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僚选拔制度。汉代选官主要靠州郡察举,察举的依据,是乡闾对当地士人的品评。汉末曹操主政后,为扩大统治基础,屡次颁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但自黄巾大起义以来,战乱频仍,士流播迁,里闾组织与本籍士人多相脱节,政府不能借助乡论来考核士人。延康元年(220),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之议,立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推行此制的组织机构是司徒府、吏部和各级中正。起初只置郡中正,齐王曹芳时,河内温县(今属河南省)大士族司马懿当政,增置州大中正。大小中正例由司徒府选择德充才盛、贤有识鉴的原籍州郡的现任中央官员来兼任,皆有属员,称“访问”。实行的办法,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确定品第,由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的散在各地的士人,了解其家世门资,写成簿阀;核实其才德品行,作出评语(状);而后厘别等第(品),汇总至各州大中正。等第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前三品为上品,余为卑品。不过,一品形同虚设,无人可及,三品则至西晋中期以后就不被认为是上品了,故所谓上品长期即指二品。中正品第人物,以三年调整一次为常例,也可临时升降。第二步是依品授官。中正将士人的簿阀、状、品三项材料造成表册(称“写黄纸”),送交吏部,作为除授官职的根据。官位与品第相对应,升官必须升品,降品等于免官。此制初行,加强了中央对选官大权的控制,士人定品主要根据人才优劣,而不专重家世门第,因而多少改变了汉末那种私家臧否人物、操纵选举的形势,选拔了一些确有才干者充实官僚机构。但由于门阀势力的逐步发展,九品中正制实行未久,即弊端丛生。曹魏后期,中正皆取高门著姓充任,品定士人等第只看阀阅世资,完全放弃唯才是举的原则,西晋时已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严重局面。于是,九品中正制就从中央制约名士大姓的选官制度演变为门阀士族把持选举、垄断政权的工具。南朝寒门势力上升,皇帝往往通过考试的手段削抑士族的权势,宋、齐两代设孝廉(试经)、秀才(试策)二科,梁、陈又增设高策科,都是为此。而北朝从齐后主高纬开始,州郡辟士之权渐延于朝廷,周武帝宇文邕也下令罢门资之制,九品中正制度日趋衰落,至隋唐正式为科举制度所取代。了解这一制度,主要可读《三国志》《晋书》、《宋书》的有关各传和《通典》卷十四《选举典》、《廿二史劄记》卷八参阅杨筠如《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商务印书馆)。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征引繁富,有新见,亦便初学。
九品中正制。推荐。爱诗词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僚选拔制度。汉代选官主要靠州郡察举,察举的依据,是乡闾对当地士人的品评。汉末曹操主政后,为扩大统治基础,屡次颁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但自黄巾大起义以来,战乱频仍,士流播迁,里闾组织与本籍士人多相脱节,政府不能借助乡论来考核士人。延康元年(220),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之议,立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推行此制的组织机构是司徒府、吏部和各级中正。起初只置郡中正,齐王曹芳时,河内温县(今属河南省)大士族司马懿当政,增置州大中正。大小中正例由司徒府选择德充才盛、贤有识鉴的原籍州郡的现任中央官员来兼任,皆有属员,称“访问”。实行的办法,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确定品第,由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的散在各地的士人,了解其家世门资,写成簿阀;核实其才德品行,作出评语(状);而后厘别等第(品),汇总至各州大中正。等第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前三品为上品,余为卑品。不过,一品形同虚设,无人可及,三品则至西晋中期以后就不被认为是上品了,故所谓上品长期即指二品。中正品第人物,以三年调整一次为常例,也可临时升降。第二步是依品授官。中正将士人的簿阀、状、品三项材料造成表册(称“写黄纸”),送交吏部,作为除授官职的根据。官位与品第相对应,升官必须升品,降品等于免官。此制初行,加强了中央对选官大权的控制,士人定品主要根据人才优劣,而不专重家世门第,因而多少改变了汉末那种私家臧否人物、操纵选举的形势,选拔了一些确有才干者充实官僚机构。但由于门阀势力的逐步发展,九品中正制实行未久,即弊端丛生。曹魏后期,中正皆取高门著姓充任,品定士人等第只看阀阅世资,完全放弃唯才是举的原则,西晋时已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严重局面。于是,九品中正制就从中央制约名士大姓的选官制度演变为门阀士族把持选举、垄断政权的工具。南朝寒门势力上升,皇帝往往通过考试的手段削抑士族的权势,宋、齐两代设孝廉(试经)、秀才(试策)二科,梁、陈又增设高策科,都是为此。而北朝从齐后主高纬开始,州郡辟士之权渐延于朝廷,周武帝宇文邕也下令罢门资之制,九品中正制度日趋衰落,至隋唐正式为科举制度所取代。了解这一制度,主要可读《三国志》《晋书》、《宋书》的有关各传和《通典》卷十四《选举典》、《廿二史劄记》卷八参阅杨筠如《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商务印书馆)。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征引繁富,有新见,亦便初学。
孟子天时地利人和。推荐。爱诗词网。《《孟子》·天时不如地利①》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12),亲戚畔(13)之。多助之至,天下顺(14)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注释】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条件。至于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古人往往认为非人力所能及,或者用迷信观点来理解,笼统的称为天时。〔三里之城〕方圆三里(那样小)的内城。城,指内城,有城墙。〔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郭,指外城,也有城墙。〔环〕围,用兵包围。〔池〕城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衣(皮革制的甲胄)。〔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扔下。去,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指限制。域民,使动用法,把人民限制在本国领域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固国,使动用法,使国家巩固。(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震慑。兵革之利,武器的精良,指武力强大。(12)〔之至〕到了极点。之,动词,到。至,极点。(13)〔畔〕通“叛”,背离,反对。(14)〔顺〕归顺,服从。(1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有,或。【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从各个方向攻打它,但是不能取胜。包围着从各个方向攻打,总会得到有利于进攻的天时了。然而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比不上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结果)放弃城池而逃走,这就是地利比不上人和。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单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单靠武器的坚利。坚持正义的人就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违背正义的人必然陷于孤立。孤立到了极点时,亲戚都背叛了他。多方面的帮助到了极点时,天下的人都顺从他。用天下都顺从的人来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江城子密州出猎。推荐。爱诗词网。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ji)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题解】《江城子》,词牌名,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当了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在密州任上共作词二十多首,有婉约、豪放等多种艺术风格。在密州时的词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熙宁七年(1075)苏轼到任密州一年,曾因干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词。【注释】1.密州:今山东诸城。2.聊:姑且。3.黄:黄犬。4.苍:苍鹰。5.锦帽:锦蒙帽。6.貂裘:貂鼠皮衣。7.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8.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9.为报:为了报答。10.倾城:全城人。11.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自己。12.尚:更。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托克托县一带)太守。匈奴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杀敌众多。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虚报了六个被削职。冯唐代为辩白后,文帝认为判得过重,就派冯唐带着符节去赦免魏尚。此时作者因政治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14.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15.会:一定。16.挽:拉。17.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18.满月:圆月。19.天狼:星名,旧说主侵掠。【串译】老夫我偶尔也发一发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人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喝醉了酒,胸胆才能开张,鬓染微霜,又有何妨。朝廷什么时候能遣人拿着符节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召我回去。