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推荐。爱诗词网。《爆竹声中一岁除》出自哪里,《爆竹声中一岁除》什么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原文出处,《爆竹声中一岁除》赏析。【出处】宋·王安石《元日》【鉴赏】这首诗抒发作者自己冲破重重阻力,变法取得初步成功后的心情。除:去掉,过去。屠苏:指屠苏草泡的酒。旧时风俗旧历元旦全家欢饮屠苏酒。瞳瞳:太阳初升时光芒照得大地由暗变亮的情景。桃符:旧时迷信习俗,春节前在桃木板上画神萘、郁垒二神,挂在门上,用以避邪,谓之桃符。原诗意思是:在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大地更新,春风送暖,人们兴高采烈,全家围拢在一起欢饮屠苏美酒。朝霞照亮了千门万户,好像披红挂彩;人们争先恐后地换上新的桃符,除旧迎新。本诗借人民群众庆新年的欢乐场面,抒发作者变法胜利的喜悦。“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诗用来表现春节或元旦节时,人们送旧迎新、欢度佳节,庆贺本年取得的成绩,并争取来年更进步的喜悦心情。【原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一作总把)新桃换旧符。
于无声处听惊雷。推荐。爱诗词网。《于无声处听惊雷》出自哪里,《于无声处听惊雷》什么意思,《于无声处听惊雷》原文出处,《于无声处听惊雷》赏析。【出处】民国·鲁迅《无题》【鉴赏】这首诗作于民国22年5月30日,即“五卅惨案”九周年纪念日。墨面:指形容枯槁,又瘦又黑。蒿莱:野草。没蒿莱:辗转于山泽草莽之间,指人民流离失所。敢:岂敢。敢有歌吟动地哀,诗人用的是反语,表示无限的哀伤。浩茫:广远迷茫。广宇:广阔原野。无声处:极度沉默之处。鲁迅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人民正处在最苦难的日子。一方面,由于国内存在内乱,所以政府动员军队,战火所及,人民流离失所;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塘沽协定》,绥东、察北、冀东大片上地落入日人手中,广大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呻吟;当时政府乃采取以时间换取空间累积力量。“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就是所有这些历史事实的艺术概括。后两句则是鲁迅表述他的心与广大人民的心连在一起,并于必将出现的伟大全民抗战这一历史事件作出科学的预言,其爱国情操令人钦佩。【原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哪里,《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什么意思,《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原文出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赏析。
要留清白在人间。推荐。爱诗词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哪里,《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什么意思,《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原文出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赏析。【出处】明·于谦《石灰吟》【鉴赏】就是把我弄得粉身碎骨,我也丝毫不会害怕;即使牺牲生命,我也要保住一生的清白留在人间。全不怕,或作:全不顾。原诗藉赞美石灰石被击得粉碎,烧成一团白粉,来比喻志士仁人高尚的人格,和视死如归的壮志;即使受尽折磨苦难,也决不改变操守,决不向暴力屈服,仍要保留那顶天立地的伟大人格,以“留取丹心照汗青”【原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唐末农民战争。黄巢(?-884),唐末农民战争的领导人之一。冤句(今山东荷泽)人,出身盐商家庭。工诗文,善骑射。因屡试不第,曾作《不第后赋菊》诗,以言推翻唐朝黑暗统治之志。唐懿宗以后,土地兼并狂潮犹如洪水猛兽,迫使农民纷纷破产逃亡;为支付巨额的军政开支和满足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唐朝政府巧立名目,对人民加重赋税剥削,其中以盐税扰民最甚。咸通十四年(873),山东、河南大旱,无数百姓死于饥饿,但官府仍催逼赋税,使本来就已异常尖锐的阶级矛盾一触即发。乾符元年(874)底,王仙芝首先在长垣(今属河南)率数千人起义。次年六月,黄巢在冤句率众响应,两支义军合兵,转战于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西、湖北各地,连克许多州县。同年底,黄巢因反对王仙芝欲接受唐朝招安而与之分道扬镳,独立转战于山东、河南等地。乾符五年(878)二月,王仙芝战死黄梅后,尚让率其余部投依黄巢,共推黄巢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元“王霸”,设官分职,草创政权机构。此时起义队伍发展至十余万人。四月,黄巢采取避实击虚,流动作战方针,率军南下,强渡淮河、长江,经江西、浙西、浙东,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占领福州。乾符六年(879)五月,义军攻占南方重镇广州,众至百万。十月,黄巢发表讨唐檄文,挥师北伐。义军由桂州(今桂林)沿湘江北上,继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大捷后顺长江而东,于广明元年(880)七月自采石北渡长江,挺进淮北,横扫河南,黄巢称“率土大将军”。十一月,义军攻克东都洛阳,官军望风溃逃。十二月,义军不战而下长安。黄巢在长安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改元“金统”,黄巢称皇帝,唐末农民起义达到高潮。大齐政权在长安城中镇压反动官僚和地主豪强,剥夺其田产房宅等归农民所有。但由于黄巢等起义领导人陶醉于已取得的胜利,没有乘胜追击西逃的唐僖宗,彻底歼灭唐朝的残余势力,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使长安陷入官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长安城中粮食极其缺乏,义军官兵不得已用草根树皮充饥。义军同州防御使朱温在危急时刻投降唐朝,沙陀贵族李克用也应唐朝之请,派兵镇压起义,斗争形势于义军极为不利。中和三年(883)四月,黄巢率义军退出长安,向河南退却,在攻克蔡州后,围陈州近三百日而不能下,夫去战略转移、发展起义力量的时机。中和四年五月,义军于河南中牟县王满渡北渡汴河时遭李克用袭击,损失惨重。黄巢率余部败退山东,又被李克用围于瑕丘(今山东兖州西),义军大部战死。六月,黄巢退至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自刎而死,唐末农民战争宣告失败。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历时十年,转战今十二省区,行程近二万里,极大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从此,唐朝名存实亡;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最终把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赶出了历史舞台;削弱了藩镇势力,为五代十国的局部统一和最后结束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打出“均平”的旗号,表明农民的反抗斗争已由反暴政、反人身奴役转向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财产占有不平等,这种思想为以后历代农民起义所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记述黄巢生平、事迹的历史文献有《旧唐书》卷二百下《黄巢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等。有关黄巢起义的研究,除一般通史都有专章论述外,尚有近年出版的俞兆鹏著《黄巢起义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赵国华著《黄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方积六著《黄巢起义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黄巢起义。推荐。爱诗词网。即唐末农民战争。黄巢(?-884),唐末农民战争的领导人之一。冤句(今山东荷泽)人,出身盐商家庭。工诗文,善骑射。因屡试不第,曾作《不第后赋菊》诗,以言推翻唐朝黑暗统治之志。唐懿宗以后,土地兼并狂潮犹如洪水猛兽,迫使农民纷纷破产逃亡;为支付巨额的军政开支和满足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唐朝政府巧立名目,对人民加重赋税剥削,其中以盐税扰民最甚。咸通十四年(873),山东、河南大旱,无数百姓死于饥饿,但官府仍催逼赋税,使本来就已异常尖锐的阶级矛盾一触即发。乾符元年(874)底,王仙芝首先在长垣(今属河南)率数千人起义。次年六月,黄巢在冤句率众响应,两支义军合兵,转战于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西、湖北各地,连克许多州县。同年底,黄巢因反对王仙芝欲接受唐朝招安而与之分道扬镳,独立转战于山东、河南等地。乾符五年(878)二月,王仙芝战死黄梅后,尚让率其余部投依黄巢,共推黄巢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元“王霸”,设官分职,草创政权机构。此时起义队伍发展至十余万人。四月,黄巢采取避实击虚,流动作战方针,率军南下,强渡淮河、长江,经江西、浙西、浙东,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占领福州。乾符六年(879)五月,义军攻占南方重镇广州,众至百万。十月,黄巢发表讨唐檄文,挥师北伐。义军由桂州(今桂林)沿湘江北上,继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大捷后顺长江而东,于广明元年(880)七月自采石北渡长江,挺进淮北,横扫河南,黄巢称“率土大将军”。十一月,义军攻克东都洛阳,官军望风溃逃。十二月,义军不战而下长安。黄巢在长安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改元“金统”,黄巢称皇帝,唐末农民起义达到高潮。大齐政权在长安城中镇压反动官僚和地主豪强,剥夺其田产房宅等归农民所有。但由于黄巢等起义领导人陶醉于已取得的胜利,没有乘胜追击西逃的唐僖宗,彻底歼灭唐朝的残余势力,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使长安陷入官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长安城中粮食极其缺乏,义军官兵不得已用草根树皮充饥。义军同州防御使朱温在危急时刻投降唐朝,沙陀贵族李克用也应唐朝之请,派兵镇压起义,斗争形势于义军极为不利。中和三年(883)四月,黄巢率义军退出长安,向河南退却,在攻克蔡州后,围陈州近三百日而不能下,夫去战略转移、发展起义力量的时机。中和四年五月,义军于河南中牟县王满渡北渡汴河时遭李克用袭击,损失惨重。黄巢率余部败退山东,又被李克用围于瑕丘(今山东兖州西),义军大部战死。六月,黄巢退至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自刎而死,唐末农民战争宣告失败。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历时十年,转战今十二省区,行程近二万里,极大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从此,唐朝名存实亡;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最终把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赶出了历史舞台;削弱了藩镇势力,为五代十国的局部统一和最后结束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打出“均平”的旗号,表明农民的反抗斗争已由反暴政、反人身奴役转向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财产占有不平等,这种思想为以后历代农民起义所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记述黄巢生平、事迹的历史文献有《旧唐书》卷二百下《黄巢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等。有关黄巢起义的研究,除一般通史都有专章论述外,尚有近年出版的俞兆鹏著《黄巢起义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赵国华著《黄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方积六著《黄巢起义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皮陆
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的并称。皮日休为苏州从事,陆龟蒙是苏州人,他们时相唱和,诗作数量很多。皮日休、陆龟蒙散文中有些忧时愤世的小品,显示了他们虽称隐士而“并没有忘记天下”,在唐末,“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推荐。爱诗词网。“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皮陆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的并称。皮日休为苏州从事,陆龟蒙是苏州人,他们时相唱和,诗作数量很多。皮日休、陆龟蒙散文中有些忧时愤世的小品,显示了他们虽称隐士而“并没有忘记天下”,在唐末,“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美丽的孔雀飞向东南方,因为顾恋它的配偶,所以每飞行五里就徘徊彷徨。这两句诗写孔雀飞行时总是依恋不舍,徘徊不前。诗人以此用作比兴夫妇的难舍难分,顾恋依依,苦情难已。这种手法在古代民歌中是经常运用的,如《艳歌何尝行》、《襄阳乐》等等。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推荐。爱诗词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原诗出处,译文,注释美丽的孔雀飞向东南方,因为顾恋它的配偶,所以每飞行五里就徘徊彷徨。这两句诗写孔雀飞行时总是依恋不舍,徘徊不前。诗人以此用作比兴夫妇的难舍难分,顾恋依依,苦情难已。这种手法在古代民歌中是经常运用的,如《艳歌何尝行》、《襄阳乐》等等。注:孔雀,鸟名,原产印度,相传它是鸾鸟的配偶。《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诗句出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论诗赏析。推荐。爱诗词网。【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注释】李杜:指李白、杜甫。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鉴赏导示】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又字耕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清代著名学者和诗人。主张诗歌创作要推陈出新,反对摹拟。《论诗》便是他写的对于诗歌创作的见解,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此诗以见解深刻取胜。选自清人赵翼的《瓯北集》。《瓯北集》中以“论诗”为题的诗颇多,其中尤以五首七绝最为有名。【鉴赏】清代中叶,在残酷的政治压迫和文化专制下,大批知识分子一头钻进故纸堆里,诗歌创作开始走上脱离现实主义的轨道,向着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方向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史学家、文学家赵翼提出了应该“独创”、反对模古的主张。他写有论诗专著《瓯北诗话》和《论诗》绝句五首,此诗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表现了作者反对摹古、大胆革新的精神。前两句谈古论今,道前人所未道,堪称石破天惊之论。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被广泛传扬,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如今已觉得不是那么新鲜了。“万古传”三字,对李杜诗歌的造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新鲜”三字,指出李杜诗歌即使再好,也只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唐代社会的产物,而绝不可能永远长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诗人和新的诗歌。这两句写得开门见山,直接点题。首句肯定,次句否定,褒中有贬,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光辉。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作者举李白、杜甫为例,并非要否定李杜,而是以他们作为优秀诗人的代表来阐明诗歌艺术的创作法则,强调诗歌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即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特色,诗人应当立足时代,反映现实。三、四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这两句的意思是: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诗人涌现,他们各自主导一代诗风只不过几百年。作者希望并且相信:历史要发展,时代在前进,各个时代一定会出现杰出的诗人,他们会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开启一代诗风,领导所处时代的诗坛。应当说,作者的这些主张和见解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观点,因而是正确的。正是如此,这两句诗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鉴赏要点】[1]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言简意赅,意蕴深刻。
端木蕻良人物简历简介,端木蕻良文学代表作品介绍
