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七十年代末形成自然主义运动,这一运动在八十年代末结束。但是法国的自然主义又在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德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法国有左拉、龚古尔兄弟;德国有霍尔茨、霍普特曼;此外,还有比利时的勒蒙尼耶、意大利的维尔加及西班牙的伊本涅兹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是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其中哲学家、艺术理论家泰纳的实证主义理论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他在《历史与批判文集》中最先规定了自然主义的含义,指出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规律描写生活。在《〈英国文学史〉导论》中,他又进一步把种族、环境、时代作为决定文艺创作的基本因素。泰纳的上述理论,加上别的一些鼓吹类似理论的欧洲学者和科学家的著作,其中特别是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首先大大地启发了左拉,他发表一系列论著,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自然主义文学观点,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自然主义的美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下列三个主要观点:(一)为了达到“精确性”的目的,主张对生活作绝对客观的描写,作家创作时保持中立,否定文学有政治和道德的目的;主张自然主义小说家应是科学家,而非哲学家和道德家。根据这种理论,自然主义的作品只能是生活表象的记录,而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就势必削弱以至排斥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二)为了追求所谓“科学性”,而把文学创作等同于科学试验。认为作家的工作,就是把从生活中搜集来的资料,放到各种环境中进行试验,以检验感情在自然法则下的活动规律。“实验小说”即以此得名。根据这个理论,自然主义小说,乃成了科学试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单,而不是根据艺术的特殊规律描写人、事件和环境的文学作品。在这种脱离了文学创作所独具的特点的前提下,实验小说家所说“科学性”不仅不可能指导他们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会导致对现实和人的歪曲描绘。(三)认为生物学的决定论对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同样适应。自然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性格、情欲和行动都是受生物本能支配的。为了证实这种本能的作用,他们常常让作品中的主人公处于某种病态之中,如酒精中毒、精神错乱、色情狂等。他们也以同样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认为社会也是一个肌体,社会有问题,如同肌体溃烂和疾病发作,也是自然规律所使然。自然主义者这种把人与生物、社会与自然界混同起来的观点,导致对于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等因素的作用的抹煞,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描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斗争和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往往陷入改良主义和悲观主义。(四)反对现实主义的艺术概括和典型化原则。在人物塑造方面,反对写英雄人物,提倡写平庸的小人物;在故事情节方面,主张写平凡的、偶然的、琐碎的事件和细节,有时为不使读者感到烦腻,又追求怪诞、畸形的成分。这样,现实生活在自然主义作家的笔下,往往被弄得支离破碎,缺乏内在的必然性和艺术上的统一感。自然主义的代表作有左拉的小说《黛莱丝·拉甘》、《玛德莱纳·菲拉》、《小酒店》,龚古尔兄弟的小说《修女菲罗梅娜》、《勒内·莫普兰》,霍尔茨和施拉夫合写的短篇小说集《哈姆雷特爸爸》和霍普特曼的剧本《日出之前》等。
自然主义。推荐。爱诗词网。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七十年代末形成自然主义运动,这一运动在八十年代末结束。但是法国的自然主义又在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德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法国有左拉、龚古尔兄弟;德国有霍尔茨、霍普特曼;此外,还有比利时的勒蒙尼耶、意大利的维尔加及西班牙的伊本涅兹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是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其中哲学家、艺术理论家泰纳的实证主义理论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他在《历史与批判文集》中最先规定了自然主义的含义,指出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规律描写生活。在《〈英国文学史〉导论》中,他又进一步把种族、环境、时代作为决定文艺创作的基本因素。泰纳的上述理论,加上别的一些鼓吹类似理论的欧洲学者和科学家的著作,其中特别是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首先大大地启发了左拉,他发表一系列论著,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自然主义文学观点,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自然主义的美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下列三个主要观点:(一)为了达到“精确性”的目的,主张对生活作绝对客观的描写,作家创作时保持中立,否定文学有政治和道德的目的;主张自然主义小说家应是科学家,而非哲学家和道德家。根据这种理论,自然主义的作品只能是生活表象的记录,而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就势必削弱以至排斥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二)为了追求所谓“科学性”,而把文学创作等同于科学试验。认为作家的工作,就是把从生活中搜集来的资料,放到各种环境中进行试验,以检验感情在自然法则下的活动规律。“实验小说”即以此得名。根据这个理论,自然主义小说,乃成了科学试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单,而不是根据艺术的特殊规律描写人、事件和环境的文学作品。在这种脱离了文学创作所独具的特点的前提下,实验小说家所说“科学性”不仅不可能指导他们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会导致对现实和人的歪曲描绘。(三)认为生物学的决定论对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同样适应。自然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性格、情欲和行动都是受生物本能支配的。为了证实这种本能的作用,他们常常让作品中的主人公处于某种病态之中,如酒精中毒、精神错乱、色情狂等。他们也以同样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认为社会也是一个肌体,社会有问题,如同肌体溃烂和疾病发作,也是自然规律所使然。自然主义者这种把人与生物、社会与自然界混同起来的观点,导致对于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等因素的作用的抹煞,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描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斗争和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往往陷入改良主义和悲观主义。(四)反对现实主义的艺术概括和典型化原则。在人物塑造方面,反对写英雄人物,提倡写平庸的小人物;在故事情节方面,主张写平凡的、偶然的、琐碎的事件和细节,有时为不使读者感到烦腻,又追求怪诞、畸形的成分。这样,现实生活在自然主义作家的笔下,往往被弄得支离破碎,缺乏内在的必然性和艺术上的统一感。自然主义的代表作有左拉的小说《黛莱丝·拉甘》、《玛德莱纳·菲拉》、《小酒店》,龚古尔兄弟的小说《修女菲罗梅娜》、《勒内·莫普兰》,霍尔茨和施拉夫合写的短篇小说集《哈姆雷特爸爸》和霍普特曼的剧本《日出之前》等。
竹里馆 王维。推荐。爱诗词网。【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中的一景,因居于茂密的竹林而得名。幽篁:深幽的竹林。啸:撮口发出悠长而清越之声,是魏晋以来所谓名士的一种表示洒脱、清高的行为,有类似于今日的吹口哨。深林:指竹林深处。【鉴赏导示】这首诗也是《辋川集》组诗之一。在这首优美如画的诗中,抒发了诗人山居的闲适心情和淡泊之志。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成功,成为他后期写景诗的代表作之一。【鉴赏】此诗是王维《辋川集》组诗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在辋川,因馆在竹林而得名。诗写的是作者闲适的生活和文雅的情趣。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全诗造语平淡无奇,实际上却妙啼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通读全诗,作者的隐居生活跃然纸上,俨然一幅诗人月夜竹下弹琴图。从诗的意境看,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其间弹琴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以声响托出静境。结尾与明月相照,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音响与寂静的对比,光影明暗的相互映衬,都是匠心独用、妙手天成。从语言上看,诗作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鉴赏要点】[1]名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采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景。[3]意象跌现、形象鲜明。[4]语言淡而有味。
中国古代史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考古发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已有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距今五十万年左右有北京猿人,距今四、五万年形成母系氏族公社,距今五千多年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出现。中国古代社会象世界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是一个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无阶级无剥削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原始社会何时结束,目前还缺乏材料说明,按一般说法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夏朝建立,标志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活动的中心在今天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一带,迄今为止,夏朝历史多来源于传说。夏朝统治了四百多年,大致在距今三千六百年的时候,商朝的祖先已在今天的山东境内活动,约当公元前十八——十一世纪,商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多次迁徙,最后到了今河南安阳一带。商胡的历史不仅见之于文献记载,地下出土的甲骨文、铭文也对文献记载进行了验证,商朝是第一个可考的朝代。继商的周,活动于陕西渭、泾两河下游一带,都城在镐,也是一个奴隶制的朝代。公元前770年,因犬戎入侵,平王东迁,都于河南西部伊、洛两河下游的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此前则称西周。公元前770年-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的分界历来说法不同,有公元前481年、476年、468年、403年等。