倘能如此,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赏读提示】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作者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轻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接下来写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下片以抒情为主,写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最后表述了自己期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如果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此词奠定了作者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创人的地位,尽管豪放风格的词作仅占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但“豪放”却是主体风格。上片的诵读,情感要高昂贲张,语势应激壮豪阔,表现出作者的少年狂气和猎队出行席卷山河的盛况,节奏紧凑,几个意思的推进应环环相扣,至“亲射虎,看孙郎”字节的喷弹力度要加增,强力收煞。下片是酒后似醉非醉的心路,诵读时应表露出酒后的三种态度:第一,鬓染微霜又何妨?第二,朝廷何日能够持节云中遣冯唐?第三,挽雕弓西北射天狼。作者生活的时代已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外危机暗中滋长的时代。宋王朝一味妥协退让,订立和约,输送银绢,仍解除不了辽和西夏的侵扰。青年时作者就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因而这首词表达了他请求抵抗西北敌人、立功边疆的情怀。【断句顿挫建议】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推荐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杜甫春望原文。推荐。爱诗词网。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题解】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兵变,次年6月攻进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当时作者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即位,立即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的肃宗朝廷。《春望》当写于757年3月,作者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作者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注释】1.春望:春天来了,作者登高远望。因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即使是春天,作者也只能落泪惊心。2.国破:指唐朝首都长安被安禄山军队占领。3.城春草木深:人民都逃难去了,长安城里人烟稀少。时逢春天,长安城里草木深密,一片萧条。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叹国事的艰难,就连看见鲜花都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就连看见天上的鸟飞过都要胆战心惊(替亲人担忧)。5.烽火:古时报警的烟火,此处指战争。6.三月:言时间很长,非确数。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年不断,一封家信抵得上黄金万两。8.浑:简直。9.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赏读提示】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接着写“感时”和“恨别”两种情,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这样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作者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显现出“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个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致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作者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本篇的诵读应呈凝重型节奏,行腔用调应一直沿着深沉、感怀、悲愁的路线行走,照应着整篇大的基调,一般不会突破应有的框子,这也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不能因字、因词而害大意。【推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孤月沧浪河汉清。推荐。爱诗词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诗全文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诗赏析这是李白诗歌中的长篇名作之一,是李诗成熟高峰时期的作品,作于天宝八载(749)之后,客居金陵时期,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酬答友人之诗。王十二,弟兄间排行十二,名字和生平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王十二也是一个磊落英才,与李白有着深厚的情谊。一场纷飞的江南大雪,触发了王十二的豪情逸兴,他多么想与好友李白雪夜围炉畅饮啊,可是觅而不得,于是对雪作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诗寄赠。李白就作此诗作为酬答。诗中将多年来郁积在心底的愤懑和牢骚一齐排遣出来,指陈时事,抨击黑暗,笑傲王侯,浮云富贵,挥斥幽愤,痛快淋漓,充溢着一股怀才不遇的勃郁不平之气。全诗长达五十一句,细绎诗意,明显可将全诗分成四个段落。①第一段,从“昨夜吴中雪”至“且须酣畅万古情”,共十句。设想王十二寒夜怀念自己的情景,领起全诗,为下面倾心畅抒情怀奠定感情基调。“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开头两句,用东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故事,将时间、地点、环境的交代巧妙地融化在典故中,简洁蕴藉,出神入化。以王子猷比王十二,以戴逵自比,又显得别有一番风流情趣。接着四句,“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描写寒夜的景色。浮云碧山,青天孤月,沧浪河汉,北斗错落,从黄昏一直到天明,景中烘托和寄寓着豪达之士卓荦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孤高霜洁的品格节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物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李诗名篇多能创造不平凡的氛围,以表现“奇之又奇”的境界。“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传神地想象出王十二寒夜独酌的环境,感情真挚,气象奇伟。“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诗人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对上承接“怀余对酒”,对下开启汹涌而至的万古情怀的闸门。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②从“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至“有如东风射马耳”九句为第二段。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直刺时事,揭露权贵专横跋扈、志士寒窗孤寂的黑暗现实,点明共同的遭遇是两人引以为知己的基础。“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诗人连用两个“君不能”,形成排比的气势,声声赞美王十二正直高洁的人品。前人都认为此四句,是告诫王十二之辞,其实不然。这里的“君不能”犹言“君不会”,王十二乃一介书生,是个正直之士,对斗鸡徒与黩武者也是深恶痛绝的,故李白谓其不善于取悦统治者。斗鸡小儿们挖空心思,不择手段邀胜请宠。“狸膏”指用狐狸的油脂熬成的膏,《尔雅翼》:“斗鸡,私取狸膏涂其头,辄斗无敌。此非有厌胜,特是狸能捕鸡,异鸡闻狸之气则畏而走。”金距,带锯齿的铁片,在斗鸡时缚在鸡足上,可以增大杀伤力。《吕氏春秋》云:金距,施金芒于距也。“坐令鼻息吹虹霓”,他们鼻子里的呼吸简直可以冲到天上干扰彩虹,极言斗鸡徒的得势气焰,勾勒出一幅小人得志猖狂嘴脸。李白另有《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可参证。当时玄宗骄宠斗鸡小儿贾昌之流,所以民间谚语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第二个“君不能”,是针对玄宗的不义战争而言。《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天宝八载(749),哥舒翰以数万唐军的生命为代价,强克在青海地区的石堡城,擒吐蕃四百余人,屠杀全城百姓。又载,歌舒翰因克石堡有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加摄御史大夫。紫袍,指三品以上官服。哥舒翰以残忍凶悍换取紫袍,西鄙人歌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所有这些行径,都是为仁人志士所鄙弃的,王十二也不善于干这样的事。王十二既不会斗鸡取悦统治者,又不会屠杀边疆人民取得高官厚禄,那王十二会什么呢?李白诗中接着说:“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王十二只会在北窗下吟诗作赋,可是纵有诗赋万言,它的价值连一杯水都不如,世人听了只把头一扭,就象东风吹进马耳一般,无动于衷,毫不关心。诗人悲慨王十二白首下帷,不被世人理解的境遇,寄寓着无限同情。而王十二的这种境遇,岂不正是诗人自己的遭遇吗?于是由别人推及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在胸中翻腾起伏,蓄积起更大的感情气势,化作狂波巨澜,冲决而下,诗就转入第三段。③第三段,从“鱼目亦笑我”至“谗言三及慈母惊”十四句。抒发愤慨不已的情感,抨击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小人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现实,为自己遭到谗毁和诬陷的不幸大鸣不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明月,珍珠名,即明月珠。那班庸碌无能之辈居然也耻笑我,自称他们与有才德的人一样。真是鱼目混珠,贤佞不分!“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千里马屈伏在马厩里受饥挨馁,而跛足的驴子却在春风中得意长鸣,这里比喻贤人被贬斥受屈辱,奸佞小人窃取高位,气焰嚣张。