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形式》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作家苏珊·朗格所著。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全书共39万字。苏珊·朗格自己把《情感与形式》看成是《哲学新解》中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全书共分3大部分,21章。分别论述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和符号的力量等问题,全面地阐述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理论。朗格发展了卡西尔关于符号的理论,对不同的符号方式加以区别。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要表现人类某种普遍的情感(情感概念),就必须有一个抽象的过程。艺术抽象活动得到的是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但它包含着一种普遍的意义,而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只有创造出一个幻象。绘画、雕塑、建筑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空间”;音乐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时间”;诗的基本幻象是虚构的“经验”;舞蹈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人对艺术符号的了解只能依靠直觉,它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和想象的理解;它是基本理性活动,是逻辑的开端;直觉不能离开经验,它以全部人类的精神为基础。艺术符号所以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因为它具有生命的形式。朗格在七大艺术部类中以大量的例证,充分论证了生命形式对艺术的重要性,通过生命的形式,朗格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符号的基本原因。朗格的著作思想深刻,逻辑严谨,材料广博,对读者颇具吸引力和启发性。
情感与形式。推荐。爱诗词网。《情感与形式》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作家苏珊·朗格所著。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全书共39万字。苏珊·朗格自己把《情感与形式》看成是《哲学新解》中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全书共分3大部分,21章。分别论述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和符号的力量等问题,全面地阐述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理论。朗格发展了卡西尔关于符号的理论,对不同的符号方式加以区别。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要表现人类某种普遍的情感(情感概念),就必须有一个抽象的过程。艺术抽象活动得到的是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但它包含着一种普遍的意义,而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只有创造出一个幻象。绘画、雕塑、建筑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空间”;音乐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时间”;诗的基本幻象是虚构的“经验”;舞蹈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人对艺术符号的了解只能依靠直觉,它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和想象的理解;它是基本理性活动,是逻辑的开端;直觉不能离开经验,它以全部人类的精神为基础。艺术符号所以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因为它具有生命的形式。朗格在七大艺术部类中以大量的例证,充分论证了生命形式对艺术的重要性,通过生命的形式,朗格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符号的基本原因。朗格的著作思想深刻,逻辑严谨,材料广博,对读者颇具吸引力和启发性。
苹果树下。推荐。爱诗词网。《苹果树下》闻捷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她的心为什么跳呵?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她说:“别像影子样缠着我。”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姑娘整夜整夜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赏析】闻捷的诗作热情洋溢。他用清泉般流畅的诗笔歌唱自然、生活和爱情。他的诗情萦绕在天山的雪峰,他的歌声在草原飘荡。50年代贡献给诗坛的《吐鲁番情歌》就是他歌唱天山风光和那里的人民牧歌般的生活的杰作,是当代情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苹果树下》是《吐鲁番情歌》组诗之一,它生动地描绘了天山脚下哈萨克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生活。全诗共五节,它细致地写出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从萌芽到收获的全过程,爱情纯洁感人。诗人巧妙地从姑娘的内心世界写起,“她的心为什么跳呵?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因为苹果树下的那个小伙子在歌唱,爱情的嫩芽已在钟情的少年和怀春的少女的心中萌发。春天的暖风撩动着渴望爱情的青年的心胸,“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小伙子就盼它早结果。”但春天还是耕耘的季节,爱情还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所以姑娘沉静地回答说:“别用歌声打扰我。”小伙子急切,姑娘沉静,形成一个戏剧性的对比。明丽的夏天如诗如画,小伙子在果园劳动,时刻没有忘记精心培育已经发芽长叶的爱情之果,小伙子依旧深情,姑娘还是沉稳,告诫小伙子说:“别像影子一样缠着我。”丰硕的秋天意味着收获,成熟的爱情如同“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一样,这回是姑娘企盼着小伙子来说出“那句话”。姑娘荡开幸福的笑睑,迎着小伙子深情的歌声,最后的结句是诗人殷切的叮咛:“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全诗以季节的推移为基本线索描绘歌唱美好的爱情,春天耕耘,夏天生长,秋天收获,这些象征性的意象同爱情的成熟息息相通,人性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地融汇起来,在推移的四季中诗人一层层掘出了爱情甜美的甘泉。诗人深切地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能像小伙子那样全凭一腔激情去获取,必须经历风风雨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需要追求幸福的人们用自己的心灵和汗水去精心浇灌。这首诗的心理描写十分精彩:小伙子心急如焚;姑娘沉着冷静,只是在心中默默地培育爱情又使人难以捉摸。这种鲜明的对比,在全诗浓烈的抒情之中加进了欢快的戏剧性色彩。全诗节奏和谐,韵律优美,精当的形式与美好内容达到了一种内在的统一。诗人成功地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花苞、果子、季节等等既是实写,又有象征的深意,两者结合得相当完美,这是全诗成功的关键所在。
瀛州:傳說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兩座名蓬萊、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臺縣北,天臺山的南面。鏡湖:又名鑒湖,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縣南。謝公屐:謝公,南朝詩人謝靈運。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他“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目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金銀臺:指神仙居所。白鹿:傳說中神仙所騎的神獸。【簡析】:李白在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準備由東魯(今山東省南部)南遊越中時,寫瞭這首向朋友們表白自己心情的詩。全詩既寫夢境,也寫現實,構思縝密,極富想象,將神話傳說和實境奇幻地交織在一起。這是詩人迭遭失意後對神仙世界的向往,覺得隻有夢境才更值得流連;然而夢總是要醒的,一旦接觸到現實,隻能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呼喊。全詩興到筆隨,酣暢淋漓地傾瀉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縛,隻有李白這樣的偉大詩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氣勢。這首詩又題作《別東魯諸公》。
渌水荡漾清猿啼。推荐。爱诗词网。瀛州:傳說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兩座名蓬萊、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臺縣北,天臺山的南面。鏡湖:又名鑒湖,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縣南。謝公屐:謝公,南朝詩人謝靈運。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他“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目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金銀臺:指神仙居所。白鹿:傳說中神仙所騎的神獸。【簡析】:李白在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準備由東魯(今山東省南部)南遊越中時,寫瞭這首向朋友們表白自己心情的詩。全詩既寫夢境,也寫現實,構思縝密,極富想象,將神話傳說和實境奇幻地交織在一起。這是詩人迭遭失意後對神仙世界的向往,覺得隻有夢境才更值得流連;然而夢總是要醒的,一旦接觸到現實,隻能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呼喊。全詩興到筆隨,酣暢淋漓地傾瀉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縛,隻有李白這樣的偉大詩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氣勢。這首詩又題作《別東魯諸公》。謝:①辭去官職。《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致事:退職。)②拒絕。《史記·儒林列傳》:“謝絕賓客。”③辭別。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陽歲,謝傢來貴門。”④道歉;認錯。《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⑤告訴。《漢書·周勃傳附周亞夫》:“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⑥感謝。《漢書·張湯傳》:“嘗有所薦,其人來謝。”⑦衰退。晁補之《鹽角兒·亳(bó)社觀梅》:“開時似雪,謝時似雪。”(亳:地名。)⑧遜色。劉禹錫《上杜司徒書》:“況乎道謝孔、顏。”公:①公正;公平。《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祈黃羊可謂公矣。”②公共的;公傢的。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傢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③公然;公開地。賈誼《論積貯疏》:“殘賊公行,莫之或止。”(殘賊:害。)④公傢,與“私”相對。《詩經·豳風·七月》:“獻豜於公。”⑤通“功”。功勞。《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膚公。”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又為諸侯的通稱。《禮記·喪服大記》:“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練:喪服。)⑦古代朝廷官階的第一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後泛指朝中職掌權者。李白《行路難》:“漢朝公卿忌賈生。”⑧對男子的敬稱。《史記·陳涉世傢》:“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當斬。”⑨舊稱親屬中的尊長。1.稱祖父。《呂氏春秋·異用》:“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hè)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搏杖:扶杖。)2.稱父親。《戰國策·魏策一》:“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3.稱丈夫之父。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循:順從。姥:婆婆。)⑩稱雄性的禽獸。《齊民要術·作醬法》:“母蟹臍大,圓,竟服下,公蟹狹而長。”宿:(一)①住宿;過夜。《詩經·邶風·泉水》:“出宿於泲。”《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止:留。)②住宿的地方;住所。《周禮·地官·遺人》:“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③夜。《戰國策·趙策三》:“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④隔年的。屈原《離騷》:“夕攬洲之宿莽。”《漢書·武帝紀》:“勸有水災郡種宿麥。”⑤素來;一向。《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權:孫權。備:劉備。)⑥年老的;久於其事的。《戰國策·魏第二》:“田朌,宿將也。”⑦有名望的人。《後漢書·朱浮傳》:“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屬。”(辟bì:征召。)(二)xiù星宿,特指二十八宿。《論衡·祀義》:“天有列宿。”處:(一)①停留;休息。韓愈《答李翊書》:“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②居住。屈原《九章·涉江》:“幽獨處乎山中。”范仲淹《嶽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③安;存。《史記·李斯列傳》:“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④交往;相處。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與貴酋相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⑤處置;辦理。《孔雀東南飛》:“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⑥處罰。《晉書·食貨志》:“人間巧偽漸多,競濕谷以要(yāo)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要:求取。)(二)chù處所;地方。《漢書·張騫傳》:“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今:①此時;現在。《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戰國策·趙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傳·襄公二年》:“(崔子)今不來矣。”②現代。與“古”相對。《禮記·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違反。)《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詩經·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當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⑤將要;將會。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⑥不久。《史記·申屠嘉列傳》:“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記·項羽本紀》:“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尚:①加在上面;超過。《詩經·齊風·著》:“尚之以瓊華乎而。”(瓊華:精美的玉。乎而:語氣詞。)②矜誇。《後漢書·張衡傳》:“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③尊崇;崇尚。《莊子·天道》:“鄉黨尚齒,行事尚賢。”④志趣;愛好。柳宗元《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夙抱丘壑尚,率性恣遊遨。”⑤古代特指娶帝王之女為妻。《新唐書·郭釗傳》:“其子仲詞尚饒陽公主。”⑥主管;特指帝王的私人事物。《淮南子·覽冥》:“夫瞽師庶女,位賤尚葈。”(尚葈:即典枲,掌管佈縷麻草之物。)《史記·呂太後本紀》:“襄平侯通尚符節。”(通:紀通,人名。)⑦副詞。尚且;還。《詩經·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為。”司馬遷《報任安書》:“如仆,尚何言哉!”在:①存在;在世。《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范縝《神滅論》:“豈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張華《情詩》:“處歡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長”。(愒:貪。)③處;處所。陶潛《飲酒》之二:“衰榮無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於;取決於。《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⑤問候;慰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寡人:衛獻公自稱。淹恤:久遭憂患。吾子:指衛大夫大叔文子。)⑥觀察;審察。《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玉衡: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詞。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形、范圍等。柳宗元《田傢》詩:“迎新在此歲。”《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將軍:指孫權。操:曹操。)⑧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等。⑨終結。《尚書·呂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僅僅。《漢書·賈誼傳》:“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淥:①同“漉”。滲透;過濾。司空圖《詩品·含蓄》:“如淥滿酒,花時返秋。”②通“醁”。美酒。崔國輔《對酒吟》:“平生且盡杯中淥。”③水清。曹植《洛神賦》:“灼若芙蕖出淥波。”蕩:①搖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人蕩舟,桓公大懼。”②動搖;不安定。《荀子·勸學》:“天下不能蕩也。”③震動;震蕩。《史記·龜策列傳》:“以破族滅門者,不可勝數,百僚蕩恐。”韓愈《送孟東野序》:“水之無聲,風蕩之鳴。”④放縱。《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⑤滌除。《晉書·劉琨傳》:“掃蕩仇恥。”⑥平坦。《詩經·齊風·南山》:“魯道有蕩。”(有:形容詞詞頭。)⑦廣大貌。《春秋繁露·基義》:“聖人之道,同諸天地,蕩諸四海。”⑧沖撞;沖殺。《古今風謠·隋大業長白山謠》:“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蕩蕩]1.平坦貌。劉向《九嘆·離世》:“路蕩蕩其無人兮。”2.廣大貌。《漢書·禮樂志》:“大海蕩蕩水所歸。”3.心胸寬廣貌。《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戚戚:憂愁貌。)蕩漾:流蕩起伏的樣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青猿啼。”漾:①古水名。即嘉陵江上源西漢水。《尚書·禹貢》:“潘塚導漾,東流為漢。”(潘塚:山名。)②水流長。王粲《登樓賦》:“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修迥:長而遠。)③水波浮動。杜甫《屏跡二首》:“竹光團野色,舍影漾清流。”④泛舟;搖船。王安石《桃源行》:“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⑤水漫出。韓偓《春盡》:“細水漾花歸別浦,斷雲含雨入孤村。”清:①水純凈透明,與“濁”相對。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②潔凈。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③使潔凈;使幹凈。陸雲《盛德賦》:“泛時雨以清天,灑狂塵以肅地。”④清晰;清楚。張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⑤聲音清亮;清脆。蘇軾《石鐘山記》:“南聲函胡,北聲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揚。)⑥清爽;清涼;寒涼。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別:另一。)⑦冷清;淒清。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⑧寂靜;清靜。《莊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詠風》:“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大風曲:漢高祖即位後曾回故鄉,作《大風歌》。加:施。)⑩公正;廉潔;清白;清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是以:因此。)(11)單純;素雅。杜牧《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徑苔蕪不可尋。”(12)肅清;使幹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13)用完;用盡。《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伍子胥)乃發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荊:楚國的別稱。)(14)中國封建朝代名稱,公元1616~1911年。(15)廁所。後作“圊”。《風俗通·怪神》:“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16)古代哲學用語。指沖和之氣。《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禮,養之以清。”啼:①啼哭。《莊子·駢拇》:“枝於手者,齕(hé)之則啼。”(齕:咬。)李商隱《行次西郊作》:“存者背面啼,無衣可迎賓。”②叫;鳴。曹操《苦寒行》:“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意指有影响、有实力的人物,特别是文艺界的明星。但究其词源,却说法不同:
①“大腕儿”一词实际上是一句旧社会土匪的黑话。黑话在语言学上属于隐语,是普通语言的一个变种。土匪中把心狠手辣的人叫做“腕儿硬”,枪法准叫做“腕儿亮”,枪法准而且敢下手的人一般能在土匪中当上“炮头”,“炮头”是土匪中的骨干,黑话叫“大腕儿”。在土匪中能被称上“大腕儿”的,自然是说明他有实力。
大腕儿。推荐。爱诗词网。意指有影响、有实力的人物,特别是文艺界的明星。但究其词源,却说法不同:①“大腕儿”一词实际上是一句旧社会土匪的黑话。黑话在语言学上属于隐语,是普通语言的一个变种。土匪中把心狠手辣的人叫做“腕儿硬”,枪法准叫做“腕儿亮”,枪法准而且敢下手的人一般能在土匪中当上“炮头”,“炮头”是土匪中的骨干,黑话叫“大腕儿”。在土匪中能被称上“大腕儿”的,自然是说明他有实力。②“大腕”原作“大蔓”,本是曲艺行中术语。“腕”即“名”。单弦《打渔杀家》中有这样的句子:“萧恩呐,我也跟你道个腕儿,我的名字叫左霸天。”一个人知名度高低,被称作“有腕儿没腕儿”;传名叫“扬腕”,有损名声叫“伤腕”;知名度高的演员,称“大腕”。曲艺圈内行话很多,行动坐卧走,吃喝拉撒睡,都有行话。随着时代进步,旧时行中术语已逐渐消亡,但个别的词,如“走穴”“大腕”等却不知缘何流向社会。③在旧时代,走江湖的艺人之间有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懂得的行话,这种行话叫“春点”,俗称为“调侃儿”。走江湖的艺人把“春点”看得很重要,也很神秘,有“能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失一锭金,不给一句春”之说。因此“春点”的内容是绝不传给非江湖之人的。以评书艺人来说,“春点”当中把拜师调侃儿称为“叩瓢儿”,把字正腔圆称“叠子正”,五官端正称为“人式压点儿”。在曲艺行中,把说(唱)完一部书又换一部调侃为“拧万儿”,一部书快完了叫“万念儿”,一部书越说越长叫“万字海”,新学一部书叫“烫万儿”,自己编纂的书叫“攥万儿”,成本大套的书叫“万子活”。一位艺人有了名气了,很叫座,这在艺术同行和观众当中有一句公开的调侃叫“响了万儿啦”,或叫“有万儿”,也有叫“大万儿”的。今天流行的“大腕儿”一词即是旧江湖行话“大万儿”的误写。
【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青冥浩荡不见底。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出处】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意思】荷塘上的风送来阵阵香气,翠竹上的露珠滴落水面,发出清脆的音响。【提示】微风吹过,送来清淡的荷花香气:竹上露珠滴下,发出清脆的声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夏夜纳凉的真切感受,体物细微,遣词准确。【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荷塘竹林等地和风送花香,绿叶滴露珠的清美景色。[例]因赤水天气炎热,所以家家都有几张竹制凉床,夏日的傍晚,把凉床往河边一放,点上几支蚊香,睡在上面可真是凉快惬意。“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倒也别有情趣。(朱建国《赤水河畔话翠竹》)【鉴赏】习习微风送来荷花的缕缕芳香,夜阑人静,听得见翠竹上的滴露声响。这是一幅美丽、清爽的夏夜图。荷花婀娜,翠竹晶莹,轻风传香,清露滴响。“送”、“滴”两个动词的运用,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刻画细腻入微,收到了以动显静的艺术效果,突出了夜的静谧、怡人。【全诗】《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全诗鉴赏】这首五言古诗当作于鹿门隐居处。题中“辛大”即辛谔,行大,诗人同乡友人,当时在西山隐居。据《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知辛大等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饮酒。这首诗写的是夏夜水亭纳凉和对友人的怀念。是一首淡而有致,自然浑成的名篇。诗的开头六句叙夏晚南亭幽美闲静的风景及纳凉的闲适自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即以恬淡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夏日月夜幽美寂静的山林景色,渲染了自然、恬淡的环境气氛。这两句用字极费斟酌。“忽”、“渐”二字有感情色彩,不但写出了诗人对山光西落、池月东上的实际感觉,也写出了诗人对暑退凉生心理上的快感。“散发”二句,写自己的闲适自得。散发不但为了乘凉,也表示对不羁的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诗人于沐浴之后,打开窗户,临窗而卧,散发乘凉,颇有陶潜“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味道。“荷风”二句,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出静夜自得的乐趣。上句用梁元帝萧绎“荷香风送远”句意而稍作改动,显出无限清幽。下句写竹叶滴露,其响可闻,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反映夏日深夜宁静的美。诗人另外还有“竹露闲夜滴”、“疏雨滴梧桐”等句,都由“滴”字生发出清绝深远的境界。这两句展现月夜中风荷、露竹撩人情思的物象,形象地创造了夏日月夜特有的优美迷人的境界。沈德潜谓为“佳景亦佳句”。值此良辰美景,诗人已进入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之中,抒发自己的情思,自然想到了弹琴。古人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雅平和的琴声“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嵇康语)。却不料由“欲弹”而想到了“知音”。于是后四句便自然地转入了对友人辛大的怀念。弹琴需要知音,知音不在,诗人因此感到良宵也为之失色。收结二句点明题旨,把月夜孤独的感受凝聚在对友人的怀念上,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之情。“梦想”,暗用司马相如“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长门赋》)的典故。这是说,带着怀念友人辛大的惆怅之情而入睡,在睡梦中,仿佛友人辛大就在自己的身旁。“劳”字,见其思念之深切。诗以梦境作结,涵意隽永,耐人寻味。本篇以月夜怀人为素材,经过艺术概括,妙手天成地创造出一种清景真情、幽雅恬静的意境,以及融于其中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此诗清淡闲静的独特风格。谢脁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目映清淮流。”(按:此何逊诗,《苕溪渔隐丛语·后集》已辨之。)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唐〕皮日休《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荷风”、“竹露”,佳景亦佳句也。(沈德潜《唐诗别裁》)
