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 古诗。推荐。爱诗词网。【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注释】故人:老朋友。具:备办。鸡黍:指丰盛的饭菜。绿树二句:村庄隐在林中,所以说“合”;青山迤逦城外,因此说“斜”。轩:这里指窗。场:打谷的场地。圃:菜园。把酒:端着酒杯。话桑麻:闲话农事。就菊花:欣赏菊花。古代有重阳节赏菊饮酒登高的风俗。【鉴赏导示】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诗代表人物,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本诗描写了故乡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诚挚之情,表达诗人对农家田园生活的赞美和热爱。【鉴赏】这首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全诗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写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诗人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却又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我受请而止,却能显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一片自然环境优美的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写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出对这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不仅能使我们领略到浓烈的农村风光来,而且可以想象到主客谈话的欢声笑语。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诗人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只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鉴赏要点】[1]名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语言清淡,含义深刻。[3]写景层次清晰、形象鲜明。[4]情景交融。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海棠树枝间崭新的初绿一重又一重,小小的花蕾深藏着几丝红色的花蕊。海棠树爱惜自己芳香的花朵,不肯轻易绽放,就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嬉闹吧。诗句描写的是未开海棠的万般姿态和志趣。一二两句写的是未开海棠的新绿楚楚、藏红点点的妩媚姿态。三四句写的是未开海棠不屑与桃李争春的高尚志趣。诗句文笔清新隽永,赋予海棠以人的性格,曲折地道出诗人自重自爱的心理。
小蕾深藏数点红。推荐。爱诗词网。《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原诗出处,译文,注释海棠树枝间崭新的初绿一重又一重,小小的花蕾深藏着几丝红色的花蕊。海棠树爱惜自己芳香的花朵,不肯轻易绽放,就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嬉闹吧。诗句描写的是未开海棠的万般姿态和志趣。一二两句写的是未开海棠的新绿楚楚、藏红点点的妩媚姿态。三四句写的是未开海棠不屑与桃李争春的高尚志趣。诗句文笔清新隽永,赋予海棠以人的性格,曲折地道出诗人自重自爱的心理。注:小蕾,小花蕾,含苞待放的花朵。《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古诗句出处:元·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宾客意少舒。推荐。爱诗词网。〔清〕林嗣环彻呆子正当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苦无可排解者。当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为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驺声、堂上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之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未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扇、一椅、一抚尺而已。众宾客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遥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女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虞初新志》林嗣环有自己的集子,一名《铁崖文集》,一名《湖舫存稿》,但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他的这篇文章是从张潮编的小说集《虞初新志》中选来的。一篇诗序被人选入小说集中,自有其特别之处。他的特别就在于借一个口技艺人的表演,说明自己何以要给自己的诗集取名为《秋声诗》的,意在表明这些写于秋天的诗,就像口技艺人摹拟声音一样,只是描画秋日的各种声音而已。从作者曾因事下狱、充军边疆的经历,以及文中的“当每听谣诼之来”的表白看来,他所体验到的秋声,自要比欧阳修《秋声赋》中所说的秋声复杂得多,具体得多,诸如大自然的肃杀之气,飞来的谣诼之言,自己沉闷的心声等等都在其中。如此看来,序文虽然写得轻松、俏皮,带几分幽默,作者的内心却是隐藏着某种怨恨和牢骚。可是此文的被人传诵却不是因为这些,而是由于其中描写口技的大段文字闪耀着异样的光彩。《虞初新志》的编者曾大加赞赏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到了今天,人们索性将它斩头去尾,只留下这段文字,更名为《口技》而盛传于世,序文本身倒逐渐不为人所知了。这不知道是作者的幸还是不幸。《口技》的成功全在于对口技表演作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写。首先是直接描画声音。作者称口技人善画声,其实他自己也是善画声的。不过口技人的画声是直接摹拟生活中的种种声音,而作者的画声则是描画口技人的表演,即通过口技人的拟音还生活的本来面目。文中记下了两个活生生的场面,一个是四口之家的夜睡,另一个是一场火灾,两者紧相连接,节奏与气氛大起大落,峰谷分明。对这两个场面,作者主要作正面描述,如“遥遥闻深巷犬吠声”段,就是根据口技人的模声,直接还原的生活场面。有时也作综合性的描述,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这虽然没有写出具体的情景,却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出规模更大、情况更紧急的场面。这种种惟妙惟肖的描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强烈的生活气息,自然是人见人爱的。其次是描写听众的反应。对口技表演,人们总是以能否叩动听众的心弦来判定其优劣的,所以作者紧紧抓住听众的反应,以壮声色。在写完夜睡这一场面后,即补上一句:“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在记完救火的场面后更是重重附上一笔:“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情绪随表演内容的转换而起伏变化,一会儿眉开眼笑,一会儿心惊肉跳,甚至有人受不了这种惊吓,而想退场,这当然足以说明表演技艺的高超了。再就是强调道具的简单。此段文字的开头就点明:“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束时又再次强调:“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用意就在于向读者揭示,刚才所听到的一切声音,并没有凭借任何发音器具,全出于表演者之口,其口技之精妙不言自明。同时也可以使文章首尾呼应,自成起讫,结构紧凑,而又余韵悠然。描写听众的反应与道具的简单,当然都是辅助手段,但它们的作用却不可小看。当时一个署名为东轩主人的作者专门写了一篇《口技记》,记的是扬州郭猫儿表演一个屠夫醉酒的口技,在描写的生动性与情节的曲折性上并不亚于此文,就因为没有注意这些,而使文章松散平板,缺乏起伏变幻,远不及此文精彩。最后还应该对这段文字的归属问题说几句。后来有人在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六十五回的金圣叹的评点文字中也发现了这段文字,而且也是转述别人的话,以“吾友斫山先生尝向吾夸京中口技”引出。金圣叹与林嗣环同时,互相见到对方的文字,并顺手录入自己的文章中,又未作交代,这是完全可能的。这就必然使人产生疑问,这段文字的真正作者,究竟是林嗣环,还是金圣叹?抑或是另外一个人所写,而被林、金同时录用?可现在尚无足够的材料判定其归属,姑且还是暂寄在林嗣环的名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天边的黑云,象倒翻的墨汁泼成的一样,尽管还没有把山头遮住,可刹那间白色的雨点象珠子似地往船上乱跳。诗句写夏季骤雨忽降的情景。云未遮山,雨已入船,从急雨的特点着笔,比喻贴切,画面生动。诗人把雨滴说成“跳珠”也十分准确形象,夏雨雨滴很大,落在船上好似白珠进舱。如此写夏雨,实属罕见。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推荐。