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道德真经注》、《老子河上公注》。现存较早的《老子》注本。各种版本卷数不一,以二卷本最普遍。旧题汉河上公撰。

关于河上公其人,以及河上公注本成于何时,现在很难断定。《神仙传》中记载说:汉文帝(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时,河上公结草为庵,住在河边,因以此为号。汉文帝去见他,他“抚掌坐躍,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数丈”,赠文帝《道德经》注书两卷。《史记》中提到“河上丈人”,是否即是“河上公”其人,也难断定。《汉书·艺文志》未列河上公注书。自唐代刘知幾以后,一直有人怀疑是后人伪托。书中多有神仙家言,常用养生术注释《老子》,当今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东汉或魏晋时代的隐士或道教人士所作。

()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詩句出處:《鳳棲梧》;是宋朝詩人柳永的作品。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

()

《鹧鸪天》·范成大

范成大

()

辞赋和古代神话·辞赋·荀卿赋《成相篇节录》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曷谓罢?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远贤近谗,忠臣蔽塞,主势移。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爱下民。主诚听之,天下为一,海内宾。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蹶。愚以重愚,暗以重暗,成为桀。世之灾,妒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武王怒,师牧野,纣卒易乡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之於宋,立其祖。世之衰,谗人归,比干见刳箕子累。武王诛之,吕尚招麾,殷民怀。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世之愚,恶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绌,春申道缀,基毕输。请牧基,贤者思,尧在万世如见之。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基必施,辨贤罢,文武之道同伏戏。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

()

偈颂六十五首

()

唐多令·柳絮

()

今时

()
分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古诗三百首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景抒情写人咏物婉约思念送别爱情抒怀离别思乡生活爱国哲理女子写花边塞怀古古文观止友情怀人战争相思闺怨孤独忧国忧民感伤梅花田园叙事讽刺咏史怀古赞美体裁:
()

黄河二首

()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

席方平,东安人〔2〕,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

()

江西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地域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在行政区划上,汉承秦制,基本上还是郡县两级制。与秦朝相比,汉朝时郡的数目激增,到西汉后期,全国共设一百多个郡。当时,豫章郡已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只有今天的玉山、铅山、婺源三县的土地尚不在当时豫章郡的管辖范围之内。

豫章郡是刘邦于汉高祖五年(前202)派灌婴向南进兵时设立的。时灌婴驻兵南昌,并筑建了所谓灌婴城,它就是最早的南昌城,是当时豫章郡的郡治所在地。

()

“蹉跎陶唐人,鞭撻日月久。”詩句出處:《上水遣懷》;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作品。

()

《忆秦娥咏桐》·李清照

李清照

()

【注释】

选自唐·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

“四海一傢同樂。”詩句出處:《喜遷鶯》;是宋朝詩人晏殊的作品。
風轉蕙,露催蓮。鶯語尚綿蠻。堯蓂隨月欲團圓。真馭降荷蘭。褰油幕。調清樂。四海一傢同樂。

()

