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博学①之,审问②之,慎思③之,明辨④之,笃行⑤之。【出处】《礼记·中庸》。【注释】①博学:广泛地学习。②审问:详细地问,指深入探究学问。③慎思:谨慎地思考。④明辨:明确地分辨。⑤笃行:切实履行。【译文】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深入地探究学问,认真思考,明辨是非,切实履行。【赏析与启迪】学习应当做到五到:即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最终取得学习的实质效果。一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之后,就要意志坚定,不畏困难,并付诸行动。学问是苦根上长出的甜果,只有刻苦地、不间断地学习,才能掌握与运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除学校进行的课堂教育外,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多涉猎一些有用的知识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学业素养。不仅要锻炼自己的智商,还要培养自己的情商,懂得做人的艺术,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态度。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应深入了解,反复思考,切忌不懂装懂。网络及课外读物上可能含有不健康的信息,不能良莠不辨,要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对一些精神垃圾要坚决抵制。
士不遇赋。推荐。爱诗词网。感士不遇赋【原文】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1],司马子长又为之[2]。余尝于三馀之日[3],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4],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5],君子之笃素[6]。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7]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8]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9],三闾发已矣之哀[10]。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11],屡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咨大块[12]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13]而垂名。或击壤[14]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15]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16],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17]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18]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19]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20]毁异,物恶其上[21]。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22],徒芳絜[23]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24]。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25]之晤言,念张季[26]之终蔽。愍冯叟[27]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28]。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29]。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30]。悼贾傅[31]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32]。悲董相[33]之渊致[34],屡乘危而幸济[35]。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36]。承前王[37]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38]。澄得一[39]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40],悲茹薇[41]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42]。伊[43]古人之慷慨,病[44]奇名之不立。广[45]结发[46]以从政[47],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48],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恸众人之悲泣。商[49]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50]。奚[51]良辰之易倾,胡[52]害胜其乃急。苍旻[53]遐缅[54],人事无已。有感有昧[55],畴[56]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57]之非荣,岂缊袍[58]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59]。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60]。【注释】[1]董仲舒:西汉时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著有《春秋繁露》等书,曾作《士不遇赋》。曾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2]司马子长:即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曾作《悲士不遇赋》。[3]三馀:指闲暇的时候。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学生利用“三馀”的时间读书,“三馀”即“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4]夫履信思顺:《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周易·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5]守静:保持住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动。[6]笃(dǔ)素:坚持志向专一毫不改变。[7]闾阎:指代当时的社会。[8]潜玉:比喻有德有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当年:风华正茂的时候。[9]夷皓:指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和秦朝末年四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10]三闾:官职名称,这里指屈原。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一职。[11]染翰:浸湿毛笔,指写作。[12]大块:即大自然。气:天地自然之气。[13]三五:即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说的五项道德标准。[14]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这里指隐居。[15]见《诗经·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靡(mǐ):没有。潜:暗藏,这里指隐居。[16]徂(cú):往,过去。[17]嶷(nì)嶷:高耸貌。[18]轩唐:轩辕与唐尧。[19]师:效仿。[20]雷同:人云亦云;相同。《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21]物:指人。《晋书·袁宏传》:“物恶其上,世不容哲。”[22]怀琼而握兰: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23]絜:通“洁”。[24]炎帝帝魁之世:传说中炎帝、帝魁时期的上古太平的时代。炎帝即神农氏,帝魁即黄帝子孙,二人都是上古部落领袖。[25]爰生:指爰(yuán)盎(《史记》作袁盎,此本《汉书》)。[26]张季:字季,名释之。据《汉书·张释之列传》记载,张释之担任骑郎(管理宫廷马匹的小官)时,十年没有得到提升,经过爰盎向汉文帝的当面推荐,文帝任命释之为谒者仆射,后来任廷尉,处事得体,很合乎皇帝的心意。[27]愍(mǐn):哀怜,忧虑。冯叟:指冯唐。叟是对老者的称呼。据《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一次匈奴进犯,魏尚亲自率车骑阻击,大胜。因为报功的文书上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相差六人)而被削职。一次文帝经过郎署,冯唐谈起此事,经冯唐代为辩白,文帝即派冯唐前往赦免魏尚之罪,仍令担任云中太守。而冯唐也因此被封为车骑都尉。[28]赖魏守以纳计:依靠魏尚昭雪一事,冯唐因向文帝提出建议而得以升迁。[29]旷岁:耽搁许久。[30]审夫:确实。眩:迷惑。这两句是说,人们常常被谣言迷惑,以为大家说的都是真的。[31]贾傅:即贾谊。贾谊曾作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故称。[32]纡远辔于促界:千里马只得囿于狭小的范围。[33]董相:指董仲舒。董仲舒曾先后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故称。[34]渊致:学识很渊博。[35]屡乘危而幸济:多次遇险但幸免于难。[36]袂(mèi):衣袖。[37]前王:即素王,指古代圣哲。[38]天道之无亲:天道对任何人都无亲疏之分。《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39]一:指天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40]请车以备椁(guǒ):据《论语·先进》记载,颜渊死后,家里无钱买棺材,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来筹办丧事。[41]茹薇而殒(yǔn)身: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都饿死了。[42]涩:艰苦。[43]伊:语助词,无实义。[44]病:担忧。[45]广:即李广。[46]结发:束发,指年轻的时候。[47]从政:从军征伐匈奴。[48]戚竖:外戚小人。[49]商:指王商。[50]言始顺而患入:汉成帝时,王商深受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将军;后任丞相。后来王商被王凤、张匡等人所害,被罢相后吐血而死。所以陶渊明说他开始很顺利,后来遭祸患。[51]奚:疑问代词,何,什么。[52]胡:为什么。[53]苍旻(mín):苍天。《诗经·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54]遐缅:遥远。[55]昧:迷惑不解。[56]畴:谁。[57]轩冕:高官厚禄。[58]缊(yùn)袍:用乱麻破絮做的袍子,穷人穿的。[59]归止:解职归乡。止,语助词,无实义。[60]谢良价于朝市:拒绝在市场上高价出卖,即即使有高官厚禄也不愿出仕。【译文】从前董仲舒写过《士不遇赋》,司马迁又写了《悲士不遇赋》。我曾经在冬天、夜晚和阴雨天等农闲时间,在学习讨论的空暇中,阅读了他们的作品,深深为之感慨惆怅。遵守信义,不忘忠孝,是人类的善行;胸怀淳朴,心地清静,是君子一向坚持的。自从真诚淳朴的风气宣告消失,虚伪的风气大肆盛行,廉洁谦让的操守在民间被逐渐减退,朝堂上追逐升官的心你追我赶。胸怀正直、立志遵守道义的士人,有的正年富力强却隐居不仕;洁身自好、清白守节的人,有的埋没众生之中白白辛劳。所以,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这样的人都有魂归何处的悲叹,三闾大夫屈原发出“完了”的哀声。可悲啊!人生百年,瞬息即逝;建立功业如此艰难,却得不到一座城池的赞誉。这就是古人慷慨挥笔的缘故,屡次抒发而难尽其情。能够抒发性情心意的,大概只有这篇文章了吧?掩卷思考,于是怀有感触地写下这篇文章。敢问秉承自然的气息而万物诞生,为什么单单人类是万物之灵!禀受神志而藏有智慧,继承三才五常的灵气而流传英名故事。有人玩游戏来自娱自乐,有的人大范围地帮助天下的百姓。没有隐居和出仕谁是谁非的判定,常常骄傲地来使自己称心如意。世界在流浪一样一点点成就一点点消逝,人渐渐形成群体有了明显的分别。密织的网划过水面而鱼儿大为恐惧,巨大的罗网铺张开来而鸟儿心惊害怕。那些心智通达的人善于察觉,于是逃避官家俸禄隐居农耕。高峻山岭包容着他们的身影,广阔河流上隐藏了他们的声音。遥望远古而深深叹息,甘于贫贱来抛弃荣华。澄澈源头来永远分流,区分善恶来选择不同路途。探究各种行为的平凡和可贵者,没有比行善再让人欢娱的事。遵从上天规定好的命运,效法圣人流传下来的书籍。忠于君王孝敬双亲,在乡里建立信义。凭着真诚之心获得荣耀和名望,不虚伪做作而求取名誉。可叹哪!鹦鹉学舌毁灭异己,嫉恨别人比自己好。特别聪明的人被硬说成糊涂,追求大道的人被看作是疯子。坦诚到极点而当做幼稚,最后蒙受耻辱而遭到诽谤。虽然怀揣着美玉紧握着兰草,徒然芳香高洁而有谁知晓呢?悲哀呀!作为怀才不遇的士,没赶上炎帝、帝魁时的时代。单单只能修身而独立勤勉,怎么能每天多次反省却有时荒废时光。希望提高德行而等待时机,时机到了却没有带来好处。没有爰盎向皇帝当面举荐,可想见张释之将永远被埋没。可怜冯唐虽年老卑微,靠进谏魏尚之事才得以升官。虽勉强最终得遇知己,也煎熬内心荒废岁月。清醒地知道市场上没有老虎,几个人说有便会有人受蒙蔽。怀念贾谊聪慧豁达,却委屈才华局促在狭窄的境界。可悲董仲舒才学渊博精深,屡遭危难而幸免一死。感慨哲人孤立无朋,泪流纵横以至于洒满我的衣袖。接受前代君王的教诲,言说天道没有亲疏之分。湛湛苍天能够按照统一标准而作为镜子,永远帮助善良的人保佑仁德的人。伯夷、叔齐到老因不食周粟而长期忍饥挨饿,颜回早逝而家境贫寒如洗。颜父悲伤地请求孔子卖车来准备棺椁埋葬颜回,可悲的是伯夷、叔齐以野菜为食而最终饿死。他们虽然好学仁义,为何无论生还是死总是痛苦艰难!我怀疑报答恩德的结果是这样的,恐惧天道无私是骗人的。哪里是天下之大没有贤才,只是几乎没有哪条道路不被阻塞。那些古人之所以感慨,忧虑奇伟的功名不能建立。李广刚能扎起头发就从军杀敌,封万户侯他也不愧受。雄心壮志受辱于外戚小人,竟然未能得赏尺寸之地。留下真诚信义在身后,感动众人为他悲泣。王商竭力谋划来补救弊端,开始得到信任和重用后来遭受祸患吐血而死。为什么良机容易失去,为什么害人这样急迫呢。苍天在上无法追上,繁杂的事务没完没了。有的明白有的迷惑,谁能探究其中的道理?宁愿恪守贫穷来满足心意,也不要委曲损害自己。既然仕途艰险难获荣耀,难道破袍加身就算羞耻?老老实实按照我不合时宜的理解来采取守拙的方式生活,暂且高高兴兴地隐居避世。怀抱孤介之志而安度此生,也不会在朝野之上高价出卖自己。【赏析】本赋作于公元416年,作者时年五十二岁,最后一次归隐已有十年之久。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辞赋,满纸幽忧孤愤之言。在先秦的语境下,此赋兼有辞赋之形与诗歌之神,也就是说,《归去来兮辞》继承了《诗经》的乐而不淫和哀而不伤。而《感士不遇赋》则是“哀而伤,怨而怒”的。本文让笔者想到屈原在被放逐后的作品,如《离骚》《远游》等。但同时注意到辞赋这一文体滥觞并异化于汉朝,这应该也是本文多处引用汉朝典故的原因之一。开头一段长序,差不多有正文的一半长,叙述了从伯夷、叔齐到司马迁的郁郁不得志,正文叙述了不得志的状况及原因。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有不遇之叹,无论是董仲舒、司马迁还是陶渊明。因为社会的资源及话语权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因为机遇不同,才能和理想不同。文人善于表达这种忧愤。从董仲舒和司马迁版本的《士不遇赋》说起,谈到自己在闲暇之余曾品读过他们的文章,感慨无论是儒家经典《论语》还是道家经典《老子》,它们所倡导的品质——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与残酷的现实相左甚至相违。尤其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论语》。作者认为当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缅怀先民品格——“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作者写到从伯夷、叔齐到屈原到“商山四皓”对于时代沉默的抗争——一如孔子所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说明了秉持气节的士下场往往很悲惨。而陶渊明的总结就是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勇气。进入正文。用了《庄子》(“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和《尚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典故,开篇宏大,继而写到(西周之前)先民的自由选择。然后写到人心的逐渐不古(“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适逢东周乱世,于是高士哲人纷纷隐居(“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纷纷怀念三皇五帝的时代。接着描述了贤达们的选择,总结:只有行善才是快乐和可贵的(“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下面的“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陶渊明宣泄一腔近于孤愤的幽忧之思。贤达之士的清白受到小人的诋毁,而陶渊明的感情不仅流诸笔端,也诉诸言外之意。继而小结道:“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这话有两重含义:感喟人心不古;鄙夷私欲。面对窘境,作者依然选择恪守清贫(“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列举著名的例子,怀着自悼的心情追念先贤。作者于是寄希望于天地,他不无自嘲地说道:“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陶渊明认为命运总是偏袒小人,而对待君子过分苛刻:伯夷、叔齐,颜回,李广和王商。陶渊明忍不住质问:“缘何施展才能的良机易尽,为什么陷害忠良的小人之心那么焦急!”或许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苦,正是这些因私欲而生的烦恼与误会铸就君子的脆弱性——面对同样的事情,小人比君子的脸皮厚。千回百转间,陶氏态度也是坚定不移的:宁可穷困潦倒而终,也不会随波逐流曲意逢迎。