史学界对西周以来究竟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是有争议的,一般的大学课本和中学课本,都把春秋、战国之交做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事实上,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做为奴隶制的残余甚至一直到解放前还存在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皇朝,标志着封建制在全国占居了支配地位。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6年,中经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成长期,封建等级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成长起来,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也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具有世袭特权的世家地主,在地主阶级中占支配地位。世家地主剥削下的农民有自己的一定财产和人身自由,比毫无人身自由,一无所有的奴隶的地位好多了,两汉时期官私手工业中的奴隶和家内奴婢仍然大量存在。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上是有贡献的,他在政治制度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两汉则同时施行郡县制和封国制,郡、县和封国都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但是从地方基层组织到县、到郡都要听从朝廷统一号令,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秦、汉活动中心仍然是泾、渭,伊、洛流域,但是实际控制的地方已大大扩展了,包括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在各地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有了较多的接触,汉族就是在这时经过各部落与各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秦汉以来虽然经过多次的分裂,但最终总是走向统一的道路。各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过贡献。从196年-907年,中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皇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期。这期间发生了更大规模的民族流动和融合,汉族充实了自己,少数民族提高了生产和生活水平。前一时期世家地主的地位逐渐被新兴的门阀地主所代替,门阀地主是依靠家族的传统形成的,与世家地主的政治身分是因皇家恩赐不同,在土地权上,门阀比世家具有更多的家族私有性质。门阀所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荫附农民,这些农民比为世家地主驱使的具有国家户籍的农民的地位要低,但他们对于国家赋税、劳役是可以摆脱的,这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三国时期开始,统治重心南移,江南开发带来了更广阔地域的经济发展,南京得以长期地成为具有显著政治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的都城。从公元907年到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这时期,先有五代十国,继有辽、西夏、金与两宋分立,后有元的统一,中国的地理概念更加扩大。周边地区也都进入封建制,东南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北方,长江中下游成了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从阶级关系看,品官地主在地主中占主要地位,他们的特权有限,土地靠购买而来,可以无限扩大。品官地主要向封建国家交纳赋税,农民则要向品官地主交纳地租。品官地主外有豪富地主和兼营商业的地主。农民中有一部分是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大量的则是佃农,农民的身分比以前又有改善。但是,要同时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从两宋情况看,无论地主还是农民,封建的身分性在淡化,财产性的土地剥削关系趋向显著。北京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形成。从1368年到1840年,经历了明朝和清朝的大部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期,明代的农民可以选择地主,农民中出现了雇工,清代的税法把人头税平均分摊在地亩中,使赋税具有单纯财产税性质。但是地主阶级,特别是他们的统治集团,对农民的贪婪的掠夺和残暴的迫害也变本加厉,这种表现恰恰反映了地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虚弱和残酷。明清时期新兴起许多官绅地主,地主与商人结为一体,这是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了。明朝廷有皇庄,直接占有大片土地,同时又豢养宦官到各地收税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摧残,清代则把东北列为禁地,也阻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先有倭寇沿海骚扰,后有清代的闭关自守,中间虽然也有郑和下西洋和清初对沙俄的斗争,但总的来说统治集团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使中国在突然出现的列强面前显得十分被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便日益陷入沉重的灾难之中。中国古代历史上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创造了十分浩博的文化典籍,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发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历史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宝库,成为我们向子孙后代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中国古代史。推荐。爱诗词网。中国古代史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考古发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已有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距今五十万年左右有北京猿人,距今四、五万年形成母系氏族公社,距今五千多年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出现。中国古代社会象世界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是一个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无阶级无剥削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原始社会何时结束,目前还缺乏材料说明,按一般说法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夏朝建立,标志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活动的中心在今天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一带,迄今为止,夏朝历史多来源于传说。夏朝统治了四百多年,大致在距今三千六百年的时候,商朝的祖先已在今天的山东境内活动,约当公元前十八——十一世纪,商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多次迁徙,最后到了今河南安阳一带。商胡的历史不仅见之于文献记载,地下出土的甲骨文、铭文也对文献记载进行了验证,商朝是第一个可考的朝代。继商的周,活动于陕西渭、泾两河下游一带,都城在镐,也是一个奴隶制的朝代。公元前770年,因犬戎入侵,平王东迁,都于河南西部伊、洛两河下游的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此前则称西周。公元前770年-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的分界历来说法不同,有公元前481年、476年、468年、403年等。史学界对西周以来究竟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是有争议的,一般的大学课本和中学课本,都把春秋、战国之交做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事实上,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做为奴隶制的残余甚至一直到解放前还存在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皇朝,标志着封建制在全国占居了支配地位。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6年,中经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成长期,封建等级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成长起来,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也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具有世袭特权的世家地主,在地主阶级中占支配地位。世家地主剥削下的农民有自己的一定财产和人身自由,比毫无人身自由,一无所有的奴隶的地位好多了,两汉时期官私手工业中的奴隶和家内奴婢仍然大量存在。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上是有贡献的,他在政治制度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两汉则同时施行郡县制和封国制,郡、县和封国都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但是从地方基层组织到县、到郡都要听从朝廷统一号令,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秦、汉活动中心仍然是泾、渭,伊、洛流域,但是实际控制的地方已大大扩展了,包括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在各地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有了较多的接触,汉族就是在这时经过各部落与各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秦汉以来虽然经过多次的分裂,但最终总是走向统一的道路。各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过贡献。从196年-907年,中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皇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期。这期间发生了更大规模的民族流动和融合,汉族充实了自己,少数民族提高了生产和生活水平。前一时期世家地主的地位逐渐被新兴的门阀地主所代替,门阀地主是依靠家族的传统形成的,与世家地主的政治身分是因皇家恩赐不同,在土地权上,门阀比世家具有更多的家族私有性质。门阀所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荫附农民,这些农民比为世家地主驱使的具有国家户籍的农民的地位要低,但他们对于国家赋税、劳役是可以摆脱的,这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三国时期开始,统治重心南移,江南开发带来了更广阔地域的经济发展,南京得以长期地成为具有显著政治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的都城。从公元907年到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这时期,先有五代十国,继有辽、西夏、金与两宋分立,后有元的统一,中国的地理概念更加扩大。周边地区也都进入封建制,东南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北方,长江中下游成了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从阶级关系看,品官地主在地主中占主要地位,他们的特权有限,土地靠购买而来,可以无限扩大。