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混名行者,自称美猴王,齐天大圣,是《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塑造最成功、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象之一。
一打开《西游记》,人们就不免被孙悟空神奇怪诞的出生所吸引。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受日精月华,孕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学爬走,拜四方,目运两道金光,金光之强烈,竟能射冲斗府,惊动聚集在南天门内灵霄宝殿上的玉皇和众仙卿。孙悟空出生时与众不同的奇异情景,已足令人惊诧不已;随着作家描写笔墨的展开,更使人们称奇不止。石猴勇探水帘洞,被群猴尊为美猴王;后又立志参仙访道,以求长生不老,拜灵台方寸山日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为师,修成了与天同寿的真功果;回花果山后,龙宫强索宝,得了一根重一万多斤却又能随意变化的如意金箍棒做武器;大闹幽冥界,一笔勾销猴属生死簿;后被上天招安,封做弼马温,管理天马。又嫌官品不高,反出天宫,自称齐天大圣,再次被上天招安后,权管蟠桃园,却怪王母不请他赴蟠桃大会,这才大闹天宫,打败了十万天兵天将。后不慎被二郎擒住,投进太上老君的丹炉中锻炼了七七四十九天,谁知猴头丝毫无损,出炉后,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玉皇束手无策,最后请来西天如来佛祖,与猴王赌斗,哄得后者上当,才被一巴掌打压在五行山下。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千千万万的读者叹为观止。这不仅由于作家运用生花妙笔,将这个形象刻划得如此鲜明,栩栩如生,使人们的审美要求得到了绝大的满足,而且还由于这个故事中显然流露着对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三界权威的蔑视,使无数读者自然而然地会与打碎那种不合理的统治秩序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难抑的快感。因此,尽管作家展开了幻想的翅膀,运用高度夸张的笔法,来铺写这个神奇的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来表现孙悟空这个神奇的人物,但人们却依然感到这个人物的真实感。
明清小说西游记。推荐。爱诗词网。孙悟空,混名行者,自称美猴王,齐天大圣,是《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塑造最成功、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象之一。一打开《西游记》,人们就不免被孙悟空神奇怪诞的出生所吸引。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受日精月华,孕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学爬走,拜四方,目运两道金光,金光之强烈,竟能射冲斗府,惊动聚集在南天门内灵霄宝殿上的玉皇和众仙卿。孙悟空出生时与众不同的奇异情景,已足令人惊诧不已;随着作家描写笔墨的展开,更使人们称奇不止。石猴勇探水帘洞,被群猴尊为美猴王;后又立志参仙访道,以求长生不老,拜灵台方寸山日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为师,修成了与天同寿的真功果;回花果山后,龙宫强索宝,得了一根重一万多斤却又能随意变化的如意金箍棒做武器;大闹幽冥界,一笔勾销猴属生死簿;后被上天招安,封做弼马温,管理天马。又嫌官品不高,反出天宫,自称齐天大圣,再次被上天招安后,权管蟠桃园,却怪王母不请他赴蟠桃大会,这才大闹天宫,打败了十万天兵天将。后不慎被二郎擒住,投进太上老君的丹炉中锻炼了七七四十九天,谁知猴头丝毫无损,出炉后,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玉皇束手无策,最后请来西天如来佛祖,与猴王赌斗,哄得后者上当,才被一巴掌打压在五行山下。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千千万万的读者叹为观止。这不仅由于作家运用生花妙笔,将这个形象刻划得如此鲜明,栩栩如生,使人们的审美要求得到了绝大的满足,而且还由于这个故事中显然流露着对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三界权威的蔑视,使无数读者自然而然地会与打碎那种不合理的统治秩序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难抑的快感。因此,尽管作家展开了幻想的翅膀,运用高度夸张的笔法,来铺写这个神奇的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来表现孙悟空这个神奇的人物,但人们却依然感到这个人物的真实感。不过,大闹天宫在《西游记》中还只是孙悟空全部事业的一个开端,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论者把它恰当地称之为孙悟空的创业史,而孙悟空的更光辉的业绩,却是在他拜唐僧为师并保护后者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来表现的;他那无限丰富而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才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突现。作品描写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禁锢了五百年,后遇观音寻找取经僧而皈依,这位英雄从此脱离苦难而“重展挣”、“再显功”,在西行途中,出生入死,英勇奋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英雄战歌。在五庄观,由于师兄弟嘴馋偷吃观中人参果,争吵中孙悟空一怒之下竟推倒果树,断绝了五庄观的丹头,闯下大祸,大闹天宫的余风犹存。在车迟国,孙悟空带着八戒、沙僧化三清,遗溺充圣水,戏弄鹿力、虎力、羊力,后又与三妖赌斗,孙悟空施展莫大法力,历经剖肚,砍头、滚油锅,竟视同等闲。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慧眼识诡计,连续三次棒打变化成善人的妖精,断了尸魔灵光,救了唐僧,但唐僧不识是非,竟以为悟空逞凶而将他贬逐,孙悟空在唐僧危难时仍出手相救,显示了“有情有义”的性格。火焰山前,唐僧西行被阻,孙悟空几番巧使奇计借宝扇,得而复失者屡,最后终于取得宝扇,扇灭八百里熊熊山火,平安过了火焰山,丰富了人物机智顽强的性格。平顶山前,孙悟空突遇强手,先是被妖魔遣山压住,解脱后,腾挪变化诓法宝,使尽心计斗二魔,迭遭波折,几番受挫,最后用妖魔的法宝,征服了妖魔,使孙悟空腾挪变化的能耐得到尽情发挥;金洞中,老魔有宝善收人武器,孙悟空请来各路神将降妖,屡战屡败,最后探知那魔王竟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作怪,请来老君才得以收伏,显示了人物百折不挠的决心。仅举数例,就可看出孙悟空在西行途中经历了多么曲折复杂的历程,进行了何等艰苦卓绝的争战;而全书所写是如何的惊心动魄也就可想而知了,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他为保唐僧取经,正是“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闯过了千难万险,吃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到达西天,才取得真经,得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毫无疑问,孙悟空形象是一个高度理想化了的艺术典型,作家在这个艺术形象的身上,不但倾注着他在那个时代中所可能理解的时代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内涵,而且赋予他以可能具有的对于未来时代的美好希望和理想光辉。所以,孙悟空那种敢于蔑视和反抗三界权威,大闹天宫,在前进道路上勇于披荆斩棘,一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为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去艰苦奋战的坚强信念,固然充分地真实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百折不挠地去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民族特征;而且,作家笔下所出现的孙悟空那一双在任何情况下善于识别善恶、明辨真伪的火眼金睛,他那刹那间能够变出万物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神通,他那一根化大能如擎天柱,缩小竟像绣化针的如意棒,他那一耸身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等奇异本领,也莫不意味着作家通过这种幻想实际上是在建构和抒写未来的理想世界的神奇景象。这一切,标志着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身上所概括的社会内容和审美意蕴是多么的丰富和深刻。当然,孙悟空身上也有不少性格弱点,这也不足为怪,而且可以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作家并不想把这个艺术形象仅仅写成为思想的简单传声筒。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被赋予高度理想化,并不等于理想的化身;相反,他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可以理解的并立足于现实的人。孙悟空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孙悟空有不少的性格弱点。他好胜心强,喜欢戴高帽子,有时还要作弄人,闯点祸。孙悟空一听别人叫他“弼马温”就光火,而奉承他几句就骨头轻。他戏弄猪八戒显然也不无过分,有一次八戒出战,用一根绳子束腰当救命索,战败时要求孙悟空帮助扯回,莫让他被妖精捉去。孙悟空当面满口答应,但当八戒战败高喊师兄扯索时,悟空反把绳子抛将去,害得八戒绊倒被捉。孙悟空管蟠桃园偷桃;还偷过五庄观的人参果,结果闯下大祸,受尽折磨,等等。这些描绘,不能说损害了这个形象,相反,却使得这个形象更富有现实基础,更充满生活气息,因此也就更真实可爱。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人们欣赏的是他那种企求挣脱一切羁束,蔑视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地去实现自己愿望的自由思想和进取精神,对他那种善于七十二般变化,飞舞金箍棒打得十万天兵天将无影无踪,打得妖魔鬼怪望风披靡的莫大神通,表示无限的神往。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来欣赏,那么,无论是大闹天宫,还是西天取经,对于孙悟空来说,是他的性格成长、发展的必然经历;没有大闹天宫的壮举,孙悟空便不可能有保护唐僧,参加西天取经事业的资格,因为在如来、观音的心目中便不会有孙悟空的地位,孙悟空正是由于大闹天宫,才使如来和观音刮目相看,而推荐给唐僧做徒弟去从事那伟大的壮举;同时,没有西天取经,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光彩便不可能相得益彰,因为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伟大事业中所显示出来的绚烂壮丽的性格光辉,正是由于大闹天宫时的表现提供了强烈的衬托。所以,无论从情节构思或性格塑造上来衡量,我们都没有必要把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视为截然矛盾的两个阶段而加以对立;恰恰相反,如果把二者统一起来,却能使我们对孙悟空这个超人间的英雄形象性格的理解,更合乎实际和顺理成章地正确把握。孙悟空形象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以致深深地镂刻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坎中而永久不衰。《西游记》成功塑造孙悟空形象的独创性特点,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下两方面。首先,亦妖亦神、亦人亦猴的形象设计和描绘,使孙悟空在古代小说形象画廊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光彩。人们一见到他那副毛脸雷公嘴、金睛闪火眼,身穿绵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提着一条金箍棒的动人形象,就知道是孙悟空,而且还绝对不会与别人混淆。然而还不仅如此,难得的是作家既能够抓住这个特定人物的外形特点,又赋予他独特的丰富的内在的性格特征,从而使孙悟空形象真正变成“这一个”,达到了不可更易的程度。所以每一个读过《西游记》的人,就很难在记忆中完全抹去和忘记孙悟空活生生的身影。作家对这个亦人亦神、亦猴亦妖的特定形象进行具体描绘时,能紧紧扣住其特点来刻划,达到神形逼肖,不可移易,所以为其他一切艺术形象所不能代替和混淆。孙悟空作为一个猴,作家特别喜欢在他的火眼金睛和尾巴上做文章,这就抓住了要害,效果特别显著。作家写他的火眼金睛的来历真正非同一般,是在老君八卦炉中烧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猴头不但丝毫无损,而且被烟熏成火眼金睛,因此善能识妖辨怪,堪称一绝;写猴头的一根尾巴更妙,他与二郎斗法时处境不利,匆忙中变成一座庙,尾巴无法变,变成一根旗杆,却树立在庙后。这种绝无仅有的神奇之笔,无疑有独创一格之妙,所以通过这样的描写,还有什么别的猴子能来代替孙悟空呢?孙悟空作为一个妖,作家没有像通常文艺作品那样写他如何迷人吃人,却绘声绘色地写他如何大闹龙宫,大闹幽冥,甚至大闹天宫,作了这样令人叫绝的描写,又还能有别的妖能与孙悟空相比并吗?孙悟空作为一个神,他善于降妖伏怪,好斗狠斗,这似乎还显得一般化。作家又反复描写他变化无穷,既能变成蚊子、蟭蟟虫、鹰等各种会飞会爬会跳的动物,深入敌方探听消息;而且还能钻入对方肚中作怪,致敌于死命。这样一个神,恐怕天庭神国中再也寻不出第二个了。最后,孙悟空作为一个人,他既有着普通人的社会特征和时代印记,如他尊师爱师,追求长生不老等等;同时又有着普通人的某些性格,如不喜欢人称“弼马温”,却欢喜戴高帽子等等。因此,即使某一个形象能够有一方面或两方面类似的特点,他也不可能与孙悟空相似和相近。正是由于作家这种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设计,使这个亦猴亦人、亦妖亦神的形象能融合成一个性格鲜明的浑然整体,屹立于古代小说的形象画廊而不朽。其次,戏墨与幻笔巧妙的结合运用,更使孙悟空形象显出特殊的奇光异彩。孙悟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喜剧性人物。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那支天才的游戏之笔在刻划孙悟空形象时始终在自由地驰骋着,使得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泛溢着浓重的戏谑氛围和诙谐意味。而且不是偶然地穿插运用,而是整体性地全面皴染。但是,《西游记》是一部文心灵幻之作。所以,作者在塑造孙悟空形象时又运用了浓重的幻笔,不是一般地偶尔点染,而是天马行空般飞驰想象,千方百计地加以夸张,追求一种极幻的境界。如狮驼山前,孙悟空大战老魔时被对方一口吞下肚之后,老魔想把猴头呕出来慢慢的煎了吃酒,那悟空却在妖肚里生了根,动也不动;那老魔又想用药酒来药杀悟空,猴头却在肚里张口接吃了,发起酒疯来,弄得那怪物疼痛难禁,瘫在地下;后来妖精用软求,终于把孙悟空骗了出来。这已经是幻中有幻了,然而作家意犹未足,竟又飞驰幻思,继续描写说:孙悟空将尾巴上毫毛拔了一根,变成一条绳,把一头拴在妖怪的心肝上,打做个活扣儿,那扣儿不扯不紧,扯紧就痛,悟空却拿着另一头,从妖精鼻孔中迸出,竟扯动绳儿,将那妖魔像放风筝那样扯得死去活来。作者这些描写,纯粹是在灵幻的基础上纵横驰骋。文心之活,想象之奇,虚构之幻,几乎无以复加,堪称登峰造极。这是一种极度飞驰幻想所致的反映,也是作家施展自己娴熟技巧的高超而成功的表现。所以,描写孙悟空形象时文心之灵幻,没有作者极其爱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是绝不可能使这个人物的塑造,达到如此惊世骇俗而又圆熟剔透的奇妙境地。这里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塑造孙悟空形象的戏笔与幻笔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往往能巧妙结合,做到戏中有幻,幻中有戏,富有奇趣。孙悟空与如来打赌翻手心,在天尽头肉红柱子上写“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又撒了一泡猴尿,这无疑是戏谑之言,是典型的游戏之笔,然而这些笔墨中又充满着灵幻的意味。因为当孙悟空翻转筋斗云,经回本处,要叫玉皇让天宫时,如来告诉他: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悟空当然不信,睁圆火眼金睛看时,原来如来右手中指上明白写着那八个大字,而且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这种不可测度的虚构,正是作家驰骋幻笔的表现。又如前述,孙悟空被老魔吞入肚中的情节,以及迸出后用绳牵扯老魔心肝的描写,固然是极度虚幻之笔;然而,其中同样泛溢着浓烈的戏谑和诙谐的情趣。在形象塑造中出现这一特点,是很自然的。由于塑造孙悟空这个特定人物的要求和制约,幻笔是行文中所必需的基本笔调,所以小说的形象描绘中充满着神奇性和传奇性,又由于作家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趣味所决定,戏笔又是孙悟空形象描绘的基本表现手法,所以小说中又泛溢着浓郁的诙谐性和趣味性。在这基础上更由于作家创作技巧的高妙,在创作实践中,使戏笔寓之于幻笔之中,而幻笔又往往通过戏笔来体现。二者的紧密结合,使传奇性和神奇性,能与诙谐性和趣味性和谐地溶合在形象中,从而凝结成孙悟空形象塑造中笔法运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孙悟空既是人民愿望的化身,又是人们理想的寄托。孙悟空形象的成功塑造,既是人民群众智慧的艺术结晶,也是作家艺术才华高超的表现。
【诗句】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出处】唐·高适《燕歌行》。【意思】边地遥远形势动荡怎么能够度量!那里愁云笼罩触目是一片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鉴赏】“边庭飘飖”四句:边庭,边关。飘飖,形容缥渺遥远。绝域,边远荒寒地区。“更何有”,一本作“何所有”。三时,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指整个白天。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刁斗,铜制军中用具,白日作炊具,晚间用于打更巡逻。四句紧承上句,意思是边关遥远无法越过,荒寒地区更是一无所有,白天杀气腾腾阵云密布,夜晚飕飕寒风中传递着巡逻的刁斗声。【全诗】《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鉴赏】此诗一般都解作写张守圭潢水战斗先胜后败之事。罗宗强先生认为是集中了几次战役,特别是赵含章与契丹北山之战,与郭英杰与契丹都山之战这两次战役。“从《燕歌行》中,可以清楚看到这两次战争的影子。”(参见拙编《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这一见解显然高于传统之见。笔者认为,还应包括张守圭的潢水之战,加以诗人的想象概括,而成此描写唐帝国战争的佳篇。从此篇的结构、主题、思想倾向诸方面来看,均非一次战争的具体描绘。但诗人将其浓缩为一次战役,既有赵含章式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又有郭英杰率军全部战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的艺术形象,又有张守圭“身当恩遇恒轻敌”以致先胜后败的教训,再溶入边域杀场的氛围、兵士的思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以及充溢着盛唐气势的名扬沙场的豪迈,“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再融入诗人自身作为评论家的对战争的种种认识以及作为诗人的种种感受,遂成此战争的史诗。就全诗的气势而言,场景异常阔大,场面转换自由,由起首的朝廷,至大将出征,至敌军入侵“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至战场主帅之营帐,再移镜头至孤城落日背景下的凄厉的战场,再移至后方军人妻子的思念,“少妇城南欲断肠”等等,气势阔大,意境、形象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此外,此诗“词浅意深”(王夫之语),看似浅浅淡淡的说来,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寓意。
杀气三时作阵云。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出处】唐·高适《燕歌行》。【意思】边地遥远形势动荡怎么能够度量!那里愁云笼罩触目是一片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鉴赏】“边庭飘飖”四句:边庭,边关。飘飖,形容缥渺遥远。绝域,边远荒寒地区。“更何有”,一本作“何所有”。三时,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指整个白天。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刁斗,铜制军中用具,白日作炊具,晚间用于打更巡逻。四句紧承上句,意思是边关遥远无法越过,荒寒地区更是一无所有,白天杀气腾腾阵云密布,夜晚飕飕寒风中传递着巡逻的刁斗声。【全诗】《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鉴赏】此诗一般都解作写张守圭潢水战斗先胜后败之事。罗宗强先生认为是集中了几次战役,特别是赵含章与契丹北山之战,与郭英杰与契丹都山之战这两次战役。“从《燕歌行》中,可以清楚看到这两次战争的影子。”(参见拙编《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这一见解显然高于传统之见。笔者认为,还应包括张守圭的潢水之战,加以诗人的想象概括,而成此描写唐帝国战争的佳篇。从此篇的结构、主题、思想倾向诸方面来看,均非一次战争的具体描绘。但诗人将其浓缩为一次战役,既有赵含章式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又有郭英杰率军全部战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的艺术形象,又有张守圭“身当恩遇恒轻敌”以致先胜后败的教训,再溶入边域杀场的氛围、兵士的思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以及充溢着盛唐气势的名扬沙场的豪迈,“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再融入诗人自身作为评论家的对战争的种种认识以及作为诗人的种种感受,遂成此战争的史诗。就全诗的气势而言,场景异常阔大,场面转换自由,由起首的朝廷,至大将出征,至敌军入侵“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至战场主帅之营帐,再移镜头至孤城落日背景下的凄厉的战场,再移至后方军人妻子的思念,“少妇城南欲断肠”等等,气势阔大,意境、形象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此外,此诗“词浅意深”(王夫之语),看似浅浅淡淡的说来,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寓意。
