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推荐。爱诗词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出处】唐·韩愈《晚春》【译注】草和树木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便想尽办法绽红吐艳,一时间繁花似锦,争妍斗丽。百般:想尽各种办法。芳菲:美丽芳香的花草。【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群芳盛开,万紫千红的景色。[例]归途上的我禁不住留恋地回头望一眼这繁花似锦的聚芳园,我不由得有些拿不定主意:聚芳园啊,说你是“草木知春不久归,万紫千红斗芳菲”,却又是“连山林绿真成海,遍地鲜花胜似春”。(卢冠毅《秋游聚芳园》)二、用以形容色彩纷呈,美如繁花。[例]色彩之多犹如百花齐放,色彩之美真是姹紫嫣红。“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愿本书为大家的设计增光添彩。(明天创意设计工作室《色彩设计手册·前言》)
张籍的资料。推荐。爱诗词网。张籍张籍(766?~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生长在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出身寒微,虽曾第进士,却官职较低,而且又长患病眼,以至贫病交加,穷愁潦倒。所写乐府诗多反映人民的疾苦,大胆揭露社会的黑暗,成为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白居易评价他的诗“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王建也说“君诗发大雅,正气回我肠”。这些诗语概括了张籍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特色。著有《张司业集》。
长篇小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共分四十部十卷。以贝多芬为原型,集中塑造了一个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脱的形象,从他的出生和童年时代起一直写到他的晚年,类似一部音乐家的艺术传记。长篇的前三卷——《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了影响克利斯朵夫性格和创作个性形成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第四、五两卷——《反抗》与《市集》,描写克利斯朵夫在德法两国的社会中对邪恶势力和颓废艺术进行的个人反抗和为建立新艺术的奋斗。在其后的《安多纳德》、《户内》、《燃烧的荆棘》、《女朋友们》四卷里,罗兰走进法兰西“民族的深处”,探索普通法国人民和知识分子的活活、处境和精神。在这里,他描写与《市集》中的法国不同的另一个法国——被压迫的理智健全的法国。在这几卷中,罗兰以相当的笔墨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在孤独中感受到友谊、人性和爱情的温暖。塑造了法国女工杜西妮、具有高尚情操的女教师安多纳德、特别是她的好朋友奥里维的鲜明感人的形象。与此同时,克利斯朵夫与现实的矛盾也更加激化了。由于在“五一”游行中打死了一个警察,他逃往瑞士,从此退出斗争。最后一卷《新的一天》,一方面欧洲的上空布满战争的烟云,一方面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丧失了早年的狂飙似的反抗精神,与现实妥协了。他隐居意大利,陶醉于南欧恬静的大自然,在“个人主义的囚室”专心致志于清明高远的宗教音乐,企图达到内心和谐的理想境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的这种矛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和欧洲一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矛盾的集中反映。小说描写了广阔的时代和社会画面,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文化艺术和精神生活领域的问题,是认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界初欧洲社会的珍贵资料。小说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新,特别是采取人物经历与音乐主题对比的方法,大大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斯朵夫。推荐。爱诗词网。长篇小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共分四十部十卷。以贝多芬为原型,集中塑造了一个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脱的形象,从他的出生和童年时代起一直写到他的晚年,类似一部音乐家的艺术传记。长篇的前三卷——《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了影响克利斯朵夫性格和创作个性形成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第四、五两卷——《反抗》与《市集》,描写克利斯朵夫在德法两国的社会中对邪恶势力和颓废艺术进行的个人反抗和为建立新艺术的奋斗。在其后的《安多纳德》、《户内》、《燃烧的荆棘》、《女朋友们》四卷里,罗兰走进法兰西“民族的深处”,探索普通法国人民和知识分子的活活、处境和精神。在这里,他描写与《市集》中的法国不同的另一个法国——被压迫的理智健全的法国。在这几卷中,罗兰以相当的笔墨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在孤独中感受到友谊、人性和爱情的温暖。塑造了法国女工杜西妮、具有高尚情操的女教师安多纳德、特别是她的好朋友奥里维的鲜明感人的形象。与此同时,克利斯朵夫与现实的矛盾也更加激化了。由于在“五一”游行中打死了一个警察,他逃往瑞士,从此退出斗争。最后一卷《新的一天》,一方面欧洲的上空布满战争的烟云,一方面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丧失了早年的狂飙似的反抗精神,与现实妥协了。他隐居意大利,陶醉于南欧恬静的大自然,在“个人主义的囚室”专心致志于清明高远的宗教音乐,企图达到内心和谐的理想境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的这种矛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和欧洲一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矛盾的集中反映。小说描写了广阔的时代和社会画面,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文化艺术和精神生活领域的问题,是认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界初欧洲社会的珍贵资料。小说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新,特别是采取人物经历与音乐主题对比的方法,大大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东园载酒西园醉。推荐。爱诗词网。《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初夏载酒游园,边饮边游,从东园游到西园,为了侑酒,摘尽了树上金黄色的枇杷,结果喝得大醉。写得极为生动形象。宋戴敏《初夏游张园》诗:“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宋诗纪事》六三卷1581页)
家在梦中何日到。推荐。爱诗词网。《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出自:《唐诗选》名言名句《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译文如下:(七言律诗卢纶“长安春望”)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的故乡,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回去呢?放眼望去,春天的脚步已经到了江上;但是,站在江边思乡望故园的众多游子,又有几个人能够回到自己的故乡呢?
前瞻马耳九仙山。推荐。爱诗词网。江城子①前瞻马耳九仙山②,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③!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④。小溪鸥鹭静联拳⑤,去翩翩,点轻烟⑥。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⑦,垂柳下,矮槐前。①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作者移知徐州,离密州前作此词。②马耳、九仙山:二山名,在今山东诸城西南六十里。③高台:指超然台,见《望江南》(春未老)注①。④月婵娟:月色美好。⑤联拳:像并排着的拳头,形容沙鸥、白鹭静立的样子。杜甫《漫成一绝》:“沙头宿鹭联拳静。”⑥“去翩翩”二句:写鸥鹭被惊动后飞去,在轻雾中显出一点点白色。⑦使君:州守,苏轼自指。
芳树无人花自落。推荐。爱诗词网。《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出处】唐·李华《春行即兴》【译注】树上的花儿在无人处自开自落,春天的山里,一路上只有鸟儿空自啼鸣。芳:花。【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山野芳菲自落,鸟儿空啼的清幽景色。[例]季春,树木枝繁叶茂,花儿芳褪红残,小鸟在林间歌唱。“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二句道出了春天山中清寂的幽深的景致。(廖始毅《我心目中的春》)二、用以比喻无人关注,自生自灭的冷落情形。[例]每闻有青年学者、青年发明家,或因其资历有限,或因其学历不高,或因其所遇匪人,致令发明、著作、建议无人问津,不能行于世,未尝不扼腕为之长太息也。因思“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适可为之写照。(陈四益、丁聪《唐诗别解》)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推荐。爱诗词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宋·志南《绝句》【译注】沾在身上几乎打湿衣裳的是杏花开放时的春雨,吹到脸上不觉寒冷的是杨柳新绿时的春风。杏花雨:杏花开时降的雨。杨柳风:杨柳发绿时的柔和春风。【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春日细雨柔风的景色。[例]不是么,没有在寒风凛冽,江河冰封的冬日对春天的向往,春来时何以体会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趣?(吴晴《“非洲红”》)二、用以比喻某事物像春风化雨那样令人感到温馨、舒畅。[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化雨,为神州大地唤来了无限生机。(《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要加快理论要跟上》)