品官地主要向封建国家交纳赋税,农民则要向品官地主交纳地租。品官地主外有豪富地主和兼营商业的地主。农民中有一部分是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大量的则是佃农,农民的身分比以前又有改善。但是,要同时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从两宋情况看,无论地主还是农民,封建的身分性在淡化,财产性的土地剥削关系趋向显著。北京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形成。从1368年到1840年,经历了明朝和清朝的大部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期,明代的农民可以选择地主,农民中出现了雇工,清代的税法把人头税平均分摊在地亩中,使赋税具有单纯财产税性质。但是地主阶级,特别是他们的统治集团,对农民的贪婪的掠夺和残暴的迫害也变本加厉,这种表现恰恰反映了地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虚弱和残酷。明清时期新兴起许多官绅地主,地主与商人结为一体,这是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了。明朝廷有皇庄,直接占有大片土地,同时又豢养宦官到各地收税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摧残,清代则把东北列为禁地,也阻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先有倭寇沿海骚扰,后有清代的闭关自守,中间虽然也有郑和下西洋和清初对沙俄的斗争,但总的来说统治集团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使中国在突然出现的列强面前显得十分被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便日益陷入沉重的灾难之中。中国古代历史上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创造了十分浩博的文化典籍,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发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历史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宝库,成为我们向子孙后代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出自哪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什么意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原文出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推荐。爱诗词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出自哪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什么意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原文出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赏析。【出处】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鉴赏】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春天还是开花,秋天仍有明月,这样的日子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那令人伤心欲绝的往事,究竟还有多少呢?这首词是李后主亡国后的作品。也有人把这两句词解释成:过去那些有如春花秋月般的美好时光,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在那些消逝的日子里,曾有过多少甜美如梦的往事啊!【原词】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雨巷 戴望舒。推荐。爱诗词网。《戴望舒·雨巷》原文、赏析、鉴赏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他也因此而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派诗中最成功地运用暗示性抒情的典范。这首诗用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飘忽不定的内心状态,模糊朦胧的形象,表达自己徒劳地追求丁香般美好理想的孤独、迷失的感觉和空虚惆怅的情绪。戴望舒的诗一般不直接去表现现实,表现纷纭的社会生活,而是通过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情绪、惶惶不安的感情和无法实现的理想,来揭示出与诗人决不能相容的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他的诗笼罩着绝望和幻灭感,对人生的无可奈何、厌倦与寂寞。戴望舒不仅受法国象征派诗风的深刻影响,同时,他也继承了我国旧诗,特别是晚唐诗词的艺术风格,他的抒情诗的许多形象,如孤独的游子、篱笆、寒风等,都是中国古诗惯用的形象。它们同20世纪的象征主义结合起来,产生了新的意义和效果。
道可道非常道。推荐。爱诗词网。《道可道,非常道》原文与赏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③。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④。(《老子·一》)【注释】①道: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第三个是老子的专用术语“道”。常:恒久。老子所谓的“道”,是抽象的、超验的、无限的,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不可称谓,但是为了描述它的性质和功能,又不得不借助现有的一些概念、名称来说明或表达,是不得已而为之。②名:表示,是。③常:常常,经常。徼(jiào):边界。④玄:幽昧、深远,不可测。【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久之道;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久之名。无是天地的起始处,有是万物的出生处。所以应常从无形之中体察道的“无中生有”的奥秘,应常从有形之处体察道的“有生万物”的开端。“有”与“无”这两者都源于“道”,同样幽深;幽深又幽深,深不可测,是一切奥妙的出处。【感悟】“鸡生蛋、蛋生鸡,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看似循环无端的命题,用哲学逻辑的方法很容易就解决了:世上孵化出“第一只鸡”的蛋,绝不是鸡下的,否则,那鸡就不是“第一只鸡”了;世上产下“第一只蛋”的鸡,绝不是鸡蛋孵出的,否则,那鸡蛋就不是“第一只蛋”了。那么“第一只鸡”或“第一只蛋”是怎样产生的呢?达尔文说是物种衍变、进化的结果,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回答得最为彻底——他说,万物都是“无中生有”的,都是“道”的产物。“道”真是一个神奇而伟大的概念啊!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语出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与天际相接的莲叶是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与朝阳映照的荷花是特别出色的红艳鲜明。这是一副绝妙的对联。莲叶荷花,红绿映衬,真是诗中有画。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形容比喻美丽多彩的事物。
接天莲叶无穷碧。推荐。爱诗词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语出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与天际相接的莲叶是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与朝阳映照的荷花是特别出色的红艳鲜明。这是一副绝妙的对联。莲叶荷花,红绿映衬,真是诗中有画。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形容比喻美丽多彩的事物。例如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二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说的是六月里盛开的荷花的壮观景象。这种令人神怡的风景,我们只能到郊旷田园的池塘边去欣赏。今有一种花卉技艺——碗莲,却能补以上之憾。(摘自夏启椒《朵朵莲花碗中开》)②晚上看秧歌就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了,一色粉莲纸扎成的荷灯,像衬在水里一样,又透溜又鲜亮。再配上用光纸剪成的荷叶,泛着绿莹莹的光,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呢!(摘自魏丹《秧歌舞起千番情》)③我是想试一试自己,看看还能不能写点东西。现在,信心略有增长。“接天莲叶无穷碧”,指生活可以这样说,“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完全没有把握了。(摘自范国华整理《乐观的悲剧——谈〈冷暖灾星〉》)④南方是啥样?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山色空蒙雨亦奇”,是“万山磅礴水泱漭”、“江流曲似九回肠”,是“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摘自谭萍《诗意南方》)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不仅供人欣赏还能入药、入馔,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荷叶还可以直接入菜,也可以作为配料。(摘自马盼盼等《清香四溢荷叶菜》)
再别康桥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再别康桥》原文与翻译、赏析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注释】*康桥:通译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的地名。【赏析】这首诗作者写于1928年11月6日再次赴英后回国途中,发表于1928年12月《新月》一卷第10期,后收入《猛虎集》、《新月诗选》。徐志摩早年受剑桥文化洗礼,在东西方文学的交汇点上发现了人的性灵。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张用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一位诗人。他所谓的“性灵”,实际上是一种美学范畴,和封建社会中的叛逆性格及近代的个性解放思潮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实际上是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思想在艺术理论上的一种体现。徐志摩的抒情诗,以抒写性灵为最大特色。这首诗是诗人的得意之作,是他把性灵表现得最充分的一首诗。原来,1922年8月,告别剑桥大学回国前夕,徐志摩写过一首《康桥,再会吧》。不过,两年的剑桥生活太使他魂牵梦萦了。写完那首诗,显然是意犹未尽。1928年再访剑桥,于是他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又倾注一腔怀念那异国母校的深情,写了这首《再别康桥》。读这首诗,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一种飘逸的神思。“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连三个“轻轻的”,开篇就写尽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那飘逸之中,浪漫主义的情思引发出来的竟是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在诗人眼里,那夕阳中河畔的柳树,竟像披着金色盛装的新娘,它倒影在波光潋滟的康河里,却永远在自己的心头荡漾。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那康河的流水更使诗人难以忘怀,在那柔波里,在它的怀抱中,忘情的诗人竟至忘情到甘心做一条水草,也像那青荇一样永在康河的水底招摇。更美也更叫人迷醉的是那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潭水里,倒映着晚霞,一似彩虹般艳丽。那彩虹又揉碎在浮藻间,令诗人回忆起当年那些彩虹般美好的理想和幻梦。仿佛那些理想和幻梦都沉淀在这潭清泉中,此刻,全都翻飞起来,映照在诗人记忆的屏幕上了。顿时,诗人忽发奇想,好像他再访康桥,是专门寻梦来了。此情此景,再回母校,再惹情思,莘莘学子,放歌一曲,谁说过份?然而,诗人又不愿意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层转折,算是写尽了诗人对于母校的无限深情!