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猫吧。推荐。爱诗词网。《刘元卿·鼠猫》注释,意译与解说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①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②散之,云固不如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③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④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⑤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贤奕编》【注释】①尚:同“上”,超过。②倏(shu):迅疾,忽然。③维屏:屏指障拦。维:通“唯”。④圮(pi):坍塌。⑤故:原本。【意译】齐奄家养了一只猫,自以为这猫不同于一般,对人号称“虎猫”。有个朋友劝他说:“老虎固然凶猛,毕竟不如龙那么神,请改名为龙猫。”又有个朋友劝他说:“龙固然比虎神奇,但龙飞到天上还须凭借浮云,云超过龙吧?不如改名为云猫。”又有一朋友劝他说:“云雾遮盖天空,只要大风一刮就迅速散开,云比不上风,请改名为风猫。”又有一朋友劝他说:“大风刮来,只要用墙作屏障,就足以遮蔽了,风哪里如墙呢?称它墙猫吧!”又有一朋友劝他说:“墙虽然坚固,但只要老鼠在墙上打洞,墙就会倒塌,墙能拿老鼠怎样呢?就称它鼠猫吧!”东乡一老人听到这件事后,嗤笑他们说:“哎呀,捉老鼠的本来是猫!猫就是猫,为什么人为地改变猫的本名呢?”【解说】中国人对于口号、标语、名称特别看重。远点说,同样是死,说法有严格区别。《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近点说,同样是在会上说话,有的人说话叫作“发言”,有的人说话称“讲话”,有的人说话叫作“报告”,有的人说话叫作“汇报”,有的人说话叫“指示”。由此看来,重名之风,自古犹然,于今为烈,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同一件事物,为什么要弄出那么些繁复的名头来?从上边的例子看,是为了显示差别。寓言中的齐奄也是如此:虽然我养的也是猫,但因为猫是我养的(我认为齐奄是个显贵,你看,为猫起名,竟有那么多人去献殷勤!),就与老百姓的猫不一样了。既不一样,就该在名字上显示出来。于是乎竞相往狠处想,却不料弄出尴尬来。【相关名言】悦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名者实之宾。——尹文子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孙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基本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早年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革命纲领。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孙中山委托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庭起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的第二部分:“国民党之主义”中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含义。1月27日至8月24日,孙中山讲演三民主义。同年,孙中山的讲演整理成书,在广州、上海出版。上述宣言和讲演阐述了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新三民主义。推荐。爱诗词网。孙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基本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早年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革命纲领。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孙中山委托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庭起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的第二部分:“国民党之主义”中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含义。1月27日至8月24日,孙中山讲演三民主义。同年,孙中山的讲演整理成书,在广州、上海出版。上述宣言和讲演阐述了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以民族自决作为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反对代议制。为此,规定国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有这些自由与权利。民生主义,一是平均地权,使耕者有其田,二是节制资本。凡外国资本及本国私人资本在华办的大规模的、有独占性的企业,由国家经营管理;发展国家资本;允许不操纵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有所发展,不允许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飞跃性的进步。它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为中心,是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的三民主义,是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新三民主义是二元论或唯心论为哲学基础,对阶级斗争认识模糊,对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估计偏低。因此,新三民主义有其局限性。主要是看不到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仍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其目标依然是幻想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都不能成为现实。此外,新三民主义把实现民主政治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把权能分开,对人民当家作主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新三民主义虽然原则上主张实现耕者有其田,但是没有找到彻底实现它的途径。凡此种种,都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提高。孙中山勇于修正过时的、错误的主张和观点,不断探索着前进。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重申国民革命的目的在于对外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对内消灭封建军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时局问题,表明他实际上改变了“三时期”的思想,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孙中山逝世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内的民主派人士坚持、发扬新三民主义的革命原则;遵循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着前进的精神,克服新三民主义中某些陈旧的、错误的观点,把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国民党右派则完全背叛新三民主义和孙中山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打着“三民主义”的招牌,利用并扩大孙中山思想中消极的方面(有些,孙中山早已摈弃了),为其反革命行为打掩护。国民党右派们口喊的三民主义已经不是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
【作品提要】
教师别里科夫终日里惶惶不安,怀疑这个防备那个,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套子中挣扎生活。极端保守的他在新生事物面前感到无所适从。看到同事柯瓦连科和妹妹华连卡骑自行车,他简直吓坏了;而华连卡肆无忌惮的放声大笑更使他无比恐惧,最终在一片哈哈哈的大笑声中,别里科夫走完了自己暗淡无光的一生。而他人在参加完他的葬礼之后,仍旧过着往常的生活。
装在套子里的人。推荐。爱诗词网。【作品提要】教师别里科夫终日里惶惶不安,怀疑这个防备那个,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套子中挣扎生活。极端保守的他在新生事物面前感到无所适从。看到同事柯瓦连科和妹妹华连卡骑自行车,他简直吓坏了;而华连卡肆无忌惮的放声大笑更使他无比恐惧,最终在一片哈哈哈的大笑声中,别里科夫走完了自己暗淡无光的一生。而他人在参加完他的葬礼之后,仍旧过着往常的生活。【作品选录】在密洛诺西兹果叶村的村郊,有两个误了时辰的猎人在村长普洛柯菲的谷仓里过夜。一个是兽医伊凡·伊凡尼奇,一个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布尔金。伊凡·伊凡尼奇有一个相当古怪的双姓——契木夏-喜马拉伊斯基——这姓跟他是一点也不配称的;在全省中大家简简单单地叫他一声伊凡·伊凡尼奇。他住在城市附近的一个养马场上,这回出来打猎,是为了透一透新鲜空气。至于高等学校教师布尔金,他每年是在P伯爵的家里消夏的,他对这一带地方早已就熟极了。他们没睡觉。伊凡·伊凡尼奇是一个又高又瘦的老头子,留着挺长的唇髭,这时候坐在门外,在月光里吸烟斗。布尔金躺在仓里的干草上;在黑暗里,谁也看不见他长的什么模样。他们正在闲聊天。除了别的话以外,他们还谈到村长的老婆玛尔娃,一个健康而且绝不愚蠢的女人,说是她从没走出过她的家乡的村子,一辈子也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近十年来一直依偎着炉子,只有到了晚上才到街上走一走。“这没什么奇怪!”布尔金说,“这世界上有不少人性情孤僻,跟隐居的龙虾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壳里去。也许这是隔世遗传的事例,这是重又退回从前人类祖先还不是群居的动物,却孤零零地住在自己洞穴里的时代的事例吧;要不然,也许这只不过是人的丰富而多样的性格中的一种罢了——谁知道呢?我不是博物学家,解决这种问题不关我的事;我的意思只不过是要说明像玛尔娃那样的人绝不稀少罢了。是啊,不必往远里说,就拿别里科夫来说好了,他是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没问题,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他也穿上雨鞋和衬了夹里的、温暖的大衣,甚至带着雨伞。平时他把雨伞用套子包好,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羊角做的盒子里;遇到他拿出铅笔刀来削铅笔的时候,他的铅笔刀也是放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那张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厚绒线衫,用棉花塞在耳朵眼里;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总之,这人表现了一种经常的、难忍难熬的倾向,一心要把自己蒙在一层外壳里,仿佛一心要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一样,好让自己跟外界隔绝,免得受外界的影响。现实,刺激他,吓坏他,使他的心绪不断地激动。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辩护,替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赞美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事情;实际上他所教的死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藉此逃避了现实生活。“‘啊,希腊文是多么响亮,多么美啊!’他常说,现出甜蜜蜜的表情;他仿佛要证明他的话似的,眯起眼睛,举起手指头,念道:Anthropos!“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法令和报纸上的通告,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法令禁止高等学校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或者看到一篇文章批评性爱,他就觉着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他觉着在官方所批准或者大家所默许的事情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起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没充分表现出来的成分。每逢经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好是很好的,可是谁也说不定会弄到什么下场哟。’“凡是不合规矩的事,凡是脱离常轨、逸出常情的事,虽然依别人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使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谢恩式的时候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高等学校的学生闹出了乱子,再不然要是一个女教师傍晚陪着军官玩得很迟才回来,他总是激动得很,一股劲儿地说:谁也说不定会弄到什么下场。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他那种多疑,他那种特有的论调,简直弄得我们难受极了,他说什么不管男子高等学校里也好,女子高等学校里也好,年青人的行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是好事。你猜怎么着,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闷闷不乐,他那臭猫样的小脸,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黑眼镜,总之,你知道,他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少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他有一种特别的习惯:常来访问我们的宿舍。他去拜望一位教师,总是坐下来,就此一声不响地瞪起眼睛,仿佛在仔细地察看什么东西似的。他照这样一言不发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就走了。他管这个叫做‘跟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事情是明明白白的:这类的拜访,这样的呆坐,在他是很难受的;他所以来看我们,只不过因为他认为这是他对同事们应尽的责任罢了。我们教师们都怕他。就连校长也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正派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高等学校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光是高等学校吗?全城都受他辖制哟!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在礼拜天不组织私人演戏,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到了斋期不敢当他的面吃肉,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赒济穷人,不敢教人认字和写字……”伊凡·伊凡尼奇嗽了嗽喉咙,那意思是就要开口说话了,可是他先点燃烟斗,瞧了瞧月亮,然后才一板一眼地讲起来:“是啊,有思想的正派人讲过屠格涅夫、谢德林、巴克尔等等,可是他们却低声下气,忍受这种事——事情就是这样的。”