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推荐。爱诗词网。元好问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驰骋着丰富的想像,运用拟人等艺术手法,紧紧围绕“情”字,对大雁殉情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寄托了作者对殉情者的哀思。情因景而生,词为情而作,雁殉情而死的事,强烈地拨动了作者心灵的琴弦,使其挥笔写下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词。这首词的主旨是赞美雁情坚贞专一。词的开头三句,陡然发问,奇思妙想,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像极为新奇。“情是何物”,这似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问题,事实上许多人只是从形骸上看待男女之爱,并不懂得什么是“至情”,作者劈头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要唤起世人对“至情”的关注,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作张本;同时也是为了点出“情”字,并用它贯穿全词。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互爱着的双方可以生死与共。情是何物而至于以生死相许?这是因大雁殉情一事引起的普遍的感叹,同时也是对“至情”的力量的讴歌。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便补足了“情”这个“物”的魔力之大。这样开篇,中心突出,气健神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写雁之殉情蓄足了笔势。接着,作者便凭借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对雁的生活、雁的心理活动和鸿雁殉情的原因,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这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作者却称它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生活以人格化理想化的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一往情深。其实,雁的殉情决不是简单的“深情”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故作者接下去又用抒情的笔调描绘雁的痴情,指出它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既有团聚的欢乐,也有离别的酸辛,但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痴儿女”三字,使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对“双飞客”的心心相印与感情的深挚专一。然后写孤雁的心理活动。君,指殉情的大雁。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产生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而且它肯定是想自己虽然获得了一线生机,但情侣业已亡逝,自己形孤影单,前途渺茫,即便能苟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追旧侣于九泉之下,“自投于地而死”了。“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渲染征途之艰险,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灵的轨迹,交代了它殉情的原因,动人心弦。在这里,作者调动了形象描写、心理刻画和抒情议论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了大雁的形象,再现了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一条奔涌的思想和感情的流程,用具体事实坐实了“情”字。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出大雁殉情之后的凄苦。在作者笔下,在孤雁长眠的地方,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天,棹歌四起,是何等热闹;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条冷落的景色。古与今,人与雁,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使人感到鸿雁殉情后的凄苦与孤寂。但是,雁死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啼,死者已矣,而人也就无可奈何了。说景即是说情。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孤雁的悲苦生活,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殉情大雁的强烈而真挚的哀悼与惋惜。词的最后,写作者对殉情大雁的礼赞。作者认为,孤雁之死,其感情价值之高,上天也应生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但也不会与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而了事。它的美名将永世长存,万古长青。“千秋万古”,从正面歌颂;“莺燕黄土”,从反面衬托。相反相成,从不同方面共同阐明了大雁殉情的不朽的社会价值。心有灵犀一点通。雁之殉情事实上就是无数青年男女为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而不惜献出青春甚至生命的投影,而作者对雁之殉情的赞美,就是他对无数青年男女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也是对他们爱情遭受梗阻、破坏的叹息。总之,这首词围绕开头两句发问,一层一层地写出了一段动人的情事,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全词情节虽然并不复杂,而行文却腾挪多变,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前后照应,上下勾联,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淡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注〕招魂:《楚辞·招魂》序:“宋玉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山鬼:《楚辞·九歌》篇名,有“东风飘兮神灵雨”之句。
白云泉 白居易。推荐。爱诗词网。白居易《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写于苏州刺史任上,大约是在宝历元年至宝历二年(825~826)间。白云泉,位于苏州市西南20里的天平山上,为天平山上一胜景。起句即点明白云泉的地理位置,虽是平淡道来,然而,山、云、泉所特有的境界,已给人以清新闲静的感觉,仿佛进入到了世外桃园的仙境。第二句“云自无心水自闲”,给诗人印象最佳、最投合他心意的还是白云泉,因为白云泉周围的白云是那样的悠闲自在,无牵无挂;而泉中的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闲静从容,自得其乐。所谓“无心”,意为无成心,事出自然,初本无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的句子。这一句中的两个“自”字,很好地把云水那种闲逸自得的神韵传达了出来。不过,与其说这句是对云水形态的传神描写,倒不如说是白居易此时此刻自身心灵的坦露,是一种移情作用的结果,是一次物我契合的撞击。我们知道,白居易除苏州刺史时,已经54岁了。此时的他由于在仕途上的坎坷,严酷的政治斗争,使得他心气与意志逐渐地消沉起来,在杭州与苏州刺史任上,实际是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虽说他在任上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但前期那种“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李都尉古剑》)的气概几乎看不见了。所以在目睹了白云泉的美景后,才会引发出后面两句的议论:“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表面上看,这是在诘问泉水,实际上也可看作白居易自己这一时期心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但白居易又比陶渊明多了一层痛苦,就是他无法痛下决心,离开官场,于是只得挣扎在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政治斗争、俗务缠身这二者之间。这种心态在他任职杭州、苏州时所写的诗作中多有流露。这里的“何必”、“更添”,足见诗人的感慨有多深。这首诗歌情与景结合得相当好,写景深得自然山水之神韵,却又能做到景中寓志;抒情议论中,也能够做到意在象外,富有理趣。
春游湖徐俯。推荐。爱诗词网。徐俯《春游湖》宋山水诗鉴赏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此诗妙处,在于写出了春日游湖的独到审美发现。前两句为寻常交代:看到燕子双双贴水争飞,不知它们何时飞回;湖畔桃花灼灼开放,葳蕤花枝却蘸着春水。首句疑问,表明游湖者初次看到归燕,那么对眼前一切景物的新鲜感觉可以想见。二句写桃花贴水吐艳,映带出花枝水灵灵的娇容,象出浴少女般羞答答地,突出了湖上春色的妩媚动人。寻常交代表现已不寻常。“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是诗人着力表现的绝胜佳境。连日春雨,湖水涨高,淹过小桥,昔日聚集游人的要道此刻断绝人踪,在烂熳的春色中未免显出荒凉幽寂气象,衬托得“夹岸桃花”更其明艳和热烈,却因没人欣赏,又带几分孤独和落寞。诗人欲度而无路,正在踌躇,忽见水面柳枝拂动,绿杨荫里撑出一叶小舟,船头推开的浪圈,正向四周呈圆形扩散,茫茫湖水,托起它飘然前移……船后远景,是绿柳、桃花;晴朗天空,有紫燕飞舞。眼前的一切,是那么清新、明洁、恬淡、和谐。清寂中内蓄着热烈;荒凉里深蕴着活力。潋滟湖水作为这自然景致的广阔背景,突出了“春游湖”的主色调,显得春情洋溢,春景清秀,春意迷离,传达出一种人们容易感悟到的诗情画意之美。作者抓住游湖时意外的发现,并将其凝炼而轻松地融裁成典型场景,把因春雨水涨造成桥断湖荒的特殊景致表现得如此新鲜,富于情趣,遂成妙境,遂成佳制。诗作者徐俯也因此而诗名远播。此诗既出,一时传诵。赵鼎臣作诗称:“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和默庵喜雨述怀作》)钱钟书先生认为:“南宋词家张炎有首描写春水的《南浦》词,号称‘古今绝唱’,里面的名句:‘荒桥断浦,柳荫撑出扁舟小’就是从徐俯这首诗蜕化的”(《宋诗选注》),可见这首诗的影响。
《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题解】此诗写秋日登岘山所见风景以及因古迹而引起的感叹。发语平淡至极,至“水落”、“天寒”的索寂景色描写,诗意由平淡转入深沉,进而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变得凝重。此诗感染力极强,之所以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或许在于作者所咏叹的“时间永恒、人生短暂”是古今中外无不同慨的自然法则。诸子:指同游的几位朋友。【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浙江《经七里滩》诗。【注释】①代谢:新陈交替。②胜迹:著名的古迹。③“水落”两句写登山远望之所见:鱼梁洲因水落而显著,云梦泽因天寒而深沉。鱼梁,洲名,在襄阳附近汉江中,汉末隐士庞德公曾隐居。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泽名,今洪湖、梁子湖等湖泊,皆古云梦遗迹。【译文1】人事变化更替不断,古往今来连绵无限。山川大地留下历史遗迹,我辈又来登高临远。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晋人羊祜纪念碑尚在,读后令人涕泪涟涟。【鉴赏】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以隐沦终老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少好节义,壮年时曾在吴越漫游,四十岁时游京师长安,应进士不第,传说唐玄宗对他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稀”的诗句很不高兴。孟浩然求官不成,后归还故园,隐居襄阳鹿门山,心情十分矛盾,仕进与归隐两种心情交撞不已,“朱绂心虽重,沧州趣每怀”,可视为他自己内心的真实表露。孟浩然隐居林下,但与当时的官宦文士多有往还,与张九龄、王维、李白、王昌龄等有诗酬赠。孟诗“文采丰葺,经纬绵密”,写山水,抒襟抱,很是自然生动。李白当时称赞他“风流天下”,对他竟致到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的地步,可见当时影响之大。诗中写的岘山,又称岘首山,在襄阳县南,是一名胜之地。山上有晋代镇守襄阳的羊祜的庙碑,是羊祜死后襄阳人民为纪念他的功业而建立的。羊祜在任时,常造访岘山,尝顾谓从事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岘山的羊祜的庙与碑的存在,说明羊祜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古今代谢,而“湮灭无闻”,孟浩然对此情景,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情绪比较复杂而风格又比较含蓄的五言律诗。孟浩然登岘山拜谒羊祜的碑庙,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无限的感慨都出自这个矛盾。他本人求仕不成,隐居襄阳故家,尽管自作放达,想多从隐逸生活中寻求仕途栖栖者所不能体验的乐趣,比如春夜里卧听雨摇花落,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暮色中闲看归人争渡,构思“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夜归鹿门山歌》)但是心中总还有一种不安,这就是当年在诗中写下过的愿望:“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刻虽已隐居颇深,但仍有“端居”为憾之感;更为令其恨憾的是,“荷风送清香,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而且诗人预想到,在生活中也很难遇到对自己知音又能有力援引的人物,因而深感未来渺茫,“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就是带着这种心情到古人的遗迹中去找慰藉,要使自己无可寄托的心情,得到一个对象化的表现。可是当孟浩然一旦进一步思维与感觉到这个历史遗迹的意义时,他就发现晋代羊祜这个人物的作为,与他自己现在的处境又是极为反向的,因为羊祜是以“德冠四海,道嗣前哲”,功业重世,遗爱人间,才被人纪念的。其业绩不是隐居者的闲处逸为,对比之下,自己正是怀有羊公的希求,而在行为上却又在走着与之相反的路,诗人在羊祜的对象存在中观照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存在,他更痛感到,这有碑铭绩的羊祜,此刻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成为异代不同时的知音者。“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真正的底蕴原来在此。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的含蓄之处,是诗人对于隐居闲处感到十分孤寂,对于岁月空过感到非常惋惜,对于功名求取感到特别渺茫,对于知音知己感到实为难遇,把这些思想感情,全都表现在诗的形象之中,而在文字的表面却不露一丝痕迹,读者若了解诗中的情意,必须透过形象,从中寻求其情调,细加品味,感知酸楚。而人们一当把握了诗的情调之后,含蓄之中又觉特别清楚,决不朦胧飘忽,更不能随意解释。这就有了含蓄格调与真实具体情态的恰当结合。
