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质不眠倚桂树。推荐。爱诗词网。《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箜篌》类的诗句。两句写乐声感人。吴刚因听音乐,不得入眠,倚着桂树陶醉在其中;露水斜飞,打湿了玉兔,但它也不肯离去。这里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吴刚不眠、玉兔不避湿寒等视觉形象来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注:吴质,吴刚。传说中的仙人,不停地在月中砍树。露脚,白露滴落。寒兔,月中玉兔。李贺《李凭箜篌引》《全唐诗》第4392页。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出自哪里,《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什么意思,《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原文出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赏析。
一腔热血勤珍重。推荐。爱诗词网。《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出自哪里,《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什么意思,《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原文出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赏析。【出处】清·秋瑾《对酒》【鉴赏】秋瑾崇尚古代的英豪侠士,自小就喜欢骑马、击剑,自号鉴湖女侠。有英武男儿的刚烈性格,立志献身革命事业。1904年,她二十八岁,只身东渡日本留学,其间,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决心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在日本购得一把倭刀,佩在身上。1905年回国后与好友吴尧瑛相会,乘酒兴拔刀起舞。“不惜千金买宝刀”:豪侠壮士的兵器就是宝刀,哪怕花再大的代价买下来也不觉得可惜。“貂裘换酒也堪豪”:用名贵的裘衣去换酒喝,是一种豪壮的举动,用千金买宝刀,同样是一种豪举。最后两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是说她满腔热血为拯救祖国危亡而洒出,化作碧海波涛的豪情壮举。一代女豪侠,为革命献身,年仅三十一岁。柳亚子先生曾作“吊鉴湖秋女士”诗四首,高度赞扬她为了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壮烈豪情。其一:“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碧知摧残酬祖国,怒涛呜咽怨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原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孔孟论学。推荐。爱诗词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⑦欲⑧,不逾矩⑨。”(《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⑩,思而不学则殆(11)。”(《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12)何以谓(13)之文(14)也?”子曰:“敏(15)而好(16)学,不耻下问(17),是以(18)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19)为山(20),未成一篑(2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22),虽(23)覆(24)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25)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6)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27)矣,吾退而寒(28)之者至(29)矣,吾如有萌焉何(30)哉?今夫弈(31)之为(32)数(3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34),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35)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36)将至,思援(37)弓缴(38)而射之,虽与之俱(39)学,弗(40)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41)?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42)《书》(43),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44)。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45)至(46)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47)也?”(《孟子·尽心下》)【注释】①〔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②〔志〕立志。③〔不惑〕没有顾虑和迷惑。④〔天命〕指自然的规律。⑤〔耳顺〕指能听得不同的意见,并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⑥〔从〕随。⑦〔所〕所以。⑧〔欲〕能。⑨〔逾矩〕超过规矩、法度。逾,超过。⑩〔罔(wǎng)〕迷惑。(11)〔殆(dài)〕危险。这里指容易犯错误。(12)〔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13)〔谓〕称为。(14)〔文〕孔圉谥(shì)号为“文”。(15)〔敏〕聪明。(16)〔好(hào)〕喜好。(17)〔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耻,以……为耻。(18)〔是以〕因此。(19)〔譬(pì)如〕比如。(20)〔为山〕指堆积土山。(21)〔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篑,土筐。(22)〔平地〕填平洼地。(23)〔虽〕即使。(24)〔覆〕倾倒。(25)〔或〕通“惑”,感到疑惑、奇怪。(26)〔暴(pù)〕通“曝”,晒。(27)〔见亦罕〕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28)〔寒〕冷淡。(29)〔至〕到。(30)〔如……何〕对……怎么办。(31)〔弈(yì)〕围棋。(32)〔为〕作为。(33)〔数〕技巧,技术。(34)〔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致,尽,极。志,意志。(35)〔诲(huì)〕教导。(36)〔鸿鹄(hú)〕天鹅。(37)〔援〕拿。(38)〔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子,这里指代箭。(39)〔俱〕一起。(40)〔弗〕不。(41)〔与〕通“欤”,表示疑问。(42)〔信〕相信。(43)〔《书》〕指《尚书》。(44)〔策〕竹简,这里作量词,相当于“片”。(45)〔以〕凭借,依靠。(46)〔至〕极。(47)〔杵(chǔ)〕古代的一种棒形兵器。【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求学;三十岁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四十岁时能做事没有顾虑和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自然规律能顺应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不同的意见,并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容易犯错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给孔文子取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为‘文’。”孔子说:“学习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止不做,那么我也就不去关注他了;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填下去,那么我就前去关注他。”孟子说:“不要对大王的不聪明感到奇怪。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没有能存活下来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媚的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如今下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有所收获。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如果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听着他的话,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认为可信的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义的人在天底下没有敌手,极其仁义的周武王去讨伐最不仁义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至于连打仗的杵也都能漂浮起来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注释】选自唐·韩愈《师说》。传道:传授道理、学说。道,道理。这里指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受业:讲授学业。受,通“授”。传授。业,学业、功课。这里指儒家经典著作。解惑:解答疑惑。惑,疑难。指儒道和学业上的疑惑。【赏析】韩愈《师说》这篇文章,主旨在论说“师道”,作者肯定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强调“师者”授人以知识学问的重要作用。他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思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功课、解答疑惑的人。作者指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古代汉语里,“师”的本义是学习。因学习而生出师从关系,因师从关系而分出老师与学生。但在唐代社会里,一些士大夫之流认为自己出身名门,血统高贵而轻视老师,形成了耻于向老师学习、轻视学习的不良风气。为了纠正这种不正的社会风气,韩愈提倡“师道”,并循名责实,让人们重新认识“师”的内容,赋予“师”以“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在这三者之中,“传道”尤为根本,“受业”乃是授业中之道,“解惑”也是解道中之惑,所以,虽分言“传道、受业、解惑”三事,实际上,归而言之,只有“传道”一义。这样,便打破了传统师法森严的壁垒,把师弟子的关系社会化了。这也是《师说》的核心观点。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推荐。爱诗词网。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礼记·大学》译文商汤王刻在盘上的箴言说:“假使能每天洗涤自身的污秽,从而焕然一新,那么就该天天这样清洗,天天有新的面貌,常年保持,从不间断,便能一天又一天地革新下去。”《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名句解读假使能每天洗涤自身的污秽,从而焕然一新,那么就该天天这样清洗,天天有新的面貌,常年保持,从不间断,便能一天又一天地革新下去。我们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不断改进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经典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每天在反思中不断进取,取得了个人在学识和修养上的成就。历史上,也有很多君王善于发现自己国家的薄弱之处,力排众议,冲破保守势力的阻挠,通过变革,带来了国家的安定与繁荣。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就要被兼并。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长: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他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接见群臣。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
历史将宣判我无罪。推荐。爱诗词网。[古巴]卡斯特罗为祖国而死就是永生。【演讲词】诸位法官先生: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辩护律师得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工作;也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被告遭到过这么多的严重的非法待遇。在本案中,辩护律师和被告是同一个人。我作为辩护律师,连看一下起诉书也没有可能;作为被告,我被关闭在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单人牢房已经有76天,这是违反一切人道的和法律的规定的。讲话人绝对厌恶幼稚的自负,没有心情、而且生性也不善于夸夸其谈和作什么耸人听闻的事情。我不得不在这个法庭上自己担任自己的辩护人,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实际上完全剥夺了我的受辩护权;第二,是因为只有感受至深的人,眼见祖国受到那样深重的灾难、正义遭到那样践踏的人,才能在这样的场合呕心沥血讲出凝结着真理的话来。并非没有慷慨的朋友愿意为我作辩护。哈瓦那律师公会为我指定了一位有才干有勇气的律师:豪尔赫·帕格列里博士,他是本城律师公会的主席。但是他却不能执行他的使命。他每次想来探望我,都被拒于监狱门外。只是经过一个半月之后,由于法庭的干预,才允许他当着军事情报局的一个军曹的面会见我十分钟。按常理说,一个律师是应该和他的当事人单独交谈的,这是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受到尊重的权利,只有这里是例外,在这里一个当了战俘的古巴人落到了铁石心肠的专制当局手中,他们是不讲什么法理人情的。帕格列里博士和我都不能容忍对于我们准备在出庭时用的辩护策略进行这种卑污的刺探。难道他们想预先知道我们用什么方法粉碎他们就蒙卡达兵营事件挖空心思地捏造的无稽谎言,用什么方法揭露他们所竭力掩盖的可怕的真相吗?于是,当时我们就决定由我运用我的律师资格,自作辩护。军事情报局的军曹听到了这个决定,报告了他的上级,这引起了异常的恐惧,就好像是哪个调皮捣蛋的妖怪捉弄他们,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一切计划都要破产了。诸位法官先生,他们为了把被告自我辩护这样一个在古巴有着悠久传统的神圣权利也给我剥夺掉,而施加了多少压力,你们是最清楚不过了。法庭不能向这种企图让步,因为这等于陷被告于毫无保障的境地。被告现在行使这项权利,该说的就说,绝不因任何理由而有所保留。我认为首先有必要说明对我实行野蛮的隔离的理由是什么,不让我讲话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如法庭所知,要阴谋杀害我;有哪些严重的事件他们不想让人民知道;在本案中发生的一切奇奇怪怪的事情其奥妙何在。这就是我准备清楚地表白的一切。……我认为我已充分地论证了我的观点:我的理由是比检察官先生用来要求判我26年徒刑的理由要多。所有这些理由都有助于为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的人们,没有一个理由是有利于无情地压迫、践踏和掠夺人民的人。因此我不得不讲出许多理由,而他一个也讲不出。巴蒂斯塔是违反人民的意志、用叛变和暴力破坏了共和国的法律而上台的,怎样能使他的当权合法化呢?怎样能把一个压迫人民的和沾满血迹和耻辱的政权叫作合法的呢?怎样能把一个充斥着社会上最守旧的人、最落后的思想和最落后的官僚制度的政府叫作革命的呢?又怎样能认为,肩负着保卫我国宪法的使命的法院最大的不忠诚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有效的呢?凭什么权利把为了祖国的荣誉而贡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的公民送进监狱呢?这在全国人民看来,是骇人听闻的事;照真正的正义原则说来,都是骇人听闻的事。但是我们还有一个理由比其他一切理由都更为有力:我们是古巴人,作为古巴人就有一个义务,不履行这个义务就是犯罪,就是背叛。我们为祖国的历史而骄傲;我们在小学里就学习了祖国历史,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听人们谈论着自由、正义和权利。我们的长辈教导我们从小敬仰我们的英雄和烈士的光荣榜样。塞斯佩德斯、阿格拉蒙特、马塞奥、戈麦斯和马蒂都是我们自幼就熟悉的名字。我们敬聆过泰坦的话:自由不能祈求,只能靠利剑来争取。我们知道,我们的先驱者为了教育自由祖国的公民,在他的《黄金书》中说:“凡是甘心服从不正确的法律并允许什么人践踏他的祖国的,凡是这样辜负祖国的,都不是正直的人……在世界上必然有一定数量的荣誉,正像必然有一定数量的光明一样。只要有小人,就一定有另外一些肩负众人的荣誉的君子。就是这些人奋起用暴力反对那些夺取人民的自由、也就是夺取人们的荣誉的人。这些人代表成千上万的人,代表全民族,代表人类的尊严”。……人们教导我们,10月10日和2月24日是光荣的、举国欢腾的日子,因为这是古巴人奋起打碎臭名昭著的暴政的桎梏的日子;人们教导我们热爱和保护美丽的独星旗并且每天晚上唱国歌,这个曲子告诉我们,生活在枷锁下等于在羞辱中生活,为祖国而死就是永生。我们学会了这一切并且永不会忘记,尽管今天,在我们祖国的人们,由于要实践从摇篮中起就教导给他们的思想而遭到杀戮和监禁。我们出生在我们的先辈传给我们的自由国家。我们不会同意作任何人的奴隶,除非我们的国土沉入海底。在我们的先驱者百年诞辰的今年对他的崇敬好像要消逝了,对他的怀念好像要永远磨灭了,多么可耻!但是他还活着,没有死去,他的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他的人民是高尚的,他的人民忠于对他的怀念!有些古巴人为保卫他的主张倒下去了,有些青年为了让他继续活在祖国的心中,甘心情愿地死在他的墓旁,贡献出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古巴啊!假使你背叛了你的先驱者,你会落得什么样的下场啊!我要结束我的辩护词了,但是我不像一般的律师通常所作的那样,要求给被告以自由;当我的同伴们已经在松树岛遭受可恶的监禁时,我不能要求自由,你们让我去和他们一起共命运吧!在一个罪犯和强盗当总统的共和国里,正直的人们被杀害和坐牢是可以理解的。我衷心感谢诸位法官先生允许我自由讲话而不曾卑鄙地打断我。我对你们不怀仇怨,我承认在某些方面你们是人道的,我也知道本法庭庭长这个一生清白的人,他可能迫于现状不能不作出不公正的判决,但他对这种现状的厌恶是不能掩饰的。法庭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有待处理,这就是谋害70个人的案件——我们所知道的最大的屠杀案。凶手到现在还手执武器逍遥法外,这是对公民们的生命的经常威胁。如果由于怯懦,由于受到阻碍而不对他们施以法律制裁,同时法官们也不全体辞职,我为你们的荣誉感到惋惜,也为玷污司法制度的空前的污点感到痛心。至于我自己,我知道我在狱中将同任何人一样备受折磨,狱中的生活充满着卑怯的威胁和残暴的拷打,但是我不怕,就像我不怕夺去了我70个兄弟的生命的可鄙的暴君的狂怒一样。判决我吧!没有关系。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雨巷原文。推荐。爱诗词网。《雨巷》原文与翻译、赏析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注释】圮(pǐ):毁坏。【赏析】本诗发表于1928年8月号《小说月报》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当时叶圣陶称许这首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雨巷》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住在雨巷尽头的姣好姑娘。雨巷是寂寥的,只有春雨打在这位青年油纸伞上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似乎越发使得这悠长的雨巷寂寞、空荡。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结着愁怨,她也许有什么不幸,她“忧愁”、“哀怨”、“太息”、“冷漠”、“凄清”、“惆怅”、“迷茫”。这姑娘的形象明显地带有悲剧色彩。但是诗中,姑娘没有在沉重的悲哀中颓唐,她表现出冷漠和孤傲,她以无比的毅力忍受着落到她头上的磨难。诗人用丁香来比喻这位姑娘的神态、色彩、心绪,是很贴切的。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它伤春,说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因而,丁香便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物。