司马迁发愤书写《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的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推荐。爱诗词网。司马迁发愤书写《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的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那是西汉初期,在夏阳有一个司马书院,夏阳人司马谈是里面的老师。他有一个儿子叫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迁在四岁时,就成为书院的学生。他天生聪明好学,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他还拜了很多名师。受父亲的熏陶,司马迁从小就立志,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历史学家。在司马迁二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作为史官,太史令有责任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为当时执政者提供借鉴。于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开始大量地搜集和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此时的司马谈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感到无论是时间和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他就把希望寄托于他的儿子司马迁身上了,希望儿子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他的宏愿。司马迁也不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开始努力学习,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父亲还要求他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漫游,为他写史做好准备。在漫游的过程中,司马迁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一天,司马迁游历到汨罗江畔,在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屈原的诗,并且痛哭流涕,用心深刻体到了屈原当时的思想感情。司马迁到了汉代开国名臣韩信的故乡淮阴时,他搜集整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事迹,并亲自询问当地人,了解韩信事迹的每一个细节。司马迁一边漫游,一边考察,在旅程中不放过向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书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资料。同时,他还深入民间,广泛接触人们的生活,使他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司马迁漫游了名山大川,饱览了山川河流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也提高了他的文学水平。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是典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作了郎中令。他多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至泰山,并在泰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就是“封禅”大典,这在当时真可谓是天大的事。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谈,以记载历史为自己的使命。但当时他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于是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他在临终时,把自己所要编撰史书的理想和计划,托付给了他的儿子司马迁去实现。司马谈在病危时,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流着眼泪说:“我死了以后,千万不要忘记我这一生的希望,一定要写出一部巨大的史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司马谈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答应了父亲的嘱托,表示一定要完成父亲的心愿。在司马迁三十八岁时,他正式做了太史令,使得他有机会阅览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从事整理史料,一边参与修改历法。在太初年间,他参与完成了一部史书,并取名《太初历》。在此期间,司马迁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儒家始祖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的历史巨著。于是,他就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动手编写。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书巨著之时,发生了李陵事件。抗匈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与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长兄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塞与匈奴作战时被俘,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而向匈奴投降,只有司马迁站出来驳斥大臣们的意见。汉武帝就问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是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一千人,他深入到对方的腹地,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虽然打了败仗,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还有他的想法,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是在为李陵辩护,便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于是就把他投入了监狱。第二年,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他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刑,他始终不屈服,仍然坚持自己意见。宫刑在当时是个奇耻大辱,不仅有污先人,也会让亲友耻笑。司马迁在狱中倍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司马迁本想一死,但是他想到父亲的嘱托,又想到了自己多年搜集资料的艰辛,为了实现编史的夙愿,他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出现一线转机。后来,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已经五十岁了。他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他也许是“尊宠任职”。但司马迁并不在意这些,他开始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他的书。他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争分夺秒地进行撰述。司马迁一边搜集和阅读大量资料,一边夜以继日地进行撰写、校正。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这部史书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那时人们叫它《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称《太史公》。“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因为司马迁这部书包括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二千多年的历史,于是人们就叫它为《史记》。
战士军前半生死。推荐。爱诗词网。《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出处】唐·高适《燕歌行》【译注】战士们在战场上与敌拼杀,生死参半,而此时将军们的营帐里,美女还在轻歌曼舞。军前:军事前线。半死生:死生各半,犹言伤亡惨重。帐下:将军们的营帐中。【用法例释】一、用以揭露军事腐败,战士们在浴血奋战,将官却在寻欢作乐。[例]营妓虽然人尽可夫,但普通士兵却无福消受,她们只属于长官。其日常工作除了那种原始功能外,就是陪长官们喝酒、唱歌、跳舞。“战士阵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吴兆民《婢女、营妓和女秘书》)二、用以形容前方战事激烈,将士们出生入死,后方却歌舞升平,人们还在纵情享乐。[例]然而,“壮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的在前线“肉搏”,有的却在后方笑嘻嘻的搂着女人跳舞。(廖沫沙《说商品之类》)
一时多少豪杰。推荐。爱诗词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出自哪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什么意思,《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原文出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赏析。【出处】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赤壁怀古)【鉴赏】大好河山,美丽如画;一时间的风云际会,真不知兴起了多少的英雄豪杰。原词中先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色:“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然后赞美大好河山,美丽如画,回想当年,风云际会,群雄并起,各展神通,是何等慷慨豪壮的气象!今人常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来形容河山的壮丽与人才的辈出。在这两句词中,有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有对历史英雄的怀想,当然也有对当代豪杰之士的赞美与期盼。【原词】见“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秋风萧瑟天气寒冷,草木凋零白露变为清霜。诗句描写了深秋的景色。前句为抽象概括,后句为具体示现。或者说前句为原因,后句为结果。因秋风萧瑟而使草木摇落,因天气转凉而使露水化而为霜。诗人抓住深秋的典型征候,渲染出一片空旷凄凉的景象,令人黯然神伤。
秋风萧瑟天气凉。推荐。爱诗词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原诗出处,译文,注释秋风萧瑟天气寒冷,草木凋零白露变为清霜。诗句描写了深秋的景色。前句为抽象概括,后句为具体示现。或者说前句为原因,后句为结果。因秋风萧瑟而使草木摇落,因天气转凉而使露水化而为霜。诗人抓住深秋的典型征候,渲染出一片空旷凄凉的景象,令人黯然神伤。注:萧瑟,秋风吹动树木所发出的响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古诗句出处:魏·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墨客挥犀》简介|鉴赏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彭乘撰。十卷。书中记有苏轼自海南北归及章惇贬至雷州两事,可见成书于宋徽宗时期。今存《稗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收有部分内容。