可笑不自量。推荐。爱诗词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出处】唐·韩愈《调张籍》【译注】蚍蜉竟想摇动大树,可笑它太不自量了。蚍蜉(pífú):一种大蚂蚁,常在松树的根部做巢。撼:摇动。【用法例释】用以讥笑能力弱小者妄想战胜势力强大的事物或人,自不量力。[例]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惜取眼前人。推荐。爱诗词网。惜取眼前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条小鱼,为了寻找幸福而离家出走。它游啊游,游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终于游不动了。这时它看见一条大鱼,就连忙问道:“大鱼请你告诉我,怎样才能到达大海啊?”大鱼奇怪地反问:“你不知道你现在就在大海里吗?”小鱼却说:“啊?我不知道啊,我觉得我只是在水里而已啊!”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条愚蠢的小鱼,明明已经找到了爱与幸福,却不自知不珍惜,反而费尽心力想逃离,去寻找想象中的虚幻幸福。得到的不去珍爱,总以为远处还有更好的在等待,这是人们在爱情和婚姻中常犯的错误。其实,无论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都不如现在正陪伴着我们的人值得珍惜。因为过去的再好已不属于自己,只能作为回忆珍藏;而未来的也不一定会在那里等着我们,很可能等来一场空,徒留遗憾。爱一个人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有人把他的爱给了你,而你也接受了,那么,请学会珍惜。佛说:前世500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对方那颗捧出的心?有一只修炼了千年的蜘蛛,遇到了佛祖。佛祖问:“蜘蛛,以你千年的修炼,是否悟出了世间何物最宝贵?”蜘蛛想了想,回答说:“‘得不到’和‘已失去’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佛祖不置可否,离开了。又过了一千年,蜘蛛又见到了佛祖。佛祖依旧问那个问题:“世间何物最宝贵?”蜘蛛依然说:“‘得不到’和‘已失去’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佛祖依然没说什么,转身离去。一千年转瞬即逝。一天,一滴甘露忽然被大风吹到了蛛网上。蜘蛛望着美丽的甘露,顿生喜爱之意。但没一会儿,大风又把甘露吹走了。蜘蛛非常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他问蜘蛛:“世间何物最宝贵?”蜘蛛依然告诉佛祖:“‘得不到’和‘已失去’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佛祖说:“既然你这样认为,就投胎去人间一次吧。”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人家,成了一个千金小姐,取名蛛儿。一晃16年过去,蛛儿长成了一个婀娜的少女。这一日,皇帝在后花园为新科状元甘鹿举办庆功宴,邀请了许多妙龄少女参加。蛛儿和皇帝的女儿长风公主都其中。少女们都被状元郎的才华和相貌倾倒,蛛儿也不例外。过了些日子,皇帝降下旨意,命新科状元甘鹿娶长风公主;而蛛儿则要嫁给太子芝草。听到这一消息,蛛儿非常震惊,她觉得自己不爱太子,而爱那个状元。她难过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于气息奄奄。太子芝草知道后,急忙奔到蛛儿床边,对即将死去的蛛儿说:“那日,我在后花园见到姑娘,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将你赐婚给我。我爱你至深,若你死了,我绝不独活。”说着,他就举剑自刎。蛛儿的魂魄游荡在床边,看到了佛祖的身影。佛祖对快要飘走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是风带来的,最后也会被风带走。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而太子芝草是你蛛网下面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头看过它。蜘蛛,我再问你,世间什么最宝贵?”蛛儿听了,一下子大彻大悟,她对佛祖说:“世间最宝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蛛儿的灵魂就回到了身上。她睁开眼睛,看到太子正悲痛欲绝地殉情,忙打落他的宝剑,和他深情拥抱在一起……看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有一丝触动?你是否和那个蛛儿一样,总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宝贵的?你又是否能最终醒悟,“世间最宝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茫茫人海中,如果能找到一个相知相爱的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所以,一旦找到了,请用生命去珍惜。哪怕对方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他(她)既然是你的选择,就请努力爱他(她)。多怜惜,少苛责;多宽容,少计较。唯有加倍珍惜,才会收获更多。爱情不要追求完美,尽管彼此都有缺点,但真诚可以弥补这些,一旦牵手就不要随便放手。相爱的时候需要坦诚,争执的时候需要宽容,生气的时候需要冷静,快乐的时候需要分享,指责的时候需要退让。一个人的生命里擦肩而过的人千千万万,有几个能与你携手并肩?有几个是深爱你的人?与其众里寻他千百度,不如怜惜眼前人。
曹植 白马篇。推荐。爱诗词网。曹植《白马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魏]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属乐府《杂曲歌辞·齐瑟行》,无古辞,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以首句二字名篇。《太平御览·兵部》引本诗,题作《游侠篇》。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塑造了一个武艺精强,奔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本诗不仅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能够体现“慷慨任气”“词采华茂”之“建安风骨”神韵的建安诗作中难得的杰作。首二句起笔不凡,先声夺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一匹套着金色笼头的雪白的战马,如狂澜骤起,奔驰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消失在通向西北疆场的征途中。这里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先截取最能表现人物英雄性格的场面,突出个性特征,把游侠少年叱咤风云的飒爽英姿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用“借问谁家子”来铺叙,交待人物身世:“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幽并”,幽州和并州,现在的河北、山西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方。古代幽并之民,“好气任侠”。原来这位英姿勃勃的骑士是幽州和并州一带的游侠少年,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为了保卫祖国,他屡建奇功,名扬塞外,声震边陲。轻轻一笔,似在不意中,却从侧面点出了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曹植早年曾随曹操征伐四方,得到父亲许多军事学的传授,可以说也是一位深得曹操宠爱的“白马少年”。当时的形势的确在激发着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作者塑造的轻生重义、奔驰沙场的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写照,情、志尽在其中。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写游侠儿如何练就一身杰出的本领:“宿昔”二句,写他朝朝夕夕以良弓、楛矢为伴、勤习苦练。“控弦”六句,以铺陈排比的笔法,用两两相对的句式,极力表现他的习武生活。“控弦”二句,写一左一右,“仰手”二句,写一上一下。四句相同的句式铺写四个不同的方向,“破”、“摧”、“接”、“散”四个不同的动词,点活了左右上下一系列的动作,使人应接不暇,连声叫绝。然后,写他的轻捷灵活胜过林中猿猴,他的勇猛剽悍恰如虎豹蛟龙。这里形象的比喻,使人感到毫不过分。这一层,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连续而形象地突出了游侠少年弓马娴熟、武艺超群的不凡身手,不仅丰厚了诗歌的内容,充实了人物形象,而且为第三层写游侠少年英勇善战杀敌立功作了铺垫。“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这里,诗人没有写战斗的过程,只用“长驱”、“左顾”、“蹈”、“陵”,突出表现他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慨。由于有前边坚实的铺垫,这里用如椽大笔的挥洒则收到似电影特写镜头般的典型细节刻画的效果。将游侠少年英勇善战的个性加以放大而又集中地活现于读者面前。至此,游侠少年的英雄形象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四层中,作者又进一步用人物自白的方式,对游侠少年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具体的描写:既然置身于枪锋刀刃之上,哪里还顾到自己的性命呢!连父母都顾不上,哪里还谈什么儿子与妻子!既然把名字编入壮士的行列,就绝对不应该再考虑到个人。对于献身于祖国的人,战死沙场,就好像回到久别的家乡一样轻松愉快。其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这首诗的最强音,也是这首诗的高潮。它说明了游侠少年之所以能为国立功,不仅仅是他的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思想境界,这才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积极。他不仅仅是血肉之躯,而且是一位肝胆照天地、精神泣鬼神的民族英雄。这两句广为后人传诵的诗句,也是作者借游侠少年之口的自我表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白马篇》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方面由于全诗的基调是昂扬的,充满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这种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求自试表》中所表现的是一致的:“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在他的两首《杂诗》里说得更率直:“闲居非吾愿,甘心赴国忧”,“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这样的思想感情,是他塑造的游侠少年形象显得真切而凛然有神的基础。另一方面,作者不仅继承了乐府民歌的浑朴自然的风格,全诗毫无故意雕琢的痕迹,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文人作家精湛高超的艺术才能,使人物鲜明突出的个性和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推荐。爱诗词网。【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出处】《菜根谭》。【译文】绳子可以锯断树木,水能够贯穿坚石。【赏析与启迪】绳子本是纤细之物,却能将粗大的树木锯断;水本是柔软的物质,却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这本来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竟然变成了事实。古人透过事物变化的现象,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样需要“绳锯”、“水滴”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人生有限,知识无涯,一个人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没有任何捷径可寻,唯有勤学苦练、长期坚持。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同学们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从客观上来说,要抵御外部世界的种种诱惑;从主观方面来说,同学们的心理比较脆弱,意志往往不够坚定,势必会影响学习积极性。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只要排除杂念,克服困难,潜心学习,勤奋刻苦,一定会水滴石穿。