端木蕻良是一位仅以21岁的年龄便完成他的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的作家;又是一位以70岁高龄的重病之身在奋力从事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曹雪芹》,并有取代高鹗而续写《红楼梦》的雄心与计划的作家。在50多年的创作生活中,他饱经故土沦亡、辗转流离之患,备尝被压迫被摧残之苦;当然,他也同现代一切革命作家和人民大众一样,有过胜利的喜悦和新生活的幸福。
曹雪芹端木蕻良。推荐。爱诗词网。端木蕻良人物简历简介,端木蕻良文学代表作品介绍端木蕻良是一位仅以21岁的年龄便完成他的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的作家;又是一位以70岁高龄的重病之身在奋力从事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曹雪芹》,并有取代高鹗而续写《红楼梦》的雄心与计划的作家。在50多年的创作生活中,他饱经故土沦亡、辗转流离之患,备尝被压迫被摧残之苦;当然,他也同现代一切革命作家和人民大众一样,有过胜利的喜悦和新生活的幸福。端木蕻良不但写有长、中、短篇小说,而且还写有散文、戏剧、诗歌以及各种论文,可以说他的创作是多方面的,数量也是丰厚的。他的主要著作,于四十年代后期便被译成英文和俄文,开始有了国际影响。自《曹雪芹》(上卷)于1978年问世以来,他的名字便更为人们所瞩目了。家世及童年生活(1912—1922)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曾用名曹家京、黄叶、叶之琳、曹坪、罗旋、隼、荆坪、金咏霓等。他于1912年9月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鸶鹭树村的一个地主家庭里。一个月后,他随着全家搬进了古榆城(即今昌图老城)。他家的所在地,是土质非常肥沃、地域非常辽阔的科尔沁旗大草原。这个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清道光年间,广东、河南、山西、浙江一带的商人就往来经商,建立“跨省公司”。随着南方老客的北来,维新派和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也传到了这里。他的家原是一个攫有“一两千天(垧)大亩地”①的地主。他家的宅邸四周是土筑的高墙,四角设有炮楼,雇着炮手守护着。这个家庭,把大部分土地租给佃户,自己又雇有大批“年造”、“车把”、侍女和管事的、管帐的,又经营着钱号、商号、油坊、烧锅、染坊,又与地方官吏相勾结,因此,完全主宰了科尔沁地方的经济、政治命脉。他的曾祖父是清廷的官吏,是这份家业的创建者。对于曾祖,他这样记载说:“太爷是个缓带轻裘的人,他的卧房地上,在东北算是最特殊的,铺了地板,上边用羊毛打了毡子铺了起来,他不穿鞋子,只穿一双毡袜在上面走来走去……而且还搜罗了大量的珍迹古玩。在厢房之间厅屋的紫檀架子上统统摆满”②。这样的家业延续了三代,到他父亲主事时,仍然过着这种生活:“桌上海参、白蘑、银鱼、水蟹……轮流地摆着”①。待到后来,由于日寇的武装入侵和经济渗透,家境便衰落了下来。他的父亲年青时到过南方,接触到一些新思想,崇拜孙中山,所以很支持端木到新学校里去读书。他的母亲姓黄。黄家是一个中等佃户,后来遭到土匪抢劫,外祖父、母死得都很凄惨。他的母亲是被父亲抢来逼着成亲的,因为出身低微,所以过门后每天都“做着奴卑以下的微笑和工作”,从早到晚地伺奉公、婆、丈夫抽大烟、倒溺壶、拭古董……忙个不停。在冬季里,由于在外间一站大半夜,脚冻坏了,她母亲便托人带信让家里送一双毡鞋来;外婆得信即刻送来了,但却被婆婆得知,将人赶走,鞋也被搁置一边。在外婆去世时,母亲要回去哭丧,也遭到婆婆阻拦……②端木是母亲最小的儿子,十分同情母亲的凄苦与劳作。母亲为人正直,又会讲故事,她经常把自己的身世和曹家的发家史讲给端木听。每当讲述这一切的时候,母亲总是告诫说:“长大后你要把这些都写出来,让别人知道知道”,“不要让曹家的人这样得意呢!”端木曾拿自己的母亲同托尔斯泰的母亲相比较,认为自己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温暖和教益有如托尔斯泰者然。由于从小有着这样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及大草原的熏陶,因而他在思想感情上,一方面有着细腻的似贾宝玉的对女孩儿的钟情以及对这类生活儒雅方面的欣赏;另一方面也有着粗犷的性格和对生活中残忍方面的憎恨。北方的广漠的草原和一望无垠的大地,激发起他无限的爱恋,广大土地上的人民的痛苦,特别是他母亲家族的痛苦,又引起他无限深沉的忧郁和打破这种现状的向往。他在后来回顾他的家世对于他的影响时说:在偌大的关东草原上,那里的广漠,无比的荒凉,那红胡粗犷的大脸,哥萨克式顽健的雇农,蒙古狗深夜的惨阴的吠号;胡三仙姑的荒诞的传说……这一切奇异怪忒的草原的构图,在儿时,常常在深夜的梦寐里闯进我幼小的灵魂……我看见大地主无餍足的苛索,佃农悲苦的命运,纯良的心……我对于故乡的理解,一切都是惨阴的,这惨阴的影子,永远没有在我眼前拂去……我的美丽的纯良的母亲的被掠夺的身世——一个佃农女儿的遭遇——这种流动在血液里的先天的憎爱,是不容易在我的彻骨的忧郁里脱落下去的吧!而最使我难忘的,是外祖父那和善的脸,慈祥而傲慢,悲哀而倔强……(《大地的海·后记》)在他回忆大草原给以他的影响时说:科尔沁地方非常辽阔,远远的望去,总看不到边界。当我是一个很小的孩子的时候,我便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为什么那边总望不到边界呢!”妈妈说:“这是大片的土地呀;谁也看不到它的边界!”;于是我就不言语了,忧郁地看那土地的边缘,想无论如何看出一个边界来。但是我不能够……土地是一个巨大的影子,铺在我的眼前,使我的情感重添了一层辽阔。(《我的创作经验》,载《万象》月刊1944年4卷6期)正是这种情感,奠定了他世界观的基础。天津、北平就读,《科尔沁旗草原》(1923—1935)1923年,端木随哥哥到天津汇文中学读书。次年,由于家庭经济情况不支,被父亲招回老家自学,后入昌图县中学读书。1928年,他又重返天津,考入南开中学三年级。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接触到新文艺、新思想;一方面又以这种新思想为指导冷静地、自觉地观察分析了家乡的一切情形。他后来说:“如果那几年我不在家,就不能了解东北的情况。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正是我吸收力和感染力最强的时候,为后来创作积累了一些题材”。(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载1979年香港《开卷》第8期。)他在汇文中学,读到《晨报副刊》、《语丝》、《创造》、《奔流》、《小说月报》等刊物,阅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以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在昌图县中学里,他接触到一位把自画的马克思、恩格斯像挂在教室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教务长;在南开,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不但可以看到北平、上海的书报,而且还读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这时,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由于蒋介石的叛变失败了,革命正处于低潮。而端木在这里,却以学生运动领袖的姿态出现了,他先后担任了学术观摩会会长,南开美术学会会长,南开义塾校长等职务,并编辑了《南开双周》,还组织了“新人社”,出版了《人间》和《新人》杂志。他在《新人》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水生》。这段时间,端木是热衷于政治活动的。“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学生中组织了“刻苦团”,后发展成“抗日救国团”,因此,他被学校除名了。于是,他到绥远投奔孙殿英领导的抗日学生军,搞了半年的武装斗争。由于这支部队调往西北,他才来到北平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在这里,他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公祭李大钊烈士的活动,并加入北平“左联”,担任“左联”机关刊物《科学新闻》的主编和《四万万报》的主编之一。《科学新闻》是四开的报纸,刊登国际、国内的文化消息和文艺动态,对文化沟通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这份报纸只出版四期,就因其他成员被捕而停刊。这时,端木同鲁迅建立了联系。《科学新闻》每出版一期,他就立刻寄给上海的鲁迅,因而,他也得到鲁迅的回信。①北平“左联”成员的相继被捕,使得端木在北平无法安身。他就到天津的哥哥家里躲起来。面对国破家亡的危难和求斗争而不得的情势,他不知到哪里,去怎样发挥自己的力量,精神陷入了沮丧、困顿中。但这时,他却忽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来信。这信是寄到他自设于清华大学的信箱由人转递到手的。其内容是让他在下一期的《科学新闻》上更正所谓茅盾被捕的消息的。鲁迅先生的这封信,唤起了他战斗的欲望,使得他在挫折中感奋起来,在沮丧中找到了以笔作武器的写作道路。这情形,他曾回顾说:这一封信,使我突然的像看见多年失去了音讯的情人一样。我好象记起了什么我所遗忘的了。那一天,我找到了稿纸和笔,就开始写下了《科尔沁旗草原》的第一页。象一线阳光似的,鲁迅的声音呼叫着我,我从黑暗的闸门钻了出来,湖水一样,我不能控制自己,一发而不可止地写了那本《科尔沁旗草原》,奠下了我的文学生活的开始。(《我的创作经验》,载《万象月刊》1944年4卷5期。)《科尔沁旗草原》是随写随寄给在燕园教书的郑振铎先生去看的。郑先生看后即大加赞许,认为“这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并表示“必尽力设法,使之出版”。②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拖到六年后,即1939年5月,才得以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的《子夜》是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于《子夜》出版当年就完成了的《科尔沁旗草原》,也象《子夜》展现三十年代中国都市的经济生活一样,全面地展现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从这一点来说,她们堪称为姊妹篇。但由于《科尔沁旗草原》出版时人们的注意力已完全集中在直接描写抗日斗争的文学作品上,故而失去了她获誉的机会。而当我们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来重新认识她的时候,确实是不难发现她的重要意义的。《科尔沁旗草原》是以作家自己的家世为底本进行创作的。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中,作家通过这个草原上的首富丁家的发家、衰败过程展开了草原二百年间围绕土地开发、争夺演进的画面。小说从山东难民冲破清廷地禁在科尔沁大草原落脚开始,写到日俄战争之乱,写到抗日风暴的突起。一方面,作家将这个大地主的种种发家手段无情地剖露出来;为了土地的兼并,它同官府结纳,进行投机倒把、放高利贷、聚敛商业资本;利用各种迷信手段蛊惑慑服人心,什么宿命论、唯神论、风水、望族、君子之泽、家仙锡福、前世荫骘……不一而足,无所不包。于是,方园百里的农民,几乎都成了它的奴隶。另一方面,作家写出它同东北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从而说明它对政治的支配作用。这正如他在该书“后记”中指出的:“这里,最崇高的财富是土地。官吏也要向土地飞眼的,因为土地是征收的财源。于是,土地的握有者,便做了这社会的重心,有许多制度,罪恶,不成文法,是由他们制定的,发明的,强迫推行的。”在这块土地上,农民世代作牛作马,充满了无法自主的悲哀。但这个大地主的若干触角,以及以它为中心结下的社会结构,毕竟经受不住日寇魔爪(包括经济渗透和军事入侵)的扑捉和攻击,开始萎缩、摧折了。人民也就势造反,它终于衰败了。作家在这个大地主与日寇的对立面,设置了一个“掘墓”的英雄——青年农民大山。他有雄健的体魄、坚定豪爽的性格,也有远大的眼光。他家是丁府的亲戚,但他的父兄们所受的剥削并不比别人差,因此,他从小便充满了对大地主的仇恨。又由于他意外地接触到过“穿长靴的大老俄”(暗指共产党),受到了启发教育,所以他能从报私仇的境界中解放出来,而自觉地承担起摧毁旧制度和驱逐日寇的双重任务。在小说的结尾处,大山加入了抗日的斗争行列,作家暗示出他将在未来征途中创造出惊人的业绩。显然地,大山是作家理想的化身,大山的方向,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在小说中,作家表达了他强烈的爱憎情感。他把他的爱,寄予给广大土地,寄予了在苦难中挣扎和斗争的人民。在他描写老一代农民的时候,浸透着对他们在旧生产关系长期禁锢下形成的精神负担的深切同情,而对于他们在死亡边缘上勃然奋起的刚毅性格和不怕牺牲精神,给予了热情歌颂。当他描写新一代农民的时候,则赋予他们更多的理想,对他们的刚烈、豪爽、粗犷和一往直前的精神,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他说过:“我每一接触到东北的农民,我便感悟到人类最强烈的求生意志”,“我每当看到那带着牦貉大风帽的车老板子,两眼喷射出马贼的光焰,在三尺厚的雪地里,赶起车,吆喝吆喝地走,我觉得我自已立刻的健康了,我觉得人类无边的宏大,我觉出人类无可形容的美丽。”(《科尔沁旗草原·后记》)在大山的形象里,作家就是注入了这样的情感的。端木把他的憎恨无情地投掷给霸占土地、剥削农民的地主及其帮凶和蹂躏土地、奴役人民的日寇。在表现这种憎恨的时候,他擅长利用那种带有击发性的情节,诸如弱小者举拳、怯懦者造反等,来获得加倍的效果。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当威慑百里的丁府“大爷”正骑马逡巡秋天田园的时候,忽然遇到一群戏耍的佃户儿童,他们在丁府的地里偷拔萝卜。尽管这位“大爷”并没有去轰散他们,而是满怀兴味地在观尝他们“天真的情趣”,可“刚一回头,……偏偏闯进视线里的,是一个小孩子举起一支峥嵘的小拳头,咬着牙,在对着他的脊背比试”,这使得他“全身都浸在冰水里,从前心直凉到后心”……小小的孩子对大地主尚且如此仇恨,那么,大人们呢?整个贫苦阶级呢?何须待言!小说中还有一个片断:当“九一八”的炮声响过,消息传到县城以后,群众的怒火再也遏止不住,一气之下便蜂拥般地冲进了一家民愤很大的日本人家里,砸了锅,杀死他们全家,使得他往日的威风一煞间化为灰烬……作家这种强烈的爱憎情感,是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中的。在小说中,作家还塑造了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知识分子丁宁的形象。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又不能给他们以好处;希望农民起来斗争,又不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憎恨地主家庭的荒淫无耻,而自己又无法超越……这样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式人物,无疑地衬托了大山形象的力量。小说中还写到众多妇女的悲惨命运,体现了作家对他们无限的同情。《科尔沁旗草原》写于1933年。这个年份,意味着这样几个事实:一、在东北,随着伪满洲国的建立,日寇已把它变成向中国进行全面侵略的“根根地”。二、在江西瑞金等地,我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斗争以及农村土地革命正蓬勃开展,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些著作中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及其方法步骤。三、在国内学术界,以托派为代表的一些人,闭眼不见外敌入侵的事实,竟提出了中国正在资本主义化的谬论。四、在新文学界,茅盾的《子夜》已经出版,而《子夜》正是为了批驳托派的“中国已资本主义化”的谬论而作。在端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他是无法了解到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状况的。然而,他在该书中提出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办法——进行土地革命,却与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领导的实践相一致。小说所揭示的主题:人民所以处在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原因就在他们没有掌握土地。土地虽是他们粗壮的双手开发、播种,但由于地主的欺骗和侵夺,土地反而成了他们身上的枷锁。因此,农民要获得解放,不但要将土地夺回,而且要建立自己的新制度——是完全符合毛泽东同志的土地革命思想的。这不能不说明端木蕻良创作思想的深刻和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科尔沁旗草原》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是多姿多彩的。他追求构图的宏大,事件、人物与历史追溯的久远,情感抒发的淋漓;但也并不就这么一边倒。在这里,作家能纯熟地运用地方语言,把民族的典雅与细腻,乡土的粗豪与纯朴,欧式的情调与韵味溶汇在一起。在《科尔沁旗草原》中,作家特别注重氛围的描写。他认为,氛围“是一件事物的磁场,是一件事物在人类心理上的投影”,因此,他是不屑于那种——如同写到主人公的悲哀,而使背景上出现自然界的凄风苦雨,或人世间行乞者的吟唱;在写到主人公的快乐,而使背景上流泻出明媚的春光,或传来儿童的欢歌——这类单弱的表现的。他讲究大背景和小环境的多层次的氛围,让“景”与“事”同时作用于人物心理;也讲究景—人—景、事—人—事的互相交感作用。所以,他能使他的小说,或全篇,或片断,分别罩在各种不同的“氛围”里,有的似舞台——那上面有了布景、灯光与音响之类;有的似画面——那上面如同铺了一层底色,兀地增加了许多厚度,或阴郁,或明丽,或低暗,或高朗;有的则如加进了音乐的旋律——引起读者情感的激荡。小说的第十五章,当丁宁在作思想斗争:是离家出走,还是继续困守家中——的时候,作家插进了一场久旱后暴风雨全过程的描写,丁宁的苦于现实——向往未来——决心出走的心灵历程与大雨——放晴——暴风雨相对应的发生交感,造成一种在情感上的热烈——静穆——奔放,在节奏上的紧——松——紧的跌宕有致的氛围。作家对暴风雨的描写是逼真的,其发生到结束的过程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它同人物情绪、思想是那么不可分地交感着,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的安排。这种安排,构成了一种形、貌、声、色俱全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作家往往采取利用单一性格互相补充、衬托的手法,来加以突显。大山和丁宁构成鲜明对照。大山的粗犷和暴烈的行动是对于丁宁惰性和懦弱的批判。这种描写手法,可以使一个性格在他逻辑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得到升华,从而使作家的理想表达得更强烈。这部32万字的小说,通篇都是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写成的,这又构成了它的一大特点。在“镜头”的连贯、转换中,故事情节的跌宕是巨大的。前半部的三章,每一跌宕都是50年左右的历史过去了;在后半部,每一转换都是不同内容的画面。