与诸子登。推荐。爱诗词网。《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题解】此诗写秋日登岘山所见风景以及因古迹而引起的感叹。发语平淡至极,至“水落”、“天寒”的索寂景色描写,诗意由平淡转入深沉,进而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变得凝重。此诗感染力极强,之所以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或许在于作者所咏叹的“时间永恒、人生短暂”是古今中外无不同慨的自然法则。诸子:指同游的几位朋友。【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浙江《经七里滩》诗。【注释】①代谢:新陈交替。②胜迹:著名的古迹。③“水落”两句写登山远望之所见:鱼梁洲因水落而显著,云梦泽因天寒而深沉。鱼梁,洲名,在襄阳附近汉江中,汉末隐士庞德公曾隐居。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泽名,今洪湖、梁子湖等湖泊,皆古云梦遗迹。【译文1】人事变化更替不断,古往今来连绵无限。山川大地留下历史遗迹,我辈又来登高临远。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晋人羊祜纪念碑尚在,读后令人涕泪涟涟。【鉴赏】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以隐沦终老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少好节义,壮年时曾在吴越漫游,四十岁时游京师长安,应进士不第,传说唐玄宗对他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稀”的诗句很不高兴。孟浩然求官不成,后归还故园,隐居襄阳鹿门山,心情十分矛盾,仕进与归隐两种心情交撞不已,“朱绂心虽重,沧州趣每怀”,可视为他自己内心的真实表露。孟浩然隐居林下,但与当时的官宦文士多有往还,与张九龄、王维、李白、王昌龄等有诗酬赠。孟诗“文采丰葺,经纬绵密”,写山水,抒襟抱,很是自然生动。李白当时称赞他“风流天下”,对他竟致到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的地步,可见当时影响之大。诗中写的岘山,又称岘首山,在襄阳县南,是一名胜之地。山上有晋代镇守襄阳的羊祜的庙碑,是羊祜死后襄阳人民为纪念他的功业而建立的。羊祜在任时,常造访岘山,尝顾谓从事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岘山的羊祜的庙与碑的存在,说明羊祜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古今代谢,而“湮灭无闻”,孟浩然对此情景,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情绪比较复杂而风格又比较含蓄的五言律诗。孟浩然登岘山拜谒羊祜的碑庙,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无限的感慨都出自这个矛盾。他本人求仕不成,隐居襄阳故家,尽管自作放达,想多从隐逸生活中寻求仕途栖栖者所不能体验的乐趣,比如春夜里卧听雨摇花落,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暮色中闲看归人争渡,构思“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夜归鹿门山歌》)但是心中总还有一种不安,这就是当年在诗中写下过的愿望:“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刻虽已隐居颇深,但仍有“端居”为憾之感;更为令其恨憾的是,“荷风送清香,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而且诗人预想到,在生活中也很难遇到对自己知音又能有力援引的人物,因而深感未来渺茫,“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就是带着这种心情到古人的遗迹中去找慰藉,要使自己无可寄托的心情,得到一个对象化的表现。可是当孟浩然一旦进一步思维与感觉到这个历史遗迹的意义时,他就发现晋代羊祜这个人物的作为,与他自己现在的处境又是极为反向的,因为羊祜是以“德冠四海,道嗣前哲”,功业重世,遗爱人间,才被人纪念的。其业绩不是隐居者的闲处逸为,对比之下,自己正是怀有羊公的希求,而在行为上却又在走着与之相反的路,诗人在羊祜的对象存在中观照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存在,他更痛感到,这有碑铭绩的羊祜,此刻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成为异代不同时的知音者。“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真正的底蕴原来在此。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的含蓄之处,是诗人对于隐居闲处感到十分孤寂,对于岁月空过感到非常惋惜,对于功名求取感到特别渺茫,对于知音知己感到实为难遇,把这些思想感情,全都表现在诗的形象之中,而在文字的表面却不露一丝痕迹,读者若了解诗中的情意,必须透过形象,从中寻求其情调,细加品味,感知酸楚。而人们一当把握了诗的情调之后,含蓄之中又觉特别清楚,决不朦胧飘忽,更不能随意解释。这就有了含蓄格调与真实具体情态的恰当结合。
上邪 汉乐府。推荐。爱诗词网。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2,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3,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注释】1.本篇为铙歌十八曲之一,是女子对所爱的男子表示坚贞的誓言。2.山无陵:是说高山成为平地。3.震震:雷声。雨(音yu):降落的意思。今译天啊!我要与君相爱,永不绝衰:除非高山没有了山峰,除非滔滔的江水枯竭,除非三九隆冬雷震震,除非六月炎夏飞冰雪,除非天与地合为一体,那时才能与君恩爱永绝!
左思咏史。推荐。爱诗词网。左思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过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为刘勰和锺嵘所尽情赞美的“建安风骨”,那种充分反映汉、魏之际的时代风云和人民苦难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健康风格,在西晋太康(公元265—307年)时代,虽说还略有遗风余绪,然而内容毕竟趋于空洞,片面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已经抬头。驰骋在当时诗坛上的,有所谓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尽管这里面的大部分诗人都曾在诗、赋上进行过苦心探索,掌握了各自擅长的技巧,表现了他们的独特风格,并且获得诗坛“中兴”的美誉(见《诗品·序》);然而,他们的生活视野毕竟欠广阔,思想襟抱毕竟不够高。不是偏于华辞丽采的堆砌,就是耽于琐细摹古的刻画。在这样一个寂寞诗坛上,纵横驰骋,独树异帜,歌唱出当时反对腐朽门阀制度的镗巨声的,只有列名在以上八人之末、出身寒门的左思。正由于左思社会地位寒微,流传下来的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也就少而又少。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父亲左熹累官至侍御史,他妹妹左芬被选入宫。特别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洛阳纸贵”这一个典故,就是指他的名作《三都赋》深受读者欢迎,从而引起纸价高抬的佳话。但是,他的真正传世名篇并不是《三都赋》,而是由八首五古合成的组诗《咏史》。“咏史”这一诗体,最早见于班固赞美孝女缇萦的《咏史》之作。但那诗并无诗味,是一篇不象散文也不很象诗的东西,说它“质木无文”(《诗品·序》),也许还带着些含蓄的意味。直到魏、晋时代,终于有了显著的发展。前于左思的曹植曾作《三良诗》,为殉秦穆公之葬的三位贤臣的惨酷遭遇表示深沉哀悼。长夜漫漫、一往不复的作者之情,再不是“质木无文”,而是文辞悱恻了。后于左思的陶潜,其名作《咏荆轲》,则更是皮里阳秋,借荆轲尊重高渐离史事,讽刺当时无才无德而居高位的小人。总的说来,“咏史”在这一时代有了发展和提高,抒情、述感因素的浓郁代替了史事的复述。然而真正开拓了“咏史”艺术领域,把咏史、咏怀二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写成规模宏大的组诗,对后代诗歌发生深广影响的,却是左思的“咏史”。尽管左思作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但就凭这一组不凡的组诗,加上他的《娇女》,他的名字已经不朽了。《咏史》诗共八首。据诗中“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二句推断,此诗当作于公元二八○年,即晋灭吴以前。其主要思想内容是借历史人物作为比拟,以抒发怀才不遇和憎恶丑恶现实的郁勃之感。第一首是序诗,突出地揭示诗人的壮志高标。第二首针对当时门阀制度和社会风气的不合理和腐朽,进行讽刺。第三首表示钦仰历史前贤,从而说明诗人的崇高襟抱。第四言通过京城豪华生活的描绘,对贵族进行鞭挞,并通过对前辈扬雄的赞美,表明自己不与卿相往还的傲兀,补充前面几首所已触及的清浊对比和理想抒发,表示自己尽管一时受到冷落,但却深信可以长垂不朽。第五、六两首分别赞扬了许由、荆轲,情绪逐步转向昂扬,不仅表现了高蹈精神,更洋溢着睥睨四海、粪土权贵的豪情壮志。第七首感情波涛显得低落,从前面的慷慨悲歌一转而为对历古奇才不遇之士的同情和慨叹。最后一首,这种思想就更有所发展,抒发了诗人对世态得失无常的嗟叹。并以将安于贫贱、守庄子饮河满腹之言,作为结束。如果说组诗的开始是向往于积极立功,那么最后却是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落得做一个消极的“达士”。当“兼善天下”的理想破产的时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的出现是必然的。源于孟子的这一个有关出、处问题的名言,对后代文人发生过长期影响。左思是这样;白居易谈得就更多;在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这一对矛盾写得相当集中、精采。现在,我们挑第一、二两首进行剖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幕。序幕应该负有笼罩全文和引导全文的作用。既然《咏史》是借吟咏历史人物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那么,首先诗人是一个怎样的“才”,就必须将其写透写足。也只有把出众的人才之受压抑写透写足,那么压抑人才的社会之腐朽,人才之所以受压抑的症结何在,历代人才之受压抑和诗人左思之受压抑,古今的心灵是如何脉脉相通,以及诗人受压抑时曾经产生过哪些郁勃之思,这一切描绘就都有个触发点和基础了。“才”的描写是结合着雄图大略的“志”的自述而展示的。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现了诗人才学之富,更渲染出一种文武兼资的诗人积极用世、以定国安邦为己任的磅礴气概。说到才学,他二十岁起就能搦笔为文、博览群书。“弄柔翰”的“弄”字,生动地表明一枝笔到了他手中,如何得心应手;用“卓荦”来修饰读书,就更说明其识见的特达不凡。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渲染人才,作者更用西汉时《过秦论》和《子虚赋》两篇名著的作者,贾谊和司马相如的才华横溢来自况。这是第一层。“边城苦鸣镝”,以下四句,转为抒写对武略的通晓。但写法却又与上不同。这是结合着国家边廷多故引发出来的。正因为“边城苦鸣镝”所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企图在武功上报效君国的自述。他虽说不是行伍出身,但却学过战国时代司马穰苴的兵法。亦文亦武,可谓通才。这是第二层。从“长啸激清风”起到篇末,波澜壮阔而又气壮山河地尽情描绘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的“长啸”寄托着他的“梦想”。他的“梦想”表明他朝朝暮暮地希望他的出色策略得以施展。但写到这里,笔锋却又陡然一转,宕开前文,情韵也随之由雄健变为冲淡。这就是最后两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经过这样的画龙点睛,诗人的身影就显得更高了。诗人希望自己怀抱得以舒展的深心,也得到更准确的表现。