孟子 梁惠王下。推荐。爱诗词网。2·1庄暴见孟子①,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②,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③?”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④,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⑤:‘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⑥,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⑦,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①庄暴:齐宣王的臣子。②乐:音乐。③庶几:差不多。④管籥(yuè):古代一种吹奏的乐器。如笙箫之类。⑤举:全、都。疾首:头痛。蹙頞(cùè):忧愁的样子。蹙,皱。頞,鼻梁。⑥羽旄(máo):旗帜。⑦田猎:打猎。2·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②。”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③,雉兔者往焉④,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⑤,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释〕①囿(yòu):畜养禽兽的园子,大曰苑,小曰囿。②传(zhuàn):古代文献。③刍荛(ráo):打柴草的人。刍,草。荛,柴。④雉(zhì)兔者:打猎的人。雉,野鸡。⑤阱(jǐng):陷阱。2·3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混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⑥,爰整其旅⑦。以遏徂莒⑧,以笃周祜⑨,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10)?’一人衡行于天下(11),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注释〕①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葛,夏朝的诸侯国。汤事葛之事详见《孟子·滕文公下》。②混夷:周初西戎国名。③大王事獯鬻(xūnyù):大王,亦作“太王”,周的先祖古公亶父。獯鬻,当时北方的匈奴。④勾践事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困于会稽山,后求和,以臣事吴,后卧薪尝胆,灭吴。⑤时:是。⑥赫斯:大怒貌。⑦爰:发语词,无义。旅:军队。⑧遏:阻止。徂(cú):去。莒(jǔ):国名。⑨笃:巩固。祜(hù):福。⑩越:违背。厥:其。(11)衡:同“横”。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②。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③:‘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④,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⑤,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⑥,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⑦,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⑧,民乃作慝⑨。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⑩。其诗曰:‘畜君何尤(11)?’畜君者,好君也。”〔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②非:埋怨。③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晏子:齐景公时的贤相,姓晏名婴。④转附:山名。朝儛(cháowǔ):山名。二者皆疑在今山东省内。⑤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南。⑥巡狩: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巡狩。⑦豫:与“游”义同。⑧睊(juàn)睊:侧目而视的样子。胥:皆,都。谗:诽谤。⑨慝(tè):恶。⑩《徵招》、《角招》:古乐章名。招,同“韶”。(11)尤:过错。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②,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③,泽梁无禁,罪人不孥④。老而无妻曰鳏⑤,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⑥,哀此茕独⑦!’”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⑨,于橐于囊⑩,思戢用光(11)。弓矢斯张,干戈戚扬(12),爰方启行(13)。’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14),聿来胥宇(15)。’当是时也,内无怨女(16),外无旷夫(17)。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注释〕①谓我:劝我。明堂:泰山下明堂,周天子东巡狩朝诸侯之地。②岐:今陕西岐山县。③关:关卡。市:集市。讥:察。征:征税。④孥(nú):妻儿,此处作动词。⑤鳏(guān):单身老汉。⑥哿(gě):可。⑦茕(qióng)独:孤独。⑧公刘:后稷的后代,周代创业的始祖。⑨糇(hóu)粮:干粮。⑩橐(tuó):无底的口袋。囊:有底的口袋。(11)思:语气词。戢(jí):和睦,安定。光:发扬光大。(12)戚:斧。扬:钺,斧的一种。(13)爰:于是。(14)姜女:太王妃。(15)聿:语气助词。胥:省视。宇:居。(16)怨女:超过已婚年龄的女子。(17)旷夫:超过已婚年龄的男子。2·6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冻馁其妻子②。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③,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④。”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注释〕①比:等到。②馁:饿,使动用法。③士师:狱官。④已:罢免。2·7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①。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②。”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③,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注释〕①世臣:累世修德之臣。②亡:弃。③逾:超过。2·8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③。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注释〕①汤放桀:商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东北)。桀,夏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无道。②武王伐纣: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王,纣兵败自焚而死。③一夫:一独夫,即一孤立之人。2·9孟子谓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②,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③,虽万镒④,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注释〕①工师:主管工匠的官。②斫(zhuó):砍。③璞(pú)玉:未经雕琢的玉。④镒(yì):古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2·10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③,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注释〕①齐人伐燕:齐宣王五年,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国大乱。齐国伐之,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遂大胜燕。②旬:十日为一旬。举:攻克。③箪(dān):古时盛饭用的一种竹器。浆:饮料。2·11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①。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②,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③,后来其苏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⑤,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注释〕①云霓(ní):云和虹。②吊:慰问。③徯(xī):等待。后:君。④苏:复生。⑤系累:捆绑。⑥重器:国家的宝器。⑦旄(mào):通“耄”,八九十岁的老人。倪(ní):幼儿。2·12邹与鲁閧①。穆公问曰②:“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③,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④,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⑤:‘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⑥!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注释〕①閧(hòng):同“哄”,冲突。②穆公:邹国的国君。③有司:官吏。④转:辗转而死。壑(hè):沟。⑤曾子:孔子弟子,名参。⑥尤:责备。2·13滕文公问曰①:“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②,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③,则是可为也。”〔注释〕①滕:周代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②池:护城河。③效:致。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①,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②,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③。”〔注释〕①薛:国名,与滕国相近,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此时的薛国已为齐国所吞并。②邠(bīn):同“豳”,在今陕西省旬邑县西。③强:努力。2·15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①,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②,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③:‘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④,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⑤。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注释〕①免:幸免。②皮币:裘皮衣和缯帛。③属:会集。耆(qí):六十岁曰耆。④梁山:今陕西省乾县西北。⑤归市:拥向集市。归,趋向。市,集市。2·16鲁平公将出①,嬖人臧仓者请曰②:“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③,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④,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⑤。”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⑥,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⑦,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⑧。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注释〕①鲁平公:名叔,鲁景公的儿子。平是其谥号。②嬖(bì)人:被宠幸的人。③乘(shèng)舆:国君的车子。④鼎:古代祭祀时用来盛祭品的器皿。士礼三鼎,卿大夫五鼎。三鼎:牲、鱼、腊各一鼎。五鼎:羊、豕、肤、鱼、腊各一鼎。⑤棺椁(guǒ):古代棺木有两层。内层叫棺,外层叫椁。⑥克:乐正子之名。⑦沮(jǔ):阻止。⑧尼:阻止。【鉴赏】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战乱的年代。从《孟子》、《庄子》等书中,我们都可以了解到那个年代大盗恣肆、民不聊生、战争频仍的苦况。从庄子的愤世和喟叹中,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那样的时代所怀揣的无奈和激愤。不过,作为子思弟子的学生,孟子并没有像庄子那样遗世逍遥,而在学成之后,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游说之路,齐宣王、滕文公、梁惠王的宫殿里都曾有过他高亢的声音,与这些或急功近利、或糊里糊涂、或大言不惭的国君们进行有策略的交谈,劝说他们走王道之路,放弃霸道图强的做法。但是那样一个时代已经不是王道和仁政的理想蓝图可以打动的了,现实上演的一幕幕泡沫伟业逗引得国君们对权术和武力着了迷,商鞅变法成功,吴起战胜弱敌,孙膑、田忌用兵法把齐国送上了霸主的位置。孟子说师法文王,大国家五年,小国家七年一定能保有天下。可是没有国君等待得了仁政慢慢地开花结果,在快速扩充的冲动中,古战场又有了厮杀声,青草染上了血迹在残风里摇曳,太阳落下了,夜幕中君主和谋士们酝酿着合纵连横的计策,庄子远远避开尘世的利刃,孟子郁郁地回到了故乡,讲授着自己的学说,把他的梦想交付下去。《梁惠王下》篇主要围绕王道展开。王道,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霸道而言的。从上面的描述里,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战国时代的政治倾向,王道绝对不是为人所推崇的治国之策,相反,霸道却被许多国君和策士成功地演绎着。如稍后于孟子的苏秦曾游说秦惠王道:“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秦策一》)就是说现在这个世道啊,只有兵强马壮,恃威治民才行,如果想让各个诸侯国老老实实地听话,就要靠打仗靠用兵来开道。这就是霸道的逻辑。虽然孟子在劝说各位君王时,也曾不断提到君临天下啊、一统天下啊之类的话,可是和霸道不同,王道的目的不是“王天下”,而是使天下百姓安居而识礼节,“王天下”只是王道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孟子是瞅准了那些国君的心思,用王道的小利来作劝说的诱饵的。《孟子》一书是亚圣言论的记录,有些言辞是有策略上的考虑的。齐宣王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个好乐、好勇、好货、爱享受一切君王之乐的人。“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对于这样的君王,孟子没有滔滔不绝地教训他,反而劝说他把这些嗜好与百姓联系起来,以己之心推度百姓之心,把快乐和百姓共享,“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孟子做这样的劝说是与其主张密不可分的,他始终认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强调君主要以百姓为重,体察百姓的难处,同情百姓的疾苦,轻刑罚,薄税敛,注重农业生产,使子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孟子的主张在后世得到了验证:体恤人民的,国家就兴旺,反之社稷也难保全。历朝历代的早期君主大都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国家繁荣富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究其措施不外就是孟子所说的轻刑薄税,保民而王。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无不如此。而那些末代君王往往脱离百姓,不知民间疾苦为何物,他们的覆灭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由忽视民众,或沉溺于巧取豪夺,声色犬马,纵情享乐所导致的。孟子强调“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民族、百姓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与百姓同忧戚,共患难。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民心,而谁得此民心,谁就能以王道得天下,反之亦然。春秋时期,齐王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田成子便趁机用大斗出贷,用小斗收回等措施来收买人心,寻求民众的支持。百姓“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春秋臣传·齐晏婴》),最终田氏取代了姜氏,成为了新的国君。而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又从反面指出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失去了民心,只顾自己纵情享乐,视人民如草芥,则意味着身败名裂,国破家亡。孟子有鉴于此,在继承前辈圣贤思想的基础上,将其仁学说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民本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他时刻呼吁国君们要以人为本,保民而王,他说“仁者无敌,王请无疑”(《梁惠王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他口不离仁政,言不离人民,时刻不忘宣扬自己的王道思想。孟子可以说是先秦思想家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对于百姓与国君,他甚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的君主专制社会里,这一思想无疑带着超越时代的光芒,而与当时君主至上的观念格格不入。他认为残害人民的君主不应该被看作君主,因此他对齐宣王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者也。”不仁不义的国君只是一独夫,而非君王,所以杀商纣王并推翻其王朝不应视为弑君造反。我们可以想见,所有的君王在依据着孟子的理论往下推论时,大概都不免要联想到自己而冷汗涔涔吧。虽然,孟子的理论看上去凌厉非常,其实质还是为了帮助君王更好地御民,获得坚实的国家基础以作王道的打算。但是,它仍像一支擦亮的火柴,点醒了后世的知识分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就指责历代君主以天下为私产,残害人民,指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原君》)。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有过同样的论述。近代思想家严复在阐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也说“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此古今之通义也”(《辟韩》)。孟子言论中的这些“革命”的因子也引起了君王的警惕和不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孟子的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删除三分之一,将孟轲的牌位逐出孔庙,“命罢配享”,并诅咒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邪?”恨不得将孟子拉回明朝,开刀问斩,可笑朱皇帝这样的兴师动众,却不解孟子的真义,不加掩饰地把其统治的真面目、真性情全都抖搂出来了。几千年前的孟子认真地教导着这些君王,画出一幅幅祥和美好的画卷,但君王之意不在民生,他们欲求的是土地、钱财,孟子之策只是隔靴搔痒。虽然君王们听后都有些蠢蠢欲动,但是他们最终认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了。当亚圣长长的背影消失在宫殿的时候,君王们的心又回到了最原始的起点,认为征战、篡夺、阴谋、杀戮,这是走向霸王之座的捷径,但他们却不明白这也是一条缘木求鱼之路。这不得不说是孟子和战国百姓们的悲哀。
今者项庄舞剑。推荐。爱诗词网。【注释】选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庄:项羽部下的武将。沛公:刘邦。【赏析】秦朝末年,起义军巨鹿一战,全歼秦军主力,促进了秦王朝的灭亡,有力地支援了刘邦向关中进军。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进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封藏了秦朝府库,废除秦朝苛政,与秦民约法三章,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拒绝项羽入关。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攻破函谷关,拥兵四十万屯驻新丰鸿门,准备与刘邦决战。刘邦只有十万军队,根本不是项羽对手。正当项羽决定攻击刘邦的前夜,项羽的叔父项伯夜访张良,劝他逃走,不要跟着刘邦一起送死。因为项伯和张良是至交,项伯曾经杀人,张良救了他。张良趁机拉项伯与刘邦相见,并与刘邦结为兄弟和儿女亲家。刘邦要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赔罪。项伯一口应承下来,对刘邦说:“明天你赶早来向项王赔罪吧。”刘邦答应了。项伯又连夜赶回军中,劝项羽说:“若不是沛公先打进关中,你怎么能不费力气地进关呢?现在人家立了大功,你还要去攻打他,这是不义的。明天沛公要来赔罪,趁这机会好好招待他。”项羽应承了。第二天清早,刘邦带着随从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设宴招待。谋臣范增设计要项羽在席间除掉刘邦,项羽心怀不忍,没有下手。范增又叫项庄舞剑助兴,乘机杀死刘邦。项庄一边舞剑,一边靠近刘邦。而项伯亦拔剑与项庄对舞,处处用身子保护刘邦。张良见情势危急,连忙去到军门,与刘邦的随从樊哙相见。樊哙询问情况如何,张良回答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思是:现在项庄正在席间舞剑,其用意就是寻找机会刺杀沛公。樊哙听说沛公危急,全身披挂,直撞军营,愤怒地责问项羽说:“楚怀王和诸将约定,谁先进关,谁做关中王。如今,沛公先进了咸阳,本该做关中王,可是沛公却秋毫无犯,等待大王来安排,想不到你竟然要杀害劳苦功高的人。这样做和残暴的秦朝有什么两样!”项羽一时语塞,沉默了一会,顺口夸赞说:“好一个壮士,你请坐吧!”紧张的气氛才稍有缓和。这时,刘邦推说上厕所,一溜烟逃回自己军营中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此后,项羽与刘邦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鸿门宴也成为项羽事业的转折点。当时范增就无限感叹地说:“今天放走了刘邦,日后我们都要成为他的俘虏!”果然,四年之后,刘邦调集四、五十万大军,里三层,外三层将项羽围在垓下。项羽奋勇作战,左冲右突,杀敌无数,始终未能突出重围,最后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的结果,以项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全国也因此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汉家天下。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即出自这段故事。比喻表面上有一套理由和做法,但实际上别有用心,另有图谋。
【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译注】我引亢高歌,月亮徘徊不进;我拂袖起舞,影子摇曳不定。【全诗】月下独酌其一[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释】①不解:不懂得。②无情游:超乎尘世俗情的交游。邈:遥远。云汉:本指银河,此借谓天上仙境。【赏析】此诗是李白44岁时所作。《月下独酌》为题的有四首组诗,此为第一首。该诗描绘李白在花都的春夜里诗人独自饮酒,同月亮和影子相伴的情景。李白以酒为题材的诗有《将进酒》、《山中与幽人对酌》等。李白与前辈人陶潜(陶渊明)及后世人白居易为三大饮酒诗人。现将李白另三首古诗摘录于后,以供参考:“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其二)“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经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其三)“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其四)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译注】我引亢高歌,月亮徘徊不进;我拂袖起舞,影子摇曳不定。【全诗】月下独酌其一[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释】①不解:不懂得。②无情游:超乎尘世俗情的交游。邈:遥远。云汉:本指银河,此借谓天上仙境。【赏析】此诗是李白44岁时所作。《月下独酌》为题的有四首组诗,此为第一首。该诗描绘李白在花都的春夜里诗人独自饮酒,同月亮和影子相伴的情景。李白以酒为题材的诗有《将进酒》、《山中与幽人对酌》等。李白与前辈人陶潜(陶渊明)及后世人白居易为三大饮酒诗人。现将李白另三首古诗摘录于后,以供参考:“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其二)“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经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其三)“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其四)
闭门不管庭前月。推荐。爱诗词网。【名句】闭门不管庭前月,分咐梅花自主张。关上房门,不管月色多么好,也不观赏;吩咐梅花自开自落,也不欣赏了。是说作者一心一意在作诗。宋陈郁《苦吟》诗:“水驿荒寒天飞霜,夜深苦吟未成章。闭门不管庭前月,分咐梅花自主张。”(《随隐漫录》一卷10页)宋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一:“西山真先生(真德秀)点先君集中警句,如‘闭门不管庭前月,分咐梅花自主张。’”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世上有口头俗句,皆出名士集中:‘闭门不管窗前月,分咐梅花自主张。’南宋陈随隐自述其先人诗也。”