荷风送香气。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出处】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意思】荷塘上的风送来阵阵香气,翠竹上的露珠滴落水面,发出清脆的音响。【提示】微风吹过,送来清淡的荷花香气:竹上露珠滴下,发出清脆的声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夏夜纳凉的真切感受,体物细微,遣词准确。【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荷塘竹林等地和风送花香,绿叶滴露珠的清美景色。[例]因赤水天气炎热,所以家家都有几张竹制凉床,夏日的傍晚,把凉床往河边一放,点上几支蚊香,睡在上面可真是凉快惬意。“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倒也别有情趣。(朱建国《赤水河畔话翠竹》)【鉴赏】习习微风送来荷花的缕缕芳香,夜阑人静,听得见翠竹上的滴露声响。这是一幅美丽、清爽的夏夜图。荷花婀娜,翠竹晶莹,轻风传香,清露滴响。“送”、“滴”两个动词的运用,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刻画细腻入微,收到了以动显静的艺术效果,突出了夜的静谧、怡人。【全诗】《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全诗鉴赏】这首五言古诗当作于鹿门隐居处。题中“辛大”即辛谔,行大,诗人同乡友人,当时在西山隐居。据《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知辛大等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饮酒。这首诗写的是夏夜水亭纳凉和对友人的怀念。是一首淡而有致,自然浑成的名篇。诗的开头六句叙夏晚南亭幽美闲静的风景及纳凉的闲适自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即以恬淡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夏日月夜幽美寂静的山林景色,渲染了自然、恬淡的环境气氛。这两句用字极费斟酌。“忽”、“渐”二字有感情色彩,不但写出了诗人对山光西落、池月东上的实际感觉,也写出了诗人对暑退凉生心理上的快感。“散发”二句,写自己的闲适自得。散发不但为了乘凉,也表示对不羁的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诗人于沐浴之后,打开窗户,临窗而卧,散发乘凉,颇有陶潜“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味道。“荷风”二句,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出静夜自得的乐趣。上句用梁元帝萧绎“荷香风送远”句意而稍作改动,显出无限清幽。下句写竹叶滴露,其响可闻,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反映夏日深夜宁静的美。诗人另外还有“竹露闲夜滴”、“疏雨滴梧桐”等句,都由“滴”字生发出清绝深远的境界。这两句展现月夜中风荷、露竹撩人情思的物象,形象地创造了夏日月夜特有的优美迷人的境界。沈德潜谓为“佳景亦佳句”。值此良辰美景,诗人已进入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之中,抒发自己的情思,自然想到了弹琴。古人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雅平和的琴声“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嵇康语)。却不料由“欲弹”而想到了“知音”。于是后四句便自然地转入了对友人辛大的怀念。弹琴需要知音,知音不在,诗人因此感到良宵也为之失色。收结二句点明题旨,把月夜孤独的感受凝聚在对友人的怀念上,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之情。“梦想”,暗用司马相如“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长门赋》)的典故。这是说,带着怀念友人辛大的惆怅之情而入睡,在睡梦中,仿佛友人辛大就在自己的身旁。“劳”字,见其思念之深切。诗以梦境作结,涵意隽永,耐人寻味。本篇以月夜怀人为素材,经过艺术概括,妙手天成地创造出一种清景真情、幽雅恬静的意境,以及融于其中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此诗清淡闲静的独特风格。谢脁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目映清淮流。”(按:此何逊诗,《苕溪渔隐丛语·后集》已辨之。)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唐〕皮日休《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荷风”、“竹露”,佳景亦佳句也。(沈德潜《唐诗别裁》)
风流和尚。推荐。爱诗词网。风流和尚清抄本《风流和尚》序书影清抄本《风流和尚》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一名《谐佳丽》。十二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仅存清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抄本,1993年巴蜀书社“明代小说辑刊”、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清抄本。江南镇江府财主邬可成,因原配夫人张氏病故,续娶盖桂姐为妻。邬可成捐官,被派往浙江秀水县做知县,择目带桂姐上任。时不多久,因桂姐水土不服,邬就将她送回家去。桂姐是个不耐寂寞的人物,回家后心里好生闷倦。闻听城外大兴寺香火旺盛,就打扮得花枝招展,和使女秋芳同去玩耍。桂姐朝拜了佛像,又往后殿及花园各处胜迹游览了一遍,见红日西坠,就走出寺外,上轿回去了。这寺中掌教和尚净海,生得乖巧清秀,只有廿多岁。他见桂姐风流美艳,恨不能一口把她吞到肚里。于是便随着轿子,跟到邬家门口。后打听到其夫远在外任,便扮做道姑,登门化缘,以成奸情。从此两人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净海朝藏夕出,长居内府。自净海寓开大兴寺后,就由虚空掌教。虚空表面上素有戒行,道貌岸然,开口便是阿弥陀佛,闭门只是烧香诵经,哪晓得也是满肚子男盗女娼。一日有个财主带一个漂亮的妓女来寺闲耍,虚空见了,为之丧魂落魄,朝思暮想。不久,就带了好多银子去嫖那妓女,着实玩耍了一通。这寺内还有三个和尚。一个年老的叫净心,两个年少的叫绿林、红林,更是无恶不作。那一日,一个叫花娘的妇人自娘家回来,途中到大兴寺躲雨,恰好碰着这一对好色的馋鬼,被强行抱入寺内静室之中。净心和两个妇人正在那里玩耍,见抢来的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姨妹,就叫他两人不得动手。绿林、红林不敢与净心争风吃醋,搂了其他两个妇人进房去了。净心欲念难消,也就不管什么姨妹不姨妹,向她求欢,花娘无法,只得任他轻薄。从此花娘在寺和其他两个妇人轮流与三个和尚睡觉。花娘丈夫不见妻子回家,到丈人家要人,丈人却怀疑女婿居心叵测,双方发生争执,对簿公堂。县太爷就将花娘丈夫收审。又一日,绿林正在前殿闲步,见一孤身女子,长得很是俏丽,温温存存进殿烧香。绿林将她引到自己房内,献茶、进点心。那女子吃了后,顿觉头重脚轻,方知中计,也就半推半就,和绿林成就了好事。花娘与净心在一起,小心顺从,以求放归。净心见她如此,又是姨妹,便有放她之心,但又怕事情败露。后来花娘赌咒发誓,净心才放花娘离寺。花娘半夜出得山门,急急忙忙奔回家中,才知丈夫因她未归而被关在牢中。于是告到县衙,说明原委。县官下令缉拿淫僧。那净海与桂姐偷情,不觉已经两年。邬可成任满就要回家。桂姐忙与净海商议,说不尽的离别情肠,难舍难分。最后桂姐取了十余封银子给净海,再图后会。净海仍扮作道姑离去。刚到寺前叩门,恰遇县官差人来寺抓人。县官见是道姑到男僧寺门,肯定有异,吩咐将他搜身,结果露出男子体态和若干银两。县官大怒,当即审问。净海一时隐瞒不住,就将与桂姐的奸情一一招供。县官随即一面写封密信告诉邬可成,一面到寺内拿得三个和尚及三个妇人回衙。审讯中,花娘再次说明一切事情与净心无关,为净心开脱罪名。于是县官判净心释放还俗,三个淫僧绑赴市曹斩首,号令大兴寺前。邬可成接到县官密信后,就有图谋害死桂姐之意。先是背后讯问秋芳,并乘其不意推入水中,但被人救出,后又设计杀害桂姐,却因桂姐等惊觉而未得逞。一日,一个与可成相熟的朋友赴任途中,将两只箱子寄放在可成家中。桂姐不知就里,只当是寄放的物件。哪知箱子是可成假作朋友所托,里面装的是火药。可成和桂姐故作亲热,将她灌醉后,引燃火药,终将桂姐及秋芳活活烧死。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每一种学术思潮的涌现都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造作的。儒家与道家就是在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孔子尊重老子,但对道家的学术却不以为然。道家也反感儒学最看重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认为这是对人的自然之性的束缚。老子强调“绝仁弃智”,以反归远古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至德之世。儒道在一开始就出现了不同的学术倾向,而不同的学术倾向又产生了不同的社会作用,使儒道在文化发展中相互补充以满足人们治国、治家、治身的不同需要。
孔子问礼老子图(明《圣迹图》)
儒道互补。推荐。爱诗词网。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每一种学术思潮的涌现都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造作的。儒家与道家就是在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孔子尊重老子,但对道家的学术却不以为然。道家也反感儒学最看重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认为这是对人的自然之性的束缚。老子强调“绝仁弃智”,以反归远古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至德之世。儒道在一开始就出现了不同的学术倾向,而不同的学术倾向又产生了不同的社会作用,使儒道在文化发展中相互补充以满足人们治国、治家、治身的不同需要。孔子问礼老子图(明《圣迹图》)从治国来看,纵观历史,大凡有为的君王,往往采用儒道并用的两手政策。例如,西汉初创时,因经过长期的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蔽,饥荒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出现了“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上》)的悲惨景象。新建立的统治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以至于“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为了迅速地发展经济,巩固政权,西汉统治者接受了思想家陆贾等人提出的以“清静无为”、“恬淡寡欲”为特征的黄老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治国之策。据《史记》载,陆贾曾时时在刘邦面前说称《诗》、《书》,刘邦骂他说:“我是靠骑马打仗才得到天下的,哪里要什么《诗》《书》!”陆贾回答说:“你靠骑马打仗得到了天下,还可以在马上治理好天下吗?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汉高祖刘邦“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生动的记载说明,儒、道对于治国都是很重要的。陆贾提出的文武并用,实际上就是强调以道为主、儒道并用来治理国家。陆贾用哲学语言表述为:“君子握道而治,依德而行,席仁而坐,仗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尤量。”(《新语·道基》)陆贾为刘邦提供了儒道并用的“治国安民”之方,具体运用到经济上,汉高祖以及文帝、景帝都制定了奖励开垦、轻徭薄赋、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他们遵从儒家少用刑罚,多行仁政的做法;在用人之道上,他们唯才是举,兼容并包,因材施教,笼络了一大批人才。这种儒道互补或外道内儒的统治政策,正好满足了西汉初年社会政治的需要。“文景之治”的出现,即是这种儒道互补的治国之策的成功表现。随着经济的迅速繁荣,西汉王朝国力日益强盛,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在汉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汉武帝既崇尚儒术,又仰慕神仙,他采纳了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董仲舒建构的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儒学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但汉武帝在实际治世时,却又遵从法家思想,崇尚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治民,可谓“内法外儒”。而在人生理想上,汉武帝则尤为偏爱方术仙道的神仙说,汉武帝养了一大批方士,令他们或入海寻仙,求取仙药,或为自己制造不死之药,以满足自己延年益寿、不死而仙的愿望。汉武帝的做法在客观上促进了黄老道的产生与传播,为中国道教的正式创立奠定了基础。可见,汉武帝是“内法外儒”以治世,“内道外儒”以治身,儒道互补满足自己治国与治身的不同需要。汉武帝的做法为后代许多帝王所效法,儒学以治世,道家与道教以治身成为他们不予明说的喜好。对于每个现实的人来说,儒道互补也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人生的不同需要。儒家倡导积极的入世,孔子奔走救世,周游列国,表现了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每个人并不始终都能为社会所接受,并不都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如果入世不成怎么办?儒学提出:“穷则独善其身。”如何独善其身,儒家发挥的不多,道家与道教则对此作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开拓,它们都想在现实社会之外另觅仙境,另求逍遥的人生,采取避世和法自然的态度以求实现长生成仙或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这成为儒学的绝妙补充。这样,进可儒,退可道,儒道互补,现实的人似乎就可以进退自如了。儒道互补,在以名教与自然之辨为主线的魏晋玄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道家崇尚自然和个性自由的思想,被用来抨击不合理的名教对自然人性的束缚,更用来作为调整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论证真正的名教合理存在的依据。从夏侯玄开创“自然为体,名教为用”,继之而有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最后在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处打上了句号,名教与自然之辨始终是玄学各种理论展开的核心,它表达了玄学家儒道互补的迫切心愿和现实需要。例如,高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在人生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因痛感社会的堕落乃回乡煅铁以避世,“取乐竹林,尚想荣庄”(《太平御览》卷五九六),借杯酒以浇自己心中的垒块。这位“遗物弃鄙累,逍遥游太和”的崇尚自然、鄙视名教的人,却在给儿子的“家诫”中要求他发扬儒家的积极有为的刚健精神,在一生中要对社会有所作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道在满足现实人生的不同精神需要方面确实可以实现的一种互补。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儒道由互补而走向融合是儒学发展的进一步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儒学的内在构成与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两汉时,儒学经过今文经学家们运用刑名法术及阴阳五行家言的阐释,成为与谶讳迷信结合在一起的“神学儒学”。汉代儒学因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统治的需要而被皇帝钦定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学的灵魂——以宗法制为基点的伦理道德观,从内圣外王为特征的人生理想,以天命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为特点的宗教礼仪,还渗透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并演化为老百姓所普遍接受、热衷于遵从的社会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两汉儒学至尊无上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从儒学本身来看,儒学从形式到内容都需改良。两汉儒学的主要内容是神学目的论,这种理论经过王充等人以道家的自然无为论和元气自然论从理论上对它进行的批判和东汉末年打着黄老道教旗号的农民大起义从实践上对它进行的打击,粗俗的神学儒学不仅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而且也难以适应魏晋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从形式上看,两汉儒学以章句之学为主要的研究手段,以求在先秦儒家经典的字里行间找出适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古代圣贤的“微言大义”。由于一味强调在故纸堆中考据、阐释,经书中的一两句话可以注上几千乃至几万字的荒唐做法,导致了学术研究由经世致用转向了皓首穷经的寻章摘句。因此,两汉儒学讲师承、重家法、不敢创新、束缚思想的痼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从外部看,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使儒学逐渐丧失了文化领域中的独尊地位,起而代之的是儒、佛、道三教并存并进、相斥相融的局面。这新局面的形成迫使儒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吸收融合佛、道的思想内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儒学注重现实的社会人生,形成了以伦理、政治和哲学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它把主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提升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基点,而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宇宙自然则较少研究。道家也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但它更热爱自然,它的视野已突破社会人生的范围,对“天道”的关注构成了道家的理论特色。道教不仅注重研究自然,而且也注重人体自身的生理变化,研究人的自然之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教)的理论特色后来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为儒学所融合吸收。儒学的思维方式比较贴近现实人生,哲学思考也不离开人伦日用,它虽然也含有辩证思维,但大多是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待事物,缺少哲学思辨。而道家思维方式则可以用开阔弘通、精于思辨来加以概括。这恰恰是早期儒学所欠缺的。儒学强调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若道不被见用,那只好“隐居以求其志”(《论语·季氏》),对自己的学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则不失为曲线救国的良方,这恰好可以成为儒学的重要补充。儒家治国讲仁政、讲礼制,其治国之方讲究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以积极有为的方法推行各种于国于民有利的措施。而道家则强调自然无为的治国方略,崇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不发布过多的政策条文,使百姓各行其事,各安其职,休养生息,从而使社会保持安宁状态。儒道的不同治国态度,往往成为统治者治国的两手政策,在实际运用中由互补而趋于相融。儒学注重立功、立德、立言,它既要求通过修身来提高人的价值,更强调在人伦关系中实现人生,将人的政治上的成功视为人生辉煌的顶点。而道家却强调自然逍遥的人生,主张效法自然来体现人生,实现人生。若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的自然之性,也就是最好地实现了人的价值。道教进一步将这种自然之性演化为生命的永恒——得道成仙。儒学虽然没有把道家(教)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照搬照抄,但却或多或少地融合吸收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和道教的修炼方法,以作为人的修身养性的手段。总之,儒道既相异又相通。相异的方面构成了儒道不同的文化特色,并使儒道的互补成为可能,而相通的方面则使儒道的相异互补过渡到相融相摄成为现实。儒道的融合表现在很多方面。这种融合并非是双方各自向对方简单的靠拢,最终融为一体而丧失了各自的个性,而是表现为一种站在“我”的立场上,吸收对方的长处来充实、发展自己。儒学正是在既保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又不断地吸收、融合道家(教)的文化因素才“有容乃大”、不断发展的。
【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处】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意思】四野空旷,天显得比树还低;江水清澄,水中的明月与人靠得那么近。诗句以空旷、清寂之景,写孤独、寂寞之情。“写景,而客愁自见”(沈德潜《唐诗别裁》)。“‘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张谦宜《絸斋诗谈》)【鉴赏】日暮时分,诗人将小船停泊在建德江畔沙洲岸边,随着夜色的降临愈发生出浓浓的愁思。旷野一望无际,穹盖似的夜空似乎低垂下来,几乎接触到树梢之上。一泓平静清澈的江水之中,明月的倒影别样地清晰明亮,与船上的自己格外接近。诗人将天穹、旷野、清江在静谧的夜幕下完整地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然而天地之间的旷远又伴随着形影相吊的寂寥,为诗人本就敏感的羁旅之心增添了几分愁苦,唯有凝望着水中的月影来求得些许慰藉。诗句所写之景清冷空旷,所蕴之情惆怅凄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原野空阔,江水清澄的月夜美景。[例]淮河经江苏入长江一段,水面浩渺;到了晚上,万籁俱寂,节令又已经进入深秋,岸边纵然有树,也早已木叶稀疏乃至尽脱;一眼望去,越发显得空旷寂寥。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也是这种情境。(钱仲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全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解题】这是诗人在旅途中写的诗。建德江是流经浙江省建德县境内的一段新安江水。诗写船儿在云雾缭绕的江中小岛边停泊,苍茫的暮色增添了流浪异乡的愁绪。远望空旷辽阔的原野,好像天幕比树还低,似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近看清澈的江水,映在水面的月亮好像是在亲近自己,又多少给人一些安慰。诗中淡淡的乡思,脉脉的烦愁,与幽清的江边晚景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清丽的图画。诗的后两句为写景名句,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注释】宿(sù):过夜。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泊(bó):停船。客:旅行者。这里指作者自己。旷(kuàng):辽阔。【全诗鉴赏】这是一首以刻写景物出色,且成功地抒泄了作者情怀的景情交融的著名五言绝句,为孟浩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秋,诗人漫游越中之时。“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的一段;浙江有二源,北源为新安江,南源为兰溪,二源在建德县城东南会合。起句“移舟泊烟渚”,写舟中,点出江上,意为将船泊停在江中水气笼罩的小洲边,既点题,又为以下的抒情写景张目。次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点出夜宿,意为停舟于烟气迷茫的洲渚,暮色中引起一番新的愁思。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是排遣仕途失意、穷愁苦闷之作。他是一位不甘隐没而又不得不终身隐没的诗人,曾在《归终南山》诗中感慨系之地咏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引起唐玄宗的极其不满而发放回襄阳老家。作本诗之前两年,即开元十六年(728)冬,诗人冒雪入京应试,然而科场失意,于十七年冬又冒雪返里。还襄阳后不久,又离乡赴洛阳,旋又自洛之越,遍寻越中山水佳胜。诗人从洛阳动身时曾写《自洛之越》一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记世上名。”可见,诗人的追寻山水,同谢灵运一样,是一种愤世、遁世的表现,而他的山水诗亦大多作于这次考进士落第后长期漫游吴越之地途中,情调低沉而微露疾愤心理。当他“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初下浙江舟中口号》),游踪至建德江上时,正值夜晚之时,泊舟夜宿,凭舟闲眺,暮色四合之中,更觉前途迷茫,旧愁未消,更起一段羁旅怀思之情,是为“新愁”。故于本诗,不可但欣赏其写景之工妙,而不见其“客愁”之所在。在手法上,开头两句也极有特点。“日暮”与“泊”、“烟”联系紧密,因日暮而泊舟停宿,亦因暮色而使江面水气迷蒙。同时,“日暮”又是撩起“客愁”之具体时、空原因。两字简约,联接上下两句,通过时间、地点、环境之点写,自然而然地引出“客愁”,可谓针线密切,笔法有致。又一般绝句之章法,于首句起,继句承,第三句转,然本诗异乎此,三四一联作对而结,而转则置于“客愁新”三字,将承转两任均移于继句担之,格式少见。三、四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为一对句,铺写景物。暮江闲眺,月光水色之中,诗人见到:原野平旷,天空广袤,遥望远方天际,好象天比树还低;江清月朗,一顷澄澈,俯看水中月影,倍觉分外亲近、可爱。旷野烟树,江水朗月,极目如画,历历在观,确为写景之名句。其中“旷”与“低”、“清”与“近”相依相存,搭配有致,匠心独妙。因“旷野”而觉“天低树”因“江清”而觉“月近人”;反之,又因“天低树”而极显“野旷”,因“月近人”而极显“江清”。此,通过审美视觉中景物幻比及诗人主体情感变化活动之描写,做了一次出色的意象传达,把诗人孤身夜宿江渚,心随明月而去的心境烘托而出。“低”、“近”二字,均为形容词转作动词,分别与“旷”、“清”配合在一起,极其传神,使所写景物特色倍显而出。此联出色,不止于单纯写景状物之工,更在于景中融进了作者孤寂怅惆之情,与前面的“客愁新”相呼应。试想:天地空旷寂寥,惟有冷清江水与江中月影与旅人为伴,诗人满怀愁绪,视近眺远,在这宁静而广漠的宇宙中索思观照。我邀明月,明月邀我,无不亲近之至,于是胸次大开,寂孤之愁心终于得到了些许慰藉。而欣悦之余,江水复不明净,皓月复又水中,诗人之愁情复又再起。故此两句字面虽未见写情,但画面上不见表现的,读者从氛围渲染中未必体会不到,所以只此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诗人羁旅惆怅、思念故乡、仕途失意、理想幻灭、人生坎坷……,种种失意人生之“愁”情已跃然纸上,无需再加任何言说了。情在景中,如花在镜中,月在水中,在此,艺术的隐与显、虚与实关系处理的极其成功,为情与景妙合无垠之佳句。故沈德潜评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此联在艺术表现上还另有特点。原野空旷,江面平碧,月映水中,如此珲穆优美之江上夜景为何反与诗人徒添新愁呢?是因旅人孑然一身,客游在外,愈逢美景而愈触情思。故此联实以反衬手法,以美景写哀愁,倍觉其愁。历代评孟浩然诗之风格为冲淡、清旷,此诗正复如此。全诗风韵天成,思与境谐,含而不露,于恬淡中见味,使人涵咏不尽,为一意境清远的山水佳作,同时亦为唐代山水诗创作中清淡一派优秀成就之代表作品之一,至于本诗及其它孟诗中山水与行旅相结合的表现特点,在推动谢眺所开创的山水与行旅题材相结合的创作新风,使山水题材彻底地从玄言诗的颓风陋习中解放出来,并开创盛唐山水行旅诗创作风气方面,其成绩就更值得肯定了。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处】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意思】四野空旷,天显得比树还低;江水清澄,水中的明月与人靠得那么近。诗句以空旷、清寂之景,写孤独、寂寞之情。“写景,而客愁自见”(沈德潜《唐诗别裁》)。“‘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张谦宜《絸斋诗谈》)【鉴赏】日暮时分,诗人将小船停泊在建德江畔沙洲岸边,随着夜色的降临愈发生出浓浓的愁思。旷野一望无际,穹盖似的夜空似乎低垂下来,几乎接触到树梢之上。一泓平静清澈的江水之中,明月的倒影别样地清晰明亮,与船上的自己格外接近。诗人将天穹、旷野、清江在静谧的夜幕下完整地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然而天地之间的旷远又伴随着形影相吊的寂寥,为诗人本就敏感的羁旅之心增添了几分愁苦,唯有凝望着水中的月影来求得些许慰藉。诗句所写之景清冷空旷,所蕴之情惆怅凄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原野空阔,江水清澄的月夜美景。[例]淮河经江苏入长江一段,水面浩渺;到了晚上,万籁俱寂,节令又已经进入深秋,岸边纵然有树,也早已木叶稀疏乃至尽脱;一眼望去,越发显得空旷寂寥。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也是这种情境。(钱仲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全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解题】这是诗人在旅途中写的诗。建德江是流经浙江省建德县境内的一段新安江水。诗写船儿在云雾缭绕的江中小岛边停泊,苍茫的暮色增添了流浪异乡的愁绪。远望空旷辽阔的原野,好像天幕比树还低,似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近看清澈的江水,映在水面的月亮好像是在亲近自己,又多少给人一些安慰。诗中淡淡的乡思,脉脉的烦愁,与幽清的江边晚景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清丽的图画。诗的后两句为写景名句,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注释】宿(sù):过夜。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泊(bó):停船。客:旅行者。这里指作者自己。旷(kuàng):辽阔。【全诗鉴赏】这是一首以刻写景物出色,且成功地抒泄了作者情怀的景情交融的著名五言绝句,为孟浩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秋,诗人漫游越中之时。“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的一段;浙江有二源,北源为新安江,南源为兰溪,二源在建德县城东南会合。起句“移舟泊烟渚”,写舟中,点出江上,意为将船泊停在江中水气笼罩的小洲边,既点题,又为以下的抒情写景张目。次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点出夜宿,意为停舟于烟气迷茫的洲渚,暮色中引起一番新的愁思。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是排遣仕途失意、穷愁苦闷之作。他是一位不甘隐没而又不得不终身隐没的诗人,曾在《归终南山》诗中感慨系之地咏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引起唐玄宗的极其不满而发放回襄阳老家。作本诗之前两年,即开元十六年(728)冬,诗人冒雪入京应试,然而科场失意,于十七年冬又冒雪返里。还襄阳后不久,又离乡赴洛阳,旋又自洛之越,遍寻越中山水佳胜。诗人从洛阳动身时曾写《自洛之越》一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记世上名。”可见,诗人的追寻山水,同谢灵运一样,是一种愤世、遁世的表现,而他的山水诗亦大多作于这次考进士落第后长期漫游吴越之地途中,情调低沉而微露疾愤心理。当他“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初下浙江舟中口号》),游踪至建德江上时,正值夜晚之时,泊舟夜宿,凭舟闲眺,暮色四合之中,更觉前途迷茫,旧愁未消,更起一段羁旅怀思之情,是为“新愁”。故于本诗,不可但欣赏其写景之工妙,而不见其“客愁”之所在。在手法上,开头两句也极有特点。“日暮”与“泊”、“烟”联系紧密,因日暮而泊舟停宿,亦因暮色而使江面水气迷蒙。同时,“日暮”又是撩起“客愁”之具体时、空原因。两字简约,联接上下两句,通过时间、地点、环境之点写,自然而然地引出“客愁”,可谓针线密切,笔法有致。又一般绝句之章法,于首句起,继句承,第三句转,然本诗异乎此,三四一联作对而结,而转则置于“客愁新”三字,将承转两任均移于继句担之,格式少见。三、四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为一对句,铺写景物。暮江闲眺,月光水色之中,诗人见到:原野平旷,天空广袤,遥望远方天际,好象天比树还低;江清月朗,一顷澄澈,俯看水中月影,倍觉分外亲近、可爱。旷野烟树,江水朗月,极目如画,历历在观,确为写景之名句。其中“旷”与“低”、“清”与“近”相依相存,搭配有致,匠心独妙。因“旷野”而觉“天低树”因“江清”而觉“月近人”;反之,又因“天低树”而极显“野旷”,因“月近人”而极显“江清”。此,通过审美视觉中景物幻比及诗人主体情感变化活动之描写,做了一次出色的意象传达,把诗人孤身夜宿江渚,心随明月而去的心境烘托而出。“低”、“近”二字,均为形容词转作动词,分别与“旷”、“清”配合在一起,极其传神,使所写景物特色倍显而出。此联出色,不止于单纯写景状物之工,更在于景中融进了作者孤寂怅惆之情,与前面的“客愁新”相呼应。试想:天地空旷寂寥,惟有冷清江水与江中月影与旅人为伴,诗人满怀愁绪,视近眺远,在这宁静而广漠的宇宙中索思观照。我邀明月,明月邀我,无不亲近之至,于是胸次大开,寂孤之愁心终于得到了些许慰藉。而欣悦之余,江水复不明净,皓月复又水中,诗人之愁情复又再起。故此两句字面虽未见写情,但画面上不见表现的,读者从氛围渲染中未必体会不到,所以只此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诗人羁旅惆怅、思念故乡、仕途失意、理想幻灭、人生坎坷……,种种失意人生之“愁”情已跃然纸上,无需再加任何言说了。情在景中,如花在镜中,月在水中,在此,艺术的隐与显、虚与实关系处理的极其成功,为情与景妙合无垠之佳句。故沈德潜评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此联在艺术表现上还另有特点。原野空旷,江面平碧,月映水中,如此珲穆优美之江上夜景为何反与诗人徒添新愁呢?是因旅人孑然一身,客游在外,愈逢美景而愈触情思。故此联实以反衬手法,以美景写哀愁,倍觉其愁。历代评孟浩然诗之风格为冲淡、清旷,此诗正复如此。全诗风韵天成,思与境谐,含而不露,于恬淡中见味,使人涵咏不尽,为一意境清远的山水佳作,同时亦为唐代山水诗创作中清淡一派优秀成就之代表作品之一,至于本诗及其它孟诗中山水与行旅相结合的表现特点,在推动谢眺所开创的山水与行旅题材相结合的创作新风,使山水题材彻底地从玄言诗的颓风陋习中解放出来,并开创盛唐山水行旅诗创作风气方面,其成绩就更值得肯定了。
