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推荐。爱诗词网。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即他晚年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之时。古代有九月九登高的习俗,此诗即诗人登高有感而作。诗的开首四句,是对登高所见秋景的描绘。夔州本多高山,又值秋月登高,自然有“风急天高”之感。渚,是水中小洲,因夔州四周多水,所以登高后见到沙渚,也是很自然的。秋水澄清,故能显出“渚清”和“沙白”。夔州地靠巫峡,巫峡多猿,其鸣甚哀,因此,能在阵阵秋风中闻到猿的衰鸣。而江上多鸟,鸟因风急而打旋。首联就这样真实地写出了夔州山和水的具体的秋天景象。颔联二句和首联相对,仍然写山和水的秋景,但和首联不同,它从大处落笔,写得更加传神。因为风急,故叶落萧萧,江流滚滚。读到“落木萧萧下”,自然会想起《楚辞》“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的诗句,《山鬼》中又有“风飒飒兮木萧萧”,杜甫融合二者,创造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使形象更加具体可感。总之,这四句诗,一粗一细,一虚一实,写尽了登高所见秋景,为以下的悲秋作了铺垫。诗从颈联始转入集中抒情。颈联写得非常凝炼。“万里”,是说离家有万里之遥;“作客”,指客居夔州;“百年”犹言一生。又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构成了悲秋的最重要部分。这短短十四字中便含有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作此诗时杜甫年五十六),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真是包括了无限的感慨!我们非常佩服诗人高度的概括能力。诗的尾联,继续写悲秋,只不过内容更加侧重在眼前。“繁霜鬓”,是说白发日多,因为“艰难苦恨”,自然地白发日多了。“潦倒”是衰颓的意思,因为多病故“潦倒”。特别是时下,诗人因患肺病又戒了酒,连借酒消愁排遣苦闷都不能做到,岂不更可愁可恨!杜甫的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的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生艰难追求而不遇的感喟。虽然仍是一首悲歌,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味哀伤,而蕴含着悲壮的感情,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在艺术上,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后四句即景抒怀。语言精炼,对仗自然,不仅句句对,而且末两句使用了当句对法,“艰难”对“苦恨”,“潦倒”对“新停”。难怪胡应麟评《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鸦有反哺之义。推荐。爱诗词网。【原文】羊有跪乳①之恩,鸦有反哺②之义。【出处】《增广贤文》。【注释】①跪乳:跪下吮乳。②反哺:反过来哺养。【译文】小羊羔跪下吮乳,以表达对老羊的哺乳之恩;小乌鸦成年后反过来哺养老乌鸦,以报答养育之情。【赏析与启迪】羊跪乳,鸦反哺,连动物都知道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人又怎么能忘恩负义,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从小到大,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真挚和无私的情感,值得每个做儿女的感恩一生,回报一生。青少年平时应该多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血缘之情,多想想父母养家糊口的不易,多想想父母对你的殷殷期望……怎样回报亲人们的恩情?努力工作,勤恳付出,关爱家人,努力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争取学有所成,在未来的生活中尽到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最切切实实的回报。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四海①之内皆兄弟也。【出处】《论语·颜渊》,相传作者孔子,名丘,春秋时期教育家、思想家。《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注释】①四海:即东海、西海、南海、北海。这里的“海”,其本义是指辽阔无边的未知地方,并不仅仅是指“海洋”,实际上是指包括中国以外的地方。【译文】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啊!【赏析与启迪】这句话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涵盖性和人文精神。在孔子看来,人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应该把他人当做自己的同类,给予同情和关心。因此,他的仁爱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可以说是全人类。从大处讲,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因为网络的普及,真正让天涯之人若比邻。从小处讲,校园里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但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能有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能拉帮结伙,恃强凌弱,欺侮他人。大家既然都是来读书求知的,就应该互相帮助,友善相处。
民无信不立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民无信不立【题解】本则选自《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1),足兵(2),民信之矣(3)。”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4),于斯三者何先(5)?”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6)。”【注释】(1)足食:使粮食丰足。(2)足兵:使军备丰足。(3)民信之:老百姓信任执政者。(4)去:去掉,削减。(5)斯:这。何先:先(去掉)哪一项。(6)民无信不立:如果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导读】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起码应当具备三个条件:食、兵、信。而这三者中,信重于兵,甚至重于食。在孔子看来,如果失去了信用,人就不能成其为人,因此信重于生命。的确,历史证明:不守信用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不守信用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守信用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不守信用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思考】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齐家之要、成业之根、治国之基。信的基本内涵是真诚、守诺、践约。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心不古的诚信危机已经危及国家、民族、社会,乃至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和生命线。为什么厚实的文化积淀没能救赎国人的灵魂呢?请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救赎自己?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推荐。爱诗词网。【名句】老当①益壮②,宁③移白首④之心?穷且益坚⑤,不坠⑥青云之志⑦。【注释】①当:应当。②益壮:更加强壮。③宁:岂,难道。④白首:指老年。⑤益坚:更加坚定。⑥坠:失去,丧失。⑦青云之志:凌云壮志。【释义】年老时当更加强壮,晚年岂能改变拼搏之心?穷困时将更加坚定,不可失去凌云之志。【点评】人无论在穷困时还是在老年时都不要失去雄心壮志。参考文献王勃《滕王阁序》
桂枝香王安石。推荐。爱诗词网。诗词鉴赏《桂枝香①·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③,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④。①桂枝香,词牌名。 ②门外楼头,用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二句的亡国悲恨诗意。 ③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合称六朝。 ④后庭遗曲,陈后主游宴后庭,其曲有《玉树后庭花》,见《南史·张贵妃传》。这首词语言苍劲,意境开阔,风格旷远清新,雄健壮美。上阕写景,勾勒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下阕怀古,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结句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上片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不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具体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远去的征帆像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下片前三句所念者,是以往于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寒烟芳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醉生梦死,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此词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用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王安石,世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风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代表词作:《千秋岁引·别馆寒砧》《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桂枝香·金陵怀古》等。●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双片一百零一字,前后片各五仄韵。宜用入声韵。前后片第二句第一字是领格字,宜用去声。前后片第四、五句,可看作一个十字句,用上六下四或上四下六均可。词的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立意高远,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首诗。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寄寓自己深沉的感慨,同时揭露了晚唐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由东晋到宋、齐、梁、陈等王朝,都相继建都金陵,秦淮河就成为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的所谓“金粉”之地。唐王朝建立后,虽然京城在长安,但秦淮河的情况仍然如昔。诗人夜泊秦淮,目睹红灯绿酒,耳闻笙歌艳曲,触景而生情,写了这首千年传诵的名篇。全诗构思颇具匠心,言近旨远,含蓄深沉,是杜牧七绝中的优秀篇章。商女即歌女,古诗文中常以这一意象典故隐喻当权者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地生活。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推荐。爱诗词网。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拼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对偶成语介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拼音:chényúluòyàn;bìyuèxiūhuā【上】使游鱼见之沉入水底,飞鸟见之飞落平地,不敢与之媲美。形容女子容貌极为美丽。◆也作“落雁沉鱼”。《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下】使月亮见之隐藏起来,花儿见之深感羞惭,无不自叹不如。形容女子容貌极为美丽。◆也作“羞花闭月”。【综】赞赏女子容貌极为美丽。【例】①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临命以前曾写出班香宋艳的奇文,曾留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倩影。”②中国历史上的西施、王昭君、赵飞燕、杨玉环,个个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被称为古代的四大美女。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出自哪里,《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什么意思,《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原文出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赏析。
宫女如花满春殿。推荐。爱诗词网。《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出自哪里,《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什么意思,《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原文出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赏析。【出处】唐·李白《越中览古》【鉴赏】当年越王灭吴胜利归来,宫女个个貌美如花,把宫殿点缀得春色无边;如今那些宫女全都不在了,只有鹧鸪鸟在那儿来回飞舞。这是一首怀古诗,忆昔思今,感叹人世兴衰无常,无从捉摸。【原诗】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推荐。爱诗词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出处】宋·张俞《蚕妇》【译注】那些遍身上下都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罗绮(qǐ):绫罗绸缎。【用法例释】一、用以揭示劳而不获,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例]“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北宋诗人张俞写的诗句,揭露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而如今的养蚕人又是怎么样呢?(罗建国《“遍身罗绮者”》)二、用以说明某物的享用者不是为该物付出劳动的人。[例]家里的众生都是她养的,但节日里杀鸡宰鸭,她无论如何不肯动箸,只有鸡鸭被粗水淹死了,她舍不得埋掉又怕孩子们吃了不好,这才躲着独自享用。后来当我读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时,不禁掩面大哭。(陈章汉《拐杖》)
张飞审瓜。推荐。爱诗词网。张飞审瓜张飞是三国时期蜀国皇帝刘备的结拜兄弟,排行老三,人称“三爷”。他为人忠心耿直,疾恶如仇,但性格过于粗犷,做事不够细心,被人们称为猛张飞。为了让他改掉粗心的坏毛病,军师诸葛亮决定派他到一个县城去当三个月的县令,并告诉张飞要好好地做父母官,不能有错案或是冤案产生,否则就不再派他去前方作战了。张飞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就和军师立下了军令状,然后骑着马,带着几名侍卫去上任了。当时正是夏天最炎热的时候,张飞带着自己的手下骑着马向县城方向赶路,走到离城不到三四里地的时候,突然听见路边西瓜地里传来一阵吵闹声,还有小孩的哭声。张飞觉得很奇怪,这大热的天怎么会有小孩子在这里哭呢?而且听声音似乎是一个婴儿。张飞勒住马,命令跟随的侍从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儿,侍卫跑来报告说:“三爷,前面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正和几个男子争执。似乎是说那女的偷了西瓜,主人家找她算账,而那女的却声称是那个主人调戏她,诬陷她偷瓜,现在正在那里吵得厉害呢。”张飞觉得很奇怪,决定亲自上前去看看。于是张飞下了马,走到瓜田里去,只见一个年轻的女子手里抱着一个婴儿,胳膊上挽着一个包袱,正被几个男子围着不让走。在离这群人大约两米远的地方有一棵大树,树荫下站着一个富家子模样的年轻男子。张飞走到这群人面前,大声地说:“你们这是干什么?怎么能几个大男人围着一个女子吵闹?真不像话,还不快闪开!”那几个围着女子的男人见有人前来打岔,就冲着张飞嚷道:“你是干什么的?滚远一点,没看见赵公子在办案子吗?”张飞一听,哈哈大笑道:“真是好笑,从来只听说是官府办案子,今天还是第一次听见什么公子办案子,真是笑死人了!”这时,那富家子走了过来,上下打量了张飞几眼,见张飞黑黑的一张脸,军人打扮,以为是路过的军人,就对张飞说道:“你走你的道,我办我的事,咱们井水不犯河水,这女子偷了我家的西瓜,我正在审她呢。”那女子听到这里,高声说:“胡说,明明是你想调戏良家妇女,见我不愿意,就诬陷我偷了你的西瓜,你才是该被送衙门受审呢。”一句话提醒了张飞,他心想:“对呀,我是这个县城的县官呀,这个案子应该交给我来审。太好了,刚上任就遇到一个偷瓜案,如果我办好了,军师一定会夸奖我,说不定,不用等到三个月,我就又能上前线打仗了!哈,太好了。”想到这里,张飞一阵开心,立刻对这一群人说道:“我不管你们谁对谁错,全都跟我到县衙门去受审,县太爷自然会给你们主持公道的,走吧,都到县衙门去。”那位赵公子看着张飞说:“你是谁呀,就让我们跟你走?你有那么大的面子吗?”这时,张飞的侍卫冲着他们大声说道:“放肆,这位是新上任的县太爷,是皇上的三弟,张飞张三爷,还不快跟我们去县衙门,难道要我们动手请你们吗?”那赵公子一听,吓了一跳,原来是张飞来了,不过他心里也暗暗高兴,人们都说张飞是个大老粗,肯定不会审案子,看样子今天这场官司自己赢定了。于是他赶紧对张飞说:“对不起,不知道是张三爷,我们立刻跟您去县衙门,立刻就去。”然后赵公子使了一个眼色,让手下将瓜田里的三个西瓜抱上,跟着张飞一起去了县衙门。到了县衙门,张飞开始审案子了,他先问那个女子说:“你先说说事情的经过。”那名女子跪在地上说:“县太爷,今天我准备回娘家去看看母亲。走到那个瓜田的时候,因为天气太热,孩子受不了,哭了起来,我就走到瓜田里的那棵大树下去休息,可谁知道遇到这个赵公子也来瓜田。他见我单身一个人带着一个小孩,就不怀好意地想欺侮我,被我骂了一顿,他就说我偷西瓜,让人将我拦住不许走。幸好大人来了,我才没有被他欺侮,求大人替我主持公道。”张飞听了点点头,又对赵公子说:“那你再说说情况是怎么样的。”那赵公子说:“大人,今天我带着仆人来看我的瓜,正好看见这个女子将三个西瓜摘下来准备偷走,我就叫人将她拦了下来问话,她却说是我欺侮她,请大人明察。”张飞听了两人的话,觉得都有道理,这可难办了,今天这个案子可不能办砸了,一定要好好想想。