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处】唐·杜甫《八阵图》。【译注】首句概说诸葛亮有盖世之功业,辅佐刘备创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接着又具体说他创制“八阵图”更加成就了他的威名。江水奔流而八阵图的垒石屹然不移。遗恨啊,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失计于刘备急于吞并东吴。这首怀古绝句,将议论融于诗中,把怀古与述怀结为一体,在绵绵的遗恨中,渗透了无限抑郁之情。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其遗迹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聚石成堆,纵横棋布,夏时水没不见,冬时水退仍然出现。【全诗】《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全诗鉴赏】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吊古怀人、咏叹诸葛亮功绩之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第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创建蜀国,形成蜀、魏、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其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政治才能,功盖一时,在三国之中无人能与之相比。第二句写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又据苏轼《东坡志林》:“诸葛亮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见凹凸处,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因创制八阵图,诸葛亮名声更为显赫。如成都武侯祠一副对联云:“躬耕南阳名成八阵,应召西蜀计压群雄。”(佚名)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第一句写八阵图的神奇特征。据《荆州图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又据刘禹锡《嘉话录》:“三蜀雪消之际,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迄今不动。”八阵图的坚定不移正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坚定,如磐石般不可动摇之象征。第二句写诸葛亮的“遗恨”,就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数十万大军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根本战略,以致统一大业夭折,成了千古遗恨!这首诗叙议结合,全诗四句三转,从“功盖三国”一转“八阵图”;二转“石不转”,暗喻时间流逝而诸葛亮功勋长存;三转“遗恨”,步步深入,跌宕有致。怀古述怀,议论抒情,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全诗点评】八阵是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据说诸葛亮在四川奉节的江滩上,为阻挡孙吴军队用石头堆成相生相克的奇阵。八阵纵横棋布,夏时涨水被淹没,冬时北退仍然出现。反映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诗的前两句颂诸葛亮的业绩。先从总的方面写诸葛亮实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卓越功绩,再从创造八阵的具体内容方面说明诸葛亮的声名更加卓著。这两句对仗精巧工整,自然妥贴,既是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又为下面凭吊作铺垫。三、四句是诗人结合眼前的八阵图抒发感慨。“江流石不转”感叹时光流逝,但也表现出诸葛亮的英名将与他布成的石头一样丝毫不会受影响。“遗恨失吞吴”是批判刘备伐吴失计。联吴抗曹是诸葛亮的根本策略,却因刘备为关羽报仇,贸然伐吴,以致大败,最后被魏所灭,统一大业中途夭折,成了千古遗恨。杜甫写了诸葛亮的遗恨,为诸葛亮惋惜,同时也渗透了自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把怀古和抒怀融为一体,给人以余意不尽的感觉。【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到夔州凭吊古迹而作此诗,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首二句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上句高屋建瓴,概括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下句用具体实例,点明诗题,赞扬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此二句对仗精工,概括凝练,自然妥帖。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言石堆六百年来,依旧岿然不动,就写出了这一遗迹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此句有双关意:表面写“石不转”,实写“心不转”,表现了诸葛对蜀汉的忠贞不二,对统一大业的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摇也。故“八阵图”乃是诸葛亮留下千秋遗憾惋惜的一个象征。末句言刘备吞吴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致使统一大业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这也透露出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处】唐·杜甫《八阵图》。【译注】首句概说诸葛亮有盖世之功业,辅佐刘备创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接着又具体说他创制“八阵图”更加成就了他的威名。江水奔流而八阵图的垒石屹然不移。遗恨啊,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失计于刘备急于吞并东吴。这首怀古绝句,将议论融于诗中,把怀古与述怀结为一体,在绵绵的遗恨中,渗透了无限抑郁之情。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其遗迹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聚石成堆,纵横棋布,夏时水没不见,冬时水退仍然出现。【全诗】《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全诗鉴赏】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吊古怀人、咏叹诸葛亮功绩之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第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创建蜀国,形成蜀、魏、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其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政治才能,功盖一时,在三国之中无人能与之相比。第二句写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又据苏轼《东坡志林》:“诸葛亮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见凹凸处,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因创制八阵图,诸葛亮名声更为显赫。如成都武侯祠一副对联云:“躬耕南阳名成八阵,应召西蜀计压群雄。”(佚名)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第一句写八阵图的神奇特征。据《荆州图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又据刘禹锡《嘉话录》:“三蜀雪消之际,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迄今不动。”八阵图的坚定不移正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坚定,如磐石般不可动摇之象征。第二句写诸葛亮的“遗恨”,就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数十万大军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根本战略,以致统一大业夭折,成了千古遗恨!这首诗叙议结合,全诗四句三转,从“功盖三国”一转“八阵图”;二转“石不转”,暗喻时间流逝而诸葛亮功勋长存;三转“遗恨”,步步深入,跌宕有致。怀古述怀,议论抒情,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全诗点评】八阵是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据说诸葛亮在四川奉节的江滩上,为阻挡孙吴军队用石头堆成相生相克的奇阵。八阵纵横棋布,夏时涨水被淹没,冬时北退仍然出现。反映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诗的前两句颂诸葛亮的业绩。先从总的方面写诸葛亮实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卓越功绩,再从创造八阵的具体内容方面说明诸葛亮的声名更加卓著。这两句对仗精巧工整,自然妥贴,既是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又为下面凭吊作铺垫。三、四句是诗人结合眼前的八阵图抒发感慨。“江流石不转”感叹时光流逝,但也表现出诸葛亮的英名将与他布成的石头一样丝毫不会受影响。“遗恨失吞吴”是批判刘备伐吴失计。联吴抗曹是诸葛亮的根本策略,却因刘备为关羽报仇,贸然伐吴,以致大败,最后被魏所灭,统一大业中途夭折,成了千古遗恨。杜甫写了诸葛亮的遗恨,为诸葛亮惋惜,同时也渗透了自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把怀古和抒怀融为一体,给人以余意不尽的感觉。【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到夔州凭吊古迹而作此诗,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首二句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上句高屋建瓴,概括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下句用具体实例,点明诗题,赞扬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此二句对仗精工,概括凝练,自然妥帖。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言石堆六百年来,依旧岿然不动,就写出了这一遗迹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此句有双关意:表面写“石不转”,实写“心不转”,表现了诸葛对蜀汉的忠贞不二,对统一大业的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摇也。故“八阵图”乃是诸葛亮留下千秋遗憾惋惜的一个象征。末句言刘备吞吴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致使统一大业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这也透露出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憑仗飛魂招楚些。”詩句出處:《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是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簌簌無風花自嚲。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多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路盡河回千轉柁。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
凭仗飞魂招楚些。推荐。爱诗词网。“憑仗飛魂招楚些。”詩句出處:《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是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簌簌無風花自嚲。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多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路盡河回千轉柁。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註釋】:憑:①盛;大。《列子·湯問》:“帝憑怒。”②煩悶;憤懣。張衡《西京賦》:“雖斯宇之既坦,心猶憑而未攄。”(斯:此。宇:指天地。攄:抒發。)③登臨。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憑覽周地險,高標絕人喧。”④欺凌。《南史·梁武帝紀上》:“戎狄內侵,憑陵關塞。”⑤靠;倚著。李群玉《湖寺清明夜遣懷》:“獨憑危檻思淒然。”⑥依靠;依仗。陸機《苦寒行》:“猛虎憑林嘯。”⑦根據;依據。《隋書·禮儀志一》:“丈尺規矩,皆有準憑。”⑧滿。屈原《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⑨任憑。元稹《城外回謝子蒙見諭》:“稚女憑人問,病夫空自哀。”⑩請;請求。曹松《己亥歲二首》:“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11)同“馮(píng)”。徒步涉水。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不意兆不由舟楫,憑流而渡。”(兆:人名。楫:船槳。)仗:①執;拿著。《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二十四》:“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兵:兵器。卻:退。)②依靠;憑借。《三國志·魏書·桓階傳》:“曹公雖弱,仗義而起。”③兵器的總稱。酈道元《水經註·河水》:“是吾昔時放弓仗處。”④儀衛;儀仗。岑參《寄左省杜拾遺》:“曉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飛:①鳥類和某些昆蟲鼓動翅膀在空中飛行。屈原《天問》:“蒼鳥群飛。”杜甫《曲江二首》之二:“點水蜻蜓款款飛。”(款款:緩緩。)②物體憑借外力或機械作用在空中行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yuān)飛。”(木鳶:古代飛行器。鳶:鳥名。)③飛動;飄落。杜甫《閿鄉薑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張志和《漁父》:“八月九月蘆花飛。”④高。何晏《景福殿賦》:“飛宇承霓。”⑤無根據的;無緣無故的;意外的。《後漢書·周榮傳》:“若卒遇飛禍,無得殯斂。”⑥形容極快。《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而飛書召蒙。”魂:①舊時指能離開形體而存在的人的精神。《楚辭·大招》:“魂乎歸來,無東無西,無南無北隻!”(隻:語氣詞。表示感嘆。)《左傳·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魂,既生魄,陽曰魂。”②泛指事物的精神。溫庭筠《華清宮和杜舍人》:“杜鵑魂厭蜀,蝴蝶夢悲莊。”(杜鵑:傳說蜀帝杜宇所化。蝴蝶夢:《莊子·齊物論》說莊子夢為蝴蝶。)蘇軾《再用松風亭下韻》:“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③指人的精神;意念。白居易《夢裴相公》:“五年生死隔,一夕魂夢通。”(裴相公:指裴度,曾多次為相。)《呂氏春秋·禁塞》:“自今單唇幹肺,費神傷魂。”(單唇:唇力彈盡。幹肺:肺氣枯竭。)招:①打手勢叫人。《荀子·勸學》:“登高而招。”②招來;招集。《漢書·晁錯傳》:“上招賢良。”③招致;招引。《楚辭·九章·惜誦》:“有招禍之道。”④箭靶;靶子。《呂氏春秋·本生》:“萬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楚:【楚】〔古文〕《唐韻》《正韻》創舉切《集韻》創阻切,粗上聲。或作。《說文》叢木也。一曰荊。《詩·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註》楚楚,茨棘貌。又《詩·召南》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疏》荊屬。薪雖皆高,楚尤翹翹而高也。又《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註》楚,荊也。撲撻犯禮者。又萇楚,草名。羊桃也。《詩·檜風》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又楚楚,鮮明貌。《詩·檜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又辛楚,痛也,別作憷。《陸機·與弟士衡詩》慷慨含辛楚。又國名。《書·禹貢》荊州之域,周熊繹始封。又三楚,地名。些:(一)少許;一點兒。辛棄疾《鷓鴣天·和吳子似山行韻》:“酒病而今較減些。”(酒病:嗜酒成病。)(二)suò句末語氣詞。《楚辭·招魂》:“技術九千~。”(木:樹木。)[註意]“些”(xiē)產生較晚,唐宋時才常出現。“些”(suò)隻出現在《楚辭》中,大約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何必金与钱。推荐。爱诗词网。“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人际关系·交友”类的诗句。人生最可贵的在于彼此理解,何必用什么金钱?表现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金钱的蔑视。言短意深,掷地有声。此名言至今仍有启迪作用。李白“赠友人三首”“全唐诗”第1761页。繁体:“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人際關系·交友”類的詩句。人生最可貴的在於彼此理解,何必用什麼金錢?表現出詩人對友誼的珍視,對金錢的蔑視。言短意深,擲地有聲。此名言至今仍有啟迪作用。李白“贈友人三首”“全唐詩”第1761頁。拼音:“RenShengGuiXiangZhi,HeBiJinYuQi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RenShengGuiXiangZhi,HeBiJinYuQian”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RenJiGuanJi·JiaoYou”LeiDeShiGou。RenShengZuiKeGuiDeZaiYuBiCiLiJie,HeBiYongShenMeJinQian?BiaoXianChuShiRenDuiYouYiDeZhenShi,DuiJinQianDeMieShi。YanDuanYiShen,ZhiDeYouSheng。CiMingYanZhiJinRengYouQiDiZuoYong。LiBai“ZengYouRenSanShou”“QuanTangShi”Di1761Xie。
衡山望日台。推荐。爱诗词网。(明)孙应鳌天鸡初鸣海乌泣①,翔阳弭节六龙集②。扶桑既登始将行③,揽衣起向悬岩立。沧波万里惊涛急,咫尺溟濛如可挹④。映处重渊云锦鲜⑤,望来大壑瑶华湿⑥。是时羽鳞咸伏蛰⑦,空山冻肃寒风袭。广运初看荡漾开,扶摇尚觉升腾涩⑧。突尔飙轮吐爚煜⑨,烟云飞散嗟何及。诸方连彩孤曜流⑩,万色层晖满空入。浮天元气转敛翕⑾,壮怀奇观不可戢⑿。会飞东极狎群仙⒀,合璧精荧一吞吸⒁。【题解】望日台在祝融峰东,是衡山登临的名胜。《南岳志》:“鸡鸣时登台眺望,万山寂静。人间尚属子夜,此处已光彩映射。一望海门,并无遮蔽。日轮广大,百倍寻常。涌出之时,徘徊荡漾,任人注视。”此诗写望日台上看衡山日出的壮观景象。【作者】作者孙应鳌,明代诗人,生平见前湖北《太和宫》诗。【注释】①海乌:海上初升的太阳。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后人遂以“乌”代称太阳。②翔阳:飞翔的太阳。传说中羲和驾六龙车,载着太阳飞翔。弭:停止。节:车行的节度。弭节,车停不前。③扶桑:传说中生长在日出之处的树木。④挹(yi):舀取。⑤云锦鲜:云彩像锦绣一样鲜艳。⑥瑶华:美玉。这里喻白色的花。⑦羽鳞:鸟类与鱼类动物。⑧扶摇:盘旋而上的风。⑨突尔:突然。飙轮:风轮。爚煜(yueyu):光焰。⑩诸方:多方,四方。曜:日光。⑾翕(xi):合。⑿戢(ji):停止。⒀狎:亲近。⒁荧:光亮。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要想看尽千里风光,还要再上一层楼。穷:尽。更:再。【鉴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登高方能望远的道理。[例]唐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香炉峰环顾四周,才知道:还有更远的路程,还有更高的山峰在前头呵!(徐刚《西山红叶好》)二、用以比喻看问题或做事情立足点高,才能目光远大。[例]真正的民主不仅看它表面的热闹,更要看它的深度和广度,看它实际所起的作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倒希望阔别几十年的德先生,改变他蹒跚的脚步,跑得快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冯英子《孔狗江马论》)三、用以比喻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更加努力。[例]看着何镜涵先生笔下的传神佳作,听着他那“不断否定自己”的心声,记者又想起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刘正刚《访著名画家何镜涵先生》)【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传诵千古的不朽杰作。鹳(guan)雀楼,原址在今山西永济城西南角上,宋·沈括《梦溪笔谈》说:“河中府鹳雀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家,能状其景。”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一生中只做过主簿、县尉之类小官,后辞官。喜漫游名山大川,豪爽,常击剑悲歌。诗作多为乐工配曲传唱,名动一时,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为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诗作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六首。前两句写登楼远眺所见景色:远望落日向连绵起伏的中条群山冉冉沉没,俯瞰楼前下方奔腾咆哮的黄河滚滚而来又东向流归大海。景色壮阔,气势雄浑,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由西及东,把上下、东西、远近的景物,以及景中意、意中景,完全容纳在十个字之中,即所谓缩万里于咫尺,咫尺有万里之势,使人胸襟为之开阔。后两句写要想穷尽目力所及尽观远方景物,还要再上一层楼,才能高瞻远瞩。这不仅表现了向上进取的豪迈胸襟,并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看得远,开阔视野,就要立足高。四句诗构成一个整体境界,寓哲理于景物情事之中。律体严整,两联全用对偶。《唐诗别裁》评论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上联是工整对,厚重有力,更显所写景象雄壮;下联是流水对,显得流转自然。【题解】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旧城西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有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原失修,目前已修复,对游人开放。此诗头两句写眼前所见,日已西沉,快要落山;下面的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描绘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面对高高的楼顶,豪情满怀,境界高远,吟出了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这首诗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世代流传,脍炙人口。【鉴赏】鹳鹊楼,或称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府城,原在黄河中水洲,后倾圮,匾额移至城楼上。原楼有三层,站在上面可见黄河与中条山,当时常有鹳雀飞来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这首诗写登楼所感,言简意深。这首五绝,言简意深,富含哲理,激人上进,因而千古传诵,至今仍脍炙人口。诗写登鹳雀楼所感。鹳雀楼位于蒲州城西南,即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色。抬头远眺,望见夕阳沿着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鸟瞰,不尽黄河水,汹涌奔腾,流向东海。白日的“依山尽”是眼见的实景,黄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实景衍化出的想象之景。这就从高、大、长、远上显示了诗人视野的广阔,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宏阔瑰丽的画图。这幅画图,就形体而言,有“圆”日,有“长”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黄”河。同时,首句着一个“依”字,表现日落的缓慢,大有依恋不舍之意;次句用一个“入”字,写水“流”得迅疾,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日迟迟而落,水滚滚而去,天上静谧,地面喧腾,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人大有如临其境之感。作者的高明处,是在这幅画图上,取其大景,遗其小景,留其要景,弃其次景。写太阳落山,从纵的方面可贯天地;写黄河入海,则从横的方面能通大地。就这两方面,便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境界,显示出了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自己的开阔胸襟。如果只注目于花卉草木之间,醉心于山林泉石之上,则显不出诗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广,心胸之阔,山河之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上两句的继续和发展。“欲穷千里目”,说明上两句所写景物,还是未穷之景,已经如此壮美,穷千里之外,其景将更为动人了!