【作品提要】
奶娃是麦肯家的第三代,祖父过着奴隶的生活,父亲则抱着“有钱才有自由”的人生哲学,同“有钱的白人一样”贪婪和吝啬。奶娃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还染上了现代文明中的恶习。当奶娃逐渐成长为一名“黑人新贵”之后,那些依旧过着朝不保夕生活的儿时伙伴对他的发迹羡慕不已。黑人新贵和穷苦黑人之间的冲突让他痛心不已,同时也促使奶娃去南方故土寻找自己的“根”。南行中奶娃亲眼目睹了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之间的冲突,以及黑人在废除奴隶制之后与白人之间对抗的继续。祖辈的颠沛流离和儿时在黑人区耳闻目睹的种种不平引起他的深思。最后,奶娃在大自然中接受了古老文明的“再洗礼”,告别了旧我,开始了新生。
【作品选录】
所罗门之歌。推荐。爱诗词网。【作品提要】奶娃是麦肯家的第三代,祖父过着奴隶的生活,父亲则抱着“有钱才有自由”的人生哲学,同“有钱的白人一样”贪婪和吝啬。奶娃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还染上了现代文明中的恶习。当奶娃逐渐成长为一名“黑人新贵”之后,那些依旧过着朝不保夕生活的儿时伙伴对他的发迹羡慕不已。黑人新贵和穷苦黑人之间的冲突让他痛心不已,同时也促使奶娃去南方故土寻找自己的“根”。南行中奶娃亲眼目睹了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之间的冲突,以及黑人在废除奴隶制之后与白人之间对抗的继续。祖辈的颠沛流离和儿时在黑人区耳闻目睹的种种不平引起他的深思。最后,奶娃在大自然中接受了古老文明的“再洗礼”,告别了旧我,开始了新生。【作品选录】“你挺会用瓶子的。猎枪使得好吗?”其中一个上年纪的男人侧身溜到他跟前说。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年轻人已经显过身手,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如今轮到上岁数的人们来试试招数了。他们的手法当然是不同的。他们不用那指名道姓的不堪入耳的脏话来一场唇枪舌剑,也不用挥刀舞棒,不用嘴里喷着热气,揪住对方脖子上的肌肉。他们可能将在另一块场地上来测试他,较量他,挫败他。“是我们那儿的最佳射手。”奶娃撒了个谎。“是这么回事?”“是啊,就是这么回事。”“我们有人过一会儿要去打猎,愿意一块去吗?”“那个×娘的没牙佬也去吗?”“扫罗?不。”“怕我会把他剩下的牙全打掉吧。”那人纵声大笑。“县司法官已经打掉了——用枪托。”“是吗?好啊。”“那么,你来吗?”“我一定来。给我弄支枪就成了。”他又大笑着说:“我名叫奥玛尔。”“我叫麦肯·戴德。”奥玛尔惊愕地眨了眨眼睛,不过没加评论。他只是告诉奶娃,太阳一落就到沿路上行大约两英里处的“金·沃尔卡”加油站去。“一直走过去就到,没有第二条路,你不会找不到的。”“我能找到。”奶娃站起身来走向他的汽车。他摸索着找了一会儿汽车钥匙,打开车门,侧身坐了进去。他摇下了四扇车窗,在后座上找到一条毛巾。他用上衣作枕头,用毛巾作绷带扎上脸上的伤口,伸展开四肢,躺下休息了。他的脚伸出了敞开的车门。×他们的。这些在世界上漫游的算些什么人,竟然要干掉他?当他还在母腹中时,他父亲就想杀死他。可是他生了出来,活了下来。他还熬过了过去的一年。这一年中,他躲避着那每月都要来杀他一次的女人。他也曾像现在这样躺着,把一只胳膊遮在眼睛上,大敞四开地等候着她手中握着的无论什么武器。他也照样挺过来了。有些蝙蝠曾经把他从一个山洞中赶出来——他也已经受过了。而且他从来都没用过武器。今天,他走进一个杂货店询问一下有没有人能够修修他的车,结果,一个黑鬼竟掏出刀子来捅他。然而他还是没有死。这些黑种的尼安德特人现在以为他们在准备做些什么呢?×他们的。我名叫麦肯;我已经死了①。他已经想到,这块地方,这个沙理玛,就要成为他的家了。他的老家。他的家人来自这里,他的祖父和祖母来自这里。一路上,南方的乡亲对他殷勤好客,帮助极大。在丹维尔,他们把他当作英雄,当作崇拜的偶像。在他自己的家乡,他的名字拼出来令人畏惧,遭人嫉妒,让人敬而远之。可是在这里,在他的“老家”,人们不了解他,不喜欢他,还他妈的几乎杀了他。这些人可真是世界上最卑鄙的该绞死的黑鬼。他睡了,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的干扰,睡得安安稳稳。他只是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觉得他看见了吉他俯身瞅着他。醒来之后,他在所罗门先生那儿买了两瓶菠萝汁和一筒饼干。他坐在门前吃着,周围是那几只母鸡。男人们都走了,太阳正在西下,只有孩子们留在那儿看着他吃。他把最后一口菠萝汁灌进喉咙后,一个孩子走上前来问他:“把罐头盒给我们好吗,先生?”他伸出手去,他们抓上罐头盒就跑,用它做游戏去了。他出发到“金·沃尔卡”加油站去。尽管他这辈子还没摆弄过火器,但即使他能找到办法逃避这次狩猎,他也不会采取的。他已经不再回避问题,不再躲躲闪闪、羞羞答答地绕开困难走路了。以前他都是和吉他一起去冒险,这次他可要匹马单枪地干上一场了。他不仅让哈格尔捅过;他还让梦魇中的巫婆抓住过,亲吻过。对于一个大难不死的人来说,其余的一切无非是玩笑而已。金·沃尔卡实在是名不符实。②他是个秃顶的小个子,嘴里嚼着烟草,左腮胀鼓鼓的。若干年前,他曾经是一个黑人棒球队中的著名投手,店铺满墙上都贴着、钉着记载当年光荣历史的照片和奖状,那伙黑人曾经告诉奶娃,在五英里之内没有修车站或值班机械师,他们一点没骗他。“金·沃尔卡”加油站显然好久以前已经破败了。油泵是干干的,那地方连一听汽油也没有。如今这铺面像是用作男人俱乐部之类的场地,而沃尔卡则在后室居住。沃尔卡本人并不去打猎。除他之外,那里已有两个人,一个便是奥玛尔,另一个人白天也坐在所罗门先生店前的门廊处,他自我介绍叫路德·所罗门,不过和店老板并不沾亲带故。他们在等其余的两人,他们在奶娃之后不久也就到了,还开来了一辆旧的“切维”牌汽车。奥玛尔介绍他们俩说,一个叫加尔文·布莱克斯通,另一个叫“小男孩”。加尔文看来是这伙人当中最好相处的。介绍完毕,他就吩咐金·沃尔卡去“给这城里孩子弄双鞋来穿”。金把嘴里的烟草吐出来,在四周翻箱倒柜,总算找来一双厚底粗面皮鞋,上面还沾着一层泥。他们一边从头到脚把奶娃装备起来,一边为他的内衣笑个不停,还揣摩着他的西装背心——“小男孩”想把他那双摔跤运动员的粗胳膊伸进奶娃的上衣里——纳闷奶娃的一双脚出了什么毛病。由于两天来他一直穿着湿鞋湿袜子,他的脚趾上还在往下掉皮。金·沃尔卡让他在脚上洒了些“阿姆及哈默”牌苏打水,然后再穿上他们拿给他的一双粗布袜子。等到奶娃穿好一身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军用工装,戴好一顶编织的线帽子后,他们就打开了几瓶“福尔斯塔夫”牌啤酒,同时开始谈论起枪支。到了这场合,大家边喝边谈,那种卑琐劲头大大减少了。金·沃尔卡递给奶娃一支“温彻斯特”牌的零点二二口径的猎枪。“用过这种零点二二英寸的枪吗?”“没怎么用过,”奶娃说。五个人挤进“切维”车,驶进了日暮之中。奶娃测算着,在十五分钟左右,他们就开上了高地。汽车在狭窄的道路上颠簸着,几个人又聊起了天。他们谈到各种各样的诡计、狩猎、杀戮、失误。不久,太阳落下,月亮升起,银光洒满大地。气温降低,奶娃暗自庆幸头上戴了那顶编织的帽子。汽车继续行驶,拐了几个急转弯。奶娃从后视镜里瞥见了另一辆汽车的头灯,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不知他们会不会遇到别人。天空上这时已露出点点繁星。“抓紧点时间吧,加尔文。浣熊该觅完食回家了。”加尔文把车子驶向一边停住了。“放它们出来吧,”他说着把汽车的一串钥匙递给了“小男孩”。“小男孩”绕到车后,打开舱盖。三条猎犬跳了出来,摇着尾巴东闻西嗅,一声不叫。“你把别基带来啦?”路德问道。“噢,伙计!我们今晚要猎到浣熊了!”几条狗跃跃欲试,紧张地等候着,准备一听到主人发出的信号就立刻冲进树林,这使奶娃极度惶惶不安。他应该做什么呢?除去汽车头灯的两根光柱,两英尺以外周围是一团漆黑。奥玛尔和“小男孩”从后舱中抬出了他们的装具:四盏手提灯、一个手电、绳索、猎枪子弹和一品脱酒水。他们把手提灯一一点着以后,就问奶娃,他愿意用手提灯还是手电筒。他正拿不定主意,加尔文说:“他可以跟我在一起。就给他手电吧。”奶娃把电筒放到了后兜里。“把你兜里的钥匙链掏出来,”加尔文说。“弄出的响声太大了。”奶娃照嘱咐他的话做了,然后接过金给他的猎枪,还有一段绳子。他们轮流从酒瓶喝着酒,他也喝了一大口。猎狗在四下里脚步无声无息地轻轻走着,它们喘着气,真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加尔文和奥玛尔都在他们的双筒猎枪里装好两种子弹:一边是零点二二的子弹,一边是大号铅弹。“小男孩”拍了一下手,三条猎狗立刻像离弦的箭一般地嗥叫着朝黑夜中跑去。奶娃本以为猎人也会立即跟着跑去,但他们却安详地站着,聆听了片刻。“小男孩”轻声笑着摇了摇头。“别基跑在最前边。咱们走吧。加尔文,你和麦肯走右路。我们走这头,沿着峡谷包抄过去。现在不要射熊。”“我要是看见熊就开枪,”加尔文一边和奶娃走开,一边说着。他们离开“切维”汽车时,奶娃在路上注意到的那辆汽车加速驶了过去。显然,他们这队猎人已经凑齐,那车同他们无关。加尔文在前面引路,手提灯在他手中低低地摇晃着。奶娃打开了手电筒。“最好省着点电,”加尔文说。“你现在还用不着它呢。”他们一步步地缓缓走着,方向似乎是朝着犬吠而去,不过奶娃心里没底。“这地方有熊出没吗?”他问道,希望让人听起来口气像是感兴趣而不是迫不及待。“只有我们,手里拿着枪。”加尔文笑着说,突然黑暗吞没了他的身影,只有那低低摇曳着的灯光标出了他的踪迹。奶娃起初目不转睛地盯着灯光,后来才醒悟过来,这样一来,他就对周围什么都看不见了。他要是想让眼睛适应黑暗,就一定要看可能见到的东西。一声长长的呜咽从他们左方的树林中的某个地方飘过来。那声音听起来就像一个妇女的嗓音,抽噎之声交融在猎犬的吠叫和男人的吆喝之中。过了几分钟,远远传来的狗叫和那三个男人的喊声止住了。在飒飒风声中只听得见他和加尔文的脚步声。奶娃很花了一阵时间才琢磨出怎样抬腿落脚才能躲开树根石块的磕磕绊绊;怎样把一棵树和树影分清;怎样弯腰低头才能避开加尔文在前面顺手拽住的枝条反弹回来,不致扫到他的脸上。他们朝高处走着。加尔文不时停住脚步,举起提灯仔细察看一棵树,从离地面三英尺的地方一直往上看到他手臂所及的高度。有时候他又用灯照着地面,蹲下来盯着泥地辨认着。每这样做一次,他好像都在悄声说着什么。不管他发现了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奶娃也没有问他。奶娃一心想做的事就是保持警觉,只要有野兽接近,管它是什么动物,就马上开枪射击,同时提防着他们中的某个人会试图谋害他的生命。白天他刚到沙理玛一小时,就有个年轻人打算当众杀害他。此时在黑夜的掩护之下,这几个上年纪的人能够对他怎么下手,他可只能瞎猜了。他又听到了那女人抽泣的声音,便问加尔文:“这到底是什么声音?”“回音,”他说。“莱娜山谷就在前边,赶上风从某个方向吹,就会发出这种响声。”“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女人在哭。”奶娃说。“那是莱娜。老乡们都说有个叫莱娜的女人在那地方哭。这才有了那么个地名。”加尔文停住了脚步,但是他停得太突然,正在沉思着关于莱娜的奶娃一下子撞到了他身上。“嘘!”加尔文闭上眼睛,朝风摆了摆头。奶娃只能听到狗又叫了起来,他想,不过比刚才的叫声更急促了。加尔文呼哨了一声。一个远远的口哨声应答着他。“野种!”加尔文激动地脱口喊道。“狸猫!来,伙计!”他着实往前一跳,奶娃也照样紧随着。他们现在仍在走着上坡路,步速可加快了一倍。这是奶娃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长途跋涉。得有几英里了,他想道;我们应该已经走了几英里了。几小时了;从加尔文吹口哨算起足有两小时了。他们继续前进,加尔文一味大步流星地朝前赶,只是偶尔喊上一声,再停下脚步听听回应。星移斗转,奶娃已经周身无力。他和加尔文手提灯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拉越大。他比加尔文要小上二十岁,但他发现自己却跟不上他的步伐。他的腿脚已经动转不灵了——遇到大石头,宁可踩上去也不想绕过去了,他拖着两脚,在突出地面的树根中吃力地挪动着,而且,这时加尔文已经不在他紧前面,他得自己把撞到脸上来的树枝拨开了。多使一份力气来低头和拽枝,跟走路一样乏人。他的呼吸也越来越急促,只想能一屁股坐下来喘口气。他相信他们已经兜过圈子就要同另外三人合围了,因为他似乎已经是第三次看到远处的那块高出一倍的巨石了。他们非兜这圈子不可吗?他不清楚。这时他觉得好像听人说过,某些猛兽在遭到追捕时是兜着圈子跑的。是不是狸猫也这样呢?他甚至不晓得狸猫长得是什么样子。他终于抵御不住疲劳的侵袭,一屁股坐了下来;他要是只放慢脚步倒好了,这一坐可犯了大错,等他重新站起身来,只觉得两脚生疼,他那条短腿更是痛苦难言,只能一瘸一拐地跛行了。没过多久,他一次至多只能走上五分钟,就要停住脚步,靠在溢出清香的树脂的树干上歇一阵。加尔文的提灯这时成了在树丛中忽隐忽现的一丝星火了。最后,奶娃一步也不能再走了,只好歇了下来。勉强挣扎到下一棵树,他便瘫倒在地,把头向后歪在树皮上。他们要是想笑,就让他们笑吧,他反正不走了。他只觉得心脏已从颏下离开了他,后来才又复归胸腔中的原位。他伸开两腿,从后裤兜里掏出手电,把“温彻斯特”牌猎枪放到了右腿旁边。现在一歇下来,他才感到太阳穴在怦怦直跳,刚才行路时由树枝抹到脸上的叶汁和树液,在夜风的吹拂下,使伤口刺痒难耐。等到缓过气来,呼吸差不多正常了,他开始琢磨自己坐在这蓝岭县境的密林之中到底所为何来。他来此本要循着当年派拉特徒步跋涉的足迹,去寻找她可能拜访过的亲戚,去尽可能发现金子的线索或者证实金子已不再存在。他怎么会把自己先是卷进一场用破瓶子对付刀子的格斗,然后又卷到这场狩猎中来了呢?他想道,无知啊,还有虚荣。他没能早些有所警觉,没能看到身边到处都已出现的种种征候。也许这是黑人的一连串卑劣手段,但他本该猜测到、觉察到的,而他没能事先看出来,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在另一处地方轻易地受到了款待,是不是这么回事呢?也许,在丹维尔所沐浴到的英雄崇拜(已经隔了两代)的光辉也使他盲目起来。或许,在罗瑙克、彼得兹伯里、新港新闻里的人们的眼睛并非因欢迎和钦敬而闪光。也许他们只不过感到好奇和开心。他在任何一处地方都没有逗留很长时间,因此发现不了真情。他只是在这儿吃一顿饭,在那儿加一箱油——唯一的一次真正接触是买那辆汽车,在那种特定环境下,卖主对买主当然是和蔼谦恭。在他需要仔细修理汽车时,情况也与此相仿。这些人的不开化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多疑。易怒。找碴和排外。暴躁。褊狭,嫉妒,奸诈和邪恶。他并没有什么举动不妥,却招来了他们的轻蔑。他只不过说了一句可能得买一辆车,就惹起了周围的一触即发的敌意。为什么他们不采取罗瑙克卖给他汽车那人的态度呢?因为他在罗瑙克时并没有汽车。而在此地,他已经有了一辆,却要再买一辆,也许正是这件事惹恼了他们。何况,他并没有暗示他要以旧换新。他只是流露说要扔掉这辆“破”车,再另买一辆。可是又怎么样了呢?他要怎么花自己的钱,有他们什么事?不该对他竟然……应该。这个字眼儿听起来太陈旧了,老掉牙了,该弃置不用了。应该。如今在他看来,他总在想着或说着,他不应该遭到某种厄运或受到某人虐待。他曾对吉他讲过,他不“应该”受他家庭的束缚,憎恨或者其他。他甚至不“应该”去听取他的父母向他和盘托出的全部不幸和彼此谴责。他也不“应该”受哈格尔的报复。可是,为什么他的父母要把他们的问题告诉他呢?要是不告诉他,又该告诉谁呢?既然一个陌生人都要杀死他,哈格尔当然就更可以,因为她认识他,是他把她像咂过滋味后的胶姆糖一样抛弃了——她也有权利要杀死他啊。显然,他认为他只应该为人所爱——不过要保持一点距离——别人对他应该有求必应。而作为回报呢,他得……什么?让人高兴?对人慷慨?可能他认真说的话无非是:我对你的痛苦没有责任;我可以和你同甘,但不能和你共苦。这都是些烦人的想法,可是总也摆脱不掉。月光之下,他孑然一身地躺在地上,连那使他记起是同别人一起来到林中的犬吠声都没有,他的自身——那个所谓“人格”的外壳——让位了。他只能看到他自己的手,而看不到他的脚。他只是他的呼吸,现在越来越缓慢的呼吸,他还是他的思想。他的其余部分都已经消失了。于是这些想法就畅通无阻地来了,没有别人拦挡,没有他事干扰,甚至也没有他本人目光的妨碍。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帮助他——他的钱不成,他的车不成,他父亲的声名不成,他的西装不成,他的皮鞋也不成。事实上,这些全是他的绊脚石。除去他那块破表和他那装有大概二百块钱的钱夹之外,他上路时所带的行装用品都已丢失殆尽:他的提箱中装有的苏格兰威士忌、衬衫、为盛金口袋留的空地;他的鸭舌帽、他的领带、他的衬衫、他的三件头西装、他的短袜、他的皮鞋。他的表和他的二百块钱在这人迹不见的露天野外,是毫无用处的,在这种地方,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就是与生俱来的身体,余下的便只有学着去应用的本领。以及坚忍的品德。还有视、闻、嗅、味、触——还有他自知他所不具备的其他官能与意识:在需要感觉的一切事物中,要有一种分辨能力,一种生命本身可以仰仗的能力。加尔文在树皮上看到了什么?在地面上看到了什么?他当时怎么说的?他听到了什么,怎么就知道发生了意外的事情,而且知道是远在两英里——或者还要远——之外,而且还知道那意外之事是另外一种野兽,就是狸猫呢?他依然能够听到他们——刚才那几个小时里他们那种说话的口吻依然留在他的耳畔。他们是在互相打着信号。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等着不睡?”“就在这儿?”一点一点地,一切都就绪了。狗,人——没有一声是空叫乱喊,全都是指示方位与距离的信号。人和狗在互相交谈。他们用一种特殊的声音谈着特殊的、复杂的事情。其中有一条狗在一声长嗥之后,又接上一声很不一般的吼叫。那低低的长嗥听起来像是一个低音大提琴发出的男低音,意思是狗已经明白并做了某件事情。狗还对人讲话:短促信号的吠声——间隔均匀而宽大——每三四分钟叫上一次,可能持续了有二十分钟。这是类似雷达的一种信号指示,告诉人:它们在什么地方,它们看到了什么东西,以及它们想对此采取什么行动。而人则通知它们,同意,或改变方向,或返回原地。所有那些尖啸,那些由高到低迅速变换的吠叫,那些拖得长长的呼号,那些号音,那些鼓声,那低低的流水般的哗哗声,那芦笛声,那短号的单薄的咦咦声,那低音大提琴的嗡嗡声。这些全都是语言。是人们在家中想要狗跟上他们时用腮帮倒吸气发出声音的延伸。不,这不是语言,是早在语言之前就已存在的信号。是早在书写文字出现之前就存在的符号。是人类和动物彼此确实在交谈的时代的语言;是一个人可以和一只猿坐在一起谈话的时代的语言;是一个人可以和一只虎共用一棵树,而且彼此了解的时代的语言;是人和狼跑在一起,而不是人逃避或追逐狼的时代的语言。而他则是在蓝岭山脉之中,在一个发散出香甜气味的桉树之下听到这种语言的。而如果他们能够和动物交谈,动物也能和他们交谈,他们对于人类还有什么不解的呢?或者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地还有什么不解的呢?加尔文在寻找的还不仅仅是踪迹——他对树木低语,和土地密谈,他触摸着它们,就像一个盲人抚摸着一页盲文,用指端的触觉读出含义。奶娃在树皮上蹭着后脑勺。这是吉他所思念的南方的东西——树林、猎手、杀戮。但吉他也让某些东西,譬如库柏牧师的疙瘩、扫罗缺的牙齿,还有他自己的父亲的惨死,伤害了,吓坏了。奶娃刹那间感到对他们所有的人的一阵激情的冲动;就在这荒野之中,在这清香的桉树之下,谛听着人们跟踪一只狸猫的音响,他觉得他如今理解吉他了。当真理解他了。在他大腿的两侧,他都感到了清香的桉树隆出地表的根部在摩挲着他,就像一个老祖父的那双粗糙却充满父爱的手在抚爱着他一样。他感到既紧张又放松,就把手深深地陷进草丛之中。他试着用指尖去听,听一听要是大地有什么要说的话,到底在说些什么,而它果然很快就告诉他,有人站在他背后,他马上把一只手举到脖子上,刚刚来得及抓住套紧在他脖子上的绳索。绳索紧紧地像刀刃似地勒住他的手指,深深地陷进皮肉之中,他只好松开了手。这时绳索便套紧了脖子,勒得他喘不上气来了。他觉得他听到了自己喉咙间发出的咯咯声,看见眼前一阵阵缤纷的色彩在飞舞。当乐声随着彩光而来时,他知道他已经刚刚吸进了世上留给他的最后一股清香的空气。他的生命在他面前闪过,完全和他过去听说过的一样,只是这生命只包含有一个形象:哈格尔满怀柔情地朝他俯下身来,用可以想见的最亲密的性感姿态抚爱着他。在这幅画面中,他听到那个拉住绳索的人的声音说道:“你的日子已经到了。”在这弥留之际他心中充满悲伤,为在他的朋友的指尖触摸中离开这个世界感到难过,于是,他松弛了一下,这时,那种压倒一切的忧郁充塞着他,他感到缠在他那青筋直绷的脖子上的粗绳也松弛了,有那么短短的一瞬,绳索留给了他一点空隙,让他得以喘了口气。但这次吸进的是一口生命之气,不是垂死的咽气。哈格尔、彩光、音乐全都消失了,奶娃抄起身边的“温彻斯特”猎枪,拉开枪栓,扣了下扳机,朝跟前的大树开了一枪。引爆声吓了吉他一跳,绳子又放松了。吉他又往回拉绳子,但奶娃知道他的朋友这样一来就非得双手使劲不可。他便把猎枪尽量对着背后,笨拙地再次扣了扳机,结果打中了树枝和泥土。他正在琢磨枪里还有没有弹药,这时却听到了就在正前方不远的地方有那三条刚才追逐狸猫的猎犬的狂野而美妙的吠声。绳子落在了地上,他听到吉他调头飞速地穿过树木跑开了。奶娃站起身,握住手电筒,朝脚步跑动的声音的方向照去。除去抖颤的树枝以外,他什么都没看见。他一边揉着脖子,一边循狗叫声走去。吉他手中没枪,要不他就会用了;因此,奶娃觉得握着枪朝狗走去是安全的,尽管枪里已经没有子弹了。他没走错,他的方向拿得很准,他来到了加尔文、“小男孩”、路德和奥玛尔跟前。他们一个个都蹲伏在地上,前面几步远就是那几只狗,树上一只狸猫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幽光。狗在拼命蹿上树,而猎人们正在斟酌是把狸猫射死,还是打伤它一条腿,让它跳到地上,由狗去撕咬,或者用什么别的办法。他们决定把它打死在蜷伏的树上。奥玛尔站起身来提着灯向左边一晃。狸猫随着灯光往外爬了一段。这时“小男孩”瞄准了就是一枪,刚好打中狸猫的左前腿,登时它就从树枝中摔下来,落入别基和它的伙伴的口中。狸猫虽伤犹斗,几条狗竟奈何不了这只生命力极强的野兽,后来加尔文一声尖啸,命令狗闪开,又给了狸猫一枪,两枪,这时那家伙才停止了挣扎。他们举灯照着猎物的尸体,兴高采烈地咕哝着那家伙的尺寸、凶猛和一动不动的样子。四个人全都跑下来,取出绳索和刀子,砍下手腕粗的一根树枝,把它和狸猫捆紧,准备扛上猎物,走上一段长路返回。他们只顾自己高兴,过了好长一会儿才想起问奶娃刚才他在那后面对什么开了枪。奶娃把抬着的猎物稍稍举高了一点说:“我把枪掉在地上了。我绊在枪上就走了火。等我拣起来又走了一次火。”他们爆发出一阵笑声。“绊上了?你把保险打开干吗?是不是你吓慌了?”“吓死了,”奶娃说。“吓得要死了。”他们吆喝着,大笑着一路走回到汽车跟前,他们逗着奶娃,撺掇他继续讲点他怎么害怕的情况。他对他们讲了,他自己也笑着,笑得有力,笑得响亮,笑得长久。那是开怀大笑。他发现自己仅仅由于走在大地之上便振奋不已。走在大地上就像是他属于大地;就像他的两腿是庄稼的茎,是树木的干;他的部分躯体就这样往下延伸,延伸,直扎进石头和土壤之中,感到在那里十分畅快——在大地上,在他踏脚的地方。他也不跛了。他们在金·沃尔卡的加油站迎来了朝阳,那是他们熬过一夜之后又看到的日出。奶娃成了他们的笑柄,不过他们的玩笑是善意的,和他们出发时那种嘲弄的大笑大不一样。“你走运,总算九死一生。狸猫不是什么问题,这地方的黑人才是问题哪。趁着我们围住那狸猫,而树上那鬼家伙要咬我们和猎狗的当儿,远远地放了一枪。是朝着树林子打的。几乎要把他自己的脑袋打掉了。你们这些城里的小伙子难道不知道怎么把握自己吗?”“你们这些乡下黑鬼把我们彻底打败喽。”奶娃回答说。奥玛尔和“小男孩”拍着他的肩膀。加尔文冲路德叫道:“去叫一下渥涅尔。告诉她把早餐准备好。我们马上就动手剥狸猫皮,我们进厨房时个个都会有个好胃口的,让她最好给我们吃个痛快!”奶娃随着他们来到加油站背后,那里有一小块水泥地,上面遮着白铁瓦楞顶子,那只死狸猫在地上躺着。奶娃的脖子肿了,只要一低头就疼。奥玛尔把捆着狸猫四条腿的绳子割断。他和加尔文把狸猫翻过来,让它肚皮朝上,四肢摊开着。多么纤细的脚踝啊。“人人都想要一个黑人的命。”加尔文按住狸猫两条劈开的前腿,奥玛尔从它胸部割开长着鬈毛的皮,往下一直切到阴部。然后又往上,剖皮的刀法十分干净利落。“不是他的死掉的生命;我指的是他的活的生命。”奥玛尔切到阴部时,割下了阴茎,但把阴囊完整地保留下来了。“那就是我们的身份上所赖以存在的条件。”奥玛尔绕着狸猫的四肢和脖子剥着皮。然后他把整个毛皮褪了下来。“要是一个人连选择为何而死的自由都没有,那他的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呢?”在他的手指下,那透明的真皮像薄纱似地撕破了。“人人都想要一个黑人的命。”这时,“小男孩”跪下去,把肉从阴囊到下巴划开。“美,是我所放弃的又一样东西。”路德这时回来了,在大家休息的时候,他用灵巧的动作像挖苹果核似地切下了狸猫的直肠。“我希望我永远不必问我自己那个问题。”路德把手伸进狸猫的肚皮,掏出了内脏。他把手伸进肋骨到膈膜的胸腔间,仔细地切剖着,直到全都卸开。“这和爱有关。除去爱以外还有什么呢?难道我要爱我所批判的东西吗?”然后,他拽起气管和食管,把它们放松,使它们弹回原位,再用他的小刀一下切断。“这和爱有关。还有什么呢?”他们转过身来对奶娃问:“你想要这颗心吗?”他们问得很突然,奶娃还没来得及思索,他就已经把两手伸进了狸猫的胸腔。 “不要连上肺,好吧。把心拿下来吧。”“还有什么呢?”他找到了心,往起一拽。心从胸腔里轻而易举地取出来了,就像蛋黄滑出蛋皮一样。“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呢?”这时,路德又把手伸进狸猫的腹腔,把肠子内脏猛地一下全都拽了出来。肠子从直肠连接的肛门处像个空管子似的直响。路德把内脏和肠子都丢进一个纸口袋里,与此同时,其余的人开始用水冲刷、清洗、搓盐、束紧、抻直,然后把狸猫调过身来,让血水滴到它的毛皮上。“你们打算拿它干吗呢?”“吃肉!”一只孔雀滑翔开去,停在那辆蓝色“别克”轿车的顶篷上。奶娃望着狸猫的头部。舌头还在嘴里平搁着,已经和夹心面包一样不能伤害别人了。只有那绿幽幽的眼睛还会在夜间吓人。(胡允桓 译)注释:①因为他姓“戴德”(死)。②原文为KingWalker,此姓名亦可理解为“沃尔卡王”或“大个子沃尔卡”。【赏析】《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代表作,获1978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全国书籍评议会奖。译本在11个国家发行。选文“蓝山狩猎”承续了福克纳在《熊》中所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原始主义观点。《熊》试图说明,没有受到现代社会侵害的人可以把自然之美传授给尚在童年的人;《所罗门之歌》则认为,即使是已经沾染了现代生活恶习的青年人,只要愿意在大自然中接受古老文明的“再洗礼”,就能返璞归真,如选文中奶娃狩猎前后的心理变化。狩猎之前奶娃的心理状态是:他只应该被人所爱,别人对他应该有求必应;而他对别人的痛苦却不负责任,他可以和别人同甘却不能和别人共苦。全然一副为现代文明“熏染”之后的利己主义。但当他在蓝山与自然相融时,他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刹那间感到对他们所有的人的一阵激情的冲动;就在这荒野之中,在这清香的桉树之下,谛听着人们跟踪一只狸猫的音响,他觉得他如今理解吉他了。当真理解他了”。奶娃心理状态的转化也表现在奶娃回归自然时心理上从觉醒、彷徨、痛苦到最终胜利的一个转变过程。如选文中的那段“等到缓过气来,呼吸差不多正常了,他开始琢磨自己坐在这蓝岭县境的密林之中到底所为何来。他来此本要循着当年派拉特徒步跋涉的足迹,去寻找她可能拜访过的亲戚,去尽可能发现金子的线索或者证实金子已不再存在。他怎么会把自己先是卷进一场用破瓶子对付刀子的格斗,然后又卷到这场狩猎中来了呢?他想道,无知啊,还有虚荣。他没能早些有所警觉,没能看到身边到处都已出现的种种征候。也许这是黑人的一连串卑劣手段,但他本该猜测到、觉察到的,而他没能事先看出来,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在另一处地方轻易地受到了款待,是不是这么回事呢?”这一段描写表达了奶娃逐渐从过去的空虚、迷乱、失去理性的生活中渐渐有所觉醒,他逐渐感到“他的生命在他面前闪过,完全和他过去听说过的一样,只是这生命只包含有一个形象:哈格尔满怀柔情地朝他俯下身来,用可以想见的最亲密的性感姿态抚爱着他。在这幅画面中,他听到那个拉住绳索的人的声音说道:‘你的日子已经到了。’”在这破茧新生的过程中,奶娃的心里一度彷徨、痛苦,他感到“在这弥留之际他心中充满悲伤,为在他的朋友的指尖触摸中离开这个世界感到难过,于是,他松弛了一下,这时,那种压倒一切的忧郁充塞着他……”之后奶娃挣脱了过去的桎梏,“他感到缠在他那青筋直绷的脖子上的粗绳也松弛了,有那么短短的一瞬,绳索留给了他一点空隙,让他得以喘了口气。但这次吸进的是一口生命之气,不是垂死的咽气。”——奶娃终于脱茧新生。这一段以“泛神论”的思维方式成功地刻划了黑人从被压抑的心理到精神回归的胜利,富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文章利用蒙太奇的表现方式——将现实场景和背景生活进行对比,明叙暗喻,多棱镜一样折射出既夺目又耐人寻味的生活色彩。如选文中给狸猫剥皮一段:奥玛尔把捆着狸猫四条腿的绳子割断。他和加尔文把狸猫翻过来,让它肚皮朝上,四肢摊开着。多么纤细的脚踝啊。“人人都想要一个黑人的命。”加尔文按住狸猫两条劈开的前腿,奥玛尔从它胸部割开长着鬈毛的皮,往下一直切到阴部。然后又往上,剖皮的刀法十分干净利落。“不是他的死掉的生命;我指的是他的活的生命。”奥玛尔切到阴部时,割下了阴茎,但把阴囊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那就是我们的身份上所赖以存在的条件。”作者在给狸猫剥皮这个真实的场景中插入与场景毫无关系的潜意识,插入说话人与狸猫剥皮毫无关系的心理活动,将人的表层和深层的意识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让黑人的悲惨命运叠加到狸猫剥皮这一血淋淋的场景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情感和思绪。这里的“阴茎”象征着黑人文化精神的根基,但是他们身上赖以存在的条件却被无情地“割去了”,形象地表现了黑人生活的无情现状——无根基性、无归属感。这时,“小男孩”跪下去,把肉从阴囊到下巴划开。 “美,是我所放弃的又一样东西。” 这里,狸猫被切割的场景表现了身体的不完整,这象征着身份的缺失,黑人只能以残缺的身份主体存在于白人社会,而主体身份的残缺又让黑人无法全面追求属于自身的完整生活,从而不得不放弃许多,比如文中所提到的对美和爱的追求。在选文中,狸猫一步步被肢解,主人公奶娃在现实生活逼迫下一步步放弃自我,甚至来不及作出反抗和思考,如选文中的对话:他们转过身来对奶娃问:“你想要这颗心吗?”他们问得很突然,奶娃还没来得及思索,他就已经把两手伸进了狸猫的胸腔。 “不要连上肺,好吧。把心拿下来吧。”……路德把内脏和肠子都丢进一个纸口袋里。与此同时,其余的人开始用水冲刷、清洗、搓盐、束紧、抻直,然后把狸猫调过身来,让血水滴到它的毛皮上。“你们打算拿它干吗呢?”“吃肉!” 至此,文中通过狸猫剥皮这一段所表达的潜话语——对黑人悲惨生活的侧面烘托和对白人社会的残忍血泪控诉——臻于极致。这种现实与潜意识的对话,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文中黑人的生活习俗和传说处处可见,在这样一幅黑人世界的风俗画中,作者又将精彩的故事与严肃的现实熔于一炉,因此广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武新玉)