“别里科夫跟我住在一所房子里,”布尔金接着说,“住在一层楼上,他的房门对着我的房门;我们常常见面,我知道他在家里怎样生活。也还是那一套:睡衣啦、睡帽啦、百叶窗啦、门扣啦,各式各样的禁条和忌讳,还有:‘唉,谁也说不清这会弄到什么下场哟!’大斋的饮食不合他的胃口,可是他又不能吃肉,因为怕人家说别里科夫不持斋;他就吃用牛油炸的鲈鱼——这东西固然不是大斋的吃食,可也不能叫做肉。他不用女佣人,因为怕人家说他坏话,于是雇了个六十岁的老头子,名叫阿发纳西,傻头傻脑,爱喝酒,从前做过勤务兵,总算马马虎虎的也会烧一点菜。这个阿发纳西经常站在门口,两个胳膊交叉在胸前;他常常长叹一声,老是嘟哝那么一句话:“‘眼下啊,像他们那样的人可真是多得不行哟!’“别里科夫的卧室挺小,跟盒子一样;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的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他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阿发纳西来谋害他,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就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地方,分明使得他满心地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在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显然也是不痛快的。“‘课堂里闹得好凶哟,’他常说,仿佛要找一个理由说明他的愁闷似的。‘真叫人受不了。’“您猜怎么着,这个希腊文教师——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伊凡·伊凡尼奇很快地瞟一眼谷仓,说:“您在开玩笑啦!”“是啊,看起来虽然奇怪,可是他的确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一个乌克兰人,给派到我们的学校里来了。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着他妹妹华连卡一路来的。他是个高高的、皮肤发黑的青年,手挺大,从他的脸就看得出来他的嗓子是洪亮的低音,事实上他的声调好像是从桶子里发出来的一样:‘嘭,嘭,嘭!’她呢,不怎么年青了,年纪在三十岁上下,可是她也高,身材匀称,黑眉毛,红脸蛋——一句话,她不是姑娘,而是桃子,那么生龙活虎,那么闹闹哄哄;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歌,老是笑。只要人家稍稍的一逗,她就发出清脆的笑声:‘哈哈哈!’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认识柯瓦连科兄妹是在校长的命名日宴会上。在那些死板板的、特别沉闷的甚至把参加命名日宴会也看作应公差的教师中间,我们忽然看见了一个新的艾芙柔黛特从浪花里钻出来;她走起路来把两只手叉在腰上,笑啊唱的,跳跳蹦蹦。她带着感情唱《风在吹》,然后又唱一支乌克兰的歌,随后又一支;她把我们,连别里科夫也在内,都迷住了。他在她身旁坐下,露出甜甜蜜蜜的笑容,说:“‘小俄罗斯的语言叫人联想到古希腊文的柔和和清脆好听。’“这话中了她的意,她就开始动情地、热心地对他讲他们在葛嘉契斯基县有一片田地,她的妈就住在那儿,他们有那么好的梨,那么好的西瓜,那么好的kabak,小俄罗斯人管南瓜叫做kabak,管酒馆叫做shinki,他们用番茄和茄子做浓汤:‘那汤可好吃啦——好吃极了!’“我们听啊听的,忽然我们大家都想起了同一件事。“‘把他们配成夫妇,那倒是一桩好事呢。’校长的妻子悄悄对我说。“不知什么缘故,我们这才全都想起来:原来我们的朋友别里科夫还没结婚;现在我们才觉着奇怪:他生活里这么要紧的一件事,我们以前从没理会过,事实上压根儿也没注意过。他对女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他怎样替他自己解决了这要紧问题?这以前,我们一点也不关心这件事;也许我们甚至不承认:一个不问什么天气总是穿着雨鞋、睡觉总要挂上帐子的人能够有爱情吧。“‘他已经四十岁出头了,她呢,三十岁了,’校长的太太接着说,进一步说明她的思想,‘我相信她肯嫁给他的。’“在内地,由于烦闷无聊的缘故,什么事没做过!做过多少无益的蠢事啊!这是因为应该做的事却根本没有做。比方说,这个别里科夫,既然大家甚至不能把他想象成一个结婚的人,那么我们有什么必要给他做媒呢?校长的太太啦,训育主任的太太啦,所有我们高等学校的太太们,都变得活泼起来,甚至好看多了,仿佛忽然找到了生活目标似的。校长太太在戏院里订了一个包厢;嘿,瞧啊!华连卡坐在那里面,扇着扇子,满脸放光,高高兴兴;她旁边坐着别里科夫,一个伛偻着的矮子,看上去好像刚用钳子把他从他的住处夹出来一样。要是我开晚会,太太们就坚持着要我请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总之,机器开动啦。原来华连卡也并不反对结婚呢。她在她哥哥那儿的生活并不很快活;他们不干别的,却一连几天的争论,吵架。这儿是一个典型的场面:柯瓦连科顺了大街大踏步走着,他是又高又壮的汉子,穿一件绣了花的衬衫,一绺头发从帽子底下钻出来搭拉在他的额头上,一只手拿着一捆书,一只手拿着一根有节疤的粗手杖;他的身后是他妹妹,也拿着书。“‘可是你没看过这本书,密哈益里克!’她大声争辩道,‘我告诉你,我敢赌咒:你压根儿没看过!’“‘我跟你说;我看过嘛!’柯瓦连科大叫一声,把手杖在人行道上顿着。“‘唉,我的天,密哈益里克,你为什么这么别扭?要知道,我们谈的是原则问题啊。’“‘我跟你说我看过嘛!’柯瓦连科嚷道,声音更响了。“在家里,要是有外人在座,那就一定会闹到开火。她一定过够了这种生活,巴望着有自己的家了。况且,她的年纪也不小,没有工夫来挑啊拣的了;跟什么人结婚都行,即使对象是希腊文教师也不碍。是啊,只要细细一想,就可以明白:我们的小姐们大多数都不管跟谁结婚,只要嫁出去了就算。不管怎样吧,总之,华连卡对别里科夫开始表现明明白白的好感了。“别里科夫呢?他常去拜望柯瓦连科,就跟他来拜望我们这些人一样。他去了就坐下,一直那么闷声不响地坐着。他安静地坐着,华连卡对他唱《风在吹》,或者用她那黑眼睛默默地瞧着他,再不然就扬声大笑——‘哈哈哈!’“在恋爱方面,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坚决游说:他应当结婚了,他的生活没有别的缺憾,只差结婚了。我们全都向他道喜,而且做出一本正经的脸色发表各种俗套头,例如,‘婚姻是终身大事。’况且,华连卡又好看又动人;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她有田产;尤其要紧的是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亲切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真的应当结婚了。”“哦,到了这一步,”伊凡·伊凡尼奇说,“您就应该拿掉他的雨鞋和雨伞了。”“您只要一想就明白:这可是再怎么样也办不到的。他把华连卡的照片放在桌子上,不断地来找我,谈华连卡、谈家庭生活、谈婚姻是终身大事。他常到柯瓦连科家去,可是他一点也没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刚好相反,他那结婚的决定好像对他起了有害的影响。他变得更瘦更白,好像越发缩进他的套子里去了。“‘我喜欢华尔华拉·沙维希娜,’他对我说,露出淡淡的苦笑,‘我知道人人应当结婚,可是——您知道,这件事发生得这么突然——总得细细想一想才成。’“‘有什么可想的?’我对他说,‘一结婚——就万事大吉了。’“‘不成,婚姻是终身大事;人先得估量一下日后的义务和责任——免得日后出什么毛病。这件事弄得我烦死了,我好几夜睡不着觉。我得承认我害怕:她和她哥哥有一种特别的思想方法;您知道,他们对事情的看法是很古怪的;她的性子很野。结婚倒不要紧,说不定可就要惹出麻烦来了。’“他没求婚;他一个劲儿地拖延,弄得校长太太和我们所有的太太都烦恼极了;同时,他又差不多天天跟华连卡出去散步——也许他认为这是在这种情形下照理该做的事吧——而且常来看我,谈到家庭生活。要不是因为闹出了一场kolossalischerskandal,他临了多半会求婚,因而造成一种不必要的、愚蠢的婚姻吧:在我们这儿,由于纯粹的烦闷和没事可做,照那样结了婚的,正有千千万万的先例呢。“我得告诉您:华连卡的哥哥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受不了他。“‘我不懂,’他常对我们说,耸一耸肩膀,‘我不懂你们怎么能够跟那个爱进谗言的家伙,那副叫人恶心的嘴脸处得下去。唉!你们在这儿怎么住得下去呢?你们呼吸的空气是闷闷的,不干净的!你们是导师,教员?不,你们是芝麻大的小官儿;你们这地方不是学府,而是警察局,而且有警察局里那股腐败的酸臭。不行啊,诸位老兄,我在你们这儿住一阵,就要到我的农庄上,在那儿捉捉龙虾,教教乌克兰的小孩子念书去了。我反正是要走的,你们呢,尽可以跟你们的犹大在这儿住下去——那个该死的东西!’“要不然他就笑得流出眼泪,他的笑声时而洪亮,时而尖细,他扬起手来问我:‘他干么上这儿来?他要干么?他坐在那儿发呆。’“他甚至给别里科夫起了一个绰号‘蜘蛛’。当然,关于他妹妹打算跟‘蜘蛛’结婚的事,我们回避不谈。有一回校长太太向他暗示到,要是他妹妹跟别里科夫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为大家所敬重的人结婚,那倒是一件好事;他却皱起眉头,嘟哝道:“‘这不干我的事;只要她乐意,那就跟大蟒结婚也行。我才不爱管别人的事呢。’“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着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这位艺术家画得像极了。他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高等学校和女子高等学校里的教师们、神学校里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很痛苦。“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高等学校会齐,然后走到城郊的一个树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天下有多么歹毒的坏人啊!’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我忍不住为他难过。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信不信由您!——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太可爱了!’“他俩都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的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好像化成了石头。他站住,呆望着我。“‘天呐,这是怎么回事?’他问,‘我的眼睛会骗了我?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这种事合规矩吗?’“‘这有什么不合规矩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他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就回家去了。“第二天他仍旧绞他的手,心不定地搓他的手;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下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虽然实际上已经是夏天,他却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他发现只有他哥哥在家。“‘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他的脸上带着睡意;饭后他打了个盹儿,刚刚醒来,心绪很坏。“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的关系都密切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攻击——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柯瓦连科坐在那儿闷闷不乐,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怎么见得?’柯瓦连科用他那洪亮的声调问。“‘这当然是用不着解释的,密哈益·沙维奇——这道理当然是不说就很明白的!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啦!既然这种事还没得到明白的批准,那就不该做。昨天我可吓坏啦!我一看见您的妹妹,我的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真可怕!’“‘您到底要怎么样?’“‘我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年青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的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妹妹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是没好下场的。’“‘要是我妹妹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说,涨红了脸,‘谁要是来管我的私事,就叫鬼逮了他去!’“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要是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我们的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应当尊重上司才对。’“‘难道我说了什么冒犯上司的话?’科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类的先生讲话。我憎恶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遇到有人对他说话这么不客气。“‘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声明,‘只是我得跟您说一声: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话,为了我们的谈话不致被人家误解,以致弄出坏下场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去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报告他?去,尽管去报告吧,该死的东西!’“柯瓦连科从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类的东西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了。楼梯又高又陡,可是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什么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或者摔断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听说这件事了,这事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谁也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下场来!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说不定他会奉命退休吧……“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了,扬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料中的婚姻,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了什么话;他什么也没看见。一到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了。“两三天以后,阿发纳西来找我,问我要不要去请医生来,因为他的主人不大对劲。我走进屋去看别里科夫。他躺在帐子里一声不响,盖着被子,不管问他什么话,他总是回答‘是’或者‘不’,别的话却没有。他躺在那儿,同时阿发纳西满脸愁容,皱着眉头,在他四周打转儿,深深地叹气,冒出伏特卡的气味,像酒馆一样。