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喝醉了躺在沙场上,你们也别笑,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沙场:平沙旷野。一说指战场。【鉴赏】我若是因为这葡萄美酒而醉倒在沙场之上,还请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但凡在外征战之人,全身而还者又能够有几个呢?诗句巧妙地承接前两句对沙场饯行的描写,并顺接最后一句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士卒征战难回显然并不是因为美酒的缘故,而诗人写“醉卧沙场”对全诗的苍凉感也并没有丝毫的冲淡,反而在原有的苍凉之上加入了一抹浪漫的色彩。美酒醉人是内心的炙热,沙场难归是周身的凄冷,诗人通过二者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血色与瑰丽交织浑融的意境,更加彰显了征战沙场的慷慨与凄凉,给人带来有力而持久的冲击与震撼。【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军人在军营或战场慷慨痛饮的悲壮情景或豪迈气概。[例]不知为什么,社会生活愈现代化,而军中生活愈离不开酒了。对越反击战的出征前夕,那场面会使你不觉吟哦王翰的《凉州词》来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郭建英《草原秋色》)二、用以说明军人上战场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例]“以身许国”,很早以来就成为军人的一种职业道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的这句诗,相当明了地道出了军人职业的危险性。(张殿国《自豪的军人之路》)

【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凉州词:唐人乐府歌词中的一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②葡萄美酒:葡萄本西域特产,汉武帝时采其种归。《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夜光杯: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里指精致的酒杯。催:指催饮,古代有奏乐劝酒之俗。【鉴赏】这首诗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纵酒畅饮的豪情。酒,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往往是抒情主人公人格、胸襟、气质的载体,也是诗人倾诉理想、抒发豪情的添加剂。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曲酒神的颂歌,透过边塞将士务求酣饮尽醉的表象,展现的是葡萄美酒所激发于饮酒者的狂放不羁、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藐视死亡的精神力量。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示的是华筵已开,美酒既陈的场面。酒,是西域特产的葡萄美酒;杯,是传说中的夜光杯。在僻远荒寒的边塞,艰苦动荡的军旅生活中,能够有机会聚饮,已属不易;难得的又是面对美酒宝杯,那琥珀般的酒色,香醇的酒气,光明耀眼的杯光所诱发的力量,足以使人热血沸腾,兴奋不已。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紧扣首句,写正当将士们迫不及待“欲饮”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这响亮的急促的如风雨般的乐声,像是催促他们举杯畅饮。这个“催”字,有力地传达出琵琶声助人酒兴的作用,烘托出一片热烈的气氛。有人解释“催”是催出发,但和下句“醉卧沙场”云云,难以绾合。有人说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和军旅生活特点不大相符,将士们不可能因为贪杯而置军令于不顾。“马上”二字,初看确乎是容易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这是借用西域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琵琶的习惯,正如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概用西域特产的酒名和杯名一样,都是为了渲染西北边塞的地方风情。最后两句是全篇警策。酒宴进入高潮,将士们的酒兴和豪情也达到顶点。大家都想一醉方休,于是座中就有人喊出了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种特定的只有军人才有的劝酒语言,它显然是拿醉卧沙场与战死沙场来进行比较:既然大家都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一旦身临疆场,早已在思想上作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准备;那么,今日难得有这次欢乐的聚饮,就是喝醉了,乃至醉倒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胆量、豪气、狂热,确实是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今天,将士们还在举杯痛饮,明天,他们或许就要去冲锋陷阵;今天,他们醉倒在沙场,明天,他们或许就要牺牲在战场。对于这些在酒宴上豪饮的将士的行为,人们是能够理解的,这首诗之所以引人激赏,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正在于它唤起了读者内心的理解与共鸣。所谓“自古英雄美酒长相随”,在这首诗欢快跳宕的旋律中,正荡漾着一股英雄豪情。

()

