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坡送人,赋得愁字

()

《沧浪诗话•诗评》:“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师。”所谓节制之师,是说老杜诗歌严整且有法度可循。陈俊卿《石溪诗话•序》也说:“杜子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句法森严也是就这一点来说的。而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将兵无部伍行阵,治兵极为简易灵活。无部伍行阵是与节制之师相对而言的。严羽说太白诗法如李广,很显然是指其诗法无一定规则、变化多端。如严羽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巧如蚕,活如龙,回身作茧,嘘气成云,不由造得。是歌须看其主、伴变幻。题立‘峨眉'作主,而以‘巴东'、‘三峡'、‘沧海'、‘黄鹤楼'、‘长安陌'与‘秦川'、‘吴越'伴之,帝都又是主中主;题用‘月'作主,而以‘风'、‘云'作伴,‘我'与‘君'又是主中主。回环散见,映带生辉,真有月印千江之妙,非拟议所能学。”是指其诗法的变化。(一)下字之法《沧浪诗话•诗评》云:“下字贵响,造语贵圆。”指出作诗下字应有力度。如评李白《山人劝酒》诗云:“‘歘起'二字有大海回澜之力。”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云:“‘精'、‘气'字佳,‘精'字更难下。‘激昂'与‘协'字俱有力,有身分。”此等力量,他人绝难企及。再如,评《白紵辞》:“‘歌吹'着‘濛'字,不独曛色迴翔,亦觉音响润泽。”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云:“一毫不做,而‘夜'字安,顿觉异。”此为一字之法。评《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云:“以‘岂'、‘初'二虚字见卷舒。”则为下虚字之法。在下字之法上,《沧浪诗话•诗评》又提出:“《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颇为关注叠字的运用,并指出宋人以连用叠字为句法繁复的观念是错误的,因《古诗十九首》正有此法。事实上,这种连用叠字之法并不首见于《古诗十九首》,而始于《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秽秽,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李白诗歌中也多有连用叠字的现象。如,《秋浦歌》中“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对此,严羽评:“‘山山'、‘涧涧'可学,‘千千'、‘万万'不可学。”评《飞龙引》:“多叠语,如儿谣。”再如,《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以三朝、三暮做叠,殊为别致,造成声情无尽的效果。严羽评之:“从谣音再叠,情似《阳关》。”(二)句法、章法关于诗歌中的句法,《沧浪诗话•诗法》云:“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由此可见,严羽特别注意李白诗歌的起句及结句之法。如,他评《古朗月行》:“起手点趣。”评《拟古十二首•涉江弄秋水》:“只须起四句,成古乐府。”评《对酒忆贺监二首•狂客归四明》:“起句只一颠倒,有风雅之格。”评《劳劳亭》:“起句一口吸尽。”评《月下独酌四首•天若不爱酒》:“起四句极豪率,却极雅蕴。”评《鹦鹉洲怀祢衡》:“起二句好眼孔、好识力,能不遂常见。”均着眼于起句。而关于诗中句法,严羽评《白头吟》:“东流、落花句与上宁同、不忍句相呼应。欢则愿死聚,怨则愿生离,皆钟情语。”指出,“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句与“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句相互呼应。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剑阁重关蜀北门》:“以中一句对上二句,以下一句收三句,是一法。”评《临江王节士歌》:“本《骚》‘洞庭始波木叶下'来,一变为此,再变为‘洞庭始波木叶微'说,增趣转多,初味欲散,醍醐酥酪当细辨之。”在诗歌创作中,起句与结句最难,而结句要以不著迹为佳,明谢榛《四溟诗话》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即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严羽评李白《蜀道难》:“一结言尽意无尽。”《鞠歌行》:“结末谓举世不足与目遇也,寄慨超远。”《梁甫吟》:“看结句更知用意之妙。”《游谢氏山亭》:“起语情甚别。末四句亦堪作绝。”李白诗歌章法亦多变化。严羽评李白《口号赠徵君鸿》:“将头作尾,亦复无首无尾。此格甚异,若以为犯,必非知诗者。”此诗以陶渊明、梁鸿起;以杨伯起做结,却都旨在赞美隐逸高士的情怀,因此严羽评其无首无尾。再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此格如常山蛇,首尾与中皆相应。”陈善《扪虱新话》解释了何为常山蛇势:“桓温见《八阵图》曰:‘此常山蛇势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予谓此非特兵法,亦文章法也。文章亦要宛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于此,李白诗歌章法之妙可窥一斑。他评《五松山送殷淑》:“篇章秀特,不作顺流而下。於己法中亦稍异。”评《赠汪伦》:“才子神童出口成诗者多如此,前夷后劲。”等文句,也可窥见李白诗歌章法确实如李广将兵,不循成例而多变化。(三)使事宋人以才学为诗的表现之一是在诗歌中大量用典,并标榜以“无一字无来处”。严羽批评了这种极端现象。《沧浪诗话校释•诗辩》指出,“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於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沧浪诗话校释•诗法》又提出:“押韵不必有出处,用字不必拘来历。”“不必拘来历”是严羽所提倡的,他在评点李白诗歌时反复论证了这一观点。如,评《胡无人》诗“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句:“若言‘雪照天兵'便寻常,正不必引释出处,一有来历反无味矣。”“雪照天兵”为常格,而李白偏说“天兵照雪”,使其诗句别具一种英爽之气,因此,严羽认为大可不必引释其出处,因为一有来历反觉无味,洵为知言。此外,评《古风•大雅久不作》中:“‘秋旻'有眼,若读《尔雅》太熟,但认作有来历,非知诗者矣。”评《春日行》云:“‘弦将手语'四字无所本,不嫌造,此,真天才。”评《凤台曲》诗“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句:“‘借'字不必有来历,然不觉其尖凿,所以为佳。”但是,严羽并不反对诗歌中的精准用事,以及能与作者情性相应的典故。如,《古风•抱玉入楚国》诗:“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此诗用卞和向楚君献璧而良宝见弃之事抒发忠臣遭谤和怀才不遇的感愤,用事与诗旨泯然相契。因而,严羽评此诗时,云:“用事如此,方有论、有情、有识。”再如,他评《拟古•月色不可扫》:“一结用费长房事,乃入浑冥。”评《赠裴司马》“用裴书则事,如此酝藉。”等,都是李白诗歌用典之善者。