爱诗词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原诗出处,译文,注释天边的黑云,象倒翻的墨汁泼成的一样,尽管还没有把山头遮住,可刹那间白色的雨点象珠子似地往船上乱跳。诗句写夏季骤雨忽降的情景。云未遮山,雨已入船,从急雨的特点着笔,比喻贴切,画面生动。诗人把雨滴说成“跳珠”也十分准确形象,夏雨雨滴很大,落在船上好似白珠进舱。如此写夏雨,实属罕见。《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古诗句出处: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王昌龄的从军行。推荐。爱诗词网。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符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诗的起句雄浑有力,诗人选取了几种富有西北边塞特征的景物,将其浓缩,集中于一幅画面,展示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青海、雪山出现于诗中是诗人对边塞数千里地域的艺术概括,是一种“第二自然”,不必按照地图将它们一一落实。)青海湖湖水茫茫,湖上空长云舒卷、弥漫,一直延伸到远处隐隐的雪山上方。短短一句中三种景物的并列连接,便充分表现出西北边塞天高地阔、雄浑苍莽的景象;句中的一个“暗”字,又给人以压抑、悲壮的感觉,传达出战场上特有的肃杀、惨淡的氛围。首句写向前的极目所见,按一般的逻辑,二句似乎应顺承而下或续写战事或续写战场生活,但在本诗中,诗人至此却将笔巧妙地一顿,第二句以逆挽的笔法接承首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转而写征戍者的回望顾盼。“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尽西头,是征战军队出塞入塞的必经之地。不说遥望故乡,而说“遥望玉门关”益发显出戍边将士离家乡之远;由戍边将士回首遥望玉门关这一姿态,则含蓄地透露出戍边将士的内心活动,他们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殷切思念。诗的第二句这一延顿,看似闲笔然而却很重要,它在诗中有一种“蓄势”的作用。如同人要上跳须先下蹲、书写毛笔字时笔锋一顿方能使出锋劲健一样,在本诗中,有了第二句笔势上的一顿,三、四句才犹如离弦之箭,一往无前而力贯金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前两句寓情于景的委婉含蓄一变而为感情的直接抒发。“黄沙”句叙事极为精炼,将士们戍边时间之长,边地之荒凉,战事之频繁,战况之激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楼兰”,是汉时西域古国名(地在今新疆婼羌县西),诗中用来借指敌国。金甲尽管被磨穿但却销磨不了戍边将士的报国之志,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而更激发了将士们杀敌的决心和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连用两个否定词“不”而表示更加肯定的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直捷、有力的豪壮誓词使人想见盛唐戍边战士的胜概英风。有一种意见认为,此诗的末句似壮而实凄婉,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其(唐诗别裁》中谈到这首诗时就说:“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我们承认读者有这样理解的自由,中国古代诗话中“诗人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说法,西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格言,都在提醒我们充分尊重读者阅读中自由创造的权利。但具体到王昌龄的这首诗来说,将其理解为凄婉之辞却是脱离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精神,有违作者的本意的。王昌龄写下此诗的盛唐时期,正是唐朝国力最强盛、极力拓展疆土之时,军事上的接连胜利,使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论是戍边的将士,还是投身于军幕中的诗人们,都有一种“马背上猎取功名”的欲望与豪情。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边塞诗中,虽然有时也轻染着一层淡淡的乡愁,但主调都是乐观豪迈、昂扬进取的;而低沉凄凉、感伤反战的思想情绪,只有到中晚唐的边塞诗中方可出现。象沈德潜对此诗的看法,就是以读中晚唐诗的眼光来看盛唐时期的诗了。我们认为,把这首诗理解为充满豪壮语、英雄气的诗歌更为恰切,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有鉴于此,我们将诗中末句后的标点标为感叹号,以突出、强调诗中蕴含着的豪情,使其更加明朗、显豁。
过故人庄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孟浩然《过故人庄》原文|赏析|翻译|注释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注释】1.过:至、访。故人:旧交,老友。2.具黍:犹言准备好丰盛饭菜。《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筱。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黍,黄米饭。3.合:围绕。郭:外城。4.场圃:《诗经·七月》:“九月筑场圃。”朱熹集传:“场圃,同地,物生之时,则耕治之以为圃而种菜菇;物成之际,则坚筑之以为场而纳禾稼。”话桑麻,犹谈家常之意。陶潜《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指农家耕种生活。5.就菊花:古人在重阳日有赏菊花、饮菊花酒之风俗。就,靠拢,接近。今译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邀我作客田家。只见碧绿的树叶将村庄环抱,远处有一脉青山在村郭外横斜。打开窗户,坐席直对场圃,举杯饮酒,闲话农事桑麻。待到明年重阳之时,我还要再来一醉美酒菊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推荐。爱诗词网。《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出自:《古诗源》名言名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译文如下:(六韬)世上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追求有利于自己的任何事物;又世上无论何人,都喜欢集中在有利可图的地方。人都是为了利益而有所行动!“攘攘”即纷乱,人聚集很多的样子。“熙熙”是欢喜、和乐貌。
贾岛剑客。推荐。爱诗词网。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这是首声情激昂、正气凛然的任侠诗。前十字述剑,后十字写剑客。“一剑”而磨砺“十年”始成,可见功夫之精深,剑器之锐利。“霜刃”句言寒光射人,锋刃崭新,犀利中透出凛不可犯之气。“未曾试”在不轻于用世中既可见其自矜自重,又露出急欲求试之心情。二句话似平淡,然此物之来历、身价、神情、志向俨然如在目前,非凡宝剑竟似逸群高材!后十字正面写侠客得剑时的义胆豪气,语调由朴实厚重的叙述变为掷地有声的宣告。它出现在一派“温柔敦厚”的诗国乐章中,无异于极不协调而又果敢倔强的变调。“今日”本属口语,可接在十年始成、从未轻试之后,就显得郑重其事。“把”是手持,“君”称剑,句意谓今朝侠客端剑在手,仔细打量,陡觉自己(客)与剑(君)是那么相似:同是久炼成器之材,又都怀嫉恶如仇之志。“谁为不平事”是剑与客共同向人世不平发出的挑战,十年苦磨,身怀绝技,只为打抱不平。着此一句,照亮全篇,精神境界顿异,不再是战国以来亡命复仇的古剑客,而成为社会正义的新义士。义士英豪虽有些理想化,却非向壁虚造。唐传奇中的红线、聂隐娘、昆仑奴都是身怀绝技、轻生尚义的非凡人物。中唐景慕剑侠的诗尤多。李涉夜遭“绿林”索诗,竟公然吟道:“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王法一旦不能保民,人们也只有武力自卫一条路。贾岛既生于“关山多寇盗,扶持带弓刀”之世(《送李戎扶持往寿安》),少不了受“不平事”之窝囊气,所以祛除“衲气”,突破“诗教”,写下这首敢怒能斗的《剑客》,对行侠之辈表达钦敬之情。豪爽之气,溢于行间。第二句一顿,第三句陡转有力,末句措语含蓄,便不犯尽。(李锳《诗法易简录》)
