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满庭芳》李清照

李清照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

【诗句】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翻译】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全诗】《洛阳女儿行》[唐]·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

全名《全相武王伐纣平话》,又名《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作者姓名已佚。分为上中下三卷。最早刊本为元至治间(1321—1323)新安虞氏刊本,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日本仓石武四郎影印本。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仓石武四郎影印本影印。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直行排印出版。

商朝最末一位天子纣王,初为仁德之君,天下太平。一朝贪恋美色,选苏妲己(灵魂又为九尾狐狸所偷换)为妃,从此不理朝政,荒淫享乐,暴虐百姓,以致害死姜皇后,逼迫太子殷交逃离朝歌,去招兵买马,准备杀无道之君,后来成了助武王伐纣的英雄。西伯侯姬昌——周文王进谏纣王:“臣闻大王信妲己之谗言,置酒池肉林虿盆炮烙之刑,苦害他人;又害良民,斫胫看髓,剖剔孕妇,更修下三百尺高台,并千间殿宇,此乃废民之业;大王为此人谗言,背妻弃子,乱行乖异,不修正道,不治下民。大王不知国以民为主,民以国为本,国本人民,切不可失。大王思小臣之言。斩了妲己,散粮赡国之贫民,修姜皇后之山陵,宣太子立为东宫,此是大王圣治。大王听小臣之言,天下大安,若不听小臣之言,久后死在万人之手。”纣王听后,三思久之,而听了妲己之言后,即欲斩了姬昌,嗣后囚之羑里城。七年之后,姬昌始出囚牢回封地歧州。“仍旧治理天下,重赏三军,轻收差税,重修有道,除去不仁,济赡生民,恤孤怜寡,招贤良,用忠直,天下军民尽喜。画地为牢,刻本为吏,治政恤民,囹圄皆空,行人让路,耕夫垂道,结绳为政,坐朝问道,吊民代罪,三分天下有其二。”姜尚因卜卦灵验,幸于纣王,被封为司户参军。后得知纣王无道不仁,乃往岐州渭水边垂钓,姬昌聘用于朝,封为桓檀公,旋拜封太公。姬昌病逝,武王姬发继位,拜太公为将,讨伐不仁之君纣王。太公领兵,渡潼关,直向朝歌,沿路得正义之士之助,特别得到纣王太子殷交之助,很快攻下朝歌,活捉纣王妲己。武王数纣王十条大过,命推出斩首。殷交斩了纣王,灭了妲己。

()

【诗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出处】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空旷的大山中,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让我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呢?在万物凋零、满目楚痍的时节,诗人“忽念山中客”,然而,思而不可得,欲访又不能,真真令人伤情。诗句于悲凉中见挚热,于淡泊中见深沉,字字句句盈溢着友人间深深情意。诗境清虚空灵,论者谓韦诗:“能道不吃烟火食语”正是由这而来,难怪苏轼等名家称之为绝唱。【鉴赏】空山中满是枯黄的落叶,叫我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行踪呢?这首诗是形容至友难寻,不觉惆怅万分。爱好攀登山岭的朋友,行进中一旦有人脱队,就会感受到这种滋味。【全诗】《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解题】此诗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秋,时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全椒,县名,唐属滁州,今属安徽。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二淮南东路滁州:“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深。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则诗中之山当即神山。诗以“念”字为诗眼,描绘道士束薪煮石的生活,委婉写出意欲杯酒相慰难寻行迹的惆怅感情。诗风简淡。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注释】①这首诗吐露了诗人对山中道士的怀念之情。诗中的景萧疏淡远,但诗人的情却意蕴深长。诗人想到道士在寒冷的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归来却煮白石为食,就想要送一瓢酒去安慰他,可是秋天来了,满山落叶掩没了踪迹,到那儿去找他呢?②郡斋:郡守的府第。③山中客:指神山中的道士。④束荆薪:指打柴。荆薪:藻木类的柴火。⑤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又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即将白石英与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熬煮,见《云笈七籤》。⑥风雨夕:秋风冷雨之夜。【作者小传】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中望族,天宝十载(751)以门荫入宫为玄宗侍卫,颇任侠使气,生活放浪,安史叛军人长安,失职流落。后折节读书。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不久弃官闲居。后又历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宰,转鄠县令、栎阳令,德宗时为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人称韦左司、韦江州、韦苏州。其诗题材广泛,以田园诗最著名。诗风高雅闲淡,后人以之与陶潜并称“陶韦”。有《韦苏州集》。【全诗鉴赏】此诗作于德宗建中五年(784)秋日,时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表达了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秋风秋雨,诗人因斋舍寒冷而忽然想起了山中的友人。“冷”一方面指出当时气候的寒冷,更是写诗人心头的“冷”,即孤寂。诗人自己在城中的官舍里尚感寒冷,更何堪山中的友人呢?推己及人,体现了作者与山中客深厚的情谊。此时的友人在做什么呢?一定是在山沟里打柴,准备归来后用来炼丹。煮白石,葛洪《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至彭祖时,已二千岁余矣。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日行三四百里,视之色如四十许人。”后因借为道家修炼。此句交代了友人山中客的身份——道士。天气如此寒冷,友人却仍执著地修炼,一位有道高人的形象突显出来。诗人饮酒驱寒,又念及友人在山中修炼的艰难,欲在这秋风冷雨之夜携酒拜访,使友人得到些许安慰。“慰”字与首句“冷”字相对应,给人些许暖意。可是落叶满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哪里去寻找友人的踪迹呢?“满”字、“空”用得好,满山落叶更显山林之空。如此,找到朋友是不可能的了,更谈不上与他在风雨的夜晚对酒长谈了。尾联落笔空灵,给人无限遐想。看似萧疏淡远,实则深挚热烈的感情蕴含其中。此诗诗“无烟火气,亦无云雾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张谦宜《茧斋诗谈》),实为“化工笔”(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苏东坡曾模仿此诗,据《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是啊,不是东坡无才,实在是这首诗天工自然,非人力所能为,也非他人所能学。