张飞望着那个女子又看看堆在地上的西瓜,突然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他看着女子说:“你这个女子太不像话了,回娘家就回娘家,为什么去偷别人的西瓜呢?这样吧,既然你偷了赵公子的西瓜,就判你跟赵公子回家去当佣人作为惩罚。好了,就这么判了。”这番话一说,高兴的是赵公子,生气的是女子,莫明其妙的是侍卫。赵公子高兴得就要将那女子带回家去,却听张飞又将他叫住了:“赵公子等一下,把地上的西瓜一起抱走吧,这可是罪证呀。”赵公子连忙过来抱西瓜,可三个西瓜怎么也抱不了,最多只能抱两个,他想叫手下的人来帮忙,却被张飞制止了,就要他一人来抱。他抱了半天也抱不起来,这时大家似乎明白了张飞的用意,都站在那里笑嘻嘻地看着赵公子表演。赵公子很狼狈地抱了半天,还是没有办法将三个西瓜一起抱起来,这时,张飞才大喝了一声:“你这个可恶的家伙,你空着两手还抱不了三个西瓜,那个女子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孩,怎么可能偷你三个西瓜?明明是你诬陷好人!来人,将他拖下去重打四十大板,罚银一百两,送给这位女子作为赔偿。”大家听了这个判决,纷纷鼓起掌来,张飞上任的第一案就这么顺利地结案了。在听到张飞审西瓜的报告后,军师诸葛亮非常高兴,认为这个猛张飞已经开始学会观察事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三个月任期满后,张飞再次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战场,并学会了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再不是以前那个只知道使蛮力的粗人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出自哪里,《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什么意思,《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原文出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赏析。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推荐。爱诗词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出自哪里,《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什么意思,《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原文出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赏析。【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鉴赏】即使从无数的美女群中走过,我也懒得再回头看一眼;也许一半的原因是为了养心修道,但另一半的原因却是为了你!取次:是指出入、经过。花丛:在此处是指美女群。这是描写一个痴心男子对旧日情人的眷恋。铭心刻骨的旧情,永难忘怀,再也不可能爱上别的女子,再也不会产生新的恋情。“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两句诗中,充分显露出诗人对旧情爱恋的执著,十分感人。【原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道藏辑要》的主要内容,《道藏辑要》导读
《道藏辑要》是汇编道教重要典籍的大型丛书。清彭定求编。光绪32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彭瀚然等人重刻,共双面木刻一万三千余板,贺龙骧校刊并增编《道藏辑要子目初编》等6卷。此木刻版后收藏于成都青羊宫,1985年巴蜀书社又加重印。
道藏辑要。推荐。爱诗词网。《道藏辑要》的主要内容,《道藏辑要》导读《道藏辑要》是汇编道教重要典籍的大型丛书。清彭定求编。光绪32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彭瀚然等人重刻,共双面木刻一万三千余板,贺龙骧校刊并增编《道藏辑要子目初编》等6卷。此木刻版后收藏于成都青羊宫,1985年巴蜀书社又加重印。该书按28宿分为28集,共收道教经书、杂著及与之有关的子书292种,总计531卷(其中一些书籍不分卷,如《通玄真经》、《云笈七签》等)。各集所收著作种类大致如下:角至房4集主要收录洞玄灵宝经类,同《正统道藏》之例,以61卷本《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为第一部,这类经取自正、续《道藏》,多为道教重要经书。心集收录《道德经》类,皆历代道士注本。尾集收录托称太上老君的各类道书,多养生类著作,如《五厨经》、《黄庭经》,及《常清静经》、《西升经》等义理类著作及《混元圣纪》等老君记传。箕集收录《玉皇经》类。斗集杂收各类道经,如《阴符经》、《金碧古文龙虎上经》、《太霄琅书》等。牛、女2集收录先秦道家诸子著作,依唐例称作“真经”,如《南华真经》、《通玄真经》等,为注解本,末有明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1卷。虚集收录丹经《参同契》、《入药镜》,医书《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等,又收《淮南子》和《抱朴子》,或以其与养生之道有关。危、室、壁3集收录道教杂著,以钟吕金丹道为主,多后人托名钟离权、吕洞宾扶乩之作,北齐刘昼《刘子》、唐张志和《玄真子》等错杂其中。奎、娄二集收北宋张伯端以下内丹道南宗著作,并收宋翁葆光等以阴阳说注解《悟真篇》诸书。胃集收录全真道宗师王重阳、邱处机、刘处玄、马钰、孙不二、郝大通、王处一及尹志平等人著述。昴至鬼6集收历代道士论著、文集及道教类书,如唐司马承祯《坐忘论》、元李道纯《中和集》、宋曾慥《道枢》等。柳集收法忏类书3种。星、张2集收录杂类书,包括神仙记传、戒律科仪、道门功课,宋儒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邵雍《击壤集》等错杂其中。翼集收录谱录、道士记传、山志、宫观碑铭,《西山群仙会真记》收入此集,与诸书不类。轸集全录清吴秋士辑《天下名山记》一书。据此书编辑体例,以三清尊神所说经书居首,于道派则独重钟吕金丹道,以下为丹道南北二家,其他各家并诸子书列于后。对于注解类书则择其精要者,两注相发明则并录。收丹经摈斥两可之说,以“同条共贯”为准则。少录存想运导等庞杂方术类书。不录《道法会元》等太繁杂的类书。不收一切符箓专本。诸子书录古仙之作,取能发明道意者,无关道旨者不取。对年代难详、真伪杂陈类道典,详加厘正,宁缺勿滥。重刻版依准原本式样,不妄增改,重刻版之增刻续刻亦一一标识。该书存录了大量的道教资料,其中明正、续《道藏》所未收的道书凡114种。明清新出道书,有些独赖此丛书保存,故此书为研究道教的重要典籍。
昼短苦夜长。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昼短①苦夜长②,何不秉③烛游。【注释】①昼短:昼,白天,意思是说白天的时间短暂。②苦夜长:因夜里的时间太长而感到苦闷。③秉:持。【释义】白天的时间显得很短暂,夜里时间又太长,使人感到非常苦闷,为什么不手持灯烛去畅游呢?【点评】如果在学习中能采取这种态度,就可弥补时间不足的矛盾。参考文献汉乐府古辞《西门行》
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影响下,适应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需要,二十世纪初年产生了一批谴责小说。这些谴责小说以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为代表。谴责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反映现实的重大事件,具有突出的政治内容。它们能暴露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对封建政治的腐败加以抨击,自觉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服务;谴责小说的发展与小说理论的发展紧密联系,作家创作的目的性更明确,创作活动更加自觉;谴责小说能继承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传统,但往往描写浅露,笔无藏锋;喜用夸张和漫画化手法达到讽刺目的;结构多受《儒林外史》影响,但又散沓不精。谴责小说用意在于讽刺,但度量和技术远逊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谴责小说的兴盛发展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政府的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清政府更加失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和改良主义运动因之而起,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作家更重视小说在暴露社会,宣传改良思想方面的巨大作用,更自觉地利用小说创作为改良运动服务;当时商业都市发展,广大市民对小说有浓厚的兴趣,出现了职业小说家和外国小说翻译家,产生了刊载小说的杂志和报纸,这些情况推动了谴责小说的繁荣发展;同时,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巨著《儒林外史》也为谴责小说的作家们提供了讽世的榜样。谴责小说是在《儒林外史》的影响下,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服务的小说。它的繁荣发展代表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新面貌,标志中国小说的创作开始了新局面。谴责小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限性也影响了谴责小说的创作,在对腐败的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侵略行为进行抨击之时,谴责小说往往也对封建圣君和帝国主义的“文明”抱有幻想;在谴责和暴露社会黑暗之时,不能正确指出社会的出路,作品因而缺乏理想的光彩;谴责小说缺乏正面人物形象,讽刺往往浅薄,夸张常常失实过甚,结构多散沓不精。这些情况也影响了谴责小说的批判深度和艺术的感染力。
谴责小说。推荐。爱诗词网。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影响下,适应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需要,二十世纪初年产生了一批谴责小说。这些谴责小说以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为代表。谴责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反映现实的重大事件,具有突出的政治内容。它们能暴露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对封建政治的腐败加以抨击,自觉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服务;谴责小说的发展与小说理论的发展紧密联系,作家创作的目的性更明确,创作活动更加自觉;谴责小说能继承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传统,但往往描写浅露,笔无藏锋;喜用夸张和漫画化手法达到讽刺目的;结构多受《儒林外史》影响,但又散沓不精。谴责小说用意在于讽刺,但度量和技术远逊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谴责小说的兴盛发展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政府的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清政府更加失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和改良主义运动因之而起,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作家更重视小说在暴露社会,宣传改良思想方面的巨大作用,更自觉地利用小说创作为改良运动服务;当时商业都市发展,广大市民对小说有浓厚的兴趣,出现了职业小说家和外国小说翻译家,产生了刊载小说的杂志和报纸,这些情况推动了谴责小说的繁荣发展;同时,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巨著《儒林外史》也为谴责小说的作家们提供了讽世的榜样。谴责小说是在《儒林外史》的影响下,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服务的小说。它的繁荣发展代表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新面貌,标志中国小说的创作开始了新局面。谴责小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限性也影响了谴责小说的创作,在对腐败的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侵略行为进行抨击之时,谴责小说往往也对封建圣君和帝国主义的“文明”抱有幻想;在谴责和暴露社会黑暗之时,不能正确指出社会的出路,作品因而缺乏理想的光彩;谴责小说缺乏正面人物形象,讽刺往往浅薄,夸张常常失实过甚,结构多散沓不精。这些情况也影响了谴责小说的批判深度和艺术的感染力。
社戏 鲁迅。推荐。爱诗词网。鲁迅小说《社戏》原文与赏析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要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候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得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至于我看那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是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都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既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外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并没有空地呢……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然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最好的一折。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再说回去看。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边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边跳,一边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九二二年十月。【析】《社戏》创作于1922年10月。作品通过叙说自己两次看“中国戏”的经历,自然回忆起儿时观“社戏”的景况,通过对一群农村少年儿童生活的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农村孩子的质朴、热情和无私的精神世界,同时抨击了旧社会庸俗丑恶的社会风习及滋长这种风习的社会势力,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对新的社会风习的向往。作品的前半部分写“我”两次看“中国戏”的遭遇和感受,表现出军阀统治下北京戏园恶劣、庸俗的风气,反映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恶。看戏后的感受是:一拥挤,二吵闹,三“革命”与戏园的风习是无丝毫的影响。作品的后半部分用真挚的感情、朴素的文笔记写少年观“社戏”的乐趣。作者用“我的乐土”、“小小波折”、“看戏始未”、“无限怀念”四个层次来完成对“社戏”的勾勒。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与第一部分在戏园看戏的比照,写出了中国新的社会风气的模式,反映出新的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因为鲁迅当时尚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开始阶段,所以他本人对这个“新生活”的更具体、更深刻的内容是朦胧难以具体表述的。在“我”的乐土平桥村,“我”可以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以钓虾,放牛……这些本是农村极平常的琐事。作者用饱含蘸情感笔写出了常人常见而未发现的不寻常的乡情。作品写小伙伴帮“我”渡过“看戏”小波折时,着重反映农家孩子的品质和智慧。作者选用一个小矛盾的化解来展示孩子们的聪颖。当看过戏的孩子们得知“我”还没看过戏时,“都叹息而且表示同情”。找到了船却无大人陪同前往时,最聪明的双喜又看出底细来:“我写包票!”农家孩子的机智、助人,寥寥数笔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作品最后写“我”和小伙伴看戏始末。为了渲染孩提时那场“很好的好戏”,让人难以忘怀,作者调动了多种表达方式来描绘,从视觉上写碧绿的豆麦、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点点的渔火、乌黑的船篷,这些景致更使“我”渴望早点观戏。从听觉上写孩子的笑嚷、潺潺的水声、宛转的笛声,表现孩子们的欣喜和社戏挡不住的诱惑。看戏归途中,从嗅觉角度写出豆麦水草的清香,自然得出结论,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之夜所看的戏当然就是难以忘怀的。小说的尾声,写作者无限的怀念,尤其是最后一句,充满着无限的深情。明说的是戏和豆,实际是在赞那纯正无邪、聪明正直、无私的农家孩子,抒发对他们的无限深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个作家象鲁迅那样殷切关注中国的农村,描写中国农民的生活。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接近。”(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这种“接近”,使鲁迅关心和注意农民问题,并通过创作反映农民的生活命运。《社戏》是一篇自传体的短篇小说。他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按照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塑造出一个厌恶充满旧派头、庸俗的戏园,怀念儿时在野外观赏很好的好戏的“迅哥儿”形象,展示给我们一幅农家独能享受到的“农家乐”趣画。这幅画把作者对生活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形象地表现出来。作者笔下的村野小孩,虽然大都不识字,却个个都心灵手巧,乐于关心照料别人。他们身上散发着中国农民存有的朴素的美德。小说在描写人物时,除对双喜多写了几笔,没有集中力量塑造某一个形象,而是突出了一群农民孩子共有的性格,显示了小说的独特之处。如在赵庄看戏,孩子们看到老旦出场,唱了许久,不但没有下场,反而在一把交椅上坐下时,孩童特有的表情出现了,先是“破口喃喃的骂”,接着不住的吁气、打呵欠,最后全体认为“走的好”。这些描写把孩子们对老旦出场后的埋怨、气恼、失望以至厌倦的神态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与看老旦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返回时孩子就“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于是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踏上回程。连用“拔、点、回、架、骂”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孩子们急于回家的心情,来时高兴,回时依然欢快。