清明黄庭坚。推荐。爱诗词网。黄庭坚《七言诗·清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目蓬蒿共一丘。【原诗今译】含笑的桃李花儿,迎来了佳节清明。那无人祭扫的荒冢,似带淡淡忧愁。一声春雷,把蛰居的龙蛇纷纷惊起,半梨春雨,使郊原柔润,草木碧绿。啊,我看到人们在这天的酒肴祭祖,便想起齐人讨祭食诳妻的毫不知羞。这俗子与崇尚气节的介公比量起来,我真爱介公的焚死,不做晋国公侯。唉,千百年的贤愚之争,谁能说清,人死了总是满目的蓬蒿,墓草飞萤。【鉴赏提示】一年中很少有像“清明”这样体现出古代辩证法精髓的节气。一方面,乍暖还寒,风和日丽与次第风雨并存,报春花朵悄然开放与隔年秋草瑟瑟发抖共处而形成鲜明对立;另一方面,一切又都统一于春意盎然的融和天气。大自然在这里展开它完美的法则。这首诗就是对这一法则细致观察和深刻领悟后的总结。诗的前三联,写了自然和社会间事物的对立。“佳节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这是诗中的第一组对立。“佳节”不仅是对诗题的照应,而更重要的是表明作者对“清明”的评价,即这是个使人欣喜和焕发出勃勃生机的美妙时令。“桃李笑”,从唐人“桃李依旧笑东风”脱化,将佳节具体化。表面描写桃李之花迎着东风怒放,而实际也是作者对这自然界良辰美景的会心微笑,是他对经过漫长冬夜后复苏的生灵唱出的一曲赞歌。但自然界不但有生命的象征,而且也有死亡的迹象。作者将目光从灼灼开放的花朵转向丘垅荒原时,一座荒坟映入眼帘。清明也是祭奠亡灵的节日。看到人们上坟的景象时,他不由想到,如果有人祭奠的亡灵感到欣慰,那么荒坟下的孤魂在这“倍思亲”的时候无亲可思,必定会加倍的悲哀。同时,也为诗的尾联埋下伏笔。作者直接从清明节本身发现生命与死亡的对立,情绪顿时从大喜跌入大悲。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两句是因果关系,龙蛇被春雷震醒,因而开始履行职责,播云弄雨,使万物充满生气。而其中仍包孕着对立,一方面在雷鸣电闪中,蛰伏于地下的龙蛇突然腾空而起,将硕大无比的身躯展现在昏暗的辽阔天空,翻飞凌越,使人惊心动魄;另一方面,在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中,万千草木伸开柔嫩枝条,欢呼这生机盎然世界的来临,在大地上铺开无垠的绿色地毯。这是阳刚之烈与阴柔之美的对立。颈联用了两个与清明有关的典故。“人乞祭余骄妾妇”,《孟子·离娄下》说,齐国有一个人经常去坟地乞讨人们祭祀的酒肉,回家后向妻妾夸口说自己与富贵者同饮共食,后来被其妻察知。作者从眼前祭灵的场面中,自然联想起那位在坟场“必餍足酒肉而后返”的齐人。有这样的小人便必有相反的高士。小人与高士的区别只不过是对生活与生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小人为了实现所谓“伟大”的生存,便披上虚伪的外衣来使自己的形象光彩夺目。但是高士却恰恰相反。因此作者想起了春秋时的介子推。介子推曾从公子重耳流亡,但重耳返国登上晋文公宝座后,他却不讨封赏,与母亲一道归隐绵山。晋文公逼他出仕,放火烧山,他坚不出,竟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的死日点火煮饭,只食生冷,以后民间相沿成习,称为寒食节(清明前一两天)。作者用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示崇高与卑微的对立。中国传统哲学以人伦道德为中心,认为自然现象是为印证人伦道德而存在的。因此,诗的前两联中的对立,正是为此联而设的铺垫,从而证实了这种崇高与卑微的区别,正同自然事物之间的对立一样,是永恒而不可磨灭的。看来作者由衷地赞叹了那种不求名利,为清白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气节。可是诗的尾联却笔锋一转,对以人生为中心的自然和社会中相互对立的事物进行了总括:“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目蓬蒿共一丘。”“贤愚”,承上联,是对介子推与齐人所作的价值判断。而经历了上千年漫长的时光后,这高尚与卑微的区别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是”,即是非的是,指正确。这判断下得异常突兀,因为上联已经给读者以强烈的倾向,而这里作者却亲手粉碎了自己树立的偶像。接着,作者用渲染的手法做了回答:因为他们在后人眼中不过同样是一冢长满荒草的孤坟而已。这句不仅在结构上照应首联“田野荒冢”之句,而且在诗义上回答了荒冢之魂为什么“生愁”的疑问,令人回味无穷。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从这个充满寂灭之味的结尾,也可见出几丝禅理。全诗从眼前的自然现象出发,而一步步深入到对于人生的思索,最后形成独特的价值判断。写作上句句不离清明,而所涉及的又绝不是清明这个节气所能包含。神游万仞,思接千载,但却显得很集中凝练,毫不散乱。
绵亘蜿蜒。推荐。爱诗词网。绵亘蜿蜒的意思,绵亘蜿蜒造句绵亘蜿蜒:miángènwānyán绵亘:接近不断。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形容山脉等曲曲折折,接连不断。【例句】(这种美)不是一峰独秀,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索溪峪的野》)
魏晋南北朝·顾恺之三绝
顾恺之(约345—411),字长康,小字虎头。恺之善画,妙绝于时,谢安赞其画为“自生人以来未有也”。诗赋文章也写得好,为人迟钝又自负,所以世人称他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世说新语·文学》注引《中兴书》:“恺之博学又有才气,为人迟钝而自矜尚,为时所笑。”又引宋明帝《文章志》:“桓温云:‘顾长康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平平耳。’世云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又引《续晋阳秋》:“恺之矜伐过实,诸年少因相称誉,以为戏弄。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自云得先贤风制,瞻每遥赞之。恺之得此,弥自力忘倦。瞻将眠,语搥脚人令代,恺之不觉有异,遂几申旦而后止。”
顾恺之三绝。推荐。爱诗词网。魏晋南北朝·顾恺之三绝顾恺之(约345—411),字长康,小字虎头。恺之善画,妙绝于时,谢安赞其画为“自生人以来未有也”。诗赋文章也写得好,为人迟钝又自负,所以世人称他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世说新语·文学》注引《中兴书》:“恺之博学又有才气,为人迟钝而自矜尚,为时所笑。”又引宋明帝《文章志》:“桓温云:‘顾长康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平平耳。’世云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又引《续晋阳秋》:“恺之矜伐过实,诸年少因相称誉,以为戏弄。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自云得先贤风制,瞻每遥赞之。恺之得此,弥自力忘倦。瞻将眠,语搥脚人令代,恺之不觉有异,遂几申旦而后止。”
诗经·采薇。推荐。爱诗词网。《《诗经》·采薇》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1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12)彼路斯何?君子之车。(13)戎车既驾,四牡业业。(14)岂敢定居,一月三捷。(15)驾彼四牡,四牡骙骙。(16)君子所依,小人所腓。(17)四牡翼翼,象弭鱼服。(18)岂不日戒,狁孔棘。(1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0)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1)行道迟迟,载渴载饥。(2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3)【注释】薇:野豌豆苗,豆科植物,嫩叶可食。作:生,指初生。止: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表确定语气。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义。归:回家。岁:年。莫:通“暮”,本文指年末。靡:无。室:与“家”义同。狁(xiǎnyǔn):北方族名,春秋时称戎狄,秦汉时称匈奴。不遑:不暇,没有空。遑,闲暇。启居:指休息、休整。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载……载……:即又……又……。戍: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使:使者。聘:问候。刚:坚硬。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盬(gǔ):止息,了结,停止。启处:与上文“启居”同义。(11)孔:甚,很。疚:病,痛苦。来:同“(lài)”,慰勉。(12)尔:同“(ěr)”,花盛开的样子。维:语助词。常:即棠棣,植物名。华:同“花”。(13)路:通“辂(lù)”,指大车。斯:语助词。君子:指将帅。(14)戎车:兵车。牡:雄马。业业:高大健壮的样子。(15)定居:安居。捷:战胜。(16)骙(kuí)骙:强壮的样子。(17)依:凭借,指乘坐。腓(féi):庇护,掩护。(18)翼翼:整齐的样子。象弭(mǐ):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弭,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鱼服:鱼皮制的箭袋。服,通“箙(fú)”,盛箭的器具。(19)日戒:日日警惕戒备。孔棘:很紧急。棘,通“急”。(20)昔:指出征时。往:当年离家出征。依依: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一说依恋的样子。(21)思:语末助词。雨(yù):动词,落,下。霏(fēi)霏:雪花纷纷飘落的样子。(22)迟迟:迟缓。(23)莫:没人,没有谁。【大意】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只因狁来侵犯。没有空闲来休整,为跟狁来厮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思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桠。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我今远行难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士兵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柳永《雨霖铃》。