墨客挥犀。推荐。爱诗词网。《墨客挥犀》简介|鉴赏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彭乘撰。十卷。书中记有苏轼自海南北归及章惇贬至雷州两事,可见成书于宋徽宗时期。今存《稗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收有部分内容。本书所记,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官场见闻。作者生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等朝,仕历颇长,熟知官场情况,部分地反映在此书中。这些见闻,虽然大都属于真人真事,但许多条目可以视为志人小说。其中,有的记载了贤臣的嘉言懿行,如卷一写张昪的直言敢谏;有的记载了官员之间的争斗与倾轧,如卷五载黄宗旦之被捉弄;有的揭露了官场中的蝇营狗苟之徒,如卷六写巩申之善于谄媚;有的讽刺了某些官员的昏庸无能,尸位素餐,如卷一写侍御史王平之无聊和可笑:御史台仪:凡御史上事一百日不言,罢为外官。有侍御史王平,拜命垂满百日,而未言事。同僚皆讶,或曰:“王端公有待而发,苟言之,必大事也。”一日,闻入札子,众共侦之,乃弹御膳中有发,其弹词云:“是何穆若之容,忽睹卷如之状。”(卷一)还有的记载了官场的某些趣闻,如卷一写低职官员俸禄之微薄,可谓谐谑有趣;另如记王旦度量宽宏,不轻易发人之过(卷一),韩琦不罪打碎珍贵玉盏的小吏(卷七),包拯执法不阿,无所忌讳(卷十)等等,都颇有小说意味。(二)文坛轶事。作者博学多闻,与苏轼、黄庭坚等亦有交往,对文坛的记述,每有足资后人参考之处,其中有的也可当作小说来读。如记其叔彭几(字渊材)的几条,就活脱如画,试看其中一条:彭渊材初见范文正公画像,惊喜再拜,前磬折,称:“新昌布衣彭几,幸获拜谒。”既罢,熟视曰:“有奇德者,必有奇形。”乃引镜自照,又捋其须曰:“大略似之矣,但只无耳毫数茎耳,年大当十相具足也。”又至庐山太平观,见狄梁公像,眉目入鬓,又前再拜,赞曰:“有宋进士彭几谨拜谒。”又熟视久之,呼刀镊者使剃其眉尾,令作卓枝入鬓之状。家人辈望见惊笑,渊材怒曰:“何笑?吾前见范文正公,恨无耳毫;今见狄梁公,不敢不剃眉,何笑之乎?耳毫未至,天也;剃眉,人也。君子修人事以应天,奈何儿女子以为笑乎……”(卷二)另如记潘阆之狂放不羁(卷一),蔡君谟(襄)之精于品茶(卷四),王禹玉(珪)之诗谑王安石(卷四),杜镐之博闻强记(卷七),潘大临之作“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卷十),等等,也都颇有趣味。(三)社会趣闻。这方面的条目较多,其中也有一些可视为小说。例如:杜德俗呼为杜麻胡,送铺中卒也。附邮筒物至重者,他卒莫当之,德即荷而去,曾不倦怠。一日醉,牵一虎卧于铺前,居人大惊,德即枕而寐。食久方起,解缚纵虎而去,试呵之曰:“复归旧山,不得害人!”虎瞑目若听伏者,乃去。人始以此异之……(卷八)情节夸张,具有传奇色彩。此外,书中记骨托鸟能食铁石(卷二),虎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卷三),以及岭南异虫,长安怪虫(卷五)等,亦颇类志怪小说。(四)文评诗话。如辨杜牧《华清宫》诗所咏不合节令(卷四),从杜甫赠高适等诗见出“唐之参军簿尉,有过则受笞杖之刑”(卷十),均可见作者才学。不过这类条目专在论文,无甚小说意味。《墨客挥犀》文笔比较流畅。虽然作者受笔记体载的限制,并非有意创作小说,但许多片断叙事比较具体,能抓住人物富有特征的言行予以勾勒,故能于平淡中时见生动。在宋代笔记中,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若为王。推荐。爱诗词网。聂绀弩《我若为王》原文|注释|赏析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象捧着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象,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若为王,我的儿子,假如我有儿子,就是太子或王子了。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但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旧是太子或王子。一个太子或王子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象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象,倒是件不是没有趣味的事。我若为王,我的女儿就是公主:我的亲眷都是皇亲国戚。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也会被人们象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因为他们是贵人。我若为王,我的姓名就会改作:“万岁”,我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圣旨”。我的意欲,我的贪念,乃至每一个幻想,都可竭尽全体臣民的力量去实现,即使是无法实现的。我将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过失;我将没有任何罪行,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罪行。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和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乞求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这就是那语言的全部内容。没有在我之上的人了,没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1949年8月上海群益出版社初版《血书》)赏析文章的寓意也许不难理解,那就是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所以必须批判,必得铲除,就在于它是“封建的残物”,泯灭人性,阻碍社会发展。“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难得的是笔致的曲折跌宕,表现的淋漓酣畅。文忌平淡,要讲究开合擒纵,疾徐虚实,作者可谓深谙此道。文章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可偏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先假定我若为王该如何,此谓之开或纵。文章的思路和笔触的确放得开,全文八段,有四大段是设想我若为王该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由妻子、儿女一直联想到自身。“我若为王”,妻子、儿女们不管有才无才,有德无德,都会被捧为贵人,而我则将具有无上的威权,将没有任何过失,将看不到任何不驯顺的人,将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在这四大段中,作者用铺排的方式,层层推进,把势蓄得很足,但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作者真正的用心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跌在实处,示其本相,这叫捧高跌重。果然,“我”在登上权力的宝座之后,并不感到怎样的得意,相反,“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我终于醒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一段是过渡。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上面种种虚设的假象,都是为正面展开议论和批判作铺垫的,用的是欲擒故纵之法。王权和奴才是一对孪生子,不仅彼此都无人气,而且障碍社会进步。作者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这一层是文章的核心,前面都是虚写,这一层才真正落到实处,亦谓之合。要是平常人,文章写到这里也许就难以为继了,可作者忽地又宕开一笔,另翻出一层意思。因为对奴才首领地位的反省和痛恨,“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这一层说得斩钉截铁,与前半部分的舒徐轻漫又自不同,充分显示了作者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最后一段,是全文收束,理清文章脉络,表明作者心迹,此又一合。人说绀弩性情有些怪癖,且才气横溢,由本文观之,信然。
《冬雷震震,夏雨雪。》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严寒的冬天雷声阵阵,炎热的盛夏大雪纷纷。诗句假设了两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冬日雷声不绝,夏日雪花覆地,而这种假设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作者以此深刻地表明了女主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冬雷震震夏雨雪。推荐。爱诗词网。《冬雷震震,夏雨雪。》原诗出处,译文,注释严寒的冬天雷声阵阵,炎热的盛夏大雪纷纷。诗句假设了两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冬日雷声不绝,夏日雪花覆地,而这种假设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作者以此深刻地表明了女主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注:震震,雷声。雨,用作动词,下的意思。《冬雷震震,夏雨雪。》古诗句出处:汉东府《上邪》
史记陈涉世家。推荐。爱诗词网。《《史记》·陈涉世家①》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史记》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1)!”二世元年(12)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13)九百人,屯(14)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15),为屯长(16)。会(17)天下雨,道不通,度已失期(18)。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19)亦死,举大计(20)亦死,等(21)死,死国(22)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23)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2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5)。扶苏以数谏故(26),上使外将兵(27)。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28)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29)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30)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31),宜多应者(32)。”吴广以为然。乃行卜(33)。卜者知其指意(34),曰:“足下(35)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36)?”陈胜、吴广喜,念鬼(37),曰:“此教我先威众(38)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39),置人所罾鱼腹中(40)。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41)。又间令(42)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3),夜篝火(44),狐鸣(45)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46),卒中往往语(47),皆指目(48)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49)。将尉(50)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51)尉,令辱之(52),以激怒其众。尉果笞(53)广。尉剑挺(54),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55)杀两尉。召令徒属(56)曰:“公等(57)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58),而戍死者固十六七(59)。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0)!”徒属皆曰:“敬受命(6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62)也。袒右(63),称大楚。为坛而盟(64),祭以尉首(65)。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66)。攻大泽乡,收而攻蕲(67)。蕲下(68),乃令符离(69)人葛婴将兵徇(70)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71),皆下之。行收兵(72)。比(73)至陈(74),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75),独守丞(76)与战谯门中(77)。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78)、豪杰(79)与皆来会计事(80)。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81),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82),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83)。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84),杀之以应陈涉。【注释】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前209年,在大泽乡地方(今安徽宿县西南),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阳城〕地名,在今河南登封东南。〔阳夏(jiǎ)〕地名,在今河南太康。〔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辍(chuò)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往田畔高地(暂作休息)。辍,中止,停止。之,去,往。〔怅(chàng)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怅,失望。〔苟(gǒu)〕倘使,假如。〔若〕你。〔太息〕长叹。〔嗟(jiē)乎〕感叹词,略当于“唉”。(11)〔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12)〔二世元年〕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立为皇帝,称为二世。(13)〔发闾左適(zhé)戍(shù)渔阳〕征发贫苦人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古时贫者居住间左,富者居住间右,“闾左”就用来指贫苦人民。適,通“谪”,调发。戍,守边。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14)〔屯〕停驻。(15)〔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16)〔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17)〔会〕适逢,恰巧遇到。(18)〔失期〕误期。(19)〔亡〕逃亡。(20)〔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下文的“举大名”意思与此相同。(21)〔等〕等同,同样。(22)〔死国〕为国事而死。(23)〔苦秦〕苦于秦(的统治)。(24)〔立〕封建君主即位称为“立”。(25)〔扶苏〕秦始皇的长子。(26)〔以数(shuò)谏故〕因为屡次劝诫的缘故。谏,古代下对上直言劝诫。(27)〔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上,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秦始皇。文言文中,“使”字后面的宾语“之”、“其”之类的字常省略。(28)〔项燕〕楚国大将。秦灭楚时,他被秦军围困,自杀。(29)〔怜〕爱怜。(30)〔诚以吾众〕果真把我们的人。(31)〔唱〕通“倡”,倡导。(32)〔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宜,应当。(33)〔乃行卜(bǔ)〕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34)〔指意〕意图。(35)〔足下〕古人对别人的敬称,指对方。(36)〔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37)〔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38)〔威众〕威服众人。威,动词。(3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丹,丹砂。书,写。王,动词,为王。(40)〔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鱼网,这里作动词,指用网捕。(41)〔固以怪之矣〕本来已经诧怪这事了。(42)〔间(jiàn)令〕暗使。(43)〔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次所,这里指军队驻扎的地方。丛祠,树木荫蔽的神庙。(44)〔篝(gōu)火〕用笼罩着火。指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笼。(45)〔狐鸣〕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46)〔旦日〕明天。(47)〔往往语〕到处谈论。(48)〔指目〕不说话,只是指指点点,互相目视以示意。(49)〔多为(wéi)用者〕多为(他)用的。即戍卒多愿听吴广的差遣。(50)〔将尉〕押送(戍卒)的军官。(51)〔忿恚(huì)〕使动用法,使……恼怒。(52)〔令辱之〕使(尉)责辱他。之,指吴广。(53)〔笞(chī)〕竹板。这里作动词,用竹板打。(54)〔剑挺〕剑拔出鞘。(55)〔并〕一共。(56)〔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57)〔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58)〔借第令毋斩〕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借,即使。第,仅。令,使得。(59)〔十六七〕十分之六七。(6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61)〔受命〕听从(你的)号令。(62)〔从民欲〕依从人民的愿望。(63)〔袒右〕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64)〔为(wéi)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盟,动词,盟誓。