丁香很美丽,但又易于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是脆弱的,自然会做许多忧怨的梦。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长久的期待中,那位哀怨的姑娘终于走来了。“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也是“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表现出凄清、惆怅,“她静默地走近”,似乎她与他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因为她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并从他的身边飘过去,于是二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好像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虽然同病相怜,可是又互相无力拯救,只得分开,这正是相思苦,相聚更难。从诗的深层象征意蕴来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正是他自己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探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是“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只在他面前瞬间闪现,便又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一起消失了,空留下抒情主人公独自在悠长的雨巷彷徨。一切都是寂寥的,雨打着油纸伞发出的音响使雨巷更沉寂了。诗人形象地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寂寞与孤苦的心情。本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早期的诗虽然低沉,缺乏反抗和战斗意识,但是却真实地表现出一部分知识份子在当时环境下彷徨不安,无法实现理想的那种迷茫、惆怅的心态。应该承认,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特征。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推荐。爱诗词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卖瓜夸瓜,合情合理自卖自夸是现身说法自卖自夸体现自信不知在世上,究竟有没有一个真的姓“王”,且又专门以卖瓜为生计的“老太婆”,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却是不知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一句俗语。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一听这句俗语,便大略知道是贬义。仔细想想,这其中不仅有“耗子爬秤杆——自称自”的贬义,尚有对商品经济、商品交换中重“自我吹捧”者的讥讽。考量其渊源,虽然很复杂,甚至要涉及“国学”一类的传统文化背景,但也是很有些意思的一件事情。中国两千来年的封建社会,尤其是秦汉以后,无不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即重农耕,轻商品流通。这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政策。旧时文人,无不以“耕读传家”为荣,以“锱铢较利”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商贾以逐利为目标,自然是“小人”了。于是,在时兴“科举”的年代中,商贾及其后代,一般都被摒除在主流外,其“政治”地位与娼优相若了。汉时,财倾天下的卓王孙,反对其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婚事,经济地位的不对称是其主因,社会地位的不对称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尽管以“读书人”之身份而经商并成功“挖掘”到一桶两桶金者大有人在,但多半是在政治上失意或政治避祸的产物,如范蠡之为“陶朱公”(相传,范蠡助越王勾践成霸业后,为避祸携西施乘扁舟出逃,后经商致富,世称“陶朱公”)。因此,几千年来,人们对牵涉到商品经济的议论,往往以“君子耻言利”的“高”姿态,以讥诮之语出之了。在这种情况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作为对商品交换中那种喜好自我宣传者的一种讥讽,也就毫不奇怪了。难怪近世之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才严重地束缚了中国向资本主义进步的步伐,使近代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逐渐落后于西方诸国,越来越如“九斤老太”看到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见解恐怕也不该斥之为荒谬无稽。讥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者,往往赞成另一句俗语:“酒好不怕巷子深。”这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时候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产酒的量也就很低、很有限,只需要靠口耳相传,便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根本不愁销不出去。倘若某名酒的产量,如那称已“窖藏”二三十年的什么“家酒”“宴酒”的产量,能像今天一样数十、数百甚至成千上万倍地上升,不去什么“市视”“省视”乃至“央视”一类强势媒体中上个几千万、几个亿的“标王”广告,仅靠几个“贪那一杯”的粉丝口耳相传就够了么?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切实加大“宣传投入”,行么?讥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另一个原因,缘于中国人历来提倡的自谦心理。“满招损,谦受益”是中国人的古训,是中国人行事的准则。这种谦虚有时几乎达到了虚伪的地步。相传,清末重臣李鸿章当年在域外请客“答谢”各界朋友时,一再自谦:请大家来吃的这顿饭菜,做得并不好。让不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西方人大惑不解,据说也使厨师“大为光火”——如此“反宣传”,岂不是要砸我的“买卖”?而西方之人,大都喜欢强调“我能”“我行”,爱说真话而甚少自谦,有时直率得近乎天真。当年在法国红极一时的拿破仑·波拿巴,不知在什么场合曾经讲过一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这句话传出来后,在西方很容易就被人们接受了。但此话传入中国后,却引起了不休的异议,至今似乎还没有定论,更没有形成共识。有不少人就争辩说:人人都想当元帅,岂不乱了套?想当元帅者是不是有“政治野心”,脑后长没长“反骨”?所以,很多人听到这个分析,当然也就觉得不敢不能不该乱想下去。又有人讲,实际上不可能人人都当元帅,为何要鼓励这句话之流行?有人甚至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鼓励人们甘做小草、甘为人梯,乐于为人作嫁,还是要提倡“人人都是一块砖,天南海北任人搬”为好,等等。其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谬。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瓜好瓜甜,自己不夸,何人知道?自己不夸,别人一贬自会措手不及。自己不夸,难道能冀望于别人夸?从古至今,许多皇帝都喜欢将自己统治的时期称为“盛世”,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不也是自夸吗?上行下效,文武百官都吹嘘自己的德行,粉饰自己的政绩,报喜不报忧,这算不算“自卖自夸”呢?作为王婆一类小老百姓,仅为吹嘘自己的产品,仅有利己之目的,为何不该自夸,为何该受到别人的讥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岂有此理。现代社会,酒好也怕巷子深。营销、媒体、广告……当这些现代推销方式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某个巷子中还有什么好酒未被人认识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在各种五花八门的画面、音响、文案越做越好的广告的狂轰滥炸之下,真的、假的,或者真假成分各占多少“份额”的东西,早已使许多人皂白莫辨,有时真就应了《红楼梦》中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话。这时的王婆在卖瓜时,如不自夸,真的似乎也变成了假的;如不自夸,如何维护自己和公众的利益?最近媒体报道,许多老字号商标被别人恶意抢注,这更令“王婆”们的行为行之有据。看来,要让国人树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理念,树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理的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能是不符合实际的夸夸其谈,必须夸之有理,夸之有据。古人其实是深明此理的:乱夸一气地夸,终究是要吃大亏的。
“宫体诗”是南朝梁代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南史·简文帝记》载:简文帝“……弘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雅好赋诗,其自序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这里的轻靡,是指诗的题材细小,内容多系生活琐事,文词讲求绮丽。又《南史·徐摛传》:徐摛……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始。”这里说“宫体诗”是徐摛开创的一种新变体。这种新变体一出,春坊(太子宫)的学士都受到影响,争相学习。《隋书·文学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道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这里指出宫体诗是萧纲等写宫廷中的淫荡生活,成为亡国之音。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宫体诗的来历、内容和主要特点。
“新的变体”是宫廷诗的第一个特点。这种新变体是徐摛首创,他“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这种不拘旧体的新变体,是就宫体诗的形式而言的。它注意一首诗中句与句和每句内的声调的调配(也就是后来的平仄配调问题,因当时尚无平仄之说),使之逐步接近后来的律诗。早在南朝宋代的沈约,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讲到永明体时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这里的宫羽、低昂、浮切、轻重,就是说的用四声来调配句中的声调。但是沈约并没有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徐摛则把沈约的永明体诗歌推向了律化,为律诗的最后形成跨出了一大步。徐摛在萧纲封晋安王时就作萧纲的侍读,后来萧纲作了太子,当了皇帝,也一直在其身边。他的“新变体”,对萧纲及其学士们影响都特别大,成了“宫体诗”的共同特点。
宫体诗。推荐。爱诗词网。“宫体诗”是南朝梁代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南史·简文帝记》载:简文帝“……弘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雅好赋诗,其自序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这里的轻靡,是指诗的题材细小,内容多系生活琐事,文词讲求绮丽。又《南史·徐摛传》:徐摛……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始。”这里说“宫体诗”是徐摛开创的一种新变体。这种新变体一出,春坊(太子宫)的学士都受到影响,争相学习。《隋书·文学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道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这里指出宫体诗是萧纲等写宫廷中的淫荡生活,成为亡国之音。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宫体诗的来历、内容和主要特点。“新的变体”是宫廷诗的第一个特点。这种新变体是徐摛首创,他“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这种不拘旧体的新变体,是就宫体诗的形式而言的。它注意一首诗中句与句和每句内的声调的调配(也就是后来的平仄配调问题,因当时尚无平仄之说),使之逐步接近后来的律诗。早在南朝宋代的沈约,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讲到永明体时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这里的宫羽、低昂、浮切、轻重,就是说的用四声来调配句中的声调。但是沈约并没有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徐摛则把沈约的永明体诗歌推向了律化,为律诗的最后形成跨出了一大步。徐摛在萧纲封晋安王时就作萧纲的侍读,后来萧纲作了太子,当了皇帝,也一直在其身边。他的“新变体”,对萧纲及其学士们影响都特别大,成了“宫体诗”的共同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伤于轻靡”。这种诗不写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醉心于以生活琐事为题材。一些咏物的篇什,只讲究对偶,追求词藻,在形式上下功夫,没有什么寄托,不能表现高尚的志趣。不过是一些“嘲风月、弄花草”之作。比如萧纲的《登风火楼》:“万邑王畿旷,三条绮陌平。亘原横地险,孤岛派流生。悠悠归棹入,渺渺去帆惊。水烟浮岸起,遥禽逐雾征。”“风火台”本是古代为报警而设,当时南北长期对峙,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按理说他登上风火楼首先应想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苦难。但诗歌将这些重大矛盾掩盖起来,却在那里歌颂“万邑王畿旷”,似乎天下已经太平了。诗人的着眼点不是天下大事,而是平原、孤岛、归舟、远帆、浮烟、遥禽等琐碎的事物。在这些事物中,也看不出作者的寄托,只讲对偶,注意词采。又如《咏桔》:“攀枝折缥干,甘旨若琼浆。无暇存雕饰,玉盘余自尝”。这是一首咏物诗,写了他采桔的经过和吃桔的情况,别无深意。宫体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内容空虚堕落,主要反映当时荒淫的君主及其臣子们的腐朽生活。南朝的君主臣子及其御用文人们,多数是荒于酒色,生活奢淫,道德败坏之徒。从宋废帝到陈后主,都有许多生活丑史。上常宫内大集,而嬴妇人而观之,以为欢笑。后以扇障面,独无所言。帝怒曰,外舍家寒乞,今共为笑乐,何独不视?——《宋书·王皇后传》又别为潘妃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皆币饰以金璧。……又凿金以莲花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日,此步步生莲华也。——《南史·齐废帝东昏侯本纪》(后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常使张贵妃、孔贵人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为狎客。先命八妇人擘乘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罚酒,君臣酣宴,从夕达旦。——《南史·陈后主本纪》后主……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舍等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选进,持以相乐……——《南史·张贵妃传》从上述几条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君臣及其御用文人的生活,放荡、淫靡、堕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为反映这种生活的宫体诗,唐朝杜确在《岑嘉州集序》中斥责为“轻浮绮靡之辞”,是“妖体”。《隋书·文学传序》说它是“亡国之音”,是有一定道理的。梁简文帝不仅大力提倡并带头写这种诗,还公开提出理论主张,说什么“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与当阳公大心书》)一些宫体诗人,不但嘲笑建安诗人“古拙”,也指责谢灵运的山水诗“酷不入情”。艳诗在宋、齐时代已开始出现,如沈约、王融等人的诗中就有专写女人的颜色和情态的。经梁简文帝的提倡和全力实践,庾肩吾,徐摛等宫廷文人,也大力扇扬并积极写作,这种宫廷诗风盛极一时。他们不但写闺情,甚而及于男色,不但写女人的情态颜色、举止言行,甚至写女人的衣领,绣鞋及枕、席、衾、帐等卧具,以满足其变态心理的要求。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主要有萧纲,陈后主、江总等。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字世缵,南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武帝第三子。在位二年,为叛将侯景所杀。为太子时即常与文人徐摛、庾肩吾等,以轻靡绮艳的文辞写“宫体”诗。原有集,己散失,后人辑有《梁简文帝集》。萧纲的诗歌,是典型的轻薄文学。如:美女篇佳丽尽关情,风流最有名。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粉光胜玉靓,衫薄拟蝉轻。密态随流脸,娇歌逐软声。宋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咏内人昼眠北窗聊就枕,南帘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姣靥,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娼家。这种轻佻放荡的描写,虽然上面掩饰着一层华丽的辞藻,但内里蕴藏着浓烈的情欲与肉感,暴露了作者极端腐朽的灵魂。再如《戏赠丽人》、《伤美人》、《倡妇怨情》、《夜听妓》、《咏美人观画》、《美人晨出》、《见内人作卧具》等等,由题目便可想见其内容。萧纲不仅写女色,甚至还写男色。请看他的《娈童》诗:“娈童娇丽质,践董复超瑕。羽帐晨香满,珠帘夕漏赊。翠被合鸳色,雕床镂象牙,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袖裁连璧锦,笺织细橦花,揽袴轻红出,回头双鬓斜。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怀情非后钓,密爱似前车。定使燕姬妒,弥令郑女嗟”。这种作品,充分反映了这位上层统治者的荒淫生活和他的堕落心理,的确可以称为堕落文学。陈后主(553—604)即陈叔宝。南朝陈的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字元秀。他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每日与妃嫔、文臣宴游,制作艳词,如《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隋兵南下时,他仗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终于在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建康,他也当了俘虏,成为亡国之君,以后病死。他的作品,明人辑有《陈后主集》。宫体诗到了陈后主、江总时代,完全堕落成为娼妓狎客调情的东西了。前面我们所介绍的《南史·张贵妃传》已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试看: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三妇艳词十一首(录一)大妇年十五,中妇当春户。小妇正横陈,含娇情未吐。所愁晓漏促,不恨灯销炷。这种东西充满了色情的邪欲,在客观上暴露了陈后主及其臣子们荒淫无耻的生活内幕,也透露出了当时腐败黑暗的政治。其他如《乌楼曲》《东飞伯劳歌》也都很轻薄浮艳。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仕梁、陈、隋三朝。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王瑗等陪侍陈后主在后宫游宴作诗,荒嬉无度,时号狎客。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能属文,于五七言尤善,然伤于浮艳……后主之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由是国事日颓、纲纪不立……君臣昏乱,以至于灭。”(见《陈书·江总传》)这就说明江总是受到陈后主的信任和重用的。陈后主之所以宠信江总,也因为江总在政治上、生活上、诗作上以致思想情趣上都和陈后主差不多,是一丘之貉,一路货色:闺怨篇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这首诗写闺中妇女思念远征的丈夫,把思妇冬夜空房独宿,触物伤怀,想到丈夫远征之苦,望其早归不负盛开的桃李,以免丽色空逝,隐藏其邪念和情欲,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首七言诗对仗工整,已开唐人七律之体。