“欲穷”两个字用得非常妙,它说明上面所见景物感人之深,这才激起要“穷”的愿望;又自然导出了下面“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但是,全诗到了“更上一层楼”后戛然而止,对穷千里之后的实景,采取了虚写的办法。在这里,虚写比实写更富有表现力。它能够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层楼后将会见到云霞满天,暮霭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黄河奔腾而来……可是诗人点墨不溅,苍山云海尽寓诗中,五光十色掩于纸面。这就能使人的视野更为拓宽,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为什么虚写能起到实写的作用,甚至比实写更有表现力呢?这是因为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要想让虚达到预想的效果,先决条件就在于实写部分要写足、写好,绘形则形态毕现,着色则众采纷呈。这样实写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据,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就会达到自然的升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孕含着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哲理,能激励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登高可以博见,立足点愈高,视角愈大,视野愈阔,这是客观规律。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景的具体描写,揭示了这个带普遍性的规律,由个性显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登高望远了,而能启发人在工作、学习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辞劳苦的攀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哪首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要想看尽千里风光,还要再上一层楼。穷:尽。更:再。【鉴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登高方能望远的道理。[例]唐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香炉峰环顾四周,才知道:还有更远的路程,还有更高的山峰在前头呵!(徐刚《西山红叶好》)二、用以比喻看问题或做事情立足点高,才能目光远大。[例]真正的民主不仅看它表面的热闹,更要看它的深度和广度,看它实际所起的作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倒希望阔别几十年的德先生,改变他蹒跚的脚步,跑得快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冯英子《孔狗江马论》)三、用以比喻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更加努力。[例]看着何镜涵先生笔下的传神佳作,听着他那“不断否定自己”的心声,记者又想起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刘正刚《访著名画家何镜涵先生》)【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传诵千古的不朽杰作。鹳(guan)雀楼,原址在今山西永济城西南角上,宋·沈括《梦溪笔谈》说:“河中府鹳雀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家,能状其景。”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一生中只做过主簿、县尉之类小官,后辞官。喜漫游名山大川,豪爽,常击剑悲歌。诗作多为乐工配曲传唱,名动一时,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为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诗作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六首。前两句写登楼远眺所见景色:远望落日向连绵起伏的中条群山冉冉沉没,俯瞰楼前下方奔腾咆哮的黄河滚滚而来又东向流归大海。景色壮阔,气势雄浑,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由西及东,把上下、东西、远近的景物,以及景中意、意中景,完全容纳在十个字之中,即所谓缩万里于咫尺,咫尺有万里之势,使人胸襟为之开阔。后两句写要想穷尽目力所及尽观远方景物,还要再上一层楼,才能高瞻远瞩。这不仅表现了向上进取的豪迈胸襟,并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看得远,开阔视野,就要立足高。四句诗构成一个整体境界,寓哲理于景物情事之中。律体严整,两联全用对偶。《唐诗别裁》评论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上联是工整对,厚重有力,更显所写景象雄壮;下联是流水对,显得流转自然。【题解】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旧城西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有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原失修,目前已修复,对游人开放。此诗头两句写眼前所见,日已西沉,快要落山;下面的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描绘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面对高高的楼顶,豪情满怀,境界高远,吟出了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这首诗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世代流传,脍炙人口。【鉴赏】鹳鹊楼,或称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府城,原在黄河中水洲,后倾圮,匾额移至城楼上。原楼有三层,站在上面可见黄河与中条山,当时常有鹳雀飞来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这首诗写登楼所感,言简意深。这首五绝,言简意深,富含哲理,激人上进,因而千古传诵,至今仍脍炙人口。诗写登鹳雀楼所感。鹳雀楼位于蒲州城西南,即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色。抬头远眺,望见夕阳沿着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鸟瞰,不尽黄河水,汹涌奔腾,流向东海。白日的“依山尽”是眼见的实景,黄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实景衍化出的想象之景。这就从高、大、长、远上显示了诗人视野的广阔,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宏阔瑰丽的画图。这幅画图,就形体而言,有“圆”日,有“长”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黄”河。同时,首句着一个“依”字,表现日落的缓慢,大有依恋不舍之意;次句用一个“入”字,写水“流”得迅疾,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日迟迟而落,水滚滚而去,天上静谧,地面喧腾,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人大有如临其境之感。作者的高明处,是在这幅画图上,取其大景,遗其小景,留其要景,弃其次景。写太阳落山,从纵的方面可贯天地;写黄河入海,则从横的方面能通大地。就这两方面,便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境界,显示出了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自己的开阔胸襟。如果只注目于花卉草木之间,醉心于山林泉石之上,则显不出诗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广,心胸之阔,山河之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上两句的继续和发展。“欲穷千里目”,说明上两句所写景物,还是未穷之景,已经如此壮美,穷千里之外,其景将更为动人了!“欲穷”两个字用得非常妙,它说明上面所见景物感人之深,这才激起要“穷”的愿望;又自然导出了下面“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但是,全诗到了“更上一层楼”后戛然而止,对穷千里之后的实景,采取了虚写的办法。在这里,虚写比实写更富有表现力。它能够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层楼后将会见到云霞满天,暮霭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黄河奔腾而来……可是诗人点墨不溅,苍山云海尽寓诗中,五光十色掩于纸面。这就能使人的视野更为拓宽,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为什么虚写能起到实写的作用,甚至比实写更有表现力呢?这是因为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要想让虚达到预想的效果,先决条件就在于实写部分要写足、写好,绘形则形态毕现,着色则众采纷呈。这样实写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据,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就会达到自然的升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孕含着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哲理,能激励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登高可以博见,立足点愈高,视角愈大,视野愈阔,这是客观规律。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景的具体描写,揭示了这个带普遍性的规律,由个性显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登高望远了,而能启发人在工作、学习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辞劳苦的攀登。
【诗句】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鉴赏】梦李白:李白曾因参加过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在七五八年被判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放还。杜甫当时大概是在秦州,得知李白被流放的消息,作此诗怀念老友。原诗中有江南瘴疠地:唐朝时特别是西南地区多流行疾病南方的湿热气候北方人很不习惯,认为是瘴疠之地。逐客:被放逐者,指李白长相忆:即经常思念。枫林青:设想李白魂来时,经过江南一带青青的枫树林关塞黑:设想李白魂返时,经过秦陇的关塞。何以有羽翼:设想李白的魂魄来去自由,是因为他有翅膀。但是现在李白已身落罗网,怎么还能飞来同我梦中相聚呢?颜色:指李白的音容笑貌。“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两句意为:长江水深浪阔,水中多蛟龙,祝李白的魂魄能安全回去,不要被蛟龙攫住。杜甫对李白的友情十分真挚,他怀念李白的诗有多首。李白获罪,被流放夜郎,使杜甫十分思念以致积想成梦。“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问的是梦里的情况,表达的是无限真挚的友情。后人常引用以表达自己对挚友陷入不幸处境的慰问。【全诗】《梦李白二首·其一》.[唐].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赏析】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于乾元元年(758)春天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后至巫山,在759年春夏之交,遇赦放还。此时杜甫客居秦州,只知李白流放而不知遇赦,天涯苦忆,积想成梦,表达了对友人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对那些迫害李白的恶势力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诗的开篇,即以“死别”与“生别”对比,极言“生别”比“死别”还痛苦。因为“死别”仅“吞声”一哭,痛苦自了;而“生别”却令人“常侧侧”,久思不断。特别是友人遭人生之大不幸,被“逐客”“江南瘴疠地”,又长久无消息,相思之苦更是与日俱增。接着,写梦忆李白。但诗人不说自己作梦,而是说李白明白“我”对他的“长相忆”,主动入梦。这种逆转写法,更衬托出他们二人知之甚深,友谊笃厚。“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写诗人梦中恍惚之感:你在流放之中,怎么有了“羽翼”来到我身边呢?“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莫非你真的死了,眼前的你不是生者之魂!唉,真是路远难测啊!先写见面之喜,转而生疑,疑而生深深的忧虑和恐惧,逼真地展现了诗人的梦幻心理,同时折射出对李白的无限思虑!“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写诗人梦中对李白的关切:你来时要穿越南方青葱的千里枫林,归去时又要跨越黑沉沉的万里关塞,真是难得你的一片深情啊!“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残月满屋,诗人梦醒,仍觉李白憔悴容颜依在。“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写诗人对李白的告诫与祝愿:长江水深浪阔,中多蛟龙,但愿李白的魂能安然归去,不要被蛟龙攫去。这里喻李白不要再被恶人残害。这首诗先叙梦前李白的流放;次叙梦中相见,忽疑其是,忽疑其非,紧扣“梦”字,扑朔迷离;再写梦后的叮嘱,情深意切,至情至义,感人肺腑。
君今在罗网。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鉴赏】梦李白:李白曾因参加过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在七五八年被判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放还。杜甫当时大概是在秦州,得知李白被流放的消息,作此诗怀念老友。原诗中有江南瘴疠地:唐朝时特别是西南地区多流行疾病南方的湿热气候北方人很不习惯,认为是瘴疠之地。逐客:被放逐者,指李白长相忆:即经常思念。枫林青:设想李白魂来时,经过江南一带青青的枫树林关塞黑:设想李白魂返时,经过秦陇的关塞。何以有羽翼:设想李白的魂魄来去自由,是因为他有翅膀。但是现在李白已身落罗网,怎么还能飞来同我梦中相聚呢?颜色:指李白的音容笑貌。“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两句意为:长江水深浪阔,水中多蛟龙,祝李白的魂魄能安全回去,不要被蛟龙攫住。杜甫对李白的友情十分真挚,他怀念李白的诗有多首。李白获罪,被流放夜郎,使杜甫十分思念以致积想成梦。“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问的是梦里的情况,表达的是无限真挚的友情。后人常引用以表达自己对挚友陷入不幸处境的慰问。【全诗】《梦李白二首·其一》.[唐].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赏析】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于乾元元年(758)春天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后至巫山,在759年春夏之交,遇赦放还。此时杜甫客居秦州,只知李白流放而不知遇赦,天涯苦忆,积想成梦,表达了对友人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对那些迫害李白的恶势力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诗的开篇,即以“死别”与“生别”对比,极言“生别”比“死别”还痛苦。因为“死别”仅“吞声”一哭,痛苦自了;而“生别”却令人“常侧侧”,久思不断。特别是友人遭人生之大不幸,被“逐客”“江南瘴疠地”,又长久无消息,相思之苦更是与日俱增。接着,写梦忆李白。但诗人不说自己作梦,而是说李白明白“我”对他的“长相忆”,主动入梦。这种逆转写法,更衬托出他们二人知之甚深,友谊笃厚。“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写诗人梦中恍惚之感:你在流放之中,怎么有了“羽翼”来到我身边呢?“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莫非你真的死了,眼前的你不是生者之魂!唉,真是路远难测啊!先写见面之喜,转而生疑,疑而生深深的忧虑和恐惧,逼真地展现了诗人的梦幻心理,同时折射出对李白的无限思虑!“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写诗人梦中对李白的关切:你来时要穿越南方青葱的千里枫林,归去时又要跨越黑沉沉的万里关塞,真是难得你的一片深情啊!“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残月满屋,诗人梦醒,仍觉李白憔悴容颜依在。“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写诗人对李白的告诫与祝愿:长江水深浪阔,中多蛟龙,但愿李白的魂能安然归去,不要被蛟龙攫去。这里喻李白不要再被恶人残害。这首诗先叙梦前李白的流放;次叙梦中相见,忽疑其是,忽疑其非,紧扣“梦”字,扑朔迷离;再写梦后的叮嘱,情深意切,至情至义,感人肺腑。
【题解】北固山在镇江东北江滨。北临长江,形势险要,因名北固。南朝梁武帝曾登此北望,因又名北顾山。分前峰、中峰和后峰。东吴孙权所建铁瓮城以及晋唐以来的郡治都在前峰下,现名鼓楼冈。明代因“倭寇”侵入长江,郡守为了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现在北固山即指中峰与后峰。此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早见于唐人编的《国秀集》,唐人殷璠将其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多异文。诗写舟次北固山下,潮平岸阔,风轻帆直,残夜归雁,因而触发心中的乡思。全诗意境优美,尤其第三联驰誉当时,屡为人称道,张说曾将其手书于议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
此北固山下。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北固山在镇江东北江滨。北临长江,形势险要,因名北固。南朝梁武帝曾登此北望,因又名北顾山。分前峰、中峰和后峰。东吴孙权所建铁瓮城以及晋唐以来的郡治都在前峰下,现名鼓楼冈。明代因“倭寇”侵入长江,郡守为了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现在北固山即指中峰与后峰。此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早见于唐人编的《国秀集》,唐人殷璠将其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多异文。诗写舟次北固山下,潮平岸阔,风轻帆直,残夜归雁,因而触发心中的乡思。全诗意境优美,尤其第三联驰誉当时,屡为人称道,张说曾将其手书于议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次北固山下》,唐诗篇名。五律。王湾作。见《全唐诗》卷一一五。此诗最早见于唐芮挺章编《国秀集》,唐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异文颇多。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约开元初诗人游江南时作,写途中泊船所见所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扣住“次”字,描摹岁末江上之景和思乡之情,意境开阔,风华秀丽,具有盛唐诗歌的鲜明特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叙写江景和时序交替,极富动感和生机,且炼字炼句颇见工力,为传诵千古之名句。殷璠曰:“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胡应麟评此二句曰:“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并把此视为盛唐诗句的代表,认为与“中、晚界限斩然”(《诗薮》内编卷四)。沈德潜评云:“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唐诗别裁》卷一○)【全诗】《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景元三年进士及第,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参与编录四部书目,九年任洛阳尉,后不知所终。早年曾往来吴、楚间,多有描写江南景色之作,《全唐诗》存其诗10首。【注释】①风正:此言风顺且和,故下言“帆悬”,垂帆而行。②“海日”两句写时序交替。上句写残夜未消红日已升,下句谓旧年未逝,而春意已来。两句既合自然,又合事理,遣词造句十分精警,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河岳英灵集》)明胡应麟也认为两句“妙绝”。③“乡书”两句用雁足传书的故事,表现对洛阳故乡的思念,亦以抒羁旅他乡之愁。【原诗今译】滴翠的青山贯通着逶迤的客路,腾浪的绿水飘行着过往的楫舟。春潮涨满了江面显得又平又宽,乘着顺风的桅樯上,高挂船帆。黎明的残夜迎来了海日的晨曦,旧岁到头了,江南报告着早春。我欲寄出乡书啊,凭谁去传达,哦,放雁北归,要经洛阳故地。【赏析】首联点题。意思是客旅的道路在青山外,我的小船停泊在山脚的绿色中。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了诗人飘泊羁旅之情。中间两联写江上的景色,“潮平两岸阔”中的“阔”是“潮平”的意思。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一望,江面与岸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开阔起来,这时又刮起了顺风,船儿升起风帆准备出发。一帆风顺的航程,反映诗人旅途的喜悦心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是历来传诵的佳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种时序的匆匆交替,使“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所以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之句,希望北归的鸿雁,替自己捎回一封平安家信,问候一下家里人。诗人用幻想结束全诗,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让人回味。这首诗语意清新,境界广阔,尤以第三联驰誉当世、传诵后世。【鉴赏】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之北。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是说作者乘舟路过青山之下,舟行在碧绿的江水之上。“青山”当指北固山。这两句紧扣题目,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前一句是说,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拉平了,诗人向两岸望去觉得江面特别的宽阔。这里“两岸阔”是“潮平”的结果。后一句是说,船行在江中,江上的顺风徐徐吹来,船行得平稳而快速。这句诗中的“正”和“悬”两个字用得很好,写出了江风的和缓和船的平稳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是至今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的称赞并非虚美之辞,这两句确是余味无穷的佳句。其意思是说,天将明未明之时,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江南的物候已带来春的气息。就在新的一年快要到来之际,诗人却依然漂泊于孤舟之上,怎能不产生羁旅之思呢?因而,作者在见到春天雁群北归之时,便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他的故乡在北方的洛阳,鸿雁北归的时候大概要经过他的家乡吧!于是他呤出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全诗意境开阔而美丽,对仗工整,炼字颇见功底,第五六句尤为佳美。【解析1】“正意反挑”,是遣词造句以表情达意的艺术技巧。对某种事物特征或思想情感,不从正面表达,而故意采取从反面表达的方式,称为“正意反挑”。为了对这种技巧有一感性认识,我们先以王湾《次北固山下》为例做一解释。《次北固山下》之“次”字,有“至”或“停宿”之意。据《河岳英灵集》所选《次北固山下》的异文《江南春》,首联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故知《次北固山下》,即至北固山,乃诗人乘舟早行至江苏镇江北侧的北固山时,眼望江潮漫衍,海日涌生的景象,触发羁旅乡思之情而作。王湾家乡在河南洛阳,曾东行南国,往来吴楚间,正是背乡东行的方向。首联“客路青山外”,兼有客子路经青山(即北固山)之外与客路茫茫,尚在北固山以外的远方两层意思,即点明诗题,又为“行舟绿水前”预作铺衬,是舟行北固山下之长江前,而非舟停于长江边的北固山下。“潮平”以下四句,便是诗人在舟行北固山时,自舟中所望景象:颔联“潮平”、“风正”承“绿水”,早潮上涨,江面漫衍,两岸为之平阔;西风和顺,一舟直驶,船帆为之正悬。诗人正是借“风正一帆悬”之小景传达出风和波平、大江阔远的大景气象,为“客路青山外”做一形象补叙。颈联“海日”、“江春”承“行舟”,暗示出“次北固山下”是在岁暮入春,残夜将曙的特定时刻,更显出诗人羁旅乡思之情浓深、挚切。这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历来为人所激赏。殷璠讲:“‘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也认为:“‘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诗薮·内编》)这两句妙在何处呢?一是写长江舟行,破晓日出景象壮观,情理兼备。舟经北固东行,则近大海,在残夜将尽的时刻,初日浮海而生,故称“海日”。江上飘泊日久,已近岁暮,当冬尽春来之时,称“春入”,正言不到正月冬尽而已有新年春意了,准确地捕捉到江南气暖春早的时序特点,是客路异乡者的真实感受。这样,既加深了乡思之情,又从景物、时序的变迁中,生发了一种令人妙想联翩的自然理趣。二是这两句诗造语新奇,“正意反挑”,显示出高超的锤炼语言的技巧。一般讲日出于晨曦,春入于新年,才是正常的思维对事物常态之表述,而诗人偏偏不从正面做正常的表述,而是从反面挑出,对事物做非正常的表述:海日生于将尽的残夜,江春入于未尽的旧年,既抓住了日夜更迭,时序变迁的特定时刻,又显示了日夜交替,冬春消长的新陈代谢之物理特征,较之一般从正面静止地叙述事物的常态,这种从反面对事物做非正常表达便具有了动态性与理趣性。