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七月。推荐。爱诗词网。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①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②无衣无褐,何以卒岁?③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④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⑤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⑥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⑦春日迟迟,采蘩祁祁。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⑨七月流火,八月萑苇。⑩蚕月条桑,取彼斧斨,(11)以伐远扬,猗彼女桑。(12)七月鸣鶪,八月载绩。(13)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15)八月其获,十月陨萚。(16)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17)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18)言私其豵,献豜于公。(19)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20)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21)穹窒熏鼠,塞向墐户。(22)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23)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24)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25)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26)采荼薪樗,食我农夫。(27)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28)黍稷重绹,禾麻菽麦。(29)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30)昼尔于茅,宵尔索绹。(31)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32)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33)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34)九月肃霜,十月涤场。(35)朋酒斯飨,曰杀羔羊。(36)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37)【注释】①七月:夏历七月。流:向下行。火:星名,又叫大火,即心宿。一年自秋季始,大火星自西而下谓之流火。授衣:指贵族士大夫分寒衣。一说叫女工裁制冬衣。②一之日:即夏历十一月,周历正月。下文二之日,夏历十二月。三之日,夏历一月(正月)。四之日,夏历二月。夏历三月,就不作五之日,只称为“春”。觱(bi必)发:寒风触物的声音。栗烈:凛烈,寒气刺骨。③褐(he贺):粗毛或粗麻织的短衣。卒岁:终岁,年底。④于:为。这里指修理。耜(si四):农具,犁的一种。举趾:举足下田,开始春耕。⑤同:会合。妇子,妻子和小孩。馌(ye叶):送饭。田畯:工的农官。⑥载:则;开始。阳:温暖。仓庚:黄鹂。⑦懿:深。遵:沿。微行(hang杭):小路。爰:乃;于是。柔桑:嫩桑叶。⑧迟迟:缓缓。形容日长。蘩:白蒿,养蚕用。祁祁:众多貌。⑨殆:怕。及:与。同归:指被公子强行带走。⑩萑(huan环)苇:即蒹葭;狄草和芦苇。(11)蚕月:即夏历三月,养蚕的月份。条桑:修剪桑树。斨(qiang枪):方孔的斧。(12)远扬:指长得过长过高的桑枝。猗:借为掎,拉着。女桑:嫩桑。(13)鶪(ju局):鸟名,又名伯劳。绩:纺织。(14)载:则;又是。玄:黑而带红色。朱:红色。孔:甚。阳:鲜明。(15)秀:生穗。葽(yao腰):药草名,即远志。蜩(tao条):蝉。(16)获:收获庄稼。陨:坠落。萚(tuo拓):落叶。(17)于:取。貉:兽名,孤属,毛深厚温暖。(18)同:会合。载:则,就。缵:继续。武功:田猎之事。(19)私:私人占有。豵:小猪,此指小兽。豜(jian坚):三岁的大猪,此指大兽。(20)斯螽(zhong终):亦名螽斯,今名蚱蜢。动股:古人以为蚱蜢以腿摩擦发声。莎(suo梭)鸡:虫名,即纺织娘。(21)野:田野。宇:屋檐。(22)穹(qiong穷):扫除。窒:堵塞。塞:堵塞。向:朝北的窗子。墐:用泥涂抹。(23)改岁:除岁。处:居住。(24)郁:郁李。薁(yu):野葡萄。亨:同“烹”,煮。葵:菜名。菽:豆。(25)剥:通“扑”,打。枣与下句的稻,都是造酒的原料。春酒:冬日酿酒,经春始成,故名春酒。介(gai丐):求。眉寿:长寿。(26)断:摘下。壶:葫芦。叔:拾取。苴(ju居):麻子。(27)荼(tu途):苦菜。薪:用作动词,砍柴。樗(chu初):臭椿。(28)场:打粮食的空场。圃:菜圃。农人秋天把菜园弄平,用来打谷,称为场圃。纳:收藏。(29)黍:糜子。稷:高粱。重:早种晚熟的谷。穆(lu路):晚种早熟的谷。禾:粟。(30)同:收齐。上:同尚,还得。宫功:修缮建筑宫室。(31)尔:语助词。于:取。索:搓。綯:绳。(32)亟:急,赶快。乘:治也,修缮。其始:将要开始。(33)冲冲:凿冰的声音。凌阴:藏冰的地窖。(34)蚤:同“早”。指早朝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古代在开冰之时用小羊和韭菜祭司寒之神。(35)霜:同“爽”。肃霜,天高气爽。(36)朋酒:两壶酒。飨:以酒食待客。曰:发语词。(37)跻:登。公堂:公共场所。指乡民聚会的场所。称:举起。觥:一种饮酒器,形似伏着的兕牛。【译文】七月火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十一月北风呼呼吹,十二月寒气更凛冽。粗布衣服没一件,怎么度过这残年?正月里来修农具,二月下地去耕田。老婆孩子都出动,送汤送饭到田间,田官老爷笑开颜。七月火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春天太阳暖洋洋,黄鹂声声把歌唱。姑娘手提深竹筐,走在那边小路上,去采养蚕柔嫩桑。春天日子渐渐长,采摘白蒿众人忙。姑娘心里暗悲伤,恐被公子往家抢。七月火星流向西,八月芦苇收获齐。三月动手修桑树,举起斧子拿起斨,高枝长条砍个光,拉着短枝摘嫩桑。七月伯劳枝上唱,八月纺麻织布忙。染色有黑又有黄,我染红色最漂亮,替那公子做衣裳。四月远志结了子,五月知了叫不歇。八月里来收早稻,十月风吹落叶飘。冬月将那貉子打,捉住狐狸把皮剥,替那公子做皮袄。腊月大伙又聚齐,继续打猎练武艺。打得小猪归自己,大个野猪献官府。五月蚱蜢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七月蟋蟀在野地,八月跳到屋檐底,九月进了房门槛,十月钻入我床脚。堵塞墙洞熏老鼠,封闭北窗堵门户。叹我老婆和孩子,眼看就要过年关,快搬进屋避风寒。六月吃李和葡萄,七月烹菜和豆角。八月去打树上枣,十月去收田里稻;酿成春酒甜又香,祝贺老爷寿命长。七月吃的瓜和菜,八月又把葫芦摘,九月里来拾麻子。采些苦菜打些柴,是咱农夫半年粮。九月筑好晒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早稻晚稻和高粱,粟麻豆麦满满装。叹我农夫命里忙!地里庄稼才收起,又要服役修宫房。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绳长又长。急急忙忙盖好屋,开春又要播百谷。腊月凿冰冲冲响,正月送进冰窖藏。二月取冰行祭礼,献上韭菜和小羊。九月天高气又爽,十月打扫晒谷场。捧上两壶待客酒,再杀一只小肥羊。大家一起上公堂,牛角杯儿举头上,同声高祝寿无疆!【集评】《毛诗序》:“《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八)汉·郑玄:“十月民事男女俱毕,无饥寒之忧。国君闲于政事,而飨群臣,于飨而正齿位,故因时而誓焉。饮酒既乐,欲大寿无竟。”(《毛诗正义》卷八)清·方玉润:“此诗之佳,尽人能言。其大旨所关,则王氏云:‘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简。’数语已尽其义,无余蕴矣!”“《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诗经原始》卷八)清·王先谦:“《七月》全篇备风雅颂之义。”(《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三)清·姚际恒:“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星,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俗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诗经通论》卷八)近·吴闿生:“此诗天时人事百物政令教养之道,无所不赅,而用意之处尤为神行无迹。神妙奇伟,殆有非言语所能曲尽者。”(《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近·闻一多:“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闻一多全集·歌与诗》,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今·陈子展:“《七月》,为周初概述周代自后稷豳公(公刘)以来关于奴隶制社会之生产关系基础,以及其时农业知识与经验之不朽之伟大诗篇。”“此决非一时一人之作,具有特大之历史价值,极高之文艺价值。”(《诗经直解》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总案】这是《诗经》中最著名的一首长篇农事诗。它真实记述了西周时期从周代先人公刘以来豳地农奴们的劳动生活,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全诗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详尽地铺叙了当时的节令气候变化、农作物知识、祭祀礼仪和打猎方式,劳动者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所受的剥削压迫,从而向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而丰富的周代社会生活画面。《七月》的构思颇具匠心。其中“言衣食之源”的,是正笔;铺写四季节令变化的,是闲笔。正笔是诗中主旨,是“本事”;闲笔是那些生动形象的具体描绘。在依月而推的农事记录中,适当地镶嵌进不少日月霜雪、鸟虫草木的横剖面。并且“正笔处少,闲笔处多,盖以正笔不易讨好,讨好全在闲笔处”(姚际恒《诗经通论》)。也就是说,没有正笔,思想内容就不深刻;没有闲笔,就会缺乏真实感与形象性。本诗正、闲笔交错使用,虚实相间,互为映衬,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因此,这首诗不仅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史料价值,也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天鹅之死。推荐。爱诗词网。天鹅之死“阿姨,都白天了,怎么还有月亮呀?”“阿姨,月亮是白色的,跟云的颜色一样。”“阿姨,天真蓝呀。”“蓝色的天,白色的月亮,月亮里有蓝色的云,真好看呀!”“真好看!”“阿姨,树叶都落光了。树是紫色的。树干是紫色的。树枝也是紫色的。树上的风也是紫色的。真好看!”“真好看!”“阿姨,你好看!”“我从前好看。”“不!你现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你的脖子,你的肩,你的腰,你的手,都好看。你的腿好看。你的腿多长呀。阿姨,我们爱你!”“小朋友,我也爱你们!”“阿姨,你的腿这两天疼了吗?”“没有。要上坡了,小朋友,小心!”“哦!看见玉渊潭了!”“玉渊潭的水真清呀!”“阿姨,那是什么?雪白雪白的,像花一样的发亮,一,二,三,四。”白蕤从心里发出一声惊呼:“是天鹅!”“是天鹅?”“冬泳的叔叔,那是天鹅吗?”“是的,小朋友。”“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是自己飞来的。”“它们从哪儿飞来?”“从很远很远的北方。”“是吗?——欢迎你,白天鹅!”“欢迎你到我们这儿来作客!”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了大兴安岭,雪压的落叶松的密林里,闪动着鄂温克族狩猎队篝火的红光。白蕤去看乌兰诺娃,去看天鹅。大提琴的柔风托起了乌兰诺娃的双臂,钢琴的露珠从她的指尖流出。她的柔弱的双臂伏下了。又轻轻地挣扎着,抬起了脖颈。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天鹅死了。白蕤像是在一个梦里。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了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一片白茫茫。圈儿河依恋着家乡,它流去又回头。在雪白的草原上,画出了一个又一个铁青色的圆圈。白蕤考进了芭蕾舞校。经过刻苦地训练,她的全身都变成了音乐。她跳《天鹅之死》。大提琴和钢琴的旋律吹动着她的肢体,她的手指和足尖都在想象。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某某去看了芭蕾。他用猥亵的声音说:“这他妈的小妞儿!那胸脯,那小腰,那么好看的大腿!……”他满嘴喷着酒气。他做了一个淫荡的梦。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白蕤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因为她说:“《天鹅之死》就是美!乌兰诺娃就是美!”天鹅在天上飞翔,某某成了“工宣队员”。他每天晚上都想出一种折磨演员的花样。他叫她们背着床板在大街上跑步。他叫她们做折损骨骼的苦工。他命令白蕤跳《天鹅之死》。“你不是说《天鹅之死》就是美吗?你给我跳,跳一夜!”录音机放出了音乐。音乐使她忘记了眼前的一切。她快乐。她跳《天鹅之死》。她看看某某,发现他的下牙突出在上牙之外。北京人管这种长相叫“地包天”。她跳《天鹅之死》。她羞耻。她跳《天鹅之死》。她愤怒。她跳《天鹅之死》。她摔倒了。她跳《天鹅之死》。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太阳岛,飞过松花江。飞过华北平原,越冬的麦粒在松软的泥土里睡得正香。经过长途飞行,天鹅的体重减轻了,但是翅膀上增添了力量。天鹅在天上飞翔,在天上飞翔,玉渊潭在月光下发亮。“这儿真好呀!这儿的水不冻,这儿暖和,咱们就在这儿过冬,好吗?”四只天鹅翩然落在玉渊潭上。白蕤转业了。她当了保育员。她还是那样美,只是因为左腿曾经骨折,每到阴天下雨,就隐隐发痛。自从玉渊潭来了天鹅,她隔两三天就带着孩子们去看一次。孩子们对天鹅说:“天鹅天鹅你真美!”“天鹅天鹅我爱你!”“天鹅天鹅真好看!”“我们和你来做伴!”甲、乙两青年,带了一支猎枪,偷偷走近玉渊潭。天已经黑了。一声枪响,一只天鹅毙命。其余的三只,惊恐万状,一夜哀鸣。被打死的天鹅的伴侣第二天一天不鸣不食。傍晚七点钟时还看见它。半夜里,它飞走了。白蕤看着报纸,她的眼前浮现出一张“地包天”的脸。“阿姨,咱们去看天鹅。”“今天不去了,今天风大,要感冒的。”“不嘛!去!”天鹅还在吗?在!在那儿,在靠近南岸的水面上。“天鹅天鹅你害怕吗?”“天鹅天鹅你别怕!”湖岸上有好多人来看天鹅。他们在议论。“这个家伙,这么好看的东西,你打它干什么?”“想吃天鹅肉。”“想吃天鹅肉。”“都是这场‘文化大革命’闹的!把一些人变坏了,变得心狠了!不知爱惜美好的东西了!”有人说,那一只也活不成。天鹅是非常恩爱的。死了一只,那一只就寻找一片结实的冰面,从高高的空中摔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碎。孩子们听着大人的议论,他们好像是懂了,又像是没有懂。他们对着湖面呼喊:“天鹅天鹅你在哪儿?”“天鹅天鹅你快回来!”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泪。他们的眼睛发光,像钻石。他们的眼泪飞到天上,变成了天上的星。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一九八七年六月七日校,泪不能禁。
履霜坚冰至。推荐。爱诗词网。《履霜坚冰至。》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履霜坚冰至。》出自:《易经》名言名句《履霜坚冰至。》译文如下:(坤初六)脚踩到霜,立即化为冰,表示冬天即将到来,要特别注意。霜、冰,均为阴寒之道,以代阴。坤道之始,如先有霜,继之以坚冰。喻天道之运行,是依循一定的轨则,有一定的顺序的,故必须慎之于始,才可保善其终。
忠言逆耳利于行。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良药”原文为“毒药”。【译文】忠诚的谏言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是有利于事业的成功;有功效的药物虽然味道很苦,但对病情却有极好的疗效。【赏析与启迪】这句古训尽管历时千年,仍然是劝世良言。忠言、直言会让对方难堪,却饱含真诚;奉承、蜜语表面上听起来受用,但很多却是虚情假意,甚至包藏祸心。因此,人若要少犯错误,一定要有听得进逆耳之言的雅量。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听魏徵等忠臣的直谏。人性中都有一个弱点,喜欢听好话,对别人的批评不容易接受,这种弱点常常阻碍了人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表现不好,往往跟不善于接受批评有关。不妨认真反思一下,你是否曾经对父母师长的批评心怀不满?是否对同学的忠告心存芥蒂?如果你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听从亲人和朋友的劝勉,那么,你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黄鸟。推荐。爱诗词网。作者:骆守中【本书体例】【原文】:黄鸟黄鸟!无集于榖(1)!无啄我粟(2)!此邦之人(3),不我肯榖(4)。言旋言归(5),复我邦族(6)。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7)!此邦之人,不可与明(8)。言旋言归,复我诸兄(9)。黄鸟黄鸟!无集于栩(10)!无啄我黍(11)!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12)。【鉴赏】:《黄鸟》三章章七句,属《诗·小雅》名篇。关于此诗意旨,旧说有三:《毛诗》以为刺宣王“以阴礼教亲而不至,联兄弟之不固”;朱熹以为“民适异国,不得其所”而作;方玉润则以为是“刺民风偷薄”之作。从诗中文义以及与《诗经》中其它有关篇什联系起来看,还是余冠英所说:“离乡背井的人在异乡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了对邦族的怀念”,较为切近诗旨。《诗经》中“黄鸟”先后出现五次,其中《周南·葛覃》、《邶风·凯风》、《小雅·绵蛮》中的“黄鸟”指黄鹂,即黄莺,是鸣声悦耳的可爱的小鸟。而《秦风·黄鸟》与此篇中之“黄鸟”则指黄雀,为雀之一种,形体略小,雄者头顶及腰部褐色,喉部黑色;雌者头顶褐色,喉部灰色,雌雄腹部皆白灰色,嘴脚皆灰色。宋人孙奕在《履斋示儿编三·黄鸟》中说:“正今人稻粱熟时,黄雀群集于四垅以啄,为人所罗、所逐者,正谓此耳。”可见这种黄雀乃是专以啄人禾稼为生,令人讨厌、憎恶的害鸟。如果读过《硕鼠》之后,接读《黄鸟》,尽管一属《魏风》,一在《小雅》,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诗经》中典型的姊妹篇。不论从全诗的结构体式、语言风格,还是从思想内容、语气情感来看,它们显然是异曲同工、前后相接的上章与下篇。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位作者在不同地方唱出的两首基调一致的悲愤之歌。从两诗内容看,这位作者是西周末年、春秋时期租种地主土地而可以自由迁移的农民。他在本乡本土受尽“硕鼠”的百般戕害,无可奈何而“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然而,异乡哪里来的什么“乐士”?那里的“黄鸟”同本土的“硕鼠”一样,剥削成性,冷酷贪婪,使他无法安生,因而又不得不怀念故乡,“言旋言归”,回到父老兄弟共同居住的故上去,尽管那里的“硕鼠”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它们的本性。“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诗人一开篇,便以痛苦难忍、无可奈何、悲愤怨怒的口吻,连声呼告“黄鸟”:你不要赖在我的楮树上!你别再乱啄我的粮食!——这既含哀求,也有警告,又是痛斥。你想,我一家老小,辛辛苦苦,流血流汗,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风里来,雨里去,经受了多少寒热,抗御了种种灾害,好不容易打下这点粮食,赖以糊口养家,而不稼不穑、不劳不作的寄生虫黄鸟,却在我门前跳来跳去,张开贪婪的灰嘴,要白白地“啄我粟”,夺我口中食,叫人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怎能不大声疾呼!——当然,这里的“黄鸟”也和《魏风》中的“硕鼠”一样,是借自然之物,以拟世间之人,用鸟兽中可恶的寄生虫,比拟当时压迫欺凌劳动人民的剥削者。“此邦之人,不我肯榖”两句,就把比拟的本体揭示出来了,原来那贪婪寄生的黄鸟,就指的是“不我肯榖”的“此邦之人”。这“此邦之人”当然不是指一般的异乡之人,而是指“黄鸟”那样不劳而食的剥削者。这些家伙残酷沉重的剥削压迫,使主人公无法再生活下去了,他便想到了要逃离这难以立足的异乡之地,回到自己的本土故乡去。“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这就是主人公无可奈何的结论和出路。从体式看,此诗通首四言,无一句例外,在《诗经》305篇中,像这样通首四言的计有142篇,如果加上只有一句或两句例外的诗篇,总计则在17()篇左右。可以说,这是标准的“诗经体”四言诗。