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药。推荐。爱诗词网。《鲁迅·药》原文、赏析、鉴赏鲁迅一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②,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哼,老头子。”“倒高兴……。”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①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①,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传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二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但是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一皱展开的眉心。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得了么?”“得了。”两个人一齐走进灶下,商量了一会;华大妈便出去了,不多时,拿着一片老荷叶回来,摊在桌上。老栓也打开灯笼罩,用荷叶重新包了那红的馒头。小栓也吃完饭,他的母亲慌忙说:——“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一面整顿了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这是驼背五少爷到了。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此时恰恰蹩到临街的壁角的桌边,便坐下问话,然而没有人答应他。“炒米粥么?”仍然没有人应。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小栓进来罢!”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睡一会罢,——便好了。”小栓依他母亲的话,咳着睡了。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幅补钉的夹被。三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没有。”“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赸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身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四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一年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①,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踉踉跄跄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的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一九一九年四月关于《药》,鲁迅说过这样的话:“《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这段话是了解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一把钥匙。从作品的具体描写和鲁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悲剧小说。它写的是革命者的悲剧和落后群众的悲剧,而主要是革命者的悲剧。它通过描写夏瑜为革命英勇牺牲及群众对他的牺牲反应这样一个故事,热烈颂扬了夏瑜崇高的革命品质,慨叹了他牺牲前后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以浓重的笔墨,揭示了造成他孤独和寂寞的原因:群众对革命不理解,不热情,甚至拿革命者的鲜血来享用。这样的描写,就把唤起民众这个尖锐的时代课题十分鲜明地提到了革命者的面前,从而起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作用。华老栓是当时大量存在的愚昧麻木的落后群众的典型。他的落后,集中地表现在对待革命的态度这个重大问题上。他对革命一点儿也不了解,因而表现出惊人的冷漠。夏瑜本来是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拯救广大民众而牺牲的(在当时,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确实是这样想的),但华老栓却根本不懂得这些,反而拿烈士的鲜血去给他的儿子治病;而他的儿子则因为被骗人的药所耽误而死去了。这确实是个震撼人心的悲剧,是华、夏两家的悲剧,是当时中华民族的悲剧,鲁迅含着眼泪,对华老栓的愚昧和麻木进行了批评。但他毕竟不同于小说中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人。那些人是鲁迅杂文和小说中反复鞭挞的把别人的痛苦作为赏鉴和咀嚼的材料的“闲人”。对于他们,鲁迅表现了极大的憎恶。而华老栓则是个勤劳、本分的劳动者。对于他,鲁迅在批评的同时流露了深切的同情和悲哀。构思独特、巧妙,是这篇小说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篇小说,意在表现革命者应该唤起民众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它选取了革命者的鲜血被落后的群众吃掉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这个构思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它告诉人们,如果不把群众从愚昧麻木的状态中唤醒过来,革命者的血只能白流,革命决没有成功的希望。在情节的安排上,则用一个人血馒头把整个故事贯穿了起来。第一节写华老栓买药,第二节写华小栓吃药,第三节写人们谈药,第四节写吃药后的结局。作品虽然写了两个方面的悲剧,但结构却相当谨严。侧面烘托,是这篇小说在写作方法上的又一突出特点。《药》主要是写革命者的悲剧,但夏瑜在作品中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他的悲剧,他的形象,都是通过群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来的。注释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后编入小说集《呐喊》。〔按〕篇中人物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在徐锡麟被害后不久,也于1907年7月15日遭清政府杀害,就义的地点在绍兴城内的轩亭口,街旁有一牌楼,匾上题有“古轩亭口”四字。②洋钱:指银元。银元最初是从外国流入我国的,所以俗称洋钱;我国自清代后期开始自铸银元。但民间仍沿用这个称呼。①号衣:指清朝士兵的军衣,前后胸都缀有一块圆形白布,上有“兵”或“勇”字样。①鲜红的馒头:即蘸有人血的馒头。旧时迷信,以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痨,刽子手便借此骗取钱财。①化过纸:纸,指纸钱,一种迷信用品,旧俗认为把它火化后可供死者在“阴间”使用。下文说的“纸锭”是用纸或锡箔折成的元宝。
道法自然。推荐。爱诗词网。《道法自然》原文与赏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老子·二十五》)【注释】①法:效法,以什么为榜样。自然:自己那样,并非我们现在所谓的“大自然”。【译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以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感悟】广厚的地无言无私地承载万物,高远的天无言无私地滋养万物,公正的道无言无私地化育万物、又任物自然。我们人类不应该向天、地、道学习吗?
纳兰性德 蝶恋花。推荐。爱诗词网。纳兰性德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纳兰性德与其妻情深意笃,其妻早逝,对纳兰影响很大,他因此而写下了许多哀怨动人的悼亡词作。此词虽未题明,无疑亦属此类,而且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然而,此词之成功,实在于词人的高度概括力:词人将自己个人的“哀怨骚屑”、“寄思无端”(杨芳灿·纳兰词序),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高度,从而使普天之下凡有惨痛经历者,无不与之共鸣。词的上片,词人置自身经历不顾,将满腔感慨,兴寄于月,虚写其哀;下片以燕子反衬其孤独,以化蝶双飞寄托其理想,示人以具体的实境形象,不沾不滞,虚实相间,极得诗理。上片虽是虚写无端,却又无不是饱蘸情感、从“实”处升华而来。试看起句:“辛苦最怜天上月”。词人以“辛苦”二字发端,遂使无情无感之月,满含词人多愁多感之心,并为下句之意先作了铺垫:“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环,圆形玉璧;玦,玉佩,半环曰玦。此句表面说:月亮每月只有一晚圆满如环,余夜皆缺损如玦,内涵却是说,爱情如同月亮,圆满的时光如此短暂。此处,月亮既是词人举首仰望的外在之物,又是词人那痛苦哀怨、短瞬即逝之爱情的象征。“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此二句承上意,仍从“月亮”这一主客观结合之意象生发开去,由月亮之“皎洁”而想到爱情之冰清玉洁,由月亮而想到月宫之冰冷(中国古人认为月亮上奇寒,如苏轼《水调歌头》名句:“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由月宫之寒冷而联想到已离开人间的爱妻之凄冷。因此词人说:爱情如果能象月亮那样始终皎洁,即使你在冰雪之中,我也要用爱情之火来温暖你。此二句妙喻连翩,想象奇特却又深含挚情,感人至深。上片凭空虚写,下片化入实境;上片写天上,下片写人间;上片着重写爱情之纯洁、美好而短暂,下片则着重写伤逝者的哀伤。“无那尘缘容易绝”。无那,同“无奈”,无可奈何之意。王昌龄名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亦是此意。此一句在换头处,成功地完成了上述的转折。词人指天设誓,要“不辞冰雪为卿热”,然而,现实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卿自早醒侬自梦”,是“泣尽风檐夜雨铃”(《南乡子·为亡妇题照》)。自己纵然是满腔爱火,又怎能温暖那冰雪之心呢?于是,词人哀伤的目光,由月轮而至人间: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北宋词人晏殊曾以双飞之燕成功地反衬了词中主人公的孤独:“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蝶恋花》)。这对曾挑逗了晏同叔无限情思的飞燕,如今又飞到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面前,它们毫不理会词人伤逝之哀、失妻之痛,依然踏着帘钩,呢喃软语,卿卿我我。“依然”二字,写出燕子之无情,反衬出词人之有情。“软”字是词人的心理感受,给人一种生命感,这大概须对生命思索、体验后方能写出。结句“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秋坟,是亡灵,唐诗人李贺有“秋坟鬼唱鲍家诗”之句;另一方面,秋又与下句之“春”构成时空上的绵延,与全词上片写夜景,下片写昼景一致,构成朝朝暮暮、月月年年的无限悲哀。同时,时间、空间错落不定,从而具有了“烟水迷离”之美(纳兰曾赞李后主词“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愁未歇”三字,更进一步将这种时间的绵延无尽性表露了出来,与上述深层的内涵相呼应。“春丛认取双栖蝶”,词人在春日那烂漫的花丛里,久久凝视着一对双栖的彩蝶,终于认出了那是自己和爱妻双飞的倩影。在中国最有名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梁、祝生前不能成夫妻,死后化为了双飞的蝴蝶。词人将永恒的爱情寄托在同化飞蝶上,显示了其深沉的、无以抑制的哀伤。同时,也在这全词悲剧般的氛围里,点染了一丝浪漫的光环。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推荐。爱诗词网。《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简介|鉴赏宋元小说家话本。作者不详。明洪楩编刊《六十家小说》收入此篇,今见于新编《清平山堂话本》。故事写宋英宗时,钱塘(今浙江杭州)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中,五戒禅师修行多年,道行高深。后因奸淫红莲女,破了色戒,坐化而逝。转生来世,即为苏东坡。另一明悟禅师因点破五戒,亦得成正果,来世转为佛印和尚,与东坡仍结为好友。作品的思想含义颇复杂。五戒禅师虽然犯了佛家“不听淫声美色”的戒律,却修成正果,主题似不在于谴责五戒的淫恶与佛门的虚伪。从篇中参禅问答等内容来看,对佛教本身是肯定的。这故事大约与宋代的政治斗争有关。由于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旁涉佛禅,被正统道学目为异端。本篇说明苏轼的前身是个好色破戒的和尚,对苏轼不无揶揄的意味。五戒禅师与红莲女的故事对于宗教本身毕竟有某种揭露的作用,它表现了禁欲主义的虚伪和脆弱,信仰坚定的老僧终于堕入少女的诱惑。明代徐文长在他的杂剧《玉禅师翠乡一梦》中,突出了这一主题,实际上也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陈腐教条的抨击。这一故事的流传既久且广,元杂剧有无名氏《月明和尚度柳翠》,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明悟禅师赶五戒》,即据本篇改写。
观念之道·苦乐观·废墟上的鲜花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日本、德国满目疮痍,人心惶惶。日本某小镇,废墟上几个孩子蜷缩在石桌前晨读。记者感慨万千:“这些孩子真可怜,日本没指望了。”有人立即打断了他的话:“日本的希望正在于此。”德国一户断壁残垣的房舍里,破旧的罐头盒里插着一束初开的花,一位记者以《废墟上的鲜花》的短章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他说,在那几片花瓣的后面,是一个国家的再度美丽绽放。
废墟上的鲜花。推荐。爱诗词网。观念之道·苦乐观·废墟上的鲜花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日本、德国满目疮痍,人心惶惶。日本某小镇,废墟上几个孩子蜷缩在石桌前晨读。记者感慨万千:“这些孩子真可怜,日本没指望了。”有人立即打断了他的话:“日本的希望正在于此。”德国一户断壁残垣的房舍里,破旧的罐头盒里插着一束初开的花,一位记者以《废墟上的鲜花》的短章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他说,在那几片花瓣的后面,是一个国家的再度美丽绽放。几十年后,两国冲出战败的阴影,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再次走上世界前列。春天总是在寒冷的冬季之后降临,春天总是从阴冷中的一丝微风开始。废墟上的鲜花是最美的花。穿透阴冷的冬,迎接灿烂的春,生活如是,事业如是,乐观向上的精神对于人生多么重要!
