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柳永。推荐。爱诗词网。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迭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柳永一向以慢词著称。翻开《乐章集》,长篇巨制,触目皆是,“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陈振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望海潮》就是描写十一世纪时古杭州城的一首力作。杭州是当时国际性大城市之一,“通蕃互市,珠贝外国之物,颇充于中藏”(《宋史·地理志》)。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当时杭州的情况说:“自高庙(按指宋高宗赵构)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吴自牧记的虽然是南宋时的情况,但据此亦可约略推想北宋时杭州的繁华面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云。”据此,柳永写这首词时,才二十多岁,是他早期的作品。上片写杭州的繁华豪奢。“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写杭州地理位置优越,位处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世号三吴”,见《水经注》)之交,曾做过吴越的都城,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这三句开门见山,紧扣题目,总写杭州,以宏伟阔大的气势笼罩全篇。接着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杨柳似烟,小桥如画,风帘依依,翠幕重重,城中高高低低密密层层有十万户人家啊!这三句选取了最典型的户外景(柳和桥)、最典型的室内物(帘和幕)来加以刻划,每一种景物前只冠上一个形容字眼,就把杭州的优美、繁华都逼真地写出来了。最后总写“十万人家”,并冠以“参差”二字,建筑物的稠密、高低、层迭和华丽,也都表现出来了。在语言的运用上,真达到了惊人的精炼。这三句写城内的情景,下面三句转入写城外的钱塘江:“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入云的高树环绕着江堤的沙路,此句写江岸;奔腾的江涛翻卷着霜雪似的浪花,此句写水面;钱塘江这条天堑啊多么广阔无垠,这句统写钱塘江。钱塘的江涛,自古闻名,有多少诗人吟咏过它,有多少文章描绘过它。在柳永之前,孟浩然唱道:“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在柳永之后,周密写道:“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武林旧事》卷三《观潮》)柳永的描写,受到了孟浩然的启迪,又影响了周密。仅仅十四个字,就把钱塘江的面貌传神地刻划出来了。以下三句总写杭城物阜民康:“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面店铺陈列着珍珠百宝,家家户户充盈着绫罗绸缎,互相比赛着豪华阔气。在这里采取了以点代面的写法,“市”与“户”对举,以“珠玑”代百货,以“罗绮”形豪奢,言少意多,以简赅详,将杭城的繁华概括无余。上片共四层:由总到分,先城内,后城外,再由分到总,层次极其清晰。下片写西湖的胜景和官吏的富贵闲适生活。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曾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因此,此词过片换头处另起一意,不再顺着上面的“竞豪奢”写下来,而是转笔写西湖胜景,但这仍然是属于杭城繁华的另一面。这样换头,的确是符合“不欲全脱,不欲明粘”的要求的。“重湖迭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写西湖风物。写湖则著一“重”字,画出了湖中有湖、大湖套小湖之胜;写山则著一“迭”字。显出了峰外有峰、山峦重重迭迭之美;又复以“清嘉”二字总赞山光水色相得益彰所构成的图景的清丽秀美。“三秋桂子”,写桂花飘香时间之久,从嗅觉上来感受;“十里荷花”,写荷花种植面积之广,从视觉上来感受。桂花种植在山上,由“迭巘”生发出来;荷花种植在水面,由“重湖”生发出来。山上有桂,湖中生荷,荷开盛暑,桂发凉秋。季节与地点,色泽与香味,参差交织,见出了作者构思的精巧,运笔的凝炼。写完西湖风物,接写湖中游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晴天丽日,处处吹奏着悠扬的羌笛;静夜泛舟,时时传送出动听的菱歌。钓鱼老翁嬉嬉地笑,采莲姑娘呵呵地乐。“弄晴”、“泛夜”、“嬉嬉”等字眼,表现力极强,有形象,有动态,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有气氛,真是妙语如珠啊!以上从西湖的胜景这一面进一步写杭城的繁华。以下则从官吏的富贵闲适生活这一面再深入一步地显示杭州的令人难忘。“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三句对孙何称颂,是题中应有的话。成千的马队簇拥着高大的牙旗,声势多么煊赫!喝醉了酒,可以听听音乐;诗兴发时,可以欣赏吟咏一下湖色山光,多么富贵闲适的生活!“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两句是对孙何的祝愿。希望他升官如愿,调回朝廷(凤池,本是皇宫中池沼,这里借指朝廷),把杭城美景画将下来,逢人去夸耀。这最后五句,虽然是应酬捧场话,难免有阿谀讨好之嫌,但好处在于仍紧紧扣住主题,赞美杭城,使这首词能首尾圆合,结构显得十分严谨。在艺术上还是值得称道的。下片共两大层,四小层,先写湖景,由风物写到游客,后写官吏生活,由现实写到希望,层次也极其清晰。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赞扬柳词“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这首词足以当之。
静女原文及翻译。推荐。爱诗词网。《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静:娴雅安详。姝:美好。城隅:城角隐蔽处。爱:通“薆”,隐藏。踟蹰:徘徊不定。娈(luán):年轻美丽。有:语助词。炜:鲜明光亮的样子。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牧:郊外放牧的地方。归:通“馈”,赠送。荑(tí):初生的茅草。洵:诚然,实在。匪:通“非”,不,不是。【大意】娴静的姑娘啊惹人爱,她约我到城角来。可她却躲起来让我找啊,找不见她我抓耳又挠腮。娴静的姑娘啊长得娇,她送我一支朱漆的笔。笔杆鲜红有光彩,我爱你姑娘真美好。她从牧场采来了娇嫩的草,茅草儿美丽又独具风骚。并不是你茅草儿叫人爱,只因为心上人为我采来。
李商隐无题。推荐。爱诗词网。【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春蚕”二句: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丝: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蜡炬:蜡烛。泪:指蜡泪,喻相思泪水。镜:指照镜子。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夜吟:夜晚吟诗。蓬山:仙境,这里指对方的住处。青鸟:神话中说青鸟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鉴赏导示】在李商隐的诗作中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的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无题诗。这些诗,意境绵邈朦胧,情致宛转缠绵,语言精细华丽,声调和谐优美,是我国诗苑中的奇葩。《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鉴赏】此诗写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的伤感和别后悠长、执著的思念之情。诗的首联写二人依依难舍的离情。离别本就让人伤感,而想到相见的困难就使人更感难舍难分,更何况又恰是东风消歇、百花凋零的暮春时节。诗人睹物兴悲,想到青春易逝,相逢难再,眼前分别的痛苦就更是言语难以表达了。颔联写别后的相思之深,先以春蚕自比,用蚕的吐丝比喻自己相思的久长、深切,到死方休;后以蜡烛自喻,说自己相思的眼泪有如烛泪,到死(成灰)方枯。上句侧重表现相思的缠绵无尽,下句则着重述说相思的沉痛永长。两句诗把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情非常形象地描述出来,成为千古绝唱。颈联写对恋人的担忧,将双方的相思相忆之情同时写出,很巧妙。前一句想象爱人为相思之苦折磨而容颜憔悴、对镜自伤的情景;后一句想象她深夜不眠、吟诗自遣的苦况。语气中流露出唯恐对方愁损身体、为寒气所伤的体贴心情。尾联表达希望能够得到爱人的消息以慰渴念的强烈愿望。诗人把对方居住的“蓬山”比为仙境,表达了视对方如仙子的深深敬爱之意。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感情色彩,深化了诗的意境。全诗运用比兴、象征和烘衬的手法,创造出优美朦胧的意境,将诗人深长缠绵而又哀怨悱恻的恋情宛转含蓄地表达出来,引人遐想,耐人寻味;语言精确优美,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如“但愁”、“应觉”,表达了体贴备至的脉脉温情;颈联、颔联两联对仗工整、比喻新鲜贴切,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全诗回环咏叹、抒情强烈,缠绵曲折,悱恻动人,只是调子稍嫌低沉伤感。【鉴赏要点】[1]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比兴、双关、用典等手法的成功运用。
