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白云泉》

白居易

()

徐俯《春游湖》宋山水诗鉴赏

徐俯

()

《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题解】此诗写秋日登岘山所见风景以及因古迹而引起的感叹。发语平淡至极,至“水落”、“天寒”的索寂景色描写,诗意由平淡转入深沉,进而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变得凝重。此诗感染力极强,之所以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或许在于作者所咏叹的“时间永恒、人生短暂”是古今中外无不同慨的自然法则。诸子:指同游的几位朋友。【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浙江《经七里滩》诗。【注释】①代谢:新陈交替。②胜迹:著名的古迹。③“水落”两句写登山远望之所见:鱼梁洲因水落而显著,云梦泽因天寒而深沉。鱼梁,洲名,在襄阳附近汉江中,汉末隐士庞德公曾隐居。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泽名,今洪湖、梁子湖等湖泊,皆古云梦遗迹。【译文1】人事变化更替不断,古往今来连绵无限。山川大地留下历史遗迹,我辈又来登高临远。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晋人羊祜纪念碑尚在,读后令人涕泪涟涟。【鉴赏】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以隐沦终老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少好节义,壮年时曾在吴越漫游,四十岁时游京师长安,应进士不第,传说唐玄宗对他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稀”的诗句很不高兴。孟浩然求官不成,后归还故园,隐居襄阳鹿门山,心情十分矛盾,仕进与归隐两种心情交撞不已,“朱绂心虽重,沧州趣每怀”,可视为他自己内心的真实表露。孟浩然隐居林下,但与当时的官宦文士多有往还,与张九龄、王维、李白、王昌龄等有诗酬赠。孟诗“文采丰葺,经纬绵密”,写山水,抒襟抱,很是自然生动。李白当时称赞他“风流天下”,对他竟致到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的地步,可见当时影响之大。诗中写的岘山,又称岘首山,在襄阳县南,是一名胜之地。山上有晋代镇守襄阳的羊祜的庙碑,是羊祜死后襄阳人民为纪念他的功业而建立的。羊祜在任时,常造访岘山,尝顾谓从事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岘山的羊祜的庙与碑的存在,说明羊祜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古今代谢,而“湮灭无闻”,孟浩然对此情景,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情绪比较复杂而风格又比较含蓄的五言律诗。孟浩然登岘山拜谒羊祜的碑庙,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无限的感慨都出自这个矛盾。他本人求仕不成,隐居襄阳故家,尽管自作放达,想多从隐逸生活中寻求仕途栖栖者所不能体验的乐趣,比如春夜里卧听雨摇花落,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暮色中闲看归人争渡,构思“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夜归鹿门山歌》)但是心中总还有一种不安,这就是当年在诗中写下过的愿望:“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刻虽已隐居颇深,但仍有“端居”为憾之感;更为令其恨憾的是,“荷风送清香,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而且诗人预想到,在生活中也很难遇到对自己知音又能有力援引的人物,因而深感未来渺茫,“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就是带着这种心情到古人的遗迹中去找慰藉,要使自己无可寄托的心情,得到一个对象化的表现。可是当孟浩然一旦进一步思维与感觉到这个历史遗迹的意义时,他就发现晋代羊祜这个人物的作为,与他自己现在的处境又是极为反向的,因为羊祜是以“德冠四海,道嗣前哲”,功业重世,遗爱人间,才被人纪念的。其业绩不是隐居者的闲处逸为,对比之下,自己正是怀有羊公的希求,而在行为上却又在走着与之相反的路,诗人在羊祜的对象存在中观照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存在,他更痛感到,这有碑铭绩的羊祜,此刻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成为异代不同时的知音者。“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真正的底蕴原来在此。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的含蓄之处,是诗人对于隐居闲处感到十分孤寂,对于岁月空过感到非常惋惜,对于功名求取感到特别渺茫,对于知音知己感到实为难遇,把这些思想感情,全都表现在诗的形象之中,而在文字的表面却不露一丝痕迹,读者若了解诗中的情意,必须透过形象,从中寻求其情调,细加品味,感知酸楚。而人们一当把握了诗的情调之后,含蓄之中又觉特别清楚,决不朦胧飘忽,更不能随意解释。这就有了含蓄格调与真实具体情态的恰当结合。

()

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

左思

其一

()