这种热切希望立功而并不贪图受赏的心情,在组诗第三首中,诗人曾做了引伸和深入的描绘:“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浩荡的胸襟,坚贞的操守,表现为坦率而骏迈的语言。这和“长揖归田庐”的冲淡、旷达情调虽有不同,但就其显示诗人的高旷风标而言,却是互为辉映的。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融议论于形象之中,为富于才略的诗人的自我塑像。唯其采用议论方式,而又能坦率咏怀,所以既摆脱了阮籍的深晦,也不同于陆机的矜持,笔触舒卷自如,布局也能以简驭繁。尽管从总体说来,不外是描述才干、抒写怀抱,然而其间各个层次和侧面的过渡,却显得移步换形。同是说文才,从观书说到作文。同是说武略,由边报传来说到自已娴于军事之学。同是说志愿宏伟,从长啸生风说到积想成梦,从矢志统一江湘,到切望平定羌胡。从头到尾,象清泉汩汩,顺畅中见悠扬,纵横自如中见坦率,笔力遒健中见顿挫。刘熙载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艺概》卷二),确有见解。不过这“论体”绝对不同于一般议论,它是溶为形象的议论。唯其能把议论溶解在形象之中,所以作品富有感情色彩。不管是回顾过去、面对现实或驰想未来,一切理想和雄图的表述,都紧紧地扣合着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不是抽象地说什么善于为文,而是借《过秦》、《子虚》两文的作者用以自况。不是干巴巴地说什么边廷多警,而是善于让读者眼看到“羽檄”之飞,亲听到“鸣镝”之响。不是空写壮志宏伟,而偏是活生生地描绘出一个巨人的顾盼自豪、气吞河岳的神态,把诗人自我升到高处,让他看到远方,开拓了艺术空间,渲染其视野之广、志愿之宏。这样,“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就显出水到渠成之势。这样,有关“咏史”、“咏怀”的议论就再也不空了。诗人带着感情和对客观事物具体特征和意象,揭开了层层画卷。既纵论古今,又展示了自我的高大塑像;既增加笔势的流转,又平添气象的开阔。咏史、咏怀,都不能离开立足的高度和视野的远度。这首序诗之所以能为诗人塑像,塑得真切,塑得宏伟,同作者襟怀的放宕开阔和艺术风格的瑰奇简劲是分不开的。清人陈祚明评曰:“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荡,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采菽堂古诗选集》卷十一)极为中肯。的确,即使仅仅从这一首序诗看来,其神浩荡,其形高拨,其言简朴,已可想见。概括说来,它接近古代西方文论家朗加纳斯所说的“崇高”风格。这正因为,左思的出自肺腑,掷地有声的警句,恰如他所自我表述的人格:重若千钧。特别是“在恰到好处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采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显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朗加纳斯:《论崇高》)这种雄辩家的威力,出于一个诗人笔下而又作为自我画像从容展现时,再也不象他讲话时的口吃,而是显得潇洒自如、顿挫遒劲了。在《咏史》这一篇组诗中,最最神采飞扬的当数第五首,但就左思揭示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和强烈鞭挞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说来,却以第二首的反映最为集中,最为饱满,在整个组诗的形象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如果说第一首侧重怀抱的抒写,以总领方式引出全诗的不平之鸣,那么第二首却是写不平现象由来已久。第二首也还是分三层。开头的“郁郁涧底松”四句,显示了比兴手法的卓越。苍松以百尺之材,处于“涧底”;相反地,茎高径寸的小苗,却不仅高踞山上,而且茂盛非凡。一高一低,一贱一贵,这样的对比,已经为下文正面评说储蓄了充分声势。这是第一层。“世胄蹑高位”四句,不仅把前一层比兴化为明朗的揭露和鞭挞的赋体,还做了更深一层的发掘。诗人是这样处理过渡。这就是说,自然界中存在着苗踞山上和松居涧底,难道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不也是同样根深蒂固、古已有之么?这是第二层。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门阀之低而终生坎坷。一边是赫赫洋洋的金日䃅和张汤,一边是年老官微的冯唐。写出他们的地位悬殊,“蹑高位”和“沉下僚”的具体事例有了,“由来非一朝”的铁证也昭然若揭了。这是第三层。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但揭露、抨击的描绘,最终仍归结为愤愤不平的抒发,亦即整篇组诗的基调。当然,对比手法在前后层次中是有变化的。第一层对比采取比拟方式,由于隐而未显,所以情感抒发以凝炼见长,寓讽刺于含蓄之中。第二层对比因为化隐为显,故能情感迸发。如果说前二句中的一“蹑”一“沉”还属于冷眼观察,那么,后二句转入“地热”和“由来”的揭示,就表现为诗人的痛心疾首和大声疾呼了。第三层对比是第二层对比的具体化,而全诗结尾两句,则更是通篇穴眼。金、张显贵不过是作为反衬,目的在于突出冯唐之悲。对于用以自况的老冯唐,诗人不仅称其伟大,更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强有力的反问语气,表明“冯公”不受重用,已足痛心,何况他又是一直被冷遇到暮年!如果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郁勃不平之气的抒发,高旷其志,挺拔其词,二者基本相同。但由于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首各有其特殊风格。第一首以抒发怀抱为主,所以风格侧重雄遒,表现为气吞河岳之势;第二首以分写士庶、贵贱之对立为主,所以风格侧重冷隽。第一首以自述为主,偏于纵断面描写;第二首通体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为横断面揭示。第一首触及的内容,包含着多种层次和侧面,因而作为诗歌的艺术处理,需要压缩,需要及时转换,因此节奏显得特别流转;第二首内容始终围绕着“地势”悬殊这一个核心,表现为作者的冷眼谛视和深沉慨叹,风格以沉着顿挫见长,节奏较前首为缓。
【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身在万里之外,感伤这萧瑟的秋天和常年客居他乡的生活,年老多病,我独自一人登上高台。作客:羁留于他乡。百年:古人认为人生不过百年,常用“百年”指一生。这里指年岁已暮。在羁旅思乡的一般含意中融入久客孤独的哀愁,悲秋苦病的情思,离乡万里、人已迟暮的喟叹,使人深深感到诗人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意象组合紧密,风格沉郁顿挫。【鉴赏1】我常年漂泊在外,距家乡万里之遥,对此秋景,内心感到非常伤悲;一直以来,疾病缠身,今日却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诗人登高远眺,遍目是万物萧条的秋景,诗人不由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心中顿生无限悲愁。“常作客”三字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百年与多病搭配,将自己人在暮年,多病缠身的处境交代清楚。本是无限孤独寂寥,极其悲伤,诗人却以“万里”“百年”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得哀愁也变得壮大而深沉。【鉴赏2】远离故乡,长久客居,时逢秋天,心情甚感悲凉;老来多病,独自登高眺望,不免感慨无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悽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客居他乡的人(多指老人)体弱多病,孤苦伶仃的境况。亦用以形容独自登高,悲感秋天。[例]他无家无小,不知如何打发乡思乡愁。年近迟暮,重病缠身,晚景凄切。真个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啊!(熊光炯《“台风”思乡曲》)【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公元765年(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767年(大历二年)到了长江之滨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这首诗就是在该地(重阳节)登高时所写的。霜风渐紧、万木凋零的深秋时节,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一派渗透着诗人悲凉情绪的自然景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哀”与“回”是诗人感情的外化,因心情悲哀而低回,便视万物皆“哀”且“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极具动态性的两个意象群,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景中之情已表达得非常充溢,这含蓄的外壳需要点破,于是便有了第五六句的出现,这里具体地点出了常年飘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这是诗人实际情况的真实概括,因而就极有打动人的力量,而“万里”与“百年”两个词语更表现出诗人飘泊的空间之广与多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之“悲”之“病”并非小小的一己之虞……末联之句是全诗意蕴的总括,这里既有抒情,又有描写,还有叙事,我们在这诗句中看到了诗人由“艰难苦恨”染白了的两鬓繁霜,也看到了因病而新停了的酒杯。本来诗人还可以借酒浇愁以销胸中块垒,如今因病连酒都停了,这愁这苦这忧这恨又该如何排遣呢?这沉重的结尾把读者的心也坠到了忧伤的深渊……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身在万里之外,感伤这萧瑟的秋天和常年客居他乡的生活,年老多病,我独自一人登上高台。作客:羁留于他乡。百年:古人认为人生不过百年,常用“百年”指一生。这里指年岁已暮。在羁旅思乡的一般含意中融入久客孤独的哀愁,悲秋苦病的情思,离乡万里、人已迟暮的喟叹,使人深深感到诗人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意象组合紧密,风格沉郁顿挫。【鉴赏1】我常年漂泊在外,距家乡万里之遥,对此秋景,内心感到非常伤悲;一直以来,疾病缠身,今日却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诗人登高远眺,遍目是万物萧条的秋景,诗人不由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心中顿生无限悲愁。“常作客”三字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百年与多病搭配,将自己人在暮年,多病缠身的处境交代清楚。本是无限孤独寂寥,极其悲伤,诗人却以“万里”“百年”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得哀愁也变得壮大而深沉。【鉴赏2】远离故乡,长久客居,时逢秋天,心情甚感悲凉;老来多病,独自登高眺望,不免感慨无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悽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客居他乡的人(多指老人)体弱多病,孤苦伶仃的境况。亦用以形容独自登高,悲感秋天。[例]他无家无小,不知如何打发乡思乡愁。年近迟暮,重病缠身,晚景凄切。真个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啊!(熊光炯《“台风”思乡曲》)【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公元765年(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767年(大历二年)到了长江之滨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这首诗就是在该地(重阳节)登高时所写的。霜风渐紧、万木凋零的深秋时节,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一派渗透着诗人悲凉情绪的自然景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哀”与“回”是诗人感情的外化,因心情悲哀而低回,便视万物皆“哀”且“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极具动态性的两个意象群,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景中之情已表达得非常充溢,这含蓄的外壳需要点破,于是便有了第五六句的出现,这里具体地点出了常年飘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这是诗人实际情况的真实概括,因而就极有打动人的力量,而“万里”与“百年”两个词语更表现出诗人飘泊的空间之广与多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之“悲”之“病”并非小小的一己之虞……末联之句是全诗意蕴的总括,这里既有抒情,又有描写,还有叙事,我们在这诗句中看到了诗人由“艰难苦恨”染白了的两鬓繁霜,也看到了因病而新停了的酒杯。本来诗人还可以借酒浇愁以销胸中块垒,如今因病连酒都停了,这愁这苦这忧这恨又该如何排遣呢?这沉重的结尾把读者的心也坠到了忧伤的深渊……
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20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又名佛陀)而创建。至今山门外石坊的西面仍存有“跋陀开创”题额。