()

【名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斗掩扉

语出唐代王驾《社日》诗。鹅湖山下,稻粱穗大粒满,猪圈鸡窝的门都是半掩着。两句诗反映农村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丰收富裕景象。鹅湖山:在江西省铅山县。豚栅:猪圈。鸡栖:鸡舍。扉:门。

()

【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出处】唐·杜甫《望岳》。【意思】你若问——那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如何?你便是走出那古老的齐鲁国门,也仍可远瞻那青青的峰顶飘渺入云。

【评析】

()

《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

()
()

【诗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出处】唐·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意思】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有谁能够为我表白我的清白无辜呢?高洁:高尚,清白。予:我。【赏析】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表予心:表明我的心迹。此联的意思是:无人理解我餐风饮露的行为,又有谁能来替我表明这种心迹呢?后用来比喻人的品行高洁;也用来表达一种被误解、被冤枉的愤懑之情。【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想表白自己的高尚品行或清白,但无人相信或理睬,为此苦闷不已。[例]在狱中,他总是念着“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样两句诗。我的老师是受人陷害被关进监狱的,因此口里总念着这两句诗,来希望别人相信他清白无辜。(袁建平《蝉之思》)【全诗】《在狱咏蝉并序》.[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注释】①西陆:指秋天,古人把日行周天分为四陆,日行西陆谓之秋。②南冠:楚冠,是囚徒的代称。《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子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③“那堪”二句:大意是说:哪能受得了秋蝉向我这白头人这样地哀吟呢?蝉两翼似鬓,色黑,因称玄鬓。魏宫人莫琼树始制为蝉鬓,望之缥缈如蝉。白头吟,指自己;借《西京杂记》所载卓文君因司马相如纳妾作《白头吟》以自绝的寓意,引人发生更多的联想。④高洁:蝉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故云高洁。【全诗鉴赏】此诗诗前有序云:“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达人君子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贞。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有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这是一篇极优美的骈文,充满了忧谗畏讥之感。其诗之本事,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书忤武后,被诬贪赃,下狱究治。此诗即为骆宾王在狱中所作。由于狱中的特殊环境,骆宾王用咏物体诗来表达自己贞洁的品行,具有隐喻兴托之旨。“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秋天的鸣蝉,在奏着它生命的最后一曲。而它的叫声,又让处在囚系之中的囚徒涌起了一种客中之感。“玄鬓”指蝉,作者看到了蝉的影子,秋蝉尚且还是乌黑的颜色,而自己的白头发已经爬上了双鬓。年华和岁月,就在这不公与痛苦中老去,此情此景,人何以堪?颈联纯用比兴之体,看似咏蝉,实亦咏人。“露重”、“风多”指代外部环境,露重会浸湿蝉翼,难以自由飞动,风多则环境嘈杂,难以听到蝉鸣。这两句实亦指骆宾王处在强势的压迫与挟制之下,不但没有说话的自由,还失去了人身的自由,难以飞高望远,而困于缧绁之中。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尤肖才人失路之悲,读之涕洟欲下。”这两句诗引起了后世无数失意文人的共鸣。尾联代蝉言志,实亦自言。没人相信我的高洁,又有谁能将我的本心传达到世人面前呢?“无人信高洁”,本身就蕴涵了对于自身道德纯正的一个价值判断,而纯贞的道德不为世人所信,更直斥了世人之弊,表达了诗人无罪被诬的沉痛之感,和无人理解自己的无力之感。此诗继承了前人咏物诗的优秀传统,寄托遥深,其序与其诗相得益彰。诗中物我一体,浑然无迹。将作者忧谗畏讥而坚执贞正之性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