(65)〔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作(盟誓时的)祭品。(66)〔都尉〕次于将军的军官。(67)〔收而攻蕲(qí)〕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在今安徽宿县南。(68)〔下〕攻下,攻克。(69)〔符离〕今安徽宿县。(70)〔徇(xùn)〕攻取(土地)。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71)〔铚(zhì)、酂(zàn)、苦、柘(zhè)、谯(qiáo)〕秦时地名,铚、谯,在今安徽。酂、苦、柘,在今河南。(72)〔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73)〔比〕等到。(74)〔陈〕秦时县名,在今河南淮阳。(75)〔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dàng)郡,是郡守、县令的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76)〔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77)〔谯(qiáo)门中〕城门洞里。(78)〔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79)〔豪杰〕当地有声望的人。(80)〔与皆来会计事〕一起来集会议事。(81)〔身被(pī)坚执锐〕亲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即亲自作战。被,通“披”。坚,指铁甲。锐,指武器。这里用表示事物特点的形容词来指代事物。(82)〔社稷(jì)〕国家。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土地神。稷,谷神。(83)〔号为张楚〕定国号叫“张楚”(张大楚国的意思)。(84)〔刑其长吏〕惩罚当地郡县长官。刑,惩罚。【译文】陈胜是阳城地方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地方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被雇佣给人家耕田,有一次他停下活来,走到田埂上,烦恼忿恨了很久,对同伴说:“如果富贵了,大家互相不要忘记。”一起受雇佣的人笑着说:“你是人家雇来种地的,哪里来的富贵呀?”陈胜叹息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居住在里巷左边的九百名贫苦人到渔阳去守卫边塞,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在这一行列中,担任屯长。正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不能按期到达,按法规定就要斩首。陈胜、吴广商量说:“如今逃跑也是死,起义干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夺取天下而死好不好?”陈胜说:“天下人受秦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做皇帝,应该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规劝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他到边塞统率军队。现在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将他杀害了。许多百姓都知道他贤良,但不一定知道他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怜他。有人以为他死了,有人以为他逃了。现在我们这些人要是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来号召天下,必然会有很多人响应。”吴广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去找人算卦。算卦的人知道他们的心意,对他们说:“你们的事情都能够办成,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卜问过鬼神吗?”陈胜、吴广很高兴,思考算卦的人要他们卜问鬼神的用意,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先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罢了。”他们就用朱砂在一块丝绸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用网打上来的鱼的肚子里。士兵把鱼买回来煮着吃,得到鱼肚子里的字,本来感到很奇异。陈胜又暗中让吴广到驻地旁边杂草丛生的祠庙里,夜间点起篝火,学着狐狸的叫声,呼叫:“大楚兴,陈胜王。”士兵在夜间听见这种声音,都感到惊奇惶恐。到了天明,人们互相议论,都指指画画地看着陈胜。吴广平素待人很好,士兵中很多人愿意为他出力。将尉喝醉了酒,吴广多次故意扬言要逃跑,使将尉愤怒,让他侮辱自己,借以激怒群众。将尉果然鞭打吴广。将尉将剑拔出,吴广奋起,夺过剑来并杀掉将尉。陈胜协助他,把两个将尉都杀掉了。然后把同行的人召集起来说:“各位在这里遇上大雨,延误了期限,耽误了期限就要杀头。即使不被斩,守卫边塞也要死掉十之六七。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举大业成大名,王侯将相难道是由血统决定的吗?”大家都说:“愿意听从命令。”于是就打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以适应民众的心愿。大家都袒露右臂作为标记,号称大楚。建筑坛台,用将尉的头作祭品,结盟宣誓。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打大泽乡,攻下后又进攻蕲县。攻下蕲县,于是派符离人葛婴向蕲县以东进军,铚、酂、苦、柘、谯等县都被攻占了。边进军边扩大队伍。到了陈县,已经发展到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士兵好几万人。围攻陈县,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在城下迎战。没有取胜,守丞被打死,于是大军进入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和豪杰来共同商议大事。三老和豪杰们都说:“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诛灭暴秦,重建楚国的政权,劳苦功高,应该称王。”于是陈胜就立为王,国号张楚。在这时候,各个郡县苦于秦朝官吏统治的,都惩治了当地的郡县长官,并杀了他们,来响应陈涉。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建武八年(32),卒于和帝永元四年(92),出身于世代显贵之家,且有家学渊源,父班彪采集前史,旁贯异闻,作《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固九岁能作赋,尤爱汉史。十六岁入洛阳太学读书,读书不死守章句,性情宽和,有度量,不以才高自傲。二十三岁时,因父丧而结束了八年的太学生活,回故乡,继父业,居家编著《汉书》。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京兆狱中,弟班超赶到洛阳,替他辩白,地方官又把他的书稿送给朝廷,明帝阅过书稿,十分赏识班固的才华,令他做兰台令史。和陈宗、尹敏、孟异等共同完成了《世祖本纪》,次年迁为郎,典校秘书,又写成功臣、平林、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令他在兰台(国家图书馆)续写《汉书》,直到章帝建初七年(82),一直“以著述为业”。章帝建初三年(78)班固迁玄武司马,次年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班固兼任记录,编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以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后窦宪谋反自杀,班固受株连,入狱,遂死狱中。班固死时,《汉书》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稿,由妹班昭(曹大家)与同郡人马续补作完成。《汉书》所记是西汉一代的历史,起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迄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二十九年。《汉书》史料,武帝以前,绝大部分用《史记》材料,但是重新做了安排,班固也增加了一些传目,如增“蒯通传”,增加了一些事实,如“韩信传”“楚元王传”“肖何传”“卫青传”“公孙宏传”皆有增补,也增加了一些奏疏原文,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贤良策”“募民徙塞下疏”,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等。武帝以后的材料来源有三:一是班彪“后传”,二是各家所续《史记》,三是汉人诗赋、议奏、诸子百家、天文历法之书。《汉书》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合一百卷,八十一万字,后人因有些篇份量大,又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因而又作一百二十卷。《汉书》在中国古代史学上也是一部有影响的名著。首先,它创立了断代纪传体,这种体例与通史比较不免有割断历史之弊,但它在“包举一代”,容纳更多内容上仍然是其所长,把各代之史连接起来也可弥补断代史本身之弊,《汉书》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官方的正宗史学皆以它为准,所以影响后代史书编纂十分深远。其次,它开拓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在资料上,《汉书》在不少方面超过了《史记》,如“惠帝纪”及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李陵、苏武等传,”十志”叙述古代到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很详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为《史记》所无,是《汉书》所断创,“西域传”在《史记·大宛列传》基础上写成,又评记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传”是《史记》所无,也增加了汉同西域交通情况,“十志”对后代史“志”的编修影响很大,也成为典制体专书的楷模。再次,《汉书》也有求实致用的观点,班固对史料进行了大量地考证工作如,东方朔这个人物,好事者“取奇言怪语附著之”,弄得真伪不分,班固根据刘向《别录》而定是非,在“张汤传”中,班固说:“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在“志”中,考辨更多。班固作史为巩固东汉政权而作,选材注意“切于世用”。最后,《汉书》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作品,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班固是作赋的能手,作文十分讲究,《汉书》结构严密,炼词简净,文字古雅,开了六朝骈体文的先声,它写人物不如《史记》逼真,但也有不少精妙之笔,如对朱买臣、陈万年、苏武等人物的描述都是很成功的。但是,《汉书》是一部典型的封建正宗史学,东汉时谶纬流行,班固在《汉书》中大肆宣扬五行相生说,说“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为封建统治者的神学统治制造理论根据。《史记》把惠帝放到吕后本纪中叙述,《汉书》为了“著统”单列惠帝纪,《史记》把陈涉入“世家”等同王侯,项羽入“本纪”等同天子,而《汉书》将陈涉和项羽都贬入“列传”之中,这是一个倒退。班固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这种批评恰恰表现了班固封建正宗史学的面貌。《汉书》追求文字古雅也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困难。《汉书》问世不久,东汉末就有服虔、应劭为其作注了,唐以前注《汉书》有二十三家之多,唐颜师古受命为《汉书》作集注,详引旧注,在“师古曰”下,又断以己意,使文字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了。北宋由卷子本改成刻本时,由三刘(刘敞、刘攽、刘奉世)校勘正误,又由宋祁作写校语。清末王先谦作《汉书补注》一百卷,是《汉书》研究的重要成果,今天通行的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就是以《汉书补注》为底本印成。近人杨树达作《汉书窥管》对王先谦《补注》本又有补正,也是研读《汉书》不可不读之书。
班固汉书。推荐。爱诗词网。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建武八年(32),卒于和帝永元四年(92),出身于世代显贵之家,且有家学渊源,父班彪采集前史,旁贯异闻,作《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固九岁能作赋,尤爱汉史。十六岁入洛阳太学读书,读书不死守章句,性情宽和,有度量,不以才高自傲。二十三岁时,因父丧而结束了八年的太学生活,回故乡,继父业,居家编著《汉书》。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京兆狱中,弟班超赶到洛阳,替他辩白,地方官又把他的书稿送给朝廷,明帝阅过书稿,十分赏识班固的才华,令他做兰台令史。和陈宗、尹敏、孟异等共同完成了《世祖本纪》,次年迁为郎,典校秘书,又写成功臣、平林、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令他在兰台(国家图书馆)续写《汉书》,直到章帝建初七年(82),一直“以著述为业”。章帝建初三年(78)班固迁玄武司马,次年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班固兼任记录,编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以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后窦宪谋反自杀,班固受株连,入狱,遂死狱中。班固死时,《汉书》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稿,由妹班昭(曹大家)与同郡人马续补作完成。《汉书》所记是西汉一代的历史,起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迄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二十九年。《汉书》史料,武帝以前,绝大部分用《史记》材料,但是重新做了安排,班固也增加了一些传目,如增“蒯通传”,增加了一些事实,如“韩信传”“楚元王传”“肖何传”“卫青传”“公孙宏传”皆有增补,也增加了一些奏疏原文,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贤良策”“募民徙塞下疏”,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等。武帝以后的材料来源有三:一是班彪“后传”,二是各家所续《史记》,三是汉人诗赋、议奏、诸子百家、天文历法之书。《汉书》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合一百卷,八十一万字,后人因有些篇份量大,又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因而又作一百二十卷。《汉书》在中国古代史学上也是一部有影响的名著。首先,它创立了断代纪传体,这种体例与通史比较不免有割断历史之弊,但它在“包举一代”,容纳更多内容上仍然是其所长,把各代之史连接起来也可弥补断代史本身之弊,《汉书》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官方的正宗史学皆以它为准,所以影响后代史书编纂十分深远。其次,它开拓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在资料上,《汉书》在不少方面超过了《史记》,如“惠帝纪”及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李陵、苏武等传,”十志”叙述古代到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很详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为《史记》所无,是《汉书》所断创,“西域传”在《史记·大宛列传》基础上写成,又评记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传”是《史记》所无,也增加了汉同西域交通情况,“十志”对后代史“志”的编修影响很大,也成为典制体专书的楷模。再次,《汉书》也有求实致用的观点,班固对史料进行了大量地考证工作如,东方朔这个人物,好事者“取奇言怪语附著之”,弄得真伪不分,班固根据刘向《别录》而定是非,在“张汤传”中,班固说:“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在“志”中,考辨更多。