“《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折杨》、《黄华》都是古代流行的俗曲,《庄子·天地篇》:“大声不入里耳,《折杨》、《黄华》则嗑然而笑。”“清角”典出《韩非子·十过篇》:春秋时晋平公很昏庸,却强迫师旷为他演奏清角,结果,晋国大旱三年,晋平公也得了病。二句意思是说:只有《折杨》、《黄华》等曲调符合流俗,而昏君听清角,结果反而带来灾难。“《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这里用两个典故。前句用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句用《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先后三次向三位楚王献璞玉,前二次都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砍去双足。第三次使人剖璞,果得宝玉。诗人悲叹世俗只爱唱《下里》、《巴人》那样的俚语俗曲,谁肯去附和《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统治者历来把奇璞当石头,不识宝玉,这里显然是比喻统治者只会起用庸碌之徒,而不识杰出人才。“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两句,诗人感叹世风的浇薄势利。想当初诗人曾慷慨解囊,高歌“千金散尽还复来”,以为“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可是,他想不到如今黄金挥尽,朋友难交。自己一辈子读书作赋,却被人轻视。世道实在太肮脏啊!接着,诗人又悲慨自己遭谗受逐的不幸:“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前二句意思是说,对待权贵稍有不敬,不以笑脸相迎,奸佞小人就制造谣言。罗织罪状。苍蝇,典出《诗经·小雅》:“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李白诗中经常说:“青绳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翰林读书言怀》);“楚国苍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等等。贝锦,典出《诗经·小雅》:“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太甚”。都是说小人进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典出刘向《新序·杂事》:春秋时,曾参在郑国,一个和他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告诉他母亲,先后二次母亲都不相信,但到第三次她就相信了。当时曾母正在织布,她扔下机梭,越墙逃走。这里意思是说曾参并没有杀人,可是最信任儿子的慈母听了三次报告,还是相信谣言而逃走了,可见谗言的可怕。诗人亲身遭受谗逐,所以对小人进谗深恶痛绝。李白在不少诗中曾指斥当时统治者不分贤愚,颠倒是非:“珠玉买歌笑,糟慷养贤才”(《古风》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鸣皋歌送岑征君》)。在此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譬喻和用典,把被颠倒了的是非现象排列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铺张扬厉,历数小人得志猖狂,志士贤才受害的黑暗,衬现出诗人磊落??傺、纯洁高尚的人格力量。④“与君论心握君手”至“见此弥将钟鼎疏”十八句,是全诗的第四段。写诗人睥睨富贵,笑傲王侯的气概,表达诗人轻视功名,寻求自由,看破世俗的情绪,最后决心全身远祸,归隐江湖,表示对黑暗现实的抗争。“与君论心握君手,”论心握手,这是诗人与王十二的深情厚谊,只有他们知己之间才能披心沥胆,坦诚相见。面对丑恶现实,诗人敢说敢为,置荣辱于身外,傲然卓立,“荣辱于余亦何有?”诗意奇突,情感激愤。“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孔圣指孔子,《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又《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因鲁人猎获麒麟而叹息曰:“吾道穷矣!”这句意思是说,被人们视为圣人的孔子尚且不得志,更何况自己呢!也就是李白诗中说的:“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董龙”句,典出《晋书·苻生传》:十六国前秦宰相王堕性格刚直,不愿理睬小人董龙,有人劝王堕敷衍一下,王堕骂道:“董龙是何鸡狗,而令国士与之言乎?”诗人在这里矛头直指当朝权奸,表现出刚肠疾恶如仇,决不与小人合流的坚定意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行为的总结语。李白一生傲岸颉颃,不屈己,不干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诗人高傲的个性,皇帝疏远他,荐举的人白白烦劳了一阵,自己的志向却被人看作乖戾不合时。可是,诗人还是坚持自己高士的人格:“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他要象当年严子陵对待汉光武那样,长揖不拜,何必一定要站在君门玉阶之下,长剑柱颐侍奉皇帝呢?因为诗人觉得“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做高官也不值得尊贵,处困境也不必悲伤,诗人超尘拔俗,一切都无所谓了。接下二句“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当年韩信羞于与周勃、灌婴同列诸侯,祢衡更把当时名人陈群、司马朗看作宰猪卖酒之人,不愿与他们交往。诗人在这里自比韩信、祢衡,傲视权贵,蔑视礼教,不仅因为他要追求人格自由,更因为他自己的抱负根本不是当朝权贵们所可比拟的。接着,诗人笔锋又一转,犀利之笔直指黑暗时事:“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天宝六载,奸相李林甫杖杀北海太守李邕,逼死刑部尚书裴敦复。这两个人物在当时是众臣仰望的正直之士,与李白曾有深厚友谊。他们的被杀不仅使李白极为愤怒,而且朝廷上下都大为震恐。但权奸李林甫当道,人们敢怒不敢言。诗人在此悲愤地呼喊李北海的英风豪气不见,裴尚书的土坟长满蒿棘,这是对权奸的强烈控诉。诗人深感正直的人不得善终,世道实在太黑暗了,终于又产生了退隐思想:“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五湖去”,典出《吴越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功成退隐,泛舟五湖。“钟鼎”,古代贵族家中饮食时鸣钟列鼎,这里借指富贵荣华。诗人少年时代就立志要象范蠡那样功成身退,如今看到世道如此艰险,朝廷政治如此腐败,更加把富贵荣华看得疏淡了,退隐思想弥加坚定。这既是诗人的自述志向,也可看作对王十二的规劝。诗写到此,话都讲完了,诗也就此结束,但愤慨的余音却仍在篇外回荡。全诗感情跌宕多变,骨气端翔,直抒胸中不平之气,痛快淋漓。尤见李白诗歌纵横捭阖、奇突不平的特色。可是,元、明二代的李诗注家萧士赟、朱谏、胡震亨等人都把此诗断为伪作。萧注云:“按此篇造语叙事错乱颠倒,绝无伦次,董龙一事尤为可笑,决非太白之作。”其实,如果抓住诗人抒情的特点,沿着诗人感情脉搏探索,不难理出此诗头绪,根本不存在“错乱颠倒,绝无伦次”的地方。此诗抒情的最大特点是感情如火山喷发,强烈如注,跌宕起伏。意象跳跃不定,乍读似乎若断若续不相连;但仔细品味,就可看出意脉一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在句法上,以七言为主,又有五言交错,排句散句,交杂使用,也体现出多变的情韵,与诗人激烈变化的感情相吻合。清代方东树评李白诗说:“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昭昧詹言》)说得很对,此诗的脉络确实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的。
拔毛凤凰不如鸡。推荐。爱诗词网。歇后语《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歇后语: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拼音:bálemáodefènghuangbùrújī比喻有地位、权势或者有钱的人,一旦失势或者破产,还不如普通人。例如俗话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一旦镇长垮台,四街长还能人五人六到处抖擞?我两头鼓要是和他攀亲家,岂不是拍马屁拍在马蹄上。(孙步康《小镇风流》4)我也修下过好上司,自从杀了那么多人,上司失势了。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他倒了台,我也完蛋了。人家换上新手儿,不要我了。(《红旗谱》57)或作[落拓凤凰不如鸡]。
但见新人笑作者。推荐。爱诗词网。《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出自哪里,《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什么意思,《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原文出处,《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赏析。【出处】唐·杜甫《佳人》【鉴赏】那负心的人,只看得见新人的得意欢笑,哪里听得见旧人的失意痛哭?这两句诗是描写负心人的绝情寡义,欢然再娶,以及弃妇的伤心难过。一哭一笑,对比强烈,更是令人同情怜惜。后人常用“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这两句诗,来指责移情别恋者的负心绝情。【原诗】见“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推荐。爱诗词网。【原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处】《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译文】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置身于这山中。【赏析与启迪】这两句诗说明,只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而没有真正认识庐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身在此山中”。由于身在庐山之中,就不可能看清庐山的全貌。这两句诗看似在分析观景时所见庐山或成峰,或成岭的原因,实际上却通过庐山形貌变化的生动形象,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看问题不够全面,导致作出错误的决断,结果使自己深陷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却还自以为是。为人处世一定要有全局观念,观察事物一定要跳出事物本身,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爸爸需要继续努力
或许,我生来就与别人不同;又或许,我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同类。别人认为极其简单的问题,而我往往会觉得很复杂,别人眼里的理所应当,到了我这里也常常会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当我得知自己将要有孩子的时候,短暂的兴奋过后,我开始踌躇。我找了好几百个理由,也没觉得自己有资格去做别人的父亲。于是,我忽然间有所醒悟。如果我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能以我为荣,那将是我的耻辱,或者是孩子的耻辱。如果她不能在我身上有所学,那么我这个父亲,其实毫无意义。所以,我头一次发现,自己的精神原来如此贫穷。我想要退缩,却已经没有了退路。眼前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唯一能够改变的只有我自己。
