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推荐。爱诗词网。博学之【题解】本则选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2);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3),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4),虽柔必强。【注释】(1)笃行:专心实行;切实履行。(2)措:废弃,放弃。此句意谓君子为学,不学则已,学必有成,决不轻易放弃。后几句意同。(3)人一能之己百之:意谓别人出一分力可以学会的,我付出百倍的努力。(4)虽愚必明: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必定会变聪明。【导读】学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要我们调动各种官能来解决各种困惑。学习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面要宽泛,不明白的问题要动口询问,动脑思考,还要有具体行动。总之,学习一定要有一种孜孜以求的态度,刨根问底的韧劲,身体力行的勇气,不达目的,永不罢休。【思考】1.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2.你是如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的?
透明的红萝卜。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一个农民家庭。极左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此后的创作明显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开始有报告文学作品问世。1989年秋入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内容概要秋天一个潮气很重的早晨,生产队长披着夹袄嚼着高粱饼子和大葱,走到叶子发黄的老槐树下,敲响树上那个红锈斑斑、被露水打湿的大钟,把社员召集起来,说公社要加宽村后的滞洪闸,每个生产队要抽一个石匠一个小工。然后派高个子、宽肩膀、英姿勃勃的小石匠和小黑孩去应公社的官差。小黑孩只有10岁左右。天已经很凉了,他还赤着脚,光着干瘦干瘦的脊梁,只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衩。裤衩上污渍斑斑,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衩下沿齐着膝盖,细细的小腿上布满闪亮的小疤点。小黑孩头很大,两只黑眼睛闪闪发亮,脖子细长,似乎要被大脑袋压折。他回家拿了一把铁柄羊角锤,跟小石匠去工地,一句话也不说。小石匠觉得他已经被后娘给打傻了。来到工地,满嘴酒气的公社刘副主任捏着小黑孩的脖子摇晃几下,弄得小黑孩几乎脚跟离地皮,生气地说:“派这么个小瘦猴,能拿动锤子吗?”小石匠忙来说情,说小黑孩家三代贫农,亲爹下了关东,后娘老是打他,社会主义再不管他他就没法活了。3年前小黑孩身上的肉确实比现在多。那时父亲没下关东,后娘也不喝酒。但父亲走后,后娘经常拿地瓜干子到小卖铺换酒喝,一喝就醉,醉了就打他,拧他,咬他。小黑孩提着羊角锤蔫头蔫脑上了滞洪闸。他记得几年前有几个人从闸上摔下去了,他来看的时候摔下去的人已经被抬走,但他特别灵敏的鼻子还能嗅到水里的血腥味。现在,他扶着闸上的白石栏杆,看到一块菜田和地瓜田连在一起,周围三面是茂密的黄麻,一面是高高的河堤,菜田和山芋田就成了一个大井。在小黑孩的想象中,地瓜叶子和那些青菜一下子变成了井中的水,黄麻梢上的麻雀变成绿色的翠鸟,飞到水面捕食鱼虾;黄麻地里蚂蚱剪动翅膀的声音,也像火车过铁桥。小黑孩在梦中见过一次火车,那个独眼怪物趴着跑,比马还快。要是站着跑呢?但火车刚站起来,他就被后娘的笤帚疙瘩打醒了。刘副主任分配小黑孩跟妇女、姑娘们去砸石子儿。小石匠来喊小黑孩,小黑孩一惊,羊角锤掉到闸下水里去了。小黑孩灵巧地钻过栏杆,像壁虎一样身子贴在十几米高的桥墩上滑到水里,把羊角锤摸了上来,吓得人们直吸气。妇女们看着可怜的小黑孩议论纷纷,小黑孩低着头用他骡马的硬蹄一样坚硬的脚掌把几个长着尖尖硬刺的老蒺藜碾碎。蒙着紫红色方头巾、长着一双美丽眼睛的菊子姑娘走过来,用温暖的手抚摸他背上的伤疤,带他到河边砸石子。小黑孩听到了河里鱼群唼喋的声音,看到河面上神奇的气体在上升。他的手被自己的锤子砸破了,菊子姑娘用绣着月季花的手帕给他包上。伤了手,刘副主任派他去桥洞下的铁匠炉拉风匣。他用细细的胳膊拉着巨大的风匣,汗流浃背,鸡胸脯一起一伏。他不会烧火,把火弄灭了,凶狠的小铁匠对他抡起大巴掌。缠在手指上的花手帕被煤灰弄脏了,他珍惜地把它解下来,爬上高高的桥墩,将手帕藏在石缝里。菊子姑娘天天给他送吃的来,他身上开始长肉了。后来,小石匠和菊子姑娘好上了。小铁匠心里也恋着美丽的菊子姑娘,见了小石匠就愤愤不平,还有意把一盆掺着铁屑和煤灰的脏水泼到小石匠身上。老铁匠是小铁匠的师傅,常常唱出凄凉悲苦的戏文或歌词。小铁匠跟师傅学了3年,以为什么都学会了。一次趁老铁匠不在,他私自修钢钻,但修出的钢钻用锤子一敲就断。原来他没有学到老铁匠给钢钻淬火的绝技。他气急败坏地把断了的钢钻扔出去,让小黑孩去捡。小黑孩抓着灼热的钢钻手里直冒黄烟,但面不改色。不久,奸诈的小铁匠在老铁匠淬火的时候突然把手伸进淬火的水盆里,学到了淬火绝技。那天夜里,他让小黑孩偷了一桶地瓜和萝卜当夜餐。黑暗里,一个吃剩的红萝卜放在泛着幽幽蓝光的铁砧子上,小黑孩看到一幅神奇的图景:红萝卜晶莹透明,像一个大阳梨,尾巴上的根须像金色的羊毛,金色的外壳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他伸手去拿,但凶暴的小铁匠把那透明的红萝卜扔到桥洞外的水里去了。第二天,老铁匠独自走了。小黑孩像丢了魂一样爬进黄麻地,想去菜地里寻找昨夜看到的那种红萝卜,但看守菜园的老头正和队长说昨夜山芋和萝卜被偷的事。他躺在黄麻地里沉浸在幻想中……。小石匠和菊子姑娘到黄麻地里来喊他,他不出声。他听到小石匠和菊子姑娘的声音越来越低,他从黄麻的缝隙里看到菊子姑娘的头巾和红格子上衣落在地上……。此后的十几天里,小石匠和菊子常去黄麻地幽会。小铁匠发现了这个秘密,怀恨在心,有一天借机挑衅,在河滩上和小石匠打了起来。小石匠用沙土迷住了小铁匠的眼,小铁匠闭着眼抓起碎石乱扔,一块白石片插进了菊子姑娘的右眼。从此,工地上没有了小石匠和菊子姑娘的影子。小黑孩穿上帆布大褂和一双新回力鞋给小铁匠当徒工,但他忘不了那个透明的红萝卜。一天他偷偷爬进菜地,拔出一个一个的萝卜对着太阳观察。但拔下的萝卜扔得满地通红,他也没有找到透明的红萝卜。看菜园老头发现了他,喊来了队长。队长打了他,他嘴唇嚅动着,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队长以为他是哑巴,剥下他的裤头、褂子和鞋,说:“滚!让你爹来拿衣裳!”一丝不挂的小黑孩转身钻进了黄麻地……。作品鉴赏莫言创作这篇小说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相反,他以描绘生活形态为主,自觉追求作品蕴含的丰富性。这样,我们就只有从主人公小黑孩的形象入手,来理解这篇作品。在塑造小黑孩形象的时候,作家的笔墨集中于两个不和谐的方面:一方面是身世的不幸、命运的悲惨,一方面是儿童的聪慧、机敏以及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自尊与要强。小黑孩太可怜了。冰凉的秋天已经到来,大人都披上夹袄了,他浑身上下还只有一条污渍斑斑的大裤衩,而这条裤衩也显然是他下了关东的父亲留下的。那数得出肋巴骨的鸡胸脯,脊背上、腿上闪亮的伤疤,说明他受到后娘怎样残酷的虐待。他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负,和大人一样参加劳动挣工分,还要承受某些人的羞辱和痛打。他拉着那样大一个风匣,瘦身子吃力地前倾后仰,“左胸脯的肋条缝中,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地跳动着”——小说用这种惊心魂魄的夸张写出了小黑孩难以承受的生活重负。但就是这个又脏又瘦、在生活的重压下挣扎着的小黑孩,却那样机敏而又充满灵性——作品对此作了富于童话色彩的描写:他能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能看到湖面上神奇的气体,能感受到星光的温暖,能像壁虎一样贴着高高的桥墩爬上爬下,能想象出火车站起来跑,能把一只红萝卜看得那样神奇。他又是那样懂事、自尊、善良。他认真地收藏起凝结着菊子姑娘爱心的花手帕;菊子姑娘见他拉大风匣太累,可怜他,想把他带走,他挣扎着非回到风匣前不可;菊子姑娘给他送窝头来,他感动得哭了,但他用手遮住脸,不让人看到他的眼泪;他知道小铁匠的险恶用心,拚命阻止小石匠与小铁匠对打。小说正是通过上述两个不和谐侧面的残酷对比,抒发对小黑孩不幸童年的悲悯。这种悲悯的背后,则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批判。尽管作者有意淡化故事的时代背景,但从人物特定的语言和行动中,读者仍然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文革”中。小黑孩这个聪明、善良、本应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的孩子之所以生活得这样悲惨,显然有家庭、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狠心的后娘使家庭变得冷酷无情,小铁匠体现了人心的险恶,极左路线造成了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普遍贫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那个晶莹透明、金色的外壳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汁液的红萝卜就有了特殊的意义。红萝卜被描绘得如此神奇,并不仅仅是艺术技巧问题。一方面,它作为小黑孩奇特感觉的创造物,使小黑孩显得更加充满灵性,但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物,体现了小黑孩在不幸的生活中对纯洁、幸福或者另一种世界的憧憬。这憧憬使小黑孩的形象崇高起来。小黑孩的憧憬是执着的。在第一次看到那个透明的红萝卜之后十几天,他还到菜地里去寻找,但他最终没有找到。这种结局暗含的是作家对生活的失望和悲剧性评价。这种失望和悲剧性评价,或者可以看作这篇小说的主题。这一主题还体现在小说中其他人物身上。小石匠和菊子姑娘是美与善良的化身。他们的形象很美,他们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小黑孩,但最后,菊子姑娘那长着长睫毛的美丽的眼睛却被白石片毁掉了。甚至那个老铁匠,终日吟唱的也是抒发人生艰难的戏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黑孩这个形象本身就是那种艰难的、备受压抑的生活的象征。在整篇小说中,小黑孩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他是那么压抑,受到关怀时忍住不哭,因为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队长打时,也只是迷惘的眼睛里充满泪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对小黑孩整个生存环境的描写:老队长,刘太阳,砸石子的人们,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的相爱,老铁匠和小铁匠的师徒关系,等等。这些构成了特定时期乡村社会的生活形态。
四渡赤水出奇兵。推荐。爱诗词网。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作者简介 肖华(1916—1985年),江西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肖华谱写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题解 四渡赤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三个月内六次穿越三条河流,其间四次渡过赤水河,在运动战中歼敌,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赤水,赤水河,长江上游支流,古称安乐水,流经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本词选自《长征组歌》。简析 这首歌词形象地描述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金沙江的战斗过程,高度赞颂了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运筹帷幄的指挥才能。此词节律明快、词语简洁、热情活泼,是红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艺术再现。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语出宋·陆游《示子聿》。诗曰:“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原注:晋人谓戏为狡狯,今闽语尚尔。)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子聿,即陆游的小儿子。此诗简要地论述了诗人自己所经过的写作道路。在初学时,只知追求词藻的华丽,到中年后才渐趋“宏大”,向李白、杜甫学习。并认为诗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对把写诗当成儿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如果真要立志学习写诗,就应该在诗本身以外的生活中下工夫。说明诗人搞创作,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收集素材,发掘主题,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创作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工夫,或引作“功夫”。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推荐。爱诗词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语出宋·陆游《示子聿》。诗曰:“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原注:晋人谓戏为狡狯,今闽语尚尔。)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子聿,即陆游的小儿子。此诗简要地论述了诗人自己所经过的写作道路。在初学时,只知追求词藻的华丽,到中年后才渐趋“宏大”,向李白、杜甫学习。并认为诗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对把写诗当成儿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如果真要立志学习写诗,就应该在诗本身以外的生活中下工夫。说明诗人搞创作,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收集素材,发掘主题,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创作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工夫,或引作“功夫”。例如①作者通过一系列活生生的具体事实,表现了一位个性鲜明可爱的调皮生。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此文写作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是写作的真理。(摘自陈妙云评王小华《我的学生》)②“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书法与印章同样如此。熟知此道者,都善于书外求书,印外求印。(摘自尹凡《字魂——记中年书法篆刻家马士达》)③初春的一个上午,我们代表全省的工人去拜访了他,当我们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写好小说时,他举着手里的烟头沉静地说:“功夫在诗外”。(摘自李华《“功夫在诗外”——作家金河同志近影》)④中国有句流传已久的学诗名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以此让后人领会“诗外工夫”对作诗的决定性作用。(摘自甄文媛《解码“充电难”》)⑤2008年8月2日,我和两位同学跨进无锡市县前西街的一幢办公楼,在位于这座建筑三楼的《扬子晚报》无锡记者站开始了我们的实习生活。回首这一个月的日子,尽管短暂,却让我体会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真谛。(摘自江河《实习记者初体验》)