孝昌三年(527),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创立了佛教禅宗,影响深远,少林寺遂为禅宗祖庭,奠定了该寺在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少林寺的另一特点是寺僧习武。据唐代裴漼《少林寺碑》说,隋末少林寺僧人志操、惠瑒、昙宗等帮助唐太宗李世民作战有功,太宗即位后,赐地三十顷,并扩大寺院。后来,寺僧便习练武术,代代相传,终于使少林武术闻名天下。所谓少林寺僧人救唐王的传说大约也就是由此衍化出来的。相传隋末李世民率军在中原地区与盘踞洛阳的王世充作战,由于大意,被王世充部下袭击,几乎被捉。危急关头,少林寺十三名棍僧下山相救,力退敌兵,保全了李世民一条性命。现在寺内白衣殿尚存清代壁画十三棍僧救唐王。该画保存完好,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自古英雄出少林。推荐。爱诗词网。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20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又名佛陀)而创建。至今山门外石坊的西面仍存有“跋陀开创”题额。孝昌三年(527),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创立了佛教禅宗,影响深远,少林寺遂为禅宗祖庭,奠定了该寺在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少林寺的另一特点是寺僧习武。据唐代裴漼《少林寺碑》说,隋末少林寺僧人志操、惠瑒、昙宗等帮助唐太宗李世民作战有功,太宗即位后,赐地三十顷,并扩大寺院。后来,寺僧便习练武术,代代相传,终于使少林武术闻名天下。所谓少林寺僧人救唐王的传说大约也就是由此衍化出来的。相传隋末李世民率军在中原地区与盘踞洛阳的王世充作战,由于大意,被王世充部下袭击,几乎被捉。危急关头,少林寺十三名棍僧下山相救,力退敌兵,保全了李世民一条性命。现在寺内白衣殿尚存清代壁画十三棍僧救唐王。该画保存完好,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少林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和白衣殿。其中千佛殿内有举世闻名的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面积达300多平方米,气魄雄伟,蔚为壮观;该壁画为明代作品,历经数百年时光,至今仍光彩夺目。寺外众多的古迹以及大量历代碑刻又为少林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氛。武术的阳刚之气与文化艺术的阴柔之美相映成趣,构成了少林寺独特的魅力。关于少林寺这座“天下第一名刹”的来历,曾有一个传说。相传北魏太和年间,有和尚、阴阳先生与财主等三人分别登上少室山,同时看到天空中出现一座古寺,其中有位老僧正指点小和尚说人间少室山有少林寺。三人顺老僧手指方向看,果然在山中看到一座壮丽非凡的寺院,但转眼之间这山中寺院却烟消云散了。这三个人各怀心事下山,暗自都盘算着如何占住那块出现寺院的宝地。和尚睡到半夜,心里着急,赶往宝地,在那里并生的两株翠柏下挖了个坑,将鞋子埋下,这才回去。阴阳先生随后赶来,折了根木棍插在翠柏之间作记号。财主最后赶来,把帽子挂在棍上作记号。三天后,三人各领着一伙人前来破土,各找自己记号,争吵不休。正好孝文帝巡游中岳,便评判道:“帽在棍上戴,理当棍插早,棍在鞋中竖,还归鞋先埋”,遂将此地判归和尚所有。此和尚即佛陀。据说少林寺的面貌,就是佛陀据当日出现的“少林寺”的幻影建造的。
《玉簪记》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湖上桃花渔。钱塘人。明代戏曲家。作传奇《玉簪记》、《节孝记》,均存。《玉簪记》故事源出《古今女史》;宋人平话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都敷衍其事。《玉簪记》继承了这些作品的优点并加以发展。剧情是:南宋时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娇莲与母亲避靖康之难时失散,娇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道姑,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向妙常挑逗,为妙常所拒,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也寄寓观内。一日妙常乘月夜弹琴,必正寻声来访,遂相爱慕而私下结合。事为观主察觉,乃逼必正赴试。妙常买舟,追上必正,以玉簪相赠,必正酬以鸳鸯扇坠,相泣而别。后必正及第拜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剧本对陈妙常的塑造相当成功,作者把她对爱情既热烈追求又羞涩畏怯的微妙心理,描写得细致生动,使她与必正的恋爱充满了喜剧色彩。剧本表现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教清规戒律的反抗,是一曲爱情的颂歌。全剧语言典雅华美,情节曲折动人,尤其是《弦里传情》(即《琴挑》)、《秋江送别》(即《秋江》)等折更为人们所称道,一直在舞台上演出,成为许多剧种的传统剧目。
玉簪记。推荐。爱诗词网。《玉簪记》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湖上桃花渔。钱塘人。明代戏曲家。作传奇《玉簪记》、《节孝记》,均存。《玉簪记》故事源出《古今女史》;宋人平话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都敷衍其事。《玉簪记》继承了这些作品的优点并加以发展。剧情是:南宋时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娇莲与母亲避靖康之难时失散,娇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道姑,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向妙常挑逗,为妙常所拒,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也寄寓观内。一日妙常乘月夜弹琴,必正寻声来访,遂相爱慕而私下结合。事为观主察觉,乃逼必正赴试。妙常买舟,追上必正,以玉簪相赠,必正酬以鸳鸯扇坠,相泣而别。后必正及第拜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剧本对陈妙常的塑造相当成功,作者把她对爱情既热烈追求又羞涩畏怯的微妙心理,描写得细致生动,使她与必正的恋爱充满了喜剧色彩。剧本表现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教清规戒律的反抗,是一曲爱情的颂歌。全剧语言典雅华美,情节曲折动人,尤其是《弦里传情》(即《琴挑》)、《秋江送别》(即《秋江》)等折更为人们所称道,一直在舞台上演出,成为许多剧种的传统剧目。该剧刊本有《重校玉簪记》,为明继志斋刻本,北京图书馆藏;还有《六十种曲》等版本。1960年中华书局有中山大学中文系校点本。
【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处】唐·杜甫《后出塞五首》【意思】落日西沉,夕阳照耀在战旗上,战马嘶鸣,朔风萧萧。整个画面极其辽阔而富有威严。这两句诗歌刻画了边地傍晚凛然庄严的行军情景。“落日”标明时间,上接诗歌第二句的“暮”字,表现出时间上的紧凑感,从东门营到河阳桥,一日即到,以显示部队行军迅速。“风”的使用,使得整个行军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风声、马嘶鸣声交相呼应,给予画面以声音,边塞之气扑面而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处】唐·杜甫《后出塞五首》【意思】落日西沉,夕阳照耀在战旗上,战马嘶鸣,朔风萧萧。整个画面极其辽阔而富有威严。这两句诗歌刻画了边地傍晚凛然庄严的行军情景。“落日”标明时间,上接诗歌第二句的“暮”字,表现出时间上的紧凑感,从东门营到河阳桥,一日即到,以显示部队行军迅速。“风”的使用,使得整个行军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风声、马嘶鸣声交相呼应,给予画面以声音,边塞之气扑面而来!
【出处】唐·李白《关山月》【鉴赏】明月升上了天山,浮荡在那一片苍茫的云海之间。这两句诗描写明月升上天山,浮游在广阔云海间的飘渺幽远,是描写“关山月”的苍茫,也是描写山河的壮丽。【原文】《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边。下:出兵。白登道: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曾在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被困七日。胡:这里指吐蕃(bō),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由来:从来。征战地:边境上战事多发的地方。戍(shù)客:驻守边塞的将士。边色:边关的景色。苦颜:愁苦的容颜。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未应闲:应该是不会停止的。【翻译】一轮明月在巍巍天山间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浩荡长风,吹过几万里关隘山岭,来到这玉门关外的边塞。汉高祖出征匈奴,曾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青海湾畔,吐蕃的军队也在虎视眈眈,有所企图。这边塞之地,从来都是战争频繁的地方,看不到有几个人能够生还。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色,思念家乡,脸上都是一片愁苦的颜色。他们在想:妻子守在自家高楼上,看着这样苍茫的月色,应该在不住地叹息吧。
苍茫云海间的上一句。推荐。爱诗词网。【出处】唐·李白《关山月》【鉴赏】明月升上了天山,浮荡在那一片苍茫的云海之间。这两句诗描写明月升上天山,浮游在广阔云海间的飘渺幽远,是描写“关山月”的苍茫,也是描写山河的壮丽。【原文】《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边。下:出兵。白登道: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曾在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被困七日。胡:这里指吐蕃(bō),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由来:从来。征战地:边境上战事多发的地方。戍(shù)客:驻守边塞的将士。边色:边关的景色。苦颜:愁苦的容颜。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未应闲:应该是不会停止的。【翻译】一轮明月在巍巍天山间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浩荡长风,吹过几万里关隘山岭,来到这玉门关外的边塞。汉高祖出征匈奴,曾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青海湾畔,吐蕃的军队也在虎视眈眈,有所企图。这边塞之地,从来都是战争频繁的地方,看不到有几个人能够生还。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色,思念家乡,脸上都是一片愁苦的颜色。他们在想:妻子守在自家高楼上,看着这样苍茫的月色,应该在不住地叹息吧。
天边独树高原。推荐。爱诗词网。王维《田园乐(七首选四)》王维其三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其四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未识衣冠。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此诗共七首,一作《辋川六言》,与北宋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同为六言绝句中最优秀的篇章。此乃王维归隐辋川时作,写辋川风景、人物如画,而村野真朴之趣,田园闲适之乐,即从画中溢出,令人陶醉。黄升《玉林诗话》云:“六言绝句,如王摩诘‘桃红复含宿雨’及王荆公‘杨柳鸣蜩绿暗’二诗最为警绝,后难继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或问六言句法,予曰:王右丞‘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此六言之式也。必如此自在谐协方妙。”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非右丞工于画道,不能得此语。”黄叔灿《唐诗笺注》:“读罢不觉长歌《归去来辞》。”
【诗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出处】唐·王维《西施咏》。【译注】早晨西施还是越溪上的浣沙女,晚上就成了吴王夫差宫中的妃子了。“朝”、“暮”二字,言西施地位转变的突然,就好象是在一天中的早晚那么短暂。诗句暗喻只要有才干,有朝一日定会大展宏图。注:越溪,若耶溪,西施浣沙的地方。【全诗】《西施咏》[唐].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朝为越溪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出处】唐·王维《西施咏》。【译注】早晨西施还是越溪上的浣沙女,晚上就成了吴王夫差宫中的妃子了。“朝”、“暮”二字,言西施地位转变的突然,就好象是在一天中的早晚那么短暂。诗句暗喻只要有才干,有朝一日定会大展宏图。注:越溪,若耶溪,西施浣沙的地方。【全诗】《西施咏》[唐].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推荐。爱诗词网。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河南河北:指今河南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剑外:剑南,剑门关南面。这里借指蜀地。蓟(jì)北:今河北北部,是当时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tì)泪:眼泪。却看:再看。妻子:妻子和儿女。漫卷:随便卷起。青春:指春天。巴峡:这里当指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大意】一个特大的喜讯突然传到了剑外:官军已经收复叛军老巢蓟北!一听到这个消息,激动的泪水就浸湿了我的衣裳。再看妻子和儿女,他们脸上的忧愁早已烟消云散了。我胡乱收拾起书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忍不住要纵情高歌,开怀痛饮。啊,趁着这鸟语花香的宜人时节,伴着一路明媚的春光,我们正好可以返回故乡。最便捷的路线是乘船取道巴峡,穿过巫峡,再转陆路到襄阳,然后就可以直奔老家洛阳了。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2页.