为谁。推荐。爱诗词网。为谁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的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美丽!就剩下西墙上的几道爬山虎:它那豹斑似的秋色,忍熬着风拳的打击,低低的喘一声鸟邑——“我为你耐着!”它仿佛对我声诉。它为我耐着,那艳色的秋萝,但秋风不容情的追,追,(摧残是它的恩惠!)追尽了生命的余辉——这回墙上不见了勇敢的秋萝!今夜那青光的三星在天上,倾听着秋后的空院,悄悄的,更不闻呜咽:落叶在泥土里安眠——只我在这深夜,啊,为谁凄惘?(写于1925年8月之前。1925年8月中华书局《志摩的诗》。)
顾城 一代人。推荐。爱诗词网。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选自《星星》1980年第3期)【赏析】“黑夜”显然是一种象征。不必那般拘泥,仅把它看作是“十年浩劫”这一时期的象征。这一时期,魑魅当道,魍魉横行,正义受辱,斯文扫地,到处是暴虐、欺骗、阴谋、罪恶,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经历了这一时期,都觉得好似经历了一场梦魇,甚至醒来后仍感到阵阵心悸,它真正称得上是一个“黑夜”!但是诗的形象具有概括性,我们不妨对“黑夜”的象征对象的理解宽广些,把它看作是包括“十年浩劫”在内的人类社会漫长而曲折的历史上一切黑暗时期的象征。同样,对“一代人”的理解也当如此——他所指的,不仅是十年浩劫时历经磨难的一代人,而且也是在任何“黑夜”经受磨难的一代人。“黑夜”给“我”——即“一代人”——以磨难,是要让“我”沉沦在黑暗之中,使“我”的眼睛只看到黑暗,可“我”却用只看得到黑暗的眼睛去“寻找光明”!这当然是对“黑夜”的叛逆和抗争,为“黑夜”所始料不及的。从中不难看到“黑夜”的无奈、脆弱,“我”的不屈、坚毅。对这样的“一代人”来说,磨难即是锤炼,即是孕育。结果“我”非但不曾被“黑暗”所吞噬,反而给了“黑暗”以辛辣的嘲讽。诗只有短短两句,却如此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代人”的风采,如此深刻地展示出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则!所谓高度凝练,于此可见一斑。(潘微华)
捭阖第一。推荐。爱诗词网。捭阖第一题解“捭”是分开、撕裂的意思,“阖”是闭合的意思。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是鬼谷子学说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本篇中,鬼谷子认为,“捭”“阖”是一对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陶弘景题注云:“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捭阖之术是世间万物运转的根本,也是纵横家游说的重要说术言略。本篇作为《鬼谷子》的第一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战国的谋士们游说诸侯、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则。粤若稽古[1],圣人之在天地间也[2],为众生之先[3]。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4],知存亡之门户[5],筹策万类之终始[6],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7],而守司其门户[8]。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9]。注释[1]粤若稽古:此四字是模仿《尚书·尧典》的开头,意即按照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陶弘景注:“若,顺;稽,考也。”粤,语首助词。若,顺。稽,考。[2]圣人:《鬼谷子》中出现的“圣人”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古代有所贡献、有所创见的大智大勇之人,一种指当代精于纵横权术的游说辩士,与儒家所说的“圣人”有所区别。此句中的“圣人”取前一种含义。[3]为众生之先:陶弘景注:“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先,先觉者,引导者。[4]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陶弘景注:“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着,须立名以命之也。”阴阳,古代哲学观念,代表对立统一的两种性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万事万物。阳象征雄性、刚健、热烈、积极,阴象征阴性、柔顺、冷静、消极。阴阳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命物,为万物命名。[5]知存亡之门户:陶弘景注:“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唯知几者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门户,途径。[6]筹策:计算,谋划。万类:万物。[7]见变化之朕焉:陶弘景注:“万类之终始,人心之理,变化之朕,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远见焉。”朕,征兆,形迹。[8]守司其门户:陶弘景注:“司,主守也。门户,即上‘存亡之门户’也。圣人既达物理之终始,知存亡之门户,故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守司,掌握,运用。[9]其道一也:陶弘景注:“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道,大自然的规律。一,同一。译文按照规律考察历史便可知道,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是芸芸众生的引导者。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为万物命名,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自然万物从诞生到死亡的全过程,领悟人们内心的细微变化,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从古至今,处在天地间的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遵循的都是同一自然规律。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2]。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3],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4]。注释[1]变化无穷,各有所归:陶弘景注:“其道虽一,所行不同,故曰变化无穷;然有条而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归,归宿。[2]“或阴或阳”四句:陶弘景注:“此言象法各异,施教不同。”或,有的。弛,松弛,放松。张,拉紧。[3]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陶弘景注:“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后者后行之也。”一,专一,自始至终。先后:这里指事物的发展过程。[4]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陶弘景注:“权,谓权谋;能,谓才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任之也。”度权量能,审查、衡量对方的智谋与能力。度,《四库全书》作“广”。校,比较。伎巧,技巧。伎,《说文》作“技”。译文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归宿:有的属阴,有的归阳;有的柔弱,有的刚强;有的开放,有的封闭;有的松弛,有的紧张。因此,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发展过程,衡量人们的智谋和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1]。乃可捭,乃可阖[2];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3]。审定有无与其实虚[4],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5]。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6],以求其实,贵得其指[7];阖而捭之,以求其利[8]。注释[1]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陶弘景注:“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不同,各有差品。”贤,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不肖,不具有德行、才能的人。[2]乃可捭,乃可阖:陶弘景注:“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捭,开。[3]无为以牧之:陶弘景注:“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各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无为,道家哲学概念,即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变化。牧,治理,管理。[4]有无:指才能的有无。实虚:指表现的真假。[5]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陶弘景注:“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见,通“现”,表现出来。志意,志向与意愿。[6]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陶弘景注:“凡臣言事者,君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而反难之,以求其实情。”微,暗中,不被对方察觉。排,排查。反,反复阐述。[7]指:通“旨”,旨意,真实主张。[8]阖而捭之,以求其利:陶弘景注:“实情既得,又自闭藏而拨动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阖,指对方闭口不说话。捭,使动用法,促使对方开口说话。