“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那就是说,所有跟高等学校和神学校有关的人都去了。这时候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仿佛暗自庆幸终于装在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似的。是啊,他实现了他的理想!老天爷也仿佛在对他表示敬意似的,他下葬的那天天色阴沉,下着雨;我们大家都穿了雨鞋,打了雨伞。华连卡也去送葬,等到棺材下了墓穴,她掉眼泪了。我发现乌克兰的女人总是不笑就哭——对她们来说,中间的路子是没有的。“我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很大的快活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大斋期间那种正正经经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的自由的时候,是经历过的。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难道这不是实实在在的吗?“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来。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却又落进旧辙,跟先前一样的郁闷、无聊、愚蠢了——这样的生活固然没奉到明令禁止,不过从另一方面说,也没得到充分的许可啊。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留得有许多,而且将来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哟!”“事情就是这样的。”伊凡·伊凡尼奇说,点上了他的烟斗。“那样的人,将来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哟!”布尔金又说一遍。这个高等学校教师从谷仓里走出来。他是一个矮胖的男子,头顶全秃了,留着一把黑胡子,差不多齐到腰上;两条狗跟他一块儿走出来。“多好的月色!”他抬头看,说道。时候已经是午夜。向右边瞧,可以看见整个村子,一条长街直伸出去,大约有十里路远。一切都落在深沉静寂的睡乡里,没有一点动静,没有一点声音,谁都不容易相信大自然能够这么静。在月夜看着整个村子和村里的茅屋、草堆、睡熟的杨柳,就有一种宁静的感觉来到灵魂里;村子照这样安息了,给夜色包得严严紧紧,躲开了劳动、烦恼、忧愁:它显得那么文静、哀伤、美丽,看上去仿佛星星在亲切而温柔地照着它,大地上仿佛再也没有罪恶,一切都挺好似的。左边,在村子到了尽头的地方,展开空旷的乡野;可以看见田野远远地一直伸展到天边,在这一大片浸透了月光的旷野上也是没有动静,没有声音。“是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伊凡·伊凡尼奇又说一遍,“我们住在缺乏空气、十分拥挤的城市里,我们写些无益的文章,我们玩‘文特’——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岂不也就是套子?至于在渺小的、懒惰的男子和愚蠢的、没事可做的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生涯,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在我们不也是套子吗?要是您乐意,那我就给您讲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不,现在也该睡了,”布尔金说。“明天再讲吧。”他们走进谷仓,在干草上睡下来。他俩盖好被子,刚要昏昏睡去,忽然听见轻轻的脚步声——吧嗒,吧嗒……有人在谷仓附近走着,走了一忽儿站住了,过一分钟又是吧嗒,吧嗒……狗汪汪地叫起来。“这是玛尔娃。”布尔金说。脚步声消散了。“你看着他们作假,听着他们说谎,”伊凡·伊凡尼奇说,翻了个身,“他们呢,因为你容忍他们的虚伪而骂你傻瓜。你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站在正直和自由的一边,于是你自己也作假,还微微地笑;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得到一个温暖的角落,为了当一名卑贱的、没价值的小官儿罢了。不成,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唉,算了吧,您扯到别的题目上去啦,伊凡·伊凡尼奇,”教师说,“咱们睡吧!”过十分钟,布尔金睡着了。可是伊凡·伊凡尼奇不住地叹气,翻身;后来,他起来,又走出去,坐在门边,点上了他的烟斗。(汝龙译)注释:希腊语,意为“人”。一种小小的食肉的四足动物,形状似猫,身上有腺,分泌恶臭的液体,属伶鼬类。Buckle(1821—1862),英国历史学家。希腊的爱和美的女神,相当于罗马的维纳斯;她在海里诞生,从浪花里钻出来。俄语,意为“酒馆”。她哥哥密哈益的爱称。原文是“婚姻是严肃的一步”。德文,意为“大笑话”。一种牌戏名。【赏析】在这篇小说里,契诃夫着重使用艺术夸张手法,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套子”,从外表、生活习惯、思想方式乃至婚事诸方面,突出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在沙皇专制制度下胆小怕事的庸人形象。契诃夫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与前人相比,契诃夫不仅在表现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如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他“创造了全新的书写形式”。这首先体现在他改变了文学形象的塑造方法本身,他的小说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但是他却放弃了传统的、细腻的肖像描写,在他那里最详细的肖像描写也没有超过十几行的,因此他的作品总的风格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代替肖像描写的是比喻,是对服饰的典型细节的表现,如“套中人”别里科夫:作家详细地描写了主人公的物件,像套鞋、伞、眼镜、帽子、各种小套子和房间的摆设,却唯独没有面部描写。但是在几乎没有涉及外貌的情况下契诃夫却细致而准确地展示了别里科夫的心理状态,即恐惧。别里科夫是一个尖酸刻薄、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紧张的人的形象。关于省略肖像描写或很少肖像描写,契诃夫本人说过这样的话:“描摹寻常的外貌恐怕多此一举;彼得堡不是西班牙……”言外之意是说:在阳光灿烂的西班牙海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爱情的喜悦或者忧伤,那里的人面孔上的表情和形体动作丰富多变,值得一写。可是在彼得堡,在像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那样的外省小城市里,受恐惧控制的人们千方百计地磨去自己的棱角,力求与别人保持一致,那样万人一面的外表又有什么必要去浪费笔墨呢?就像契诃夫研究专家分析的那样,契诃夫忽略肖像描写是因为他想要表现的不是个人,而是“一类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针对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作者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他们已经无药可救,反而从内心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应该是契诃夫写这篇小说的最终目的,是这篇小说的最强音,也是他写作同类小说的宗旨。如果说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大师,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的形象(社会底层的小官吏、穷人等),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那么,到了契诃夫这里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也是“小人物”的别里科夫,作家笔端流露出的批判就多于同情,批判他本身的软弱无能,批判他不知自尊,在有权有势者面前卑躬屈膝。可以说契诃夫写“小人物”,本意是要揭示妨碍他们成为真正的人的东西,因为在契诃夫的心目中,一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一个诚实的人“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在给友人的信中,契诃夫写道:“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因此,契诃夫的创作虽然是以俄国生活为背景,以夸张和讽刺的笔触表现俄国人的劣根性,但细细读来,他的作品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他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尊严,要消灭精神奴役,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灵的纯洁。而这也就是契诃夫创作的真正意义和永恒价值。(付传霖)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春天,芳草碧绿,繁茂昌盛。夏季,长松高耸,直入半空,树荫下面,凉爽宜人。诗人以淳朴的笔调,描写了田野的景象,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郁,使人如亲临其境。“萋萋”、“落落”叠字的运用,更有回环的音乐之美。言松荫稠密竟至于使人于夏季觉寒,是极度的夸张,使人备觉松树枝繁叶茂,能遮蔽一切。
萋萋芳草春绿。推荐。爱诗词网。《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原诗出处,译文,注释春天,芳草碧绿,繁茂昌盛。夏季,长松高耸,直入半空,树荫下面,凉爽宜人。诗人以淳朴的笔调,描写了田野的景象,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郁,使人如亲临其境。“萋萋”、“落落”叠字的运用,更有回环的音乐之美。言松荫稠密竟至于使人于夏季觉寒,是极度的夸张,使人备觉松树枝繁叶茂,能遮蔽一切。注:落落,松树高耸的样子。《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古诗句出处: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玉妃媚史》简介|鉴赏
阿英旧藏清乾隆刊本,讹误极多,或系翻刻。署“古杭艳艳生著,古杭情痴生批”。《昭阳趣史》卷首作者自序有“向刻《玉妃媚史》,足为玉妃知己”等语,知本书作者与《昭阳趣史》作者“古杭艳艳生”为同一人,其书或作于明末。书写唐玄宗贵妃杨玉环荒淫事,故名《玉妃媚史》。大半敷衍《太平广记》中所记杨贵妃传闻逸事及《绿窗新话》中所载贵妃事而或。《绿窗新话》中有《杨贵妃和安禄山》、《杨妃窃宁王玉笛》等目,故即谓全据《新话》亦无不可。所征引诗歌,大都从李、杜等唐人集中来。书凡三万余言,近百页(据阿英《小说闲谈》)。
玉妃媚史。推荐。爱诗词网。《玉妃媚史》简介|鉴赏阿英旧藏清乾隆刊本,讹误极多,或系翻刻。署“古杭艳艳生著,古杭情痴生批”。《昭阳趣史》卷首作者自序有“向刻《玉妃媚史》,足为玉妃知己”等语,知本书作者与《昭阳趣史》作者“古杭艳艳生”为同一人,其书或作于明末。书写唐玄宗贵妃杨玉环荒淫事,故名《玉妃媚史》。大半敷衍《太平广记》中所记杨贵妃传闻逸事及《绿窗新话》中所载贵妃事而或。《绿窗新话》中有《杨贵妃和安禄山》、《杨妃窃宁王玉笛》等目,故即谓全据《新话》亦无不可。所征引诗歌,大都从李、杜等唐人集中来。书凡三万余言,近百页(据阿英《小说闲谈》)。清初刘廷玑《在园杂志》,已将《媚史》与《肉蒲团》、《绣榻野史》、《浪史》等共提,谓其“流毒不尽”。后道光十八年(1838)江苏按察使裕谦、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巡抚梁某及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禁毁淫词小说,所列书目中皆有《玉妃媚史》。
故乡鲁迅。推荐。爱诗词网。故乡第一部分 :回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第二部分 :在故乡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是的。”“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贼么?”“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他不咬人么?”“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醒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我们坐火车去么?”“我们坐火车去。”“船呢?”“先坐船……”“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愕然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第三部分 :离故乡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921年1月【导读】生活在别处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最柔软的地方,对阔别故土的人而言,它会化身为一首美丽的诗。记忆中,“我”的故乡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是雪后“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是“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是“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或许,还是斜对门豆腐店里终日坐着的擦着白粉的漂亮的“豆腐西施”。这里,曾经是童心碰撞,友谊萌芽,好奇心迸发,滋养“我”成长的天堂。生活在这里,一切都那么亲近,即使分别二十余年,也仿佛近在眼前。是人一旦踏上了离家的路,就注定了无法回归,还是故乡正在沉沦?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时,可亲可爱的少年英雄闰土,已经变成了一个见面喊“老爷”的人,“豆腐西施”变成了尖酸刻薄、圆规式的杨二嫂,大家族也四散分离,故乡已不是值得留恋的港湾,而是令人失望的伤心地。一切变得那么遥远,记忆中的故乡仿佛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色。故乡,那么近,又那么远。你也许会埋怨闰土的麻木,或许会痛斥杨二嫂以及顺便偷拿东西的乡亲。然而,这一切的产生能完全归罪于他们吗?闰土是如何坠落的?“我”和母亲都意识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当这一切变成席卷大地的风潮时,杨二嫂为代表的故乡人又如何能得以幸免?“我”又是小说中人物的理想模样吗?“我”将“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从此永远失去故乡。“老屋离我愈远了……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鲁迅说过,好的文学作品应当让人生出“生”的希望。“我”猛然醒悟,“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真正的生活应该在“别处”。活泼、大方、友爱、纯真的宏儿又给“我”带来了一丝希望。我们仿佛看到鲁迅先生热切的眼神,希望宏儿不会是下一个“我”,而水生也不是下一个“闰土”。小说末句,或许可以代表“我”以及鲁迅的心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读读,停停,想想。这篇小说会不会还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有时,那么远,也那么近。