东飞伯劳歌南飞乌鹊北飞鸿,弄玉兰香时会同。谁家可怜出窗牖,春心百媚胜杨柳。银床金屋挂流苏,宝镜玉钗横珊瑚。年时二八新红脸,宜笑宜歌羞更敛。风花一去杳不归,只为无双惜舞衣。这首诗看来是在写少女怀春,实际上是妓女狎客在调情。再如《宛转歌》、《杂曲》(三首),亦多属这类文字。宫体诗的主要作家还有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及刘孝威等,所以又叫“徐庾体”,后来徐陵又把上述这些人的诗收入《玉台新咏》,故又叫“玉台体”。由于他们诗的内容和风格基本一致,就不一一介绍了。唯庾信因后来生活变了,诗风也有很大变化,值得一谈。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十五岁作梁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侍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他和其父庾肩吾与徐陵父子同时受到萧纲的宠幸,写了很多宫体诗。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被扣屈仕敌国,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然官高爵显,但因怀念故国,思想很苦闷。由于生活、思想的变化,也使他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到北朝后先后写成《拟咏怀二十七首》,内容充实,笔调清新,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感情;倾诉了他对故国深沉的怀念。如《拟咏怀第一首》:“步兵未饭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诗中自叙了索索寡欢的心情。用鲋鱼思水,惊鸟失林比喻怀念故国,以风云变色,松竹悲吟说明悲凉沉痛的心情。“在死犹可忍,为辱且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常自寒……”《(拟咏怀诗第二十首》)表现了因屈仕敌国而时时感到心寒面热的不安心情,认为那是不可宽恕的屈辱,有时甚至想到去死。他在《拟咏怀诗第十一首》中还揭露了西魏统治者攻陷江陵后,掳掠屠杀南朝人民的惨景是:“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指责梁朝君臣“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的只顾眼前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罪行,心情极为沉痛。再如《寄王琳》“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寄徐陵》:“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旧笛悲。”这种小诗,虽然每首只有二十个字,但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表现了他怀念故国,九曲回肠之苦。庾信后期的诗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方边塞风光和北方民族的骁勇性格。例如“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均《拟咏怀》)“胡笳遥警夜,塞马暗嘶群”(《和赵王送峡中军》)“马嘶山谷动,弓寒桑柘鸣”(《伏闻游猎》)等等。这种刚健的风格和他在南朝的宫体诗完全不同。庾信尽管是南朝的宫体诗人,但却是南北朝最后的一个优秀诗人,对唐影响很直接,受到唐诗人的重视和高度评价。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李白也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些评价是中肯的,既指出了其后期诗作的特色,也肯定了他对后代的影响。总之,“宫体诗”的题材细小狭窄,内容空虚堕落,文风轻艳淫靡,对当时和唐初的文坛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成为后代文人批判的对象。但其注重声调调配,讲求对仗等等,对律诗的发展成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不应一概否定。即使对前面提到的宫体诗人,也应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推荐。爱诗词网。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以浓墨重笔渲染春花的繁盛,把人引入一个春意盎然的花的世界中。诗的前两句正面写花。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写花开的地点。“黄四娘家”,当是草堂附近、锦江之滨的一户人家,为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所到之处。句中看似只有花树,未见人影,而从一个“蹊”字,可以想见:在这条通向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自有“独步寻花”的作者的身影。王国维评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云:“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句诗中的一个“满”字也起了使“境界全出”的作用。这条小路两旁,花光照眼、春色盈溢的景象,正赖这一字托出。就全诗而言,这句写的是大景、全景;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写的则是小景、局部景。这里摄取景物的距离有远、近之分:远望,只见花树夹道;近赏,更见花朵压枝。而次句中的一个“压”字、一个“低”字,则体物入微、十分形象地托出了花朵稠密、满缀枝头的景象,从而进一步展示花光、春色之浓艳。前两句诗已经从正面把花开的盛况写足;后两句就使诗笔离开了花树、花朵,转而描画路边、枝头的蝶舞、莺啼,从侧面来烘托那一繁花似锦的世界。“留连戏蝶时时舞”句,写花丛中所见。这句诗虽转而写蝶,不复写花,但诗句背后仍闪现着花影。句中的蝴蝶正是为花而“戏”,为花而“舞”,为花而“留连”,且花多蝶也多,正因“花满蹊”,所以一路走来,蝶舞不是偶尔一见,而是“时时”可见。“自在娇莺恰恰啼”句,写花丛中所闻。句中的“娇”、“自在”都是就听觉而言,是形容声音而不是形容形态。“恰恰”二字,或解说为喜闻莺啼之恰当其时,或注释为形容莺啼之多而且密。这里不妨从后一说,以与上句的“时时”二字相对应。这莺啼可视为蝶舞的陪衬,而从整首诗看,有了这一句,就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使那条花繁蝶舞的小路上频频传来黄莺的娇啼,变无声之境为有声之境,春天的气氛因而显得更浓厚,花开的景象因而显得更喧闹。这后两句诗还有景中见人、寓我于物之妙。尽管写的是蝶、是莺,而句中也有作者的身影在。其写蝶的留连,实是写人的留连;其写莺的自在,实是写人的自在。作者兴之所到,即景成篇;诗篇在写景中自然也流露出作者当时的放旷的情怀与超逸的兴会。苏轼称此诗“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东坡题跋·书子美黄四娘诗》),正是有见于此而云然。
多收了三五斗是什么意思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1932年秋天,江南某地农村风调雨顺,又没病虫害,每亩田多收粮食三五斗。农民满怀希望用船装载大米往小镇上万盛米行出售;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粮食,粮价下跌,米行“同业公议”,压低粮价,农民丰收反而亏了本,原先想买的日用必需品也买不起或只能少买一点。除了缴租、还债,口粮也没保证,农民在多收了三五斗的丰收年景仍不免忍饥挨饿。
多收了三五斗。推荐。爱诗词网。多收了三五斗是什么意思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1932年秋天,江南某地农村风调雨顺,又没病虫害,每亩田多收粮食三五斗。农民满怀希望用船装载大米往小镇上万盛米行出售;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粮食,粮价下跌,米行“同业公议”,压低粮价,农民丰收反而亏了本,原先想买的日用必需品也买不起或只能少买一点。除了缴租、还债,口粮也没保证,农民在多收了三五斗的丰收年景仍不免忍饥挨饿。引用义:比喻收入略有增加。[例]厂里今年效益好,奖金比去年高,工人们多收了三五斗,有的人就想买台洗衣机。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推荐。爱诗词网。《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出处】唐·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译注】我醉了,要睡觉,你暂且回去吧,明天有兴趣的话,抱上古琴再来相会。卿:古时对朋友的爱称。【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酒后懒散欲睡或意兴已尽,便直言谢客。[例]好在他这回知趣,约过了半小时,打一个响亮的饱嗝,吟一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摇摇晃晃地走了,我连忙给他递过拐杖,如释重负,与友人的“大食会”,这才宣告开始。(刘荒田《眉公外传》)二、用以比喻懒惰消沉,对什么都没有兴致,推托了事。[例]上班时一杯清茶,一张报纸,一场闲话就拖到下班的时间,效率既差,态度也消极,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难怪为人诟病。李白有两句诗:“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兴抱琴来”,可作许多懒汉写照。(曾敏之《“商战”与诗文》)
无言独上西楼。推荐。爱诗词网。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剪不断,理[2]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3]滋味在心头。【题解】《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这首词在不同的版本里,调名或作“离怀”,或作“秋闺”。这首词是李后主亡国被俘后,深院囚居之时,写秋夜愁思、别情难以排解的凄婉心情,抒发他沉痛的亡国之恨和对故国的依恋。【注释】[1]锁清秋:把秋天锁在深院。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2]理:整理。[3]别是一般:另是一种。【译文】在无言中,一个人独上西楼。弯月如钩,栽满梧桐的寂寞的深院,锁住了明净爽朗的秋天。愁绪无法剪断,又不能理清,另外有一种滋味在心头上涌动。【赏析】这首词写的是秋天里一个眉月初上的夜晚,地点是李后主被囚禁的深院之中,表达了词人秋夜的离愁。“无言”之中“上西楼”,上西楼时言“独”,透露出李煜的愁恨满怀,其踽踽独行的孤孑形象,如在眼前。“月如钩”,是后主抬头仰望,看到夜空中新月如钩,愁绪更深。“寂寞”一句,为低头所想,秋天如同被锁在深院。“寂寞”和“锁”字也透露出他的愁恨,情寓景中。实际上,深院锁住的不只是梧桐和清秋,还有向往自由的李煜自己。下片直抒胸臆,明说离愁。词人把离愁比作乱丝,既剪不断,又理不清,可见愁恨的幽深绵长。这里所说的离愁,指的是亡国之愁。所以结句说“别是一般滋味”,指身为一代帝王却沦为阶下囚的特殊感受。
十七世纪适应君主专制王权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得名“古典主义”。其实,它正如文艺复兴运动一样,是特定条件之下的资产阶级的文学理论与实践活动。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它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演变为以希腊罗马为典范,是有内在联系的。古典主义吸收了入文主义思想,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同期,古典主义着重向理论方面发展。十五世纪意大利学者研究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艺理论,并初步提出“三一律”问题。十六世纪后半叶,“三一律”问题传入西班牙、英国、法国,引起热烈的讨论。这样,诗人、作家向古代寻找文学创作典范和理论根据的倾向逐渐加强了。这种倾向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法国的专制王权当时具有进步性,对资产阶级的发展给以照顾,资产阶级对王权也做了妥协,为古典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又为古典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这样,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很快就形成了。古典主义的特征是:(一)在政治上拥护王权,提倡公民美德,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拥护王权的目的在于要求民族统一,仁政治国,谴责专制暴政,揭露贵族的荒淫腐朽,反对教会的欺骗伪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国王歌功颂德的妥协性一面。(二)在思想上崇尚理性,把理性看得高于一切,认为作品永远只凭理性获得光芒和价值。认为理性决定作品优劣,也是衡量作品高下的标尺。提倡理性,贬抑情欲,其主要的目的仍在于揭露贵族、教会,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自我克制的要求。(三)在理论和创作上强调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在理论上阐述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著作,创立文学法规;在创作上大量吸取希腊罗马等古代题材,并以它们为楷模。(四)在艺术形式上要求完美。古典主义为各种文学样式制定了法规,比如古典主义戏剧要求结构严谨朴素,故事发展合乎常情,要符合“三一律”等。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为代表,其中戏剧成就最高,产生了三位卓越的戏剧家: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喜剧家莫里哀。拉封丹的寓言诗,布瓦洛的理论著作成就也很高。古典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它统治欧洲文坛两个多世纪,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后才逐渐消失。
古典主义。推荐。爱诗词网。十七世纪适应君主专制王权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得名“古典主义”。其实,它正如文艺复兴运动一样,是特定条件之下的资产阶级的文学理论与实践活动。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它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演变为以希腊罗马为典范,是有内在联系的。古典主义吸收了入文主义思想,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同期,古典主义着重向理论方面发展。十五世纪意大利学者研究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艺理论,并初步提出“三一律”问题。十六世纪后半叶,“三一律”问题传入西班牙、英国、法国,引起热烈的讨论。这样,诗人、作家向古代寻找文学创作典范和理论根据的倾向逐渐加强了。这种倾向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法国的专制王权当时具有进步性,对资产阶级的发展给以照顾,资产阶级对王权也做了妥协,为古典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又为古典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这样,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很快就形成了。古典主义的特征是:(一)在政治上拥护王权,提倡公民美德,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拥护王权的目的在于要求民族统一,仁政治国,谴责专制暴政,揭露贵族的荒淫腐朽,反对教会的欺骗伪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国王歌功颂德的妥协性一面。(二)在思想上崇尚理性,把理性看得高于一切,认为作品永远只凭理性获得光芒和价值。认为理性决定作品优劣,也是衡量作品高下的标尺。提倡理性,贬抑情欲,其主要的目的仍在于揭露贵族、教会,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自我克制的要求。(三)在理论和创作上强调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在理论上阐述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著作,创立文学法规;在创作上大量吸取希腊罗马等古代题材,并以它们为楷模。(四)在艺术形式上要求完美。古典主义为各种文学样式制定了法规,比如古典主义戏剧要求结构严谨朴素,故事发展合乎常情,要符合“三一律”等。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为代表,其中戏剧成就最高,产生了三位卓越的戏剧家: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喜剧家莫里哀。拉封丹的寓言诗,布瓦洛的理论著作成就也很高。古典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它统治欧洲文坛两个多世纪,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后才逐渐消失。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的最有价值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发表一部分,1932年在苏联第一次用德文全文发表。1845年春,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度会晤时,在欧洲已经可以感受到革命形势的临近,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西欧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组织起来,各国相继出现了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但是,这些团体还受到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在工人运动中还没有什么地位。因此,清除各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运动的影响,用科学的世界观来武装无产阶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他们深入到工人运动中去,同有组织的工人建立广泛的联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倡导下,1846年初创立了联络、组织西欧各国工人团体的机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与此同时,他们还加紧了理论的批判和创造工作。从1845年9月至1846年夏初,他们共同合作,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由三大部分所组成:《费尔巴哈》(包括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叙述),《莱比锡宗教会议》(批判黑格尔左派分子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等人的观点)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及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格律恩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前提的探讨和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时,特别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具体地考察了历史活动的诸基本因素。他们提出,历史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因而也就是为了创造历史,人们需要有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历史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就是说,必须进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历史的第三个因素,也即经常影响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是人口的增殖。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关系。这种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于是家庭关系便成为从属关系了。历史的这三个活动或三个因素,既不是彼此孤立,也不是先后相继的。它们是同一历史活动的三个方面。