致读者。推荐。爱诗词网。《致读者》原文与翻译、赏析韦尔弗我唯一的愿望乃是,哦,世人,跟你们结成亲戚!不管你是黑人、杂技演员、或是还躺在妈妈怀里的孩子,不管你是少女歌声响彻大院,不管你在暮色中驾着木筏,不管你是士兵或是飞行员,充满勇气和毅力。你在童年时也曾背过绿枪带的枪?你一开枪,系住的木塞就飞出枪膛。我的世人,当我唱起回忆之歌,别冷酷无情,要跟我一起哭得像泪人一样!因为我经历过一切的命运:我懂得在疗养地乐队中的孤独的竖琴女郎的感情,在别人家中的腼腆的家庭女教师的感情,在提台词人隐蔽室前发抖的首次登台者的感情。我曾在森林里生活过,曾在车站上工作过,曾埋头在帐簿之中,伺候过急躁的客人。在锅炉前当过司炉,脸上映着刺眼的火光,也当过苦力,吃过别人倒掉的剩饭残羹。因此我属于你和你们大家。请不要拒绝我的心意!哦,但愿有那么一天,弟兄们,让我们拥抱在一起!(钱春绮译)【赏析】作为一个表现主义作家,韦尔弗写的这首诗体现了表现主义的基本主题。本世纪初在德国形成并盛极一时的表现主义运动是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感的一种反映。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安定、和谐,相反,人成了物的奴隶,人性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格外紧张,社会上酝酿着危机、战争、革命。表现主义作家们深深感到整个旧的生活方式已无可挽回地堕落了,人的内心世界崩溃了,腐朽糜烂的社会正在破坏着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的最简单、最纯洁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互相猜忌和疏远。要使社会重新变得和谐,使人的自然情感得以恢复,使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亲友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那么,首先就要对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充满爱,把每一个人都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贵贱高低,不分职业,不分肤色。这就是贯穿全诗的中心思想,是诗人的强烈愿望。诗人把纯朴的感情,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看作至关重要的。诗人十分留恋童年时代的天真无邪,那时候尽管他也背过枪,放过枪,但是枪膛里飞出的不是杀人的子弹,而是系住的木塞。孩子的心是善良的,不懂得如何去伤害别人。他们的感情是纯洁的,自然的,未受到腐朽社会的污染。韦尔弗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以纯洁的感情待人,成为“世友”。这就是他的早期诗集《世界之友》中全部诗歌的基本主题。于是,诗中的“我”开始以“世界之友”的面目出现,他富于同情心,理解各种各样人的感情,尤其是他做过最低贱的工作,最理解下层普通人民的心和苦衷。诗的最后一段再次强调了诗人开头表达的愿望:“哦,但愿有那么一天,弟兄们,让我们拥抱在一起!”首尾呼应,使这种愿望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呼声在全诗回荡。我们在这首诗的形式上可以明显看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诗体比较自由,通过感情的抒发让韵律和节奏在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诗中所用语言明朗,坦率,从容不迫,仿佛在跟读者促膝交谈。
十九世纪盛行于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其对现实持批判的态度,故称“批判现实主义”(高尔基语)。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后变化了的阶级关系、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各种渗透着唯物精神的社会哲学思潮、欧洲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哲学基础和文学基础。其基本特点为:强调客观真实性;强烈的批判性和暴露性,较之以往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对现实的批判和暴露更尖锐、更深刻,对社会关系的本质的揭示更具认识价值和历史价值;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其创作的思想基础;追求细节的真实和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三十到六十年代是奠基和繁荣阶段;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为由盛而衰阶段。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祥地,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前者的《拉辛和莎士比亚》(1823-1825)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和纲领性文艺论著,其代表作《红与黑》(1830)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后者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高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三十年代发轫起,到四十年代达到高峰,五十年代中期后,日趋衰落。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于三十年代中期,代表作家是狄更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也产生在三十年代中期,奠基人是果戈理,他的《钦差大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它的繁荣阶段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代表作家有列·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美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五十年代,伴随废奴运动而出现,但只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才蔚为壮观,代表作家有斯托夫人、马克·吐温等。北欧和德语国家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才产生。批判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在欧洲产生的第五大文艺思潮,它的出现一开始是自发的,后来才逐渐转为自觉。但这种由自发而自觉的过程在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纲领比较明确,自觉程度较高,对浪漫主义作过反抗,但这种反抗一开始就不是很清楚的,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自始自终几乎都是自发的;而在俄国,它一开始就是一场自觉的运动,“写小人物”在俄国作家那里是作为一个〇号正式提出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扩大了文艺题材的范围,不避丑恶,追求天性的真实,有意识地描写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扩大了小说这一体裁的容量,使之成为时代风云的历史画面和“人情风俗的历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革新和突破,比如巴尔扎克独创的“人物再现”法;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性格。
批判现实主义。推荐。爱诗词网。十九世纪盛行于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其对现实持批判的态度,故称“批判现实主义”(高尔基语)。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后变化了的阶级关系、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各种渗透着唯物精神的社会哲学思潮、欧洲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哲学基础和文学基础。其基本特点为:强调客观真实性;强烈的批判性和暴露性,较之以往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对现实的批判和暴露更尖锐、更深刻,对社会关系的本质的揭示更具认识价值和历史价值;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其创作的思想基础;追求细节的真实和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三十到六十年代是奠基和繁荣阶段;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为由盛而衰阶段。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祥地,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前者的《拉辛和莎士比亚》(1823-1825)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和纲领性文艺论著,其代表作《红与黑》(1830)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后者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高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三十年代发轫起,到四十年代达到高峰,五十年代中期后,日趋衰落。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于三十年代中期,代表作家是狄更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也产生在三十年代中期,奠基人是果戈理,他的《钦差大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它的繁荣阶段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代表作家有列·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美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五十年代,伴随废奴运动而出现,但只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才蔚为壮观,代表作家有斯托夫人、马克·吐温等。北欧和德语国家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才产生。批判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在欧洲产生的第五大文艺思潮,它的出现一开始是自发的,后来才逐渐转为自觉。但这种由自发而自觉的过程在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纲领比较明确,自觉程度较高,对浪漫主义作过反抗,但这种反抗一开始就不是很清楚的,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自始自终几乎都是自发的;而在俄国,它一开始就是一场自觉的运动,“写小人物”在俄国作家那里是作为一个〇号正式提出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扩大了文艺题材的范围,不避丑恶,追求天性的真实,有意识地描写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扩大了小说这一体裁的容量,使之成为时代风云的历史画面和“人情风俗的历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革新和突破,比如巴尔扎克独创的“人物再现”法;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性格。
通灵宝玉是什么意思
《红楼梦》:贾宝玉出生时,一落胞胎嘴里便衔有一块五彩晶莹的宝玉,正面有字: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故称“通灵宝玉”。贾宝玉因见林黛玉无玉,便欲摔掉此玉,吓得贾母发急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通灵宝玉”即为贾宝玉的“命根子”。
通灵宝玉。推荐。爱诗词网。通灵宝玉是什么意思《红楼梦》:贾宝玉出生时,一落胞胎嘴里便衔有一块五彩晶莹的宝玉,正面有字: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故称“通灵宝玉”。贾宝玉因见林黛玉无玉,便欲摔掉此玉,吓得贾母发急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通灵宝玉”即为贾宝玉的“命根子”。引用义:比喻极端重要、生死攸关的东西。[例]他晚年得子,因此,把儿子视为自己的“通灵宝玉”,这是可以理解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推荐。爱诗词网。廉政类名言赏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注释染:沾染。濯(zhuo):洗涤。涟:水的波纹。句意从污泥中生出却不被污泥沾染,在清水中洗涤却不妖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宋·周敦颐《爱莲说》