天之道。推荐。爱诗词网。《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翻译与解读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01。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02。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03。孰能有馀以奉天下04?唯有道者0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06。)今译天之道就像张弓,弦位高则压低,弦位低则抬高;长则减去,短则补足。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同,它掠夺穷人的财富而供富人享乐。谁能用财富来供养天下所有的人呢?只有得道的人。圣人有为而不矜其能,功成而不自居,不有意表现自己贤能。评议本章的显著特点,是采用文学的比喻手法,来阐明重大的社会问题。老子以张弓作比喻,说人们在张弓调弓弦的时候,弦高了则压低点,弦低了则抬高点;弦长则减点,短则加长点,让其适中。老子认为天之道,就好像张弓一样,把天下的财富平均地分配给所有人享受,所以他说:“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老子认为奴隶社会制度则不然,它却掠夺穷人的财富而供奴隶主富人享乐。老子认为奴隶社会制度是极其不合理的。老子反问一句说:“孰能有馀以奉天下?”他说:“唯有道者。”认为只有得道的圣人能如此。不难看出,本章的字里行间,皆含有对奴隶社会制度剥削劳动人民而供奴隶主享乐的尖锐批判。本章是采用比喻手法以歌颂天道、批判人道的方式来阐明主旨的,比较新颖奇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老子》之书不同其他先秦诸子著作之处。因此,《老子》之书并非为一般的哲学著作,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哲理散文诗。注释01 天之道:即天道。这里的天,即天、地、人之天,并非指宇宙本体之自然之道。或谓指自然规律,可供参考。 张:《说文解字》曰:“张,施弓弦也。”按张弓调弦时,弦位高则压低,弦位低则抬高;长则减,短则加,调到恰到好处。02 “天之道”句:谓老子认为天道公正、公平,能“损有馀”,而“补不足”。03 人之道:指奴隶社会制度。此句:谓奴隶社会制度,掠夺穷人的财富而供养富人享乐。04 “孰能”句:谓谁能把财富用来供养天下所有的人呢?05 “唯有”句:谓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财富用来供养天下所有的人。06 “是以”三句:谓圣人(即得道之人),有为而不矜其能,功成而不自居,不有意表现自己贤能。奚侗曰:“三句与上文谊不相承。上二句已见二章,又复出于此。”当今学者,多从其说。笔者姑且亦从其说。
为政以德。推荐。爱诗词网。[二·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鉴赏〕 这里的“共”同“拱”。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统治者的个人行为和治国的大小举措都应当合乎道德,这样,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运行。与地球相对而言,北极星的位置是不变动的,但是天空无数星球却有条不紊地围绕着它运行,孔子仰望这一天象,心想人间的统治秩序如能这样就好了。他用北极星的隐喻表达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用北极星的隐喻,告诉统治者不要自作聪明,抛弃礼制,胡作非为。无为而治是孔子的一贯的政治理想,他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这两种说法如出一辙,都反映了孔子反对君主个人予智予雄、惟我独尊、任性妄为、专制独裁的作风。北极星没有依靠任何有形的力量来强使群星以自己为中心分布、旋转,同样,治国者的权威也不能依靠有形的物质力量,如武力或权力来加强,而应当靠无形的崇高的精神来维护。孔子始终认为,行政的压服和法律的强迫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只有德行才能真正地感化人、教育人,才能获得他们的由衷的信任和支持。有一次鲁国的执政季康子在同孔子讨论政治问题的时候说,如果杀死无道的人,以促使人民走正确的道路,这样做好不好?孔子当即批评他说,您治理国家何必杀人呢?您如果想做善事,老百姓也是会效法您做善事的(《颜渊》)。在他看来,治国最有效的手段、维持社会秩序的最强大的力量,不是行政命令,不是法律的惩罚,而是德。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德不限于伦理道德的范围,而是指高尚的精神、卓越的人格,是人的内在的品性,而不只是外在的行为准则。孔子曾经以良马为譬说明何为德。他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显然,良马无仁义孝悌等伦理道德可言,这里德与“力”(即才能)对言,当指致使良马日行千里的那种不畏险阻、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非凡的精神力量。“为政以德”不仅要求统治者个人处理家庭关系、君臣关系以及在个人的生活中要遵循道德准则,还包括为国家和政府确立精神基础和价值导向,就是以崇高的精神价值,即用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教育全体官吏和全体人民,要用以民为本的政治观念和富民、惠民等政策来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此外,统治者还要在处理政务中以自己的卓越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向全体人民显示一种人格典范。这种德实际上就是现代政治语汇中的“软实力”的概念,在孔子看来,重视软实力的作用,为政以德,治国者就占领了道义的制高点,就能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令而行,具有首领、领袖的风范,自有臣服、统率万众的伟大力量,社会也就能长治久安,一个国家才能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也才会具有向外界传输精神和道德能量的辐射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强调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强于硬实力的思想家。
红烛。推荐。爱诗词网。《红烛》原文与翻译、赏析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流泪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籍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赏析】这首诗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序诗,反映了青年时期的闻一多的真实思想感情。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在《红烛》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献身精神。诗人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烛作为题咏的对象,红烛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多用于喜庆节日,在这首诗中,作者却赋予了它以新的含义。诗人借红烛来象征自己的一颗心。而他的这颗心,就是要燃烧着,为人类、为世界创造光明。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就点明这种象征的含义,以后逐步展开,完成这象征意象的表达。本诗表现了诗人一度的矛盾与彷徨,“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芒?”