这种结构方式,使作品增加了容量,具有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远的历史脉络;而且又充满了浓烈的抒情意味。不但在结构上,就是在人、景、事的具体描绘上,在人物心理的描绘上,也是采用的这种手法。这难度当然是很大的,唯其这样,才给人留下了更深的印象。上海——蜚声文坛(1936.1—1937.9)1936年1月,端木蕻良到达上海。他是投奔鲁迅而去的,但这时鲁迅已经病重了。他虽极渴慕同先生见面,但终于没有去登门。然而信是常写的,也将这时的几篇作品陆续寄给了鲁迅。鲁迅在同年9月14日给茅盾的信中说:先前有称端木蕻良的,寄给我一篇稿子,而我失其地址,无法回复。今天见《文学》八月号,有《鸶鹭湖的忧郁》一篇,亦同名者作。因思文学社内,或存有他的通讯处,可否乞先生便中一查,见示。(《鲁迅书信集》下卷第1037页)据鲁迅日记载,端木到上海后同鲁迅书信交往有八次。鲁迅最后一次复信,便是为《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鲁迅在信中说:“一般‘时式’的批评家,也许会说结束太消沉了也说不定,我则以为缺点在开初好象故意使人坠入雾中,作者的解说也嫌多,又不常用的词也太多,但到后来这些毛病统统没有了”。(《鲁迅书信集》下卷第1065页)鲁迅这时经常发着低烧,距他的逝世仅有五天了。鲁迅逝世后,端木跟在送葬的队伍中,心情是无比的悲哀与孤寂。他在《永恒的悲哀》一文中记录了这种心情;在《哀鲁迅先生一年》诗中说:“未接慈渥身先死,夜夜开眼怒秋风。”表达了他对先生的相当深厚的情感。端木蕻良在上海期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但直到1938年才得以出版。使得他蜚声文坛的,是他的几个短篇《鸶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浑河的急流》等。《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是由鲁迅先生介绍发表在《作家》上的;另两篇是由茅盾、郑振铎先生支持发表在《文学》上。《鸶鹭湖的忧郁》以沉郁、哀婉的格调、含蓄蕴藉的笔法写出日寇铁蹄下东北人民无法生活的苦难和青年中蕴藏着的反抗情绪。一个中秋之夜,浑黄、迷蒙的月光下,12岁的玛瑙和16岁的来宝为地主看守着豆地。他们在睡梦中被偷割豆子的声音惊醒,来宝挥拳打了下去,不意发现被打的竟是玛瑙衰老的父亲。当玛瑙第二次被惊醒时,却发现是一个小女孩在偷割豆子,原来她的母亲已用身体同来宝交换……于是,玛瑙毫不犹豫地帮着她割了起来。作品发表后,周立波发表评论说,这篇作品“是对‘人民三千万’无苦无忧的‘满洲国’国歌的有力驳斥。这是非常深刻和有力的国防文学的作品。”①《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写的是“九一八”国耻五周年时,“爷爷”想起在北大营炮声中死去的儿子,以不吃饭来表示祭念的故事,表达了作家对日寇暴行的声讨,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谴责,对年轻一代肩负抗日重任的期望。《浑河的急流》发表于“七七”事变前的几个月,在那种谈反满有罪、言抗日坐牢的恐怖条件下,这篇作品却旗帜鲜明地反映了浑河两岸人民反满抗日的斗争,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民族英雄的品格。小说以日伪逼迫猎户交纳五色狐皮捐,猎户们无法完成而集合起来进行武装反抗的中心情节展开;小说中的主人公水芹子,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她是至死不降清的金圣叹的后裔,她说:“我们的祖宗有志气。清朝时我们的祖宗不投降,现在清朝不是又来了吗?我们还是不投降……”而且,她的善于抛刀的男朋友金声,将刀一把把地抛在一棵树上,先是抛成“小口木”字样,然后又一齐抛出三把,在口里加一点,在木上加一杠……这种极为机警地刀劈小日本的惊人之笔,是作家对异族侵略者仇恨的高度集中的表现。上海时期,是端木短篇小说丰收期。其它短篇《憎恨》、《雪夜》、《万岁钱》、《遥远的风沙》、《柳条边外》、《吞蛇儿》、《被撞破的脸孔》等,有的表现东北人民的苦难与不平,有的表现他们所从事的武装斗争,有的则是反映上海底层人民的痛苦。这些作品相继发表后,端木蕻良的名字在上海文坛受到了广泛注意。不久,他参加了茅盾为首的“月曜会”,其成员有宋之的、王统照、张天翼、沙汀、艾芜、陈白尘、王任叔、蒋牧良、舒群、罗烽等。在《大地的海》初版“后记”中,作家这样披露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和内容:接着《科尔沁旗草原》,我写了《大地的海》。我写的都是关于土壤的故事。但开辟土壤是奴隶的事。家长向他的奴隶们夺取土壤,酋长也向他的奴隶夺取土壤,后来是封君们向封君们侵夺着。……到现在这侵夺随着技术的改进变为更加凶残,更加猛烈……在东方有着卖膏药的浪人们专门夺取别人的土地。我的故乡的人们则是双重的奴隶。在没有失去的时候,是某一家的奴隶。失去了之后,是某一国的奴隶。然而当主人们在大观园里诗酒逍遥将土地断送给敌人的时候,这些奴隶们却想用他们粗拙的力量来讨回!《大地的海》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直接描写土地争夺的小说。它在1937年《文学》月刊连载的时候,该刊的“后记”中曾说,这部作品的“作者以他特有的雄健而又冷艳之笔,给我们画出了伟大沉郁的原野和朴厚坚强的人民”,充分肯定了它的感召力。如果说《科尔沁旗草原》具有思辨的意味,那么,这《大地的海》却是具有更强的诱导、激发、号召的力量。它不仅及时地反映了东北人民为保卫土地不惜牺牲的精神,而且揭示出这种精神的来源——人民由苦难而觉醒,经党的教育、组织才奋起斗争。它不仅描绘出祖国东北大地的丰饶、广大、可爱,而且指出它也是淹没侵略者的汪洋大海。在作家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取得抗日的全面领导权,东北人民中,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奉系军阀的统治,正统观念还比较浓重。但作家却以他敏锐的观察力透视出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农民与土地有着不可割解的亲缘关系,当他们被逼得无法在土地上劳动的时候,也无法再“回到土里去”(死无葬身之地)的时候,他们是会丢掉幻想,奋起斗争的。然而,由于落后生产关系的长期禁锢,他们虽有反抗之意,却无好的反抗之法,——还不懂得怎样联合、组织,有时不免会依靠鲁莽的硬拼。斗争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党也正寻找着可发动、组织的农民。伟大的抗日斗争,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展开并取得胜利。小说中写到的由敌人监狱放出,参加筑路劳役的共产党员五丁和工人高丽金,大约是我国自有新文学以来最早的共产党员形象。在他们的教育启发下,农民懂得了不能靠神仙皇帝、必得靠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共产主义道理,他们确信了:“我们过的是奴隶的生活呵……我们不在枪弹中死去,我们也得在他们生吞海剥之下死去……这样的死(指在战斗中死——引者注)只有一代,那样的死(指被生吞海剥——引者注)要蔓延三、四代……无数代呀!还得经过同样的这一次,否则,永远好不了!”小说描绘的莲花泡子农民所进行的保卫土地、反筑路斗争是十分悲壮、可歌可泣的。他们用着祖辈相传的笨拙劳动工具——镢头、锄头、铁锨,以及原始的守卫武器——大刀、土枪、长矛等等,同强大的侵略者面对面地展开搏斗。他们不是《八月的乡村》中那暂时脱离生产关系的“武装的一旅”,也不是《生死场》中刚刚起步投奔义军的“二里半”①,而是就地起来反抗、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男女老幼——只有这,才正象征着中国的大地是淹没入侵者的汪洋大海,只有这,才更使入侵者心惊胆寒。在作家反映这种惊心动魄的斗争的同时,也并没有略去人民苦难的现实,而是逼真地描写了三千万同胞犹如被抛入一个蒸人的“笼屉”内一般,正在遭受“抽筋剥皮,榨骨出油”的痛苦。这些描写,是对日本法西斯残暴行为的强烈抗议,也是对国民党反动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血的控诉,同时,也是对一切尚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一种激发和号召。列宁说:“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了解深刻思想、深刻的学说,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他的对象是那些确实愿意动脑筋,但还不够开展的读者,帮助这些读者进行这件重大的和困难的工作,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开步走,教会他们独立地继续前进。”(《列宁全集》第5卷第278页)端木的《大地的海》是实践了这一原则的。端木蕻良在上海时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祖国的版图变色,乡邦的灾难,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的气息。而且,在所有的小说中,都表现出他深广的忧愤和饱满的爱憎情感。这正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那样:“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以反响式的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端木的这些作品同当时的萧军、萧红、叶紫等人的作品汇成一道,成为抗日文学的先导,对当时在全国出现的抗日高潮是一个有力地配合与推动。大江南北(1937.10-1949)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起,端木同其他东北作家萧军、萧红、骆宾基、罗烽等人一道转移内地,到达武汉。随着抗日形势的空前高涨,文化工作者的情绪异常振奋。1938年3月,在武汉的文化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文协”的推动下,一批以抗战为题材的小说、诗歌、戏剧出现了。1938年夏,端木同萧红结婚。武汉失守后,他们一同到达重庆。在这里,端木一面在复旦大学任教,一面编辑《文摘》期刊,一面从事写作。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风陵渡》、《青弟》、《生活指数表》、《嘴唇》、《三月夜曲》等,中篇小说《江南风景》、《新都花絮》。皖南事变后,政治形势继续恶化,国民党反动派采取“强化检查”、“控制印刷机构”、“控制纸张”等多种手段,破坏革命文艺活动,使抗日文艺潮流受到很大冲击,革命作家无法再继续工作下去。这时,我们党由周恩来同志亲自布置,把一部分很有影响的、为蒋匪特务迫害的主要对象如茅盾、夏衍等送往香港。端木和萧红也应香港的“东北民主运动领袖”、主办“时代书店”的周鲸文之邀,到香港一起主编《时代文学》杂志。在这里,端木创作了长篇《大时代》(未完),短篇《初吻》、《早春》,写下了《科尔沁前史》和许多学术论文。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了香港。在战乱中,萧红的肺病日渐严重,端木多方筹措为她治疗,但被庸医所误,使得萧红在年仅31岁的时候便与亲人们、与她日夜思念光复的祖国诀别了。端木安葬了萧红,先后到桂林、遵义、重庆、武汉等地,主编了《力报》、《大刚报·副刊》等文艺杂志,写了京剧《红拂传》、改编《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为话剧。抗战胜利后,他在长沙水陆洲任音专教授。1948年秋,又回上海主编《求实》与《银色批判》杂志,不久,又去香港。这时,他写了一些通俗性的歌词如《秧歌调》、《狗爬径山歌·七姊妹》、《五四谣》、《翻身大合唱》、《北京城》、《起来奋勇前进》等,以与人民更加贴切的文艺形式配合了时代的步伐。建国后,端木回到了首都北京。端木蕻良这一时期的创作,从内容上看,一种是以他辗转流徙所经历的生活为题材,反映和歌颂全民族的抗日斗争;一种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国民党反动派,描写国统区人民的苦难和不幸,讽喻某些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但也有些改编之作,有离异政治的倾向。而最能代表他这时期创作成就的是长篇小说《大江》和短篇小说《风陵渡》、《生活指数表》等。《大江》创作于1939年,边写边登在《星岛日报》上。小说着重塑造了两个抗日战士的形象。“铁岭”出生在东北,原是深山里的农民。“李三麻子”当过土匪。他们汇集到一支转战中原大地的抗日队伍里。在斗争中,他们克服了身上存在着的散慢性,发扬了固有的韧性与强悍。作家通过这两个人物成长过程和这支队伍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一伟大真理,从而反映了作家对于中华民族所“蕴藏着的力”的强烈自信。在这些作品中,他不但着重塑造人物,而且特别着重风情、地质状貌的描写。他是把它作为一种记录、一种存证来写的。这无异是一种号召:人民呵,一定要把它夺回!在《大江·后记》中,他说:“对于精确性过度的爱好,指使我有着接触广泛的或偏僻的知识的必要……为了明确这等的物质和绝对的真实,我甚至对这地带的岩石的断层也有了嗜好”。因此,他极为精细地描写了京郊桑干河上那庞大的“通体是白的”“如同一条朦胧的透明的醉虾”一般的芦沟桥。在描绘中,他标出桥的长、宽尺寸,孔洞数目,写出那上面数不清的精巧的石雕狮子的风姿。而且,由芦沟桥写及从这里通往京中的大道,写到历史年月中这大道上繁华的一切……;在《风陵渡》中,他描写黄河的这一古老渡口的状貌,从河流的颜色、水势,直写到两岸的“如同水牛脊背一样平滑、光润的冲击层的线条”;从天空的颜色,一直写到河中央泛起的泥沙。……在《生活指数表》中,他描绘出“嘉陵江边三角洲的紫棕壤、灰盘土”,甚至写出在那“红色麦饭似的粘土上流布出的丰饶的禾香气”……他的这些饱蘸情感的风情、地质状貌的描写,同他所表达的主题密不可分。这里饱含着他对祖国土地的深沉的爱恋和因失去土地而引起的辛酸,表现出他强烈的报国心声。端木蕻良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也是位学者。他的文学论文《创作和生活》、《诗人和狼》、《现阶段的文艺课题检讨》、《不及格的答卷》、《我的创作经验》等,都有着真知灼见;他的学术论文《论鲁迅》、《论阿Q》、《再论阿Q》、《论阿Q拾遗》以及研究《山海经》的《最古的宝典》、《图腾柱崇拜》、《羿射十日研究》,还有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国三十年来文学之流变》、《论艾青》、《音诗的作家马思聪》、研究外国文学的《心浮私记》、《雅歌译记》、《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一种透视》等,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他在文学论文中说:“离开生活便没有创作”,“文学所追求的所记录的所解答的,只有生活,此外一无所有。”①同时,他也认为,“写小说是一种哲学事业”,“文学家是从生活里钻出来的哲学家。”②因此,他赞扬塞万提斯、歌德、司汤达、巴尔扎克、曹雪芹、托尔斯泰等在作品里所表现出的哲学的“思想性质”。是的,在民族战争伟大潮流的推动下,端木蕻良跟着党的步伐,追随着鲁迅,的确是赋于了他所熟悉的题材以极大的热情和深刻思想,为我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血液。《曹雪芹》及其它(1950——今)端木蕻良回北京不久,便深入京郊参加农村土改运动,以后又以首钢为生活基地,同工人一起编写厂史,写了长篇小说《北方》(文革中损失)。这时,他担任了北京市文联副秘书长,参加编辑《北京文艺》,并于195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面对朝气蓬勃的崭新生活,写下了许多热情洋溢和寓意深刻的散文,如《在草原上》、《花一样的石头》、《传说》、《节日》等。他的创作,从“憎恨”开始,经历了二十年的光阴,才得以落实到“爱”,他的诗人的气质,在这些优美的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十年动乱中间,端木蕻良身心受到摧残。1966年8月的一天,他同老舍、萧军、骆宾基等三十多位作家被集中在国子监院内的石板地上,备受鞭笞之刑。因此,在他本来患有偏瘫症的基础上又得了心肌梗塞症。在粉碎“四人帮”,文艺春天再度到来的时候,他已失去继续体验生活的条件了。于是,他便开始了夙愿多年的题材——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曹雪芹》的创作。《曹雪芹》的创作,是在他研究《红楼梦》凡四十余年,经过长期的资料搜集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的。据作家自己回忆,他还在八岁的时候,就偷看了父亲箱子里的《红楼梦》,当时就感到这位同姓的作家和自己那么亲近①。但他最先的想法并不是写《曹雪芹》,而是改续高鹗的续本。这个想法是四十年代初他在香港时萌生的。他认为高鹗的续本有很多是违背曹雪芹的原意的,而他的续本除保留一些认为合理部分外,将把诸多人物的命运恢复到曹雪芹原来的设计上。由现代人续写古书,这当然是大胆的设想,但熟知端木的朋友们都确信他有这个能力,因而给了他很大支持。但做为续写《红楼梦》的第一步,他认为先把《曹雪芹》写出,是十分必要的,于是,他在北京市委的支持下,由夫人钟耀群协助,怀着饱满的激情开始了这部浩瀚巨著的创作。《曹雪芹》现正在创作中,我们现在还无法窥其全豹。上卷先是由香港《文汇报》连载,曾在那里引起很大轰动,并导致了“端木蕻良热”。①该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后,二十万册即销售一空,接着又印刷三十万册,也销售一空。端木在他有关谈论这部巨著的文章中透露了他的立意和设想。在这部小说中,他将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出曹雪芹的思想、性格,以及这种思想、性格形成的时代、社会、文化的诸种原因,和这位伟大作家对中国文化、思想、文学的卓越贡献。他说:曹雪芹是十分复杂的,他的灵魂深处,打着比哈姆雷特更深的烙印。tobeornottobe,that’sthe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这个思想也折磨着他。上边,他和宫廷斗争梦魔一般纠缠在一起,但他决不是一个怀疑者,更不是一个殉道者。他是一个发现者。他发现,所以他叛逆。……在曹雪芹面前有过王夫之、蒲松龄;和他同时代的有戴震、吴敬梓。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树立了崇高的思想典范。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些,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关汉卿、汤显祖等,都曾为曹雪芹开辟了道路。然后,在曹雪芹手中建立起一座不朽的里程碑。这不仅由于他的天才,也由于时代给他的各种才能和艺术概括的能力。(《写在蕉叶上的信》,载《文汇报》1978年10月22日)当他谈到《曹雪芹》的情节如何发展时,他说,他将沿着三条线来开展描写:曹家的家世、历史的真实、曹雪芹怎样写《红楼梦》;社会上、下,整个清朝的政治斗争、农民起义、经济形势;还有思想界。①在上卷中,我们已见到曹家的家世一部分,康雍交替的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和社会下层的一般状况,也为农民起义留下了伏线。