梅雪争春未肯降。推荐。爱诗词网。[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开放,颇似白雪。梅花和白雪都以各自特有的个性出现在冬春之交。梅花报春讯,白雪迎春到。因此,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咏梅和咏雪的作品甚多。不少作家写到梅花又多联系到白雪。但有的抑雪扬梅,有的抑梅扬雪。而这首《雪梅》诗,则对雪和梅作了公允而有趣的品评,并从品评中引发了令人深思的哲理。诗的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雪、梅以性格,说它们一个飞舞迎春,一个飘香送暖,互相“争春”,互不相让。第二句,紧承首句,继续品评。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词家赞美过雪和梅,但要对它们的高下长短作出比较,则为之“阁笔”,凝神苦思。诗的后两句,进行客观分析,引出结论。梅花没有雪花洁白,而雪花却又没有梅花芳香。雪和梅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既不能以梅花之香去否定雪,也不能以雪花之白去否定梅。这一评价,既是对“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具体解释,也是对“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批评和告诫。这种对梅、雪的评论,很可能使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事物没有高下之分、长短之别?难道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没有倾向性意见?这涉及到审美标准的运用。一个人的审美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作为欣赏用的和作为抉择用的。前者是多元的,后者是单一的;前者处于发展变化中,后者有相对长久的稳定。由这首《雪梅》诗,使人联想到,人们无论作任何选择的时候,都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或优点,甚至既有大的优点也可能存在或潜伏着大的缺陷。只有凭着固定的标准,才不致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这个标准也是排除一切障碍执着追求的勇气之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既爱雪的白,又爱梅的香,也爱桃李的艳,冬菊的洁。这种多项选择,由事物本身的特质和欣赏者标准的多元化而决定。当我们进行欣赏时,常醉心于“触目横斜千万朵”,因为欣赏是一种远距离的观照。但当选择时,则是“赏心只有三两枝”,这是由抉择者审美观的确定和审美标准的第二层次决定的。梅与雪之间的争执,既是争强好胜的表现,自以为高超的偏见的流露,同时也是对对方存在的意义的忽视。没有雪,如何体现梅的高标逸韵?没有冰天雪地的凛冽寒气,又如何凝炼传送梅的清香?作者在《雪梅》诗的第二首中,便透露出这层含意:“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梅和雪各具优势:香与白。前者以其气味给人的嗅觉以快感,后者以色彩给人的视觉以美感。在给世界增添多样变化之美方面,它们共同迎接春光,构成气象万千的景象。双方又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参照,以对方的优点为自己优点的衬托,并成为自己不足的弥补。因此,梅和雪不可以己之长去比彼之短,应取彼之长来补己之短。推而广之,可知那些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或极力诋毁贬损别人,以别人的存在为患的人,显然是不聪明的。而应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这或许就是本诗孕含的耐人寻味的理趣之一。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是议论,却又很有情趣。构思别致,风格独特。它既写出了别人诗中所有:即梅如雪,雪似梅,又写出了别人诗中少有:即“梅雪争春”。既写了争春的情态,又作出了公正的评判。既寓论于象,又象中有论。既使人受到形象的感染,又使人得到哲理的启发。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名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释】选自《论语·述而》第二章。识(zhì):记住。厌:满足。诲(huì):教导,指教。倦:厌倦,不耐烦。【赏析】孔子这一句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学到的知识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句话,孔子讲了三个学习、育人的原则,即:学到知识默默地记住,努力学习决不满足,教导别人决不厌倦。这三条学习、育人原则,既是孔子教育他人的准则,也是孔子自身行为的写照,,充分反映了孔子的爱好学习,无私育人的精神品德。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伟大代表,与他一生勤奋不辍分不开。当时,有叶公向子路打听其老师的为人,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孔子说,你为何不这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的确是他终生学习、孜孜不倦的精神写照。孔子不是天才,他自己也否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孔子这些话,清楚地表明,他是依靠“多闻”、“多见”、“择善而从”和坚持不懈而获得知识的。如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成语,常用来勉励和赞扬那些勤于治学、耐心育人、师德师风高尚和敬业的教育者。
观猎 王维。推荐。爱诗词网。【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注释】角弓:用兽角制成的硬弓。渭城:秦咸阳故城。鹰:猎鹰。疾:快。新丰市:今陕西省新丰县,在长安北。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兵处,在长安西。这里用细柳营代指将军驻地。雕:鸷鸟名。【鉴赏导示】王维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兼通音乐,精于绘画,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熔诗歌、绘画、音乐之理于一炉。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作有《王右丞集》。这是王维前期的作品,诗的内容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遒劲有力,激情洋溢。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称颂其诗“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就写景而论,诗人将观猎的场面写得绘声绘色。【鉴赏】此诗写了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写得激情洋溢,逸兴湍飞。开篇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弓声彼此相应。“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狩猎之意。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将军猎渭城”。这发端的一笔,起得突兀,能先声夺人。颔联正面写射猎进行情况。因草干枯,飞禽走兽无处藏身,易发现猎物。鹰眼因此显得特别锐利。马蹄因积雪化尽而无障碍,跑起来特别轻快。一个“疾”字,写出了鹰的迅猛;一个“轻”字,写出马的洒脱,但写鹰和马,却暗衬出猎者的英武豪俊,显然,诗人有赞颂将军勇敢的意思,却一点儿不露痕迹。颔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由狩猎到罢猎还归。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地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轻松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两句以写景作结,遥接篇首。“回看”所见的是“暮云”千里,一片苍茫、令人惬意的景象,也衬托出了人的胸襟开阔、气势豪迈。“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过人、箭法高超之意。诗的结尾摇曳生姿,饶有余味。总之,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充分表现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诗由头到尾赞美一位射技高超的将军,却全不以正面着笔,艺术手法很独到。【鉴赏要点】[1]名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2]借景写情,形象鲜明。[3]巧于用典。[4]重视炼字炼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僵卧①孤村②不自哀③,尚思④为国戍⑤轮台⑥。【注释】①僵卧:形容老年困居。②孤村:指作者家乡山阴。③哀:哀伤。④尚思:仍然想。思,想,盼望。⑤戍:守卫。⑥轮台:今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此驻兵屯田,这里借指边疆。【释义】四肢发僵,偏寓荒村,对自己的境遇却并不哀伤;我仍然想远戍轮台,参加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点评】陆游的爱国之心,老而不衰,实在令人敬佩。参考文献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可怜白发生。推荐。爱诗词网。【名句】了却①君王②天下事③,赢得④生前身后名。可怜⑤白发生。【注释】①了却:完成。②君王:君主。③天下事:指统一国家的大事。④赢得:取得。⑤可怜:可惜,可恨。【释义】我想辅助君主完成恢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事,以赢得千古英名。可叹壮志未酬而鬓生白发,年事已老。【点评】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国家未能统一的痛苦心情。参考文献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劈山救母。推荐。爱诗词网。劈山救母你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沉香劈山救母、勇斗二郎神的故事,很精彩吧?这部动画片就是根据下面这则神话改编的,想一看究竟吗?那就马上进入这个故事吧!在华山西峰上,有一块巨石,拦腰断为三截,石下的空间宛如一个妇人仰卧时留下的印痕,形象生动。这就是斧劈石,世间流传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玉帝的三女儿三圣母住在西岳庙内的雪映宫里,百姓求签问卜,无不异常灵验,所以宫内一年四季香火兴旺。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三娘娘。有一年春天,一位姓刘名玺字彦昌的书生进京赶考。华阴是他的必经之地,他听说西岳庙里的三娘娘非常灵验,就恭恭敬敬地走进庙里,诚惶诚恐地上了一炷香,叩了三个头,想问一问自己的前途如何。不料,三圣母那天并不在宫中,刘彦昌连抽三签都是空签。想到十载寒窗,却功名无望,刘彦昌不由悲从心中来,便写了一首打油诗,题在雪映宫的墙壁上。在这首惹起事端的诗里,刘彦昌这样写道:“刘玺提笔怒满腔,怨乃圣母三娘娘,安居神龛心如铁,枉受香火在一方。”写完了诗,刘彦昌顿觉消了些气,看了看四周的景色,然后扬长而去。当天,三圣母回到宫中,看到墙上的诗,不由得又羞又恼。她的随身丫环灵芝更是义愤填膺,安慰三圣母说:“公主且莫生气,想那狂生去了没多远,我一定给他点儿颜色看看,为公主报这侮谩之仇。”于是,主仆二人驾起云头,唤来风伯雨师和雷公电母,命令他们即刻作法。当时,刘彦昌正在赶路。突然之间,晴朗的天空一下子阴云密布,一刹那间便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还没等他想出个所以然来,已变成了一只落汤鸡。可怜他一介书生,没挣扎几步,就跌倒在泥泞中。三圣母怨恨已消,心中大快,令四位仙师收去云雨,站在云头向下仔细一望,这才发现倒在地上的竟是一位眉清目秀、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只见他的蓝衫上沾满泥水,书箱倾翻一旁,文房四宝散落一地。三圣母想到这场风雨说不定会就此断送这位书生的前程,不由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灵芝见刘彦昌的狼狈相,早动了恻隐之心,又看三圣母对刘彦昌心生爱慕,更欲成人之美,连忙说:“那书生并无恶意。这场风雨也太猛了些。我们可不能见死不救呀。”说着,她纤指一点,一作竹篱茅舍就出现在刘彦昌的前方。茅屋里走出了一位白发老婆婆和一位妙龄村姑来。婆婆与村姑把昏迷不醒的刘彦昌搀进了茅屋,煎药熬汤,照料得十分周到。不久,刘彦昌醒过来了,但身子却十分虚弱,在村姑和婆婆的热情挽留下,他又住了些日子。在这段日子里,村姑与刘彦昌一见如故,他们竹间和诗,灯下伴读,相敬如宾,不久,便结为夫妻。这之后,考期在即,刘彦昌不敢久留,于是约定归期,恋恋不舍地赴京应试去了。这婆婆乃是灵芝所变,村姑则是多情的三圣母。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即派二郎神前去捉拿三圣母。二郎神来到雪映宫,斥责三圣母违犯天规,罪责难赦。三圣母却表示,宁可仙籍除名,也要与刘彦昌两情相伴,白头偕老。二郎神一气之下,施展法力把三圣母压在了华山西峰的石头下。刘彦昌辞别了三圣母后,到京城赶考,榜上有名,很快被朝廷派往洛州出任知县。他春风得意,急于回家团聚,然后偕妻子同去洛州赴任。可是几个月前喜结良缘的那作竹篱茅舍早已荡然无存。刘彦昌四处打听,人们都说那儿从来没有过什么村庄,更没有什么婆婆与村姑。刘彦昌欲哭无泪,欲诉无门,只好独自一人到洛州赴任去了。三圣母在与刘彦昌生活的那段日子已经有了身孕,她被压在华山下,竟然在山下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沉香,并用血书包裹着沉香,让丫环灵芝送往洛州刘彦昌处。这时,刘彦昌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原来是位神仙。他为三圣母的深情所感动,也为她被压在华山下气愤不已,但他一介凡人,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一心一意地抚养着沉香。很快,沉香已经长成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郎,从父亲的口中,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悲痛万分的沉香暗暗下定决心,要去华山救出母亲。灵芝为了使沉香练出一身能够战胜二郎神的武艺,也为了能从天宫盗出最神秘的武器——神斧,她不惜毁坏了自己千年修炼来的道行,化身为石。在灵芝的帮助下,沉香不但获得了神斧,而且学会了一身超强武艺。当沉香觉得报仇救母的时机已到,便怀着满腔的仇恨来到华山。但偌大一个华山,到处巨石林立,哪里才是母亲被压之处呢?找来找去总是找不到,沉香不由急得放声大哭,一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时,连山神也被沉香的哭声所感动,他小心翼翼地出来指点说:“可怜的孩子啊,你娘就压在莲花峰下面。”沉香遵照山神指点,擦干眼泪,驾起云朵,升到半空中,举起神斧朝西峰顶端奋力劈下。只听轰然一声,天摇地动,巨石拦腰断为三截。三圣母从巨石下慢慢走出来,一时间,母子俩悲喜交集,不由痛哭失声。此后,多事的二郎神又来惹是生非,沉香凭自己一身神武的本领将二郎神打败了。一家人终于团圆了,而刘彦昌也弃官不做,来到华山隐居,一家三口幸福地过日子。只是,那位忠义的灵芝已经不能再看到这幸福的一家了……
诗话。一卷,南宋严羽撰。严羽(生卒年不详),字仪卿、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一生未仕,长期隐居家乡,时或外出漫游。
《沧浪诗话》内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类,另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该书提出较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标榜盛唐诗歌,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并提出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和兴趣。