()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意思】慈母手中做着的针线,是为远游他乡的儿子缝制身上的衣裳。临行时密密匝匝地缝了又缝,只担心他在外面迟迟不归。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赏析】慈祥的母亲不顾年老眼花,仍然手拿针线,为儿缝衣。密密地缝呀缝,生怕儿子迟迟不回,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结结实实。反复缝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节,把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之情,感人至深地抒写出来。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感人。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母亲对远行子女的关爱,盼其早归。常用以形容深挚的母爱。[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是,一别就是二十年啊!母亲日里想,夜里盼,希望有一天儿子能翩然来到身旁。(蒋巍、贾宏图《大洋的此岸和彼岸》)【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题解】这是一首母子亲情的颂歌。表现慈母爱心有许多角度。诗人只取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极其普通的生活细节,以凝聚的笔力刻画,于细微处见精神,掘发出极不寻常的意蕴。开头四句,两两对称,联系紧密,凝成一体,表现游子行前母亲为其赶制新衣的意象。“密密”二字十分传神,既精确地刻画出了慈母针线细密紧张操劳的行为形态,又微妙地传达出了慈母温厚细腻周到的情感精神,最后两句形象议论强调指出:母亲的爱象春三月的阳光温厚和暖而又广大无私,儿女却如承受阳光恩惠的小草,赤诚回报,谁说能报答其万一呢?着一反问,非常有力,使母亲之至爱深情得到了艺术升华。“诗人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此诗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漂上作。”诗因从作者自身感念至深体验来,所以语虽平实,但亲情自出,非常感人,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唱。【全诗鉴赏】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全靠母亲教养长大。一生坎坷,为生计尝尽人间辛酸,五十岁才作了溧阳县尉。又往往无心公务,仍放情山水,因而受到半俸惩罚。尽管如此,生活总算安定了一些,所以他立即恭迎老母来溧阳,以省晨昏,报养育之恩。本诗出语天然而含意深邃,揭示了伟大的母爱。游子吟是乐府里一种曲调名。吁嗟慨想,悲忧愁思,谓之吟。诗一开头就以忆念手法再现了母子即将分离的特定时刻,通过普通的缝衣场景,来刻划母子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由两个词组引出两个人物,两样东西。“衣”、“线”本日常俗物,并无特别的含义。但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一经特定的“慈母”和“游子”相连,使无情的“衣”、“线”成了表情达意的工具,用衣线相连象征母子骨肉相依的深情。紧接着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前句写慈母的动作,后句写慈母的意态。照理说母亲为儿子缝衣是极其普通的事,但因是“临行”缝衣,这就有了特定内涵。慈母飞针走线,为儿子赶制行装,分离在即,内心自然是悲苦的;但慈母无声无泪,将深情倾注在千针万线之中。未分离就要盼归期,母子情深可见一斑。诗通过“密密”二字,将慈母对儿子的一片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含蓄深沉。不写千叮万嘱,而以特定动作代之,揭示了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诗歌就以这极为纯朴的语言,极平常的情事,一石击起千层浪,撞击着每个游子的心田,由诗及己而产生无穷联想和共鸣,唤起天下人对母亲的眷眷之心。全诗平实诚挚,最后两句以兴的手法,用春天的小草难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设喻,贴切感人。慈母对子拳拳之情,犹如春阳对小草那样深厚,可是儿女如小草一样细微的孝心,又怎能报答博大的母爱于万一呢?诗以“谁言”二字领起,正意反说。既寄托着游子对慈母的烈火一样的热情,又表现自己有心报母恩而深感难以兑现的无限惆怅的心理。感情纯真,扣人心扉,催人泪下。诗以淡淡的白描,表达浓深的情意。通过常情常物比兴言情,托物喻情,形象生动,富于联想,引发真切情思。通过细节描写,以母对子之深情和子对母的内疚两相对照,进一步赞颂母爱之伟大。孟郊一生颠沛流离,想报答母恩可又力不从心,内心之感慨形于歌诗,一人之语道出千万人之情。千百年来,《游子吟》曾经拨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可谓千古绝唱。孟郊、张藉,一等诗也。唐人诗有古乐府气象者,惟此二人。但张藉诗简古易读,孟郊诗精深难窥耳。孟郊如《游子吟》、《列女操》、《薄命妾》、《古意》等篇,精确宛转,人不可及也。(曾季貍《艇斋诗话》)退之以师道自任,自李翱、张藉、皇甫湜辈皆名之,惟推伏孟郊,待以畏友。世谓谬敬,非也。……《游子吟》……《秋怀》……当举世竞趋浮艳之时,虽豪杰不能自拔,孟生独为一种苦淡不经人道之语,固退之所深喜,何谬敬之有!(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仁孝不言,自然风雅。(钟评)(钟惺、谭元春《诗归》卷三十一)孟东野最为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七)