【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交错弹奏粗弦和细弦,乐声一会儿粗犷浑厚,似急雨敲窗,忽而又变得细密低微,似恋人花前月下的低低交谈。嘈嘈、切切两种旋律交错运用,轻重缓急,抑扬起伏,仿佛大大小小的珠子交替落入晶莹的玉盘。运用恰当生动的比喻和叠音,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写尽音乐高低复杂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不愧为状写音乐的佳作。【意思2】粗弦上发出的声音沉重舒长,好象下急雨;细弦上发出的声音细促轻幽,好象低声私语。粗弦细弦交错着弹,真象那大小珠子叮叮����落进玉盘。诗人描写弹奏琵琶,用象声摹音和设喻作比相结合的手法,使读者能获得如闻其声的具体感受。【译注】粗弦沉浊如急雨,细弦轻幽如私语。一会儿沉浊,一会儿轻细,交错弹奏,就像大珠小珠叮叮当当落满玉盘。嘈嘈:弦音沉浊舒长。切切:弦音轻幽细切。
【举例】〈名〉大弦,指弦乐器上的粗弦。嘈嘈,形容声音沉重舒长。小弦,细弦。切切,形容声音细促轻幽。粗弦嘈嘈,好似骤雨;细弦悠悠,好似说悄悄话。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来形容轻重缓急不同的琴声或轻重缓急不同的品格、作风、风格等。◇给自己定位,其实并不难。……你真能“嘈嘈如急雨”地那般壮阔,就去做大弦,如只能“切切如私语”般地清婉,便为小弦得了。(黄敏《给自己切脉》,《中国青年报》1996年9月13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乐器演奏出高低轻重、抑扬起伏的节奏,乐声清脆婉转。[例]她一会儿左手一阵重扫,似急风骤雨;一会儿右手轻爬慢滚,若高山流水。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王联弹奏的《出水莲》,声声清朗,节节动人,既把人们带入了幽雅的音乐境界,又把人们领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优美天地。(王天一《弹到筝声醉人时——记著名古筝演奏家王联》)二、用以形容水石琮或水滴叮咚的声音。[例]近看“梯瀑”三叠而落,跌进深渊,多姿多彩,绕有诗意。若不信,你仔细凝望,静心倾听,那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句如响耳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刘龙材《自然之旅》)三、后两句用以比喻某种动听的声音。[例]重要的是它的主人把根须扎得更深,长上时代的翅膀,它就一定会发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动人的时代声音。(雷达《短篇小说的时代声音》)【全诗赏析】本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大类。此诗属于“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与元九书》)的感伤诗。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写于贬官江州的第二年(816)。诗前小序交代了创作时间、地点,诗人的政治处境和创作动机,概述了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并点示了诗的主旨:“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全诗六百十六字,可分为四大段。第一段(首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渲染琵琶女出场的气氛。首句点出了送客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之景、“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扫兴之情和“醉不成欢惨将别”的离别之绪,这三方面都紧扣人物内心活动,有力地渲染出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别时茫茫江浸月”,则将此气氛渲染得更为浓烈。至此,诗人已为全诗谱下了悲凉感伤的基调,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正在“无管弦”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客因之“忘归”、“不发”,至此,情节发展陡起转折,引启下段。第二段(“寻声暗问弹者谁”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的演奏。诗人先写琵琶女的出场,颇富戏剧性。“寻声暗问”、“移船相近”、“添酒回灯”、“千呼万唤”等一连串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急欲见到弹奏者的心情。与此相对,又用“欲语迟”、“始出来”、“半遮面”来刻画琵琶女的犹豫迟疑。一急一缓,符合双方的身份、性格。接着,诗人集中笔墨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这部分充分体现了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独到的音乐描写。先写演奏动作:“转轴拨弦”、“拢”、“捻”、“抹”、“挑”。同时尤突出弹者感情:“未成曲调先有情”、“声声思”。自“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完整地表现了一支琵琶曲的弹奏全过程,用文学语言录制了一曲完整的琵琶乐章。诗人很有层次地写出了其中多种音响的变化,而这音响旋律的变化又紧紧环扣着琵琶女身世的变迁和感情的起伏。“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两句点示我们:这支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以音乐语言来传述自己的身世,突现自己的性格和感情。因此,这段是以音乐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范例。开始,诗人笔下的音乐如活泼洒脱的急雨声,如缠绵缱绻的私语声,如清脆悦耳的珠落玉盘声,如婉转悠扬的花间莺语声,这些准确的摹音、精妙的比喻,共同构成了一种舒缓流畅、欢悦华美的境界,这正是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妙龄走红生活写照。接着,音响变得幽咽、滞涩、细微、低沉,这一变化叙出了琵琶女盛年已去、门庭冷落、出嫁商人、寂寞凄清的生活经历。而“声暂歇”之后出现的“无声”境界,恰好表现了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幽愁暗恨”。在令人窒息的沉寂之后,突接而起的是悲怆高亢的音响,如银瓶破碎、水浆飞迸、铁骑驰突、刀枪齐鸣,最后以撕帛裂绸般的猛烈强音而戛然告止。这段描写,揭示了琵琶女满腹的怨愤哀伤,表现了她对黑暗社会和玩弄女色之徒的不可遏制的痛恨、控诉!“东船西舫悄无言”两句,则以万籁俱寂,只见江月的夸张描写来烘托琵琶演奏效果之强烈、听众感情之沉重。第三段(“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身世。“沉吟”、“整衣”、“敛容”写琵琶女的动作神情。这些细节描写着墨不多,却让人处处感到她的风度、教养、经历非同一般。接着,诗人用琵琶女自叙的方式、对比的手法,介绍她昔盛今衰、由欢至悲的身世变迁,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基础。她曾是名噪京城,红极一时的歌伎。“五陵年少争缠头”等六句,详写当年歌伎生活的纵情奢华。“弟走从军阿姨死”等四句,写家道败落、人老色衰、出嫁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等六句,略写嫁后境况,其中“绕船月明江水寒”句,渲染了她孤单寂寞、凄苦抑郁的境遇。这段写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琵琶女半生遭遇的一曲凄苦之歌。这支“歌”与上一段描写的琵琶“曲”互为补充、前后映衬,从而完成了琵琶女形象的塑造。第四段(“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诗人的感慨。开头四句是从写琵琶女身世到抒自己感慨的过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它是一条感情的纽带,把两个素不相识、地位迥异的“天涯沦落人”紧紧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把自己的境遇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伎的命运相提并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前人诗歌中也颇为罕见。诗人叙己境遇,贬前情况只字未提,全写谪居生活,尤突出“无音乐”之苦。虽无一语涉及政事,但遭贬后的郁闷悲愤心情,已曲曲抒出。“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表达了诗人在僻域中偶遇知音的依依之情,同时也交代了创作此诗的缘由。知遇之情反过来深深感动了琵琶女,她“却坐促弦”,复弹一曲。对这次弹奏,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一笔掠过,它与首次演奏的详写遥相映衬。特别是诗人用“皆掩泣”对照前面的“悄无声”,表明这次弹奏的感染力胜过前次,因为这次弹奏已越出了“似诉平生不得志”的范围,而融进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更为强烈更为愤懑的感情,所以“座中”要数“江州司马”白居易对此曲理解最深、感慨最强、动情最浓,竟至泪湿青衫,产生了比上一曲更强烈的感情共鸣。关于这首诗叙事的真实性,后人曾产生过怀疑,认为夜遇琵琶女之事不可信。宋洪迈指出:“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尔。”(《容斋随笔》)清赵翼也说:“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瓯北诗话》)这些评论可谓灼见。同时也应看到,此诗所着力塑造的才貌双全、多情善感的琵琶女形象,深刻概括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共同命运,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首诗正是通过描写这位飘零憔悴、孤单凄楚的长安故倡和遭谗被贬、谪居江州的诗人自己,表现了作者对被凌辱、被蹂躏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抒发了自己无罪被贬的愤懑,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平和黑暗。这正是此诗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在艺术上,这首诗叙事完整,结构缜密,层次清晰,照应紧密,详略得当,虚实相间,并寓抒情于叙事之中,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独到的音乐描写,更是此诗最大的艺术成就。另外,成功的气氛渲染、鲜明的人物形象、晓畅的诗歌语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点。
嘈嘈切切错杂弹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交错弹奏粗弦和细弦,乐声一会儿粗犷浑厚,似急雨敲窗,忽而又变得细密低微,似恋人花前月下的低低交谈。嘈嘈、切切两种旋律交错运用,轻重缓急,抑扬起伏,仿佛大大小小的珠子交替落入晶莹的玉盘。运用恰当生动的比喻和叠音,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写尽音乐高低复杂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不愧为状写音乐的佳作。【意思2】粗弦上发出的声音沉重舒长,好象下急雨;细弦上发出的声音细促轻幽,好象低声私语。粗弦细弦交错着弹,真象那大小珠子叮叮����落进玉盘。诗人描写弹奏琵琶,用象声摹音和设喻作比相结合的手法,使读者能获得如闻其声的具体感受。【译注】粗弦沉浊如急雨,细弦轻幽如私语。一会儿沉浊,一会儿轻细,交错弹奏,就像大珠小珠叮叮当当落满玉盘。嘈嘈:弦音沉浊舒长。切切:弦音轻幽细切。【举例】〈名〉大弦,指弦乐器上的粗弦。嘈嘈,形容声音沉重舒长。小弦,细弦。切切,形容声音细促轻幽。粗弦嘈嘈,好似骤雨;细弦悠悠,好似说悄悄话。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来形容轻重缓急不同的琴声或轻重缓急不同的品格、作风、风格等。◇给自己定位,其实并不难。……你真能“嘈嘈如急雨”地那般壮阔,就去做大弦,如只能“切切如私语”般地清婉,便为小弦得了。(黄敏《给自己切脉》,《中国青年报》1996年9月13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乐器演奏出高低轻重、抑扬起伏的节奏,乐声清脆婉转。[例]她一会儿左手一阵重扫,似急风骤雨;一会儿右手轻爬慢滚,若高山流水。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王联弹奏的《出水莲》,声声清朗,节节动人,既把人们带入了幽雅的音乐境界,又把人们领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优美天地。(王天一《弹到筝声醉人时——记著名古筝演奏家王联》)二、用以形容水石琮或水滴叮咚的声音。[例]近看“梯瀑”三叠而落,跌进深渊,多姿多彩,绕有诗意。若不信,你仔细凝望,静心倾听,那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句如响耳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刘龙材《自然之旅》)三、后两句用以比喻某种动听的声音。[例]重要的是它的主人把根须扎得更深,长上时代的翅膀,它就一定会发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动人的时代声音。(雷达《短篇小说的时代声音》)【全诗赏析】本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大类。此诗属于“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与元九书》)的感伤诗。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写于贬官江州的第二年(816)。诗前小序交代了创作时间、地点,诗人的政治处境和创作动机,概述了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并点示了诗的主旨:“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全诗六百十六字,可分为四大段。第一段(首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渲染琵琶女出场的气氛。首句点出了送客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之景、“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扫兴之情和“醉不成欢惨将别”的离别之绪,这三方面都紧扣人物内心活动,有力地渲染出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别时茫茫江浸月”,则将此气氛渲染得更为浓烈。至此,诗人已为全诗谱下了悲凉感伤的基调,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正在“无管弦”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客因之“忘归”、“不发”,至此,情节发展陡起转折,引启下段。第二段(“寻声暗问弹者谁”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的演奏。诗人先写琵琶女的出场,颇富戏剧性。“寻声暗问”、“移船相近”、“添酒回灯”、“千呼万唤”等一连串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急欲见到弹奏者的心情。与此相对,又用“欲语迟”、“始出来”、“半遮面”来刻画琵琶女的犹豫迟疑。一急一缓,符合双方的身份、性格。接着,诗人集中笔墨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这部分充分体现了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独到的音乐描写。先写演奏动作:“转轴拨弦”、“拢”、“捻”、“抹”、“挑”。同时尤突出弹者感情:“未成曲调先有情”、“声声思”。自“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完整地表现了一支琵琶曲的弹奏全过程,用文学语言录制了一曲完整的琵琶乐章。诗人很有层次地写出了其中多种音响的变化,而这音响旋律的变化又紧紧环扣着琵琶女身世的变迁和感情的起伏。“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两句点示我们:这支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以音乐语言来传述自己的身世,突现自己的性格和感情。因此,这段是以音乐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范例。开始,诗人笔下的音乐如活泼洒脱的急雨声,如缠绵缱绻的私语声,如清脆悦耳的珠落玉盘声,如婉转悠扬的花间莺语声,这些准确的摹音、精妙的比喻,共同构成了一种舒缓流畅、欢悦华美的境界,这正是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妙龄走红生活写照。接着,音响变得幽咽、滞涩、细微、低沉,这一变化叙出了琵琶女盛年已去、门庭冷落、出嫁商人、寂寞凄清的生活经历。而“声暂歇”之后出现的“无声”境界,恰好表现了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幽愁暗恨”。在令人窒息的沉寂之后,突接而起的是悲怆高亢的音响,如银瓶破碎、水浆飞迸、铁骑驰突、刀枪齐鸣,最后以撕帛裂绸般的猛烈强音而戛然告止。这段描写,揭示了琵琶女满腹的怨愤哀伤,表现了她对黑暗社会和玩弄女色之徒的不可遏制的痛恨、控诉!“东船西舫悄无言”两句,则以万籁俱寂,只见江月的夸张描写来烘托琵琶演奏效果之强烈、听众感情之沉重。第三段(“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身世。“沉吟”、“整衣”、“敛容”写琵琶女的动作神情。这些细节描写着墨不多,却让人处处感到她的风度、教养、经历非同一般。接着,诗人用琵琶女自叙的方式、对比的手法,介绍她昔盛今衰、由欢至悲的身世变迁,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基础。她曾是名噪京城,红极一时的歌伎。“五陵年少争缠头”等六句,详写当年歌伎生活的纵情奢华。“弟走从军阿姨死”等四句,写家道败落、人老色衰、出嫁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等六句,略写嫁后境况,其中“绕船月明江水寒”句,渲染了她孤单寂寞、凄苦抑郁的境遇。这段写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琵琶女半生遭遇的一曲凄苦之歌。这支“歌”与上一段描写的琵琶“曲”互为补充、前后映衬,从而完成了琵琶女形象的塑造。第四段(“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诗人的感慨。开头四句是从写琵琶女身世到抒自己感慨的过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它是一条感情的纽带,把两个素不相识、地位迥异的“天涯沦落人”紧紧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把自己的境遇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伎的命运相提并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前人诗歌中也颇为罕见。诗人叙己境遇,贬前情况只字未提,全写谪居生活,尤突出“无音乐”之苦。虽无一语涉及政事,但遭贬后的郁闷悲愤心情,已曲曲抒出。“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表达了诗人在僻域中偶遇知音的依依之情,同时也交代了创作此诗的缘由。知遇之情反过来深深感动了琵琶女,她“却坐促弦”,复弹一曲。对这次弹奏,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一笔掠过,它与首次演奏的详写遥相映衬。特别是诗人用“皆掩泣”对照前面的“悄无声”,表明这次弹奏的感染力胜过前次,因为这次弹奏已越出了“似诉平生不得志”的范围,而融进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更为强烈更为愤懑的感情,所以“座中”要数“江州司马”白居易对此曲理解最深、感慨最强、动情最浓,竟至泪湿青衫,产生了比上一曲更强烈的感情共鸣。关于这首诗叙事的真实性,后人曾产生过怀疑,认为夜遇琵琶女之事不可信。宋洪迈指出:“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尔。”(《容斋随笔》)清赵翼也说:“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瓯北诗话》)这些评论可谓灼见。同时也应看到,此诗所着力塑造的才貌双全、多情善感的琵琶女形象,深刻概括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共同命运,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首诗正是通过描写这位飘零憔悴、孤单凄楚的长安故倡和遭谗被贬、谪居江州的诗人自己,表现了作者对被凌辱、被蹂躏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抒发了自己无罪被贬的愤懑,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平和黑暗。这正是此诗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在艺术上,这首诗叙事完整,结构缜密,层次清晰,照应紧密,详略得当,虚实相间,并寓抒情于叙事之中,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独到的音乐描写,更是此诗最大的艺术成就。另外,成功的气氛渲染、鲜明的人物形象、晓畅的诗歌语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点。
寻隐者不遇 魏野。推荐。爱诗词网。魏野《寻隐者不遇》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①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②【注释】①真:即真人,存养本性的得道之人。蓬莱:古代传说为海中仙山。②芝:灵芝,传说中的仙草。【译文】寻访真人,恍惚间似乎步入蓬莱仙岛,扑面而来的是氤氲的清香,伴随着松花无言飘零。何处去寻找隐者的踪影呢?也许他正在幽深莫测的峭壁悬崖间采摘灵芝,空留这白云满地,无人洒扫。【集评】宋·蔡正孙:“此诗模写幽寂之趣,真所谓蝉蜕污泥之中,蜉蝣尘埃之表,与僧无本诗同一意趣。”(《诗林广记》后集卷之九)今·黄刚:“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将香风引入诗句,更使整个画面增辉。而这些都显示了隐者的高洁,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宋诗鉴赏辞典》第30页)【总案】读这首七绝确实会让人联想到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只是魏野此诗写得更加飘渺、清幽。结句“白云满地无人扫”想象奇特。白云满地,可见山之高;清扫的不是尘埃,竟是白云,可见人之洁。了了四句,摇曳生姿,韵味无穷,颇具唐人风度。