只要历史继续发展,就应把这三个方面视为统一整体,并把它们看成历史的最基本因素。由以上三个方面,派生出历史的第四个“因素”,即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同以上三个因素一样,也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以上四个因素就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此基础上揭露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对立的实质,从而宣告了长期统治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破产。2.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既没有停留在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般描述”,也没有满足于对唯心主义历史观“一般批判”,而是从一般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在具体分析和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和阐发了构成整个崭新历史观的许多原理,诸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原理;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原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原理,等等。3.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在第一章中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完全脱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前提,否定了生产实践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从而把人的情感、意向、动机视为历史的动力。由于费尔巴哈根本不理解革命实践对社会历史、对人的认识的决定意义,因此他不得不诉诸直观。费尔巴哈还从直观唯物主义所固有的关于单个人的抽象观点出发,对社会生活做了人本主义的解释,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导致唯心主义历史观。4.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深刻地批判了麦·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施蒂纳从“自我意识”出发,进一步把它变成唯一的、绝无仅有的自我,变成单个的主体,即“唯一者”。在他看来,国家、权力之所以存在,只是由于“我”对自身的不尊重。施蒂纳的历史观是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最突出的具体体现,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的揭露等于解剖了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的批判。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开展了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1847年在德国广泛流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他们企图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来阐明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对他们来说都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他们将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概念作为他们的武器,提出“德国的理论应当同法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必须实现共产主义,以便实现人道。”也就是用“普通的爱的兄弟合作”,去代替现实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划清了他们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原则界限。它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小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推荐。爱诗词网。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的最有价值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发表一部分,1932年在苏联第一次用德文全文发表。1845年春,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度会晤时,在欧洲已经可以感受到革命形势的临近,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西欧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组织起来,各国相继出现了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但是,这些团体还受到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在工人运动中还没有什么地位。因此,清除各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运动的影响,用科学的世界观来武装无产阶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他们深入到工人运动中去,同有组织的工人建立广泛的联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倡导下,1846年初创立了联络、组织西欧各国工人团体的机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与此同时,他们还加紧了理论的批判和创造工作。从1845年9月至1846年夏初,他们共同合作,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由三大部分所组成:《费尔巴哈》(包括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叙述),《莱比锡宗教会议》(批判黑格尔左派分子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等人的观点)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及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格律恩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前提的探讨和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时,特别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具体地考察了历史活动的诸基本因素。他们提出,历史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因而也就是为了创造历史,人们需要有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历史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就是说,必须进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历史的第三个因素,也即经常影响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是人口的增殖。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关系。这种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于是家庭关系便成为从属关系了。历史的这三个活动或三个因素,既不是彼此孤立,也不是先后相继的。它们是同一历史活动的三个方面。只要历史继续发展,就应把这三个方面视为统一整体,并把它们看成历史的最基本因素。由以上三个方面,派生出历史的第四个“因素”,即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同以上三个因素一样,也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以上四个因素就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此基础上揭露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对立的实质,从而宣告了长期统治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破产。2.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既没有停留在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般描述”,也没有满足于对唯心主义历史观“一般批判”,而是从一般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在具体分析和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和阐发了构成整个崭新历史观的许多原理,诸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原理;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原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原理,等等。3.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在第一章中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完全脱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前提,否定了生产实践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从而把人的情感、意向、动机视为历史的动力。由于费尔巴哈根本不理解革命实践对社会历史、对人的认识的决定意义,因此他不得不诉诸直观。费尔巴哈还从直观唯物主义所固有的关于单个人的抽象观点出发,对社会生活做了人本主义的解释,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导致唯心主义历史观。4.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深刻地批判了麦·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施蒂纳从“自我意识”出发,进一步把它变成唯一的、绝无仅有的自我,变成单个的主体,即“唯一者”。在他看来,国家、权力之所以存在,只是由于“我”对自身的不尊重。施蒂纳的历史观是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最突出的具体体现,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的揭露等于解剖了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的批判。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开展了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1847年在德国广泛流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他们企图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来阐明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对他们来说都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他们将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概念作为他们的武器,提出“德国的理论应当同法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必须实现共产主义,以便实现人道。”也就是用“普通的爱的兄弟合作”,去代替现实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划清了他们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原则界限。它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小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吏三别。推荐。爱诗词网。杜甫《三吏三别》全文、注释、赏析《新安吏①》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②。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③,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④。我军取相州⑤,日夕望其平⑥。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⑦。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⑧,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⑨。注释①新安,即今河南新安县。②“府帖”二句:是吏的解释,不得不尔。府帖,即军帖。唐为府兵制,故曰府帖。③白水:即大河。④“莫自”四句:代送行者抒发怨愤的话。“眼枯”二句,是说即使把眼睛哭瞎了,也留不住自己的孩子。天地,影射朝廷,因不敢亦不便直言。⑤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县。⑥日夕:犹早晚,有切盼意。平:克复。⑦旧京:即洛阳。⑧王师:王者之师。本指天子的军旅,后来诗词中多用以指反抗侵略的政府军。在这里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义军”。顺:此处指名正言顺,合乎正义。⑨仆射:官名,谓郭子仪。郭子仪至德元年(756)五月曾贬官左仆射。他一贯善待士卒,于部下有恩,故曰如父兄。《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②,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③。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④,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⑤。丈人视要处⑥,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⑦!注释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古为桃林塞,是洛阳通向长安的咽喉。②草草:疲劳不堪之貌。③“大城”二句: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其义互见。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④连云:言其高。战格:战栅,用来捍御敌人。⑤西都:即长安。⑥丈人:吏尊称杜甫。要处:要害的地方。⑦哥舒:即哥舒翰。哥舒翰以兵二十万守潼关,因杨国忠促战,遂败于桃林,潼关失守,坠黄河死者数万人。《石壕吏①》杜甫暮投石壕村②,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③,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④!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⑤:“三男邺城戍⑥,一男附书至⑦,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⑧!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⑨,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⑩,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注释①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②投:宿。③逾:翻越。④一何:何其,多么。⑤致词:述说。⑥邺城:即相州。⑦附书:捎信。⑧长已矣:永远完了。⑨乳下孙:正吃奶的孙子。⑩老妪:犹言老婆子。老妇自称。11、河阳:今河南孟州。相州失败后,河阳是前线重要防地。12、备晨炊:置备早饭。指在军中做饭。13、幽咽(yè):抽泣声。《新婚别》杜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①。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②。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③?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④。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⑤。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⑥。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⑦。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⑧。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⑨,与君永相望!注释①“兔丝”二句:古代认为女子嫁了丈夫,终身就有依靠;可是嫁了军人,仍然是靠不牢,故以“兔丝附蓬麻”起兴。兔丝,即菟丝子,属旋花科,是柔弱的蔓生植物,必须缠绕在其他植物的枝干上,才能向上生长。蓬和麻,都是小植物,兔丝依附其上,自然引蔓不长。古诗:“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此化用其语。②“君行”二句:意谓河阳虽离家不远,但在当时军事上却是最前线,暗示此次生离,可能也就成为死别,故下云“君今往死地”。③“妾身”二句:古礼:妇人嫁三日,告庙上坟,谓之成婚。婚礼既明,然后称姑嫜。现在“暮婚晨告别”,婚礼还没完成,丈夫就走了,做新媳妇的又如何去拜见公婆呢?身,指在家庭中的身份。姑嫜,即公婆。④藏:深居闺阁中。⑤“生女”二句:意思是说,女子结了婚,无论丈夫怎样,总算是有了依靠,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思。归,指女子出嫁。将,跟随在一起生活。⑥“誓欲”二句:意谓本想和丈夫同去,但在急迫的情况下,内心又反感到慌乱,不能决定。形势,犹言情势。苍黄,同仓皇。⑦“妇人”二句:汉将李陵,在一次作战中,发现士气不振。追查原因,是由于许多士兵携带妻子来到军队里的缘故。(见《汉书·李陵传》)⑧罗襦裳:指结婚时所著衣服。因为家贫,嫁衣置办不易,故云久致。致,备办。⑨“人事”句:世间的事,往往错迕难如人愿。意谓新婚之后,不是夫妻团聚,而是离别从军。错迕:错杂交迕。《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①,园庐但蒿藜②。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③,归来寻旧蹊④。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⑤。但对狐与狸⑥,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⑦。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⑧。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鍸⑨。虽从本州役⑩,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注释①天宝后:指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爆发安史之乱以后。②园庐:指村落。蒿藜:野草。③贱子:败兵自称。阵败:指邺城之败。④旧蹊:旧路,此指故居。⑤日瘦:形容日色暗淡无光。⑥“但对”句:形容人烟稀少,野兽横行。⑦且穷栖:姑且穷困地居住下来。⑧灌畦:浇灌田园。⑨习鼓鍸:重召入伍。⑩本州役:在本州的军队服役。11、内顾:回望家中。携:牵挂、顾恋。12、终转迷:路远辨别不出方向,即不知将漂泊到何地。13、委沟溪:人死后扔在沟里没有人安葬。14、不得力:儿子不能侍养母亲。15、两酸嘶:指母子二人都痛苦遗憾,含恨终身。16、蒸黎:黎民、百姓。《垂老别①》杜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②?投杖出门去③,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④。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⑤。