()

张振斌

儿子在2000多公里外的南方上学,每个周六都要打个电话问问一周的情况。周六的中午,儿子打过电话,但因和妻子在山上挖野菜,风大,信号弱,听不清,约好回家后再联系。

()

【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出处】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紫色的雾气袅袅升起;从远处看去,一道瀑布宛如一条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

【全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题解】这首小诗以巧妙的联想,夸张的语言,形象描绘了香炉峰瀑布雄奇瑰丽的景观。写照传神,意境壮美,历来为人们传诵。【作者】李白,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太原早秋)诗。【注释】①香炉峰:庐山共有四处香炉峰,此当为南部大龙潭旁边的香炉峰。②紫烟:谓紫色的云气、雾气。③挂前川:瀑布飞泻,直落入峰下的大龙潭中,远远望去,好像挂在河面上。川,指大龙潭。④九天:天之最高处。【赏析】这是诗人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中对庐山瀑布的描绘既奇特壮观,又形象生动,构成一幅壮丽的图画。开篇即以富于浪漫色彩的笔法把庐山香炉峰渲染得极有韵致,将瀑布置于一个美丽的背景之中。二句在点题的同时又以一个“挂”字从整体上写出瀑布倾泻的形象,用词贴切而生动。三句极写瀑布喷涌而出、势不可挡的景象,气魄宏伟,挥洒有力。末句想象新奇,夸张大胆,令人叫绝。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潇洒豪放、超凡拔俗的写作风格,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

浙江慈溪人。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浙江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12年加入同盟会,后任《天铎报》记者、《商报》主编。1926年去南昌投奔蒋介石,任蒋私人秘书。1927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同年秋因蒋下野而辞职,任上海《时事新报》主编。蒋复出后,被召回,历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次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曾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中执委常务委员。长期为蒋介石起草文件,拟定政策,历掌机要。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著有《陈布雷回忆录》。

()

【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处】唐·杜甫《春望》。【译注】头上白发越挠越少,简直都快插不住发簪了。搔:用手指挠。浑欲:简直要。簪(zān):簪子,古人挽头发于头顶,用簪子别住。【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头发日渐稀少。[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之于发更多的却是感叹与留恋。(杨遵贤《头发杂思》)【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①国破句:国破,指安史之乱起,长安沦陷。山河在:山河依旧。②草木深:人烟稀少,一到春天,更是杂草丛生。③感时二句:交义互见,指由于感时恨别,而对花溅泪,听鸟惊心。④烽火句:入春以来,三个月战火没有间断。⑤短:少。⑥浑:简直。⑦胜:承受。⑧簪:把头发聚总别在冠上的一种长针。【鉴赏】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带回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他身陷长安,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泪,写下此诗。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色满城,但草木深深,无人修葺,一片荒败景象。一个“破”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正如司马光在《续诗话》中所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在“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的对照中,充满了伤国感时的悲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离乱之感。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想到国破的时事,家离的悲哀,花也为之“溅泪”,鸟也为之“惊心”,自己更加伤怀落泪了!这是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情景交融的悲痛欲绝的境界。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想望家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进攻潼关,后陷长安,杜甫带着妻子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后,杜甫于八月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拟去灵武为平叛效力。不久,他被叛军抓获押回沦陷的长安,直到次年三月作此诗时,他离家已半年多,家书渺茫,音讯全无。所以,他慨叹在这烽烟不断的战乱时期,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这联的“烽火”与首联的“国破”,“抵万金”与颔联的“恨别”相照应,层层深化悲愤之感。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具体写搔头忧思的惨戚之状。眼看烽火遍地,家书不通,忧国思家,重重愁绪袭上心头,愁生白发,一“搔”便断,发“短”愁长,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国破”、“恨别”之忧思,更添一层!全诗忧伤国事,眷念家人,殷殷情切,真挚感人。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不浅露,意脉贯通而不平直。诗以“感时”承“春”,以“恨别”承“国破”,以“烽火”承“时”,以“家书”承“别”,连环承转,可谓“惊心”、“溅泪”,故而成为千百年来的绝唱!