爸爸继续嘛。推荐。爱诗词网。爸爸需要继续努力或许,我生来就与别人不同;又或许,我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同类。别人认为极其简单的问题,而我往往会觉得很复杂,别人眼里的理所应当,到了我这里也常常会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当我得知自己将要有孩子的时候,短暂的兴奋过后,我开始踌躇。我找了好几百个理由,也没觉得自己有资格去做别人的父亲。于是,我忽然间有所醒悟。如果我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能以我为荣,那将是我的耻辱,或者是孩子的耻辱。如果她不能在我身上有所学,那么我这个父亲,其实毫无意义。所以,我头一次发现,自己的精神原来如此贫穷。我想要退缩,却已经没有了退路。眼前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唯一能够改变的只有我自己。要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于是,去进修一门课吧,我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度过一生,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件事情去做,但是人类天生的惰性,让我从未有过真正的开始。这次,做父亲的尊严,把我逼上了绝境。我毫不犹豫地又重新拿起了课本。那时候,那个小生命,在妈妈肚子里还未孕育成熟。小家伙出生后不到半个月,我考完了自己的第一门课程。我认为那是女儿给我带来的幸运。没人想象得出我有多么忙碌,上班,洗尿布,一年四次考试,忙里偷闲还要去亲吻那两只小脚丫。女儿九个月大的时候,嘴里开始冒话,“爸爸爸”“妈妈妈”。毫无节奏可言。那次,将要奔赴考场的时候,我问她:“宝宝,爸爸要去考试了,你觉得爸爸能考好吗?能不能?”“能。”小家伙回答。我显得有一些兴奋。“人家又不会说不能。”我妻子在一边说。妻子说得不错,那时,小家伙能发出的音不是很多。如果你问她一句话,她给你的回答总是最后那一个字。你问她:“你美不美?”她会说:“美。”你问她:“你丑不丑?”她会说:“丑。”每次出去考试,我都会先问一问女儿:“爸爸能考好吗?能不能?”她给我的总是肯定的回答。然而小家伙就像是神机妙算一样,每次都能说得很准。
货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推荐。爱诗词网。廉政类名言赏析《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注释货:财物。悖:逆,不合理。句意财物不合理地拿进来,也会不合理地拿出去。《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自:《礼记·大学》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朗朗的明月高悬在夜空,如白练般的月光敷施在深幽幽的峡谷中。青碧的云天倒映进水面开阔的江中,大江停止了白日的喧哗,进入到安静的状态。诗中写出明丽澄净的峡中景致,展示出江峡的多重美中的一种美——夜晚时的静谧美。诗句笔墨极为简炼,仅用十字江峡夜景就全然再现了。
峡深明月夜。推荐。爱诗词网。《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原诗出处,译文,注释朗朗的明月高悬在夜空,如白练般的月光敷施在深幽幽的峡谷中。青碧的云天倒映进水面开阔的江中,大江停止了白日的喧哗,进入到安静的状态。诗中写出明丽澄净的峡中景致,展示出江峡的多重美中的一种美——夜晚时的静谧美。诗句笔墨极为简炼,仅用十字江峡夜景就全然再现了。《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古诗句出处:唐·张祜《送杨秀才游蜀》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推荐。爱诗词网。【原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处】《杂诗十二首》,作者陶渊明,晋朝田园诗人。【译文】青壮年时期过去了就不会重来,正如一天内不可能有两个早晨一样。所以人应当随时勉励自己,有所作为,因为岁月是不会等待人的啊!【赏析与启迪】这是陶渊明的一首自勉诗。诗人在感叹时光短暂易逝的同时,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趁年轻时勤奋学习。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停止,不会逆转,不可储存,不能再生,更不能复制,属一次性的“消耗品”。做人应当勤奋进取,切莫荒废时光。处在豆蔻年华的青少年,犹如东方喷薄而出的朝阳,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可塑性大,正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最佳时期。人在这个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称得上是人生最基本的营养元素,是未来人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都会慢慢变老,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对知识的不断学习,永远是使人充实和进步的阶梯。
冬青树上挂凌霄。推荐。爱诗词网。[唐]顾况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成豆苗。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行路难》为乐府《杂曲歌辞》篇名。《乐府题解》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顾况这首诗袭用乐府旧题,在慨叹世道险恶、人心叵测的同时,揭示出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非外力所能强求。“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诗一开头,连用两个反诘句,指出凡不合事物本性的事,终将无所收获。积雪本来遇水即融,担雪填塞水井,无异于往井中添水,纵然耗尽心力也是枉然;炊砂煮石作为饭食,即使熬干东海之水,又岂能下咽?“担雪塞井”,“炊砂作饭”的荒谬是属于人们常识范围的,诗人以“君不见”来加重语气。可是,人们未必能够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许多人常常会做出类似“担雪塞开”、“炊砂作饭”一样徒劳无益的事情来。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出于善良的愿望和动机,对人披肝沥胆忠心耿耿,结果,满腔坦诚换得的却是尔虞我诈、以怨报德、翻云覆雨、落井下石;自以为觅得知音,倾注了一生的情谊,到头来还是形同路人,冷眼相向。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并非鲜见,然而一般涉世未深的人往往不能窥破个中情形。一经诗人点破,读者便洞若观火,一目了然。顾况将人与人相知之难同“担雪塞井”之类相提并论,这或许是他目睹了社会上无数为追名逐利而由同气相求到反目成仇的事实之后发出的感慨,抑或是他自己在宦海沉浮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切肤之痛。“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凌霄”,又名紫葳,是一种藤本植物,茎上生有向上攀援的气根。凌霄攀附着冬青树的枝干蜿蜒生长,抽出百尺长条,似乎要上干云霄,但一到年终岁阑、雪压霜欺之时,它便会枯萎凋零,并不能借助于冬青树凌寒不凋的特质而延长自己的生命。在此,诗人并非讥刺凌霄趋炎附势,而是借以说明万事万物都有其“根本”——一事物固有的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违背了这一“根本”,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正如凌霄寄生于冬青,无论它怎样纠结缠绕,终究不会像冬青一样常葆翠色;也即俗语所说:“种禾终不成豆苗。”物理如此,人事亦然。对于那些表面正经而心胸险峭、剑戟森森的伪善小人,善良的一厢情愿不啻为幼稚憨愚,欲以“一生肝胆向人尽”来换取他们的真心,结果只能是枉费心机,而且还会反受其害。诗中所用比喻大都属中性,不具主观褒贬色彩,这反映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态度业已超腾出直接的情感反应阶段,而进入到较深刻的理性思索的层面。最后部分,诗人无疑而问:“何处是平道?”人生之路充满坎坷,举步维艰,从来没有坦途通道。官场昏暗,人事纷争,荆棘遍布,暗礁丛生,个体生命的安全港湾,与其到外部世界去搏取,还不如退居内心去寻找。“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心境澄静,神清气爽,不为外物所扰,涤除烦恼,就足以抵得上荣华富贵了,又何必再汲汲于那些过眼云烟一样的功名利禄呢?
惠帝朱允炆。推荐。爱诗词网。惠帝朱允炆 自太祖朱元璋奠基开国,到思宗朱由检煤山殉国的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在位仅仅四年的年轻惠帝朱允炆,可称得是一位历尽人间沧桑苦痛的悲剧人物。惠帝即恭帝,名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朱元璋一生迭纳数妃,生有26子。世子朱标在被立为太子25年后突然病死。朱标有子5个。长子虞怀王雄英,于洪武十五年(1383)五月早亡。身为朱标第二子、朱元璋嫡孙的朱允炆便成了大明王朝第二代皇储的重要人选。朱允炆为吕后所生,从小颖慧好学,非常孝顺。父亲朱标患病时,他昼夜守候身侧。后来朱标病逝,他居丧毁瘠。太祖朱元璋夸奖他说,“诚纯孝顾不念我乎”。在朱家皇室中,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孙中,堪与朱允炆竞争皇储的唯有朱元璋的第4子、朱允炆的叔叔朱棣。朱棣沉鸷智勇,屡建战功。朱元璋曾夸赞说,四子棣酷肖自己。因而在皇族中,朱棣特别受到父皇的钟爱。朱允炆地位固然在皇族中日益显着,但他头颅少偏,性格又酷似父亲朱标,优柔寡断。所以朱元璋常常为此担忧,生怕一旦立允炆为皇太孙,难成重器,毁了大明江山。有一次,朱元璋、朱棣和朱允炆,祖孙三代一起咏月。朱允炆道,“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这不仅诗味平平,还隐伏影射之嫌。朱元璋听了自然不快。接着又让朱允炆属对,其出语道:“风吹马尾千条线”,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怒色正起,朱棣却随口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闻言叫绝不止。这样朱元璋经过一番观察思索,决定要立燕王朱棣为太子。但是嫡孙朱允炆年纪渐渐长大,舍孙立子,未免又与礼不合,怕引起朝野反对。后来,朱元璋亲御东角门,召集群臣会议,商量立储事宜。朱元璋说,“国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为何如?”朱元璋话音落地,翰林学士刘三吾即抗奏道:“皇孙年富,且系嫡出,孙承嫡统,是古今的通礼。若立燕王,将置秦王、晋王于何地?弟不可先兄,臣意谓不如立皇孙。”经过一番争论,朱元璋难以说服众臣,只得屈服于祖制通礼,含泪否决了爱子朱棣立储的愿望,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是年洪武二十五年(1393)九月。