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察今。推荐。爱诗词网。《吕氏春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中间有删节。这是一篇议论文。“察今”就是观察了解当前的实际情况。全文的主旨在于阐述古今社会时代不同,制定法令制度应当明察当今的时势,不应死守旧法。全文六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从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阐述“察今”这个中心论点。第一段,文章一开始,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接着分析了“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人们的增补和删削,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怎能照旧搬用?这是从反面立论,证明制定法令制度必须察今。第二段,正面提出中心论点:察今。作者指出,古代帝王立法是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有要于时”。时代变了,即使古代的法令制度保存下来了,也要舍弃它。说明时代变,法也要变。但我们今天可以学习古代立法的依据,“法其所以为法”一句引出了下文。“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这里的“人”,就是“合于人”。先王立法,根据那时的“时”和那时的“人”的需要,今天立法难道不要根据当今的“时”和当今的“人”的需要么?“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就顺理成章地被提出来了。所谓“古今一也”,就是说,不论古代或当今,制定法令都必须“要于时”,这是一样的;所谓“人与我同耳”,就是说,不论别人或自己,制定法令都必须从当今的时代需要出发,这也是相司的。当然,这里讲的“人”,并非人民大众,而是统治阶层。为了强调“察今”的重要,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暗示当时的统治者要审时度变,才能“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这两段,着重说理,从论述先王之王“不可得而法”的道理,阐述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三至第六段):通过打比方、讲故事,反复论证“察今”这个中心论点。“荆人袭宋”一段是讲寓言故事。荆(楚)人不顾时间变了,情况起了变化,澭水暴涨,仍按原来设立的标志夜渡,结果失败了。在这里,作者着重从时间的变化来论证中心论点。“良医治病”一段是打比方。病情是经常变化的,药物也应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更换。如果药物不变,一定会发生严重的恶果。同样,客观形势是经常变化的,法令制度也应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如果法令永不改变,就会失去它的功用。以此说明必须察今变法,这是作者着重从情况的变化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指出楚人坠剑之地和求剑之地是不同的,以此讽刺那些不识时务,不管时代已经变迁,却要在新时期中搬弄旧法令的人。这里着重从环境变化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用“引儿投江”的故事,指出父善游,其子未必善游。对象变了,怎能一样对待?以此嘲笑那些死抱古代法令不放的泥古者的幼稚荒唐。这是从对象的不同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这一部分,分别从时间、情况、环境、对象的角度设譬作证,但都落实到一个“变”字上:时间会变,情况会变,环境会变,对象会变,一句话,一切客观形势都会变。因为如此,就应察今,法令制度就应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在这一部分,作者一再运用比喻和故事来说明事理,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生动、透彻,避免了枯燥,又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察今》承认时代是变化发展的,强调重视现实,反对保守固执、死守旧法,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今天,它对于我们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也是有所帮助、值得借鉴的。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
(《古今谭概》)
好好先生文言文。推荐。爱诗词网。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古今谭概》)赏析人生的悲哀莫过于不被人理解了!一些人(往往是杰出人物)因此表现出异乎常人的举动,他们或颠狂,或孤僻,或痴傻,而这又更加深了人们的不理解。据说,庄子妻死之后,他箕踞鼓盆而歌,对于这种违礼悖情的行为当时人们难以理解,连其好友惠子也不例外,这是庄子的悲哀;但是,庄子又是幸运的,他毕竟还可以对惠子解释为何要这样做。当一个人的言行不为人理解而他又不能解释时,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这则短文里的司马徽就体验到了人生的这种悲哀与无奈。对于死,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司马徽大概像“齐生死”的庄子一样对这一问题持达观的看法,否则,“有德”的司马徽决不会在别人报丧时说出“这很好”的话来。别人对此不能理解还情有可原,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妻子竟然因此责问自己,这不能不令司马徽感到悲哀,他只说了一句:“夫人,您说的也很好啊。”看似诙谐的话语里,却饱含着没有知己可以诉说的苦涩和辛酸。或以此文为幽默小品,窃以为不然。司马徽的答语由“好”而“大好”而“亦大好”的递进,固然给人以诙谐滑稽之感,但作者绝非意在写司马徽之痴,否则开头就应改写为:“司马徽性痴,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着“不谈人短”之美德的司马徽竟然对报丧者说出“幸灾乐祸”的话,这种描写上的前后矛盾昭示着:报丧情节的设置实则有深意存焉。在待人方面与众不同的司马徽,对待生死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人生充满忧虑,死是一种解脱,在此意义上倒可以说死并非坏事,而是好事。但妻子对他的生死观并不能理解,反而加以责难,这使他感到悲哀,感到知音难寻的痛苦。关于司马徽,《世说新语》注云:司马徽“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冯梦龙的这篇《好好先生》大概据此而作,但并非简单地补益而成。冯梦龙笔下的司马徽已由言语谨慎、避祸全身的智者形象一变而为思想卓异而不为人理解的孤独者形象,这是他的创造。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推荐。爱诗词网。陈亮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哪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去江西上饶看望好友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两人同游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纵论世事,相叙十日而别。别后辛弃疾赋《贺新郎》一首,不久陈亮去信索词,辛即以所赋词相赠,并在序中说:“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对彼此千里同心感到欣慰。陈亮接读辛词后,即依原韵奉和一阕,故称“和见怀韵”。而后两人又以此调相和了数首,计陈亮三首,辛弃疾两首。这些词抒发了这两位爱国志士渴望抗金统一、斥责屈辱投降的战斗激情,也流露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陈亮的词始终充满着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光明的热切希冀,在词风上较之辛弃疾要激切明快一些。“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一开始,便是一声感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致使英雄老去,壮志未酬,胸中的忧愤难以诉说。“神奇臭腐”,语出《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指变化多端。“夏裘冬葛”,语出《淮南子》:“冬日之葛,夏日之裘”,夏天穿皮衣,冬天穿单衣,指乖戾反常。作者信手拈来两句成语,以喻世事的变幻无常,实质是讥刺南宋统治者对抗金大计举棋不定,缺乏坚定的信心和决心。“看几番”三字,感叹忽战忽和,屡经翻覆,而一个“看”字,也流露了一种不能身预国事,只能束手旁观的无可奈何的怨情。这可为“老去凭谁说”一句作一注脚。“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长安”,西汉国都,此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并泛指北方沦陷的故土。“后死”,指生于敌占区的年轻一代。这几句是说:身经乱离之痛的老一辈人现在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而年轻一代在乳发未干(生发未燥)之际就已习惯于在金王朝统治下生活,根本不知道原属宋朝的事,因此更谈不上报仇雪耻收复失地了。在陈亮看来,自己这辈子壮志难酬固然是一大心病,但中兴大业后继无人,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接下去三句,“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作者用汉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和亲政策,来讽喻南宋与金朝女真贵族的屈辱议和。“二十五弦”,指瑟,古代一种乐器。汉宣帝时将公主远嫁西域乌孙国,汉元帝时又将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她们在远嫁途中,都曾弹奏弦乐器来倾诉离乡去国的哀怨和屈辱之恨。“算人间,哪有平分月?”以圆月不容分割,喻完整的国土不能与人分占。然而残酷的现实又不能不正视,“胡妇弄,汉宫瑟”,原本是我们的故物,现在却由异族妇女在享用,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国事已如此,幸知己尚存。下片就从彼此的友情落笔。“树犹如此堪重别!”东晋桓温北征时,经过金城,见从前所种的柳树已有十围粗了,不胜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见《世说新语·言语》)树都长这么大了,人怎能不老啊!陈亮与辛弃疾曾在临安(杭州)相聚过,所以说“重别”。此番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陈、辛鹅湖一别,实成永诀)。这一句,是对“胡未灭,鬓先秋”以及知音难留的多重慨叹;“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茫茫六合,志同道合,言语投机者唯此知己,因而更是不堪离别。然而,英雄的情怀毕竟容纳不了太多的伤感,因而接下去,作者便宕开一笔来写:“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意大利十四世纪伟大诗人但丁有句名言,叫做“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者在这里,也是以同样的口气说:算了,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吧,反正我们是改不了这傻劲儿了!“妍皮不裹痴骨”,是古代的一句谚语,陈亮为抗金事业奔走呼吁,被投降派视为“狂怪”,屡遭迫害,仍不动摇,“妍皮痴骨”,在这里是贬词褒用。从这句中,我们可看到陈亮“负一世之谤”而不屈的斗争精神,也能体会到由寂寞的悲愤而深化了的那种孤高坚韧的品格,不恤人言,奋然前行,既是自豪的宣言,也是热情的共勉。接着一句“但莫使、伯牙弦绝”,紧承上句而发。在作者看来,只要与辛弃疾的友谊能永远长存下去,那么两人便能顶风冒雨,携手共行,别的都可以不去管它。正是这种志同道合的高尚意趣,使得他们的友谊升华到了圣洁的地步。这时,再回过头去看“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一句,便能理解得更深刻。后几句,作者以更坚定的语气,继续与友人共勉:“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这里,以九转丹砂来比喻虽经种种艰难挫折仍百折不回的壮志。这一句是说:无论世事怎样艰难险阻,我们都要牢牢把握住自己,不松懈斗志,即使是精金,也不过是平常的铁久炼而成的。那么总有一天,“龙共虎,应声裂”,火候到时,丹炉一声爆响,龙虎金丹就会应声而出。比喻只要坚持正确的主张,不畏困难,久经锻炼,总会有胜利成功的一天。歇拍六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全词至此戛然而止,留下回声震耳不绝。这首词因是写给知心好友的,所以纵意而谈,略无顾忌,抨击当道,慷慨悲歌。但于悲愤中仍存胜利之想,这既是对好友的相期共勉,也是对广大抗金志士的激励和召唤。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同甫《贺新郎·寄幼安见怀韵》……观此则两公之气谊怀抱,俱可知矣。(刘熙载《艺概》卷四)
周处译文。推荐。爱诗词网。《世说新语》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②,为乡里所患③。又义兴水中有蛟④,山中有白额虎⑤,并皆暴犯⑥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⑦”,而处尤剧⑧。或说处⑨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⑩。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11),行数十里,处与之俱(12)。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13)。竟(14)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15)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16)。平原(17)不在,正见清河(18),具以情告(19),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20),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21),况君前途尚可(22)。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23)?”处遂改励(24),终为忠臣(25)。【注释】①节选自《世说新语·自新》。周处,晋义兴(今江苏宜兴)人。②〔凶强侠气〕凶强,凶暴强悍。侠气,原意是侠客气概,这里有不顾一切,爱用武力同人争斗的意思。③〔为乡里所患〕被地方上的人认为祸害。为,被。患,忧虑,这里指认为祸害。④〔蛟(jiāo)〕传说是一种能发洪水的动物。⑤〔白额虎〕老虎。相传最凶的老虎额上生着白毛,所以称为“白额虎”。⑥〔暴犯〕侵害。⑦〔三横(hèng)〕三害。横,横暴的家伙,祸害。⑧〔而处尤剧〕(比起蛟和虎来,)周处更厉害。剧,厉害。⑨〔或说(shuì)处〕有人劝说周处。或,有的人。⑩〔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实际上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害。冀,希望。唯,只。其一,其中之一。(11)〔或浮或没(mò)〕有时浮起来,有时沉下去。(12)〔与之俱〕同蛟一起(浮沉)。俱,一起。(13)〔更(gēng)相庆〕互相庆贺。更相,互相。(14)〔竟〕竟然。(15)〔人情〕众人的感情。(16)〔二陆〕陆机、陆云兄弟,吴郡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17)〔平原〕指陆机。他曾经作过平原内史(官名),人们称他为陆平原。(18)〔清河〕指陆云。他曾经作过清河内史,人们称他为陆清河。(19)〔具以情告〕完全把(自己的)实情告诉了(陆云)。具,完全。(20)〔年已蹉跎(cuōtuó)〕时光已经错过了。蹉跎,原意是失足跌倒,借指虚度光阴,把时间白白耽误了。