君不见青海头作者。推荐。爱诗词网。摘要:诗人描写出“武皇(实指唐皇)开边犹未已”所造成的恶果,那唐王朝穷兵黩武、用兵西域的罪恶,被深刻地揭露出来。后人常引用这几句诗来描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语出唐·杜甫《兵车行》。诗曰:“……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君不见:即君不闻。见:闻。唐诗中多用“君不见”发端,引出下边的感叹。青海:即今青海省西宁以西一带,因有大湖名青海,故称。原为吐谷浑之地,唐高宗时为吐蕃所占,以后数十年间唐与吐蕃多次发生战争。“凤仪中,李敬玄与吐蕃战败于青海。开元中,……皇甫惟明、王忠嗣先后破吐蕃,皆在青海。”(钱谦益引《旧唐书·西戎传》)白骨无人收:梁·鼓角横吹曲《企喻歌》:“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烦冤:烦躁愤懑。天阴:李华《吊古战场文》:“往往鬼哭,天阴则闻。”啾啾(jiūjiū):古人想象中鬼的呜咽声。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你没听见吗?那青海西边的古战场上,多年来白骨无人收拾,新鬼烦躁愤懑,旧鬼还在哭泣,天阴雨湿之时,那呜咽声凄凄惨惨,令人感到恐怖。诗人描写出“武皇(实指唐皇)开边犹未已”所造成的恶果,那唐王朝穷兵黩武、用兵西域的罪恶,被深刻地揭露出来。后人常引用这几句诗来描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例如①啊,青海湖,我在古代诗人的诗中读到过“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萧杀,荒凉,凄凄惨惨……(摘自戴永夏《西行散记》)②唐诗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也许是古时青海的景象吧!现在的青海并不那么荒凉。(摘自朱振声《新长征中筑路忙——柴达木散记》)③“……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我们的万里长江文化考察才刚刚开始,难道死亡的阴影就跟随而来了么?不知还有多少困难危险在前面等待我们,脚下的路,该怎样在执着的信念中延伸呢?……(摘自黎正光等《江源一日》)④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哺育中华民族,也历经大苦大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杜甫的沉郁悲歌。(摘自郎绍君《西部绘画之梦》)⑤但是,当人们试图用战争解决争端的时候,牺牲的总是人民,战争从来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等的残酷,如果用数字、用理念的方式来谈论,不足以动人的话,我们还可以经常读读杜甫的诗歌《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路过诺曼底阵亡将士墓群,中国古人炼就的绝妙诗句是很管用的。(摘自李天纲《诺曼底的云》)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壁上红旗飘落照②,西风漫卷孤城③。保安人物一时新④。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⑤。纤笔一枝谁与似⑥?三千毛瑟精兵⑦。阵图开向陇山东⑧。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⑨。这首词最早发表在《新观察》一九八○年第七期。【注释】①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赴陕北,曾任《解放日报》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等。代表作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②壁,这里指城墙。落照,夕阳。这句是说,城头上红旗在夕阳中飘扬。③孤城,即指保安城。④保安,旧县名,在陕西西北部,邻接甘肃。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曾驻在这里(后移往延安)。为纪念1936年4月在与国民党军作战中光荣牺牲的红二十八军军长、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刘志丹,改名志丹县。⑤洞,窑洞。这两句记中共中央宣传部设宴招待丁玲之事。毛泽东和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都出席了这次宴会。⑥纤笔,纤细的笔。谁与似,谁与之相似?即谁或什么可以与之相提并论。⑦毛瑟,枪支名。德国威廉·毛瑟、彼德·毛瑟兄弟所设计,毛瑟工厂所制造的步枪、手枪,在当时很有名。按孙中山先生在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以上二句用为典故,盛赞丁玲,亦体现了党对革命文化工作的重视。⑧阵图,古代军队作战的队列图。这里借指战役计划。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在陕西陇县西北,延伸于陕西、甘肃两省边境。南北走向,延长约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山势陡峭。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这句是说,军事地图上的作战计划已开始实施,部队向陇山以东地区开进。按当时红军主力的战略指向——西安地区,即在陇山之东。⑨“昨天”二句,赞扬丁玲以一文弱女性而投身于艰苦的军旅战斗生活。构思可参看金代周昂《北行》诗二首其二:“竞夸新战士,谁识旧书生?”【赏析】丁玲平生有两件得意的事情。一是她在1933年5月被国民党特务绑架,解往南京,鲁迅先生听到外间传言,以为她已遇害,写下了《悼丁君》一诗,诗曰:“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州。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再就是她在1936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乔装辗转于11月初到达保安。在奔赴前线后,毛泽东为她填了一首词,就是这首《临江仙》。丁玲是经过党组织培养的左翼作家,又刚刚坐过国民党的监狱,所以在她到达党中央所在地保安后,立刻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界、妇女界的热烈欢迎。中共中央宣传部特地为她举办了一场欢迎宴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都到了场。会后,毛泽东一度问丁玲打算做什么,丁玲表示愿意当红军,毛泽东即表赞成道:“好呀,最近可能还有一仗要打,正赶得上。”11月22日,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在保安成立,丁玲当选为主任,随后便随红军总政治部出发,上前方去了。西安事变后,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率主力部队向西安方向运动,丁玲亦随军南下。毛泽东便写了这首词,附在拍给陇东前线聂荣臻将军的电报中,遥赠给她。可见,毛泽东是一直关注着丁玲的。全词以丁玲行踪为脉络。“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开头两句写丁玲来到保安时,已是初冬的景象。在唐诗中,“孤城”多指边城。而“孤城”与“落日”联系在一起,如“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夔府孤城落日斜”(杜甫),又往往与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绪相关。然而在这首词中,“孤城”指保安,没有传统的意味。因为保安这座昔日的“孤城”,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进驻了大批人马,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首脑机关的所在地。虽然已经是“西风漫卷”——初冬的天气,保安城却一派生机。“壁上红旗飘落照”,首句就给人以红旗飘飘、森严壁垒的感觉。现在,丁玲已经来到革命大家庭,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了,句中隐含欣慰之意。“红旗”在毛泽东笔下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红色政权的象征。“西风”也是毛泽东常用的意象之一,本指秋风,也可以指初冬的风。其他的名句还有“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等。古人认为,西方主兵,在五行中对应于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欧阳修《秋声赋》)“西风漫卷孤城”,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还有仗打,这就为以下写丁玲的从军作了铺垫。传统诗词写法,是“说一说,加画一画”。(流沙河语)前面两句已经画一画,接下来就说一说——“保安人物一时新”,这句话是由丁玲的到来引起的,是说丁玲的到来为保安的革命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但又不仅仅是说丁玲。自从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的西北竖起了大旗,就不断有人越陌度阡,奔赴延安。所以丁玲的到来,才有这样隆重的欢迎仪式。丁玲后来回忆说,那时的感觉完全是被温暖包围着、被幸福浸泡着,只有一个念头:到家了!“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两句写欢迎宴会的情景。据亲历者讲,当天的宴会是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窑洞里举行的。作为窑洞是够大了,可是作为会场还是有限的。这两句可以说是质木无文,却也因其朴素,转觉真切,甚至有点幽默。“洞中开宴会”,条件是艰苦的,同志的爱却是真诚的。这使人想起曹操《短歌行》的吟咏:“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词中称丁玲为“出牢人”,当然是实话实说。但至少包含两重意义,一重是丁玲坐过国民党的监牢,为革命吃苦了,有表示慰问的意思。另一重是丁玲终于被营救出来,重新获得自由,有表示庆贺的意思。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毛泽东搞武装斗争,也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他同时也重视思想战线、文化战线的斗争,重视笔杆子的作用。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威力之所以强大,就有一半要归功于他的口才、他的文笔。连胡适都说,在共产党里,毛泽东的白话文是写得最好的。丁玲是一个作家,主要是用笔战斗的。巴尔扎克曾经说:拿破仑用剑做到的,我要用笔来做到!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一支笔可以抵三千毛瑟枪!近代诗人宁调元《某报出版祝词》云:“一线光明漏旧京,九州生气走春霆。微言未绝阳秋在,毛瑟千枝撼可曾!”是化用这句话。孙中山在1922年与报界的谈话中说:“欲得真正统一,尚须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与报界的谈话》)是引用这句话。毛泽东这首词的过片,也引用这句话,特将“一支笔”说成“纤笔一支”,切合女作家身份,形容其文笔细腻。“三千毛瑟精兵”顶住上文,引出下文——丁玲竟然投笔从戎,准确说,是携笔从戎。“阵图开向陇山东”,这句一面描绘军容,巧妙地呼应“三千毛瑟精兵”,一面暗示丁玲的行踪。“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两句是对丁玲携笔从戎的高度赞赏。毛泽东一向主张知识分子向工农兵学习,主张劳动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战斗)化。丁玲心甘情愿当了红军,他怎能不高兴呢。这两句的对仗粗豪。“昨天”对“今日”,文白混用,不甚考究。“文小姐”,倒也罢了。“武将军”,在铸句上有点犯复,不过,这也不要紧。这是率性而为,不计工拙。古代大书家作行草,涂改是难免的,但后人欣赏的就是那一份率性。读毛泽东此词,亦应作如是观。文章作者:周啸天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
初期会盟津。推荐。爱诗词网。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赏析]《蒿里行》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本是送殡的挽歌。蒿里,又名下里,古人认为是人死后的居处。蒿是干枯之意,人死枯槁,所以死人的居里叫“蒿里”。曹操的《蒿里行》与《薤露行》是姐妹篇,《薤露行》送王公贵族,曹操用来哀悼君国;《蒿里行》送士人百姓,曹操用来感伤臣民,这显然是根据传统观念所作的有意的安排。《蒿里行》所叙时事紧接《薤露行》。东汉初平元年(190)春,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但群雄各怀鬼胎,观望不前,企图保存实力。继而争权夺利,割据混战。袁绍于初平二年(191)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天子,刻铸金印。其弟袁木则于建安二年(197)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淮水之南)自称帝号。由于连年征战,将士百姓死亡惨重,出现千里无人的灾难景况。曹操此诗真实地记叙了这些历史事件,并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战乱惨况。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记叙群雄分合的史实。“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关东,指函谷关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路将领。盟津,地名,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叙诸侯在此会盟。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秦都城。盟津和咸阳皆用典,说明本来期望群雄团结一致,像周武王会合诸侯,吊民伐罪;初心是要直捣洛阳,就像刘邦、项羽之攻破咸阳。首四句先以赞许的语气,叙写群雄会盟、讨伐董卓的义举。“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雁行(hang),群雁飞行时排成一字队形,形容诸军列阵观望不前。嗣还(同旋,xuan),随即,其后不久。淮南弟,指袁绍从弟袁术。玺(xi),皇帝所用印章。此六句笔锋徙转,以谴责的笔调叙写群雄离心,自相火并、争权夺利的丑剧。特别“淮南”二句用讽刺笔法,颇为辛辣有力。后六句为第二部分,描绘战乱造成的社会残破画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铠,即甲。虮,虱卵。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将士长年穿着甲衣,生了虮虱,备尝艰苦;百姓大量死亡,白骨累累,暴露野外,千里之内,荒无人烟,幸存者寥寥无几。诗人以质朴无文而饱含悲情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惨绝人寰的历史画面,千载之下,观之仍令人心伤。结尾“念之断人肠”,虽仅一句抒情,但由于紧接前面极其悲惨的场景描写,就显得十分真挚感人。陈祚明说曹操的诗,“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不仅指出曹操诗语质朴,不作泛泛矫饰之言,而且指出了他的诗根植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而吐露出来的,是“真心真话”(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所以能超越他人,感人至深。所言颇中肯綮。于《蒿里行》中又一次得到证明。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葡萄牙作家克罗兹(1845—1900)的长篇小说。阿马罗的双亲都是里斯本一位侯爵府中的仆人。他们在阿马罗还不到7岁的时候便相继去世了。阿马罗在笃信宗教的侯爵夫人抚养下成长。按照这位贵族夫人的遗愿,他15岁时便不由自主地进了神学院并最终当上了教士。依靠侯爵小姐的庇护,阿马罗被派到莱里亚地区去当神父。莱里亚大教堂神父迪亚斯原是阿马罗在神学院时的伦理教师,他让阿马罗寄居在自己的姘头胡安内拉寡妇家。这个家庭是当地宗教保守势力的一个据点,经常有许多善男信女来此聚会。胡安内拉的独生女儿阿梅丽亚那时正当青春年少,长相标致,心地单纯,信仰虔诚,已经和镇上公证人的书记员埃杜瓦多订婚。阿马罗的到来扰乱了姑娘和这一家人的生活。年青的神父利用阿梅丽亚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她对于自己的好感,和他的老师迪亚斯神父等人串通在一起,用阴谋诡计来离间阿梅丽亚和埃杜瓦多之间的感情,最终破坏了他们的婚约,逼得埃杜瓦多流落外乡,阿梅丽亚在阿马罗的诱惑下成了他的情妇,他们以宗教慈善事业为幌子经常去教堂司事的家里幽会。不久,阿梅丽亚怀孕了。阿马罗为了避免事泄出丑,又和迪亚斯密谋,企图让阿梅丽亚仍然和埃杜瓦多结婚,只是因为找不到这个远走他乡的年青人才不得不放弃了这一阴谋。最后他们终于作出了一个各得其所的“巧妙”安排,让阿梅丽亚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偷偷地分娩。阿梅丽亚离开阿马罗神父来到乡下,她在当地修道院院长费朗神父的开导下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想要摆脱阿马罗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但是阿马罗却仍然缠住她,软弱的姑娘终于在生下一男婴后因难产而死去。阿马罗在假手他人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之后,也离开了莱里亚到里斯本去继续履行圣职去了。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推荐。爱诗词网。《阿马罗神父的罪恶》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葡萄牙作家克罗兹(1845—1900)的长篇小说。阿马罗的双亲都是里斯本一位侯爵府中的仆人。他们在阿马罗还不到7岁的时候便相继去世了。阿马罗在笃信宗教的侯爵夫人抚养下成长。按照这位贵族夫人的遗愿,他15岁时便不由自主地进了神学院并最终当上了教士。依靠侯爵小姐的庇护,阿马罗被派到莱里亚地区去当神父。莱里亚大教堂神父迪亚斯原是阿马罗在神学院时的伦理教师,他让阿马罗寄居在自己的姘头胡安内拉寡妇家。这个家庭是当地宗教保守势力的一个据点,经常有许多善男信女来此聚会。胡安内拉的独生女儿阿梅丽亚那时正当青春年少,长相标致,心地单纯,信仰虔诚,已经和镇上公证人的书记员埃杜瓦多订婚。阿马罗的到来扰乱了姑娘和这一家人的生活。年青的神父利用阿梅丽亚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她对于自己的好感,和他的老师迪亚斯神父等人串通在一起,用阴谋诡计来离间阿梅丽亚和埃杜瓦多之间的感情,最终破坏了他们的婚约,逼得埃杜瓦多流落外乡,阿梅丽亚在阿马罗的诱惑下成了他的情妇,他们以宗教慈善事业为幌子经常去教堂司事的家里幽会。不久,阿梅丽亚怀孕了。阿马罗为了避免事泄出丑,又和迪亚斯密谋,企图让阿梅丽亚仍然和埃杜瓦多结婚,只是因为找不到这个远走他乡的年青人才不得不放弃了这一阴谋。最后他们终于作出了一个各得其所的“巧妙”安排,让阿梅丽亚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偷偷地分娩。阿梅丽亚离开阿马罗神父来到乡下,她在当地修道院院长费朗神父的开导下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想要摆脱阿马罗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但是阿马罗却仍然缠住她,软弱的姑娘终于在生下一男婴后因难产而死去。阿马罗在假手他人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之后,也离开了莱里亚到里斯本去继续履行圣职去了。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葡萄牙的社会现实,对愚弄和毒害人民群众,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宗教势力以及和教会互相矛盾又互相勾结的政府当局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阿马罗和迪亚斯就是这种反动宗教势力的典型代表,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贪婪淫乱。他们敲诈无知教徒的大宗钱财,一个个养得脑满肠肥。他们轧姘头、玩女人,利用年青姑娘虔诚的宗教感情,造谣言、设陷井,卑鄙无耻地拆散了一对年青人的美满姻缘,逼得埃杜瓦多走投无路,害得阿梅丽亚惨死床褥。作家对这些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划和嘲讽。在塑造阿马罗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避免了简单化、概念化的处理,他在详尽地展现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中,细致入微地刻划了人物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复杂的心理状态。阿马罗当神父,并不是出于他的自愿而是出于侯爵夫人的安排。他也曾诅咒教士的职业,憧憬着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享受幸福而纯洁的爱情。当他发现自己对阿梅丽亚有了好感之后,也曾经有过自省,甚至从阿梅丽亚家搬了出来。等到他亲自撞见了自己的老师和寡妇私通之后,他的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终于变得比他的老师还要卑鄙无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他已经从一个宗教的受害者变成了反动教会的忠实鹰犬。作家这种既冷静又锐敏的观察和描写,既客观又细致的心理描写,再加上符合人物身份的精彩对话和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嘲讽手法,使人想起了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福楼拜和左拉。正是由于上述各种特点,这部小说成为葡萄牙文学史上难得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苏秦说秦王。推荐。爱诗词网。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①:“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②,北有胡貉代马之用③,南有巫山黔中之限④,东有崤函之固⑤,田肥美,民殷富⑥,战车万乘,奋击百万⑦,沃野千里,蓄积饶多⑧,地势形便⑨,此所谓天府⑩,天下之雄国也(11)。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12),臣请奏其效(13)。”【注释】①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今河南洛阳东),战国著名的纵横家。早年从鬼谷先生学习。西游说秦惠王不受,后发愤攻读。先后游赵、燕、韩、魏、齐、楚诸国,倡导合纵,赵封他为武安君,并相六国,为从约之长。后因替燕国入齐施反间计而被齐王车裂。连横,战国纵横家的外交策略之一,即六国各自与秦国交好,服从秦国,离散合纵。秦地偏西,六国居东,东西相连故称连横,也称合横、连衡。说秦惠王,说服秦惠王。说(shui税),以言劝人。秦惠王,名驷,秦国国君。②巴:巴郡,今川东地带。蜀:蜀郡,今川西地带。汉中:汉中郡,今陕西秦岭以南一带。三郡秦时并属益州。③胡貉代马:胡地所产的貉皮,代地所产的好马。胡:古时北方匈奴族地区。貉(he河),一种野兽,皮可制裘。代:地名,今山西北部代县一带,古属幽州。④巫山黔中之限:巫山黔中的险阻。巫山:今四川巫山县以东,古属夔州。黔中:今湖南西北和贵州东南一部分地区,古属楚。限:险阻。(5⑤崤函:崤山和函谷关,今在河南省境内,古为秦国要塞。⑥殷富:非常富裕。殷,盛。⑦奋击:指能奋勇作战的将士。⑧饶多:富足。⑨地势形便:地势地形,便于攻守。⑩天府:天生的物产丰富的地方。府: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处所。(11)雄国:强而有力的国家。(12)少留意:稍微留心一些。少:稍微。这样说语气较舒缓,即清对方注意。(13)奏其效:替称帝做出功效。奏:进献。【今译】苏秦当初用连横的策略去劝告秦惠王说:“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物产利益,北边有胡貉代马可供使用,南边有巫山黔中的天然险阻,东边有崤山函关的坚固要塞。土地肥沃,人民富裕,拥兵车万辆,有奋勇善战的将士百万。千里原野,蓄积富饶,地理形势便于攻守,这正是所称的“天府”,是天下强而有力的大国。凭着您的贤明,百姓的众多,车马的运用,兵法的教练,是可以并吞诸侯。占领天下,号称皇帝而统治中国的。希望您稍微留心一些,请允许臣为此而效力。秦王曰:“寡人闻之①,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②,不可以诛罚③;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④,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⑤,愿以异日⑥。”【注释】①寡人:古代君王自称。②文章:指国家的政策法令。③诛罚:惩罚。④政教:政治教化。⑤俨然:严肃认真的样子。庭教:在庭中赐教。⑥异日:改日。【今译】秦王说:“我听说过,羽毛长得不丰满的,不能够高飞;法令定得不完整的,不能够去惩罚;道德修养不深厚的,不能够驱使百姓;政治教化不顺利的,不能够烦劳臣下。如今您郑重其事地不远千里而来,要在庭中教导我,我希望改个日子。”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①。昔者神农伐补遂②,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③,尧伐鹱兜④,舜伐三苗⑤,禹伐共工⑥,汤伐有夏⑦,文王伐崇⑧,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⑨?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10),天下为一,约从连横(11),兵革不藏,文士并饬(12),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13)。科条既备(14),民多伪态,书策稠浊(15),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16),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17),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18),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19),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20),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21),制海内,子元元(22),臣诸侯(23),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24),皆昏于教(25),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26),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注释】①固:本来。②神农:传说中的古帝。补遂:部落名。③黄帝:古代帝名,即轩辕皇帝,建国在有熊,又称熊氏。涿鹿:山名,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蚩尤:九黎部落的酋长,其施行无道。黄帝与他大战于涿鹿,擒而杀之。④尧:古帝名,姓姬,名放勋,封在陶和唐两地,又称陶唐氏,后称帝,国号唐,传位于舜。驩(huan欢)兜,人名,尧的臣子,又名浑沌,因作乱而被尧放逐。