朱棣立储落马自然愤愤不平。诸王对此也常常以叔父之尊,对年轻的皇太孙出口不逊。朱允炆仁厚也不多加计较,一心一意跟随太祖省决奏章,学习治国安邦之策。他首先经朱元璋同意,遍考历代刑法,将洪武律偏重的条款一一重新改定。因而受到天下百姓的赞颂。太祖朱元璋渐渐迈入暮年,病事缠身。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秦王棡和晋王樉先后逝去了。朱元璋乃命燕王朱棣总率诸王。这样一来,燕王的权力就越来越大了,兵马益强,且又兼封就的燕京为故元遗都。有此根据,他越加雄心勃勃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太祖朱元璋病逝。根据其遗诏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极即大明皇帝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追谥朱元璋为高皇帝,庙号太祖,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朱允炆后遭国难,没有庙谥,沿称建文帝。清乾隆元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随着朱元璋的去世和朱允炆的嗣位,一场巩固皇权和夺取皇权的斗争,在朱家皇族中越来越激烈地展开了。朱元璋临死前曾留有遗诏,令诸王镇守国中,毋须来京。诸王均依照父皇的诏令,遣使朝贺,不复入觐。唯有燕王朱棣不顾父命,星夜南下,当其人马即将到达淮安时,被兵部尚书齐泰侦知,即禀报新帝允炆,遣使出阻,促令他还国燕京。朱棣对此怀恨在心。其他诸位亲王虽未起行,但也心怀不满。特别是几位年纪较大的塞王,都是久经战阵,屡建功勋的人物,手里又握有重兵。当然不把年轻、孱弱,又无治国安邦经验的侄儿放在眼里。这样一来,不敬之语常出王府,违法之事时有发生。而“智勇有大略”的朱棣则更是迫不急待的,窥视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年轻的朱允炆对此自然深感不安,但他也决不会允许在统一的大明朝中,出现称霸一方的独立王国,以威胁中央皇权。朱允炆登极后,即召见亲信侍臣、侍读黄子澄。对他说:“先生还记得咱们东角门的谈话吗?”黄子澄应道:“臣不敢忘记。”原来,朱允炆还为皇太孙的时候,曾于东角门问过黄子澄,“诸位叔父各就藩封,拥兵自固,一旦发生事变,怎么来对付呢?”黄子澄举汉平七国的故例启示允炆,允炆欢慰不已。现在朱允炆旧事再提,自然是令他辅翼,监制外藩。黄子澄当然愿效犬马之劳。朱允炆遂令他担任祭祀官太常卿,参领国事。两人密语不久,朱允炆又收到了户部侍郎卓敬的秘密奏书,劝告允炆,“燕王智虑过人,酷类先帝,现在镇抚北平,地势形胜,士马精强,万一有变,不易控制,应徙封南昌为是。”朱允炆阅毕,次日即召卓敬入殿密议。事发后,新主削藩的流言便很快传遍朝野内外。朱棣闻讯后,那肯束手待毙,一面上书称病,一面在王宫中私制兵器,偷印宝钞,招兵买马,搜罗异人术士,加快了应付事变,夺取皇权的步伐。其中极受朱棣信用的是僧人道衍。他姓姚,名广孝,苏州人,出家为僧,法名道衍,自称得异人传授,预知休咎。朱棣待其如上宾,所有谋议,都要与他商定而后行。为早图大业,道衍首倡练兵,朱棣便依计行事。为了防止泄露消息,在燕府内偷挖暗穴,通往后苑。筑室地下,四周围绕重墙。室内锻造兵器,室外养了许多鹅鸭,不断引逗鸣叫,扰乱声浪不息。朱棣自以为万无一失,无人知晓。可天长日久,参于其事者又如此众多,怎会不散布社会呢?不久,一传十,十传百,闹得个南京城内,纷纷扬扬。燕王不臣,指日图变的流言,在朝野上下,街头巷议,到处可闻。朱棣不轨的行为,自然已被朱允炆获悉。针对此种局势,他即刻召齐泰、黄子澄等入殿,共商对策。一致主张即速削藩。但因燕王蓄谋已久,恐仓猝下手又引起大乱,这样计划先削废周、齐等王,剪除燕王的手足,待时机成熟后,再一举废除燕王。与此同时,朱允炆依照齐泰等的建议,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谢贵、张信,分掌北平都司事宜。并命令都督宋忠,出屯开平,外称为的是防御外寇。调遣都督耿
孟子老吾老。推荐。爱诗词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原文与赏析(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七)注释①老吾老、幼吾幼:前面一个“老”、“幼”是动词,意为以某人为老者长者从而孝敬他,以某人为幼儿孩童从而疼爱他。译文孟子说:“孝敬自家的老人,推己及人也孝敬其他老人;疼爱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疼爱其他孩子。即孝敬所有的老人,爱护所有的孩子,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样的话)治理天下就将像在掌心把玩东西一样容易了。”感悟现在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是敬老不及爱幼。在家庭中,老人的地位远没有孩子的重要。这不是一个文明国度应有的社会现象。
宁可抱香枝上老。推荐。爱诗词网。《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出处】宋·朱淑真《黄花》【译注】宁可抱守着香气在枝头上老死,也不随枯黄的落叶在秋风中飘舞。枝上老:菊花谢后一般在枝头枯萎,不会落下。【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菊花抱枝而谢,不随风坠落的物性。[例]“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落叶舞秋风。”我忽然想起了这样的诗句。菊,不慕春光,独开众卉纷凋之时,委实孤标清傲,并以此获得了世人的赞赏。(熊述隆《逝光》)二、用以比喻特立独行或宁折不弯的品性。[例]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不慕虚荣,在日心说还没有充分理由时,谢绝参加历法改革会议。真所谓“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杨长生《星空遐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出自哪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什么意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原文出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赏析。
江山辈有才人出。推荐。爱诗词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出自哪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什么意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原文出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赏析。【出处】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二)【鉴赏】原诗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每个朝代都会有新的人才出现,凭着他们的才华与成就,都足以领导文坛,并享有数百年的盛名。“江山代有才人出”含有一种睥睨千古、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也可以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新生代的崛起,就像滚滚长江一样,谁都挡不住。【原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君子必慎其独。推荐。爱诗词网。《君子必慎其独也。》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君子必慎其独也。》出自:《大学》名言名句《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如下:(传六章)君子独处的时候,言行举止仍须十分谨慎,不自欺,自欺,亦所以欺天也。“慎其独”: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处人所不及见而己所独知之时,亦戒慎恐惧,不敢苟且也。
石达开诗词。推荐。爱诗词网。爱国诗词鉴赏《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太平天国庚申拾年,师驻庆远,时于季春①,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芳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②。爰命将其诗句勒石③,以为世迷信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注释】①季: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依次称为孟、仲、季。季春指三月。②嘉:嘉奖,赞赏。③爰:于是。勒:刻。【鉴赏】诗前小序说明,这首诗写于庚申年,也就是1860年(清咸丰十年)。作为天国将领,石达开不用清王朝的年号,而以“太平天国庚申拾年”记其写作时间。石达开于1859年9月攻克庆远,写诗时正驻守在这里。暮春三月,他利用政务的闲暇,偕同手下的几位官员到风景秀丽的郊野视察。看到山川一处比一处秀美,草木一处比一处鲜妍。登临古老的白龙洞,只见留下的诗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显示了风雅的诗歌传统。一会儿,看到白粉墙上刘云青的诗句意高词妙,有排斥佛教、压抑妖邪的气概,他很是赞赏。(太平天国只信奉上帝教,对儒、佛、道等教都视为妖邪,加以排斥。)于是命令把刘青云的诗句刻在石上,把它作为对那些迷信仙佛的人的一种警戒。最后石达开说,我与各位陪同的大员也步刘云青诗的原韵当即作诗数首,一起刊刻在石壁上,用它记下这次游览。石达开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全用对仗。用韵响亮激越,格调雄浑豪迈。首联总写这次暇日郊游、登高览胜的情景。一个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统帅,能在政暇之余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来一次古洞寻幽,是并不容易的。你看他在崇山峻岭之间兴致勃勃的“挺身”攀登,向着辽阔无际的云天极目远眺,是何等的雄姿英发、娱目逞怀呵!颔联写他的信仰和主张。按照上帝教的说法,上帝教所崇拜的“皇上帝”,与中国古代诗书中的“天帝”相同,中国古代人和西洋人一样,只崇奉独一的真神“皇上帝”。如:《诗·大雅·皇矣》就有“皇矣上帝”的说法;《诗·大雅·大明》又有“上帝临女(汝)”的说法;《书·立政》还有“吁俊尊上帝”的话。据说,自秦始皇以来,世人才舍上帝而信奉各种邪神。诗中的“移民复古风”,就是说要改变人民的信仰,恢复古时只崇奉上帝的社会风尚。这也正是太平天国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张。实质上是一种统一信仰、追求平等的美好愿望。颈联和尾联是对自己和僚属们充满自信和豪情的夸耀。带兵打仗,称得上是勇冠三军的大将;古洞题诗,又不愧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将勇、诗雄、剑气、文光,都是写他们的文武全才,对石达开来说,这种自信,基本上是合乎事实的。“剑气冲星斗”,典出《晋书·张华传》,故事说,吴灭晋兴之际,尚书张华看见天空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便问豫章人雷焕是怎么回事,雷焕回答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且按星宿对着的区域,指出剑气出自豫章郡的丰城。于是张华委任雷焕为丰城令。雷到任后,在丰城狱中,掘得宝剑两口,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出现以后,斗、牛之间的紫气就消失了。石达开用“剑气冲星斗”来形容他超群盖世的将才,用“文光射日虹”来描写自己光彩照人的诗才。“射日虹”当是从“白虹贯日”转化而来,这是荆轲的故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写道:“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裴骃集解引应劭的话说:“燕太子丹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故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据说,荆轲在易水之滨告别太子丹时,曾击节悲歌:“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欷歔兮入长虹。”所以后来有“白虹贯日而荆轲歌”的说法。石达开在这里借以表现自己非比寻常的文学才华。“射”与“冲”两个力度强烈的动词赋予了诗句鲜明的动感。合读后两联,将勇犹剑气冲天,诗雄如文光射日,用典不显迂拘,而是英气勃发,豪情四溢。全诗用简劲的语言抒写了作者的信仰、抱负和才干,显示了一个太平天国将军兼诗人的豪迈诗风。文章作者:艾虹,陈淑宽