()

【名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语出明代于谦《入京》诗。寸物不带,甩着两只长袖入京而去,免得让人们说长道短。两句诗写出了作者清廉不贪的为官思想和作风。清风两袖:两袖清风,比喻廉洁。朝天:指进京,古时候帝王自称是天的代表,故把进京叫做“朝天”。闾阎:古时贫苦的人们居住的地方,代指老百姓。

()

【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意思1】晴空下一马平川,汉阳的树木历历在目,还能望到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汉阳: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淹没。【意思2】川,这里指陆地、郊野。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萋萋(qī),草茂盛的样子。两句的意思是:远望汉江对岸,晴日下能清晰看到汉阳郊野的树林;俯视长江,鹦鹉洲上青草正长得十分繁茂。诗句写的是在黄鹤楼上眺望所见的景色,明丽如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武昌、汉阳一带或其他地方晴川万里,草树茂盛的景色。[例]上五楼,登绝顶,极目远眺,楚天一色。这时,我情不自禁地低吟起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来。(何娟《黄鹤楼》)【应用】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朝时汉阳西南江中的沙洲,后被江水冲没。阳光照耀下的长江彼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辨;绿草如茵的地方就是鹦鹉洲。语出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用以描述从黄鹤楼隔江远眺的景色。◇武汉长江大桥旁,黄鹤楼雄峙大江。登山观水,人们情不自禁吟咏起崔颢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倪平《“楼以文名”说》)【点评】晴日的水边,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繁茂浓绿,郁郁葱葱。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顥此作,为之敛手。因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李白《鹦鹉洲》诗句:“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顥诗句格调很相似。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注: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水淹没。东汉黄射大会宾客,黄请祢衡作赋助兴,祢作《鹦鹉赋》,其地由此得名。【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①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北靠蛇山,俯临大江。②昔人:指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楼。一说指费文祎,登仙后驾鹤于此休息。③晴川:阳光照耀的江面。历历:汉阳树木清晰可数。萋萋:指鹦鹉洲上芳草茂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小岛,后渐被淹没。④乡关:故乡。烟波:笼罩地面的雾霭。【全诗赏析】《黄鹤楼》是千古传诵的名作,相传为李白所倾倒。《唐才子传》卷一说:“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甚至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诗中把民间传说同眼前景物交织一起,写得朴朔迷离,出神入化。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相传古代仙人王子安乘鹤由此经过;又费文禕驾鹤返憩于此;并说辛氏在此卖酒,一道士常来酌饮,辛不收酒资,道士走时用桔皮在壁上画一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辛因此致富。越十年,道士复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即建此楼等等。诗人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首联出句,昔人乘黄鹤,已高唱入云,再加一“去”字,更觉飘渺;对句虽写眼前实景,但“空余”二字,使“实物”也变得“虚无”。一写天,一写地,时空的跨度之大,无以类比。颔联承题,“不复返”、“空悠悠”更使境界虚幻飘渺,无边无际。此四句怀古,一气贯注,虚实相合,盘旋转折,浑然一体。在写“黄鹤楼”今昔变化中,“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悠悠千载,世事茫茫”的伤感愁绪,孤独情怀,跃然纸上,大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境与况味。后四句即景生情,转而抒写怀乡之思,抒发无穷感慨,气魄雄伟,情调高昂。然异趣,如疾雷破山、波澜起伏,既符合律法,又烘染出诗人寂寞愁绪。这里表面上是写景,但不无吊古伤今之意。鹦鹉洲,位于汉阳西南二里左右的长江中,与黄鹤楼仅一江之隔。三国时名士、《鹦鹉赋》的作者弥衡,被黄祖杀害,葬于此处。作者登楼远眺,怎么能不见景思人,产生“惺惺惜惺惺”的忧伤呢?古人已逝,山水依旧,怎么能不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浩然感叹呢?尾联紧承颈联而来,眼前晴空万里,景物明媚,然古人已逝,愁绪满怀,当烟波四起,暮色降临之际,诗人羁旅天涯,孑然一身,故乡何在,游子思归,已是自自然然的事了。作者在这里直抒胸臆,一个“愁”字收结,使诗意又归于渺然不可见,茫然无所适的境界,“如豹尾之能绕额”,极合律诗法度。全诗八句经过起、承、转、合,创造出一个浑凝的诗境。沈德潜评此诗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这首诗虽号称七律,但只有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工对,颔联只有前三字“黄鹤一”、“白云千”成对。且句中平仄交错有几处都不合律,第三句更只有一个平声字“黄”,余皆仄声,第四句末又连用三个平声字“空悠悠”。这显然是一首变体律诗。过去有人评这首变体律诗是唐代七律最好的一首,虽未必妥当,但本诗抒情写景,语言运用,确有特色。是故诗借楼传,楼借诗名。随着这首诗的广为传诵,黄鹤楼的知名度大为增加。清光绪十年(1884),黄鹤楼又焚毁。近年新建黄鹤楼,位于蛇山之巅,为仿木结构建筑,整个屋面覆以黄色琉璃,崇楼五层,飞檐五舒,内外遍施彩面,装修典雅富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崔颢《黄鹤楼》这首千古绝唱,必将随之飞越重洋,更加广为流传。