【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朱门:红漆大门,借指富贵人家。此联的意思是:富贵人家吃剩的酒肉已经发臭,而外面路上却有因饥寒而死的尸骨。后用来反映社会中贫富悬殊,从而斥责富豪的骄奢淫逸与冷漠麻木。【鉴赏1】诗人满怀义愤,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一边是“酒肉臭”一边是“冻死骨”,近在咫尺,荣枯各异。前人在揭示阶级社会贫富对立方面的语句甚多,但都远逊于杜甫这两句诗,难怪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鉴赏2】豪富之家奢侈浪费,酒肉都腐烂发臭,也没有人吃,而朱门之外的路边却到处是冻死饿死的穷人,无人埋葬。不过是朱门之里朱门之外,一门之隔,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世界。富者宴饮达旦,醉生梦死;穷者饥寒交迫,朝不保夕。这两句诗歌以对比手法表现出统治者淫乐的生活以及黎民百姓饥寒交迫的残酷现实,以巨大的事实反差,传达出诗人内心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怒不平。后人常用此句表现世间残酷的贫富差距。【全诗】点击进入【题解】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初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初,离长安赴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探家,途经骊山,适逢玄宗带着杨贵妃等在华清宫避寒作乐;回家后则见妻儿冻馁、幼子饥卒之惨状,百感交集,乃作是诗。题曰“咏怀”,实乃融咏怀、纪行、纪事于一篇,将长安十年和这次途中的所经、所历、所闻、所见;自己的爱国、忠君、忧民、念家,以及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鸿篇巨制。勇敢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奢糜腐朽,忠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惊心动魄。其时,安禄山叛军已于范阳起兵,只是消息尚未传到长安。诗人凭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已预感到时局险恶,故诗中笼罩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忧患气氛,正是大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真实写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杜甫的忠君思想是比较严重的,但在这关系到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终于使他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大大突破了他难免迂腐的观念和道德规范,谱写出这一气势磅礴的抨击时政的史诗。此五百字是杜甫长安十年求仕生活的全面总结,标志着诗人旅食京华十年中思想上、艺术上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在他一生诗歌创作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赏析】此诗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回奉先县探家之时。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求得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从九品小官。官定后,回奉先探家。此时安禄山起兵范阳的消息尚未传至京师,但诗人已敏感到大乱将至。杜甫将自己此次探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首千古不朽的长篇杰作。这首诗长达五百字,可分三大段:从开首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集中抒写自己辅君济民、窃比稷契的平生志向,壮志未酬的抑郁悲愤。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述其旅途见闻,集中写过骊山时的见闻和感想,揭露唐玄宗、杨贵妃及其幸臣们在骊山歌舞宴饮,不恤国事,聚敛百姓,荒淫享乐生活,概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展现了社会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慨叹统治者穷奢极欲而不恤民穷时艰。“北辕就泾渭”以下为第三段,写旅途之艰难与家室之不幸。“官渡又改辙”,“恐触天柱折”,“枝撑声窸窣”,“川广不可越”等语,虽为写景,实则暗示时局之严重,给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入门闻号咷”数语,写自家的不测灾祸。末几句写老杜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此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叙述自己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的行程,不过寥寥数十字,而“咏怀”才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全诗以咏怀为中心,抒写自己对身事、国事、家事的无限感慨之情。吴赡泰评此诗曰:“长诗须有大主脑,无主脑则绪乱如麻。此诗身与国与家,为一篇之主脑。布衣终老,不能遂稷契之志,其为身之主脑也;廊庙无任事之人,致使君臣荒宴,其为国之主脑也;前由身事入国事,转入家事,后即由家事,勘进一层,缴到国事。绪分而联,体散而整,其由主脑之明故也。”此言极是。这首诗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自挥霍无度的皇帝,下至无以为生的百姓;大到邦国存亡,小到家室悲欢。叙事、描写、议论互相穿插,若无主线贯穿,确有绪乱如麻之虞。此诗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之情为贯穿全诗的主线,三大段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第一段主要写身事,由以身许国、窃比稷契的理想,写到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和矢志不改的坚定决心;第二段主要写国事,揭示社会上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皇帝和朝臣们的荒淫无度;第三段主要写家事,由自己家的丧子之悲,推及平人、失业徒、远戍卒,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三段各有侧重,而又有机交织。无论叙事、咏怀,均以志存稷契、心忧天下为中心。浦起龙说:“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去读,断不宜如朱、仇诸本,琐琐分裂。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赉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而起手用‘许身’、‘比稷契’二句总领,如金之声也;结尾用‘忧端终南’二句总收,如玉之振也。其‘稷契’之心,‘忧端’之切,在于国奢民困。而民惟邦本,尤其深危而极虑者。故首言去国也,则曰‘穷年忧黎元’;中慨耽乐也,则曰‘本自寒女出’;末述到家也,则曰‘默思失业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则其所谓比‘稷契’者,固非虚语;而结‘忧端’者,终无已时矣。”(《读杜心解》)此论可以说是对“有大主脑”的精辟阐释。此诗选材典型,内容丰富,篇幅宏大,头绪纷繁,但由于主脑明确,统摄全篇,故其虽断续开合,百转千回,却终能首尾呼应,一气流注,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无遗,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使全诗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此诗为杜集中之洋洋大观者,其主脑明晰的特点向为人们称道。这一特色在其稍后所写《北征》诗中同样十分突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同样以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将身事、国事、家事交织在一起,写出了浓郁时代气息的“诗史”。施补华评此二诗时说:“后人无此才气,无此学问,无此境遇,无此襟抱,断断不能作。”(《岘佣说诗》)此说颇有道理,但这也是极而言之。后人虽不能全似老杜,但也多有得其笔法者,如晚唐李商隐的名作《行次西郊一百韵》,通过对京城西郊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描写,高度概括了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现实。虽不及老杜之《咏怀》、《北征》,然其主脑清晰、气格苍劲,也不失为一篇‘有大主脑’的佳作。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朱门:红漆大门,借指富贵人家。此联的意思是:富贵人家吃剩的酒肉已经发臭,而外面路上却有因饥寒而死的尸骨。后用来反映社会中贫富悬殊,从而斥责富豪的骄奢淫逸与冷漠麻木。【鉴赏1】诗人满怀义愤,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一边是“酒肉臭”一边是“冻死骨”,近在咫尺,荣枯各异。前人在揭示阶级社会贫富对立方面的语句甚多,但都远逊于杜甫这两句诗,难怪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鉴赏2】豪富之家奢侈浪费,酒肉都腐烂发臭,也没有人吃,而朱门之外的路边却到处是冻死饿死的穷人,无人埋葬。不过是朱门之里朱门之外,一门之隔,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世界。富者宴饮达旦,醉生梦死;穷者饥寒交迫,朝不保夕。这两句诗歌以对比手法表现出统治者淫乐的生活以及黎民百姓饥寒交迫的残酷现实,以巨大的事实反差,传达出诗人内心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怒不平。后人常用此句表现世间残酷的贫富差距。【全诗】点击进入【题解】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初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初,离长安赴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探家,途经骊山,适逢玄宗带着杨贵妃等在华清宫避寒作乐;回家后则见妻儿冻馁、幼子饥卒之惨状,百感交集,乃作是诗。题曰“咏怀”,实乃融咏怀、纪行、纪事于一篇,将长安十年和这次途中的所经、所历、所闻、所见;自己的爱国、忠君、忧民、念家,以及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鸿篇巨制。勇敢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奢糜腐朽,忠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惊心动魄。其时,安禄山叛军已于范阳起兵,只是消息尚未传到长安。诗人凭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已预感到时局险恶,故诗中笼罩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忧患气氛,正是大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真实写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杜甫的忠君思想是比较严重的,但在这关系到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终于使他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大大突破了他难免迂腐的观念和道德规范,谱写出这一气势磅礴的抨击时政的史诗。此五百字是杜甫长安十年求仕生活的全面总结,标志着诗人旅食京华十年中思想上、艺术上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在他一生诗歌创作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赏析】此诗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回奉先县探家之时。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求得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从九品小官。官定后,回奉先探家。此时安禄山起兵范阳的消息尚未传至京师,但诗人已敏感到大乱将至。杜甫将自己此次探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首千古不朽的长篇杰作。这首诗长达五百字,可分三大段:从开首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集中抒写自己辅君济民、窃比稷契的平生志向,壮志未酬的抑郁悲愤。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述其旅途见闻,集中写过骊山时的见闻和感想,揭露唐玄宗、杨贵妃及其幸臣们在骊山歌舞宴饮,不恤国事,聚敛百姓,荒淫享乐生活,概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展现了社会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慨叹统治者穷奢极欲而不恤民穷时艰。“北辕就泾渭”以下为第三段,写旅途之艰难与家室之不幸。“官渡又改辙”,“恐触天柱折”,“枝撑声窸窣”,“川广不可越”等语,虽为写景,实则暗示时局之严重,给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入门闻号咷”数语,写自家的不测灾祸。末几句写老杜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此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叙述自己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的行程,不过寥寥数十字,而“咏怀”才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全诗以咏怀为中心,抒写自己对身事、国事、家事的无限感慨之情。吴赡泰评此诗曰:“长诗须有大主脑,无主脑则绪乱如麻。此诗身与国与家,为一篇之主脑。布衣终老,不能遂稷契之志,其为身之主脑也;廊庙无任事之人,致使君臣荒宴,其为国之主脑也;前由身事入国事,转入家事,后即由家事,勘进一层,缴到国事。绪分而联,体散而整,其由主脑之明故也。”此言极是。这首诗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自挥霍无度的皇帝,下至无以为生的百姓;大到邦国存亡,小到家室悲欢。叙事、描写、议论互相穿插,若无主线贯穿,确有绪乱如麻之虞。此诗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之情为贯穿全诗的主线,三大段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第一段主要写身事,由以身许国、窃比稷契的理想,写到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和矢志不改的坚定决心;第二段主要写国事,揭示社会上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皇帝和朝臣们的荒淫无度;第三段主要写家事,由自己家的丧子之悲,推及平人、失业徒、远戍卒,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三段各有侧重,而又有机交织。无论叙事、咏怀,均以志存稷契、心忧天下为中心。浦起龙说:“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去读,断不宜如朱、仇诸本,琐琐分裂。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赉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而起手用‘许身’、‘比稷契’二句总领,如金之声也;结尾用‘忧端终南’二句总收,如玉之振也。其‘稷契’之心,‘忧端’之切,在于国奢民困。而民惟邦本,尤其深危而极虑者。故首言去国也,则曰‘穷年忧黎元’;中慨耽乐也,则曰‘本自寒女出’;末述到家也,则曰‘默思失业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则其所谓比‘稷契’者,固非虚语;而结‘忧端’者,终无已时矣。”(《读杜心解》)此论可以说是对“有大主脑”的精辟阐释。此诗选材典型,内容丰富,篇幅宏大,头绪纷繁,但由于主脑明确,统摄全篇,故其虽断续开合,百转千回,却终能首尾呼应,一气流注,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无遗,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使全诗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此诗为杜集中之洋洋大观者,其主脑明晰的特点向为人们称道。这一特色在其稍后所写《北征》诗中同样十分突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同样以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将身事、国事、家事交织在一起,写出了浓郁时代气息的“诗史”。施补华评此二诗时说:“后人无此才气,无此学问,无此境遇,无此襟抱,断断不能作。”(《岘佣说诗》)此说颇有道理,但这也是极而言之。后人虽不能全似老杜,但也多有得其笔法者,如晚唐李商隐的名作《行次西郊一百韵》,通过对京城西郊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描写,高度概括了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现实。虽不及老杜之《咏怀》、《北征》,然其主脑清晰、气格苍劲,也不失为一篇‘有大主脑’的佳作。
【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入蜀的道路艰险难行,真是比上青天还要难!蜀道:古代汉中进入四川的道路。【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四川或其他地方的道路险峻崎岖,极难行走。[例1]四川交通很困难,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都文化局《锦城成都》)[例2]突然,迎面立着一幅几乎是九十度角,全被雪盖上了的悬崖。我们正在纳罕,缆车已竖起它的全身,也几乎是垂直地沿着崖壁冲上去了。这时,我想起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秦似《瑞士纪游》)二、用以比喻做某事困难太大。[例]调换一套住房,对于某些人却非常简单,且不妨一换再换,好像比换一套衣服还方便,轮到这位大姐,不知怎么就变成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冀汸《悼学昭大姐》)【评论】蜀道:指古代入四川的道路。句意:入蜀的道路非常难走,其难走的程度比登天还难。以夸张的手法,极力形容蜀道的艰险。语出唐李白《蜀道难》诗。(《李白集校注》三卷199页)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清叶燮《诗原·内篇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二二:“今时习诵之诗句,亦偶摘数则,附于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太白《蜀道难》也。”【原诗】《蜀道难》[唐]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赏析】李白作。诗人以纵横开阖、变化莫测的笔法,描绘了秦岭山脉雄奇壮丽的风光,并着意渲染蜀道的高危艰险,自然地引出对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的忧虑。诗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等句,预言藩镇恃险叛乱,对唐王朝统治者提出严重的警告。在天宝初年,诗人能透过当时天下太平的表象,敏锐地觉察到藩镇割据的危险,这是难能可贵的。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溶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现实景物为一体,挥洒出一幅奇险壮丽的山水长卷画。诗中,古蜀国国土“蚕丛”和“鱼凫”开国的传说,五丁力士劈山牺牲和六龙回日的神话,还有那“太白鸟道”、“天梯石栈”,“枯松倒挂”的绝壁,“冲波逆折”的回川,“扪参历井”的青泥岭,“峥嵘崔嵬”的剑门关,都使人魂惊气慑,又无限神往。诗人的彩笔,引领我们走入连绵不绝的万山丛中,但见层峦叠嶂,直插云霄;羊肠小径,百步九折;黄鹤在险峰下收敛翅膀;猿猴在绝壁前畏愁颤抖。我们还听到飞鸟在苍黑的森林中悲鸣,杜鹃于凄清的月光下啼血,飞瀑直泻使千山轰响,水转石动如万壑雷鸣……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象,奇妙的境界,以及融贯全篇的浪漫主义激情,使我们感到振奋和鼓舞,激起对祖国山川的热爱。这是《蜀道难》巨大的艺术魅力。《蜀道难》是一阕赞美大自然的交响乐章。一开篇,“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奏出了它的主旋律。三个惊叹词连用,又叠加“危乎”“高哉”,和感情强烈的曼声咏叹,立刻震撼人心。以后,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旋律,不时杂以嗟叹之语,使通篇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为了适应描绘奇崛险峻境界和抒发热烈奔放情思的需要,诗中用了大量的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在声韵上,诗人也极尽抑扬顿挫、缓急变化之能事,使全篇充满了音乐的旋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入蜀的道路艰险难行,真是比上青天还要难!蜀道:古代汉中进入四川的道路。【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四川或其他地方的道路险峻崎岖,极难行走。[例1]四川交通很困难,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都文化局《锦城成都》)[例2]突然,迎面立着一幅几乎是九十度角,全被雪盖上了的悬崖。我们正在纳罕,缆车已竖起它的全身,也几乎是垂直地沿着崖壁冲上去了。这时,我想起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秦似《瑞士纪游》)二、用以比喻做某事困难太大。[例]调换一套住房,对于某些人却非常简单,且不妨一换再换,好像比换一套衣服还方便,轮到这位大姐,不知怎么就变成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冀汸《悼学昭大姐》)【评论】蜀道:指古代入四川的道路。句意:入蜀的道路非常难走,其难走的程度比登天还难。以夸张的手法,极力形容蜀道的艰险。语出唐李白《蜀道难》诗。(《李白集校注》三卷199页)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清叶燮《诗原·内篇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二二:“今时习诵之诗句,亦偶摘数则,附于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太白《蜀道难》也。”【原诗】《蜀道难》[唐]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赏析】李白作。诗人以纵横开阖、变化莫测的笔法,描绘了秦岭山脉雄奇壮丽的风光,并着意渲染蜀道的高危艰险,自然地引出对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的忧虑。诗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等句,预言藩镇恃险叛乱,对唐王朝统治者提出严重的警告。在天宝初年,诗人能透过当时天下太平的表象,敏锐地觉察到藩镇割据的危险,这是难能可贵的。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溶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现实景物为一体,挥洒出一幅奇险壮丽的山水长卷画。诗中,古蜀国国土“蚕丛”和“鱼凫”开国的传说,五丁力士劈山牺牲和六龙回日的神话,还有那“太白鸟道”、“天梯石栈”,“枯松倒挂”的绝壁,“冲波逆折”的回川,“扪参历井”的青泥岭,“峥嵘崔嵬”的剑门关,都使人魂惊气慑,又无限神往。诗人的彩笔,引领我们走入连绵不绝的万山丛中,但见层峦叠嶂,直插云霄;羊肠小径,百步九折;黄鹤在险峰下收敛翅膀;猿猴在绝壁前畏愁颤抖。我们还听到飞鸟在苍黑的森林中悲鸣,杜鹃于凄清的月光下啼血,飞瀑直泻使千山轰响,水转石动如万壑雷鸣……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象,奇妙的境界,以及融贯全篇的浪漫主义激情,使我们感到振奋和鼓舞,激起对祖国山川的热爱。这是《蜀道难》巨大的艺术魅力。《蜀道难》是一阕赞美大自然的交响乐章。一开篇,“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奏出了它的主旋律。三个惊叹词连用,又叠加“危乎”“高哉”,和感情强烈的曼声咏叹,立刻震撼人心。以后,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旋律,不时杂以嗟叹之语,使通篇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为了适应描绘奇崛险峻境界和抒发热烈奔放情思的需要,诗中用了大量的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在声韵上,诗人也极尽抑扬顿挫、缓急变化之能事,使全篇充满了音乐的旋律。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推荐。爱诗词网。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①,将不可以愠②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第十二》)【注释】 ①兴师:用兵打仗。②愠(yùn):怨愤。【译文】 不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必胜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险紧迫之时,就不要轻易开战。君主不可凭一时之怒就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因一时之忿就与敌作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重新高兴,怨愤也可重新欣喜,但是国亡了就不能再存,士卒死了也不再复生。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一定要慎重,精明的将领对战争问题也一定要警惕,这些都是关系到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原则。【评说】 战争是危险的行为,关系到国家之兴衰存亡。在孙子看来,战争的原则有三:利益原则、取胜原则和危急原则。三者归结为一点就是慎战,即不轻易言战。当然,慎战不是怯战,慎战与敢战并不矛盾。当今时代,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充满变数,战争威胁远未消除,战争准备一刻不能松懈。谁忘记了战争,战争就会不请自来。
【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你要寻访千古垂名的诸葛丞相的祠堂吗?它就坐落在成都城外古柏环抱、一片翠绿的地方。【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锦官城:即成都。森森:繁盛的样子。②黄鹂:黄莺。③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④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济:开是开导、辅导;济是救济、帮助。这是说诸葛亮对刘备、刘禅两朝有辅佐之功。【鉴赏导示】这首诗写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当时卜居成都浣花草堂,多次拜谒诸葛亮祠。此诗是诗人初访丞相祠时所作。【鉴赏】这首七律借赞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叹惋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的怀抱。联以古柏起兴,写出肃穆气氛;接着不急于叙事吊古,而插进“映阶碧草”两句写景文字,看似无关题旨,实则碧草自春、莺歌空好,“自”、“空”二字,使丽景化为凄凉,草色禽声蒙上了空落冷清的色彩,表现了名臣已逝荒庙空存的怅惘。第三联笔力最为沉雄简劲,“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十四个字,概括尽了诸葛一生的身世遇合与事业心愿,突出了匡时雄略、报国苦心。末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极为动人地吐露千古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受投降派排斥,临终前曾大声吟诵这两句诗,三呼“过河”而死。可见这样悲壮崇高的诗句,在人们心中燃起何等炽烈的火焰!【鉴赏要点】[1]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借景抒情,借事抒情。[3]运用比兴手法写景。[4]托物言志。
锦官城外柏森森。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你要寻访千古垂名的诸葛丞相的祠堂吗?它就坐落在成都城外古柏环抱、一片翠绿的地方。【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锦官城:即成都。森森:繁盛的样子。②黄鹂:黄莺。③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④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济:开是开导、辅导;济是救济、帮助。这是说诸葛亮对刘备、刘禅两朝有辅佐之功。【鉴赏导示】这首诗写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当时卜居成都浣花草堂,多次拜谒诸葛亮祠。此诗是诗人初访丞相祠时所作。【鉴赏】这首七律借赞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叹惋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的怀抱。联以古柏起兴,写出肃穆气氛;接着不急于叙事吊古,而插进“映阶碧草”两句写景文字,看似无关题旨,实则碧草自春、莺歌空好,“自”、“空”二字,使丽景化为凄凉,草色禽声蒙上了空落冷清的色彩,表现了名臣已逝荒庙空存的怅惘。第三联笔力最为沉雄简劲,“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十四个字,概括尽了诸葛一生的身世遇合与事业心愿,突出了匡时雄略、报国苦心。末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极为动人地吐露千古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受投降派排斥,临终前曾大声吟诵这两句诗,三呼“过河”而死。可见这样悲壮崇高的诗句,在人们心中燃起何等炽烈的火焰!【鉴赏要点】[1]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借景抒情,借事抒情。[3]运用比兴手法写景。[4]托物言志。