(21)〔朝(zhāo)闻夕死〕《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知道了真理,当晚死去都值得。(22)〔尚可〕还很有希望。尚,还。(23)〔何忧令名不彰(zhāng)邪(yé)〕何必担心好名声不能显扬呢?令名,美名。彰,显著。邪,通“耶”,用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24)〔改励〕改过自勉。(25)〔终为忠臣〕后来周处在晋朝任御史中丞,朝廷派他到边境作战,英勇战死。【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特别凶暴强悍,最爱和人搏斗,地方上的人把他当作祸害。同时在义兴地方的水中有蛟,山上有白额虎,它们全都侵害老百姓,所以义兴的人把周处、蛟、白额虎称作“三害”。在三害里面,周处又最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就是了。周处就杀了白额虎,又下到水中去和蛟战斗。蛟有时浮起来,有时又沉下去,在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也同蛟浮上浮下,就这样经过了三天三夜。地方上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便互相祝贺。但周处最终还是斩了蛟活着出来了。周处听见地方上的互相祝贺,才明白自己被人们当作祸害,有了要悔过的想法。于是他就去吴郡寻找陆机和陆云。没见到陆机,恰好见到陆云,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并说明自己想要改过自新,但是年龄已经太大,恐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来的人是最重视‘早晨知道真理,晚上就死去也值得’这一条的,何况您的前途还满有希望呢!再说,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如果有了坚定的志向,还忧愁什么美好的名声不能显扬出来呢?”于是,周处努力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个忠臣。字数:1661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22-324页.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忽然春风吹来一样,千树万树的梨花随之盛开。这两句诗后来常用来形容胜利的喜讯一经传来,群情振奋,欢欣鼓舞的动人情景。把凛冽的北风比作和煦的春风,把皑皑白雪比作千树万树梨花,从而创造了奇丽的意境,其奇才奇气奇情奇思,令人心神为之一快。【鉴赏1】这两句写雪后美景,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本来一场大风雪带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作者却说不是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以春花喻冬雪,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一片暖意。【鉴赏2】晶莹的雪花挂满了树枝,就象一夜之间吹来了春风,冰天雪地中千万棵梨树开满了雪白的梨花。这两句诗描写冬树挂雪不着俗笔,将春景比冬景,白雪如同梨花一般为“春风”吹绽,真是奇丽的幻想!又用“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手法状眼前之雪景,可见雪之大,景之美。两句诗虚实并举,是雪还是花,几乎令人分不清楚。诗人在惊讶的语调中饱含着赞叹之情。境界极为开阔,真可谓是“妙手回春”之笔。【鉴赏3】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笔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作者简介】岑参(cénshēn)(约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56岁去世。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鉴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奇丽的异域风光图,只在尾部道出送人归京之意。首先我们看诗中奇景。这里风力奇壮,竟然把柔韧的白草吹折,如此劲风还带来漫天如花飞雪;雪更奇,秋天八月就漫天飞舞;飞雪挂树,尤如枝头盛开的梨花,多么新奇;雪奇又在于似有人意,还要进屋寻暖,以至遇暖而化沾湿“罗幕”;雪之奇盛,竟塞满“天山路”。写风奇雪奇是为写冷之奇而服务。天冷至奇竟令“狐裘不暖”,让人觉得“锦衾薄”;冻得“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在冷天穿“铁衣”更觉“冷难著”;天气寒冷竟然可以冻凝万里长云;天冷旗冻,劲风狂吹都不翻动。戈壁坚冰也是称奇,错综杂陈高达百丈;万里长云本已为怪,竟还黪淡又要凝住;这里连音乐都奇,是用胡琴、琵琶与羌笛奏来,此为写奇。风吹白雪,尤如梨花盛开,多么亮丽;白雪银冰配以珠帘罗幕、狐衾锦衾、角弓铁衣,再加上万里凝云点缀本已很鲜丽丰富,又加进红艳夺目的旗帜,使此景更鲜丽、更丰满。诗人写奇丽景致是为写与友人的奇深友情,雪天送友人,依依难舍,友人已经远去,还望着友人留下的马行足迹发呆,其情深切,结句意味幽远。这首诗写“奇丽”风光,语句豪壮、音调铿锵有力,气势雄浑壮美,风格奇丽,写深挚友情,造语直白而尾意幽长,发人深思,让人联想,不愧为千古传唱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忽然春风吹来一样,千树万树的梨花随之盛开。这两句诗后来常用来形容胜利的喜讯一经传来,群情振奋,欢欣鼓舞的动人情景。把凛冽的北风比作和煦的春风,把皑皑白雪比作千树万树梨花,从而创造了奇丽的意境,其奇才奇气奇情奇思,令人心神为之一快。【鉴赏1】这两句写雪后美景,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本来一场大风雪带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作者却说不是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以春花喻冬雪,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一片暖意。【鉴赏2】晶莹的雪花挂满了树枝,就象一夜之间吹来了春风,冰天雪地中千万棵梨树开满了雪白的梨花。这两句诗描写冬树挂雪不着俗笔,将春景比冬景,白雪如同梨花一般为“春风”吹绽,真是奇丽的幻想!又用“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手法状眼前之雪景,可见雪之大,景之美。两句诗虚实并举,是雪还是花,几乎令人分不清楚。诗人在惊讶的语调中饱含着赞叹之情。境界极为开阔,真可谓是“妙手回春”之笔。【鉴赏3】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笔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作者简介】岑参(cénshēn)(约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56岁去世。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鉴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奇丽的异域风光图,只在尾部道出送人归京之意。首先我们看诗中奇景。这里风力奇壮,竟然把柔韧的白草吹折,如此劲风还带来漫天如花飞雪;雪更奇,秋天八月就漫天飞舞;飞雪挂树,尤如枝头盛开的梨花,多么新奇;雪奇又在于似有人意,还要进屋寻暖,以至遇暖而化沾湿“罗幕”;雪之奇盛,竟塞满“天山路”。写风奇雪奇是为写冷之奇而服务。天冷至奇竟令“狐裘不暖”,让人觉得“锦衾薄”;冻得“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在冷天穿“铁衣”更觉“冷难著”;天气寒冷竟然可以冻凝万里长云;天冷旗冻,劲风狂吹都不翻动。戈壁坚冰也是称奇,错综杂陈高达百丈;万里长云本已为怪,竟还黪淡又要凝住;这里连音乐都奇,是用胡琴、琵琶与羌笛奏来,此为写奇。风吹白雪,尤如梨花盛开,多么亮丽;白雪银冰配以珠帘罗幕、狐衾锦衾、角弓铁衣,再加上万里凝云点缀本已很鲜丽丰富,又加进红艳夺目的旗帜,使此景更鲜丽、更丰满。诗人写奇丽景致是为写与友人的奇深友情,雪天送友人,依依难舍,友人已经远去,还望着友人留下的马行足迹发呆,其情深切,结句意味幽远。这首诗写“奇丽”风光,语句豪壮、音调铿锵有力,气势雄浑壮美,风格奇丽,写深挚友情,造语直白而尾意幽长,发人深思,让人联想,不愧为千古传唱绝句。
北京旧时庙会之一,在北京著名道观白云观举行。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庙市活动。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开庙。主要活动有:①“顺星”。白云观西路有一个元辰殿,俗称“顺星殿”或“星宿殿”,殿中根据天干地支计年法,塑有60位星宿像。正月初七是“人日”,香客这一天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如你生于甲子年,就到“甲子太岁”塑像前跪拜烧香布施,谓可保一年顺遂。傍晚观中众道士也在元辰殿祭星。②“会神仙”。正月十九日为丘处机诞辰,为给丘真人祝寿,故这一天叫“筵丘节”,又说这一天是丘真人自宫之日,故又叫“阉九节”。传说这一天丘真人要下临人间,超渡凡人,来时变幻不定,或变为官宦富商,也可变为贩夫乞丐、老妪幼童,有缘者能相会,故曰“会神仙”。会见者即可增福添寿甚至长生不老,是日观内外人山人海,但未闻有会见神仙得福者。③“打金钱眼”。白云观山门里平地挖了个坑,建了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桥下无水,在桥洞中间砌一堵墙,风吹不过去,俗称“窝风桥”。春节开庙时,桥洞东西二室各有一年长老道,穿蓝布道袍,戴浑元巾,打坐在洞中。洞口各悬一大木钱,钱眼系一小铜铃。游人纷纷用铜钱投击大木钱,据说击中者一年顺遂。辛亥革命后,废金属币,庙中道士在桥边设摊,供游人用纸币兑换金属币。窝风桥在十年浩劫中被拆毁,1988年又照原样重建。④“摸石猴”。白云观山门石拱上刻有一个10厘米左右的小猴子,样子活泼可爱。传说用手摸一下这只小猴,凡患风湿引起的疾病即可痊愈,游人到此争相抚摸,谁也不问是否有效。此外,还有碧霞元君殿的“拴娃娃”,探望“老人堂”中的老道士,参观“放生圈”中的老猪老羊老鸡老鹅,游览后花园,看戒台、小灵山等活动。观外不仅有各种小贩摆摊售货,还有各地民间花会的表演。白云观庙会曾中断多年,于1986年恢复。
白云观庙会。推荐。爱诗词网。北京旧时庙会之一,在北京著名道观白云观举行。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庙市活动。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开庙。主要活动有:①“顺星”。白云观西路有一个元辰殿,俗称“顺星殿”或“星宿殿”,殿中根据天干地支计年法,塑有60位星宿像。正月初七是“人日”,香客这一天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如你生于甲子年,就到“甲子太岁”塑像前跪拜烧香布施,谓可保一年顺遂。傍晚观中众道士也在元辰殿祭星。②“会神仙”。正月十九日为丘处机诞辰,为给丘真人祝寿,故这一天叫“筵丘节”,又说这一天是丘真人自宫之日,故又叫“阉九节”。传说这一天丘真人要下临人间,超渡凡人,来时变幻不定,或变为官宦富商,也可变为贩夫乞丐、老妪幼童,有缘者能相会,故曰“会神仙”。会见者即可增福添寿甚至长生不老,是日观内外人山人海,但未闻有会见神仙得福者。③“打金钱眼”。白云观山门里平地挖了个坑,建了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桥下无水,在桥洞中间砌一堵墙,风吹不过去,俗称“窝风桥”。春节开庙时,桥洞东西二室各有一年长老道,穿蓝布道袍,戴浑元巾,打坐在洞中。洞口各悬一大木钱,钱眼系一小铜铃。游人纷纷用铜钱投击大木钱,据说击中者一年顺遂。辛亥革命后,废金属币,庙中道士在桥边设摊,供游人用纸币兑换金属币。窝风桥在十年浩劫中被拆毁,1988年又照原样重建。④“摸石猴”。白云观山门石拱上刻有一个10厘米左右的小猴子,样子活泼可爱。传说用手摸一下这只小猴,凡患风湿引起的疾病即可痊愈,游人到此争相抚摸,谁也不问是否有效。此外,还有碧霞元君殿的“拴娃娃”,探望“老人堂”中的老道士,参观“放生圈”中的老猪老羊老鸡老鹅,游览后花园,看戒台、小灵山等活动。观外不仅有各种小贩摆摊售货,还有各地民间花会的表演。白云观庙会曾中断多年,于1986年恢复。
即脸面上的事儿。“面子”,原来是指低矮的桌子。该俗语源于宋人盛度的一件事。
据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记载:宋仁宗时,盛度官居翰林学士。一日,宋仁宗命盛度在殿中起草诏书,盛度对仁宗说:“臣体肥,不能伏地作字,乞赐一平面子。”这平面子是一种低矮的桌子,故后来把乞求别人行个方便说成“给个面子”。“面子事儿”是由“给个面子”演变而来的。
面子事儿。推荐。爱诗词网。即脸面上的事儿。“面子”,原来是指低矮的桌子。该俗语源于宋人盛度的一件事。据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记载:宋仁宗时,盛度官居翰林学士。一日,宋仁宗命盛度在殿中起草诏书,盛度对仁宗说:“臣体肥,不能伏地作字,乞赐一平面子。”这平面子是一种低矮的桌子,故后来把乞求别人行个方便说成“给个面子”。“面子事儿”是由“给个面子”演变而来的。长期以来,人们把“给个面子”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给脸面的意思,其实不然。
【诗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出处】唐·杜甫《丽人行》。【意思】杨家的权势炙手可热,无人能比,小心别靠前,以免丞相发怒。炙(zhì)手可热:手一接触就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炙,烤,烧。伦:同类。丞相:指杨贵妃的族兄右相杨国忠。嗔(chēn):生气,发怒。【鉴赏】杨国忠兄妹大权在握,声势显赫,没有人能够与他们相提并论。杜甫原诗是讽刺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与姊虢国夫人的淫乱丑恶,秽声四起,后代常引用“炙手可热势绝伦”这句诗,来描写某人权势的显赫,无人能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某人权势很大,盛气凌人,令人惧怕。[例]当时,“四人帮”还在台上,耀武扬威,飞扬跋扈,“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季羡林《老树春深更著花》)【全诗】《丽人行》.[唐].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手可热势绝伦。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出处】唐·杜甫《丽人行》。【意思】杨家的权势炙手可热,无人能比,小心别靠前,以免丞相发怒。炙(zhì)手可热:手一接触就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炙,烤,烧。伦:同类。丞相:指杨贵妃的族兄右相杨国忠。嗔(chēn):生气,发怒。【鉴赏】杨国忠兄妹大权在握,声势显赫,没有人能够与他们相提并论。杜甫原诗是讽刺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与姊虢国夫人的淫乱丑恶,秽声四起,后代常引用“炙手可热势绝伦”这句诗,来描写某人权势的显赫,无人能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某人权势很大,盛气凌人,令人惧怕。[例]当时,“四人帮”还在台上,耀武扬威,飞扬跋扈,“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季羡林《老树春深更著花》)【全诗】《丽人行》.[唐].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陈子昂感遇。推荐。爱诗词网。陈子昂诗《感遇(其一)》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是组诗,并非一时一地所写,是作者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的汇集,共三十八首。内容有抨击时弊、同情人民苦难的,有感怀身世、抒发心情和理想的,也有感叹人生无常、赞美佛道宣扬玄学的。既是诗人任侠尚义豪爽性格的实录,也是他儒学、佛学、道学兼收并蓄,而以儒家的兼善天下为主体、立志匡世济时的思想的艺术反映,同时又是诗人革新诗歌主张的具体实践。因此,陈子昂的《感遇》诗历来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对唐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有“陈体可以润国风,广王泽”(顾云《唐风集序》)之评。