这里,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细腻的描写;所采用的仍是他惯用的较为纯熟的“电影式”手法,诸般场景、人物、社会风貌、习俗等等,都如画卷一般幕幕相接,使人大有应接不暇、心旷神怡之感。“畅春园康熙晏驾,内寝殿允禛夺宫”、“沈家茶馆暗传消息,崇文门畔诡计讹人”、“闹汉府占姐忽失踪,得灵签诗婢巧猜迷”等等,都是难得的妙笔,透出作家博大精深的知识和笔力。写作《曹雪芹》,不能离开《红楼梦》,又不能同于《红楼梦》,这是极难掌握的。但《红楼梦》仅仅写的是六、七年间的故事,而《曹雪芹》则要艺术地概括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树倒猢孙散,落得个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后,作家所依托的就得主要靠各种史料了,因而,我们将在中、下卷里见到曾未见过的历史画面和时代渊源的描写。可以肯定,这部巨著将是对我国红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概括,是对我国当代文学事业的一大贡献。如果把端木蕻良的创作生涯按建国前、建国后至“文革”、“文革”至今分为三个时期的话,那么建国前当然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而这一时期的三十至四十年代,更是丰收中的丰收期。在那国土沦丧、人民身陷水火的悲壮年代里,他出手不凡,在所创作的以《科尔沁旗草原》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里,对祖国的广大、美丽的国土寄下了沉厚的嘱托;对人民表达了强烈的爱,对日寇和投降派表达了强烈的恨,而且形成了他的讲究浓重氛围与乡土——典雅——多修饰的语言格调的艺术特点。端木蕻良一直奉行着为人民而创作的原则,在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中深入挖掘,不但努力向生活、向群众学习,而且着意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和吸收外来大师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营养,在中、外,土、洋的结合上追求自己的风格,从而取得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端木蕻良曾说,作为一个人,“我们是用淀粉质来做薪碳,来供给体腔内应有的温度,我们再用生命来做薪碳,贡给社会内应有的温度,”“为了人类”应“将自己生命里所含有的最后一粒细胞也填到炉火里去。”①他正是坚信着这种信条,虽到晚年,仍忠心不泯,向着艺术的高峰继续攀登着。注释附录一端木蕻良作品集要目《大地的海》(长篇小说),上海生活书店1938年初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新版。《科尔沁旗草原》(长篇小说),上海开明书店1939年初版,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新版。《大江》(长篇小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初版,1948年再版。《曹雪芹(上卷)》(长篇小说),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初版。《江南风景》(中篇小说),香港大时代书局1940年初版。《新都花絮》(中篇小说),上海知识出版社1946年初版。《憎恨》(短篇小说集,共收十篇),上海文化出版社1937年初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新版。《风陵渡》(短篇小说集,共收九篇),上海杂志公司1939年初版。《端木蕻良选集》(小说散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1978年初版。《端木蕻良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初版。《端木蕻良近作》,(内收散文、随笔、游记、小品、序跋、回忆录七十余篇),花城出版社1983年1月初版。附录二端木蕻良研究论著要目刘以鬯《端木蕻良论》,香港世界出版社1977年出版,收有关论述端木作品、创作经验论文若干篇。秦牧《漫记端木蕻良》,载《花城》第7期,1980年12月。黄经伟《<曹雪芹>诞生记》,载《花城》第7期,1980年12月。任惜时《论端木蕻良的早期小说创作》,载《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2期。①②参见《科尔沁前史》,载一九四○年香港《时代批评》第60~65期①②参见《科尔沁前史》,载一九四○年香港《时代批评》第60~65期。①参见《编辑<科学新闻>的回忆》,载《新闻研究资料》第一辑(1979。)②《端木蕻良致鲁迅》1936年7月18日。①《一九三六年的回顾——丰饶的一年间》,载1937年《光明》第2卷第2期。①《生死场》中的主人公之一,贫苦农民。①《创作和生活》,载《大刚报·大江》1946年12月14日。②《我的创作经验》,载《万象》月刊1944年4卷5期。①刘以鬯:《端木蕻良论》,香港世界出版社1977年版。①1978年香港《文汇报》上相继发表有关端木蕻良及《曹雪芹》评论介绍文章若干,接着香港文学社编辑出版了《端木蕻良选集》,《大姆指》半月刊还载文对此作了介绍。①参见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载1979年香港《开卷》第8期。①《燃烧——记池田幸子》,载《七月》1938年第2期。
且 甲骨文。推荐。爱诗词网。且“且”是象形字。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是初民生殖崇拜的体现。金文和小篆变化不大。隶变后楷书写作“且”。《说文·且部》:“且,荐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凡且之属皆从且。”(且,垫放物体的器具。从几;几足间有两横,(表示连足的桄;)一,表示器具下的地。凡且的部属都从且。)“且”的本义为雄性生殖器。引申为古代祭祖时放祭品的礼器,此义后作“俎”。也可表示祖先,此义后作“祖”。后来“且”被借为虚词,主要作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表示承接,相当于“并且”;表示并列,相当于“又”。还用作副词,表示暂时、尚且、将要。
不知栋里云。推荐。爱诗词网。文杏馆【原文】文杏裁为梁①,香茅结为宇②。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③。【注释】①文杏:银杏。俗称白果树。木质纹理坚密,是建筑和手工业的高级用材。古代贵族人家经常用银杏木料作房梁。②宇:屋檐。③人间雨:此处与上句“栋里云”二句合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写出山间有仙灵之气。《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译文】银杏树打磨作屋梁,香茅草结成屋檐。不曾料知屋檩中的云,化作了人间的雨露。【赏析】诗歌前两句以用料精美写出文杏馆的精致。古典诗歌中,自《楚辞》而来,以香草比喻君子的美德。诗歌前两句以“文杏”“香茅”结馆,是暗写房屋主人心中的忠贞之德。房屋主人在高山之上建立别墅,希望能够远离尘世的喧嚣,维系高洁的品德。后两句以暗合“巫山云雨”这一有仙灵之气的典故,用“栋里云”“人间雨”写出文杏馆的灵气。“栋里云”写出文杏馆地势之高,缥缈云间,“人间雨”既是从“栋里云”中来,又赋予了文杏馆人的情味。远离尘世又关心尘世,可以说很巧妙地关合了诗人隐居的心态。对于绝句而言,诗人的才思是非常关键的。这首诗中王维的构思非常巧妙,没有一句正面写到文杏馆地势之高,而是通过“栋里云”,侧面写出入云的文杏馆之高,诗意缥缈仙灵。然而同样是写这一点,裴迪之作的思路就比较普通了:“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通过攀登,以及登高远眺,写出文杏馆之高。虽然很形象,但是诗味要欠缺一些。
浮士德简介。推荐。爱诗词网。《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重要作品,创作于1775至1831年,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是迄今世界上创作时间最长的著作。歌德将自己数十年的生活体验和对人生未来的思考都融进浮士德形象中,使这一形象享誉世界。《浮士德》被称为与《荷马史诗》、《神曲》一样伟大的著名史诗,并被视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上帝正在华丽的天庭召见群臣,各位仙官都在颂扬上帝造化万物的丰功伟绩。恶魔靡非斯特却一句好话也不说,大发一通议论,说世界是一片苦海,人只能终身受苦,像虫鱼一样,任何追求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上帝便问浮士德怎么样了,靡非斯特说他正处于绝望中。因为他欲望无穷,他想上天揽明月,在人间享尽所有的幸福,没有什么能使他满足。上帝坚信浮士德这样的人类代表,在追求中虽然会遭遇挫折,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终会找到出路。靡非斯特不同意上帝的看法,他自信能让浮士德堕落,走上邪路。他提出要与上帝打赌。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靡非斯特兴冲冲地从天宫下来,直奔浮士德的住处,恨不得马上就让浮士德堕落。浮士德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只为了洞察自然界的奥秘。可是到了晚年,他才发现原来这都是一些毫无用处的知识,曾经喜欢的书斋不过是一座牢笼。他痛苦万分,甚至想自杀。复活节的钟声唤醒了他,他来到郊外,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使他浑身热血沸腾。就在他回到书斋重新阅读《圣经》的时候,靡菲斯特化做读书人站在他面前。浮士德问他是谁,他回答说自己是“作恶与造善的力量统一体”。靡菲斯特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过一次人生,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靡菲斯特所有。浮士答应了,双方签订了契约。靡菲斯特带着浮士德来到莱比锡的一座酒馆,可是浮士德却一点也不感兴趣。靡非斯特就又带着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意欲用爱情来引诱他。恶魔先让他看一面大魔镜,镜子里立刻现出一个美女,惹得浮士德向往、发狂。靡非斯特接着又催浮士德喝下魔女的药汤。顿时浮士德青春年少,浑身爱情激荡。青春焕发的浮士德在街上溜达。他身边恰好走过从教堂回家的美丽的玛甘泪。她姣好的容貌立刻吸引了浮士德。他抢步上前,提出要挽着手儿送她回家。端庄的玛甘泪拒绝了他的要求,撒手而去。浮士德神魂颠倒,要靡非斯特马上去把玛甘泪捉来。否则,就与魔鬼一刀两断。靡非斯特连忙答应。这样,在靡非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很快得到了纯洁的平民少女玛甘泪的爱情。为了能在家中与浮士德作乐,玛甘泪按照浮士德的计谋:用安眠药使母亲睡觉。谁知用多了,母亲竟一睡不醒,离开了人世。玛甘泪无意中杀死了母亲,悲痛欲绝。她每天以悲痛和忏悔的心情祈求圣母把她从死亡和耻辱中拯救出来。可是,丑闻已经传开,原先的“花中之王”现在却处处被人鄙视。一天晚上,玛甘泪的哥哥——军人华仑亭回家,正好碰上浮士德再次前来幽会,华仑亭正一腔怒火无处发泄,立刻挑战浮士德。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唆使和帮助下,拔剑杀了华仑亭。哥哥又遭不测,玛甘泪再也支撑不住了,昏倒在地。这时,浮士德却逃出法网,与靡非斯特一起来到下流淫荡的瓦普几司晚会。晚会结束后,靡非斯特告诉浮士德,玛甘泪已经被抓进监狱。这消息唤醒了浮士德怜悯的心,他狂怒地大骂靡非斯特背信弃义,猪狗不如,接着坚决要求去救玛甘泪,即使死也要去。他们飞马连夜赶到监狱,玛甘泪已经神经错乱,看到浮士德他们以为是刽子手来提自己到刑场。浮士德看到眼前这一幕,内心悲痛万分,催玛甘泪随他出狱。但玛甘泪不愿意走,她深知自己药死母亲是有罪的,应该得到惩罚。天快亮了,就要行死刑了。任凭浮士德怎样劝逼,玛甘泪就是不肯出狱。靡非斯特冲进来,不顾一切把悲痛欲绝的浮士德拖走……在阿尔卑斯山麓,浮士德侧卧在百花烂漫的草地上,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数精灵围绕着他唱歌跳舞,在他身上撒着迷魂川的水。浮士德一觉醒来,浑身舒服极了,感觉不到一点罪孽,他重新又有了一种坚毅的决心,要奔向新的生活。他随靡菲斯特来到神马帝国圣罗的皇宫。只见宫廷一片混乱,贵族们只知寻欢作乐,百姓生活困苦。浮士德获得了皇帝的宠信,通过发行纸币暂时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皇帝又异想天开,想见到古希腊美女海伦。靡菲斯特施展法术,于是烟雾缭绕中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看到帕里斯拥抱海伦,相互亲吻不觉醋意大发,便用魔钥去砸帕里斯,结果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也昏倒在地,被靡菲斯特带出宫廷。浮士德厌倦了腐败黑暗的政治生活,便转向古典美,寻求宁静与和谐的氛围。靡菲斯特便把他带回书斋,让他做了中世纪某城堡的主人。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通过实验制造出了何蒙古鲁土,后者带着浮士德来到古希腊找到了海伦。海伦嫁给了浮士德,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当他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后,便奋力飞向高空,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苦挽留,腾空而去。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终于又以幻灭而告终。浮士德被海伦留下的那件化作云彩的白色衣裳托在上空,波涛汹涌的大海,使他又产生了征服的雄心,在靡菲斯特的帮助之下,他帮助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领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靡菲斯特驱使百姓移山填海,使沧海化作了桑田。一对老夫妇不肯搬迁,靡菲斯特就派人毁了他们的家门,烧了他们的小屋、教堂和森林,两个老人惊吓而死。浮士德因此忧愁万分,忧愁妖女趁机吹瞎了他的眼睛。靡菲斯特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的铿锵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劳动。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赞叹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结果按照契约,浮士德倒地死亡。就在靡菲斯特准备带走他灵魂的一刹那,天上降下了玫瑰花雨,化作火焰,赶走了靡菲斯特。天使们唱着“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曲,把浮士德接到了天上,让他见到了圣母以及成为赎罪女的玛甘泪。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推荐。爱诗词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与翻译、赏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①,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②?漫卷诗书喜欲狂③。白首放歌须纵酒④,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⑤,便下襄阳向洛阳⑥。【注释】①剑外:四川剑门关以南的地方。蓟(ji计)北:今河北省蓟县。这里泛指河北北都,安史叛军的根据地。②却看:回视。③漫卷:胡乱地收卷起来。④放歌:放声高歌。纵酒:开怀畅饮。⑤巴峡:嘉陵江流经四川阆中一段江流曲折,所谓南流如巴字,亦称巴江。巴峡,即指嘉陵江峡。时杜甫正在梓州,首程应由涪江入嘉陵江,所以说“从”。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⑥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洛阳:杜甫故乡。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诗大意】我身羁剑外,忽然得知蓟北收复的消息,开始听到悲喜交集泪流满衣裳。再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容也为之一扫,胡乱地卷起诗书,乐得简直发狂。我尽情痛饮放声高歌,春色明媚一路风光正好还乡。就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了襄阳再奔洛阳。【赏析】广德元年(763)春天,诗人在梓州时所作。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官军在河南打了胜仗,收复了东京、河阳、汴、郑、滑、魏诸州。十一月叛将薛嵩以相、卫、洛、邢四州降,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河南河北诸州收复。广德元年正月,叛首史朝义兵败自缢,贼将李怀仙取其首级来献,请降。至此延续八年,祸及全国的灾难性大动乱始告平息。杜甫这时正携带家小漂泊梓州,消息传来,喜出望外,诗人长期的抑郁愁怀,顿时消散。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唱出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诗的开头突兀直起,诗人的感情突然迸发,初闻捷报的仓猝之间,仅用语言是难以名状的,就以“涕泪满衣裳”的外形描写,把心底的兴奋激动、百感交集的心理状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喜极而零涕,非实历其境是体会不到的。首句七字,两个地名,剑外:诗人漂泊之地;蓟北:叛军的老巢。南北跨越数千里,写得气势开阔,仿佛这种狂喜的心情不是诗人一人所独有,而是整个中国都浸沉在胜利的欢乐之中。“闻”字重要,诗中的一切神理、举动、设想都从此生发而出。听到消息喜极而悲,激动的泪水难以抑止,诗人8年的颠沛流离,与安史之乱同时开始,叛乱平息也意味着苦难生活的结束。接着又写极喜之状。第二联是诗人快活心情的具体描写。“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是两个连续动作。“却看妻子愁何在?”写妻子也兼写自己,实则是夫妻二人愁容都为之一扫,情感的相互传染,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漫卷诗书”这个描述,简直像贪玩的小学生听到老师宣布放假的消息,如释重负似的轻松自在。诗人时年52,却也高兴得忘乎所以,显得那样天真,这就把诗人的爱国思家的赤子之心表露无遗了。如何抒发这喜悦之情?高歌豪饮以示庆贺。诗人接着想到两河收复,回家的打算可以如愿以偿了。“青春”点明“初闻”的季节,自然界大地回春,政局也大地重光。欢悦的心情伴随着沿途山清水秀的美景,返还离别已久又梦寐以求的家园,是何等惬意啊!“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美妙的遐想,立即拟好了最捷近易行的还乡路线:沿江乘舟顺流而东,过巴峡穿巫峡,然后北转,下襄阳向洛阳。