【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出处】唐·杜甫《曲江二首》。【意思】穿飞花丛的蝴蝶若隐若现,轻点水面的蜻蜓缓缓飞行。蛱(jiá)蝶:蝴蝶的一类。深深见:即若隐若现。见,同“现”。点水:指蜻蜓触水即起。款款:缓缓。【鉴赏1】这两句写江头风光,曲尽物态。蛱蝶穿花,蜻蜓款款而飞,深深见者,繁花之中,偶尔见之,倏尔飘游,忽东忽西;款款飞者,其态轻盈,不失优雅,偶然点水,又迅疾地飞走。此句写物极佳。【鉴赏2】穿梭花枝的蝴蝶,在花丛里时隐时现;轻点水面的蜻蜓,在江面上轻快地飞来飞去。这两句诗描写春日江边的景致,花丛水面,蝴蝶蜻蜓来去飞舞,画面轻盈可爱。作者杜甫以他的生花妙笔勾画出一片大好春景,轻灵生动的韵致,十分耐人寻味。【鉴赏3】蛱蝶于花中翩然穿梭,时隐时现。蜻蜓于水上缓缓飞翔,时起时落。诗句描写蛱蝶、蜻蜓的姿态,亦是描写春天的美景。蛱蝶与花相戏,用“深深”两字,可见其时春深似海;蜻蜓点水,用“款款”两字,可见春色之秀雅。无限佳境,皆出于作者笔下。“穿”、“点”两字用得极生动、准确,乃是全诗之眼。作者描写景物毫无斧凿之迹,有一种天然之妙。注: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见,同现。款款,徐徐,慢慢。【鉴赏4】蛱蝶恋花,穿梭回环,翩翩飞舞,忽隐忽现。蜻蜒点水,缓缓往来,嬉戏追逐,自由自在。这是杜诗中别具一格的名句。诗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用语极精当。“穿”后缀以“深深”、“点”后辅以“款款”足见诗人“缘情体物”之精微。两句诗犹如两个特写镜头,将两种昆虫,在大好的春光中恋花、戏水的情态描摹得细腻而又栩栩如生。注:蛱(jiá)蝶,蝴蝶中的一种。深深见,忽隐忽现。款款,缓缓。【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蝴蝶、蜻蜓在花丛中或水面上来回飞舞的景致。[例]荷是多情的,她请昆虫做伴,她乐意身旁“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她还邀青山与楼阁合影。(叶子《荷》)

()

“自在風流,融融簫玉,楚楚蘭馨。”詩句出處:《柳梢青》;是宋朝詩人陳著的作品。
縹緲瑤城。客情春小,本分寒輕。霞佩雲裾,步聯西母,笑倚飛瓊。那堪四美都並。喜氣與、祥雲共生。自在風流,融融簫玉,楚楚蘭馨。