这里选的是第二、第二十九首。第一首感怀身世之作。诗的开端两句叙兰若的茂盛美好,兰若叠用,强调“香美”。兰若于春夏时十分繁茂芳香,曾为许多诗人所赞颂,李白有诗曰:“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芊蔚”,指花叶茂密。“青青”,即“菁菁”的借字,繁盛之貌。这里的“芊蔚”、“青青”两个形容词,也是迭用,意在突出兰若枝繁叶茂、生气蓬勃的景象。“何”,“多么”的意思,在这里是为了加强语气,表示对兰若的赞颂,像这样的句式来自汉《乐府》如“莲叶何田田”(《江南》)、“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白头吟》),与“芊蔚”句的句式十分相似。兰若以繁茂的绿叶扶持着红色的花朵,丰满的花瓣下垂,覆盖在紫色茎上,红花、绿叶、紫茎互相映衬,色彩斑斓、绚丽多采,它独具姿色,超绝群芳。这样芬芳美丽的鲜花该是受到人们特别青睐,倍加爱惜的了,可是“幽独空林色”,它的际遇非常不幸,孤独寂寞地开放在空林之中,无人欣赏,徒有其姿色。这句寓意很深,虽是叹花,实为怜己,伤感无知音。这一寂寞处境,凄凉心态,连用“幽”、“独”、“空”三字予以宣泄,运思和措词奇特,富有感情色彩。用拟人化手法写兰若,是诗人政治失意、理想破灭后的一种审美移情,对现实流露出一种哀怨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诗的前四句极力渲染兰若的美好,但已用“幽独空”三字暗示它未来的不幸,为以下的描写作了伏笔。“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意谓时光渐渐流逝,夏去秋来,寒风飒飒,将摧折美好的兰若。由于诗人把秋日写得很有破坏性,故使用“迟迟”、“嫋嫋”等词,使人感到秋天之萧瑟,境遇之凄凉,美人之迟暮。霜降天地,万木凋零:“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秋风无情,摧残了一年一度的花朵,败落了无数繁枝。用一“尽”字,充分反映出万花凋谢的衰败景象,足以揭示秋之残酷。兰若既遭厄运,还有何“芳意”可言!末二句诗人对兰若的不幸命运充满同情,对其芳意未成深为惋惜悲慨,实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之叹(屈原《离骚》),与郭璞《游仙》、阮籍《咏怀》同旨。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写兰,没有一句是写自己,但句句又是写己叹己。诗人写艳丽芬芳的兰若被秋风摧残,芳意未成,借以叹惜自己受统治者压抑,才能无所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一生有如兰若。吴挚甫先生说:“此自伤不遇明时。”(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这与乐府民歌《冉冉孤生竹》中的“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句有同工异曲之效,只是所写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诗人将继承发扬汉魏“风骨”,注重诗歌“兴寄”作用的改革主张,并付之于实践,把咏物抒怀惜花怜己写得水乳交融,不露痕迹,实在是高手。
小说一开头就抓住矛盾。胭脂是牛医的女儿,却才貌双全,秉性善良,品行端正。牛医要把她嫁给士人,士人却看不起牛医的家世,不愿跟她结亲,因此胭脂到了待嫁的年龄还没有定亲,这是矛盾。她同对门龚姓妻王氏相熟。品行端正的胭脂,却同一个品行不端的王氏做谈友,这又伏下矛盾,惹出许多事来。小说就在这两层矛盾里展开了。胭脂在门口看到鄂秀才,她已到了结婚年龄,想找一个如意郎君,又要嫁给士子,这个矛盾使她看到鄂生就心动了。但她又是闺女,所以“意似动”,微有流露。但终于抑止不住,不自觉地从“似动”到明显地流露出来,眼光绕着鄂生转,看得鄂生低着头赶快走过,她还在看,一直到他走远了,她还在注视远望。在她旁边的王氏,又是闺中谈友,所以她不用顾忌。这就把一个品行端正的闺女,同一个轻佻浮滑的妇人中的矛盾,在迫切求偶的心情下消释了,她在王氏面前,完全暴露了自己的感情。
小说里写王氏戏弄胭脂时,对胭脂态度的描绘和她的对答,正是恰到好处。王氏戏弄她说:“以娘子(姑娘)才貌,得配若(此)人,庶可无恨。”写“女晕红上颊,脉脉不作一语”。这里就好在脸红而不发一言,她的心事被点破了,所以脸红;她还是闺女,害羞,所以不发一言。王氏问:“识得此郎否?”答:“不识。”这个回答,一方面显示她迫切想了解他,一方面又有些害羞,不便多说。王氏告诉她这是鄂秀才,她可以请他托媒人来求婚,“女无言,王笑而去。”说明王氏完全是开玩笑,看到自己的玩笑真的打动了她,所以笑了。她没有注意王氏的笑,没有看到这是王氏戏弄她,说明她已陷入自己主观制造的情网中不能自拔了。为什么一见钟情,这是同上面指出的矛盾分不开的,这又写出了她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她是真诚、单纯、缺乏世故,感不到王氏在戏弄她。她的性格的这一方面,在情节的进展中,有了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她误信王氏的话所以“数日无耗”,就废寝忘食,病倒了。当王氏问病时,她只说“但尔日别后,即觉忽忽不快”,光说“尔日”,正说明她的害羞不好直说。王氏再一次戏弄她,提出要他夜里来一聚,“女叹息曰:‘事至是,已不能羞。但渠不嫌寒贱,即遣媒来,疾当愈;若私约,则断断不可!’”这里,她只说“已不能羞”,还认为这是可羞的事,但已到了不能害羞的地步,这正透露闺女在矛盾中不得已的心情。王氏却说:“病已至此,尚何顾忌!”这正反映王氏的无耻。她不是这样,还是要求他请媒人来,私约是断断不可,表示了她的品行端正。
聊斋志异胭脂。推荐。爱诗词网。小说一开头就抓住矛盾。胭脂是牛医的女儿,却才貌双全,秉性善良,品行端正。牛医要把她嫁给士人,士人却看不起牛医的家世,不愿跟她结亲,因此胭脂到了待嫁的年龄还没有定亲,这是矛盾。她同对门龚姓妻王氏相熟。品行端正的胭脂,却同一个品行不端的王氏做谈友,这又伏下矛盾,惹出许多事来。小说就在这两层矛盾里展开了。胭脂在门口看到鄂秀才,她已到了结婚年龄,想找一个如意郎君,又要嫁给士子,这个矛盾使她看到鄂生就心动了。但她又是闺女,所以“意似动”,微有流露。但终于抑止不住,不自觉地从“似动”到明显地流露出来,眼光绕着鄂生转,看得鄂生低着头赶快走过,她还在看,一直到他走远了,她还在注视远望。在她旁边的王氏,又是闺中谈友,所以她不用顾忌。这就把一个品行端正的闺女,同一个轻佻浮滑的妇人中的矛盾,在迫切求偶的心情下消释了,她在王氏面前,完全暴露了自己的感情。小说里写王氏戏弄胭脂时,对胭脂态度的描绘和她的对答,正是恰到好处。王氏戏弄她说:“以娘子(姑娘)才貌,得配若(此)人,庶可无恨。”写“女晕红上颊,脉脉不作一语”。这里就好在脸红而不发一言,她的心事被点破了,所以脸红;她还是闺女,害羞,所以不发一言。王氏问:“识得此郎否?”答:“不识。”这个回答,一方面显示她迫切想了解他,一方面又有些害羞,不便多说。王氏告诉她这是鄂秀才,她可以请他托媒人来求婚,“女无言,王笑而去。”说明王氏完全是开玩笑,看到自己的玩笑真的打动了她,所以笑了。她没有注意王氏的笑,没有看到这是王氏戏弄她,说明她已陷入自己主观制造的情网中不能自拔了。为什么一见钟情,这是同上面指出的矛盾分不开的,这又写出了她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她是真诚、单纯、缺乏世故,感不到王氏在戏弄她。她的性格的这一方面,在情节的进展中,有了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她误信王氏的话所以“数日无耗”,就废寝忘食,病倒了。当王氏问病时,她只说“但尔日别后,即觉忽忽不快”,光说“尔日”,正说明她的害羞不好直说。王氏再一次戏弄她,提出要他夜里来一聚,“女叹息曰:‘事至是,已不能羞。但渠不嫌寒贱,即遣媒来,疾当愈;若私约,则断断不可!’”这里,她只说“已不能羞”,还认为这是可羞的事,但已到了不能害羞的地步,这正透露闺女在矛盾中不得已的心情。王氏却说:“病已至此,尚何顾忌!”这正反映王氏的无耻。她不是这样,还是要求他请媒人来,私约是断断不可,表示了她的品行端正。情节转到王氏的姘夫宿介。宿介同鄂生同是秀才,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鄂生年轻,看到旧邻妇王氏同一个少女出来,连忙低头快走避开。宿介在王氏未嫁时就同她私通,嫁后“辄寻旧好”,是个品行有亏的秀才。他听了王氏“述女言为笑”,因假装无心,“问女家闺闼甚悉”,这里省略了王氏知道宿介问话的用意,为了讨好宿介,故意把女家的门户和女住的房间都告诉他了。王氏把女家闺闼都告诉宿介是有罪恶用意的。在这里把这些用意都省略了,还具有刻划性格的一条美学原则:“恶隐而美显”(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第35页)。写人物性格,把不可告人的用意隐藏起来,尽量显示自己的好心。王氏正是这样,她当面说的,全是替胭脂打算的一片好心,就是“病已至此,尚何顾忌”的话,也是装出替胭脂打算的好心说的,这就是“美显”;可是在背着胭脂时,就在宿介面前“述女言为笑”,当宿介不怀好意地打听女家闺闼时,她又全都告诉他,这就是“恶隐”。这里显出作者刻划王氏性格的深刻处。情节又有了发展,从王氏与宿介私通,引出毛大来。毛大“尝挑王氏不得”,那末在王氏眼中,宿介还是情人,毛大全是无赖了。毛大拾得绣鞋,跳墙入女家,夺取女父的刀来杀女父,那就成了杀人犯。他把绣鞋掉在墙下,嫁祸于人。在这个飞来横祸中,又显出胭脂和鄂生的性格来。胭脂想象中的鄂生,本来是温驯怜恤人的,她第一次把宿介当作鄂生,一变而为狂暴的恶少,那末在这次灾祸中,狂暴的恶少自然可以变成杀人贼了,所以她是深信鄂生杀了她父亲。她对鄂生,由爱恋到失望,由失望到仇恨,所以在公堂上一看到他就咒骂。这也说明她单纯,不了解人,缺乏人情世故。鄂生“被执,骇绝。上堂不知置词,惟有战栗”。虽冤气填胸,却说不出话来。接着写审案,从审案中写出两个官员,再刻划胭脂鄂生几个人的性格。写知府吴南岱,一看鄂生那样老实拘谨,连话都不会讲,就疑心他不会杀人,暗地派人去私下探问,知道他冤枉。为了要辨明鄂生的冤枉,肯用心找出胭脂话中的破绽,寻根究底,引出王氏来。从王氏口中探出漏洞,找出宿介来,说明他能了解鄂生,同情他,作细致的探索,是一位审案的能员。但他鄙薄宿介的无行,说:“宿妓者必无良士!”“逾墙者无所不至!”就陷入主观武断了。宿介逾墙是无行,但无行不一定杀人。知府带了憎恶的感情来审案,就把宿介这一案判错了。情节进一步发展,小说里说宿介是山东的名士,提学使施愚山应当听到过他的名字,他写一纸呈状去诉冤。像知府认为鄂生是冤枉的那样,提学使也认为宿介是冤枉的,因此请示山东地方长官抚台臬台,移案再审。从宿介掉落绣鞋的地方牵连到王氏,从王氏口中牵连到毛大和某甲某乙,但毛大是否杀人没有旁证,这就无法定案。施闰章不专靠严刑来逼供,于是利用当时人对神道的迷信,杀人者的心虚,把他们赶进暗室,袒背面壁,用烟煤水洗手,骗说神道将在杀人者背上写字。这就使毛大自己显露他的杀人者的心虚。施闰章的审案,不仅细心,还能利用犯人的心理来进行审案,不专靠刑讯,这就比知府高明了。最后,他赞美胭脂的品行端正,同情她对鄂生的多情,要县官替她和鄂生作媒,这也是难得的。在案情的揭露中,胭脂和鄂生的感情也有了变化。经过平反冤案,温驯怜惜人的鄂生又回到现实中来,因此“似有痛惜之词”。鄂生这时也改变看法,“感其眷恋之情,爱慕殊切”。由于县令作媒,成其好事,这也说明施闰章那样开通的难得。
三十回。作者秦子忱,名都阃,号雪坞,陇西人。嘉庆四年初刊本。另还有光绪八年抱翁轩本、经训堂本,光绪十四年善友堂本,民国十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等。
《续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基本承接前书各线而设。小说叙写林黛玉断气后,魂归太虚幻境,与先已去世的金钏、晴雯、元春、尤氏姐妹、秦可卿等会面。接着迎春、鸳鸯、凤姐、妙玉、香菱等也相继到来。其间虽为仙界,生活与人间无大异。元春仍被尊为娘娘,其他姑娘丫环身份依旧。黛玉听警幻仙姑告知前世因果,顿悟天机。其他诸钗经过谈心、忏悔,也尽释遗恨旧憾。唯王熙凤罪愆深重,自感歉疚,元妃遂派她去阴界寻访贾母下落以自赎罪,鸳鸯、尤三姐二人自愿陪同。
续红楼梦。推荐。爱诗词网。三十回。作者秦子忱,名都阃,号雪坞,陇西人。嘉庆四年初刊本。另还有光绪八年抱翁轩本、经训堂本,光绪十四年善友堂本,民国十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等。《续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基本承接前书各线而设。小说叙写林黛玉断气后,魂归太虚幻境,与先已去世的金钏、晴雯、元春、尤氏姐妹、秦可卿等会面。接着迎春、鸳鸯、凤姐、妙玉、香菱等也相继到来。其间虽为仙界,生活与人间无大异。元春仍被尊为娘娘,其他姑娘丫环身份依旧。黛玉听警幻仙姑告知前世因果,顿悟天机。其他诸钗经过谈心、忏悔,也尽释遗恨旧憾。唯王熙凤罪愆深重,自感歉疚,元妃遂派她去阴界寻访贾母下落以自赎罪,鸳鸯、尤三姐二人自愿陪同。贾母去世后来到地府,幸遇焦大、鲍二家的等贾府旧人,一路服侍伴随。没想到酆都城隍正是黛玉之父林如海,贾母遂与女儿贾敏、长孙贾珠等喜得团聚。此处生活亦与人间大致一样。林如海夫妇得知黛玉早已去世,悲痛万分,遂命人四处寻访爱女下落。凤姐三人历尽艰辛,找到贾母诸人,诉说众姐妹现状。此时,由于张金哥的控告,王熙凤馒头庵谋财害命一事案发,多亏贾珠通过关系私下了结。夏金桂生前好淫,死后在地府沦为娼妓,后被当年因争买香菱死于薛蟠之手的冯渊买来做妾,正是所谓的冤冤相报。贾母等人参观地府,前世罪孽深重,此时饱受折磨的贾瑞、赵姨娘等人求救于老太太。经林如海通融,这些人均得以解脱转生。而王熙凤发现自己的形体被泡在醋缸中,心下大悟,遂一洗妒心,革新做人。贾宝玉出家后,随着渺渺大士、茫茫真人来到大荒山,喜遇先期到达的柳湘莲。两人诚心修行,终于得道。渺、茫二道遂奏闻天帝,送他们与意中人团聚。不久,在仙人甄士隐的帮助下,贾、柳二人魂升太虚幻境。柳湘莲与尤三姐完婚。而黛玉此时已得父母讯息,不肯苟且。宝玉遂亲往地府向姑父母求婚。贾母因黛玉抱恨而亡深感愧对女儿女婿,凤姐更是引咎自责,两人从中一力撮合。贾敏夫妇亦喜宝玉才貌,更感其一腔真情,就应允了女儿婚事。在此前后,阳间的宝钗产下一子,取名贾桂。黛玉、香菱等人借助警幻送的宝葫芦和甄士隐给的送魂符、寻梦香等,可经常同下界亲人往来晤面。黛钗二人已尽释前嫌。此时林如海任满,前往天曹候旨。阴界诸人便同赴太虚幻境。亲人多年离散,一朝团聚,人人悲喜交集。在元妃、贾母等人主持下,宝黛喜缔良缘。天帝降旨,命幻境中薄命诸钗尽数返魂,宝玉、湘莲也重回尘世,而林如海则擢升为京都城隍,贾母等眷属随同赴任。于是,众人一齐来到京城,阖府大团圆,其中有的是神,有的是仙,有的是鬼,有的是人。大家重新过起了世俗生活:请安祝寿,宴饮行乐,大开诗社,男娶女嫁,一切悉如往日。此后的生活尽如人意。琏、环、蓉、蟠等人吃了仙界的孔圣枕中丹都逐渐改邪归正。孙绍祖被僧道抓去洗心肠后幡然悔改,与迎春恩爱异常;湘云也托林如海索回亡夫之魂重新团聚;雯、钏、鹃、莺均被收在宝玉房中;惜春修行成了正果,将上幻境接替警幻之职;元妃产下一皇子,贾府中返魂诸钗也多得贵子娇女。不久,宝玉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在元妃第二次省亲前后,贾府男子上至赦、政,下至蓉、兰,都纷纷加官进爵,家道重又复兴。三年后,林如海任满擢升天曹,贾母等也要升天与祖先们团聚。宝玉等人前往送行。途中众人重游太虚幻境。此时太虚幻境已改名为太虚仙境,离恨天改名为补恨天,薄命司改名为钟情司,所有对联也都已换过。一切都昭示着红楼诸钗婚姻的幸福美满。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红楼梦》的续书是最多的。尽管它们都由干浓烈的荒诞色彩而招致非议,却又都以其对前书中的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等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而引人深思。《秦续红楼梦》也是如此,尽管早在刊行之初就因其“神仙人鬼混杂一堂,荒谬无稽”而被时人“戏呼为《鬼红楼》”,但剥开其怪诞离奇的外衣,我们仍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值得注意的东西。作者在《弁言》中谈及自己病中阅读《红楼梦》后“疾虽愈而于宝黛的情缘终不能释然于怀,”是以立志“返魂香补离恨天,作两人再生月老,使有情者尽成眷属,以快阅者心目。”(《序》)《续红楼梦》正是这种创作主旨的产物。作者让一切有情人均如愿以偿:出家的返俗,成仙的下凡,作鬼的还魂,表现了爱情之感天动地、不可阻遏的巨大力量。作者的褒贬之意是十分明显的。小说中,贾母、凤姐对自己造成宝黛悲剧深感悔恨自责,并尽力重新撮合两人的亲事,而上至太虚幻境,下至酆都地府的人,对宝黛悲剧都深表同情惋惜。元妃懿旨中即训斥凤姐“妄言金玉,使痴情怨女红粉埋香;巧弄机关,致薄倖情郎缁衣托钵。”作者又让凤姐辩白说自己不过嘴尖舌快地说出了老太太和王夫人的心里话,主意还是长辈们拿定的。这些描写实际都包含着对门第观念、家长意志的批判。作者的婚姻理想是“愿天下才子佳人,世世生生,永做有情之物;度世间痴男怨女,夫夫妇妇,同登不散之场。”(第三十回)。在小说中,他不但了结了宝、黛、钗、钏等人的情缘,还让宝玉推己及人地成全了伶官和贾蔷、小红与贾芹、万儿与焙茗等有情之人,“遂使吞声饮恨之红楼,一变而为快心满志之红楼”(《序》)第三十回,警幻仙姑续演十二支红楼梦曲子,曲曲歌咏“缺月重圆”、“人圆月圆”、“同偕到老”、“地久天长”,这正是作者爱情理想的集中体现。