至于急着回家,加紧摇船,把船摇得“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惹得夜渔的老渔父也喝采起来的描写,正是孩子们快乐,撑船技术娴熟的写照,平添了作品的感染力,调皮活泼的孩子栩栩如生地立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听到浆声。看到孩子们戏船摇浆,不禁令人回想起作者第一次在北京看戏的情景:“我”由一个“辫子很光”的戏园人员领座。对这个领座的人没有再多的笔墨,单是那条“很光”的辫子,我们就领教了旧戏园的陈腐。就是这成功的人物描写,把作者言外之意准确地传达给我们,实现了主客体的情感观照,也应了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推崇的创作原则,“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由于鲁迅注意描写农民的艺术趣味,加之与农村生活有一种自然的接近,他的作品中显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表现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待人忠厚善良的天性。《社戏》中描绘了六一公公这个善良、简朴的老农形象。六一公公在小说中出场不多,形象却很典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的出现是因为双喜们偷了他的“罗汉豆”,倒不是怪孩子们“偷”豆,而是可惜“踏坏了不少”。一听说摘豆是“请客”就忙说是应该的,表现了劳动者的纯朴。六一公公和“我”谈到“豆”,“我”回答“很好”,竟使六一公公“非常感激起来”,又送了豆给“我”吃,这些举动简捷地勾画出农民的好客,让人回想起“我”在戏园看戏,请教扮演者而遭“胖绅士”蔑视的遭遇,两相比照,让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老百姓纯朴、热情善良才是我们真正的“国粹”。鲁迅除了努力刻划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乡间伙伴,还用细腻的笔墨绘制了孕育小伙伴良好的情操的自然山水:水上豆麦、水草的香味、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就连被无聊冗长的社戏败了兴的时候,只要回程浆声一起,两岸的景致又会拂去心中的不快。“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一描写,道出了孩提时便存在的对社戏的想往和戏台对孩子永远有无限魅力和神秘感。无疑这些出色的描写为全文增添了生气勃勃的活力。除了描写恬静、淡雅的妙景,小说还用心刻划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迅哥儿回到了他的“乐土”渴望去看一次戏,当无法实现时,就急得要哭,吃不下东西,头脑中还出现了幻觉:“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真切描绘出“我”的渴望之情。当愿望实现时,“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一描写准确地写出了迅哥儿对“仙境”式戏台的向往,表现了孩子好奇的特性。这篇小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但极富艺术魅力。鲁迅对我国古代小说有过精湛的研究,并有所选择地借鉴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如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气氛。在“我”叙说看戏的苦和乐中,读者不禁同乐同恼,增添了行文的诗意。而这种手法我们可以从其有浓郁的诗意的唐人传奇里找到“血缘”关系,可见鲁迅对传统文学有原则的借鉴和发扬。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语出宋·林逋《山园小梅》。诗曰:“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暗香:幽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这是咏梅名句,人称“曲尽梅之体态”(司马光《温公诗话》),“其卓绝不可及”(黄彻《砻溪诗话》)。顾嗣立《寒厅诗话》:“秀水李竹懒曰:‘江为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君复(逋)改二字为“疏影”“暗香”以咏梅,遂成千古绝调,所谓点铁成金也。’”林逋酷爱梅花,雅好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点化江为诗句,构成新的意境,赋予新的主题,故成“古今绝唱”(俞弁《逸老堂诗话》)。后人常引用或吟赏这两句诗,或写梅,或绘景。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推荐。爱诗词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语出宋·林逋《山园小梅》。诗曰:“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暗香:幽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这是咏梅名句,人称“曲尽梅之体态”(司马光《温公诗话》),“其卓绝不可及”(黄彻《砻溪诗话》)。顾嗣立《寒厅诗话》:“秀水李竹懒曰:‘江为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君复(逋)改二字为“疏影”“暗香”以咏梅,遂成千古绝调,所谓点铁成金也。’”林逋酷爱梅花,雅好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点化江为诗句,构成新的意境,赋予新的主题,故成“古今绝唱”(俞弁《逸老堂诗话》)。后人常引用或吟赏这两句诗,或写梅,或绘景。例如①当然喽,梅花是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美,桃花却是以“千朵万朵压枝低”为俏。(摘自劳更生《绒制花鸟——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②某公爱柳,尝谓人曰:“‘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此何等景致!”及为县令,遍伐杂树,以柳易之。任满秋迁,继任者恶柳而好梅,曰:“柳无风骨,岂若梅之耐寒也。况‘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胜‘江上柳如烟’多矣。”乃伐柳易梅。(摘自陈四益《种树》)③最是灵动可人的,是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梅”。若披拂轻云薄雾故常不染尘俗的绰约处子,那般骨秀神清,幽独娴静。(摘自曲微《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④梅花在北宋林和靖的那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下已成了绝唱,梅花亦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也写成了绝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亭亭玉立的莲花俨然已成了君子的同义词;而与俏脸相映红的桃花在唐人崔护的七绝中俨然成了爱情的代表。(摘自王清锋《一样的菊花不一样的情怀》)⑤“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窗外一阵清丽的鸟鸣声,使我从梦境中清醒过来。打开窗门,随着一股清凉的晨风,我的眼前便现出那盆梅花,只见在它的疏枝间正涌出含苞待放的点点红蕊,透出一股迫不及待的暗香,香气隐藏在郁郁葱葱的嫩叶后面,红蕊爬满了枝头,好像是在有意地提醒我,新的一春已经到来,应该趁早勤思勤做吧。(摘自江虹《春天思语》)
闲坐说玄宗。推荐。爱诗词网。《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出自哪里,《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什么意思,《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原文出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赏析。【出处】唐·元稹《行宫》【鉴赏】当年这一座繁华热闹的古老行宫,如今已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只有那满头白发的宫女还依然健在,正闲坐那儿向人诉说着唐玄宗时的故事。作者是感叹宫廷衰败,世事如烟。今人却常用“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两句诗,来比喻饱经风霜的“过来人”,尤其是指一些机关里的元老干部,对往事的追思怀想。【原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译文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辞穷理屈站不住脚;事前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先做好计划,就不会发生后悔的事;做选择前先做好准备,就不会走投无路。名句解读“预”:预先,指事先做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所准备,就能取得成功,不然就会失败。经典故事一天,刘邦在洛阳附近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走近的时候,他们就停止了议论,脸上带有埋怨的神色,看样子对刘邦挺有意见呢!刘邦找来张良,问他出了什么事,张良如实汇报说:“将军们正在议论造反的事!”这句话让刘邦吃了一惊,他刚做了汉朝的皇帝,天下初定,现在居然有人出来造反,这不能不让他着急。他赶忙向张良询问底细,张良分析说:“陛下斩蛇起义,全靠这些将士们出生入死才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打败了项羽,夺得了帝位,将军们最关心的就是授予官位和分封土地。可是,陛下分封的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处分的都是和陛下有怨恨的人。现在,将军们一边盼着陛下尽快对他们进行分封,一边又担心土地有限自己得不到封赏,还有一些平时得罪过陛下的人,害怕会遭到陛下的处罚,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发难。要是处置不当,就会发生内乱。”“事到如今,该如何收拾呢?”刘邦忙问。张良不慌不忙地说:“我有一计,可以对付这个局面。陛下请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而且将军们都知道的人是谁?”事已至此,刘邦只得如实相告:“我最恨的人是雍齿。此人作战勇猛,立过许多战功,在将士们中也有威望。可是他依仗着自己的功劳,说话不顾君臣之礼,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难堪。我真想把他给杀了,以解我心头这口恶气。但想到那时正是用人之际,也就忍了。”张良拍手笑道:“这就好了,陛下马上封雍齿为侯,那些有战功而担心陛下为难他们的人,看到陛下分封了自己最恨的人,就会消除一切顾虑,再也不会造反了。”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摆下酒宴,当着大臣和将军们的面,封雍齿为什方侯,又让丞相、御史加快定功封赏的进度。在这之前还准备滋事的将军们吃过酒宴,高高兴兴地说:“现在好了,什么都不用担心了,我们就等着陛下的分封奖赏吧!”张良的这一计策,平息了这场将要发生的叛乱。
送柴侍御王昌龄。推荐。爱诗词网。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诗人被贬在龙标尉任上送柴侍御赴武冈之作(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柴侍御,可能是武冈负责监察、弹劾的地方官,名字事迹均无考。从诗的内容看,他定是诗人的好友。“流水通波接武冈”,点明友人所去之地,说龙标、武冈两地流水相通,波澜相接。“通”的“接”的,表面看是两个地方,深一层却是两个人的感情。不管怎样,朋友之间的情意都是不会断的。由于两地有水路相通,虽是好友相别,但与在一起也无多大不同。所以第二句便自然生出“送君不觉有离伤”了。“不觉有离伤”,给送别笼上了欢愉的气氛,给诗作注入了积极健康的感情。完全隐去了“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的离愁别绪。但是离别不是相聚,武冈与龙标毕竟是隔山隔水,相距一百五十多里的两地,并且也没有水路直接可通,说没离伤,是不是诗人寡情,故意说假话呢?不,这是诗人缘情写景,景随情移的结果,是在强调二人之间感情的联系。诗人这种迁想妙得,在下两句表现得更加突出。“青山一道同云雨”,不仅说分别后两人同住一道青山之下,而且还能“同云雨”。“云雨”是自然现象,也被诗人的感情驱遣得“同”了起来。“明月何曾是两乡”,强调龙标、武冈明月之下犹如一乡,与六朝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与同代人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别后同明月”皆一意。但昌龄用反问句出,却更肯定,更强烈,显得新妙。相别却如在一起的意思,诗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申述,可见其情谊之深。话还得说回去,好友之别,真的就没有一点“离伤”?当然是有的。昌龄一生仕途坎坷,柴侍御大概也不是腾达之人,在“同云雨”里似乎已暗示了这种政治上的共同失意。但是流泪挥别总不如笑脸相送。诗人为了宽慰朋友,特意将“离伤”隐入心底,只用深挚的话语构想一幅别后的美好境界给对方以宽慰与体贴。真是看似少情情更浓啊!这首诗以情造景,化远为近,化异为同,使现实中的一切都变了形。这种变形,尽管事实上绝不存在,但却极符合感情和艺术的真实,是很耐人寻味的。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绎英。》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五月里的榴花开得象火一样红艳,明亮而耀眼。枝叶间时而能见到刚刚长成的石榴幼果。这样迷人的春色却没有人来欣赏,青苔杂乱,榴花飘落,真是令人可惜。诗句字面是说榴花艳美,只见满地青苔,实则喻自己怀才不遇,喻自己“暂为御史,遂窜南夷”的坎坷仕途。诗句寓情于景,以景传情,恰到好处。
五月榴花照眼明。推荐。爱诗词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绎英。》原诗出处,译文,注释五月里的榴花开得象火一样红艳,明亮而耀眼。枝叶间时而能见到刚刚长成的石榴幼果。这样迷人的春色却没有人来欣赏,青苔杂乱,榴花飘落,真是令人可惜。诗句字面是说榴花艳美,只见满地青苔,实则喻自己怀才不遇,喻自己“暂为御史,遂窜南夷”的坎坷仕途。诗句寓情于景,以景传情,恰到好处。注:可怜,可惜。颠倒,杂乱的样子。绎英,红色的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绎英。》古诗句出处:唐·韩愈《榴花》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舞蹈》类的诗句。
昔有佳人公孙氏。推荐。爱诗词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舞蹈》类的诗句。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善“剑器舞”的名声传遍四方。观者人山人海,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随着她的舞姿而起伏不已,无法平静下来。诗人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热情赞扬了公孙大娘的精湛技艺。注:剑器,古舞名。唐宋舞蹈,执剑而舞。色沮丧,惊恐失色。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全唐诗》第2356页。
浪淘沙欧阳修。推荐。爱诗词网。浪淘沙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①,总是当时携手处②,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释】①紫陌:泛指皇城之外的路。②总是:都是,全是。③胜:超过。【译文】举起酒杯向东风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心中的遗恨却永无尽穷。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评点】本篇写旧地重聚赏花抒怀。表现作者纵情游赏的潇洒自在,慨叹人世无常、聚散匆匆,抒写惆怅失落的淡淡感伤之情。含蕴深刻,耐人寻味。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注释】选自《尚书·周官》。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向群臣说明国家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史官记叙这件事,写成《周官》。崇:高。惟:只有。克:能。罔:没有。后艰:以后的艰难。【赏析】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后,便着手整顿吏治,督导治事官员勤勉尽责,努力工作。成王告诫百官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意思是:功高是由于有志向,业大是由于工作勤劳。只有办事果断的人,才没有后来的艰辛。成王勉励官员们勤勉工作,恪尽职守,办事果断,完成任务。同时强调为政的法则,要大小官员遵守:不骄傲,不奢侈,不伪诈,处于尊宠的高位要有忧患意识,随时想到危辱;要努力推举贤明的人担任要职,推举不当,就是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职责。由于治吏有方,整肃了官场纪律,廉洁勤勉成为社会风尚,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晏殊·浣溪沙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7岁能文,14岁就以“神童”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仁宗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学士、礼部、刑部、工部尚书,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为官清廉,秉直从政。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万言书声震一时。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极高的文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浣溪沙 晏殊。推荐。爱诗词网。晏殊·浣溪沙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7岁能文,14岁就以“神童”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仁宗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学士、礼部、刑部、工部尚书,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为官清廉,秉直从政。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万言书声震一时。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极高的文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题解】《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注释】香径:花园里的小路。