沧浪诗话。推荐。爱诗词网。诗话。一卷,南宋严羽撰。严羽(生卒年不详),字仪卿、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一生未仕,长期隐居家乡,时或外出漫游。《沧浪诗话》内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类,另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该书提出较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标榜盛唐诗歌,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并提出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和兴趣。《沧浪诗话》批评了宋代诗坛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种种弊端,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它从诗歌创作的个性和特殊规律出发,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是专为吟咏情性而发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为此,作者抬出盛唐人诗,以为“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从根本上驳斥了自宋以来诗坛上以诗说理的倾向,确立了诗歌创作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妙悟”和“以禅喻诗”说。认为“论诗如论禅: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又在评论诗歌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地。总之,该书的《诗辨》阐述了作者的基本诗歌观点,是全书的纲领。以下的《诗体》专门探讨诗歌的体例、风格和流派,《诗法》专门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专门评论了历代诗人及其诗作,其中有许多惊人而又中肯的评价,并从各个方面展开了作者的基本观点。《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作者进行了考辨,比较琐碎,时而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想。该书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较有体系的诗歌理论专著。《沧浪诗话》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诗歌批评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明胡应麟《诗薮》曾说:“严羽卿崛起烬余,涤除榛棘,如西来一苇,大畅玄风。”高棅编撰《唐诗品汇》,无论在理论和初、盛、中、晚的分期体例上,都曾明显地受到此书的影响。王士禛所提出的“神韵”说,袁枚所提出的“性灵”说等也分明都是从此书中汲取养料或受到启发,直接演绎或派生出来的。当然,也有对此书表示不满的,如清初的钱谦益等。冯班还特地撰写了《严氏纠谬》一书,对该诗话进行了批驳,以为其“以禅喻诗”说,“但见其漫漶颠倒耳”,又以为“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是“似是而非,惑人为最”。当然,该诗话是有轻内容重艺术的一面,造成诗评中脱离现实的倾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在诗歌理论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开拓和建树。该书是对当时的诗坛表示不满而撰写的,问世后曾得到普遍重视,当它还只以书稿形式出现时,就已经被人辗转传抄,不胫而走。宋理宗淳祐四年(1224)刊行的《诗人玉屑》中,就曾把它的内容全部采录。可见当时流传之广。明正德年间赵郡尹嗣忠校刻的《沧浪吟卷》中,同时收录了该诗话,今人郭绍虞以为这是最早的刻本,并以为宋、元刻本今均未见,故目前只有明、清刻本。有《百川学海》本、《天都阁藏书》本、《津逮秘书》本、《历代诗话》本、《诗学指南》本、《说郛》本、《诗法萃编》本、《谈艺珠丛》本等。1980年中华书局曾据清何文焕的《历代诗话》本标点排印。另有一些注释本,如清人胡鉴的《沧浪诗话注》、王玮庆的《沧浪诗话补注》、近人胡才甫的《沧浪诗话笺注》。今人郭绍虞有《沧浪诗话校释》,196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再版。此本校核精审,博采宏富,颇有参考价值。
(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氓之蚩蚩。推荐。爱诗词网。(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二)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四)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五)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注释〕 氓(méng):男子代称。蚩蚩(chī):老实的样子。 布:古钱币名。 愆(qiān):误。 将(qiāng):请。 垝(ɡuǐ):毁、破。垣:墙。 复关:诗中为男子住所,指代男子。 体:卜筮所得卦兆。咎:灾祸。 贿:财物。迁:指用来装运嫁妆。 沃若:形容润泽。 于(xū):通“吁”,感叹词。 葚(shèn):桑树果实。 耽:沉溺、迷恋。 说(tuō):通“脱”。 徂(cú):到。 汤汤(shānɡ):大水急流的样子。 渐:同“溅”。 爽:差错,过失。 罔极:无准则。 靡:无,这里意为不怕。 靡有朝:非一日。 咥(xī):大笑的样子。 躬:这里意为独自。悼:伤感,悲伤。 隰(xí):湿地。泮(pàn):岸。 总角:束发成角,指儿童。 晏晏:快乐。 已:这里表示情义断绝。〔鉴赏〕 《氓》出自《卫风》,是《诗经》中著名的弃妇诗。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叙述“我”与“氓”从相恋、允婚到婚后受虐待,最后被“氓”抛弃的过程,表现了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刚烈性格,同时也抒发了她对负心男子的怨愤和抗议。在那个年代,女子摆脱媒妁之言,自主选择婚姻不合传统的做法,所以《毛诗序》对此很是垢病:“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非偶,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我们认为“悔恨之意”是有的,“刺淫泆”则未必。全诗共六章。第一章运用赋的手法,详细交代“氓”与“我”从见面到相恋、订婚的过程。在求爱伊始,“氓”的狡猾多变的性格就初露端倪,表面上憨厚老实,以卖丝为名试图“我谋”,即“谋我”、接近“我”,向“我”表达爱慕之意。女主人公对氓也很有好感,所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满怀羞涩的初恋少女,大胆地送了意中人一程又一程,渡过了淇水,到了顿丘。经过一段时间的热恋,氓急切地希望早结良缘,可羞涩的少女迟迟没有应允。此时的女主人公尚未被耳鬓厮磨的激情冲昏头脑,“匪我愆期,子无良媒”。那个年代,私定终身而非明媒正娶,不但在夫家受到歧视,而且在社会上也会遭到别人的耻笑。面对氓的苦苦追求,她终于让步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天真的少女是痴情的,可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命运她能摆脱吗?允婚之后,热恋中的少女急切地期盼恋人的到来,第二章同样采用赋的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痴情少女此时的心理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忽而哭泣,忽而欢笑,如醉如梦。终于她不再坚持“良媒”,只是占卜了一下,“体无咎言”,即卦兆为吉象,于是氓用车把新娘和嫁妆接回了家。第三章与文中前后几章不同的是不再以赋叙事,而是运用兴中有比的方法,倾诉女主人公满腔的怨愤和悔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正肥满树枝,绿沁人心色可餐,斑鸠呀斑鸠,切勿心贪食桑葚,桑葚味美却醉人。起兴的这几句诗看似与女主人公的命运无关,实则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貌美动人的少女呀,莫为男子太迷恋。男子恋时誓旦旦,事后几多负心汉。女子痴情难解脱,欲断旧情难上难。以斑鸠因贪心食桑葚而醉,与少女对男子过于痴情终于被抛弃相比。女主人公的倾诉并未到此结束,而是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悲愤。下一章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与自己年老色衰而被冷落、抛弃作比,氓终于当了负心汉。第五章回忆起自己在氓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自己不但日夜劳作,而且对待氓也是百依百顺,但对方却“至于暴矣”,原来的恩恩爱爱现在变成了冷言冷语、拳脚相加而终于被遗弃,更在伤口上撒盐的是“兄弟……咥其笑矣”。朱熹评论说“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是否有“良媒”,而是诗中女主人公所总结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看来朱熹的眼光还不如普通妇女来得深刻。最后她回忆起热恋时氓“及尔偕老”的誓言,孩提时“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往日的欢笑与甜蜜与眼下“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形成极大的对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氓的怨恨是无穷无尽的,女主人公更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坚决抗议,既然你违背誓言,我就与你义断情绝。被遗弃而并不灰心,悔恨而并未绝望,女主人公刚烈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本诗的卓越成就。这是因为诗人除了成功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之外,还注意了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后对比、呼应,比如对氓的狡猾奸诈性格的细腻刻画、氓对待女主人公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说,《氓》是一首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完整的叙事诗。现在读来,女主人公悲愤的抗议仿佛仍在人们耳边回响。“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我们只有注重德行修养,才能从根本上给每一位妇女、每一个家庭带来永远的幸福。
学不可以已。推荐。爱诗词网。【原文】学不可以已①。【出处】《荀子·劝学》。【注释】①已:停止。【译文】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赏析与启迪】荀子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恒心和毅力,是人获得知识的重要保证。如果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对待学习,或者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知识就像环环相扣的链条,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前面的环节中断后,后面的环节自然无法延续。即使回头再去弥补以前学过的知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造成学习停滞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原因是,有的人通过学习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够用了。另一种原因是,有的人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产生了挫败感,觉得自己已经无力学习了。无论是取得成绩还是遇到困难,都不能动摇学习的信念,更不能不求上进、放弃学习。抱定持之以恒的求学态度,知识通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对你们未来的人生一定有所帮助。
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战争。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之后,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幻想争取议会多数,实现“政党内阁”,夺取政权。1913年第一届国会大选国民党获胜,宋教仁北上准备组阁时,袁世凯于3月20日派人刺杀了宋教仁。4月,又向帝国主义五国银行擅借二千五百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宋案发生后,孙中山立即从日本回国,认为“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但黄兴等人认为武装反抗的条件不成熟,主张“法律倒袁”,结果“二次革命”未能及时发动。而袁世凯却步步紧逼,6月,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反对中央,下令撤职;同时分别派段芝贵率军进兵江西,派冯国璋、张勋等,沿津浦路南下进攻南京。战争实际上是由袁世凯挑起来的。7月12日,李烈钧被迫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发表讨袁通电,起兵讨袁。黄兴也在14日赶到南京,迫使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15日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7日柏文蔚宣布安徽独立,组织安徽讨袁军,18日陈其美组织上海讨袁军,宣布独立。接着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地相继独立,至此讨袁战争爆发,“二次革命”在十分仓促被动的局面下开始。在革命党人的指挥下,江西和江苏的讨袁军,同袁世凯的北洋军进行了浴血奋战,江西讨袁军在湖北起义的当天,同北洋军李纯部进行了激烈战争。南京第八师部分官兵也开到徐州以北与北洋军布阵作战。当冯国璋、张勋进攻南京时,讨袁军进行了十分顽强的抵抗,紫金山三得三失,天堡城五得五失,一直坚持了二十天。但是由于革命党人没有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各地讨袁军行动不一致,互不统属,彼此观望,因此讨袁军很快被北洋军各个击破。