明年春色倍还人。推荐。爱诗词网。“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景色宜人。诗人独自游春,但愁思萦绕,没有兴致,无心观赏。可又觉得辜负了美好的春光,只好寄春游的希望于来年。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恋春的心情。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全唐诗”第737页。繁体:“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春光明媚,風和日麗,景色宜人。詩人獨自遊春,但愁思縈繞,沒有興致,無心觀賞。可又覺得辜負瞭美好的春光,隻好寄春遊的希望於來年。詩句運用擬人手法,表達瞭詩人戀春的心情。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全唐詩”第737頁。拼音:“JiYuLuoChengFengRiDao,MingNianChunSeBeiHaiRe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JiYuLuoChengFengRiDao,MingNianChunSeBeiHaiRen”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ChunGuangMingMei,FengHeRiLi,JingSeYiRen。ShiRenDuZiYouChun,DanChouSaiYingRao,MeiYouXingZhi,MoXinGuanShang。KeYouJiaoDeGuFuLeMeiHaoDeChunGuang,ZhiHaoJiChunYouDeXiWangYuLaiNian。ShiGouYunYongNiRenShouFa,BiaoDaLeShiRenLianChunDeXinQing。DuShenYan“ChunRiJingZhongYouHuai”“QuanTangShi”Di737Xie。
侍从官之发。推荐。爱诗词网。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作者:梅尧臣 朝代:宋代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原文许公运国储,岁入六百万,上莫究所来,下莫有剥怨。十年无纤乏,功利潜亦建。昨除侍从官,卿为磨世钝。比於以舌得,此岂愧物论。较量多少间,未足数刘晏。大计苟窘费,曷不使预筭。欲倍即能倍,但勿惑谤讪。扰民可以夺,食官可以窜。要付与权衡,一切出果断。呜呼任智力,长短固有限。制财犹制合,太甚则生乱。公譬淮阴侯,多多自益办。我今听甚谈,夜去为扼腕。书之俟采诗,咨访不可缓。诗词问答问: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问: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名句大全
寒潮背郭卷平沙。推荐。爱诗词网。句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代句原文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绿树绕村含细雨,寒潮背郭卷平沙。诗词问答问:句的作者是谁?答:温庭筠问:句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句是什么体裁?答:句问:温庭筠的名句有哪些?答:温庭筠名句大全温庭筠句书法欣赏句书法作品注释全唐诗:卷583-48
苏曼殊全集。推荐。爱诗词网。分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古诗三百首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景抒情写人咏物婉约思念送别爱情抒怀离别思乡生活爱国哲理女子写花边塞怀古古文观止友情怀人战争相思闺怨孤独忧国忧民感伤梅花田园叙事讽刺咏史怀古赞美体裁:词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乐府楚辞散曲文言文五古五排七古杂言句四古联句七排六古贺新郎诗经·国风·郑风诗经·国风·邶风胡笳曲偈诗经·国风·召南诗经·小雅·鱼藻之什脱京口诗经·国风·唐风诗经·国风·周南满江红诗经·大雅·荡之什朝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作者:李白白居易陆游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杨万里邵雍杜甫辛弃疾黄庭坚陶渊明陈与义李商隐范成大刘禹锡唐寅王维纳兰性德文天祥李煜张耒戴复古刘克庄曹操范仲淹晁补之叶绍翁高崇文李清照贺铸元好问王冕龚自珍苏辙乾隆秦观刘邦曹植嵇康袁宏道岑参贾岛蔡邕秦桧宋江柴望《苏曼殊》古诗文朝代:近现代,共收录104篇诗文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为其法号。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为南社社员。他现存诗约百首,大多为七绝。译作《拜伦诗选》在民国初年非常有名。著作有《苏曼殊全集》。
步步安。推荐。爱诗词网。次韵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作者:苏辙 朝代:宋代次韵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原文寻山非事役,行路不应难。洛浦花初满,嵩高雪尚寒。平林抽冻笋,奇艳变山丹。节物朝朝好,肩舆步步安。酴醾酿腊酒,苜蓿荐朝盘。得意忘春晚,逢人语夜阑。归休三黜柳,赋咏五噫鸾。鹤老身仍健,鸿飞世共看。云移忽千里,世路脱重滩。西望应思蜀,东还定过韩。平川涉清颍,绝顶上封坛。出处看公意,令人欲弃官。诗词问答问:次韵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的作者是谁?答:苏辙问:次韵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苏辙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辙名句大全
飞鸟厌其羽。推荐。爱诗词网。和蔡仲谋苦热作者:梅尧臣 朝代:宋代和蔡仲谋苦热原文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人亦畏絺綌,况乃服冠袍。广厦虽云托,呼风不动毫。未知林泉间,何以异我曹。蝇蚊更昼夜,肤体困爬搔。四序苟迭代,会有秋气高。诗词问答问:和蔡仲谋苦热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问:和蔡仲谋苦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名句大全
无心游。推荐。爱诗词网。偈颂二十一首作者:释普宁 朝代:宋代偈颂二十一首原文无心游此国,有心复宋国。有心无心中,通天路头活。拄杖头边胱日月。诗词问答问:偈颂二十一首的作者是谁?答:释普宁问:偈颂二十一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释普宁偈颂二十一首书法欣赏偈颂二十一首书法作品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推荐。爱诗词网。沈括《雁荡山》沈括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崖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雁荡山记》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四月之后。这年四月,沈括曾访察浙东温、台地区,对雁荡山进行过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参照北方河南、陕西的情况,发现流水侵蚀冲刷是造成雁荡诸峰特殊地形的原因。这是符合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创见。在西欧,直到18世纪末期,英国人郝登在他所著的《地球理论》一书中,才论述了自然界流水侵蚀作用的学说。郝登被人推崇为近代的“地质之父”,但沈括的发现和创见比郝登早了700年。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海之滨。分两个山群,南雁荡山在平阳县西,北雁荡山在乐清县东北。本文所记的是北雁荡山。北雁荡山东西、南北各距30公里多,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09米,峰顶附近有湖泊,因南来北往的雁群常来栖息,所以叫雁荡,雁荡山也因此得名。山上风景名目繁多,号称百有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二十六石、十三瀑、十七潭、十四嶂、十二溪、十岭八谷、八桥七门、六坑四泉、四水二湖等等,从这些名目也可见北雁荡山的地形。山上古刹有灵岩寺、灵峰寺,前者传说就是高僧诺矩罗观瀑坐化处。后者建寺较迟,初建于宋代。雁荡山是全国风景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地图文书资料,都没有提到过它。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列举事实,引用资料,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所知的情况。第一句点明雁荡山的位置——温州;特点——天下奇秀。接着,用“然”字一转,指出“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说明这座“天下奇秀”的雁荡山,竟长期不为人所知。第二句先说比作者早六十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况。再引西域书和贯休诗说明宋代以前对雁荡山虽有零星记述,但不详细也不明确,提到了雁荡、龙湫的名字,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人们还弄不清。最后说,连几乎游遍永嘉山水的谢灵运,也从未提到过雁荡山。这是文章第一段,作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第二段作者推究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由结果(特殊地形)分析原因(特殊地形的成因),从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表达方式以论说为主。作者首先描述实地考察所见雁荡诸峰的地形:“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皆包在诸谷中”,这就是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的特点,也印证了上文所说的“天下奇秀”究竟“奇”在哪里。接着作者从不同角度和观察点来描写这一特点。从岭外远望,“都无所见”,因为“诸峰皆包在诸谷中”。至谷中近视,则“森然干霄”,因为诸峰“峭拔险怪,上耸千尺”。话虽不多,却说明了沈括曾从上下、远近、内外多方面对雁荡山作过观察,如实描绘了它的特征。雁荡诸峰为什么会构成这样一个特殊地形呢?作者根据买地考察进行推理判断:“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也就是说,这是流水的冲激、侵蚀作用(水凿)所造成的。然后就近从当地提出事实来作佐证:“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接着作者由特殊到一般,进一步说明雁荡诸峰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世界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在正确地解释了雁荡诸峰特殊地形形成的原因,并作出了无可置疑的论断之后,从正面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问题:雁荡诸峰之所以长期不为人所知,是因为诸峰“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沈括用流水侵蚀、冲激作用来解释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是正确的。据地理学者的考察,雁荡诸峰的高度一般都在1000米左右,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些岩石是白垩纪火山爆发的堆积物。在白垩纪末,第三世纪初,地壳发生不均匀的上升运动,后来又受到外力的强烈作用,而形成相当平坦的剥蚀平原,就是古代夷平面。以后,又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流水侵蚀、冲激,松软的沙土被冲走,只留下坚硬的岩石,形成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的雁荡诸峰。这则笔记属于说明文,详略处理恰当,用语严谨,平实而又不乏生动。在写作上注意举出例证,引用资料来说明道理,行文前后呼应,联系紧密,结构紧凑。第一段侧重叙述情况,引用传说资料,处处为读者留下疑问:雁荡山既为“天下奇秀”,何以“自古图牒未尝言”,长期不为人所知呢?这就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侧重在分析论述,举出例证,阐述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解决了第一段中留下的问题,使读者疑团冰释。正如白璧微瑕,本文说谢灵运没有到过、也没有提到过雁荡山,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谢灵运到过雁荡山,写过描绘雁荡山景色的诗。唐代不少人也都到过雁荡山,提到过“雁荡”山名。