【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出处】唐·孟浩然《春晓》【意思】夜来一场狂风骤雨,不知落了多少花?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惜春情绪。此诗清新自然,曾广为流传,已载入《唐诗画谱》。【提示】夜来,昨夜。这两句说,昨夜听了一夜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道有多少花朵飘零凋落了。诗句写诗人由于风雨声而引起对落花的怜惜,反映了惜春爱花的心情,言浅意浓,景真情深。【鉴赏】夜晚,春风疾吹,春雨飘洒,传递着春的信息。耳闻风雨之声,遥想一夜春雨过后不知花落有多少?一句反诘,将读者引向广阔的自然景物中,引人去回味、联想、感受山花烂漫,生机勃发的春季。语浅意浓,浑然天成。没有伤春的情调,透露出花遇雨后,几片落英飞过,别是一番红素的意境。【举例】昨夜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道花瓣又掉了多少?语出唐·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现多用以表示惜花、爱花的诗情逸兴。有时用以惋叹许多美好事物受到摧残,或感叹急剧的局势转变而造成许多人事的变动。◇在行军或收割时碰上一场大雷雨,咒骂之余恐怕也少有人还能有夜里睡得安安稳稳、一朝醒来吟咏“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情逸兴。(李泽厚《山水花鸟的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夜,这些被劫来的姑娘必将遭匪徒们的摧残,而自己被囚于此无法相救,想到这里,他的心都要碎了。(何畏《塞外的雪》)【全诗】《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鉴赏诗】诗歌篇名。唐孟浩然作。今人邹尊兴、张碧波《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这首五绝当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所写。全诗借心理感受描写,展现了一幅色彩鲜明,清丽动人的春眠雨夜图画。全诗虽只四句,但写出了作者感觉到、听到、猜想到的雨夜春晓景色。”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在大好春光中,自然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天的清晨,春意更加浓郁,鸟雀在青翠的树丛中鸣叫,百花盛开,繁花似锦,充满生意。”今人张燕瑾说:“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今人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此诗喜晴思春,而又怕春去花落过多;为花木担忧,即为人生担忧,诗表现了复杂的心情。”今人李曙初:“《春晓》的核心在‘花落知多少’。诗人以比兴手法,借春眠、啼鸟、风雨、落花,抒发惜花的无限深情,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把落花比喻自己‘不才明主弃’的遭遇,比喻象他一样的天才寒士。春天无数盛开的鲜花,被无情的风雨所摧残,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在‘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的情况下,天下许多有用的栋梁之才被朝廷遗弃,不能发挥作用。自然比落花更令人痛惜”(《唐诗探胜》)。此诗写春晓睡起的片刻情景,表现了作者爱春、惜春的情感。言浅意浓,自然天成。似直实曲,诗味醇永;由夜至晓,由雨而晴,多从听觉落笔,以料想之辞作结。回环波折,层次分明;体情察物,精密细微,以情传神,含蓄蕴藉,历来为人称道。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浅语,诵之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唐诗别裁》)

()

“任風吹。”詩句出處:《江神子/江城子》;是宋朝詩人虞某的作品。
相逢隻怕有分離。許多時。暗為期。常是眉來眼去、惹猜疑。何似總休拈弄上,輕咳嗽、有人知。終須買個小船兒。任風吹。