爱的炼金术。推荐。爱诗词网。爱的炼金术*比我更深入挖掘过爱矿的人士说,那里是核心幸福之所在:我爱过,得到过,数过了,但假如恋爱、得到、数计,直到老,我就不会发现那隐藏的秘密; 哦,全都是骗局:还没有炼金术士获得过金丹,除了给怀胎的炉鼎添光环——假如他顺便碰巧炼制出某种气味芳香的东西,或药物, 同样,恋人梦想浓而久的欢乐,却得到一个仿佛冬天的夏夜。我们的安逸、健康、寿命和名誉,都将为这徒劳的泡影付出?爱终于此:我仆人 都能像我一样幸福,若他能忍受扮演新郎的短暂耻辱?那痴爱的倒楣鬼发誓说,那不是肉体,而是心灵的婚配,并觉得她内在美好如天使; 他还会郑重地发誓说,听见了,那天粗野嘶哑的闹声中,有天乐。别冀求女人有心灵;她们顶多是甜美和心机,占有后,不过是木乃伊。注释*标题:多数抄本作“木乃伊”。3 计数恋爱成功的次数(C.A.帕垂蒂斯)。12 既冷且短。22 在新婚者的房前吹喇叭、敲铜锅铜盆闹新房是英国传统风俗。托勒密天文学认为,天体是盛在透明的外壳里的,它们转动时便发出乐音。但凡人是听不见这种天上乐曲的。这就等于说,那“倒楣鬼”所发誓说的都是不可信的。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推荐。爱诗词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出处】先秦·《诗经·周南·关雎》【译注】追求她又得不到,让我日思夜想。寤寐:醒来和睡着。思服:思念。【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追求意中人,日夜思念。[例]开始回想她的每一句话,希望从她的话里知道我给她的印象,知道我今天海阔天空的神侃是否取得了期望的效果,引起了她的好感,……不知到了几时,方才入睡,同伴们早已酣然入梦了。《诗经》上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大概就是指此而言吧。(九玉《春天里的故事》)二、用以形容欲求某事,念念不忘。[例]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购得一张入场券,而更多的人则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刘雪霞、李德强《“飞”往北京看奥运》)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作者在河畔亭台远望秋色,只见稀疏的林子外点缀着几株孤树,在萧萧的秋风中挺立着。夕阳西下照着半边山。诗句写出阔大空远的秋景。树疏、树远,故使作者的视野十分辽远。“一半”状山之大与多,即夕阳只照亮了西边的山,而东边的山却渐见昏暗。“带”字用拟人手法写夕阳仿佛由群山牵回,想象奇妙。诗句描绘秋景壮阔宏丽,场面宽阔空旷,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一半秋山带夕阳。推荐。爱诗词网。《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原诗出处,译文,注释作者在河畔亭台远望秋色,只见稀疏的林子外点缀着几株孤树,在萧萧的秋风中挺立着。夕阳西下照着半边山。诗句写出阔大空远的秋景。树疏、树远,故使作者的视野十分辽远。“一半”状山之大与多,即夕阳只照亮了西边的山,而东边的山却渐见昏暗。“带”字用拟人手法写夕阳仿佛由群山牵回,想象奇妙。诗句描绘秋景壮阔宏丽,场面宽阔空旷,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古诗句出处: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黑眼睛顾城。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顾城·黑眼睛》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顾城,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离开学校,到山东北部荒凉的海滩上放猪。在那里为自然所感动,写了第一本诗《无名的小花》。1973年开始学画。1974年回到北京做木工。直到1977年才开始重新写诗。《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两本诗集以心理直接反射的方式,表现了人和社会的逆反重合。1980年初他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开始漂流生活。在南方和北方写了《在梦海边》和《十二岁的广场》。1982年后大量阅读书籍,创作了意象迟缓、语气幽深的《铁铃》集。1984年春,从上海返回北京定居。1985年底完成《颂歌世界》。主要作品还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等。内容概要生命幻想曲把我的幻想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我被风推着/向东向西/太阳消失在暮色里黑夜来了/我驶进银河的港湾/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天微明/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碰击着/“轰隆隆”——雷鸣电闪/我到哪里去呵/宇宙是这样的无边用金黄的麦秸/编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我把希望溶进花香/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太阳烘着地球/像烤一块面包/我行走着/赤着双脚/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的心爱着世界我的心爱着世界/爱着,在一个冬天的夜晚/轻轻吻她,像一片纯净的/野火,吻着全部草地/草地是温暖的,在尽头/有一片冰湖,湖底睡着鲈鱼我的心爱着世界/她溶化了,像一朵霜花/溶进了我的血液,她/亲切地流着,从海洋流向/高山,流着,使眼睛变得蔚蓝/使早晨变得红润我的心爱着世界/我爱着,用我的血液为她/画像,可爱的侧面像/玉米和群星的珠串不再闪耀/有些人疲倦了,转过头去/转过头去,去欣赏一张广告倾听时间钟滴滴嗒嗒地响着/扶着眼镜/让我去感谢不幸的日子/感谢那个早晨的审判/我有红房子了/我有黑油毡的板棚/我有圆咚咚的罐子/有慵懒的花朵/有诗,有潮得发红的火焰我感谢着、听着/一直想去摸摸/木桶的底板/我知道它是空的、新的/箍得很紧/可是还想/我想它如果注满海水/纯蓝纯蓝的汁液/会不会微微摇荡海水是自由的/它走过许多神庙/才获得了天的颜色/我听见过/它们在无处唱歌/在黄昏、为流浪者歌唱/小木桨漂着,它想家了/想在晚上/卷起松疏的草毯好像又过了许多时候,/钟还在响/还没说完/我喜欢靠着树静听/听时间在木纹中行走/听水纹渐渐地扩展/铁皮绝望地扭着/锈一层层迸落/世界在海上飘散我看不见/那布满泡沫的水了/甚至看不见明天/我被雨水涂在树上/听着时间,这些时间/像吐出的树胶/充满了晶莹的痛苦/时间,那支会嘘气的枪/就在身后听着时间,用羽毛听着/一点一点/心被碾压得很薄/我还是忽略了那个声响/只看见烟,白的/只看见鸟群升起,白的/猎狗丢开木板/死贴住风/越跑越远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他注意鲜艳的亲吻/像花朵一样摇动/像花朵一样想摆脱蜜里的昆虫/他注意到另一种脱落的叶子/到处爬着,被风吹着/随随便便露出干燥的内脏硬币中的女王她一直严肃地坐在大海中央/被风捉住手指/她不能随她的船儿去远航她被一个小小的咒语所禁锢/一个数字般卷曲的舌头她只身守护着亚丁湾精细的海浪她一直在想/那个爱她的人正在砍一棵杨树/树被抬进船场,鸟大声地叫着/手枪响着/酒柜上的梦叮叮当当/有人当场输给了死亡作品鉴赏顾城的诗友称他为童话诗人,他总是用儿童那样单纯的眼睛看世界。他称安徒生为“我的尊师”,他说安徒生的童话是种子,播种在他幼小的心灵,经过埋葬之后,有了生机。而当他长大之后,仍然热爱这些童话,视之为花朵和露水,在这里,他将重新找到儿时丢失的情感。顾城诗里有优美童话里那样单纯明净的世界,和丰富自然的想象。在早期的诗里,他这样写烟囱:“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烟囱》)他幻想把他的幻影和梦放在贝壳船里开航,而太阳是纤夫,用强光做绳索。黑夜来了,驶进银河的港湾,而抛下的锚是新月。他还幻想用麦秸编成摇篮,把灵感和心放在里边,用纽扣做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说顾城是童话诗人,并不是说他完全不懂时事。写于1979年的《一代人》是他的名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就很有现实性,而且概括深刻。而在《远和近》这首诗里,也有对于别人心态的敏感观察:“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些诗都比较短小、单纯,但顾城也写过一些较长的诗和组诗。他有一些诗,并不很长,但却有些复杂和丰富,看得出艺术家的匠心,例如《硬币中的女王》。硬币,谁都见过,因此也就能欣赏顾城在这首诗里高超的艺术想象和想象的展开。顾城想象,这位女王一直坐在大海中央,不能随船儿去远航,“她被一个小小的咒语所禁锢/一个数字般卷曲的舌头”,就这样写了女王的被禁锢,数字与硬币也连了起来。诗在最后一节写道:“她一直在想/那个爱她的人正在砍一棵杨树/树被抬进船场,鸟大声地叫着/手枪响着/酒柜上的梦叮叮当当/有人当场输给了死亡”。由于硬币上女王头像周围是海水,也由于诗人在开头说女王被禁锢,无法远航,因此,在结束时诗人想象:女王一直在想那个爱她的人会为她造船,会为她带来自由。诗人的想象从树想到鸟,又从鸟想到猎鸟人的枪,立即,这枪又幻化成手枪,于是场面也就转到赌场。在酒柜上叮叮当当响的,是硬币,但听起来是赌徒发财的梦想。赌输了,破产了,绝望了,于是开枪自杀。从这样一首诗看,顾城的诗,不仅是想象的,而且是流体的。这流动性是顾城诗很大的一个特征。这部分地是因为他开始了对潜意识的探讨。对顾城来说将现实转化成梦境是创作的开始。这种转化既是心理的,也是艺术的。让意识倒流入无意识的洞穴是顾城的尝试。这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童话和梦幻。对自我无意识的探寻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顾城将自己的现实经验都转换成梦境,让梦的恍惚突破物的坚实轮廓和现实的框架。他的诗在最佳情况下能像透露隐秘的契机一样泛出他潜意识的微光,使诗获得一个神秘的层次。他十分重视发现超我以外的真“我”,初“我”,他是将写诗和一些他的神秘直观活动相连。这样一些诗行对于顾城是典型的:“在回村的路上/我变成了狗,不知疲倦地/恫吓海洋,不许/它走近,谁都睡了/我还在叫/制造着回声”(《我不知道怎样爱你》)。又例如:“听时间在木纹中行走/听水纹渐渐地扩展”,“我被雨水涂在树上/听着时间,这些时间/像吐出的树胶/充满了晶莹的痛苦/时间,那支会嘘气的枪/就在身后”(《倾听时间》)。顾城的诗有很多非理性的东西,但同时也具有理性的成分,是“白日的自我”与“梦境的自我”的交汇,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心理现实与外在现实的叠加。例如在《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里他写:“他注意鲜艳的亲吻/像花朵一样摇动/像花朵一样摆脱蜜里的昆虫,”在这里,有诗人清晰而清醒的意识。
叨叨令。推荐。爱诗词网。吕侍中·[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鉴赏】自屈原写了《渔父》之后,“渔父”就几乎成了隐士的代名词。白贲[正宫]《鹦鹉曲》有两句云:“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此曲虽无“渔父”字样,但有“侬家鹦鹉洲边住”一句。可见,这也是一首描写隐士闲适生活的小令。这位隐士生活的环境异常清幽,犹如世外桃源,人迹罕至,了无尘嚣。一条碧绿如玉的溪水在潺潺地流淌,他乘一叶小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小径走去,一座小屋便呈现眼前。这小屋的外部环境恬静而优美,这便是隐士的栖息之所。周围的环境更加迷离而神奇。青山环绕,隔断红尘;白云满地,无寻觅处。这正是青山白云,幽邃缥缈。读着令人想起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访隐者不遇》)。难怪诗人颇含自得地反复叠唱:“你寻不得”、“你寻不得”。这就将读者推向更加神秘的境界,让你可想而不可知。此曲至此也堪称一首优美的“朦胧诗”。然而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须“得其环中”。结尾“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一句正是“得其环中”之笔。原来小屋的主人就是渔父,仙境就是渔父的居所。而这仙境也只不过是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预言何其芳。推荐。爱诗词网。《何其芳·预言》原文、赏析、鉴赏何其芳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馨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让我烧起每一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声将火光样沉郁又高扬,火光样将落叶的一生诉说。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文,半生半死的藤蟒蛇样交缠着,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你将怯怯的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一定要走吗?等我和你同行,我的足知道每一条平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一九三二年秋《预言》是何其芳早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诗人的处女诗集以此作为书名,可见作者本人对这首诗的珍爱。写作此诗时,作者还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一年级学生,十九岁。整个诗集表现的是对美好、温暖、光明的梦境般世界的憧憬,对爱的幻想及由此而产生的忧郁和哀怨。这首诗抒写年轻诗人对已经逝去的爱情的眷念,诗中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的“年轻的神”,是爱神的象征。第一节写她无语地突然前来,给人带来心跳和欣喜。第二节写她给诗人带来温馨、光明和繁花盛开的思绪。第三节写诗人迎接她,为她在火光下欢歌。第四节诗人向她倾诉,请她留下。第五节诗人倾诉将与她同行,保护她,为她歌唱。第六节是尾声,年轻的神又无语地悄然而去,给诗人留下无限惆怅。诗人的构思、章法和孤独、感伤的基调,接近欧洲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而其形象的象征性,又接近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其精美、典雅、纤细和柔婉,又带有晚唐五代诗词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地表现出这位开始新诗创作道路的年轻诗人,在追求新诗的音乐美,力求抒情的象征与含蓄,创造一种柔和、优雅的风格。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曾经对自己早期的诗歌作以下的自我批评:“那些诗,既然是脱离时代,脱离当时中国的革命斗争的产物,它们的内容不可能不是贫乏的。如果说那里面也还有一点点内容的话,也不过是一个政治上落后的青年的一些幼稚的欢欣,幼稚的苦闷……也不过多少还可以从它们感到一点微弱的生命的脉搏的跳动而已。不久以后我自己也就认识到了。我曾借用一句李煜的词来概括我那些诗的内容:‘留连光景惜朱颜’。”
一棵树上吊死。推荐。爱诗词网。歇后语《一棵树上吊死》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歇后语:一棵树上吊死拼音:yīkēshùshangdiàosi比喻固执地坚持一种选择。例如“难道会有不动感情的爱情吗?”“但是却不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可。”(刘绍棠《两草一心》7)或作[一棵树上吊死人]。例如趁年轻力壮,先和江涛、张飞同志他们去干国家大事。将来做好了工作,整下事业来,雅红要是真心为你,也就可以看出来了。不是的话,天底下有出息的女人有的是,傻孩子!你为什么在一棵树上吊死人?(《烽烟图》34)人家越杀越勇,咱们越打越松,再这样打下去,咱们非得败到姥姥家去不可呀!您别一股劲地传令啦,快想点新鲜的吧!干么非得一棵树上吊死人哪?(张士杰《义和团大战聂士成》)或作[吊死在一棵树上]。