华南虎牛汉。推荐。爱诗词网。《华南虎》原文与翻译、赏析牛汉在桂林小小的动物园里,我见到一只老虎。我挤在人群之中,隔着两道铁栅栏向笼里的老虎张望了许久许久,但一直没有瞧见老虎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笼里的老虎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有人用石块砸它,有人向它厉声呵斥,有人还苦苦劝诱,然而,它却一概不理。又长又粗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还是想用尾巴鞭击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你的壮健的腿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你的趾爪是被人捆绑着活活地铰掉的吗?还是由于悲愤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把它们和着热血咬碎的?……我看见铁笼里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道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破石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赏析】1973年牛汉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时,一次去桂林,在那里的动物园看到一只趾爪被剪掉的华南虎,突然引发了他的诗情。他原以为是只“沉沉地睡着”的虎,但当他发现老虎血淋淋的趾爪和水泥墙上的血痕,使他震惊和惭愧,回到干校便写了这首诗。诗人笔下的华南虎是一个象征物,通过它,诗人旨在赞颂一种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也间接地批判了自己缺乏这种斗争精神的可悲可憎,与困厄境地中的老虎相比,他深感羞愧。在“四人帮”横行时期,这首诗是富有深刻内涵的。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两幅观众见不到的画面:一幅是老虎被捆绑着,让人活活地把趾爪铰掉,或由于受囚禁的悲愤,用同样破碎的牙齿,和着热血自己把趾爪咬碎;一幅则是诗人羞愧地离开动物园时,“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这两幅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恰是老虎不屈精神最真实的写照!在这儿,我们不禁想起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著名的诗篇《豹》,然而囚居于巴黎动物园中的那只豹,已被走不完的铁栅栏把自己缠绕得疲倦不堪了,其意志也已昏眩,偶尔紧张的四肢带来的寂静、那企图奔向山林的一闪念的思想火花,顷刻间也在心里化为乌有。那是一只已经逐渐磨掉了锐气,安于铁栏生活的驯服了的猛兽了。可牛汉笔下的这只“华南虎”却是那样的桀骜不驯,那样的暴怒和不安。尽管它的反抗失败了,但是那颗不羁的心却仍要飞向山林,那火焰似的眼睛里露出的是一种愤怒。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此诗于1982年在《诗刊》发表后,受到了普遍的好评,并获得了《诗刊》1981~1982年优秀作品奖。
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以豪放词风著称的杰出词人。他的作品学习了苏轼豪放词的长处并继承了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着重表现抗战、爱国的主题,引“金戈铁马”的内容入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表现生活的领域。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文、赋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把苏轼的“以诗为词”发展为“以文为词”,形成了以豪放为主的独特风格。
辛词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辛词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词人有投身抗金武装斗争的经历和亲临前敌的实践,词中常表现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壮阔宏大的战斗场面,正面歌颂将士们在与敌人交锋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词人笔下的冲锋陷阵的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词人写沙场点兵的情景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甚或追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北伐抗敌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军容、声威毕现眼前,理想、抱负抒写尽致,而这一切都是借助不同寻常的雄奇阔大的意境表现出来的。辛词的意境带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因而生动、突兀、雄健。除表现“金戈铁马”的意境外,词人也常把他所喜欢的具有坚强品格的事物写得气势飞舞,神采丰盈,如用“千丈晴虹”写长桥,用“万马回旋”写丛山,用“倚天万里”写长剑等,都是例证。
辛弃疾词的风格。推荐。爱诗词网。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以豪放词风著称的杰出词人。他的作品学习了苏轼豪放词的长处并继承了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着重表现抗战、爱国的主题,引“金戈铁马”的内容入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表现生活的领域。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文、赋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把苏轼的“以诗为词”发展为“以文为词”,形成了以豪放为主的独特风格。辛词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辛词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词人有投身抗金武装斗争的经历和亲临前敌的实践,词中常表现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壮阔宏大的战斗场面,正面歌颂将士们在与敌人交锋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词人笔下的冲锋陷阵的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词人写沙场点兵的情景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甚或追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北伐抗敌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军容、声威毕现眼前,理想、抱负抒写尽致,而这一切都是借助不同寻常的雄奇阔大的意境表现出来的。辛词的意境带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因而生动、突兀、雄健。除表现“金戈铁马”的意境外,词人也常把他所喜欢的具有坚强品格的事物写得气势飞舞,神采丰盈,如用“千丈晴虹”写长桥,用“万马回旋”写丛山,用“倚天万里”写长剑等,都是例证。其次,辛弃疾词常用寄托,继承发展了《楚辞》的表现手法,以奇特的想象赋予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川等以情感和性格,寓托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以女子的口吻,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慨叹春光易逝,时不我待,通过女子受嫉妒、遭遗弃抒发了忧谗畏讥、壮志难酬的悲愤。《青玉案·元夕》也属同一格调,词写元宵佳节之夜的欢乐,结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那人”,就全词的词意而言是女性,却分明是遭逢不偶、处境维艰的词人自身的写照。辛弃疾发展了屈原的以美人香草寄托政治理想的表现方法,并取得了新的成就。第三,辛弃疾词的语言很有特色,其主要表现是充分吸收民间口语并大量运用典故,化用前代诗文的句子,并从中翻出新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鲜明地体现了辛词语言的这些特点。辛词用典多为托古喻今,所用典故也多取自历史上南北分裂时期的史事、人物。辛词用典曾被前人讥评为“掉书袋”,虽有失公允,却也语中要害,由于有些词用典过多,流于晦涩、板滞,也是事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推荐。爱诗词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性格·高洁》类的诗句。意指梅花压根就没想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争芳斗艳,出风头,任凭它们去猜妒、嫉恨,词人以梅自况,表达了在群小蝇营狗苟,谗毁嫉恨的浊流中,始终洁身自好,卓然特立,保持“凌厉冰霜节愈坚”的高尚品质。注:苦,极、竭力。群芳,百花,指主和派。陆游《卜算子·咏梅》《全宋词》第1586页。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推荐。爱诗词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芭蕉》类的诗句。芭蕉的蕉心还未展开,丁香的花蕾还未绽出。它们面向傍晚的春风,各有无限的哀愁。诗句运用比喻,曲折蕴藉地描写了妇女追求幸福生活而不得的悲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全唐诗》第6181页。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推荐。爱诗词网。《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在舞筵歌席之间,尽情地起舞,以致忘却了时间的流失,直到楼外的明月坠下了杨柳梢头;尽情地歌唱,直到桃花歌扇底下回荡的歌声消失。用极其工整、细致、美丽的七言对句,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舞筵歌席的盛况,从而表现了与情人分别以前的欢乐。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月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似梦中。”(《全宋词》一册225页)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晁无咎言:叔原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自可知此人不生在三家村中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九引宋无名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不愧六朝宫掖体。”《诗人玉屑》卷一○引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存中云:山谷称晏叔原‘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定非穷儿家语。”