推荐。爱诗词网。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①,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释】①都门:指京都汴京城门。②凝噎:哽咽。【译文】秋蝉声声哀婉凄切,傍晚在送别的长亭,一场大雨刚刚停歇。在都城的帐幕里我们无心饮酒,难舍难分之际艄公催着要开船启程,紧拉着手泪眼相看,竟然说不出话只有哽咽。可怜我这一去千里烟波茫茫,暮霭沉沉的南天一片空阔。从古以来多情人就哀伤离别,更何况是在冷落萧瑟的清秋时节。今夜酒醒后船会行到何处?杨柳岸边,晨风料峭,天挂残月。这一去怕是要终年不归,离开你任什么良辰美景都是虚设。唉,纵然有千万种似水柔情,又能向何人诉说。【评点】本篇为作者的名作。词描写清秋时节离别的情景,表现难舍难离的挚爱深情,又通过渲染寒秋的冷落凄凉气氛,烘托难以言说的离情别绪。整首词情景交融,往复铺叙,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含蓄深永,十分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注释】选自《礼记·礼运》。大道: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赏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成了一家之天下,而“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差异和矛盾,战乱频仍,争斗不止。孔子对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极为担忧,他在参加鲁国年终祭礼之后,无限感叹地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理想的深切向往之情。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大道(原始共产社会的准则)实行的时代,天下成为公共的,是天下人的天下。“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但庄子说的“大同”,指的是“养心”应当“忘物”,并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的境界。以“大同“来状述“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的,则首见于这篇《礼运》。当时,处于战乱和饥饿中的人们特别向往那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幸福的大同“乐土”。孔子的话,正代表了当时社会渴望贤能政治,渴望和平安宁的普遍愿望。孔子认为,在这个大同社会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管理天下者是天下人选出来的贤能之人,像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是决不能君临天下的;同时,在这个大同社会里,人人都有“兼爱”精神,“爱无差等”,道德品行好;人们各尽其能,过着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老人可以善终,壮士可以发挥作用,小孩子可以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独、残废、病人都能得到照顾和赡养。没有盗贼,没有抢窃,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秩序良好。显然,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对原始共产社会的理想化和乌托邦似的憧憬而已,因为通向这个乌托邦的道路是没有的。自此以后,“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大同思想的折光;清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也曾以“大同”思想相鼓动,到了康有为和他的《大同书》,则将“大同”理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糅合一起,创立了“大同”学说。清末民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以“天下为公”,“以建民国,以建大同”的理想相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运动,并最终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制国家。要之,“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虽然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然而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志士为之奋斗,为之流血,为之捐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临江仙 杨慎。推荐。爱诗词网。《杨慎·临江仙》原文赏析戍云南江陵别内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这首词是杨慎谪戍云南途中,与妻子相别时的作品。正德十三年(1518),杨慎娶尚书遂宁黄珂之女黄峨为继室。黄峨少受庭训,博通经史,能诗文,善书札。结褵之后,夫唱妇和,甚为相爱。嘉靖三年(1524)秋天,杨慎贬谪出京时,黄峨伴送南下,溯江西上洞庭,行至江陵始别。他们在江陵分别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诗有“江陵初解帆,仓皇理征衫。家人从此别,客泪不可缄。……”(《恩遣戍滇纪行》)曲有“白云江陵古渡边,解征帆,上征鞍,楚塞霜寒枫叶丹……”(《仙吕点绛唇·滇南行》)词就是这首《临江仙》。词的上片,写江陵渡口告别的景况。江陵是春秋时楚郢都,其西的南津关,是西陵峡的出口处,江岸狭束,形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要塞。西陵峡是巴东三峡之一。西起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县的南津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诗人站在江边渡口,一眼望去,那连绵不断的“楚塞巴山”扑入眼帘,就仿佛横亘在渡口一样。这里的“横亘”,不仅仅是实景,也是一种心理感受。诗人想起溯江而上即可入蜀返乡,而今却不得不去那烟瘴之地;和自己亲人即将分道,这一别也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心里是十分压抑悲伤的。江边渡口原来有一座楼,供游人观赏江上风光。但因离别悲伤,登楼只会更增悲感。因而诗人接着告诫自己“莫上江楼”,用反笔含蓄地表达了临别的痛苦。“征骖去棹”句,正面写离别。一个骑马独自去永昌卫,一个乘舟独上西陵峡,两人相隔将愈来愈远了。各自登程后,两人频频回首相望,愈走愈远。“相看”两句,写出了他们别后遥遥相望的情状。当诗人看到妻子在远远的江边独自登舟而去时,一种空虚感袭击他的心头,使他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下片,抒写别后的心情。妻子登舟去后,诗人久久伫立在江边,黄昏时分,他看到江边沙滩上的水鸟,在洲上双宿双飞,心里对鸟的多情十分羡慕。无知之鸟能成双成对,而有情之人却不得不劳燕分飞。这里诗人暗用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意。由江边双宿双飞的水鸟,想到自己夫妇的分离,深深感到人不如鸟。月亮升起了,诗人爱月,曾写过许多咏月的诗,然而今夜他对月却是一腔怨意,他埋怨月无情,偏在人离别时圆,他诘问月为什么要在他离别时用“团团清影”照着他。月本无情,“阴晴圆缺”本是自然规律,这个诘问似乎无理,但却有情。这是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这一“羡”一“怨”,就十分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别后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前人评杨慎词,多认为其患在“好尽”,就是说他的词使人一目了然,没有余味。但这首词却写得极有情致,耐人寻味。全词纯用白描,几乎人人能懂,然颇为婉曲,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天狗郭沫若。推荐。爱诗词网。《天狗》原文与翻译、赏析郭沫若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①,我把一切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②!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③,我在我的神经上飞跑,我在我的脊髓上飞跑,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注释】①我国旧时传说,以为日月蚀是天狗吞食日月。②Energy:物理学所研究的能。③啮(nie涅):咬。【赏析】个性解放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主潮之一,通过对独立人格的颂扬唤醒了一代中国青年,成为整个社会进步的先导。郭沫若的《天狗》一诗以叛逆式的反抗和激情反映五四时代具有革命内含的个性解放精神,这首诗既是个性解放的产物,又是解放了的个性的自我表白。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天狗是天上的慧星,月中的凶神,日蚀月蚀时人们便以为天狗把日月吃了。