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七十年代末形成自然主义运动,这一运动在八十年代末结束。但是法国的自然主义又在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德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法国有左拉、龚古尔兄弟;德国有霍尔茨、霍普特曼;此外,还有比利时的勒蒙尼耶、意大利的维尔加及西班牙的伊本涅兹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是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其中哲学家、艺术理论家泰纳的实证主义理论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他在《历史与批判文集》中最先规定了自然主义的含义,指出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规律描写生活。在《〈英国文学史〉导论》中,他又进一步把种族、环境、时代作为决定文艺创作的基本因素。泰纳的上述理论,加上别的一些鼓吹类似理论的欧洲学者和科学家的著作,其中特别是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首先大大地启发了左拉,他发表一系列论著,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自然主义文学观点,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自然主义的美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下列三个主要观点:(一)为了达到“精确性”的目的,主张对生活作绝对客观的描写,作家创作时保持中立,否定文学有政治和道德的目的;主张自然主义小说家应是科学家,而非哲学家和道德家。根据这种理论,自然主义的作品只能是生活表象的记录,而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就势必削弱以至排斥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二)为了追求所谓“科学性”,而把文学创作等同于科学试验。认为作家的工作,就是把从生活中搜集来的资料,放到各种环境中进行试验,以检验感情在自然法则下的活动规律。“实验小说”即以此得名。根据这个理论,自然主义小说,乃成了科学试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单,而不是根据艺术的特殊规律描写人、事件和环境的文学作品。在这种脱离了文学创作所独具的特点的前提下,实验小说家所说“科学性”不仅不可能指导他们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会导致对现实和人的歪曲描绘。(三)认为生物学的决定论对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同样适应。自然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性格、情欲和行动都是受生物本能支配的。为了证实这种本能的作用,他们常常让作品中的主人公处于某种病态之中,如酒精中毒、精神错乱、色情狂等。他们也以同样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认为社会也是一个肌体,社会有问题,如同肌体溃烂和疾病发作,也是自然规律所使然。自然主义者这种把人与生物、社会与自然界混同起来的观点,导致对于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等因素的作用的抹煞,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描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斗争和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往往陷入改良主义和悲观主义。(四)反对现实主义的艺术概括和典型化原则。在人物塑造方面,反对写英雄人物,提倡写平庸的小人物;在故事情节方面,主张写平凡的、偶然的、琐碎的事件和细节,有时为不使读者感到烦腻,又追求怪诞、畸形的成分。这样,现实生活在自然主义作家的笔下,往往被弄得支离破碎,缺乏内在的必然性和艺术上的统一感。自然主义的代表作有左拉的小说《黛莱丝·拉甘》、《玛德莱纳·菲拉》、《小酒店》,龚古尔兄弟的小说《修女菲罗梅娜》、《勒内·莫普兰》,霍尔茨和施拉夫合写的短篇小说集《哈姆雷特爸爸》和霍普特曼的剧本《日出之前》等。