这比杜甫入蜀之道顺便多了。欢快的心绪,想象的路程也是那样的捷便迅速,梓州洛阳相距数千里,简直朝发而暮可至了。这一联中连用四个地名,律诗的尾联多不对仗,而杜甫在这里不仅对仗,还是一绝妙的工对巧对。四个地名,既各自句中对偶,又上下句对偶,形成工稳的地名对,从实际地理路线上,又是一气直下的流水对。杜甫返乡沿途所经甚多,为何独取这四个地方?两峡是沿江东下的险峡,顺流急驰,舟行如穿梭,转瞬即过,正好来表现路途之迅速。而襄阳是杜甫的祖籍,洛阳是其家园所在,又正好表现思念家乡的急切心情。诗人仓猝造语也是颇费苦心的。这首抒情诗除首句叙事点题外,全是抒发惊喜之情,诗人浓重而久抑的情感一时迸发而出,情之所至笔亦随之,其势如奔流赴海,一气呵成,惊喜之状溢于字句之外,使人千载如见。全诗以情取胜,直抒胸臆,纵横自得,洒脱奔放,一似无暇顾及于篇章,然而这首律诗正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结构严密而巧妙,以两地名起,以四地名结,峰峦对照,布局最奇。八句之中每句均有一个行为动态,而行为动态之前又都有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副词:“忽传”、“初闻”、“却看”、“漫卷”、“须纵酒”、“好还乡”、“即从”、“便下”等,这些词语的连续使用,更显得语势流畅,节拍急促,一气贯注,如轻舟快马,长驱直下,突出了欢乐轻快的格调,诗人那种初闻喜讯、愁怀顿消、手舞足蹈、欢欣若狂的动作神态简直呼之欲出。一变诗人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所以被前人评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语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第二个“异”:指异乡,他乡。佳节:这里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代民间习俗要插茱萸喝黄酒。倍:格外。亲:父母,这里泛指亲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客,一到重阳佳节,就格外思念亲人。写出了诗人漂流异乡的游子心境,抒发出佳节思亲的真挚感情。——“独”字发端,两“异”字衬托,益发能表现游子的凄苦。“倍”字用得尤其恰到好处,极写思乡之切。此诗为王维17岁时所作,这两句极为传诵。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身居异地的思乡之情,或单引前一句来说明身居异地之苦,或单引后一句来说明佳节思亲之切。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推荐。爱诗词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语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第二个“异”:指异乡,他乡。佳节:这里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代民间习俗要插茱萸喝黄酒。倍:格外。亲:父母,这里泛指亲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客,一到重阳佳节,就格外思念亲人。写出了诗人漂流异乡的游子心境,抒发出佳节思亲的真挚感情。——“独”字发端,两“异”字衬托,益发能表现游子的凄苦。“倍”字用得尤其恰到好处,极写思乡之切。此诗为王维17岁时所作,这两句极为传诵。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身居异地的思乡之情,或单引前一句来说明身居异地之苦,或单引后一句来说明佳节思亲之切。例如①中秋节。前几天我们“全团”都在计算这个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天已尽黑。在这充满着伊斯兰气氛的饭店房里凭窗远望,除黑茫茫一片沙漠,没有星光,没有圆月。(摘自周克芹《国门外日记若干》)②1984年春节前夕,因为经济拮据,我不能回新疆。牧村惦记着我,在合家欢乐的时刻,“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寂寞怎能忍受?(摘自王星军《我从戈壁滩走来》)③不久就是新年。“同是天涯沦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于是苦中作乐,就各自买了酒菜在宿舍里欢聚。(摘自李健《“我是侏儒”》)④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愁之所生者多元,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愁;有“偶闲也作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的民工之愁;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文人之愁,有“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士大夫之愁。不论哪种愁,其源均出于异乡的孤独、思想的愁苦和归乡的尴尬。(摘自刘奇《“乡愁”九脉》)⑤住在外地的时候,我往往会忘了我是在外地,我会感到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城市里,这可以使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客居”之感。“独在异乡为异客”,已经是一种很少见的情态了,有什么不好呢,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他乡为故乡”,也许正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哩。(摘自刘洪波《千城一面的城市》)
母夜叉是什么意思
《维摩诘所说经》:夜叉是梵文音译,亦译作“药叉”或“夜乞叉”,意为“能啖鬼”或“捷疾鬼”。是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吃人恶鬼,有时也列为拥护佛法的天龙八部神众之一。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上,一在空屋中,一在天上。夜叉中之女性称为母夜叉。
母夜叉是什么意思。推荐。爱诗词网。母夜叉是什么意思《维摩诘所说经》:夜叉是梵文音译,亦译作“药叉”或“夜乞叉”,意为“能啖鬼”或“捷疾鬼”。是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吃人恶鬼,有时也列为拥护佛法的天龙八部神众之一。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上,一在空屋中,一在天上。夜叉中之女性称为母夜叉。引用义:喻指蛮横、凶悍的女子。[例]这个王敏芬动辄撒泼,从地上打滚到砸锅摔盆,直至骂街打人,什么都干,是我们镇上出了名的母夜叉。
闲梦江南梅熟日。推荐。爱诗词网。《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出处】唐·皇甫松《梦江南》【译注】闲来梦见江南梅子成熟的日子,夜晚在船上吹奏竹笛,船外细雨潇潇,驿站旁的桥边有人在喁喁私语。萧萧:形容雨声。驿:驿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雨中舟浮水上,人立桥边的景致,或形容人在雨中泛舟或私语桥边的情状。[例]夜宿船中,雨打船篷,潇潇之声就在头上,颇觉稀罕。那时往往想起皇甫松的词:“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丰子恺《耳目一新》)
鹧鸪天 代人赋。推荐。爱诗词网。(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有十多首写农村的词,在宋词里是相当突出的。从来词人很少拿农村作为创作的对象,农村的生活内容很少反映到词里去。宋代词人在辛弃疾前,也只有苏轼的五首《浣溪沙》是写农村的。因此对辛弃疾的农村词,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注意。这首题为“代人赋”的农村小令就写得很好。这是作者受到南宋统治者及其主和派的嫉忌,被迫退居江西上饶带湖农村时的作品。它以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生机蓬勃的春天景象,并通过溪头荠菜同城中桃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和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词题为“代人赋”,本指替别人或用别人的口气作词。不过这首词所表现的仍然是作者自己的真实感情。小令的上阕写景。通过柔桑、嫩芽、蚕种、幼蚕、细草、黄犊等形象,写出早春时节,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活力的喜人景象。词一开篇两句“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首先映入人眼帘的是田埂上桑树的新枝已经冒出嫩芽,东边领居家的蚕种已经孵化出小蚕,一下子把人带入春回大地、富有生机活力的农村天地。接着两句“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写平坦的山坡上,长满了青青的嫩芽,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欢叫。太阳落山了,夕阳映照着带有几分寒意的树林,林梢上飞过点点归巢的乌鸦。上阕这最后一句,给人一种凄凉黯淡之感,与前面三句欣欣向荣之感,景色很不调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是因为诗人对农村的新生气象表示无限欣慰,但一想到南宋统治阶级不图恢复,江河日下,日暮途穷的结局,岂不像“斜日寒林点暮鸦”的景象吗?便不觉神伤。因此,一边写人民的“春日”是生机蓬勃、欣欣向荣;一边给统治阶级的“春日”涂上黯淡的色彩,抒发了诗人对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杯。小令的下阕重抒情。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城中桃李忧愁风雨,只有田野里的荠菜花,无忧无虑,生趣盎然,稳占春光。词的开始三句“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写山村原野错落多姿的面貌,远山近山一片青翠,道路纵横交叉,在静静的山庄却飘扬着青色的酒旗,正好借酒浇愁了。下阕末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写正当城中桃花在风雨中凋零而春意阑珊的时候,在田野溪边却盛开着荠菜花,使人感觉春意正浓,指出春在农村,而不在繁华的城市。农村人的生活比城里人来得坚定,城里人的大部分精神心力消耗于名利忧愁,农村里则少有这些东西。荠菜花在城里是不当做花看的,但它不愁风雨,稳占春光,却胜过了桃李。因为荠菜花是草,什么也不怕,它开满了溪头,大好春光就在这里,青春力量就在这里。这两句借景点出主题,含蓄有味,也暗写出在朝做官,担惊受怕,倒不如野居自由,“无官一身轻”。
迢迢牵牛星赏析。推荐。爱诗词网。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远远的是牵牛,亮亮的是织女。双手洁净纤细,抚弄梭子织布。整天织不成匹,泪水如雨下落。天河又清又浅,相距并不遥远。只有一水之隔,含情不能诉说。二耕织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最普遍的农村生活。牵牛织女的动人故事,在中国千百年来众口相传、家喻户晓。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住在天河之东,勤奋织布,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将她嫁给河西牵牛,织女出嫁后就不再织布。天帝很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每年七月七日夜才能渡河与牵牛相会。“七月七日夜,鸟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刘安《淮南子》)早在《诗经》里就已经提到了牵牛星和织女星。《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脘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意是一昼夜有十二个时辰,其中从旦至暮有七个时辰;织女每时辰更动位置一次,从旦至暮一共七次。一天七次,也没有织出一幅像样的布来。明亮的牵牛星徒有牵牛之名,却不能用来驾车载物。牛郎织女是最得人心的神话。凡是神话都是原始的民间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相爱而受压抑限制的痛苦,折射出民间百姓普遍渴望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三“迢迢牵牛星”,是织女遥望的对象,感情激发的源头。借以起兴,引出织女。“章”,布匹上的经纬纹理,代布匹。这是以部分带整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近在咫尺,两情依依,仿佛远隔天涯。但是语气温和,真是哀而不怨。在水一方,隔江相对,四目相望,脉脉不得语,这种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从不间断。如李商隐“车走雷声语未通”。专从织女这一方面着想,是单相思。片面的深刻,部分代全面。杜甫“今夜鄜州月”,韦庄“想君思我泪痕干”,隔花人远天涯近。“脉脉不得语”,可以想见牛郎也在隔河相望。人间天上,此岸彼岸,“隔”。牛郎织女是一个极好的意象,最具天上人间的浪漫色彩。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杜牧(一说王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情人节。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李商隐“此日六军齐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玄宗和杨贵妃当时笑其短,自以为天长地久,还不如鹊桥相会。今日羡慕牛郎织女永恒的爱情。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赋予如水如梦之感,文采斐然。开拓了境界。虽然一年一度只能相见一次,一年一次的相会,胜过人间无数虚伪的爱情。四《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奠基之作,总结汉代五言乐府辉煌成就,下开建安、六朝,是连接从先秦到唐宋诗歌史的主轴。《诗经》和汉乐府里的好诗,其实是民歌,扎根在民间。本诗没有作者,但并不是民间的作品。《诗经》清新自然,本诗中的思恋之感则婉转千回。《诗经》里没有引用,《楚辞》里也只是借用神话传说。本诗引用《诗经》、《楚辞》,可见作者是文人,是文人仿乐府作的诗(《玉台新咏》题作西汉辞赋家枚乘作)。本诗的意思,一说是“忠臣见疏于君”之辞(张琦);“此盖臣不得于君之诗,特借织女寓”(吴淇);“篇中以牵牛喻君,以织女喻臣”(方廷珪)。一说是“殆吴攻大梁,乘在梁城遗书,说吴王之时所作”(陈杭)。诸说可参。《古诗十九首》很成功地结合了中国最早传统的赋比兴的写作方法,表现了一种挣扎和矛盾的心情,体现了一种张力,历代评价颇高。钟嵘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明代钟惺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古诗归》)。明代胡应麟说:“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玲珑”,在这里有贯通、穿透的意思,它的感发与意象之间是贯穿、打通的。晚清陈祚明说:“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采菽堂古诗选》)五言诗到《古诗十九首》完全整齐成熟,树立起五言诗的典范,这是《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魂魄毅兮为鬼雄。推荐。爱诗词网。【名句】身①既死兮神以灵②,子③魂魄④毅⑤兮为鬼雄⑥。【注释】①身:身体。②神以灵:意思是精灵不泯。以,而。③子:指为国捐躯的英雄。④魂魄:即灵魂。⑤毅:威武刚毅。⑥鬼雄:鬼中英雄。【释义】身体虽死但精灵长存,你们威武刚毅的魂魄将化作鬼中英雄。【点评】作者赞美了为国牺牲者的英雄精神。参考文献屈原《九歌·国殇》
清平乐之春归何处。推荐。爱诗词网。(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首《清平乐》表现作者的惜春感情,是黄庭坚词中写得最好的一首代表作品。词人爱春天的好光景,就舍不得春天归去。这里写的就是想要留住春天,不让它溜走的意思。黄庭坚早年词作多艳情,晚年词作深于感慨。这首词当写于作者因政见偏于保守被贬之时,作者借伤春归去来写自己暮年无为的感慨。这首词作者用的是拟人手法,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意境优美动人。词的上阕是构思巧妙的惜春词。起二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说春天到哪里去了呢?它静悄悄地归去,一点踪迹也未显露,找不到它溜走的脚印,只见一片冷静的景象。这里词人用拟人化手法,把无知的春天人格化,使人对词中所描写的事物感到具体亲切。首句点明是惜春之作,但不明说春天过去了,却问春天到哪里去了,给人以不知春天何去的感觉,显得奇妙而新颖。次句把春归的形象再现出来,写它无声消失的情景,不但不知去向,而且不留踪迹。字面上虽未流露出惜春意思,而实际上充满了对春天离去的惋惜之情。抒写出词人青春不再,年老无为的感慨。上阕末两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是以设想的形式,揭示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词人提出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踪迹,就恳请代我将春唤来,与我永驻人间。词人是多么希望再回到昔日春风得意之日,力唤春天归来与他同住,由痴情到了忘情,将惜春之情更向前推进了一步,使春归的形象也更进一步,得到充实丰满。词的下阕是回答“春归”的问题。开始两句“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首句先以肯定的语气说春天无声无息消逝了,它的踪迹谁也不知道。这是多么令人惋惜而惆怅的事啊!词人为了寻找春天的踪迹,接着便去“问取黄鹂”。为什么要问取黄鹂呢?因为黄鹂是出没于春夏之交一种鸣声悦耳的小鸟,活跃于翠柳之间,春天一来它就歌唱了,它对时令的变化敏感性强,该当知道春天的去处。这又透露出一线希望,最后把希望寄托在黄鹂的身上了,使无可奈何的惜春之情,又加深了一层。但是,词的歇拍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说黄鹂虽婉转地鸣叫了千百遍,好像告诉人们关于春天的踪迹,可是没有人懂得它的意思,黄鹂也只好趁着风势从蔷薇花丛中飞走了。而蔷薇开花之时亦在春末夏初了,所以,结句“因风飞过蔷薇”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对春天已过,无法挽留的惆怅伤感情绪。作者如此为春天离去而伤感,是因感到失去生机勃勃的美好春光,同他的政治失意是连在一起的。这首词用笔含蓄,惜春而不直说惜春,是本词艺术手法上的一个特点,写得十分委婉,一波三折,而每一转折,都能加深一层惜春之情。