()

《水龙吟》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

()

兔走鸟飞疾若驰,百年世事总依稀;

累朝富贵三更梦,历代君王一局棋。

()

【诗句】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出处】唐·白居易《浪淘沙六首·其四》【意思】我怨恨你不象潮水那样遵守约定的时间回来,我想念你情深意长,方才觉得大海并不深。诗句用具体的“潮”、“海”比喻抽象的“恨”、“思”,巧妙地道出了思妇的心情。【鉴赏】看到海水就想起你,恨你的无情,恨你比不上潮水的来去,总有一定的汛期。几番相思之后,才发觉海并不如人们所说的那么深,因为海根本就比不上我对你思念得深刻。“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两句诗,是在描写女子对意中人既怨恨又思念的心情。【全诗】《浪淘沙六首·其四》.[唐].白居易.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鉴赏】《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列入《近代曲辞》,唐刘禹锡、白居易创其调,且都写出了好作品。刘禹锡词云:“春风吹浪正淘沙”,白居易词云:“去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曲词为单调二十八字,三平韵,与七言绝句的形式几无差别。五代、北宋人沿用此名,创制词体,遂成词牌。白居易《浪淘沙》诗一共六首,此为第四首。这首诗用比兴手法,以江潮、海水作比衬,抒发情感。前两句以反诘之语,在肯定江潮之盛,海水之深的前提下,把夫君之情与妾之心相比较,江潮再盛也比不上夫君对妾的盛情;海水再深也比不上妾思念夫君的情深。在抑此扬彼之中把诗的思想情感升发到更高的层次。这样的写法新颖别致,含意深刻,提高了诗歌艺术构思的层次。后两句:既是对前两句的顺承,又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就艺术上分析,是又一个转折,又一层波浪。或夫妻之间,或情侣之间,分别以后往往以相思深情得不到报偿而生愁、由愁再生恨。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因见不到离人而愁肠寸断。“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便是因天涯之别的愁肠而生千万之恨了。白居易这两句诗没有这样写,而是说:我与夫君长期分别不能相见,愁也罢,恨也罢,都不如江水涨潮一样有音信好。以潮信作比喻,古诗中常见,刘长卿《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中的“离心与潮信,每日到寻阳”(《刘随州集》一),唐释灵一《酬皇甫冉西陵见寄》诗中的:“西陵潮信高,鸟屿没中流”(《极玄集》下),都是这种用法。这样写既显示出这位女子思想境界高,艺术手法也很新颖。真是熟中见巧,老调翻新,描绘出了新的诗歌意境。这首诗当写于白居易的晚年,以“古稀”老叟写女子思夫之情,假女子之口抒发自己的情当有更深的含义,应仔细深入体会,才能了解诗人的弦外之意。

()

辛弃疾《青玉案》辛弃疾

辛弃疾

()

英国首相(1916~1922),自由党领袖。历任贸易大臣、财政大臣和军需大臣。在执政期间,镇压殖民地和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并提倡过一些有名无实的社会保险等措施。他是制定自由党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政策的决策人,是左右1919年巴黎和会的首脑人物之一和凡尔赛和约的起草人之一,也是武装干涉苏俄的组织者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牺牲中国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曾谴责张伯伦政府对法西斯执行绥靖政策。著有《战争回忆录》、《和会回忆录》。

()