班固作史为巩固东汉政权而作,选材注意“切于世用”。最后,《汉书》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作品,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班固是作赋的能手,作文十分讲究,《汉书》结构严密,炼词简净,文字古雅,开了六朝骈体文的先声,它写人物不如《史记》逼真,但也有不少精妙之笔,如对朱买臣、陈万年、苏武等人物的描述都是很成功的。但是,《汉书》是一部典型的封建正宗史学,东汉时谶纬流行,班固在《汉书》中大肆宣扬五行相生说,说“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为封建统治者的神学统治制造理论根据。《史记》把惠帝放到吕后本纪中叙述,《汉书》为了“著统”单列惠帝纪,《史记》把陈涉入“世家”等同王侯,项羽入“本纪”等同天子,而《汉书》将陈涉和项羽都贬入“列传”之中,这是一个倒退。班固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这种批评恰恰表现了班固封建正宗史学的面貌。《汉书》追求文字古雅也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困难。《汉书》问世不久,东汉末就有服虔、应劭为其作注了,唐以前注《汉书》有二十三家之多,唐颜师古受命为《汉书》作集注,详引旧注,在“师古曰”下,又断以己意,使文字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了。北宋由卷子本改成刻本时,由三刘(刘敞、刘攽、刘奉世)校勘正误,又由宋祁作写校语。清末王先谦作《汉书补注》一百卷,是《汉书》研究的重要成果,今天通行的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就是以《汉书补注》为底本印成。近人杨树达作《汉书窥管》对王先谦《补注》本又有补正,也是研读《汉书》不可不读之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推荐。爱诗词网。【原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①则无徒②。【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注释】①至察:极其精明,过于苛求。②徒:徒众,朋友。【译文】水如果太清澈纯净,鱼就难以在其中存活;一个人如果要求别人太苛刻,身边就不会有朋友。【赏析与启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交朋友时应该坚持的基本态度。宽厚地对待他人,就会得到他人的爱戴。反之,如果过分地挑剔和苛求他人,怎么可能有知心朋友呢?宽容是一剂良药,具有宽容心的人,能在事业陷入僵局时峰回路转,也能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变得柳暗花明。它能使人们消除偏见,更多地替别人着想,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无疑是值得赞扬的,但如果太自命清高,缺乏容人的度量,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如果一个人身边缺少朋友,除了不善于交往之外,不妨在交友的心态和思想方法上找一下原因。调整好心态,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你的生活就会增添几分亮色。
姜斋诗话。推荐。爱诗词网。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王夫之·《姜斋诗话》三则(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二)把定一题、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似,求词采,求故实,如钝斧子劈栎柞,皮屑纷霏,何尝动得一丝纹理?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三)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李献吉诗:“浩浩长江水,黄州若个边?岸回山一转,船到堞楼前。”固自不失此风味。****本篇选自《清诗话·姜斋诗话》。《姜斋诗话》,是王夫之关于诗歌论述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由后人取《诗绎》、《夕堂永日绪论》和《南窗漫录》等书部分材料合编而成《姜斋诗话》,收入《清诗话》中行世。《姜斋诗话》共收入诗论六十四则,分上下两卷。本书选读的三则,是原书下卷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十二则(见清丁福保本)。****以下分则讲说——(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一、诠词释句:抟合与役心与掇索——抟(tuán团),合,即控合。抟合成句,是说宋江西诗派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多取古人的陈言入诗。役心,苦役其心。掇(duō多)索,掇拾,寻觅求取。不恤——不忧虑,不担心。圈绩——圈缋(huì绘),也写作“圈圚”,词曲中常用词,即圈套的意思,此指艺术创作上的条条框框。求活计——犹言讨生活。二、略述大意:不论诗歌或者长行文章,均以“意”为主。意,有如军队中之统帅。没有主帅的部队,称为乌合之众。李白、杜甫之所以被称为“大家”,就因为他们的无“意”之诗,占不到十之一二。烟云泉石,花鸟林苔,金铺锦帐,任何自然景物,只有“寓意”(涵蕴情意)才有灵性,才富有生命力。如若南朝齐梁时一味绮辞巧语,或者宋人江西派那种强调“字字有出处”,只是揑合古人成语为篇,苦心地寻章摘句,不考虑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就叫做“小家数”、“小格局”。毕生总是在圈圈套套中讨生活,不会有佳作出现的。(二)把定一题、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似,求词采,求故实,如钝斧子劈栎柞,皮屑纷霏,何尝动得一丝纹理?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一、诠词释句:栎柞、纷霏、纹理——栎、柞,木名。栎(lì力)一种常绿乔木,材质坚实,可供建筑、器具、薪炭等用,有白栎、高山栎等种。柞(zuò作),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生荆棘,木材坚硬,可供制家具等。纷霏,犹言纷飞。霏,云飞貌或烟起的样子。纹理,物体上条状花纹。势者与神理——势,就其本义,是一种冲发或冲击之力,如风势和火势等。如用引申之义,可有政治上的权势,地理的地势、水势。还有人文中的情势,文章中的气势、笔势等。此文所言之“势”,当以“情势”为是。神理,此指神奇之情势与趋向。谢康乐与取势——谢康乐,即谢灵运,南朝刘宋诗人,乃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入宋时曾任永嘉太守,后辞官寓居会稽。他的诗大都歌咏山水,世称我国山水诗派开创者。取势,是我国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者在情势(或情意)起伏涌动时,一气呵成地创作的连续性境界,可让读者依势展开联想与想象,并体悟其意蕴。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是说通过曲折和灵活之途径,充分地完美地达到所求之意境。夭矫连蜷——形容蟠龙腾云时体长屈曲之貌。二、略述大意:逮住一题、一人、一事、一物就来做诗,只求其形似,只求其比拟,只求其辞丽,只求其字字事事有来历。这种做法,正如用一把钝斧子来劈坚硬的栎木与柞树,只见皮屑纷扬,何曾动得它一丝一毫之纹理?赋诗为文,应以意为主,势次之。所谓“势”,就是意中之神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今能见到的唯有谢灵运作品,尚能够达“取势”之道。它通过曲折灵活的途径,充分地完善地达到所求之意境。这也像画家所画之蟠龙,体长屈曲之势,尽映现在缭绕的云烟之间,宛如一条兴风作雨的真龙,决非毫无生气的假龙。(三)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李献吉诗:“浩浩长江水,黄州若个边?岸回山一转,船到堞楼前。”固自不失此风味。一、诠词释句:咫尺有万里之势——语出《南史·竟陵文宣王昭胄传》。它记载“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言善于绘画者,以盈尺之画面,画出了万里之远景。咫尺,古以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喻距离相近或面积不大。《广舆记》——明代应阳撰。它仿《大明一统志》,参酌历代史籍和地方志而成,共二十四卷。清蔡方炳为之增补,为《增订广舆记》。《四库全书提要》有著录。君家住何处等四句——唐人崔颢《长干行》四首之一。浩浩长江水等四句——明人李梦阳之诗《黄州》,献吉为其表字。他为明“前七子”领袖,倡导诗文“复古”,使“台阁体”退出统治地位。四表与堞楼——四表,指四方极远之处。《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堞楼,堞(dié蝶),城上的矮墙。堞楼,带堞之楼,即城楼。二、略述大意:论画的人说过:“咫尺有万里之势”。这个“势”字很值得重视。如果不去讲究作品中的“势”——画家创造的蕴含情思的意境,那么,“缩万里山水于咫尺”之间的山水画,简直就是《广舆记》书前的那幅“天下山水地图”而已。承载情意的“势”——即“意中神理”,则是五言绝诗构思立意之第一要义。对此,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把握其中奥妙。比如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采用对式的五言绝句。墨气所射,光达四方极远之地,在无字之处皆存有其意。明前七子李梦阳《黄州》诗云:“浩浩长江水,黄州若个边?岸回山一转,船到堞楼前。”李诗也因依托了这个“势”,所以其诗不失风味。****我们选读了王夫之的诗话三则,虽然数量似嫌少了一点,但仍可从中见出作者论诗的核心思想,给人们提出几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让大家去思考。这就是——一、作者论诗,为何强调“以意为主”?此“意”具体何指王夫之这个“以意为主,势次之”的论诗之说,既是赋诗的准则,也是评价诗人的权与衡。因此,他赞称李白、杜甫为诗之“大家”,其标准正是他们诗作中,属于“无意之诗”者极少;而将齐梁和宋人贬称为“小家数”,也是因为他们虽是“役心掇索”,但“不恤己情之所自发”,专在“圈缋”中讨生活,离“意”甚远。王夫之本着自己的诗论要求,认为你在赋诗中,引入的任何客观景物,都应寓以诗人的“意”,使景物富有灵性,让诗作富有生命力。否则,论军队,则是一支乌合之众;论诗文,就是一堆枯槁的文字和辞章而已!说到这里,让我想起晚唐杜牧论文的“主意说”,诗文相类,其理相通。杜牧曾经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他又说:……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见《答庄充书》)被誉为晚唐“小李杜”的李商隐与杜牧,就是在这个“主意说”的烛照下,也同杜甫那样地创作了大量的“寓意之诗”,取得骄人佳绩,博得后人好评。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王夫之与杜牧他俩主张的“意”,是否同一个概念?其内蕴究竟是什么?我想,如果把这个“意”,作为宽泛的广义范畴来看,它们应当是基本相同的,或说大体相似,因为任何文艺作品都离不开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关系。两人所谓之“意”,当然是指内容而言,因此说,它们是相同的。但是从狭义角度去理解,又似应有所区别。杜牧论文之“意”,可以包括文艺性文章之外的文体,如政治、军事、哲学,以至经济、科学等各类的论说文。而王夫之的论诗之“意”,内涵应当小一些,主要指诗歌这种文体(包括文艺性的“长行文字”)所规定特殊内容,比如旨意之外的诗之意想与情意等。这里所说的“情意”,是“情”与“意”的结合体,在诗歌创作中,注入作者的这种情意,是不可或缺的,应当是第一位的东西。二、为什么“以势次之”?其“势”又是什么这个“势”字,在我国古籍上早已有之,可以说是一个常见的概念。只要翻一翻古代的政治、军事、伦理、文艺和经济等各类散文,都会出现在眼前,但所含之义,往往不尽相同。至于王夫之将其引入自己的诗论中的“势”,究竟所含何义?更值得好好商榷。现在,先来看看“势”之含义的演变状况——《说文新附》云:“势,盛力,权也。从力埶(势)声”。(势,在古代经典中常作“埶”)——势,力也。《淮南子·修务训》云:“各有其自然之势。”——凡力之奋发,曰势。《礼记·礼运》云:“在势者云,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此势,位也。《管子·形势解》云:“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势,权势也。《孙子兵法·势篇》云:“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也。”——此势,为地势也。《韩非子·功名》云:“有材而无势,虽贤而不能制不肖”。——势,权势也。《苟子·王霸》云:“与天子易势业。”——势业,权势事业也。《史记·项羽本纪》云:“乘势起垅亩之中。”——势,时机也。《柳河东集·封建论》云:“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势,形势、大势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其势无所得食。”——势,趋势、倾向也。《五代史·梁翔传》:“敌势既迫”。——势,群也,大众也。王夫之《姜斋诗话》:“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又云:“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从以上文献引文中,可以见出,“势”,从它的本义“力也,凡力之奋发,曰势”,经过不断地引申,演化为一系列不同含义的“势”,其概念之内蕴十分丰富。现在,我们可以讨论讨论王夫之的“势”,究竟是何含义?用他自己的话说,“势者,意中之神理”,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它要求“意”与“势”,是相融而不是相隔或互离;要求“神理”在“意”中,不在“意”外,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这是说,作者在情意起伏涌动时,一气呵成地创作的连续性境界,可让读者循势展开联想,发挥想象;也可以就其势引发启迪,广开思路;还可借势领悟其暗示,挖掘更深的内蕴。总之,通过曲折与灵活途径,充分地完美地达到所要求的艺术境界。此乃“势”之巨大作用。但是,发挥“势”的作用,其前提是“意”,“意”是主帅,而“势”的最大作用是凸现“意”,而不是越过“辅助”地位,喧宾夺主。创作实践说明,只有把“意”同“势”相融相洽,才可以收到预期的良效。
苏幕遮碧云天。推荐。爱诗词网。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原文】碧云天,黄叶[1]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2]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3],更在斜阳外。黯[4]乡魂,追旅思[5]。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6],化作相思泪。【注释】[1]黄叶:落叶。[2]寒烟:指水汽朦胧,如同烟云。[3]无情:指芳草无法理解游子的思乡之情。[4]黯(àn):心情忧郁颓丧。[5]旅思:羁旅异乡的客中愁思。[6]旅思:羁旅异乡的客中愁思。【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外放任官多年。天圣六年(1028年),经晏殊推荐,回京任秘阁校理。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进除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不久又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知饶州。北宋与西夏开战后,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屡建边功。庆历三年(1043年)召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倡导庆历新政,改革政治,但终因守旧官僚的攻击而失败。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罢参知政事,郁郁而终。作为北宋的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文学素养极高,他的词作不多,但其风格沉郁苍凉,词句绮丽奔放,为后来的豪放词开了先声。【赏析】这首词又题作《别恨》或《怀旧》,是范仲淹在被贬谪途中所作,抒发的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思,被称为“以秋景写愁心”的绝唱。词的上阕写景,描摹的是辽阔而多彩的秋色,“碧云”、“黄叶”、“寒烟”等,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开头第一句“碧云天,黄叶地”,用了两个对比非常强烈的色彩,写出了秋天最有特征的景象。“碧”写出了秋日最高爽的天空,而“黄”写出了秋日落叶最萧索的大地。天与地便在“碧”与“黄”两种颜色中概括无遗。在天与地之间,诗人再通过纵深的视角,描绘了更具体的景物——秋波、山色和斜阳。首先,诗人将具体的“秋波”和抽象的“秋色”相接,再用一个“翠”字藏于“寒烟”之中,在秋日的肃杀中平添几分旖旎的想象。而“天接水”三字更是在诗人的想象中,使上下空间形成了勾连。在山与水的尽头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家乡啊?但是接下来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诗人美好的想象被“无情”二字打破了。芳草的意象写出了离别与思乡,“无情”更是写出人世间离别的痛苦与无奈。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词人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下片开头作者感情迸发,写思乡之苦,时间由黄昏到了深夜。描写了一个被乡思折磨得睡不着觉的诗人形象,诗人说“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不过是反过来说罢了。于是无眠的诗人便起来独自倚着高楼,明月照在他的身上,心却到了远方。那思乡的忧愁啊!都说是酒能解愁,但是那一碗酒下去,流出来的是两行更加相思的泪。酒与泪看似两个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被作者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以“酒入愁肠”对应前面的“芳草无情”,离别是无奈的,而思念更是无法排解的,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全词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刚健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感慨深邃的千古名篇。整首作品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以芳草、斜阳引出相思,把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为写景抒情的佳作。
