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国殇。推荐。爱诗词网。楚辞《屈原九歌·国殇》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②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③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④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⑤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⑥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⑦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⑧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⑨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⑩【注释】①殇:未成年而死称“殇”,出门在外而死也称“殇”。此处指为国家牺牲。本篇是《九歌》第十篇。描写壮烈的战争场面,歌颂爱国精神,鼓舞士气,是一篇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②吴戈:吴国以铸造兵器著称,此处指精良兵器。犀甲:以犀牛皮做成的铠甲。此处亦是喻甲的坚固。毂(gu古):车轴突出轮外的部分。错毂:指战车相迫,轮毂交错。接:相遇。③交坠:指流矢相对坠落。④凌:侵犯。躐(lie猎):践踏。行:行列。殪(音yi亿):死。刃伤:被兵刃所伤。⑤霾:借作“埋”,此处指车轮深陷。絷:绊住。援:拿起。玉枹(fu府):嵌玉为饰的鼓槌。枹,与“桴”同。⑥坠:降落。天时坠,犹言天时昏暗欲倾坠。坠,亦作“怼”。威灵:威力之神。严:残酷。⑦忽:借作“伆”,荒远。此处指原野荒渺萧索。超:借作“迢”,遥远。⑧惩:受创伤。此处指屈服。⑨诚:的确。武:武功,指战斗能力。⑩神:精神。灵:显灵。此句指精神不泯。毅:果敢不屈。鬼雄:鬼中雄杰。【译文】身披坚韧的犀甲,手持锋利的吴戈,这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无数战车的车轴犬牙相错。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敌军冲过来了,冲过了我军的阵地,疯狂的铁蹄,践踏着我军的列行。一辆战车的左马已死,右马也被刀刃刺伤。两只车轮深陷入土地,四匹战马已绊绕在一起。拿起鼓槌呵!将战鼓擂响,天昏地暗呵!日月无光。伏尸遍野呵!全部阵亡。壮士从军呵!一去不复还,渺茫的原野呵!路遥远。佩带长剑呵挟秦弓,首与身离呵心不可惩。果然是武力神勇,壮志刚强呵不可欺凌。身已死呵化神灵,魂魄也要为鬼雄。(王洪译)【集评】汉·王逸:“谓死于国事者。《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楚辞章句》卷二)清·蒋骥:“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其曰‘天时怼兮威灵怒’,著衂兵之非偶然也。呜呼!其旨微矣。”(《山带阁注楚辞》卷二)清·林云铭:“怀王时,秦败屈匄,复败唐昧,又杀景缺,大约战士多死于秦。其中亦未必悉由力斗。然《檀弓》谓死而不吊者三,畏居一焉。《庄子》曰:战而死者,葬不以翣。皆以无勇为耻也。故三闾先叙其方战而勇,既死而武,死后而毅。极力描写,不但以慰死魂,亦以作士气、张国威也。”(《楚辞灯》卷二)今·姜亮夫:“今则以愍告巫咸以诅楚,则必楚人恃巫咸威灵,以诅秦兵,当即汉人所传怀王祀神诅秦兵之言之义。且其事必极能鼓舞楚民,使其任冲锋陷阵之勇,即《九歌·国殇》之所咏也。”(《重订屈原赋校注》卷二)【总案】这是《九歌》中唯一不含恋情的作品。它一改屈原作品中那种怀瑾握瑜、沉郁自高的风格特征,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悲壮场面。正是在这种惨绝人寰的氛围中,孕育了诗人热烈地礼赞,透出一种崇高壮烈的阳刚之美,犹如壮士出征前的一杯酒,能顿时激起血性男儿视死如归、舍身报国的热情。所以,它不但是一首真正的挽歌,更是一道真正的誓师令。作者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崇高的爱国精神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借助于形象加以升华,使之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诗人个性特征的丰富内涵。(鲍芜)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推荐。爱诗词网。99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溯源】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释义】雕刻一件物品,不因雕琢的难度大而放弃。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故事】楚国有两个人,一个人叫子虚,另一个人叫乌有。他们居住在一个村子里,不仅是邻居,还是朋友。有一天,子虚看见乌有蹲在河岸边望着泥地发呆,就走过去问乌有:“你在看什么呢?”乌有说:“看蚯蚓和蚂蚁。”子虚问:“蚯蚓和蚂蚁有什么好看的?”乌有说:“蚯蚓和蚂蚁的确没什么好看的,但有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所以才过来看看,想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子虚问:“那你想要搞清楚什么呢?”乌有说:“你看,蚂蚁身体很小,力气却非常大,它们居然能挖出比自身大许多的蚁穴,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虚说:“嗨,这都不明白。蚂蚁虽小,力气也并不大,但他们就是坚持了一刻不停地挖,日复一日,最终挖出了洞穴。”乌有说:“蚯蚓又是怎么回事呢?它们既没有利爪去刨,又没有利齿去啃,它们连手脚都没有,却也能在这坚硬的地底下钻来钻去,他们又是靠什么挖洞,靠什么凿穿泥土的呢?”子虚回答说:“蚯蚓虽没有利爪和利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出入地底,它们打洞觅食的秘诀和蚂蚁一样,在于坚持在于锲而不舍。”乌有听完子虚的话,若有所思地说:“我现在明白了,原来是锲而不舍的精神让蚯蚓、蚂蚁这样微小身躯的虫子变得强大了。”【智慧语林】屋檐下石头上一个个小洞的形成,是被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水滴滴穿的;铁杵经过一次次的磨砺,日久天长,勤磨不辍,最终会变成纤细灵巧的银针。水滴可以穿石,铁杵可以磨针!朝着一定的目标走去是“坚”,一鼓作气途中绝不停止是“持”,绝不放弃、永不言败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坚持”。成功除了坚持到底外,绝对没有任何捷径。有时候,梦想只是一粒种子,只有持之以恒,勇于奋斗,才能破土而出成为参天大树;有时候,梦想只是一颗石子,只有坚持不懈,肯于付出,才能成为一块美玉;有时候,梦想只是一只虫茧,只有坚持不懈,勇于拼搏,才能破茧成蝶。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见“绿化树”条)内容概要章永璘再次遭劳教后,试图以货真价实的筋肉劳作换取遗忘的快乐,但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当他精疲力尽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我纠缠仍然无止无休;更为难堪的是他无法挖去心中的恶魔:情欲,赤裸裸的如火如荼的情欲。在一个曾经长久地消失了异性气息的环境里,章永璘的经历及其所受过的全部教育把他迅速推入了性的苦闷之中。当他继续沿着自己荒诞不经的想象走向对异性的怀想与憧憬中时,偶然的机遇,使他撞见了一个正在野浴的女人。面对着近在咫尺、富有青春活力富有刺激感的陌生的女性胴体,章永璘一时间茫然不知所措。相反,女人却很镇静,她微笑着望着章永璘,对自己的赤裸不加丝毫掩饰。这使章永璘惊恐万分同时又迷惑不解,最后,他终于无力进行这场可怕而尴尬的对峙,仓皇地逃离了现场。但是,章永璘并不甘心这种“失败”的结局,更不甘心那双美丽的眼睛从此便从他的生活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他想探明究竟并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缘。章永璘知道,那个女人是一名女劳改犯,跟随女劳改大队来章永璘所在的水管组帮助除草,于是第二天,他便急不可待地站在路边等候女劳改大队的经过。他终于在队伍中寻到了那张熟悉的脸,可那个女人似乎异常冷漠,好像根本就没见过章永璘,走过章永璘的身边时,她突然晃动手里的镰刀,用只有她们两个人才能听清楚的语声狠狠地迸出一句话:“我恨不得宰了你!”这句话令章永璘目瞪口呆,美好的希望顿时化为乌有,而女人就这样梦一样地走出了章永璘的期待视野,无影无踪,除了这句话和名字黄香久以外,章永璘对她一无所知。两人再次相遇已是八年以后,这时章永璘早已成了另一个农场的牧羊工,而黄香久偏巧也调到了这个农场。尽管已时隔八年,尽管两人的相遇只有那么短暂的一瞬,但两个人还是彼此一眼便认出了对方。和八年前相比,这次相遇,相当理智而平淡,没有激动,也没有了怨恨,八年前的那次尴尬而危险的遭遇如今已化为一座可以沟通彼此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他们一见如故,相互之间早已不存在任何的心理障碍,多年的劳动改造,已使他们能够非常坦然非常现实地对待生活,这又一次的意外相逢,使他们共同意识到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成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要求在章永璘那里益发强烈起来。于是,经人撮合并经过一段短暂的接触,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但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实给这个刚刚组建起来的温馨的家庭笼罩了一层无形的阴影:多年压抑性的生活使章永璘失去了正常的性生活能力,因而他和黄香久变成了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两性生活的失败使章永璘和黄香久双双陷入了各自的痛苦之中,也遂使两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黄香久一方是激发的爱情和生理要求无以回报的沮丧与失望,而在章永璘一方则是彻底的落漠与自卑。心理世界不同程度的变形限制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首先是章永璘开始把自己锁进内心的黑暗中,极度的自卑和歉疚使他无力正视黄香久,正视这个家庭的存在,更忽略了黄香久作为一个女人和妻子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成分,而黄香久在这一打击面前则显得过于脆弱又过于狭隘,这种结果使得他们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反面,也使公开的冲突不可避免。后来,在一次洪水抢险中,章永璘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英雄本色,置生死于度外的行为重新证明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勇气和气魄,他感觉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同时也感觉到了一种来自生命底部的狂喜与冲动,这种狂喜与冲动很快在黄香久那里得到了证实:章永璘“好了”,他恢复了性的功能,他让黄香久感到了一种充实的幸福。可是,两人的关系并未因章永璘的这一变化而得到根本的改善。确立了自己男人中心的优越地位后,章永璘又背上了新的心灵十字架,他认为黄香久曾经的越轨行为已构成了对他的背叛及耻辱,他开始觉得他们不公正也不平衡,于是,性生活成为了他征服黄香久折磨黄香久的一种精神方式,这使黄香久陷入了更加难堪的痛苦的深渊中。在章永璘的自私以及由自私所引起的惊人的偏执和狭隘面前,黄香久的热情、善良、贤慧、忍耐及爱心显得越来越多余,因此,分手成为了两人唯一的境遇。在分手前的最后一次性生活后,黄香久深情而痛心地提醒章永璘:别忘了,是我把你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的。作品鉴赏《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名声大噪,很大程度上和它表现并探索性地表现了性有关。在中国新文学的范畴内把性意识性活动写进小说的行径,张贤亮并不是唯一的作家,但尝试以哲学的态度、欲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把两性间的生活确立为审美表现的对象,在一个非常本质的层次上把性的交流作为一块砝码纳入生命本体自我平衡中的努力,则无疑带有些创世纪的色彩。这种尝试和努力使他的这篇小说在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形而上学的味道,并也因此使他主动地和半个世纪前的现代经典作家郁达夫们相别开来,亦和同时代的作家诸如王安忆等形成了差异。现在看来,这篇小说出现在充溢着思想的热忱和探索精神的80年代中期,这一事实本身便又沉潜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寓意,作者无形中已经以他美妙圣洁的笔触为生命及文学的权利作了一次理直气壮的抗争与辩解,这种客观性的意义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文本的表面意志因而更具战略性更富有存在的价值。这样说是因为张贤亮并无居心去充当文学世界的冒险骑士,他走出这一步是因为他“非如此不可”,是因为他已无可回避这生命世界的最后一道屏障。张贤亮顽强的欲以艺术之笔穿透世界的努力使他必然性地选取了这一看起来最具征服感的思想支点:性。于是,女人,性,便在他的这一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过程,一种背景,一种话语的手段,他想藉此去超越生命的常规形态去寻求灵魂的宁静和精神的永恒,在自我的生命及几代人的生命中留下历劫难毁的精神路碑。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容易。因为在纯粹的生活领域,在经验代替着思想的地方,并不能产生哲学,在性与性的弥补、拯救、堕落、排斥、宽容中,思想实际上变成了瞎子,哲学亦将无能为力;而以文学的方式来试图证明、解释思想或信念的存在的行为本身是否成为可能,也是一件颇为值得怀疑的事情。张贤亮就是这样总是在最简单的地方迷失了方向,所以,他的动机与效果总是难以走到一条线上,他愈是想告诉我们一些清晰和明朗的东西结果就愈使我们陷入茫然。