7月25日湖口失陷,8月18日南昌失守,9月1日南京又被攻占,其它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即遭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从此全中国进入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可参看赵矢元:《论“二次革命”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二次革命。推荐。爱诗词网。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战争。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之后,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幻想争取议会多数,实现“政党内阁”,夺取政权。1913年第一届国会大选国民党获胜,宋教仁北上准备组阁时,袁世凯于3月20日派人刺杀了宋教仁。4月,又向帝国主义五国银行擅借二千五百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宋案发生后,孙中山立即从日本回国,认为“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但黄兴等人认为武装反抗的条件不成熟,主张“法律倒袁”,结果“二次革命”未能及时发动。而袁世凯却步步紧逼,6月,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反对中央,下令撤职;同时分别派段芝贵率军进兵江西,派冯国璋、张勋等,沿津浦路南下进攻南京。战争实际上是由袁世凯挑起来的。7月12日,李烈钧被迫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发表讨袁通电,起兵讨袁。黄兴也在14日赶到南京,迫使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15日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7日柏文蔚宣布安徽独立,组织安徽讨袁军,18日陈其美组织上海讨袁军,宣布独立。接着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地相继独立,至此讨袁战争爆发,“二次革命”在十分仓促被动的局面下开始。在革命党人的指挥下,江西和江苏的讨袁军,同袁世凯的北洋军进行了浴血奋战,江西讨袁军在湖北起义的当天,同北洋军李纯部进行了激烈战争。南京第八师部分官兵也开到徐州以北与北洋军布阵作战。当冯国璋、张勋进攻南京时,讨袁军进行了十分顽强的抵抗,紫金山三得三失,天堡城五得五失,一直坚持了二十天。但是由于革命党人没有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各地讨袁军行动不一致,互不统属,彼此观望,因此讨袁军很快被北洋军各个击破。7月25日湖口失陷,8月18日南昌失守,9月1日南京又被攻占,其它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即遭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从此全中国进入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可参看赵矢元:《论“二次革命”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古文指用文言所写的散体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首先提出的一个文体概念。韩愈把先秦两汉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以及他自己所写的那种继承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之为古文,用以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相对指。唐德宗贞元年间,著名的散文大家和诗人韩愈树起了一面文学进步的旗帜,倡导在文体上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时期的传统,用散行单句不拘形式地表达思想内容。当时,许多文人学者投到他的门下,李翱、皇甫湜等都是韩愈的追随者、拥护者,一时韩门弟子众多。唐宪宗元和年间,另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柳宗元,也大力支持韩愈的文学主张。于是,古文声势愈大,业绩渐显。自韩愈首倡之日起,至元和年间仅二三十年时间,古文以强有力的优势逐渐压倒骈文,在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学史上称这段历程为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等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
古文运动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唐时代,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面临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矛盾,除阶级矛盾日趋严重外,藩镇割据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权;佛教、道教势力的发展,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至德宗、宪宗年间,社会相对稳定,出现了所谓“中兴”气象。一部分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积极致力于政治改革,因而要求文学能借助儒家思想和复古思潮来维护和巩固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古文运动的产生也有文学发展的自身的原因。六朝时期,骈文鼎盛。至初唐,在骈文泛滥的同时,复古思潮已开始酝酿,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文体一变”;盛唐时期的萧颖士、中唐时期的独孤及、柳冕等,都提倡儒学复古,强调文章的教化与讽谏作用,初步奠定了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韩愈、柳宗元都是文学名家,他们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明确了目标,树立了典范,成为古文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古文运动。推荐。爱诗词网。古文指用文言所写的散体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首先提出的一个文体概念。韩愈把先秦两汉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以及他自己所写的那种继承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之为古文,用以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相对指。唐德宗贞元年间,著名的散文大家和诗人韩愈树起了一面文学进步的旗帜,倡导在文体上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时期的传统,用散行单句不拘形式地表达思想内容。当时,许多文人学者投到他的门下,李翱、皇甫湜等都是韩愈的追随者、拥护者,一时韩门弟子众多。唐宪宗元和年间,另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柳宗元,也大力支持韩愈的文学主张。于是,古文声势愈大,业绩渐显。自韩愈首倡之日起,至元和年间仅二三十年时间,古文以强有力的优势逐渐压倒骈文,在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学史上称这段历程为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等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唐时代,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面临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矛盾,除阶级矛盾日趋严重外,藩镇割据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权;佛教、道教势力的发展,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至德宗、宪宗年间,社会相对稳定,出现了所谓“中兴”气象。一部分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积极致力于政治改革,因而要求文学能借助儒家思想和复古思潮来维护和巩固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古文运动的产生也有文学发展的自身的原因。六朝时期,骈文鼎盛。至初唐,在骈文泛滥的同时,复古思潮已开始酝酿,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文体一变”;盛唐时期的萧颖士、中唐时期的独孤及、柳冕等,都提倡儒学复古,强调文章的教化与讽谏作用,初步奠定了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韩愈、柳宗元都是文学名家,他们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明确了目标,树立了典范,成为古文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古文运动虽然有倡导儒家道统的一面,在散文发展史上却是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概括起来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文道合一,强调作为形式的文应该服务于作为内容的道;其二是革新文体,创立新的散文及新的文学语言。“文从字顺”、“词必已出”、“唯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等等,都是其具体内容。古文运动一扫风靡文坛三百余年的病弱风习,推翻了骈文的统治地位,开创了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代表的我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也给元明清以及近代散文提供了典范。
长袜子皮皮。推荐。爱诗词网。《【瑞典】·林格伦·长袜子皮皮》全文|赏析|读后感阿斯特丽德·林格伦(1907—)是瑞典当代杰出的儿童文学女作家。她已创作了80多部作品,其中《小淘气和小飞人》三部曲、《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埃米尔》三部曲等童话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不少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片。由于她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如1957年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1958年获第二届安徒生国际儿童文学奖,1971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长袜子皮皮》是林格伦的童话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长袜子皮皮一系列难能可贵的善行和非同寻常的壮举,说明让儿童的各种天性得以自然发展的必要性,含而不露地指出文明社会强加于儿童身上的各种清规戒律,只会扼杀孩子的聪明才智和生龙活虎的天性。这里节选的是童话开头两节。在这两节中,长袜子皮皮在家中和在学校里的不同表现形成了鲜明对照。在家里,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但一到学校,便显得很烦恼,很不安分。她虽然淘气,但淘气得可爱;面对学校沉重的课程负担,她敢于和老师对着干,弄得老师哭笑不得。通过这些生动描绘,把她天真活泼、要强好动的个性特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作品的格调幽默、诙谐、童趣盎然,字里行间都散发出一种充满孩子天籁气息的稚拙美。·楼飞甫王新志·长袜子皮皮皮皮回到威勒库拉庄瑞典有一个小镇,小镇头上有一个长得乱七八糟的老果园,果园里有一座小房子,小房子里就住着咱们要讲的这位长袜子皮皮。长袜子皮皮九岁,孤零零的一个人。她没妈妈也没爸爸,这真不坏,在她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叫她去上床睡觉,在她想吃薄荷糖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硬要她吃鱼肝油了。皮皮有过爸爸,她很爱她的爸爸。她当然也有过妈妈,不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皮皮的妈妈很早就去世,那时皮皮还只是个吃奶娃娃,躺在摇篮里哇哇哇哇,哭得那么可怕,大家都不敢走到她身边来。皮皮相信她妈妈如今活在天上,打那儿一个小洞看她下面这个小女儿。皮皮常常向她招手,告诉她说:“放心吧,妈妈!我会照顾我自己的!”皮皮还没忘记她爸爸。她爸爸是位船长,在大洋上来来往往,皮皮跟他一起坐船航过海。后来他遇到风暴,被吹下海,失踪了。可皮皮断定他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因为她怎么也不相信爸爸已经淹死。她认为她爸爸一定已经上了一个荒岛,就是那种许许多多黑人的荒岛,做了他们的国王,头上整天戴着金王冠。“我的妈妈是天使,我的爸爸是黑人国王,有几个孩子能有这么棒的好爸爸好妈妈呢!”皮皮说,心里着实高兴。“等我爸爸有一天给自己造出船来,他一定会来把我带去,那我就是黑人公主了。那种日子多带劲啊!”果园里这座旧房子,是她爸爸许多许多年以前买下的。他想等他老了,不再出海了,就跟皮皮一块儿住在这里。可他后来不幸被吹下了海。皮皮断定爸爸会回来,于是直接到这威勒库拉庄来等他回家。威勒库拉庄就是这小房子的名字。它里面都陈设好了,就等着她来。夏天一个美丽的傍晚,她和她爸爸那条船上所有的水手告别。他们很爱皮皮,皮皮也很爱他们。“再见,伙计们,”皮皮一个个地亲他们的前额说,“别为我担心。我会照顾我自己的!”她从船上带走了两样东西:一只小猴子,名字叫纳尔逊先生①(是她爸爸送给她的);一个大皮箱,里面装满了金币。水手们站在船栏杆旁边看着皮皮,直到她走得看不见了。她头也不回地一直向前走,让纳尔逊先生蹲在她的肩膀上,手里紧紧抓住那个大皮箱。“一个了不起的孩子。”等到皮皮看不见了,一位水手擦着眼泪说。他说得对。皮皮是个了不起的孩子,最了不起的是她的力气。她力气之大,全世界没有一个警察比得上她。只要她高兴,她可以举起一匹马;说到马,有时候她真想有匹马举举。正因为这个缘故,到威勒库拉庄的当天,皮皮就花了一个金币给自己买了一匹马。她一直想有一匹马,如今真有一匹她自己的马了,她把它放在她的前廊里。当皮皮下午要在前廊吃茶点的时候,她一下子就把马举起来,放到外面果园里。威勒库拉庄隔壁还有一个果园和一座小房子。那座小房子里住着一位妈妈、一位爸爸和他们的两个爱孩子,一个男的,叫汤米,一个女的,叫安妮卡。