郭沫若在诗中把天狗作为抒发感情、张扬个性的意向载体,体现着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气势和胸怀,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精神以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表达出来。贯穿全诗的是一个能够包容一切,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我”的总体形象,“我”要吞掉日、月、全宇宙,以气吞山河的气势对着整个世界宣布,“我”是日光、月光,是一切星球的光,是全宇宙能的总和,这个“我”横空出世,傲视苍穹,这是五四时革命精神推动社会进步不可阻挡的伟大力量的总体象征。“我”接着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开始了所向披靡的自由运动。“我”飞奔,像电气一样迅捷;“我”狂叫,如大海一样汹涌;“我”燃烧,似烈火一样炽热,凭着这无与伦比的力量,“我”冲决一切束缚自己的罗网,摧毁封建社会一切禁锢人的枷锁。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潮流要摧垮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思想,同时解放了的自我又要求开辟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毁坏自我,更新自我,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天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这种思想。“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这种严酷地解剖自己的思想是可贵的。更为可贵的是诗人要求超越自我,“我”在“我”的神经、脊髓、脑筋上“飞跑”,最后达到自我的完成,“我便是我呀,”最后诗人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我的我要爆了!”旧我的毁灭,预示和标志着新我的诞生。全诗共三个层次:自我扩张——自我否定——自我完成,这三个不同的“我”完整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理想。“天狗——我”的形象是神和力的化身,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天狗》典型地代表了郭沫若早期的诗风,热情奔放,颂扬自我,全诗以“我”开头,依次排开,叠叹复唱,气势宏伟,粗犷豪放,内在情与韵律相得益彰。
秋浦歌 李白。推荐。爱诗词网。【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注释】秋浦:地名,在安徽省贵池县西。唐时此地生产银和铜。红星乱紫烟:红星乱于紫烟。意思是,红色火星在紫色烟雾中迸射飞舞。乱:形容火星飞迸的样子。赧郎明月夜:青年工人脸庞被炉火照得通红,在月夜里显得格外明亮有光彩。赧(nan):因羞愧而脸红。这里形容冶炼工人被炉火映红的脸色。郎:古代青年男子的美称。动寒川:意思是在清冷的水波上震荡。【鉴赏导示】李白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冶炼工人月夜冶炼的壮美图画。很明显,这是对冶炼工人的赞颂。这在李白的诗歌中是仅见的一首,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是少见的。【鉴赏】这是李白漫游秋浦时所写的《秋浦歌》中的一首。《秋浦歌》共十七首。本诗是其中的第十四首,是描绘冶炼工人的劳动景状的。秋浦是唐代铜和银的产地,李白来到秋浦,能够用诗歌来表现当时手工业工人的生活是难能可贵的。开头两句写冶炼的场景。一起笔就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天宇和地面。笔势夸张,场景壮丽,而升腾的紫烟中迸射着红色火星,更是色彩纷呈。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的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新奇、兴奋、惊叹之情。后两句直接描绘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工人的脸庞被炉火照得通红,在月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润,而他们的劳动歌声、雄壮的旋律在寒夜的水面上回荡着。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得颇耐人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关合了上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诗人独特的感受,也是夸张之笔,揭示了冶炼工人的内心世界,饱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情。这是一幅瑰伟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的神奇之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全诗笔力雄健,情调昂扬,是一曲对冶炼工人的赞歌。【鉴赏要点】[1]名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2]以景写情,情从景出。[3]语言清新自然。[4]笔力雄健、情调昂扬。[5]采用了夸张、映衬手法作描写。
秋思马致远。推荐。爱诗词网。《《秋思》马致远》原文|翻译|赏析|释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首散曲,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被称为“秋思之祖”。在元人散曲中,恐怕没有任何一首有它的名气大。曲的前三句,一口气罗列了九个名词,也就是九种事物。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但却构成了一幅极为悲凉莽苍的秋景。枯藤缠着光秃秃的老树,上面站着一只闭着眼、缩着脖子、铁铸也似的乌鸦。老树的旁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流水,一座小桥横跨在小河上,旁边,有一户孤零零的人家。一条杳无人迹的古道,逶迤地伸向看不到尽头的远方。瑟瑟的秋风中,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踽踽独行,走向未知的远方。这一些事物组合在一起,已经悲凉得让人有一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个时候,作者再补一句“夕阳西下”,这又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间。在这样的烘托之下,最后道出“断肠人在天涯”,确实是把“秋思”写绝了。这种修辞手法,在元人的散曲作品中还经常会见到,比如白朴也有一首〔越调·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昏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与马致远《秋思》不仅意境相似,连修辞手法、用语等都十分相似。其实白朴这首《秋思》也是堪称名作的,不过被马致远抢去了风头。马致远这首散曲,《全元散曲》又收入“无名氏”作品之中,所以有人以为它并不是马致远所作,而是出自民间的无名曲家。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元人散曲中,我们看到了如此优美的作品。
二十一、庾黔娄:尝粪忧心
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任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病始二日,医云:“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忧甚,至夕稽颡北辰,求身代父死。
尝粪忧心。推荐。爱诗词网。二十一、庾黔娄:尝粪忧心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任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病始二日,医云:“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忧甚,至夕稽颡北辰,求身代父死。到县未旬日,椿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南齐时期有个孝子叫庾黔娄,他受委为孱陵县令,到任不到十天,忽然间觉得心惊汗流,他预感到家里可能出了什么事了,当即辞官回家,果然,到家时,他父亲病了两天了。医生说:“要想知道令尊大人患病的程度,只要尝他的粪便就知道了。如果粪便味苦,就没什么大问题。”庾黔娄听了,就去尝粪,但粪便味甜,庾黔娄为之忧心忡忡。到了晚上,他就面对北极星磕头礼拜,请求上苍让他代替父亲去死。尝粪,是让人感到恶心的事,但是,庾黔娄尝粪,是为了测知父亲的病情,这在古人看来,是难能可贵的至善的孝行。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哪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什么意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原文出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推荐。