尽管又要别离了,尽管别情依依,离愁难解,诗人也不愿意干扰母校的宁静,就像是儿女们爱慈母,那体贴入微的情致,永远都保持着一片纯真,一首不长的抒情诗,轻柔、细腻中竟蕴蓄着这般的热烈和真挚,这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实属罕见!他的功力在哪里?首先在于性灵。适应这飘逸的柔情的感情基调,诗人十分注重于意象的铸造。照说,写离愁别绪并无深意,但他巧妙地把形象和感情、气氛融而为一,造成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美景如画的境界。于是,由他排列得具有“建筑的美”的诗行里,人们看到的是由近而远的景物的层次。夕阳中,先是新娘金柳,波光艳影,软泥青荇,康河水草,榆荫清泉,而后又幻梦似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云彩,他把康河晚照写得好美!由此看来,他灵动的、华美的诗思,真可以说涉笔成趣,意境深邃。难怪新格律诗的新诗美学还讲究“绘画的”!这首诗的“音乐的美”也为人称道,堪称杰作。诗人采用了偶句押韵的形式,七节一律采用△a△a式,无限眷恋的深沉的挚情,就在这有规律的节奏中,缓缓流向读者的心田,从而产生了音乐的艺术美感。这首诗还运用了回环复沓的手法。开头一节和末尾一节,首尾相应,反复咏叹,咏叹中又有变化。这不仅抹浓了诗行的感情色彩,深切地表现了诗人的诗意、诗情和诗绪,而且也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离别深情。于是,轻快的节奏,柔和的旋律,融汇在音乐性极强的诗句中,又把诗人那潇洒飘逸的风度,轻盈的步履,多情的神态和迷人的康桥景色一起彩绘出来,又显得那么柔情,那么美!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推荐。爱诗词网。【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注释】选自唐·韩愈《进学解》。业:学业。嬉:懒散,不经心。行:品行。思:深思熟虑。随:随意,率性而为,因循。【赏析】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韩愈任国子博士,教授生徒。为了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求取进步,他写了这篇《进学解》。文章假托师生对话,辨析了学习与前途的关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情,同时,也强调了学习成败的道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玩乐嬉戏就会荒废:为人行事能够成功在于深思熟虑,如果随随便便,率性而为,就会遭受失败。韩愈认为,“业”和“行”是人立身处世的大端,所以学习时,学生们应该在“业”和“行”两方面都下工夫,刻苦努力,以成就自己的事业理想。“业”指学业,其中包括读书、作文,“行”指为人行事。古人说的“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观点,也属于“行”的范畴。“言”和“行”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所以两者都需要加强修炼。为此,韩愈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要求学生们对于学业要勤奋不辍,研习不止,这样日积月累,才能举一反三,博通古今。而对于“行”方面,则要认真思考,不可随随便便、率性而为,这样方能取得成功。这一句是韩愈丰富人生体验的提炼和概括,富含哲理,有如格言,每次品读,都能使人深思,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语出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和尚是宋代著名画家。《春江晚景》(亦作《春江晓景》)是他画的两幅作品,苏轼此诗题的是其中的“鸭戏图”。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天来了,竹篱外边已有三两枝桃花吐蕊开放,鸭子在水中游戏,江水的由冷变暖,它是最先知道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很富有理趣。后人常引用这后一句诗来形容察觉事物的灵敏感;或用来说明深入实际,才能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才能理解到事物的本质等。
春江水暖鸭先知。推荐。爱诗词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语出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和尚是宋代著名画家。《春江晚景》(亦作《春江晓景》)是他画的两幅作品,苏轼此诗题的是其中的“鸭戏图”。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天来了,竹篱外边已有三两枝桃花吐蕊开放,鸭子在水中游戏,江水的由冷变暖,它是最先知道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很富有理趣。后人常引用这后一句诗来形容察觉事物的灵敏感;或用来说明深入实际,才能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才能理解到事物的本质等。例如①说探春的,有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以鸭探春,确已入“无我之境”了。(摘自殷卫海《说春》)②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社会变革感觉最敏锐的莫过于知识分子。(摘自唐晓云等《纵百家之智开争鸣之风——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③“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这一类作品在读者心里,从兴奋点逐渐降到疲劳线,最先敏感到的,应该是日读数万字来稿的编辑。(摘自曹阳《关于文学写作的三种积累》)④四月,犹如苏东坡笔下的春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如杜甫笔下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月,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四月的农发行也给客户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摘自黄庆坤《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⑤竹外桃花三两枝,燕返巢,花开了。柔媚温暖的阳光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春卷,慢慢地品味。那一缕缕微甜的清香,飘得整个院子香香的,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心头流淌。(摘自钟芳《春来食春卷》)
《冬雷震震,夏雨雪。》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严寒的冬天雷声阵阵,炎热的盛夏大雪纷纷。诗句假设了两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冬日雷声不绝,夏日雪花覆地,而这种假设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作者以此深刻地表明了女主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冬雷震震 夏雨雪。推荐。爱诗词网。《冬雷震震,夏雨雪。》原诗出处,译文,注释严寒的冬天雷声阵阵,炎热的盛夏大雪纷纷。诗句假设了两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冬日雷声不绝,夏日雪花覆地,而这种假设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作者以此深刻地表明了女主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注:震震,雷声。雨,用作动词,下的意思。《冬雷震震,夏雨雪。》古诗句出处:汉东府《上邪》
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推荐。爱诗词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原文与赏析孔子曰:“见善①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②。”(《论语·季氏》十一)注释①善:善行,善的行为。②探汤:手伸进烧开的开水里。译文孔子说:“看见善的行为,有唯恐跟不上的感觉,赶紧追击;看见不善的行为,就像手不小心伸进了烧开的汤锅里,赶紧离开。”感悟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能成为一个亲善的人,应该是一种荣耀。
积小善为大善。推荐。爱诗词网。小善积而为大善【题解】本则选自《淮南子·缪称训》。《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思想,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子注》。《缪称训》为《淮南子》第十篇。保留了子思学派的思想材料。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1),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沉舟,群轻折轴(2)。故君子禁于微。【注释】(1)无伤:没有害处。(2)群轻折轴:指物虽不重,装载过多也能压断车轴。比喻小患会酿成大患。群,聚集。【导读】君子慎微。慎微,是指审慎对待细事小节。常理告诉我们,“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第六十三章)。大事是由小事组成的,小节不注意,大节也终将不保,即所谓“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明湛若水《格物通》卷六)。可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乃是防止堕落、进德向善的基本操守。【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能为之小善?又有哪些是不能为之小不善?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推荐。爱诗词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题解】《南乡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注释】1.京口:今镇江。2.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3.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4.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5.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6.悠悠:长远悠久。7.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8.坐断:占据、割据。9.休:停止。10.曹刘:指曹操与刘备。11.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串译】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好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远了。只有长江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当年孙权年轻时就做了三军统帅,独霸东南,坚持抗战。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生子就应该像孙仲谋那样啊!【赏读提示】这首词的用意就是讽刺当时的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作者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偏安江南,所以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从词的结构来看,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上片首先一问一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作者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美好的神州风光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想到了国家盛衰,千古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令人惘怅感喟不已。这句化用了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不落痕迹,贴切自然。下片则纵怀远古寄豪情,“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为吴国之主时年方十九已统数万军队,割据东南一方,连年抗击敌人的进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里用了《三国志》的典故: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生子当如孙仲谋”,又用了一个典故,隐含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当年的孙权。全词的基调应是激愤的,高扬的。节奏是宕开的,凝重的。抓住了“三问三答”,就抓住了此词诵读的特点。上下阙的字数、格局相等,不同的是开句一个是问语,一个是述语。诵读上片应有登高壮怀之态,神州千古兴亡悠悠事如长江之水滚滚流。起句“何处望神州?”就要用中强、中高的语势,要“问”出去,“满眼风光北固楼”再“答”进来,这是一放一收。“悠悠”两字,从词意上看应前靠,与“千古兴亡多少事”更密致一些,但从艺术语言的表达来说,它却是承前启后,收上冒下句,起着上下句之间是黏连作用,表现得似断非停更有味道。下片的“曹刘”两字同样如此。“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要“起荡”“甩开”,体现二二三的语节特点。下片完全是对孙权的溢美之词。“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全词的核心句,要用顿挫、语气、节奏响鼓重锤地强收,将抬孙讽今的词意推向极致。此词自始句起,语势就一直稳健走强,下片因有具体所赞所以比上片更强,至结末句达到最强。有意识地控制好气息,坚持以气托声是完成诵读的技术基础。【断句顿挫建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推荐名句】1.不尽长江滚滚流。2.生子当如孙仲谋!