直到词的末句,仍不肯一语道破,使人感到余音袅袅之美。词的上阕“若有”两句,与作者同时的词人王观《卜算子》中“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两句,虽很相似,但相比之下,后者就不如前者含蓄。所谓“小词以含蓄为佳”,黄庭坚的《清平乐》词,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欧阳修·踏莎行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自称庐陵人。仁宗时,累擢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神宗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欧阳修踏莎行。推荐。爱诗词网。欧阳修·踏莎行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自称庐陵人。仁宗时,累擢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神宗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pèi)。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y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题解】《踏莎行》,词牌名。双调五十八字,仄韵。“莎”字,读音suō。【注释】1.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2.熏:香气。3.辔:马缰。4.盈盈:泪水满眼的样子。5.平芜:平坦地向前伸展的草地。6.行人:指心上人。【串译】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几片残瓣,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着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离人们愁肠入怀,情深意绵。送行人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赏读提示】此词以温柔的笔触抒写离愁。上片从远行人着眼,展示了他感情的渐变过程:初行时在融和春光中为美丽景物所感,他轻摇征辔,怡然自得。离家渐远,别恨便一步步更强烈地袭击他,终于在心底驱之不去。下片从闺中人着眼,代她设想相思苦况,劝她不要倚栏望远,因为行人越走越远,思妇亦将愈望愈远。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诵读此词的情感基调是悱恻幽回,情深意远。【断句顿挫建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推荐名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人家尽枕河。推荐。爱诗词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出处】唐·杜荀鹤《送人游吴》【译注】你到了苏州就可以看到,人家都靠着河边。这古代吴国的故都,空闲的陆地很少,小河小桥很多。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枕:靠着。古宫:春秋吴王的宫廷所在地。吴国曾建都于苏州。港:与江河湖泊相通的小河。【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水乡河流、小桥众多,民居依水而建。[例]在它的旁边,往往躺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水面活溜溜的,风一吹,荡漾着轻柔的涟漪,就像有啥人在悄悄地抖动碧绿的绸子。每隔二三十步,就有一座小桥。有耸肩驼背的石拱小桥,有清秀玲珑的石板桥,也有小巧的砖砌桥和油漆栏杆的小木桥。正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形容过的:“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凤章《水港桥畔》)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名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诗家清景在新春。推荐。爱诗词网。《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出处】唐·杨巨源《城东早春》【译注】诗人所喜爱的清新景色就在早春之中,这时柳树刚吐出嫩黄的幼芽,颜色参差不齐。如果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出门的都是去看花的人。上林:上林苑,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这里代指唐代京城长安。【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做其他事情要感觉敏锐,善于发现或创新,如果反应迟钝,则会流于平庸,落入俗套。亦说明最先发现或首创的难能可贵。[例1]唐人杨巨源有诗:“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说的是诗人要感觉敏锐,开风气之先,发人所未发。这个道理对于理论研究工作者是同样适用的。(李辉文《诗家清景在新春》)[例2]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云:“诗家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发现人才也一样。当“新春”、“半未匀”之际,出来为人才说话,方是真正的伯乐。“若待上林花似锦”,即人才已经脱颖而出,为人承认,为世瞩目了,还用得着你再来饶舌吗?(江南《“事后伯乐”何必争》)二、前两句用以形容早春时节柳叶新发的景色。[例]长安一年中最先出现的美景,便是由柳树展现出来的,杨巨源说得好:“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武复兴《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三、后两句用以形容花开时节,赏花者众多。[例]我参加了洛阳的牡丹花会,在此期间,中外游客,云集洛城,男女老幼,倾城赏花,那真是:“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商鼎《唯有牡丹真国色》)
月光如水水如天。推荐。爱诗词网。《月光如水水如天》出自哪里,《月光如水水如天》什么意思,《月光如水水如天》原文出处,《月光如水水如天》赏析。【出处】唐·赵嘏《江楼感旧》【鉴赏】月光照映江水,只见月光清凉如水,水色柔蓝似天。此诗描写江边夜景,月光、水色相映成趣,闪耀着神秘、动人的色彩。美景就像美酒一样,未饮已先醉人了。【原诗】见“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见善。推荐。爱诗词网。见善【题解】本则选自《荀子·修身篇》。《修身篇》是《荀子》第二篇。论述君子修身之务。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1);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2)。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3);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4)。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5),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6),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注释】(1)修然:整饬的样子。存:检查;考察。(2)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3)介然:坚定不移的样子。好:珍视。(4)菑(zī)然:浑浊的样子。菑,通“缁”,黑。恶:厌弃。(5)隆:敬重。(6)厌:通“餍”,满足。【导读】君子的修身之道,即提高自己品德修养的方法,就是要扬善去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三省吾身”,而且要对照别人身上的善与恶来反躬自问。要把是否能促使自己向善来作为判断师、友与贼的坐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可见古人在修身养性上的重视和谨慎。因为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必须修身。荀子认为恶是天然的,源于人的欲望,君子应该时刻担心自己沾染恶而招致灾祸,而今天正是欲望泛滥的时候,因而我们必须时时警醒自己修身以养德、洁行而远祸。
杜牧秋夕。推荐。爱诗词网。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宫怨诗。然而,通篇不着怨字,却无处不在写怨,可谓深蕴不露,含蓄婉曲。宫怨诗,有多种不同的写作角度,表现出多样的写作技巧。这首《秋夕》,素描式地勾勒出了宫女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的生活图画。那么,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宫女的深怨呢?其中有一句诗是关键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点明诗中的规定环境是在宫墙之内。打发着宫苑岁月的宫女,内心里充满了被遗忘的哀怨。且看——“银烛秋光冷画屏”,蜡烛是“银”色的,光景带有“秋”寒之意,画屏给人以幽“冷”的感觉。“银”、“秋”、“冷”这三个字,传达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我们宛如目击到点燃的白烛在秋夜里跳动着微弱的火光,照得画屏没有任何神彩。这时,有一宫女持“轻罗小扇”,无聊地去“扑流萤”,其深微的内涵,可透过表象寻觅。秋天不象酷暑,用不着扇子了,而这个宫女手中的秋扇,不分明隐说她身似此物,命薄运蹇,遭到冷落的不幸吗?秋扇常被比作弃妇,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妤写的《怨歌行》(见《文选》),就指出:“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谓秋凉后,扇即弃置一旁,失宠的宫女也与这象征吻合。“扑流萤”的动作,潜藏着宫女没有言出的心境。“流萤”,指飞行不定的萤火虫。正因为飞行不定,所以扑打起来要费时间,也就好借此消磨时间,排遣心中的苦闷,但很难扑打得到,不免会烦躁起来,还是不能驱除郁结于心的愁情。夜深人静,这位“扑流萤”的宫女还未回到宫房寝息,看来她刚扑打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感到累了,于是就坐在“天阶”上稍憩,包围着她的是“凉如水”的茫茫“夜色”。这固然写出了寒气的袭人,也写出了心情的凄凉。她失神地“坐看牵牛织女星”,思绪万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隔着天河,每年只有七月七日才能相会一次,有鹊为桥。她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与织女星,想起了一段美丽的神话,怎不叹息自己的身世呢。其中之怨,塞满胸间:有幽禁宫苑,无法见到君王的失意;有空庭寂寞,终年没有乐趣的苦衷;有青春虚度,只待老死宫中的悲戚;有泪痕掩面,朝夕吐恨不止的辛酸……。可以说,她的万千心语隐言,都统罗于“坐看”之中了。全诗情韵不匮,悠扬隽永,的确做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它紧扣住题目的“秋夕”二字,从室内写到室外,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神态写到心态,将宫怨之意表达得透骨入髓,耐人寻味。“银烛”、“流萤”、“夜色”、“牵牛织女星”,都与“夕”有关,而“牵牛织女星”不仅与“夕”有关,而且还与“秋”有关,唯其与“秋”有关,才联系得上鹊桥相会的故事,也才会使诗中的女主人公引起触发,于是一位怨情弥深的宫女形象,便闪现在人们的眼前了:扇扑流萤和坐看双星,前者表现为百无聊赖,后者则表现为夜深难寐。这两个动作同样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钟嵘语),仔细吟咏之后,就觉得尽管字面上不见怨字,但却处处有怨。宋人姜夔力倡“语贵含蓄”,对苏东坡所云“言有尽而意无穷”称道不绝,誉为“天下之至言也”(《白石道人诗话》)。这当然是把话说得绝对化了,象白居易的《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虽不含蓄,但把似缕不绝的幽怨写得千回百转,情感真挚,就不能认为这样的直言是失之浅露。宋人张戒说得好:“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固不可预设法式也”(《岁寒堂诗话》)。《秋夕》的写怨而不言怨的含蓄与《后宫词》的写怨而言怨的明快,都是因情造文的佳作。由此看来,宫怨诗的写法也可以不拘一格。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出自哪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什么意思,《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原文出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赏析。
惶恐滩头说惶恐。推荐。爱诗词网。《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出自哪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什么意思,《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原文出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赏析。【出处】宋·文天祥《过零丁洋》【鉴赏】在惶恐滩头我诉说着令人惶恐的事情,在零丁洋里我自叹身世的零丁。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赣江之中,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是最险的一滩,人们乘船渡此滩十分惊恐,故又称“惶恐滩”。“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同时又被作者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可谓诗史上的绝唱!诗人若没有如此的亲身经历和出众的艺术才华,是难以写出这样出色的对句来的。【原诗】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新小说”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法国“新小说”派有四位代表作家:萨洛特、罗伯——格利叶、比托和克罗德·西蒙。“新小说”的产生,一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作家把科学的方法引进创作。特别是电影、摄影技术和电视对小说艺术的竞争,迫使“新小说”派作家不得不向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创作方法发难,掀起一场小说领域的革新浪潮。对“新小说”的另外一个冲击力是结构主义方法在五、六十年代的活跃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结构主义轻思想重形式,使“新小说”派作家从醉心于玩弄形式技巧走向对必要的文学形式的肆意破坏,最后导致非文学的文字游戏和概念游戏。“新小说”派各个作家的创作特点并不相同,他们在小说艺术的探索中是各树一帜的。尽管这样,既为“新小说”派作家,就必然有一致的地方。这个一致性就是他们都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改造和“激烈的变革”。“新小说”派作家认为巴尔扎克所代表的传统小说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诸因素来代替对现实本身的认识和描写,这是在诱使读者接受一个由作家事先安排好的“虚幻的世界”,“谎言的世界”。他们主张打破“人物中心”的传统观念,使现实世界不受任何思想感情左右地呈现其本来面目。他们主张打破按时空自然顺序叙述故事的传统情节结构观念,造成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他们主张打破传统小说的语言已趋“僵化”的“陈规旧套”,废除那些由于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使描写“失实”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之类、而代之以具有科学的计量性和定位性的冷静的、准确的、象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新小说”对传统小说创作方法的否定,实质是否定艺术反映生活的职能和认识生活的能力,把艺术和读者引向脱离现实生活的轨道。就表现现代派文学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倾向来说,“新小说”是滑得最远的。
新小说。推荐。爱诗词网。“新小说”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法国“新小说”派有四位代表作家:萨洛特、罗伯——格利叶、比托和克罗德·西蒙。“新小说”的产生,一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作家把科学的方法引进创作。特别是电影、摄影技术和电视对小说艺术的竞争,迫使“新小说”派作家不得不向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创作方法发难,掀起一场小说领域的革新浪潮。对“新小说”的另外一个冲击力是结构主义方法在五、六十年代的活跃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结构主义轻思想重形式,使“新小说”派作家从醉心于玩弄形式技巧走向对必要的文学形式的肆意破坏,最后导致非文学的文字游戏和概念游戏。“新小说”派各个作家的创作特点并不相同,他们在小说艺术的探索中是各树一帜的。尽管这样,既为“新小说”派作家,就必然有一致的地方。这个一致性就是他们都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改造和“激烈的变革”。“新小说”派作家认为巴尔扎克所代表的传统小说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诸因素来代替对现实本身的认识和描写,这是在诱使读者接受一个由作家事先安排好的“虚幻的世界”,“谎言的世界”。他们主张打破“人物中心”的传统观念,使现实世界不受任何思想感情左右地呈现其本来面目。他们主张打破按时空自然顺序叙述故事的传统情节结构观念,造成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他们主张打破传统小说的语言已趋“僵化”的“陈规旧套”,废除那些由于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使描写“失实”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之类、而代之以具有科学的计量性和定位性的冷静的、准确的、象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新小说”对传统小说创作方法的否定,实质是否定艺术反映生活的职能和认识生活的能力,把艺术和读者引向脱离现实生活的轨道。就表现现代派文学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倾向来说,“新小说”是滑得最远的。