苟有恒。推荐。爱诗词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2小时。曝(pù):晒。寒:冻。如果真有恒心,又何必半夜刚睡下,天不亮就起床;最没有好处的,莫过于晒一天而又冻十天了。指做事贵在持久,不能忽冷忽热。明·胡居仁《自题》:“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例】“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读书,做学问,搞科研,贵有恒心。(肖雯等《勤奋·恒心·谦虚》)又作〔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例】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曾写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讲得透彻明了。(白贵生《妙语隽联话读书》)【提示】“曝”在这里不读bào。
赤壁怀古 苏轼。推荐。爱诗词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āu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huán)酹(lèi)江月。【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后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他又到赤壁,时已年近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此篇。这年秋冬,作者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赤壁的创作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题解】《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词牌名。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此调有仄平二体。《词谱》以苏轼“凭空跳远”词为平仄体正格。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韵。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东坡赤壁词,句读与各家词微有出入,是变格。【注释】1.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苏轼所游的赤壁为黄州赤壁,又名赤鼻矶。2.风流人物:英雄人物。3.故垒: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壁垒。4.乱石穿空: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耸入云。5.千堆雪:指层层浪花。6.公瑾: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7.小乔:乔玄次女,东吴美女。嫁周瑜是赤壁之战十年前的事。8.初嫁:夸其少年得志,美女配英雄。9.雄姿英发:英姿飒爽,谈吐卓越。10.羽扇:用鸟翅膀上的长羽毛制成的扇子。11.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12.樯:桅杆。13.橹:拨水使船前进的器具。14故国:三国时的古战场。15.神游:感觉好像亲游某地。16.华发:白发。17.樽:古代的盛酒器具。18.酹:把酒洒在地上或江中表示祭奠。【串译】滚滚滔滔长江向东流去,汹涌的波浪冲洗去了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那旧营垒的西边,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高耸的石壁插入天空,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如画的江山啊,那一时期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出嫁过来,公瑾踌躇满志,手拿羽毛扇,头戴青丝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就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人们应该笑话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梦啊,还是把一杯酒祭给江上的明月吧!【赏读提示】此词是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其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纪轻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又是那样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作者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诵读时,上片应以稳健沉实、高亢坚挺、舒缓悠长的语态表现赤壁景色之气势磅礴,豪放雄壮。“大江东去”的“大”应是重度喷口,一开口就是一个大喷口,在于表现长江之阔。稍事顿歇,“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之间要衔接密致,不宜停逗。“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承袭上面的句型,“故垒西边”后安排个停逗,然后再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气贯下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江水、江岸之“势”,语气尽可能地夸张,注意“穿”“拍”“卷”三个动词给足分量,到此应是上片的第一个高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语势再稍微下放,有历数英豪且数不尽之感。下片“遥想”的内容只是引头,应重点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几句上铺展开对人生的感慨、感伤之深。面对周郎,词人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归结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诵读时关于“还”字的读法:古时只有一个读音hudn。许慎《说文解字》中,“还”从辵瞏声,户关切,切出来就是“huán”音。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20世纪60年代,也是只有这一个读音,而没有“hdi”音。那时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huán”。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此词“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怎么“一樽”便可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作者站在赤壁旁放开遐思,“遥想”周公瑾当年的英姿风采,竟无法自持。其后从梦中回还,醒来,归结于自己的游故国的多情善感,华发早生。再其后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断句顿挫建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推荐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雨霖铃原文。推荐。爱诗词网。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题解】《雨霖铃》,词牌名。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注释】1.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2.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3.骤雨:阵雨。4.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5.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6.方留恋处:一作“留恋处”。7.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8.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9.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10.暮霭:傍晚的云气。11.沉沉:深厚的样子。12.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13.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14.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15.千种风情: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16.风情:情意。【串译】秋蝉鸣叫得是那般凄婉而又急促,面对傍晚时分的长亭,急雨刚刚停住。京都城外大帐中的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情,正依依不舍之时,船上的人已在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深情地对视,眼噙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以对,千言万语都说不出来。想到此去南方,一程又一程,遥遥千里,烟波一片,那夜雾沉沉的楚天竟是一望无际。古往今来多情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又在这萧瑟冷落的秋天,这离愁别绪哪能经受得住啊!今夜我酒醒后身在何处?怕只有那杨柳岸边,面对着晨风和残月了。这一去不知能有多少年月,遇到好天、好景也都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腔的绵绵情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赏读提示】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上片写临别时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句,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竟毫无兴致。接下去“方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八个字完全是写实,也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这里的“兰舟催发”,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男女主人公含蕴缠绵,但却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念去去”两句是内心独白。这里的“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也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诵读此词首先应深透了解《雨霖铃》这首词主要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此词写得格调较低沉,诵读的情调和语调也必须适度伤感。结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乃最勾人魂魄的语句,是情感表达的最高点,要宣泄式地犹如奔马收缰,“啪!”一锤定音。【断句顿挫建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入/说?【推荐名句】1.多情自古伤离别。2.杨柳岸、晓风残月。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尊前拟把归期说。推荐。爱诗词网。(宋)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欧阳修的《玉楼春》共有四首,都是他离开洛阳时所写的惜别词。此词的特色是打破了一般的借景抒情的格局,侧重于抒写离别时的内心活动,并把离别这一生活中普遍的现象提高到人生哲理的角度予以表现,把具有典型意义的感受加以集中概括,在诉诸感性之时又夹有理性的渗透,语言虽然迳直真率,感情却十分沉郁的浓缩。此词上阕即开门见山地抒写别离之际的凄怆情怀。“尊前拟把归期说”,开首一语就具有极大的感情容量:“尊前”即“樽前”,词人在饯别的酒席宴前,心中充满对友人的留恋,他未离开洛城,却已在盼望着归期,他举起酒杯拟对朋友们说出他心中的所想,然而话未出口,容颜已变得惨戚,声音也变得哽咽。“未语春容先惨咽”中的一个“春”字用得忒有蕴意,它把春容为之变色的内心纷扰,作了十分突出的表达,与“惨”形成形象上的鲜明对比。“人生自是有情痴”二句是一对充满了人生哲理意味的警句。“情痴”乃特别重感情者也,词人说如此依依惜别,并非因此地风月繁华令人留连不舍,而是由于自身的情痴才对这里一切难分难割。这是词人感情深处的肺腑之言,是人人欲道而未能道出的心底的声音,一经凝炼而确切地点出,就具有极大的艺术力量,唤起千百年来读者强烈的共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欧公的这句词特别赞赏:“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沉著”者,言其情感表达之深沉、执着也。如果说上阕是从“尊前”引出对离情的抒发,那么下阕就是从“离歌”发出对别意的咏叹,“尊前”与“离歌”都是别宴上之所见,词人对此不做具体描写,只以其为引发情感的一个由头和媒介,这就是此词的别致之处。“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亦是感情非常凝重之词。离歌本来就是动人愁肠的,而此时此刻友人们新填的别词如果再奏唱出来,那将更使人愁肠百结,一曲新词一寸结,词人言“肠结”而不言“肠断”,更贴合离情的分寸感,离前肠结而离后肠断,乃更符合离愁别恨的实际状态。最后二句更是巧思妙笔,洛阳以牡丹花名重华夏,词人说他要等到看尽洛城的名花之后,方与春风一起同洛阳告别,那时将比现在离去更容易一些。因为春日的洛城是更令人销魂难舍的呵!这似乎与“此恨不关风与月”有点矛盾,但人的思想情感本来就十分矛盾复杂,这种矛盾正体现了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态。