()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身上没有五彩凤凰那双能飞的翅膀,飞不到你身边,但彼此的心却像犀牛角的白纹线一样息息相通。彩凤:有彩色羽毛的凤凰。灵犀:犀牛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如线的白纹,直通两头,古人称为“通天犀”,把犀牛角视为神奇灵异之物。【意思2】〈名〉灵犀(xī),旧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中有白纹如线上下相通,感应灵敏,故称灵犀。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那样的翅膀能够比翼双飞,但心与心却像犀牛角的白纹那样彼此相通。语出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之间情意默契,心心相通。◇他能感受到她的倾慕、她的追求;她能感受到他的渴望、他的柔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张贤亮《夕阳》)【意思3】灵犀(xi):犀牛角。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异的兽,角中有条如线的白纹,彼此间靠这条线贯通,故称“灵犀”。句意:我虽然无彩凤的双翅飞到你身边,可我们的心灵像灵犀一样是息息相通的。后来借指双方的思想感情一致,彼此的想法能心领神会。《瀛奎律髓汇评》卷七引清冯舒曰:“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崑诸公一世所效。”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二二:“今时习诵之诗句,亦偶摘数则,附于此。‘心有灵犀一点通’,李义山《无题》也。”【鉴赏1】我虽然没有像彩凤般的一双翅膀,好飞到你的身边;但我们的内心却像灵犀的双角一样,可以互相通讯感应。“身无彩凤双飞翼”描写无法相聚的思念与无奈;“心有灵犀一点通”描写两情相悦,默契互通,充分表现出心灵感应的那份欣喜和欢愉之情。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人与人间的默契良好,思想相通,感情共鸣。【鉴赏2】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翅膀,不能比翼齐飞;但心却像有灵性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这两句写今宵相思之情。据传说,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身无彩凤双飞翼”暗示爱情受到的现实阻碍;“心有灵犀一点通”则是比喻相爱双方心心相印的默契,属于分别后的自我安慰之语。“身无”与“心有”相对,一外一内,情绪复杂,将那种深深相爱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恋人间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既表达了爱情分别的苦痛煎熬,同时又表达了心灵契合的喜悦。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多指彼此之间很了解对方的心思。【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相爱的男女思想感情一致,两心相通。[例]原来这对年轻人在淡淡的月光下,对着故宫这面历史的镜子,也在审视我们生活的历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是这样地相知相亲,这是新的一代啊!(郭建英《故宫神思》)二、用以比喻人们在某事上不谋而合,心意相通。[例]诚然,有的文艺作品在不同的阶级间美的标准不一样,但是有的文艺作品在不同阶级的人身上能引起共鸣,同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诗人与读者虽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荆莘《骂人的戏及其他》)三、用以比喻思维灵敏,悟性好,一点即通。[例]为什么有些人在别人的发明创造面前无动于衷,一筹莫展,而有作为的科学家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家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是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高度的科学敏感性。(赵化南《科学家修养漫话》)【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赏析】画楼桂堂〕有彩画装饰的楼,叫画楼;用香木构筑的厅堂,叫桂堂。〔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以为是神奇灵异之物。〔送钩〕宴席游戏,把钩互相传送,一人藏在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射覆〕分曹,分成几摊、几群。射覆,在器皿下覆盖着东西让人猜。〔听鼓应官〕听夜间更鼓的声音,按时到官府办公。〔走马句〕兰台,即秘书省。李商隐在开成四年、会昌二年,分别为秘书省属官。全句说,听到更鼓声,已到该去兰台办公的时间,骑着奔马,速去兰台衙门报到,犹类柔软的蓬草,被风吹得东倒西倾,无法控制自我一样。这首诗抒写诗人无法与他爱慕的姑娘相恋的痛苦,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清朝的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在王茂元家所作,诗中的女性非玉阳山女冠,而是高官家的姬妾之类,这一判断是符合诗的内容的。首联写他与姑娘相见的时间地点。他们相见后,互相产生爱慕之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千古传颂的名句,他们身份不同,无法比翼双飞,但两情和谐,心有灵犀,息息相通。腰联写诗人与男性朋友作各种游戏,或隔座送钩,或分曹射覆;“春酒暖”、“蜡灯红”,极写游戏的热闹。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礼教极重,李商隐去高官家,当然不会跟闺房中妇女做游戏。而诗人的心,自然最关心那位“心有灵犀”的姑娘,因而对这些表面热闹的游戏并不感到高兴。更为令人扫兴的是:到衙门报到的时间到了,更鼓的响声催着他去上班应官,他无可奈何,叹了口气,不得不骑马奔向兰台。他深感丧失自我的苦闷,只觉得自己象蓬草一般,随风而倒。上半首诗中,跳跃着诗人爱慕的姑娘的影子;下半首诗中,她的身影消失了,而这,正是诗人感到无法掌握命运的苦闷原因。官场生活,忙忙碌碌,无所作为;宴饮游戏,喜喜哈哈,热热闹闹,只是逢场作戏而已。而与他“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姑娘,既给他喜悦,又令他苦闷。所以,她是全诗的焦点,是沟通全诗八句的诗眼所在。这首七律结构上、内容上都有鲜明的对比特色。前四句写爱情的喜悦,后四句写宴饮生活、官场生活的乏味无聊。两相比较,就突出了“心有灵犀”的珍贵。

()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各敬爾儀,天命不又。”詩句出處:《小宛》;是先秦詩人詩經的作品。
宛彼鳴鳩,翰飛戾天。

()