⑤舜:古帝名,姓姚,名重华,受尧禅让,国号虞,传位于禹。三苗,古时的三种苗族统称,今在湖南省溪洞一带。⑥禹:古帝名,舜臣,治水有功,受舜禅让,国号夏。共工,舜时管水的官,因治水无功,又极横暴,后为禹放逐。⑦汤:商汤,商代开国君主。夏:夏桀,夏代君主,以暴虐著名。有:名词词头。⑧文王:周文王姬昌。崇:指崇侯虎,人名,助商纣王为虐,被文王诛灭。⑨恶有:哪有,怎么有。恶(wu音乌),疑问代词。⑩言语相结,指策士们以言语劝说各国君王而相互结盟。(11)约从:邀约从北到南的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12)饬(chi音斥):整顿,这里指有所作为。一说通“饰”(shi音士)。指文士巧饰言语以说诸侯。(13)胜理:料理不完。胜(sheng音生),尽。(14)科条:章程,法规等。(15)书策:指国家的文献法规。稠,繁多。浊,驳杂不纯。(16)明言章理:指说清道理,使言语明,使道理显。章,通“彰”,明显。(17)敝(bi闭):破。(18)缀甲厉兵:缝制甲衣,磨砺兵器,指准备打仗。缀(zhui坠),缝。厉,通“砺”,磨。兵:兵器。(19)徒处:白白地住着。(20)五帝:一般指太昊、神农、黄帝、少昊和颛臾。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即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五霸,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21)诎敌国:使敌国屈服。诎(qu音屈),屈服。(22)子元元:以百姓为子女。子,名词的意动用法。元元,黎民百姓。(23)臣诸侯:使诸侯为臣。(24)忽于至道:忽略了最重要的道理。至道,指用兵之道。(25)昏于教:在教化上昏暗不明。(26)溺于辞:沉迷于巧辩之言辞中而不悟。【今译】苏秦说:“我本来就疑心您不能采用我的计策。从前神农讨伐遂补,黄帝在涿鹿擒获蚩尤,尧帝讨伐罐兜,舜帝攻打三苗,禹王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诛崇侯虎,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凭借战争而称霸天下。由以上事例看,哪有不靠打仗的呢?古时,各国使臣来往频繁,车轴交错碰撞,彼此用语言结为好友,天下串成了一个整体。缔约南北各国,连结东西诸侯,大家都靠武力保卫自己,未曾废兵不用。如今文人学士都受到国家任用,诸侯听了他们的游说迷惑不解;各种事端都一起涌来,使人料理不完;各种章法条款已经订出,百姓被迫装着守法的样子;公文奏章繁多杂乱,人们心中空虚而不充实;主上和臣民都忧愁不安,百姓们感到没有依靠;话说得越清楚,理讲得越明晰,而打仗的事就越是兴起得快;口里讲着巧辩的话,身上穿着儒家礼服,而战争的事决不会停息;纷繁的名目,美丽的文辞,天下照样无法治好;舌头说烂了,耳朵听腻了,还是不见事情办成。做正义的事,守信用之言,天下的人反而不相互亲近。在这时,只好就不用文人了,而任用武将,对肯出死力的人以优厚的给养,缝制甲衣,磨好武器,以便在战场上为胜利而效力。空闲无为而得到利益,安稳坐着而扩大地盘,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和五霸这样的贤明君主,想要这样坐而得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以战争接续下去。在宽阔地带,两军交相攻打,在逼近的时候,敌我杖戟相碰,只有实战,然后才可以建立大功。所以,军士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国内的正义之气就更加强盛,在上面,君王的成望已树立,在下面,百姓心悦诚服。如今想要并吞天下,侵凌天子,使敌国屈服,控制海内各地,抚育黎民百姓,使诸侯为臣下,非依靠兵力不可。现在继承王位的君主们,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道理,在教化方面昏聩,在治国方面混乱,对言语迷惑不解,沉溺于诡辩的巧辞之中而不悟。从这种情形来讲,您本来就不能按我的策略行事了。”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①,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圆。羸縢履蹻③,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④,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⑤,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⑥:“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⑦,得太公阴符之谋⑧,伏而诵之,简练以揣摩⑨,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⑩,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注释】①说:指所说的策略。②去:离开。③羸(lei音雷):通累,缠裹。縢(teng腾):绑腿布。履:穿。蹻(qiao音橇):草鞋。④黧黑:又黄又黑之色。黧(li音黎),黑而带黄。⑤纴:机缕,这里指织机。⑥喟然:描摩叹息的样子。⑦箧:箱子。⑧太公:姜子牙,名尚,周文王之臣,辅佐武王伐纣。阴符,兵法书名,后人托太公之名而著。⑨简:选择。揣摩:揣度捉摸。⑩期年:一周年。【今译】苏秦劝说秦惠王的奏章上呈了十多次,但计谋仍不被采用。当时,他的黑色貂皮衣服已破,百斤黄金已用完,生活物资也断绝了,只好离开秦国返家。他裹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袋子,形体枯瘦,面目黑黄,带着惭愧的颜色。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做饭,父母也不肯同他交谈。苏秦长声叹息说:“妻不把我当丈夫,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亲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秦王的罪过啊!”于是连夜打开书箱,陈列数十只,从中寻到了姜太公的《阴符》,这部专讲用兵谋略的书。他便埋头诵读,选择精华而练习、研究。读书时想要睡觉,就拿锥尖刺自己的大腿,血直流到脚上。他说:“用现在所学的计谋去劝说国君,他们哪有不拿出自己的金玉绸缎,而使我取得公卿将相的崇高地位呢?”过了整整一年,研究有所成就,他说:“这样就真的可以去说服各国的君王了!”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②,抵掌而谈③。赵王大说④,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⑤,白壁百双,黄金万镒⑥,以随其后。约从散横⑦,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⑧,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⑨,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⑩。山东之国,从风而服(11),使赵大重。且夫苏秦(12),特穷巷掘门(13),桑户棬枢之士耳(14),伏轼撙衔(15),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主(16),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17)。【注释】①摩:接近。燕乌集:关名。阚(que音雀):皇宫门前两边的楼,此处指关口。②赵王:赵肃侯。华屋,华丽的宫室。③抵掌而谈:鼓掌而交谈,形容谈得投机入神。④说:通“悦”,高兴。⑤千纯:一千束。纯(tun音屯),量词,一捆。⑥万镒:一万镒。镒(yi音益),量词,古代二十四两为一镒。⑦约从散横:南北六国结盟,离散东方各国与西方秦国的联合。⑧式:用。⑨廊庙:指朝庭。⑩炫熿:辉煌耀眼。(11)从风而服:如顺风草伏,形容很自然地服从。(12)且夫:表示进一步论述的虚词。(13)掘门,挖墙为门,形容贫寒。(14)桑户棬枢:用桑树做的门,用弯木做的门轴,形容门第低下。棬(quan音圈):弯木。(15)伏轼撙衔:俯靠车前横木,拉住马的缰绳,表示苏秦地位显贵,出入都乘车马。轼:车前的横木。撙(zun):节制,勒住。衔:马嘴的嚼铁。(16)庭说:在朝庭上劝说。(17)莫之伉:不能同他对抗。伉(kang炕):通抗。【今译】就在这时,苏秦来到了燕乌集关,在高大华丽的宫室里拜谒并劝说了赵王,双方谈得很融洽,常常击掌称快。赵王非常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授给他宰相用的官印,加上兵车一百乘,彩绣绸缎一千捆,洁白的玉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将这些财物,装运在他的车后随行。赵王派他出使六国,缔结盟约,离散秦国与各国的邦交,以抑制强大秦国的扩张野心。因为苏秦在赵国做宰相,各国与秦国的关系断绝,去秦国的边关闭而不通。在这段时间里,天下如此之大,黎民如此之多,王侯如此有威望,谋臣如此有权势,而其间的风云变化,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苏秦之谋,没有费一斗粮草,没有劳一个兵卒,没有伤一名将士,没有断一根弓弦,没有损一只箭头,而能使诸侯相亲相助,胜过兄弟手足之情。这的确是贤人任职而天下服从,一人重用而天下安顺。所以说:用心于政治,不必用心于武力;用心于朝庭之内,不必用心于国境之外。当苏秦兴旺得意的时候,黄金万镒为他所用,出行时车水马龙,仪仗威风,炫耀于大道之上。崤山东边的各国诸侯,象草随风倒那样服从于他,也使赵国的威望极大地提高了。且说苏秦本人,只不过是小巷窄门、土墙陋室里的一个穷书生罢了,后来却乘车勒马,游历天下,在大庭之上说动各国君主的心,阻止了群臣众将的七嘴八舌,使得天下再没有人能与他抗衡了。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①,张乐设饮②,郊迎三十里③。妻侧目而视④,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⑤,四拜自跪而谢⑥。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⑦?”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⑧。”苏秦曰:“嗟乎⑨!贫穷则父母不子⑩,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11),盖可忽平哉(12)?”【注释】①清宫除道:清扫房屋和道路。宫,先秦时民间居室也称宫,后为帝王专用,指皇宫。除:扫除。②张:布置。设:摆设。饮:酒宴。③郊迎:在城郊去迎接。④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不敢正视。⑤蛇行匍伏:象蛇一样伏在地上爬行。匍伏:即匍匐。⑥四拜:下拜四次表示重礼。⑦倨(ju音剧):傲慢。⑧季:排行在后。或说季子为苏秦的字。金:泛指钱财。⑨嗟乎:叹息之声。⑩不子:意思是不把我当儿子。(11)富厚:指财产丰厚。(12)盖:通“盍”(he音何):怎么,哪里。【今译】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经洛阳时,他的父母知道了,就收拾房屋,打扫道路,安排吹打奏乐的人,摆设好宴席,到城外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他的妻子斜着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讲话。他的嫂嫂象蛇一样伏在地上爬行,拜了四次,自己跪下而认罪。苏秦说:“嫂嫂,你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而现在又这么卑下呢?”嫂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很高,而且又有许多钱财。”苏秦叹息道:“唉!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官位、财物金钱,怎么能够忽视呢?”【集评】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前幅写苏秦之困顿,后幅写苏秦之通显,正为后幅欲写其通显,故前幅先写其困顿。天道之倚伏如此,文章之抑扬亦如此。至其习俗人品,则世所共知,自不必多为之说。”清·储欣《国策选》:“一部史记,纵横变化,由此而开。”又:“前后摹拟,能写人世所必至;中间论赞,开千古未有之笔。著书者真绝代奇才。”清·张星徽《国策评林》:“摹写炎凉世态,与班史朱买臣传俱称妙绝。嗟乎,士大夫一日挂冠,便有许多不堪处,亦半激于俗情之轻薄,岂尽热中人之过与?苏秦妻嫂,尚有如许恶模样,彼外人又何责焉?”又:“苏秦得志处作几回唱叹,于失路困厄处亦形容得字字逼真。只缘要为穷秀才供出甘苦情状,则描画处自然是着精神,而起伏顿挫,才情横溢,令人几忘其为势利生活也。”【总案】本篇写苏秦在政治上从失败到成功的经过。全文可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叙述了苏秦以连横的策略去劝说秦惠王而未被采用的情形。作者详尽地写了苏秦对秦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政治、军事形势的全面分析,但那一套大而空的议论,缺乏简练和揣摩,不中要害,表现了他只不过是一个一般的说客,而缺乏战略家的洞察能力和深厚功底。第二部分记述了苏秦事业成功的原因和结果。其中突出了他失意之后所遭受到的屈辱。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苏秦败不气馁,刻苦奋进,为达到“卿相富贵”的目标,百折不挠的品格,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些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某些共性。作者对苏秦心理的描写,对其家人态度前后不同的刻画,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封建人伦关系的实质,毫无掩示的被暴露出来。苏秦自己最后的感受:“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这画龙点睛之笔,对苏秦这类纵横家卑劣而渺小的人生观揭露得何等透彻。照映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本文的艺术感染力。如说秦王的内容多而杂,收效毫无;而说赵王的内容却只字未提,反而获得成功,可见作者用心良苦。又如苏秦失意时的狼狈相同后来成功后的得意状相比;其家人前倨后恭的对比,都非等闲之笔,含意实深。
【诗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出处】唐·李白《劳劳亭》。【意思】劳劳亭是古人送别之所,诗人以劳劳亭为题,表达了人间离别之苦。开笔两句因地起意,破题而入,指出劳劳亭是令人伤心的地方,既而见柳条未绿,送别时无枝可折,引起诗人奇思巧想,挥笔赋予春风以人的感情。春风深知人间离别之苦,不愿看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故意不让它发绿。这种移情于景,托物言情的手法,正是诗人妙笔之所在。。【全诗】《劳劳亭》.[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赏析】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还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天下伤心处。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出处】唐·李白《劳劳亭》。【意思】劳劳亭是古人送别之所,诗人以劳劳亭为题,表达了人间离别之苦。开笔两句因地起意,破题而入,指出劳劳亭是令人伤心的地方,既而见柳条未绿,送别时无枝可折,引起诗人奇思巧想,挥笔赋予春风以人的感情。春风深知人间离别之苦,不愿看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故意不让它发绿。这种移情于景,托物言情的手法,正是诗人妙笔之所在。。【全诗】《劳劳亭》.[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赏析】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还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原意是指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预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此语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的名句。
该句原本为“春风自绿江南岸”。在最早的宋版《王文公文集》中,就是这样写的。清代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十九,以及南宋李壁辑撰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中,也都是如此。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原意是指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预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此语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的名句。该句原本为“春风自绿江南岸”。在最早的宋版《王文公文集》中,就是这样写的。清代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十九,以及南宋李壁辑撰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中,也都是如此。那么,后来怎么会传成“又绿”的呢?此事得从南宋人洪迈的著名笔记《容斋续笔》谈起。该书的“诗词改字”条中,记载了王安石在推敲“绿”字时连续换了“到”“过”“入”“满”诸字,但均不满意,最后定稿为“绿”的故事。原文为:“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又”字的出现,是否洪迈误记所致,还是王安石原来作“又”而后来改为“自”,现在无从查考了。后来人常用此语来形容初春江南宜人的景色,亦用以说明好的政策使某个地方或某个行业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名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桃李:桃树、李树,种桃李者,春得其花,夏得其阴,秋得其实。后比喻培养的学生和推荐的人才。句意:令公(指宰相裴度)您已桃李满天下了,何必在堂前再栽什么花呢。
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推荐。爱诗词网。【名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桃李:桃树、李树,种桃李者,春得其花,夏得其阴,秋得其实。后比喻培养的学生和推荐的人才。句意:令公(指宰相裴度)您已桃李满天下了,何必在堂前再栽什么花呢。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香山诗集》后集一四卷306页)
《庚子国变记》是最早系统记述义和团运动的一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清李希圣撰。该书所记多为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文献。最早版本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刻本,另有民国十二年(1923)抱冰堂刻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一册全文收入,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亦收入。
李希圣(1864—1905),湖南湘乡人,光绪进士,义和团运动时期官刑部主事,后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在士大夫中间,他属于倾向维新的一派,《王先谦致缪荃孙书》中讽他“学问可惜,而不足于乡评,殆亦好新之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他曾联系当时在京的清廷官员于式枚、黄石孙等人,往见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丁韪良以及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谋划营救光绪皇帝。《庚子国变记》系他根据这一时期的日记改编而成。传世著作另有《庚子传信录》一卷,所记内容与《庚子国变记》大体相同,惟字数仅及原书的三分之一。此外,尚有署名小山秉信著的《庚子传信录》一卷,明治三十五年(1902)东京嵩云书社铅印本,内容与李撰《庚子传信录》完全相同,惟增松平直三郎序及作者自序。据罗惇曧云:“亡友湘乡李希圣亦元,庚子在围城中,所记日记极详雅,以触犯多,不肯示人,有窃录之者,署名日人小山秉信著,称《庚子传信录》付印,较原著不及十之四五。”果如罗氏之言,则此书即李希圣《庚子传信录》之节本。罗惇曧亦著有《庚子国变记》一卷,其内容大抵取材于李撰《庚子国变记》。
庚子国变记。推荐。爱诗词网。《庚子国变记》是最早系统记述义和团运动的一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清李希圣撰。该书所记多为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文献。最早版本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刻本,另有民国十二年(1923)抱冰堂刻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一册全文收入,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亦收入。李希圣(1864—1905),湖南湘乡人,光绪进士,义和团运动时期官刑部主事,后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在士大夫中间,他属于倾向维新的一派,《王先谦致缪荃孙书》中讽他“学问可惜,而不足于乡评,殆亦好新之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他曾联系当时在京的清廷官员于式枚、黄石孙等人,往见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丁韪良以及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谋划营救光绪皇帝。《庚子国变记》系他根据这一时期的日记改编而成。传世著作另有《庚子传信录》一卷,所记内容与《庚子国变记》大体相同,惟字数仅及原书的三分之一。此外,尚有署名小山秉信著的《庚子传信录》一卷,明治三十五年(1902)东京嵩云书社铅印本,内容与李撰《庚子传信录》完全相同,惟增松平直三郎序及作者自序。据罗惇曧云:“亡友湘乡李希圣亦元,庚子在围城中,所记日记极详雅,以触犯多,不肯示人,有窃录之者,署名日人小山秉信著,称《庚子传信录》付印,较原著不及十之四五。”果如罗氏之言,则此书即李希圣《庚子传信录》之节本。罗惇曧亦著有《庚子国变记》一卷,其内容大抵取材于李撰《庚子国变记》。《庚子国变记》共一卷,约一万八千余字,以年月日为序记述,起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迄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日,以下原文阙失。开篇从慈禧太后预谋废光绪立载漪之子溥㑺为大阿哥写起,对义和团进入畿辅、帝后两党主战与主和之争、后党集团招抚和利用义和团、向列强宣战、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主剿派五大臣被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出逃西安、沙俄出兵入侵东北、东南互保协议、李鸿章奕劻为全权大臣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与光绪回銮行至河南开封等历史事件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全书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在记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夹以评论,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观点表现在字里行间,被认为是当时“传诵”的佳作。《庚子国变记》对义和团持否定态度,书中充满了对义和团的诬蔑之词。认为义和团是“拳匪”、“拳祸”,“公为寇盗,虏掠杀人,协取财物不能应,辄夷其宗,喜纵火延烧,常数百家。”书中甚至还出现了义和团两次杀人各达“十数万人”的记载。这种任意夸大和缺少具体内容的记载,说明了作者本人的立场观点。相反,对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史实,书中却没有记载。可以看出,在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作者是和主剿派的观点一致的。《庚子国变记》对帝后两党褒贬分明,褒帝党而贬后党。赞同帝党集团和洋务派官僚反对宣战、镇压义和团的主张,对主剿派失势和五大臣被杀表示惋惜和同情,认为“天下冤之”,对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的互保协议推崇备致,认为是“虽用以自全,然国亦蒙利矣。”对慈禧太后及其后党官员则颇多讥讽。如记义和团“惨酷无复人理,而太后方日召其党,所谓大师兄,慰劳有加焉”;“自有书契以来,盖未闻奉诏而为官寇,寇而奖为忠义,如今是者也。”对后党集团的愚昧无知、官场的腐败黑暗、慈禧太后回銮时的挥霍铺张、地方官员的阿谀奉迎等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其嘲讽之意充满字里行间。《庚子国变记》是以清政府为中心记述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著作,内容侧重于对清朝统治集团活动的记述,而对义和团则涉及不多,记述甚为详略。对义和团的源起、组织形式以及在山东、京津等地区的发生、发展状况几乎没有什么记载,所记内容多为义和团“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活动以及在北京城内攻使馆、攻教堂的活动,史料价值不高。其具有史料价值的部分是对清政府和列强活动的记述。如对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后两党对义和团和列强的态度、后党集团招抚和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的原因、列强的侵略活动和内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的记述,都是研究义和团运动所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重要史料。《庚子国变记》也有许多记载失实和不确切的地方。如记西摩尔尔联军进犯北京,认为是因“众少不得达,至落垡而还。”而实际情况则是因为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西摩尔联军“兵败不能进”,被迫退回落垡。西摩尔也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将全体覆没。”又如记沙俄出兵东北,认为是清政府阴嗾黑龙江将军寿山挑衅和盛京副都统晋昌“纵拳民大掠,杀俄护道兵”而致。类似这样不确切甚至错误的记载书中不止一处。《庚子国变记》刊行以来,以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受到普遍的重视。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将其作为第一篇史料收入,大量的有关研究义和团运动的著作、论文等吸收和采用了该书的观点和史料,影响较大。