晏几道鹧鸪天小令。推荐。爱诗词网。(宋)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这也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侧重叙写往昔歌筵上的一次相逢,下片则着力描述缱绻难忘的相思深情。“小令尊前”,是相逢的特殊环境,点明在歌筵酒宴之间。歌酒二意统摄上片,因歌而见玉箫,因酒而醉意未消,歌酒相连,既写出相逢之境,也写出了相逢之情。“玉箫”,是所见者,也就是工以“清讴娱客”的“莲、鸿、蘋、云”等歌儿待女(晏几道《乐府补亡》自序),但联系范摅《云溪友议》,玉箫作为姜辅家的青衣,与韦皋有一段两世姻缘的故事,这里以玉箫指称,可能在侑酒应歌的侍女身份外,还应包含着彼此目成情通的相爱经过。虽然是一次偶然的相见,但却留下永难忘却的印象:银灯光华璀璨,歌声婉转悠扬,而特别令人目眩心动的是歌者玉箫的俏丽妖娆。“银灯一曲太妖娆”,灯光、歌声,固然很美,但在这声光衬托之中的歌唱者玉箫却显得分外美丽动人,所以作者在“妖娆”前加一“太”字,表露了这种惊叹赞美之情。如此良宵,如此佳会,身逢此境,谁能不为之动情!“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写因歌而饮,饮而至醉,虽唱罢归来,而酒意未消。“当年拚却醉颜红”,此酒此醉,看似因歌声之美所致,而实际上则是因歌者之美而饮而醉。听悦耳之歌声,观如花之玉箫,岂能不举杯畅饮;所听无尽,观而不已,而饮亦随之,如此饮来,又岂能不醉;因此而饮至醉倒也是心甘情愿之事,又有何憾恨可言?词人所以饮而至醉,且颓然醉倒,固然有酒饮过多的缘故,但玉箫之美,更令人心醉。酒浓、歌美、人艳,从人们的味觉、听觉、视觉上引起强烈的反应,三者有一,已足使人如痴如醉,何况此三者齐集一时,共集一身,谁能不为之醉倒!唱罢归来,酒意仍然未消,是因为醉得太沉,但这未消的酒意之中,最主要的还是偶然相逢所产生的深情,已化为芬芳浓郁的醇酒,时间愈久,就更令人魂销神迷。说酒意未消,实际上是说情意的无尽。下片转写歌停人散后的刻骨相思。“春悄悄,夜迢迢”,与上片的“小令尊前”、“银灯一曲”,在时间上是承接,而在内容上则是对照,春夜的冷寂与“银灯一曲”时的喧阗,相逢时的短暂欢乐与辗转难眠的长夜,这种环境上的变化,反映了心情上的变化,显露了欢会难再美人难逢的孤独和相思之情。“碧云天共楚宫遥”,碧云天,是说美人的缈远;“楚宫遥”,则是指佳期的渺茫。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宋玉《神女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因而“回肠伤气,颠倒失据”。小晏这里以碧云与楚宫的同样遥远,不仅是写道路上的距离,更主要的还是反映人事上的遥隔。森严的等级制度,在青年男女的爱情长河上构筑成分隔的坝闸,使情人如碧云缥缈,佳期似楚宫迷离,在模糊的希望和黯淡的期待中忍受无穷的折磨。然而,重重的阻隔和羁锁,可以在人们的形体上架叠沉重的桎梏,却无法限制人们从精神上寻找解脱,追求现实中无法得到的欢乐。词中的梦境描写就是这一心理状态的反映。“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在梦境中才能觅取些许的自由,摆脱现实生活中种种戒律严规,坦露强自密封的真情,听任梦魂的飞荡,去寻访日夜相思的情人居处。只有在这种虚幻境界中,“碧云天共楚宫遥”的邈远阻隔才能逾越,相望而不能相闻的情人才能互通情愫。春夜宁静,杨花如雪,梦魂轻灵飘忽,随着迷茫的夜色,飞踏纷舞的杨花,无声无息地悠浮。“过谢桥”,去谢桥。谢桥,即谢娘桥,亦即谢娘家。谢娘,六朝时已有此称,《玉台新咏》有徐悱妇《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唐时名妓有谢秋娘,此处用以指擅歌的玉箫。这多情无拘的梦魂,踏杨花、过谢桥已非一次,句首的“又”字,说出了这是多次寻访。“几回魂梦与君同”,梦魂犹且如此,则恋情之深挚和追求之执着可以想见。小晏这首词的结拍两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北宋道学家程颐曾称之为“鬼语”,意思也是赞赏这两句所表露的哀激情思和缥缈的境界。
低迷隐笑原非笑。推荐。爱诗词网。元稹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元稹早年有艳遇,知遇的是一位貌美多才的少女。晚年追忆往事,写下了《离思五首》,五首首篇(一作《莺莺诗》)云:“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闇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低迷隐笑原非笑,散漫清香不似香。频动秋波嗔阿母,等闲教见小儿郎。”可知那女子虽不屑艳服浓妆,却见璞玉生辉之美;似笑非笑,明媚动人,不施脂粉,散漫清馨。但因背阿母而私遇,终因缺媒妁而未成姻眷。这里选的是《离思五首》中的第二首,描绘的是“相遇”后清晨看她梳头的一个小片断。“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元稹考进士之前,就读于某寺院,这是写小楼清幽优美的环境。从描写中可知,这山寺座落于明山秀水之中,山泉从山上流下来,散漫地绕过小楼前的台阶,又散漫地潺潺流走。这小楼就在“万树桃花”的掩映之中。这真是一个读书的好环境,也是一个才子佳人相遇的好地方。后两句写清晨情景:“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道书”,指《庄子》、《老子》之类的道家之书。元稹生平“委身《逍遥游》,心付《头陀经》”(白居易《答和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这是表面一层含义。另一层含义则是隐喻。我们知道,读释诵经是为了成佛,读道炼丹是为了修仙,这“闲读道书”也是暗喻“读道书而遇仙子”。所以接下来说“慵未起”,“慵未起”就是懒得起;实际上是因眷恋枕席而舍不得起。起床之后,便在“水晶帘下”看起她的梳头来了。这里虽然没有说她如何秀美、明艳,但上有“万树桃花映小楼”的描写和“水晶帘”的映衬,下有妙龄书生“看梳头”兴致的叙述,便会使人想象到她那“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的明媚动人风姿了。这首诗,通篇景色幽丽,丰神旖旎。作者极善于运用烘托之笔。如果把全首比作一株鲜花,那么前三句尽为枝叶,末一句才是花朵;诗人是着力描绘枝叶而朦胧地描绘花朵。由于有了前三句作生动的烘托,虽不写她风姿如何明艳秀美,其姿质之动人自在想象之中,因而这“水晶帘下看梳头”便成了传世的名句。
伐檀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齐之作诸。河水清且涟猗。鲁涟作澜,不稼不穑,猗作兮。鲁胡取禾三百廛兮?穑作啬。)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檀、干、涟、廛、貆、餐,寒部。)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齐之作河水清且直猗。诸。)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辐、侧、直、穑、亿、特、食,之部。)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鲁齐飧作湌。)(轮、漘、沦、囷、鹑、飧,文部。)〔译文〕伐檀之声叮当响,砍下树木堆放在河边。河水清清泛着波浪。不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到车上去了?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狗獾挂满院子?那班大人老爷们,岂不白白吃闲饭?伐檀之声响叮当,放在河边做车辐。河水清清起微波。不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进车上边?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兽肉挂满院子?那班大人老爷们,岂不白白吃闲饭?斫轮之声四处传播,做好车轮放在河边。河水清清泛着波光。不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到车上去了?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鹌鹑挂满庭院?那班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评介〕《伐檀》三章,章九句。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说“刺贪”,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刺剥削。说“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其实应该说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不从事劳动生产,反而家里什么东西都有,生活得也很幸福。至于说“君子不得进仕”,这就更不对了。郑玄笺注说:“彼君子者,斥伐木之人。仕有功,乃受禄。”好像说伐木之人无功而食禄,君子才不得进仕。正是申说了《诗序》“君子不得进士”的意思,显然是不对的。《鲁诗》说:“《伐檀》者,魏之女所作也。伤贤者隐避,素餐在位,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泽不加百姓。”(《御览》五百七十八引蔡邕《琴操》)把诗中讽刺的对象认定是伐木的小人,刺他们的在位食禄,还说是女人所作。这和《诗序》的误解相似。可见对诗的内容、旨意都没有确切的理解。从全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明明是站在劳动者(伐檀者、稼者穑者、狩者猎者)的立场,用劳动者的口吻,非常明显地责问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是那些统治阶级不从事一切劳动生产,却占有一切。显然作者应该是男性的伐木奴隶,当时的女子是不会去伐木、耕种和狩猎的。“魏国之女”只是蔡邕假托的一位贵族女子,是他借《伐檀》一诗作为琴曲,歪曲诗意,寄托他的贤者不得在位的感慨罢了。宋人朱熹的《诗集传》说:“诗人言有人于此,用力伐檀,将以为车而行陆也。今乃置之河干,则河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空食者。”朱老夫子读懂了原诗,说得很有道理。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里说:“这诗反映被剥削者对于剥削者的不满。”今人大多数赞同余先生的看法。这是一首描写劳动者的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的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诗篇。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具体描写伐木者艰辛而繁重的劳动情景。中间五句为第二层,写劳动者对剥削者的愤恨和责问。“河水清且涟猗”是写景,是文章的过渡,是借景起兴,即从写自然景色很美,引出对剥削者的责问。两个“胡”字问得非常有力。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却落到了“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统治者手里,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强有力的责问,把统治者坐享其成、强取豪夺的凶残面目完全揭露出来了。伐木者“劳而不获”,统治者“获而不劳”,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触及了当时罪恶的社会制度。诗的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是用反语进行辛辣的嘲讽。