爱诗词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哪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什么意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原文出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赏析。【出处】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鉴赏】作者劝人要多读旧书,因为旧书中自有无穷意味,即使读上千百回也不会感到厌烦,只要你肯熟读,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旧书不厌百回读”一般俗语都作“好书不厌百回读”。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留传至今的古书,大多是好书,自然令人百读不厌。“旧书不厌百回读”常用来赞美古典名著的伟大与不朽。“好书不厌百回读”常用来比喻一本好书趣味无穷,值得一再阅读。【原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哪可追。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竭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草 白居易。推荐。爱诗词网。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1],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2]。又送王孙去[3],萋萋满别情[4]。【注释】[1]离离:形容草长得茂盛。[2]晴翠:指阳光下草色翠绿鲜亮。[3]王孙:游子。《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4]萋萋:茂盛的样子。【赏析】繁荣茂盛的原上小草,披头散叶,蓬勃生长。它们年年都要经历一枯一荣,纵使被野火烧成一片灰烬,春风再来的时候,依然会长出芽叶,绿满大地。芳草蔓延向远方,侵入古老的道路,晴天的时候,翠绿闪光的草色连接着荒凉的城墙。那一天,诗人踏着草原又送走了一位朋友,望着萋萋芳草,胸中充满了离情别绪。
翩跹起舞。推荐。爱诗词网。翩跹起舞的意思,翩跹起舞造句翩跹起舞:piānxiānqǐwǔ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轻快地跳起舞蹈来。【例句】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跹起舞。(《踏花归去马蹄香》)
屈原橘颂。推荐。爱诗词网。楚辞《屈原九章·橘颂》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①受命不迁,生南国兮。②深固难徒,更壹志兮。③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④曾枝剡棘,圜果抟兮。⑤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⑥精色内白,类任道兮。⑦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⑧嗟尔幼志,有以异兮。⑨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⑩深固难徒,廓其无求兮。(11)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12)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13)秉德无私,参天地兮。(14)愿岁并谢,与长友兮。(15)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16)年岁虽少,可师长兮。(17)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18)【注释】①后皇:天地的代称、美称。后,后土;皇,皇天。后皇,皇天后土的省称。嘉:美好。徕:同“来”,生来,行来。服:习惯,犹今所说“服水土”或“水土不服”的服。橘,俗作“桔”。②受命:禀受天地自然的生命。不迁:不能迁移、移植。言橘受天命,生于南国,不可移徙。种于北地,则化而为枳也。③深固难徙:根深蒂固,难于移植。壹志:专一。橘为楚地特产。只宜生长南国,移植北地就变质化而为枳,故云。④素荣:白花。橘树于初夏时开白色的小花,五瓣。纷:纷然盛貌。可喜:可爱。⑤曾枝:层层叠叠的枝条;曾,同“层”。剡棘:尖利的丛刺。剡(yan眼):锐利。圜:同“圆”。抟(tuan团):圆圆的样子。⑥青黄杂糅:皮色由青变黄,未熟的青色和已熟的黄色间杂在一起。文章:花纹色彩。烂:鲜明灿烂。⑦精色:表皮所呈现的鲜明的颜色。内白:内瓤色白而鲜美。类:似、像。任道:守道(的君子、贤者)。闻一多说:“任犹抱也”,“此言橘之为物,煌其外,洁白其里,如抱道者然也”。⑧纷缊:茂密,盛貌。宜脩:美好;如人宜修饰,形容尽好。姱:美好。⑨嗟:感叹词。尔:你,指橘。幼志:幼年志向⑩独立:超群特立。不迁:不可移易、变动。(11)廓:胸怀宽广、旷远、豁达。无求:无求于利禄。(12)苏世:苏醒于世;苏,苏醒。横:横绝,形容特立独行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与“流”对文。不流:不随波逐流,因时俗的好恶而变更自己的意志。(13)闭心:凡事藏在心里,不泄漏出来。自慎:谨慎自守。(14)秉德:坚守美德。参天地:参合天地,即指无私的美德与大公无私的天地精神相一致。参,参合,参配,配合。语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15)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橘树四季常青,永不凋谢;我愿在岁暮百花和百草一并凋谢的时候,永远与橘树为友。(16)淑离:淑,善也,指内美;离,古通“丽”,指外美。不淫:不惑乱。梗:正直、坚强,指枝干。理:有纹理,指橘树的纤维。先大父说:“梗谓不淫,有文理谓淑丽。”(《屈赋微》)(17)年岁虽少:橘树年龄,一般比不上松柏,活的年岁相对较少。可师长兮:堪为师长。(18)伯夷:殷末义士,孤竹君之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下。这里以义士比橘之清高、坚强、有气节。置:读作“植”,树立(双关)。像:榜样,楷模。【译文】天地之间有一种美好的树木,橘树生来就服习这里的水土。禀受自然的生命,不可移植,永远生长在南国,不离寸步。难离故土啊,因为根深蒂固,更可贵的是你的心忠于南楚。青青的树叶啊,白色的花朵,纷繁美盛啊,多么令人爱慕!层层的枝条啊,棘刺儿尖尖,团团硕果啊,都这般滚圆滚圆。橘子在成熟,青黄二色相间,那纹彩和色泽又是多么灿烂!内瓤色白,外色精美而鲜艳,好像是守道的贤者心怀高远。茂密繁盛,一切都尽美尽善,多么美好啊,丑恶可无地盘!令人惊叹啊,你从小就有志气,你的志气与众不同,别有天地;你超群特立,永不变动、迁移,在朝秦暮楚之时岂不分外可喜?你根深蒂固啊,难于迁离楚地,你胸怀旷达,从不想追求荣利。你苏醒于人世,从不随俗东西,你横绝浊流,不屈从世俗人意。你凡事都藏在心里,慎重律已,始终不犯错误,没有半点闪失。你坚守美德,一心为公不为私,你的崇高行为,足以参合天地。我愿在岁暮花草一并凋谢之时,与你四季常青的橘树永结朋侣。你内善外美,方寸不惑心不迷,你枝干坚强正直,分明有文理。你很小的年岁,难同松柏相比,但你却可以作为树的尊长,人的老师。你的行为可以比美于义士伯夷,我要把你树立起来,作为范例!【集评】梁·刘勰:“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自商已下,文理允备。……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文心雕龙·颂赞》)宋·洪兴祖引述前人:“《橘颂》,美橘之有是德,故曰颂。《管子》篇名有《国颂》。说者云:颂,容也,陈为国之形容。”(《楚辞补注·九章第四》)明·汪瑷:“此篇(《橘颂》)乃平日所作,未必放逐之后之所作也。”(《楚辞集解·橘颂》)清·林云铭:“一篇小小物赞,说出许多道理。且以为有志有德、可友可师,而尊之以颂,可谓备极称扬、不遗余力矣。在原当日,见国事不可为,而又有宗国无可去之义,故把橘之不能逾淮做个题目,不觉滔滔汩汩,写过又写。其上段言其履常本领,下段言其处变节概,皆是自己意中之事。……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是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吾里黄维章先辈,谓旧注不得其解,乃以为前半说橘,后半属原自言,遂令奇语化作腐谈,且梗其有理、年少置象诸句,皆刺谬难通。驳得最确不易。”(《楚辞灯·橘颂》)清·蒋骥:“旧解徒知‘受命不迁’,明忠臣不事二君之义;而不知以‘深固难徙’,示其不能变心从俗,尤为自命之本。盖‘不迁’、‘难徙’,义各不同,故特著之曰‘更壹志’也。作文之时不可考,然玩卒章之语,愀然有不终永年之意焉,殆亦近死之音矣。”(《山带阁注楚辞·九章·橘颂》)清·胡文英:“《橘颂》,此赋物之祖也。寓意分明,与荀子诸赋竞爽。未知作于何地。”(《屈骚指掌·九章·橘颂》)近·郭沫若:“关于《九章》的次第,研究者的意见也各有不同。据我看来,《橘颂》作得最早,本是一种比兴体,前半颂橘,后半颂人,所颂者不知究系何人。这里面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而大体上是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屈原研究·屈原身世及其作品》)今·林庚:“《橘颂》确已正面表现了屈原的理想,但不同于《离骚》,而且是一种羌无故实的情操,这都充分说明它是作于《离骚》之先的,然而正因其是作在《离骚》之前,我们才可以从此看见屈原人格的本色,了解屈原以后作品的发展,它正如山谷里活跃的清泉,乃终必朝宗于海。《橘颂》所写的是一种清醒的性格,这正是屈原自己的性格。