他们俩都很好,很守规矩,很听话。汤米从不咬指甲,妈妈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安妮卡不称心的时候也从不发脾气,她总是整整齐齐地穿着刚熨好的布裙。汤米和安妮卡在他们的果园里一块儿玩得很高兴,可他们还是希望有个朋友跟他们一起玩。皮皮一直跟着她爸爸航海的时候,他们有时趴在围墙上说:“那房子没人住,多可惜呀!那儿该住人,而且该有孩子。”在那个美丽的夏天日子里,皮皮第一次跨过威勒库拉庄的门坎,那天汤米和安妮卡正好不在家。他们到他们奶奶家住了一星期,所以不知道隔壁房子已经住进了人。回家第一天,他们站在院子门口看外面街道,还是不知道有个可以一起玩的小朋友就在身边。他们站在那里真不知道干什么好,也不知道这天能有什么新鲜事,会不会依然是个想不出什么新花样来玩的无聊日子,可就在这时候,嘿,威勒库拉庄的院子门打开,出现了一个小姑娘。这是汤米和安妮卡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古怪的小姑娘。这一位就是长袜子皮皮,她早晨正要出去散步。她那副模样是这样的:她的头发是红萝卜色,两根辫子向两边翘起,鼻子像个小土豆,上面满是一点一点的雀斑。鼻子下面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嘴巴,两排牙齿雪白整齐。她的衣服怪极了,是皮皮自己做的。本来要做纯蓝的,后来蓝布不够,皮皮就到处加上红色的小布条。她两条又瘦又长的腿上穿一双长袜子,一只棕色,一只黑色。她蹬着一双黑皮鞋,比她的脚长一倍。这双皮鞋是她爷爷在南美洲买的,等她长大时穿,可皮皮有了这双鞋,再不想要别的鞋了。叫汤米和安妮卡把眼睛瞪得老圆老圆的却是那只猴子。它蹲在那个古怪小姑娘的肩膀上,身体小,尾巴长,穿着蓝布长裤、黄色上衣,还戴一顶白草帽。皮皮顺着街道走,一只脚走在人行道上,一只脚走在人行道下。汤米和安妮卡盯住她看,直到她走得看不见为止。一转眼她又回来了,这回是倒着走,这样她就省得转过身来走回家了。她走到汤米和安妮卡的院子门口停下来。两个孩子一声不响地对看一下。最后汤米问那小姑娘说:“你干吗倒着走?”“我干吗倒着走?”皮皮反问他们,“这不是个自由国家吗?我不能爱怎么走就怎么走吗?告诉你们吧,在埃及人人都这么走,也没人觉得有一丁点儿奇怪。”“在埃及人人都倒着走?这你怎么知道的?”汤米问道。“你又没到过埃及。”“我没到过埃及!我当然到过,那还用说。我到过全世界,比倒着走更奇怪的事情都见过。要是我学印度支那人那样倒竖着用手走路,真不知你们会怎么说呢?”“那不可能。”汤米说。皮皮想了一下。“不错,你说得对。我说了谎。”她难过地说。“说谎可不好。”安妮卡总算有话说了。“对,说谎非常非常不好,”皮皮说着更难过了,“我有时候忘了。一个孩子,妈妈是个天使,爸爸是个黑人国王,他又一生航海,你怎么能希望这孩子总是说真话呢?而且,”她说着整张雀斑脸浮现出微笑,“我可以告诉你们,刚果没有一个人讲真话。他们日夜吹牛,从早晨七点吹到太阳落山。因此,万一我有时吹上几句,请你们一定要原谅我,记住这只是因为我在刚果住得太久了一点。我们还是可以交朋友的,对吗?”“当然。”汤米说,一下子知道这一天不会无聊了。“那干吗不上我家吃早饭呢?”皮皮问。“嗯,可以,”汤米说,“为什么不可以呢?咱们走吧!”“好,”安妮卡说,“这就去!”“不过先让我介绍一下纳尔逊先生。”皮皮说。猴子马上彬彬有礼地举了举帽子。于是他们一起走进威勒库拉庄摇摇欲坠的果园大门,通过两排果树之间长着青苔的小路(他们一看这些果树就知道它们爬起来多有劲),来到房子前面,上了前廊。一匹马正在那里大声嚼着大汤碗里的燕麦。“你干吗把一匹马放在前廊?”汤米问。他知道马都是关在马厩里的。“这个,”皮皮想了一下回答说,“它在厨房里碍手碍脚,在客厅里又过不惯。”汤米和安妮卡把马拍了拍,接着走进房子。里面有一个厨房、一个客厅和一个卧室。看来皮皮一星期没打扫了。汤米和安妮卡小心地东张西望,生怕黑人国王就在哪个角落里。他们生下来还没见过黑人国王。可是他们既没看见有爸爸,也没看见有妈妈,安妮卡于是急着问:“你就孤零零一个人住在这里吗?”“当然不是,”皮皮说,“纳尔逊先生也住在这里。”“对,不过你的妈妈和爸爸不住在这里吗?”“一个也不住。”皮皮高兴地说。“那么晚上谁叫你上床什么的?”安妮卡问。“我自己叫,”皮皮说。“我第一回叫的时候很客气,如果我不听,我再叫一次,不过凶多了,如果我还是不听,那就打屁股,没错!”她的话汤米和安妮卡不怎么听得懂,不过他们想这也许是个好办法。汤米、安妮卡跟着皮皮来到厨房,皮皮大叫:“这就来烤饼!这就来做饼!这就来煎饼!”她说着拿出三个蛋,往空中一扔。一个蛋落到她头顶上,碎了,蛋黄淌下来,流到了她的眼睛上。另外两个蛋她正好用碗接住,蛋在碗里碎了。“我一直听说蛋黄对头发有好处,”皮皮擦着眼睛说,“你可以眼看着头发滋滋滋地猛长!在巴西人人用鸡蛋擦头发。那儿看不到一个秃头。就有一回,一个老头太怪了,他把蛋拿来吃却不拿来擦头发。结果他成了个秃头。他一上街,交通都堵塞了,人们只好叫警察。”皮皮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头把碗里的鸡蛋壳小心地夹出来。接着她拿起墙边挂着的浴刷拚命搅蛋,搅得蛋都溅到墙上去了。最后她把碗里剩下的蛋倒在灶上的平底锅里。等到饼的一边煎黄,她把它向天花板上抛,饼在半空中翻一个身,又落到平底锅上。一煎好,她把饼扔过厨房,正好落在桌上的盘里。“吃吧,”她叫道,“趁热吃!”汤米和安妮卡听了她的话就吃,觉得饼煎得好吃极了。接着皮皮把他们请进客厅。里面只有一样家具。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柜子,有许多许多小抽屉。皮皮把一个一个抽屉拉出来,让汤米和安妮卡欣赏里面的宝贝。其中有奇怪的鸟蛋,有少见的贝壳和小石头,有可爱的小盒子,有漂亮的眼镜,有一串珍珠项链,等等等等,全都是皮皮和她爸爸周游世界时买的。皮皮送给她两个新朋友一人一样东西。送给汤米的是一把小刀,刀柄上螺钿闪闪发亮;送给安妮卡的是一个小盒子,盒盖镶嵌着贝壳,里面是一只绿宝石戒指。“要是你们现在回家,”皮皮说,“明天就能再来。要是你们不回家,也就不能再来了。那太可惜啦。”有去才有来,汤米和安妮卡也这么想,就回家了。他们经过那匹已经吃光了燕麦的马,走出威勒库拉庄的院子大门。他们走时,纳尔逊先生向他们挥着帽子。皮皮骑马上学不用说,汤米和安妮卡都去上学。每天早晨八点钟,他们两个胳肢窝里夹着课本,手拉着手上学去。在这时候,皮皮照例骑马,或者给纳尔逊先生穿上它的小衣服。要不她就做早操,包括在地板上倒竖蜻蜓,然后一个接一个翻四十三个空心跟头。然后她坐在厨房桌子旁边,安安静静地喝大杯的咖啡,吃夹干酪的面包。汤米和安妮卡赶着去上学的时候,总闷闷不乐地朝威勒库拉庄看。他们恨不得留下来跟皮皮一起玩。要是皮皮也去上学就好了。“我们一起放学回家,一路上你想该多好玩。”汤米说。“可不,一起去上学也很好玩,”安妮卡同意他的想法。他们越想越觉得皮皮不去上学太可惜了。最后他们决定来劝她去上学。“你真想不出我们的老师有多好。”一天下午做完了作业,他们一起上威勒库拉庄,汤米巧妙地对皮皮说。“噢,你要是知道在学校有多好玩就好了,”安妮卡装作无意地跟着说,“要是不上学,我都要发疯了。”皮皮正坐在长凳上洗脚。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在水桶里扭着脚趾,弄得一地是水。“在学校里用不着呆很久,”汤米又说,“只到两点钟。”“对,圣诞节复活节我们都放假,还有暑假。”安妮卡说。皮皮一面扭她的大脚趾一面想,还是没说话。可她忽然拿起水桶,把所有的水都泼在厨房地板上,纳尔逊先生正坐在旁边拿着一面镜子玩,长裤湿透了。“太不公平了,”皮皮狠狠地说,纳尔逊先生裤子湿了正在不高兴,可她一点不管,“根本不公平!我可受不了了!”“受不了什么?”汤米问她。“过四个月就是圣诞节,你们有假期。可我呢,我有什么?”皮皮的声音听来很伤心。“没有圣诞节的假期,连起码的一天圣诞节假日也没有,”她大发牢骚,“非马上改变不可。明天早晨我就去上学。”汤米和安妮卡高兴得拍手。“好哇!那么明天早上八点,我们在我们家院子门口等你。”“不行,不行,”皮皮说,“这么早可不行。再说,上学我可以骑马去。”她就这么办。第二天上午十点正,她把马从前廊托下来,一转眼,整个小镇的人都冲到窗口看逃走了什么马。就是说,他们以为马逃走了。其实不是的。只不过是皮皮急急忙忙赶着去上学罢了。她赶马进校园,很快地翻身下马,把马拴好,乓一声狠狠推开教室门,吓得汤米、安妮卡和他们的同学在位子上跳起来。“喂,好哇!”皮皮挥着她的大帽子叫道。“我来学惩罚表,时间正好吗?”汤米和安妮卡告诉过他们的老师,说有一个叫长袜子皮皮的小姑娘要来入学念书。老师也听镇上的人讲起过她。这位老师心肠极好,人又快活,决定尽力让皮皮在学校里过得像在自己家一样。皮皮不等人邀请,就一屁股坐在一个空位子上。她这样随随便便,老师也没计较,只是客气地说:“小皮皮,欢迎你来上学。希望你在这儿过得快活,并且学到许多知识。”“说实在的,我只希望得到圣诞节的假期,”皮皮说,“我来就为了这个。样样都得公平!”“你先把你的全名告诉我好吗?”老师说。“我把它给登记下来。”“我叫长袜子·皮皮洛塔·维克蒂阿莉雅·吕尔加尔迪娜·克吕斯明塔·埃夫拉因船长的女儿。是前海洋霸王、现黑人国王长袜子·埃夫拉因船长的女儿。皮皮其实只是我的小名,因为我爸爸觉得皮皮洛塔这名字说起来太长了。”“原来如此,”老师说,“那我们也叫你皮皮吧。不过现在要先稍微测验一下你的知识,”老师又说,“你挺大了,也许已经懂得不少。先从算术开始吧。好,皮皮,你能告诉我七加五是多少吗?”皮皮看来十分惊讶和不高兴。她说:“嗯,不知道,别想叫我替你算!”所有孩子害怕地看着皮皮。老师向她解释,说在学校里不可以这样回答问题。而且不可以“你”“你”“你”地称呼老师,应该说“老师您”。“很对不起,”皮皮道歉说,“这件事我不知道。我再不这样做了。”“好,我希望这样,”老师说。“现在我来告诉你,七加五是十二。”“你瞧,”皮皮说,“你本来知道,那你干吗还问呢?噢,我多笨,我又把你叫做‘你’了。请原谅。”她说着用力掐掐自己的耳朵。老师决定装着无所谓的样子说:“好,皮皮,你说八加四是多少?”“我想大概是六十七吧。”皮皮说。“完全不对,”老师说,“八加四是十二。”“唉呀唉呀,我的好太太,太过分了,”皮皮说,“你刚才还说七加五是十二。就算在学校,也该有点儿规矩啊。这种无聊玩意儿你这么喜欢,你干吗不一个人坐在墙角里算,别打扰我们,让我们玩玩捉迷藏呢?噢,天呐!我又说‘你’了,”她很害怕似的说,“我这是最后一次,你能原谅我吗?从现在起我要好好记住。”老师说可以。老师想不能再问皮皮算术问题了,于是问别的孩子。“请汤米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她说,“丽萨有七个苹果,阿瑟儿有九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对了,汤米,你回答这个问题吧,”皮皮插进来,“同时请回答我这个问题:丽萨肚子疼,阿瑟儿肚子更疼,请问都怪谁,他们把苹果都搁哪儿了?”老师装作没听见,把脸转向安妮卡。“好,安妮卡,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古斯塔夫和他的同学去远足,去的时候他有一角二分,回到家里只有七分了,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好,”皮皮说,“那我倒想问问,他为什么这样浪费,他是不是买沙示汽水了。而且我想知道,他离家前把耳朵后面洗干净了没有。”老师决定完全丢开算术。她想皮皮也许对语文更有兴趣。因此她拿出一幅画,上面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上有一只鸡。鸡上面有一个字母:i。“好,皮皮,现在我告诉你一样很有趣的东西,”她很快地说。“这幅画上面有一只Jiiiiiii。Jiiiiiii上面写的字母叫做‘i’。”“噢,我不相信,”皮皮说,“看上去这像一根棍子,上面有一粒苍蝇粪。我倒想问问,鸡和苍蝇粪有什么关系。”老师又拿出一幅画,上面有条蛇。蛇(she)上面的字母是“S”。“讲到蛇,”皮皮说,“我永远忘不了,我在印度跟一条大蛇搏斗的事。真是条可怕的蛇,你连想都想不出来。它有十四码长,生起气来发出蜜蜂的嗡嗡响。每天它要吃五个印度人,还吃两个小孩当餐后的点心。有一天它要把我当点心吃,用身体盘着我——嘎嘎嘎——我在海上学会了点本领,我说着在它脑袋上就是一拳头——砰!——接着它叫了——uiuiuiuiuiuitch——我再给它一拳头——蓬!——于是——ou——好,它死了。蛇弯弯曲曲的,原来就是‘S’这个字母?有趣极了!”皮皮一口气说到这里,得喘口气。老师开始觉得皮皮这个小姑娘又吵闹又叫人头痛,决定让全班画一会儿画。她想,这样皮皮准会乖乖地坐着画画了。于是老师拿出纸和铅笔,发给孩子们。“你们可以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她说着坐在她的桌子旁边,动手批改练习本。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来,想看看孩子们画得怎样了。她只见大家坐在那里看着皮皮,皮皮却趴在地板上埋头画画。“唉呀,皮皮,”老师忍不住问,“你为什么不画在纸上?”“那张纸我早就画没了。那么小一张纸可画不下我的整匹马,”皮皮说,“我这会儿只是画前腿,等画到马尾巴,我大概要画到外面走廊上去了。”老师拼命想了一阵。“咱们不画画了,也许还是唱支歌吧?”她说。所有孩子在位子旁边站起来,只除了皮皮,她躺在地板上一动也不动。“你们唱吧,”她说,“我要休息一会儿。学习太多,身体再好也要搞坏的。”老师的耐心已经到了头。她让所有的孩子到校园里去,想专门跟皮皮谈一谈。等教室里只剩下老师和皮皮两个,皮皮爬起来走到老师桌前。“我跟你说,”她说,“不对,我是要说我跟老师您说,上这儿来看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确很好玩。不过我想不再到学校里来了,什么放假不放假的也就算啦。苹果、鸡、蛇等等等等太多了。我的脑子都给搞昏啦。我希望老师您不要失望。”可是老师说她很失望,主要是因为皮皮不肯乖乖的,像皮皮这样不乖的小姑娘,就算很想上学,学校也不收。“我不乖吗?”皮皮很惊讶地问,“可我自己还不知道,”她说,很难过的样子。当皮皮不高兴的时候,谁的样子也没有她悲伤。她一声不响地站了一会儿,接着哆嗦着声音说:“老师您明白吗,当一个人妈妈是天使,爸爸是黑人国王,自己又一辈子航海,到了尽是苹果和蛇的学校里,就不大知道该怎样才是乖乖的了。”接着老师说她已经明白,不再对皮皮感到失望了,她再大一点也许可以回到学校来。于是皮皮高兴地笑着说:“我觉得老师您好极了。看我带着什么来送给老师您!”皮皮从口袋里掏出一根很可爱的小金链,放在老师的桌子上。老师说她不能收皮皮这样贵重的礼物,可是皮皮说:“老师您得收!要不我明天再回学校来,那就有好戏看了。”接着皮皮像一阵风似的跑到外面校园,跳上马背。所有孩子围上来把马拍拍,看着她离开。“我很高兴我知道阿根廷的学校了,”皮皮从马上低头看着孩子们,神气地说,“你们该上那儿去!那儿过完圣诞节假期,隔三天就是复活节假期,过完复活节假期,隔三天就放暑假,暑假一直放到十一月一日。当然,接下来有点难受,要挨到十一月十一日才开始圣诞节的假期。不过还好,因为那儿至少不上什么课。在阿根廷严禁上课。偶尔也有一两个阿根廷孩子躲进大柜,偷偷坐在那里读书,可给妈妈一发现,嗐,就要受罪了!学校里根本不教算术,要是有个孩子知道七加五是多少,又傻乎乎地去告诉老师,好,他就得站一天壁角。他们只有星期五才看书,那也得先有书。可他们从来没有书。”“那他们在学校里干什么呢?”一个小男孩问。“吃糖果,”皮皮不打咯噔地回答,“隔壁糖果厂有根长管子一直接到教室。糖果整天喷出来,光吃糖果就够孩子们忙了。”“那老师又干什么呢?”一个小女孩问。“剥糖果纸呀,蠢丫头,”皮皮说。“你以为他们自己剥吗?很少有!他们甚至自己不上学,派他们的兄弟来。”皮皮挥挥她的大帽子。“再见!”她高兴地叫道,“你们转眼就看不见我了。不过你们得牢牢记住阿瑟儿有多少个苹果,要不你们就没好结果,哈哈哈!”皮皮发出银铃般的笑声,骑马跑出院子大门,快得沙子在马蹄周围打转,学校的窗子格格格地抖动。(任溶溶译)