临风听暮蝉。推荐。爱诗词网。《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出自哪里,《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什么意思,《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原文出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赏析。【出处】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鉴赏】日落黄昏,拄着手杖站在柴门边;迎着晚风,静静倾听蝉儿一声声的鸣叫。幽居山林,超脱尘俗;迎风倚门,闲听蝉声,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原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武判官:名字及生卒年不详。判官,官职名。胡天:指塞北的天空。珠帘:以珠子串成的挂帘。罗幕:用丝织品做的幕帐。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控:拉开。都(dū)护:武官官职名。着(zhuó):穿上。瀚海:指看不到边际的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惨淡:昏暗无光。中军:军队首领所居的营帐。辕门:军营的大门,古时行军扎营,用战车环绕,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掣(chè):拉,扯。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米泉,与汉代轮台不是同一地方。【大意】呼啸的北风从地面掠过,白草都被吹折了。这塞外的天空才八月就开始漫天飞雪。大漠上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过,千树万树开满了洁白的梨花。雪花飞入了珠帘,沾湿了罗幕,披在身上的狐皮袍子也不觉得温暖,盖在身上的锦被也觉得很薄。将军们的劲弓已经被冻得拉不开了,铁质的铠甲也冷得难以穿上。浩瀚的沙漠里纵横交错的是厚厚的冰层,漫天的愁云也是暗淡无光,又仿佛被冻住凝结。我们在军中主帅的营帐里摆开酒宴,为将要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羌笛等乐器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的营门之外,雪还在纷纷扬扬下个不停。红旗也被冻住,连大风也不能吹动。我们在轮台的东门送你回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早已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子衿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韩鲁嗣作诒。)(衿、心、音,侵部。)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佩、思、来,之部。)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达、阙、月,祭部。)[译文]你的衣领青又青,常常在我心头萦绕。纵然我没去找你,你怎么不捎封信来?你的佩玉系着青带,常常在我心中萦绕。纵然我没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亲自来吗?我踟蹰徘徊,经常在那个城楼上。一天不见面,竟然好像三个月那么长。[评介]《子衿》三章,章四句。这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写这个姑娘焦躁不安地等候自己心爱的小伙子。久等不来,急得她团团转,似乎一天没有见着情人,就好像隔了三个月一样。真是情真意切。《诗序》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要说本诗是“刺学校废”,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学校废的迹象来。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就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小序谓‘刺学校废’,无据。”但是,他怀疑本篇为“亦思友之诗”。说:思友,恐怕也是无据的。同其它《郑风》一样,朱熹仍然认为本篇“亦淫奔之诗”。他解释“挑兮达兮”是“轻儇跳跃之貌”,“放恣也”(《诗集传》)。恐怕这就是他认为词意儇薄,断为“淫奔”的证据罢。立场不同,所持观点也不同。他把“情歌”一律视为“淫诗”,当然,《子衿》也在所难逃。毛奇龄说:“陈晦伯曰,《朱传》以《子衿》为淫奔诗,及作《白鹿洞赋》又从《序》说,此正中心不能泯处。而安成刘君谓其断章取义。夫毛郑去古未远,其说必有所本,故吕东莱宗之,作《读诗记》,朱氏乃敢戏东莱先辈为毛郑佞臣。然则刘君者殆亦朱氏之佞臣乎?”(见《白鹭洲主客说诗》)朱熹有时是自相矛盾的。说诗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主观武断其是非。清人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引用曹操《短歌行》、《北史》里的有关记载和朱熹《白鹿洞赋》等史料证实“皆用《序》说。三家无异义”。从汉魏到唐宋明清各代,一些解说《诗经》者,大多数人继承了毛《传》“青衫,学子之所服”的说法。只是清人方玉润略加修改此说。他认为不是“刺”,而是“伤学校废也”。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愚谓《序》言原未尝错,特谓‘刺学校’则失诗人语气。此盖学校久废不修,学者散处四方,或去或留,不能复聚如平日之盛,故其师伤之而作是诗。”这种说法也没离开《诗序》主旨,仍然认为是“学校废”。今人多不从此说。还是余冠英先生说得对:“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她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末章写出她的烦乱情绪。”(见《诗经选》)全诗共三章。前两章叠唱,写女子责怨情人不来找她,让她白等了许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朱熹《诗集传》解“青青”为“纯绿之色”。“衿,领也。”嗣,《韩诗》作“诒”。“诒,寄也。曾不寄问也。”《笺》用韩说。这一章前两句是说“穿上青衫又佩上青衣领,该有多么漂亮啊,惹得我每天都在想念着你。”睹物思人,看见青领襟,想起了她的情人。这便抒发出女子思慕之情。后两句是说“即使我没到原来的地方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给我捎个信儿来?”上句有假使之意,下句是反诘的语气。这是女子对情人的轻轻责怨,但不是恨。反诘句的运用,更突出地表现了女子热烈思念心上人的急切心情。这首诗本来是一篇三章,章四句的格式整齐的四言诗,唯有第一章最后一句是五个字。很明显,因为这句的意思用四言无法表达,作者不肯削足适履,为了表述清楚,就让它多了一个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根据叙事、抒情、状物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不被固定的格式所束缚,更能使诗歌的表达活泼自然,也更能显示出错落有致的形式美。这也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本诗第二章的复唱,更进一步表现了女子急切的思念之情。上一章说“不嗣音”下一章说“不来”。这是说只捎个口信来是起码的,或者说是很不够的,应该亲自走过来。虽说责怨,其实眷恋。由此可见,这个女子是望穿秋水盼望着情人翩然而至。第三章,“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挑兮达兮”,往来轻疾的样子。“城阙”,闻一多《通义》说:“盖城墙当门两旁筑台,台上设楼,是谓观,亦谓之阙。城阙为城正面夹门两旁之楼。”城阙该是这对恋人经常秘约幽会的地方。这两句是说“姑娘在城楼上等小伙子,等了很久也不见他来,急得姑娘在城楼上团团转。正是由于这种思念眷恋之情,才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之感。这也正是“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的具体写照。本诗的结构特点也是重章叠唱。此外,叠字的使用值得一提。“青青子衿”写衣服的颜色,也描绘了人物的形象。“悠悠我心”,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和神态。这些叠字的使用,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也使语言更加活泼而富于音乐性。
林嗣环。推荐。爱诗词网。作者简介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县人。生卒年不详。清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官至广东海南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晚年被罢官之后,住在杭州。林嗣环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他博学善文,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但林嗣环却“不善为官”。尽管他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百姓口碑甚佳,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却使他在封建官场一片污浊腐败的境况下郁郁而不得志。但正是他的“不善为官”,不肯同流合污,使他赢得百姓爱戴,丹青留名。《县志》称他:“有风裁,在任多惠政。”入选教材作品《口技》(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
李煜浪淘沙。推荐。爱诗词网。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帘外雨潺潺[1],春意阑珊[2]。罗衾[3]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4]贪欢。独自莫凭阑[5],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6]。【题解】《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李煜始演为长短句,此篇就是。《草堂诗余》在此词下题“怀旧”。《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婉,未几下世。”这首词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能肯定是亡国之后的作品,抒发了词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注释】[1]潺潺:这里形容雨声。[2]阑珊:指春天已尽,春色将残。[3]罗衾:丝罗被子。[4]一晌(shǎng):片刻。苏舜钦《寄题赵叔平嘉树亭》:“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5]凭阑:靠着栏杆。[6]天上人间:指今昔对比,有天上人间之别。【译文】静静地听着帘外潺潺的雨声,意识到春天将要过去。半夜凄寒,纵使丝罗被子再厚,也难抵寒意。在梦里,我暂且忘记了被俘的生活,贪图梦中片刻的欢乐。一人之时万不可倚栏远眺,徒增悲伤。故国三千里江山,离别很容易,再见一面可是难上加难了。流水落花送走了春色,今昔对比,犹如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赏析】这首词是李煜被俘生活的一个片段。词写故国之思,却从梦醒写起。上片采用倒叙的手法,写外面潺潺的雨声惊醒了他的梦。接着写夜里寒意袭人,五更梦醒,春色将残。接着写梦中,他只想待在梦中不出来,才能贪得一时的欢乐。可是梦醒后,现实却更添痛苦。下片叙写现实。为什么不要“独自凭阑”呢?因为总是不禁想起往昔故国的美好,现在“别时容易见时难”,徒增悲伤。最后两句,以“落花流水春去也”形象地说一切都过去了,并作今昔对比,慨叹过去和现在真有天上人间之别。李煜不堪忍受俘囚生活,心中的悲愤在这首词里得到尽情抒发。
张生煮海·第三折
(行者上,云)小僧乃石佛寺行者。前日有一秀才,在我这房头借住,因夜间弹琴,被一个精怪迷惑将去了。那家童连忙赶去寻他,俺师父葫芦提也着我去寻。林深山险,那里寻他去?不想撞见一个大虫,张牙舞爪来咬我,小僧连忙将一块鹅卵石打将去,不知恁般手正,直一下打入他喉咙里去了,我见那大虫愣愣挣挣倒了。小僧一气走到二百里,拾了一个性命,直走到这里,那里着迷一命休,小僧却是没来由。不如寻秀才一处同迷死,也落的牡丹花下鬼风流。(下)(张生引家童上,诗云)前生结下好姻缘,觅得鸾胶续断弦。法宝煎熬铛滚沸,争知火里好栽莲。小生张伯腾,早到海岸也。家童,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用三角石头把锅儿放上。(做放锅科,云)你可将这杓儿舀那海水起来。(做取水科,云)锅里水满了也。再放这枚金钱在内,用火烧着,只要火气十分旺相,一时间将此水煎滚起来。(家童云)这等,你不早说,那小娘子跟随的丫头送我一把蒲扇,不曾拿的来,把什么扇火?(做衣袖扇火科,云)且喜锅儿里水滚了也。(张生云)水滚了,待我试看海水动静。(做看科,惊云)怪哉!果然海水翻腾沸滚,真有神应也!(家童云)怎么这里水滚,那海水也滚起来?难道这锅儿是应着海的?(长老慌上,云)老僧石佛寺长老是也。正在禅床打坐,则见东海龙王,遣人来说道:有一秀才,不知他将甚般物件,煮的海水滚沸。急得那龙王没处逃躲,央我老僧去劝化他早早去了火罢。原来这秀才不是别人,就是前日借俺寺里读书的潮州张生。想我石佛寺贴近东海,现今龙宫有难,岂可不救?只得亲到沙门岛上,劝化秀才,走一遭去也呵!(唱)
张生煮海。推荐。爱诗词网。张生煮海·第三折 (行者上,云)小僧乃石佛寺行者。前日有一秀才,在我这房头借住,因夜间弹琴,被一个精怪迷惑将去了。那家童连忙赶去寻他,俺师父葫芦提也着我去寻。林深山险,那里寻他去?不想撞见一个大虫,张牙舞爪来咬我,小僧连忙将一块鹅卵石打将去,不知恁般手正,直一下打入他喉咙里去了,我见那大虫愣愣挣挣倒了。小僧一气走到二百里,拾了一个性命,直走到这里,那里着迷一命休,小僧却是没来由。不如寻秀才一处同迷死,也落的牡丹花下鬼风流。(下)(张生引家童上,诗云)前生结下好姻缘,觅得鸾胶续断弦。法宝煎熬铛滚沸,争知火里好栽莲。小生张伯腾,早到海岸也。家童,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用三角石头把锅儿放上。(做放锅科,云)你可将这杓儿舀那海水起来。(做取水科,云)锅里水满了也。再放这枚金钱在内,用火烧着,只要火气十分旺相,一时间将此水煎滚起来。(家童云)这等,你不早说,那小娘子跟随的丫头送我一把蒲扇,不曾拿的来,把什么扇火?(做衣袖扇火科,云)且喜锅儿里水滚了也。(张生云)水滚了,待我试看海水动静。(做看科,惊云)怪哉!果然海水翻腾沸滚,真有神应也!(家童云)怎么这里水滚,那海水也滚起来?难道这锅儿是应着海的?(长老慌上,云)老僧石佛寺长老是也。正在禅床打坐,则见东海龙王,遣人来说道:有一秀才,不知他将甚般物件,煮的海水滚沸。急得那龙王没处逃躲,央我老僧去劝化他早早去了火罢。原来这秀才不是别人,就是前日借俺寺里读书的潮州张生。想我石佛寺贴近东海,现今龙宫有难,岂可不救?只得亲到沙门岛上,劝化秀才,走一遭去也呵!(唱)[正宫·端正好]一地里受煎熬,满海内空劳攘,兀的不慌杀了海上龙王。我则见水晶宫血气从空撞,闻不得鼻口内干烟炝。[滚绣球]那秀才谁承望,急煎煎做这场,不知他挟着的甚般伎俩,只待要卖弄杀手段高强。莫不是放火光,逼太阳,烧的来焰腾腾滚波翻浪。纵有那雷和雨,也救不得惊惶。则见锦鳞鱼活泼剌波心跳,银脚蟹乱扒沙在岸上藏。但着一点儿,就是一个燎浆。 (做到科,云)来到此间,正是沙门岛海岸了。兀那秀才,你在此煮着些甚么哩?(张生云)我煮海也。(正末云)你煮他那海做甚么?(张生云)老师父不知,小生前夜在于寺中操琴,有一女子前来窃听,他说是龙氏三娘,小字琼莲,亲许我中秋会约。不见他来,因此在这里煮海,定要煎他出来。(正末唱)[倘秀才]这秀才不能勾花烛洞房,(带云)好也罗!(唱)却生扭做香水混堂,大海将来升斗量。秀才家能软款,会安详,怎做这般热忽喇的勾当? (张生云)老师父你不要管我,你且到别处化缘去。(正末唱)[滚绣球]俺也不是化道粮,也不是要供养,我则是特来相访。(张生云)我是个穷秀才,相访我有甚么化与你。(正末唱)俺本是出家人,便乞化何妨。(张生云)若得见那小娘子,肯招我做女婿,便有布施。(正末唱)则为那窈窕娘,不招你个俊俏郎,弄出这一番祸从天降。你穷则穷,道与他门户辉光。你那里得熬煎铅汞山头火?你那里觅医治相思海上方?此物非常。 (张生云)老师父,我老实对你说,若那夜女子不出来呵,我则管煮哩。(正末云)秀才,你听着:东海龙神着老僧来做媒,招你为东床娇客,你意下如何?(张生云)老师父你不要耍我,这海中一望是白茫茫的水,小生是个凡人,怎生去得?(家童云)相公,这个不妨事,你只跟着长老去,若是他不淹死,难道独独淹死了你?(正末唱)[脱布衫]俺实丕丕要问行藏,你慢腾腾好去商量,将这水指一指翻为土壤,分一分步行坦荡。[小梁州]直着你如履平原草径荒。(张生云)到那海底去,莫不昏暗么?(正末唱)却正是日出扶桑。(张生云)小生终是个凡人,怎敢就到海中去?(正末唱)虽然大海号东洋,休谦让。(带云)去来波!(唱)他则待招选你做东床。 (张生云)小生曾闻这仙境有弱水三千丈,可怎生去的?(正末唱)[幺篇]便休提弥漫弱水三千丈,端的是锦模糊水国鱼邦。(张生做望科,云)我看这海有偌般宽阔,无边无岸,想是连着天的,好怕人也!(正末唱)你道是白茫茫如天样,越显得他宽洪海量。我劝你早准备帽儿光。 (张生云)既如此,待我收起法宝,则要老师父作成我这桩亲事。(家童云)那小姐身边有一个侍女,须配与我,不然,我依旧烧起火来。(正末唱)[笑和尚]去去去,向兰阁,到画堂。俺俺俺,这言语,无虚诳。