利,指对方追求的利益、目标等。译文至于贤良和不贤良,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根据每个人的禀性,有的可以开放,有的可以封闭;有的可以晋升,有的可以辞退;有的可以轻视,有的可以敬重,要顺应自然规律来管理他们。当要重用某人时,一定要先审查其是否有才能智慧,摸清他品性德行的虚实,然后放任他的嗜好和欲望,以让他的志向和意愿得以表现。再暗中排查他所说的话,反复发言责难,以探察其实情,了解他的真实主张;先让他沉默再让他畅所欲言,从而探求他所追求的利益所在。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1]。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2]。离合有守,先从其志[3]。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4]。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5]。注释[1]“或开而示之”六句:陶弘景注:“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阖而异之,所以知其诚也。”示,启示,启发。这里指启发对方让他敞开思想。闭,闭藏。这里指使对方控制感情。同其情,即考察对方感情上与我们的同异点。异其诚,即考察对方诚意如何。“同”与“异”为互词。[2]“可与不可”三句:陶弘景注:“凡臣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可,赞同。原,探究、分析。[3]离合有守,先从其志:陶弘景注:“谓其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知成败之归也。”离合,原指二人相离或相逢,这里指认识上的差距。守,原指各据一方,这里指有距离。从,同“纵”,纵容,放纵。[4]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陶弘景注:“言拨动之,贵其周遍;闭藏之,贵其隐密。”冯叔吉对这句评论说:“苏子之党,仰庆吊变,说匿情以拒缴乘危,即是祖此。”贵,以……为贵,这里指“首先要”“关键是”。密,与上句的“周”为互词,都是周密的意思。[5]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陶弘景注:“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为得也。”道,这里指阴阳之道,即变动阴阳,因势利导而处理事物的方法。《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追,相合。译文或者公开自己的真实想法显示给对方,或者沉默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向对方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是用赞同的办法使双方思想相合;向对方沉默,是用反对的办法来试探对方的诚意。不管对方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要审察清楚他的计谋,考察清楚双方意见同异的原因。意见乖离或是相合,有一个要点,就是要首先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如果想开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周详为贵,不可草率;如果想闭合以沉默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以隐秘为贵,不可泄露。周详和隐秘的可贵,在于它的微妙,并与阴阳之道相合。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1]。皆见其权衡轻重[2],乃为之度数[3]。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4]。注释[1]“捭之者”四句:陶弘景注:“料谓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料其情,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2]权衡轻重:这里指处理事情的谋略与措施。权是秤锤,衡是秤杆,权衡可以称物,引申为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措施。[3]乃为之度数:陶弘景注:“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得所,因而为设谋虑,使之遵行也。”度数,秤杆上的刻度,引申为标准、准则。[4]“圣人因而为之虑”三句:尹桐阳注:“乱世而隐退不仕是圣人之自为虑者。”俞棪曰:“自行者,自为之虑也;为人行者,因而为之虑也。”陶弘景注:“谓轻重不合于斤两,长短不充于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自为之虑,为自己考虑。译文开放使其显现,是为了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封闭使其隐藏,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全部了解了对方对事物的重要性的判断,再确定处理标准,圣人就要参照他的意见进行思考谋划。如果对方对事物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判断,圣人就要替自己谋划,留好退路。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1];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2]。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3],以化万物[4]。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5]。注释[1]“故捭者”三句:陶弘景注:“谓中权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内而藏之也。”内,同“纳”,接纳,吸收。[2]“阖者”三句:陶弘景注:“诚者,阖而取之;不诚者,阖而去之。”去,离开。[3]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自然顺序。[4]以化万物:陶弘景注:“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化,化育。[5]“纵横反出”三句:陶弘景注:“纵横,谓废起万物,或开以起之,或阖而废之。”又曰:“言捭阖之道,或反之令出于彼,或反之覆来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从捭阖而生。故曰:必由此也。”皆从愿曰:“纵横,即纵横说之纵横,非谓废起也。”尹桐阳曰:“合纵曰阖,连横反之则曰捭。故云:纵横之反出。”反,同“返”。忤,相背,抵触。译文所以,开启发动之后,对适合的计谋要拿出来实施,对不适合的计谋要坚决不予采用;闭合观察之后,了解到对方有诚意便争取他,了解到对方无诚意便离开他。总之,开启与闭合是与自然之道相符合的办法。天地也就是通过开启与闭合,使阴阳二气发生变化,使四季交替运行,万物化育生长。游说中的纵横变化,对道理的反复阐述,也必定要通过开放与闭合来实现。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1]。必豫审其变化[2],吉凶大命系焉[3]。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4]。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5]。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6]。注释[1]“捭阖者”三句:陶弘景注:“言事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道之大化,阴阳之道的关键所在。说之变,指游说中的某些变化。[2]必豫审其变化:陶弘景注:“事虽大,莫不成之于变化。故必豫审之。”豫,通“预”,预先。[3]吉凶大命系焉:陶弘景注:“天命,谓圣人禀天命王天下,然此亦因变化而起,故曰吉凶大命系焉。”吉凶,这里指游说的成功或失败。大命,生命,这里指游说目的。[4]“口者”四句:陶弘景注:“心因口宣,故曰‘口者,心之门户也’;神为心用,故曰‘心者,神之主’。”心,古人认为“心”为思维器官,思虑由心产生,而心中所想,又皆由口出。人的精神住宿在心,所以说心为“神之主”。主,住。这里引申为住所。尹桐阳注:“主,住也。”[5]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陶弘景注:“凡此八者,皆往来于口中,故曰皆由门户出入也。”出入,这里指表达、表述。[6]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陶弘景注:“言上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阖者,所以制其出入。”关,原指门闩,这里指控制。译文开启与闭合,是阴阳之道的关键,也是游说之辞的主要变化。一定要预先周详地研究开合变化的方法,游说的成功与否全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心所产生的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等,都由口这座门户说表达出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控制思想的表达。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1]。阴阳其和,终始其义[2]。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3]。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4]。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5]。注释[1]“捭之者”八句:陶弘景注:“开言于外,故曰阳也;闭情于内,故曰阴也。”默,沉默。[2]阴阳其和,终始其义:陶弘景注:“开闭有节,故阴阳和,先后合宜。故终始义。”和,调和。[3]“故言长生”三句:长生等九者使人能够生存下去,代表积极、进步的趋向,为“阳”,这也是人生行动的动力和起点。由此可见《鬼谷子》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陶弘景注:“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阳曰始。”尊荣,以地位高为荣耀。显名,名声显赫。始,起点。[4]“故言死亡”三句:死亡等十者使人的生存受到损害,代表倒退与死亡,为“阴”,这是人生的忌讳,凡是遇到类似情况,都要竭力避免。陶弘景注:“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曰终。”[5]“诸言法阳之类者”六句:陶弘景注:“谓言说者,有于阳言之,有于阴言之,听者宜知其然也。”法,效法。善,善言,即言对方的优点或优势的一面。恶,恶言,即言对方缺点或劣势的一面。译文所谓“捭”,就是开启,就是说话,就是“阳”的内容;所谓“阖”,就是闭合,就是沉默,就是“阴”的内容。只有阴阳两方协调,才能始终相宜。所以说,把凡是有关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的事物,都视作“阳”,称为“始”。把凡是有关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的事物,都视作“阴”,称为“终”。各种言论属于“阳”一类的,都叫作“始”,它从正面宣传利益好处,从而使事情有一个好的开端;各种言论属于“阴”一类的,都叫作“终”,它从反面宣传危害坏处,从而结束不适当的谋略。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1]。