岂曰无衣。推荐。爱诗词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本诗出于《秦风》,《秦风》大多是东周时代秦国的诗。西周孝王封其臣非子于秦(今甘肃清水县东北),以后疆土逐渐扩展,西周末年,庄公迁都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槐里城)。后申候勾结犬戎灭西周,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封为诸候,迁都湃城(今陕西陇县南),此时西周王畿和幽地(今陕西枸邑、邠县一带)皆归秦所有。《汉书·地理志》称秦地“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秦俗强悍,乐于战斗”,“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其实秦人尚武乃是时势使之然也。秦国位于中国的西北边疆,和那时华族最紧急的外患犬戎相邻,而对强敌的不断入侵,只能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得以生存。秦襄公那时对抵御犬戎是极有战功的,护送平王东迁后,平王一方面封他为诸候,另一方面命他攻逐犬戎,因是周天子之命,所以此诗便称“王于兴师”。这首诗的背景当如上述。《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杜注指出秦早有此诗,秦哀公赋之以表示将要出师。王夫之的《诗经稗疏》据《左传》此条推定此诗为秦哀公所作,其实秦哀公赋此诗是公元前505年,已是春秋之末了,此时的周王朝早已徒有虚名了,不可能再有“王于兴师”之事了。况《左传》中赋诗之例大多都不过是借诗言志而非真是作诗,故王夫之的说法是不可靠的。此诗为秦襄公时代的作品是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提出的,他说“秦自襄公以来,受平王之命以伐西戎”,“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候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这里,王先谦进一步指出此诗为“秦民”所作,即老百姓中从军的士兵而非国君,这一点也是合理的。《诗序》称“《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这种解说显然与诗中的气氛不符。其实,此诗的主旨并不是反对用兵,而正相反,它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歌。此诗的“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谁说没有衣裳穿,我与你同穿一袍”。当然同袍并非是同时共穿一件衣服,那本是不可能的事,这里可以把“同袍”理解为友爱互助之释,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翻译成“伙着穿”是有道理的。“袍”即长袍,也就是今天所谓披风,斗蓬,“泽”是指内衣;“裳”是裤子。戈、矛、戟都是兵器,三章的“甲兵”,“甲”是指铠甲,“兵”是兵器的总称。“与子同仇”即和你有共同的仇敌。二章“偕作”是说一块作起来,三章的“偕行”是说大家一同出发。这首诗三章五句,各章皆作赋体,如一章,起句为“岂曰无衣”,然后答之“与子同袍”,这是写战争将要爆发,士兵们已整装待发。“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写东周天子已下命令,士兵们立即修理兵器,末句“与子同仇”写士兵们同仇敌忾,已经对异族的入侵仇恨满腔了。这首诗从全篇看是用复沓体制,辛志贤先生在《复沓是否是歌谣的突出艺术特点辩》一文中指出,“章节复沓,似是古今中外民歌的共同艺术特点。所谓复沓,就是一篇多章的民歌,各章在形式的结构上基本相同,思想内容亦基本相同或略有变化,只是更换其中相应的几个字。这样几章反复咏唱,可以充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诗的中心主题。增强‘一咏三叹’的韵味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美,起到很好的艺术作用。”《无衣》中的三章,各章仅有三处四个字的不同,“袍”、“泽”、“裳”字虽不同但所指皆为士兵的服装。“戈矛”、“矛戟”、“甲兵”大多都是指兵器,只是三章的“甲”是指铠甲,也是与作战有关的。意义上有较大变化的是“同仇”、“偕作”、“偕行”,从表达同仇敌忾的激情到彼此召呼行动起来到大家一起出发上战场,意义上是有递进关系的。这种递进式的复沓,把士兵们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动人,而且又富有一种音韵合谐之美。从这首诗里,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春秋时代在祖国的边疆、我们的先人那种豪爽、那种乐观、那种彼此互助的情谊,那种舍生忘死保卫家园的勇气。正是这些可贵的品质,我们的民族才得以生存、得以发展。每读此诗,从秦人高唱着这《无衣》歌奔赴抗击犬戎的战场,我不禁想到数十年前我们的人民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迎着日寇的炮火前进那振奋人心的情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豪迈坚强不向强盗屈服的民族精神,我想是世代相传永远不会消亡的。
超现实主义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从法国兴起的一个文学艺术思潮和流派,代表人物有布洛东、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他们开始参加查拉所发起的达达主义文艺运动,后来由于目标和宗旨方面的分歧而从达达派中分离出来,发动超现实主义运动。但是在对资产阶级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的强烈反叛这一点上,他们却与达达主义并无二致。超现实主义流派的正式形成和运动的开展,是以一九二四年这一派别的领袖布洛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的。超现实主义者在政治上极力标榜“革命”,以“前锋派”自居。超现实主义的文艺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所谓“无意识书作”(或称“自动写作”),认为要达到绝对的真实,写作应当是纯粹无意识的,不能受任何理性的支配,“要摒弃所有笛卡儿的因素”。诗人在写作时,只须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记下,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全靠一种“偶然的结合”。二是写幻觉和梦境。幻觉和梦境都是不受理智支配的下意识活动。在这里,一些完全没有联系的东西凑在一起,组成莫名其妙的画面。超现实主义者最愿意说的一句话是:“雨伞和缝纫机在手术台上相遇,这也是美。”迭斯诺斯的《梦幻》和布洛东的《可溶解的鱼》是反映超现实主义的上述创作主张和美学思想的代表性作品。超现实主义流派由于内部政治和艺术观点方面的分歧,从二十年代后期发生分裂,到了三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急剧发展,法西斯势力的抬头,阶级斗争的日趋尖锐化,原有的裂痕进一步扩大。成员各奔东西。到了三十年代后期,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这一影响在其后出现的许多标榜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中反映出来。超现实主义是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开辟道路的重要流派之一。
超现实主义。推荐。爱诗词网。超现实主义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从法国兴起的一个文学艺术思潮和流派,代表人物有布洛东、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他们开始参加查拉所发起的达达主义文艺运动,后来由于目标和宗旨方面的分歧而从达达派中分离出来,发动超现实主义运动。但是在对资产阶级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的强烈反叛这一点上,他们却与达达主义并无二致。超现实主义流派的正式形成和运动的开展,是以一九二四年这一派别的领袖布洛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的。超现实主义者在政治上极力标榜“革命”,以“前锋派”自居。超现实主义的文艺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所谓“无意识书作”(或称“自动写作”),认为要达到绝对的真实,写作应当是纯粹无意识的,不能受任何理性的支配,“要摒弃所有笛卡儿的因素”。诗人在写作时,只须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记下,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全靠一种“偶然的结合”。二是写幻觉和梦境。幻觉和梦境都是不受理智支配的下意识活动。在这里,一些完全没有联系的东西凑在一起,组成莫名其妙的画面。超现实主义者最愿意说的一句话是:“雨伞和缝纫机在手术台上相遇,这也是美。”迭斯诺斯的《梦幻》和布洛东的《可溶解的鱼》是反映超现实主义的上述创作主张和美学思想的代表性作品。超现实主义流派由于内部政治和艺术观点方面的分歧,从二十年代后期发生分裂,到了三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急剧发展,法西斯势力的抬头,阶级斗争的日趋尖锐化,原有的裂痕进一步扩大。成员各奔东西。到了三十年代后期,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这一影响在其后出现的许多标榜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中反映出来。超现实主义是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开辟道路的重要流派之一。
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体、以反对贵族大地主专政为目标的中小地主政治团体。明神宗万历年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危机四伏。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争国本和荐阁员触怒神宗皇帝和内阁首辅王锡爵,被革职归籍无锡。聚众讲学,声望益高。万历三十二年(1604)夏,得常州知府欧阳东凤等资助,修复废弃的宋代东林书院,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讲学其中。他们裁量人物,讽议朝政。三吴“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在朝官吏也慕其风,多“遥相应合”。同年十月制定《东林会约》,召集东林大会,故被贵族大地主集团称为东林党。东林党人,是明末地主阶级中一支崛起的异军,主张改革弊政,挽救明王朝的危机。政治上,反对皇帝骄奢堕政,反对贵族大地主垄断朝政,反对宦官干政,反对阁臣专权,要求参与时政,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经济上,反对额外加派,反对任意征商,反对矿监税使,要求富国富民。东林党人的主张,在明末政局混乱,派系林立的情况下,遭到激烈反对,无法实行。与东林对立的浙、齐、楚、宣、昆各党,同贵族大地主集团结为同盟,“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在万历末、泰昌、天启初三朝,围绕“国本”、“梃击”、“红丸”、“移宫”诸事,东林党与反对势力,展开争论。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病死。八月,光宗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便死去。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刘一燝、周嘉谟等拥立光宗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改元天启。天启初年,众正盈朝,东林党人方欲施展政治抱负。不久,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结,得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口含天宪,手握王爵,提督厂卫,权力炙手。东林党人的反对派顾秉谦、魏广微、崔呈秀、冯铨等纷纷投到魏忠贤门下,结成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血腥镇压。“凡救三才者,争辛亥京察者,卫国本者,发韩敬科场弊者,请行勘熊廷弼者,抗论张差梃击者,最后争移宫、红丸者,忤魏忠贤者,率指目为东林”。阉党王绍徽作《东林点将录》、崔呈秀作《同志录》、顾秉谦等修《三朝要典》,构陷东林党人。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等首先遇害。高攀龙、周顺昌、周起元、缪昌期、李应升、黄尊素等旋亦遇害。东林党人被杀害、放逐、禁锢,天下书院被禁毁,阉党独揽朝纲。由于东林党人的某些主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阉党迫害东林党,激起苏州等地市民的愤怒,他们对抗诏命,打杀缇骑,掀起大规模民变。天启七年(1627)熹宗死,思宗朱由检即位,阉党巨魁魏忠贤伏诛,罪恶深重的阉党首领被陆续翦除。定逆案,追论阉党之罪;平怨狱,重新招用东林党人。但此时,朝政窳败,国事日非,东林党也发生了分化,少数党人虽怀救世良策,也无力回天了。
另有一说认为,东林党肇基于万历八年(1580)顾宪成、魏允中、刘廷元反对张居正改革的“三元会”,在争国本中力量得到积聚,在争“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中得以壮大。是由于权力和财产分配的矛盾在统治阶级内部崛起的。东林党的成员多为富民,为维护封建王朝的利益和改善自身的困境,才使其反对矿监税使和要求参与时政。东林党以尊经重道为救世主要信条,是为了重振纲纪,规范社会道德风俗,消除“异教”、“异习”,抵制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潮,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他们体恤富民的经济要求是不高明的救世药方。东林党称不上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是封建社会没落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离析出来的政治集团,主要精力和才智都消耗在教化人心和党争上,所以难逃没落阶级的悲剧命运。深入学习可读《明史》卷231《顾宪成传》、卷305《魏忠贤传》、卷232《李之才传》、卷231《钱一本传》,蒋平阶《东林始末》,李洵《试论明末东林党的形成》(《历史教学》1955年10期)、《东林党的政治主张》(《历史教学》1957年1期),王天有《万历天启时期的市民斗争和东林党议》(《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2期),《东林党和张居正》(《学习与思考》1984年2期),刘志琴《论东林党的兴亡》(《中国史研究》1979年3期)。