宋·黄庭坚1

()

【诗句】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出处】唐·李白《古朗月行》。【意思】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解析】传说月蚀是由于蟾蜍食月造成的,因而月亮变得晦暗不明。这里诗人借用传说“蟾蜍蚀月”来影射当时的黑暗现实: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国势渐衰。诗句委婉曲折,引人深思。注:蟾蜍,癞蛤蟆。大明,指月亮。【全诗】《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赏析1】令人神思冥想的月亮,它并非总是那么的圆和亮,也有缺的时候,还有出现月蚀的时候。传说月亮上有只蟾蜍(俗称癞蛤蟆),不断地啮食它而造成月蚀。“蟾蜍蚀月影,大明夜已残”两句,写的就是这一情景,“大明”,是指月亮。古时人们对于“月蚀”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归罪于蟾蜍了,认为是它把月亮吞吃掉的。诗人以此比喻权奸当道,富有深刻的寓意。紧接着“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又运用了另一个神话传说:后羿是尧时最善射的英雄,当时十个太阳并出,每个太阳里都有只三只脚的乌鸦,晒得大地如火。于是,帝尧命后羿射太阳,射掉了九个,留下一个用来照明,从此天上人间才得以安宁。这里以此暗示当时缺少象后羿那样为民除害、拨乱反正的英雄人物,表达了诗人的隐忧、感慨和希望。这四句诗里,尽管也运用了两个神话传说,但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巧妙的安排,而且变化灵活,寓意各异,有反面的、有正面的,对于表现与深化本诗的旨意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并耐人深思,以隐微之笔,发忧愤沉痛之情。【赏析2】诗的下半首,诗情转入另外一层,明月的形象和诗人的心情,随之改变。好月不长,清辉难久,“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月亮由圆而蚀。蟾蜍,俗称癞蛤蟆。传说月因蟾蜍吞食,遂使月亮变缺而发生月食。大明,既可指日,也可指月。此处当指月。《文选》卷十二木华《海赋》:“大明揽辔于金枢之穴。”李善注曰:“大明,月也。”月亮被蟾蜍啮食,天地为之昏黯。突然,诗人引出了射日的后羿:“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羿,即后羿,神话中善射的英雄。乌,指太阳。传说帝尧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每个太阳里有一只三只脚的乌鸦,晒得大地如火,庄稼草木焦死,人们无法生活,于是尧命羿射天,一下子射中了九个太阳,太阳中的九只乌鸦皆死,只留下一个太阳。从此天上人间才得到清明和安宁。面对吞食月亮的蟾蜍,诗人多么希望出现象后羿一样的英雄,将月中蟾蜍射落啊!

()