【串译】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上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眼前已是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不禁独自在小花园落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徘徊起来。【赏读提示】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这是作者所作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涉及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又表现得十分含蓄。诵读时应把握好“惜春”中的浓度。“惜春”或许人人都有此情怀,但在“惜春”境遇下站得高,想得深远,竟将人生宇宙的含义“渗进”词中,与大自然一起论说,这样读起来也自然会觉得充满哲理趣旨,语句就会舒展得多了。在上片的“描述”之后,下片论说或议论一下,不仅可使语态更加充盈富实,诵者、听者都增添了怀抱。词之高,会养得诵之高。【推荐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阿q正传全文。推荐。爱诗词网。鲁迅小说《阿Q正传》原文与赏析第一章序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侯,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侯,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以上可以算是序。第二章优胜记略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侯,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侯,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侯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这时侯,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侯,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青龙四百!”“咳开啦!”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穿堂一百——一百五十!”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迭。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天门两块!”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他睡着了。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侯,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说也奇怪,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这在阿Q,或者以为因为他是赵太爷的父亲,而其实也不然。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但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这毛虫!”“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阿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些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阿Q无可适从的站着。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这“假洋鬼子”近来了。“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愤,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拍!拍拍!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第四章恋爱的悲剧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另另,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看哪,他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然而这一次的胜利,却又使他有些异样。他飘飘然的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谁知道这一晚,他很不容易合眼,他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不知道是小尼姑的脸上有一点滑腻的东西粘在他指上,还是他的指头在小尼姑脸上磨得滑腻了?……“断子绝孙的阿Q!”阿Q的耳朵里又听到这句话。他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所以他那思想,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只可惜后来有些“不能收其放心”“女人,女人!……”他想。“……和尚动得……女人,女人!……女人!”他又想。我们不能知道这晚上阿Q在什么时侯才打鼾。但大约他从此总觉得指头有些滑腻,所以他从此总有些飘飘然;“女……”他想。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这飘飘然的精神,在礼教上是不应该有的,——所以女人真可恶,假使小尼姑的脸上不滑腻,阿Q便不至于被蛊,又假使小尼姑的脸上盖一层布,阿Q便也不至于被蛊了,——他五六年前,曾在戏台下的人丛中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但因为隔一层裤,所以此后并不飘飘然,——而小尼姑并不然,这也足见异端之可恶。“女……”阿Q想。他对于以为“一定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时常留心看,然而伊并不对他笑。他对于和他讲话的女人,也时常留心听,然而伊又并不提起关于什么勾当的话来。哦,这也是女人可恶之一节:伊们全都要装“假正经”的。这一天,阿Q在赵太爷家里舂了一天米,吃过晚饭,便坐在厨房里吸旱烟。倘在别家,吃过晚饭本可以回去的了,但赵府上晚饭早,虽说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便睡觉,然而偶然也有一些例外:其一,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侯,准其点灯读文章;其二,便是阿Q来做短工的时侯,准其点灯舂米。因为这一条例外,所以阿Q在动手舂米之前,还坐在厨房里吸旱烟。吴妈,是赵太爷家里唯一的女仆,洗完了碗碟,也就在长凳上坐下了,而且和阿Q谈闲天:“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女人……吴妈……这小孤孀……”阿Q想。“我们的少奶奶是八月里要生孩子了……”“女人……”阿Q想。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我们的少奶奶……”吴妈还唠叨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一刹时中很寂然。“阿呀!”吴妈楞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阿Q对了墙壁跪着也发楞,于是两手扶着空板凳,慢慢的站起来,仿佛觉得有些糟。他这时确也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就想去舂米。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你反了,……你这……”大竹杠又向他劈下来了。阿Q两手去抱头,拍的正打在指节上,这可很有一些痛。他冲出厨房门,仿佛背上又着了一下似的。“忘八蛋!”秀才在后面用了官话这样骂。阿Q奔入舂米场,一个人站着,还觉得指头痛,还记得“忘八蛋”,因为这话是未庄的乡下人从来不用,专是见过官府的阔人用的,所以格外怕,而印象也格外深。但这时,他那“女……”的思想却也没有了。而且打骂之后,似乎一件事也已经收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便动手去舂米。舂了一会,他热起来了,又歇了手脱衣服。脱下衣服的时侯,他听得外面很热闹,阿Q生平本来最爱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寻声渐渐的寻到赵太爷的内院里,虽然在昏黄中,却辨得出许多人,赵府一家连两日不吃饭的太太也在内,还有间壁的邹七嫂,真正本家的赵白眼,赵司晨。少奶奶正拖着吴妈走出下房来,一面说:“你到外面来,……不要躲在自己房里想……”“谁不知道你正经,……短见是万万寻不得的。”邹七嫂也从旁说。吴妈只是哭,夹些话,却不甚听得分明。阿Q想:“哼,有趣,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大爷向他奔来,而且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间悟到自己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他翻身便走,想逃回舂米场,不图这支竹杠阻了他的去路,于是他又翻身便走,自然而然的走出后门,不多工夫,已在土谷祠内了。阿Q坐了一会,皮肤有些起粟,他觉得冷了,因为虽在春季,而夜间颇有余寒,尚不宜于赤膊,他也记得布衫留在赵家,但倘若去取,又深怕秀才的竹杠。然而地保进来了。“阿Q,你的妈妈的!你连赵家的用人都调戏起来,简直是造反。害得我晚上没有觉睡,你的妈妈的!……”如是云云的教训了一通,阿Q自然没有话。临末,因为在晚上,应该送地保加倍酒钱四百文,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并且订定了五条件:一明天用红烛——要一斤重的——一对,香一封,到赵府上去赔罪。二赵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费用由阿Q负担。三阿Q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四吴妈此后倘有不测,惟阿Q是问。五阿Q不准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阿Q自然都答应了,可惜没有钱。幸而已经春天,棉被可以无用,便质了二千大钱,履行条约。赤膊磕头之后,居然还剩几文,他也不再赎毡帽,统统喝了酒了。但赵家也并不烧香点烛,因为太太拜佛的时侯可以用,留着了。那破布衫是大半做了少奶奶八月间生下来的孩子的衬尿布,那小半破烂的便都做了吴妈的鞋底。第五章生计问题阿Q礼毕之后,仍旧回到土谷祠,太阳下去了,渐渐觉得世上有些古怪。他仔细一想,终于省悟过来:其原因盖在自己的赤膊。他记得破夹袄还在,便披在身上,躺倒了,待张开眼睛,原来太阳又已经照在西墙上头了。他坐起身,一面说道,“妈妈的……”他起来之后,也仍旧在街上逛,虽然不比赤膊之有切肤之痛,却又渐渐的觉得世上有些古怪了。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阿Q很以为奇,而且想:“这些东西忽然都学起小姐模样来了。这娼妇们……”但他更觉得世上有些古怪,却是许多日以后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赊欠了;其二,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其三,他虽然记不清多少日,但确乎有许多日,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工。酒店不赊,熬着也罢了;老头子催他走,噜苏一通也就算了;只是没有人来叫他做短工,却使阿Q肚子饿:这委实是一件非常“妈妈的”的事情。阿Q忍不下去了,他只好到老主顾的家里去探问,——但独不许踏进赵府的门槛,——然而情形也异样:一定走出一个男人来,现了十分烦厌的相貌,像回复乞丐一般的摇手道:“没有没有!你出去!”阿Q愈觉得稀奇了。他想,这些人家向来少不了要帮忙,不至于现在忽然都无事,这总该有些蹊跷在里面了。他留心打听,才知道他们有事都去叫小Don。这小D,是一个穷小子,又瘦又乏,在阿Q的眼睛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所以阿Q这一气,更与平常不同,当气愤愤的走着的时侯,忽然将手一扬,唱道:“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几天之后,他竟在钱府的照壁前遇见了小D。“仇人相见分外眼明”,阿Q便迎上去,小D也站住了。“畜生!”阿Q怒目而视的说,嘴角上飞出唾沫来。“我是虫豸,好么?……”小D说。这谦逊反使阿Q更加愤怒起来,但他手里没有钢鞭,于是只得扑上去,伸手去拔小D的辫子。小D一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一手也来拔阿Q的辫子,阿Q便也将空着的一只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的,但他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于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然而他们都不听。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大约半点钟,——未庄少有自鸣钟,所以很难说,或者二十分,——他们的头发里便都冒烟,额上便都流汗,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妈妈的,记着罢……”小D也回过头来说。这一场“龙虎斗”似乎并无胜败,也不知道看的人可满足,都没有发什么议论,而阿Q却仍然没有人来叫他做短工。有一日很温和,微风拂拂的颇有些夏意了,阿Q却觉得寒冷起来,但这还可担当,第一倒是肚子饿。棉被,毡帽,布衫,早已没有了,其次就卖了棉袄;现在有裤子,却万不可脱的;有破夹袄,又除了送人做鞋底之外,决定卖不出钱。他早想在路上拾得一注钱,但至今还没有见;他想在自己的破屋里忽然寻到一注钱,慌张的四顾,但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他在路上走着要“求食”,看见熟识的酒店,看见熟识的馒头,但他都走过了,不但没有暂停,而且并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这类东西了;他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不知道。未庄本不是大村镇,不多时便走尽了。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阿Q并不赏鉴这田家乐,却只是走,因为他直觉的知道这与他的“求食”之道是很辽远的。但他终于走到静修庵的墙外了。庵周围也是水田,粉墙突出在新绿里,后面的低土墙里是菜园。阿Q迟疑了一会,四面一看,并没有人。他便爬上这矮墙去,扯着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终于攀着桑树技,跳到里面了。里面真是郁郁葱葱,但似乎并没有黄酒馒头,以及此外可吃的之类。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经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阿Q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觉得很冤屈,他慢慢走近园门去,忽而非常惊喜了,这分明是一畦老萝卜。他于是蹲下便拔,而门口突然伸出一个很圆的头来,又即缩回去了,这分明是小尼姑。小尼姑之流是阿Q本来视若草芥的,但世事须“退一步想”,所以他便赶紧拔起四个萝卜,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然而老尼姑已经出来了。“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呵,阿唷,阿弥陀佛!……”“我什么时侯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的说。“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阿Q没有说完话,拔步便跑;追来的是一匹很肥大的黑狗。这本来在前门的,不知怎的到后园来了。黑狗哼而且追,已经要咬着阿Q的腿,幸而从衣兜里落下一个萝卜来,那狗给一吓,略略一停,阿Q已经爬上桑树,跨到土墙,连人和萝卜都滚出墙外面了。只剩着黑狗还在对着桑树嗥,老尼姑念着佛。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检了几块小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再出现。阿Q于是抛了石块,一面走一面吃,而且想道,这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寻,不如进城去……待三个萝卜吃完时,他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侯,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人们都惊异,说是阿Q回来了,于是又回上去想道,他先前那里去了呢?阿Q前几回的上城,大抵早就兴高采烈的对人说,但这一次却并不,所以也没有一个人留心到。他或者也曾告诉过管土谷祠的老头子,然而未庄老例,只有赵太爷钱太爷和秀才大爷上城才算一件事。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数,何况是阿Q:因此老头子也就不替他宣传,而未庄的社会上也就无从知道了。但阿Q这回的回来,却与先前大不同,确乎很值得惊异。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未庄老例,看见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与其慢也宁敬的,现在虽然明知道是阿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Q有些两样了,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所以堂馆,掌柜,酒客,路人,便自然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来。掌柜既先之以点头,又继之以谈话:“嚄,阿Q,你回来了!”“回来了。”“发财发财,你是——在……”“上城去了!”这一件新闻,第二天便传遍了全未庄。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这结果,是阿Q得了新敬畏。据阿Q说,他是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这老爷本姓白,但因为合城里只有他一个举人,所以不必再冠姓,说起举人来就是他。这也不独在未庄是如此,便是一百里方圆之内也都如此,人们几乎多以为他的姓名就叫举人老爷的了。在这人的府上帮忙,那当然是可敬的。但据阿Q又说,他却不高兴再帮忙了,因为这举人老爷实在太“妈妈的”了。这一节,听的人都叹息而且快意,因为阿Q本不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而不帮忙是可惜的。据阿Q说,他的回来,似乎也由于不满意城里人,这就在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加以最近观察所得的缺点,是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然而也偶有大可佩服的地方,即如未庄的乡下人不过打三十二张的竹牌,只有假洋鬼子能够叉“麻酱”,城里却连小乌龟子都叉得精熟的。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从此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近阿Q的身边;别的人也一样。