汀沙云树晚苍苍。推荐。爱诗词网。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唐山水诗鉴赏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这首诗描写作者行旅途中不期而遇的一段自然景致和由此引发的乡思。南方的五月已经很热,诗人经过一天的旅途劳顿,于傍晚时分来到一处地方,松树之下正巧有一间茅草亭子,他自然要进去歇歇脚。歇下之后,他不经意地抬起头来,只见天色向晚,眼前的一湾沙洲、丛丛树木都笼罩在如烟似雾的云气之中,暮霭给它们涂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颜色,有如浓淡相间的水墨画一般,足以赏心悦目。然而再往远望,这行旅中人却萌生了另一种感受——不尽的乡思。这里的“秋风思”,用的是晋张翰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齐王同曾给张翰官做,可他想起了家乡的莼菜、鲈鱼,动了乡思,竟自回家去了。为什么诗人此时也突然牵动了“无限秋风思”呢?原来,远在水的那一边,一带青山恰与故乡的相似,诗人触景生情,绵绵乡思不觉涌上心头。故乡远在隔山隔水的天边,可思而不可即,如何不令人惆怅!这首诗就象一幅写生画,寥寥数笔,一幅山水画卷就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近景——“松下茅亭”;中景——“汀沙云树”;远景——“隔水青山”。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的目光由近前带到远山之上,由旅途带到了他那遥远的故乡,使我们的感受,随着诗歌意境的展开而越推越远,一往不归。这首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忠实地记录着诗人心绪振动的频律,远为那些矫揉造作的作品所不及。
公输盘不说。推荐。爱诗词网。《墨子》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胡笳》类的诗句。
胡人落泪沾边草。推荐。爱诗词网。《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胡笳》类的诗句。昔日蔡文姬作《胡笳十八拍》,每当文姬弹奏此曲,胡人汉使无不悲切断肠,潸然泪下。诗人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琴曲的感人魅力。注:蔡女,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即段)。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全唐诗》第1357页。
苗条淑女君子好逑。推荐。爱诗词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哪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什么意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文出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赏析。【出处】春秋《诗经·周南·关雎》【鉴赏】那女孩既美丽又贤惠,男孩子都想追求她,配成美好的一对。逑,读作qiu,追求以作配偶。窈窕:是指女孩的美好,美丽又贤惠。通常用来形容女子身材的苗条。这是一首情歌,描写一位男子对一位采荇菜的女子的爱慕之情。后人常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诗来形容青年男女热切地追求爱情;只要是美丽贤惠的女孩,自然会有人追求;男孩看到好女孩,也自然会爱慕她,想要接近她。【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李白 怨情。推荐。爱诗词网。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是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他写了大量气势磅礴、风格豪宕的诗篇。而他的绝句超妙隽逸,神韵天然,也超诣独步。明代李攀龙《唐诗选》谓“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明代胡应麟《诗薮》谓“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李白那么个壮思逸飞的诗人,也写了些闺情怨诗,且细及毫巅,柔似静水,却是别开生面之作。这首《怨情》,以态写情,情蕴态中。“卷珠帘”,意在寻望思念之人。“深坐”,未见情人,长坐而沉入深思;“颦蛾眉”,深思之情爬上眉心,其愁苦不言自明。“泪痕湿”,较“颦蛾眉”又深一层:愁苦得竟止不住泪流满面。从美人的形态上,已足见其内心的怨恨,结以“不知心恨谁”,则含蓄蕴藉,引人冥想,更觉其有苦难言的深衷。“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隐而不露,较直言心恨谁来得更有隽味。胡震亨《李诗通》中说:“‘心中念故人,泪堕不知止’,此陈思王(指曹植)《怨诗》语也。明说出个‘故人’来,觉古人犹有未工。”胡震亨认为曹植之作不及李白此首之“工”,也就是说明言不如隐语有味。用“不知”,使人虽可揣知其为思情人,但更增加了美人将思念深藏心底的意味。薛惟翰的《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复不语,珠泪纷纷落。”所写意境与李白此诗近似,可是也是由于情词太明,不如李诗动人。李白说“不知心恨谁”,虽字面上也出现“恨”,但因“不知心恨谁”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悬念,就比“美人怨何深”直说“怨”委婉转曲。“不笑复不语”与“珠泪纷纷落”重复,泪落自然“不笑”,显得冗赘。李白写“泪痕湿”,自然写了“不笑”;说不知心恨谁,自然写了“不语”。“颦蛾眉”,自然显示了“含情”,是“泪痕湿”,当然为“怨何深”。从上述比较中也可看出,虽然题材、主题,甚至所叙状态基本相同,而李白却独具手眼,这也是李白成为大家的原因吧。
《春》艾青。推荐。爱诗词网。《春·艾青》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 春从何处来?我说: 来自郊外的墓窟。一九三七年四月。1937年4月,诗人在上海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上海看桃花的名所龙华在当时又是一个著名的屠场,许多年轻的斗士在那里牺牲,诗人便自然地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全诗的基本脉络。恰好在一年之前,1936年4月15日,鲁迅也曾因春天的来临引起过类似的联想。他在那天夜晚写给颜黎民的信中说:“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鲁迅这番话,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艾青的这首诗。诗人一想到龙华桃花,情感的激流立即奔腾起来,他连个标点符号也不给,一口气把桃花的深沉背景大大渲染了一番。这些似断非断、似噎又连的诗句,读着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里,诗句的形式节奏成了诗人内心节奏的最好体现,我们仿佛看到他强忍着悲痛,故作沉着地报告了一个春讯,然后稍一顿挫,便从反面拉开了郁愤的闸门,任什么也绾束不住了。只见诗句争前恐后地涌来,即便给人留下急不择言的印象也在所不惜。他只想裹卷你,吞没你,让你不能不为之动容。但是,诗人的郁愤并不是简陋地裸露在外的,他仍然紧紧地把握住诗的途径,围绕着桃花开放的时间、地点、氛围来布局谋篇。在时间上,他抓住一个“夜”字,认定桃花必定是在夜间开放的。而这样的夜又是如此凄厉:“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全是感性意象,聚集在一起,便构成了岁月的象征,让读者从感官上惊栗于刺骨的寒气。在地点上,诗人又认定桃花开放在一片吮血的土地上。他确证,正是这些血迹的累积爆出了桃花的蓓蕾:“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在这一组诗句里,开始出现超越感性的归纳和比喻,终于完成了诗人心中的因果关系的证明。这是一种诗化证明,但诗人以匆迫的节奏造成了一种无可置疑的雄辩感,使这种证明变得钢浇铁铸,不可动摇。这首诗的一个极重要的审美特点,就在于这种以滚滚滔滔的词语流和情感流冲激成一种诗化的因果链,最终推出了一个有关桃花由来的结论。完成了这一切,诗人似乎松了一口气。诗可以完了,但诗人似乎意犹未尽。于是,他重又提笔,平平静静地而又寓意深长地追加两句:“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这两句,由桃花伸发到了整个春天,从龙华一地伸发到了各处墓窟,使诗作更明显地拓宽了铺盖面,极大地加重了全诗的重量。这两句,已升华到格言的高度,但由于它们是前面全部诗句的自然结晶,又与首句遥相呼应,因此毫无支离痕迹,纳入了全诗的有机结构。至此,全诗的节奏就出现了一种有趣的开閤状态: 平稳起步,平稳了结,框范住了中间的浪涌水溅。起步处的平稳具有牵引力,牵引出了全诗;了结处的平稳也具有牵引力,以一种貌似怪诞的问答牵引出读者更深广的思索。这种结体方式,使这首在内容上具有明显时间性的作品具备了跨越时间的艺术魅力。
偷来梨蕊三分白。推荐。爱诗词网。红楼梦诗词鉴赏《咏白海棠诗四首(其四)》林黛玉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李纨等出题、限韵之后,众人“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探春、宝钗完稿之后,宝玉因向黛玉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回答:“你别管我。”三寸来长的“梦甜香”燃得只剩一寸了,宝玉才作了四句,心里焦急起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直到李纨催她说:“要看诗了”时,她说:“你们都有了?”说着“一挥而就,掷与众人”。脂斋评:“看他单写黛玉。”实有提醒读者注意黛玉构思情状之意。她不同宝玉那样焦急不安,不象探春“又改抹了一回”,也不同宝钗“有却有了,只是不好”故作矜持。看上去漫不经心,写成后亦不在意。她在思索中领悟到白海棠的个性,触动了真情,来了灵感,故兴致勃发,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从看花人写起。湘帘,即湘妃竹作的门窗帘子,环境勾勒中,带出诗人作为潇湘妃子之典型特色。“半卷”、“半掩”四字,别具一格。同宝钗那“珍重芳姿昼掩门”风调迥异,比探春、宝玉诗中“带重门”、“映重门”亦笔触不同,有一种风流洒脱之感,甚至令人不禁隐约记起《西厢记》中那句“迎风户半开”的名言来,虽用意全然不同,作者却也毫不忌讳。脂砚斋评:“起的突兀别致。”次句“碾冰为土玉为盆”,正面描绘白海棠前,作此垫笔。殊不类探春、宝玉之“玉是精神”、“雪为肌骨”、“冰作影”、“玉为魂”等,亦不同于宝钗之“冰雪招来露砌魂”句。黛玉其人,“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芙蓉女儿诔》),所以,冰只能碾作土,玉只能作为盆。然而,这对咏白海棠来说,却正是从其根基着笔,白海棠之清净高洁,已不待言。故“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这宝玉认为“不大好作”的“门”“盆”二韵,在黛玉的看似漫不经心之中,获得了新的突破。既满足了宝玉欲纵情歌咏而未能尽意的心理,别出心裁,又为黛玉笔下的白海棠压倒群芳作了铺垫。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用暗喻、比兴手法写白海棠,别开生面。“偷来”句,喻海棠的颜色和质地。海棠同梨花似有亲缘关系,人们常把二者联在一起。陈思《海棠谱》云:“维紫绵色者谓之海棠,余皆棠梨花耳。”《群芒谱》载:“其南海海棠枝多屈曲,有刺如杜梨。”梨花是白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形容雪,“洛阳梨花白胜雪”,用雪比照梨花。可这里并非一般地用“梨花”作比,而是用花蕊即花之心作比拟。宝玉曾用“群花之蕊”祭奠晴雯,意味心香,以表诚极,足见花心之可贵。海棠花蕊,形似梨花之蕊,三蕊五蕊俱有。故用梨蕊之白形容,丰于联想,见其心地纯洁。“三分”以表相似之意,分寸适宜,一个“偷”字,显得贴切,灵巧出神。《长恨歌》中“梨花一枝春带雨”之句,写杨贵妃灵魂,有名;宝钗母女来贾府后,先住梨香院;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就是在这里识得“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的。“偷来梨蕊三分白”,使海棠之美感顿增,引人遐思,令人倍觉“清爽”。“借得”句,言白海棠品格精神。梅花在冰雪中开放,“寒香扑鼻”,高洁幽雅,品格与海棠相通。《金城记》引黎举尝云:“以梅聘海棠,但恨不同时耳。”又刘子翚《海棠诗》:“幽姿淑态弄春晴,梅借风流柳借轻。”刘诗以“梅借风流”言海棠之姿态,此诗则以“借得梅花一缕魂”写白海棠之品格。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槛外人妙玉用以款待宝玉、黛玉、宝钗的茶,就是用她“五年前”,在玄墓(东晋郁泰玄之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水沏的。说:“总舍不得吃,……这是第二回了。”宝玉喝了,果觉“轻浮无比”,书中还强调“黛玉知他天性怪僻”。脂斋评:“黛玉是解事人。”足见妙玉同宝、黛之间,清洁高雅相通,“茶品梅花雪”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借得梅花一缕魂”将白海棠精神写出,梅花与海棠魂影重迭,神采照人,诗人那“芳魂与倩影”(《芙蓉女儿诔》)于中绰约可见。“一缕”对“三分”,“偷来”对“借得”,对仗工巧灵活,全诗之韵高情永、飘逸流利,实得力于此颔联。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拟神拟人,运用神话传说,放怀天上人间,表白海棠形神之美,寄寓悲愁怨恨之情。“月窟”句,月窟仙人,指嫦娥;缟袂,白色衣裳。黛玉其人,“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故非一般地用月亮的表相比喻其面容,全书反复用月中仙子加以影带。第四十八和四十九回,黛玉教香菱学诗,题为咏月。香菱共作三遍,众人看完第三稿后,加以称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其诗末二句云:“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暗示人物命运,简直可作谶语。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当湘云吟道“药经灵兔捣”时,黛玉“不语点头”,接道:“人向广寒奔”。“向广寒奔”者,月窟仙人。湘云又道:“盈虚轮莫定”,黛玉联曰:“晦朔魄空存”。最后,湘云即景“寒塘渡鹤影”,黛玉收住全诗“冷月葬花魂”。全用月窟仙人暗示悲剧主人公命运。第八十九回,后四十回作者高鹗让黛玉房中出现一幅仿李龙眠白描的“斗寒图”单条,引用李义山诗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素娥”即月窟仙人,她作为月中仙子——月神,同霜里青女——霜神比美,较量高低,其象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高鹗的构思,当属领会了曹雪芹全书的用意。总上可知,“月窟仙人”在拟白海棠时,不仅隐带了“黛玉之仙姿”,亦寓托了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因而大大丰富了白海棠这一意象之底蕴。与探春那句“莫道缟仙能羽化”颇为悖逆。“秋闺”句,进一步想象白海棠经雨带露的形象,赋予她以主观情感。这“秋闺怨女”,比起《题帕三绝句》中“抛珠滚玉只偷潸”的抒情形象来,有所发展。她不仅悲愁,而且怨恨。因此,同宝钗的“愁多焉得玉无痕”,及湘云诗“非关倩女亦离魂”均大相径庭。脂砚斋评:“虚敲旁比,其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可见潇湘诗之有骨鲠,亦见诗人执着深情。潇湘诗区别蘅芜诗之近如宋诗主理,表现出近乎唐诗之主情的格调,十分鲜明。众“诗翁”之作能与潇湘此诗呼应的,唯怡红公子一人,“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就是明证。宝、黛二人诗风相近,缘于二玉互为知己,两人均钟于情。宝、黛这种“牵愁带恨”之情,在《秋窗风雨夕》诗中,得到淋漓尽致地抒发,可与此诗参读。末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抒孤独抑郁之情,把白海棠写足,关合全诗。宝、黛二人互为知己,忠贞相爱,然而,在森严的封建制度与封建道德禁锢下,心事无处倾诉。故宝玉说“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为此“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宝玉尚且如此,何况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单薄女子黛玉?第五十七回,深夜,紫鹃体贴黛玉的处境与心情,一片真心,说出了黛玉的心里话,黛玉听后,“泣了一夜”,然终未向紫鹃吐露一点儿衷情。这是她“娇羞默默”高度矜持自尊的表现。即使面对互为知己、两情相许的宝玉,亦“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专为宝玉而作的血泪之章《题帕绝句三首》,可谓至情之作,然至死也未能传到宝玉手中。黛玉就是这样,在极度孤独抑郁之中,度过了她凄苦悲伤的短暂人生。“娇羞默默同谁诉,”看似白海棠的形象刻画与心理揭示,实际正是诗人自我形象和心理的寄寓。“倦倚”句收束全诗。“倦倚西风”四字,“弱柳扶风”般的白海棠和“多病西子”林黛玉形象重合,一个“倦”字,写尽她那在风刀霜剑之中的苦苦挣扎与疲惫。脂砚斋评:“逸才仙名,固让颦儿,看他终结到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夜已昏”三字,照应篇首,环境描写、时间推移,完成凄苦的艺术境界,加深孤独悲伤的情怀。全诗从典型环境及白海棠的根基入笔,运用比兴、象征、神话、拟人等手法,咏物寓情,写尽自身的高洁执着与孤独悲伤,兴会淋漓,情深意挚,寄兴写情,且有骨鲠,笔触空灵飘逸,风格别致风流,有动人的韵味和强烈的感染力。在咏白海棠的四位才女中,探春以才志见长,宝钗是才德的代表,黛玉不仅才华最为突出,而且情真意挚,以情动人,当是才情的典型。充分体现宝钗提出的“寄兴写情”四字的,不是宝钗本人,而是黛玉。故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即使崇尚“后妃之德”的李纨,也不得不承认“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只是“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附和说“潇湘妃子当居第二”,宝玉则坚持“蘅潇二稿还要斟酌”。论诗者均以为诗品就是人品,读《红楼梦》一书,则知品诗亦即品人。此回对“咏白海棠”诗的品评,同全书人物形象塑造与构思契合无遗,细心的读者,当深悟《红楼梦》全书构思之缜密。