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⑥。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⑦。土门壁甚坚⑧,杏园度亦难⑨。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⑩。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注释①垂老:已近老年。②焉用:何必要。身独完:单独存活下来。③投杖:扔掉拐杖。④骨髓干:形容身体衰老,精力枯竭。⑤上官:地方长官。⑥“且复”句:指还要惦记老妻衣单受寒。⑦加餐:多吃饭、多保重的意思。⑧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南孟县附近,是唐军把守的要地。⑨杏园:镇名,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也是唐军把守的要地。⑩“势异”二句:眼前的军事形势和邺城溃败时不同,不会马上战死。11、“人生”二句:人生离别,岂因年老而免。12、迟回:犹豫徘徊,这里是内心茫然的样子。13、盘桓:留恋不前的样子。14、蓬室居:指自己的穷家。15、塌然:碎裂的样子。赏析乾元二年(759)三月,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官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杜甫从洛阳到华州途中,将他所见到的战乱景象写成《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集中反映了人民在安史之乱中被征上战场的情形。这组诗被后人称作“三吏”、“三别”。概括来说,“三别”侧重于从伦理情感的角度,切入民众的生存处境,分别剖析了婚姻、生命、家乡情感在战争环境所受的摧残和荒芜的命运。“三吏”则侧重从“吏”的角度出发,切入点兵、捉丁和关防事件,透视了战争迫使人们所承担的责任和带给人们的沉重灾难。这些都是从人情最反常的角度着眼,选取典型情节以反映时代的苦难。说到“从人情最反常的角度”,这体现了杜甫对汉魏乐府的借鉴和发展。汉乐府进行艺术概括的特点就是抓住人情最惨酷的现象反映社会问题,如《妇病行》中鳏夫无力照顾失去母亲的孤儿;《战城南》中战死者只求乌鸦啄尸之前“且为客嚎”;《孤儿行》中孤儿受兄嫂虐待要寄书给地下的父母等等。建安文人诗发展了这一特点,善于从人情最反常的角度着眼,选取典型情节以反映时代的苦难。如王粲《七哀诗》中母亲抛弃幼子,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中太原卒劝妻改嫁。杜甫的“三吏”、“三别”显然在取材上运用了这一原理。这组诗的主题是指责统治者在国难当头时,将战争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同时作者又激励人民忍着血泪支持平叛战争。《新婚别》中“暮婚晨告别”的新郎,《垂老别》中暮年从军的老翁,《无家别》中还乡后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新安吏》中不够征兵年龄的中男,《石壕吏》中衰老无力的老妇,都是不该服役而被赶上战场的。他们各有其对人生的留恋和牵挂,然而死之归宿既然不可免,只能割舍正常的亲情,为国家承担起本不该由他们承担、而且他们实在无力承担的责任。《新婚别》中的新妇只度过了一夜的新婚生活,身份都还不明确,却决心为“往死地”的丈夫守节终生,并鼓励丈夫“努力事戎行”;《垂老别》中的老翁“子孙阵亡尽”,只剩下一个“岁暮衣裳单”的老妻,也不得不忍痛抛弃;《无家别》中的战士侥幸生还,尽管田园荒芜,但他还没有丧失“当春理农务”的生趣,可是就连这点可怜的幻想都被再度征发所剥夺。这就集中了战乱所造成的生离死别中最不合人情的惨酷情景,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由于战争的旷日持久,民间已经无丁可征,而朝廷仍在强行征发的严重问题,更深切地表现了民不聊生已经达到极致的社会现状。“三吏”、“三别”虽然共同体现了汉魏乐府进行艺术概括的原理,但具体表现各不相同。《新婚别》以新婚的独白贯串全篇,取材和表现角度可能受到曹丕《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的影响,但诗歌以汉代古诗常见的比兴开头,曲折的抒情与质朴的比兴相互穿插,最得汉乐府神情的篇章。《垂老别》主要描写老翁与老妻的诀别之词,在说了一番人都是要死的之类的道理之后,聊以安慰老妻的只是:等死不如战死,何况死期尚远。这种其实并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自我宽解比呼天抢地的恸哭哀号更为沉痛。《无家别》中的士兵,与汉代古诗“十五从军征”里的老兵遭遇相似。诗人或许无意于用典,但取材角度的类似,使他从邺城败卒中选取的这个人物,凝聚了古往今来无数人民的家园被战争毁灭的共同命运。“家”,对于守土恋家的中国人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是这个故事说的是“无家可别”,离别家园本来就是令人痛苦的事,而无家可别又是更深一层的痛苦。往前走是死地,回头看不再有等待和守望的眼睛,真是“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啊。《新安吏》在尽情渲染中男从军时离别的悲愁气氛之后,诗人以过客的身份直接出面解劝,婉转的抚慰之中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又隐含着对时局的忧虑。《潼关吏》则借关吏之口充分地描绘了一番潼关的险要和守卫的坚固,结尾的哀叹却与关吏的话形成对照,以四两压千斤的力量暗示了哥舒翰的潼关之败不在工事而在人事的主旨。《石壕吏》写吏半夜抓丁,完全从听觉写事写人,就像小说的笔法。汉乐府叙事诗没有讲述完整故事的传统,当然也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那样的例外,而杜甫这首诗在他的新题乐府中也是一个特例,完整而客观地记述了一个故事,手法十分别致。由于这首《石壕吏》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而优秀,以及在思想内涵上的深沉和具有代表性(连老妇都被征上战场可以说是亘古少见了),所以它总是作为“三吏”“三别”的代表作被选入各种选本。
儿童不解春何在。推荐。爱诗词网。《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出处】清·汪楫《田间》【译注】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往游人多的地方走。解:知道。【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儿童天真好奇,喜欢热闹的天性。[例]“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两句诗又把我这游兴不尽的人牵动了。我又急急奔走,向那边人多的地方去了。(廖振安《美,在我心中》)二、用以比喻不知真情或目的不明,只是瞎凑热闹。[例]“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对于当今中学生作文不堪承受的贫乏,这一句宋诗可移作说明。显然,对这类套作、仿作,立意上已无法再作要求。(徐晓彬《只拣趣味多处行》)
红杏枝头春意闹。
语出宋·宋祁《玉楼春》。词曰:“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闹:热闹,浓盛。这句词的意思是:红杏开满枝头,花朵绚烂耀眼,热热闹闹,充满无限生机。此篇是宋词中的名作,作者因“红杏”之句而博得“红杏尚书”的雅号。王士祯《花草蒙拾》:“‘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当时传为美谈”。李渔《窥词管见》认为:“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黄蓼园《蓼园词选》则谓:“浓丽,‘春意闹’三字,尤奇僻。”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曰:“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作者这里用的是“通感”(或称“移觉”)修辞手法,以“闹”写色,把春天绚烂的景色点染得极为生动,实在用得妙。后人常引用这句词来描绘绚丽多彩的春景。
红杏枝头春意闹赏析。推荐。爱诗词网。红杏枝头春意闹。语出宋·宋祁《玉楼春》。词曰:“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闹:热闹,浓盛。这句词的意思是:红杏开满枝头,花朵绚烂耀眼,热热闹闹,充满无限生机。此篇是宋词中的名作,作者因“红杏”之句而博得“红杏尚书”的雅号。王士祯《花草蒙拾》:“‘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当时传为美谈”。李渔《窥词管见》认为:“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黄蓼园《蓼园词选》则谓:“浓丽,‘春意闹’三字,尤奇僻。”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曰:“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作者这里用的是“通感”(或称“移觉”)修辞手法,以“闹”写色,把春天绚烂的景色点染得极为生动,实在用得妙。后人常引用这句词来描绘绚丽多彩的春景。例如①古人多有咏春的诗作,“春城无处不飞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是描绘春景的名句,而李贺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则更向人们展示了一派东风浩荡、遍地新春的景象。(摘自李延胜《东方风来满眼春》)②“红杏枝头春意闹”,愿我们封面上那枝妖娆红花,与遍地春风一起,妆点一个绚丽的春天!(摘自《青年文学·编者的话》)③“红杏枝头春意闹”。几年来,我们的文苑,也像大自然一样,百花竞放,万紫千红,春意盎然。(摘自单复《关于“放”和“争”》)④冬天呵!虽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嫣然鲜艳,也没有雀鸟啁啾的清音婉鸣,但冬天又何尝不是一首朴实无华、清冽壮阔、温暖如春的抒情诗。(摘自叶予之《感恩冬天》)⑤“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时下正在迎春雨,忙春耕。(摘自《金融下乡为“三农”》)
夏衍包身工。推荐。爱诗词网。《夏衍·包身工》原文、赏析、鉴赏夏衍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人们已经在蠕动了。“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皮衫裤①的男子,像生气似地叫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地骚动起来。打伸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钝感了。半裸体的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点的女人们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这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的分割得很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是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宿三十三个被老板们所指骂的“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①、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皮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②……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还住着二千个左右衣服破烂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③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儿女饿死的同乡。“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玩,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她看好玩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跟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悔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上一个十字,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讫,“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福临路工房的二千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所以每个“带工”所带包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手面①和财产。少一点的三十五十,多一点的带到一百五十个以上。手面宽的“带工”,不仅可以放债,买田,造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东洋厂家将这红砖墙围着的工房以每月五元的代价租给“带工”,“带工”就在这鸽子笼一般的“洋式”楼房里面装进三十几部没有固定车脚的活动机器。这种工房没有普通弄堂房子一般的“前门”,它们的前门恰和普通房子的后门一样。每扇前门楹上,一律地钉着一块三寸长的木牌,上面用东洋笔法的汉字写着“陈永田泰州”“许富达维扬”等等带工头的名字和籍贯。门上,大大小小地贴着褪了色的红纸的春联,中间,大都是红纸剪的元宝,如意,八封,或者木版印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图像,春联的文字,大都是“积德前程远,存仁后步宽”之类。这些春联贴在这种地方,好像是在对别人骄傲,又像是在对自己讽刺。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现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凉爽而带有一点湿气的晨风,大约就是这些生活在死水一般的空气里面的人们的仅有的天惠。她们嘈杂起来,有的在公共自来水龙头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拗执地粘在头发里的棉絮。陆续地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迭迭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楼下的那些席子、破被之类收拾掉之后,晚上倒挂在墙壁上的两张板桌放下来了。十几只碗,一把竹筷,胡乱地放在桌上,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的中央。她们的定食是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的干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粕!粥菜,这是不可能的事了,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菜的叶瓣,用盐卤渍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位。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各人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舐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汗,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添粥的机会,除了特殊的日子,——譬如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发工钱的日子之外,通常是很难有的。轮着揩地板,倒马桶的日子,也有连一碗也轮不到的时候。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人们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上一些冷水。用她那双方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的前面。“死懒!躺着死不起来,活该!”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①,尤其是五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家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有引号的机器,终究还是血和肉构成起来的人类。所以当他们忍耐到超过了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有时候愚蠢的“奴隶”会体会到一束箭折不断的道理,再消级一点,他们也还可以拼着饿死不干。此外,产业工人的“流动性”,这是近代工业经营最嫌恶的条件,但是,经营者是决不肯追寻造成“流动性”的根源的。一个有殖民地人事经验的自称是“温情主作者”的日本人,在一个著作的序文上说:“在这次斗争(‘五卅’)中,警察没有任何的威权。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是不中用了!”可是,结论呢?用温情主义吗?不,不!他们所采用的办法,只是用廉价而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替代“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的方法。第一,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的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就拿上面讲到过的芦柴棒来做个例吧,(其实,这样的事倒是每个包身工都有遭遇的机会)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上了。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可是在那一天,芦柴棒可真的不能挣扎着起来了,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成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屋子的地位,可是在这种工房里面,生病躺着休养的例子是不能任你开的。很快的一个打杂的走过来了。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头的亲戚,或者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白相人”①,所以在这种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生杀自由的权利。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假病!老子给你医!”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举起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跟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地就停止了。后来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打杂的恼了,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在刮寒风。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地跳起来,于是在门口擦牙的老板娘笑了:“瞧!还不是假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这只是常有的例子的一个。第二,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她们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和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别的世界隔绝之外,将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带工的老板。这样,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自己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她们就永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取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第三,那当然是工价的低廉,包身工由“带工”带进厂里,于是她们的集合名词又变了,在厂方,她们叫做“试验工”或者“养成工”。试验工的期间表示了厂家在试验你有没有工作的能力,养成工的期间就表示了准备将一个“生手”养成为一个“熟手”。最初的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及至一角五分,最初的工作范围是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扫地、开花衣、扛原棉、松花衣之类。几个礼拜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在这种工厂所有者的本国,拆包间、弹花间、钢丝车间的工作,通例是男工做的,可是在上海,他们就不必顾虑到“社会的纠缠”和“官厅的监督”,就将这种不是女性所能担任的工作,加到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的身上去了。