【诗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出处】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鉴赏】黄昏的时候,我从青翠的山上走下来;山上的月亮一路伴随着我回家。这两句诗描写作者在暮色中独自走下碧山,一路上明月相伴,孤寂中自有一份凄清、诗意的美。【原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翻译】傍晚从碧山下来,山月在身后紧紧相随。回头看刚才走的道路,横卧的青山一片苍翠。我们携手来到田家,孩子们把柴门打开。绿竹长入幽僻径,青萝触拂行人衣我们为得到一个良好的休息场所而高兴,有美酒聊且同饮。长歌一曲松风和鸣,歌声停时但见银河之中众星稀。我已经醉了,你也十分欢乐,大家心旷神怡忘掉了一切。【赏析】终南山东起蓝田,西至郿县,绵亘八百余里,主峰在长安之南,唐时士人多隐居于此。李白第一次上长安,终南山是不会不去的。诗中记的这次出游,应是由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陪同,当夜即宿其家。李白诗中常言“碧山”,说者每苦不知确指,“碧山”可泛称青山,亦可专指,例如此诗即指终南山。游览竟日,薄暮下山时,兴致尚未全消,这时月亮已升上天空,陪伴着诗人同行,恰如儿歌所唱的:“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手拉手”,在自然景物中,此最有人情味者。诗人写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心中就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况味。到达目的地,松一口气,回看向来经过的山路,已笼罩在一片暮霭中,使人感到妙不可言。此时此刻,最叫人依恋呢。说斛斯先生与诗人同行,是从“归”和“相携”等措词上玩味出的。到达斛斯之家时,须穿过幽竹掩映,青萝披拂的曲曲弯弯的小路,“苔滑犹须轻着步,竹深还要小低头”,很平常,很有趣。而来开门迎客的,是斛斯家的小朋友。儿童有天然好客的倾向,今俗谓之“人来疯”,他们怕是早就盼着李伯伯的到来,才争着开门的。在斛斯家作客,真是得其所哉呀!主人道:“快上酒上菜,我们的客人早饿了呢”,于是就饮酒,就吃菜。“美酒聊共挥”,“聊”字见随便,而“挥”字更潇洒。这是“挥霍”的“挥”,“挥金如土”的“挥”。一口一口地呷酒不可叫“挥”,非“一杯一杯复一杯”、“会须一饮三百杯”不可叫“挥”。“酒酣耳热后,意气素霓生”,就为朋友歌一曲吧,如果没有琴,就请山头的松风伴奏也成。“酒逢知己饮,诗对会人吟”,李白“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之谓也。边喝边唱,不觉斗转星移,不知东方将白。王维对裴迪赠诗道“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李白对斛斯山人则道“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忘机”本道家术语,谓心地淡泊,与世无争。写眼前景,说家常话,其冲淡与平易不亚于孟浩然诗。冲淡不是清淡,不是淡乎寡味。有味如果汁、如牛奶,才可冲淡。冲淡固然要清水,然仅有清水可以谓之冲淡者乎?此诗所以其淡如水,其味弥长也。

()