秋波媚陆游。推荐。爱诗词网。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季,高兴亭在南郑市城外。《剑南诗稿》卷五十四《重九无菊有感》自注:“高兴亭在南郑子城(大城外的小城——笔者)西北。”对着正北方的大散关和正东面的南山。南山即终南山,横亘陕西南部,主峰在长安(今西安市)南。当时陆游一展宿愿,到了前线。《宋史·陆游传》:“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秋日,他与幕友身着戎装,来到高兴亭,登高远眺,这是宋金交界不远的地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雄关莽野,气势非凡。他抗敌志气高涨,喝酒助兴,舞剑抒怀,壮怀激烈,写下了这首词。词牌下标明人、地、时、事。上片写前线战斗气氛和人们高涨的热情。“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边城,即宋金交界线边的城。这条分界线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南郑城位近此线。角声,军中号角的声音。高台即高兴亭亭台。这两行写气氛,“角声哀”有两重含义,一是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飒飒,边境上的草木一片枯黄,而敌人又不断叩边,充满杀气,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二是放眼远望,长安仍在敌人手中,心头不禁涌起阵阵黍离之悲。这就更加溅起南宋爱国军民积极收回失地的愿望,“烽火照高台”,反击战即将开始,号角声声,慷慨悲壮。面对此景,作者热血沸腾:“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筑是古乐器,似琴而有十三弦,以竹尺击打。《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去秦国时,燕太子丹与宾客送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十分壮烈。左思《咏史》第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陶渊明《咏荆轲》也说:“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烟生。”他们都歌颂壮士们的侠义行为。陆游在这首词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友人象当年荆轲、高渐离一样,慷慨歌唱,高亢动人,以表达与金国贵族不共戴天的仇恨,战而胜之的决心。刘克庄说:“其激昂慷慨,稼轩不能过。”(见《后村诗话》)“凭高酹酒”,登上高兴亭这样的险峻处,把酒洒在地上祭奠,祈祷收复失地,预祝胜利。“此兴悠哉”,心情十分亢奋,意味深长!这三行写出作者与战友积极乐观的心境。下片抒雄心壮志,写胜利在望。“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此以拟人手法,说有谁象南山升起的明月一样多情,特地冲散暮云,朗朗地照着雄伟的长安城!这是一幅优美的月出图,不仅赞美月光的清辉使人们看到了梦魂牵萦的长安城,而且意境深远,音韵悠扬。“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灞桥在长安城东二十多里的灞水上,是长安人送往迎来的所在,也是古代诗人折柳吟别之处。它是历史胜迹。曲江池馆指长安东南曲江池边的楼台亭馆。唐人康骈《剧谈录》:“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杜甫、白居易诗中屡屡写到。它也是著名风景区。作者以一当十,用两个胜境代替雄伟壮丽的长安城。杨柳如烟,池馆优美,它们也似盈盈月,也象多情的人,“应待人来”,等待收复它们的宋军到来。下片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驰骋想象,估测胜利,抒发喜悦之情。实际上却掩盖着内心深处的悲怨,从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长安失守以来,已整整四十五年过去了。这些年中,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杀害岳飞等爱国将领,对失地不闻不问,多么荒唐!而作者自己从三十岁赴礼部考试起就一直主张恢复中原,却先后触怒了秦桧、曾觌、龙大渊乃至高宗、孝宗,频频遭到迫害打击,被贬至四川。现在依靠抗战派王炎,一生中才第一次有了直接走上前线的机会。他当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朝廷的态度又如何呢?事实是写此词后一个多月,王炎就被召还,“幕僚皆散”,陆游的梦又一次自然破灭。因此词里蕴藏着深深的忧虑与哀怨。这首词想象丰富,写不能见到之长安、灞桥、曲江,正借以表达强烈的思念。用典稳当,写荆轲、高渐离之事,正借以表达驱除金国贵族决心之坚定。善于拟人,使下片显得委婉幽雅,使全词兼有阳刚与阴柔结合之美。夏承焘《论陆游词》评曰:“他写这种寝寐不忘中原的大感慨,不必号呼叫嚣为剑拔弩张之态,称心而言,自然深至动人,在诸家之外,却自有其特色。”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出自哪里,《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什么意思,《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原文出处,《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赏析。
相见争如不见 有情何似无情。推荐。爱诗词网。《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出自哪里,《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什么意思,《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原文出处,《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赏析。【出处】宋·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鉴赏】未曾见面以前只想见上一面,见面以后又觉得不如不见;说是有情,又觉得似乎毫无情意。这是描写恋爱中的人患得患失,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心情。凡是尝过恋爱滋味的人,相信都能体会出这种既焦虑又彷徨的心境。【原词】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推荐。爱诗词网。【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注释】破山寺,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初日:早上的太阳。禅房:僧人的房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清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寺。【鉴赏导示】常建,生卒不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他一生仕宦很不得志,常游览名胜自娱。所以,他的诗多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一些边塞诗。常建的诗在当世就颇受重视,与他同时代的殷璠编《河岳英烈集》把他列在首位,入选篇目也较多,这说明他的诗的确有相当的成就。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苏常熟破山寺时的即兴之作。此诗抒发的虽是隐逸情趣,但构思造意优美,景中含情,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自唐以来备受赞赏。【鉴赏】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自然的情怀。首联破题而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清晨,诗人登上树木丛生的破山,到古寺来游览;此时,旭日初升,阳光照耀着高高的树林。“古寺”、“初日”、“高林”,勾勒出寺院的清幽和宁静。语言质朴,用词讲究。颔联写诗人穿过寺中曲折的竹丛小路,来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那花丛树林中。“幽”、“深”二字不只指出僧侣居住所在,而且创造出一种寂静幽深使人忘却尘俗的意境。“曲径通幽处”一句,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穿过幽径、走到花木掩映的后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一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此联笔调古朴、意境优美,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写景名句。颈联宕开一笔,前句写诗人举目远眺看到的情景: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怡然自得地飞鸣欢唱;后句写俯视碧潭所见:日光下澈,山光浮云和自己的身影倒映水中,显得格外空明清澈,寂寥幽邃。此时此刻,诗人仿佛悟到了空门禅院的奥妙,顿觉俗尘涤净,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山光悦鸟性”一句,从表面看是写飞鸟的怡然自乐,实则是诗人宁静愉悦的内心感受的反映,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写诗人陶醉于寂静幽静、忘却尘俗的境界,外界的一切仿佛已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音响都寂灭了,只有这钟磬发出的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在耳边心头回响,在幽静的山林回荡。这首诗构思巧妙,蕴含深邃,笔调古朴,意境优美。特别是中间两联,静观景物,妙察物趣,禅味无穷。实乃慧心妙笔。【鉴赏要点】[1]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构思巧妙,蕴含深邃。[3]笔调古朴、意境优美。[4]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现代散文作品·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简析