为了捉住狼,应该舍得牺牲孩子的生命。这句俗语的原版应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

过去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人家,常常会遭到狼的袭击,家畜被咬死,甚至连老人小孩也会被伤害。为了保证安全,人们便想方设法去捉狼。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套狼。为了诱骗狼上套,常常在套前以鞋子作伪装,狼见了鞋子便以为有人在,当它发现自己上了当时,已经身在套中了。如果舍不得在套子前面放上一双鞋子,那就不能套住狡猾的狼。

()

后皇嘉树〔2〕,橘徕服兮

()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意思】明月沉落,乌鸦啼叫,寒霜满天,旅居的人对着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伴着缕缕轻愁,渐渐入眠。霜满天:霜生于地而非天降,作者这样说是形容寒意弥漫,侵肌砭骨的感受。【鉴赏】枫桥:在江苏吴县阊门西七里。原诗中的姑苏:吴县在隋朝时是苏州府治,因境内有姑苏山,所以又叫姑苏。寒山寺:在阊门西十里。这首诗描写旅人夜泊愁眠的心情跃然纸上。尽管后人有怀疑夜半和尚不一定敲钟,乌鸦也不一定啼叫,但文艺所表现的形象却往往超乎现实所给人的真实感。千百年来读者吟咏这首诗,总觉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无限凄凉寂寞,并不问半夜钟声和乌啼是否合乎事实。愁夜凄冷,乡愁难遣,但在凄冷中,却别有一番清丽、雅致的萧瑟美。【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夜晚水边清寒冷寂,渔火点点的景象。[例]在那纸壁上看到挂着一幅画,画的是茫茫黑夜,高岸壁立,其下似乎未能掩盖江流有声,而高岩下几条并排下碇的渔船,有几点桔色灯火在黑夜中粲然发光,仿佛四五知己,互以同情的眼神相凝视。这就是黄永玉以张继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画的一幅写意画。(邹荻帆《断篇记永玉》)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江枫:江岸水边的枫树。渔火:渔家船上的灯火。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赏析】这是唐朝张继的杰作《枫桥夜泊》,写得极好,千古传诵。日本人很早便把它写进了教科书,这首诗出了名,连苏州的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胜迹和古董。然而,就有人认为这首诗不妥,有毛病,需要改动。于是围绕着它的改动,便产生了不少有趣的话题。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认为“夜半”三更不是撞钟的时间,需改。还有人说,“月落乌啼”不妥,在上弦月落下去,天色暗淡即将黎明之前,乌鸦是不啼叫的,需改。清代有位学者叫王端履,按照他的意思,首句不叙明泊舟夜宿之由,则次句“对愁眠”就不知是对谁愁和对谁眠。据此,他把这首诗改为,“羁客姑苏乍系船,江枫渔火对愁眠。钟声夜半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他认为这样一改便讲得通了,殊不知诗味便也随着这一改而消失殆尽了。除此,还有更有趣的修改意见。据说宋代苏东坡和佛印认为诗中有多处与事实不符,于事理不通。譬如,“霜”只能在地上可见,不可能有什么“霜满天”;“眠”是睡着了,怎么还能对“愁”以及“渔火”有感觉呢?只有处在半醒半睡之际,才能感觉得到,此字应改为“寐”。至于最后两句,应该对调:只有先听到“钟声”,尔后才想到“姑苏城外寒山寺”。所以,整首诗应为:“月落乌啼霜满地,江枫渔火对愁寐。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每句似乎都落到了实处,但整体一读,便感到缺少了原诗的那种神韵和意境。实际上,这首诗写得与事实并无不符之处。早年运河支流经流寒山寺前,河上有两座拱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寺的西边三百米处,曾有一座隋代的“乌啼桥”,可惜清代已毁。离寒山寺两公里有两座山:狮子山和愁眠山。可见“江枫”二字非指江水和枫树,“月落乌啼”及“对愁眠”等句也有了着落,寒山寺的钟也确实是夜半才敲的。诗人正是很自然地将眼前的生活小景入诗,巧妙地运用了有寓意的语带双关的地名,使整首诗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根本无需修改。前面所提到的那些修改意见想来大都没有经过认真的实地调查,只是凭着想当然,自然站不住脚。一首好诗追求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境。改得好自是“一字千金”,相反,那些凭想当然的修改意见,那些过于胶着于一字一句的修改意见,只会给一首好诗增加一点有趣的“花边新闻”,甚至留下贻笑大方的遗憾。【评析】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诗歌一、二句,虽然写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边各种景物的色彩、形态,还有声音和情绪;而且前后词语之意因果相连,推论而出。三、四两句却是个大写笔,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距离传送了过来。这蕴含禅意的超然钟声,又会引发满怀愁绪的夜泊之人什么样的感受呢?诗歌前后两联,所描写的内容一繁一简,体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比非常清楚。而诗歌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也寓于这繁简虚实对比的玄妙之中。【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

()