不仅造语新奇动人,而且意蕴深曲,耐人寻味。尾联抒情,江上孤帆,乡书何由而达?唯有盼归雁早至,可为传书洛阳家乡了。然而,时当腊春初交,江南雁归尚早,则此企盼又是诗人聊自宽慰的一种虚想妄思,令人莞尔!这写法也颇新颖,运用的是无中生有,凭虚击实的抒情技巧,(参见“无中生有”条),传达一片真切的乡情。据此简述,可知“海日”一联,从造句到意蕴,实为此诗之灵魂,堪称绝妙传神之笔。这种“正意反挑”的艺术技巧,必须切合描写对象的内在事理与特征,方可自然而不露斧凿痕迹,不致流于雕章琢句的文字游戏。王湾此诗是运用成功的诗例,其他如杨巨源《赠崔驸马》诗:“百尺梧桐画阁齐,箫声落处翠云低。平阳不惜黄金埒,细雨花骢踏作泥。”黄生评曰:“不言楼高而言翠云低,此反挑法。”李洞《赠唐山人》:“垂须长似发,七十色如黳。醉眼青天小,吟情太华低。千年松绕屋,半夜雨连溪。邛蜀路无限,往来琴独携。”黄生评曰:“起语便是一幅唐山人小象。‘三四’二句,其象赞也。‘青天小’,反挑醉眼之大;‘太华低’,反挑吟情之高。”综上所述,“正意反挑”技巧的运用,关键是一笔双挽,将主体意象(海日、江春、画阁、醉眼、吟情)与比衬意象(残夜、旧年、翠云、青天、太华)二者紧缩于一句之中,构成句中两种意象的并置或交错,产生对比或映衬的效果。这种技巧对新诗创作也颇有借鉴价值。【解析2】写景“炼意妙绝”,是王湾《次北固山下》诗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艺术技巧与艺术特色。其内涵包括两大层次:第一,是写景层次,“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第二,是炼意层次,“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上,一轮红日诞生,磅礴升腾,驱散宇宙沉沉残夜。江上,春天已然到来,春意盎然,送走人间残冬旧年。就在瞬间,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这是天地之大美呈现的一瞬间,亦是极富于启示意味的一瞬间。涵泳体味,这一联诗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是写出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壮观。第二,是在诗句的构成中,自然意象描写比较叙述成分(“旧年”),占有优势。诗句中没有直接抒情的成分。自然意象优势,正是盛唐诗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征。以上两个特征,属于写景层次。第三,是有情化了大自然。日出而状之以“生”,立春而状之以“入”,便写出了“日”与“春”迫不急待来到人间的热情性格,极富于人情味。第四,是默示出了宇宙人生的哲理。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有一个集体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辞》)“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孔颖达《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天行健”的美的呈现,“君子以自强不息”,则是这一联诗所启示的韵外之致。以上两个特征,属于炼意层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王湾这一联诗,描写出日出海上、春到天地之大美,默示着天行健、人自强不息之韵味,这是其写景炼意妙绝千古的美学、哲学意义之所在。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是开元名相兼“一代词宗”,是开盛唐人文风气之先的人物。他的诗学主张,是“天然壮丽”,“奇情新拔。”(《洛州张司马集序》)无怪乎他要激赏王湾这一联诗,手题政事堂,示为天下楷式。而王湾这一联诗,确乎也象征了充满希望的盛唐时代,象征了盛唐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象征了盛唐诗以自然意象优势表现积极进取精神的艺术理想。宋太祖赵匡胤《咏初日》:“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残月。”写景宋太祖赵匡胤《咏初日》:“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残月。”写景炼意,与王湾这一联诗相似,但是不及王诗自然、优美。
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
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对有些人来说,壮观的景象常会引起赞叹,要描绘它、形容它,却又四顾茫然,无从下笔了。徐志摩的这篇散文,虽然只摄取了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但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整个日出的景象描绘得绚丽多彩,变化无穷,使人看了眼花缭乱,有美不胜收之感。
泰山日出 徐志摩。推荐。爱诗词网。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对有些人来说,壮观的景象常会引起赞叹,要描绘它、形容它,却又四顾茫然,无从下笔了。徐志摩的这篇散文,虽然只摄取了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但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整个日出的景象描绘得绚丽多彩,变化无穷,使人看了眼花缭乱,有美不胜收之感。文章开始直接点题“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这就把这次看日出的地点交代清楚。运用对比的手法,以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日出的“本不是奇事”,衬托泰山观日出的“无餍的好奇心”,盼望着一种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特异的境界”。这种情绪的渲染,无形之中就把泰山观日出的神奇、美妙烘托出来。“果然”两字,转到日出之前天空的景象。人们可以想象得到,面对“莽莽苍苍”的“暗沉沉”的天空,当一轮红日就要升起的一刹那,气氛一定是有点紧张的。人这时不免“感觉劲烈的晓寒”,同时还有一种“睡眼不曾十分醒豁”的感觉。接着,作者描写了朝旭未露时的情景。除了日观峰与玉皇顶之外,全部弥漫着云气,人就站立在云雾弥漫的“小岛”上。难怪作者不由得要大声的狂叫,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境界。作者这时并不着意描写喷薄而出的实景,而是挥写了一种奇异的幻想。他好像自己的身躯无限地长大,山峦跟自己相比,仅如一拳石。这个巨人向东,伸出双臂,在盼望、迎接、催促,在默默地叫唤着光明的降临。东方有什么呢?“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再接下去,作者描绘云海的情景。云海活了,它像浪花似的向小岛冲洗,溅起无数水沫浪花。东方的太阳犹如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终于跃出了地平。作者通过云彩的千变万化,描绘那金光灿灿的太阳。它不仅是腾空而起的,而且是用它的光和热在打扮着整个的世界。世界是神奇的,变化的。散发祷祝的巨人,这时已横亘在那无边无际的云海上,消翳在普遍的欢迎里,他的歌声已响彻了四方四隅。这是作者早期的作品。作者面对荆棘满布、哀鸿遍野的黑暗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的呼唤,迎接着光明的到来。当时作者充满着个人如花似锦的幻想,所以他所见到的高山日出当然是“奇异的幻想”,所得到的是“我的躯体”的感受,所流露的也是一种欣欣然、飘飘然,万物皆备于我的自我扩张的情态。作者具有一双善于发现大自然美丽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自然诗意的心灵。因此,在他的笔下,泰山的日出就被描绘得那么的瑰丽、雄伟。正因为他眼里都是景,所以他笔下映出了这么美丽的画,这么奇特的想象。他是一个感情充沛的诗人,他通过奇特、瑰丽的浮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激情熔铸在想象事物的描写之中。象征与比喻是作者这篇散文的重要的表现手法。文章的艺术境界,通过象征手法创造出来,借以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光明的渴望。如描写云海,是“整夜暴风的工程”。弥漫的云气,宛如“无量数厚毳长戎的绵羊,交项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云层是“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这就把云层、云气都写得有生气,有灵性了,给人一种生气灌注、生命跃动的感觉。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不仅词采华丽、立意新奇,而且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他说过文章是要这样写的: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见《轮盘小说集·自序》)他还认为作品的内涵是它的骨胳、辞藻是它的外衣;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有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完成它建筑上的艺术。因此,他在表现“内涵”时,往往以浓墨重彩,涂抹出色彩艳丽的画面,以瑰丽、堆砌、雕琢的文字,表达出真实丰富的思想情感。(沈其茜)
南风哥。推荐。爱诗词网。南风之薰①兮,可以解吾民之愠②兮。南风之时③兮,可以吾民之财④兮。[注释]①薰:芬芳。②愠:恼怒。③时:及时。④:增大。[赏析]这是一首表现上古太和气象的诗歌,传为虞舜所作。虞舜为上古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唐尧晚年,命他摄行政事,除暴安良,天下大治。尧让位于他,开创了禅让制的先例,舜后来又让位于禹。他所体现的上古淳风,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赞,被誉为太和之世。舜精通音乐,他的韶乐,据说孔子一听之后,三个月都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了。最早提到这首《南风歌》的是《礼记》和《史记》。《礼记·乐记》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东汉的郑玄,在为它作注时却说:“南风,长养之风也……其词未闻也。”似乎歌词已经失传了。果真是这样的吗?稍晚一点的王肃左《圣证论》里提出反驳,他列举《尸子》、《孔子家语》诸书,其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南风歌》的全文。《尸子》成于周末,绝非伪书,《文选·琴赋》的注中也加以引用过。郑玄所以这样讲,可能是受到汉儒说经,不取杂说的影响所致,这首诗在先秦就已流传,是可以断言的。这首诗的好处,我以为是它体现了一种仁民爱物的弘深气象,如果译成语体,大致是这样的:芬芳的南风哟,可以吹散我百姓的烦恼。及时的南风哟,可以增加我百姓的财宝。诗人的心就是这样与百姓休戚与共,在一起搏动着。南风,起于春夏之间,回黄转绿,和煦宜人,它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草木芬香的芳菲时节。诗里用了一个“薰”字加以概括,非常浑成地把一段衮衮天机与怡和气象表现了出来。这样美好的风光,自然可以驱散人们心头的烦闷了。当令的雨,叫时雨,当令的风,自然也就是时风了。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它催花染柳,不断妆扮着田野,不断播种着丰收的希望。高大的土山叫阜。“阜吾民之财”,让财产堆得像土山一样,多么淳朴的语言,多么深厚的爱心。这里当然有功利的考虑,但它不是利己的,而是从利民出发的,所以便是崇高的、美的。这首诗所体现的仁民爱物的祥和气象,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与歌颂。唐都长安兴庆宫里就建了一座南薰殿(《长安志》),王维有“陌上尧尊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之句。还有不少人写过《南风之薰赋》。“太和琴暖发南薰,水殿风高得细闻”见于曹唐的诗句。“南薰”,后来已成为太和盛世的象征了。
嫣然一笑百花迟。推荐。爱诗词网。黄公度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要使天涯,管领春归。不受人间莺蝶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嫣然一笑百花迟。调鼎行看,结子黄时。黄公度,字师宪,莆田人(今福建省莆田县)。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一一三八年)考中进士,被取为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来因为奸臣秦桧的诬谄被罢归。秦桧死后又被起用,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为人忠直劲节。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一一五六年)卒。他的这首咏梅之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自己的人格和气质。词人一下笔便紧紧抓住梅花的特点进行描绘:“冷艳幽香冰玉姿。”第一,说它“冷艳”,这是写它“冷艳全欺雪”(唐左为《左掖梨花》)的耐寒特点。试想,在“万木冻欲折”(齐已《早梅》)的严寒季节里,其它花卉根本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连树木都要被冻折了。可梅花却在此时芬芳吐艳,充满生机,这就可见其耐寒之性了。所以说它“冷艳”确实是恰如其分的。第二说它“幽香”更为地道之言。梅花香气清芬,而且内蕴,随风轻轻四溢,所以言“幽”,正如唐人齐己《早梅》诗中所写,是“风递幽香出”,素雅芳洁,清醇可人。第三说它是“冰玉姿”,很显然这是写的白梅。白梅在严冬中开花,经过冰霜的洗礼,长出冰清玉洁的花朵,实在是“冰玉之姿”。如果不是有暗香飘来,在远处谁能轻易知道它不是雪呢?因此唐人郑綮在《梅》一诗中说:“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这的确是可以理解的错觉了。词人开头这一句便把梅花的香、色、态三点概括以尽。难以再继。所以接下去转而描写白梅出尘绝俗的品格:“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梅花不争春、不夺夏,又不占秋,偏在严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傲然开放,可谓“冰容不入时”(苏轼《梅花》)它“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早春,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朱庆余《早梅》)。这不是占断孤高又是什么?梅花这种出尘绝俗,又耐寒耐冻的品格哪一种花卉能与它相比?没有。所以就凭这一点,它的确“压尽芳菲”,没有可比。可能是由于梅花这种品格受到司春之神东君的喜爱,所以,它那朝南向阳的花枝率先得到春天的温暖.绽出春蕾,“冲寒先喜笑东风”(《红楼梦》),被东君命为报春之使,让它来驱遣天涯芳草,把春天带到人间。这就是词中所写的:“要使天涯,管领春归。”所以,“冷艳幽香冰玉姿”的梅花不仅一身傲骨,清香可人,压倒群芳,而且还会把春信带给人们,为人们引来明媚的生机盎然的春天。这就更为可贵了。词的下片继续围绕着梅花的优良品格来描写,第一句:“不受人间莺蝶知。”主要写梅花不趋贵附势、不愿奉迎的高贵品格,“人间莺蝶”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黄公度刚直不阿,正道直行,不向权贵低头,更不向奸佞们取宠,所以曾遭奸臣秦桧的陷害。但既使这样,他也傲岸不屈,实在是傲霜斗雪的寒梅品格。所以“人间莺蝶”实际上是指当时的那些奸佞和权贵。接下来两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字面上是描写梅花的遭遇:年年岁岁,梅花开放之时,霜雪不断地带来寒威,一味地摧残它。实际上这是词人在自述身世。黄公度当年被召命而西过分水岭,有诗云:“呜咽泉流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可在他受秦桧之诬而贬归莆田老家时,丞相赵鼎先也因被秦桧诬陷,谪居湖阳。此时有人谗毁。说黄公度之诗指的是赵鼎先,说他们不久都将回中都。秦桧于是更恼,又把他贬到岭南荒恶之地。这首词中的这几句就是自述连遭打击的境遇。真如同“雪约霜期”的寒梅,饱经风霜之苦。下片第四名:“嫣然一笑百花迟”,表时在风刀霜剑的威逼之下,梅花丝毫没有怯懦,“嫣然一笑”,迎风怒放,在百花之先,独占早春,那些凡花俗卉一下被它抛在后面。从这句词里面透露出词人自己愈挫愈坚,蔑视奸佞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嫣然一笑”本是一典,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东家之子有“嫣然一笑,倾阳城,惑下蔡”之句,此句本来是形容女子笑容之美,而词人此处则用来表现花开之态,既写出梅花之美,又表现出它傲霜斗雪的风格。接下来最后两句词还是在描写梅花之品格:“调鼎行看,结子黄时。”“调鼎”《尚书·说命》下中写道:“若作和羹,尔帷盐梅。”梅和盐都是调味品,梅酸盐咸,唐代诗人刘禹锡《咏庭梅寄人》一诗中写道:“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也指梅可调味。这里词人的意思是:梅花即使到了黄时结子,没有原来的芳香同样可以为人造福,可在鼎中调味,不失其用。言外之意是在说自己的境况:秦桧死后,黄公度又被起用,虽然此时他已上了年纪,但词人自己认为仍可为国家出力。“调鼎”一词本来就有治理国家之意。唐人孟浩然在《都下送辛大之鄂》一诗中写道:“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旧唐书·裴度传》载文宗曾有诏说:“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都是这个意思。用在此处,充分表明词人老当益壮、犹怀济世之志。这首词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值得称道的。就思想性来说,词人借描写梅花不畏酷寒,不惧风雪的品格,表现出自己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就艺术性而言,此词刻画梅花香、色、态出神入化、精妙无比。尤其开头四句尤为出色。后来的南宋词人刘克庄曾取法此词的开头。他在《念奴娇·菊花》一词中有这样几句:“冷艳幽香,轻红淡白,占断西风里。”显然这几句词是从本词“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等句中化出。由此不难看出此词对后人的影响。
山中与裴秀才书。推荐。爱诗词网。王维近腊月下(1),景气和畅(2),故山殊可过(3)。足下方温经(4),猥不敢相烦(5)。辄便往山中(6),憩感配寺(7),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8),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9),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10),复与疏钟相间(11)。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12),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13),春山可望(14),轻鯈出水(15),白鸥矫翼(16);露湿青皋(17),麦陇朝雊(18)。斯之不远(19),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20),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蘖人往(21),不一(22)。山中人王维白。〔注释〕(1)腊月:夏历十二月。古代在夏历十二月举行“腊祭”。下:末尾。(2)景气:景物气候。(3)故山:旧居的辋川山。指峣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过:过访。(4)温经:温习经书。(5)猥:鄙贱之意。相烦:麻烦。(6)辄便:就。(7)憩:休息。感配寺:寺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8)灞:灞水。源出陕西省蓝田县东,汇入辋水,流入渭水。(9)沦涟:水波纹。(10)舂:捣米。(11)疏钟:稀疏的钟声。(12)仄:狭窄。(13)蔓发:发芽茂盛。(14)可望:可以观赏。(15)鯈(tiao):鱼名,白色,体狭长。(16)矫:举。(17)皋:泽边地。(18)雊(gou):雄雉鸣。(19)斯:这。(20)天机:天性。清妙:清远妙悟。(21)黄蘖:一种芸香料植物,可入药。(22)不一:不能逐一地详细说。〔鉴赏〕给老朋友写信,可以直接抒发怀念之情,也可以借写往事,写家乡或写曾经一起到过的地方的景物,来打动对方的感情神经,引发情感的交流,同样,也表达了怀念之情。王维给裴迪的信,就是采用后一种表达方法。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名士,能诗善画,尤工于山水诗,是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晚年隐居辋川山庄,裴迪是他的挚友。他们曾一起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王维给裴迪的这封信,描绘了辋川山庄的冬景春色。既然裴迪也在辋川山庄呆过,对那里的景色自然是了如指掌的,为什么王维给他写信,还要把“故山”景色描述一番?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他俩曾一起在辋川山度过,且都有咏辋川山庄胜景之一的华子冈诗篇,王维的信之所以写景,正是为了勾起裴迪的回忆,由景生情,以寄托对故人深深的怀念之情,并希望再次享受同游深趣。王维这封书信文笔清新秀丽,充满诗情画意。信基本上分为两段:一段写冬景,一段写春景。“近腊月下”,落笔第一句点明季节,让读者明确下面所写的景物,都是冬景;“景气和畅”说明此时虽属冬令季节,但不是寒风凛冽,而是“和畅”,即温和舒畅。“故山殊可过”。以上三句,写了出游的背景,即时令、气候、地方。既然值得一游,为什么不邀朋友一道共赏呢?下面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说明这次没有邀裴迪的原因。“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这三句,既承前而写,又启开下文。作者既然不愿打扰裴迪,那么只好自己出游了,这是承上;既然“饭讫而去”,那么去哪里,看见什么?这是启下,让下文来一一回答。这样的结构,就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让人读来,感到脉络清晰。上面这一段,好象音乐中的“过门”,拉过之后,便开始“歌唱”了。“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原来是从北面渡过幽深的灞水,正见那冷冷的月亮映照着城郭。好一幅冬令夜景!作者出游的时间是冬季,又是夜游郊野,整个环境便显得空旷静谧,月光也显得不强烈,所以,用一“清”字来形容,正抓住冬夜城郊的特点。“夜登华子冈”,写明了登冈的时间。一个“冬”,一个“夜”,说明了特定的季节、时间,景物的描写,便都离不开“冬”与“夜”这两点。作者站在“华子冈”上,居高临下,远望辋水,水微微泛起波纹,水与月好象连在一起,形成水天相接的美妙境界,在作者眼前,水是“与月上下”。远处,山村的住户,还亮着灯火,但在树林的遮挡下,人的感觉就好象是又明又灭一样,显出那灯光的闪闪烁烁。作者用“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八个字,就写尽这山村夜晚特有的景致。“山”上冠一“寒”字,正紧扣冬令季节,下文的“寒犬”,也同样渲染了“冷”的气氛。“山”“犬”本无所谓“寒”“热”,但季节作用于人的心理,就有“寒山”“寒犬”“清月”之描述。以上两句,写的都是静景:水、月、山村、灯火。但这静,还不足以使人寒心。下面的动景,即深巷寒犬吠声如豹、山村夜舂与寺院慢敲着的钟声相混杂的声音,好象很热闹,但实际上这种“动”,更映衬着山村冬夜可怕的静寂。这种笔法,就是动静相衬。下面是由景而及人,表现出对故友的无限怀念:“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这一段,由眼前景物而引起对往昔的联想,特别是提到“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这些往事,很能使对方动情。如前面介绍,王、裴过去在辋川曾经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里所说“携手赋诗”,当指此事。因此,裴迪读信至此,自然会勾引起昔日同游的情思。如同词一样,如果说以上写冬景算作上阕,那么下面写春景就是下阕了。上下两阕,各写一景:冬景,是实写;春景,则是想象中的景色。所以,对春的描写,就是粗线条的了。从“当待春中”到“麦陇朝雊”一段,写的是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辋川山庄将出现的景致。这里所描写的景物,确实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草木蔓发”,蔓,即藤蔓,本来是名词,在这里用来状草木生长的快。“春山可望”,一个“春”字加在“山”之前,就把满山翠绿,洋溢着的春的气息都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轻鯈出水,白鸥矫翼”,也离不开一个“春”字。白鯈鱼在水里嬉游,本也无所谓轻重。这个“轻”字,含有“轻装”之意,说明冬尽春来,鱼儿也就活跃起来了,显得一身轻了。而写白鸥,着一“矫”字,也含矫健之意。这两句,是从鱼、鸟,或者说泛指飞禽走兽在春天里恢复它们的活力,来表现春天带来的朝气。接着写路边带朝霞的青草和野鸡在麦垄间鸣叫,也都是一派春景。这是白天的热闹,以鱼、鸟闹春说明春的明媚。但是,这些景物不是具体所见,而是根据以往经验预想的,所以,它没有特指,不象前面写冬景那样,是“夜登华子冈”时所看到的。写冬游华子冈,是想起以往与老友同游赋诗的情况,表达怀念之情;写春来临之后的景色,是希望能再次同老友共游。这正是王维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王维邀请裴迪同游,文笔也很讲究。一写“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倘能”,就是不肯定,在语法上称或然词。也就是说,王维不是采用直接邀约,让对方觉得非来不可而为难,而是采用商量的口吻:“你能同我一起出游吗?”二写“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这是对上一句的补充。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了解您的超尘出俗、情致高雅,怎么能用这种不重要的事来约请您呢?三写“然是中有深趣矣”,即春天出游是很有意思的事,又进一步加强了邀约的诱惑力,促使裴迪下决心。这三层,第一层是用商量的口气,第二层退让一步,第三层又紧逼一步。实际上王维是发出邀请,说明为什么邀请,再含有希望裴迪一定来的意思,读来十分真挚亲切。最后说明信是托什么人带去的。就是信中所说的借运药人前去之便带上的。其他,就属于写信的套式了。读完这封信,可以看出,王维重在写景,以景来诱发对方之情,达到邀游的目的。我们从这封信中,第一,可以学习散文清新的笔法;第二,可以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使景如画,又如诗;第三,可以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第四,可以学习写信的一些委婉手法。字数:3146作者:张慕勋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93-697页.