郦道元的三峡。推荐。爱诗词网。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诗人、画家的眼中,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常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笔下的山水草木,也大多清新可爱,带着许多灵气。就如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在它七百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一弯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留连的绝美画境。就说是“春冬之时”吧,三峡深幽隽逸,别是一种清奇秀脱的模样:你看那碧绿的潭水,浮漾着峰峦花树的倒影;而那些“吸翠霞而天矫”的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还有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面对着这种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幽秀景象,你是否也要与作者一起,发出“良多趣味”的感叹呢?至于那些雨后初晴的秋日,或是霜花满天的早晨,三峡却又另有一番风致了:山野间寒静肃穆,仿佛含着深愁似的。寂寂的山谷之间,又常有“高猿长啸”,啸声绵长,凄凉怪异,加以“空谷传响”,很久才消失。它所带给你的,该是一脉何其缠绵的愁思!这种种惆怅和哀愁,又被作者巧妙地绾结到那一曲“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朴渔歌中去,听来便愈加余音缠绕,令你神思萧散而泪水涔涔了。细细涵咏,这篇短短的文字,竟把三峡之美,表现得何等神奇!它的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和奇境迭出,究竟给了作者以多少画之笔意、诗之灵感呵?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入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这就是绵延大江七百余里的三峡!它仿佛一直在等待着人们发现它,认识它,以至于天荒地老,亿万千年。只是到了作者的眼中、笔下,它的雄峻神奇、秀美俊逸和豪放深情,才第一次得到了欣喜惊人的表现,激起了读者的诧愕高妙的赞叹、遐想。面对着这位拥有一襟山岚的友人的到来,倘若三峡有知,恐怕也要“惊知己于千古”了。〔注〕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据今人考证,郦道元足迹未至南方,其文实出自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白帝: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边山上。江陵:县名,今属湖北。巴东:郡名,东汉末置,治所在鱼复(今四川奉节东)。地控三峡之险,为蜀汉东部门户。
王维 杂诗。推荐。爱诗词网。杂诗朝因折杨柳,相见洛城隅①。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对人传玉腕②,映竹解罗襦③。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校】①城,凌本作“阳”,误。②腕,一作“椀”。③竹,诸本皆作“烛”。【注】秦家:《陌上桑古辞》:“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玉腕:梁简文帝诗:“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罗襦:《史记》:“罗襦襟解,微闻芗泽。”谢朓诗:“轻歌急绮带,含笑解罗襦。”东方骑:《陌上桑古辞》:“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金吾子:辛延年《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高梁地里大麦熟。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子于·高粱地里大麦熟》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子于,原名傅禺,原籍天津市,1920年生于辽宁省开原。他父亲先是赶马车,后来又养马车。他9岁上小学,四年级时正赶上“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在伪满时期,他在沈阳的一家日本学校——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办的南满中学堂上中学;在长春的工业大学采矿系上大学。毕业后到本溪煤矿工作。抗战胜利、东北光复后仍在本溪煤铁公司。1948年春被公司遣散,到了北平、天津。该年9月底,他带着老婆、女儿去台湾。在基隆下船时,身上只剩下两块伪金圆券。当年10月,进台北的建国中学教数学,一直到退休。1988年逝世。1963年,已人到中年的他才开始写小说。子于是一位来自白山黑水的台湾作家,他的作品有一部分取材于他记忆中在东北的生活,如《高粱地里大麦熟》就是一篇“闯关东”的故事;一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地区的一些人员流亡到平津地区的故事;还有一部分就是他在台湾的教书生涯中,他所面对的那些青年学生的故事,这部分作品多半是讲桌与课桌之间的鸿沟、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距离、男女之间的不和谐。在他的笔下,许多人与人之间的观念隔绝、不相沟通的微妙状态与人生的无可奈何,都自然显现。读之令人感觉“搔中痒处”。他是台湾极少数具备特殊风格的作家之一,用语干净利落,明快中带着俏皮,而能“来得正是时候”。他主张要小说中的人物自己表现自己本色,而不是作家有意去极力描述。子于探索的,无论是题材、技巧或词句的表达,都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说:“我摸索我自己的,尽我的力量。”著有短篇小说集《摸索》、《艳阳》,长篇小说《矬巴列传》等。内容概要男主人公在关里老家赌气出来闯天下。跟着人出山海关到沟帮子,到营口,在海船上干了两个月下手,只跑了一趟烟台。天冷封河,又扛了一冬的活儿。再开春正没着落,才跟着撑船的曹老大来到中长铁路线上的孙家台。他出来的时候,家里丢下刚过门没半年的女人,在家侍候公公婆婆、两个大伯、两个嫂子、一个小叔,还有个小姑子。那年月孙家台一片高粱地,洼地的茅草也一人多高。铁路刚建路基。茅草地里全是狼,高粱地里也是狼。没几个人结伙,可不敢往里走。来以前说是管吃管住,净挣大洋钱。来到这儿,住是自己动手掘的窝铺,吃是高粱米饭,就着盐豆子。活儿多,修票房、修站台,从高处挑土垫平洼地,往外修马路。赚的钱数着不少,实际上又让曹老大设的赌场把钱给搂回去了。男主人公不赌不喝酒,一心攒钱。这样没忙一年,铁路通车。曹老大占块地,盖房子成立起脚行。街上跟着兴旺,钱就更好赚了。男主人公离老家第三年底,往外接家,把女人接了出来。也把剩下的钱全交给家里。当时,爹娘、两个哥哥也劝过,要他留下种地。他却说:“苦了这两年,看着孙家台兴旺上来,为啥不再多捞几个?钱那么好赚!”当然也是他妻子哭着哀求:“也带人去开开眼嘛!你说的电灯真一捻就亮?”男主人公把妻子接出来,租间小草房,离脚行远远的。这样,他白天可以放心去脚行扛活儿,晚上到家关上门。活儿尽管累,但有钱挣,两口子省吃俭用,每个月还有点积攒。他们过了两年这样好日子。但不久,孙家台来了伙山东人,在南洼地也成立起脚行,自称为南脚行。这伙山东哥们合心,抱团儿。拉到活儿拼着命地干。有些活儿便愈来愈被南脚行揽了去。原来这伙河北帮的可就没便宜占了。他们的把头曹头子一心去开他的窑子兰香班,对脚行只拿干份儿。里面有人不服气。他们拜把子弟兄先不合炉,起内讧。缺人经营,外面的活儿便只有瞪着眼看着被人家抢走。这样没将就半年,北脚行的二头儿羊老二才带头砸南脚行,硬碰硬地打起来。本作品主人公因为不住脚行,前几次打架全没出头。教人骂他没出息,窝囊废。后来竟到家来将他找去。他虽然跟去了,心想也只是跟着喊喊叫叫凑个热闹。想不到腰上狠狠地挨了一棒子,偏又没看出是谁打的。那一棒子挨得很重,立时疼得喘不上气来。这才离了群,一步一步挨磨到家,躺在炕上便再起不来。这霉气不打一处来,在家躺了两个月,刚见起色却又害起伤寒。他老婆又赶到这时候生孩子。养伤,养病,躺了大半年,还陪着坐月子的。两年来的积攒,不但抖得一干二净,连那点家当,跟女人从老家带出来的几件首饰,全卖光了。一天两顿稀饭也吃不上了。走投无路,最后还是找曹头子去借。但曹头子提出的条件是到时候还不了,由女人去抵债。就这样立下字据,两口子全捺了手印,拿那笔钱,养病过日子。可是他的身体再也不能去卖力气当搬运工人了,孩子再闹两场病,借来的钱几乎就花光了。无奈,他拎起篮子去卖杏,没卖几天,受累受气不说,连几个本钱也赔了进去。老婆带着孩子,做点针线活儿,将够一家人喝稀饭,别说借的钱还不上,连按月的利钱也给不上,还有房钱呢!曹大爷摸清情况,早打发人带话儿,问准能不能还钱,如不能还,反正有人用身子保着呢!就这样,他老婆进了曹大爷开的妓院——兰香班,当了妓女。他也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他开始本想赢几个钱,好把老婆赎回来,钱没赢来,反而养成了坐上赌桌的习惯。只好去兰香班找老婆要几个零钱,老婆则让他把孩子抱去,顺便也亲热一番。后来,南脚行的一个把头花钱把他老婆赎出去,人家成了家,还把儿子也带了去。不过,人家花钱供孩子上的学,但孩子却姓了人家的姓,这人还给她原来的丈夫找了个工作——在戏班里跑龙套。这对被拆散了的夫妻有时想亲热亲热,就瞒着她现在的丈夫,两人钻进高粱地里去偷情。当然,她也难免为此回家挨一顿打。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正在学手艺,等能挣钱了,可以养他的亲生父亲;他们目前最大的乐趣,就是钻高粱地偷情——苦中作乐,以及在关外的高粱地里回忆一下在关里老家时大麦开花的情景。作品鉴赏鉴赏一部文学作品,主要是看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关于“写什么”,子于是一位来自白山黑水的台湾作家。他除了以他眼前的台湾社会的现实生活为题材之外,也写他记忆中的往事。他生长在东北的伪满时期,但他如果取材伪满时期东北沦陷区的生活,对生活在台湾的他来说非常不利,因为台湾地区的日据时期和东北的伪满时期,同是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的中国人被奴役的生活,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在台湾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这一题材也很多。子于只好放弃这一段生活,于是他写更古老的东北的故事。这篇《高粱地里大麦熟》就是一篇古老的“闯关东”的故事。在旧中国,曾有千千万万的人从河北、山东去东北地区谋生,因之也就有千千万万个“闯关东”的故事。天下乌鸦一般黑。关里的受苦人,闯到关外,仍然是受苦,因之那些千篇一律的“闯关东”的故事,自然也都是受苦人仍然受苦的故事,但在这“一律”“千篇”的“闯关东”故事之外,这一篇《高粱地里大麦熟》,作者却独辟蹊径,写了一个被拆散了的夫妻去高粱地里偷情的故事。单就爱情故事而言,一对老夫老妻钻进高粱地里去偷情,也是颇有新意的。何况这样一来,也更揭露了那个社会的不合理了,使得作品内涵的主题也就更深刻了。由于作者生活和写作在与大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台湾,虽然也写了人间不平事,但并未能用阶级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男女主人公面对这人间的不平,不是反抗,而是无可奈何地泰然处之。当然,如果都去写“反抗”,也是千篇一律,一对男女小人物受命运摆布而只有处之泰然的人生,也是一种人生,也是值得作家去表现的一种人生,也值得读者思考。关于“怎样写”的问题,这个“闯关东”的故事虽然古老,写法却是非常现代的,就写法而言,这是一篇典型的现代小说。现代小说中有一种戏剧式的小说,作者让小说里的人物如同在舞台上一般地说话。这篇小说将这对夫妻闯关东的遭遇,压缩在他们双双钻进高粱地里去偷情这个“现在”的情景中,小说一开头就说:“女人走前面,男人跟着,进高粱地。女人拿着卷草席,男人一直低着脸。”然后,他们一边往里钻、选择适合偷情的地方,一边聊天,几乎通篇是对话;正是在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当中,我们了解到他二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处境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过去”,则是在对话当中由叙事者叙述的。通篇是对话,“现在”在对话中进行,在对话的中间插叙“过去”,“过去”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叙述的。值得一提的是,男女主人公都无名无姓,在作品中出现的只是“男人”和“女人”,他们可是真正的芸芸众生的小人物!子于的小说语言也很有特色。他的语言短洁,断句大胆,有时几个字就是一个句号。有人说他的语言文字是“电报”式的文字。