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就没有什么语病的了。然而不多久,这阿Q的大名忽又传遍了未庄的闺中。虽然未庄只有钱赵两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都是浅闺,但闺中究竟是闺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异。女人们见面时一定说,邹七嫂在阿Q那里买了一条蓝绸裙,旧固然是旧的,但只化了九角钱。还有赵白眼的母亲——一说是赵司晨的母亲,待考,——也买了一件孩子穿的大红洋纱衫,七成新,只用三百大钱九二串。于是伊们都眼巴巴的想见阿Q,缺绸裙的想问他买绸裙,要洋纱衫的想问他买洋纱衫,不但见了不逃避,有时阿Q已经走过了,也还要追上去叫住他,问道:“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因为邹七嫂得意之余,将伊的绸裙请赵太太去鉴赏,赵太太又告诉了赵太爷而且着实恭维了一番。赵太爷便在晚饭桌上,和秀才大爷讨论,以为阿Q实在有些古怪,我们门窗应该小心些;但他的东西,不知道可还有什么可买,也许有点好东西罢。加以赵太太也正想买一件价廉物美的皮背心。于是家族决议,便托邹七嫂即刻去寻阿Q,而且为此新辟了第三种的例外:这晚上也姑且特准点油灯。油灯干了不少了,阿Q还不到。赵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阿Q太飘忽,或怨邹七嫂不上紧。赵太太还怕他因为春天的条件不敢来,而赵太爷以为不足虑;因为这是“我”去叫他的。果然,到底赵太爷有见识,阿Q终于跟着邹七嫂进来了。“他只说没有没有,我说你自己当面说去,他还要说,我说……”邹七嫂气喘吁吁的走着说。“太爷!”阿Q似笑非笑的叫了一声,在檐下站住了。“阿Q,听说你在外面发财,”赵太爷踱开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一看,……这也并不是别的,因为我倒要……”“我对邹七嫂说过了。都完了。”“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那是朋友的,本来不多。他们买了些,……”“总该还有一点罢。”“现在,只剩了一张门幕了。”“就拿门幕来看看罢。”赵太太慌忙说。“那么,明天拿来就是,”赵太爷却不甚热心了。“阿Q,你以后有什么东西的时侯,你尽先送来给我们看,……”“价钱决不会比别家出得少!”秀才说。秀才娘子忙一瞥阿Q的脸,看他感动了没有。“我要一件皮背心。”赵太太说。阿Q虽然答应着,却懒洋洋的出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放在心上。这使赵太爷很失望,气愤而且担心,至于停止了打呵欠。秀才对于阿Q的态度也很不平,于是说,这忘八蛋要提防,或者竟不如吩咐地保,不许他住在未庄。但赵太爷以为不然,说这也怕要结怨,况且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倒不必担心的;只要自己夜里警醒点就是了。秀才听了这“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但第二日,邹七嫂便将那蓝裙去染了皂,又将阿Q可疑之点传扬出去了,可是确没有提起秀才要驱逐他这一节。然而这已经于阿Q很不利。最先,地保寻上门了,取了他的门幕去,阿Q说是赵太太要看的,而地保也不还,并且要议定每月的孝敬钱。其次,是村人对于他的敬畏忽而变相了,虽然还不敢来放肆,却很有远避的神情,而这神情和先前的防他来“嚓”的时侯又不同,颇混着“敬而远之”的分子了。只有一班闲人们却还要寻根究底的去探阿Q的底细。阿Q也并不讳饰,傲然的说出他的经验来。从此他们才知道,他不过是一个小脚色,不但不能上墙,并且不能进洞,只站在洞外接东西。有一夜,他刚才接到一个包,正手再进去,不一会,只听得里面大嚷起来,他便赶紧跑,连夜爬出城,逃回未庄来了,从此不敢再去做。然而这故事却于阿Q更不利,村人对于阿Q的“敬而远之”者,本因为怕结怨,谁料他不过是一个不敢再偷的偷儿呢?这实在是“斯亦不足畏也矣”。第七章革命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老Q。”“悔不该……”“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搭连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侯,才听得有人来开门。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胡。“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什么?……”阿Q诧异了。“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谁?……”阿Q更其诧异了。“那秀才和洋鬼子!”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第八章不准革命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但这却还不算大恐怖,因为未庄人本来少上城,即使偶有想进城的,也就立刻变了计,碰不着这危险。阿Q本也想进城去寻他的老朋友,一得这消息,也只得作罢了。但未庄也不能说是无改革。几天之后,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早经说过,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赵司晨和赵白眼,后来是阿Q。倘在夏天,大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或者打一个结,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看见的人大嚷说,“嚄,革命党来了!”阿Q听到了很羡慕。他虽然早知道秀才盘辫的大新闻,但总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照样做,现在看见赵司晨也如此,才有了学样的意思,定下实行的决心。他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迟疑多时,这才放胆的走去。他在街上走,人也看他,然而不说什么话,阿Q当初很不快,后来便很不平。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其实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艰难,人见他也客气,店铺也不说要现钱。而阿Q总觉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应该只是这样的。况且有一回看见小D,愈使他气破肚皮了。小D也将辫子盘在头顶上了,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阿Q万料不到他也敢这样做,自己也决不准他这样做!小D是什么东西呢?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断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辫子,并且批他几个嘴巴,聊且惩罚他忘了生辰八字,也敢来做革命党的罪。但他终于饶放了,单是怒目而视的吐一口唾沫道“呸!”这几日里,进城去的只有一个假洋鬼子。赵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渊源,亲身去拜访举人老爷的,但因为有剪辫的危险,所以也就中止了。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绍介绍介,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远过于他儿子初隽秀才的时候,所以目空一切,见了阿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要革命,单说投降,是不行的;盘上辫子,也不行的: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现在只剩了一个假洋鬼子。他除却赶紧去和假洋鬼子商量之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躄进去。他一到里面,很吃了惊,只见假洋鬼子正站在院子的中央,一身乌黑的大约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手里是阿Q曾经领教过的棍子,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上,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对面挺直的站着赵白眼和三个闲人,正在必恭必敬的听说话。阿Q轻轻的走进了,站在赵白眼的背后,心里想招呼,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叫他假洋鬼子固然是不行的了,洋人也不妥,革命党也不妥,或者就应该叫洋先生了罢。洋先生却没有见他,因为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唔,……这个……”阿Q候他略停,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但不知道因为什么,又并不叫他洋先生。听着说话的四个人都吃惊的回顾他。洋先生也才看见:“什么?”“我……”“出去!”“我要投……”“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赵白眼和闲人们便都吆喝道:“先生叫你滚出去,你还不听么!”阿Q将手向头上一遮,不自觉的逃出门外;洋先生倒也没有追。他快跑了六十多步,这才慢慢的走,于是心里便涌起了忧愁: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至于闲人们传扬开去,给小D王胡等辈笑话,倒是还在其次的事。他似乎从来没有经验过这样的无聊。他对于自己的盘辫子,仿佛也觉得无意味,要侮蔑;为报仇起见,很想立刻放下辫子来,但也没有竟放。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去。拍,吧!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的声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来是爱看热闹,爱管闲事的,便在暗中直寻过去。似乎前面有些脚步声;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那人转弯,阿Q也转弯,既转弯,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他看后面并无什么,看那人便是小D。“什么?”阿Q不平起来了。“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躄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侯一般太平。阿Q站着看到自己发烦,也似乎还是先前一样,在那里来来往往的搬,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抬得他自己有些不信他的眼睛了。但他决计不再上前,却回到自己的祠里去了。土谷祠里更漆黑;他关好大门,摸进自己的屋子里。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之后,未庄人大抵很快意而且恐慌,阿Q也很快意而且恐慌。但四天之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踰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他才有些清醒了。到进城,已经是正午,阿Q见自己被搀进一所破衙门,转了五六个弯,便推在一间小屋里。他刚刚一跄踉,那用整株的木料做成的栅栏门便跟着他的脚跟阖上了,其余的三面都是墙壁,仔细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阿Q虽然有些忐忑,却并不很苦闷,因为他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那两个也仿佛是乡下人,渐渐和他兜搭起来了,一个说是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一个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他们问阿Q,阿Q爽利的答道,“因为我想造反。”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子的,也有将一尺来长的头发披在背后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奴隶性!……”长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说,但也没有叫他起来。“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那里?”“什么?……”“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然而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于是一个长衫人物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要将笔塞在他手里。阿Q这时很吃惊,几乎“魂飞魄散”了: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他正不知怎样拿;那人却又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然而这一夜,举人老爷反而不能睡:他和把总呕了气了。举人老爷主张第一要追赃,把总主张第一要示众。把总近来很不将举人老爷放在眼里了,拍案打凳的说道,“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破了案,你又来迂。不成!这是我管的!”举人老爷窘急了,然而还坚持,说是倘若不追赃,他便立刻辞了帮办民政的职务。而把总却道,“请便罢!”于是举人老爷在这一夜竟没有睡,但幸而第二天倒也没有辞。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的时候,便是举人老爷睡不着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许多长衫和短衫人物,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很气苦:因为这很像是带孝,而带孝是晦气的。然而同时他的两手反缚了,同时又被一直抓出衙门外去了。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几个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处。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后面怎样,阿Q没有见。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很久违,伊原来在城里做工了。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进散了。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咷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咷了。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
李煜 虞美人。推荐。爱诗词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1],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雕栏玉砌[4]应犹在,只是朱颜[5]改。问君[6]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题解】这首词是李煜的名篇,同时也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宋代王铚《默记》:“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伎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由这些记载可知,宋太宗赵光义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的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相传李煜作这首词,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这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入夜,命妓作乐,他自己吟唱,结果声闻于外。宋太宗知道后,大怒,遂命人赐毒药把他毒死。至此,《虞美人》竟成绝笔。此词抒发了李后主对昔日故国的怀恋,以及不甘做受尽屈辱的阶下囚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草堂诗余》《草堂诗余正集》等在此词调名下题作“感旧”。【注释】[1]春花秋月:代指岁月更替。了:了结。[2]又东风:又刮起东风,春天又来了。[3]故国:这里指灭亡了的南唐政权。回首:回忆。[4]雕栏玉砌:雕花的栏干,玉石的台阶。这里代指南唐的宫殿。按:李煜后期词作中常用“凤阁龙楼”(《破阵子》)、“玉楼瑶殿”(《浪淘沙》)和“雕栏玉砌”(本词)等代指南唐的宫殿。[5]朱颜:指美人,这里泛指人。[6]问君:这里是设问,实际是自问。【译文】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事。我居住的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旧日金陵城里的宫殿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愁恨到底有多少?大概像东流的春水一样,无穷无尽。【赏析】这首词写于初春时节,后主在被囚禁的住所之中,抒发了自己的故国之思,心中悲恨相续。年复一年的春花秋月,何时才能了?把原本令人向往的良辰美景蒙上了一层愁怨;小楼昨夜的东风,告知李煜春天到来的消息,但是反而引起他“不堪回首”之思。下片承接上片的“往事”。怀想故国宫殿里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物是人非”。“问君”两句,自问自答,以不尽的流水比作愁思,吐不尽胸中万斛愁恨。