别称《道书一百种》或《一百种道书》。盖因撷取一百种道书成帙,故名。道教经籍汇编。分十集,每集十种,总一百种道书,计一百四十八卷。近人丁福保编撰。成书于一九四八年。(撰者事迹参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条)
丁氏感于“虽以老庄之精深,尚以为徒劳诵读,永无至言,况余子乎!”(《抱朴子·释滞》语)兼道教修炼法则多门,学道者无所适从;又嫌《道藏》及《道藏辑要》卷帙浩瀚,阅读极为不易,且《道藏》书世不数数觏,即《道藏》书目录,甚至《道藏辑要目录》亦不易得见。丁氏有鉴于此,爱竭其数年之勤,采辑道书一百种,窃以为精华者,编成本书。
道藏精华录。推荐。爱诗词网。别称《道书一百种》或《一百种道书》。盖因撷取一百种道书成帙,故名。道教经籍汇编。分十集,每集十种,总一百种道书,计一百四十八卷。近人丁福保编撰。成书于一九四八年。(撰者事迹参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条)丁氏感于“虽以老庄之精深,尚以为徒劳诵读,永无至言,况余子乎!”(《抱朴子·释滞》语)兼道教修炼法则多门,学道者无所适从;又嫌《道藏》及《道藏辑要》卷帙浩瀚,阅读极为不易,且《道藏》书世不数数觏,即《道藏》书目录,甚至《道藏辑要目录》亦不易得见。丁氏有鉴于此,爱竭其数年之勤,采辑道书一百种,窃以为精华者,编成本书。本丛书的编排是以道旨玄妙、内功丹法为宗旨。主要着眼于道教有关修持炼养的经典著述,其中选择《道藏》及《道藏辑要》中,并搜罗古籍中关于玄学之书,共一百种。书前有丁氏撰写《绪言》,简述了道教源流、道藏源流及其编纂此书的宗旨;并附有所选一百种道书目录及内容简介。举凡道家学术、南北宗之玄学、养生要诀、导引捷法以及道教之名山洞府、传记文集,无不毕备。又编辑者精于医道,勤于实践,故尤重视修持炼养之祛病延年作用,则有关著述之选录更为精当切用。该书于编排体例及所选书之内容上,能够首尾通贯,始终把握住内丹功法之阶梯,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眉目清新,做到了在编者则博观而约取,于读者实事半而功倍。总其特色约有三点:第一是所选者大都属道书之精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做到了“精”。凡是儒家类、小说家类、术数家类之书,概不滥入。即使是道教的著作,如斋醮科仪、符箓图记、清规戒律之类,亦一律删汰,务求醇正。且入选之著述,无有超过十卷者。不仅选书之精,而且篇幅亦精。第二是道教经典之属修持炼养者,注释往往汗牛充栋,本类书独能于中撷挑善本,可以说做到了“善”。如被誉为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选者仅取宋俞琰与清董德宁两种注本,前者则旁征博采,后者则平正通达,被誉为群注之冠,读此即毋劳他求。又道书之脱衍倒讹,远较他书为甚,本书详加校定勘正,使成完善之本。其内容不仅贯通完善,而且校勘书本亦善。第三是道教中极可贵的思想内容及其人生观是“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丹家的宗旨,是以祛病延年、修持炼养为首务,其目的在于“长生久视”。是故,道教贵生,最重炼养。其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修持炼养方法特多,诸如吐故纳新、存思守一、按蹻导引、内功修炼,以及外丹服食等等均是。然“金石之药候资费而难求,习学之功弥岁年而易远”,故本书收录此类著述甚严,仅备要籍,以供治科技史者之查考;而内功丹法法则多门,最驳杂不纯,选辑者能够结合新科学之观念,去取得当,剔除繁难,撷取精要,最富实用价值者,故本书多加甄录,可以说做到了“切用”。如钟吕金丹道系统之著述,悉有收录。古之丹家出于对内丹术之珍秘,因而在涉及到具体实践方门时,往往藏本露枝,曲譬旁喻,虽理论著于篇章,然仍艰涩晦喻,使读者迷离往返,无处下手。本书编纂者博通古训,谙知三教之弊,尤精医道,不仅著重于理论之探讨,而且亲身历行,付诸于实验,故是书则特别重视选取明白示人门径之作。如《性命圭旨》、《天仙正理直论》之类,力求切合实用。该书虽以道旨玄妙、内丹功法为选录宗旨,然也有其他方面内容的道书。如汉刘向之《列仙传》,晋葛洪之《神仙传》,唐沈汾之《续仙传》,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金莲正宗记》、《道藏目录详注》,刘师培《读道藏记》等等,系研究道教之重要史料,亦为治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民俗、小说者所不可缺。足见不独修持炼养功夫者之切用,而且于了解道教的历史、宗派、经籍、人物、洞天福地以及其他著述亦切用。由于作者之观点、宗旨及时代背景之局限,加之该书属于营业性质,是故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曾评其说“所选者并非全是精华,而道书精华亦不止于此”。然本书是继《道藏辑要》之后的一部巨帙类书,虽不能与《道藏辑要》相较,但仍号称是一部好书,且对道书之流通亦有一定贡献。是书初版于一九四八年,由上海诂林精舍出版付梓。一九八九年九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分为上、下两集。
【诗句】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戍鼓:城门楼有戍兵把守,夜间定时击鼓,鼓后进入戒严时刻,不许人行走了。句意:城门楼静夜的更鼓,已禁止行人的来往。在秋天的边境上,我听到一阵雁声。【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注释】舍(shè)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戍(shù)鼓:戍楼上的更鼓。边秋:边关的秋天。况乃:况且,何况。【赏析】这是一首思念亲弟的诗。用笔亲意浓浓,哀婉悲切。杜甫客居秦州,是时史思明叛军陷汴州,河南、山东处于战乱中,诸弟流离分散,音信断绝,忧虑思念,故作此诗。首联撇开“月夜”,起笔突兀,“戍鼓”路断,点战乱也;“一雁”声哀,点离散也。此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氛围,为后文铺垫。颔联对仗,扣住“月夜”二字写景:露白清清泠泠,寒气侵人;见景思亲,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此明点时令,暗点“忆”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此联巧用倒句,乃千古传诵名句,真个是“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王得臣《塵史》),化平板为神奇矣。以上二联写景,皆伤怀之景,虽不忆弟,而字字忆弟,句句关情。颈联写思念亲人:遭逢战乱,仰望清泠泠的月亮,想到弟兄的离散,由离散而想到无家可归,由无家可归而想到生死难料,能不肝肠寸断、伤心哀恸乎?尾联进一步抒发思念忧虑之情:亲人离散,寄信常常不达,况战争频仍,前路茫茫,生死难料,何时才能罢兵呢?结联真含蓄蕴藉、忧虑至深之辞也。此诗抒发国难家愁,极为沉痛哀切,亦沉郁顿挫之诗也。此诗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用笔圆熟,似一气呵成,真匠心独运之作也。
秋边一雁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戍鼓:城门楼有戍兵把守,夜间定时击鼓,鼓后进入戒严时刻,不许人行走了。句意:城门楼静夜的更鼓,已禁止行人的来往。在秋天的边境上,我听到一阵雁声。【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注释】舍(shè)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戍(shù)鼓:戍楼上的更鼓。边秋:边关的秋天。况乃:况且,何况。【赏析】这是一首思念亲弟的诗。用笔亲意浓浓,哀婉悲切。杜甫客居秦州,是时史思明叛军陷汴州,河南、山东处于战乱中,诸弟流离分散,音信断绝,忧虑思念,故作此诗。首联撇开“月夜”,起笔突兀,“戍鼓”路断,点战乱也;“一雁”声哀,点离散也。此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氛围,为后文铺垫。颔联对仗,扣住“月夜”二字写景:露白清清泠泠,寒气侵人;见景思亲,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此明点时令,暗点“忆”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此联巧用倒句,乃千古传诵名句,真个是“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王得臣《塵史》),化平板为神奇矣。以上二联写景,皆伤怀之景,虽不忆弟,而字字忆弟,句句关情。颈联写思念亲人:遭逢战乱,仰望清泠泠的月亮,想到弟兄的离散,由离散而想到无家可归,由无家可归而想到生死难料,能不肝肠寸断、伤心哀恸乎?尾联进一步抒发思念忧虑之情:亲人离散,寄信常常不达,况战争频仍,前路茫茫,生死难料,何时才能罢兵呢?结联真含蓄蕴藉、忧虑至深之辞也。此诗抒发国难家愁,极为沉痛哀切,亦沉郁顿挫之诗也。此诗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用笔圆熟,似一气呵成,真匠心独运之作也。
【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桃花开暖风吹拂的春日过去了,又迎来了雨打秋梧黄叶纷飞的时节。【解析】不论是春风荡漾,桃李花开的日子,还是秋雨绵绵,梧桐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苦苦思念杨贵妃。以景物完全不同的春秋时日,代表一年四季和每时每刻。唐白居易《长恨歌》中云:“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梅,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集》一二卷235页)【鉴赏】春风拂过,便是桃李花开的季节;秋雨下时,却是梧桐叶落的季节。“梧桐”有表示忠贞爱情的寓意,因此“梧桐叶落”有着爱情离散之意。此处前句是春后句是秋,两句对举,并不是实写一时一地之景,而是以美丽的春景指代二人昔日的快乐,以萧瑟的秋景指代唐明皇回宫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日思夜想,他再也看不到如桃李盛开的娇颜;如今的秋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打在他的心里,绵密不断,场面寂寞且凄惨。诗人将以往的盛况和如今的衰景作对比,暗讽了唐明皇因迷色误国而带来的终生悔恨之状。
桃李花开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桃花开暖风吹拂的春日过去了,又迎来了雨打秋梧黄叶纷飞的时节。【解析】不论是春风荡漾,桃李花开的日子,还是秋雨绵绵,梧桐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苦苦思念杨贵妃。以景物完全不同的春秋时日,代表一年四季和每时每刻。唐白居易《长恨歌》中云:“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梅,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集》一二卷235页)【鉴赏】春风拂过,便是桃李花开的季节;秋雨下时,却是梧桐叶落的季节。“梧桐”有表示忠贞爱情的寓意,因此“梧桐叶落”有着爱情离散之意。此处前句是春后句是秋,两句对举,并不是实写一时一地之景,而是以美丽的春景指代二人昔日的快乐,以萧瑟的秋景指代唐明皇回宫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日思夜想,他再也看不到如桃李盛开的娇颜;如今的秋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打在他的心里,绵密不断,场面寂寞且凄惨。诗人将以往的盛况和如今的衰景作对比,暗讽了唐明皇因迷色误国而带来的终生悔恨之状。
孔孟论学习。推荐。爱诗词网。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⑦欲⑧,不逾矩⑨。”(《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⑩,思而不学则殆(11)。”(《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12)何以谓(13)之文(14)也?”子曰:“敏(15)而好(16)学,不耻下问(17),是以(18)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19)为山(20),未成一篑(2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22),虽(23)覆(24)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25)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6)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27)矣,吾退而寒(28)之者至(29)矣,吾如有萌焉何(30)哉?今夫弈(31)之为(32)数(3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34),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35)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36)将至,思援(37)弓缴(38)而射之,虽与之俱(39)学,弗(40)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41)?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42)《书》(43),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44)。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45)至(46)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47)也?”(《孟子·尽心下》)【注释】①〔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②〔志〕立志。③〔不惑〕没有顾虑和迷惑。④〔天命〕指自然的规律。⑤〔耳顺〕指能听得不同的意见,并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⑥〔从〕随。⑦〔所〕所以。⑧〔欲〕能。⑨〔逾矩〕超过规矩、法度。逾,超过。⑩〔罔(wǎng)〕迷惑。(11)〔殆(dài)〕危险。这里指容易犯错误。(12)〔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13)〔谓〕称为。(14)〔文〕孔圉谥(shì)号为“文”。(15)〔敏〕聪明。(16)〔好(hào)〕喜好。(17)〔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耻,以……为耻。(18)〔是以〕因此。(19)〔譬(pì)如〕比如。(20)〔为山〕指堆积土山。(21)〔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篑,土筐。(22)〔平地〕填平洼地。(23)〔虽〕即使。(24)〔覆〕倾倒。(25)〔或〕通“惑”,感到疑惑、奇怪。(26)〔暴(pù)〕通“曝”,晒。(27)〔见亦罕〕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28)〔寒〕冷淡。(29)〔至〕到。(30)〔如……何〕对……怎么办。(31)〔弈(yì)〕围棋。(32)〔为〕作为。(33)〔数〕技巧,技术。(34)〔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致,尽,极。志,意志。(35)〔诲(huì)〕教导。(36)〔鸿鹄(hú)〕天鹅。(37)〔援〕拿。(38)〔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子,这里指代箭。(39)〔俱〕一起。(40)〔弗〕不。(41)〔与〕通“欤”,表示疑问。(42)〔信〕相信。(43)〔《书》〕指《尚书》。(44)〔策〕竹简,这里作量词,相当于“片”。(45)〔以〕凭借,依靠。(46)〔至〕极。(47)〔杵(chǔ)〕古代的一种棒形兵器。【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求学;三十岁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四十岁时能做事没有顾虑和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自然规律能顺应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不同的意见,并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容易犯错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给孔文子取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为‘文’。”孔子说:“学习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止不做,那么我也就不去关注他了;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填下去,那么我就前去关注他。”孟子说:“不要对大王的不聪明感到奇怪。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没有能存活下来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媚的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如今下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有所收获。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如果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听着他的话,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认为可信的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义的人在天底下没有敌手,极其仁义的周武王去讨伐最不仁义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至于连打仗的杵也都能漂浮起来呢?”字数:2206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28-231页.