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作者只能托之于仙人鬼魂,虽为荒谬,却寓含着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不满和讥刺。就这点而言,小说自有进步意义。小说对贾府之外的现实社会触及很少,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地府的描写中,大量涉及索贿受贿,徇私枉法的问题。贾母初入地狱,路遇鲍二家的,想要她来随行侍候,解差们先时不肯,后来接受了十个元宝才同意放行。冯书办收了十个元宝,许下明日贾母过堂时“见机而作”。当贾母知道此人即被薛蟠打死的冯渊时,担心他知道自己是薛家亲戚而从中作难,焦大道:“这倒不相干,他们当书办的人,只知黑眼睛认得白银子,那里管什么仇人的亲戚呢。”这句话可谓精辟概括了官衙中“认钱不认人”的实质。所以第二天贾母看到冯渊恭恭敬敬,语言乖巧,“就知道是十个元宝的力量”。后来,冯渊得知老太太乃顶头上司之岳母,赶紧要求贾母为己遮掩,并立即送还元宝。封建官吏之丑恶面目,由此可窥一斑。又如号称清官的林如海,也因贾母的请求,到阎王那里开了好多次后门,使罪孽深重的赵姨娘等人能解脱转生,而张金哥命案,则是贾珠用哄骗、收买等手段私下了结,使王熙凤仍能逍遥法外。作者明写鬼蜮世界,暗地里影射人间社会,对封建官府的黑暗腐败,给予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颇能发人深省。作者虽是军人,其伦理道德观却属正统儒家范畴。这使小说无论是歌颂爱情理想或是批判社会,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林如海夫妇初闻宝黛之事,疑心两人有什么苟且之举,贾敏马上脸色大变,而林公则“将书子一摔道:‘若果如此,这个丫头还成了我们的女孩儿了吗!’”后来问明宝黛只是相互钟情,并无越轨之行,才放心高兴。林如海又说:“夫人,我想才子佳人之事,从古有之,后世相传为美谈。若像《西厢记》上的故事,可就不通之至了。”林如海是作者极力肯定的正面人物,他的观点实际代表着作者的道德准则。作者肯定男女双方的爱情,但否定不经父母之命的自由结合。第三十回,“补恨天”的一副对联写道:“色即是空天地何生男女,情出于性圣贤只辨贞淫。”可见作者认为情乃人性天然,是无法遏止的,但须控制在一定界限,否则就成为为圣贤所不齿的“淫”。从这个道德准则出发,他把黛玉写成一个谨守妇德的封建淑女,初登太虚幻境,她就向警幻声明:“弟子与宝玉一段情缘,出自至情,并非伤风败俗钻穴踰墙之比。”而当宝玉“碧落黄泉寻踪觅迹”找到她时,黛玉一本正经地表示需有父母之命才能与宝玉完聚,否则就成了“淫奔下贱”(第七回)。由此观之,作者追求的“有情者尽成眷属,”乃是以家长意志为前提的一种中庸的婚姻理想。其次,小说展示了没落封建贵族世家重新兴盛的“光明”前景。《红楼梦》中的封建叛逆者在这儿已“改邪归正。”黛玉与宝钗成了和谐默契、肝胆相照的闺中密友;宝玉则重新举业,点授翰林,贾兰、探春之婿,巧姐之婿等均大有出息;其他男子也纷纷加官进爵;而宝钗之子长成后亦中进士;黛玉之女更因才貌绝伦被选为皇子妃。封建制度大有“长治久安”之势,这正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与曹氏对封建社会必然崩溃之悲剧命运的清醒认识及客观揭示相比较,秦子忱之思想局限显而易见。《续红楼梦》艺术上有值得肯定之处。作者对原著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安排情节时从容不迫。凡前书中活着或死去的人,明的或暗的事,在此都有照应交代。如司棋与潘又安双双殉情,在地府中配为夫妇,睛雯收到宝玉祭奠她的《芙蓉女儿诔》;秦钟与智能、贾环与彩云偷情的结果;宝玉与蒋玉菡互赠的汗巾;张金哥、冯渊等人的命案等等,都是续写原著并了结之。《凡例》说此书开篇“虽名之曰《续红楼梦》第一回,读者只作前书第一百二十一回观可耳。”就情节衔接之完整自然而言,此话不假。作者时而写酆都地府,时而写太虚幻境,时而又写人间荣府,来龙去脉都很清楚,前因后果历历在目。虽人神鬼混杂,但天界、冥界在书中均已世俗化,读起来恍若当年红楼众人分成三处在过日子,其生活气息仍很浓郁,因而受到清人的好评。《续红楼梦》的语言文字有独到之处。作者在《弁言》中谈及自己阅读他人续书的感受:“然细玩其叙事处,大率与原本相反,而语言声口亦与前书不相吻合,于人心终觉未惬。”因此他在自己的续作中力图要保持原书风貌。“书中诸人,一切语言口吻悉本前书。概用习俗之方言。如“‘昨儿晚上’、‘今儿早起’、‘明儿晌午’不得换‘昨夜’、‘今晨’、‘明午’也。又如‘适才’之为‘刚才儿’、‘究竟’之为‘归根儿’,‘一日、两日’之为‘一天、两天’,‘此时彼时’之为‘这会子、那会子’皆是也。以一概百,可以类推。”(《凡例》)再如“小道消息”之为“荒信儿”,“厚脸皮”之为“涎脸”,“忽然”之为“忽喇巴儿”、“野小子”之为“野黄子”,“信嘴胡说”之为“信嘴胡唚”等等,不胜枚举。人物口吻亦颇肖于前书。凤姐之逞强戏谑,睛雯之尖利要强,宝钗之中正平和,贾政之道学古板等,都给人以熟悉感。此外,一些通假字、谐音字等也仍如其旧。与其他续作相比,该小说可谓在语言风格上较成功地保存了原作的风貌,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看,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生命赞礼。推荐。爱诗词网。别用悲伤的诗句对我低吟, “人生不过是梦幻一场!”因为沉睡的灵魂等于死去, 万物并非它们表面的模样。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 它的终点决不是坟场;“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这话并不是针对灵魂而讲。我们注定的目标或道路, 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而是行动,为了每一个明天, 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艺术长青,而时光飞逝, 我们的心尽管英勇而坚强,却仍象阵阵低沉的鼓声, 正朝着坟墓把哀乐敲响。在这个世界的辽阔战场上, 在这人生的露天营地上,别作默默地任人驱使的牛羊, 要在战斗中当一名闯将!莫信托未来,不管它多么欢畅! 让逝去的岁月把过去埋葬!行动吧,趁活着的此刻行动! 胸中有红心,头顶有上苍!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 我们也能使生命变得高尚,在离开人间时,我们也能够 将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哦!足印!也许另一位兄弟 当他航行在生命庄严的海上,不幸沉船遇难,看见这足印, 他会使勇气重新增长。那么,让我们振作起来行动吧, 准备好迎接任何命运的风浪永远要有所作为,不断追求,学会劳动,也学会等待和期望。这首诗发表于1839年,当时美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它与开拓时期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呼应,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被誉为“真正美国心脏的跳动”。表现人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有的感叹生命的短暂、人生的虚无,带着悲观忧伤的情绪;有的歌颂人生、赞美人生,带着乐观欢快的情绪。朗费罗便属于后者。诗人针对“人生如梦”的消极观点,用不容置疑的语气指出“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人生苦短,对于“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这一古老的训谕,诗人认为这不是指的灵魂,而是肉体。肉体归于尘土,而精神永恒,因此,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诗人通过诗的前两节,给人生一个明确的价值判断。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实现生命的价值呢?诗人认为是行动。人生的目标“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是“为了每一个明天”。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行。在人生旅途的跋涉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时听到坟墓中哀乐的召唤,摆脱不了死亡的阴影,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听天由命,做任人驱使的牛羊,要做前行的闯将。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不要在无谓的幻想和往事的沉湎中蹉跎岁月,应该把握住现在赶快行动起来。他用伟人的生平勉励后人,只要我们永不停息地奋斗,生命也能变得崇高。当肉体消失的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的贡献,“将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后人将踏着我们的足迹奋然前行。到那时,我们就达到了生命最高境界,精神永存,虽死犹生。最后诗人以震聋发聩的呐喊“那么,让我们振作起来行动吧,/准备好迎接任何命运的风浪;”结束全诗,在读者心中点燃激情的火花。这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励了许多人,有个士兵在临死前还背诵着《生命礼赞》中的诗句。它使绝望的人重新振作起来。这首诗结构整齐,节奏明快,音节铿锵,朗朗上口。
俳句是日本国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日本人的一种诗体。标准说法是,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以十七个音组成一首诗。诗的首句五个音(上五),中句七个音(中七),末句五个音(下五)。故俳句又称俳谐、十七音诗。
汉俳又称俳句或俳律,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
汉俳。推荐。爱诗词网。俳句是日本国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日本人的一种诗体。标准说法是,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以十七个音组成一首诗。诗的首句五个音(上五),中句七个音(中七),末句五个音(下五)。故俳句又称俳谐、十七音诗。汉俳又称俳句或俳律,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1980年5月,日本俳人代表团来华,同中国诗人交流时,赵朴初先生依照日本俳句的形式,按五七五分三行写了如下的汉文俳句:绿荫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汉俳”一词,便由此起源。后来汉俳已为中日诗人和学术界认同,日本有出版《现代俳句·汉俳作品选集》收录汉俳作品。中国《诗刊》也公开发表汉俳。1982年5月9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赵朴初、钟敬文等人的汉徘,引起当时的中国诗坛注目。汉俳诗在体式上分为五七五式和三五三式两种,但三五三式较为少见。例如日本松尾芭蕉的《青蛙》:闲寂古池旁,青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这便是五七五式汉俳,又如黄淮《紧箍咒》:念三遍,猴王满地转,不服管?这是三五三式汉俳,因为过于短小,又称小俳。汉俳的押韵分为正体(押平声韵)和变格(押仄声韵或平仄混押);其韵式分为三韵式(又称排韵式,即AAA式)和两韵式(BAA式或ABA式)。例如:荒草几时藏,忽如一夜换新妆,嫩绿掩枯黄。此体为正体,押平韵,排韵式,且平仄无误,为格律汉俳。2005年3月23日,中国汉俳学会成立,而汉俳相关出版物亦日渐增多,例如发表汉俳作品以及研究汉俳的刊物《汉俳诗人》,此外也有汉俳专集出版。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一些同时喜欢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年轻华人亦有不少加入创作行列,令汉俳成为网络文学受欢迎的体裁之一。
【诗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出处】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意思】轮台九月,夜风怒吼。一个“吼”字,形象地写出风势之猛。斗大的石头,竟被风刮得满地乱滚。一个“乱”字,更进一步表现出风势之狂。仅寥寥数笔,极形象地勾勒出了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注:轮台,地名。【注释】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之东。句意:轮台这地方九月的夜间,大风怒吼,一川斗大的碎石头,被大风刮得满地乱跑。夸张地写出了轮台九月狂风的猛烈,衬托了兵士远征的艰苦。【全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注释】(1)〔走马川行雪海边〕行,衍文,误增之字。雪海,地名。《新唐书·地理志》:“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这里泛指走马川一带苦寒之地。(2)〔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戈,古代兵器的一种,此处泛指兵器。(3)〔幕中草檄砚水凝〕在营幕中起草檄文,砚台中的墨水由于天冷而凝固。(4)〔虏骑闻之应胆慑〕虏骑,敌人的骑兵。胆慑,因恐惧而心惊。【全诗鉴赏】这首诗与《轮台歌》作于同时,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车尔臣河。行是诗歌体裁之一。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到“随风满地石乱走”为第一层,描写战争地点的艰苦,渲染酷烈的环境氛围。从“匈奴草黄马正肥”,到“幕中草檄砚水凝”,是第二层,写秋后草黄马肥,敌军发兵进攻,战事紧张,我军雪夜行军的情景。末尾三句为第三层,是给出征将士的祝词。全诗行文雄奇恣肆,大声镗鞈,热情赞美边疆将士平定叛乱、保卫边防的英雄气概,充满豪迈气势与爱国激情。“轮台九月夜风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呈境意奇语奇的独特风貌,成为千古名句。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跳跃动荡,短促有力,烘托出战争之紧张以及边防将士之锐气。方东树评此诗“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昭昧詹言》),施补华则以兵法评论它“其节短其势险”(《岘佣说诗》)。言均不虚。
轮台九月风夜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出处】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意思】轮台九月,夜风怒吼。一个“吼”字,形象地写出风势之猛。斗大的石头,竟被风刮得满地乱滚。一个“乱”字,更进一步表现出风势之狂。仅寥寥数笔,极形象地勾勒出了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注:轮台,地名。【注释】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之东。句意:轮台这地方九月的夜间,大风怒吼,一川斗大的碎石头,被大风刮得满地乱跑。夸张地写出了轮台九月狂风的猛烈,衬托了兵士远征的艰苦。【全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注释】(1)〔走马川行雪海边〕行,衍文,误增之字。雪海,地名。《新唐书·地理志》:“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这里泛指走马川一带苦寒之地。(2)〔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戈,古代兵器的一种,此处泛指兵器。(3)〔幕中草檄砚水凝〕在营幕中起草檄文,砚台中的墨水由于天冷而凝固。(4)〔虏骑闻之应胆慑〕虏骑,敌人的骑兵。胆慑,因恐惧而心惊。【全诗鉴赏】这首诗与《轮台歌》作于同时,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车尔臣河。行是诗歌体裁之一。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到“随风满地石乱走”为第一层,描写战争地点的艰苦,渲染酷烈的环境氛围。从“匈奴草黄马正肥”,到“幕中草檄砚水凝”,是第二层,写秋后草黄马肥,敌军发兵进攻,战事紧张,我军雪夜行军的情景。末尾三句为第三层,是给出征将士的祝词。全诗行文雄奇恣肆,大声镗鞈,热情赞美边疆将士平定叛乱、保卫边防的英雄气概,充满豪迈气势与爱国激情。“轮台九月夜风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呈境意奇语奇的独特风貌,成为千古名句。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跳跃动荡,短促有力,烘托出战争之紧张以及边防将士之锐气。方东树评此诗“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昭昧詹言》),施补华则以兵法评论它“其节短其势险”(《岘佣说诗》)。言均不虚。