林语堂人物简历简介,林语堂文学代表作品介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个比较活跃而复杂的人物。大革命时期,他初露头角,曾是“语丝派”的一员,支持进步的学生运动,撰文揭露黑暗,抨击时弊,被封建势力诬为“学匪”。“四·一二”以后,到上海开始了他的著作生活。他一方面和鲁迅有了更为密切的往来,不但为鲁迅主编的刊物撰稿,而且还和鲁迅等发起并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另一方面,他又接连创办《论语》等刊物,提倡幽默,侈谈性灵。一纸风行,他又带上了“幽默大师”的徽号。左联成立后,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蓬勃高涨,林语堂在政治上日见陷没,终于以著述为名携眷出国,在美国、台湾等地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林语堂简介。推荐。爱诗词网。林语堂人物简历简介,林语堂文学代表作品介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个比较活跃而复杂的人物。大革命时期,他初露头角,曾是“语丝派”的一员,支持进步的学生运动,撰文揭露黑暗,抨击时弊,被封建势力诬为“学匪”。“四·一二”以后,到上海开始了他的著作生活。他一方面和鲁迅有了更为密切的往来,不但为鲁迅主编的刊物撰稿,而且还和鲁迅等发起并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另一方面,他又接连创办《论语》等刊物,提倡幽默,侈谈性灵。一纸风行,他又带上了“幽默大师”的徽号。左联成立后,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蓬勃高涨,林语堂在政治上日见陷没,终于以著述为名携眷出国,在美国、台湾等地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林语堂从投身革命行列到逃避斗争,以中间派自居,最后,蜕化为中国革命的右派,其间有一条思想发展的轨迹可寻。对林语堂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演变加以考察和分析,可以从中得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童年和家庭林语堂,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作语堂。1895年(清光绪21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坂仔村的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里。六岁在村塾从师启蒙,同时由父亲在家里授以古文、古诗和对句等一般的知识。童年时期喜欢练习写作,八岁时曾仿照《三字经》的格式背着家人编过一个小教本,其中有一页是这样写的:“人自高,终必败。持战甲,靠弓矢。而不知,他人力。他人力,千百倍”(林语堂:《八十自叙》)。虽然笔不符意,但多少反映了童年时期林语堂的写作兴趣。由于父亲的职业关系,林语堂十岁时到鼓浪屿的一所教会小学上学,十三岁入厦门基督教教会办的旧制中学——寻源书院读书,直到1912年夏毕业,完成了他的中小学教育。牧师家庭的薰陶和教会学校的教育,使林语堂从童年时代起就是一个热诚的基督教徒。父亲林至诚,林语堂出生时他已四十多岁。由于厦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列为“五口通商”的海埠之一,帝国主义宗教势力的侵入也最早,到林至诚已经是第二代牧师了。他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当过贩运大米、竹子和卖过糖果的商贩,也当过受人雇佣的小工,对于贫苦生活的苦况,有所体会,对周围的贫民有一定的同情。当了牧师以后,每月可以从教会领取二十元左右的薪水,家庭生活有所好转。但到林语堂出生时,前面已有四个兄长和两个姐姐,不久又有了一个最小的弟弟,食指繁多,生活仍较清苦。林语堂在童年时期除了上学外,每天要和兄姐们一起做一些浇灌菜园、打井水、扫地等劳动。由于父亲思想比较开通,关心子女的成长教育,母亲勤劳仁慈,兄弟姐妹也比较友爱,家庭生活十分和睦。林语堂后来因此而自诩为“我本龙溪村家子”(林语堂:《四十自叙》),以农家子弟自居。他对童年生活甚为满意:“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力中,要以我在童年的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力”(《林语堂自传(一)》)。朴实的农村生活和秀丽的自然景色,对养成林语堂童年时的简朴的心思和情趣,当然不无关系。但要说由此而决定了“对于人生与平民的观念”,甚至所谓“令我建树一种立身处世的超然的观点”,“令我远离政治”(《林语堂自传(二)》)云云,则未免过甚其词,与事实不符。林语堂的父亲早年虽然也拥护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反映了他在政治上比较开明,但在思想上却是一个热烈的西方文明的崇拜者,拿林语堂的话来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林语堂:《八十自叙》)。他仰慕西方,甚至敬佩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伟业”,他的“理想”就是要六个儿子个个都读英文,到西方留学。他把儿子都送到教会学校接受西方教育。而教会学校也确实给了林氏一家不小的“恩惠”。林语堂和他的几个哥哥,小学到大学进的都是教会学校。在寻源书院读书时,历年的学费以至膳费也是免缴的。林语堂从童年起,每天都要在家里和兄姐们轮流读《圣经》,做祷告,不但是一个虔敬的基督教徒,而且也是一个西方文明热烈的追慕者。在村里看到用美国运来的钢条修复了开裂的教堂墙壁时,他十分惊叹;从教会周刊《通问报》上最早知道著名的圣约翰大学时,他心神向往;在厦门看到停泊港湾的美国战舰时,他被巨大的舰影深深慑服;每当听完传教士的讲道后,常常为之心折。传教士的讲道和美国战舰的身影,轮流地鼓舞和威慑着童年林语堂的心灵。当然,他还不可能理解传教士和战舰这两者在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上是一种什么关系,起着什么作用,但是,这个吮吸着西方教会的乳汁而长大的东方农家子,深深地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浸淫,这却是事实。这是林语堂“西化”的开端,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这也是事实。从“圣约翰“到”哈佛”1912年夏,17岁的林语堂从寻源书院毕业。同年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学习。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用“庚款”办的一所国内最为著名,也最为严格的英文大学。旧中国外交界的顾维钧、颜惠庆等人就曾是这里的学生。林语堂一到这里,就“爱上英文,如鱼得水”(林语堂:《八十自叙》),而中文却年年不及格,但照样升级。他除了上课之外,还在图书馆广泛地阅读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如英国历史学家张伯伦(W.H.Chamberlain)的《十九世纪的根本》,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的《宇宙之谜》,英国社会学家王尔德(Ward)的《社会学》以及哲学家斯宾塞(Spencer)的《伦理学》等,都是极感兴趣和认真研读的书籍。美籍校长卜舫济(F.L.HawksPoff)和许多英美籍教师的政治观念、伦理观点、文化教养以至生活方式,使林语堂受到了更深的感染。如果说,童年时期的林语堂对于西方文明的追慕大都来自于具体的直感,那么,大学时期的林语堂对于西方文明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感受已经变为理性的崇奉了。圣约翰大学铸造了林语堂人格的坯型。他自己也承认:“圣约翰大学对于我有一特别影响,令我将来的发展有很深感力的,即是它教我对于西方文明和普通的西洋生活具有基本的同情”(《林语堂自传(二)》)。对于大学生活,林语堂十分惬意。一年级时他就是学生英文杂志《回声》(Echo)的编辑委员,二年级时曾代表演说队几次登台领奖,他是校划船队的队长,校足球队的队员,出席过在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这些都反映了林语堂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他十分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大学生活。对于教会学校的“恩赐”,他深为感激,觉得“我欠了教会一笔债”(同上)。但是,林语堂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这就是疏远以至鄙弃祖国优秀古老的文化传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狂热地追求、信奉西方文明的完全“西化”的知识分子。一进大学,林语堂就宣称“从此我与英文的关系永不断绝而与所有的中文基础便告无缘了”(同上)。结果怎样呢?举例说罢:林语堂在二十岁以前就熟知古代以色列领袖约书亚用号角吹倒巴勒斯坦古都耶利哥以及耶和华(上帝)命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在日落以前杀尽迦南人的种种《圣经》故事,而在三十岁以前对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一类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以及象《红楼梦》这样的著名小说,竟然一无所知。其他,就可想而知了。1916年秋,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成绩于圣约翰大学毕业,由校方荐举到北京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员,兼每周一次的《圣经》课。除了教学之外,偶而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关于汉字改革的文章。1917年夏,胡适由欧洲回国,到达北京,林语堂以清华大学教职员的身分去迎接。从此与胡适结识。1919年7、8月间,林语堂回到家乡与鼓浪屿的富家小姐廖翠凤结婚。廖翠凤出身于基督教家庭,本人也是基督教徒,在上海圣玛丽书院(教会女校)毕业。由于这时林语堂在清华大学任职已满三年,按校方规定,取得了每月四十美元的半官费留美名额,加上廖翠凤的一千块银元的妆奁,即于同年秋间,偕同妻子渡洋赴美,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10月间,林语堂来到美国麻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大学城),不久,注册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攻读西方文艺批评课。哈佛大学是美国著名学府之一,其比较文学研究所也以其人才云集、学派纷呈而著称于世。这里集中了西方各资产阶级学派的著名教授,如西方文艺批评的权威布里斯·皮瑞(BlissPerry),人文主义者欧文·白壁德(IrvingBabbitt),莎士比亚研究者克屈吉(Kittredge)等,都在这里担任教职。林语堂置身其间,勤奋学习,广泛地吸取各派的观点,并思考和权衡其得失是非。在一次白壁德和纽约社会研究院的史宾岗(Spingarn)的论争中,林语堂全盘接受了后者的关于文艺批评的主张。这里,我们没有必要来判断这两个资产阶级学派之间关于文艺批评的主张方面的是非得失,须要指出的是:史宾岗和近代意大利的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克罗齐(Croce)一样,都是所谓“表现派”的代表。他们把文艺的起源仅仅归结为艺术家某种个性的自然流露,否认文艺批评的任何社会准则。而这种唯心主义的“表现派”理论,对林语堂的文艺思想影响至大。他后来在三十年代译介史宾岗、克罗齐的著作,提倡幽默文学,性灵小品,实际上是这种理论的翻版。直至他吹捧“语录体”,翻印明人小品,反对大众语,也无不种因于此。1920年夏秋间,林语堂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由于这时官费被取消,经济发生困难,他和妻子应征到法国乐库索城的华人青年会工作,稍有积蓄后,于1921年夏到德国殷内大学选修莎士比亚课程。殷内是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故乡,课余他偕同妻子参观了歌德故居,游览了这个小城的名胜和自然景色。一学期后,因为对语言学感到兴趣,又于1922年初转至德国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大学是印欧比较语言学的发源地。林语堂在这里向一位精通汉学的教授康拉狄(AugustConrady)学习。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饱览该校汉学研究室里的丰富的中国经史和训诂音韵方面的书籍,比较集中地研究了清代学者王念孙父子、顾炎武、戴震和段玉裁等人的关于经史、语言文字和训诂的著作,打下了他日后关于语言学特别是古音韵方面的基础。1923年4月,林语堂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就在通过答辩的当天,与廖翠凤离开德国,转道意大利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地回国。《语丝》时代1923年上半年,林语堂回到北京,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授,教英文和语言学。这时,五四运动过去已四年。国内政治、思想和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复杂。林语堂对此十分隔膜。从1923年下半年到1924年上半年这段时间里,他致力于教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数量不多的文章,大都是关于汉语古音韵的研究和海涅诗歌的译作。在对现状的密切注视下,暂时保持了沉默。林语堂是带着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等观念回到国内来的。专制暴戾的军阀统治,腐败落后的社会现状,很自然地会引起他的失望和不满。同时,大革命的浪潮越卷越高,1924年秋北京女师大风潮的发生,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文化战线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的英勇斗争,这都给了林语堂很大的刺激,他“满以为中国的新日子已现曙光”(《林语堂自传(三)》),加上他主观上反封建的民主要求,使他很快投入了大革命的斗争行列。1924年11月,鲁迅领导和支持的《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林语堂被约为该刊长期撰稿人之一,成为“语丝派”的一员。“语丝派”的出现,是“五四”以后文化思想战线上以鲁迅为代表革命知识分子的一次重新组合。对于盘踞在教育界的封建势力,林语堂和他们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曾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师大的学生一道走上街头游行,和反动军警徒手搏斗;同时撰写时评、杂文揭露封建军阀和种种谬论。1925年开始,林语堂到女师大任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和鲁迅同事,并开始往来。1926年3月14日出任女师大教务长。“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下午,他和许寿裳到执政府认领女师大死难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的遗体,参加了女师大和北京学界对死难学生的吊唁、追悼活动。他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表示了他的哀悼和抗议,因为刘和珍是女师大英文系的学生,他又摘引烈士生前写的英文作文中的语句制成輓联:“我相信人间永无乐日,学生时期,亦多纷扰;自风闻民贼整顿学风,我们此去,难享安宁”,并亲自书写,张挂在女师大的刘、杨烈士的追悼会会场上。这时期林语堂在《语丝》、《莽原》和《京报副刊》上发表了不少杂文、时评,大多是当时斗争的记录。他指斥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是“我们最痛恨的敌人”(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他认为中国正处于“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体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同上),“三·一八”以后,他强烈主张只有打倒段祺瑞、章士钊这些“亡国大夫,瘟国官僚”才能救民于倒悬。他还揭露“现代评论派”的“一面对青年泣告,一面对执政联欢”(林语堂:《咏名流》)的两面派嘴脸,胡适是“从新人物中补进的”(林语堂:《随感录》),一针见血地揭穿了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叛徒。在和这些“正人君子”、“学者”们的斗争中,林语堂的文章写得辛辣锋利。请看: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若是他们自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的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们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因为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为真理有时要与学者的脸孔冲突,不敢为真理而忘记其脸孔则要为脸孔而忘记真理,于是学者之骨头折断矣。(林语堂:《祝土匪》)林语堂这时期的文章后来大都收入他的第一个散文集《剪拂集》(1928年12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他大革命时期“浮躁凌厉”的战斗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些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他的反封建的民主立场,较好地配合了“语丝派”的斗争。但是,作为一个自由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林语堂还有他软弱妥协的一面。从思想上看,他的主要武器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借到的民主、自由等口号,心目中的理想也只是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落后、腐败的封建统治,使他起而抗争,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人民革命的风起云涌,林语堂不可能从思想上加以理解和接受,特别是中国革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林语堂的那一点革命性就会逐渐丧失。这是时代使然。从经历上看,他接受的是系统的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对中国革命缺乏必要的实践和认识。对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更没有任何思想准备。革命高扬时,他热情踊跃,当革命受到挫折,处于低潮时,就很容易悲观失望以至动摇妥协。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狡狯、残忍的本质认识不清。他不象鲁迅那样,“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鲁迅:《写在<坟>后面》),他的抨击时弊,揭露现状,往往只是表明与他心目中的西方文明格格不入罢了。这样,就使林语堂在民主革命中,不可避免地会暴露种种弱点。例如,1925年12月,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打击下,段祺瑞、章士钊纷纷成为“落水狗”时,林语堂和另一个“语丝派”成员周作人互相倡和,在革命群众中提出了所谓“费厄泼赖(fa-irplay)”的主张,认为“以今日段祺瑞章士钊为例,我们便不应再攻击其个人”(林语堂:《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这无异要人民对统治者施以“宽容”,放下手中的武器。但是,事实怎么样呢?林语堂的墨迹未干,段祺瑞于两个多月以后,就卷土重来,枪杀革命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对于这种错误论调,鲁迅在林文发表的半个月后写了著名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费厄泼赖”的危害性和欺骗性,提出了“打落水狗”的革命原则。这是鲁迅对林语堂的第一次重要思想交锋,也是“语丝派”内部的一次思想斗争。但是,鲁迅并没有把林语堂当作敌对阶级的代言人来批判,而是把他当作有错误观点的“伙伴”来看待的。林语堂这时在政治上也与“现代评论派”有区别。1926年1月23日,林语堂在《京报副刊》发表了漫画《鲁迅先生打落水狗图》,以后连续发表了《讨狗檄文》、《打狗释疑》等文,提出要来一个“打狗运动”。特别是“三·一八”以后,由于血的教训,使他“益发信仰鲁迅先生‘凡是狗必先打落水里而又从而打之’之话”(林语堂:《打狗释疑》)是无比正确的。这说明在鲁迅的批评教育下,林语堂初步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观点(当然,以后还有更大的反复)。“三·一八”以后,段祺瑞政府在报上发表了通缉名单,林语堂和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语丝派”成员都列名于上。