俞平伯著。发表于1925年《现代评论》第1卷第24期。六月十八日是佛节日,作者躬逢其盛,便和朋友们动了泛湖的游兴。起初无舟,感到轻微的失意。看看湖中的船队,更添许多无聊。夜深了,方始下湖,然而那时湖面寥落,大杀风景。靠近六公园码头,听听《南吕懒画眉》的歌声,却早已歌阑人静。直至三潭印月,灯歌又起,然人已困倦,归思心切,终于摇了回来。作者说自己是“逢人说梦之辈”。此文就写得似梦非梦,甚至“连自己在明月中的影子,看起来也朦胧得甚于烟雾”,更不必说那湖光山色了。在镜花水月似的幻梦中,表达自己的玄妙和感伤。朦胧的意境,淡淡的惆怅,舒婉自徐的节奏,繁缛、晦涩的文笔,是这篇散文的特色。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推荐。爱诗词网。《现代散文作品·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简析俞平伯著。发表于1925年《现代评论》第1卷第24期。六月十八日是佛节日,作者躬逢其盛,便和朋友们动了泛湖的游兴。起初无舟,感到轻微的失意。看看湖中的船队,更添许多无聊。夜深了,方始下湖,然而那时湖面寥落,大杀风景。靠近六公园码头,听听《南吕懒画眉》的歌声,却早已歌阑人静。直至三潭印月,灯歌又起,然人已困倦,归思心切,终于摇了回来。作者说自己是“逢人说梦之辈”。此文就写得似梦非梦,甚至“连自己在明月中的影子,看起来也朦胧得甚于烟雾”,更不必说那湖光山色了。在镜花水月似的幻梦中,表达自己的玄妙和感伤。朦胧的意境,淡淡的惆怅,舒婉自徐的节奏,繁缛、晦涩的文笔,是这篇散文的特色。
二月二日李商隐。推荐。爱诗词网。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这首七律写于大中七年(853),李商隐在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柳仲郢幕府任职第三个年头的二月。蜀中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全诗主要抒写怀乡之情和身世之悲。首联开门见山,写踏青节江上春游的最初感受。诗人漫步江上,迎着和煦东风,沐着温暖阳光,他感到春光明媚,春意融融,就是那清亮的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和喜气。“东风日暖”写触觉,“闻吹笙”写听觉,二者又有紧密联系。笙簧畏潮忌冷,天寒则声涩而不扬。如今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颔联则从视觉角度写姹紫嫣红、热烈蓬勃的春色。诗人触目所见,到处是春花初绽、嫩柳轻飏,蝴蝶和蜜蜂这些春天的使者翩翩飞舞,在花丛柳林之间穿绕不息。“花须”,花蕊。花的雄蕊细长而须,故云。“柳眼”,柳叶初生时细长如眼初展。诗人精心选择“花须”、“柳眼”这两个意象,意在突出早春的季候特征。“无赖”,本为放刁、狡狯的意思,这里含有意挑逗、可爱而恼人之意。“各无赖”和“俱有情”用拟人或移情手法,将花、柳、蜂、蝶都写成了象人一样有知觉有感情,它们仿佛有意向诗人显示自己活泼美丽的风姿和喜迎春光的情态。红花、翠柳、黄蜂、紫蝶,相互映衬,色彩绚烂。因此,这一联已微婉地透露出诗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清人姚培谦说:“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李义山诗集笺注》)指出诗人对于如此浓丽的春光却无心赏玩。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体味以上四句已为下文抒写思归的愁情作了含蓄却又充分的环境气氛渲染。见解都很中肯。颈联转写客中思归之情。“元亮”,即东晋诗人陶潜的字。他的《归园田居》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之句。“从事”,指担任幕职。“亚夫营”,汉文帝时,大将军周亚夫屯兵细柳(在长安附近),军纪严明,后世称“柳营”。这里暗寓柳姓,借指柳仲郢幕。上句说,我客居万里之外的异乡,经常想着归返乡里;下句说,算起来,我在柳幕中羁留已经三年,不知何时才能得归。这一联中,“万里”与“三年”,一写空间的遥远,一写时间的漫长,互相烘托;“忆归”与“从事”,一写心之所思,一写身之所系,彼此矛盾,都在对映中曲曲传出欲归不得的苦闷。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对李商隐是很器重、信任和关怀的。李商隐入幕府不久即由记室改为节度判官;柳仲郢旋又推荐他为检校工部郎中。那么李商隐为何如此思归家乡呢?这是由于他的爱妻王氏在三年前亡故,感情纯真的诗人十分悲痛,一直未能忘怀;又常常挂念寄养在长安亲友家的幼小儿女;加上体衰多病,有感于壮志难酬、岁月蹉跎,因此情绪消沉,内心悲苦,思乡的念头愈益强烈。联系诗人的生活境遇,我们就更能体味这一联在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所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精神痛苦,是异常深沉浓至的。末联回应“江上行”,借江上滩声再进一步倾吐凄苦之情。“游人”是诗人自指。这两句说:江上新滩不理解我这个天涯游子的心情,更又发出夜里檐间风雨的凄苦之声。新滩流水之声,在一般踏青游春的人听来,自然是铮铮淙淙、欢畅悦耳的春天旋律;但在思乡不得的诗人耳中,却是凄凄切切的幽咽之音了。为什么竟把滩声当作风檐夜雨声呢?想必是诗人平时被风檐夜雨之声触动愁怀而辗转不眠,故虽白日闻滩声亦有此联想。新滩水声变作风檐夜雨声,是一种错觉联想。借助这错觉联想,诗人将凄楚愁苦的心情表现得格外深沉浓厚、动人心弦。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首先是抒情的含蓄蕴藉。全篇写思乡的愁苦之情,可是并没有用“愁”、“苦”等字眼,只从“无赖”、“莫悟”、“更作”等动词中暗暗透出。写愁情,一般是借令人感到愁苦难堪的景物抒发;但这首诗除结句之外,主要是以乐景写哀,以和煦美丽、生机勃勃的春色反衬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产生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写愁情,一般是以深沉凝重的笔调;这首诗却一反常规,用清空如话的语言和轻快流走的笔调来表现,同样抒写出抑郁不舒的情怀。这样,就显得别具一格。诗的首联,因首句有意点出“二月二日”这个踏青节,全句共用了五个仄声字,次句“闻吹笙”连用三个平声跟它相应,形成拗体,音节新奇,却不失轻爽流利之致,而且同所要表现的对早春清新爽快的最初感受相切合。尾联的“莫悟”与“更作”上下呼应,将两个摹写声音的意象紧密结合,也使诗意一气流贯而下。总之,全篇的构思、句法神似杜甫在蜀中所写的思乡之作,却以清丽流走的风格有别于杜诗的沉郁顿挫。何焯评这首诗:“亦是客中思乡,说来温雅清逸。此等诗其神似老杜处,在作用不在气调。”又说:“同一江行也,耳目所接,万物皆春,不觉引动归思。及忆归未得,则江上滩声,顿有风雨凄凄之意。笔墨至此,字字俱有化工。”分析此诗构思、笔法和风格,甚中肯棨。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推荐。爱诗词网。【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是三国时吴国的重要江防要塞。一名道士洑矶。王濬(jun):西晋武帝时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奉命伐吴,造大船,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两千余人。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任命王濬为龙骧将军,率水军自益州沿江东下大破吴,直逼吴王孙皓出降。金陵:今南京市,三国时吴都。王气:王者之气。这两句大意是:王濬率领的战船从益州沿江东下,东吴的政权不久就结束了。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为阻止晋军东下而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的拦江铁链,后被王濬用火烧毁,战船便直指石头城(金陵的别名)。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往事:指东吴灭亡后,在近陵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紧靠。寒流:指长江。这两句的大意是:尽管人世间多次出现令人伤感的盛衰兴亡之事,而西塞山却依然不变。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旧营垒,指西塞山曾为吴国要塞时所设营垒的遗迹。萧萧:风吹芦荻发出的秋声。两句大意是:如今是国家统一的太平日子,前朝的营垒早已荒废,只有芦荻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鉴赏导示】刘禹锡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著名诗人。他的怀古作品历来被传诵。《西塞山怀古》是其名篇。西塞山是六朝时的江防要塞,宪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经过此地时写下了这首诗。【鉴赏】此诗通过对晋、吴兴亡事迹的回顾,抒发了山川之险不足恃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强盛的深沉愿望。诗的首四句是对西晋灭吴的历史的回顾,叙述中深寓感慨。首二句: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远,一“下”即“收”,写出败亡之速。两字对举,一方声势煊赫,一方闻风丧胆。三、四句写战争及其结果:“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千寻铁锁”对“一片降幡”,一“沉”一“出”,通过鲜明的形象、动态的对比表现晋军的摧枯拉朽之势和东吴的彻底覆亡之状,说明无论是自然山川之险要,还是人为工事之坚固,对于一个腐朽的王朝政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颈联在叙述东吴灭亡的基础上,纵览历史,于感慨之中暗示出兴亡的原因。前一句说,吴亡以后,东晋、宋、齐、梁、陈败亡相继,逗起世人一次又一次的兴亡之感;后一句说虽然朝代屡易,江山却仍是旧貌。这就说明兴废不是由地理决定的,从而暗示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哲理。尾联把笔触由历史转向现实。刘禹锡写作此诗时,河北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诗人描写芦苇丛中的“故垒”,意在告诫人们在这四海一家的今天,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一方面警告割据势力,分裂不会有好下场的;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败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因此,这首诗虽是“怀古”,实际上是借古喻今,抒发诗人对现实的感慨。【鉴赏要点】[1]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2]即景抒怀,借古讽今。[3]语言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