【诗句】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出处】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意思】天上坐:春天水涨,人坐舟中起伏不定,如在天上云间;雾中看:年老眼昏,看花犹似隔着薄雾。意思是:我以舟为家,四处漂泊,在这春来水涨、江河浩荡之际,那一叶扁舟也飘飘忽忽,感觉像在天上一样;昏花的老眼望着岸上的花木,也像隔着薄雾一样,朦朦胧胧。这是诗人晚年漂泊潦倒和辛酸生活的写照。但诗人即使在这年高多病、蜗居舟中的日子里,心里还想着“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那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还萦绕在他心中。现今上了年纪的人常爱用“老年花似雾中看”来感叹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这其中也不乏自我调侃和无奈的味道。【鉴赏】小寒食:是节气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是大寒食,一百零六天是小寒食。杜甫自叹年华老去,眼力日衰,看起花来就像在雾中赏花一样。年纪大的人,常爱用“老年花似雾中看”,来感叹自己老眼昏花,看起东西来,都不很清楚了。
春水船如天上坐。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出处】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意思】天上坐:春天水涨,人坐舟中起伏不定,如在天上云间;雾中看:年老眼昏,看花犹似隔着薄雾。意思是:我以舟为家,四处漂泊,在这春来水涨、江河浩荡之际,那一叶扁舟也飘飘忽忽,感觉像在天上一样;昏花的老眼望着岸上的花木,也像隔着薄雾一样,朦朦胧胧。这是诗人晚年漂泊潦倒和辛酸生活的写照。但诗人即使在这年高多病、蜗居舟中的日子里,心里还想着“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那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还萦绕在他心中。现今上了年纪的人常爱用“老年花似雾中看”来感叹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这其中也不乏自我调侃和无奈的味道。【鉴赏】小寒食:是节气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是大寒食,一百零六天是小寒食。杜甫自叹年华老去,眼力日衰,看起花来就像在雾中赏花一样。年纪大的人,常爱用“老年花似雾中看”,来感叹自己老眼昏花,看起东西来,都不很清楚了。【诗句】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出处】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意思】美丽的蝴蝶象做游戏般地穿过幔帐,一个个轻巧的鸥鸟飞下急流的河水。这里写的是一种闲适的情趣。上句点了一个“闲”字,虽是在形容“幔”,也主宰着两句诗的情调。下句用“片片”来形容“轻鸥”,可见鸥飞之迅疾。上下两句一缓一急,于对比描写中得景物变化之妙。以“娟娟”对“片片”,以“闲”对“急”,用语准确,开合有致。注:娟娟,美丽。【全诗】《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鉴赏】中间两联是诗人舟中凭几的所见所感。春水高涨,江河漫涌,小舟在浩茫的水中,随水而高,人就象置身于天上云间一样。诗人晚年多病,老眼昏花,看岸上的春花就象隔了一层雾,恍惚不定,迷迷朦朦。“天上坐”写居船的感受,“雾中看”写观岸的感受,都极真切。接着,诗人又以“娟娟”“片片”两个美好轻盈的叠音词描绘蝴蝶、轻鸥,写舟中之景和江面之景。蝴蝶曰“戏”,见蝶的适意;鸥曰“轻”,见鸥身心的无负荷;“过闲幔”与首联的“萧条”回应;“下急湍”与第二联的“春水”回应。蝴蝶在舟上自由翩跹,任意戏飞,写出了舟上的萧条寂寞;轻鸥点水逐浪,自由远去,反衬出诗人穷困舟中的难堪处境。诗人无家可归,率舟而居,无亲无友,年迈体衰。这种遭遇本来极为伤情,但诗中的四句景语却写得空灵漂渺、活泼轻秀,诗的含蓄处、诗人的敦厚处也正在于此。“深于言情,正在善于写景”,“天上坐”、“雾中看”、“过闲幔”、“下急湍”不正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萧条”境况,包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悲吗?如果诗中一意悲己叹身,固然在情理之中,那我们就看不到诗人自然深厚的忧国忧民之心,感受不到诗人发乎天性、形之于血泪的忠爱仁厚之情。
长亭送别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元·王实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①,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②?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③。柳丝长玉骢④难系,恨不倩⑤疏林挂住斜晖⑥。马儿迍迍⑦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⑧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⑨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⑩;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11),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12)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13)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14)不闷杀人也么哥(15)?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16)与我恓恓惶惶(17)的寄。【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18)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19)。【小梁州】我见他阁(20)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21)整素罗衣(22)。【幺篇(23)】虽然久后成佳配,奈(24)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25)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26)。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27)状元及第。【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28)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29)。虽然是厮守(30)得一时半刻,也合着(31)俺夫妻们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32),险(33)化做望夫石(34)。【快活三】将来(35)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朝天子】暖溶溶玉醅(36),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37)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38),蝇头微利(39)”,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40)长吁气。【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耍孩儿】淋漓(41)襟袖啼红泪(42),比司马青衫更湿(43)。伯劳东去燕西飞(44),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45)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46)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47)。【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48)溢,恨压三峰华岳(49)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二煞】你休忧“文齐(50)福不齐(51)”,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52)”。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53)”!我这里青鸾(54)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55),再休似此处栖迟(56)。【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57)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58)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59)这些大小(60)车儿如何载得起?【注释】①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黄花,指菊花。②霜林醉:枫树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了酒脸色红晕一样。③疾:迅速。④玉骢(cōng):毛色青白相杂的马,也作马的美称。⑤倩:请人代做。⑥晖:日光。⑦迍(zhūn)迍:行动迟缓的样子。⑧却:通“恰”。⑨破题儿:开始,起头。⑩松了金钏:与下文的“减了玉肌”,都是形容女子的消瘦。(11)靥儿:即花靥,古代妇女贴在额两边的花饰。(12)只索:只得,只管。(13)揾(wèn):揩拭。(14)兀的:这。(15)也么哥:元曲中常用的语尾助词,无义。(16)索:要。(17)恓(xī)恓惶惶:惊慌不安的样子,这里是急忙、赶紧的意思。(18)斜签:侧身而坐。在封建时代,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实坐。(19)死临侵地:呆呆的,没精打采的样子。临侵,语助词,无义。(20)阁:同“搁”,这里是含着、忍着的意思。(21)推:借口,这里有“装作”的意思。(22)素罗衣:素色的绸衣。(23)幺篇:凡是重复前曲的叫“幺篇”。(24)奈:无奈,怎么办。(25)谂(shěn)知:深切体会,深知。谂,知悉。(26)弃掷:遗弃。(27)煞强如:远胜过。煞,表示极度。(28)须臾:一会儿。(29)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端饭时,总是把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案,古时进食用的短足木盘。(30)厮守:相守,相聚。(31)也合着:也算是。(32)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33)险:险些,差一点。(34)望夫石:古代传说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最后竟变成了石头,故称。(35)将来:拿来。(36)玉醅(pēi):美酒。(37)怕不待:难道不想,何尝不想。(38)蜗角虚名:《庄子·则阳》篇载,有一个在蜗牛左角建立的国家,叫触氏;有一个在蜗牛右角建立的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经常因为互相争夺土地而战,死伤惨重。蜗角本来很少,争战得地自然更微不足道。这里用来比喻像蜗角那样微小的虚名。(39)蝇头微利:汉代班固《难庄论》载,小青蝇为了贪图肉汁而忘了溺死的危险,青蝇所得之利极少。后用来比喻人们为极小的名利而奔走。语出苏轼《满庭芳》:“蜗角功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40)一递一声:你一声我一声。递,交替,更迭。(41)淋漓:沾湿的样子。(42)红泪:女子的眼泪。王嘉《拾遗记·魏》载,魏文帝时,少女薛灵芸被选入宫,辞别父母时,以玉壶盛泪,壶映出红色。到京师后,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43)比司马青衫更湿:意思为自己落的泪比白居易听琵琶时落的泪更多。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4)伯劳东去燕西飞:比喻人的离散。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星名,一说即牵牛)织女时相见。”伯劳,鸟名。(45)眼底:眼前。(46)趁程途:赶路,在旅途中。趁,赶。(47)扶持:当心,留意。(48)九曲黄河:黄河从积石山到龙门一段有九道弯。(49)三峰华岳:西岳华山主峰顶部有三峰,也称华岳三峰。(50)文齐:指有文才。(51)福不齐:即命运不好,指不能考中。(52)停妻再娶妻:不认前妻而另娶。(53)一春鱼雁无消息:很久没有音讯。语出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一春,一个春季或一年,这里泛指时间长久。鱼雁,或作鱼鸟,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54)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55)花草:借指女子。(56)栖迟:留恋,逗留。(57)暮霭:傍晚的云气。(58)一鞭:代指张生离去。鞭,驱使牲畜的用具。(59)量:估量,估计。(60)大小:偏义复词,偏在“小”。【译文】【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拭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整理自己素色的绸衣。【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情意好像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我深切体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饭,吃着就像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面前的茶饭何尝不想吃,只是忧愁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晖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起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五煞】到京城你要注意适应水土,赶路要注意饮食,顺应时节自己要保重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起床要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养,最要当心。【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相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像九曲黄河泛滥外溢,忧愁之多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锦绣被衾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翠色被里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收尾】四周群山中,张生独骑行在夕阳下。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计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字数:5024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87-593页.