林语堂偕同妻子携带三岁的长女如斯和出生二十多天的二女无双,从小板胡同寓所至北大教授林可胜家中避难。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京,4月26日在天桥不经审讯枪杀了进步报人、著名记者邵飘萍。5月,林语堂携家南下,抱着为桑梓服务的热忱,应聘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主任兼国学院秘书。不久,荐请鲁迅等来厦大任教。在厦大,鲁迅对林语堂十分关心,看到厦大的复古崇洋的作风,劝林语堂早日离去,不必“烂”在这里。林语堂也很关心鲁迅生活,觉得自己未尽地主之谊。他们时有宴饮,外出讲演,过从甚密。1926年底,林语堂因经费预算与校长林文庆意见相左,又因人事关系的牵肘,渐萌去志。1927年初,厦大学生因鲁迅辞职而发生风潮,林语堂也辞去一切职务。在鲁迅离开厦门前,林语堂多次设家宴为鲁迅饯行,并译尼采的《走过去》,为鲁迅送行。1927年1月底,林语堂应陈友仁之请,于2月初到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任英文秘书。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宁汉合流,汪精卫叛变革命。不久,林语堂脱离国民政府,离汉赴沪。“幽默大师”1927年8月,林语堂来到上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林语堂就象走到了十字路口,无所适从。他说:“我常常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而逼着我自己要选择一个——或者旧者,或者新者”(《林语堂自传(三)》)。所谓“旧者”,就是向旧社会投降,但林语堂有所不甘;所谓“新者”,就是向人民、向革命靠拢,投入更为艰苦的斗争,这对林语堂来说又有所不能。虽然蒋介石在“四·一二”以后建立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和他的西方民主政体大相径庭,但投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人民革命,也绝非他的初衷。中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动摇性,使他选择一条所谓“介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林语堂:《编辑后记》)的中间道路。作为一个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语堂这时在政治上不党不派。他于1927年11月应蔡元培邀请出任中央研究院国际出版物交换处处长、国语及英文编辑之职,1929年12月出任世界笔会中国分会的秘书,但他又声称决不做官;1932年底,他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共同发起并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执行委员,但他又反对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33年5月,他和宋庆龄、鲁迅等到希特勒德国驻上海领事馆递交联名抗议书,但他又以“不问政治”标榜自己。他不是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的伙计,但他又与左联格格不入。他和文艺界的进步力量、革命作家有往来,但又和胡适等人保持接触。这种状况,反映了他矛盾重重的心情。当然,也应该看到:“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以后,自由资产阶级仍和买办资产阶级有区别,要求民主尤其是要求反帝国主义的阶层还是很广泛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林语堂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还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民主要求。例如,1928年8月,他在鲁迅主编的《语丝》第4卷第38期上发表了《给孔祥熙部长的公开信》,就是对“国民政府”的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的祀孔读经的主张发出质问的。同年11月,他又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第1卷第6期上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这个讽刺剧在社会上曾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说明林语堂还有“幽孔老二一默”的勇气。因此,得到了鲁迅的支持。这个剧本和鲁迅辑录的《关于<子见南子>》,收入他的第二个散文、随笔集《大荒集》(1934年6月生活书店出版)。1928年12月,林语堂在英文周刊《中国评论报》上发表了LuSun(《鲁迅》)一文,对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业绩和思想变迁作了高度评价,对鲁迅在“四·一二”的斗争意志和智慧也深致赞扬。他认为,作为一个战士,鲁迅对于旧社会来说,“实在是一只令人担忧的白象,与其说是一种敬礼,毋宁说是一种累物”。这一论说,也为鲁迅所乐于接受。在此同时,他接受上海开明书店的约请,潜心著述,1929年出版《开明初中英文读本》(1—3册),由于该书打破了旧的体系,深得教育界的欢迎,被定为全国中学英文教科书。林语堂也因以致富。但是,中间道路实际上是一条死胡同。政治上的妥协、倒退,使林语堂在文艺思想上也一步步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他拾起在哈佛大学留学时接受的表现派理论,1929年10月开始,他译介了克罗齐、史宾岗的著作,在《<新的文评>序》中,林语堂说:“艺术只是在某时某地某作家具有某种宗旨的心境的表现。”但是,林语堂的“心境”还是座落在活生生的社会基础上。他并不能向壁虚构超然物外的艺术宫殿。只要他一“表现”,就会受到社会实践的制约和检验,就会显出是非得失来。1932年9月,林语堂主编的提倡幽默的杂志《论语》(半月刊)在上海创刊。早在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提倡过幽默,但还只是把它当作文艺的一种因素来提倡。而把幽默当作“人生大计”、“文学要津”来提倡的,却是从《论语》开始。他在发刊词里说:“人生是这样的舞台,中国的社会,政治,教育,时俗,尤其是一场把戏,不过扮演的人,正正经经,不觉其滑稽而已。……我们看这偌大的国家扮演春香闹学的把戏,难免好笑”(林语堂:《我们的态度》)。在林语堂看来,大千世界,人生众相,包括屠夫杀人,日寇侵华,都不过是一场“把戏”,在人生舞台上,就不妨优孟衣冠,“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论语》第50期封面题辞)。《论语》创刊初期,虽然也登载过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但充斥刊物的还是一些似是幽默实为无聊的篇什。林语堂一面“愤愤不平”,一面写了不少类似《论握手》、《一篇没有听众的演讲》等的无聊劣作。《论语》上刊载的其他一些作者的文章,如《蚤虱辨》、《说丈母》、《看女人》、《说冻疮》、《午睡颂》等,只要看标题就明白是什么内容了。《论语》一出,正投合了那些有闲阶级、帮闲文人的口味,于是一哄而起,“幽默”成灾。林语堂也成了所谓“幽默大师”。1934年4月,林语堂辞去《论语》编务,另创刊《人间世》(半月刊)杂志,1935年9月,又创刊《宇宙风》(半月刊)。在《人间世》发刊辞里,林语堂宣称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性灵”小品。他认为:“文章者,个人性灵之表现”(林语堂:《论文》),既然文艺是个性的表现,那么,“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就成了无所不包的题材,甚至“如狐仙,苍蝇,英人的古怪脾气,中西民族之不同,琉璃厂的书肆,风流的小裁缝,胜朝的遗事,香椽的供法”(林语堂:《论谈话》),都是性灵文学的绝妙材料。林语堂津津有味地大谈孔子的幽默,吹捧袁中郎,翻印明人小品,称许周作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品散文是“寄沉痛于悠闲”(林语堂:《周作人诗读法》)的“杰作”。鲁迅并不一般地反对幽默,但坚决反对林语堂式的幽默。《论语》创刊初期,鲁迅对林语堂采取了争取、团结的态度。应林语堂之约请,鲁迅在《论语》初期,前后发表过七、八篇杂文。这些杂文,形成了一种与《论语》完全不同的战斗文风。这样做,鲁迅是想从正面影响林语堂,争取《论语》。一周年时,鲁迅又应约写了《<论语>一年》,对《论语》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态度。对于《论语》所提倡的“幽默”,鲁迅直截了当指出:中国并无幽默,要有,也只有“将屠夫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一类的东西。这是对林语堂的严肃的批评。另一方面,鲁迅也明确地指出,《论语》第12期的“萧伯纳游华专号”是好的,因为“它发表了别处不肯发表的文章,揭穿了别处故意颠倒的谈话,至今还使名士不平,小官怀恨。”鲁迅对林语堂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希望他有所转变。直到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遇刺,鲁迅20日夜写信给林语堂谆谆相劝:“重重压迫,令人已不能喘气,除呻吟叫号而外,能有他乎?……虽专谈虫二(按:即“风月无边”之意)恐亦难”(鲁迅:《致林语堂》),语重心长,情见乎词,希望林语堂及早醒悟。特别是在《论语》日见无聊,《人间世》将出未出,林语堂在邪路上越走越远时,鲁迅还是耐心劝诫,希望他放弃这些玩意儿,翻译一些文学名著,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文化工作,“要他于中国有益,要他在中国存留”(鲁迅:《致曹聚仁》)。但是,林语堂不但对鲁迅的忠告悍然拒绝,反而表示“欲据牛角尖负隅以终身”(林语堂:《行素集·序》)。至此,鲁迅对这个死钻“牛角尖”的顽固派,表示“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出来的”,对他不再抱任何希望了。等到《人间世》、《宇宙风》一出,就领导左联对“论语派”进行了批判。1934年9月鲁迅支持的《太白》(半月刊)创刊,提倡与“性灵”小品针锋相对的“科学小品文”,鲁迅在该刊写了许多杂文对林语堂进行鞑伐。从1934年开始,鲁迅写了《小品文的生机》、《一思而行》、《玩笑只当它玩笑(下)》等尖锐锋利的杂文,对“幽默”、“性灵”当作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加以分析和批判。到了1935年5、6月间,林语堂思想上的反动因素有所抬头,他在《人间世》、《宇宙风》上发表了《游杭再记》、《我不敢游杭》、《今文八弊》等文章,对无产阶级文艺和鲁迅等左联作家,横加攻击和嘲讽,鲁迅才于同年10月间写了《题未定草(一至三)》对林语堂进行了严厉的批驳,揭穿了他的“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的“西崽相”。1935年12月《人间世》自动停刊,这时的《宇宙风》实际上已由林语堂的三哥林憾庐主编。林语堂于翌年8月以著述和讲学为名,携家赴美。上海九年,是林语堂在政治上从中间派逐渐右滑的时期。特别在文艺思想上和左联处于对立的地位。但他还不是反动派,和买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胡适之流还不一样。他还没有象新月派、“民族主义”文人那样成为“王之爪牙”。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他连续写了《关于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外交纠纷》、《告学生书》等文章,对国民党政府的投降政策和北平军警用大刀棍棒镇压学生的暴行提出了抗议,也对南京中央大学的一批御用教授、学者的《劝学生复课书》进行了驳斥。在反帝爱国的基础上,林语堂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二十一人于1936年10月联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同年10月,鲁迅于上海病逝。林语堂在纽约第二天即闻讯,十分惊愕。11月22日林语堂写《悼鲁迅》,于《宇宙风》第32期发表。这是文情并茂的悼文,也是林语堂的由衷之言。他评价鲁迅的人格:“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他实事求是地叙述了和鲁迅的交往和离异,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于鲁迅有轩轾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人间世》出,左派不谅吾之文学见解,吾亦不肯牺牲吾之见解,阿附初闻鸦叫自为得道之左派,鲁迅不乐,我亦无可如何。……然吾私心终以长辈事之,至于硁硁小人之扑风捉影挑拨离间,早已置之度外矣。”撇开其中个别诬蔑之词,林语堂所说的是反映了鲁迅和他交往和斗争的真实情况的。海外四十年1936年9月中旬林语堂到达纽约。从此开始了他四十年的海外生活。除了偶而应邀演讲外,林语堂主要是从事英文著译。早在1935年9月在纽约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英文著作MyCountryandMyPeople(《吾国与吾民》,一译《吾土吾民》),这是一部向西方世界比较全面地介绍中国历史、民族、文化等的专著,长达八百多页,由美国的“中国通”赛珍珠(PearlS·Buck)作序。在这部书里,林语堂对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作“梦呓”般的预言:“我感到民族传统是如此地根深蒂固,以至其基本的生活模式始终会保持下去。即使象共产主义制度这样的大变动,一旦来临,以个性中庸、宽容为标志的旧传统将破除共产主义,将其改得面目全非,而不是共产主义以其与个人无关的严肃的规定来打破旧传统。结果一定是如此。”中国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林语堂的“预言”彻底破产,也彻底揭穿了林语堂的所谓“远离政治”、“不知党见为何物”的欺人之谈。这部书里还借研究中国民族特性为由,将所谓“忍耐”、“冷漠”、“老猾”、“知足”、“保守”等词加强到中国人民头上,暴露了他十足的“西崽相”。《吾国与吾民》在欧美出到十几版,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引起了中国人民和西方进步人士的强烈不满。周恩来同志在抗战时期重庆的一次宴会上,曾就此书对林语堂当面进行过批评。抗战期间,林语堂曾两次回国,在重庆、桂林等地考察,猎取著作素材。返回美国后,于1943年1944年连续出版了TheVigilofaNation(《枕戈待旦》)和BetweenTearsandLa-ughter(《啼笑皆非》)两书,这是两部向西方报导中国抗战的书籍,但大量的篇幅却用来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伟业”加以歌颂和对蒋介石这个“抗战领袖”进行吹捧,连稍有正义感的美国社会人士也十分反感。一位美国作家、新闻工作者就曾撰文嘲笑林语堂“以甜蜜的理由和谄媚的风姿”(爱特蒙·威尔逊:《美国化的林语堂》,冯亦代译)来讨好国民党政府,这只是美国化了的“访问中国的林语堂先生”的蹩脚著作。另外,林语堂还写了几部自传体的英文小说,如MomentinPeking(《瞬息京华》,一译《京华烟云》,1939年)、ChinatownFamily(《唐人街》,1948年),TheRedPeony(《红牡丹》,1961年),TheFlightoftheInnocents(《逃向自由城》,1964年)等。这些小说大都是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为背景,叙述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动和人民的流离苦楚。但由于林语堂的阶级偏见,对中国革命和人民斗争有许多歪曲之处,特别是象《逃向自由城》这样的作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作恶意的攻击和诬蔑,曾有人把它译出在台湾《中央日报》连载。这说明林语堂思想上的反动性有了恶性的发展。他在海外的经历主要有以下一些。1947年夏由台湾国民党政府推荐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文学组组长,赴法国三年,1950年返回美国。1952年在纽约创办《天风》月刊,他自任社长,由长女如斯和女婿黎明任编辑,约请当年《论语》的作者徐訏、简又文等撰稿,仍以提倡幽默、性灵为号召,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但只出了几期就无疾而终。1966年6月由美返回台湾定居,1969年7月继罗家伦任世界笔会中国分会会长,1975年被选为世界笔会副会长。从这些经历来看,林语堂似乎没有从政做官,始终是个“在野之身”。但这并不能由此而说明林语堂真是超然于政治之外。这可以从下面一些情况看一下就清楚了。1958年10月和1966年1月林语堂两次以“海外学者”的身分回到台湾观光、游览。台湾政府对他优礼有加,待若上宾,蒋介石两次均予接见,林语堂受宠若惊。1966年6月林语堂“还乡”到台湾定居,台北市当局出资为他在阳明山麓构筑新居,他也应命在台湾《中央日报》特约专栏“无所不谈”上撰文,他旧调重弹,又拾起幽默、性灵的旗子,大写半文半白的小品,为国民党政府的宣传竭诚效劳。台湾开明书店出了《无所不谈集》(包括二集、合集),其中有不少篇什是攻击中国革命的。再从他对中华民族文化革命的伟人鲁迅的态度来看,也十分清楚。早在抗战后期的1943年冬,林语堂在重庆中央大学的一次讲演中开口就对鲁迅进行攻击,说什么“以前鲁迅说中国书看得教人昏睡,外国书看了就抖擞精神。他说外国虽有颓唐派,但是有生命的颓唐派,中国虽有积极入世的士大夫,但只是没有生命的士大夫。这种激愤的话不能叫做认识。要说贾宝玉做和尚是无生命,而《罪与罚》里的主人翁自杀是有生命,是不通的话”(林语堂:《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对于林语堂的恶意中伤,当时在重庆的进步文化界人士郭沫若、秦牧、陈桑等在《新华日报》的副刊上纷纷撰文回击和批驳,郭沫若写了《啼笑皆是》等文,批判了林语堂在青年中提倡读《易》的倒退论调,回击了对鲁迅的污蔑。这就是抗战后期为林语堂攻击鲁迅和提倡读经而引起的一场论争。但到了1961年1月林语堂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次讲演中,对鲁迅作了更为露骨的攻击,说什么“鲁迅是绍兴人,绍兴师爷那种一字定人生死的刀笔本领,正是他文章风格的来源”(林语堂:《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这种惊人的歪曲和恶毒的攻击与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对鲁迅的中伤、诬蔑毫无二致。至于他在《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的《忆鲁迅(一)(二)》和《记周氏兄弟》等文中更是放肆地谩骂,并由此来取媚于国民党政府。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林语堂思想变化、发展的轨迹。他对鲁迅由早期的虔敬转变为后期的攻击,关键是在于对中国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态度。1924年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林语堂作为一个自由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从反封建的要求出发,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在政治上是中间偏左。大革命失败以后,慑于反革命的白色恐怖,思想上动摇、妥协。他一方面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不满,另一方面对中国革命已经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的历史转折没有也不可能接受。