[原文]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王。践元后于晏翟,陷吾君于聚鹿。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未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成龙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武曌檄。推荐。爱诗词网。[原文]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王。践元后于晏翟,陷吾君于聚鹿。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未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成龙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徽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糜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鉴赏]《讨武曌檄文》,唐朝文学家骆宾王撰。骆宾王(公元640年?-公元684年?),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少有才名。做过朝官,因事被贬为临海(今属浙江)县丞。后随李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他的诗文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是“唐初四杰”之一。著有《骆丞集》。古代征战,多用檄文这种用于征召、晓喻或声讨的军用文体。檄文不但要求文字简洁晓畅,而且要求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有很大的感召力。《讨武曌檄文》是一篇出色的骈体文,气势雄壮,词锋锐利,如号角鼓鼙,成为檄文千古名篇,为历代所传颂。作者骆宾王写这篇檄文时,正在李敬业属下掌文书职。有的选本又名此文为《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自造名曌,十四岁时以嫔妃入侍唐太宗,封为“才人”。太宗死后,一度削发为尼。高宗时,复被召入宫。三十二岁时立为皇后,从此以后参与朝政。中宗继位,她以太后身份听政。武则天很有才干。为了保护新兴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打击宗室贵族,她能破格提拔人才。但是,她为了在朝廷中巩固自己的地位,尽树私党,任用酷吏,迫害了一批开国元老,得罪了一些特权贵族,李敬业就是其中的一个。李敬业原是开国勋臣徐绩的长孙。徐绩有功于李唐,由太宗赐姓李。李敬业也就因此能世袭为官。公元648年,他被贬职,由刺史降为司马。这年9月,他打起匡复唐朝的旗号,从扬州起兵10万,反对武则天。《讨武曌檄文》第一段就武则天不得人心的一面,从她的出身、人品,直到她窥伺皇权,列举了大量的罪状,逐层剖剥。初唐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仕族”的遗风,若非出身于门阀仕族,就会被视为卑贱。文章的作者就抓住这个问题。起笔攻击她“地实寒微”,出身卑贱,人品恶劣,妒嫉淫荡。后半生,凭借她的狐媚谗言,“践元后于晏翟,陷吾君于聚鹿。”终于披上了皇后的服饰,使皇帝背上了父子两代共一个夫人的恶名。据实指点,言语尖刻。在当时的上层社会都会引起对武则天的普遍反感。据史载,武则天初读此段文时,也十分尴尬。接着,用对偶排比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历数其罪,简直毒如蛇蝎!造成了“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咄咄逼人气势。这样的人一旦主政,一定会成为国家之大灾难。现在,这种危险即在眼前。文章就势指出了武则天“包藏祸心,窥窃神器”,怀有谋政篡权的野心。举出她把皇帝的接班人软禁起来,“幽于别宫”;把自己的三亲六故都安插进重要的机关,“委之以重任”。接着作者连用四个历史上极相似的典故,描绘李唐政权如大厦之将倾,岌岌可危,这就造成了强大的舆论。文章第二段以自己一方所占有的优势压倒对方。历数李敬业出身阀门“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天生的热爱李唐的事业。接着表示象纣王的兄弟微子和东汉的名臣桓谭,关心国家,担忧社稷,“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匡复大业,顺应天下之民心,“气愤风云,志安社稷”,语感强烈。接着就人马粮秣,军中士气而尽其铺张。“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班师出动能令星斗无光,“出岳崩颓”。作者的笔,摇动于天地山河之间,酝酿了铺天盖地的气势。增强第一段的号召力。最后“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这一组排比句,在全文中承上启下。文章第三段指出“公等或家传汉爵”,诸公世袭李唐官禄,或与皇室为亲,或曾受命于朝廷。值此“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即高宗坟土未干,中宗就被废弃,“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你们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吗?浑如天成,读之令人拍案叫绝。武则天读文至此处,也不禁为之击节叹赏:“宰相安能失此人!”而接下去的文章,句子又显得平稳了:论爵赏,言诛罚,晓以利害,可谓宽猛相济,有张有弛,十分注意掌握分寸。“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一句收尾却又十分强劲挺拔,充满了必胜信心。
石头城刘翰。推荐。爱诗词网。刘翰《石头城》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②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③【注释】①石头城: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孙权在石头山下所筑,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这里指南京市。②离离:草茂盛貌。吴宫: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台城:原为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修建新宫,名建康宫,从此成为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的所在地。【译文】荒凉的吴宫,杂草丛生,一直蔓延到台城旧苑的东头。漫漫长夜,空荡荡的长江寒风飕飕,水气濛濛,夜空中传来几声凄厉的雁鸣,明月中的石头城更显得孤寂清幽。【总案】这是一首凭吊古迹,借古伤今之作。石头城为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孙权所筑,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即古代的金陵。从诗题看好像是专咏石头城,但从内容看,咏的是整个金陵。金陵是三国时吴国,东晋和南朝的宫苑或都城所在地,作为一首咏史绝句,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囊括几个朝代的盛衰变迁,不可能面面俱到。诗人正是从吴国以后几个朝代盛衰的最好见证——“吴宫”和“台城”切入。全诗先展开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昔日的吴宫,如今杂草丛生,一直蔓延到台城的后苑城。从视觉上暗示出朝代更替、人事沧桑,江山依旧的伤悼之情。然后转入感觉和听觉描写:水气濛濛的江水使人倍感寒冷,而幽冷月色中的石头城在几声凄厉的雁鸣中更显得寂寞荒凉。全诗不着一句议论,古盛今衰之感尽寓其中。在写法上,四句时间上也暗暗转换,由白天到夜晚。这样就从时空的交织转换中,更加完整深刻地揭示出古盛今衰的主旨,引起读者反思其兴盛衰亡的原因。
5月2日公祭刘志丹:5月2日,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干部和群众一万多人,在陕西省志丹县为刘志丹同志举行隆重的公祭典礼,悼念刘志丹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光辉业绩。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瓦窑堡警备司令、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第28军军长等职。1936年率部参加东征战役,4月14日在晋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
公祭刘志丹。推荐。爱诗词网。5月2日公祭刘志丹:5月2日,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干部和群众一万多人,在陕西省志丹县为刘志丹同志举行隆重的公祭典礼,悼念刘志丹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光辉业绩。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瓦窑堡警备司令、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第28军军长等职。1936年率部参加东征战役,4月14日在晋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
【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出处】唐·白居易《长相思》【意思】汴(bian)水:隋朝开通济渠,由荥阳至开封一段,是古汴水,唐、宋遂将出河入淮的通济渠东段全流通称为汴水。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流入淮河,和运河相通。瓜洲:江苏省江都县南之瓜洲镇,处运河与长江汇合处。吴山:泛指长江下游南方的山,古属吴地,故称吴山。点点:形容远山很多很小。句意:怀念丈夫的思潮,就像那汴水、泗水一样朝着南方奔流,一直流到瓜洲渡口,愁思像那点点吴山,起伏不已。【鉴赏】汴水长流,泗水长流,一直流到那瓜州古渡口。就连远处的吴山上也凝聚着点点愁痕。此词是白居易思念侍妾樊素时所作。樊素是扬州人,汴水、泗水、瓜州古渡口都是樊素回家的必由之路。吴山是泛指江南的群山,故词人借流水与吴山来表达自己对樊素的深切怀念之情。连用三个“流”字,不仅写出了流水蜿蜒曲折之貌,也象征了词人内心缠绵缱绻的情思。正因为如此,词人才会移情于景,想象远处的吴山也一定像他一样愁思浓重。【全诗】《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注释】①汴水:即汴河。②泗水:源出山东,至徐州与汴水汇合。③瓜洲: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古渡口。④吴山:泛指江南一带群山。【鉴赏】此词见于《花庵词选》,后收入《全唐诗》附词中,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编入《白居易外集》。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写一位女子在月明之夜,独倚高楼,望着汴泗南去的流水,想念着远在江南的爱人,思极转恨的情绪。这位思妇所处的位置,很可能就在徐州一带,而与钱塘无关(黄昇说此词上四句皆说钱塘,似误。或说词中的汴泗是想象而非写实,亦非是)。在唐代,汴水有两条:一条就是古汴水,由汴州开封(今属河南)经宋城(今河南商丘南)北部、萧县(今属安徽)而至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在城东北隅与源于山东、流经徐州彭城的泗水汇合,这就是韩愈所说的“汴泗交流郡城角”。合流后,经下邳(今江苏邳县南)至淮阴(今属江苏)入淮水,东流,于山阳(今江苏淮安)转运河南流,而至扬州江都(今属江苏),在瓜洲与长江相通。另一条即隋时的通济渠,唐时称为汴水,由汴州开封经宋城、埇桥(今安徽宿县)东流入淮,同样也可以“流到瓜洲古渡头”,但与泗水关系不太直接。考虑到词中所写“汴水流,泗水流”的意境和白居易与徐州的深厚关系,我们觉得这首词的写作与徐州决非无关,思妇的位置或者就在徐州,所以她才能看到汴泗流水,并且目送逝波,直至瓜洲而更南去。当然,站在徐州是看不到瓜洲的,而且汴泗的实际流程也只能到入淮为止。这里是想象、夸张之词,通过这样的想象、夸张,来表现思妇的思念之遥远、幽深,也就是词中所说的“思悠悠”。然而她的思念还不止于瓜洲渡头,还在更远的吴地(今江南一带),她好像看到了面带愁容的点点吴山。——自然,吴中的山是明朗秀丽的,这里吴山的愁容,正是思妇内心愁绪的写照。瓜洲、吴山,皆是思妇心底之物,她心悬于彼,愁凝于彼。于是,读者从这里得知:她的爱人就在那里。瓜洲渡口,在唐代相当繁盛,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思妇的爱人不管是商人还是游子,要从吴地归来与之团聚,瓜洲乃必经之地,由此溯流而北,相会之期便指日可待。这样,我们就揭开了思妇眼不离汴泗,心不离瓜洲以至吴山的秘密。但是,她的爱人还没有沿着这条水路归来,所以仍须劳她倚遍高楼,待尽明月。这就无怪乎她思极而“恨”了。“恨”且“悠悠”,无穷无尽,思念之深、等待之久,亦由此可知。而要此恨消除,除非爱人归来,所以词中说“恨到归时方始休”,——这一句既是思妇的心理活动,也是词人揆情度理给她的思念所作的结论。“月明人倚楼”句,或解释为爱人归来之后双双倚楼望月,即把这一句作为“恨到归时方始休”的补充句;或解释为思妇对着汴泗怀念爱人的时间、地点。在这两种解释中,本文取后者。月明之夜,思妇难寐,正是怀人念远之情最浓重的时刻。这个结句极富意境,有深化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这首词体现了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且又频用叠字叠韵,句句押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就自然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之致,这与写“流水”、“相思”十分贴切。所以这首词虽然只有三十六个字,却不失为一件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邱鸣皋)
流到瓜洲古渡头。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出处】唐·白居易《长相思》【意思】汴(bian)水:隋朝开通济渠,由荥阳至开封一段,是古汴水,唐、宋遂将出河入淮的通济渠东段全流通称为汴水。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流入淮河,和运河相通。瓜洲:江苏省江都县南之瓜洲镇,处运河与长江汇合处。吴山:泛指长江下游南方的山,古属吴地,故称吴山。点点:形容远山很多很小。句意:怀念丈夫的思潮,就像那汴水、泗水一样朝着南方奔流,一直流到瓜洲渡口,愁思像那点点吴山,起伏不已。【鉴赏】汴水长流,泗水长流,一直流到那瓜州古渡口。就连远处的吴山上也凝聚着点点愁痕。此词是白居易思念侍妾樊素时所作。樊素是扬州人,汴水、泗水、瓜州古渡口都是樊素回家的必由之路。吴山是泛指江南的群山,故词人借流水与吴山来表达自己对樊素的深切怀念之情。连用三个“流”字,不仅写出了流水蜿蜒曲折之貌,也象征了词人内心缠绵缱绻的情思。正因为如此,词人才会移情于景,想象远处的吴山也一定像他一样愁思浓重。【全诗】《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注释】①汴水:即汴河。②泗水:源出山东,至徐州与汴水汇合。③瓜洲: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古渡口。④吴山:泛指江南一带群山。【鉴赏】此词见于《花庵词选》,后收入《全唐诗》附词中,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编入《白居易外集》。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写一位女子在月明之夜,独倚高楼,望着汴泗南去的流水,想念着远在江南的爱人,思极转恨的情绪。这位思妇所处的位置,很可能就在徐州一带,而与钱塘无关(黄昇说此词上四句皆说钱塘,似误。或说词中的汴泗是想象而非写实,亦非是)。在唐代,汴水有两条:一条就是古汴水,由汴州开封(今属河南)经宋城(今河南商丘南)北部、萧县(今属安徽)而至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在城东北隅与源于山东、流经徐州彭城的泗水汇合,这就是韩愈所说的“汴泗交流郡城角”。合流后,经下邳(今江苏邳县南)至淮阴(今属江苏)入淮水,东流,于山阳(今江苏淮安)转运河南流,而至扬州江都(今属江苏),在瓜洲与长江相通。另一条即隋时的通济渠,唐时称为汴水,由汴州开封经宋城、埇桥(今安徽宿县)东流入淮,同样也可以“流到瓜洲古渡头”,但与泗水关系不太直接。考虑到词中所写“汴水流,泗水流”的意境和白居易与徐州的深厚关系,我们觉得这首词的写作与徐州决非无关,思妇的位置或者就在徐州,所以她才能看到汴泗流水,并且目送逝波,直至瓜洲而更南去。当然,站在徐州是看不到瓜洲的,而且汴泗的实际流程也只能到入淮为止。这里是想象、夸张之词,通过这样的想象、夸张,来表现思妇的思念之遥远、幽深,也就是词中所说的“思悠悠”。然而她的思念还不止于瓜洲渡头,还在更远的吴地(今江南一带),她好像看到了面带愁容的点点吴山。——自然,吴中的山是明朗秀丽的,这里吴山的愁容,正是思妇内心愁绪的写照。瓜洲、吴山,皆是思妇心底之物,她心悬于彼,愁凝于彼。于是,读者从这里得知:她的爱人就在那里。瓜洲渡口,在唐代相当繁盛,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思妇的爱人不管是商人还是游子,要从吴地归来与之团聚,瓜洲乃必经之地,由此溯流而北,相会之期便指日可待。这样,我们就揭开了思妇眼不离汴泗,心不离瓜洲以至吴山的秘密。但是,她的爱人还没有沿着这条水路归来,所以仍须劳她倚遍高楼,待尽明月。这就无怪乎她思极而“恨”了。“恨”且“悠悠”,无穷无尽,思念之深、等待之久,亦由此可知。而要此恨消除,除非爱人归来,所以词中说“恨到归时方始休”,——这一句既是思妇的心理活动,也是词人揆情度理给她的思念所作的结论。“月明人倚楼”句,或解释为爱人归来之后双双倚楼望月,即把这一句作为“恨到归时方始休”的补充句;或解释为思妇对着汴泗怀念爱人的时间、地点。在这两种解释中,本文取后者。月明之夜,思妇难寐,正是怀人念远之情最浓重的时刻。这个结句极富意境,有深化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这首词体现了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且又频用叠字叠韵,句句押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就自然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之致,这与写“流水”、“相思”十分贴切。所以这首词虽然只有三十六个字,却不失为一件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邱鸣皋)
【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处】唐·白居易《问刘十九》【意思】绿色的酒渣浮在新酿的米酒上,红泥的小火炉炭火正旺。夜色降临,天要下雪,咱们围着炉边喝上一杯,好吗?绿蚁:新酿的米酒未过滤时,酒面泛渣,微现绿色,细小如蚁,故称“绿蚁”。醅(pēi):未过滤的酒。无: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鉴赏】新酿出的酒上飘浮着点点细沫,围着红泥造就的小火炉,于雪花欲飘的暮色中能否一起饮一杯暖酒呢?虽然天欲下雪,但屋内的场景却是暖和的,色彩的选择是明快的,绿、红相间使整首诗洋溢着活泼愉快的气氛。注:绿蚁,酒面上飘浮的杂质。新醅(pēi),新酿出的酒。【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冬夜与亲友围坐炉旁,同餐共饮的恬适生活情景,或表达这种愿望。[例1]酒逢知己千杯少,那推心置腹,把酒共饮的情景,确也平添生活的情趣,令人心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暮雪将降的坏天气,本是寒意袭人,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这么一幅温暖明亮、富于情趣的生活画面,原因无它,酒与友情而已。(史中兴《酒》)[例2]他领我们到地安门外,进了一条胡同,上了一座小楼,窗外什刹海已经有很厚积雪,大雪还在纷纷飘落。他告诉我们,这里是有悠久历史的“烤肉季”。我想大概是“入晚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引起他的灵感吧。(李霁野《怀念常维钧同志》)【全诗】《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注释】①绿蚁:新酿的米酒未过滤时,上有浮渣如蚁,微现绿色,故称。醅(pei):未过滤的酒。②此句意谓用红色泥土砌成的小火炉,用以煮酒。③无:否。疑问语气词。【鉴赏】这首五言绝句,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所作。刘十九是他此时结识的一位隐士,作者在《刘十九同宿》诗中称其为“嵩阳刘处士”。由此可知,刘十九是河南登封县人。名字和生平不详。本篇以邀人饮酒的平凡生活,表现了比酒味还要醇美的友情。其突出特点是:生活情趣浓郁,自然质朴,简练含蓄,诗味隽永。陈宛俊盛赞说:“信手拈来,自然巧妙。诗家三昧,如是,如是。”体味这首小诗,最好先从第三句入手。因为绝句往往以第三句为一篇立意的关键。对此规律,前代诗论家多有陈述。本篇的第三句,不仅是全首立意的关键,而且是诗中所有情景的客观依据。“晚来天欲雪”,是诗人对当晚天气的预测。“来”、“欲”二字,都是表示现在虽未发生而将要发生的动词。诗人能够比较有把握地推断晚上将要降雪,说明写诗邀请友人的时候,天空必然布满着乌云,寒气凛冽。诗中没有描绘这种自然环境,却用“欲雪”二字作了点示。气候变化传来的信息,引起诗人的反馈首先是:邀请知心朋友同饮,驱寒夜话,共渡寂寞,帮助友人化寂冷为温暖、欣快。诗人对朋友真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没有纯洁、真挚、深厚的友谊,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意念和行动。显然这一句描述的自然景象,是诗人内蕴的友情的触发点,也是这首二句的备酒、生火和末句的询问的重要前提。如果不是天寒欲雪,这一切都成了没有必要的徒劳。正因为屋外阴暗寒冷,大地枯衰萧瑟,诗人特意针锋相对地描写了屋内的景象:“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未经过滤的新酒,上有浮渣,色微绿,细如蚁,故称“绿蚁”。这是非常好看的美酒。《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说:“浮蚁,杯面浮花也。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新醅”,即新酿的酒。唐人所饮的酒,皆是米酒,以新醅味道最为醇美,优胜于旧醅。杜甫《客至》说:“樽酒家贫只旧醅”,可见旧醅味薄。弄清了这些,就可知道诗人对待朋友非常热情,欢迎友人的是时髦的好酒。但是,他又不直说酒好,却用“绿蚁”,再现了酒的颜色和细渣浮动的状态;用“新”字,暗示了酒的醇味,形象地表现了酒的色美味香,诱人思饮,而屋内的泥炉,也是如此。“红”,是火炉的颜色,也是“火”的颜色。红色的泥炉和火苗,使屋内充满了暖烘烘的热气。不仅如此,从色彩心理学上来说,这象征欢乐的红色与首句象征生命的绿色互相映照,也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炉”前着一“小”字,不但写出了泥炉的小巧可爱,而且表明炉内散发出的热气暖而不炎,很适宜于围炉温情脉脉的叙谈。总之,首二句通过日常生活中习见的酒和火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屋内的色香、热气和生机,与屋外“天欲雪”的阴沉、寒冷、枯衰,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待友的盛情浓意。末一句,“能饮一杯无?”“无”,疑问词,相当现代口语中的“吆”、“吗”。诗人用此句点破题中的“问”字。虽然是向对方提问,却以试探、商量的语气说出,表现了对刘十九的尊敬和温存体贴的心意,与首二句温情脉脉的情景照应,既得璧联珠合之妙,又生情韵悠远之效。这首诗写的是身边的日常生活,白居易却能以诗人特有的慧敏,随手拈来,信口吟咏,如实写出,谱成动人心弦的乐章,真不愧是大家高手!