东林党。推荐。爱诗词网。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体、以反对贵族大地主专政为目标的中小地主政治团体。明神宗万历年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危机四伏。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争国本和荐阁员触怒神宗皇帝和内阁首辅王锡爵,被革职归籍无锡。聚众讲学,声望益高。万历三十二年(1604)夏,得常州知府欧阳东凤等资助,修复废弃的宋代东林书院,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讲学其中。他们裁量人物,讽议朝政。三吴“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在朝官吏也慕其风,多“遥相应合”。同年十月制定《东林会约》,召集东林大会,故被贵族大地主集团称为东林党。东林党人,是明末地主阶级中一支崛起的异军,主张改革弊政,挽救明王朝的危机。政治上,反对皇帝骄奢堕政,反对贵族大地主垄断朝政,反对宦官干政,反对阁臣专权,要求参与时政,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经济上,反对额外加派,反对任意征商,反对矿监税使,要求富国富民。东林党人的主张,在明末政局混乱,派系林立的情况下,遭到激烈反对,无法实行。与东林对立的浙、齐、楚、宣、昆各党,同贵族大地主集团结为同盟,“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在万历末、泰昌、天启初三朝,围绕“国本”、“梃击”、“红丸”、“移宫”诸事,东林党与反对势力,展开争论。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病死。八月,光宗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便死去。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刘一燝、周嘉谟等拥立光宗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改元天启。天启初年,众正盈朝,东林党人方欲施展政治抱负。不久,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结,得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口含天宪,手握王爵,提督厂卫,权力炙手。东林党人的反对派顾秉谦、魏广微、崔呈秀、冯铨等纷纷投到魏忠贤门下,结成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血腥镇压。“凡救三才者,争辛亥京察者,卫国本者,发韩敬科场弊者,请行勘熊廷弼者,抗论张差梃击者,最后争移宫、红丸者,忤魏忠贤者,率指目为东林”。阉党王绍徽作《东林点将录》、崔呈秀作《同志录》、顾秉谦等修《三朝要典》,构陷东林党人。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等首先遇害。高攀龙、周顺昌、周起元、缪昌期、李应升、黄尊素等旋亦遇害。东林党人被杀害、放逐、禁锢,天下书院被禁毁,阉党独揽朝纲。由于东林党人的某些主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阉党迫害东林党,激起苏州等地市民的愤怒,他们对抗诏命,打杀缇骑,掀起大规模民变。天启七年(1627)熹宗死,思宗朱由检即位,阉党巨魁魏忠贤伏诛,罪恶深重的阉党首领被陆续翦除。定逆案,追论阉党之罪;平怨狱,重新招用东林党人。但此时,朝政窳败,国事日非,东林党也发生了分化,少数党人虽怀救世良策,也无力回天了。另有一说认为,东林党肇基于万历八年(1580)顾宪成、魏允中、刘廷元反对张居正改革的“三元会”,在争国本中力量得到积聚,在争“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中得以壮大。是由于权力和财产分配的矛盾在统治阶级内部崛起的。东林党的成员多为富民,为维护封建王朝的利益和改善自身的困境,才使其反对矿监税使和要求参与时政。东林党以尊经重道为救世主要信条,是为了重振纲纪,规范社会道德风俗,消除“异教”、“异习”,抵制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潮,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他们体恤富民的经济要求是不高明的救世药方。东林党称不上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是封建社会没落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离析出来的政治集团,主要精力和才智都消耗在教化人心和党争上,所以难逃没落阶级的悲剧命运。深入学习可读《明史》卷231《顾宪成传》、卷305《魏忠贤传》、卷232《李之才传》、卷231《钱一本传》,蒋平阶《东林始末》,李洵《试论明末东林党的形成》(《历史教学》1955年10期)、《东林党的政治主张》(《历史教学》1957年1期),王天有《万历天启时期的市民斗争和东林党议》(《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2期),《东林党和张居正》(《学习与思考》1984年2期),刘志琴《论东林党的兴亡》(《中国史研究》1979年3期)。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句子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举要重本类名言句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推荐。爱诗词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举要重本类名言句子种树一定要培好树根,培养人的品德一定要修养人的思想。要想树长得好,一定要在刚开始生长时删削掉不必要的冗枝,要想人的品德高尚,一定要在刚开始学习时去掉那些修养品德以外的爱好。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推荐。爱诗词网。[二·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鉴赏〕 人到老年,常常以深沉的感情回顾自己一生所走的道路,孔子这段著名的话语正是他在垂暮之年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概括和总结。孔子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在他晚年时期,鲁国统治者把他视为国师,常到他府上问政咨询;他的弟子遍天下,有的已经在一些诸侯国担任要职;而在社会上,他被人们当成圣人,被公认为知识广博的学者。因此,我们在孔子回顾一生的话语中能够感受到他的欣慰自许之情。正像明代学者、政治家杨起元所说: “圣人履历,从圣人口中吐出,如忆梦中所见,如追旧时所识,有一种自吟自赏,不可名言妙处。”(转引自张岱《四书遇》)孔子自言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他所说的学,从《论语》其他文字可知,包括求知和品德修养两方面。实际上孔子自幼就好学,这里言十五而志于学,当是指一种自觉的行为。他这一志向终身未变,而且历久而弥坚,即使他在学识上取得伟大成就以后,仍然如此;在迈入晚年以后依然好学。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同他从少年起就立志学习有很大关系。“三十而立”首先是指他从职业上说已能立于世。我们知道他从三十一岁开始收徒讲学。这句话还应当指他在思想、学术上已经形成一些基本的观点和立场以自守。“四十而不惑”是说他在四十岁左右时因为经历了人生的各种磨炼,形成了坚定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性,不会为自己一时的情绪所左右,也能够辨别各种观点的是非而不受迷惑。“天命”是指人力难以改变的必然趋势,也指客观的法则,是“事物所以当然之故”(朱熹《四书集注》)。孔子年过半百后,经过了许多挫折和失败,深知人世的艰难,认识到世事的演变不是完全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要遵循外部世界的必然法则,不能一相情愿,按照主观愿望做事。“耳顺”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事情入于耳即彻悟于心。孔子年逾花甲,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和思索,对世事、知识和学理的领悟可以不假思索而豁然贯通。“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孔子到古稀之年能够按照心中所想去做却不会违背规矩,可以说在实行儒家价值方面,他已经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了。这也就是说儒家的观念通过他而人格化了,它们同他的灵魂、同他的思想情感完全融合为一了。孔子对自己的思想成长和成熟过程的追述显示了他自己的精神在其发展的六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实际上这也大体上显示了一个成功人士在人生各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 少年时期发奋学习,到三十岁左右就要成家立业,四十岁前后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年过半百就要明白世事的当然之故和必然趋势,六十岁时要达到声入心通的境界,对各种意见都能正确地理解和对待,七十岁以后对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念要运用自如,精神进入自由王国。我们可以把这六个阶段的规定看作是成功人生的路标,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的导向。更一般地说,孔子的追忆可以视为描绘人生成长、成熟六个阶段的标志,由于孔子的概括非常准确,因此后人把它们视为年龄的标志,进而用以代指人生关键时段的年龄。这样,今人也把该成家立业的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把形成坚定信念的四十岁叫作“不惑之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按照不同的眼光,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可以作出不同的描述,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对一般人的身心成长过程提出另外一种分析。他说:“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意为贪得无厌)。”(《季氏》)这里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主要是指出每个阶段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应对的办法,也十分符合个体成长的规律性,很值得人们认真记取。
坐看青竹变琼枝。推荐。爱诗词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出处】唐·高骈《对雪》【译注】雪花飞入家门的时候,坐在家中看到青翠的竹子变成了琼枝玉叶。六出:六个花瓣。雪花六角形,故称。琼枝:竹枝因雪覆盖而变得像白玉做成的一般。琼,白色的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雪花纷飞,山野草木银装素裹的冬景。[例]雪像洁白的花瓣从天宇飘忽而下,意态从容,给人以恬静之感;雪后的大地披上银装,宛如宏丽的水晶世界,景象万千,又引起人们无限美好的想像。啊!雪,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夏滨《雪》)
关关之鸠在河之洲。推荐。爱诗词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处】先秦·《诗经·周南·关雎》【译注】在河中的小洲上,雌雄水鸟相互应和,“关关”地鸣叫。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鸣叫声。雎(jū)鸠:水鸟名,即鱼鹰。洲:水中陆地。【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岸边或水中鸟禽欢叫的景象。[例]有趣的是湖中小洲,青苇亭亭,忽而腾起一群野鸭、水鸟,啾啁争鸣,大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意境。(陆平《民丰绿洲何涟涟》)
努尔哈赤的弟弟。推荐。爱诗词网。努尔哈赤有多少个弟弟努尔哈赤有四个弟弟。二弟,爱新觉罗?穆尔哈齐,其母为塔克世之妾李佳氏,是努尔哈赤的异母同父的弟弟,被封为多罗勇壮贝勒。三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其母为宣皇后喜塔喇氏,是努尔哈赤同母同父的弟弟,被封为庄亲王。四弟,爱新觉罗?雅尔哈齐,其母为宣皇后喜塔喇氏,与努尔哈赤同母同父,被封为通达郡王。五弟,爱新觉罗?巴雅齐。其母为塔克世次福晋纳喇氏,是努尔哈赤异母同父的弟弟。
白居易的花非花。推荐。爱诗词网。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诗无一句难解,无一字冷僻,跟诗人浅近的诗风一致,但它却情敛意裹,题旨隐晦,有“朦胧”的味道,耐人咀嚼。全诗可以看出诗人有感于事,有悟于心,通过自己一瞬间的感受、直觉、情绪来表现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饰以微妙的、激发人去揣摩的主观感情色彩。“花非花”,是说似花,“雾非雾”,乃谓类雾,并不实指花、雾,那么这如花若雾的取象究竟是什么——令人捉摸不定。“夜半来,天明去”,也未显言系指何物。而“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到底都没有挑明是什么——这岂非成了谜语吗?不,它朦胧而不晦涩,分明有着定向暗示。四行诗句,的确笼罩着轻雾,迷茫莫辨,然而雾里有花,这“花”便是喻意。整个的一首诗是由一连串的比喻组合成给人以可感性的意象。非花非雾,就意态而言是轻飏飘渺的;来匆匆,去匆匆,借助“夜半”到“天明”的时间概念,说明短暂易逝。“春梦”是美好的,可惜不能长久;“朝云”是艳丽的,可惜多幻无定,这又分明是指失落的空虚。综合起来看。这首诗在外在的描述中蕴含着一种总体喻意,这就是:对某件事或是对某个人那些值得追忆的情景,在眼前不复存在。唯其“来如春梦”和“去似朝云”,才越发显出好景不长却又难以忘情的怅恨之甚!根据这总体喻意,读者可以调动欣赏时的联想与想象,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实现主观对客观的超越。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小说《幻灭》中指出:“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这样,才能做到如宋代诗人梅尧臣于《六一诗话》里所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因此,反复吟咏《花非花》,不同的读者各自从不同的“心理场”出发,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也许感慨韶华的流逝之快,也许叹息青春的不再复归,也许怀念友人的遽然离去,也许向往什么的意外幻灭,也许……。诗人在这里,并不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完全允许“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不有背于诗中原有的象征性形象,任你去“目尽尺幅,神驰千里”。这首诗的朦胧,能让读者受到诗的意向的诱引,去探求丰富而悠远的内涵。而在用这种感受的主观性对客体进行再创造时,便使主体心灵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享受。诗中由于有喻意的一以贯之,因而就架起了理解诗意的桥梁。取喻花与雾,扣住“来”字,发出“几多时”的诘问,抓住“去”字,留下“无觅处”的疑惑,并在此以“春梦”与“朝云”两个喻体构成含蓄于朦胧之中的形象,促使读者思索,别有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