参差十万人家。推荐。爱诗词网。《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街市村坊·市井》类的诗句。城外杨柳含烟,画桥流水,景色佳丽。市区住家风帘依依,帷幕重重,房屋高低错落,连成一片,足有十万人家。这里由外到内,先分后总,层次清晰地描绘出钱塘大都市物阜民康的面貌。注:风帘,挡风的竹帘子。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柳永《望海潮》《全宋词》第39页。
楚辞招魂。推荐。爱诗词网。楚辞《宋玉·招魂》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①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②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③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④魂魄离散,汝筮予之!”⑤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⑥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⑦巫阳焉乃下招曰:⑧“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⑨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⑩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11)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12)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13)归来归来!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14)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15)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16)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17)归来归来!不可以久淫些。(18)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19)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20)赤蚁若象,玄蜂若壶些。(21)五谷不生,丛菅是食些。(22)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23)归来归来!恐自遗贼些。(24)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25)归来归来!不可以久些。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26)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27)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28)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29)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30)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31)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32)敦脄血拇,逐人駓些。(33)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34)此皆甘人。归来归来!恐自遗灾些。(35)魂兮归来!入修门些。(36)工祝招君,背行先些。(37)秦篝齐缕,郑绵络些。(38)招具该备,永啸呼些。(39)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天地四方,多贼奸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40)高堂邃宇,槛层轩些。(41)层台累榭,临高山些。(42)网户朱缀,刻方连些。(43)冬有突厦,夏室寒些。(44)川谷径复,流潺湲些。(45)光风转蕙,泛崇兰些。(46)经堂入奥,朱尘筵些。(47)砥室翠翘,挂曲琼些。(48)翡翠珠被,烂齐光些。(49)蒻阿拂壁,罗帱张些。(50)纂组绮缟,结琦璜些。(51)室中之观,多珍怪些。(52)兰膏明烛,华容备些。(53)二八侍宿,射递代些。(54)九侯淑女,多迅众些。(55)盛鬋不同制,实满宫些。(56)容态好比,顺弥代些。(57)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58)姱容脩态,絙洞房些。(59)娥眉曼睩,目腾光些。(60)靡颜腻理,遗视矊些。(61)离榭修幕,侍君之闲些。(62)【注释】①朕(zhen阵):我。秦以前作为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后才为帝王专用。服:行。沫:通“昧”,昏昧。此指迷失方向。②主:守。盛德:高尚品德。牵:牵制、牵累。芜秽:荒废。比喻美德未得发扬。③上:君主。考:省察。离:通“罹”,遭遇。殃:祸殃。④帝:天帝。巫阳: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巫。“阳”是其名字。下:下界、人间。⑤筮:卜筮。此指卜问所招魂之所在。予:给予。此指将魂寻找回来令其附体。⑥掌梦:执掌招魂的官员。上帝其难从:或作“上帝命其难从”,又作“上帝其命难从”。意思都是说:天帝的命令恐怕难以依从。其:表委婉语气的副词。⑦后:落后。谢:殂谢。句意为:如果一定要卜筮探问魂的方向,再去寻找回来赋予躯体,就恐怕落后于人的死亡,使寻找回来的魂魄无所依托,不能再起作用。⑧焉乃:焉,于是。乃,便、就。原文标点或作“不能复用巫阳焉。乃下招曰”。今依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正。⑨去:离开。恒:常。干:躯体。些:语尾语气词。古代湖湘间凡禁咒句尾皆用“些”,乃楚人旧俗,并且是巫术专用词语。⑩舍:舍弃。离:通“罹”,遭遇。(11)长人:《山海经》载:“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大人之国。”仞:八尺(一说七尺)。索:搜求。(12)十日代出:《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十日所浴。一日方至,一日方出。”郭璞注:“言交会相代也。”代:轮换,即所谓“交会相代”。流:融化。铄:销毁。(13)彼:那些当地人。习:习惯。释:解散。这里指融化或销毁。(14)止:停留。(15)雕题黑齿:雕,刻画;题,额头。雕画额头、染黑牙齿都是南方蒙昧民族的风俗。醢(hai海):肉酱。(16)蝮蛇:一种有毒的大蛇。蓁(zhen臻)蓁:聚集的样子。封狐:大狐。千里:指大狐行动迅捷,往来千里。(17)雄虺(hui悔):雄性的虺蛇。虺:毒蛇名。九首:九个头。益:补益。(18)淫:淹留。(19)雷渊:神话传说中的水名。爢(mi迷)散:破碎。(20)旷宇:旷野。(21)玄:黑色。壶:盛水浆的器皿。(22)丛菅:众草丛生。菅,茅草。是:代词,复指丛营。食:吃。动词。丛菅是其宾语。(23)彷徉:徘徊、游荡的样子。倚:依托。极:穷尽。(24)遗(wei畏):给予。贼:害。(25)增:通“层”,重叠堆积之意。峨峨:高耸的样子。(26)九关:天门。相传天有九重,故称九关。关,门。啄:啮。下人:下界之人。(27)一夫九首:夫,男子;九首,九个头。此言其形怪异。拔木九千:此言其力大无穷。(28)从目:“从”通“纵”。从目即竖目。此言其面目狰狞。侁(shen申)侁:众多的样子。又写作“莘莘”。(29)娭(xi西):同“嬉”,游戏。(30)致命于帝:向天帝复命。瞑:闭目。这两句意谓求死不易。(31)幽都:阴曹地府。地下幽冥不见天日,故称幽都。(32)土伯:地下的魔王。九约:九曲。觺(yi移)觺:锐利的样子。(33)敦脄血拇:敦,厚。脄(mei梅),背上的肉。拇,手指。血拇即血手。駓(pi丕)駓:跑得很快的样子。(34)参:通“三”。(35)甘人:以人作美味。遗(wei畏):给予。(36)修门:楚国郢都城门之一。(37)工祝:法术精湛的男巫。工,巧。男巫曰祝。背行先:背过身退着走叫背行。这样作是为了巫者能面对所招之魂,便于劝诱引导。先,先导。(38)秦篝(gou勾):秦地出产的篝。篝是一种竹笼,招魂所用的器具之一。用时内装所招者的衣服,使其有所归附。齐缕:齐地所产的缕。缕是一种丝线或麻线,也是招魂所用之物。郑绵络:郑国出产的绵络。绵络是招魂所用之衣。(39)招具该备:招具,招魂所用器物,即上文秦篝齐缕郑绵络之类。该备,完备。永:长。啸呼:招魂时的呼唤。(40)像设君室:仿照着设立了你的居室。像,仿照。这样非所招者真正原有居室,故意“像设”,意使其恋旧而来归。静闲安:宁静闲适安逸。迭用三个形容词是楚辞的修辞特点。(41)高堂邃宇:高堂深屋。槛层轩:槛,栏杆。层轩:高楼。轩,楼板。层轩即层楼。(42)层台累榭:多重的台,多重的榭。台上有屋曰榭。(43)网户朱缀:网户,精细刻镂形成网状孔洞的门。朱缀,红色的饰物。专用于门。《大戴礼记·明堂》:“赤,缀户也;白,缀牖也。”方连:相互交错的菱形花纹。(44)突(yao要)厦:幽深隐蔽的大屋。(45)川谷径复:溪流环绕。径,经过;复,回返。(46)光风转蕙:光风,阳光和风;转,摇转;蕙,香草名。泛崇兰:泛,漂摇;崇,通“丛”,聚集;兰,香草名。(47)经堂入奥:经过厅堂进入屋宇深处。奥,屋之深处。朱尘:红色的天花板。尘,即承尘,相当于今之天花板。筵:铺地的竹席。(48)砥室:用石板铺地的房间。砥,磨平的石板。翠翘:翠鸟的尾羽。这里为室内所用的饰物。曲琼:玉钩。琼,美玉;曲,钩曲。(49)翡翠珠被:以翡翠和珍珠精心装饰的被子。烂齐光:灿烂的光泽交相辉映。(50)蒻阿:细缯。“蒻”通“弱”,软也;阿,缯的别名。拂壁:悬挂在墙上作为壁衣。罗帱:丝织的帐幔。帱(chou筹),帷帐。张:张挂。(51)纂组绮缟:四种不同颜色的丝缕。纯赤色者叫纂,五色相杂者叫组,素色者叫缟,有花纹者叫绮。四种组合采用,类似今之彩带。琦璜:皆美玉名。(52)观:所见的一切。珍怪:珍奇。(53)兰膏:芳香的油脂。华容:美貌。此指美人。备:完备。美女多人,美貌多种,所以称“备”。(54)二八:两列美女。古代舞女以八人为行列,故二列可称二八,共十六名。侍宿:伴宿。古代贵族姬妾甚多。射:厌倦。递代:递相轮换。(55)九侯淑女:来自九侯的美女。九侯本是殷代诸侯,为纣三公之一。九侯有美女,献给纣。纣以为不美,收九侯剁成肉酱。(《史记·殷本纪》)多迅众:众多。“迅”通“莘”。莘,多也。朱季海《楚辞解故》:“多、迅、众三名同实,极言盛多而已。”这也是《楚辞》三个同义形容词连用的例子。(56)盛鬋(jian剪):盛妆的鬓发。制:式样。实:充满。(57)容态:仪容体态。好:美丽。比:亲近。顺:通“询”,意为确实。弥代:犹言盖世、绝代。(58)弱颜:稚嫩的容颜。固植:天然生成。謇(jian检):口吃。此谓欲言又止的娇羞神态。(59)姱(kua夸)容脩态:美好的仪容、美好的体态。姱、“脩”同义,都是“美”的意思。絙(geng亘):布满。(60)娥眉:秀美的眉毛。《方言》一:“娥,美也。”曼睩:水灵的眼睛。王逸《楚辞章句》本句注:“曼,泽也。”(61)靡颜:细嫩的面庞。靡,细。腻理:柔滑的肌肤。理,纹理。此指肌肤。遗视:回眸一望。(mian绵):含情脉脉的样子。(62)离榭:离宫别馆。修幕:长长的帷幕。修,长。【译文】我自幼清廉正直洁身自好,躬行仁义,认清了人生目标。坚守这诸多美好的品德,却受着世俗牵累,心田里长满了荒草。天帝无由考察这高尚德操,使我长期遭殃,在愁苦中煎熬。天帝告诉巫阳说:“有位好人在人间,我要帮他脱苦难。他的魂魄已离散,请你卜问在哪边,再将魂魄找回来,重新赋予他躯干。”巫阳听后回答说:“应找掌管招魂的官。您的命令难依从,倘先卜问再追寻,只怕身躯先朽坏,不能借以重生还。”巫阳于是到人间,且把魂魄来召唤:“魂魄啊,回来吧!离开您永恒躯体,干吗向四方流窜?抛弃您安乐居处,遭遇那不幸苦难。魂魄啊,回来吧!东方不可作依托。那有长人高千仞,专把魂魄来搜索。十个太阳轮番出,顽石成灰烬,金铁化成河。他们对此都习惯,魂魄一去逃不脱。回来回来!不可作依托。魂魄啊,回来吧!南方不可留。那些野蛮人,黑牙花额头。得到人肉作祭品,作酱也用人骨头。大蛇成堆大狐千里走,雄性的毒蛇九个头。来来往往快如电,生吞活人助胃口。回来回来,不可多停留。魂魄啊,回来吧!西方害处大,流沙上千里。旋风卷你入雷渊,粉身碎骨不停息。万一有幸得逃脱,外边旷野无边际。红色蚂蚁身如象,黑蜂肚大若壶器。五谷杂粮概不生,成堆茅草吃个腻。那方土地烂人肉,求水不知何处去。往来徘徊无依托,莽莽荒原无边际。回来回来!只怕自己害自己。魂魄啊,回来吧!北方不可留。重重冰块积如山,飞雪千里骤。回来回来,不可久滞留。魂魄啊,回来吧!您别上天庭。虎豹守天门,咬伤下界人。九头奇男子拔树九千根。豺狼竖目走,往来尽成群,游戏挂活人,投入深水渊。待向天帝交差后,求死不得目才暝。回来,回来!去了只怕会伤身。魂魄啊,回来吧!您别下这地狱边。地府魔王身九曲,头角犀利寒光闪。厚背宽肩血手长,追人恰似风和电。三只眼,老虎头,身躯恰似大水牛。这都拿人作珍馐。回来回来,只怕灾难要临头。魂魄啊,回来吧!请进修门听我话。高明的男巫招唤您,反身退步来导引。秦国的篝,齐国的缕,郑国的绵络多绮丽。招魂器具全齐备,悠长的呼唤通人意。魂魄啊,回来吧!返回您故居。无论入地上天,还是西北东南,到处有奸贼凶险。且仿照你故居,陈设你房室,清静闲适安恬。高堂深屋,层楼绕栏干。重重台榭临高山。精缕的门户,红色的流苏,菱形花纹相勾连。冬天保暖有深屋,夏室高敞好凉寒。溪流环绕来复去,枕边长听水潺湲。丽日和风摇蕙草,兰花成丛弄娇妍。穿越厅堂进内室,上有朱色天花板,铺地有竹席,其下砌石板。翠鸟羽毛来装点,玉钩挂两边。翡翠珍珠集锦被,五色交辉照人眼。细缯作壁衣,丝幔悬四面。各色丝线作彩带,美玉挂其间。室中所见陈设,尽是珍奇瑰宝。香油点汀,明烛高烧,照见千般美貌。十六名女子来伴宿,倘生厌倦,轮换即好。贵族美女多又多,盛装发式斗新巧,充满宫室将您绕。仪态亲切又娟好,诚然盖世娇娆。稚嫩容颜天生成,欲言又止含情脉脉神态妙。美丽容颜、美好体态,布满洞房任君挑。秀美的眉毛,水灵的眼睛,发亮的瞳子晶光照。细腻的面庞,柔滑的肌肤,回眸一望情意好。离宫别馆常相备,待您闲暇来逍遥。翡帷翠帐,饰高堂些。①红壁沙板,玄玉梁些。②仰观刻桷,画龙蛇些。③坐堂伏槛,临曲池些。④芙蓉始发,杂芰荷些。⑤紫茎屏风,文缘波些。⑥文异豹饰,侍陂陁些。⑦轩辌既低,步骑罗些。⑧兰薄户树,琼木篱些。⑨魂兮归来!胡远为些?⑩室家遂宗,食多方些。(11)稻粢穱麦,挐黄粱些。(12)大苦咸酸,辛甘行些。(13)肥牛之腱,臑若芳些。(14)和酸若苦,陈吴羹些。(15)胹鳖炮羔,有柘浆些。(16)鹄酸臇凫,煎鸿鸧些。(17)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18)粔籹蜜饵,有餦餭些。(19)瑶浆蜜勺,实羽觞些。(20)挫糟冻饮,酎清凉些。(21)华酌既陈,有琼浆些。(22)归来反故室,敬而无妨些。(23)肴羞未通,女乐罗些。(24)陈钟按鼓,造新歌些。(25)涉江采菱,发扬荷些。(26)美人既醉,朱颜酡些。(27)娭光眇视,目曾波些。(28)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29)长发曼鬋,艳陆离些。(30)二八齐容,起郑舞些。(31)衽若交竿,抚案下些。(32)竽瑟狂会,搷鸣鼓些。(33)宫庭震惊,发激楚些。吴歈蔡讴,奏大吕些。(34)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35)放陈组缨,班其相纷些。(36)郑卫妖玩,来杂陈些。(37)激楚之结,独秀先些。(38)菎蔽象棋,有六簙些。(39)分曹并进,遒相迫些。(40)成枭而牟,呼五白些。(41)晋制犀比,费白日些。(42)铿钟摇虡,揳梓瑟些。(43)娱酒不废,沈日夜些。(44)兰膏明烛,华灯错些。(45)结撰至思,兰芳假些。(46)人有所极,同心赋些。(47)酎饮尽欢,乐先故些。(48)魂兮归来!反故居些!”乱曰:“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49)菉蘋齐叶兮白芷生。(50)路贯庐江兮左长薄,(51)倚沼畦瀛兮遥望博。(52)青骊结驷兮齐千乘,(53)悬火延起兮玄颜烝。(54)步及骤处兮诱骋先,(55)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56)与王趋梦兮课后先,(57)君王亲发兮惮青兕。(58)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59)皋兰被径兮斯路渐。(60)湛湛江水兮上有枫,(61)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62)【注释】①翡帷翠帐: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帷帐。②红壁沙板:红色的墙壁,丹沙涂饰的天花板。丹沙今称朱沙,一种红色矿物,可作涂料。玄玉:黑色的玉石。③刻桷(jue决):刻画雕饰屋上的方椽。桷,方形的椽子。④曲池:纡回曲折的池溏。⑤芙蓉:莲花。芰荷:芰,菱;荷,莲叶。杂:混生。⑥屏风:水草名。即今之水葵,茎紫色。文:通“纹”,水面的波纹。缘:顺着。⑦文异豹饰:身着纹样奇特的服装,佩带虎豹形制的饰物的侍从。陂陁:台阶。⑧轩辌:都是轻车名。有篷盖曲辕者叫轩,卧车叫辌。低:通“抵”。到达。步骑(ji记):步卒和骑士。罗,排列。⑨兰薄:兰花丛生。户树:迎门种植。树,动词,意为种植。琼木:玉树。此泛指名贵的树木。篱:篱笆。⑩胡远为:为何远去。胡,何。为(wei韦):动词,此处可释为“去”、“往”等。(11)室家:家室人口。宗:通“众”,众多。多方:多种多样。(12)粢(zi兹):稷的别名,今之小米。穱(zhuo捉):麦的一种。挐:掺杂。黄粱:一种芳香美味的黄米。(13)大苦:一种苦味的调料。辛:辛辣味的调料。甘:甜味的调料。行:采用。(14)腱(jian建):筋头肉。臑(er而)若:烂熟。若,形容词词尾,表示某种情状。(15)和酸若苦:调合酸味和苦味。若,及。陈:陈列、陈放。吴羹:吴国风味的羹。(16)胹(er而):烹煮。鳖:甲鱼。炮(pao袍):烧烤。羔:小羊。柘(zhe这):通“蔗”,甘蔗。柘浆即蔗汁。(17)鹄(hu胡)酸:以醋烹制的天鹅。(zan昝):一种烹调方式。制作时需佐以少量蔬菜。凫(fu扶):野鸭。鸿:大雁。鸧(cang仓):鸧鹤,一种雁类的鸟。(18)露鸡:“露”制的鸡。“露”是一种烹制法,其法不详。臛(huo霍):一种烹调法,烹煮时不加菜。蠵(xi西):大龟。厉:香味浓烈。爽:伤胃口。(19)粔(ju巨)籹(nu女):以米面调蜜煎成的食品。蜜饵:糖饼。餭(zhanghuang张皇):饴糖。(20)瑶浆:美酒。即后之所谓琼浆玉液。蜜勺(zhuo酌):甜饮料。“勺”通“酌”。实:充满。羽觞(shang伤):上插羽毛的酒器。上插羽毛是催促速饮之意。(21)挫糟:除去酒糟。挫,去除。冻饮:冷饮。此指冰镇的酒。酎(zhou宙):醇酒。(22)华酌:华美的酒樽。(23)反:通“返”。敬而无妨:尊敬而不妨害你的行动自由。(24)肴羞:各种菜肴。未通:还未撤去(指宴会结束)。“通”字本作“彻”,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女乐:歌舞伎。罗:排列。(25)陈钟按鼓:敲奏钟鼓。(26)涉江、采菱:都是楚曲名。扬荷:也是楚曲名,其字又作“扬阿”、“阳阿”。