善行无辙迹。推荐。爱诗词网。善行无辙迹,施恩莫望报原典善行,无辙迹。——《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释真正的善行,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很多人都觉得善行就是你帮助我,我也得帮助你,其实这样已经不再是善行了,而成为一种交易了。真正的善行是不求回报的。真正的善行也不会斤斤计较,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当别人对你的行动有感激之情的时候,你的行为才是善行。上天是公平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但有时候回报不会是我们预期的那么多。因此我们要学会无所求。老子也认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总想着回报,想着回报就失去了行善的本义,也会让原本高尚的行囊蒙上了势力的灰。解读付出不要总想着回报2015年7月,绍兴嵊州的袁佳在丢失了自己的钱包之后,本来对于捡回钱包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但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钱包被一个身无分文的街头流浪汉捡到之后交给了巡警。她的钱包失而复得了。这位流浪汉自己身无分文,面对别人遗失的钱包不动心,对于这样的人,我们除了赞美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这个时候就有人说:“那位被捡到钱包的人应该给予这位流浪汉帮助,至少应该拿出一点钱来作为回报,这样就可以让流浪汉少受一点苦。”其实这位流浪汉在把钱包交给警察的时候,他并没有想要什么回报,如果他想要什么回报,早就把钱包据为己有了。老子说:“善行,无辙迹。”曾经有这样一个话题,说是付出应该要回报吗?这个话题也得到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觉得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要回报呢?那好事不是白做了吗?有人觉得做好事想着有回报,那就不是真正的做好事了,这就变成了交易。人在做好事的时候目的都是不一样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人的善心不是用来交易的。如果一个人开始计较做好事的付出,这个人的心里就会失去安宁。在英国有一个叫弗莱明的农民,有一天他正在干活。忽然,附近的沼泽地里传来了呼叫的声音,这个时候农民赶忙扔下自己手中的农具,向沼泽地跑去。到了沼泽地,他发现一个小孩正在沼泽中挣扎,淤泥已经到了他的腰部。农夫这个时候想都没想就把小孩救出来了。第二天一大早,一辆豪华汽车停在了这个农夫劳动的田边,一位风度翩翩的英国贵族下车后说:“我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我是来表达谢意的。”农夫说:“这件事情不足挂齿。”贵族这个时候就拿出一笔钱,说这是答谢酬金。农夫这个时候说:“我不要报答,我不能因为自己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收酬金,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个时候,农夫的孩子正好来田间找父亲,被这个英国贵族看见了,他就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回答说:“是啊。”贵族说:“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我把你儿子带走,我给他提供好的教育。我保证以后他会成为令你骄傲的男子汉。”农夫想了想就同意了。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农夫的儿子在贵族的培养之下成为了一名医生,他享誉世界。而贵族的儿子却病倒了,经过注射青霉素,才慢慢地好起来。那个英国贵族的名字是伦道夫·丘吉尔。他的儿子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领导全国人民对抗德国的温斯顿·丘吉尔。农夫的儿子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朗明。谁都不会想到,一件小小的善事竟然成就了两个伟大的人,这两个伟大的人一个改写了历史,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果这位农夫做好事想着回报,那他得到的只会是一些金钱罢了,这就错失了让自己儿子成才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要总想着做好事要什么回报,一个人的善心是无价的,他有可能让你认识一些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管怎样,我们在做好事的时候,不要想着别人会感恩或者报恩,只享受帮助人的快乐已经足够。人类的天性容易忘记感激,所以,如果给予别人一点恩惠,就想着别人感激,那结果会让自己大为头疼。古时候有一人,他每天为了这样那样的事情烦恼着,自己的事情还没忙完就担心邻居家的事情,但他在帮助了别人之后总想着别人回报他,别人总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他感激一番,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表示了。他就这样想着别人回报,于是,很快病倒了,家里人给他看过很多的医生,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有一天这个人很无聊,自己生病什么事也不能干,就去山上转了一圈,刚好他看到一座寺庙,于是就走了进去。他向佛祖说明了自己的一切,然后问:“佛祖,不是总是说好人有好报吗?为什么我总是为别人着想,别人对我没有任何回报也就算了,我还生病了,而且怎么也看不好,这是为什么呢?”佛祖说:“其实你的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在你心里。”这位先生不解。于是佛祖指着山下的一条小何说:“你看这条小河是慢慢流淌着的吗?而且都是平均缓慢的。人就像这条河流一样,什么事情顺其自然就好,做了好事不要经常想着回报,这样会让自己很累,想多了自己身体就会受不了。”这个人好像明白了什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不求回报,开开心心地帮助别人,没过多久他的病就好了。亚里士多德说:“理想的人以施惠于人为乐,但却会因别人施惠于他而感到羞愧。因为表现仁慈就是高人一等。”不管怎样,如果我们想得到快乐,那就不要去想别人感恩或者报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快乐。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一边付出一边索取,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付出的多,获得的少。这样想的人无异于自寻烦恼。仔细想想,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是已经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尝到了给予的快乐了吗?你已经有所收获,那又何必再让别人回报这些恩情呢?道德经鉴赏哲思中国有句古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人就是如此,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已经获得了快乐,也没有比帮助别人更能体现出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了。有恩于人,也不要有什么优越感,更不要想自己会得到什么,这样的想法只会让你抵消这笔人情。
磨损胸中万古刀。推荐。爱诗词网。《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出处】唐·刘叉《偶书》【译注】野夫见到不平的事,心中愤怒而又不能相助,把胸中万古长存的正义之刀都磨坏了。野夫:粗野、鄙俗的人,此为作者自称。磨损胸中万古刀:指一次次压抑胸中的义愤,无从发泄。万古刀喻斩灭邪恶的正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见到不平之事,不能伸张正义,只好强压怒火。[例]或者像唐代诗人所说的那样,“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怒而不言,只是在胸中磨一磨刀,估计是不会掉脑袋的。然而在惩治“思想犯”的年代,那愤怒之刀也只能悄悄地磨,若是不小心磨出了声,结局恐怕不妙。(梅桑瑜《脾气相对论》)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推荐。爱诗词网。名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译文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名句解读对于“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为优,他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进学不已”四字,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与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的治学态度是吻合的。另外,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我们要珍惜时光。所谓“青春易逝,韶华难在”,正是这个道理。经典故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在告诫大家,要珍惜时间。从古至今,许多人勤奋苦读,做时间的主人,终于取得一番成就。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为藏书很多的人家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当上了太子少傅。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晋代的车胤从小就好学,十分喜欢读书,但因家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但他觉得,漫漫长夜,时间白白流逝了十分可惜,于是,在夏天的晚上,他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白绢口袋里,借着白绢口袋中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亮埋头苦读。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也因为晚上不能看书,觉得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于是在冬天的夜晚,不顾寒冷,借助宽阔大地上映出的雪光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做了一个大官。这就是囊萤映雪的故事。以上故事的主人翁都深切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创造条件,埋头苦读,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的成功,需要时间的保障。别总抱怨没有时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牡丹亭游园惊梦。推荐。爱诗词网。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传奇·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文与翻译、赏析(旦上,唱)【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盼,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即汤辞官返乡那年。故事情节主要依据明人何大抡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中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剧写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之独生女儿丽娘,因读《诗经·关雎》篇而情有所动,私出闺房,到后花园游玩,至牡丹亭小憩,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随即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自画小像,抑郁而终,葬于后花园中。杜宝升官离任,按丽娘遗愿,在后花园筑起一座梅花观。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赴试,路经此地,借宿观中。一日,于花园中拾得丽娘自画像,万分倾慕,礼拜呼之。适逢丽娘之游魂四处飘荡,寻其意中人,闻得柳生呼唤,遂与之共寝。柳生依丽娘的嘱托,掘墓开棺,丽娘复活,二人结为夫妇。柳生前往临安应试,又值金兵入侵,延期发榜,乃乘间去杜宝的淮安任上报告丽娘生还的喜讯。不料杜宝非仅不信,反诬之为盗墓贼,吊打拷问。幸而传来得中状元的消息,柳生方才获释。杜宝因抗金有功,擢升平章军国政事。他虽然接受了女儿还魂再生,但对其与柳生的自主婚姻仍不予承认,直到最后皇帝出面调停,夫妇才得团圆。《惊梦》为全剧第十出。所谓“惊梦”乃因杜丽娘梦见书生柳梦梅与之幽会而得名。之所以得梦,又因游了后花园引发春情所致。故此剧在演出时常将“游园惊梦”联称。今选数曲即本出之前半“游园”。杜丽娘虽然曾在《训女》(第三出)中出来听从父亲的严训,也曾在《闺垫》(第七出)中出来领教垫师的教诲,但作为主人公的正面出现,本出还是第一次,所以作者付之以不同一般的意义。首先是变被动为主动。听训也好,领教也好,她都是被动的,独独这一次迈出闺阁去游后花园,却完全出自她的主动。其次是破天荒头一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她在历赏花园景色之后曾嗔怪道:“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可见近在咫尺的后花园对她是一直关闭着的。而当神秘的大门被打开,满园春色扑面而来,她在喜出望外之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完成了这位久遭禁锢的大家闺秀的青春觉醒,就成为理之当然,完全可以理解了。所选数曲恰恰反映了这种觉醒的心路历程。春眠不觉晓。黄莺儿的叫声吵醒了主人公的迷梦,纷乱的阳光照得人顿时兴奋起来,禁不住跑到户外去一吸这沁人肺腑的春意。从“梦回”到“人立”,一开场就表现出杜丽娘(“旦”扮)在春天的醒悟。【步步娇】和【醉扶归】二曲,则表现的是杜丽娘在准备游园时的欢愉的心态。望着庭院里那飘动的游丝突显春光四溢,少女的春心也随之躁动起来,穿衣裙,梳云髻,插花钿,忙之不迭。临出门,照照镜,这一照竟被自己的美貌惊呆了。对此,她正话反说,不说自己想照镜,而是镜子在偷看她,由于“没揣”的——不曾料到,所以猛的一闪,结果闪歪了刚刚梳好的云髻,又嗔怪起镜子来了。这一生动的细节,把青春少女面对自己的美貌而不忍对视的那种激动、娇羞、天真和调皮,真个一展无遗。仅只一照面庞便有如此光彩,当着步出春闺,全身呈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其娇美的风姿神韵更复何言。这时听到使女春香(“贴”扮)夸赞小姐“今日穿插的好”(可见小姐今日打扮连身边侍女也难得一见),丽娘却颇不以为然,回答说,你看到的只是红艳艳衣裙的艳丽,亮晶晶头饰的珍贵,哪知道我平生喜好的是天然呢!说到“天然”,自会想到李白诗中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丽娘所追求的“爱好是天然”,正是一种不事雕饰的来自天然的本色美。所以当她唱出“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时,既指出春天的美好——自有“天然”的不被人赏识的遗憾,也流露出自己青春的美丽——另一重“天然”被人埋没的幽怨。于是乎在这小庭深院,天然的少女和天然的春光开始融汇在一起。所谓“沉鱼落雁”、“羞花闭月”虽是形容女子美貌的现成语汇,用在这里却显不俗,因为主人公就置身于鱼、雁、月、花的天然景色之中,鱼沉、雁落、月闭、花羞也就成为突出主人公自然美丽的真实写照。下一支【皂罗袍】更是脍炙人口的名曲。它之所以为人赞赏,由自少女情怀和春意氤氲的完美结合,奏出一曲春天的颂歌、青春的礼赞。“姹紫嫣红”是百花怒放呈现出来的绚丽色彩,“良辰美景”是气象万千表现出来的春意流动,这是连天也奈何不得的,只能任其沛然四溢。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完美画面之后,都附之以煞风景的事物,“姹紫嫣红”付与了“断井(废井)颓垣(残壁)”,“良辰美景”又无“谁家院”去欣赏;天都奈何不得的景色却惨遭人事的摧残,两两相对,更映衬出春色的孤独堪怜。下面的曲辞是四字一组组成的对偶句:“朝飞暮卷”,指云气舒卷;“云霞翠轩”,以彩云缭绕形容阁轩的高耸;“雨丝风片”,指和风细雨;“烟波画船”,以烟波浩渺形容画船的远去,这些都是温煦春日的典型征象,组成一幅天上人间、色彩飞动、春意盎然的三维图画。话锋一转,如此景致却被“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笔抹煞。“锦屏人”指的是富贵人家,他们只知圈在锦屏包围的狭小天地里,哪里懂什么春光的明媚、天然的美好?丽娘虽也在“锦屏”中长大,但一句“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分明已与父母那样的“锦屏人”划清了界限,因而也就跃身“锦屏”之外,自立“天然”之中,别具只眼,不同流俗,最终形成孤芳自赏、傲然独立的天然美的化身。看着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却听得春香说:花儿都开了,只有那群花之首的牡丹尚在含苞待放。这自然反映了一种期盼。而杜丽娘在【好姐姐】一曲中所作的回答却似乎另有一番深意:不论是早开的杜鹃花如啼血般的红遍远山,抑或迟开的荼蘼花像醉酒似的软伏地下,高贵的牡丹会同它们一道送春归去,一样会凋谢下来,了却其青春生命。这里的牡丹显然有其自喻的成分,即虽然独领风骚,但因没有爱的呵护,依然会孤零零地萎顿下去。若不是生发出这样哀思,就不会在听到春香提醒时,望着那成双结对的莺莺燕燕发呆愣神儿:羡慕它们呢喃软语“明如剪”似的清晰、“溜的圆”似的甜美,尽情享受着爱情的滋润了。如果联系后面的情节,梦中得到爱情,梦醒若有所失,终至思恋不已,憔悴而亡,这句“春归怎占的先”竟不幸成为青春早夭的谶语,无疑也给游园所获得的回归天然的个性解放又敷上了一层郁郁寡欢的悲剧色彩。游园一节,可谓是满兴而来,扫兴而归。春香想的是园中景致“委是观之不足”,丽娘却报以观之不足的景致任由他人去观赏,对于我来说,即或所有景致都游遍了也毫无意义,倒不如回房休息,这显然是气话,一种叹无知音的苦闷涌上心头,再难排遣。然而,面对良辰美景叹惜无人共赏的思绪,岂不正反映了丽娘的青春觉醒吗!