【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意思1】夕阳西下,浩渺的烟波笼罩着宽阔的江面,眼前景色不禁使诗人产生何处是故乡的疑问。景色的迷茫恰好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态。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来,遂成千古绝唱。【翻译】乡关:家乡。烟波:烟雾笼罩的江面。句意:太阳已经落山,四处暮霭沉沉,江上烟波浩渺,遥远的家乡,哪里望得见呢,不禁勾起了淡淡的哀愁。【鉴赏】原诗的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楼俯瞰江汉,极目千里,相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崔颢此诗传诵一时。《唐才子传》说李白偕友登楼见崔颢题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昔人:指仙人子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历历,形容汉阳树。萋萋,形容芳草。这两句诗是说:隔着江水,汉阳的树木清楚在望,鹦鹉洲上的草也长得茂盛。鹦鹉洲在汉口西南长江中,后为江水淹没。前人评诗曾有此诗居唐人七律第一名的说法,又传李白为之搁笔,可见享尽盛名。此诗吊古怀乡,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动人肺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写游子思乡之情。【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全诗赏析】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武昌城黄鹤山(一名蛇山)西北黄鹤矶,下临汉江,极目千里。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圮屡建,至清光绪十年(1884)毁于火。明崇祯七年(1634)上元节,邝露遇南海令黄熙出巡仪仗,酒醉不避惹祸,后弃家流亡。他先到广西,继而度桂岭,入两湖,泛洞庭,出九江,经江、浙而北上,历时五载。本篇是经武昌登黄鹤楼时作。诗写登楼所见及有关黄鹤楼的传说,隐约地表现作者的客子穷愁。首联由眼前景物引出议论:“汉阳芳树古今情,逐客南浮雁北征。”“逐客”,指贬谪的官宦。“雁”,喻旅人。两句说,无论是古代或今天南渡的逐客,也无论是古代或今天北征的旅人,登上黄鹤楼,远望汉阳一带的花草树木,都会引起同一的思想感情。“古今情”有“古今情同”之意。那么什么是“古今”之“情”呢?唐人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今”之“情”指的正是崔颢那种乡关之思、羁旅之愁。邝露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所感,但他的乡关之思、羁旅之愁不正是隐含在“古今情”三字之中么?“天尽水连巴子国,月明人在武昌城。”巴子国,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巴县,此泛指蜀地。此联承“汉阳芳树”续写登楼所见之景,并点明登楼时间。江水茫茫,远接天边的蜀地,诗人在明月之夜登楼,他在想什么呢?或许茫茫的江水,引起他的羁旅穷愁;朗照的明月,惹动他的客子离恨吧!句中没有言明,但首联有“古今情”三字领起,再联系作者的遭遇,则知两句景语亦是情语;虽不言愁,而愁自见。接着一联写有关黄鹤楼的联想:“白云依旧过全楚,黄鹄何年控太清。”“全楚”,谓楚地,汉阳、武昌属古楚国之地。“黄鹄”,即黄鹤。“控太清”,从天空飞下来。诗人月夜登楼,无法摆脱古今逐客、征夫的乡关之思、羁旅之愁,眼前的江水、花树、明月,都惹动他无限的愁绪。于是,他想到与此地有关的神话传说:《寰宇记》:“昔费禕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又有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由此经过的传说。千年楚地,白云依旧,乘黄鹤的仙人却杳无踪影。诗人多么想黄鹤从天而下,这样他就可以乘黄鹤而羽化,超脱尘世的愁闷了。此联由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化出,从侧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月夜登楼之“情”。“依旧”、“何年”,上下呼应,突出他的无可奈何和无限怅惆的心境。最后以写景作结。“日暮”句写的是眼前实在之景。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此袭用其句。“九疑”句写想象之景。《述异记》:“九疑山隔湘江。”句本此。“九疑”,山名。或作“九嶷”。“湘英”,舜妃女英,即湘夫人,此代指湘江。九疑山和湘江俱在湖南,登黄鹤楼难望此山、此水。诗人离粤,自桂而湘,今又身在湖北,千里间关,艰苦备尝,而前路茫茫,不知止于何方。两句一写眼前所见,一写湖南所历,既表现出他对两地山水的热爱,亦隐含“行行重行行”的感慨。邝露诗近体师法唐人。这首诗无论内容、意境、格调都深受崔颢《黄鹤楼》诗的影响。【赏读】这首诗首联写登楼凭吊所见。诗文开始由传说转入现实中所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这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这个地方只剩下黄鹤楼,暗含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颔联写仙去楼空,惟有天际的白云千载悠悠。这是首联意蕴的进一步续写和渲染。诗人登上黄鹤楼,面对辽阔的江天,很自然地抒发感慨,给人一种苍茫的、寂寞的感觉。五、六句仍是写登楼所见所感,与前面气势一贯。汉阳城中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也清晰可辨。这两句以景写情,直抒胸臆,不雕琢,不用典,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景象,给人一种悠悠难尽的感受。最后两句写由日暮、江波而产生的乡情。乡关何处,归思难禁,全诗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又归到开头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回应前面。这首《黄鹤楼》诗历来为人推崇,严羽曾称为唐人律诗第一。据说李白后来游黄鹤楼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这首诗抒情真切,写景明朗,景情交融,艺术上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1)