【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意思】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解析】琵琶:本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胡语: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据《琴操》载:“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怨恨曲中论:即怨思之情从弹奏琵琶的乐曲中表达出来。句意:昭君虽死,其怨恨难平,千载之后,琵琶怨曲仍在流传。表现了作者对昭君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情绪。《唐宋诗举要》卷五引清吴汝纶曰:“篇末归重琵琶,尤其微旨所寄,若曰虽千载以上之胡曲,苟有知音者聆之,则怨恨分明若面论也。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沈归愚推此诗为绝唱,以能包举其生平,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全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赏析】原诗的明妃:即王昭君。紫台:紫宫,皇帝所居。朔漠:北方沙漠之地。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一带的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塞外一片荒芜,只有昭君墓旁有片青草。画图省识春风面:传说汉元帝命画师画宫女容貌,宫女多贿赂画师。王昭君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因此得不到青睐。元帝没有见过她,直到她被遣嫁匈奴召见时,元帝见她容光焕发,是后宫第一美人,大为惊讶,知为画师所欺,怒斩画师。此句说,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到她的青春美貌。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汉,惟魂魄在月夜归来。琵琶:琵琶原是西域胡人的乐器。分明怨恨曲中论:今琵琶曲有“昭君怨”的乐曲。王昭君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人们同情绝代美人王昭君不得志于帝王之家,远嫁异域,寂寞凄凉。实际上“昭君和亲”对各民族彼此关系的和睦是有贡献的。杜甫此诗突出地将王昭君的怨恨写出来,为昭君千百年来的凄凉处境争取了不少同情的咏叹。

()

卫象

鹊血调弓湿未干,鹈新淬剑花寒。

()

年代:

()

王维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溪瀑泉潭·池潭”类的诗句。

()

【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出处】唐·王维《杂诗·其二》。【译注】(君)来之时,绮窗前的梅花开否?“寒梅”是生活中极为常见、不惹人注目的细小事物,游子遇故乡人,不问别的,只问寒梅,因为她是故乡的象征,是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诗句平淡、质朴,寓情亲切、自然。注:绮窗,有镂空花纹的窗子。【赏析】有人从家乡来,久居他乡的游子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这两句诗即是问话:你来的时候,我那窗前的梅花可曾开花?绮(qǐ)窗,镂花的窗。诗中只问梅花,其思乡之情可见。诗句以小见大,寓巧于朴,诗味浓郁。【全诗】《杂诗》其二[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鉴赏】这是一首思乡的咏怀诗。思恋故土、怀念亲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之一,往往表现羁旅流寓的游子在人生道路上遭受困顿、体验不堪忍受的孤寂时的情怀和寄托。一般的思乡主题的咏怀诗,往往直接描述抒情主人公辗转反侧、长吁短叹那种无可排遣的忧愁本身,或者借景抒发矇眬但却浓烈的情绪,使得情景相生相长。而作者在这首诗中却独辟蹊径,采取一种寻常而又寻常的问答体,而且还是那么漫不经意,仿佛只是同家乡来客随便寒暄了几句,优游不迫,简简淡淡:啊,您是从家乡来的,总该知道一些家乡的事吧。更妙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倾听同乡那琐屑但可能是撩拨人心的桩桩件件的叙述,而是话题一转,没头没脑地问起貌似迂阔的问题。绮窗,是指镂花的窗格。您来的那日,窗前的腊梅花开了吗?作者信口问道。这一方面体现出诗人投射于想像中家乡梅花的细腻、敏锐的感觉,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另一方面,在表现手法上又因此赋予了这短小的篇幅以深远隽永的表现力,使得这十个字包容了千言万语,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此外,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的是此日此时,而后两句描述的却是千里之外的空间和若干日之前的时间,在短短四句中如此时空交错、现实与想像并织的结构,不能不使我们佩服作者驾驭五言绝句技巧的高超本领。【评说】黄叔灿《唐诗笺注》:“与前首(按:指《杂诗·家住孟津河》)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通首都是询问口吻,而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陶渊明诗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王介甫诗云‘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与右丞此章同一杼轴,皆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