可笔锋一转,诗人又以坚决的口吻道出了自己的信念:“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颗火热的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虽苦于找不到一条理想的救世之路,但对于自己所进行的奋斗却丝毫不悔。对现实的黑暗、世人的沉迷,诗人更是忧心如焚,他要以他的一颗赤诚的心打破旧的封建枷锁,唤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在这段描述中,诗人奉献出了一颗充满改造世界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心。但是,诗人在歌唱光明、勇于献身的同时,也在流泪。“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自己就要流泪灰心。这种表面矛盾的描写,表现了五四运动落潮后先进青年的典型心态。他们坚持斗争,不满现实,可又感到压抑与苦闷。闻一多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希冀、光明和追求光明的不屈精神。诗歌的最后一节表达了作者为真理而献身的生活态度:“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首诗的每一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头,使人读起来连贯、上口,同时也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竹枝词 刘禹锡。推荐。爱诗词网。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题解】竹枝词是古代民歌,以描写风土民情为主,兼咏爱情。到了唐朝经过文人加工创作,逐渐实现了民歌竹枝词向文人竹枝词的转变。作者在竹枝词的这一转变上功不可没。他的《竹枝词》诗充分反映了当时巴蜀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特有的自然风景,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巴蜀风俗民情图。【串译】江边青青的杨柳,水面十分平静,忽然听到江岸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赏读提示】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借眼前景,用谐音双关语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微妙的感情。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多么熟悉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诵读应于中高处起调,一张口就要透发出一股清新之气,清新、轻盈当是诵读表达的基调和主色彩。“晴”与“情”的谐声也是应当用语气刻意表现的。【推荐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行路难 李白其一。推荐。爱诗词网。李白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导读】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遭权贵和小人排挤被免去翰林之职、愤然离开京城时所作。《行路难》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诗中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以及仍盼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的心理,表现出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原诗】金樽清酒斗十千①,玉盘珍羞直万钱②。停杯投箸不能食③,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④,忽复乘舟梦日边⑤。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⑦。【注释】①樽(zūn):古时盛酒的器具。斗:也为古时盛酒的器具,这里是“一斗”的意思。一斗酒值十千钱,说明酒美价贵。②羞:同“馐”,美味。直,通“值”。③箸:筷子。④“闲来”句:传说姜太公年老穷困,在渭水边钓鱼,周文王外出打猎遇见,将他接回去,拜他为老师,任用他治理国家。⑤“忽复”句:传说商朝的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不久就受当时的君主汤的聘用。这两句是说自己具有伊尹、太公一样的才干、抱负,却没有他们那样幸运。⑥“长风”句:南朝人宗悫(què)少年时,叔公宗炳问其志向,他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里用来比喻一往无前、干大事业的志向。会:应当,当然。⑦济:渡。【译诗】金杯里的美酒一斗就值钱十千,玉盘中的佳肴一盘就值一万钱。可放下杯子筷子实在难以下咽,拔出剑环顾四周心中茫然无边。想渡过黄河可坚冰堵塞了河道,想登上太行山大雪落满了山间。姜尚在溪边垂钓却巧遇了文王,伊尹做梦乘舟提拔到商汤身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太多找不到方向举步维艰。坚信长风破浪的志向总会实现,那时将扬帆渡过大海直上青天。【赏析】这是《行路难》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开篇就以美酒佳肴不能下咽、心中一片茫然写出心中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给诗人带来的极度痛苦。接着以“渡黄河”、“登太行”比喻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比喻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再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感慨自己虽有这两人一样的才干和抱负却未得施展,表达自己虽屡遭挫折而绝不放弃的决心。然而“行路难!行路难”的呼告,又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既不断追求又苦闷彷徨的矛盾心态。最后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诗句表达自己一吐胸中郁塞之气后的畅快、自信与自豪。在这首诗中,既有诗人幽愤深广的失意情怀,又展示出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个性,以及由失意激发起来的更为宏伟远大的抱负和自信。内容丰富,想象奇特,格调豪健,意蕴深远,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江畔独步寻花。推荐。爱诗词网。【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诗题是江边独自漫步赏春花的意思。黄四娘:姓黄的青年妇女。“四”是人的排行。唐代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都是分别用长幼顺序排列。称呼时,排行直接用在姓氏后面。女子则在排行后面加一“娘”字。“娘”是六朝以来对青年妇女的通称。蹊:小路。压枝低:压得树枝低了下来。留连: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自在:随意舒适的样子。娇莺:啼声宛转谐美的黄莺。恰恰:和谐自然。【鉴赏导示】此诗虽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却写得和谐自然、语言匀称工丽,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特点。【鉴赏】《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寓居成都时写的一组诗。诗人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诗为组诗之六。诗人着重描绘了春花烂漫、春意蓬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幽径赏花的喜悦心情。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一个“压”字,突出了春花欣欣向荣的状态,用字极为精巧妥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热闹的情趣渲染了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娇”字写出了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诗人心理上愉快轻松的感觉。在语言运用上,后两句用的是工整的对偶形式。“留连”、“自在”是一对联绵字,都是双声关系;“时时”、“恰恰”是一对叠字,更使语言匀称工丽、和谐自然。【鉴赏要点】[1]名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2]融情入景,以景传情。[3]语言匀称工丽、和谐自然。[4]用词精巧妥帖。