诗句整饬,节奏有律,是我国古代诗歌由远古到先秦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从章法看,全诗三章,各章字数、句数、结构完全相同,只是在对应的个别地方改换了意义相近的词汇。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是《诗经》章法的一大特点。统观305篇,类似这样两章、三章、四章、五章以至六章反复咏唱的诗歌共有174篇,而其中三章成篇者就有127。可以说,这种章法是《诗经》乐章中的主旋律。重章叠句,当然不是无谓的重复。这不但是乐曲反复的艺术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同一节拍的反复咏唱,在意义上有反复强调、逐层递进、不断加深主题、增强感染力的重要作用。本诗中,“黄鸟黄鸟”、“此邦之人”、“言旋言归”三句在各章中是完全一样的,自然是反复强调。而“无集于榖”在第二、三章则换成“桑”与“栩”,可见“黄鸟”对我门前之树,无树不集,欺人无孔不入;第一章的“无啄我粟”,在后两章换成了“粱”与“黍”,说明“黄鸟”对我家之粮无所不啄,贪得无厌,敲骨吸髓的剥削,无所不至。第一章的“不我肯榖”,变为第二、三章的“不可与明”、“不可与处”,层层递进,见出“此邦之人”,不但不可为友,进而连共同语言也没有了,以至完全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由“复我邦族”,进而到“诸兄”以至“诸父”,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故乡故土亲人的深切怀念。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短短三章二十一句中,去掉重复,实用汉字只有33个,却反复交错地使用了比拟、复叠、呼告、感叹、层递、对比、排比、省略等八种修辞格。以可恶的黄鸟,拟贪婪的异乡剥削者,这种比拟,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更富于讽刺意味,更突出了诗人讨厌、憎恶的感情色彩。每章开头,连呼“黄鸟黄鸟”,既是《诗经》中常用的双音复叠,又是严厉愤怒的呼告。“无集于榖(桑、栩)!无啄我粟(粱、黍)!”感叹句连用,是对剥削者义正辞严的中斥。由“不我肯榖”到“不可与明”到“不可与处”,由“复我邦族”到“复我诸兄”到“复我诸父”,两个典型的层递格,层层递进,把作者对异乡剥削者无限憎恨和对本土亲人无比怀念的感情,用逐步加深、逐步增强的手法真切地表达了出来,而两个感情截然相反的层递格,在诗中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诗三章,字数相同,句式相同,结构相同,语言相似,自然地形成了整体的排比,节奏和谐,感情激昂,气势磅礴,使诗人浓烈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喷薄。诗中的“无集于榖(桑、栩)”,本应为“无集于我榖(桑、栩)”,为了句子的整齐,蒙后句“无啄我粟(粱、黍)”而省去了“我”字,是为蒙后省。这样多种修辞格的集中综合运用,自然有助于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深化全诗主题。由此可以见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有人说,《诗经》中以鸟起兴者,其本原与怀念祖先及父母有关。《黄鸟》诗的结穴归于“复我邦族”,故土亲人固可怀念,然其奈“硕鼠”何?可为诗人洒一掬同情之泪。
白日放歌须纵酒。推荐。爱诗词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高歌。青春:指春天。句意:白天歌唱胜利,必须以酒助兴方能尽情;春天回家,一路上可饱览柳暗花明、鸟语花香的春色,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写出作者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愉快心情。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诗详注》一一卷968页)清金圣叹《杜诗解》卷四:“此写闻过即欲还乡,神理如见,为一解。此等诗字字化境,在杜律中,为最上乘也。”
一名“玉茗堂四梦”,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所作《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种传奇剧本的合称。临川是汤显祖的籍贯。玉茗堂是汤显祖的书斋。这四种传奇又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故以此为名。《紫钗记》是根据作者的旧作《紫箫记》改写的,其情节取材自唐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唐代李益流寓长安,元宵节拾得霍小玉遗落的紫玉钗,即以此钗托媒求婚。婚后李益去洛阳应试,中状元,并随军出征立功,返京后卢太尉欲招之为婿。此时霍小玉家境零落,不得已出售紫玉钗,恰为卢太尉所得。卢即以此钗为凭,对李益伪言小玉已改嫁。黄衫客闻之,命胡奴用骏马载李益至小玉处。二人相见,真相始明,遂和好如初。剧本表现了霍小玉的坚贞,并对封建统治者的罪恶作了揭露。它的弱点是把矛盾的解决寄托在一个和宫廷有联系的黄衫豪客身上,男女主人公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说明当时汤显祖对宫廷还抱有幻想。关目也较为平板。曲词虽时有佳句,但失之晦涩,这使它成为文人学士的“案头之曲”。《紫钗记》明显地表现了汤显祖早期创作的不足。《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见《牡丹亭》条)。《南柯记》写于万历廿八年(1600),取材于唐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梦入槐安国,与金枝公主成婚,任南柯太守,并因功拜为左丞相,后因骄奢淫佚而获罪被放逐,忽梦醒,遂看破尘世而坐化。剧本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勾心斗角,荒淫无耻,并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儒家仁政的政治理想,但同时也宣扬了出世思想。主人公淳于棼思想性格的前后变化,找不到现实的依据。所以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其成就都远不如《牡丹亭》。《邯郸记》写于万历廿九年(1601),取材自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洞宾以磁枕引卢生入梦。在梦中卢生行贿中试,出将入相,备极荣华富贵。忽因官场倾轧而遭贬,后又复官为国公,享高龄而卒。梦醒后,卢生始知身卧邯郸旅店中,遂大悟,随吕洞宾学道成仙。这是一部成就仅次于《牡丹亭》的作品,作品中虽然也流露出富贵无常的思想,但它对现实政治的反映却比《南柯记》深刻得多。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抨击时政。主人公卢生的一生,艺术地概括了封建大官僚从发迹到死亡一生的历史。作者通过卢生丑恶的一生,对明代黑暗的政治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官场和科场的积弊作了深刻的揭露。它的关目安排,更有鲜明的特点。善于表现事物在发展到极端时的突然变化,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也有利于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那种变幻莫测的政治情势。它的曲词明白晓畅而又耐人咀嚼,充分地显示出汤显祖作品所特有的韵味。
临川四梦。推荐。爱诗词网。一名“玉茗堂四梦”,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所作《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种传奇剧本的合称。临川是汤显祖的籍贯。玉茗堂是汤显祖的书斋。这四种传奇又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故以此为名。《紫钗记》是根据作者的旧作《紫箫记》改写的,其情节取材自唐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唐代李益流寓长安,元宵节拾得霍小玉遗落的紫玉钗,即以此钗托媒求婚。婚后李益去洛阳应试,中状元,并随军出征立功,返京后卢太尉欲招之为婿。此时霍小玉家境零落,不得已出售紫玉钗,恰为卢太尉所得。卢即以此钗为凭,对李益伪言小玉已改嫁。黄衫客闻之,命胡奴用骏马载李益至小玉处。二人相见,真相始明,遂和好如初。剧本表现了霍小玉的坚贞,并对封建统治者的罪恶作了揭露。它的弱点是把矛盾的解决寄托在一个和宫廷有联系的黄衫豪客身上,男女主人公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说明当时汤显祖对宫廷还抱有幻想。关目也较为平板。曲词虽时有佳句,但失之晦涩,这使它成为文人学士的“案头之曲”。《紫钗记》明显地表现了汤显祖早期创作的不足。《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见《牡丹亭》条)。《南柯记》写于万历廿八年(1600),取材于唐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梦入槐安国,与金枝公主成婚,任南柯太守,并因功拜为左丞相,后因骄奢淫佚而获罪被放逐,忽梦醒,遂看破尘世而坐化。剧本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勾心斗角,荒淫无耻,并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儒家仁政的政治理想,但同时也宣扬了出世思想。主人公淳于棼思想性格的前后变化,找不到现实的依据。所以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其成就都远不如《牡丹亭》。《邯郸记》写于万历廿九年(1601),取材自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洞宾以磁枕引卢生入梦。在梦中卢生行贿中试,出将入相,备极荣华富贵。忽因官场倾轧而遭贬,后又复官为国公,享高龄而卒。梦醒后,卢生始知身卧邯郸旅店中,遂大悟,随吕洞宾学道成仙。这是一部成就仅次于《牡丹亭》的作品,作品中虽然也流露出富贵无常的思想,但它对现实政治的反映却比《南柯记》深刻得多。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抨击时政。主人公卢生的一生,艺术地概括了封建大官僚从发迹到死亡一生的历史。作者通过卢生丑恶的一生,对明代黑暗的政治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官场和科场的积弊作了深刻的揭露。它的关目安排,更有鲜明的特点。善于表现事物在发展到极端时的突然变化,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也有利于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那种变幻莫测的政治情势。它的曲词明白晓畅而又耐人咀嚼,充分地显示出汤显祖作品所特有的韵味。
《玄中记》简介|鉴赏
志怪小说集。晋郭璞撰。又题《郭氏玄中记》、《元中记》。元,系清人避康熙玄烨讳改。该书历代史志皆不见载。《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收录,作一卷,不题撰人。宋人罗苹注《路史》卷一《论槃瓠之妄》曰:“《玄中》之书,《崇文总目》曰不知撰人名氏,然书传所引皆云《郭氏玄中记》,而《山海经》注狗封氏事与《记》所言一同,知为景纯。”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人虚造神仙家言,每好称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记》。”据此,今人多以为晋郭璞撰。《玄中记》何时亡佚,迄无定说,今所见皆为辑佚本,其中叶德辉《观古堂丛书本》辑六十八条,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七十一条,较完备。
玄中记。推荐。爱诗词网。《玄中记》简介|鉴赏志怪小说集。晋郭璞撰。又题《郭氏玄中记》、《元中记》。元,系清人避康熙玄烨讳改。该书历代史志皆不见载。《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收录,作一卷,不题撰人。宋人罗苹注《路史》卷一《论槃瓠之妄》曰:“《玄中》之书,《崇文总目》曰不知撰人名氏,然书传所引皆云《郭氏玄中记》,而《山海经》注狗封氏事与《记》所言一同,知为景纯。”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人虚造神仙家言,每好称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记》。”据此,今人多以为晋郭璞撰。《玄中记》何时亡佚,迄无定说,今所见皆为辑佚本,其中叶德辉《观古堂丛书本》辑六十八条,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七十一条,较完备。《玄中记》属博物志怪,内容较为丰富。鲁迅辑本中所记,有神话故事、方域奇闻、动植精怪、山川风物、妖异变化等传说,大多来自民间,表现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以幻想的形式解释奇妙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人事,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智慧和才能。如关于“狗民国”、“丈夫民”、“扶夫民”等的传说,国名、故事纯属虚构,可能是受人类起源神话的影响而编造的,说明一切事物各有起因,且不可以自己的偏见妄加揣测。故事虽荒诞不经,道理却是令人信服的。再如:北方有钟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开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巅常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乌应之;阳乌鸣,则天下之鸡皆鸣。这是两则解释自然现象的传说。前者记钟山上有石如人首者,可以主宰日月的运行,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后者写雄鸡知时而鸣,是受阳乌天鸡的影响。都是人们有感于这些自然现象,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而引起的一种联想。正如曹丕《列异传》中的“望夫石”一样,也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玄中记》中的精怪妖物故事和社会人事的联系更直接。如: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这是一个人鸟结合成配偶的故事。前半部分介绍此鸟名称繁多,大都和它“脱毛为女人”的生性有关。其名为“鬼鸟”,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是因为它是产妇死后所化。它“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为害于人类,是为满足其爱子之心,其实并无恶意。故事的后半部分写此鸟和豫章男子结合,生三女,后母女四人皆得毛衣飞去,暗示此鸟无雄性,却能代代相传的原因。整个故事曲折地反映封建社会的妇女,由于地位低下,加以医学科学落后愚昧,死于生产的悲惨遭遇,有一定社会意义。文中写姑获鸟的行为,令人同情,而男子藏羽毛得妻的情节,亦常为后世民间故事所采用,可见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志怪小说中的狐妖传说颇多,可能和上古大禹娶九尾狐为妻的神话有关。此前志怪书中的狐怪变为人形以后,多数与人为善,也有少数惑人为患的。《玄中记》的两个故事,属于后一种情况。其中一条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这则记载中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形象也不甚生动,但概括狐妖惑人的本性:变美女以惑男,变丈夫以惑女,迷人使其失智等,却常为后世笔记、神怪小说所引述。《玄中记》中记地方风物、异域传闻,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如《吴国西有具区泽》、《蜀郡有青城山》、《彭城北有九里山》等条所记山中奇景怪事,因地而生,因时而变,由幻想而来,却能引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联想。再看下面几条记载:南方有炎火山焉,在扶南国之东,加营国之北,诸薄国之西。山从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灭;正月二月三月火不然,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叶枝条;至四月火然,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草木叶落也。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过此山下,取柴以为薪,然之无尽时,取其皮绩之,以为火浣布。东方之东海,有大鱼焉;行海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其产则三百里水为血。南方气候炎热,因此人们产生炎火山的幻想;东海大水无边,一片汪洋,人们根据有水必有鱼的道理,那里的鱼也应该是硕大无比的,于是有“行者见大鱼,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的传说,此二则记载不似小说,但表现人们对南方炎热的气候和东方大海的认识,却是生动形象的。有些记载以当今世界之最的语气开端,先给人以真实感,令人信服,但其事涉奇幻,人未之见,这正是志怪小说的本色。还有如:大月氏及西胡,有牛名为日反: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其肉已复,创即愈也。汉人入此国,见牛不知以为珍异。汉人曰:“吾国有虫,大小如指,名为蚕,食桑叶,为人吐丝。”外国人不复信有蚕也。大月氏,即古西域国,是历史上真实的国家。文中所述名为“日反”牛的故事,情节奇特,反映人们不用杀牛即可取食其肉的幻想,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出现的,并非“汉人入此国,见牛不知珍异。”但作者为使读者信服他所讲的故事,后半部分用中国蚕“为人吐丝”的故事作对比,来说明大月氏“日反”牛故事的真实性,这种写法,在魏晋志怪书中较为少见,显示了该书博物志怪独有的特色。《玄中记》语言简炼。篇幅虽短,有的只有十几个字,却能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形象。如“奇肱氏,善奇巧,能为飞车,从风远行。”十四个字把奇肱氏人精巧的手工技巧,所作飞车的性能、功用,表现得十分形象。总之,《玄中记》的思想和艺术多有可取之处,比之张华《博物志》并不逊色,今人推其为魏晋六朝博物志怪的代表作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清代文学·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原文、赏析、鉴赏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少年中国说节选。推荐。爱诗词网。《清代文学·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原文、赏析、鉴赏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2〕,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3〕。西宫南内〔4〕,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5〕。青门种瓜人〔6〕,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7〕,阿剌飞之幽于锡兰〔8〕,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9〕,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于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10〕,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11〕,唐虞三代〔12〕,若何之郅治〔13〕,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煊赫〔14〕。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内,四百兆之父兄子弟〔15〕,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16〕,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梁启超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17〕,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18〕。