战国时期正处在统一的国家观念将趋于成熟而还未成熟的演进过程中,它一方面在逐步接近形成,一方面又在不断打破界限,这时的人们因此可以有国家观念,也可以没有。当时的才智之士往往漫游于列国之间,以取得王霸之道的发展。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也往往只是具体的体现在对乡土的热爱上。他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以上《离骚》);又说:‘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以上《哀郢》)。这些‘故宇’、‘旧乡’、‘故乡’等,也就寄托着屈原对于祖国的热爱。这种深厚的感情在《橘颂》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便正是屈原的自况之辞。屈原一生的悲剧与这种爱恋乃是分不开的,而这种深厚的爱恋乃是可珍贵的。到了汉代由于统一的局面推进了这一观念的成熟,于是更进一步形成了中国民族的力量。”(《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说橘颂》)今·马茂元:“‘橘’是楚地特产的嘉树,‘颂’是称颂、赞美,与《抽思》篇‘造思作颂’的‘颂’意义各别。通篇就橘的特性和形象细致地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作者完整人格和个性的缩影。它不粘滞于所歌颂的事物的本身;但同时也没有脱离所歌颂的事物。这样就使得在本篇中作者的主观心情渗透了客观事物,而凝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为后来的咏物诗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树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楚辞选·九章·橘颂》)【总案】《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从内容看,是正面抒写“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理想,不像政治上受到打击后所写的作品那样充满了抑郁、忧愤之思;从形式看,四言的格局较接近于《诗经》,骚体的成熟看来还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细读《橘颂》,一个正气凛然、英姿飒爽的爱国青年形象,同青翠端正、欣欣向荣的“后皇嘉树”掩映、叠加,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诗人青年时期的坚定理想和独立人格,正是他一生坚持爱国立场,疾恶如仇,为真理作不屈斗争的基础。屈原善用象征艺术,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一整套象征意象体系,而诗人最早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得到成功的,则是本篇《橘颂》。作品就橘的特征、橘的形象,作出拟人化的具体描写,从而象征了人的精神和品格,颂橘也是颂人,这是一看就明白的。在本篇中,诗人的主观心情渗透了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则又无处不表现着诗人的主观心情;诗人的人格、个性、精神、情感渗透在橘树的形象特征之中,而橘树的形象特征又处处表现着诗人的人格、个性、精神和情感。二者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熔铸成完美的艺术形象;而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咏物诗,作为象征艺术的一个领域,也就这样从屈原的手底得到首创。作品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描述橘的形象特征。既然以橘作为象征物,当然就得保持橘的形象的独立自在性,既不能抛开橘的形象来写人的特征(象征义),也不能把橘的每一个细部同人的精神作机械联系。作者写橘的绿叶、白花,缤纷可爱,写橘的密枝利刺和团团圆果,写橘的青黄杂糅,纹彩斑斓,写橘的精色内白,馥郁芬芳,有姿有色、有香有味地表现了橘的美好形象,从总体上象征了美好人生理想,不必割裂各个细部,死抠花、叶、枝、刺和果实各有何种象征意义。但是诗中写到两个主要特征,“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和“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确有深刻的寄寓。作品后一部分,就橘的两个主要特征引伸发挥,既以自况,亦以明志。蒋骥说:“此申‘不迁’、‘难徙’之意而咏叹之,盖作颂之旨也。”“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个特点既为橘所固有,也是屈原所固有,合二而一,不可分割。橘树受命于天地自然,只能生长在南国(楚地),不能移植。战国时期,许多才智之士朝秦暮楚,奔走效劳于列国之间,还没有形成国家观念;屈原则热爱自己的故土,依恋于自己的宗国,这种爱国情怀在统一的国家观念确立之后,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屈原的这一显著特点也就弥足珍贵。“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进一步说橘树既不能迁于异乡他方,而且根深本固,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也难移植,更见其志之专一。蒋骥说:“旧解徒知以‘受命不迁’,明忠臣不事二君之义,而不知以‘深固难徙’,示其不能变心从俗,尤为自命之本。盖‘不迁’、‘难徙’,义各不同,故特著之曰‘更壹志’也。”
李煜相见欢。推荐。爱诗词网。李煜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导读】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是五代时杰出的词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继位,961年至975年在位,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他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现存约三十二首,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以及伤感亡国之痛和对往事的追忆。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大,被称为“词中之帝”。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相见欢”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秋夜月》、《上西楼》,在词史上出现的时间较早,最著名的就是李煜写的《相见欢》。【原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①。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剪不断,理还乱③,是离愁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⑤。【注释】①钩:弯钩状。②锁清秋:说作者被囚深院,悲秋无尽,只有与清冷的秋天相对。清秋:清冷的秋天。秋天的景色因草木凋零憔悴显得凄冷,所以称秋日为清秋。③理:整理。④离愁:指去国之愁、亡国之恨。⑤一般:一种。【译诗】我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举头望着月亮,月亮弯如钩。像眼前这梧桐被紧锁在深院,独自一人,面对着清冷的秋。那用剪子剪不断越理越乱的,是切肤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愁,想起往日已逝去的悠悠岁月,别有种难言的痛楚涌上心头。【赏析】这首词名叫“相见欢”,咏的却是别离愁。李煜亡国后,被迫离开了自己的都城金陵,被囚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内,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在一个清冷的秋夜,词人独自登上西楼,为离别、寂寞的愁苦所缠绕,写下了这首词。首句“无言独上高楼”是叙事,定下了全词凄凉哀婉的基调。“无言”二字,意蕴极深,心事深深埋在心底,无人倾诉,不愿倾诉,也无法倾诉。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的神情,可见心情是多么抑郁,而如钩的残月更增添了人事的悲凉。俯视楼下,深院被萧飒的秋色所笼罩。一个“锁”字把孤独寂寞的情绪渲染到极致。这里,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梧桐、写深院、实际是写人,写自己。“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自己,已无法分辨,也无须分辨,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词的下片直抒胸臆。“剪不断”三句,以麻丝比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极其生动,历来为人所称道。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点睛之笔,饱含了作者极度的伤心和沉痛。这“别是一般”的“滋味”,多少年让读者咀嚼品尝、意味无穷。