【诗句】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出处】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翻译】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善“剑器舞”的名声传遍四方。观者人山人海,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随着她的舞姿而起伏不已,无法平静下来。诗人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热情赞扬了公孙大娘的精湛技艺。注:剑器,古舞名。唐宋舞蹈,执剑而舞。色沮丧,惊恐失色。【全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唐].杜甫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翻译】从北周开始,西域乐曲和舞蹈逐渐传入中国,经过初唐盛唐的大量吸收,以供宫廷欣赏,到唐玄宗时已达极盛状况。杜甫在开元年代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舞姿神妙。时过五十年(大历二年767),遇到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看了她的舞蹈,听了乐曲,便写了这一首追忆公孙大娘舞剑器的诗,既赞美了公孙大娘精湛的舞技,又由此勾起了诗人对盛唐的怀念,抚今思昔,无限感慨,哀愁不已。诗只用两韵,前一韵共十四句,写公孙大娘的舞技之高超以及后传有人。对公孙氏的舞技分别从观众“色沮丧”的表情、“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感觉,“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的视觉,“来如雷霆收震怒”的听觉,以及“罢如江海凝青光”的视觉等不同角度去写的,富有立体感,生动地再现了公孙大娘的精彩表演。而对她的弟子,则以略写的手法处理,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重点。这正是诗人的用意所在。公孙氏的舞姿,与意气昂扬繁荣昌盛的盛唐景象相一致。这正是诗人所以予以极尽赞美之辞的原因所在,意在对盛唐的怀念,希望能中兴再现这一盛况,因而由此转入写感慨与忧愁。下一韵共十二句,一面写公孙氏的剑器由梨园“初第一”、到“余姿映寒日”,以“曲复终”作结,一方面写唐王朝“五十年间如反掌”、玄宗作古“木已拱”,两者交替描述,彼此映照,抚今思昔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感慨与忧愁相煎,致使诗人于曲终舞罢离席后不知往哪里去为好,而反愁走得太快。结尾两句正与他在《哀江头》诗中“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两句的写法相似。对此,仇注曰:“足茧行迟,反愁太疾,临去不忍其去也。”浦起龙评曰:“结两句所谓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天涯流落,去住两难。”
一舞剑器动四方。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出处】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翻译】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善“剑器舞”的名声传遍四方。观者人山人海,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随着她的舞姿而起伏不已,无法平静下来。诗人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热情赞扬了公孙大娘的精湛技艺。注:剑器,古舞名。唐宋舞蹈,执剑而舞。色沮丧,惊恐失色。【全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唐].杜甫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翻译】从北周开始,西域乐曲和舞蹈逐渐传入中国,经过初唐盛唐的大量吸收,以供宫廷欣赏,到唐玄宗时已达极盛状况。杜甫在开元年代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舞姿神妙。时过五十年(大历二年767),遇到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看了她的舞蹈,听了乐曲,便写了这一首追忆公孙大娘舞剑器的诗,既赞美了公孙大娘精湛的舞技,又由此勾起了诗人对盛唐的怀念,抚今思昔,无限感慨,哀愁不已。诗只用两韵,前一韵共十四句,写公孙大娘的舞技之高超以及后传有人。对公孙氏的舞技分别从观众“色沮丧”的表情、“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感觉,“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的视觉,“来如雷霆收震怒”的听觉,以及“罢如江海凝青光”的视觉等不同角度去写的,富有立体感,生动地再现了公孙大娘的精彩表演。而对她的弟子,则以略写的手法处理,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重点。这正是诗人的用意所在。公孙氏的舞姿,与意气昂扬繁荣昌盛的盛唐景象相一致。这正是诗人所以予以极尽赞美之辞的原因所在,意在对盛唐的怀念,希望能中兴再现这一盛况,因而由此转入写感慨与忧愁。下一韵共十二句,一面写公孙氏的剑器由梨园“初第一”、到“余姿映寒日”,以“曲复终”作结,一方面写唐王朝“五十年间如反掌”、玄宗作古“木已拱”,两者交替描述,彼此映照,抚今思昔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感慨与忧愁相煎,致使诗人于曲终舞罢离席后不知往哪里去为好,而反愁走得太快。结尾两句正与他在《哀江头》诗中“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两句的写法相似。对此,仇注曰:“足茧行迟,反愁太疾,临去不忍其去也。”浦起龙评曰:“结两句所谓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天涯流落,去住两难。”
人物传记汇编。八十卷。本书不著编撰人,亦无序跋,以故难详其源。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华书局刊行。
过去学者认为,该书系由原清国史馆所修《大臣列传稿本》选录辑成。近据王钟翰先生考证,其稿本来源主要有三:一、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是书未刊,现已散佚;二、《满汉名臣传》,乾嘉之际依据国史馆重辑的大臣列传刊刻成编;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同治中李桓辑。其中,可以肯定抄自《大臣列传稿本》的六百余篇,钞自《满汉名臣传》及其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重见的四百二十六篇,抄自《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的一千二百七十八篇,另有一千一百九十篇查无下落,据估计应出自《大臣列传稿本》的散佚部分。
清史列传。推荐。爱诗词网。人物传记汇编。八十卷。本书不著编撰人,亦无序跋,以故难详其源。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华书局刊行。过去学者认为,该书系由原清国史馆所修《大臣列传稿本》选录辑成。近据王钟翰先生考证,其稿本来源主要有三:一、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是书未刊,现已散佚;二、《满汉名臣传》,乾嘉之际依据国史馆重辑的大臣列传刊刻成编;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同治中李桓辑。其中,可以肯定抄自《大臣列传稿本》的六百余篇,钞自《满汉名臣传》及其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重见的四百二十六篇,抄自《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的一千二百七十八篇,另有一千一百九十篇查无下落,据估计应出自《大臣列传稿本》的散佚部分。本书共分八门,首为宗室王公传,三卷;次为大臣传,内分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二十二卷,大臣传次编十卷,大臣传续编九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十二卷,新办大臣传四卷,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卷;三为忠义传,一卷;四为儒林传,四卷;五为文苑传,四卷;六为循吏传,四卷;七为武臣传二卷;末为逆臣传,一卷。共计传记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文为正史列传体例,叙传主生平、仕宦经历、主要事迹、言论、奏议及有关上谕。每一门各按传主生活年代排列顺序,线索明晰。在目前所见几十种清代传记中,本书与《清史稿·列传》并为囊括有清一代三百年间重要人物的两部大型传记汇辑。全书收正传人物三千一百二十九人,另有附传多人,起自清初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迄于清末王懿荣、李鸿章等。与之相比,《满汉名臣传》所收不足千人,《国史列传》(罗振玉编,东方文化学会印行本)仅五百人,一为乾、嘉以前人物,一为乾嘉时期人物。又如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收同治以前人物一千一百余人,亦远少于《清史列传》。书中第一、二种来源的传记,取自清国史馆的第一手资料,《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中转录的,其主要资料亦来源于清国史馆,多为原始或较原始的资料,因此不仅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以本书与《清史稿》的列传相比较,虽然后者所收有少数不见于《清史列传》,但绝大多数的传叙事简略,有年无月,甚至年月全无,对深入研讨十分不便,而《清史列传》叙事较详,年月首尾具备,可以因人依时,追溯源流,收事半功倍之效。故一般认为本书史学价值要超过《清史稿》的列传。本书所记还有弥补《清实录》阙失或纠正其错讹的作用。如书中张鹏翮传有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一疏,备言黄河河之情形,而《清实录》失载;又田从典传有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乞休得旨原文,较《清实录》远为详晰。再如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因浙江学政朱士彦被劾,巡抚程含章奉命查核覆奏,《实录》作“原参有因而未尽实”等语,颇难理解,经查对《清史列传》朱士彦传,知原文为“原参各款,有并无其事者,有事出有因而未尽实者”,其意遂通。但是,在抄录成书的过程中,由于所用底本或转录时笔误的关系,本书某些传也存在脱字,讹字,不够准确的现象。如额亦都传中的“布寨”误为“布齐”,费英东传中“赐敕免死二次”的“敕”字误为“勋”字,佟养甲传中“先世为满洲”误为“先是为满洲”,韩菼传中的“《平定朔漠方略》”脱落“方略”二字,魏象枢传中“吏科都给事中”脱落“都”字等等,利用时有必要参以他书,对照补正。本书目前共有两种版本,一为民国十七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凡八十册,线装。后台湾中华书局再加翻印,装成十册精装本。一为王钟翰先生以民国十七年排印本的底本的整理标点本。标点时曾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残本及有关各书与底本对照校勘,写有校勘记的二千条,对上述脱漏、讹误加以订正。一九八七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凡二十册。
【题解】唐词篇名。白居易作。宋黄升说:“此词上四句皆说钱塘景。”(《花庵词选》)今人邱鸣皋说:“这位思妇所处的位置,很可能就在徐州一带,而与钱塘无关(黄升说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似误。或说词中的汴、泗是想象而非写实,亦非是)。”“‘月明人倚楼’句,或解释为爱人归来后双双倚楼望月,即把这一句作为‘恨到归时方时休’的补充句;或解释为思妇对着汴泗怀念爱人的时间、地点。在这两种解释中,本文取后者。”(《唐宋词鉴赏辞典》)徐培均说:“这首词写的是闺怨,前人认为是白居易词作中最‘纯粹的词体’,非后世作者所及。就是说,他的其它词作,还没有摆脱五、七言绝句的影响,唯有这首表现出婉约词的特色。”认为上阙用比兴手法,名写景实写情。黄升的评语“未免有些穿凿。”(《唐宋词小令精华》)这首词写一个少妇恨别盼归的心情,情深意挚,精警动人,含蓄深婉,耐人寻味。【全诗】《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注释】〔1〕《长相思》词调是唐教坊曲,调名出自古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句,有民间情歌风味,以怀人念远为传统主题。双调,三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句句用平韵。《词谱》定此词为正格。〔2〕汴水:汴河,自河南流经江苏入泗水,隋唐时为水运交通的重要河道,今已淤塞。泗水,古河名,自山东流经江苏入淮河。瓜洲,镇名,在扬州市内,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大运河汇入长江的入口处,为古时南北交通的重要码头。渡头,即渡口。〔3〕吴山:泛指江南群山。古人向以吴代指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这首抒情小令以活泼流利的民歌韵调,表现思妇念远怀人的传统主题。作者并不渲染忧愁哀伤的气氛,不着力刻画思妇的愁与苦的情思,而以移情入景的手法,把无尽的相思情都融入景中。她心随逝波,由汴、泗而到瓜洲,流水悠悠,思念绵绵,吴山含愁。这离恨要直到所思之人归来,这恨之长也正是爱之深。词中多用比兴之义,而频用叠字叠韵,加上柔和的民歌韵调,意境和声韵谐和,是抒情小令中的上品。【词大意】汴水南流,泗水南流,流入淮河一起奔向瓜州渡口。吴山座座如难解的忧愁。怀思难收,怅恨久久,这痛苦的心情只有到重逢时才能罢休。在明朗的月光下独守空楼。【鉴赏】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一个问题看似琐碎,实际却往往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是否正确,即抒情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与此相关者还有一个问题,即作者本人与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是二,也值得研究。这一类问题历代诗词中都明显存在,有时往往很难判断。譬如托名李白写《菩萨蛮》和《忆秦娥》,就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词中主人翁究竟是游子还是思妇,至今还是有待讨论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分析一首诗或词时,首先把作品中抒情主人公分清是男是女,是游子还是思妇,是行者还是居者,看来确是十分必要的。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在抒情主人翁的问题上也很值得推敲。我们认为,词的作者是白居易,这无庸置疑(有人认为此词非白作,我看无太大说服力,姑不讨论);而词中主人公的口吻乃是作为女性殷切企盼远人归来,这也一览可知。那么,对这首词究应怎样理解呢?我以为,这首词应当是白居易在江南为官时思念洛阳之作。具体写作年代虽不能详,但主题思想原很明确。不过作者没有用直接的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怀乡之感,却假托闺情,对久客江南迟迟不归的游子无比思念,翻转过来说只有所思之人回到家乡,心中才能无恨。这就不能不说作者构思的巧妙,善于运用在当时还是比较新颖的文学样式——词——来曲绘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这种调换角度,改用女性口吻从对面着笔的手法,既有传统依据,又符合这一新兴文体的艺术规律,从而看出白居易这位大作家的深厚功力和创新头脑,毕竟是不同凡响的。中唐时代,词还在新兴阶段,不仅婉约一派的特色还未正式形成,而晚唐时期以温、李为代表的那种特有的朦胧神秘色彩和迷离惝恍的风格也还没有产生。作为诗人,白居易是以“浅出”的语言和明快的风格专擅胜场的。他创作的词虽为数不多,其语言和风格上的特色却同他的诗歌并无二致。所以我们读这首《长相思》,由于语言的畅达流利,读起来饶有一气呵成之感。然而,作者的文心是宛转曲折的,词意是空灵跳跃的,已开拓了后来人写词的趋向。从而我们也悟出一个道理,即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总是寓不尽之情思于有限的篇幅之中,用凝炼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思。有的作家固然借助于意境的朦胧或辞藻的绚丽来造成耐人寻味的深度和难度,但用明白晓畅而又朴素浅显的语言来描绘复杂深曲的思想感情,似乎就更加不易。白居易的作品在这一方面是有着突出成就的。为什么我说这首词是作者怀念洛阳之作呢?这是从“汴水流,泗水流”两句自然得出的结论。白居易同洛阳的关系,熟悉他生平梗概的人当然了如指掌,这里不必赘述。即以路线而论,唐代人从中原南下,总是经汴、泗入淮,再通过隋代开辟的运河抵达长江流域。“京口瓜洲一水间”,瓜洲在长江北岸,与江南相隔只有一衣带水。但即使过了江也并不等于到达目的地,还有“吴山点点”。“点点”是从北向南的望中所见,作者虽未写出江南的山峦起伏,而实际上这“点点吴山”正代表着若干阻隔归程的层峦叠嶂,要跨越它们也并非轻而易举。这才逼出了最后的那个“愁”字。诗词的传统写法大抵先景后情,词分上下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乃成惯例。但不论小令或慢词,一定要在过片处把握住分寸,即如何从“景”过渡到“情”,这就全看作者的艺术技巧是否高明了。李白的《菩萨蛮》,上片末句用“有人楼上愁”作为过渡以引起下片的抒情正文,古人已认为难得;但那一句已把楼上之“人”点出,实际已超出客观写景的范围,比起白居易的这一首末句只用一个“愁”字似犹稍嫌辞费。如果我们只把这个句子抽出来作比较,则“吴山点点愁”实比“有人楼上愁”更为精致灵巧,而且这个“愁”字乃是作者用了移情手法,仿佛有“愁”的不是“人”而是“山”。至于“点点”,虽给人以微量之感,但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历历然星罗棋布,则“愁”之密度也随之加大而含量也因之增多。这样的过渡手法固然为后人开启无数法门,难得的还是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浓缩精练。后来王安石诗“隔水山供宛转愁”,辛弃疾词“遥望远目,献愁供恨”,可能都是从这里受到影响或得到启发。从上片的景语看,作者是从空间写起的。不但南北舟行,要从洛阳经过汴水、泗水,还要经过作者词中没有提到的其它的河水和江水,好不容易到达了瓜洲古渡,然而这距离却只写了一半。那一段还有重山阻隔,这陆上行程说不定比水上航程还要更花气力,更费时间。这就在空间描写中实际已隐寓时间之悠久。诗人向读者暗示,如果这个远宦游子真地北归,他是要经过这断续绵延的重山复水的,谈何容易!难怪闺人要长思不已,幽恨无穷了。上片虽只寥寥四句,用汴、泗、瓜洲、吴山四个名称依次罗列,实已把下片的情语融括在内;换言之,下片的情语已在这层层铺垫中呼之欲出了。下片的“思”应读去声,是名词,指闺人怀念征夫的愁绪。“悠悠”者,长久而连绵不断之意。这是从时间方面着笔,写出闺人的思念之情已积年累月,不是一天两天了。由“思”之无穷尽而引起“恨”之无穷尽,这与上片之先“汴水”后“泗水”同一机杼,都有个先后顺序在内。紧接着用一句切直之语表示感情之进发,所谓“恨到归时方始休”。反过来说,只要远人不归,则“此恨绵绵无绝期”,其柔肠百转、幽恨千重,尽在不言中矣。妙在收尾一句义含双关,在这“月明”之夜“倚楼”相思之“人”,可以是思妇,也可以是思妇心目中所系念的游子。柳永《八声甘州》下片结语云: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却是把白居易词一层意思扩展为两幅图景,与此恰成对照。当然,此词通篇本属作者设想之辞,则又可与柳词等量齐观了。然而这末一句还有一层妙处,即点出“人”所在之地点,又加上“月明”二字以表明夜以继日之意,则“隔千里兮共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隐隐把游子思妇双方相距的遥远空间不动声色地交代出来。然则上片寓时间于空间,下片寓空间于时间,借时空互相包孕而实际上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这又是此词所收到的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艺术效果。至于用“月明人倚楼”一句把整首词轻轻绾住,给读者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犹其余事也(吴小如)
长相思白居易。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唐词篇名。白居易作。宋黄升说:“此词上四句皆说钱塘景。”(《花庵词选》)今人邱鸣皋说:“这位思妇所处的位置,很可能就在徐州一带,而与钱塘无关(黄升说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似误。或说词中的汴、泗是想象而非写实,亦非是)。”“‘月明人倚楼’句,或解释为爱人归来后双双倚楼望月,即把这一句作为‘恨到归时方时休’的补充句;或解释为思妇对着汴泗怀念爱人的时间、地点。在这两种解释中,本文取后者。”(《唐宋词鉴赏辞典》)徐培均说:“这首词写的是闺怨,前人认为是白居易词作中最‘纯粹的词体’,非后世作者所及。就是说,他的其它词作,还没有摆脱五、七言绝句的影响,唯有这首表现出婉约词的特色。”认为上阙用比兴手法,名写景实写情。黄升的评语“未免有些穿凿。”(《唐宋词小令精华》)这首词写一个少妇恨别盼归的心情,情深意挚,精警动人,含蓄深婉,耐人寻味。【全诗】《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注释】〔1〕《长相思》词调是唐教坊曲,调名出自古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句,有民间情歌风味,以怀人念远为传统主题。双调,三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句句用平韵。《词谱》定此词为正格。〔2〕汴水:汴河,自河南流经江苏入泗水,隋唐时为水运交通的重要河道,今已淤塞。泗水,古河名,自山东流经江苏入淮河。瓜洲,镇名,在扬州市内,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大运河汇入长江的入口处,为古时南北交通的重要码头。渡头,即渡口。〔3〕吴山:泛指江南群山。古人向以吴代指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这首抒情小令以活泼流利的民歌韵调,表现思妇念远怀人的传统主题。作者并不渲染忧愁哀伤的气氛,不着力刻画思妇的愁与苦的情思,而以移情入景的手法,把无尽的相思情都融入景中。她心随逝波,由汴、泗而到瓜洲,流水悠悠,思念绵绵,吴山含愁。这离恨要直到所思之人归来,这恨之长也正是爱之深。词中多用比兴之义,而频用叠字叠韵,加上柔和的民歌韵调,意境和声韵谐和,是抒情小令中的上品。【词大意】汴水南流,泗水南流,流入淮河一起奔向瓜州渡口。吴山座座如难解的忧愁。怀思难收,怅恨久久,这痛苦的心情只有到重逢时才能罢休。在明朗的月光下独守空楼。【鉴赏】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一个问题看似琐碎,实际却往往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是否正确,即抒情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与此相关者还有一个问题,即作者本人与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是二,也值得研究。这一类问题历代诗词中都明显存在,有时往往很难判断。譬如托名李白写《菩萨蛮》和《忆秦娥》,就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词中主人翁究竟是游子还是思妇,至今还是有待讨论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分析一首诗或词时,首先把作品中抒情主人公分清是男是女,是游子还是思妇,是行者还是居者,看来确是十分必要的。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在抒情主人翁的问题上也很值得推敲。我们认为,词的作者是白居易,这无庸置疑(有人认为此词非白作,我看无太大说服力,姑不讨论);而词中主人公的口吻乃是作为女性殷切企盼远人归来,这也一览可知。那么,对这首词究应怎样理解呢?我以为,这首词应当是白居易在江南为官时思念洛阳之作。具体写作年代虽不能详,但主题思想原很明确。不过作者没有用直接的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怀乡之感,却假托闺情,对久客江南迟迟不归的游子无比思念,翻转过来说只有所思之人回到家乡,心中才能无恨。这就不能不说作者构思的巧妙,善于运用在当时还是比较新颖的文学样式——词——来曲绘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这种调换角度,改用女性口吻从对面着笔的手法,既有传统依据,又符合这一新兴文体的艺术规律,从而看出白居易这位大作家的深厚功力和创新头脑,毕竟是不同凡响的。中唐时代,词还在新兴阶段,不仅婉约一派的特色还未正式形成,而晚唐时期以温、李为代表的那种特有的朦胧神秘色彩和迷离惝恍的风格也还没有产生。作为诗人,白居易是以“浅出”的语言和明快的风格专擅胜场的。他创作的词虽为数不多,其语言和风格上的特色却同他的诗歌并无二致。所以我们读这首《长相思》,由于语言的畅达流利,读起来饶有一气呵成之感。然而,作者的文心是宛转曲折的,词意是空灵跳跃的,已开拓了后来人写词的趋向。从而我们也悟出一个道理,即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总是寓不尽之情思于有限的篇幅之中,用凝炼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思。有的作家固然借助于意境的朦胧或辞藻的绚丽来造成耐人寻味的深度和难度,但用明白晓畅而又朴素浅显的语言来描绘复杂深曲的思想感情,似乎就更加不易。白居易的作品在这一方面是有着突出成就的。为什么我说这首词是作者怀念洛阳之作呢?这是从“汴水流,泗水流”两句自然得出的结论。白居易同洛阳的关系,熟悉他生平梗概的人当然了如指掌,这里不必赘述。即以路线而论,唐代人从中原南下,总是经汴、泗入淮,再通过隋代开辟的运河抵达长江流域。“京口瓜洲一水间”,瓜洲在长江北岸,与江南相隔只有一衣带水。但即使过了江也并不等于到达目的地,还有“吴山点点”。“点点”是从北向南的望中所见,作者虽未写出江南的山峦起伏,而实际上这“点点吴山”正代表着若干阻隔归程的层峦叠嶂,要跨越它们也并非轻而易举。这才逼出了最后的那个“愁”字。诗词的传统写法大抵先景后情,词分上下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乃成惯例。但不论小令或慢词,一定要在过片处把握住分寸,即如何从“景”过渡到“情”,这就全看作者的艺术技巧是否高明了。李白的《菩萨蛮》,上片末句用“有人楼上愁”作为过渡以引起下片的抒情正文,古人已认为难得;但那一句已把楼上之“人”点出,实际已超出客观写景的范围,比起白居易的这一首末句只用一个“愁”字似犹稍嫌辞费。如果我们只把这个句子抽出来作比较,则“吴山点点愁”实比“有人楼上愁”更为精致灵巧,而且这个“愁”字乃是作者用了移情手法,仿佛有“愁”的不是“人”而是“山”。至于“点点”,虽给人以微量之感,但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历历然星罗棋布,则“愁”之密度也随之加大而含量也因之增多。这样的过渡手法固然为后人开启无数法门,难得的还是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浓缩精练。后来王安石诗“隔水山供宛转愁”,辛弃疾词“遥望远目,献愁供恨”,可能都是从这里受到影响或得到启发。从上片的景语看,作者是从空间写起的。不但南北舟行,要从洛阳经过汴水、泗水,还要经过作者词中没有提到的其它的河水和江水,好不容易到达了瓜洲古渡,然而这距离却只写了一半。那一段还有重山阻隔,这陆上行程说不定比水上航程还要更花气力,更费时间。这就在空间描写中实际已隐寓时间之悠久。诗人向读者暗示,如果这个远宦游子真地北归,他是要经过这断续绵延的重山复水的,谈何容易!难怪闺人要长思不已,幽恨无穷了。上片虽只寥寥四句,用汴、泗、瓜洲、吴山四个名称依次罗列,实已把下片的情语融括在内;换言之,下片的情语已在这层层铺垫中呼之欲出了。下片的“思”应读去声,是名词,指闺人怀念征夫的愁绪。“悠悠”者,长久而连绵不断之意。这是从时间方面着笔,写出闺人的思念之情已积年累月,不是一天两天了。由“思”之无穷尽而引起“恨”之无穷尽,这与上片之先“汴水”后“泗水”同一机杼,都有个先后顺序在内。紧接着用一句切直之语表示感情之进发,所谓“恨到归时方始休”。反过来说,只要远人不归,则“此恨绵绵无绝期”,其柔肠百转、幽恨千重,尽在不言中矣。妙在收尾一句义含双关,在这“月明”之夜“倚楼”相思之“人”,可以是思妇,也可以是思妇心目中所系念的游子。柳永《八声甘州》下片结语云: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却是把白居易词一层意思扩展为两幅图景,与此恰成对照。当然,此词通篇本属作者设想之辞,则又可与柳词等量齐观了。然而这末一句还有一层妙处,即点出“人”所在之地点,又加上“月明”二字以表明夜以继日之意,则“隔千里兮共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隐隐把游子思妇双方相距的遥远空间不动声色地交代出来。然则上片寓时间于空间,下片寓空间于时间,借时空互相包孕而实际上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这又是此词所收到的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艺术效果。至于用“月明人倚楼”一句把整首词轻轻绾住,给读者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犹其余事也(吴小如)