随着他的文艺思想的变化,使他先天地对左翼文艺运动发生对抗。他提倡幽默、性灵,客观上有利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但他还不是反动派,在政治上是中间偏右。他未尝不想找一条不折不扣的中间道路,但事实上并不存在这种“任鸡来也好,犬来也好”(林语堂:《行素集·序》)的超然于党派、游离于现实斗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这样,就使他言行失据,矛盾重重。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他悄然出国。在西方渡过了他的后半生,接受的是更深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他的阶级偏见、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文艺主张,也逐渐右滑。林语堂从政治上的中间派发展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对派,从资产阶级唯心论者发展为反马克思主义者,从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为买办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证明了中间道路是走不通的,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林语堂的发展变化就是一个例子,从《剪拂集》到《大荒集》再到《无所不谈集》,清楚地勾勒了林语堂所走过的这条文学道路的发展轨迹。中国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都可以从这里得到有益的启示。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玛丽医院。遗体由家属廖翠凤、二女无双、三女相如和大女婿黎明运回台湾,安葬于台北阳明山林氏故居后园中,结束了他八十三岁的一生。他一生著述甚丰。用过的笔名有:宰予、宰我、语、玉堂等。1984年4月三稿,于徐州。注释附录一林语堂主要著译目录(一)著作中文《剪拂集》(散文集),1928年12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语言学论丛》(专著),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大荒集》(散文、剧本、评论集),1934年6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我的话·行素集》(散文·随笔集),1934年8月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初版。《我的话·披荆集》(散文、随笔集),1936年9月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初版。《无所不谈合集》(小品、随笔集)1974年10月台北开明书店初版。英文MyCountryandMyPeople(《吾国与吾民》,一译《吾土吾民》,论著),1935年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初版。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艺术》,论著),1937年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初版。MomentinPeking(《瞬息京华》,一译《京华烟云》),1939年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初版。ALeafintheStorm(《风声鹤唳》,小说),1941年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初版。TheWisdomofChinaandIndia(《中国与印度之智慧》),1942年纽约兰登书屋初版。BetweenTearsandLanghter(《啼笑皆非》,时评),1943年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初版。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ongpo(《苏东坡评传》,传记),1947年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初版。ChinatownFamily(《唐人街》小说),1948年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初版。TheVermilionGate(《朱门》,小说),1953年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初版。LadyWu(《武则天正传》,传记),1957年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初版。FromPagantoChristian(《信仰之旅》,一名《由异教徒到基督教徒》,论著),1959年克里夫兰世界出版公司初版。TheRedPeony(《红牡丹》,小说),1961年克里夫兰世界出版公司初版。JaniperLoa(《赖伯英》,小说),1963年克里夫兰世界出版公司初版。TheFlightoftheInnocents(《逃向自由城》,小说),1964年纽约普特南公司初版。LinYutang's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ModernUsage(《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初版。MemoirsofanOctogenarian(《八十自叙》,自传),1975年台北梅亚出版公司初版。(二)翻译汉译英LettersofaChineseAmazon(《女兵自传》,谢冰莹原著,小说),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ConfuciusSawNancyandEssaysaboutNothng(《〈子见南子〉及其他》,林语堂原著,剧本、散文集),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ANunofTaishanandOtherTranslationsTranslatedbyLinYutang(《〈老残游记〉及其他》,清·刘鹗原著,小说),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浮生六记》,清·沈复原著,小说),1941年上海西风社初版。MissTu(《杜十娘》,据明·冯梦龙原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译,小说),1950年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初版。英译汉《卖花女》(英·萧伯纳原著,剧本),1928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新俄学生日记》(俄·窝格耶夫原著,小说,与张友松合译),1929年6月上海春潮书局初版。《新的文评》(美·史宾岗原著,论著),1930年1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成功之路》(美·马尔腾原著,论著),1939年10月上海中国杂志公司增订再版。《怎样训练你自己》(美·罗德原著,论著),1940年4月上海东方图书公司出版。《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丹麦·勃朗特司原著,传记),1940年8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徬徨飘泊者》(英·台维斯原著,小说),1941年3月上海朔风书店初版。附录二林语堂研究资料目录举要鲁迅论林语堂 《从讽刺到幽默》,《伪自由书》。 《致林语堂》(1933年6月20日),《鲁迅书信集》上卷。 《“论语一年”》,《南腔北调集》。 《致陶亢德》(1934年4月1日),《鲁迅书信集》上卷。 《小品文的危机》,《南腔北调集》。 《小品文的生机》,《花边文学》。 《致杨霁云》(1934年5月6日),《鲁迅书信集》上卷。 《致郑振铎》(1934年6月21日),《鲁迅书信集》上卷。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花边文学》。 《致曹聚仁》(1934年8月13日),《鲁迅书信集》上卷。 《“题未定”草》,《且介亭杂文二集》。 《两种“黄帝子孙”》《集外集拾遗补编》下卷。茅盾《小品文和气迄》,《小品文和漫画》。曹聚仁《我与林语堂先生往还的始终》,《芒种》半月刊创刊号,1935年3月。胡风《林语堂论》,《文学》月刊第4卷第1期,1935年11月。郭沫若《啼笑皆是》,《新华日报·副刊》,1943年11月2日。司马斌《论林语堂》(上)、(下),《天地》月刊第11、12期,1948年8月1日、9月1日。张梁《林语堂论》,《文学评论丛刊》第6辑,1980年8月。唐弢《历史不能背离事实》,《文物天地》双月刊第4期,1981年7月。秦志希《鲁迅和林语堂》,《江汉论坛》双月刊,1981年第5期。高云《林语堂论》,《文艺论丛》第14辑,1982年2月。林志浩《林语堂述评》,《人物》双月刊,1982年第3期。倪墨炎《为林语堂辩正一件事》,《新民晚报》,1982年2月18日。陈荡编《评林语堂》,1944年桂林华光书店出版。林太乙(无双)《我的父亲林语堂》,香港《联合报》,1954年2月10日。爱特蒙·威尔逊(美)《美国化的林语堂》,冯亦代译,《文联》半月刊第1卷第2期,1946年1月。黄肇珩《林语堂和他的一捆矛盾》,台湾《自由谈》月刊第20卷第7期,1968年7月。赵世洵《悼念林语堂先生》,台湾《大成》月刊第30期,1976年5月。陈纪瀅《我所知道的林语堂先生》,台湾《传记文学》月刊第31卷第6期,1977年12月。徐訏《追思林语堂先生》,台湾《大成》月刊,第49期,1977年12月。《传记文学》编者《林语堂小传》,台湾《传记文学》月刊第32卷第1期,1978年11月。谢冰莹《忆林语堂先生》,台湾《传记文学》月刊第32卷第1期,1978年1月。曾虚白《林语堂与苏东坡》,尹雪曼等编《林语堂》,1979年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出版。
《三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解说与赏析
以人妖相恋为题材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传统。白蛇故事从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以来,经无数小说家和说唱艺人的补充和加工,到晚明就成了一篇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的白话小说,后来,清朝人又有弹词《义妖传》,加入白娘子生子、中状元等情节,却没有这篇干净、简洁。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推荐。爱诗词网。《三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解说与赏析以人妖相恋为题材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传统。白蛇故事从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以来,经无数小说家和说唱艺人的补充和加工,到晚明就成了一篇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的白话小说,后来,清朝人又有弹词《义妖传》,加入白娘子生子、中状元等情节,却没有这篇干净、简洁。白娘子故事发生在南宋杭州城。小官吏李仁的妻子有个胞弟许宣,一天,他去保俶塔寺追荐亡亲,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位小寡妇,两人一见钟情。经过多次接触,彼此商议起婚嫁来。那天,小寡妇给了许宣五十两银子,没想到,这银子原是官府失窃的库银。当许宣被迫供出实情,带公人来到白娘子住处时,那里只剩下一座空宅,不见白娘子的踪影。案发后,许宣被发配苏州。白娘子又带丫头青青找上门来,两人终于结了亲。一天,许宣闲游承天寺回来,一个道士说他被妖怪所缠。为了取信于许宣,次日,白娘子重重惩罚了道士。不久,许宣又因带着白娘子给他的扇子而被捕,原来这东西是别人的,于是许宣第二次吃官司。尽管许宣再次见到白娘子时有无穷疑忌,但在白娘子的婉言巧饰下两人又和好如初。后来,许宣在金山寺遇到法力高强的法海禅师,白娘子不得不带着青青逃跑。然而,当许宣重新回到杭州时,不想白娘子已先期达到。最后,法海施法将白娘子现出本相,变成三尺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从表面上看,作品所写的是一个蛇精幻化成美女缠人、最后被佛法镇服的故事。然而,小说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白娘子不幸遭遇的描写,颂扬了年轻妇女对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追求,控诉了扼杀人性的封建势力。小说中的白娘子,除了某种特殊的场合略现妖身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作者不仅赋予她美丽的容貌和机智的性格,更给了她一个渴求幸福、充满人性的心灵。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白娘子既主动大胆又执着顽强,许宣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破坏和干扰,白娘子毫不畏惧,勇敢地与他们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她先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道士,戏弄了捉蛇先生。同时,她对爱情又是那样的忠贞,面对李克用的引诱,她毫不动心。可是,阻挠自由婚姻的势力是强大的,无论她怎么挣扎,最后还是被法海征服。作者对白娘子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通过白娘子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势力的黑暗与残酷,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追求自由幸福却无法实现的悲惨命运。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白娘子这一人物典型,这个形象得到古往今来广大群众的喜爱,充分说明了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除此以外,许宣等人物形象也写得十分生动。在许宣的性格中,既有下层人物的忠实厚道,又有小市民的谨慎小心,他渴望爱情,但又畏缩自私,充满着矛盾。作为一个小商人,许宣在大胆主动的白娘子面前是胆小、被动的,然而,他对白娘子所采取的宽容态度则显示了他的善良品格。相比之下,李仁的性格比较复杂。作为许宣的亲人,李仁对许宣还算关照,但一旦遇到危险,他想到的首先是自己。为了免受牵连,是他狠心地告了许宣的密,使许宣身陷囹圄。但过后,他又深表不安,于是出钱求情。此外,像吝啬鬼李克用的好色,酒鬼王二的冒失,以及其他一、笔带过的人物,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这些人物的存在使一篇充满怪异因素的小说具有真实感。除了人物形象,小说的细节描写的繁富也具有特点。整篇小说的故事线索并不复杂,但情节却跌宕起伏。从许宣与白娘子相遇起,故事就一起一伏,波折不断。开始是银子事件使刚遇到喜事的许宣吃了官司;接着在他们重归于好后,又冒出了一个道士打岔;道士风波方平,许宣又遭受了第二次官司;当他们再度和好时,却碰上了李员外这个好色之徒;躲开了李员外,却又招来了法海,接着又是一个捉蛇先生,最后又是法海。作品就是这样,紧紧扣住白娘子这个特殊的神奇人物,在许宣和白娘子的爱情中不断地掀起波澜,从而使故事在变化中充满了戏剧性。小说的语言保持着讲唱文学的叙述风格,质朴而少故实。在白娘子的肖像描写中,作者几乎没有采用任何华丽的词藻,但一个美貌动人的女性形象已跃然纸上。人物对话也很生动,如李仁怀着疑虑察看许宣的银子时,发现竟是贼赃,于是大叫一声:“苦!不好了,全家是死!”寥寥数字,把李仁的惊慌、恐惧之情暴露无遗。言词简洁平实,但又生动传神。另外,这篇小说没有落入大团圆的俗套,后来的《义妖传》增加了许宣的儿子中状元、祭塔等情节,便显得俗气、芜杂,两相对比,美学品格的高低就一目了然了。
兴味盎然。推荐。爱诗词网。兴味盎然释义,兴味盎然结构,兴味盎然用法,兴味盎然造句百无聊赖;兴味盎然【释义】兴致、趣味十分旺盛。(兴味:喜好和情绪。盎然: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结构】“兴味”和“盎然”构成主谓结构。【用法】常作谓语、定语和状语。【造句】一见到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她就兴味盎然,流连忘返︱看他一副兴味盎然的样子,我们都不忍叫他离开︱火车刚刚进入四川,他就兴味盎然地欣赏起风景来。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推荐。爱诗词网。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唐山水诗鉴赏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感觉写春天,画面优美,气氛柔和。“迟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春天白昼渐长,光照充足;春天的太阳明亮而温暖怡人。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和煦而万物欣欣的特点,并使诗中所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光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松软。轻盈的燕子飞去又飞来,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温沙暖,鸳鸯鸟儿相依相偎,安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燕子、鸳鸯都是候鸟。诗人有意描写候鸟以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两句以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笔勾勒的大场景,而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的强烈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小画面,既有紫燕飞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在燕子的繁忙、鸳鸯的偎依里,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飞燕的轻盈,睡鸳鸯的闲适,又透出温柔的春意。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难怪清人陶虞开称赞杜甫的笔力,谓之能“以诗为画”(见其《说杜》)。但是,杜甫此诗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有他所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紫燕、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嗅觉、触觉所感之物,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却并非诗人的直接感觉。只是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疏松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诗人对飞燕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意之中。诗人非但善于观察物象,而且善于体察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