【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夜光杯:指华贵的酒杯。《十洲记》:“周穆王时,西域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句意:华贵的夜光杯中盛着美味的葡萄酒,才欲痛饮,琶瑟声响,催人快饮。为庆祝胜利归来,我将喝个酩酊大醉,醉卧在战场上,请你们不要笑我吧,自古以来,出征打仗能有几人回来!【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这首《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同题歌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同为盛唐边塞诗的名篇,历代传诵。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元年进士,曾任秘书正字、驾部员外郎,恃才不羁,冶游好饮,贬道州司马,卒于贬所。《全唐诗》仅录存其诗十余首。[2]“葡萄”二句:用葡萄酿造的美酒,西域的特产。夜光杯: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清杯,由白玉制成,光明夜照。”后泛称以西域上等玉石精制的酒杯。琵琶,弹奏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国。军中奏琵琶,乐手常在马上。欲饮,指开宴时。催,历来解释分歧,或说催饮,或说催征,或说是弹奏急促之意。兹取第一说,即乐手在马上弹起琵琶助兴,催将士们举杯痛饮。这首诗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场景:将士们战罢归来,军营中欢庆饮宴,葡萄美酒,夜光玉杯,都是西域名产,开宴时琵琶手在马上弹起琵琶助兴,唱歌催饮,表现了浓郁的西北边塞色彩和欢乐的军营气氛。后两句是祝酒辞:醉卧沙场,请君勿见笑,自古以来出征将士有几人能回来呢?气势豪放,于谐谑中显示出开朗、旷达的气概。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施补华《岘佣说诗》不同于沈氏见解,他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也说:“意在及时行乐,为将士解嘲。”【鉴赏】这首诗以“凉州”为题,而且标之曰“词”;其实,它不仅不是词,而且也与凉州无必然的关系。凉州词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乐府曲名,传说来自龟兹国,盛行于唐玄宗时期。唐诗中有不少以“凉州词”为曲调的诗歌,它们不一定跟凉州有关,但都是描述西北边塞风光和将卒战地生涯的诗篇。王翰并未去过塞外,他诗作中有关边塞内容的诗纯属想象之词,但就其内容来说,却十分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风光。王翰为人豪放不羁,“自比王侯”,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确与其性格相符。诗的主旨在描述战争,但一、二句却避而不谈战斗的场景,而反从丰盛的酒席写起。葡萄酒今天是寻常家宴上常见的普通饮料,但在当时,却是西方传来的珍贵名酒。夜光杯历来注作用白玉精心制成的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为“夜光杯”,也是难得见到的饮具。仅此一句,即可见诗中主人公们参加的宴会不同一般,不仅酒肴丰盛,而且气氛庄重。在这样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美酒佳肴的宴会上,人们雀跃欢呼、举杯痛饮是在所必然、理所当然的了。读诗至此,人们还以为诗人描写的是京城豪富之家的寻常家宴,或者是内地酒楼上好友相聚时的豪华酒席。而正在这时,读者的耳畔却传来了阵阵的琵琶声。由于上句的渲染,读者还误以为这是劝人痛饮的侑酒曲。但那急促的不同寻常的曲调,狂欢痛饮的人们举到嘴边的酒杯也突然停止了,使读者马上警觉地意识到:这既不在内地的酒楼上,也不在京城的豪富之家。而“马上催”三字,使人痛苦地意识到,这丰盛的酒席,竟是设在边地的战场之上,而且又是在即将殊死厮杀的前夕。但诗人在第一句中给人的错觉仍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联想和鲜明的对比:当将卒将生死置之度外,浴血奋战疆场的时候,京城与内地那豪华奢侈的宴席却正在无休无止、没日没夜地进行着。两相对比,将卒的欢乐是何等的短暂,其代价又是何等的沉重。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渲染,所以三、四句描述他们心态的诗句也易为读者所理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些临战前——说得更清楚一点,是临死前狂饮的战士,其心情的沉重是可以想见的。由于心情不好,他们三杯五盏之后,就烂醉如泥,醉卧不起。但那声声催人的琵琶曲,又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对催他出发的同伴喊出了自己久积心头的话语。前人评这两句云:“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清代施补华持不同意见,认为“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诚是见仁见智之谈。我们以为,从三、四句看,如果诗中的主人公还有一点谐谑的话,则也只是内心痛苦不已、强颜欢笑的谐谑。当然,诗中的人们并没有因战争的可怕而贪生怕死,如果是这样,他们就不会视死如归了;但他们也绝非好战的斗士。他们虽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但他们对生活仍充满着自己的爱,对明天寄托着自己的希望。仅不过在两者不能得兼的时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这首诗即表现了这些边塞将卒豪放、开朗的性格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在他们身上,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的身影,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巍巍身影。

()