五点钟,第一次回声很有劲地叫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每人手里都拿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第一厂的朝东,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家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但是,住在这地域附近的人,对这河流里面的不同的成分是很容易看得出的。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有人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搽一点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包身工就没有这种福气了,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元色或者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在路上走,这两种人很少有谈话的机会。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过分地看高自己和不必要地看不起别人,这种在“外头工人”的心理也是下意识地存在着的。她们想:我们比你们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经过印度门警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准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包身工只交一本打印子的簿子,外头工人在这簿子之外还有一张贴着照片的入厂凭证。这凭证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了。顾正红事件以后,内外棉摇班(罢工)了,可是其他的东洋厂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于是,在沪西的丰田厂,有许多内外棉的工人冒混进去,做了一次里应外合的英勇的工作。从这时候起,由丰田厂的提议,工人入厂之前就需要这种有照片的凭证了。这种制度,是东洋厂所特有的。中国厂当然没有。英国厂,譬如怡和,工人进厂的时候还可以随便地带个把亲戚或者自己的儿女去学习(当然不给工资),怡和厂里随处可以看见七八岁甚至五六岁的童工,这当然是不取工钱的“赠品”。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的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的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可是,在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就不像穿衣服那样的愉快了。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到杨树浦去的电车经过齐齐哈尔路的时候,你就可以听到一种“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响”混合在一起的声音。一进厂,猛烈的骚音就会消灭,——不,麻痹了你的听觉,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轧轹……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好像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地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分辨不出这是什么声音,也决没有使你的听觉有分别这些音响的余裕。纺纱间里的“落纱”(专管落纱的熟练工)和“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日本叫做“见回”)命令工人的时候,不用言语,不用手势,而用经常衔在嘴里的口哨,因为只有口哨的锐厉的高音,才能突破这种紧张了的空气。尘埃,那种使人难受的程度,更在意料之外了。精纺、粗纺间的空间,肉眼也可以看出飞扬着无数的“棉絮”。扫地的女工,经常地将扫帚的一端按在地上,像揩地板一样地推着,一个人在一条“弄堂”(两部纺机的中间)中间反复地走着,细雪一般的棉絮依旧可以看出积在地上。弹花间、拆包间和钢丝车间更可不必讲了。拆包间的工作,是将打成包捆的原棉拆开,用手扯松拣去里面的夹杂成分;这种工作,现在的东洋厂差不多已经完全派给包身工去做了,因为她们“听话”,肯做别的工人不愿做的工作。在那种车间里面,不论你穿什么衣服,一刻儿就会一律变成灰白。爱作弄人的小恶魔一般地在室中飞舞着的花絮,“无孔不入”地向着她们的五官钻进,头发、鼻孔、睫毛和每一个毛孔,都是这些花絮寄托的场所。要知道这些花絮粘在身上的感觉,那你可以假想一下,——正像当你工作到出汗的时候,有人在你面前拆散和翻松一个木棉絮的枕芯,而使这些枕芯的灰絮遍粘在你的身上!纱厂女工没有一个有健康的颜色,做十二小时的工,据调查,每人平均要吸入○·一五克的花絮!湿气的压迫,也是纱厂工人——尤其是织布间工人最大的威胁。她们每天过着黄梅,每天接触着一种饱和着水分的热气。依棉纱的特性、张力和湿度是成正比例的。说得平直一点,棉纱在潮湿状态,比较不容易扯断,所以车间里面必须有喷雾器的装置。在织布间,每部织机的头上就有一个不断地放射蒸气的喷口,伸手不见五指,对面不见他人!身上有一点被蚊、虱咬开或者机器碰伤而破皮的时候,很快地就会引起溃烂。盛夏一百十五六度的温度下面工作的情景,那就决不是外头人所能想象的了。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一种生物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加速度地容易疲劳。但是在做夜班的时候,打嗑是不会有的,因为野兽一般的铁的暴君监视着你,只要断了线不接,锭壳轧坏,皮辊摆错方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拿莫温”(工头)和“小荡管”毒骂和殴打的危险。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实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的身上,拿莫温和小荡管打人,很容易引起同车间工人的反对,即使当场不致发作,散工之后往往会有“喊朋友评理”和“打相打”的危险。但是,包身工是没有“朋友”和帮手的。什么人都可以欺侮,什么人都看不起她们,她们是最下层的“起码人”,她们是拿莫温和小荡管们发脾气和使威风的对象。在纱厂,做了“烂污生活”的罚规,大约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那么,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非特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加思索地就欢喜他们殴打这一种办法了。每逢端节重阳年头年尾,带工头总要给拿莫温们送礼,那时候他们总得谄媚的讲:“总得请你帮忙,照应照应。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打死不干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有一次,一个叫做小福子的包身工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就遭了拿莫温的殴打,恰恰运气坏,一个“东洋婆”走过来了,拿莫温为着要在洋东家面前显出他的威风,和对“东洋婆”表示他管督的严厉,打得比平常格外着力。东洋婆望了一会,也许是她不欢喜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走近身来,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她扯到太平龙头的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跟过来,很懂得东洋婆的意思似地,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心子,不怀好意地叫她顶在头上,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迭个(这个)小姑娘坏来些!懒惰!”拿莫温学着同样生硬的调子说:“皮带盘心子顶在头上,就不会打瞌!”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而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关黑房间等等方法。实际上,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譬如派给你难做的“生活”,或者调你去做不愿意去做的工作。所以,外头有些工人就被迫用送节礼的办法来巴结拿莫温,希望保障自己的安全。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人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买收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织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哲人爱玛生的朋友达维特·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一二八”战争之后,他们的政策又改变了,这特征就是劳动强化。统计的数字,表示这四年来锭子和布机数的增加,工人人数的减少。在这渐减的工人里面,包身工的成分却在激烈地增加。举一个例,杨树浦某厂的条子车间三十二个女工里面,就有二十四个包身工。全般的比例,大致相仿。即使用最少的约数百分之五十计算,全上海三十家东洋厂的四万八千工人里面,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人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科学管理和改良机器,粗纱间过去每人管一部车的,现在改管一“弄堂”了;细纱间从前每人管三十木管的(每木管八个锭),现在改管一百木管了;布机间从前每人管五部布机,现在改管二十乃至三十部了。表面上看,好像论货计工,产量增多就表示了工价的增大,但是事实并不这样简单。工钱的单价,几年来差不多减少了一倍。譬如做粗纱,以前每“亨司”(八百四十码)单价八分,现在已经不到四分了。所以每人管一部车,工作十二小时,从前做八“亨司”可以得到六角四分,现在管两部车做十六“亨司”,而工钱还不过四角八分左右。在包身工,工钱的多少和她“本身”无涉,那么当然这剥削就上在带工头的账上了。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动,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的;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恶梦的!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瞪了她一眼。“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做了两年,带工老板在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还有一个,什么名字记不起了,她熬不住这种生活,用了许多工夫,在上午的十五分钟休息时间里面,偷偷地托一个在补习学校念书的外头工人写了一封给她父母的家信,邮票,大概是那同情她的女工捐助的了。一个月,没有回信,她在焦灼,她在希望,也许,她的父亲会到上海来接她回去,可是,回信是捏在老板的手里了。散工回来的时候,老板和两个打杂的站在门口。满脸横肉的老板赶上一步,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的听不清的轰骂:“死婊子!你倒有本事,打断我的家乡路!“猪猡,一天三餐将你喂昏了!“揍死你,给大家做个样子!“谁给你写的信?讲,讲!”鲜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这好像真是一个榜样。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这一晚,整屋子除了快要断气的呻吟一般的呼唤之外,绝没有别的声音。屏着气,睁着眼,百千个奴隶在黑夜中叹息她们的命运。人类的身体构造,有时候觉得确实有一点神奇,长得结实肥胖的,往往会像折断一枝麻梗一般很快地死去,而像芦柴棒一般的却偏能一天天地磨难下去。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她还有韧性在那儿支撑。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噪音、尘埃和湿气中的工作,默默地,可是规则地反复着,直到榨完了残留在她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的虐待,因为船户总还得养活它们,喂饱它们,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也已经不存在了!在这千万被饲养者的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制度和对这种制度忠实地服务着的十五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黑夜,静寂的,死一般的长夜。表面上,这儿似乎还没有自觉,还没有团结,还没有反抗,——她们住在一个伟大的锻冶场里面,闪烁的火花常常在她们身边擦过,可是,在这些被强压强榨着的生物,好像连那可以引火,可以燃烧的火种也已经消散掉了。不过,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推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这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一九三六年四月,上海夏衍的《包身工》,显示了我国报告文学的走向成熟。发表《包身工》的《光明》半月刊创刊号,在《社语》中介绍说:“夏衍的《包身工》一篇,可算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量,首先在于它用十分生动的形象,充满激情地反映了真实的生活。那“像鸽子笼一般的分割得很均匀”的狭小的宿舍中,拥挤得像“蜂房般的格子铺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住着包身工。作者对包身工生活环境的勾勒,是跟各种人物急剧的动作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刚开始,就写出了带工老板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命令包身工赶快起身,显现出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气象。作品接着描写包身工如何被骗来,以及她们像奴隶似的生活,饥饿、辱骂、殴打、禁闭和吊刑,时刻在折磨着她们,正当青春的岁月,却被蹂躏得异常衰老,离着死亡和坟墓已经不远了。包身工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畸形产物。帝国主义分子在中国开设工厂,因为害怕正式工人团结起来的力量,就跟封建的地痞流氓势力结合起来,雇佣像奴隶一样没有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他们以这种最残暴和无耻的手段,来对付工人的反抗。作者揭露了包身工的血迹斑斑的悲惨遭遇,就是对帝国主义强盗和封建势力最深刻的鞭挞和控诉。《包身工》善于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概括。作品所写的芦柴棒,是一个贯串作品始终的人物,她典型地体现了包身工的命运。芦柴棒像其他包身工一样,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有一次,她在一个严寒的日子里患了重伤风,实在无法挣扎着去上班了,竟遭到一顿踢打,最后是一盆冷水浇在头上,冻得她弹跳起来,老板娘却恶狠狠地说是治好了她的“假病”。吃人的包身工制度,将这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摧残得奄奄一息,以至于搜身婆都不肯触摸她的身体,说是“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而残酷的带工老板是不怕做恶梦的,“直到挤完了残留在她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通过对芦柴棒的突出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这个罪恶的包身工制度。报告文学的艺术概括,应该不同于小说创作的虚构,因为它的对象是真人真事,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它就不必进行艺术上的加工,相反,它也需要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决定突出和强调什么,省略和删削什么。《包身工》里的议论和抒情,也处理得异常成功。作者用一连串的数目字,控诉帝国主义分子残酷地剥削和压榨包身工以牟取暴利的罪恶。他这样愤慨地说道:“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在作品的末尾,他又用一种激越的声调呼喊:“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推托的”,“我也想警告这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有了像芦柴棒那样鲜明的形象,作者所开列的数字,就一点也不显得枯燥,作者所抒发的议论,也具有了生动的感染力量,因为读者可以从这些数字和抒情性的议论中,看到包身工的血泪生活,看到帝国主义分子和带工老板狰狞面目。《包身工》可以说是形象、议论和抒情诗的结合,这正完满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特长。高尔基说:“特写是介于研究性论著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作品”①,夏衍的《包身工》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形象思维所产生的感染力量与逻辑思维的说服力量结合起来,因此它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产生强烈的效果。注释①拷皮衫裤:拷绸裤褂。①“带工”老板:管理包身工的工头。②请愿警:旧社会有钱的人为了安全,出钱向反动政府雇用的警察,也就是“保镖的”。③“脚路”:就是门路。①手面:排场的意思。①“白相人”:上海人对流氓(游手好闲的人)的称呼。①这是高尔基为特写集《我们的生活》写的书评的片断,曾发表于1929年苏联出版的《大众生活》杂志第十二期。此处引文请求戈宝权同志特为译出。
洪水与猛兽。推荐。爱诗词网。蔡元培《洪水与猛兽》原文|注释|赏析二千二百年前,中国有个哲学家孟轲,他说国家的历史常是“一乱一治”的。他说第一次大乱是四千二百年前的洪水,第二次大乱是三千年前的猛兽,后来说到他那时候的大乱,是杨朱、墨翟的学说。他又把自己的距杨、墨比较禹的抑洪水,周公的驱猛兽。所以崇奉他的人,就说杨、墨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后来一个学者,要是攻击别种学说,总是袭用“甚于洪水猛兽”这句话。譬如唐、宋儒家,攻击佛、老,用他;清朝程朱派,攻击陆王派,也用他;现在旧派攻击新派,也用他。我以为用洪水来比新思潮,很有几分相象。他的来势很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总有一部分的人感受苦痛;仿佛水源太旺,旧有的河槽,不能容受他,就泛滥岸上,把田庐都扫荡了。对付洪水,要是如鲧的用湮法,便愈湮愈决,不可收拾。所以禹改用导法,这些水归了江河,不但无害,反有灌溉之利了。对付新思潮,也要舍湮法用导法,让他自由发展,定是有利无害的。孟氏称“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这正是旧派对付新派的好方法。至于猛兽,恰好作军阀的写照。孟氏引公明仪的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现在军阀的要人,都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家产,奢侈的了不得,别种好好作工的人,穷的饿死;这不是率兽食人的样子么?现在天津、北京的军人,受了要人的指使,乱打爱国的青年,岂不明明是猛兽的派头么?所以中国现在的状况,可算是洪水与猛兽竞争。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伏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这是蔡先生替北京《英文导报》的特别增刊做的。我们因为这篇文章是现在很重要的文字,很可以代表许多人要说而不能说的意思,故把他的中文原稿登在这里。(适)(1920年4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5号)赏析典故翻新,另铸新意,是杂文笔法之一种,《洪水与猛兽》应属此例。“洪水猛兽”典故见之于《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后人借指祸害极大的事物。本文以“洪水猛兽”典故贯穿全文,而又以新义解析之。文章开头先是按“洪水猛兽”的原义加以解说,并指出中国思想史上几次重大斗争中总是有一方以“洪水猛兽”指斥对方,沿用至今,“现在旧派攻击新派,也用他”。在谈古论今中透出学识的渊博和从容不迫的气度。但作者的本意并不在训诂、释义,雍容的文字只是下文的铺垫。从第二段开始,翻新典故的含义。先以进化观点重新解释“洪水”的比喻义:取其“来势很勇猛”之点比之于新思潮之不可抗拒;取其“扫荡田庐”之点喻之为新思潮荡涤积习,必有所破坏,必有人感受痛苦;以引导得法可收“灌溉之利”,告诫人们对新思潮应取“导”法而舍“湮”法。一譬多用,内涵丰富,说理透彻。文字虽委婉,而支持新潮、反对守旧的意思又是相当鲜明的。对于原典故中“猛兽”的含义,则径取本义,而以新内容充实之:斥责军阀为“率兽吃人”,揭露军阀指派军人“乱打爱国的青年”是“野兽的派头”。古语翻新,自铸新意,化腐朽为神奇,这需要丰厚的学识和深刻的、全新的思想。蔡元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五四时期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新文化运动。本文撰写于1920年4月,其时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之时。“旧派”惊呼新思潮为“洪水猛兽”,恐惧而又充满敌意。蔡元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接过“旧派”诬称“新派”的用语,巧加改造翻新,掷还“旧派”。有劝导,有批评,有揭露,言简而意深,在当时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字”,“代表许多人要说而不能说的意思”。《新青年》特为转载,可见影响之大。