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19〕,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20〕,非写几十年白折〔21〕,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22〕,非唱几十年诺〔23〕,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24〕,外任监司以上者〔25〕,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欧罗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畀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诺、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26〕,中堂大人之名号〔27〕,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般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以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28〕,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梁启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29〕,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箠之惨酷,惟我少年享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30〕。干将发硎〔31〕,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1〕本文作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文章。(梁启超介绍,见清词部分。)〔2〕潴(zhu):积水。〔3〕“追想”句中之“洛阳”,系作者误记。按白居易《琵琶行》,应为“长安”。〔4〕西宫南内:唐时太极宫称西宫,兴庆宫称南内。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5〕霓裳羽衣曲:本名婆罗门,源出印度,唐开元时传人中国。〔6〕青门:指长安城的霸城门。种瓜人:指邵平。邵平本为秦东陵侯,秦亡,种瓜于青门外。〔7〕厄蔑:现译作厄尔巴,拿破仑的放逐地。〔8〕阿刺飞:疑即阿拉比(公元1839~1911),埃及民族解放领袖,曾率义军抗击英军,战败被放逐锡兰岛。〔9〕髀(bi):大腿。《说文》:“髀,股外也。”〔10〕拿云:比喻雄心大志。〔11〕畴昔:从前。〔12〕唐虞三代:指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13〕郅(zhi)治:盛世。〔14〕煊赫:声势盛大。〔15〕兆:一百万为一兆。〔16〕楚囚相对:《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时,诸名士相邀新亭饮宴。周顗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17〕澌(si)灭:消失,消亡。〔18〕《能令公少年行》:见《定盦全集》,诗的大意说一个人不应因年老而自馁,只要放宽胸怀,做自己应做之事,便能长葆青春。〔19〕玛志尼:意大利的革命志士,少年意大利党的主要组织者。几经挫折,终于使国家统一。玛志尼与加里波的、喀富尔并称意大利三杰。〔20〕八股:又名八比、制义、时文。明、清两朝规定的科举考试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21〕白折:清代考卷之一。殿试用大卷,朝考及其他考试用白折,即由白纸叠成的折叶。〔22〕手本:旧时下级进见上级所用的名帖。〔23〕诺:古人相见,作揖问好,称作唱喏。诺,当作“喏”。〔24〕卿贰:指尚书、侍郎。旧时以六部尚书为六卿,少卿为卿之贰,合称卿贰。贰,副。〔25〕监司:清代通称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为监司。〔26〕红顶花翎:指高官。红顶,清朝一二品官员帽上的顶珠;花翎,清朝五品以上官员的冠饰,以孔雀翎缀在帽顶,翎眼多者为贵。〔27〕中堂: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公之处,后称宰相为中堂。〔28〕走无常:迷信说法中摄人生魂的鬼差。〔29〕僦(jiu)屋:租赁房屋。〔30〕矞(yu)矞皇皇:明盛的样子。形容奇花光彩夺目,富丽堂皇。〔31〕干将:古剑名。春秋时,吴人干将善铸剑,因以为名。发硎:刀新从磨石上磨出来。硎,磨刀石。本文从帝国主义讥称中国为“老大帝国”起论,通过重迭排比、层层推进的方法,从正反两面反复阐发、论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朝官吏的无能,充分表现了作者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乐观进取的积极精神。文章立论鲜明,气势磅礴,善用比喻和排比,多方铺张,极尽渲染,增强了文章的鼓动性。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作者在文章中对一些问题所持的观点,还需我们历史地对待。
【介绍】:
生于乌克兰赫尔松省雅诺夫卡村(今赫尔松州伊凡诺夫卡村)一个犹太血统的富农家庭。1896年毕业于尼古拉耶夫学院。青年时期就开始从事政治活动,1897年组织并领导“南俄工人同盟”,次年被捕,流放西伯利亚。1902年秋从流放地逃往国外,护照署名托洛茨基,从此即沿用此名。1902年10月前往伦敦,应列宁邀请,开始为《火星报》撰稿。1903年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党章时支持马尔托夫立场,成为孟什维克。1905年2月回国,参加俄国革命,12月任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主席,当月被捕,又一次被流放西伯利亚。1907年2月在流放地又逃往国外,同年4月出席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会,持“中派”立场。1912年8月同孟什维克取消派等在维也纳结成“八月联盟”,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旅居瑞士、法国,后被法国驱逐,到纽约。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后,托洛茨基5月回到彼得格勒,参加区联派,即“统一社会民主主义者区联组织”(中派主义组织),8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与区联派一起加入布尔什维克,并当选为中央委员,9月当选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主席,10月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先后担任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陆军和海军部人民委员(国防部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17年12月担任与德国议和的苏俄代表团首席代表,1918年初,拒绝在《布列斯特约》上签字,主张不战不和。1920年11月向中央全会提出《工会及其今后任务》提纲初稿,以工会问题挑起同党中央的斗争,并反对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1923年10月致信党中央,攻击党的机关干部和党内民主制度,后来又发表《四十六名反对派分子的声明书》,要求撤换党的领导,改变党的路线。在1924年1月和5月举行的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上受到批判。同年9月又发表《论列宁》、《十月的教训》,反对党中央,把列宁描绘成中国封建式的“官僚”,“布朗基主义者”,同时吹捧自己是“十月起义的中心人物”。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对其提出最严厉的警告,并通过了《关于托洛茨基的言论的决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也通过相应的决议,解除其陆海军人民委员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托洛茨基却鼓吹“世界分工”论,与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相对抗。1926年夏与季诺维也夫等人联合,发表《十三人宣言》。同年10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决定撤销其政治局职务。1927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八次全会决定撤销其执行委员职务。其后,托洛茨基又提出《八十三人政纲》、《反对派政纲》等反党纲领,攻击列宁的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同年11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开除其党籍。1929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国,流亡到土耳其、法国、挪威等地。1936年12月定居墨西哥。1938年在巴黎组成“第四国际”(又名“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发表《资本主义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宣言(简称《过渡纲领》)。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遭暗杀身亡。
托洛茨基。推荐。爱诗词网。【生卒】:1879—1940【介绍】:生于乌克兰赫尔松省雅诺夫卡村(今赫尔松州伊凡诺夫卡村)一个犹太血统的富农家庭。1896年毕业于尼古拉耶夫学院。青年时期就开始从事政治活动,1897年组织并领导“南俄工人同盟”,次年被捕,流放西伯利亚。1902年秋从流放地逃往国外,护照署名托洛茨基,从此即沿用此名。1902年10月前往伦敦,应列宁邀请,开始为《火星报》撰稿。1903年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党章时支持马尔托夫立场,成为孟什维克。1905年2月回国,参加俄国革命,12月任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主席,当月被捕,又一次被流放西伯利亚。1907年2月在流放地又逃往国外,同年4月出席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会,持“中派”立场。1912年8月同孟什维克取消派等在维也纳结成“八月联盟”,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旅居瑞士、法国,后被法国驱逐,到纽约。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后,托洛茨基5月回到彼得格勒,参加区联派,即“统一社会民主主义者区联组织”(中派主义组织),8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与区联派一起加入布尔什维克,并当选为中央委员,9月当选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主席,10月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先后担任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陆军和海军部人民委员(国防部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17年12月担任与德国议和的苏俄代表团首席代表,1918年初,拒绝在《布列斯特约》上签字,主张不战不和。1920年11月向中央全会提出《工会及其今后任务》提纲初稿,以工会问题挑起同党中央的斗争,并反对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1923年10月致信党中央,攻击党的机关干部和党内民主制度,后来又发表《四十六名反对派分子的声明书》,要求撤换党的领导,改变党的路线。在1924年1月和5月举行的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上受到批判。同年9月又发表《论列宁》、《十月的教训》,反对党中央,把列宁描绘成中国封建式的“官僚”,“布朗基主义者”,同时吹捧自己是“十月起义的中心人物”。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对其提出最严厉的警告,并通过了《关于托洛茨基的言论的决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也通过相应的决议,解除其陆海军人民委员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托洛茨基却鼓吹“世界分工”论,与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相对抗。1926年夏与季诺维也夫等人联合,发表《十三人宣言》。同年10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决定撤销其政治局职务。1927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八次全会决定撤销其执行委员职务。其后,托洛茨基又提出《八十三人政纲》、《反对派政纲》等反党纲领,攻击列宁的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同年11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开除其党籍。1929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国,流亡到土耳其、法国、挪威等地。1936年12月定居墨西哥。1938年在巴黎组成“第四国际”(又名“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发表《资本主义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宣言(简称《过渡纲领》)。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遭暗杀身亡。
伽利略生平简介,伽利略历史评价,伽利略怎么死的?
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说,当时自然科学“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这特别归功于刻卜勒和伽利略,牛顿就是从他们二人那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伽利略。推荐。爱诗词网。伽利略生平简介,伽利略历史评价,伽利略怎么死的?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说,当时自然科学“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这特别归功于刻卜勒和伽利略,牛顿就是从他们二人那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伽利略生活在十六世纪后半期和十七世纪前半期,这是欧洲范围内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的动荡年代。一方面资产阶级的力量有长足的进步,对反映他们愿望和利益的新思想、新科学的要求更迫切,但同时在意大利这样一些天主教的国家内,由于特棱特宗教会议的召开,耶稣会的创建,宗教裁判所的兴起,教会的统治也得到了巩固,它对那些违背教义的新思想和新科学的反对也更为凶猛。这些是不同于哥白尼所处时代的情况。如果说哥白尼尚能得到教会比较宽容的待遇,逃出了教会的正式判罪,那么伽利略就注定要被终身幽禁起来。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北部近海处的比萨,他的父亲文岺卓是个音乐家,对数学也有一定的造诣。伽利略童年时在比萨求学,在班上是个聪明的学生。他爱好音乐,喜欢绘画,爱做各种机械的小玩具。后来他的家庭移居佛罗伦萨。12岁时,他在佛罗伦萨附近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继续求学,在那里他读了不少希腊和拉丁作家的作品,为他的古典文学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学校的老师想把他培训成为圣职人员,但是他的父亲却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17岁时,伽利略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学习期间,他善于独立思考,经常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一些陈旧观点表示怀疑,因此被学校的教授们认为是一个“狂妄”的学生。因为当时大部分学者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视为经典,把它的片言只字当作颠扑不破的定律,是不可能有错误的。可是伽利略认为科学真理需要经过实际观察和科学实验来检验。正是出于这种不断进行探索的精神,年青的伽利略,在他入学的第一年,就从比萨大教堂悬挂的一盏油灯的来回摆动中,发现了摆锤的等时性定律。今天这个定律已运用于计数脉搏、时钟计时、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伽利略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伽利略在他的父亲的一个朋友、托斯卡纳大公的宫廷教师里奇的家门口,听到里奇在讲欧几里德的数学,他听了十分入迷。此后他就经常求教于里奇,热衷于研究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1585年,伽利略因为付不出学费,没有拿到毕业文凭,就离开了比萨大学。回到佛罗伦萨后,继续研究数学。1586年,他写了一篇《比重秤》的论文,这篇论文使他在意大利数学界开始成名。1589年,伽利略回到比萨大学任教。1590年,他发表《论重力》的长篇论文,第一个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根据这个定律,物体不论大小轻重,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若把空气的阻力产生的影响除外,它们的加速度完全相同,否认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的原理。比萨大学的亚里士多德学派教授们对此群起攻击,学生们也将信将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作了一次有名的实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和一个十磅重的铁球从斜塔上同时落地,实践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也增添了他的仇敌。1592年,在亚里士多德学派教授的排挤下,伽利略不得不离开比萨大学,到帕多瓦大学去任教,在这里停留了18年。帕多瓦大学是一个自由思想气氛很浓厚的高等学府,大学中的教授们忠于他们自己的信仰,坚持科学和宗教分离的原则,不受宗教裁判所清规戒律的限制,因为当时帕多瓦以及整个威尼斯共和国已不受罗马教廷的干预。因此,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学任教期间,他的科学研究工作达到了成熟阶段。帕多瓦大学以医院发达闻名于世,这里的教授经常解剖尸体,他们不仅研究四肢和心脏而且研究血液,伽利略虽不是医生,但他决定帮助医生来测量血液的温度,当时人们尚无仪器来测量病人体温上升的度数,伽利略根据物体热涨冷缩的特性,制造了最初的温度计,这种温度计尚很粗糙,是用试管做的,可是今天发明的温度表无不是从它发展改革来的。人们决不会忘记伽利略发明温度表的意义的。在帕多瓦,伽利略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玛丽娜·甘伯。他和她有了三个孩子,一男两女。伽利略对玛丽娜及孩子们十分关注,但伽利略一直没有娶玛丽娜为妻,也不和他们母子住在一起。伽利略认为女人及孩子太爱说话,太爱喧闹,而他需要安静,需要思考。在帕多瓦,伽利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天体的问题。1609年,伽利略根据荷兰人发明望远镜的消息,制造出他自己的第一个望远镜,很快他又把这个只能放大3倍的倍率较低的望远镜提高到放大32倍。伽利略从望远镜中第一次观察到月球表面覆盖着苍茫逶迤的“大山”和浩瀚无际的“海洋”以及火山的裂痕;木星有4颗运转着的卫星;银河由无数星体组成。伽利略还观察了土星的光环,只是由于他的望远镜倍数还太低,光环还看不清楚。伽利略的发现用事实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是完美无缺”的理论。伽利略把他的新发现,在1610年出版的《星球的使者》一书中向全世界作了报导。伽利略的报导引起科学界极大的兴趣,人们惊讶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但是意大利许多保守思想的学者却攻击伽利略,说他的观察是一种光学上的骗局,是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相抵触的。《星球的使者》的出版使伽利略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托斯卡纳大公科西摩二世邀请伽利略到佛罗伦萨,给他以宫廷“哲学家”和“首席数学家”的称号,罗马林齐学院特邀他为该学院的研究员。但是伽利略的一些有见识的朋友都劝他不要辞去帕多瓦大学的教席,他们知道佛罗伦萨的天主教会的势力很强,对伽利略的研究工作是很不利的。伽利略在佛罗伦萨时期,继续进行科学研究。1613年,伽利略发表了《论太阳黑子的信札》,说明太阳和地球都在缓慢地旋转着,太阳是呆在原地旋转,而地球则围绕太阳旋转。《信札》证明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自从《星球的使者》发表以后,罗马教廷正密切监视着伽利略的行动。伽利略的言行被罗马教廷的密探报告给罗马的红衣主教贝拉明;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教授学者也联合多明我派教士反对伽利略,他们在讲坛和祭坛上攻击伽利略所宣扬的哥白尼学说是同圣经相矛盾的,是违背天主教的教义的。