是说那些身居高位而又自诩为道德品质高尚的贵族老爷不过是白吃饭的,意在揭露他们的坐享其成的剥削本质。这两句在诗章的最后出现,真好象奇峰突起,彩云飞天,给人留下寻觅不尽的余味。二、三两章的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字。这样换字不仅是为了换韵,而且使全诗的内容更加充实。你看:奴隶们的劳动,“伐檀”“伐辐”“伐轮”,一件件,一桩桩地简直没完没了,繁重的劳动简直叫人喘不过气来,而奴隶主“不稼不穑”,囤里的粮食却是“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数量何等巨大;“不狩不猎”,院子里却挂满了“貆”“特”“鹑”等野味,地上走的、空中飞的样样有,品种何其繁多,严重的阶级剥削,尖锐的阶级对立,三章连贯起来看,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它的思想性与战斗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还看到本诗提出了过去剥削者不敢提出的问题:被剥削者养活剥削者。这是一个事实,这也是一个真理。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后两章和第一章相比,只换了六个字,其余相应位置的字完全相同。本诗虽是句式多变,但整齐匀称,音律和谐,富有强烈的节奏感。用这种反复咏唱的形式,来开拓诗的意境,充实诗的内容,加强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这诗总的说是用赋法。但是每章的第三句是兴,因为这一句的写景,从上下文的关系看,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亦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也有人认为诗的前三句都是起兴的句。理由是因为诗的前两句所写的内容与后边的质问的内容并不是一回事。所以也可以说前三句是“兴”。兴的种类很多,本诗属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和烘托形象的起兴。每章都是以伐木的情景起兴。艰苦的伐木场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联想到自己的劳而无获,剥削者却占有一切,于是便咏唱出对剥削者的质问,抒发了对剥削制度的强烈不满。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取琴拨弦弹奏出短促轻微的曲调。快速的节奏、低细的声音,无法表达忧伤的情感。诗句写出少妇思夫时的忧伤心态。“援琴鸣弦”寓思妇忧伤于动态的描绘中,突出其内心的哀怨。“长”字暗衬出少妇的积郁难抒,仿佛有万千心事压抑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悲思是如此深重,以至无法排遣。诗句自然通顺,但所蕴含的情致却十分深厚。
短歌微吟不能长。推荐。爱诗词网。《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原诗出处,译文,注释取琴拨弦弹奏出短促轻微的曲调。快速的节奏、低细的声音,无法表达忧伤的情感。诗句写出少妇思夫时的忧伤心态。“援琴鸣弦”寓思妇忧伤于动态的描绘中,突出其内心的哀怨。“长”字暗衬出少妇的积郁难抒,仿佛有万千心事压抑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悲思是如此深重,以至无法排遣。诗句自然通顺,但所蕴含的情致却十分深厚。注:援,拿,取。清商,古乐调名,其节短促,其音纤微。《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古诗句出处:魏·曹丕《燕歌行》
上言加餐饭 下言长相忆。推荐。爱诗词网。《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出自哪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什么意思,《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原文出处,《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赏析。【出处】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鉴赏】上一句话是告诉我要多多注意饮食,下一句话是表现他(或她)对我的永远思念。这两句诗,通常用来表示思念远方的人。不仅关切他(或她)的健康,也思念他(或她)的人。【原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郭沫若 炉中煤。推荐。爱诗词网。《郭沫若·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原文、赏析、鉴赏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1920年1、2月间作《炉中煤》是《女神》中突出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名篇,诗人身在日本,遥念祖国,诉说自己眷念祖国的情绪,表达渴望为祖国献身的决心。郭沫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个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全诗通篇以比喻的形象抒发感情。诗人以煤自比,用燃烧着的煤比喻自己被革命烈火点燃起来的爱国热情,以年轻的女郎比喻“五四”以后青春的祖国,富有恋歌的深婉含蓄。末章的火红的炉中煤,愿意为心爱的人儿燃烧而化为灰烬,表达了诗人为祖国不惜自我牺牲的忠心。
柳李渔。推荐。爱诗词网。《清·李渔·柳》鉴赏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①,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②,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已,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③;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④,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闲情偶寄》)这是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妙文。作者除了写柳外,还谈种树,说鸟声……似乎纵笔所之,漫无中心,这便是“形散”;但实际上全文又贯穿着从大自然中寻求一切乐趣的思想感情,这便是“神不散”。“形散”,使本文摇曳多姿,呈现参差美;“神不散”,使本文内涵丰富,具有诗意美。两美相合,读来自会使人兴趣横生,有美不胜收之感。本文写作角度新颖。题为《柳》而不专写柳,而是借题发挥,谈种树之乐,抒热爱大自然之情,这是一新;辨鸟声,察鸟情,探鸟音宜晓听之故,这是二新;指出种树之不足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提出“昼夜均受其利”的设想,这是三新。凡此种种,皆想前人之所未想,道前人之所未道,故读来又使人有恍然大悟,耳目一新之感。本文体情察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涉笔成趣。如中间一段,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小鸟受制于人、欲鸣不得的窘迫之状和摆脱“虑患之念”后的自由欢乐之情表现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十分精彩,而“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数句点睛式的议论,更如神来之笔,在俏皮幽默声中,表现了乐在自然的思想感情,读之令人叹服。
偶成程颢。推荐。爱诗词网。偶 成程 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卷二《春日偶成》已介绍,诗人是著名的理学家,此诗中所提到的“道”也就是“理”、“天理”。他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而且是先于天下万物而存在的,所以说是唯心主义的。《偶成》是《秋日偶成二首》其一,是一首表达其哲学思想的哲理诗。首联写诗人闲暇时遇事都能做到从容不迫。起句中“无事不从容”采用了否定之否定的表达方式,其意思是肯定的,即事事从容。次句用一觉睡到红日东升来说明自己是多么从容。作者现身说法,以下六句均是由此所引发的议论。要注意“睡觉”的“觉”读jué,是觉悟的“觉”。颔联强调“静观”两字,三句写万事万物只要认真观察,潜心思考,就能明白其中的“道”或“理”。据说理学家能静观天道的流行于万物中,一般人当然不会这样去做。四句是说至于“四时佳兴”,如对春花、秋月、夏风、冬雪,都怀有美好的兴致,在这方面,理学家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佳兴”,美好的兴致。颈联高度概括了理学家的哲学思想。五句是说在天地万物之外还有个主宰一切的“道”,换句话说就是天地万物都要受到“道”的支配。六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同样的道理,风云变化表面上千奇百怪,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们仍然在“道”的掌控之中。尾联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明“道”与“理”。程颢所谓的“道”与“理”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七句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大体上分为富贵与贫贱两个阶层,如果做到了“富贵不淫贫贱乐”,那么封建社会的秩序就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权也就巩固了。末句用赞美的语言鼓励男儿努力做到这一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富贵的人很难做到不淫,而贫贱的人也难以快乐,所以才会出现社会矛盾,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理学家很聪明,他们写诗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所以都写得通俗易懂。即使运用典故,也毫无痕迹,丝毫不影响阅读。如尾联暗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以及《论语·雍也》中的话,前者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后者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是不了解这两个典故,并不影响理解这首诗。这应当说是本诗的突出优点。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推荐。爱诗词网。【原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①。【出处】《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注释】①此事古难全:月圆时亲人团聚这件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周全的。【译文】人们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伏晴出、团圆亏损,这些事古往今来总难以让人称心如意。【赏析与启迪】这三句词写中秋赏月时所抒发的情感,将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联系在一起,从月的盈亏得到人生的启示,劝导人们要客观看待各种自然现象,坦然面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能会遇到父母离婚、长辈离世等家庭变故,会遇到朋友背叛、他人欺骗,会遇到孤苦伶仃、无人可依,会遇到失意落魄、生活潦倒。这些其实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旦遇上了,就必须冷静对待,切不可沉溺于痛苦中无力自拔。有生就有死,有苦就有甜,有得就有失,有聚就有散,悲欢离合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风雨,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不惧怕挫折了。