野望王绩。推荐。爱诗词网。【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释】皋:山边。东皋:传说王绩渡河还家,游北山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薄暮:傍晚。徙倚:徘徊。依:归依。犊:小牛。怀采薇: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自己避世隐居之意。【鉴赏导示】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诗人。他的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颇受陶渊明影响,抒写幽静闲适之趣,而风格清新朴素。由于生逢乱世,仕途坎坷,诗中往往流露抑郁之感。这首诗是他诗歌中最为人传颂的一篇,也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律诗。诗由傍晚秋原淡远的景物中透出一种忧郁惆怅的主观感情色彩。【鉴赏】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这是王绩的代表作。首句写观望的时、地,即在东皋伫望。“薄暮”,是特定的时间概念;“东皋”,在龙门县北山附近,是诗人自己命名的隐居地,有点明归隐身份的作用。次句写观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的心情。徙倚,徘徊的样子;“将何依”化用曹诗《短歌行》中的意思,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中间四句,写薄暮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象,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尾联两句即景抒情,写观望的感慨,说自己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同首联的剖白遥相呼应。诗人念及思归之情的《诗经·采薇》,并长声歌唱,委婉地表现了现实苦闷,只好怀古以求慰藉的伤感。本诗在结构上首尾两联言情,中间两联写景,与后来五律布局一致;语言上,朴素自然,全无堆叠之嫌,一洗初唐浮艳之风,独具风格。【鉴赏要点】[1]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以景写情,形象鲜明。[3]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结合。[4]风格朴素,自然清新。
陈轸为齐威王使。推荐。爱诗词网。昭阳为楚伐魏①,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②,爵为上执圭③。”陈轸曰:“异贵于此者④,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乎?楚有祠者⑤,赐其舍人卮酒⑥。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⑦。’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兵⑨,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⑩,亦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11)。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12),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注释】①昭阳:楚怀王的将军。②上柱国,楚国官名。③上执圭:楚国最高的爵位。④异:格外。⑤祠者:祭祀的人。⑥舍人,王公贵人身旁管事的人。卮(zhi,音知):酒器。卮酒:一卮酒,一壶酒。⑦为之足,给蛇画上脚。⑧亡:失。⑨弱兵:削弱兵力。⑩以是为名:以此成名。(11)重;重迭。(12)后归:归于后人。【今译】昭阳为楚国攻打魏国,杀死魏将,击溃魏军,占领了八座城池;按着又移军进攻齐国。陈轸作为齐王的使节,去见昭阳。他俯身拜贺昭阳取得战功,然后直起身问道:“按楚国的规定,击溃敌军,斩杀敌将,会得到什么官爵?”昭阳道:“官,可当上柱国;爵,可得上执圭。”陈轸道:“比这更为尊贵的是什么官爵呢?”昭阳道:“那只有令尹了。”陈轸道:“令尹最为尊贵,楚王不会设置两个令尹哪!我为您打个比方,可以吗?楚国有个祭祀的人,他赏给随侍左右的人一壶酒。这些人互相商量道:‘几个人一起喝吧,不够,一个人喝才富富有余。咱们在地上画条蛇,谁先画好谁就喝酒。’一个人先画好了蛇,端过酒准备喝下去。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着蛇道:‘我能给它画上脚。’脚还未画好,另一个人蛇画成了。他夺下还在画脚的那个人的洒壶,说道:‘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于是喝下了那壶酒。画蛇脚的,最终丧失了喝这壶酒的机会。如今您辅佐楚国,攻打魏国,击破魏军,杀死魏将,攻陷八座城池,手下未有损失,现在又想进攻齐国,齐国对您怕得很。您因此名声大振,这也足够了。而在上柱国的官位之上,不会再设一个上柱国啊。战无不胜,却不懂适可而止的人,总有一天会身置死地、爵归他人,这就如同画蛇添足一样啊。”昭阳认为陈轸说的有道理,便罢兵而去。【集评】清·张星徽《国策评林》:“轸说与养由基教射之喻颇同,如听江左诸公尘谈,玉屑霏霏而下,扑去俗尘三斗许。”【总案】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在游说或进谏时,往往喜欢运用一些寓言,以加强论说的生动性和说服力,这也形成了《战国策》一书的一个特色。本篇写陈轸劝阻楚将昭阳进攻齐国时,便运用了“画蛇添足”的寓言。这个寓言本身耐人寻味,它嘲讽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违背客观现实,一味逞强好胜,到头来落得个节外生枝、事与愿违的下场。其时昭阳为楚伐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齐”,与那个先画好蛇的舍人一样,正处得意之时。陈轸以“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的教训告诫昭阳,劝他罢兵休战,适可而止,否则不仅得不到赏赐,而且“身且死,爵且后归”。昭阳听罢,终于翻然有悟,“解兵而去”。使生硬的说教变得生动感人,使枯躁的道理变得俚俗形象,这正是本篇使用寓言所产生的效果。
【诗句】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出处】唐.薛逢《宫词》【意思】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鉴赏】宫楼之上的宫妃们,天刚微亮就着意梳妆打扮,在望仙楼上急切企首盼望着君王的恩准幸见。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处。“十二楼”有宫妃多之意,“望仙楼”暗寓宫妃的失望神情。作者把宫妃的企盼心理描写得十分逼真细腻,生动地反映了她们寂寥的生活。
无情的锁链把宫门上那兽形的、冰凉的铜质门环紧紧地连接着。那黄灿灿的刻有龙纹的漏壶发出的没完没了的滴水声,一直持续到天黑。诗句以冷寂的环境描写,映衬宫妃昼长难耐的寂寞和苦闷,同时也点明她们行动不自由,犹同囚犯一般。【全诗】《宫词》.[唐].薛逢.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鉴赏】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十二楼中尽晓妆。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出处】唐.薛逢《宫词》【意思】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鉴赏】宫楼之上的宫妃们,天刚微亮就着意梳妆打扮,在望仙楼上急切企首盼望着君王的恩准幸见。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处。“十二楼”有宫妃多之意,“望仙楼”暗寓宫妃的失望神情。作者把宫妃的企盼心理描写得十分逼真细腻,生动地反映了她们寂寥的生活。无情的锁链把宫门上那兽形的、冰凉的铜质门环紧紧地连接着。那黄灿灿的刻有龙纹的漏壶发出的没完没了的滴水声,一直持续到天黑。诗句以冷寂的环境描写,映衬宫妃昼长难耐的寂寞和苦闷,同时也点明她们行动不自由,犹同囚犯一般。【全诗】《宫词》.[唐].薛逢.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鉴赏】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平妖传。推荐。爱诗词网。罗贯中在众多的神魔小说中,罗贯中的《平妖传》是写得最早的一部,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之祖。罗贯中的原作为四卷二十回,现存有明代钱塘王慎修精刊本,卷首有武胜童昌祚的序文。卷一至卷三正文前题“东原罗贯中编次,钱塘王慎修校梓”。第四卷正文前题“东原罗贯中编次,金陵世德堂校梓”。学者称王慎修本或世德堂刻本。此本刊于明万历二十年左右,虽不是《平妖传》的初版,但在某些方面保存着这部小说的原始面貌,如回目造语生硬,对仗不工,文字朴实粗俗,情节也有疏忽。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日本天理图书馆各收藏一部,现在都已排印或影印出版。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根据罗本对《平妖传》进行增补改编,扩充为八卷四十回,文字大为增加,平添了许多情节。冯本第15回以前的故事,都是罗本所没有的,只是到了第16回,才与罗本的第一回衔接起来。与罗贯中原作的原始形态相比,冯补四十回本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成熟多了,因而广为流行,罗氏二十回本反而鲜为人知了。这里所谈的《平妖传》,也主要以冯补本为依据,间或也联系到二十回本的某些内容。《平妖传》全名《北宋三遂平妖传》。它虽然以北宋仁宗时候王则起义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但其多数篇幅却是描写几个妖和一批道流羽客的变幻活动,涉及王则事件的情节实在有限,因此不能算作描写农民起义的历史小说。王则原是河北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宣毅军的一个小校,他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11月率领士卒和市民起义,自称东平郡王,国号“安阳”,改元“得圣”,但不久即被参知政事文彦博率师镇压。小说在描写官军镇压王则义军的战事中,有三个人出力最多,他们是诸葛智遂、马遂和李遂。这三个人的名字都有个“遂”字,应了多目神(千里眼神)“逢三遂,妖魔退”的谶语,因此取为书名。《平妖传》的故事情节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以第1回到第14回为第一部分。主要写蛋子(亦作弹子)和尚在白云洞盗得九天秘籍“如意册”,在妖狐圣姑姑的主持下,炼成七十二般道术,具备了“惊天动地的学问”,有了“生事害民”的资本。从第15回到第30回,故事进入起义的酝酿准备阶段的叙述。主要写胡媚儿托生到胡员外家,改名永儿,在她前生母亲圣姑姑的秘密传授下,炼就一套杀伐变幻的本领,随后又在圣姑姑的周密安排下,和她的前世胞兄左黜儿一道,超度了卜吉、任迁、张琪和吴三郎等市民,并把他们收为党羽。他们假借向宦官王太尉布施,乘机挑起事端,与官府作对。小说的第三部分是最后十回。这是全书的高潮。内容描写王则举事和败亡的整个历程。据书中交代,王则起义完全出于圣姑姑的点化和授意。圣姑姑把女儿嫁给王则做内助,又叮嘱众妖人一齐来辅佐王则,随后便趁着贝州军士为索取粮饷而哗变的有利时机,使用妖术挪运官库中的钱米,兴兵倡乱,杀掉州官,据城为王。朝廷委派参知政事文彦博率师镇压,在两军相持之际,原为义军骨干的蛋子和尚遵照神人的意旨,反水倒戈,幻化为甘泉寺老僧诸葛智遂,并用“天罡正法”击破妖人的“地煞邪法”,圣姑姑被擒,被罚在白云洞守护天书,王则则被凌迟处死。全书至此收场。从以上情节中可以看出,小说虽然以王则起义为故事的题材,但却是变态的描写,它与这次事件的真相相去甚远。小说既然把起义领袖视作“妖人”,把他们进行殊死斗争的手段称为妖术,这就不可避免他从根本上歪曲了事物的本质。不但如此,作品还在具体描述中大肆渲染义军领袖的暴行为丑态,说他们残忍好色,荒淫无度。冯梦龙还进一步搜罗有关王则起义的史料,以相当重要的篇幅,增加了王则逼死民妻赵无暇的情节,写得淋漓尽致,借以丑化王则的形象,其用心是十分恶毒的。对于作品的这种不健康的倾向,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和扬弃。不过,作品虽然表现了这种否定起义军的思想倾向,但并不是这部小说的全部思想内容。就以作品中所描写的所谓“妖人”来说,除了贝州起义的领袖之外,其余的骨干人物都与神佛仙道有联系,正是由于他们的蛊惑和指使,王则才举兵作乱,因此,从批判态度出发,作品对神佛仙道的虚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弄,并把这种批判和朝政联系起来。这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作品对寺观释道的描写不仅是大量的、细致的,而且对其内幕的揭露也是相当犀利的。在作者笔下,那些罩上神圣光圈的僧院道观,大都污秽不堪,与世俗并无差异。他们大肆张扬的佛事道场,表面上庄严隆重,煞有介事,实际是愚弄群众的骗局。