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推荐。爱诗词网。三国诗词《张飞威震长坂坡》原文|译文|赏析长坂桥头杀气生①,横枪立马眼圆睁②。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③。【释词】①杀气:凶恶的气势。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诗:“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②横枪立马:形容气势强盛,凌厉逼人。③独退:独,一个人;退,退兵。【赏析】张飞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十分成功的典型人物。他的性格像是带着一团光亮的火,一出场,读者就被他粗豪的言语、憨直的举止吸引住了。尤其勇猛,更是他鲜明的性格特征。其实,张飞的外貌描写,在数十万字的大书中是极其简略的,平时看去“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暴怒起来:“圆睁环眼,咬碎钢牙”,“声若巨雷,势若奔马”。虽字句很少,但以形传神,极为动人。这首诗就抓住这些特点:“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刻画了他威震长坂坡,独退曹家兵的气概。曹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一会曹军众将来到,“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张飞圆睁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这场面一边是单枪匹马,一边是兵多将广;一边是气势逼人,一边是仓皇失措;一边是横矛立马,一边是裹足不前;一边是厉声大喝,一边是闻声丧胆。在这如此强烈的对比之下,越发显得张飞勇猛过人,势不可挡。尤其是张飞那三声大喝,更具特色,一喝“曹军闻之,尽皆股栗”;二喝曹操“颇有退心”,“后军阵脚移动”;三喝致使曹操身边大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这就是张飞“独退曹家百万兵”。《三国演义》嘉靖本与毛氏本都有此诗,但有一字之差。原诗“独退曹公百万兵”,毛氏本将“曹公”改为“曹家”。“曹公”之称有尊重之意,“曹家”便去掉了尊重的感情色彩,可见,毛宗岗一字之改也要体现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俄、英、美、德、法、日、意、西、奥、比、荷十一国代表,在北京正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通称《辛丑条约》。共十二款十九个附件,其主要内容有:1.清政府正式承担镇压人民爱国斗争的条约义务,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任何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各省督抚以下各地方所属境内如再发生“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2.对清政府的武力控制,包括各国可自行派军队到北京保护使馆区;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炮台“一律削平”;天津周围二十里,不准中国驻军,准许各国在京榆铁路沿线的十二个战略要地派兵驻扎。3.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加上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共达九亿八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二千多万两,总数超过了十亿两。4.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办理对外事宜。《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彻底投降,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上置于帝国主义刺刀的直接威胁之下;经济上完全受列强控制,靠分沾帝国主义残羹生存,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已经完全确定下来。
1901年辛丑条约。推荐。爱诗词网。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俄、英、美、德、法、日、意、西、奥、比、荷十一国代表,在北京正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通称《辛丑条约》。共十二款十九个附件,其主要内容有:1.清政府正式承担镇压人民爱国斗争的条约义务,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任何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各省督抚以下各地方所属境内如再发生“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2.对清政府的武力控制,包括各国可自行派军队到北京保护使馆区;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炮台“一律削平”;天津周围二十里,不准中国驻军,准许各国在京榆铁路沿线的十二个战略要地派兵驻扎。3.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加上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共达九亿八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二千多万两,总数超过了十亿两。4.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办理对外事宜。《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彻底投降,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上置于帝国主义刺刀的直接威胁之下;经济上完全受列强控制,靠分沾帝国主义残羹生存,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已经完全确定下来。
观月张孝祥。推荐。爱诗词网。张孝祥:观月记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舡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张孝祥为南宋力主抗战的著名爱国词人。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六月,因言事罢官,八月由桂林途经洞庭湖北上,登湖中金沙堆而作此《观月记》。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庙一座,名青草庙,或称金沙堆庙。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过湖上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极浓。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和《金沙堆》诗、《念奴娇·过洞庭》词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其词上阕写湖上月色:“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前人说读此词,可以想见作者“潇洒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陈应行《于湖雅词序》)《观月记》与此词风格相近,同样表现出清旷之美。行文自然洒脱,如云气、如流水,倏散倏聚,颇有苏轼小品气象。文章题为《观月记》,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他观月所产生的强烈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泄,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四美者与?”既点出他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极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我们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原因何在?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他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即使写景之中,也在所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谓“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极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对读者自有感发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条道理,就是记山水之美,可以以写景取胜,也可以以写情取胜。