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2]。以下求小,以高求大[3]。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4]。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5]。为小无内,为大无外[6]。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7]。注释[1]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尹桐阳注:“道,言也。试,用也。”陶弘景注:“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以阴阳试之,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2]“故与阳言者”四句:陶弘景注:“谓与阳情言者,依崇高以引之;与阴情言者,依卑小以引之。”阳,指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做事果断、品行高尚的人。崇高,指内容高远积极。阴,指具有消极的人生态度,消极畏惧、做事优柔寡断、品行低贱的人。卑小,指内容微小切近。[3]以下求小,以高求大:陶弘景注:“阴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下,卑下的阴言。求,求合,顺应。小,这里指小人。高,崇高的阳言。大,这里指君子。[4]无所不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陶弘景注:“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5]“可以说人”四句:陶弘景注:“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也。”人,普通人。家,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国的国君。天下,这里指周天子。[6]为小无内,为大无外:处理小的事情,不能仅从事物的内部着眼;处理大的事情,也不能光看事物的外部。陶弘景注:“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无,不论。[7]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陶弘景注:“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覆来曰反。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阴阳御其事也。”倍,通“背”,背弃。译文开启和闭合的方法,要从阴阳两个方面反复地试探。跟性情阳刚、积极进取的人说话,内容要高远积极;跟性情柔弱、消极退守的人说话,内容要微小切近。用低下的言论去求合志向渺小的人,用高尚的言论去求合志趣高远的人。照这样去游说,没有什么地方是不可以出入的,没有什么对象是不可以说服的。用捭阖之术,可以游说普通人,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国国君,可以游说周天子。不论内部有多小,也不论外部有多大,都不能局限于本身,而必须辩证地对待。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1]。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2]。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3]。阴阳相求,由捭阖也[4]。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5]。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6]。注释[1]阳还终阴,阴极反阳:陶弘景注:“此言君臣相成,由阴阳相生也。”[2]“以阳动者”四句:《鬼谷子》认为,万物皆有形体与精神。阳动,道迈开生成万物的第一步,此时“德”已经生成“精神”;阴静,万物的形体生成,精神与形体合一,物乃生成。[3]“以阳求阴”四句:陶弘景注:“此言君以爵禄养臣,臣以股肱宣力。”求,寻求,达到。结,这里是辅助的意思。苞,通“包”,包容。施以力,施以外力,由外去影响内。[4]阴阳相求,由捭阖也:陶弘景注:“君臣所以能相求者,由开闭而生也。”相求,相互需求,相互辅助。[5]说人之法:陶弘景注:“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法可以说人也。”说,游说。[6]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陶弘景注:“天圆地方,君臣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后能生万物,故为万事先。君臣之道,因此出入,故曰圆方之门户。圆,君也;方,臣也。”圆方,指不同的表现或手段。译文阳活动前进,阴静止隐藏;阳活动外出,阴隐藏入内。阳反复运动,转化为阴;阴发展到极点,转化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要用道德相互促进感化;凡是凭阴气静止的人,要用可见的行动相互帮助成功。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气结纳阳气,要用外力来约束。阴阳之气相互追求,相互结合,必须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这就是天地间的阴阳之道,也是游说别人的方法。它是处理好万事的先决条件,也是方正、圆融等各种手段变化的途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见赠古诗。推荐。爱诗词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题解 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贬远州达二十三年的刘禹锡,终于奉诏返回洛阳。途中与白居易初逢于扬州。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相赠,刘禹锡作此答赠。简析 刘禹锡此诗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自己遭贬的23年中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深沉感慨和对朋友的深切怀念。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精辟的警语中,又寄寓着他的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看待个人困境的豁达襟怀。全诗感情真挚,于沉郁中见豪放。语词精炼优美,融诗情画意、哲理思考为一体,具有极强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他人亦已歌。推荐。爱诗词网。《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出处】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译注】先前来送葬的人,各自都回家去了。亲戚们或许还有余悲,而其他人早就忘了这些,已经唱起歌来。向:昔,原先。余:剩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众人给死者送葬后,除至亲外,其他人已无悲痛。亦用以说明人死后很容易被人遗忘。[例]日前遇见叔平,知道隅卿已于上月在宁波安厝,那么他的体魄便已永久与北平隔绝,真有去者日以疏之惧。陶渊明《拟挽歌辞》云: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何其言之旷达而悲哀耶。恐隅卿亦有此感,我故急急地想写了此文也。(周作人《隅卿纪念》)
烧火佬。推荐。爱诗词网。郑风《烧火佬》全文|赏析|读后感郑风我们姓郑的在我们那个乡场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族内“人多马强”,因此在地方上势力大,没有外姓的人敢来欺负我们。可是家族一大了,也就免不了要出坏人。在我的邻居,住着一户人家。当家的人是一个抽大烟又好赌钱的家伙。一份产业差不多给他弄得精光了。后来吃长斋,做了“同善堂”的信士弟子。然而他却给他十五岁的儿子讨一个二十多岁的媳妇。媳妇大,儿子小,老人公又不十分老,中间自然就发生了不大“荣誉”的行为。这种事,在我们的家乡叫着“烧火”。而讲“烧火”的人叫“烧火佬”。我那时是一个在高小念书的孩子,跟着别的孩子学会了两句歌谣:“太阳出来满天红,烧火佬出来戴斗篷。”我们几个孩子,一看见这位“烧火佬”,就背地大家做鬼脸,“好热呀!”“好热呀!”(太阳出来的意思)的轻轻唱着。等他走远了,然后大家哄哄大笑,又把那两句歌谣反复的吟唱起来。有一回,我们正这样喊的时候,不知谁的声音大了一点,给那位“烧火佬”听见了。他跑将过来,一把拉住我,想要重重报复一顿,可是大约他不敢得罪我家的缘故,所以竟没有打我。却另外找到了出气的人,我的邻居姓张的一个较大的孩子。这孩子吃他的亏了。给他打得鼻血长流,一颗门牙差不多也要打掉了。烧火佬则下决心,一不做,二不休,这口气要好好出一下。尤其这个面子非抓转来不可。而这个孩子恰好是外姓。他于是向他的家长提条件。但对方的态度比较的强硬,不肯接受。他于是跑去找族长。“他这样骂我,就是骂我们姓郑的。”他对族长说,“谁不相信我是一个善士,我个人本不打算计较,可是,族长,这有关族誉呀……”姓郑的会有这种坏人么?呸!什么东西,公然敢说姓郑的坏话。污蔑姓郑的族誉,这还了得。族长是不会罢休的。但有位年轻一点的却向族长说些难听的话。他要族长调查一下,看他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有呢,他主张把这位仁兄在祠堂里打一百屁股。这样来维持族誉,以正礼节而警……然而这却惹得族长动火了。“你贵姓呀?朋友!”族长火到这种程度。“难道你不姓郑?那么你为什么不顾全大局?别人拚命洗不脱的污,你硬想要在姓郑的头上栽端正。姓郑的族誉受了污辱,我们得把这污辱洗干净呀!”这位年轻人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但族长没有封闭他的嘴巴,也没有把他禁闭起来。这自然要他自己“改过自新”。可是这污辱后来是如何洗雪的呢?我因为升入初中去了,后来又忘记问。不过根据现在的看法,大约诉是可以不必起的,可以提出条件来:一、向“烧火佬”磕头放大炮,说他是一位有道德的好人。二、向郑氏宗祠放火炮,并承认姓郑的绝无坏人这一原则。三、向族长之类的人说一声自己(指姓张的家长)是烧火佬,以息此事。这样,烧火佬可以安心去烧他的火,而姓郑的族誉益加光荣。族长之类的人,可以照常在茶桌子上坐上席,对人大讲其礼义廉耻了。【赏析】微型小说,是一种眼光,是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又是一种艺术神经,一种对生活的高度敏感,一种能够嗅出别人不易察觉的东西的特殊本领。《烧火佬》体现了作家的这一种智慧,在平静的叙述中,寄寓了对生活不同一般的思索,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升华。小说描写了一个童年的见闻:本家族里,一个把家业弄得精光的败家子,不得不做了“同善堂”的信士弟子,十分荒唐地给十五岁的小儿子讨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媳妇,于是乎,就发生了不名誉的“烧火”行为。这种乱伦行为本该受到谴责,“烧火佬”也应当夹起尾巴做人.可想不到,他在受到孩子的哄笑后,为了出气,竟把一个外姓的小孩打得鼻血长流,甚至找到族长要“抓转来”面子。那族长不但不拿他是问,反而为了所谓的“维持族誉”竟要为他也为家族洗脱污辱。粗粗看来,小说只是在饶有趣味地叙述一个“烧火佬”的故事,然仔细审视,在朴实的叙述中却渗透着强烈的批判意味。小孩的哄笑使烧火佬如被蜂螫;烧火佬自己败坏了族誉,居然还在族长面前大言不惭地说:“谁不相信我是一个善士,我个人本不打算计较,可是,族长,这有关族誉呀”,活脱脱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流氓嘴脸;族长非但不采纳青年的建议,深入调查,严惩“烧火佬”,反而为“烧火佬”开脱,表现了他的昏庸和糊涂,其结果只能是姑息养奸。小说绵里藏针,笔带机锋,特别最后“烧火佬可以安心去烧他的火,而姓郑族誉益加光荣。族长之类的人,可以照常在茶桌子上坐上席。对人大讲礼义廉耻了”几句,更是绝妙的讽刺和无情的挖苦。值得注意的,小说的批判意味,并不仅限于故事叙述的“丑事”本身,把这童年的见闻和现实社会的诸多弊端加以此照,并找出他们的相似之点,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讽谕性极强而又非常蕴藉的故事,它促使人们去作更深入的思索。自古以来,家有败子,族有败类,国有奸贼,我们对此不能恪守“家丑不可外扬”的信条,只有不徇私情,才能荣家、耀族、兴国,否则,将是“烧火佬”继续安心烧火。这篇小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正在这里。