比如杨巡检“认作仙丹妙药”的所谓“圣水”,不过“是老牝狐撒下的臊溺”。所谓“菩萨真身”,原来是老狐精的幻影。作品写妖狐圣姑姑化为“活佛”来解经演法,这本身就是对神佛的亵渎。作品还通过蛋子和尚的亲身体验,批判了道家的经典《抱朴子》,说这书中的记载都是“捕风捉影,有假无真”的骗人鬼话。纵观全书,凡写到神佛仙道的活动,无不带有戏弄和挖苦的味道。类似这种对神佛调侃戏弄的语言,书中俯拾皆是,无不令人忍俊不禁。再从故事的因果关系看,也可以理解为对神道的批判。例如圣姑姑赖以作乱的“如意册”,就是在九天玄女的庇护下由白猿神传到人间的。如果追究妖人作乱的责任,这责任首先应该落到玉皇大帝身上。因为“天恩浩荡”的玉帝,压根儿就不该私藏秘本法书,所以白猿神讥笑他道:“人说天上无私缘,如何也有个私书。你做三十三天老大皇帝,直恁私刻,我老猿与人为善,你们众弟子孩儿,要学法的尽着去学。”(第1回)白猿神指点蛋子和尚盗取天书,只不过是为了打破皇天的垄断,后来一般妖人依仗法术聚众作乱,也正是玉帝私刻秘籍的恶果。天上玉帝是人间皇帝的影子,批判玉帝实即影射皇帝。第37回作者假太白长庚之口明白指出:“臣闻妖不自作,皆由人兴。只因赵宋真宗,听信妖臣王钦若,引诱三遍,伪造天书,矫诬上天,欺诈百姓,以此民间竞尚妖巫,酿成妖衅。”这段话可以看作作者构思意图的直接表露。作品虽然写的宋朝故实,实际上是影射明朝现实。众所周知,明中叶以后的皇帝,不是崇奉佛祖,就是崇尚道流,特别是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整日价沉溺于修玄炼丹,求长生术,竟至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他先后册封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为“真人”,让他们担任内阁要职,以至贻误国事,危害极大。一些正直有识的官吏,屡次上疏谏止。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朱厚熜看了海瑞的奏疏,才在盛怒之余,略有悔悟。《平妖传》咒诅妖人作乱,固然反映了地主阶级对起义者的恐惧心理,但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皇帝迷信释道,致使政局动乱的担忧和愤慨。第14回作者指出:“大抵术士辈,任你神钦鬼服,总要借重皇帝的敕封,方免得天庭责罚。”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正是由于皇帝对术士的宠信,甘作他们的后台,才使他们敢于兴风作乱,生事害民。总之,揭露神佛的虚妄,同时也就抨击了皇帝的昏庸,所以在貌似轻松的游戏笔墨之中,实际上含蕴着严肃的政治主题。如果说皇帝对释道神祇的崇奉是妖人作乱的间接原因的话,那末,官吏的贪暴就是酿成人民造反的直接原因了。从这一认识出发,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恨,对那作威作福的害民贼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就拿王则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来说,作品尽管作了歪曲的反映,但在叙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官逼民反”的真实消息。作品首先交代王则起义的政治背景:那时奸臣当道,“专一嫉贤妒能,招权纳贿,所以州县多有贪官,天下不得太平。西夏反了赵元昊,广南反了浓智高,都未收复。今日贝州反了王则,也为着贪官而起”。(第34回)作品详细描写了贝州知州张德的“禽兽”行径。他“每日不理政事,只是要钱”;他仗着朝中势大,无人敢惹,公然克扣军饷,终于“激变了军心”。作品还着意描写了他裁剪锦帛尺头的情节,以刻划他的贪婪和卑污。王则是直接受害者,逼得他走投无路,忍无可忍。所以铲除这个“畜生”,是为民除害,是完全正义的行动。从具体描写中所表现的情绪看,作者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不亚于对妖人的仇视。借助“妖人”之手,“除灭贪官污吏”,也是作者发泄愤恨的一种手段。所谓“贪官酷吏当刑戮,假手妖人早灭亡”(见罗本第14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天下乌鸦一般黑”。作品中出现的州县官吏,没有一个不是贪官。比如穷儒出身的黔阳县县令侯明宰,就是个有名的刮地皮的赃官。他在任四年,“家中解库也开过好几个了,贪心兀自不止”。后来贿赂上司,“得升京官,自家建个生祠在县中”,被愤怒的百姓把生祠中的土偶抛到粪坑中去。他自己也堕马折足而死。(第10回)又如郑州知州为夺取卜吉的金鼎,不仅屈断官司,还要杀人灭口,十分狠毒。(第26回)再如博平县县令淳于厚,平时装腔作势,似乎清正爱民,但在神明雷电的威慑下,顿时现了原形(第17回)。作者在概括官吏们的手段时说:“他的取钱,却像做土砖的,地皮也龁下了三分”;“好象扒灰扫地的,畚得来簸箕里头就是。”这种剖析,道出了封建末世腐败官场的真谛,一针见血,充满了激愤与不平,有着普遍的认识意义。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作品还特别着意于人情世态的描摹,给我们留下了明代社会的生动画卷。以作品提供的丰富故事中,我们看到那是一个富欺贫、强凌弱的势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建立在金钱和势利之上。只因为圣姑姑打扮成老乞妇,便受到严三点的家奴的无端欺侮,口口声声骂她是个“老母狗”,还要把她送到州守相公处打杀。(第4回)迎晖寺的僧众对蛋子和尚的凌辱和虐待更令人气愤。偌大一个寺院,竟然容不下一个孤苦无依的少年和尚。(第8回)胡员外家境的一起一落,使他饱尝了人世的冷暖炎凉。作品通过糜都监倚富欺贫、欠债不还的恶劣表演,痛斥了那些忘恩负义之徒。作者借教书先生陈学究之口揭露他道:“你家主公,少年与我相交,如一个人。百事与我商量,有仁有义。今日纱帽上了头,叫声老爷,就似阎罗王面前重换个人身一般,连肚里心肝五脏都变过来了。”(第19回)权势对人们的腐蚀竟是这般厉害,骂得也十分痛切。作品还通过对永儿前后态度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伦理的虚伪和世情的冷酷。永儿是胡员外的独生女,娇生惯养爱如掌上明珠。当胡员外贫苦时,是永儿弄来了钱粮解救了他的困厄,后来又为他“措办许多家缘家计”;但是,一旦永儿威胁到胡员外的安全,他便毫不犹豫地一刀把女儿杀了。幸亏永儿有法术,不曾受害。胡员外又千方百计将女儿送入火坑,把她嫁给一个不省人事的呆子。这是何等的残忍,无怪乎老伴骂他是个“没人心的”“老禽兽”。真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之外,作品还描写了许多怪怪奇奇的丑恶现象。像雷太监公然要娶妻纳妾(第15回),冷公子暗地里扣留蛋子和尚以试验魇人术(第9回),如此等等。特别是恶僧石头陀行凶剖孕妇一节,更为骇人听闻。他为了配制所谓“长生不死之药”,竟然取出孕妇的血胎,景象惨绝人寰,令人目不忍睹(第10回)。这些现象并非作者的无中生有,它是恶人当道的病态社会的真实写照。《平妖传》在艺术上也是比较成功的。与其他神魔小说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不是活动在天宫地府,而是立足于人间社会。他们的喜怒哀乐、饮食起居都与常人无异,只有在必要时才施展一下法术,因此,他们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充满了人情味。例如胡永儿,除却她身上的妖异成分之后,便显现出她是一个美丽、善良而且富有斗争精神的妇女形象。她一生的遭逢是很悲惨的,受尽了人世的折磨和欺侮。皇权、父权、夫权的绳索紧紧地捆绑着她。为了挣脱这些束缚,她进行过多方面的反抗,甚至不得不施展法术。永儿的某些遭遇,正是封建社会中妇女命运的曲折反映。在《平妖传》的众多人物中,蛋子和尚的形象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是贯串始终的主人公之一,书中的重要关节,故事的发展变化,都由他的活动连结起来。这个人物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很突出的。与此同时,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相互矛盾的、难以处理的关节,却通过蛋子和尚的形象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在这一形象中,我们看出作者构思故事的苦心,同时,又可以窥见作者世界观中的矛盾所在。与圣姑姑、胡永儿、左黜儿等被否定的人物不同,作品是把蛋子和尚作为正面人物来颂扬的。作品写他出身孤苦,历尽辛酸,但立志求道,百折不回,是一个意志坚强,有所追求的少年,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打杀恶僧,为受害者报仇雪恨,是一个有正义感的、敢作敢为的义侠之士;他藐视权贵,戏弄官员并协助王则惩治贪官污吏,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的战士。所有这些,都是作者衷心赞赏的。但是,当王则自立为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便是作者所不能容忍的了。所以作者急忙调动九天玄女,前来“解救”蛋子和尚,把他从造反的队伍中拉出来,命令他“助正除邪,将功掩罪”,转而协助官军镇压王则,使他在正邪、善恶、忠奸的斗争中始终处于正确的地位,最后终于成了正果。对于蛋子和尚在王则事件中的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作者自圆其说地解释道:“当今是尧舜之世,君圣臣贤”,自然不允许也没有理由允许“妖人”扰乱朝廷。可是作品中并没有交代朝廷政治的改善,这样就出现了前后叙述的矛盾,造成人物性格的分裂。这种情况,在古代小说中是司空见惯的,反映了时代和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平妖传》的语言风格是很有特色的,它是市井语言的提炼,既朴素又活泼,富于表现力。那些略带滑稽味道的调侃语言,酷似《西游记》。那种幽默诙谐的声口,特别适合于刺世讽人。作者的语言技巧十分圆熟,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刻划出复杂而又细微的事物,比喻贴切,维妙维肖。如形容猎户赵壹巴望天晴的心理状态说:“赵壹那时恨不得取一根几万丈的竹竿,拨断云根,透出一轮红日。又恨不得爬上天去,搿几万片绝干的展布,将一天湿津津的云儿,展个无滴。”(第3回)。又如形容胡员外急着与仙女相会,巴不得立即天黑时写道:“当日巴不能够一拳把白日打落,谯楼上立地催他起鼓。”(第16回)这些民间生动口语的运用,把人物的急切心情和盘托了出来,真可谓力透纸背。虽然谈不上高雅,但却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市井文学的本色。作者继承了宋元以来说话艺人的叙述技巧,行文自如,即景抒情,可以随时插入作者的感受和品评,插科打诨,谈笑风生,既生动活泼,又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如第2回“白云洞猿神布雾”,写到猿公私偷秘册,得罪了北斗星君,要治他死罪,猿公感叹说:“早知天条如此森严,玄女娘娘也不该作成我这个罪名。往时常恨着世路狭窄,每每在一封柬帖、一篇文字上,坐人罪过,不道天庭浩荡,为着三寸长短小册儿,不鉴我以好道之心,翻坐以偷书之贼,悔之无及,死不甘心。”这分明是抨击文字狱了。又如第12回写圣姑姑向蛋子和尚谈起修炼之事,说须筹办千金,以备使用。蛋子和尚听说便流泪起来,说道:“……不做官,不做盗,这个千金从何而来?”这里把官、盗并列,可谓骂得痛切。再如第17回写到道士张鸾到博平县祈雨,要吃鲜肉,县令回他说为祈雨已经禁屠三个多月。张鸾道:“官府断屠,从来虚套。常言道:官禁私不禁,只好作成公差和里正。”这是挖苦时政,但也道出了封建官府的禁令不过是虚文,并不能贯彻执行的。类似引文,作品中俯拾皆是,构成了本书的一个特色。