而知之。推荐。爱诗词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原文与赏析(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①;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②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九)注释①在认识上,孔子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上智而下愚;上智的圣人天生就明白道理、赋有认知的本能;普通的士人通过学习能够明理;下愚的体力劳动者则虽学也不能。这表现了孔子阶级和认识的局限。②困:困惑、困难。译文孔子说:“生而知之的是上等人;学而知之的,次一等;待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疑惑了还不去学习以寻求解决的人,那就是下等人了。”感悟“生而知之”,在道德上是不可能的,在自然属性上只是一种低级的本能。
断章 卞之琳。推荐。爱诗词网。《断章》原文与翻译、赏析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赏析】这是诗人创作之树上的一枚精妙的花朵,诗行虽少,但却包含了丰富而深邃的意义.这首诗所描绘的是两幅画面,这两幅画面是诗人为了避开抽象的说明而创造的.在第一节所描绘的画面中.诗人把“你”作为主体人物,围绕着“你”这一主体人物所看到的;包括桥、风景、楼、置身于风景中的人等.构成了一幅简洁而又隽永的风物素描画.在这一画幅上,看风景的人,把。你”当作风景中的一鄙分,而“你”也把“看风景的人”当作风景来欣赏;“你”与“我”的形象互现在彼此的眼波中.正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当你谈论刖人的同时别人也在谈论你一样.诗歌通过现实的画面,创造了自然美与象征性结合的意蕴,表达了在广闰的宇宙和漫漫人生中所融铸着的“相对”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观念演进到人生中去,便表达了诗人略带忧郁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诗的第二节比起第一节来显得更加深入和鞭辟入里.第一节中,诗人只用现实中的形象来构筑画面,目的是通过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遵美的水乳交融以达到象征美;而第二节却是现实圈景与想象画面的结合.虽其仍为画面,但它却是对第一节画面的丰富。对第一节诗歌意蕴的强化.明月在姣好的夜吃伴着微风泻进你的窗梗.你伫立窗前,会在月光流水的美妙世界产生悠远而绵长的遐想,而也就在此时,你也许带着你退思的全部美好进入了别人的梦乡,“装饰”了别人的世界。在这美好恬人的意境中.诗人在传达美的同时,也将第一幅画面中的观念传达给了我们。从现实到梦境。从白昼到夜晚,从自然到人生,从生到死,从喜到悲,从善到恶,从美到丑,从荣到辱,一切的一切都体现着“相对”的观念,只有透悟这一观念,才能真正透悟人生.透悟自然.透悟社会。本诗在材料安排上,诗人并没有刻意求奇,而是力求在思想意识上创新.诗人曾这样说过;“旧材料.甚至用烂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可以造成白纸.”(卞之琳《关于〈鱼目集〉》)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之于《断章》是“自出心裁”的。是在创新意识下谋篇的,这也正是此诗意蕴深遵丰富的原因.此外,此诗在发人以思,含蓄蕴藉方面也很有特色.作者在《雕虫纪历·序》中说;“我自己着重含蓄,写起诗来就和西方有一路诗的着重暗示性,也自然容易合拍.”这里“西方有一路诗”指20年代影响我国的法国象征派.在《断章》中,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很明显.这首诗语言运用与内容和谐统一。第一节用了动词“看”,第二节用了动词“装饰”,这两个动词将两节的主客体连接起来,在连接同时又使主客体转变,使句子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诗化密度,读之使人产生语音与语义上回旋往复,萦回如缕的美感.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推荐。爱诗词网。孙叔敖遇狐丘丈人【题解】本则选自《韩诗外传》卷七。孙叔敖遇狐丘丈人(1)。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2):“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3)。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4);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5)。”【注释】(1)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名臣。丈人:老人。(2)蹴(cù)然:局促不安的样子。(3)归:汇集、汇聚。(4)小:细心。(5)病:难。此句意谓尧舜也以此为难,做不到。【导读】人常常会不自觉地趋利避患,但是如果不好好地认清这个“利”,它就有可能转化为患。荀子说:“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荀子·不苟篇》)狐丘丈人也是看到了事情的正反两面,以告孙叔敖。孙叔敖的应对之策,表现了他非同一般的智慧,也可以让我们理解当时贤人谦抑自律的处世之道。【思考】1.生活中有“宥座之器”吗?请举一例说明。2.现代社会中似乎已经将“爵高”、“官大”、“禄厚”作为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追求,抛开这种追求是否合理不说,你从孙叔敖“爵益高志益下,官益大心益小,禄益厚施益博”的回答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美仑美幻。推荐。爱诗词网。《美轮美奂》成语意思解释与出处|例句美轮美奂的拼音:měilúnměihuàn解释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建筑物高大、众多,气势恢宏。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晋献文子名赵武。赵氏从晋文侯(公元前780—前746)时起成为晋国的一个大族。因为历代侍奉晋侯有功,到赵衰、赵盾父子时,已成为专擅国政的重臣。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捏造罪名将赵氏族灭。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夫人(晋成公的姐姐、晋景公的姑姑)怀着身孕躲进皇宫,后来生下了赵武,也就是后代戏剧中有名的“赵氏孤儿”。十五年后,赵武得到韩厥的帮助,攻打屠岸贾,将其灭族,报了大仇。赵武后来成为晋国的正卿,当他的新房子落成时,晋国的大夫前去参加典礼。大夫张老说:“多么美啊!这么高大!多么美啊,这么众多!今后就可以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还可以在这儿宴饮宾客。”赵武说:“我赵武能够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在这儿宴饮宾客,这是希望自己能够保全性命,将来能追随父祖合葬在九原啊。”于是赵武向北面两次下拜叩头。君子们都称赞说张老善于祝颂,而赵武善于祈祷。当时赵武复位不久,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表达了规劝之意,赵武当场接受了劝谏,并进行了祈祷。近义富丽堂皇例句一群高层建筑在昔日的荒滩上拔地而起,美轮美奂,堪称壮观。
