣同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6日又从总理衙门赶走对抗变法的李鸿章。新旧斗争日趋激烈,更加引起西太后不满,加紧了政变步伐。西太后与荣禄预谋10月在天津阅兵时废光绪、扑杀维新派人士。9月14日,光绪到颐和园请开懋勤殿以议新政,遭慈禧太后严斥。于是光绪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5在颐和园向杨锐等军机四章京发出“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又不致有拂圣意”的手诏。18日康有为、谭嗣同发现光绪在西太后的压力下对变法发生动摇,密商利用袁世凯围颐和园杀西太后,当夜由谭嗣同劝袁“勤王”。同一天,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密折,说康有为“位置党羽”,并要让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参与新政,把祖宗天下“拱手让人”,请太后“即日训政”。慈禧太后既怕维新派掌握武装,更怕他们同外国势力勾结起来,而次日光绪恰又准备接见伊滕和袁世凯,因此便接受杨崇伊的奏请,次日同到紫禁城,经过一天准备,21日发动政变,再度宣布垂廉,下令捉拿康有为、康广仁。22日,慈禧太后得袁世凯密报,下令捉拿谭嗣同等人,9月28日杀害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康广仁、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以“训政名义”重掌国政。可参看房德邻:《戊戌政变史实考辨》,《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杨天石:《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扑杀西太后确证》,《光明日报》1985年9月4日。
苏轼江城子。推荐。爱诗词网。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1]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qú)[2],开过尚盈盈[3]。何处飞来双白鹭[4],如有意,慕娉婷[5]。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6],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7]。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8]。【注释】[1]凤凰山:在杭州城南,左近西湖,右近钱塘江,形似飞凤,故名。[2]芙蕖(qú):即荷花。[3]盈盈:丰盈美好的样子。[4]双白鹭:指穿白色孝服的两位客人。[5]娉婷:仪态娴雅的美女,这里指“弄哀筝”的女子。[6]苦:很,甚。“苦含情”即很有感情。[7]依约:仿佛。湘灵:相传舜帝二妃娥皇、女英随舜南行,死于沅、湘二水之间,成为湘水女神,后世称为湘灵。这里喻指“弄哀筝”的女子。[8]“欲待”三句:钱起《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苏轼化用这两句,借以写弹筝者曲子未弹完,就消失在江面上了。“问取”即讯问,“取”为语助词。【译文】凤凰山下刚刚雨过天晴,天空晚霞红亮,湖面风凉水清。一朵盛开的荷花,依然那么丰盈。哪里飞来一对白鹭,好像充满蜜意柔情,仰慕那仪态娴雅的美人。忽然听见江上传来悲哀的筝声,非常凄婉动情,不知弹给谁听。湖上云烟消散,水天清澈,弹筝美女,仿佛是湘水女神。想等她弹完曲子再上前打听,却只见湖边群峰苍翠,再也看不到她轻盈的身影。【解析】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都官郎中。诗风清丽,长于作词,是北宋著名的词人。苏轼通判杭州时,张先已八十多岁,视觉听觉仍很好,两人经常唱和。关于这首词的背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苏轼与两位身穿孝服的朋友游西湖,坐在孤山竹阁前的临湖亭上。湖心一船渐近亭前,船上有几个装束雅淡的女子,其中一位弹筝女子尤其美丽,两位客人目不转睛地看着她飘然远去。张邦基《墨庄漫录》说,苏轼与刘贡父兄弟游西湖,一女子驾船来说,因仰慕苏轼,又无法相见,听说苏轼游湖,特来献上一曲。从词的内容看,似以前说为是。词的上阕写西湖景色,下阕记湖上所遇弹筝女,有背景,有人物,富有情趣。
石灰吟古诗。推荐。爱诗词网。石灰吟于谦【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1],烈火焚烧若等闲[2]。粉身碎骨浑[3]不怕,要留清白[4]在人间。【注释】[1]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非常艰难。锤:用锤子打击。凿:开凿。出深山:意思是说石灰石是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2]等闲:平常。[3]浑:全,整个儿。[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人的高洁品格。【作者】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廉洁奉公,正直不阿。他的诗作内容一方面是关心人民疾苦,反对侵略战争;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和坚贞的情操。其语言简洁明白。有《于忠肃集》。【赏析】这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该作品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闻名遐迩,脍炙人口。此诗借咏叹石灰石粉身碎骨留取清白的品格,来抒发自己的高洁志向。起句写石灰石历经千锤万凿,才得以问世,比喻自己的文才武功是长期修养而成的。次句借石灰石在烈火中经受冶炼的情景和“若等闲”的从容不迫,暗喻面对险恶的宦海仕途,能镇定沉着经受考验,坚持高洁的品行。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不惧烈火,烧制成石灰粉的情景,用石灰在使用过程中的必然结局和无私奉献精神,来抒发自己以身报国、不谋私利的情怀。最后一句借石灰的清白,以“要留清白在人间”作结,表明自己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要坚守洁白无瑕的志向。这首外表句句写石灰、内在字字写自己的咏物诗,成为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石灰的洁白,是最基本的特性,而只有它自己的粉身碎骨,才能为人们所用,有益于人间。诗人借对石灰的赞美,表达自己的心声。诗虽然质朴如白话,但是十分形象传神,每一句都有深刻寓意,都是诗人追慕神往的境界,同时在传达一个震撼人心的心声: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能够像石灰一样有益人间又洁白无污、品质高尚,纵然经受多少磨炼,以致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