一般认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绿化树》的续篇,从“唯物论者的启示录”及一些人物所经历的时间上看,这一点好像明白无误。但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思想的连续性和风格的连续性之外,我们并未发现任何新的进展与深度。《绿化树》里那个一元化的、积极、质朴、向上的世界,那个充满诗意的浪漫的母体和福祉,现在变成了一个单调的世俗的氛围,变成了一个看不出任何内在逻辑性和诗意的“婚变”的故事。张贤亮的思想在走出了《绿化树》之后,显然在这里走上了极端,一个由近乎单一的生命现象所筑起的感情堤坝,挡住了欲流向世界和心灵深处的水流,思想的力量开始迂回盘旋在语言的支架结构间,始终无法浮上故事的表面。与此同时,作者对站在我们面前的叙事人的暧昧态度和对政治要求的刻意奉迎也使阅读活动越来越成为背负十字架的沉重行为。人们不明白,章永璘的政治及灵魂的表现何以会是如此出色,他的形象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半个人”或是完人、全人的区别,他似乎早就洞悉了人世间的兴衰际遇和悲欢离合,除了男人的自尊和本能外,他似乎早已不为生活所宥,灾辱不惊,好像心中随时都已装进了一个永恒,随时都应合着时代的心声。相反,作为章永璘命运及生命之一部分的女人黄香久,其形象色调则要冷淡得多,她除了饲鸭养鹅之外,唯一的心情便是觉着章永璘好,便是永远充盈着一种快乐的幸福的愿望,作为故事的成分,这一形象在实际的艺术操作过程中远远没有派上应有的用场,她似乎只是一个摆设,一个衬托,一个于整个的生命与历史过程中稍纵即逝的影子,虽然叙述者在故事开始便把对她的忏悔与留恋指示出来,但这一信号毕竟还是太微弱了,所以,在这场生命的应合分异之中,阅读的想象和认识也仅仅停留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的语义层面,无法再向纵深迈出一步。值得说明的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为一篇探索性的作品,聚合着创作实践中太多的经验与矛盾,它的复杂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由于对作者创作背景及自身生活经验知识的阙如以及批评方法的局限性,或者说也由于时代本身的局限性,使我们至今无法对这一作品的各个方面作出满意的解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探索的尝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许并不成功,可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篇非常优异作品的可能,她本身的种种矛盾实际上都在证实并说明着张贤亮作为一名秉赋非凡的作家的出色与独特之处。
有狐绥绥。推荐。爱诗词网。有狐绥绥①,狐狸行行找对象,在彼淇梁②。在那淇水桥梁上。心之忧矣,我的心呀多忧愁,之子无裳③。这人身上无裙裳。有狐绥绥,狐狸行行找对象,在彼淇厉④。在那淇水渡口旁。心之忧矣,我的心呀多忧愁,之子无带⑤。这人无带自彷徨。有狐绥绥,狐狸行行找对象,在彼淇侧。在那淇水岸边望。心之忧矣,我的心呀多忧愁,之子无服。这人竟然无服装。[注释]①绥绥:朱熹谓狐“独行求匹之貌”。②淇:卫国水名,在今河南省北部。③之子:这人。裳:裙,古时男女皆穿。上曰衣,下曰裳。④厉:深水可涉处,即渡口。⑤带:衣带。[赏析]这是一首情歌,写女主人公见到一位贫苦的单身汉,情意缠绵、爱怜欲嫁的情景。诗的帷幕一拉开,出现在女主人公眼帘的是一只精灵机巧、皮毛丰茸的狐。它缓缓地独自行进,从那淇水的桥上,走到深水的渡头,又沿着淇水的岸边,走呀,走呀,左顾右盼地在寻求爱侣。这一幕幕动人的活剧,激起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波澜。此刻,在她的眼前,又出现了另一幅画面:一位英俊而又贫苦的单身汉,也正沿着淇水岸边走来。这一形象是女主人公所熟悉的,在她平日的心灵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他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女主人公的无限情思。看呵,看呵,她长期积压在胸头的爱情火花,顿时炽烈地燃烧起来。她把心灵深处的爱,全部倾注在这位意中人身上,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因为那人多么值得她的同情和爱怜呵!你看,他身上缺衣少带,又孤苦伶仃,多么需要一个情侣以成家室呵!正如《郑笺》所云:“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这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卫国处于“国乱民散”(《诗集传》)之际,人民流离失所,以致出现了男女失时的严重社会问题。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先以比兴起,渲染环境气氛,寓象征之意;继以赋作结,由物到人,直抒隐曲,一往情深。诗中,随着女主人公视线的移动,两幅画面交替迭现。地点在淇水,而又桥上、渡口、岸边不断变换场景,展示出淇水悠悠,道路绵长,给人以具体真实的感受;人物呢,却是下身无裳,腰中无带,全身无服,由局部到整体,犹如特写镜头,从不同角度反复突现人物形象,深寓女主人公缠绵不尽之意。在这特定场景中,狐在到处寻求,人在孤独行进,亦此亦彼,起到绝妙的映衬效果。狐为兽类,尚有丰茸的皮毛相饰;人为万物之灵,却缺衣少带,正有人不如狐之叹,女主人公的怜惜、体贴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她执著地追求爱情,大胆地倾诉心声,感情质朴深挚,神采飞扬,一唱三叹,不能自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民间爱情歌谣的特色。
干校六记。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杨绛·干校六记》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杨绛,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教授,原名杨季康,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在上海及苏州读书。1932年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得文学学士学位,即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在英国法国留学,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院系调整后,调任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研究员至今。发表剧作有《称心如意》(1944),《弄假成真》(1945),《风絮》(1947)。翻译有《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1948),西班牙名著《小癞子》(1951),法国名著《吉尔·布拉斯》(1956),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1978),文学论文集有《春泥集》。内容概要“小趋”记情(节选)一次阿香满面忸怩,悄悄在我耳边说:“告诉你一件事”;说完又怪不好意思地笑个不了。然后她告诉我:“小趋——你知道吗?——在厕所里——偷——偷粪吃!!”我忍不住笑了。我说:“瞧你这副神气,我还以为是你在那里偷吃呢!”阿香很担心:“吃惯了,怎么办?脏死了!”我说,村子里的狗,哪一只不吃屎!我女儿初下乡,同炕的小娃子拉了一大泡屎在炕席上;她急得忙用大量手纸去擦。大娘跑来嗔她糟踏了手纸——也糟踏了粪。大娘“呜—噜噜噜噜噜”一声喊,就跑来一只狗,上炕一阵子舔吃,把炕席连娃娃的屁股都舔得干干净净,不用洗,也不用擦。每天早晨,听到东邻西舍“呜一噜噜噜噜噜”呼狗的声音,就知道各家娃娃在喂狗呢。我下了乡才知道为什么猪是不洁的动物;因为猪和狗有同嗜。不过猪不如狗有礼让,只顾贪嘴,全不识趣,会把蹲着的人撞倒。狗只远远坐在一旁等待;到了时候,才摇摇尾巴过去享受。我们住在村里,和村里的狗不仅成了相识,对它们还有养育之恩呢。默存每到我们的菜园来,总拿些带毛的硬肉皮或带筋的骨头来喂小趋。小趋一见他就蹦跳欢迎。一次,默存带来两个臭蛋——不知谁扔掉的。他对着小趋“啪”一扔,小趋连吃带舔,蛋壳也一屑不剩。我独自一人看园的时候,小趋总和我一同等候默存。它远远看见默存从砖窑北面跑来,就迎上前去,跳呀、蹦呀、叫呀、拚命摇尾巴呀,还不足以表达它的欢欣,特又饶上个打滚儿;打完一滚,又起来摇尾蹦跳,然后又就地打个滚儿。默存大概一辈子也没受到这么热烈的欢迎。他简直无法向前迈步,得我喊着小趋让开路,我们三个才一同来到菜地。我有一位同事常对我讲他的宝贝孙子。据说他那个三岁的孙子迎接爷爷回家,欢呼跳跃之余,竟倒地打了个滚儿。他讲完笑个不了。我也觉得孩子可爱,只是不敢把他的孙子和小趋相比。但我常想:是狗有人性呢?还是人有狗样儿?或者小娃娃不论是人是狗,都有相似处?我们全连迁往“中心点”之后,小趋还靠我们班长从食堂拿回的一点剩食过日子,很不方便。所以过了一段时候,小趋也搬到“中心点”上去了。它近着厨房,总有些剩余的东西可以吃;不过它就和旧菜地失去了联系。我每天回宿舍晚,也不知它的窝在哪里。连里有许多人爱狗;但也有人以为狗只是资产阶级夫人小姐的玩物。所以我待小趋向来只是淡淡的,从不爱抚它。小趋不知怎么早就找到了我住的房间。我晚上回屋,旁人常告诉我:“你们的小趋来找过你几遍了。”我感谢它相念,无以为报,常攒些骨头之类的东西喂它,表示点儿意思。以后我每天早上到菜园去,它就想跟。我喝住它,一次甚至拣起泥块掷它,它才站住了,只远远望着我。有一天下小雨,我独坐在窝棚内,忽听得“呜”一声,小趋跳进门来,高兴得摇着尾巴叫了几声,才傍着我趴下。它找到了由“中心点”到菜园的路!误传记妄(节选)这年年底,默存到菜园来相会时,告诉我一件意外的传闻。默存在邮电所,帮助那里的工作同志辨认难字,寻出偏僻的地名,解决不少问题,所以很受器重,经常得到茶水款待。当地人称煮开的水为“茶”,款待他的却真是茶叶沏的茶。那位同志透露了一个消息给他。据说北京打电报给学部干校,叫干校遣送一批“老弱病残”回京,“老弱病残”的名单上有他。我喜出望外。默存若能回京,和阿圆相依为命,我一人在干校就放心释虑;而且每年一度还可以回京探亲。当时双职工在息县干校的,尽管夫妻不在一处,也享不到这个权利。过了几天,他从邮电所领了邮件回来,破例过河来看我,特来报告他传闻的话:回北京的“老弱病残”,批准的名单下来了,其中有他。我已在打算怎样为他收拾行李,急煎煎只等告知动身的日期。过了几天,他来看我时脸上还是静静的。我问:“还没有公布吗?”公布了。没有他。他告诉我回京的有谁、有谁。我的心直往下沉。没有误传,不会妄生希冀,就没有失望,也没有苦恼。我陪他走到河边,回到窝棚,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心上反复思忖。默存比别人“少壮”吗?我背诵着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感触万端。我第一念就想到了他档案袋里的黑材料。这份材料若没有“伟大的文化大革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文化大革命”初期,有几人联名贴出大字报,声讨默存轻蔑领导的著作。略知默存的人看了就说:钱某要说这话,一定还说得俏皮些;这语气就不像。有人向我通风报信;我去看了大字报不禁大怒。我说捕风捉影也该有个风、有个影,不能这样无因无由地栽人。我们俩各从牛棚回家后,我立即把这事告知默存。我们同拟了一份小字报,提供一切线索请实地调查;两人忙忙吃完晚饭,就带了一瓶浆糊和手电到学部去,把这份小字报贴在大字报下面。第二天,我为此着实挨了一顿斗。可是事后知道,大字报所控确有根据:有人告发钱某说了如此这般的话。这项“告发”显然未经证实就入了档案。实地调查时,那“告发”的人否认有此告发。红卫兵的调查想必彻底,可是查无实据。默存下干校之前,军宣队认为“告发”的这件事情节严重,虽然查无实据,料必事出有因,命默存写一份自我检讨。默存只好婉转其辞,不着边际地检讨了一番。我想起这事还心上不服。过一天默存到菜园来,我就说:“必定是你的黑材料作祟。”默存说我无聊,事情已成定局,还管它什么作祟。我承认自己无聊;妄想已属可笑,还念念在心,洒脱不了。作品鉴赏杨绛的《干校六记》和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是两本真实叙述文化大革命中“五七干校”情况的散文。“五七干校”是对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进行再教育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进行体力劳动的锻炼,接受工宣队、军宣队的领导,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并集中开展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与《云梦断忆》的诙谐幽默和辛辣风趣不同,《干校六记》的叙述是朴素的,平静的,节制的和不加渲染的。这两本书实际上记叙了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际、命运和心态,再加之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大知识分子,陈白尘曾任中国作协秘书长,而杨绛是研究西方文学的著名学者,因此这两本书都特别引人注目,反响很大。最耐人寻味的是,两本书都没有采取政治批判的态度和口吻来回忆“五七干校”,也没有取愤怒控诉的体裁,而是把事实如实叙述,即使表达观点也婉转曲折。《干校六记》分别是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其中的重要事情有下放、凿井、学圃、养狗、冒险、回京等。作者说“回京已八年。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验,因作此六记。”我们读这本散文,不觉得作者是个大知识分子,倒觉得她与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似乎并不怎么思考和关心毛泽东号召大家都要关心的“国家大事”,也不摆架子,文章也很少引经据典。作者的语言和用墨,显然很克制,并不含沙射影什么,也不暗示什么。好像作者所关心的,就只是自己丈夫和女儿。这种情况,是最明显不过地表现了知识分子无奈心态,还是表现了大知识分子对于当时政治的透彻的洞察,或者说人性就是这样呢?《岳阳楼记》的作者、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在被贬谪流放期间,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杨绛在这本散文里,似乎是竭力回避任何政治问题,谨慎地处理政治细节,在这种地方,一闪而过。例如,散文里写到女婿得一的自杀和在干校埋葬一位33岁的自杀者,都语焉不详,而对于小狗小猫的感情却大大渲染,放开笔墨来写。对于那个年代的人生百态和各式人物的面貌,作者都可以说是回避了,而集中笔墨写自己经历的这段生活,或这段生活中的自己。这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敏世慎言”的特点。我们看到,一个大知识分子要求自己是很严格的:首先,作者说她力气小,干轻活,而工资却又极高,自觉受之有愧,而且指望周围人理解她的歉意;第二,人人都忙着干活,唯她独闲,闲得惭愧,也闲得无可奈何;第三,“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能不能这样说:从作者煞费苦心的回避,从作者的愧意歉意,从作者一定要把自己描述得远离忧国忧民,从这样一些地方,就感觉到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艰难处境和命运了?我们认为是这样。作者记干校生涯而首先就应该记的一个内容,作者也回避了,这就是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作者的丈夫,也是干校当事人、本书主人公,比作者更大的大知识分子钱钟书,在为本书写的《小引》中,称杨绛漏写了一篇《运动记愧》。钱钟书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大背景和大故事就是干校两年间清查“五一六分子”的批判斗争。钱钟书在这里尖锐讽刺了那些“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的人。其实,杨绛不是漏记了,而是有意避开,然而避开大背景和大故事又是无论如何不可以的,于是以《小引》形式聊作弥补。这就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大知识分子的写作策略。