楚山秦山皆白云。推荐。爱诗词网。楚山秦山①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②。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看,友人刘十六自秦山前往楚山,则送别之地应在长安。题中“白云”和“归山”二词,总摄全篇,不仅构成整首诗的发展线索,而且对表现和深化主题也颇有帮助。开篇二句先写山中白云,继写白云随君,将山、云、人三者融为一体,构思巧妙。一个“皆”字,见出山中白云之多;一个“长”字,见出人居山中之久;“白云处处长随君”,则云、人相合,自由漂荡,任意东西,其境界之高远超妙、空灵潇洒,几达无以复加的地步。随着这境界的出现,一个高迈脱俗的隐士形象也跃然纸上。下面三句,借“入楚山”、“渡湘水”点明友人行踪,既与诗题“归山”相应,又不冷落白云,先说“长随君”,继说“云亦随君”,表明无论入山还是渡水,白云都与归人形影不离,从而渲染出一种极和谐的隐逸气氛。接着,诗人由湘水触景生情,突发奇想。屈原《九歌·山鬼》篇有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意谓山中缠绵多情的女神以女萝(即松萝,植物名)为饰,正在思念远人。这里,诗人借用此意,以“女萝衣”暗示山中可爱、山中宜居,从而自然贴切地引出“白云堪卧君早归”一句。“堪卧”,言外之意是现实混浊不堪留;“君早归”,饱含劝告、督促语意。送人远行而不留恋,可见诗人对“归山”是何等向往,对黑暗的社会又是何等的憎恶!这首诗从山中白云写起,又以白云、归山告终,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加上顶真句式(后句开首若干字重复前句末尾若干字)的运用,形成重叠复沓、回环往复的格调,令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出处】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紫色的雾气袅袅升起;从远处看去,一道瀑布宛如一条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
【全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题解】这首小诗以巧妙的联想,夸张的语言,形象描绘了香炉峰瀑布雄奇瑰丽的景观。写照传神,意境壮美,历来为人们传诵。【作者】李白,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太原早秋)诗。【注释】①香炉峰:庐山共有四处香炉峰,此当为南部大龙潭旁边的香炉峰。②紫烟:谓紫色的云气、雾气。③挂前川:瀑布飞泻,直落入峰下的大龙潭中,远远望去,好像挂在河面上。川,指大龙潭。④九天:天之最高处。【赏析】这是诗人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中对庐山瀑布的描绘既奇特壮观,又形象生动,构成一幅壮丽的图画。开篇即以富于浪漫色彩的笔法把庐山香炉峰渲染得极有韵致,将瀑布置于一个美丽的背景之中。二句在点题的同时又以一个“挂”字从整体上写出瀑布倾泻的形象,用词贴切而生动。三句极写瀑布喷涌而出、势不可挡的景象,气魄宏伟,挥洒有力。末句想象新奇,夸张大胆,令人叫绝。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潇洒豪放、超凡拔俗的写作风格,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日照香炉生紫烟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出处】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紫色的雾气袅袅升起;从远处看去,一道瀑布宛如一条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全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题解】这首小诗以巧妙的联想,夸张的语言,形象描绘了香炉峰瀑布雄奇瑰丽的景观。写照传神,意境壮美,历来为人们传诵。【作者】李白,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太原早秋)诗。【注释】①香炉峰:庐山共有四处香炉峰,此当为南部大龙潭旁边的香炉峰。②紫烟:谓紫色的云气、雾气。③挂前川:瀑布飞泻,直落入峰下的大龙潭中,远远望去,好像挂在河面上。川,指大龙潭。④九天:天之最高处。【赏析】这是诗人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中对庐山瀑布的描绘既奇特壮观,又形象生动,构成一幅壮丽的图画。开篇即以富于浪漫色彩的笔法把庐山香炉峰渲染得极有韵致,将瀑布置于一个美丽的背景之中。二句在点题的同时又以一个“挂”字从整体上写出瀑布倾泻的形象,用词贴切而生动。三句极写瀑布喷涌而出、势不可挡的景象,气魄宏伟,挥洒有力。末句想象新奇,夸张大胆,令人叫绝。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潇洒豪放、超凡拔俗的写作风格,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晏子逐高缭。推荐。爱诗词网。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①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②之人也,四维③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④吾过,是以逐之也。”——《说苑·臣术》【注释】①曾:乃,竟。②婴:晏婴,晏子。仄陋:狭窄浅薄。③维:绳索,用指绳墨正物。④弼:纠正。【意译】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一贯小心谨慎。一天,晏子却突然把他辞退了。左右的人很奇怪,就对晏子说:“高缭侍奉你已三年了,并无过错,你竟不给他一定的爵位,反而要辞退他,这样做在道理上说得过去吗?”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需要得到人的匡正才能有点用处。现在高缭跟我三年了,却从来没有纠正我的错误,我要他有什么用,还不如把他辞掉。”【解说】晏子能随时谏劝国君,他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正因为他时常看到国君有不足之处,也就深知人都不是完整无缺的,只是自己不能明白自己的缺点,这样他就希望左右的人能及时指出自己身上的不足,晏子希望得到别人的批评帮助,决不是挂挂招牌,做做样子来捞取政治资本的,而是发自内心,态度非常恳切,对高缭这样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他表现出一种不能容忍的厌恶,最后还是把高缭给辞退了。晏子的做法无疑是鼓励人们提意见,左右的人在劝晏子改变辞退高缭的做法时,大概还不了解晏子的苦心,既知高缭是因不提意见被辞退的,这些人也就得引以为戒,得拼命去找上级的短处,否则,也将会受到如高缭一样的处理。这真是货真价实的希望下级提意见。晏子敢于正视自己,不怕别人批评,还对好好先生予以惩罚,高风亮节,遗芳百年。【相关名言】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遂非。——陆贽
除夜作高适。推荐。爱诗词网。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3)。【注释】(1)除夜:即除夕,每年的最后一夜。(2)客:旅居异乡的人即为客。凄然:凄凉、悲伤。(3)霜鬓:如霜一样的白色鬓发。【赏析心得】客中除夜,孤独、凄凉与思乡、念亲,是令人毕生难忘的。诗人写的是除夕当晚的情景。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写的是作者除夕之夜,独对寒灯,孤独凄清,苦不能眠。次句“客心何事转凄然?”问的是客心何事,凄然不眠呢?“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三、四句作答:一是家乡千里之外,格外思念家中亲人;二是到了明天,头上白发增添数根,又衰老了一岁,但年复一年,自己事业却老大无成,徒增伤感!将《别董大》那首诗与这首《除夜作》相比,格调大不相同。前者劝慰落魄朋友豪放慷慨,毫无沮丧寂寞之情;后者独对孤灯,彻夜难眠,伤感凄然。为什么同一个诗人,前后判若两人,情绪落差如此之大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两首诗中的作者呈现的是不同时候、不同侧面形象的真实写照。高适少时贫困,历经磨难,执着追求,在诗人中确属一位坚强的“硬汉”。但客中除夕,任何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摆脱不了思乡伤感和孤独难眠的痛苦。不同的是,坚强者熬过这一夜,第二天他会拂除伤感,激情昂扬、继续拼搏。他那彻夜难眠的孤独形象,已无踪影。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①,泥②于掌故③,亦不可妄意④轻信人言。盖⑤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⑥有浅深,势⑦有曲直,非⑧相⑨度⑩不得其情(11),非咨询(12)不穷(13)其致(14),是以(15)必得躬历山川(16),亲劳胼胝⑩。
治水必躬亲。推荐。爱诗词网。[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①,泥②于掌故③,亦不可妄意④轻信人言。盖⑤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⑥有浅深,势⑦有曲直,非⑧相⑨度⑩不得其情(11),非咨询(12)不穷(13)其致(14),是以(15)必得躬历山川(16),亲劳胼胝⑩。昔海忠介(18)治河(19),布袍缓带(20),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21)之间,亲给(22)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23)索(24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25)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26)而避怨(27),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注释]①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②泥(nì):拘泥,不知变通。③掌故:古代的典章、制度。④妄意:随意。⑤盖:连词,因为。⑥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⑦势:这里指河流的走势.⑧非:除非。⑨相(xiàng)观察。⑩度(duó):测量。(11)情:真实情况。(12)咨(zī)询:访问,征求意见。咨,问。(13)穷:尽,彻底。(14)致:形容词用如名词,指细致的情况。(15)是以:即“以是”,因此。是,此,这。(16)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17)胼胝(piánzhī):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形容极其辛苦。(18)海忠介:海瑞,明代著名的清官,谥“忠介”。(19)河:黄河。(20)布袍缓带:指身着轻便服装。缓,宽松的。(21)野水:沼泽。(22)给(jǐ):供给,这里指发放。(23)横(hèng):蛮横。(24)索:勒索。(25)举:完,完成。(26)远嫌:远远地躲开嫌疑。远,远离,形容词用如动词。(27)避怨:避免别人的怨恨。[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说,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成规,也不能随意听信别人的意见。因为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积水有深有浅,河流走势有弯有直,除非经过观察测量不可能了解到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访问、征求意见不能彻底摸清它的底细,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不辞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公治理黄河的时候,身着轻装便服,不顾狂风暴雨,奔走在荒村沼泽间,亲自给(民工)发钱粮,从不克扣一毫一厘,因而随同官员去的差役也不曾蛮横勒索百姓一文钱财。必须像(海瑞公)这样,然后才能把事情办成。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职责,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他人的怨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就办不好了。[鉴赏]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治水之法,特别强调的是要躬亲。因此作者先从反面提出两“不可”:“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不可妄意轻信人言。”接着论述了事必躬亲原因:“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强调“非”躬亲不可。然后以海瑞治水为例,证明只有躬亲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防止工程中极容易发生的官吏的腐败。最后指出能否躬亲的三个条件:一不可“好逸而恶劳”,一不可“计利而忘义”,三不可“远嫌而避怨”,与开篇呼应。文章以简明的论证、正反的对比、有说服力的例证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字数:1257注释[作者及作品简介]选自《履园丛话•水学》。钱泳(1759—1844),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又名鹤,字立群,号台仙,又号梅溪。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履园丛话》共24卷,分旧闻、阅古、考索、水学(附救荒)、景贤等23门。躬亲,亲身实践。作者:钱泳知识来源:彭格人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名句】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玉山自倒:《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也若玉山之将崩。”句意:清风明月不用金钱去买,任人欣赏,喝酒醉倒在地,不是人推倒的。这是李白醉酒生活的写照,也是李白豪放胸怀的表达。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玉山自倒:《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也若玉山之将崩。”句意:清风明月不用金钱去买,任人欣赏,喝酒醉倒在地,不是人推倒的。这是李白醉酒生活的写照,也是李白豪放胸怀的表达。唐李白《襄阳歌》诗中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李太白全集》七卷369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宋欧阳修语:“至于‘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然后见太白之横放。所以惊动千古者,固不在此乎!”清刘熙载《艺概》卷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上四字共知也,下五字独得也。凡佳章必有独得之句,佳句必有独得之字。”清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一:“太白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此种句法,所谓‘诗杂仙心’。”
李渔芙蕖。推荐。爱诗词网。李渔芙蕖(1)之可人(2),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3)。群葩当令时(4),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5)。芙蕖则不然(6):自荷钱出水之日(7),便为点缀绿波(8);及其茎叶既生(9),则又日高日上(10),日上日妍(11)。有风既作飘摇之态(12),无风亦呈袅娜之姿(13),是我于花之未开(14),先享无穷逸致矣(15)。迨至菡萏成花(16),娇姿欲滴(17),后先相继,自夏徂秋(18),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19),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20)。及花之既谢(21),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22),蓬中结实(23),亭亭独立(24),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25),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26)。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7)。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28),避暑而暑为之退(29),纳凉而凉逐之生(30)。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31)。只有霜中败叶(32),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33);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34)。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35),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36)?〔注释〕(1)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2)可:合,宜。可人:合人心意。(3)请:敬词,表示谦虚。备:全、尽。(4)葩:花。群葩:百花。令:时令,时节。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花,这段时节称为当令。(5)过:过时,不当令。不问:无人问及。秋:时候。(6)然:如此。(7)荷钱:初生的荷叶,小如铜钱,所以称荷钱。(8)点缀:装饰,点涂。(9)茎:指荷梗。(10)日高日上:一天天高起来,一天天往上长。(11)妍:美。日:一天比一天。(12)飘摇:飘拂摇曳。(13)袅娜:细长柔美的样子。(14)是:则。(15)致:情趣。逸致:悠闲的情趣。(16)迨:及。迨至:等到。菡萏(dan):荷花的别称。未开曰菡萏,已开曰芙蕖。(17)欲滴:形容荷花的娇嫩。(18)徂(cu):到。(19)分(fen):名分,本分。(20)资:资财。应得之资:这里指应得的收获与报偿。(21)谢:花叶凋落。