踏歌蓝采和。推荐。爱诗词网。《诗词曲赋文·踏歌》原文与赏析蓝采和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蓝采和,相传为唐末逸士,后世传为八仙之一。据沈汾《续仙传》记载,蓝采和常衣破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似狂非狂。行则振靴唱。歌词极多,率皆仙意。周游天下。后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根据这些资料推测,蓝采和当是个以乞讨为生的民间艺人。他生性豁达,自己身处不幸,还同情和帮助穷人。人们有时给他一些钱,他“以长绳穿,拖地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续仙传》)。因而受到大众的喜爱,被附会为登仙而去,后又传为八仙之一,为民间传说增添了光彩。作为一个乞丐,蓝采和自然不满现实,但他采取的是一种消极斗争的方式,幻想以求仙得道来摆脱自己的悲惨命运。他经常唱的这首《踏歌》,就是通过对流年易失的慨叹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来寻求一种解脱。全诗共10句。前6句说:蓝采和,踏地振靴唱支歌。人生多短暂,寄托在这世界上的时日又有几何?青春不驻,红颜不过像三春的桃李树;流年易失,时光快得如投梭。多少古人都亡故了,他们一去不复返;而当今世人纷纷,比逝去的古人更多。在这几句诗中,蓝采和以设问起,以形象的比喻和工整的对偶作答,又以“古人”和“今人”作对比,把“人生不永”这一古今诗人唱烂了的主题用通俗的语言,准确鲜明而又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虽则没有什么新意,却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诗的后四句,蓝采和高屋建瓴,以一个超凡脱俗的得道仙人的口气说:早晨乘鸾凤到了碧霄,晚上见到桑田变成沧海翻浪波。万里长空艳阳高照光明灿烂,那神仙居住的金银宫阙高峻嵯峨。和短暂的人生相比,神仙世界是多么美好。神仙可以乘骑鸾凤飞行天外,俯视人间沧桑之变。长景明晖,金银宫阙,这一切是那么令人神往。蓝采和以“踏歌”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演唱艺术形式,用通俗的语言,形象地宣传了道教教义,奏出一支人生的“梦幻曲”。它对道教教义的宣传,要比卷帙浩繁、深奥难懂的《道藏》简洁得多,也明快得多,因此也更便于流传,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停车座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推荐。爱诗词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处】唐·杜牧《山行》【译注】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林,看那些经霜后的枫叶,比二月里开放的春花还要红。坐:因为。【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深秋枫树流丹溢金的景色,或表达对枫树、枫叶的喜爱。[例1]深秋的长城就簇拥在一片红叶之中,枫叶红中透金,婆箩黄中透红,红树红中透紫……数度秋霜,几经秋雨,红得分外浓艳,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婆娑飘逸,烂漫多姿,远望似火,近观如花,使人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句名诗。(祁生《山海关秋色》)[例2]我爱枫叶,就是因为她红的深浓,红的妍丽。多少年来,每每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自然而然的萦回于三秋景色。而对枫叶的不畏风霜侵陵,在萧瑟的秋林中,愈见其红,而且红的那么动人,就不能不使你心神向往。(孟超《枫叶礼赞》)
姚雪垠(1910—),当代著名小说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30年代后期,开始文学生涯。1938年春,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发表了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引起文艺界的注意。40年代,先后出版了《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等中、长篇小说。1957年开始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77年《李自成》第二卷出版,1981年《李自成》第三卷出版。
《李自成》是姚雪垠建国后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杰出巨作。《李自成》拟写五卷,三百余万字,以明末农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反对朱明王朝的斗争为主线,在广阔的生活画面上,真实地反映了明末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热情讴歌了农民起义,显示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和历史功绩。第一卷以潼关南原大战为中心事件,写农民革命战争的低潮;第二卷以商洛之战为中心,写敌我力量的转化;第三、四卷写农民军力量的发展;第五卷写农民军在胜利的顶峰上迅速失败和李自成牺牲后其余部联明抗清的事迹。小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特别出色地描绘了李自成农民军由弱到强这段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作者力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农民军迅速发展、明皇朝急剧崩溃这一历史趋势及其社会原因。
李自成姚雪垠。推荐。爱诗词网。姚雪垠(1910—),当代著名小说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30年代后期,开始文学生涯。1938年春,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发表了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引起文艺界的注意。40年代,先后出版了《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等中、长篇小说。1957年开始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77年《李自成》第二卷出版,1981年《李自成》第三卷出版。《李自成》是姚雪垠建国后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杰出巨作。《李自成》拟写五卷,三百余万字,以明末农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反对朱明王朝的斗争为主线,在广阔的生活画面上,真实地反映了明末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热情讴歌了农民起义,显示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和历史功绩。第一卷以潼关南原大战为中心事件,写农民革命战争的低潮;第二卷以商洛之战为中心,写敌我力量的转化;第三、四卷写农民军力量的发展;第五卷写农民军在胜利的顶峰上迅速失败和李自成牺牲后其余部联明抗清的事迹。小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特别出色地描绘了李自成农民军由弱到强这段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作者力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农民军迅速发展、明皇朝急剧崩溃这一历史趋势及其社会原因。《李自成》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李自成和崇祯的形象。李自成是古代农民革命领袖的英雄形象。他心存大志,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深思多谋,坚毅质朴。既是一个有杰出指挥才能的统帅,又是个目光远大富有韬略的政治领袖。崇祯是刻画得十分成功的反面艺术典型。他既有一般帝王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不同于历代君王沉湎酒色,荒怠政事,醉生梦死;他苦心经营,宵衣旰食,期待成为“中兴之主”。他自以为“天纵英明”,实则极为昏庸无能;自以为耳聪目明实则常常受骗;他本性凶暴阴险,但却装得仁慈宽厚;卑鄙自私而又故作心胸开阔。作者是把他放在明末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异常精确深刻地描绘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此外刘宗敏、张献忠、郝摇旗、红娘子、牛金星、李岩等形象也都塑造得比较成功。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既不拘泥于史实,又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了必要的艺术虚构,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为历史小说创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作品结构宏伟而严谨、情节发展环环相扣,又开阖自如。