新莽时期,王莽实行的社会改革,史称王莽改制。西汉末年,贵族、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趋于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为缓和阶级矛盾,陆续颁布法令,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下诏,改全国土地为“王田”,奴婢称私属,皆不得买卖。一家不满八男子,占田过一井(九百亩),余田分与亲族邻里。无田者,按一夫一妻受田百亩规定分配土地。以此冻结土地和奴婢买卖,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过程。次年,又实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企图节制商人对农民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猖獗活动,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王莽在货币上,更改频繁。于居摄二年(公元7年)、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三次改易货币,並滥行王家连坐的盗铸法,实际恢复收拏相坐律,加速了人民破产。政治制度上,也有更张,中央和地方官名、官制以及郡县名和行政区划皆加更改,屡易其名。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因地主官僚反对“王田私属”诏命,王莽取消叱诏。他企图解决主要社会矛盾的尝试,完全失败。改制结果,更加重人民苦难,引起严重社会混乱,终于促使大规模农民爆动发生。王莽统治也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崩溃。深入了解,可参阅《汉书·王莽传》以及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载《历史学》1979年1期)、孟祥才《王莽传》。
王莽改制。推荐。爱诗词网。新莽时期,王莽实行的社会改革,史称王莽改制。西汉末年,贵族、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趋于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为缓和阶级矛盾,陆续颁布法令,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下诏,改全国土地为“王田”,奴婢称私属,皆不得买卖。一家不满八男子,占田过一井(九百亩),余田分与亲族邻里。无田者,按一夫一妻受田百亩规定分配土地。以此冻结土地和奴婢买卖,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过程。次年,又实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企图节制商人对农民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猖獗活动,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王莽在货币上,更改频繁。于居摄二年(公元7年)、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三次改易货币,並滥行王家连坐的盗铸法,实际恢复收拏相坐律,加速了人民破产。政治制度上,也有更张,中央和地方官名、官制以及郡县名和行政区划皆加更改,屡易其名。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因地主官僚反对“王田私属”诏命,王莽取消叱诏。他企图解决主要社会矛盾的尝试,完全失败。改制结果,更加重人民苦难,引起严重社会混乱,终于促使大规模农民爆动发生。王莽统治也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崩溃。深入了解,可参阅《汉书·王莽传》以及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载《历史学》1979年1期)、孟祥才《王莽传》。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推荐。爱诗词网。《清·张岱·湖心亭看雪》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清·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罏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11)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年—1680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清初著名文学家。《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部回忆录式的作品。〔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年号。〔更定〕起更后人静了。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两小时。〔拏(ná)〕牵引,这里指摇船。〔毳(cuì)衣〕毛皮制的衣服。〔雾凇〕雾冻结在树木枝叶上的白色冰晶。〔沆(hàng)砀(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沆,白色雾气。砀,广大。〔芥〕小草。这里比喻很小。〔罏(lú)〕这里指盛水温酒的器皿。〔三大白〕三大杯。大白,酒杯名。(11)〔相(xiàng)公〕旧时对读书人的敬称。【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在西湖。连下了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和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打过更,人声静了,我乘着一艘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围着炉火,独自到湖心亭赏雪。寒雾浓重,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白。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坐的一叶小舟,舟中人不过像两三粒米罢了。到了亭子那里,先有两个人铺着毛毯对面坐着,一个童仆正在烫酒,罏里烫酒的水正沸腾着。他们看见我很惊异,高兴地说:“湖中怎么还有这个人!”就拉着我一块儿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氏,说是金陵人,客居在这里。等我下船时,听到船夫嘟嘟嚷嚷地说:“别说您这位相公呆,还有比相公更呆的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语出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曰:“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此诗写泛溪而伤久客。《梁书·文学传》:“籍除湘东王咨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至若耶溪赋诗,其略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噪:虫鸟鸣叫。逾(yú):越发,更加。幽:深远,僻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林里有蝉和鸟的叫声,更显得环境的寂静和幽雅。《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颜氏家训·文章篇》:“《毛传》曰:‘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致,籍诗生于此意耳。”诗人除了切身体察事物外,显然是受了《诗经》的启发和影响。后人颇多效法,如“一声啼鸟禁门静,满地落花春日长”(唐·王随),“一鸠鸣午寂,双燕语春愁”(宋·陈师道)等,都属东施效颦,未见佳处;而王安石用其句入《钟山即事》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世谓“点金成铁矣”;唯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隐居二首》之一)稍有点味道。后人常引用王籍这两句诗来描写静境。“逾”多误引用“愈”。
鸟鸣山更幽。推荐。爱诗词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语出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曰:“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此诗写泛溪而伤久客。《梁书·文学传》:“籍除湘东王咨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至若耶溪赋诗,其略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噪:虫鸟鸣叫。逾(yú):越发,更加。幽:深远,僻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林里有蝉和鸟的叫声,更显得环境的寂静和幽雅。《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颜氏家训·文章篇》:“《毛传》曰:‘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致,籍诗生于此意耳。”诗人除了切身体察事物外,显然是受了《诗经》的启发和影响。后人颇多效法,如“一声啼鸟禁门静,满地落花春日长”(唐·王随),“一鸠鸣午寂,双燕语春愁”(宋·陈师道)等,都属东施效颦,未见佳处;而王安石用其句入《钟山即事》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世谓“点金成铁矣”;唯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隐居二首》之一)稍有点味道。后人常引用王籍这两句诗来描写静境。“逾”多误引用“愈”。例如①芙蓉鸟鸣声清脆婉转,使人置身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摘自黄海振《养鸟有益健康》)②虽然已是秋暮,但山中气温还比较高。鸣蝉在树,山鸟啁啾,此刻真正体会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的妙谛。(摘自王充闾《三人行》)③满耳但闻蝉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们现在进入的正是这种境界。这儿真是安静极了。(摘自蒋永星《“庐结西郊别样幽”——访曹雪芹纪念馆》)④“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一羽飞禽作陪,温庭筠的郊居多么惬意自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以动衬静,这是南朝王籍倾听鸟鸣的感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由明月、落花、鸟鸣,带人领略幽静迷人的春山景色,一片生机。(摘自潘姝苗《尘世的鸟鸣》)⑤这里没有汽车、火车的笛声,也没有村舍的狗吠鸡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只有连队的号声间或短暂地打破它的静穆。(摘自孙菁阳《七月随想》)