(22)蒂:花托。蓬:即莲房,莲蓬。(23)实:指莲子。(24)亭亭:耸立的样子。(25)擎:高举,这里指耸立。(26)白露为霜:指到了秋天霜降时候。“白露为霜”是《诗·秦风·蒹葭》中的诗句,意思是清早的露水冻成了霜。能事:擅长的本领。已:止。(27)可目:适宜于观赏。(28)馥:香气。异:特殊。(29)退:减退。暑为之退:暑气因之而减退。(30)纳凉:乘凉。逐:随。凉逐之生:凉气随之而产生。(31)芬:香。这里用作动词。颊:面颊,此指嘴边。齿颊:指口中和嘴边。(32)败叶:衰老破败的荷叶。(33)弃物:废物。(34)裹:包扎。(35)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五谷之实:指可以为人食用。(36)种植之利:指种花植树的收益。〔鉴赏〕文忌效颦,文贵创新。宋周敦颐有《爱莲说》,词丽情浓,言简意远,为咏莲千古绝唱。也许是曲高和寡吧,周氏之后,历元、明两朝,鲜有人写莲。至清,通俗文学大家李渔,细述百花,言及莲荷,始有《芙蕖》篇问世。《爱莲说》前呼,《芙蕖》篇后应,六百载的思想酝酿,才在中国文学史上结出这袅娜馥郁的并蒂双莲来,这又不能不说是发人深思的文学趣事。尽管李渔作《芙蕖》有着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情思,他说“非故效颦于茂叔(周敦颐)”,但要读透《芙蕖》,却非要与《爱莲说》相较不可。有比较,方有鉴别;有鉴别,方分高下;那就让我们在作一番比较之后,看看《芙蕖》到底比前代名作高在何处吧!文体同。两篇都是咏物散文,只不过《爱莲说》近乎抒情小品,《芙蕖》则近于说明文。题材同。两篇都写莲荷,《爱莲说》好似水墨写意画,《芙蕖》则仿佛工笔素描图。手法同。两篇文章都始于咏物,终于抒情,托物言志,借景写情。套用一句旧话,它们都是重比兴,善寄托的。立意同。两文都是借赞莲而赞人的。《爱莲说》的礼赞意味,带有更强的主观色彩和自励性质;而《芙蕖》则倾向于赞颂他人,表示感佩。这样罗列了数条相同、相近之处,那相异之点呢,大概无关宏旨了吧!细剖两文之精髓,正是在看来微不足论之处,显示着两个作家不同的美学追求,以及两篇文章那相对应的美学特征。都写莲,但对莲的“发现”不同。周敦颐从“莲”与“淤泥”、“清涟”的对照中,发现了莲的“不染”、“不妖”;从莲的外观上发现了它的“不蔓不枝”,“不可亵玩”。可以说,这种发现,是借重了作家的个人生活体验和艺术联想,由“形”及“神”的。因为这种发现带有更强烈的主观渲染,所以“莲,花之君子者也”的判断,亦有着更浓重的‘夫子自道”的意味。由形及神,由物及我,《爱莲说》以对莲的赞美,对牡丹的否定,表现了不慕富贵,明志修德的处世哲学。李渔写《芙蕖》,历经了更为周密的观察,在“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一句的笼罩下,作者备述了对芙蕖的美的发现。芙蕖可目。其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这是有目共睹的。《芙蕖》作者的高超,即在他于花之外,看到了美似花,美逾花的东西:茎叶、莲蓬。文中茎叶美的描写细致有层次,鲜明有动态,可以说是李渔的独特发现。“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此处,不特写花之妖娆,且极写叶之风流,与后面莲之俏丽相映,便构成了一幅变幻的、综合的芙蕖画卷。春生,美于叶;夏发,美于花;秋成,美于莲。三美合一,可谓极尽芙蕖之“无穷逸致”了!芙蕖可鼻。其叶“清香”,其花“异馥”,这是人皆知之的。李渔行文之妙,在于他的巧用通感移情的修辞手段,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的精神效应,来突现芙蕖清香馥郁的不同凡俗。至于芙蕖的“可食”、“可用”,作者更是言之确凿,恰切实情的。所以当作者在最后写道:“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丝一物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时,我们认为他是发现并表现了芙蕖的真价值。两文相较,似乎看出两位古人对芙蕖美的本质有不同的发现。周敦颐笔下的莲,其质的规定性是清高不俗;李渔笔下的芙蕖,则是百美俱备、完全献身。前者,表现出莲的君子风;后者,则表现了莲的平民性。同一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作的能动性多么巨大呀!咏物散文,还要善于创造美。从美的创造看,《爱莲说》和《芙蕖》是各有千秋的。《爱莲说》是从三种人——陶渊明、世人、予,三种花——菊、牡丹、莲,两组比较中,先勾勒莲的形象,进而再塑造“予”的形象的。由于对莲的特征抓得很准确,选词造语又极为精当,所以君子之花那“亭亭净植”的形象,因这短文而为世人熟悉。沿袭千载,莲的这种正面形象在骚人画师笔下几乎未曾更易过。《芙蕖》写莲,难度较大。李渔省略了一切背景,纯然写莲。为了忌散乱,他按芙蕖的生长时序,从“荷钱出水”,至“霜中败叶”,渐次渲染;为了忌浅陋,他以芙蕖的“可人”为线索,由芙蕖的可供观赏,到芙蕖的可备实用,由美学价值,到经济学价值,逐层挖掘。这样,芙蕖的形象便由淡而浓,由远而近,由表而里,由形而神地全部显现在我们眼前。虽然两篇散文中的莲都是美的,但后者的美似乎更亲近、更切实、更完全,因而也更有个性。美,是不能重复的1人已言,我讳言之;有成说,我出新说;《芙蕖》也因借了全新的芙蕖形象而不朽了!分析至此,我想起了李渔草木篇前的小序。小序煞尾,这样写道:“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晓者哉!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情性之适而已哉!”显然,李渔的写作观,是与周敦颐相通的。他们都是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由于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借“此”寻“彼”,便成了阅读时审美思索的目标。目标不同,则文章的深度不同,美感价值亦不同。读《爱莲说》,先是喜好那出淤泥不染的莲,既而崇敬那处浊世而洁身自好的人,最终则自勉自励,做一个尘世的“君子”。灵魂净化的极点,是脱俗气,远庸众。《芙蕖》引发的审美感受,似更深浑博大。周氏借花言己,李氏借花言人,胸怀的广狭,命意的遐迩既有差异,读者审美情趣被导向的终点,当然就不是一处了。读《芙蕖》,你不能不爱莲;清高的形象一变为献身的形象,你又不能不爱它的忘我无私;莲无私,本无意;人无私,诚可贵,至此,你又会进一步钦佩那献身的人……艺术欣赏推动着审美追求,而审美追求又陶冶着人的情操。如果说《爱莲说》促你“洁身”,《芙蕖》则促你“忘身”;《爱莲说》促你“爱己”,《芙蕖》更倾于让你“爱人”;《爱莲说》让你对人世抱着怀疑,《芙蕖》则让你于生活产生希望。这样比较,也许有些牵强,但是两篇散文一个倾向于“冷”,一个基调“热”,这也许一望即知的。字数:3833作者:田秉锷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07-1411页.
冰雪为容玉作胎。推荐。爱诗词网。王士禄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琐窗开。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这是一首歌咏茉莉花的七绝。诗的起首两句是对茉莉花的颜色和姿态形象描绘,“冰雪为容玉作胎”,写出茉莉花色白如冰雪,如玉。冰雪和玉历来是诗家多用以形容女子肌肤之洁白的用语。王士禄在这里用来写茉莉花,也就无意有意中将茉莉比作了妙龄少女了。而“柔情合傍琐窗开”中柔情显然是拟人化的手法。第三句“香从清梦回时觉”一句似乎又是在描绘茉莉花的睡态,或者是说是描绘美人的睡态,不过不是外在的形态,而是梦境,确切说是梦后,何以梦后?是因茉莉花花香袭人令人从梦中惊觉。一“清”字既是写梦境之清淡(不是迷梦),也是暗示茉莉香的清新可人。最后一句“花向美人头上开”是说此花常被美人簪于发上。这句也不妨看作是前句之因。美人簪茉莉花于发上,茉莉花香阵阵令美人清梦回醒,这里美人与花香、冰肌玉容,柔情蜜意都好象融为一体了。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对茉莉花的赞美。前两句从正面着笔,后两句从侧面着笔。语言通俗流转,构思新颖独到。尤其是赞美茉莉花“香从清梦回时觉”一语,是描写花香的佳句。写茉莉花香的还有清人许梅屋《茉莉》中“梦魂犹觉鬓边香”立意与王士禄这首所相同。茉莉花是以香取胜,其花色本极平常,王士禄以冰雪、玉来形容它,足见他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的深殷。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推荐。爱诗词网。孟子曰:“彼一时,此一时①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②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十三)注释①一时:一个时候。②舍:舍弃。【译文】孟子说:“那时候是那时候,现在是现在。如果要把天下治理好、实现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除了我还会有谁能胜任呢?”感悟“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体现了时代人物的自信、责任和勇气。
【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我在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的孤山山顶,眺望秀丽的西湖,只见潇潇的春雨过后,湖水新涨,几乎与湖岸齐平;阴晴不定的天空中,舒卷的白云重重叠叠地压向湖面,几乎与涟滟的波光连成了一片。【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①此诗为作者在杭为官时作。描写西湖的早春景色,句句扣紧诗题。用词精确,形象鲜明,充分表现诗人对西湖春色的热爱。②孤山寺:在孤山南。贾亭:唐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刺史,筑亭于西湖,名贾公亭。③云脚:将要下雨或雨刚止时,接近地面的云气。④暖树:春暖花开的杂树。⑤行不足:玩不够。⑥白沙堤:一名断桥堤。此堤乃白居易来杭之前已存在。白居易所筑的堤在钱塘门北。后人为纪念白居易,遂改称白沙堤为白堤。【鉴赏1】诗的开头二句,一句写山,二句写水,连用四个名词,点出西湖名胜“孤山”、“贾亭”,仿佛边行边望,远眺湖面、白云,水色天光连成一片。如果说这里着眼于描绘静的画面,那么三、四句则有意写动的画面。“莺”与“燕”是春天的典型象征,而前面饰以“早”、“新”特别富于季节敏感,使欣欣向荣之意跃然纸上,用字绝妙,工力独创。而下面“乱花”、“浅草”一联是以地上的花草写出“湖东”景色,“花”,是未曾烂漫的“乱花”;“草”,是还不茂盛的“浅草”,还有“渐欲”、“才能”,这不同的情态和语气,巧妙地显示出“早春之行”所见所闻。最后两句,点明游赏不尽之情,落笔到“春行”地点“白沙堤”。诗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远近相兼,高低、上下相衬,给人以清新而明快的美感,使人沉浸在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鉴赏2】这是一首记游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诗人任杭州刺史时。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孤山,在西湖的后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陈文帝天嘉初年修建。贾亭,一名贾公亭。贞元(785~804)中,贾全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亭,后废。白沙堤,即白堤,又名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登此堤能总揽全湖之胜。白居易在杭州时,曾修堤蓄水,以溉民田,所筑堤在杭州钱塘门之北,非此白堤。诗人在诗中先交待了春游的出发点,接着写沿途所见,选取“莺”、“树”、“燕”、“泥”、“花”、“草”等来描绘西湖秀丽明媚的春景,又用“早”、“暖”、“新”、“春”、“乱”、“浅”等词加以修饰,渲染出融和盎然的春意,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最后指出踏青的终点,抒发了流连忘返、游兴未尽的感受。这首诗绘景精工,又寓情于景,以“行”字贯穿全篇而不着痕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音韵圆转,语言优美,代表了白居易七律流畅明快的风格特色。诗人写杭州的七律诗甚多,当以此首为最好。
什么寺北贾亭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我在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的孤山山顶,眺望秀丽的西湖,只见潇潇的春雨过后,湖水新涨,几乎与湖岸齐平;阴晴不定的天空中,舒卷的白云重重叠叠地压向湖面,几乎与涟滟的波光连成了一片。【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①此诗为作者在杭为官时作。描写西湖的早春景色,句句扣紧诗题。用词精确,形象鲜明,充分表现诗人对西湖春色的热爱。②孤山寺:在孤山南。贾亭:唐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刺史,筑亭于西湖,名贾公亭。③云脚:将要下雨或雨刚止时,接近地面的云气。④暖树:春暖花开的杂树。⑤行不足:玩不够。⑥白沙堤:一名断桥堤。此堤乃白居易来杭之前已存在。白居易所筑的堤在钱塘门北。后人为纪念白居易,遂改称白沙堤为白堤。【鉴赏1】诗的开头二句,一句写山,二句写水,连用四个名词,点出西湖名胜“孤山”、“贾亭”,仿佛边行边望,远眺湖面、白云,水色天光连成一片。如果说这里着眼于描绘静的画面,那么三、四句则有意写动的画面。“莺”与“燕”是春天的典型象征,而前面饰以“早”、“新”特别富于季节敏感,使欣欣向荣之意跃然纸上,用字绝妙,工力独创。而下面“乱花”、“浅草”一联是以地上的花草写出“湖东”景色,“花”,是未曾烂漫的“乱花”;“草”,是还不茂盛的“浅草”,还有“渐欲”、“才能”,这不同的情态和语气,巧妙地显示出“早春之行”所见所闻。最后两句,点明游赏不尽之情,落笔到“春行”地点“白沙堤”。诗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远近相兼,高低、上下相衬,给人以清新而明快的美感,使人沉浸在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鉴赏2】这是一首记游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诗人任杭州刺史时。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孤山,在西湖的后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陈文帝天嘉初年修建。贾亭,一名贾公亭。贞元(785~804)中,贾全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亭,后废。白沙堤,即白堤,又名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登此堤能总揽全湖之胜。白居易在杭州时,曾修堤蓄水,以溉民田,所筑堤在杭州钱塘门之北,非此白堤。诗人在诗中先交待了春游的出发点,接着写沿途所见,选取“莺”、“树”、“燕”、“泥”、“花”、“草”等来描绘西湖秀丽明媚的春景,又用“早”、“暖”、“新”、“春”、“乱”、“浅”等词加以修饰,渲染出融和盎然的春意,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最后指出踏青的终点,抒发了流连忘返、游兴未尽的感受。这首诗绘景精工,又寓情于景,以“行”字贯穿全篇而不着痕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音韵圆转,语言优美,代表了白居易七律流畅明快的风格特色。诗人写杭州的七律诗甚多,当以此首为最好。
[原文]
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④都⑤不闻消息?此已丧矣⑥。”语⑦时了⑧不悲。便索⑨舆⑩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11)琴,便径(12)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13)不调(14),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15)良(16)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原文]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④都⑤不闻消息?此已丧矣⑥。”语⑦时了⑧不悲。便索⑨舆⑩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11)琴,便径(12)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13)不调(14),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15)良(16)久。月余,亦卒。[注释]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之兄。②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法名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③笃;(病)重。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以,因为。⑤都:全,总。⑥此已丧矣:“此子敬已丧矣”的省略。此,由此看来。⑦语:说话,动词。⑧了:完全。⑨索:要。⑩舆(yú):轿子。(11)好(hào):爱好。(12)径:径直。(13)既:已经。(14)调(tiáo):协调,这里指调试出和声。(15)恸(tòng)绝:悲痛欲绝。(16)良:很。[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由此看来(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似乎)毫不悲伤。便要来轿子去料理丧事,一路上(他)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出和声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离开了人世。[鉴赏]每当读到子猷心知最亲近的人已离世而“不悲”而“不哭”时,我们必然觉得此人太不近人情,哪里会想到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一个悬念呢?设置悬念是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一种好办法。不过,悬念的设置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合乎逻辑。如果前文不写子猷亦“病笃”,为了去奔丧,不得不抑制自己强烈的感情;不写子敬的死,起初只是出自子猷因老是听不到子敬的病况而做出的推断,而并非确讯,岂不抹去了子猷对子敬仍可能在世的热切的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祈望。