柳宗元三戒。推荐。爱诗词网。柳宗元《三戒》原文|注释|赏析|译文(并序)吾恒恶世之人,不推己之本1,而乘物以逞2,或依势以干非其类3,出技以怒强4,窃时以肆暴5,然卒适于祸6。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临江之麋7临江之人,畋得麜麑8,畜之9。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10。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11,稍使与之戏12。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13,以为犬良我友14,抵触偃仆15,益狎16。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17。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18,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19。麋至死不悟。黔之驴2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22,以为神。蔽林间窥之23,稍出近之,慭然莫相知24。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25,以为且噬己也26,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27。益习其声28,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29,驴不胜怒30,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31!”因跳踉大㘎3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宠也类有能33。向不出其技34,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35。今若是焉,悲夫36!永某氏之鼠37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38。以为己生岁直子39,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40。仓廪庖厨41,悉以恣鼠,不问4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43,饮食大率鼠之余也44。昼累累与人兼行45,夜则窃啮斗暴46,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47。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48,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49!”假五六猫50,阖门51,撤瓦灌穴52,购僮罗捕之53。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54!【注释】1恒恶(wu务):常常憎恶。推已之本: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推,推究。2乘物以逞:乘,凭借。凭借他物恣意逞能。3干:触犯。4怒:激怒。5窃时:利用时机。肆暴:任意横行。6卒迨于祸:终于得祸。迨(dai代),及,遭到。7临江:今江西清江县。麋(mi迷):鹿的一种。8畋(tiao田):打腊。麂(ni尼):幼鹿。这里指小鹿。9畜:(xu序):喂养。10恒(da达)之:恐吓。11就:接近。示:给……看。“示习之”:指让狗看习惯。12稍:逐渐。戏:玩耍,打斗。13忘己之麋也:忘掉自己是鹿了。14良:真。15抵触:用头顶撞。偃:仰面倒下。仆:面下伏倒。16狎(xia侠):亲昵。17啖(dan淡):吃。这里是“舔”的意思。18外犬:此指野狗。19狼藉:散乱的样子。20黔:今贵州一带。唐时今贵州一带属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西境。21“好事者”:好(hao号),喜好。爱多事的人。22庞然:巨大的样子。23蔽:隐蔽、隐藏。窥:偷看。24憗憗(yin印)然:小心谨慎的样子。25遁:逃走。26以为且噬己也:以为驴要吃掉自己。27异能:特殊的本事。28益习其声:一天天听惯了驴叫声。29荡:摇动,碰闯。倚:斜靠着。冲:撞击。冒:顶着。这都是虎对驴戏弄的动作。30不胜怒:忍不住发怒。31止:仅仅。32跳踉(1iang良):跳动腾越。踉,跳。嘲(han喊),虎声。33类:好像。34向:假如。35取:攻取,这里指吃掉驴子。36悲夫:悲惨的下场。37永:此指永州。38畏日:怕犯忌日。旧时迷信的人认为日有吉凶之分,凶日要避忌。39生岁:生年。直子:正当子年。按十二生肖;子年属鼠,故言“鼠,子神也”。40僮:仆人。41仓廪(lin凛)粮仓。庖(pao袍)厨:厨房。42姿:放任。43椸(yi移),衣架。44大率:大抵,大都是。45累累:一只又一只(的老鼠),即成群结队。兼行,并行。46斗暴:争斗打闹。47徙(xi喜):迁移。48阴类:躲在阴暗地方活动的坏东西。49盗暴:即“窃啮斗暴”。50假:借。51阖(he合):关闭。52瓦,指烧制的土器,即盆罐之类。53罗捕:用网围捕。54“彼以”句:那些老鼠以为它们吃得饱饱而没有灾祸的日子是可以长久的呢?【今译】三戒(并序)我常常厌恶世上的一些人,不考究自己本来的面目,却凭借他物逞强,他们有的依靠外来势力触犯和自己不同类属的人,有的使出伎俩激怒强大的对手,有的利用机会放肆作恶,但终于遭到灾祸。有位客人谈到麋鹿、驴子、老鼠这三种动物的故事,有些象前面提到的事,所以我写了《三戒》。临江之麋临江有个人,打猎时捕获了一只小鹿,便把它养了起来。他刚进门,一群狗就口流馋涎,摇着尾巴都跑来了。猎人十分生气,就吓唬狗哄它们走开。从此猎人每天抱着小鹿让它接近狗,让狗习惯小鹿,不准狗动它,渐渐地还让狗和小鹿一起玩戏。时间一长了,狗都能按照主人的意思行事。小鹿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一只鹿,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朋友,便和它们一起相互顶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呢。狗惧怕主人,便顺从小鹿的意思和它应付,显出友善的样子,可是却时常舔着自己的舌头。三年过去,一天鹿出门见到路上有许多别人家的狗,便跑过去想和它们戏玩。那些别人家的狗见到后又是高兴又是生气,便一起过去把它咬死,吃掉,吃剩的皮毛骨头横七竖八地摆在路上。小鹿到死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黔之驴黔地没有驴,有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到黔地。运到那里也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养在山下。虎一见驴,看它那高大的样子,以为是什么神物。便躲在林子里偷偷地看它,慢慢地又走出来向驴靠近一点,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要吃掉自己,十分害怕。然后它又来回观察驴,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慢慢的老虎习惯了驴的叫声,便离它近一点,在它的前前后后走动,结果驴还是不敢攻击它。虎又慢慢地靠近驴,益发地挑逗它。碰它、靠它、顶它,驴非常恼火,就蹄了老虎一脚。老虎因此十分高兴,心里盘算:“它的本事不过如此而已。”于是跳跃而起,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完了驴的肉,才离去。唉!形体高大,好象具备了德性;声音宏亮好象很有本领。假如它不使出自己的本事,老虎虽然凶猛,也会心中疑惧,始终不敢攻取它。如今这样,真是可悲呀!永某氏之鼠永州某人怕犯忌日,禁忌十分厉害。认为自己出生那一年正逢子年,老鼠是子年的神,所以特别爱鼠。在他家中不养猫和狗,还警告仆人不要打老鼠。谷仓、米库和厨房也任随老鼠糟践而不过问。因为这样老鼠都相互转告,都到某家来,吃得饱饱的而又没有危险。结果,这家人家中没有一件完好的器具,衣架上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吃的和喝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西。它们白天成群结队地与人同行,夜里就偷皎东西,相互打斗,发出各种各样的响声,使人不能安睡。但某人却始终不觉厌恶。过了几年,某人搬到别的州县去了。后来另外有人住进了他的房子,老鼠的活动仍和以前一样。新主人说:“这些老鼠都是躲在阴暗角落里活动的坏东西,偷咬东西,争斗打闹十分猖狂,是什么原因让它们闹到这种地步呢?”于是他借来五六只猫,关上门窗,揭开屋瓦,用水灌洞,又雇人用网来围捕。杀死的老鼠堆积如山,把它们扔到背静的地方,臭气几个月才慢慢消散。唉!它们认为吃得饱而没有危险是长久的呢!【集评】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四:“节促而宕,意危而冷。猥而深,琐而雅,恒而警。”(黔之驴)宋·苏轼《柳河东集》卷十九《三戒》引:“予读柳子厚《三戒》而爱之。乃拟作《河豚鱼》、《乌贼鱼》二说,并序以自警。”(永某氏之鼠)【总案】《三戒》是一组寓言小品。寓言这种文学形式,早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已广为应用,但大多穿插在文章之中,不能独立成篇。柳宗元继承、发展了这一文学样式,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确为我国寓言文学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三戒》虽是三个小的寓言故事,但作者将其放在一起,编成一组文章冠之以序并以《三戒》名之,显然自有深意。《临江之麋》,是借麋的因宠致祸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依靠主子权势忘乎所以的小人,说明他们到头来必然是自取灭亡的可悲下场;《黔之驴》是借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隐喻那些蠢笨自大,虚有其表的权贵,指露他们外强中干的虚弱的本质;《永某氏之鼠》则以“窃时以为肆”的老鼠,比喻“肆意非为”的统治阶级,指出他们最终难逃“撤瓦灌穴”的可悲结局。显而易见,作者把这三个故事放在一起,是为了多角度地揭露社会黑暗,讽谕时政。其苦口婆心,——劝戒之意极为明显。本文在写作上有两点值得借鉴:一是采用拟物法,以物喻人,含蓄巧妙,幽默辛辣,读来余味无穷。二是以小序将三篇小文从意念上连缀一体,使其既各自独立,又在意义上相互补充、深化,从而扩展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好戏在后头。推荐。爱诗词网。歇后语《好戏在后头》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歇后语:好戏在后头拼音:hǎoxìzàihòutou戏剧的高潮或者精彩的部分不是安排在开头儿,而是在后头。比喻后面有更值得注意或者更让人感兴趣的事情。例如“林大夫,林大夫!我求您……”佟玲像一摊稀泥似地扑倒在地上,她给林晓浩跪下了!周围的看客兴致陡涨,没想到好戏在后头!(霍达《沉浮》)
屋顶上的男孩。推荐。爱诗词网。我常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定义为老河滩,一条弯弯的小河,一座小小的村庄,村庄里生活着一群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我的全部的自由來自于这里,也可以说我的全部的生命来自于这里。所谓老河滩,是因为从小就听说黄河曾经从这里流过,携带大量的泥沙,形成一片不算丰腴、也不算太过瘠薄的黄土地。我曾在深翻的泥土里捡拾到一枚螺壳,放在耳边,若风吹过,浩荡的河水流过,先民耕耘的场景像一帧帧泛黄的胶片。我自信孤独是存在的,只不过当年不懂,坐在落叶的黄昏下,思与想呈现出一幅空旷的图景。我去上学的地方,需要沿着村后的池塘边行走——我喜欢这样的行走,在逼仄的拐角处抓住一株细细的小树。秋蝉在悲鸣,池塘里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我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滑落在池塘里。教室破旧,泥台子,泥板凳,老师在门前的空地上使用自制的日晷,纸板的圆心上插一根小木棍,时间就有了刻度。说不上好学,但我无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也会在完成作业之后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放羊,羊们在河滩上吃草,我会专注于我的孤独之中。仰躺在草地上,看行色匆匆的云走过田野的上空。我在想云之上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也有一座村庄,是否也有一个孤独的少年生活在某处。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这是我最初的认知,对于时间、对于生命产生的某些想法。但更多的时候,我仍然是一个人在田野上奔跑而忽略了方向。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更好,也不知道村庄深处那座破旧的院落会有怎样的改变。十七岁那年我辍学,躺在一张棕绳编织的床上。这床陪伴了我十几年,腿也老了,床身变短,我异想天开,想要靠一支笔支撑起以后的生活。——也仅仅只是梦想,从后来的四处漂泊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活,所有的梦想也只是空谈。我在经历一个失败者的青春,或者说我从十七岁就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世间行走。渤海湾的一艘渔船上,风大浪急,出海,归港,在人声嘈杂、鱼腥弥漫中看打工的兄弟们上岸。岸上是另一个世界,喝酒找女人,然后醉醺醺上船跌入思乡的梦里。大石桥采石场,四处弥漫着呛人的灰尘,安徽的、河南的、山东的、很多人带着年幼的孩子在采石场、石灰厂劳动……我在经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带,我的另一个我从皮囊里抽身出来站在时间的某处看着。他的孤独无人能解。或许是宿命,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那些远去的事物开始复活。“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沈从文语)。”原来一切事物并没改变,原来流去的只是时间。我花去了青春,却认识了孤独的面孔——多年来我的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意象:淡蓝色的星空,一枚枚闪烁的星辰如棋子般排布在夜空,像一盘下不完的棋。有人乘风而来,有人乘风而去,而星空的迷局始终不曾改变。在老河滩上觅食的鸡们,此时静卧在一片森森的树荫里。多少年了,它们不曾改变自己的作息表,以星空为依靠,以茂盛的树荫为家园,等待黎明用一声嘹亮的啼鸣撕开夜幕。一爿老屋,湛蓝色的老瓦,像一片片时光之羽,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孩坐在屋顶上,听月光簌簌落下。他看见了自己的一生。他看见月光下的家园,在时间的流水中飘荡而来,又飘荡而去。里尔克对物的虔诚看守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物于是成了里尔克信念的基石与生命的家园。那么我的家园呢?我在寻找。.当我面对一件老旧的器物时,我会想起那些流逝的光阴,在光影中活动着的人。那人是父亲,是母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老河滩上的乡民。他们借助物来完成自己对生命与生存的理解,物也会借助人之手完成自己的使命与宿命。我在物里醒来,此时的物是故乡的风物。月光流泻,我像世间所有的婴孩那样睁开双眼,或者是老祖母的臂弯,或者是一只摇荡的摇篮,有人在轻轻唱,那歌谣唱了千年万年仍如流水般轻柔、温暖。但我不可能知道,多年以后,那个在物中苏醒的孩子执拗折返,企图描绘那些缥缈的音符,企图重新沐浴在一片安然的月光下,睁大双眼,哪怕忽略任何一丝风吹草动。我穿行在草木间,麦子是青的,梧桐花是一串串的紫粉色。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壁上。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这或许就是一个支点,木炭、麦面、芝麻,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我人在草木间。我的书写在夜色中进行,曾经有一段时间,故乡的草木如春天般浩荡而来,在纸上排布成阵。我在物里生长,母亲等同于一个细致耐心的领路人,将我引至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给予我生命,不可能给予更多,剩下的事情,将会是我一个人孤独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会想起灯光下的织布机,母亲坐在上面,像一艘小小的方舟承载一家人负重前行。我会想起父亲身披蓑衣站在田野上,夏雨滂沱,他依旧不紧不慢走过田塍,这是一个农人的自信,相信风雨过后会有一个好的收成。我也这样想,转眼写作十年,我几乎记下乡间的所有事物,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互依偎。我要做的,只不过是一闪身进入旧年的纹理,沿着时间生成的脉络,记下爱,记下暖,记下那些苦难的刻痕。我也会在物里老去,当孤独再次袭来,我会有所庆幸——在缺少一切的时节,我真的发现还有个自己在乡间行走。那个屋顶上的男孩未曾改变,那淡蓝色的星空未曾改变。如同秋草,每个人都会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之后老去。田野上的亲人,他们在耕耘一生之后素衣素面告别生活多年的村庄,相约来生。真的有来生么?一个人书写的过程即是对孤独画像的过程。此时的线条清隽,一条河、一座村落、一声嘹亮的鸡鸣、一片云走过的天空,组构成一个简洁的画面。来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走过今生的田坎时终于看见自己孤独的身影,来来去去间,隐入乡土的纹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推荐。爱诗词网。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注释】(1)这首诗写于绍熙三年(1192)秋,作者时在老家山阳,六十八岁。(2)迢迢:遥远貌。天汉:银河。(3)搔首:用手挠头,心绪烦乱或思考问题时的习惯动作。怆:悲伤。【赏析心得】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惇,自己退位做了太上皇。赵惇改年号绍熙,是为光宗。这时陆游一连写了几道奏章,表达要求“轻赋”“节俭”和恢复中原的政治主张,表面看,并未引起朝廷重视,实际反为自己埋下了祸根。不久,支持陆游的周必大被罢相了,然后,朝廷投降派便借故陆游写诗“嘲咏风月”,将其临安的官职(正六品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罢免了。到写这首绝句的绍熙三年(1192)秋,作者回归故里已二年了,但爱国老人依然心怀天下,壮怀激烈。初秋一天的清晨,天刚微亮,暑热未退,心忧时事、烦躁不安的作者走出竹篱门,迎凉田野。凉爽秋风阵阵吹来,遥想北方金兵铁蹄下的苦难百姓,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两首绝句,此选其中第二首。“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遥远天际,银河已向西南坠落,邻家禽鸡“喔喔”地一再鸣叫,新的一天就要开始了。“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徽宗宣和七年(1125),作者诞生在淮河舟中,正值金兵大举南下,徽宗吓得跌下龙床,连皇帝都不敢做了。二年之后,徽、钦两帝成了俘虏,北宋宣告灭亡。作者襁褓之中就开始了逃难生活,国仇家恨与生俱来,片刻不忘。老年疾病上身,虽说年岁已迈、岁月消磨,青年壮志仍然在怀,将尽未尽,心中并不平静。所以,天还未亮,早早醒来,走出篱门,眼看星斗,耳听鸡鸣,心烦挠首,悲怆平生。第一首似为序曲,起调沉郁,作为主调的前奏,为在这第二首中弹出意境更为开阔宏大,感情更为炽烈沉痛的悲壮心声创造气氛。