以和为贵。推荐。爱诗词网。以和为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和”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把握自然、社会、心理等方面运行轨迹的理论概括,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精神境界。以和为贵“和”表达出和睦、和谐、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古人讲“天人合一”,即天人之“和”,指人应怀感恩之心对待自然,遵循宇宙规律,尊重与保护自然,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明晰“政通人和”之理,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孔子在论“和”时,提出以“亲仁善仁”为基础。《大学》曾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人们要重视修身养性,“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修德之后,才能成为有别于“小人”的君子,才可进入“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境界。《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指出“和为贵”的前提是要“以礼节之”,也就是说要做到制礼守礼,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和”。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别”,“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和”,“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美好道德和正义原则。例如,古时的舜与人为善,德泽众生。亲贤人,远佞人;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而立诽谤之木(今演变为华表)。他曾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精心制作,不粗制滥造;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们弃恶从善。正因为他谦恭礼让、诚信仁德,使百姓都受到感化,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以致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开创了政治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中和大本古人有“中和”一词,《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的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是由内及外、由吾及彼、由人及物、由近及远的进路,强调的是由个人修己,终至天下太平。如果人人都能够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和完善人格修养,做到“文质彬彬”“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举止有节,行为有度,进退有矩,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出现和谐、祥和的局面。“致中和”讲的是适度、恰当、平衡与协调。《周易》中说:“保合大和,乃利贞。”意思是要阴阳合德,才能四时协调,万物生长,长治久安。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仇必和而解。”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努力做到使冲突化解、斗争解除、战争消弭,表达出和平的愿望。他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大意是说,人是天地所生,藐然介乎天地之中。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天地之间的主导便是人的天性。和谐是一种规律,是万物都固有的规律,保持与否,关系着他的成长或变异;和谐是一种境界,不同的人之间,不同的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均衡,从而实现和谐统一,自然万物都以和谐为生、为美;和谐建立于道义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长久和永恒,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和而不同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换句话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即说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与人争胜,合群而不结党。君子守着正道,修养心性,懂得中庸平和之道,当然心胸坦荡,能与人和睦相处,而不会结党营私;小人则与此相反。君子通达事理,有自己的见解和处世原则,故能泰然处世,能与大众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不会盲目苟同;小人不明事理,缺乏自己的见解和处世原则,容易人云亦云,结党营私,盲目附和,所以无法与大众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例如,春秋时的齐景公听信梁丘据谄媚之言,对众臣说梁丘据和他最为和谐,晏子说:“臣不是这样看。梁丘据无端夸奖主公,你们之间只是‘同’,而不是‘和’。和谐就像做羹汤一般,用各种调料,经搅拌糅合使味道适中,淡则加料,浓则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该如此,君主正确的,臣子应极力维护;君主不对的地方,臣子也应指出来,以正过失。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没有失误。梁丘据为讨主公欢心,不问好坏,始终和主公保持一致,这是‘相同’,怎么是‘和谐’呢?这样对主公、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呢?听他之言,如同在水里加水,谈不上什么味道。又好比琴瑟,只弹一个声音,没有人会去听它啊。”晏子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君臣应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自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故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体现的是冷静、明智和分析,不同流合污、众醉独醒、超然独立的状态,让人想到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不像隐士,他不管在哪里,都能本着中庸平和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展现的是堂堂正正、宽宏大度的风范。“同而不和”反映的是无法包容、心胸狭窄。愈是无法包容的人,愈难与人和平共处,愈是要求别人必须与他一致,否则他就要结党斗争。其实黑帮、乱党、恶势力都是以一些共同特征,透过认同、严格控制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故同而不和,压抑不同意见,排斥异己。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指出小人、伪君子定然是为众人所唾弃的。他讲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道德标准为依据”。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妥协的。当今社会,有人常把“好好先生”看成和事佬,随大流,中间派,不太好,也不坏。细想下去就是不坚持原则的人和事,但口头上又很圆滑,我们认为总比直接做坏事的强一些,也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惊,麻木了。其实“好好先生”连一般人的道德标准都不如。嘴上说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与人相处非常圆滑。这种人你要批评他又找不到好的理由,问题更严重的是,那些“好好先生”到处讨好、奉承他人,所作所为迎合时尚,屈从风俗(同乎流俗,合乎世污),这些人往往还很受欢迎,表面上忠实,实际上自私自利,不讲原则。和以强国国家要强盛,至关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领导集团的人们必须紧密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合力奋斗。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高位重,对此心中很是不服,他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高论荣。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这太过分了。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中,他深受感动,遂脱去上衣,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是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大人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从此两位国家重臣相互尊敬,和睦相处,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使赵国强盛一时,这一将相和的故事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典范。和以兴家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可见和睦、和谐首先要从家庭做起。因为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或细胞,如果家庭祥和稳定,不仅可以使家庭兴旺发达,家庭成员幸福安康,也会促进社会的稳定、文明、发展。有一对夫妻常常吵架,看着别人家和乐,他们也很羡慕。有一天,爱吵架的妻子去请教邻居,邻居对她说,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爱吵架的妻子不知所以,对方看她没听懂,就对她说,比如在我们家,刚好我给我先生倒杯茶,放在桌上,我先生走过去不小心把茶杯撞倒了。他马上会说:“对不起,对不起,把你的好意给搞砸了。”我也会对先生讲:“先生,是我没把茶放好,是我不对。”彼此都是先想到自己不对,在那里抢着认错,抢着擦桌子,不但没有发生争吵,反而更加亲和。修身才能齐家。修身要从哪里做起?要从改掉自己的缺点开始,如果多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多发现对方的长处,相处起来就会和谐。如果自己很傲慢,把自己看得一贯正确,把对方看得一无是处,对方肯定会有抵触情绪,这个家就齐不了。所以,只有对家庭成员怀着深深的爱,在出现矛盾或分歧的时候,自己首先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多多原谅对方,理解对方,“各自责,天清地宁”,家庭才会温馨、和谐、幸福。千百年来,“和为贵”“与人为善”“仁者爱人”等观念,都渗透于历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原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顺应历史潮流,中国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必须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尊重人性并建立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关爱,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才能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
《汉书》
此篇选自《汉书·高祖纪》。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字季。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他于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中国的统一和强大以及汉民族的统一、汉文化的发扬有着重要的贡献。
汉高祖论三杰。推荐。爱诗词网。《汉书》此篇选自《汉书·高祖纪》。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字季。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他于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中国的统一和强大以及汉民族的统一、汉文化的发扬有着重要的贡献。【原文】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不然,鮅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译文】皇帝在洛阳南宫设置酒席。皇上说:“各位列侯(官职名)、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呢?”高起、王陵两人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人一同受益。项羽妒贤嫉能,谋害有功劳的,猜疑贤能的人,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里谋划决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上,我不如张良;在平定国家,安抚百姓,发放粮饷,不断绝运输粮食的道路上,我不如萧何;在率领百万军队,开战就一定能取胜,攻打就一定能打下上,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群臣心悦诚服。【赏析】《汉高祖论三杰》的精彩言辞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他的开国总结大会上发表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从高祖的这番话语中我们不仅窥见其成功的关键原因——他掌握用人的艺术,同时也看出他成功的另一个原因——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演讲才能,懂得说话的艺术。洛阳南宫之中,皇帝请客,这番请客并不单单为喝酒庆贺,汉高祖刘邦一开始就对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同打下大汉江山的臣将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这个问题很直白,也很不好回答,我们可以略微看出刘邦与群臣关系的和谐以及刘邦性格之爽直,高起、王陵这两位大臣的回答也很准确,有一定的道理,他们分析出来两条:在与项羽的对比中,刘邦得民心,项羽失人心,原因就是项羽在人才的察识与使用方面有所欠缺,在做人为人方面与国君的度量也还有差距。这样的回答对刘邦已经是客观公正附加颂扬了,但刘邦并不十分满意,他自己总结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拥有三大人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高级参谋决策智囊张良;稳定国家、安抚百姓的国家优秀管理者萧何;还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高级军事指挥家韩信。此番论述条理分明、简洁精练、逻辑严密,客观公正地给“三杰”一个历史性的表彰,先对“三杰”分别进行评述:再作总评,“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最后,附带对项羽在这方面的过失稍微提了一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这番讲话,没有过分的自负自傲,也没有幸灾乐祸的情绪,而是实事求是地娓娓道来,其间带有一种智慧与自信的力量,还带有一丝谦逊,一语道破天机,获得了群臣悦服的良好效果。从各种历史资料来看,刘邦这个人并没有多高尚,相反还有些许鄙气,不但好酒好色,脾气也不好,经常骂人,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楚汉战争中竟然能取得胜利,还大获民心,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刘邦虽然有诸多缺点,但是在使用人才方面却无人能及。他非常明白自己并非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贤能的,非常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在有自知之明的前提下,他知人善用,对人不求全责备,而是大度地用人所长,不嫉贤妒能,采取欣赏和信任的态度。他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才,如谋士、谋臣,治民之臣、军事之臣等,他的大胆任用让这些人才的才华得以彰显。他不仅有善于发现和善用人才的本领,还有求得人才、挖掘人才的本事,即俗话说的“挖墙脚”的本事。细细分析可以知道,自知者明,知道自己自身才智不足,又知道自己身边这些人的才能,有事就求问于这些人。刘邦擅长用人的艺术,用人就用人所长,不以所用人的地位高低为标准,他用的人才中许多是一些身份卑微的人,甚至是犯过事的人;刘邦也知道,用人贵在不疑,因此,他能做到从谏如流,对于那些受到排挤、哪怕是存在一定争议的人他都能大胆使用。知人者智,刘邦对“三杰”的使用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对“三杰”非常了解,他的这番言辞,最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说明了张良的谋划才能、萧何的管理才能、韩信的军事才能是互补优化的,根据人的能力和优缺点恰当地进行组合匹配,成员之间就能达到完美的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像“三杰”这样的人才来说,如果没有识人和用人之主的话,他们也难以在历史上留下英名。但是,刘邦能下定决心用好“三杰”,“三杰”也心甘情愿地为刘邦所用,刘邦与“三杰”能自始至终走在一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三杰”与刘邦进行的是一种政治博弈。首先,从他们的政治目标来说,刘邦的政治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获得天下,萧何在刘邦这样的人面前也早已打消了与他争天下的念头,只愿作刘邦的追随者;韩信的政治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列侯列相;张良的政治目标是“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刘邦需要“三杰”的辅佐,“三杰”也需要借助刘邦提供的政治平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刘邦与“三杰”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刘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有着稳定而明确的政治目标,且以其丰富的政治资源和熟练的政治技巧作支撑,最终使自己的政治结局和政治目标达到极为完美的统一。刘邦得了天下,“三杰”也各有所归。刘邦对“三杰”的评述精练恰当,实事求是,对于今天的用人与人才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陨石沈括。推荐。爱诗词网。《宋·沈括·陨石》鉴赏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①,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梦溪笔谈》)陨石的坠落和地震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尽管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史书就有记载,但由于语焉未详,加上后代唯心论者又将陨石神秘化,并渗入了种种“天人感应”的无稽之谈,致使有关陨石的记载远离科学。沈括本文如实而详细地记载了治平元年(1064)常州地区发生陨石现象的情况。文章开始,记叙陨石坠落的时间、地点。接着写陨石降落时的情形,既写出了它的声响,又写出了它的光亮,使人见文如临其境。随后,作者又对陨石落地后的形状、颜色、温度和重量,以及最后的处置,作了详细的描述。其笔力之生动凝炼,令人叹服!全文不足200字,文辞简练,层次清晰,尤其用文学的笔法生动描述陨石现象,把科学的道理解释得浅显易懂,更是难能可贵。因此,本文不仅值得研究天文学的同志一读,也值得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欣赏。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语出唐·李白《北风行》。诗曰:“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怒号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燕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这里概指燕山一带,并非专指燕山。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此篇为诗人北游幽州时所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北国幽燕一带的雪花大如席子,一片片地吹落在轩辕台上。写环境险恶,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为下面诗中主人公的出场铺写具有典型性的环境,以衬写战士之苦,揭示思妇之痛。后人常引用前一句诗来夸说雪花之大,或用于说明夸张的例句。
片片吹落轩辕台。推荐。爱诗词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语出唐·李白《北风行》。诗曰:“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怒号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燕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这里概指燕山一带,并非专指燕山。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此篇为诗人北游幽州时所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北国幽燕一带的雪花大如席子,一片片地吹落在轩辕台上。写环境险恶,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为下面诗中主人公的出场铺写具有典型性的环境,以衬写战士之苦,揭示思妇之痛。后人常引用前一句诗来夸说雪花之大,或用于说明夸张的例句。例如①“燕山雪花大如席”,果然名不虚传,风雪弥漫了山路,遍地皆白,呵,绿的军装,红的领章,像条条绿带、朵朵山花。山坡崖角,一夜之间遍布绿色帐篷,把景忠山装点得丰神异彩,这是从津门和内蒙科尔沁草原开来凿12.69公里引水隧洞的人民子弟兵。(摘自解国祯《滦水茶香》)②漫天飞舞的大雪。李白浪漫主义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大如席的有序的晶体,踏着复杂的“迪士科”节奏,即兴凌空舞,够刺激!(摘自祖慰《困惑,在双轨上运行——教授和狼孩的同构》)③李白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极言燕山雪花之大。这自然是文学上的夸张。(摘自陈孙华《六出飞花异彩纷呈》)④从地理上看,北京邻近内蒙古大草原,西风东渐,赫赫有名的西伯利亚寒流常经过它而南下,它也首先经历风雪的洗礼与寒流的考验,所以古时即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形容。(摘自洪烛等《北京的风与沙尘暴》)⑤浩浩冬日,不光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壮阔景象,也有“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的天国胜景。(摘自如明《冬来飞雪总入诗》)
黄花岗烈士序。推荐。爱诗词网。孙文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秋时,生长在原野上的棠梨树叶片凋谢,纷纷飘落在地。远远看去,似乎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紫红的颜色。山坡上的荞麦正开着白雪般的花儿,不时传来阵阵香味。诗句写出秋季棠梨的色泽和荞麦花的清香,令人陶醉。两句对仗工整,“胭脂色”对“白雪香”,有色有香,色调对比强烈,给人以明快悦目的感觉。
荞麦花开白雪香。推荐。爱诗词网。《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原诗出处,译文,注释秋时,生长在原野上的棠梨树叶片凋谢,纷纷飘落在地。远远看去,似乎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紫红的颜色。山坡上的荞麦正开着白雪般的花儿,不时传来阵阵香味。诗句写出秋季棠梨的色泽和荞麦花的清香,令人陶醉。两句对仗工整,“胭脂色”对“白雪香”,有色有香,色调对比强烈,给人以明快悦目的感觉。注:棠梨,多为野生,落叶乔木,秋时叶转紫红色,花为白色,又名“杜梨”。《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古诗句出处:宋·王禹偁《村行》
现代诗《绿》。推荐。爱诗词网。作者:邹景阳这儿是果实、花朵、树叶和枝条,这儿还有我的心,它只是为你跳动。请不要用你洁白的手把它撕碎了,请用你美丽的眼看我的温柔顺从。我来时,一切都还被露珠缀满,清晨的风把我的额吹得凉凉的。请宽容我的倦怠吧,憩息在你脚边,这千金一刻的梦将消除我的疲惫。让我的头在你年轻的胸上得到栖息,你最近的吻还在它上面留有印记;让它栖息在猛烈的暴风雨后的宁静里,让我微睡片刻,既然你也要小憩。(罗洛译)(法国)魏尔伦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千百年来,多少文人诗子为之生、为之醉、为之死,竭尽笔墨,去讴歌,去铺写,去抒发爱之真切,爱之温馨,爱之神奇,其势炽烈如火,其情柔可绕指。而魏尔伦这首《绿》可谓是曲尽文笔的情诗佳作。1867年,魏尔伦还是一位初涉文坛的年轻诗人,经朋友引荐,他结识了诗人莫泰·德·弗乐维尔夫妇,往来间与莫泰的女儿马蒂尔特相爱,两人遂于1869年正式订婚。在魏尔伦看来,莫泰小姐简直就是一位天使,是一位“通体辉煌的人”,他竭尽全副身心,深切地爱恋着莫泰小姐,为其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在《绿》这首诗中,诗人写出了爱情的甜美温馨,以及自己对爱的渴求和希冀。我们看到,诗人并未平铺直叙地去讴歌、去呼唤,而是通过构筑象征性的意境,表述出自己内心的真挚情感。诗中“绿”的世界,“有果实、花朵、树叶和枝条”,“还有我的心”,“它只是为你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是春天,是爱情。诗人于清晨走来,象一个匆赶夜路的游子,显得疲惫倦怠,而在这温馨如梦的绿色世界,他仿佛找到了“在猛烈的暴风雨后”得以栖息的宁静归宿。通观全诗,诗人并未一字点及爱、触乎情,但读来却使人感到爱无处不在,情呼之欲出,其境淡雅而隽永,其情清新而浓郁;同时全诗节奏舒展、音韵和谐,如同一曲波动起伏的旋律,流丽婉转,如诉如泣,瞬息之间,似乎将诗人温馨深邃的爱之情感纳入了一种永恒的境地。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推荐。爱诗词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原文与赏析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②去之,君子③存之。”(《孟子·离娄下》十九)注释①几希:很少,几乎没有。②庶民:普通的老百姓。③君子:统治者,圣人。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人有道德观念、羞耻之心),(就那一点点差别)普通人又把它丢失了,圣人却把它保存住了。”感悟从禽兽到人的进化,花费了几千万年;从人到禽兽的沦落却只有一念之差、几步之遥啊!