()

【诗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1】女子想要得到那个听曲人的顾盼,故意一再弹错琴弦。周郎:三国的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错,便要转过头去看看演奏者。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所喜爱的一位听曲人。拂:轻轻按动。【意思2】周郎:周瑜。《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句意:弹筝的女子为了逗取对方聆赏她的乐曲,时时把曲子故意弹错。把女子的心情曲折地表露了出来。【意思3】周郎: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他精通音律,常听人弹琴,有时为军事误时,即使喝得半醉,还要回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故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顾:回头看。时时:多次。误拂弦:弹奏者(歌女)故意把曲谱弹错。此联的意思是:(歌女)为了让周郎多回买看她几眼,故意多次把曲子弹错。后用来表达某些女人故意在某男子面前那种邀宠之态。【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故意出错或做出异常举动以吸引心爱的人或其他什么人注意。[例1]我想,她们的别有用心,少女那“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可爱傻劲,作为成年男子的他不会看不出来。(庞度《大学师生恋一瞥》)[例2]有许多时候,听一些朋友说话简直觉得恍若隔世,让人觉得他们是从银河系以外来的。也许,有的人并不是王晓波笔下那位只会缝扣子的傻大姐,而是聪明地“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郝建《有中国特色的反全球化》)【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1】①筝:古乐器,形状似琴,有十三弦。②金粟柱:指筝上系弦的弦轴。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③拂:这里是“拨”的意思。【注释2】①金粟:形容筝柱的华贵。柱:筝上系弦的部件。素手:洁白的手,表明弹筝者为女子。②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顾:转头看。《三国志·吴志》说周瑜吴中呼为周郎,他精通音乐,虽在酒后,别人弹奏有误也能指出,所以时谣云:“曲有误,周郎顾。”【解题】此诗作年不详。筝:拨弦乐器。诗中描写听筝时所见弹筝女子的情态。前二句暗示女子的聪明和美丽,后二句写女子为了引人注意,故意拨错筝弦。全诗不直接写人物而人物形象心态跃然纸上,维妙维肖。徐增《而庵说唐诗》评此诗云:“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据说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弹琴,只要弹错了,他一定能听出来,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曲有误,周郎顾。”李端的诗反其意而用之,弹筝的女子为了引起“周郎”的注意,故意把曲子弹错了,周瑜肯定是听出来了的,所以谜底是“周谕”,也就是“周瑜明白”的意思。因为标明是“粉底格”,所以末一字用同音字“瑜”替代“谕”,正确的谜底就是“周瑜”。当然,要猜中这则谜语,你必须要先知道这个典故。猜用典的谜,对文化修养要求比较高,对典故不熟的人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制作这一类的谜语,一定要用熟典,即很多人都知道的典故,切忌用僻典。这类谜语,一经猜中,一定兴味盎然,因此在猜谜活动中也可以适当地用一点。前二句写美人弹筝。“素手”说明弹筝者是女子。“金栗柱”、“玉房”不单写筝贵、房丽,与“素手”同置,更能衬托出女子的美丽。后二句写女子故意弹错以博青睐。《三国志》载“曲有误,周郎顾”。为博这样通晓音律的周郎一顾,所以女子“误拂弦”。也许是这个周郎貌似而不晓音律,也许是能晓音律而故做不知,也可能是女子对一顾不满足,所以这弹筝女子要“时时误”以博周郎顾。这首诗描写作者置身事外,只以简约线条勾画,不对女子心态做一字描写,然而却把这女子的情态心意勾画的惟妙惟肖,成功地塑造出女子的形象,表现出女子的心态。【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少女恋情的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对一个富有意味的细节(“误拂弦”)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少女的形象。

()

《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比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

今世说

清代文言短篇志人类笔记小说集。八卷。题“仁和王晫丹麓撰”。王晫(1636—?),字丹麓,号松溪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韦应物《调笑令》韦应物

韦应物

()

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楩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楩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②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

()