谢公离别处。推荐。爱诗词网。谢公亭①【题解】此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在游宣城时所作。谢公亭是为纪念谢朓所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李白把怀古人而难见的怅惘情绪流于笔端,赋予眼前的景物之中,使这种寂寞而美好的景物复活,从而引起人们对当年亭内事物的遐想。诗中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人间真情的珍视以及美好的精神情操,同时巧妙地引起了他人的共鸣。【原文】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②,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释】①谢公亭:又称谢亭,是为了纪念曾任宣城太守的谢朓而建。故址在今安徽宣城城北敬亭山。②客散:客人离开。【译文】谢公亭曾是当年谢朓送别范云的地方,每当我看到这里的景物时,就禁不住心生哀愁。两人离别多年后,这里空旷寂寥,只剩下一轮孤月高悬,空空如也的山间也只有碧水长流。池畔的各种花儿,映衬着春日和风,自开自落;窗外的竹林,在静谧的秋夜中此起彼伏地发出簌簌清响。如今我自知已经与古人的精神情操完全契合,在此高歌一曲以便将来怀念曾来此地怀古一游。
烽火城西百尺楼。推荐。爱诗词网。《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客子思乡》类的诗句。深秋时节,黄昏时分,征人独坐于城西湖畔的烽火瞭望台上,湖风迎面吹来,环顾四野,一片苍茫,孤寂之情油然而生,思乡之情更浓。作者借景物描写和人物行为,从侧面委婉地烘托和暗示了边塞征人思念亲人的情景。诗中的“海”为大湖。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全唐诗》第1444页。
二句三年得。推荐。爱诗词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出处】唐·贾岛《题诗后》【译注】两句诗琢磨三年才得到,自己吟诵时不禁双泪流下。二句:指《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贾岛重视炼字,以苦吟著称。【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写作时在遣词造句上的用心之苦,或形容创作的认真、艰辛。[例]当然,探索独特的表现方式(包括构思和传达),在艺术上也不是可以轻易达到的。我国文学史上记载的许多诗人“苦吟”的事迹,表明了这种探索的艰苦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样的描写未必就是夸张。(王朝闻《美学概论》)
咏梅 陆游。推荐。爱诗词网。陆游名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导读】这是陆游一首非常有名的咏梅诗。“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咏物寓志,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将梅花人格化。“卜算子”为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等。【原词】驿外断桥边①,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注释】①驿外:驿站外。驿站:古时传递文书人员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译诗】驿站外的一个断桥旁边,有一树梅花在独自吐艳。夕阳中它任凭风吹雨淋,晚霞映出梅孤独的愁态。孤梅全无心去苦争春天,一任群花妒忌它的姣妍。纵然花瓣飘零变成尘土,它的香气依然长留人间。【赏析】词的上片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集中写了梅花的艰难处境。梅花长在偏僻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在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在风雨交加中备受摧残,实在令人叹息。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在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下片抒情,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写的是美德之一: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的是美德之二: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化作尘泥,还香气依旧。末句“只有香如故”意味深长,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和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和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曲折地表达了自己虽历尽艰辛,也决不趋炎附势而坚守节操的决心和孤高雅洁的志趣。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梅花傲然不屈的精神,暗喻了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笔致细腻,意味深远,是咏梅词中的杰作。
咏柳贺知章。推荐。爱诗词网。【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碧玉:古代美女的名字。这里以碧玉比柳,有两重用意:碧玉的碧,影射柳色;碧玉年轻,符合早春嫩柳的特点。高:有苗条的意思。绿丝绦(tao):绿丝带,比喻柳丝。裁:剪裁。这两句说,这株碧绿的玉树仿佛是剪刀似的春风剪裁而成的。【鉴赏导示】这首小诗,构思很新巧,它以春风绿柳展开想象,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节,生动刻画了杨柳生长的情况,显示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身。【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首句,一起笔,诗人就将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在读者面前。次句承上句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肢”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最后两句,诗人由“绿丝绦”进而引出了“谁裁出”,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天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这首诗比喻新颖恰当。诗人用“碧玉”来比柳,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绿”互相生发、互相补充;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正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鉴赏要点】[1]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意象清新,形象鲜明。[3]想象、比拟、比喻等手法的运用。[4]比喻新颖恰当。
天问屈原。推荐。爱诗词网。屈原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脩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昆仑县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羿焉彃日,乌焉解羽?选自东汉王逸《楚辞章句》,郭沫若《屈原研究》说,《天问》是“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又说,“屈原把自己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批判,采取了问难的方式提出”。鲁迅《摩罗诗力说》:“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对屈原这种怀疑、探索精神都予以高度赞扬。自西汉迄今,关于《天问》题意、作时、主旨、结构、错简等的研究,蔚为大观,有些问题的争辩异常激烈。其源盖出于一个“奇”字,它成了先秦文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之一。但论者们有一共同的结论,即《天问》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它保存了古代北方正史中所失载的大量珍贵资料,对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欣赏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天问》题意为何?胡小石在《屈原与古神话》中说,《天问》其实是“问天”。作者一共向“天”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这是屈原作品中最难得的一篇文字。唐代柳宗元曾经大胆地作过一篇《天对》,对他所问的话一一置答。胡小石认为那只可叫做“天不对”。直到今天人们也还是有很大部分不能理解,我们只能集各家之言以赏析。《天问》的创作动机,王逸说:“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具体说来,屈原就自然和社会提出一系列疑问,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事和神话传说等方面,其中又以抨击昏君乱臣的荒乱现象为重点。故清代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篇内言虽旁薄,而要归之旨,则以有道而兴,无道则丧,黩武忌谏,耽乐淫色,疑贤信奸,为废兴存亡之本。原讽谏楚王之心,于此而至。”楚国从灵王、平王至昭王,经历了由衰而兴的过程,屈原以这一过程及夏商周三代兴亡史劝告怀王,要他学习先代明君“悟过改更”,弃旧图新。自己则表示要学习先代忠臣尤其是令尹(国相)子文辅助楚成王奠定霸业的精神。这首怪诗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问自然界的事情。其中先问宇宙形成和日月星辰之事,接问上古治洪水之事,再问九州大地分布和山川草木鸟兽矿石之事,所问为以昆仑山为中心从西北到东南的神话传说。第二部分问社会历史的事情。其中先问夏王朝兴亡沿革,接问商民族及殷王朝历史经验教训,再问周民族及周王朝的成败得失,又问春秋齐、吴之事,末问秦楚之兴亡沿革,尤以历史上血的教训为主,揭示诗旨。关于《天问》的结构分段,学术界争论极大。明代张萱《疑耀》要人们“宜逐段读”,然段在哪儿?语焉不详。大概他受东汉王逸的影响,说:“文义不次序。”南宋朱熹《楚辞集注》说不可解者十之二三,只得“阙其疑,阙其谬”,他无法准确分段。明代后期之李陈玉在《楚辞笺注》中首次将它分为三段。自此议论蜂起,众说纷纭。我们在这里采用了游国恩、林庚的分段法。由于篇幅所限,我们鉴赏第一部分。第一段从诗篇开头至“曜灵安藏”。可分三节。首节十二行,问盘古开天辟地前的情况。诗人问:远古开初的往事,谁能传说它呢?(那时)天地尚未形成,又从哪里去考察它呢?明暗不分,懵懵懂懂,浑沌一片,谁能穷究它呢?一团大气,充塞宇宙的现象,用什么去识别它呢?(待到昼夜形成)或明或暗,这是为什么?阴气、阳气和老天三者交合(造成万物),本原在哪里,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一节探索开天辟地的传说,对当时盛行的盘古说感到不满足。第二节十二行,问天体的形成和构造。诗人问:圆圆的天,上下九层,谁筹划设计它的?这个样子有什么用处,谁最初建造它的?固定车轴的绳子另一头系在哪里?又安放在什么上面呢?支撑圆天边缘一圈的八根柱子在哪里?天的东南方为何因短缺(而倾斜)?九层天的边缘,到底怎么安放,怎么连接?那里到底有多少角落与拐弯处,谁知道它们的数目?在这一节中,屈原对天圆说、九重说、整体旋转说、八柱擎天说、天柱西北高东南亏说……提出疑问,但总的说,是将“天”作为无意志的大自然看待的。正如郭沫若所说,有些问题至今答不上,如宇宙形成、地球形成、星系与星系关系,星球与星球引力,太空的奥秘……屈原提出这些问题,除了蕴含不幸遭遇,对许多事情百思不得其解外,还代表着当时自然科学的学术水平。第三节二十行,问日月星辰之事。诗人说,天在何处与地相合?十二个时辰是怎样划分的?太阳、月亮怎样附着在天穹上的?众星怎么陈列在夜空上的?(太阳)从汤谷升起,停宿在蒙汜地方,从清晨到夜晚,它行走的路程有多少里?月亮有何本领,死后又能复生?它肚子里有只兔子,不知对它有何好处?女歧没有丈夫,那怎么会生了九个儿子?疫鬼伯强住在何处?瑞气又在哪里?天上何处关闭就黑暗?何处打开就光明?东方没有亮的时候,太阳藏在什么地方?这一节,对上古传下的关于日月星辰的传说提出质问。以上为第一段,主要问宇宙的问题,所问三个方面,排除了上帝神灵等概念,破除了原始误解和保守的迷雾,没有什么原始宗教迷信的气味,是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的。屈原问天体诸问题,“寓其褒贬不平之慨”(清陈本礼《屈辞精义》),“故杂引荒诞以乱之,似痴非痴,愤极悲极也”(清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在科学上,这一段抨击传统,抨击迷信的宇宙观,驳斥了阴阳家们的谈天臆说和名家、道家的“凿空道古”,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如果说神话传说是原始人在生产力极度低下时,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作出的种种幼稚的解释,那末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的发展,那些关于宇宙起源等等神话传说的创作,也随之消失。而屈原无疑是站在战国末期破除原始宗教迷信前列的。一九五三年全世界人民纪念四大文化名人,就将屈原与“天体运行”科学学说创造者哥白尼并列,这是十分睿智的。胡小石说:“固然屈原在科学上的成就是不能和哥白尼比并。这是历史条件的规定。但是屈原在他所生长的时代里,他的敢于怀疑传统学说而企求真理的精神,在古代可算是首举义旗的。《天问》这篇大诗,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年已经打下了哥白尼思想的奠基石。