多明我派教士卡齐尼根据伽利略致修道院长卡斯德里的信中对哥白尼观点的辩护作为依据,向宗教裁判所控告伽利略“在解释和说明《圣经》方面含有错误观点”,散布异端邪说。1615年,伽利略不得不亲赴罗马对他的控告进行辩护。在罗马,伽利略同保守派的学者展开辩论,他舌战群儒,以鲜明的立场维护哥白尼观点。但是罗马教廷是不允许这种辩论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的,因为这种争沦必然会损害罗马天主教的教义和动摇教会的威信。1616年2月24日,罗马宗教裁判所对哥白尼的日心说进行谴责,说它违背《圣经》和天主教教义,是错误的。2月26日,宗教裁判所委托红衣主教贝拉明召见伽利略,在见证人面前要伽利略放弃他的观点,不准伽利略“拥护”和“捍卫”哥白尼学说,如果拒绝的话,就要遭到监禁;但保留他对哥白尼学说当作“数学假设”来进行研究的权力。3月15日,罗马教廷禁书目录会议发布命令,宣布哥白尼的著作损害天主教教义,停止哥白尼著作的出版。伽利略迫于罗马教会的淫威,在以后的几年中,不得不对哥白尼学说保持缄默。1623年,伽利略的朋友红衣主教马太·巴尔贝里尼被选为罗马教皇,称乌尔班八世。1624年,伽利略再次到罗马,希望罗马教廷能够撤消1616年对他的禁令。他虽然受到罗马教皇殷勤的接待,但是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回到佛罗伦萨后,伽利略默默地忙碌工作着。他白天做实验,晚上观察星体,开始撰写他最伟大的著作。1630年,他再次到罗马,携带着他的《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原稿访问罗马教皇,教皇同意这部书的出版。经过长期检查以后,这部书终于在1632年1月在佛罗伦萨出版了。这部书以萨格雷多、萨尔维亚蒂、辛普利邱三人对话的形式就托勒密地心体系和哥白尼日心体系展开辩论,并以大量科学论据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体系。《对话》中替托勒密辩护的是个虚构的人物——辛普利邱(意为头脑简单的人),而另外两个都是历史人物,是伽利略的朋友。《对话》总结了他长期实践获得的各种科学发现,宣告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球中心说在认识和实践上的破产。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最高权威,把人们的认识从神权禁锢中解放出来,推动了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对话》受到欧洲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但是他在宗教界的敌人却万分恐惧,有些耶稣会士认为:这部书对天主教教义所引起的后果,可能要比路德和加尔文的教义还要严重。他们对伽利略恶语中伤,在教皇面前诬告说,《对话》中的辛普里邱是影射教皇。乌尔班八世大为恼火,下令对伽利略起诉。不久,伽利略接到停止继续发售该书的命令,接着宗教裁判所又命令他亲自到罗马受审。当时伽利略已年近七旬,体弱多病,尽管他在罗马的宗教界朋友在教皇面前替他多方说情,但无济于事。1633年2月,一个寒冷的冬季,年老多病的伽利略到了罗马。教会当局根据一个伪造的文件,指控伽利略的《对话》与1616年的禁令相抵触,伽利略据理力辩,指出他在1616年与贝拉明的谈话中只答应不再著文替哥白尼学说辩护,但并没有放弃把这个学说当作“假设”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他的女儿舍勒斯特深怕她的老父受害,多次写信哀求,要他悔罪,但是伽利略为了维护真理,拒绝了她的请求。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进行了几个月的审讯,可以设想,后来的一部分审讯是在刑房中进行的,他遭到了各种刑具的威逼。最后审判词判决:伽利略在《对话》中宣传哥白尼学说,发表《论太阳黑子的信札》中的“反对圣经的真正精神和权威的各种原理”,“引起神圣的信仰遭受毁灭和愈益扩大的混乱和毒害”,宣布伽利略的《对话》为禁书,判决伽利略终身监禁。1633年6月22日,精神和肉体受尽折磨的伽利略被带到了宗教法庭。他跪着发誓,表示要“放弃、诅咒、痛恨”他过去的种种“错误”。据说他发誓完后立刻大声喊道:“Eppursimouve”(无论如何它(地球)仍在运动!)这不一定是事实,但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说却是真实的!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囚禁了九年。最初被软禁在罗马,后来被许可住在佛罗伦萨附近他自己的阿尔切特里别墅中。晚年境遇极为凄凉,只有他女儿舍勒斯特留在身边照料,但是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未中断。他写了一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讨论和数学证明》,总结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后来这本著作在荷兰出版。1634年他的女儿死去,1637年他又双目失明,更加孤独和痛苦。1642年1月8日这位终身为科学真理斗争的伟大巨人在阿尔切特里别墅病逝。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02.html
程乃珊作品。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程乃珊·蓝屋》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程乃珊,女,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桐乡县。曾祖父母是乡下的蚕农。祖父16岁卷着铺盖从乡下到上海谋生,到程乃珊出生之时,已成为在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1949年全家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回上海。父母亲都是4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造诣,对她影响颇深。程乃珊1964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教育学院英语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教书10余年。1983年6月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后从事专业创作。1990年赴香港定居。程乃珊从小在上海、香港长大,既有对上层工商、金融界生活的丰富感受,又经历过“文革”10年的变故和磨炼,同时,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又使她能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所在的那个社会圈子,这一切都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她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海文学》1979年第7期,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天鹅之死》。1984年,她的中篇小说《蓝屋》获首届“钟山”文学奖。后来她的作品曾先后结集为《丁香别墅》(中、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女儿经》(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8年出版)等。程乃珊的小说取材于她所熟悉的生活领域,善于通过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的描绘,折射出上海滩上的人情风俗和社会心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内容概要蓝屋是解放前上海滩上屈指可数的豪富之一钢铁大王顾福祥家的宅第。宅外壁均由蓝色瓷砖砌成,内部装饰亦极为讲究。顾福祥的孙子顾传辉原来并不知道自己是“蓝屋”的后人。他在当中学教师的爸爸和当护士长的妈妈的关怀和爱抚之中生活得挺好。凭着独生子女这一条先是闯过了上山下乡这一关。分到熟食店站柜台刚刚两个月,又赶上高考制度恢复,在父母的精心辅导下进了大学,而后就分进一家仪表厂做技术工作。最近他又迷上了厂绘图室里新调进的一位姑娘。她叫白虹,喜欢写诗,模样也长得娴静、恬美,甚至还带点孩子气。几次接触和攀谈之后,传辉发现,白虹完全不同于他过去钟情过的女孩子,白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人生的见解。在她面前,传辉失去了自信,老是显得傻头傻脑的:他怕自己配不上白虹。无意中的一次机会,他发现爸爸原来是顾福祥的二儿子,自己竟然是钢铁大王顾家嫡亲的孙子。他激动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然而回到家里谈到这件事的时候,爸爸虽然不无怀旧之情,但对于传辉的那份激动和向往却显得十分严厉和恼火。传辉后来想起,其实他也见过自己的爷爷。那是在文革初期的一个雨夜,爸爸搀进来一个形容憔悴、浑身淋得湿漉漉的陌生老头。妈妈把传辉领过去要他叫爷爷,并且叮嘱他以后要乖一点,因为爷爷将和他们一起住了。不料第二天爷爷就中风病倒,两天后就死了。在爷爷和爸爸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爷爷来找爸爸又是为了什么?传辉的心里充满了疑团。由于同事小朱的穿针引线,传辉在锦江俱乐部里见到了自己的堂兄、叔父顾鸿基的儿子顾传业。祖父顾福祥一共有3个儿子,老大鸿志早年即出国留学,并在那里成家立业,老二鸿飞(即传辉的爸爸)又早与家里脱离关系,顾鸿基因而成为蓝屋的唯一继承人,而传业也就成为顾氏的嫡系正宗第三代。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传业乐得认下传辉这个堂弟,并且兴致勃勃地同他谈论起家族里的往事。在他的谈话中,传辉不仅得知了爷爷的吝啬和发家手段之狠,也明白了爷爷“文革”中之所以流落到他家去的原因。原来是叔叔为了自己过关,在厂里贴出了对爷爷反戈一击的大字报,并表示与爷爷断绝父子关系,从此把老头子赶了出去。在锦江俱乐部里,传业领着传辉见识了弹子房、酒吧间,玩了保龄球,又主动帮传辉兑换外汇券买了一枚金戒指。不料回到家里,却惹得爸爸生了一场气。事后,顾鸿飞勾起了以往事的回忆。蓝屋是鸿飞9岁时建成的。他们家搬进了蓝屋,然而在上海滩上,人们背地里都讥讽顾家是“暴发户”。为了做个名副其实的上等人,他父亲一方面把鸿飞兄弟送进教会学校接受严格的教育,另一方面则用一笔钱、一幢房子与结发妻子一刀两断,使她在悲愤之下上吊自杀,而他却另娶了一个北洋军阀时代驻欧洲某国公使的女儿为妻。她就是老三鸿基的母亲。鸿飞上大学后,有一次出车祸摔断了胳膊,入院就医期间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孤儿院里长大的护士芬。为了爱情,也为了死去的母亲,他终于和父亲彻底闹翻,搬出了蓝屋。后来他自食其力,成了一位中学教师。长期的教学生涯使他深深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以自己的踏实、耿直和尽职尽责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和同行的尊重。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重回蓝屋去乞求施舍。传辉所迷恋的姑娘白虹,原来是一位军区副司令员的女儿。为了正常地享受爱和被爱的权利,特地来到基层工厂工作。她不肯告诉传辉自己的住处,却从传辉那儿要到了他家的地址。一次,她去给传辉送一份法语进修班的表格和一张星期六的音乐会门票,遇到传辉的妈妈芬。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白虹很喜欢这位未来的婆母,也很喜欢传辉家那种朴素典雅的气氛和那束普通玻璃杯里插着的石竹花。白虹走后,传辉的叔叔顾鸿业又意外地登门拜访,亲热地邀请哥哥一家三口星期六去蓝屋吃晚饭。传辉十分兴奋,鸿飞却大不以为然,不知老三心里又在打什么鬼算盘。正在这时,鸿飞单位的老校长前来报喜,说是鸿飞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了。鸿飞夫妇又惊又喜,决定星期六理直气壮地回去探望老宅。蓝屋的周末聚会气氛并不那么融和。芬和只会做西点的弟妇毫无共同语言,侄子的无所事事虚掷生命更使她感到由衷的惋惜。作为主人的鸿基转弯磨角透露出远在海外的大哥要回来探亲和市工商联准备借此机会为父亲开个平反追悼大会的消息。原来他安排这次聚会的目的就在于打听父亲骨灰的安葬地,作为交换条件,他可以在传辉名下开一个一万元的户头。鸿飞愤怒地斥责了老三的这种卑劣行为。至于要不要那一万元钱,鸿飞决定让儿子自己去决定。与此同时,白虹听完音乐会也来到了蓝屋。原来她的哥哥正是传业的大姐夫,在这里碰到传辉,她深感意外。传业趁机向她介绍了传辉回蓝屋“寻根”的前前后后。白虹这才明白,传辉几次失约并非为了学习或工作,而是企望在“寻根”中捞到好处。她深深地感到痛苦和失望。而传辉则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白虹。回厂上班后,传辉并没有去领叔叔开给他的那一万元钱,他参加了厂技术组关于一个新课题的试验工作。下班的路上,他又遇到了白虹,白虹落落大方地和他攀谈,并请他为自己的家庭情况保密。传辉则买了一束清秀悦目的石竹花送给白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重新获得这位姑娘的爱。作品鉴赏“蓝屋”这个标题,作为一种意象或者象征,有点像“围城”:父辈忍无可忍地从里面冲出来,儿辈又急不可耐地想冲进去。当然,“蓝屋”的蕴涵远不如“围城”深广。在这篇小说里,它主要意味着一种具体的生存方式和人生选择。质而言之,这是一种让金钱吞噬人性、吞噬良知的生活,是一种物质优裕、精神空虚的寄生虫生活。我们从蓝屋的主人顾福祥、顾鸿基、顾传业祖孙三人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生活方式的残酷和腐朽。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作品讲述了一个“围城”式的故事,展示了顾鸿飞、顾传辉父子二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人生追求。小说在故事线索的安排上是颇费心思的。儿子的心路历程是主线,它的进展和波折,它在人物光滑的前额上刻下第一道皱纹的经过,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结构。父亲的人生道路是副线,它以插叙的方式出现在小说中,先是作为主线的参照和反衬,而后终于成为对儿子的精神成长的一种辉映和导引。儿子这条线又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寻根”,即查找并接续自己同蓝屋的关系;另一个分支是寻找爱情,即对于白虹这位理想女性的追求。就顾传辉本人而言,前者可谓物质上的向往,后者可谓精神上的希冀。当他过于看重物质上的追求,而且是企图借助于认祖归宗瓜分遗产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的时候,他在精神上就必然背离原来的指向。小说中把万元巨款和白虹的爱情作为两个不可兼得的目标摆在传辉的面前,正是表明在不劳而获的贪欲和自尊自强的奋斗之间,人们必须作出义无反顾的选择。当然,作者并没有对人们的物质欲望作出一概排斥的简单结论。在对父亲顾鸿飞的人生之路的描述中,事实上已经包含了对于人物未能通过自己大半生尽心尽力的努力赢得一份较为宽裕的生活条件的遗憾之情。换句话说,作者在肯定顾鸿飞们的人生选择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希望社会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一层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意思。程乃珊的作品善于通过对凡人琐事家长里短的描绘表现她对于社会人生的感受。《蓝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十分鲜明。小说中写的虽然只是顾家祖孙三代各自的生活道路和家庭内部的纠葛冲突,然而其中所反映的却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子孙后代在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变动中对人生的不同选择及其曲折反复。其中寄托了作者“以自己的才干而立足于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蓝屋》艺术上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小说的人物群像之中,存在着多重对比关系。除了顾鸿飞当年的“出走”和顾传辉如今的“回归”之间的对比之外,顾鸿飞和顾鸿基两兄弟对待金钱和父子亲情的不同态度之间,鸿飞的妻子芬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弟妇的除了做做点心之外无所用心之间,以及白虹和顾传辉、顾传业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对比。正是在这种种对比之中,显现出各种不同的思想性格之间的相互撞击,从而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对比也使作者的主观意图过于明显、过于直白,流露出“以意为之”的人工痕迹。整个故事巧合过多,照应过多,戏剧化色彩较浓,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小说的生活实感。
小石山城记。推荐。爱诗词网。〔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柳河东集》〔注释〕 西山:山名。见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睥睨(pìnì):通“埤堄”,城上短墙。梁(lì):屋梁。 数(cù):密。 中州:泛指黄河中游地区。 夷狄: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伎:通“技”,技巧,技艺。此指小石城山的景色。 楚:楚国,原在今湖北、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是《永州八记》的第八篇。本文写于唐元和七年(812),与作者同年游袁家渴、石渠、石涧所作三记合为著名的“永州八记”的后四记。和其他三记不同,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里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也自然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上段写景。可分两层,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游赏自然寻幽探奇、“无所不到”以排遣悠闲时光和怀才不遇的烦忧的精神状态;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自然景致随着观赏者的游历渐次展现,使读者阅读时不自觉地由其导引,似乎也步入了自然奇观。这样的笔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写达到了紧凑而自然流畅的效果。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上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围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吻合。此后写石上如门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静;“环之可上,望甚远”,则见其高旷;石上没有土壤,却疏密相间、高昂低伏地生长着秀美的树木竹子,又显其奇丽。柳宗元曾说过:“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实为作者眼中适游的奇妙之地,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以本句承上启下,第二段对造物者的疑问就丝毫不感突兀了。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作者在这一段里,本意是通过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然而却不直抒胸臆。首句由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到“愈以为诚有”,乃是作者的着意之笔,思索由此伸展。文章波澜层出,避免了平铺呆板之病。美好的景观“不为之中州”,反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僻野,不为人知,不为人用,暗扣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际,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到被弃置的美丽自然之上,用曲笔表达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至此,由上段的纯景物描写达到了与主观感受的和谐交融。在感慨能向人们呈伎献巧的石头和在艰苦的条件下“益奇而坚”的嘉树秀竹“劳而无用”之后,作者又以推想神者大概不会这么作而提出了造物者“其果无乎”的反问,文章再起波澜。因反问而设答,不说自己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被贬黜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却说造物者灵气独钟于石,所以湖南、湖北一带少伟大人物而多奇石,所透出的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独赏的痛楚愤懑之情就更深一层。