《三峡》。推荐。爱诗词网。《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②,不见曦③月。至于④夏水襄陵⑤,沿溯⑥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⑦,暮到江陵⑧。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⑨御风不以⑩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1)。绝(12)多生怪柏,悬泉(13)瀑布,飞漱其间(1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15)长啸,属引(16)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17)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18),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19)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20)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21),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22),多所像类(23)。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24)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注释】①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字善长,南北朝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三峡,指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两省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中午或半夜。自非,若非,如不是。亭午,中午,正午。夜分,月到中天的时候,指半夜。③〔曦(xī)〕日光,此指太阳。④〔至于〕到了……时候。⑤〔襄陵〕襄,上。陵,大的土山。⑥〔沿溯(sù)〕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⑦〔白帝〕城名。在今四川奉节东边的山上。⑧〔江陵〕今湖北江陵。⑨〔奔〕作名词用,指“奔马”,飞奔的快马。⑩〔以〕据赵一清《水经注刊误》,当作“似”,“不以”就是“不似”、“不如”。(11)〔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湍,急流。潭,深水。春季水多流急,水急则有白色泡沫,可以用“素湍”来形容。冬季水浅,水流较缓,所以清澈得能见到两岸树木山峰的倒影。(12)〔绝(yǎn)〕高峻的山峰。绝,最高。,山顶,山峰。(13)〔悬泉〕从山崖流下的泉水,如倒挂空中,故曰“悬泉”。(14)〔飞漱其间〕漱,冲荡,冲刷。其间,山顶上奇形怪状的柏树之间。(15)〔高猿〕猿在山头,故称“高猿”。(16)〔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拖长,延长。(17)〔袁山松〕东晋作家、音乐家,历官吴郡太守等职。(18)〔嵌崟(qīnyín)〕高大,险峻。(19)〔最外〕指离岸边最近的地方。(20)〔成就〕指人和牛的形状、色彩。(21)〔信宿〕住两夜。信,再宿。(22)〔彩色形容〕石纹色彩构成形态容貌。(23)〔多所像类〕大多像各类物像。(24)〔泠泠(línglíng)〕形容声音清越、悠扬。【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现在计算起来约二百公里),两岸都是连接着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现在计算约三百五十公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这个快。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有首歌,大意是:“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江水再往东流,流经狼尾滩,又到了人滩。袁山松说:“两个滩相距二里。人滩的水尤其险恶,南岸有青石,夏季没入水中,冬季就露出来。那些石头竖在那里,有几十步远近,全像是人脸的样子,有的大有的小,其中比较清楚的连胡须、头发都有,因此称作‘人滩’。”江水再向东流,流经黄牛山下,有一个滩,名叫“黄牛滩”。南岸耸立着一重重的山岭,最远处的高大的山崖间有块石头,上面的颜色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色彩和形状十分清晰。由于人到不了那里,无从探索究竟。这块岩石处在很高的地方,加上江水湍急曲折,虽然走了两夜,仍然望得见这头牛。所以行人有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出发,天晚还停宿在黄牛峡,三天三夜,黄牛还是它。”说的是水道迂曲,山高水深,回头看好像一个样子。江水再向东流,流经西陵峡。《宜都记》说:“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峡界地,再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和水迂回曲折,两岸上高山重叠,不是正午和半夜,见不到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一千丈左右,岩石上各种颜色构成图画,形成各种形象。树林子里的树高大繁茂,冬春之际叶子也落不完。猿猴鸣叫的声音极为清亮,回响在山谷里,清越悠扬的声音不绝于耳。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字数:2456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26-329页.
【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处】唐·李白《赠汪伦》【意思】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不如汪伦为我送别的那片情意深。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汪伦:李白游桃花潭,村人汪伦常以美酒相待,离去时又到船边送行,所以李白特赋诗赠别。【鉴赏1】原诗中有踏歌:一种民间歌唱艺术形式,手拉着手,两脚踏着拍子唱歌。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尽管潭水千尺不是实指),历来为人所传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描写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十分动人。【鉴赏2】桃花潭水深及千尺,却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桃花潭”点明了放船地点。“深千尺”又说明了桃花潭的特点。桃花潭水已经“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得有多深,才能比得过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呢?诗人运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生动,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耐人寻味。后世常用此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送行人的盛情厚意。[例]第二日辞了老张和玉琳夫妇,坐船回城,在远远的岸上我看见他们殷勤挥手的身影,心里便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刘鸿优《两个男人的故事》)二、用以形容友情深厚。[例]这次为了我,竟破例——不,应该说是破戒——提供了论文。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不足以形容刘延陵先生对我的深情和厚爱!(郑子瑜《深夜的访客》)【全诗】《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艺术,手拉着手,两脚踏着拍子唱歌。②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题解】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二。天宝十四年(755)自秋浦至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时所作。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题作《桃花潭别汪伦》。两宋本、缪本题下俱注云:“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全诗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写友谊,真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唐汝询评曰:“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唐诗解》卷二五)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通过比喻衬托,把抽象的友情写得具体可感,巧妙生动,为传诵千古之名句。李锳云:“言汪伦相送之情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诗法易简录》)【鉴赏1】此诗是天宝十三载(754)李白盘桓安徽皖南游泾县桃花潭临别赠友人汪伦之作。宋本《李太白全集》此诗题下注云:“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其实汪伦并非当地一般村民,据考证汪伦乃当地豪族,曾任泾县令,喜结交名士,对李白仰慕之极。袁枚《随园诗话》记载一则趣事:汪伦作书邀李白来家作客,书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兴致勃勃来到汪伦家,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那十里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桃花潭西那开酒店的人家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已。此则趣事不一定可靠,但可见汪伦好客豪爽又很风趣。李白《过汪氏别业二首》赞其“知君好贤才”,抒发谑游相从之乐,有相见恨晚之意。《赠汪伦》则抒发对汪伦送别深情的感激,尤显动人之至。首句,诗人自报姓名,点明欲别事由。“将欲行”三字,使人似见李白登舟启碇挥手作别情景。次句,写送行。一个“忽”字,峰回路转,神韵顿生。诗人不从正面入笔叙写主人殷勤送行之情,只写“岸上踏歌声”,而这“声”又从被送者的“闻”中写出,更加深了将行之客的意外惊喜之情。“岸上”两字点明送行人位置,与“乘舟”呼应。“踏歌”是唐代一种歌舞表演性质的风俗,踏歌之人手拉手,用脚踏打着节拍,边唱边舞。可见送行场面之隆重热烈。此句未写送行之人,先传踏歌之声,既置悬念,又渲染出一派浓郁的欢送气氛。汪伦如此送别深情,直令诗人感激动情。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放开一笔,是全诗之转。似诗人顺手拈来,以即景桃花潭地名入诗,天然妙巧。接之“不及汪伦送我情”,以逆挽之法,将潭水之深衬托汪伦送行情谊之深,赋予情谊以具体鲜明的生动意象,而“不及”两字使意境更深一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云:“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末句点出汪伦之名,既释悬念,又呼应首句李白之名,以突出两人友谊之深挚。全诗情真意切,“相别之地,相别之情,读之觉娓娓兼至,而语出天成,不假炉炼,非太白仙才不能。‘将’字、‘忽’字,有神有致。”(黄叔灿《唐诗笺注》)千百年来,每当人们他乡作客临别感至主人殷勤送行深情时,都会自然而然想到这首赠别的名诗,感悟到人间友情之淳厚。【鉴赏2】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赠别诗。作者在桃花潭游玩的日子里,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临走时主人又来送行。于是作者写了这首诗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行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站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次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了岸上传来的歌声。一群当地老百姓(在汪伦的带领下)踏着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来了。这似出乎李白意料,所以用“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是遥接首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是在桃花潭。“深千尺”非实指而是形容,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局埋下伏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结句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友情。潭水已深达“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深呢?耐人寻味。如果直说汪伦之情像千尺深的潭水,便是普通的说法,诗人只一转换,妙境全现。妙就妙在“不及”二字。这后两句因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故将无形的“情谊”变为了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诗语言近似大白话,写法亦似白描。然其妙处,尽在三、四句之生动用比,使全诗生意盎然。这首诗深得后人赞赏,“桃花潭水”也因之成为后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常用语,桃花潭一带也因之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者访问的遗迹,如其东岸便有门额题为“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江晓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处】唐·李白《赠汪伦》【意思】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不如汪伦为我送别的那片情意深。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汪伦:李白游桃花潭,村人汪伦常以美酒相待,离去时又到船边送行,所以李白特赋诗赠别。【鉴赏1】原诗中有踏歌:一种民间歌唱艺术形式,手拉着手,两脚踏着拍子唱歌。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尽管潭水千尺不是实指),历来为人所传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描写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十分动人。【鉴赏2】桃花潭水深及千尺,却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桃花潭”点明了放船地点。“深千尺”又说明了桃花潭的特点。桃花潭水已经“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得有多深,才能比得过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呢?诗人运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生动,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耐人寻味。后世常用此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送行人的盛情厚意。[例]第二日辞了老张和玉琳夫妇,坐船回城,在远远的岸上我看见他们殷勤挥手的身影,心里便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刘鸿优《两个男人的故事》)二、用以形容友情深厚。[例]这次为了我,竟破例——不,应该说是破戒——提供了论文。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不足以形容刘延陵先生对我的深情和厚爱!(郑子瑜《深夜的访客》)【全诗】《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艺术,手拉着手,两脚踏着拍子唱歌。②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题解】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二。天宝十四年(755)自秋浦至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时所作。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题作《桃花潭别汪伦》。两宋本、缪本题下俱注云:“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全诗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写友谊,真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唐汝询评曰:“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唐诗解》卷二五)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通过比喻衬托,把抽象的友情写得具体可感,巧妙生动,为传诵千古之名句。李锳云:“言汪伦相送之情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诗法易简录》)【鉴赏1】此诗是天宝十三载(754)李白盘桓安徽皖南游泾县桃花潭临别赠友人汪伦之作。宋本《李太白全集》此诗题下注云:“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其实汪伦并非当地一般村民,据考证汪伦乃当地豪族,曾任泾县令,喜结交名士,对李白仰慕之极。袁枚《随园诗话》记载一则趣事:汪伦作书邀李白来家作客,书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兴致勃勃来到汪伦家,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那十里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桃花潭西那开酒店的人家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已。此则趣事不一定可靠,但可见汪伦好客豪爽又很风趣。李白《过汪氏别业二首》赞其“知君好贤才”,抒发谑游相从之乐,有相见恨晚之意。《赠汪伦》则抒发对汪伦送别深情的感激,尤显动人之至。首句,诗人自报姓名,点明欲别事由。“将欲行”三字,使人似见李白登舟启碇挥手作别情景。次句,写送行。一个“忽”字,峰回路转,神韵顿生。诗人不从正面入笔叙写主人殷勤送行之情,只写“岸上踏歌声”,而这“声”又从被送者的“闻”中写出,更加深了将行之客的意外惊喜之情。“岸上”两字点明送行人位置,与“乘舟”呼应。“踏歌”是唐代一种歌舞表演性质的风俗,踏歌之人手拉手,用脚踏打着节拍,边唱边舞。可见送行场面之隆重热烈。此句未写送行之人,先传踏歌之声,既置悬念,又渲染出一派浓郁的欢送气氛。汪伦如此送别深情,直令诗人感激动情。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放开一笔,是全诗之转。似诗人顺手拈来,以即景桃花潭地名入诗,天然妙巧。接之“不及汪伦送我情”,以逆挽之法,将潭水之深衬托汪伦送行情谊之深,赋予情谊以具体鲜明的生动意象,而“不及”两字使意境更深一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云:“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末句点出汪伦之名,既释悬念,又呼应首句李白之名,以突出两人友谊之深挚。全诗情真意切,“相别之地,相别之情,读之觉娓娓兼至,而语出天成,不假炉炼,非太白仙才不能。‘将’字、‘忽’字,有神有致。”(黄叔灿《唐诗笺注》)千百年来,每当人们他乡作客临别感至主人殷勤送行深情时,都会自然而然想到这首赠别的名诗,感悟到人间友情之淳厚。【鉴赏2】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赠别诗。作者在桃花潭游玩的日子里,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临走时主人又来送行。于是作者写了这首诗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行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站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次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了岸上传来的歌声。一群当地老百姓(在汪伦的带领下)踏着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来了。这似出乎李白意料,所以用“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是遥接首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是在桃花潭。“深千尺”非实指而是形容,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局埋下伏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结句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友情。潭水已深达“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深呢?耐人寻味。如果直说汪伦之情像千尺深的潭水,便是普通的说法,诗人只一转换,妙境全现。妙就妙在“不及”二字。这后两句因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故将无形的“情谊”变为了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诗语言近似大白话,写法亦似白描。然其妙处,尽在三、四句之生动用比,使全诗生意盎然。这首诗深得后人赞赏,“桃花潭水”也因之成为后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常用语,桃花潭一带也因之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者访问的遗迹,如其东岸便有门额题为“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江晓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③,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④,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⑤。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⑥。
燕歌行曹丕。推荐。爱诗词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③,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④,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⑤。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⑥。[注释]①本篇属《相和歌·平调曲》。据清人朱乾《乐府正义》,乐府诗题上冠以地名,主要是表示声音的地方特色。后世因曲调失传,便只用来歌咏各地的风土人情。燕是汉末魏初北方边域,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所写多为伤离恨别之情。②慊慊:憾恨不满。③茕茕:孤独的样子。④援,取。清商,乐调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⑤星汉,银河。夜未央,夜深而未尽之时。这首诗描写的是初秋的夜景,根据古人以观察星象来测定时间的方法,银河见于天顶是初秋的傍晚,“星汉西流”,银河转向西,说明夜已经很深了。⑥尔,指牵牛和织女,即分别位于银河南北的河鼓星和织女星。辜,罪。河梁,河上之桥。“限河梁”意为银河上无桥可通,古代传说中牵女和织女这对夫妇只能限于乌鹊每年七月七日为他们搭桥相会一次。[赏析]曹丕的《燕歌行》是乐府诗歌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乐府中的七言句最早见于西汉的《安世》和《饶歌》,但只是整篇诗歌中的零星点缀。《郊祀歌》是用得较多的一首,最多也不过连用十余句。东汉张衡的《四愁诗》虽然已经具备七言规模,但每段首句都带“兮”字,仍留有骚体的痕迹。梁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在谈到曹丕的《燕歌行》时说:“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光?”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定论,曹丕是纯粹七言诗体的开创者。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这是一首秋夜思夫诗。用秋景陪衬哀思,在同类题材的诗歌中,可以说是数见不鲜的手法,然而曹丕开头三句浓墨重彩,多层次多角度所状写的秋景却另有一番隽永幽婉的意境:呼呼萧瑟的秋风透露着悲凉;纷纷摇落的草木蕴含着凄切;行行南归的燕雁诱发着哀思,时序迁易,睹物思人。忧心殷殷的少妇因椎心泣血的思念而黯然神伤,羁旅他乡的夫君一定也在为绵绵眷念而忍受煎熬,然而为什么还久游不归?诗人写思归,同时又折射出同样怅然若失的思夫,秋月共见,天各一方,爱心相知,相见时难。拳拳之忱又伴随着无可奈何的惆怅,更增添了这一特定氛围的悲凉和凄惘。如果说:“念君客游思断肠”以后三句是写少妇的情,那么“贱妾茕茕守空房”以下五句则是写少妇的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空房独守,凄苦难耐,不由得泣下如雨,打湿了罗裳。长歌当哭,然而却是泣不成声。诗人从内情到外形的铺陈,既符合内心的悒郁需要向外排遣的事理,又让外形进一步烘衬了内情的创巨痛深,尤以“短歌微吟不能长”为精妙绝伦的点睛之笔,读到此处,有谁不为这惙怛伤悴的少妇而感到心灵的震颤呢?最后四句,诗人的笔触又回到了自然之中,由景生情,以景化情。秋月的柔光,似霜如雪,泻在了思妇冷清寂寥的床头。星河西沉,思妇心底的抑郁溶进了幽深渺远的穹宇。“牵牛织女遥向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是痴迷的哀矜,又是怨愤的诘问。天上人间,同病相怜,怅惘和感愤之余,少妇孤寂的心灵,是否能得到一丝淡淡的慰藉?全诗的结构恰好是循着自然·人·自然的脉络生成和发展。人类社会,斑驳陆离,五彩缤纷,命运无论是富贵还是清寒、显赫还是卑微,人,毕竟都是从自然中来,并且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然中去。这种文学构想同哲学思考的契合,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曹丕已经深谙这一人生真谛?如果是后者,那么在诗人缠绵悱恻的沉吟中,或许还蕴蓄着些微旷达超逸的洒脱吧。对于曹丕,大部分人恐怕都是从那首妇孺皆知的《七步诗》中获得印象的。为了争权夺利而置同母胞弟于死地的残忍同这首《燕歌行》中对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诚笃恳挚的同情。相去竟然何等之远!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多重性的,曹丕自然也不例外,正如他的诗歌创作中,既有“于迪脱之外,更加上华丽”,“华丽以外,加上壮大”(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的以“气”为主的社会时事诗,也有“诗资近美嫒”,(徐祯卿《谈艺录》)“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的男女情诗。至于说帝王的欲念和凡人的性情究竟怎样在同一个人身上统一,它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倒是一个颇为“诱人的探讨研究课题。但毕竟是我们诗歌赏析的题外话了。
太康以后,诗史上有永嘉之称。永嘉正是晋朝大乱的时候,即西晋末年,司马氏集团内部进行了一场群兽狂斗的“八王之乱”,并由此而酿成三百年的战乱和分裂,给当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时身居乱世的诗人,有以激情之词写国家之痛的,但更多的是逃避现实,写玄虚而慕仙幻的玄言诗。
玄言诗,在曹魏末年,清谈家王弼、何晏等已开始写了。到西晋末,这种诗已普遍流行。东晋初,一些清谈家逃到江南,如许洵、孙绰等,写的诗在玄言外又加上佛语,成为一时文宗,形成文学界的风尚。钟嵘《诗品》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洵、桓(温)、庾(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这里较正确地概括了玄言诗的主要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道德论”即《老子》)。简单地说,玄言诗和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的传统不同,象是老庄著述的注疏,是用老庄的话语来进行议论,表现哲理,作成肤浅乏味毫无文采的诗句。它的最大毛病是缺乏形象与文采,没有诗味,而不在于是否有议论和哲理。事实上,后来也有不少诗人以议论入诗,或以诗谈哲理,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玄言诗。推荐。爱诗词网。太康以后,诗史上有永嘉之称。永嘉正是晋朝大乱的时候,即西晋末年,司马氏集团内部进行了一场群兽狂斗的“八王之乱”,并由此而酿成三百年的战乱和分裂,给当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时身居乱世的诗人,有以激情之词写国家之痛的,但更多的是逃避现实,写玄虚而慕仙幻的玄言诗。玄言诗,在曹魏末年,清谈家王弼、何晏等已开始写了。到西晋末,这种诗已普遍流行。东晋初,一些清谈家逃到江南,如许洵、孙绰等,写的诗在玄言外又加上佛语,成为一时文宗,形成文学界的风尚。钟嵘《诗品》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洵、桓(温)、庾(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这里较正确地概括了玄言诗的主要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道德论”即《老子》)。简单地说,玄言诗和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的传统不同,象是老庄著述的注疏,是用老庄的话语来进行议论,表现哲理,作成肤浅乏味毫无文采的诗句。它的最大毛病是缺乏形象与文采,没有诗味,而不在于是否有议论和哲理。事实上,后来也有不少诗人以议论入诗,或以诗谈哲理,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玄言诗在两晋间流行一百余年,它是魏晋以来玄学的直接产物。玄学就是以老庄为骨架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在魏晋士大夫中普遍流行。注疏老庄是当时文人所好,谈玄说理更是一时习尚。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就有了如同老庄“义疏”的玄言诗。这种诗在内容上大多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而在主观世界中去寻找自由和解脱,彻底背离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在艺术上缺乏真切的感情和生动的形象。它除了叙述哲理外,还要勉力拟古,于是就变成了一种歌诀和谒语了。玄言诗的代表作家已如前述是孙绰、许洵、桓温,庾亮等。许洵、桓温、庾亮都没有诗传下来,我们只有以孙绰的作品来考查玄言诗了。孙绰(314—371),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人。少年时过着隐居生活,后来官至廷尉卿,领著作。他以诗来宣扬玄学,是东晋著名的玄学诗人。他也能作赋,有《遂初赋》、《游天台山赋》。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辑有《孙廷尉集》。《晋书》本传载:“绰与洵一时名流,或爱洵高迈,则鄙於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於洵。沙门支遁(亦玄言诗人)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清远致,弟子早已服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从这里可以知道,孙绰、许洵虽然都是当时名流、玄言诗人,但许洵是以品格高迈著称,孙绰则长於咏吟,以文采取胜。孙的《天台山赋》尽管杂有禅意,但文字工丽,刻划极精。我们看看他的诗:大朴无象,钻之者鲜。玄风虽存,微言靡演。邈矣哲人,测深沟缅。谁谓道远,得之无远。……(《赠温峤》)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识由情屈。野有寒枯,朝有炎郁。失则震惊,得必充诎。……(《答许洵》)从这些诗句,可看出玄言诗的趋向和特点,也可以看出孙绰诗歌的风格。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文学》说:“……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许)洵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而《诗》,《骚》之体尽矣。”由于他祖尚那种“佛理”合道家之言,以诗来叙述佛老哲理,牵强附会地去拟古,丢掉了自《诗经》到建安的传统。加之,用典很多,缺乏真情实感,没有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读来晦涩难懂,成了一种歌诀式的谒语。孙绰也还有较好的诗作,如《秋日》:萧瑟仲秋日,飙唳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诗中虽然用了《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论语·子罕》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和《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濠上之游的典故,但总的还是好的。它比较形象地写出了秋日山中自然界的变化,以及自己乐于逍遥林野的放逸心情。既有形象,又有感情,较好。此外,支遁的《咏怀诗》、《利城山居》等诗作,尚有可取之处。在永嘉诗坛上,虽然玄言诗占统治地位,但也有象郭璞,刘琨等少数诗人,用愤激的言辞表现家国之痛的悲愤心情的。比如刘琨在《答卢谌》中写道:“横厉纠纷,群妖竞逐。火燎神州,洪流华域。彼黍离离,彼稷育育。衰我皇晋,痛心在目。”深刻地揭露了异族侵略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再如郭璞,他虽然是属于游仙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中也存在着消极避世的思想,但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抒写了自己不满现实的愤慨情绪,有别于“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所以《诗品》说郭璞“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刘勰说“景纯艳逸,足冠中兴。”这种评论不太符合当时实际的。尽管郭诗还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诗的美质与情韵,但并不能改变当日诗风而使诗“中兴”。相反,“(许)洵、(孙)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文学》)“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虚诗风,风会所趋,仿效日众,弥漫了东晋诗坛。后来虽然有些诗人如殷仲文、谢混等,力图改变这种诗风,但并未能使诗坛“中兴”而生辉。真正一洗玄言风气,独树一帜,使诗歌重回意境情韵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陶渊明。