【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抽刀要斩断水流,水更加奔流不止;举起酒杯想借酒解愁,却是愁上加愁。销:解除。【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想阻止某种事物的发展或消除某种现象,结果适得其反。[例]孙犁原以为这样做了,就可以抛去所有的感情烦恼和纠葛。其实不然。正像古人所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那样,感情这东西,实在太微妙了。你越想斩断它,它越是纠缠你、困扰你,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陈晓峰《孙犁与五位女性》)【全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翻译】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意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注释】1、宣州:今安徽宣城。2、谢脁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在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脁楼,也称北楼、谢公楼。3、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4、云:李云,李白的族叔。5、弃:抛弃。6、酣高楼:在谢脁楼上畅饮。7、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8、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汉时东观是官家著述及藏书之所,东汉学者以之比为道家的蓬莱山。9、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动乱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10、建安,东汉献帝年号(196—214)。11、小谢:指谢脁。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脁为小谢。12、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脁,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13、览:同“揽”。14、弄扁(piān)舟:指归隐江湖。扁舟,小船。【赏析】诗歌篇名。唐李白作。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王(琦)云:钟嵘《诗品》论谢惠连云:小谢才思富捷,恨思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按:小谢谓谢朓,王注引《诗品》谓为谢惠连,非。”今人刘学锴说:“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脁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唐诗鉴赏辞典》)今人常秀峰等《李白在安徽》:“由登谢脁楼而论及谢朓,说自两汉文章和建安诗歌呈现异彩以来,谢朓又以清新独树一格,诗人崇拜谢朓,继承谢朓诗风,反以下句说他和谢朓‘俱怀逸兴壮思飞’。按:这两句,明人唐汝询《唐诗解》释为:‘子(指李云)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李白)若小谢,亦清新多发。’这样解释似乎牵强。”此诗是天宝末年李白漫游至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所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全诗抒写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在忧愤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性格。首四句感时忧身,直抒郁结,由于不平的政治遭遇,他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年华蹉跎而心情悒郁。“长风”二句写即席眼见之景,抒发饯别时对景酣饮的豪情。诗人从极端苦闷的内心独白中突然转到面对秋风鸿雁、尽情畅饮,这种爽朗壮阔的境界描写,变化突兀,充分展示了诗人善自解脱、豪放不拘的精神风貌。“蓬莱文章”四句颂友誉己,谓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自己象谢朓诗风清新秀发;彼此俱怀豪情逸兴,酒酣兴发,壮志凌云,直欲飞上青天揽取明月。尾四句回视现实,愁从中来,似水一样刀断不开,举杯消愁而愁恨更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只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以愤激之语收束,可见其幽愁苦闷之深重。主要艺术特色:一、结构起落无迹,大开大合。短短一首小诗,几次转折、起落,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这种结构上的跳跃和诗中所表现的瞬息万变的思想感情是相一致的。二、通过拟人手法,把时间写得有感情、有意志,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比喻新颖贴切;融散文句式入于诗中,不假雕饰,浑然天成,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

()

【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出处】唐·李白《客中行/客中作》。【意思】兰陵产的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的,盛在玉碗里发出琥珀般的光泽。兰陵:在今山东省枣庄市。郁金香:一种香草,古人常用以浸酒,浸的酒带金黄色。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褐色或赤褐色,晶莹剔透。【鉴赏】兰陵:地名,今山东枣庄市。郁金香:一种香草,古人以之浸酒,酒浸后呈金黄色。琥珀:一种树脂化石,色泽晶莹,呈赤黄色。诗写做客兰陵,主人以美酒款待。经过郁金香浸制的美酒,香醇而色泽金黄,盛在晶洁的玉碗中,如琥珀般光艳。只要主人盛情使客人酣醉,他又怎知自己是在外做客、身在异乡呢?游子的乡愁,一切的失意,都在这醉中消解,唯余深深的情谊和放达的情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美味酒水盛于精美的杯碗中晶莹泛光。[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当杜女士用精致的酒杯盛满醇香的美酒递到我们手中时,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这位来自东北的民营企业家火一般的心。(杨建平、吴刚《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彰显我市文化底蕴》)【全诗】《客中行/客中作》.[唐].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赏析】〔客中行〕题一作《客中作》。