王充传。推荐。爱诗词网。王充传【题解】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绍兴),东汉着名的学者和无神论者。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着作。【原文】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1]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2]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3]。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4]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着《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5]。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注释】[1]魏郡元城:在今河北大名。[2]扶风:今陕西扶风。[3]始若诡异,终有理实:初听好像是诡辩,但归根到底是有道理,有实际根据的。[4]庆吊:婚丧嫁娶等活动。[5]嫌疑:观念混乱不清。【译文】王充,字仲任,他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搬迁到此地。王充年少的时候死了父亲,同乡称赞他很孝顺。后来他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老师。他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章句。他家里贫穷没有书籍,常常到洛阳书店里翻阅那些出卖的书,看过一遍就能记诵下来。于是他就通晓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他回到家乡,隐居下来教书。在州郡担任过功曹,因为多次劝谏长官,最后因为意见不合离去。王充很喜欢发表自己的言论主张,乍听起来好像很怪异,仔细想想却有道理,有根据。他以为那些见识浅薄的儒生死守住书本上的章句,失掉了书中的精髓和真谛,于是他闭门深思,谢绝那些贺喜吊丧的应酬,家中的门上、窗户上、墙壁上都放着刀和笔,撰写了《论衡》八十五篇,共二十多万字,解释了物类的异同,匡正了当时人对某些事物的疑惑。刺史董勤征召为从事,后又调任治中。他自己辞去职务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朝廷,推荐王充的才学,肃宗特意下诏公车府征召他,他因病没有成行。他将近七十岁的时候,记忆衰退。精力耗损,写了《养性书》十六篇,论述节制嗜欲,保养精神,自守心志的道理。永元年间,他病死在了家中。
《田汉·获虎之夜》原文、赏析、鉴赏
《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优秀的独幕话剧,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代表作。剧本通过一个贫穷青年与富裕猎户女儿恋爱的悲剧故事,表现了“五四”时代呼吁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田汉获虎之夜。推荐。爱诗词网。《田汉·获虎之夜》原文、赏析、鉴赏《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优秀的独幕话剧,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代表作。剧本通过一个贫穷青年与富裕猎户女儿恋爱的悲剧故事,表现了“五四”时代呼吁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剧中男女主人公相恋,并且订了婚,但男主人公家境败落,女家退婚,将女主人公另许富家。在女主人公出嫁前夕,男主人公在女家附近悲伤地徘徊,不幸误中捕虎的绊索,被击伤作为“获虎”抬入女家。女主人公仍热恋负伤的男主人公,但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终于失败,绝望的男主人公自杀。男女青年因婚姻不自主而殉情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很多,结构都比较单纯。本剧作者别出心裁,以“获虎”的情节,赋予故事以传奇色彩,增强了戏剧性;同时,在一个场景、一个短时间之中,集中地展开所有的矛盾冲突,并在尖锐的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从而使剧本情节紧张、结构紧凑,成功地表达了反封建意识、高歌个性解放的主题思想。剧本明确地表明,造成这个悲剧的是以门第、财富定婚姻和父母作主的封建观念,作者通过女主人公坚强、勇敢的斗争,表现了“五四”时代男女青年蔑视父权、蔑视封建传统的思想,呼喊出争取婚姻自由的要求。注释①塅:长沙东乡称平坝为“塅”,山地为“坤”。①娭毑:方言,祖母之意。①班子:即辈之意。①待诏:此处指理发师。
礁石艾青。推荐。爱诗词网。礁石艾青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1954年7月25日(选自《艾青诗选》)【赏析】这是一首气度不凡的咏物诗。诗人别出心裁地将礁石的威武不屈、英勇乐观的精神活脱脱地刻画了出来。礁石,在一般人眼里是那样的普通,那样的不起眼;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或许礁石还是丑陋不堪的。而诗人艾青却慧眼独具,从礁石的巍峨立姿中发现了其值得赞颂的美的一面:浪头一排一排打来,从晨到暮,从暮到晨,终无止息;而礁石却“我自岿然不动”,将冲杀来的浪头击个粉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纵然是浑身伤痕累累也依旧站立在那里,从不下跪,更不因此而倒下。这种宁死不屈,含笑看人生、看世界的崇高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在为祖国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汲取吗?诗人在这首短诗中,综合运用了拟人、对比、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时而将“浪头”摆在主体位置,让它尽情表演;时而将“礁石”作为活灵活现之人来描摹,让它“笑”,让它“站”,让它浑身刀痕却依然故我地将每一个敢于来犯的浪花踩在脚下……读者正是在这种艺术形象的感召之下,魂灵得以升华和净化的。(金兰)
苟利于民 不必法古。推荐。爱诗词网。治国类名言赏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注释法:效法。周:通“赒”,帮助。循:沿袭。句意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汜论训》
【作品提要】
白人斯麦尔斯一家遇上了由种族隔离引起的骚乱。他们在黑佣七月的帮助下驾车逃到了七月的部落。在原始的环境下如何生存难倒了巴姆·斯麦尔斯和他的妻子莫琳。七月逐渐成为他们的保护者与决策者。怎样走出这个地方?走到哪里去?这样的焦虑始终缠绕在巴姆与莫琳心中。一天,巴姆突然发现:他唯一的逃生工具——车不见了。原来是七月和他的朋友丹尼尔擅自开走了巴姆的车。七月掌握了车钥匙,这让巴姆与莫琳感到莫名的恐惧。虽然莫琳在部落里学会了煮玉米粥、挖野菜,巴姆有时会去打猎、钓鱼,但斯麦尔斯一家的基本生存问题还是由七月解决的。斯麦尔斯夫妇与七月的矛盾因主仆关系的改变而逐渐暴露、激化。与此同时,巴姆与莫琳因生存的困扰,夫妻间的交流也逐渐枯竭。唯一感到适应的是斯麦尔斯家的孩子们,他们很快成了黑孩子们的伙伴。
七月的人民。推荐。爱诗词网。【作品提要】白人斯麦尔斯一家遇上了由种族隔离引起的骚乱。他们在黑佣七月的帮助下驾车逃到了七月的部落。在原始的环境下如何生存难倒了巴姆·斯麦尔斯和他的妻子莫琳。七月逐渐成为他们的保护者与决策者。怎样走出这个地方?走到哪里去?这样的焦虑始终缠绕在巴姆与莫琳心中。一天,巴姆突然发现:他唯一的逃生工具——车不见了。原来是七月和他的朋友丹尼尔擅自开走了巴姆的车。七月掌握了车钥匙,这让巴姆与莫琳感到莫名的恐惧。虽然莫琳在部落里学会了煮玉米粥、挖野菜,巴姆有时会去打猎、钓鱼,但斯麦尔斯一家的基本生存问题还是由七月解决的。斯麦尔斯夫妇与七月的矛盾因主仆关系的改变而逐渐暴露、激化。与此同时,巴姆与莫琳因生存的困扰,夫妻间的交流也逐渐枯竭。唯一感到适应的是斯麦尔斯家的孩子们,他们很快成了黑孩子们的伙伴。【作品选录】向更远处走,过了这片空旷地——小屋村落,牲畜圈,以及砍伐、火烧、开垦过的土地——到了树林中如人臀部般起伏的地带就到了那条河,那是他们通常活动的最远距离。这热带大草原上的灌木林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像云一样千变万化,变幻出不同的姿态和色彩,仿佛旅行者走马观花时眼里掠过的无数景观;沉默的蒙尘的绿色像大地一样伸展着,一直伸展着,天空下无边无际的景色一无阻碍地扑入她的眼中。大地上自古代移民(从来没有断过;她家是最近的一批)起就穿行的数百条路看不见了,人们来回迁移时用蓟草和灌木枝篱笆标出来的聚居圈,很像草地上的蘑菇圈——也看不见了。还有噼里啪啦穿过小矮树丛的牲口,和静静不动的野兽——所有这些都看不见了。空间;如此无限又如此有限,她的孩子就不理解这个地方。罗伊斯率了一个代表团来:——我们今天能去看电影吗?要不明天也行。——把时间往后延是一个迹象,表明他们开始适应这个地区的新生活节奏了。吉娜和维克多已经长大了,知道电影院已被留在了后面,他们不阻止他来请求,过后便在小屋里当床的汽车座上生气,吵架,抓挠跳蚤咬的地方。莫琳从不走到聚居圈外的无垠之地去。走得还不如带狗遛街或到邮筒那儿发封信那么远呢。她可以走到河边,不能再远了,但河边她也很少去。每次去了,她也认为不去的好,省得冒被人看见的险。七月来取他们家人的衣服让那些婆娘们洗。——我自己可以洗。——没有几件,他们穿得那么少;孩子们把鞋都扔了,每天也就换一条短裤和袜子,自己洗没问题。但他一副不达目的不走的态度。——那我一定得给你们送水,烧热,什么都弄好。——她明白她不能指望在这儿还有人惯她,在他不理解的地方,她不能由着性子干。——是你妻子洗吗?我一定要付钱的。——在他的家里,这是女人分内的活儿。当他的手指碰到她递过来的松松一叠东西的一端时,他短促的笑声戛然止住了。——我不知道谁洗。不过你可以付钱。————还有肥皂?——她很珍惜她这一大块香皂的,每次用过都小心翼翼地把它弄干,放在小屋的墙顶上,不让孩子们够着。——我带了肥皂。——肥皂,是他记着从她储藏柜里拿的?他干净的衣服散出一股她给他们——仆人们买的救生圈牌肥皂味儿。他没说过;大概是不想吹嘘自己的远见。她想问——很明显又不能问。——我会付钱的。——在这儿,成捆的钞票不过是纸片罢了;对此刻的她来说,钱代表不了塞满冻肉和冰块的电冰箱、报纸、床头灯,就没什么意义,这儿什么都买不到。但钱的意义,对于七月的村民们来说并没有消失。她看到了她和巴姆是如何、从什么时候依赖着这群人的,除了这些纸片也没有什么可给他们的了,甚至连多余的衣服——这很受穷人欢迎的——也没有。他们用破布条把这些纸扎好,再用奇特的皱巴巴的袋子装好,秘密地藏在身上。他们能够在抽象和具体之间建立联系。七月——还有其他跟他一样的男人,所有能干的男人都跑出去干活——过去那么长时间寄回来的就是这样一堆纸片,十五年里(这意味着七次休假回家)他带回的东西也是用这种纸片换来的,从巴姆替他搞来的自行车到超级市场的粉红色玻璃茶杯都是它换来的。七月妻子的小屋,他自己的小屋,家族成员其他三四个人一间的小屋,他们的山羊圈,用弯曲的干枝条交叉插进地里围成的鸡笼,用参差不齐的带刺的芦荟杂乱围成的猪栏,从破汽车上卸下来的磨损了的轮毂盖,破了的锡盘子,泥砖;存放农活家什的小屋——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目标和轨迹。她在这些东西中间既不可能像一些人那样干活,也不可能像另一些人那样什么也不干。她倒是有一本书——一本她逃跑时匆匆装起的平装书,几年前买的,但却一直没看过,好像它就是为逃跑提前准备的:马佐尼的IPromessiSposi,翻译过来就是《订婚者》。她不想翻开读它,读了以后又能怎样呢?可又没什么可干的。于是她破坏了自己的心愿(她曾这么想过,假如她不读,也许他们不久可以找到一个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如果她读了,读完它之前他们还将在这里)。她把七月拿来“给孩子们”用的瘸腿凳子拖到外面,坐在外面可以看到丛林景色,她开始看书。但过去那种因读小说而置身于另一种时代、地方和生活的幻觉,也就是阅读的乐趣,现在不可能再得到了。因为她现在就正在另一种时代、另一种地方、另一种感觉之中;这一切在她身体里挤压她、充满她,像人在吹胀一只气球。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了。有什么小说能跟现在比呢,她现在知道了多少过去她不知道的,也不可能通过虚构作品想象出来或找到的东西啊。她向他讲这番话的时候,他一直在衬衣下的脖子、胸脯上摸来摸去,然后猛地抽出手,僵硬的手指轻轻叩着胸口,肩胛上两个凹下的黑色小窝儿闪着亮光。——我?我非得知道是谁偷了你们的东西吗?总是这样。你们给我添了那么多乱。在我家里也这样。丹尼尔,酋长,我妈妈我老婆为屋子的事。麻烦,麻烦,你们带来的麻烦我再也不想要了。你明白吗?——他猛地挥了挥两只胳膊。——你非得去把枪拿回来不可。————不不。不不。——他歇斯底里地笑着、重复着。——我不知道丹尼尔是不是偷了你们的枪。我怎么会知道?你,是你说的,你知道。我可没见过什么枪。我也没看见丹尼尔,丹尼尔他走了——那我能干嘛——她突然有一种想要摧毁他们之间的一切的狂热冲动。她想要把什么东西碾在鞋跟下,像在市郊的院子里踏碎蜗牛和坏鸡蛋一样。——你小偷小摸。为什么?我那时不想说不过我现在告诉你,我那鸟形的剪子,我老母亲的磨刀器。————那些东西都是你给我的!————噢,不,我给过你……可不是那些。————我才不想要你们的垃圾呢。————那你为什么还要偷垃圾?……我什么都没说,因为我一想到你会那么干就脸红。————你——他伸直膝盖,张开两手拍在上面。开始用他自己的语言跟她说起话来。他的脸上闪烁着坚毅的神色。重重的语调从四面包围着她;大地渐渐变得模糊了,遥远的清淡的月光洒下来,使丝绸般的烟霭微微透出粉红色弥漫在天空中。虽然一个词也听不懂,她却明白了,明白了一切?他曾不得不是个好仆人,她是怎么给他遮遮掩掩,只是为了使他符合她的理想,但是就他自己而言——能干、忠实、为她争面子——却没有任何意义;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别处另一些人身上。她不是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姐妹、他的朋友、他的人。他又用英语说出应该用英语说的话:——丹尼尔他和像是城里的那些人走了,他参加了。——这个不合规则的动词,用于表示任何承诺:加入一个敢死队,签一个分期付款协定,在矿山或甘蔗园的劳工合同上按拇指印。——我不知道,——没准儿他需要枪干那个。——他靠回身子,没什么要跟她说的了。——我明白了。——对于丹尼尔这位从城里回到自己落后乡村的年轻送奶工来说,举拳打招呼是一种时髦的举止,而在酋长面前双膝跪倒对于他和七月肯定都只是一种乡下惯例而已。——我明白了。——“古巴人”:这就是他在酋长不知道如何称呼那些让他害怕的外国人时提起的词儿。——那么他是去打仗了。小杂种。他只是选择了他有权做的事。——七月可能不明白她嘟囔了些什么,也许是不想被迫说话。他让人熟悉的脑袋,新近才让那个在树下给村民理发的人剃过,他胡子下面宽厚柔软的嘴唇,在昏暗中模糊不清的黑脸上白亮的眼睛,所有这些都在微弱的天光下面对着她。在这个无人居住的废墟,陪伴着他们的只有一具无生命的机器。他们的话音一落到破败的土墙上,就即刻被吸了进去,犹如泼溅上去的鲜血。就要葬身此地了吧。一股令人欣喜若狂的如释重负的热感传遍了周身每一处肌肤,她觉得又满意又可鄙。她告诉他真相,他一直都是不忠实的。——你想要发战争财,偷一辆卡车。现在你想要它。你不管艾伦怎么样了。她给你洗衣服,跟你睡觉。你想要这辆车,好开着它像个强盗似的四处招摇,想象你自己是个大人物,是个要人,直到你没钱买汽油为止。没有汽油可买,它就会瘫在那儿。七月,瘫在那些树下,就在这个到处都是破屋子的地方。而且孩子们到里面玩的时候,它还会变成碎片。一点儿用都没有。跟其他那些一样,又一次失策。又一件垃圾。——难以描摹的温柔夜色包围着他们,仿佛误认为他们是一对情人。她踉踉跄跄地走过去,靠着车篷站稳。她的样子看上去怪异可怕:紧绷绷的牛仔裤卷到了膝盖,汗津津的额头反射着月光,乱蓬蓬的头发一簇一簇竖立着。她弄出这副母夜叉样子对他没任何影响,他可从来没去过总有诱人姑娘的汽车展销会。她大声地笑着,粗鲁地拍打着汽车挡泥板,很像他平时吓唬那些挡道的牲口。村里传来一声刺耳的声音。一点家一样温暖的灯火开始在那边闪烁,像是一根划着了拢在手掌中的火柴。那些正在吃晚饭的人们点起了第一盏灯。巴姆正在给孩子们拿吃的。他盛出煮好的玉米饭,他们就用手指抓着吃。她出现的时候,他们正在喋喋不休地说着话,没招呼她,好像以为她一直在场似的。他没问她到哪儿去了。他拿着那把沾满玉米渣儿的锡汤匙和孩子们一起吃着。她什么都没吃就走进了黑暗的小屋,摸索着找到水瓶,然后就站在那儿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长长地喘口气再喝,像个躲在一边儿偷偷过瘾的酒鬼,把整瓶水喝得点滴不剩。看来“瘾君子”的家人不知如何是好,因为索性佯装不知,或许确实不知道。刚巴—刚巴又响起来了,播放着仅有的四五张唱片中的一张。宝贝,宝贝,来吧,嘟兹——嘟兹——嘟兹,几声迸发出的高调混杂音打破了歌曲本身的和谐,越过一座座土屋,传入了灌木丛,回荡在沉沉的雾霭之中。没有星星。宝贝,宝贝,嘟—兹,嘟—兹……如果有一群打游击的自由战士从村外经过,远远地就能听见这古老的音乐,它属于索维托、戴维敦、泰比萨、玛若贝斯塔的,他们正是从这些城镇突围出来并且分散到各地去的。他看她打算上床睡觉,便提醒她她的脚脏极了。她起身用七月拿来的肥皂,从满盛着河水的七月的油箱里倒水洗脚。她在油灯的暗影里说话。——他就是这样的吗?——从来不用提“七月”这个名字,他就在他们脑海里,没有别的人。他懂她的意思;但这么解释的话就太简单了。他用一只手梳理着脑后的那一圈浅色头发,小心翼翼地用手摸着秃了的地方。她把记忆中七月寄人篱下的状况跟自己现在的情形对比了一下。——过去他什么事都请示。一片阿斯匹林,我能用电话吗?那栋房子里没一点东西属于他。————不过……他什么都不缺。我们什么都给他。————我想知道那使他改变了些什么。——油灯还亮着,可他的蓝眼睛已经闭上了。——会跟我们一起变老然后拿着退休年金。——枪在丹尼尔手里,他拿走了它,为了他自己。她的嘴唇动了动,但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她盯着那闭着的眼皮看了许久。一夜薄雾使空气变得鲜活清新,驱散了令人作呕的鸡粪的氨气味、浓烈的霉草的恶臭以及腐烂的垃圾的臭气,那些垃圾——破布烂片、小牛的颏骨、土屋之间雨水冲出来的凹地里落着的一层层发亮的大蝇。女人们扯出一条条裹身和包小孩的棉布晒上。明亮而强烈的阳光给这些发霉的布片平添了一股芳香,给茅草屋顶和土坯墙涂上了一层金色的釉彩,一切似乎都变得生机勃勃了。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季节,这一时刻的村庄都合乎摄影师对村庄的典型镜头的要求。从远处看,村子的圆形小屋都被风景环绕着,很像一双神灵的手用荷兰或瑞士的高超的凹版照相印刷术制作成的一幅非洲人与自然交融为一的景象。妮柯早早地就出现在门口了。她柔软的鬈发滤着阳光,一只脚掌粉红的小脚勾着另一只纤细的黑脚踝,她在等她的朋友吉娜。两个小姑娘抿嘴笑着,她们的友谊那么深厚那么秘密,所以当着别人的面她们什么都不说。两个男孩把从锅里刮下来的玉米面碎屑搓成脏兮兮的小球,把它们作为钓饵装在他们用铁丝弯成的钩子上,那铁丝是从谁家围鸡的一张菱形破铁丝网上抽下来或偷下来的。他们俩干得那么专注,那么和谐,嘴里还叽叽咕咕说着话。他们跳起来去问七月有没有(啊,求求你老伙计七月)细绳,七月正在把他们父亲翻乱的茅草重新堆好。他放下手里的活,走开了一会儿,拿来了一根卷成一盘的真正的塑料钓鱼绳,在手里一拉一松。他们三个站在一起,罗伊斯仍然像小男孩似的激动地手舞足蹈;而维克多——只见维克多把沾着玉米糊的双手轻轻地拍了拍,庄严地把手合成在一起,恭恭敬敬地接过了这份礼物。立刻,男孩们又跑了回来。他们低头忙他们的活儿的时候,脊柱上的骨节能数得清楚。不一会儿,他们把父亲从小屋里拉了出来一起去钓鱼,身后跟着一群孩子和小娃娃。被他们惊起的几只红黄相间的织巢鸟,轻快地掠起,又欢快地尖声聚到一起,像开花一样疾速落在高高的草尖上,几乎压折了纤细的草茎。在这样一个早晨,活着真好。接近中午了(从太阳的高度和灌木林的幽静可判断出来——她的手表已经坏了)。莫琳·斯迈尔斯一个人坐在屋里,然而并不是一个人在村里——从来不可能有人单独在那儿的。四周一片静谧。忽然,她感到下意识中能分辨出来的声音动静发生了一些变化。远处有空气在震颤,就像风浪卷起的气流撞击着凝然不动的空气,在天空中。她正在缝儿子们的一条开了线的短裤。是普通百货店买的,质地不错、结实耐用。孩子们从没穿过富有的白人们买给儿子的美国式休闲服,也没穿过贫穷的黑人们瞎买的那种俗气的小绅士套装。那声音听来不像较熟悉的运兵机或侦察机在经过。她把针别在短裤上,站起来眺望。通常会带来一场午后雨的云彩,早早就堆满了西边的天空,早晨它们还使天光暗淡,现在却在灿烂的阳光中蒸腾着水汽。气流的震颤就来自云层后面。她的眼光在竭力跟着听觉。一阵哒哒哒的轰响震荡着天空,旋转着向她头顶冲下来——此时全村的人都出来了,犹犹疑疑地放弃了干活、消遣,在直升飞机的盘绕下畏畏缩缩。也有几声欢呼;大概是孩子们喊出来的。她感到一阵严重的耳鸣。全身都在震耳欲聋的轰响声中打着哆嗦,同时有一股力量侵入了她的身体,挤压着,抽动着,将她带进了一种巨大的性高潮似的兴奋——那架直升飞机就在她们头顶上穿过炽热炫目的云,它的着陆架像伸开的腿。飞机正挥舞着回旋的长柄镰刀和空气搏斗着。他们所有的人都尖叫着;一个女人从莫琳身旁跑过,恐怖地笑着,她背上的婴儿剧烈地晃荡着。