最后用“余未信之”作结,既可看作对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小石城山记》在艺术上留给人们的鲜明印象,是白描式流畅自然的景物描写和触景生情、物我合一、丰富而带有思辨性的思索。正是这一点,构成了这篇散文独到的艺术风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初夏时节草木生长旺盛,环绕房屋四周的树木繁茂纷披,枝叶四布。诗句描绘诗人自己所喜爱的房舍及周围的环境。画面突出了房舍周围的自然风光。绿树环生,枝繁叶茂,景色清新,环境幽静,处处漾溢着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推荐。爱诗词网。《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原诗出处,译文,注释初夏时节草木生长旺盛,环绕房屋四周的树木繁茂纷披,枝叶四布。诗句描绘诗人自己所喜爱的房舍及周围的环境。画面突出了房舍周围的自然风光。绿树环生,枝繁叶茂,景色清新,环境幽静,处处漾溢着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注:孟夏,初夏。扶疏,枝叶繁茂四布的样子。《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古诗句出处: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者。推荐。爱诗词网。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原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注释东逝水:指江水向东流逝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淘尽:荡涤一空。成败: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青山: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应为动词“隐居”。在此处用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浊: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古今:古代和现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作者简介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51)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他的诗富于才情,有拟古倾向,言近旨远。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译文滚滚长江之水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欣喜相见,痛快地畅饮一壶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赏析杨慎1524年因得罪世宗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见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慎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这首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在这凝固的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知识链接这首《临江仙》原是杨慎晚年所著历史通俗说唱之作《廿一史弹词》(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被清初的毛宗冈移植到《三国演义》的卷首,结果名扬四海。
怀沙 屈原。推荐。爱诗词网。楚辞《屈原九章·怀沙》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①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②眴兮杳杳,孔静幽默。③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④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⑤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⑥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⑦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⑧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⑨巧倕不斵兮,孰察其拨正。⑩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11)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12)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13)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14)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15)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16)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17)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18)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19)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20)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21)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22)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23)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24)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25)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26)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27)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28)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29)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30)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31)脩路幽蔽,道远忽兮。(32)曾伤爰哀,永叹喟兮。(33)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34)怀质抱情,独无正兮。(35)伯乐既没,骥焉程兮。(36)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37)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38)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39)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40)【注释】①滔滔:王逸注:“盛阳貌也。”即暑热蒸腾。《史记》写作“陶陶”,和暖貌。亦作“慆慆”,与《诗经·东山》“慆慆不归”中的“慆慆”同义,解作悠久。孟夏:旧历四月。莽莽:茂盛,形容草木丛生,十分繁茂的样子。②汩(yu玉):从曰,疾行貌。徂(cu殂):往。③眴(shun顺):同“瞬”,目动,看也。杳(yao咬)杳:深幽而无所见,《史记》写作“窈窈”。孔:甚也。幽默:幽寂无声。王逸注:“言江南山高泽深,视之冥冥,野甚清净,漠无人声。”④郁结纡轸:形容心情冤屈,痛苦不解。郁结,冤屈久积不解。纡(yu淤),屈曲萦绕;轸,(zhen整),痛苦绞心。离慜(min敏):遭到忧患,同“愍”,忧患。鞠:穷困,困窘。⑤抚情效志:扪心自问,内省于己。抚:循也,抚循其情,即扪心自问。效:验也,考也,考验其志,即内省于己。自抑:强自按捺。⑥刓(wan玩):削。圜:同“圆”。常度:正常的法则。度,法度,法则。未替:没有改变。替,废。⑦易初:改变初衷。本迪:应读作“变道”,闻一多《楚辞校补》:案,本疑当作变。“变”“卞”古通,此盖本作“易初卞迪”,卞迪即变道(道迪古亦通)。“卞”与草书“本”相似,故误为本。“易衩变道”与下文“章画志墨”语例同,皆二词平列,上一字动词,下一字名词,而义各相同。⑧章:同“彰”,彰明。画:规划。志:牢记。墨:绳墨,规矩。图:法也。改:易也。⑨内厚:内心敦厚。质正:品质方正。大人:君子。盛:赞美。⑩巧倕(chui垂):唐尧时的巧匠,名字叫倕。(zhuo卓):同“斫”,砍削。拨正:曲直。拨,弯曲,《荀子·正论》:“不能以拨弓曲矢中”,称不正之弓为拨弓。(11)玄文:黑色花纹。处幽:处在幽暗的地方。矇瞍:瞎子;有眸而不能见物者谓之矇,无眸而不见物者谓之瞍。不章:没有纹彩;章,纹彩。(12)离娄:古代(黄帝时)视力极好的人,据说百步之外能辨秋毫之末。微睇(di帝):收目小视,即约略看一下(就能看明白)。瞽(gu鼓):盲人。无明:目光不明亮而无所见。(13)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即黑白不分,上下颠倒。(14)笯(nu奴):竹笼。鹜:鸭子。(15)糅:混杂。概:削平升斗中粮食的横木(刮板),容积计量的一种工具。一概而相量:不分轻重大小,一概而论,也即不分玉石,不辨是非,混淆黑白。(16)鄙固:鄙陋,顽固。臧:善,指善德善行;一说“臧”即“藏”,指抱负。(17)载盛:装载容量之多。陷滞:陷没,沉滞。不济:不能前进。(18)怀瑾握瑜:身藏美玉。穷:处于窘境。不知所示:不知如何向人举示,即向人炫耀。(19)邑:邑里,乡村。(20)非:诽谤。疑:猜疑。庸态:庸俗的态度。(21)文质疏内:王逸注:“言已能文能质,内以疏达。”文,外表的文采;质,内在的本质;疏,疏通;疏内,由表及里,两皆通达。蒋骥注:“疏内,疏通于内也。”异采:异常之文采,旷世之文采。(22)材朴:王逸注:“条直为材,壮大为朴。”材朴皆指有用之材、栋梁之材。委积,丢弃和堆集。所有,指所持的才干。(23)重仁袭义:仁而又仁,义而又义,反复积累仁义;重、袭,都是重复积累的意思。谨厚:恭谨厚重。丰:使之丰满、隆盛,使之发扬光大。(24)重华:舜帝之号。遌(e恶):相遇。从容:举动、举措。王逸注:“从容,举动也。”(25)不并:不同时并生,即生不同时。指古来的贤臣、圣主不能并世而生。(26)汤禹:商汤、夏禹。邈(miao秒):远。慕:思慕。(27)惩违改忿:惩止怨恨,改变愤怒。惩,止也;违,通“伟”,怨恨。抑心:压抑愤怒不平的心情。自强:自己使自己坚强。(28)不迁:不改变初志。志:志行。有像:有榜样,有效法的榜样。(29)进路北次:沿路前进,向北方寻找可以停脚的地方。次,休止,宿止。日:日色。昧昧:冥冥,昏暗貌。王逸注:“言己思念楚国,愿得君命,进道北行,以次舍止,冀遂还归,日又将暮,不可去也。”(30)舒忧:舒解忧愁。娱哀:慰藉和消解悲哀。限:期限。大故:死亡。限之以大故,指死亡的大限之期。(31)浩浩:水流广大貌。汩:急流貌,一解为水声。(32)幽蔽:幽深蔽暗,或幽深艰险。蔽,蔽暗,或艰险。忽:荒忽,形容道远。(33)曾伤爰哀:增添加重的悲伤,无休无止的哀愁。“曾”同“增”。《方言》:“凡哀注而不止曰爰。”王引之《读书杂志余编》:“爰哀,谓哀而不止也。”按:朱熹、闻一多都认为“曾伤爰哀”等四句,应自“余何畏惧兮”句下移到此处,“而以下章‘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承‘余何畏惧’之下,文意尤通贯。”(《楚辞集注·九章》)闻一多说:“朱本文从本书,次依《史记》,按之文义,最为允洽。”(《楚辞校补·九章》)(34)溷(hun诨):浊:污浊。不可谓:与之无言可说。(35)怀质:怀着淳朴的本质。抱情:抱着忠贞的情志。无正:无人论断证明。正,证明。(36)焉:安,何。程:考核、衡量。(37)民:人。生:生命、生死。禀命:禀承天命。错:同“措”,措置,安排。(38)定心:安定其心(忠信之心),不为外物动摇。广志:广大其志,放宽胸怀。(39)让:辞也,避免。爱:吝惜(生命)。(40)君子:指古圣先贤,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能够以死明志的人。类:榜样,楷模。【译文】初夏的天气,暑热蒸腾,草木蓬勃生长,无边无垠。我怀着永久的悲伤和哀痛,急急忙忙地向着南方奔行。原野茫茫,难测幽深,万籁无声,细听一片寂静。我的冤屈难伸,痛苦绞心,遭患难,长时间处于困境。我扪心自问,反躬自省,衔冤受屈,还要自我克制不平。尽管世人切削方形变圆形,但对正常的法则我不能变。改变初衷,背离原定的路线,就会被有修养的人所轻贱!明确规划,还要牢记规范,前定的法度,不能推翻。内心敦厚而品质端端正正,就会受到有识者的称赞。即使像倕那样的能工巧匠,如不砍削,谁知他的手段?黑色花纹放在幽暗的地方,瞎子说它本来就没有图样。离娄略微一看,明察秋毫,盲人以为他同自己一样双目无光。白的说成黑,黑的说成白,上下被颠倒,世道变了样。凤鸟被关在笼子里,鸡鸭却在自由舞蹈和飞翔。美玉和石头被混杂在一起,美的和丑的被看成一个样。结党营私的小人顽固不化,就看不到我的美德在发光。车子的载运量又多又重,车轮陷进泥潭就难行动。我胸藏美玉,手揣宝石,处境困窘,谁人还能赏识和看重?村子里的狗,群起狂叫不停,它们少见多怪,怕见太阳;诽谤英俊,或者猜疑豪杰,本来就是庸俗者的丑恶脸相!文质彬彬,表里疏通畅达,群小们却不知道我的光华,栋梁之材被丢弃堆积在一边,不知道我的本质能建大厦。我不断修炼自己的仁义心,努力使自己增添恭谨与厚重。古帝大舜已经久远不可逢,谁还了解我的举动出于忠贞?本来圣主贤臣都不同时生,其中的原因怎么说得清?商汤和夏禹离我们久远了,久远了啊,难以思慕其为人。戒去我的怨忿,遣散我的愤恨,压抑内心的不平,强自镇静。虽遭忧患也不改变我的志行,愿古来的圣贤成为我的标兵。要想沿路北进,把落脚点找寻,无奈日色昏暗,夜幕行将降临。要想舒解忧愁,用娱乐来转换苦痛,那也到死亡到来之时才有可能!尾声:浩浩沅湘水啊,汩汩分流急。长路无光辉啊,路远茫无际。哀伤增无已啊,长叹声不止。世道污浊,没有人了解我啊,人心不同,还能说什么话语?怀着好心和好意啊,却没有人证明我的心迹。伯乐既然死去了啊,千里马还有谁能辨识?人生只能禀承天意啊,各有各的归宿和措置。要安下心来,放宽思虑啊,想开了,我还有什么畏惧?知死不可辞啊,我已不再吝惜自己的身躯。明告彭咸,那位有识之士啊,我将以您为榜样,以死明志!【集评】宋·洪兴祖引述前人:“此章(《怀沙》)言己虽放逐,不以穷困易其行。小人蔽贤,群起而攻之。举世之人,无知我者。思古人而不得见,仗节死义而已。太史公曰:乃作《怀沙》之赋,遂自投汨罗以死。原所以死,见于此赋,故太史公独载之。”(《楚辞补注·九章第四》)宋·朱熹:“言怀抱沙石,以自沉也。”又按“曾伤爱哀”等四句:“按,此四句,若依《史记》移著上文‘怀质抱情’之上,而以下章‘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承‘余何畏惧’之下,文章尤通贯,但《史》于此又再出,恐是后人因校误加也。”(《楚辞集注·九章第四》)明·汪瑷:“世传屈原自投汨罗而死。汨罗在今长沙府。此云‘怀沙’者,盖原迁至长沙,因土地之沮洳,草木之幽蔽,有感于怀,而作此篇,故题之曰‘怀沙’。怀者,感也;沙,指长沙。题《怀沙》云者,犹《哀郢》之类也。……此篇所言不爱其死者,亦以已之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乃作此篇以自广其意,聊慰其心,如贾谊之所为也。”(《楚辞集解·怀沙》)清·王夫之:“《怀沙》,自述其沉湘而陈尸于沙碛之怀。所谓不畏死而勿让也。原不忍与世同污而立视宗国之亡,决意于死,故明其志以告君子。”(《楚辞通释·九章·怀沙》)清·蒋骥:“《怀沙》之名,与《哀郢》、《涉江》同义。沙本地名。……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欲往而就死焉耳。原尝自陵阳涉江湘,入辰溆,有终焉之志。然卒返而自沉,将悲愤所激,抑亦势不获已?若《拾遗记》及《外传》所云迫逐赴水者欤!然则奚不死于辰溆?曰:原将下著其志,而上悟其君,死而无闻,非其所也。长沙为楚东南之会,去郢未远,固与荒徼绝异;且熊绎始封,实在于此。原既放逐,不敢北越大江,而归先王故居,则亦首邱之意,所以惓惓有怀也。篇中首纪徂南之事,而要归誓之以死。盖原自是不复他往,而怀石沉渊之意,于斯而决。故《史》于原之死特载之。若以怀沙为怀石,失其旨矣。且辞气视《涉江》、《哀郢》,虽为近死之音,然纡而未郁,直而未激,犹当在《悲回风》、《惜往日》之前,岂可遽以为绝笔欤?”(《山带阁注楚辞·九章·怀沙》)今·姜亮夫:“文中(指《怀沙》)虽有许多愁思的话,但并不激烈,不过想去长沙看看而已。其原因是,楚始祖熊绎受封之地是长沙。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都不成了,唯一就是想回去看看祖先的坟墓。……所以‘沙’应解为‘长沙’。清代蒋骥就是这样讲的。既回不了郢都,就是死在祖先始封之地也是好的。……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传统观念,是想死在自己祖坟所在地。但屈原回不去老家了,在长沙呆下来就死在长沙也好(按,汨罗江即在长沙附近)。所以这时屈原已抱定必死的决心了。文中再无思君之意,只想找个安然死去的地方……要死在南人莫吾知的荒野之地是不行的,那不是楚国故地,死也要死在楚国,就是所谓‘狐死必首丘’的意思。”(《楚辞今绎讲录·九章新论》)今·马茂元:“本篇(《怀沙》)过去一般都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所谓怀沙,是说怀抱着沙石而自沉。其实,这种看法是由于误解了《史记·屈原列传》而得出的结论。本篇确是表示了自杀的决心,但并非屈原作品的最后一篇。‘怀沙’是怀念长沙,和《史记》所说‘抱石自投汨罗以死’的‘抱石’两不相涉。……《史记·屈原列传》关于事实的叙述非常简略,特别是顷襄王时代只写了四件事:一是子兰使上官大夫进谗,屈原被逐;二是屈原行吟泽畔,和渔父的问答;三是作《怀沙》;四是抱石沉湘。这四者所表明的时间概念,仅仅是前后的关系,而不是彼此相衔的。《怀沙》之作,叙次在沉湘之前;并不等于一定这样说,作了《怀沙》以后就立即自杀;更不意味着屈原在作《怀沙》以后,沉湘以前,就没有写其他作品。”又:“屈原的自杀,一方面表现绝望的悲哀,但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他的死来振奋楚国的人心,最后一次刺激顷襄王的觉悟。长沙是楚国东南要地,不同于遐荒绝远之区。就现实政治意义言,死在这里,是有着较大的客观影响的。”(《楚辞选·九章·怀沙》)【总案】屈原的忌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作品开头说“滔滔孟夏”(按,孟夏即农历四月),末尾又说“知死不可让”,在作者决死而未死的期间,还创作了“不毕辞而赴渊”的绝命词《惜往日》,由此推断,本篇写于作者沉湘前一个月,即“草木莽莽”的初夏四月。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怀沙》之名,与《哀郢》、《涉江》同义。‘沙’,本地名,即今长沙之地,汨罗所在也。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欲往而就死焉耳。”诗人以死明志,以死谏君,希望君王感悟,自然要找一个有影响的地方就死。“长沙为楚东南之会,去郢未远……且熊绎始封,实在于此。原既放逐,不敢北越大江,而归死先王故居,则亦有首丘之意,所以惓惓有怀也。”(引同上)篇中抒情议论,可分四个大层次:首纪徂南之事;继述己之坚守正道,而不随从流俗;进而自伤不能见察于时;末抒即将就死的哀伤。乱辞总结全篇,申述舍生就死的情由。诗人乘疾流之水,行幽远之路,乃时势使然,故写自然之景,亦以明世道衰,无所取正,是暗示了大的背景的。诗人不断地呕吟悲伤,永远地叹息凄凉,感喟世上既没有知己,人心不能沟通,也就谈不到互相告语、商量!他在无可奈何中,伤叹人皆受命于天,各有各的安置,祸福穷达固不可强,只要“定心广志”,既不为患难所摇,又不以穷蹙自阻,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既知死之不可免,那就不再留恋于生;他明告古贤彭咸,将以之为楷模,舍生就死,以身殉国。诗人屈原就这样说明了自己的生死观。本诗唯篇首叙述徂南之事,而篇中之要则归之于死。刘永济说:“屈原对于生死之际,见之明,思之审,言之尤为俊伟。”诗歌几乎通篇皆作议论,但我们丝毫不觉其抽象和空泛,原因是诗人善于把议论情感化和形象化,且善用比兴,议论皆出于形象而源于特定的生活,都是有血有肉,活脱脱的,并又灌注了作者的灵魂与个性,因而富有诗人自己的特点和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篇中文意质直,多用短句,繁音促节,词迫意苦,反映作者近死之时的心情,与其他低徊反复、情意缠绵的一些作品有异;但与《惜往日》相较,“虽为近死之音,然纡而未郁,直而未激”(蒋骥语),尚不可遽以为绝笔之作。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推荐。爱诗词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什么意思大智若愚·大巧若拙:dàzhìruòyú;dàqiǎoruòzhu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释义:智:聪明,智慧;愚:愚昧;拙:笨拙。形容十分聪明的人,不露锋芒,看上去好像很愚昧;非常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好像很笨拙。蔡东藩等《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一回:“古人说得好:‘~。’他想照此行事,自作愚拙,别人或被他瞒过,难道我亦受他蒙蔽么?”