绝句 志南。推荐。爱诗词网。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许,南宋诗僧志南的名字,对你来说,已然陌生了,然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诗句,伴着春天的气息、温馨的记忆,一定还会深藏在你的心底。也许,你第一次读到这沁人心田的妙语是从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得来——朱先生以他诗人的赤子之心,感受着、拥抱着这美的精灵。但是,这诗句却并非首先为朱先生所发现。你只要读读《娱书堂诗话》这样的记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朱熹)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简气。如沾衣云云,余深爱之’”,就可以明白,这一美妙的诗句从一出世,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了。那么,让我们到这美的世界里,再作一次旅游吧!前二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后二句的夺目光彩下,似乎显得黯然失色。其实,它是衬托红花的绿叶,是“通幽”的“曲径”,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是帷幕的徐徐升起。你看,随着诗人在“古木阴中”系下那江南特有的“短蓬”——小船,随着诗人那敲击在木桥的“杖藜”的声响,你也会从漫长的寒冬里、从蜇居的斗室中,漫步出游,走在春天的世界里了。春天,是造物主的杰作,是一幅浩渺无垠的画卷,无论你用多少笔墨去描绘它,恐怕都要挂一漏万,而诗人在这里差不多仅用了几个字:“杏花雨”、“杨柳风”,就把春天的世界捧在了你的面前。以“杏花”、“杨柳”两个名词来作定语,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春雨的特质。这雨不是盛夏的滂沱暴雨,也不是晚秋的绵绵淫雨,而是杏花时节“如牛毛、如细丝”的迷濛春雨,象一首抒情诗,象一支小夜曲,笼罩了刚刚苏醒的万物;而那风,也不是塞北狂风,呼啸狂吼、席卷而过,她是温柔的、和暖的江南春风,在杨柳婆娑的舞姿里,你感受着她的颤动。不仅如此,“杏花”、“杨柳”还是二个美好的意象,是指引读者神思遐想的航标。在她们的导引下,你步入了那红的象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的色彩缤纷的世界,步入了芳草青青、万树新绿的那充溢着春的气息的天地。在杨柳枝下,你是否听到了河水的音响?在杏花枝头,你是否听到了蜂儿的歌唱?春的魅力,是造物主的作品,更是诗人审美观照的诗章。诗人用“沾衣欲湿”来写“杏花雨”,用“吹面不寒”来写“杨柳风”,就不只是把春天的画卷悬挂在你的面前,而且是与你携手共入春色。不信,此时你定神寻味,一定也会感到那细丝花雨,快要打湿了你的衣衫,那伴着雨丝的春风,吹拂着、亲吻着你的脸颊。你要与诗人一起陶醉了。
蝉古诗 虞世南。推荐。爱诗词网。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书法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对其诗歌成就则感到陌生。其实虞氏是一个多面手,其书法、文词俱工,这首题名为《蝉》的诗就写得有寄兴,有韵味,别有理趣,清新可读。首句写蝉生活习性。“緌”(ruí)是生长在蝉腹下的针状嘴巴。“垂緌”置于“饮”前,状其饮食时形态;“清露”放在“饮”后,则说明其为饮食对象的清淡高洁。次句写蝉生活环境的高雅和叫声的悦耳。“流响”,是说蝉的鸣叫声如水波之流动,徐疾有致,浏亮动听。“疏桐”,有的研究者认为是指“稀疏的梧桐树”。这是只从字面上理解,不仅过于刻板,而且失却了诗的意境,很难给人以美的感受。其实所谓“疏桐”,就是梧桐树枝叶间的空隙。人们历来都把梧桐树看作一种高雅的树,而蝉选择这样的树,饮其枝叶上的“清露”,栖其身肢,足可见其兴趣和品性。三、四两句,诗人一改其前两句的描述为议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形象地说明,蝉鸣之声之所以远播四方,概因其所居之处既“高”且雅而并非是借助于外力“秋风”所致。“藉”,通“借”。从而讴歌了蝉洁身自好,不肯与“秋风”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首诗实际是借咏蝉以自咏,是诗人自身人格的生动写照。诗人用蝉低垂着嘴巴吸食晶莹露珠,以喻自己专注攻读典籍,从中汲取养分以加强自身修养;又借蝉清亮婉转叫声从梧桐枝叶间传出,以喻自己言行高尚;三、四句则借蝉栖身高雅,芳声远播,以喻自己其所以受人推崇,并非是由于他人的阿谀吹捧,而是立身净洁、注重道德修养所致。这首诗将描写和议论融为一体,把自然之景和诗人主观之情冶于一炉,所选题材虽小,其思想却蕴藉深沉,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集传。推荐。爱诗词网。散文·朱熹文《诗集传序》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寝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据四部丛刊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后居建州(今福建建瓯县)。高宗绍兴进士,曾知南唐军,任秘阁修撰、宝文阁待制。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学说,人称程朱学派。学问渊博,一生注释经典和讲学。世称朱文公。著文以穷理致用为旨,语言简洁畅达。著有《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朱熹的《诗集传》,实在是《诗》经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名著。汉唐以来一千余年的古典经学,说《诗》皆宗毛《传》郑《笺》,《毛诗序》被奉为圣经,经学家们株守其说不疑,其弊渐流于抱残守陋,支离僵化,陈陈相因。到宋代便有变古标异的新怀疑派异军突起,《毛诗序》成为众矢之的,欧阳修作《毛诗本义》,苏辙作《诗集传》,晁说之作《诗序论》,郑樵作《诗传辨妄》,详辨毛、郑得失,猛攻《毛诗序》之妄。到朱熹《诗集传》出,终于全盘推倒《毛诗序》,摧垮了千百年来奉为正统的《毛诗序》说经体系,形成一股黜《毛诗序》创己说的经学思潮。朱熹自己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由主《毛诗序》到黜《毛诗序》的思想演变。早年他作《毛诗集解》,全本《毛序》立说;淳熙二年(1175)以后他开始怀疑《毛诗序》之说,重修《毛诗集解》,改名《诗集传》;到淳熙五年以后他才尽弃《毛诗序》之说,形成自己的《诗》经学思想。这篇序为淳熙四年序定《诗集传》而作,正处在他的《诗》经学思想的过渡时期,因为遭到当时另一个主《毛诗序》的理学大家吕祖谦的激烈反对,他暂时还没有公开自己反对《毛诗序》的观点,但是,他的批判《毛诗序》的基本看法已在序中反映出来了。朱熹的《诗》经学对旧《诗》经学的批判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他确立了解经的新的方法论原则:一是主张就经解经,反对以传说经。旧经学但据《毛序》(传)为说,这是以传代经,以传说湮没了经义;朱熹主张弃传解经,经传相分,是要拨开千年层累的传的迷雾直接就经探求经的本义。二是主张以史参验诗,反对以史比附诗。《毛诗序》专好以史事说诗,实际多是牵强附会。三是主张兼采众说,反对专主一家,打破了毛《传》古文经说的一统局面。正是这种解经方法论的更新,使他看到了《毛诗序》经学体系的一个根本谬误:《毛序》的基本经学思想就是本于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认为《诗经》中的诗篇篇都是“思无邪”,所以是一部圣经。而朱熹却认为《诗经》中也有思邪不正的淫诗,他从中划出了《邶》以下二十四篇“郑卫之声”的淫奔之作。这一思想的实质是表明他从《诗经》中已看出有一部分民间里巷男女谈情说爱的恋歌,在通向把《诗经》认作文学作品而不认作圣经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因而在实际上变成了对《诗经》这部圣经的亵渎。朱熹在序中说的“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就是承认了《诗经》中的诗有邪正是非不齐的差异,不全是“思无邪”。他在序一开头就用自己的理学哲学思想论述了何以诗有思邪思正的原因。他认为,人性都是善的,但是人情却有善有恶;性是心之静,情是心之动;情感物而发动既有善恶的不同,所以发而为思、为言、为诗也就有邪正的差异,他巧妙地引用了《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来附会自己这一思想,得出“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的结论,这不仅是在宣扬他的儒家物感说的文学观,而且更主要的是在发挥他的反《毛诗序》的经学思想。但是朱熹并没有完全否定“思无邪”的思想,相反,他从另一方面又弥补了孔子“思无邪”说的漏洞,认为孔子说的“思无邪”并不是说《诗经》本身篇篇皆是“思无邪”,而是要我们每个读者都是以“思无邪”之心去读《诗经》。这一思想倒退不仅使他把《诗经》中真挚热烈的爱情诗统统斥为“淫诗”,而且更使他用一种偏执的道学眼光去认识《诗经》,把一部《诗经》理学化了。他的最辉煌的发现恰恰又成了他最严重的失误,正是从这里,他建立起了自己理学化的《诗》经学教化体系。全序五节,除了最后一节总括作序的缘起外,其余四节(四大层次)也就是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他的《诗》经学教化体系:第一层论诗的起源,认为人感物而生情,情发为思,思形于言,言之不足,便产生了有“音响节奏”的诗;第二层论《诗》的教化功能,认为情感物而生有善有恶,故发而为诗有正有邪,正诗固然可以教人向善,邪诗却也有劝惩作用,使人返归于正,即善之足以为法,恶之足以为戒,从西周的用诗陈诗到孔子的删诗授诗,都本于这一诗教;第三层论《诗》的体制,他从形式上把风、雅、颂三体的划分归为乐调的不同(风为里巷歌谣,雅、颂为郊庙乐歌),但从内容上又认为无论盛世的风雅颂还是衰世的变风变雅都有共同的诗教意义,只是在“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教程度上各有不同,所以整部《诗经》贯穿着一个“天理”;第四层次论学《诗》的大旨,认为学《诗》就是要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道天理,这就必须以二《南》为根本探求其要领(朱熹明确认为《周南》、《召南》是《诗经》的大纲),以十三国风相参验穷尽其变化,以雅诗正得失来拓大其规模,以颂诗相协和以求适中的节制。显然这是一个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理天道为核心的诗教体系,朱熹就这样把他的理学文化思想贯穿到了《诗》经学中。朱熹的《诗集传序》是一篇代表理学家“其体近乎古,其指近乎经”(见《文章正宗纲目》)的文风的典型作品。朱熹是南宋一代古文宗师。