小说对人物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叙述和冗长的心理描写,而是在故事发展中,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作品中出色的细节描写和人物个性化语言,使作品增强了艺术魅力。作品继承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学艺术的许多传统表现手法,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气氛、民情风俗,以及诗词文告的运用,都使作品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绿树阴浓夏日长全诗。推荐。爱诗词网。高骈《七言诗·山亭夏日》原文|译文|注释|赏析高骈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原诗今译】夏日长啊绿树投下浓深的阴凉,楼台美啊历历倒影映入了池塘。微风习习拂皱了水面波光荡漾,满架盛开的蔷薇播放一院清香。【鉴赏提示】这是一首优美的风景抒情诗。一个炎热的夏日里,诗人登上山亭,眼前是沉郁幽静的景色,“绿树荫浓夏日长”诗中的“浓”字,既描写了大树茂密蓊郁、浓荫匝地的景象。又暗指了繁盛绿树浓重,阴暗的色彩,使环境更显得阴凉幽寂。“楼台倒影入池塘”,池塘中的水光滑明净,似一面镜子,池畔楼台的倒影在水中分外清晰。一个“入”,刻画出水中形象逼真,表现池水的平静无波,给暗郁的环境增添了一些明亮与平静。绿树浓荫,止水如鉴,世界上仿佛只有这一片墨绿,半池凝碧,满日空寂的青天,几座无声的楼台。自然静止不动,时间驻足不前。“夏日长”不仅指夏日昼长夜短,而且指燥热的天气像凝固了一般,显得更加漫长。诗的篇幅是有限的。诗人紧紧抓住感受最深的绿树浓荫,池塘倒映,以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夏日山亭的沉寂、空幽、阴凉。读者的遐想是无止境的。能“看”到诗中未提到的东西。茂盛的绿树上,一定有声振耳鼓的蝉鸣;宁静的池塘边,会传来一两声蛙叫;树下塘畔的茂草中,有低回婉转的虫吟。无声无息,自然安睡着,人沉浸在静穆的自然中。声和景都凝固着。忽然,凝止的池水泛起一层皱褶,仿佛一挂水晶珠帘轻轻摇曳着,闪动着盈盈珠光。诗人正为这光与影的变幻惊奇不已,襟发微起,一阵凉爽的微风拂上了面颊。诗境由前两句的静转到了动。“水晶帘动微风起”一句用得很巧。如果单为了合乎逻辑地表现客观事物,就应先写微风,再写水晶帘动,才更加精确,但是这样就缺乏生动性了。诗重在写感受,不只是为了说明。在那寂静凝固的夏日里,诗人首先感到的并不是风,而是先注意到了平静的水面上醒目的浅浅涟漪,受到提醒,然后才感觉到徐徐吹来的淡淡微风。这因果倒置的句法结构更能真切表现人的主观感受,是诗人常用的。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是用因果倒置的句法产生奇异的效果。诗语处处都应该给人以惊奇,才能具有吸引力。这首诗的起首两句都是渲染夏日的凝重寂静,而此处水晶珠帘般荡动的涟漪首先打破了这一片安静,自然地转入动态的境界。这动并不是喧哗的闹嚷,而是那款款拂来的微风。它掀起丝丝水痕,带来一阵凉意,是多么新鲜、宜人。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满架的蔷薇在风中瑟瑟作歌,缓缓地,一阵清幽的香味远远传来,又随风飘去。不一会儿,一股淡淡的蔷薇花香在庭院中荡散。一切都在流动的微风中有了活力,有了生气。刚刚才是绿树浓荫,夏日漫漫,转眼之间微风轻动,满院花香。自然的美丽和多姿,潇洒自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黄鹤楼 阎伯理。推荐。爱诗词网。《唐·阎伯理·黄鹤楼①》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唐·阎伯理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11),下临江流;重檐翼馆(12),四闼霞敞(13);坐窥井邑(14),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15)。【注释】选自《文苑英华》。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州城〕指鄂州城,治所在今湖北武汉。〔隅(yú)〕角落。〔《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费祎(yī)〕字文伟,三国江夏(今河南罗山西南)人。初任蜀汉黄门侍郎,被丞相诸葛亮器重。继任蒋琬执政,担任大将军一职,并负责朝政事务。〔登仙〕登天成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曾经骑着黄鹤返回来这里休息。尝,曾经。驾,骑着。憩,休息。〔《神仙》之传〕即《神仙传》,东晋葛洪撰,收录了古代传说中92位仙人的事迹。〔《述异》之志〕即《述异记》,南朝梁任昉(fǎng)撰,所记多为异闻琐事。〔耸构巍峨(wēié),高标巃嵸(lóngzōng)〕高高矗立,雄伟壮观。耸构、高标,指矗(chù)立的楼阁。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11)〔河汉〕银河。(12)〔重(chóng)檐翼馆〕两层屋檐就像鸟的翅膀高高地翘立在房舍之上。重檐,两层屋檐。馆,房舍。(13)〔四闼(tà)霞敞〕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闼,大门。霞敞,高敞的样子。(14)〔井邑(yì)〕城镇和乡村。(15)〔亦荆吴形胜之最也〕这里也是楚吴两地壮美山川中最美的地方啊。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译文】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图经》上记载:“三国时蜀汉的大将军费祎登天成仙的时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这里休息,于是以‘黄鹤’来命名它。”这件事在《神仙传》和《述异志》中都有保留记载。看这座矗立着的楼阁,它高高耸立,十分雄伟。顶端靠着银河,楼底临近大江。两层屋檐就像鸟的翅膀高高地翘立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可以俯身拍打云气烟雾:这里也是楚吴两地壮美山川中最美的地方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哪里,《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意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原文出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赏析。
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推荐。爱诗词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哪里,《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意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原文出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赏析。【出处】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鉴赏】在我年轻的时候,一点也不知道忧愁是怎样的滋味;只是一味地想爬上高楼,最好是爬得越高越好;并且想模仿那些文人墨客,原本毫无忧愁,却偏偏为了作些新诗新词,而强说自己忧愁。原词是说人在年轻时候常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忧愁。后人常用“少年不识愁滋味”来表示年轻时候的无忧无虑,轻松愉快;也可用来感叹年轻时候的纯真不懂事。“为赋新词强说愁”常用来形容那些多愁善感的人,自以为寂寞、愁闷的无聊情绪。【原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推荐。爱诗词网。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是什么意思相敬如宾·举案齐眉:xiāngjìngrúbīn;jǔànqíméi相敬如宾·举案齐眉释义:案:古代摆放食品的有脚托盘;齐眉:将装饭菜的托盘举到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丈夫的恭敬。《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妻为丈夫送饭时,总把盘子举得高高的。形容夫妻互敬互爱,感情和美。孙惠文等《赵匡胤演义》第三十一回:“小夫妻感情特别好,~、如胶似漆、恩恩爱爱。”