观沧海曹操。推荐。爱诗词网。【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碣石:山名,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地挺立。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之至,极点。【鉴赏导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县(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家学,建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这首诗是作者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在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大海一样难以平静。作者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于是,借着大海的形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气势宏大、意境雄奇的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的博大胸襟,抒发了他的英雄气概。【鉴赏】这首诗是曹操诗作中的名篇,写于建安二年(207)北征乌桓途中。作者通过描写沧海的景象,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诗的开头两句,交待了观览大海的地点和方位,直陈其事,语言朴实无华。接下来六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登上碣石山所见到的壮阔景观:秋风吹拂下的大海水波动荡;海边的山岛耸立,气势非凡;山上山下草木茂盛、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实景描写,不仅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而且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气势,其间又有山岛、草木的烘托点染,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洋溢着诗人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再下来四句,作者突发奇想:日夜交替运行的太阳和月亮,仿佛就行走在大海之中,星光灿烂的银河也好像出自于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没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虚景,也是诗人感情发展的高潮。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不凡的气度相一致,让人读其诗如见其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成了千古流传吟诵的名句。这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借乐府旧题,抒写情志。结尾两句,和乐吟唱,琅琅上口,铿锵悦耳。【鉴赏要点】[1]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3]想象丰富奇特。[4]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推荐。爱诗词网。【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处】《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译文】我独独喜爱莲花那种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大树枝节横生,香气远飘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傲立水中,只可以远远地欣赏而不可以肆意地亵玩。【赏析与启迪】作者生活的北宋初年,政治黑暗,官场腐败,要想保住自己的高洁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莲花是从淤泥中成长起来的,但那美丽的花朵上,不会被淤泥所污染;莲花经过清澈的水流洗濯后长出来,雍容大方,没有一点儿妖媚之态。作者把莲花比做花中的君子,除了表达对莲花高洁品质的倾慕之心之外,也留下了无限的感叹。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权力、金钱、名望等之外,有一种东西更值得我们去追求,那就是洁身自好的品格!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免不了要经历风霜雨雪,走过崎岖不平的小路,或遇到不测的天灾人祸。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恶劣污浊,无论人生的际遇如何困顿潦倒,你都要努力做到洁身自好,不要受坏习惯的玷污,也不做阿谀献媚的人。
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发起组成,大革命失败后,又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朱镜我、彭康、冯乃超、李初梨、李一氓等参加。先后组办刊物有《创造》(季刊、月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文化批判》、《思想》等,并出版《创造丛书》,收创作、翻译作品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译著百余种。创造社的出现,被称为“异军突起”,它是我国新文学的积极浪漫主义流派。反帝反封建是其基本倾向,他们对现实极端不满,认为把握住时代,对社会的虚伪和罪恶,进行猛烈的攻击,奋力打破现状,是文学的使命和文学家的天职;强调自我,崇尚主观,认为作家要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必须忠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的要求;在创作上,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或剧作,都反抗现实,理想未来,富于主观抒情色彩,往往是直抒胸臆。或表现为大胆的诅咒、抗争,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或表现为坦率的自我暴露,浓重的苦闷哀痛;甚或流露感伤、颓唐的情绪;即或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题材中,也说“自己的话”,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从理论到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多为浪漫主义者,歌德、海涅、拜伦、雪莱等为他们所喜爱。在文学理论上受西方资产阶级“艺术至上”思想影响,既强调文学的时代的战斗的使命,同时又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宣传“无目的论”,讲求文艺的“全”与“美”。这固然是出于反对封建主义文学观和新文学的粗制滥造倾向,但理论上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1925年以后,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创造社的一些成员不断冲破资产阶级思想束缚,清算唯心主义思想影响,批判“无目的论”,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号召革命的文学家“到兵间去,到工厂间去,到革命的漩涡中去”,创作“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郭沫若:《革命与文学》)。主要成员也直接参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又齐集于上海,积极提倡革命文学运动,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应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发挥战斗作用。他们的倡导把文学革命引向深入,但也存在着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创作上的标语口号倾向。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文学理论、文艺批评、翻译等方面发生过的争论,是属于新文学内部两种文艺思潮的争论,两个社团在反对封建文学、鸳鸯蝴蝶派方面,则是一致的,协同作战的,它们共同地为新文学及其不同流派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创造社。推荐。爱诗词网。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发起组成,大革命失败后,又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朱镜我、彭康、冯乃超、李初梨、李一氓等参加。先后组办刊物有《创造》(季刊、月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文化批判》、《思想》等,并出版《创造丛书》,收创作、翻译作品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译著百余种。创造社的出现,被称为“异军突起”,它是我国新文学的积极浪漫主义流派。反帝反封建是其基本倾向,他们对现实极端不满,认为把握住时代,对社会的虚伪和罪恶,进行猛烈的攻击,奋力打破现状,是文学的使命和文学家的天职;强调自我,崇尚主观,认为作家要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必须忠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的要求;在创作上,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或剧作,都反抗现实,理想未来,富于主观抒情色彩,往往是直抒胸臆。或表现为大胆的诅咒、抗争,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或表现为坦率的自我暴露,浓重的苦闷哀痛;甚或流露感伤、颓唐的情绪;即或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题材中,也说“自己的话”,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从理论到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多为浪漫主义者,歌德、海涅、拜伦、雪莱等为他们所喜爱。在文学理论上受西方资产阶级“艺术至上”思想影响,既强调文学的时代的战斗的使命,同时又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宣传“无目的论”,讲求文艺的“全”与“美”。这固然是出于反对封建主义文学观和新文学的粗制滥造倾向,但理论上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1925年以后,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创造社的一些成员不断冲破资产阶级思想束缚,清算唯心主义思想影响,批判“无目的论”,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号召革命的文学家“到兵间去,到工厂间去,到革命的漩涡中去”,创作“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郭沫若:《革命与文学》)。主要成员也直接参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又齐集于上海,积极提倡革命文学运动,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应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发挥战斗作用。他们的倡导把文学革命引向深入,但也存在着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创作上的标语口号倾向。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文学理论、文艺批评、翻译等方面发生过的争论,是属于新文学内部两种文艺思潮的争论,两个社团在反对封建文学、鸳鸯蝴蝶派方面,则是一致的,协同作战的,它们共同地为新文学及其不同流派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日暮乡关何处是。推荐。爱诗词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出自:《唐诗选》名言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如下:(七言律诗崔颢“黄鹤楼”)到夜幕低垂时,思念故乡的情怀愈来愈浓厚,而我的故乡究竟在那里呢?极目远望,也只见笼罩在扬子江的层层夜雾而已,那烟波浩渺更加深了我的忧愁啊!
以前有二十五个锡做的士兵,他们都是兄弟,因为全是用一把旧的锡汤匙铸出来的。他们肩上扛着毛瑟枪[1],眼睛直直地朝前看着。他们的制服一半是红的,另一半是蓝的,特别美丽。他们待在一个匣子里。匣子盖一被打开,他们在这世界上所听到的第一句话是:“锡兵!”这句话是一个小孩子说出来的,他拍着双手。那是他的生日,这些锡兵是他得到的一件礼物。他这时把这些锡兵摆到了桌子上。
所有锡兵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有一个微微有点不同,他仅有一条腿,因为他是最后铸出的,锡不够了!不过他仍然可以用一条腿坚定地站着,跟别人用两条腿站着没有不同,并且后来最引人注意的也就是他。
坚定的锡兵。推荐。爱诗词网。以前有二十五个锡做的士兵,他们都是兄弟,因为全是用一把旧的锡汤匙铸出来的。他们肩上扛着毛瑟枪[1],眼睛直直地朝前看着。他们的制服一半是红的,另一半是蓝的,特别美丽。他们待在一个匣子里。匣子盖一被打开,他们在这世界上所听到的第一句话是:“锡兵!”这句话是一个小孩子说出来的,他拍着双手。那是他的生日,这些锡兵是他得到的一件礼物。他这时把这些锡兵摆到了桌子上。所有锡兵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有一个微微有点不同,他仅有一条腿,因为他是最后铸出的,锡不够了!不过他仍然可以用一条腿坚定地站着,跟别人用两条腿站着没有不同,并且后来最引人注意的也就是他。在他们站着的那张桌子上,还摆着很多其他的玩具,不过最吸引人注意的一件玩具是一个纸做的美丽的宫殿。从那些小窗子看进去,人们一直能看到里面的大厅。大厅前面有几棵小树,都是围着一面小镜子站着的——这小镜子代表一个湖。几只蜡质的小天鹅在湖上游来游去,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里。这一切都是漂亮的,不过最漂亮的要算是一位小姐,她站在敞开的宫殿门口。她也是纸裁出来的,但是她穿着一件美丽的布裙子,肩上飘着一条小小的蓝色缎带,看上去仿佛像一条头巾,缎带的中心插着一件亮晶晶的装饰品——几乎有她整个脸庞那么大。这位小姐伸展双手——因为她是一个舞蹈艺术家。她有一条腿举得特别高,弄得那个锡兵简直看不见它,因此他就以为她也跟自己一样,只有一条腿。“她倒能做我的妻子呢!”他心里想,“但是她的派头太大了。她住在一个宫殿里,而我却仅有一个匣子,并且我们还是二十五个人挤在一起,恐怕她是住不惯的。但是我倒不妨和她认识认识。”然后他就在桌上一个鼻烟壶后面平躺下来。从这个角度他能看到那位漂亮的小姐——她一直是用一条腿站着的,一点没有失去她的平衡。当黑夜来临的时候,其他的锡兵都走进匣子里去了,家里的人也都上床去睡了。玩偶们现在就活跃起来,它们相互“访问”,闹起“战争”来,或是举办起“舞会”来。锡兵们也在他们的匣子里嚷起来,因为他们也想出来参加,但是揭不开盖子。胡桃钳翻起跟头来,石笔在石板上乱跳乱叫起来。这真似乎是魔王出世,结果将金丝鸟也弄醒了。她也开始发出议论来,并且出口就是诗。这时只有两个人没有离开原位:一个是锡兵,另一个是那位娇小的舞蹈家。她的脚尖站得笔直,双臂外伸。锡兵也是稳稳地用一条腿站着的,他的眼睛一会儿也没有离开她。