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宣和七年(1125),金太宗完颜晟发动对北宋的掠夺战争。十一月,金兵分两路大军第一次南下,完颜宗翰(粘罕)西路军在太原受阻,完颜宗望(翰不离)东路军则长驱直入,渡过黄河,逼近宋东京开封府。北宋政府毫无抗金准备,徽宗匆忙传位于太子赵桓(即钦宗),同蔡京、童贯等人以烧香为名,逃至镇江。十二月,钦宗即位,改年号靖康。靖康元年(1126)正月,完颜宗望围攻开封,钦宗迫于军民抗金形势,处置王黼、蔡京、童贯等人,任用抵抗派将领李纲主持开封防务,各地勤王兵迅速援救,宋军二十万集结东京。金兵孤军深入,兵力不过六万,且粮草不足。钦宗一伙无视有利的抗金形势,放弃抵抗,向金求和。金要挟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匹、缎一百万匹;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以亲王、宰相作人质方许议和。钦宗派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出使金营,又从投降派李邦彦主张,罢免李纲。这一倒行逆施激起人民强烈反对,只好又起用李纲。金已得三镇,见宋重新起用李纲备战,且宋勤王军不断来援,遂于二月乘势退师。八月,金第二次发东西两路兵大举南侵。其时宋朝廷中李纲等抵抗派已被排斥几尽,投降派控制朝政,坐待求和。各地勤王军和民兵被遣返原地,黄河两岸无足够防御力量,金兵未遭抵抗渡过黄河。十一月,金东西两路军会师开封城下,开封失陷,钦宗请降。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退师,将徽、钦二宗、后妃、宗室、部分臣僚、内侍、工匠技艺、僧道、医卜等及宫廷内的仪仗、天下州府图、文籍、天文仪器、祭器及各种珍宝古器、府库积蓄等驱掳北去,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了解这一问题,可参阅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李纲《靖康传信录》、及《大金弔伐录》。
靖康之难。推荐。爱诗词网。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宣和七年(1125),金太宗完颜晟发动对北宋的掠夺战争。十一月,金兵分两路大军第一次南下,完颜宗翰(粘罕)西路军在太原受阻,完颜宗望(翰不离)东路军则长驱直入,渡过黄河,逼近宋东京开封府。北宋政府毫无抗金准备,徽宗匆忙传位于太子赵桓(即钦宗),同蔡京、童贯等人以烧香为名,逃至镇江。十二月,钦宗即位,改年号靖康。靖康元年(1126)正月,完颜宗望围攻开封,钦宗迫于军民抗金形势,处置王黼、蔡京、童贯等人,任用抵抗派将领李纲主持开封防务,各地勤王兵迅速援救,宋军二十万集结东京。金兵孤军深入,兵力不过六万,且粮草不足。钦宗一伙无视有利的抗金形势,放弃抵抗,向金求和。金要挟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匹、缎一百万匹;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以亲王、宰相作人质方许议和。钦宗派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出使金营,又从投降派李邦彦主张,罢免李纲。这一倒行逆施激起人民强烈反对,只好又起用李纲。金已得三镇,见宋重新起用李纲备战,且宋勤王军不断来援,遂于二月乘势退师。八月,金第二次发东西两路兵大举南侵。其时宋朝廷中李纲等抵抗派已被排斥几尽,投降派控制朝政,坐待求和。各地勤王军和民兵被遣返原地,黄河两岸无足够防御力量,金兵未遭抵抗渡过黄河。十一月,金东西两路军会师开封城下,开封失陷,钦宗请降。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退师,将徽、钦二宗、后妃、宗室、部分臣僚、内侍、工匠技艺、僧道、医卜等及宫廷内的仪仗、天下州府图、文籍、天文仪器、祭器及各种珍宝古器、府库积蓄等驱掳北去,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了解这一问题,可参阅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李纲《靖康传信录》、及《大金弔伐录》。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自哪里,《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什么意思,《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原文出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推荐。爱诗词网。《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自哪里,《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什么意思,《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原文出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赏析。【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鉴赏】作者在流离颠沛中与故人相逢,抚今追昔,无限感伤。