李白前前后后在山东逗留过不少时日,交过许多朋友,有文有武。此诗究竟作于奉诏入京之前还是之后,不必细较。因为他一辈子以狂放不羁、纵情欢乐为性格主调,只要有好友、好诗和好酒他就会舞之蹈之快活得有如天真的孩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两句,写酒宴之盛。用郁金香浸制而成的兰陵美酒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闪着琥珀一般的光彩,煞是叫人陶醉。这不仅是状物,而且是间接写人,字里行间透出一股酒酣耳热、坐起喧哗、琼浆泼洒、玉碗叮??的热闹劲儿。“玉碗盛来”四字,写得极有精神:不用“杯”而用“碗”,不用“斟”而用“盛”,可见饮者之豪情。诗人作客兰陵,能有这么好的兴致,难道全因为碗中佳酿么?不,关键在于碰上了十分好客的主人。“但使主人能醉客”,看来,这位主人是颇有一点能耐的,竟然能叫“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谪仙人”客观上承认了他有“醉客”的本事,岂不是饮中之奇迹?至此,芬香的美酒也好,晶莹的玉碗也好,都不再是引发逸兴豪情的决定因素了;再好的酒,假使遇不到“能醉客”的主人,也是淡而寡、苦而涩的。到头来,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越喝越觉得客处他乡遍身冷,越发要“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想家想得心儿碎了。李白在这首诗的结穴处明白无误地宣称:“不知何处是他乡”!他快活得简直不知道天底下还有他乡异地,大有“乐不思蜀”的味道。与上句联系起来看,分明肯定了主人的“醉客”绝招。这“绝招”其实也很寻常,用一个字即可概括:诚!以“诚”待客的主人,那怕是“樽酒家贫只旧醅”,也会收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最佳效果的。最深沉、最暖人心窝的慰藉,不在酒杯之中,而在虔诚地举起酒杯的心力和腕力里。【鉴赏】

()

“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詩句出處:《莫愁歌》;是南北朝詩人蕭衍的作品。
河中之水向東流,

()

“但坤牛、乾馬抽換,是長生譜。”詩句出處:《賀新郎十八首》;是宋朝詩人吳潛的作品。
寶扇驅纖暑。又淒涼、蒲觴菰忝,異鄉重午。巧索從來無人系,惟對榴花自語。也何用、謳秦舞楚。生愧孟嘗攙一日,嘆三千、客汗揮成雨。如伯始,謾臺傅。循環浩劫無終古。但坤牛、乾馬抽換,是長生譜。

()

【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意思】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全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赏析】杜甫大历元年(766)客居夔州时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分咏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宫(刘备庙)和武侯祠。其实各诗并不是专咏古迹,而是借古迹抒发自己的怀抱,因此有些古迹杜甫甚至没有到过。昭君村在兴山县陈家湾,此地倚山傍水,山明水秀,旧有昭君院、昭君祠,今有昭君台。昭君,王嫱,西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竟宁元年(35),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奉元帝命远嫁,后立为宁胡阏氏。昭君和番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历史故事,历来被传诵和评说。此诗借昭君远嫁,抒写自己人生不遇的凄怨心情。前人谓此诗风流摇曳,是杜诗中极有韵致者。

()

“富貴似、吳王在時。”詩句出處:《太常引四首》;是元朝詩人張可久的作品。
斷塘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詩。何處覓西施。垂楊柳、蕭蕭鬢絲。銀匙藻井,粉香梅譜,萬瓦玉參差。一曲樂天詞。富貴似、吳王在時。

()

“鏡浪洗手綠,剡花入心春。”詩句出處:《送淡公》;是唐朝詩人孟郊的作品。

()

俗语称到街上看热闹为“卖呆”。

从字面上看,“卖呆”一语与到街上去看热闹这种举动,似乎相去甚远,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古时一种民俗,叫作“卖痴呆”。

()

寄题阳武宰王安之庆丰亭

()

徐州

()

谢温州黄仲达送鄂州瓜虀

()

长歌行

()

冬至称贺紫辰殿及德寿宫

()

《车若水》古诗文

()

长思仙

()

左忠毅公逸事

()

国士一首

()

狎鸥亭诗

()

【作品提要】

《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十八篇,内容庞杂丰富,中心故事描写婆罗多族的俱卢族和般度族这两支围绕王位展开的冲突。选文部分叙述般度族兄弟辗转流亡于森林中,正法之神化身的药叉阻止先后来到水池边取水的般度兄弟,让他们先回答问题再取水,但坚战的四个弟弟没回答问题先饮水而倒在那里。最后坚战巧妙地回答了药叉提出的关于正法的种种难题,正法之神非常满意,让四个倒地的勇士复生,并赐给坚战恩惠,保证般度族兄弟第十三年在毗罗吒城安全地隐匿生活,不会被人发现。