洗澡 杨绛。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杨绛·洗澡》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原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原名杨季康。父亲杨荫杭为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民国时曾出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长及京师高等检察厅长等职。杨绛年幼时随父母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上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1933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语系研究生,1935年夏与钱钟书结婚并随之赴英、法留学,曾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旁听和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苏州振华女中沪分校校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曾当过代课教师和家庭补习教员,也即从此而开始了较多的文学创作,写有小说、散文、戏剧多种,尤以戏剧著称文坛。剧本《称心如意》、《游戏人间》、《弄假成真》、《风絮》等曾在京沪等地出版和上演,其语言幽默诙谐,鞭笞了人间的冷酷狡诈和虚伪自私,显示了高超的讽刺艺术才能。1946年秋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英文系教授,1949年秋任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2年调入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即现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任研究员至今。50年代曾翻译西班牙名著《小癞子》、法国勒萨目的小说《吉尔·布拉斯》等,70年代着手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晚年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功力日见丰厚,1981年发表的《干校六记》以委婉、细腻的笔触深刻揭露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被海内外读者誉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杰作,有三种英语译本、两种法文译本和一种日文译本。以后又有《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长篇散文问世,获得普遍好评。内容概要解放前夕,余楠在上海一个杂牌大学教课,虽不是名教授,在学生中也能算个学贯中西的教员。余楠与向他组稿的胡小姐相恋,并企图与自己的原配夫人宛英离异而与胡小姐再结伉俪远走法兰西,但却终因拳头攥得太紧,一毛不拔到当胡小姐索取结婚信物时竟拿与宛英结婚时别人送的田黄图章来充数的地步,终于为胡小姐所不齿,终至抛下余楠与他人结为秦晋之好而远走高飞。余楠只能继续维持与宛英的婚姻,并毅然选择北上。时值北京刚解放不久,长年冷冷清清的“北平国学专修社”聚集了一群形形色色的“人才”,成立了文学研究社。“国学专修社”的已故社长姚謇原是一所名牌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大院里整片房屋都是姚家的祖产。抗战胜利前夕,姚謇心脏病猝发而亡,姚太太闻讯立即中风瘫痪了。他们的女儿姚宓尚不满20岁,正在上大学,她一边料理父亲丧事,一边送母亲入院医治。此时姚宓的未婚夫大学毕业,正待出国深造,他主张把病人托付亲戚照管,要姚宓与他结婚一同出国,可姚宓不但唾弃了这个办法,连未婚夫也唾弃了。她大学尚未毕业就到图书馆当小职员,挣薪水补贴家用。此时,社内成员尚有:国学专修社老顾问丁宝桂,从海外归来的许彦成和杜丽琳夫妇,在法国居住多年的、法国文学专家朱千里,俄罗斯文学专家傅今为副社长,他的新夫人江滔滔是女作家,江滔滔的密友、“苏联文学专家”施妮娜……。许彦成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他平日常到图书馆去,又常与年轻同事一起下棋打球,性情开朗,脾气随和。他的夫人杜丽琳有“标准美人”的称号,早在大学期间她就倾慕许彦成的才能,主动向他求婚,婚后双双出国留学。解放初期彦成执意回国,夫妇俩便来到了文学研究社,夫妇俩生活平静,却也不免有点儿生疏和隔膜。初到文学社布置新家时,彦成要求丽琳给他一间“狗窝”——他个人的窝。许彦成经常跑图书馆,逐渐与姚宓相熟,许彦成因为姚宓工作踏实,为人诚恳很是赞赏她,姚宓也因彦成坦诚相见而钦慕。由于许老太太要让其孙女儿学钢琴,许彦成以自己的电唱机换姚家的钢琴,将唱机搬到姚家,自己则经常过去与喜欢音乐的姚太太一同欣赏。这样许彦成与姚家的来往又密了一层。姚宓利用休假日整理父亲遗书,许彦成躲避家中琐事也到此帮忙,姚宓与他谈起自己的往昔,他们又取得了进一步的默契。姚宓虽大学未毕业,却掌握了英、法两门外语,每日里除了照顾母亲外就自修各门功课,终于以“同等学历”而调入外文研究组当研究人员。外文组分工研究专题,姚宓与许彦成分到了一组,俩人各自暗暗庆幸,同组还有杜丽琳和姜敏。余楠为了巩固他在文学社的地位,一方面积极求“上进”,另一方面积极“睦邻”——以请客吃饭的方式巴结傅今等人,在客观上形成了与施妮娜等人的联盟,排挤、打击姚宓和许彦成。不久,为借“巴尔扎克的《红与黑》”而大闹图书馆的施妮娜当了图书室副主任,余楠任正主任。姚家母女因为图书室大权落入不学无术者手中,决定将姚謇放置多年的藏书捐赠某个大图书馆。姚宓的老同学、同组的同事罗厚帮助接洽和运送,神速地将全部图书转移走了,施妮娜和姜敏等人对此颇为愤慨,背地里对姚宓大加指责。天气渐暖,姚宓想将小书房的书整理一下,没想到里面已整齐而干净了,原来是许彦成到姚家听音乐时常去那里翻书整理的,姚宓心中顿生暖意。从此,许彦成常拣出姚宓该读的书,有时还夹上小纸条注明哪几处该细读等。秋天,姚宓与许彦成打赌爬香山“鬼见愁”,姚宓向母亲撒谎说去药铺买西洋参,许彦成则以去西郊看朋友为由向妻子“告假”。当姚宓到达西直门时,许彦成推托另有要紧事不能去香山了。姚宓一人独自西行,彦成则悄悄紧跟其后。原来许彦成昨晚忽然感悟自己已沉浸在对姚宓的迷恋中,为了对得起妻子,临时又取消了游山之约。见姚宓一人上车彦成又很不放心,便尾随至香山公园门口,姚宓临到香山才看见彦成,她急急地躲避他而乘车回城。不料,余楠的女儿与新交上的朋友陈善保那天也同游香山,在车站上见到了分两头站着的许、姚。这个“秘密”被姜敏探到了,她便在办公室当众“点破”姚宓,杜丽琳出来打“圆场”,说明游香山的是他们夫妇俩,回家后却与丈夫争吵了一番。许彦成为妻子的“生硬狰狞”而愤愤不平,并为自己没向姚宓践约而负疚,他写了一信向姚宓“请罪”。从此俩人由书房作为传递场所开始了便条通讯,许彦成正式向姚宓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并告知她自己打算离婚,姚宓却强压住自己的真情替他当“顾问”,然而他们最终双双陷入了情意绵绵之中。余楠发现陈善保向姚宓借用的研究西方文学的论文稿谈了许多重要问题,便联合施妮娜、姜敏等人化名“汝南文”发表批判文章,自以为爆发了一枚炸弹,不料谁也不关心。他们紧接着还要批判,并展览这份稿子,姚宓亲自向余楠索回,余则不还。宛英“偷”出送还给了姚宓。不久,傅今正式当了正社长,余楠和施妮娜分别担任外文组正副组长。一个星期日,许彦成与姚宓相约在她的小书房里会面,杜丽琳突然闯进去,正见许、姚亲昵交谈,姚、许分别表示不伤害杜,然而杜却执意不信,对姚怀有敌意,对丈夫则冷嘲热讽。不久,“三反”运动转入知识分子领域,这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运动,知识分子称其为“洗澡”。这时许、杜暂且除去前些时候的隔阂,一同捉摸当前的形势,讨论他们各自的认识。为了避嫌许彦成也不再去姚家了。首先“入盆洗澡”的是几位“老先生”,朱千里被获准在会上与群众思想见面,他自以为使出点儿招数,将一连串罪名不加选择地全部用上,便能过关,没想到竟被“不辞烦劳地搜集了各方揭发资料”的群众轰了下来。余楠为了一次性通过“洗澡”,茶饭无心地苦思冥想好多天,没想到检讨至一半就被群众打断了。他早先在上海与宛英的私房话竟让女儿搬给了陈善保,并在会上被群众捅出。杜丽琳在新社会的表现总比彦成抢前一步,她不像彦成那样格格不入,迟迟不前,在运动中她首先将自己的穿着打扮改得朴素了,她在会上作了诚恳的发言,并流下了“真实的痛泪”,一次性地通过了“洗澡”。朱千里第二次“洗澡”,他本意要作一个朴素平实的发言,不料半途顶撞了群众的提问,在群众高喊的口号声中一人冲出会场,自杀未遂,家中却被群众贴满了标语。余楠在第二次“洗澡”中将他与胡小姐的那段往昔也端了出来,只是没有点破胡小姐离他而去的真正原因。他和朱千里的检讨也都终于通过了。该轮到许彦成“洗澡”了,杜丽琳提起他与姚宓游山和在小书房幽会的旧事,提醒他应在“洗澡”中将此亮相给群众,而许彦成却不以为然,杜丽琳很为他担心。许彦成最后一个“洗澡”,很顺利地通过了。运动渐渐静止,一切又恢复正常,文学研究社的好些人都将被安插到各岗位上去,许彦成夫妇将到高等学府去教书,接受姚謇赠书的图书馆要姚宓去工作,罗厚也将到那儿去。临别前钢琴和唱机各自物归原主,姚太太在家请客为彦成夫妇送行,姚宓与彦成凄凉地挥泪而别。作品鉴赏第一部的前两章的背景不是整个故事的背景,人物余楠也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从上海起步,目的是为了让余楠这样一个无赖作向导将读者从上海领到北京,无非是让读者在进入文学研究社这样一个乌七八糟的背景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跟在余楠身后,读者比较容易地认识了施妮娜、江滔滔和姜敏等人,甚至也比较容易地原谅了朱千里的昏愦轻薄与杜丽琳的庸俗肤浅。尽管小说中最感人的就是姚、许那场毫无结果的爱情,尽管依照传统阅读方法只能把爱情作为故事的主干,但从作者的结构意识看,作者并不希望读者与姚宓和许彦成认同。姚家母女、许彦成、罗厚等人的存在,姚、许爱情的萌发与升华仅仅是作品情节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为余楠们提供了一个生存方式的参照系,他们与余楠们合起来才能构成作品的主体。因此,小说对姚、许的恋爱描写得非常节制,姚、许之间的交流与许、杜之间的龃龉所占篇幅几乎相等,在姚、许爱情从萌发到生长再到成熟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彼此间没有直接关联的情节,恋爱的情节并未与其他情节发生联系从而被极大地限制了它可能延伸的范围。故事的作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她向我们指点每一个人物的隐秘、隐私,随时钻进人物内心去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但是,在对主要人物这一层面的叙述中,作者曾有过几次缄默,例如,许、姚书房深谈一章。深谈之前许、姚在通信中对自己的感情进行了充满理性的审视,姚宓以极强的道德力量压抑了自己的爱以成全许、杜的现存婚姻。这次深谈是两人表白心迹后第一次见面,也是全书中两个主人公唯一的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然而这场谈话的详细内容读者却与突然闯去的杜丽琳一样一无所知。作者的另一次缄默是在详细地描述了丁宝桂、朱千里、杜丽琳、余楠等洗澡经过后,仅用几十个字将许彦成的洗澡经过一笔带过。作者的几次缄默使读者与姚、许之间产生了距离。于是,这部作品产生了“间离效果”,读者不愿与余楠们认同而又不能与姚宓们认同,其结果就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喜欢与讨厌的人物身上,从而避免了因为过份执著于姚、许的命运而忽略了其他人的命运。小说的结构特征使每一个情节都处于相对封闭的位置,通篇没有一个基础情节,这就使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不能不在激化之前得到解决。余楠和施妮娜乃至姜敏曾对姚宓搞过好几次阴谋,但无一例外地自讨没趣;姚、许的爱情纠葛本可为余施等人提供最好的把柄,但杜丽琳的性格特征又避免了这种冲突的可能性。这样,小说获得了平静的基调,作者的不平正隐藏在这平静之后,因此,冷嘲热讽才能转化为一种幽默。从结构上看,第一、二部中贯穿下来的情节线索在第三部戛然而止,所有可供发展的情节均在第二部末尾收束,这种结构上的脱节使前两部的内容具有了自足性。事实上第三部中的“洗澡”过程,正是一场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运动,它除掉使各种知识分子“洗伤了元气”之外,并没改变任何现实。整部小说借助于“采葑采菲”、“如匪浣衣”、“沧浪之水清兮”三个标题联成一条逻辑性很强的线索,即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借助三个标题,小说貌似脱节的情节找到了内在的统一性,深化了这个极为深刻的主题。
唐代自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至哀帝李柷天佑四年(907),历时29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繁荣首先同唐代的经济高涨和文化发达有密切的关系,其次,也是文学自身传统发展的结果。李唐王朝从建立到安史之乱爆发(755)前的130多年间,由于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强化集权、稳定社会、发展生产、调整地主阶级内部关系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贞观、开元年间,唐王朝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全面发展的极强大的封建帝国。科举取士制度的实行,儒、道、释各种思想的流传,与西域等的通商和文化、宗教交流,以及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和提倡,都为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社会的变化动乱使各种矛盾表面化、尖锐化,极大地刺激了文学的灵感,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唐代文学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文学,呈现出前代所不能比拟的百花齐放、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蔚为壮观的局面。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词和变文两种新的文学形式。