()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处】唐·孟浩然《春晓》【意思1】春天夜里,好睡得很,直到黎明时刻,仍在床上迷糊地睡着,丝毫不觉得外面已是天光明亮了,此时只听见户外处处是小鸟的叫声;便想起昨天晚上的风雨非常大,树上的花朵不知飘落了多少呢?【意思2】春天夜里睡得很香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清晨处处听到鸟鸣的声音。诗句平易浅近,自然天成。【鉴赏1】春夜香甜好睡,根本不知道天早就亮了;醒来的时候,只觉得耳边到处都是鸟儿的啼叫声。原诗描写好梦方醒,聆听悦耳的鸟语,春光是何等的美好动人。【鉴赏2】春眠太酣,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晨光中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叫,婉转、悦耳,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令人应接不暇。这里写春光烂漫,百鸟闹春,春意激荡,怎能不让人大得春的真趣?语言平易浅显,自然醇厚。【举例】春天困意正足,不知天已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的鸣叫。语出唐·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写春晨清丽的景色和气氛。比喻在不知不觉中美好的事物已大量涌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现北京爱鸟养鸟协会已有会员两千多人,全市至少有16万人养鸟。(王增年《北京有“招鸟工程”》,《中国青年报》1993年6月13日)【全诗】《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鉴赏诗】《春晓》是一首千年传诵的五言绝句。它写了诗人春朝初醒时特有的心理感受,表达了诗人喜春而又伤春的复杂心情。春日昼长夜短,气候和暖,人本慵懒易困,多睡贪眠,所以,一觉睡到天大亮,这便是“春眠”的一般特点。特别是作为隐士的孟浩然,既无农夫晨耕垄亩的系念,亦无朝臣五更待漏的悬心,他在“春眠”时无牵无挂,坦然自适,睡得格外安稳香甜。另外,因夜间的一阵风雨,曾将诗人惊醒,打扰了他的睡眠,风雨过后,诗人又重新入睡,故而清晨醒得很晚。“春眠不觉晓”一句,既写出了春眠的一般特点,又写出了隐逸士大夫春夜酣睡的特有情趣。“不觉”二字,是此句的诗眼。在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更可见春宵之短,春睡之酣。清晨醒来,只听到屋外鸟鸣啁啾,婉转动听,此起彼伏,远近相应。鸟鸣所引起的虽然只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但除了听觉感受以外,悦耳动听的鸟声还隐含着更为丰富的愉悦感受,这就需要读者发挥联想,仔细寻觅。一般地说,天气晴朗的春晨,鸟鸣更为频繁,所谓“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晓树流莺满”(上官仪《奉和初春诗》),即为此种情景。因而,我们从“处处闻啼鸟”中便可以寻觅到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晨。而风和日丽又使我们联想到百卉怒放、花香四溢的明艳与馨香,因为陆游曾说“花气袭人知昼(骤)暖”,“昼暖”与花香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鸟鸣不但引起了人们的听觉感受,而且还寓示着一个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愉悦感受的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的世界。鸟鸣所引起的诗人的听觉感受虽然发生在室内,但诗人想象中的盎然春意与明媚春光却充溢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于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爱怜春光的喜悦心情。“夜来风雨声”一句,不是对春朝初醒时眼前实景的描绘,而是对夜间一阵狂风暴雨的回忆。春天的风雨,多数情况下是和风细雨,但也偶有例外,有时雨下得很猛,并伴有大风。此句所写即为狂风暴雨,这可由下面三条理由证实。第一,诗人在夜间本是沉稳酣睡的,但竟被风雨惊醒,可见其声势之大。第二,早晨醒来之后,风雨已停,只听到鸟的叫声,而骤至骤停,正是大风大雨的特征。第三,通过“夜来风雨声”与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两诗字面描写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是和风细雨,而前者则是狂风暴雨。不同的风雨,对春花的作用自不相同。和风细雨对春花生长极为有利,故杜甫《春夜喜雨》在前三联描绘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之后,便在尾联写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给春花带来了繁茂和生机。狂风暴雨则相反,它摧残春花的芳姿,能使春花凋谢零落。正因为孟浩然所写的是狂风暴雨,故诗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春花的处境和命运,顺理成章地提出“花落知多少”的疑问,在爱怜春光的同时又发出伤春的慨叹。杜诗和孟诗同样都写了夜间的风雨,但因风雨的大小及作用迥然有别,故两位诗人在末两句所产生的想象与心情亦大不相同:杜甫想象春花因和风细雨的吹拂滋润而繁茂,心情很是喜悦;孟浩然想象春花遭狂风暴雨的摧残袭击而零落,颇露叹惋之情。“绝句之法,以第三句为主”(高棅《唐诗品汇·叙论》引周伯弼语),《春晓》诗结构之关键正在“夜来风雨声”一句。首句破题,次句承接,前两句均是就春朝初醒时的感受进行实写。第三句突一转捩,进入对夜间风雨的回忆,由回忆又自然引出末句的叹问。全诗以第三句为枢纽,将春眠、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联为一体,组成一幅画面;而诗人喜春复又伤春的复杂心情也以第三句为纽带,融入这幅画面中。《春晓》的语言,清远省净,明白如话。浩然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尽铅华。此诗既无艳丽辞藻,亦无斧凿痕迹,全诗纯用白描,风韵天成。但平易省净并不等于浅薄无味,我们读《春晓》诗,觉其淡而隽永,耐人寻味,讽咏久之,自有金石宫商之声。沈德潜曾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浅语,诵之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唐诗别裁集》卷九)沈氏此论,深得孟诗语言之妙谛。

()