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读到文章末尾子猷为子敬“人琴俱亡”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时,我们才会深深感到在子猷“不悲”“不哭”的火山下奔突着多少炽热的岩浆。字数:924注释[作者及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世说新语》及刘义庆请参看《陈太丘与友期》的“作者及作品简介”。作者:刘义庆知识来源:彭格人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诗句】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出处】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意思】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全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唐].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赏析】时间正当秋季,这本是最易逗人伤怀的节候。早在战国时代,宋玉的《九辩》就以悲秋而为后人倾倒。然而“人逢喜事精神爽”,与悲秋伤逝者截然不同,进入诗人眼帘的一切,都那么顺适,那么宜人。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片丰收喜庆气象。你看,“白酒新熟”,用丰收的新谷泡制的秋酿已经飘香,那黄鸡呢?饱食秋黍,也催得肉满膘肥:“黄鸡啄黍秋正肥。”酒曰“白酒”,可以感受到酿制淘漉之醇;鸡曰“黄鸡”,可以想见那肥满鲜亮的光泽。酒可供饮,鸡可成肴,自然可以“呼童烹鸡酌白酒”,招呼童仆置办一席家筵了。白酒黄鸡,算不上山珍海味,但也称得起清酒丰肴,连那小儿女也嘻笑地拉扯着大人的衣襟围坐上来了。史载李白头房妻子许氏生有姐弟二人。据诗人《寄东鲁二稚子》诗知道姐字平阳,弟名伯禽。该诗中说姐姐“折花倚桃边”,是十多岁光景,而弟弟“与姐亦齐肩”,年岁相去不远。该诗写作晚于本诗七、八年,据以推算,姐弟这时正是三、五岁的天真烂漫的孩童。他们的欢快,是因为爸爸从山中归来呢?还是因为眼前的一桌美餐呢?是因为得知爸爸被征召的消息呢?还是本自浑沌无识仅仅是受到爸爸情绪的感染呢?不管因由何在,小儿女的情态无疑成了李白欢悦心情的有力烘托。于是诗人歌舞狂饮起来:“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饮之不足而歌之,歌之不足而舞之。“自慰”,这里有自贺之意。“争光辉”是与落日争光辉,也就是要赶在日落之前,舞得尽情。歌曰“高歌”,不引吭高歌,不足以畅情;饮曰“取醉”,不狂饮至醉,不足以泄欢;舞则与日争时,不如此亟舞,不足以抒心中狂喜。歌舞豪饮把诗人的兴奋之情推到高潮。诗到这里为止只是勾画诗人的狂喜之态,使人们感受到他那一团兴奋的情绪。下面方才切入本题,点明狂喜的因由,使人不禁有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原来是得到皇帝的征召,可以向君主游说,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不过这种机遇本该早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就来到,如今人过中年,不能不使诗人感到“苦不早”了。然而正因为如此,不更应该只争朝夕吗?自当尽快辞家上路了。“跨马”、“著鞭”四个字,把诗人从政的急切心情活现在纸上。
高歌取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出处】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意思】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全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唐].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赏析】时间正当秋季,这本是最易逗人伤怀的节候。早在战国时代,宋玉的《九辩》就以悲秋而为后人倾倒。然而“人逢喜事精神爽”,与悲秋伤逝者截然不同,进入诗人眼帘的一切,都那么顺适,那么宜人。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片丰收喜庆气象。你看,“白酒新熟”,用丰收的新谷泡制的秋酿已经飘香,那黄鸡呢?饱食秋黍,也催得肉满膘肥:“黄鸡啄黍秋正肥。”酒曰“白酒”,可以感受到酿制淘漉之醇;鸡曰“黄鸡”,可以想见那肥满鲜亮的光泽。酒可供饮,鸡可成肴,自然可以“呼童烹鸡酌白酒”,招呼童仆置办一席家筵了。白酒黄鸡,算不上山珍海味,但也称得起清酒丰肴,连那小儿女也嘻笑地拉扯着大人的衣襟围坐上来了。史载李白头房妻子许氏生有姐弟二人。据诗人《寄东鲁二稚子》诗知道姐字平阳,弟名伯禽。该诗中说姐姐“折花倚桃边”,是十多岁光景,而弟弟“与姐亦齐肩”,年岁相去不远。该诗写作晚于本诗七、八年,据以推算,姐弟这时正是三、五岁的天真烂漫的孩童。他们的欢快,是因为爸爸从山中归来呢?还是因为眼前的一桌美餐呢?是因为得知爸爸被征召的消息呢?还是本自浑沌无识仅仅是受到爸爸情绪的感染呢?不管因由何在,小儿女的情态无疑成了李白欢悦心情的有力烘托。于是诗人歌舞狂饮起来:“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饮之不足而歌之,歌之不足而舞之。“自慰”,这里有自贺之意。“争光辉”是与落日争光辉,也就是要赶在日落之前,舞得尽情。歌曰“高歌”,不引吭高歌,不足以畅情;饮曰“取醉”,不狂饮至醉,不足以泄欢;舞则与日争时,不如此亟舞,不足以抒心中狂喜。歌舞豪饮把诗人的兴奋之情推到高潮。诗到这里为止只是勾画诗人的狂喜之态,使人们感受到他那一团兴奋的情绪。下面方才切入本题,点明狂喜的因由,使人不禁有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原来是得到皇帝的征召,可以向君主游说,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不过这种机遇本该早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就来到,如今人过中年,不能不使诗人感到“苦不早”了。然而正因为如此,不更应该只争朝夕吗?自当尽快辞家上路了。“跨马”、“著鞭”四个字,把诗人从政的急切心情活现在纸上。
秋夜朱淑真。推荐。爱诗词网。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①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注释】①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译文】长长的夜啊,久久地不能入睡,只感到秋天景象的悲清;灯花频生,不断地剪去,时间已接近三更。铺床欲睡,只见满床的明月凉意深深;抬头望那梧桐缺处,天上明亮的月色,十分恼人。【集评】明·钟惺:“‘铺床’二句,又一转,浅而闲。”(《名媛诗归》卷二十)清·赵世杰:“桐月咏秋,久属常径。‘缺处明’三字,他人不能道。”(《古今女史》)【总案】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无一字抒情而情含其中。女主人公心事重重,在这漫漫长夜孤衾独宿,烛花频剪,愁肠百结。而月光的照射,更衬托了这凄凉的意境。不言愁字而句句带愁意,便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处】唐·李商隐《无题》。【意思】春蚕直到死才把丝吐尽,蜡烛烧成灰泪才流干。蜡炬:蜡烛。泪:指烧化的蜡。用春蚕吐丝、蜡烛燃烧形容自已追求和思恋深切而又坚定的心情。紧扣“别”字,上句“丝”与“思”谐音双关,写对情人的缠绵恋情;下句以蜡泪喻相思泪,写相会无期的痛苦。感情沉挚,比喻贴切生动,是抒写爱情的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赏析】两句的意思是:春蚕临死才把丝吐尽;蜡烛烯成灰烬后,流下的烛泪才会干。这是李商隐诗中流传最广的写情名句。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比方愁人之“泪”,形神极似。诗人巧妙地运这种高超的修辞手段,写出了人间的千古至情。春蚕吐丝,死后方尽,蜡烛流泪,泪干身灭,这种伴随着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这种至死不渝的真诚执着的爱,的确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正因为如此,后人表示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也常借用这两句诗。因而清人孙洙云:“一息尚存,志不稍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鉴赏】春蚕要直到死时才会停止吐丝,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般的蜡油才会滴干。诗人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借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表达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丝”是“思”的谐音;“泪”字是比喻蜡油,一语双关,也指诗人的泪水。“到死丝方尽”是比喻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蜡炬成灰”则比喻思念过程中所受的煎熬之痛。诗人以丰富的联想,表达了自己对这段感情生死不渝、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后世常用此句表达一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法例释】一、用以赞扬蚕或蜡烛奉献、执著的禀性。[例1]除了老通宝和他的同行们,世人多是只知享用丝绸,而对吐丝的蚕很淡漠。但在诗人文士笔下呢,备受赞美的却是蚕儿了。家喻户晓的例子便是李义山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戴明贤《蚕丝茧绪》)[例2]我望着那一支将要燃尽的蜡烛,不禁想起了李商隐寓意深沉的诗句:“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难道)我们孜孜以求的光明,不正是这蜡烛精神的坚持所获得的么!(柳嘉《灯火》)二、用以形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例]情之所钟,一旦诚万难解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非过来不能道,然亦非滥情者可与语。(碧波《燃脂余馨》)三、用以比喻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或锲而不舍的精神。[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大约就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吧?其五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罗竹风《缅怀往事沉痛悼念》)[例2]有时也会亲近酒,以期能够浇愁或助喜,但是翻检记忆的仓库,没找到大醉的痕迹。这是否可以证明,自己并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雄心呢?(张中行《酒》)【全诗】《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全诗赏析】唐代诗人李商隐作。作者多用“无题”诗抒写心中隐秘难言的情思,这一首是写爱情的名篇。诗人从恋人离别下笔。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用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色,渲染恋人离别的伤感,并象征青春、爱情与人生不能永驻长存。一开篇便使人置身于一个凄恻而美丽的境界。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象征恋人炽热、忠贞的爱情,比喻新奇贴切。上句重在缠绵,下句意在强烈;上句用谐音双关,下句用拟人化的联想。各有侧重,手法不同。这一联历来被人们借用来表达至死不移的深情和时刻不忘的思念,成为千古名句。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他想象她在异地相思不眠,心境孤寂,容颜憔悴。仿佛她对镜梳妆的身影正浮现在眼前,而她对月低吟的声音也正飘忽在他耳际。“但愁”、“应觉”,表现他对她无限关切,体贴入微。“寒”字,移情入物,让月光也染上寒冷、凄凉的感情色彩。这一联写得绘声绘影,情真意浓,十分感人。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把她的居处比为仙境,把她当作神女仙姝,使诗歌染上一层飘渺、神秘的美丽色彩,表达出对她的爱慕之深,希望有人能为他们殷勤传递消息。诗人用比喻象征手法,委婉深曲的笔调,巧妙新颖的结构,缠绵往复的方式,抒写了他的爱情生活,艺术感染力很强。但这种爱情过于感伤低沉,同劳动人民的开朗爽快的爱情有明显的区别。
蜡烛成灰泪始干。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处】唐·李商隐《无题》。【意思】春蚕直到死才把丝吐尽,蜡烛烧成灰泪才流干。蜡炬:蜡烛。泪:指烧化的蜡。用春蚕吐丝、蜡烛燃烧形容自已追求和思恋深切而又坚定的心情。紧扣“别”字,上句“丝”与“思”谐音双关,写对情人的缠绵恋情;下句以蜡泪喻相思泪,写相会无期的痛苦。感情沉挚,比喻贴切生动,是抒写爱情的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赏析】两句的意思是:春蚕临死才把丝吐尽;蜡烛烯成灰烬后,流下的烛泪才会干。这是李商隐诗中流传最广的写情名句。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比方愁人之“泪”,形神极似。诗人巧妙地运这种高超的修辞手段,写出了人间的千古至情。春蚕吐丝,死后方尽,蜡烛流泪,泪干身灭,这种伴随着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这种至死不渝的真诚执着的爱,的确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正因为如此,后人表示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也常借用这两句诗。因而清人孙洙云:“一息尚存,志不稍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鉴赏】春蚕要直到死时才会停止吐丝,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般的蜡油才会滴干。诗人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借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表达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丝”是“思”的谐音;“泪”字是比喻蜡油,一语双关,也指诗人的泪水。“到死丝方尽”是比喻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蜡炬成灰”则比喻思念过程中所受的煎熬之痛。诗人以丰富的联想,表达了自己对这段感情生死不渝、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后世常用此句表达一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法例释】一、用以赞扬蚕或蜡烛奉献、执著的禀性。[例1]除了老通宝和他的同行们,世人多是只知享用丝绸,而对吐丝的蚕很淡漠。但在诗人文士笔下呢,备受赞美的却是蚕儿了。家喻户晓的例子便是李义山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戴明贤《蚕丝茧绪》)[例2]我望着那一支将要燃尽的蜡烛,不禁想起了李商隐寓意深沉的诗句:“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难道)我们孜孜以求的光明,不正是这蜡烛精神的坚持所获得的么!(柳嘉《灯火》)二、用以形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例]情之所钟,一旦诚万难解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非过来不能道,然亦非滥情者可与语。(碧波《燃脂余馨》)三、用以比喻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或锲而不舍的精神。[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大约就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吧?其五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罗竹风《缅怀往事沉痛悼念》)[例2]有时也会亲近酒,以期能够浇愁或助喜,但是翻检记忆的仓库,没找到大醉的痕迹。这是否可以证明,自己并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雄心呢?(张中行《酒》)【全诗】《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全诗赏析】唐代诗人李商隐作。作者多用“无题”诗抒写心中隐秘难言的情思,这一首是写爱情的名篇。诗人从恋人离别下笔。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用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色,渲染恋人离别的伤感,并象征青春、爱情与人生不能永驻长存。一开篇便使人置身于一个凄恻而美丽的境界。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象征恋人炽热、忠贞的爱情,比喻新奇贴切。上句重在缠绵,下句意在强烈;上句用谐音双关,下句用拟人化的联想。各有侧重,手法不同。这一联历来被人们借用来表达至死不移的深情和时刻不忘的思念,成为千古名句。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他想象她在异地相思不眠,心境孤寂,容颜憔悴。仿佛她对镜梳妆的身影正浮现在眼前,而她对月低吟的声音也正飘忽在他耳际。“但愁”、“应觉”,表现他对她无限关切,体贴入微。“寒”字,移情入物,让月光也染上寒冷、凄凉的感情色彩。这一联写得绘声绘影,情真意浓,十分感人。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把她的居处比为仙境,把她当作神女仙姝,使诗歌染上一层飘渺、神秘的美丽色彩,表达出对她的爱慕之深,希望有人能为他们殷勤传递消息。诗人用比喻象征手法,委婉深曲的笔调,巧妙新颖的结构,缠绵往复的方式,抒写了他的爱情生活,艺术感染力很强。但这种爱情过于感伤低沉,同劳动人民的开朗爽快的爱情有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