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
修身 《荀子》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

元稹《会真记》

恹恹瘦损,最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退,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栏杆,目断行云。

()

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罗马和北非迦太基两个奴隶制国家为争夺西部地中海的霸权所进行的战争,先后延续一个世纪之久。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而迦太基又为腓尼基人所建,故史称这场战争为“布匿战争”。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初,罗马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成为意大利的主人。但这并没有满足罗马奴隶主的胃口,更大的贪欲使他们踏上向地中海世界侵略扩张的道路。在罗马向西部地中海扩张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强敌和竞争者是迦太基。据传统的说法,迦太基(今突尼斯境内)是公元前九世纪后期腓尼基城市推罗建立的殖民地,因据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地,以及广泛的海上贸易,到公元前六世纪迦太基已经领有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尼亚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的西部,成为西部地中海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当罗马把侵略的矛头指向西部地中海时,两个强国之间必然发生冲突,展开一场生死决战。这场战争先后进行三次: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是因为争夺西西里岛引起的,其导火线是所谓“墨西那事件”。叙拉古(希腊人在西西里岛建立的城市)雇佣兵中的一批意大利人,强占了西西里东北的墨西那,遭到叙拉古僭主海龙二世攻击。意大利人分成两派,分别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迦太基抢先击败叙拉古,并遣军进驻墨西那。罗马统治集团经过权衡之后,派兵应援,进军西西里岛,遂即战争爆发。战争之初,罗马取得较大胜利,占领了西西里岛西南沿海城市阿格里根特。但是,由于迦太基拥有强大海军,意大利沿岸亦受到迦太基舰船的袭击。罗马人为战胜迦太基,迅即建造二百二十只战船,并在船头装有“接舷小吊桥”,当敌船接近时可把吊桥搭在敌船的甲板上,以发挥其在陆地作战之长,弥补海战经验不足之短。公元前260年,在西西里北部米里海角战斗中,罗马获得了海战的胜利。公元前256年,罗马派遣军队远征非洲,企图消灭迦太基。虽然罗马起初获得胜利,但后来却遭到惨败,执政官勒究拉斯被俘。罗马人不甘心败北,倾力造舰二百只。公元前241年,罗马人战胜了迦太基的海军。迦太基被迫求和,第一次布匿战争就此结束。罗马获得大量赔款和西西里岛及其与意大利之间所有岛屿。战败的迦太基并不想就此把它在西部地中海的势力让给罗马。因此它遣军侵入西班牙,利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作反击罗马的准备。到汉尼拔掌握军权时,迦太基人认为已经具备了同罗马人进行再较量的条件。公元前219年,汉尼拔攻占了不愿归附迦太基的萨贡托城,罗马出面于涉,并以战争相威胁,于是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战争伊始,迦太基军队统帅汉尼拔,率九万步兵,一千二百骑兵和三十七头战象,由西班牙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打破了罗马人想把战争局限在西班牙和北非,避免在意大利本土的作战计划,使罗马人处于被动地位。公元前217年,在特拉西美诺湖附近,汉尼拔大败罗马,罗马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执政官阵亡。公元前216年,罗马征集八万军队,与汉尼拔会战于坎尼。汉尼拔采用两翼包抄的巧妙战术,使罗马军陷于重围,结果使罗马军几乎全部被歼,创造了古代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但是,汉尼拔的这些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罗马的军事力量,使罗马一败涂地。相反,由于他孤悬敌境,给养、兵源都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战斗力逐渐削弱。公元前204年,罗马军队在逝太基附近登陆。汉尼拔被本国政府急令召回。公元前202年,双方在迦太基的扎玛附近发生决定性的会战,汉尼拔战败。次年,迦太基被迫求和。根据和约,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赔款一万塔兰特,不经罗马允许,迦太基不得对外进行战争。第一、第二次布匿战争,双方都是为了争夺西部地中海的霸权,因此都是非正义的。半个世纪之后,迦太基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罗马统治者深恐迦太基的强盛,会导致军事上的东山再起,因此又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年)。公元前149年,罗马侵略军在非洲登陆,迦太基人为保卫祖国奋起抗战,全城人民同仇敌忾,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第三年,迦太基城内发生饥馑,在力尽粮绝的情况下,被罗马攻陷。劫余的居民被卖为奴隶,迦太基城被罗马军团付之一炬,夷为平地。迦太基地区被罗马划为“阿非利加”省。