摩诃婆罗多
印度古代两部著名史诗之一,是到目前为止被世界公认的最长史诗。由于它有10万颂,故被称为《十万本集》。“摩诃”的意思是“大”、“伟大”,“婆罗多”是族名,所以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引申为“婆罗多族发生的大战”。传统认为作者是一个名叫毗耶娑(或译广博)的修道士仙人。他至多只是作者之一,很可能只是一种称号,而不是某一个历史人物。成书年代也众说纷纭,核心内容可能出现在公元前几个世纪,最后的定本可能在公元后几个世纪。在长达好几百年的时期中,大史诗可能经过最早的《胜利之歌》,后来的《婆罗多》,最后的《摩诃婆罗多》三个阶段,这也可能就是从不到一万颂增加到10万颂的发展过程。大史诗共分18篇,即《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吒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这18篇其实不到10万颂,人们把一部独立作品《诃利世系》作为它的第19篇,这样总数又超过10万颂了。本世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校订出来的精校本保留了8万多颂。大史诗的核心故事是:婆罗多王族的后代中有两房堂兄弟分别叫俱卢族和般度族。俱卢族有兄弟100人,般度族有兄弟5人。这两房堂兄弟之间,自幼结下仇恨,以后愈演愈烈,最后王国一分为二。俱卢兄弟用赌博的方法赢得了般度兄弟的国土,并流放他们十多年。期满后般度兄弟回来向俱卢兄弟索取国土,不允,于是诉诸战争。双方纠合了许多盟国盟军,在战场上进行了18天的较量。俱卢族相继损失了4任统帅,后来几乎全军覆没。般度族获胜,但俱卢族剩下的3员大将,趁夜偷营劫寨,把般度族剩下的兵将也几乎全部杀绝。战后双方只剩下11人。般度族5兄弟的老大继承王位。故事一直记述到5兄弟登雪山修道。史诗中,许多与核心故事无关的插话也被收集进来了,特别是还有许多非文学性的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它成了名符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正如一座尽是奇花异草的大花园一样,大史诗包括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它刻画了成千的人物,作者们以他们高超的艺术能力,全面反映了印度古代的社会生活,并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它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摩诃波罗多。推荐。爱诗词网。摩诃婆罗多印度古代两部著名史诗之一,是到目前为止被世界公认的最长史诗。由于它有10万颂,故被称为《十万本集》。“摩诃”的意思是“大”、“伟大”,“婆罗多”是族名,所以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引申为“婆罗多族发生的大战”。传统认为作者是一个名叫毗耶娑(或译广博)的修道士仙人。他至多只是作者之一,很可能只是一种称号,而不是某一个历史人物。成书年代也众说纷纭,核心内容可能出现在公元前几个世纪,最后的定本可能在公元后几个世纪。在长达好几百年的时期中,大史诗可能经过最早的《胜利之歌》,后来的《婆罗多》,最后的《摩诃婆罗多》三个阶段,这也可能就是从不到一万颂增加到10万颂的发展过程。大史诗共分18篇,即《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吒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这18篇其实不到10万颂,人们把一部独立作品《诃利世系》作为它的第19篇,这样总数又超过10万颂了。本世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校订出来的精校本保留了8万多颂。大史诗的核心故事是:婆罗多王族的后代中有两房堂兄弟分别叫俱卢族和般度族。俱卢族有兄弟100人,般度族有兄弟5人。这两房堂兄弟之间,自幼结下仇恨,以后愈演愈烈,最后王国一分为二。俱卢兄弟用赌博的方法赢得了般度兄弟的国土,并流放他们十多年。期满后般度兄弟回来向俱卢兄弟索取国土,不允,于是诉诸战争。双方纠合了许多盟国盟军,在战场上进行了18天的较量。俱卢族相继损失了4任统帅,后来几乎全军覆没。般度族获胜,但俱卢族剩下的3员大将,趁夜偷营劫寨,把般度族剩下的兵将也几乎全部杀绝。战后双方只剩下11人。般度族5兄弟的老大继承王位。故事一直记述到5兄弟登雪山修道。史诗中,许多与核心故事无关的插话也被收集进来了,特别是还有许多非文学性的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它成了名符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正如一座尽是奇花异草的大花园一样,大史诗包括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它刻画了成千的人物,作者们以他们高超的艺术能力,全面反映了印度古代的社会生活,并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它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廉者不食嗟来之食。推荐。爱诗词网。廉政类名言赏析《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注释盗泉之水:古泉名。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曾子之廉,不饮盗泉。”盗泉之水用来比喻以不正常的手段得来的东西。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记载春秋时齐国饥荒,一个名叫黔敖的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嘴里喊着:“嗟(喂),来食!”一饥民不食此食而死。嗟来之食即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句意有志向的人不接受以不正常手段获得的东西,清廉正直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
古诗《曹雪芹·葬花辞》原文赏析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不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辞。推荐。爱诗词网。古诗《曹雪芹·葬花辞》原文赏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不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中诗词曲极多,而以黛玉《葬花辞》为第一。这首歌辞在小说中,是完成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笔。黛玉早失父母,可谓薄命。她心性甚高,住在贾府,常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小性儿。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周围男性,除了一个宝玉,全是浊物。尽管两人彼此倾心,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于相互表白,只能不断试探,一会儿好了,一会儿又恼了。葬花的前一天,她到怡红院去,恰好晴雯和碧痕拌了嘴,听见敲门也不问是谁,硬是不开。善感的她在情感上受到了伤害,接下来就有葬花和《葬花辞》。歌辞的关键词是“孤”、“洁”二字。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惟怜”到“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三十二句写感春、惜花、自伤身世。诗中出现了暮春落花和少女葬花的感伤场面。这位少女望着满天白雪红雨般的飞花,十分痛心,她不禁手把花锄,想要收葬销香殒玉,徘徊久之,怆然泣下,然后回到冷冰冰的闺房中拥衾假寐。这幅图画虽然是曹雪芹构思的,但其语言材料和某些情节,却并非一空依傍。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中精髓,几乎都被曹雪芹吸收了,那文采,那句调真正像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愉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代唐伯虎祖刘诗作《花下酌酒歌》:“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一年歌》云:“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都可在本篇中看到影响。不同的是,这里的描写更细腻(如“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铺叙更恣肆汪洋(如“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前后十余句),特别是有更多的情节性——主要是“葬花”这一构思,可谓绝妙之至!不过,真正全部地属于曹雪芹锦心绣口的,是从“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直至篇终二十句,即诗的后半部分。简直是翻空出奇!曹氏真不愧是伟大的小说家,他这里虚构了一个夜半歌声的细节,令人毛骨悚然。就像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声”所写的那从祠堂墙下传来的令宴会众人毛发倒竖的长叹之声。女主人公猜测,那悲歌不是出自花魂便是出自鸟魂,这猜想的奇妙,然而正合符她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以下便从花魂鸟魂的难留突发异想,希望像鸟那样生出翅膀,好随落花远飞天涯,然后用短句作顿挫:“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看来天边也找不到归宿安息的场所,还不若锦囊葬花的好。“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几句将黛玉的洁癖真是写绝了。她就是那样一个“世外仙姝寂寞林”,为了保全芳洁,不惜求全之毁。这几句造境虽然很虚,但联系到她周围那姓贾姓薛的公子哥儿们组成的肮脏的男性世界。这“不教污淖陷渠沟”一句应有非常实在的内容。这一段写花写人,若即若离,颇有“花面交相映”之妙。“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便花自花、我自我,然而由惜花转入顾影自怜,最是黄绢幼妇,痴绝妙绝。十分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心地善良而身世不幸的,多愁多病的,美丽的少女形象,楚楚动人。从此黛玉的形象便深刻在读者的心目中,一辈子也忘不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里又花人合一,陷入极度的感伤之中。这用血泪铸成的诗句,后来竟成了这位纯洁少女的诗谶。“春尽”!“花落”!“人亡”!美好的事物不免遭受无情风雨的摧残,人间无法长保花好月圆。天道为什么这样无情?人间为什么这样冷酷!这就是作者通过黛玉这个少女之口发出的“天问”。全诗的中心形象是葬花的人——抒情女主人公黛玉,而陪衬的形象是被葬的花——暮春时节的落花,背景是即将消逝的春天。似乎这三者是各不相干的。然而“忽至忽去”的青春,容易飘零的桃李,对于红颜薄命的女主人公,无一不具象征的妙用。所以,春、花、人,在这个意义上又是三位一体的。这里读者又看到诗人善于造境的才能。《葬花辞》的韵度基本上属于“四杰体”变格,具有回环往复而又一气贯注之节奏旋律;而全诗的语言,是明转天然而又富于文采的,十分符合一个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的大家闺秀的身份。曹雪芹不愧为一代语言大师。
无我原非你。推荐。爱诗词网。红楼梦诗词鉴赏《自解偈(宝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1)。肆行无碍凭来去(2)。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3)。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4)。【注释】(1)“无我”二句:无我,没有我。佛教观点,认为一切感知的客观都只存在于主观意识里,客观是虚空的,人也一样,即“无我”。原,本来。非你,不是你,亦即“无你”(意思同“无我”)。从他,任凭他。他,指黛玉。第三人称“他”、“她”的分别,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不解伊,不理解你。伊,指宝玉,从黛玉角度看(指代)。伊,古时可用于第二人称。(2)“肆行”句:肆行,任意地行动。无碍,佛教用语,指放下一切,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没有障碍。凭,任凭。(3)“茫茫”二句:茫茫,茫然,不明白。着,感到。甚,什么,用在几个并列成分(悲、愁、喜)的前边,表示列举不完。纷纷,纷乱的意思。(4)“从前”二句:碌碌,形容忙碌,指宝玉关心爱护姐妹们而忙这忙那。试想,试着想想(还有个“试问”,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但语气比较委婉。【译文】这世上没有我,原本你也不是你,任凭她不理解“你”而发脾气。让我没有任何牵挂地任意自由地来来去去。什么悲伤、忧愁、欢喜让我觉得茫然不解,什么亲近、疏远、密切让我觉得纷乱头疼。从前我为她们忙忙碌碌却是因为什么?到如今回过头去想想真是没有意思。
【作品提要】
《爱弥儿》是卢梭系统阐述其教育理论的著作,以虚构的理想教育对象爱弥儿为范本,以哲理小说的形式,阐述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他将对爱弥儿的教育按年龄分为四个阶段,主张按照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实际发育状况,实行分阶段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随着生命的开始而开始,从初生至两周岁儿童的教育,应注重体育,使之能够自然发展;两岁至十二岁,智力还主要处于睡眠时期,应着重进行感官教育;十二岁至十五岁,应开展智育,满足他们在理智方面的要求;十五至二十岁,进行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此外,还另辟一卷阐述堪与爱弥儿匹配的同为虚构的理想女性苏菲的教育及爱情教育。
卢梭爱弥儿。推荐。爱诗词网。【作品提要】《爱弥儿》是卢梭系统阐述其教育理论的著作,以虚构的理想教育对象爱弥儿为范本,以哲理小说的形式,阐述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他将对爱弥儿的教育按年龄分为四个阶段,主张按照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实际发育状况,实行分阶段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随着生命的开始而开始,从初生至两周岁儿童的教育,应注重体育,使之能够自然发展;两岁至十二岁,智力还主要处于睡眠时期,应着重进行感官教育;十二岁至十五岁,应开展智育,满足他们在理智方面的要求;十五至二十岁,进行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此外,还另辟一卷阐述堪与爱弥儿匹配的同为虚构的理想女性苏菲的教育及爱情教育。【作品选录】使我倍加为难的是:我是由一个武断一切、不容许任何怀疑的教会养大的,因此,只要否定了一点,就会使我否定其余的一切东西,同时,由于我不能接受那样多荒谬的决断,所以连那些不荒谬的决断我也通通摈弃了。当人们要我完全相信的时候,反而使我什么都不相信,使我不知道怎样办才好。我请教许多哲学家,我阅读他们的著作,我研究他们的各种看法,我发现他们都是很骄傲、武断、自以为是的,即使在他们所谓的怀疑论中,他们也说他们无一不知,说他们不愿意追根究底,说他们要彼此嘲笑;最后这一点,所有的哲学家都是具有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就是他们唯一说得正确的地方。他们得意洋洋地攻击别人,然而他们却没有自卫的能力。如果衡量一下他们所说的道理,他们的道理都是有害于人的;如果问他们赞成哪一个人的说法,每一个人就说他赞成他自己;他们是为了争论才凑合在一起,所以听他们的那一套说法,是不可能解除我的疑惑的。我想,看法之所以如此的千差万别,人的智力不足是第一个原因,其次是由于骄傲的心理。我们没有衡量这个庞大的机器的尺度,我们无法计算它的功能;我们既不知道它最重要的法则,也不知道它最后的目的;我们不了解我们自己,我们不懂得我们的天性和我们的能动的本原;我们连人是一个简单的存在还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也不晓得;我们周围都是一些奥妙莫测的神秘的东西,它们超过了我们所能感知的范围;我们以为我们具有认识它们的智力,然而我们所具有的只不过是想象力。每一个人在走过这想象的世界的时候,都要开辟一条他自认为是平坦的道路,然而没有一个人知道他那条道路是不是能达到目标。我们希望了解一切,寻个究竟。只有一件事情我们不愿意做,那就是:承认我们对无法了解的事情是十分的无知。我们宁可碰碰运气,宁可相信不真实的东西,也不愿意承认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真实的东西。在造物主让我们去争论的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整体中,我们只是一个渺小的分子,所以企图断定它是什么样子和我们同它的关系,完全是妄想。即使哲学家们有发现真理的能力,但他们当中哪一个人对真理又感到过兴趣呢?每一个人都知道他那一套说法并不比别人的说法更有依据,但是每一个人都硬说他的说法是对的,因为那是他自己的。在看出真伪之后,就抛弃自己的荒谬的论点而采纳别人所说的真理,这样的人在他们当中是一个也没有的。哪里找得到一个哲学家能够为了自己的荣誉而不欺骗人类呢?哪里去找在内心深处没有显扬名声的打算的哲学家呢?只要能出人头地,只要能胜过同他相争论的人,他哪里管你真理不真理?最重要的是要跟别人的看法不同。在信仰宗教的人当中,他是无神论者,而在无神论者当中,他又是信仰宗教的人。经过这样的思考之后,我得到的第一个收获是了解到:要把我探讨的对象限制在同我有直接关系的东西,而对其他的一切则应当不闻不问,除了必须知道的事物以外,即使对有些事物有所怀疑,也用不着操我的心。我还了解到,哲学家们不仅没有解除我的不必要的怀疑,反而使那些纠缠在我心中的怀疑成倍地增加,一个也得不到解决。所以我只好去找另外一个导师,我对自己说:“请教内心的光明,它使我所走的歧路不至于像哲学家使我走的歧路多,或者,至少我的错误是我自己的,而且,依照我自己的幻想去做,即使堕落也不会像听信他们的胡言乱语那样堕落得厉害。”于是,我扪心自问地把我出生以来一个接一个地影响过我的种种看法回想了一下,我发现,尽管它们当中没有哪一个是明确到能够直接令人信服的地步,但它们具有或多或少的盖然性,因之我们的内心才对它们表示不同程度的赞成或不赞成。根据这一点,我把所有一切不同的观念做了一个毫无偏见的比较,我发现,第一个最为共通的观念也就是最简单和最合理的观念,只要把它列在最后面,就可以取得大家一致的赞同。所以,我认为世界是由一个有力量和有智慧的意志统治着的,我看见它,或者说我感觉到了它,我是应该知道它的。但是,这个世界是无始无终的呢还是由谁创造的?万物是唯一无二地只有一个本原呢还是有两个或几个本原?它们的性质是怎样的?这些我都不知道,它们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只有在这些知识对我有意义的时候,我才努力去寻求它们;而在此以前,我是不愿意思考什么空洞的问题的,因为它们将扰乱我的心灵,既无助于我的为人,而且还超过了我的理解能力。你始终要记住的是,我不是在传播我的见解,我只是把它陈述出来。不管物质是无始无终的还是创造的,不管它的本原是不是消极的或是根本没有本原,总之整体是一个,而且表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因为我发现这个系统中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安排的,不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在既定的秩序中保存这个整体。这个有思想和能力的存在,这个能自行活动的存在,这个推动宇宙和安排万物的存在,不管它是谁,我都称它为“上帝”。我在这个词中归纳了我所有的“智慧”、“能力”和“意志”这些观念,此外还使它具有“仁慈”这个观念,因为这个观念是前面几种观念的必然的结果;但是,不能够因此就说我对我以这个词称呼的存在知道得很清楚;它躲躲藏藏地不让我的感官和智力发现它,我愈去想它,便愈感到迷惑;我的确知道它是存在的,而且知道它是独立存在的。我知道我的存在是依附于它的存在的,而且就我所知道的一切事物来说,也同样是依附于它的存在的。我在它创造的万物中到处都看见上帝,我觉得它在我的心中,我发现它在我的周围,但是,当我想就它本身来思考它的时候,当我想寻找它在什么地方,想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想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构成的时候,它就逃避我,我迷迷茫茫的心灵便什么也看不到了。由于我深深知道我的能力不足,所以,除非对上帝和我的关系有所感受,使我不能不推论上帝的性质的时候,我是决不论述他的性质的。要推论他的性质,那是很斗胆的事情;一个聪明的人必须如临深渊似地谨慎从事,必须知道他没有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能力,因为,有辱上帝的事情,不是心中不想他,而是把他想象错了。在他的属性中,我发现我可以通过一些属性去设想他的存在,发现了这点之后,我又回头来观察我自己,我要弄清楚我在他所治理、而我也有能力加以研究的事物的秩序中占据什么位置。我发现,由于我属于人类,所以无可争辩地占据第一个位置,因为,由于我具有意志和能够使用实现我的意志的工具,所以我有更多的力量影响我周围的物体,可以随我的便或是利用或是避免它们的活动,而它们当中则没有哪一个能够单单凭身体的冲动就可以不管我愿不愿意都要影响我;同时,由于我具有智慧,所以只有我才能够对一切事物进行考察。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以外,哪一种生物能够认识一切其他的生物,能够估计和预料它们的运动和后果,能够把共同的存在的意识和它自己的存在的意识联在一起呢?如果说只有我才能够把一切事物同我联系起来,那么,又有什么理由笑我认为一切都是为我而做的呢?因此,人的确是他所居住的地球上的主宰;因为,他不仅能驯服一切动物,不仅能通过他的勤劳而布置适合于生存的境界,而且在地球上只有他才知道怎样布置这种境界,只有他才能够通过思索而占有他不能达到的星球。请告诉我,地球上还有什么动物会使用火和观赏太阳。怎么!我既然能观察和认识一切生物和它们的关系,能意识什么叫秩序、美和道德,能思索这个宇宙和摸着那统治这个宇宙的手,能喜爱善良和做善良的行为,我还会把自己看作野兽!卑贱的人啊,是你的糟糕的哲学把你弄得同野兽一个样子,否则,你想败坏自己也是败坏不了的,因为你的天才将揭露你所说的那些原理的荒谬,你仁慈的心将戳穿你所讲的那种教条的虚伪,而且,甚至在你滥用你的才能的时候,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看出你的才能是很优秀的。