(27)酡(tuo沱):因醉脸红。(28)娭(xi西)光:嬉乐的目光。“娭”字同“嬉”。眇视:眯着眼看。目曾波:目光似重重水波。曾,通“层”。(29)被文服纤:穿着华美轻软的衣服。文,花纹,绮绣。纤,细软。(30)曼鬋(jian剪):长长的鬓发。艳陆离:艳丽多端。(31)二八:歌舞队。齐容:一样的容貌穿戴。郑舞:郑国风味的舞蹈。(32)衽若交竿:襟袖飞动如交叉的竹竿。衽(ren任),衣襟。抚案下:用手将飞扬飘举的衣襟抚按下来。案,通“按”。(33)竽(yu于)瑟狂会:各种乐器激烈地合奏。会,会合。此指合奏。搷(tian填)急击。(34)吴歈(yu俞):吴国的歌。蔡讴(ou欧):蔡国的歌。大吕:乐曲调式名。(35)乱:相混合。(36)放陈组缨:解散陈放衣带和冠缨。组,带子;缨,帽子上的绳。班:分布。纷:淆乱。(37)郑卫妖玩:来自郑国卫国的稀奇玩物。(38)激楚之结:舞女跳《激楚》舞时特殊的发髻样式。秀先:秀异出众。(39)菎(kun坤):通“琨”,玉的一种。蔽:游戏所用的筹码。用玉制作者称为琨蔽。象棋:象牙制的棋子。六簙(bo博):古代的一种棋具。(40)分曹:分组。即二人一组对奕。并进:共同行棋。遒(qiu求):急切。相迫:相互逼近。(41)成枭而牟:下棋的术语。棋子走到一定程度要竖起来,叫枭棋。走成枭棋叫成枭。牟:通“侔”,意为相等。此指双方都走成枭棋,不分胜负。五白:投骰的术语。五个骰子都是未刻画的一面向上。这是最佳骰彩,故掷者呼之以助兴。(42)晋制犀比:晋国造的犀比。犀比,一种金带钩。费:通“昲”(fei费),意为光耀。费白日即光耀如白日。(43)铿(keng坑)钟:撞钟。摇虡(ju巨):摇动挂钟的架子。虡,钟架。揳(jia颊):弹奏。梓瑟:梓木作的瑟。(44)娱酒不废:娱乐饮酒无休无止。沈日夜:日以继夜沉湎其中。(45)错:交错。此指灯烛光交相辉映。(46)结撰:构思。此指酒后赋诗。至思:用心至极。兰芳:形容诗歌词藻华美如兰之芬芳。假:凭藉。此指借兰芳般词藻抒发情兴。(47)极:顶点。此指最佳诗作。赋:吟诵。此指共同吟诵评选出的最佳诗作。(48)乐先故:使祖先及故旧都同时得到快乐。(49)献岁:进入新年。献,进。发春:开春。发,萌生,开始。汩(yu玉):急速。南征:南行。(50)菉蘋齐叶:菉和蘋都枝叶繁茂。菉、蘋皆水草名。白芷:香草名。(51)贯:通过。庐江:水名。长薄:地名。(52)倚沼畦瀛:紧靠着池沼田畦和大湖。遥望博:放目远眺,广阔无边。(53)青骊(li离):黑马。结驷:组成四匹马同拉一车。齐千乘:一千辆车齐头并进。(54)悬火延起:挂起灯光,让火焰延烧以逐野兽。玄颜烝:黑烟冲天。“颜”通“烟”。烝,升腾。(55)步:步行。及:追赶。骤:乘马奔驰。处:停止。诱:引诱。骋:驰骋。先:作先导。以上举动都是狩猎行为。(56)抑骛若通:停止奔驰,好似后撤。抑,停止。骛:奔驰。通,本当作“彻”,避汉武帝刘彻讳改。(57)趋:急行。梦:大泽名。其地在今湖北省境内,方圆八、九百里。水草丛杂之地叫泽,是狩猎的好地方。课后先:考察谁先谁后。课,考察。(58)发:射。惮(dan单):通“殚”,倒毙之意。青兕(si四):黑色的兕。兕,犀牛一类的野兽。(59)朱明承夜:太阳出来接着夜晚,即日以继夜。朱明,太阳的别称。淹:停留。(60)皋兰:水边的兰草。被径:覆盖路面。斯路:这条路。渐:水浸。(61)湛湛:水清的样子。(62)哀江南:可哀的江南。【译文】翡翠鸟羽作帷帐,装饰着高大厅堂。红色的墙壁,涂朱的望板,黑玉的屋梁。仰头可见,雕饰过的方椽,描画着龙蛇图样。坐在堂前,俯身槛外,下临曲折的池塘。莲花永放芬芬,菱芰与荷叶混同生长。紫茎的屏风草,随着水波荡漾。卫士身作异装,佩戴豹形饰物,守候在台阶旁。主人轻车一到,步兵骑士早排好仪仗。成丛兰花迎门种植,玉树篱笆作为屏障。魂魄啊,回来吧!干吗还要去远方?家室人口因此众多,日常饮食也多种多样。各类米麦,掺杂着美味黄粱。苦咸酸辣,跟甜味配合采用。肥牛的筋肉,炖得烂熟芳香。调合酸味及苦味,再摆上吴国羹汤。炖甲鱼、烤羔羊,还有蔗汁甜浆。醋烹天鹅,菜烹野鸭,油煎鸿鸧。露制的鸡,烹制的龟,口味芳烈,胃口不伤。米面煎饼,蜜糖馅饼,还有可口饴糖。美酒甜汁,斟满催人速饮的羽觞。除去酒糟加冰镇,醇酒多清凉。华美的酒盅已摆好,满盛玉液琼浆。回来吧,返回你故乡!人人敬重您,自由却无妨。佳肴珍馐未撤去,成群结队献女乐。撞钟击鼓奏一曲,更有美人唱新歌。一曲《涉江》接《采菱》,引吭且更唱《扬荷》。座上佳人不胜酒,满面涂朱醉如何。目光嬉乐眯眼看,眼中似有千层波。穿着锦绣兼细软,华丽大方不怪魔。鬓发长长风流态,艳丽千般没法说。舞队容色更齐整,郑国舞起风情多。襟袖飞扬如交竿,以手抚平稍振作。百乐狂奏齐交响,击鼓咚咚动山河。宫庭殿宇皆震动,奏起大吕豪情多。男女混坐随意愿,彼此不分任作伴。解散衣带放缨冠,到处分布极淆乱。郑国卫国多奇珍,充作玩物齐奉献。《激楚》舞娘发髻好,秀异出众非常见。玉制筹码象牙棋,更有六簙堪赏玩。分组共同来斗棋,急急忙忙要争先。走成枭棋无胜负,大呼‘五白’猜骰点。晋国带钩身上挂,光耀如日堪图画。敲钟摇动挂钟架,弹起梓瑟多高雅。欢娱宴饮无休歇,日夜沉溺贪玩耍。香油点灯明烛照,玉烛华灯同辉耀。构思联句尽心力,兰蕙芬芳多词藻。有人觅得最佳句,同心体味齐吟啸。畅饮醇酒尽情乐,祖先故旧同欢笑。魂魄啊,回来吧!回到故居吧!”尾声:“进新年,迎新春,匆匆南行。菉与蘋,齐繁茂,白芷萌生。道路穿越庐江,紧靠长薄前进。沿池沼、顺田畦、依傍大湖,远望无际前程。黑色骏马驾车,千车齐头并进。挂灯火引烧林莽,四处黑烟升腾。步卒猛追,骑士快跑,众人走走停停。诱出猎物,纵马驰骋,有人作先行。勒马头,似后撤,引车队向右回返。与君王,奔云梦,看看谁后谁先。君王亲自射猎,黑色犀牛中箭。太阳出来接夜晚,时光逝去难留挽。水边兰草覆路面,此路有水长浸漫。清清长江水,江上枫林晚,纵目千里远,春心好伤感。魂魄啊,回来吧!看我哀哀江之南!”【集评】汉·王逸:“宋玉哀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楚辞章句》第九)南朝梁·刘勰:“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祖纚也。”(《文心雕龙·祝盟》)唐·李贺:“宋玉赋当以《招魂》为最。幽秀奇古,体格较骚一变。”(明·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引)宋·朱熹:“宋玉哀闵屈原无罪放逐,恐其魂魄离散而不复还,遂因国俗、托帝命、假巫语以招之。以礼言之,固为鄙野,然其尽爱以致祷,则犹古人之遗意也。是以太史公读之而哀其志焉。若其谲怪之谈,荒淫之志,则昔人盖已误其讥于屈原,今皆不复论也。”(《楚辞集注》第九)明·杨慎:“《招魂》远胜《大招》,足破宋人眼耳。宋玉深至不如屈原,宏丽不如司马,而兼撮二家之胜。”(明·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二引)明·蒋之翘:“《招魂》文极奇艳,然较屈作,气骨稍卑弱耳。深于《骚》者得之。”(《七十二家评楚辞》卷七《招魂》)清·林云铭:“古人招魂之礼,为死者而行,嗣亦有施之生人者。屈原以魂魄离散而招,尚在未死也。但是篇自千数百年来皆以为宋玉所作。王逸茫无考据,遂序于其端。试问,太史公作《屈原传》,赞云:‘余读《招魂》,悲其志’,谓悲原之志乎?抑悲玉之志乎?此本不待置辩者。乃后世相沿不改。无非以世俗招魂皆出他人之口,不知古人以文滑稽,无所不可,且有生而自祭者。则原被放之后,愁苦无可宣泄,借题寄意,亦不嫌其为自招也。”(《楚辞灯·招魂》)清·吴世尚:“《招魂》,原自招也。奚为通篇全是自诳之语?《庄子》有之矣。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此即《招魂》之机轴也。盖既以魂为非我而招之,而魂亦绝不知有我之为我。此而不惊吓之,阑截之,彼肯久留于此,而不复往乎?《招魂》之前半篇,以惊吓为阑截,后半篇以引诱为系缚。此最是招字中说不出的神理。”(《楚辞疏·招魂》)清·蒋骥:“《招魂》序宫室女色饮食音乐之乐,与《大招》不同。《大招》是实情,《招魂》是幻语。《大招》每项都各开写,《招魂》则首尾总是一串。其间有明落,有暗变,章法珠贯绳连,相绎而出。其次第,一层进一层,入后异采惊华,缤纷繁会,使人一忘往返矣。乱辞一段,忽又重现离殃愁苦本色来。通首数千言,浑如天际浮云,自起自灭。作文之变,于斯极矣!《远游》近者欲使其远,《招魂》远者欲使其近。皆是放逐之余,幽邑瞀乱,觉此身无顿放处,故设为谩词自解,聊以舒忧娱哀。所谓台池酒色,俱是幻景,固非实有其事,亦岂真以为乐哉!且微特《招魂》非志于荒淫,即《远游》亦岂诚有意于登仙乎?此与孔子浮海居夷,同是愤极诗语。太史公读而悲其志,真能推见至隐者也。”(《山带阁注楚辞·余论》)清·刘熙载:“宋玉《招魂》,在《楚辞》为尤多异采。约之,亦只两境:一可喜,一可怖而已。”(《艺概·赋概》)清·吴汝纶:“怀王为秦虏,魂亡魄失。屈子恋君而招之,盛言归来之乐,以深痛其在秦之苦也。……时怀王未死,故曰‘有人在下’、‘魂魄离散’,盖入秦不返,惊惧忧郁而致然也。”(《古文辞类纂·校勘记》)清·张裕钊:“《招魂》,招怀王也。屈子盖深痛怀王之客死,而顷襄宴安淫乐,置君父仇耻于不问。其辞至为深痛。”(清·马其昶《屈赋微·招魂》引)今·汤炳正:“《招魂》之作……余向主屈子招怀王之说。这从屈子的政治思想,即可知其梗概。屈子主张革新,即建立封建新秩序。《惜往日》所谓‘明法度之嫌疑’,就是指此而言。……因此,屈原作为楚大夫,决不会以人君的物质享受来拟招自我之魂,其为招怀王之魂,殆无可疑。”(《楚辞类稿》,巴蜀书社,1988年版)今·游国恩:“《招魂》在文学艺术上的特色,我指出两点:第一是想象的新奇。它通过巫阳的口,叫灵魂不要往四方上下乱跑,说那儿有‘长人千仞’、‘十日代出’、‘雄虺九首’、‘赤蚁若象,玄蜂若壶’、‘虎豹九关’、‘一夫九首,拔木九千’、‘豺狼从目’、‘土伯九约,其角,三目虎首,其身若牛’等等可怕的东西,灵魂一遭遇着就非常危险,要赶紧回到自己的‘故居’才好。第二是铺叙的丰富。篇中极力铺叙物质上的享乐,如宫室则有‘高堂邃宇’,‘层台累榭’;陈设则有‘翡翠珠被’,‘蒻阿拂壁’;饮食则有‘胹鳖炮羔’,‘鹄酸臇凫’;女乐则有‘姱容修态’,‘蛾眉曼睩’;歌舞则有‘涉江采菱’,‘吴歈蔡讴’;博奕则有‘菎蔽象棋’,‘分曹并进’。——凡此种种,几乎应有尽有。这种铺张扬厉的作风对于后来的汉赋有极大的影响。”(《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总案】《招魂》堪称中国古典文学园地里一朵奇葩。它集浪漫与现实为一体,既充斥着神奇迷幻的神话色彩,又呈现出世俗物质生活的百态千姿。它细腻周密的铺写,实开汉赋绮丽风格的先河,它简捷骤密的节奏,堪为后代七言古诗的影响。其写上下四方之恶,造境奇特,撼人心魄,然其事又多根于已有神话,绝非凭空臆造;其写宫廷享受之美,造语纤秾,引人入胜,而其物又皆源于当时实际,谅非信口开河。后世学者,对其文采才华一致推重。所争议者,一为作者主名,二为所招对象。今虽未成定论。但以为屈原招怀王之作亦不无道理。
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它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并在世界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启蒙运动是随着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日益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准备阶段早在十七世纪就开始了。进入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正式展开。乡村神甫让·梅叶(1664-1729)首先举起批判教权主义和专制制度的大旗,他在三卷巨著《遗书》中,无情揭露了教会和专制王朝的罪恶多端,号召人民奋起斗争,推翻王权,消灭教会,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梅叶吹响了开路的号角,伏尔泰(1694-1778)和孟德斯鸠(1689-1755)成为应声而起的两员大将。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泰斗,他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写作了近百篇各种形式的作品,反对教权主义,反对宗教狂热,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孟德斯鸠对启蒙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为以后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建立提供了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设计蓝图。到十八世纪中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1712-1778)登上了启蒙运动的舞台,他深刻论证、积极宣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使民主共和思想成为第三等级中下层群众的理论旗帜,并在后来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居于支配地位的革命思想。经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发动与启迪,以反对神权和君权、倡导人权和民权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深入人心,影响和教育了广大进步青年,新一代启蒙学者大量出现。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启蒙运动走向高潮。它的高潮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一是由狄德罗(1713-1784)等人编撰和出版的著名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法兰西民族建立了一座精神文明的纪念碑;二是涌现了一批以魁奈(1694-1774)和杜尔阁(1727-1781)为代表的来自上层社会的开明人士,即重农学派。他们主张进行经济改革,以克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重障碍;三是马布利(1709-1785)和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等人继承梅叶的政治思想,宣传空想共产主义理论,把反对封建主义提高到否定一切形式的压迫、剥削制度,主张建立一个财产平等的公有制社会。从而使启蒙运动远远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表达了早期无产者的心声。代表第三等级中不同阶层利益的启蒙主义者,虽在百年之间始终保持着他们活动的自发性,但民主与科学是他们高擎着的两面大旗。启蒙运动不仅打击了敌人,唤醒了群众,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而当它迅速传播到欧美各国之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启蒙运动的历史功勋必须充分肯定,但它毕竟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运动所表达的主流是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局限性。
法国启蒙运动。推荐。爱诗词网。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它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并在世界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启蒙运动是随着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日益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准备阶段早在十七世纪就开始了。进入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正式展开。乡村神甫让·梅叶(1664-1729)首先举起批判教权主义和专制制度的大旗,他在三卷巨著《遗书》中,无情揭露了教会和专制王朝的罪恶多端,号召人民奋起斗争,推翻王权,消灭教会,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梅叶吹响了开路的号角,伏尔泰(1694-1778)和孟德斯鸠(1689-1755)成为应声而起的两员大将。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泰斗,他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写作了近百篇各种形式的作品,反对教权主义,反对宗教狂热,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孟德斯鸠对启蒙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为以后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建立提供了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设计蓝图。到十八世纪中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1712-1778)登上了启蒙运动的舞台,他深刻论证、积极宣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使民主共和思想成为第三等级中下层群众的理论旗帜,并在后来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居于支配地位的革命思想。经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发动与启迪,以反对神权和君权、倡导人权和民权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深入人心,影响和教育了广大进步青年,新一代启蒙学者大量出现。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启蒙运动走向高潮。它的高潮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一是由狄德罗(1713-1784)等人编撰和出版的著名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法兰西民族建立了一座精神文明的纪念碑;二是涌现了一批以魁奈(1694-1774)和杜尔阁(1727-1781)为代表的来自上层社会的开明人士,即重农学派。他们主张进行经济改革,以克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重障碍;三是马布利(1709-1785)和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等人继承梅叶的政治思想,宣传空想共产主义理论,把反对封建主义提高到否定一切形式的压迫、剥削制度,主张建立一个财产平等的公有制社会。从而使启蒙运动远远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表达了早期无产者的心声。代表第三等级中不同阶层利益的启蒙主义者,虽在百年之间始终保持着他们活动的自发性,但民主与科学是他们高擎着的两面大旗。启蒙运动不仅打击了敌人,唤醒了群众,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而当它迅速传播到欧美各国之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启蒙运动的历史功勋必须充分肯定,但它毕竟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运动所表达的主流是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