()

《先秦散文·韩非子·五蠹》原文鉴赏

上古之世

()

唐·贺知章

()

从1838年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一百零三天,史称百日维新。光绪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召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许其专折奏事。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以其专折奏事的特殊待遇,提出一系列新政建议。在政治方面,要求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开制度民政之局,拔天下通达之才,大誓群臣以雪国耻。”在经济方面,要求振兴商务、农务、工业、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化教育方面,要求废八股,兴学校,办报馆,以培养新式人才。在军事方面,要求裁旧军,练新军,数顿国防,挽救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一百余道改革的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农工商总局、铁路局、矿务局,各省设商务局,提倡各种商办企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编制予、决算等;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专门学堂,将书院淫祠改为新式学校,各省设中、小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翻译新书,派人出国留学;军事方面,各军一律改练洋操,改刀矛为新式洋枪,筹建海军,扩大水师学堂,培养海军人才,以及地方力行保甲等;政治方面,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学会,准许臣民百姓上书言事,裁撤闲散重选机构及广东、湖北、云南三省巡抚,澄清吏治,提倡廉正作风,准许旗人自谋生计等等。至于康有为列为“变政”大端的“立制度局以议宪法”,以及“请开懋勤殿以议制度”,由于受到顽固派的阻挠,未能提出或提出而未及实行,政变发生,百日维新就天折了。总之,新政的范围很广泛,对一些旧制度进行了勇敢的改革,对一些新制度的推行也相当激进。所有这些,都旨在使资产阶级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毫无疑问,在当时的中国,这是进步的。可参看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

在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面对法西斯战争威胁所采取的妥协、姑息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绥靖政策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法实力不断衰落,又遭到1929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政局动荡不安,工人运动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都使英、法在国际政治中处于软弱的地位;经过第一次大战,英、法已得到较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目前无力扩张,力求保住既得利益,大体上维持现状;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害怕战争及和平麻痹思想严重,英、法也担心战争会搞乱世界市场,影响财政来源;英、法军事准备较差,与法西斯国家的军备差距日益扩大,不想同法西斯德、日、意直接交锋;存在着对社会主义苏联的疑虑和对世界革命运动的恐惧感。因而,英、法等国绥靖主义思潮泛滥,面对法西斯国家咄咄逼人的攻势,它们采取守势,一再迁就、退让,甚至不惜放弃某些战略地带,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妥协求和平,以让步避战争,从而出现了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英、法维护霸权地位的一种反动政策,归根结底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种手段。

绥靖政策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931-1938年间,可通称为“不干涉政策”,其特点在于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表现了既争斗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面态度。从西方国家在日侵华、意侵埃、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等三次战争中的表现可见其特点。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侵略中国东北,这是法西斯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个重大行动,它公开破坏了九国公约,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美国于1932年1月7日发表国务卿史汀生的照会,声明不承认日本破坏国际条约、侵占中国东北的合法性,此即“不承认主义”或“史汀生主义”。国际联盟随即表示支持“不承认主义”。国联经过调查以后于1933年2月24日通过李顿报告书,一方面宣布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是非法的侵略行为,不承认伪“满洲国”,要求日本从东北撤军,恢复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另一方面却不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并建议在东北实行在外国监督下的“自治”,承认日本的特殊利益。日本加以拒绝,并于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国联。意大利于1935年10月3日侵略埃塞俄比亚,直接威胁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利益。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实行经济和财政制裁。但是这种制裁很不彻底,一是禁运不包括意大利最急需的石油、钢铁、煤炭等战略原料;二是英国拒绝封锁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使得意大利的军事补给线畅通无阻。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以后,英、法、德、意、苏等二十七国于9月签订不干涉协定,成立不干涉委员会,对内战双方进行封锁。德、意从一开始就全面援助西班牙叛军,而且派出大批军队进行武装干涉。但是,德、意破坏不干涉原则的行动并没有受到任何制裁,实际上使西班牙共和国遭到封锁而处于不利地位。1938年9月,英、法勾结德、意出卖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绥靖政策发展的顶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步步退让,不仅没能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带来世界和平,反而姑息养奸,助长了法西斯的扩张野心,破坏了集体安全制度的建立,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毛泽东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文献之一。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