【作品选录】

()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侧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意思】白发三千丈,因为心中愁苦才会有这么长。不知明镜里,从何处染上了这一头白发?缘:因为。个:这样,这般。秋霜:指白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内心愁苦极深,头上平添白发。[例]当初我所景仰的乌发如墨的教授,而今竟是一个白头的老翁了,走过了多少坎坷的生活途程,经受了多少痛苦磨难,缕缕银丝上,凝聚着多少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我不禁感慨万千,想起了李白的绝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门瑞瑜《秋霜谱》)二、前两句常用作夸张的例子。[例]又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来似个长”,难道“唯真实论”者可以跑出来质问作者“你这不真实,我从来就没有看见人有白发三千丈的。你这个说话是过分夸大到失真了!”其实,这里的“白发三千丈”不过是描写其忧愁的深度。(黄药眠《〈药眠散文选〉自序》)【全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解题】本题共十七首,此首列第十五。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时李白从幽燕南归客游宣城、秋浦。秋浦:唐县名,以秋浦水得名,今为安徽贵池县。诗中抒写忧心国事、叹息年华逝去之深重烦愁。“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仙才,那能作此!”(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翻译】白发三千丈呵,是因为愁才如此之长!我不知那洁净的镜子里,是怎么染上了一层秋霜。【鉴赏1】天宝十三载(754),李白从幽燕安禄山的虎口逃脱归来,客居皖南,盘桓在秋浦一带。秋浦,原是水名。《一统志》载:“秋浦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唐时设秋浦县(今安徽池州市)。《秋浦歌》为一组共十七首的组诗,大多描写秋浦风物,抒发诗人悲慨不遇的愁怨。此诗是其中第十五首,是抒写怨愁郁结之情最杰出的一篇。诗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有“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缘”,因为。“个”,唐人口语,是“这样”的意思。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缘愁而长!无怪清王琦评点说:“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丝尽成白发,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赋予怨愁以形象,这是何等神奇之至啊!诗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想,不愧为谪仙人之笔,笔际凝聚着超凡的气魄和才情,构成了一种巨人式的忧愁!接下三、四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徘徊踯躅于秋浦河畔,象侘傺失意的屈原那样,行吟泽畔,憔悴枯槁。“明镜”即指秋浦之水。诗人不意中瞥见水中身影,不禁顾影自叹,那飘散在水影之中的蓬乱散发,引出诗人愁绪万千,波光涟漪,水影折光,白发披拂,真象有三千丈之长啊!昔日如青丝的乌发,如今却是鬓染秋霜,多么地衰颓苍老,此处“秋霜”照应首句“白发”。诗人说“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其四)诗人感情激愤痛切,“不知”、“何处”的设问反问,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忧心如焚的感情力量,笔力千钧,但诗人却举重若轻,明知故问,足使人深思玩味。李白在开元、天宝年间,曾两次入长安,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可得到的遭遇均是困顿而归,壮志难酬。尤其是二出长安,使他对统治者有了更深刻清醒的认识。天宝十二载幽州之行,使他洞悉了国势倾危即在眉睫,“何处得秋霜”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怀,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慨!诗人盘桓秋浦之畔,内心陷入一片愁思之中。“愁”构成了全诗的灵魂!全诗四句,突然而起,倒装插入,四句三折,笔致深曲,托兴蕴藉,真是一首不朽的愁歌!【鉴赏2】起句出语惊人,以“三千丈”极写“白发”之长,几令人生不近情理之感。然而,继之以“缘愁似箇长”,顿使疑念冰释,精义全出。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而能使白发长达三千丈,则此愁之深重可想而知。回观首句,看似无理,却因无理而妙,因无理而真,诚如王琦所说:“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李太白文集》辑注)“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秋霜”代指白发,语极形象而含蓄,既回应首句,又与诗人对镜自视时的忧伤心境关合。一个“何处”,似问非问,传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惊诧、愁烦而又饱含感叹的强烈情感。往事如云烟过眼,大志未展,已蹉跎而至于老境,面对镜中秋霜般的白发,怎能不愁闷填胸、发无穷之浩叹呢?两句诗,忧伤而不消极,痛苦中含有一种力感,比起“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更巧妙曲折、形象生动,情感也更具爆发力。以上两首诗,一平实,一豪放;一脉理细腻,一线条粗犷;一格调哀婉,一风格浪漫;一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肺,一如大河奔涌骇人心目。各具所长,异曲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