突然钟敲了十二下,然后“砰”的一声那个鼻烟壶的盖子掀开了。但是那里面并没有鼻烟,却有一个小小的黑妖精——那鼻烟壶原来是一个伪装。“锡兵!”妖精说,“请你要把你的眼睛放老实一点!”但是锡兵装作没有听见。“好吧,明天有你好看的!”妖精说。第二天早晨,小孩们全起来了,他们把锡兵移到窗台上。不知是那妖精在搞鬼呢,还是一阵阴风作怪,窗户突然开了。锡兵就从三楼一个倒栽葱跌到地上。这一跤真是跌得万分可怕!他的腿直竖起来,他倒立在他的钢盔中,他的刺刀插进街上的铺石缝里。保姆和那个小孩马上下楼来寻找他。虽然他们差点踩着了他的身体,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发现他。如果锡兵喊一声“我在这儿”的话,他们就可以看见他了;但是他觉得自己既然穿着军服,高声大叫,是不合礼节的。这时天空开始下雨了,雨点越下越密,后来简直是大雨倾盆了。雨停了之后,有两个野孩子从这儿走过。“你看!”一个孩子说,“那儿躺着一个锡兵。我们让他去航行一趟吧!”他们用一张报纸叠了一条船,把锡兵放到里面。锡兵就这么沿着水沟顺流而下,这两个孩子在岸上追着他跑,拍着手。上帝啊!沟里掀起了一个多么大的浪涛啊!那是一股多么大的激流啊!下过一场大雨毕竟不一样。纸船一上一下地簸动着,有时它旋转得那么急,使得锡兵的头都昏起来。不过他站得很牢,面色一点也不变,肩上扛着毛瑟枪,眼睛朝前看。突然这船漂进一条很长很宽的下水道里去了。周围一片漆黑,仿佛他又回到他的匣子里去了。“我倒要看看,究竟会漂到哪里去?”他想,“对了,对了,这是那个妖精在捣鬼。啊!如果那位小姐坐在船里的活,就是黑暗几倍我也不在乎。”这时一只住在下水道里的大老鼠来了。“你有通行证吗?”耗子问,“把你的通行证拿出来!”但是锡兵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把自己手里的毛瑟枪握得更紧。船继续向前疾驶,耗子在后面跟着。乖乖!快看耗子那副张牙舞爪的样子,使劲对干草和木头碎片嚷:“抓住他!抓住他!他没有留下过路钱!他没有交出通行证来看!”水流湍急,在下水道尽头的地方,锡兵已经能看得到前面的阳光了。但是他又听到一阵喧闹的声音——这声音能把一个胆子大的人都吓坏。想想看吧:在下水道尽头的地方,水流到一条宽大的运河里去了。这对他来说是很危险的,就像我们被一股巨大的瀑布冲下去一样。这时他已漂进运河,没有办法停住了。船一直冲到外面去,可怜的锡兵只有尽量地把他的身体直直地挺起来。谁也不可以说,他曾经把眼皮眨过一下。那条船旋转了三四次,水一直漫过了船边,船要下沉了。直立着的锡兵全身浸在水中,只有头露在水外。船渐渐地在下沉,纸也慢慢地松开了。水这时已经淹到锡兵的头上了……他不禁想起了那个漂亮的、娇小的舞蹈家,他永远也不能再见到她了。现在他耳朵里响起了这样的话:冲啊,冲啊,你这战士,你的出路只有一死!这时纸已经破了,锡兵也沉到了水底。但是,正在这时候,一条大鱼突然把他吞到肚里去了。啊,那里面是多么黑暗啊!比在下水道里更加糟,并且空间是那么狭小!但是锡兵是坚定的,就是当他直直地躺下来的时候,他依然紧紧地扛着他的毛瑟枪。这鱼东奔西撞,做出很多可怕的动作,后来它突然变得安静起来,接着一道像闪电一样光射进它的身体。阳光照得非常亮,这时有一个人在大声叫喊:“锡兵!”原来这条鱼已经被捉住,运到市场里卖掉,带到厨房里来,并且女仆用一把大刀子将它剖开了。她用两个手指把锡兵拦腰掐住,拿进客厅里来——这儿大家全要看看这位在鱼腹里做了一番旅行的、了不起的人物。但是锡兵一点也没有显出骄傲的神气。他们将他放在桌子上。在这儿,嗨!世界上不可思议的事情还真多!锡兵发觉自己又来到了他从前的那个房间!他看见从前的那些小孩,看到桌上以前的那些玩具,还看见那座美丽的宫殿和那位可爱的、娇小的舞蹈家。她依旧用一条腿站着,她的另一条腿依旧是高高地跷在空中。她也是同样坚定啊!她的精神让锡兵很受感动,他几乎要流出眼泪来了,不过他不能这样做。他望着她,她也望着他,可是他们没有说一句话。就在这时候,有一个小孩子拿起锡兵来,将他一下子扔进火炉里去了,没有说任何理由,这当然还是鼻烟壶里的那个小妖精在捣鬼。锡兵站在那儿,全身亮起来了,感到自己身上有一股恐怖的热气。但是这热气究竟是从火里发出来的呢,还是从他的爱中发出来的呢,他一点不知道。他的一切光彩这时都没有了。这是他在旅途中失去的呢,还是由于悲伤的结果,谁也说不清楚。他望着那位娇小的姑娘,而她也在望着他。他感觉他的身体在慢慢地融化,可是他仍然扛着枪,坚定地站着不动。这时门突然开了,一阵风闯进来,吹起这位小姐,她就跟茜尔妃德[2]一样,飞向火炉,飞到锡兵的身边去,化成火焰,马上不见了。这时锡兵已经化成了一个锡块。第二天,当女仆将炉灰倒出去的时候,她看到锡兵已经成了一颗小小的锡心。但是那位舞蹈家留下来的只是那颗亮晶晶的装饰品,但这时它已经烧得像一块黑炭了。【注释】[1]过去德国毛瑟(Mauser)工厂制造的各种枪都叫作毛瑟枪,一般是指该厂的步枪。[2]根据中世纪欧洲人的迷信传说,茜尔妃德(Sylphide)是空气的仙女,她是一位体态轻盈、身材纤细、虚无缥缈的人儿。
沉香救母。推荐。爱诗词网。沉香救母在华山西面的山峰上,有一块巨石,拦腰断为三截,石头下有一个地方,宛如一位妇人仰卧时留下的印痕,形象生动,这就是斧劈石。世间流传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西岳华山是大神白帝少昊的领地,山上还有一位神仙,就是女神三圣母。三圣母也叫华岳三娘,她既聪明又美丽,还心地善良。天旱时,她为百姓呼风唤雨。遇上水灾,她又施法解除灾情,乡亲们有了难处,都会前来求她。她也是有求必应,抽签问卜无不灵验。在她的关照下,华山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们十分感激她,给她在西岳庙里专门修了一座圣母殿,供奉着三圣母和她的儿子沉香及侍女灵芝。据说百姓在修庙的时候,许多人都是自愿前来做工。可是,人虽然来了,但谁也没有拿出一个理想的施工图。大家正在发愁,忽然天昏地暗,寒风呻啸,下起了鹅毛大雪。雪停后,不知道从哪儿跑出一只小白兔,在雪地上乱窜,说来非常奇怪,兔子跑过的地方,留下了一片清晰的脚印,居然是一副宫殿的模样。图中殿宇雄伟,气派非凡。大家觉得很神奇,决定按照这个图案来修建宫殿。可是,从哪儿去找这么多的木料呢?大家正在商量,忽然听到空中有一个声音问道:“够了吗?”接着便响起叮叮当当的伐木声。大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敢贸然回答。就这样,伐木声一连响了好几天。有一天,一位木匠又听见天上传来这句话,就随口应了一句:“够了。”从此,再也没有声音了。这一天刚吃过午饭,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地面上很快就积满了雨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漂来了许多木头,每一根上面都写着一个“岳”字。大家也没有细想,就用这些木料盖起了庙宇。盖完庙后一查看,有字的木头刚好用完,而且一根不多,一根不少。因为这座庙是给华岳三娘修的,所以叫做“华岳庙”。有一年,皇帝开科选拔人才,一位叫刘彦昌的外地书生进京赶考,经过潼关的时候,住宿在一家小客店里。不一会儿,来了一群奴仆,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一辆华贵的彩车,向客店走来。大家议论纷纷,说是公主要来投宿,让店家将客店立即用帷幕遮上,叫店内的客人马上回避。慌乱中,刘彦昌还未来得及回避,公主的彩车就近了店门。公主进店后,客人们紧闭门窗不敢露面。刘彦昌躲在一个角落里,想走不能走,想躲无处躲,急出了一头汗,公主正准备梳洗打扮,命婢女查看四处是否有人,竟然发现了躲在墙角的刘彦昌。众婢女一哄而上,骂他是狂徒,要惩罚他。公主叫人把书生带上来,注视良久说:“这个人仪表堂堂,举止文雅,绝非轻薄之辈,不要为难他,就让他回自己房间去吧。”原来,这位公主就是三圣母。第二天,刘彦昌听别人说西岳庙里的三娘娘非常灵验,就恭恭敬敬地走进庙来,在香案前诚惶诚恐地上了一炷香,叩了三个头。然而,三圣母当时并不在宫中,刘彦昌连抽三根签,都是空签,上面一个字也没有。想到自己十年寒窗,如今前程未卜,功名无望,不由得满腔怨恨,信口吟出了一首诗,题在墙壁上。刘玺提笔怒满腔,怨乃圣母三娘娘,安居神座心如铁,枉受香火在一方。题完诗,刘彦昌拂了拂衣袖上的尘灰,昂首挺胸,扬长而去。三圣母驾着祥云回宫后,看门的童子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她。三圣母看了看墙上的题诗,顿时又羞又恼,随身丫环灵芝更是义愤填膺,连忙安慰三圣母说:“公主不要生气,想那狂生没有走多远,我一定给他点颜色看看,为公主报仇。”于是,主仆二人驾起云头,唤来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命令他们即刻作法。刘彦昌正在低头赶路,清朗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就变成了一只落汤鸡。可怜他一介书生,怎受得了如此雨打风吹,挣扎着走了几步,就一跤跌倒在泥泞中。三圣母消了怨气,心中大快,一边令四位神仙收去云雨,一边站在云头向下望,这才发现倒在地上的竟是一位眉清目秀、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再仔细一看,居然就是昨晚的那个人。想到这场风雨说不定会断送这位书生的前程,一丝怜悯加上几分爱慕,顿时油然而生,三圣母不由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灵芝见刘彦昌那副狼狈相,早就动了恻隐之心,又看见三圣母对刘彦昌心生爱慕,便打算成全他们,只见她纤指一点,一座竹篱茅舍就出现在刘彦昌的前方。随后,茅屋里走出了一位白发老婆婆和一位漂亮的村姑,老婆婆便是丫环灵芝,而村姑便是三圣母。婆孙二人把昏迷不醒的刘彦昌搀进了茅屋,煎药熬汤,沏茶煮饭,照料得十分周到。村姑与刘彦昌一见如故,竹间和诗,灯下伴读,相敬如宾,爱情在他们心中悄悄萌芽了。老婆婆看到这一双小儿女情投意合,便选了吉日良辰,给他们完了婚。可是,考试的日子近在眼前,刘彦昌不敢久留,于是约定了归期,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新婚妻子,进京考试去了。此时,三圣母已经有孕在身,临别之时,刘彦昌赠给妻子一块祖传的沉香,说日后若是生了儿子,就取名为“沉香”。三圣母本来是玉帝的外甥女,她和凡间书生结婚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天庭。这一年,正值王母娘娘的生日,天宫举办蟠桃会来庆祝,各路神仙均来赴会祝寿,可是三圣母有孕在身,便借口有病留在了华山。谁知,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实情,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了天条,要捉她上天受惩罚。三圣母毫不畏惧,拿出王母送给她的宝莲灯,和哥哥大战起来。宝莲灯是三圣母的镇山之宝,无论哪路妖魔,何方神仙,只要宝莲灯大放异彩,都会被震慑,束手就擒。二郎神自知打不过,趁三圣母休息的时候,就让自己手下的哮天犬,将宝莲灯偷了去。这样一来,可怜的三圣母就被二郎神抓住了,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几个月后,在暗无天日的洞中,三圣母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交给他的父亲抚养。当时,刘彦昌已经高中,他找不到三圣母,欲哭无泪,就到扬州赴任去了。沉香长大后,非常懂事,知道母亲被压在华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亲。他把想法对父亲说了,无奈刘彦昌只是一介文弱书生,除了叹气摇头,想不出一点办法。于是,沉香便独自离开了家,去寻找母亲。他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脚下。可是找了好几天,连母亲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更没有人告诉他一点线索,沉香不知道该怎么办,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痛苦的哭声在空谷回荡,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问明情由,深为善良的三圣母和苦命的孩子鸣不平,于是将沉香带回自己的洞府。在师傅细心的指点下,沉香刻苦学习本领,打算等学成后再去救母亲。十六岁那年,沉香告别了师父,奔赴华山救母亲,霹雳大仙见他人小志气高,就赠给他一柄开山神斧。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母亲的名字,声音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圣母耳中。三圣母百感交集,知道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一片孝心来救自己,激动不已,就将沉香唤到洞前,对他说:“你舅舅二郎神神通广大,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败在他手中,况且他还盗去了我的宝莲灯,你不是他的对手,不如去向他求求情。”沉香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圣母,反而挥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毒手。沉香怒不可遏,觉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在云雾里穿梭,刀来斧往,一会儿在山里厮杀,一会儿又钻进水里搏斗,施展无穷变化,从天上杀到地上,再从人间杀回天宫,杀得天昏地暗,鬼哭狼嚎。很快,这件事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他派了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位大仙在云端里看了一阵,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自己的侄子,太无情无义了,便在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斗越勇,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终于回到了沉香的手中。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开山神斧,猛力一劈。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母亲。一家人终于团圆了,而刘彦昌也弃官不做,来到华山隐居,从此,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着。后来,沉香被玉帝敕封,成了神仙。
青鸟殷勤为探看。推荐。爱诗词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译注】蓬莱仙山离这儿大概路途不远,但愿青鸟能为我殷勤探望我的恋人。蓬山:蓬莱山,古代传说渤海中的三仙山之一,此指所思慕的女子的居处。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神鸟。【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远方恋人或亲友的惦念和关心。[例]啊,那不是泪水,而是珍重的心声:“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徐柏容《感情的音符》)