这个讲演着重揭露了党内文风不纯的问题,指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宣传工具,也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藏身之地。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它的产生是“五四”时期革命文风的反动,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讲演历数并批判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开来,祸国殃民。文中强调,“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提出“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要求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号召深入实际,下决心跟老百姓学习。讲演分析了党八股的危害,指出它和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一样,会导致“窒息革命精神”、“害党害国”的恶果。因此,“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

《拔剑四顾心茫然》出自哪里,《拔剑四顾心茫然》什么意思,《拔剑四顾心茫然》原文出处,《拔剑四顾心茫然》赏析。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名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原文与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愚人集牛乳喻

【原文】

()

兵车行

杜甫

()

袁山松:宜都记(节选)

袁山松

()

《亦狂亦侠亦温文》出自哪里,《亦狂亦侠亦温文》什么意思,《亦狂亦侠亦温文》原文出处,《亦狂亦侠亦温文》赏析。

()

柳永

柳永(987~1053),本名三变,字耆卿,一字景庄,祖籍崇安(今属福建)。因排行之故,世称“柳七”。宋仁宗时中进士,官封屯田员外郎,所以又称“柳屯田”。他常年流连于青楼市井,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又因为通晓音律,熟悉民间音乐,新创了很多慢词长调,拓宽了词的题材,堪称北宋专力作词的第一人。他的词清新直白,哀怨委婉,长于铺陈。著有《乐章集》,词有二百余首流传后世。

()

于谦·石灰吟

于谦(1398—1457),钱塘人。1448年,蒙古族瓦剌部南侵中原,英宗轻率迎战,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蒙古军进逼北京。国难当头,作者挺身而出,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并击溃蒙军,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将其杀害。

()

《诗经·邶风》

名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名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时候,蜀国出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智慧超群,神机妙算,为蜀国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秋后代的表率。

()

诗体小说,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作品描写青年贵族奥涅金厌倦了闲逸的上流社会生活,趁继承叔父的遗产之机,从京城来到乡下,结识了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青年贵族连斯基,并通过他认识了女地主拉林娜一家。拉林娜的长女达吉亚娜钟情于奥涅金,在给他的信中倾诉了自己的爱情,但遭到拒绝。在一次舞会上,奥涅金故意向拉林娜的小女儿奥丽加调情,因此激怒了从小爱上奥丽加的连斯基,两人进行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开枪打死连斯基后,怀着悔恨的心情外出漫游。几年后他重返彼得堡上流社会,与达吉雅娜邂逅相遇,突然对她产生了狂热的爱情,但达吉雅娜已嫁给一个老将军,为了忠实于丈夫,她拒绝了奥涅金的要求。作品围绕以上的基本情节冲突,广泛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生活的状况,提出了当时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贵族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主人公奥涅金具有复杂的矛盾性格。他一方面厌恶生活于其中的贵族社会的庸俗和欺骗;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贵族生活的圈子,无力为改变现状而积极行动。一方面渴望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脱离人民,找不到出路。他经常处于内心的矛盾痛苦中,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冷漠,只能借助怪僻的动机和行为,寻求精神刺激,以发泄心中的郁闷,最终成了一个对社会不能产生积极影响的“多余人”。奥涅金的内心冲突和矛盾,体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徬徨苦闷的精神特征和怀疑主义气质,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他作为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标志着一个文学新时期的到来。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体现着诗人的道德理想。她虽然是一个贵族小姐,但内心日益增长着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渴求,言行坦诚,情感真挚,这一切既和上流社会虚伪、庸俗的风气相对照,也同奥涅金的禀性迥然不同,她具有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坚韧克制等特点。《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整部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严谨的结构中穿插了大量的抒情或旁白,给人以亲切雅致的艺术情趣。语言优美,诗句流畅,韵律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原文与赏析

孟子曰:“有大人

()
()

《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

《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其他(花、草、树)》类的诗句。

()
颜氏家训·勉学(节选) 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

流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