这两句诗语译是:如今流落江南,正是江南风景美好的时候;没想到这次遇见你,却是在这好花凋落的暮春时节。作者感叹花落春暮,就是感伤故人年华老去,乱世相逢,彼此都处在一种流离失意的困境中。作者表面上是在为故人感伤,其实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叹息呢?【原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笔落惊风雨。推荐。爱诗词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处】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译注】李白写诗,落笔时能惊起风雨,诗写成后能使鬼神哭泣。惊风雨:形容很有气势,一说指才思敏捷如风雨惊起。泣鬼神:形容感染力之大。【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李白或其他人的文艺创作气势壮阔或才思敏捷,作品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例]天安门的诗是战斗的诗。它是愤怒的火,它是锋利的剑,它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勇气;它震撼着魔鬼的宫殿,使魑魅魍魉个个发抖。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萧丁《战斗的诗愤怒的火锋利的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语出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诗中句曰:“既替余以蕙缃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九:泛指多次。其:语气词,表示加重语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据郭沫若《离骚今译》)反映出诗人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表示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充满信心,一定要坚持到底,至死不悔。
虽九死其犹未悔。推荐。爱诗词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语出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诗中句曰:“既替余以蕙缃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九:泛指多次。其:语气词,表示加重语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据郭沫若《离骚今译》)反映出诗人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表示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充满信心,一定要坚持到底,至死不悔。例如①我想起了好多年前在一次大学生的讨论会上,当争辩各种各样的人生理想时,这个梳着两条小辫的白玫,脸胀得红红的,睁圆了眼,鼓起了腮帮,大声大气地说:“我最欣赏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为了整个民族过上光明和幸福的生活,我真愿意人人都有屈原那股劲儿!”(摘自林非《爱情,丢失在异邦》)②无论如何,“李铜钟”之后的张一弓,已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存在,你得硬着头皮“虽九死其犹未悔”,你别无选择。(摘自齐岸青《闲话张一弓》)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曾因激进改革而闻名的沐阳县,虽一度引发争议,却不改初衷,砥砺前行。(摘自陈文柏《传承与发展——记江苏省沐阳县中医院》)④一个辅导员,只有有强烈的责任心,才会记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辅导员,只有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才会记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自袁海滨《论辅导员的责任心》)⑤让我们设计出的校服,在他们心扉中既炫耀其黎明,更灿烂于黄昏。路漫漫其修远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设计师们,为了学生,虽九死其犹未悔,吾辈将上下而求索。(摘自孙雅楠《从校服设计浅谈学生穿衣审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出自哪里,《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什么意思,《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原文出处,《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赏析。
愿我如星君如月 夜夜流光相皎洁。推荐。爱诗词网。《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出自哪里,《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什么意思,《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原文出处,《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赏析。【出处】宋·范成大《车遥遥篇》【鉴赏】这是一首情诗,描写一位女子对浪迹天涯男子的思念。这两句诗语译为:但愿我是那天上的星星,你是那天上的明月,好让我们皎洁的光辉能够永远相随。痴心的人,痴心地盼望能与情人长相厮守,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欢欣的期盼之情。【原诗】车遥遥,马幢幢,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