洞仙歌 苏轼。推荐。爱诗词网。洞仙歌苏轼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①,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②。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③,流年暗中偷换。【注释】①孟昶:五代后蜀国君。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姓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初建于隋,前蜀时改名宣华池,后又改称宣华苑。故址在今成都城外昭觉寺。②欹:倚,斜靠。③不道:不知不觉。【译文】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夜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指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评点】本篇为续补蜀主孟昶佚词之作。诗人就蜀主和花蕊夫人一夜纳凉摩诃池上展开想象,上片描绘花蕊夫人非比凡俗的天生丽质;下片写花蕊夫人和蜀主携手在庭院赏月,面对秋夜西风而感伤时光流逝的惆怅之情,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全词情思深婉,声调清越,“如空山鸣泉,琴筑并奏”。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推荐。爱诗词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处】先秦·《诗经·郑风·风雨》【译注】风雨大作,天色昏暗如夜,鸡鸣叫不已。晦:夜晚。【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天色阴暗,刮风下雨,禽畜鸣叫不已的情景。[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鸡鸣声从一开始就伴着凄凄风雨。阴沉灰暗风雨交侵之时,鸡鸣声持续传来,这种氛围真有催人泪下的力量。风雨中的鸡鸣传自远方的乡村。(夏立君《乡村肖像》)二、用以比喻政治黑暗,动荡不安的日子。[例]到九月,天崩地陷,万民哀恸,小丑跳梁,狐鼠蠢动。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啊,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望苍天,长空不语;望大地,万木无声。(袁鹰《〈悲欢〉后记》)三、用以比喻顽强地反抗黑暗统治或不惧艰难,执著地从事某种活动、事业。[例]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梁启超《中国古代思潮》)
郦道元江水。推荐。爱诗词网。《汉魏六朝散文·郦道元·江水·三峡》原文鉴赏江水又东,经广溪峡1,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2。江水又东,经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3。江水历峡,东经新崩滩,其间道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4。自三峡七百里中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6。重岩叠嶂7,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8,不见曦月9。至于夏水襄陵10,沿泝阻绝11。或王命急宣12,有时朝发白帝13,暮到江陵1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5,不以疾也1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7,回清倒影18,绝瓛多生怪柏19,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0,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1。每到晴初霜旦22,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25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26,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崟27,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28。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20,虽途迳信宿30,犹望见此物。故行都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31:“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陕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32。林木高茂,略尽冬春33。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泛泛不绝34。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35,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36,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37,奇构异彩,固难以辞叙38。林木萧森39,离离藯藯40,乃在霞气之表。仰嘱俯映,弥习弥佳41,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警知己于千古矣42。【注释】1广溪峡:即今瞿塘峡,在今四川奉节东。2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东晋人,长于辞赋,注《山海经》。后:君主。夏后:夏禹。3杜宇:古代传说中蜀国的一个帝王。4巫峡盖因山为名:巫峡以巫山而名。巫峡以巫山而名。巫峡巫山均在今四川巫山县东。5自:有“在”的意思。七百里:为古制,现今计算约二百里。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接的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7嶂:像屏障似的高山。8停午:中午。夜分:半夜。9曦:日光。曦月:日月。10襄:上。陵;大的土山。这句说,夏天水涨,大水凌驾于高山之上。语本《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11沿:顺流而下。泝:逆流而上。12或:有时。王命:王朝的告示。宣:宣布,传达。13白帝:城名。在今四川省奉节县。14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15奔:奔星,流星。《尔雅·释天》注:“流星大而疾曰奔”。又,奔:指奔驰的快马。御风:驾风。16以:据赵一清《水经注列谈》“以”当作“似”。17素湍:白色的急流。18回清:回旋的清波。回清倒影:清光物影倒映其中。19绝:高峻的山峰。20漱:喷射的意思。21良:甚。水清,树荣,山高,草茂。22霜旦:下霜的早晨。23属引凄异: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24哀转久绝: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25袁山松:东晋时人,博学能文。官吴郡太守,曾著《后汉书》百篇。《四库水经注集释订讹》作袁崧。26峻峭:急速。27嶔崟:高峻。28成就:指人和牛的开头形状,色彩。29江湍:长江的急流。30信宿:犹两晚。再宿曰“信”。31《宜都记》:晋袁山松有《宜都山川记》,此《宜都记》或系指此。32其石两句:这两句意思说,林木高大茂盛,一年四季都是如此。33略尽:历尽。34泠泠:这里形容猿声充塞山谷,绵延不尽绝。35书记:书本记载。临惧,言登临此境者心怀恐惧。36跻:登。37崿:山崖。38难以辞叙:很难用言语来叙说。39萧森:树木高长竦立之状。40离离藯藯:繁荣茂盛之状。41弥:愈。习:亲近熟悉。42亦当句:言千古以来山水之神乃逢此探幽索胜之人,亦当惊以为知己。【今译】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广溪峡,这地方是三峡的开头。峡中有瞿塘,黄龛两个滩涂。这个峡就是过去大禹开凿以便沟通长江,也就是郭景纯所说的“巴东的峡,为夏禹所疏凿”的那个。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巫峡,这便是杜字开凿以便沟通江水的那一条峡。江水穿过峡谷,向东经过新崩滩,这一段首尾长一百六十里,之所以称之为巫峡,是因山得名的。在整个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山相联,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层层的岩石,重叠如屏的山峰,遮天盖日。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半夜时分,是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的。到了夏天,江水猛涨,淹没了山陵,这时沿江溯流而上是不可能的。偶尔皇帝发布紧急命令,顺流而下,有时居然可以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便抵达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路,就算你能驾着流星乘风飞翔,也不会有这么快的。到春冬两个季节,素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耸入云的山峰上长着很多奇形的古柏树。挂在高山上的泉水瀑布在中间飞舞倾洒,那种水清、山高、树荣、草茂的景色,实在是乐趣无穷。每到天气刚刚睛朗的降霜的早晨,林木中已生许多寒意,涧中泉水给人以肃杀之感。常常可以听到在高峰之上有猿猴哀鸣,一声接着一声,扯着长音,格外地凄冷;更还有空无人迹的幽静的山谷,传来激荡的回音,悲哀婉转的声浪,很长时间才能消歇。所以渔歌中歌唱道:巴东地方有个三峡,顶数那个巫峡最长,猿猴哀嚎只三声哟,人已流泪湿透衣裳。江水又向东流,流过狼尾滩而又途经人滩。袁山松解释说:“这两个滩相距有二里,人滩的水势特别迅速,南岸有块青石,夏天水涨淹没有江中,待冬季时水位低又露出江面。那块石头高大峻拔,在数十步大小的范围里全然量现出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明显的,似乎连须发都很齐备,因此被叫做人滩。江水又向东流去,流经黄牛山下,有个滩子名叫黄牛滩。在南岸有几层山岭重重叠立在那里,在最外一层山的高崖中间有块石头,它的形状颜色很象个人背着柴刀,牵着耕牛,人色黑,牛色黄,形状色彩非常清楚。这个地方既然是人迹罕至之处,也就没有办法仔细考察了。这座山岩已经很高,再加上长江流急曲折,虽然路过这里的船从这里出发已驰行了两夜,但还是能看到这个黄牛。因此路过这里的人便留下了这样的歌谣:早上出发自黄牛,晚上住宿在黄牛,走了三天又三夜,可这黄牛却依旧。这是说这段水路的曲折,虽然走出很远,但向来路一看,却好象仍在老地方一样。江水又向东流,经过西陵峡。《宜都记》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而两岸高山重重地屏障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林木高大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的叫声非常凄清,山谷间传遍回声,此伏彼起。所说的三峡,这是其中一道。山松说:时常听说峡中水流很快,书上的记载与口头的传说都是讲登临此地令人非常恐惧,以此来告诫游人,没有人称道这山水之美的。等我亲自来登临这个地方,一到就感到非常欢喜。这时我才相信耳听不如亲眼所见的说法。那种重迭的山崖、挺秀的高峰、奇异的构造、特别的形态,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它的美妙。林木高大森密,繁荣茂盛,而是在霞光雾气之外。抬头欣赏那高山远树,俯身玩赏江水倒影,越熟悉这风光越觉得美好。在此盘桓一两天,不觉就会流连忘返。我所亲身经历过的风景,从未见过有如此美妙的。自己既然很高兴地得以饱览这里奇异的景色,山水如果有灵的话,也该为之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我这个知己了吧!【集评】清·刘熙载《艺概·文概》: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柳州游玩,此其先导耶?【总案】刘熙载对郦道元文学成就的评价非常有趣而且警辟。它实际上,一,指出郦的《水经注》在文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这就是上承《楚辞》,下开“柳文”。二《水经注》的文学成就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上的,一是艺术风格上的。先说艺术风格上的,这也是刘熙载说的“奄有……胜境”。《楚辞》本有许多方面可以继承,看《文心雕龙·辩骚》可知,但刘为什么特标出《山鬼》等篇,这实际上便已指出郦文有烟水迷离中诡奇幽深的风格,这一点《山鬼》已启先声,而郦文颇得神髓。再说题材上的。把自然山水专门作为描写对象,换言之,成为“模山范水”的专业作家,郦道元是第一人,自然山水可以如此这般的大事描写,可以情景兼具地这般描写,这些无疑给了柳宗元深刻地启发。当然,话说回来,郦把《水经注》并非当作“纯文学”来创造的,他首先是进行地理学的著述,但也正因此,从文学成就来看就难能可贵,《水经注》之所以被当代地理学者看作是“人文地理学”,除了它具有风土民情,历史掌故的大量记载外,更在于那渗透在字里行间浓郁的诗思情愫,这一点终使它进入文学大国而无愧色。在郦文之前,文苑中并非没有写山水风光的大家,如汉大赋,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但与郦文不同在一,体裁不同,郦是散文,二,悬想虚拟多于实写。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主要成就在于将主观的情愫引入客观的描写,使自然界变成“有情宇宙”,而从如下文字中:“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难道便听不到这种声音吗?