薛谭学讴。推荐。爱诗词网。《薛谭学讴》原文与赏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①。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②(《列子·汤问》)【注释】①讴(ōu):歌唱。穷:尽。饯(jiàn):饯行,送别。衢(qú):大道。②韩娥:传说中一位善歌的人。鬻(yù):卖。假:借,筹借。欐(lì):栋梁。【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歌唱,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法,就自认为学完了,要求辞行秦青也没有阻拦他。秦青在郊外的大道上为薛谭饯行,打着节拍悲声歌唱,歌声振荡林梢,唱停了空中的行云。薛谭于是向老师谢罪,请求返回继续学习,而且终生没有再提及辞行一事。秦青转身对同来送行的人说:“从前,歌者韩娥东去齐国,吃的粮食不够了,经过雍门时,就卖唱筹粮。她离开之后,歌声的余音还袅袅绕梁三日不绝,听的人还以为她没有走呢。经过一个旅店时,店主辱没了她。韩娥因此长歌哀哭,全乡的人听了都伤心不己、泪眼相对,整整三天没有吃饭。”【感悟】成语“余音绕梁”即源于此。可见音乐、歌曲的魅力。据载,孔子有“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说。有时,它们的力量又是巨大的,相当于千军万马。如肖邦的爱国题材的钢琴曲,我国抗战类型的歌曲等。
死去元知万事空。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死去元知①万事空,但②悲③不见④九州同⑤。【注释】①元知:原来就知道。②但:只是。③悲:悲伤。④不见:没有看见。⑤九州同:指全国统一。九州,指中国,上古时曾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州,后用九州代指全国。【释义】当死神来临之际,原本就知道一切都无所谓,但只有一件事令人伤悲:我不可能见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了!【点评】这是陆游临去世前写给子女的一首诗。作为一位爱国志士,他最大的悲痛就是不能看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读来实在令人感伤!参考文献陆游《示儿》
《中国寓言·鹓鶵》寓言赏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鹓鶵。推荐。爱诗词网。《中国寓言·鹓鶵》寓言赏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惠子名施,与公孙龙同为战国时代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既是庄子在学术上的论辩对象,又是庄子的好朋友。惠子死后,庄子很怀念他,还说过从此以后,“我没有论辩的对手了,我没有谈心的朋友了”一类颇为伤心的话。庄子主张“无为”,惠子追求“有得”。在这一点上,他们是难以通融的。庄子总想用“刺激”的办法让惠子醒悟,不要“以得殉名”。寓言说,惠子曾为梁惠王相,庄子前去拜访他。当有人说庄子会要取代相位时,惠子很担心,在都城中搜索庄子三天三夜。结果遭到了庄子的辛辣嘲讽。庄子讲了一个“鹓鶵与鸱”的故事,将自己比作鹓鶵(yuanchu),将惠施比作鸱(chi,猫头鹰),将相位比作腐鼠。鹓鶵是凤凰一类的飞鸟,从南海飞向北海,行程万里,栖梧桐,食练实(竹米),饮醴泉(甘泉)。气魄宏伟,胸襟高洁,令人钦敬。在它的眼中,猫头鹰何值一提?腐鼠哪屑一顾?这样一番比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道家学说的深信之忱,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富贵、权势的鄙弃和对“以得殉名”的否定。庄子这种“视相位为腐鼠”的犀利眼光和愤激情绪,对后世读者认识剥削制度的腐败与肮脏很有帮助。这则寓言在形象描写上除了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之外,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它极写凤凰的志趣高洁:从南海出发飞向北海,万里迢迢,非梧桐不栖,非竹米不食,非甘泉不饮——宁肯“劳筋骨”、“饿体肤”,不合心意不苟求;又极写猫头鹰的襟怀卑下龌龊:不但贪恋一只腐臭的老鼠,而且唯恐被抢走,竟然猜疑高洁的凤凰,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两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感情色彩非常鲜明,艺术感染力极强。刘禹锡《飞鸢操》:“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吓疑鹓鶵。”李商隐《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元好问《天门引》:“海中仙人黄鹄举,大笑人间争腐鼠。”很显然,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这一类作品无疑都受到了本则寓言的启发。这则寓言的语言表现力很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三个双重否定排比句,有力地赞颂了凤凰的高洁情趣与铮铮铁骨。“鸱得腐鼠”之后,唯恐失之,仰视风凰,发出了“吓”、“吓”之声。这个“吓”字,是象声词,既逼真地描摹出猫头鹰的声音,又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它惊恐愤怒之状、卑劣肮脏之心,真是形神兼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作者顺手拈来,一语反诘,“吓”字由象声词成了动词,把惠施的惊惧猜疑和盘托出,给予了辛辣嘲讽,确是“点睛”传神之笔。
有的人。推荐。爱诗词网。《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人们一般不喜欢以议论为内容的诗。诗以吟咏性情为主,议论非其所长。然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伴随着人们的感情波动,一些感应于内、议论于外的诗,融情入理,颇具意味,同样赢得读者喜爱。如这首诗便是。《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一开头便警句迭出,立刻把读者的心抓住:何以有人活着是死了,有人死了却活着。本来,死生乃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有的人》的作者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形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自然界限变作了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犹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中却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至于孰为生孰为死,诗中没有作正面回答,但通过对两种人的形象描述,读者自能得出结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全然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者永生,压迫人民者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由于发自真心,有实在的生活感受,并非从理念出发作诗的演绎,所以诗中情和理紧密结合反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量。从结构上说,把造成诗意高潮的最精彩的诗句置于前面,对作者来说是危险的,因为要在后面相对平缓的低潮中不减弱诗对读者的吸引力,具有很大的难度。诗人凭借自己的文字功夫和表现技巧,作了一次这样的冒险,基本上得到了成功。他大胆借鉴古诗用典的手法,在诗中用了一连串能引发读者联想的典型细节和比喻。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著。“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意境。善用比喻,能以少总多,使读者不产生疲劳;巧用典故,造成古今事象的迭加,扩大意象的内涵,易于调动读者对诗境的主动介入,保持阅读的兴奋状态。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介绍】:
现代小说家。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自幼生长在农村,一直在农村工作,不仅熟悉农村和农民,并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还喜爱、熟悉民间曲艺和民间乐器。受“五四”新文学影响,开始试写新诗和小说。发现新文学不易为农民群众所接受后,便提倡通俗文艺,创作了《蟠龙峪》(1933)、《打倒汉奸》(1936)等通俗作品。抗战爆发后,参加了革命,编辑报纸副刊,写作小说、小戏、快板等,参加农村剧团的编辑,跟随剧团深入群众,积极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工作。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后,积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最早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解放区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继续深入农村,保持和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大力反映农村的生活斗争,进一步探索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奋斗不已。十年浩劫中被“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主要作品,解放前,除著名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中篇《李有才板话》(1943)、长篇《李家庄变迁》(1945)外,还有短篇《孟祥英翻身》(1945)、《福贵》(1947)、《邪不压正》(1948)、《传家宝》、《地板》等。解放后有短篇小说《登记》(1950)、《“锻炼锻炼”》(1958)、《套不住的手》(1960)、《实干家潘永福》(1961),长篇《三里湾》(1955)和《灵泉洞》(上部,1958),此外还创作或改编一些曲艺作品(如鼓词《石不烂赶车》、快板书《“春”在农村的变化》、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等)。1980年工人出版社出版《赵树理文集》,收有赵树理的小说、戏剧、曲艺、诗歌、论述、杂感、书信等,共四卷。赵树理一生为工农兵而创作。他的作品在读者中,特别是在农民中受到欢迎和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小说都是写农民生活,以反映农村生活斗争和农民关心的问题而著称。他敏锐地注视着农村变革和进步,热情地歌颂新人、新事、新风貌,敢于和善于揭露和批判革命工作和革命队伍中的矛盾和缺点;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类农民形象。他的创作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明快,简洁生动,朴实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创造了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由于他的影响和带动,形成了一个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俗称“山药蛋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为反映农村生活,为发展文艺的民族传统、文艺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赵树理。推荐。爱诗词网。【生卒】:1906—1970【介绍】:现代小说家。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自幼生长在农村,一直在农村工作,不仅熟悉农村和农民,并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还喜爱、熟悉民间曲艺和民间乐器。受“五四”新文学影响,开始试写新诗和小说。发现新文学不易为农民群众所接受后,便提倡通俗文艺,创作了《蟠龙峪》(1933)、《打倒汉奸》(1936)等通俗作品。抗战爆发后,参加了革命,编辑报纸副刊,写作小说、小戏、快板等,参加农村剧团的编辑,跟随剧团深入群众,积极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工作。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后,积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最早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解放区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继续深入农村,保持和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大力反映农村的生活斗争,进一步探索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奋斗不已。十年浩劫中被“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主要作品,解放前,除著名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中篇《李有才板话》(1943)、长篇《李家庄变迁》(1945)外,还有短篇《孟祥英翻身》(1945)、《福贵》(1947)、《邪不压正》(1948)、《传家宝》、《地板》等。解放后有短篇小说《登记》(1950)、《“锻炼锻炼”》(1958)、《套不住的手》(1960)、《实干家潘永福》(1961),长篇《三里湾》(1955)和《灵泉洞》(上部,1958),此外还创作或改编一些曲艺作品(如鼓词《石不烂赶车》、快板书《“春”在农村的变化》、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等)。