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到北宋末虽趋沉寂,但经过宣政一段时期文气卑弱浮靡的倒退,南渡以来以奇句单行为特征的欧、苏古文又复盛行风靡,笼罩文坛,到朱熹所处的南宋中期大致形成三派:一派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由欧、苏上接汉唐,得其雄放奔逸、凌厉辩博之气;一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由三苏而承嗣唐、宋,但却主要学其章法布局,命意行文,参以经义,深具委婉从容、儒雅剀切之貌;一派以朱熹为代表,由韩、欧、曾上追西汉六经,融以理学的绵密严谨,文有典重质实严健浑厚之风,而尤以强烈的思辨色彩独擅文坛。年轻时他曾呕心沥血学曾巩之文,以至陆九渊称他深得曾巩之“严健”。他反对南宋以来的“文气冗弱”,而盛赞曾巩文“气脉浑厚”(见《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于当时之文,独取周益公(必大);于当时之诗,独取陆放翁。盖二公诗文,气质浑厚故也”(见《鹤林玉露·周文陆诗》)。这篇序采用了问对体的形式展开论述,四问四答,形成自然的四个层次,层层深入,全文一气直下,明快平实,正具有他说的“气脉浑厚”的特点。他灵活自如地运用了简洁明白、长短变化的散句,但又不时参用一些精炼齐整的排偶句,不仅使问对显得波澜起伏,不平板呆滞,而且给全文增添了一种典雅厚重之美。在论说上通篇扣住一个“诗教”,由远及近地步步设问,在严密的思辨推导中不知不觉地把人一下子引到“修身齐家,平均天下之道”上,他的庞大的《诗》经学体系浓缩在四问四答中,真有纳须弥于芥子之妙。刘熙载称赞:“朱子之文,表理莹沏。故平平说出,而转觉矜奇者之为庸;明明说出,而转觉恃奥者之为浅。其立定主意,步步回顾,方远而近,似断而连,特其余事。”(《艺概·文概》)这篇序文尤足当之。这正是显示了朱熹为文的思辨性特点,揭櫫了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区别所在。如果说古文家的古文以感性热情的说理见长,那么理学家(道学家)的古文,便以理智冷静的思辨见胜,从朱熹这篇序正可以看到宋代理学家对古文所作的这种不同于古文家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均田免赋
中国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提出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役剥削的经济思想。明代中叶,地主豪绅们和各级官吏疯狂地兼并土地、加重赋役,使大部分农民沦为没有土地的佃农,苦不堪言,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中,李自成及部将李岩等针对地主豪绅们的暴行及王朝繁重的赋役,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并以此为起义的主要目标之一。均田免赋思想是以往起义农民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的发展和经济思想的一次飞跃,它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繁重的赋役制度,切中时弊,为广大农民所拥护。
均田免赋。推荐。爱诗词网。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均田免赋中国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提出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役剥削的经济思想。明代中叶,地主豪绅们和各级官吏疯狂地兼并土地、加重赋役,使大部分农民沦为没有土地的佃农,苦不堪言,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中,李自成及部将李岩等针对地主豪绅们的暴行及王朝繁重的赋役,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并以此为起义的主要目标之一。均田免赋思想是以往起义农民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的发展和经济思想的一次飞跃,它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繁重的赋役制度,切中时弊,为广大农民所拥护。
李白 送友人。推荐。爱诗词网。【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释】郭:外城。与下句的“城”互文见义,泛指城郭。白水:明净的水。为别:分别。孤蓬:又名飞蓬。篷草枯后根断,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征:远行。浮云游子意:比喻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浮云:飘浮的云。游子,离家远行的人。落日故人情: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这里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友人难分难舍。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鉴赏导示】这是一首赠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烈而豁达乐观,意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此诗说:“苏李赠言(指李陵苏武赠别诗)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鉴赏】这首诗,写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开头两句写景。在写景中点明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通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过城东潺潺而过。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有山有水有城。山“青”水“白”,“青”、“白”相间,有动有静,“山”、“城”、“郭”是静景,“白水”是动景,“横”是静姿,“绕”是动态,风景如画,色彩明丽。“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句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调明快,挥洒自如。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以“孤蓬”作喻,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颈联句子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互相关心体贴、互相留恋的心意。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两句,情真意切。有友人之间相互告别的“挥手”动作,有马不愿相离的“萧萧”鸣声,场景甚是动人。总之,这首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溪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色彩璀璨,相互映衬。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气韵生动,有声有色。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体现了李白送别诗的特色。【鉴赏要点】[1]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2]相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3]融情入景,含蕴不尽。[4]运用了比、兴、衬托手法。[5]形象鲜明。[6]节奏明快,感情真挚。
诸葛亮 诫子书。推荐。爱诗词网。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不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赏析:殷殷教诲修身养性,无限期望治学做人《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世留存多篇《诫子书》。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在公款吃喝、浪费触目惊心的今天,在浮躁、追名逐利的今天,我们认真捧读、细心思考《诫子书》,我想你会受益匪浅。《诫子书》开篇就忠告孩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的方向?“俭以养德”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你是否想过,“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增进、有所成就。“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年不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社会,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等到将来知道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蒋捷的“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大概也得益于诸葛亮《诫子书》,是对其最好的诠释。《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水无常形。推荐。爱诗词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原文与赏析夫兵形①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②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第六》)【注释】①兵形:形,规律;即用兵的规律。②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东西“相生相克”,由此构成万物。所谓“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译文】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一样,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也是避开敌人坚固之处而攻击他虚弱的地方。水根据地势而决定流向,用兵要根据敌情而制定取胜的策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就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可以称得上用兵如神了。所以,用兵的规律就像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交替、白天有短长和月亮有圆缺一样。【评说】用兵如此,人生又何尝有固有的模式呢?一个人来到世上,面临很多的挑战与选择。目标选择了,并不意味着就能取得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可能异常曲折,甚至还要遭受无数次的失败。因此,学会变通和与时俱进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变通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进取和原则,我们要在变通中保持恒定,保持一份对人生与事业的坚韧与不舍。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在僻静的墙角里,一丛梅花傲然地迎着严寒怒放。远远看去就知道这是白梅而不是雪花,因为有暗香从那儿频频传来。