【诗句】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出处】唐·高适《燕歌行》。【意思】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来越稀。边将身受皇帝思泽竞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鉴赏】“大漠”四句:穷秋,秋末。衰,一本作“腓”,枯萎变黄。斗兵,战斗的士卒。恩遇,指身受皇帝恩宠和重用。常,一本作“恒”。四句写边塞战争进行到深秋时,困守落日孤城的唐军,能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将帅们身受皇恩,享受优越的待遇,却总是疏忽轻敌,尽管战士们在关山竭力作战,仍不能解除孤城之围。【全诗】《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鉴赏】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穷困,40岁后才举有道科,“安史之乱”后仕途通达,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西川节度使等官,最后任散骑常侍,人称“高常侍”。诗歌擅长七言,边塞诗较有名。横行:无阻挡地任意奔驰。摐金:敲击金属乐器,指军乐。榆关:山海关。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羽书:加急的军情文书。狼山: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境内。凭陵:仗势侵犯。玉筯:指思妇的眼泪。三时:指早、午、晚。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作者是最有名的盛唐边塞诗人之一,本篇就是一首边塞诗的代表作。《燕歌行》是乐府旧题,本是写离别内容的。本篇是借旧题写新事,写戍边打仗的复杂内容,题目只是一个用来辨认的记号而已。本篇基本上是以一次战争的过程为写作顺序。每四句为一意义层次,写战争爆发、出征迎战、将帅腐化和轻敌受挫、战士思家、战阵拼杀等内容,最后两句深切地表达了对战士的哀怜之情。本篇的思想性很突出,但思想倾向却有矛盾。诗中描写了将帅的轻敌骄纵,享乐腐化,不体恤战士,而战士们却不顾一切地血战,直到为国捐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唐朝如此,纵观历史长河,封建社会都如此,这是揭露社会本质的名句。战士们不顾生死,也不为功名,“死节从来岂顾勋”,这是盛唐英雄主义的张扬。但是,战争的艰苦残酷及作者的反战情绪也在诗中多处表现,对将帅的不满更为突出。结尾两句比较清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怀念李广将军,因为他带兵常打胜仗,更因为他关爱士卒。乐府古体诗通常比较自由地安排句子,常常是长短随意,更不讲究对偶等修辞,但本篇却句式整齐,辞藻华美,对偶句很多,明显是受唐代格律诗带来的影响。其中的“大漠”两句、“少妇”两句、“杀气”两句都是精工的对偶句式,形成了本篇整齐美的主要特色。

()