童区寄传。推荐。爱诗词网。唐·柳宗元童寄者,郴州荛牧儿②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③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④。贼易⑤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⑥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⑦,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⑧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⑨。”市者良久⑩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11)。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12)。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13)于官。”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14)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15)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16)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注释】①节选自《柳宗元集》。童,童子。区(ōu),姓。寄,名。②〔荛(ráo)牧儿〕打柴放牛的孩子。③〔虚所〕集市。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区寄假装成小儿平常恐惧啼哭的样子。恒状,常态。⑤〔易〕轻视。⑥〔植〕插。⑦〔以缚背刃〕把绑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⑧〔彼不我恩〕他不以恩德待我。⑨〔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待我好,随你怎么使唤都可以。⑩〔良久〕好久,很久。(11)〔主人所〕指借宿的旅店。(12)〔号(háo)〕哭叫。(13)〔闻〕报告。(14)〔幼愿〕年幼而质朴。愿,质朴。不是“願”的简化字。(15)〔侧目〕不敢正视。指敬畏。(16)〔秦武阳〕战国时燕国的亡命之徒,十三岁杀人。是旧时所谓的“勇士”。【译文】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了起来,用布堵住他的嘴,到本乡四十多里外的集市去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子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装成一般小孩子常有的那种样子。强盗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一个离开去集市上洽谈交易;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这孩子看他睡着了,偷偷地把捆手的绳子反靠在刀刃上,用力一上一下来回拉动,使得绳子断了;就拿过刀来杀掉那个家伙。区寄逃出来走了不远,上集市的强盗回来了,抓到这个孩子,非常惊惧,打算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位主子的僮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位主子的僮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并好好待我,无论怎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想:“与其杀掉这孩子,哪里比得上卖掉他?与其卖了对半分钱,哪里比得上我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好极了!”就埋葬了那具尸体,带着孩子到他的窝主那里。越发捆绑得结实了。半夜里,这孩子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到集市去卖他的这个家伙。就大声喊叫起来。整个集镇都惊动了。这孩子说:“我是姓区的孩子,不该做僮仆。两个强盗掳掠了我,我把他们都杀掉了。愿意把这事向官府报告。”集镇的差吏报告了州官。州官报告了上级官府。官府把孩子叫去看看,不过是个年幼而质朴的孩子罢了。刺史颜证很赞赏他,挽留他做个小吏,他不肯。就送给他衣服,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去。乡间干掳人抢掠营生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门前。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年轻两岁,却杀掉了两个豪强的人,怎么可以接近他呢!”字数:1547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46-348页.
金黄的稻束。推荐。爱诗词网。《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赏析】女诗人郑敏是一位深受外国诗风影响的作家,特别是法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她是40年代活跃在国统区的“九叶诗派”成员之一。“九叶诗派”的诗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主张诗歌超越现实,不追求对生活的再现,有意隐去感情的直接表达,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意象即相当的外界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意志和情感,这样来客观地和间接地表现诗人的情思。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诗歌美学的追求。本诗以客观事物——金黄的稻束引起深思,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这首诗的诗意拥有一种深沉的境界。诗歌的一开头,便以一系列描写展示出不少意象,有站在割过的田里的金黄的稻束、无数个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有高耸在树巅上的满月,有暮色中的远山,这些构成了一幅幅静穆幽远的图画,这是以秋季田野和地上的稻束的描绘。由田里的稻束而联想到静默的母亲,这种联想自然而带有一种深刻的象征意味。景色的描写与心理的感受融为一体,以静穆的景象来烘托内心的感受,又以带有深深敬仰的感情的眼光去描绘身边的景色,两者水乳交融,真实自然。在这种描写之后,诗人又自“静默”而转向带有哲理意味的语言叙述。这种转换并不使人感到突兀生硬。因为这“静默”是对暮秋田野图画的感受,也是由诗人的整个情思引来的感受。诗人把稻束比作母亲,由此而引发了她下面的哲理性思考。低重的稻穗仿佛是“肩荷着伟大的疲倦”的母亲在低首沉思,田野是静默的,母亲也是静默的。在一片静默之中,诗人不由为母亲,为历史,也为一种思想感慨万端。永恒的母亲的形象被赋予了超越历史的光辉,成为了人类的一种思想。而这思想究竟是什么?诗人没有说,这就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是感慨于“疲倦的母亲”的孤寂冷漠呢,还是提醒人类不应对她们有所忽视呢?抑或是由静默的母亲而想到了什么具有永恒意义的形象?这种带有哲理意味的沉思不靠直抒胸臆表现出来,而是借用客观的象征体来暗示。所以,我们在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时,不要把它当成是纯粹的抒情,而要理解夹在感情中的哲理成分。
橘逾淮为枳。推荐。爱诗词网。《晏子春秋》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②,谓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辞者④也,今方⑤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⑥?”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⑦。王曰:‘何为者也⑧?’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⑨?’曰:‘坐盗⑩。’”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11)。酒酣(12),吏二缚一人诣王(13)。王曰:“缚者曷(14)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15)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16)?”晏子避席(17)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18),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19)。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20)。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1)?”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22),寡人反取病焉(23)。”【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卷六。使楚,出使到楚国去。②〔之〕指晏子将使楚这件事。③〔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臣。④〔习辞者〕很会说话的人。习,熟练。辞,辞令,言词。⑤〔方〕正要。⑥〔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以,用。⑦〔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为,于,在。⑧〔王曰,何为者也〕大王就问,干什么的呀?⑨〔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⑩〔坐盗〕犯了偷窃的罪。(11)〔赐晏子酒〕赏给晏子酒。即置酒招待晏子。(12)〔酒酣(hān)〕喝酒喝得正高兴。酣,酣畅,畅快。(13)〔吏二缚一人诣(yì)王〕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诣,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4)〔曷(hé)〕通“何”,什么。(15)〔视〕看着。(16)〔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原本是惯于偷窃的吗?(17)〔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席,座位。古代把席子铺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18)〔枳(zhǐ)〕也叫“枸(gōu)橘”,果实酸苦。(19)〔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相像,它的果实味道不同。徒,只。其,它的。实,果实。(20)〔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所以如此的缘故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啊。然,如此。(2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人惯于偷窃吗?得无,莫非,岂不是。(22)〔圣人非所与熙(xī)也〕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圣人,才德极高的人,这里指晏子。熙,通“嬉”,嬉戏,开玩笑。(23)〔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污辱。【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善于说话的人。现在他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个什么法子呢?”手下的人说:“等他一到,我们就绑上一个人,从您跟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说,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什么罪啦?我们就说,因为他偷了人家东西啦。”晏子来了,楚王请他喝酒。正喝得高兴,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跟前。楚王就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齐国人,犯了偷窃罪啦。”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原本爱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晏婴听人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了,只有叶子的形状很像,果实的味道可差远了。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哪?水土不同啊!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岂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爱偷吗?”楚王笑着说:“道德高尚的人是不该跟他开玩笑的,我是自讨没趣啊。”字数:1474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26-228页.
水龙吟苏轼。推荐。爱诗词网。苏轼《水龙吟》苏轼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似花还似非花②,也无人惜从教坠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④。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⑤。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注释①章质夫;苏轼好友,名楶,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北宋名将,谥庄简。所作《水龙吟》咏杨花,是传颂一时的名作。见第326页。②非花:白居易《花非花》词有“花非花,雾非雾”之语吟咏女性。③从:任凭。④“梦随”三句: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⑤难缀:难以联结生长、难以点缀(西园),即花儿凋谢零落。⑥“春色”三句: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苏词从此演化而来。柳阴仕女图【清】倪田鉴赏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春,苏轼在黄州。这是一首次韵作品。由于事先规定了韵脚字,次韵之词要做到声韵和谐非常难。此外次韵词词意上既不能照抄原词,又不能脱离太远,所以很不容易写好。但苏轼这首词却是公认的上上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又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前人大多认为,苏轼的和词在音韵和谐、词意深婉上都超过章词,但也有许多词评家认为两者不相上下,各有优点。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章词更加优秀。苏轼在《与章质夫》(《苏轼文集》卷五五)一文中有“《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云云,盛赞章词,觉得它是一首后无来者的绝作,这当然有一点自谦的意思,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章词本身在描摹杨花的形、神上,的确非常出色。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之为“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正因为章词实写杨花,已经曲尽其妙,所以苏轼要写出新意,必须化实为虚。这一虚笔作为总起,已经为下文的想象、比喻、隐喻等作了充分的铺垫。“也无人惜”句暂把词意转到实写杨花上来,但一个“惜”字加入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而“坠”字更领起下面“抛家”三句。把杨花的坠落写成“抛家”,已经开始进入了以物写人的隐喻阶段,“无情有思”一语则把这种隐喻点破。接下来六句便接续“有思”二字,具体写离别之人和所思之事。其中“萦损”三句仍写杨花,但同时也是写看花之人,实际上又是在借花喻人。总之这三句中,物和人已经不能区分了。“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些描写既能指花,也能指人,且个个曲尽神形,何其巧妙!至“梦随”三句,杨花的实际形象开始减退,人的形象开始占主导。这三句化用前人诗意,但完全不露痕迹,工稳、贴切、自然。下阕进入议论,杨花的形象和离人的形象都淡出,作者的形象(或者说另一个看花人)开始进入,但是这个形象又似乎并不能与杨花、离人完全区别开。实际上,由于苏轼所写的是一种人生的普遍忧愁,这种忧愁又强烈地影响着外在景物,所以这里的几个形象都是无法区分的,它们可以是杨花,可以是苏轼,可以是章质夫,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离人。“不恨”三句正话反说,实际上还是写“恨”,“恨”的内容是时间的无情流逝和春意的老去。正因为“恨”春去,所以要寻“遗踪”,也就有了接下来的“晓来”三句。“浮萍”无根,随水而流,象征人生的漂泊无定,也是象征所思之人的远离。“春色三分”三句又接浮萍来写,“三分”柳絮,“二分”落于尘土,呼应上阕的“傍路”二字;“一分”落于流水,化为浮萍。呼应前文的“萍碎”二字。但柳絮不论落于何处,都说明春色已经散去,所怀之人已经离去。此时此刻,才有“细看”三句的以泪惜春,以泪怀人。全词语意环环相扣,惜春思人紧密结合,文思一贯,几无缝隙。从严整的结构可以看出,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心思在构思之上,整首词完全当得起一个“工”字。实际上,这首词也承载着苏轼许多的感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中自然有愁怨,但因怕再受人诽谤而不敢表达出来。这段日子里,他曾许久不作诗词。章质夫作为他的好友写信劝慰他,让他要谨慎,并要求唱和,所以苏轼才写了这首词。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信里说:“承喻慎静以处优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写了词给章质夫,又请求他不要给别人看,可见当时苏轼的处境和心情。他一方面想压抑自己的忧愤,可是又不能完全压抑住,所以在这首词里,或隐或显,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忧伤、悲愤的影子。关于杨花落水化成浮萍的说法,苏轼曾在词下注解道“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但后代有许多人批评苏轼是错的;我们现在也根据所谓的科学道理来指出苏轼所说的现象是不合生物规律的,肯定是错的。苏轼诚然是错了,但严谨的他断不会凭空捏造一个现象,是什么原因让他误解了呢?宋姚宽《西溪丛话》说:“杨、柳二种……子为飞絮,今絮中有小青子,着水、泥、沙滩上,即生小青牙,乃柳之苗也。东坡谓絮化为浮萍,误矣。”这样的解释就比较可信了。(姚苏杰)集评明《张綎:“质夫建功戎马,亦人豪也。此词咏杨花,形容曲尽,工于铅椠之士万不能及。东坡复书云:‘柳花词绝妙,使来者何以措词。’然坡翁和……殆若禁体诗,然亦可谓妙绝矣,何谓无所措词呼?”(《草堂诗馀后集别录》)清《黄苏:“首四句是写杨花形态:‘萦损’以下六句,是写望杨花之人之情绪。二阕用议论,情景交融,笔墨入化,有神无迹矣。”(《蓼园词选》)链接次韵。又叫步韵,是诗词唱和的四种形式之一。诗词唱和的四种形式是:和诗;用韵;依韵;次韵。“和诗”除了诗意要关联外,没有韵上的要求。“用韵”则要求用与原作同一韵部的字作为韵脚。“依韵”不但要求与原作所压之韵部相同,而且要求韵脚字也要相同,但各个韵脚的次序可变。“次韵”则要求用完全相同的韵字,并且次序也要相同。由于事先规定了韵脚字,次韵之词要做到声韵和谐就非常难。此外次韵词词意上即不能照抄原词,又不能脱离太远,所以很不容易写好。写得最成功的次韵词就是苏轼的这首《水龙吟》。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记述的是邹忌劝说齐威王接受臣下进谏的故事。它和其他纵横说客们专以渲染夸张、危言耸听的辞令出售其谋略的故事有所不同,是专门揭穿那些权臣宠佞们包围、蒙蔽国君的权术手段的。邹忌巧妙地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小事作喻,诱导齐威王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加以改进,修明政治。齐王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政治效果。这一主题思想是进步的、积极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体形容貌潇洒漂亮。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他的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了,邹忌和他坐着交谈,就问他说:“我和徐公,谁漂亮?”那个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拜访邹忌。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自认为不如他漂亮;照着镜子瞅着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他躺下来琢磨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去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领土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大王的后妃和左右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怕大王,全国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到蒙蔽是非常厉害的。”齐威王说:“对。”于是下令:“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寡人的错误的,得上等奖赏;能够直接上书规劝寡人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市场或朝廷上批评议论而传入寡人的耳朵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的时候,臣子们上朝规劝,门庭若市;几个月以后,就只有断断续续地上朝规劝的;一年以后,有人虽然想提意见,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后,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不用武力而在朝廷里征服了敌国。赏读本文构思巧妙,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比喻生动确切;又能由近及远、因小见大地说明事理,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在语言运用和文字叙述上也很有特色。全文几乎都是运用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来记述的,如邹忌与其妻、妾、客人的三问三答,三问语气不同,三答的口吻也各异,既富于变化,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再如“朝”、“一日”与“明日”的时间推移,“妻之美我”、“妾之美我”、“客之美我”的层层推论,都使语言具有一种整齐、洗炼的节奏美。可以说,与《战国策》的众多雄辩富丽的文章相比,《邹》篇是别具一格的,而使之成为一篇长期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作品。