唐朝文学。推荐。爱诗词网。唐代自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至哀帝李柷天佑四年(907),历时29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繁荣首先同唐代的经济高涨和文化发达有密切的关系,其次,也是文学自身传统发展的结果。李唐王朝从建立到安史之乱爆发(755)前的130多年间,由于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强化集权、稳定社会、发展生产、调整地主阶级内部关系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贞观、开元年间,唐王朝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全面发展的极强大的封建帝国。科举取士制度的实行,儒、道、释各种思想的流传,与西域等的通商和文化、宗教交流,以及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和提倡,都为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社会的变化动乱使各种矛盾表面化、尖锐化,极大地刺激了文学的灵感,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代文学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文学,呈现出前代所不能比拟的百花齐放、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蔚为壮观的局面。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词和变文两种新的文学形式。唐代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据清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五代诗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多人。如果考虑到有许多诗作会在当时或流传过程中散佚,那么唐诗及其作者的数字当远不止此。由此可以看出,唐代不愧为中国古典诗歌空前繁荣兴盛的黄金时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唐代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诗人,也产生了王维、高适、岑参、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代表不同流派或风格的诗坛名家,其他有名篇传世的诗人可数以百计。唐代诗歌各种体式齐备。唐诗的内容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各阶级各阶层人们的思想面貌。许多诗篇揭露、批判、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无能、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等祸国殃民的罪行,表现了诗人们关心现实、匡时济世的政治理想和申张大义、忧国忧民的激越情怀:也有许多诗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唐帝国全盛时期兴旺发达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其他,诸如边塞风光、田园景色、游子思妇、宫怨离愁、客商羁旅、征聘酬答、寄情山水、托物言怀等内容的诗篇,无不具备而且各有传之不朽的名作。这说明,唐诗的发展与普及的程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618-713)是唐代诗歌兴盛的准备阶段。这个时期六朝文风仍有残留,以上官仪诗为代表的“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风行于世,崇尚辞藻、轻浮绮靡的“宫体诗”充斥诗坛。初唐四杰的出现是唐诗发展产生转机的重要文学现象,他们首先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其诗作在题材、感情和艺术上都有革新的趋势,为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七言歌行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接着,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主张“风雅”、“比兴”,批判六朝诗风,为唐诗开辟了一条健康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正确道路。盛唐(713-766)是唐代诗歌的兴盛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虽在初、盛、中、晚四期中为时最短,只有短短的50多年,而诗歌的发展却达到了高峰。涌现了代表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十几位杰出诗人,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手法体现了所谓“盛唐气象”,反映了唐帝国极盛时期的历史面貌和社会心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创作代表了盛唐诗歌的主流,作为先秦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传统的继承者,李白再一次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浪漫主义的高峰。李白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思想性格,奔放雄奇、驰骋想象的艺术风格,对唐代众多诗人的创作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杜甫作为盛唐最后一位伟大诗人,以清醒、客观的现实主义眼光,观察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兴衰动变,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和人民的遭遇,他的诗作素有“诗史”之称。杜甫关心时事、讽谕朝政的精神为中唐、晚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杜甫与李白一起代表了盛唐乃至整个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李、杜而外,盛唐最著名的诗人就是王、孟与高、岑。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作带来了盛唐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派尽管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的作品不多,且往往杂有消极因素,但他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表现技巧以及在格律创作上的成就,有利于唐诗的发展,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也有边塞诗传世。边塞诗人的作品多表现慷慨激昂、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或描写边地山川风物,或反映塞上军旅生活,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和不满现实的情绪,诗风雄浑豪放。中唐(766-835)是唐代诗歌数量、流派众多的时期,诗歌发展转向了现实主义为主流的道路。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宁,阶级矛盾尖锐,诗人们多自觉地面向现实从事创作活动。白居易、元稹等积极写作“唯歌生民病”的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形成了贯穿整个中唐并给晚唐诗歌以良好影响的新乐府运动,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也是中唐时期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多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社会政治的黑暗,追求奇险怪僻的艺术风格。富于独创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继承王维、孟浩然传统以山水诗著称的刘长卿、韦应物,以诗风清丽、语言明快为特色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善于写边塞诗的李益等,都以各自的诗作促进了唐诗的发展。晚唐(836-906)是唐诗现实主义传统继续发展的时期,同时在诗坛上出现了不同创作的倾向。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在中唐白居易等诗人的影响下,继续创作新乐府诗,反映了晚唐风雨飘摇的政治局势和人民的重重苦难,形成了晚唐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李商隐、杜牧代表了晚唐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在唐代诗歌已经极盛难继的情况下,以各自的苦心孤诣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含蓄、曲折的笔触反映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社会现实,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唐代的散文也有很大的发展。初唐受六朝文风的影响,文重骈俪,讲究辞采;盛唐后,已有萧颖士、李华、独孤及等人开始摈弃骈俪并写作古文了;中唐时,经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努力,唐代的文体革新取得成功,散文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统治地位。韩、柳提倡“文以载道”、“文从字顺”的古文,掀起了一次影响卓著的“古文运动”,在文体与语言方面都作了革新。韩、柳都写了许多散文名篇,他们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光辉而不朽的地位。唐代传奇的产生,大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小说,使小说从粗陈梗概、搜奇猎异而转入精细描绘、面向人生。传奇是唐人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首尾完整的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中唐时期产生的《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反映爱情婚姻问题的传奇,代表了唐传奇的最高成就。唐代文学还包括新产生的体裁:词和变文。词虽萌芽于南朝,却形成于唐代,敦煌曲子词说明词最早产生于民间;中唐时,已有一批文人,如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等依曲调填词;至唐末,词成了统治阶级娱宾遣兴的工具,风格趋于秾艳、华丽,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体现了这种风格;五代南唐词人李煜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段,对宋代词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唐代的变文是说唱体文学作品的一种,有宣传佛教教义的和讲唱人世故事的两大类,后者的内容更为丰富,较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变文是研究古代说唱文学和民间创作的重要资料,对后世的弹词、鼓词等说唱文学及杂剧、南戏等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游小孤山记。推荐。爱诗词网。陆游:游小孤山记陆游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桀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老杜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游小孤山记》也是《入蜀记》中的一则。小孤山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大江中,隔水与南岸的江西彭泽县相望。因状如女子发髻,所以俗名髻山。小孤山,又因音近而讹转为小姑山,并由此产生小姑嫁彭郎的传说。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余尝过小孤山,庙像乃一妇人,而敕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谬哉!”在讹传中衍化为神幻故事,所以苏轼有“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的诗句。陆游的这篇游小孤山记,看起来是按航程顺次记叙,但仔细揣摩之后,方知作者深得用笔比衬之妙。未写小孤山前,先以烽火矶相衬:“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在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时,还是先不具体写小孤山,而是概述长江中独峙的著名山峰:“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从更广阔的背景上为小孤山作远比和补衬。最后又以澎浪矶对比:“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层层烘衬,以宾拱主。作者描写小孤山之美,选用各个角度进行透视刻画,既有总体的印象:“峭拔秀丽”;也有较远距离的远眺:“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峰岩的颜色,突起的形貌,高峻接云的气势,在短短十字之中,勾画无余;有近看:“愈近愈秀”;还有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景观变化:“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绿装素裹,晴峰雨髻,姿颜色貌,秀丽动人,当然,更美的是小孤山傍晚的景色:“微雨”天气,“南望彭泽、都昌诣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江水浩茫,南岸远峰隐约连绵,烟雨迷濛,在一片渺阔的银灰色的背景上,偶尔有雪白的鸥鹭飞起隐没,使这一寥寂的境界引起轻微的动荡,显得别有韵味,而最后的“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猛健的鹘鸟扑击水禽,并迅疾地掠过江面飞向东南天空,作者的心绪也随之引向空渺的境界“陆游所创造的这一意象,空寞冷隽而又矫举不凡,尤其是“掠江东南去”,更寓含难以明言的深意。陆游在感叹小孤山上祠宇荒残时提出:“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这一看法极为精到。自然美景有其独立的美,但如能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建置楼台亭阁,便可以人工美丰富和扩大自然美。明人计成《园冶》中曾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人工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可以与自然山水所本有的空间,相互谐和地组合,“与江山相发挥”,表现出“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沉复《浮生六记》),江山的自然美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集中、变化、延伸和丰富。