他们的呼喊声变了调。那刺激人的可怕的东西又一次向上冲出了人们的视野,钻进云层去了。刚才在机身和震动的机翼下,她一定是闭紧了双眼:她讲不出它的颜色,它的标志,不知道它是载着救援者还是杀手,而且——就算她辨别出了标志——也不知是冲谁来的。七月的人们全在她周围跑起来了。那水肿病人拖着脚从凳子上站起来,两条无用的腿拼命保持着平衡。他以一个勇士表示效忠抑或挑衅的姿势向空中举起了他的圆头棒。人群中还可以认出玛莎一只手挑战似的叉着腰的姿势。他们与其说恐惧还不如说兴奋。以前她们也见过飞机,但从来没这么近过——这个飞行物比扩音器里的声音更富于刺激性和娱乐性。她追踪着在喊叫、惊叹、议论和笑声之上的云层后面的飞机的声音。她现在集中起全部感官来跟踪它。她又一次看见了那架飞机,一个小小的回教苦修僧摇摇晃晃地冲向丛林。它再次升入云天,轰鸣着又盘旋了一周,然而,忽高忽低的巨响变得平稳了、缓慢了,听起来懒洋洋的。她没有看着飞机着陆,但她知道它在哪儿。当她凝望的目光投过去又从丛林的地平线那里收回来的时候,丛林依然一如既往。然而她知道它接纳了什么。知道空中的轰响消失在哪个方向、哪个区域。她已经把缝了一半的短裤小心地折叠起来了,这是个为保持橱柜整齐而养成的习惯。她走进屋,犹豫着把它放在床上。显然她觉得短裤看起来不令人满意,便以一种被遗忘了的爱抚用手掌把它抚平,接着她站了一会儿。恐惧渐渐爬上她的喉头,扼住了她。她走出小屋,加快步伐,大步走过茅草堆和鸡笼,颠下斜坡,跳过一块块石头,突然奔跑起来。她跑上茂盛的草地,闪开打在身上的树枝,弯腰穿过荆棘丛。她跑向河边,而且听见了他们,那白男人和孩子们的声音,在左边什么地方,说着英语。她径直跑到渡口,扒下鞋,从一块圆石跳上另一块,尽力保持住平衡。没有石头了,她便走进水中,像重生的浸礼会会员一样。水没到腰间后,她便高高地伸开双臂(鞋都拎在一只手上)稳住身体。用大腿蹚着水往前走。水是温乎乎的,发黑,有一股浓重的泥土气息。河底似乎突然倾斜了,她的重心变得不稳起来。她向右斜倾着,突然间踏上了对岸,双脚落在了高大的无花果树下的泥地上。这一边河岸她从没来过。她把湿脚套上鞋奔跑起来,差点儿撞上一只驼背的杂种母牛。它惊慌地躲开了。她奔跑着,在前前后后树丛的寂静中可以非常清楚地听到机器还工作着的轰隆声,发动机没有关掉,还在那儿空转着。这片丛林比哥里姆和迪斯尼的浪漫森林更能富于创造性地制造真正的梦幻色彩。煮熟的土豆味(她辨别不出是哪根藤上发出的)好像在表明有一个厨房、一所房子就在下一棵树的那边。这里有几小片屹立着枝叶疏朗的结圆刺果实的树的土地。树下是没长矮树丛的草地,盛开着一簇簇巴伯敦雏菊和遍地的繁花;那么规整有序,简直是某个公园的人工景观。她奔跑着:怀着一生中所有被压抑了的自信,还有警觉,像一只独居的野兽,正处于既不找配偶也不养幼仔的季节,活着只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要求责任感的一切都是敌人。她仍然可以听到震动声,在那些树那端更那端,而她就向它跑去。她奔跑着。(莫雅平 译)【赏析】《七月的人民》是南非女作家戈迪默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展示了人们在失序状态下的生存状况。《七月的人民》出版于1981年,当时的南非仍处于种族隔离的困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戈迪默以小说的形式预言性地叙述了黑人男佣七月帮助白人雇主斯麦尔斯一家逃离骚乱、到自己部落避难的故事。虽说是预言,但它却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失序首先是从日常生活的改变开始的。本文所选的第一部分描绘了斯麦尔斯一家刚来到七月部落的情形。从熟悉的市郊到陌生的部落,这对斯麦尔斯一家而言是重大的考验。“七月妻子的小屋”、“他自己的小屋”、“家族其他三四个人一间的小屋”、“山羊圈”、“鸡笼”、“猪栏”、“存放农什的小屋”,从房屋的分配中可清晰地看出七月一家井然有序的生活状态与劳作轨迹。而斯麦尔斯一家与七月一家恰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已失去了分配房屋的权利。按七月妻子的话来说,斯麦尔斯一家曾经是“一个房间睡觉,一个房间吃饭,一个房间坐着,一个房间搁书”,而现在他们所有的人都寄居在七月母亲的一间小土屋中,大部分日常活动都被局限在这狭小的空间中。房屋对他们而言曾是日常活动空间的分配与生活的享受。然而现在失去分配权的空间哪有什么生活享受?如今,房屋对他们来说退回到了最原始的功能——只是身体的蔽护而已。他们所失去的不仅是舒适的物质环境更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提醒着他们来到了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始而朴素的生活向莫琳与巴姆展现了广阔的空间与悠远的历史。但他们在这陌生的时空下不知所措,他们感到迷茫。成捆的钞票变成了废纸,冻肉、电冰箱、报纸、床头灯都成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孩子们不再有电影看,巴姆不再是建筑师,莫琳也不再是舞蹈家。书是他们从过去世界中带来的唯一有精神消费价值的东西。然而相同的活动在不同的时空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过去阅读对莫琳来说是一种享受,而现在阅读成了她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因为过去阅读是以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参照的,而现在莫琳身处的正是让她感到陌生与茫然的另一个时代、另一种地方。作品中写道:“她倒是有一本书——一本她逃跑时匆匆装起的平装书,几年前买的,但一直没看过,好像它就是为逃跑提前准备的。”日常生活秩序的变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原本斯麦尔斯一家与七月是明确的主仆关系。但在部落里,斯麦尔斯一家却被七月所救济,主仆关系已发生颠倒。虽然巴姆与莫琳都明白他们已失去了优越的地位,但却无法真正接受这残酷的现实。莫琳与七月的三次对话就是有趣的例证。第一次对话是莫琳对七月保管汽车钥匙的质疑,第二次是莫琳对七月掌握汽车的质疑,第三次是枪丢失后莫琳对七月的怀疑。这三次对话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因为这样的对话在过去的环境中是根本不会产生的。过去,莫琳只需对七月下达礼貌的命令。本文所选的是莫琳与七月的第三次对话,开头一连串的自由直接引语展现了这次激烈的冲突。与以往的对话一样,这次依然是由莫琳主动挑起的。失去了车与枪这两样最重要逃生工具的莫琳情绪已失控,歇斯底里大发作,破坏了过去与七月小心翼翼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对话一开始,莫琳就大声质问,七月则予以反驳。这种对话方式表明莫琳依然站在主仆关系的立场上来看待她与七月的关系。她指责七月“一直都是不忠实的”,并骂七月是小偷、是强盗。这场争执揭示了主仆关系的真相,所谓的主仆关系说到底是一种经济关系,过去那些客套与礼貌只是这层关系的装饰而已。种族隔离制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虽然莫琳自称为人道主义者,但她对七月所抱的态度其实还是一种主人对仆人的态度。她从未真正平等地看待过七月。如节选第一部分所说的那样,当七月以朋友的身份来取巴姆家的衣服时,莫琳告诉七月:“我一定要付钱的。”当七月碰到那一叠钱时,“他的笑声戛然止住了”,在那一刻七月的自尊受到了伤害。如今莫琳与七月原有的经济关系已不复存在,他们之间的主仆关系其实也已告终,但莫琳却从错误的立场挑起了这场对话,她也终于败下阵来。月光下的她“看上去怪异可怕:紧绷绷的牛仔裤卷到了膝盖,汗津津的额头反射着月光,乱蓬蓬的头发一簇一簇竖立着”,再看看七月,“他让人熟悉的脑袋,新近才让那个在树下给村民理发的人剃过”。作者有意让莫琳的邋遢凶恶与七月的端正整洁形成鲜明对比,这对莫琳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日常生活秩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究竟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莫琳的出逃给出了令人震惊的回答。莫琳曾试图去适应现有的环境,她曾和七月的女人们一起去挖野菜,她也曾努力保护丈夫的尊严,但这些尝试带给莫琳的只是挫败感与屈辱感。她孤独地承受了一次次的挫败与屈辱。但直升飞机强大的机械力量彻底压倒了莫琳的承受能力。“飞机正挥舞着回旋的长柄镰刀和空气搏斗着”,虽然莫琳讲不出直升飞机的颜色与标志,也不知道它载的是救援者还是杀手,但她还是盲目地跟着它奔跑。即使看到自己的孩子与丈夫,莫琳依然奔跑着,“她跑向河边,而且听见了他们,那白男人和孩子们的声音,在左边什么地方,说着英语”。她野兽似地奔跑着,奔向神秘的丛林,逃离了家庭。这既使人震惊,也使人领悟到家庭关系及语言是建立在特定的生存关系上的,当生存方式发生改变时,一切也就改变了。在混乱的秩序下,作者也探索了和谐的可能。斯麦尔斯家的孩子们刚来到部落时,不停地要可口可乐和电动玩具。但他们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游戏是孩子们最重要的活动,无论是现代还是原始,在市郊还是部落,玩的乐趣对孩子们来说是无穷无尽的。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交到了朋友也习得了规范。大人们适应环境失败了,而孩子们却成功了。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比大人更真诚、更简单,另一方面是因为给成人带来巨大影响的种族隔离制度对孩子来说还是朦胧的。他们还意识不到种族隔离制下黑孩子与白孩子的区别。对他们来说,所有的孩子都是玩的伙伴,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因而,被大人遗忘了的孩子间的友谊显得“那么深厚那么秘密”。选文中村庄的早晨一段称得上是《七月的人民》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清新的空气、金色的阳光抹去了异味与贫穷,为村庄染上了柔和的色彩。“从远处看,村子的圆形小屋都被风景环绕着,很像一双神灵的手用荷兰或瑞士的高超的凹版照相印刷术制作成的一幅非洲人与自然交融为一的景象。”虽然作者的言语中略透着几丝对白人猎奇心态的讽刺,但人与自然确实获得了和谐统一。吉娜与尼柯脚勾着脚、抿嘴笑着,维克多与罗伊斯专注地玩着。尤其是维克多按照部落方式接受七月钓鱼绳的庄严举动让人既震惊又感动,因为这种感谢方式带着部落宗教的虔诚与感恩。这说明部落生活已同化了维克多的思维与情感。作者不仅写了孩子们的友好和睦,也写了鸟儿的欢快。“被他们惊起的几只红黄相间的织巢鸟,轻快地掠起,又欢快地尖声聚到一起,像开花一样疾速落在高高的草尖上,几乎压折了纤细的草茎。”由人到鸟,由鸟到草,一波牵一波,作者的笔触细致入微,轻灵敏捷,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这样一个早晨对混乱的秩序而言确实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七月的人民》丰富而真实,它对在失序状态下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作了细致的探索。莫琳、巴姆、孩子们的未来如何,七月一家的未来如何,作者没有给出答案,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姚 瑶)
学问之道无他。推荐。爱诗词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出自:《孟子》名言名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译文如下:(告子上)研究学问的途径没有别的,只要把丢失的心找回来就行了。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推荐。爱诗词网。名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处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译文孔子说:“智慧之人不会对事情感到迷惑,仁爱之人不会忧愁和担心,而勇敢之人没有什么恐惧。”名句解读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智”“仁”“勇”,这三者缺一不可。它是成功者必备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三个境界。智者因为通过学习有了认知事物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超越于知识和聪明的智慧,更有了明辨事物真知的悟性,所以对各种问题都能了然于心,不会感到迷惑。仁者因为他们胸怀天下、志向高远、道德高尚,所以他忘了个人的得失,他们因为超越了物质的羁绊,所以能够不汲汲于富贵。“仁者”的忧是忧患而不是忧愁,他们乐天知命,自强不息,进取不止。勇者因为有了“知”和“仁”,就有了自信心和感召力,心胸坦荡,本领高强,有坚定的人生信念。经典故事《史记·留侯世家》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老人故意把鞋踢下桥底,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莫名其妙,本想揍他,但看见老人一大把年纪,于是强忍怒火,下桥把鞋捡上来。谁知老人却不罢休,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一忍再忍,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好鞋。老人大笑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头两次会面,张良皆因迟到而被斥还,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授予张良,并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张良等到次日天明一看,方知是一本《太公兵法》。张良日夜苦读,终于成为一个“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大谋略家。鸿门宴后,项羽率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虏妇女宝货东去”。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城定在老家彭城。项羽将天下分给十八个诸侯,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居汉中,领巴蜀之地,而把关中和陕北分别封给了原来秦朝的三员降将。张良知道项羽想限制刘邦,就劝刘邦将计就计:先烧掉从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表明自己并无北上的心思,然后趁项羽不加提防的时候,从汉中暗度陈仓小道,占领三秦之地。刘邦按张良这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妙计,收取了三秦之地,随后东征。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楚汉战争,终于打败项羽,建立了汉家天下。张良功成名就之后,适时地向皇帝提出辞退的请求,他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他从此脱离了政界,学辟谷之术,道引轻身,走上了养生延年之道。苏轼在《留侯论》里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推荐。爱诗词网。[二·十四]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鉴赏〕 “周”是合群的意思,“比”意为勾结。这两个字都有关系好的意思,但是,“周”有周遍的含义,就是说不与一些人特别密切,而同另外一些人有意疏远。也就是没有宗派主义,不党同伐异,而“比”表示两者靠得特别紧,关系特别密切,因此在这句话中就有勾结的含义。孔子用“周”与“比”来概括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根本区别,来规定有道德的人应当遵循的交友之道。“周”与“比”之间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是以坦诚、友好、善意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而不是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选择交友的对象,搞小圈子。孔子主张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他说,君子对于天下人,不固定对谁亲,也不固定对谁远,只要是有义的人,都要同他亲近(见《里仁》)。这就是说对众人一视同仁,不论他是不是同乡,不论他是否有权势、财富、地位,也不论他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不是坏人,都应当竭诚以友善的态度与之相处。这就是《子张》中“君子尊贤而容众”一句表达的意思。因此孔子强调“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尧曰》),他主张搞五湖四海,最反对结成小宗派。“周”“比”之别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应当结成一种无原则的密切关系。儒家向往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深厚的友谊和情感,但是他们主张在相互交往中在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是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反对姑息错误的倾向,所以孔子要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的名言也反映了同样的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过于密切了,以至于对于各自的缺点互相容忍,对于对方的错误互相包庇,发展下去必定是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朋比为奸。古语云: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这句话虽然出自《庄子·山木》,但是用来表达儒家的友谊观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周”与“比”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前者为公、后者为私;前者以道义相交,后者以臭味相投。出于公心,自然就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这样友谊才有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从私利出发决定取舍,自然就会疏远与己利无关者,排斥妨碍自己利益的人。为谋私利,或为某种见不得人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一伙人,一时打得火热,形成所谓的莫逆之交,或结成死党,但是这种关系是不能持久的,他们最终总是因利益的矛盾冲突而分裂,发生内讧,甚至自相残杀。“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楚策一》),“以势利交者,势去则乖”(刘光第《都门偶学记七》)。以道义相交,朋友互助互学,相得益彰,而臭味相投者则必定是狐朋狗友,印度《五卷书》说得好:“对人最有助者莫过于良师益友,世间最有害者莫过于狐朋狗党。”此语可以为朋比为奸者戒。
木兰花宋祁。推荐。爱诗词网。诗词鉴赏《宋祁·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①。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②?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鉴赏】本词通过对春光的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了热爱生活、珍惜春天的情感。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画。“东城”句以叙述语气写春游时的总体感受:“风光好”。“渐”字写出了春天的脚步轻轻到来的感觉。“縠皱波纹”以下三句具体描述了“风光好”的景色之美:春水盈盈,碧波荡漾;杨柳依依,楚楚动人;火红的杏花在枝头绽放,透出勃勃生机、浓浓春意。“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作者因为写了这首词,被当时人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认为:“春意闹三字,尤奇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下阕为感叹春光有限、人生苦短,流露出珍惜爱与美的感情来。“浮生”两句以一个反诘句表达珍惜欢乐时光和美人一笑的惜春之情。末尾“为君持酒”两句奇妙地将此情以奉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来含蓄地表达,意味深长。
孩童之道。推荐。爱诗词网。孩童之道倘若婴孩乐意,他此刻便可飞升上天。因而,他不离开我们,是事出有因的。他爱把头倚靠在妈妈的怀里,无法忍受一刻不见妈妈。婴孩通晓形形色色的智慧话语,尽管世间很少有人能懂其中的含意。因而,他从不想说,是事出有因的。他想要的,就是学会从妈妈的唇边说出的话语。所以他看起来是如此纯真。婴孩有成堆的金子与珍珠,可他却如乞丐一般,来到人间。他之所以伪装成这样来,是事出有因的。这个裸着身体的可爱的小乞丐,装出全然无助之态,如此便能从妈妈那里乞求爱的财富。在纤小的新月之地上,婴孩是没有任何约束的。他之所以放弃自由,是事出有因的。他知道,在妈妈心底的一小隅里,容有无穷的快乐,被妈妈那亲爱的手臂环绕紧拥,其甜美远胜过自由。婴孩从来不知怎样哭泣,他寓居于极乐之土。因而,他决意流泪,是事出有因的。尽管他可爱的脸上展现的微笑,可以牵引他妈妈热切的心,但他因细微烦恼而生出的小小哭声,却能编织出怜与爱的双重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