伶官传序翻译。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①,岂非人事②哉!原③庄宗④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⑤者,可以知之矣⑥。世⑦言晋王⑧之⑨将终也,以三矢⑩赐庄宗而告之曰:“(11)梁,吾仇也;燕王(12),吾所立(1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14),而(15)皆背晋(16)以(17)归(17)梁(18)。此三者,吾遗恨(19)也。与尔(20三)矢,尔其(21)无(22)忘乃(23)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24),则遣从事(25)以一少牢(26)告庙(27),请(28)其矢,盛以锦囊(29),负而前驱(30),及凯旋(31)而纳(32)之。方(33)其系燕父子以组(34),函梁君臣之首(35),入于太庙(36),还矢先王(37),而告以成功(38);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39)已灭,天下已定,一夫(40)夜呼,乱者四应(41),仓皇(42)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43),君臣相顾(4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45)断发(46),泣下沾(47)襟(48),何其(49)衰(50)也!岂(51)得之难而失之易欤(52)?抑(53)本(54)其(55)成败之迹,而皆自(56)于人(57)欤?《书》(58)曰:“满招损,谦得益。(59)”忧劳(60)可以兴(61)国,逸豫(62)可以亡身(63),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64)天下之豪杰,莫(65)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66)国灭(67),为(68)天下笑(69)。(70)夫祸患常积于(71)忽微(72),而智勇(73)多困于(74)所溺(75),岂独伶人也哉?[注释]①天命:天神的旨意。古人常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王朝的兴亡盛衰说成是天决定的。②人事:与“天命”相对,指人的作为。③原:动词,推究,追根。④庄宗:即李存勗(892—926),李克用之子,他于公元923年灭掉后梁,统一北中国,建立后唐王朝,改元同光。史书说他“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常“身傅粉墨,与伶人杂戏于庭”,同光四年邺都兵乱,李存勗命成德节度使李嗣源去讨伐,嗣源至邺后称帝,反攻洛阳,存勗为宫内伶人所杀。⑤之:代词,指天下。⑥可以知之:“可以之知之”的省略,省略的“之”字指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后一“之”字代兴衰的“道理”。以,根据,凭。⑦世:世人。⑦晋王:李克用,沙陀族(他的父亲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朝,赐姓名为李国昌),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晋王。⑨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晋王将终”的独立性,使它充当时间状语。⑩矢:箭。(11)梁:指朱全忠。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受封为梁王。唐僖宗时,朱全忠拟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朱全忠,双方结怨极深,攻战不息。(12)燕王:指刘仁恭。刘本是幽州部将,借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任卢龙节度使。后来刘仁恭归附朱全忠,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13)立:拥立,扶植。(1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唐昭宗天祐元年,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全忠。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和朱全忠通好。契丹,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15)而:可是。(16)晋:李克用自称。(17)以:连词,而。(18)归:归附。(19)遗恨:遗憾。恨,憾。(20)尔:你。(21)其:语气副词,表希望或命令语气。(22)无:通“毋”,不要。(23)乃:你,你的。(24)用兵:打仗。(25)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的属官。(26)少牢:用猪、羊各一头祭祀先人。用牛、猪、羊各一头叫“太牢”。(27)告庙:“告于宙”的省略。于,到。(28)请,恭敬地请出。(29)锦囊:丝织的袋子。(30)负而前驱:“负之而前驱”的省略。前驱,走在队伍前面。(31)凯旋:唱着凯歌胜利回师。凯,打胜仗所奏的乐曲。旋,还,回来。(32)纳:藏。(33)方:当。(34)系燕父子以组:即“以组系燕父子”系,缚。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912年,李存勗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逃到沧州,亦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35)函梁君臣之首:923年,后唐兵攻入开封,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杀了末帝,随后自杀。函,名词用如动词,装进匣子。(36)太庙:皇帝的祖庙。(37)还矢先王:“还矢于先王”的省略。先王,死去的帝王,这里指晋王李克用。(38)告以成功:即“告之以成功”,“告”后省宾语“之(代先王)”。(39)仇雠(chóu):仇人。雠,与“仇”同义。926年,屯驻在贝州(现在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今河南省安阳市)。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40一)夫:这里指发动兵变的军士皇甫晖。936年,屯驻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的皇甫晖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今河南安阳)。(41)乱者四应:指邢州(今河北邢台)、沧州驻军相继作乱。(42)仓皇:匆忙慌张的样子。(43)士卒离散:唐庄宗从洛阳往东走,到了万胜镇(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听说李嗣源(李克用养子,当时已叛变)已经占据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唐庄宗忙下令把军队开回去。一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44)相顾:相看,指庄宗君臣毫无办法,面面相觑。(45)誓天:指天发誓。(46)断发:截断头发。古人以发代首,断发是“断首”的象征性动作。庄宗到洛阳城东的石桥西,设酒与诸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诸将都截断头发,放在地上,誓死报效庄宗。(47)沾:沾湿。(48)襟:衣襟,指衣服。(49)何其:怎么那样。(50)衰:衰败,狼狈。(51)岂:表推测语气的副词,或许,莫非。(52)欤(yú):表疑问的语气词,(53)抑{yì}:选择连词,或者,还是。(54)本:动词,探究,推原。(55)其:指庄宗。(56)自:从,由。(57)人:指人事。(58)《书》:指《尚书》,五经之一。(59)满招损,谦得益:出自《尚书•大禹谟》,现在常写作“满招损,谦受益。”(60)忧劳:忧思劳苦。(61)兴:使动用法,使……兴起。(62)逸豫:安乐。指庄宗宠幸伶人,喜爱音乐,贪图享乐。(63)亡身:使自身毁灭。亡,使动用法,使……灭亡。(64)举:所有的。(65)莫:没有谁。(66)身死:指庄宗嬖幸的伶人郭从谦趁庄宗已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起兵作乱。庄宗率兵抵御,中流矢而死。(67)国灭:庄宗死后,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明宗)即位,群臣中有人主张自建国号。此事虽未实行,但是庄宗死后,李克用嫡亲子孙都被杀,也可说是“国灭”。(68)为:被。(69)笑:耻笑,取笑。(70)夫(fú):发语词,用于句首。(71)于:由于。(72)忽微:极其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73)智勇;有智慧勇敢的人。(74)于:被。(75)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多指声色犬马之类。溺,沉迷,溺爱。[译文]唉!(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说是由于天命,难道不也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后唐)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据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世人说晋王临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和我订立过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而归附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啊。(我)给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志!”庄宗接受了(三枝箭)并把它们收藏在祖庙里,在那以后每逢打仗,就派手下的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里祭祀和祷告,把那三支箭恭敬地请出来,用丝织的箭袋装起来,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打胜仗归来就再把它藏(在祖庙里)。当他把燕王父子用绳子捆绑起来,把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装在木匣子里,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然后把成功的消息禀报给祖先,那昂扬的气概,可说是够豪壮的啊!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哪知)有个人夜里一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庄宗)匆忙地往东出奔(汴州),还没等见到叛兵,士卒就都叛逃失散,庄宗和臣子面面相觑,不知道要回到什么地方去,以至于跟随的将领们截断头发,对天发誓,(君臣相对号泣,)眼泪打湿了衣襟,怎么那样凄惨狼狈啊!莫非得到天下很困难而失去天下很容易吗?还是(在)探究他成功失败的过程,从而(认识到这成败)都出于人为的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当权的人为国事)忧思劳苦可以使国家兴旺,一味贪图安乐,就会导致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奋发图强的时候,普天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谁能够和他争雄;等到他意志衰退的时候,几十个伶人(作乱,就能)围困他,结果中箭身亡,政权覆灭,被天下人耻笑。(由此看来)祸患常常由极其微小的坏事日积月累所酿成,而(那些)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迷惑,难道只有宠幸伶人(才会导致败亡)吗![鉴赏]欧阳修文章的特点是“简而有法”。本文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有机配合,行文又注意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文章开篇以一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直截了当地提出统领全文的论点,接着便用庄宗先盛后衰的史实为论据来进行论证。在叙述“晋王三矢”的故事时,从赐矢、受矢、藏矢,写到请矢、盛矢、负矢、纳矢,故事述说相当完备,笔势颇为平缓。随即作者以“……可谓壮哉”和“……何其衰也”两个长句先扬后抑,大起大落,把文章推向高潮,如陨石坠海,激起了万丈巨澜。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正一反,强烈的反差使人深刻地认识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接着作者再以“方其盛”与“及其衰”的不同结局承前引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从个别的典型事例中得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从历史上的“盛衰由人”的史料引出对后来人的告诫。全文结构灵动,抑扬褒贬,起承转合,节奏分明,故而言简意赅,一泻千里,令人叹服。字数:4091注释[作者及作品简介]《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请参看《醉翁亭记》“作者及作品简介”。《伶官传》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勗(xù)宠信的伶官败国乱政的史实。伶官,古代的乐官。庄宗嬖幸伶人,许多伶人供奉内廷,授有官职。序是一种文体,是用来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者:欧阳修知识来源:彭格人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出处】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意思】正是二十四桥上明月当空的夜晚,你却在哪里让美女为你吹箫作乐呢?二十四桥:唐时扬州繁华,城内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扬州原来的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个美女在桥上吹箫而得名。玉人:美女。教:使。【鉴赏】柔和的月光映照在二十四桥之上,在这秋尽之时,你正在哪里教歌女艺妓们吹箫玩乐呢?关于二十四桥,有两说。一说扬州城本有二十四座桥;一说是指扬州吴家砖桥,因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而得名。对于“二十四桥”的意义,不必泥解,诗人此句意在表现扬州月夜的美丽与风韵。此诗是诗人离开扬州之后寄言友人韩绰的诗歌,这两句本是慰问之语,但诗人却以调侃的语气讲来,一方面体现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一方面也体现了二人关系的亲昵无间。在这调笑之中,同样寄予了诗人对扬州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扬州等地桥的美丽。[例]湖的西北角,还有一道拱桥,名为廿四桥,像一条绣带轻轻束着湖的纤腰,情致极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们来到这儿,不禁一脚栽进古人的诗境中去了。(紫风《扬州印象记》)二、用以形容月夜有桥之地的幽美景色,或形容桥上明月当空,传来袅袅乐音的情景。[例]而当月明之夜来到桥上,耳边隐隐传来大门口匈牙利广场歌舞晚会的箫管声声,你会情不自禁地低吟唐代诗人杜牧的佳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喻光韶《廊桥寻梦》)【全诗】《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题解】扬州是作者多次游历之处,曾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大中二年(848)八月,作者由睦州赴京就任司勋员外郎,路过金陵,怀念扬州旧游,因此作诗。韩绰,不详何人,作者另有《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此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历来为人传诵。【作者】杜牧,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泊秦淮》诗。【注释】①二十四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24座桥。或云即扬州西郊吴家砖桥,因传说古时有24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由后句知此诗当取后说。②玉人:“玉人”既可形容洁美之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如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此句当取后者,指韩绰。此以调侃语气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伎吹箫取乐?【全诗鉴赏】杜牧于大和七年(833)至九年春在扬州牛僧孺幕,韩绰为其同僚。此诗作于离扬以后。前二写江南秋光,包含着忆扬州和故人的情怀。“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山青水长、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暗示着双方相隔的空间距离,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为之注脚。“草未凋”写江南秋色,清新旷远不同江北,句下寓有眷念旧地的深情。后二叙别来怀念之情。乃从扬州诸多美好印象中撷取最不能忘怀的时间——“明月夜”(参张祜《纵游淮南》“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地点——“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内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只是一桥相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故名,即使如此,桥名也能给人造成数量上的错觉),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对方的行踪。此处的“玉人”乃指韩绰,而“教吹箫”又把关于美女的传说阑入,使人感到韩绰的风流倜傥与情场得意,再加上“何处”二字悠谬其辞,令人读之神往。宋词人姜夔七绝《过垂虹》云:“自作新词分外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中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即深得小杜神韵,可以参读。
玉人何处教吹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出处】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意思】正是二十四桥上明月当空的夜晚,你却在哪里让美女为你吹箫作乐呢?二十四桥:唐时扬州繁华,城内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扬州原来的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个美女在桥上吹箫而得名。玉人:美女。教:使。【鉴赏】柔和的月光映照在二十四桥之上,在这秋尽之时,你正在哪里教歌女艺妓们吹箫玩乐呢?关于二十四桥,有两说。一说扬州城本有二十四座桥;一说是指扬州吴家砖桥,因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而得名。对于“二十四桥”的意义,不必泥解,诗人此句意在表现扬州月夜的美丽与风韵。此诗是诗人离开扬州之后寄言友人韩绰的诗歌,这两句本是慰问之语,但诗人却以调侃的语气讲来,一方面体现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一方面也体现了二人关系的亲昵无间。在这调笑之中,同样寄予了诗人对扬州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扬州等地桥的美丽。[例]湖的西北角,还有一道拱桥,名为廿四桥,像一条绣带轻轻束着湖的纤腰,情致极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们来到这儿,不禁一脚栽进古人的诗境中去了。(紫风《扬州印象记》)二、用以形容月夜有桥之地的幽美景色,或形容桥上明月当空,传来袅袅乐音的情景。[例]而当月明之夜来到桥上,耳边隐隐传来大门口匈牙利广场歌舞晚会的箫管声声,你会情不自禁地低吟唐代诗人杜牧的佳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喻光韶《廊桥寻梦》)【全诗】《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题解】扬州是作者多次游历之处,曾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大中二年(848)八月,作者由睦州赴京就任司勋员外郎,路过金陵,怀念扬州旧游,因此作诗。韩绰,不详何人,作者另有《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此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历来为人传诵。【作者】杜牧,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泊秦淮》诗。【注释】①二十四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24座桥。或云即扬州西郊吴家砖桥,因传说古时有24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由后句知此诗当取后说。②玉人:“玉人”既可形容洁美之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如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此句当取后者,指韩绰。此以调侃语气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伎吹箫取乐?【全诗鉴赏】杜牧于大和七年(833)至九年春在扬州牛僧孺幕,韩绰为其同僚。此诗作于离扬以后。前二写江南秋光,包含着忆扬州和故人的情怀。“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山青水长、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暗示着双方相隔的空间距离,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为之注脚。“草未凋”写江南秋色,清新旷远不同江北,句下寓有眷念旧地的深情。后二叙别来怀念之情。乃从扬州诸多美好印象中撷取最不能忘怀的时间——“明月夜”(参张祜《纵游淮南》“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地点——“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内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只是一桥相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故名,即使如此,桥名也能给人造成数量上的错觉),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对方的行踪。此处的“玉人”乃指韩绰,而“教吹箫”又把关于美女的传说阑入,使人感到韩绰的风流倜傥与情场得意,再加上“何处”二字悠谬其辞,令人读之神往。宋词人姜夔七绝《过垂虹》云:“自作新词分外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中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即深得小杜神韵,可以参读。
【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处】唐·岑参《逢入京使》。【意思】在骑马行路的途中相遇,身边无纸笔,不能给家里写封书信,只好托您捎个报平安的口信。在人们生活中,这是常碰到的事,诗人却把这平凡的事写成好诗。【评析】善于把人们所经历的事情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与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因而能在平易中蕴含着无穷的韵味,使人读后倍感亲切,历久难忘。【赏析】我骑在马背上望向东方的故乡,只觉得路途非常遥远;一时触动思乡情怀,老泪涔然流下,沾湿了我的两个衣袖。现在我和你在马上相见,由于身边没有纸笔,只得拜托你传一个口信到我家里,告诉家人说我在这里很是平安就好了。这是作者偶然在路上遇见一个当使者正要回故乡的朋友,由于自己欲归不得,只好托他传语,以告慰家人。老年作客的苦悽,写来入情入理。【全诗】《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貌。②龙钟:泪流貌,袖被泪湿。【全诗鉴赏】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少时隐居嵩阳,二十岁到长安献书阙下,天宝三年中进士,只任兵曹参军小官。天宝八年随高仙芝到了安西,在幕中掌书记。当时报国壮志正高,决心在戎马生涯中追求自己的前程。但在这里的十年生活并不顺利,于是由安西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又随封常青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很受封的赏识,此时岑参写了很多诗歌。安史之乱以后他到了凤翔,杜甫和房琯推荐他,任了右补阙,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于成都。岑参诗以边塞诗见长。由于作者多次出塞,他对于边塞生活、地方景物十分熟悉,他以壮烈的感情歌颂了边防将士豪放精神,诗的格调雄浑,诗风奇峭,自成一家。岑参长期在边塞生活,塞外黄沙莽莽,寒风夜吼,金戈铁甲,殊死征战,他都有直接经历,深切感受。在这种情景殊异的边远之地,在内乡人的感受中,真如同是“走马西来欲到天”,有时经历的是“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境遇,就更感到人在此地是一种荒远、孤寒的寄居。远方征戍者乡思是深沉的,是人人胸臆中都饱积着的,《逢入京使》就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戍守西疆,每天都是向西走,故园东抛,归路日益遥远。远行人思归时都有一种心理习惯,即在不得归时,总好望一望归路,从云天远处辨识家乡的方向。身在边塞的岑参也是这样做的,他常是东望故园,可是望的结果是可望而不可见,更不得归,这样,随着时间的延长,使遥远的归路就更显遥远了。所以此日向东望去,只见漫漫修远,一片茫然。因此,心中不禁悲戚起来,止不住泪水淋漓,沾湿了双袖。然而这时诗人却意外地遇到了入京使,他从西向东,与岑参相向而行,这使思乡心切的岑参感到极大的慰藉,因为他正在向长安走去,他回到长安可以看到自己想见面却见不到的家人,如果能请他带一封长信,细说自己的情况,那固然是好;但由于事前无此准备,此刻又是途中意外相遇,那就只好捎句口信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里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深切感受,可以说是经验的诗。我们今天也能体验到当时诗人的心情。他恨憾是“马上相逢”的,但又特别珍惜这难得的“马上相逢”;恨憾不能“纸笔”寄言,但又特别重视口头“传语”;无限地怀念“故园”,但却又不想教家中人得知这种心情;往家中捎信,什么是家中人最想听到的呢?——“平安!”还有比这两个字还重要的吗!这里是战事频繁的边塞地区,八月飞雪,碎石如斗,平沙茫茫,石随风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家中关怀这里的人,是不难想象的,而入京使把“平安”的消息带到家中,也不会不描述这路上的奇遇,那时节“平安”二字之后,不知能蕴藏多少浓情厚意!诗人早就立志:“万里牵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不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今日报得“平安”,就可以使妻子得有安慰了。这首诗以路逢入京使为中心,组织诗情的层次,为了显示路逢的重要,先写故园望不可见,以致“双袖龙钟”;遇入京使虽是中心,但除了标题,诗行中却只写一个“君”字,其余文字全给了“逢”前和“逢”后,使他能承接前者,并继之而把诗情引向诗外。
马上相逢无纸笔。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处】唐·岑参《逢入京使》。【意思】在骑马行路的途中相遇,身边无纸笔,不能给家里写封书信,只好托您捎个报平安的口信。在人们生活中,这是常碰到的事,诗人却把这平凡的事写成好诗。【评析】善于把人们所经历的事情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与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因而能在平易中蕴含着无穷的韵味,使人读后倍感亲切,历久难忘。【赏析】我骑在马背上望向东方的故乡,只觉得路途非常遥远;一时触动思乡情怀,老泪涔然流下,沾湿了我的两个衣袖。现在我和你在马上相见,由于身边没有纸笔,只得拜托你传一个口信到我家里,告诉家人说我在这里很是平安就好了。这是作者偶然在路上遇见一个当使者正要回故乡的朋友,由于自己欲归不得,只好托他传语,以告慰家人。老年作客的苦悽,写来入情入理。【全诗】《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貌。②龙钟:泪流貌,袖被泪湿。【全诗鉴赏】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少时隐居嵩阳,二十岁到长安献书阙下,天宝三年中进士,只任兵曹参军小官。天宝八年随高仙芝到了安西,在幕中掌书记。当时报国壮志正高,决心在戎马生涯中追求自己的前程。但在这里的十年生活并不顺利,于是由安西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又随封常青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很受封的赏识,此时岑参写了很多诗歌。安史之乱以后他到了凤翔,杜甫和房琯推荐他,任了右补阙,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于成都。岑参诗以边塞诗见长。由于作者多次出塞,他对于边塞生活、地方景物十分熟悉,他以壮烈的感情歌颂了边防将士豪放精神,诗的格调雄浑,诗风奇峭,自成一家。岑参长期在边塞生活,塞外黄沙莽莽,寒风夜吼,金戈铁甲,殊死征战,他都有直接经历,深切感受。在这种情景殊异的边远之地,在内乡人的感受中,真如同是“走马西来欲到天”,有时经历的是“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境遇,就更感到人在此地是一种荒远、孤寒的寄居。远方征戍者乡思是深沉的,是人人胸臆中都饱积着的,《逢入京使》就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戍守西疆,每天都是向西走,故园东抛,归路日益遥远。远行人思归时都有一种心理习惯,即在不得归时,总好望一望归路,从云天远处辨识家乡的方向。身在边塞的岑参也是这样做的,他常是东望故园,可是望的结果是可望而不可见,更不得归,这样,随着时间的延长,使遥远的归路就更显遥远了。所以此日向东望去,只见漫漫修远,一片茫然。因此,心中不禁悲戚起来,止不住泪水淋漓,沾湿了双袖。然而这时诗人却意外地遇到了入京使,他从西向东,与岑参相向而行,这使思乡心切的岑参感到极大的慰藉,因为他正在向长安走去,他回到长安可以看到自己想见面却见不到的家人,如果能请他带一封长信,细说自己的情况,那固然是好;但由于事前无此准备,此刻又是途中意外相遇,那就只好捎句口信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里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深切感受,可以说是经验的诗。我们今天也能体验到当时诗人的心情。他恨憾是“马上相逢”的,但又特别珍惜这难得的“马上相逢”;恨憾不能“纸笔”寄言,但又特别重视口头“传语”;无限地怀念“故园”,但却又不想教家中人得知这种心情;往家中捎信,什么是家中人最想听到的呢?——“平安!”还有比这两个字还重要的吗!这里是战事频繁的边塞地区,八月飞雪,碎石如斗,平沙茫茫,石随风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家中关怀这里的人,是不难想象的,而入京使把“平安”的消息带到家中,也不会不描述这路上的奇遇,那时节“平安”二字之后,不知能蕴藏多少浓情厚意!诗人早就立志:“万里牵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不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今日报得“平安”,就可以使妻子得有安慰了。这首诗以路逢入京使为中心,组织诗情的层次,为了显示路逢的重要,先写故园望不可见,以致“双袖龙钟”;遇入京使虽是中心,但除了标题,诗行中却只写一个“君”字,其余文字全给了“逢”前和“逢”后,使他能承接前者,并继之而把诗情引向诗外。
《天体运行论》
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著。原稿本无书名,出版者将它命名为《关于天球旋转的六卷集》,后人简称为《天体运行论》。该书共分6卷。第一卷是全书的精华,对日心地动学说的要点作集中而扼要的阐述,解释四季循环的成因,并对球面三角学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叙述。第二卷用球面天文的方法来论述天体的视运动,卷末附有星表。第三卷讲解太阳的视运动和岁差。第四卷讨论月亮的运行。第五卷和第六卷叙述了行星的运动。本书的主要成就在于提出了太阳系的日中心说,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包括地球在内都围绕着太阳旋转,而月亮则是地球的卫星。该书还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日心地动说可能遭到的责难作出答复。哥白尼的日心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明确而系统地批判了已被基督教会改造成教义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象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第446页)。
天体运行论。推荐。爱诗词网。《天体运行论》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著。原稿本无书名,出版者将它命名为《关于天球旋转的六卷集》,后人简称为《天体运行论》。该书共分6卷。第一卷是全书的精华,对日心地动学说的要点作集中而扼要的阐述,解释四季循环的成因,并对球面三角学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叙述。第二卷用球面天文的方法来论述天体的视运动,卷末附有星表。第三卷讲解太阳的视运动和岁差。第四卷讨论月亮的运行。第五卷和第六卷叙述了行星的运动。本书的主要成就在于提出了太阳系的日中心说,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包括地球在内都围绕着太阳旋转,而月亮则是地球的卫星。该书还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日心地动说可能遭到的责难作出答复。哥白尼的日心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明确而系统地批判了已被基督教会改造成教义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象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第446页)。本书用拉丁文写成,于1543年在纽伦堡出版。在它出版后的头几十年影响不大,直到1566年后才多次重印再版。后因伽利略和布鲁诺在法、英、德等国家各大学宣传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罗马教庭开始对这些科学家进行迫害,并在1616年把本书列为禁书,而后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地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证明。本书先后被译成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本书的中译本只有李启斌译的节译本(序言和第一卷),197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译本将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