诗句歌颂了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雪,喷吐芬芳的品格。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花喻人,写出了自己虽然孤独无援,但却不畏强暴、独守操节的倔强性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推荐。爱诗词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原诗出处,译文,注释在僻静的墙角里,一丛梅花傲然地迎着严寒怒放。远远看去就知道这是白梅而不是雪花,因为有暗香从那儿频频传来。诗句歌颂了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雪,喷吐芬芳的品格。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花喻人,写出了自己虽然孤独无援,但却不畏强暴、独守操节的倔强性格。注:凌寒,冒着寒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古诗句出处:宋·王安石《梅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语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句曰:“暖客貂鼠裘,悲管逐青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朱门”句是前四句的直接概括,与“路有”句对比强烈,成为揭露整个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名言。赵翼《瓯北诗话》卷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语本有所自。《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史记·平原君传》:‘君之后宫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餍。’《淮南子》:‘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魇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此皆古人久已说过,而一入少陵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来未经人道者。”又《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孙子新书》:“楚庄攻宋,厨有臭肉,樽有败酒,而三军有饥色。”类似的意思,古书多有所述,而一经杜甫点化,便成深刻、警人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统治者筵席上剩余的酒肉已经腐臭变质,而民间却有人冻死在路上。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揭露社会阶级的对立现象,作为贫富悬殊的鲜明对照。
路有冻死骨。推荐。爱诗词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语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句曰:“暖客貂鼠裘,悲管逐青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朱门”句是前四句的直接概括,与“路有”句对比强烈,成为揭露整个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名言。赵翼《瓯北诗话》卷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语本有所自。《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史记·平原君传》:‘君之后宫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餍。’《淮南子》:‘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魇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此皆古人久已说过,而一入少陵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来未经人道者。”又《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孙子新书》:“楚庄攻宋,厨有臭肉,樽有败酒,而三军有饥色。”类似的意思,古书多有所述,而一经杜甫点化,便成深刻、警人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统治者筵席上剩余的酒肉已经腐臭变质,而民间却有人冻死在路上。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揭露社会阶级的对立现象,作为贫富悬殊的鲜明对照。例如①这些同时发生的偶然事件,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作者却正是通过这些“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深刻地揭露了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摘自杨治经《艺术创作中的奇与巧》)②为了苦苦追求自立,她奋斗、拼搏,拍过电影,唱过歌,跳过舞……“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环境,粉碎了她天真的幻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使她染上了铜臭气……(摘自齐世明《美丽而又丑陋可爱而又可怜——谈怎样认识陈白露这一人物》)③试想,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古仁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矢志不渝地忧国忧民,是何等不易啊!(摘自韦野《名楼赋》)④这是一种改变了人类生活状态的食材,在古代,它是富人与穷人的区别,诗人杜甫曾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没错,这次要说的就是中药里面的肉类。(摘自半落青天《舌尖上的中药——肉类》)⑤因为各种浪费是惊人的客观存在,结果所形成的尖锐对比便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摘自夏书章《旧文杂记》)
关汉卿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窦娥冤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关汉卿(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即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儿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哪,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哪?(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推荐。爱诗词网。【名句】黄沙①百战穿②金甲③,不破楼兰④终不还⑤。【注释】①黄沙:沙场,战场。②穿:磨穿,磨破。③金甲:铁铠甲。古代士兵作战时穿的防护衣。④楼兰:指汉代西域楼兰国,故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一带。楼兰王曾勾结匈奴阻挡西域道路,杀汉使多人。汉昭帝派傅介子用计杀死楼兰王,威震西域。唐诗中常以“破楼兰”代指打垮外族敌人,平定边患。⑤终不还:绝不返回家乡。【释义】守卫边疆的士兵们在莽莽荒原上身经百战,身上穿的铁铠甲都磨破了,但是不打败进犯的敌人绝不返回家乡。【点评】此诗反映了守边将士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精神。参考文献王昌龄《从军行》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推荐。爱诗词网。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原文与翻译、赏析【仙吕·点降唇】妓女追陪,觅钱一世。临收计,怎做的百纵千随,知重咱风流媚。【混江龙】我想这姻缘匹配,少一时一刻强难为。如何可意?怎的相知?怕不便脚搭着脑杓成事早,怎知他手拍着胸脯悔后迟。寻前程,觅下稍。恰便是黑海也似难寻觅。料的来人心不问,天理难欺。【油葫芦】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他每都拣来拣去百千回: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遮莫向狗溺处藏,遮莫向牛屎里堆,忽地便吃了一个合扑地,那时节睁着眼怨他谁。【天下乐】我想这先嫁的还不曾过几日,早折的容也波仪瘦似鬼。只教你难分说,难告诉,空泪垂。我看了些觅前程俏女娘,见了些铁心肠男子辈,便一生里孤眠我也直甚颓。(云)妹夫。我可也待嫁个客人。有个比喻。(安秀实云)喻将何比?(正旦唱)【那吒令】待装个老实,学三从四德;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端的是那里,是三梢末尾。俺虽居在柳陌中,花街内,可是那件儿便宜?【鹊踏枝】俺不是卖查梨,他可也逞刀锥。一个个败坏人伦,乔做胡为。但见俺有些儿不伶俐,便说是女娘家要哄骗东西。【寄生草】他每有人爱为娼妓,有人爱作次妻。干家的乾落得淘闲气,买虚的看取些羊羔利,嫁人的早中了拖刀计。他正是南头做了北头开,东行不见西行例。《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杰出的机智喜剧,描写风尘侠妓赵盼儿为搭救从良受骗的风尘姊妹宋引章,而机智巧妙地与富豪恶少周舍展开“智斗”的故事。周舍要欺骗、蹂躏像宋引章这样幼稚、轻信的风尘弱女,赵盼儿以风月手段搭救宋引章,这是贯穿全剧的基本戏剧矛盾,赵盼儿与周舍的正面冲突放在第三、四折。在第一、二折里,着重通过赵盼儿与宋引章姊妹之间在认识高低上的差别和矛盾,表现赵盼儿救风尘的认识基础(第一折)和道义基础(第二折)。这几支曲子是第一折赵盼儿刚上场,听说宋引章不听自己的劝告要嫁给花柳惯家周舍时唱的。在这里,赵盼儿诉说着妓女的苦楚:尽管“俺不是卖查梨”,不是将查梨(似梨而苦涩的酸果)冒充甜梨,不是将坏充好,假意骗人;但嫖客还是“逞刀锥”虐待妓女,“一个个败坏人伦,乔做胡为”。根据剧情,赵盼儿着重诉说妓女前途的悲惨:“妓女追陪,觅钱一世”,青春年华被当作觅钱的工具,陪伴嫖客,谁不想有个好的“临收计”,好的结局?“谁不待拣个称意的”丈夫从良,有一个“百纵千随,知重咱风流媚”的好婚姻?但是,多少妓女“拣来拣去百千回”,都是“脚搭着脑杓成事早”,“手拍着胸脯悔后迟”,嫁过去“还不曾过几日,早折的容也波仪瘦似鬼”。即使嫁到“狗溺处”、“牛屎堆”那样最差的地方,也难免要忽地吃一个嘴啃泥(合扑地),“只教你难分说,难告诉,空泪垂”!这是浸透血泪的控诉,真是一字一泪!她从众多风尘姊妹的悲惨遭遇里总结出一个悲痛的结论:“寻前程,觅下梢,恰便是黑海也似难寻觅!”在旧社会,一旦沦落风尘,要跳出苦海谈何容易!赵盼儿经多见广,对妓女的地位和社会的不平有深刻的认识,“我看了些觅前程俏女娘,见了些铁心肠男子辈,便一生里孤眠我也直甚颓!”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使赵盼儿心含隐痛,但她在精神上并没有被压垮,相反却孕育了深刻的爱和恨,锻炼了反抗的意志和能力。她洞彻世事,机智练达,“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的语言(曲词)洞明练达,透彻爽快,本色泼辣,而又形象生动。明喻、隐喻、借喻,巧喻连篇;俚语、俗语、衬语,运用自如,很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