恩格斯曾经把哥白尼看作是把科学从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的革命战士。而我们伟大诗人屈原,则可说是冲破人类原始误解的黑夜中的举火者了。”(见《胡小石论文集》)第二段从“不任汩鸿”至“地何故以东南倾”。可分二节。首节十二行,问鲧治洪水的情况。诗人在此节中问:鲧(如果)不胜任治水的工作,众人为什么把他推荐上去?大家都说(让他治水):“何必担心呢?”为什么不可以让他试着把治水的工作进行到底?(鲧)沿着鸱龟拖着尾巴相衔的线(筑堤防水)(筑堤的土是从天帝那儿偷来的“息壤”——用了立即再长起的土壤),他为什么就从那条线上得到启发并就听从鸱龟的呢?顺着大家的心愿也许可以成功的,天帝为什么杀害他呢?(开始时)他被关闭在羽山,为什么多年不执行?(后来被暗害)禹竟从他的腹部剖出,怎么会有这样的奇事?此节对古代治水英雄鲧寄予同情。治洪水之法历来有两种,一是筑堤挡水,一是挖河道疏浚。对这两种方法的激烈争议,直至清朝康熙年间没有停息。前一种方法,已被外国荷兰的海堤、中国大运河通济河段等实践所证明为有效。在上古时期人们也信任鲧的这种方法。可是筑堤非一日之功,加之又传说鲧偷了息壤,所以他被天帝判处死刑,可是又不立即执行以昭告天下,却幽禁在羽山多年,最后被暗杀了。这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宗冤假错案。屈原深感不平,发出责问,诗人是正直刚毅的。鲧虽被暗杀,但并不瞑目,为了人类,他死犹生禹,让禹来继续自己的事业,显示悲剧的壮烈美。诗人却表示怀疑,内蕴是上古即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之事,何况我屈原呢?这里是有寄托的。第二节十六行,问禹治洪水的情况。这一节,诗人问:(禹)继续从事鲧的治水事业,终于完成父亲未竟的功业。为什么禹继承他父亲的初志与事业,而他俩治水的谋略方法却不一样呢?对鲧来说,洪水的泉源极深,他用什么去填它?对禹来说,洪水退后,将大地定为九等建成九州,他是用什么办法来划分的?应龙如何帮助他划地的?河水、湖水又如何流过这些地方入海的?禹大功告成了,哪里又来虬龙,背负鲧的化身黄熊在冷冷清清地飘游?我要追问苍天,鲧经营的成绩是什么?禹成就的业绩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不公正?)(治好了洪水,大地摆平)共工为什么大怒,(猛撞不周山)大地又向东南方向倾斜?这一节既肯定大禹治水的业绩,更在为鲧鸣不平。首先鲧是禹的父亲,鲧要他完成未竟之业,表达人类跟洪水斗争的毅力与决心。其次,屈原认为堙和导的方法都可行,治水的实践证明往往同时并用,只是视地势不同而已。传说鲧法九年未成,禹法八年而就,但是没有慢的教训,何来快的办法?再次,分明治好洪荒时期大水的,鲧和禹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何以鲧得此耻辱,禹获彼荣耀?诗人一反传统说法,大胆猜想,共工这位英雄通晓个中真情后,怒火中烧,起来造反,把这天撞得向西北方向倾倒,将那地撞得向东南方向陷落。真是令人解恨啊!这里不仅有诗人感情的寄托,更有作者理智的闪光.他对扬禹抑鲧的神话传说材料一一加以怀疑,逐条予以反诘,追求唯物的真理,发端科学的思想,这种精神似流星朗照夜空。整个第二段问上古治水之事都闪亮着这一精神。第三段从“九州安错”至“乌焉解羽”。可分三节。首节八行总问大地概况。诗人问:九州怎么布置安排的?河谷水道是怎么挖成的?江河东流人海不会满溢,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大地东西距离和南北距离,其中哪个长度多一点?南北之形椭圆直径即有长有短,那宽的地方比窄的地方多出几何?此节问大地总面积,是当时地理学的成就。第二节十六行,问西北方位的神话传说。在这一节中,诗人问:大地西北方的昆仑山有悬圃,它的座落在哪里?山上的九层增城,它的高度有多少里?昆仑山四方的门,是哪些神人在那里进出?西北的门开放,是什么风在那里通过?太阳哪儿照不到,那末烛龙照的又是什么地方?羲和还没有扬鞭开车,若木花为什么就能放光?什么地方冬天暖和?什么地方夏季寒冷?哪里有石树成林?什么野兽能够说话?这一节主要问西北部情形,那里地高通天,是神话中神人聚居之处,所以发生烛龙照幽冥,若木花自行放光的神异现象。但对这一切传闻,作者表示出存疑或明知故问的积极否定。后四行过渡到东南方位去发问。第三节十六行,问东南方位的神话传说。诗人问:凶恶的雄虺九个头,来去迅速住在哪里?什么地方的人长生不死?那里的长人掌握了什么方法竟能如此?奇异的靡蓱有无数的叉,还有那开花的枲麻树,都长在哪里?一条蛇竟吞下一头大象,它到底有多大的模样?黑水、玄趾、三危等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那里的人长命不死,那末他们的寿命到什么时候终止?掀风起浪的鲮鱼在什么地方?吃人的鬿雀又住在哪里?羿怎样射太阳的?太阳中的三足乌羽毛又是怎样地散失?这一节向东南方发问,日出之处,四季如春,故延年益寿,生与死的斗争等神话传说很多。这里有毒蛇、巨蛇、鲮鱼、鬿雀、三足乌、旱魃,皆足致人类于死地,又有长生不死之人、茂盛的植物、勇敢的羿,奏出了人类生命不灭的强音。可是作者仍然不是神话的传播者,而是神话的怀疑者。最后两行则向下段夏民族历史人物羿过渡。以上第一部分共一百十二句,问天,即问大自然。三段依次为天体形成,治理洪水,大地结构,组成上古自然发展史。宇宙形成如此艰难,天宇出现,日月星辰依次运行,大地成形,很不容易,是兴起。而洪水时期,可能是冰川纪的解冻期,却是天崩地裂,似乎天体就要瓦解,一切生物都经受了生亡继绝的考验,可说是毁灭性的灾难。人为万物之灵,战胜了自然,治平了洪水,就来合理安排大地,改造大地。在不知多少年的生产实践中,先民逐步认识了地形,掌握了西北冷、东南暖的气候特征,识别了无毒与有毒的植物和吃人与不吃人的动物,懂得了如何使用山河湖泊……这是一部生存竞争史,也是一部悲壮的血泪史。当诗人总结这部历史,怀疑反驳以往的种种谬说时,他是肃穆的、深沉的,将为维护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与品格,击碎一切假恶丑的事物与秽行而搏斗。《天问》的最大价值是反传统观念,这种怀疑探索精神正是觅求真理不可或缺的。诗人的大胆质难,寻求真理,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因此《天问》总的倾向是唯物主义的。当然,《天问》也不可能完全抛弃天命观,这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来。在艺术上,《天问》有浪漫主义精神,作者满怀激情,驰骋想象,从盘古开天辟地想到楚怀王,时间跨度大;从九天想到九渊,空间距离远,气势磅礴,思路恢宏,无数事争赴笔端,读起来令人应接不暇而又圆转活脱,无板滞之感。其次,《天问》有高度概括力,富于哲理性。在作品中,作者概括了很多自然、社会之事,而每问皆含哲理,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活泼的想象,含英咀华,催人深思。尤其是触及作者爱国心灵的律吕时,令人共鸣震颤。再次,《天问》的问话体形式十分奇特,它是屈原的创造。全诗一百七十二个问题,有有疑而问,有明知故问,有激烈反问,或肯定,或批判,或否定,是非分明,爱憎强烈。但是从句法、逻辑角度看,作者是只问不答,发人深思,很自然地跟读者的心沟通起来。在中外文学史上,以问题联珠构成诗篇巨制的,实属罕见。最后,《天问》以四字一行为主,杂以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再用上古音韵考察,以四行为单位,用韵为ABCB。由于它有错简甚至可能有散失,节、韵已不能完全整齐划一,这是可以理解的。郭沫若赞美说:“《天问》以四字为句、四句为节的板滞的格调,而问得参差历落,奇矫活突,毫无板滞的神气,简直可以惊为神工。”无论在思想上,抑或在艺术上,《天问》都摆脱了《诗经》桎梏。它无愧于世界文学名著的评价。(顾启)
辛弃疾西江月。推荐。爱诗词网。《西江月》原文与翻译、赏析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②,路转溪桥忽见。【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市西。②社林:围绕土地庙栽植的树林。【词大意】在明月当空的夜晚,由于月影的移动,竟惊动了在树枝上栖息的鹊儿。夜半清风徐徐,蝉鸣四起。黄沙岭沿途,稻花香气扑鼻,青蛙的叫声响成一片,好像是在演奏庆祝丰收的大合唱。遥望天边,可以隐约看见,还闪烁着七八个星星。忽然飘来一片乌云,走到山前,却下起两三点雨来。曾记得,在过去土地庙前的树林边,有个茅草房的店铺,转过溪上的小桥,突然出现在面前。【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落职罢任,翌年即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宋宁宗赵扩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的带湖房屋被焚,又迁徙上饶铅山期思市瓜山下新居。词人前后在上饶度过了20余年的隐退生活。这首词是词人在上饶闲居时所写。词题说此作作于“夜行黄沙道中”。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陈文蔚《克斋集·游山记》说,辛弃疾在黄沙岭有书堂。此作大约是词人往其书堂途中构思而作。这是描写江西农村夏夜景色的词作,是写词人夜行黄沙岭途中所见所闻所感。它不假雕饰,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清新质朴,自然和谐,恬适幽静,具有浓郁的农村风味。开头两句,写某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由于月影的移动,竟惊动了在树枝上栖息的鸟鹊,频频起飞。夜半,清风徐徐,树丛中的鸟儿在不停地鸣噪。前人写月影惊鸟、月影惊鹊的诗词,并不乏其作。唐代王涯《秋思》诗:“月渡天河光转湿,惊鹊秋树叶频飞。”写月光转动,惊鹊在秋树叶间频频起飞,也是很优美动人的。王维《鸟鸣涧》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得很明快,写出了月出惊鸟,时鸣春涧的意境,不失为是月出惊鸟的名作。辛弃疾月出惊鹊的词句,可能是从苏轼“月明惊鹊未安枝”(《杭州牡丹》)的诗句脱化而来,但皆不失为是一幅“明月惊鹊图”,令人玩味不尽。“别枝”,即伸出的树枝。据词人另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词写道:“松共竹,翠成堆。”说明黄沙岭沿途,翠竹青松,郁郁葱葱,风景颇佳。在开头两句中,第一句是写近景,重笔描写;第二句是写远景,淡笔描写,起衬托作用。三、四两句是倒装句,正句则为:“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意思是说:清风吹来阵阵扑鼻的稻花香,青蛙好像为庆祝丰收在演奏着欢乐的大合唱。立意新颖,意境优美,是词中的警句,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下片一、二两句是高远镜头,写霎时之间,天气起了变化,天空飘来片片乌云,明媚的月光已被乌云遮住,在寥廓的天边,还闪烁七八个星星;词人行走到山前,突然降下两三点雨来。这便催促词人,需要加快脚步呢!这两句使用的是倒词,散文的句法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这里使用倒词,不仅音韵和谐,而且更富有诗意。“七八个星天外”,是写夜半“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景,与“夜行黄沙道中”的词题密切关合。最后两句,方点出词题。以上全是写景,这两句才写明“夜行黄沙道中”词人的活动。写词人看见乌云片片,又降落两三点雨,便急忙赶路。词人仿佛记得,在那土地庙的树林边,好像有个草屋的小店,而张望多时也未曾看见,紧走几步,转过溪桥,才忽然出现在面前。词人寻觅茅店,可能是怕天下大雨,好在小店里躲避片刻。这首词主要在写景而不在抒情,不过从词人对农村将获得丰收的景象及夏夜恬适幽静的环境描写中,也流露出词人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喜悦情怀。词人自己曾说:“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感皇恩·读庄子……》)说明他即使写出憧憬和平宁静生活的作品,也并非超然物外,忘怀一切。
刘禹锡 秋词。推荐。爱诗词网。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秋词》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于他被贬朗州时。这首诗名为“秋词”,可并不是写秋天的美好风光,而是在说明“秋日胜春朝”的道理。春日和秋天孰美、孰优,历来说法不一:不同观点的人评价不同,不同视角的观感相异。诗人就是以常俗的说法从反面导入,翻跌出自己的新见。“自古逢秋悲寂寥”,自从战国时的宋玉曾作《九辩》,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后,历代文人描写秋景,多为借秋色以写人的由盛到衰,由荣变枯,表现出秋风秋雨愁杀人的情怀。刘禹锡一反常俗,竟然提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说法,奇劲峭拔,颇有一扫千古成说之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高气爽,晴空一碧,白云叆叇,一只白鹤穿云而上,直至高远蓝天。这是一幅使人怡神悦性的优美图画。蓝天为背景,一鹤冲飞其间,对比鲜明,色调清新;动静结合,情味浓郁。诗人倾情于此,脱口而赞:把诗情引上了碧霄。诗前两句的议论,由此得到证实,也缘此得到生发。诗人诗思勃发,随鹤升天,极富情韵。刘禹锡被贬后,并不见花谢而伤怀,睹叶落而兴悲,反而激昂高歌,这种积极奋进精神是可贵的。一般地说,大凡持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不是悲秋而是赞秋,把秋视为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陆游《秋声》中说:“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毛泽东同志在词中亦称“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都是认为“秋日胜春朝”的。
两拨。推荐。爱诗词网。拨的量词使用,词语解释【释义】用于分批的人或者物:两拨儿货。【辨析】1.“拨”是表示集合的物量词。2.作量词时,“拨”在口语中往往儿化。3.“拨”与“批”、“起”等词义相近。“批”、“起”一般表示的量相对更大;“起”还可以用于事件。【搭配】一拨人、运来了一拨儿货、大家分成两拨儿走(干活)、轮拨儿休息、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的人【例句】1.一拨又一拨的志愿者,一批又一批的救灾物资,一次又一次地踊跃捐款,来自五湖四海的援助像潮水般地涌来。2.大扫除,老师把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了三拨儿:一拨儿扫地,一拨儿擦门、窗、桌椅,剩下一拨儿打扫我们班负责的公共区域。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出自哪里,《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什么意思,《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原文出处,《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赏析。
怎得梅花扑鼻香。推荐。爱诗词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出自哪里,《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什么意思,《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原文出处,《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赏析。【出处】唐·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鉴赏】要不是经历如此一番透彻心骨的寒冷,又怎能有梅花如此扑鼻的芳香呢?“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两句诗常用来勉励人: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得起严格的锻炼折磨,然后才有苦尽甘来的特殊成就。可见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原诗】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明人小说“拍案惊奇”有此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