陈述古祠钟。推荐。爱诗词网。宋·沈括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2,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3。述古乃绐之曰4: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5。使人迎置阁后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6,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7。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人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此亦古之法,出于小说。1陈述古:陈襄,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北宋官员,曾任枢密直学士,简称“密直”。祠:祭祀,供奉。2知:任职。建州:州名,治所在今福建建瓯。浦城:今福建浦城县。3的(di):确实。4绐(dai):欺骗。5至:极。6讫:完毕。7阴:暗地里。【析点】陈襄颇懂得一些犯罪心理学知识,抓住做贼心虚的特点,对真正的“为盗者”展开了一场攻心战。他在一群嫌疑犯面前声称某庙一钟能辨盗,又“使人迎置阁后”,毕恭毕敬地供奉起来,让犯人们在钟前赌咒发誓:“我若偷盗,手摸钟则有声,未偷盗,摸钟则无声。”他自己也“率同职”一本正经地“祷钟甚肃”。之后,以帷围之,让犯人逐个去摸,暗地里却使人以墨涂钟。由于辨盗前严肃、虔敬的氛围已被渲染得无以复加,真正的罪犯自然心虚胆寒,不敢摸钟,手上也就没有墨迹,落入了陈襄的圈套,好一个引君入彀!古灵先生也不愧是“古灵”先生。虽说此乃“古之法,出于小说”,但无独有偶,南宋刘宰智断窃钗案,明代施愚山神殿辨奸的故事用计都与此极相似,刘、施二人断案时,说不定还受了这则故事的启发呢。当然,摸钟辨盗已不适用于今,但陈襄断狱时抓住罪犯心理,巧施智谋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雅歌诗歌。推荐。爱诗词网。《基督教文学·《圣经》诗歌·《雅歌》》原文与赏析《旧约》所罗门之歌,是所有诗歌中最优美的诗歌。第一首歌【新娘】愿你用嘴唇亲吻我,你的爱情比美酒更香甜。你身上有芬芳的香气,你的名字悦耳动心。女孩子怎能不爱你?愿你把我带走,让我们远走高飞;作我的君王,领我进你的居室。让我们一起欢乐,开怀畅饮,沐浴在爱河之中。难怪女孩子都爱上了你?耶路撒冷的少女们哪,我虽然黝黑,却是秀美,像基达的帐棚,像所罗门宫中的帐幔。不要因我的肤色轻视我。是太阳把我晒黑了。我的兄弟们向我动怒,叫我在葡萄园工作,使我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园子。我的爱人,请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放羊?中午让羊群在那里休息?我何必在牧童们的羊群中,独自徘徊,寻找你呢?【伴唱】最美丽的女子啊,难道你不晓得那地方?跟着羊群的脚踪走,羊群吃草上牧场,牧场旁边有帐棚,里面住着牧羊人。【新郎】我的爱人哪,你吸引男孩子,好比法老战马中的牝马。你两鬓的头发多么秀美,像珠宝链子环绕着颈项。【伴唱】然而,我们还要为你制做金链子,为你配上银质的饰物。【新娘】我的君王倚靠在床上,我的香水发散出香气。我的爱人常靠着我的胸怀,他像一袋子没药那么馨香。我的爱人像一丛凤仙花,开放在隐基底的葡萄园中。【新郎】我的爱人,你多么美丽!你的眼睛闪耀着爱的光辉!【新娘】我最亲爱的,你多么英俊,多么可爱!让我们把青草当床榻,把香柏树当栋梁,松树当房顶。我是沙仑野地的玫瑰花,是山谷里的百合华。【新郎】我的爱人在女子中,犹如荆棘里的一朵百合花。【新娘】我的爱人在男子中,正像丛林里的一棵苹果树。我喜欢坐在它的树荫下,品尝它那甘甜的果实。他带我走进他的宴客室。在我头上飘扬起爱的旗帜。他用葡萄干来补养我,用苹果来恢复我的精神,因我已相思成病。他用左手托住我的头,用右手拥抱着我。耶路撒冷的少女们哪,请答应我!指着羚羊和母鹿发誓,你们绝不干扰我们的爱情。第二首歌【新娘】我听见了爱人的声音,他爬山越岭向我奔来。我的爱人像羚羊,像小鹿,他站在我的墙边,从窗口向里探视。他从窗棂往里面窥望,我的爱人向我倾诉衷肠。【新郎】起来吧,亲爱的!我的爱人,跟我一起走吧!你看,冬去春来,雨季已经过去,郊外的百合花也已盛开。鸟儿歌唱的时候到了,田野间已可听到斑鸠的叫声。无花果开始成熟了,葡萄树也已开花放香。起来吧,亲爱的,我的爱人,跟我一起走吧。你像一只鸽子,藏匿在岩石洞中,让我看看你的容貌,让我听听你的声音。因为你的容貌美丽,你的声音美妙。要抓住狐狸,那糟蹋葡萄园的小狐狸,因为葡萄树正在开花放香!【新娘】我的爱人属于我,我也属于他,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羊群。等清晨的凉风吹拂,黑夜逐渐消逝,我的爱人哪,回来吧,像一只羚羊,像比特山上的小鹿飞奔而来。我夜夜躺在床上,梦见我的爱人;我寻找他,却找不着,我走遍全城,到处徘徊,穿越大街小巷;我寻找我的爱人,找啊找,但却找不着。巡逻的守夜者遇见了我。我问他们:“你们遇见我的爱人了吗?”我一离开他们,就找到了他。我拉住他,不让他走,直到我领他走进我母亲的家,到我出生的那所房子。耶路撒冷的少女们哪,请答应我,指着羚羊和母鹿发誓,你们绝不干扰我们的爱情。第三首歌【伴唱】那从旷野上来,好像烟柱,用商人贩卖的乳香和没药,熏染了的,是什么呢?看哪,那是所罗门的车子,有六十名兵士护卫着,都是以色列最优秀的勇士。他们都擅长剑术,他们都能征惯战。个个手里拿着利剑,以防备夜间的袭击。所罗门王用黎巴嫩的木材,为自己制造车子,御车的柱子用银包裹,上面有金线的刺绣;坐垫用紫色料子制成,是耶路撒冷的少女们用爱编织。锡安的少女们哪,快来看所罗门王!他头上戴着的冠冕,是他成婚之日,他兴奋快乐的那一天,他母亲亲自替他戴上的。【新郎】我亲爱的,你多么美丽!你的眼睛在面纱后面闪耀着爱的光辉。你那飘动的秀发,宛如羊群奔下基列山岗。你那洁白的牙齿,宛如刚刚梳洗过的绵羊,成双成对地排列着,一颗都不少。你的嘴唇像一条深红色的丝带,你开口说话时秀美动人。你在面纱后面的双颊,恰似泛红的石榴。你的脖子像大卫之塔,光滑圆润。上面挂着一串项链,宛如成千只盾牌在闪烁。你的双乳像一对羚羊,像孪生的小鹿,在百合花丛中觅食青草。我要住在没药山,停在乳香岗上,等待清晨的凉风吹拂,黑夜逐渐消逝。我亲爱的,你多么艳丽!你多么完美!我的新娘,请跟我一起离开黎巴嫩山,跟我一起从黎巴嫩山下来。请从亚玛那山顶,从示尼珥山和黑门山,那狮子、豹子藏匿的地方下来。我的爱人,我的新娘,你眼睛的顾盼,你项链的摇动,已把我的神魂夺走了!我的爱人,我的新娘,你的爱情多么甜蜜,你的爱情比美酒香甜,你发散的香气胜过任何香料。亲爱的,你的嘴唇甘甜如蜜,你的舌头有蜜有奶。你衣裳的芬芳正像黎巴嫩的香气。我的爱人,我的新娘,你是一座幽闭的花园,墙垣围着,封锁着泉源。园中果木繁盛,有石榴的果园,佳美的果实,有凤仙花、哪达树,有番红花、菖蒲、肉桂,有各样乳香木、没药、沉香,和一切高贵的香料。你是园中的水泉,是滔滔不绝的流水,是从黎巴嫩山涌流下来的溪水。【新娘】北风啊,醒来吧!南风啊,吹向我的花园吧!使空气洋溢着芬芳。愿我的爱人进入他的园中,品尝园里最好的果子。【新郎】我亲爱的,我的新娘,我已进入我的园中,采摘没药和香料。我吃蜂房,又吃蜂蜜,我喝美酒,又喝乳汁。【伴唱】情人们哪,吃吧!喝吧!直到你们陶醉在爱情中!第四首歌【新娘】我虽入梦乡,心却清醒,我梦见爱人在门外敲门。【新郎】亲爱的,让我进来吧,我的爱人,我的鸽子。我的头上满是露水,我的头发已被夜雾湿透。【新娘】我已经脱了衣服,怎好起来再穿上呢?我已经洗了脚,怎好再弄脏呢?我的爱人从门缝伸进手来,他靠近了,我的心惊跳不已,我要开门让他进来。当我握着门柄时,我双手滴下没药汁。我为我的爱人开了门,不料他已经走了。我多么想听到他的声音!我寻找他,但却找不着;我呼叫他,但却听不见回音。巡逻的守夜者遇见了我,他们殴打我,把我打伤;守卫城墙的人扯下了我的披肩。耶路撒冷的少女们哪,请答应我!如果你们遇见我的爱人,一定告诉我,我已因相思而病倒。【伴唱】你这女了中最美的佳丽啊,你的爱人比别人出类拔萃吗?他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值得我们答允你的要求?【新娘】我的爱人英俊又健壮,是万人中的佼佼者。他的面色红润可爱;他的头发像波浪,乌黑锃亮赛乌鸦。他的眼睛像溪水旁的鸽子,用奶汁洗得明净,他的两颊可亲可爱,像种满了香草的花圃。他的嘴唇像百合花,散发着没药的香气。他的双手匀称有力,带着镶了宝石的手镯。他的躯干像光滑的象牙,镶嵌着蓝色的宝石。他的双腿像白玉柱子,安在炼净的金座上。他的仪表像雄伟的黎巴嫩山,又像高耸的香柏树。他的口香甜可吻,他整个人儿都使人迷醉。耶路撒冷的少女们哪,他就是我的爱人!我的伴侣!【伴唱】你这女子中最美的佳丽,你的爱人哪里去了?请告诉我们,他往哪条路去了,好让我们帮你寻找。【新娘】我的爱人到自己的园子去了,园中盛开着凤仙花。他在那里牧放羊群,又采摘百合花。我的爱人是我的,我是他的;他在百合花丛中牧放羊群。第五首歌【新郎】亲爱的,你像得撒那么美丽!像耶路撒冷那么动人!像林立的军旗那么耀眼!移开你的视线吧,别盯着我看;你的眼神使我慌乱。你的头发像一群山羊,从基列山冈跳跃而下。你的牙齿何等洁净,宛如刚刚梳洗过的绵羊,成双成对地排列着,一颗都不缺少。你在面纱后面的双颊泛红,像裂开两半的石榴。君王虽有六十王后、八十妃嫔,还有无数的宫女,但我只爱一人;她像鸽子一般美丽可爱。她是她母亲的独生女儿,是母亲钟爱的孩子。少女们见到她无不称赞,王后和妃嫔也都赞美她。【伴唱】那顾盼如晨曦的是谁呢?她明艳照人,像月亮一样秀丽!像太阳一样光明!像林立的军旗一样耀眼!【新郎】我到杏树园去,要欣赏山谷中幼树的嫩绿,看葡萄树发芽了没有,看石榴树开花了没有。我禁不住发抖,因为我心里渴望着爱情,有如赶车上阵的勇士期待着战斗。【伴唱】跳吧,舞吧,书拉密的少女啊,你舞蹈吧,好让我们欣赏你的芳姿。【新娘】当我在两旁的观望者中舞蹈时,你们为什么要望着我呢?【新郎】仪态万千的少女啊,你穿着凉鞋的脚多美丽!你大腿的曲线是艺术家的杰作!你的肚脐像一个圆圆的酒杯!里面盛满了芳香的美酒。你的腰肢宛如麦束,四周缠绕着朵朵百合花。你的双乳匀称得像一对孪生的小鹿,富于弹性,像一对羚羊。你的脖子像象牙的塔,你的眼睛像希实本城门边的水池。你的鼻子仿佛黎巴嫩塔那么可爱,朝着大马士革屹立。你的头挺立像迦密山。你的秀发像光泽的缎子,使君王因你而心荡神迷。你多么秀美,多么可爱!你的爱情多么令人陶醉!你的身材婷婷如棕树,你的双乳像成熟的葡萄。我要爬上棕树去摘果子。你的双乳真像成熟的葡萄,你的气息跟苹果一样芬芳,你的亲吻像上好的美酒。【新娘】让美酒流入我爱人口中,溢流于他的唇齿之间。我属于我的爱人,我爱人恋慕着我。亲爱的,来吧,我们到野外去,在郊野中住下。我们要一早起来,到葡萄园去,看看葡萄发芽了没有,石榴吐蕊了没有;在那里,我要把我的爱情献给你。各样美果都将堆在我们家的门口。亲爱的,无论新的旧的,我都为你珍藏着!但愿你是我的兄弟,也吃过我母亲的乳汁;这样,当我在街上遇到你,跟你接吻,谁也不会责怪。我要带你进我母亲的家,让你指点我怎样爱你。我要给你喝香料调制的酒,也给你喝石榴酿制的酒。你的左手托住我的头,你的右手拥抱着我。耶路撒冷的少女们哪,请答应我!你们绝不要干扰我们的爱情。第六首歌【伴唱】那跟她的爱人手牵着手,从旷野上来的人是谁呢?【新郎】在苹果树下,我叫醒了你。在那里,你母亲为你忍受产痛;在那里,你母亲生下了你。【新娘】愿你的心只向我敞开,愿你的手臂只拥抱我。爱情如死亡一样坚强,热恋如阴间一样牢固。它爆发出的火焰,就是上帝的烈焰。众水不能熄灭爱情,洪流也无法把它淹没。若有人想用财富换取爱情,他必定要遭受鄙视。【新郎】我家有一个小妹,她的双乳尚未丰满。年轻人前来求爱,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她是一面墙,我们要在上面建造银塔;如果她是一扇门,我们要用香柏木板围护她。【新娘】我是一面墙,我的双乳是墙上的塔。我的爱人知道,我从他得到了安宁与满足。【新郎】所罗门在巴力哈们有一个葡萄园,他们把这园子租给耕种的人,每人要缴纳一千银子。一千银子归所罗门,两百银子归耕种的人;但我拥有我自己的葡萄园!亲爱的,让我从园中所见你的声音;我的同伴都在等着听你说话。【新娘】亲爱的,快来吧,像一只羚羊,像一只小鹿,悠游在芳草山上。《雅歌》又名《所罗门的雅歌》或《歌中之歌》,是希伯来文学中一篇迷人的爱情诗。载于《圣经·旧约》,分为8章。诗篇以2000多年前希伯来人的婚恋生活为背景,在浓郁的抒情气息中,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初春的一天,所罗门王到黎巴嫩山的离宫附近行猎取乐,途中偶遇一健美的书拉密牧羊女,便一见钟情,设法把她带到宫中。在宫中,宫女们组成的歌队首先歌唱,试图激起牧羊女对国王的钦敬和爱慕;接着,所罗门王亲自求爱:我的爱人啊,你两鬓的头发多么秀美,像珠宝链子环绕着颈项。我的爱人,你多么美丽!你的眼睛闪耀着爱的光辉!但牧羊女并不为荣华尊贵的君王所动心,因她早已爱上了山林中一个英俊可爱的牧羊小伙子:我的爱人在男子中,正像丛林里的一棵苹果树。我喜欢坐在它的树荫下,品尝它那甘甜的果实。她深情地回想起自己与牧羊人相亲相爱的往事:当“我因为相思成病”时,他“他用葡萄干来补养我,用苹果恢复我的精神……你的左手托住我的头来,你的右手拥抱着我”。这种山间林中的纯洁爱情何等珍贵,为君王的恩宠所无法取代。所罗门王当然不肯就此甘休。宫女们极力夸赞王家婚娶行列的豪华,以期打动书拉密牧羊女的心;继之国王再次求爱:你的双唇像一条深红色的丝带,你开口说话时秀美动人。你在面纱后面的双颊,恰似泛红的石榴。我亲爱的,你多么艳丽!你多么完美!牧羊女却依然想着自己的心上人:我的爱人又英俊又健壮,是万人中的佼佼者。并再次拒绝国王的求爱:我的爱人是我的,我是他的;他在百合花丛中牧放羊群。这使宫中有王后六十、妃嫔八十,还有宫女无数的所罗门王第一次嗅到旷野百合的芳香,他惊奇地发现,书拉密牧羊女远远胜过自己的成群后妃,“但我只爱一人;她像鸽子一般美丽可爱”。国王禁不住第三次求爱:仪态万千的少女啊,你穿着凉鞋的脚多美丽!你大腿的曲线是艺术家的杰作!你多么秀美,多么可爱!你的爱情多么令人陶醉!然而,不论所罗门王如何百般献媚并诱以富贵荣华,牧羊女依旧毫不动摇,一心想着乡间的情人:我属于我的爱人;我的爱人恋慕着我。最后,所罗门王终于被她的一片真情所感动,为了成全这个“完人”,便屈尊放她回家与心爱的牧羊人团聚。在欢快的抒情气氛中,全篇以牧羊女呼唤牧羊情郎登山嬉乐告终:亲爱的,快来吧。像一只羚羊,像一只小鹿,悠游在芳草山上。赞美充满田园气息的纯洁爱情,鄙夷以权势、财富为基础的婚姻方式,是《雅歌》的突出主题。书拉密牧羊女像一朵野林中的花朵,鲜艳、俊俏、明丽。她始终追求自然形成的专注、坚贞的爱情,纵有君王之势、倾国之富也不为之动心。当宫女们一再以荣华富贵相引诱时,她每每回答:“耶路撒冷的少女们哪,请答应我!请指着羚羊和母鹿发誓,你们绝不干扰我的爱情。”所罗门王五次三番向她求爱讨好,她坚决拒绝,因为她深知,自己的爱情与幸福在散发着泥土香气的旷野,在鸟语花香的丛林,而不在表面金碧辉煌、实则阴暗冰冷的高墙深院。诗篇在临近结尾处对真挚爱情的礼赞达到了顶点:爱情如死亡一样坚强,热恋如阴间一样牢固。它爆发出的火焰,就是上帝的烈焰。众水不能熄灭爱情,洪流也不能把它淹没。若有人想用财富换取爱情,他必定要遭受鄙视。将超然于物质财富之上的爱情比作“上帝的烈焰”,将其置于如此崇高的地位,在一个宗教观念十分浓重的民族中,是极为罕见的。《雅歌》又名“歌中之歌”——所有诗歌中之最佳者——实在当之无愧。如此一首感情炽烈、通篇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的世俗爱情诗,怎能被编入《圣经》呢?原来,当年编书的犹太教祭司犯了两个判断错误:其一,因卷首有“所罗门的雅歌”字样,他们便断定《雅歌》乃出于名王所罗门之手笔;既是如此,自然就不能删去。其二,他们认定,诗歌对世俗爱情的描写只是为了更生动地象征神人之爱:上帝对以色列人的爱和以色列人对上帝的回爱。——这是多么荒唐、又是多么难得的误解!学者们的大量研究表明,从文字特征来看,《雅歌》写作于公元前2世纪,不会是近千年前所罗门的作品;它成书之前很可能已在民间长期传唱,最初只是一段有关所罗门王情爱生活的传闻;民间诗人在歌中寄寓的是劳动人民的爱情理想,丝毫没有暗示神人恋爱的影子。然而,正是这一误解,使《雅歌》叩开犹太教圣典的大门,得以完美无缺地流传下来。《雅歌》深得历代人民的喜爱,不仅因其抒发了劳动人民高尚、纯真、质朴、热烈的爱情,还因为它自始至终充满美妙生动的描写——写景,它意趣盎然,令人心醉;写人,它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比如诗人笔下的明媚春光:你看,冬去春来,雨季已经过去,郊外的百合花也已盛开。鸟儿歌唱的时候到了,田间已可听到斑鸠的叫声。无花果开始成熟了,葡萄树也已开花放香。再如宫女们对书拉密女的赞美:那顾盼如晨曦的是谁呢?她明艳照人,像月亮一样清秀!像太阳一样光明!像林立的军旗一样耀眼!又如书拉密牧羊女对牧羊情郎的夸赞:他的双手匀称有力,带着镶了宝石的手镯。他的躯干像光滑的象牙,镶嵌着蓝色的宝石。他的双腿像白玉柱子,安在炼净的金座上;他的仪表像雄伟的黎巴嫩山,又像高耸的香柏树。到处有精彩的譬喻、美丽的想象和绝妙的夸张,字里行间流溢着早期民间创作清新、明朗、优美、健康的艺术情致,珠联璧合,妙趣横生。两千年来,《雅歌》引起无数学者、艺术家历久不衰的浓厚兴趣。学者们就其产生年代、作者身份、创作目的、思想意义、文体类型和艺术技巧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仅文体类型一项,就提出“恋歌集”说(以18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赫尔德为代表)、“戏曲”说(以3世纪基督教教父奥利金为代表)和“抒情牧歌”说(以20世纪美国学者摩尔登为代表)等不同见解。艺术家们则以《雅歌》为素材,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诗歌、图画、乐曲和舞蹈,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大量瑰宝。作为古典情歌的卓越篇章,《雅歌》的艺术魅力永存天地。