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遇罗锦。推荐。爱诗词网。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内容概要文革像一场灾难突然降临,空气十分紧张。哥哥罗克把他的一本舍不得烧的日记交给我保管,我却把它丢了。接着,家被抄了,哥哥被押到工厂,母亲被剃光了头也被关押在厂里。我和两个弟弟无家可归。日记惹了祸,我也被拘留,判3年劳动教养。劳教的生活是灭绝人性的艰辛:在一块没有人烟的土地上,13个劳教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强度很大的劳作,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每一个人都在互相盯梢、猜忌、打小报告,日记是没法记了。一个1957年的右派因为把日记藏在被子里被发现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我把日记藏在炕洞里才幸免于难。就这样胆战心惊地捱过了一个又一个单调而又痛苦的日子。所幸哥哥罗克的来信给我慰藉和力量,赖以支撑着度过了3年的劳教生活。3年后我劳教期满回家探亲,一家人相见,恍若隔世。哥哥罗克还被关着,将受到公审。我们一家人都十分担心哥哥的安危。街道的小警察又故意刁难,春节前要赶我和两个弟弟离京,被分到河北临西县的一个小村里插队落户。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离京,身上又没钱买票,只好扒车。我所到的那个村庄是河北的一个穷村,一天的工分才一毛三分钱,劳动也很艰苦。因为穷,村里有许多光棍。我到后,村里有很多人来给我提亲。这使我想起了在工艺美术学校时的一场夭折了的爱情。刚入学,我就对同班的一个男生产生了好感,但是那个男生却似乎根本没把我放在心上,从来不理我。他与全班的其他女生说话,却从不跟我说话。这使我暗暗认定他是喜欢我的,但只是不敢表露而已。这样过了四年,快毕业了,我终于忍耐不住,主动给那位男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几天以后,我收到回信,信中表示父母已认可,愿意与我恋爱。于是两个人埋在心里的种子终于在四年后发了芽,并且论及了婚嫁。可是,正当我们憧憬着未来、憧憬着新生活的时候,文革开始了,那男生家里也是大资本家,很快地,就与我失去了联系……过了不久,哥哥罗克被枪决的消息传来了犹若晴天霹雳。这使我万念俱灰。现在,我想得更多的不是有爱情的婚姻,而是有一个窝,一个立足点,把父母兄弟都接出来落户。要生存,物质第一,精神第二,马克思如是说。我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落户点,经过母亲的一位邻居介绍,他的儿子赵国志在北大荒,那里很富裕,一天的工分值一块多,我决心只身去闯关东。我变卖了母亲给我的一条新裤子和其他一些杂物,带着出卖自己屈辱的钱只身去闯关东。但是要在北大荒落户的代价是必须在当地结婚。在举目无亲的土地上,我只好选择了赵国志,而赵国志也向我求婚了。这样,我终于把户口落在了东北,而且也把父亲与两个兄弟的户口迁到了东北。而母亲还在工作只好留在北京。我嫁给赵国志只是为了能在东北落户,并不爱赵国志。在新婚之夜,赵国志粗暴地凌辱了我,我只好抽剪刀以自卫,并从此洁身自守。谁料到只几分钟的肉体的接触却给我带来了一个耻辱的新生命。十月怀胎的艰辛与母爱的复苏又使我继续与赵国志一起生活。同时两人白手起家也是很不易的,即使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认了,不愿再打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合该出事。哥哥罗克是我心中的偶像与神,偏偏有一个朋友出现了,他的出现打破了我的平静的生活。他就是维盈。他长得极像哥哥罗克。一个风雪之天,维盈和弟弟维力来拜访我,我们俩一见钟情,谈得十分投缘。他成了我倾诉心中的凄苦的好朋友。我不愿离开他。事情的发展有成三角感情之势。我有些敏感,可又以坚决维持与维盈朋友关系为由从容处之。去河上游放排的前夜,我去向维盈告别,长期压抑的感情终于奔放了出来,那一个月光之夜,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光明的月光之夜,也是一个昭示我不祥命运的月光之夜,维盈与我接吻了,维盈再也不是我的普通朋友了,我一向维持的平衡动摇了,处于感情的漩涡之中。我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终于下定决心,愿意舍弃自己心爱的孩子和来之不易的家而与维盈结合。赵国志抱着一线将来可能复婚的念头同意与我离婚了。可是维盈这时却退缩了。原来他的母亲坚决反对我们的结合。只是因为我已经结过婚,而且成分也不好。我对维盈很失望,也很怨恨也很想念,我失恋了。曾经有过的全部伤痛又在此时复活了,一起来折磨着我,我决心一死了之,可是哥哥的灵魂又一次拯救了我,他叫我要坚强地生活下去,要热爱生活,我带着经过一场台风袭击后恢复平静的村庄的心情又开始了漫漫的人生之旅……作品鉴赏冬天的童话,从题目上看似乎是要讲述一个在残酷的年代里发生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待读完了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童话,至多也只是一个破灭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在不正常社会中一个人一个女人所走过的轨迹,是一篇控诉自己不平遭遇的檄文,是对自己破灭的爱情之梦的奠祭书。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之作。社会的动乱,必然会使社会各组织解体、换移、重生、再组合,社会各成员便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多少家破,多少人亡,多少青春被毁,多少纯洁被伤害,于是当社会甫定之后,便会有许多长歌当哭,哀悼过去的作品产生。纵观中国文学史概莫如此。伤痕文学在1979年出现也极其自然,《一个冬天的童话》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支。作者以凄凉、愤懑的强烈感情,控诉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弱女子在那个时代里的真实经历,催人泪下。哥哥罗克由于日记等事被押,受到公审,被枪决了。母亲也被关押在厂里。父亲在1957年便被打成右派,在当时也受到监督。“我”和弟弟无家可归,到处流浪。不久,我(罗锦)也因为日记被拘留,判了三年劳教。好容易捱过了这三年非人的劳教生活,还没来得及与家人过一个团圆年,又被赶到河北的一个小村里插队落户。爱情夭折了,哥哥也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罗锦只想有一个窝,为此,她千方百计地只身闯关东,想在北大荒找个落脚点,并把家人接来,以躲是非。为此,她以与她所不爱的赵国志结婚为代价得到了这些。新婚之夜便给她带来了一个孩子,她努力让自己适应这种婚姻,与赵国志一起生活。但是维盈的出现打乱了她的生活,当她决定舍弃孩子与维盈结合时,维盈却因家庭的阻力退缩了,罗锦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她想到了死,可她还是挺了过来……文章以真情动人,这是基本常识,可文章真正饱含感情者在文坛并不多见,更多的是虚情假意,要么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要么抛开感情,以政治代之。伤痕文学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全在一个“真”字。唯有“真”才能动人,唯有动人才有艺术生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成功也全在于一个“真”字。文章写于1974年遇罗克就义4周年前夕,在那样一个恐怖的年代里这是需要勇气的。同时,在本书的献词里作者说:“我用生命写出这些文字,献给我的哥哥遇罗克。”“某些文艺评论上或许写着:这是她——一个女孩子的遗作。”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作者长期的压抑在瞬间爆发的结果,是感情的肆意渲泄,是金圣叹所谓“怨毒以著书”。是饱含着强烈的真实的感情的作品。文章有了真情自然很好,但并不一定就是好文章了,对情感的毫无节制的使用,便有可能导致文章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也有这方面的毛病:比如对哥哥的怀念,对维盈的感情在文中多次出现,给人的感觉是在说谎或者是说谎的,强烈的情感反而显得不真实了。另外,本文的可取之处还在于它的组织故事的结构方式。文章讲述了我在那个时代的长长的一段经历,有劳教,有到河北插队,有去北大荒,要从头讲起来是很费劲的,作者采用了追忆的结构方式,一开始讲罗锦与维盈的相识,罗锦向维盈讲自己过去的经历,这样,就把长长的一段浓缩于一点上了。而且,随着追忆的讲述,罗锦与维盈的感情也发展到了不能分离的境界,使故事能够接着离婚开始讲述而不突兀。这种结构方式,出现在80年代初的文坛上,还是显得颇具匠心的。
查检《十三经》文句的工具书。一册。今人叶绍钧编,中华书局重订。初刊于一九三四年。
是书根据开明书店出版的《十三经》白文本编制。《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书首列《篇目简称表》。将《十三经》经文“以讽诵时之一停顿为一条”,依每条第一字的笔画顺序排列,每条之下注明所在的书名、篇名简称。因《春秋》三传所依经文互有不同,凡相同的注明“春”,不同的分别简称“左经”、“公经”和“谷经”。
十三经索引。推荐。爱诗词网。查检《十三经》文句的工具书。一册。今人叶绍钧编,中华书局重订。初刊于一九三四年。是书根据开明书店出版的《十三经》白文本编制。《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书首列《篇目简称表》。将《十三经》经文“以讽诵时之一停顿为一条”,依每条第一字的笔画顺序排列,每条之下注明所在的书名、篇名简称。因《春秋》三传所依经文互有不同,凡相同的注明“春”,不同的分别简称“左经”、“公经”和“谷经”。此书为检索《十三经》文句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所依据的是开明书店《十三经》白文本,用以查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颇为不便,编纂和排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错漏。为此,中华书局征得原编者同意,进行重订,由梁运华、高流水等具体负责。重订本根据中华书局影印的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每条之下加注页数和栏数,补入原遗漏的条目,删除误入的条目,改正断句的错误,订正文字的讹脱,误分两处的归并一处。另编《新旧字形对照表》,以便查阅。新增《四角号码检字表》。经过重订比旧版有了很大改进,使原书更为完善和实用。但使用时也应注意如下方面:其一,此书的断句与《十三经注疏》本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如书中“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两条,《注疏》断句为“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俑者不仁”;“吊者袭裘加武带绖”一条,《注疏》断句为“吊者袭裘,加武。带绖”。其二,原书据《十三经》白文本,重订本据《十三经注疏》本,所据版本不同,出现不少异文。其三,此书供查《十三经》文句之用,查检字、词则须借助于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制的各经引得。有一九三四年开明书店排印本,附《十三经》经文一册;一九五七年、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重印本,不附经文;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重订本,与《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本相辅而行。
益者三友。推荐。爱诗词网。孔子曰:“益者三友①:友直,友信②,友多闻。”(《论语·季氏》四)注释①友:动词,交朋友。信:原文为“谅”。【译文】孔子说:“交这样的三种朋友有益处: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感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看一个人都交了些什么样的朋友,可以大致判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出处】唐·白居易《观刈麦》【意思】如今我有什么功德呢?竟不用干农活。我享受三百石的官薪,年终还有余粮。想到这件事,私下惭愧,整日不能忘怀。事:从事。农桑:泛指农活。吏禄:封建社会里官吏的薪水。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晏:晚。【鉴赏】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看到农民、工人或其他下层劳动人民辛劳贫穷,而自己并无多少功德却生活优裕,颇感自惭,心中不能平静。[例]1984年冬天,我去这个村考察时,王华华年仅15岁,正在念初中,因氟病而辍学。当我1994年第三次再去她家时,这个曾经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少女已经离开了人间,只是见到了她患氟病的父母。此时此地,斯情斯景,令人百感交集。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牟玲生《真知端自躬行来》)二、最后两句用以形容为某事而羞愧,难以忘怀。[例]当她见到我时,第一句话就问:“你知道竹吗?你理解竹吗?”我感到羞愧。白居易诗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丘峰《竹林之恋》)
岁晏有余粮。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出处】唐·白居易《观刈麦》【意思】如今我有什么功德呢?竟不用干农活。我享受三百石的官薪,年终还有余粮。想到这件事,私下惭愧,整日不能忘怀。事:从事。农桑:泛指农活。吏禄:封建社会里官吏的薪水。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晏:晚。【鉴赏】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看到农民、工人或其他下层劳动人民辛劳贫穷,而自己并无多少功德却生活优裕,颇感自惭,心中不能平静。[例]1984年冬天,我去这个村考察时,王华华年仅15岁,正在念初中,因氟病而辍学。当我1994年第三次再去她家时,这个曾经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少女已经离开了人间,只是见到了她患氟病的父母。此时此地,斯情斯景,令人百感交集。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牟玲生《真知端自躬行来》)二、最后两句用以形容为某事而羞愧,难以忘怀。[例]当她见到我时,第一句话就问:“你知道竹吗?你理解竹吗?”我感到羞愧。白居易诗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丘峰《竹林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