【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处】唐·杜甫《登高》。【意思】身在万里之外,感伤这萧瑟的秋天和常年客居他乡的生活,年老多病,我独自一人登上高台。作客:羁留于他乡。百年:古人认为人生不过百年,常用“百年”指一生。这里指年岁已暮。在羁旅思乡的一般含意中融入久客孤独的哀愁,悲秋苦病的情思,离乡万里、人已迟暮的喟叹,使人深深感到诗人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意象组合紧密,风格沉郁顿挫。【鉴赏1】我常年漂泊在外,距家乡万里之遥,对此秋景,内心感到非常伤悲;一直以来,疾病缠身,今日却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诗人登高远眺,遍目是万物萧条的秋景,诗人不由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心中顿生无限悲愁。“常作客”三字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百年与多病搭配,将自己人在暮年,多病缠身的处境交代清楚。本是无限孤独寂寥,极其悲伤,诗人却以“万里”“百年”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得哀愁也变得壮大而深沉。【鉴赏2】远离故乡,长久客居,时逢秋天,心情甚感悲凉;老来多病,独自登高眺望,不免感慨无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悽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客居他乡的人(多指老人)体弱多病,孤苦伶仃的境况。亦用以形容独自登高,悲感秋天。[例]他无家无小,不知如何打发乡思乡愁。年近迟暮,重病缠身,晚景凄切。真个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啊!(熊光炯《“台风”思乡曲》)【全诗】《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公元765年(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767年(大历二年)到了长江之滨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这首诗就是在该地(重阳节)登高时所写的。霜风渐紧、万木凋零的深秋时节,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一派渗透着诗人悲凉情绪的自然景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哀”与“回”是诗人感情的外化,因心情悲哀而低回,便视万物皆“哀”且“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极具动态性的两个意象群,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景中之情已表达得非常充溢,这含蓄的外壳需要点破,于是便有了第五六句的出现,这里具体地点出了常年飘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这是诗人实际情况的真实概括,因而就极有打动人的力量,而“万里”与“百年”两个词语更表现出诗人飘泊的空间之广与多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之“悲”之“病”并非小小的一己之虞……末联之句是全诗意蕴的总括,这里既有抒情,又有描写,还有叙事,我们在这诗句中看到了诗人由“艰难苦恨”染白了的两鬓繁霜,也看到了因病而新停了的酒杯。本来诗人还可以借酒浇愁以销胸中块垒,如今因病连酒都停了,这愁这苦这忧这恨又该如何排遣呢?这沉重的结尾把读者的心也坠到了忧伤的深渊……

()

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20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又名佛陀)而创建。至今山门外石坊的西面仍存有“跋陀开创”题额。

孝昌三年(527),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创立了佛教禅宗,影响深远,少林寺遂为禅宗祖庭,奠定了该寺在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少林寺的另一特点是寺僧习武。据唐代裴漼《少林寺碑》说,隋末少林寺僧人志操、惠瑒、昙宗等帮助唐太宗李世民作战有功,太宗即位后,赐地三十顷,并扩大寺院。后来,寺僧便习练武术,代代相传,终于使少林武术闻名天下。所谓少林寺僧人救唐王的传说大约也就是由此衍化出来的。相传隋末李世民率军在中原地区与盘踞洛阳的王世充作战,由于大意,被王世充部下袭击,几乎被捉。危急关头,少林寺十三名棍僧下山相救,力退敌兵,保全了李世民一条性命。现在寺内白衣殿尚存清代壁画十三棍僧救唐王。该画保存完好,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

《玉簪记》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湖上桃花渔。钱塘人。明代戏曲家。作传奇《玉簪记》、《节孝记》,均存。《玉簪记》故事源出《古今女史》;宋人平话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都敷衍其事。《玉簪记》继承了这些作品的优点并加以发展。剧情是:南宋时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娇莲与母亲避靖康之难时失散,娇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道姑,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向妙常挑逗,为妙常所拒,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也寄寓观内。一日妙常乘月夜弹琴,必正寻声来访,遂相爱慕而私下结合。事为观主察觉,乃逼必正赴试。妙常买舟,追上必正,以玉簪相赠,必正酬以鸳鸯扇坠,相泣而别。后必正及第拜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剧本对陈妙常的塑造相当成功,作者把她对爱情既热烈追求又羞涩畏怯的微妙心理,描写得细致生动,使她与必正的恋爱充满了喜剧色彩。剧本表现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教清规戒律的反抗,是一曲爱情的颂歌。全剧语言典雅华美,情节曲折动人,尤其是《弦里传情》(即《琴挑》)、《秋江送别》(即《秋江》)等折更为人们所称道,一直在舞台上演出,成为许多剧种的传统剧目。

()

【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处】唐·杜甫《后出塞五首》【意思】落日西沉,夕阳照耀在战旗上,战马嘶鸣,朔风萧萧。整个画面极其辽阔而富有威严。这两句诗歌刻画了边地傍晚凛然庄严的行军情景。“落日”标明时间,上接诗歌第二句的“暮”字,表现出时间上的紧凑感,从东门营到河阳桥,一日即到,以显示部队行军迅速。“风”的使用,使得整个行军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风声、马嘶鸣声交相呼应,给予画面以声音,边塞之气扑面而来!