1980年工人出版社出版《赵树理文集》,收有赵树理的小说、戏剧、曲艺、诗歌、论述、杂感、书信等,共四卷。赵树理一生为工农兵而创作。他的作品在读者中,特别是在农民中受到欢迎和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小说都是写农民生活,以反映农村生活斗争和农民关心的问题而著称。他敏锐地注视着农村变革和进步,热情地歌颂新人、新事、新风貌,敢于和善于揭露和批判革命工作和革命队伍中的矛盾和缺点;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类农民形象。他的创作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明快,简洁生动,朴实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创造了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由于他的影响和带动,形成了一个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俗称“山药蛋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为反映农村生活,为发展文艺的民族传统、文艺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出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句曰:“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破:尽,遍,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读书极多,不下万卷,因而下笔写作,左右逢源,才思风发,如有神助。诗人这里是向前辈自述才学,大有踌躇满志之慨,但绝非狂妄之语。它道出了读书与创作的关系,读书如采花,创作如酿蜜,确是经验之谈。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读与写的关系,或只引后一句来说明才思敏捷,写作神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推荐。爱诗词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出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句曰:“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破:尽,遍,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读书极多,不下万卷,因而下笔写作,左右逢源,才思风发,如有神助。诗人这里是向前辈自述才学,大有踌躇满志之慨,但绝非狂妄之语。它道出了读书与创作的关系,读书如采花,创作如酿蜜,确是经验之谈。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读与写的关系,或只引后一句来说明才思敏捷,写作神速。例如①至于有人说,初学写作的青年不应该读那么多的书,那是不对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叫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一句真理。不读书的人是属于不学无术,而不学无术的人能写作,世界上恐怕还没有。(摘自李惠文《写作主要靠生活》)②语文学习与写作实践的关系如何?怎样提高写作的能力?有人说,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不是说书读得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怎么有的大学生也写不好一篇短文?(摘自刘叶秋《漫谈读和写》)③杜甫有诗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文字资料极度贫瘠的家具研究领域,一件明代家具便是一篇绝妙文章。(摘自陈四益《王世襄素描》)④“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贤哲对读书的重要性都有精辟的论述。“知识改变命运”也让许多成功人士有切身的体会。(摘自陆正之《祈愿书香飘万家》)⑤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和练笔两者有机统一,才能达到“神”的境界。只读书不练笔,是囫囵吞枣,泛泛而读,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只练笔不读书,是无水之源,最终只能落个山穷水尽的地步。(摘自王蕴芬《小小练笔,大有作为》)
早发白帝城古诗。推荐。爱诗词网。【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彩云间: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峻,从山下仰望,仿佛在云中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离白帝城约为一千二百里。猿:猴子。轻舟:顺水的船显得很轻快。【鉴赏导示】乾元二年(759),李白因永王李璘事被流放夜郎,途中忽然遇赦,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写下此诗。诗的前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名句。《唐宋诗醇》说:“顺水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鉴赏】这首诗,描写了作者遇赦返回途中沿途所见的景色,流露出了作者出峡东行时的欢快心情。首句写诗人辞别白帝城时的时间、地点和白帝城的地势。“朝发”,说明时间在早晨,“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地势很高,耸入云端,此句为全篇以下几句写下水船行速之快蓄势。同时也交待了出发时的景色、天气。早晨的阳光,照在高高的白帝城上,白帝城上披上了一片红色的霞光。此时,诗人怀着重返自由的兴奋心情,坐上一叶小船,从白帝城出发,沿长江之水急速东行。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用空间距离之远写所用的时间之短作了对比,写出了船行速度的惊人。此句中有夸张,有前人文章中句子的巧妙化用。诗人化用了《水经注·江水》中“早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句意,但郦道元《水经注》中基本上是对自然山水的客观描写,李白则将其融于自己的精神感受之中,使其描写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出神入化。第三句笔锋一转,别开生面,抒写自己乘舟飞越三峡的感受:两岸凄哀的猿声彼伏此起,一叶轻舟在这猿啼声中顺流直下,速度如飞,何等的惬意。这“两岸猿声”为诗歌描绘的画面增添了音响效果,颇具神韵,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第四句进一步描写船行之速。“舟”字前着一“轻”字,既写船行之快,又写诗人历尽艰险,获释返回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一箭双雕。诗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获得释放,重返自由时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比。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洋溢于诗歌之中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前程充满希望的喜悦与激奋。【鉴赏要点】[1]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3]写景生动,形象鲜明。[4]巧妙化用。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注释】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一鼓:擂第一通鼓,战斗开始。再:两次。擂第二通鼓。竭:尽。指士气用尽了。【赏析】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傲慢强大的齐军,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名字叫曹刿。曹刿是一个乡民,但有战略眼光。他认真分析了鲁国进行战争的条件,认为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可以一战。而在战术上,他坚持等齐军擂了三通鼓后,才向前进攻,结果打了大胜仗。鲁庄公问战胜齐军的原因。曹刿回答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第一通鼓,士气振作了起来;擂第二通鼓,士气开始衰落;擂第三通鼓,士气就耗尽了。敌方士气没有了,而我方士气正盛,所以能战胜敌人。曹刿总结的,既是齐国军队的实际情况,也是战争的客观规律。曹刿在战役战术的运用上,善于捕捉战机,采取在敌方三鼓之后奋勇出击,以己之气盛,击彼之气衰,从而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静制动,以少胜多的奇迹。现在,“一鼓作气”作为成语,比喻要趁劲头十足的时候,努力把事情做完,而不要消极懈怠。
慕容冲西燕威帝。推荐。爱诗词网。威帝慕容冲 慕容冲是前燕国君慕容儁的儿子,西燕主慕容泓的弟弟。前燕建熙十一年(370),前秦灭燕时,慕容冲和他姐姐清河公主也被押送到了前秦国都长安。清河公主当年只有14岁,已经长得婷婷玉立,因此被苻坚看中,接到后宫,倍受苻坚宠爱。慕容冲当年只有12岁,长得眉清目秀,也很招苻坚的喜爱,经常遭受到苻坚的鸡奸。慕容冲对此很反感,但寄人篱下,又无可奈何,只好屈辱地忍受苻坚的蹂躏。俗话说,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这件丑事很快就传到了宫外,于是乎长安城中也很快流传了“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的顺口溜。王猛听到后,劝苻坚把慕容冲和他的姐姐放出宫中。苻坚已与清河公主、慕容冲达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怎么也舍不得让他们离开自己的身边,后在王猛的一再劝谏下才勉强打发慕容冲出宫,让他当上了平阳太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慕容冲越来越痛恨苻坚,盼望着恢复燕国。建元十九年(383),苻坚在淝水战败后,慕容冲的叔父慕容垂兄长慕容泓先后起兵反秦,慕容冲也在平阳起兵,但出师不利,被前秦将军窦冲打败,便带着残余人马投奔了慕容泓。西燕燕兴元年(384年)六月,慕容泓被杀后,慕容冲被拥立为皇太弟。慕容冲随即带兵向长安逼近,一个月后,占据了阿房城。九月,慕容冲兵临长安城下。苻坚站在城楼上看到慕容冲那副神气样子,顿时怒发冲冠,大声骂道:“你这个奴才只配放牛牧羊,何必要来送死!”慕容冲也不示弱,毫不客气地回答:“奴才就奴才,奴才受够了你这个奴才的欺侮,现在正想取代你呢!”苻坚见慕容冲不吃硬的,又向他甩出了软的一招,派人给慕容冲送去了一件锦袍,并说了一大堆好话。慕容冲根本不领情,以皇太弟名义对苻坚说:“老子现在想的是夺取天下,岂能被你的小恩小惠收买!如果你知趣的话,赶快把慕容皇帝送来。否则,老子就对你不客气了。”话是这么说,但慕容冲并没能力和信心在短时间内攻取长安,所以,于次年正月匆匆在阿房称帝,改元更始。慕容冲年轻气盛,刚即位就与前秦展开了一次次厮杀,双方互有胜负。到了五月,慕容冲集中全部人马向长安发起了猛烈进攻,在城西杀死了前秦名将杨定。苻坚亲自督战,遍体鳞伤,便让太子苻宏留守长安,自己带着夫人、女儿逃到五将山避难。苻坚一走,苻宏自知抵挡不住慕容冲的猛攻,也带着妻子逃离长安。慕容冲乘机占据长安。慕容冲占据长安后,对前秦多年的痛恨就象岩浆一样喷泄而出,下令官兵肆意抢掠。官兵们虽然捞了不少油水,但他们都是鲜卑人,个个归心似箭,迫切要求东归故地。而慕容冲贪恋长安,不愿东归。这样,西燕君臣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建兴元年(386)二月,左将军韩延在官兵们的一致要求下,带兵攻杀慕容冲。立将军段随为燕王。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山下遥远的村庄里,升起一缕缕孤烟。天边的高原上有一棵孤单单的白杨在摇曳。诗句写山居的环境是那么的富有诗意。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两幅美妙的风景画,无怪乎前人评说:非工于画道者,不能得此语。“诗中有画”是王维风景诗的特色,这首诗也不例外。两句诗浅白、晓畅而易懂,但韵味却浓郁醉人。另外从构图上看“孤烟远村”、“独树高原”均考虑到纵与横的协调平衡,故为佳景。
山下孤烟远村。推荐。爱诗词网。《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原诗出处,译文,注释山下遥远的村庄里,升起一缕缕孤烟。天边的高原上有一棵孤单单的白杨在摇曳。诗句写山居的环境是那么的富有诗意。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两幅美妙的风景画,无怪乎前人评说:非工于画道者,不能得此语。“诗中有画”是王维风景诗的特色,这首诗也不例外。两句诗浅白、晓畅而易懂,但韵味却浓郁醉人。另外从构图上看“孤烟远村”、“独树高原”均考虑到纵与横的协调平衡,故为佳景。《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古诗句出处: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
愿者上钩歇后语。推荐。爱诗词网。歇后语《愿者上钩》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歇后语:愿者上钩拼音:yuànzhěshànggōu释义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例如“小梅,今天中午又活剥哪只兔子呀?”姑娘一边往外挤着,一边回答那青年说:“愿者上钩嘛,反正不是你这样一月八十元工资的大工头就是了。”(履冰《车上的世面》)
情愿林徽因。推荐。爱诗词网。情愿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原载一九三一年九月《新月诗选》)