至于我,我是不支持任何一种说法的;我,一个朴实的人,既不抱狂热的朋党之见,也没有做哪一派人的首领的野心,我对上帝给我安排的位置感到满意;除了上帝之外,我认为再也没有比人类更高级的了;如果要我在各种生物的行列中选择我的位置的话,我除了选择做人以外,还能选择别的吗?有了这个想法,我不仅没有因此就觉得骄傲,反而深深地为之感动;因为这种地位并不是由我选择的,它不能算作是一个尚未生存到世界上来的人的功劳。当我看出我的地位这样优越的时候,怎能不庆幸我自己占有这个光荣的地位,怎能不颂扬那把我安置在这个地位的手呢?自从我这样回顾自己以后,就在我心中对人类的创造者产生了一种感恩和祝福之情,而且,由于有了这种情感,逐使我对慈悲的上帝怀着最崇高的敬意。我崇拜他至高无上的能力,我感激他的恩惠。我不需要别人教我这样崇拜,这是我的天性教我这样做的。我既然爱我自己,难道不自然而然地对保护我们的人表示尊敬,对造福我们的人表示爱戴吗?不过,当我以后为了认识我个人在人类中的地位,而研究人类的各种等级和占据那些等级的人的时候,我怎么又迷惑起来了呢?多么奇怪的景象,我以前见到的秩序在哪里?我发现,大自然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匀称,而人类则是那样的混乱,那样的没有秩序!万物是这样的彼此配合、步调一致,而人类则纷纷扰扰、无有宁时!所有的动物都很快乐,只有它们的君王才是那样的悲惨!啊,智慧呀,你的规律在哪里?啊,上帝呀,你就是这样治理世界的吗?慈爱的神,你的能力用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发现这个地球上充满了罪恶。我亲爱的朋友,你相不相信正是由于这些悲观的看法和明显的矛盾才在我的心灵中形成了我以前一直没有寻找到的关于灵魂的崇高观念?当我思索人的天性的时候,我认为我在人的天性中发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本原,其中一个本原促使人去研究永恒的真理,去爱正义和美德,进入智者怡然沉思的知识的领域;而另一个本原则使人故步自封,受自己的感官的奴役,受欲念的奴役;而欲念是感官的指使者,正是由于它们才妨碍着他接受第一个本原对他的种种启示。当我觉得我受着两种矛盾的运动的牵制和冲击的时候,我便对自己说:“不,人的感受不是单独一方面的;我有意志,我又可以不行使我的意志,我既觉得我受到奴役,同时又觉得我很自由;我知道什么是善,并且喜欢善,然而我又在做恶事;当我听从理智的时候,我便能够积极有为,当我受到欲念的支配的时候,我的行为便消极被动;当我屈服的时候,我最感到痛苦的是,我明知我有抵抗的能力,但是我没有抵抗。”年轻人啊,你要深信不疑地听我的话,因为我始终是诚诚恳恳地说的。如果说良心是偏见的产物,我当然是错了,而公认的是非也就没有的;但是,如果承认爱自己甚于爱一切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倾向,如果承认最基本的正义感是人生而有之的,如果承认这些的话,谁要是再说人是一个简单的生物,那就请他解释一下这些矛盾,他解释清楚了,我就承认只有一种实体。你要注意的是,“实体”这个词我一般是用来指赋有某种原始性质的存在的,不包括任何特殊的和第二性的变异。因此,如果说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原始的性质能够结合成一个存在,我们就应当承认只有一种实体;但如果说有些性质是互相排斥的,那么,有多少种互相排斥的性质,便有多少种不同的实体。这一点,你可以思考一下;至于我,不论洛克怎样说,我只消认识到物质是延伸的和可以分割的,我就可以相信它是不能思想的;如果哪一个哲学家来告诉我说树木有感觉和岩石有思想,不管他的论证多么巧妙,都休想迷惑我,这样的人,我不能不把他看作是一个怀有恶意的诡辩学家,因为他宁可说石头有感觉,也不愿意说人有灵魂。假定有这样一个聋子,因为他的耳朵从来没有听见过声音,便否认声音的存在。我在他眼前放一个弦乐器,再悄悄地用另外一个乐器使它发出谐音,这时候,聋子看见弦在颤动,我对他说:“这是声音在使弦颤动。”“不是,”他回答道,“弦之所以颤动,其原因在于它的本身,所有一切物体都有这种颤动的性质。”“那么,”我又说道,“请你使其他的物体也这样地颤动给我看一看,或者,至少给我解释一下这根弦颤动的原因。”“我做不到;”聋子又回答道,“不过,这是因为我想象不出这根弦是怎样颤动的,我既然是一点点概念都没有,我干吗一定要用你所谓的声音来解释它呢?这无异乎是要我对一件模糊不清的事实,用更加模糊不清的原因去解释。要么你就使我对你所说的声音有所感觉,否则我就要认为它根本不存在。”我愈是对思想和人的心灵的性质进行思考,我便愈是认为唯物主义者的那番理论和这个聋子的理论是相像的。事实上,他们是听不到内在的声音的,这种声音以毫不含糊的语句向他们说道:“机器是根本不会思想的,也没有哪一种运动或外貌能够产生思想;在你的身上有某种东西在力图挣断那些束缚它的纽带:空间是不能做你的尺度的,整个宇宙也不够大,不能容纳你;你的感情,你的欲望,你的焦虑,甚至你的骄傲,都另外有一个本原,这个本原是独立于你觉得把你束缚在其中的狭小的身躯的。”没有哪一种物质的存在其本身是能动的,而我则是能动的。人们徒然地同我争论这一点,因为这是我感觉得到的,这种感觉对我的影响,比同它相斗争的理性对我的影响更强烈,我有一个身体,其他的物体对它发生作用,而它也对其他的物体发生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无可怀疑的;但是我的意志是不受我的感官的影响的,我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我可以屈服也可以战胜,我内心清楚地意识到我什么时候是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什么时候是在完全听从我的欲念的支配。我时刻都有意志的能力,但不一定时刻都有贯彻意志的能力。当我迷惑于各种引诱的时候,我就按照外界事物对我的刺激行事。当我责备我这个弱点的时候,我所服从的是我的意志;我之所以成为奴隶,是由于我的罪恶,我之所以自由,是由于我的良心的忏悔;只有在我自甘堕落,最后阻碍了灵魂的声音战胜肉体的本能倾向的时候,我心中才会消失这种自由的感觉。我只是通过对我自己的意志的认识而了解意志的,至于说智力,我对它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如果你问我是什么原因在决定我的意志,我就要进一步问是什么原因在决定我的判断,因为这两个原因显然是一个;如果你已经明白人在进行判断的时候是主动的,知道他的智力无非就是比较和判断的能力,那么,你就可以懂得我们之所以说他自由,也就是说他具有类似的能力,即由智力中演化出来的能力;他判断正确了,他就选择善;他判断错误了,他就选择恶。那么,是什么原因在决定他的意志呢?是他的判断。是什么原因在决定他的判断呢?是他的智力,是他的判断的能力;决定的原因存在于他的自身。除此以外我就不知道了。当然,我虽然是自由的,但不能自由到竟不希求我自己的幸福,不能自由到竟愿意自己受到损害;不过,即使我这样做,我的自由也在于我只能希求适合于我的东西,或者在没有他人的影响下我估计是适合于我的东西。能不能因为我只能作为我而不能作为另外一个人,便说我不自由呢?一切行动的本原在于一个自由的存在有其意志,除此以外,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解释了。没有意义的词,不是“自由”这个词而是“必然”这个词,要设想某种行为,某种结果,不是由能动的本原产生的,那等于是在设想没有原因的结果,等于是在恶性循环中打圈子。无论是根本就没有原动力的存在,或是一切原动力都没有任何的前因,总之,凡是真正的意志便不能不具有自由。因此,人在他的行动中是自由的,而且在自由行动中是受到一种无形的实体的刺激的,这是我的第三个信条。根据这三个信条,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推论其余,因此,我就不再一一地讲了。既然人是主动的和自由的,他就能按他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一切的自由行为都不能算作是上帝有系统地安排的,不能由上帝替他担负责任。上帝绝不希望人滥用他赋予人的自由去做坏事,但是他并不阻止人去做坏事,其原因或者是由于这样柔弱的人所做的坏事在他看来算不得什么,或者是由于他要阻止的话,就不能不妨碍人的自由,就不能不因为损害人的天性而做出更大的坏事。上帝使人自由,以便使人通过选择而为善弃恶。上帝使人能正确地利用他赋予人的才能而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他对人的力量施加了极其严格的限制,以至即使人滥用他给予的自由也不能扰乱总的秩序。人做了坏事,就自受它的恶果,对世界上的万物并无影响,而且,尽管人类遇到了人所做的坏事,也无碍于它的生存。要是抱怨上帝不禁止人类作恶的话,就等于是抱怨他使人类具有优良的天性,抱怨他使人类具有使其行为高尚的道德,抱怨他使人类具有修持美德的权利。最大的快乐就是对自己感到满足,正是因为应得到这种满足,所以我们才生在这个世界上,才赋有自由,才受到各种欲念的引诱和良心的约束。还要求上帝的力量为我们做些什么呢?他会不会使我们的天性中产生矛盾,会不会奖励那些不能为恶的人去为善呢?怎么!为了防止人变成坏人,难道就要限制他只能按他的本能行事,而且成为一个畜生吗?不,我的灵魂的神灵,我决不责难你按你的形象来创造我的灵魂,使我能像你那样自由、善良和快乐!我们之所以落得这样可怜和邪恶,正是由于滥用了我们的才能。我们的悲伤、我们的忧虑和我们的痛苦,都是由我们自己引起的。精神上的痛苦无可争辩地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身体上的痛苦,要不是因为我们的邪恶使我们感到这种痛苦的话,是算不了一回事情的。大自然之所以使我们感觉到我们的需要,难道不是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吗?身体上的痛苦岂不是机器出了毛病的信号,叫我们更加小心吗?死亡……坏人不是在毒害他们自己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吗?谁愿意始终是这样生活呢?死亡就是解除我们所作的罪恶的良药;大自然不希望我们始终是这样遭受痛苦的。在蒙蒙昧昧朴实无知的状态中生活的人,所遇到的痛苦是多么少啊!他们几乎没有患过什么病,没有起过什么欲念,他们既预料不到也意识不到他们的死亡;当他们意识到死的时候,他们的苦痛将使他们希望死去,这时候,在他们看来死亡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如果我们满足于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对我们的命运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为了寻求一种空想的幸福,结果却使我们遭遇了千百种真正的灾难。谁要是遇到一点点痛苦就不能忍受的话,他准定是要遭到更大的痛苦的。当一个人由于生活没有节制而搞坏他的身体的时候,他就想用医药使他恢复健康;在他所感到的痛苦之外,又加上他所惧怕的痛苦;对死亡加以预料,必然使我们对死亡感到恐怖,从而加速死亡的来临;我们愈想逃避它,我们愈觉得它在我们的身旁;因此,我们这一生是吓死的,而且在死的时候还把我们因违背自然而造成的罪恶归咎于自然。人啊,别再问是谁作的恶了,作恶的人就是你自己。除了你自己所作的和所受的罪恶以外,世间就没有其他的恶事了,而这两种罪恶都来源于你的自身。普遍的灾祸只有在秩序混乱的时候才能发生,我认为万物是有一个毫不紊乱的秩序的。个别的灾祸只存在于遭遇这种恶事的人的感觉里,但人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不是由大自然赐予的,而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常常想到痛苦,不瞻前顾后,他就不会感觉到什么痛苦。只要我们不让我们的罪孽日益发展,只要我们不为非作恶,只要不出自人为,那一切就会好起来的。(李平沤译)【赏析】卢梭构思20载,花费3年时间写成不朽之作《爱弥儿》。小说于1762年出版后即轰动整个法国和西欧,但不到20天即遭禁毁,卢梭本人也因此开始流亡生涯。即使这样,这部小说还是掀起了一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样一部论教育的小说何以在当时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和争议?又何以在后世被教育工作者视为必读之作,为许多文学爱好者视为文学经典呢?如果我们单以现在小说的审美标准来看,《爱弥儿》既没有浪漫主义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也没有现实主义小说复杂多变的人物描写,更没有侦探悬疑小说的悬念设置来吸引读者。它的人物和情节都非常简单。主要人物爱弥儿只是一个虚构人物,一个作者拿来当表达其思想的道具和载体。整部小说情节围绕爱弥尔的成长、教育展开,从出生到青年,分阶段成卷。节选部分出自《爱弥儿》的第四卷《一个萨瓦省的牧师述》。在论述对15—20岁青年进行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篇幅中插入这洋洋万言,乍看上去似乎是误列在《爱弥儿》中的另一完整篇目。其中人物只有牧师一人,对他没有相貌衣着的描写,顶多知道他出身贫苦农家,为逃避体力活而学当牧师,除此之外有关他的信息就少之又少了,我们只能从他自言自语式的反思中找寻蛛丝马迹;情节非常简单——牧师在自言自语,在反思,甚至连对话都很少出现,这也是整篇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情节靠“我”的叙述和很少的对话来连接,绝大多数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哪怕插入了牧师这样一个人物,仍然选择自述。可是人物描写和情节设置的缺陷丝毫不曾掩盖它的光辉,它依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哲理小说,《爱弥儿》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情节结构而意在思想表达。小说的一切元素,都是表达思想的道具和载体。从思想上来看,《一个萨瓦省的牧师述》选段虽是借牧师之口喋喋不休,但实际上句句都富含深意。整个自述部分涵盖了对世界,对上帝,对人,对人与世界,对人与上帝关系的思考,饱含深厚的哲学内蕴,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思想基石。没有它,小说其他部分有关教育的论述就成了无源之水。作者借牧师之口表述了自己的宗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在此之下的教育思想。读懂了这一部分,再理解其他部分就容易得多了。一开始,牧师现身说法批判了武断一切、自以为是的教会和哲学家,并且以怀疑一切的态度开始反思,注重感觉对世界的认识作用,认为要培养人的理性必须先充实人的感觉经验,所以才有小说前面部分强调对儿童的感觉教育;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人也是其中之一,但人高于其他一切物体,因为只有人拥有上帝赋予的自由、理性和良心;认为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人性本善,呼唤发展天性的教育,尊重天赋自由,培养顺应天道、顺应社会发展的人。可以说该选段就是借牧师之口表达作者一系列教育主张背后的深刻哲学思想基石,也正因为性善论和教会宣扬的“原罪”说针锋相对,既然人生而是善的、能动的、自由的,每个人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就可以直接接触上帝,那么何需教会作为中介呢?这种以智慧和情感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宗教里的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对教会的打击可谓釜底抽薪。这些极富远见的思想,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但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无疑是异教邪说,令他们恐惧万分。正因为如此,日内瓦的牧师们宁可与不信教的伏尔泰保持良好的关系,也要把信奉新教的卢梭视为基督教的敌人;也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在世时屡遭驱除,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说的结构安排独得其妙。节选部分是其他部分的思想基础,与其他部分相互呼应,在情节和人物方面还形成了一个对比,互为论证,从而达到了深化主题思想的目的。选段在情节上表现了一个受教会教育毒害的牧师的思想反抗过程,它从反面印证了“我”对爱弥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人物本身也是一个对比,一个是受武断的教会和哲学家毒害的牧师,一个是受天性教育的自然人——爱弥儿。前者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还懂得反思,从而告诫青年人该如何得到应有的教育;后者在“我”的教育下自然快乐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两者互为对比论证,加深了作者教育理念的可信度,强调了破旧立新的必要性。情节上以牧师自述的方式,夹叙夹议,在断断续续中交代牧师的成长过程:长在农村,接受的是教会教育,还存有少许自然天性,在回忆忏悔的过程中深切感受教育方式改革的必要。这从另一个方向论证了“我”对爱弥儿教育的正确性。作者把这一部分安排在青年教育的尾声,而不是在幼儿教育时期,看似独立成章,其实在结构安排上有着很深的用意,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来反思教育,反思当时的社会。借一斑而知全豹,《爱弥儿》无疑不是寻常的教育著作,而是卢梭这位卓越天才为彻底改革时弊而长期苦心焦思的结晶。如果说《爱弥儿》的思想深度注定了它成为教育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的一座丰碑,那么它的艺术魅力注定了它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不说其他,就从语言特色上来看,我们不难感受作者那炙热沸腾的情感,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节选部分出自牧师的自述,言语诚恳,在面对教会和所谓的哲学家时激昂愤慨,或指责怒骂,或尖刻讽刺,毫不妥协掩饰;在面对青年人时又温柔贴心,推心置腹,谆谆教诲,让人感受到自我忏悔为求后来者引以为戒的诚心,牧师开篇就说:“我的孩子,别指望我给你讲什么渊博的学问或是艰深的道理。……我只向你把我心中的朴朴实实的思想陈述出来就行了。……如果我错了,我也错得诚实,因此,只要不因为我错了就说我犯了罪,就可以了。如果你也诚实的话,即使是错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危害。”有谁会忍心拒绝聆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同样的,在整篇小说中,在对待爱弥儿这样一个孤儿时,“我”扮演的也是一个为教育殚精竭虑,牺牲自己的教育者形象。“我”的叙述部分读来情感真挚热烈,感人肺腑,让人时刻感受一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拳拳之心。情之所以动人,也在于这颗真诚热烈的心。而这样极富个性特点的语言情感表达方式,无疑是和作者本人的经历是相关的。在那样一个新旧过渡的时代,作者有感于时代的呼唤,迫切希望破旧革新。他对“回归自然”的提倡,对率性教育的渴望,对封建制度和教会以及一切束缚和妨碍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的反对,都直接化作了一腔热情融入其中。任何一位读者都无可否认:“强于思想,而浓于感情”正是它吸引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卢梭独有的个人魅力。所以,有教育学家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于世,纵使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爱弥儿》是独一无二的,在教育史上是,在文学史上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是,这样一部凝聚生命精华的经典值得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好好研读体会。(包文琦 杨忠闺)
八阵图古诗。推荐。爱诗词网。杜甫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大历元年,头发变白的杜甫漂泊到夔州。这里最能牵动诗人的心肠、令他时时不得平静的,大约无过于三国刘蜀政权君臣所留下的遗迹旧址及有关的文化材料(如记载、传说、祭祠等),为此,诗人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八阵图》即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历来被视为杜诗名篇,但对它的理解也历来意见不一。仅就最后一句而言,仇兆鳌归结出四种说法:以不能灭吴为恨;以先主之征吴为恨;不能制主上东行而自以为恨;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为恨(《杜诗详注》卷十五),看来“遗恨”是全诗的关键。现在还是从全诗说起。八阵图是诸葛亮一生军事才能杰作之一。据载其址在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聚细石为之,大概因其用八卦之理而得名。夏天阵图为江水淹没,但冬天水退后又依然如故。因此,杜甫咏八阵图实际就是在咏诸葛亮。诗的大意是说:诸葛亮的功绩大概就在于成三分天下之势,八阵图因为诸葛亮而更有名同时它也使他更加享誉古今。江水奔腾不歇而阵石却依然不动,诸葛亮可能还在为吞并吴国之失而抱恨九泉。全诗表达的是一种沉重的历史和人生的遗憾之情及无奈之感。首句用一“盖”字,表明并非定论,也许并不是杜甫内心真正的评定。在杜甫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是极其高大而光辉的。依孔明的才能品德所当成就的功业,远不是“三分国”所能尽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评论孔明时,只能称道他的“三分国”;八阵图固然有名,人们一看到它就难免要对孔明赞叹一番,但八阵图对孔明来说又算什么呢?更何况它最终并没能帮助孔明实现其理想。江水奔流,阵石依旧,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位历史伟人的人生“遗恨”。是的,孔明的遗恨实在不止于一端。参照杜甫其他作品,我以为此诗中的“遗恨”起码应该有如下含义:以孔明之德才,为王佐成就一统天下尚绰绰有余(所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是也。),其实孔明何尝不欲成就王霸之业?无奈“运移汉祚终难复”,不得已而退守“三分”之志,时运不济,乃为仁人志士之最大遗恨,此其一;刘蜀君臣,原有据蜀望吴进而一统天下之意,但最终反为吴所败,刘备愤懑而死,“三分”之势也不能守,此为诸葛亮又一遗恨也,此其二;诸葛亮为刘蜀鞠躬尽瘁,但是君臣之间并非尽如人意。刘备先是擅自征吴(依东坡说),后又托孤嘱之以“不才自取”,至使孔明以“死而后已”相许。无论就国势还是人事上说,孔明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之意,“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此又一遗恨也,此其三;以孔明之才志,盛年不能成其大业,晚岁不能归隐南阳(“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终于死于军旅,此又一遗恨也,此其四;杜甫不仅以孔明为楷模,而且以王佐之才自许。如今人老头白,眼见江流不息,人事如此,于是满怀怅恨,见于诗中,此其五。而所有这些,又都是古代大志大才之士生不逢时,遇不得人,最后是蹉跎抑郁终生,到晚年反顾从前,一切都成为过去……的共同“遗恨”,这正是本诗感人力量的关键所在。这首诗融凭吊古迹与咏史抒怀为一体,看去是写古迹,实际是写人,在写人中寄托自己的认识、评价、怀抱和人生感慨。因此,浮现在读者眼前的,与其说是满怀遗恨的诸葛亮形象,倒不如说是怀才不遇一生坎坷的晚年的杜甫形象,或者说这两个形象已经有机地叠映在一起,不分彼此了。诗人以“三分国”、“八阵图”、“江流”“石”、“吞吴”等形象入诗,使得作品不仅气象开阔,声势宏伟,激情壮烈,而且具有足够的历史感和空间感,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秋阴不散霜飞晚。推荐。爱诗词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出处】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译注】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落霜较晚,所以到了深秋还留得一池凋残的荷叶,可让我听到雨打枯叶的声音。霜飞晚:霜期来得晚。【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秋风冷雨中枯荷的凄美景致。[例]到了秋冬时分,我再去公园探看时,那碧荷红莲的美景,竟已幻化成了一池枯枝败叶,委弃在泥淖中。在秋风中孤寂地摇曳的枯荷瑟瑟作响,宛如潇潇秋雨淅沥。我想起李义山两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凄清悲凉之极。(陈丹晨《〈枯荷听雨〉后记》)