()

【出处】唐·李白《关山月》【鉴赏】明月升上了天山,浮荡在那一片苍茫的云海之间。这两句诗描写明月升上天山,浮游在广阔云海间的飘渺幽远,是描写“关山月”的苍茫,也是描写山河的壮丽。【原文】《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边。下:出兵。白登道: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曾在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被困七日。胡:这里指吐蕃(bō),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由来:从来。征战地:边境上战事多发的地方。戍(shù)客:驻守边塞的将士。边色:边关的景色。苦颜:愁苦的容颜。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未应闲:应该是不会停止的。【翻译】一轮明月在巍巍天山间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浩荡长风,吹过几万里关隘山岭,来到这玉门关外的边塞。汉高祖出征匈奴,曾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青海湾畔,吐蕃的军队也在虎视眈眈,有所企图。这边塞之地,从来都是战争频繁的地方,看不到有几个人能够生还。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色,思念家乡,脸上都是一片愁苦的颜色。他们在想:妻子守在自家高楼上,看着这样苍茫的月色,应该在不住地叹息吧。

()

王维《田园乐(七首选四)》

王维

()

【诗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出处】唐·王维《西施咏》。【译注】早晨西施还是越溪上的浣沙女,晚上就成了吴王夫差宫中的妃子了。“朝”、“暮”二字,言西施地位转变的突然,就好象是在一天中的早晚那么短暂。诗句暗喻只要有才干,有朝一日定会大展宏图。注:越溪,若耶溪,西施浣沙的地方。【全诗】《西施咏》[唐].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

()

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

()
()
分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古诗三百首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景抒情写人咏物婉约思念送别爱情抒怀离别思乡生活爱国哲理女子写花边塞怀古古文观止友情怀人战争相思闺怨孤独忧国忧民感伤梅花田园叙事讽刺咏史怀古赞美体裁:
()

次韵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

()

和蔡仲谋苦热

()

偈颂二十一首

()

沈括《雁荡山》

沈括

()

【唐】王绩

()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

()

【诗句】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出处】唐.薛逢《宫词》【意思】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鉴赏】宫楼之上的宫妃们,天刚微亮就着意梳妆打扮,在望仙楼上急切企首盼望着君王的恩准幸见。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处。“十二楼”有宫妃多之意,“望仙楼”暗寓宫妃的失望神情。作者把宫妃的企盼心理描写得十分逼真细腻,生动地反映了她们寂寥的生活。

无情的锁链把宫门上那兽形的、冰凉的铜质门环紧紧地连接着。那黄灿灿的刻有龙纹的漏壶发出的没完没了的滴水声,一直持续到天黑。诗句以冷寂的环境描写,映衬宫妃昼长难耐的寂寞和苦闷,同时也点明她们行动不自由,犹同囚犯一般。【全诗】《宫词》.[唐].薛逢.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鉴赏】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

罗贯中

在众多的神魔小说中,罗贯中的《平妖传》是写得最早的一部,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之祖。

()

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

查检《十三经》文句的工具书。一册。今人叶绍钧编,中华书局重订。初刊于一九三四年。

是书根据开明书店出版的《十三经》白文本编制。《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书首列《篇目简称表》。将《十三经》经文“以讽诵时之一停顿为一条”,依每条第一字的笔画顺序排列,每条之下注明所在的书名、篇名简称。因《春秋》三传所依经文互有不同,凡相同的注明“春”,不同的分别简称“左经”、“公经”和“谷经”。

()

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信

()

【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出处】唐·白居易《观刈麦》【意思】如今我有什么功德呢?竟不用干农活。我享受三百石的官薪,年终还有余粮。想到这件事,私下惭愧,整日不能忘怀。事:从事。农桑:泛指农活。吏禄:封建社会里官吏的薪水。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晏:晚。【鉴赏】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看到农民、工人或其他下层劳动人民辛劳贫穷,而自己并无多少功德却生活优裕,颇感自惭,心中不能平静。[例]1984年冬天,我去这个村考察时,王华华年仅15岁,正在念初中,因氟病而辍学。当我1994年第三次再去她家时,这个曾经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少女已经离开了人间,只是见到了她患氟病的父母。此时此地,斯情斯景,令人百感交集。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牟玲生《真知端自躬行来》)二、最后两句用以形容为某事而羞愧,难以忘怀。[例]当她见到我时,第一句话就问:“你知道竹吗?你理解竹吗?”我感到羞愧。白居易诗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丘峰《竹林之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