【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出处】唐·李白《苏台览古》。【意思】如今只有那长江上的一轮明月,曾照耀过吴王宫中的歌舞美人。【全诗】《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鉴赏】苏台即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一己享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建成的。台横亘五里,上建宫殿,中贮美女笙歌,极一时之盛。然而,随着吴国的败亡,时间的流逝,一切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所能看到的,只有残破的“旧苑荒台”。苑已旧,台已荒,则悠悠千载,人事变迁,含无限世事茫茫的感慨。但另一方面,残破荒凉的遗迹上又生出青青的杨柳,呈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这里,诗人通过苑台之荒旧与杨柳之清新;将巨变的人事和不变的景物作一对比,愈发增强了凭吊古迹时的深切感受。更进一步,诗人着眼于人的活动,从听觉感受描写融融春光之中采菱女子欢快的歌声,给旧苑荒台带来浓郁的春天气息,使得古今盛衰之感更其强烈。逝去的已经永远地逝去了,尽管当年的苑台楼阁、美女笙歌盛极一时,尽管吴王曾在此尽情享乐,可是如今能记得起他们的究有几人呢?“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借亘古不变的明月反衬人事变化之迅速,而富贵无常、江月永在之意,已见于言外。这首诗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游览苏台时的心理活动,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可谓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至今惟有西江月。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出处】唐·李白《苏台览古》。【意思】如今只有那长江上的一轮明月,曾照耀过吴王宫中的歌舞美人。【全诗】《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鉴赏】苏台即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一己享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建成的。台横亘五里,上建宫殿,中贮美女笙歌,极一时之盛。然而,随着吴国的败亡,时间的流逝,一切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所能看到的,只有残破的“旧苑荒台”。苑已旧,台已荒,则悠悠千载,人事变迁,含无限世事茫茫的感慨。但另一方面,残破荒凉的遗迹上又生出青青的杨柳,呈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这里,诗人通过苑台之荒旧与杨柳之清新;将巨变的人事和不变的景物作一对比,愈发增强了凭吊古迹时的深切感受。更进一步,诗人着眼于人的活动,从听觉感受描写融融春光之中采菱女子欢快的歌声,给旧苑荒台带来浓郁的春天气息,使得古今盛衰之感更其强烈。逝去的已经永远地逝去了,尽管当年的苑台楼阁、美女笙歌盛极一时,尽管吴王曾在此尽情享乐,可是如今能记得起他们的究有几人呢?“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借亘古不变的明月反衬人事变化之迅速,而富贵无常、江月永在之意,已见于言外。这首诗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游览苏台时的心理活动,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可谓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诗句】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出处】唐·白居易《后宫词》【意思】眼泪湿透罗巾难以入眠,深夜前殿合拍的歌声还响成一片。青春未老皇帝的恩宠已断,长夜难熬啊,斜靠着薰笼坐到明天。【赏析】诗句描写了宫女们的凄惨遭遇。她们青春犹在,但已被皇帝抛弃,夜不能寐,只好斜倚在薰笼旁,坐捱到天亮。饱经蹂躏后,有家不得归,宫女的凄苦无奈令人断肠。前一句直言其事,后一句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增强了感染力。注:薰笼,罩有笼子的薰炉,用以取暖。【鉴赏】美女的姿色尚未衰老,皇上却已断绝了往日的恩情。这是描写女子哀叹自己美色尚在,却惨遭被遗弃的无情命运;一方面也是指责男子负心别恋,丝毫不顾往日的恩爱情意。【全诗】《后宫词》.[唐].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鉴赏】
作为一位男性诗人,白居易却以一位诗人的锐感对女性的命运感受真切:“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太行路》)对身处囹圄般的宫廷女性,他给予了更为同情的笔墨,她们离隔亲族,“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后宫词》),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有的甚至“一生遂向空房宿”,独自咀嚼“夜长无寐天不明”、“日迟独坐天难暮”(《上阳白发人》)的痛楚。这首《后宫词》采用对比的手法结构,叙写了一位不幸宫人的不幸命运,展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心理过程,倾注了诗人对这位不幸宫人乃至所有宫人的深切同情。泪与歌的对比。一位宫人经过一天的守候,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如愿,时已深夜,她不再盛妆苦待,而是上床而卧,退而求之好梦,以期更快地打发这漫漫的长夜,却辗转反侧,好梦难成。无望守候的凄苦与哀伤涌上心头,不觉已泪湿罗巾。正在如此难堪之际,却传来了前殿的阵阵笙歌。此处是泪湿罗巾,前殿却笙歌阵阵,如此情境,倍增宫人的寂寞与凄苦。于是,她强自挣扎,努力坐起,却深感更加难以消受这热闹的歌声与无边的寂寞。于是诗作转而叙写第二重对比——宫人今与昔遭际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红颜未老恩先断”透露了一个讯息,这位宫女并不似上阳宫人“未客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含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而是曾经得到“圣恩”,只是如今却“恩先断”。不难想象,曾几何时,前殿按歌的美妙乐声中就伴有这位宫人的曼妙舞姿,阵阵笙歌中她也曾一展夜莺般的歌喉。甚至也许,在君王与她前殿按歌之际,另一位宫人也如她此时一般泪湿罗巾,好梦难成。既未承恩,即便是一生痴痴地空想,尚好过这般三伏三九的热冷交替煎熬。尤难自抑的是,自己“红颜未老”,恰是青春年华,此时即断送青春,白首苦待,她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甘,却无力去改变什么。她此时唯一能够做的,是“斜倚熏笼坐到明”,浓熏翠袖,以待召幸,由夕至晨,由晨至夕,开始另一天的等待。也许这种等待将日复一日地重复下去……短短四句,即细腻地写出了一位失宠宫人的复杂心理,她的命运并不是个偶然的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泪尽罗巾梦不成。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出处】唐·白居易《后宫词》【意思】眼泪湿透罗巾难以入眠,深夜前殿合拍的歌声还响成一片。青春未老皇帝的恩宠已断,长夜难熬啊,斜靠着薰笼坐到明天。【赏析】诗句描写了宫女们的凄惨遭遇。她们青春犹在,但已被皇帝抛弃,夜不能寐,只好斜倚在薰笼旁,坐捱到天亮。饱经蹂躏后,有家不得归,宫女的凄苦无奈令人断肠。前一句直言其事,后一句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增强了感染力。注:薰笼,罩有笼子的薰炉,用以取暖。【鉴赏】美女的姿色尚未衰老,皇上却已断绝了往日的恩情。这是描写女子哀叹自己美色尚在,却惨遭被遗弃的无情命运;一方面也是指责男子负心别恋,丝毫不顾往日的恩爱情意。【全诗】《后宫词》.[唐].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鉴赏】作为一位男性诗人,白居易却以一位诗人的锐感对女性的命运感受真切:“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太行路》)对身处囹圄般的宫廷女性,他给予了更为同情的笔墨,她们离隔亲族,“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后宫词》),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有的甚至“一生遂向空房宿”,独自咀嚼“夜长无寐天不明”、“日迟独坐天难暮”(《上阳白发人》)的痛楚。这首《后宫词》采用对比的手法结构,叙写了一位不幸宫人的不幸命运,展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心理过程,倾注了诗人对这位不幸宫人乃至所有宫人的深切同情。泪与歌的对比。一位宫人经过一天的守候,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如愿,时已深夜,她不再盛妆苦待,而是上床而卧,退而求之好梦,以期更快地打发这漫漫的长夜,却辗转反侧,好梦难成。无望守候的凄苦与哀伤涌上心头,不觉已泪湿罗巾。正在如此难堪之际,却传来了前殿的阵阵笙歌。此处是泪湿罗巾,前殿却笙歌阵阵,如此情境,倍增宫人的寂寞与凄苦。于是,她强自挣扎,努力坐起,却深感更加难以消受这热闹的歌声与无边的寂寞。于是诗作转而叙写第二重对比——宫人今与昔遭际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红颜未老恩先断”透露了一个讯息,这位宫女并不似上阳宫人“未客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含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而是曾经得到“圣恩”,只是如今却“恩先断”。不难想象,曾几何时,前殿按歌的美妙乐声中就伴有这位宫人的曼妙舞姿,阵阵笙歌中她也曾一展夜莺般的歌喉。甚至也许,在君王与她前殿按歌之际,另一位宫人也如她此时一般泪湿罗巾,好梦难成。既未承恩,即便是一生痴痴地空想,尚好过这般三伏三九的热冷交替煎熬。尤难自抑的是,自己“红颜未老”,恰是青春年华,此时即断送青春,白首苦待,她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甘,却无力去改变什么。她此时唯一能够做的,是“斜倚熏笼坐到明”,浓熏翠袖,以待召幸,由夕至晨,由晨至夕,开始另一天的等待。也许这种等待将日复一日地重复下去……短短四句,即细腻地写出了一位失宠宫人的复杂心理,她的命运并不是个偶然的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诗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出处】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意思】大自然中,百花盛开,一片绚丽。新燕正轻快地飞翔。诗人通过鲜花和新燕两种朝气蓬勃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热切希望:祝他成长,祝他顺遂。诗句把友人的风茂年华比作艳美的花儿和轻盈的乳燕,煞是贴切形象,读来只觉清新感人。注:冯著,与作者同时代诗人,两人友善。冥冥,深沉。飏飏(yáng),鸟飞翔的样子。燕新乳,指新燕、雏燕。【全诗】《长安遇冯著》.[唐].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注释】①客:指冯著。东方:指广州,冯著被署为广州录事,大历十二年(777)再来长安应试。广州在西安南部偏东。②买斧:这是诗人代冯著说的。要采薪就得买斧,喻要求得官职就得来长安应试。③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飏:形容乳燕翩翩飞翔态。【全诗赏析】开头两句中,“客”指冯著,诗人以灞陵这个隐士居所来暗比冯著从长安东来,犹有隐士风度。接下来诗人以俏皮话暗用“采山”之典,说冯著此来长安为发财,实寓谋仕不遇。再用“买斧”之典吐冯著不快。诗人自问自答,为冲淡友人不快而故用诙谐打趣之语。为下文劝勉做好开场。接着诗人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这两句春景来劝志冯著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要相信自己,向往未来,希望是有的,末二句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诗人以坦荡的胸怀对待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在充分理解其遭遇的前提下,对朋友进行体贴入微的积极劝勉。诗句语调诙谐,情意深长,读来生动活泼,犹如小河淌水,清新明快,曲折蜿蜒,回味无穷。
冥冥花正开。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出处】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意思】大自然中,百花盛开,一片绚丽。新燕正轻快地飞翔。诗人通过鲜花和新燕两种朝气蓬勃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热切希望:祝他成长,祝他顺遂。诗句把友人的风茂年华比作艳美的花儿和轻盈的乳燕,煞是贴切形象,读来只觉清新感人。注:冯著,与作者同时代诗人,两人友善。冥冥,深沉。飏飏(yáng),鸟飞翔的样子。燕新乳,指新燕、雏燕。【全诗】《长安遇冯著》.[唐].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注释】①客:指冯著。东方:指广州,冯著被署为广州录事,大历十二年(777)再来长安应试。广州在西安南部偏东。②买斧:这是诗人代冯著说的。要采薪就得买斧,喻要求得官职就得来长安应试。③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飏:形容乳燕翩翩飞翔态。【全诗赏析】开头两句中,“客”指冯著,诗人以灞陵这个隐士居所来暗比冯著从长安东来,犹有隐士风度。接下来诗人以俏皮话暗用“采山”之典,说冯著此来长安为发财,实寓谋仕不遇。再用“买斧”之典吐冯著不快。诗人自问自答,为冲淡友人不快而故用诙谐打趣之语。为下文劝勉做好开场。接着诗人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这两句春景来劝志冯著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要相信自己,向往未来,希望是有的,末二句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诗人以坦荡的胸怀对待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在充分理解其遭遇的前提下,对朋友进行体贴入微的积极劝勉。诗句语调诙谐,情意深长,读来生动活泼,犹如小河淌水,清新明快,曲折蜿蜒,回味无穷。
血沃中原肥劲草。推荐。爱诗词网。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注释】鲁迅日记1932年1月23日载:“午后为高良夫人写一小幅,句云:‘血沃中原肥劲草……’。”【析】绝句这种诗体,篇幅小、容涵大。在唐代诗人手里,其局面已被拓展得相当可观。鲁迅的绝句,则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被时代赋予了一些新的色彩和光华。这首以名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传世的《无题》,似可视为鲁迅绝句的代表作。以凝炼的文字烘染出笼罩全篇的沉郁悲愤的氛围,是这首绝句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血沃中原”、“寒凝大地”,以深沉弘远的笔势,把读者带入沉郁悲愤的氛围之中。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中原千里,一望无垠;寒风从辽远的北方吹来,带来一片肃杀之气。然而,沃土深远的暖流却不断将热力传递给地表上的一切生命。于是,整个华复漠野上,草色青青,春花灿灿。你可以看到,那无数的小草,相互支撑着,面对寒流强劲地挺立起来。这精神,这情境,鼓舞了早春的使者即“春华”,一瞬间,由一二朵、三四朵、变成了一簇簇,一丛丛。花儿以它们浓烈的色彩和顽强的生命力,一路呼唤着春天,向着天边漫地涌去。当我们深入把握这两句诗的内涵时,越发感觉到这氛围烘染的准确性,以及这氛围强烈的历史震撼力。“血沃中原”之血,及中华民众、中华志士之心血、热血、鲜血。三十年代初的中国,仍然未能走到黑暗的尽头。漆一样黑的长夜,墨一般浓的阴云,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新的内忧外患,又在人民心灵上不断留下新的创伤。“九一八”以来,全国青年学生遭搜捕、被囚禁、被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血,血,全国到处在流血!这血浸透严寒的大地,这血使鲁迅悲愤不已。这血融入他的诗篇,恰同这血融入华夏大地。这血所浇灌的春华和劲草,正是鲁迅的希望之所在。“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这两句诗,由反语写实,过度到情境渲染,仍然以氛围的描写为归结。妙用反语,乃鲁迅笔法。“英雄”、“谋夫”者流,实有所指,“泪洒崇陵”,亦实有所指,自不待言。两句之妙,妙在“噪暮鸦”,古道西风,夕阳瘦马,萧萧暮鸦,江晚凄凉。国人以鸦噪为不详,鲁迅借向晚时的鸦噪烘染出一种凄楚的氛围,让读者在这氛围中去领会他对历史的反动者们前景的预见。这首绝句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通过鲜明的对比,传达出诗句中强烈的情感潜流。就前面两句而言,“血沃中原”(敌人屠杀志士)与“肥劲草”(志士生机蓬勃)形成对比;“寒凝大地”(反动派镇压人民)与“发春华”(人民革命不断壮大)形成对比。就全篇而言,“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人民)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反动统治者)形成对比。这对比之中,强烈流露出鲁迅对“劲草”、“春华”的爱和对“英雄”、“谋夫”的恨,使读者触摸到诗人强烈搏动的血脉——从全诗的第一个字起,到最后一个字止,有一股潜在的情感脉流在时起时伏,剧烈跳荡。鲁迅的爱和恨,已经化作了浇灌诗句的血,在诗篇的字里行间流淌。
嬴政梓棺费鲍鱼。推荐。爱诗词网。“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讽谏刺俗”类的诗句。汉武帝刘彻好神仙之道,广求于名山大川。然而,墓中留下的只是一堆凡胎浊骨。秦王嬴政曾派方士入海求仙,寻仙求药,还是免不了一死,死后还得浪费大量鲍鱼去掩盖尸臭。诗人慨叹时光飞逝,人寿短暂,认为求仙问道于之无补,故对汉武帝和秦始皇的渴望得道成仙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尤“费鲍鱼”几字犀利有力,笔端刚劲辛辣。李贺“苦昼短”“全唐诗”第4421页。繁体:“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諷諫刺俗”類的詩句。漢武帝劉徹好神仙之道,廣求於名山大川。然而,墓中留下的隻是一堆凡胎濁骨。秦王嬴政曾派方士入海求仙,尋仙求藥,還是免不瞭一死,死後還得浪費大量鮑魚去掩蓋屍臭。詩人慨嘆時光飛逝,人壽短暫,認為求仙問道於之無補,故對漢武帝和秦始皇的渴望得道成仙進行瞭辛辣的嘲諷。尤“費鮑魚”幾字犀利有力,筆端剛勁辛辣。李賀“苦晝短”“全唐詩”第4421頁。拼音:“LiuCheMaoLingDuoZhiGu,YingZhengZiGuanFeiBaoYu”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LiuCheMaoLingDuoZhiGu,YingZhengZiGuanFeiBaoYu”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FengJianCiSu”LeiDeShiGou。HanWuDiLiuCheHaoShenXianZhiDao,AnQiuYuMingShanDaChuan。RanEr,MuZhongLiuXiaDeZhiShiYiDuiFanTaiZhuoGu。QinWangYingZhengCengPaFangShiRuHaiQiuXian,XunXianQiuYao,HaiShiMianBuLeYiSi,SiHouHaiDeLangFeiDaLiangBaoYuQuYanGaiShiChou。ShiRenKaiTanShiGuangFeiShi,RenShouDuanZan,RenWeiQiuXianWenDaoYuZhiMoBu,GuDuiHanWuDiHeQinShiHuangDeKeWangDeDaoChengXianJinHangLeXinLaDeChaoFeng。You“FeiBaoYu”JiZiXiLiYouLi,BiDuanGangJinXinLa。LiHe“KuZhouDuan”“QuanTangShi”Di4421Xie。
【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斜阳照墟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诗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出处】唐·王维《终南别业》。【译注】兴致来时,一人独往山中,那怡人悦目的事,只有自己才知道。用婉曲手法,从侧面表现诗人对恬静生活的热爱。今天可借以表现个人的兴趣、爱好。注:胜事,赏心悦目的事儿。【全诗】《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赏析】首联中,“好”、“晚”分别为大拗、孤平,虽都被“南”字救,但“山”字又拗,故次句本身为拗句,首句也只能认为是拗句;第三句因“兴”字不平、未满足变格2条件而为拗句;第四句因“空”、“自”皆拗也为拗句;第七句因“偶”字不平、未满足变格3条件又为拗句。总之,八句中有五句为拗句,故王力先生《古体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古律》)第167页把本诗称为“古风式的律诗”。本诗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写出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趣,超然物外的风采。颈联是全篇之警策,两句是诗中有画,深得后人赞赏。
【鉴赏】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即辋川别墅。这首诗《河岳英灵集》题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国秀集》题作《初至山中》,可见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九年(742)诗人初居终南山时。诗作抒发作者的闲适静幽之情,衬托对仕途生活的厌倦。首联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晚年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次联,具体描绘他的闲适生活: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胜事)只有自己知道。什么乐事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头上看山中云起。这一联是作者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黄庭坚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摩诘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故知此老胸次有泉石膏肓之疾。”(《苕溪渔隐丛话》)末联继续叙述: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全诗自始至终描绘作者的闲适生活,写得淋漓尽致,但其对仕途的厌倦之情尽在不言中。宋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同上书)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云:“此等作律诗则体格极高。”言之成理。
兴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出处】唐·王维《终南别业》。【译注】兴致来时,一人独往山中,那怡人悦目的事,只有自己才知道。用婉曲手法,从侧面表现诗人对恬静生活的热爱。今天可借以表现个人的兴趣、爱好。注:胜事,赏心悦目的事儿。【全诗】《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赏析】首联中,“好”、“晚”分别为大拗、孤平,虽都被“南”字救,但“山”字又拗,故次句本身为拗句,首句也只能认为是拗句;第三句因“兴”字不平、未满足变格2条件而为拗句;第四句因“空”、“自”皆拗也为拗句;第七句因“偶”字不平、未满足变格3条件又为拗句。总之,八句中有五句为拗句,故王力先生《古体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古律》)第167页把本诗称为“古风式的律诗”。本诗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写出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趣,超然物外的风采。颈联是全篇之警策,两句是诗中有画,深得后人赞赏。【鉴赏】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即辋川别墅。这首诗《河岳英灵集》题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国秀集》题作《初至山中》,可见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九年(742)诗人初居终南山时。诗作抒发作者的闲适静幽之情,衬托对仕途生活的厌倦。首联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晚年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次联,具体描绘他的闲适生活: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胜事)只有自己知道。什么乐事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头上看山中云起。这一联是作者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黄庭坚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摩诘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故知此老胸次有泉石膏肓之疾。”(《苕溪渔隐丛话》)末联继续叙述: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全诗自始至终描绘作者的闲适生活,写得淋漓尽致,但其对仕途的厌倦之情尽在不言中。宋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同上书)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云:“此等作律诗则体格极高。”言之成理。