晚来天欲雪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处】唐·白居易《问刘十九》【意思】绿色的酒渣浮在新酿的米酒上,红泥的小火炉炭火正旺。夜色降临,天要下雪,咱们围着炉边喝上一杯,好吗?绿蚁:新酿的米酒未过滤时,酒面泛渣,微现绿色,细小如蚁,故称“绿蚁”。醅(pēi):未过滤的酒。无: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鉴赏】新酿出的酒上飘浮着点点细沫,围着红泥造就的小火炉,于雪花欲飘的暮色中能否一起饮一杯暖酒呢?虽然天欲下雪,但屋内的场景却是暖和的,色彩的选择是明快的,绿、红相间使整首诗洋溢着活泼愉快的气氛。注:绿蚁,酒面上飘浮的杂质。新醅(pēi),新酿出的酒。【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冬夜与亲友围坐炉旁,同餐共饮的恬适生活情景,或表达这种愿望。[例1]酒逢知己千杯少,那推心置腹,把酒共饮的情景,确也平添生活的情趣,令人心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暮雪将降的坏天气,本是寒意袭人,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这么一幅温暖明亮、富于情趣的生活画面,原因无它,酒与友情而已。(史中兴《酒》)[例2]他领我们到地安门外,进了一条胡同,上了一座小楼,窗外什刹海已经有很厚积雪,大雪还在纷纷飘落。他告诉我们,这里是有悠久历史的“烤肉季”。我想大概是“入晚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引起他的灵感吧。(李霁野《怀念常维钧同志》)【全诗】《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注释】①绿蚁:新酿的米酒未过滤时,上有浮渣如蚁,微现绿色,故称。醅(pei):未过滤的酒。②此句意谓用红色泥土砌成的小火炉,用以煮酒。③无:否。疑问语气词。【鉴赏】这首五言绝句,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所作。刘十九是他此时结识的一位隐士,作者在《刘十九同宿》诗中称其为“嵩阳刘处士”。由此可知,刘十九是河南登封县人。名字和生平不详。本篇以邀人饮酒的平凡生活,表现了比酒味还要醇美的友情。其突出特点是:生活情趣浓郁,自然质朴,简练含蓄,诗味隽永。陈宛俊盛赞说:“信手拈来,自然巧妙。诗家三昧,如是,如是。”体味这首小诗,最好先从第三句入手。因为绝句往往以第三句为一篇立意的关键。对此规律,前代诗论家多有陈述。本篇的第三句,不仅是全首立意的关键,而且是诗中所有情景的客观依据。“晚来天欲雪”,是诗人对当晚天气的预测。“来”、“欲”二字,都是表示现在虽未发生而将要发生的动词。诗人能够比较有把握地推断晚上将要降雪,说明写诗邀请友人的时候,天空必然布满着乌云,寒气凛冽。诗中没有描绘这种自然环境,却用“欲雪”二字作了点示。气候变化传来的信息,引起诗人的反馈首先是:邀请知心朋友同饮,驱寒夜话,共渡寂寞,帮助友人化寂冷为温暖、欣快。诗人对朋友真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没有纯洁、真挚、深厚的友谊,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意念和行动。显然这一句描述的自然景象,是诗人内蕴的友情的触发点,也是这首二句的备酒、生火和末句的询问的重要前提。如果不是天寒欲雪,这一切都成了没有必要的徒劳。正因为屋外阴暗寒冷,大地枯衰萧瑟,诗人特意针锋相对地描写了屋内的景象:“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未经过滤的新酒,上有浮渣,色微绿,细如蚁,故称“绿蚁”。这是非常好看的美酒。《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说:“浮蚁,杯面浮花也。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新醅”,即新酿的酒。唐人所饮的酒,皆是米酒,以新醅味道最为醇美,优胜于旧醅。杜甫《客至》说:“樽酒家贫只旧醅”,可见旧醅味薄。弄清了这些,就可知道诗人对待朋友非常热情,欢迎友人的是时髦的好酒。但是,他又不直说酒好,却用“绿蚁”,再现了酒的颜色和细渣浮动的状态;用“新”字,暗示了酒的醇味,形象地表现了酒的色美味香,诱人思饮,而屋内的泥炉,也是如此。“红”,是火炉的颜色,也是“火”的颜色。红色的泥炉和火苗,使屋内充满了暖烘烘的热气。不仅如此,从色彩心理学上来说,这象征欢乐的红色与首句象征生命的绿色互相映照,也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炉”前着一“小”字,不但写出了泥炉的小巧可爱,而且表明炉内散发出的热气暖而不炎,很适宜于围炉温情脉脉的叙谈。总之,首二句通过日常生活中习见的酒和火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屋内的色香、热气和生机,与屋外“天欲雪”的阴沉、寒冷、枯衰,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待友的盛情浓意。末一句,“能饮一杯无?”“无”,疑问词,相当现代口语中的“吆”、“吗”。诗人用此句点破题中的“问”字。虽然是向对方提问,却以试探、商量的语气说出,表现了对刘十九的尊敬和温存体贴的心意,与首二句温情脉脉的情景照应,既得璧联珠合之妙,又生情韵悠远之效。这首诗写的是身边的日常生活,白居易却能以诗人特有的慧敏,随手拈来,信口吟咏,如实写出,谱成动人心弦的乐章,真不愧是大家高手!
终不知车。推荐。爱诗词网。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①,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②若是,效③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⑥。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⑦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逊志斋集》【注释】①败:毁坏。②固:本来。③效:摹仿。④相属:连续不断。⑤绐(dai):欺骗。⑥不顾:不理睬。⑦敝:破烂。【意译】越国没有车,有人旅行到晋楚的郊外,拾到了一辆车,车子的车辐和车轮都已腐败,輗和辕木也已断裂毁坏,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因他家乡从来没有过,就用船装回去向人夸耀。看的人相信了他的夸说,以为车本来如此,还不断有人模仿造这种破车。有一天,晋楚的人看见后笑他们蠢笨。越国人以为他们欺骗自己就不予理睬。等到外寇入侵,越国人驾着破车抵御,结果车子坏了被打败。他们终于不知什么是车。学者的病患也这样【解说】作者在篇末点明寓意,求学如果学到糟粕,又自以为得计,不肯听从善意的劝告,没有不失败的。越人所以抱着捡来的破车不听别人劝告,是因为他自以为比谁都聪明,他以为别人在算计他——我扔了给你捡去,他以为别人都是骗子——这样的自信,叫颟顸。【相关名言】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必须……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毛泽东
【诗句】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我为嵩云你为秦树久别离居,迢迢千里寄来一纸深情鲤书。【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此诗大约作于会昌五年(845)秋天,当时李商隐因丁母忧正闲居洛阳。“令狐郎中”指令狐綯,是诗人少年时的旧友,时任右司郎中之职。详诗意,当是令狐綯自长安来书存问,诗人有所感触,遂赋此诗作答。首句“嵩云秦树久离居”,抒两地离居、相互思念之情。“嵩”即嵩山,在洛阳之东一百余里,此处代指自己所在的洛阳。“秦”代指令狐綯所在的长安。李商隐于会昌三年(843)春因守母丧离开长安,与任户部员外郎的令狐綯分袂,至此已二年有余,故云“久离居”。这句诗脱胎于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名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这两句诗形象是如此之鲜明,含蕴是如此之丰富,以至脍炙人口,“春树暮云”、“云树之思”成了表达朋辈间思念之情的成语。看来李商隐对杜甫这两句诗特别赞赏,所以除此诗之外,早在开成二年(837)所作的《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即云:“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也是化用这两句诗来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次句“双鲤迢迢一纸书”,叙令狐綯自长安来书存问之事。“双鲤”代指书信,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迢迢”,极言路途遥远。远在京师的友人忽然捎来书信,虽然只是“一纸”短简,但可以见出友人的不忘故旧之心,愈觉其纸短情长。何况此时诗人正闲居乡里,百无聊赖,捧读来书,其欣喜感激之情又当何如!这句乍看似觉平淡,但若细加吟绎,不难感受到诗人心中起伏的波澜。想必是令狐綯在来信中问及诗人的近况,故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描述了自己当前凄凉的境遇:“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这两句都用了有关汉代著名赋家司马相如的典故。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因不受景帝赏识,就来到梁国,成了梁孝王的宾客。第三句中的“梁园”,即指梁孝王的宫苑。李商隐在大和三年(829)至开成二年(837)间,曾三入令狐綯之父令狐楚的幕府,深受其知遇奖掖之恩,故以“梁园旧宾客”自喻。又司马相如晚年失意,“尝称病闲居”,后因病被免去孝文园令,“家居茂陵”。李商隐因母丧,于会昌二年(842)冬即离秘书省正字之职,近三年来一直闲居,心情郁闷,更兼疾病缠身,与司马相如有类似之处,故第四句索性自称“茂陵秋雨病相如”。这第四句是全诗主旨所在。此诗以叙事为主,前三句平平道来,其所以读来韵味隽永,感人至深,关键正在于第四句。而第四句的妙处,又全在“秋雨”二字上。其实司马相如病居茂陵时,并无与“秋雨”相关的情事。但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细节,别出心裁地在“茂陵”与“病相如”之间嵌入“秋雨”二字,这就在叙述中增添了几分抒情的意味,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堪称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李商隐喜写雨,也善写雨。借助雨这一自然现象,在诗中渲染气氛,烘托意境,这是他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他的一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名句,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茂陵》);“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等等,境界均极为优美。若问诸句妙处何在,读者只须稍加推究,便不难发现与“茂陵秋雨病相如”一句同样,离一个“雨”字不得。
嵩云秦树久离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我为嵩云你为秦树久别离居,迢迢千里寄来一纸深情鲤书。【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此诗大约作于会昌五年(845)秋天,当时李商隐因丁母忧正闲居洛阳。“令狐郎中”指令狐綯,是诗人少年时的旧友,时任右司郎中之职。详诗意,当是令狐綯自长安来书存问,诗人有所感触,遂赋此诗作答。首句“嵩云秦树久离居”,抒两地离居、相互思念之情。“嵩”即嵩山,在洛阳之东一百余里,此处代指自己所在的洛阳。“秦”代指令狐綯所在的长安。李商隐于会昌三年(843)春因守母丧离开长安,与任户部员外郎的令狐綯分袂,至此已二年有余,故云“久离居”。这句诗脱胎于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名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这两句诗形象是如此之鲜明,含蕴是如此之丰富,以至脍炙人口,“春树暮云”、“云树之思”成了表达朋辈间思念之情的成语。看来李商隐对杜甫这两句诗特别赞赏,所以除此诗之外,早在开成二年(837)所作的《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即云:“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也是化用这两句诗来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次句“双鲤迢迢一纸书”,叙令狐綯自长安来书存问之事。“双鲤”代指书信,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迢迢”,极言路途遥远。远在京师的友人忽然捎来书信,虽然只是“一纸”短简,但可以见出友人的不忘故旧之心,愈觉其纸短情长。何况此时诗人正闲居乡里,百无聊赖,捧读来书,其欣喜感激之情又当何如!这句乍看似觉平淡,但若细加吟绎,不难感受到诗人心中起伏的波澜。想必是令狐綯在来信中问及诗人的近况,故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描述了自己当前凄凉的境遇:“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这两句都用了有关汉代著名赋家司马相如的典故。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因不受景帝赏识,就来到梁国,成了梁孝王的宾客。第三句中的“梁园”,即指梁孝王的宫苑。李商隐在大和三年(829)至开成二年(837)间,曾三入令狐綯之父令狐楚的幕府,深受其知遇奖掖之恩,故以“梁园旧宾客”自喻。又司马相如晚年失意,“尝称病闲居”,后因病被免去孝文园令,“家居茂陵”。李商隐因母丧,于会昌二年(842)冬即离秘书省正字之职,近三年来一直闲居,心情郁闷,更兼疾病缠身,与司马相如有类似之处,故第四句索性自称“茂陵秋雨病相如”。这第四句是全诗主旨所在。此诗以叙事为主,前三句平平道来,其所以读来韵味隽永,感人至深,关键正在于第四句。而第四句的妙处,又全在“秋雨”二字上。其实司马相如病居茂陵时,并无与“秋雨”相关的情事。但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细节,别出心裁地在“茂陵”与“病相如”之间嵌入“秋雨”二字,这就在叙述中增添了几分抒情的意味,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堪称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李商隐喜写雨,也善写雨。借助雨这一自然现象,在诗中渲染气氛,烘托意境,这是他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他的一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名句,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茂陵》);“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等等,境界均极为优美。若问诸句妙处何在,读者只须稍加推究,便不难发现与“茂陵秋雨病相如”一句同样,离一个“雨”字不得。
在“赤壁之战”这个单元里,通过“三江口交兵”、“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黄盖密献苦肉计”、“阚泽投递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横槊赋诗”、“借东风”等情节,作者已经令人信服地预示了孙、刘联盟必胜,曹军必败的结局;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如诸葛亮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周瑜的忠于国事、英武机智和胸襟狭隘,曹操的骄傲自大、文过饰非和多疑猜忌,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但是,这一切虽然把情节一浪高一浪地推向前进,毕竟还不是高潮。真正的高潮,直到“火烧赤壁”(第49回后半——第50回前半)才来临。
历史上有关火烧赤壁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段记载,虽然写出了事件的梗概,但对双方将士的举止神态却缺乏描写。裴松之注此段时引用《江表传》,有的地方记载稍微具体一点,但仍嫌简略。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火烧赤壁的记载,即系综合这两条材料而成。