【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小雨随着微风在夜间悄悄降落,滋润着万物,纤细无声。潜:静悄悄地、暗暗地。【鉴赏】小雨绵绵,无声无息,随着风在夜间洒落,春雨滋润世间万物,却细小无声。诗歌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情感。春雨贵如油,人们对春雨是无限喜爱的,而诗歌却以“潜入夜”“细无声”二词,表明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邀功讨好,只是默默地随风而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诗歌从听觉层面写,因为雨滴细小,而又总在夜晚来临,无声无息地滋润世间万物。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安定闲适。诗歌表现了诗人见春夜细雨润物的欢快心情。后世常用此句形容春雨喜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细雨滋润万物,悄无声息的情景。[例]今年一入春,雨水儿就密。清明前后,总是那么如丝如雾的。难怪早晨推开窗子那阵儿,让人想起杜甫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了。(韩少华《润物细无声》)二、用以比喻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例1]可见封建意识的尘埃,也如春雨一样,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随时随地需要努力清除。(袁鹰《杏花春雨江南》)[例2]她这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禁使我们想起杜甫《春雨》中的佳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她正是用党的思想的“春雨”,无声无息地、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啊!(蔡子谔《原动力的潜层开掘》)【应用】细雨伴着轻风悄悄地落下来,雨丝细细地滋润着万物,悄然无声。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原指春雨滋润万物,给人间带来生机;借指做某些事情应潜移默化。◇同样,柔的说理,也决非违心的迎合,误人的甜言。诚然,人们爱把“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话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喻作柔的思想教育,但在这里是没有半点哄骗虚假之意的。(华琪《说理的艺术》)对考生应试心理素质的培养,绝对不能忽视老师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刘翔《战胜自我》)【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①好雨:美好的雨,及时的雨。②红湿:花着雨而湿。③锦官城:指成都。《水经注·江水》:“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星桥南岸道东;道西城,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他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后人泛称成都城为锦官城。【鉴赏】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有咏雨的诗,如孟浩然《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李白《对雨》、韩愈《早春呈张水部》、白居易《夜雨》、杜牧《雨中作》,其中虽不乏佳作,但首推其选,被称为“足空唐人”者,却是杜甫这首《春夜喜雨》。究其原因,是由于它的艺术成就不止一端,在立意、切题、起句、状物、构图、意脉诸多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也就是纪昀说的“通体精妙”。也许在某一点上,“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但就其全篇各个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则“非余子之所可到”。首先说起句。对一首律诗来说,起句有力或新颖不凡,可以振起全篇,使之满目生辉、另眼相看,所以宋代的严羽尤重发句,他认为“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沧浪诗话》)。这首杜诗一开篇就用拟人之法,把无知无情的春雨人格化,并溶入诗人对此的情感和评价,所谓“好雨知时节”。对句则点出时令和交待称为“好雨”的原因:“当春乃发生”。这样,以起句扣住“雨”,对句扣住“春”,从中又明露诗人的喜悦之情,起首一联就紧扣诗题,既新颖别致又准确明快。其次是状物的细腻传神。颔联两句紧扣住“春夜”、“喜雨”这个诗题,典型地体现出春雨的特征。春雨的特征是细密、绵长,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特别在寂静的又孕育着生机的春夜,更是悄悄地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用一“潜”字,描摹出春夜细雨悄悄落下之状,用一“润”字,点化出万物在绵绵春雨中的滋润之态,状物上显得细腻传神。仇兆鳌云:“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少陵集详注》)另外,“知时节”固然是“好雨”,“潜”、“润”之细雨更是好雨,因为“雨骤风狂,亦足损物”(仇兆鳌语),所以颔联是首联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进一层交待题目“春夜喜雨”之喜因。再次,是构图的讲究和设色的精妙。如果说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从听觉上描写春雨,那末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从视觉上作进一步描绘;如果说前者是诗人附近的局部近景,后者则是幅阔大的远景、背景:放眼望去,田野的小路上,乌云笼罩着田野,雨意正浓,唯有那一星渔火,闪烁在漆黑寂静的郊野,暗示着春的生机和人的活动。这样,远景与近景、视觉与听觉、局部与背景搭配在一起,极富层次感,也极为和谐美妙。另外,这两句在设色上也颇为精妙:大处是浓墨——“野径云俱黑”;局部却是重彩——“江船火独明”。明与暗互相映衬,无“俱黑”不见其“独明”,无“独明”又不显其“俱黑”,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度,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视觉印象。明代的诗论家王嗣奭说杜甫最善于“以画法为诗法”(《杜臆》),清代的施补华也称赞杜的景物诗善于“着色”(《岘佣说诗》),于此可见一斑。最后,从结构上看,全篇围绕一个“喜”字,一脉贯之。“好雨”一联固然是“喜雨”,中间两联,诗人面对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大面积的浓云雨意,又何尝不在暗抒喜悦之情。最后一联写诗人由眼前雨意推想明日清晨: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定然是花团锦簇、春色满园,锦官城又添春光十分了吧!诗人对春雨之喜悦,对生活之热爱,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可以说“无一字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查慎行《杜诗集说》),结构上堪称通体精妙。

()

名言: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

我这里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说: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

上月的《自由谈》里,就有一篇《正面文章反看法》,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为得到这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

里巷间有一个笑话: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的阿二因此却将这掘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

()

[原文]

《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郦元④以为下临⑤深潭,微风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声如洪钟。是说⑨也,人常⑩疑之。今(11)以钟磬(12)置水中,虽(13)大风浪不能鸣(14)也,而况(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访(17)其遗踪(18),得双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声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响腾(24),余韵(25)徐(26)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27)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30),何哉?

()