【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我们都怀着超逸的兴致和宏大的志愿,飘然欲飞,想上青天把明月抱在怀中。揽(lǎn):拉拢,抱住。逸兴:豪迈超逸的兴致。意谓:我们俩共同怀有豪迈超逸的兴致,壮思飞动,欲上九天,摘取明月。抒发了诗人豪迈之情和追求美好理想的宏远之志。【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志向宏大,雄心勃勃。[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有为的青年,要给自己的思想插上为四化振飞的双翼,在革命的航程上勇于搏击,不停地奋进,让思想像郁郁青松,永远保持年轻!(贾宏州《青年的思想要年轻》)二、用以形容想要飞上天空或太空,近距离接触天体星辰。[例]明天全区召开“欢送飞行员大会”,他将在会上朗诵这首诗。他读得深沉而激动,脸上闪着光,眼里含着情,双眉一闪一闪,象奋飞的燕翅。我看着他的脸,忽然想起了李白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陈国华《飞的遐想》)【全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翻译】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意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俱杯逸兴壮思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我们都怀着超逸的兴致和宏大的志愿,飘然欲飞,想上青天把明月抱在怀中。揽(lǎn):拉拢,抱住。逸兴:豪迈超逸的兴致。意谓:我们俩共同怀有豪迈超逸的兴致,壮思飞动,欲上九天,摘取明月。抒发了诗人豪迈之情和追求美好理想的宏远之志。【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志向宏大,雄心勃勃。[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有为的青年,要给自己的思想插上为四化振飞的双翼,在革命的航程上勇于搏击,不停地奋进,让思想像郁郁青松,永远保持年轻!(贾宏州《青年的思想要年轻》)二、用以形容想要飞上天空或太空,近距离接触天体星辰。[例]明天全区召开“欢送飞行员大会”,他将在会上朗诵这首诗。他读得深沉而激动,脸上闪着光,眼里含着情,双眉一闪一闪,象奋飞的燕翅。我看着他的脸,忽然想起了李白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陈国华《飞的遐想》)【全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翻译】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意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赏析】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本年秋来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名叠嶂楼,乃南齐宣城太守谢朓高斋地,又名北楼、谢公楼。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无路报国之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末复流露消极出世情绪。感情激荡,章法跳跃。起二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发兴无端”(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二),包含对时局之深切忧虑及自己无法施展才能之愤懑心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描写无法摆脱之苦闷心境,用喻精巧贴切,均为后人传诵之名句。
静虚村记。推荐。爱诗词网。贾平凹《静虚村记》原文乍看这篇散文写得很平实。西安近郊的一个村子。村子并不大,绿树环抱,两条巷道,鸡犬之声相闻。树是槐树。槐花开时,一片嫩白。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好吃。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村子,被贾平凹描绘成了如画一般美丽的农家栖息之地。作者用尽了别致的比喻,如借友人之口,说村子是“一首古老的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又比如说屋舍被一道道土墙围了,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就近取喻,过目难忘。写人是贾平凹的特长。常常寥寥数语,便收生动逼真之效。如说村里女儿多,以花作引子,说村里很少有花,花的美丽尽让女儿们占了。说村人厚诚,近乎傻昧,举的例子是: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古道热肠由此可见。实打实的描写源于作者对农村的热爱和熟悉。其实贾平凹本身就是从农村中来的,他的自传的题目就是《我是农民》。贾平凹出生在陕西商县(1990年改为商州市)以东40公里的丹凤县棣花镇,19岁那年,他坐汽车向北翻过秦岭进了西安,从此开始了求学和创作生涯。故乡是他魂牵梦绕之地。那一方乡土,那一片乡村,是贾平凹心中永远的情结。贾平凹这篇散文写于1981年8月。来西安十载,他始终认定自己是客乡人。身在西安而又难以忘怀自己的根,于是他避开喧嚣的都市生活氛围,租赁了离城不远的这一个村子借以栖身,写成这篇散文,曲折地流露了他的思乡情结。令人感兴趣的还有贾平凹为此村所起的村名:静虚村。散文的题目也叫《静虚村记》。“静”、“虚”,应是佛学的理念。静,宁静。虚,虚空。贾平凹此文引用佛学理念,固然有表达自己人生哲学倾向的成份,更主要的应看作是作者审美情趣的流露。“静虚”是否等于死寂?并非如此,且看村人对待作者和作者家属,厚爱有加,视为亲人:没有一棵槐树是贾平凹家的,但要吃槐花,他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贾平凹的小女更是村人掌上明珠,“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而贾平凹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为村人代写书信,收学生为徒,辅导作文,且拒收礼品。两年之间,五人考上大学,十人被中专录取!尤为感人的是,作者忧村人之忧。天旱了,村人焦虑,他也焦虑。下雨了,村人在雨地跑,作者写道: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贾平凹掉了一颗门牙,永远地掉了,却拥有了永远的静虚村。作者:戴达
伊尹负鼎。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Ying)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释义用法伊尹为了求见商汤,去做汤妻有莘氏的家臣,背负鼎俎,从烹饪调和滋味入手来向汤阐说治国的道理,使汤达到王道。后用此典表示干时求荐,以得任用。用典形式【负鼎】唐·李白:“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尹屈烹饪】宋·王安石:“说穷且版筑,尹屈唯烹饪。”【印从负鼎佩】唐·李正封:“印从负鼎佩,门为登坛凿。”
点击:林斤澜《春风》原文
古往今来,描写春风的名篇佳作不可胜数。林斤澜知难而为,也写春风,能在文学史上站住脚吗?读完全文,疑虑顿消,拍案叫绝:它有独特的风采,既能吸引读者,也无愧于古人。
春风林斤澜。推荐。爱诗词网。点击:林斤澜《春风》原文古往今来,描写春风的名篇佳作不可胜数。林斤澜知难而为,也写春风,能在文学史上站住脚吗?读完全文,疑虑顿消,拍案叫绝:它有独特的风采,既能吸引读者,也无愧于古人。文章构思巧妙:意在写春风,却并不急于单刀直入,而是从北方的春天落笔,徐徐渐入。对它的评价有三种:北京人的概括是“春脖子短”,春天是存在的,但就像短脖子一样不引人注目;南方来的人却觉得不只是不明显,简直是“有名无实”,似乎感觉不到春的存在;而最激烈的意见则根本不承认“有什么春天”,因为只见“起风”、“刮土”。作者没有被这些分歧很大的说法所左右,他的看法是:首先“还得承认是春天”;其次,也承认确实“不像南方的春天”;第三,他抓住了分歧的要点在“着重于春风”。至此,作者不仅通过比较南、北两方的人的不同感觉,敏感到这里面有文章可做,而且深知:文章的重点必须落在“春风”这个关键点上。所以把描写春风作为本篇结构的重点,而描写又和比较结合在一起。南方的春风,特点是轻柔(“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和绵密(“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那么,北方的春风呢?作者以其对描写对象的细致体察,品味其“细端末节的千差万殊”,咀嚼出其中独特的风味。北方春风遭遇的冬的抵抗,远比南方春风为烈。积雪“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即毫无融化的征状。这时,春风来了。大自然的风,本是无形、无声、无味的,“看不见”,捉摸不住。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感官,把它形神兼备地刻划出来。既写听觉:“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撒拉撒拉”、“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又写触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也写视觉:“飞沙走石”,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山民撒粪。于是,无形的春风,却让你充分地感觉到它的“无所不在”,也感受到它使“冰河开裂”、“病枝刮折”的巨大威力。这威力“捎带”着“粗暴”,强悍刚劲。唯有如此,才成其为北国的春风,要不,以南方春风的抚摸和体贴,怎能穿越草原、沙漠和山梁,又怎能破冰封、驱霜雪呢?两相比照,南、北春风的特点区别显著,而北方春风的形象更因拟人化而沾上了人情,就像“力大无穷的好汉”一样,使人“喜欢得不行”。因此,尽管“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但此时,却对江南的春天“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了嫌弃之意,一腔深情化为:“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之赞叹。结尾简短,而又情意浓密,缕缕不绝。在不足千字的篇幅里,《春风》不仅活脱脱地描摹出北国春风的情状,也勾勒出南方春风的特点,实际上穷尽了祖国大地上春风的全貌,这不能不归功于比较手法的出色运用。虽然一详一略,但对比使各自的特征都鲜明凸现。在文章的结构谋篇中,比较手法也起了贯通的作用。从春天的比较,引出并深入到春风的比较,再收回到春天的比较,写景、抒情,回环流转起伏而又集中。林斤澜的文字功夫十分了得!朴素、凝炼、传神。譬如“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简直无辞可易。作者不仅注意语言的锤炼加工,而且注意创辞,以自然而新颖的语言,准确而生动地赋描写对象以新鲜气息,如“开化”,如“哄哄”呼啸,如“坚持着冰块……”作者还好使用象声的叠字、叠词来增添作品的韵味,产生亲临其境的强烈气氛。例子很多,无需赘列。文章受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影响十分明显,颇具古风色彩。句子的干净利落、长短交错和对偶的频频出现,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不少句子,更是直接脱胎于古语。比如:“好不痛快人也”、“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而煞尾那句,马上就使人联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的名句“能不忆江南”。炉火纯青的语言造诣,也是文章短小精悍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柳阴阴细雨晴。推荐。爱诗词网。“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适值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树上的残花也已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叫的黄莺。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图画。杨柳深暗,细雨濛濛,残花落尽,流莺飘飞,这一连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阑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残中悄悄离去。诗句的题旨是写春残,但绝无内涵俱现的叙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蕴。武元衡“春兴”“全唐诗”第3571页。繁体:“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適值細雨初晴,楊柳的顏色已經由初春的鵝黃嫩綠轉為一片翠綠。樹上的殘花也已落盡,露出瞭在枝頭啼叫的黃鶯。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圖畫。楊柳深暗,細雨濛濛,殘花落盡,流鶯飄飛,這一連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闌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殘中悄悄離去。詩句的題旨是寫春殘,但絕無內涵俱現的敘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蘊。武元衡“春興”“全唐詩”第3571頁。拼音:“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KuoZhiXiYuChuQing,YangLiuDeYanSeYiJingYouChuChunDeEHuangNenLuZhuaiWeiYiPianCuiLu。ShuShangDeCanHuaYeYiLaJin,LouChuLeZaiZhiTouTiJiaoDeHuangYing。ZheShiYiFuMuChunDeJingWuTuHua。YangLiuShenAn,XiYu濛濛,CanHuaLaJin,LiuYingPiaoFei,ZheYiLianChuanYiXiang,BiaoMingChunSeYiLanShan,ChunGuangYiZaiLiuAnHuaCanZhongQiaoQiaoLiQu。ShiGouDeTiZhiShiXieChunCan,DanJueMoNeiHanJuXianDeXuShu,QuanJieYouTeZhengXingDeJingWuQuSheDeFanYing,SuoYiXingXiangErHanWen。WuYuanHeng“ChunXing”“QuanTangShi”Di3571Xie。
【诗句】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出处】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意思】邻近的人听到此曲多叹息,远客听罢思念家乡皆泪垂。世人只知听曲儿不知欣赏,筚篥声像在狂飙中独来往。【全诗】《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唐].李颀.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飀,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鉴赏】李颀是一位顾曲高手。在一首他人听之皆垂泪的音乐中,他却品味出了音乐的美感。“枯桑老柏寒飗”以下十句,即写诗人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安万善所奏觱篥之声,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作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秋天万籁与百泉齐奏。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常绿的老柏,二者在寒风中发出的声响不同,可见诗人听觉的敏锐与下笔的细致。九雏鸣凤,典出汉乐府《陇西行》“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常形容琴声细杂清越。而诗人加一“乱”字,则将觱篥之乐的细杂清越更加突显出来。此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四句又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此时乐调忽然转为沉郁慷慨的《渔阳掺挝》之曲,一瞬时,原来风声劲疾的天地之间,换作了一幅黄云萧条白日暗的景象。不一会,乐声又作一转,仿佛听到了杨柳吐绿,袅袅弄晴,一派明媚春光,就像上林苑的似锦繁花,映入眼中,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一般。至此,李颀不禁感叹安万善的觱篥技艺之高,在这冬夜的高堂,排列起明亮的蜡烛,喝一杯美酒,听一曲安万善的觱篥,此乐何如!诗歌至此完美地结束。
世人解听不解赏。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出处】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意思】邻近的人听到此曲多叹息,远客听罢思念家乡皆泪垂。世人只知听曲儿不知欣赏,筚篥声像在狂飙中独来往。【全诗】《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唐].李颀.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飀,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鉴赏】李颀是一位顾曲高手。在一首他人听之皆垂泪的音乐中,他却品味出了音乐的美感。“枯桑老柏寒飗”以下十句,即写诗人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安万善所奏觱篥之声,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作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秋天万籁与百泉齐奏。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常绿的老柏,二者在寒风中发出的声响不同,可见诗人听觉的敏锐与下笔的细致。九雏鸣凤,典出汉乐府《陇西行》“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常形容琴声细杂清越。而诗人加一“乱”字,则将觱篥之乐的细杂清越更加突显出来。此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四句又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此时乐调忽然转为沉郁慷慨的《渔阳掺挝》之曲,一瞬时,原来风声劲疾的天地之间,换作了一幅黄云萧条白日暗的景象。不一会,乐声又作一转,仿佛听到了杨柳吐绿,袅袅弄晴,一派明媚春光,就像上林苑的似锦繁花,映入眼中,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一般。至此,李颀不禁感叹安万善的觱篥技艺之高,在这冬夜的高堂,排列起明亮的蜡烛,喝一杯美酒,听一曲安万善的觱篥,此乐何如!诗歌至此完美地结束。
榕叶满庭莺乱啼。推荐。爱诗词网。“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小小山城,袭来一场冷雨,百花凋落。零乱的榕树叶铺满庭院,黄莺乱喳喳地聒噪。诗人屡遭谪难,不得还家。政治和家庭双重的愁思压满诗人心头,于是在诗中抒发了压抑的情感。春天、春雨在诗人的心中意如扫荡百花的秋风秋雨;莺啼本婉转动听,但在诗人听来却杂乱刺耳。这正是诗人心烦意乱的表现。诗句深沉凝重,凄楚动人。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凄黯迷惘之情高度融合。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全唐诗”第3937页。繁体:“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小小山城,襲來一場冷雨,百花凋落。零亂的榕樹葉鋪滿庭院,黃鶯亂喳喳地聒噪。詩人屢遭謫難,不得還傢。政治和傢庭雙重的愁思壓滿詩人心頭,於是在詩中抒發瞭壓抑的情感。春天、春雨在詩人的心中意如掃蕩百花的秋風秋雨;鶯啼本婉轉動聽,但在詩人聽來卻雜亂刺耳。這正是詩人心煩意亂的表現。詩句深沉凝重,淒楚動人。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淒黯迷惘之情高度融合。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全唐詩”第3937頁。拼音:“ShanChengGuoYuBaiHuaJin,RongXieManTingYingLuanTi”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ShanChengGuoYuBaiHuaJin,RongXieManTingYingLuanTi”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XiaoXiaoShanCheng,XiLaiYiChangLengYu,BaiHuaDiaoLa。LingLuanDeRongShuXiePuManTingYuan,HuangYingLuanChaChaDeGuoZao。ShiRenLvZaoZheNan,BuDeHaiJia。ZhengZhiHeJiaTingShuangChongDeChouSaiYaManShiRenXinTou,YuShiZaiShiZhongShuFaLeYaYiDeQingGan。ChunTian、ChunYuZaiShiRenDeXinZhongYiRuSaoDangBaiHuaDeQiuFengQiuYu;YingTiBenWanZhuaiDongTing,DanZaiShiRenTingLaiQueZaLuanCiEr。ZheZhengShiShiRenXinFanYiLuanDeBiaoXian。ShiGouShenChenNingChong,QiChuDongRen。HuaJinXieLaZhiJingYuXinZhongQiAnMiWangZhiQingGaoDuRongGe。LiuZongYuan“LiuZhouErYueRongXieLaJinOuTi”“QuanTangShi”Di3937Xie。