【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出处】唐·杜牧《秋夕》【意思】冰凉如水的月光照在宫门的石阶上,宫女斜卧在临窗的床上,凝望着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锁于深宫的少女们那无言的怨情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提示】夜色笼罩,寒意袭人,皇宫中的石阶象水一样冰冷;宫女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诗句写一位失意宫女长夜不寐,仰望星星,满腹心事。牵牛织女的故事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因而感到无比孤独和凄凉。【鉴赏】在夜色的笼罩下,皇宫的阶梯就如流水一般透亮清凉,宫女坐在台阶上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深宫女子寂寞无聊的情态。“凉如水”三字,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本该是睡觉之时,宫女却还坐在地上看星星。“织女星”和“牵牛星”只能在七夕才能见一面,它们既是爱情的象征,又是离别的象征。宫女有感于此,想起了自己独处深宫的寂寥与无助。她望着星星想了什么?诗人没有说。以宫女痴痴凝望的情态结尾,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全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诗赏析】杜牧诗以拗峭险侧的风格著称于晚唐诗坛,而《秋夕》却是典型的清婉平丽之作,代表了他的另一种诗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宫女秋夜乘凉的情景,含蓄地反映出她们宫中生活的寂寞、无聊与苦闷。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侧面:乳白色的蜡烛在秋夜里发出寒光,冷冷地映照着绘画的屏风,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挥动着轻巧的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了,皇宫里的石阶上,夜色清凉如水,可她仍无睡意,依然坐在石阶上,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对这个封建帝王的后宫,首先是涂抹上冷色,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还是天阶上的夜色,都会给人们带来丝丝寒意。“凉如水”三字,又使这种冷色更推进了一层。然而在这种冷色之上,诗人一反常理,没有赋于黯淡的色彩,而是尽力表现其亮度。如银的烛光、如水的夜色、绘画的屏风以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无一不具光泽。在这清凉而明丽的夜色之中,人们应当尽情地赏玩,心情轻松、畅快。可诗人并没有写这些,而是独具匠心地选取了宫女的两个动作。其一是拿着轻巧的团扇去扑打流萤。诗中的小扇语义双关。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词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而杜牧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正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正因如此,在秋夜中,月光下,这个宫女无事可做,伴随她的是连绵不断的寂寞和无聊,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与快乐,只好以扑打流萤消磨时光。诗的绝妙处更在宫女的第二种动态:“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准确、含蓄的笔墨,揭示出宫女的内心世界。织女嫁于牵牛,每年七夕可以相会。这个宫女久久地仰望着这对默默含情的牛郎、织女星,对他们的真挚爱情非常向往。然而她那不幸的身世又注定了美好的愿望一个一个破灭,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望着天上那一对情人。诗人通过这一动态描写,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深闭宫廷的宫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含蓄而有韵致。这个宫女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寂寞、无聊、孤独、凄凉等等交织在一起,她有希望,然而更多的是失望以至绝望。这与清凉而明丽的夜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夜有冷色,也有亮度,而人仅有冷色,绝无亮度,夜色的清丽正好反衬出宫女内心的灰暗。诗的极为成功之处也正是将那深深的哀怨融化于这清丽的夜色之中,并激发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思索。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远韵远神”,正是对这首诗的最恰当的评语。

()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翦”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翦”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人日”类的诗句。

()

“曉寒蘭燼滅。”詩句出處:《霜天曉角》;是宋朝詩人林逋的作品。
冰清霜潔。昨夜梅花發。甚處玉龍三弄,聲搖動、枝頭月。夢絕。金獸爇。曉寒蘭燼滅。

()

“嗷嗷路傍子,納謗紛無已。”詩句出處:《尋拜襄州刺史。春日赴襄陽途中言志》;是唐朝詩人崔湜的作品。

()

[原文]

仪凤①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②,将还湘③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④,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⑤,又六七里,乃止。

()

【诗句】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峨嵋山下行人稀少,日色惨淡旌旗无光。

()
()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二首

()

三月十八日

()

寄许介之

()

春从天外来

()