江南春 杜牧。推荐。爱诗词网。【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绿映红:指绿叶与红花互相辉映。酒旗:古代酒馆用作标识的旗帜,又称酒帘、酒望子。南朝:指建都于南京的宋、齐、梁、陈。南朝帝王多好佛,如梁武帝时仅南京佛寺便有五百余所。这句中“四百八十”是概举其多。【鉴赏导示】辽阔的江南,春天是迷人的。作者用轻快的笔触,写濛濛春雨中的春山、春花、春莺富于诗情画意。但这不是单纯的写景,它在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封建士大夫的兴亡之感。【鉴赏】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名。它不是以一个具体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地区特有的春景。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的前两句,犹如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在叶底花丛,还有黄莺的啼转;这种有声有色的春景自然是江南特有的。不仅如此,在地形风貌上,江南也有自己的特征,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村郭下迎风招展着酒店的旗帜。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里,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有村庄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有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了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因此,诗人又加上了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他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南朝”二字给这幅画面增添了悠远的历史色彩。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字里行间流露出历史兴亡之感的慨叹,有讽刺意味。【鉴赏要点】[1]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2]色彩鲜明、情调轻快。[3]采取映衬方法写景。
君子周而不比。推荐。爱诗词网。君子周而不比【题解】本则选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小人比而不周(2)。”【注释】(1)周:以忠信为原则的团结。比:以私利为条件的勾结。(2)小人:不正派、不道德、人格卑鄙的人。古代也称地位低的人为小人。【导读】“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是指君子在实际处理人际关系中,能够与多数人联合,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君子与小人对于“周”与“比”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的人格风貌,其根源在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乡愿德之贼也。推荐。爱诗词网。十三 乡愿德之贼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凡事都说好,人人以为好的“善人”,其实是不问是非,而且也是没有识见的人。这样的人虽然看上去一团和气,其实是毫无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公德也是一种损害。儒家把社会建设基于每个人的努力。一个地方的风气如何,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每个人。如果有人凡事都称好,而且这样的人还获得大家的认可与称誉,视为“好人”,那么大家都会模仿,遇事不问是非,但求不得罪人。一旦出现不好的风气,自然也无人愿意纠弹,结果受害的就是大家。
诗经蒹葭。推荐。爱诗词网。诗经·蒹葭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题解】《蒹葭》选自《秦风》,大约是产生于秦地的一首民歌。此诗写一个痴情人在恋爱中的心理和感受,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使得作者陷入烦恼。【注释】1.蒹葭:荻苇、芦苇的合称。2.苍苍:茂盛的样子。3.所谓:所念。4.伊人:指作者所思念追寻的人。5.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6.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7.阻:险阻、难走。8.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下游寻找。游:流,指直流的水道。9.宛在水中央:仿佛在河中间。宛:仿佛、好像。10.萋萋:茂盛的样子。11.晞:干。12.湄:水草交接处,指岸边。13.跻:登、上升。14.坻:水中小洲或高地。15.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16.已:止,意思是“干”“变干”。17.涘:水边。18.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19.沚:水中小块陆地。【串译】河畔芦苇碧苍苍,深秋白露凝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对岸一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觅她,仿佛就在水中央。河畔芦苇茂又盛,清晨露水尚未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对岸一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坎坷险艰难。顺流而下寻觅她,仿佛就在沙洲间。河畔芦苇更繁茂,清晨白露依然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对岸一头。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顺流而下寻觅她,仿佛就在水中洲。【赏读提示】此诗三章重叠,每章只换几个字,不仅极致地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向前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的立意就是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作者陷入空前的烦恼,诵读时一定要抓住这个主旨,描景时不忘阐发恋爱中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反复地说河水阻隔仅仅是含蓄的隐喻,其实“可望而不可即”才是美学领域所谓的遗憾残缺美的命题,它可以无限地抻长和延续其美好情端,使得事态发展更加复杂和纠结,使人为之动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个结句是往复之强调运用,只是一个字的变化,却须表现好这三个字,尤其是最后一个“沚”字,因为是上声,字调要下降平拉然后往上挑动,行腔应慢些,舒缓之中幅度应大些,这个尾巴结好了,可以拉长并延续诗情和诗意,于“唱”“叹”之外又平添些心中有笔下无的意境和味道,诵读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推荐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哪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什么意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原文出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赏析。
飞扬跋扈为谁雄。推荐。爱诗词网。《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哪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什么意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原文出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赏析。【出处】唐·杜甫《赠李白》【鉴赏】你整天痛快地饮酒,狂放地高歌,日子就这样白白地过去了;你的意气飞扬,举止跋扈,又是在向谁称雄呢?李白喜击剑,好任侠,意兴风发,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行为放荡不羁。杜甫赠他这首诗,隐含有一种规劝老友的意思【原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生逢其时。推荐。爱诗词网。生逢其时释义,生逢其时结构,生逢其时用法,生逢其时造句生不逢时;生逢其时shí【释义】出生就碰到了好的时辰和时世。形容运气好或被人赏识。【结构】“其时”为偏正结构,“逢”和“其时”构成动宾结构;“生”和“逢其时”构成补充结构。【用法】常作谓语、定语,也作宾语。【造句】有些人生逢其时,却不抓住机会,白白浪费了大好光阴︱生逢其时的人,若不愿付出努力,也会一事无成︱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他发财了,逢人便说生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