无欲速无见小利。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注释】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七章。欲:想。速:快。达:到达。不达:指达不到目的。【赏析】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鲁国邑名)的长官,他向孔子询问,怎样才能治理好政事。孔子回答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办事不要企图很快成功,不要贪小利。想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认为,施行仁政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达目的。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才能战胜残暴,消除杀戮,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子夏行政以后,希望尽快见到成效,有急躁的表现,所以孔子向他提出告诫。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人们必须尊重这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主观提速,反而达不到目的。寓言“揠苗助长”的故事里,那个心急的农夫不但没能帮助禾苗快速生长,反而适得其反,禾苗很快就枯死了。孔子懂得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所以他说,办事想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成不了大事。
枝间时见子初成。推荐。爱诗词网。韩愈《七言诗·题榴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原诗今译】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石榴子儿长成。可惜此地缺少王孙公子的车水马龙,艳艳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鉴赏提示】这是一首咏物诗。此诗是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之一。《千家诗》在历代传刻中误为朱熹。在赞叹榴花鲜艳、榴子可爱却无人游赏以至美景寂然零落之中,抒发并寄寓了作者某种人生的感想。首联两句写景状物。首句的“五月”,表示时已至仲夏。此时虽不至于骄阳似火,但花事已了,无论是富贵的牡丹,娇艳的芍药,以及那斗春的桃李,都已经凋残了。一场春雨即可断送花期,何况节令已到了仲夏呢!但是,仲夏季节却也是自然界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放眼望去,弥野的是一片绿:绿的田畴,绿的山丘……诗人此时此际郊游,其意或许原不在赏花觅花。可是突然间,诗人的眼睛“明”了,那在弥望的绿色海洋中红似火焰一般的是什么?啊,是榴花。百花老瘦的时候,原来还有榴花开得如此繁盛!“照眼明”三字,极贴切地反映了诗人乍见榴花时一片惊叹不已的欣赏之情。倘是阳春三月,百花姹紫嫣红,无论是何种鲜艳的花,都不会有“照眼明”的效果。而榴花却能在仲夏时分一花独秀,特领风骚!于是不由得诗人要近前去仔细观赏一番。岂但榴花红得耀眼,那浓密的枝叶间还可以看到一个个圆润光泽的果实(榴子)呢。第二句的“枝间时见”颇可玩味。“时见”犹言时不时地看见。榴花初开于初夏(四月),时至五月花事不断,而榴子亦成,故能既有花又有实,此可见诗人把握事物之准确。另外,榴树枝叶繁密,乍见之下,或只睹花而不见实,待到近前一看,枝叶间遮遮掩掩的榴子便可睹一二了,倘再要有心寻觅呢,原来那榴子正如同榴花,三三五五地悬于枝间。此可见诗人状物之细密。按说这般美好的景致也应该引起世人们的兴趣和注目了吧,可是却并未如此。事实是“可怜此地无车马”,以致这美好的景致终于“颠倒苍苔落绛英”时,亦无人惜,看来世人们是只知道在阳春三月去竞相逐尘,观看那“众所瞩目”的“美艳”之花,而不知道在百花凋落之后仍有榴花这般红艳似火。这后两句诗在深情的惜景之中,融入了诗人无尽的感慨。这感慨既有对美好景致无人赏识的遗憾、惋惜,也有对世人们追求俗艳的无奈叹息,还应该有诗人对自己寂寞孤独心绪的宣泄和自慰,可谓良深感慨中,“情”“意”殊不同。与前两句相比,诗意陡然一变,把本应(按照常人规律)有的喜悦之情变成了叹惋哀伤之意,曲折反比中增加了诗的感染力量,一跃而突出于寻常赏景诗作之上了。本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轻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平”的变化特色。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推荐。爱诗词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出处】唐·刘禹锡《望洞庭》【译注】遥望洞庭湖,山水翠绿,湖中的君山就像白银盘里一颗挺立的青螺。洞庭:指洞庭湖。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翠:一作“色”。白银盘:形容湖水在月辉之下银白闪亮,宛如银盘。【用法例释】一、用以描绘山翠水清,君山挺立的洞庭美景。[例]由大小七十二个山头组成的君山,坐落在东洞庭湖中,绿影一堆,叠翠湖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生动地描摹了眼前的景色。(蒋维明《漓水红妆》)二、用以形容绿岛矗立水中的景色。[例]忽儿船头一转,面前蓦然挺起了一个小岛。突兀耸峙,青翠碧绿,映在波光水影里,让人倏然想起刘禹锡的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玉盘里一青螺。”大海无边壮阔的波涛,承托着玲珑剔透的小岛。(郭建英《啊,小岛》)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出自哪里,《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什么意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原文出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赏析。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推荐。爱诗词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出自哪里,《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什么意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原文出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赏析。【出处】明《金瓶梅》第十四回【鉴赏】如果命中注定会有的东西,不论事情如何曲折演变,最后终究会得到;如果命中注定得不到的东西,不论如何用尽心思,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幻。这两句俗语中含有非常深刻的宿命论的意味,对人生与世事充满着无奈与悲观。现今也有人用“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两句俗语来劝人凡事应该顺其自然发展,不可强求。【原诗】富贵自是福来投,利名还有利名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香囊暗解。推荐。爱诗词网。诗词典故·暗解香囊【出典】《玉台新咏》卷一东汉·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释义】香囊,盛香料的袋子;青年男女常用以佩于身,当作定情之物。“暗解香囊”即指与所欢离别,赠香囊以为纪念。【例句】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琴操《满庭芳》[山抹微云]359)这里描写男女分离,十分感伤,暗中互赠信物的情景。
牡丹花下死 做鬼也风流。推荐。爱诗词网。《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出处】元·朱帘秀《正宫·醉西施》,一作珠帘秀【译注】我俩要能长相守,死了也值,好比死在牡丹花下,做了鬼也风流。【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男子为追求爱情或贪恋女色而宁死不辞。[例1]回风道:“我父亲是武林英雄,你敢碰我一下,他一定为我报仇,把你碎尸万段。”莫公子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就让你父亲碎我尸吧,也许到时你还心痛呢。”(冯湘湘《剑侠悲情》)[例2]据说汉帝当年迷恋赵合德,称之为温香软玉,指发之间,千年之后犹有余香,也不枉了他“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蔡雪琴《时间女人和爱情》)二、用以形容牡丹花的艳美华贵,招人喜爱。[例]牡丹,花中王者,国色天香,谚云:“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我现在还不想死,要死,我真想死在牡丹花下,值得!(忆明珠《题牡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