杜甫

(其一、其二、其六、其七、其八、其九)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题解1】这是一首舟行写景诗,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天门山在长江两岸,为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分属当涂县与和县。东、西梁山如门阙,故统称天门山,又如列眉横黛,故亦统称蛾眉山。长江水在这里受两山夹江对峙所阻,十分湍急,浪涛汹涌。此诗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的天门山壮美景色,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写景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题解2】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一。天门山,指今安徽当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绝壁千仞,形如天门,故名。全诗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抓住叙写对象独有的特征,以“望”字相贯串,在动态中描绘出天门山奇险秀美的景色,抒写诗人酣畅淋漓的兴会。运笔自然,气势雄放,为李白七绝名篇。《唐宋诗醇》评曰:“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三、四两句把舟过天门山时楚江两岸峰峦迭起,竞相突出的感觉生动传出,是曲尽山水之妙的佳句。【全诗】《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塗西南。分东西两座。东面的叫博望山,西面的叫溧山,两山夹江对峙如门,天门山因此而得名。②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为山势所阻,于是转而向北流去。③两岸青山相对出:船行中流,转望左右两岸,只见青山相对,平地拔起,好像并排向前奔出似的。④孤帆:指孤舟。以帆代舟是用了修辞上的借代手法。⑤日边来:孤帆为日光所映,远远望去,好像来自日边。【翻译】可是天工神斧将雄伟绵亘的高山斩断,呵!是楚江江水冲开了天门山。那浩荡东去的江水呵至此陡然向北回环。两岸双双对对驶出其一座座青山,一只孤帆其一翩然来自水天相接的日边。【鉴赏导示】在李白的诗作中,有不少呕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此诗是描绘长江穿越三峡途中天门山的奇观的。写得雄奇豪放、清新流畅、意趣盎然,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一斑。【鉴赏1】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天门山一带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欣赏大自然的感情和豪放开朗的胸怀。诗人从“江”与“山”的关系开笔,写长江流过天门山的奇险形势,一座绵延横画的大山好像从中突然断裂,仿佛是被奔腾而来的江水激流冲开,形成了一个天门,又束住江流在山的下面回旋激荡。写山势,着一个“断”字,突出了山的陡峭挺拔,又用一个“开”字,写出了长江从中急速穿过。在诗人的笔下,长江有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次句写由于两山夹峙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着一“碧”字,写出了江水的清澈可爱。“至此回”,写由于两山相夹形成的回旋。这里,作者借水势衬托山的奇险。三、四句,诗人写两岸夹江和江面上的景物。顺着江流东下,只见青山在两岸矗立,仿佛列队而出;而长江穿门而过后,浩瀚无际,在水天相接之处升起一轮红日,一片白帆披着早晨的霞光从日边飘来,色彩艳丽,画面开阔。写“青山”,着一“出”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生机盎然。“孤帆一片”为“一片孤帆”的词序调换,音韵和谐、节奏通畅明快。“日边来”一方面写船行江上的方向,另一方面衬托江水冲过天门山之后的江面开阔,流露出诗人对这雄奇景象的浓厚兴致和新鲜喜悦的心理感受。全诗写得雄奇奔放,节奏明快。【鉴赏2】全诗四句,都是诗人在舟中经天门时“望”之所得。“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的长江水冲破天门奔流而去的壮阔气势。楚江是指长江流经楚地的一段。这句话仿佛是说是奔涌的江水撞开了本为一体的天门山,使它成为东西两座山,水断山门,山为水开,起笔就气势阔大。“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写出了山的奇险。因为两山夹峙,江面陡窄,水流至此,回环冲激,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借长江巨流的变化,显示出天门扼江的力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也写出诗人所处的位置。“出”字简洁传神地写出了两岸山峦扑入眼帘,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态的美感,诗人处在舟中,顺流而下,舟行疾速,才会有青山对出的感觉,似乎夹江对峙的天门山迎面走来欢迎这位乘孤舟从日边而来的客人,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首诗由远及近,舟移景易,描绘出一幅楚江山水图。诗人饱含激情,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并赋予动态美,意境开阔,气魄雄迈,给人以丰富的遐想和悠然的情趣。【鉴赏要点】[1]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2]雄奇奔放,意境开阔。[3]形象鲜明。[4]以动写静,化静为动。[5]清新流畅、音韵和谐。【拓展】天门山一名梁山,系东梁山与西梁山合称。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位于长江东岸,距当涂县15公里;西梁山,位于长江西岸和县境内。两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故合称天门山。东西梁山形如列眉横黛,又合称蛾眉山。这里山形雄险,景色奇妙,自古为长江胜景之一。李白多次来此游览,其《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宋人梅尧臣、沈括、范成大、杨万里等皆有诗赞美,如沈括咏叹:“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这里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地势险峻,也是历代军事要塞。梁太平元年(556),于东梁山筑却月城,清代在此筑炮台,今尚存遗址。近年在东梁山巅建电缆铁塔,一线飞越大江,宏伟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