隋唐五代·敬新磨以反话救县令
庄宗喜欢打猎,一次在中牟县内打猎时践踏民田,县令拦住庄宗马头切谏,庄宗大怒,便想杀他。在这关键时刻,随行的伶人敬新磨急中生智,拿获县令,责备他不该为交纳赋税而让百姓在田里种庄稼,应让百姓饿死,以免妨碍皇上打猎,真是罪该万死。其他伶人也与之唱和。庄宗闻听他的反语,知道县令无罪,便不再提杀头的话。《新五代史·伶官传》:“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敬新磨救县令。推荐。爱诗词网。隋唐五代·敬新磨以反话救县令庄宗喜欢打猎,一次在中牟县内打猎时践踏民田,县令拦住庄宗马头切谏,庄宗大怒,便想杀他。在这关键时刻,随行的伶人敬新磨急中生智,拿获县令,责备他不该为交纳赋税而让百姓在田里种庄稼,应让百姓饿死,以免妨碍皇上打猎,真是罪该万死。其他伶人也与之唱和。庄宗闻听他的反语,知道县令无罪,便不再提杀头的话。《新五代史·伶官传》:“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萤之火。推荐。爱诗词网。〔清〕蒲松龄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目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贴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首自念,毋亦面壁人果是吾前生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坠,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蒲松龄(1640—1715)毕生精力所萃之作,他才高而不得志,遂怀满腹牢骚,以南朝宋刘义庆作《幽冥录》的方式,借谈狐说鬼,绘写人生,寄托孤愤。这篇序叙述了他创作《聊斋志异》搜集素材和命笔的过程,并用自己前生是一个苦行僧的恍惚离奇的说法,自我解嘲地说他的一生也活该如南齐范缜(著名的无神论者,《神灭论》的作者)所说的“人生如落花,随风而堕”,像他这样命运不好的就落在“篱落粪溷之中”,在萧斋灯昏之中,干这样潦倒的著作事业,而不辞被人认为是“狂”夫“痴”人。全篇的情调是既自负而又很悲凉的。《聊斋志异》被俞樾评为“古艳”之文,行文中充斥着大量的典故,这篇序亦然。例如以“三闾氏”(三闾大夫)称屈原,“被萝带荔”出于《九歌·山鬼》;以“长爪郎”称李贺,“牛鬼蛇神”是杜牧《李贺诗集序》中形容李贺诗的诡奇的话;“天籁”在《庄子·齐物论》中形容自然的音响;“魑魅争光”出于《世说新语》中嵇康灯下弹琴遇鬼物来作祟的故事;“野马之尘”是《庄子·逍遥游》中形容生命的气息之语;“魍魉”是《国语》中所说的木石之怪;“干宝”是志怪小说《搜神记》的作者,“黄州”指贬居黄州的苏轼,苏轼喜人谈鬼;“邮筒”是唐代诗人互寄诗稿的载具(见《唐语林》);“断发之乡”语出《史记》,皆荆蛮不化之地,“飞头之国”出张华《博物志》;“展如之人”语出《诗·鄘风·君子偕老》,意为诚笃之人;“胡卢”语出《孔丛子》,意为大笑;“五父衢头”指人言纷纭的十字路口,语出《礼记·檀弓》;“三生石”典出唐人传奇《圆泽》,喻出生后能记前生来历;“悬弧”指男子初生,见《礼记·内则》;“瞿昙”为释迦如来姓,指佛门弟子;“墨志”即身上黑瘢疵,见《柳庄书》;“长命不犹”语出《诗·召南·小星》“实命不犹”,意称命运不如人;“面壁人”指菩提达摩,喻僧侣,出《高僧传》;“漏根”指功德不满,“人天之果”指功德圆满后的超升,都是佛家言;“藩溷之花”,见《南史·范缜传》;“六道”即天、人、魔、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亦佛家语;“浮白”喻饮酒干杯,语出《说苑》;“孤愤”为《韩非子》篇名,“青林黑塞”语出杜甫《梦李白》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喻心灵相通者。其他遣词中的熟用典语,读者自能辨别,毋庸赘述。明清小品文以明白畅晓者为多,以大量典实组缀而成的不是正宗,蒲松龄的特点是不以典实害意,驱使自如,故得称为“古艳”,成为小品文中别具风味的一格。
石崇宴客。推荐。爱诗词网。世说新语《石崇要客燕集汰侈门》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予卿事?”石崇交斩美人的故事是《世说新语》中的名篇,石崇字季伦,在做荆州刺史时因劫掠客商、杀人越货,成为巨富,以奢侈著称于世。本篇通过“交斩美人”的事件揭示出石崇和大将军王敦的残忍暴虐,灭绝人性。石崇宴客,令美人行酒劝饮。客饮不尽,便怪罪美人,使黄门校(石崇的卫士)立刻斩杀美人,把杀人当作儿戏。但是王敦的残忍,与石崇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他与王导丞相一起到石崇家赴宴,王导平时不能饮酒,为了不让“交斩美人”的事件重演,只好勉为其难,强饮至于沉醉。王敦却与堂弟王导大不相同,他平素并非不能饮酒,但他坚决不饮,以便观察石崇如何处置。石崇已斩了三个美人,他面不改色,还是不肯饮酒。他的惨无人性令人发指。王导因此责备他,他却反唇相讥,说什么:“石崇杀他自家的人,与你有什么相干呢?”这种回答,十分露骨地暴露出王敦狰狞凶残的本质,他与石崇狼狈为奸,一个作凶手,一个作帮衬,一个杀人不眨眼,一个故意激他杀人,彼此都在灭绝人性上进行着一场角逐。所凭借的资金就是手中的权力和财富。上层统治者的腐朽与暴虐,在这场角逐中描绘得情貌无遗。清人李慈铭说:“案《晋书·王敦传》,以此为王恺事,非石崇。疑皆传闻过实之辞。崇、恺虽暴,不至是也。”是否有“传闻过实”的地方,我们不得而知,像这样的事件,对凶残的统治阶级来说不能排斥有发生的可能,作为小说来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无须辨其真伪。小说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三个人物,石崇与王敦,在残忍方面进行对比,写石崇的凶狠,更见王敦的残酷。在王导与王敦兄弟的对比上,以王导为心慈,以致不饮酒而强饮,反衬王敦的残暴,能饮而固不饮。三个人物中,着墨最多的是王敦,先写他蓄意制造杀人事件,来看热闹,所以“固不饮酒”。次写他眼看杀了三个美人,却脸不变色,心肠如铁石。最后通过语言来解释他的行动。这便形象地勾勒出王敦的残暴凶狠,让读者对他产生切齿痛恨的效果。应当指出,这种灭绝人性的行动,作者把它归入“汰侈“门是不适当的。
临江仙 元好问。推荐。爱诗词网。《元好问·临江仙》原文赏析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元遗山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赴京应试,登第后,从洛阳返回登封,途经邙山时作了这首词。北邙山,一称邙山,北山,在河南洛阳城东北。汉、魏以来王侯公卿多葬于此。遗山另外有《北邙》诗一首。诗里写道:“贤愚同一尽,感叹增悲歔。”“焉知原上冢,不有当年吾。”抒写其面对北邙山引起的富贵浮云、人生难久的悲叹,作意与此词略同。“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望着北邙山下蜿蜒前伸的道路,词人不禁发出深沉的浩叹: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在这条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奔波忙碌,耗尽了精力。这里的“北邙山下路”,既是写实,又是人生旅途终结的象征。“老尽”两字,概括了历史上英雄们共同的悲剧性命运,出语沉痛。“人生长恨水长东”隐括李后主《乌夜啼》中现成句子入词,借以抒发词人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感喟,自然也隐含着词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词人一腔愁绪无由诉说,伫立路旁,久久遥望着天边的归鸿,形象地表露出作者当时落寞的心境和忧伤的情怀。元好问才雄学赡,胸怀大志,而那时的金源政权已经日形衰朽。贞袼南渡后,仅保有河南、陕西弹丸之地,国势日蹙。元好问忧心忡忡。正因为如此,中年登第并没有给他带来“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欣,倒是写出了“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这样凄苦的词句。下阕由抒情转入议论。“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这是词人纵观自然及人事沧桑,内心世界经过激烈碰撞后得出的结论。审视古今,在人生旅途上,即使创建了盖世功名,到头来还不是同葬身北邙山的王侯公卿一样。生前风云际会,最终落得个一抔黄土!由此看来,自己从前抱怨老天待己不公,岂不是“错怨”了吗?词人的绵绵幽恨至此涣然冰释。“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结尾几句描述了词人所向往的理想境界。浩歌一曲,美酒千钟,顺应自然,穷通得失置之度外。只有远离尘世的蝇营狗苟,才能在醉乡中求得彻底解脱!——这就是元好问在这首词里所表述的旷达的人生态度。遗山有许多申述醉乡之乐的作品,如《饮酒五首》、《后饮酒五首》等。醉乡几乎成了诗人消极避世的港湾。但是,诗人对醉乡的讴歌实则包含着对腐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否定,所谓“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饮酒五首》之二)诗人这种愤世嫉俗的思想情绪,自有其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这首词,遗山的旷达和沉缅醉乡,企求超脱,实际上隐含着他执着追求建功立业而难有所成的哀伤,于疏放的格调中躁动着敏感多思的灵魂。所以陈廷焯《词则》说它“壮浪语正自沉郁”,可谓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