《见闻录》简介|鉴赏
志怪小说集。四卷一百二十三条。清徐岳撰。徐字秀方,其生卒年不详。今有康熙刊本、乾隆十七年六德堂刊本,说铃本和潜园集录本。大德堂刊本封面中央大字题《说部精华广见闻录》。
见闻录。推荐。爱诗词网。《见闻录》简介|鉴赏志怪小说集。四卷一百二十三条。清徐岳撰。徐字秀方,其生卒年不详。今有康熙刊本、乾隆十七年六德堂刊本,说铃本和潜园集录本。大德堂刊本封面中央大字题《说部精华广见闻录》。是书叙海内奇闻,多关灵怪事。如《鲁仙》条记人之异能,《犀玉》条写珠宝主人之吉凶,《发墓》条记发古墓得活人事。谈人说鬼,曲喻现实。其中《妖狐》一条写人与白狐相恋的故事,读来感人:中州吕端生者,挟丝桐游江陵,尝与诸武弁猎饮于章台,俱大醉,委之而去,卧老梅树下。夜半月色如昼,酒亦少醒,欲往前寻宿。有素衣妇冉冉而至,曰:‘妾家距此不远,如不鄙夷,幸惠临少叙款曲。’生领略之,至其舍。屋宇帷帐甚雅洁,遂留连数日,情意既洽,至于忘归。生问其姓氏,良人何往。云姓胡为虎所伤,自豫徙此,实鲜戚属,感君风雅,愿托终身。生于是赁居,托言娶妇,载以俱归,宾客称贺,杂沓应接。裕如居亘,中馈女红,事事可人。然自此多疾,日觉羸瘠。有僧见之曰:‘君所遇兽属之妖也,若不舍之,有性命之虞。宜亟往湖南避之。’生从其言,挈囊登舟,妇追奔及江,见舟已发,哀号痛詈。生投长沙友人以处,自是渐安。越三载,荆之贵人召之。于是整棹来,方登渚宫之浒,而妇已先在,喜形于色。仍与同归,不数月,生疾复作,仅存一息,退僧治之。问始遇之处,至梅树下作法,妇踉跄奔去,命矢射之,应弦而毙,一白狐也。这则故事与《异林》中的神鬼相恋的故事一脉相承,但叙述的更完整、更动人。小说中并未刻画“妖狐”如何美貌,而是着重表现了她对吕端生的一往深情。当有僧人告诫吕氏“宜亟往湖南避之”,吕氏不辞而别,妇闻知后“追奔及江,见舟已发,哀号痛詈”,其感伤处令人同情。尤其吕氏避居长沙三年后重归,“而妇已先在”迎接,使这一形象产生了更加感人艺术魅力。这是一个人与“妖狐”相恋的故事,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妇女遭弃的悲惨命运。《见闻录》继承了我国志怪小说的传统写法,但更注重借鬼神故事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很值得注意。
爱人者人恒爱之。推荐。爱诗词网。【名句】爱人①者,人恒②爱之;敬人③者,人恒敬之。【注释】①爱人:爱别人。②恒:恒久,经常。③敬人:尊敬别人。【释义】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爱他;尊敬别人,别人也会经常尊敬他。【点评】我爱人人,人人爱我,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参考文献《孟子·离娄下》
福兮祸兮。推荐。爱诗词网。《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11)。不自见,故明(12);不自是(13),故彰;不自伐(14),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15)。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16)。(二十二章)上士(17)闻道,勤(18)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19);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20)。故建言(21)有之:明道若昧(22),进道若退,夷(23)道若颣(24),上德若谷(25),大白若辱(26),广德若不足,建(27)德若偷(28),质真(29)若渝(30),大方无隅(31),大器(32)晚成,大音希(33)声,大象(34)无形。道隐无名(35)。夫唯道,善贷且成(36)。(四十一章)祸兮,福之所倚(37);福兮,祸之所伏(38)。孰知其极(39)?其无正(40)。正复为奇(41),善复为妖(42)。人之迷,其日固久(43)。是以圣人方(44)而不割(45),廉(46)而不刿(47),直而不肆(48),光而不耀(49)。(五十八章)其安(50)易持(51),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52),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5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六十四章)天之道(54),其犹张弓(55)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56),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57)国之垢(58),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59),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注释】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确定语气。形:这里指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通“呈”,呈现。音声:乐器奏出来的声音和人唱出来的声音。曲则全:委曲反而能保全。枉则直:弯曲反而能伸直。敝:破旧,坏。执一:守身,洁身自爱。执,坚守。一,指自身。(11)式:标准,表率。(12)不自见,故明:不自我表现,反而更能显出自己。(13)是:正确。这里是认为正确的意思。(14)伐:与下面的“矜”都是夸耀的意思。(15)长(zhǎng):长进。(16)诚全而归之:意思是,如果能够按照古语去做,那么,保全自身的效验确实就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之,指这样做的人。(17)士:在先秦原为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后来游离出来成为有知识有技艺的人,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老子把这些人按照对“道”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分为上、中、下三等。(18)勤:努力,尽心尽力。(19)若存若亡:指将信将疑,迷惑不解。(20)不笑不足以为道: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意思是,因为“道”和具体的事物不同,它微妙难识,隐藏在现象背后,因而总是被一些浅薄的人嘲笑。(21)建言:立言,也就是著书立说。这里泛指老子之前的古书。(22)昧:暗。(23)夷:平。(24)颣(lèi):丝线上的疙瘩。这里是不平的意思。(25)上德若谷:高尚的德像凹下的山谷。(26)辱:污垢。(27)建:通“健”,刚健。(28)偷:苟且,懈怠,松懈疲弱。(29)质真:纯真的德。质,诚信。真,即“德”。(30)渝:改变。这里有背弃的意思。(31)隅:角。(32)大器:指大用之才,全才。器,才能。(33)希:通“稀”,少,这里指声音很小。(34)象:形象。(35)道隐无名:大道就像大音、大象一样,无声无形,就好像隐藏起来了,所以人的感官无法把握它,因此也无法给它命名。隐,隐藏。名,名称。(36)善贷且成: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贷,施与。成,成就,成全。(37)倚:依靠。(38)伏:隐伏。(39)极:终极,究竟。(40)无正:没有定准。正,准则。(41)奇(jī):邪。(42)妖:不善,恶。(43)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对于正邪、善恶可以相互转化的迷惑已经很久了。(44)方:方正。(45)割:伤。(46)廉:棱角。(47)刿:刺伤,划伤。(48)肆:放纵自己,侵犯别人。(49)耀:炫耀。(50)安:安定,稳定。(51)持:保持。(52)泮(pàn):融解,消解。(53)累土:一筐土。累,通“蔂”,装土的筐子。(54)天之道:自然的规律。(55)张弓:给弓上弦。(56)胜:超过。(57)受:承受。(58)垢:通“诟”,耻辱。(59)不祥,灾祸。【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顺。(二章)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所以,“圣人”坚守“道”,并把它作为行事的准则和天下的表率。不自我显示,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有长进。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等话,哪里能是假话呢?它实实在在是能够做到的。(二十二章)上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努力实施;中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有时相信,有时怀疑;下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来通常有这样的说法:明显的“道”,好像很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最洁白的好像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诚实的“德”,好像背弃;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最重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完成;最大的乐声听起来反而少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道”隐微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而且成就万物。(四十一章)灾祸啊,幸福正依傍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也正隐藏在它之中。谁知道它们的终极?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可能随时转变为邪,善可能随时转变为恶。人们对此迷惑不解,已经有很长的时日了。所以有“道”的圣人方正但不伤人,锐利但不至于把人刺伤,直率却不至于冲撞冒犯别人,明亮但不显得刺眼。(五十八章)事物稳定时就容易掌握,事物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打主意;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还微小时容易打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时就把它治理好。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土开始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如果在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事情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六十四章)自然的法则,岂不像弓拉开了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拈起来一点;弦长有多余的,就加以减少,不足的则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则,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法则,就不是这样了,它是剥夺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如此。(七十七章)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能够遵循它。因此有“道”的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这才能叫做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难,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却像是反面的话一样。(七十八章)
卷土重来未可知。推荐。爱诗词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处】唐·杜牧《题乌江亭》【译注】江东的后生中有很多才士俊杰,卷土重来也说不定呢!江东:古称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史记·项羽本纪》说,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至乌江,乌江亭长要他渡江,重整旗鼓。项羽不肯,以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不因挫折失败而灰心丧气,要东山再起。亦用于贬义,形容坏人或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灭亡,欲再作垂死挣扎。[例1]踏尽失败之险,便有成功之途。“江东才子多英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失败中奋起,在失败中追求,在失败中探索,是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特质。(金志华等《青年人生哲学》)[例2]唐代的杜牧写过一首吊项羽的诗,说什么:“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无非是白日做梦。但是虽无卷土重来之力,未必无卷土重来之心,世界上被打倒了的东西,真的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吗?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冯英子《所为何来》)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
桂枝香 金陵怀古。推荐。爱诗词网。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题解】《桂枝香》,词牌名,一百零一字。前后片各五仄韵,宜用入声韵。前后片第二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金陵怀古,是于治平四年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时所作。词中流露出作者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置两宋名家之中,无半点愧色。【注释】1.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2.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3.澄江:清澈的长江。4.练:白色的绢。5.簇:丛聚。6.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7.星河,指长江。8.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9.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10.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却仍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11.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12.漫嗟:空叹。13.商女:歌女。14.《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串译】登上高楼凭栏远眺,故乡金陵正是一派晚秋气象,天气刚刚开始肃潇。千里奔流的长江好像一条澄澈白链,青翠的山峰峻峭得犹如一束束箭镞。江中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迎着西风飘拂的酒旗斜矗在岸上。涂满色彩的画船出没在稀淡云烟里,江洲上的白鹭时停时飞,这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以将它画足。回想往日,奢华的生活无休无止地互相竟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大概就是如此,无须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在放声歌唱《后庭》遗曲。【赏读提示】上片的诵读应具备写景和构图能力,由“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鹭起”等语词,由点到面结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从开句“登临送目”至“星河鹭起”一路走下来,都似在“描”,描金陵之繁盛,描金陵之豪奢,语言和情绪尽量夸饰无妨。但是无论怎样描画,其结果都是“画图难足”,至此略带遗憾地婉转一收作结。下片则通过“念往昔,千古凭高对此,六朝旧事如流水”怀古感今,揭露六朝统治者“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注意“叹”“悲”“嗟”“寒烟”“衰草”等语词都是有生命的,运用得好可将胸中的情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全词唯一人的活动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时时犹唱《后庭》曲。结句的表达必须以哀伤的语调将情绪推向极致。这首词语言苍劲,意境开阔,摆脱了当时绮靡词风的影响,一扫五代旧习,有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隐喻现实,寄兴遥深,所以被推为金陵怀古词的绝唱。此词三、四、五、六、七字句掺杂,断句应以四字句为主,其中五、六、七字句可拆分向四字句靠拢,听起来有无限的顿挫之美。【断句顿挫建议】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投我以木瓜。推荐。爱诗词网。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ū)。匪(fēi)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jiǔ)。匪报也,永以为好也。【题解】《木瓜》一共三章,每章四句。字句比较好懂,从字面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注释】1.木爪:落叶灌木,果似小爪。古代有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信物的风俗。2.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3.匪:同“非”。4.报:报答。5.琼:泛指美玉。琚:佩玉。琼琚:美玉美石之通称,饰物。后边的“琼玖”“琼瑶”同此。6.好:爱。7.木桃:桃子。8.木李:李子。为了和前面的木瓜相对衬,所以都加上“木”字。9.瑶:美玉或美石。10.玖:浅黑色玉石。【串译】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赏读提示】这首诗是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这首诗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甭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本草纲目》考证也基本同属一种植物,大致如同橘、柑、橙之间的差异。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东西的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所以说“匪报也”。实际上,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后边的诗句采用了与第一节完全相同的句式和格式,只有男女之间互赠的信物有所变化,只要你送我东西,我必要送给你更昂贵的东西,从形式上看只不过是第一节的反复出现,叠章易字,而从程度上看则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这也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诵读时应善于借助这一形式上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咏唱特点,造成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作为三段体的结尾句,重复了三次,若想强化这种“投桃报李”的效果和境界,在第三个“好”字上应该加重语气和语势,拉甩开来,大胆地用语气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