(张生云)是真个么?(正末唱)你你你,终有个酸寒相。他他他,女艳妆。早早早,得成双。来来来,似鸳鸯并宿在销金帐。 (张生云)这等,我就随着老师父去。则要得早早人月团圆,休孤旧约也。(正末唱)[尾声]则为你佳人才子多情况,唬得他椿室萱堂着意忙。我貌又轩昂才又良,他玉有温柔花有香;意相投,姻缘可配当;心厮爱,夫妻谁比方。似他这百媚韦娘,共你个风流张敞。(带云)去来波!(唱)须将俺撮合山的媒人重重赏。(同张生下) (家童云)你看我家东人,兴匆匆地跟着长老入海去了,留我独自一个在这海岸上,看守什么法宝。若是他真做了新郎,料必要满了月方才出来。我看那小行者尽也有些风韵,老和尚又不在;不如我收拾了几件东西,一径回到寺里,寻那小行者打閛閛去也。(下)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和尚仲贤的《柳毅传书》,都是描写龙女和人相爱的故事,可以称得上元代神话剧中的双璧。《张生煮海》也是流传至今的名剧,不论搬上舞台还是剧本本身,都为历来的观众和读者所欢迎。究其原因,其一是故事的奇丽与优美,其二是爱情的热烈与执著。这里选的第三折——煮海,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些特点。张生得到毛女仙姑送的三件法宝——一只银锅、一枚金钱和一把铁勺,追到海岸,舀了海水煮起来,果然整个大海也随着锅里水的沸滚而沸滚起来。这样的事情,确是非常奇特的。石佛寺长老作媒,为引张生入龙宫和龙女琼莲成婚,他用手指一指海水,就会使海水分出坦荡的大道来。这事也异常奇丽。这样的剧情虽然奇异,但并不觉得它诡谲、险怪、恐怖,而是显得很优美,其原因就在于剧作家要表现爱情的热烈与执著。张生是一个志诚老实的青年书生,当龙女听琴时主动和他约会后,他就一见钟情,急不可待地追到海岸,寻找龙女的踪迹。在得到法宝后,就决心把她煮出来。石佛寺长老劝化张生,让他停止煮海,他便说:“老师父,老实对你说,若那夜女子不出来呵,我则管煮哩!”当长老说,东海龙神托他作媒,招张生为婿的时候,张生认为是长老“耍”他,不可能进得海中。张生对爱情追求的热烈和执著,主要表现在当他省悟了听琴的龙氏三娘琼莲原来是个龙女,她的父亲东海龙王又十分凶恶之后,他仍不负约,仍然努力追求她。这正是《张生煮海》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爱情的热烈与执著,张生敢于向压制龙女自由求爱的统治者东海龙王挑战。由于这样积极的思想意义,这个戏就具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就戏剧结构而论,《张生煮海》不如《柳毅传书》那样紧凑,在戏剧冲突上,也不如《柳毅传书》那样大起大落,而显得比较松散和平淡。这主要由于此剧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而造成的。它的线索和情节比较单纯。但剧情发展的层次还是清楚的,第一折为第二折留下了悬念。第二折为第三折留下了悬念,第三折为第四折留下了悬念。戏剧冲突虽然不激烈,但是剧情还能步步引人入胜。它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平淡中见精神。这样的戏,在舞台上演出是很吃功夫的。煮海这折戏,还带有喜剧色彩。这个志诚老实的张生已经变得痴情,他和长老的那些对白就可看出来。长老劝他,他说:“老师父你不要管我,你且到别处化缘去。”长老告诉他,是特地来访。张生说:“若得见那小娘子,肯招我做女婿,便有布施。”这些地方,都很俏皮和幽默,让观众或读者忍俊不禁。还有张生的家童,他的科白也增添了喜剧气氛。就张生和琼莲的爱情的热烈和执著而论,要比《柳毅传书》中龙女三娘对柳毅的报恩和柳毅开始拒绝龙王的求婚等思想、行为更单纯、更真挚、更少封建道德观念。但是,《张生煮海》的作者却把张羽和琼莲的单纯、真挚的爱情,说成是金童玉女在瑶池会上“思凡”时的“宿债”。这种思想表现在戏剧结构上就是,第一折一开头就让称为东华仙的人物出场,准备去“点化”人间的张生和海里的龙女,使他们“还归正道”,第四折戏的末尾又使东华仙出现在龙宫里,把刚刚成婚的张生和龙女带归瑶池,“共证前因”。这样一来,张生煮海的美丽神话剧,就被涂上了“神仙道化”的色彩,因而不能不减弱了它的积极意义。在这一点上,它又比不上《柳毅传书》。
漆雕开。推荐。爱诗词网。【人物名字:漆雕开】【拼音:QIDIAOKAI】【字号:字子若,一字子开】【所属朝代:春秋战国】【生卒年代:前540—?】【籍贯:鲁国人,一作蔡国人】【人物简介:春秋末期孔子弟子。习《尚书》,不乐仕途。有《漆雕子》,今佚。漆雕开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漆雕开杭州石刻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二月刻,李龙绘,宋高宗赵构正书赞,为《宣圣及七十二圣贤像》之一。漆雕开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
赠郭给事。推荐。爱诗词网。《王维·赠郭给事①》唐诗赏析,《赠郭给事》原文与注释王维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②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③【注释】①给事:即给事中,门下省的要职。②奉:通“捧”。③无那:无奈。【鉴赏】此诗题为《赠郭给事》,给事,即给事中,乃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相当显赫。从诗题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酬和诗,是王维赠与给事中郭某的。在王维晚年半官半隐的生活中,此类应酬性的诗甚多。这类诗内容上大都是称赞对方,感慨自身。首联意在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霭余晖”,“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乃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柳絮飞”,“桃李阴阴”是写郭给事桃李满天下,“柳絮飞”是写他的门生个个飞扬显达。这两句看似写景,实乃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写出郭给事上承皇恩,下受门生拥戴,突出了他地位之显赫。颔联“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着意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这里除了用“疏”与“稀”两字来渲染这种闲静的气氛外,还着意描写了“省中啼鸟”这一现象。省中本应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之所,但现在居然是清闲安静得听得到鸟叫。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因为讼事无多,时世清平,所以吏人稀少,省中清闲。这一句明里是在描写郭给事居官的环境,写他居官清闲,其实是在暗写他政绩卓越,时世太平,乃至衙内清闲。酬和之作往往都免不了赞谀之词,但王维这样的写法,却有婉转曲折不落俗套之妙。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这是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辞辛劳。两个动词“趋”、“拜”形象刻画出郭给事毕恭毕敬的样子,而“晨”、“夕”二字又使人很容易想到郭给事从早到晚侍奉在皇帝左右,深受皇上重视。尾联“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许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对方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自己希冀引荐提拔之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常见套路,别有一番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自哪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什么意思,《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原文出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赏析。
又恐琼楼玉宇。推荐。爱诗词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自哪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什么意思,《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原文出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赏析。【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鉴赏】我想要乘风归去,又害怕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美好,但那高处地方的寒冷会使人受不了。虽想要远离俗世,但内心还是有些牵挂,放心不下。人站在高处,每当轻风吹来,总会兴起一份“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高处不胜寒”常用来形容地位或学识过高的人,总会遭到别人的妒忌,并且会因为超然离群而产生孤寂萧索的落寞感。【原词】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却顾所来径。推荐。爱诗词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出处】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译注】回头看看来时的小路,只见苍茫暮色笼罩着青翠的山林。却顾:回头看。苍苍:暮色苍茫或指山林苍翠。横:有充塞、笼罩之意。翠微:青翠的山峰。【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暮色苍苍或一片青绿。[例]走在“十八盘”的山林间,……忽然想起李白的诗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由此对这山林公园的翠,又深了一层感受。(周沙尘《丹黄朱翠话香山》)
柳永·蝶恋花
柳永(987—1053),崇安人。又称“柳七”。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之人,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歌妓姐妹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蝶恋花。推荐。爱诗词网。柳永·蝶恋花柳永(987—1053),崇安人。又称“柳七”。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之人,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歌妓姐妹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伫(zhù)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qiǎng)乐还(huán)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注释】1.危楼:高楼。2.黯黯:迷蒙不明。3.拟把:打算。4.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6.强:勉强。7.强乐:强颜欢笑。8.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串译】久立在高楼上丝丝细细的微风拂面,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然地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和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这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烂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赏读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的情深志坚。“拟把”“强乐”两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到头来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无法排遣。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为伊”,方始画龙点睛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诵读上片,应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婉约地描摹出春愁之景、春愁之态。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抓住了这最后两句精髓就可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语气要“诚”,咬字力度应坚实一些。【断句顿挫建议】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入/憔悴。【推荐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临江仙杨慎。推荐。爱诗词网。杨慎·临江仙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进士第一及第,授翰林修撰,后充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直谏触犯明世宗被谪戍云南,流放终生。著有《升庵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qiáo)江渚(zhǔ)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题解】《临江仙》原是作者晚年所著历史通俗说唱之作《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被清初毛宗岗移置《三国演义》卷首,名扬四海。【注释】1.淘尽:荡涤一空。2.渔樵:渔父和樵夫。3.渚:水中的小块陆地。4.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串译】滚滚长江义无反顾地向东流去,多少英雄豪杰像浪花一般被江水消逝了。争什么是与非、成与败,人生太短暂了,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日升日落。白发渔翁伫立江诸之上,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面,总要痛快地畅饮,笑谈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赏读提示】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诵读此词的基调当是慷慨悲壮的,令人荡气回肠,平添万千感慨。此词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让人们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人们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所以能够以这样高远而深邃的目光看待历史,产生出这样令人触痛的感慨,写下这样气度宏阔的词篇,跟作者的个人身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在明代文人中的才气学识与悲剧命运都是令人称奇的。他家境优越,24岁中状元,春风得意,成了众口一词赞美与羡慕的蜀中才子。然而为官十年,只是因为多说了几句话触犯“龙颜”,谪戍边关,在当时边远而落后的云南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35年。江山永恒,人生短暂,作者愈老愈深悟此理。此词淡语深刻,绝非一般的文字技巧所能达到,但又非要凭借举重若轻、漫不经意似的文字功力不可。这或许就是所谓“无技巧”的境界。诵读此词,应将上下片联系对应起来进行。上片首先要表现出“大”境,天地之大,历史之长,淘汰英雄之多,青山依旧,夕阳仍红。其次要表现出“虚”境,较为抽象放达。第三要放开眼量观去,青山、夕阳都要远望。下片首先要表现出“小”态,小岛上,小老头,一壶小酒。其次要表现出“实景”,要表具象紧缩,白发、渔樵、浊酒。第三要凝神近觑,喜相逢、笑谈,人物的音容笑貌尽在眼前。这一大一小、一虚一实、一远一近、一放一缩,可以尽展词意的显达。其实此词难诵,并非难在对作品的表层勾画上,也并非难在表现技巧上,而是难在诵读者对于诗的境界的理解和对作者胸怀的把握上。秋月春风的自然景象、是非成败的世态炎凉都不难把控,对人生的彻透知解和“惯看”“笑谈”之中的况味才是词眼之所宗。这需要人生历练、知识、品味、襟怀等的综合积累和沉淀。诵读诗词如此,为人做事也是如此。【断句顿挫建议】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推荐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