广名将传。推荐。爱诗词网。[原文](节选)越范蠡范蠡,越人也,事越王勾践与谋国。时吴王夫差日夜勤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而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师遂出。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越王谓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文种行成于吴,请身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将杀其妻子,燔其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伯噽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于噽。噽受之,因说吴王曰:“越已服为臣,若赦之,此国之利也。”子胥谏:“弗听。”吴王卒赦之,罢兵归国。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尝之,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以报吴,蠡皆谏止之。既而吴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勾践乃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蠡对曰:“未可也。”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尽从王,惟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习流二千、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请成于越。越自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疲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越遂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呈王使公孙雄肉袒请成曰:“孤臣夫差,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也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也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早朝晏罢,非为吴耶。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天与弗取,反受其害。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噽。范蠡事越王,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卒灭吴,报会稽之耻,称上将军还国,亦云功成名遂矣。然以为大名之下难久居,遂乘舟浮海,出齐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去,止于陶,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初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东,子何不去?”种去不决,卒被杀。断曰:兵者凶器,战者逆德。勾践犯之,故遭天责。栖保会稽,已当死厄。厚礼卑辞,蠡之善策。使种请成,初犹不测。毁贿贪馋,乃许归国。尝胆卧薪,仇填肝膈。二十余年,报犹不得。至吴北盟,南师方迫。吴使请成,难援前迹。君纵哀怜,臣则赫赫。天与不承,死乃自贼。功成去之,有如行客。三致千金,三散岂啬。如此高人,千秋生色。齐孙膑孙膑者,孙武之后世子孙也。生阿甄之间,尝与庞涓同学兵法。约富贵相援引,后涓先事魏,得为惠王将军。然自以能不及孙膑,深忌之。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则巧以法刖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适齐使如梁,孙膑乃以刑徒阴见齐使而说之,齐使以为奇,窃载归齐,见于田忌,忌喜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博利,前者胜。孙膑见其马足不甚相远,而马有上中下辈,往往相配而出,故胜负不决。膑因谓田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忌然之,乃与王及诸公子约,遂射千金。及临质,孙膑曰:“取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下驷。”忌如之。既驰三辈毕,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以孙膑为能,遂进于威王。威王问以兵法,遂以为师。后魏以庞涓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为将。”威王乃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膑曰:“夫解杂乱纷纪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君不若疾走大梁,掳其街路,冲其空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救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齐因大破梁军。后魏复使庞涓伐韩,韩告急于齐,齐威王复使田忌为将,孙膑为师,以救韩。忌复直走大梁,庞涓闻之,去韩归魏。膑因谓忌曰:“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因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见之,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亡去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因令齐军善射者万驽夹道而伏,期曰:“暮见举火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此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齐因乘势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重天下,世传其兵法。断曰: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灭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迥避。孺子成名,是谁之意?秦王翦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精于用兵,事秦始皇。攻赵,遂拔赵;攻燕,遂拔燕,是时秦将李信年少壮勇,亦曾以兵数千逐破太子丹,始皇奇之,因问信曰:“吾欲攻取荆,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勇壮,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攻鄢陵,蒙恬攻寝俱破之,于是引兵而西。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督,秦军败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王翦,谢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耶?”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惟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勿复言。”翦曰:“大王必不得已而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惟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翦将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响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货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属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矣。”翦代信击荆。荆闻翦益兵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翦坚壁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翦终不出,惟日休士沐浴,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翦曰:“士卒可用矣!”荆兵数挑战不出,遂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逐见走,翦因乘势略定荆地。岁余,虏荆王负芻,竟平荆地为郡县。翦与子贲俱有大功,后秦并天下,至二世,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陈胜反秦,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于钜鹿城。或曰:“王离秦之名将也,今将强秦之兵,攻新造之赵,举之必矣!”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何也?”以其杀伐多矣。今王离已三世将矣,应受不祥,居无何。”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断曰:王翦事秦,论荆明果六十万人,缺一不可。李信少年,以毛赴火。兵败再与,其计已左。空国伐人,岂不疑我?美宅田园,固请琐琐。大国虽伤,其中犹伙。士卒投超,尚思闪躲。兵去追奔,万全方妥。为将阴残,一世坎坷。三世不祥,王离被虏。汉周亚夫周亚夫者,绛侯勃子也,汉文帝对为条侯,绩绛侯后。文帝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刘礼为将军,军霸上;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对曰:“将军今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慰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取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因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文帝崩。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亚夫至洛阳,见剧孟,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孟今无动,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至淮阳,问故父绛侯客邓都尉曰:“策安出?”邓客曰:“吴楚兵锐甚,难与争锋。然楚兵轻不能久。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壁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饷道,使吴梁相弊,而粮食竭,乃以全制其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从其策,逐坚壁昌邑南,轻兵绝吴饷道,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曰:“兵无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一奇也。”王不用。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逐,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因乘胜遂尽灭之,降其兵。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谋计为是,迁为丞相,其后匈奴有五人降,帝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为列侯。太尉因谢病,居无何,召诣廷尉,呕血而毙。断曰:亚夫治兵,既严且锐。军中不驰,天子按辔。霸上棘门,有如儿戏。吴楚反时,剽轻难制。坚壁守之,以挫其气。委梁绝饷,西北谨备。挑战不出,惊扰高憩。吴师饥奔,方乘其弊。既斩吴头,太尉谋是。功高难居,呕血而毙。李广李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汉武帝时,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因善骑射,杀首敌多,为武骑常侍。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景帝初,吴楚反时,文为骠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于昌邑。帝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还赏不行,徒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敌战,恐亡之。”乃徙为上郡太守。匈奴入上郡,景帝使中贵人从广击之。中贵人以数十人驰骋,见敌,以三人与战,三人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奔告广。广曰:“此必射雕者也!”乃以百骑往,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敌人惊尽上山列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以百骑走,敌人追射,我立尽,今我留,敌人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敢击。”因令诸骑去敌营二里所,皆下马解鞍,敌果疑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广突前射杀之,复还,至骑中解鞍,敌兵终疑之,夜半皆引去。平明,李广乃归其大军。武帝时,以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及出击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文书,远斥堠,然亦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进行伍营阵,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程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士卒乐为之死,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我军虽烦扰,然敌不得犯我。”是时二人皆为名将,然敌人畏李广之略,士卒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后广出雁门击敌人,敌人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敌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敌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敌人数百追之,广取敌儿弓射,杀之,以故得脱,至汉赎为庶人。尝夜从一骑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李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敌人入,杀辽西太守,于是天子乃召拜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亭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敌人闻之,号曰:“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取入右北平。广尝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不能入矣。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众共之,将兵至绝乏之处,见水食,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士卒以此爱乐为用。广猿臂善射,专以射为戏,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尝与王朔语曰:“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然列校以击敌功封侯者数十人,独广无尺寸之功以封邑。何也?岂吾相不当侯耶,抑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太守。羌反,吾诱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坑之,至今大恨。”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将军所以不封侯也。”后汉大将军卫青击匈奴,青卜捕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出东道。广自请曰:“臣结发而与匈奴战,愿居前部。”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因不听广请。广不谢而走,意甚愠怒,及就部曲,引兵出东道,军无乡导,遂失道,后于大将军。大将军使长史问广失道状,且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因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垂涕。断曰:李广为将,才气无双。世世受射,射无不当。三人与战,中贵受伤。杀其二人。擒一以偿。孤军击敌,解鞍其傍。敌疑为诱,转奔而亡。不击刁斗,部伍偏强。凡战可侯,侯则未尝。细推其故,祸在杀降。迷道自刭,天意难量。三国魏邓艾邓艾,字士载,棘阳人也。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之,惟司马懿见而奇之,辟以为掾。时魏欲于寿春等处,广田蓄谷,为灭吴计。艾以为良田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引水灌溉,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谕其旨,又以为昔破黄巾,因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出征,运兵过半,功费巨亿,请于淮北屯二万人,淮南屯三万人,且田且守,岁收五百万谷,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不克矣。司马懿善之。事皆施行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嘉平元年,艾与郭淮拒蜀姜维,维迟,淮因西击羌。艾曰:“敌去未远,或恐复来,宜分军以备不虞。”淮乃留艾屯白水。比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屯。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袭,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是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并为一部,艾上言曰:“夷狄兽心,不可义视,强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宣有狁之寇,汉高有平城之困。今单于之尊日疏,外士之威浸重,则胡人不可不深备也。闻刘豹部有叛人,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此御边长计也。”司马懿纳之。姜维退驻钟提,议者皆以为维力已竭,未能更出。艾曰:“洮西之败,非小失也。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仗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运,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姜谷,若趋祁山,熟麦千顷,以为之饵也,五也。彼有此数者,其来必矣。”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后魏攻蜀,司马懿使艾与维相缀连于雍州,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乃引兵还守剑阁,钟会等攻维不能克。艾因上言:“敌势已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趋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二百里,以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若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艾因自阴平道,行无人之道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最为艰险,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纂,蜀将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拒守。艾遣子邓忠出其右,司马师纂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乃大破之,斩瞻。进军到绵竹,刘禅遗使请降。艾至成都,禅诣军门,艾受而宥之,命将士无掳掠,纳降附,蜀人皆服。艾深自矜伐,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又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又言于司马懿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度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三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治,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为顺风之事,然后发使,靠以利害,吴可不征而定也。”司马懿监军卫灌喻艾曰:“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又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专之可也。今吴未定,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已结,诏书槛车召艾,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灌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子忠俱死。断曰:艾凡遇境,规度其宜。不知者笑,知者惊奇。魏蓄田谷,破吴用之。田无水利,将何以滋。艾请开导,妙论皆施。偕淮拒蜀,揣度姜维。当渡不渡,袭洮无疑。急往先备,方不受欺。计蜀五利,料难直驰。阴平斜径,腹心所依。拚死涉险,舍命乘危。裹毡死战,方得济师。奇功异绩,成于一时。惜居不善,身道皆夷。算人妙矣,苦不自知。三国吴周瑜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初孙坚兴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兴瑜同年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及策毙,弟权统事,瑜与张昭共掌众务。魏武人荆州,刘琮举众降,魏武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欲窥江东。将士闻之皆恐,孙权召群下问计。咸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今操得荆州,长江之险与我共之,而势力众寡,殊不相敌,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名汉相,其实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若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用足,英雄云集,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且北土未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安能旷日持久,与我争疆场乎?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况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远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兵家所忌,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正在今日。愿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徙忌二袁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适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案曰:“有言迎操者,与此案同!”遂命发军,时刘备为曹操所破,遣诸葛亮诣权请助,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操军中已有疾病,一战即败,退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听部将黄盖火攻之计,取艨艟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灌膏油于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因引船俱前。曹操吏士观望盖降大喜,盖放诸船,同时发火,会风盛猛,延烧岸上营落,烟焰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操大败,退保南郡,瑜与备复共追之。曹操留曹仁等守江陵城,竟自北归。瑜与仁大江相对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掠阵,会为流矢中左胁,创甚引还。仁闻瑜卧不起,勒兵就阵,瑜强起行营,激扬吏士,仁乃退去。刘备领荆州牧,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徒备置吴,盛为筑营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战攻,大事可定英雄。”又恐备卒难制,不纳,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因说权曰:“曹公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争也。乞与奋威俱进取益,得益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治行装,而道于巴邱,病卒。断曰:周瑜英雄,才智奇特。曹下江南,兵威赫赫。众议迎降,方可解厄。瑜曰不然,今犹汉国。曹虽汉相,实为汉贼。将军江东,三世恩泽。粮足兵精,云集宾客。天下横行,亦无不得。曹今虽多,马韩在北。送死而来,有何难克。权喜为然,斫案定策。诸葛适来,遂同计画。赤壁火攻,曹兵丧魄。再战曹仁,伤犹起勒。虑备蛟龙,人难天测。凭吊江东,周郎出色。北朝秦王猛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于魏郡,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于洛阳,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又云家去此不远,欲随往取,猛利其贵而从之。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老父须发皓然,据胡床而坐,左右侍十许人,有一人引猛进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缘拜我?”