孝昭帝高演。推荐。爱诗词网。孝昭帝高演 一、宫闱政变中的胜利者乾明元年(560)二月的一天,残阳如血,一轮落日把首都邺城装饰得悲怆、凄凉。北齐大丞相高演独自策马在邺城郊外徐徐而行。他的耳畔似乎还回响着几天前骨肉相残的凄惨哭声。高演是高欢的第六个儿子,高殷的亲叔叔。高演平时和兄弟们相处得很融洽,兄友弟孝,温良谦让。但在政治的天平上,权力欲望的砝码常常是高于骨肉之情的。成大事者不被良心所束缚,高演深信这一政治哲学。事情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也就只好按预定计划继续走下去。虽然高殷已经打入冷宫,天子已是名存实亡,但自古“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如何尽早稳妥地搬掉高殷这块绊脚石,由自己来当皇帝呢?想到这,他不由眉头一皱,虽然他的心腹幕僚王晞、陆杳、高演等人肯定是会向着他的,但娄太后和部分贵族大臣对这件事意见并不一致。沉思良久,他觉得自己首先得稳住已有的阵容,然后才能去瓦解,说服反对势力。想到这,他觉得一桩心事总算有了着落,于是扬鞭策马,奔回皇宫。他首先探探王晞的意图:“我如果前段时间不的你的话,早被杨愔这伙人杀了。你看我现在该怎么办才好呢?”王晞心有灵墀一点通:“您以前当亲王的时候,一切行为应受礼法的约束。现在不同了,您的行为应该受天命的驱使,不应该违背天的意志,人间的一切礼法您可以置之脑后。”高演心中暗喜,进一步问王晞:“你说我应该遵循天命,但很多贵族大臣都说我是违背祖先遗训,你看对这些大臣应该怎样对付才好?”王晞说:“你掌握大权的时间还不长,您如果想用刑法的力量来制服这些大臣,恐怕会祸起萧墙。为了社稷千秋大业,您不如尽早登基称帝,安抚天下,顺应民心。这样,一时的非议也就会逐渐消失了。”高演心中豁然开朗,表面上还怒气冲冲:“你怎么敢说这种话,不怕用‘谋叛’的罪名惩罚你吗?”王晞慷慨激昂:“陛下黄袍加身,是上天、百姓都一致仰望的事,既然合乎民心,我又怕蒙受什么斧钺之刑呢?”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高演立即授王晞为司马,可径直进入朝廷,不拘君臣礼节。过了几日,丞相从事中郎陸杳悄悄把王晞叫到他家,要王晞劝高演尽早登基,免得夜长梦多。并且说,朝里很多大臣都支持高演。王晞随即把这番话告诉给高演,高演有些迟疑:“如果朝廷内外真的有那么多人支持我当皇帝,三朝元老赵彦深每天上朝议政,怎么也没见他对我表露过这种意思呢”?王晞又跑去试探德高望重的赵彦深,赵彦深说:“近来朝廷内外议论这事的人很多,我本来也想和大丞相好好谈谈,但心里不免有些后怕。现在你既然把话题挑明,我胆子也就壮起来了。你尽管放心,我会尽力而为的。”赵彦深在朝廷是一个可以左右政局的老臣,大臣们见赵彦深已经表态,也都纷纷支持高演篡位。高演转而执行的第二步计划。他去征求娄太后的意见,不巧贵族大臣赵道德在场,没等太后发话,他一口反对:“你不学周公辅助成王,反而要骨肉相残,不怕后世千秋万代都戳你脊梁骨吗?”高演怏怏而退。第二天,高演又去见娄太后,向她陈明之所以要登基的各方面原因,而且威胁说:“现在幼主昏弱,政局不稳,人心不定,四邻相逼。祖先打下的江山万一出了什么差错,由谁来负责呢”?太后思忖良久,权衡左右,勉强答应了高演的要求,同时又提出一个条件:“你篡位可以,但绝对不能伤害高殷,万一高殷有什么三长两短,我和你没完”!八月,太皇太后废高殷为济南王,常山王高演登基为帝,年号皇建。 二、勤勉政事从谏如流高演从小喜欢谈论政治得失,臧否古今人物。高洋在位的时候,尚书的奏书大多雷同,或者轻重不分,杂乱无序。高洋便下令先把奏书交给部分朝臣分类、讨论、评判,然后再交给高洋披阅。二十来岁的高演或褒或贬,矫正剖析,一一合乎事理。高洋对他的政治才华非常叹服。高洋后期,整日沉湎酒色,政事荒废。高演对此忧心忡忡,他不厌其烦地规劝高洋。见高洋不听,只好下跪哭泣,劝高洋以国事为重,远离酒色。高洋说:“江山有你在,我放纵放纵还怕什么?”高洋有时也觉得心里愧疚,对高演起誓:“你既然这样讨厌我纵酒,自今以后,谁还敢叫我喝酒的,格杀勿论!”说罢,把所有的酒杯全部砸烂。但坚持不了几天,高洋又旧病重犯,背着高演尽情享乐。高洋后期,在整个朝廷里,能够洁身自好,勤勉政事,并且还能对高洋起些规劝作用的人物,也就只有高演等寥寥几个人。当高洋正在纵情荒淫的时候,高演常常一身正气进入大殿,高洋见他进来,只好悻悻作罢。有时高洋兴头正旺,见高演破坏他的兴致,也会勃然大怒。下令将高演捆绑起来,然后拔出匕首,叫大臣们列举高演的罪状,只要说出一条,高演就会命归黄泉。大臣们内心也挺佩服高演,觉得他是国家的栋梁,因此都下跪求高洋赦免高演。高洋见大家都说不出什么坏话,才把匕首扔到地上。皇建元年(560)八月,高演当皇帝后,立即大刀阔斧,整顿政治秩序。他下了一系列诏令:官奴婢60岁以上的一律免为自由人;廷尉、中丞等执法官必须以法量刑,徇私舞弊者处以死刑;国子寺可广招学生,讲习经典,置立官员,进行督课。自高欢以来,粮价腾升,贡粮转运困难。高演上台后,在黄河南北进行大面积屯田,结果每年从屯田中可获得十多万石粮食,河北等地粮荒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为了缓解贡粮运输困难,高演又在河北等地设立粮仓,储存粮食。经过高演的整顿,年旷日久的粮食危机终于得到解决。在北齐皇帝中,礼贤下士,从谏如流,高演是突出的一个。有一次,高演在朝廷里把一个犯人杀了,血溅廷柱。高演问王晞:“这人应不应该死?”王晞说:“应该死,但可惜死的地方不对。我听说‘在刑场上杀人,死得其所。’朝廷是议政的神圣地方,怎么能擅自在朝廷里杀人呢?”高演马上保证:“从今以后,我要为大家作个榜样,不允许这种事再次发生。”高演经常自我反省,并要求大臣们帮助他反省。他对大臣高叡和库狄显安说:“我执政不久,缺乏经验,请你们大胆说出我做得还不够的地方。”库狄显安说:“陛下有时胡说八道。”高演有些惊讶:“说下去”!库狄显安接着说:“过去陛下见到文宣皇帝殴打臣下,总是苦苦规劝,认为人主不该这样。现在您也常常殴打臣下了,您以前说过的话不是等于胡说八道吗”?高演握着库狄显安的手,连声道谢。高叡说:“陛下做事,事无大小,主次不分,过于琐碎”。高演说:“你说得很对,这一点我自己也意识到了,只是现在百废俱兴,什么事都得从头开始。”为了及时了解民情,反省自己,他特意命令一些大臣,如尚书阳休之、鸿胪卿崔劼等人可以随时径直进入高演卧室,讨论历代礼乐、职官、田市,征税和政治得失,逐一分析哪些属于制度不合于当代,但现在还在沿袭的;哪些是自古以来就有利于天下,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哪些政策是得当,哪些不得当。这些大臣和高演商谈起来,总是天一亮就进宫,天黑才出来。 三、偃武息兵愧疚而亡高欢时期,北齐和北周连年干戈不息。到高演执政的时候,双方实力发生了变化,北齐反而比北周强盛。高演问大臣卢叔虎该如何处理东西方关系,卢叔虎说:“现在的局势是我们实力比他们强,我们富他们穷。为什么连年战争我们还不能并吞北周呢?原因在于我们战略上有失误。我们过去总是采取骑兵游击作战的策略,这是少数民族的掳掠战术,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良策。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在前线平阴阳(今陕西眉县东)设立军事重镇,深挖濠沟,广建工事,大量储存粮食和武器。如果他们不主动出击,我们就采取“蚕食”的办法,一点一点地把北周黄河以东的土地夺过来。如果他们敢主动进攻我们,那么,除非十万以上的兵力才是我们的对手。假如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以逸待劳,闭关不出。长安以西都是荒凉地带,北周数十万大军长途跋涉而来,补给困难。不出三个月,北周的农业就会荒芜,这样,我们即使不攻,他们也会自己崩溃的”。高演非常赞赏这个战略战术,如果采取这一办法,北周是难以应付的。但高演认为现在国内急需的是稳定,建设,而不是去拓地夺民。因而高演执政时期,与四邻各国基本上处于和平状态。皇建二年(561)九月,高演出于政治利害关系把高殷杀害。没过几天,心情平静下来以后,高演又开始愧疚起来。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兄长高洋,这种内疚的心情整日整夜在折磨着他。不久,他神志开始有些错乱了,眼前总是出现一种幻像:高洋领着杨愔、燕子献一行人,手持宝剑,怒目裂齿,从天空中走进宫殿,扬声要为高殷报仇。高演一看见这种幻像,便下跪叩头求饶,声泪俱下。高演夫人连忙叫人来“驱鬼”,将煮沸的油在宫殿内外扬洒,命令太监、仆役们个个手持火炬,整夜围着宫殿站立,防止“鬼魂”侵入宫殿。经过一番“驱鬼”,高演似乎觉得心理轻松了一些。十月金秋,为了散散心,他便和几个随从一道去郊外打猎。跑着跑着,一只狡兔突然从树丛中冲出,高演的马受惊跳起,把高演从马上重重摔了下来,肋骨折断。娄太后刚刚听说高殷被高演害死了,也不顾高演重病在身,气冲冲闯进来,厉声问高演:高殷在哪里,连问三声,高演垂着头,无颜相答。娄太后气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话,还是把高殷杀了。现在你也得到报应了。死吧!死吧!你这号人死了活该!”高演受伤以后,病情急剧变化。以前的幻像又出现了。他整日整夜不吃不睡,只是跪在地上,叩头求饶。神志稍一清醒,他想起自己一旦死后应该谁来继承皇位的大事。本来已立自己的儿子百年为皇储。现在细细一想,又有些心惊肉跳:我欺负高殷年幼势单,杀君篡位。谁又能保证我死后长广王高湛不会把我的儿子杀了,自己当皇帝呢?何况高湛并不是那种仁义之人。斟酌再三,他觉得万全之策是改立皇储,另立高湛为皇位继承人。皇建二年(561)十一月,高演诏令长广王高湛继承皇位。又给高湛写下遗书一封,哀求高湛:“我死后你要好好对待我的妻子儿女,千万别学我的样。”处理完后事,高演溘然去世,终年仅27岁。葬于文靖陵,谥号孝昭皇帝。
小诊所里的无边春色。推荐。爱诗词网。《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题为《春日》,首句一开头便说“胜日寻芳”,自然是踏青游春、赏花观柳之作。次句从宏观上写春日寻芳的所见和所感:“无边光景”,包括目光所能看到的广阔范围里的一切景象;“一时新”,则是出门“寻芳”的突然感受。如果不出门“寻芳”,尽管客观上“无边光景”已焕然一“新”,主观上也不会有这种“新”的感受。三、四两句所写,乃是对“寻芳”观感的具体化和认识上的深化。平日常说“东风”如何好,但对它的面貌如何,却缺乏具体了解。如今来“寻芳”,看见“无边光景”、“万紫千红”,一派“新”气象,“等闲”之间便“识得东风面”了!就是说,那“万紫千红”的无边春色、无边“新”光景,都是“东风”的体现,也就是“东风”的面貌。这首诗,按照春日“寻芳”的主题和词、句的意义作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而且,作这样的理解,已经是一首景美情浓、景中含理的好诗。然而单纯作游春理解,却有一个问题。“泗水”在山东境内,早被金人占领,张孝祥早在作于隆兴元年(1163)的《六州歌头》里已抒发过“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的愤慨,朱熹怎能“寻芳泗水滨”?朱熹是一位理学家,他念念不忘孔夫子和他所传的“道”。“泗水滨”,乃是孔子讲学传道的圣地。“寻芳泗水滨”在朱熹笔下,不是“赋”而是“比”,比喻向孔门寻求生意盎然的“道”特别是“仁”。按照这种思路读全诗,“东风”、“万紫千红”等等,也都是比喻。全诗通过“寻芳”的所见和新感受、新认识,比喻他求道忽有所得。其创作动机与表现手法,都与《观书有感》类似,但题为《春日》,全诗都写“寻芳”,比喻的痕迹含而不露,又形象鲜明,情景生动,读之但觉春光满眼,不注意它还有什么深层意蕴。这本来是一首好诗,又由于《千家诗》入选,因而传诵至今。尤其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常被人们引用,还被改造和补充,写出“一花独放不算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之类的句子,广为流传,颇有教育意义。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推荐。爱诗词网。《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与翻译、赏析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在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的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1941年,日本侵占了香港,戴望舒因从事抗日活动而被捕入狱,受尽摧残。诗人在狱中写出了前所未有的凝重沉雄的诗篇,以奔涌着的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激情,给他后期的作品铸造了新的内容和风格。《我用残损的手掌》即是他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当富有才情的诗人舍弃自己身边小小的落寞、凄凄的孤独,舍弃以往酷爱的浅吟低唱以后,他的诗篇便以其豪歌再次一展风采。此诗作于1942年7月,其时作者尚在狱中。因为诗人早期受象征派诗歌影响较大,创作上吸取了象征派的手法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巧。象征派诗歌创作的要点之一是强调诗歌的意象构筑,构筑时又经常借用艺术的变形手法,以使意象具有更强的表现作用。作者这首诗中便为自己饱满的诗情寻得了极富抒情性的意象。首先是用一只残损的手掌轻抚祖国河山,这个奇特的意象产生了奇特的抒情效果。这“残损”两字的内含极为深广,构筑的意象也格外醒目,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情绪波澜也特别激烈,而且至为关键的一点,是它同时也较为形象地映现了在侵略者铁蹄下痛苦挣扎的中国人民,显现了被无情蹂躏的祖国河山的凄苦。从结构上看,此诗是完整的一段,但从意义上却可分出明显的两个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引子,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为第一部分,这以后到结尾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三个点叙述了祖国的受难,并着重想象了诗人的家乡,美丽的西子湖在敌人铁蹄下的惨案,用括弧中美妙的回忆衬托现实的不堪入目。接着又从长白山雪峰写到黄河,写到江南,写到“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的岭南,写到“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由北而南整体地反映出痛失河山的悲哀。“无形的手掌掠过无形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概括了祖国所受的灾难。诗歌的第二部分,诗人竭尽想象之所能,尽情地赞美了解放区的“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诗人把“爱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片依然有太阳和春天的土地,寄托在那儿的人民身上,他们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最后一句,“那里,永恒的中国”积蕴了诗人对于解放区的全部热情和希望。这首诗,从形式上说句子有长有短,没有整饬的外观,应该是属于自由体,但它又似乎是押韵的,可以说是押韵的半自由体,因此也仍然有戴望舒诗歌一向具备的悠长的韵味。这首充满着凄苦又闪烁着希望的诗,每字每句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全诗曲调低回曲折,带着忧伤,带着期望,震荡着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