《秋夜·巴金》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秋夜 巴金。推荐。爱诗词网。《秋夜·巴金》全文与读后感赏析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简单的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灵,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如注,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青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青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青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忘记我。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1956年9月鲁迅虽已逝去多年,但他那顽强的战斗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代作家。巴金的《秋夜》就是一篇缅怀鲁迅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奋斗的回忆式散文。《秋夜》写于1956年9月,那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是正值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二是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正如火如荼,但是面临的困难也很多;三是当时文学界出现了“文艺干预生活”的讨论,作家们批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官僚主义、“文学创作落后于现实”等,巴金此时也发表了有见地的文章并受到批评,感到了压力,《秋夜》一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严格地说,《秋夜》是一篇思想深邃、形式特别的散文。从思想意义来看,文章主要写作者在梦中与鲁迅先生会面并得到先生的教诲,坚定了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信心的过程。为了表现这一思想,作者创造了一种虚拟的虚实环境,通过暗示、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凸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虚拟之中表现作者追求真理,不惧困难的人格精神。文章抒情层次是这样的:在天空黑暗、大雨“荷荷”地下着的时候,作者在梦境中翻看着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再次被其中的《秋夜》等篇什所感动。此时,时令正值秋季。在虚拟的现实中,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显现出来:“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此时此景,作者又一次与先生会面,感到了温暖,受到了鼓舞。先生在作者面前走过,眼里发出慈祥的光,作者向先生请求:“不要离开我们!”先生说道:“我决不离开你们!”一席话打动了作者。这时,雨停了,夜很静,甚至先生的心跳也似乎听得清楚。作者的耳旁响起了先生的忠告:“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鲁迅先生给作者以极大的关怀,鼓舞着处于困惑之中的巴金。早在1936年的上海,巴金就是鲁迅的挚友,多次聆听过先生的教诲。鲁迅曾说过:“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可见,鲁迅对巴金是十分了解的。而今,在碰到困难,需要鼓励的时候,巴金再一次想到了鲁迅,希望聆听先生的教诲。在受到先生的启发后,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鲁迅的精神如同一轮红日,唤醒了作者的梦,指明了作者前进的路。可以说,巴金的《秋夜》是对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又一次言说,也是巴金在新时代内心世界的真实敞露。细读《秋夜》,人们会发现,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是独具一格的。在风格上,巴金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写,“虚”写的是梦中的情景,即鲁迅先生的出现,对作者的谆谆教诲和刚正不阿的精神体现。这其中,对鲁迅的音容笑貌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暗示出作者将以先生为榜样,做真理的追求者;在景物的描写中,黑暗的天空、狂风暴雨象征着现实中的艰难险阻,需要作者勇敢面对;而挂在天空中的“火球”则象征着伟大的鲁迅精神,前进的动力。“实”是指作者的现实环境、内心困惑和对先生的怀念之情。虚实相间,使文章呈现出现实与梦境若聚若离,极尽混沌朦胧之美。在结构上,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窗外的环境,带出“我”情思,叙述鲁迅先生对“我”的关怀,最后,写梦醒后的“我”,以及“我”对先生的思念。这样,作品结构严谨,叙述层次清晰。此外,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上也很突出。作品中为了表现鲁迅精神对自己的感召,作者采用了许多排比句来叙述,如“难道……”等句式,突出人物的形象,又深化作品的思想,避免冗长的交代,使文章形式活泼、简炼。
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明清文学则是它的继续和完成。这时期文学总的特点是:传统的诗词古文等旧体文学的衰微,新兴的戏曲文学的蓬勃发展。“元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元朝是蒙古族统治阶级在我国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开始,到公元1368年元朝政权在农民大起义中覆亡为止,总共不过九十余年的时间。这期间除了尖锐的阶级矛盾之外,还存在着剧烈的民族矛盾,正是这两种矛盾交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元代社会成为阶级统治与民族迫害的牢狱。元朝统治者实行高压的奴化政策,把统治的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这四种人在政治地位、法律待遇、经济负担等各方面都不平等。元代官吏的贪残腐败也是惊人的。大德七年(1303)一次便发现赃官一万八千余人,冤狱五千余件。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以及高利贷的重利盘剥,更使得劳动人民濒于生活的绝境。在阶级、民族的双重压迫之下,劳动人民只有奋起反抗,自元初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就持续不断,直至元末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红巾军起义。激烈、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给元代文学以深刻的影响,许多进步作家都在他们的作品里表现了反封建暴政和反民族压迫的思想。此外,由于元代长期停止科举,阻塞了知识分子仕进的出路,使他们的社会地位急遽下降,甚至有所谓“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多数人沉沦下层,生活穷困,对蒙古统治者怀有不满,只有少数人追随统治者,高官厚禄。知识分子的这种分化对元代的文学创作也起了直接的影响。元代的经济状况,也呈现着特殊的形态。蒙古帝国灭金时,由于落后的游牧经济的影响和战争的摧残,农业受到很大破坏,但在中原与江南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的影响下,自忽必烈时就开始重视农业,提倡垦殖,保护农耕,农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边疆内地生产经验的交流与统治者的重视,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元代领土辽阔,地跨欧亚。欧亚交通的畅开,海运漕运的沟通,纸币交钞的发行,更使得城市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市民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蒙古族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治,也接受了儒家思想,提倡程朱理学,並大力提倡宗教,利用宗教来麻痹各族人民的思想。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宋末元初也出现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如邓牧,马端临等。他们的民主思想也给予元代作家以深刻的影响。在新的政治局势下,在城市经济高度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旧的精神意识、习惯信仰开始动摇,于是文学得到新发展的转机与自由,从旧的思想与束缚中解放出来,被前人鄙视的市民文学蓬勃兴起,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大放异彩。这种新兴的文学,就是“元曲”。
元代文学。推荐。爱诗词网。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明清文学则是它的继续和完成。这时期文学总的特点是:传统的诗词古文等旧体文学的衰微,新兴的戏曲文学的蓬勃发展。“元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元朝是蒙古族统治阶级在我国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开始,到公元1368年元朝政权在农民大起义中覆亡为止,总共不过九十余年的时间。这期间除了尖锐的阶级矛盾之外,还存在着剧烈的民族矛盾,正是这两种矛盾交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元代社会成为阶级统治与民族迫害的牢狱。元朝统治者实行高压的奴化政策,把统治的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这四种人在政治地位、法律待遇、经济负担等各方面都不平等。元代官吏的贪残腐败也是惊人的。大德七年(1303)一次便发现赃官一万八千余人,冤狱五千余件。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以及高利贷的重利盘剥,更使得劳动人民濒于生活的绝境。在阶级、民族的双重压迫之下,劳动人民只有奋起反抗,自元初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就持续不断,直至元末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红巾军起义。激烈、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给元代文学以深刻的影响,许多进步作家都在他们的作品里表现了反封建暴政和反民族压迫的思想。此外,由于元代长期停止科举,阻塞了知识分子仕进的出路,使他们的社会地位急遽下降,甚至有所谓“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多数人沉沦下层,生活穷困,对蒙古统治者怀有不满,只有少数人追随统治者,高官厚禄。知识分子的这种分化对元代的文学创作也起了直接的影响。元代的经济状况,也呈现着特殊的形态。蒙古帝国灭金时,由于落后的游牧经济的影响和战争的摧残,农业受到很大破坏,但在中原与江南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的影响下,自忽必烈时就开始重视农业,提倡垦殖,保护农耕,农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边疆内地生产经验的交流与统治者的重视,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元代领土辽阔,地跨欧亚。欧亚交通的畅开,海运漕运的沟通,纸币交钞的发行,更使得城市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市民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蒙古族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治,也接受了儒家思想,提倡程朱理学,並大力提倡宗教,利用宗教来麻痹各族人民的思想。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宋末元初也出现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如邓牧,马端临等。他们的民主思想也给予元代作家以深刻的影响。在新的政治局势下,在城市经济高度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旧的精神意识、习惯信仰开始动摇,于是文学得到新发展的转机与自由,从旧的思想与束缚中解放出来,被前人鄙视的市民文学蓬勃兴起,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大放异彩。这种新兴的文学,就是“元曲”。“元曲”是从曲辞的角度说的,它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杂剧的产生,标志着我国的古代戏曲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出现使戏剧文学产生了质的飞跃。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大体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断。前期是杂剧创作的兴盛时期,群星灿烂,名著如林,产生了伟大的杂剧作家关汉卿。他的《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广泛、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和反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同时的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纪君祥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元代中叶以后,虽然也产生了象郑光祖那样著名的剧作家,总的说来杂剧的创作已日趋衰落。这不仅因为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南移,以北方语言和乐曲演出的戏曲,难以适应南方观众的要求,所谓“北曲不谐南耳”(王世贞《艺苑卮言》),同时由于儒者的社会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仁宗延祐二年(1315),元朝统治者又重开科场,又给了知识分子以仕进的希望,因而致力于杂剧创作的文人大为减少。再则是杂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束缚过严的声律和体制,也限制了它本身的发展。散曲是对戏曲而言的,是一种不具备表演内容的歌曲。对诗词而言,它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流行的一种新诗体。散曲分小令与套曲两种。小令与词调近似,而套曲又和剧曲的组织相同。元代散曲的发展和杂剧一样,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因离民间创作阶段未远,风格较为质朴自然,语言通俗生动,表现方式也自由活泼。能代表这时期成就的不是卢挚、杨果那样的显宦,而是兼擅散曲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人。他们的作品具有较深刻的内容和朴素豪放的风格。缺点是往往带有士大夫的消极情调和小市民的庸俗作风。后期的散曲创作讲究声律,追求工巧,日趋典雅,失却了散曲淳朴浑厚、通俗自然的风格,消极思想也表现得更加显著了。代表作家有乔吉、张可久等。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思想境界较高的作品。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元末,随着杂剧的衰微,宋南渡以后在温州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戏开始重新兴盛起来,产生了高明等优秀作家和《琵琶记》、《拜月亭记》等影响深远的作品,为明清传奇的艺术形式奠定了基础。元代的诗文作家和杂剧作家相比,在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上都有所不同,因而作品的面貌迥异。他们多数脱离现实,地位较高,写作的题材偏重于生活琐事,酬世赠答。主题则多为官场得失、人世悲欢的慨叹,消极避世,意义不大。在创作上也是“规唐抚宋”,模拟前人,因而成就不高。元初的作家以刘因的成绩为最突出。延祐以后,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号称四大家,然而作品的内容则较为单薄空泛。元末则王冕、蒙族诗人萨都刺的成就较高。总的说来,元代诗文作家的成就远不能和当时的戏曲作家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