()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中国古代史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考古发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已有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距今五十万年左右有北京猿人,距今四、五万年形成母系氏族公社,距今五千多年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出现。中国古代社会象世界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是一个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无阶级无剥削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原始社会何时结束,目前还缺乏材料说明,按一般说法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夏朝建立,标志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活动的中心在今天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一带,迄今为止,夏朝历史多来源于传说。夏朝统治了四百多年,大致在距今三千六百年的时候,商朝的祖先已在今天的山东境内活动,约当公元前十八——十一世纪,商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多次迁徙,最后到了今河南安阳一带。商胡的历史不仅见之于文献记载,地下出土的甲骨文、铭文也对文献记载进行了验证,商朝是第一个可考的朝代。继商的周,活动于陕西渭、泾两河下游一带,都城在镐,也是一个奴隶制的朝代。公元前770年,因犬戎入侵,平王东迁,都于河南西部伊、洛两河下游的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此前则称西周。公元前770年-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的分界历来说法不同,有公元前481年、476年、468年、403年等。史学界对西周以来究竟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是有争议的,一般的大学课本和中学课本,都把春秋、战国之交做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事实上,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做为奴隶制的残余甚至一直到解放前还存在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皇朝,标志着封建制在全国占居了支配地位。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6年,中经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成长期,封建等级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成长起来,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也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具有世袭特权的世家地主,在地主阶级中占支配地位。世家地主剥削下的农民有自己的一定财产和人身自由,比毫无人身自由,一无所有的奴隶的地位好多了,两汉时期官私手工业中的奴隶和家内奴婢仍然大量存在。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上是有贡献的,他在政治制度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两汉则同时施行郡县制和封国制,郡、县和封国都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但是从地方基层组织到县、到郡都要听从朝廷统一号令,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秦、汉活动中心仍然是泾、渭,伊、洛流域,但是实际控制的地方已大大扩展了,包括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在各地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有了较多的接触,汉族就是在这时经过各部落与各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秦汉以来虽然经过多次的分裂,但最终总是走向统一的道路。各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过贡献。从196年-907年,中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皇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期。这期间发生了更大规模的民族流动和融合,汉族充实了自己,少数民族提高了生产和生活水平。前一时期世家地主的地位逐渐被新兴的门阀地主所代替,门阀地主是依靠家族的传统形成的,与世家地主的政治身分是因皇家恩赐不同,在土地权上,门阀比世家具有更多的家族私有性质。门阀所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荫附农民,这些农民比为世家地主驱使的具有国家户籍的农民的地位要低,但他们对于国家赋税、劳役是可以摆脱的,这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三国时期开始,统治重心南移,江南开发带来了更广阔地域的经济发展,南京得以长期地成为具有显著政治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的都城。从公元907年到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这时期,先有五代十国,继有辽、西夏、金与两宋分立,后有元的统一,中国的地理概念更加扩大。周边地区也都进入封建制,东南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北方,长江中下游成了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从阶级关系看,品官地主在地主中占主要地位,他们的特权有限,土地靠购买而来,可以无限扩大。品官地主要向封建国家交纳赋税,农民则要向品官地主交纳地租。品官地主外有豪富地主和兼营商业的地主。农民中有一部分是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大量的则是佃农,农民的身分比以前又有改善。但是,要同时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从两宋情况看,无论地主还是农民,封建的身分性在淡化,财产性的土地剥削关系趋向显著。北京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形成。从1368年到1840年,经历了明朝和清朝的大部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期,明代的农民可以选择地主,农民中出现了雇工,清代的税法把人头税平均分摊在地亩中,使赋税具有单纯财产税性质。但是地主阶级,特别是他们的统治集团,对农民的贪婪的掠夺和残暴的迫害也变本加厉,这种表现恰恰反映了地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虚弱和残酷。明清时期新兴起许多官绅地主,地主与商人结为一体,这是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了。明朝廷有皇庄,直接占有大片土地,同时又豢养宦官到各地收税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摧残,清代则把东北列为禁地,也阻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先有倭寇沿海骚扰,后有清代的闭关自守,中间虽然也有郑和下西洋和清初对沙俄的斗争,但总的来说统治集团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使中国在突然出现的列强面前显得十分被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便日益陷入沉重的灾难之中。中国古代历史上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创造了十分浩博的文化典籍,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发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历史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宝库,成为我们向子孙后代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出自哪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什么意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原文出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赏析。

()

《戴望舒·雨巷》原文、赏析、鉴赏

()

《道可道,非常道》原文与赏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语出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与天际相接的莲叶是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与朝阳映照的荷花是特别出色的红艳鲜明。这是一副绝妙的对联。莲叶荷花,红绿映衬,真是诗中有画。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形容比喻美丽多彩的事物。

()

《再别康桥》原文与翻译、赏析

()

【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注释】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语出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和尚是宋代著名画家。《春江晚景》(亦作《春江晓景》)是他画的两幅作品,苏轼此诗题的是其中的“鸭戏图”。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天来了,竹篱外边已有三两枝桃花吐蕊开放,鸭子在水中游戏,江水的由冷变暖,它是最先知道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很富有理趣。后人常引用这后一句诗来形容察觉事物的灵敏感;或用来说明深入实际,才能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才能理解到事物的本质等。

()

《冬雷震震,夏雨雪。》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严寒的冬天雷声阵阵,炎热的盛夏大雪纷纷。诗句假设了两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冬日雷声不绝,夏日雪花覆地,而这种假设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作者以此深刻地表明了女主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原文与赏析

孔子曰:“见善

()

小善积而为大善

【题解】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宋)晏几道

()
()

〔原文〕

坎坎伐檀兮,

()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取琴拨弦弹奏出短促轻微的曲调。快速的节奏、低细的声音,无法表达忧伤的情感。诗句写出少妇思夫时的忧伤心态。“援琴鸣弦”寓思妇忧伤于动态的描绘中,突出其内心的哀怨。“长”字暗衬出少妇的积郁难抒,仿佛有万千心事压抑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悲思是如此深重,以至无法排遣。诗句自然通顺,但所蕴含的情致却十分深厚。

()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出自哪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什么意思,《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原文出处,《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赏析。

()

《郭沫若·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原文、赏析、鉴赏

()

《清·李渔·柳》鉴赏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

()

偶  成

程 颢

()

【原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①。
()

洞仙歌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名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

《汉魏六朝散文·郦道元·江水·三峡》原文鉴赏

江水又东,经广溪峡

()

隋唐五代·敬新磨以反话救县令

庄宗喜欢打猎,一次在中牟县内打猎时践踏民田,县令拦住庄宗马头切谏,庄宗大怒,便想杀他。在这关键时刻,随行的伶人敬新磨急中生智,拿获县令,责备他不该为交纳赋税而让百姓在田里种庄稼,应让百姓饿死,以免妨碍皇上打猎,真是罪该万死。其他伶人也与之唱和。庄宗闻听他的反语,知道县令无罪,便不再提杀头的话。《新五代史·伶官传》:“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

〔清〕蒲松龄

()

世说新语《石崇要客燕集汰侈门》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

《元好问·临江仙》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