【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处】唐·白居易《问刘十九》【意思】诗人备下了新酿的酒,盛情邀请挚友:看样子今晚将会下雪,你能前来喝一杯吗?雪夜最宜饮酒取暖,而诗人渴望朋友前来把酒共饮,不仅仅是为了御寒,更重要的是为了畅叙友情。【鉴赏1】这里有新醅酿成的绿豆酒,并且还准备有温酒用的红泥小火炉;天色已晚,看起来就要下雪了。在这样美好的夜晚,饮酒赏雪是最适宜的事;朋友!你能不能来陪我共饮一杯酒?刘十九:指刘禹锡,是白居易的好朋友。蚁,读作椅。绿蚁:新酒上面的绿色泡沫,在这里也可指酒名。原诗描写诗人夜晚独自饮酒赏雪,想要与老友分享美景与好酒;景色清新可爱,友谊也淳厚感人。【鉴赏2】天色渐晚,好似将要下一场大雪。你能否与我一起在这雪天共饮一杯呢?这两句是诗人在雪天向刘十九发出的饮酒的邀请。大雪将来,天气寒冷,诗人想要饮酒御寒的渴望被勾起,便以诚挚亲切的语气邀请朋友共饮,体现了朋友间亲密之情。“雪”这一意象,构成了白居易与朋友共饮的背景画面,大雪越是飘飞,就越能体现出屋内红炉的温暖以及朋友间愉快畅饮的融洽。结尾句“能饮一杯无”以平常口语入诗,使诗歌充满了自然真情之美。问句的设置,又增加了余音袅袅之感,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全诗】《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坦率地说是请人喝酒,绝句体制短小,宜于表现这种不大的题材。此诗的题材虽小,但反映的是朋友间亲切、真挚的情意,仍是极动人的。唐代的酒,相当今日米酒。新酿出的米酒,未过滤时,面上会有些浮渣,微呈黄绿色,细如蚁,叫作“绿蚁”。这时的酒味最为醇美,香甜可口,而且醉人。这句的意思本不过说:我家已酿出新酒以待友人。诗人却不取直露,把这层意思包含在一个描写性的句子中。通过“绿蚁”这一细节的刻画,正见酒属“新醅”,使人仿佛亲眼看到那颜色可爱的美酒,嗅到醉人的芬香,不禁津生于口。酒是新醅,温酒的火炉也可意,红的涂料,色泽还十分新鲜。“红”是暖色,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小”,表明火炉式样精微小巧,造型美观。生动地渲染酒和炉子的优美来表达主人邀饮的诚意,这种写法的确亲切感人。第三句不赓即写邀请,却转到环境——天色气候方面。“晚来”点时间,“天欲雪”写气候。冬夜漫长,很容易生出寂寞之感,而再加上气候寒冷,是快下雪的天气,就更难熬了。这种易生无聊、闷倦的冬晚,好朋友坐到一块聊聊天,喝上两杯,不是很快乐的事吗?环境的刻画交代,进一步加强上两句所产生的诱惑力。于是请客的意思脱口而出。诗人在这里并不用那种请帖式的刻板语言,请人赴饮,偏用问话的口吻,而且只说喝“一杯”,不是“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也很有意思。这好比人们平常请客说“聊备薄馔”、“小意思”等等,语意谦厚、亲切。再者,冬晚对饮,乐在御寒解闷,不同于酒楼、华筵的开怀畅饮。话要款款说来,酒要慢慢地喝下去,自然别有乐趣,杜甫《拨闷》诗云:“闻道云安麴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李重华说:“与其鲁酒千钟,不若云安一盏”,饮酒之乐,确有不在多的时候。田雯;“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首小诗语言清新平易,却包含有醇浓的诗意、丰富的感情。不过请人小酌,就写下如此精美的诗作请柬,在今人看来简直奢侈,而在唐代却很普通,诗人几乎是信笔一挥而就的,并没想到传世,诗是完全生活化的,这就是唐诗产生的社会背景。

()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

月令体裁的农书。汉崔寔撰。约成书于东汉延熹十年(1660年)(撰者事迹参见“《政论》”条)。

本书已佚,现有几种辑佚本,约可得三千二百字。全书仿效《礼记·月令》,逐月安排了一个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士大夫家庭中应作的事情,没有叙述具体方法。“四民”指士农工商,但此书是从“士”的立场来写的。不是专谈农事,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有关。还谈了如祭祀、社交、子弟教育、饮食、采药制药、晒书、晒衣、保藏弓弩衣物,甚至许多投机买卖的事项。这个家庭还有“女红”(以纺、绩、织、染等为专职的女工)、“典馈”(专管饮食制备烹调)、“蚕妾”(专管养蚕)、“缝人”(专管缝纫拆洗等)。通过此书反映出这一阶层家庭的生活。

()

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杂剧剧本。四折。撰者不详。刊行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剧情:宋代陈州大旱三年,一片饥荒,“黎民苦楚,几至相食。”刘衙内保举儿子小衙内刘得中、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卖救济粮。五两白银一石米,卖十两白银;米里掺土糠;出时用八升小斗,入时用加三大秤。贫民张憋古和他们辩理,被小衙内用紫金锤打死。张憋古儿子小憋古据父遗嘱到开封府尹包拯处告状。包拯乔装私访,运用智谋,先斩杨金吾,又让小憋古用紫金锤打死小衙内。利用小衙内请来的“赦活的不赦死的”赦书,赦免小憋古。

()

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庄辛谓楚襄王曰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述志追求”类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