三国热之火烧赤壁。推荐。爱诗词网。在“赤壁之战”这个单元里,通过“三江口交兵”、“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黄盖密献苦肉计”、“阚泽投递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横槊赋诗”、“借东风”等情节,作者已经令人信服地预示了孙、刘联盟必胜,曹军必败的结局;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如诸葛亮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周瑜的忠于国事、英武机智和胸襟狭隘,曹操的骄傲自大、文过饰非和多疑猜忌,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但是,这一切虽然把情节一浪高一浪地推向前进,毕竟还不是高潮。真正的高潮,直到“火烧赤壁”(第49回后半——第50回前半)才来临。历史上有关火烧赤壁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段记载,虽然写出了事件的梗概,但对双方将士的举止神态却缺乏描写。裴松之注此段时引用《江表传》,有的地方记载稍微具体一点,但仍嫌简略。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火烧赤壁的记载,即系综合这两条材料而成。罗贯中在前面一系列精采情节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了艺术改造和加工,写出了一个气势磅礴的篇章。小说第49回,写诸葛亮设坛祭风之时,周瑜已经作好了火攻曹军的一切准备。这里分五层描写了吴军将士临战前的精神状态:第一层,周瑜召集诸将进帐,听候命令。第二层,周瑜派人报知孙权,请其接应。第三层,作为先锋的黄盖“已自准备火船二十只,船头密布大钉;船内装载芦苇干柴,灌以鱼油,上铺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单遮盖;船头上插青龙牙旗,船尾各系走舸”。第四层,周瑜命鲁肃遍告全体将士:“俱各收拾船只、军器、帆橹等物。号令一出,时刻休违。倘有违误,即按军法。”第五层,“众兵将得令,一个个磨拳擦掌,准备厮杀。”这密锣紧鼓的描写,表现了主帅周瑜必胜的信心,也表现了东吴将士高昂的斗志和整肃的军威。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当东南风刮起来之后,周瑜立即开始调兵遣将。他首先安排途程较远的陆路方面:分拨甘宁、太史慈、吕蒙、凌统、董袭、潘璋六员大将,率领六支兵马,分别火攻曹军旱寨,阻击曹军援兵,切断曹军退路。然后,他才部署担任主攻的水路方面:一方面,“令黄盖安排火船,使小卒驰书约曹操,今夜来降”,并且“拨战船四只,随于黄盖船后接应”。另一方面,又命韩当、周泰、蒋钦、陈武四员将领,“各引战船三百只,前面各摆列火船二十只”,分头进攻曹军水寨。大都督周瑜本人,则与副都督程普一起,亲自“在大艨艟上督战”。这番调遣井井有条,严密周到,充分显示了周瑜临机决断,指挥有方的大将之才。紧接着,作者又加上一层:“孙权差使命持兵符至,说已差陆逊为先锋,直抵蕲、黄地面进兵,吴侯自为接应。”水旱配合,前后呼应,东吴军可谓兵强马壮,胜券在握。毛宗岗对这段描写十分欣赏,在夹评中称赞道:“只五六万兵,叙得严整有法,隐然有百万之势。”与此同时,联盟的另一方——刘备方面也在加紧备战。诸葛亮一回到夏口,既顾不得休息,也无暇与刘备畅叙阔别之情,马上便升帐发令。由于东吴军担任了主攻任务,所以他调兵遣将时主要着眼于截击败逃的曹军,争取多擒俘虏,多缴军资器械。除了命糜竺、糜芳、刘封三人“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请公子刘琦严密把守武昌(按:当时尚称“鄂县”)一带之外,他把刘备部下最骁勇的三员大将——赵云、张飞、关羽——都派去截击曹操。在这里,作者又一次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派赵云到乌林小路埋伏时,他断定:“今夜四更以后,曹操必然从那条路奔走。”当派张飞到葫芦谷埋伏时,他不仅肯定曹军必走此路,而且指出曹军“来日雨过,必然来埋锅造饭”。当派关羽到华容道埋伏时,他又断定:“今日(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还要关羽“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后来的情节发展,一一证实了这些判断。这样的描写虽然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但因诸葛亮的判断都建立在对形势准确分析和对曹操性格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所以并不显得违背情理。经过这样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战前的紧张气氛越来越浓烈。透过纸面,读者似乎看到了匆匆奔走的数万大军:那一把把出鞘的钢刀,那一支支上弦的利箭,那一簇簇欲燃的火把,那待发的战船,奔腾的马蹄,飘扬的旌旗……一场惊天动地的火攻即将开始!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口,作者仍然是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又把笔锋转向曹操方面。骄傲自大、轻敌麻痹的曹操,直到此时仍未发觉自己已经连连上当,正一步步陷入孙、刘联军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仍然松懈无备,曹操大祸临头,还在说梦话:“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还是程昱机警,看出来船有诈,连忙提醒曹操:“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曹操这才恍然大悟,急忙命文聘招呼来船停在江心。可是,已经太晚了!随着文聘被射伤倒下,“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酝酿已久的“火烧赤壁”终于开始了!作者以急促有力的语言,写出了黄盖发起的第一轮火攻的声威:“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紧接着,第二轮火攻更加凶猛,作者的笔墨也更加精炼:“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队船只都到”。面对这势不可当的火攻,曹军阵脚大乱,土崩瓦解。曹操在张辽保护下,慌忙上岸逃命;大批士卒则盲目地东奔西窜,“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在东吴水军向曹军水寨发动火攻的同时,周瑜派到陆路的几支兵马也向曹军旱寨发起火攻。顿时,曹军的寨栅变成一片“火林”,放眼四望,“无一处不着”。被烧得焦头烂额的曹操领着少数残兵,仓惶逃窜,真是狼狈不堪。吕蒙、凌统、甘宁等东吴将领又轮番冲杀,更使他心惊胆战。在东吴军重重拦截之下,他只得沿着乌林小路,“望彝陵而走”,走向诸葛亮为他安排的充满危险之路。“火烧赤壁”是整个赤壁之战的决定性步骤。至此,孙、刘联盟获得了辉煌的胜利,曹军则遭到空前的惨败,曹操征服江南、统一全国的美梦化成了泡影。综观“火烧赤壁”这一篇章,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对“火烧”之前的布置详加交代,而对“火烧”的过程则粗笔勾勒。对此,毛宗岗在第49回回评中说得好:“写周瑜用兵,不于既战时写之,正于将战未战时写之。一写其东风未发之前:各处打点、各人准备、株马厉兵、治舟束甲,未战而已勃勃乎有欲战之势;一写其东风既发之后:诸将听令、各军赴敌、按部分班、星驰电走,将战而已森森然有必胜之形。盖用兵之胜,决之于将战未战之时,而不待于既战之后也。若但观其战,不过某人射某人于水中,某人砍某人于马下而已,又何以见江东士气之壮,而周郎兵略之善哉!”这种写法,与整个“赤壁之战”单元乃至《三国演义》全书所贯穿的重视人谋,认为“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是一致的。这种布局,使得全篇节奏鲜明,有波澜起伏之致。前半写周瑜调兵遣将,诸葛亮巧妙布置,曹操懵然不觉,层层蓄势,犹如截江蓄洪;后半正写火烧赤壁,则一气呵成,犹如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这种大开大阖的气势,令人读来痛快淋漓。此外,作者善于渲染战场气氛,以略貌取神的手法,把战况之激烈、吴军之勇猛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行旅生活”类的诗句。
剑外从军远。推荐。爱诗词网。“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行旅生活”类的诗句。这首诗是写严冬之时,诗人孤独一身,踏上遥远的行程,苦寒之中又万分痛苦。因为妻子已不在人世,有谁寄棉衣呢?后两句把大雪奇寒,与无家寄棉衣联系起来,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此首诗辞采朴实,然感情深挚,尤见诗人的心情是多么凄怆悲切。注:剑外,指剑阁之南蜀中地区。从军,指诗人入节度使幕府。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全唐诗”第6148页。繁体:“劍外從軍遠,無傢與寄衣。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劍外從軍遠,無傢與寄衣。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是關於描寫“場景記敘·行旅生活”類的詩句。這首詩是寫嚴冬之時,詩人孤獨一身,踏上遙遠的行程,苦寒之中又萬分痛苦。因為妻子已不在人世,有誰寄棉衣呢?後兩句把大雪奇寒,與無傢寄棉衣聯系起來,以雪夜引出溫馨的夢境:見妻子正坐在舊時的鴛機上為他趕制棉衣。此首詩辭采樸實,然感情深摯,尤見詩人的心情是多麼淒愴悲切。註:劍外,指劍閣之南蜀中地區。從軍,指詩人入節度使幕府。李商隱“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全唐詩”第6148頁。拼音:“JianWaiCongJunYuan,MoJiaYuJiYi。SanGuanSanCheXue,HuiMengJiuYuanJi”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JianWaiCongJunYuan,MoJiaYuJiYi。SanGuanSanCheXue,HuiMengJiuYuanJi”ShiGuanYuMiaoXie“ChangJingJiXu·HangLvShengHuo”LeiDeShiGou。ZheShouShiShiXieYanDongZhiShi,ShiRenGuDuYiShen,TaShangYaoYuanDeHangCheng,KuHanZhiZhongYouMoFenTongKu。YinWeiQiZiYiBuZaiRenShi,YouSheiJiMianYiNe?HouLiangGouBaDaXueJiHan,YuMoJiaJiMianYiLianJiQiLai,YiXueYeYinChuWenXinDeMengJing:JianQiZiZhengZuoZaiJiuShiDeYuanJiShangWeiTaGanZhiMianYi。CiShouShiCiCaiPiaoShi,RanGanQingShenZhi,YouJianShiRenDeXinQingShiDuoMeQiChuangBeiQie。Zhu:JianWai,ZhiJianGeZhiNaShuZhongDeOu。CongJun,ZhiShiRenRuJieDuShiMuFu。LiShangYin“DaoShangHouFuDongShuBiZhiSanGuanYuXue”“QuanTangShi”Di6148Xie。
福州水调歌头。推荐。爱诗词网。钓龙台怀古海气扑襟袖,登眺亦雄哉。苍茫烟水无际,山势耸崔巍。人道越王当日,铁马金戈割据,曾钓白龙来。霸业已销歇,俯仰剩荒台。残照里,草树外,角声催。沿江楼橹重叠,横海靖氛埃。一片银涛雪浪,千古蜗争蚁斗,谁是济时才。庾信最萧瑟,词赋只悲哀。据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四记载:“福州……城十里之南台,面江背山,市廛栉比。山巅建闽越王庙,庙有钓龙台。……登台四望,数十里风帆云树,历历在目。莆田林玉岩佥事有钓龙台怀古《水调歌头》。……佥事名麟焻,康熙初进土。时台湾未入版图,故有‘沿江楼橹’,‘蜗争蚁斗’语。”据此可知钓龙台的地理位置及林麟焻写此词的主旨。这里提到的闽越王,是勾践的后裔无诸。无诸于越被楚灭后,自立于闽中,称闽越王。楚汉相争时,佐刘邦击楚。汉高祖得天下,复立无诸为闽越王,占有今福建省之地。上片先写登台远眺的景色,极有气魄。波涛滚滚,海气扑面;茫茫烟涛,巍巍崇山,江山如此壮美险要。“人道”下三句,写出当年闽越王割据一方的气势,可是,曾几何时,霸业销歇,割据时,铁马金戈,眼前“俯仰剩荒台”,这是强烈的讽刺。眼前的景:钓龙台、崔巍崇山、苍茫烟水,自然把诗人的视线引向“苍茫烟水无际”中的台湾岛。台湾岛当时由郑成功占据。林麟焻似乎是把郑成功比作闽越王,这是缺乏历史意识的错误。诗人的着眼点不在对郑成功作出历史评价,而是在由登高远眺,怀古抒情。我们且看他抒发什么样的感情。“残照里,草树外,角声催”,写的是清朝军马备战;“沿江楼橹重叠,横海靖氛埃”,写清朝海军训练,一片战船,准备渡海收复台湾。林麟焻并无盛赞清朝海军的感情。“千古蜗争蚁斗”一句,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明他对争斗的双方都无好感。他只是针对世人好争名利发出的感慨,所以他说千古以来,“谁是济时才”,慨叹当时缺乏匡时济世之英雄。诗人针砭世人争名夺利是对的,但他对清初郑成功的历史作用,则认识不清。郑成功反清复明失败后,退据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为后来的统一作出了贡献。“庾信”两句,运用杜甫《咏怀古迹》“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句意。庾信梁朝人,出使北魏被留在北方,晚年作《哀江南赋》,抒发自己的悲感。这里,林麟焻以庾信自比,认为自己处在“蜗争蚁斗”、缺乏“济时才”的时代,只能写此悲哀的诗词。整首词描写了钓龙台前雄伟的景色,感慨闽越王割据一方,终归覆败。这首词写得极有气势,由钓龙台眼前的景色追写闽越王,也显得自然贴切。
公输刻凤。推荐。爱诗词网。公输①之刻凤也,冠距②未成,翠羽③未树。人见其身者,谓之鵄④;见其首者,名曰鴮⑤,皆訾⑥其丑而笑其拙。及凤之成,翠冠云耸,朱距电摇⑦,锦身霞散,绮翮焱发。翙然一翥⑧,翻翔云栋⑨,三日而大集⑩,然后赞其奇而称其巧。——《刘子·知人》【注释】①公输:即公输班,亦称鲁班。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②冠距:凤凰的凤冠和脚爪。距,鸟类脚跟后面突出的像脚趾的部分。③翠羽:绿色的羽毛。④(long):鸭子。鵄(chi):同“鸱”,鸷鸟,老鹰之类的猛禽。⑤鴮(wu)(ze):一名“鹈鹕”,俗称“伽蓝鸟”,是一种体大色白的水鸟,颔下有大喉囊。⑥訾(zi):诋毁,非议。⑦电摇:像闪电般的闪光。⑧翙(hui)然:鸟起飞时翅膀发出声音的样子。翥(zhu):飞举,奋飞。⑨云栋:指雕刻有云彩的梁栋。⑩集:栖止。【意译】公输班正在雕刻一只凤凰,凤冠和凤爪还没有雕好,翠绿色的羽毛也还没有安置好。有的只看见凤凰身子的人,称它是鸭子、老鹰;有的只看见凤头的人,称它是伽蓝鸟。那些人都诋毁它丑陋,讥嘲它笨拙。等到凤凰刻成后,翠绿凤冠高高耸立,大红的凤爪闪电般的发光,锦绣一样的身躯像散射着的霞光,美丽的翅膀像进发的火花。振翼高翔,翻飞回旋在梁栋之间,接连三天也不栖落下来。直到这时,人们才极口称赞凤凰雕刻得如此神奇和灵巧。【解说】大凡一个人要干点什么事,总会招来上下左右各方议论,或褒或贬,众口难一。公输般刻凤之初,成败未知,美丑难辨,围观者不知出于何种心理,妒忌?不顺眼?纯粹的多嘴多舌?他们无视彩凤尚属刍形,还在精心雕凿的过程中,便信口雌黄,唯恐会成佳作。公输般假若为舆论所左右,撂挑子不干,彩凤之刻前功尽弃,那正中了妄言者下怀,还被人抓住话柄。公输般本人技艺得不到长进,甚而从此一蹶不振。在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禁要大喝一声:饶舌者住口!不过话得说回来,不让人讲话也是不可能的,浅薄者、短视者、别有用心者随处都有,与其唇枪对舌剑,还不如让成果来讲话。公输般在讥朝声中没有辩解,他以一只雕刻好的振翼能飞、美妙绝伦的凤凰,使得不负责任的妄言不攻自破,换来了一派赞叹声。公输般的高明,就在以技艺服人,让事实成为最有力的雄论。反话可以正面听,压力可以变动力,被嘲者或许可从中得到灵感,招来点睛之笔呢?就这一点讲,搞事业的人应该虚怀若谷,有任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气度。尖刻的讥讽,无论如何比廉价的捧场更能催人上进。让批评声吓退的人,决不会是生活的强者。【相关名言】毁誊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刘安工贵其久,业贵其专。——陈亮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为权威所吓倒,不受行时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尚所迷惑。——德国·歌德
【诗句】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出处】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意思】五湖:指太湖。句意:您舟行长江上,一帆远去,在江南夕照下,一定可见到太湖春色。声情婉转,表达了惜别的深厚情意。【全诗】《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全诗鉴赏】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这首诗选材独特,它没有截取江边挚友挥泪告别的动人场面,而是选择了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诗人倚江凝望这样一个场景。诗人在江边“望君”,频频“挥手”,涕“泪沾巾”。这几个动作,作者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立意深切。依依离别意,尽在不言中,这就是诗中画的感人力量。诗人与王十一的深厚感情,立刻通过这幅画面表露出来,这个“人自伤心水自流”的情景描写,匠心独具,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三、四两句,作者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眼前并不一定真有“飞鸟”,“飞鸟”是虚写,诗中的“飞鸟”只不过是喻友人南游罢了。“青山”是实写,朋友已登舟远去,只剩下了面前的“青山”,一个“空”字,道出了诗人无比留恋和无限怅惘的心情。
长江一帆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出处】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意思】五湖:指太湖。句意:您舟行长江上,一帆远去,在江南夕照下,一定可见到太湖春色。声情婉转,表达了惜别的深厚情意。【全诗】《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全诗鉴赏】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这首诗选材独特,它没有截取江边挚友挥泪告别的动人场面,而是选择了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诗人倚江凝望这样一个场景。诗人在江边“望君”,频频“挥手”,涕“泪沾巾”。这几个动作,作者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立意深切。依依离别意,尽在不言中,这就是诗中画的感人力量。诗人与王十一的深厚感情,立刻通过这幅画面表露出来,这个“人自伤心水自流”的情景描写,匠心独具,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三、四两句,作者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眼前并不一定真有“飞鸟”,“飞鸟”是虚写,诗中的“飞鸟”只不过是喻友人南游罢了。“青山”是实写,朋友已登舟远去,只剩下了面前的“青山”,一个“空”字,道出了诗人无比留恋和无限怅惘的心情。
吴质不眠倚桂树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箜篌”类的诗句。两句写乐声感人。吴刚因听音乐,不得入眠,倚着桂树陶醉在其中;露水斜飞,打湿了玉兔,但它也不肯离去。这里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吴刚不眠、玉兔不避湿寒等视觉形象来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注:吴质,吴刚。传说中的仙人,不停地在月中砍树。露脚,白露滴落。寒兔,月中玉兔。李贺“李凭箜篌引”“全唐诗”第4392页。繁体:“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音樂舞蹈·箜篌”類的詩句。兩句寫樂聲感人。吳剛因聽音樂,不得入眠,倚著桂樹陶醉在其中;露水斜飛,打濕瞭玉兔,但它也不肯離去。這裡詩人展開豐富的聯想,以吳剛不眠、玉兔不避濕寒等視覺形象來襯托音樂的美妙動聽。註:吳質,吳剛。傳說中的仙人,不停地在月中砍樹。露腳,白露滴落。寒兔,月中玉兔。李賀“李憑箜篌引”“全唐詩”第4392頁。拼音:“WuZhiBuMianYiGuiShu,LouJiaoXieFeiShiHanTu”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WuZhiBuMianYiGuiShu,LouJiaoXieFeiShiHanTu”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YinLeWuDao·KongHou”LeiDeShiGou。LiangGouXieLeShengGanRen。WuGangYinTingYinLe,BuDeRuMian,YiZhaoGuiShuTaoZuiZaiJiZhong;LouShuiXieFei,DaShiLeYuTu,DanTaYeBuKenLiQu。ZheLiShiRenZhanKaiFengFuDeLianXiang,YiWuGangBuMian、YuTuBuBiShiHanDengShiJiaoXingXiangLaiChenTuoYinLeDeMeiMiaoDongTing。Zhu:WuZhi,WuGang。ChuanShuiZhongDeXianRen,BuTingDeZaiYueZhongKanShu。LouJiao,BaiLouDiLa。HanTu,YueZhongYuTu。LiHe“LiPingKongHouYin”“QuanTangShi”Di4392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