乃十倍偿畚直,猛异之,因拜为师,既出顾视,乃嵩高山也。猛自是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欲待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诣之,一面谈当世之务,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赐猛车马,请与俱南。猛还山谘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兴废大事,若元德之遇孔明也。岁中五迁,权倾内外。猛未至邺,劫盗公行,及猛至,远近帖然。先留镇冀州,俄入为丞相,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表让久之。坚曰:“卿昔螭蟠布衣,朕龙潜弱冠。朕奇卿于暂见,拟卿于卧龙,卿亦异朕于一言,回考盘之雅念,虽傅严入梦,姜公悟兆,今古一时亦不殊也。朕且欲从容于上,望卿劳心于下,宏济之务,非卿而谁?”遂不许。猛乃受命。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及率诸军讨慕容玮,军禁严明,师无私犯。坚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当如事我。”其见重如此,但性刚明,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恩,睚眦之忿,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寝疾,坚亲临问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言终而死。断曰:猛本贫人,忽遇异老。拜之为师,方事探讨。佐世为怀,待时迅扫。桓温入关,谒之潦革。扪虱而谈,旁若悄悄。桓惊异之,请同南保。并世知非,故宁怀宝。遇主苻坚,君臣敦好。一岁五迁,权兼大小。初宰冀州,俄拜京表。拔贤农桑,以图温饱。兵革外修,儒学内考。国富兵强,其功非渺。临死遗言,晋不可扰。正朔相承,天意可晓。细味其言,一何了了。隋贺若弼贺若弼,字辅伯,河南雒阳人也,骁勇更弓马。隋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事。高烦曰:“文武才干无出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于是拜弼为吴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事。弼欣然以为己任,与寿州总管源雄,并为重镇。弼遗雄诗曰:“交河骠绮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献取陈十策,上称:“善。”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军令严肃,有军士于民问酤酒,弼立斩之。进屯蒋山,陈将鲁广达任蛮奴田端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端先犯弼军,弼击走之,广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因而屡却,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乃督励将士,殊死而战,遂大破之,麾下擒摩诃至,弼释而礼之,遂从北掖门而入。时韩擒已执陈叔宝弼到呼宝视之,叔宝股栗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卿拜,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弼自以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后数年下弼狱,除名为民。岁余,复其爵位,上亦忌之,不复任使。尝遇突厥入朝,上赐之射,突厥一发中的,上曰:“非贺若弼无能当此!”于是命弼弼既射,亦一发中的,上大悦,顾谓突厥曰:“此人天赐我也?”炀帝之在东宫,尝谓弼曰:“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其间优劣何如?”弼曰:“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太子曰:“然则大将谁也?”弼曰:“惟殿下所择。”弼意自许为大将。炀帝即位,尤疏忌,大业三年终坐诛。断曰:隋主选将,文武欲俱。除去若弼,更有谁如。所以委任,平陈是图。防人交代,炫帜耀旗。惊而细视,认常认虚。及至大举,安然长驱。蒋山大战,不戮不屠。直入北掖,叔宝已俘。功名赫赫,宰相所娱。将军如故,能不嚅嚅。怨望下狱,一旦名除。后虽复爵,疑忌情疏。评人猛骑,大将自居。骄狂不逊,终坐于诛。唐李诉李诉,字允直,有算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以袁滋代将,复无功,逆因求自试。宰相李逢吉以诉可用,乃命诉为唐邓节度使,讨之。诉以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堠。部伍或有言者,诉曰:“贼方安袁公之宽,吾不欲使震而备我。”乃令于军曰:“天子知诉能忍,故委以抚养,战非吾事也。”众信而安之。蔡人以曾败辱霞寓等,又诉名非夙所畏,易之,不为备。诉务推诚待士,故能张其柔弱而用之。贼来降,辄听其便,或父母与孤未葬者,给衣帛遣还,劳之曰:“尔亦王人也,无弃亲戚。”人愿为诉死。故山川险易,与贼情伪,一能哓之。居半岁,知士可用,乃请济师,诏益河中辘坊二千骑,于是缮铠励兵。攻马鞍山下之。进军青陵,擒剽将丁士良,异其才,不杀,表为捉生将。士良谢曰:“吴秀琳以数千兵,不可破者,以陈克治为之谋也。我能为公取之,乃擒以献,于是秀琳以文城棚降。遂以其众攻吴房,残外垣,始出攻,吏曰:“往亡日,法当避。”诉曰:“彼谓吾不来,此可击也。”既引还,贼以精骑尾击,诉下马坐胡床,令军曰:“退者斩!”众决死战,射杀其将,贼乃走。或劝遂取吴房,诉曰:“不可。吴房拔则贼力专,不若留之以分其力。”初秀琳降,诉单骑抵棚下,与语,亲释缚,表以为将,秀琳因与诉策曰:“必欲破贼,非李佑无与成功。贼之健将也,守与桥棚,其战尝易官军。诉谍佑护获于野,因遣史用诚,以壮骑三百伏其傍,乃见赢卒,若将燔聚者,佑果轻出,用诚擒而还。诸将素坑佑,请杀之,诉不听,以为客待,间召佑及李忠义,屏人语至夜分。忠义亦贼将,军中多谏此二人不可近,诉待益厚。募死士三千人,命佑为突将以统之。会雨,自五月至七月不止,军中以为不杀祜之罚,将吏杂然不解。诉力难独完佑,乃持以泣曰:“天不欲以平贼乎,何见夺者众耶?”则械而送之朝,表言必杀佑,无与共诛蔡者,诏释以还诉。诉乃令佩刀以出入帐中,表为六院兵马使。六院者,隋唐兵也。凡三千人,皆山南奇材锐士,故委佑统之,佑捧檄呜咽,诸将乃不敢言,由是始定袭蔡之谋,奋令敢舍谍者族,诉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谋者反效以情,诉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诉知其隙可乘,乃遣从事郑解见裴度,告师期,时元和十一年十目己卯,师夜起。佑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李忠义副之,诉率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出文城棚。会大雨雪,天晦,漂林偃旗裂肤,马皆缩怵,士抱戈冻死于道十二三,皆谓投不测。始发,吏请所向,诉曰:“入蔡州取吴元济。”士失色,监军使者泣曰:“果落佑计。”然业从朔,人人不敢自为计。诉分轻兵断桥,以绝洄曲道,又以兵绝郎山道,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鸭池,佑令击之以乱军声。贼恃吴房郎山戍,晏然无知者,佑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门者开关,留持柝,傅夜自如。黎明雪止,诉入驻元济外宅。察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曰:“是洄曲子弟来求褚衣耳。”率左右登牙城,田进诚薄之,火南门,无济方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申光诸屯尚二万众皆降,诉不戮一人,使不疑,乃屯兵鞠场以俟裴度至。诉以橐鞑见,度将避之,诉曰此方废上下分久矣,请因示之,度以宰相礼受诉谒,蔡人从观,乃还屯文城棚,有诏进尚书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诸将请曰:“始败于郎山而不忧,胜于吴房而不取,冒大风雪而不止,孤军深入而不惧,然卒以成功皆人所不喻,敢问其故。”诉曰:“郎山不利,则贼轻我,不为备矣;取吴房,则其众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风雨阴晦,则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军深入,则人皆致死,战自倍矣。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若矜小胜,恤小败,先自挠矣,何暇立功乎?”众皆服,后师魏博,长庆间疾甚不能军,以太子少保还东都卒。断曰:唐宪宗时,元济据蔡。霞寓袁滋,屡讨屡败。李诉自求,因用为帅。欲示无能,事事忍耐。元济不知,提防果懈。蔡之英雄,李佑无赛。诉获降之,最亲最爱。众恐怀奸,请诛至再。朔只不听,愈加客待。捧檄统军,鸣咽感戴。因则请兵,直入侵隘。鹅鸭乱军,风雪压界。元济成擒,请裴受拜。方知将军,才高力大。五代宋曹彬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奇人也。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罗其前,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宋乾德二年冬,诏伐蜀,以刘光毅为前军,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战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全斌等书夜宴饮,不恤军士,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诏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贍等岂惜之哉。惩劝国之常典,无可让。”开宝七年,将伐江南,彬奉诏先赴荆南,发战舰由荆南顺流而东,破峡口砦,进克池州,连克当涂芜湖二县,驻军采石矶。十一月,作浮桥跨大江以济师。八年二月,师进次秦淮江南,水陆十余万阵于城下,吴人出兵来御,破之,自三月至八月又连破之。樵采路绝,李煜危甚,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请缓师,上不之省。先是大军列三砦,图其形势,遣使上闻。太祖指此砦谓使者曰:“吴人必夜出兵来寇,尔急去!令曹彬筑深沟以防,无堕其计中。”沟既成,吴人果夜来袭,彬等依沟拒之,吴人大败。奏至,上笑曰:“果如此!”彬围城每缓师,冀煜归服,因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灵,若能归顺,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予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仁,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即愈。又明日城陷,李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客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既已降,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诏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及是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尊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语彬曰:“本欲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美视彬微笑,上遽诘所以,美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不过多得钱。”太宗即位,议征太原,召彬问曰:“卿以为何如?”彬曰:“以国家兵甲精锐,翦太原之孤垒,如摧枯拉朽尔,何为而不可?”太宗意遂决。三年果下太原,既而贺金图等言于上曰:“契丹主少,女后专政,宠幸用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上遂遣彬自雄州,田重进趋飞狐,潘美出雁门,约期齐举。将发,上谓之曰:“潘美之师,但先趋云应卿等以十万乐,声言取幽州,须持缓行,不得贪利,彼闻大军至,必悉众救范阳,不暇援山后矣。”既而美之师先下寰朔云应等州,重进又取飞狐灵邱蔚州,多得山后要害地。彬亦连下州县,势大振,每奏至,上已讶彬进军之速,及兵次涿州,旬日食尽,退师雄州,以援饷馈。上闻之曰:“敌在前,反退师以援芻粟,失策之甚也!”亟遣使止彬勿前,引师缘白沟河,与朱信军会,按兵养锐,以张西军之势,候美等尽掠山后地,会重进之师,东合势以取幽州。时彬部下诸将,闻美及重进屡建功,而已握兵不能有所攻取,谋议蜂起。彬不得已,乃复裹粮再往,攻涿州,契丹大众当前。时方炎暑,军士乏用,粮且尽,彬退军无复行伍,遂为所蹑而败,还朝杂治,具伏违诏失律之罪,责授右骁卫上将军。真宗即位,召拜枢密使。咸平二年被疾,上趋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问以后事。对曰:“臣无事可言,臣二子材器可取,皆堪为将。”上问其优劣,对曰:“璘不如玮。”六月毙,追封济阳郡王。断曰:曹彬为将,与众不同,仁以戢下,廉以治躬。奉诏伐蜀,图书自封。毫不矜伐,上贺其功。江南之伐,命之总戎。城危将下,忽作病容。誓不妄杀,方起而攻。李煜伏罪,实待甚恭。尽贺使相,彬曰无庸。但多得钱,何必位崇。既而特异,北伐食穷。因念前绩,禄位善终。宋狄青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赵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畏怯,惟青愿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屠咩岁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乔子谷,筑大郎等堡,皆厄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临敌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不敢当。尹洙为经略判官,青见之,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见而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氐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青折节读书,由是益知名。青奋起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曾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耳,臣愿留此以劝军中,不敢奉诏。”皇佑中。广德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岭南骚动,师久无功,敕孙沔余靖为安抚使讨贼,犹以为尤,青因自请于帝曰:“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于阙下。”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经制广南盗贼事,置酒垂拱殿而遣之。时智高还据邕州,青合孙沔余靖兵次实州,先是蒋偕张忠战败,军声大沮,广西钤辖陈曙乘青未至,复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皆遁,青至乃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败亡状,俱驱出军门斩之。沔靖相顾错愕,诸将股愕。已而顿申令,军中休十日。贼觇者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书夜绝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贼既失险,悉出逆战。前锋孙节搏贼死山下,贼气锐甚,沔等惧失色。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其不意,遂大败之,追奔五十里,斩首数千级,智高纵火烧城遁去。明日,检贼尸,有衣金龙衣者,众谓智高已死,欲以上闻。青曰:“安知非诈耶?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始交址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诏以缗钱三万赐交址为兵费,许贼平厚赏之。青既至,檄余靖无通使假兵,即上奏曰,李德政声言将步兵五万骑一千赴援,非其情实,且假兵于外以除内患,非我利也。以一智高而横蹂二广,力不能讨,乃假兵蛮夷,贪得忘义,因而起乱,何以御之,请罢交址助兵,从之。及贼平,人服其有远虑,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因而判阵州,卒,赠中书令。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于青贼,既平,经制余事,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欺其有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断曰:狄青为将,战功纷纷。带铜面具,所向吸魂。朝野名重,面涅犹存。帝命药去,请留劝军。依智高反,众败昆仑。青怒尽斩,突出关门。贼出不意,大败而奔。高死未确,不敢妄闻。智高一叛,青已早论,破之亦易,何假于人,贼平之后,方服其神。明李善长李善长,濠之定远人,少有志计,慷慨好功名,粗持文墨,里中推为祭酒。元末剧盗起汝颍间,淮南北豪杰多起应之,善长心薄之不出。会高帝为濠州帅,以兵略滁阳,善长被儒生服道谒,上素闻其名,礼之,与语取天下大计辄合,通夕恐旦,遂收以为掌书记,而从容谓之曰:“大帅与诸校不能相肺腑者,皆持牍者市权而行怨,使下不得上心,上不得下力,以致败也!”善长顿首曰:“命之矣。”于是诸将来归,必为上布款诚,皆使得自安,远近日附,上镇和阳,而元众犹盛,每分营侵轶,上欲出复鸡笼山塞,留少兵佐善长,戒曰:“敌至谨自保。”而元谍知和阳守兵少,亟来袭,善长设伏兵大败之,捷闻。上大悦曰:“谁谓则廑廑握算,此役几令执戈者屈之矣。“因谋渡江。善长曰:“兵众食少,舟楫不备,不足以争江左利,姑俟之。”会巢湖将俞通海廖永安等,以舟粮来归,或疑其诈,善长亟说上曰:“此天赞我也!机不可失。”上从之。遂拔采石,乘胜取太平。善长预置榜,谕士卒有掳掠者必斩,太平甫下,即悬之五父逵,肃然无敢犯。上为吴公,而善长拜参议,与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陶安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止十九取善长处分,上益礼重之。凡师行,善长必留守,转运兵饷无乏,而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寻奉上为吴王,超拜善长右相国,伪汉平。善长请榷两淮盐立茶法,制钱,开铁冶,定鱼税诸利,虽若烦悉,而裁取有衷,民不以为困,而国用益饶。既而吴亦就平,乃力请上即帝位曰:“殿下提三尺剑,不兹尺土而成大业,比肩之孽,划削且尽,不以兹时正位号,何以慰海内心?”上曰:“吾居恒笑友谅,甫得一隅而黄屋左纛,卒以畀我,我安得复效之,令后人笑也,天命果在我,自有时,毋庸汲汲。”平吴皆大将军功,上以善长有转饷劳,召见戟门,封宣国公,赉赐如大将军。上之初渡江,颇用重典,法有连坐三条,善长固请除之。既而命与刘基等悉加裁定,律令成,赏赉有差,善长复偕群臣劝进,凡三表,乃许。上幸汴梁,命善长居守者三月,一切听便宜行事,寻奏定三部官制,及官民丧服,朝臣服色俸赐,天下岳渎神祇名号,封建藩国功臣爵赏,事无钜细,悉委善长谋之。三年,大封赏,上谓善长虽鲜汗马功,然给足军食,其功甚大,进封韩国公,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钱券,身免二死,子免一死,诰词比之萧何云。断曰:善长文墨,目能识龙。会元丧乱,儒服归从。商筹大计,对合针锋。授掌书记,宣布恪恭。师出室悬,敌乘进攻。用奇设伏,大败元凶。整旅渡江,计食缓纵。巢湖粮归,众虑___蜂。亟言于上,天赞我公。长驱江左,榜谕士农。军政肃然,输饷足供。充裕国用,裁取中庸。固请正位,三表乃从。奏除苛法,定律建封。比之萧何,爵禄万钟。俞大猷俞大猷,其先凤阳人。世为泉百户,大猷髻龀时即倜偿,以豪杰自命。父卒袭官,学骑射,从李良学击剑,尽其术,益常山蛇势,以为兵法数起五,犹一身五体,虽将百万之众,固可使合为一人也。嘉靖中,会举高等,以千户守金门,上书部使者言兵,部使者呵辱之,夺官,大猷笑曰:“此岂我自见地耶!”遂尽鬻其家,游京师,以书干翟侍郎銮,翟得书惊叹:“礼之惊一军!”然终不尽用,迁广东都司。会安南叛,入钦廉为寇,诸司议募陆兵,大猷曰:“贼由海来,当以海舟破之,若专备于陆,贼舍此击彼,我不胜其备,贼不胜其击,彼逸我劳,非计也。乃多集海舟,连破之永安万宁,而安南函贼首以献矣。”倭难作,大猷以南直副总兵,战贼平望王江泾六金霸,皆连捷。而提督张经,以视师赵文华言化死,大猷因之坐落职,夺祖官。既而东南之祸日亟,复大猷浙江镇守。而大奠言防江必先防海,水兵急于陆兵,盖倭奴长陆战,令楼般高大,集万铳其上,倭船遇之,辄摧压焦烂,因我兵所长也。善战者毋以短击长,而以长制短,且海船无他法,在知风候,齐号令,以大舟胜小,以多胜寡耳。于是用舟师战,而舟山积岁不除之贼皆剿矣。盗王直者,徽人也,以亡命入海据烈港,勾倭贸易。为逋逃主,天子以连岁倭变,皆内诱。责督府胡宗宪,令必得之以自效。宗宪因诱之,大猷言直在海岛,非以缯物诱倭来,在彼国则一逋逃夫耳。倭之来不来,非关直之诛不诛也,若诱之来而杀之,则失信,且何以示后,盍请诸?宗宪不听,诱以来。天子闻得直则大喜,命诛之。于是宗宪恚失信,怏怏曰:“吾为俞帅笑矣!”而群倭闻杀直,焚舟殊死,战大创,入掠闽,宗宪惧,乃奏言大猷违节制,不穷追,以为解,而大宪逮诏狱,戍边。未几饶平民张琏反,流陷江闽诸州县,诏宗宪兼督江广,合诸道兵二十万讨之,而大猷迁南赣将。宗宪闻琏出行劫,下檄言贼弃巢出,此自投死,其速击,大猷前以违节制见劾得罪,欲言恐祸及,欲不言恐败事,已乃曰:“吾岂以一身之祸忘国事哉!”乃具言琏虽离巢出劫,其妻子财宝乃在巢,惹我以大兵迫其巢,彼必聚众自救,譬之虎方逐鹿,熊据穴而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还,还而蹙之,如拉朽耳。且三省会击有期,又岂可以数万之师,从一夫围走哉!于是以兵万五千人疾走柏嵩岭,瞰琏巢,琏果归保巢,而大猷出击,俘斩者千余,乘胜潜使说琏党执琏,己为两广帅所夺,或请讼之。大猷曰:“贼恶其不灭,岂必在己。”翌日班师,不杀一人以示信,升副总兵,加节钺,命控制江湖闽广四道兵,加祖官一级。会倭陷兴化,大猷自赣书夜驰赴,而戚继光浙兵尚未至。时上怒督府失泉城,责战急,而闽士夫又汹汹急功,大猷念贼且万人,能战入死地,官军数仅相当,若迫城攻之,彼实我虚,彼饱我饥,彼逸我劳,一挫而东南之事去矣。不若列营以困之,彼欲攻栅以遁,则彼虚我实,彼劳我逸,彼饥我饱,而我师犄角驭之,可使无孓遗,且速战,胜亦可遁,负亦可遁,此贼之利也。迟则我兵日多,贼日益困,盖敌以战为守,我以守为攻。于是星布兵营,画地凿沟,令东西通,而列栅其上,贼挑战不动,已竟迁贼,诸将各加秩,而大猷止赐金币,盖闽士夫诟病其缓,已流言闻之期矣。倭三万宪潮州,与盗吴来相犄角为广患,诏移镇湖广。群盗畏大猷名,兢出降,吴平虽不能坚,然亦诡杀倭自效,遂与倭人绝,于是大猷请于督府吴桂芳曰:“陆贼以出边为生路,山贼以归巢为生路,今潮兵驱贼益深,益深则益以汁耳,是死路也,当大集精兵,士围五攻,无使片甲得还,如兵力单砦不胜,不散之,令得遁去,则迁旷日久,而劳费无已也。”于是将漳兵二万以来,果破平。而御史以招平为大猷负,坐免官。吴桂芳抗言于朝,乃得留。二源山袤千里,贼据洞如蜂房水窝,介三郡六县之间,而云溪尤固。大猷曰:“此当诱而聚之者也。”遣王驾者盛驺从,充裨将,为死间,贼得变自安,而大猷日发兵击旁诸巢之未下者以驺之,诸巢果毕集云溪以缓讨,乃阳言诛李明,过云溪巢,贼出牛酒犒兵,须臾兵悉集,击破之。于是赏先登,酬死间,而东峒遂平,桂芳上其功云,董五哨十万之全师,如奕棋着着先手,剪三郡六县之妖逆,如振落次次划平,以为方叔元老之猷云。断曰:大猷为将,事必先周。陈师鞠旅,言必尽谋。水灭倭氛,陆俘琏囚。闽广奠安,漳泉少忧。比之方叔,实称其俦。[鉴赏]《广名将传》,源于宋人张预从正史各传辑出的《百将传》。至明初,又有后人进一步修订的《新刊官校批评正百将传》问世。万历年间,继有张藻节评的《正续百将传评林》刊行。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陈元素应人之邀,以急就方式加以增补,收录人数超过百人,遂改为《名将传》。后经明末著名学者、大臣黄道周进一步增广辑评,定名为《广名将传》,选录了周初至明后期历朝将帅175人的军事事迹,并评其功过及作战得失,有加韵文断赞,共成20卷,18万余字,图20幅。书中对历代名将的介绍,侧重于其人的智勇所在和奇正之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勇敢精神与用兵谋略。如范蠡攻吴的“乘隙捣虚”之计,王翦击楚的“反客为主”之法,李诉袭蔡州的“出奇制胜”之功,等等。黄道周附于每传之后的韵文赞断也很有特色。他生逢明末,痛感武备不修,国家多难,发愤编订此书。他不仅在名将事迹重要之处旁批圈点,还要总结其用兵艺术,使读者能“悟兵家正之为正如此,奇之为奇如此,奇正之变化无穷又如此。即至用众如何,用寡如何,巧久如何,拙速如何,莫不了然于胸”。该书还比较注意介绍历代名将在战术思想,部队编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活动。如明将《戚继光传》中就不惜笔墨谈到他练兵束伍,创立“鸳鸯阵”的事迹。称赞其“因练三军,短长互纽。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把冷兵器与火器结合时代的战术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字通俗,便于诵记。多取用正史资料,传后赞断也很少用诘屈之词,深受人们欢迎。入清以后,《广百将传》重被翻刻,并誉为“实为营伍中必不可少之书”。民国年间,黄道周所作的韵文断赞被列为《武学丛钞》的一种。辑者认为“于各名将立名成功之要,言之甚备,且均属韵语,尚便诵习。有志为将者,倘细讽之,必有得也”。该书对于了解古代战争舞台一些著名指挥者和一些著名战例,体会一些用兵的道理,是很有帮助的,可作为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兵法的一种入门书,而且在文学艺术上的意义也功不可没。主要缺点是、个别地方与史实有出入,个别人物带有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